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節地中海大博弈
這些年,中國在歐洲,尤其是在地中海地區的商業利益增加很快,這主要就是因為在法國成功立足,通過法國輻射了西北歐地區的原因,最近則跟奧地利的聯繫變得日益緊密。
跟法國的合作,從路易十八時代起就開始了,當時歐洲公司得到路易十八的特許,在法國成立了歐洲銀行。
這家公司的基地雖然位於法國南方的馬賽港,可實際上在法國各地都開設有業務。而且還有銀行券發行權,這種紙幣發行權,在這個時代其實沒有那麼特殊。大多數銀行都擁有這個權力,很多銀行成立的目的就是為了發行紙幣。
法國銀行體係是模仿英國的,但即便是在英國,擁有銀行券發行權的銀行也多達四五百家,都是私人銀行,就算其中最特殊的英格蘭銀行,也只是得到議會保護,不允許其他股份銀行的銀行券進入倫敦周邊65英里範圍內。
拿破崙建立了法蘭西銀行之後,對貨幣管理比英國要嚴格一些,但發行貨幣的銀行也不止法蘭西銀行一家,而是各省不斷建立法蘭西分行,但這些分行跟法蘭西銀行並不是一家,只是同一個名字而已。法蘭西銀行受政府控制和支配,但卻是一家私人銀行,作為股東的金融家可以通過法蘭西銀行謀利。因此位於巴黎的總行,和地方分行之間是有利益之爭的。
一般情況下,地方銀行發行的法郎,要拿到巴黎使用,還得通過巴黎總行進行貼現。
歷史上,1835年以後,法國依然在9個省份,先後批准成立擁有發行權的分行。更何況十多年前就建立的歐洲銀行。
名義上,歐洲銀行發行銀行券的區域只限於馬賽港,可實際上,由於歐洲銀行的信用堅挺,他發行的銀行券在整個法國都流通,由於擁有大量的南非黃金,事實上,歐洲銀行發行法郎紙幣,在這些年對法郎的信用起到了最大的穩定作用,如果沒有歐洲銀行的黃金儲備,法郎紙幣信用恐怕早就破產了。
可以在法國發行貨幣,進行一般銀行業務,加上自身的商業業務,讓歐洲公司在法國的經濟利益越來越大,歐洲公司的利益其實就代表中國在歐洲的商業利益。因為這並不是類似英國東印度公司那樣的壟斷公司,更多是一家商業管理公司。歐洲公司直屬業務,只局限於那些高附加值貿易,比如茶葉貿易、絲綢貿易、奢侈品貿易。他將中國的絲綢、茶葉和手工藝品送到歐洲,將歐洲的高檔紅酒、奢侈品帶回亞洲出售。
但對那些大宗紡織品、羊毛、皮革製品等等,則並不經營,而是授權給一些私人船隊經營,收取一定的管理費。這也是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摸索出來的經驗,這些私商被稱之為散商或者港腳商人。
黑海鐵路開工之後,來歐洲的中國散商還是很多的,現在已經不止有一些散商,一些沿海省份,還成立了地方性的航運公司,這些公司少則幾十艘,多則數百艘商船開戰貿易,其中在歐洲的總計就有三百多艘商船。
反倒是歐洲公司自己的商船還不足一百,這些散商的加入,讓中國商業勢力,在歐洲雖然還排不上號,比不上英國、荷蘭這樣的海運強國,甚至都排在丹麥、瑞典之後,但在地中海,已經排在英國、法國和希臘之後,位居第四了。
歐洲公司的海軍實力,甚至比希臘還要高很多,只位居英國、法國之後,並且跟法國的差距有限。但歐洲公司身後還有一個海軍賬面實力,接近英國兩倍的中國,這才是法國人最看重的。
為了拉攏中國對抗英國,法國十分希望加深跟中國的政治和軍事聯繫,不局限於經濟。經濟合作是雙贏,沒有歐洲公司在法國的經營,法國經濟,尤其是金融絕不可能在不斷動蕩的政治氛圍中保持穩定。但在政治和軍事上,中國人似乎對貿然進入地中海很謹慎,到現在位置,他們也只是通過歐洲公司,在克里特島以南的地中海區域存在,在地中海戰略位置至關重要的馬耳他島在英國手裡控制著,歐洲公司就很難突破地中海中部。
歷史上,英國和俄國在中亞地區進行過長達百年的大博弈,大博弈之所以發生在中亞,就是因為當地各種勢力錯綜複雜,現在的中亞地區勢力相對簡單,反倒是地中海局勢複雜,控制中亞地區的無非是中國、俄國和滿清帝國,這三大勢力目前內部穩定,互相之間形成了平衡,當地小部落已經被消滅,沒有讓三大帝國利用的傀儡勢力,大博弈在中亞沒有基礎。但大博弈的矛盾基礎,則被轉移到了地中海,這可以視作是中國勢力西進的結果。
