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民國】大國崛起之東方日不落 作者:狂人阿Q(連載中)

 
mk2258 2018-2-24 20:39:01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706 50349
mk2258 發表於 2018-5-11 22:38
第四百六十三節中國釋放的善意





    面對即將到來的危機,俄國發現只能應戰,因為普奧那就是上門找茬的,除非做出真正的讓步,否則他們不可能消停,而真正的讓步,只能是歸還波蘭和西烏克蘭,這又是俄國絕對不能答應的。

    打一場對普奧的戰爭,俄國並不怕,這跟歷史上可不一樣,雖說總體技術上,俄國確實還是有差距,但拿出軍事相關的任何一項指標,不管是鐵路長度,礦產開發,還是冶鐵業,機械業,以及最直觀的軍工業,其實俄國都超過普奧兩國,甚至總量上可以跟普奧兩國之和相比。

    俄國的軍事工業是有傳統的,它一直不是歐洲最好,但也一直不是歐洲最差,它始終能夠跟得上主流。另外俄國的資源豐富,他搞冶金業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科爾斯克的鐵礦,頓巴斯的煤礦,光這兩個地方單獨拿出來,就足以跟普奧兩國的煤鐵資源加起來對比了。

    糧食產量,更是比兩國加起來都多。即使時光流轉千年,到最後打仗打的依然是糧食和武器,以及吃糧食和用武器的人。

    最關鍵的還是人,人口上,俄國的生育率始終是歐洲最高的,甚至有可能是世界上最高的,至少在18、19世紀是如此。儘管這些年經歷了多次戰爭和動亂,但俄國人口還是跌跌撞撞的從拿破崙戰爭時期的四千萬不到,增長到了五千萬。歷史上,這個時期他們的人口甚至已經接近了六千萬,因為這些戰亂他們比歷史上少了一千萬人口,但淘汰的主要是老弱,現在這五千萬人中,強壯年比例更大,後備兵員更充足。沙皇還發現,富農代替了貴族成為農村社會的管理者後,動員能力並不比原來差。

    德意志民族此時加起來,充其量也就是五千萬人的水平,而且還四分五裂,分散在幾十個國家中,單算普奧兩國,奧地利人口不到三千萬,普魯士連兩千萬都不到,加起來也比不上俄國人口。

    俄國既不缺糧,也不缺武器,更不缺人,連將糧食和武器運輸到忍受力的鐵路也不缺,他當然就不用怕了。

    他們唯一擔憂的只有中國,俄國在一些硬實力上,對普奧有壓倒性優勢,但同時在面對中國的時候,又是壓倒性劣勢。所以在看到普奧兩國開始在德意志聯邦內部挑動民族情緒的時候,俄國意識到戰爭不可避免,第一時間開始做中國的外交工作。

    茹科夫斯基率隊訪華,大打友情牌,而且提出了兩國聯姻的問題。俄國希望能讓中國一個皇孫,跟亞歷山大的妹妹奧爾加·尼古拉耶芙娜女大公結成夫妻,他們希望能夠跟皇太子的某個兒子結婚。

    如果不是1845年發生的革命,奧爾加本來應該在1846年跟符騰堡王國的王子結婚,革命影響了很多事情,之後是戰爭,然後又是緊張的國際關係。於是俄國人想起了進行聯姻,除了聯姻,他們也實在想不出任何理由可以短時間內跟中國拉近關係。

    但他們也只會嫁女兒,迎娶中國公主他們是不考慮的,一來是沙皇的兒子還很年幼,二來這有可能讓中國血統進入俄國皇室,他們可以允許亞歷山大之前連續六代俄國沙皇都是德國血統,但不願意接受下一個沙皇可能是中國血統。

    不僅僅是因為種族偏見,俄國沙皇之所以跟德國貴族聯姻,比如亞歷山大的母親就是普魯士的公主,主要是因為德意志邦國普遍比較弱小,這種聯姻本就是歐洲貴族的傳統,跟小國聯姻,不至於讓小國通過婚姻敢於俄國政治,但中國就不一定了,如果中國血統的王子出現在俄國王室,一旦發生王位繼承爭議,中國有能力扶持中國血統的皇子繼承皇位。以後俄國就得長期處於中國的影響之下。

    為什麼要讓俄國公主嫁給皇太子的兒子,主要還是俄國人覺得中國的皇子實在是太不值錢了,跟歐洲國家經常出現男丁絕嗣的情況不同,中國的王子數量實在是太過誇張,週瑯至今仍然有生育能力,去年還有兩個皇子出生。而周瑯的那些成年皇子們,更是好不讓乃父之風,如今中國皇室的男丁,皇子級別的超過了三十,皇孫級別的都過百了。

    皇太子就有三個兒子,其中兩個已經成年,一個也十歲了,女兒有六個,四個都到了成年年紀。皇太子注定是要繼承皇位的,作為皇太子的兒子,多少還對未來的中國有些影響,如果是一個普通皇子,或者普通皇子的兒子,那幾乎不可能有什麼影響和作為。所以最次也得是皇太子的兒子,當然嫡子他們不奢望,因為中國人也不太可能接受一個俄國血統的皇帝出現,但次子也可以考慮。

    俄國提出的設想之前通過領事溝通過,沒想到中國也很感興趣,所以才有茹科夫斯基這次高調的訪華,否則在戰爭一觸即發的緊張時刻,他這個總理萬沒有離開俄國的道理。

    幾乎就在茹科夫斯基前腳離開莫斯科,普奧兩國後腳就得到德意志聯邦的授權,向俄國發出了最後通牒。

    然後茹科夫斯基到中國迅速跟中國皇室公開了兩國進行聯姻的消息,一時間局勢又變得複雜了。

    普奧兩國都有些傻眼,不管是普魯士還是奧地利,之前都在中國進行了大量的活動,他們都得到中國會保持中立的態度,尤其是普魯士,雖然沒有奧地利那麼積極,但卻做出了實質性的舉措,那就是跟中國簽署了自由過境權的協定,誰都沒想到,一直聲稱中立的中國,轉眼之間就跟俄國聯姻了,而他們的通牒已經發出,現在是騎虎難下。

    兩國領事馬上就聯袂登門,詢問中國的態度,中國理藩院繼續表示了中立態度,宣稱聯姻絕不會影響中國對歐洲戰爭的態度。

    俄國跟中國進行了聯姻,底氣也硬了起來,俄國一口回絕了普奧的最後通牒,然後騎虎難下的普奧兩國祇能代表德意志聯邦向俄國宣戰。

    此時已經到了1848年春天,距離上一場戰爭已經過去了八年,一場規模巨大的戰爭,再一次在東歐大地上爆發了。

    可哪怕知道戰爭爆發,茹科夫斯基依然留在中國,他要見證婚禮的完成,同時他要跟中國繼續討論一下關於兩國領土懸案的問題。他絕不想在這場戰爭中,留下任何中國干涉的隱患。

    迫於形勢,婚禮舉行的很快,按照中國傳統,挑選了最近的良辰吉日。

    皇太子從印度趕回來,他兒子的婚禮,他是一定要見證的。而且他這次回來,就不會在回去了。

    皇太子跟俄國外交官和皇室貴族們頻繁接觸,不斷的表示他對自己的次子週淳的喜愛,表示這是自己最聰慧的兒子,琴棋書畫無一不精,還是小有名氣的詩人。等皇孫完婚之後,夫妻兩將獲得一個國家的王位,那就是他在南亞統治了十年的阿薩姆王國。

