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歷史]大國海魂 作者:夏天的風和雨(已完成)

 
Babcorn 2016-11-26 14:46:02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351 37288
Babcorn 發表於 2016-11-27 12:27
德意志第二帝國主力艦製造經緯 下

    公海——自由!(下)

    ——德意志第二帝國主力艦製造經緯(1914-1918)

    【「今日為友,明日為友,永遠為友!」————1914年英國訪問艦隊離開德國時的旗語】

    外甥的艦艇挨著舅舅的艦艇,靜靜的在港中停泊。海蒂-西萊姆與戴維-貝蒂親切的交流,米字旗和鷹徽旗隨風翻捲,湛藍色的海水和雪白的戰艦相映成趣,岸邊隨處可見兩國海軍官兵聯誼的身影。

    這幅圖景並不是存在於人們頭腦中的幻想,而是1914年英國艦隊訪問德國時的真實寫照。戰爭離他們似乎是那麼的遙遠,直到來自巴爾幹半島的槍聲傳到人們耳畔。

    英國艦隊匆匆的返航,在即將離開德國港口時,用旗語向送別的德國艦隊打出了「今日為友,明日為友,永遠為友」的信號。

    不到兩個月之後,英國對德宣戰。德國海軍官兵們依稀記得那句旗語信號,只是沒人再會相信。友誼?似乎和那時的戰爭離他們一樣遙遠,如果不是更遠的話。現在,公海艦隊是德國人的希望,為了獲得來自海外的輸血,他們必須與英倫三島上的「朋友們」進行殊死的搏鬥。他們腳下和在船廠中建造的鋼鐵巨獸們,是他們的力量之源。

    【德國傳統戰列艦的絕響:巴伐利亞級】

    受到陸軍大規模備戰的影響,原本應該在1913年就投入建造的2艘巴伐利亞級戰列艦直到1914年才真正的投入建造。事實上,儘管最終投入建造的巴伐利亞級在很多方面都像是國王級的4座雙聯380毫米主炮版本,但是巴伐利亞級的設計淵源實際上可以追溯到1909年。

    當時,德國海軍設計部門認識到一個事實,那就是德國戰列艦的火炮口徑普遍小於同期設計建造的英國戰列艦。儘管有證據顯示英國火炮的實際穿深和同期德國火炮相當甚至略遜,可有些設計人員還是發出了被英國人牽著鼻子走的感慨。一些激進的設計人員曾經私下裡建議德國設計建造噸位超過4萬噸的戰列艦,搭載一種口徑在420毫米的45倍口徑戰主炮,一勞永逸的獲得海軍軍備競賽的優勢。但是大多數理智的設計人員明白,德國造船業對建造如此大的戰艦還缺乏經驗和信心,至於將火炮口徑直接從305毫米提升到420毫米更是天方夜譚。且不論研製這樣巨大的火炮所需要的經費支出,光是研製週期就將是極為漫長的,更不要提不能確定的研發風險。於是這個建議毫無疑問的被否決了,但是研製超級戰列艦的慾望卻在很多戰艦設計人員心中由此生根發芽,並將在將來以某種怪異的方式得到宣洩。

    在當時戰列艦主炮口徑的發展趨勢便是大型化,隨著350毫米艦炮設計工作的完成,克虜伯的設計人員又立刻著手研製口徑更大的艦炮。可是在口徑選定上卻出現了分歧,一部分和海軍關係較為密切的設計人員青睞400毫米,另一些相對保守者則更加青睞380毫米。而原本僅限於克虜伯設計人員之間的討論在海軍當局插手進來之後變得更加複雜,為此,1911年8月4日,德國海軍大臣提爾皮茨命令在當年9月1日前詳細的對380和400毫米艦炮進行考察,以便為1913年開始的強火力戰列艦建造計畫裝備足夠威力的大炮。德國海軍面臨兩難抉擇,倘若選擇380毫米炮,則火炮的開發進度剛剛趕得上軍艦的建造,但到時英美等國可能已經製造出於此相當的甚至口徑更大口徑的艦炮。若選擇400毫米炮,由於存在較大的技術難度,不大可能在1913年計畫中為軍艦配齊主武器。

