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民國】大國崛起之東方日不落 作者:狂人阿Q(連載中)

 
mk2258 2018-2-24 20:39:01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706 50363
mk2258 發表於 2018-4-13 21:20
第三百五十九節反攻(2)

  宣傳很快就起到了作用,因為宣傳是真實可信的。國王告訴士兵們說,他派出希臘軍官,在非洲招募了五萬僱傭兵,並且聯合埃及已經從背後殺入了奧斯曼帝國領土。現在聯軍正在小亞細亞作戰,現在可以說,奧斯曼帝國正在被希臘本土軍隊和希臘僱傭兵夾攻。

    同時國王解釋了他為什麼消失了三個月的原因,他表示他去南非和埃及進行外交活動,一直在為希臘努力工作,不是病了,也不是被軟禁了。接著國王又一次跟康妮女王聯合出席各種活動,粉碎了各種謠言。

    五萬希臘僱傭兵攻入奧斯曼本土,這具有極大的政治宣傳意義,同時國王的行動頗富傳奇色彩,大大提高了國王的威望和士兵打贏戰爭的信心,他們的防守更加穩固了。

    奧斯曼帝國的情況卻開始不妙,當滿清帝國進攻兩河流域的時候,他們還能夠通過動員後備兵員阻擋,但更強大的埃及軍隊從敘利亞出擊直接進攻小亞細亞,他們卻無法在以後備兵員應付了。

    奧斯曼帝國終於開始從前線撤出精銳部隊,前線的壓力進一步降低。

    戰爭打到現在,奧斯曼帝國對希臘佔領區的統治也開始出現問題,哪怕有地方實力派做傀儡,抵抗也一直沒有熄滅。各地自發的起義活動一直沒有間斷,不斷偷偷越過前線進入希臘的後方的佔領區民眾也在加入希臘軍隊,讓國王掌握的希臘軍隊數量慢慢達到了五萬人。隨著自己的實力壯大,奧斯曼軍隊的撤退,國王決定發起真正的反攻。

    反攻十分困難,奧斯曼軍隊的實力還在,希臘軍隊的戰鬥力堪憂,但慢慢也開始收復一些失地,終於逼迫奧斯曼軍隊在沒有打敗的情況下撤退,奧斯曼軍隊撤退,希臘軍隊前進,每一步都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希臘軍隊收復的,是一個個殘破的希臘國土。奧斯曼帝國雖然在佔領期間,並沒有十年前那麼野蠻,沒有進行大屠殺和種族滅絕,可一些壓迫當地民眾的事情還是常態,姦強一兩個希臘小姑娘之類的事情不值一提。因為奧斯曼新軍建立不久,軍紀還算良好。加上上次鎮壓希臘革命,讓整個歐洲都反對他們的暴行的情況,讓奧斯曼蘇丹十分重視維持軍紀。

    但在他們撤退的時候,就開始進行大肆的破壞。此時已經顧不了什麼了,燒毀一座座橋樑、穀倉甚至城市,遲滯希臘軍隊的追擊,甚至是蘇丹直接下達的命令。

    北上收復失地的希臘軍隊,看到的就是這樣一副淒慘的模樣,周成功親自領兵,每到一地,必先清洗當地的地方實力派,這些人現在已經翻不了身了,在佔領期間跟奧斯曼帝國的合作,把他們置於死地,真正有實力的地方派權貴們,其實已經跟著奧斯曼軍隊撤退了。留下的,都是一些不上不下的中間階層,他們是土地所有者,是基層的傳統精英階層,屬於偽軍小隊長那一級別的較多。

    憤怒的民眾將怒火全部撒在了這些人身上,許多人都不用等正規軍前來,當地民眾就撕碎了他們,沒有審判,沒有辯護。

    周成功需要做的,就是將這些盤踞地方幾百年上千年的名門家族連根拔起,沒收他們的土地,收編他們的軍隊。

    正規軍的人數持續擴大,收復了中西希臘之後,周成功掌握的兵力已經達到了十萬人,以現在的希臘人口數量,可以說幾乎全民皆兵了。其中的骨幹也在不斷變化,一開始還有正規軍官來組織軍隊,很快後備軍官就不敷使用,周成功開始啟用那些後方的起義軍士兵充當基層軍官。希臘人參軍的熱情很高,能做到全民皆兵的原因,未必是他們有多愛國,而是迫於生計,因為奧斯曼軍隊的撤退,毀掉了地方上的經濟,讓大多數人不參軍就無以為生,更無法養家糊口。

    周成功也敞開了招兵買馬,至於財政問題,現在已經不考慮了。希臘獨立革命期間,借了英國人110萬英鎊的債務就打了近十年,周成功通過非洲公司和歐洲公司,借到了1000萬英鎊的貸款,應付短期內的招兵買馬綽綽有餘。

    奧斯曼帝國在塞薩利和伊庇魯斯停止後撤。就整個希臘而言,塞薩利的農業條件是最好的,這裡的平原面積最大,一直就是希臘最大的糧食產地,因此人口數量也最多。伊庇魯斯則是一個山區為主的地區,但地理位置重要,往北就是阿爾巴尼亞,阿爾巴尼亞的農牧業是相對發達的,人口也比希臘多,奧斯曼帝國一直就是通過阿爾巴尼亞人組成的軍團在統治希臘。

    現在奧斯曼帝國則依托阿爾巴尼亞和馬其頓後備軍團開始防守兩地,主力則抽調回到了小亞細亞抵抗埃及軍隊。埃及軍隊戰鬥力強大,而黑人僱傭兵則是破壞力驚人,由於周成功並沒有打算約束這些僱傭兵,奴隸主和補奴隊出身的黑人僱傭兵軍官們,甚至開始大肆圍捕奧斯曼帝國的平民,然後把他們販賣到美洲做奴隸。滿清帝國則攻占了整個兩河流域,也已經殺入了小亞細亞半島。

    面對這種情況,馬哈茂德二世不斷抽調希臘前線的精銳,一邊還開始向列強求援。

    英國是支持馬哈茂德二世的,俄國也因為埃及的步步緊逼,開始跟英國溝通,只要英國同意俄國獲得海峽通行權,同時承認俄國在黑海建立海軍的權力,俄國就會轉而支持奧斯曼帝國。

    英國考慮了俄國的意見,他們只能同意俄國商船在海峽地區有通行權,但拒絕俄國軍艦也有不受限制的通行權。

    英國覺得俄國靠不住,轉而聯合法國,法國也反對俄國勢力滲透進入地中海,在這個問題上英法達成了共識,可法國又堅持支持希臘。

    奧地利堅持反對俄國在黑海恢復軍事力量。

    因此在抵制俄國進入地中海上,三國態度一致,可在是否支持希臘問題上,英法奧三國又開始接近一致。

    英國人支持奧斯曼的原因,主要是限制中國勢力通過希臘加強對地中海的影響;奧地利則擔心希臘的擴張會帶來自己境內說希臘語的羅馬尼亞、波斯尼亞族群的獨立訴求;俄國對希臘的感情一直很複雜,因為俄國歷來自認是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沙皇就是凱撒的俄語發音。俄國的東正教就是從希臘傳入的,俄國一直宣揚莫斯科是繼羅馬和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之後的第三羅馬。希臘是唯一有能力在東正教教權上,挑戰俄國的國家。因此出於宗教認同,支持希臘是可以的,可讓希臘太過強大又不符合俄國的利益。

    英法俄奧四大強國利益不一致,埃及、奧斯曼帝國的回教內戰更加複雜,英國提出建議,召開國際會議來討論這個問題。

    會議選在距離南歐最近的維也納進行,由奧地利外交家梅特涅主持會議。

    跟上次不一樣,這次他們邀請了奧斯曼帝國和希臘的代表參加,至於滿清帝國和埃及,他們則無視了。這是英國和奧地利經過謹慎協商後做出的決定,他們希望將這次戰爭的意義局限在歐洲範圍內,對外統一口徑是協調歐洲和平,埃及是一個非洲國家,滿清則完全是一個亞洲勢力。顯然英奧兩國不希望歐洲之外的勢力介入進來,防備誰是顯而易見的。

    會上四大強國一致認為,希臘跟奧斯曼帝國之間的戰爭應該停止,迅速恢復和平。

    奧斯曼帝國是願意接受的,他們已經放棄過希臘一次,不在乎放棄第二次。反正希臘貧瘠的國土和人口,對奧斯曼帝國都沒有太大的價值。如果能夠跟希臘恢復和平,奧斯曼帝國可以抽調更多的力量去阻擋滿清和埃及的進攻。

    但希臘代表不同意,周成功跟滿清和埃及都有共同進退的協議,如果撇開這兩方單獨跟奧斯曼帝國媾和,如果奧斯曼帝國這次戰爭中被滅亡了還好說,如果他沒有滅亡,以後希臘還需要繼續依賴跟滿清和埃及的同盟關係來對抗奧斯曼帝國,他不能也不敢毀約。

    四大強國給希臘施壓,希臘轉而提出了一個奧斯曼帝國難以接受的條件,那就是歸還曾經的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這怎麼可能答應,君士坦丁堡被改名伊斯坦布爾,也是奧斯曼帝國的首都,東正教聖地索菲亞大教堂現在則是一座回教大寺。

    希臘人提出的要求很麻煩,消息通過報紙報導之後,是很能贏得底層民眾的同情的,不管是新教還是天主教或者是東正教,大家都對聖索菲亞大教堂被異教徒佔領並轉為回教寺廟耿耿於懷。民眾的感情,給了政治家很大的壓力。

    維亞納會議的談判陷入僵局。戰場上同樣也是僵局,臨時組建的希臘軍隊,空有龐大的規模,其實平均戰鬥力是有所下降的。根本就無法突破奧斯曼軍隊的防線。但是在另一個戰場,滿清帝國和埃及向奧斯曼帝國腹地不斷逼近。

    這種情況下,戰爭打成什麼樣,希臘都很難有進一步的進展。所以周成功一方面拒絕跟奧斯曼帝國單獨媾和,另一方面卻開始跟埃及和滿清帝國商談戰爭結束的問題。

    維也納會議的召開,並且將埃及排除在外的情況,給了阿里極大的壓力。就像滿清帝國對中國一直很擔憂一樣,阿里王朝對歐洲列強則一直很擔憂。

    因此阿里願意考慮在不消滅奧斯曼帝國的前提下,跟奧斯曼帝國恢復和平的;志在奪取整個兩河流域的滿清帝國,目前的戰略目標也達成了,對於是否消滅奧斯曼帝國,他們也沒有強烈的動機。

    於是維也納會議期間,一場小型的希臘、埃及和滿清聯盟內部的討論也在進行,並且很快達成了一致。
mk2258 發表於 2018-4-13 21:21
第三百六十節蠶食

  先是滿清跟埃及之間的領土劃分問題,雙方目前已經接壤,滿清佔領了整個兩河流域,而埃及控制的敘利亞歷史上也是兩河流域的一部分,幼發拉底河就流經敘利亞北部。

    滿清堅持得到整個兩河流域,從而讓這一帶成為一個封閉的地區。埃及則堅持對敘利亞的完全統治。最後雙方勉強達成了一致,滿清帝國放棄幼發拉底河下游河西地區,埃及放棄了敘利亞地區河東地區,雙方以幼發拉底河為界。

    兩個盟國之間的事情比較容易協調,困難的是對於奧斯曼帝國的瓜分。

    埃及現在已經突破了托洛斯山脈,他們希望能控制整個小亞細亞高原。還要得到奧斯曼帝國名義上統治的昔蘭尼加、的黎波里和突尼斯等北非土地。

    領土上,滿清帝國的野心並不大,除了已經佔領的兩河流域之外,滿清帝國對奧斯曼帝國的黑海沿岸領土很感興趣。雖然滿清在中亞地區推行的依然是重農政策,可畢竟不是統治中國的時候了,他們對商業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得到波斯之後,獲得了波斯灣入海口,之後又從俄國手裡得到了黑海入海口,從海上獲取的商業利益大大提高,他們雖然沒有興趣打造自己的海軍和貿易船隊,卻非常歡迎給他們帶來關稅收入的貿易商人。