    皇太子向俄國人誇耀阿薩姆的富庶,哪裡有上千公里長的大河平原,一望無際的肥沃耕地,氣候溫潤,風調雨順。即便是山陵,也能種植茶葉。河流又可以通航,直接跟富饒的孟加拉比鄰,十分適合開發。

    這十年來皇太子對這裡進行了大規模的開發,人口從過去的兩百來萬,迅速膨脹到了八百萬人,其中絕大多數人口增長,都是依靠移民。當地有上百個不同的部落,所以一直都很落後,無法統一起來對抗強鄰。最近的獨立時期,也是從中國和緬甸過去的傣族部落征服其他部落建立的阿豪馬王國。

    直到18世紀八十年代,也就是法國大革命前夕,阿豪馬王國才開始衰落。當地信奉印度教毘濕奴派的毛摩利亞·摩漢塔人舉行了起義,削弱了阿豪馬統治者的權力。緬甸人趁機從東部邊境侵入阿薩姆邦,屠殺了大量的傣族人,然後在這裡開始進行不穩定的殖民統治。

    皇太子接手的就是這樣一個爛攤子,軍事上當地部族沒什麼反抗能力,他們連緬甸人都無法抵抗,更何況裝過了。但層出不窮的反叛始終是一個麻煩,皇太子實行的是編戶齊民政策,在美洲怎麼管理印第安人的,在這裡就怎麼管理當地部落。強制編戶肯定會引起反抗,但編戶之後,卻能起到一勞永逸的作用,美洲的印第安人絕大多數都能安居下來,更何況文化水平相對較高的,接受過印度教洗禮的民族。

    加上隨之而來的漢人移民,和帶來的新的農業和手工業技術,改善的交通,這裡的經濟迅速增長起來,阿薩姆地區適合種植紅茶的特點,也被皇太子團隊中那些農業專家所發現,在這裡進行了茶葉的大量引種,選擇居住或者歷史上被驅趕上山的那些部落民族,他們很快就接受了茶葉的種植,並從中開始穩定的獲利。

    穩定的秩序給經濟增長提供了條件,技術和新作物的引種,推動了經濟增長,經濟增長反過來穩定了社會秩序,一切都在良性發展,可以說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已經讓這裡成為一個相對富庶的地區,皇太子在這一點上並沒有吹牛,至少這里人民的生活水平,比絕大多數歐洲國家更好,比俄國當然就更好了。

    一聽到俄國公主嫁到中國,並不是自己想像中那種只能成為一個可有可無的皇妃,除了一個頭銜之外,什麼都得不到的情況,反而馬上就可以擁有一個國家,俄國貴族還是相當高興的,尤其是沙皇的親友。

    另一方面茹科夫斯基也成功通過皇太子,跟中國在領土問題上達成了一些諒解,中國對從伏爾加河西岸撤軍已經有所鬆動。雙方有可能簽訂一份新的條約,俄國承認中國對西伯利亞和伏爾加河、頓河下游地區的主權,但保留烏拉爾地區的爭議的情況下,達成和解。

    為了表達善意,中國將陸續釋放在中國的近百萬俄國俘虜,其中就有超過二十萬貴族。

    這百萬俄國俘虜,已經在中國修了八年鐵路,其中絕大多數人依然是壯年,這批保持著組織紀律,又已經在俄國脫離了社會關係長達八年的人,似乎最好的出路就是加入正在動員的俄國軍隊,然後去前線跟普奧作戰。

    中國表示出來的善意,讓俄國人團隊倍感興奮,聯姻帶來的外交利益比他們預想的要大的多。

    可這又一次引起了普奧的緊張,甚至英國都開始緊張起來。
mk2258 發表於 2018-5-11 22:38
第四百六十四節英國態度的轉變





    中國人的善意,讓茹科夫斯基升起了不現實的幻想,他是一個人文主義者,對人性充滿了尊重和新任,說白了就是一個天真未泯的理想主義者。

    這個人其實並不適合當一個心狠手辣的政客,他更適合成為一個多愁善感的詩人,一個哲學家,如果生在中國,他或許會成為一個悲天憫人的文官。

    但可惜他生在政治環境險惡的俄國,還被架在了俄國總理這個燙屁股的椅子上。

    他看到中國很友好,聯想到他曾經讀到的中國儒家經典的俄文譯本,讓他真的有些相信統治這個國家的都是一些道德高尚的人。

    他對解決中俄問題更加有信心了,他隨即提出,希望中國能撤走伏爾加河西岸的軍隊。在談判達成之前,至少能撤出一部分。

    他這個要求中國人也答應了,為了表示對簽訂協議的期盼和誠意,中國宣布,撤走對俄國莫斯科威脅最大的喀山軍隊,將喀山這座被佔領了八年的城市歸還俄國。喀山與莫斯科水路相通,為了安全,俄國甚至一直沒有修建沒什麼技術難度的莫斯科到喀山的鐵路。

    伏爾加河樞紐察裡津,也交還俄國,這裡是俄國通往黑海的重要交通樞紐,俄國伏爾加河流域的物產都在這裡集散,通過鐵路輸送道羅斯托夫出海,或者經過不到百里的陸路,轉到頓河。

    但中國保留了薩拉托夫這個位於伏爾加河沿岸高地上的城市,這條高地主要位於伏爾加河西岸,平行於伏爾加河,或者說伏爾加河被迫沿著高地邊緣流淌,高地或者叫做丘陵,高度三五百米,薩拉托夫位於一個丘陵隘口,是通往頓河平原的必經之路,佔領這裡,主要的原因和理由是,中國的鐵路從這裡渡河,沒有橋樑,而是通過輪渡。但向俄國承諾,一旦兩國關於領土的諒解協議達成,薩拉托夫也會交給俄國。俄國人對此深信不疑,在他們看來,更重要的喀山和察裡津(伏爾加格勒)都能歸還,薩拉托夫沒有道理會一直佔領。

    他們對中國的誠意很滿意。

    中國當然對沙皇願意放棄西伯利亞、伏爾加河下游一帶的態度表示讚賞,但烏拉爾地區也不能作為爭議區域,爭議會帶來衝突,中國希望將烏拉爾地區的問題一次解決,以免給兩國關係留下隱患。

    中國的建議是,如果沙皇對烏拉爾地區的割讓存有政治上的困難的話,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比如出售這裡的主權,中國願意放棄俄國尚未交付的戰爭賠款,來購買這裡的主權。