    在9月1日的討論會上,支持380毫米炮和支持400毫米炮的兩派旗鼓相當,德國海軍武備部長古德薩十分青睞380毫米炮,而德國艦艇設計部長布魯克納則是400毫米炮的忠實粉絲,隨著時間的流逝,討論漸漸升級為爭論。而提爾皮茨本人對這兩種主炮的選擇也頗多疑慮,一時間討論會陷於僵局。無奈的提爾皮茨不得不將各派提出的方案和最終的選擇權交由德皇本人。

    在經過的深思熟慮之後,提爾皮茨本人在1911年9月底霍亨索倫家族一年一度的皇家圍獵上將方案提交給了德皇。皇帝本人最初對擁有5座380毫米炮塔的3萬噸方案和擁有4座400毫米炮塔的3.2萬噸方案表示了濃厚的興趣。但是在得知這兩種方案的預計造價都將達到6000萬馬克以上之後,皇帝沉默良久。顯然,即便對於極為喜愛大型戰艦的德皇來說,6000萬馬克的造價也顯得過分昂貴。

    為了控制造價,在1911年11月初,德皇建議設計一種擁有4座雙聯380毫米主炮的戰艦。這種戰艦應當具備2.85萬噸的標準排水量,以及稍強於之前戰艦的裝甲。這與提爾皮茨本人在經過近2個月的權衡取捨後的計畫簡直如出一轍。

    有資料認為,德國是因為英國海軍開工了安裝381毫米主炮的伊麗莎白女王級才決定建造380毫米主炮戰列艦。這是誤解,當德國艦隊艦艇設計部長布魯克納於1912年1月6日接到設計命令時,他還根本不知道伊麗莎白女王級的存在,更別提詳細的技術指標,其實伊麗莎白女王級在10個月後才動工興建。1月16日,德國海軍部召開了1913型戰列艦技術會議,正式開始軍艦的初步設計,並決定以國王級為基礎進行修改設計。6月底,提爾皮茨向德皇威廉二世展示了新戰列艦的1:200設計草圖,並受到皇帝的好評。1912年9月30日,威廉二世正式簽署命令從12月20日起為巴伐利亞級戰列艦進行撥款,該級計畫建造4艘,預計平均造價為每艘5150萬馬克,略高於國王級的5000萬馬克均價。

    作為一款從國王級改進而來的戰列艦,巴伐利亞級沿用了德國大型軍艦一貫的長首樓艦型,動力較國王級有所增強,在海試中實現了5.6萬馬力22.75節的航速,其裝甲同國王級相比也並未發生太大的變化,而是通過削減次要部分裝甲來增強主要部分裝甲。值得一提的是,巴伐利亞級是第一級採用了三腳主桅的德國戰列艦。這是因為戰列艦交戰距離的不斷增加,用於瞭望和修正炸點的觀察哨的位置也必需隨之上升。德國戰列艦傳統的輕型單柱桅雖然具有結構簡單重量輕的優點,但抗振性和抗損性差,易產生搖動,無法在其上佈置較多的設備(為此原先採用輕型單柱桅的戰列艦都經過了改裝,經過結構加強之後的單柱桅更多呈現筒型)。英國已經開始在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上配備中央火力控制系統,德國也要求為巴伐利亞安裝同類系統,而這要求承載能力更強的桅杆結構。

    雖然巴伐利亞級的前兩艘戰艦都在1913年舉行了開工典禮,但是由於前述原因,首艦巴伐利亞直到1914年1月5日才得以開工,2號艦在稍晚的1月22日也投入了建造。兩艦均於1915年5月下水,並分別在1916年7月和9月完工,經過短暫的海試之後,很快加入公海艦隊,並在之後的海戰中有著搶眼的表現。後續的3號艦和4號艦在海蒂-西萊姆將軍的堅持下放緩了建造速度,有限的經費和資源被用來加速建造馬肯森級戰列巡洋艦的2號艦和3號艦,最終讓這款新式戰列巡洋艦趕上了壯麗的奧克尼群島海戰。

    綜合看來,巴伐利亞級戰列艦是傳統意義上的超無畏艦中極為優秀的作品,價格適中,裝甲和火力也相當優秀。不過,急速進步的技術卻將航速相對緩慢的戰列艦邊緣化,德國從塞德利茨號所開啟的後塞德利茨型戰列巡洋艦(實為快速戰列艦)的光芒完全蓋過了傳統戰列艦。

