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民國】大國崛起之東方日不落 作者:狂人阿Q(連載中)

 
mk2258 2018-2-24 20:39:01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706 50360
mk2258 發表於 2018-4-13 21:23
第三百六十九節改革成功的曙光

  週瑯用了四十年時間,先是以東印度公司這種兼具政治、經濟、軍事性質的公司,接著推廣到鐵路公司、運河公司這種較為純粹的商業特許公司,最後允許地方批准成立地方公司,打造了一個從國際到國內再到地方的商業公司體系。讓這種大型商業組織,成為中國商業的主力軍,推動了中國的商業文化。在這個過程中,週瑯半是主動探索,半是順其自然,也算是水到渠成了。基本上這套體系,是跟中國文化相適應和相融合的。

    最讓周瑯驚喜的是,商業公司的出現,竟然開始衝擊到了重農抑商的傳統思想。社會精英依然歧視普通商人,但是他們並不歧視商業公司。這是一個不合理的現象,但是一種文化上的妥協和適應。

    許多讀書人、官員、大地主,不但不歧視商業公司,而且會積極購買商業公司的股票,或者債券。將其看作是一種良好的投資,這個意義非凡,意味著傳統精英開始轉化。革命式的消滅舊精英階層,確實能夠立竿見影,可要讓新精英成長起來並帶領國家前進,付出的代價太過巨大。法國大革命就是例子,這次大革命確實驚心動魄,確實讓人熱血沸騰,讓普通人十分痛快,看到一個個過去趾高氣揚,騎在自己頭頂的權貴被斷頭台砍下腦袋,歡呼的人群不計其數。

    可是帶來的後果,卻讓法國徹底失去了跟英國爭奪世界霸權的資格,甚至讓法國淪落到了歐洲二流國家,只能跟普魯士、奧地利和俄國為伍,跟英國已經完全不在一個檔次上了。

    如果中國也爆發這種大革命,清洗傳統的地主階層,官僚階層和讀書人階層,中國付出的代價會比法國高無數倍,因為中國傳統文化和思想比法國更加嚴重,至少法國是支持商業的,重商主義早就有了根基,商人階層已經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而中國除了這些精英,就是一群農民,讓農民來統治國家,道理上確實光明正大,庶民取得了權力,但對庶民,卻未必是好事。

    以中國這樣的國情,不死一億人,別想摸清楚統治的經驗和奧秘。至於付出的機會成本,恐怕是淪落一百年,甚至更長。週瑯既不像付出一億生命的代價,也不想付出沉淪的機會成本,就只能跟傳統精英合作,慢慢改造他們。

    週瑯發現這種情況,是通過民間開始辦理的報紙,他發現大多數商業公司披露的信息,都相當傲慢,完全沒有傳統商人階層那種唯唯諾諾。這些公司的公文都相當官方,儼然自己是官府一樣。

    於是周瑯開始親自詢問了不少人,發現普通人也將這些各級政府特許的商業公司,看成是一種帶有官方性質的組織,而不是普通商人經營的商舖,或者工匠經營的作坊。

    週瑯開始很驚訝,這完全不是他的初衷,這種商業股份公司,跟官府有個毛的關係,所有公司的運作,也不是官方性質的,他們跟普通商人一樣納稅,除了股份制帶來的有限責任之外,沒有任何特權。

    但也不奇怪,新事物總是要形成適應他的文化的。就好像後世很多人都將企事業單位,看作跟政府公務員一樣的性質。新事物總是要在老體系中找到一個位置。這種特許公司,既不是官辦的,也不是過去那種受到政府嚴密監控的十三行性質的商業組織,而是完全按照市場辦事的企業,但因為要滿足政府的層層條件,才能得到許可,因此他們有意無意的將自己定位為了一種非官辦又非民間的組織。

    社會精英也不認為這種所有人都可以持股的企業,是普通商人的店舖一樣的性質,反而將這種自由買賣的公司,看作是一種官府之外的公共事務。他們投資這種資產不丟人,所以才有傳統精英競相購買公司股份的事情。

    而這種現象,是周瑯最滿意的,這意味著傳統精英開始轉型。這種轉型也許沒有新培養一個精英階層那麼快速,那麼徹底,但他平穩。歷史上沒有經歷革命而成功的國家,必然要經歷這種傳統精英的轉型。英國的貴族轉型為經營傳統工商業的新貴族,德國貴族轉型為農業和工業資本的容克地主階層。日本的武士成功工商業企業家,都是這種轉型。這三個國家也就相對平穩一些。沒有法國那麼動盪,更沒有中國那麼曲折。

    不好的是,這些商業公司跟官方的關係太密切,肯定會出事。他們不是官僚資本,但卻在一定程度上依然依附於官僚階層。所有的商業公司都依賴於官府的特許,特許是有時間限制的,一半是十年和十五年,所以保持跟官府良好的關係,一直是他們成功經營的根基。

    好的是,由於全社會都給予股份製商業公司一種高大上的印象,讓所有階層都熱衷於這種新的商業模式。商人階層挖空心思想成立股份公司,其他階層也踴躍購買新公司的股份和債券。商業公司的發展勢頭很猛,商業力量在社會各種力量中增長很快。

    為了讓這種良好氛圍繼續下去,週瑯發現大量官員入股商業公司,商業公司又反過來利用一些高官顯貴的入股來宣傳,給自己公司背書,吸引更多的資金。官員不能經商,這是後世很多國家的規定,目的是防備職務犯罪。週瑯沒有反對官員參與工商業投資,默認了這種現狀。但是職務犯罪是一定要杜絕的,因此他開始嚴查各種商業公司為了拉攏官員,給予他們乾股的現象,將其定性為腐敗,按照貪腐罪論處。

    同時為了避免因為授權商業公司的權力集中在國家和省級官府機構,導致商業公司數量稀缺,週瑯繼續下放權力,規定縣級官府也擁有批准成立商業公司的權力;又為了打擊商業公司過於依賴政府授權,廢紙了商業公司的特許權限制,只要在經營期間,沒有犯罪,沒有偷稅漏稅,那麼所有的授權可以自動延期。

    本來就有大把商人擠破頭想組建自己的商業公司,這一次權力下放,瞬間讓全國數万個縣都擁有了成立商業公司的權力,大大增加了商業公司的數量。週瑯還廢除了壟斷特權,過去一個省只能批准一個壟斷性公司,比如山西礦業公司,只能有一家,別的公司就不能在山西採礦,現在則不再限制數量,政府可以授權多家公司。

    這些措施都讓商業公司在中國成幾何倍增加,短短幾年時間,新成立的商業公司數量達到了十萬家以上。如此龐大的公司數量,比如有良莠不齊的現象,大大影響了商業公司的總體信譽,但投資者也開始更看重公司的業績,而不再認為投資商業公司是一種穩賺不賠的買賣了。

    結果是競爭越來越激烈,商業化特徵越來越明顯,官方性質越來越淡。可社會風氣,依然對公司比較寬容,對商人比較歧視。這無可避免,後世尚且如此,比如兩個人走出去,一個說自己是開公司的,另一個說自己是開網店的,有的網店可能獲利豐厚,而公司則負債累累,可大家初聽之下,第一感受就是開公司的那個人很高大上,開網店的很低級。經歷過改革開放,十億人民八億商時代的中國尚且如此,更何況這個時代呢。

    最近十年,通過普遍建立商業公司的辦法,中國的商業以自己獨特的方式發展了起來。

    但是激烈競爭之後,許多大型公司,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自己的業務,規模龐大。讓政府對他們都不敢小覷,比如動輒牽扯百萬河工生計的運河公司,鐵路公司等大公司,政府想動他們都得掂量掂量。這也算是商業開始抗衡政治的標誌,也只有這種超大型公司,才有能力保護自己的權力,在跟一個十分強勢的政府互動中不至於過於被動。

    這讓周瑯不由的聯想到,是不是因為這種原因,政治程度比較高的東方社會,如果要進入商業社會,財閥化是不可避免的?日本、韓國都是在財閥推動下步入商業社會的。

    不過這不重要,財閥式的也好,金融資本壟斷式的也罷,自由商業式的也無所謂,只要達到目的就行。

    週瑯更看重的,是隨著商業的快速發展,一個因商業而獲利的階層開始出現。這個階層極有過去的豪商大賈,也有良田千頃的地主豪族,還有俸祿豐厚的高官顯貴,週瑯認為,這樣的人越多越好,這些人關乎自己商業改革的成敗。

    商鞅變法為什麼成功了,王安石變法為什麼失敗了,究其原因,還不是因為商鞅變法打造出了一個既得利益集團,而王安石變法雖然跟商鞅變法一樣,損害了大量舊權貴的力量,但卻沒能培養出一個既得利益集團。

    商鞅變法是即打擊了舊的貴族勢力,又培植出了一大批因為軍功受爵而獲利的新權貴勢力。

    王安石變法損害了商人、地主和農民的利益,目的只是增加國家的財政和軍事力量,目的十分的無私,可人是有私心的。商人不願意接收國家強制進行收購、運銷的均輸法,地主不願意接受杜絕他們通過向農民放貸而獲利的青苗法,農民也不想接受有可能讓他們當兵的保甲法。

    王安石沒有培養任何一個既得利益集團的想法,他一心為公所以他失敗了。商鞅代表的法家,堅持人性本惡,反而成功了,這不得不說是人類道德的一個挑戰。就好像吃大鍋飯的時候,明明只要大家都肯努力干活,不至於挨餓。但分了田之後,同樣的土地上,不但交給國家的糧食比以前更多了,老百姓家的餘糧也更多了,人性本私啊!
mk2258 發表於 2018-4-13 21:23
第三百七十節英國人的打手

週瑯是一個實用主義者,理想主義情節可能不足,不夠熱血澎湃,但他更實際,他知道人心是怎麼回事,人是猴變的,哪有不賤的。執政者的政策方針,如果不基於人性,而基於虛無縹緲的道德和理想,只會打自己的臉。

    現在周瑯看到所有人都在積極從商業中獲取利益,他並沒有像清高之人那樣,大嘆人心不古,他反而欣喜異常,因為這讓他看到了一個既得利益集團正在形成。國內的情況就是這樣,新興既得利益階層正在形成,新的商業文化正在出現。

    但各種商業模式和商業製度,則遠遠的走在了前面,本來應該是這些商業階層和文化催生出來的一些制度,反而是提前創造出來,反過來推動商業階層和文化的成長。

    這些看得見的商業製度,包括徵稅制,金融市場,都走在商業文化前面。

    徵稅制不斷的革新,最近一次革新是三年前,徹底完成了按照實際營業額徵稅的製度。

    要完成這一步是不太容易的,需要政府財政部門打造一個系統的社會管理體系,否則就無法杜絕偷稅漏稅現象。

    現在一家企業納稅,不管是工廠也好,商舖也罷,都必須按照實際營業額納稅。可是各家商舖的賬本是他們自己記錄的,誰敢保證真實性?為了偷稅做假賬古今都有。但如果有一個系統的監控體系,會讓做假賬的難度成幾何倍增加。

    在一個開始變得發達的商業體系中,但個個體的假賬很難做平。因為他總有上下游的產業鏈,一家商舖進了多少貨,賣出去多少貨,可以做假賬,但很容易查出來,除非他能控制整條產業鏈,讓每一家相關單位都跟他一起做假賬。

    完成了對所有產業鏈的構造之後,週瑯才完成營業額納稅的製度,不是沒有原因的。就是他可以做到對大數據進行基本監管,然後通過對比分析,來控制偷稅漏稅現象了。最早的實行領域是農業領域,全國的稅賦集中到戶部進行對比分析,那個縣做了假賬一目了然。

    後來才推廣到商業領域,一開始做假賬被查的案例比比皆是,但官府出台了嚴格而且規範的懲罰措施,一開始就是直接沒收經營許可,罰沒所有財產的重罰。這些年因此而被抄家的商人沒有十萬也有八萬。甚至這兩年有多達數百家的商業公司都因此而被沒收許可。

    在這種重罰,且沒有姑息的情況下,做假賬逃稅漏稅的現像很快就消失了。然後一個個不知廉恥的商人,高調的宣揚自己的誠實品質。這就是誠信社會的真諦,不是人的素質高,而是管理的嚴格。後世多少跨國公司,在本國遵紀守法,到了監管漏洞多的國家,就肆意妄為的例子不勝枚舉。比如在中國的跨國公司,不乏賄賂中國官員的情況,在他們本國,就不會這麼做。更有一些金融集團,他們的經理人在本國穿著體面的正裝,常年出席各種慈善場合,可在非洲卻殺人放火,顛覆政權,掠奪礦產,無惡不作。

    這就是人性,趨利,而不趨善!

