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民國】大國崛起之東方日不落 作者:狂人阿Q(連載中)

 
mk2258 2018-2-24 20:39:01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706 50353
mk2258 發表於 2018-4-30 08:36
第四百三十一節大時代的大國博弈(3)





    奧地利人的選擇很實惠,就是在超級強國之間遊走,一方面利用英國向地中海擴張,一方面利用中國發展本國經濟,就是不公開表態。

    但這讓奧地利跟法國的矛盾迅速上升,法國人這幾年也沒閒著。趁著英國跟中國打仗,西班牙陷入分裂。他雖然無法取得西地中海的霸權,卻大大擴張在這裡的勢力範圍。

    主要是北非,法國人迅速佔領了阿爾及利亞沿岸平原,跟內陸沙漠地形相比,阿爾及利亞沿岸地區,是地中海氣候,降雨量尚可,發展農業條件優良,能用作耕地的土地超過一億畝,法國迅速向這裡移民,在這裡建立了殖民政府。

    還向南滲透,在突尼斯跟埃及發生了衝突,仗著有英國支持,埃及牢牢控制著突尼斯,但法國商業資本大量向突尼斯滲透,並且通過威逼等手段,獲取了大量特權。

    還通過塞內加爾河滲透到了西北非腹地,建立了一個龐大的法屬西非殖民地,原本在馬里建立過金礦殖民地的一些國家,都紛紛敗退,普魯士、奧地利因為瓜分波蘭問題,將這裡的金礦殖民地讓給了法國,金礦已經開採殆盡,金礦周邊的土地卻開發了出來。

    通過在西北非擴張,法國重建了自己的殖民體系,加上法國這幾年都相對平靜。國王路易菲利普的政治智商明顯比拿破崙高的多,不但爭取到了貴族的支持,也通過各種親民行為,獲得城市中產的擁護,內政穩定的情況下,本就比其他國家更好的基礎,很快就爆發出了勢力。

    至少在大國中,法國的工業革命規模是最大的,工業生產僅次於英國,卻遠遠高於普魯士、奧地利等國。

    政治上,一直堅持聯合中國,排擠英國的政策,目的是重建在地中海的霸權,戰爭結束後,在整個地中海稱霸已經不現實,可是跟中國溝通過之後,雙方確立了勢力範圍,中國表示尊重法國在西地中海地區的特殊利益,除非得到法國諒解,中國不會謀求在西地中海地區建立軍事基地。

    戰後,法國十分積極的加入鐵甲艦的設計製造,現在木質帆船落伍,大家都處於同一個起跑線上,法國人對重建西地中海霸權更有信心了。

    但由於沒有經驗,出於成本考慮,大家都是在改造舊船基礎上試驗,比如將風帆戰列艦改為蒸汽動力,然後在船外安裝鐵甲,進行砲擊試驗等等。最後發明出了符合裝甲,通過軟木和生鐵的多層複合,達到硬度和韌性兼具的裝甲,將裝甲鉚接在戰艦上。

    可舊式戰艦經過這樣的改造後,吃水量大增,不但影響了速度,而且影響了航程,軍事價值大大下降。

    其中還有各種千奇百怪的試驗,製造出了各種怪模怪樣的戰艦,有的就是移動砲台,但最終摸索到了正確的方式。

    都發現,必須採用新式船體,比如民用商船中已經開始普及的鐵肋木殼商船,這樣的商船擺脫了對木製龍骨的依賴之後,設計上更加靈活,加入了中國的水密隔艙設計,載重量大大增加,更適合蒸汽動力艦船應用。

    於是三國先後建造了一艘鐵肋木殼戰列艦,噸位上都超過5000噸級。之後法國人迫不及待的設計了第二艘,運行良好之後,一口氣又建了兩艘,裝備了總計四艘木殼鐵甲艦。

    英國和中國則在改造大量舊軍艦之餘,也完成了自己的鐵甲艦標準。英國發現自己落後於法國之後,更加激進,決定直接建造鐵質鐵甲艦,拋棄了鐵肋木殼技術。這也是建立在英國發達的冶金工業和機械工業之上的,英國優秀的鐵路和橋樑工程師已經造出了3000噸級的鐵殼遊輪。

    英國大西鐵路的總工程師,布律內爾將自己在鐵路橋樑施工中的經驗,用於建造艦船,第一艘就起名大西方號,只有1300噸級,橡木船體,但為了讓船體更能適應蒸汽動力,他用大量的鋼材對船體進行了加固,這就是鐵肋木殼技術。

    1838年4月7日,大西方號輪船搭載7名旅客自英國港口開往紐約,以平均14.8千米的時速航行,在4月23日到達紐約,只用了16天時間,創造了橫跨大西洋的記錄,比靠風力航行橫渡大西洋節省了一半時間。

    這並不是英國第一艘蒸汽船,但卻是第一艘以商業為目的建造的蒸汽遊輪,這艘船建好之後,迅速以優異的性能和速度,獲得了商業成功,英國其他輪船公司紛紛效仿,開始大規模建造純蒸汽輪船。

    只是此時還主要是明輪。布律內爾則再一次進行創新,緊接著建造了第二艘蒸汽遊輪,這船使用鐵來作為船殼材料,這也不是首創,但卻是第一次在商業中的大膽嘗試。而且布律內爾拋棄了明輪,採用了螺旋槳。這艘鐵質螺旋槳遊輪,名叫大不列顛號。1843年7月19日,大不列顛號下水,排水量3000噸級,成為世界上最大和最豪華的遊輪。

    兩艘遊輪在商業上都取得了成功之後,布律內爾希望建造更野心勃勃的巨輪,按他的設計,新的遊輪能載客4000人,能夠一次裝5萬噸煤,用二百多名燒煤工人日以繼夜地工作以提供動力,四個蒸氣引擎共產生超過8000匹馬力。船長211米,船寬36米,最大吃水9.2米,排水量27700噸。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布律內爾其實算起來應該是一個法國人,他父親是在法國大革命時逃離法國的工程師。他出生在英國的朴茨茅斯,長大後回法國接受教育,之後又回到英國跟他父親一起工作。父子兩設計建造了大量的橋樑和隧道,最大的業績是發明盾構技術,修通了英國的泰晤士河底隧道。

    年紀輕輕的布律內爾在英國就取得了很高的社會地位,在24歲的時候,他就成為英國皇家科學院成員。

    這也算是工業革命時期,英國湧現出的眾多天才之一。有時候並不是英國培養了天才,因為他是一個法國人,教育都是在法國,可英國的商業製度,以及英國野心勃勃富於進取心的商業領袖們,能給這些天才提供一個發揮聰明才智的平台。無論是資助瓦特研製蒸汽機的商人,還是幫助斯蒂芬遜推進鐵路建設的商人,他們都是推動英國發展的無名英雄。

    英國海軍正是基於大量的民間天才技術人員的開創,才決定建造一艘真正的鐵甲戰艦。

    而這時候,已經是1845年了,上次世界戰爭結束後的第五年。鐵甲艦時代,比歷史上提前了十年。

    法國人暫時走在了前面,也讓他們擁有了更大的底氣。

    在面對奧地利的挑釁,法國人決定強勢回應,他們派出鐵甲艦封鎖摩德納公國領海。

    英國、奧地利海軍趕來對峙,法國寸步不讓,他們擁有地利優勢,英國人從直布羅陀,奧地利人從威尼斯到這裡都要繞很遠的距離,馬賽港就在利古里亞海邊上。而且法國一心建立地中海霸權,如果連家門口的挑釁都不敢回應,還談什麼霸權。

    至此引發了一場西歐大國對峙的危機,法國對抗英、奧兩國。

    英國外交官和奧地利外交官迅速談判,商討一旦戰爭爆發,兩國該採取什麼樣的措施。

    兩國民眾也群情激奮起來,就連英國民眾,都開始忘記了戰爭的傷痛,對法國的野心極度警惕,將路易菲利普稱作拿破崙,不過拿破崙這個名字在英國是貶義詞,在法國卻是一個褒義詞,法國人把英國的報導轉載回國,反而能夠引起民眾對國王的讚同。

    此時奧地利人的情緒也十分憤怒,他們奧地利修鐵路,礙著法國什麼事了,如此霸道。歷史上兩個民族恩怨不斷,國仇家恨,以及越來越凝聚的民族意識,讓奧地利人開始呼籲,所有德語民族,應該聯合起來,對抗法國。

    法國人也不傻,一邊是英國支持奧地利,另一邊奧地利在聯合拉攏北德意志邦國,目前奧地利跟整個北方德意志並沒有分裂,梅特涅當年力主建立的德意志邦聯還在發揮作用,德意志邦聯會議召開,會議上除了普魯士沒有表態,幾乎所有邦國都同意支持奧地利,顯然拿破崙帶給德意志民族的傷害,讓這個民族在面對法國人的時候顯得尤為團結,另一方面,也說明奧地利仍然在德意志地區擁有最大的影響力。儘管沒有加入普魯士主導的關稅同盟,但哈布斯堡家族對德意志民族的號召力,依然強於霍亨索倫家族。

    法國人也不傻,奧爾良王朝比拿破崙帝國靈活的多,立刻找上中國商談。雙方商談的地點很講究,在雅典。

    一方面希臘國王是法國國王的女婿,一方面希臘國王又是中國皇子,這樣的聯繫,就很耐人尋味。

    中國對法國表示支持,甚至聲稱一旦發生戰爭,中國海軍將與法國聯合打擊英國海軍,但對派遣陸軍則表示慎重。希臘則表示,願意跟法國結盟,希臘希望能得到艾奧尼亞群島,這個群島是希臘的領土,希臘獨立之前,被英國從奧斯曼帝國手里奪走,之後又轉交給了奧地利帝國。

    雙方都合縱連橫,似乎一場戰爭不可避免,此時比利時又跳了出來,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迅速在英法之間來回奔波,比利時的獨立,是得到英法支持的,法國甚至出動軍隊打敗了荷蘭軍隊,才逼迫荷蘭人同意比利時獨立。但利奧波德的侄子就是維多利亞女王的老公,比利時工業革命現在在歐洲發展的最好,甚至基本上已經完成工業化,而資本都是英國投資,英國資本是比利時最大的資本勢力。

    通過跟英法的紐帶,利奧波德促成了英法之間的和談。

    這場談判注定不會順利,因為雙方都很難讓步,如果矛盾那麼容易調和的話,歐洲也就不會有那麼多的戰爭了。
mk2258 發表於 2018-4-30 08:36
第四百三十二節一八四八年革命





    這場危機看似是法國反對奧地利勢力滲透到地中海引起的,但事實上反應的主要矛盾還是英國跟法國的西地中海爭霸。

    除非法國甘當一個二流角色,否則法國勢必要擴張,法國人真的放下強國心態,那都是一戰以後了,當法國人發現戰爭讓自己流乾了鮮血之後,才真的恐懼了。

    拿破崙的輝煌剛過,儘管法國損失慘重,但這時代的戰爭,都生命的殺傷是很小的,拿破崙看似一次次損失數万,十數万軍隊,但大多數是打散、是被俘,而不是被機槍掃死。

    法國大革命中建立起來的徵兵制,又讓法國迅速恢復了軍事力量,在人口,工業力量,都處於歐洲一流的情況下,只要不是整個歐洲的聯合對抗,法國其實並不害怕,這就是為什麼比利時獨立的時候,路易菲利普一邊派兵,一邊還敢威脅普魯士不要介入,因為英國也支持比利時,那麼整個歐洲聯合的可能性就不大,法國有底氣跟普魯士、荷蘭甚至加上一個奧地利作戰。

    歷史上,拿破崙之後的法國,並不像普通人認識的那樣變得軟弱,真正變得軟弱的時期,只有很短的一段時間,那就是七月革命之前的路易十八執政時期,路易十八的軟弱,也導致了民眾對他的不滿,所以他一死,繼任者迅速被推翻,路易菲利普被推上王位,取代波旁,建立了奧爾良王朝。

    所以法國有底氣不讓步,最擔心的,無非是英國再次組建反法同盟,如果英國聯合奧地利、普魯士以及對法國不滿的荷蘭,組成聯軍的話,法國壓力很大。但法國又得到了中國的支持,中國願意派出海軍幫助法國在地中海作戰,那麼單單普魯士和奧地利的陸軍,法國並不擔心,況且俄國經過那次大戰之後,至今沒有恢復元氣,中國一直沒有釋放百萬俘虜,而且軍隊還駐紮在俄國境內。

    有中國海軍幫助,法國就有能力壓制住英國海軍,普奧聯軍法國有信心擊敗。

    所以談判上,法國是有底氣的。反倒是英國底氣不足,如今鐵甲艦時代才剛剛開始,英國海軍突然失去了所有的優勢,即便是舊時代,他們也漸漸落後於中國,新的海軍時代,英國甚至都落後於法國,那些看似龐大的戰列艦,現在都成了活靶子,是無法與鐵甲艦進行較量的。

    所以一旦開戰,英國不但無法壓制住法國,反倒有可能讓中法聯軍取得制海權,一想英倫三島這薄弱的防護力,一旦失去了海軍,除了投降還有什麼辦法?

