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三國] 魏延的種子三國 作者:常歡歡 (全書完)

 
V123210 2017-6-4 19:35:33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446 248399
V123210 發表於 2017-10-16 17:45
第419章【如何培養孩子】

    每一天的晚上,魏延一家人都圍坐在一起,飲茶聊天。

    魏延抱起兒子魏昌,他已經二個多月,眉目已經漸漸長開,長得有點像黃月英,秀眉鳳目,猛然看上去像個女孩,魏延有些不喜歡這孩子的男生女相,擔心是無福之相。

    黃月英勸慰道:「夫君,孩子再長大一點,相貌還會有變化,有很多孩子小時候長得像母親,後來長著長著就更像父親了,夫君你無需多慮。」

    魏延想起穿越前那一世一個朋友家的小孩,當他滿月時看起來就是一個小女孩,跟他媽媽彷彿是同一個模子裡出來的,可當他滿週歲時卻看起來跟他爸爸一模一樣,魏延便釋懷了。

    論相貌論身體,魏延絕對稱得上天下無雙的讚譽,他的老婆們都算得上傾國之色,所以以後小孩子的外形都可以放心,魏延不能放心的是他們的內在,雖然魏延算不上愚蠢,他的幾個老婆也個頂個的聰慧,可若是跟曹操、卞玉兒這對夫妻比較,魏延就有些自嘆莫如。

    在優生優育這一點上,魏延非常佩服曹操,曹操的兒子雖然在綜合方面沒有超過曹操的,但在各自的領域都有非凡的成就。

    曹丕作為帝王,心胸狹隘,睚眥必報,折辱臧霸、張繡、於禁、曹洪等人,排擠同宗,重用被曹操戒備的司馬懿,屢次拒絕劉曄等大臣的勸諫,跟他老子比起來差遠了,但他勉強算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在他任內,緩和了其他士族與曹氏的關係,並在士族支持下,成功篡漢立魏,他修復了洛陽,營建五都,繼續發展屯田制,施行谷帛易市,穩定社會秩序,曹丕後期,魏國國庫充實,累積巨萬,基本解決戰爭造成的通貨膨脹問題。曹丕在政治上頗有手腕,但在軍事才華上遠不能和父親曹操相比,三次統領大軍南下討伐東吳都沒有取得戰果,但他派遣軍隊大破羌胡聯軍,平定河西之地,多次擊敗鮮卑騷擾,鞏固北疆邊防,又遣使復通西域,繼承了東漢在西域的統治,並設置了西域長史府。

    曹丕作為三曹之一,在文學上有很高的成就,他寫的《燕歌行》是歷史上最早的七言詩,他所著《典論?論文》,是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專題論文, 「建安七子」的稱謂便來自此文,曹丕作為文學評論家,有劈山之功。曹丕的文章雖無法與父親較量雄奇慷慨,但也能自成一家。

    此外曹丕善擊劍騎射,好博弈彈棋,在《典論》的自敘中更自詡其非凡箭藝,能「左右射」,可謂文武兼備。傳聞曹操認為時下兵荒馬亂,教曹丕學射箭,曹丕六歲時學會射箭,曹操又教曹丕騎馬,曹丕八歲時學會騎馬。

    曹植的辭賦裡,有著最華美的藻翰、最豐潤的意象,不僅時人咸瞠乎其後,放眼千年,亦難逢敵手。人們習慣於將曹植想像成一個文弱的詩人,牢騷滿腹,只知整天與幾位脾性相投的朋友飲酒談天,這其實是一個錯覺。文武全才,這是曹操培養兒子的基本方向,曹植雖不及曹丕那麼擅長擊劍、摔跤、射獵,但沙場上的志向也是不輸壯士的。如果當年帶兵去合肥與孫權打仗乃是迫於父親命令的話,後來屢次三番地向曹丕、曹丕死後又向魏明帝曹叡寫出《求自試表》,則明顯表達出曹植體內亦有一股效命沙場的膽氣。

    曹彰,武藝驚人,或許竟可與許褚、典韋一流悍將比試一番。他不僅擅長射箭騎馬,臂力過人,尤其還有一段「手格猛獸」的傳奇經歷。曹操對這位「黃須兒」自也歡喜非常,但仍不忘提醒他:「你不知道唸書,只知乘馬擊劍,此匹夫之能,算什麼本事。」遂親自圈選了若干經典,讓曹彰讀去。曹彰蠻不情願,私底下常對人抱怨道:「大丈夫當橫行四海,傚法衛青、霍去病,帶十萬兵馳驅沙場,焉能在家裡作一介博士。」曹操後來就給了曹彰機會,曹彰作為驍騎將軍帶兵鎮壓代郡烏丸的叛亂,大獲全勝。

    曹沖,有可能是曹操兒子中最出色的一個,不僅最聰明,還最仁慈。曹衝天生夙慧,洞悉世情,極富同情心,曹操對他寵愛有加。曹沖的死,也許是曹操平生遭到的無數次打擊中最慘痛的一次。當時曹丕在一邊勸父親節哀,曹操脫口說道:「這是我的不幸,你的大幸。」曹丕做皇帝后有一次仍心有餘悸地承認:「假使倉舒(曹沖字)在,這皇位輪不到我來坐。」

    考慮到子女的教育問題,魏延就以曹操為榜樣,他反覆思考過曹操是如何把幾個兒子教成才的,因為跟曹操比起來,袁紹、劉表、劉備的兒子不過是蠢豬,曹丕、曹植、曹彰、曹沖四兄弟各有所長,固然跟曹操天才的遺傳分不開,更與曹操獨到的教育子女的方式分不開。

    一方面,曹操對於兒子們要求嚴厲,尤其是對曹丕、曹植、曹彰幾兄弟,自小就帶領他們騎馬射箭,南征北戰,練得一身精湛的武藝;另一方面曹操還培養他們通曉音律,著詩寫賦,鑄就了「三曹」在某個國度文學史上的地位。更可貴的是,曹操還以積極的心態去教育孩子,不斷稱讚孩子的能力,努力開發他們的潛能。鄴城銅台的登台作賦,年僅十九歲的曹植一揮而就,率先完成《登台賦》,曹操閱後讚嘆不止,令曹植備感鼓勵。東吳送來一隻大象,曹操詢問部下如何稱象,年方六歲的曹沖就直抒己見,曹操非但加以阻止,還誇讚萬分,並一一照辦,令曹沖一舉成名。且不論辭賦的好壞或稱象的方式是否可行,曹操對孩子的積極鼓勵是非常值得魏延學習。其實,曹操不僅對嫡親子賞識無比,對於養子何晏和秦朗等也是寵愛有加,令其才華備受肯定,可以傲遊諸侯間而無尤。

    曹操的賞識教育,就是父親通過親切的言語、體語表示來傳達對孩子的熱切期盼,令孩子在不斷的積極鼓勵之下,變得更加自尊、自愛、自信、自強,魏延也準備這樣教育孩子。

    魏延對子女的教育,也推崇孔子所說的「有教無類、應材施教」,魏延準備根據孩子們的興趣來培養他們,不管他們的興趣顯得有多麼地不務正業,魏延都願意依著他們的性子去培養他們,竭盡所能把他培養成本行業最好的人才,即便有孩子想去種地,也要培養他成為大漢最好的農學家。

    魏延期望自己的子女裡面能出幾個帶兵打戰的武將,有幾個能出謀劃策的謀士,有幾個能治理一方的政治人才,有幾個做貿易的經濟人才,有幾個文采斐然的文人墨客,如此這般類推。

    魏延反覆教導孩子們:「你們將來只有一個人會繼承為父的權位,這並不代表其他人都是沒用的,在為父心中,你們每個人的地位都是一樣重的,只要你們每個人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能夠做到大漢最好,做到你們領域的王者,不管是做文官也好,作武將也好,做儒生也好,做商賈也好,只要你們能夠在本領域做到至尊王者,你們就是為父的驕傲!」

    魏延對孩子們的期望就是,不管你做什麼,都一定要做到最好,努力做到所在領域的王者。

    魏延對子女的教育方式雖受曹操啟發卻勝於曹操,魏延「因材施教」的教育,給孩子們多一些發展的門路,應該能夠避免那種「九龍爭嫡兄弟相殘」的惡俗又心寒的戲碼,不讓他們在爭奪父親繼承權的一條路上走到黑,便能在最大程度避免爭權奪位的人倫慘劇。

    曹操的兒子雖個個了得,壽命卻都不長,除曹沖外,長子曹昂很早就死於戰場,曹丕不過活了四十歲,曹植四十一歲,曹彰死得更早些。曹昂是戰死,曹沖是病死,而曹丕、曹植、曹彰的死卻跟兄弟爭權奪位自相殘殺互相猜忌密不可分。

    魏延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比歷史上曹操的兒子出色,卻不希望重蹈他們的覆轍。

    魏延曾幻想過,天下最重要的二十個行業裡面最有影響力的人物都是自己的子嗣,魏延家族在政治上的繼承人便可得到其他領域的兄弟們的支援,同氣連枝,互相協助,原本人丁單薄的魏延家族必定會成為可傳承數百年甚至更為久遠的大家族。

    魏延努力繁衍子嗣,更加努力培養子嗣,就是想把人丁單薄的魏家變成人丁興旺且底蘊雄厚的大世家,乃至於是天下第一世家,但魏延不想沿襲河內司馬家的老路。

    晉武帝司馬炎有一個錯誤的抑制世家的想法,想通過宗室鎮守四方來震懾各地的世家,卻不料各地世家慫恿著司馬家那幫蠢貨鬥了起來,正可謂司馬家成也子孫多,敗也子孫多。

    像西周文王、西漢劉邦、西晉司馬炎、明朝朱元璋那樣把家族子弟分封為王,鎮守四方,都釀成了後來的慘禍,絕不可取,魏延不想重蹈他們的覆轍,他的子女同樣是大漢子民,同樣要遵從魏延自己修訂的大漢律,同樣要遵從魏延自己修訂的軍紀,從制度上杜絕了各地將領挾兵自重的可能性,只要魏延自己不從源頭破壞,各項監督制度必能形成大漢軍民共同遵守的金科玉律。

    魏延不像大多數父親那樣狹隘地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非要兒女遵循世俗的成功標準,魏延在嚴格要求子女完成騎馬、射箭、擊劍、文史、詩賦之類的基礎教育之後,他們無論選擇那個方面作為人生理想,魏延都全力支持,即便是某個子女對宗教感興趣,加入了通天教做傳教士,魏延也不阻攔,只會鼓勵他在神學研究和道術施展上精益求精,有朝一日能夠做成一個天師。

    後來魏延果然有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加入了通天教,那個兒子並沒有拜左慈、於吉為師學習道術,而是拜徐整為師,全心研究神話傳說,竟然成了通天教的教義權威。

    徐整,是歷史上東吳的太常卿,此人撰有《毛詩譜》,注有《孝經默注》,當然這兩個著作都不是魏延關心的,魏延關心的是他著作的有上古傳說的《三五歷記》及《五遠歷年紀》,據說是記載盤古開天傳說的最早著作。魏延聽說了徐整開始撰寫這兩本書,為了豐富通天教的神話傳說體系,便派人將他請來,並以教尊的身份委任他為一個大主教。

    徐整的《三五歷記》上寫著:「未有天地之時,混沌狀如雞子,盤古生其中,一萬八千歲,天地開闢,清陽為天,濁陰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曰:神於天,聖於地,天高一丈,地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一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數起於一,立於五,甚於七,處於九,故天去地九萬里。天氣蒙鴻,萌芽茲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啟陰感陽,分佈元氣,乃孕中和,是為人也。」

    《五運歷年記》又寫道:「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裡,肌肉為田土,發為星辰,皮膚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甿。」

    後世的盤古開天闢地的傳說基本上都是從這兩本書演化而來的。

    魏延知道此時的徐整才剛剛開始寫這兩本書,便讓徐整按照自己勾描好的通天教教義,結合大漢各處流行的神話傳說,編造出一個完整的符合通天教教義的神話傳說體系。

    徐整花了半年的時間奔赴各地採集素材,又花了半年的時間去書寫,用了一年的時間,終於將華夏神仙錄寫了出來,這本書經過王粲潤色,教尊魏延簽署,作為全民信教時《通天經》的輔助讀物,又作為神學院的教材。
V123210 發表於 2017-10-17 20:21
第420章【規劃洛陽】

    此時,魏延越來越覺得義陽促狹,狹小。

    他仔細思考過,決定還是把根據地中心設在洛陽,他讓李嚴為司州刺史,全權重修洛陽城,按照魏延親自繪製的設計圖紙將洛陽城打造成真正的世界中心。

    魏延未來的宏圖是把洛陽八關當成洛陽的外圍城牆,依託附近的山脈,把洛陽城的範圍擴大十餘倍,建設成一個超級大城市。

    不過前期還是重修洛陽老城,並在老城的四面建立四個衛城,捍衛洛陽城的安全。

    魏延到洛陽城,騎馬觀花,最為遺憾的是沒有看到牡丹花,便讓人從長安大規模移植牡丹到洛陽城,待洛陽城裡開遍牡丹花時再舉行遷移大典。

    魏延騎著烏騅馬遊遍洛陽城,雖然這裡被董卓燒成灰地,但這樣一來,破舊出新,更容易建成魏延心目中的帝都!

    洛陽城,北據邙山,南望伊闕,洛水貫其中,東據虎牢關,西控函谷關,四周群山環繞、雄關林立,因而有「八關都邑」、「山河拱戴,形勢甲於天下」之稱;而且雄踞「天下之中」,「東壓江淮,西挾關隴,北通幽燕,南系荊襄」,人稱「八方輻輳」、「九州腹地」、 「十省通衢」,有這樣的城池做都城,魏延是不會再考慮燕京、金陵之類的城池。

    當時,董卓焚燬後那一片慘狀,「宮室燒盡,街市荒蕪,滿目皆是蒿草,宮院中只有頹牆壞壁。洛陽居民,僅有數百家,無可為食,盡出城去剝樹皮、掘草根食之。尚書郎以下,皆自出城樵採,多有死於頹牆壞壁之間者。漢末氣運之衰,無甚於此。」

    但李嚴十萬軍民,在這裡建設數月,氣像大變。

    或許有人會說,魏延為什麼非要在洛陽定基呢,洛陽沒什麼了不起啊。

    或許後世二十一世紀那個洛陽的地位遠遠沒法跟那個帝都魔都相提並論,但二世紀的洛陽,絕對是神州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

    在歷史上只有洛陽被帝王正式地定名為神都,意思是神州大地之首都,這可是比帝都要高上一截的稱呼,至於什麼魔都更是群魔亂舞的鬼地方,更加是拍馬難及。

    在二世紀的神州,洛陽應該是最適宜成為神州都城的城市,比起凋敝了一百多年的長安城,比起偏狹一方尚未大規模開發的金陵,比起一馬平川無險可守的鄴城,比起荒涼貧瘠的燕京,洛陽好上太多。

    首先說,東漢在洛陽定都兩百年,兩百年的大漢統治還是有它的影響力,洛陽為天下之中,周公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焉」,漢高祖曰「吾行天下多矣,唯見洛陽」,班固曰「光漢京於諸夏,總八方而為之極」,以此地為都城,可以將政治軍事的威懾力覆蓋到整個國度,而不論是燕京還是金陵都失之於偏居一隅,無法統攬全局。

    再者,洛陽地處中原,山川縱橫,西依秦嶺,出函谷是關中秦川,東臨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黃河之險,南望伏牛,有宛葉之饒,所以河山拱戴,形勢甲於天下,北魏孝文帝曰「崤函帝宅,河洛王裡」,唐太宗曰「崤函稱地險,襟帶壯兩京」,唐玄宗曰「三秦九洛,咸曰帝京」,韋應物說「雄都定鼎地,勢據萬國尊」,宋太祖曰「吾欲遷洛,以據山河之險而去冗兵,循週漢故事以安天下也」。

