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民國】大國崛起之東方日不落 作者:狂人阿Q(連載中)

 
mk2258 2018-2-24 20:39:01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706 50357
mk2258 發表於 2018-4-22 21:01
第三百八十九節戰略相持





    週瑯相信兒子的判斷,不是感情用事,因為滿清領事發來的警告,也只是說有可能,希望做好計劃,但距離採取行動還遠,因為滿清並沒有行動,之所以判斷滿清有可能行動,是因為英國人在設拉子的活動又開始活躍,滿清上下跟英國的交往再次變得密切。

    很顯然英國人希望通過拉攏滿清參戰,從而徹底取得在中亞地區的優勢,英國人開出的支票越來也慷慨,除了願意提供滿清參戰的大多數軍費之外,還開始用印度的土地吸引滿清,他承諾滿清出兵先將中國人從中亞地區擊退之後,英屬印度軍隊願意跟滿清軍隊聯合消滅印度河流域的中國軍隊,然後以印度河為界劃分兩國國土。

    印度河流域的領土,對任何時期佔領阿富汗和波斯的勢力來說,都具有強大的吸引力,波斯和阿富汗,歷史上就是入侵印度河流域的主力。就是因為這裡富庶,而且在中國人的經營下,這裡比歷史上更加富庶,人口高達四千多萬,是整個滿清的兩倍,佔領這里之後,滿清國力會更強大。而且這裡也是優良的農耕土地,足以讓滿清的經濟徹底擺脫游牧成分,轉化為一個農耕佔絕對優勢的經濟體,而這是滿清官僚集團一直努力的方向。

    但滿清的體制,權力高度集中於皇帝之手,軍事決議的權力受到官僚集團的影響很小,軍機處幾乎就是皇帝的秘書班子,由於從順治時代起,滿清經歷的皇帝,康熙、雍正和乾隆都是相對強勢的君主,導致官僚文化中,早就失去了大臣跟皇帝博弈的因素,一切都是乾綱獨斷,臣子們都自稱奴才,所以皇帝的想法決定性很大。

    而皇帝的想法,英國人無法改變。

    道光密切的注視著一切,說實話,他多次險些改變主意,尤其是當看到中國人丟失了整個哈薩克之後,他跟大臣進行了長時間的討論。一旦這場戰爭,中國勢力徹底退出中亞,對大清會有多大的好處。一旦中國從西域收縮回去,就像恆羅斯之戰後那樣,中亞將是俄國和大清的勢力,這無疑是極高的,在滿清君臣看來,俄國永遠沒有中國帶給他們的壓力大。

    但是大清參與這件事能得到什麼好處?把中國從中亞驅逐出去,俄國將得到最大好處,英國人承諾的印度河流域十分吸引人,可沒那麼好拿。目前英國在印度的作戰並不順利,英屬印度跟非洲公司在印度鏖戰,不分勝負,而且印度完全被中國水師封鎖,經濟凋敝。他們連中國一個商業公司都打不過,哪裡來的勇氣大言不慚厚顏無恥的說要把整個印度河交給大清呢。

    所以討論也沒有結果,大臣們只會磕頭讓皇帝聖裁。

    在英國的外交活動下,中國外交官也不是沒有作為,他們也在許下各種承諾。

    其中最大的是一個,是暗示支持滿清吞併希瓦汗國。

    希瓦汗國位於鹹海和阿姆河之間,夾在中國的哈薩克和滿清之間。這是一個已經日趨沒落的小國,按照草原傳統,向中國和滿清兩面納貢,在夾縫中生存。要說對這裡影響強弱,中國還比滿清要高,因為滿清的商業勢力薄弱,中國商業勢力滲透的更厲害。

    可是跟滿清有一些糾紛,主要是逃人問題,許多滿清境內的包衣不堪忍受主子的欺壓,都會跑到希瓦汗國,雖然對方只要滿清提出要求,大多數時候會遣送回來,但也有一些隱匿一直沒有發現。

    滿清想吞併這裡最大的目的,主要是戰略價值,佔領希瓦汗國,他們得到的不過是幾塊沙漠中的綠洲,但卻能讓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的土地,都控制在滿清手中。中國控制這裡,則能通過希瓦汗國,直接進入滿清在中亞最重要的兩河區域。

    所以滿清打算先拿到這裡再說,派出了三萬軍隊,就輕鬆佔領了希瓦汗國。

    接著繼續擁兵觀望。

    中亞地區一直焦灼,英軍無法從正面攻破哈薩克丘陵防線,俄國也無法突破額爾齊斯河堡壘防線,中國則無法擊退英俄聯軍,戰鬥打的倒是很激烈,但除了大量消耗物資和兵力之外,攻防雙方都無法取得突破點。

    這種僵持,拼的是雙方的忍耐力,拼的是雄厚的實力,短時間內很難看到變化,因為雙方都是擁有忍耐力和雄厚實力的大國。

    在西伯利亞方向,中國的突破口卻越來越大,將後方扔給越來越多的鄉兵負責,主力不斷的前進。在夏季的好天氣中,不在西伯利亞採取攻勢,實在是浪費。10萬大軍強渡了葉尼塞河,成功攻占了距離鄂畢河60公里的托木斯克,還有一路則從阿爾泰山以東的科布多出擊,沿著源出阿爾泰山的鄂畢河支流前進,攻占了更加重要的商業要道巴爾瑙爾。

    這些蘇聯時期重要的工業城市此時都還很小,人口只有萬把人,在中國祇能算是小鎮,托木斯克以流放犯人為主,巴爾瑙爾開採礦產和經商,都沒有足夠龐大的產業,無法支撐太多的人口,也無法阻擋十萬大軍的進攻。

    攻占這里之後,中國軍隊將前線挺進到了鄂畢河。這時候俄國人不能對西伯利亞方向大意了,因為中國軍隊現在可以通過鄂畢河水系,直接威脅鄂木斯克,儘管這個距離依然過於遙遠,但已經沒有地理上的屏障,一旦中國人攻占了鄂木斯克,就會切斷他們沿著額爾齊斯河南下的主力。

    俄國人不得不在鄂畢河流域加強防禦,可是進攻是不考慮的,在這個方向發動攻擊,中國有能力保持200萬軍隊,俄國人卻沒有。即便中國,200萬軍隊中真正作戰的也不會超過30萬,大多數用來保持交通了。俄國人缺乏這個人力,就無法在西伯利亞地區跟中國進行爭奪,這種情況在上次戰爭中已經證明了,所以他們不打算嘗試。

    現在俄國人開始寄希望於能盡快突破哈薩克防線,將哈薩克地區跟鄂畢河連為一體,成功一個防禦整體的話,就更容易對抗中國了。如今他們的局勢無異於被撕裂開來,英俄聯軍在哈薩克丘陵地區跟中國對峙,俄軍還要單獨面對鄂畢河方向的中國軍隊,壓力實在太大。

    主要是兵力有限,在跟英國進行磋商之後,英國人答應提供新的軍事援助後,俄國決定動員更多的軍隊,再次組建50萬軍隊,讓俄軍總兵力達到150萬人。放在十年前,這幾乎是一個無法想像的數字。一次次的戰爭,鍛煉了俄國政府的動員能力和俄國民族的忍耐力。但跟中國動員了900萬人的軍隊相比,實在是讓人絕望。

    但對俄國來說,這場戰爭勢在必行,俄國要擺脫中國的控制,就必須進行這場戰爭。

    在開戰前的許多年裡,俄國社會精英都開始認識到,他們在被中國控制,通過經濟勢力的滲透,中國人掌握了俄國的鐵路,俄國的礦山,中國商品充斥了俄國的市場,中國債務壓垮了俄國的財政。讓俄國始終無法放開手腳,想擺脫這種控制,除了跟中國打一仗之外,還有別的選擇嗎?

    英國的支持是一個良機,英國人促成了美國和西班牙的聯合,如果加上俄國,總人口超過1億,雖然依然無法跟中國相比,但差距已經不是無法克復的,只要西方軍隊能取得技術上的優勢,那麼就能夠擊敗中國人,然後逼迫中國人做出讓步。

    滅亡中國這是不可想像的,所以參戰各國沒有一個有這種念頭,所有國家的唯一目的,就是逼迫中國退讓,打斷中國在各個方向擴張的腳步。俄國的目的是重新奪回國內的鐵路、礦山,已經重新取得對中亞的控制權。達到這些目的之後,俄國願意繼續跟中國保持友好,以後俄國絕不會再向東方看一眼,然後全力向西。

    俄國認為達到這些目的,只需要幾場大會戰的勝利,將中國軍隊從中亞草原驅逐出去,讓哈薩克這個地理上跟俄國南方平原連為一體的草原地區回到俄國手裡,將中俄兩國的國界以中國西部地區高達雄峻的天山、阿爾泰山等山脈劃分,俄國很難通過這些自然地形,把俄國國土推進到這裡,也是一個極限。

    但俄國人沒想到戰爭會發展成如今的局勢,他們確實取得了幾場戰役的勝利,但都不是決定性的,並沒有殲滅中國軍隊主力,現在看來,即便消滅了幾隻中國主力軍隊,恐怕這場戰爭也不會結束。中國人對哈薩克領土的看重,讓俄國都感到詫異。他們竟然進行了全國性的動員,武裝了900萬軍隊,讓他們的兵力幾乎是無窮無盡的。

    那時候俄國就開始後悔,而那時候戰爭才剛剛開始,但那時候俄國依然信心滿滿,他們不相信900萬軍隊能夠發揮出什麼戰鬥力,更相信那是900萬農民。可之後他們發現,中國人讓人髮指的並沒有把人堆上來,而是耐心對這些從農村徵集的士兵進行不斷的訓練,一直訓練了半年,才開始把他們派上前線。並且不是讓這些沒有作戰經驗的新兵單獨作戰,而是用來補充前線軍隊的傷亡。

    戰爭打了半年之後,其實俄國就開始尋求和平的機會,但通過各種中立國轉達的意圖,不知道是中國人沒有領會,還是他們根本不想要和平,他們根本沒有回复,而是一個勁的加強前線兵力。



這時俄國人騎虎難下,而且他們不得不繼續加大投入,因為現在他們必須為自己的生存而戰。

    就在不久之前,中國政府開始宣布,他們最低的戰爭目標:滅亡俄國!



mk2258 發表於 2018-4-22 21:01
第三百九十節馬耳他大海戰





    準確的說,是推翻沙皇政權。

    中國政府明確發表了公告,這場戰爭不徹底推翻沙皇統治的政府,絕對不會結束戰爭,以此來給全民樹立一個目標。為什麼把俄國拉了出來,卻沒有提另一個敵人英國,事實上這根本就是一場水師的失敗。

    按照週瑯的觀點,英國比俄國危險十倍,英國才是中國的全面競爭對手。在中國開始進入現代工業社會之後,俄國就已經不夠成威脅。說句不好聽的,這場戰爭,就是另一場英國和中國的爭霸戰爭,俄國不過是英國人的一個打手而已。

    對主子視而不見,卻把打手拎出來威脅,確實有些不合理。

    但是沒辦法,無法摧毀英國海軍,卻宣稱要滅亡英國,只能讓自己下不來台。

    中國水師收到這些信息之後,感到了很大的屈辱,但他們沒有辦法,因為他們跟英國之間的海戰基本上沒有取得決定性勝利的希望了。

    跟激烈的陸戰不同,海戰從一開始就很壓抑。雙方海軍都進行了動員,中國將大量船台上儲備的戰列艦下水,英國同樣如此,而且作為老牌海軍,英國還擁有大量的封存老艦,也都重新入役,讓英國海軍規模迅速擴大,甚至讓中國無法保持跟英國兩倍的優勢,最小的時候,英國戰列艦數量達到中國數量的三分之二,但隨著中國新艦的不斷下水,這個平衡再次恢復到了二比一的程度。