    所以英國願意做出一些讓步,直接放棄支持奧地利修鐵路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英國祇強調,英國貸款給奧地利修鐵路,只是一項商業,並不包含政治意圖。法國人針鋒相對,馬上就要求說,那麼如果法國跟奧地利之間發生了戰爭,英國能否保持中立。

    英國則認為,奧地利修建鐵路,不過是發展經濟的手段,法國訴諸於戰爭威脅,在法理上說不過去,這種違反公法的行為,英國是反對的。

    利奧波德從中穿針引線,鐵路必須修,奧地利也好,英國也罷,他們都佔理,法國擔心的,無非是奧地利通過鐵路向地中海滲透。畢竟意大利北部的利古里亞海實在是太接近法國的馬賽港了。

    那麼如果奧地利鐵路修到拉斯佩齊亞,又不在這裡設防,將這裡作為一個自由港呢,只用於經濟目的,不帶有軍事目的呢?這樣奧地利的鐵路也通了,跟地中海建立了通道,卻又沒有將軍事力量帶入這裡。

    法國提出了一個附加條件,拉斯佩齊亞為自由港,不得軍事化,奧地利不得在這裡設置常駐艦隊,就算奧地利軍艦臨時性經停,也必須提前得到法國的諒解。

    法國的態度可以理解,但直接讓奧地利接受,太傷奧地利的尊嚴,因此這件事不能讓奧地利來保證,而是應該讓摩德納公國出面。

    利奧波德先跟英國進行了溝通後,緊急跟摩德納公爵商討,儘管摩德納公爵也出身於哈布斯堡家族,但他的身份畢竟是一個獨立公國的君主,他有權力在自己的國土上制定政策。

    摩德納公爵也擔心發生戰爭,他就是一個小君主,大國之間的戰爭隨時都能摧毀他的國家,拿破崙時候,他的家族就失去了王位,國家被拿破崙隨意揉捏,先後變了好幾個國名。這種慘劇不應該再次發生。

    於是方案就成了這樣,由摩德納公爵宣布,拉斯佩齊亞為不設防的中立自由港,法國、英國予以保證,奧地利則將修建鐵路弱化為一個商業行為,從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奧地利方面,由英國出面去說服。

    一場戰爭危機,看似就在利奧波德的穿針引線下化解,政府間的衝突,君主間的矛盾,其實都容易化解,但人心之間的矛盾,卻不是那麼容易化解的。

    此時大家都還沒發現,時代早就已經不同了。

    當危機爆發的時候,各方的民族情緒都已經動員了起來,法蘭西民族,德意志民資,盎格魯撒克遜民族,都群情激昂。

    突然他們的國家說不打了。

    其實他們的政府都各自達到了目的,法國確保了奧地利軍事力量沒有滲透到地中海,英國和奧地利成功將鐵路修通,間接的讓奧地利在這一帶擁有了更強的影響力。

    但三國的民眾都不接受,英國還好一些,他們已經完成了工業革命,主要矛盾轉移了。國家的主要階層成了工人階層,工人階層早期都是反戰的,他們關注於改善工業環境,已經出現了大量工人的組織,罷工也不是一次兩次了。

    法國和奧地利卻正處於工業革命方興未艾的階段,工業革命中產生的新矛盾,新問題,他們都還沒有解決,這時候民族情緒被鼓舞起來,等於是添足了燃料,只差一把火了。

    這把火率先在法國燒了起來。

    大革命之後的法國,始終是歐洲各種矛盾最為激烈的地方,民族主義情緒高漲,民族意識、國家意識都十分強烈,而革命的觀念深入人心,大家習慣了用暴力解決問題,認為革命是崇高的,是光榮的。

    當英法宣布和解的消息傳來,法國人不高興了,奧地利竟然還要修鐵路,他們怎麼能?他們怎麼敢?

    先是一群城市居民和學生開始遊示行威,他們一開始打著反對奧地利修鐵路,接著反對法國政府懦弱,最後矛頭直接指向了法國政府,指向了法國政府首腦基佐。

    基佐在法國的名聲很差,他父親當年在法國大革命中被推上了斷頭台,但那屬於內鬥,他父親當年也是革命黨人,是被作為聯邦分子推上斷頭台的,是一個律師,而不是舊權貴。

    基佐從小顛沛流離,隨著母親流亡瑞士,但作為中產階層,他還是接受了較好的教育,本人也極為用功,對歷史研究很有功底,後來大革命之後,他被巴黎大學聘為教授,顯然這是一個學者派官僚。

    這種人富於理想主義,他們有自己的思想,而且堅信不移。拿破崙建立自己的帝國,在法國威望如日中天,基佐在那時候就敢批評拿破崙,他認為拿破崙**,他不反對君主制,但他推崇代議制,希望能在法國實現君主立憲制。所以當路易十八復辟之後,他迅速進入了政壇,得到重用。

    他繼續發表文章,諸如《論代議制政府和法國的現狀》等,一直努力推動法國的君主立憲制度,圍繞他開始形成了一個所謂的空談派政治集團,這是一個半保守主義和半自由主義的團體,說白了就是中間派,講的中庸之道,用的平衡手段。其實任何穩定的國家,都是這種中間派執政,不溫不火,卻也能平衡各方利益,不激進,不保守。可在不穩定狀態下,這種人物卻是兩面不討好,革命派認為他們軟弱,保守派認為他們偏激。

    所以基佐的政治主張一直得不到推廣,一度回到學校,又被解職。路易十八死後,更保守的查理十世上台,他是保皇派,大力清算自由派,基佐也被劃入了裡邊,結果基佐在國會中以議員身份,跟其他勢力一起,發動了七月革命,推翻了查理十世,路易菲利普上台,建立了奧爾良王朝。

    路易菲利普時代,基佐才真正得到了重用,先後出任內政大臣和教育大臣,成為內閣成員,他還是頗有建樹的。比如頒布初等教育法,規定世俗的初等教育應當是全體公民所容易接受的,在每個市鎮都辦一所公共的初級學校,每個省辦一所教師培訓學校。該法對促進初等教育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但作為中間派,基佐堅持把小學教員置於世俗和宗教名流的嚴密監視之下。這顯然是一種平衡之道,即滿足了掌握教育的傳統教會勢力,又能促進教育。

    1840年,法國政壇動盪,基佐被保護他的國王派到英國當大使,這年秋天,梯也爾內閣倒台,基佐被從倫敦召回組閣,。名義上是外交大臣,蘇爾特元帥名義上是內閣首相。可實際上,基佐是事實上的政府首腦。

    歷史上,基佐一直到1848年革命,都一直掌握著法國內閣權力。一個人能這麼長時間的執政,還是在動蕩的法國,本就說明他更能平衡各方利益,維護政權的穩定,這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但不是一個革命家。

    而且他平衡各方利益的手段,確實讓他遭受了越來越多的責難,他過於向保守派妥協,同時大力扶持大金融集團,這本不是什麼錯誤,金融業發展了,其他產業才能更好的發展,後世經濟危機期間,哪個國家不是先救大銀行?基佐還將大量政府合同交給一些大貴族資本經營,讓他們獲得巨額財富。這可能只是一個政治手段,用經濟利益收買貴族的政治權力,讓自己的執政更加穩定。

    在工業革命初期,工業高速發展,工人生活窘怕,農民賦稅沉重的情況下,這就被看作是革反命行為。

    底層民眾,農民和工人,都對基佐不滿意。加上政敵始終抹黑,試圖推翻他。於是因為一次危機,而引發了一場暴力騷亂。

    巴黎的市民和學生衝擊基佐的府邸,高喊著打到基佐。組織推動這一切的其他政治派別,他們的目的其實只是給政府施壓,要求政府改革選舉制度,讓他們代表的階層獲得更多權力。

    國王答應了這些政治派別進行議會改革,罷免基佐的職位,建立新的內閣,但他們推動起來的暴亂很快就失控了。這些政治團體發現,他們已經控制不住群情洶湧的民眾,他們砸毀了基佐的宅邸,搶劫麵包房和銀行,高呼著革命的口號。

    革命從巴黎迅速擴散,全國各地不斷發生饑民暴動,各城市工人也紛紛工罷遊示行威,並同軍警發生衝突。

    歷史上的1848年革命,提前三年爆發了!

    同歷史上一樣,當法國爆發了革命之後,迅速席捲了整個歐洲。
mk2258 發表於 2018-4-30 08:36
第四百三十三節覆巢之下的歐洲(1)





    法國的革命浪潮,很快就波及到了奧地利帝國。

    由於之前奧地利帝國的妥協,他們無法在拉斯佩齊亞維持軍事力量,這被奧地利人看作是屈辱。但這種感覺,主要集中在奧地利公國的德意志人中間,他們是主體民族,國家認同感最強。

    可在最富裕的波西米亞,貴族傳統最強的匈牙利,其實並沒有多麼強的民族主義,這兩個民族的屈辱感,甚至沒有巴伐利亞王國的德意志人那麼強烈。

    說白了之前的衝突,大家都認為是德意志人跟法蘭西人之間的,而不是法國跟奧地利帝國之間的,再說了,就算奧地利公國的民眾有這個想法,匈牙利、波西米亞乃至波斯尼亞地區的居民,也不會有這種情緒,他們對奧地利國家的認同感並不強,他們是受奧地利統治的而已。他們只是哈布斯堡家族的領地,他們的政治形態還處於領主時代,如何讓開始出現現代民族觀念的人感到認同呢。

    但法國革命的影響還是傳播了進來,奧地利民族主義者對政府的不滿,尤其是對梅特涅的不滿,迅速讓他們行動起來。就好像法國的基佐一樣,無論他的政治能力有多強,平衡之術有多秒,任何人長期執政,都會積累越來越多的怨恨。

    從拿破崙戰爭開始,梅特涅在奧地利執政已經快四十年了,儘管他用政治手段,不斷增強奧地利帝國的領土,奧地利皇帝對他十分信賴,可民眾並不認同。跟法國一樣,工業革命初期的奧地利帝國,貧富分化嚴重,傳統社會關係破裂,新的社會關係沒有形成,民眾處於無組織狀態。政府也沒有應對新問題的方法,對民間反抗除了鎮壓,找不到別的解決辦法。越是鎮壓,矛盾積累的就越深,遲早都會爆發出來,只差一個引子而已。

    這次鐵路危機,就成了這樣一個引子。

    維也納民眾走上街頭,爆發了推翻梅特涅政府的示遊威行,群眾築起街壘與政府軍展開戰鬥,要求奧皇立即解除梅特涅的職務,建立議會制政權。奧皇被迫讓步,於10月15日改組內閣,11月5日頒布帝國憲法。如果這次革命是一次有組織的行為,那還好,問題是革命是無組織的,民族主義團體,激進改革派勢力,民族獨立勢力都參與其中,他們各自的訴求都不相同,有的還想直接推翻政府呢,大批底層是烏合之眾,發洩心中的不滿才是直接促使他們行動的動力,至於什麼政治抱負,根本沒有,說好聽點,他們是被英雄引領的革命群眾,說不好聽點,他們就是被野心家蠱惑的無知暴民。