    定都洛陽,只要在冬季結冰期守好黃河,便萬無一失,若不是內部生變,洛陽八關還從來沒有因為外敵入侵而被攻破過。卻說北宋亡於女真金國,很大原因是他們定都在一馬平川的開封,而不是三面環山的洛陽,趙光義因為要陰謀篡位,所以勸說趙匡胤不要遷都洛陽,實在是趙光義的一大失策,直接導致他這一系子孫在女真人帶過來損失殆盡,趙構無後,只得找了一個趙匡胤的後裔做繼承人,自此南宋君主都是趙匡胤的後代。

    說起文化淵源,漢民族最早的歷史文獻「河圖洛書」出自洛陽,被奉為「人文之祖」的伏羲,根據河圖和洛書畫成了八卦和九疇。從此,湯、武定九鼎於河洛,周公制禮作樂,老子著述文章,孔子入周問禮,洛陽曆代科學泰斗、學術流派、鴻生巨儒、翰墨精英,更是照耀史冊,燦若繁星。老子著有《道德經》,蘇秦佩六國相印縱橫遊說於六國之間,才子賈誼博懷濟世文章,班超出使西域,班固修《漢書》,許慎著《說文解字》,張衡發明渾天儀、地動儀,蔡倫發明造紙術,虞初的《週說》,陳壽的《三國志》,無一不是在洛陽這塊沃土上完成的。華夏文明首萌於此,道學肇始於此,儒學淵源於此,經學興盛於此,佛學首傳於此,玄學形成於此,理學尋源於此。

    現在的洛陽城,有白馬寺,沒有少林寺,而且因為魏延對佛教的偏見,以後永遠不可能有少林寺,更不可能有龍門石窟,也因為魏延對關羽的成見甚深,洛陽也永遠不可能有關林。

    但洛陽在二世紀末的神州大地的文化地位不會因為缺少這些東西而降低。

    從經濟貿易的角度來看,洛陽的地位同樣很高,因為洛陽是絲綢之路的起點,數十年前漢明帝派遣使者班超出使西域,打通了荒廢已久的絲綢之路,且首次將絲綢之路延伸打通到了歐洲,到了當時的羅馬帝國。羅馬帝國也首次派遣使臣順著班超打通的絲綢之路來到東漢,在京師洛陽覲見了大漢皇帝,這是東西方兩個超級大國第一次交往。洛陽作為東方超級大國的首都,羅馬作為羅馬帝國的首都,絲綢之路便是從洛陽開端,到羅馬結束,絲綢之路首次將羅馬帝國和某個國度連結在了一起。歷史上,東漢之後,魏晉及隋唐時期,洛陽都是東西方絲綢之路貿易的起點,這個跨度之大,時間之久,意義之大,無與倫比!

    絲綢之路雖然由班超打通,但因為東漢朝廷跟羌胡之間爆發的戰爭,使得絲綢之路再度斷絕,雖然後來又有班超的兒子班勇再度開通,朝廷任命班勇為西域長史,治柳中,執行都護任務,自此遂以長史行都護職,桓帝時有趙評、王敬,靈帝時有張晏為西域長史,但因為東漢朝廷跟羌人的戰爭愈演愈烈,絲綢之路在靈帝末年已經斷絕。

    絲綢之路是一條黃金之路,魏延一心想要從羅馬帝國那裡賺取大量金幣,又怎能眼睜睜地看著這條黃金之路斷絕呢,再者絲綢之路又是一個東西方文化交流之路,大漢想要瞭解世界,就要有一個通道,當海上絲綢之路尚未完全打通的情況下,陸上的絲綢之路愈顯重要。

    若干年後,魏延效仿盛唐時期,任命班超的後裔班榮為西域長史,從涼州甄選精銳士卒,變成八千人馬的西征軍,前去打通絲綢之路。

    班榮遵照魏延的指示,採用遠交近攻合縱連橫的政策,籠絡一批西域小國,對抗另外一批西域小國,而魏延又不斷地通過涼州向西域增兵,準備逐漸地控制西域各國。

    與此同時,還新修了玉門關,開放了沿途各個關隘,同時打通了天山北路的絲綢之路分線,將西線打通到中亞。

    魏延對班榮的要求是,改變西域小國林立的歷史,讓絲綢之路更加暢通。

    絲綢之路暢通一環,商貿活動可謂奇貨可點、令人眼花繚亂,從外奴、藝人、歌舞伎到家畜、野獸,從皮毛植物、香料、顏料到金銀珠寶礦石金屬,從器具牙角到武器書籍樂器,幾乎應有盡有,而外來工藝、宗教、風俗等的隨商進入更是不勝枚舉。

    絲綢之路重開,並不費勁,因為這是軍事行動主導的經濟活動,派兵過去,就能完成。

    魏延站在洛陽城頭,環顧四方,考慮的是定都洛陽數百年甚至更長遠的規劃。

    路上交通的馳道、直道要以洛陽為中心了,而不能再以其他地方為中心了。

    過去為了抵禦鮮卑入侵,重修了秦直道和秦馳道,魏延麾下的朔州建設兵團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些經驗套用在以洛陽為中心的漢直道和漢馳道上,事半功倍,魏延並不憂慮。

    魏延唯一憂慮的是洛陽的漕運,火車沒有問世之前,船運從各個方面都比路上車運要好,魏延繼續以洛陽為都城,就必須要考慮到要大興漕運,甚至要像隋煬帝楊廣那樣興修運河。

    其實隋煬帝楊廣修運河是沒錯的,運河是必須要修的,兩漢至南北朝時期,相繼修建了一些渠道,這些渠道雖然斷斷續續,卻使大運河的開鑿,在江南和中原地區初具規模了,隨著南北政治、經濟和文化日益發展,修鑿的局部運河,已經不能滿足社會需要,尤其江南地區在全國經濟生活中越來越佔重要地位,溝通南北水道已經成為社會經濟交流的迫切需要了。

    楊廣修了大運河以後,溝通了東西南北,東西南北都用水連起來,組成水網,把幾大自然水系(長江、淮河、黃河、海河、錢塘江)變成一個大水系,是一盤大活棋。

    楊廣挖掘運河,葬送了隋朝,給李唐做了嫁衣,大運河迎來了唐代的貞觀開元之治,奠定了唐文化在世界上崛起的基礎。

    魏延開始著手佈局以洛陽為中心的連同南北的運河,連同黃河、長江、淮河、錢塘江,不僅有利於南北經濟匯通,更有利於自己的軍事行動,有利於自己統一整個大漢。

    魏延吸取楊廣的教訓,沒有限定要在三五年內非要修好,他給出的時間表是二十年。

    這些日子,魏延漸漸習慣了上位者的思考方式,他不再是侷限於原來那個武將的簡單思維,考慮問題不但是從全局,更會考慮到數年數十年的未來。

    魏延現在奪取洛陽城,他考慮的就不僅是對抗洛陽東北的袁紹和洛陽東南的曹操來守住洛陽城,他要考慮到如何迅速擊敗袁紹和曹操,他還要考慮到該如何拿下江東。

    這一系列的軍事計畫,都跟運輸問題密切相關,軍事人員的運輸以及糧草的運輸,運輸的快慢很多時候直接決定了軍事行動的成敗。

    在這個二世紀,沒有飛機沒有火車,根本無法做到朝發夕至,軍事行動只能靠騎馬、坐馬車牛車和步行,要跋山涉水,行動十分艱難和緩慢,特別是去河網眾多的江東地區,靠車馬運輸更是緩慢。

    所以魏延在佈局以洛陽為中心大修直道、馳道之餘,更準備大興漕運。

    漕運,便是把人和物放在船上,或人劃,或揚帆,或做水閘提升下降,可以日行數十里甚至百里,船大,可運兵,可運馬,可運糧食,可運草料,可運煤炭,可運石材,大大拓寬了人類的活動空間,以致可以組織起有效的大規模的國家行為。

    但是,神州大地上,除了偏遠的額爾齊斯河與瀾滄江之外,所有大河都是由西向東橫向流動,沒有一條南北縱向的大河,這是由神州西高東低的基本地勢所決定的。在這些河流之中,黃河是中華民族發展的搖籃,黃河流域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它的中下游在東漢時期是經濟、文化、科學最發達、最昌明的區域,也是人口最稠密,政治思想最為活躍的所在。可是,黃河自西向東的流向,便於東西橫向聯繫,而不便於南北縱向的聯繫,縱向經濟文化交流受到很大影響,黃河以北不乏富饒之地,黃河以南的東南沿海更是物產豐富之地,但長期得不到開發,這種地理上的缺陷,造成了神州經濟文化發展嚴重不平衡。

    魏延暫時並不在乎經濟文化發展的問題,因為經濟文化發展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

    魏延最關心的是軍事行動和糧食運輸,為了便於控制南方地區並把南北方的物產相互交換運輸,運河必須要修。
V123210 發表於 2017-10-20 00:06
魏延的種子三國 第421章【提拔郝昭】

    還好運河其中一段已經有人給修好了。

    春秋末期,當時統治長江下游一帶的吳王夫差,為了北上伐齊,爭奪中原霸主地位,調集民夫開挖自今揚州向東北,經射陽湖到淮安入淮河的運河,因途經邗城,故得名「邗溝」,又稱為裡運河,全長170公里,把長江水引入淮河,是大運河最早修建的一段。

    魏延若修運河讓黃河跟長江相通,只需要修通黃河到淮河的運河,再疏通淤積的裡運河。

    黃河到淮河之間的運河,在隋朝大運河時期稱為通濟渠,是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開通的,工程西段自今洛陽西郊引谷、洛二水入黃河,東段自滎陽汜水鎮東北引黃河水,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經商丘、宿縣、泗縣入淮通濟渠,又名汴渠,是漕運的幹道。

    魏延基本上沿用楊廣的那條線路,著手計畫興修通濟渠,只是現在通濟渠所經過的豫州、徐州、揚州尚不在他的控制勢力範圍內,暫時只是修洛水、谷水、汜水與黃河連同的小部分,另外便是在魏延控制的冀州,興修運河的北方一段。

    北方運河,是效仿隋煬帝大業四年興修的永濟渠,興修洛陽到北平的運河,這段運河工程其實很簡單,只需要連同易水、漳水、黃河即可,工程量比通濟渠輕多了,而且這條運河大部分範圍都在魏延控制的冀州內,便於調動民力,而且冀州民眾都深感魏延恩德,魏延給得又不是免費勞役都有工錢,冀州民眾很是賣力,料想過不了幾年就可以修通,有這條運河,以後鄴城來洛陽或去北平都非常便利,便於魏延從洛陽控制北方。

    大運河一旦修通後,不僅有利於魏延對南方、北方地區的政治軍事控制,也有利於南方、北方物產運輸互通有無,更把中原文化帶到了北方,帶到了南方,也把北方草原遊牧文化、南方魚米桑茶水鄉文化帶到了中原,實現了中華文化的多元化、互補化和共繁化,幾大水系的串通促進了民族之間的融合與交流以及中外的國際交流。

    陸上絲綢之路在若干年後便會疏通,海上絲綢之路在十餘年後也會開通,陸上絲綢之路以洛陽為起點直到羅馬,海上絲綢之路以錢塘(杭州古稱)為起點直通羅馬,而大運河是從洛陽到錢塘,如此一來,大運河便為海上、陸上絲綢之路接上了手腳,一方面把地中海周邊、中亞的文化和某個國度內陸的文化鏈接了起來輻射開來,另一方面,把北方少族文化和中原漢族文化鏈接了起來,促進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生成、鞏固和壯大,此兩者的文化大交流因大運河的挖鑿而大放異彩,必會結出具有深遠影響的豐碩成果。

    而且,大運河的開通會誕生出幾十座沿河的繁榮城市。先有河,後有城鎮,後者因河而生,因河而旺,大城,意味著人口的相對集中,意味著人才的聚集,而且因需要而都有分工,有搞運輸的,有搞搬運的,有收稅的,有管理的,有造船的,有搞倉儲的,有搞貨物集散的,有做買賣的,有旅店,有飯店,有美人街,有唱戲娛樂的,還有學校一類的機構,總之,越聚越多,名氣也越傳越遠,終成氣候,在歷史上留下了永久的記憶,料想運河名城揚州、杭州也能因為這條運河的修成而崛起。

    一幅幅輝煌的藍圖從魏延手中繪製出來,魏延禁不住意氣洋洋,不可一世起來。

    但他很快就冷靜下來,他想到了一個同樣好大喜功最後功敗垂成死無葬身之地的傢伙,隋煬帝楊廣。

    魏延最為警惕的是,作為穿越分子的自己,最容易犯的錯誤便是好大喜功。

    那個隋煬帝楊廣一生做的幾件大事,興修大運河、科舉制、擊敗吐谷渾重開絲綢之路、三徵高麗,無一不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只是可惜楊廣雖有才能,可惜太急功近利,沒有處理好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關係,反而成了罪在當代、利在千秋。

    楊廣在大業年間修建大運河時,不恤民力,勞役過重,加重了普通民眾負擔,導致民怨沸騰,楊廣不知自省,還利用大運河到江南巡遊,鋪張浪費,更加劇了矛盾,是隋末民變的誘因之一,魏延深以為教訓,他把運河徹底修成的時間表定為二十年後,二年內只修通洛陽段、五年內只修通河北段即可。

    大運河修通後,魏延只進行有意義的軍事、經濟活動,絕對不搞巡遊。

    當然楊廣使得隋朝葬送最根本的原因是世家門閥貴族對他的反戈一擊,特別是李唐門閥,實際上在華夏從門閥貴族政治向科舉官僚政治轉化,從門閥社會向門閥後社會轉化的歷史關頭,宇文泰、宇文邕、楊堅、楊廣、李世民、武則天六人都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其中,在政治改革中走得最遠的是隋煬帝和武則天,可後面這兩位在歷史上卻是髒水被潑得最多的。

    大業二年隋煬帝始建進士科,典定科舉制度,創建了對後世影響深遠的科舉制,開設進士科,那時的進士科以考政論文章為主,選擇「文才秀美」的人才。大業三年,煬帝詔令:「文武有職事者,以孝悌有聞,德行惇厚,節義可稱,操履清潔,強毅正直,執憲不撓,學業優敏,文才秀美,才堪將略,臀力驃壯十科舉人。」大業五年煬帝又詔:「諸郡學業該通,才藝優洽,臀力驃壯,超群等倫,在官勤奮,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強禦,四科舉人。」科舉制度的創建,重才學品質而不重門第,削弱了門閥大族世襲的特權。「百官不得計考增級,必有德行功能,灼然顯著者,擢之。」

    隋煬帝楊廣的科舉制,為大批門第不高的庶族英才參政提供了機會,「大者登台閣,小者任郡縣」;科舉制把讀書、考試和做官緊密聯繫起來,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科舉取士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地方豪門世族手裡集中到中央政府手裡,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於政局的穩定,衝破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的局面,起到抑制門閥的作用,無疑是異常高明的創舉,對後世某個國度影響深遠,可隋煬帝楊廣他執行過快,在三四年內就頒布了,過早觸動門閥大族的利益,為日後門閥大族的反叛埋下了禍根。

    魏延現在準備做的削弱世家門閥,以科舉官僚取代,實際上是把楊廣、武則天在後世做的提前放在東漢末年來完成,但魏延不準備馬上執行,他給自己二十年的時間,全民教育深入人心,大漢人人都認識字以後,再行科舉,方能大獲全勝。

    ……

    這些時日,魏延的兵力主要用於並州、朔州,後方兵力空虛,結果,養精蓄銳的劉表,在蒯越的攛掇下,決定興起大軍,直搗洛陽,只要拿下洛陽,他就可以將魏延人馬切成兩段,隨後便可以對宛城、義陽分別包圍。

