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民國】大國崛起之東方日不落 作者:狂人阿Q(連載中)

 
mk2258 2018-2-24 20:39:01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706 50356
mk2258 發表於 2018-4-22 20:59
第三百七十九節天子大點兵(2)





    鄉兵的財政供應,最開始有很大的爭議。

    800萬人,光是糧食、服裝和武器彈藥,就是一筆十分龐大的開支。傳統農業社會,是不可能支撐這麼龐大的開支的。唐朝時代的府兵制度能運行相當長一段時間,靠的是唐初較為充足的土地儲備,誰服役,誰擁有土地,這種政策下,能夠極大的激勵士兵的鬥志,而且唐兵很有榮譽感,他們是一群有產階級組成的軍隊,他們是國家最基層的既得利益者。而且因為服役,加上輕徭薄賦政策,他們的收入都能踹到自己腰包裡。而相應的,輔兵的武器裝備,都得自備。

    唐朝的府兵原則五代十國時期的軍制,這一時期的木蘭辭中描寫道,“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花木蘭出征前,連馬匹都自備,一來說明府兵自備武器的原則,二來也反映出府兵經濟條件相對優渥,有錢的府兵連戰馬都能買得起。

    這套原則用在中國鄉兵身上則不合適,讓農民擔負這些開支,一來增加他們的壓力,未必人人都買得起,二來會影響到他們參軍的熱情,軍方建議強徵,按照法國的製度,將兵役看作每個人的義務。這勉強算是一個解決方案,但這樣一來,會讓人將為國家服役,看作是一種苦役,既要出錢,還要出力,影響士兵的士氣。培養軍人的榮譽感,週瑯一直認為很有必要,將其視作現代軍隊的特徵。

    所以這筆錢得國家出,可即便按照輔兵一個月五兩的月餉,800萬人也是一筆龐大的開支,根本無從劃撥。但周瑯依然堅持由國家出這筆錢,這不是錢的問題,是錢買不來的尊嚴感的問題。你強徵他們入伍,還要逼迫他們花錢買武器裝備,人性本私,自然不高興。對於國家來說,撈錢哪裡不能撈,強壓作為國家支柱的軍隊的支出,這是自掘墳墓。

    明朝就是前車之鑑,朱元璋以農民式的精明,發明了軍戶制度,以為可以不掏軍餉就能養兵。對軍戶又過於嚴苛,不但服兵役,還要納稅,導致軍戶普遍窮困,甚至到了賣兒賣女的地步,到了最後,軍戶甚至被民戶歧視。這樣的軍隊當然無法打仗,別說打八旗了,農民軍都打不過。

    週瑯寧可從其他百姓身上加重稅賦,也要支付足額的軍餉,這是講得通的道理。所謂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

    而且經過審慎的預算,其實這筆支出並不是龐大到國家無法支撐的地步,鄉兵跟輔兵不一樣,輔兵是常備兵,鄉兵是後備兵,不需要常年服役,只需要在農閒時期,進行短時間的訓練罷了。如果只以他們作訓時間為服役期計算軍餉的話,每年也只需要在冬季的兩個多月時間,支付軍餉。

    被抽中入伍的青壯農村子弟,他們的家庭不但免除賦稅,在受訓期間,還能拿到輔兵的相當於每個月5千文錢的軍餉。這對於農村地區,平均短工價格700到800文的水平來說,是一筆不菲的收入。免除賦稅,加上這筆額外的收入,只要選中鄉兵的家庭,他們的收入水平很容易就上一個檔次。

    因此老百姓對這種農閒時期參加訓練的鄉兵制度,很容易接受,甚至歡迎,推行起來非常順利。標準作訓時間是三個月,但不固定日期,而是各地根據當地的農產品,最多可以分為三個週期進行集訓,每次一個月時間。

    古語說,春種、夏長、秋收、冬藏,指的是農業的四時規律,但那是傳統農耕技術,種植單季作物的情況,事實上,中國早就開始輪種模式,北方地區是一季小麥、一季玉米,南方有雙季稻。秋收之後直接秋種,等不到春天。

    因此很少能有連續三個月的農閒時間,大多數地方都是在種收之間抽出一個月時間,冬季抽出兩個月時間。收種之間的農田日常維護,則都是由家庭中的其他勞動力承擔,除草、翻耕之類的工作,婦女和老人也能幹,灌溉等種體力勞動,對大多數不止一個男丁的家庭來說,也不是困難事。而鄉兵徵召的一個原則就是,不招獨生子。因此盡可能規避了一切影響農耕的弊端,戰場上也基本不可能出現那種臨戰前,讓獨子留守為家庭保留種子的狗血劇情了。

    對政府來說,支持800萬人每年三個月的軍餉,平均每人15千文,依然是沉重的負擔,所以為了建立這個後備兵役制度,還是增收了一些稅收,而且是按照人頭來算,男女都要納稅,就叫兵役稅,為什麼連女人都要納稅,原因很簡單,因為周瑯認為女人也有服役義務,他的軍隊中可是有女兵的,女兵同樣免稅,同樣拿軍餉,目的還是鼓勵更多家庭將女子送入軍隊,因為女兵長期短缺的現像一直都沒有解決。

    總計12000千文的開支,平攤到4億人口頭上,沒人不過300多文錢而已,其實也算不得沉重,但依然開始出現隱匿人口現象,這是周瑯開始第一次直接向人收直接稅,投入的力量很大,嚴重打擊這種隱匿人口現象,一旦查出來,後果十分嚴重,父親不給女兒報戶口的,可以流放。

    一邊是高壓打擊隱匿逃稅現象,一邊是高收入吸引,女性兵員的問題竟然解決了。

    當然對那些確實貧困到拿不出300文錢的家庭,也是可以免稅的,這樣的家庭確實有,除了極個別是因為自身懶惰原因造成的之外,那些因為意外,比如主要勞動力意外死亡,病故,家中只有孤老婦孺的家庭,不但免除這些稅收,甚至還有救濟。不過在目前的社會管理程度上,不可能兼顧到所有人,總有這樣那樣的原因,讓該受救濟的人得不到救濟,不該得到照顧的人享受照顧,這是社會公平問題,是行政層面的問題。

    自從建立起這套鄉兵制度,已經過去近十年,鄉兵一直訓練,卻從未真正的動員過。

    因此這套制度的力量還沒有經過考驗,週瑯之前也一直按捺著沒有命令總動員,只是對西北地區,包括伊犁和哈薩克在內的地區,實行的動員。戰兵陳兵邊境、輔兵入駐邊防要塞,鄉兵在後方武裝起來,僅僅是陝甘、蒙古和伊犁、哈薩克五地,動員起來的鄉兵就高達五十萬人,加上戰兵、輔兵,足以應對俄國人的挑戰。

    之前一直沒有進行更大範圍的動員,一來是認為不需要,二來是因為不想刺激俄國人。

    可最近發生的一件事,讓周瑯知道,俄國這匹脫韁的野馬,已經拉不住了。

    俄國不是滿清,俄國人的政治頭腦中進行的是短期的計算,而且跟西方一樣,不會將感情計算在政治計算之內,憑藉簡單的利益和力量對比,他們認為自己有取勝的希望,在英國的遊說下,俄國參戰已經是定局。

    他先是要求中國將俄國境內的鐵路和礦產交還俄國,中國外交官答應了,但提出要在戰後,或者俄國支付補償,俄國卻強行查封了這些資產,中國開始進行外交抗議等程序。接著俄國繼續進逼,派兵控制了敖德薩和塞瓦斯托波爾火車站,對外宣稱擔心因為英國和中國的戰爭,導致這裡被英國海軍侵犯。

    這兩個火車站就位於港口附近,確實是俄國領土,但一直都是中國鐵路公司在經營,負責治安的是鐵路警察,而不是俄國軍隊,現在俄國軍隊控制這裡,暫時還沒有中斷鐵路運輸,但他們到底是為了防備英國進攻,還是為了給英軍登陸提供方便,週瑯有自己的判斷。

    俄國人的行動已經表明了態度,就差一個宣戰而已,他們之所以不宣戰,只是不想把挑起戰爭的責任承擔起來。

    “總動員吧!”

    週瑯下這個決定十分沉重,因為這意味著數以百萬計算的軍隊將被徵召起來,未來將有成千上萬的年輕人血灑疆場。

    總動員令,由內閣起草,兵部核准,皇帝簽署之後,迅速傳遞到各個地方。

    無數信使從南京出發,沿著驛站,馬不停蹄,手持令箭,人不離鞍,穿州過縣,一進城門,信使先高喊一聲:“天子大點兵!”

    直奔縣衙,投下公文,拔馬就走!

    各縣官吏,馬上將工作重點轉向招兵上來,根據最高行政級別的皇命來運作,他們必須在一個月之內,將全縣的鄉兵集結起來。

    然後縣鄉兵向府城集結,府城再向省城集結,然後集中起來受訓,盡快讓他們的軍事技能滿足戰爭的需要。

    中國的總動員馬上就讓俄國人緊張起來,他們的外交官馬上來詢問中國的動員針對誰。

    俄國人這是明知故問,不過他們可以打著防備英國進犯本國港口的名義,控制中國鐵路公司管理的火車站等地方,週瑯立刻還了一個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告訴俄國人,調兵西進,是為了防止英國人從黑海方向發動攻擊,俄國不也有此擔心,才派兵控制敖德薩和塞瓦斯托波爾的火車站嗎?

    同時中國外交部門順勢要求俄國放開邊境,中國將會為了保護自己的鐵路資產,跟英夷死戰到底!

    俄國人頓時傻眼了,他們一步步找各種藉口進逼,不是怕開戰,而是不想背上率先挑起戰爭的責任,現在中國軍隊卻要通過俄國國土,這是無論如何不能接受的。於是俄國人表示他們可以保護自己的領土,以及領土上的中國商業資產,請中國放心,俄國是不會讓一個英國士兵踏上俄國領土的。

    但中國軍隊強行穿越了邊境。

    俄國終於找到了理由,以此為名,向中國發出最後通牒,通牒時限一過,俄國向中國宣戰了!

    至此,中國的敵國增加到了四個,英美俄西。

    因美洲金礦而起的戰爭,朝著世界大戰又邁進了一步!
mk2258 發表於 2018-4-22 20:59
第三百八十節鬆懈的戰時內閣





    幾百萬人動員,數十萬人流血,數以億計的成本,以周瑯的秉性,如果不能得到豐厚的回報,他是絕對不會死心的。

    但他不是一個充滿想像力的賭徒,而是一個務實的商人,賭徒一定會睜著血紅的眼睛,恨不能生吞所有對手的籌碼。

    週瑯卻很清楚,一次性消滅所有敵人是不可能的,但在重點打擊誰的問題上,他也一時陷入兩難的選擇中。

    戰時內閣已經成立,性情較為柔和的黃求憂“主動”請辭,性格相對強硬的林第上台執政,六部尚書皆為內閣成員之一,同時還有陸師、水師參謀長,公行監督伍秉鑑,一共十人組成。

    戰爭期間內閣成員不得休假,不得離開辦公地點,吃喝拉撒都在衙門中進行。內閣將於皇帝一起辦公,緊急事件可以打破以往辦事流程,直接以皇命通行全國。包括出台法律,發布軍事命令等。

    週瑯要求內閣一起商討戰爭的目的,最低目的和最高目標。

    打贏是基礎,討論的不是輸贏,討論的是勝利的目的,是不惜一切代價去爭取的目標,是不管付出任何代價也要爭取到的結果。

    目標基本集中在兩個方向,一個認為應該主要針對俄國,一個認為應該主要針對英國。

    針對英國的意見,主要是水師、戶部和公行,他們認為英國的威脅最大,對水師來說,英國海軍將是他們面對的唯一對手,打擊英國就是支持海戰為主;戶部則因為英國商品長期以來都是中國商品的最大競爭者,英國的競爭影響到了戶部的收入,他們早就將英國看作眼中釘,公行同樣如此,英國金融界是中國銀行業唯一的敵人;他們給出的理由也很充分,英國一直以來針對中國,不斷慫恿、支持對中國的敵對行為。英國不除,則中國永無寧日。

    針對俄國的意見,主要是陸師,俄國跟中國經濟聯繫緊密,更多的是互補而不是競爭,俄國的土地不適合棉紡織工業的發展,因此他們主要進口紡織品,中國和英國商品壟斷俄國市場,俄國的皮毛、礦產則是中國工業的重要原料來源。但對陸師而言,俄軍將是他們最大的敵人,不堅持打擊俄國,還能打擊誰?陸師給出的理由是,雖然每一次針對中國的戰爭,都是英國挑動的,但俄國無疑是英國人手裡最鋒利的一把刀,英國鞭長莫及,但俄國就近在咫尺,所以先斬斷俄國這把刀子,再考慮英國這個陰謀的執刀人,這才是最合理的步驟。

    週瑯又分別詢問雙方,把主要力量集中於打擊英國如何,集中於打擊俄國又如何?