    戰列艦數量是對方的兩倍,按說在主要拼火力的海軍比拼中,中國水師應該能完全壓到英國才對,可實際上一直都沒取得過什麼像樣的勝利。

    開戰之初,水師上百艘戰列艦進入印度洋,英國印度艦隊則在戰前就撤走了,拱手將印度洋制海權讓給了中國艦隊,這跟上次雙方大戰的情況相似。

    但中國顯然不可能接受上次戰爭那樣的情況,所以水師是有後續計劃的,但海戰不是陸戰,不可能無所顧忌的將所有兵力推上去決戰,海戰有海戰要遵守的規矩。中**艦雖多,但中國需要維護的海路也更多,中國需要控制太平洋方向的安全,而這個大洋的面積,主動需要佔用中國大半的海上力量。能動用的軍艦,最多也就是100艘上下的戰列艦。

    這就是為什麼,拿破崙戰爭中,除了特拉法爾加這個遭遇戰之外,英法雙方都沒有爆發大海戰,不是英國不想主動殲滅法國艦隊主力,而是因為海洋實在是太大了,英國人沒有能力始終保持大艦隊,需要分散開來護航。特拉法爾加是碰上了,絕大多數雙方都只能互相襲擊對方的商船。

    中國外洋水師遇到的也是這種情況,但他們這次有完全的計劃,在浩瀚的大西洋、太平洋上抓不住英國海軍主力,但放在地中海就容易多了,這個封閉的海域中有大量島嶼,必經之處的幾個海峽很容易堵住英國艦隊。而且英國海軍也不是法國海軍,哪怕處於劣勢,英國海軍的榮譽感也不允許他們逃跑,而是主動進攻。因此雙方是有可能在海上展開一場戰列艦決戰的。

    所以在取得印度洋制海權之後,水師主力將印度洋的巡航任務交給歐洲公司和非洲公司艦隊負責,主力則權力調往歐洲,通過蘇伊士運河,在克里特島集結。很容易將英國海軍逐出了克里特島以東的東地中海地區,甚至艦隊轟炸了英國人佔領的塞浦路斯,但攻占塞浦路斯的行動則失敗了,還損失了三艘戰列艦。

    水師在地中海決戰的選擇是十分正確的,英國軍隊的訓練水平一直都是世界一流的,陸軍尚且如此,海軍就更不用說了。陸軍還是臨時招募的士兵,而海軍才是英國真正的常備軍。時至今日,英國人還在繼續引領世界海軍的潮流,中國的水師跟英國相比還有一定的技術差距。不是武器技術上的差距,而是管理技術的差距,對艦隊的管理,對水兵的管理,這些都跟英國有差距。

    所以地中海是一個更適合的地方,因為這裡很少有大的風浪,因此大大抵消了英國海軍士兵嫻熟的駕駛技術和對大海的適應能力。

    因此預設的決戰戰場,一直就是地中海。而英國人卻又無法放棄這裡,這裡是距離英國最近的航路,放棄這裡,中國對英國的威脅就更進一步。

    鑑於此,在控制了東地中海的製海權後,中國艦隊繼續進入地中海,最後集結了110艘戰列艦,然後殺向目標,英國的軍事基地馬耳他島。

    這裡是地中海東西之間的重要通道突尼斯海峽的必經之地,英國當年為了這裡,跟俄國產生了一次嚴重的政治危機,讓俄國人一度退出了反法戰爭。

    只要英國人不想放棄這裡,他們就必須跟中國艦隊決戰。

    英國人又何嘗不想通過一場大戰打擊中國海軍力量呢,所以雙方都猜到了對方的對策,中國艦隊向馬耳他逼近,英國海軍則在馬耳他集結。

    最後在馬耳他海域,爆發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場大海戰,中國各型戰列艦110艘,英國則排除了70艘,但是他們得到了30艘西班牙戰列艦的支援,雙方的戰艦數量大致相當。

    海戰整整持續了三天,英國人用讓人眼花繚亂的海上機動始終無法調動中國艦隊,雙方大致保持著自己的戰列艦進行正面交戰。由於這幾十年的海軍技術革新,導致過去因為不太可靠而被海軍拒絕使用的爆炸彈技術大量引入海軍,讓這場海戰跟特拉法爾加海戰時的技術截然不同。

    雙方都大量裝備,拿破崙戰爭之後,法國砲兵軍官亨利·約瑟夫·佩克桑研製的發射爆炸彈的火砲。這種火砲對木質艦船的摧毀作用明顯,歷史上俄國人用這種大砲,摧毀了奧斯曼帝國的戰列艦隊,震驚了世界。

    這種大砲,讓這次海戰成了一場災難,雙方都有大量的軍艦被擊沉,中國艦隊損失了三十艘各型戰列艦,其中6艘一級戰列艦中的3艘被擊沉,兩艘重傷;英國西班牙聯合艦隊也沒好到哪裡去,他們損失了二十八艘各型戰列艦,西班牙總共三艘一級戰列艦全部被摧毀。

    這場大海戰震驚了世界,讓所有人都開始認識到,火砲技術已經完全摧毀了幾個世紀以來的軍艦建造技術,如果軍艦不再繼續革新的話,海軍將很快淪為一個過時的兵種,海軍將會徹底失去軍事價值,只能成為護航和對付海盜的工具,而不再具備對陸地的威脅。

    海戰之後,水師極度沮喪,他們不得不承認,奪取制海權,護送陸軍登陸英國,已經不再是一個現實的計劃了。因為即便能夠通過消耗,摧毀英國海軍,在登陸作戰中,海軍也無法壓制發射爆炸彈的陸軍以及砲台火力,登陸將是一場災難。

    馬耳他大海戰之後,中國和英國在地中海的海戰還在持續,但雙方都不約而同放棄了主力決戰的選擇,代價太沉重了,動輒數十艘戰列艦沉默,兩國都無法承受。英國更多的選擇了依托馬耳他基地,防止中國艦隊進入地中海西部地區。在遭遇中國艦隊之後,也更多的是利用馬耳他的要塞火力支持,來抵擋優勢更大的中國艦隊的攻勢。

    中國艦隊無法奪取馬耳他,也就無法進入西地中海,無法進入大西洋,無法威脅英國本土。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接受也好,不接受也好,只能面對這樣一個結局,那就是直接擊敗英國已經不可能了,這場戰爭中,能取得的最大勝果,最多也就是擊敗俄國。

    所以中國最多也只能宣布要擊敗俄國,對英國則隻字未提。

    官府公告發出之後,實際上也把自己逼上了梁山,不徹底打敗俄國,這場戰爭就不會結束。只要這個政府存在,或遲或早,還會再次成為英國的打手。

    要一勞永逸解決西部邊境問題,就必須徹底的摧毀俄國。

    但中國的官方聲明,確實嚇到了沙皇政府,現在他們得為他們的生存而戰了,這不是一次類似反法同盟那樣的“反週戰爭”,而是俄國需要為自己的生死而進行的大戰。

    沙皇著急了許多研究中國的學者,希望分析中國聲明的真假,是不是中國人放的煙霧彈,只是製造一種威脅。學者們通過對中國歷史的分析認為,這份聲明很可能是他們真正的態度。中國的戰爭思路跟西方人不一樣,西方的戰爭打來打去幾百年,可大都是短期戰爭,戰爭雙方都滿足與局部領土甚至個別利益的得失,消失的國家屈指可數。

    中國人打仗則不一樣,一打就是幾十年,一打就是滅國之戰。

    但中國人發動戰爭很審慎,為了一場戰爭,可以準備幾十年。

    他們舉出了大量的例子。

    最經典的都是統一之戰,戰前分裂政權往往會籌劃數年甚至數十年之久,比如隋朝滅南陳的戰爭,戰前進行了大量的準備,在邊境地區採取疑兵戰術,每到秋收時候,就集結軍隊,等南陳也駐紮重兵之後,隋朝則解散軍隊,如此往復誤敵、疲敵。還在長江上游打造戰船,吸引陳軍注意。準備了多年之後,才發表一篇檄文,一鼓作氣滅掉陳國。

    其實俄國人如果對中國歷史更深入研究的話,會發現這種戰術春秋時期就有了,在伍子胥的指導下,吳國滅楚用的就是這個計策。

    俄國專家認為,中國的官方聲明,就是他們發表的檄文,這種檄文一旦發表,就一定會執行下去,否則無法給國民一個交代。

    所以沙皇才孤注一擲,再次動員了50萬兵力,還做好準備,一旦兵力不足的話,將會動員更多的軍隊。
mk2258 發表於 2018-4-22 21:01
第三百九十一節第一步才剛開始





    沙皇很鬱悶,明明是英美西班牙和俄國四國聯盟同中國作戰,為什麼中國人偏偏盯著俄國,至今他們都沒有向美洲派遣軍隊,就用美洲的現有兵力跟英美西班牙作戰,卻將本土數百萬軍隊用於攻打俄國,這不是吃錯藥了嗎,先跟中國開戰的可是英美西班牙,爭奪的最有價值的土地也是美洲的金礦,不是貧瘠的哈薩克草原。

    但現在事情已經發展到這一步了,俄國除了硬著頭皮打下去,也沒有別的辦法。

    幸好英國人組建同盟的信用向來不錯,對外交條約的尊重是值得信賴的,英國跟俄國的條約中規定,雙方都不向中國單獨媾和,那麼英國就會打下去。這對俄國的戰爭在物資上,是有很大保證的。

    至於其他的援軍是不會再有了。

    歐洲現在形成了一個平衡體系,在瓜分波蘭的時候就形成了,英國通過允許俄普奧三國瓜分波蘭,一方面是促成俄國參戰,另一方面,則是拉攏普魯士和奧地利對抗法國。法國希望藉助中國力量,恢復地中海霸權的野心很明顯。這跟奧地利是有衝突的,西班牙已經無法阻擋法國在地中海稱霸,可是奧地利並不想看到這些。普魯士則始終將法國堪稱陸地上最大的威脅。

    因此英國成功跟普奧簽訂協議,一旦法國參戰,兩國也將參戰。這樣法國就不太可能加入這場戰爭,即便法國加入了,對俄國也沒有影響,因為有普奧制衡,法軍不可能像拿破崙戰爭時期一樣,攻打俄國。而法國不參戰,普奧兩國也不敢參戰,他們必須隨時防備法國,一旦參戰就會擔心法國從背後攻擊。

    俄國也把目光看向了滿清帝國,雖然俄國已經看出這個帝國的各種弊病,隨著吞併波斯和兩河流域等富庶地方,他們對貿易開始放開,允許國內商人做生意,實際上這種放開,大大削弱了他們國家的組織能力。各種腐敗行為開始出現,權貴階層開始變得富裕,開始耽於享樂。英國人向這裡出口大量的鴉片,在上層中深受歡迎。

    八旗權貴子弟開始壟斷各種職位,一些中亞民族開始佔據中低級職位,英國看不到這種情況的弊端,因為英國本身就是這樣一種國家,權貴把持了一些,腐敗橫行,可英國有一個議會平衡,滿清卻沒有製衡權貴的力量。俄國認為,在中亞這種地方,軍權開始旁落,是一個國家開始走下坡路的標誌。

    但這個國家目前仍然擁有該地區最強大的動員能力,他們能夠動員上百萬士兵,他們自己的軍工體係無法支持這種規模的軍隊,但英國可以。但狡猾的韃靼君王道光,滿足於吞併希瓦汗國,遲遲不肯行動,不肯向英國和俄國做出承諾,參加戰爭。

    遊說主要靠英國,俄國能給滿清的東西不多,上次為了拉攏滿清參戰打克里米亞戰爭,俄國將高加索以南的土地讓給了滿清,但他們總不能把高加索以北的領土也割讓給滿清吧,所以他們無法拉攏到這個很值得拉攏的盟友。

    反倒是中國有可能會承諾將高加索以北土地交給滿清,拉攏他們對俄作戰,那樣的話,問題就很嚴重了。俄國必須防備這一切,防備的辦法不是向邊境地區駐軍,而是在跟中國的戰爭中保持勝利,一旦中國軍隊開始反攻,讓滿清覺得俄國有失敗的可能,這些韃靼人肯定不介意從俄羅斯帝國身上咬一口狠得。

