[外國歷史]大國海魂 作者:夏天的風和雨(已完成)

 
Babcorn 2016-11-26 14:46:02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351 37294
Babcorn 發表於 2016-11-27 12:22
大國海魂-尾聲(三) 德意志共和國


    (差不多半個月沒有寫小說了,沒有狀態……)

    「也許我們錯過了什麼……」

    8月6號清晨,一夜無眠的陸軍人站在柏林陸軍總部樓前,帶著敖紅了的雙眼,疑惑不解地看著霍夫曼將軍後知後覺地感慨。

    德意志人諱莫如深的8月5日平叛之夜,幾乎所有的陸軍人都以為海蒂西萊姆會拿柏林兵變大做文章,對以魯登道夫為首的一批極度仇視海軍的陸軍將領發起報復行動。

    始自於條頓森林的德意志陸軍素來是不懼怕任何對手的。法國陸軍雖然剛直,但是他們韌性不足,英國陸軍雖然精悍,但是思想戰術陳舊,俄國陸軍雖然頑強悍勇,但是裝備太差,皇家海軍固然不可一世,但是偉大的德意志陸軍沒有理由與不在同一戰場,甚至連自家的大洋艦隊都打不過的米字旗艦隊置氣,至於大洋艦隊,雖然在藍色海洋上再也尋不到可以比肩的對手,但是每一個陸軍人都牢記一個事實從普魯士時代開始,德意志的海軍就是從陸軍分離出去的小兄弟。

    平叛之夜,柏林西南郊外震耳欲聾的槍炮聲時刻刺激著陸軍人敏感的神經。陸軍人嘴裡說著畏懼的話,但是忐忑不安的內心卻始終警惕在魯登道夫大勢已去、艾伯特和興登堡下落不這時間點,威望和權勢達到巔峰的德國海軍戰神海蒂西萊姆會伺機報復。

    不光彩的事情再次發生了。馬克斯霍夫曼上將經海軍戰神之手,做到了以東線陸軍總司令的威望和權勢都無法做到的事情:聽從魯登道夫號令的西線陸軍在柏林的遠郊停下腳步選擇觀望,東線陸軍則心照不宣地快速通過柏林叛軍刻意讓出來的道路,搶先消除魯登道夫這個隱患,並且在陸軍總部附近一口氣佈置了三道封鎖線。

    夜色如墨的深夜,身材臃腫的德國劍客霍夫曼丟掉了那柄帶給他無數恥辱的騎士寶劍。安分地守在陸軍總部苦苦思索彌合海陸軍矛盾的方法。唯恐名譽受損的陸軍士兵背對著魯登道夫自殺過的那棟鐵十字旗高高飄揚的陳舊大樓,手持半新的毛瑟步槍,在夜色中努力瞪大眼睛,探出腦袋凝視昏黃路燈下死寂的道路。

    然而陸軍人敖紅了雙眼蒼白了流年也還是沒能見到身穿水兵帽和深色制服的水兵隊身影,直到第二天清晨,柏林晦暗的天空漸漸放亮,包括霍夫曼在內的陸軍高級將領這才從斷斷續續傳遞過來的訊息中琢磨出一點耐人尋味的東西。

    柏林變天了!

    這並不是戰爭德國第一次更換主人。這個夏天,被愛國主義所掩蓋的帝國內部矛盾再也頂不住持久戰爭的反覆摧殘,一場令人眼花繚亂的宮斗大戲之後,德皇退位遠走他鄉。德國進入短暫的三巨頭時代。

    還未等德國人適應沒有皇帝的生活,比三巨頭更加稀奇的德意志式民主新鮮出爐了。喧囂的鬧劇過後,惱羞成怒的魯登道夫以陸軍第一實權人物的身份悍然槍殺容克地主保守派領袖,亢國會議員和政府高官,軟禁陸軍總司令興登堡。將德意志式民主的精髓發揮得淋漓盡致,遂成就了柏林又一任主人。

    陸軍並不希望柏林頻繁更換主人。但是它們也沒有理由和立場去拒絕這些改變。因為每一次腥風血雨都意味著陸軍能夠獲得更多的資源,去深刻挖掘軍國主義的潛力。

    只是這一次,陸軍似乎沒有辦法對柏林的新格局泰然處之。

    是的,柏林變天了,在陸軍沒有發出任何聲音的前提下!

    盛夏的第一縷陽光灑在柏林暮氣沉沉的巴洛克建築群,竟使得蒙塵的花壇生出新的色彩和斑斕。在陸軍總部周圍苦等一整夜的陸軍人頭昏腦脹。他們暫時還搞不清楚權力更替之夜的缺位究竟會對陸軍、對德國、對世界產生何等難以磨滅的影響,只是呆呆地看著陸軍總部大樓前褪去硝煙味的矢車菊,與普通柏林市民交換從街頭巷尾聽來的、不成調的小道消息。

    平叛之夜,區區幾千名海軍水兵隊兵不血刃地拿下了柏林憲兵司令部和柏林警察局。成功解救了被魯登道夫和叛軍亢和軟禁的國會議員。

    據說西萊姆還在憲兵司令部大樓前舉行了一場聽眾不多但是影響深遠的率性演講,海軍領袖宣稱海軍將改變帝國四分五裂的局面,承諾海軍不會趁機謀求任何特殊地位,只是作為引導者尋找帝國各方政治勢力的利益平衡點。

    沒有人駁斥西萊姆的狂妄在帝國舉足輕重的德意志陸軍並不在場,而且其陸軍領袖興登堡因為柏林兵變的軟禁遭遇,聲望大跌,軍事強人魯登道夫的接任者霍夫曼雖然職位和履歷足夠,但是他還缺乏對柏林的經營。艾伯特在帝國下層民眾中間擁有廣泛的影響力,但是他在帝國高層毫無根基,有產階級、市民和軍隊均不相信艾伯特和社會主義。

    換句話說,只有出身於碼頭,成長於軍隊並且親近中小工商業者、大學教授,與工業托拉斯的女兒不清不楚的海軍戰神海蒂西萊姆才是挽回帝國四分五裂政治格局最適合的人。

    另有消息稱海蒂西萊姆與興登堡元帥、工人黨領袖艾伯特有過一次秘密談話,陸軍不清楚海蒂西萊姆在秘密會談中究竟說了什麼,更不清楚他和他的海軍將在後魯登道夫時代扮演什麼角色,陸軍只知道工人黨心滿意足的離開了,因為作為「仲裁者」的西萊姆承認此次國會選舉。作為國會第二大黨的左翼祖國黨也興高采烈的離開了,因為西萊姆與他們達成了有限的諒解,承諾不改變這個帝國的某些傳統,而代表陸軍的興登堡元帥卻至今還未向陸軍總部反饋任何消息。

    直到這時,陸軍才對平叛之夜的缺位有了最初的、最直觀的感受陸軍被忽視了。

    在興登堡元帥回到陸軍總部之前,陸軍人還可以安慰自己西萊姆無法做到他所承諾的內容:容克的保守主義和工人黨的激進主義不會有任何利益平衡點,階級矛盾不同戴天,但是自興登堡元帥興沖沖地走下掛著陸軍牌照的黑色轎車那一刻起,這種幻想就破滅了。

    在秘密談話中,西萊姆提出了一份除了保皇黨誰都無法直接拒絕的和平方案。根據這份議案,帝國懸而未決的政體被確立,內閣制共和國將徹底取代帝制屹立在這片土地上,而贏得國會選舉的工人黨將組建政府內閣,剛剛被魯登道夫赦免的工人黨領袖艾伯特則出任共和國首任首相。

    西萊姆用行政權換來了帝國西北部的和平,但畢竟德國處於戰爭狀態,包括西萊姆在內的軍人、工業托拉斯和容克也不敢完全相信工人黨,所以工人黨只能以聯合組閣的方式登上舞台,貝特曼霍爾維希留下的政治遺產、左翼祖國黨也得以重登舞台。

    西萊姆和平方案的另一個原則就是軍隊不干預政治。

    根據這一原則,無論是最高司令部還是陸軍總部、海軍總部均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德意志軍事委員會,職能相當於帝國海陸軍的參謀本部,軍隊與政府的唯一紐帶就是由退役將軍組成的國防部,主管人事和裝備。

    軍事委員會由九名委員組成,海軍雖然只拿了四個名額,但是委員長職務卻被海軍收入囊中,也就是說在軍事委員會裡,海軍第一次實現了與陸軍平起平坐。

    這種方案看似公允,但是公平就是對陸軍最大的不公平,畢竟陸軍在這個帝國長久以來都保持唯我獨尊的狀態。當然,西萊姆有辦法讓陸軍閉嘴,因為陸軍總參謀長興登堡將擔任德意志共和國首任總統。

    此舉可以看做是西萊姆對陸軍的妥協,因為躺在病床上半死不活的提爾皮茨絕不介意爬起來發揮餘熱,幹一屆有名無實的國家領袖。當然,陸軍也可以理解這是西萊姆對陸軍的陽謀沒了興登堡,陸軍幾乎沒有能夠抗衡王海蒂的領袖級人物,而海軍這邊還有前途無限的德意志雙雄和基爾海校三劍客,還有傑出的戰術大師希佩爾。

    「所以您接受了?」霍夫曼微微挑眉打量眉開眼笑的興登堡,問道。

    興登堡或許能夠看穿西萊姆的陽謀,又或許只是在裝傻,總之胸無大志、習慣做有名無實的精神領袖的興登堡元帥已經打定主意辭去全部軍事職務,將他的地位提高一步。

    「霍夫曼將軍,那是我責無旁貸的義務!」興登堡答覆道。
Babcorn 發表於 2016-11-27 12:22
尾聲(四) 二十年之約

    國會選舉、魯登道夫兵變、海軍水兵隊平叛,1917年8月最初的幾天,柏林的政治氣候變幻莫測,而這一出宿命大戲的高潮就發生在柏林憲兵司令部某一間昏暗的禁閉室內。

    這間不到十平方的禁閉室原本適用對象是違反軍紀的帝國陸軍官兵,然而在柏林兵變以及稍後爆發的平叛戰役中,它的職能被無限放大,先後成為陸軍總司令興登堡的「囚牢」和海軍領袖海蒂-西萊姆的會客室。

    8月5日破曉之前,西萊姆結束了被史學家稱呼為「西萊姆談話」的秘密會晤。伴著蒼白的吊燈燈光和重複著的回音,西萊姆提出了「國家利益高於一切」、「軍人不干涉政治」以及「長久的民主與和平」三大和平原則。

    所謂的「國家利益高於一切」是指在戰爭徹底結束之前,國家保持戰爭狀態以贏得戰爭勝利,戰爭結束以後,「軍人不干涉政治」,軍隊將全面退出帝國的政治生活,並且改組為德意志國防軍,實現「長久的民主與和平」。

    被稱為「西萊姆方案」的三大核心原則得到興登堡元帥和艾伯特主席的認同,於是在20世紀後半葉,與美國一起制霸全世界的德意志共和國就在柏林這一隅潮濕的、骯髒的角落裡誕生了,德國現代史也在這一瞬間發芽生根,並且在二十年後的某一個瞬間徹底翻開了新的篇章。

    在當時,德意志人並沒有深刻地意識到此次秘密談話的價值。或許他們有所察覺,但是還是看輕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人物」海蒂-西萊姆的胸襟氣度。

    天空放亮的時間。憲兵司令部幽森的禁閉室大門重新打開,負責把守過道的海軍水兵隊士兵只想得到用崇敬的眼神去打量海軍領袖,獨臂將軍沃爾夫岡-魏格納也只是覺得西萊姆領著海軍做到了先輩們不敢想也做不到的事情,至於海軍深刻地影響和主導德意志未來走向,魏格納固然期盼卻也不敢奢求太多。

    興登堡元帥是第一個離開柏林憲兵司令部的大佬。在魏格納的記憶中,載著興登堡元帥的黑色轎車麻溜地在憲兵司令部大樓前的空地上掉頭,穿過佇立了勝利女神的勃蘭登堡門,消失在菩提樹下大街深處。而西萊姆和艾伯特就站在柏林憲兵司令部大樓外的台階前,失神地看著那輛掛著陸軍牌照的轎車漸行漸遠,長久地保持沉默。

    「西萊姆,許多人說興登堡當不好一名領導者,但是他卻是這個時間最適合德意志帝國的那個人,不是嗎?」

    魏格納看得出西萊姆和艾伯特正在相互試探底線,很明顯。西萊姆是這場無聲交鋒的勝利者。

    大約十來分鐘後,艾伯特率先開口了。他從勃蘭登堡門方向收回視線,目光在西萊姆古井不波的臉上短暫地逗留了那麼幾秒鐘,發現判斷不出海軍領袖內心起伏之後就游離開來,最終定格在柏林朝陽升起的地方。

    「艾伯特先生,我實在無法想像一個不惜耗費人生最好的光陰。畢生致力於拯救飽受剝削的勞苦大眾,實現社會主義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會在帝制死去的這一刻唸唸不忘德意志帝國……」

    走出禁閉室後,在談判桌上談笑風生的西萊姆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典型的德意志軍人形象,刻板。理性,寡言。

    西萊姆不咸不淡地調侃工人黨領袖艾伯特。語氣談不上有多麼生硬,但是話裡話外的疏離和嘲諷無論如何也掩飾不去。

    事實上,在德國不僅只有西萊姆對艾伯特保持負面看法,甚至在工人黨內部保持同樣看法也是大有人在。如果艾伯特的支持者將艾伯特的光榮之路看作是是徹頭徹尾的實用主義,那麼利用基爾叛亂數萬工人黨精英,出賣戰友布朗特,與獨裁者的代表魯登道夫達成某種默契,這些手段也未免太驚世駭俗了一點。

    艾伯特能夠從西萊姆的嘲諷裡提煉出他想要的東西,至少獨臂將軍魏格納是這樣理解的,畢竟西萊姆當著艾伯特的面再一次駁斥了德意志帝國繼續存在的必要,只是艾伯特的表情著實有些出人意表——西萊姆話音剛落,艾伯特疲憊的臉上就寫滿了尷尬和意外,言辭間也多了不少自嘲的意思。

    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阿姆斯特丹談判的間隙,近代德國最後一場武裝叛亂被艾伯特領導的「憲兵內閣」以雷霆之勢血腥鎮壓,被艾伯特鐵血手腕驚嚇住了的獨臂將軍魏格納才能理解艾伯特當時的心情。

    艾伯特深深看了西萊姆一眼,一言不發地走下憲兵司令部大樓前的台階,一隻手摸上了轎車的車門。

    復古轎車的車門被拉開一半,已經有一隻腳踏上轎車的艾伯特突然停下動作,依著半開的車門扭過頭問道:

    「將軍,你真的覺得德意志帝國已經死去了?」

    憲兵司令部大樓前的空氣頓時凝固了,饒是直面日德蘭血火也能鎮定自若的魏格納將軍也情不自禁的張大了嘴巴,發出驚呼聲。

    「『國家利益高於一切』讓我不敢忘記帝國,但是戰爭終究會結束,『長久的民主與和平』遲早會成為時代的主流……」

    西萊姆倚著大樓前的雕花圓柱,歪著腦袋去看一臉嚴肅的艾伯特,不緊不慢地回覆。

    「將軍,我知道您不相信我,因為無論怎麼看,我更像是政治掮客而不是有擔當的政治家,但是我還是想說一句……」艾伯特指了指仍舊在憲兵司令部頂端高高飄揚的德意志帝國國旗,淡淡道:「請千萬不要小看從帝國到共和國的艱辛……」

    「二十年怎麼樣?!」西萊姆粗暴地打斷了艾伯特的發言,鐵血道:「二十年後我也才五十歲不到,所以我給這個國家二十年的時間,如果它仍在舊的道路上徘徊,我就會辭職全部軍事職務,或許作為國家元首,或是作為國家首相,讓這個國家回到正確的道路上!」 本帖最後由 joa1317 於 2016-11-27 12:23 編輯

Babcorn 發表於 2016-11-27 12:24
尾聲(五) 求和信號

    歷史總是充滿了戲劇性。

    1917年8月4日,軍事強人魯登道夫用不合法的方式徹底終結了一個時代。

    正如德國詩人歌德淺淺的低吟,「痛哉,痛哉,美好的世界,您被摧毀」,德意志帝國毀滅的那一瞬間,無數人跪在滾燙的焦土上大聲痛罵魯登道夫,無數人奮筆疾書,將魯登道夫寫進歷史的恥辱柱,鮮有人記得是魯登道夫用他的莽撞間接打碎了禁錮這個國家的沉重枷鎖,給予這個國家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間。

    也是在1917年8月,受人尊敬的海軍領袖海蒂-西萊姆用非法的方式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

    依然可以用歌德的詩篇,「當朝陽的閃爍光芒初露,傳來人權共享的佳音,又聽到令人欣喜的自由,令人稱讚的平等」。德意志共和國登上歷史舞台的瞬間,無數人在歌頌西萊姆,在書寫西萊姆,鮮有人知道左手將興登堡元帥扶上總統寶座,右手將艾伯特主席送進菩提樹下大街的首相府,順手將頭長反骨的巴伐利亞人撇到一邊,還捎帶著重重很踩保皇黨一腳的共和國締造者海蒂-西萊姆曾經無數次表達了他的慶幸和後怕。

    柏林兵變鬧劇以荒誕的方式開始,又以荒誕的方式結束。平叛戰役後,海軍陸戰隊和陸軍在柏林相安無事,盤踞在德意志西北部的工人黨武裝陸陸續續放下武器,接受國防軍的整編。除了遭到西萊姆放逐的前攝政王馬克斯和一些保皇黨人陸續集結到巴伐利亞,德意志內部終於迎來了久違的和平。

    海陸軍達成諒解和保皇黨的退場極大地加快了共和步伐。為了在九月份到來之前確立政體。國會和政府先後成立了共和國籌備委員會,軍事委員會也努力約束軍隊,拱衛即將誕生的政權。

    1917年8月25日,大批軍警湧上柏林街頭,三步一崗五步一哨,將這座古老的都城嚴密防護。在德意志的盟友、中立國的外交人員、柏林市民、帝國軍界政壇巨頭、大學教授的注目下,在肅穆的戰爭狀態中,德意志共和國成立了。

    辭去陸軍總司令和陸軍總參謀長職務的興登堡元帥「眾望所歸」地成為了共和國第一任總統。許多年後。超級大國新生代的火星一族對政治漠不關心,他們不知道海蒂-西萊姆是誰,不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戰究竟持續了多久,更忘卻了祖輩們創業時的鐵血和悍勇,但是他們卻對共和國首任總統卻記憶猶新,因為興登堡的人生哲學與21世紀習慣享受的德國年輕人不謀而合。

    八月中旬強行修改社會民主黨黨章的工人黨領袖艾伯特以國會第一大黨主席的身份出任共和國第一任首相,他領導的內閣包括工人黨精英、少量左翼祖國黨政要和貝特曼-霍爾維希遺留下來的政治遺產。這些內閣長官都在柏林兵變之夜鋃鐺入獄,所以被驚魂未定的柏林人戲稱為「憲兵內閣」,又因為這一屆內閣的誕生與西萊姆脫不開關係,所以又被稱之為「西萊姆內閣」。

    除此之外,前海軍大臣弗朗茨-馮-希佩爾成為共和國軍事委員會第一任委員長,霍夫曼將軍成為第一副委員長兼陸軍總管。西萊姆成為第二副委員長兼海軍總管,海軍第一次獲得了與陸軍平起平坐的機會,並且通過西萊姆和霍夫曼兩個人的努力,類似日本海陸軍水火不容的關係被提前扼殺。

    「炙熱的八月,繼沙俄帝國之後。歐洲又有一個老牌強國轟然倒下。與羅曼洛夫王朝的覆滅有所不同,我們有理由相信德意志帝國會藉著嶄新的德意志共和國破繭重生。比原來還要強大!」

    德意志共和國誕生的第二天,美國人在他們的《紐約時報》頭版頭條上如是寫道。

    直爽的美國人在報紙上絲毫不加掩飾他們對德意志民族的費解,對以鐵血手腕收拾兵變殘局的海蒂-西萊姆的欽佩仰慕,還有對美利堅合眾國貿然參戰的追悔莫及。

    早在奧克尼群島海戰結束的那一刻,美國人就後悔了。牛仔們原以為他們已經賺夠了軍火鈔票,局勢已經發展到美利堅的小夥子們必須赤膊上陣,為國家摘桃子地步,所以他們亟不可待派出全部整訓完畢的陸軍和四艘精銳戰列艦,卻沒有想到剛宣戰,美利堅合眾國就遭遇四艘精銳主力艦全軍覆滅,三千多名海軍將士陣亡的慘劇。

    奧克尼群島海戰慘敗消息傳來,自詡海軍世界第三的美國人直接被打懵了,他們慌忙停止沒有制海權的海上運兵,下令全美的東海岸提高警惕,唯恐遭遇更大的損失,他們更加沒有想到在1917年的初夏看似意氣風發的協約國只是最後的迴光返照,外強中乾的他們就好像是血吸蟲,唯有依靠美國人的輸血才能活下去。

    或許美國人還可以安慰自己說德國人同樣陷入內亂,只要給美國時間,美利堅就能爆出一千萬人的陸軍和數量不遜於德國的主力艦隊,參戰的美利堅最差也能獲得體面的和平。

    美國牛仔的算盤打得很精明,但是他們卻漏算了海蒂-西萊姆。

    8月的西萊姆以他的智慧挽救了陷入內戰邊緣的德國,並且將德國重新凝成一根繩子。這時候,美國人已經不敢奢望摘德國的桃子,就連尋求體面和平的希夷都變成鏡中花水中霧,畢竟戰與平的主動權已經完全由德國人掌握。

    9月初,德國百戰海軍仍舊在奧克尼群島附近轉悠,只有德國的一些巡洋艦和三艘馬肯森級戰巡在廣袤的北大西洋狩獵,而美國人在他們的東海岸有著超過兩個中隊的主力艦和大量巡洋艦,但是美國人仍舊風聲鶴唳。

    就好像美西戰爭一樣,各式各樣的謠言在東海岸流傳,一會兒是德國馬肯森級戰巡出沒於紐約港,一會兒是德國人有了遠洋登陸美國的計畫,在慌亂中,富人收拾行囊逃離家園,窮人則拿出獨立戰爭時代的遂發步槍惶惶不可終日,就連將全部整編「精銳「派往歐洲,只剩下大量新兵和若干徵兵站的美國陸軍也在這種恐慌性情緒的推動下,開始認真制定被命名為「星球大戰」的本土防禦計畫。

    除此之外,美國人也在尋求實質上的和平。9月10日,美國人背著他們的盟友,輾轉通過遠東中國和瑞士聯繫上了德國外交部,隱晦地發出和平意向:

    美國人希望直接結束戰爭狀態,歐洲重新恢復秩序,只是,交織了國仇家恨的世紀戰爭哪裡能這樣簡單收場?
Babcorn 發表於 2016-11-27 12:24
尾聲(六) 布列斯特和約

    美國人很隱晦地發出求和信號,可是以二道販子的身份兼任「和平使者」的中國和瑞士在偌大的柏林根本就找不到能對德意志共和國外交事務說上話的角色。

    直到《布列斯特合約》締結的消息傳來,二道販子們才如夢方醒——德國人有理由輕視美國牛仔,在「豪爽」的蘇俄人面前,美國人「不割地不賠款,回到戰前狀態」的求和信號未免有些太過矯情和做作。

    羅曼洛夫王朝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被推翻後,整個俄國就被殘酷的階級論給撕碎了。扼守聖彼得堡的雙頭鷹失去了對北高加索、對中亞、對遠東的實際控制,其歐洲精華部分要麼被德國人壓縮,要麼被所謂的白軍分割,紅軍和工人階級只能佔據有限的一些大城市。

    紅色帝國固然代表人類先進方向,但是這種先進性需要時間來發酵和鞏固。擺在列寧及其追隨者面前的主要問題就是一觸即發的內戰,所以偉大的革命導師列寧祭出「攘外必先安內」的理論,一邊拿出「空間換時間」的方案,用數目驚人的割地賠款換取德國人的消化不良,等待撕毀協議翻臉不認帳的有利時機,另一邊又派出大量政工人員,打算將國內矛盾尖銳的德國徹底赤化,「共產」德國戰爭紅利。

    不懷好意的布爾什維克們與德國人開啟了時斷時續的談判。

    和平談判進展很快,蘇俄人大大方方地擺出沙皇俄國的遺產。攤手仍由德意志的將軍和外交官們在地圖上揮毫潑墨自由發揮。六月份後,英國皇家海軍恢復至其巔峰狀態。美國人參戰信號愈發明顯,蘇俄人意識到他們可能做了一樁虧本買賣,於是列寧急忙叫停原本已經接近簽約狀態的東線和平談判。

    蘇俄人重新調整他們對戰爭的預期,對同盟國保持觀望態度,卻不知協約國只是迴光返照,奧克尼群島海戰一役,看似強大的皇家海軍不復存在,柏林殺戮之夜過後。德國居然改頭換面重新凝聚在了一起。

    叫停談判的蘇俄人面對捲土重來的德國多少有些不知所措,比德國人的威脅更加恐怖的是蘇俄國內態勢的變化。

    因為叫停談判,惱羞成怒的德國人重新在東線集結兵力,做出進攻的姿態,蘇俄政府不得不將大量未經甄別清洗的部隊與紅軍一齊留在前線。此舉不僅分散了紅軍寶貴的兵力,也使得蘇俄政府難以應對此起彼伏的叛亂兵變,不能擴大地盤。還使得保皇黨和資產階級在前線秘密控制了許多軍隊,包括中國和日本在內的干涉軍不斷蠶食蘇俄政府暫時難以顧及的「領土」。

    騎虎難下的蘇俄人不得不放棄自尊,重新回到談判桌上。

    在《布列斯特和約》之前,蘇俄人已經與中國、奧斯曼土耳其和日本達成默契。中國人拿到了蒙古和中東鐵路,收回了俄國租界,以至於暮氣沉沉的北洋政府在這一瞬間居然有了老樹開花的新意;奧斯曼土耳其拿到了一部分北高加索。佔據可以狩獵東歐平原的有利陣地;日本人雖然沒能獨佔海參崴港,但是北庫頁島和堪察加半島南部足以安撫他們。

    既然蘇俄人面對中國、奧斯曼土耳其這些末流國家都能拉得下臉面,德國人在《布列斯特和約》上面的收穫可想而知。

    根據這份苛刻的合約,蘇俄人丟掉了從北高加索和烏克蘭到波羅的海低地三國,總面積超過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必須承認烏克蘭和芬蘭獨立,支持波蘭復國。

    德國成功地將海岸線推進至裡加灣。復國的波蘭位置比另一個時空要更加靠北,雖然沒了聊勝於無的但澤走廊,但是幸運的波蘭人在王海蒂的堅持下,意外獲得了從裡加灣到塔林這一段海岸線,坐實了海洋國家的帽子。

    幾乎是同一時間,《德波條約》簽訂,德國和復國的波蘭結成泛政治、經濟和軍事的超級同盟,王海蒂獨創的德波煤鋼共同體將成為聯盟最堅實的基礎。

    《布列斯特合約》和《德波條約》震驚世界。就在協約國人跳著腳破口大罵俄國人無恥的時候,美國人服軟求和的消息紛至沓來。

    美國人自以為他們做的很隱秘,但是歐洲從來就不是個能藏事的地方,更何況半殖民地的中國根本就是列強的情報篩子。

    蘇俄徹底退出戰爭,美國人求和將苦苦支撐的協約國打得魂飛魄散,在這種條件下,協約國列強反應不一。

    英國人的態度是曖昧的。

    奧克尼群島海戰慘敗意味著日不落帝國賴以為生的海上運輸線被徹底掐斷,約翰牛被德國劊子手強行閹割,不僅不列顛島資源告罄,而且本土全面暴露在德國人的艦炮炮口之下,隨時都有滅國的危險。

    比海上運輸更加恐怖的是大英帝國經濟的總崩潰。進入20世紀後,大英帝國工業後繼無力,戰前原本就很疲軟的經濟因為兩度打造奢華的兩強艦隊、保持天文數字一般的陸軍軍費開支以及對扶不起的法國持續不斷的輸血而血本無歸,最後一絲力氣又被烈度空前的愛爾蘭起義榨乾,曾經的工業霸主尷尬地被自己鼓搗出來的持久戰拖垮了。

    鑑於糟糕的經濟和空虛的本土防務,英國人有心與德國人締合。與美國人的直爽有所不同,即便狼狽不堪,英倫紳士們仍舊不改他們的心高氣傲,緊隨其後地提出了「德國放棄設德蘭群島、法國北部領土以及遠東一切權益」的和平原則。

    法國人則是不屑一顧。

    此時的法國政府龜縮在南部的小城,其海軍早在烏斯帝卡島海戰就遭遇重創,其陸軍主力盤踞在德國人放棄了的巴黎,卻與法國政府反目成仇,其陸軍總司令至今唸唸不忘北伐收復失地,卻從未想過他手中除了意法邊境的少量游擊隊,幾無可用之兵。

    法國人就是這麼落魄,然而在德國人面前卻絲毫不肯示弱,甚至還有些變本加厲,他們的外交人員秉持著自高盧時代的狂妄和傲嬌,借瑞士人之口說出了就連英國海軍大臣貝爾福都不敢說的話:

    「德國全面退出法國全部領土,歸還阿爾薩斯和洛林,割讓西南領土,租借魯爾區。」

    日本人驚慌失措。

    面對德國這個龐然大物,小國寡民的日本並沒有太多的選擇。日本陸軍素來目空一切,可是再驕傲的長州藩也不敢妄言他們能夠打贏師傅。日本海軍臥薪嘗膽,打造了一支在東亞橫行無忌的海軍,可是再狂妄的薩摩藩也不敢豪言能夠對抗兩次將他們師傅踩在腳下的大洋艦隊。

    日本人認慫了,甚至甘願交還膠州灣和德屬太平洋殖民地。

    荷蘭人代表日本造訪柏林的消息不脛而走,美國人製造的多骨諾牌效應初露巍然壯觀的態勢。
Babcorn 發表於 2016-11-27 12:24
尾聲(七) 可以預期的結局

    (好多人都說我沒有交代主角的感情線,我保證我一定會在尾聲章節裡給大家一個非種馬的圓滿結局,諸位瞧好吧!)