    水師表示,優先打擊英國,則應該集中艦隊,從地中海方向與英軍爭奪制海權,將英國趕出地中海,一步一步進逼倫敦,最後直接登陸英國,徹底摧毀這個跳梁小丑一樣的島國。

    陸師表示,優先打擊俄國,則將主要資源用於俄國方向,全力摧毀俄國軍隊,攻占俄國國土。

    週瑯又問,打敗兩國之後,如何處置兩國?

    水師回答,佔領英國之後,應該扶持一個對中國友好的政府,或者是一個共和政府,或者從歐洲選擇一個王室統治英國,並且在英國駐紮水師,讓英國永遠沒有在挑戰中國的能力。

    陸師回答,佔領俄國之後,也應該推翻沙皇統治,為俄國挑選一個恭順的王室,讓俄國成為中國屬國。

    中國的外洋水師學習的是英國海軍組織模式和戰略戰術,他們的思想較為西化,因此明白歐洲沒有滅其國併其民的傳統,扶持傀儡才是最常規的做法;陸師學自法國,但也帶有鮮明的中國習慣,他們雖然也覺得吞併俄國不現實,但讓俄國成為中國的屬國,還是合理的。

    週瑯卻認為兩個方案都不現實,雙方都沒有提出直接吞併兩國,這體現出他們都還是理智的。不管是英國還是俄國,打敗他們有機會,佔領他們也有機會,但長久統治他們,幾乎沒什麼可能。英國已經是一個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這種國家很難征服,征服後又很難同化。俄國雖然是一個農奴制國家,但受過教育的高層精英民族觀念極為強烈,加上人口接近四千萬,同化他們要花費的資源太高,遠不如去殖民那些文化落後的地區,比如非洲。

    對中國來說,滅國的最大目的,其實就是佔地而已,俄國的地很多,但俄國的人也很多,付出沉重的代價,除非採用種族清洗的政策,否則很難得到俄國的土地;英國更不用說了,島國連土地都沒有,打擊英國的目的,純粹是軍事目的。

    對這兩國國家,優先打擊誰,次要打擊誰,在資源絕對充足的情況下,其實也不需要去區分,因為一個海洋國家,一個大陸國家,打擊他們的方式方法是不一樣的,一個是歐洲最強的海軍,一個是歐洲最強的陸軍,陸師和水師都希望能把自己有限供應自己。

    “劉尚書,我們的物工能保證水陸兩面全面進攻嗎?”

    週瑯向工部尚書劉千源詢問。

    工部是最早改革的部門,權力大大增加,但更加專業,不向過去那樣還得自己開闢財源,現在都是戶部同意撥款。他們的權力主要體現在,編制和推廣各種行業規範,培養和考核各種專業工程人才。以及對全國的工礦業進行總體性管理,掌握著整個國家的工業生產數據。

    劉千源道:“人力物力充盈,只要有錢。”

    週瑯瞪了他一眼,劉千源的專業能力毋庸置疑,家庭出身是孤兒,早期學校畢業,第一批派往歐洲學習的留學生,在英國學習礦學,回國後在皇家科學院地質科長期工作,工部改革後,進入工部工作,一直爬到尚書位置。

    週瑯加重語氣道:“劉尚書,你直接回答我的問題,錢的事情不是你該考慮的。你就告訴我,一年能生產多少支槍,多少門砲,造多少艘船。能堅持幾年?”

    劉千源冷汗直冒,這些數據他確實沒有準備,工部要管理的事情太多了,平時這些數據問題,都是他直接問下屬文吏的,到了別人問他的時候,他一時半會真說不上一個數字來。

    看到劉千源的窘態,週瑯就知道,他沒做好準備。

    馬上轉向其他人。

    “趙參謀,水師有多少艘戰船你總該知道吧?”

    水師參謀長馬上道:“外洋水師總計一千三百六十艘戰船,戰列艦有300艘,運輸船,醫療船等一千餘艘,內洋水師——”

    週瑯揮手製止,內河艦隊沒必要聽了,轉而詢問陸師。

    “宋參謀,馬步兵所需武器彈藥,馬匹車輛,這些你總該了解吧?”

    陸師參謀長宋旺馬上起立,昂首挺胸:“馬步兵武器彈藥充足,儲備可用半年!”

    週瑯冷哼一聲,估計這一個參謀長,也不太可能知道倉庫裡到底有多少儲備,只能以這些虛的話頭應付。

    已經開戰三個月了,軍隊尚且如此,其他部門就更不用說了。

    週瑯有些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猛地拍了一下桌子,恨恨的站了起來,直接指著一個個位高權重的大員。

    “你們啊!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話說的多好,整天光知道掛在嘴邊。都開戰了,一個個的竟然連自己有多少斤兩都不清楚,還談什麼知彼!今天散會,明日再議!”

    說完,週瑯拂袖離開作戰室。

    戰時內閣就在皇宮中,騰出前殿給內閣使用,週瑯回到后宮,妻子陳三妹看他滿臉陰沉,伺候茶飯之餘,頗多自責。

    “都是繼統惹的禍亂。當初就不改讓他去美洲,放在咱們身邊才好教育不是。這都怪你,養不教父之過!”

    因為把周繼統派往美洲歷練,這件事上,皇后陳三妹沒少埋怨週瑯,她就這一個兒子,兩個女兒早就嫁人了,如今她年紀大了,對子女格外的思念。兩個女兒也嫁的遠,一個嫁到了安南國,一個嫁到了朝鮮國,都做了王后,可陳三妹才不喜歡兩個藩屬國的王后。

    “不吃了!”

    週瑯一推飯碗,扭身就走,老夫老妻時常拌嘴,也是習慣了。難得的是,皇后跟皇帝拌嘴後,還能床頭打架床尾和,這曾經是周瑯羨慕朱元璋和馬皇后的地方,真的實現了,有時候覺得又沒有那麼好。

    反倒更想往那些只會順著自己,討好自己的年輕妃子處去。

    週瑯的兩個嫡女嫁到了兩個番國做王后,其他女兒大都跟本國的權貴聯姻,還有一些其他國家的王子想要娶一個中國公主的,但在一個鄙視夷人的文化背景下,公主們自己一聽要遠嫁西域都哭的死去活來的,洋人在中國各大口岸並不鮮見,但他們的容貌依然很難讓人接受,廣東人叫他們番鬼,這個外號已經傳遍了全國。

    所以周瑯拒絕了所有西方國家的聯姻,曾經一度考慮過南非和滿清的聯姻,後來也打消了念頭。

    “陛下,贖罪,奴婢沒有準備。”

    朝鮮國的皇妃金敏書在周瑯親自到來後,匆忙請罪。
mk2258 發表於 2018-4-22 20:59
第三百八十一節國大生驕





    正是吃飯的時間,她桌子上素檢的擺著四菜一湯,都是素食。

    “給我盛飯。”

    週瑯沒有客氣。

    坐下就吃。

    “朝鮮的泡菜?”

    四菜中還有一個醃菜,他大口嚼著醃白菜,反倒來了胃口。

    金敏書搖了搖頭:“四川師傅做的。是冬天湖畔菜園收的白菜。”

    週瑯點點頭:“比之朝鮮國的泡菜如何?”

    金敏書道:“上國風物,朝鮮小邦自然是不能比的。”

    週瑯不由苦笑:“一盤醃菜,哪那麼多講究。”

    金敏書忙道:“皇上教訓的極是。”

    週瑯隨口問道:“你有兩年沒回家省親了吧?到漢城的火車通了,你不想回去看看。”

    金敏書搖頭:“朝鮮窮鄉僻壤的,沒什麼好回去的。就是有一些姐妹,時常思念。陛下若是恩准,奴婢把她們接來宮中?”

    週瑯嘆道:“我一把年紀了。就別再給我塞女人了。來玩玩倒是可以,南京好些個王子青春年少,互相瞅對眼了也是良配!”

    週瑯嫁了一個女兒給朝鮮國王,朝鮮這些年沒少往週瑯身邊送女人,總計不下三五十個了,週瑯甚至無法叫出每個人的名字。其中半數是朝鮮宗室女子,後來乾脆有一些朝鮮豪族的女子,也送了進來。這個金敏書就是安東金氏出身。此外還有豐壤趙氏,驪興閔氏等朝鮮的名門望族。

    這些朝鮮的名門望族,往往都將自己的源流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某個名門之家,以某年亂世避禍進入朝鮮為源頭,繁衍生息。真真假假不得而知,但周瑯覺得這也算是跟中國的一種聯繫,有利於維護跟番邦的關係。

    所以當朝鮮掌握實權的安東金氏第一個以自己家族名義向中國皇宮進獻女子的時候,週瑯就接受了,安東金氏架空了未成年的小皇帝,朝中對此不滿的大臣不在少數,朝鮮政權延續的時間比中原王朝更長,朝中大臣多出自一些名門望族手中,因此各派勢力互相制衡,倒也形成自己的平衡。

    安東金氏做大,誰都不想看到。權臣往往不會有好下場,金氏或者是出於這種危機感,第一個通過嫁到朝鮮的中國公主向中國皇帝進獻女子。之後其他豪族紛紛效仿,週瑯也一一笑納。

    這些人送來的女人別的不敢說,絕對是萬里挑一的漂亮,甚至不敢保證每個女子真的是他們家族的女子,但能保證的是,每個拿出去都足夠漂亮。都是送來取悅皇帝的玩物,送個醜八怪來那是找死。

    對周瑯來說,接受一些女人而已,沒什麼損失。政治上,反而是在給嫁入朝鮮的女兒培植勢力。這些通過王后向中國進獻了女子的家族,往往會產生一種直接跟中國皇室建立關係的感覺,用來炫耀那隻是副作用,心理上則會得到大大的支撐。感覺自己得到了中國皇室的支持,更敢於不把沒什麼威望的朝鮮國王放在眼裡了。而他們就會更緊密的團結在中國王后的身邊,結成一個牢固的政治勢力。

    後黨事實上已經把持了朝鮮的朝政,國王更像是一個傀儡。在後黨勢力居內,中國政治軍事等全面威懾在外,經濟文化這些年已經把朝鮮滲透的千瘡百孔。

    最近二十年,朝鮮國經濟問題嚴重,市場上充斥著中國商品,傳統手工業直接被摧毀,貴金屬大量流失,國內金融秩序混亂。爆發了數十次農民起義,最嚴重的一次,漢城都被農民軍圍困,朝鮮國王和王后攜帶一群權臣,慌亂之下乘船來到中國避難。

    週瑯派兵鎮壓了朝鮮叛亂之後,派去了一些經濟領域的專家,重新設計朝鮮經濟模式。

    中國大軍坐鎮,後黨權勢滔天,中國經濟滲透,內外力量相互作用,開始重塑朝鮮的經濟。

    中國金融專家幫朝鮮建立了國家銀行,以中國公行的銀行券作為儲備,發行紙幣。謹慎的貨幣制度建立起來。同時從過去之引入中國商品,轉向引入中國資本。

    中國北方地區的木材需求旺盛,乾隆時期盜伐的商人連木蘭圍場的樹林都敢盜伐,可見木材業的利潤如何了。

    朝鮮多山,有的是老林子,中國木材商人到來後,大量僱傭朝鮮人鑽山伐木。砍光樹木之後,政府組織老百姓就地種植高麗參。同時全面開放礦產,朝鮮開礦限制比中國少,因此開礦相對多一些,清朝時候就有上百處礦山在開採。