    1838年夏季終於過去了,11月之後,鄂畢河就開始結冰,冰面又還沒有堅固到可以通行,情願也好,不情願也罷,中國軍隊在西伯利亞的攻勢都必須停止了。

    這對俄國是一個有利的時機,他們可以抽調一部分鄂畢河流域駐軍,參與哈薩克丘陵之戰,只要突破這道低矮的丘陵防線,將中國人逼退到天山以東地區,就是一個重要的勝利,足以打消一些心懷不軌的勢力的覬覦,同時也許中國人就會接受和談。

    沙皇已經開始考慮,不再堅持要求得到哈薩克了,他願意跟中國人恢復到之前的狀態,中國軍隊退出西伯利亞,俄國願意退出哈薩克,這場仗就當白打了,幾十萬俄國人就當白死了。

    可是俄國人可以白死,中國人卻不能白死;沙皇不明白這樣的道理,弱者確實可以任性的拔刀,但能否收的回去,卻要看強者的態度。弱者可以發動戰爭,但結束戰爭的,則總是強者。

    沙皇也不了解,中國是一個求穩的國家,戰爭從來不是目的,戰爭從來都是為了和平,戰爭從來都是被動的接受,所以中國人對戰爭的態度,一直都是希望一勞永逸的解決威脅;而歐洲人對戰爭習以為常,總把戰爭當成一種解決外交糾紛的正常工具。他們對戰爭的理解還處在中國戰國時期,“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的時代,中國卻將戰爭看作是統一或者滅亡的終極狀態。

    只要是中國政權有意識去打的戰爭,除了草原民族難以預測的南下劫掠,往往也就是在開國時期的統一之戰,和滅國時期的垂死掙扎時刻才會出現。

    兩種不同的對於戰爭的思想,決定了兩國對戰爭的不同處置方式,俄國最大的目的是割地,中國最低的圖謀卻是滅國。

    俄國以為是一場短期戰爭,一場幾場戰役和大會戰就能結束的戰爭;中國卻將其看作是一場生死存亡的競逐,一場你死我活的較量。

    所以當沙皇拼命聚集力量,希望打一場決戰的時候,中國人卻才剛剛開始接受戰爭才剛剛開始的現實。

    官府告訴民間,這次戰爭是要一勞永逸解決俄國的邊患,中國老百姓就明白這場仗才剛剛開始,跟以前那些短期戰爭不一樣,他們的心態開始轉變。不再執著於邊境地區的一兩場戰鬥的勝負,而開始做長期準備。糧食價格開始不斷上升,因為老百姓開始備戰備荒了,他們本能的想讓自家的米缸裡裝滿應急的大米。黃金的價格也開始走高,盛世古董亂世黃金,亂世黃金才是最好的應急財物。

    但隨著官府開倉放糧,以及公行出售了一批儲備黃金之後,這一切也平復了下來。因為這一切不過是因為官府的聲明引起的非理性舉動,開發東北大平原之後,中國已經是一個糧食遠遠供大於求的國家,糧食不但向周邊的朝鮮、日本大量供應,還用來大量飼養牲口,作為世界上控制黃金生產的國家,黃金儲備也十分豐富。所以不存在糧食和黃金的短缺,另外加上戰爭雖然沒有突破,但也沒有大敗,老百姓的心態也就平復了下來。

    總之就是這個民族開始接受這是一場長期戰爭的現實。

    俄國人並不了解這些,他們開始發動大規模的秋季攻勢,跟英國聯軍一起,強攻哈薩克丘陵防線。

    他們一心想攻下這裡,逼迫中國讓步,可即便打下了這裡,中國軍隊退入天山以東,那又能如何。

    後面還有西北的沙漠戈壁,就算攻占了這些,還有河西走廊,就算進了河西走廊,後面還有黃河!

    俄國人攻打一個哈薩克就已經用了一年時間,就算馬上給他們打下來,他們打下天山又需要幾年?打下伊犁的大沙漠,打下河西走廊呢?持續不斷的戰鬥下來,就算給他們十年時間,他們也未必能入關。

    對中國來說,這才剛剛開始,俄國人能堅持十年嗎?

    事實上他們連兩年都未必能堅持,過去的戰爭已經表明,一旦戰爭拖延的長了,俄國國內必然出現問題。歷史上,俄國支撐1200000名俄軍7000名保加利亞志願軍跟英法奧斯曼打克里米亞戰爭也就兩年多,現在他們動員了150萬軍隊未必能堅持多久。

    在數百公里長的哈薩克丘陵防線上,英俄聯軍持續不斷的發動攻擊,對各種物資、兵力的消耗是巨大的。中國軍隊也始終不肯死守,是不是越過防線,跟對方進行局部的地面戰,守的十分靈活。

    還有一隊隊哈薩克輕騎兵不斷迂迴騷擾英俄聯軍的運輸線,讓他們的物資消耗和兵力更加捉襟見肘。

    縮減兵力吧,不知道中國人甚麼時候就會抓住機會給你來一下狠得,所以英俄聯軍被迫在防線外保持這150萬以上的進攻兵力,而且無法集中起來,因為不能給中國人留下機會,這就是主動出擊的好處,可以大量牽制敵人兵力,如果死守,任由敵人集中兵力進攻,就十分危險了,這就是久守必失的道理。

    英俄維持150萬進兵兵力已經很吃力,可中國已經成功在哈薩克一帶部署了300萬大軍,進入西伯利亞的也有200萬兵力,同時還有400萬人在後方作為預備隊,在不停的訓練,準備時刻補充前線的損失。

    大周三十九年之後,戰場形勢開始向有利於中國的變化發展。
mk2258 發表於 2018-4-22 21:01
第三百九十二節封鎖黑海





    隨著馬耳他海戰的結束,雖說中英雙方都看到無法消滅對方的現實,可海戰的結果,確立中國對東地中海的製海權。

    中國海軍擁有了一條通過黑海打擊俄國沿海地區的途徑,唯一的障礙是控制海峽地區的奧斯曼帝國。

    諷刺的是,俄國黑海沿岸地區的安全,現在反而要讓他的死敵奧斯曼人來保護但奧斯曼帝國願意保護俄國才見鬼了。

    所以中國稍加活動,奧斯曼帝國就默許了中國通過達達尼爾和博斯普魯斯兩道海峽的要求,既不反對也不公開支持,以免得罪英國。

    此時的英國,在地中海地區依然留有威名,只可惜已經無法像戰前所保證的那樣,保護俄國黑海地區。但震懾奧斯曼帝國還是可以做到的,哪怕中國提出支持奧斯曼奪回克里米亞半島,奧斯曼帝國也不敢選擇站在中國一邊跟俄國作戰,這些年的失敗實在是把奧斯曼帝國打擊怕了,連哈里發的頭銜都喪失後,現在維持整個帝國的統一都越來越困難,再遭受重大打擊,恐怕真的就要分崩離析了。

    因此中國艦隊只能獨自從海峽通過,此時俄國駐奧斯曼領事迅速向奧斯曼帝國提出抗議,被置之不理。俄國人只能自己保護自己,他們試圖封鎖博斯普魯斯海峽,但他們建立起來沒多久的黑海艦隊,根本就不是中國艦隊的對手,在卡倫炮和爆炸彈的轟擊下,幾乎全軍覆沒,少量俄國艦船逃回塞瓦斯托波爾要塞。

    龐大的中國艦隊,無法越過英國人駐守的馬耳他、直布羅陀海峽,更無法繞過漫長的西非海岸遠征英國,但保護陸軍在黑海沿岸登陸還是可以做到的。

    不過這依然不是一個最佳選擇,因為漫長的海路運兵,規模不可能太大,所謂兩面夾擊最多具備一些政治意義,而不具備軍事意義。

    因此中國軍隊選擇的是封鎖,而不是強攻。在這個大砲已經可以對木質軍艦造成徹底殺傷的時代,從海上強攻塞瓦斯托波爾很困難,歷史上英法聯軍攻打塞瓦斯托波爾要塞,靠的也是地面兵力。英法距離黑海的路程讓他們可以保證大規模調動軍隊,中國則不具備。

    但封鎖本身就具備重大意義。

    在封鎖黑海之前,中國水師雖然佔據東地中海的製海權,但黑海貿易通道並沒有斷絕,俄國人依然可以通過中立國的商船進行運輸。對俄國的商業意義巨大,後來英軍從這裡登陸後,這條航道對英軍的意義更加重大。雖然因為對東地中海海權的喪失,英國人後期運兵主要通過俄國本土,但物資給養依然依靠地中海,畢竟通過俄國內陸的耗損實在是太大了。

    現在中國宣布對俄國黑海沿岸進行封鎖,不但對依賴外貿的俄國黑海地區經濟產生了重大打擊,最關鍵的是切斷了英國軍隊的給養,讓他們被迫通過俄國領土進行運輸。

    但恐慌的除了英俄之外,中國在地中海天然的盟友希臘竟然也恐慌起來。希臘的經濟嚴重依賴運輸業,他們是該地區最大的轉口商,擁有僅次於英法的商船。戰爭爆發之後,希臘人大發橫財,因為作為中立國,他們接手了大量俄國、英國的商業訂單。俄國烏克蘭地區的穀物、礦產,不斷通過希臘人的商船運往意大利南部和法國,法國、意大利的絲綢和其他消費品則通過希臘商船進入俄國。

    另外希臘還通過中立國地位,大肆違禁為英國軍隊運送軍火,他們的商船在馬耳他或者直布羅陀裝載英**用品,一路送到敖德薩和塞瓦斯托波爾,通過鐵路運輸到哈薩克地區的英軍手裡,這筆貿易總量並不大,但是利潤極其豐厚。

    中國宣布對俄國進行封鎖之後,希臘商業立刻恐慌起來,各大船隊惶恐不安,他們紛紛向國王請願,希望能夠遊說中國解除封鎖。周成功馬上行動起來,跟中國領事積極交涉,告訴他們保持黑海貿易,對希臘的重要性,希望中國的軍事行動不會損害到希臘的利益。

    中國領事表示,中國有權力對敵國進行封鎖,這是國際公法中的合理行為。至於希臘的損失,只能抱歉。

    周成功告訴領事,單純的封鎖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俄國黑海地區出產的主要是農產品,禁止這些農產品出口,並沒有什麼戰略價值,而且也完全封鎖不住。領事認為,儘管中國無法登陸俄國海岸,直接摧毀敖德薩等港口城市,但在沿海的巡航以及在海峽地區搜查每一艘船,絕對能夠保證任何一艘裝載俄國貨物的商船無法通過海峽。

    周成功表示,俄國出口貨物主要是糧食,跟黑海周邊的多瑙河三角洲、保加利亞地區一樣,穀物是沒有標誌的。即便封鎖了俄國的港口,在海峽地區巡查,也無法判斷出穀物來自哪些地區。在無法判斷的情況下,俄國就可以通過向奧地利出口,通過奧地利商船莊口來躲避封鎖,最後只是白白便宜了奧地利商人,損害了希臘商人的利益罷了。

    周成功的態度通過外交部門傳回中國,引起了軍方激烈的反對,認為不應該考慮到中立國的態度而改變封鎖政策,主要是海軍,他們已經在殲滅英國海軍主力方面徹底失敗,如果都不能對敵國海岸進行封鎖的話,水師存在的意義就沒有了,在一個大陸國家做海軍,一直都是一件尷尬的事情,他們必須小心的維持自己的地位。

    但陸師考慮,如果執行封鎖,勢必影響希臘的利益,希臘目前是重要盟國。儘管沒有條約關係,可皇長子作為希臘國王,對中國在東地中海就能起到支持作用。關鍵是封鎖損害了希臘的利益,卻沒起到封鎖俄國的效果。除非能連通奧地利商船一起封鎖,但封鎖強大的奧地利,戰爭風險太大。外交部門又堅決不同意。

    最後通過激烈的討論,各方利益平衡之後,做出了一個折衷的決定,那就是有限封鎖。對糧食、布匹等物不做封鎖,只禁止武器彈藥等戰爭物資進入黑海地區。

    這大大保證了希臘的利益,讓希臘方興未艾的棉毛紡織工業、航運業得以繼續經營,也讓周成功在希臘商界的威望繼續擴大。

    封鎖唯一的作用,其實只是封鎖住了英國通過海路運輸給養罷了,對俄國經濟的打擊作用不大。

    因此對黑海的封鎖,無法看成是一種戰略轉折,但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從這時候開始,戰略形勢開始向中國轉移。