    魏延一早就從他安插在劉表軍中的最高級間諜伊籍處獲悉劉表的軍事計畫,他決定將計就計。

    他命令最新提拔上來的年輕將領郝昭防守洛陽八關的南面四關,以當劉表北進之勢。

    郝昭,並州太原郡人。

    他是181年生人,今年17歲,剛剛參軍不久,被魏延從行伍裡面提拔起來。

    ……

    歷史上,郝昭也是少年從軍,屢立戰功,逐漸晉陞為雜號將軍。

    延康元年(220年)五月,西平的麴演勾結附近幾郡製造動亂,抗拒鄒岐;張掖郡的張進把太守杜通抓了起來,酒泉郡的黃華則拒絕太守辛機赴郡就任,他們都自稱太守響應麴演。武威郡的三個部落的胡人也再度反叛。武威太守毌丘興,向金城太守、護羌校尉扶風人蘇則告急,蘇則要率兵相救,郡中官員認為叛軍的勢力正盛,救援武威需要大批軍隊。當時將軍郝昭、魏平,原來即駐紮在金城,但奉令不得西渡。蘇則召集郡中主要官員以及郝昭等人計議說:「如今叛軍氣焰雖盛,然而都是剛剛拼湊起來的,其中有些人被元兇裹脅,未必和賊人一條心;應該利用賊人的內部矛盾,乘機進攻,他們中的善良之輩必然脫離叛軍,歸附我們,這樣,我們增強了力量,叛軍的勢力也就減弱了。我們既獲得增加兵員的實力,又使氣勢倍增,率兵進討,一定能夠將叛軍擊潰。如果等待大軍到來,需要很長時間,敵軍中善良的人沒有歸宿,必然與邪惡之徒同流合污,善、惡兩種人混合在一起,在短期內很難分開。雖然有命令不得西渡,為權宜之計而暫時違背,自己作決定也是可以的。」郝昭等人同意了,於是調集軍隊救援武威,三個部落的胡人被降服了。蘇則、郝昭等人又和毌丘興一起進攻張掖郡的張進。麴演聽說這一消息,率領步、騎兵三千人來迎蘇則,聲稱前來助戰,實際上是準備發動突然襲擊,蘇則藉機引誘麴演會面,將其斬首,並把屍體拖出來展示給他的部屬,麴演的黨羽便都散走了。於是,蘇則率兵和各路軍隊包圍了張掖,攻克張掖城,殺了張進。黃華恐懼,請求設降。河西各郡全部平定了。之後,郝昭鎮守河以西地區十餘年,當地人民和外族都服從他。

    太和二年(228年)年初,張合在街亭之戰中獲勝,諸葛亮撤軍後,曹真(正史裡很厲害,比演義和《軍師聯盟》裡厲害多了)認為諸葛亮不久必進攻陳倉,於是派郝昭和王生守陳倉,並修築陳倉城。十二月(即229年年初),諸葛亮果然率領大軍從散關出發,包圍陳倉,沒能攻下。諸葛亮本來就聽說過陳倉堅固,等到了之後,看陳倉早已有準備,又聽說郝昭就在城中,大為吃驚。

    諸葛亮素聞郝昭在河西時的威名,考慮到難以攻下,便讓郝昭同鄉人靳詳在城外勸降,郝昭在城樓上對靳詳說:「魏國的律法,你是熟悉的,我的為人,你是瞭解的。我深受國恩而且門第崇高,你不必多說,只有一死而已。你回去告訴諸葛亮,就來攻打吧。」靳詳把郝昭的話告訴了諸葛亮,諸葛亮又讓靳詳再次勸告郝昭,說:「兵眾懸殊,抵擋不住,何必白白自取毀滅。」郝昭對靳詳說:「前面已說定了,我認識你,箭可不認識你。」靳詳只好返回。

    諸葛亮自以為幾萬兵馬,而郝昭才有一千多兵眾,又估計東來的救兵未必就能趕到,於是進軍攻打郝昭,架起雲梯,雲梯燃燒起來,梯上的人都被燒死,郝昭又用繩子繫上石磨,擲擊漢軍的沖車,沖車被擊毀。諸葛亮就又製做了百尺高的井字形木欄,以向城中射箭,用土塊填塞護城的壕溝,想直接攀登城牆;郝昭又在城內築志一道城牆。諸葛亮又挖地道,想從地道進入城裡,郝昭又在城內挖橫向地道進行攔截。諸葛亮又用沖車,但被打折。晝夜攻守相持了二十多天,諸葛亮仍無法攻下,此時曹真派遣費曜領援軍到來,諸葛亮唯有退軍。這場戰爭是歷史上記載的第一次使用點火的箭的記錄,關於這場戰爭的記載,也成了漢語「火箭」一詞在歷史上的首次出現。

    戰後,魏明帝下詔褒獎郝昭善於守城,並賜爵關內侯,回到洛陽後,魏明帝親自接見了他,對中書令孫資說:「你的鄉里居然有這般豪爽的人,為將如此,朕還有什麼可憂慮的呢?」更打算重用他。但郝昭不久病重,魏明帝甚為憂慮,下詔減損大官餚饌,司馬懿上書勸諫。

    郝昭臨終前留下遺令告誡其子郝凱說:「我數次挖掘塚墓,取其木做為攻戰的器械,又知到厚葬對於死者是無益的。你一定要用平時的服飾斂葬我。況且人活著的時候有處所去,死後又何在呢?如今離本墓的遠近,東西南北,在你而已啊。」

    ……

    經過魏延的培養,郝昭雖然只有17歲,能力值卻提升到了統禦92,武力80,智力76,政治64,魅力72的水準,主要是統禦,足以統禦四關。

    因為成績太差,這個月就會完本。現在也無心戀戰,資料堆砌有點多,請諒解。
V123210 發表於 2017-10-20 00:07
第422章【族弟魏徵?】

    洛陽南面四關。

    其一為伊闕關,即洛陽南龍門山和香山的闕口,其間山谷相連,兩山夾峙,伊河穿流其中,是洛陽南下,汝穎北上的必經之道,後世解放洛陽,也是首先拿下伊闕,繼而攻取洛陽,此處建有宏偉古樸拱橋,連兩山為一體。

    其二為廣成關,位於漢光武所置廣成苑的南邊,因此得名,世稱「兩山夾一川」,其東北有長蟲山、娘娘山、和尚山、白雲山、盤龍山,西南有大馬山、大虎嶺,自古是通往荊楚的要塞,在廣成關附近,有廣成澤,周圍四百里,水出狼皋山中,東南流入汝水,由荊襄一帶北上京洛,這裡是必經之地。

    其三為大谷關,是嵩山與龍門山間的峪谷,谷縱深三十里,深谷兩側,溝壑縱橫,溪水潺潺,群峰削立,灌木叢生,此谷為洛陽京城正前方的一道門戶。此關東西有牛心山、牛嘴山、老羊坡、歪嘴山、大風山等,峰巒起伏,形勢天然。戰時這裡可埋伏重兵,斷絕南北交通,為歷代兵爭將奪的戰場。

    其四為轘轅關,在偃師與登封交界處,為洛陽通往許、陳的捷徑要沖,關處鄂嶺阪、少室山上,道路險隘,有彎道十二,迴環盤旋,將去復還,故稱轘轅關。

    有這四個險要關隘,再加上善於防守的郝昭領八千洛陽郡兵分別把守各個關隘,文聘文鴦震懾在前,李嚴鎮守在後,洛陽當可確保萬無一失。

    畢竟劉表有三十萬人馬,若是他傾發二十萬大軍前來,抵擋起來還是有些艱難,魏延便又封文聘為荊州將軍,領本部兩萬人馬前去南陽郡,配合荊州刺史鄧芝,以攻代守,肆擾南陽郡的劉表軍隊。

    ……

    此時,魏延又在整頓軍紀。

    因為種子神器系統出現了bug,出現了一個非三國時期的人物,魏徵。

    而且魏徵居然是魏延的族弟,從曹操那裡叛逃回來,聲言要為魏延重整軍紀。

    而係統作為平衡,給了曹操一個族弟,曹彬!

    曹彬是後周太祖郭威妃子張氏的外甥。後周世宗時,他奉詔出使吳越,累官至引進使。曹彬嚴於治軍,尤重軍紀,受到宋太祖趙匡胤信任,在北宋統一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乾德二年參與攻滅後蜀,以不濫殺著稱,升宣徽南院使。開寶七年率水陸軍十萬攻滅南唐,次年克金陵。又決策伐北漢和攻遼,以功擢樞密使。

    曹彬手下一個年輕的官吏犯了法,案件都已經查實了,可曹彬就是對此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聞不問,一副想要不了了之的樣子。因為曹彬一向執法嚴明,對下屬更是要求極嚴格,從來不縱容下屬,所以大家都對此事感覺奇怪,不明白曹彬何以在這件事上當和事佬。可是,一年以後的一天,曹彬忽然下令將那個下屬抓了起來,打了他幾十大板,說這是對他上年所犯的罪行的懲罰。眾人更不理解了,問他:「既然此人是一年前犯的罪過,而且當時即已查實,為什麼當時不處理,偏要等一年後才處罰呢?」曹彬解釋道:「一年前,此人的罪剛查實的時候,我瞭解到他才娶了媳婦,如果那時處罰他,打他板子,他的父母一定會認為新媳婦剋夫,那就會對新媳婦早罵晚打,新媳婦也會覺得自己命不好,無臉見人,也許會發生什麼意外之事,也說不準。所以,我才故意把這件案子留在一年以後才處罰啊!」眾人一聽,都對曹彬表示佩服,稱讚他溫情執法的良苦用心。

    曹操任命曹彬主持曹軍的軍法!

    魏延讓種子神器精靈空空幫他核實,確實如此,魏徵確實是他的族弟!

    而且魏徵的五維很高,統禦92,武力72,智力90,政治88,魅力80!

    魏延只能捏著鼻子認了這個族弟。

    魏徵來了以後,幾天內走遍了魏軍各個軍營,一身盔甲,渾然是一個小卒,沒人把這個小白臉放在眼裡,他只是看,並不發表任何意見,也不干擾正常的軍事訓練。

    看了好幾天以後,魏徵來到中軍帳,向魏延稟告他觀察到的情況:「大哥,您現在的大業日臻鼎盛,麾下將士數量與日俱增,可您麾下這些將士來源很雜,有黃巾降兵、白波降兵、黑山降兵、匈奴降兵、世傢俬兵,這麼多來自不同的地方的將士混雜在一起,軍紀難以嚴整。

    大哥你對敵殘狠,卻禦下不嚴,綱紀不明,與此同時,大哥你有賞而無罰,下面的將士對大哥是懷德而不畏威。尉繚子曾說過『卒畏將甚於敵者勝,卒畏敵甚於將者敗!』這樣的將士跟著大哥打順風戰是可以的,一旦戰事不利,恐怕他們難以支撐下去,因為魏軍中沒有嚴明的軍紀!」

    「卒畏將甚於敵者勝,卒畏敵甚於將者敗!」魏延反覆默念了好幾遍這句話,心裡豁然開朗,他原來一直覺得自己的魏軍欠缺一種東西,原來就是嚴格的軍紀。

    魏軍之所以到現在還沒鬧出什麼大事情,完全是靠魏延個人的魅力凝聚力在支撐,還有宣撫營的不斷地宣傳、各級參軍對各級將士的不斷洗腦,現在看起來似乎是一團和氣,等到了戰場,一旦戰事不利,恐怕瞬間就會變成一團散沙。

    「大哥治下太寬,卻不曾想過,真正赤膽忠心肯為大哥霸業著想的下屬少之又少,大部分人是為了他們各自的利益,既然他們都各懷心思,大哥你又何必太過心慈手軟呢,該殺就殺,該罰就罰,決不能姑息,該立威的時候就要立威,一團和氣是沒辦法打造出一支無敵雄師的。大哥,請讓我暫代軍正之職,以正全軍的軍紀!」

    魏延聽罷,便說:「玄成啊,你是一名文士,我將來準備把你培養成總參軍,現在豈可屈就於一個職位較低的身份,去管理軍中的瑣碎事務呢?」

    魏徵回道:「大哥,您這話,我不認同。我之所以千里迢迢,投奔大哥,並不是為了養妻活兒而已,而是希望藉此得以濟世救民。如今我們就像是坐在同一艘船上,正要渡過大海,如果有任何事情稍微失誤,我們都會為此而失敗,因此我不只是為了大哥您而作出計畫,我也在為自己打算!」

    魏延知道魏徵的好意,但他心存顧慮,只是微笑,不發一言。

    魏徵見魏延默許,便走出帳外,脫去自己的一身文官打扮,披上盔甲,手持魏延的倚天劍,召集眾將前來,宣佈已領魏軍軍正之職,要監督全軍軍法。

    魏徵將要被魏延認為族弟的消息一經傳遍整個魏軍,所以即便魏徵現在沒有什麼資歷威望,軍中諸將領看在魏延面上,也對魏徵敬畏三分。

    魏徵準備沿用《尉繚子》上所記載的嚴苛軍法來作為魏軍的軍法。

    魏延之前沒有看過《尉繚子》,從魏徵那裡接過《尉繚子》細細看了一遍,啪地一聲把書簡丟在地上:「玄成,這裡面的軍法也實在太過嚴苛了!」

    這《尉繚子》主張用重刑來維持戰場以及軍隊紀律,甚至說:「善之用兵者,能殺士卒之半;其次殺其什三,其下殺其十一。能殺其半者,威加海內;殺其什三者,力加諸侯;殺其十一者,令行士卒。」

    看到這一句,魏延都不想看下去了,至少要殺掉十分之一的士卒,才能使軍隊紀律嚴明,令行禁止?!這不扯淡嗎?再詳細去看,幾乎每條違背軍法的都是殺,殺,殺!