    完成了稅收改革之後,中國賦稅已經毫無爭議的是世界第一,是英國的三倍,高達3500萬兩黃金,折合英鎊18000萬英鎊。

    但英國人口才只有3000萬出頭,中國人口卻已經高達4億,因此人均稅賦其實只有英國的三分之一,一方面是英國的徵稅能力更強,另一方面是中國的行政管理成本更低。一個小小的英國,要維護一個世界範圍內的海軍基地網絡,就得付出這麼大。為此英國已經開始徵收大量直接稅,直接稅佔總稅率的比例已經高達3成以上,而中國依然主要以間接稅為主,像遺產稅、所得稅、地產稅這些稅種,都沒有施行。

    可英國人每年6000萬英鎊的財政收入,卻時常入不敷出,政府的債務緩慢增長,中國18000萬英鎊的財政收入,卻能過做到結餘。一個是中國的行政支出確實相對較小,皇權不下鄉的傳統,讓中國的官府機構只設置在縣一級,深入鄉村的管理者,則是那些不拿工資的鄉紳,宗族,通過十家牌法等製度,建立起了一套保甲制,週瑯不但沒有摧毀這套保甲制,反而繼續加強。中國的人均官員比例,只有英國的四分之一左右。

    行政支出少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軍費支出少,中國的海軍規模是英國的兩倍,但財政收入是英國的三倍,誰的軍費壓力大一目了然。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中西以黃金、白銀計價的物價水平,早期中國的金銀購買力是西方國家的五倍以上,因此中國手工產品顯得十分低廉,這些年金銀持續的流入,加上大規模開採黃金,中國貨幣其實一直在緩慢通漲,現在購買力已經大幅度下降,但依然是英國的兩倍,而且這個優勢一直穩定了好幾年,畢竟中國是一個生產大國,大多數商品都能夠自產,因此成本更低,理所應當比英國更低,表現在貨幣購買力上就更高了。

    所以三倍英國的財政收入,購買力卻是英國的六倍。在這種差距之下,週瑯很不理解為什麼英國人敢向中國宣戰。他也不想費力去揣摩英國人的心思了,在這種程度的優勢之下,週瑯對這場戰爭的勝負沒有絲毫懷疑。

    只是這樣一場戰爭,週瑯認為是沒有必要去打的,他對英國已經沒有任何野心。英國手裡最有價值的資產,應該是印度,可是把印度從英國人手里奪過來,週瑯沒有這個想法。中國的非洲公司一直統治者印度河流域,採取的是輕徭薄賦,配置土地鄉紳階層的中國模式,在這裡就沒有多少利益。可是英國統治的印度,卻可以為中國提供大量的棉花、靛藍和黃麻等原料。

    老實說,英國統治印度,帶給中國的利益,比自己統治更有利。因為中國的統治,從來不是一個榨取性的統治。統治的結果也十分明顯,非洲公司統治的印度河流域,人口激增,已經增長了兩倍,達到了四千萬人;英國統治下的印度,人口一直徘徊在一億八千萬左右。中國的統治,雖然財富總量未必增加,但分配相對平均,因此底層百姓更容易養家糊口;英國統治下,則是高度分配不均,且英國人要拿走很大一塊,這就導致底層幾乎赤貧,別說養家糊口了,動輒就是飢荒連連,僅僅幾次飢荒奪取的聲明,就有三四千萬之多。

    英國人榨取的利益,又有相當大一部分,通過貿易成為中國商業階層的原始資本。所以說,從利益方面考慮,從英國手里奪取印度,有可能還不如讓英國人統治這裡。

    通過上次戰爭,英國勢力已經被壓縮在了西非、加拿大和印度,這已經不是一個世界性帝國,也就是說這時候的英國,擔不起日不落的稱號,這樣一個英國,週瑯已經失去了削弱的心思,可對方始終不死心,一直不願意看到有比它更強的國家存在,一定要打到最強,這份好勝心值得鼓勵,可未免有些自不量力了。

    週瑯看的透徹,英國人不可能不明白,這個帝國之所以成功,因為他們對世界的理解比其他國家更深刻,他們不可能看不到總體勢力的差距。所以英國一定會找外援,美國祇是英國的一個打手而已,他們肯定會找更多,更強的打手。

    英國宣戰之後,第一時間,週瑯就召開了軍事會議,商討對策。軍事官員們普遍認為,英國人只是自取其辱罷了。但對這場戰爭的規模,他們並沒有清晰的認識。

    這種被動接受挑戰,似乎是中國人一貫的性格,從古至今都少有主動出擊的思想行為,除了戰國時期,各國都有清晰的長远战略之外,後世的王朝在跟周邊的游牧勢力交往中,往往謀求的只是和平,對對方不感興趣,只希望對方不來進犯就好。除非對方的勢力已經對自己構成了強大的威脅,才會在個別有作為的君王時代,發起對周邊的長期打擊,平時往往都是被動的應對外交的變化。哲學思想中也有以不變應萬變的道理,而且被很多人信奉。

    改變人的思想真的很難,週瑯嘆氣歸嘆氣,他還得繼續主持,他立刻讓人評估一下,有可能捲入這場戰爭的歐洲國家,以及對各國最近的動態進行匯總,編寫成一份報告。

    重點還是歐洲強國的態度,週瑯很肯定,一旦開打,不可能是中國對抗英美西三國,肯定還會有其他列強加入,英國人不可能在沒有強大外援的情況下,向中國宣戰的。

    這將是另一場列強參加的克里米亞戰爭,甚至比克里米亞戰爭規模更大,而是一場世界大戰!

    果然在英國宣戰一個興起之後,歐洲國家先後有所行動,首先就是俄普奧三國,他們再一次聯合瓜分了波蘭!

    波蘭能倖存這麼些年,靠的不是自己的實力,而是大國之間的平衡,俄普奧三國瓜分波蘭,顯然他們能確保其他強國保持中立,這其中法國肯定是反對的,普魯士和奧地利任何一國的強大,都是對法國的威脅,波蘭是一塊肥肉,足以讓普魯士和奧地利狠狠的膨脹一圈。

    但法國自身的力量,無法對俄普奧三國構成威脅,但法國絕對有能力威脅到普魯士,甚至普魯士跟奧地利聯合起來,也未必是法國的對手。三國敢於瓜分波蘭,只能說他們確信法國不是威脅,要么說服了法國,要么就是得到跟法國一樣強大,甚至比法國更強的國家的支持,這個國家除了英國不可能有別人。

    也就是說英國人通過出賣波蘭,收買了俄普奧三國,這三國都有可能在接下來的世界大戰中,站在英國一邊。

    尤其是俄國,他們國力虛弱,但人口很多,軍隊很多,如果有充足的財政支持,俄國能發揮出來的力量,比歐洲任何國家都強大,甚至連法國都比不了。

    盡量穩住俄國!

    這是周瑯對外交部門的要求,少一個敵人,英國就少一份力量,這是一加一等於二的關係。俄國跟中國的經濟聯繫,是歐洲國家中最緊密的,週瑯希望可以拉攏住俄國。

    拖住奧地利!

    這週瑯對奧地利的要求,奧地利在梅特涅的主持下,政策向來油滑,不見兔子不撒鷹,有希望讓奧地利在開戰初期觀望。就好像一戰、二戰前期的意大利一樣。

    爭取結盟法國!

    這是對法國的要求,法國人的利益跟英國衝突大於合作,英國是法國商品在歐洲最大的競爭者,英國是地中海地區阻礙法國擴張的最大敵人,很難找出任何一個方面,是法國離不開英國,需要跟英國保持友好關係的。所以法國是有可能跟中國結盟的。

    至於歐洲四強之一的普魯士王國,鞭長莫及,跟這個國家既沒有緊密的經濟聯繫,也沒有什麼利益衝突,對方會怎麼選擇,完全無法左右。

    外交部署的同時,軍事行動已經展開。

    戰鬥首先是在美洲和印度打響的!
mk2258 發表於 2018-4-13 21:23
第三百七十一節打破第一道鏈條

戰鬥打響的時間順序,基本上是按照收到消息的先後順序進行的。

    敵人把宣戰照會發過來的時候,戰爭就已經開始了,但要將消息傳遞出去,則需要時間。

    最近的當然就是印度方向,非洲公司收到消息之後,迅速進行動員,跟上次一樣,他們得依靠自己的力量作戰,不一樣的是,這一次他們會得到國家的援助,政府將承擔所有的戰爭開支,並在必要的時候直接派遣軍隊。

    英屬印度顯然早就收到了消息,所以當非洲公司剛剛開始準備戰爭,他們就開始發動進攻了。

    這是一場惡戰,英國人為此準備了十年時間,他們吸取了上次在印度的經驗教訓,這次他們的力量更強。他們在印度維持了一支20萬人的土兵部隊,訓練有素,裝備精良。同樣的常備軍,非洲公司只在印度維持了10萬人,但非洲公司組建了大量的地方部隊,通過嚴格的保甲制,地方民兵會得到一定程度的訓練。戰爭期間,這些民兵部隊,將作為輔兵參加戰鬥。這跟中國的製度是相似的,基於農業生產的農民數量決定輔兵的數量,非洲公司動員之下,可以在印度河流域組建起至少30萬人的輔兵。

    這不是一場輕易就能拿下的戰爭,英軍的主攻方向,也不是印度河流域,因為要進攻這裡,英國人在不佔海上優勢的情況下,要么通過旁遮普,要么通過信得省東部的大沙漠地帶,旁遮普的蘭吉特辛格還沒死,這個國家依然強大,英國不敢冒險進入這個國家。而是在進行外交遊說,希望錫克帝國能夠加入英國一邊作戰,可錫克帝國很顯然明白中國不是那麼好惹的對象,他們不打算加入任何一方。

    於是英國人最開始的攻擊方向選擇了東方,向東孟加拉地區發起進攻。

    在二十年前的戰爭中,孟加拉東部地區被迫割讓給了緬甸,可是緬甸對這裡的統治,一直很不穩定。

    緬甸本就是一個多民族的複雜封建國家,國內實行采邑制度,軍事將領熱衷戰爭,希望以此晉升。

    從孟雲開始就不斷對外用兵,吞併了西北方的阿薩姆、曼尼普爾等邦國,英國當年就是為了爭奪這兩個靠近孟加拉的邦國,才入侵緬甸的,結果在中國的支持下,大敗虧輸,不得不割讓了孟加拉東部給緬甸。