    持續了一個月之後,英俄聯軍在哈薩克的攻勢開始結束,他們必須為過冬做準備了。

    哈薩克的冬天極其寒冷。

    哈薩克丘陵是一種為古老的低山台地地形,經過長時間的風化侵蝕,地表平坦,多沙丘和鹽沼。深居內陸,地面坦蕩單調,北部沒有連綿的高大山脈作為屏障,西伯利亞的冷氣團可以長驅直入,冬季氣溫可以達到零下三十度以下。

    中國軍隊在丘陵台地上修建了大量的堅固工事,這些工事不但可以作為戰爭之用,冬季更是避寒的堅固住所。英俄聯軍卻是真正意義上的野戰,簡易的營地讓他們在冬季,往往很難熬。

    兩國軍隊中都有個別醫療機構,但跟中國不同的是,他們還沒有建立完善的醫療制度。醫護工作,按照傳統,屬於宗教的慈善事業,軍隊中的牧師和修女承擔了這些工作,但他們按照傳統方式,根本無法應對上百萬人在寒冷中的疾病多發狀況。

    歷史上,正是克里米亞戰爭催生了英法軍隊的醫療制度,是南丁格爾等一批優秀人物,加快了這一進程。

    至少現在英國和俄國軍隊都不具備完善的醫療制度。並不是沒有有識之士關注到這些,中國軍隊建立醫療制度很早,已經有軍事學家提出過了,但雙方腐敗的軍事制度,大大影響了醫療改革。

    以英國陸軍為例,和平時期,英國陸軍基本上都只是一個空架子,各種編制都存在,經費也在支出,可是軍隊一般是找不到的。軍費是按照團級發放到一個個軍官手中,然後政府就不管了。至於這些軍官手中到底有沒有軍隊,軍隊戰鬥力如何,沒人關心。

    戰爭爆發後,這些軍官才開始招募士兵,有的直接在歐洲招募僱傭兵充數,僱傭兵文化消退之後,他們在蘇格蘭、愛爾蘭臨時招募貧窮子弟,然後加以訓練,接著開上戰場。

    這些軍官平時就把那些軍費裝進了自己的口袋,不但沒人關心,而且被認為是貴族子弟的一種特權。他們的軍銜,也是買來的,明碼標價,童叟無欺。名將威靈頓就是這樣一級一級買上去的。

    這樣制度下的英國陸軍,基本上不可能有推行醫療制度的動機,至於為什麼他們能保持戰鬥力,只能說明持續不斷的歐洲戰爭,讓英國人的軍事文化始終沒有落後。貴族家庭雖然荒謬,但貴族家庭的軍事氛圍又相對濃厚,而且貴族的軍事榮譽感很強,上了戰場,基本上沒有潰逃的。

    這一系列機緣巧合之下,讓英國陸軍也能保持一個水準之上的戰鬥力。不過也是因為他們位居海島,如果他們是歐洲大路上某一個國家的話,恐怕強大的鄰國是不可能給他們時間讓他們在戰前緊急武裝軍隊的。

    相比之下作為常備的海軍就好一些,海軍的醫療制度就相對完善,每艘船上都會配備醫生。

    英國尚且這樣,制度上更為落後的俄國軍隊,就更談不上什麼醫療制度了。因此這個冬天,對他們的打擊,遠超對手。
mk2258 發表於 2018-4-22 21:01
第三百九十三節自行崩潰





    當三百萬中國士兵在溫暖的哈薩克營房中大啖從伊犁送過來的羊肉,當專業化的炊事班那些伙頭兵們還有閒情逸致包牛肉包子的時候,他們的對手英俄聯軍卻在四處漏風的破帳篷中瑟瑟發抖。

    英軍不缺少吃喝,哪怕中國艦隊封鎖了黑海海峽,但通過俄國領土,從彼得堡的鐵路直接通到伏爾加河下游,交通是有保障的。

    主要是對大陸性氣候的不適應,這里幹燥、寒冷的氣候,跟英國濕潤的氣候截然不同,英國士兵感覺無論穿多少衣服,批多少被子,他們依然渾身冰涼。相比之下,俄國軍隊反而情況要好一些,不是他們的補給更好,而是他們更適應氣候,或者說更耐苦寒。

    好容易捱過了漫長的寒冷冬季,春季萬物復甦,冰雪消融,草長鶯飛,英俄聯軍計劃繼續發動攻勢,一定要在夏季結束前,攻占哈薩克丘陵地帶。但鑑於中國人的兵力過於雄厚,兩國協商增加更多的軍隊。

    儘管是在俄國領土上作戰,儘管現在看來俄國人更需要為自己而戰,但雙方依然就兵力分擔問題產生了爭議。俄國表示他們願意組建更多的軍隊,將俄軍規模擴大到200萬人。這種擴大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增兵,要保證維持戰場兵力的話,其實需要徵用的士兵數量是遠多於200萬人的。俄國提出希望英國將軍隊增加到100萬,這樣聯軍將擁有300萬兵力,可以跟中國在兵力上達到平衡。

    英國更願意提供軍費援助,讓俄國武裝更多的人,不是英國人珍惜本國人的生命,事實上那些貴族不會同情愛爾蘭和蘇格蘭人的生命,甚至英格蘭下層人民的生命,他們都不太在乎。主要還是成本問題,英國養一個兵的成本是廉價的沙俄的十倍以上,他們只需要給沙皇提供幾千萬英鎊就足以讓沙皇武裝數百萬大軍,可要武裝同樣數量的英國軍隊,非得十倍以上的資金投入不可。

    俄國人也了解這個道理,他們之所以提出讓英國承擔更多兵力的要求,主要目的還是為了爭取到更多的軍費,英國人去年已經為俄國提供了2000萬英鎊的軍費,這筆錢是俄國財政收入的兩倍,幾乎承擔了俄國100萬軍隊的所有支出。終於在英國同意將今年的軍費援助提高道3000萬英鎊之後,俄國決定單方面增加100萬兵力。將俄軍擴大到250萬人,加上英國的50萬軍隊,俄國將擁有300萬可用的兵力。

    在英國支票的支持下,新的俄軍不斷的武裝起來,不斷開向哈薩克草原和鄂畢河流域。

    草原上則先是積雪消融,導致泥濘不堪,繼續阻擋雙方的戰鬥範圍,影響戰鬥規模,終於在暮春集結,太陽的徵發讓草地變得堅固,可以支撐騎兵的大範圍衝殺和迂迴了,大規模的廝殺再次出現在中亞草原上。

    英俄聯軍開始發動大規模進攻,兩國都憋著一股勁打算在今年取得決定性勝利,他們不希望戰爭拖到明年去,每拖一年,對英國人來說就是上億英鎊的投入,相比總支出,援助俄國的那點軍費真的不多,而且十分划算。

    這場英俄聯軍的攻勢從4月開始,一直打到了6月,然後就無以為繼了。不是他們的兵力損傷的無法繼續維持攻勢,而是英俄聯軍中突然爆發了瘧疾。

    長期野外生活,讓士兵染上瘧疾十分正常,甚至可以說在幾百萬人中發生瘧疾是必然的。瘧疾會傳染,很快就變成疫情在整個軍中流傳。對300萬人來說,沒有良好的公共衛生設施的野外,這些情況基本上不可避免。

    瘧疾在這個時代是會死人的,唯一有效治理瘧疾的藥物是奎寧,是從金雞納樹樹皮中提煉出來的特效藥,因此在中國成為金雞納霜。

    但問題是,唯一在大規模生產奎寧的國家正是中國,非洲公司在西非開闢了大規模的金雞納樹種植園。之所以是非洲公司,而不是商業能力更強的歐洲公司,或者更野心勃勃的美洲公司,主要還是非洲公司早先在謝清高的帶領下,有一支以冒險和探索為主要目標的團隊,對他們來說,探險中最大的危險不是敵人的襲擊,而是水土不服帶來的疾病,其中最常見,危害最大的就是瘧疾。

    治療瘧疾的藥是有的,產地大家也知道,就是南美地區,印第安人是第一個運用這些藥品的,他們通過服用帶有奎寧成分的金雞納樹樹皮,來治療瘧疾。歐洲人把這種方法帶人了文明世界,按照歐洲人的藥方,治療瘧疾需要附庸差不多5千克的樹皮,病癒後還要連續服用一周,每天500克,以防復發。這些樹皮在英國的零售價格大約是1英鎊500克,所以只有有錢人家才買得起樹皮。

    謝清高是一個不太在乎成本的探險家,但他的公司有在乎的財務,謝清高堅持要帶足藥品,最後公司管理層決定自己種植金雞納樹,節省成本。之前金雞納樹都是在南美地區野外生長,印第安人直接砍倒大樹,剝取樹皮。

    非洲公司從印第安人手裡買來了種子,就近在西非熱帶地區引種,經過科學揀選,發現了其中藥效最好的金雞納樹種,種植了數百萬畝種植園。

    儘管隨著非洲公司的大規模種植,奎寧樹皮的價格大幅度降低,可依然是一種高價藥品,不是普通人買得起的,各國探險家和軍隊都有採購,但這種上百萬人的戰爭,不可能給每個人都提供這種藥品,而且戰爭爆發之後,英俄聯軍已經斷絕了奎寧供應。

    這讓他們對蔓延的瘧疾無法控制,瘧疾不一定殺死每個人,但至少有三成以上的死亡率,比戰死的比例還高;而且感染瘧疾之後,戰鬥力會喪失,發燒虛弱等症狀,會讓人感到絕望,別提進攻了,此時能保住軍隊不譁變都很困難。

    關鍵還是恐慌,這種讓人無助疾病在中西方古代文學作品中都十分常見,西方人直接將其稱作魔鬼;魏晉南北朝時期,赫赫有名的建安七子,在瘧疾爆發的瘟疫中,五人死於同一年,這種大文人的生活條件和健康狀況都無法抵禦瘧疾,更不用說戰場上苦戰了一年,居住條件惡劣,健康狀況不良的軍隊了。

    中國軍隊始終以守為主,攻防結合,不斷的從英俄聯軍的薄弱處進行突擊,兩軍的戰斗狀態始終持續,因此敵人漸漸停止的攻勢,很快就被中國軍隊注意到,而且查明了原因,通過俘虜知道敵人染上了瘴氣。

    瘧疾在中醫中被成為瘴氣,認為是吸入了毒氣所致。在西方也被認為是吸入了沼澤地區的毒氣所致,因為常發生在潮濕的沼澤地帶。

    敵人的不利情況迅速反饋到了最高層,此時內閣產生了不同看法,文官為主的官員,建議此時可以停止大規模攻勢,跟敵人脫離接觸,讓敵人在瘟疫的打擊下自行崩潰,他們說這叫坐敵自敗。

    文官的理由是,跟敵人大規模接觸,有可能讓本國軍隊也感染上瘟疫。事實上,還是出於文官的仁道思想,他們對死亡天生排斥。

    但軍隊不這麼認為,譏笑這種坐敵自敗的思想十分危險,他們堅持應該繼續出擊,攻守結合才是正確戰術,任何死守的思想都可能引起失敗。

    軍官的理由是,在敵人行將崩潰的時候,給他們施加更大的壓力,壓斷他們緊繃的脊梁,徹底擊敗敵人。

    週瑯支持了軍隊的意見。

    大規模的反攻開始了。

    在長達數百公里的哈薩克丘陵防線上,中國軍隊開始更頻繁的出擊,通過數以千計的各種大小隘口,他們向丘陵外的敵人陣地發動進攻,英俄聯軍困於瘧疾,戰鬥力越來越弱,關鍵是戰鬥意志大幅度下降。

    勝利的消息不斷傳回國內,雖然沒有什麼決定性勝利,最大的殲敵俘敵數量也很少超過萬人。

    但接連的小規模失敗,讓英俄聯軍決定後撤,他們計劃先退到圖爾蓋高原一帶,依托高原地形和圖爾蓋河、伊希姆河防禦,這樣更靠近俄國國土,交通運輸可以得到改善,生病士兵可以退到後方治療。等待軍隊恢復戰鬥力之後,再跟中國進行決戰,今年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機會,現在看來已經很渺茫了。根據西方人的經驗,這種瘧疾往往會在秋天天氣轉涼之後,自行消散。