    現在則更多了,小礦朝鮮人自己可以開發,大礦則需要引入新的機器設備,要么官辦,要么承包給中國礦主,後來則是礦業公司。朝鮮的銀礦、銅礦率先進入鼎盛時期,因為這兩種礦產早在清朝時期,就開始大規模開採。引入新技術、新設備和資金之後,發展更加迅猛。

    後來隨著中國工業的蒸汽化,朝鮮的煤炭和鐵礦也開始大規模開採,這時候中國的礦業公司也開始紛紛湧現,他們的資金實力和技術能力直接讓朝鮮的技術提升了一個層次。

    朝鮮本國的商業資本隨著政府限制的解除,也爆發了活力,朝鮮人利用木材業發展的良機,大量生產原本就在中國頗有名聲的高麗紙,漁民向中國出口海產品。

    在熬過了反复農民起義、朝鮮官府和中國軍隊鎮壓的十年後,朝鮮經濟模式基本上完成了轉型,從過去的封閉式的自然經濟形態,過渡到大商業資本引領,中小商業資本補充的商業時代,對於一個人口幾百萬的小國來說,少數幾個大型產業就足以改善經濟了。

    朝鮮跟中國的貿易也日趨平衡,官府財政開始穩定,百姓收入大幅度提高,社會變得安定,朝鮮文人又開始宣揚他們進入了盛世,自詡與中國無二,極其鄙視落後的日本人。

    但朝鮮的經濟開始嚴重依賴中國,他們的經濟體系,其實已經全面殖民地化。農業生產高度經濟作物化,國土幾乎都用來種植中國需要的黃麻,是中國第一大麻原料供應國。

    朝鮮的糧食,幾乎都依賴進口,主要是就近從中國東北進口。朝鮮過半人口開始食用麵食,大米少部分是傳入東北不久的東北大米,大部分是中國商人從南洋轉口的大米。

    跟朝鮮類似的還有安南國,阮氏也沒少給周瑯送越南女子,跟朝鮮不同的是,阮朝的權臣沒有成氣候,動亂頻頻,且歷史上長期屬於中國一部分的狀態,讓他們沒有誕生出本國的豪族,阮氏、鄭氏就是少有的豪族。鄭氏已經退出了歷史舞台,鄭氏把持的北方,已經是中國的一部分,阮氏偏安南方,沒有任何一個家族能跟阮氏抗衡。

    所以阮氏送來的,如果不是宗室女子,也是阮氏自己挑選的民間美女,絕對沒有權臣敢直接向中國皇帝送女人的。跟朝鮮不同的另一點是,安南國王室相對強幹,繼承王位的阮福晈崇尚儒教,勵精圖治,算是接過了他爹阮福映的班。他也娶了中國公主,同樣封為王后,但他成功的避免了內宮干政的情況。

    他不但沒有讓中國勢力把持安南政治,反而通過跟中國皇帝的聯姻,引入了大量中國技術,興修水利,開拓湄公河三角洲,向南方移民,發動對柬埔寨和寮國等地的戰爭,並且成功滅亡了柬埔寨,打敗了乾涉的暹羅軍隊,成功將國土擴張了一倍有餘。阮福晈統治下的安南,正是阮朝最強盛的時期。

    但他能巧妙的避免成為政治傀儡,卻無法避免中國商業勢力的滲透,中國商人在安南國的經營,甚至比朝鮮更興旺,因為相比北方的朝鮮,安南的國土更具有開發潛力,在中國商業資本的推動下,湄公河地區和柬埔寨的農田被大量開墾,大量中國移民湧入這裡,幫忙修建運河,開發土地,同時也成為地主和商人。

    安南國經濟的殖民地化也很嚴重,他們超過了暹羅成為中國最大的稻米供應商,大量土地種植甘蔗、棉花、靛藍等經濟作物,但肥沃且面積廣大的耕地,讓他們的糧食還能自足。而且從一開始,他們就是一個出口多餘進口的國家。在阮朝早年,由於日本限制銅礦出口,安南沒有銅用,派遣使者遊說日本幕府失敗後,甚至不得不接受中國商人的建議,在清朝時期,他們一度進口中國的白銅(鋅),用來鑄造白錢。可通過跟中國的貿易,阮福映時期,他們就能夠以白銀和銅錢作為貨幣了。到了阮福晈時代,甚至可以緊隨中國的腳步,建立起了金本位制度。

    不過這個小國,依然無法擺脫在文化上被中國一步步同化的命運,國內通行漢字,中國讀書人很容易在這裡獲得較高的地位,中國話也開始日益普及,在皇城順化甚至過半人口說起了一種帶著粵語味道的中國話。

    吃完一頓飯的功夫,週瑯已經想明白了許多問題,周邊打著燈籠都找不到競爭對手,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勢大生驕很難改變。說到底還是缺乏競爭,即便在全世界範圍內,也依靠著巨大的體量,壓得工業先驅英國都喘不過氣來。

    在這種情況下,怎能讓中國的官員不驕傲。

    但周瑯沒想到他們驕傲到了這種程度,戰爭都已經爆發,而且是被多國圍攻的情況下,竟然如此鬆懈。

    難道他們就不考慮戰敗的問題嗎?

    週瑯嘆了口氣問金敏書:“你覺得這回打仗,中國會敗嗎?”

    金敏書愣了一下,摀嘴笑道:“陛下說笑了!”

    週瑯只能搖頭嘆氣,一種舉國皆醉我獨行的寂寞感襲上心頭。
mk2258 發表於 2018-4-22 20:59
第三百八十二節驕兵必敗原理





    第二日的內閣會議上,各個尚書的功課就做足了。

    工部尚書匯報,官辦兵工廠開足馬力,每個月可以生產30萬隻步槍和2000門大砲。必要的情況下,還有一些民間作坊可以生產武器彈藥。船台上有100艘大型戰艦存放,必要的情況下,一個月之內可以下水,兩個月內就可以用來作戰。短期內就能讓中國主力艦數量達到300艘,是英國的三倍。而且儲備的陰乾木料,一年內還可以生產出200艘各型戰列艦,足以再造一支艦隊。

    陸師認為,這樣的生產力足以保證500萬大軍常年作戰,水師以為可以向英國海軍發動全面進攻。

    在財政問題上,戶部反而沒有多少發言,因為平時預算戶部說了算,戰時不可能靠平衡的財政來打,必須進行融資。

    由於這些年一直維持著平衡財政,國家信用十分堅挺,有巨大的融資空間。公行這些年通過吸納美洲和非洲的黃金,發行著堅挺的貨幣,一次都沒有出現擠兌現象。他們認為,市場有充足的能力吸納國債,投資者對於國家的信心十分巨大。

    又是一種盲目!

    週瑯心中明白,中國的國力確實強大,但還沒強大到挑戰全世界的地步,中國工業實力也就是三個英國的水平,但人口卻是英國的十倍以上,這意味著工業發展水平其實只是英國的三分之一。

    英國加俄國的組合,能夠發揮出來的力量,絕不是能夠輕視的。

    但這種盲目也許可以好好藉用一番。

    所以周瑯馬上做出了一個決定,趁著市場對國家的勝利充滿信心的時候,爭取多發行一些債券,用最低的成本,吸納最多的資金。

    他馬上授命伍秉鑑主持發行4億兩黃金的債券,這個數字讓所有人極為吃驚,因為這相當於中國十年的財政收入,打一場仗需要這麼多錢嗎?這麼多債券,能賣出去嗎?

    伍秉鑑還擔心,如此數量的債券發行,會引起市場的巨大波動。大量資金被債券吸納,甚至會產生通過緊縮的結果,他詢問是否可以多期逐步發行,好讓市場慢慢消化。

    週瑯考慮一下同意了,第一期發行1億金兩,折合20億貫錢,20億兩白銀,這筆錢足夠應付一年的時間。英國在拿破崙戰爭期間,陸海軍軍費支出每年就高達6000萬英鎊,折合白銀2億兩以上,但英國的陸軍一直在50萬人以下。現在中國陸軍900萬人,海軍是英國的兩倍,能用20億兩白銀的支出維持一年,已經拜較低的物價所賜了。

    就像伍秉鑑預料的那樣,國人對勝利信心十足,自從大周起兵,還沒有打輸過一場戰爭,每場戰爭還都有收穫,加上政府對發行國債十分謹慎,市場上流通的國債極少,被認為是最保值的投資,所以市場對戰爭國債十分認可,拍賣的利率竟然不到三厘,平均只有2.5厘,同期英國的國債還要3.5厘左右呢。

    剛剛融資成功,誰知道壞消息就接踵而至,前線戰敗了。

    怎麼會敗?

    社會上一片不可思議之聲。誰都不相信中國軍隊竟然敗退了,這些年過的實在太順。哪怕上次跟英國人打的全球戰爭,對國內也基本沒什麼影響,絕大多數人該干什麼幹什麼,然後就勝利了,讓他們以為勝利就是那麼輕鬆。似乎戰爭就是在遙遠地方發生的一場大戲,他們跟著享受勝利的榮耀就行了。戰爭永遠只是非洲公司、歐洲公司那些公司的事情,是一些藩屬國幫忙就能打贏的遊戲。

    可這次前線傳來的信息,中國大軍竟然在哈薩克一帶節節敗退,報紙行業迅速膨脹,大量中小報紙在巨大的銷量下,都有能力僱傭記者前往前線附近採訪了,他們不斷發回一條條敗退的慘狀,農民扔下了田地,牧人丟棄了牛羊牲口,逃難的大軍沿著鐵路,如一群乞丐,缺醫少穿,篳路藍縷,以天為蓋地為床。

    不肯相信自己國家軍隊會敗退的人們,開始找各種理由為自己推脫,報紙推波助瀾,迎合這種思想,將所有的責任都推給俄國人,有的解釋說敗退是因為俄國人無恥的偷襲,有的解釋說俄夷以多打少勝之不武。

    總之打敗了都是別人的原因,不是自己不行,就好像歷史上,連教科書都將滿清的戰敗推脫到西方武器技術更先進上,而不肯從整個國家落後的政治文化方面思考。

    怎能不敗?

    週瑯看待失敗相對客觀,戰敗暫時只局限在前線,俄國人從伏爾加河、頓河順流而下,這一帶本就不在中國的控制下,俄國軍隊調動,既有兵力優勢,又是本土作戰,只不過是驅逐一批中國保護鐵路沿線的前鋒而已,並不困難。

    雙方真正的戰鬥,其實發生在烏拉爾河兩岸,俄國跟中國的界限,就在烏拉爾河,亞歐分界線上,因此這場戰鬥才是真正的交戰,在之前,都算不上什麼真正的戰鬥。這場戰鬥,中國失利了,這才是真正的失利。

    戰鬥嗎,有勝有敗,什麼結果都不奇怪。週瑯並沒有如民間那般震動,反而認為這是一個十分合理的結果。因為俄軍佔有絕對優勢,中國軍隊在這裡的兵力比不上俄軍,從內地調動的主力軍隊大多沒有到位,在這里布防的,主要是哈薩克地方的邊防部隊,以及從俄國退卻回來的先鋒部隊,那批打著包圍鐵路資產進入俄國境內的輕騎兵。

    這只輕騎兵的作用,其實主要就是逼迫俄國率先宣戰,將戰爭的責任推給俄國人。而邊防部隊,就是哈薩克省的輔兵,兵力有限,火力不強。遭遇失敗,實屬正常。

    這一點軍隊方面,倒是比民間理智的多,他們並沒有在烏拉爾河進行重點布防,因為這條河過於平緩,不利於防禦,背後則是低矮的圖爾蓋高原,這是一個桌狀高原和平頂殘丘,也不具備太強的防禦地利。但稍微往後收縮,進入哈薩克丘陵,背靠巴爾喀什湖地形就有利多了。

    背後是巴爾喀什湖,連通伊犁河谷地,北邊是俄國的西伯利亞平原,右邊有額爾齊斯河上的一系列要塞,伊犁河往南,就能退守天山,這裡的地形,更容易構築立體防線。所以軍隊選擇在這裡設防,遭遇俄國突然打擊之後,在兵力沒有到位的情況下,立刻放棄外圍鬆散防線,向哈薩克丘陵收縮,這是非常明智的選擇。

    可是軍隊相對理智,難道他們就不驕傲嗎?