    在領土之外,埃及的阿里帕夏希望馬哈茂德二世能主動放棄哈里發頭銜,並承認埃及帕夏阿里為回教世界的哈里發。

    滿清則要求奧斯曼帝國停止干涉滿清境內的回教徒,雙方簽訂遣送逃人的條約。

    對於兩個盟友的態度,希臘原則上表示支持,但理性的告訴兩國,所有條件很難完全達到,希望他們能做出退讓,否則很難讓奧斯曼帝國接受和平。

    希臘自己則提出了相對克制的要求,並沒有提出過分的領土主張,在陸地上,希臘希望能將本國領土擴張到包括哈爾基季半島的馬其頓南部,但在海上要求較多,要求奧斯曼帝國將愛琴海上所有希臘人居住的島嶼交還希臘。

    三國達成一致,互相支持對方的要求,與奧斯曼帝國進行統一談判,不單獨媾和,不秘密會談。

    之後三國通過歐洲公司,向奧斯曼帝國提出了談判條件。

    由於在維也納會議上,奧斯曼跟希臘進入了僵局,四大強國也始終無法達成一致,加上奧斯曼遇到的問題,主要並不是希臘問題,而是跟埃及和滿清帝國的戰爭問題。所以奧斯曼帝國願意在維也納會議期間,同時跟希臘、滿清和埃及三國進行和談。

    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事實上已經丟失,其實失去敘利亞之後,奧斯曼帝國對兩河流域的控制就開始減弱,所以他願意放棄這些領土,但黑海沿岸是奧斯曼帝國的核心區域,儘管並不如兩河流域富庶,可就像英國人不能放棄英倫三島去更富庶的印度一樣,小亞細亞生活著最多的奧斯曼突厥人,核心人口在哪裡,統治核心就在哪裡。

    同樣的道理,把小亞細亞半島交給埃及,那更是不可能的事情。奧斯曼寧願放棄整個歐洲領土,也不可能放棄小亞細亞,這是他們統治的基礎所在。不過昔蘭尼加等北非屬地,可以交給埃及人,畢竟奧斯曼帝國對哪裡的統治其實已經很脆弱了,這些年各地總督割據,埃及就是在這種狀態下自立的。希臘要不是總督跟帝國發生了戰爭,也不至發生獨立革命。

    但是放棄哈里發頭銜,卻讓馬哈茂德二世十分猶豫,這雖然只是一個虛名,可通過它,卻能對整個回教世界產生影響,放棄哈里發頭銜,會讓歐洲地區的回教居民離心離德,但在戰局不利的情況下,埃及願意在領土問題上做出讓步,表示願意將托洛斯山脈北方的小亞細亞半島大部交還給奧斯曼帝國後,馬哈茂德二世還是答應了,畢竟他也是一個務實的人。

    至於希臘提出的要求,就更容易接受了,馬其頓等歐洲領土,相比小亞細亞不值一提,海上島嶼更沒有價值,馬哈茂德二世也決定做出讓步。

    四方協議迅速達成,然後對外公佈。

    瞬間引起了整個西方的震盪,維也納會議各方對此態度不一。

    他們竟然敢不經過歐洲強國的裁決,就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

    英國人很惱火,埃及人佔領托洛斯山脈以南的小亞細亞地區,對東地中海的影響很大,這一帶的法國影響力很大,這些年隨著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外國資本大量侵入敘利亞一帶。從18世紀末開始,法國資本在敘利亞各大城市佔絕對優勢。

    為了不讓法國人加強對這一帶的控制,英國海軍迅速行動,強佔了塞浦路斯,控制了中東地區面向地中海的出海方向。法國人對此表達了強烈不滿,可是他們現在無力在地中海重建霸權,無法單獨抗衡英國。

    奧地利對希臘向北擴張十分擔心,希臘加強愛琴海的控制權,也被奧地利認為是對他們的黑海領土與地中海聯繫的威脅。

    俄國則相當矛盾,希臘實力增強,有利於幫助俄國維持海峽另一端的安全,但希臘實力變強,對東正教主導權的爭奪也就變強,加上東正教源於希臘,讓俄國今後很難以東正教徒的唯一保護人自居。

    各方不同的利益訴求,讓法國支持這份和平條約,認為應該盡快讓地中海東部恢復和平,有利於恢復各國的貿易利益;奧地利反對希臘領土向北擴張,認為應該維持希臘獨立之初的領土;英國反對希臘獲得愛琴海上諸島;俄國人自己都不知道該支持還是反對什麼。

    由於強國的態度,讓奧斯曼人開始產生另外的希望,他們雖然跟希臘等國簽訂了條約,可還沒有完成批准,交割問題也沒有進行。

    這一拖延,很快就收到了惡果,首先是黑人僱傭兵對奧斯曼帝國腹地的破壞,他們繼續搜捕奧斯曼突厥人販賣到非洲和美洲做奴隸,而因為傳出馬哈茂德願意放棄哈里發頭銜後,保加利亞、馬其頓和阿爾巴尼亞等地的地方實力派發動了政變,竟紛紛宣布獨立。

    獨立浪潮讓奧地利帝國也不得不改變了立場,因為保加利亞的獨立革命,影響到了多瑙河下游地區的奧地利領土,這裡生活著大量的東正教族群和回教族群,回教族群支持奧斯曼帝國,東正教族群則支持希臘,都對奧地利人離心離德。

    波斯尼亞地區有四成人口信奉回教,這裡的反抗也很激烈,一直都讓奧地利政府頭痛。奧地利甚至開始擔心自己統治下其他基督教地區的穩定,比如匈牙利就一直不太安分,一些匈牙利貴族一直圖謀建立匈牙利政府,將匈牙利視為一個獨立的國家,而不是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一塊歸屬於奧地利的領地。

    由於擔心獨立浪潮在本國境內全面開花,奧地利也希望南歐地區的戰爭盡快結束。

    俄國此時開始轉向支持希臘,主要是得到了希臘的保證,會在俄國黑海海軍重建之後,將希臘愛琴海上一處島嶼租借給俄軍作為軍事基地。法國則一項堅決支持希臘,過去是為了跟中國建立關係,現在希臘王后可是法國公主,希臘王國已經向奧爾良王朝承諾,周成功和路易絲瑪麗公主的第一個男孩,確定無疑會被立為繼承人,而這個男孩十幾天前已經出生。

    於是維也納會議就轉變成法俄奧地利三國都轉而支持盡快結束戰爭,英國獨木難支,而且他已經佔領了塞浦路斯,在得到其他三國承認英國對塞浦路斯的佔領後,英國也宣布接受希臘等國跟奧斯曼帝國簽訂的和平條約。

    此時英國支持不支持已經不重要了,馬哈茂德二世急於鎮壓馬其頓等地的叛亂,已經跟三國完成了領土交割,全面撤出希臘境內軍隊,轉頭去鎮壓革命了。要是這三塊領土獨立,奧斯曼帝國基本上就失去了所有歐洲領土了,這比一個希臘獨立造成的損失更大,因為阿爾巴尼亞等地向來就是奧斯曼帝國重要的兵員來源地。

    但這個老大帝國的堅持,簡直就是一種垂死掙扎,連希臘都可以從他身上蠶食領土的時候,他已經半隻腳踏進棺材了。

    而這還是馬哈茂德二世,用了十年時間進行改革的成果,一個老舊帝國轉型為現代國家的難度永遠不是後人能想像的。

    奧斯曼帝國的政治精英,不是沒有認識到改革的重要性,不是沒有改革的意願,事實上馬哈茂德二世之所以能進行大幅度的改革,是因為他甚至得到了最保守的宗教高層的支持。

    因此馬哈茂德自認為自己的改革是十分徹底的改革,他甚至認為奧斯曼帝國已經完成了歐化,可沒想到卻還是失敗了。

    事實上,他們確實有改革的意願,也進行了改革,但他們卻沒有找到正確的方向。奧地利首相梅特涅,對他們的改革有一個十分深刻的了解和評價:那就是表面化!

mk2258 發表於 2018-4-13 21:21
第三百六十一節做希臘人的國王

    梅特涅在戰爭爆發之前走訪過奧斯曼帝國一次,他的目的是了解這個國家的現狀,對戰爭勝負做出評估。

    梅特涅發現奧斯曼帝國的顯貴、要人們,為了表明自己的開放和對歐洲禮儀的嫻熟,竟然蔑視自己的回教習俗,狂飲香檳酒,玩牌,與歐洲的女士跳舞。梅特涅對此很吃驚。梅特涅認為,奧斯曼帝國出現深刻的社會危機,改革是必要的,不過,奧斯曼帝國的問題不僅僅反映在技術上不如西方,關鍵是整個社會的普遍墮落和衰退。

    馬哈茂德二世執政下特權盛行,一邊推行改革,一邊奧斯曼社會的奢侈、浪費之風有增無減。素丹本人推行改革的同時大興土木,修建新宮殿,道爾馬巴赫徹宮。這座宮殿很豪華,採用法國風格,宮內的一些擺設和裝潢模仿凡爾賽宮。

    有宮廷的示範,歐式家具和生活用品堂而皇之地擺在達官貴人和富裕市民的家裡。商人、貴族和社會名流從舊城的住所搬出來,住進博斯普魯斯海峽沿岸的意大利式別墅。奧斯曼帝國的大城市裡,修建了不少法國風格的公園。法國、意大利的歌劇及音樂和各種表演流行於伊斯坦布爾等城市。西方人如何消費、享樂,奧斯曼帝國的達官貴人和富商大賈們絲毫不落後。

    這一切都說明,奧斯曼帝國的高層,已經掃清了對改革的思想阻礙,他們從心裡開始崇尚西方,就不存在鄙視西方的現象,這種崇尚會讓他們毫無阻礙的學習西方文化和思想。

    但在製度上,改革一直流於表明。按照馬哈茂德二世的改革內容,在帝國國內,素丹之下權勢最大的人物是大維齊、陸軍總司令、回教大教長。大維齊更名為首相,但權力卻遠小於首相,部長們被稱為大臣,開始穿著統一禮服,有自己的辦公室。各級官員和服務人員,也穿著整齊的西式服裝,出入於正式場合。但是,官僚機構的傳統習慣和作風、辦事方式、等級和特權,依然沒什麼變化。

    行政改革後辦事效率並沒有顯著提高,官員晉升依靠老辦法,素丹完全掌握任免大權。西方式的明確權責並沒有在帝國政府落實,帝國的政治制度沒有變動,需要解決的大問題並未觸及。

    不由得讓人懷疑,蘇丹的改革動機,到底是為了強國,還是為了他自己的權力。包括在用人方面,他也大用權術,不是讓最合適的人在最合適的位置上,而是讓忠心的人在權力部門。

    在巴爾乾地區,馬哈茂德二世通過權術剝奪貴族權力。某位顯貴人物死了,他的職位不由貴族子弟接任,而是交給來自伊斯坦布爾的新官員,死者的繼承人會被安排到其他地方任職,以斬斷原來的權力關係。色雷斯、馬其頓、保加利亞都以這種方式納入帝國政府的有效控制之下。一旦這種方式達不到目標,就採取武力。在安納托利亞,也使用在巴爾幹行之有效的辦法,軟、硬兩手,分化瓦解,把死去的顯貴的轄地劃成更小的區域,以此弱化地方勢力。

    他還頻繁地更換官員的職位,讓官員們在自己的轄區內難以形成持久的威信;大力提拔低層官員並委以重任,讓他們控制軍隊或行政要害部門,目的卻不是為了真的讓這些新銳取代老官僚。等達到打擊權貴的目標後,這些新貴又被迅速解職,甚至流放,然後把他們的政敵提拔起來頂替他們。這樣那些被打擊後失去威望的權貴,迅速對蘇丹變得依賴和忠誠。