    可惜他們的對手不肯給他們從容後撤的機會,開始發動了全線進攻,這讓英俄聯軍頭痛不已,在敵人強攻的情況下,強行撤回肯定會引起崩潰,不撤退的話,瘧疾越來越嚴重的削弱了聯軍的戰鬥力,士氣普遍低落,以這樣的軍隊對抗中國人,風險也很大。

    在這種不利時機下,英俄兩國決定採取其他方法,唯一可行的就是政治方法,他們通過中立國向中國傳達和談的要求。

    中國表示可以談判,但要求在哈薩克的英俄聯軍全部投降,這等於拒絕談判,因為將兩百多萬軍隊交給中國,等於將俄國的命運交給中國了。

    戰鬥只能在這種情況下繼續進行。
mk2258 發表於 2018-4-22 21:02
第三百九十四節印度戰局





    中國軍隊越來越多的殺出丘陵防線,不斷突破、佔領英俄聯軍的前沿陣地,在英俄聯軍沒有崩潰的情況下,一直沒有出現決定性的勝利,而且中國人也不總是勝利,他們的進攻多半都被打退了,就好像英俄聯軍的進攻一樣。

    在大海上,爆炸彈讓帆船不堪一擊,在陸地上同樣如此,性能更加可靠的爆炸彈,讓進攻方簡直就是去送死,敵人依托要塞工事,可以輕易抵擋任何進攻,還能給予進攻方士兵以巨大的殺傷。

    現在輪到中國人進攻了,英俄聯軍發現,中國人也很容易在進攻的時候被打死,於是英俄聯軍決定在無法順利撤退的情況下,就地轉入防禦。哈薩克丘陵相持開始轉入第二階段,中國戰略進攻階段。

    在其他方向上,這個夏天中國軍隊也開始取得更大的戰果。

    西伯利亞方向,6月之後,大規模的攻擊才開始爆發,這裡的俄軍並沒有爆發瘟疫,依托鄂木斯克等要塞防禦的俄國人,生活條件相對優越,健康狀況都相對較好,加上西伯利亞的氣候比較涼爽,一直就沒有瘧疾肆虐的基礎。

    最大的限制還是兵力問題,當中國軍隊開始進攻之後,部署在鄂畢河以東地區的俄軍據點和要塞一座座被拔出,中國人還從額爾齊斯河出擊,跟西伯利亞方向進行呼應,讓俄國很難分兵。

    西伯利亞荒涼的地理特徵,注定人類活動只能沿著河流進行,巴爾瑙爾距離鄂木斯克的直線距離很近,但中間大量沼澤、原始森林對現在的人類活動來說,幾乎難以跨越。中國軍隊反而是沿著鄂畢河繞了一個大灣,先威脅到上游的托博爾斯克,軍事軍力上千公里。

    在進行了激烈的爭奪之後,中國用絕對優勢兵力,攻占了托博爾斯克,現在可以沿河南下威脅鄂木斯克,也可以西進威脅秋明、葉卡捷琳堡以及車里雅賓斯克等有河流相通的烏拉爾山以東要地。

    戰略態勢對俄國越來越不利。

    中國軍隊還開始在印度方向發動了反攻。

    這個方向的戰鬥一直不激烈,英國擊敗了緬甸之後,逼迫緬甸貢榜王朝跟英國簽訂了同盟條約。

    然後中國以緬甸人背盟為由,從西藏地區派遣軍隊南下,藏軍進入了被廓爾喀和不丹擠壓的只剩下巴掌大小的,依附於西藏宗教勢力的錫金邦。

    這些藏兵對高原地形的適應,是內地士兵無法比擬的。農奴出身的藏兵,在政府請出活佛為他們祈福之後,精神力量十分強悍。

    中國政府始終沒有改變西藏地區的政治格局,西藏還是宗教和貴族統治的一個封建農奴制地區,文化上十分恐怖,剝人皮做祭祀的活動讓人毛骨悚然。但卻極其穩定,貴族的野蠻壓迫,在宗教的精神洗腦下,在這個經濟基礎極端薄弱的地區,達到了一種讓人驚訝的平衡狀態,廣大農奴完全任命,他們對宗教的虔誠,比後世更加極端,後世的藏人就讓人驚異,世界上絕大多數人無法理解那種可以從四川一路磕頭幾千公里去拉薩朝聖的信徒的精神力量來源。

    可這種跟宗教高度結合的政治制度,毫無疑問是落後製度,從任何社會指標來看,都是落後。從明末開始,西藏人口就停止了增長,一直穩定在100多萬人口上,不上不下。已經停滯了四五百年。

    政府繼承了滿清的全部政策,派遣駐藏大臣管理這裡,不求在這裡取得經濟利益,只求這裡穩定而已。對周瑯來說,他也想解除這裡的農奴制,但他並不是理想主義者,沒有那麼強的道義感,他絕對不會做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如果這裡的農奴跟貴族矛盾爆發,農奴開始尋求自我解放的話,他會義無反顧的支持農奴,但很可惜,這裡的農奴們任命了,而且對他們的宗教信仰看的比什麼都重要。在這種情況下解放他們,不但不會得到他們的擁護,還會得罪宗教特權階級,弄的里外不是人。

    解放後的農奴,解放的是法律上的身份,經濟條件改善之後,他們對物質要求並不高,願意將大多數財富捐獻給寺廟,而不是用於享樂。這種人的心理,是商業社會中物質化的人無法理解的。後世因此,有大量的公知歌頌藏人文化,其實這些公知就是吃飽了撐的,讓這些人把他們所有的財富拿出來,他們絕對不願意。更有甚者,不斷為反叛勢力搖旗吶喊,打著各種諸如“自由”等西方世界觀的旗號,批評本國政府的西藏政策,那不是無知,就是有意的抹黑。

    週瑯吸取了這些教訓,他發現,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很對,但己之所欲,有時候也不要施於人,因為別人未必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去解放農奴,未必能得到農奴的支持,那麼就不要去做了。

    但在不得罪西藏權貴階層的範圍內,週瑯還是做了一些努力,比如花錢向那些農奴主購買農奴,然後給予他們自由身份,先是通過讓他們服役,然後給他們土地,讓他們耕種,將農奴轉為自耕農。

    駐藏大臣通過這種方式,組建了一隻一萬人的藏軍,分駐在邊境地帶,建立十幾個軍事屯墾區。

    這只軍隊出藏地之後,聯合廓爾喀和錫金兩個附屬國的軍隊,總計三萬人,其中廓爾喀出兵一萬五千,三萬人迅速攻占了過去被緬甸控制的喜馬拉雅山南麓,布拉馬普特河上游的阿薩姆和曼尼普爾兩個土邦。

    真正的主力還是從雲南南下的中國軍隊,總計十萬人,從瑞麗江進入緬甸境內,最後進入伊洛瓦底江中上游地區。

    熱帶雨林地形很難進行大規模作戰,主要方式是扶持當地勢力,從緬甸割據出來,支持以密支那為中心的克欽人建立克欽國,支持以腊戌為中心的撣人建立撣國。之後先後支持地方實力派建國的方式,徹底直接了緬甸這個南亞第一大帝國,貢榜王朝也就此滅亡。

    這是後話,真正的反攻走緬甸叢林地帶是不現實的,伊洛瓦底江目前還不具備大規模航運的能力,運輸能力有限。所以在印度的反攻,主要還是依靠非洲公司的軍隊。

    在經過跟英屬印度長期的拉鋸之後,戰略平衡再次向非洲公司傾斜,打破平衡的關鍵,是錫克帝國終於在中英兩強中選擇了立場,他們決定跟中國結盟,這樣非洲公司的軍隊,就可以通過錫克帝國的國土,穿越印度河上游五河地區,直接向北印度的德里地區進攻。

    公司承諾支持錫克帝國將領土推進到德里,支持他們奪取亞穆納河以南、昌巴爾河以西地區,之前他們跟英屬印度主要以薩特萊傑河為界,新擴大的領土比過去的領土大兩倍。不由得蘭吉特辛格不心動,但主要還是他們從中國跟英國之間選擇了立場,更看好中國,也更願意接受跟中國結盟,主要是中國的施政更容易得到農業民族的認可,英國的那種榨取制,動不動就飢荒,實在是讓人心驚。

    跟錫克帝國結盟之後,兩國聯軍迅速攻占了德里,推進到了恒河中游地區,跟英屬印度軍隊在這一帶展開了激戰,互有勝負。雙方都有豐富的人力資源,印度河非洲公司領地有四千萬人,錫克帝國人口也有一千多萬,英屬印度人口則超過兩億。雙方都有規模相當的軍工體系,其實其中最弱的反而是非洲公司,因為可以從中國採購,中國艦隊又擁有製海權,因此非洲公司一直都沒有可以打造自己的軍工體系,而錫克帝國和英屬印度都有自己的軍工體系。

    錫克帝國的軍事工業,能生產質量性能跟歐洲一致的步槍、大砲,他擁有3萬人左右的常備軍,裝備200門左右的步兵炮,但戰爭規模擴大之後,錫克帝國就無法支持了,非洲公司提供了8萬人的武器援助,讓錫克軍隊擴張到10萬人;非洲公司自己在印度河流域建立了20萬人的軍隊,由於印度河流域曾經被英國統治過,導致這裡的鄉村領主勢力,對英國人的瘋狂榨取政策心有餘悸,加上中國文人文化在這裡的傳播,非洲公司的士兵都帶有子弟兵的特徵,他們都認為自己是為家鄉而戰。

    對手英屬印度軍隊,跟過去的東印度公司軍隊也沒什麼兩樣,幾乎就是僱傭兵,以印度各階層的土兵為主,軍官階層要么是回教中的封建貴族,要么就是印度教上層的婆羅門種姓,而且以婆羅門為主。英國結束了東印度公司對英屬印度的統治之後,政府的直接統治,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壓榨水平,跟當地矛盾有所緩和。但稅率依然很高,英國需要印度自力更生,在印度的軍工體系,龐大軍隊,都是依靠印度的財政供應的。通過這種方式,英國在印度建立了一支20萬人規模的常備軍。

    非洲公司和錫克聯軍,跟英軍在德里地區相持了一年之後,終於擊退了英軍,沿著印度河向英屬印度腹地推進。

    假以時日,英國將失去整個印度。

    美洲的情況發生了重大變化,有好的,也有不好的。
mk2258 發表於 2018-4-22 21:02
第三百九十五節美洲戰局





    好的一面是,西班牙經受不住持續的失敗和本國困窘的財政,國內爆發了叛亂,保守派貴族發動了政變,驅逐了自由派,建立了新的保守派政府。

    西班牙的宗教文化,讓西班牙很難像法國那樣,來一次徹底的革命。拿破崙戰爭造成了西班牙社會力量的失衡,反宗教的勢力變得強大,拿破崙戰爭之後,已經先後發生了兩次資產階級革命,都先後被國王鎮壓了。

    西班牙本不具備實力在美洲爭奪,此時的西班牙十分混亂,國王是伊莎貝拉二世女王,由於是女王,他的繼位引起了一場王位繼承戰爭,國王的侄子卡洛斯親王宣稱擁有繼承權,從葡萄牙進入西班牙,得到宗教勢力的支持,但戰爭只打了三年半,就被女王的軍隊擊敗。這比歷史上的克洛斯戰爭縮短了很多年,主要是這個時代,西班牙政府軍得到了中國勢力的支持,給予了他們很多貸款,提前鎮壓了卡洛斯。

    可誰能想到,西班牙人利用打內戰鍛煉出來的軍隊,拿著中國貸款購買的武器,轉過頭來接受英國的拉攏,跟中國又開戰了呢。

    這些不是國王的責任,女王伊莎貝拉二世繼承父親費迪南七世王位的時候,尚未成年,至今還不到二十歲,尚未親政。西班牙政權一直掌握在激進的改革派權臣手裡,可是因為過於激進,權臣急於將封建勢力強大的西班牙改革成法國式的國家,收回教會領地,廢除什一稅,遭保守派反對,導致了這次政變。