    俄國人卻表示,出售本國領土,可能引起的非議更大。俄國人建議,在烏拉爾地區,設立一個中立區或者緩衝國,這裡接受中俄兩國共同保護,畢竟這裡的主要居民是中國人和俄國人,這個設置是合理的。雙方可以在這裡同時派遣總督管轄兩大族群,或者由兩國選擇一個貴族來統治這裡,兩國給予保證,並享有特殊權力。

    茹科夫斯基甚至天真的認為,兩國聯姻的周淳王孫夫婦,就是最合適的王室候選人,不妨讓王孫夫婦來這裡統治,同時加冕,共同統治這裡的中國和俄羅斯人。當然,他們剛剛獲得的阿薩姆王權依然保留。

    中國人則認為,讓王孫夫婦管理兩個相隔萬里之遙的國土,在行政上十分不便。但也願意考慮俄國設立緩衝國的建議,但必須由中國派遣皇室成員,中國認為這裡並不存在爭議,兩國政府間本就達成了協議,只是因為沙皇的原因,才沒有確定。中國在這裡享有完全獨立自主的管轄權。

    談判短時間內無法達成一致,加上國內戰爭已經開始,茹科夫斯基讓其他人接替他進行談判,他本人迅速回國,俄國軍隊已經開赴前線,戰鬥已經打響。而且戰況出現了不利於俄國的情況,普魯士軍隊調動迅速,戰爭開始後一個星期就度過維斯瓦河,包圍了華沙。奧地利軍隊則主要從南路進攻,他們從黑海沿岸攻入了烏克蘭。

    同時奧斯曼帝國突然宣布,他們跟普奧結盟,向俄國宣戰。奧斯曼大軍從克里米亞半島出擊,沿第聶伯河進軍。奧斯曼海軍與奧地利海軍聯合在黑海方向,向俄國黑海艦隊發起攻擊。

    戰爭全面展開。

    雖然局面看似被動,但主要是俄國的領土太大,調動又向來不是俄國的長項,俄國人並沒有將初期帝國的行動看作不利局面,而是在加緊動員軍隊,戰前俄國的三十萬常備軍,顯然不足以應付這場戰爭。

    沙皇的參謀部認為至少應該動員一百萬以上的軍隊,從中古逐步遣返的戰俘,成為一支不需要動員的現役部隊。他們不但年齡合適,而且過去的就是成建制的部隊,儘管戰爭中被俘,可大都經歷過數年戰爭,戰鬥經驗豐富,軍官和士兵甚至都是現成的,拿起武器就能戰鬥。

    因此從中國遣返的俘虜,迅速被武裝起來,奔赴前線。這些可憐的人兒,剛剛擺脫了苦役,就又進入了地獄。

    俘虜主要被派去了南線,用來跟奧斯曼帝國和奧地利軍隊作戰,俄軍的戰術是,先集中主要兵力打垮相對比較弱的奧斯曼帝國和奧地利,然後集中主力跟頑強的普魯士決戰。

    敢於做出這個決定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俄國海軍在黑海佔據了壓倒性優勢,在跟奧斯曼帝國和奧地利聯合海軍作戰中取得了完胜,基本上殲滅了兩國艦隊。

    俄國的國力加上軍國化的背景,讓俄國人的軍隊建設向來很重視,上次戰爭中,俄國的黑海艦隊基本上覆滅,但之後俄國迅速重建了海軍,而且他們利用了最新技術,在黑海組建了一支以八艘5000到6000噸級的鐵甲艦為核心的艦隊,在波羅的海俄國海軍艦隊更是多達20艘鐵甲艦,單論規模在歐洲僅次於英法。

    取得黑海制海權之後,俄國人認為,配合陸軍,他們將可以向敵人境內發動反攻。一方面他們要先解決克里米亞半島上的奧斯曼軍隊,一方面向多瑙河下游進發,甚至最後向巴爾乾地區進發,這一路他們早就熟悉了,歷史上跟奧斯曼帝國打了多少回了,不出意外,俄國將再一次取勝。

    大的意外沒有,只是俄軍竟然一時之間無法攻破奧斯曼軍隊的克里米亞防線,但卻成功的將奧地利軍隊趕出了烏克蘭,戰線推進到了摩爾多瓦公國境內。在波蘭戰線上,跟普魯士軍隊的華沙戰役還在進行,雙方都不斷加強兵力,普軍包圍華沙的兵力已經達到了四十萬,俄軍增援波蘭的兵力只有三十萬,一時之間解不了華沙之圍,但普魯士短期內也無法攻破華沙。

    跟中國一樣,英國人是保持中立的,但態度上漸漸發生了變化。他們覺得,俄國似乎得到了中國的支持,又是聯姻,又是釋放俘虜,還從占領區撤軍,一切跡象表明,俄國跟中國之間似乎沒那麼簡單。在秘密外交盛行的時代,英國不由懷疑兩國間達成了什麼秘密協議。

    英國不由得聯想到沙皇政變之前的出擊,當時中國也是多方面表示支持俄國,最後沙皇吞併了半個波蘭,又從奧地利手裡搶走了奧屬波蘭和西烏克蘭等地。外交界判斷是中國皇帝受到了沙皇的愚弄,但時候又沒有採取報復措施,一直就讓人很奇怪。

    英國外交官,雖然沒有什麼天才人物,但大多是十分合格的專業人士,他們早就感覺到了蹊蹺,如果說偶爾一次的話,還能用俄國的戰略欺騙來解釋,但兩次的話就不好解釋了,至於聯姻問題,如果中國不想在這場戰爭中支持俄國,他根本不可能在這個時刻接受聯姻。

    英國找不到中國支持俄國的任何合理理由,那麼原因就只有一個,就是中國希望看到俄國強大,儘管這並不符合中國人的根本利益。但如果一個強大的俄國,擴張方向是向西方的話,中國受到的損失是最小的。英國人認為堅信自己的判斷,那就是中國的戰略是推動俄國西進,向西歐方向擴張,從而化解俄國向東的壓力。

    根據這個判斷,英國覺得風險很大,對英國來說,歐洲大陸最大的風險就是出現一個絕對的強國,不管是法國還是俄國,都會對英國造成威脅。哪怕是在跟中國進行全球爭霸的大背景下,歐洲大陸上的強權,依然永遠都是對英國本土威脅最大的勢力,是有必要加以遏制的。

    俄國漸漸在烏克蘭方向佔據優勢,奧地利軍隊規模不小,但跟俄國相比差距很大,而且民族組成雜亂的奧地利軍隊,始終存在一個戰鬥意志不夠堅定,指揮相對混亂的情況,哪怕這是一次民族戰爭,也只能激發奧地利軍隊中的德意志士兵的意志,對其他族群的士兵,反倒是削弱的,他們會認為這是德意志民族跟斯拉夫民族之間的戰爭,而奧地利軍隊,尤其是多瑙河一帶的駐軍中,卻大量存在斯拉夫人士兵的情況。

    英國判斷,奧地利有可能戰敗,至於奧斯曼帝國,英國判斷基本沒有什麼勝算。一旦南線戰敗,北方的普魯士肯定是獨木難支,依靠區區一個普魯士,是不可能跟強大的俄國單獨抗衡的。