    通過這些舉措,在政治上,馬哈茂德將帝國統治階層重組為三部分:帝國行政文職階層,包括書吏、文書等,軍官階層和宗教階層。

    在軍事方面,馬哈茂德二世的主要舉措是,清洗耶尼塞里軍隊,建立新式陸軍,名為穆罕默德常勝軍。增加陸軍總司令的職權,讓其擔任穆罕默德常勝軍的總指揮,使其超越所有軍隊指揮官。取消軍事總監的辦公室,代之以一位文職助理,負責軍需事務。軍事總監的財權收歸帝國的財政部。馬哈茂德二世把其他各支部隊連同兵工廠、軍需庫等併入“穆罕默德常勝軍”。

    軍隊管理中還設立訓令部、軍需部,海軍部門仍是獨立機構。以前也設有軍事監察官來負責軍需,改革後任命一位文職官員,充當海軍司令的副手。為滿足軍費開支的需求,盡力規範軍用財政系統。努力控制軍用收支,建立一個負責控制軍事開支的軍費監督部。監督部直接負責軍餉、軍糧、軍服的供應,總司令部僅發揮軍事技術職能。海軍雖獨立於陸軍總司令控制之外,但軍需供應也由軍費監督部負責。軍用金庫實際上變成帝國最大的財政庫,因為各類收入(連同人頭稅、羊稅等)都轉入軍用金庫。軍用金庫成為國家財政的核心部件,為軍隊提供了充足的財政支持。

    軍隊高層的改革和新機構的設立,不同部隊進行了重組和裝備更新。步兵、騎兵、砲兵的建置和規模、軍隊數量都有所變化,營地薪餉和裝備也有相應的變動。但是,許多部隊的訓練跟不上。而且軍官學習的戰術過於陳舊,始終沒有對他們進行更專業的培訓。

    新軍除了忠實於素丹這一條原則得到落實之外,其他方面改動很少,軍官群體內部派系林立,爭權奪利;高級軍官的位置就是給特權階層預留的;軍官們很少是按照實際軍事才能提拔,軍權仍掌握在無知無能的人手中;培養軍官的學校總是在籌劃中,未能建立起來;從軍官群體的成分看,主要還是廷臣、高官、顯貴們安插的人,依然是一種權貴分肥制度;軍官群體很快成為新的特權階層,他們享受很高的待遇,受到恩惠,擁有特權。新軍只是成為馬哈茂德二世進行統治的工具,而不是現代化的國家軍隊。

    這就沒有解決戰鬥力提高的根本問題,反倒是通過將所有軍隊都抓在手裡,蘇丹的權力大大加強了。

    經濟上也有一些改革措施,比如直接將徵稅權力收歸中央,打破地區間的貿易壁壘,推動一個統一市場的建立,但這些措施短時間內無法體現出來。

    當看到穿著歐式製服的軍隊和官員,卻依然按照老辦法統治這個國家的時候,梅特涅評價馬哈茂德二世的新政最嚴重的錯誤是過度關注表面和形式,而忽視了本質;他的改革措施多,具體落到實處的有限;倘若他能把這些措施變成適合本民族特點的方式,會是另一種結果。

    不過當戰爭爆發後,梅特涅還是判斷奧斯曼帝國會贏,因為當時面對的只有一個希臘,當滿清帝國加入戰爭後,梅特涅還是無法判斷戰爭的勝負,因為滿清帝國是按照另一種形式組織起來的,跟歐洲截然不同的高度政治化體制,讓梅特涅無從判斷這種國家的真正實力。

    當埃及也參戰之後,梅特涅就很確定奧斯曼帝國必敗無疑了。

    事情果然按照這些走勢發展,新興的埃及打擊的奧斯曼帝國毫無招架之力,最後只能選擇屈服。奧斯曼的屈服,造成了巨大的地緣衝擊力,甚至波及到了奧地利帝國。這又是梅特涅沒有想到的。

    被迫做出讓步之後,為了重新制定對希臘的外交政策,梅特涅迅速對希臘進行了一次訪問,他需要親身感受一下希臘這個國家。

    他在這個國家看到的情景,讓他更加的憂慮起來。

    隨著領土交割完成,國王周成功的威望達到了頂點,被當作英雄一樣崇拜。他親自帶著軍隊接受奧斯曼帝國交割的國土,順道就利用手裡的軍隊,對當地地方勢力進行清洗。主要做法是將大量地方權貴官員調往其他地方任職,對他們掌握的軍隊進行整編,不服從的馬上進行鎮壓,他在戰爭中培養出來的絕對忠於國王的軍隊,在戰爭中沒有起到多達作用,但在鎮壓地方實力派過程中卻起到了重大作用。

    清洗主要針對的是新接收的南馬其頓地區,這裡是一處堪比塞薩利地區的農業區,擁有二十萬以上的人口,極大的補充了希臘因為戰爭而減少的人口數量。

    國土面積和人口數量,都是不是奧地利擔心的問題,因為希臘無論是國土還是人口,跟奧地利帝國都不是一個量級,接受了馬其頓下游平原的人口,希臘人口也不過一百萬出頭,奧地利帝國人口可是超過兩千萬的。

    讓梅特涅擔心的是,希臘人的民族意識開始高度凝練,此前的希臘人是一個高度分散的概念,基本特徵是說希臘語,信東正教,希臘人所指代的更多是一個文化共同體而非一個民族共同體。並沒有跟國家、血統等近代概念混合起來,這場戰爭讓希臘人空前的團結。

    東羅馬帝國滅亡之後,希臘人半島上的希臘人,曾經大量移民,興起了兩股移民潮。首先是希臘知識分子階層向西歐的移民,由此激發了文藝復興的到來。其次,一些希臘人離開了平原,躲進層巒的群山中。由於希臘是個多山的國度,而奧斯曼人從未成功地在山區建立他們的軍事或者行政存在,因而在這種意義上來說,奧斯曼人從來沒有完全征服希臘。

    在希臘大陸和島嶼上不肯服從奧斯曼統治的族群,開始形成許多秘密社群,如克里特島上、伊庇魯斯以及伯羅奔尼撒的山區都有這些秘密社群。自16世紀末直至17世紀,隨著奧斯曼帝國統治逐漸變得寬鬆,許多希臘人開始從山區搬回平原地區。

    但由於這種遷徙,導致希臘內部空虛,北方的斯拉夫人、馬其頓人又大量南遷入希臘,跟希臘原住民進行融合。所以獨立之後,希臘的民族組成十分複雜。

    就連參與獨立革命的許多族群,實際上都沒有希臘人認同,希臘人也將他們視為外來人;比如來自伊庇魯斯的阿爾文部落、來自馬其頓的阿羅蒙人都是這樣。阿爾文部落是由馬其頓人、希臘原住民、斯拉夫人混血,並接受了希臘文化,說希臘方言的族群,在反抗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形成了軍政合一的部落組織形態;阿羅蒙人跟羅馬尼亞人其實是一個族員,說的語言都是同一個希臘方言。

    真正血統較為純正的希臘人,則只有生活在伯羅奔尼撒半島東南部一隅的希臘人,他們對古希臘也沒多少認同,在東正教文化中,古希臘指的不是自由、民主等西方人開始推崇的思想,而是指的多神教、迷信和亂淫等野蠻文化。伯羅奔尼撒的純正希臘人,他們自稱羅馬人,語境概念中是有羅馬公民權的人,而將其他地區的人視作野蠻人。

    但現在這些說著不同方言的希臘族群,開始凝聚在同一個國王旗幟下,驕傲的自稱希臘人。

    梅特涅發現,通過一場殘酷的戰爭,一個現代希臘民族形成了。

    希臘民族即便形成,也只是一個小民族,關鍵是他們團結在國王旗幟下,這會對其他地區說希臘語的民族產生一種吸引力和向心力,而除了奧斯曼帝國,世界上就屬奧地利帝國境內生活著人數最多的希臘語民族。

    梅特涅希望希臘國王可以對希臘民族重新定義,定義為生活在希臘半島上的民族,而不是所有說希臘語的民族;但國王周成功拒絕了,他宣稱,希臘不但是所有希臘人的精神家園,也是所有希臘人的物質家園,希臘對所有希臘人開放,任何希臘人只要願意回歸祖國,希臘王國沒有任何權力阻止他們回家!

    梅特涅很擔憂希臘國王的野心,尤其是這個國王,看來他不僅僅想做希臘的國王,他想做的是希臘人的國王。
mk2258 發表於 2018-4-13 21:21
第三百六十二節強勢君主(1)

  這場戰爭徹底改變了周成功,因為跟周瑯的談話,讓他徹底認清了自己的處境,他已經沒有選擇,他必須逆勢而上,否則就是跌落深淵粉身碎骨。

    潛移默化的打造一個溫婉的希臘國家已經沒有機會,他必須採取特別的方式,快速增加國力。

    所以他不能放棄對那些說希臘語的民族的吸引力,生活在奧斯曼帝國、奧地利帝國、俄羅斯帝國和意大利邦國的希臘人後裔高達四五百萬人,如果能贏得這些人的向心力,讓他們不斷回遷祖國的話,希臘在人口方面,是不會比任何一個西歐國家小的。

    在這一點上,周成功內心都不避諱他很羨慕在美洲鍛煉的皇太子,隨著鐵路的通車,移民美洲大平原的通道已經打開。他受到的消息顯示,皇太子治下的美洲中國人已經達到了一千五百萬人,而且對大平原地帶的印第安人實行了編戶齊民政策。

    作為一個受過系統中國教育的皇子,周成功太知道編戶齊民是一種什麼樣的政策了,依托強大的政府管理,將一大群印第安人固定在土地上,給他們上戶口,禁止遷徙,派遣官員管理他們,交給他們農業種植技術。徹底改變他們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遇到的反抗肯定有,伴隨的必然是血腥的鎮壓。歐洲能保持多民族的形態上千年,而中國的漢人卻高達百分之九十八以上,這種強勢的行政管理方式,起到了最大的作用。

    當然這種強勢管理,不太符合民意,可是對於民族融合來說,他是損傷最小的方式,西方人不是不想這麼做,只是他們沒有經驗。西方人、游牧民族的融合,往往採用屠殺和種族滅絕的方式,誰更不人性?即便到了現代,澳大利亞人為了融合印第安人,還採取將印第安人的嬰兒強行奪走,交給白人夫婦撫養的辦法,直接切斷了印第安人跟子女的人倫,誰更不人性?

    短短幾年時間,皇太子就將美洲人口從一千萬增加到了一千五百萬人,周成功絕不承認這是皇太子能力出眾,只是他佔有的資源太龐大了,數以億計,而且仍然告訴增長的中國人口,是他最大的資本。何止是皇太子,南非王國、滿清帝國都在用各種方式吸引來自中國的移民。

    南非給予耕地、牲口和奴隸吸引漢人移民,想方設法支持非洲公司繼續獲得從中國得到流放犯人的權力;滿清對那些讀書人給予更大的優惠,基本上只要識字就會給予一個旗人官員的職位。

    周成功也想吸引漢人移民,但強烈的希臘民族主義讓他不敢這麼做,他始終是一個中國皇子,身份上始終遭人猜疑,如果再吸引中國移民的話,會引起希臘人巨大的危機感,現在支持他統治的民族主義者,會馬上成為他最大的反對者。

    但中國人無法吸引,中國資本則是一定要引入的。

    這場戰爭已經讓希臘負債累累,外債高達1000萬英鎊,平均每個希臘人負債10英鎊,靠現在的財政,連利息都付不出去。

    為了平衡財政,戰爭剛剛結束,周成功清洗了北方的地方實力派,同時利用高達二十萬的軍隊為後盾,逼迫伯羅奔尼撒的本土派投降,大量在戰爭中保持觀望的地方名門望族,被打成叛國者遭到了流放,他們的家族被連根拔起,軍隊被裁撤。緊接著,周成功就將國家正規軍隊裁撤了一半,只保留了十万精銳,另外十萬則馬上復員。

    但節約支出治標不治本,短期內如果沒有新的財政來源,希臘必然破產。必須吸引大量的資金進來平衡財政,現在世界上哪國的資本實力最雄厚,毫無疑問是中國。

    因此清洗了國內的反對派,把希臘國家權力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之後,周成功馬上啟動了針對中國資本的招商計劃。他再次邀請歐洲公司來希臘修建鐵路,可這次對方卻拒絕了。