    巴伐利亞級戰列艦與同期設計建造的馬肯森級戰列巡洋艦相比,除了價格相對便宜,裝甲略有優勢之外,其主要戰術性能均不如後者。有鑑於此,巴伐利亞級成為了德國傳統戰列艦的絕響,在1917年奧克尼群島海戰後被取消的3號艦和4號艦無言的訴說著傳統戰列艦的最終結局。

    【北大西洋之王:馬肯森級戰列巡洋艦】

    「我們遭遇了德國新式戰列巡洋艦,它們穿過煙幕,以超過26節的高速衝向我們,並且在17000碼距離上向我們開火……一發炮彈擊中了a炮塔的正面,並穿了進去,我再也沒見到一個人活著從炮塔裡出來。」

    ————原伊利莎白女王號前桅瞭望員埃塞克-羅斯維爾回憶錄《桅盤裡的視線》

    上面這段文字出自曾經與馬肯森級交手的英國戰艦上的瞭望員之手。事實上,在所有曾經與馬肯森級對陣的英國戰艦上的水兵的對戰鬥的回憶裡,都或多或少的透露著不安甚至恐懼。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他們的對手,是1917年時最恐怖的戰艦,用第一偵察集群司令官西萊姆在奧克尼群島海戰前原話,那就是「能擊敗馬肯森級的戰艦還沒有被建造出來!」

    這款強大的戰列巡洋艦早在設計之初就被要求擁有同巴伐利亞級相當的火力與防護。很多人認為馬肯森級是巴伐利亞級的戰列巡洋艦版本,這是不正確的。在一份提爾皮茨1912年底簽署的備忘錄中提到,「新式的戰列巡洋艦將繼承德弗林格級的船型,並提高幹舷以增強適航力,其改採用的主炮塔型號應當與新式戰列艦相一致。」這表明從一開始,馬肯森級就是德弗林格級的直系後代,而它和巴伐利亞最大的相同點恐怕就是那4座380毫米主炮塔和350毫米的主裝甲帶了。

    上圖:德弗林格級戰列巡洋艦的3號艦興登堡號,與他的同級前輩不同,它採用了三腳桅

    本級艦的主尺度和德弗林格級相當,幾乎可以將它看做是採用了4座380毫米雙聯炮塔和部分燃油鍋爐的德弗林格級。出於和巴伐利亞級同樣的原因,本級艦也採用了三足桅,用來承載射控設備。而為了節約艦面空間,馬肯森級戰列巡洋艦將兩座煙囪合併為一,這個粗壯醒目的煙囪成為了馬肯森級最明顯的標誌,也使得馬肯森級成為了德國戰巡中最容易辨識者。

    上圖:全力公試中的馬肯森號,1917,注意三足桅和長首樓

    不過有一件事讓後世的研究者感到十分費解,那就是馬肯森級似乎是莫名其妙的就採用了40%的燃油鍋爐。按照德國人在此前建造巴伐利亞級和之後設計薩克森級時候的邏輯,馬肯森應該是全燃煤鍋爐才對。

    對於這一點,尚未發現官方文件的詳細解釋。筆者推測,這可能是為了追求較高航速而做出妥協。如前所述,馬肯森級的主尺寸和德弗林格級相仿,但是噸位卻從3.1萬噸增加到了3.5萬噸,為了保證不低於26.5節的高速,勢必要增加主機功率。然而德弗林格級所用的燃煤鍋爐已經達到了此類鍋爐的極限,在不增加空間的情況下試圖挖潛增效無論如何也是不可能的了。

    於是,燃油鍋爐就成為了不二之選。不過,馬肯森級三艘艦的服役時間是1917年,通過1915-1916年一系列打通交通線的絞殺作戰,德國儲備了許多石油燃料,再加上羅馬利亞油田的補充,此後不久結束的歐戰,因此在它們相對短暫的一戰生涯裡從沒有遇到過燃油短缺的問題,相反德國海軍還有感於燃油充沛而試圖為該艦改裝全燃油鍋爐,只不過由於改裝時間過長和該級艦作戰任務繁重而作罷。