    不過保守派依然是效忠女王的。

    但這給了卡洛斯機會,他在美洲得到了中國勢力的支持,幫助他在墨西哥建立政權。

    相比國內,墨西哥的宗教勢力更強大,卡洛斯的支持者主要就是宗教勢力。

    卡洛斯在新墨西哥城登基,宣布自己繼承西班牙王位,對外宣稱伊莎貝拉二世的王位不合法,要求所有西班牙領地向他效忠。

    為了回報中國的支持,他宣布割讓格蘭德河以北的科阿韋拉—特哈斯州(Coahuilay Tejas)給中國,基本上就相當於後世美國的德克薩斯州。科羅拉多河、格蘭德河以南地區,依然歸屬墨西哥。

    西班牙在美洲的軍隊主力已經被消滅,卡洛斯的西班牙政府得到中國支持,很快就在墨西哥建立了統治,並且組建了天主教化的印第安人軍隊,在中國軍隊的幫助下,開始鎮壓不肯向他效忠的白人勢力。另外中國攻占的秘魯、智利也宣布承認卡洛斯為新西班牙國王。

    西班牙政府堅決不承認卡洛斯政府,更不承認卡洛斯政府將科阿韋拉-特哈斯州割讓給中國,但政變後的西班牙政府已經無力向美洲派遣軍隊。

    宣布獲得墨西哥阿韋拉-特哈斯州領土,其實並不具備什麼軍事意義,因為這是一塊面積廣大的荒涼之地,基本上只有印第安人居住,西班牙人建立了一些零星據點,傳教士通過這些據點,歸化了周邊的一些印第安人部落,因此這裡的居民是天主教化的印第安人和原生態的印第安人。按照中國人的稱呼,就是熟番和生番。

    但不管有沒有吞併這裡,西班牙人在事實上已經脫離了戰爭,就算是之前,西班牙也不是戰爭的主力。

    因此美洲的戰爭態勢幾乎沒什麼變化,在圍殲了五萬西班牙軍隊主力之後,主要對手也就換成了美國。

    這就是不好的一面。

    因為南北一致對外的美國,發揮出來的力量是很強大的,在度過開戰之初的被動之後,美國人組建起了一支40萬人的正規部隊。北美地區工業最強勁的,非美國莫屬,即便是中國北美省份,其實工業實力也並不強,主要是以農業為主。而美國卻發展出了一套工業體系,儘管跟英國相比不管是規模還是技術都有很大的差距,可勝在齊全,他們都能造。

    人口上,美國跟中國北美也是旗鼓相當,人口年齡結構也相似,都是以年輕的移民,甚至單身漢居多,這樣的人口結構能組建的軍隊比例是很高的,毫不誇張的說,都具備組建百萬大軍的能力。

    美洲地區最大的變化並不是西班牙實質上退出戰爭,也不是美國開始發力,而是中國的上層權力變動,皇太子在打贏了科羅拉多金礦之戰後,被輿論推上了高位,結果很快就被皇帝召回了國內,取而代之的是派來了一個老官僚,剛剛卸任丞相的黃求憂。

    黃求憂被派往美洲任總督之後,前任總督被罷免,給了一個公爵爵位,勒令其回國。美洲政治權力,迅速被威望和資歷都過人的黃求憂接過。

    黃求憂來美洲任職,是有很大的非議的。因為美洲軍事掌握在他弟弟黃求還手中,就有人杞人憂天,擔心軍政都歸一家,擔心在邊疆地區養虎為患。

    可實際上,黃求憂到美洲,跟他弟弟的政治理念十分衝突。支持卡洛斯就是在黃求憂的執政下完成的,可實際上按照皇太子和黃求還的政策,他們之前的行為明顯是打算直接吞併西班牙美洲領地的。

    黃求憂是帶著皇帝的叮囑來的,他並不在乎外界的評述,他也知道那都是無稽之談,在如今這個時代,哪裡還有可能形成藩鎮割據的機會。

    皇帝讓他來這裡,是用更合理的政策,以最低的代價結束戰爭的。

    對於美洲領土,皇帝認為之前跟美國的領土劃分是相對合理的,已經沒有必要在北美繼續擴張下去。一半的大平原足夠用來發展農業,落基山脈的礦產開發應該提上日程,西部沿海地區的交通應該更加緊密的聯繫在一起。

    因此應該盡量爭取跟美國結束戰爭狀態,領土在恢復到之前狀態的底線上,爭取做有利的變動。

    這是有可能實現的,因為隨著殲滅西班牙軍隊,中國軍隊已經展現出了強大的戰鬥力,已經武裝起來的軍隊規模高達60萬,比美國多三分之一。黃求還的正確處理,也一直讓中國軍隊在跟美軍的戰鬥中處於優勢地位,直至目前,主要戰場都在美國領土上進行。美國密西西比河東岸地區被折騰成了一片廢墟。這裡本來就找不到什麼像樣的城市,只在沿河有一些大城市,現在基本被摧毀,內陸跟美國東岸的聯繫一直就是通過密西西比河,河流和海岸之間的區域,相對荒涼,北方五大湖區有大片的農墾地,中部地區甚至主要以養羊為主。

    美國人已經大規模開發了密西西比河以東地區,那些地方即便搶過來也沒有意義。

    所以皇帝指示黃求憂,要跟美國友好相處,在美國失去了變成兩洋帝國的時候,也就失去了跟中國爭奪世界霸權的資格,週瑯對這個國家也就沒有什麼特別的關注了。

    北美地區將來的定位,一個是糧食產地,一個是資源產地,一個是商品市場,直到這裡的工業發展起來之前的,都會完美擔任這些角色。

    同樣對加拿大的英國殖民地也是如此,加拿大中央大平原,週瑯也不是很感興趣,哪裡農耕條件雖然不錯,但跟美國大平原還不能比,週瑯已經佔領了半個北美大平原,也就不在乎英國人佔著加拿大了。

    而且皇太子的擴張,讓中國勢力在加拿大大平原地區,也佔據了很多土地,通過談判可以確認下來的話,是有利的。北美地區是一個空曠的荒原,土地和礦產都沒有得到開發,誰能率先開發出來,誰能得到這些財富,而時間是站在中國一邊的。

    至於西班牙南美地區,中國人向這裡移民沒有阻礙,這時代還沒有建立起嚴格的移民壁壘,讓西班牙人繼續統治,也不是不能接受。所以黃求憂才慷慨的支持了卡洛斯,現在西班牙人已經沒有力量跟中國繼續打仗了,西班牙政府現在忙著跟卡洛斯爭奪美洲的控制權呢。組建了自己的軍隊後,卡洛斯一邊宣稱對整個西班牙的權力,一邊派遣軍隊從墨西哥和秘魯出發,試圖逼迫新格拉納達總督區(巴拿馬、哥倫比亞、厄瓜多爾、委內瑞拉)向他效忠。

    黃求憂還派人跟美國政府建立了聯繫,美國人對和平談判也很感興趣,因為他們發現,跟中國人打仗真的是一件頭疼的事情,同時美國人也清楚,金礦是怎麼回事,哪裡按照各種條約,確實屬於中國領土,這場戰爭打的十分荒唐,是被一群金礦公司忽悠起來的。

    而且仗打的美國非常沒有信心,北方的工業區新英格蘭倒是支持戰爭,戰爭帶給他們大量的訂單,可是受害最大的是西北部的農業集團和西南部的奴隸主集團,他們都開始反對戰爭。

    至於跟英國共進退的條約,美國人還是要遵守的,可是雙方保持一些默契還是可以做到的,所以美軍和中國軍隊都默契的停止了軍事行動,各自穩守邊界,互不侵犯。

    在北美只要美軍放棄戰鬥,英國其實是無力跟中國打下去的,戰爭期間,他們也沒什麼表現,軍事行動更多的是通過跟英國合作的印第安人部落進行的,英軍主要兵力都在中亞地區聯合俄軍作戰,顯然加拿大戰場對英國來說,也只是一個次要戰場。

    因此美洲局勢在黃求憂主政之後,漸趨平緩,中國跟美國之間保持了默契,開始主要進行鎮壓加拿大印第安人的戰鬥。同時中美兩國開始私下秘密商討領土歸屬問題。
mk2258 發表於 2018-4-22 21:02
第三百九十六節又是俄國先崩潰





    大周三十九年的戰局,以中國軍隊在各條戰線上都有所進取,而又無法取得決定性勝利而結束。

    印度戰場上陷入僵持,雙方圍繞印度河流域展開爭奪,英屬印度再次出現了一些叛亂,但有上次經驗的英國人用最快的速度予以鎮壓,幾乎沒有影響到戰爭;印度西北部靠近中國的地區,許多都被中國本土軍隊收復,但艱難的地理條件,讓中國本土很難調動大軍南下。

    北美戰場在西班牙展開殖民地內戰,美國政府跟中國秘密停戰而開始降溫,只有哈薩克戰場依然激烈,但也不得不在一個火熱的夏季之後迅速降溫。

    10月份,西伯利亞地區的戰鬥基本上就停止了,中國軍隊攻占了托博爾斯克,但卻沒能南下佔領鄂木斯克,也沒有向西攻下秋明等地,但誰都看得出來,這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哈薩克方向的戰鬥,在11月底也基本結束,中國軍隊繼續回收到哈薩克丘陵防線內窩冬,英俄聯軍終於抓住了機會,大步後撤到了圖爾蓋高原。英俄聯軍的撤退似乎預示著,他們的戰略進攻時期結束,明年將會迎來中國軍隊的全面反攻。

    英國和俄國之間的聯繫更加緊密,雙方不斷交換意見,甚至組建了聯合司令部,沙皇親自坐鎮充當總司令。但以英國人的德性,是不可能讓英軍接受沙皇直接指揮的,在沙皇和英國軍隊之間,還有一個英國陸軍司令,為了平衡沙皇親自出面帶來的地位差距,英國陸軍總司令,歐洲一流名將威靈頓奉命前往俄國任英軍總司令。沙皇對英軍的命令,都必須通過威靈頓。

    英俄聯軍對前線兵力已經沒有加強的後勁,中國也沒有能力支持超過三百萬以上的軍隊在這一帶作戰。

    戰略局面變得異乎尋常的簡單,所有人都清楚,明年能否擋住中國大軍的反攻,關乎這場戰爭的勝負。

    所有的變數已經清晰,包括中國對占領區的治安戰也取得了勝利,西伯利亞地區的統治沒有想像中那麼難。

    一開始確實有大量的俄國人在騷擾,這是俄國的既定戰略,通過哥薩克等遷徙到西伯利亞地區的武裝力量,通過非正常的戰斗方式,遲滯中國大軍的進軍速度。

    剛開始中國軍隊確實不習慣,但只過了一個冬天,就找到了正確的辦法。一開始規模龐大的中國占領軍採取的是清剿和鎮壓策略,但一個冬天過後,他們發現,其實哪裡需要那麼麻煩,根本就不需要摧毀反抗勢力。對於那些農牧為主的哥薩克,只需要在冬天來臨前,把他們趕出他們的營地,嚴寒就會殺死他們。對於那些農奴主,只要在冬天讓他們離開他們溫暖的壁爐,不出幾天就是一具凍僵的屍體。城市居民就更不用說了,中國軍隊佔領了城市,對於不聽話的直接抓捕,不要太簡單。

    第一個冬天,中國軍隊摸索到了這個正確方法,第二個冬天來臨前大規模採用,冬天過後,西伯利亞地區再也沒有了反抗力量。軍隊甚至認為,用200萬人在西伯利亞地區展開軍事行動,兵力太多了。

    當然隨著連續兩年的清剿,加上俄國居民的逃亡,西伯利亞地區的俄國人口大幅度下降,從之前的400萬人已經降低到不足200萬人了,俄國人數量甚至比不上佔領軍,想讓他們反抗也沒有能力。

    但高層拒絕了西伯利亞軍隊提出的去中亞輪換的建議,中國武裝了九百萬軍隊,只有五百萬人可以參加戰鬥,剩下的一直在後方待命,一邊訓練一邊維持治安,防備國內可能出現的動亂。可實際上國內十分穩定,有吃有喝,又知道國家正在打仗的情況下,老百姓是能夠理解暫時的困苦的。