    歐洲公司已經在雅典周邊修建了鐵路,雅典跟比雷埃夫斯港的鐵路線,至今都沒有盈利。之前歐洲公司之所以願意在希臘修鐵路,主要是因為他們在奧地利帝國修建的鐵路效益不錯,從維亞納到的里雅斯特和威尼斯的鐵路,連通的是一個兩千多萬人國家的首都和港口,運輸量是有保證的。但在黑海鐵路通車之後,奧地利出海越來越依賴多瑙河,導致這條鐵路的效益日漸下降。歐洲公司乾脆將其打包賣給了奧地利政府,放棄了在奧地利經營鐵路的業務。

    連奧地利的鐵路都很難盈利,更不用說希臘的。從雅典往北方修鐵路,要經過重重的山脈,修路成本十分高昂,盈利卻基本不可能,因為北方地區的一個個盆地中只生活著數万到十數万不等的人口,超過二十萬的地區極少。物產也十分貧瘠,只有羊毛、橄欖油等作物,完全無法支持鐵路的運量。

    可能修建這條鐵路,只是對希臘政府維持統治具有實際意義,商業上完全沒有可行性。

    另外歐洲公司最近得到了在法國修建鐵路的權力,法國政府授權歐洲公司修建一條從馬賽通往巴黎的鐵路二十年運營權,二十年後,除非得到授權延期,否則鐵路和附屬資產全部交給法國政府。

    相比在險峻且貧瘠的希臘修建鐵路,在富庶又平坦的法國平原上修建鐵路的吸引力就強了太多,歐洲公司目前專注於修建這條巴黎鐵路,對投資希臘鐵路完全不感興趣。

    周成功無法吸引歐洲公司在希臘投資鐵路,但他太清楚交通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了,羅馬帝國、秦帝國和波斯帝國,不約而同花費巨大代價建立一個官道網絡,不是沒有道理的,可以說一個四通八達的交通體系,是一個大帝國統治的基礎。希臘雖然只是一個效果,可是民族的複雜程度,絲毫不亞於任何大國。

    鐵路的意義如此重大,周成功決定咬牙自己建。可僅僅是從希臘修一條通往北方邊境的鐵路,預算都是以數百萬英鎊計算的,現在的希臘完全無法負擔如此高額的財政支出,但周成功修建鐵路的意願很強,馬上動手。通過雅典跟周邊的鐵路運行,希臘已經擁有了一定的運營管理人才,可在復雜地質形態下修建鐵路的工程技術還不具備,所以還是向歐洲公司求助,跟他們簽訂築路合同,聘請他們承包鐵路工程。

    就算君王有鐵的意志,但在這種投資面前,光有意志是不夠的,希臘這個地方,就是挖地三尺也不可能榨出這麼多錢,更何況希臘已經欠下了巨額債務,以目前的財政狀況,連利息都還不上。但希臘是周成功的所有心血,他對待治國問題上,絕對不是債多了不愁的無賴心態。他有嚴密的融資計劃,可以保證鐵路的修建。

    他首先按照中國模式,國家出資三萬英鎊,建立了一個中國模式的希臘公行。授權這個公行可以以金銀儲備為根據,發行希臘貨幣德拉克馬,規定1德拉克馬為20克白銀或者1克黃金。同時授權公行,可以以國債為儲備發行等量貨幣,國家可以通過發行債券融資,公行可以以債券為儲備發行貨幣。這其實就是國家創造貨幣的方式,通過這種方式,甚至可以發行超過黃金數倍的等值紙幣在市場中流通,但這個倍數即便是最高明的經濟學家也無法測算出來,各國的情況不一樣,紙幣擴張的倍率也就不一樣。

    接受過中英兩國精英教育的周成功,當然不會傻到以為這樣就可以憑空變出財富,他建立公行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斂財,而是為了打造一個穩定的貨幣體系。這個公行跟中國公行最大的不同在於,它沒有黃金。周成功用國庫支撐,也只拿出來了三萬英鎊,此時的希臘財政確實是太緊張了。

    法國人提供了一個範本,他們的法蘭西銀行一度也儲備空虛,但機緣巧合之下,路易十八時期,授權給歐洲公司建立一個銀行,歐洲公司充足的黃金儲備,間接的穩定了法郎紙幣的信用。

    所以周成功也打算授權給歐洲公司,在希臘建立一個銀行,並給予其發行銀行券的權力,希望能讓歐洲公司將更多的黃金帶入希臘,從而間接起到穩定希臘金融的目的。到時候公行有節制的依托國債來發行紙幣,歐洲公司則以真金白銀來發行紙幣,有政府的信用進行擔保,兩種紙幣並行流通,可以起到相互支撐的作用,等於讓金銀匱乏的公行借用了一部分歐洲公司的信用。

    建立銀行獲利頗豐,這一點歐洲公司在法國已經嚐到了甜頭,希臘再小也是肉,他們沒理由拒絕。加上周成功在歐洲公司的身後背景,他們沒道理不支持。但是建立銀行、發行紙幣是有條件的。

    那就是要求歐洲公司幫助希臘全額籌集修鐵路的資金,而且周成功要求利率不得高於三厘,這個利率根本就不是此時的希臘能夠享有的,英國人借給他們的110萬英鎊,最後的利率高達1分5厘。
mk2258 發表於 2018-4-13 21:21
第三百六十三節強勢君主(2)

此時歐洲公司猶豫了,雖說歐洲公司的官僚們,一向不太在意中小股東的利益,可畢竟是一家商業公司,一些巨頭的利益他們可不敢不顧,否則董事會就可以開了他們。希臘鐵路修建,注定是一個賠錢貨,無論是用中國的鐵路做對比,還是以英國的鐵路做對比,都肯定無法盈利。向這樣一個工程提供資金,而且是以3厘的超低利率,這會引起巨大的爭議的,弄不好會倒台很大一批人。

    為此經過艱苦的談判,最後周成功決定將馬其頓境內哈爾基季基的金礦交給歐洲公司,作為抵押品。這個金礦歷史悠久,亞歷山大大帝時代就開始開採,傳說這裡幾千年來開采出了數千萬兩黃金。

    有這個金礦做抵押,歐洲公司覺得風險就小多了,這才答應向希臘融資。

    為了得到資金發展,周成功幾乎是不惜一切代價,連金礦都能抵押出去,還有什麼做不出來呢。

    之後他開始強行徵地,引起了民怨很大,但他通過官方報紙控制輿論,對民間報紙進行新聞審查,嚴控輿論工具,用民族大義和國家利益凝聚民心,大大降低了不滿情緒的擴散。

    當地土地階層自發性的聚眾抵抗,周成功真的敢排除軍隊鎮壓。在掌控了希臘政局後,他表現出來的強硬,在歐洲君主中十分罕見。

    強行推動鐵路修建,或許主要還是以政治目的為主。但興建和維修全國各地的舊港口,這就主要是以商業目的為主了。

    希臘海岸線漫長,海灣眾多,優良海港不計其數。周成功重點打造比雷埃夫斯、塞薩洛尼基,沃洛斯等有發展潛力的港口。

    繼續大力支持興辦工業企業,一方面引進英國和中國資本,發展希臘的毛紡織工業。同時開始支持發展棉紡織工業,希臘本國的農田不可能用來種植棉花,可是周成功發現,埃及的棉花種植已經有相當規模,由埃及進口棉花,加工成棉紗、棉布,然後轉口南歐市場,希臘擁有比英國更優越的地理位置。從埃及到希臘的運費比英國少很多,從希臘到南歐市場的運費同樣比英國低廉很多,這就意味著在技術水平和生產成本差不多的情況下,英國從埃及進口棉花加工出口,至少在南歐市場上無法跟希臘競爭。

    再說了,由於大航海時代的影響,西歐國家普遍經歷過一次價格革命,物價在一百年內攀升了五倍。這就是為什麼,英國人用機器生產已經成規模的情況下,卻還無法從市場上打敗印度手工紡織品,需要依靠英屬印度政府的傾斜性稅收來壓製印度手工紡織業。大航海時代開始後,正是奧斯曼帝國興起之時,希臘一直被奧斯曼帝國統治,沒能從美洲流入西歐的海量金銀中獲益,也沒有出現離譜的價格革命,所以希臘的人工成本更加低廉,在同樣使用機器生產的情況下,希臘的成本只會比英國耕地。

    在原料運費更低,產品運費更低,生產成本更低的情況下,周成功看不到任何可能,英國人能在地中海周邊跟希臘競爭的道理。希臘不但可以利用阿里王朝在埃及大力推行的經濟作物棉花的種植良機,甚至可以從印度進口棉花,各種成本都比英國耕地。

    在英國接受了大學教育的周成功,知道棉紡織工業是一個比毛紡織工業更龐大的產業,只要埃及能成功打造出一個棉紡織工業,那麼基本上養活本國百萬人口足夠了。

    至於其他產業,暫時不用考慮,任期自然發展就好。比如依托航運業的造船工業,依托鐵路和紡織工業的機械工業等等,但政府暫時沒有餘力,也沒有必要去發展這些產業。希臘現在甚至連一個本國的軍工體係都沒有建立起來,改革更多的是在軟實力上,比如建立了規範的軍校,但武器彈藥全部依靠進口,因為打造一個軍工體系,對現在的希臘來說,實在是太昂貴了。

    在戰爭結束後,這些政策在短短幾個月中,就接連推行出來。在希臘掀起了強烈的輿論爭議,但年輕人也感受到了一種蓬勃向上的氣息,愛周成功的愛的要死,恨周成功的也恨得要死,他一時間成為歐洲爭議最大的一個君主。

    但他強行推動各項政策,航運業迅速恢復,已經頗有規模的毛紡織工業再次開工,棉紡織工業則開始聘請歐洲技術人員先建立起一個官辦工廠,然後以此為示範,鼓勵本地的商人和作坊主參與到這項產業中來。

    同時希臘一邊跟法國簽訂優惠的貿易政策,希臘給予法國絲織品和奢侈品以優惠稅率,換取法國給予希臘紡織品優惠稅率;跟埃及簽訂貿易協定,鼓勵希臘商船主去希臘進行貿易,對運輸棉花給予稅收優惠,鼓勵他們將更多的棉花原料帶到希臘。

    可惜希臘還是一個窮國,國家可以給政策扶持,卻不能給資金扶持。希臘是地中海地區商業文化最為深刻的一個國家,這個國家骨子裡就是一個商業國家,希臘人就是一個商業民族,這一點上他們堪稱是荷蘭和英國人的鼻祖,早在古希臘時代,他們的社會就是在商業的驅動下進行運轉的。

    所以商人們是有投資新興工業的意願的,希臘商人壟斷東地中海地區,掌握了各種經商的必要知識和技能,可惜在奧斯曼帝國治下,他們的發展空間實在是太狹小了,並沒有積累起雄厚的資本。影響他們投資的,只有資金。

    國家沒有資金,一窮二白的商人階層也沒有資金,資金從何而來?