    緬甸得到孟加拉東部之後,人口增加了一倍以上,成為南亞地區最強大的帝國。可是並沒有因此而迅速壯大,反而讓國內矛盾更加嚴重。阿薩姆和曼尼普爾時常叛亂,緬甸就不斷鎮壓,而且多次進行屠殺,民族矛盾越發尖銳;為了鎮壓叛亂,又加重了稅收,導致國內也不穩定,克欽、孟族等族群先後叛亂,為了鎮壓國內矛盾,又在孟加拉橫徵暴斂,導致孟加拉農民起義不斷。

    統治孟加拉這些年就沒有平靜過,總是鎮壓完這個,又鎮壓那個,頻繁的戰爭弄得天怒人怨。一度導致國王孟既換上了嚴重的抑鬱症,無法治理朝政,國家日常事務交由其皇后米努及國舅莽烏管理,外戚專權向來不是什麼好兆頭。果然內政就開始混亂,為了鎮壓叛亂,政府增加了稅收,官員乘機敲詐勒索,榨取民脂民膏。王后和她的弟弟積聚了大量財富。農民不堪忍受壓迫,揭竿而起。1820年代,南方農民甚至包圍了仰光。30年代,一支農民起義軍甚至襲擊了首都阿瓦。其他民族的反抗繼續此起彼伏,孟族起義,傣族和克倫族的反抗接連不斷。

    這讓弟弟孟坑嚴重不滿,於三年前發動政變,逼迫孟既提前退位。

    孟坑即位後,依然沒有改變緬甸的混亂局面,混亂甚至從外部轉入了內部,孟坑王即位後,處死王嫂米努、外戚莽烏、王侄良淵(孟既之子)及追隨他們的官員,被捕殺的不下200人。

    相比於他們的爺爺孟雲,孟既和孟坑二人都沒什麼政治建樹,不熱衷於對外學習,國內封建制度頑固。中央政府對於地方官員的要求只有繳納說服,只要交了稅,對地方官的行為不加約束。地方上的謬沙和謬都紀幾乎就是土皇帝,個別實力強大的地方諸侯甚至有能力挑戰中央權力。孟坑發動政變,依靠的就是瑞冒的地方勢力支持,孟既派兵鎮壓,結果兵敗,自己反而只能退位,交出了自己的老婆、妻弟甚至兒子任人處死,自己則被囚禁起來。

    而且緬甸的財政的落後,還不僅僅局限在封建制的程度,徵稅效率極其低下。英國在印度推行的稅制,甚至能夠將實際收成的將近一半徵收上來。比如在馬德拉斯推行的萊特瓦爾地稅制,英屬印度政府先對整個農田估稅,再定到每塊土地,稅率為淨產量(除去口糧)的95%,相當於總產量的45%左右。但歷史上,英國曾經割佔了緬甸南部地區後,對這裡的稅收改革卻很難完成。

    英國殖民官員,試圖在佔領丹那沙林等地實行貨幣地租,但是當地很少商品交換,一向是自給自足的經濟。由於很難收到規定的貨幣地租額,當局只得恢復傳統的實物地租。結果英國人經過努力後,土地稅也只增加到佔收穫量的20%,而過去只佔10%。

    這樣落後的經濟狀態,讓英國人統治變得十分不划算,殖民政府長期負債運行,每年財政赤字高達十幾萬盧比,搞的英國甚至提出讓緬甸人把這塊土地買回去,索價3000萬盧比,可惜緬甸人拿不出這麼多錢。

    如此落後的經濟狀態,是不可能支撐常年的大規模戰爭的,緬甸的應對策略就是封建制度,類似唐朝的藩鎮割據,讓地方將領自己養兵,從而避免了政府的開支。

    遇到有雄心壯志的藩鎮,中央又不放心,加以防範甚至打壓,沒什麼雄心壯志的藩鎮,又不可能有什麼作為。這樣的地方藩鎮,用來對抗現代化管理模式的英屬印度真的不容易。加上英國人這麼多年也沒有白費,他們早就將孟加拉東部的緬甸地方官員腐蝕的千瘡百孔,等英國軍隊一到,這些地方官員紛紛投降。英國人沒費甚麼勁就佔領了孟加拉東部,接著步步緊逼開向緬甸邊境,而此時中國的使臣還沒離開阿瓦呢。

    面對來勢洶洶的英印軍隊,緬甸國王匆忙組織抵抗,但軍隊剛剛召集起來,英軍就已經進入國土,接著接連損兵折將,英軍則出奇兵在若開人的幫助下,翻越若開山脈,在蒲甘一帶,跟倉促趕來的緬甸主力會戰,並將緬軍擊潰。

    此時英軍已經可以通過伊洛瓦底江直通緬甸首都阿瓦,在這種情況下,孟坑派人求和,雙方很快達成協議,緬甸放棄孟加拉東部地區,並將阿薩姆和曼尼普爾割讓給英國,緬甸本土基本保全。同時緬甸宣布與英軍結盟,共同對抗中國,主要體現在允許英軍利用緬甸國土作為進攻中國的通道,英國則放棄對緬甸要求戰爭賠償。

    由於上次在針對印度的爭奪戰中,緬甸是中國一個重要的打手,而中國當時甚至沒有派遣正規部隊,所利用的,不過是非洲公司這樣的附屬力量,這一次的勝利,讓英國人認為意義重大,至少在宣傳上一定要這麼宣傳。

    他們對歐洲國家宣稱,東方帝國的附庸鏈條已經被英國打破了第一道,英國報紙預言,中國這個老大帝國將像所有的超級帝國一樣,快速崩潰,最後收縮回長城以內。

    英國派往俄國的外交大使對沙皇說:“所有的帝國,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往往只需要一場戰役,他們就會轟然倒塌。我想,俄國的軍隊,將會是踹倒這個長城帝國的一隻有力的腳。”

    英國拉攏俄國的意圖,遠在南京的周瑯都清楚,並不是什麼秘密。

    沙皇卻沒有那麼心急:“我們對加入東方戰爭,十分謹慎。這未必符合偉大的俄羅斯帝國的利益!”

    英國大使乾笑兩聲,心裡卻在腹誹,什麼利益不利益的,對野蠻的俄國人來說,土地難道不是最大的利益嗎?只要能贏就是利益。大使知道,勸說是沒用的,不讓俄國人看到勝利的希望,他們是不敢出兵的。

    但俄國有十分重要,俄國已經武裝了50萬常備軍,如果能用來對中國作戰的話,大英帝國打贏這場戰爭的砝碼無疑會加重很多。

    可大使也清楚,中國外交官也在遊說俄國,而俄國人提出了一個很高的價格,中國人似乎準備接受。但大使也不擔心,中國人還是不太了解他們這個鄰居啊,不管他們給的價碼多高,只要俄國看到勝利的機會,依然會狠狠的撲上去,咬下一塊肉來!

    讓俄國人看到勝利的希望,印度是短時間內無法分出勝負的,美洲卻很有希望將中國勢力驅逐出去。

    可英國外交部門卻遲遲得不到美洲的勝利消息,不是沒有消息,而是消息都不太好。在這裡,中國軍隊竟然跨越了密西西比河,攻入了美國本土!
mk2258 發表於 2018-4-13 21:23
第三百七十二節皇太子的武略

皇太子坐鎮美洲已達十年之久,這期間不是沒有回去過,每兩年都會回去一趟,因為現在的科舉考試,已經兩年一次了,考中的機會也越來越低,美洲作為中國領土,美洲子弟也是參加科舉的,但為了防止地方勢力割據,美洲子弟跟中國國內一樣,依然是異地為官,美洲子弟大多會被分配到國內來,皇太子每年就在科舉時候送這些美洲士子回國,然後迎接要到美洲任職的中國士子。

    跟這些底層吏員們先建立關係,也算是一種政治手段,至少表明一種政治態度,告訴世人,他這個皇太子是很重視科舉的,而中國的傳統士紳始終對周瑯改革科舉的行為存在恐慌情緒。

    從這一點上來看,皇太子的政治智慧並不低,其實就算他政治智慧不足,他身邊也多的是足智多謀的人士,他長期聘請大量退休的老官僚作幕僚,只要他不是一個剛愎自用的人,就不至於犯下嚴重的政治錯誤,如果他是一個剛愎自用的人,也不會聘請這些總喜歡擺資歷的老官僚了。

    但美洲現在就是弄的被英美西班牙三國圍攻的局面,只有一種解釋,那就是皇太子想打這一仗。他希望通過軍功為自己積累威望,這是最快捷,也最無可爭議的功績。

    中國在美洲的資源,也允許他打這一仗。早在朱濆經營美洲公司的時候,就在美洲建立了完備的軍工體系,如今美洲的工業水平依然不完善,加州地區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金銀產區,這種高附加值的礦產,足以支撐美洲人一個較高的收入,收入高就不可能跟來自國內的工業品競爭,也不需要去從事低收入的工業生產。除了軍工之外,其他工業幾乎是空白。

    但美洲人口並不少,金銀礦是第一大主業,但農業也很發達,高收入地區的農業,往往經濟性更強,加州的氣候適合種植棉花和種桑養蠶,人力相對缺乏,所以他們只生產生絲,出口中國。

    由於主營業務是金銀開採、種植業都是棉花和生絲這種經濟性很強的產業,糧食生產主要是自給自足,甚至糧食都靠從南美進口,自給自足的只有不便於運輸的蔬菜;因此北美地區的生活水平是非常高的,比中國內地要高很多,比美國東部地區一點不低,平均算下來,北美地區的華人,是當前世界上收入水平最高的人群,人均月收入超過1.5兩黃金,折合8英鎊左右。

    而中國國內,即便是最富庶的江南地區,也無法拿到這個工資的一半,一個絲綢工廠的熟練工人,一個月很少有超過10千文錢的,普通的體力勞動,甚至每月連1千文錢都拿不到,1兩黃金可以兌換20千文,國內的熟練工人只能拿到美洲平均收入的三分之一。

    所以美洲地區對中國移民的吸引力是巨大的,每年移民數量都在增長,去年已經高達八十萬人,今年前半年就達到了六十萬,如果沒有意外,全年過百萬是輕輕鬆鬆的。因此才能讓皇太子執政十年,就將北美中國人口從1000萬增加到1500萬人。

    這種文治來的太過輕巧,甚至到了沒人認為這是一種功績的地步,也許是這樣一種輿論氛圍,讓皇太子開始渴望一場戰爭,又或者從他來到美洲,就在渴望建功立業,因為到美洲之後,他就開始打造這裡的軍事力量。

    美洲的軍事力量跟國內相似,都分為戰兵和輔兵,十年前的戰兵是從中國本土帶來的,那批人早就已經退役,但後來的戰兵依然主要從中國招募,本地人則組成輔兵,通過保甲制度維持訓練水平。

    朱濆時代的舊軍隊軍官全部退役,退役後的他們,得到了土地,並成為保甲制度中的保長,平時就負責在農閒時候組織民兵訓練,戰時則徵召起來參軍。

    美洲人口雖然只有1500多萬人,可因為大多數人口都是年輕移民,因此適合當兵的男丁眾多,可以徵召的輔兵數量高達數百萬。對美國作戰,當然用不到這麼多軍隊。所以只是進行了局部動員,將位於密西西比河沿岸地區的州縣輔兵武裝起來。