    即便是在前線,真正能夠參與戰鬥的士兵也就三百萬人,經歷過激烈戰鬥的,甚至只有一百萬人,戰鬥如此稀缺,讓高層更希望讓更多人能夠接觸戰爭,積累一定的戰爭經驗,保持軍隊新老更替中始終具備戰爭經驗。

    西伯利亞方面的戰鬥雖然烈度很低,相比數百萬無法上戰場的士兵而言,已經得到足夠的鍛煉了,所以周瑯傾向於讓更多無法參戰的士兵作為補充兵員前往戰區輪換,傷兵將直接退役,通過延長休假士兵的假期,讓更多後方士兵進入戰區,通過這些措施,讓後方一百萬鄉兵進入前線,不能再多了,再多恐怕會影響到前線軍隊的戰鬥力。畢竟接下來的進行的進攻十分重要,如果新兵比例抬高,很難保證進攻的效率。

    君王們熱衷於戰爭,熱衷於開疆拓土,熱衷於建立不世之功,而老百姓的小日子就會受到影響。

    戰爭開始之後,中國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響,對外出口大幅度萎縮,無論是美洲,印度還是非洲,哪怕有水師護航,出口也在萎縮。一方面是原材料斷絕,中國棉花來源中,有一半是從印度和美國進口,但這兩地都陷入了戰爭,儘管有巴西、中亞的棉花替代,但依然供不應求,棉花價格上漲了將近一倍,出口市場自然萎縮了一倍,生產萎縮的更加厲害,因為本國消費者對價格更加敏感,他們無法接受暴漲的價格。

    市場萎縮,工人失業,棉紡織行業爆發了嚴重的危機。大量女工生計無著,淪落到不堪的境地。

    棉紡織行業的萎縮的同時,有一些產業在高速擴張,冶鐵、機械等跟軍事工業相關的產業飛速擴張,但這些行業能容納的勞動力有限,遠遠無法吸納棉紡織工業的萎縮中失業的人口。更何況兩個行業本就有很大的技術壁壘,棉紡織工業的女工很容易失業,而機械行業即便想要擴大,短期內也很難做到,更多的是通過延長工人工時,增加機器利用率,而不是吸收更多的工人,那些加班加點的工人,他們被告知是為國家犧牲,可實際上他們多出來的勞動時間,都成了資本家口袋裡的利潤。

    所有人都還活得下去,但活的沒有尊嚴。

    這些現像已經被許許多多官員關注,被許許多多報紙指責,政府能做的,只有大量向本國紡織業下軍事訂單,但幾百萬軍人的需求,不可能跟數億民眾的需求相比,最關鍵的,是原材料不足導致的成本上升,而不是需求的不足,這個很難短時間內解決。

    早期的城市人群幾乎都是從社會邊緣分化出來的,只有在鄉村無法立足的人,才會迫於無奈選擇骯髒的城市,在一個講究女人足不出戶的文化背景下,那些被迫讓女兒、老婆出來工作賺錢的家庭,更是邊緣中的邊緣,他們沒有有錢的親戚朋友可以投靠,沒有實力強大的宗族可以依仗,他們只能蝸居在幾平米的小屋中,男人去車站、碼頭做重苦力,女人去工廠裡做工人。

    這樣的家庭,他們的抗風險能力,甚至不如普通的佃農。佃農遭到災禍,還有長久以來形成的一個社會關係可以依靠,可以在父債子還的鄉土文化中,抵押他們後代的償債能力,借來應急的救命錢。

    這些城里人呢,他們大多數是外地人,被欺騙或者被引誘到城裡討生活,脫離了他們原來的社會關係,紮根在了城裡,他們娶了跟他們一樣貧困的妻子,繼續在沒有希望的生活中苦熬,他們要么已經在老家找不到立足之地,要么卻連一張回鄉的車票都買不起。

    城市裡的失業人群向來是危險的來源,這些年治安環境已經大大改善,通過長達三十年的高壓政策,將工業發展早期不斷出現的暴力分子流放到了非洲,在高壓政策下,或許工人們巡撫了,但怒氣在積聚。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在城市裡無助的遊蕩,街頭時不時能看到凍斃餓斃的流浪漢。在一個有一億人口生活在城市裡,其中至少三分之一已經切斷了跟鄉村的第一代聯繫的國家,這種情況其實很危險。

    官府的能力有限,財政都用來戰爭了,用於濟貧的經費極度短缺。城市資本家們,尚未形成慈善的道德文化,靠著自己努力奮鬥,用盡各種合法和非法手段殺出血路的初代資本家們,對窮人並不同情,認為人窮都是因為懶惰。

    政府動用關係,威脅利誘那些較為依靠政府的公司,比如在戰爭中發財的大型公司,要求鐵路公司僱傭更多的工人,要求運河公司僱傭更多的縴夫,要求承擔軍工生產的工廠,不得減少用工數量。

    但杯水車薪,無濟於事。

    與此對應的是,鄉村卻因為抽調了800萬勞動力,相對勞力短缺。政府在城市裡組織失業群體下鄉做短工,撥款鼓勵移民。甚至開始考慮,要不要緊急將城市失業勞工招入軍隊,不為他們能上陣殺敵,只求能夠緩和流民帶來的危險。

    在中國這樣的民本位政治思想很嚴重,以及應對流民擁有最為豐富經驗的國家,社會矛盾都如同火山一樣,那些社會結構脆弱,經濟更加落後的國家就更不用說了。

    在抽調了250萬勞動力參軍之後,俄國不但面臨著鄉村勞動力緊缺的問題,還面臨著失業上漲的壓力,俄國的城市工人群體並不多,因此失業並不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其實是財政壓力過大。

    就算有英國分擔了一大半軍費支出,但戰爭影響下,俄國的各種生產大幅度萎縮,可為了應付戰爭,俄國還需要徵收更多稅收,人均賦稅大幅度提高,本就困苦的生計雪上加霜。

    農村中種子種不下去,糧食收不上來,平時更缺乏勞動力維護土地,城里人面對不斷上漲的生活成本,過去吃小麥麵包的開始食用黑麵包,過去吃黑麵包的,只能去吃麥麩。

    戰爭打了兩年,農村爆發了上百次的農奴暴動,城裡因為搶奪麵包而發生的刑事案件,多達上千起,終於在這個不斷失敗的冬天,俄國人那容易激動的脾氣被點燃了。

    彼得堡、莫斯科先後爆發了因為冬季導致鄉村物資供應不上來的市民暴動,大量中小貴族參與其中。大量麵包房被砸,飢餓的人群跟警察對峙,他們包圍了火車站,希望能搶奪送往城市的第一袋麵粉。

    在這種緊張的時刻,沙皇被迫離開皇宮,躲避到羅曼諾夫家族的皇莊。歐洲國家已經開始用俄國爆發革命來報導俄國問題了。
mk2258 發表於 2018-4-22 21:02
第三百九十七節小國的生存之道





    雅典有兩座王宮,一座以王后的名字命名,稱作康妮宮,一座以國王的名字命名,稱作勝利宮。

    兩座宮殿一南一北矗立在雅典城的兩端,兩座王宮之間用三十米寬的筆直馬路連接,被稱作王宮路,已經是雅典城市最大的主幹道。

    勝利宮坐北朝南,北方就是著名的雅典衛城和衛城所在的山丘,翻過山丘,則是雅典行政機構所在地,市政廳等都位於衛城山北方。

    以衛城山為界,雅典被分為了南北兩城,北城是管理雅典附近的行政機構,南方則是管理整個希臘的權力中心。王宮就是行政中心,周成功不設首相,他大權獨攬,一個小小的雅典,人口比不上中國的一個縣,在他看來,實在是不需要太多的行政機構和行政層級。

    作為一個野心勃勃的強勢君王,他極度反感制衡王權的議會制度,但他又不敢冒同時得罪自由派和地方勢力的風險,但在他統治的雅典,不設置議會,雅典就是一座真正屬於他這個君王的領地,雅典並不是一座城,而是以這座城為中心的一個地區。

    雅典只有一個議會,那就是全國議會,全國議會設置在一個不設置地區議會的地方,這一度遭人詬病,但周成功堅持拒絕雅典設立議會,他堅持認為雅典應該是國王直隸領地。至於這個全國議會,權力也被國王限制的很厲害,他沒有立法權也沒有行政權,議會只有討論法律的權力,他們達成一致意見,然後向國王請求。真正決定立法的,是國王和國王任免的最高法官。

    議會申請立法的請求,必須經過國王的同意才能具有效力,而國王可以隨時跟最高法官商議之後,就出台法律。希臘這一套制度,在周成功戰爭建立的威望,以及向他效忠的軍隊的統治下,維持了下來。儘管整個歐洲都批評這套制度既不符合古希臘文明的原則,也不符合現代歐洲文明的原則,但周成功統治的國家,這些年偏偏就在及其快速的成長。

    尤其是在他大權獨攬的雅典地區,鐵路將港口和不深的內陸聯繫起來,整個雅典迅速成長為整個希臘最發達的工業區。依托靠近黑海的地理優勢,希臘商品不斷向龐大的俄國傾銷,希臘商船坐著利潤最豐厚的中國和歐洲的轉口貿易。

    快速積累的工商業資本,不斷通過投資擴張著雅典地區的工業實力。即便是最緊缺的人力資源,也因為國王始終堅持希臘是所有說希臘語,信仰東正教的民族的祖國,從巴爾乾地區不斷吸引貧苦的勞動力湧入。奧斯曼帝國統治的巴爾乾地區東正教人口高達1400萬人,加上黑海和地中海其他國家的希臘僑民,希臘可以吸納的勞動力是接近2000萬人級別的。其中至少一半,是符合即說希臘語,又信東正教的條件的。而國王在雅典地區推行的移民政策十分鬆懈,其實只要符合任何一條,就可以直接移民雅典地區,在這裡登基入籍,成為一個雅典人。

    大量的阿爾巴尼亞人、馬其頓人、保加利亞人、羅馬尼亞人湧入希臘,此時這些民族的民族觀念還沒有誕生。塞爾維亞只是一個地理名詞,保加利亞是一個歷史名詞,指的是歷史上的伏爾加河流域的保加爾人,羅馬尼亞連地理名詞都不是,是摩爾多瓦、瓦拉幾亞和比薩拉比亞幾個公國,是被奧地利吞併的領土。羅馬尼亞這個詞在奧斯曼帝國的詞彙表中指的是一個行省——羅馬尼亞行省(魯米利亞),是以東色雷斯和西色雷斯為中心、包括了保加利亞東南部和希臘東部的一個行省。

    這些複雜的歷史概念,讓希臘人本身,在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的語境中,就指的是絕大部分東正教徒。在之前,這些人則自認為是擁有羅馬公民權的羅馬人。這些人一般也自稱“羅馬人”或只稱“基督徙”。

    由於源於西歐的現代民族觀念在巴爾乾地區的意識很模糊,歷史上,到了20世紀初,希臘和保加利亞愛國人士爭奪奧斯曼馬其頓基督徒農民效忠時,問這些農民“究竟是Romaioi(希臘人)或Voulgaroi(保加利亞人)”時,農民們還茫然地詢問到底是什麼意思,在自己胸前畫著十字,然後天真地回答:“嗯,我們都是基督徒——你說的Romaioi或Voulgaroi是什麼意思呢?”