    中國軍隊也極為驕傲,甚至是傲慢,目前軍中高層主要是拿破崙戰爭中派往西方留學的那批將領,當年派去了三千人,回來了兩千人,這些人在這些年中,受到週瑯的重點扶持,把持了軍中的大多數要職,週瑯則通過他們,全面改革了軍隊。

    這些當年跟拿破崙的法軍一起戰鬥的時候,就一直在享受勝利,一直在接受勝利經驗,卻嚴重缺乏失敗的經驗,回國之後,他們的國家給他們提供的物質力量,遠勝拿破崙帝國,他們更是沒有遇到敵手,初次上陣就是挫敗拿破崙都沒有打敗的俄軍;再一次大戰,就是十幾年前的克里米亞戰爭了,但那場戰爭,中國是在英國已經戰鬥了數年之後參戰,也只打了一年時間,就結束了戰爭。勝利來的太過機巧,更讓人容易產生輕忽之心。

    哈薩克防線的設立,也不是這批人主持的,而是老一代沒有退役之前設立的,這裡的地形確實適合作為跟俄國戰爭的首道防線。

    他們也按照前輩的設計,收縮了兵力,等待援軍和補給。但當援軍抵達之後,他們就急不可耐的發動了反擊。

    他們以10萬戰兵和3萬陝甘輔兵,1萬哈薩克輔兵以及6萬哈薩克地區動員起來的鄉兵,總計20萬兵力,決定發起一場反擊,在圖爾蓋高原南方的半荒漠草原地帶,跟俄軍展開大會戰。

    這次的失敗才是一場徹頭徹尾的大敗,徹底驚醒了軍隊,震撼了國人。剛剛還在懷疑初戰失利的國人,當初對自己有多迷信,如今對俄軍就有多驚懼,歷史上異族部落帶給中原民眾的心理陰影,漸漸開始復蘇。

    所有人都在等待著下一場戰鬥的結果。

    他們心中開始懷疑,真的能輕鬆勝利嗎。迷信容易建立,也容易崩塌。他們之前有多迷信國家的無敵,如今就有多震驚敵人的強大。

    週瑯聽不到這些來自民間的心聲,但市場很快就出現了反饋,堅挺的國債開始下跌,並不是爆跌,但已經說明堅信國家無敵的信念,在某些人種開始動搖了。

    這還只是一個開始而已,週瑯反而鬆了一口氣,他也不想看到失敗,不過這場初期就遭遇的大型失敗,也未必是一件壞事,總比在中後期的失利更容易挽回。

    哈薩克丘陵之戰的大敗,甚至讓之前鬆懈的官員態度都開始反轉,他們開始緊張起來,不再輕視對手,卻矯枉過正,有些太過於畏怯了。

    這時候官員們發現,之前表現的審慎的皇帝,卻顯得有些冒進了!
mk2258 發表於 2018-4-22 20:59
第三百八十三節堅持既定戰略





    關於半個月多前失敗的哈薩克之戰,作戰會議上進行了激烈的討論。

    包括軍隊在內的大多數官員,建議應該全力支持哈薩克一帶,將更多的援兵和物資向哪裡傾斜,幫助哈薩克方面穩定戰局。

    週瑯則表示了反對。

    他問了陸軍三個問題:“撤退的時候把鐵路炸毀了嗎?”

    鐵路是重要資產,當年修建鐵路耗費巨大,鐵路公司對於炸毀鐵路問題,進行了積極的遊說,但周瑯態度十分堅決,一旦撤退必須炸毀鐵路,就算你不炸,等將來擊退俄國人的時候,俄國人也會炸,完整保住鐵路的可能性降低,那麼留著就只能是給敵人利用,炸了一點都不可惜,勝利者的損失總會由失敗者來買單。

    陸軍參謀長回答:“按照計劃摧毀了鐵軌和橋樑,俄國人恢復鐵軌容易,恢復橋樑不太容易。即便修建建議橋樑,也得數月的時間。”

    週瑯又問道:“你們的戰報中表示,哈薩克的鄉兵率先崩潰,導致整個防線被突破,最終造成會戰的失利。哈薩克鄉兵有沒有倒戈?”

    陸軍回答:“不是倒戈。他們是正面被俄軍集中炮火打散了陣形,被騎兵撕開缺口後崩潰的。”

    週瑯再問道:“我軍主力撤回來沒有?”

    陸軍回答:“主力十萬人,有八萬完整的撤出戰場,之後零散回來了八千人,一萬兩千人下落不明,估計逃脫的可能性不大,要么被俘,要么戰死。”

    這些問題的答案週瑯從戰報中都清楚了,現在問出來,只是在告訴官員們自己判斷的依據罷了。

    週瑯根據這些回答,給眾人分析道:“既然鐵路炸了,俄國人的後勤補給跟我們一樣困難,甚至還不如我們。幾個月之內,我們在援兵和物資調動方面,都會佔有優勢。哈薩克的鄉兵是被打敗,而不是倒戈,這不是一次恆羅斯之戰,這只是一次普通的遭遇戰而已。我們的戰兵損失極小,鄉兵也大多逃了出來。兵力損失不大,防守哈薩克丘陵防線是沒問題的,即便守不住,也可以退守天山。後續部隊一直在按照計劃往前線調動,我看沒有必要更改計劃,以免帶來混亂。”

    週瑯將一場二十萬人的大敗,說成是一場失利的遭遇戰,顯然是有意降低失敗的影響。他對戰時內閣的擔心,已經不是自負和鬆懈,而是開始擔心他們信心不足了。

    這些人能爬上如今的高位,都不是庸碌之才,但他們都沒有經歷過大戰,跟西方國家把戰爭當作常態的情形相比,他們的國家實在是太平穩了一些。大多數都是文官,突然遇到如此規模的戰爭,難免有些應對失當,這都是能夠理解的。

    何止是官員,整個民族都是這樣。天下太平的氛圍,是無法鍛煉出一個堅韌的民族的,一個成熟的民族心態,必須是在反复的成功和失敗中淬煉出來的。中國歷史很長,歷史上的興衰很多,在大方面,文化、思想層面上,中國人是成熟的,但推及到一個個個體,就不太成熟了,因為整整一代人都沒有經歷過這种血與火的淬煉。

    週瑯相信,只要大家度過了最開始的陣痛,開始適應戰爭的煎熬後,才是這個民族展現跟其他民族不同品質的時候,那時候才會讓人知道中國人到底從自己漫長的歷史苦難中,磨練出了多麼強韌的品質。

    所以周瑯堅持要求按照既定戰略進行,那些計劃已經開始執行,龐大到數百萬人的調動,朝令夕改帶來的混亂可能無法彌補。

    既定戰略,就是對英俄兩國進行全面打擊,對英國主要集中在海戰上,目前為止,大規模海戰還沒有開始,戰列艦的速度,始終是一個硬傷,跟鐵路無法相提並論。大家關心的,也更多是在陸地上,更多是對俄國的軍事調動。

    在對俄既定戰略中,也是全面出擊。跟俄國接壤的邊境地帶,都是中國軍隊的打擊方向。主要有兩個,一個西線,一個北線。

    西線就是哈薩克地區,計劃中,要向這裡調動三百萬大軍,從中亞直插俄國腹地,有利條件是中國有鐵路通往哈薩克草原,方便軍事調動。同時伊犁、哈薩克的農業生產,可以滿足最重要的糧草補給,只需要運輸人員和軍火的話,最大支援程度就在300萬兵力上下。

    北線則是西伯利亞,從蒙古草原出擊,計劃動用兩百萬兵力,橫掃俄國的烏拉山以西,動用兩百萬兵力,是參考了拿破崙戰爭時期的結果,那次中國總共動用的兵力也就是兩百萬人,結果就能夠在俄國腹地壓制住俄國人的反撲,現在用200萬兵力全面佔領烏拉爾山以東足夠了。

    計劃中,哈薩克是主力突擊方向,這裡更容易接近俄國核心地帶,西伯利亞方向,只是輔助方向,很有可能西伯利亞方向的戰事都沒結束,哈薩克方向的大軍就已經兵臨莫斯科結束戰爭了。

    現在哈薩克初期失利,所以官員們希望截留部分用於西伯利亞作戰的主力軍隊,前往支援哈薩克防線,而最早出發的十萬戰兵部隊,已經在進攻俄國西伯利亞城市了,抽調他們,不太現實。

    因此週瑯選擇堅持,之前的戰略,已經充分考慮了各種不利因素,而且根據各種對比,確保能過保證對俄國的勝利,那麼就不需要改動。

    週瑯舉重若輕的態度,讓內閣中的緊張氣氛漸漸穩定下來,但同時新一代的年輕官員的心理開始發生改變,之前他們一個個朝氣蓬勃,自信滿滿,現在卻發現他們沒有自己想像中那麼強大,他們開始對周瑯這種經歷過各種風風雨雨的老傢伙,產生了一種依賴感,從周瑯身上,他們感到了一種踏實。

    但起到定海神針作用的皇帝,之後卻又開始將決定權交給了內閣,讓內閣成員集體討論做出決定,最後交給他裁定,並且極少反對。皇帝比他們更希望他們能盡快成熟起來,這場戰爭就是一塊磨刀石,會以最極端的方式,讓他們變成真金。

    此時大家還不知道,在本土遭遇失敗的時候,美洲地區在皇太子的掌控下,卻一直接連不斷的勝利,只是滯後的消息還沒有傳回國內。



mk2258 發表於 2018-4-22 21:00
第三百八十四節您指揮的是民兵





    黃求還的帥帳中,正坐著一個穿著相當體面的美國將軍,他面色陰沉,他不得不陰沉,因為他是來投降的。

    美國將軍叫做溫菲爾德·史考特,他並不是一個籍籍無名之輩,而是美國功勳將領之一。他的功勳來自1812年的英美戰爭,雖然那次戰爭,美國人打的很丟人,但史考特卻頗有出彩之處。

    1812年戰爭時候的美軍,是一支以民兵為主的軍隊,訓練不夠充分,軍紀不夠嚴格,武器彈藥不夠充足,軍事素養十分低下,被當時的英軍軍官普遍看不起。

    而在戰場上也確實如此,英國正規軍往往能以更少的兵力,擊潰數量龐大的美國民兵,華盛頓的丟失,就是在美軍佔有兵力優勢的情況下,被少量英軍從海路突襲攻占的。

    可是史考特在水牛城,卻跟強大的英軍打了一個旗鼓相當,甚至略勝英軍,他的成名之戰叫做奇帕瓦戰役。

    戰爭中,溫菲爾德·史考特奉命率領一支美軍尼亞加拉河上的水牛城。這只部隊抵達水牛城之前,確實相當於民兵,存在各種問題,但確實是按照美國正規軍隊組建的,人數1300多人,分為四個步兵團。

    在水牛城裡,史考特開始進行一系列改革。他以法國革命軍的軍訓指南為基礎,讓其部隊每天操練十個小時,撤換沒有效率的軍官,整肅軍紀,改善軍營環境衛生。這一系列的措施對戰力的提升有顯著的效果,特別是環境衛生的改善使士兵罹病的機率大為降低。

    完成軍事改革的美軍之後跟英國軍隊進行了一次戰役,在這次戰役中,史考特帶領1300美軍,擊退了來犯的1500英軍。

    其實這次勝利,主要是英國指揮官太過大意所致,由於看不起美國民兵,在砲火準備不足的情況下,草率的讓全軍發動進攻,以為美軍會像之前一樣,輕易潰敗。結果美軍在砲火之下竟然始終保持陣形,給了傲慢的英國人吃了一陣陣排槍,讓對方損失慘重之下不得不撤退。

    最後英國指揮官驚訝的說道:“天啊!他們都是正規軍!”

    從此美國有了正規軍!