    長久以來,蘇俄人不惜自殘也要退出戰爭的瘋狂舉動以及那份被史學家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直接誘因的《布列斯特和約》一直為協約國人所詬病,似乎蘇俄人那時候再倔強一點,勝利的天平就會徹底倒向偉大的協約國。

    事實證明這只是協約國人的意淫。

    九月末,日本人輾轉通過瑞士向柏林釋放他們的和平信號,結果被屈耳曼領導的德意志外交部以超強硬的姿態頂了回去。

    充當日本特使角色的瑞士人原以為德國會輕鬆放過甘願放棄膠州灣以及德屬太平洋所有殖民地的日本,理由很充分,三年殘酷的戰爭讓整個歐洲都精疲力竭,原本應該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的美國人因為在奧克尼群島海戰中遭遇決定性的失敗,悻悻退回美洲當起了縮頭烏龜,戰爭在1917年9月繼續僵持著。

    其實戰爭進行到這裡已經不再是單純的軍事素養、動員能力、軍工科技以及戰略藝術的較量,更是數個有個輝煌歷史的強大民族耐力和意志力的終極對抗。在這場刺刀見紅的交鋒中,西萊姆以他的智慧帶領德國走出內戰陰霾,讓德國歷經坎坷後再次佔據上風。

    如今正是宜將剩勇追窮寇的關鍵時刻,瑞士人不相信德國人敢在這個時間分散精力。

    事實是瑞士人迎頭撞上一根筋的德國外交部。又在德國陸軍總管霍夫曼將軍那裡碰了一鼻子灰。在不得以的情況下,瑞士人找到了海蒂-西萊姆。結果位高權重的王海蒂徹底暴露了他作為德國頭號反日派的本來面目,悍然拒絕與日本人開展任何形式的談判。

    瑞士人並不知道即便是在德國戰敗的另一個時空,元首悍然吹響了反攻倒算的號角,領導孤獨的德國走向復興之路,而德國外交部在第三帝國異常需要盟友支持的背景下依然唸唸不忘屈辱的青島戰事,在帝國的政治生活中堅定不移地扮演著國內反日派中流砥柱的角色。

    德國陸軍也對日本人保持不以為然的態度,只有雷德爾領導的海軍看上了日本那支精悍的艦隊,勉強充當親日派的角色。可現在,只要是參與了奧克尼群島海戰的海軍官兵就不會對向英國人租借兩艘金剛級戰列巡洋艦的日本人抱有任何任何好感,更遑論王海蒂這個歷史異數。

    一圈走下來,受人所托的瑞士人多少有些灰頭土臉,還有許多困惑。

    1917年,雖然德國人依然牢牢地控制它在非洲的幾塊地盤,經過德國海軍兩次大規模的海上援助後還有開疆擴土的趨勢。但是德國在亞洲的全部殖民地已經丟失,縱使海蒂-西萊姆天縱奇才,大洋艦隊天下無敵,德國人也不可能在沒有支援保障的前提下悍然決戰太平洋!

    瑞士人想不出德國可以用來制裁日本的辦法,直到從1917年的寒冬持續至第二年初春的阿姆斯特丹談判,作為參戰國的日本被劃分至第三檔次國家。與不清不楚的希臘、中國、南美ABC三強這些沒有參戰的國家並列,瑞士人才恍然大悟。

    瑞士人將消息傳回日本,雖然沒有引發關東平原的超級大地震,但是震驚和恐懼還是有的。

    大日本帝國的軍人們和政客們不相信德國人會遠赴重洋,在日本列島的近海尋釁滋事。但是他們卻從不懷疑絲毫不懷疑德國人重返亞洲的必然性。日本人身邊已經有了一個只要恢復實力就必定會撕毀協議打破默契的蘇俄,他們著實不想在遠東給自己樹立另一個強大的敵人。

    這邊日本人在苦苦思索結束戰爭的辦法。另一邊,高盧雄雞終於堅持不住,在初秋時節轟然倒下。

    柏林兵變之後,法國人敏銳地意識到德國各派勢力有了政治和解的意向,為了盡快解決巴黎兵變事宜,積蓄力量應對德國大軍的反撲,法國政府開始與巴黎叛軍舉行談判。

    這一次,法國政府將姿態放得很低,卻沒有意料到盤踞在巴黎的叛軍並不相信一貫唯我獨尊的法國政府突如其來的低姿態。

    像黃金一般珍貴的夏末和初秋,法國政府在連續四輪以失敗而告終的談判中持續虛弱,與巴黎叛軍達成協議後,他們又浪費太多的時間去梳理法軍的指揮體系,而在同一時間,德意志共和國成立,《布列斯特和》和《德波條約》簽訂,德國海軍陸戰隊突然登陸英國北愛爾蘭島,德國陸軍持續增兵法國前線,恫嚇法國。

    面對這種內外交困的局面,法國人不得不低下高傲的頭顱,釋放善意信號。

    當然,法國人並不知道雲集在西線的德國陸軍並沒有協約國想像得那麼可怕。

    基爾叛亂和石勒蘇益格叛亂給帝國軍工生產帶來災難性和毀滅性的的影響,德意志共和國成立以後,艾伯特領導的新政府又不出意外地廢除了一些剝削工人的政策,再加上共和國再也沒有第二個像魯登道夫那樣精力旺盛並且能力突出的軍需天才,所以帝國軍需生產在短時間內出現不增反減的現象。

    集結在西線的德軍囤積的物資並不足以發起一場大規模戰役,而且西線兵力也遠沒有達到理想狀態。

    自顧不暇的法國人自然不知道這些辛秘,所以他們不得不做出艱難的決定——想要德國百戰陸軍停下腳步,法蘭西就必須付出點什麼,可能是北非,也可能是本土的北部領土,可能是印度支那。也可能是天文數字一般的賠款,無論是哪一種。提出來就將是法蘭西不可承受之重。

    德國欣然接受了法國人的善意,並且輕飄飄地開出了割讓巴黎以北領土,轉讓北非摩洛哥和利比亞、印度支那、印度洋和太平洋若干島嶼利益的支票。

    法國人明顯不會接受德國人的獅子大開口,可即便法國人再憤怒,他們也必須將談判繼續下去,並且寄希望於他們能夠在談判桌上得到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就像上個世紀的《中法條約》那樣,或者期盼有著光榮歷史的法軍能夠趁西線停戰的間隙。實現從靈魂到肉體的自我救贖。

    法國人還在糾結停戰的底線,沒想到約翰牛搶在他們之前低頭認輸了。

    老實說,作為陸上強國的法國人未必真的害怕與德國陸軍死扛到底,雖然法國已經喪失了戰爭潛力,但未必不能將德國人拖死在巴黎,或者巴黎南部的其他地方。與其說法國人完全喪失了戰鬥意志還不如說法國人害怕將本土的工業精華和燦爛歷史給打爛了。

    英國人的情況與法國截然不同。

    英國人天生不懼聲名顯赫的德國陸軍,畢竟再強大的陸軍也無法游過英吉利海峽。英國人唯一恐懼的就是海權的喪失。

    大英帝國從未設想過有這樣一天,廣袤的海洋不再屬於米字旗,然而看似不可能發生的事情真的發生了。

    德國人在同一片星辰大海下,連續兩次擊敗皇家海軍!

    奧克尼群島海戰以後,英國人不顧一切地收縮兵力,將重心放在了本土防衛上。甚至翻出了提爾皮茨許多年前就提出來的「存在艦隊」理論,尋找制衡西萊姆艦隊的可能。

    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爆發的時候,除了王海蒂,絕大部分德國海軍將領都不看好與英國人的海上決戰,固執地認為一支「存在的艦隊」能夠有效牽制英國人龐大的主力艦隊。而擁有天然地理優勢的英國人卻在榮耀的「特拉法爾加式決戰」和現實的「遠程封鎖」之間徘徊不定。

    一個輪迴之後,海上形勢徹底逆轉。

    德國人打通了海上運輸線。牢牢地掌控北大西洋的制海權,而虛弱的英國人只能將他們殘存的主力艦藏進安全的船塢,指望「存在的大艦隊」能夠牽制相當數量的德國主力艦,不至於讓屬於大英帝國的制海權徹底淪喪。

    英國人指望德國海軍固步自封,可是擁有海蒂-西萊姆的大洋艦隊哪裡會犯這種低級錯誤。在王海蒂的指揮下,德國海軍唆使陸軍徹底掌握與英國人隔海相望的法國海岸線,不斷蠶食諸如奧克尼群島之類的英國本土離島,並且將勢力滲入混亂的愛爾蘭,力圖獲得立足之地。

    除此之外,大洋艦隊的主力艦隊長期掃蕩英國人的近海,這些航速緩慢的鐵烏龜們並不追求與英國主力艦的唯美邂逅,而是將壓迫進行到底。大洋艦隊的偵查艦隊在戰巡隊的帶領下,在遼闊的大西洋和印度洋追亡逐北,徹底癱瘓英國人的海上運輸線。

    一時間,大英帝國的海上運輸線狼煙四起,目瞪口呆的英國人這才意識到德國人將傑利科將軍的「遠程封鎖」理論改頭換面,原封不動地還給了自己。

    淒涼的秋天,大不列顛島上的牛牛們已然是飢寒交迫的狀態,驀然聽見一支遠洋運輸船隊在紐約港以東一百五十海里海域全軍覆滅的消息,約翰牛終於堅持不住,扭扭捏捏地舉起了白旗。

    十月中旬,在美國海岸線附近狩獵的德國三艘馬肯森級戰巡捕捉到了一支由兩艘經過臨時改裝的勇敢級大型輕巡洋艦和兩艘萬噸級裝甲巡洋艦護航的運輸船隊。

    這是近期唯一一支目的地開向英國的運輸船隊。自德國人打響封鎖戰爭後,大英帝國商船保有量直線下降,而外國船主又紛紛視不列顛之行做畏途,除了零星幾艘本國商船,往來英國港口的船隊幾乎完全銷聲匿跡。

    短促的交火後,馬肯森級戰巡再度收穫可觀的戰果,尤其是擊沉兩艘列裝15英吋巨炮的勇敢級大型輕巡洋艦。當然,隨後傳來的英國「認輸」消息比擊沉勇敢級還要美味可口。

    戰爭,漫長的戰爭似乎真的就快要結束了!
Babcorn 發表於 2016-11-27 12:24
尾聲(八)西萊姆萬歲!

    【今天三更大結局,最後一更應該是晚上。】

    既然連鼻孔朝天的約翰牛都得低頭認慫,只剩下半條命的法蘭西雄雞自然是獨木難支。

    1917年的初冬,歐洲期期艾艾地飄起了細碎的雪花,伴隨著協約國集團和同盟國集團不約而同的停火命令。

    停戰的消息在極短的時間內傳遍世界,繼而引發全球規模的騷動。

    在法國與意大利的邊境,衣衫襤褸的法國游擊隊士兵從泥濘中爬了出來,飛快地丟掉膛線都被磨平了的老式步槍,與同樣蓬頭垢面的意大利侵略軍忘乎所以地抱在了一起。

    當然,法蘭西的美食家和亞平寧半島的美食家們注定沒有辦法長久地呆在一起,只需要一根菸的時間,兩個秉持著驕傲的民族就能因為某一種食物的具體做法,撕破臉皮再次扭打成一團。

    在風高浪急的北大西洋,臭名招呼的德國U艇突然鑽出深邃的海洋,激起大團大團的白色水花,讓黝黑的軀殼和威嚴的甲板炮曝露在陽光之下。

    被攔截的協約國商船也不驚慌,水手們齊齊站在甲板一側,對那艘要命的潛艇齊齊豎起中指,而德國水兵也不生氣,只是嘻嘻哈哈地站在潛艇低矮的甲板和指揮塔頂上,回敬同樣的動作。

    在偏遠荒涼的德屬東非叢林,兵力超過一個營的德國殖民地自衛軍將少量英軍和一些印度土兵逼入濕熱的雨林,正當鬥志全無的英軍和印度土兵向德國人舉起白旗。德國指揮官卻一反常態地拒絕對手投降。

    在英國人的注目下,德國少校從上衣口袋裡掏出一根香菸。自顧自地點上,美滋滋地抽了幾口後才發現狼狽不堪的英國人並沒有領會他的意思,於是又不耐煩地擺擺手,吩咐英國佬趕緊撤走。

    在美國的堪薩斯州老虎營,無數被新兵訓練和某種不知名的感冒折磨得徹底沒了脾氣的美國大兵不輕不願地走進訓練場,卻被教官告知他們可以收拾行囊回家了。

    幸福來得太突然,絕大部分牛仔都對以為這只是一個被提前了的愚人節玩笑,直到教官自己率先跑路。牛仔們才敢確認這事實。

    在北海深處的傑德灣,三艘掛滿了彩旗的馬肯森級戰列巡洋艦作為第一批撤回共和國本土的主力艦編隊,正奏響汽笛回港。

    回家的馬肯森級戰巡得到了來自威廉港的熱情歡迎,港務局和海軍基地派出嶄新的引水船和最新服役的驅逐艦,以眾星拱月的姿態迎接凱旋歸來的勇士們,市民們自發地來到了碼頭旁,揮舞著簇新的共和國國旗和綵帶。大聲呼喊每一艘馬肯森級戰巡的名字。

    身穿共和國海軍上將制服的王海蒂就佇立在人潮湧動的碼頭上,不再結實的身軀正對著絢麗多彩的北海以及傑德灣唯美的晚霞,就好像上了年紀的老人,握著酒瓶眯起眼睛仔細打量由他一手締造的北大西洋之王每一個細節。

    「將軍,或許我們應該去安全一點的地方,這裡……」

    海軍戰神的出現引發了巨大的騷動。王海蒂的衛兵不得不打開槍套,一邊在海軍上將附近組織人牆,一邊伸手握住手槍的槍柄。

    「別擔心,如果我在威廉港都不安全,這個世界還會有我的立足之地嗎?」抓著酒瓶的王海蒂顯然是有了三分醉意。他輕輕地推開了因為巴伐利亞號戰列艦動力系統檢修而無所事事的少年海軍軍校生小布蘭代斯,迎上帶著絲毫暖意的夕陽大聲說道。