    英國漸漸開始支持普奧一方,這個支持當然不可能是參戰,甚至都不可能派出海軍封鎖俄國海岸,能做的也只是提供一些財政上的幫助,由於恪守中立,英國也沒有給予普奧軍費援助的可能,但英國可以幫助普奧融資。

    戰爭打的就是錢糧,尤其是這種動輒百萬的民族戰爭,短時間內各國還能依靠本國的財政支撐,一旦時間拖延,必然需要大量的融資,這種靠融資打仗的情況,在歐洲已經出現了幾百年了,最後都是更有錢的一方獲勝。

    因此英國政府開始默許普魯士和奧地利在倫敦市場上發行債券融資,俄國的借款要求則被拒絕了。
mk2258 發表於 2018-5-11 22:38
第四百六十五節驚人的傷亡比例





    戰場是軍隊的舞台,是舞台就會有觀眾。

    拿破崙戰爭早期,甚至當戰爭爆發的時候,戰場附近的居民甚至會興致高昂的乘坐馬車感到附近,在山頭上悠閒的鋪上地毯,擺上午餐,邊野餐邊用望遠鏡觀看戰鬥的景緻。

    那時候,歐洲人的觀念還停留在王朝戰爭時期,認為戰爭不過是領主之間爭奪領土的戰爭,這觀點跟中國人以為戰爭是皇帝爭天下的遊戲一樣,所以鴉片戰爭時期,才有大量中國百姓追著英國人的軍艦在珠江岸邊跑,看他們跟清軍之間的戰鬥。

    直到歐洲人發現大砲的火力已經進化到可以波及到觀眾的時候,在被火砲無差別的多次洗禮之後,他們才開始明白,戰爭已經不再是過去的領主遊戲了,戰爭中的溫情已經不在,戰爭回歸到了殺戮的本質上。之後別說圍觀戰鬥了,聽聞敵軍過來,逃命才是首要。

    但戰場這個舞台外,依然一直有觀眾在圍觀,這些不避危險的觀眾,當然不是普通的民眾,他們都是職業的軍官,各國的駐地武官,或者叫戰地觀察員,西方人就是通過觀摩的方式,始終讓本國的軍事跟上最近發生的戰爭。

    中國也向戰場派遣了觀察員,從新羅港就近派往克里米亞半島,駐奧地利武官前往多瑙河戰場觀戰,普魯士武官前往華沙戰場觀戰,當然駐俄的武官,也會在另一面來觀察戰爭,最後寫出他們的實地考察報告,讓自己的國家能夠對這些戰爭中的國家有充足的認識。

    這些觀察是有一些風險的,但一般情況下,風險並不大,否則這項製度也不會延續下來,成為歐洲重要的軍事文化現象。

    一般情況下,觀察員都位於戰場後方,最多能通過望遠鏡觀察戰鬥。

    從此也不例外,但所有人都很震驚,戰鬥的方式沒有改變,還是以野戰為主,雙方排開步兵陣形,步炮騎兵相互協作,是這個時代最先進的戰斗方式,讓人震驚的是,雙方的傷亡率。

    雙方野戰部隊,按照以前的方式,甚至就是十年前也在流行的線列方式,雙方列陣齊步走到相聚兩三百米的位置,然後開始第一輪射擊,繼續裝填設計,最後到二三十米的時候,發起刺刀衝鋒。

    這個經典的步兵戰術,被中國人稱為排隊槍斃戰術,因為中國人從沒有經歷過這個戰術時代,因此認為這個戰術很傻,甚至早年周瑯手下的軍官也認為歐洲人的戰法很傻,但經過各種實踐之後,發現還是這個戰術最有效。

    排隊槍斃戰術之所以能流行數百年,並不是某一個天才的設計,而是軍官們通過無數次戰鬥慢慢掌握的經驗,而且軍官總結的經驗一定是勝利的經驗,失敗者更容易死於戰場。用優勝劣汰的法則推斷,在漫長的戰爭史上,排隊槍斃戰術因為勝率最高,慢慢佔領了戰場。

    後世的各種科學家試圖解密,有數學家通過微積分等數學方式研究後發現,這種排隊槍斃戰術,在使用滑膛槍的情況下,可以達到最大程度的火力輸出,這個推導出的數學方程叫做蘭徹斯特方程。

    以前因為滑膛槍的精度問題,雖然子彈可以打很遠,甚至能打到四五百米的距離,可超過200米就談不上準確,有人誇張的說,在200米距離瞄準目標射擊,打中的概率跟直接瞄準月球開槍是一樣的。

    科學驗證表明,在距離75米的距離上,開槍射擊的命中率可以達到60%,150米距離下降到40%,225米下降到25%,300米就下降道理20%。而這個數據是在訓練中得出的,實際上戰場條件下,士兵在緊張的氣氛下,加上地形的複雜性,行進中的射擊命中率可能連訓練中的一半都達不到,能保持多少完全看訓練順便和士兵的心理素質,因此老兵部隊跟新兵部隊的差異比後世更大。

    基於這些數據,所以普遍的作戰理念都是在300米以內才能開槍,新兵容易緊張,可能會在300米外開槍,往往都是白白浪費子彈。

    英國軍隊傳統上喜歡把敵人放進了打,而且每每能取得勝利。七年戰爭的時候,英國在海外跟法國爭奪殖民地,在北美圍困魁北克城,圍攻戰打了3個多月,最後英軍取勝,用的就是這種放近了打的戰術。

    英軍指揮官是詹姆斯沃爾夫少將,指揮約3300人,在魁北克城外的亞伯拉罕平原排成長約1000米的兩排線式隊形。沃爾夫少將命令手下:“每支步槍裝填兩顆彈丸,在沒看清法軍的眼白之前不許開槍!”

    法軍統帥蒙特卡姆侯爵留下7200人守城,率領約3500人排成三排隊形,出城迎戰英軍。兩軍野戰兵力相當,就是因為戰術的不同,造成法軍慘敗。

    當時法軍在距離英軍300米時,就開始按照傳統戰術開槍設計,在前進過程中向英軍齊射了兩輪。英軍傷亡了約20%,但在軍官的指揮下沒有還擊,靜靜的站在原地盯著法軍。穿著士兵衣服的指揮官沃爾夫少將挨了三槍,被放倒在地,依然不許還擊。

    法軍推進到30米遠的時候,甚至沒有任何傷亡,此時英軍才下達了射擊命令,僅僅一輪齊射就打倒了法軍1000多人,同時敲響戰鼓、吹奏風笛,向前推進。距離20米的時候,英軍打了第二輪齊射,法軍又倒下了800多人,短時間內的大量傷亡使法軍瞬間崩潰。