    皇太子開發密西西比河流域的方法就是,先建立軍事據點,然後招募農民開荒。農民開荒也不是建立普通的村落,而是修建同意的土堡、土寨,甚至還有土樓和圍屋,至於什麼樣式的建築,則看移民來自那個一個區域,來自黃河流域的北方人喜歡建立土牆堡壘;南方地區的修建土樓和圍屋。這些軍民建築,讓密西西比河流域的邊境地帶軍事化程度一直很高,加上不斷圍堵渡河的印第安部落,邊地的老百姓民風也相對彪悍。

    輔兵還在組建的時候,戰兵部隊就已經搶先殺過了河,發動了對美國密西西比地區的攻勢,美國雖然沒有修城牆的傳統,但在跟印第安人的爭鬥中,他們在邊境地區也有修建要塞的習慣,但這些防備印第安人的要塞,完全無法阻擋正規部隊的重砲。

    以各州民兵為主的美軍,也很難集結起來,結果短時間內,邊境重鎮紛紛丟失。從北方的聖保羅到中部的聖路易斯和南方的孟菲斯,先後被攻占。皇太子的大軍兵分兩路,一路從聖保羅和聖路易斯開往五大湖區的大城市芝加哥,一路往南沿著密西西比河向路易斯安那挺進,目的是攻占這裡的港口新奧爾良。

    而美國的主力還在東部進行集結、運輸,甚至招募中。負責抵抗的武裝力量,主要就是州民兵和騎警,這些非正規部隊,雖然能造成一些傷害,但傷害比那些頻繁騷擾的西部牛仔也大不了多少。

    兵分兩路的同時,皇太子還大膽的雙線作戰,由於加拿大此時還沒有解凍,正值隆冬,皇太子選擇的是向南進攻墨西哥,利用海軍優勢,直接在中國一直租借的墨西哥港口阿卡普爾科登陸,沿著中國大道,直撲墨西哥城。

    至於在南美方向,暫時讓烏拉圭的守軍保持防守姿態,不需要去進攻看似輕易就能攻下的拉普拉塔,也不要他們跟當地的反叛勢力勾結。

    很顯然皇太子對西班牙是有別的想法的!

mk2258 發表於 2018-4-13 21:24
第三百七十三節皇太子意在何方

進入美國境內的中國軍隊,只限於佔領了兩岸渡口,並沒有深入美國腹地,接著開似乎修復戰鬥中摧毀的美國要塞,接著將輔兵部隊調過來接防。

    之後採取的作戰方法,讓美國人送了一口氣,讓其他國家看的不明不白。因為戰兵一直不急著推進,反而帶著印第安人組成的大股騎兵部隊,到處掃蕩美國莊園,主要是南方地區的莊園,他們攻占每一座莊園後,都會當眾宣布解放奴隸。

    對這些一臉茫然的奴隸說他們成為自由人,並不能讓他們感到興奮,因為他們並不知道一個自由人是什麼樣子的,就好像告訴一個盲人說電影有多好看,他們也無法想像。當然黑人中也有極個別知識水平較高的,混跡到了管家那個層次的,能夠理解這些。剩下那些黑人,哪怕是告訴他們,奴隸主的房子、土地都分給他們,他們也一臉驚慌,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私有產權的概念。

    林肯宣布廢奴宣言之後,各種書籍都記載說黑人踴躍參軍,可實際上黑人部隊並不多。美國人又告訴全世界說,這是因為當時白人歧視黑人,不願意黑人參軍。白人都死的因為強制徵兵而在紐約叛亂了,這種情況下怎麼可能因為歧視黑人而不願意黑人參軍?

    有一些同情奴隸制的著作,雖然發出的聲音很小,但有可能是事實,那就是黑人根本不理解對他們的解放意味著什麼,他們不懂這些,看不到未來,只有恐慌。這種情況下,讓他們踴躍參軍,那純粹是白人思維。在一個一出生,世界中就只有他們所在的種植園,所見的人只有他們的主人和其他奴隸的黑人來說,談解放,談自由,永遠都是扯淡。這就是為什麼當拿破崙進攻俄國,在前方到處張貼廢除農奴制的告示,而俄國農奴卻站在地主一邊偷襲拿破崙的軍隊的原因,因為農奴根本不知道解放後有什麼不同。

    中國軍隊很快就發現了這一點。發現釋放奴隸,並不能贏得南方人數眾多的奴隸的支持,真正為自由而歡欣鼓舞的,反而是那些剛從非洲運過來的黑奴,這些人大多數部落的勇士,在戰鬥中被俘淪為奴隸。他們雖然也不知道離開種植園後能幹什麼,這些在南方的黑人,沒有見過在店舖裡經商的黑人,沒有見過在學校裡教書的黑人,也沒有見過在工廠里當工人的黑人,他們見過的黑人都是在農場裡勞作的黑人。

    但這些曾經自由過的黑人,他們懂得打仗。他們要么是跟緊鄰部落的征戰中被俘的,要么就是被補奴隊偷襲被俘的,於是他們向中國軍隊要求參軍,他們願意拿起槍來為中國人戰鬥。

    這種新來的黑人,在孟菲斯有一大把,因為這裡是南方最大的奴隸市場,周邊有大量的棉花種植園,自身又是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城市,大量從加勒比海走私來的奴隸,通過密西西比河運輸到這個地方,然後在市場上進行拍賣。

    經過慎重的考慮之後,皇太子同意將這些黑人編入軍隊,作為輔兵使用。皇太子這個決定挽救了許多白人的性命,因為後來當這些黑人走上戰場的時候,從非洲原始叢林中成長起來的他們,帶著那種原始的本能和對生命的漠視,打起仗來確實夠勇敢,可殺起人來也夠血腥,海地的黑人起義軍能把白人屠殺乾淨,這些非洲黑人的素質,甚至還不如那些種植園中馴服了的黑人奴隸呢。

    發現掃蕩這些莊園無法贏得奴隸的支持後,皇太子就改變了計劃。他不碰這些莊園了,而是改為拉攏這些莊園主,告訴莊園主們,將禁止軍隊破壞私有財產。而且宣布免除各個莊園的賦稅。

    此時拉攏的對象轉為了印第安人。

    生活在大平原上的印第安人,大概有25萬人,其中20萬人都生活在中國統治區域,除了本來居住在這裡的原住民之外,還有相當一部分被美國人驅趕到這裡的印第安部落。

    1830年,傑克遜就任美國總統,推出了一部《印第安人清除法案》,美國政府開始將東部的印第安人有計劃的驅逐、遷移到美國西部地區,將東部地區的土地騰出來交給白人。尤其是南方地區,印第安人眾多,還佔據著大量的肥沃土地甚至金礦,而急於開發棉花種植園的奴隸主們卻苦於找不到充足的土地。因此傑克遜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拉攏南方人。

    該法案執行得相當徹底,南方印第安部族超過10萬原住民被趕到了西部。可是因為密西西比河以西土地歸屬中國,美國無權在西部建立保留地,所以他們名義上劃定的保留地都位於密西西比河沿岸,但這些土地都是好土地,當地州政府則私下驅逐印第安人,逼迫印第安人過河遷往中國領土。

    一開始有大量印第安部落貿然闖入了中國領土內,對此當地政府非常惱怒,一邊向美國進行抗議,一邊跟這些印第安部落接觸。美國政府耍無賴,他們表示印第安人自由慣了,很難阻擋他們的遷移步伐;印第安人也不太好溝通,他們天真的表示,他們只希望找到一塊沒有主人的土地讓他們生活,中國官員告訴他們,河西的土地都是中國的。

    最後交涉無果後,中國官員通知這些印第安人,要么遷回河對岸,要么歸順朝廷,朝廷會給他們安置土地,編制戶籍。有土地,印第安人當然同意了,可之後官府劃給他們的土地,他們一直不滿意。不是位置不好,而是地方太小。

    當地官員也很惱火,每家每戶劃分的土地都超過五百畝了,就算是養馬也該夠了。後來才發現,印第安人是按照他們打獵的範圍來理解土地的,給他們的土地上沒有足夠的獵物,那就不能接受。

    之後對這些印第安人的管理,出現了大量的問題。將他們編戶,強行教授他們耕種,派遣官員管理他們,可這些人動不動就殺官造反,一度沒人願意來當印第安人的官員,風險實在是太高了。

    皇太子年輕氣盛,沒有那麼好的耐心,美國人可以派兵鎮壓這些生番,他也不會客氣。對待叛亂,剿撫並用,而且以絞殺為主。底層印第安百姓還可以寬宥,上層酋長絕不放過。幾乎是反叛一個部落,就清除一個部落的領導階層。將剩下的普通印第安人打散,有的送入官辦馬場養馬,有的送入漢人官員管理的印第安定居點,也有屢教不改的打散送入漢人的村落定居。

    通過這種辦法,有效徹底的改變了大量印第安人的生活習慣,讓他們從遊獵生活,轉變成了農牧並重的生活。但大多數印第安人的生活水平都低於漢人,不是政府歧視他們,也不是漢人排擠他們,而是因為懶惰。

    當地漢人移民習慣積累,習慣備戰備荒,家家存有餘糧。而印第安人今天吃飽了,就唱歌跳舞,騎馬浪蕩,有了錢就買就買肉呼朋喚友。這叫自由,後世因為西方文化的進入,自由這個詞帶有相當高大上的含義,可在這個時代,漢人是沒有這種概念的,他們對熱愛自由的印第安人的評價,“生番野慣了”。

    這些人的存在,對官府管理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鎮壓,剿撫並用等等傳統手段都用上,也無法徹底改變,移風易俗沒個幾代人是不行的。但後來發現,這些人當兵是好材料,於是開始大量招募印第安士兵。

    印第安人也常常陷入經濟困境,當兵就成了一個非常好的生計,於是印第安人當兵的比例極高,幾乎是一個全民皆兵的民族。

    當然他們只能當輔兵,戰兵則由漢人組成,可印第安人的作用,絕不僅僅是輔兵,善於起碼,民風彪悍,經過嚴格訓練之後,讓他們的戰鬥力相當可觀,在鎮壓其他印第安部落反叛中,這些人也毫不手軟,讓軍隊覺得他們是忠誠可靠的。

    由於美國的清除印第安人計劃被中國在邊境地區嚴防,導致有的印第安部落度過了密西西比河,有的則停留在另一邊。停留在美國那邊的印第安人,遭遇相當淒慘,沿河的土地誰都想要,結果各州民兵把他們當成眼中釘肉中刺,驅趕、限制一直不斷。他們沿著河不斷的遊蕩,卻一直找不到一塊他們自己的土地。

    被擠壓在密西西比河東岸的印第安人,估計在五萬人左右,現在皇太子派遣印第安騎兵去聯絡這些印第安人部落,邀請他們一起騎兵反抗美國人。

    他們怎麼可能不答應!