    不管皇帝做出多少讓步,其實都難以滿足革命群眾,結果維也納人民再次起義,奧皇及其皇室直接逃出了維也納。

    作為奧地利帝國主體的奧地利公國首都維也納都爆發了革命,被奧地利統治的其他封建領地,也迅速波及。匈牙利詩人裴多菲領導匈牙利起義,佩斯(布達佩斯兩城尚未合併)民眾佔領了市政廳,逼迫市長簽字,實行資產階級改革的政治綱領《十二條》。革命群眾控制匈牙利首都,成立公安委員會,逃亡中的奧皇同意成立匈牙利責任內閣。馬札爾貴族控制的匈牙利國會出台新憲法,借維也納起義之機確立了匈牙利自治權。

    波希米亞王國的青年黨在布拉格召開會議,他們也要求建立議會政府,但他們並不想脫離奧地利,只是希望能讓捷克語跟德語地位平等。

    這次源自法國的革命,在法國造成的破壞其實有限,路易菲利普宣布退位,法國組建了一個共和政府;但奧地利卻成了這次革命的重災區。

    因為法國的矛盾相對簡單,無非是自由派和保守派之間的分歧,自由派中的保守者試圖建立君主立憲制,自由派中的激進者要求建立共和製,革命是激進的,激進派勝利了,他們建立了共和國,僅此而已。

    可在奧地利,國內的各種矛盾,集中被引爆了。

    奧地利公國本身,是資產階級要求更多的權力,對君主**統治不滿;匈牙利則尋求的是民族獨立;波西米亞要求的是民族平等。這是三個長期存在的主要矛盾。跨越國家和民族的,還有遍及奧地利、波西米亞和匈牙利的農奴要求自由的改革。

    是的,歐洲是普遍存在農奴制的,後世一般只知道俄國的農奴制,但其實農奴制在歐洲是普遍存在的現象。英國農奴制是通過商業發展被沖破的,也就是圈地運動那種方式。

    君主制時代的歐洲,地方社會跟中國的鄉紳地主管理農民不一樣,他們是貴族莊園管理農民,這些被貴族領主管理的農民就是農奴,他們依附於領地貴族,雖然他們本身不是貴族的財產,不是奴隸,但卻要為貴族服役,比如貴族建設城堡會徵用他們,貴族打仗會徵召他們,另外他們在方方面面要受制於貴族,比如結婚需要貴族的同意,有些地方的貴族,甚至因此對農民享有初夜權,結婚的女孩第一晚先跟領主睡,否則就不能結婚,農奴進城也需要貴族的批准。

    英國工商業的發展,尤其是毛紡織業的發展,讓英國鄉村貴族發現,不需要那麼多人力了,很少的人就能在大片土地上放羊綿羊,產出的價值比種地更多。而之前貴族在自己的封地上,通過將土地分給農民種植,來養農民生存,這種封地是國王封的,不是法律上的私有土地,而是習慣法中的公有土地,分封只是讓他們獲得了統治封地上農奴的權力。並不是讓他們得到了土地的私有產權。而這些公有土地,按照習慣法,分配給農奴種植。貴族肯定也有自己的私有土地,一般都是承包周圍的田地,稱之為莊園。

    現在貴族們發現,養羊更有利益,但自己的私有莊園面積有限。於是利用手裡的權力,開始圈占公有土地。一開始是把農奴自家的羊趕走,把那些沒有明確產權的公有土地圈佔。後來乾脆侵吞農民的份地,把農民趕走。這就是英國的圈地運動。

    貴族領土圈佔無主土地的時候,還沒有形成對這種行為進行約束的法律,而英國是一個貴族統治的國家,貴族議會的權力決定一切,因此他們開始立法,規定這種圈地是合法的,只要得到政府發放的授權許可,圈佔的土地就是他們自己的。

    圈地運動導致了大量農奴破產,貴族又不願意養活他們,就讓他們自生自滅,結果大量農奴跑到進城裡,成為工業發展的自由勞工,英國農奴制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破滅的,是經濟力量先沖垮了農奴制,然後政府才不斷補充立法,廢除了農奴對地主的封建義務,也免除了地主對農民的責任。

    法國的農奴制,是在大革命中廢除的。而在大革命之前的法國,其實農奴制已經基本名存實亡。路易十四等法國強勢君主統治時期,法國的貴族其實遠遠沒有英國貴族的權力那麼大。路易十四通過將貴族都圈到凡爾賽宮,讓他們不斷的開舞會,進行奢侈消費,讓貴族跟領地脫離了聯繫。後來又向各省派遣官員,不斷的侵吞貴族的權力。

    貴族脫離了農村,脫離了領地,結果就是農奴在法律上對他們有義務,可是貴族無法利用,貴族也不再管理農奴。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法國大革命時期,這時候法國的農民也是有份地,農村貴族也在侵吞公有土地和農民的份地。法國通過另一種方式,那就是打擊貴族,保護農民的方式。他們將貴族的土地分給農民,將農民的份地變成私有產權,分配的新土地都發放了法律憑證,通過這種方式將土地私有化了。法律上的封建義務,通過立法進行了廢除。

    對比起來就是,英國通過將土地主要變成貴族的私有財產,法國將土地變成農民的私有財產,都通過立法廢除農奴的封建義務,最後完成農奴制改革。結果卻是不同的,英國確立了大農場製度,法國成為了一個小農社會。同時英國工業得到大量廉價勞動力,法國工業發展一直比較緩慢。但站在最廣大的民眾層面,其實法國的農奴制改革,更加人性化,他讓更多的人獲利,可殘酷的是,英國農奴制改革,剝削了大多數人,但卻讓本國的資本力量快速壯大,工業實力大大增強,國家效率大大提高。最後英國打敗了法國。

    在法國大革命的衝擊下,歐洲其他國家也開始了農奴制改革,普魯士受到的衝擊最大,改革也最深入,但依然帶有大量的殘餘。

    奧地利其實也在進行改革,奧地利沒有直接被法國占領過,受到的衝擊較小,奧地利的國內情況也更複雜,因此奧地利君主的改革一直是小步慢跑,漸進改革。
mk2258 發表於 2018-4-30 08:37
第四百三十四節覆巢之下的歐洲(2)





    七年戰爭之前的奧地利,也是一個封建的君主制國家,君主管理國家,又通過一級一級的貴族。

    瑪麗亞.特蕾西亞女皇繼位,引起了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特蕾西亞女皇保住了自己的君主地位,但失去了大量的領土,尤其是德意誌中部的西里西亞工業區,讓得到這裡的普魯士奠定了歐洲強國的地位。

    由於戰場上持續輸給普魯士,特蕾西亞女皇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推行義務教育就是改革的一方面。政治上最大的改革,則是由中央直接向地方派遣官員,負責稅收等工作,加強了中央的徵稅能力。其實做的就是路易十四時期的事情,比法國晚了幾十年而已,目的是加強軍權,完成中央集權。

    特雷西亞女王死於1780年,他留下了一個中央集權的哈布斯堡帝國。而這時候歐洲流行的政治思想是開明**,崇尚信仰自由,言論自由等自由主義,特蕾西亞女皇卻建立了嚴格的新聞審查制度,以及支持宗教勢力。

    她的繼任者,約瑟夫二世繼位,隨即開始改革,在宗教問題上,發布《信仰自由法令》,整頓修道院。根據這項法令及有關法律,新教的信義宗和喀爾文宗以及東正教獲得了與天主教基本上平等的地位,猶太人也可以從事多種職業和入大學。瑪麗亞.特蕾西亞認為新教是異端,猶太人就是敵基督的化身,而約瑟夫二世則尊重基督教其他派別,認為猶太人有益於國家,而且他認為奧地利天主教會不應從屬於羅馬教廷。

    約瑟夫的第二項改革,則是針對農奴制。他並沒有徹底廢除農奴制,但大大改善了農民地位。1781年他發布諭旨,允許農民從本村遷出,自謀生業,任意擇偶,一律無須徵得領主許可,這給了農民遷居的自由。廢除由農民子女從事徭役的製度。最初,這些自由法令僅適用於波希米亞王室領地,幾年後推廣到奧地利其他地區,最後,是在特蕾西亞女王時代都可以不實行大部分改革的匈牙利。

    1789年約瑟夫還宣布,一切土地,無論是貴族或平民所有,一律照估定價值徵12%的賦稅,農民向領主繳納的地租和提供的勞務,茲後一律以現金支付,總額不得超過農民生產所得的17%。這兩項措施,廢除了貴族不納稅的特權,又保護了農民的利益。

    貴族和農奴,是天平的兩端,約瑟夫時代,通過限制貴族,保護了農民利益,讓奧地利的農奴制變得微弱,但還保留了一些殘餘。

    約瑟夫還開放言論,一開始他是希望那些自由派會攻擊保守的宗教勢力,然後能給他的宗教改革製造輿論氛圍,可他發現,言論自由之下,自由主義者攻擊的首先是他這個皇帝,於是他又開始執行新聞檢查制度。

    後來約瑟夫死於跟奧斯曼帝國的戰爭期間。

    約瑟夫二世死後,他的弟弟利奧波德二世繼位(1790~1792年在位)。利奧波德登基之後,結束了對奧斯曼帝國的戰爭,之後利奧波德二世,按步就班地實行自己的改革。

    利奧波德的改革,在於平衡新階層的利益,首先在政府方面推行改革,比如包括在省議會中增加下層人士的代表席位,並將警察置於法制之下。利奧波德希望通過吸收一切階級的代表參加省議會,從而形成一種力量對抗權貴階層,支持他實行開明的**。但可惜利奧波德只做了兩年皇帝就死了,而他繼任者面對的,則是跟法國持續不斷的戰爭。

    從特雷西亞女王開始,一連三代君主都力圖進行改革,削弱封建勢力,加強國家權力,同時保護中下層的利益,這種改革如果能持續下來,是有可能成功的。但大革命的火焰,燃燒了這一切。

    拿破崙倒台之後,奧地利開始進入梅特涅時代。

    梅特涅是一個老道的政客,但不是一個改革家,他執政中,致力於維護奧地利帝國龐大的領土,鎮壓各種分裂勢力,比如限制匈牙利的獨立傾向,鎮壓意大利的起義。在政治上,梅特涅偏於保守,在經濟上卻傾向自由,是一個現實主義者。

    這期間,奧地利經濟發展很快,1820年代,出現了第一個工業持續發展時期,生鐵、煤、棉紡織品、毛紡織品和糧食產量都大幅度增長,增長率甚至比北方普魯士主導的關稅同盟各國有更高。對於新企業,特別是商業企業的限制,全部撤銷。

    交通上,興建鐵路,開發水上運輸,歐洲大陸上的第一條鐵路就出現在奧地利帝國的林茨與布德韋斯之間,不過是一條從多瑙河畔到莫爾道河畔的馬車鐵路,並不是蒸汽鐵路,連接起了多瑙河水係與易北河水系。後來維也納蒸汽鐵路開始蓬勃發展,連接各大城市。多瑙河上也開始有輪船,內河運輸也發展起來。

    交通的改善,大大提高了勞動分工,和經濟化。農產品的市場不斷擴充,農業轉向經濟作物,甜菜、亞麻等經濟作物大量種植,小麥、蔬菜、葡萄和牲畜等產品,也日益增多地向商業市場供應,而不是自給自足。

    但農村的社會體系卻始終保持守舊。

    尤其是在農業基礎最好的匈牙利平原,馬扎爾貴族統治著農村社會,在特蕾西亞女皇時代就拒絕改革,保守勢力力量強大。

    總之在這場波及整個歐洲的革命中,奧地利帝國是一個縮影,別的國家出現的問題,他都出現了,別的國家沒有的問題,他也出現了。

    法國人求自由的問題,奧地利有,意大利求獨立的問題,奧地利也有,普魯士農奴制改革的問題,奧地利同樣有。

    結果就是導致別的國家還能通過改革迅速恢復穩定,奧地利卻很難一次性解決各種同時爆發的問題。瞬間匈牙利、波西米亞都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奧地利皇帝都離開了維也納。

    而且這時候外敵還趁勢入侵,奧地利的意大利領土維尼西亞王國發生了起義,當地意大利人要求獨立,這是無法接受的,因為包括倫巴第和威尼斯在內的北意大利領地,是奧地利帝國最富庶的地區,稅收比奧地利公國還高,放棄這裡對奧地利帝國的打擊很大。