    一方面周成功通過各種方式,繼續鼓勵各地的希臘僑民回國投資,希臘僑民廣泛的分佈於地中海沿岸,黑海地區,亞得里亞海地區,甚至法國、西班牙都有為數不少的希臘僑民,古希臘時代的殖民者就不提了,跟希臘保持緊密的文化聯繫的,要數幾百年前逃避奧斯曼統治而逃亡到當時的威尼斯、熱那亞等意大利商業城市的希臘僑民。周成功的前妻康妮女王,就是那時候跑去北意大利的僑民,在意大利當地已經繁育成了一個名門望族。

    這些僑民中有混的差的,也有積累了巨額資產的巨富,尤其是在商業文化比較薄弱的俄國,經商致富的希臘僑民極多。周成功親自邀請這些希臘僑民商會代表前來會談,邀請他們投資希臘,能給希臘帶來資金的僑民,甚至可以直接給予榮譽爵位,給個不能繼承的勳爵。

    在奧斯曼帝國境內的希臘僑民家族,就更多了。比如在奧斯曼帝國核心區的伊斯坦布爾,希臘人佔據四成,儘管許多已經皈依了回教,被看作是奧斯曼人;可只要他們說希臘語,周成功依然將他們視作希臘人加以拉攏。這些奧斯曼帝國僑民的日子不好過,隨著希臘獨立,他們在奧斯曼帝國被取消了大量特權,在商業中開始被奧斯曼政府扶持的亞美尼亞人排擠,政治上被奧斯曼突厥人打壓。他們的移民意願十分強烈,之前希臘移民基本上都是來自奧斯曼帝國的僑民,他們在希臘政府、商業中都沒有阻礙的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現在繼續加大多這些人的吸引力。

    除了希臘人,周成功還大力吸引歐洲其他國家的投資者,不管是英國人、法國人,還是意大利人、德意志人,不管他們的國家強大或者弱小,甚至沒有統一的國家,都用希臘文化對他們進行吸引。

    利用歐洲興起的古希臘羅馬熱,周成功讓人制定出各種文化勳章,比如用古希臘神靈製作徽章,用來頒發給對希臘經濟有貢獻的投資者,投資一萬英鎊可以得到一枚阿波羅勛章,投資十萬英鎊可以直接頒發雅典娜勳章,投資三十萬可以給予宙斯和赫拉勳章。

    在不遺餘力的努力下,流入希臘的資金與日俱增。但凡那些願意辦廠的投資者,甚至動用政府的力量幫他們得到心儀位置的土地,強徵、拆遷無所不用其極。

    短短一年時間,就有上百家棉紡織廠在雅典周邊建立起來,其中三分之二都是英國和中國投資者興建的,英國資本家興建的更多。本地投資者只有三分之一,而且規模遠不如中國和英國工廠那麼大。

    希臘船東也紛紛投資興建新的造船廠,或者擴建舊的造船廠,希臘公行和希臘歐洲銀行提供了大量的資金。

    工業勃興,除了吸引大量的投資者,也吸引來了大量的貧民,有的是各地的希臘僑民,奧斯曼帝國境內的,黑海沿岸的,甚至希臘政府大量開放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等地的斯拉夫人進入希臘,只要他們說希臘語就被認為是希臘人。

    這些底層民眾來希臘謀生,帶來了充足的勞動力,等他們定居下來,自我認同為希臘人之後,他們就成了希臘民族的一份子,成為真正的希臘國民。

    在戰爭之後,周成功成功執掌了希臘的絕對權力,他統治下的希臘也煥然一新。

    但他很清楚,他的危機並沒有結束,他堅信他父親的判斷,希臘處在一個風口浪尖上,要么甘願做列強的走狗,要么只能抗爭。

    另外他潛意識中,始終沒有放棄跟皇太子競爭的打算,不管皇太子手裡的資源比他有多麼大的優勢,但皇太子在美洲的執政,還是讓他感到了壓力。

    因為隨著中國移民在北美超過一千五百萬人後,中國已經成為北美地區人口第一大國,比新興的美國人口稍多,比英屬加拿大和魁北克王國更不是一個級數。

    此時的北美地區局勢十分複雜,中美之間的暗戰已經持續了數年,英屬加拿大和魁北克王國的關係也十分曖昧。四方都用盡全力希望能提高自己的實力,從而壓制住對方。

    有中國雄厚的人力資源作為後盾的皇太子似乎漸漸佔據上峰,但這未必是好事,因為這意味著平衡被打破了。
mk2258 發表於 2018-4-13 21:22
第三百六十四節美洲局勢(1)

    美洲局勢十分微妙,不是一個三足鼎立的局面,而是一個四方權力結構。

    最弱的毫無疑問是波拿巴家族統治的魁北克王國,現在已經不是拿破崙統治了,因為去年拿破崙突然死了,他兒子羅馬王路易波拿巴繼位,得到了各國的承認。

    拿破崙死的很突然,他死之前都說他壯的跟頭牛一樣,在魁北克密布的大森林中時常狩獵棕熊,這樣的人突然就死了。有人說他死於打獵,但他身上找不到被野獸襲擊的痕跡,反倒有一些撞擊傷,有人說他是因為戰馬受到驚嚇,把拿破崙拖拽到了叢林之中,在林間灌木中拖拽而死。但是作為一代名將,他的戰馬不是那麼容易受驚的,即便戰馬受驚,他的騎術也不太可能那麼容易就被拖拽而死。

    總之拿破崙的死充滿秘密,他死後他的兒子羅馬王迅速繼位,對外宣稱拿破崙死於狩獵的意外,至於是什麼意外,沒有交代。羅馬王早在魁北克王國成立之後,就被他外公奧地利皇帝送到了美洲,他本該在1832年在奧地利的美泉宮死於肺結核,不知道是因為加拿大地區乾淨的空氣,還是因為自由帶來的心情舒暢,羅馬王雖然身體很弱,但一直活著,而且與一位美籍法裔富商之女結婚,生下了兩兒三女。

    拿破崙統治了魁北克十年,從1827年統治到了1836年,除了前兩年一直在進行戰爭之外,後八年都在進行建設。魁北克是一個法國殖民地,法國人相對擅長農業,因此魁北克基本上是一個農業地區,商業上過去他們通過控制聖勞倫斯河攫取了巨大的商業利益,可惜英國人控制哈德遜灣之後,他們的商業壟斷就被打破了,之後魁北克被英國奪取之後,法國人在這裡的商業中,基本上就少有作為了,開始轉化成為一個農業民族。

    這裡不缺土地,因此只要肯種地,是餓不死的。法國大革命中,大量逃往貴族,為這裡帶來了知識精英,有好的一面,比如提高了管理能力,讓他們以一個殖民地的身份,可以長期跟英國對抗,從英國手裡保證自己的權力;也有壞的一面,那些大革命前的保守勢力,為這裡帶來了極為保守的思想。

    拿破崙剛剛到魁北克的時候,曾經宣示向教會效忠,可是當他站穩腳跟之後,就開始限制宗教的權力,這幾年甚至頻繁傳出拿破崙要在魁北克推行改革的消息,不知道是不是這些消息導致了拿破崙的死。

    拿破崙統治期間,魁北克的發展還是不錯的,人口從過去的幾十萬人迅速提高到了兩百萬人,拿破崙的巨大威望起到了作用;法國一旦政局不穩,老百姓就願意高喊拿破崙的名字,顯然他對法國人的吸引力是很強的,那些走投無路的法國人,只要是打算移民的,恐怕首先就會想到拿破崙統治的魁北克。其他還有美國法裔甚至中國的法國人。

    甚至導致這幾年在中國投資的法國資本家大量流失,他們早年有一批人就是投奔拿破崙而來到中國的,在這裡積累多年,已經頗具規模,結果拿破崙在魁北克建立國家,他們中不少人竟然賣掉自己的豪宅、工廠和商舖前往一窮二白的魁北克。

    尤其是前幾年經濟危機期間,由於中國公行只救中國錢業機構,而不救法國銀行,導致很多法國銀行家不滿,或者破產,這些高智商人群也大量前往魁北克謀生。

    美國和中國的法裔族群移民,帶來的大多數商業資本和經驗,大大促進了魁北克的商業發展,工業革命雖然沒有開始,可是一些傳統的行業,比如鋸木、造船、磨面等已經開始引入水力機器,開始機械化了。

    可魁北克依然只是一個落後的小國家。奇怪的是,在拿破崙執政的時候,200萬人的魁北克王國,大家都認為是美洲地區一個重要的國家,當拿破崙一死,所有人都感覺,似乎這個國家也不是那麼總要了。在一個強壯如牛的拿破崙手裡,跟在病懨懨的羅馬王手裡,魁北克似乎是兩個國家一樣。

    這七八年時間,隨著中國、美國都試圖染指家拿地地區,英國人拼命向簡單輸送人口。

    英國雖然不是一個人口大國,但英國人的觀念中,對移民並不排斥,因此英國人向外遷移是很頻繁的。據統計1815到1930年,1140多萬人從不列顛移出,730萬人從愛爾蘭移出。僅在1853到1900年,就有467萬人離開英格蘭和威爾士,89萬人離開蘇格蘭。

    這種程度的移民數量,以及移民的後代,加起來比英國總人口都多,說英國移民在海外繁育出一個新的英國,絕不誇張。努努力,英國每年向外輸送20萬人不是問題。

    但有一個問題,英國的自由移民,往往受到美國富裕的生活條件吸引,每年至少三分之一以上是移民美國的,移民加拿大的人口比美國少之又少。為了防止簡單淪入美國和中古之手,英國開始採取措施限制移民前往美國。加大移民加拿大的優惠政策,給予大面地的土地,每個移民,只要願意移居加拿大,就給予160英畝土地。停止了向塔斯馬尼亞流放囚犯,將他們全部流放到加拿大,為開發加拿大提供勞動力。還向北歐地區的挪威、瑞典、丹麥甚至德意誌等國開放加拿大,吸引這些日耳曼血統族群移民。

    通過這些方式,英國成功每年向加拿大輸送高達30萬人以上的移民,八年之後讓加拿大人口增加到了400萬左右。

    這種移民速度,依然無法跟中國相比,但卻壓到了美國。美國人通過雷德河向北進入加拿大中部地區,進入溫尼伯湖一帶擴展。當地之前一直是印第安人的勢力範圍,這些印第安人拿著英國武器,受英國招募,發生戰爭的時候,往往就沖在對美作戰的第一線,讓美國人深恨這些印第安人。

    他們的拓荒者進入這裡,驅趕印第安人,建立殖民要塞,宣稱對這裡擁有統治權。並在溫尼伯湖南岸建立了一個城市,就叫溫尼伯。

    中國卻通過密蘇里河、雷德河向北擴張到了南薩斯喀徹溫河一帶,在兩岸都建立了一些殖民據點,並跟當地的印第安部落簽訂了保護協議,宣稱對這一帶擁有統治權。

    其實各方的勢力是犬牙交錯的,那薩斯喀徹溫河南邊也有英國據點,北邊有中國據點;溫尼伯湖地區既有美國據點,也有英國據點。但都只有一些殖民據點,真正的移民並不多,移民人數最多的中國,也不過移民了一百萬人。

    此前是中國跟美國聯合向英國殖民地滲透,英國宣稱對整個加拿大地區擁有主權,中美兩國都不承認,最後大家各自努力滲透,現在到了各種勢力犬牙交錯,各種衝突市場發生的時候,終於英國人提出希望通過談判劃分北美領土。

    美國人積極響應,儘管他們跟中國的疆界早就劃分清楚,互相之間在土地還完全沒有開發出來的情況下,不存在互相爭奪,但可美國人竟然也開始積極支持三國一起劃分國界,顯然美國漸漸開始站在了英國一邊。

    之前在美洲,拿破崙作為最弱小的一方,一直跟最強大的中國結成同盟,從而達成了一個強弱平衡,現在拿破崙死了,羅馬王繼位,魁北克被人不再重視,羅馬王對中國的態度也開始模棱兩可,沒有他父親的雄心壯志,似乎對介入大國爭端沒有興趣。這就變成了中國獨立抗衡英美兩國。

    在北美地區,儘管中國人口最多,稍微多於美國,但英美聯合起來,實力就比中國要強大許多了。一旦因為北美地區頻繁的殖民地據點衝突,三國爆發戰爭的話,中國將處於不利地位。

    在這種情況下,皇太子最好的選擇是接受談判,可他竟然拒絕了。

    英國和美國進行了單獨談判,然後雙方完成邊界劃分,英國承認溫尼伯湖以南、雷德河以東到伍茲湖一帶歸屬美國,撤走所有的英國據點,停止對當地印第安部落的支持。

    美國人向北擴張的目的,其實也不是為了領土,領土的話,大平原地區比這裡更好,土地更容易開墾,氣候更溫暖,交通也更便利。美國滲透進入溫尼伯湖的最大目的,是拓荒者們對加拿大毛皮的渴望,抵達溫尼伯湖之後,他們就可以通過雷德河往北直接進入溫尼伯湖一帶。