    無論怎麼說,在美國的軍事行動都是小打小鬧,重點還是放在了墨西哥。美洲十萬戰兵部隊中,四萬派去了這裡,動員了二十萬輔兵配合,沿著中國大道強攻墨西哥城。

    二十多年前中國軍隊跨海二來都能攻占這裡,現在更不用說,只用了一個月時間,就攻下了墨西哥城。

    之後僅限於此,沒有繼續行動,而是留下兩萬戰兵,八萬輔兵防守。其他軍隊抽調出來,配合海軍南下攻占了秘魯總督區的首府利馬。

    至此皇太子的戰略意圖外界已經猜測出來了,竟然是打算吞併西班牙殖民地。
mk2258 發表於 2018-4-13 21:24
第三百七十四節外交戰場(1)

美洲的戰況周瑯並不意外,這裡的政治上是皇太子負責,軍事上則是新生代骨干將領黃求還操刀建立,軍事制度完備,跟國內沒什麼區別。

    即便有英美西班牙三國在這裡爭鋒,也沒什麼好擔心的,最多退縮到落基山脈,敵人再怎麼強也不可能打過落基山脈,只要本土動員起來,抽調力量投射到美洲,到時候英美西班牙就是把所有男人都壓上來也沒用。

    重點還在本土,本土至今沒有遇到攻擊,但卻一直無法安心,不能抽調力量支援美洲。

    無法安心的原因在於一直無法確定俄國人的意圖。

    俄國之前提出了一個要求,他們要求中國的鐵路公司和礦業公司,將位於俄國的鐵路和西伯利亞的礦山交換俄國。這些都是因為當年的貸款抵押給中國的,當然債務還是要還的,而這些礦產和鐵路,也在向俄國政府納稅。還給俄國可以,週瑯可以答應,但是要俄國購買這些公司的資產,這些公司投入巨資打造的礦山和鐵路,不能平白交出去。

    當然白給也可以,中國政府可以承擔這筆贖金,替俄國人掏這筆錢。但需要簽訂一個條約,那就是必須等中國跟英美西班牙之間的戰爭狀態結束之後,才能夠履行協議。潛台詞其實就是要求俄國在戰爭中保持中立,但俄國人拒絕了。

    俄國既想白白拿走這些資產,又不想付錢,還不想給中國一個安全保證,這種作風,根本就是敲詐。因此雙方一直談不攏。跟俄國談不攏,就不敢貿然將本土的軍事力量抽調到其他地區,無法去印度作戰,無法去美洲作戰。因為俄國軍隊數量龐大,中國一直維持著一支30萬人左右的戰兵部隊,而俄國的現役部隊數量高達50萬人。當然中國戰兵部隊的裝備水平是遠勝俄軍的,火力至少是俄軍的兩倍,後勤補給等等也更加完善。

    法國的態度也沒有明確,從法國國內傳回來的消息顯示,中國跟英美西班牙開戰之後,法國輿論是十分興奮的,民間普遍不喜歡英國人,而法國官員的態度也相當友好,很顯然這是一次聯合中國奪取地中海制海權的良機。但法國最高層不知道什麼原因,還在猶豫。或者是在觀望,想等待一個更好的時機參戰。畢竟英國海軍留在其他國家海軍心中的陰影實在是太濃烈了,對方不管是優勢還是劣勢,似乎總能打贏海戰,如果中國海軍空有紙面實力,卻無法戰勝英國海軍的話,法國參戰就沒什麼意義。

    對法國來說可能沒什麼意義,但對中國來說意義重大,只要法國向英美西班牙宣戰,那麼就足以震懾許多國家不敢加入這場世界大戰中,法國在比利時獨立革命中體現的實力,已經顯示他們重新恢復了實力,派出個十來萬軍隊不是問題。那麼普魯士、奧地利就得掂量掂量一旦參戰後,是不是會被法國從背後攻擊。對英國來說,只要法國參戰,哪怕法國海軍不給力,只能龜縮在港口中,英國海軍主力也不敢離開本土,他們必須防備法國偷渡英吉利海峽小小的突襲一下英國。

    奧地利十分油滑,高唱和平調調,似乎對戰爭沒什麼興趣,可如果有機會,他們也是有可能出兵的,就看英國人願意付出什麼了。但奧地利參軍的可能性比俄國要低,因為無論如何他們都無法從中國身上直接得到利益,除非英國人許諾擊敗中國後,把蘇伊士運河交給奧地利,但這又是不可能的事情。

    普魯士暫時也保證中立,也確實找不到他們參戰的理由,英國的收買是有極限的,普魯士人向來務實,虛無縹緲的海外利益恐怕無法打動他們,瓜分波蘭更多的是俄國的意願,普魯士雖然也想參與瓜分波蘭,但更願意波蘭獨立,幫他們當著俄國。而且由於波蘭主要是過去的俄屬波蘭,因此這次瓜分中,九成土地都歸屬了俄國,奧地利和普魯士只喝了一點湯水而已。

    英國能給與普魯士,並且讓普魯士心動的利益是什麼,最專業的外交官也很難猜到。

    在亞洲地區,英國人也活動頻頻,其中最重要的是佔領波斯、兩河流域的滿清帝國。

    英國領事這段時間積極拉攏滿清高層,這個被從中原驅逐出去,卻死灰復燃的勢力,如今態度十分難測。

    滿清這兩年來,在兩河流域進行了巨大的政治變革。這裡過去是以農牧業為主的經濟,生活的大多數人是從阿拉柏半島遷居過來的阿拉柏部落。滿清的到來,經濟也改變了,人口也改變了。

    兩河流域本是人類最早出現的農業區,這裡出現了基於農業的最早的國家形態,出現了人類最早的城市,被大多數歷史學家公認為是人類文明的源頭。巴格達這個歷史名城,在三四千年前的古巴比倫文明時期,就被認為擁有50萬人口;到了大食(阿拉柏帝國)時期,巴格達的人口高達100萬,跟當時唐朝的長安城並列。古代的城市,不可能脫離周邊農業基礎而存在,因此當時兩河流域相應的人口恐怕也是非常密集的,估計一千萬絕對不算多。

    但當滿清統治這裡的時候,兩河流域的人口竟然不到五百萬,還達不到古代巔峰時期的一半。

    人口下降的原因,主要是耕地減少的結果。耕地之所以減少,主要又是大規模的戰亂導致水利設施被摧毀所致。後世考古學家經過挖掘,發現兩河流域的水利設施廢棄的程度,跟兩次戰爭緊密聯繫,一次是阿拉柏征服,一次是蒙古西征。於是有一些書籍乾脆這樣直接描寫蒙古人的西征,“蒙古人全面破壞兩河流域的水利設施,至巴比倫時期就在發揮作用的灌溉系統被毀於一旦;他們還引幼發拉底河的河水進城,整個城市被洪水淹沒,即使有個別跺起來的人也被淹死;四大文明發祥地之一的巴格達被徹底毀滅!”

    這些書籍的結論大致正確,但過於情緒化。事實上不管是阿拉柏人,還是蒙古人,都沒有刻意去摧毀這些水利設施,因為完全沒有動機。不管是阿拉柏人,還是蒙古人,後來都在這裡建立過穩定的政權,他們只是沒有修復的動機和修復的技術能力罷了。

    由於兩河流域在蒙古建立旭烈兀汗國之後,就長期被游牧民族佔據,導致水利設施基本上荒廢了。許多原本可以灌溉的良田成了荒漠,原本的肥沃土地變成了綠草茵茵的草場。原本辛勤的古巴比倫人,變成了貝都因牧民。

    奧斯曼統治時期,也沒有改變阿拉柏牧民在這裡生活和統治的現狀,結果導致這裡的農業一直沒有恢復到波斯帝國甚至古巴比倫時代的盛況。

    滿清不一樣,他是一個漢化很深的政權,歷代皇帝,包括現在的道光,都從小接受儒家教育,對農耕的重視,遠超過游牧。對他們來說,耕地才是財富的來源,那些牧民只不過是需要安撫的藩屬。

    所以滿清在十幾年前,佔領底格里斯河以東地區後,就開始著手恢復和修建新的水利設施。將大片荒漠和草場重新開發成了肥美的良田,將漢八旗和波斯八旗兩個農耕族群大量遷居到這裡。

    原本的阿拉柏人呢?

    這些部落民都被編入回部八旗,大多數遷居到了中亞草原和波斯高原上,初衷一開始並不是要奪取他們的土地。主要還是無法控制這些宗教氛圍太過濃厚的部落,在嘗試了各種方法之後,道光才選擇了遷徙這個代價高昂的政策。佔領整個兩河流域之後,這套遷移政策繼續執行,因為道光已經確信只有把這些貝都因人打散安置到中亞腹地去,才能夠讓他們老老實實生活,而不會受到來自奧斯曼帝國或者大馬士革等地的宗教勢力的蠱惑。

    遷徙就會遇到反抗,反抗的結果就是被鎮壓。原本就不到五百萬的兩河居民,完成遷徙之後,只有四百萬了,這個遷移的代價,比印第安人西遷代價還大。但遷徙之後,打散了原有的組織,用可靠的官員,而不是宗教領袖和部落首領來管理的貝都因人,就開始變得安分起來,甚至成為一支戰鬥力頑強的部隊。

    佔領了兩河流域之後,滿清獲得了一個穩定的農業區,他們積存的糧食不但能夠自給自足,甚至可以大量出口。滿清的政治比較求穩,他們儲備了大量的糧食,足夠他們的軍隊吃上好幾年。

    通過將所有統治的民族都八旗化,設置科舉選拔的旗官管理,打造出了一個統一的官僚機構,這個官僚機構,或許沒有中國的官僚機構完善,沒有歐洲的行政機構專業,但相比過去這一帶的游牧部落,效率則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大大提高的行政效率,意味著動員能力的加強。

    佔領兩河流域之後,滿清治下的人口達到了2000萬人,其中適合當兵的丁口數量就高達200到300萬人,以他們的動員能力,如果不考慮物資補給等問題的話,動員100萬人並不困難。

    在軍事技術上,跟奧斯曼帝國和西方軍隊接觸過之後,滿清的軍事制度更加西化。完成了又一輪軍事改革,開辦了自己的軍校,打造了完善的軍工體系。基本上就跟彼得大帝時代的俄國相似,雖然政治、經濟和文化全方面落後,唯獨軍事不落後。

    這樣一個國家,又跟中國西部接壤,實在是太值得拉攏了。

    英國外交官在活動,中國外交官也在活動,因為這是關乎一個百萬大軍的敵我關係,如果能拉攏到滿清帝國,己方就憑空多了一百萬大軍的戰力,如果讓敵人拉攏過去,就憑空多了一百萬大軍的敵人,一加一減相當於兩百萬人。
mk2258 發表於 2018-4-13 21:24
第三百七十五節外交戰場(2)

可是中國外交官員遲遲打不開局面,因為滿清政治勢力中,始終存在這一股要打回中原的勢力。這股勢力在英國人的遊說下,現在態度極其激烈,認為這是一個百年難遇的良機,一旦錯過了或許就永遠也看不到這個機會了。

    英國遊說滿清的方式很簡單,就是讓滿清各大勢力看到可以打回中國的希望,他們透露俄國有可能參加戰爭,並且讓滿清各大勢力基於俄國加入戰爭進行考量。滿清現在隔著高加索山脈跟俄國接壤,他們跟俄國的貿易關係相當緊密,國內有大量的俄國商人、顧問,對俄國的了解是所有西方國家中排第一的。

    所以滿清知道俄國是一個很強大的國家,擁有50萬訓練有素的常備軍,如果俄國參戰的話,那麼擊敗中國就不是一個奢望。

    按照英國人的設想,俄國和滿清從中亞方向向中國西北進攻,英國將在海上跟中國海軍競逐,在美洲和印度跟中國進行陸戰。

    英國人認為,他們在印度可以拖住50萬中國軍隊,在美洲可以拖住50萬中國軍隊,中國用於中亞作戰的軍隊,絕不可能超過百萬。

    而且英國還承諾,一旦滿清參戰,他們也將向中亞派遣至少30萬英國陸軍配合清軍,屆時中亞地區,聯軍總兵力將有可能達到兩百萬人,在這種情況下,英國認為他們至少不會輸,這一點得到了滿清上下各級將領的認同。