    魏延十分不同意這樣殘暴地以殺立威。

    魏徵見魏延把《尉繚子》丟在地上,皺起眉頭,十分不滿:「大哥,千載而下,孫武、吳起、司馬穰笡、韓信、週亞夫、趙充國均是如此治兵,從嚴治軍,有何不對?!」

    「我不是不同意從嚴治軍,我只是覺得按照尉繚子這套搞,會不會太過於打壓士氣,太過於挫傷軍心,其實很多罪行不必動不動就殺的!」

    魏延想起後世的民族英雄戚繼光,他以訓練精兵著稱,但是他並不一味主張重刑。戚繼光認為軍隊中要「嚴賞罰」,不過對於士兵平時一般過錯,他都要求初犯、再犯予以警告,三犯之徒才予以嚴懲。責打軍棍以五下為度,視情節增減。主要貫徹責打的嚴肅性,必定要召集全隊,說明理由,重重責打,而不必過多責打。戚繼光沒有那麼凡事都殺,也沒有影響他的軍隊成為天下少有的精兵。

    再說後世的解放軍,「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裡也沒有動不動就殺人立威啊,但是它照樣成為歷史上軍紀最好的一支軍隊啊。

    魏徵問道:「那以大哥的意思呢?」

    「尉繚子裡面有些是可以保留的。」魏延重新把書簡撿起來,指著上面的法條說給魏徵:「這個《勒卒令》篇可以保留,這幾條禁止逃亡的法令可以保留,帶領千人以上的軍官棄城投降或臨陣脫逃的,為國賊,本人處死,暴屍示眾,其家屬沒入官府為奴隸,並發掘其祖墳;帶領百人以上的軍官有這樣行為的,是軍賊,同樣要處死、抄家。」

    在給魏徵講述的時候,魏延算是又重新回顧了一下尉繚子,突然發現這裡面只是懲罰措施重了一點兒,具體的條令還是比較周全的,便吩咐道:「這裡面的法條其實大多都可以保留,只是要把動不動就斬殺的懲罰措施稍改一下,改為軍棍懲罰,把這裡面的罪責分成輕罪和重罪,若有觸犯重罪的當即斬首,若有觸犯輕罪的,第一次就杖責五十軍棍,第二次就斬首示眾!」

    魏徵問道 :「何為輕罪?何為重罪?」

    魏延想了一下:「士兵酗酒鬥毆、破壞百姓田地廬舍、偷盜財物,像這樣的,凡是未上戰場,對戰事沒有直接影響的,大多都可以量為輕罪吧,重罪包括不聽指揮、畏敵不前、逃跑等罪行,大多都是在戰場上的,會影響戰局的,都是不能饒恕的。」

    魏徵把魏延所說的都記下,點頭稱道:「其實我對尉繚子也有些意見,量刑太重,最根本的問題是無法執行下去,留作一紙空文,毫無意義,反而有損軍法的威嚴。大哥把這罪行分為重罪和輕罪,量刑適當,軍法才可以執行下去,讓將士敬畏。」

    魏延召集軍中中高級將領在一起議事。

    魏延先把自己對魏軍軍紀的憂慮說了出來:「諸位,現在我們的大業日臻鼎盛,魏軍將士數量與日俱增,可這些將士來源很雜,這麼多來自不同的地方的將士混雜在一起,軍紀很不嚴整,當然這一切也怪我禦下不嚴,綱紀不明,尉繚子曾說過『卒畏將甚於敵者勝,卒畏敵甚於將者敗!』若是我們一味放縱,魏軍將士跟著我們打順風戰是可以的,一旦戰事不利,恐怕他們難以支撐,不知道諸位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行軍長史魯肅點頭稱是:「我跟主公有相同的憂慮,最近一年大戰,皆因主公謀劃得當,我們順風順水,才將敵軍輕鬆擊敗,若是敵人沒中我們的計謀,而是我們中了敵人的計謀,我們的魏軍會如何應對,我並不看好,嚴明軍紀,迫在眉睫。」

    行軍司馬陳到說道:「主公,最近主公擴兵甚快,魏軍的戰兵、輔兵、護田兵、郡縣兵數量甚多,練上也跟得上,但惟獨在令行禁止的軍紀上稍差一籌,難以稱得上是天下一等一的精兵。」

    總參軍、中軍師中郎將徐庶也說道:「主公之前沒有在軍中設置軍正以正軍紀,把整頓軍紀的責任交給各級參軍,我認為甚為不妥,因為參軍除了參贊軍機之外,更重要的職責是跟各級將士溝通交流,確保他們的思想跟主公一致,這就要求各級參軍要笑容可掬,平易近人,可整頓軍紀需要鐵面無私、六親不認,這樣是非常矛盾的,各級參軍均無所適從。玄成提的對,就是應該從上向下設置各級軍正,專司整頓軍紀。」
V123210 發表於 2017-10-21 00:27
第423章【七十二斬!】

    魏延聽徐庶這麼說似乎很有道理,可轉而一想,解放軍的指導員、政委全都身兼多個職責,包括協助軍事指揮、思想政治工作和軍隊紀律維持,並沒有劃分成兩個職位,便搖頭否定道:「本來軍中就講究的是賞罰分明,溝通交流的時候面對的是沒有犯錯的將士,就該平易近人,維持軍紀的時候面對的是犯錯的將士,就該鐵面無私,只要在整頓軍紀的時候,注意方式方法即可。現在人才匱乏,不可能在各級設置另外各級軍正,也沒有必要在各級另外設置軍正。這樣吧,參軍繼續負責整頓軍紀,從隊開始,每個隊的參軍統領一個伍的憲兵,以此類推,各級參軍統領下級的所有憲兵。魏軍滿編二十萬人,憲兵共計為一萬人。」

    「憲兵?」眾人疑惑道:「這是什麼兵種?」

    博聞多識的魯肅說道:「我知主公之意,《爾雅》有雲,憲,法也。憲兵,應該就是 維持軍法的精兵。」

    魏延點頭稱是:「子敬說的不錯,憲兵正是維持軍法的精兵,他們負責維持軍紀,保障軍令執行,組織軍法審判,同時負責約束將士的行為舉止,處理軍中各個部隊之間的糾紛以及軍人與民眾的各類糾紛。」

    時任魏軍總參軍的徐庶問道:「還請主公再重新明確一下各級參軍的職責?」

    魏延將不斷賦予參軍的職責做了一番重新整理,提煉出了幾點:「各級參軍職責共有六:

    第一點,參贊軍機,協同同級主將組織指揮作戰、訓練,與同級主將共同簽署各項命令。

    第二點,傳達上意,下發並貫徹執行軍務院頒布的各項制度、綱領、決議、命令。

    第三點,關心將士,與將士開展交流,及時化解將士思想問題,接受將士申訴,監督軍需,確保將士糧餉足額發放,監督伙食,確保將士餐餐得保,監督各級將領,防止虐待下屬。

    第四點,宣傳 撫,帶領部隊做好宣傳、安撫民眾。

    第五點,維護軍紀,帶領憲兵,宣傳軍法,貫徹執行軍法軍規,整頓軍紀。

    第六點,情報保密,帶領憲兵,協助情報部門審訊戰俘、獲得情報並做好機要保密。」

    董昭又問道:「主公已經授予玄成以魏軍軍正之職,難道要取消嗎?」

    魏延看了看一臉鎮定的魏徵,笑道:「魏軍設置一個軍正,由魏徵擔任,統領全軍的憲兵,負責宣傳安撫、維持軍紀、情報保密工作,魏徵同時兼任魏軍副總參軍。」

    魏徵舉起手:「主公,我想推薦一個人為我的副手,擔任副軍正。」

    魏延笑問道:「何人?」

    「中山人夏侯蘭,此人雖然年紀很輕,但頗通律法,尤其通曉尉繚子。」

    魏延笑著點點頭:「他已經擔任軍正之職,怎奈威望不夠,讓他做你副手正好。」

    隨後,魏延又跟諸位將領討論了一下軍規,將嚴格的軍法形成了正式的公文頒布下來。

    魏延先是沿用了韓信創立的十七禁律五十四斬,他本來以為這十七禁律太過嚴厲,但自從他執掌魏軍以來,身為三軍統帥,把十七條逐條看來,發現大多數都斬得很有道理,所以他至少稍微更改了幾個地方,另外又添加了幾條禁律,組成了魏軍的三十禁律七十二斬:

    聞鼓不進、聞金不止、旗舉不起、旗按不伏者,斬!

    呼名不應、點時不到、違期不至、動改師律者,斬!

    夜傳刁斗,怠而不報、更籌違慢、聲號不明者,斬!

    多出怨言、怒其主將、不聽約束、更教難制者,斬!

    弓弩絕弦、箭無羽鏃、劍戟不利、旗幟凋弊者,斬!

    謠言詭語、假託夢寐、大肆邪說、蠱惑軍士者,斬!

    好舌利齒、妄為是非、挑撥軍士令其不和者,斬!

    殘害良民、強逼良女、私掠民財者,斬!侵吞公物以為己利、奪人首級以為己功者,斬!

    軍民聚眾議事、私進帳下探聽軍機者,斬!或聞所謀、及聞號令,漏洩於外使敵人知之者,斬!

    托傷作病,以避征伐,捏傷假死,因而逃避者,斬!

    主掌錢糧,給賞之時阿私所親,使士卒結怨者,斬!

    觀寇不審,探賊不詳,到不言到,多則言少,少則言多者,斬!

    畏敵不前,擅自撤退,斬!友軍勢危,當救而不救者,斬!主將陣亡,主將被俘,親兵全隊皆斬!

    私存軍械,私賣軍械,蓄意損壞軍械者,斬!擅自行動,破壞協同,若勝,杖,若敗,斬!

    私鬥鬧事、酗酒滋事者,平時杖,戰時斬!猥褻、調戲婦女者,平時杖,戰時斬!

    行賄受賄、聚眾賭博者,平時杖,戰時斬!包庇犯罪,縱容犯罪者,結果輕微者杖,嚴重者斬!

    打擊報復、體罰部屬者,輕微者杖,嚴重者斬!謀取私利,侵佔部屬利益者,輕微者杖,嚴重者斬!

    隱情不報,弄虛作假,欺騙上峰者,輕微者杖,嚴重者斬!

    投敵叛國,臨陣脫逃者,本人處斬,全家為奴!

    丟失旗鼓,丟失輜重,全隊皆杖!調用之際,結舌不應、低眉俯首,面有難色者,杖!

    出越行伍,攙前越後,言語喧嘩,不遵禁訓者,杖!揚聲笑語、蔑視禁約、馳突軍門者,杖!

    軍容不整,辱軍顏面者,杖!

    聯保連坐,凡有將士違犯禁令,同伍有人揭發,就全伍免罪,知道而不揭發,就全伍一齊受罰。從兩長到軍帥,亦都實行聯保連坐,揭發者免罪,知道而不揭發的,與其同罪。

    魏徵問道:「何謂杖?」

    魏延從一旁拿出一根五尺長五寸粗的棗木大棍,展示給諸位將領們看:「軍棍才是真正地讓將士為自己的錯誤付出代價並能有所悔悟的東西,而鬼頭大刀不是。凡是將士犯下的錯誤並不致命,可以改正,就責以杖刑,每一杖刑為五十軍棍同時降低一級軍銜。」

    眾將聽了魏延總結出來的三十條軍規,都歎服地點點頭,確實很切合魏軍目前的需要,如果能夠嚴格執行下來,定會極大地提高魏軍的戰鬥力。

    魏徵卻皺著眉頭說道:「有罰須有賞,必須賞罰分明,才能服眾!」

    魏延笑道:「我曾深思過這個問題,我準備定下一個十級戰功獎賞制度。一級士兵就是那種從來沒有斬獲敵人首級或俘虜過敵人的菜鳥兵,他們僅能在戰後得到最基本的一份獎賞,而如果從現在開始有斬獲敵人首級、抓過俘虜或完成其他戰術任務的,都會有不同的戰功積分,積滿一定分數就會升級,就可以比前一級多獲取一成的獎賞,如果全年沒有觸犯軍規軍紀的會增添一半的獎賞。」

    魏徵朗聲笑道:「有了三十禁律七十二斬和戰功獎賞制度,賞罰分明,我這個軍正就好做多了。」

    魏延嚴肅地說道:「玄成,制度如何都在其次,更重要的是執行,我希望你能迅速從魏軍中整編出一支能幹的憲兵隊伍,盡快開始對全軍上下進行一次整風。」說出整風兩個字,魏延心裡突然泛起強烈的 惡,不能再那樣愚蠢地自己搞自己人,急忙說道:「不是整風,是整頓。」

    魏徵雷厲風行,自從任命為魏軍副總參軍兼總軍正的時候,他就開始挑選憲兵隊伍。

    ……

    整頓軍紀後,魏延隨後又被負責招賢館的王粲攔住,王粲一定要讓魏延去會見最近投奔的賢才。

    魏延那求賢似渴的名聲已經響徹整個大漢,他不能自己砸自己的招牌,便跟著王粲去了招賢館。

    歷史上,東吳孫權設立招賢館,命顧雍、張紘延接四方賓客,得到會稽闞澤、彭城嚴畯、沛縣薛綜、汝陽程秉、吳郡朱桓、陸績、吳人張溫、烏傷駱統、烏程吾粲等人,這些人都為東吳的興盛立下汗馬功勞。

    魏延有念於此,便設立了招賢館,讓擅長待人接物的王粲負責。

    招賢館共有十個院落,每個院落都有三層小樓,整個招賢館總共能夠容納三百多名賢才居住。

    魏延在外作戰了好幾個月,在這幾個月裡陸續投奔的賢才足有五六百人,有些是魏延慕名已久,並派人徵召的,這樣的人很少;有些是沒什麼名聲,卻對自己才能很有信心,揭了魏延的招賢榜。

    當然也不排除有些招搖撞騙的,但魏延深感孟嘗君得雞鳴狗盜之輩相助、信陵君得侯嬴朱亥佐助的禮賢下士的典範,不再重蹈曹操錯過張松、孫權錯過龐統、劉備差點錯過龐統的錯誤,便在領兵作戰之前一再叮囑王粲,莫要輕視任何前來投奔的賢才,只要他能展露才能,不管是什麼樣的才能,都要讓他住在招賢館裡,等待魏延回來面試。

    魏延知道來了五百多賢士,心裡甚是高興,笑著對王粲說道:「攬天下英才而為我用,何愁大業不成!」

    王粲卻苦著臉說道:「主公,來得多是無名之輩,主公之前派人徵召的賢才大部分都拒絕前來。」

    魏延非常平靜地問道:「原來的時候,我聲名不顯,沒有多少賢才投奔是可想而知的,可我接連大破劉表、曹操、袁術,慕名而來的賢才應該多起來才是啊。」

    王粲依然苦笑道:「主公說的沒錯,我們之前派了一些普通士卒前去征闢那些賢才,那些賢才多說『未聞世上有魏延』而拒絕了我們,真正因為我們的徵召書信而來的沒有一個!我們後來派出文吏前去征闢,並一一許諾官職,這才勉強招來了幾個,還有十幾個正在路上。」

    魏延心裡狂受打擊,面上表情還依然是那麼平靜:「呃,你先告訴我,到底是那些人不肯前來?!」

    王粲看魏延表情如常,以為魏延心境好,先說了一下豫州的賢才:「豫州的劉馥拒絕前來。」

    魏延皺起眉頭,甚是不解地問道:「劉馥為何不願前來?!」

    王粲道:「那個劉馥,乃是宗親之後,第一次說從未聽過主公的名字,第二次則乾脆避而不見。」

    魏延對這個空有治政能力卻無眼光慘被曹操刺死的劉馥再無興趣,淡淡笑道:「說說兗州那些人才吧!」

    王粲苦笑著點點頭:「主公 您說得很是,毛玠、梁習都拒絕了,哎,漏了一個,阮瑀來了。」

    魏延無奈地搖搖頭:「阮瑀前來多半是看在他恩師蔡邕女兒蔡文姬的面上吧!」

    阮瑀,字元瑜,陳留世家阮氏子弟,是歷史上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年輕時曾拜蔡邕為師,因得蔡邕指點,文章寫得十分精煉,聞名於當時。歷史上,曹操聞聽阮禹有才,為蒐羅人才,召他做官,阮禹不應,後曹操又多次派人召見,匆忙中阮禹逃進深山,曹操不甘心,命人放火燒山,這才逼出阮禹,勉強應召。由於阮禹多次辭官不做,曹操在一次大宴賓客時,把他安排在樂隊之中,想煞一下他的傲氣,不想阮禹精通音律,即興撫弦而歌:「奕奕天門開,大魏應期運」,一方面歌頌了曹操的事業,另一方面也表達了自己願為曹操效忠的思想。曹操聽完,大為高興,請他做司空軍謀祭酒。從此以後,曹操軍中檄文多出於他和王粲之手。建安十六年,阮禹隨軍西征關中,曹操請他代筆寫一封書信,他騎在馬上沉吟片刻,揮毫點就,呈給曹操,曹操提筆想作些修改,竟不能增損半字。

    在歷史上,阮瑀的兒子比他有名的多,他兒子叫做阮籍。

    王粲笑道:「主公所料甚是。陳留平丘人毛玠,現為平丘縣吏,以清廉公正著稱,主公首次徵辟他,他以未曾聽聞主公名聲為由拒絕,第二次前去征闢他,他已經前去投奔曹操。」

    魏延搖搖頭,心裡暗嘆,毛玠啊毛玠,你不知道你上輩子就是跟崔琰一樣被曹操給殺掉的嗎,還要趕著去送死啊,算了,老子也懶得攔你。

    魏延又問道:「梁習為何拒絕前來呢?」
V123210 發表於 2017-10-22 00:23
第424章【能臣杜畿】

    王粲面露苦笑道:「主公說的可是陳郡柘縣人梁習?他現年只有十五歲,他父母不願讓他前來,我們勉強不得。」

    魏延擺擺手:「也罷,等他長大以後再行徵召不遲,對了,你要派人密切關注梁習等人的動向,一旦他們有出仕的打算,要在第一時間裡派人前去征闢。」

    魏延對梁習甚是期待,因為梁習是他心目中非常稱職的並州牧,唯一算不到的是梁習的年齡竟如此小。

    在那段歷史上,曹操任命梁習為並州刺史,當時並州剛剛經歷完戰亂,胡狄外族在州界橫行跋扈,官吏百姓有不少叛逃歸降胡狄部落的,州中更有豪族擁兵自重,不斷侵襲地方。梁習到任以後,用懷柔政策規勸誘導當地豪族,以禮節召集他們,推舉他們到幕府中任職,收伏各豪右門之後,又依次徵發各家壯丁,強制他們加入朝廷的軍隊,充入即將出征的隊伍中擔當勇力,他們出征後又逐漸遷移他們的家室到鄴城作為人質,而對於反抗不服從調遣的人,都用軍隊將其討伐消滅,斬首千餘級。恩威並施之後,州中數以萬計的人蜂擁歸附。梁習又迫使匈奴單于和各部諸王降伏,然後把他們都編入戶籍,在州內供職。梁習一系列的政策,恢復了並州境內秩序,邊境得以肅清,百姓安心於勤勸農桑,頒布法令都能令行禁止。