    王海蒂說話的時候。傾斜了的太陽光線執著地灑在他的肩頭,潤色了海軍上將略帶紅暈的臉頰,昇華了海軍上將斑白了的鬢角。

    王海蒂不失風趣卻有帶著誠懇的答覆感動了在場的所有人,人群中先是傳來低沉的哄笑聲,經歷短暫的沉默後才重新變得嘈雜起來。

    起初只是有那麼一些人察覺到海軍上將光鮮亮麗背後掩飾不去的虛弱和疲倦,繼而覺得一手將德國海軍送上世界之巔,將混亂的德意志從泥淖中拉扯出來的海軍上將值得德意志人們欽佩和尊敬,並且情不自禁地發出了「西萊姆萬歲」的吶喊聲。

    短短數秒鐘後,這零散的吶喊聲便神奇地整齊劃一,在擁擠的海軍碼頭匯聚成共同的詞彙。

    「西萊姆萬歲!」

    「西萊姆萬歲!」

    「西萊姆萬歲!」

    碼頭這邊的騷動驚動了減速中的三艘馬肯森級戰巡。

    通過威廉港居民的呼喊聲,在北大西洋之王上服役的海軍官兵們得知他們所愛戴的海軍領袖王海蒂就在碼頭上,正在迎接風塵僕僕的他們,於是這些可愛的水兵們幾乎不需要人招呼就穿上了並不實用的華麗海軍禮服,齊齊地站在軍艦的棧橋、甲板和炮塔頂端,向領袖敬禮。

    「西萊姆萬歲!」

    水兵們也在吶喊。

    臨時充當王海蒂副官角色的小布蘭代斯面對威廉港居民山呼萬歲的聲音,不免有些不知所措。出身於大學教授家庭的小布蘭代斯政治嗅覺還算敏銳,他覺得「萬歲」這個詞彙出現在共和國土地上並不恰當,威廉港的盛大不免會讓位極人臣的海軍總管重新站在風口浪尖上,又因為威廉港居民稱呼「萬歲」的那個人深刻影響和改變德意志歷史的海蒂-西萊姆,而讓小布蘭代斯打心眼兒裡覺得這一切合情合理。

    王海蒂不僅是德意志最好的將軍,也是德意志共和國的締造者,雖然將軍和民主風馬牛不相及,但偏偏王海蒂就是這個矛盾的集合體。

    在人縫中,小布蘭代斯本能地抬起了手臂想要說點什麼,又覺得他在這種場合下說什麼都不合適,於是笨手笨腳地扭頭去徵詢王海蒂的意思。

    小布蘭代斯剛轉過頭就看到了讓他久久不能忘懷的一幕——海蒂-西萊姆,這個因為說真話而被皇帝放逐海外十多年,在多格爾沙洲海戰中不惜拿自己作為誘餌,在日德蘭海戰中依靠五艘戰巡就敢挑戰兩倍於己的英國戰巡隊,在奧克尼群島海戰中連續指揮三十多個小時的鐵血硬漢,至今腿部還余有一顆無法取出來的子彈,因為精神壓力過大和長期勞累而患有抑鬱症、酗酒成性的錚錚漢子居然在這無上榮耀的一刻老淚縱橫。

    「值得,原來這一切都值得!」不知何時,王海蒂丟掉了幾乎從不離手的酒瓶,雙手捧著自己的臉仰起頭努力做出倔強和堅強的樣子,而後又被碼頭上、海灣深處那一聲聲「西萊姆萬歲」擊碎全部偽裝。

    王海蒂也不知道他應該說些什麼,腦海裡重複回放著他穿越到德國的零零總總,那些或是悲傷或是喜悅的畫面,嘴裡在說些什麼,可是迴蕩著「西萊姆萬歲」的耳朵裡卻絲毫聽不見自己發出來的聲音。

    「值得!」王海蒂握緊拳頭,哽嚥著重複道。
Babcorn 發表於 2016-11-27 12:25
尾聲(九) 可以預見的開始

    【大結局在晚上放出來】

    以「威廉港事件」為界限,軍人們的故事結束了。在1917年的尾巴,習慣躲在幕後的政治家和外交官,還有著名的西班牙流感終於獲得粉墨登場的機會。

    西班牙流感首先爆發於美國,在消耗美國相當一部分戰爭紅利之後又在英國和法國本土肆虐,又趕在德國和意大利人竊喜之前攻破這兩個國家的國境線。

    西班牙人大抵是西歐最晚接觸流感的主要國家,甚至比地處偏遠的蘇俄還要晚上一些,然而西班牙人卻是此次流感的重災區,西班牙流感也因此而得名。

    繼第一次世界大戰和西班牙流感戰爭後,另一處戰場在歐洲的阿姆斯特丹港開闢。

    荷蘭從來就不是沒有存在感的末流小國,阿姆斯特丹也不是那種默默無聞的地方,可是在荷蘭國史以及阿姆斯特丹城市史上,它們還從未像1917年寒冬和1918年初春這樣受世人的矚目。

    這短短五個月的時間內,德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意大利這些沒有徹底獲勝的國家,英國、法國、美國、日本這些沒有徹底失敗的國家,還有希臘、中國、南美洲ABC三強這樣的非典型的中立國家雲集荷蘭的阿姆斯特丹,以大無畏的姿態捲入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阿姆斯特丹和會一開始就充滿了政治欺騙、連橫合縱以及政治訛詐這些關鍵詞,政治家和外交官們花費了四個多月的時間才勉強理清和會的頭緒。而在文官們扯皮的這段時間,軍人們通過血肉戰爭。對這個世界的重塑正在一一顯現出來。

    持續向愛爾蘭島增兵的大英帝國勉強保住了英國「英倫三島」這稱號,但畢竟愛爾蘭大暴動真實地存在過,自此以後,英國人再也沒能建立起對愛爾蘭島的有效統治,並且在二十年後另一場戰爭爆發伊始就徹底失去了她。

    新復國的波蘭也在向東拓展它的邊境線,波蘭因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饒是與德國結成的軍事、政治和經濟同盟關係也依然成為民主世界的寵兒,萬千寵愛於一身的波蘭自然也不負眾望。趁著蘇俄人忙著打內戰,撒歡似的充當反共產主義的急先鋒。

    最後是奧匈帝國的解體。眼看帝國將獲得豐厚的戰爭紅利以彌補虧空,可是暮氣沉沉的奧匈帝國以及統治他的哈布斯堡依然沒能熬過去,在1918年2月轟然倒下。

    龐大的奧匈帝國分裂成為四個部門,包括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德國第一時間將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招攬進德波聯盟,使得柏林條約組織(簡稱柏約)進一步壯大。

    1918年3月。隨著德國經濟率先走出戰爭陰影,工業實力快速恢復,新生的波蘭共和國工業產值也蒸蒸日上,而英法的經濟卻持續衰退,於是阿姆斯特丹和談的進程陡然加快。

    政治家們將參會國劃分為四個檔次,首先是第一檔次的德國、英國、法國、接收奧匈帝國政治遺產的奧地利。第二檔次的意大利、美國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奧斯曼土耳其,這些國家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阿姆斯特丹和會的走向。

    第三檔次的國家只有建議權,其中包括希臘、中國、南美洲ABC三強這樣的中立國和准參戰國,實力不俗的日本意外被放到這一檔次。最後一個檔次就是任人宰割的巴爾幹小國、德國扶持起來的比利時盧森堡等傀儡政權。

    無數次爭吵和動武後,1918年4月。和約被締結。

    《阿姆斯特丹和約》第一條原則就是約定所有參戰國相互之間不存在戰勝或者戰敗的關係,不過在具體實施的時候。列強們理所當然地忘遺忘了這一點。

    根據《阿姆斯特丹和約》,德國獲得的戰爭紅利相當豐厚。

    德國不費吹灰之力就拿回了被日本人佔據的膠州灣以及太平洋附屬殖民地,並且在法理上鞏固了包括新普魯士、設德蘭群島在內的新領土,並且在北非獲得了一塊戰略意義重大的殖民地——摩洛哥。

    除此之外,德國還從法國人手中獲得了法屬印度支那的越南,還未等歡天喜地的德國人將越南捂熱,這塊飛地就被艾伯特和王海蒂一分為二,相對比較富饒的南越被轉手讓給了丹麥人以換取冰島。

    至此,皇家海軍對德國的天然地理優勢全部喪盡。

    對於地理優勢的喪失,英國人並非沒有想過對策,不過他們國際化設德蘭群島的企圖失敗了。萬般無奈之下,英國人只能用波斯灣的阿曼換取德國人手中的一些奧克尼群島附屬島嶼。

    法國和英國的退讓並非沒有回報,至少德國從淪陷的法國北部地區撤軍了——這些地區將成為北部非軍事區,法國和德國只會在這一地區派遣少量軍事督察員;戰略價值愈發突出的奧克尼群島也被完整地還了回來了,大洋艦隊也承諾不再勞師動眾支持愛爾蘭暴動。

    但是德國未必就是阿姆斯特丹和談最大的贏家。

    復國的波蘭不僅一躍成為歐洲第四大強國,還趁著奧匈帝國解體的機會,獲得柏約組織老二的地位。

    同樣的道理,法國和英國看似出賣了大量的利益,但未必就是真正的輸家。

    法國人看似割讓了不少土地,但是那些只是殖民地。作為資本輸出型帝國主義國家,法國人只要保全了本土和金融家就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英國人同樣丟失了不少戰略要地,但是只要蘇伊士運河、直布羅陀、新加坡和南非還在,香港沒有沉沒,印度完好無存,英國人就不算輸掉了褲衩。

    真正在阿姆斯特丹和會中一敗塗地的就只有第三檔次和第四檔次國家。不勝不敗的第一、第二檔次列強急需轉嫁損失,當這些列強聯合起來欺負人,即便是所謂的第三世界加起來也無法抵抗。

    日本的戰爭紅利被極大地抵消了,膠州灣和德屬太平洋殖民地被還了回去,墨跡未乾的二十一條被取消,就連日本固有地盤——中國東北都被王海蒂老話重提的「門戶開放」打破。

    巴爾幹半島也是重災區,奧、匈、意、奧斯曼四國瓜分了這塊戰略要地,除此之外,比利時盧森堡也被正式併入德國。

    1918年4月,德國外交部長屈爾曼拿著《阿姆斯特丹和約》興沖沖地回到柏林,在醫院的病房中弈棋的王海蒂和提爾皮茨看著報紙頭版頭條上的《阿姆斯特丹和約》,不約而同地發出冷哼聲。

    「不過是暫時的休戰罷了!」
Babcorn 發表於 2016-11-27 12:25
尾聲(十)最後的餘音【大結局】


    《阿姆斯特丹和約》的締結並不意味著空闊的海洋會就此平靜下來,既然剛剛結束的世界戰爭充分證明制海權的重要性,那麼每一個有志於逐鹿海洋的國家以及他的統治者都不會輕易放棄讓國家屹立於民族之林的機會。

    於是,殘酷的軍備競賽又開始了。

    這一次,率先提出擴軍計畫的是北海另一側的大英帝國。

    約翰牛們雖然連續輸掉兩場事關海洋控制權的焦點戰役,可他們依然是這個星球上最懂得海洋真諦的國家,英倫三島的居民們無法接受不屬於米字旗的星辰大海,更加說不出任何有關臥薪嘗膽勵精圖治的話來,所以戰爭才剛剛結束,不列顛就迫不及待地宣佈要重建他們的海軍。

    參考英國人虛弱的財政狀況,英國人的《三年擴軍計畫》無疑是天方夜譚。雖然約翰牛們倔強地說皇家海軍在斯卡格拉克海峽以及奧克尼群島的慘敗間接為其海軍提供了更新換代的空間,節約了維護主力艦的不菲經費,所以大英帝國絕對「不差錢」,可是想要在短短三年時間內,以每年開工建造三至四艘主力艦的速度打造一支包括八艘快速主力艦,四艘傳統戰列艦,八艘戰列巡洋艦的本土艦隊,這種奢望未免也太不切實際了一點。

    相對於打腫臉充胖子的英國人。王海蒂領導的德國海軍就要務實得多。

    根據1917年簽訂的《布列斯特和約》,德國海軍先後從蘇俄的波羅的海艦隊手中接收了四艘完好無存的甘谷特級戰列艦。又從蘇俄黑海艦隊那裡搜刮來一艘瑪利亞皇后級戰列艦和另一艘半成品。次年《阿姆斯特丹和約》締結,德國和意大利又分別從法國人那邊入手一艘孤拔級戰列艦和一艘布列塔尼級戰列艦。

    至此,德國海軍的主力艦數量達到了史無前例的三十艘,包括兩艘巴伐利亞級,四艘國王級,四艘凱撒級,四艘赫爾戈蘭級,一艘拿騷級。四艘甘谷特級,一艘瑪利亞皇后級,一艘孤拔級和一艘布列塔尼級總計二十二艘戰列艦,三艘馬肯森級,三艘德弗林格爾級,一艘塞德利茨級和一艘毛奇級總計八艘戰列巡洋艦。

    按照英國人的理論,德國人勢必會浪費大量海軍軍費來保持龐大的主力艦數量。事實也正是如此——在一般情況下,一艘主力艦服役至其壽命大限的全部費用兩倍於它的建造費用。

    鑑於戰後銳減的海軍軍費,德國海軍自廢武功也是應有之意,不過英國人顯然還是小看了王海蒂。

    波蘭復國的消息曾經讓協約國所謂的軍事和政治觀察家們大跌眼鏡,尤其當王海蒂提出將「波蘭當做德意志天然的、親切的盟友而不是附屬國」、「給予這個新興歐陸大國完整的海洋國家身份」兩項原則的時候,所有人都覺得素有德國「海軍第一戰略家」之稱王海蒂瘋了。

    直到1918年。大洋艦隊主力艦數量過度臃腫的問題暴露,世人才如夢方醒。

    德國人將從裡加灣到塔林的這一段海岸線白送給了波蘭人,坐實了波蘭共和國「海洋國家」的帽子。

    既然有了「海洋國家」這頂帽子,波蘭人也不介意將它升級為「海洋強國」,於是從蘇俄人手中接收相當多的資源和財富的波蘭共和國一擲千金般地向盟主德國開出了龐大的購艦計畫。