相比中亞大博弈,地中海大博弈更加複雜。因為爭霸的雙方還是兩大世界性強國,一個取代俄國的中國,另一個依然是工業帝國英國。可地中海的打手就多了,而且還不是中亞那些落後的部落國家,而是法國、奧地利、西班牙這些歐洲強國,也有希臘、葡萄牙、意大利邦國等弱小勢力,以及奧斯曼帝國、埃及阿里王朝這樣的回教力量。
局勢太過複雜,距離中國又太遠,算是中英兩大帝國觸手的邊緣,有摩擦可以,但誰都不敢引爆,一旦引爆,這種複雜的局勢,非常容易失控,一下子就演變成世界大戰,輕易拔出的刀子很難收回去。
上次的戰爭就是一次預演,中國很難在地中海立足,而英國將失去印度。
所以雙方都願意保持現狀,不願意輕易打破平衡。
希臘是一個變數,法國則是一個更大的變數,希臘因為中國皇子的野心,讓這裡跟中國有了某種特殊的聯繫;法國則因為他不甘心平庸下去,成為世界強國博弈的棋子,而想做一個博弈者,想成為手執棋子下棋之人。
法國這個大變數,又想聯合希臘這個小變數,結局更加難料。
大周三十七年(1836年),進入希臘執政五年後,周成功已經完全站穩了腳跟。
這幾年他動作頻頻,經濟上,他通過發展毛紡織工業、造船和航運業、修建鐵路,通過自己的影響力,成功在哈薩克草原、南非和澳大利亞推廣羊毛生產,這些羊毛輸送到希臘,進行加工後,出口歐洲,他的原料來源比英國更方便,因此吸引了大量的英國毛紡織工業資本在希臘投資;通過這些措施,他已經將雅典周邊地區,發展成整個希臘的經濟中心,通過商業、金融業剪希臘地方勢力的羊毛。
行政上,通過科舉制度,選拔了大量優秀人才,打造了一個較為高效的中央政府。
軍事上,整編了舊軍隊,建立軍校,購買武器,招募新兵,已經打造出了一支兩萬人的希臘正規軍,對地方軍隊形成了壓倒性優勢,隨意還沒有餘力打一場全面內戰,但已經讓地方勢力不敢那麼光明正大的對抗中央了。
他還打造了一支擁有十八艘戰列艦的海軍,配合數以百計的希臘武裝商船,形成了對奧斯曼帝國的絕對海商優勢。也利用這只海軍,對希臘沿海施加更強大的影響力;雖然他無法控制地方,但希臘的重要港口和海關,已經處於希臘政府的絕對控制之下。
教育上,辦理的學校數量有限,但都是很有針對性。辦了一所師範學校、三所工科專業學校,一所雅典大學,以及希臘官學校。學校數量不多,但都不惜重金聘請優秀人員,教育質量很高。通過這種精英教育,用最低的成本,培養出了最多的頂尖人才,為他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建設提供人才支持。
但周成功並沒有去觸碰地方實力派的利益。而是不斷的往各地塞那些看起來同樣是地方勢力子弟的官員。周成功並不把這些在地方上有錯綜複雜背景的科舉官員,看作是舊勢力,而是將他們看作是自己的文官。
他相信這些人在異地做官制度下,會跟當地實力派產生越來越多的矛盾,最後在他打擊地方派的行動中發揮出重大作用。
不過,除非萬不得已,周成功絕對不會跟地方勢力直接衝突,清除地方勢力很重要,但不能通過他的手。他已經發現,法國人執著於跟他聯姻的目的,肯定是看重他的出身背景。
聯繫到法國最近幾年的舉動,尤其是奧爾良王朝的行動,周成功不難猜測,法國想幹什麼。身處大博弈之中,當局者迷,周成功判斷不夠全面,他認為法國人的目的,充其量是通過聯合中國,將英國勢力逐出地中海。
這也符合他的利益,把英國逐出地中海,希臘將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到時候法國人重新取得在地中海的霸權,希臘將取得在愛琴海的控制權,中國也將擴張在歐洲的利益,這是一個三贏的合作。
基於這種考慮,周成功義無反顧的捲入了這場大國博弈之中,在大周三十七年底,他決定跟妻子康妮離婚,同時向法國公主路易絲瑪麗求婚。
平靜的地中海,會因為這樁婚姻,掀起怎樣的驚濤駭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