    其實魏延對世家的舉措,跟梁習的舉措一般無二,魏延也是先以禮節召集各個世家家主,推舉世家子弟到朝廷和各地官府任職,然後乘著這些世家為官位而妥協之際,徵發各家家兵,編入魏軍。

    魏延又問道:「那涼州、雍州一帶的賢才呢?」

    王粲面沉如水:「杜畿侍後母至孝,董卓為禍京兆,杜畿便攜後母避難荊州,我已派出士卒多番尋找,剛剛有些蹤跡,他與趙儼為友,兩人皆是能臣,主公不可錯過,可再派人徵辟。「

    「他確實是能臣。」而且他有個好孫子,杜預。

    杜畿是京兆杜陵人。說起他的家史,還真有些輝煌。他的祖宗杜周、杜延年父子,是曾經在《史記》《漢書》中留下姓名的大人物。杜周是個酷吏、貪官,而杜延年是個好官。杜家到了杜畿父親那一輩,已經不再做官,是普通人家了。杜畿母親去世很早,父親續娶,家裡來了一位凶狠的後娘。後娘到家沒多久,杜畿的親爹也去世了,年幼的杜畿便由後娘一個人照管,這日子就別提多苦了。史書上很簡單地提了一句:「少孤,繼母苦之,以孝聞。」也就是說,杜畿從小受盡了後娘的欺負,但是堅強地活下來了,並且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擁有了孝子的名聲。

    漢朝以孝治天下,孝子做官的機會比別人多的,出了名的孝子,做官就更容易。杜畿二十歲時,就被任命為京兆功曹,官職不算高,但對年輕人來說,已經很不錯了。「功曹」這個官職,是太守的屬下,主管「選署功勞」,也就是考察、記錄、推薦本地的優秀人物,應該是很有實權的。這還不算,杜畿還得到一個兼職,鄭縣令,等於是縣裡的一把手了。也就是在這個崗位上,杜畿第一次顯示出自己不平凡的政治才能。

    鄭縣的前任縣令,政績不佳,在任積壓了很多案件,監獄裡關了幾百人,既不判也不放,就把人家鎖在牢裡受苦。杜畿到任後,首先處理這件事情,他親自到監獄審案,只用了很短的時間,就全部結案,該判的判了,該放的放了。年輕人處理案件,不可能處處周到、公平。但清理積壓案件是一件大事,杜畿能在很短時間內把這件事辦了,說明他識大體,顧大局,懂得輕重緩急。所以,他受到了上級和同僚的稱讚。

    不久,杜畿被舉為孝廉,升了官,擔任漢中府丞。董卓亂政,軍閥混戰,天下大亂。作為下級官員的杜畿,對此無能為力,只好明哲保身,棄官逃命,帶著年邁的後娘,到相對安定的荊州去做難民。在荊州過了幾年,後娘去世了,中原也相對穩定了,孝順的杜畿於是帶著後娘的靈柩返回故鄉京兆。

    在回鄉的途中,發生了一件驚險而有趣的事情,從中可以觀察到杜畿的膽略。杜畿是和許多老鄉結伴而行的,路上遇見強盜,同伴們都嚇跑了。杜畿帶著棺木,沒法跑,乾脆就站著不動。強盜們一看,還真有不怕死的,就張弓搭箭,要射殺杜畿。杜畿衝著強盜們拱拱手,很客氣地說:「各位好漢,你們攔路搶劫,不就是為了發財嗎?我身邊又沒有錢,只帶了一具棺木,你們射我有什麼意思?」強盜們一想,白白殺個人,確實沒有意義,就放過了杜畿。

    杜畿回鄉後,他的朋友、河東人張時,正擔任著京兆尹,就聘他繼續擔任功曹。朋友照顧,固然是好事,但好朋友變成上下級關係,也自有難以相處的時候。張時對杜畿不太滿意,認為他闊達疏誕,不負責任,幹不好功曹這個職務。杜畿呢,不好公開頂嘴,只好在私下裡發牢騷:「我做不好這個功曹,但我到你老家河東當個太守,是能勝任的。

    杜畿在張時手下幹不出味道,乾脆又棄了官,跑到京城許都,再尋找做官的機會。他結交了侍中耿紀,晚上就跑到耿紀家裡聊天,談論時事,經常談到天亮。而且,談論時聲音洪亮,隔壁人家都能聽見。

    隔壁住的是曹操的心腹謀臣荀彧,杜畿一談論,荀彧就在隔壁支著耳朵聽。聽了幾次,他瞭解到杜畿的才能,就派人找到耿紀,質問道:「有國士而不進,何以居位?」耿紀就把杜畿介紹給荀彧,荀彧和杜畿談了幾次,雙方處得像老朋友一樣。於是,荀彧把杜畿推薦給了曹操,曹操惟才是舉,正是用人之際,任命杜畿為司空司直。司直的級別是「比二千石」,相當於「副太守」了,主要的任務是輔佐丞相,搞監察工作,檢舉那些違法亂紀的官員。曹操當時擔任司空,相當於丞相。司空司直,就等於是曹操身邊的親信了。

    過了不久,曹操給杜畿任命了重要的官職,「護羌校尉,使持節,領西平太守」。

    東漢末年複雜的政治軍事形勢,把河東郡推到了一個非常重要而且敏感的戰略位置。河東郡本屬司隸校尉管轄,當時的司隸校尉鐘繇,是曹操的親信,所以河東郡屬於曹操的勢力範圍。並州刺史高幹是袁紹的外甥,並州屬於袁氏的勢力範圍。而當時黃河西岸的關西地區,屬於馬騰、韓遂的勢力範圍。在曹操與袁氏爭鋒的時代,袁曹雙方都想得到關西馬騰、韓遂的支持。袁紹一方,要想與馬騰、韓遂勢力接觸,就必須爭奪河東郡。所以,並州刺史高幹委派郭援為河東太守,帶兵進攻河東,試圖趕走朝廷任命的河東太守王邑。鐘繇爭取到了馬騰韓遂的支持,率兵反擊,殺了郭援,擊退了袁氏的部隊,河東暫時安寧下來。

    河東太守王邑,是一位勤政愛民的好官,深得河東百姓的愛戴。但他卻不是曹操的親信,心向朝廷,不一定事事都聽曹操的。曹操為了防止並州刺史高幹的勢力,向西與馬騰韓遂、向南與劉表接觸,就必須進一步加強對河東郡的控制。所以,儘管王邑深得民心,也必須把他調開,另派一位親信擔任河東太守。曹操要求荀彧推薦一位像西漢蕭何、東漢寇恂那樣能獨當一面的人才,鎮守河東。荀彧仍然推薦了杜畿,說他「勇足以當大難,智能應變」。當時,杜畿正在赴西平太守的路上,曹操就派使者乘快馬,把杜畿追回來,改道河東就任太守。

    漢朝的郡守,權力很大,等於是鎮守一方的諸侯,原太守王邑當然不願意被徵調離職,他採取了幾套手段來對抗。一方面,派了幾千兵馬,阻斷黃河渡口,不讓杜畿入境上任;另一方面,派部下衛固和范先,分別去找鐘繇談判,表達民意,要求把王邑留下來。王邑等人以為只要反映出民意,就可以取消這次徵調。鐘繇理所當然地不會同意衛固和范先的請求,反而嚴令王邑盡快交出印符,由杜畿接任。王邑一氣之下,自己帶著印符,跑到許都找漢獻帝講理去了。

    鐘繇是很有手段的人,他請求曹操派夏侯惇的大軍,消滅衛固和范先的部隊,為杜畿的上任掃清障礙。杜畿這時說了一段很有名的話,表達了他的愛民思想。他說:「河東郡有三萬戶居民,大家都希望安居樂業,並不是都想跟著衛固作亂。如果大兵入境,河東百姓就會被衛固脅迫,死戰抵抗。如果夏侯將軍不能取勝,那河東這一帶的局勢就亂了,再也無法控制;如果能夠取勝,那麼河東的百姓就會喪失殆盡。現在衛固等人,並沒有公開反對朝廷,只是打著老太守的旗號拒絕新太守,並不敢真的殺害新太守。我不帶兵馬,單車上任,他們不敢和朝廷翻臉,只能假意接受我。我在河東待上一個多月,就能想辦法制伏他們。」於是,杜畿不等大軍到來,自己繞道黃河郖津渡,進入河東境內,單車上任。

    河東郡掾衛固,與杜畿是老朋友,早就認識,有幾分情面在。而中郎將范先,卻和杜畿沒有交情,一見面,就動了殺害杜畿的念頭。范先對衛固說:「想當老虎,卻害怕吃人肉,那算什麼老虎?現在不殺杜畿,必有後患。」衛固卻猶豫不決。范先為了警告、威脅杜畿,陸續殺害了郡主簿等三十幾位下屬官吏。杜畿呢,此時一味地裝孫子,唯唯諾諾,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反應。衛固見杜畿軟弱可欺,也就取消了殺心,對范先說:「殺了他,沒有什麼意義,反而會招來世人的唾罵,說我們殺害長官。看樣子,我們是能控制他的,還是留著吧。」范先同意了,於是舉行上任典禮,奉杜畿為河東太守。

    杜畿為了進一步麻痺衛固和范先,鄭重地表態:「衛氏、范氏,是河東的名門望族,郡裡的大小事務,全要仰仗你們二位,我只是坐享其成罷了。但是,國家有國家的規矩,上下級的禮節不能廢棄,有什麼事,大家要一起商量才是。」衛固和范先都表示同意,杜畿於是給他們正式的任命,以衛固為都督,兼任郡丞和功曹;而全郡三千多名將校士兵,全由中郎將范先統領。這等於是把全郡的實權,全都給了衛固和范先。這兩人放了心,便不再提防杜畿。

    杜畿能夠有刀光劍影中保全性命,除了自己的智謀外,鐘繇的外部支持也不可忽視。鐘繇和夏侯惇即將到來的大兵,使衛固和范先不敢在短期內向杜畿動手。

    衛固、范先既然掌握了河東的實際權力,為了自己以後的安全,也為了在亂世中有所作為,他們就必須擴大軍隊。杜畿呢,不能公開反對,就用了一個陰損的招數,對衛固和范先說:「如果你們想幹大事,就必須爭取民心,讓百姓支持你們。現在公開徵兵,百姓們肯定認為快要打仗了,心裡害怕。兵還沒有徵到,百姓們就先逃亡了。不如動用錢財,不動聲色地陸續招募士兵。百姓們誰想要錢,誰就來當兵。」

    衛固、范先兩個大家族,都很有錢的,就同意了這個辦法。招兵時,各處將校,為了多吃空餉,都大肆舞弊,多報名,少招兵,亂哄哄地鬧了幾十天才停止。衛固和范先花了許多錢,實際上沒有徵到多少兵。

    接著,杜畿又給衛固出了一個歪主意,他說:「人都是最顧家的,咱們手下這些將校掾吏,平時回不了家,心裡都很埋怨。不如給他們放放假,有事時再召集,也不會太困難。這是團結人心的一個辦法。」糊塗的衛固,為了收買人心,又同意了。這樣,衛固和范先的心腹爪牙,就被杜畿成功遣散了。而杜畿本人,私下裡又做了許多說服工作,悄悄團結了一批支持自己的人。

    下回且看杜畿如何擺平衛固和范先。
V123210 發表於 2017-10-22 23:46
第425章【杜襲】

    不久,河東郡週邊地區的戰亂就開始了。白騎軍地進攻東垣,高幹軍進入濩澤。各郡的情況都比較糟,上黨郡,各縣長吏被殺;弘農郡,太守被囚禁。而在河東郡,衛固等人準備起兵響應高幹,但將校已散,匆忙之間召集不起來。太守杜畿呢,知道各縣會支持自己,便帶領親信數十騎,逃離郡城,找了一處堅固的縣城拒守。全郡各縣吏民,紛紛向杜畿那裡集中,團結應變。幾十天內,杜畿就召集了四千多人馬,實力雄厚。衛固和范先帶著自己的兵,夥同高幹和張晟的部隊,進攻杜畿,不能取勝,又跑到各縣搶掠,也沒有什麼收穫。不久,曹操派的大兵到來,高幹和張晟敗走,衛固和范先被殺。在杜畿的建議下,衛固和范先的黨羽被曹操赦免,回家各操舊業。河東郡的局勢,就算是平定了。

    河東郡沒有經歷太嚴重的戰亂,早早地安定下來,人口、財產損失都不大。杜畿便開始行使其太守的權力,帶領百姓恢復生產。

    杜畿的為政之道,結合了儒、道兩家的特點,既寬惠愛民,又清靜無為。就以訴訟來說,他秉承孔子「必也無訟乎」的觀念,儘量地為百姓講道理,做說服和調解工作,不厭其煩,勸涉訟的百姓回家反思,尋求解決之道。如果不能服氣,可以再到官府,聽太守講道理。這樣,就激發了百姓的良知,父老們都自責道:「有這樣愛民的好太守,我們為什麼不聽他的教誨呢?」於是,百姓之間的糾紛、訴訟越來越少,社會也安定了。史書記載一般都簡略,杜畿的這種息訟方法,應當主要用於一般的民事訴訟。漢朝和曹魏,法令都很嚴峻,對於殺人放火強姦搶劫等惡性刑事案件,自然另有一套凌厲手段的。杜畿經常到下屬各縣巡視,發現有孝子、貞婦、順孫,就下令免除他們的徭役,鼓勵他們好好勞動,好好生活。

    在農業生產方面,杜畿督促百姓,努力耕織,多養牛馬。就連養雞養豬養狗這些小事,杜畿都非常關心,定有章程。河東郡的經濟,很快就搞上去了,百姓們辛勤務農,豐衣足食,官府也積蓄了大量的糧草。

    解決了吃飯問題,杜畿又開始提倡教育。因為處在亂世,軍事不可不講,他就在冬天農閒時,召集青壯年男子搞軍訓。另外又開設學校,親自擔任教授,傳授儒家經典,在全郡形成了濃厚的文化氛圍,社會風氣有了很大的轉變。河東有一位名儒叫樂詳,曾經協助杜畿搞教育。後來,杜畿把樂詳推薦到朝廷,擔任博士。許多年後,河東郡的儒士特別多,人們認為,這都是杜畿教化的結果。

    關西的韓遂馬超作亂時,附近的弘農、馮翊各郡縣,都有歸附行為,而河東郡與韓遂馬超的地盤相鄰,百姓卻沒有異心,仍然安居樂業。曹操駐軍蒲阪,與敵軍相持多日,軍糧全由河東一郡供應。等曹操削平叛亂,得勝班師時,河東郡積蓄的糧食還剩餘二十多萬斛。曹操非常激動,下令表彰杜畿:「河東太守杜畿,孔子所謂『禹,吾無間然矣』。增秩中二千石。」