    就這樣。王海蒂折價出售了四艘服役狀態完好並且經過戰爭淬煉的凱撒級戰列艦,不僅豐富了海軍的小金庫。也滿足了波蘭人貪大求全的心理。

    有了波蘭這個冤大頭做榜樣,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戰替德系主力艦打的免費廣告和王海蒂作為中國人所特有的小聰明,質量一流的德系戰艦遂成為一等一的暢銷貨,在1918-1921年這三年時間內製造了聲勢浩大的「德系風暴」。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發了筆橫財的南美人禁不住王海蒂「白菜價」和「跳樓價」的吆喝聲,四艘赫爾戈蘭級戰列艦和毛奇號戰列巡洋艦很快就銷售一空。就連瀕臨解體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也耐不住寂寞,大吃不記打地再次死性不改,以不到一千萬帝國馬克的價格縮衣節食咬緊牙關購買了一艘法國孤拔級戰列艦,並固執地將它命名為不詳的「蘇丹奧斯曼一世號」。

    瑪利亞皇后號戰列艦也很快就有了買家。盤踞在伏爾加河下游和黑海沿岸的高爾察克最近風頭正勁,其領導的反動派武裝在蘇俄腹地攻城略地,備戰不足的紅軍節節敗退,在這種大好形勢下,驚聞德國人以「白菜價」甩賣主力艦的高爾察克將軍情系海軍,遂決定咬牙購買一艘主力艦成撐場面,再不濟也要恫嚇土耳其人不要在北高加索輕舉妄動。

    到最後,就連與德國關係不睦的日本也偷偷派遣使者造訪柏林,詢問低價購艦的可能性。

    王海蒂不希望日本保持一支強大的陸軍,通過不斷蠶食中國的方式獲得東亞霸主的地位,但是加強日本海軍,給美國人製造不痛快顯然是王海蒂樂於見到的事情,所以四艘甘谷特級戰列艦被一股腦甩賣給了日本人,其總購價僅相當於一艘巴伐利亞級戰列艦的造價。

    日本人獲得了四艘甘谷特級戰列艦,海上話語權大大增加,為此,英國人不得不向新加坡增援了鐵公爵號戰列艦和降級為近海防禦艦的無畏號戰列艦,美國人也不得不加強他們的太平洋艦隊。

    全球性的軍備競賽一直持續至1921年。那一年,就連財政最充沛的美國和德國都無法繼續保持高額的海軍軍費。國家經濟已經這個世界繼續造艦競賽,除非將這種軍備競賽升級成準備下一場戰爭的備戰信號,而後者在和平主義思潮氾濫的二十年間戰期是萬萬不允許的!

    和談,又一次和談。

    這一次,故事發生在中國上海,德國、美國、英國、意大利、法國、日本海軍代表雲集遠東,商討限制海軍軍備競賽的可能性,並且達成了著名的《上海協議》。又名《上海條約》。

    根據這份協議,德國獲得了六十萬噸的主力艦總噸位配額,英國和美國五十五萬噸,在王海蒂的支持下,日本獲得了英美百分之八十,也就是四十四萬噸主力艦的配額,除此之外。《上海條約》還對各國的航空母艦噸位、重巡洋艦以及輕巡洋艦噸位以及裝備進行了限制。

    在參加《上海條約》之前,德國人明顯對上海談判的大致走向有所察覺,所以德國海軍趕在會議召開之前,大大方方地拆卸、回爐和甩賣了大量老式戰列艦和巡洋艦以節約噸位,也就是這個時間,被改裝成近海防禦艦的拿騷級遺孤、功勛戰艦格奈森瑙號成為德國海軍歷史博物館珍貴的收藏物。

    《上海條約》暫時終結了全球性規模的造艦競賽。但是競賽很快又以另一種面目重新登場——大型油輪競賽。

    起初,列強們爭相建造和攀比大型油輪單純只是出於國家和民族的榮譽感,不過王海蒂很快就意識到大型油輪的價值,於是在這場競賽開始變味。

    德國人首先改變了策略——喪心病狂的德國油輪建造商們不惜成本,以軍用強度打造每一艘油輪。並且為這些高速油輪預留可觀的改裝空間。

    當另一場世紀戰爭爆發以後,德國海軍很快就將這些按照軍用標準建造的快速油輪改裝成為戰鬥力可觀的一兩萬噸級護航航母和快速運輸船、三萬噸級主戰航母。並且通過一場經典的航母突襲戰重創了英國本土艦隊。

    這就是著名的愛爾蘭海突襲戰。

    1939年的初夏,與保持強烈復仇慾望的英國、法國結盟的蘇俄藉口兩名士兵失蹤,對波蘭宣戰,在隨後的兩天時間內,柏林條約組織各成員國與倫敦條約組織各成員相互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

    德國對英宣戰的第一天,英國人部署在奧克尼群島的航空站就遭遇毀滅性的打擊,60餘架戰鬥機、魚雷機和轟炸機被消滅在機庫和機場跑道上。正當英國人積蓄力量準備反撲臨時駐紮在設德蘭群島的德國主力艦隊時,德國人卻麻溜地鑽進北大西洋,轉投設德蘭群島以西的冰島。

    德國主力艦隊和設德蘭群島陸基航空兵聯隊成功地激怒了英國人,將英國上下全部的注意力吸引至蘇格蘭以北地區,而英國軍情五處報告中的那支正在「摩洛哥近海進行例行遠洋訓練」的德國航母編隊卻在一艘馬肯森級戰列艦和三艘條約型重巡洋艦的掩護下,趁夜悄悄逼近不列顛島,並且在清晨放飛了大量魚雷機和俯衝轟炸機。

    這是不惑之年的老將王海蒂最後一次親臨戰爭前線。在漫長的間戰期,習慣呆在搖晃的艙室,嗅著軍艦的煤煙,伴著艦炮的轟隆聲睡覺的王海蒂遭遇戰爭的反噬,他極其不適應寧靜下來的生活,又連續遭遇提爾皮茨、舍爾和希佩爾這些至交好友的去世,並且在1934年出席鬱鬱而終的戴維-貝蒂葬禮的時候感染風寒大病一場,所以這些年作為軍事委員會王委員長的王海蒂並沒有實際掌控軍隊,而是漸漸淡出了海軍。

    1939年,歐陸上空密佈的戰雲自然躲不過王海蒂的視線,垂垂老矣並酗酒成性的王海蒂居然在這一瞬間有了改邪歸正的想法,找回了少年時代意氣風發的感覺。

    老將王海蒂再次出山主持海軍,雖然小輩們怨聲載道,可海軍主官雷德爾是他一生的摯友,自雷德爾以下都是王海蒂的徒子徒孫,小輩們也只好由著王海蒂的性子來,甚至准許這位老將重新登上開赴戰場的德國主力艦隊旗艦伯恩哈德-奧登號。

    開戰不到一個星期。德國海軍就收穫一場典型的「西萊姆式」的勝利——德國航母艦隊一口氣擊沉了英國三艘戰列艦、一艘重型航空母艦、兩艘重巡洋艦、一艘輕巡洋艦和一艘護航航母,重創兩艘戰列艦和一艘重型航空母艦。輕傷一艘輕巡洋艦,所付出的代價只不過是24架魚雷機和轟炸機。

    勝利是輝煌的,代價也是慘重的——愛爾蘭海突襲戰後,王海蒂被時任德國總統的赫斯嚴禁親臨戰場一線,畢竟王海蒂已經是不惑之年的老骨頭,殘酷的戰場屬於年輕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終以德國和美國獲勝而告終,將閃電戰發揮到無以復加地步的德國陸軍在海軍的有力支援下,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佔領法國半壁江山。迫使世界第三陸軍強國直接宣佈戰敗投降。

    正當全世界都以為德國人會趁勢做掉英國的時候,德軍卻在七月末秘密揮師北上了,他們丟掉令整個歐洲都為之顫抖的閃電戰模式,會同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百萬精銳,從中歐腹地突然殺出,以大兵團大縱深大穿插的蘇俄人戰爭模式,在波蘭平原上堵住了超過一百五十萬的蘇俄侵略軍。

    激戰十五天後。一百五十多萬俄軍成建制的消失了。九月份中旬,俄軍在東線損失數字超過兩百三十多萬,柏約軍隊在東線戰場徹底轉守為攻。

    與此同時,一直籍籍無名的北歐冰雪王國芬蘭突然加入戰團,數十萬裝備算不上精良但卻精通冬季作戰和山地作戰的芬蘭大軍鑿穿了俄軍脆弱的北部防線。

    本位面的蘇俄遠沒有另一個時空的蘇聯強大,又有日本和土耳其人在遠東和北高加索地區的牽制。再加上芬蘭、波蘭和德奧聯軍三路大軍的聯合進攻,所以體力不支的蘇俄軍隊節節敗退,並且在入冬之前丟掉了包括莫斯科、列寧格勒在內的歐洲主要工業城市,到最後,就連斯大林同志預先打造的烏拉爾工業區也直接暴露在德國轟炸機的作戰半徑內。

    蘇俄已經完了。不到半年的時間,看似強大的倫敦軍事集團居然就只剩下了奄奄一息的蘇俄和因為海上航運再次癱瘓而不知所措的英國。而在北大西洋另一側虎視眈眈的美國人甚至都來不及發出自己的聲音。

    倫敦軍事集團敗局已定,有心在歐洲玩弄軍事平衡的美國人追悔莫及,不過他們很快就找到了遷怒的對象。

    1939年,除了戰火紛飛的歐洲,亞洲也是炮聲隆隆。

    其實早在1937年,日本就不顧美國的警告和德國的勸阻,迫不及待地打響了全面侵華戰爭。

    間戰期以礦產資源換取大量步槍、機槍、中小口徑火炮以及彈藥生產線的中國在蔣校長的領導下,抵抗力度要遠超另一個版本的歷史,至少擁有一個全德械集團軍和不少德國退役戰鬥機的中央軍沒有丟掉武漢。

    1939年,日本還沒有完全吞併中國,短視的他們就得隴望蜀地開闢了新戰場——日本全部海軍主力南下,重創英國人駐紮在新加坡的遠東艦隊,百萬陸軍在除了德屬北越之外的印度支那半島和印度尼西亞群島攻城略地。

    也就只有半年的時間,大日本帝國的太陽旗鋪滿了大半個東南亞。

    日本人的狂妄和囂張激怒了美國人。牛仔們有心拿小島國開刀,安撫他們失敗的歐洲政策——既然無法維持歐洲均勢,德國崛起勢不可擋,那麼在本世紀後五十年的大國競爭中,「作為負責任的大國」的美利堅合眾國有權利也有義務「征服日本人以獲取完整的太平洋霸權和東亞霸主地位」,增加「美國對抗德國『霸權主義』的信心和底氣」。

    1939年12月25日,日本雪風號驅逐艦誤擊美國「最堅實盟友」菲律賓的阿基諾三世號巡邏艦,給了美國人最好的開戰藉口。

    當美國人倣傚當年的美西戰爭,興沖沖地派人調查緬因號,啊不,是阿諾德三世號飲彈沉沒事件,敏銳覺察到美國人動武想法的日本人搶先動手了。

    相同的日期,不同的年份致使與愛爾蘭海突襲戰幾乎如出一轍的珍珠港偷襲事件多擊沉了美國人三艘航空母艦。小小的意外遂鑄就了巨大的蝴蝶效應,最終讓美國人耗費三年多的時間。付出兩百多萬名海陸軍官兵陣亡的代價才突破了日本人的絕對國防圈,兵臨東京灣。

    如果不是美國人明智地與中國人結盟,向中國提供大量武器援助,牽制了日本大量精銳陸軍,相信美國重返東京灣的時間和所付出的代價會大大提高。

    總之,第二次世界大戰就這樣結束了。它成就了希特勒這樣的宣傳之神,給了老兵王海蒂最好的退伍禮物,將德國和美國徹底送上神壇。同時也毀滅了諸如英國、法國、意大利、蘇俄和日本這樣的准一流列強。

    1944年,王海蒂結束了他的軍事生涯,並且在基爾海軍學院發表了濃郁著悲傷的演講。

    拄著拐棍的王海蒂站在陳舊的小禮堂前,面對洋溢著青春和熱血的年輕人,發出了屬於舊時代老人的嗟嘆聲:

    「老兵永不死,只是漸凋零……」

    歷史翻過王海蒂退役的這一頁,進入超級大國時代。

    歷史學家們每每提到二十世紀後半葉國際史時。總是將這五十年的國際關係簡化為老歐洲的代表——德國、新世界的代表——美國,從小到嬰幼兒尿不濕大到外太空的火星探測,在各個層面進行無所不包的競爭和對抗。

    新千年後,這種「東西對抗」的兩極格局似乎又發生了新的變化。美國人的影響力漸漸侷限在了美洲,而中國則作為亞洲勢力的代表強勢崛起。

    很可惜,瘋狂迷戀跑酷和推特的德國年輕一代對局勢的變化漠不關心。他們不願意服兵役。厭惡恪守規則,就連曾經深刻地影響和改變德國的海蒂-西萊姆具體的去世時間也答不上來,更具有嘲諷意義的是研究西萊姆的熱潮正在中國人那邊方興未艾。

    當然,德國的90後們面對苛責的時候總是能夠振振有詞——「誰說我們不知道西萊姆是誰,他不就是我們德意志共和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理凱瑟琳『甘願放棄權位也要廝守終身』的那個男人嗎!」

    90後們說的是與王海蒂相忘於江湖的凱瑟琳。

    1946年。德國婦女在傳奇人物凱瑟琳的組織下,開始了不依不撓的街頭政治運動。要求獲得選舉權利。

    1947年,德國所有年滿十八週歲的婦女獲得選舉權利,第二年獲得被選舉權。

    1948年,著名的女權主義者和基爾商業大亨凱瑟琳擊敗來自社會民主黨的總理候選人希特勒,當選德國總理。

    1952年,年事已高的凱瑟琳宣佈不再競選下一任總理,並且在《鏡報》的採訪中坦誠海蒂-西萊姆就是那個在她的個人回憶錄中那個自己「甘願放棄權位也要廝守終身」的男人,她誠懇地告誡德國所有的女孩子「千萬不要因為世俗的偏見就輕易放逐自己的心,因為有些東西。有些人錯過了就永遠也拿不回來。」

    以上就是德國的90後們對海蒂-西萊姆的全部記憶,除此之外,唯一能讓德國的90後們清楚記得的事情就是已故的海蒂-西萊姆曾在他的個人回憶錄中發出令人匪夷所思的懇求:

    「我希望我的子孫後代能夠替我完成一件事情,一件我不甘心將它帶到天堂,向上帝老實交代的事情。」

    《法蘭克福時報》在千禧年前後做過一個有趣的調查,內容就是海蒂-西萊姆會給他的後人交代何種事情。

    調查人員在柏林、紐約和北京隨即抽查了一千多名群眾,得到的答案卻是五花八門,從「不要把安妮的墓地和我葬在一起」到「給戴維-貝蒂的墓碑潑油漆」,群眾們的智慧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他們說不出來的。