    馬肯森的這套動力系統預計能發揮出9萬馬力的正常功率,能讓戰艦達到27節的速度,但是在海試中馬肯森級3艦都跑出了超過9.2萬馬力的正常功率,航速在27.3-27.8節之間(首艦馬肯森號在較淺的海區試航,因此速度稍慢),在為時1小時的全力公試中,馬肯森級三艦都達到過29.5節以上的最大速度,此時過載功率超過12萬馬力,三號艦腓特烈親王號甚至跑出過13萬馬力30.05節的好成績。

    作為擁有8門380毫米主炮,350毫米炮塔正面和主裝甲帶裝甲,航速超過27節的,公海艦隊最強大的戰列巡洋艦,馬肯森級三艦剛剛入役不久便參加了奧克尼群島海戰,並進行了多次戰鬥巡航,在戰鬥中雖然數次負傷,但是從未遭遇敗績,且沒有一艘船遭到過重創,英國快速艦隊聞之喪膽,英國海軍部甚至在1917年10月發佈命令,要求「在不具備1倍以上的數量優勢時避免與德國新式戰列巡洋艦交火」。強大的火炮,堅固的裝甲和高航速是取勝的關鍵。

    【「戰略忽悠艦」:薩克森級】

    「德國人將要建造標準排水量超過3.7萬噸的巨艦,擁有超過27節的高航速……至於你們信不信,我反正信了!」

    ————《紐約時報》對薩克森級的報導

    1914-1915年之交是德國主力艦設計部門最快樂的時光,此時他們主顧——公海艦隊成了「突然間擁有了無限的經費」的暴發戶,一擲千金的他們能夠豪爽的購買一艘「完全不必考慮成本的戰列艦」,唯一的要求就是新式戰列艦必須使用燃煤鍋爐。

    於是,設計師們開始了紙面暴走遊戲,以前受制於短缺的經費而不敢放手使用的技術現在徹底放開了限制;以前因為船體小而無法施展開來的防禦理念現在盡情使用。一個紙面上的怪獸終於出現在了設計師的繪圖板上。

    3.7萬噸,27節,8門380毫米l45艦炮——每門炮都配備有在當時看來數量相當巨大的150發炮彈,強大的新式裝甲防護結構,所有這些構成了這款新式戰艦令人震驚的基本性能數據,當然,令人震驚的還有高達1億馬克的單艦造價。

    後世許多海軍發燒友對於德國這款沒有成型的薩克森級戰列艦存在無限好感,認為它是一戰終極戰列艦。事實上,德國海軍高層清楚的知道這艘船實際上不可能投入建造,除了設計圖紙和方案,其他都是徹頭徹尾的騙局。它的設計建造信息已經通過雙面間諜洩露了出去,其目的就在於,以最小的代價將英國人進一步拖入海軍軍備競賽的深淵,而英國人果然上當了!或者說,即使英國人察覺到這有可能是個騙局,也不得不做出應對,因為誰也無法保證,這條戰艦一定不會被建造出來!

    丘吉爾對此的論述最為透徹,「如果這艘船確實是個幌子,而我們做出了應對,建造了更強大或至少是與此相當的戰艦,那麼我們無非是多花了一些錢,還獲得了更強大的戰艦;如果這條船被真正的造了出來,而我們又沒有足以壓制它的同等級戰艦,那麼等待我們的將是毀滅。」

    儘管整個建造計畫都是假的,但是關於薩克森級戰列艦設計數據卻是不含任何水分的。這款戰列艦被德國官方正式的稱為「快速戰列艦」。雖然採用的是燃煤鍋爐,但是多達36座的數量和德國鍋爐的良好品質,仍然能夠使得德國人這款史無前例的巨艦能夠獲得9.6萬馬力時27節的航速;380毫米炮是沿用的巴伐利亞級和馬肯森級即以使用的型號,擁有極高的品質。

    薩克森的裝甲防護也空前強大:在炮塔正面,德國人設置了450毫米的重裝甲,在炮座位置上則有400毫米,艦體裝甲的外板雖然與之前的各級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一樣是350毫米,但是在其後穹甲卻由50毫米猛增至100毫米,在當時看來,350毫米的裝甲外板已經是難以擊穿的,如果再考慮到其後的大厚度穹甲,當時任何的炮彈在任何距離上擊穿這樣防護而抵達核心艙室都是不可能的,這種防護思路在之後也深深的影響了極端重視戰艦生存力的德國設計師們,雖然薩克森級戰列艦最終未能投入建造,但是這種防護形態卻為後世戰艦們所繼承,並被發揚光大。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薩克森級戰列艦還首次計畫採用齒輪減速裝置,這是一向值得大書特書的技術。