    曹操徵漢中張魯時,從河東調發五千名民夫運糧,民夫在路上自相勸勉:「人總免不了一死,可不能辜負了我們府君!」在千里運糧,艱苦轉戰中,五千名民夫沒有一人逃亡。

    後來,曹操表彰道:「過去蕭何平定關中,寇恂平定河內,您也有他們那樣的功勞,即將授予您納言的職位。但是又考慮到河東郡是我的股肱要地、充實儲備的所在,佔據那裡就足能控制全國,所以還要麻煩您去那裡坐鎮。」

    當時杜畿不僅愛民如子,為政有道,而且不避權貴,品德高尚。平虜將軍劉勳,是曹操的親信,朝廷大員沒有人不怕他、不趨奉他的。劉勳知道河東富足,又盛產大棗,就寫信叫杜畿給他送些棗子,杜畿再回信中婉言拒絕。後來,劉勳謀反被誅,家也被抄了,曹操看到了杜畿給劉勳的回信,感嘆道:「杜畿可謂『不媚於灶』者也。」(「不媚於灶」典故出於《論語》,指不阿諛權貴。)

    天下戰亂,人口稀少,婦女便成了重要的資源。魏國曾經下令,要求各郡徵集寡婦,分派到婦女少的地區,婚配生育。各郡的太守們,為了在皇帝面前表現政績,就想儘量多地徵集本地寡婦。有些寡婦已經再婚了,他們也要把人家拆散。一時間,婦女們背井離鄉,怨聲載道。杜畿在河東,也必須遵守朝廷的法令,但他只徵集那些真正的寡婦,所以每年都送得很少。後來,杜畿陞官到朝廷,趙儼繼任河東太守,送的寡婦一下子就多了起來,魏文帝曹丕責問杜畿:「以前你送得那麼少,我還以為河東沒有寡婦。現在為什麼又多了起來?」杜畿正顏厲色回答道:「我以前徵集的寡婦,都是死人妻。現在趙儼徵集的,都是活人妻!」曹丕和周圍的人一聽,臉色都變了。

    杜畿在河東郡,共當了十六年太守,史書評價其政績為「常為天下最」。

    曹操被封為魏王后,曾經任命杜畿為尚書,但因為河東郡位置重要,仍然命杜畿回任河東太守。曹丕繼任魏王后,給杜畿賜爵關內侯,又拜為尚書。曹丕稱帝后,杜畿進封為豐樂亭侯,邑百戶,任司隸校尉,後來又升為尚書僕射。曹丕出征時,杜畿常留守京師,算是曹魏的重臣了。有一年,曹丕命令杜畿監造禦樓船。造成之後,杜畿親自到陶河試船,不幸遇到風暴,溺水而亡,時年六十二歲。曹丕非常悲傷,在詔書中寫道:「夏朝的水官冥勤勞地工作而死在水中,后稷勤勞地播種百穀而死在山上;已故的尚書僕射杜畿,在孟津試航,以至翻船沉沒,這是忠心的極致,朕實在為他痛惜。」稱讚杜畿和古代的名臣冥、稷一樣光榮殉職。追贈為太僕,謚為戴侯。

    ……

    王粲說道:「有三人從荊州回返潁川路上,被我們截獲,現在軟禁在招賢館。」

    魏延好奇:「何人?」

    「有趙儼、杜襲、繁欽,全都是潁川名士!」

    「好,非常好!我要去招攬他們!」

    趙儼年屆弱冠,就稱譽鄉里。與陽翟辛毗,許下陳群,定陵杜襲並稱潁川四大名士。趙儼看到當時各路軍閥混戰不休,一時找不到自己可以投靠的對象,為避戰亂,舉家遷到荊州,在此結識了客居在那裡的杜襲和同鄉繁欽,三人一見如故,成為莫逆之交。當時割據荊州的劉表,素聞趙儼、杜襲、繁欽之名,刻意對他們進行籠絡,並以貴賓之禮對待他們三人,多次請他們入仕。趙儼通過觀察,認為劉表目光短淺,雖然顯赫一時,但終難成就大事,堅辭不就,同時勸說在劉表面前炫耀文才的繁欽遠離劉表,以免抱憾終生。

    公元196年(建安元年),曹操迎漢獻帝於許昌,並接受棗祗的建議實施屯田制以後,趙儼就對繁欽說:「曹鎮東(曹操當時為鎮東大將軍)應時順世,必能匡濟華夏,我知道我的去處了。」於是就同杜襲、繁欽等人,在公元197年(建安二年),一起舉家北還。

    這一世,這一年,魏軍將他們三人及其家人一起俘獲,軟禁在招賢館。

    先說一下杜襲,此人跟杜畿不是一個人。

    杜襲是潁川郡定陵縣人,跟杜畿一樣,他也是出身名門,他的曾祖父杜安、祖父杜根以前都很有名氣。

    杜襲避亂到荊州,劉表按賓客的禮節接待他,同郡人繁欽多次向劉表顯示自己的奇才,杜襲告訴他說:「我之所以和您一起來這裹,只是想像龍一樣屈身伏在幽深的湖澤中,等待時機像鳳一樣展翅飛翔。難道說劉州牧會是個撥亂反正的主子,而規勸長者您依附於他嗎?您如果連續不停地表現自己的才能,就不是我的朋友了。我就要和您斷絕交情了!」繁欽情緒激昂地說:「請讓我接受您的教誨。」杜襲於是南下到長沙。

    歷史上,建安元年,曹操迎接漢獻帝劉協建都許昌。杜襲逃回故鄉,曹操任命他為西鄂縣長。西鄂縣靠近南部邊境,匪賊活動猖獗。當時的縣官都聚合百姓守衛城郭,無法從事農業生產。田地荒蕪,百姓貧困,倉庫空虛。杜襲自己知道應對百姓施行恩惠,於是遣送老弱百姓各自分散到家鄉從事田間勞動,留下強壯的男子防守縣城,官吏百姓都很高興。

    建安六年(202年),荊州牧劉表派步騎一萬人攻西鄂,杜襲於是召集所有擔負守城的官吏百姓共五十多人,和他們訂立誓約。其中有親戚在外想自己去救護的人,聽任他們的意願遣放出城;他們都磕頭表示拚死效力。杜襲於是親自拿著弓箭和石塊,帶領他們合力拚殺。官吏百姓十分感動,都願為他獻出生命。臨陣殺劉表軍數百人,而杜襲的部屬也死了三十多人,其餘的十八人都負了傷,賊寇才得以攻入城內。杜襲帶領負了傷的官吏百姓突圍出城,他們幾乎全都戰死,但卻沒有一個叛變的。杜襲於是聚集逃散的百姓,轉移到摩陂紮營,官吏百姓都敬慕他,跟著他就像回到自己的家一樣。

    後來,司隸校尉鐘繇表他任議郎參軍事。後又獲荀彧推薦,被任為丞相軍祭酒。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封魏公,建魏國,杜襲與王粲、和洽等同被任命為侍中。王粲記憶力強,見聞廣博,所以曹操出外遊覽觀賞,王粲多次同車隨行,至於受到的尊敬卻不如和洽、杜襲。杜襲曾經單獨被曹操召見,一直到半夜。王粲生性急躁好勝,從座位上站起來說:「不知曹公對杜襲說了些什麼?」和洽笑著回答說:「天下的事難道能全都知道嗎?您白天侍奉曹公就可以了,為這鬱鬱不樂,您想一個人都兼有嗎?」

    夏侯尚曾和曹丕親暱,感情非常親密。杜襲認為夏侯尚不是對人有益的朋友,不值得特殊對待,就把遣話告訴了曹操。曹丕起初很不高興,後來才回想到杜襲的見解是對的。他對君上和言相勸而不冒犯,都像是這樣的。

    建安二十年(215年),杜襲改領丞相長史,隨同曹操征伐盤據漢中的張魯。次年曹操回鄴城,任命杜襲為駙馬都尉,留督漢中軍事,期間成功勸導八萬多名漢中地區的人移居洛陽、鄴城地區。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征西將軍夏侯淵在定軍山戰死,將士們十分驚恐,杜襲與郭淮和張合商討如何安定軍心,於是決定以張合替代夏侯淵的位置,成功安定軍心。曹操撤出漢中時,要選定留府長史,鎮守長安。負責這事的人所選取的多不適當,曹操下令說:「放著千里馬不去乘坐,何必急急忙忙地向別處尋求呢?」於是任命杜襲為留府長史,駐守關中。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繼位魏王,賜杜襲爵關內侯。同年,曹丕代漢稱帝,又任命杜襲為督軍糧御史,封武平亭侯。後又先後任督軍糧執法和入朝任尚書。

    太和元年(227年),魏明帝曹叡繼位,進封平陽鄉侯。次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大將軍曹真領兵抵抗,並遷杜襲為大將軍軍師。

    太和五年(231年),曹真逝世,由司馬懿接替,杜襲亦轉任其軍師。後來,杜襲稱病回朝,改任太中大夫。及後逝世,追贈少府,謚號定侯。

    繁欽,字休伯,潁川人。以文才機辯,得名於汝潁間,長於書記,尤善為詩賦,其所與太子書記喉轉意率皆巧麗,為丞相主簿,建安二十三年卒。有集十捲,今存《繁休伯集》輯一本一卷。其中《槐樹詩》當吟鄴宮文昌殿前之槐。
V123210 發表於 2017-10-25 00:23
魏延的種子三國 第426章【政委人才趙儼】

    三個潁川人才裡面,魏延最感興趣的還是趙儼。

    套用現代的話語,趙儼可是一個優秀的政工人才,堪比羅大元帥。

    趙儼是他在三國志裡看到很有政委範的了,不領兵,常隨軍,上能訓諸將,下能撫眾兵,當然了,跟近現代真正的政委還是不能比,卻也領先這個時代好多年。

    歷史上,趙儼從荊州投奔曹操以後,曹操上表漢獻帝,任命趙儼為朗陵長,在朗陵,縣內有許多強橫狡詐不守法紀之徒,為非作歹,猖獗一時。趙儼就把歹徒頭目抓起來關進監獄,立案審查後,定為死罪。趙儼又上表郡守,請求把這些人都放了,以此恩威並著。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曹操同袁紹在官渡,展開了一場大決戰。袁紹擁有河北的青、冀、幽、並四州,精兵十餘萬;而曹操僅有兗豫二州,軍隊只有三萬。雙方力量對比懸殊很大,袁紹又派使者引誘招降豫州各郡,各郡大都聽從他的調遣。

    只有陽安郡不為所動,但都尉李通又急於向老百姓徵收稅款。趙儼面見李通說:「今天下動盪不安,各郡先後反叛,有心歸附朝廷的地方再徵收戶稅綿絹,恐怕會引起民怨。況且遠近都有憂患,這些都不能忽視呀。」李通說:「袁紹和大將軍曹操相持不下,軍情緊急,左右郡縣又紛紛背叛。假如我們再不徵收戶稅綿絹運往朝廷,那些愛探聽消息的人一定會說我們是見風使舵,別有企圖。」趙儼說:「事情也正如您考慮的那樣,然而還是應當權衡利弊,暫緩徵稅,我願幫您解決這個難題。」於是就給荀彧去信說:「現在陽安郡應該把徵收的綿絹送往朝廷,但是道艱路險,必招致敵寇的襲擾,眼下百姓窮困,周圍鄰近的郡縣一同反叛,我們陽安郡也面臨傾覆,易如反掌。這可是關係一方安危存亡的緊要關頭啊。況且本郡百姓執守忠節,雖處險境依然不生二心,對微小的善事也一定要有所獎賞,那麼心懷忠心的人 會再接再厲,肝腦塗地。善於治理國家的人,一定要藏富於民安撫於民。我們覺得朝廷應該憐惜撫慰本郡的百姓,將已經收的綿絹全部退還給他們。」荀彧答說:「我即刻將此事上報曹公,公文下發你郡。將綿絹全數退還百姓。」陽安郡的吏民聽到這個消息,上上下下,歡天喜地,人心安定,更是執守忠節。

    有一次,李通妻子的伯父在汝南郡所轄的朗陵縣犯了法。剛正不阿的朗陵長趙儼,為了嚴肅國法,不負眾望,不因罪犯是自己頂頭上司的親戚而寬容,而是公事公辦,堅決把罪犯抓了起來,並依法判了「大辟」,即斬首。當李通的妻子得知自己的伯父因為犯法被捕並將受戮後,頓時大驚失色,搥胸頓足,哭哭啼啼要李通想辦法營救。她深知,雖然逮捕判刑的權力在縣裡,但生殺大權卻由郡裡掌握,只要李通不批准,她的伯父就不會被殺掉,因此,聲淚俱下,苦苦哀求李通出面說情。但是,不管妻子怎樣嚎哭哀求,李通一點也不動心,就是不答應。不久,李通妻子伯父的案子經郡裡批准,終於按趙儼的判決,依法斬首了罪犯。李通的妻子得知消息後,哭得死去活來,不僅斥責丈夫無情無義,而且對朗陵長趙儼恨得咬牙切齒。可是,李通則不然,不僅沒有因此而怨恨趙儼,反而十分敬佩趙儼,誇獎他忠於職守,執法不阿,並誠心誠意地專程前去找趙儼,和趙儼結成了親密的朋友。

    曹操和袁紹在官渡相拒時,當時許多人寫信給袁紹,互通款曲,就連李通也曾有派遣使者給袁紹的打算,趙儼對李通說袁紹一定會失敗,李通才停止。等到袁紹戰敗後,曹操派人搜查袁紹的軍營,唯獨不見李通的書信,私下知道一定是趙儼為他畫策,於是說:「著一定是趙伯然的功勞。」

    而後趙儼又協助李通率領陽安軍民,平息了流竄於淮河與汝河之間的流寇,使陽安成為屏護許昌的堅固堡壘,免去了曹操同袁紹決戰的後顧之憂。

    當時張遼、樂進和於禁分別屯駐於長社、陽翟和潁陰,他們彼此之間由於功高位顯而不服氣,經常為一些瑣碎之事發生爭吵,以至於發生嚴重的摩擦,影響了軍隊內部的團結。曹操就任命趙儼為參軍,參與張遼、樂進、於禁三軍軍事。趙儼運用規勸、疏導的方法消除化解矛盾,解決問題,終於使三位大將消除積怨,保證了軍隊的團結。因趙儼治軍有方,從此經常被任命為都督護軍,統率協調曹操的高級將領出外征伐。

    看趙儼像不像一個高級政委的材料!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徵討荊州,派趙儼兼任章陵太守,並提升他為都督護軍,監領於禁、張遼、張合、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路人馬。

    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曹操擊破關中十一路聯軍後,把原來在韓遂、馬超手下當兵的五千多人,交給平難將軍殷署等人統領,任命趙儼為關中護軍,統率各軍,其間羌兵多有侵擾,趙儼率殷署等一直追到新平,大破羌人。