    應該說史考特的軍事素養和指揮能力都是在水準之上的,但他卻吃了敗仗。

    作為名宿,他是帶著美國政府殷切的希望率兵抵達西部的,他帶來了三萬美國武裝最精良的部隊抵達芝加哥前線的,此前中國的兩支軍隊,從北邊的聖保羅和南邊的聖路易斯方向會師於芝加哥,將芝加哥這座美國西部最重要的城市包圍了起來。

    史考特派兵進入芝加哥後,很快就接了芝加哥之圍,對於控制著五大湖區水路的美軍來說,芝加哥並不是孤立無援。

    解圍之後,史考特發現,中國軍隊沿著一個方向撤退,一起撤往聖路易斯。此時他有兩個選擇,一個是趁著聖保羅方向中國兵力空虛,收復被中國奪取的密西西比河東岸城市聖保羅,另一個是直接追擊中國主力兵團,在他們撤回聖路易斯之前,將他們殲滅,然後順勢攻占聖路易斯。

    此時美國中部地區的交通依然靠水運,鐵路建設才剛剛起步,連通紐約港和五大湖區的伊利鐵路,1832年開始修建,修了八年連一半都沒有修完,整個阿拉巴契亞山脈以西地區,看不到一寸鐵軌。

    但美國地形確實得天獨厚,阿拉巴契亞山脈以西,是漸漸下降的阿拉巴契亞高原,河流從阿拉巴契亞山脈發源,流經阿拉巴契亞高原,最後匯入密西西比河,因此美國向中西部的擴張,是順流而下的,就好比俄國向西伯利亞擴張比中國更容易一樣,他們只要翻越了阿拉巴契亞山脈,就有大把的水運河道可以利用,比如俄亥俄河、田納西河這種動輒上千公里的大河,極大的拓寬了美國人的移動範圍。

    史考特就能利用伊利諾伊河直接進攻聖路易斯,因為這條河上游河道直接跟密歇根湖連接,距離芝加哥也不遠,最後在聖路易斯北方不遠處匯入密西西比河,因此只要沿著這條河,史考特可以一路打到聖路易斯。

    史考特本以為他所帶領的美軍精銳,可以在地面會戰中擊敗編制複雜的中國軍隊,然後直取聖路易斯,收復一座被中國人佔領的重要美國城市,一舉扭轉開戰後不斷失敗的局面。

    可這次行軍卻成了一場災難,他的軍隊一直就找不到中國軍隊的主力,對方不名譽的拒絕了正面交鋒,不但沿河逃跑,還破壞沿路設施,燒毀當地農場,讓史考特得不到物資。本來依靠河流,史考特的後勤依然可以得到保證,可對方竟然派遣大量的印第安騎兵騷擾他們的後方,讓史考特煩不勝煩。

    如此追擊了一個月,行進上百英里之後,當史考特的偵察兵匯報他們發現了敵軍主力被擋在一個兩河交彙的三叉地帶之後,史考特做出全軍壓上包圍對手的決定一點都不奇怪。

    他們確實成功包圍了敵軍“主力”,穿著中國正規軍隊制服的一萬步兵,以及數量偏少的砲兵。

    就當史考特要發動進攻之際,他的後方開始出現一支支讓他討厭的“印第安騎兵”,這些印第安騎兵,史考特已經了解的夠多了,他們打仗,來去如風,沾之即走,絕不戀戰,稍微給他們施加壓力,他們就會撤退或者逃走。

    眼前就是敵軍主力,史考特猶豫了片刻,覺得還是不能放棄圍殲敵軍主力的機會,於是安排一萬人斷後,負責阻擋“印第安人”的救援,用兩萬大軍正面擊潰敵軍主力,然後再掉過頭來收拾印第安人。

    當越來越多的印第安人出現在背後的時候,史考特發覺不對勁了,印第安軍隊竟然超過了兩萬,跟他一直以來接受的情報不符。但也沒有太過在意,他太關心眼前的敵軍“主力”了。

    而且他已經發現,敵軍“主力”正在嘗試渡河,河上有一些小船出現。於是他急不可耐的命令發起進攻。

    進攻一開始,就不可收拾,身後的兩萬“印第安人”也發動了進攻,而且讓人奇怪的是,他們竟然下馬步戰,列出了步兵方陣前進,還有砲兵配合。史考特一開始以為這是因為當地是河流匯聚地帶,有許多低窪地帶,不方便騎兵馳騁。

    但當“印第安人”跟他的後隊接戰之後,史考特就發現了不對勁,因為他的後隊竟然在正面交鋒之下,被“印第安人”正面擊退了。

    印第安人甚麼時候有了大規模正面作戰的能力?史考特不清楚。但是他赫然發現,他面對的情況發生了變化,之前他用3萬兵力借助河流交彙的三角地形包圍中國軍隊“主力”,現在他們反而被包圍在了這個三角地帶。

    但史考特也取得了一些勝利,他的主力把敵人“主力”已經逼近了一處河灣,對方丟棄了所有大砲和輜重,步兵擁擠在河灘上,完全失去了陣形,少部分已經往河裡跳,希望能爬上人滿為患的小船。

    史考特無法放棄眼前的美味,於是他抽調了五千兵力,用於增援後方作戰,主力繼續進攻河灘上的中國“主力”,結果後路繼續戰敗,他一面壓縮中國“主力”的活動範圍,另一方面,“印第安人”也在壓縮他的活動範圍,形成了一個夾心餅的形勢。

    史考特成功攻占了河灘俘虜了六千未來的及逃走的敵軍“主力”,但為時已晚,他也失去了最後突圍的機會,他的軍隊被比如了三角地帶,而且損失了三千兵力。但史考特依然信心滿滿,他依然擁有2萬多軍隊,敵人充其量也就2萬人。

    史考特打算重新整隊,再打一場正面戰鬥,但對方還是沒有給他機會。兩萬敵軍在後方開挖壕溝,修築壁壘,同時這些“印第安人”的大砲未免太多了一些,不斷轟擊史考特的部隊。

    等到史考特重整隊形,開始發動攻擊的時候,敵人的壕溝和壁壘已經有一定的規模,並且對方的砲兵對己方砲兵的打擊很嚴重,大量在河灘濕地中的大砲被摧毀,無法移動。

    史考特命令步兵反复衝擊,都無法奈何對方的壕溝壁壘,對方又堅決不肯正面決戰。竟然就這樣將史考特比如了絕境。

    而此時史考特已經發現,他似乎上當了。擋在他後路上的“印第安人”根本就不是印第安人,他俘虜的中國“主力”才是真正的印第安人,狡猾的中國人竟然把自己的軍隊跟印第安人換了服裝。用1萬印第安人在河灘地帶吸引自己,主力卻繞道後方包圍了自己!

    僵持了十天之後,史考特發現自己確實無法突破對方的壕溝壁壘,物資補給斷絕,加上對方的砲兵持續不斷的轟擊,已經給己方帶來了相當大的損失。

    史考特在確認他得不到援軍之後,選擇了投降!

    黃求還很大氣的誇讚拜將:“你指揮的是一支正規軍!”

    他把英國人評價美國軍隊,同時讓美國人驕傲的這句話再次送給了史考特。

    但史考特並不高興,譏諷道:“您指揮的是一支民兵!”
mk2258 發表於 2018-4-22 21:00
第三百八十五節榮譽留給皇太子





    由於民兵的糟糕軍紀,讓民兵這個詞彙漸漸帶上了一層貶義,黃求還並沒有因為對方譏諷自己帶領的是民兵而生氣,因為他帶領的確實是一群民兵。

    美洲的兵役制度,跟中國國內類似,有戰兵、輔兵和鄉兵三級,而且美洲兵役制度,幾乎就是黃求還一手打造的,他很清楚鄉兵的水平。跟美國民兵半斤八兩,所以他發現史考特帶領的軍隊戰鬥力相當於正規軍之後,就放棄了跟對方正面決戰,用了許多小計謀最終包圍了對方,靠圍困迫使對方投降。

    如果手裡有一支能戰的強兵,黃求還不會這麼做,如果放在十年前,黃求還也不會這麼做。但他手裡沒有強兵,同時他已經是一個五十多歲的老人了,少了些許火氣,多了些許耐心,以及時間沉澱下來的城府,心中又裝滿了中國古代留下的大量陰謀詭計式的軍事智慧,不但把戰爭看作是血勇之氣的拼殺,更看成是爾虞我詐的獵場。

    歐洲軍事學說誕生的時間較短,又跟貴族文化結合的太過緊密,帶有大量溫文爾雅的貴族習氣,讓他們在戰場上保留了一些看似讓人觸動的文明成分,可實際上這是一種不成熟。戰場是一個不講規矩的地方,唯一的目標只有勝利。

    跟文化中許多現像一樣,歐洲戰場上留下的一些戰爭文化,被中國知識分子推崇,比如不崇尚殺人,對俘虜尤其是貴族俘虜優待,中世紀時候換取贖金,後來漸漸的成為一種雙方認可的文明方式。戰場上也不刻意去打擊對方的指揮官,這被認為是不名譽的暗殺行為,中國則講究的是擒賊先擒王。

    其實這些東西可以認可,但大可不必過於迷信,迷信是因為文化上的自卑。這些東西,在中國歷史上也不是沒有出現過。在中國的貴族時代還沒有終結的時候,在春秋的戰場上,也大量講究這些規矩。比如宋襄公參與爭霸戰爭,跟楚國打了一場泓水之戰。

    當楚國軍隊渡河的時候,宋襄公手下謀士子魚建議半渡而擊襲擊楚軍,宋襄公拒絕,認為這是不符合禮儀的,等到楚軍過河之後立足未穩,謀士建議攻擊,宋襄公依然拒絕,表示要等對方排列好陣勢。

    這場戰爭中,宋襄公跟手下謀士子魚的對話留下了許多春秋時候作戰的禮儀,比如“不以阻隘”意思是不依靠險關來殺傷敵人,“不鼓不成列”不攻擊沒有排列好陣形的敵軍,“不禽二毛”不俘虜頭髮斑白的老人,“不重傷”不傷害已經受傷的人。

    宋襄公這些不趁人之危的君子作風,被戰國之後“道德淪喪”的軍事家們批評了數千年,成為不知兵的典型。

    除了宋襄公,戰國之前,中國人的戰爭中,文明的成分還有許多。史書記載的楚國和晉國之間的戰爭。後世多將晉文公退避三舍當作一個計謀進行描述,但當時既然能夠做出這種行為,說明這種行為是正常的,也是一種君子風度,因為楚國對晉文公有恩,所以他願意退讓一步;史書記載,楚國打贏了晉國,晉軍撤退,楚人並不去追擊,因為不攻擊逃跑的敵人後背,也是一種君子作風,更讓人驚訝的是,看到晉軍的戰車陷進了污泥中拔不出來,楚軍士兵還主動上去幫忙,這哪裡像戰場?晉軍不但不懼怕上來幫忙的楚國士兵,反而嘲諷說,我們晉國可沒有你們楚國那麼豐富的逃跑經驗才陷進來的。

    但中國的知識分子不推崇中國古人在戰場上的脈脈溫情,反而對歐洲遺留下來的戰爭文化津津樂道,這不得不說是一種心理立場上的問題。

    春秋戰國的長期混戰,讓戰爭道德急速下降,戰場上的脈脈溫情開始消失,以中下士大夫階層推行的戰爭文化開始普及,這一方面說明,當時戰爭規模的擴大化,戰爭終於不再只是貴族之間的軍事遊戲,而開始成為一種民族戰爭。子魚、曹劌這樣士大夫階層代表,開始站上了歷史舞台,將他們的道德觀念取代了君王這樣的大貴族的道德觀念,在戰場上成為主流。

    戰國中後期,秦軍動輒殺俘,就已經完全沒有什麼溫情了,不過在當時秦軍的作為,也是不被接受的,所以留下了惡名,讓東方國家認為秦國是蠻夷之國。

    秦漢之後,中國的戰爭形態開始從中原諸侯的爭霸和兼併戰爭轉為跟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征服與反抗之戰,一撥又一撥的游牧民族南下掠奪,帶來了更加激烈的草原戰爭方式,這時候道德更加下降,動輒堆積人頭京觀,屠城,拿人肉做軍糧,已經沒什麼規矩了。