    法軍指揮官蒙特卡姆侯爵此戰也挨了一槍,跟英軍指揮官一樣,最後都死於槍傷。

    這場戰鬥前後進行了20分鐘,率先開槍設計的法軍死傷約2000人,後開槍的英軍死傷反而不到600人。

    英軍一直保持著這種後開槍的戰術,七年戰爭二十年後的美國獨立戰爭是這樣,美國獨立戰爭二十年後的拿破崙戰爭也是這樣。

    在拿破崙戰爭中,威靈頓的軍隊採用的細紅線戰術,其實就是英軍這種戰術的翻版。西班牙的半島戰爭如此,最後的滑鐵盧戰役也是如此,面對著法國元帥內伊帶領的法國騎兵衝擊。威靈頓公爵以營為單位,將英軍步兵組成空心方陣,砲兵放置其中。威靈頓要求火砲在法軍接近到100米內、步兵在20米內之前不許開火,最後利用近距離的密集射擊,大量殺傷了法軍騎兵。

    英軍的戰術是有效的,歐洲其他國家當然也知道,但是卻無法效仿,因為要讓己方部隊冒著敵人子彈的射擊保持陣形完整,必須經過最為嚴格的訓練,在歐洲也就只有英國和普魯士的軍隊能做到這種紀律,法軍不行,法軍靠的是高昂的戰鬥熱情,俄軍也不行,俄軍靠的是勇猛的刺刀衝鋒。

    所以大家都知道,但並不適合本國軍隊,各國都基於排隊槍斃戰術,各有各的特點。

    可是以前各國軍隊還能列陣對射到二三十米的時候,以絕大多數兵力發動刺刀衝鋒,但在這場戰爭中,觀察員們發現,當大家在兩三百米進行兩三輪齊射之後,互相之間的減員竟然已經達到了一半,最後殘兵互相衝鋒,一場戰鬥能活下來的人,很少超過一半。

    這樣高的傷亡率,讓戰場徹底成了屠宰場。

    所以各國的觀察員都極為震驚。

    “林,我的朋友。你們上次個俄國人的戰爭也是這麼打的嗎?”

    在多瑙河三角洲地區,俄國海軍配合下,陸軍進攻圖爾恰這個造船業小城的戰役中,法國武官驚嘆的詢問他的中國同僚。

    倆人都是跟隨奧地利軍隊的駐地武官。像這種駐地武官,也許級別並不是太高,但能被選中做駐地武官,意味著他們都是軍隊看好的新銳軍官,讓他們了解外國國情,也有知己知彼的意圖在裡面,回國後往往都能很快得到升遷。

    中國武官林傲就是這樣一個軍官,跟歐洲軍隊不一樣,中國武官身上沒有軍銜,但可以保留離開軍職,或者說中國是職銜一體的。管理十人是隊長,百人是把總,千人是千總,萬人是參將,副將就已經做到頭了,管理一個軍,標準15000人,少則10000人,最多可以到30000的編制。1000人設1個營,管理多個營的,也是千總,但往往會加參將銜,這種加銜參將,地位上低於實職參將,可以說是候補參將了。

    做武官之前,林傲就是一個加銜參將,在戰兵軍中帶領3個營,是中層骨幹軍官。

    他參與過十年前的哈薩克戰爭,但主要是在哈薩克戰場作戰,很可惜的沒有參與那次傳奇的,可以載入史冊的北線大迂迴。

    但俘虜兩百萬俄軍的戰績,已經讓中國軍隊贏得了世界級的聲譽,誰都不敢否認這是一支強軍,加上有對俄作戰的經驗,所以在驚嘆的時候,法國武官本能的詢問中國同僚。

    林傲搖搖頭,他也同樣驚嘆,上次戰爭中,他就已經是帶領一個營的千總了,當時還是作為被楊克留在哈薩克的第一第二戰兵軍主力的營千總,在戰場上多次跟英俄聯軍進行正面作戰,可他也很少碰到這種傷亡率的戰鬥。

    不過他突然想了起來:“我們上次遇到過這種情況!”

    林傲說完,其他各國,包括法國、西班牙、甚至荷蘭的中立國武官都看了過來,想听聽他的理解。
mk2258 發表於 2018-5-11 22:38
第四百六十六節新式武器的應用





    “當時是在南線圖爾蓋河戰線上,跟個別英軍交戰中碰到過這種高傷亡率的情況。不過我沒有碰到這種情況。當時還以為是二線部隊作戰能力不行,後來俘虜了一些英國士兵後,我們才發現,主要是因為他們裝備了新式武器。”

    林傲邊回憶邊說。

    眾人都來了興趣:“什麼新式武器?”

    林傲苦笑:“其實也不新了,列國現在也都普遍裝備了,線膛步槍而已。”

    “來复槍?”

    眾人點點頭,能做武官,多少都是有斤兩的,畢竟他們要負責收集所在國的軍事信息,本身就是半個情報人員,如果是蠢貨,對軍事知識一知半解,根本無法勝任。

    現在的高傷亡率,他們也能看出來是威力更大的線膛槍造成的。

    以前的滑膛槍精度差,大家採用密集隊形目的是增加火力密度,在有效射程只有50米的滑膛槍射擊下,死於子彈的人不太可能超過一半。但現在各國裝備的線膛步槍有效射程已經達到400米,依然以密集隊列的形勢集中火力,在兩三百米距離上達到的射擊效果,其實跟英國人20米內開槍的細紅線戰術已經差不多了,殺傷不高才怪了。

    十年,僅僅十年時間,連俄國人都裝備了線膛槍,主要原因還是英國對步槍技術做了革新,讓線膛槍變得更容易操作了。

    以前的線膛步槍,因為槍管刻線,又要保持子彈跟槍膛的緊密,因此裝填特別困難,需要用木槌將鉛彈敲入槍膛,裝填速度十分緩慢,因此只有精銳的射擊軍才會裝備線膛槍,用來狙殺最有分量的目標,比如軍官。因此七年戰爭中的英國指揮官伍爾夫才會穿士兵軍服,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美國的神槍手們狙擊了為數眾多的英國指揮官。可線膛槍的弊端,仍舊讓它只能作為一種補充武器,而無法作為主戰槍支。

    英國人對線膛槍的改進,主要是基於子彈,而不是槍支本身。其實也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米尼彈,不過米尼彈是法國人的設計,米尼是一個法國名字,所以有米尼彈的名稱。但最早的革新還是英國人做出的,只是歷史上英國人沒有採納本國人的設計,不是因為設計有缺陷,只是英國官僚的保守,結果法國率先裝備,等法國裝備了米尼彈之後,英**器局的官僚反而撥付巨款向法國人購買了專利。但事實上英國人早就在二十年前做出了同樣的設計。

    之所以革新是英國人最先做出的,一來是英國人扔上這個時代最大的發明創造誕生國,二來新彈藥的原理是來自印度的傳統武器。在英屬印度南部的一些部落中,有一種叫做吹箭的武器,原理就是用吹管把飛針吹出去傷人。很多小孩子都會製作這種玩具,但威力有限,因為吹管顯然不可能跟飛針保持緊密,大量漏風的情況下,能吹個幾米就算肺活量大了。