    滿清的政治制度,高度權貴化。嘉慶時期的政策主要是滿蒙八旗為首,漢八旗次之,滿蒙八旗為權貴,漢八旗為中堅。

    隨著三四十年的演變,滿蒙八旗和漢八旗人丁旺盛,翻了數倍。

    滿蒙八旗,最開始是以那些從外藩蒙古抽調來的士兵和伊犁地區的土爾扈特蒙古為主,人數不足十萬。後來隨著滿清退出伊犁,跟中國簽訂了和平協議,大量京津一帶的八旗子弟前來投效嘉慶,京津一帶的旗人數量多達二十萬,其中有半數在失去了鐵桿莊稼後,根本就沒有謀生的技能,又不肯做苦力,都選擇去投靠嘉慶。這些人都被編入蒙八旗,組建了滿蒙混合的八旗。

    滿蒙八旗中的老蒙古人,都是牧民,他們分配了草場進行放牧為生。但那些鐵桿莊稼,可過不慣草原上的生活,他們就一直留在京城,繼續以當兵為職業。並且通過傾斜性的科舉制度,他們更容易當官,成為八旗中的各級官員,因此滿人的後代依然較為優渥,不是吃著鐵桿莊稼,就是充任各級官員,那些外藩蒙古人,上層跟鐵桿莊稼們一樣享有特權,其他人依然主要是牧民。

    三十多年後,在草原上蒙古人從最初的十萬人增加到了二十萬人,最大的原因還是他們密信喇嘛教,太多人去當喇嘛,導致即便物質充足依然繁衍不快;而那些城裡的鐵桿莊稼,卻從十萬人增長到了三十萬人。

    這五十萬滿蒙八旗,就充當了目前滿清的權貴階層,其他八旗,但凡是有貢獻的上層人物,不管是回部八旗還是波斯八旗,甚至是漢八旗,都會被抬入滿蒙八旗。

    滿蒙八旗是權貴,漢八旗則越來越成為中堅力量。一個最主要的問題,還是人口基數大。

    相比滿蒙八旗從一開始的二十萬人,增長到了五十萬,漢八旗人口的增加簡直就是一個奇蹟;漢八旗人口最初並不佔絕對優勢,最早的漢八旗是那批從陝甘跟隨嘉慶逃到伊犁的鄉勇,人數不足十萬,後來先後有大量在新朝不得志的滿清忠臣孝子來投效嘉慶,漢八旗的人數增長迅速,先後投靠的人數高達二十萬人。

    這二十萬漢人,經過三十多年的繁衍,竟然達到了500萬人,人口翻了十多倍。這種奇蹟是如何創造的呢?

    跟滿蒙八旗不同,漢八旗從一開始就是以開荒種地,為滿清政權提供糧食為首要任務。在伊犁地區的時候,漢八旗就被組建起來到費爾幹納盆地開荒種地。為了安穩那些陝甘光棍鄉勇,滿清朝廷甚至直接給他們分配媳婦,後來更安穩一些後,漢八旗農耕生產在土地數量足夠的情況下,經濟狀況相對較好。早期分配給他們的媳婦主要是戰亂中守寡的回部女子,這些女人就有些不中意了,於是他們開始納妾。漢人老婆是不用想,但只要花得起錢,中亞地區的民族觀念淡薄,那些牧民甚至願意直接賣女兒,根本就不在乎是做妻還是做妾。

    於是漢八旗男丁納妾數量眾多。有田地,有老婆,這些西北地區的漢人心就穩了,白天埋頭把力氣使到土地裡,晚上埋頭把力氣使到媳婦身上。就這樣,玩命種地,玩命娶老婆,玩命生孩子,孩子繼續玩命種地,玩命娶老婆,玩命生孩子。

    一個人有三四個老婆很常見,有七八個孩子不算多,十幾個孩子屬正常。兩代人下來,就從二十萬人生到了五百萬人,但血統駁雜的厲害。有些第三代甚至第四代人人身上,已經看不到多少漢人的影子,頭髮不是黑的,眼睛是帶顏色的。可他們偏執的認為,他們就是漢人,因為他們的男性直系祖先是漢人。

    他們的行為方式也更接近漢人,說著已經變味的漢語,夾雜著大量的外來詞彙,一些剛剛到這裡來做生意的中國商人,總有這樣一種感覺,聽著像陝甘一帶的方言,可即便是陝西的商人,也完全聽不到什麼意思。但稍微接觸上一段時間,就能夠明白他們的意思了,這說明語言確實還是漢語,可以算作另一種方言。

    口語上或許有差別,但文字上完全沒變,有錢的漢八旗家庭,依然堅持耕讀傳家的傳統,尤其是當初大量迂腐的愚忠於滿清的文人,或者是在新朝大周鬱鬱不得志的舊官僚,又或者是一些投機者,不管是出於何種目的,早期的滿清是吸納了一大批從中國流亡到滿清的文人官僚的,這些人成為漢八旗的骨幹。他們在一座座漢八旗村莊中辦私塾,教儒學,修孔廟,把傳統的漢人文化移植到了中亞地區。

    這些傳統,讓漢八旗的文化水平相對較高,加上滿清採用的也是科舉制度為主的選拔官員方式,結果讓漢八旗的官員數量遠多於其他八旗,甚至比滿蒙八旗都更多。漢八旗幾乎撐起了整個滿清的官僚體系。

    於是形成了這樣一種政權結構,武將階層,主要是滿蒙八旗,就算有回部、波斯族裔,也都會被抬旗如滿蒙八旗;文官階層,則主要出自漢八旗。

    由於滿蒙八旗勢力控制著軍隊,其中已經混跡到最高層的那批滿蒙子弟,大多數都是當年從京津逃亡來的第二代,甚至還有極個別是幼小時候跟隨父輩遷來的第一代,這些人經歷過苦難,得到了成長和鍛煉後,又已經忘記了早年失敗的恐懼,隨著對中亞地區部落勢力以及對奧斯曼這樣的大帝國的一次次勝利,讓他們忘記了中國的可怕,開始主戰!

    讓人尷尬的是,漢八旗身份認同上堅持自己是漢人,可他們中的少壯派官員,竟然也是主戰的。他們跟現在中國境內的漢人已經完全不同了,現在中國的漢人接受了三十多年的民族主義教育,已經開始以血統來重塑民族身份;而滿清治下的漢八旗,則還是傳統的,以文化為區分的民族觀。國家觀念還是傳統的天下觀,這個天下大周皇帝可以做,他們大清的皇帝當然也可以做。對於年輕的文官來說,逐鹿中原始終是一件最值得做的功業。

    當然,因為漢化的關係,中國外交官員在滿清政權中也不可能沒有拉攏到一批親中國的勢力,只是這股勢力永遠無法跟渴望逐鹿中原的野望相抗衡。

    中國外交官看到滿清朝堂上越來越不利於中國的情況後,已經向國內發去警告,希望國內做好準備,一旦俄國參戰滿清軍隊將跟俄國一起進攻中國。

    就在這時候,希臘國王突然訪問了滿清,倆人進行了一番秘密會談。沒人知道會談的內容,但之後突然道光皇帝開始拒絕英國領事的求見,做出了一副開始疏遠英國人的態度。讓人感覺到,英國人在滿清的外交活動似乎失敗了。

    這讓英國人感到極為沮喪,他們從新興的滿清二代官員身上,看到了這個國家不曾失去的野心,只要有野心,就不可能沒有行為。想要有行為,難道眼下的時機還不夠好嗎?他們的軍事力量處在巔峰狀態,那些雖然紈絝,但在正規軍校培養下,主要是一直未曾斷絕的戰爭中,保持了軍事能力的權貴子弟軍官帶領忠勇的部落騎兵以及淳樸的農民步兵,他們大有可為。而且英國答應向他們提供50萬人的武器裝備,並為他們提供資金援助,他們還有什麼可擔心的?

    難道就只憑一個效果希臘的國王,一個中國不得志的皇子的話,就改變了滿清皇帝的勃勃野心?讓他願意放棄這天賜的良機!

    英國人覺得,其中肯定另有原因。
mk2258 發表於 2018-4-22 20:58
第三百七十六節吾父皇尚未駕崩





    英國人想多了,事情其實真的沒有那麼複雜,還真就是幾句話的事情。

    周成功拜訪滿清帝國,並不是中國邀請他們這麼做的,他只是覺得他有一個機會而已。

    周成功一直將滿清看作自己最重要的盟友,原因是兩國有一個共同敵人,奧斯曼帝國。

    他來游說道光,雖然有為自己祖國爭取利益的考慮,但主要還是為了他,為了希臘。

    他就是希臘,希臘就是他,他已經很成功的建立起了一個政治身份。

    加入滿清加入英國一方,開始向中國開戰的話,周成功認為,這對中國祇是一個麻煩,但對滿清卻是一個災難。滿清帝國有可能因此而分崩離析,這樣希臘就將失去一個重要的盟友。

    所以他從希臘外交部門得知滿清參與攻打中國的跡像開始明朗之後,就決定來滿清進行一次訪問。

    他是從黑海海岸登陸的,因為滿清修通了巴統到設拉子的鐵路,這是交由歐洲公司負責修築的,巴統也因為這條鐵路,從一個軍事要塞,發展成了滿清在黑海最大的港口城市。

    跟所有黑海沿岸城市一樣,這裡也生活著大量希臘商人。由於兩國良好的關係,希臘船隊承擔了巴統最大的運輸業務。

    通過鐵路,周成功就能感受到滿清對中國複雜的態度。他們對鐵路的態度並不積極,但是也修建了多條鐵路線,而且都是委託中國公司幫忙修建。從設拉子有通往巴格達的鐵路,有通往阿富汗地區的鐵路,唯獨沒有通往中國邊境的鐵路。他們也始終沒有接受哈薩克鐵路線向他們的國土延伸。顯然滿清在擔心,中國通過鐵路向滿清快速的進攻。

    在周成功看來,滿清這個國家,經濟落後,但卻不貧瘠。不提兩河流域的農業開發,中亞地區的羊毛和牛羊皮革產量也十分巨大,落後的只是商業。雖然佔領波斯之後,他們放棄了過去國家控製商業的做法,漢八旗和波斯八旗中開始分化出大量商人,但短時間內,還無法出現發達的商業文化,也沒有成熟的商業群體,大量中小商人還無法跟國外的大型商業集團競爭。滿清的商業嚴重控制在外國商業勢力手裡,最強大的是中國商業勢力,歐洲公司、非洲公司都在滿清擁有大量特權,英國商業勢力第二,希臘已經排到了第三,第四則是俄國商人集團。

    滿清本國商人群體,只是這些大商業勢力的附庸,他們是零售商,他們收集滿清相對豐富的物產,然後批發給這些外國商業勢力,或者從外國商業勢力手裡批發商品,然後在本國零售。他們沒有能力建立起超越國界的渠道網絡,只能將外貿中利潤最大的部分讓給外國勢力。

    工業上更是落後,除了採用成套西式設備打造的軍工體系外,民用工業幾乎為零。這樣的國家形態,比過去當地的游牧集團先進,但比周邊的其他國家落後,甚至奧斯曼帝國和埃及阿里王朝的工業都比滿清更有基礎。

    他們的軍事實力是很強,而且官府繼承的是農業管理思想,重視農業生產,至少他們自己認為,他們不依賴外貿,貿易帶給他們的,只是金銀而已。可是周成功認為,這樣的國家其實很脆弱,真當他們的貿易被封鎖後,他們的經濟很容易就破產,出現各種社會問題,最後是政權崩潰。

    所以他跟道光進行了一番開誠佈公的交談。

    周成功基於經濟學原理的遊說並沒有打動道光,因為現在的道光,雖然跟歷史上的道光不一樣,接觸了一些西方治國思想,但主要還是傳統中國的統治哲學,他並不認為他的國家會因為貿易而出現問題。

    可當周成功用中國政治哲學的方式跟道光深談一番之後,道光卻開始猶豫了。

    周成功先是跟道光擺實力:“陛下,您應該清楚,中國的丁口遠勝俄國、大清和英國之和。您也知道,大周力行十家牌法,保甲森嚴。戰兵雖只有三十萬,可輔兵卻遠超百萬。動員之下,即便組建五百萬大軍,亦不是難事。可大清能用之兵有多少?就算一百萬,俄兵也出一百萬,英人向來不善陸戰,且絕無可能遠隔千里調動百萬大軍。以兩百萬對五百萬,絕無勝算!”