    所以奧地利選擇鎮壓,鎮壓引起了唯一一個意大利人做國王的意大利邦國的不滿,撒丁王國宣布向奧地利宣戰,支持威尼西亞獨立,或者說試圖合併維尼西亞王國。

    內憂外患,奧匈帝國短短半年前,還是一個英國和中國都需要拉攏的強國,半年之後,虛弱的架子就轟然倒塌,此時甚至沒人敢保證奧地利帝國是否能夠存在下去。

    奧地利陷入各種麻煩中剪不斷理還亂,跟奧地利爭奪德意志霸權的普魯士,也有麻煩,柏林同樣發生了革命,中產階級與工農階級聚集王宮廣場,要求實行出版自由、召開聯合會議、組織人民自衛團,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被逼部分同意人民的要求,起義勝利,國王在群眾注視下為起義中犧牲的烈士脫帽致哀。柏林自由派內閣組成,召開立憲會議。國王宣稱希望成立一個聯邦制的德意志帝國,在這個帝國中將會有一個民選的議會,國民擁有言論和出版自由。

    作為德意志邦國中僅次於奧地利和普魯士的巴伐利亞王國,首都慕尼黑也爆發了革命,大學生、工人、市民聯合佔據軍械庫,要求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一世以及他的寵妾“羅拉內閣”下台,皇帝被逼成立一個由中產階級代表組成的新內閣。

    其他德意志邦國便也群起仿效,數千名自由派領袖齊集法蘭克福,召開法蘭克福國民議會,這個議會主要是由中產階級組成,希望預備一份聯邦憲法,有代表支持成立由奧地利帝國統治的大德意志,將奧地利與波希米亞併入德國;有代表則支持由普魯士統治的小德意志,不包括任何奧地利領土。

    議會自己都吵鬧不休,但這場議會反映出了一個問題,在這次復雜的革命中,民族主義始終是一個重要問題,其中匈牙利、波西米亞這樣的民族尋求獨立或者自治,德意志和意大利這樣的民族,卻在謀求統一!

    現代民族主義在歐洲發展到了新的高度,突破了國家和地域的限制,這種民族主義,加上複雜的領土問題,將繼農奴制問題之後,成為下一個歐洲混亂的根源!

    只有一個國家比較特殊,他的民族問題不是主要問題,農奴制問題也不是主要問題,國家統一和分裂才是主要問題。

    拿破崙戰爭後,瑞士被捏合成為一個國家,並得到永久中立國地位。但各州享有高度自治,每一個州都有自己的法律、貨幣、郵政、度量衡和軍隊,每個州的居民視其他州的居民為其他國家的國民,統一的瑞士觀念還沒有誕生。

    公民自由幾乎不存在,不同宗教之間的分歧日益嚴重,宗教分歧導致1845年組成了一個天主教諸州的分離主義者聯盟,成員有琉森、烏里、施維茨、翁特瓦爾登、楚格、弗里堡和瓦萊。聯邦議會一直希望這個獨立聯盟解散,因為聯邦議會認為幾個州建立的獨立聯盟,跟聯邦精神不合。由於一直受制於外部列強的壓力,聯邦對這個天主教聯盟無能為力,只能看著他們在瑞士聯邦內部製造分裂,儼然一個國中之國。

    天主教的法國、奧地利相繼陷入混亂後,聯邦向同盟發出了通牒,他們要求他們解散,然後所有州代表制定一部能夠融合各州法律的憲法,維持國家的完整。同盟拒絕了,結果內戰爆發。自由主義的聯邦獲勝,獨立同盟被聯邦解散。之後頒布1845年憲法,瑞士成為現代國家。

    歐洲的主要問題從來都不是這些小國的,一直都是法俄普奧這些大國的問題。

    現在法國、普魯士、奧地利都陷入了麻煩之中,在幾年前的大戰中瀕臨崩潰的俄國,現在如何了?
mk2258 發表於 2018-4-30 08:37
第四百三十六節俄國農奴制改革(2)





    覺多數富農,還是靠自己的辛勤勞動致富,他們把更多的力氣用到了土地上,他們翻土更勤快,他們施肥更合理,他們平時除草、澆水也更積極。

    但越是老實巴交把力氣用到土地裡的人,就越是不夠圓滑。過去管理農村的長老們,他們更善於人情交際。於是他們告訴那些迅速淪入致貧的農民,說富農之所以富,是因為他們家分的地更肥沃,這是不公平的。好土地應該輪流分給各家,他們主張要按照村社習慣法,重新分配富農家的土地。

    富農畢竟是少數,哪里斗的過那些被險惡的長老鼓動起來的,窮極了的酒鬼、賭徒。

    於是斯佩蘭斯基發現了一個現象,大量村社在分了私有土地後,反而重新回歸到重新分配土地的老路子上。

    斯佩蘭斯基不知道的是,他遇到了一個跟他的後備斯托雷平同樣的境遇,斯托雷平在日俄戰爭後推行私有化,也遇到了這種情況,村社反對私有化,暴力抵制,斯托雷平就不斷的絞死挑唆者,絞刑架插滿了俄國的土地,絞索被稱作斯托雷平的領帶。

    斯佩蘭斯基感到了恐懼,此時他面臨兩個選擇,一個是放棄改革,任由這些過去依附於貴族的長老們繼續控制農村,讓他們繼續欺騙愚弄農民,讓農民從過去的被貴族壓迫,變成被長老壓迫的時代。

    他想到了中國皇帝在農村推行的政策,一方面嚴厲保甲制,把農民當作潛在威脅,依靠鄉村地主、豪族充當保長來維繫統治。讓土地集中在這些鄉村權貴手中,讓農民越來越變得赤貧。

    斯佩蘭斯基比中國皇帝更勇敢,他向這些鄉村舊勢力說不。他決定支持那些富農,那些主要依靠勤勞比別人創造了更多財富的人。所以法庭宣判重新收回富農土地違法,村社無權重新分配土地。土地都是私有產權,利用受到保護。

    大量富農拿回了自己的土地,但他們在村社中處處受到排擠,被人歧視,說他們沒有道德,沒有同情心,貪婪,自私,只想著自己佔好處,不想著大夥,這些人在村社中被孤立,有的甚至開始放棄村社中的生活,進城謀生。也有一些富農屈服了,放棄了土地的所有權,允許其他農民重新分配土地,他們自發性的回到了農奴制時代。

    這些情況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斯佩蘭斯基無可奈何,他不可能給每個人都選擇道路。他此時很害怕,他不是怕死,他年紀已經不小了,死已經不再是一件值得畏懼的事情,他害怕的是他一死,這些政策恐怕就廢棄了。

    他想到了跟中國皇帝無數次討論過農奴制改革的問題,中國的農奴制改革,恐怕得推及到春秋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廢除了公有的井田,土地開始私有化。

    書中記錄不夠詳細,但也有所記述,變法的時候,商鞅殺了很多人,那些人恐怕也就是現如今的長老所代表的反對者吧。

    商鞅後來也死了,死得很慘,但他的改革成功了。斯佩蘭斯基覺得,他將來恐怕也會不得好死,他得罪了太多人,得罪了權貴階層,現在連長老都得罪了,也間接的得罪了絕大多數對私有化還不習慣的普通農民。

    他選擇迎難而上挑戰舊秩序,但他需要找對方法。他想到了中國皇帝的分析,皇帝認為,商鞅變法能夠成功,不僅僅是順應時代潮流,增強了國力。所有的改革,都是順應潮流的,都是為了增強國力,很多改革期間確實積累了強大的國力,但最後都失敗了。原因並不是改革的初衷夠不夠好,改革的方式平和或者激進,而是改革後有沒有形成一個既得利益集團。

    這是很黑暗的,良好的改革願望,到最後竟然還是需要利益階層來維護。理想主義者的道路,需要現實主義者走下去。真是諷刺!

    可這就是現實,商鞅變法培養起了一個軍功授爵的新權貴階層,舊的王室公卿不再是一個壟斷的統治階層,被新的官僚集團取代,官僚集團統治自耕農的模式,取代了權貴統治農奴的模式。最後能否成功,決定的不是自耕農的意願,也不是農奴的意願,而是官僚集團是否能壓制住權貴。

    所以斯佩蘭斯基明白,他的改革願望很美好,但可能需要用不那麼美好的手段去完成,他需要培養一個跟自己理念或許不同,但跟自己改革後的利益一致的新利益集團。這個利益集團可以恨他,但無法脫離他改革的方向。

    所以他開始推行一項政策,村社之中,任命納稅最高的那個人為長老,他要讓所有勤勞致富或者聰明才智高於他人的富農成為新的鄉村統治階層。這些人一旦超過了舊階層,他們將來肯定能擁有維護土地私有的力量。

    農村改革是重中之重,但其他方面的改革也在進行。

    哪怕那些舊階層不喜歡他,甚至仇視他,斯佩蘭斯基還是支持舊階層,不是至此他們恢復權力,而是支持他們取得經濟利益。他大量發放壟斷性授權,甚至去遊說那些頗負名望的大貴族投資工商業。讓這些人成為新興集團,而不是土地的食利者,他們將來肯定會保護新制度。

    為此他制定的政策是有那麼一些不公平的,除了給這些權貴壟斷經營的權力,還以國家銀行的資金資助他們,用國家合同幫助他們。

    當然俄國已經形成了一批工商業階層,也是他拉攏的重點對象。這些已經在工商業中奠定地位的人,他們不缺乏財富,他們也不支持農奴制,但他們之前沒地位。斯佩蘭斯基就給他們地位,冊封新的貴族,不管是因為納稅多,還是因為在新興工業中有貢獻的人,都可以像過去通過服役那樣得到沙皇賞賜,而成為貴族。他也重點關照那些大資本家族的子弟,他們的子弟更容易進入政府,尤其是那些在國外讀過書的子弟,更是批准不經過考試,而由其他官員擔保進入政府。最大的擔保人,就是斯佩蘭斯基。

    同時為了培養俄國的新興階層,斯佩蘭斯基還排斥外資,除了迫不得已將庫爾斯克的鐵礦和彼得堡、伏爾加鐵路歸還中國,授權他們修建通往歐洲的鐵路,其他外資他極力排斥,大幅度提高關稅保護俄國工商業。

    他不求俄國工商業集團有多麼發達,有多達規模,他需要的是這個階層的數量足夠多,他需要這個階層足夠龐大,龐大到可以壓制舊權貴。

    對外關係上,斯佩蘭斯基重視跟英國和中國的關係,他從英國和中國都大量貸款,但又排擠中國和英國商品進入俄國,他寧可負債,也不想要不能帶給他新興階層的投資。

    這勢必跟兩大強國產生矛盾,為了得到諒解,他一直跟中國皇帝通信,將他改革中遇到的一些困難向皇帝解釋,不惜以委曲求全的方式,希望得到同情。

    中國皇帝倒是仁義,理解斯佩蘭斯基的處境,真心實意的幫助他。但對他的一些政策,提出了不同看法。他告訴斯佩蘭斯基,改革的力度太大了,應該依靠村社長老階層,他們是最容易拉攏的舊階層。為此可以下放一些權力給村社,比如重新分配土地的權力。只要村社不限制農民的自由,就可以允許鄉村按照習慣法自治。

    皇帝堅持一個國家的未來在工商業的觀念,告訴斯佩蘭斯基,工商業階層,才能帶動國家發展,這一點斯佩蘭斯基是對的,拒絕排斥外資也是對的。

    斯佩蘭斯基覺得,也許中國皇帝也是對的,村社不是核心問題,誰控制村社權力,農村以什麼方法運作,都是不是核心問題,如果他能有中國皇帝那麼長壽,他可以考慮鄉村自治原則,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培養一個新階層。但他的身體越來越差,他等不起了,所以他要迅速讓那些富農掌權。

    斯佩蘭斯基還給富農發槍,讓他們成為鄉村的暴君。

    但斯佩蘭斯基在感情上,並不同情富農,他知道並不是每個富農都是勤勞致富,有的通過小聰明,有的投機取巧,有的坑蒙拐騙,甚至有通過賭博騙那些更傻的人。他也知道,有些富農富裕之後,開始模仿過去的貴族那樣,剝削窮人。他們給其他農民放貸,收取高額利息。有的甚至暗中吞併其他農民的土地,在青黃不接的時候,把這些農民的土地廉價收購。然後讓這些農民成為佃農,幫他們幹活。

    可斯佩蘭斯基就是要支持這些人,這些人是惡劣的,但這些人是未來的。人性如此!