    在蒸汽輪機裝艦的早期,輪機直接連接主軸。這種連接方式被稱為直接傳動,或者直結式,是結構最簡單、對加工技術要求最低的傳動方式。然而這也存在問題,如我們所知,高速旋轉的螺旋槳將會產生空泡效應,在螺旋槳表面產生嚴重的氣蝕,旋轉速度高到一定程度之後,螺旋槳將會失速,反而導致效率降低,甚至可能出現螺旋槳脫落的嚴重事故。

    正因為如此,要保證螺旋槳穩定高效的轉動,就要嚴格控制螺旋槳轉速,一般而言,這個速度最大約為每分鐘250-300轉。直結式傳動由於輪機直接與主軸連接,所以輪機的轉速也必須控制在此數,由此就帶來的輪機尺寸大型化和蒸汽利用效率低的問題。而減速齒輪組的出現解決了這個問題,輪機可以因此製造的更小,卻能獲得更高的功率。減速齒輪組的意義還不止於此,直結式傳動要想實現倒車就得安裝倒車渦輪,這個渦輪一般和正車渦輪背靠背安裝,正車和倒車時的進氣方向截然相反,由此將帶來輪機結構和蒸汽管道的複雜化,倒車操作也將十分繁瑣:先要讓輪機減速停車,然後由倒車口輸出蒸汽驅動倒車渦輪,實現倒車。有了減速齒輪組,可以不改變主輪機的旋轉方向,只要將齒輪組調到倒車檔就可以了。德國人在1915年在輕型艦艇上進行了減速齒輪組的試驗,並獲得了成功,可以預見,只要稍加時日,適用於大型戰艦的減速齒輪組也將獲得成功。

    對於這款紙面上的戰列艦,我們似乎可以用戰略忽悠、承上啟下進行評價。受到它的刺激,英國人緊急設計了胡德級和納爾遜級,由於倉促上馬,這兩級戰艦直到1915年3月日德蘭海戰爆發時還沒有完成基礎設計。

    日德蘭海戰的慘痛教訓讓英國人走上了一條歇斯底里的道路,在胡德級、納爾遜級的基礎上,n3、g3、l3等一系列造價便宜、建造週期較短的主力艦被提上日程,快速戰列艦、戰列巡洋艦、噓噓巡洋艦,這段時間英國設計師們可謂百花齊放群魔亂舞。

    直到戴維-貝蒂將軍復出,並且在海軍部擔任重要職務,英國人才逐漸理清思路。1915年6月,英國海軍設計部門開始對這兩級戰艦的圖紙進行推倒重來式的大修改,這項工作直到1915年底才宣告完畢,第二年3月,胡德號才正式開工,至於納爾遜級首艦納爾遜號則要推遲到同年5月才動工。即使是最早開工的胡德完工時,一戰已經結束了將近1年了,可以說,作為「戰略忽悠艦」的薩克森級完成了自己的任務;而在薩克森級的設計中,運用了多項新式技術和改進型防護結構,為德國下一批主力艦的設計建造提供了很多有意義的經驗。
Babcorn 發表於 2016-11-27 12:28
大英帝國1915年造艦計畫 架空版

    對這幾天注水遊戲作補充,嘎嘎,免費的。

    背景:大英帝國1915年穆德羅斯灣和北海慘敗,迫切需要主力艦的補充。

    【勇敢級大型輕巡洋艦(又名噓噓巡洋艦)】:

    艦名:勇敢、光榮、暴怒

    排水量:17,000噸(標準);22,690噸(滿載)

    外形尺寸(長/寬/吃水):239.6米/24.7米/7.6米

    動力:90,000軸馬力,28節

    續航力:5,850海里/16節

    武備:兩座雙聯裝15英吋/42倍徑主炮,4座4英吋/45倍徑副炮,2門3英吋高炮,21英吋魚**2座

    裝甲:舷側主裝甲帶(最大)4-5英吋,甲板1.5英吋,炮塔(正面)13英吋,指揮塔(最大)10英吋

    艦員:820人

    造價:150萬英鎊(1915年)