    當時朝廷下書傳令給趙儼,命他派一千二百名士兵前往漢中協助駐守,趙儼便讓殷署負責監督護送。被選中的士兵不忍和自己的妻子老小分離,個個愁容滿面。殷署帶兵出發剛走了一天,趙儼擔心士兵有變,就親自追到斜谷口,挨個慰勞士兵,又再三叮囑告誡殷署,然後才返回,借宿雍州刺史張既的家裡。殷署帶兵又往前走了四十里,士兵果然叛亂,殷署一時間也不知去向,吉凶未卜。而跟隨趙儼一起來的一百五十名步兵、騎兵,又都和叛亂士兵同在一個軍營裡共過事,有的還是姻親,得知消息後,個個驚慌失措,披上鎧甲,拿起兵器,一時間亂哄哄的。趙儼打算追上去平定叛亂,但張既等認為:「如今本營士兵也不安穩,你一個人去無濟於事,還是探聽一下消息再說。」趙儼說:「我雖然也懷疑本營的士兵和叛亂者同謀,一聽說出發的士兵叛亂,也會跟著叛亂。可還有些士兵不願叛亂卻又舉棋不定,應該趁他們猶豫之時,趕快去安撫。況且作為主帥,既然不能平定叛亂,就是身受禍難,也是命該如此呀!」於是毅然前往。走了三十里後,趙儼讓士兵放馬休息,然後招集所有隨從,向他們論說成敗,曉以利害,誠懇地安慰鼓勵他們。士兵們異口同聲、慷慨激昂地說:「生死都願跟隨護軍,決無二心!」趙儼帶兵繼續前進,來到先行的各營,讓主將各自召集檢束部屬,將聚集叛亂的八百餘人,分散在原野裡,只把其中帶頭鬧事者抓起來治罪,其餘一概不問。各郡縣聽到這個消息,也把收容的逃兵給放了,於是這些人也都相繼回營歸降。趙儼向朝廷密告:「速請派大將前來我營,再請派朝廷舊兵鎮守關中。」曹操接到報告,派將軍劉柱帶領二千人前來支援趙儼,等他們一到營地就把原來的士兵發往漢中。不料走漏了消息,各營士兵膽顫心驚,怎麼安撫也不成。趙儼就對眾將士說:「咱們這裡朝廷的舊兵本來就少,東面的援兵又未及時趕到,因此各營不少士兵正在圖謀叛亂,若真發生叛亂,結果不堪設想。應該乘他們猶豫不決之際,及早解決。」於是當眾宣佈要留下一千名溫良厚道的新兵鎮守至中,其餘全部派到漢中。趙儼又去見有關的主管官員,把各營士兵的花名冊按姓名籍貫等重新分類排列,使他們有所區別。批准留下的士兵放了心,便一心一意聽從趙儼的指揮,那些應該前往漢​​中的士兵也不敢輕舉妄動,趙儼在一天之內便把他們全部送上路,又將留下的一千多人,散佈在各營中。等朝廷援兵十天後從東面趕來,趙儼才又脅迫催逼把留下來的一千士兵也一起送往漢中,加起來共有萬餘人。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征南將軍曹仁被關羽包圍在樊城,趙儼以議郎的身份南行去參予曹仁的軍事行動,和平寇將軍徐晃領兵一同前往。到達樊城後,關羽把曹仁圍困得更加嚴密,北路援軍也尚未趕到。徐晃率領的人馬不足以解樊城之圍,而眾將又催促徐晃趕快出兵救援。趙儼就對眾將說:「如今敵寇把樊城圍困得異常堅固,比積水還要嚴密,我軍步卒勢單力薄,而曹仁又被隔斷不能同力破敵,倉促出兵救援對內外都不利。目前不如命前軍進逼包圍圈,暗地裡派間諜通報曹仁,讓他知道城外救兵已到,以此來激勵將士。算來北路援軍不過十天也會趕到,城內兵將在這段時間內足以據城堅守。然後裡應外合,發起攻擊,敵寇一定會被打敗。如有救援遲緩的責難,我願擔當責任。」眾將都很贊成,於是一面挖地道,一面用弓箭把書信射入城中通報曹仁,幾次互通消息後,北路援軍也趕到了城下,各軍合兵一處,大戰關羽。關羽的兵馬被打退後,蜀軍的舟船仍佔據著沔水,樊城與襄陽的水路被隔斷不能通行,而孫權又乘機襲取了關羽的輜重。關羽聽到消息後,當即從南路返回。曹仁召集眾將商議軍情,大家都說:「如今關羽處境危急,一定會驚慌失措,乘勝追擊定能將他活捉。」趙儼說:「孫權趁關羽處境困難,想要偷偷斷了他的後路,又顧慮關羽回兵救援,怕我軍乘他們兩軍疲憊之機採取行動,因此和我們合作,願為我們效力,而實際上暫在一旁隨機應變,以觀勝敗。如今關羽已成為孤軍,更應留下他作為孫權的心腹之患。如果窮追不捨,孫權就會改變想法,怕關羽被打破後我軍將攻擊東吳,他就會為我軍製造麻煩。我想魏王此時也一定在為此而深謀遠慮。」曹仁於是暫緩追擊。曹操聽說關羽敗走,惟恐眾將追趕,果然急忙派人傳令給曹仁,就像趙儼所策劃的那樣。

    四征有配置專門的官廚財籍,遷轉之際,沒有不帶著的。而趙儼什麼都不帶就上車,走到霸上的時候,忘了攜帶以前常服用的藥物。雍州官府得知消息後,派人追送雜藥材數箱,趙儼笑著說::人們常說『語殊不易』,我偶然問起所服的藥而已,哪用得著親自送來?」於是不取藥物。

    軍事將領易得,而政工人才難求,於是,魏延折節下交,用盡各種辦法,提升趙儼的好感度和忠誠度,終於將趙儼三人都留了下來。

    ……

    王粲繼續匯報導:「至於管寧、邴原之輩,早已跟太原王烈等人一起避難遼東,主公的徵辟書信送至遼東,卻被管寧、邴原無視,傳說管寧、邴原之輩在遼東大興私學,講解《詩經》、《書經》、談祭禮、整治威儀、陳明禮讓等教化,頗得民心,所以他對主公大興官學深為不滿。」王粲越來越崇敬魏延,敬之若神,對於那些無視、蔑視主公的人,他沒有任何好感。

    魏延淡淡一笑道:「素聞管寧、邴原、王烈之輩皆向潁川陳寔求學,這等飽學之士,在遼東等蠻夷之地,可推行我漢人儒家教化,便於我們日後收取邊地,管寧等人居功甚偉。既然他們不願意來我們這裡做官,就讓他們終身都在邊地為我大漢推廣教化吧。」

    魏延對陳寔、陳紀、陳群這祖孫三代都沒有什麼好感,一直覺得他們是道貌岸然的世家子弟,特別是陳群那個「九品中正制」,讓魏延討厭透頂,因為討厭說竊賊是樑上君子的陳寔,魏延對管寧、邴原、王烈等孤高自詡之輩也沒什麼好的看法,不過,魏延也不否定他們在推廣教育上確有功勞。
V123210 發表於 2017-10-25 00:24
第427章【張既】

    王粲不滿地說道:「張既,雖然出身寒門庶族,家中卻甚為殷富,為人又有容儀,十六歲就在馮翊郡擔任門下小吏,後來屢次陞遷,被郡裡舉為孝廉,但他並未前往京城入郎署為官,依然在家鄉馮翊郡為郡丞,他也連番拒絕我們的徵辟。依屬下判斷,張既試圖讓他張家在他的關照下,成為馮翊郡的世家大族,他已經將馮翊郡看成他的勢力地盤,在用力地經營著。而我們並沒有完全控制馮翊郡,同時又跟袁紹、劉表、曹操為敵,他不看好我們!」

    魏延同意王粲的判斷,不單單是張既,三國時期大部分的世家子弟或寒庶子弟都很重視家族的經營,他們都會優先選擇家族附近的勢力,並通過出仕來增強家族的實力,在千里之外的主公,即便再牛逼,也不會被他們看在眼裡。

    魏延極端反感這樣的情形,但他不得不承認,因為涼州的蘇則、楊阜和益州的董和、秦宓均是如此。

    「不看好!」魏延冷笑道:「今日看我不起,明日讓他高攀不起。不過,這個人才確實有用,改日我親自去征闢。」

    ……

    歷史上,張既可是個大牛人啊。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任司空後,徵召張既,他也沒有到任。後來被州郡舉為茂才,陞遷為新豐縣令,在任期間他的政績為三輔各縣中名列第一。

    建安七年(202年),袁尚在黎陽同曹操對抗,派他所設置的河東郡太守郭援和並州刺史高幹以及匈奴的單于攻取平陽,並派遣使者到西部同關中的各路諸侯聯合,意圖襲擊曹操的後方。此前,曹操曾表奏鐘繇為侍中領司隸校尉,持節督關中諸軍。鐘繇至長安後,作書為韓遂、馬騰等陳說利害得失,二人遂各遣子入朝侍奉,曹操暫無西顧之憂。當時,匈奴單于作亂平陽,鐘繇等進攻圍剿,不克,且郭援、高幹大軍已至河東,並再次勾結韓遂、馬騰等。鐘繇派張既去遊說馬騰等軍閥,張既給馬騰等人分析利害關係,馬騰等人被說服歸順了曹操。馬騰派兒子馬超帶領一萬多人馬,會同鐘繇的部隊攻擊高幹、郭援,把對方打得潰不成軍,郭援被斬首,高幹和匈奴的單于都被迫投降。

    後來高幹再次反叛,並州失去控制。河內郡的張晟擁兵一萬多人獨來獨往,在崤山、澠水一帶為寇,河東郡的衛固、弘農郡的張琰都帶兵響應張晟。曹操任命張既為議郎,擔任鐘繇的參軍事,徵召馬騰等關中諸將合擊張晟等,大破叛軍。張琰和衛固被斬殺,高幹於逃往荊州的途中被捕殺,張既因功封武始亭侯。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將南征荊州,因為馬騰等擁兵割據關中,於是派張既徵命馬騰,要求他脫離部曲入朝為官,馬騰雖已經許諾,但始終憂鬱不決。張既恐其生變,乃令諸縣儲備糧食物資,以備不虞,復令二千石俸祿以上官吏出郊迎接,馬騰不得已,乃入朝。曹操表他為衛尉,家屬遷至鄴城,並表其子馬超為偏將軍,統率馬騰的部曲。

    建安十六年(211年),馬超反,張既從曹操破馬超於華陰,西定關右。曹操乃以張既為京兆尹,招懷流民,興復縣邑,百姓懷之。

    建安十七年(212年),天子冊封曹操為魏公,魏國初建(此為漢末公國,非後之曹魏)。張既與毛玠、崔琰等擔任魏公國尚書,後出任雍州刺史。曹操對張既說:「你回到故土任刺史,可以說是衣錦還鄉了!」

    建安十九年(214年),張既從護軍將軍夏侯淵討伐於枹罕稱王為亂三十餘年的羌人宋建,另又攻取臨洮、狄道,平定隴右。當時,曹操欲遷徙民眾以充河北,隴西、天水、南安三郡民眾風聞後引發恐慌騷亂。張即使三郡內為將校官吏者免除民眾稅捐,讓他們整治屋宅,築水碓,顯示無遷徙隴右郡民之意,民心遂安。

    建安二十年(215年),從曹操徵張魯,別從散關入,氐王竇茂率部萬餘,恃險不服。張既討伐叛氐,收其麥以給軍食。張魯投降後,張既建議曹操拔漢中之民數萬戶以充實長安及三輔。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劉備攻漢中,另遣將軍吳蘭、雷銅進攻武都,張既與都護將軍曹洪破吳蘭於下辯。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佔據漢中天險,曹操數攻不克,軍士多有逃亡,不得已放棄漢中,又恐劉備北取武都氐人而進逼關中,問計於張既。張既答道:「可勸氐人遷出,到糧食充裕的地方避敵。並且對先至者予以重賞。如此氐人必爭相趕往。」曹操依計行事,遣張既至武都,徙氐人五萬餘至扶風、天水兩郡定居。

    此時,武威人顏俊、張掖人和鸞、酒泉人黃華、西平人麴演等各舉郡反叛,自號將軍,相互攻擊。顏俊遣使送母及子詣曹操為人質,以求援助。曹操問計於張既,他答道:「顏俊等內存禍心,今番若救之,待其勢力強大後必定復反。不如坐觀虎鬥,使其兩敗俱傷,我們再傚法卞莊子刺虎,坐收其斃。」曹操稱善。一年後,和鸞殺顏俊,武威王秘又殺和鸞。

    延康元年(220年),曹操薨,曹丕即位魏王。此前,朝廷沒有設置涼州牧一職,自三輔以至西域,皆屬雍州(建安十八年,曹操以朝廷名義將天下十四州合併為古制九州,涼州被裁撤,所轄區域劃歸雍州)。曹丕時重新開始置涼州刺史一職,以安定太守鄒岐為刺史。張掖人張進脅持郡守舉兵拒鄒岐,黃華、麴演亦驅趕本郡太守,舉兵響應。張既領兵至涼州為護羌校尉蘇則壯大聲勢,最終蘇則成功平定叛亂。張既進爵都鄉侯。

    黃初二年(221年),涼州盧水胡伊健妓妾、治元多等反,河西大擾。稱帝即位不久的魏文帝曹丕十分憂慮,說:「非既莫能安涼州。」乃召回鄒岐,另以張既為涼州刺史。詔曰:「昔日賈復請求統兵去攻打郾縣的賊寇,光武帝笑著說:『執金吾去攻打郾縣,我還有什麼煩惱呢?』你智謀膽略都勝過別人,現在正是你施展本領的時機,我允許您因利乘便,相機行事,不用再先向我請示。」又派護軍夏侯儒、將軍費曜等人領兵在他後面接應。

    張既率軍到達金城,要渡過黃河,部下將領、守備都認為兵少路險,不可深入敵方腹地。張既說:「道路雖然險峻,卻不像井陘那樣狹窄,夷狄都是烏合之眾,不會有李左車那樣的計謀,現在武威郡很危急,應該迅速趕到那兒。」就斷然下令渡河。

    盧水胡騎七千餘在鸇陰口狙擊張既的部隊,張既揚言要由鸇陰口渡河,卻悄悄地經過且次縣到達武威。胡人都以為遇到了神仙,退卻到顯美縣。張既已然佔據了武威,費曜的接應部隊才趕到,而夏侯儒的部隊還沒到達。張既犒勞賞賜部下,打算進軍攻擊胡人。

    將領們都說:「我方士卒疲倦,敵人卻保存著銳氣,很難同他們打仗。」張既說:「現在軍中沒有現成的糧草,應當就敵人處取得資用,如果敵人發現我方兵力聚集,就要退進深山,那時候再追擊他們,道路既險峻難走,士兵又飢餓疲累;如果退兵不追,又會遭受敵人的抄襲。這樣的話,部隊就總也得不到休息,正應了前人所說的『一旦放跑了敵人,危害會延續好幾代』。」於是便領兵挺進到顯美縣。遭遇盧水胡的幾千騎兵,要藉助大風放火燒燬魏軍的營盤,張既部下的將士都很恐懼。張既夜間埋伏下三千精銳士卒,讓參軍成公英督率一千多騎兵挑戰,命令他們佯裝敗退,盧水胡果然爭先恐後地來追趕,於是伏兵四出,截斷了胡人的隊伍,分別攻擊他們的首尾,結果大獲全勝,斬首俘虜一萬多人。

    曹丕非常高興,下詔說:「君渡黃河,歷險境,用疲勞的軍隊攻擊有準備的敵人,以少數勝多數,功勞蓋過了周宣王時的南仲,勤勞超過了尹吉甫。這個功績不僅僅是打敗了胡人,而是使河西一帶永遠寧靜,讓我再也不用顧慮西邊的國土了。」曹丕轉封張既為西鄉侯,給他增加了二百戶食邑,連同以前的食邑,一共四百戶。

    不久後,酒泉蘇衡反,與羌豪鄰戴及丁令胡萬餘騎攻邊縣。張既與夏侯儒擊破之,蘇衡及鄰戴等皆降。遂上疏請與夏侯儒修建左城,築關隘,置烽火台、糧倉以備胡人。西羌驚恐,率眾二萬餘投降。

    其後西平麴光等殺其郡守,諸將打算出兵攻打,張既道:「反叛的只有麴光等人,郡中的百姓不一定願意跟隨他們。如果因為這樣就興兵討伐,當地的官吏百姓、羌人、匈奴人就會說國家不辨是非,就會聯合起來對政府持敵對態度,這就等於是為虎添翼。麴光等人想讓羌人和匈奴人援助他們,現在我們先讓羌人和匈奴人包圍攻擊他們,用重金招募獎賞應徵的,把俘虜也都送給羌人和匈奴人。從外面扼止他們的勢力,從內部離間他們的盟友,就一定會不戰而平定這個地方。」於是便發佈檄文通告各部落的羌人:凡是被麴光等人誘惑欺騙而加入叛軍的一律原諒,能夠殺死敵人將帥送來首級的加倍封賞。檄文發佈以後,麴光的部下殺死了他並送上了他的首級,其餘的人都像過去一樣安居無事。

    黃初四年(223年),張既薨於任上,其治理雍、涼二州十餘年,以施政惠民而著稱,所禮闢的扶風人龐延、天水人楊阜、安定人胡遵、酒泉人龐淯、敦煌人張恭、週生烈等,最終皆成為有名位的卿士。

    朝廷頒布詔書說:「春秋時候的荀林父在翟土立功,晉侯賞給他千戶之國作為他的封地;馮異為東漢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光武帝為此賜封他的兩個兒子。已故的涼州刺史張既能夠收容安撫民眾,使各部落的羌族人歸順朝廷,可以稱作國家的良臣。他不幸逝世,朕非常痛惜,現在賜給他小兒子張翁歸關內侯的爵位。」

    ……

    數月之後,魏延人馬經過張既的家鄉,親自前去征闢他,跟以往一樣,經過半天的各種工作,張既終於誠心歸順。

    魏延任命他為新一任主薄,洗腦幾個月後,就放回擔任京兆尹!