    給富農發槍之後,農村的情勢更加惡劣,富農開始更加肆無忌憚,從過去的被迫害者,大量轉變為施害者,侵吞窮人土地,把反對他們的人從村社里趕走,在村社裡作威作福,取代舊貴族統治了鄉村。

    這些人是混蛋、流氓、王八蛋,但這些人是斯佩蘭斯基的支持者。

    斯佩蘭斯基不但要支持他們,還要幫助他們,一次次的鎮壓反抗富農的叛亂。

    斯佩蘭斯基不記得他鎮壓過多少回村社叛亂了,三千次還是四千次,也不記得他流放了多少農民,是五十萬還是六十萬。

    但他知道,俄國在迅速穩定,稅收在穩步增加,行政效率大幅度提高。

    唯一的隱患是軍隊。

    軍隊是他一手組建的,挑選的是那些沒有貴族背景的俘虜,他給予軍官新的身份,給他們地位,但依然有人反對他,因為不認同他的政策。

    在他的流放隊伍裡,就有不下十次軍隊叛亂的軍官和官兵,而且數量超過萬人。

    自己的軍隊都布穩定,自然不可能對外用兵,可這時候沙皇召見他,告訴斯佩蘭斯基,希望可以徵召軍隊,開赴奧地利作戰,因為奧地利皇帝向沙皇求援了。

    沙皇說這是一次好機會,奧地利答應歸還之前佔領的俄國領土,並願意將比薩拉比亞歸還俄國。

    斯佩蘭斯基沉默了許久,這是一次好機會,但這也可能是他的末日。軍隊本就不穩定,那些自己提拔的軍官,看到改革中的慘烈之後,竟然跟舊貴族勾結起來,一次次發動政變,試圖推翻他。

    現在大規模動用軍隊,沙皇還要親自出征,那麼沙皇會不會藉勢發動政變,罷免自己?

    可這真是一個好機會啊,不趁著這個機會,俄國將付出千倍百倍的代價,才能收回那些國土。

    但斯佩蘭斯基個人可能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冒巨大的風險,他必須千倍百倍的要回來。

    所以他回复沙皇:“不,陛下。不是幫助奧地利,是向奧地利復仇!”
mk2258 發表於 2018-4-30 08:37
第四百三十七節俄國的兩面三刀





    沙皇一愣,不明斯佩蘭斯基其意。

    斯佩蘭斯基道:“陛下。奧地利是趁著我們跟中國戰爭陷入困境的時候,侵占我們的國土的。現在他們遇到危機的時候,我們不能天真的去幫助他們,而是向他們復仇的好機會。陛下,不止奧地利,還有普魯士!我們不但要收回比薩拉比亞、收回利沃尼亞,還要收回波蘭啊!”

    沙皇都瘋了,或者是斯佩蘭斯基瘋了。

    同時招惹奧地利和普魯士,就憑現在的俄國?

    “奧地利和普魯士陷入了困境,但您有沒有考慮過英國和中國的態度?英國正在努力維持歐洲的穩定,中國的外交官也在活動。我們現在發動戰爭,他們的態度會如何?”

    沙皇問道。

    歐洲革命引起了整個歐洲的恐慌,甚至全世界都受到了波及,在其他國家主要是經濟影響,美國、中國的股市紛紛下降,歐洲公司的股價下跌,一些國家在中國市場流通的國債爆跌。

    之前還在對立的中英兩國,卻開始商討如何快速穩定歐洲局勢。

    這次歐洲革命中,英國和荷蘭是兩個最穩定的國家,首先他們早就實現了商業化,不存在農奴制問題,英國的主要矛盾是工人和資本家的矛盾,但工人還沒開始成為一只主要力量,真正能夠博弈的貴族和資本階層,也是引發歐洲頻繁革命的兩大領導力量,在英國和荷蘭通過成熟的議會制緩和了矛盾,大家可以通過議會辯論來分配利益,調和矛盾。

    而那些不成熟的國家,即便有了一個議會,兩派爭執不休的時候,最後都不是通過投票來解決問題,而是訴諸於武力。連瑞士都爆發了一場戰爭,更何況其他國家的議會,大多數議會制國家,在這次革命中,議會都沒起到任何作用。

    其實還是議會對民眾沒有威望,民眾並不信賴議會,民眾不把自己的利益訴求,寄託到議會中那些政治團體的相互辯論上,他們更願意相信他們的拳頭。民眾不成熟,議會同樣也不成熟。這是英國跟荷蘭與其他議會制國家最大的區別。

    由於歐洲國家在英國和中國都有大量的債券發行,如果他們破產,中國和英國金融資本都是巨大的損失,所以兩國至少在這件事上,迅速站在了一起。

    中英兩大強國,在努力恢復歐洲的穩定,此時俄國出兵侵略,會出現什麼情況,沙皇不認為會有好的結果。

    斯佩蘭斯基嘆道:“英國肯定會反對,中國也不會支持。尤其是中國,他們百萬大軍就在邊境地區駐紮,十分危險。”

    亞歷山大二世笑笑:“所以,我們還是應該幫助他們。普魯士沒有提出求救,所以波蘭問題只能拖後。”

    斯佩蘭斯基搖搖頭:“陛下,這是最好的時機了。現在不解決波蘭問題,未來將付出更大的代價。也許我看不到那一天,但陛下您一定看得到。所以陛下,機不可失!”

    沙皇道:“那麼如何解決外交問題呢?”

    斯佩蘭斯基道:“英國方面,我們可以明確告訴他們,我們要求收復波蘭的理由是合理的,而且只局限於波蘭。英國人應該可以理解,如果英國人反對,我們就只能跟英國站在對立面了。我相信我們如今的力量,足以自保。英國最多對我們進行經濟封鎖,但我們至少可以從黑海進行貿易。至於中國,陛下可能需要做出一些讓 了。”

    沙皇皺眉道:“我是絕對不會簽約的!”

    斯佩蘭斯基嘆道:“陛下的意思我理解。我個人也支持陛下的行為,這是符合俄國利益的。但是陛下,這只是損失您個人的名譽。中國已經佔領了那些領土,您是否簽字,那些領土都在中國的控制下。將來這些領土能不能要回來,取決的不是外交條約,取決的是俄國是否擁有匹敵中國的實力!”

    沙皇堅持道:“不行!我寧可退位。”

    斯佩蘭斯基嘆了口氣:“好吧。中國方面的工作我去做,如果您願意配合的話,也許可以暫時拖住中國。”

    沙皇點點頭:“要我如何配合您?”

    斯佩蘭斯基道: “欺騙他們。您可以假意向中國領事表示考慮簽約問題,而我會向中國皇帝解釋我們出兵歐洲的意義。”

    沙皇想了想,點點頭:“這個我可以接受。”

    沙皇的態度很快就傳到了中國。

    內閣對此十分欣喜,割地懸案已經懸了五年,沙皇始終不肯簽字,導致中國占領西伯利亞和伏加爾河以西、以南地區始終沒有法律依據。

    好處倒是也有,一百萬俄國戰俘,被作為免費勞動力,一直在各個工地上做苦工。每年節省的成本數以億計,在邊疆荒無人煙的地方施工,每個月不出到5千錢以上的工錢,是招不到人的,這些俄國人就沒有選擇了。一百萬人,每年節約6000萬千錢,折合300萬兩黃金,折合英鎊1500萬鎊。他們已經免費乾了五年,週瑯到樂意沙皇一輩子不簽字。

    而且已經告訴過這些苦工,是他們的沙皇不肯籤條約,不肯要和平,所以不能放他們回去,這些俘虜對沙皇有多少恨意,不知道,當然他們更恨中國人,恨那些凶狠的監工。

    免費勞工已經把鐵路從中國修到了巴爾瑙爾,同時葉卡捷琳娜、車里雅賓斯克到庫爾幹的鐵路也是他們修的,現在已經連接到了伊希姆河轉彎處的河套城(傑爾扎溫)。現在他們正在修建巴爾瑙爾到鄂木斯克再到庫爾幹的線路,這最後一段線路,有可能兩年之內完工,西伯利亞大鐵路也將全線貫通。此外,還有從鄂木斯克沿著額爾齊斯河到阿勒泰,從阿爾泰山和薩彥嶺之間穿行,南連科布多,北連烏里雅蘇台,一直往東通到庫倫,繼續往東通往呼倫貝爾,跟東北地區的鐵路網連接起來。

    這五年來,俄國俘虜為中國鐵路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如果不是有他們,邊疆地區的鐵路施工,不但成本高,關鍵是速度會慢很多,因為總會面臨勞動力缺乏的窘境,俘虜沒有選擇權,他們只能去那裡勞動。至少保證了勞動力,儘管俘虜的勞動積極性不高,但總有辦法解決。鐵路公司的辦法一個是女人,一個是烈酒。老實幹活不偷懶的,經常性的發放烈酒,以及許可他們去內地逛院妓的獎勵辦法,處罰也很嚴重,不給吃的,就足夠他們受的了。

    頭兩年還有鬧事的,領頭的拉出來,直接綁到冰天雪地裡凍死。輪迴個兩三次,基本上這些人也就任命了。

    武力反抗也有,但鐵路公司都是一群什麼人組成的,一群血腥的資本家,他們僱傭的亡命徒可不是吃素的,西伯利亞地區有的是亡命徒,野蠻的布里亞特人,犯事的哥薩克人,內地的逃犯,這些鐵路公司都敢用,僱傭了上萬監工監督他們,動輒鞭打,甚至殺人。不任命的,只有自殺。這些年自殺的人數,累積起來都快超過一萬了。後來即便不是自殺的,安一個自殺的名義,也能蒙混過關,政府都不怎麼管,更是讓這些俘虜命運悲慘。

    俄國領事多次抗議,但奈何沙皇不簽字,兩國在法理上甚至處於戰爭狀態。

    這幾年在蒙古、西伯利亞地區,發現了數個大型礦藏,托木斯克的煤鐵,蒙古的銅礦,都通過鐵路運輸,讓鐵路公司賺了個盆滿缽滿。

    “你們覺得沙皇改變態度了?”

    內閣會議上,週瑯頗有些懷疑。

    “領事報告說,沙皇對俘虜的命運十分同情。”

    理藩院大臣說道。

    週瑯點了點頭:“不管真假了,看看他們想要什麼吧。”

    週瑯很快就知道俄國想要什麼了,斯佩蘭斯基來了電報,他解釋了俄國決定應奧地利帝國的請求,出兵幫忙穩定奧地利國內局勢。而且還提到波蘭革命的事情,俄國有意維護歐洲和平。

    情況很快就清楚了,俄國人想出兵歐洲,又估計中國牽制,所以想拉攏中國。

    其實沙皇最大的心結,只是伏爾加左岸的土地,如果中國肯接受只割讓西伯利亞的話,沙皇早都簽字了,斯佩蘭斯基多提提到過沙皇的要求。

    但中國必須保證一條通往歐洲的通道,所以高加索一定要掌握在手裡,伏爾加河下游地區就必須掌握在手裡,這些都不是俄國能接受的,那就沒有必要做讓步了。

    沙皇已經拖延了五年,現在突然同情起俘虜來了?週瑯可不相信沙皇的道德感是突然爆發的,只能說他們在拖延時間。

    週瑯將這些消息通告給了內閣,並立刻回复斯佩蘭斯基,中國會全力支持俄國在歐洲維護和平的舉動。

    很快消息就傳出來,俄國派出十五萬軍隊,進入奧地利帝國,並跟奧地利簽署了協議,奧地利歸還了上次戰爭中吞併的俄國領土。

    週瑯並不著急,他還在等消息,果然不出意外的,波蘭人民又一次起義了!
mk2258 發表於 2018-4-30 08:37
第四百三十八節要加大支持力度





    南京的各國領事都十分奇怪,中國政府在公開場合,竟然異乎尋常的支持俄國。

    遠交近攻的道理難道中國不懂,俄國人的一系列舉措,就是衝著擴張去的。

    奧地利這邊確實是奧地利陷入了絕境,意大利起義,他們派兵十餘萬去鎮壓,跟意大利的撒丁王國發生了戰爭,兩國都宣戰了,國內的匈牙利不但組建自己的政府,還組建了自己的軍隊,波西米亞也控制了自己的警察。

    內憂外患,國內的亂象讓奧地利無法調動力量,至少不能從匈牙利和波西米亞徵兵,這兩國反而在組織自己的軍隊,雖然匈牙利也好,波西米亞也罷,都承認奧地利皇帝的地位,承認其是自己的君主。但這種情況,也太讓人不放心了,尤其是奧地利公國的貴族們,絕不接受這些。

    內戰外戰同時進行,這在世界史上還沒遇到過。

    周邊地區都在鬧革命,就只有英國、荷蘭和俄國一片平靜,不找俄國找誰借兵?