    備註:作為對德國三艘約克級的回應,造艦史上的奇葩。

    【加拿大級戰列艦】

    艦名:加拿大、南非

    排水量:28600噸(標準);32120噸(滿載)

    外形尺寸(英呎長x寬x高):661x92x29

    動力:4軸,37000軸馬力,22.75節

    武備:5座雙連裝45倍徑14英吋主炮,16座單連裝50倍徑6英吋副炮,2座3英吋高射炮,4座22英吋水下魚**

    裝甲:側舷主裝甲帶4-9英吋,甲板1-4英吋,炮塔(正面)10英吋,指揮塔(最大)11英吋

    艦員:1176

    造價:250萬英鎊(1913年,外銷艦,有注水)

    備註:英國外銷作品,重火力輕防護的代表。

    【納爾遜級戰列艦(又名N3級)】

    艦名:納爾遜、羅德尼、霍華德

    排水量:32,050噸(標準),36,700噸(滿載)

    外形尺寸(長/寬/吃水):213.5米/30.9米/9.6米

    動力:45,000軸馬力,23.5節

    續航力:7,000海里/16節

    武備:三座三聯裝16英吋/45倍徑主炮,4座三聯裝6英吋/45倍徑副炮,6門4英吋副炮

    裝甲:舷側主裝甲帶(最大)13英吋,甲板3英吋,炮塔(正面)14英吋,指揮塔(最大)13英吋

    艦員:1314-1640

    造價:320萬英鎊(1914年,後期因為英鎊大幅貶值,追加150萬英鎊預算)

    備註:多格爾沙洲後開始設計圖紙,日德蘭海戰後繼續修改。

    【聲望級戰巡】

    艦名:聲望、反擊、抗拒

    排水量:27,470噸(標準),32,400噸(滿載)

    外形尺寸(長/寬/吃水):242.5米/27.9米/9.3米

    動力:120,000軸馬力,28節

    續航力:9,400海里/15節

    武備:三座雙聯裝15英吋/45倍徑主炮,4座三聯裝4英吋/45倍徑副炮,2門76毫米副炮

    裝甲:舷側主裝甲帶(最大)7英吋,甲板2英吋,炮塔(正面)9英吋,指揮塔(最大)10英吋

    艦員:955-1200人

    造價:290萬英鎊(包括40萬英鎊改裝費用,1914年)

    備註:多格爾沙洲後由復仇級戰列艦開始改裝,日德蘭海戰後對炮塔、水密防護和上部裝甲帶進行小幅增強。

    【G3計畫戰巡】

    排水量:30950噸(標準),34200噸(滿載)

    外形尺寸(長/寬/吃水):245.5米/27.8米/9.7米

    動力:14,5000軸馬力,28節

    續航力:8,500海里/15節

    武備:三座三聯裝16英吋/45倍徑主炮,4座三聯裝6英吋/45倍徑副炮,6門4英吋副炮

    裝甲:內置裝甲帶設計,舷側主裝甲帶(最大)13英吋,甲板5英吋,炮塔(正面)13英吋,指揮塔(最大)14英吋

    艦員:1333-1650

    造價:330萬英鎊(1915年)

    備註:計畫建造三艘,多格爾沙洲後開始設計圖紙,日德蘭海戰後繼續修改。

    【L3計畫戰列艦】

    排水量:48,500噸(標準),56,780噸(滿載)

    外形尺寸(長/寬/吃水):250米/32.3米/10米

    動力:8,0000軸馬力,25節

    續航力:8,500海里/15節

    武備:三座三聯裝18英吋/45倍徑主炮,八座雙聯裝6英吋/45倍徑副炮,6門4.7英吋副炮

    裝甲:舷側主裝甲帶(最大)15英吋,甲板8英吋,炮塔(正面)15英吋,指揮塔(最大)15英吋

    艦員:1333-1650

    造價:1120萬英鎊(1917年完成設計工作……)

    備註:紙面上的惡棍,計畫建造三艘。

                                                                                   (已完成,以上為番外)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Babcorn

LV:9 元老

追蹤
  • 986

    主題

  • 920465

    回文

  • 38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