    可印度人的飛針卻是一種殺人的武器,也許是吃過飛針的虧,英國軍官對這種武器進行了有興趣的研究,發現他們是靠用柔軟而有彈性的木髓做成的飛針尾部保證氣密性的,當士兵向吹管吹入空氣後,空心木髓膨脹,然後緊貼吹管,結果射程大增。

    受此啟發,1823年英國第34團的諾頓上尉將其應用到火槍彈丸中,創造出了圓錐形底部擴張彈,鉛彈加工成尾部空心,頭部錐形的樣式,開火後,火藥氣體進入尾部,鉛彈在受到壓力下開始膨脹,然後緊貼線膛。這樣就可以把子彈做的小於槍管,容易裝填,解決了線膛槍的裝填困難。

    諾頓的這種設計還是有很大的缺陷,因為空心鉛彈容易變形,不一定會卡住線膛,依然會漏氣。到了1836年,倫敦的製槍師格林爾改進了諾頓上尉的彈丸,在它的底部加了一個錐形的木栓。火藥先擠壓木栓,錐形木栓鑽入空槍錐形彈丸,讓彈丸膨脹,貼近線膛。其實已經跟法國人在1849年設計的米尼彈一樣了,歷史上,英國發明家們很積極,但官僚往往保守,最後反而是讓法國人率先裝備。

    但上次戰爭改變了一切,戰爭往往對武器都會有推動作用,在戰場上都試圖佔據優勢,格林爾的設計剛好趕上了那場戰爭,由於戰爭期間,軍事物資相對緊缺,英國採購了一批他的子彈,用於裝備給前線的射擊軍。

    結果少量裝備格林爾鉛彈的英國軍隊表現出了很大優勢,讓這種槍彈迅速發展起來。

    中國吃了虧,當然就會研究,然後裝備。中國開始大量裝備,面對中國軍隊壓力的俄國軍隊也馬上進行大規模裝備,結果上次戰爭,導致線膛槍和錐形彈在全世界大規模普及。

    進而給這次戰爭造成了巨大傷亡。

    “如果以後的戰爭都是如此高的傷亡,那也太瘋狂了!”

    法國武官感嘆道。

    “那就祈求不要爆發戰爭了。”

    瑞士武官嘆道。瑞士是永久中立國,雖然在他立國之初,國土竟然都是神奇的從哈布斯堡家族手里奪取的,瑞士僱傭兵也長期活躍在歐洲戰場上,讓歐洲人知道這些來自山區的瑞士人組成的國家不好惹。但到了拿破崙戰爭時期,瑞士已經明白現代戰爭已經不是他們打的起的了。

    戰爭總是武器技術和戰術革新的最大推動力,陸軍推廣了線膛槍,海軍推廣了鐵甲艦。

    這次戰爭中,俄國海軍之所以能獲勝,就是因為他的對手奧斯曼帝國普遍還是木製戰列艦,奧地利的鐵甲艦數量則少於俄國,結果俄軍獲勝。陸軍雖然雙方的武器裝備水平相當,但俄軍依然步步推進,至少在黑海方向,所有人都開始看好俄國。

    “如果俄軍能繼續推進,恐怕奧地利不久就該求和了。”

    法國人嘆道。

    大多數武官都點頭同意,他們發現,奧地利在自己的國土上作戰,反倒沒什麼主場優勢,當地人普遍支持俄國,這是很奇怪的事情。

    因為多瑙河下游地區,歷史上曾經居住著達契亞人,後來羅馬人在適宜農耕的多瑙河下游建立了殖民地,將達契亞人羅馬化,所以這裡的民族後來自稱羅馬尼亞人,其實也就是羅馬人的意思。後來伏爾加河流域的保加爾人被蒙古帝國擠壓,從伏爾加河下游沿著黑海一直遷移到保加利亞,建立起了一個從伏爾加河下游一直到靠近拜占庭的保加利亞帝國。達契亞羅馬人在此期間,被保加爾人斯拉夫化,但他們的語言卻保持了下來,跟東羅馬帝國的官方語言希臘語相似,可以被看作是一種古典希臘語的方言。信仰上同樣被希臘人同化,信仰希臘正教。因此在奧斯曼帝國統治期間,多瑙河一帶的民族依然被成為希臘人。

    俄國人一直是東正教教權的保護國,擁有對耶路撒冷等聖地的東正教的保護權,儘管只是一個從奧斯曼帝國手裡搶來的名義,可也讓東正教民族普遍更親俄。因此俄國人得到當地說希臘語信仰東正教的民族支持,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一方面是當地人的支持,另一方面掌握了製海權,加上實力更強,俄國獲勝,也就沒人懷疑了。

    “我聽說俄國在克里米亞半島打的並不好!”

    林傲卻想到了另外的問題。

    “奧斯曼帝國這次讓人刮目相看啊,在克里米亞的奧斯曼軍隊都是普魯士軍官指揮的,一個普魯士的上尉,叫做毛奇!這也許就是原因,普魯士的軍隊還是值得信賴的。”

    英國武官說道。

    法國武官冷哼:“普魯士人嗎,紀律還值得稱道,但指揮水平,我並不看好。也許是進攻克里米亞的俄軍軍官同樣魯莽吧。”

    作為碾壓過普魯士的法國的武官,他有資格這麼平叛,在跟拿破崙的戰爭中,普魯士人的指揮並沒有什麼出彩之處,或者說相比拿破崙的軍事才華,整個時代的軍官都黯然失色。

    林傲對歐洲的軍事並沒有什麼迷信,反倒能夠較為客觀的評價。

    “如果俄國無法攻占克里米亞半島,他們的後方始終會受到威脅,克里米亞半島的奧斯曼軍隊隨時可以切斷第聶伯河。俄軍就無法大規模推進,在克里米亞半島被俄軍攻占前,他們不太可能向奧地利腹地推進!”

    “這不是遲早的事情嗎,也許就在我們談論的時候,俄國人已經攻占了克里米亞半島,已經在塞瓦斯托波爾要塞里開香檳了。畢竟他們掌握著制海權,而那座要塞現在是處於圍困狀態的。”

    法國武官說道,法國武官很確信在掌握制海權的情況下,奧斯曼軍隊支撐不了多久。

    其實各自都有立場,法國儘管因為波拿巴家族的複闢,現在國家相對團結,尤其是軍隊,又一次歡欣鼓舞的能夠站在拿破崙的旗幟下戰鬥,可又因為普魯士和奧地利支持波拿巴家族復辟,導致法國無法干涉這場戰爭,一旦普魯士獲勝,就能在波蘭方向大大擴張,奧地利也能在烏克蘭方向擴張。作為鄰國,普奧始終是法國在陸地上的直接競爭對手,法國並不想看到普奧的強大。

    英國卻因為目前俄國推進的順利,更希望普魯士軍官帶領下的奧斯曼軍隊能夠擋住俄軍的進軍,讓俄國不至於輕易擴張。

    但誰說了都不算,隨著俄國確立了在多瑙河下游三角洲的佔領之後,克里米亞半島就變得至關重要了。
mk2258 發表於 2018-5-11 22:39
第四百六十七節奧斯曼帝國雄起





    看著一茬茬喊著烏拉衝鋒的俄軍一茬茬的倒在築壘工事前,毛奇十分淡定,對這種情況他早有所料,但他又很哀傷,在線膛槍的殺傷下,勇敢的士兵死的毫無價值。

    “命令士兵掩護!”