    西方也是如此,但要晚很多,到了一戰、二戰時期,貴族時代的風氣基本絕跡,狙擊戰術成了一種堂而皇之的戰術,到了21世紀,斬首行動都開始被軍事界所推崇起來。

    但在美國獨立戰爭時期,這種風氣還存在,有一個英國狙擊手帕特里克·弗格森,曾經在背後瞄準了華盛頓,但沒有扣動扳機,原因是華盛頓正在離開,他不願從背後射殺一個沒有防備的敵人。否則歷史就可能被改寫,與此對比的是,英國指揮官卻因為被美軍狙擊,導致許多戰役的失敗。著名的薩拉託加戰役中,美軍士兵莫西·墨菲用線膛步槍在500米外,一槍狙殺英國將軍西蒙·弗雷澤,10天后英軍投降。這一戰,有北美獨立戰爭轉折點之稱,這一槍,就是轉折點之轉折點。

    獨立戰爭時期平民出身的美國民兵,戰爭道德沒有貴族軍官帶領的英國軍隊高,也是歐洲人瞧不起美國民兵的一個原因。

    中國軍隊更不講究這些,他們對獵兵的使用,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擒賊先擒王,而且不強求在戰場上正面射殺敵軍官,而是埋伏,隱藏,偷襲,刺殺對方的軍官。史考特派兵突圍的時候,躲在土堡之後的神槍手,就重點打擊各種指揮戰鬥的美軍軍官,讓軍官傷亡比普通士兵打了很多,所以才多次突圍未果,最後只能投降。

    問題不在於黃求還用什麼戰術,問題在於,黃求還手下的戰兵去了哪裡?導致他這樣一個年輕時極為激進的人,不得不躲在築壘之後跟敵人作戰。

    美洲戰兵高達三萬人,加上常備輔兵,主力總計十萬。黃求還手上卻只有一萬輔兵,剩下的都是一群臨時拼湊起來的鄉兵,要訓練沒訓練,要紀律沒紀律,還有上萬印第安人,那就更無法無天了。

    美洲大多數軍隊其實都被皇太子帶走了,帶去了南方攻打西班牙殖民地。所以黃求還才不得不依靠一萬相對正規的輔兵,加上兩萬鄉兵的兵力,跟美國軍隊周旋。

    讓皇太子帶走主力,這是黃求還支持的,這是一個很冒險的決定,因為作為根基的中國北美,此時非常空虛,要面對的卻是美洲大路上工業實力最強的美國,以及海軍強國英國,一旦英國從加拿大南下,美國從東部西進,從南部北上,整個落基山以東的中國領地就有傾覆的危險。

    可黃求還還是讓南下的皇太子帶走了大多數軍隊,因為他很清楚,他敗的起,皇太子敗不起!

    他黃求還可以往臉上抹黑,但皇太子必須不斷為臉上塗抹光彩,所有的髒活累活,黃求還來幹,所有光鮮亮麗的事情,皇太子去享受。

    這並不是官大一級壓死人的爭功,而是黃求還心甘情願的,他要讓皇太子平穩的登上皇帝的權位,為此他不惜背負所有責任,甚至丟官的風險。因為皇太子能不能登上皇帝寶座,關乎著他們這一代人的理想,關乎著中國的未來走勢。

    黃求還是少有的,沒有去法國留學,而身居高位的大將。他身上帶著深刻的本土印跡,他崇尚詭詐之術,可如今的軍隊,全是按照法國大革命那一套理念組建的,帶著濃厚的拿破崙特色。

    黃求還跟那些法國派軍官格格不入,他打仗喜歡天馬行空,喜歡大範圍機動迂迴,而對方卻喜歡堂堂正正的地面決戰,這種誰的火力強,誰的人馬多,誰就贏的戰術,簡直跟個傻瓜一樣,讓黃求還向來不喜歡。

    但這只是他個人的喜好,到了他這種年紀,已經不再跟那些人爭吵了,因為他早就看透了戰爭,打得贏就行,怎麼打其實無所謂。

    他開始更多的看向政治,一個軍人,一旦開始思考政治,是十分危險的。所以他知道自己永遠無法親自參與政治,至少在中國這種文官把武將看作禍端的國家,是不可能的。他需要通過皇太子來完成這些,他對政治上最不滿意的是,是那些沾染了歐洲文化的文官們,總是不斷的談判談判再談判,最後將士們浴血奮戰的結果,反而成了他們談判桌上的牌面,將士的鮮血,不過是一種工具。

    他痛恨這些現象,以他的世界觀,他早就不願意跟英國這些國家進行外交暗戰了,早在十年前就應該通過一場戰爭吞併印度,也就沒有現在這些事了。

    他這些想法,他一個軍人根本做不到,因為從皇帝到官僚系統,都不接受這一套。

    幸好他接近了皇太子,他發現皇太子跟他是一樣的人,而且他發現皇太子比他更加雄心勃勃,黃求還不過是希望用軍事爭霸天下,而皇太子竟然渴望建立一個大一統的世界。
mk2258 發表於 2018-4-22 21:00
第三百八十六節圍殲西班牙軍隊





    皇太子周繼統此時正坐在聖地亞哥市政廳中,他接見了來自南方的馬普切人,這是當地一隻驍勇的生番部族,周繼統希望招攬他們。

    西班牙對南美印第安人的征服,大多數是成功的,但馬普切人是少有的例外,由於無法征服,西班牙政府不得不在1641年跟馬普切人簽訂了和平協議,將比奧比奧河以南劃為馬普切人領地,允許他們獨立,之後開始轉而進行文化同化政策。

    進行了一百多年的同化,通過對信仰和習俗的逐步影響,殖民文化一點一滴地滲透到馬普切人的生活之中。智利脫離西班牙之後,曾嘗試將馬普切人併入智利,劃為保留地。但隨著智利獨立政府很快被西班牙鎮壓,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周繼統並不是周瑯,他並不打算把南美殖民地還給西班牙人了,所以他佔領一地,就要控制一地,統治一地。

    西班牙人統治南美依靠的是殖民地政府,而且逐漸改變了過去那種壓製本土白人勢力的做法,轉而拉攏利用當地白人族群,大量任用土生白人作為官員,大大緩解了跟土生白人勢力的矛盾。

    西班牙白人、土生白人,這是南美的優勢民族,但優勢體現在他們佔有絕大多數種植園和礦藏等財富,而不是體現在人口上,智利總人口只有150萬人左右,西班牙白人和土生白人加起來都不到20萬人,混血人口卻有將近80萬人,南方馬普切人不算在內的印第安人只有30萬人,馬普切人作為一個獨立的勢力,卻擁有10多萬人十分值得拉攏。

    西班牙白人和土生白人,是周繼統要排擠的勢力,混血人口,是他拉攏的主力。這些混血人口,其實大半血統都是印第安人血統,不管是西班牙白人,還是土生白人,都看不起他們,不願意跟他們聯姻,他們的祖先多半是那些耐不住寂寞的單身漢們的私生子。他們也看不起印第安人,除非底層混血人種,他們很少跟印第安人聯姻,他們已經成為第一大種族,自己內部通婚已經可以滿足傳承。

    他們跟印第安人一樣,缺少財富,跟印第安人不一樣的是,他們不得不依附於西班牙勢力,為西班牙政府當兵,為土生白人的農場工作。所以他們比印第安人更有文化,但卻又比不上白人,算是受壓制的種下階層。

    印第安人則是被排斥在主流社會之外的邊緣人,不是殖民政府不想接納同化印第安人,而是頑固的文化和偏見,讓印第安人很難在白人社會中立足,他們無法在白人的城市裡謀生,只能在印第安村落生活,文化十分落後,跟歐洲文化脫節。

    尤其是馬普切人,甚至保持了大多數傳統文化,比西班牙人統治區的其他印第安族群還要落後,被周繼統視作生番。

    相比秘魯,智利的土著要少很多,周繼統攻占利馬後,很容易招募了一支為數眾多的印第安軍隊,派遣自己的軍官任職高層,拉攏了一些混血人種擔任中低層士兵,招募了大量半同化狀態下的印第安人,組建了智利輔兵,讓他們去圍剿鎮壓躲藏在鄉下種植園中的西班牙殖民軍和土生白人軍隊。但在智利,印第安人比混血還少,讓他很難組建起一支純粹的印第安軍隊,所以才不得不拉攏馬普切這樣的生番。

    今天終於成功說服了對方,他們願意派遣部落軍隊跟皇太子的軍隊配合,聯手清剿躲入身軀的西班牙軍隊,皇太子向他們提供一萬人的武裝,並繼續支持他們的獨立。

    做完這些事情之後,皇太子沒有繼續南下,拉普拉塔哪裡的製海權無法控制,就無法佔領那座海港城市,這一點他還是很清楚的,目前提供給烏拉圭駐軍的武器裝備,都需要走私的情況下,派遣大軍攻占越多的地方,等於是向英國的海上封鎖圈中派遣更多的困軍。

    他轉而北上,在利馬少做逗留,聽取了當地勢力的匯報,發現情況良好。有部分土生白人已經選擇跟他合作,他封這些人爵位和官職,換取他們的忠誠。組建的新政府也越來越有控制力,只要保持制海權,西班牙人像捲土重來,幾乎不可能。

    他繼續北上,沿途攻占了巴拿馬城,但沒有繼續發動攻勢,因為通往另一邊的道路,隱沒在熱帶雨林之中,雖然有官方道路,但道路條件並不好,佔領巴拿馬城也主要是起到防禦意義,防止西班牙軍隊,從歐洲通過巴拿馬地峽快速通往南美西岸。

    甚至攻占巴拿馬城只派遣了一支偏師,主力隨著皇太子馬不停蹄的北上,他需要抓緊時間返回北美,春天已經到了,英美兩國的軍隊隨時都會南下作戰,他需要立刻支援黃求還,否則他很擔心,依靠幾萬鄉兵守不住落基山脈以東的大平原地區。

    很慶幸,黃求還的指揮足夠狡猾,作戰經驗足夠豐富,在密西西比河流域不斷跟美國人周旋,甚至俘虜了一支美國主力軍隊,但大多數地方只能依靠游擊來牽制。尤其是南方,美軍主力已經在新奧爾良集結,並且跟西班牙聯軍從南方開始發動反攻。

    皇太子回來稍晚幾天,對方就能突破阿肯色河防線了。

    美西聯軍在這一帶部署了十萬主力,而黃求還手裡的鄉兵才只有六萬,不提訓練了,都做不到人手一支步槍,許多人拿著農具,他們根本就是當地屯墾的農民,用來充數做疑兵,真正能戰的士兵只有兩萬。

    皇太子到來後,他的主力還沒到位,他自己先乘坐火車,來到聖路易斯的黃求還大營。

    黃求還正在研究如何應對阿肯色之戰,得知皇太子到來的消息,馬上改變了主意,希望皇太子帶著他手下三萬積累了一些大戰經驗的老兵,聯合主力一起去阿肯色河流域,他將用最近剛剛徵召的一批新兵繼續跟美國人在邊境地帶周旋。

    此時他們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方案,趕在敵人還沒發現己方主力迴轉之前,圍殲阿肯色河上游的五萬西班牙正規軍!