    溫尼伯湖、馬尼托巴湖等加拿大中部湖泊基本上都是連通的,只要在這裡建立基地,就可以覆蓋整個大湖地區,周邊都是原始森林和沼澤地帶,墾殖開荒是不可能的,但狩獵皮毛卻是一個絕佳的去處。最有利的是,可以通過水量豐沛的納爾遜河直接進入哈德遜灣。這意味著美國可以通過這裡直通大海。

    英國在附加條款中,授予了美國商人在加拿大境內進行皮毛交易的權力,這就完全滿足了美國的需求。

    這兩國之間的貓膩,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從北美的拿破崙戰爭結束之後,中國跟美國劃定邊界之後,就開始暗中勾搭,開始共同抗衡最強大的中國,此時劃定界限掃清了他們正面往來的所有障礙,兩國外交關係迅速升溫。

    同時美國跟中國,英國跟中國的矛盾則一直沒有解決,而且持續擴大。
mk2258 發表於 2018-4-13 21:22
第三百六十五節美洲局勢(2)

   美國跟中國本應沒有什麼矛盾,邊界也劃分了,中國又一直是美國棉花最大的進口國,怎麼看兩國關係都應該更緊密才對。

    但人類社會往往是極其複雜的,聯繫緊密的矛盾才多,反倒是沒什麼聯繫的,沒什麼矛盾。兩國間矛盾的根源就在於距離,如果兩國依然遠隔重洋,那麼你好我好大家好,可一旦中國進入美國家門口,或者美國進入中國家門口,不產生矛盾才怪。

    美國總是將本國境內的印第安人向中國一方驅逐,這些印第安人居無定所,根本沒有土地觀念,打不過美國人就遷徙。可中國也是為了佔有土地,這些落後的印第安人進入中國區域,也是要佔有土地的。

    中國的做法不是驅逐回去,而是就地安置,編戶齊民,派遣官員管理他們,但印第安人是不服管的,結果導致中國邊境地區衝突頻發。當發現美國人是有意思的驅趕這些印第安人後,皇太子向美國政府發出多次抗議,但都無濟於事。

    中國一直希望跟美國達成一項協議,各自約束境內的生番,這是滿清留下的傳統,滿清跟俄國簽訂尼布楚條約之後,雙方就約定合作限制邊疆兩側同一個民族的遷移,將一些原本被看作是蒙古部落的民族分割開來,在俄國境內的叫做雅庫特人,在中國境內的叫做鄂倫春等名字。

    美國政府不接受中國提出的約束印第安人遷移的建議,這是雙方最直接的衝突。

    皇太子抽調了大量人力物力,沿著兩國邊界,修建了上萬座土堡,必要的地方,甚至修建簡單的邊牆阻擋印第安人遷入。這大大牽制了中國向加拿大的滲透,否則如今不止局限在南薩斯喀徹溫河一帶,早就突破北薩斯喀徹溫河,甚至直達哈德遜灣。

    其實美國人之所以政策性的驅逐印第安人,跟中國也不無關係,工業化時代的中國,對原材料的需求實在是太巨大了,美國南方各州的棉花生產比歷史上規模要大的多,由於棉花生產的利潤高達百分之三十,最近三十年間,美國棉花生產擴大了三倍,每年棉花貿易規模擴大了四倍,出口棉花高達30億磅,總價值5億美元;火熱的棉花產業,讓棉花生產的主力,奴隸價格上漲了五倍,最高時候一個強壯奴隸價格甚至高達2000美元,相當於美國熟練技術工人四年的工資。美國南方的黑人奴隸也因此達到了500萬人,每三人中有倆人都是奴隸。

    棉花生產還需要大量的土地,美國東部沿海地區的印第安人早不知道去了哪裡,是被殺光了還是瘟疫病死光了,不得而知,但阿拉巴契亞山脈以西還生活著大量的印第安人,最大的五個族群,都生活在密西西比河以東,緊鄰阿拉巴契亞山脈以西的有兩個,切諾基族和克里克族,密西西比河以東的有兩個,奇克索族和喬克托族。位於五大湖區的則是肖尼族,他們歷史上跟英國結盟對抗美國,美國獨立之後,英國規定阿拉巴契亞山脈以西為印第安領地,但美國並沒有當回事,一直往西拓荒。

    這些印第安人,除了五大湖區的肖尼族,剩下四個都位於南方的棉花種植州。奇克索族和喬克托族位於密西西比州和路易斯安那州、切諾基族位於田納西州、克里克族則覆蓋佐治亞和阿拉巴馬兩個州。那些奴隸主為了土地,可以輕易說服他們控制的州政府派出軍警驅趕這些印第安人。這些印第安人西遷的就必須進入中國領土範圍。

    北方的肖尼族被驅趕,除了因為他們曾經跟美國對抗之外,也有美國需要五大湖區土地的原因。隨著伊利運河在1825年的開通,五大湖區運輸糧食出口歐洲的價格下降了十倍以上,大大改變了以前美國糧食跟俄國、普魯士等國相比沒有競爭力的狀況,大量出口英國市場。糧食生產的廣闊前景,刺激了五大湖區的農業生產,大量農場建立起來,而這些農場都是建立在肖尼族的領地上,不把他們趕走能成嗎?

    因為一個土地問題,中國美洲地區不但跟美國南方的奴隸主勢力,也跟美國北方的農業勢力齟齬不斷,這其實等於跟整個美國都有了衝突。

    否則至少南方的奴隸主不至於對作為自己最大客戶的中國採取敵意。而現在的美國政府,可一直控制在南方人的手裡。歷史上,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美國南北戰爭前,林肯上台才打破了這種南方人壟斷聯邦權力的現狀。這個歷史上,南方州因為棉花貿易規模更大,人口更多,當然對美國政府的控制更有利。

    美國聯邦政府的選舉很特殊,叫做選舉人團制,選民不是作為一個個個體進行直選,而是以州為一個選舉人團,各個州在決定總統的票數上是相等的,也就是說支持誰的州更多,則誰當選,而不是支持誰的人更多誰當選。

    這會造成許多總統明明支持的直接人口數量更少,卻能就任總統的情況,比如林肯就是這樣就任的,支持他的人口只有百分之四十,但他卻成功讓北方比南方數量更多的州,都投了他的選票,因為北方州當時的數量超過南方,所以林肯成功當選。

    一般情況下,這種情況不會發生,因為州的數量跟人口數量是成比例的。南方吃虧就吃虧在奴隸不算人,儘管他們控制著政府,也只能讓五個奴隸折合三個白人來進行計算,本來南方奴隸州人口就少,這樣一打折,就更少了。所以蓄奴州的數量越來越少,北方卻因為大量自由移民湧入西部,導致西部地區新成立的州數量越來越多,漸漸壓到了南方,在議會代表和總統人選上,漸漸佔據了上風。

    雙方的權力爭奪,甚至引起了南北方對外政策的割裂,美國打美墨戰爭的時候,北方是不支持的,站在一邊看熱鬧。就是擔心美國吞併了墨西哥州之後,會大大增加南方蓄奴州的數量,導致南方繼續壟斷和加強對美國聯邦政府的控制。

    這幾年棉花貿易的火爆,讓南方人口增加很快,在總人口上已經跟北方相當,在州的數量上比北方更多,因此南方蓄奴州越來越多的要求廢除禁止奴隸貿易的法令,他們希望能夠自由引進奴隸,因為通過加勒比海走私的成本實在是抬高了。

    可惜南北方這種內部衝突,皇太子沒有利用到,而是一味的向整個美國施加壓力。終於將美國徹底逼到了英國一邊,兩國達成協議之後。開始採取同一種口徑對中國進行施壓,美國希望收回中國商船在密西西比河上的自由通航權,他們藉口說有大量中國商船以自由通航權為理由,向路易斯安那州和密西西比州進行走私行為。

    這種事情確實有,可走私的物品大多是奴隸,從加勒比海運來的美國黑奴,而且這些中國商船中,大多數都是有美國奴隸主入股的,路易斯安那州和密西西比州因為奴隸主掌握權力的關係,他們是默認這種走私的,以此規避聯邦政府的禁止奴隸貿易法令。這本是兩國最骯髒的商業群體的合謀,就好像後世美國資本家在中國投資出口美國,造成巨額順差,美國人將所有責任都推到中國身上一樣,得利最大的是那些跨國資本,而不是賺辛苦錢的中國。

    英國則提出了對落基山脈地區的要求,他們拿出更詳細的落基山脈地圖,要求將他們的領土擴張到落基山脈以西地區。而中國則堅持至少應該以分水嶺為界。英國還堅持加拿大地區為英國無可爭議的領土,他們最早在這裡建立據點,最早跟這裡的印第安人簽署條約,他們是這裡的合法主人。

    中國則堅持實際佔有原則,他們認為英國人在這裡沒有控制力,加拿大南部地區已經有百萬中國人,而英國人的數量還不到三十萬人。這裡的界限一項模糊,從來沒有劃定過邊界,雙方都以投靠他們的當地印第安部族的活動區域來劃界,可印第安人的活動區域都是重合的。而且有的部落一半投靠中國,一半投靠英國。

    雖然同時對英美不退讓,但三方因為這麼點殖民地而發生戰爭的可能性依然很小,週瑯又給予了皇太子全權,讓他在美洲進行鍛煉。之所以讓他在美洲鍛煉,就是因為這裡是中國勢力的邊緣地帶,重要性比不上國內的省區,即便犯點錯誤,也不至於造成太大損失。對英美來說同樣如此,都是邊緣地帶的糾紛,釀成三個大國之間的全面戰爭的可能性極低。

    但因為皇太子太過大意,根本沒主意對美國內部進行分化瓦解,讓美國跟英國站在了一起,或者說讓美國跟英國和解,將英國拉到了自己一邊,形成了二對一的局面,這就有了萬一出現戰爭情況,中國將不得不面對英美聯合的窘境。

    而戰爭這種事,有時候是必然,有時候很偶然。

    必然是那種矛盾長期積累到無法化解時候的爆發,偶然則各種可能性都有。但必然和偶然往往相輔相成,比如一戰爆發是因為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被刺殺引起,同時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以及塞爾維亞背後的俄國的矛盾已經醞釀了幾十年,因此偶然點燃了必然,引發了戰爭。

    中美之間現在不可能因為邊境地區的印第安人而發生戰爭,中英之間也不可能因為加拿大的苦寒之地而發生戰爭,可如果是一塊足以讓所有人心動的巨大的土地,而且這塊土地上擁有大量黃金的話,那就什麼事情都可能發生了。

    大周三十八年十月,墨西哥北方的德克薩斯宣布獨立,建立了一個德克薩斯共和國,也就是俗稱的孤星共和國,這個國家的科羅拉多河流域盛產黃金。
mk2258 發表於 2018-4-13 21:22
第三百六十六節科羅拉多淘金熱

德克薩斯共和國的建立,和科羅拉多河爆發的淘金熱脫不開關係,這又是一個偶然引發必然的邏輯關係。

    在原本的歷史上,德克薩斯共和國也是先脫離墨西哥,然後併入美國,成為美國西南部的新墨西哥州、科羅拉多州、懷俄明州、奧克拉荷馬州、堪薩斯州等幾個州。

    但原本的歷史跟現在的歷史已經變化了太多,許多原本會發生的事情沒有發生,比如華人被當作苦力販賣到全世界的事情沒有發生。但很多事情,因為發生的背景和大勢無法改變,所以有一種性質不同,但相似的結果,那就是華人以自由民的身份向世界各地移民,華人走向世界,不是因為華人喜好冒險,主要是因為國內的土地已經養不活那麼多人了,土地飽和了,所以必須走出去。

    儘管原本的歷史上是以苦力的身份去接替廢除奴隸制後的黑人,在歐洲人的種植園、礦山中去做苦力,許多人就此死的不明不白,待遇上跟奴隸差不了多少。現在他們則以自由民的身份向海外移民,有一個強大的,高效的政府為他們提供幫助,甚至組織他們移民,效率高了很多,損失小了很多。不過具體結果其實並沒有改變,那就是華人還是走出去了,因為決定華人走出去這件事內因並沒有改變,也無法改變。