    毛奇對自己的副官說道,副官是一個奧斯曼人,懂德語,但毛奇現在已經可以完全用突厥語說話了,副官也就成了一個傳達命令的傳令兵。

    毛奇遇到了一個好時代。

    1834年,在普魯士服役的毛奇升為上尉。這年11月,他被派遣到伊斯坦布爾,以休假的名義出使奧斯曼帝國,幫助奧斯曼帝國進行軍事改革,加強普魯士在奧斯曼的影響。之後毛奇開始作為顧問幫助蘇丹政府擬訂建立國防軍的計劃,建立防禦體系。

    當時正是奧斯曼帝國敗於埃及之手,奧斯曼蘇丹找不到方向的時候。埃及軍隊是拿破崙戰爭之後,阿里聘請法**官幫忙訓練的。但奧斯曼軍隊也是聘請了大量法國顧問,可卻不是埃及軍隊的對手。病急亂投醫,奧斯曼蘇丹就接受了普魯士的幫助,聘請了毛奇為首的大量普魯士軍官幫忙訓練軍隊,制定係統的軍事體系。

    歷史到這裡,並沒有變化。歷史上,毛奇訓練的軍隊,幾年之後遇到埃及軍隊,又一次被擊敗,然後奧斯曼蘇丹就又拋棄了普魯士軍事顧問,毛奇以失敗者的身份,灰溜溜的回到了普魯士。

    但現在的歷史卻變了,因為毛奇剛到奧斯曼帝國履任,就爆發了奧希戰爭,希臘先後聯合滿清、埃及對奧斯曼帝國進行了打擊,結果奧斯曼帝國遭受了又一次慘敗。這一次的慘敗當然就歸結不到普魯士顧問的頭上了,因為他們還沒來得及工作。

    反倒是這次戰爭,讓毛奇對戰爭有了新的認識,他雖然在普魯士軍中服役,可其實他的知識很雜,並不是純粹普魯士式的,他上的軍校也不是普魯士的,而是丹麥的。他父親是一個普魯士破產容克,母親是一個丹麥中產階層,他從小跟隨父母在丹麥定居,在丹麥接受教育,但他認為丹麥太小,不是讓他發揮的舞台,他更看好普魯士,於是就以容克貴族身份,報考了普魯士軍官,成功考入普魯士軍隊成為下層軍官。

    他知識駁雜,歷史、文學、哲學、軍事都有涉獵,貧窮的時候他還出版過小說,他是一個語言天才,熱衷於學習,於是在普魯士軍中不時發表一些軍事論文,漸漸積累的名聲,被調入參謀部門。

    但直到奧斯曼任職,他依然只是一個小軍官,上尉軍銜。但卻是有真才實學的,他沒有參加拿破崙戰爭的經驗,所有知識帶有紙上談兵的色彩。

    反倒是奧斯曼跟滿清和埃及的戰爭,讓他第一次近距離了解了戰爭,戰後他總結經驗,向奧斯曼帝國提出改革方案。

    他發現在戰爭中,奧斯曼軍隊的許多敗仗都是因為統屬不一造成的,他建議在奧斯曼軍隊中設立正規的參謀部,由參謀部製定統一的作戰方案,交由軍官執行。這意味著軍官負責指揮軍隊的時刻結束了,更專業的參謀制定方案的時代到來了。

    當時的奧斯曼帝國蘇丹,已經不是馬哈茂德二世,因為接連的戰敗,馬哈茂德二世一病不起,不久就死了。他兒子繼位,繼續推行改革。在沒有方向的時候,他接受了毛奇的全部建議,讓毛奇放手對奧斯曼的軍隊進行重組。

    毛奇對奧斯曼帝國的軍校,後勤管理,軍事訓練,都進行了系統性的改進,這些改進,並不是革命性的,一來是大部分內容奧斯曼軍隊本來就有,毛奇只是加強了管理,二來,這些事情隨便一個有管理經驗的歐洲軍官都能做,毛奇做的也未必就比別人更出色。

    毛奇最大的,革命性的改革是,組建了一個大參謀部,這個參謀部直接向蘇丹負責,制定讓軍官執行的作戰計劃,而不是為軍官臨時提供建議的幕僚。蘇丹支持了這個改革建議,因為他發現,通過這個總參謀部,蘇丹等於直接控制了軍隊,這對於常常受到軍閥干涉政治困擾的奧斯曼帝國來說,是非常有利的。

    之後奧斯曼參加的戰爭就是在俄國陷入困境的時候,趁火打劫攻擊克里米亞半島的戰爭,儘管這場戰爭中,奧斯曼只是最後參戰,而且沒什麼輝煌的戰果,甚至被俄軍從克里米亞半島擊退。但這畢竟是一場胜仗,而且奧斯曼軍隊改革的成果已經有所體現,戰鬥力比以前有所提高,跟俄軍和英軍的戰鬥中,也不是以前那種一邊倒的局面。最後成功通過政治手段得到了克里米亞半島,終究是勝利,因此毛奇並沒有遭到罷免。反倒是因為他打造的總參謀制度,讓蘇丹牢牢控制著軍隊,而一直得到重用。

    戰後毛奇開始負責克里米亞半島的防禦計劃。這個計劃極為關鍵,影響到了這次戰爭的進程。

    在打造克里米亞防禦體系之前,毛奇對哈薩克戰場進行了實地考察,他對雙方在這裡進行了四年拉鋸的現狀進行了分析,甚至還親自走了一趟中國軍隊千里大迂迴的路線。這次大迂迴已經是中國軍隊的成名作,基本上全世界的軍事教材都會講起,但毛奇並不特別崇拜中國人的戰術。因為他發現,這次迂迴確實是一次極為大膽的戰術創新,但並不具備普世性,因為除了中國,其他國家很難借用。在這次迂迴中,中國先後動用了六七百萬兵力,加上保障運輸的人力,恐怕是千萬級別的,全世界能動用千萬人力投入戰爭的國家,有哪個?至少歐洲,一個都沒有!