    沒有現代民族觀念,更多人,哪怕是那些不說希臘語的民族,也只有宗教觀念,根本搞不清楚自己的民族成分,也不關心用民族來劃分的不同身份。加上保加利亞、羅馬尼亞這些語言,其實都可以看作是希臘語的一個方言,這給了希臘王國吸納移民以極大的方便。

    以2000萬巴爾乾地區說希臘語方言信仰東正教的人口基礎,雅典地區的工業化不斷吸引這些人口遷移,他們的語言在雅典匯聚,跟雅典當地方言融合,形成新的雅典語言,新的希臘民族。當然也有希臘其他地區的人口遷移到雅典地區,讓雅典地區的人口也飛速增長,現在每年都有數万人湧入這裡。在周成功執政不到十年間,雅典地區從一個人口不到二十萬的普通希臘地方,發展成了一個人口高達50萬人,其中30萬產業工人的工業地區。

    雅典地區的人口,已經達到了整個希臘人口的三分之一,在這種情況下,任何批評周成功執政的聲音,至少在雅典是沒有市場的。

    交通、教育、市政建設全面發展,雅典已經成了希臘最現代的地區。

    當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踏上這個地方的時候,他甚至有種來到西歐某個國家的感覺。

    說起跟希臘的淵源,利奧波德原本是有機會來這裡做國王的,但是他拒絕了,因為當時他已經跟比利時接觸過,比利時人也打算邀請他到比利時做國王,當時的希臘,是一個剛剛刺殺了首相的國家,當時的比利時是一個正在通過革命從荷蘭獨立的國家,這兩個國家同樣不安全,但比利時人的文化跟德意志貴族出身的他更接近。

    後來他很慶幸自己的這個決定,因為希臘已經被一個危險的人物盯上了,如果他選擇了接受,恐怕他早就是一具屍體了。

    利奧波德在港口得到了希臘宮廷的歡迎,直接迎接他去了規模並不算大,但十分實用的希臘王宮,他很快就見到了希臘國王,那個恐怖的中國皇子周成功。利奧波德是來勸說周成功發揮更大的影響力,來終結這場大國之間的戰爭的。

    各種歡迎酒會、舞會過後,兩個國王才有機會單獨交談。

    利奧波德很快將話題轉向了正在進行的英俄聯軍和中國之間的戰爭,他對此很關心,他就是來調停戰爭的。

    別看利奧波德只是一個小國家的國王,但他的影響力很大,而且野心勃勃,總想在更大的舞台上發揮影響力。

    為了增加自己在英國的影響力,他費盡心機將自己一個外甥送入了英國王宮,成為維多利亞女王的丈夫,那就是阿爾伯特親王。維多利亞女王對丈夫十分新任,利奧波德對維多利亞的影響力就很大。

    所以他來到希臘,很顯然是帶著特殊的使命來的。

    希臘國王評價道:“這場戰爭不是中國人要打的。”

    利奧波德詢問道:“不知道戰爭有沒有可能在和平的基礎上結束呢?”

    周成功搖搖頭:“很難!我父親是一個十分有榮譽感的人,既然他已經向國民發出了聲明,那麼就一定會完成。中國目前有這個國力!”

    利奧波德點點頭:“這真的是一個不幸的結論。這意味著戰爭還要打很久。無論英國,還是俄國,都不是一個能夠征服的國家。即便是中國,恐怕也需要很多年才能打贏吧?”

    周成功點頭道:“也許。不過中國人最不缺乏的是耐心,為了解決隱患,他們願意堅持很久。您知道匈奴人嗎?”

    利奧波德說道:“我曾經讀過法國漢學家約瑟夫·德·圭尼斯寫的《匈奴通史》,他提出了一個觀點,說歐洲的匈人可能就是自蒙古高原西遷的匈奴人。”

    周成功道:“您知道當時的中國皇帝為了解除匈奴對中國威脅,用了多長時間嗎?”

    利奧波德搖搖頭。

    周成功道:“當時的那個皇帝叫做漢武帝,他用了四十四年時間發動反擊匈奴的戰爭,打垮了匈奴人。”

    利奧波德驚嘆道:“真是嘆為觀止。比三十年戰爭還可怕!您的意思是,中國現在的皇帝也有這種勇氣和毅力嗎?”

    周成功道:“我父親的勇氣和毅力都不缺乏。而且現在中國的國力,比古代強的多。您認為這場戰爭會輕易結束嗎?”

    利奧波德搖頭道:“這麼說來,中國把俄國視作匈奴了!不過我還是希望戰爭能夠早日結束,您以為呢?和平對比利時和希臘這樣的小國來說,實在是太寶貴了。”

    周成功嘆道:“您心裡恐怕不是這麼想的吧?據我所知,戰爭爆發後,比利時向中國大量出口機器設備,搶占了大量之前英國的市場。至少這場戰爭對比利時來說,是有利的。我很奇怪,無論怎麼來看,這場戰爭對英國都沒有好處。您認為您的親戚維多利 女王,為什麼要進行這場戰爭呢?”

    利奧波德道:“以您對英國的了解,我相信您應該很清楚,國王只是英國政治中一個組成部分罷了。希望進行這場戰爭的政治團體太多了,紡織工業、航運業、金融業,在競爭中無法戰勝中國的情況下,都希望通過一場戰爭來取得優勢。國王只不過是被不同的政治勢力牽著走的木偶罷了!”

    周成功不贊同道:“英國國王的權力可能做不到許多事情,可能無法發動一場戰爭,但卻能輕易阻止一場戰爭。維多利亞沒有阻止這場戰爭,我一直很奇怪。您覺得這個年輕的國王稱職嗎?”

    利奧波德嘆道:“您能指望一個剛剛走出專斷的母親陰影下,馬上成為一個大國君主,手握權力的小姑娘能夠理智處理政治問題嗎?”

    周成功笑道:“我可以理解您的意思是一個不諳世事的貴族少女,突然掌握權力之後,想試試自己決定一件事情的幼稚?好了,您不用回答我 我們開誠佈公吧,您希望我能為您做什麼嗎?”

    利奧波德道:“不是為我,是為比利時和希臘兩國。您說的不錯,在這場戰爭中,比利時收穫了不少經濟利益,希臘同樣如此。可是在這個大國的獵場上,我們這樣的小國,如果不能發揮自己的影響力,還有什麼理由在世界舞台上存在呢。如果我們兩國可以發揮各自的影響力,結束這場大國已經無法承受的戰爭,足以彰顯我們兩國的影響力。您認為呢?”

    周成功點頭道:“您說的很有道理,希望我們可以為這個世界的和平做出貢獻!”

    說完他伸出手,跟利奧波德握在了一起。

    利奧波德謀求的是政治影響力,是比利時在大國間的地位,周成功尋求的又是什麼呢?
mk2258 發表於 2018-4-22 21:02





    這幾年的戰爭,對希臘來說是前所未有的利好,戰爭讓整個東地中海的英國航運公司退出,中國、法國航運公司在這裡都得到了發展,但分得最大一塊蛋糕的還是希臘,每年希臘船運收入增加了十萬英鎊。

    而且英國商業也在這裡收縮,同樣最大的得利者是希臘的商業集團,他們獲得的利益比航運公司更豐厚,航運業說白了就是給人幹活的,商業集團才是掌勺的。英國人的收縮,讓希臘商業勢力在東地中海借勢登頂。

    最大的機遇屬於工業,戰前希臘的毛紡織工業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周成功在雅典地區大力推行棉紡織工業發展,龐大的東地中海到黑海地區,之前都沒有像樣的現代工業,棉紡織品要么是手工製品,要么就是從英國和中國進口。

    戰爭讓英國和中國幾乎同時失去了這裡的市場,希臘商品迅速填補了空白,輕工業是一個獲利豐厚,回本極快的行業,遇到發展機遇,擴張起來極快。希臘的棉紡織品工業,幾乎是打著滾向前發展。

    這些產業的發展,吸引了更多的投資,數以百萬英鎊計的資本這年湧入希臘。這些資金湧入,對希臘的意義極為重要。因為不是新的資本不斷湧入,現在的希臘財政恐怕已經破產了。

    戰前他們為了一次次戰爭,積欠了上千萬英鎊的債務,如此龐大的債務,依靠希臘來償還,是很不現實的。必須有特殊的資金來源,否則希臘即便不破產,也得背上沉重的債務,終周成功一生,可能都看不到財政狀況改善的情況。

    然後戰爭爆發了,希臘得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所有產業都在快速發展,各種資本湧入希臘,這些資本進入希臘公行,兌換成希臘貨幣,政府發行國債,從公行手裡把這些外幣借出來,用於償還債務。通過這種金融運作,外債慢慢變成內債,只要資本不出現大量外流現象,這種模式就能一直維持下去。

    借助良好的經濟勢頭,周成功迅速增強了自己的權力,真真正正掌握了這個國家。雖然地方上還有一個議會在製衡他的權力,但大大受到限制的議會,其實只是一個花架子。地方上真正行使權力的,是這些年來周成功打造的文官體系。通過科舉選拔出來的官員,把國王的意志在地方上推行。

    周成功還不顧財政風險,這幾年修建了大量的鐵路,中國同胞的技術水平讓人驚嘆,翻山越嶺的鐵路,希臘人認為沒有十年是無法修通的,中國工程師們只用了三年就完成了貫通舖軌等所有工作。

    一路從雅典北上,沿著古老的道路,串聯起一個個四千年前就出現的城邦,最後通到了塞薩洛尼基港。一路從雅典往西,穿過科林斯地峽,進入伯羅奔尼撒半島,然後沿著科林西亞灣,通到西希臘重要港口帕特雷。對於伯羅奔尼撒半島腹地,鐵路沒有深入,一來是修建困難,二來是當地勢力不配合,伯羅奔尼撒地區的希臘人,始終以希臘正統自居,對中央採取對抗態度,讓周成功對伯羅奔尼撒人十分不滿。

    除了地方勢力太頑固的伯羅奔尼撒,周成功將希臘其他地區打造的鐵桶一塊,比法國更完善的中央集權制,比德國更馴服的官僚集團,將希臘打造成了一個君權至上的國度。

    而這一切都在經濟高速發展階段順利完成,這種機遇百年難遇,所以說,周成功想要讓戰爭結束,肯定不是出自真心的。

    可就像利奧波德說的那樣,小國的生存之道,就是在大國的夾縫中尋求政治存在,如果小國在大國紛爭中永遠沒有作為,那麼小國也勢必被大國博弈所左右,無法自主。

    所以利奧波德用圓滑的手段遊走在英法之間,用各種辦法加強對英國的影響力,而周成功的野心比利奧波德要大的多。希臘給他提供了這樣一種可能,讓他通過恢復東羅馬帝國,從而成為地中海地區的大國。他不想遊走在大國之間尋找平衡,他更想把自己的國家變成大國。

    現在他已經馴服了希臘,他需要將現在的小希臘,變成一個大希臘。一個領土涵蓋現在的馬其頓、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和小亞細亞半島沿海地區,國土橫跨黑海、愛琴海和地中海的一個大帝國。

    所以周成功決定介入這次大國紛爭中來,他開始在各國領事中活動。他很了解中國的態度不可能改變,他的皇帝父親說要徹底摧毀沙皇政權,那就一定會實現;關鍵還是對英國的態度。他既要了解英國人的態度,也要了解中國對英國的態度,還要了解英國對中國處置俄國的態度。

    這其中的關係十分複雜,英國人願意和平,否則利奧波德不會來希臘找他。俄國人也希望和平,俄國如今的情況越來越不好,通過希臘在俄國的情報機構,發現俄國的內部叛亂愈演愈烈,今年已經爆發了上百起的農奴暴動,但城市居民的暴動還從未如此激烈,西方國家都在擔憂俄國會爆發革命。

    俄國如今的情況,戰敗已經沒有疑問,只是何時戰敗,敗的有多慘的分別而已。

    中國一定要摧毀沙皇政權,那麼沙皇在俄國的統治恐怕真的要終結了;之後中國會如何處置俄國,直接吞併,還是扶持傀儡,除了這兩個選擇之外,沒有第三種方案,而周成功傾向於後者。

    但中國在俄國扶持一個傀儡政權,這又是英國無法接受的,俄國在歐洲的影響力巨大,儘管被人懼怕,排斥,但無法否認俄國的強大影響力,如果中國人控制了俄國,中國在歐洲的影響力就太大了。

    其他方面,英國願意在加拿大和印度領土上做出一些讓步,以目前的情況來看,這是雙方最現實的選擇,在加拿大和印度,英國都開始出現劣勢,但還沒到俄國這樣的崩潰狀態,一直打下去對雙方都沒有意義。

    顯然俄國問題是最核心的問題,只要解決了俄國問題,這場前所未有的大戰,也就可以終結了。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mk2258

LV:9 元老

追蹤
  • 1120

    主題

  • 100531

    回文

  • 46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