    歷史上德克薩斯獨立的內因是什麼,首先是1821年,墨西哥人向世界開放聖菲小道,允許商人通過這裡進行貿易,導致了美國移民大量湧入墨西哥的北方領土,這些美國人發現這裡氣候溫暖,土地肥沃,而且西班牙移民甚少,只有極少的殖民據點和傳教士據點,周圍生活著一些皈依天主的印第安人。結果美國移民在短短十年間就成為人口多數,接著渴望向西部擴張的美國政府策動了德克薩斯州的獨立。

    德克薩斯獨立的內因是美國移民和美國政府詳細擴張的野心,這些內因變了嗎?沒變!否則美國不至於跟強大的中國齟齬不斷,不就是想要搶奪印第安人的土地嗎。

    內因不變,就算過程有些曲折,最後的結果往往等候差不多。

    不同的只是過程而已。

    原來的歷史上,墨西哥因為剛剛獨立,被美國施壓,才開放了聖菲小道,允許美國商人進行貿易。這個歷史上,雖然西班牙捲土重來,在中國的幫助下,重新保住了墨西哥,墨西哥在西班牙的控制下,事實上要比墨西哥政府嚴密的多的。

    就以引起美國移民遷移的聖菲小道來說,歷史上這條小道的發現者是一個美國人,當然是美國那邊的發現者,西班牙人跟印第安人很可能早就知道這條路。這條小道是從阿肯色河通往美洲西南地區的必經之地,美國探險家澤布倫·蒙哥馬利·派克1806年,率領一支探險隊去勘測阿肯色河的源頭。當時這是無人知曉的地區,中國移民尚未翻越落基山脈,西班牙勢力雖然抵達過這裡,但沒有能力建立殖民地,當地是印第安人的家園。派克的任務是,與當地印第安人交朋友並宣稱該地區屬美國政府所有,說白了就是美國政府的一貫伎倆,從印第安人手裡騙取土地。

    派克溯河而上,到達了阿肯色河的源頭,派克山,這是以發現者派克的名字來命名的。冬天來臨,讓派克無法登山,不得不返回。然後,派克轉而向南,去尋找密西西比河另一條支流棗雷德河的源頭,但因迷路而進入了新墨西哥地區。這是西班牙的地盤,派克直接被西班牙人扣留。獲釋後,他沿著一條路線回家。這條路線就是聖菲小道,之後數以千計的美國拓荒移居者通過這條小道,從密西西比河流域進入新墨西哥地區。

    派克進入新墨西哥地區時,被西班牙人扣留並監禁了幾個月,這是因為作為一個殖民國家,西班牙一直很警醒別的國家向他的殖民地滲透,尤其是美國,是北美地區最大的威脅。

    所以跟歷史上不一樣的,這個時代美國移民新墨西哥地區並沒有那麼順利,沒有碰上墨西哥獨立,然後對邊疆毫無管理能力的時代。他們的滲透受到了西班牙殖民政府嚴格限制。

    相同的是,西班牙殖民政府跟墨西哥一樣,都開放了聖菲小道,這是因為南京和會上,西班牙為了得到列強承認他們對殖民地的權力,被迫宣布開放所有殖民地。聖菲小道所在的墨西哥北方地區,也是其中之一,西班牙人無法阻擋美國人利用這個權力進入這裡經商。

    但西班牙人一直小心翼翼的沒讓美國人建立殖民據點,但這個狀態被淘金熱打破了。

    由於中國在舊金山一帶早年發現並開採金礦,後來在修建鐵路和勘測過程中,又在內華達山脈中發現了金礦,並且大力開採;落基山脈連續發現大型金礦的消息,讓美國人深信不疑落基山還有其他未發現的金礦。所以一大批冒險家紛紛湧入落基山地區,這種專業人員有目的的尋找黃金,其實是非常容易找到的。因為落基山脈中確實富含黃金,許多黃金就在河沙中蘊藏,普通人見了可能不在意,但只要專業人士抓一把沙子,馬上就能知道有沒有黃金。

    先後在美洲和南非的黃金開採,讓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黃金生產國,每年黃金產量高達300到500噸,當年為了能向中國盛產黃金的殖民地出口商品,換取黃金,英國不惜聯合普魯士等國對中國施壓,因為全世界都認為,中國幾乎壟斷了黃金來源。

    中國壟斷黃金生產,同時又是商品出口大國,導致通過貿易的黃金,也不斷流入中國,這讓西方持續的陷入黃金緊缺狀態,英鎊的信用在多次戰爭中受到懷疑,英格蘭銀行多次停止兌付。英國尚且如此,其他歐洲國家和美國,則普遍實行金銀復本位,白銀這個不太穩定的貴金屬一直擔任著無可替代的貨幣角色。

    英國還有實力聯合其他國家向中國施壓,美國卻沒辦法挑戰中國,可當大家都認為落基山脈藏有黃金的時候,美國人是最興奮的,因為他們就在美洲,近水樓台先得月。中國統治區域的落基山脈他們去不了,就算發現了,也無法開採。可西班牙統治的墨西哥北方地區,也靠近落基山脈,也許哪裡也有黃金也說不定。

    所以在西班牙人的嚴防死守下,以開拓種植園為目的的美國人奴隸主無法進入新墨西哥地區,但一隊隊的美國探險家卻打著經商的旗號不斷在這裡考察和尋找。他們很快就發現了黃金,而且是儲量豐富的黃金。

    美國人並沒有直接開採,探險隊先是繪製了地圖,不知道是不是犯了錯誤,他們認為該地屬於科羅拉多河南部之流,按照中國跟西班牙人的協議雙方以科羅拉多河劃分邊界,科羅拉多河以北屬於中國,以南屬於西班牙,所以按照美國人的地圖,這裡屬於西班牙領土。

    所以美國探險隊找上西班牙殖民政府,宣稱他們對金礦擁有發現權,希望能得到西班牙殖民政府的開採授權,他們願意繳納高額的稅收。但貪財的新西班牙總督非但沒有給他們授權,反而以他們擅自進入西班牙領土為由,將他們扣押了,並提出要求他們交出地圖。顯然西班牙總督打算自己開採。西班牙人在這裡尋找黃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兩個世紀以前,但不知道是運氣不好,還是技術不行,始終沒有發現黃金。

    西班牙人小看了探險隊,對方有兩手準備,一邊尋求西班牙授權,一邊已經將消息傳回了美國,結果美國政府出面乾預,將被扣押的探險隊成員解救了出來。

    沒有得到授權的美國人並不甘心,在東部地區富商的投資下,他們組建起淘金隊伍,擅自進入淘金地淘金,反正地圖只有他們有,西班牙人找不到這裡,結果一隊隊的美國人悄無聲息的在金礦區滲透,短短幾年間,竟然有三萬人進入這裡。

    如此規模的人群,不可能永遠保密,而且他們一直要通過阿肯色河進行運輸,他們又在美國公開招募淘金工,西班牙人不可能不注意到他們,結果很快而且西班牙人收買了一個淘金工,結果很容易就找到了金礦位置。

    之後西班牙人迅速調集軍隊,可恥的是,他們在跟三萬淘金的美國人衝突中,正規軍隊竟然被打敗了。之後美國淘金工,迅速聯繫阿肯色河南方其他地區的美國冒險家,許多是偷偷進入這裡捕獵水獺皮毛的獵人。這些人在一起開會之後決定,宣布獨立,脫離西班牙,建立自己的國家。

    他們宣布自己的領土從科羅拉多河和阿肯色河往東、往南,一路延伸到墨西哥灣,可實際控制區,也就是金礦附近地區,連南方格蘭德河附近的聖菲小道上的重要城市,西班牙人在墨西哥北部統治的核心聖塔菲都無法越過,更何況到墨西哥灣了。

    美國人宣佈建國之後,西班牙人自然不承認,馬上繼續派兵鎮壓。結果五萬西班牙大軍,竟然敗於只有三萬的臨時拼湊起來的德克薩斯軍隊。領兵者是一個傳奇人物,名叫薩姆·休斯敦。

    鎮壓失敗後,西班牙人打算再繼續增兵,美國發出抗議,要求西班牙接受德克薩斯共和國獨立的現實,美國願意進行斡旋,收縮德克薩斯共和國宣稱的領土,希望雙方能夠達成和平協議。

    歷史上的墨西哥政府,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放棄了德克薩斯。

    可現在統治墨西哥的是西班牙,而且在得知那裡有豐富黃金的情況下,西班牙不可能放棄。為了避免美國介入,西班牙政府尋求得到中國美洲政府的支持。

    但當皇太子派人詳細調查當地地形之後,突然發現,金礦所在位置,哪裡是西班牙的,更不是美國的,哪里赫然應該是中國美洲領土!
mk2258 發表於 2018-4-13 21:22
第三百六十七節屬於中國的金礦

    平心而論,中國對美洲西部落基山脈的探索,是一個後來者,1541年西班牙探險家弗朗西斯哥.V.德卡羅納多率領一支探險隊,就從墨西哥出發北上到後世的美國新墨西哥、德克薩斯、俄克拉荷馬和堪薩斯等地進行過探險了,返回墨西哥的途中經過了科羅拉多州的東北角一帶。因此黃金礦區所在位置的第一批考察隊應該是西班牙人,可惜西班牙人沒有發現黃金。

    1682年法國探險家卡維萊和拉薩利沿著密西西比河進行了探險,將阿帕拉契亞山和落磯山之脈之間的廣大土地都宣佈為法國所有,並根據當時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名字命名為路易斯安那,法國人是第二批到這一帶的探險家,當然,他們也沒有發現金礦。

    美國人是1803年從法國手裡買下路易斯安那之後,開始大規模進入落基山脈東麓地區探險。美國人堅持認為,法國賣給他們的土地,是一直到落基山脈的。所以他們不斷派出探險隊,向落基山脈進發。但西班牙人從來沒有承認過法國宣稱的路易斯安那領土,西班牙人認為自己比法國更有資格聲稱這裡的主權。因此西班牙人對這些美國探險隊一向不客氣,這才有了扣押美國派克探險隊的事情。

    金礦所在地,就位於派克山附近的眾多溪流中,發源於山峰南北的溪流中都有金沙,直到北方一百多公里的地方,依然能夠看到金沙遍地,因此這是一個巨大的金礦區。如果當年派克探險隊能夠翻越山脈,或者仔細探查附近的河流,也許他們就能輕易發現黃金,結果他們因為冬天返回南方,進入了西班牙領地,被人扣押了半年。

    中國進入這裡,已經是拿破崙戰爭之後的事了,拿破崙戰爭之後,從西班牙人手里奪取了加利福尼亞,以科羅拉多河為界,這裡恰好是科羅拉多河、阿肯色河的源頭和分水嶺,也就說說拿破崙戰爭之後,中國在名義上才進入這裡,當時還歸美洲公司管轄。

    真正大規模進入西部地區,那都是十年之後的事情了,那時候美國人已經進行了多次勘察。雖然依然沒有發現黃金,但已經弄清楚了阿肯色河一直到落基山脈的源頭地形。但美國人認為,科羅拉多是一個貧瘠的高原,位於落基山脈之中,完全是不適合農業耕種,也不適合人類居住。

    為了終結邊境地區的爭議,美國曾在1819年和西班牙談判簽訂了Adam-Onis條約,確定將阿肯色河作為美國路易斯安那領地與西班牙所屬墨西哥殖民地的分界線。但美國一直沒有在這裡進行開發,因為這裡實在是找不到可以開發的價值。後來在歐洲列強干涉北美的危機爆發之後,中國也已經擴張到了密西西比河,跟美國重新簽訂了條約,科羅拉多高原大部就成了中國領地。

    可是因為中國人也找不到開發價值,因此對這個連山石都不長草的干旱地帶,沒有任何興趣,這裡一直是印第安人捕獵的地方。

    直到美國探險隊沿著阿肯色河,在派克山附近找到了大量黃金之後,大量淘金工才湧入這裡,接著就是德克薩斯共和國的獨立。

    在美國人標註的地圖上,他們認為金礦所在地的溪流是從南往北匯入科羅拉多河的,那麼就屬於西班牙屬地,可中國派人調查之後突然發現,這裡跟科羅拉多河沒有半毛錢關係,儘管就在科羅拉多河源頭附近,可這裡位於分水嶺的東部,這裡的河流是往北往東流淌的,剛好跟科羅拉多河隔了一個分水嶺。