    至於歸還部分俄國領土,也不是很可惜,因為那些土地上的民族鬧得最兇,要么讓他們獨立出去,要么割讓給俄國,換取俄國派兵鎮壓本國叛亂,任何人坐在奧地利皇帝的位子上都會選擇後者。

    俄國輕鬆取得被奧地利奪走的國土,然後波蘭人就恰如其實的起義了,要求建立一個獨立的波蘭,要求廢除奴隸制,要求等等等等。

    俄國政府立刻通知普奧兩國,支持波蘭的獨立訴求,出兵十萬進入波蘭。

    波蘭總會在恰當的時候起義,這個恰當的時候,就是周邊大國需要他們的時候,這一點週瑯早就見識過了。

    此時起義的波蘭,正是上次戰爭中,從俄國獨立出去的波蘭,一直被普魯士所控制,但普魯士還沒來得及消化波蘭,結果波蘭人這回就起義了。但普魯士依然有乾涉波蘭的理由,因為波蘭故我昂目前是普魯士國王的弟弟威廉親王,之所以選擇威廉擔任波蘭王國,主要還是當時的國際政治不允許普魯士直接吞併波蘭,尤其是法國強烈反對。在英國的調停下,通過波蘭人議會選舉的結果,邀請霍亨佐羅家族的威廉親王擔任波蘭國王。

    但後來普魯士國王一直沒有子女,這個威廉排名普魯士王位繼承權第一順位,一旦威廉親王繼承普魯士王位,波蘭跟普魯士的和平就沒有障礙了,或者至少可以按照歐洲的傳統,組成聯合君主國,就像英國那樣的聯合王國。為了拉攏波蘭人,威廉作為波蘭國王期間,普魯士跟波蘭簽訂條約,將過去普魯士瓜分的部分主要由波蘭人居住的區域,歸還波蘭王國,其中華沙也歸還給了波蘭。

    波蘭這幾年也相對聽話,國王是普魯士王室,一旦繼承普魯士王位,波蘭就極有可能跟普魯士合併,跟普魯士結成聯合王國,類似英國那樣的製度,這都是波蘭民族可以接受的。同時這幾年波蘭加入了普魯士主導的德意志關稅同盟,跟北德意志的經濟十分緊密,這也算是為合併做準備。

    可波蘭人又起義了,宣佈建立一個獨立的波蘭王國,跟普魯士沒有任何關係的,真正自由的波蘭。這是一些波蘭民族主義者推動的,而且他們還向俄國求援,難道他們不知道俄國更危險嗎?他們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但他們不在乎,因為他們是一群拿俄國盧布津貼的波蘭“英雄”。

    這些相當一部分都是長期流亡在俄國的波蘭“精英”,他們什麼時候發動起義都是俄國說了算。當然這種冒失的起義,其實沒什麼用,他們既不能真的打退普魯士軍隊,也不可能得到波蘭人的支持,包括那些波蘭革命派,但他們可以給俄國人提供一個藉口,就像他們流亡在普魯士的同胞給普魯士提供藉口一樣。

    現在他們起義了,連一座像樣的城市都沒佔領,就匆忙宣布他們成立合法的波蘭政府,然後向俄羅斯帝國求援,俄國接受了邀請,於是派出了軍隊,僅此而已。

    普魯士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沒能把俄屬波蘭吞併,現在俄國人反而宣稱要在包括普屬波蘭在內的波蘭領土上,支持建立一個獨立的波蘭王國。

    普魯士立刻表示強烈反對,並且否認波蘭起義的合法性。儘管普魯士國內局勢緊張,可普魯士還是向波蘭增派了三萬軍隊,加上原本跟隨威廉駐紮在波蘭的普魯士軍隊,總計五萬人。同時普魯士迅速向波蘭的革命派妥協,支持廢除波蘭農奴制,奧地利此時也宣布廢除奧屬波蘭的農奴制。其實奧地利帝國和普魯士都只有一些農奴制殘餘,廢除起來並不吃力。

    現在問題變得複雜起來。

    一邊是俄軍聯合奧地利鎮壓奧地利國內的起義,一邊是俄國宣稱要支持波蘭復國,局勢如此復雜,讓人一時看不懂。

    西方國家很快就將中國人奇怪的舉動,跟俄國人奇怪的舉動聯繫在了一起。

    俄國敢於大規模向西用兵,中國表示支持他們維持和平,他們之間肯定達成了什麼協議。

    尤其是法國、奧地利尤為關心。

    首先是法國,法國人應對起義已經有了經驗。第一天巴黎起義,革命者高呼打倒基佐的口號衝擊基佐住宅,法國國王路易菲利普宣布解除基佐職務,革命者並不滿足,第二天起義軍跟政府軍發生交火,工人發動了擺工,國王第三天就選擇放棄權力,逃到了英國。巴黎的各大政治團體建立了一個11人組成的臨時政府,為了滿足工人的要求,其中有兩個工人代表。

    只用了三天時間,法國人就從起義爆發,建立了一個新政府,也是沒誰了。

    但混亂的工人是一個巨大的威脅,臨時政府馬上就開始消除工人勢力,他們解散了巴黎的國家工場,把一部分工人都編入軍隊,一部分工人趕出巴黎,安排他們去外地做苦工。工人再次發動起義,然後政府輕易鎮壓了他們。

    從拉攏工人,到分化瓦解工人力量,接著鎮壓殘餘工人的反抗,他們只用了一個月。

    然後法國建立了第二共和國政府,這個政府已經取得了全國政權,法國暫時平息了。

    法國希望知道中國的態度,中國支持俄國的目的和原因,以及可能對法國新政府的影響。此時的歐洲太混亂了,俄國人的介入,是否會引起一場大戰,並把法國捲入,讓法國政府很關注。

    經驗豐富的法國人迅速建立了一個新政權,但被法國革命波及的奧地利此時正混亂呢,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先生爆發反對梅特涅政府的示遊威行,高呼“自由、憲法”、“打倒梅特涅”等口號,維也納的革命者包括了所有的社會階層,例如宮廷人士,崇尚自由主義的貴族、中產階級和專業人士,他們均要求民主的改革,大批群眾威示,築起街壘與政府軍展開戰鬥,威示人士限令奧皇立即解除首相梅特涅的職務。

    奧皇讓步,年屆七十五的梅特涅辭職並舉家逃至英國倫敦,皇帝承諾“頒賜”憲法,並改組成責任內閣。但起義者並不滿意,他們不同意用皇帝頒賜的方式,而是建立制憲會議,由人民推舉的代表來製定憲法。奧皇及其皇室被迫由維也納逃至因斯勃魯克,四個月後才同意召開立憲會議。

    波希米亞人也反對皇帝頒賜給他們一部憲法,青年捷克黨要求實行責任內閣,承認捷克語和德語之間的平等地位,奧地利皇帝在壓力下同意了這些要求,但拒絕撤出軍隊,結果波西米亞也爆發了起義,革命者和奧地利軍隊進行戰鬥,但只戰鬥了六天,就被迅速鎮壓。

    匈牙利卻麻煩一些,匈牙利的革命者更像是革命,他們對內反對貴族特權,對外反對皇帝**。要求廢除封建法庭和隨意強迫農民作工的權力。要求成立一個國會,商人、貿易者、專業人士、中產階級皆有選舉權;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引入陪審團制度,要求整個奧地利帝國確立以英國模式為本的憲法和國會,廢除人頭稅,由選舉產生匈牙利政府,他們草擬出匈牙利法典。舊有的國會被迫接受這些建議,在維也納成立一個立憲政府。匈牙利的地方議會迅速通過了一連串自由主義的法案。

    匈牙利的要求,被奧地利上層反對,他們認為接受這些,等同於失去了匈牙利領地。

    此時奧地利皇帝都還沒有回到自己的皇宮,他們怎麼可能不關心俄國的舉動。

    週瑯此時則不斷對自己的內閣下令,要加大對俄國的支持力度。中國高層官員甚至皇帝本人,分別在不同的場合表達對俄國的支持態度。

    讓普魯士、英國緊張不已。普魯士絕不答應俄國吞併波蘭,尤其是連有大量普魯士人生活的波蘭國王領地包括在內的一個大波蘭。但此時普魯士秩序混亂,無法進行動員,無法阻擋俄軍的入侵,只能求助於英國,希望英國能給俄國施壓。

    英國情況較好,但國內也有一些不同程度的亂象。倫敦爆發了大規模的遊行,政府任命了2.5萬有錢人為郡長,有錢人帶著槍支上班,他們隨時準備用文件櫃抵住門,開槍射擊那些起義者和英國的革命者。他們有2.5萬人,而示遊威行者遠遠少於這個數字。因此英國並沒有爆發起義。

    但英國人也不想在這個時候捲入戰爭,維護國內的穩定才是重中之重。

    必要的情況下,他們甚至可以滿足俄國的一些要求,比如說服普魯士把俄屬波蘭歸還俄國,就像奧地利做的那樣。

    可是中國人是什麼態度呢?他們看似很支持俄國向歐洲擴張,難道是出於險惡的用心,只想看到歐洲的混亂?還是兩國之間有什麼秘密協議?

    英國人也很向知道中國支持俄國的原因,以及這些原因背後的真實目的。
mk2258 發表於 2018-4-30 08:37
第四百三十九節俄國套上了絞索





    英國、奧地利、普魯士、法國等國領事都求見了周瑯,跟周瑯交換談論歐洲局勢。

    都在試探中國皇帝的態度。

    週瑯每次都無比確信的表態,認為俄國的行動對歐洲和平做出了重要貢獻。並聲稱,中國堅決支持歐洲國家恢復穩定。有必要的情況下,中國願意向任何國家提供援助。

    所有人此時都確信了一點,中國人確實是死心塌地支持俄國了,為什麼?