    道光反對道:“我大清可用之兵何止百萬。我大清丁口四百萬,皆可為戰!況,俄羅斯兵亦不止百萬。英夷雖不善陸戰,水戰卻頗強,有此足矣!”

    周成功雖然知道道光是在唬人,但也不戳破,開始跟他將虛無縹緲的大道理。

    他問道光:“即便英俄清三國聯軍贏瞭如何?陛下難道真的以為可以打入中原?”

    道光嘆道:“打入中原難矣!但取大周關外之地則易也。”

    週成功冷笑:“即便大清佔了玉門關外又如何?”

    道光納悶:“如何?拓地千里莫大的功業!”

    周成功搖頭:“此非功業,實乃禍端。”

    道光疑惑:“這從何說起?”

    周成功道:“若大清佔了玉門關外,則與大周永無寧日。今時尚有英俄相助,他日只得孤軍對敵。敢問大清國力,能否與大周永久相抗?”

    道光開始沉思,歐洲國家的情況他多少知道一些,這些國家分分合合太過頻繁,今日你與我盟,明日我與他盟,合縱連橫太過頻繁,沒有永久之敵,亦沒有永久之友。總之一句話,夷人沒什麼信義,一切唯利是圖。這樣的盟國實在是靠不住。真的跟他們合作,一起攻打大周的話,確實能在一時得利,今後就難說了。

    道光還知道,這幾十年間,大周在伊犁實行實邊政策,伊犁人口已經有五六百萬之多,其中八成是屯墾的漢民,開墾出一千多萬畝良田,還有兩億畝的牧場,飼養者百萬之多的牛羊,實在是一塊肥肉。

    可這肥肉誰都想要,大周花費力氣開發出來的良田和牧場,會輕易拱手讓人嗎?等到時機有變,恐怕兩國之戰再起,屆時大清還能得到英俄相助嗎,俄國人那時候佔了哈薩克,會不會從背後捅刀子都難說。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個遠慮讓道光開始猶豫起來。

    周成功繼續說道:“陛下,趁火打劫易,火中取栗難啊。除非英俄有決心一路攻入南京,打過河西走廊,打過潼關,跨過黃河,渡過長江天險,一次就滅了大周。否則大清入關,就是出頭的椽子。”

    道光更加猶豫了,古來滅國,最容易的,也就是八旗入關了,李自成摧毀了明王朝,清軍尚且用了數十年才滅亡了南明殘餘。史上滅亡中原王朝,通過一場戰爭的情況,幾乎是不可能的。河西走廊、潼關、黃河、長江,這些險要哪一個不是要經過常年累月爭奪才能拿下的地方。英國、俄國有這個耐心嗎?

    他跟英國領事討論過,英國人也完全沒有滅亡大周的想法,他們的戰略是,英國皇家海軍消滅大周水師,英俄清三國聯軍進軍伊犁,然後逼迫大周將伊犁割讓給大清,將哈薩克割讓給俄國。

    這樣一來,大周距離歐洲就遠了,可大周跟大清的距離就更近了。大清佔據了伊犁,對大周來說,就相當於當年準格爾之於大清,大清在康雍乾三朝,不斷對準格爾勇兵,光是乾隆朝就發動了三次大戰,最後滅絕了準格爾部,一想到乾隆滅準格爾的慘烈,道光就感到不寒而栗。

    但伊犁確實是一塊肥肉,而且深受漢人文化影響的道光,內心深處也確實沒有失去逐鹿中原的野望,此次實在是一個天賜良機。

    他不甘心道:“大周若戰敗,必然元氣大傷。或如唐之恆羅斯,永無西顧之力!”

    周成功苦笑了起來。

    道光詢問其意。

    周成功嘆道:“陛下聽過二世而亡,可曾聽聞一世而衰的典故否?”

    道光想了想,搖了搖頭,正統中原王朝似乎還真的沒有發生過第一代君主就把國家弄得敗亡的故事,秦代二世而亡,隋朝二世而亡,是後世王朝銘記的前車之鑑。以道光的看法,大周皇帝週瑯的作為,跟歷代開國君主相比毫不遜色。甚至誇張一點說,已經超越了漢唐盛世,大周國土之廣大,曠古爍今。人丁之繁盛,更是遠勝漢唐。國君是明軍,國勢是盛世,這樣一個國家二世而亡都不可想像,指望第一代就衰敗,幾乎不可能。

    道光有些失落,本以為是一個好機會,卻不敢下手。嘉慶爺帶著他們遠遁西域,可是道光很清楚,嘉慶從沒有放棄過反攻中原的心結,按照滿清傳統,他讀過歷代君王的起居注,嘉慶在日常生活中,不時感慨中原往事,他牢記在心。

    看到道光的表情,周成功嘆道:“陛下,切莫因小失大。此次絕不是機而是危,吾父皇尚未駕崩。陛下得三思啊!”

    道光嘆了口氣,是啊,一切的根源就在於週瑯這個開過皇帝還沒死,他沒死,中國就不可輕侮。

    想到這裡,道光對周成功嘆道:“你是一個成功的說客。”

    周成功卻不認同:“陛下,我絕非是中國的說客。而是來為陛下計的。我有三策,陛下可願一聽?”

    道光拱手道:“洗耳恭聽!”
mk2258 發表於 2018-4-22 20:58
第三百七十七節三策





    周成功娓娓道來。

    “上策,坐山觀虎鬥。做壁上觀,俄國已有出兵之象,英俄聯軍與周軍死戰,若英俄聯軍勝,陛下可以勇兵調停,坐收漁利。若英俄聯軍敗,陛下可揮師北上,奪取高加索以北之地。”

    “中策,聯週拒俄!若英俄聯軍東進,大清可揮軍北上哈薩克,切斷英俄聯軍退路,助大周一臂之力。大周必當感念,戰後必可割俄土以償清師。”

    道光點點頭:“下策想必就是助英俄,攻大周了吧?”

    周成功搖搖頭:“不,下策是不動如山。大清嚴守中立,不介入列國紛爭。對大清既無損傷,也無增益。”

    道光笑道:“竟無一策是與大周為敵,還說你不是說客?”

    周成功道:“伐週實乃是死路,絕非智者所取。敢問陛下,若大周敗了,可會亡國?”

    道光搖頭:“大周是一顆巨樹,伐此巨木,絕非一日之功。即便大周敗了,也能退守關內,甚至能保全滿蒙。”

    周成功 道:“沒錯。大周即便敗了,也不傷及根本。可陛下有沒有想過,大周如果勝了的話,又當如何?”

    道光搖了搖頭,隨即心中升起一股強烈的危機感,他竟然從沒將戰敗考慮在內,只慮勝不慮敗,這是兵家大忌!

    周成功道:“在下以為。即便英俄清三國聯軍伐週,勝敗也只在五五之數。大周敗了,不傷及根本。大周若勝了,大清卻有覆滅之危。”

    道光問道:“三國伐週,若敗自有三國承當,何故我大清會覆滅?”

    周成功道:“英國遠在天邊,大清近在眼前啊。周兵不能跨海而擊英夷,卻能南下征討大清。”

    道光又道:“即便英國遙遠,尚有俄國在近前,周兵一定會南下?”

    周成功道:“俄國居於北方苦寒之地,若換做陛下,會北伐還是南征?陛下不要忘了,還有印度!”

    道光沉默了片刻,與大清疆土相比,俄國確實靠北一些。關鍵還是,大清處於中國勢力兩面夾擊的狀態,一邊可以從西域南下,一面從印度北上,兩面夾擊,大清危矣。

    道光此時已經出了冷汗,確實還艱險了,跟英國合作,贏了傷不了大周根本,還會被重點報復;輸了,卻有亡國之禍,危與機實在不成正比,這個險不能冒!

    道光突然笑道:“陛下說笑了。我大清與大周向來友好,與英俄伐週只是石井謠言,也不知陛下是從何聽聞的?”

    道光馬上否認他要跟英國人合作的傳聞。

    周成功道:“在下也覺得是謠言,也只不過是隨口一說。”

    道光卻道:“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朕倒是對陛下所說上中兩策有意。我大清與大周向來是友邦,當然要助週抗敵。一旦開戰,我大清即刻派兵助戰,這才是上策?何故只是中策?”

    周成功道:“大清初戰既助戰,大周當然會感念。但卻不能割土相酬,也只能奪俄土以酬之。大清還要與英俄聯軍苦戰,所得者少,所出者多,是為中策。況且雙方勝敗尚在五五之數,貿然助週,若敗則人地兩空。上策,大周勝則助週伐俄,奪俄土不少半分;大周敗,則擁兵調停,裂週土而不惹週怒。是為上策!”

    道光嘆息:“陛下真乃帝王之資,奈何無帝國之土,小小希臘真是空負陛下之才了!”