    此時阿肯色河一帶的美西聯軍,美軍和西班牙軍隊各五萬,西班牙人不知道是不是太重視金礦了,他們的主力都集中在金礦附近,並且已經成功奪取了科羅拉多一帶的金礦,五萬人分佈在金礦到阿肯色河上游一帶;中下游地區則是五萬美軍,他們從新奧爾良北上,沿著阿肯色河推進,不過美西聯軍尚未匯合,他們之間有數百公里的缺口。

    黃求還建議皇太子派主力從兩軍之間的缺口渡河,然後向西班牙人後方迂迴,切斷格蘭德河、科羅拉多河以及阿肯色河與西班牙軍隊的聯繫,之後無論是圍困還是強攻,都佔有主動權。

    黃求還將繼續帶著鄉兵四處騷擾美軍,同時做出南下的舉動,讓美軍不敢大肆援助西班牙軍。

    皇太子接受了這個建議,因為到目前為止,雖然他攻城掠地頗多,甚至趁著西班牙主力北上的機會,佔領了新西班牙殖民地的首府墨西哥城,但遇到的大戰並不多,殲滅的敵人也不多。

    這五萬西班牙主力,他吃定了。

    而他擁有絕對優勢,鐵路跟科羅拉多北邊的支流格林河連接,從這里南下,就能切斷西班牙跟科羅拉多河的聯繫,而且方便調動軍隊,可以作為攻擊西班牙人的主力軍隊進兵的渠道。迂迴部隊則通過密蘇里河、普拉特河南下強渡阿肯色河,切斷美西聯軍的聯繫。

    最大的困難主要是交通,而不是戰鬥或者其他,跟西班牙軍隊的交戰,將主要在落基山脈中的科羅拉多高原進行,只要完成軍事調動,就勝利了一半。因為對於西班牙人來說,恐怕最大的問題也是交通,雙方勝負的關鍵就在誰能控制交通。

    這一次來自中國游牧部落的輕騎兵給歐洲人上了一課,如果正面對決的情況下,西方騎兵已經可以完全碾壓傳統作戰方式的東方游牧騎兵了,但在長途奔襲,迂迴方面,他們還沒有達到成吉思汗時代的水平。

    大量印第安人參與了這次戰鬥,他們一人三馬,在荒無人煙,只有個別印第安部落定居的科羅拉多高原上進行了一次成功的迂迴作戰。

    在沒怎麼遭遇戰鬥的情況下,從普拉特河迂迴到了阿肯色河,用羊皮筏子度過了大河,抵達了西班牙人的必經之地,普韋布洛人的聚居地,完成了對西班牙人的南部寶鈔。

    五萬西班牙軍隊,現在陷入科羅拉多高原上,孤立無援了。

    西班牙人現在還有機會從和洛拉多支流南下,跨過分水嶺,然後從格蘭德河退往墨西哥或者美國。兩河之間並不遙遠,因為長期以來,格蘭德河被誤認為是科羅拉多河的上游,直接被稱之為格蘭德河,可見兩河支流距離之近,就隔了一條分水嶺而已。

    但不知道是對金礦過於執著,還是對自己的軍事力量過於自信,他們依然穩守金礦區,分兵打算擊退南部的包抄軍隊。印第安人正面戰鬥能力雖然不行,但襲擾和偷襲是拿手活,一直狗皮膏藥一樣粘著西班牙人,讓他們的後勤通道始終無法暢通。

    當皇太子的主力十萬人集結到了金礦區周邊後,西班牙人的失敗已經註定了。經過十餘日的正面激戰,雖然只付出了幾千人的傷亡,但西班牙人看不到突圍的希望,以及他們脆弱的後勤補給日漸緊張,看不到援助的情況下,他們選擇了投降。
mk2258 發表於 2018-4-22 21:00
第三百八十七節俄國沒那麼簡單





    哈薩克戰場上的形勢穩定了一個月之後,再次發生激戰。

    讓人驚恐的是,這次再次戰敗。

    在報紙危言聳聽的渲染之下,失敗的後果被誇大了,因為報紙普遍用敵軍入境來形容目前的狀況。

    哈薩克的兵力在這一個月中已經得到了極大加強,有完備的丘陵防線的基礎上,敵人想輕易攻克是很難的,失敗還是一場野戰失敗。

    得到了充足援軍的陸軍認為,他們已經可以跟俄國進行一場野戰了。那時候他們得到了從國內調動過去的三個戰兵軍、七個輔兵軍,攻擊13萬兵力,讓他們的主力超過了20萬,而俄軍進攻的軍隊不過15萬人。

    但會戰的結果還是失敗,從最後的戰報來看,俄國得到了一支援軍,最終扭轉了局勢,從正面取得了勝利,否則這種數十萬人的大戰,一時半會是很難分出勝負的。哪怕是野戰,也是如此。

    俄國人得到的援軍,是來自英國的軍隊,共五萬人,騎兵一萬,步兵四萬。根據前線軍隊的判斷,認為英軍戰鬥力更強。

    這種判斷並不奇怪,英國陸軍雖然一直沒有什麼值得誇耀的功績,拿破崙戰爭中,最出名的也不過是一個滑鐵盧,可滑鐵盧不過是日薄西山的拿破崙復辟之後打的一場垂死之戰,威靈頓擊敗的,不過是一個最虛弱的拿破崙而已。滑鐵盧之戰被人記住,也不是因為威靈頓的勝利,而是拿破崙的失敗。比利時王室將滑鐵盧一帶的土地和森林冊封給了威靈頓作為封地,在當地城鎮上建立了威靈頓紀念館,但尷尬的是,後世的遊客去滑鐵盧,都是參觀拿破崙失敗的戰場,絕大多數人根本就不知道這裡有一座威靈頓的勝利紀念館。

    可沒有像樣的戰績,不但表英國軍隊不夠專業和強大,只是他們的對手太弱,遮掩了他們的戰鬥力而已,無論是印度的影響力還是非洲土著的影響力都不夠大,都無法彰顯英軍的強大。

    但如果認真研究的話,就會發現,威靈頓跟拿破崙一樣,是這個時代的百戰名將,而且威靈頓的勝率比拿破崙還高,他的戰鬥記錄中,真的沒有一次失敗,包括碰上拿破崙。許多故事中將威靈頓描述成一個屢戰屢敗最後翻身的名將,這只是故事。真實的戰績中,威靈頓在滑鐵盧之前,根本就沒遇到過拿破崙。拿破崙縱橫歐洲的時候,他一開始在印度作戰,後來在西班牙和葡萄牙作戰,在半島戰爭中,威靈頓打贏了每一場跟法軍的戰鬥,許多拿破崙手下的名將都敗在了威靈頓手中。英國失敗的每一次戰鬥,也都不是威靈頓指揮的,要么是威靈頓不在,要么是威靈頓被調回國內,甚至一度被卸任。

    英軍的強大,並不是因為英國士兵的個人勇武,主要是裝備和訓練更加嚴格,士兵主要採取招募的形勢,主要是貧苦階層組成,蘇格蘭和愛爾蘭的窮人子弟為主,還包括大量的德意志人,認為這些人有為國家奉獻一切的精神,那是不現實的。跟法國的革命軍隊相比,英軍在性質上還停留在僱傭兵層次。但僱傭兵也有很強大的,比如西班牙和法國的外籍軍團。

    強大的原因首先還是訓練,英軍的軍餉和裝備都是用錢堆起來的,在法國大革命之後的22年反法戰爭中,英國人總共花了8.31億英鎊,這是一個難以想像的數字,在這種程度的支出下,英軍的物質條件比任何國家都好,包括法國。

    在訓練中,英國步兵團始終能保證60發子彈和60發空包彈的訓練配額,而普魯士獵兵和精確射手也只有60發子彈的訓練保證,還沒有空包彈,到了後期連60發子彈都無法保證,普通步兵最好的時候也只有30發子彈的配額,普魯士軍隊已經算是訓練嚴格了,卻依然比不上英國士兵。與此同時,奧地利線列兵只有10發子彈,俄國更是只有6發。

    英國的主要對手法國,普通士兵的訓練法軍一開始的標準也是30發,但到了1813年變成了用兩三發子彈讓士兵知道槍支的後坐力多大後,就會開上戰場。法軍騎兵在1805年之後的訓練通常只有兩到三週,而英國騎兵一直都是6個月以上。英軍是唯一一個拿破崙戰爭期間從始至終都保持了軍隊訓練標準和武器裝備的國家,也是少有的保持募兵制的國家。

    這一支英軍的突然出現,確實能打破戰場平衡,戰報說,在跟俄軍相持的時候,英國線列步兵突然開上戰場,用密集的火力撕開了一個缺口,最終打破了平衡。

    但周瑯覺得,這也許是戰術上的原因,真正的主力還是俄國軍隊,俄軍並不弱。週瑯一直都不認同軍隊和民間普遍認為中國軍隊遠遠強於俄軍的偏見,他是從常識判斷的。一支打完了整個拿破崙戰爭,而且在後期擔當主力的俄軍是不可能太弱的。拿破崙戰爭結束之後,俄軍一直在戰鬥,打克里米亞戰爭,鎮壓國內叛亂,這些戰鬥至少讓俄國的軍官階層,始終具備遠勝中**官的實戰經驗。

    誠然,軍隊拿出的理由,俄國的武器裝備和軍費支出,都遠遠不能跟中國相比,但這並不是戰鬥力的決定因素。俄**費低,有軍費低的組織形勢。

    俄國人的大優勢在於價格低廉,拿破崙戰爭期間,俄軍以銀戈比計餉,此時英軍士兵的軍餉是俄軍同行的11倍,後來俄軍列兵拿到更多的是貶值的盧布紙幣,軍費差距會更大。在和平時期,英國士兵除了麵包外還可以拿到米,肉,豌豆和奶酪,俄軍列兵只有麵粉和豆粒,戰時才會有少量肉和伏特加,俄軍士兵有時拿到的不是製服和軍靴,而是布料和皮革,他們自行製作衣服和鞋子。彈藥同樣如此,火藥,鉛和紙被分發到各團,讓士兵自己製作。這大大削減了經費開支,但事實證明,並沒有嚴重削弱俄軍的戰鬥力。

    俄國軍隊平時還分散駐紮在鄉村,不但大大降低了生活水平,讓士兵可以用低廉的軍餉生活,國家也大大降低了負擔,讓地方來養活軍隊,這讓俄國政府在只有一千多萬英鎊收入的情況下,可以常年保持一支遠超英國的軍隊規模。

    龐大臃腫的軍隊,文化落後的農奴,加上窮奢極欲的貴族軍官,腐敗橫行,這一度是後世對俄國沙皇軍隊的片面認識,用常識判斷一下,這樣的軍隊能讓歐洲國家瑟瑟發抖?能讓俾斯麥都一直恐懼嗎?

    沒有任何國家的強大是僥倖出現的,成吉思汗能雄霸世界,靠的也不是蒙古人的凶悍,是高度的紀律性把蒙古人組織了起來,沒有被商鞅組織起來的秦國人一度也只有凶悍,多次被魏武卒羞辱。

    俄國人能在農奴制基礎上一直勝利,沒有別的原因,還是他的軍隊強大,他的軍隊足夠專業。

    一支軍隊的核心還是軍官階層,軍官階層足夠專業,則軍隊相比就更專業。俄國軍隊跟歐洲其他國家一樣,軍官主要以貴族子弟為主,跟其他國家不同的是,他們的貴族比例更大。

    英國的貴族數量長期以來只有200多人,而俄國貴族卻高達上百萬,而且增長很快,根據俄國人的普查,1700年俄國祇有2萬多貴族,連同他們的家人一共是7萬人。1737年有5萬貴族,連同他們的家人一共是15萬人。1782年俄國有10.8萬貴族,1795年有36.2萬貴族,佔全國居民總數的2%。

    貴族數量如此眾多,是因為在俄國取得爵位相對容易,英國貴族實行的是長子繼承製,貴族人數一代代傳承,數量是很難快速增長的。俄國貴族則是基於土地的,為了在自己廣袤的國土上建立防禦,隨時迎擊來犯之敵,俄國把貴族服役人員分散到人口稠密的內地和人口稀少的邊疆,根據“誰服役,誰就擁有土地;誰擁有土地,誰就得服役”的原則分封土地。

    所以俄國貴族家庭,很容易就能通過這種方式開枝散葉,讓越來越多的子嗣通過為沙皇服役的方式成為貴族。許多伯爵的子弟,都能輕易得到各種小貴族頭銜,貴族在俄國甚至就是地主的意思。

    而且戰爭越多,造就的小貴族也就越多,拿破崙戰爭後,俄國貴族就接近百萬,如今已經超過了百萬。

    如此龐大的服役人群,導致許多貴族在軍隊中也只能是以普通士兵的身份存在,當然他們是砲兵、騎兵等技術兵種,而不是炮灰一樣的步兵。

    大量受過教育的貴族子弟擔任基層官員,讓俄國軍隊保持這一定的文化水平。加上俄軍的服役期非常長,法定服役期高達25年。

    如此長的服役期,就算是一個軍事的門外漢,也有足夠的時間成長為一個專家,而俄國貴族,尤其是較為富裕的大貴族子弟,往往都是軍校出身,擔任高級職務,更加保證了俄國軍隊的專業化。

    當然俄國軍隊也有一些劣勢,比如作為農奴的普通士兵,軍事素養很差,訓練水平低劣,導致俄軍士兵的射擊水平幾乎是歐洲最低的,作為補充,俄國人組建了大砲兵部隊,他們的火砲裝備水平比拿破崙的軍隊都高,用高密度的火砲彌補步槍火力的不足,在步槍火力還無法成為決定性力量之前,俄國這種方式可以很好的彌補自身的缺點。