    這兩國國家這些年一直齟齬不斷,西方報紙不時刊登俄國俘虜在中國遭受的苦難,不時報導中國軍隊在邊界跟俄軍產生衝突,以及俄國政府跟中國的貿易摩擦等等。

    怎麼突然中國就支持俄國了,俄國向歐洲大規模派兵了,中國不支持,俄國人恐怕也不敢派兵。

    終於他們慢慢打聽出了真相,原來有一些內幕消息傳了出來,俄國沙皇向中國表態,他們願意在和平條約上簽字,接受割讓領土的現實。

    歐洲人這才了然,原來俄國人是用同意割地,換取中國支持他們收回被奧地利和普魯士搶走的土地。

    真是一報還一報,奧地利和普魯士當年做的確實不地道,俄國要回這些土地也無可厚非,這是大多數人的想法。

    斯佩蘭斯基對英國的解釋也是如此,他告訴過英國人,俄國祇想恢復法國大革命之前的領土,並不是擴張。

    英國對此表示了諒解。所以英國開始調停,他希望普魯士能接受這些條件。

    普魯士國王也在內憂外患且沒有外援的情況下,決定接受。但這時候俄國人反悔了。

    沙皇親自進入歐洲督戰,他發現他的軍隊沒有任何抵抗力量,俄軍迅速向華沙推進。

    華沙此時已經是一座大城市,人口超過50萬人,如果放在俄國就是僅次於彼得堡和莫斯科的第三大城市,工業力量也相當不錯。俄軍所過之處,雖然沒有什麼支持,也沒遇到什麼抵抗,這增強了沙皇的信心。

    尤其是中國人的態度,之前他對出兵還很猶豫,現在發現中國似乎很支持他的行動,他就更大膽了起來。

    普魯士扶持的波蘭國王在兵臨城下的時候,用手頭的兵力跟俄軍打了一仗,但是打敗了。他不得不逃出華沙,逃到波蘭西部地區,試圖徵召這裡的德意志人入伍,可社會秩序混亂,招募工作進行不下去,還遇到很多反抗。

    威廉俄軍又渡過了維斯瓦河。

    此時沙皇在華沙面見了英國領事,他們提出了一個新的要求,在收回之前的俄屬波蘭的基礎上,俄國祇想將華沙劃入波蘭,他認為華沙是波蘭古老的都城,應該歸波蘭人所有。

    這個要求英國勉強也能接受,英國根本不在乎波蘭,但普魯士不能接受,華沙也居住著大量的德意志民族,他認為華沙不止是一座波蘭人的城市。而且普魯士並沒有打算廢除威廉的波蘭國王身份,普魯士認為威廉才是合法的波蘭國王,波蘭現在就是一個國家,俄國以建立獨立波蘭王國的名義索要華沙根本沒有任何道理。

    普魯士拒絕後,俄軍渡過維斯瓦河繼續向西推進。

    其實此時的普魯士並不懼怕俄國軍隊,因為普魯士是一個軍國主義的國家,他們的常備軍多達二十餘萬,普魯士國王一直得到容克勢力控制的軍隊的效忠。柏林起義的時候,軍隊直接向威示者開槍,造成了數十人死傷,並隨後引發了混亂。普魯士軍隊一直掌控著大局,但是受到驚嚇的國王命令軍隊撤出柏林,國王腓特烈·威廉任命溫和的自由派組建內閣,同意選舉負責撰寫憲法的國民議會。

    革命者起義者不過是城市工人和資產者而已,容克貴族以及從農村徵召的士兵,根本就不在乎什麼憲法和自由。依靠農民鎮壓城市工人和中產階層,這是歐洲的傳統了。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鎮壓會影響國王的名譽。

    但在城市高度混亂的時候,也確實不合適跟俄國開戰。普魯士國王在難以容易俄國奪取華沙的情況下,他通過報紙大肆呼籲民族團結,表示普魯士正遭到侵略等等,反倒是引起了普魯士的民族主義對俄國的仇恨。

    正在召開的國民會議,也開始討論戰爭問題,兩派發生了爭吵,有的認為應該繼續制定憲法約束國王和軍隊的權力,有的認為,應該暫緩制憲,讓國王啟動動員程序,抵抗外敵。

    國民會議的分裂,影響到了起義者的團結,普魯士國王迅速調動軍隊,奔赴前線。十萬俄軍還嚇不倒他。

    十萬德軍跟俄軍在波蘭西部爆發了激戰,這次俄軍被擊退,退往華沙。沙皇還不死心,命令從國內動員三十萬軍隊,他一定能夠要迫使普魯士放棄華沙。同時讓俄國領事,詢問英國和中國的態度,關於華沙的態度。

    德軍的勝利鼓舞了民心,國民議會選舉的進程卻極為緩慢,失去耐心的柏林的下層階級再次湧向街頭,遊示行威。許多原本希望進行適當政治改革的溫和派見此情景,開始不再支持革命,期望國王和軍隊能夠恢復法律權威和社會秩序。

    國王看到革命力量的減弱,迅速調動軍隊,進入柏林鎮壓了小部分民眾的抵抗,普魯士革命結束了。各地都沒有相應柏林的起義,秩序穩定,更增強了普魯士國王的信心。如果連一個幾年前剛剛損失數百萬有生力量的俄國都懼怕,那就不是軍國主義國家了。

    普魯士的強硬態度,讓英國感到憂慮,俄普兩國如果爆發大戰,在如今這樣的局勢下,很難預料事態發展。

    俄國領事分別試探英國和中國對他們佔領華沙的態度,英國和中國也在緊急溝通,中國表示可以支持俄國占領華沙,建立一個以華沙為首都的波蘭。英國人則認為,現在波蘭王國也是以華沙為首都的,普魯士的態度也很合理。

    兩國一番商議,中國答應向俄國施壓,英國答應向普魯士施壓,將華沙一分為二,這是一個橫跨維斯瓦河的城市,乾脆就以河流為界,各佔半個華沙。

    跟英國達成協議之後,週瑯暗嘆,俄國終於把給他們準備的絞索套到了頭上。
mk2258 發表於 2018-4-30 08:37
第四百四十節遠交近攻原則(1)





    週瑯幫助斯佩蘭斯基穩定俄國是真心的,在當時那種情況下,俄國的混亂局面對中國沒有好處,大量難民逃往中國領地(新割地),俄國如果崩潰,只能被歐洲國家瓜分,對中國更沒有好處。

    但周瑯卻從來沒有真心想過要幫俄國變得強大,老百姓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但放在政治層面,防人之心永遠是第一位的,害人之心嗎,也一定要有,至少在這個列國紛爭的時代是如此。

    所有人都在玩一種叫做零和的遊戲,別人有了,你就沒有,你之所得必是人之所失。

    週瑯確實沒想到,在國內勞動力缺乏,飢荒遍地,君相不和,所有政治上能出現的不利局面都存在的情況下,斯佩蘭斯基卻僅用了三五年時間,就將俄國穩定了下來。

    不知道是斯佩蘭斯基的能力出色,還是俄國人的忍耐力驚人,或者是兩者相結合,造成了這個局面。

    飢荒、戰爭、內戰,至少造成了五百萬俄國人的喪生,儘管五年來快速恢復,但總人口從4000萬不可避免的下降到了3600萬人。但這卻沒有影響一個新生俄國的實力,因為戰爭中雖然死亡了六七十萬青壯年,可飢荒和內戰中死亡的,大多數都是老弱婦孺,儘管殘酷,但在社會經濟中來說,這些人口確實是負擔,他們創造的收益無法支撐他們生存的成本。

    斯佩蘭斯基能成功的另一個重大因素,可能是有上百萬俄國軍隊,尤其是大多數俄國貴族都沒有被釋放,在中國做著苦工,斯佩蘭斯基的改革中,沒有一個強大的權貴階層阻撓,殘余貴族基本上都是那些常年生活在城市裡的宮廷貴族,根植在鄉村的中小貴族,大多都因為服役,而被俘。

    沒有反對者,這大概是他的改革,跟後世所有俄國改革家相比最大的優勢。

    另外周瑯確實沒想到,斯佩蘭斯基創造性的用武裝富農的辦法,在鄉村社會中,為他培養了一個支持階層。農村的財富迅速向富農手中集中,資產在這些人的手裡,比過去在貴族地主手中,比在封建長老手中,更有效率,這兩年俄國糧食和經濟作物的產量連年提高,也算是這種以富農為主的私有化的效率體現。

    在城市裡則扶持了大量貴族資本,那些被強行剝奪了封建權利的貴族,他們對斯佩蘭斯基充滿了怨恨,有的選擇了離開俄國,有的則繼續留在彼得堡和莫斯科,失去土地的他們,迫不得已只能通過其他產業獲得利益,一開始他們變賣家產等待沙皇恢復他們權力,沙皇始終保持沉默,權貴們絕望之後,只能從事工商業。

    俄國的權貴普遍接受貴族教育,大貴族之家,從小就給孩子聘請家庭教師,英國教師,法國教師,最次也是一個德國教師,讓俄國貴族子弟,普遍能說多門語言,擁有藝術鑑賞,和歷史、文學功底。也有的在音樂,哲學等領域頗有才氣,跟歐洲其他國家的貴族放在一起對比,知識水平一點都不低。

    可是這群教育水平最高的階層,在俄國卻只是一個享樂階層,他們不事生產,不關心社會經濟,通過龐大的農奴和土地,榨取享樂的資本。可以說歐洲國家中,俄國權貴,跟滿清的八旗權貴最為相像。而且他們比八旗權貴平均下來,更富裕,因為貴族數量畢竟較少,而且農奴制在俄國是社會基礎,絕大多數人都是農奴,這相當於中國社會絕大多數都是包衣的情況。

    這些享樂階層,跟八旗子弟一樣,並沒有什麼實際的謀生手段,他們掌握的先進知識,往往只是他們沙龍酒會中的談資,極少數有興趣研究科學的,也往往都是理論探討,極少有實用性的發明創造。

    現在這群人失去了財產,最頂層的大貴族,那些擁有沙皇家族血統,有跟歐洲國家的王室貴族聯姻資格的貴族,他們迅速出逃,帶走了大量資產,投奔他們的姻親,或者去自由的荷蘭和英國。

    剩下的貴族在俄國則坐食山空,除了少量積極謀生之外,絕大多數的經濟狀況是越來越差的。而這時候的俄國卻經濟凋敝,物價高漲,加重了他們的生活壓力。可這些貴族,卻死馬不倒架,一個個硬著頭皮撐面子,明明已經開始變賣資產了,可還是要保持他們所謂的貴族體面,他們繼續消費昂貴的進口商品,英國的毛呢,法國的紅酒,波西米亞的水晶,中國的絲綢。依然繼續夜夜笙歌,把自己麻痺在笙歌燕舞之中,不願意去看宮殿外一日變化的市井。

    結果就是在積蓄漸漸耗光之後,大量貴族地主破產,而他們的沙皇卻沒有幫他們奪回特權。

    在社會轉型期,大量破產的貴族有多慘?民國之後,不提大量的北京八旗子弟賣兒賣女的慘狀,單說那些王爺。一個個買完了古董賣土地,賣完了土地賣房子,多少王爺最後連王府都賣了。換了錢之後,也跟這些俄國貴族一樣,用來享樂,用來抽大煙和賭博。有人看見在民國的街頭,王室子弟在拉黃包車的。

    其實俄國貴族破產也有對比,十月革命之後,大量俄國貴族流落世界各地,有許多就到了中國,他們被成為白俄。大多數白俄女子淪落風塵,據說許多都是貴婦或者貴族女子。

    俄國的貴族群體也開始破產,那些繼續不足的中等貴族,或者大貴族中的中小貴族,率先破產。最後輪到大貴族破產。

    他們是沒臉在莫斯科和彼得堡的街頭拉黃包車的,大多數其實跑去了外省謀生,也有淪落到坑蒙拐騙的,總之為了生計,這些自詡為道德楷模的貴族們,也暴露出了人性的惡,不擇手段的謀求財富。

    不過大貴族是有特權的,俄國凡是能稱得上大貴族的,那都是紅帶子黃帶子,都是跟沙皇能沾的上邊的,他們是可以見到沙皇的。就去向沙皇哭訴,轉達貴族們的淒涼。

    沙皇也兔死狐悲,不忍坐看這些人的慘狀,沙皇親自跟斯佩蘭斯基交涉。

    沙皇提出,希望對這些貴族進行補償,根據他們失去的財產進行補償,過去農奴也屬於財產的一部分。

    可按照農奴來賠償,根本不現實,斯佩蘭斯基根本就賠不起。

    不像滿清的皇帝,在康熙之後,是限制包衣數量增加的,禁止漢人投效滿人。目的也並不是出於道德,而是大量漢人通過投效滿人,將自己的土地和人身交給滿人主子,達到避稅的目的,康熙等皇帝,是出於政府財政稅收的考慮,才限制包衣數量增長的。可在俄國,葉卡捷琳娜時代都一直在加強農奴制,葉卡捷琳娜死的時候,法國大革命都爆發了,之後長期戰爭中,基本上不可能有改革的空間。

    結果就是,俄國大貴族控制的農奴和土地,不但沒有受到限制,反而一直在增加。俄國統計中,在18世紀20年代,擁有20個農奴的地主佔總數的59.5%;擁有21-100個農奴的地主佔總數的31.8%;而大中地主佔總數的8.7%。到了70年代,擁有20個農奴的地主佔總數的59%;擁有21-100個農奴的地主佔總數的25%;而大中地主佔總數的16%。在50年內大中地主的人數增長了2倍,而擁有21-100個農奴的小地主縮減了6.8%。