    事實是西萊姆的曾孫領著幾個金發碧眼虎背熊腰的老外就守在中國某大學附近的天橋上,左手邊就是醫科大學。

    「西萊姆,雖然我們有外交豁免權,可中國人未必不會在遣返我們之前,偷偷將我們暴打一頓呀……」

    烈日下,開著綠皮卡,手持軟皮輥的城管在大學城這邊來回巡視,抓捕無良的小商小販,與馬克斯-西萊姆一道在領事館工作的布魯克納望著天橋下的中國准軍事人員,言辭間已經有了退縮的意思。

    「別廢話,就是那個臭道士!」馬克斯-西萊姆粗暴地打斷了布魯克納的猜想,他用饒舌的中文喊出「臭道士找打」這幾個字,身手敏捷地將一灰色麻袋套在剛爬上天橋的那個蓬頭垢面,穿著一身堪比犀利哥服飾,由內而外無不散發著濃郁的後現代主義氣息的灰袍老道的頭上,揮起拳頭就是一通狠揍。

    老外毆打道士在悶騷和寂寞的大學城自然算是大新聞,引來了包括城管在內的大批無聊看客。

    從醫科大學過來的可愛女生剛想邁開輕盈的步伐,擠進人群一探究竟,隨後就被一支算不上孔武有力的手給扯住了。

    「老婆,別叫咱下一代看見這種血腥的場面,要和平,要友愛!」喝了點酒的男生帶著通宵打遊戲的紅腫眼睛,輕輕地摩挲著俏皮女孩白皙的小手,討好道。

    「王海蒂,你不是不喜歡小孩子嗎,怎麼……」

    「唉,你們女人哪裡懂得老爺們初為人父的第一反應,我還以為我只是個案,百度了一下才知道男人都這樣。不說這個了,老婆,咱們今天去民政局領個證怎麼樣,領完證就去辦理修學,回家生娃去,總之我會對你負責的……」
Babcorn 發表於 2016-11-27 12:26
德意志第二帝國主力艦製造經緯 上

     go給我寫的番外,略有改動,發給大家看看。

    《公海——自由!(上)——德意志第二帝國主力艦製造經緯(1906-1910年)》

    「我們要繃緊神經,繼續大規模擴充軍事力量,避免挑釁,並耐心的等待。直到我們的海軍力量建立起來,迫使英國人讓我們和平的呼吸」

    ——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

    【啊!海軍!】

    今天的人們回過頭來,重新審視公海艦隊這個龐大的工程的時候,往往習慣於從擴充海軍法案著眼。然而,要想更加深刻的理解公海艦隊,特別是那一艘艘戰績輝煌的主力艦,故事還需要從更遠一點的1897年6月講起。那時,為了紀念維多利亞女王登基60週年,英國人舉行了盛大的閱艦式。然而德國人此時拿得出手的海上力量可謂寒酸,包括4艘勃蘭登堡級鐵甲艦在內的德國海軍主力此時在遠在萬里之外的中國。無奈的德國海軍只得派遣老舊的威廉國王號巡洋艦出席。英國輿論毫不留情的譏諷德國此舉是對大英帝國的不敬。英國人的傲慢刺傷了德國人脆弱的自尊心。而在次年8月的閱艦式中,皇帝陛下精挑細選的德國軍艦與英國軍艦相較就像醜小鴨之與白天鵝。

    然而,也正是在這2次閱艦式中,德國人窺見了英國最自以為豪,並以之掌控世界霸權和歐陸均勢的東西,那就是海權。這一發現也很快被大洋彼岸的一位學者的理論所闡釋。這位學者叫做馬漢,他的理論就是大名鼎鼎的海權論。與此同時,德國人發現了逼迫英國倒向自己,至少是局外中立的捷徑:大力發展遠洋艦隊!

    在這裡,筆者無意去解析提爾皮茨的風險理論及其背後馬漢學說的內在缺陷,但是對提爾皮茨理論的實踐,最終創造了一個工業時代的奇蹟:大洋艦隊和它為數眾多主力艦。而它們的別具一格的設計思路,也與提爾皮茨的理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德國無畏艦的先行者:理想型巡洋艦布呂歇爾】

    當無畏號1906年出現在各國海軍視線中的時候,全世界都意識到這艘幾乎只用了一年就完成的戰列艦將開啟一個怎樣的時代。但是令人感到詫異的是,在皇帝陛下的艦隊中第一艘引入全裝重型火炮概念的戰艦卻是一艘巡洋艦。這種看上去十分詭異的情況卻有著技術上無可奈何的原因。

    早在剛剛德國開始決定擴充艦隊的1898年,年輕氣盛的德意志海軍戰略家海蒂-西萊姆就提出過全裝重型火炮戰艦的概念,但是這在當時並沒有引起廣泛的關注,只有提爾皮茨是個例外。在他的直接干預下,德國造艦部門進行了各種各樣的設計嘗試。到1906年無畏號建成的時候,德國造艦部門已經提出過不少於10種的各種設計,卻由於海軍部保守派和皇帝威廉的遲疑沒能得以投入建造。現在,無畏艦的出現是最好的催產劑,提爾皮茨揮舞著「英國威脅論」大棒,讓國會和威廉追加造艦經費。

    不過德國人很快意識到,現有的280毫米L45火炮在面對主要假想敵英國的戰列艦裝甲面前顯得威力不足,英國戰列艦279毫米的主裝甲帶可以再正常交戰距離上防禦住這種火炮的打擊。

    現在德國人面臨著抉擇,究竟是快速的投入建造一款裝備著威力貧乏的火炮的戰列艦還是等待更強力的280L50火炮?很快6月份出現的新情報提供了一個新的選項:英國人在1906年4月開工了一種裝備戰列艦主炮但是防護相對薄弱的大型的裝甲巡洋艦!事後得知這就是無敵級。德國人立刻看到了新的出路,那就是立刻建造一款以無敵級為對手的裝甲巡洋艦。

    由於時間倉促,德國人將沙恩霍斯特級大型裝甲艦三號艦設計方案加以修改,原有設計中成菱形佈置的6座炮塔被去掉了中部對角線的2座,以便容納更強勁的動力,以使得其能夠容納的下4.2萬馬力的主機;上層建築物也儘可能的縮小,這樣使得在一舷佈置的那座2聯主炮塔可以再另一舷接敵時獲得有限的射角,主裝甲帶也由原設計的300毫米削弱到250毫米,相比於無敵級區區6英吋(152毫米)的主裝甲帶,這是個了不起的厚度。在一切修改完畢,並且船廠做好建造準備的1907年1月,這條代號為重巡洋艦E號的戰艦於基爾皇家造船廠鋪設下了第一段龍骨,並於1908年4月11日下水,在下水之前的命名儀式上,它被命名為布呂歇爾。在隨後的1909年7月2日它成為了公海艦隊服役的第一艘具備全裝重型火炮特徵的戰艦,被海軍親切的成為「布呂歇爾大帝」。

    171.6米長,26.6米寬,9.17米吃水,標準排水量1.937萬噸的布呂歇爾在建成時是公海艦隊最大的戰艦。他所裝備的4.2萬馬力蒸汽輪機也是此時公海艦隊各艦中最強大的動力。有趣的是,在海試中,德國人發現這套動力的極限遠遠不止4.2萬馬力。在為時1小時的全力公試中,布呂歇爾跑出了7.9萬馬力27.4節的最高速度記錄。而在額定輸出4.2萬馬力時,它達到了24.2節的速度——比設計的24節高出了0.2節。

    儘管在試航中有著不錯的表現,德國人依然對它不甚滿意,因為它的正常速度要比英國方面的對手——25節的無敵號慢上1節。加之本艦有明顯的臨時湊合的設計特徵和工程試驗色彩,即使後來戰列巡洋艦的稱號被廣泛應用之後,德國海軍內部也只是非正式的稱其為「准戰巡」,官方的劃分仍然是「大型裝甲艦」。最終布呂歇爾號成為絕唱,孤零零的迎來了戰爭的爆發。

    而另一方面,戰列艦的設計也並沒有因為缺乏強力的火炮而延誤太久,因為在久負盛名的克虜伯工廠的設計師和技術工人們的努力下,1907年2月,嶄新的280毫米L50火炮最終定型。這種新式的火炮可以在9公里上擊穿280毫米的裝甲,這預示著公海艦隊的第一級無畏化戰列艦即將吹響建造的號角。

    【擁有最優的火炮利用率的設計:拿騷級、馮德坦恩號、赫爾格蘭級和中線佈局】

    在等待火炮定型的幾個月裡,德國的設計師們騰出手來,認真的研究討論戰艦的佈局,特別是火炮佈置的問題。事實上,海蒂-西萊姆早在他的《論戰列艦時代的非對稱作戰》論文中指出無畏艦時代側舷火力之於戰列線作戰的價值。在1906年之前的早期的設計嘗試中,出現最多的火炮佈局設計是菱形和中線型佈置,堅持菱形佈局的設計者認為這種設計可以有效的降低艦體長度(這將有助於減小被彈面積),並且在遭遇敵人夾擊時可以向四面八方開火。而堅持中線佈置的設計者則認為中線佈置可以在舷側發揮全部主炮火力而不會有任何浪費,是「擁有最優火炮利用率的設計」,在同等噸位和同等舷側火力情況下,採用中線佈置全部主炮的戰艦可以擁有更優良的防護和更低廉的造價。

    而發生於1906年底的海軍部兵棋推演的一條結論證實了海蒂-西萊姆的觀點,該結論認為:未來的海戰將更多的是單弦接戰。於是全部火炮中線佈置獲得了大多數人的認同,並且得到了提爾皮茨的支持。此時提爾皮茨已經敏銳地意識到,在將來可能的英德海戰中,德國必然面臨的是局面是以寡擊眾:在具有實驗性質的無畏號完工之後,很快1906年12月-1907年1月間英國人就開工建造了在無畏基礎上小修小改的3艘柏勒羅豐號級,並準備在1907-08年再建造3艘類似的戰艦(這就是後來的聖文森特級),而德國的第一代無畏化戰列艦卻只可能建造4艘!在面對優勢敵人的圍攻的情況下,擁有更加堅強的裝甲以保證戰艦的不沉和戰鬥力的完好要比多出來幾門火炮更加具有現實意義。在其後的戰列艦設計中,這種思路被傳承下來並被發揚光大。在世界大戰期間的日德蘭海戰和奧克尼群島海戰中,這種思路被證明具有無可爭辯的正確性,德國戰列艦幾乎堅不可摧的裝甲擋住了英國人無數次的攻擊。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在1907年7月22日,威廉港皇家造船廠,拿騷號鋪下了第一段龍骨。和英國人直截了當的稱其為無畏艦不同,德國人稱其為「大型戰列艦」。此外,同級的3艦,威斯特法倫,萊茵蘭,波森也相繼動工,並於1909-10年間陸續建成服役(其具體性能詳見拿騷簡介)。4艘姊妹艦構成了公海艦隊第一戰列艦隊第二分隊。至此,德國人終於獲得朝思暮想的無畏艦,拿騷級是一個輝煌的開始,但也僅僅是一個開始,很快,它強大的後輩們將會一艘一艘駛進我們的視線。

    其實,嚴格意義上講,還有一艘戰艦也應該歸屬於拿騷家族,這就是日後第一艘正式獲得「戰列巡洋艦」稱號的,開工於1908年3月25日的馮德坦恩號。這種血緣關係可以從外型上一眼看出來:他們有著同樣的總體佈局,4座外觀上完全一致的裝備雙聯裝280毫米L50炮的炮塔分別佈置在艦橋之前、艦橋之後2號煙囪之前、後部艦橋之後首樓尾部、後甲板之上;從側面看上去,拿騷和馮德坦恩的區別幾乎僅僅是馮德坦恩擁有更長的體型和2個更大的煙囪。在我們看不見的內部結構上,兩者也如出一轍。在多年之後解密的設計文件上,清晰地表明了馮德坦恩號是拿騷的戰列巡洋艦版本。在裝甲防護上,馮德坦恩的裝甲削弱到了布呂歇爾的水準,即使如此該艦的防護也要比英國同期開工的3艘不倦級為強大——後者繼承了無敵級的6吋主裝甲帶。而在航速方面,在正常輸出的情況下,馮德坦恩能跑出最快26.5節的速度,而在主機過載的情況下,更是能跑上27節的極限航速,同樣優於不倦級——後者也繼承了無敵級主機正常輸出時25節的最高航速。但是這種提升並不是毫無代價的,本艦的造價折算成英鎊之後高達190萬鎊,遠高於不倦號152萬鎊的造價,噸位也是遠超不倦的2.139萬噸。

    客觀的說,無論是拿騷級還是馮德坦恩號,都能夠在與英國同期同類戰艦的單艦對抗中獲得壓倒性的優勢。拿騷級能夠在9公里距離上擊穿英國戰列艦的主裝甲和炮塔正面裝甲,而英國人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上裝備的305毫米L45炮要在7公里距離上才能擊穿拿騷級的同樣部位,而這種距離在戰列艦對戰中無異於自殺。而即使是對付馮德坦恩號的250毫米主裝甲和炮塔正面英國人也需要拉近到9公里距離上。這實際上意味著即使作為戰列巡洋艦的馮德坦恩號也可以與英國的這3級7艘戰列艦中的任何一艘進行戰列艦一般的戰鬥而不落任何下風。德國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針對英國同期同類戰艦的絕對防禦由此確立,雖然雙方火炮威力此後互有消長,但是防禦能力對比卻從此再未改變。

    然而,硬幣的另一面是英國人巨大的數量優勢。在戰列艦方面,1908年5月,英國已完工和正在施工的無畏化戰列艦高達7艘,而德國人只有4艘在建;在戰列巡洋艦方面,英國正在施工的戰列巡洋艦有6艘,而德國人即使算上佈呂歇爾號也僅有2艘在建。緊迫的局勢使得德國海軍上下乃至政府高層頓時感覺壓力山大。德皇甚至發表聲明希望各國就控制海軍力量發展達成協議。但是私下裡,皇帝陛下開始直接干預海軍戰艦的設計發展,並且向艦船設計部門和海軍施壓。皇帝陛下希望增加單艘海軍戰艦的舷側齊射的火炮數,並儘可能的提高射速(所以他青睞280毫米炮),作為對戰艦數量不足的彌補;同時擴充戰列艦隊規模,要求取消的原計畫後續3艘馮德坦恩級的建造而將它們改為戰列艦。面對德皇的橫加干預,提爾皮茨再次祭出「英國威脅論」大棒,海軍和設計部門不得不聯手和德皇像商人那樣討價還價。最終雙方都各自後退一步,德皇保留了對280毫米炮的偏愛,同意後續的戰列艦裝備業已研製成功的305毫米L50炮——依然沿用同樣的總體佈局,但是要擁有更強防護的350毫米裝甲——這就是後來的赫爾戈蘭級。而海軍和艦艇設計部門則同意放棄建造馮德坦恩的3艘同型後即艦(反正也沒有開工)——改為建造3艘擁有可以一舷同時最多發揮10門的新艦——這就是後來的毛奇級,並保證新式戰列艦的前3艘和新式戰巡的首艦於1908年底開工,當然,經費問題需要皇帝同議會協商。