    ……

    王粲繼續說道:「涼州南安郡的龐德原為南安郡從事和涼州從事,後來跟隨武威太守馬騰,在他帳下任校尉,以一臣不能事二主拒絕我們的徵召。

    賀齊家乃會稽山陰大族,賀齊曾為郡吏,又任剡縣長,曾大破縣吏斯從勾結的山越族人,又大破太末、豐浦兩地的賊亂,被任命為太末令,仕途大好,不願北上……」

    他一口氣說了十幾個有名的賢才,全都拒絕魏延的徵辟。

    魏延臉都綠了:「諸州郡的賢才裡,難道就沒有幾個願意投奔我魏延的嗎?」

    王粲笑道:「主公,其實各個州郡都有一些人才前來,只是不在主公的賢才名冊裡。」

    魏延又看了看那些前來投奔的默默無聞的賢才,王粲在每個人名之後註明籍貫、家世、才能。

    不出魏延所料,這些賢才多半都是寒門庶族之後,他們多數擅長武藝,有些還通曉兵法,可能這跟魏延武功大於文治的處世風格有關吧,換那個喜歡治學通曉易學的劉表,投奔他的多半都是飽學的儒生,而來投奔魏延的多半是赳赳武夫。

    魏延將花名冊放下,抬頭看了看招賢館外的天色,夜幕已經低垂,便嘆道:「這天色已晚,不如我明天再來與他們會面吧。」

    王粲搖搖頭:「主公,他們這裡面有很多人都等著主公召見,已經等了二十多天,再等下去,我就怕有些人心灰意懶離開,那將是我軍的莫大損失。」
V123210 發表於 2017-10-25 23:49
第428章【劉表大軍入圈】

    魏延稍微想了一下,將心比心,若是他是那個前去求官的,最高領導半個多月不留面,其他部門頭目也沒有權利給自己安排,一直晾著自己,自己也會心寒的。

    王粲見魏延陷入思索,以為他掛念家中妻女想急於歸家,自己這個做下屬的也不能太不像話了,便笑道:「主公,您只需要跟他們一起見個面,跟他們做個保證,讓他們心安了,以後再抽空跟他們逐個會面詳談就好了。」

    魏延在這些人才裡面沒有發現奇才,發現都是中庸之才,不過,一個國家或一個軍隊更多時候是靠中庸人才上傳下曉的,畢竟不可能幾個精英人才就能治國治軍的!

    即便如此,他依然講得激情昂揚,他們群情激奮,紛紛願意為魏延效死!

    魏延自己發掘人才,他能看出人才的優劣,看出人才道德的缺陷,能保證人才的忠誠度,但他個人精力始終有限,而科舉制度還不敢推出,現在靠的還是薦舉制度!

    既然是薦舉的,那就免不了一些腐敗和私心自用,把一些不合格的人才或者道德敗壞的人薦舉出來。

    為了遏制這個氾濫三國魏晉時期導致五胡亂華的壞制度,魏延特地設下制度,被薦舉人須在薦舉人陪同下,面見上司,薦舉人還須立下保函,被薦舉人才能就任!

    他這個制度並不是新創的,而是沿用秦朝和西漢時期的薦舉連帶責任制度予以約束,規定薦舉人與被薦舉人之間有法律連坐關係,被薦舉人一旦犯下貪污腐敗、私通外敵等罪行,薦舉人也要承擔連帶責任。

    秦朝確立大一統的政治制度時,就限制官員用人權。

    司馬遷在《史記?范睢蔡澤列傳》中說:「秦之法,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簡單來說,就是「誰薦舉誰負責」,你主張提拔誰就要對他負責到底,他的好就是你的好,他的錯也是你的錯。

    秦昭王時期的丞相范睢提出了遠交近攻的戰略,是秦國統一天下的大功臣,他本是魏國人,早年經歷坎坷,後來得到鄭安平、王稽二人幫助才入秦。他是個「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的人,發達後向秦昭王舉薦王稽為河東太守、舉薦鄭安平為將軍。後來鄭安平在戰爭中投降了趙國、王稽因勾結諸侯被誅殺。按秦法,作為薦主的范睢要承擔同等罪責,株連三族。秦昭王明確表示要保范睢,禁止國內議論鄭安平等人的事情,還賞賜范睢表示支持。但范睢還是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一蹶不振,以下台收場。

    這條原則到漢朝進一步明確,漢初《二年律令-置吏律》詳細規定薦主的責任:「任人以為吏,其所任不廉、不勝任以免,亦任免者。」如果被推薦的人不廉潔或者不能勝任工作,不僅被推薦的人要被罷免,薦主也要承擔連帶責任被罷免,這就是「薦舉連帶制」,把薦主和被推薦者雙方的政治命運捆綁在了一起。

    西漢時,富平侯張勃薦舉陳湯,因選舉不實獲罪,除了削去封邑二百戶外,死後還被謚為「繆」。

    嚴格的薦舉連帶制,必然遭到了世家官僚勢力的牴觸與反擊!

    他們既想把持用人實權,又不願意承受連帶壓力,便指出有些被薦舉者口是心非沽名釣譽,欺騙薦主,或者有些人在被提拔時幹乾淨淨一塵不染,一旦大權在握後就腐敗變質,難道薦主也要負責?又或者,被推薦者能力出眾,是個能臣幹將,但私德有問題,薦主也要負責任嗎?

    在世家官僚日積月累的攻擊下,薦舉連帶制在西漢末年王莽執政時期,鬆動了,規定薦舉時「不以小疵妨大才」。

    可什麼樣的缺點或錯誤才算是「小疵」,怎麼又夠得上「大才」的標準呢?這就在事實上給連帶制鬆綁,減輕了薦主的責任,果然濫舉之事開始發生。

    汝南袁氏鼻祖袁安等無恥之輩便利用連帶制鬆動之際,大肆薦舉官吏,培植親信,其他世家亦是如此作為,久而久之,到了東漢末年,世家大族遂尾大不掉,成為大漢肌體上的毒瘤。

    大漢衰敗如斯,跟薦舉連帶制鬆動敗亡不無關聯。

    魏延想到那一世某個時期吏治敗壞,跟毫無薦舉連帶制度大有關聯,某些貪官污吏被查出來以後,那些在此之前保舉他們還從他們那裡得利的上層領導安然無恙!

    如此自上而下毫無制約的垂直薦舉任命製度,又怎能不產生腐敗呢?

    當然,如果這個制度推行下去,看起來受影響最大的當屬魏延,論薦舉的人才之多,誰都遠不如魏延,魏延麾下這些將領,除了趙雲等寥寥幾個人格比較完美的人物之外,其他的將領在私德上多有瑕疵,若是被政敵揪著不放,魏延將來恐無法面對天下,無法在朝堂立足,那些世家大族恐怕會眾口鑠金地把他說成第二個董卓。

    但魏延不怕,他有種子神器精靈,幫他隨時盯著這些被薦舉人的動靜,注意他們的忠誠度,注意他們的廉潔操守,如果有什麼問題,在發生之前,就先行處理,絕對不給那些世家人物任何非議的機會。

    ……

    此時,劉表又組織起來十萬大軍繞過義陽新城,直奔洛陽而來。

    他們的如意算盤是跟袁紹南北夾擊,共同消滅魏延!

    之所以攻打洛陽,是想把魏延的大軍堵死在黃河以北,把魏延的勢力分割兩段!

    他們甚至認為,洛陽就是魏延的七寸!

    劉表不知魏延底細,從他安插在洛陽的細作那裡得到了錯誤的情報,以為魏延在洛陽城裡僅有兩萬能夠調遣的兵馬,卻不知魏延的十餘萬人馬早就布好了一張大網,等待劉表進來。

    劉表的前鋒劉磐都督兩萬人馬,殺奔而來,氣勢洶洶,彷彿勢不可擋。

    屯兵魯陽的陳到稍作抵抗,遵照魏延的意思,連夜棄城而走,沿線的城池全部放棄。

    意得志滿的劉磐在魯陽稍作整頓,便緊隨陳到撤退的方向,往洛陽八關的廣成關而來。

    廣成關,位於漢光武所置廣成苑的南邊,因此得名,東北有長蟲山、娘娘山、和尚山、白雲山、盤龍山,西南有大馬山、大虎嶺,在廣成關附近,有廣成澤,周圍四百里,水出狼皋山中,東南流入汝水,由荊襄一帶北上京洛,這裡是必經之地。

    廣成關守將是馬忠,馬忠投靠魏延以來,較少有獨當一面的機會,所以名聲不響亮,但魏延知道馬忠的才能,給他四千弓弩兵,讓他扼守廣成關,務必堅守到劉表的大隊人馬也抵達廣成關。

    馬忠猿臂善射,也善於指揮弓弩兵,特別是跟郝昭交流數天後,馬忠對於關隘防守更有心得。

    在馬忠的精準指揮下,四千魏軍弓弩兵牢牢地擋住了劉磐的兩萬人馬。

    劉磐本來可以從廣成澤穿過,繞過廣成關,但廣成澤水泊方圓四百里,劉磐前來並未準備舟楫,而廣成澤週邊漁夫們的舟楫也早就被馬忠派人暫時收繳起來!

    劉磐無法穿過廣成澤,只好跟馬忠在廣成關死磕。

    劉磐在廣成關下面奮戰十天,五千多具屍首丟在城下,卻也不能越廣成關半步。

    十天後,劉表中軍六萬人馬來到廣成關跟劉磐的前鋒人馬會師,襄陽到廣成關相距五百餘裡,劉表的人馬跋涉了這麼遠的路程,人困馬乏,來到廣成關的第一天,劉表只是下令安營紮寨,並未一鼓作氣攻擊廣成關。

    廣成關上的馬忠,已經支撐了十天時間,四千弓弩兵剩下不到三千人,疲憊至極!

    好不容易堅持到劉表的大隊人馬趕到,馬忠不禁長出了一口氣,遵照魏延之前的指示,趁著夜色,在關上擺上稻草人,稻草人皆身穿魏軍的戰袍。

    夜色深沉,劉表軍遙望城頭,並未發現有任何蹊蹺。

    馬忠見稻草人成功地瞞過了劉表軍的眼睛,便領著二千多殘餘人馬,趁著夜色,悄悄地撤出了廣成關。

    因為擔心劉表軍的精銳騎兵銜尾追殺,馬忠便領著這二千七百多弓弩兵上了廣成關東北的群山。

    馬忠的人馬安全地撤到了山上,劉表的人馬還沒有半點察覺。

    直到天光大亮,劉表準備發起對廣成關的總攻時,才發現面前的廣成關成了一座空蕩蕩的關隘。

    劉表從劉磐那裡得知,這個廣成關原本的守兵不過四千人,跟之前從蒯越安插在洛陽的細作處得到的情報遙相對應,更加確定了魏延在洛陽地區可供調遣的人馬不超過兩萬人,這廣成關上的四千守兵在抵抗了劉磐的兩萬人馬十天,肯定是損兵折將,無法再跟自己的六萬大軍抗衡,所以才連夜撤走。

    劉表不假思索,率軍進了廣成關,並在廣成關裡休整了兩日,等待韓玄的後軍。

    韓玄的兩萬後軍押送糧草輜重到達廣成關後,劉表跟麾下謀士稍作商議,他們難得一致地認為,魏延麾下將領能以四千人馬阻擋劉磐的兩萬人馬十天時間,那我們也就沒有必要留在廣成關太多人馬,應該集中所有人馬,直接往洛陽方向攻去。

    劉表從地圖上清楚地看到,過廣成關一百餘裡便到了大谷關,大谷關是洛陽京城正前方的一道門戶,一旦攻破大谷關,便可長驅直入直達洛陽城。

    劉表已經年近六旬,他一多半的歲月都在洛陽城裡渡過,他比所有人都更具有洛陽情結,他恨不得馬上就攻破洛陽。

    劉表麾下的謀士,蒯氏兄弟的老大蒯良現在坐鎮後方襄陽城,若是他隨軍,可能會勸說他小心謹慎步步為營,但劉表意得志滿,必不會聽從,蒯越則積極勸告劉表進軍。

    劉表決定留韓玄領六千人馬在廣成關督促後方糧草。

    陳到領著麾下一萬多人馬退守廣成關北邊二十餘裡的一個小城陽人聚,見劉表領九萬人馬氣勢洶洶殺將而來,陳到毫不猶豫地從陽人聚撤兵,一直往大谷關撤去。

    大谷關在洛陽南邊五十里,位於嵩山與龍門山之間的峽谷,那道峽谷便稱大谷,谷縱深三十里,深谷兩側溝壑縱橫,溪水潺潺,群峰削立,灌木叢生,附近又有牛心山、牛嘴山、老羊坡、歪嘴山、大風山等峰巒起伏,形勢天然。

    劉表領兵入得大谷,看著這險峻的深谷,不禁驚呼:「魏延必定在此埋伏重兵,不可輕入!」

    劉表雖然懷疑魏延在此埋伏了重兵,但他已經領著九萬大軍到達這裡,斷無撤兵回去的道理,跟麾下謀士稍作商議,便命麾下陳生、張虎各帶一千人馬入谷查探。

    陳生、張虎原是荊州本地的山賊,一度勢力大到佔據襄陽城,劉表巧取荊州後,得荊州本地大族蒯家、龐家支持,蒯越、龐季出馬,將陳生、張虎勸降,歸於劉表麾下。

    因為陳生、張虎出身草莽,素來不被重視門第的劉表信賴,他們二人在荊州軍中一直幹的都是髒活、累活,久而久之,他們兩人心中難免生出怨氣,這次被點出來做這種接近送死的活,兩人互相對視一眼,合作多年的兩人眼神裡流露出來的意思便是:「隨便糊弄過去算了,別拿自己兄弟的性命不當回事。」

    陳生、張虎入得谷裡,遠離了劉表的視線後,兩人聚在一起稍作合計,便得出一個自保的辦法:「若是魏延沒在這裡設伏,一切都還好說;若是魏延在這裡設下了埋伏,那肯定不只是為了伏擊咱們這兩千弱旅,而是為了對付劉表的九萬大軍,若是我們傻不拉幾地發現了魏延的埋伏圈,魏延被迫發動了伏擊,咱們這兩千人肯定死得一個不剩,而劉表卻化險為夷,憑劉表平時對我們的刻薄,我們何必為他如此賣命。給下面的兄弟們交代一聲,不要攀上百尺以上,就是看到了兩邊的伏兵,也要裝作沒看到。」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V123210

LV:9 元老

追蹤
  • 291

    主題

  • 279508

    回文

  • 36

    粉絲

黃庭堅-如果一天沒有看書,在鏡子看到自己就會覺得討厭自己另一句是說;三日不讀書,便覺言語無味也是說;如果三天不念書,說出來的話便失了水準都是說人要多讀書,增加自己的智慧以及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