    周成功笑了笑沒回答。

    結束跟道光的會面後,他立刻面見了中國領事,讓他立刻將消息傳回去,告訴大周朝廷,他可以保證滿清不會參戰。

    然後周成功就馬不停蹄返回希臘,英國人的活動能力很強,他們的外交能力出眾,這場戰爭還不知道有多少國家會捲入進來呢。希臘是不是會捲進來都不好說,他需要坐鎮國內。

    俄國參戰的跡象越來越明了,顯然這個國家對失去哈薩克一直都沒有死心,欠下中國的巨額債務也讓他們開始對中國不滿,一旦跟中國開戰,並且打贏了戰爭,這些債務也就可以賴掉了。中國商業勢力在俄國獲取的特權,也讓俄國權貴們耿耿於懷,不管是彼得堡、莫斯科到中亞的鐵路,還是西伯利亞大量金礦,都是中國商業公司在經營,他們一直想要收回。

    借助這次英美西班牙跟中國開戰的機會,俄國已經提出了要求,中國也答應了。提出了兩個要求,一個是俄國立刻支付給這些中國公司現金收購他們手裡的資產,一個是等到中國結束戰爭之後,會無償將這些資產交還俄國。

    可是俄國選擇了強行沒收的做法,他們派遣軍隊查封了各個車站、礦山。目前雙方還在交涉,可俄國人的態度實際上表明了,他們已經決定跟中國開戰了。

    俄國人的野心絕不僅僅是一個哈薩克草原,他們對蒙古地區的野心從未消失,一旦他們打贏中國,恐怕會收回哈薩克的控制權,同時還會佔領內外蒙古。

    英國人在孟加拉的勝利,加快了俄國人翻臉的速度,這是一個連鎖反應。英國在孟加拉的勝利,可以讓俄國下定決心參戰。一旦俄國取得一些勝利,沒準會讓其他歐洲國家心動。普魯士也許會對中國在西非的殖民地感興趣,奧地利不可能對地中海沒有野心,歐洲公司控制的克里特島如果英國人答應給奧地利的話,沒準奧地利會答應在地中海方向作戰。

    一旦周邊國家都選邊站捲入了戰爭,奧斯曼帝國也絕不可能明哲保身,奧斯曼帝國一旦捲入戰爭,希臘也會受到波及,埃及的態度模棱兩可,參加哪一邊都有可能。埃及不可能滿意讓蘇伊士運河一直被中國公司控制,如果英國許諾他們收回蘇伊士運河,埃及不是不可能參戰。但同時埃及也因為奧斯曼帝國的問題,跟歐洲國家關係不睦。也有可能加入中國一邊,向英國支持的奧斯曼帝國開戰。

    此次戰爭,很有可能發展成基督、回教和儒教三個文化的超級力量之間的鏖戰,希臘絕不可能倖免。周成功一定要做好完全的準備!
mk2258 發表於 2018-4-22 20:59
第三百七十八節天子大點兵(1)





    戰爭爆發之後,中國並不是消極應對。

    一邊是迅速展開軍事行動,有上次跟英國的全球戰爭經驗,第一時間派遣海軍主力奪取了印度洋的製海權,切斷了印度跟英國之間的聯繫。向美洲派遣了一支50艘戰列艦的強大分艦隊,控制整個美洲做不到,但保證美洲西岸在自己手裡還是能保證的。

    有歐洲公司以克里特島為基地進行的破交戰牽制,英國艦隊就無法隨心所欲的調動,必須在地中海和本土保持一定數量的軍艦,美洲地區就不會成為海戰的主戰場。這一點非常重要,不但可以保證中國在美洲西部的軍事行動,而且可以保證跟美洲之間的聯繫。

    這就是為什麼,皇太子朱繼統相繼攻打了墨西哥城和利馬,但卻沒有在拉普拉塔發起軍事行動的原因,因為西班牙在拉普拉塔得到了英國海軍的支援。

    海上依然跟上次戰爭一樣,相當膠著,遙遠的距離讓雙方誰都無法短時間內消滅對手。跟上次不一樣的是,這一次中國不但繼續控制著蘇伊士運河,而且在地中海擁有一塊穩定的基地,克里特島,還跟地中海上的新興國家希臘關係緊密。如果雙方可能爆發大戰的話,地中海一定是一個突破口。

    戰爭才剛剛開始,在北美和印度的戰爭也還沒有進入到白熱化階段,印度英軍暫時佔據優勢,美洲中國軍隊暫時佔據優勢,但都不是什麼決定性優勢,這是一場一開始就向長期化發展的戰爭。

    可即便麵對這種情況,週瑯也沒有進行動員。

    中國現行的一套戰兵加輔兵軍事制度,目前沒有表現出任何弊病,而且已經相對完善。

    戰兵就是按照歐洲常備軍隊模式組建,無論是訓練還是裝備,都是世界一流水平。軍官都是經過正規軍事學校畢業的軍官,職業素養、軍事技能都堪稱專業。輔兵帶有一定的地方色彩,但跟剛開始的地方團練,已經不能等量齊觀,而是相對正規的軍隊,可以看作是地方駐防軍,衛戍部隊。

    最開始,輔兵確實相對粗陋,跟地方團練沒什麼區別,一直有子弟兵的外號。隨著時間的退役,正規部隊的軍官和老兵逐漸退役,退役軍官甚至老兵都被安排回自己的家鄉,負責輔兵的訓練和指揮。一來是給這些退役軍官和老兵找一個生計,二來也通過他們完善輔兵的管理。

    在十年前的克里米亞戰爭之後,就已經有足夠數量的退伍軍官和士兵能夠讓輔兵像戰兵部隊那樣較為正規的管理和運作了。他們的訓練方式,戰斗方法,跟戰兵其實沒有區別,依然是在重火力方面遜於戰兵部隊,在軍餉待遇上沒有戰兵部隊高。

    這些正規化的輔兵數量相當龐大,每個省至少都有一個輔兵軍,人數12000人到15000人之間。有些人口眾多的省份,則有兩個輔兵軍,比如廣東以珠江為分界,組建了兩個輔兵軍,成為廣東左軍、右軍;湖南也有兩個軍,稱湘東、湘西軍;四川甚至有三個軍,川北、川西和川東三軍。

    這些正規輔兵軍總計40個,總人數高達50萬人以上。這50萬人和30萬戰兵部隊,都是可以隨時出征的脫產軍隊。

    但還有一些後備軍,則是真正帶有地方特色的民兵;保甲制度,從秦朝商鞅變法時代出現,到漢朝就開始廢弛,主要是秦朝崇尚法家,漢朝前期奉行黃老,中期推崇儒道。漢代之後的朝代,多次反复。唐朝推行的府兵制度,將唐朝推向了盛世。這種府兵制度,中國人認為是傳統的保甲制度,西方人認為是源自內壓的部落兵制度。用土地來換取服役,然後隨著國有土地資源的消耗殆盡,軍隊也就開始衰弱。

    府兵衰落之後,大堂開始大量使用游牧僱傭兵,對一個君王來說,提拔在本地沒有根基的外來人才作為心腹使用,的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既能強化皇權,又可以應對外來挑戰的效果。但相應的代價就是軍隊和國家、職業武士和普通民眾之間,被完全割裂開來。自邊區的藩鎮陸續任用蕃將以及以傭兵為主力後,邊區軍隊作為一個獨立的利益集團,開始脫離皇權的控制獨立運作。最後就出現了胡人將領安祿山叛亂,將盛唐的從雲端拖入了深淵。

    西方有羅馬人蠻族僱傭兵,最後大權旁落,羅馬帝國被蠻族控制最後滅亡的慘劇,東方有盛唐依賴胡人軍團,最後釀成安史之亂的苦果。週瑯覺得,還是地方士兵更靠譜一些,推行完全的職業化軍隊制度,對財政的壓力太大。加上士兵脫產太多,對經濟又有不利影響,少數正規軍當然可以職業化,脫產化,但接受一定程度訓練的後備兵員,還是不應該完全脫離生產。

    農業生產有一定的間歇性,閒忙之間十分清晰,每年都有相對固定的一段時間的空閒,其實十分適合集中起來進行訓練。瑞士的僱傭兵之所以盛行一時,就是那些鄉村農民在空閒時候,定期訓練的結果。

    儘管這種寓兵於農的政策,很有可能讓地方勢力在軍隊中影響力過大,從而形成抗衡皇權的力量,被古代中西帝王擔憂不已,寧願僱傭外族僱傭兵,也不肯放任地方勢力做大,週瑯也擔心,但考慮到現代社會已經不是古代,正規兵的戰鬥力足以彈壓這些僅僅被當作後備兵員的民兵。

    另外一種考量,則帶有鮮明的理想色彩,那就是周瑯覺得,一個制度,即便有漏洞和弊端,在早期往往也表現不出來,府兵制不也強盛一時;往壞的一方面想,假如他的王朝真的有朝一日開始腐朽,那麼讓中國社會內部的武裝力量取而代之,也比讓外敵入寇來的要好。天下沒有永恆的王朝,假如注定滅亡,在被農民起義推翻和異族入主中原之間,週瑯寧願選擇農民起義重建秩序,在農民起義和地方豪強取而代之之間,週瑯又寧可被地方豪強取代,因為地方豪強相比農民起義,往往更加節制一些,不會殺戮過重。

    當然這種制度,也只是在現行社會現狀下設計出來,是基於農民人口占大多數的國情,一旦城市人口開始佔據優勢,這套制度必須改變,但周瑯恐怕是看不到了。因為經過這麼多年的工業化,中國城市人口翻了數倍,但也只是從不到百分之十增長到接近百分之三十,就是這三成在城裡謀生的人口,也並沒有完全脫離鄉村社會,大多數人逢年過節都會選擇回鄉過年,真正常駐城市的,純粹意義上的“城里人”,數量也就一層出頭,這種現狀距離以城市人口為主的狀態還差的很遠。

    農民做士兵,相對來說是很靠譜的,淳樸、溫順的農民,很容易轉化為服從性強的士兵,普魯士的勝利,就是基於容克地主對農民士兵的管理,歷史上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小毛奇等容克高層軍官,都對城市兵充滿了不信任。小毛奇一度很不願意進行總動員,認為那樣就不得不徵召大量的城市兵加入軍隊,擔心城市居民的油滑習性會帶壞德國軍隊的傳統風氣。

    當然週瑯還是對保甲制的鄉勇士兵做出了大量的防備措施,地方豪族擔任的保長等地方官職,往往只是負責將農村士兵召集起來,負責訓練的是軍方派來的專業軍官。當然這些地方豪強勢力,他們依然對這些士兵擁有影響力。因為這些農村士兵沒有脫離鄉村社會體系,鄉村社會又是這些地方豪族、鄉紳們把持的。再加上有各種數以百年形成的複雜血緣、姻親關係,這些訓練出來的士兵,真的到了社會秩序崩潰的時候,肯定還是聽他們的族長、地主和黃老爺的。

    但只要社會秩序不崩壞,在完成工業化之前,這一套鄉兵制度就是最適合的。因為不訓練這些農民勞動力作為補充,就得選擇其他力量,比如哈薩克的牧民,他可能更容易動員,讓他們作為部落僱傭兵,戰時隨時都能召集起來,但能放心嗎?一旦社會秩序崩壞,這些部落軍隊將成為最有戰鬥經驗的武裝力量,內地完全沒有戰鬥經驗和武裝經驗的農民,只是羔羊罷了。

    所以周瑯權衡之下,在保持戰兵和輔兵兩支常備兵之餘,大量訓練鄉兵作為後備兵員,這樣的兵員數量,基於三億農民的基礎,男女比例基本平衡,男性就有1億5千萬,人均壽命已經到了50歲,假設每個年齡段都是平均的,那麼每個年齡段都有300多萬男性人口,兵役徵召年齡為18到30歲這12年,可以徵召的兵員就有3600萬男丁。事實上,數量比這個還要多,因為人口處在增長階段,人口狀態偏年輕化。

    但因為物質資源的限制,週瑯不可能訓練4000萬士兵,因此即便是鄉兵,也往往要經過挑選之後,才能充作鄉兵。之前大家對歷朝歷代的兵員進行過詳細對比,認為十丁抽一是一個安全的界限,這樣的抽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力最小,所以古代很長時間,都在戰爭期間執行這個標準;個別危機時刻可以達到五丁抽一,但不能做到常態化。所以最後周瑯確定的訓練人數是按照五丁抽一的比例,也就是從4000萬適齡兵員中,揀選800萬進行訓練,但戰時長期作戰最多也只能抽調400萬軍隊,危機之下,比如有亡國之禍的時候,可以動員800萬人作戰。

    這個數字,在所有人看來,都是綽綽有餘了。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mk2258

LV:9 元老

追蹤
  • 1120

    主題

  • 100531

    回文

  • 46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