    倉促上馬的赫爾格蘭級戰列艦僅僅在拿騷級的基礎上進行了簡單的放大,用來裝備強大的305毫米L50炮。這款克虜伯兵工廠的傑作於1908年6月完成,能夠在10公里距離上擊穿305毫米的裝甲,在當時是威力驚人的武器。戰艦的主裝甲帶和炮塔正面強化到350毫米。很快,首艦於1908年11月11日在基爾的霍瓦爾德船廠開工。

    在後世對一戰的研究中,有一種觀點認為赫爾戈蘭級是世界上第一款超無畏艦。這種觀點認為德國無畏艦的標準主炮口徑是280毫米,305毫米炮無論口徑還是威力都比280毫米炮有了不小的提高,即使與英國第一級超無畏艦裝備的343毫米L45主炮的穿透能力相比也是相當的,考慮到英國早炸的炮彈,實戰穿深反倒是德國人的305毫米L50炮更勝一籌。現在看來,這種說法是站得住腳的。

    【皇帝的玩具和轉折之作:毛奇級戰列巡洋艦和火力縮水的塞德利茨級】

    皇帝的命令必須被遵守,於是焦頭爛額的軍艦設計師們開始了艱難的修改,以滿足皇帝對舷側10門火炮的要求。

    最初,設計師們計畫將艦體延長至210米,這樣就有充足的空間在中線佈置5座雙聯裝炮塔。但是在完成基本設計之後發現這樣戰艦將擁有超過2.5萬噸的標準排水量和超過4830萬馬克(約合230萬鎊)的昂貴造價。於是,毫無疑問的,這個方案被迅速推翻了。很快,設計師們達成了一致的意見,要保證造價在4515萬馬克,就必須控制軍艦的長度,中線佈置的想法顯然是行不通了。於是,可憐的設計師們想起來1年前設計的布呂歇爾號上採用的斜跨佈置法,這種佈局雖然不能保證隨時發揮10門主炮,但是卻可以在一定的角度內發揮10門主炮。於是有著極為復古風格的斜跨炮塔佈局的毛奇級戰列巡洋艦的圖紙就在1908年10月最終完成,並於當年11月11日投入了建造。

    毛奇級的主尺寸與前輩馮德坦恩相比並不大,但是標準排水量卻超出2000噸。增加的噸位用來搭載更重的火炮和更大馬力的蒸汽輪機,只有有限的噸位用於增加裝甲。與前輩馮德坦恩的250毫米厚,140米長,4.6米高的主裝甲帶相比,毛奇級270毫米厚140米長,5.1米高的主裝甲帶雖然更重,但是這個數據是通過削弱上部裝甲帶而獲得的。毛奇級擁有2.4米高,140米長的150毫米上部裝甲帶,而馮德坦恩與之尺寸相當的上部裝甲帶卻有225毫米厚,這樣算來主裝甲帶和上部裝甲帶的重量反而還不如馮德坦恩。剩餘的防護重量被用來防護多出來的那一座炮塔,並且足以給所有的炮塔正面裝甲增加20毫米,炮座增加50毫米。以當時的眼光看來,毛奇級的防護是足夠的,因為沒有一款英國戰艦能在毛奇級的射程之外擊穿毛齊的主要防護區域,其強大的生存能力也在1914年11月1日的索契角海戰,11月14日的多格爾沙洲戰爭中由戈本號和毛奇號所證明,毛奇號更是獲得了「不沉之艦」這一美譽。雖然在日德蘭海戰中毛奇的炮塔沒能頂住更大的381毫米主炮的攻擊,但是我們不能忽視的問題是,在毛奇設計的年代,這些巨炮尚未出現。

    毛奇最為人詬病的地方在於它的炮塔佈置。德皇對於本艦「最多同時發揮10門主炮」的要求和相對緊張的預算導致了本艦不得不重拾已經被認為是運用效率較低的斜跨式主炮佈局。這樣一來,在海戰中本級艦能夠發揮10門主炮的角度是十分有限的,在相當多的情況下只能發揮8門——和中線佈置的馮德坦恩號主炮數相一致。因此在設計過程中就有人抱怨與其增加那麼2門沒準兒用不用得上的主炮不如還是按照馮德坦恩的佈局來,這樣能在不增加噸位的情況下獲得300毫米的水線帶裝甲和炮塔正面——分別等同和稍遜於拿騷級的同樣位置。

    作為皇帝陛下直接干預的產物,毛奇級被私下裡稱作皇帝的玩具。但是原本計畫作為毛奇3號艦建造的塞德利茨號的設計卻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

    原本毛奇級3艦將按照每年開工一艘的速度進行建造。但是1909-1910年開工建造的凱撒級戰列艦(這將在公海——自由(中)一文中有詳細的論述)原本計畫建造4艘,但是隨後追加了第5艘腓特烈大帝號作為公海艦隊的旗艦。為了配備足夠的旗艦設施,導致該艦比原本的預算超支110萬馬克,而急於擴充陸軍的德國議會又沒有通過追加預算。於是海軍只好勒緊褲腰帶,從其他款項上挪用部分,填補超支。在權衡再三之後,海軍決定修改塞德利茨號的設計,重新回到四座炮塔中線佈局的老路上,去掉一座炮塔,在不削弱的毛奇級既有防護的基礎上將其成本控制在4350萬馬克以內。設計方經過反覆的計算,認為按照海軍方面的要求實際上新艦隻需要4100萬馬克,於是在毛奇級既有防護的基礎上將主裝和上部裝甲帶分別加強至300和200毫米,將炮塔正面增強至350毫米——這已經是德國初代無畏化戰列艦拿騷的防禦水準。這樣的新艦造價可以在4310萬馬克。海軍欣然接受了這個建議,這款防護能力空前提高的新式戰列巡洋艦於1910年開工建造,在下水儀式上,它獲得了一個光榮的名字——塞德利茨。

    而塞德利茨號之所以被認為是德國戰巡的轉折之作,在於它強大的裝甲防禦能力。之前的德國戰巡普遍的主裝甲帶都遜於德國戰列艦,從塞德利茨號開始,德國戰巡開始披掛上和戰列艦同等級的艦體防禦裝甲。更大的進步體現在炮塔的防護上。之前的德國戰巡在面對的早期裝備305L45炮的英國戰列艦的時候,其炮塔裝甲是足堪大任的。但是在面對其後出現的305L50和343L45火炮的時候就顯得力不從心。現在德國人決定一勞永逸的解決問題,於是在塞德利茨號的炮塔上他們運用了350毫米的重裝甲。而這個厚度的裝甲在日德蘭海戰中甚至頂住了381毫米炮彈在10公里上的直接攻擊(當然這也和英國人不穩定的炮彈有很大關係),而炮塔依然能夠正常使用。

    鑑於塞德立茨號強橫的防禦力,海軍史專家常常將塞德立茨號當做獨立的一款戰巡,並且將塞德立茨號以及後來的德弗林格爾級、馬肯森級戰巡稱為後塞德立茨型戰巡,美國人更加直接稱它為快速戰列艦。

    作為高層意志的產物,毛奇級戰列巡洋艦在當時德國海軍內外的評價甚至不及它的前輩馮德坦恩,但是就是在這個不甚成功的型號的基礎上,德國人卻造出了堪稱德國戰列巡洋艦轉折之作的塞德利茨級。
Babcorn 發表於 2016-11-27 12:27
德意志第二帝國主力製造經緯 中

   《公海——自由!(中)——德意志第二帝國主力艦製造經緯(1910-1914)》

    【超無畏艦時代】

    二十世紀初,歐洲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老牌的英帝國和新興的德意志帝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行海軍軍備競賽。英國人在無畏艦的發展上先行一步,對後世戰列艦發展影響很大的無畏艦開山鼻祖「無畏」號和第一艘戰列巡洋艦「無敵」號都是英國人率先建成服役,英國人在競爭中奪得了數量優勢。然而德國總能後來居上,保持質量優勢,並利用利用有限的經費製造儘可能多的主力艦艇。在開工建造4艘赫爾戈蘭級無畏艦後,德國人決定整理下思路,設計一款更加強大的戰列艦。

    而海軍技術革命風潮所至,各個主要強國在初期的徬徨之後,紛紛找準了自己的發展方向,投入到這場空前規模的你追我趕之中。1909年,英國人開風氣之先,率先建造了威力超越本國即有305毫米炮的新式火炮。這種火炮口徑達到了343毫米(13.5英吋),而裝備這種口徑火炮的新式戰列艦,即後來的獵戶座級戰列艦,也將於同年開始投入建造。這款新式戰列艦放棄了以往英國無畏艦主炮佈局,轉而學習它的對手德國採用中線佈局,但是卻更進一步的在艦首也採用了背負式佈局。因為這些戰艦的性能明顯超過了英國自己的無畏艦,因為也被稱為超無畏艦,當代海軍研究界也大多也以這種戰艦為世界超無畏艦的開端。

    【首尾背負式佈局、動力與造價:凱撒級戰列艦】

    英國人這種標準排水量2.2萬噸的戰列艦早在設計剛剛開始的1909年3月就引起了各國的重視,只不過各國的關注點顯得有些不同。美俄法意等國更多的注意到它上面裝備的343毫米火炮,而德國人則更加關心這種戰列艦的防禦能力。德國人認為,在雙方技術水準差異不大的情況下,同等噸位的戰艦要加強一方面就必須削弱其他方面。德國已經開工建造的赫爾戈蘭級戰列艦的標準排水量與航速和英國新建的343毫米炮主力艦相當,但是德國戰列艦僅僅裝備8門305毫米L50火炮,其中只有艦尾的2座2聯主炮藉著長首樓船型的下降部分採用了背負式佈局,而英國人卻沿著中線佈置了10門343毫米L45炮,並且在艦首也採用了背負佈局。由此,德國人推斷,英國新式戰列艦的主裝甲帶和炮塔正面的裝甲厚度可能至多只有12吋,而且面積也將十分有限,赫爾戈蘭級裝備的305毫米L50炮可以恰好在10公里距離上擊穿之,而英國人的343毫米炮卻不可能在此距離上擊穿德艦同樣部位的350毫米裝甲。但是英國人在舷側能同時發揮出10門主炮,赫爾戈蘭級卻只有8門,考慮到德艦的數量劣勢,這會導致在舷側投射火力上德國落後英國更遠。於是德國人決定在赫爾戈蘭級的基礎上盡快改進出一款可以同時在舷側發揮10門主炮的新式戰列艦。

    在當時,德國人已經有了現成的可以在舷側發揮10門主炮的主力艦設計,即毛奇級。但是設計人員都明白,毛奇級的這種設計實際上頗為失敗,於是新的設計很快出爐。這款新的設計將戰艦的長度拉長了8米,倣傚英國人在艦首也採用背負式炮塔,而包括主裝甲帶和主炮塔的防禦指標參照赫爾格蘭級不變,與之相應的,該艦的標準排水量放大到了2.57萬噸,這便是凱撒級戰列艦。

    相比於赫爾戈蘭級和之前的德國戰列艦,這款德意志海上重裝步兵最大的改進在於它的動力。眾所周知,德國是一個煤炭資源極為豐富的國家,魯爾工業區的地下埋藏著的優質煤炭,一直是此前公海艦隊的唯一食糧。但是燃煤鍋爐卻有著先天的劣勢。煤的能量密度相比石油製成品燃料終究有限,燃煤時代的海軍艦艇不得不騰出巨大的空間用來儲備煤炭,這就限制了軍艦各項性能的提高。而無論給鍋爐使用如何優質的燃煤,討厭的煤煙總是會不請自來,附著在鍋爐的水管上,進而降低鍋爐的熱效率,這一點在鍋爐滿負荷運轉時更為明顯;煤炭燃燒後煤渣會沉積在鍋爐燃燒室之內,儘管所有的鍋爐都設計有排渣口,但是這個出口在滿負荷運轉時同樣容易被煤渣堵塞。所以使用燃煤鍋爐的軍艦不得不經常清理鍋爐內附著在水管和沉積在鍋爐底部的煤渣。

    對於燃煤鍋爐固有的問題,德國海軍和技術部門都十分清楚,但是偏偏德國是一個貧油國,所需要的石油都需要依賴進口,一旦戰爭爆發,德國將很難獲得穩定的石油來源。因此,雖然技術部門在1908年5月就提出過研製專門使用重油的鍋爐的研究計畫,但最終沒有的到海軍的青睞。

    不過,作為一種頗有前途的新興燃料,重油最終還是作為德國海軍燃料之一,這始自凱撒級。相比之前的赫爾戈蘭級戰列艦,凱撒級的主防護區域的長度和寬度未變,除去保護傳動軸的16米長度之外,剩下的長度僅有100米。但是在這100米的長度中卻要比赫爾戈蘭級多塞進1座座圈直徑9米的雙連炮塔,還需要容納更強力的主機以保證戰艦能達到21節,其對功率密度的要求已經超出了單純的燃煤鍋爐所能達到的極限,對新動力的要求可謂迫在眉睫。不得已,海軍只能同意設計方的建議,為新艦採用3座專燒重油鍋爐,這3座鍋爐將和12座燃煤鍋爐一道為艦上的蒸汽輪機提供驅動蒸汽。為了保證主力艦隊隨時有充足的燃油供應以執行不少於30次的大型艦隊活動,公海艦隊從1909年開始專門為主力艦隊建立獨立的燃油儲備。

    液體燃料的引入,使得德國人能夠付出更小的噸位代價獲得更強大的動力,同樣對控制造價有非凡的意義。但是艦體的放大和性能的提升終究會直接導致價格的上漲。相比於首艦造價僅為3150萬馬克的拿騷級和3700萬馬克的赫爾戈蘭級,本級艦的首艦的造價提高到了4560萬馬克,其相差的造價甚至可以購買一艘5000噸級輕巡洋艦。由此可見,戰列艦的造價提升是多麼迅速,海軍競賽是怎樣燒錢的買賣,只有富於經濟活力的國家才有資格參與其中!