    而地理位置上,派克山毫無爭議的是位於阿肯色河以北,由於跟美國和西班牙的協議,密西西比河以西,阿肯色河以北,是中國領土。

    不知道美國人標註這裡的河流流向科羅拉多河是他們自己弄錯了,還是有意為之,但這裡是毫無爭議的中國領土,又有極其豐富的黃金儲量,皇太子馬上通告西班牙和美國政府,對這裡宣示了主權,雙方一下子都懵了。

    消息傳到民間,兩國民眾馬上憤怒了,他們不管中國出示的地圖證據,由於中國在美洲地區一向的強勢擴張政策,讓美國和西班牙兩國民眾都偏執的認為,這是中國人在強行搶地盤,在搶黃金。

    所以兩國同時宣布,不接受中國的調查,反倒是兩個因為德克薩斯獨立而爭執的國家,此時開始一致對外。

    每個時代的戰爭都有一定的經濟因素,都是為了爭奪某種特定的資源,古時候最多的是爭奪耕地,爭奪河流的控制權,因此主要是領土爭奪問題;到了工業時代,各種資源開始引發戰爭;普魯士為了奪取金屬礦藏和冶金工業中心西里西亞,跟奧地利、法國、俄國同時開戰;西班牙為了金銀,滅亡了美洲的阿茲特克和印加兩大帝國;英國為了黃金和鑽石,欺凌弱小的布爾人國家。

    後來的石油更是一次次引發戰爭。在石油戰爭之前,顯然引發戰爭最多的,就是對貴金屬的爭奪。而黃金這種金屬,顯然值得人類為此而戰。

    作為北美地區人口最多的勢力,皇太子有恃無恐,這些年他在美洲經營的十分牢固,可以大量調動這裡的人力物力,打一場大型戰爭。

    在認為自己佔有絕對道理的情況下,皇太子直接派兵先把金礦區佔領再說,以免黃金大量外流。

    誰能想到,在黃金的刺激下,淘金的美國冒險家能爆發出那麼大的能量,他們之前打敗西班牙軍隊,並不是西班牙人就那麼弱,而是依託山地地形的他們,確實讓人頭痛。

    他們最熟悉這裡的地形,皇太子派出了十萬大軍,卻讓他們的偷襲弄得狼狽不堪,始終無法將他們趕出派克山地區。十萬人的運輸補給,就是一個艱鉅的任務。

    最不利的是美國、西班牙秘密達成了協議,並且美國得到了英國的支持,一場英美西三方,對中國美洲的局面開始形成。

    然後三國同時向中國政府提出通牒,要求中國放棄侵奪美國和西班牙領土,撤出軍隊!

    三國的態度,得到了整個歐洲的同情,所有人都覺得,肯定是中國在謀奪金礦所在的美國和西班牙領土。

    皇太子自恃實力強大,拒絕了三方通牒,三方竟以此為由,向中國宣戰!
mk2258 發表於 2018-4-13 21:22
第三百六十八節令人失望的太子

週瑯收到英美西班牙三國的宣戰書後,不由得長嘆一聲,不是他怕戰爭,也不是擔心打不贏,而是對於皇太子的處置感到遺憾。

    在爭奪金礦區期間,中國理藩院全力配合皇太子,美洲的事情,一切都以皇太子的態度為準,這是周瑯在培養接班人。

    可誰知道周繼統把一手好牌打的如此稀爛。

    他本來可以聯合其他國家,對付一個的,各國之間都有矛盾,利用的好,就能讓自己得到一個幫手,讓對方得到一個敵人,可弄成跟北美所有勢力都為敵的程度,實在是說不過去。

    英國跟美國走進還情有可原,英國一貫的政策就是聯合弱小打壓最強,中國是北美最強勢力,同時也是現在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英國人不會放過任何一個打擊中國的機會。所以英國是很樂意跟美國走進的,通過讓渡一部分利益,拉攏美國。但中國其實也是可以的,大可以支持美國人得到整個加拿大,換取美國的支持。隨著中國在美洲成為第一大勢力,週瑯對美國的擔憂已經不復存在,即便美國得到了廣袤的加拿大,也不至於對中國造成威脅。

    但皇太子的操作下,先是因為加拿大寒冷的土地,跟英國交惡,因為印第安人問題,跟美國交惡,讓英美率先走到了一起。這還值得理解的話,西班牙跟美國都快因為德克薩斯打起來了,竟然也能弄的兩國聯合起來,這簡直就是不可理喻。而且西班牙一直都是中國在美洲地區最重要的盟友,西班牙在國內革命期間,依靠中國才得以勉強保住殖民地不失,拉普拉塔殖民地,甚至就是在中國軍隊幫助下收回的。

    結果皇太子連這樣的盟友都逼到了敵人一邊,讓周瑯感到了一種不可思議的愚蠢。

    當然皇太子周繼統本人並不是一個弱智,不是一個傻子。從小到大關心這個兒子,他很清楚儿子的智商中上,接受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不至於連政治常識都不具備。但在美洲這幾年的執政,少有值得一提的妙筆,不是中規中矩,就是負分。

    這又是一次偶然引發的必然,跟英國一戰是遲早的事情,上次全球爭霸結束之後,其實雙方都沒有達到目的,中國雖然奪取了大片英國殖民地,但並沒有打擊到英國艦隊,跟英國人的小規模海軍對抗中,並不佔優勢。英國則完全喪失掉了印度洋的控制權,在印度洋周邊,僅剩下一個塔斯馬尼亞島作為流放犯人的殖民地,完全無法支撐起他們對印度的有效控制。但在地中海,英國則繼續保持制海權。

    那場戰爭中國滿打滿算其實也就打了一年,英國當時已經是強弩之末,所以戰後英國人並不服氣。十年過去了,英國人平衡了財政,並且在世界上第一個完成了工業革命,現在的英國已經開始轉入自由主義經濟時代,向全世界出口機器設備,他們的發明創造依然是世界一流的。

    其他國家才剛剛開始工業革命,中國的工業規模很大,但距離完成工業革命還看不到頭,而且因為特殊的文化背景,中國人的發明創造能力似乎依然沒有激發出來,儘管有許多基於蒸汽機的改進技術,比如對傳統手工業進行了大量改造性發明,但那種能夠影響時代的發明創造幾乎沒有。這讓英國人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特殊的那一個,是最具有創造力,最富於冒險精神的民族,民族自豪感並沒有因為勢力比歷史上大為收縮而下降。

    中國的情況,跟法國類似,權力非常集中,權力就是資源分配的方式,結果也跟法國一樣,基本上沒有什麼跨時代的發明。法國的問題在於,他們總是習慣將精英組織在一起,組建科學院對前沿科學進行探索,所以法國在許多理論研究中做出了相當的貢獻。而英國人專注於實用,他們的發明創造是一個個被利益驅動的企業家推動的,總是貼近於實用領域。

    但原因恐怕沒有那麼簡單,法國人很早就從英國引進了蒸汽機,1770年,皮爾兄弟從英國秘密訂購了蒸汽機,然後嘗試進行長時間的改進,但他們失敗了,他們的改進總趕不上英國最新生產的蒸汽機。這被認為是法國缺乏英國那種自由的思想交流,所以扼殺了創新。但事實上,是法國人的模式不對,英國對蒸汽機進行改進的人成千上萬,而在法國卻局限於個別發明家。

    週瑯儘管引入法國技術人員來推廣工業化,但並沒有拒絕英國技術人員,只是引入英國技術人員的層次較低,高層次的英國專家是不可能來中國的。但周瑯引入了大量的英國製度,比如被認為鼓勵創新的專利法。專利法在美國執行後,迅速在建國後的美國,引發了發明創造的熱潮,但在中國實行之後,引起的效果並不明顯。確實有一些因為專利註冊而發家致富的人,但大多數發明,工匠們寧可選擇保密。

    雖然情況正在變得良好,越來越多的新發明被註冊,然後推廣開來。但這些發明創造,依然沒有革命性的發明。比如蒸汽機,火車,輪船等發明都沒有出現。週瑯有時候猜測是不是時機不對,因為中國步入工業時代畢竟太晚,重要的發明都給人家發明完了。在要創新出新的發明,就得是內燃機和電力了,而這兩樣技術,目前還不具備誕生的條件。

    週瑯的知識儲備,也不具備纏一個馬達的能力,所以他也不去畫蛇添足的去發明創造。另外作為一個君王,他更關心的是,培育一個創新的土壤,而不是發明幾樣技術來出風頭。中國人的創新潛力到底該如何激發?這是一個大問題。週瑯發現,以他的能力,似乎找不到答案。但他毫不懷疑中國人的創新能力,扯四大發明有些欺負人。但到了信息化時代,中國人的創新能力似乎又回來了。

    但互聯網時代的創新,主要是經營模式的創新,依然不是技術性的。從沒有哪家互聯網公司是通過註冊專利發家致富的,所以那種創新,大概可以歸類到科舉這樣的製度創新,而不是蒸汽機這樣的技術創新。當然技術創新也有,在手機、通訊等項目中,中國人也漸漸開始嶄露頭角。

    首先這絕不是製度上的問題,也不是智力上的問題,恐怕根源在於文化。

    移風易俗,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慢慢培養吧。

    而且這也只是周瑯關注的次要問題,他更關心的商業文化問題,只要中國解決了商業文化問題,即便沒有什麼創造力,通過引入技術,也能雄踞世界。在推廣商業文化上,週瑯十分慶喜,因為他已經找到了方法。

    被動的發現,主動的探索,中國終於誕生出了自己的商業文化。但跟周瑯想像中的,完全不一樣。

    在中國推廣商業文化,總是要面對一個重農抑商的老思想。商人長期是受到鄙視的,鄙視到他們自己都鄙視自己,這就給了商人階層沒有一個持續發展的動力,總是在積累足夠的財富之後,用財富來擺脫自己的身份,為什麼商人賺了錢後就回老家買房子買地的原因就在這裡。

    小商人如此,大商人同樣如此,潘振承做到了十三行總商的位置,他在歐洲都擁有相當大的影響力,讓許多知道他的西方貴族艷羨不已,可在中國他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的身份,潘家的家譜中,有意識的刪掉了他經商的那些內容,似乎他從來沒做過商人,但是哪怕家族一個子弟考中了秀才,在家譜中都要大書特書,對商人來說,十三行總商的頭銜,實際上連一個秀才都趕不上。

    在這種文化影響下,其實很難出現世代經商的富商家族的,這不利於商業資本的積累,也不利於商業經驗的傳承。晉商之所以能夠延續數百年,主要還是因為在山西那個地方,誕生出了不歧視商人的文化。所以許多家族可以時代經商,將資本和經驗都傳承下來。而其他地方的人,哪怕是同樣著名的徽商,經商也只是作為第二個選擇,家族中最優秀的子弟,一定是培養他讀書做官的,其次才是繼承家業做生意。

    週瑯發現,當大型商業公司出現之後,重農抑商的文化傳統雖然還在,可是社會上的商業氣氛突然濃厚了起來。競爭變得激烈,社會資源分配越來越偏重於商業分配。這意味著商業開始在社會中站穩腳跟。

    究其原因,這種大型股份製商業公司,都不是一家一姓的產業,而是由許多大商人合夥成立。他至少解決兩個長期困擾中國商業發展的問題,那就是資本和經驗積累的問題,股份制公司可以上市融資和發行債券,資本的積累就不再是限制,只要有好的項目,基本上不愁找不到資金;經驗問題也得以解決,因為公司的董事們、掌櫃們一般都是功成名就的大商人。他們並不缺乏商業經驗,另外這些年培養出來的專業會計、財務人員,也是很好的經理人。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mk2258

LV:9 元老

追蹤
  • 1120

    主題

  • 100531

    回文

  • 46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