    由於各種現實條件,經濟條件越好的地主,服役期越短。在俄國,無農奴的轉業軍官服役期平均為26年,擁有1到10個農奴且自謀生路的退役貴族平均服役期為24.5年,擁有70-100個農奴的小貴族服役期為22.7年,中等貴族服役期為19.7年,沒有農奴的士官和尉官必須持續服役23到29.5年。一個人的年輕歲月都在軍隊中度過,這其實就等於是終身服役了。

    沒有被俘虜做苦役的貴族,基本上都是大中地主。按照劃分,小領主貴族擁有1到100個農奴,中等領主貴族擁有100到500個農奴,大領主貴族擁有500到1000個農奴以上。所以斯佩蘭斯基需要做出賠償的,都是這些曾經擁有數百甚至數千農奴的大貴族。

    國家財政本就緊張,但看到一個個貴族的破產,斯佩蘭斯基也不願意把依然超過十萬數量的貴族逼入絕境,因為越來越頻繁的暴亂中,作為主力的就是這些破產貴族。

    又有沙皇的求情,斯佩蘭斯基這才採取了一個新的措施,那就是給予貴族的土地賠償,但不認為農奴是財產,他說人天生就該有自由。

    而且對這些賠償,做出了嚴格的限制,不是直接發放金錢,而是要求貴族們把賠償進行投資,政府將各種礦產進行估價,賠償給貴族。把俄國之間大量的國家工場,作為賠償,交給貴族。並且要求他們必須持有一段時間,十年之內都不得變更歸屬,否則政府有權收回。

    斯佩蘭斯基通過這種方式,把貴族強硬的轉化為資產階級。但這種強硬的轉化,代價高昂,效率卻很低。因為貴族缺乏工商業管理經驗,大多數是虧損的。根本無法從中謀利,斯佩蘭斯基又開放合夥制度,允許貴族跟資本家合夥,這才成功扭轉了貴族繼續破產的趨勢。

    此時貴族作為一個精英階層,在俄國基本上消亡了,三分之二的都破產和流亡了,只有三分之一轉化為資產階級貴族,但真正發展的好的,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三十多萬貴族,只有一萬算是成功的轉型為資產階級貴族,剩下那些即便在經營工商業,也就只能糊口,只能算是中產階級。

    但這已經讓周瑯十分驚訝了,因為他認為,斯佩蘭斯基做的,已經比所有俄國改革者做的都要好了。

    俄國工商業、農業,短短五年之內,就全面超越了戰前,力量恢復的太快,讓周瑯開始忌憚。

    所以他決定加以限制。
mk2258 發表於 2018-5-4 22:58
第四百四十二節沙皇發動了政變





    150票加更。雖然還沒到,但應該能到,提前放出來。

    ————————————

    古老的華沙王宮中,各路勢力不斷的舉行舞會、酒會和宴會,他們不斷的跳舞,喝酒,歌頌沙皇的仁德。

    所有人都在誇讚年輕的沙皇,認為他富有魅力,是一個偉大的君王。

    從個人魅力上來說,亞歷山大二世確實是一個充滿吸引力的人。

    歷史上,年輕的亞歷山大二世,在1839年周遊歐洲時抵達英國,與維多利亞女王初次見面,身穿軍裝的亞歷山大二世的英俊瀟灑,一下子就折服了年輕的女王。

    維多利亞女王在她的日記中寫道:“在6點40分左右,我見到了皇儲,他在我的窗前行禮,我們在聖喬治大廳用餐,皇儲挽著我進入大廳,我真的愛上了皇儲,他是那麼親切友好的一位年輕人,我們一起跳舞,一起大笑,一起分享快樂時光,我以前從未如此快樂過,我於2點半上床睡著,但興奮得直到5點才睡著。”

    如果不是英國和俄國的矛盾太多,兩國貴族都反對的話,英國女皇有可能跟俄國沙皇成為夫妻。

    能折服維多利亞這樣的歐洲最有權勢的女人,單靠長相還不夠,亞歷山大二世自身的學識、言談等等,都是歷代沙皇中拔尖的。

    亞歷山大是尼古拉一世的長子,當時他父親繼承皇位的機率並不大,但他的兩位伯父,亞歷山大一世和第一順位繼承人康斯坦丁大公都沒有子嗣,因此俄國宮廷上下認為亞歷山大很可能是未來的沙皇。因此整個俄羅斯宮廷,包括他父親尼古拉在內,都對他的教育十分重視。

    亞歷山大的老師是俄羅斯最著名的學者茹可夫斯基,這是學識素養極高的人文主義詩人,茹可夫斯基很重視對皇子的思想教育。茹可夫斯基表示他最擔心的就是亞歷山大在未來把整個俄羅斯人民當作軍團,把俄羅斯當成軍營。所以他一直向亞歷山大灌輸人文主義,向他灌輸西方的各種民本思想,很擔心深受普魯士影響的俄國,會成為一個軍國主義國家。

    但亞歷山大的父親尼古拉一世,卻是一個標準的軍國主義者,卻認為俄羅斯帝國的皇帝首先應該是一個標準的軍人,否則無法成為一個合格的統治者。亞歷山大在人文主義和軍國主義的雙重教育下,成長了起來,成為一個思想複雜,又帶有軍人那種嚴格自律行為的貴族模範。

    亞歷山大自身的智力水平也十分國人,十九歲就完成了所有的學業。學過數學、物理、地理、歷史、東正教神學、政治經濟學、法學和外語,他一共掌握了四門外語,英語,德語,法語和波蘭語。

    他被公認為俄羅斯帝王中接受教育是最好的一位。

    這樣一個不缺乏智力水平,又在俄國複雜的政治環境中登基,在斯佩蘭斯基這樣的權臣改革中成長起來的君王,他的政治水平一般也不會差。

    他不斷的跟各路波蘭貴族和政治勢力接觸,他很快就知道波蘭人想要什麼。於是他向波蘭人宣告,將簽署一部波蘭憲法,讓波蘭王國成為享有自治權的君主立憲制國家,有自己的議會、政府、法院和軍隊。國王有召集、解散議會和任命高級官員的權力。

    這不但讓他贏得了波蘭民族主義者的支持,而且也讓自由主義者對他歌頌。

    在無數人的歌頌中,年輕的沙皇有些忘乎所以了,他跟來自奧地利波蘭的一些政治力量頻繁溝通,最終下定決心支持將奧屬波蘭併入俄國扶持的波蘭王國。這個波蘭王國的王冠,將會由波蘭的天主教教宗親自戴到亞歷山大的頭上。

    這是一項政治交易,亞歷山大盡可能的幫助波蘭統一,波蘭權貴們則將波蘭王冠戴在亞歷山大頭上,而通過一部憲法約束國王的權力,讓波蘭成為一個英國式的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國家。

    一切看起來都很美好,那麼就實在沒有理由拒絕。

    於是沙皇派人跟奧地利進行交涉,希望將奧屬波蘭管轄的利沃夫、盧布林和克拉科夫等地納入波蘭王國領土。同時這些地方的波蘭政治團地,已經採取行動,他們之前在革命中就已經成立了議會,宣布廢除農奴制等改革舉措,奧地利皇帝也是同意了的,現在他們通過議會決議,加入波蘭王國,成為波蘭省份,而不再向哈布斯堡家族效忠。

    一方面是波蘭人自己的選擇,一方面是俄國的強大壓力,奧地利除了同意沒有辦法。

    於是他們也失去了土地,得到了仇恨。

    由於沙皇在奧地利的擴張一直都很平穩,沒有遇到像普魯士那樣的強勢還擊,所以在歐洲的影響不大。

    現在歐洲人都還無法確定,這場混亂過後,一個龐大的奧地利是否還能夠存在,所以對於奧地利下轄的領土變動,很難產生興趣,就連奧地利皇帝都對這些沒有信心。

    順利擴張,建立了一個包括大多數波蘭領土在內的波蘭王國後,沙皇的威望迅速提高,俄國在歐洲再次成為一個舉足輕重的大國。

    同時在遠離彼得堡的地方,經過多場戰鬥之後,俄軍繼續保持了歐洲一流的水準。

    而沙皇跟軍隊的關係保持了親密,他得到了大多數軍官階層的支持,而且因為之前跟普魯士的交惡,俄國進行了局部動員,三十萬新的俄軍部隊進入波蘭,沙皇手裡控制了絕大多數俄國軍隊。

    在外交上的問題得到英法普奧四國或情願,或不情願的承認之後,波蘭王國迅速成立,新的波蘭議會建立,波蘭人迅速制定了一部憲法。而且開始組建一支波蘭軍隊,並且規定這支軍隊必須向沙皇效忠。

    普魯士和奧地利都已經重新確立了跟俄國的邊境,沙皇又已經得到了來自國內的援軍,現在他需要面對的,只是奧地利帝國內部的叛亂而已,沒有任何理由徵召波蘭軍隊,所以沙皇的舉動讓人疑惑不解。

    可很快大家就都明白了,沙皇在華沙,簽署了一份文件,宣布罷免斯佩蘭斯基的總理職務,任命旅居德國的,他的老師茹科夫斯基為新總理,負責組建內閣。

    沙皇竟然在控制軍隊的情況下,在華沙發動了一場針對彼得堡的政變,罷免了五年來在俄國推行農奴制改革的強權總理!

    這樣的政變,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

    沙皇在俄國被斯佩蘭斯基壓制了五年,斯佩蘭斯基組建了議會,建立了政府和軍隊,並通過議會限製沙皇的權力,儘管沒有廢除沙皇,但卻架空了沙皇,沙皇只有同意的權力,沒有反對的權力。在沙皇不肯在某些文件上簽字的情況下,斯佩蘭斯基就動用議會授予他的變通權,用行政命令來代替法律。

    過去的俄國就不是一個法治國家,沙皇政府用行政命令來代替法律也是常有的事情,所以斯佩蘭斯基的行為,在俄國並不特殊。所以他一直能夠推行自己的意志和政策,將農奴制改革在俄國強勢推進了下去。

    農奴制改革是符合亞歷山大二世的意願的,因此在大多數時候,他都是支持斯佩蘭斯基的,只在貴族問題上,雙方有根本分歧,貴族是沙皇統治的基石,至少沙皇是這麼認為的,但俄國大量貴族破產,貴族在俄羅淪落為弱勢群體,在政府、軍隊中不再擔任要職。

    這進一步讓沙皇的統治基礎岌岌可危,一個沒有任何權力的沙皇如何保證自己的地位?在這個共和製被自由主義者越來越推崇的時代,沙皇不敢保證有一天,突然他的國民起來推翻他,把他推上絞刑架。

    歐洲的革命就是例子,普魯士國王剛剛命令鎮壓起義的軍隊退出首都,起義軍就俘虜了國王,逼迫他簽署了大量法律文件。法國大革命中路易十六的血都還沒幹,再往前還有似乎克倫威爾屠刀下的英國國王。

    在這種恐怖的政治氛圍下,歐洲所有的君主都膽戰心驚,沙皇心裡一直就沒有安全感。

    所以這次他借奧地利皇帝向他求援的機會,向斯佩蘭斯基提出要領兵鎮壓叛亂,斯佩蘭斯基意外的竟然同意了,錯過了這個機會,沙皇將很難在找到一個不受斯佩蘭斯基一手打造的俄國內閣、行政機構和議會控制的時機。也很難再有手握兵權的機會,所以發動政變幾乎是必然的,即便沙皇離開彼得堡之前沒有想過,到了華沙,當大量俄國流亡貴族聚攏到他身邊的時候,他也不可能不受影響。

    面對這個政變,列強暫時都保持沉默,因為誰都不知道該怎麼選擇。

    英法普奧以及中國,都還無法判斷,到底是沙皇執政,還是斯佩蘭斯基執政,對自己更為有利。

    另外干涉也沒有太好的藉口,根據主要國家的法律,包括斯佩蘭斯基制定的俄國法律,國家的君主,解職國家的總理,都是合情合理也合法的。

    大家都在靜靜等待一個消息,斯佩蘭斯基的反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mk2258

LV:9 元老

追蹤
  • 1120

    主題

  • 100531

    回文

  • 46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