    凱撒級首艦於1909年9月11日在威廉港皇家造船廠開工,開工當天舉行了盛大的開工典禮,克制不住的笑意浮現在參加典禮的每一個人的臉上,因為他們英國對手裝備343毫米主炮的「超」無畏艦由於某種原因尚未動工(後者要到同年11月29日才會開工)。上午9點11分,隨著第一段龍骨的鋪設,慶典達到了高潮,高呼「天祐吾皇」和「德意志萬歲」的人們不能預見,整整92年後的同一時刻,大洋彼岸的美國人的心情和感受,此時此刻,他們正在為公海艦隊即將獲得的強大戰艦而歡欣鼓舞。

    按照德國戰列艦的製造習慣,本級艦本來打算建造4艘,按照1909年開工1艘,1910年開工3艘的速度進行建造,但是1909年11月的一份海軍建議案催生了第五艘凱撒級戰列艦,並在無意間改變了原本毛奇級3號艦塞德利茨號的命運。當時海軍提出需要一艘具備強大指揮能力的戰列艦作為日漸強大的公海艦隊的總旗艦,指明希望這艘指揮艦是凱撒級,並上報了估算的造價4540萬馬克。議會在經過激烈的討論之後勉強的通過了1909年度的追加預算,這就是後來的公海艦隊總旗艦菲特烈大帝號。這艘造艦經費下撥最晚的戰列艦於次年1月26日在漢堡的伏爾堅船廠開工,誤打誤撞反而成為凱撒級的「二號艦」。由於該艦在建造中臨時計畫增加許多旗艦設施,所以伏爾堅船廠指出原有預算距離該艦的實際造價有著110萬馬克缺口,然而海軍1910年2月向議會提出追加預算案卻被駁回。

    當時的議會有感於歐陸局勢日益緊張,因此在經費方面更加像陸軍傾斜(原本為海軍申請的這110萬馬克最終撥給了陸軍,用於採購馬克沁機槍,這批機槍在馬恩河會戰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也算是把好鋼用在了刀刃上)。無奈的海軍只得從既有的撥款中像擠海綿一樣的擠出這筆款項,即便在高層中影響力頗大的提爾皮茨面對此種情況也唯有苦笑而已。這110萬馬克來自塞德利茨號的建造款,這也導致了對塞德利茨號的設計的修改(這在前文也有提及),最終這艘本來計畫1910年2月27日動工建造的戰列巡洋艦的開工日期不得不推遲3個月。

    作為公海艦隊中唯一一款的建造了5艘的戰列艦,凱撒級的設計可謂成功,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在凱撒級開工的時候,它是世界各國在建的戰列艦中最強大的。德國人在最新式的戰列艦建造數量上首次也是唯一一次超越了英國,質量上也更佳,但是英國人卻決定保持他們在戰列巡洋艦上的優勢,一級更強大戰列巡洋艦的首艦於1909年9月26日在海峽對面的英倫三島上投入了建造,它將裝備英國最強大的343毫米主炮,並擁有27節以上的最高航速,而按照英國戰列巡洋艦的建造習慣,這一級戰列巡洋艦將建造3艘!面對這種情況,德國人束手無措,因為每年德國海軍獲得的經費僅能保證開工建造4艘主力艦,其中只能有1艘是戰列巡洋艦,指望追加預算這種事兒顯然是不能長久的。有限的經費必須被最高效的利用,德國人必須在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之間做出權衡。

    【沒有戰列巡洋艦的1911年和具有戰略意義的戰列艦:國王級】

    「戰列艦還是戰列巡洋艦?這是個問題!」——舍爾海軍上將

    是的,對於1911年3月的公海艦隊來說,這是個艱難的問題。此時公海艦隊建成和在建的正規戰列巡洋艦隻有4艘,而英國有9艘;建成和在建的戰列艦方面,公海艦隊有13艘,而英國有18艘,其中僅1911年1-2月間英國就開工了4艘戰列艦!

    對於公海艦隊而言,數量的劣勢已成定局,現在的問題僅僅是到底要優先縮小戰列艦的差距還是戰列巡洋艦的數量差距。而在這個時刻,幾乎所有的海軍高層領導人都堅定地站到了戰列艦的一邊。而對於這個選擇的原因,提爾皮茨在1930年3月6日同舍爾的一次會面中,留下的談話記錄中,我們可以窺見一二:

    舍爾(以下簡稱舍):元帥,在上次戰爭中(指一戰中),公海艦隊第一偵察分隊(即戰列巡洋艦隊)的戰績之輝煌,完全蓋過了公海艦隊主力(即戰列艦隊),如果我們擁有更多的戰列巡洋艦,戰爭的進程必將被改寫。

    提爾皮茨(以下簡稱提):是的,我們的戰列巡洋艦要比英國同期的產品更加優秀,儘管我們的數量更少。

    舍:如果當初能夠把1911年的主力艦造艦經費用於建造4艘塞德利茨號那樣的戰列巡洋艦的話,在開戰時我們就能獲得10艘戰列巡洋艦,這樣。。。。。。。

    提:(打斷舍)我的朋友,我知道你要說什麼,事實上同樣的話希佩爾和西萊姆都曾經跟我說過。不錯,我們的塞德利茨號很優秀,它實際上已經不僅僅是一條戰列巡洋艦,而是偽裝成戰列巡洋艦的戰列艦。但是,海軍是國家的強力機構之一,這意味著公海艦隊是德國的艦隊,而德國不是公海艦隊的國家。艦隊的發展必須服務於國家戰略。德國當時面臨的問題是:我們要繃緊神經,繼續大規模擴充軍事力量,避免挑釁,並耐心的等待。直到我們的海軍力量建立起來,迫使英國人讓我們和平的呼吸。

    舍:您的意思是,公海艦隊生來就不是以戰爭為目的?

    提:(沉默良久)何止是公海艦隊,皇帝當時設計的整個第二帝國的戰略都不是以戰爭為目的的。英國人賴以維護其霸權地位的東西是海權,而英國的海權建立在戰列艦上。如果我們能在戰列艦的質量和數量上達到或超過英國,就能迫使英國成為我們的盟友,或者迫使英國(沉默)

    舍:或者迫使英國同我們開戰,進而摧毀我們。

    提:是的,英國人選擇了後者。老實說,我和皇帝當時都沒有想到英德之間的戰爭會爆發。按照當年的形勢,如果我們能在1911年開工建造4艘戰列艦,我們建成和在建的戰列艦總數就能達到17艘,而英國方面的數字是18艘,考慮到我們在戰列艦防禦能力上的優勢,儘管我們的船可能完工時間晚上那麼幾個月,這個力量對比也足以讓英國倒向我們。現在回想起來,當時英國已經表現出了和解的態勢,但是我的愚鈍使得這個機會最終溜走了(這件事將在下文中提到)。

    舍:元帥不必自責,當局者迷,在當時的情況下,很難有人能做的比您更好。

    提:不。這件事令我感到深深的自責,如果我能有老宰相俾斯麥一半的遠見,就能避免悲劇的發生。我始終不能原諒自己,看來這個遺憾要被我帶到另一個世界中去了。

    舍:(失聲痛哭)我的元帥!

    (在這次會面之後20天,提爾皮茨於家中病逝,臨終前一天的晚上,他讓家人將公海艦隊第一偵察分隊各艦的模型搬入其臥室;而舍爾也於同年逝世——筆者注)

    為了逼迫英國與之結盟的國家戰略,戰列巡洋艦必須為戰列艦讓路,這就是德國的選擇。造戰列艦,而且是更強大的戰列艦!在設計室裡,在凱撒級戰列艦的藍圖的基礎上,一款與之有著相似外形的新戰列艦的藍圖正在描繪:同樣的佈局,同樣的裝甲,同樣的速度,更大的火炮;在克虜伯工廠裡,技術人員在抓緊一切時間製造和測試更強大的350毫米口徑的火炮;在議會大廈裡,海軍高層為了每艘高達5000萬馬克的建造費用和議員們唇槍舌劍的交鋒。公海艦隊在焦急的等待,德皇本人更在焦急的等待!德皇知道,這四艘空前強大的戰列艦不僅僅是威力超群的海戰兵器,更是對英談判的戰略籌碼!

    1911年9月6日,國王級戰列艦的全部設計敲定;1911年9月28日,第一門生產狀態的350毫米炮推出了克虜伯工廠大門;1911年10月3日,第一艘國王級戰列艦在威廉港皇家造船廠投入建造;同年11月,2艘同級艦開始建造;再在隨後的1912年1月,第四艘也進入施工。

    於是,英國人害怕了!4艘最強大的戰列艦使得英國人甚感底氣不足。德國人在用和英國同樣的速度建造戰列艦,而且德國戰艦更為強大,這個印象像幽靈般盤踞在每一個英國人的腦海中。經濟顯露疲態的大英帝國,在這樣連綿不斷的激烈造艦競賽感到力不從心了!英國人知道,如果不能遏制住軍備競賽的勢頭,大英帝國的經濟元氣將會被一點一點的消耗,是時候結束這種燒錢的遊戲了!

    於是,1912年2月,英國第一海務大臣霍爾丹訪問德國。表面上,他的使命是商討成立大學委員會事宜,實則帶去的卻是英德海軍協定,以及附帶的更為重要的「中立協定」!這個協定規定,英德兩國簽約之後,「若協定之任一方捲入不可歸咎於其侵略之戰爭中,另一方對深陷其中之盟邦至少保持友善中立」。而德國僅需付出的代價是限制遠洋海軍的發展,不參加反英同盟,在殖民地問題上互相承認利益。如果俾斯麥在世,看到這樣的條款,必然會以手加額,慶幸上天眷顧德意志。有了英國人的中立協定,即使法俄聯手,也不可能完成對德國的成功的戰略夾擊!只要這個協定被簽署生效,就等於英國承認了德國歐洲大陸路上霸主的地位!

    可惜,德皇和他擴充海軍的堅定夥伴提爾皮茨未能洞見英國的底線。就在霍爾丹抵達柏林的前夜,德國新一輪的海軍擴軍計畫新鮮出爐(事實上,這個計畫因太過龐大而不可能被付諸實施,只可能停留在紙面上,無疑是逼迫英國人就範的虛張聲勢之舉)。此舉徹底惹惱了英國。從此,原本僅僅侷限於英國海軍的對德戰備成為了英國的國家行為,英國人開始一心一意的戰備,再不回頭,而和平,也在那一刻徹底的煙消雲散,國王級戰列艦的開工建造所贏得的戰略機遇,也在那一刻成為了鏡花水月。

    當1912年3月,英國宣佈年內將開工全部4艘鐵公爵級戰列艦並建造裝備381毫米(15吋)巨炮的虎號戰列巡洋艦和2艘同樣裝備381毫米巨炮的新式戰列艦,一切證據都表明英國開始全力備戰,德國終於意識到問題嚴重性的時候,為時已晚。

    【對英備戰的產物:德弗林格級戰列巡洋艦】

    英國人要一年之內開工7艘主力艦!在1912年3月的時候,這條消息刺激著德國海軍和德皇陛下的神經。因為它所傳達的意思是:英國人要準備開戰了!

    德國人明白,自己不能無所作為。可是緊張的陸軍擴充卻使得德國人囊腫羞澀。德國海軍知道,在1912年自己尚能獲得足以建造4艘新式主力艦的經費,但是在未來的1913年,自己獲得的經費可能只能用於建造3艘,甚至只有2艘主力艦。既然現在的任務是備戰,那就要把每一分錢都用來切實的提高德國艦隊的整體戰鬥力。德國人注意到,新開工的英國7艘主力艦中只有一艘是戰列巡洋艦,剩下的6艘都是戰列艦。這樣一筆賬是很明顯的:獲得新造戰巡之後的英國戰巡部隊將擁有10艘戰巡,獲得新造戰列艦之後的英國主力艦隊則擁有24艘戰列艦,考慮到目前英國為他國在建的3艘戰列艦戰時可能為英國徵用,英國戰列艦總數極有可能是27艘;而德國已經在1912年開工建造了一艘戰列艦,這意味著1912年只能再開工3艘主力艦。如果這筆錢用於製造戰列艦,那麼德國也只能總共獲得20艘戰列艦,依然於英國人有著多達7艘的差距,於事無補;而如果能把這個資金投入到建造3艘強大的戰列巡洋艦當中,德國就能獲得7艘正規戰巡,如果算上準戰巡布呂歇爾號,德國人的戰巡部隊總數就能達到8艘,考慮到德國戰巡的戰鬥力普遍相對英國所佔據的優勢,在未來的戰鬥中德國戰巡隊能夠以較小的代價擊敗英國戰巡部隊。而一旦戰巡部隊失敗,英國的大艦隊戰列艦部隊就會成為聾子和瞎子,空有龐大的規模,卻根本無法做出有效地反應。於是,1912年成為了德國戰巡開工建造最多的一年,而這一年建造的戰巡,就是在日後的戰鬥中立下赫赫戰功的德弗林格級。

    作為一款長達231米,標準排水量3.1萬噸有餘的巨艦,德弗林格級有著和國王級同等級的艦體和炮塔防護以及同樣的350毫米主炮,只是火炮數量降低到8門。在動力上,考慮到在未來的戰爭中會遭遇封鎖而導致石油進口困難,所以德弗林格級恢復了燃煤鍋爐,正常出力情況下,可以達到26.5節的最高航速。高速,重甲,重炮,所有這些使得德弗林格成為了一戰前期德國海軍乃至世界上最強大的戰列巡洋艦(或許叫快速戰列艦更為貼切)。

    實際上早在1911年底,德弗林格級的總體設計就已經完成,當時計畫為德弗林格級完全配備燃油鍋爐,這樣該艦可以達到28.6節的高航速。出於上述原因,這個設計於1912年3月6日被命令修改為燃煤鍋爐。這樣的修改按照正常速度需要1個月時間,但是在設計人員的不懈努力下僅用了10天即告完成。首艦於1912年3月30日於漢堡的布羅姆福斯造船廠開工建造。到當年底,全部3艦均已開工。

    【空空如也的1913年】

    隨著陸上擴軍備戰如火如荼的展開,德國海軍主力艦隊擴軍成績在1913年是個刺眼的數字——0艘。這一年沒有任何新的主力艦開工建造,因為舉凡鋼材、工人,都被優先供應陸上擴軍。雖然新設計的裝備380毫米炮的戰列艦巴伐利亞級兩艦在1913年9月就舉行了開工儀式,但是其中真正開工最快的巴登號也要在1914年1月5日才真正開工,並且顯而易見的沒有一艘在一戰爆發時完工,因此,我們把它放在下一部分進行更加詳細的說明。

    德國海軍在戰前的擴軍中,實際上從未獲得過充足的經費,人們曾經做出過統計,在1907-1914年間德國用於海軍裝備建設的撥款僅相當於同期英國海軍的40%。但是到開戰時德國人硬是用這麼可憐的經費建立起來了世界第二大艦隊,其中主力艦隊的數量更是超過了英國的7成。到1914年一戰爆發之時,公海艦隊擁有5艘戰列巡洋艦,1艘准戰列巡洋艦,14艘戰列艦,全部主力艦共計20艘。無論是否願意,無論是否準備好,公海艦隊都必須踏上未知的征途。公海,是自由還是囚禁?歷史等待著公海艦隊的鋼鐵巨獸們用自己的艦炮給出答案!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Babcorn

LV:9 元老

追蹤
  • 986

    主題

  • 920465

    回文

  • 38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