    總之這樣的俄軍在戰場上,一直沒有讓中國軍隊戰鬥便宜,一直被公認為歐洲最強大的軍隊之一。

    主力是這樣的軍隊,加上突然殺入的英軍,戰敗在所難免。

    週瑯擔心的是,英國人開始不斷的通過黑海進入哈薩克草原,人數還在持續增加,英國跟俄國的協議也已經公開,英國在這場戰爭中,將提供50萬陸軍跟俄軍協同作戰。50萬英軍加上100萬俄軍,在遙遠的哈薩克草原地帶,這場戰爭對中國的軍事投放能力和物資補充能力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贏了,未來很多年中,歐洲都將籠罩在中國軍事力量的陰影中,至少在完成工業化前,他們沒有翻身的可能。

    輸了,中國整個西北地區都有可能崩盤。不但會失去哈薩克草原,伊犁也未必能保住。最關鍵的是,是讓歐洲人看到他們聯合起來,能夠輕易對抗中國,只需要英國和俄國聯合,就能擊敗中國,那麼英法普奧等國聯合起來,就更不用擔心中國了,以後他們只會在跟中國的全球爭奪中,越來越多的團結在一起,利用同盟的力量來對抗中國。

    所以必須徹底打消他們聯合的念頭,讓他們明白,即便陸軍最強大的俄國和海軍最強大的英國的聯合,也無法擊敗中國,讓他們覺得聯盟是徒勞,以後只能依附於中國,那麼一個在中國治下的世界和平就會出現了,這就是中國的霸權時代!
mk2258 發表於 2018-4-22 21:00
第三百八十八節勝利遮掩了失敗





    哈薩克的失敗只是中俄英三國之戰的一個戰場,但由於這個戰場的激烈程度,掩蓋了其他戰場上取得的一些優勢。

    進兵到西伯利亞的中國軍隊就一直在勝利,可因為這裡沒什麼值得一體的大勝,反倒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力。

    猶如中國在哈薩克地區處於地利和交通的不利地位一樣,由於鐵路的原因,原本俄國占有優勢的西伯利亞反倒成為俄國不利的區域,西伯利亞的水路確實是一個良好的運輸通道,但那是跟過去中國的草原戈壁相比,鐵路通車之後,中國反而更容易將軍隊調動到希比利亞邊境,俄國人的水路反而變得劣勢了。

    在這個方向上,中國派出的軍隊數量並沒有派往哈薩克地區的多,但因為俄國在這一帶兵力投入的薄弱,反倒讓中國兵力佔據絕對優勢,十餘萬大軍殺入西伯利亞地區,很快就攻占了貝加爾湖一帶。

    重新恢復被俄國人佔領的礦山,鄉兵承擔了過去輔兵的任務,負責維持治安,剿滅地方反抗勢力,保持交通暢通。戰兵和輔兵繼續擴大佔領區,沿著商道向俄國西部地區開進,至於東北地帶,暫時相對平靜,中國的攻擊計劃中,並沒有在勒拿河以東地區大規模展開行動的計劃,小規模的行動,僅限於組織黑龍江一帶的部落武裝,掃蕩俄國的軍事據點。以及海軍北上攻打俄國在勘察加等地的軍事要塞,最大的也不過是攻占有俄國軍隊駐防,但歸屬一直有爭議的庫頁島。

    戰爭進行了半年,但從戰場上來看,甚至還看不出這是一場大戰。遠沒有拿破崙戰爭那麼激烈,通過一兩場決戰就能滅掉一國。可事實上雙方動用的兵力,已經超過了拿破崙戰爭中的絕大多數戰役,只是因為雙方都屬於領土上的龐然大物,中國在哈薩克地區已經收縮了上千公里,這在歐洲早就已經跨越了多個國境,可在東方,戰爭甚至依然在絕對意義上的邊境地區進行。

    到了夏季,雙方兵力已經超過了拿破崙時代的任何一場戰爭,包括拿破崙動員六十萬大軍進入俄國的戰爭,中國在哈薩克已經集中了60萬人,英國向這裡投送了30萬軍隊,俄國軍隊已經送來了40萬人,依然是英俄聯軍處於攻勢,而中國處於守勢,甚至哈薩克丘陵防線都開始岌岌可危。

    進入西伯利亞地區的30萬軍隊,已經向西攻擊到了葉尼塞河邊。遭遇的反抗越來越激烈,俄國在西伯利亞的軍事力量一直很薄弱,正規兵力始終沒有超過十萬人。但拿破崙戰爭後,沙皇開始在西伯利亞也推行農奴制,當時流放了許多在戰爭中反叛的地主和貴族,允許這些人將他們的農奴也帶到西伯利亞墾殖,這些措施大大增加了西伯利亞地區的人口,烏拉爾山以東的俄國人達到了400多萬人,開闢出了數千萬耕地面積的地主莊園。

    這些人雖然是流放者,但他們在戰爭中,大多數站在了沙皇一邊,正規軍兵力不足,他們自發的武裝起來抵抗中國軍隊的推進。

    這讓中國大軍在正面戰場上遭遇的壓力不大,可是治安環境一直很差,所打的戰爭,更像是一場治安戰。面對這種情況,政治跟軍事力量結合幾乎是唯一的辦法,拉攏一部分可以合作的本地勢力,打擊那些反叛力量,要比一味鎮壓要來的有效的多。

    本地勢力中,布里亞特等跟中國有關係的游牧部落是相對容易拉攏的,但農奴地主是很難拉攏的。另外西伯利亞還有半數是自由民,拿破崙戰爭之前,西伯利亞本來是沒有農奴存在的,這裡本就是一個流放不聽話農奴的地方。葉卡捷琳娜二世時代,大大增加了地主的特權,允許他們流放自己的農奴到西伯利亞,目的是通過這種方式,讓地主對農奴形成強大的震懾作用。

    由於流放西伯利亞幾乎是一個“地獄”的同義詞,強迫流亡至此的農奴們很難挺過這裡的寒冬,所以這裡的人口增長緩慢。但這些流放的農奴,只要活下去的,都成為了自由民,沙皇在西伯利亞推行農奴制之前,這裡就有190萬人,現在400萬人口中,有200多萬就是這些自由民的後代。

    雖然他們的祖先是被流放來的,雖然沙皇對他們從未友好過,可這些人組織分散,只能依靠沙皇的政府機構,現在沙皇的政府機構被摧毀,但要將這些人組織起來也不容易,他們還有一個宗教的牽絆,在東正教文化下,沙皇在他們心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宗教地位,沒人敢於反抗沙皇。

    對這些人暫時先爭取的是他們的中立。

    西伯利亞的治安戰和政治攻防,都不是能快速分出勝負的方式,最終決定戰爭勝負的,肯定還是戰場上的正面決戰,所以沙皇才對西伯利亞的丟失無動於衷,將主要兵力都放在西部地區,聯合英軍跟中國軍隊打大決戰。

    英軍逐步承擔起了正面進攻的角色,英國人開始修復破損的鐵路,增加更多的援軍,英國軍隊人數在盛夏到來前就達到了50萬,而俄國兵力增加到了80萬人。但中國反而扭轉了兵力劣勢,將前線軍隊增加到了150萬人,並且在伊犁地區囤積了100萬後備兵員,計劃中派往西部地區的300萬兵力,大部已經到位。

    度過最開始的困難之後,雙方基本上就進入了相持階段。

    英國人依然在繼續進攻,強攻哈薩克丘陵防線,中國軍隊守中有攻,不時出擊,雙方在草原地帶時常發生激戰,互有勝負。俄軍主力已經開始調往西伯利亞地區,不是為了東進支援葉尼塞河,而是從額爾齊斯河南下,他們希望動這裡突破中國沿河建立的要塞防線,攻入伊犁地區,包抄哈薩克中國主力的後路。

    但可惜作為哈薩克防線右翼的重要防線,中國人打造的工事質量相當可靠,駐防兵力也足夠,物資充足,俄軍久攻不下,這個方向也開始相持。

    普通人只看得懂勝負,為看不懂這種相持的轉折意義,所以大家依然認為哈薩克地區是失敗的,丟失了大量土地給敵人,派了那麼多兵去都收不回來。

    美洲的戰報則開始不斷傳回來,黃求還俘虜了三萬美軍,皇太子更是直接俘虜了五萬西班牙軍隊,基本上殲滅了歐洲戰場上的西班牙主力,並且開始向美國發動正面攻勢。

    面對美國不斷傳回來的有利消息,週瑯沒有選擇,只能加大宣傳,告訴大家皇太子一直在打勝仗。

    在眼前的情況下,太需要一些勝利來提振民心了。同時一系列的宣傳攻勢也在進行,告訴老百姓為什麼打這場戰爭,將戰爭的責任全部推給西方,在美洲地區,解釋是美國人盜採中國黃金,西班牙人想搶奪,皇太子派人收回,結果對方反而率先宣戰。在歐洲的解釋是,俄國人要搶奪中國的鐵路,所以向中國宣戰。總之一句話,這些夷人合起夥來,就想從中國搶東西。

    這符合大多數民眾的認知,那就是夷人都是強盜的邏輯,別人好像總想佔咱的便宜,不讓他們佔,他們就要搶,從匈奴、突厥到蒙古、滿清不都是這樣嗎。

    在這波宣傳中,皇太子開始成為一個英雄,他取得的勝利,並不重要,關鍵他取得的是所有人都能看到的勝利。

    但在明眼人看來,這種勝利沒有價值,從一開始就不該發生。任何戰爭,一旦發展到了一個國家需要跟許多國家進行苦戰的時候,一定是產生了什麼特別失敗的失誤。

    皇太子的勝利所掩蓋的,就是這些失誤,這些外交上的失敗。

    美洲地區本不該發生戰爭,也就不會讓本土捲入這場大戰中。甚至有可能的話,應該是中國在美洲地區組織聯盟圍攻別人,比如拉攏美國圍攻英國,拉攏西班牙對抗美國,而不是現在這樣,將所有地區勢力都推向了敵對。

    這不僅僅是金礦的問題,而是皇太子在美洲地區長期執政中積累的矛盾,西班牙能夠保持美洲殖民地,早些時候依靠的就是中國的支持。換任何一個人在這裡執政,西班牙人都更願意依靠中國,而不是對自己的殖民地野心勃勃的美國。

    在對待西班牙殖民地問題上,歐美國家是用商業滲透的方式,皇太子則更富有侵略性,在拉普拉塔河一帶,一直進行強行移民活動,在西班牙殖民地腹地,不斷建立獨立於西班牙殖民政府的殖民點。

    支持商業勢力在秘魯、智利等地爭奪礦產,僱傭印第安人開採,又組織護礦隊對抗印第安勢力,這一個個礦區,也幾乎是獨立於西班牙殖民政府的勢力,還常常瞞報收入,繳納的稅收少之又少。

    西班牙人一直敢怒不敢言,只能引入英國資本對抗,並且跟英國越走越近,跟中國越走越遠。

    皇太子這些外交和政治上的粗陋措施,在本國都引起了越來越多的官員的不認同,認為皇太子欠缺政治才能,多次希望能把皇太子從美洲調回。

    這些聲音直到戰前達到了最高峰,但又隨著戰爭戛然而止,並且隨著皇太子不斷勝利的消息傳回來後,徹底消失了。

    軍事勝利,暫時掩蓋了外交和政治上的失敗。

    但周瑯心裡卻很明白,在美洲歷練上,皇太子是不及格的。

    反倒是一直在外散養的皇長子周成功,政治上頗富才華,他為自己謀取了希臘的王位,治理上也可圈可點,關鍵是以這樣一個小國的身份,在歐亞勢力交彙的複雜地緣位置,不但游刃有餘,還一直能發揮出遠比國力更巨大的影響力。

    成功拖住滿清參戰的腳步就是一個例子,但隨著中國在哈薩克的不斷敗退,滿清越來越蠢蠢欲動,外交領事發回來的情報警告,滿清十分有可能加入這場戰爭,可是周成功卻一再堅持,滿清是可靠的。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mk2258

LV:9 元老

追蹤
  • 1120

    主題

  • 100531

    回文

  • 46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