    毛奇反倒更推崇中國人的築壘體系,在中國人大量採用築壘壕溝體系之前,歐洲的戰爭主要是野戰,即便圍繞城市攻防,也是野戰為主。這並不是歐洲軍隊崇尚進攻,而是歐式的城堡體系在路易十四時代就被擊敗了,所有死守城堡的戰術都會失敗,按照中**事學的說法,那叫久守必失,攻守必須相互結合才能長期堅守。因此歐洲在進行守城的時候,往往也會在野外部署野戰部隊,跟對方進行爭奪。一座城堡,一旦被圍困,也就意味著失敗。

    但對比了中國的築壘體係後,毛奇發現,並不是城堡不能堅守,而是城堡缺乏長久堅守的物質準備,歐洲的城堡普遍建在險要的山上,連引水都無法保證,一旦被圍困,短期內就會失敗。但中國人的築壘中,肯定會修築水井,會儲備足夠長期堅守的糧食物資。配備密集的火力,依托火力對敵人進行大量殺傷。哪怕就是後來中國人迂迴成功後,也是通過築壘將俄軍困住的,因為當時的兵力,根本不足以在野戰中堵住俄軍。

    這些戰術都啟發了毛奇。

    之後他在克里米亞半島防禦體系中,先後修建兩座要塞群。一座位於克里米亞半島北端跟陸地相連的地峽附近,卡住來往通道,阻擋俄軍從陸地大規模進攻。一座位於塞瓦斯托波爾要塞,主要是完善。他在要塞中鑽探了深水井,確保在被圍困期間,這裡能夠有乾淨的水源,而且儲備大量糧食物資,修建了大量的地下倉庫,足以保證三十萬人一年的戰爭消耗。

    奧斯曼帝國已經江河日下,失去了埃及、希臘、阿拉柏半島和北非等地,減少的人口超過一千萬,但總人口依然有三千萬,保證三十萬人長期作戰的物資,他們還是拿得出來的。

    有效的防禦工事,加上比過去射程更遠的線膛步槍,毛奇發現,如今的戰術,比哈薩克戰爭時期,更有利於防守了。

    毛奇將大量的步兵炮放置在前沿,用來發射殺傷步兵的霰彈,配合線膛步槍,帶給俄國步兵巨大的殺傷,而俄軍卻無法將自己的大砲推上來。重砲的話,太過沉重,無法在要塞重砲的打擊下,成功推進到射程以內。輕步兵炮也推不上來,因為線膛槍的射程,已經讓砲兵不再安全,步兵炮一旦靠近工事,想要壓制工事上的火力,砲兵很容易被狙擊手定點清除。

    結果就是俄國人一次一次徒勞的用步兵衝鋒,除了大量的傷亡之外,沒有任何戰果。

    毛奇感嘆新時代的到來,同時也在逆向思考解決的辦法,一旦所有國家都開始築壘防禦的話,那麼如何突破這些築壘,就成為戰鬥雙方勝負的關鍵。

    毛奇想來想去,發現還是得用砲,性能更先進,威力更大,重量更輕的大砲。

    戰爭爆發前,克里米亞半島上的奧斯曼軍隊不過五萬人,宣戰之前,奧斯曼帝國才緊急向這裡派駐了二十五萬援軍,將防禦兵力提高到三十萬人,這些都是早就計劃好的方案,因此一直有序的進行。

    毛奇也親自進入克里米亞半島坐鎮,直接向蘇丹本人負責,而且一直通過電報跟蘇丹保持著聯繫。

    蘇丹對毛奇大量殺傷俄軍的戰果很滿意,但毛奇卻告訴蘇丹,防守的目的,最終是要發起反擊的,在戰前製定的軍事方案中,也是如此,一旦大量消耗敵人有生力量之後,奧斯曼大軍最終是要出擊的,因為他們的作戰方向並不在克里米亞半島,而在能否切斷第聶伯河跟多瑙河俄**團的聯繫。

    毛奇告訴蘇丹,必須在有利的時機發動反擊!
mk2258 發表於 2018-5-11 22:39
第四百六十八節北線俄軍的表演





    反擊的方向,並不是克里米亞半島,儘管這裡有三十萬軍隊,並且佔據有利地形,但俄軍同樣數量眾多。

    北方的地峽俄國進不來,奧斯曼軍隊也出不去,在失去製海權之後,克里米亞半島就成了一座孤島,這裡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作用,是拖住大量俄軍。

    俄國兩線作戰,他們不可能在南北兩個戰線上,都保持大量的軍隊。

    由於普魯士和奧地利組建反俄同盟用了兩年時間,奧斯曼帝國早就跟兩國簽訂了秘密軍事協定,有充足的時間制定戰略,反擊的方向,一直就是在黑海方向。沒有製海權,但巴爾幹半島跟奧地利領土相連,反擊將由奧斯曼和奧地利聯軍從陸地上發動。

    戰爭開始後,蘇丹就發出了聖戰的號召。

    蘇丹的聖戰總能吸引到一批人,狂熱的回教信徒們,很願意聚集在宗教戰爭的大旗下。

    三千萬人口中,有兩千萬都是回教徒,不但在本土的小亞細亞半島,回教徒佔大多數比例,由於幾百年的統治,即便是在歐洲領土上,也有大量皈依的回教民族。比如保加利亞,就有50萬人是回教徒,而且大多居住在羅多彼山脈的西部和中部的山區,信仰虔誠,民風彪悍,歷來都是奧斯曼帝國軍隊中的優秀兵員。

    以前聖戰號召起來的平民,往往都是打頭陣,他們裝備落後,完全是起到炮灰和消耗敵人兵力的作用,但這些年馬哈茂德二世時期就已經組建了後備軍,這些聖戰炮灰多少都是受過訓練的後備軍。

    動員之後,奧斯曼武裝起了一隻50萬人的軍隊,從保加利亞進入多瑙河流域,跟奧地利軍隊匯合,準備隨時對孤軍深入的俄國軍隊進行圍殲。

    戰爭開始後,奧匈軍隊的後撤,也不全是因為打不過俄國人,也有戰術的考慮,他們希望能夠拉長俄軍戰線,讓俄軍一方面被牽制在克里米亞半島,一方面孤軍深入到多瑙河中游地區,兩隻俄軍無法短時間內匯合,聯軍趁機用絕對優勢的兵力圍殲俄軍。

    俄軍在佔領了多瑙河三角洲地區的圖爾恰之後,並沒有敢大舉西進,而是沿河而上,向多瑙河下游,普魯特河、錫雷特河匯聚之處的加拉茨進發,這裡是一座港口城市,也是一座繁華的商埠,三河匯流,商品聚集,是一個交通要道。

    俄軍佔領這里後,往北可以向普魯特河上游進攻,控制整個摩爾多瓦公國,往西可以沿著多瑙河進發,攻占整個瓦拉幾亞公國,進退有據。

    奧奧聯軍決定在這裡圍殲俄軍,於是俄國人發現,奧地利軍隊的防守變得更加頑強了,他們在加拉茨跟俄軍進行反复拉鋸,雙方都死傷慘重,但都不肯退縮,俄軍久攻不下,只能不斷從圖爾恰抽調兵力,直到發現奧斯曼大軍從多瑙河北上,已經逼近布勒伊拉的時候,已經為時已晚。

    俄軍在多瑙河方向投入了同樣是三十萬軍隊,除了五萬在圖爾恰留守之外,絕大多數都派到了加拉茨戰場。

    一面是從普魯特河南下的奧地利軍隊,一面是從多瑙河北上的奧斯曼軍隊,俄軍已經被包圍在了這裡。

    俄軍選擇突圍,但卻被奧斯曼軍隊牢牢擋在加拉茨以南地區,圖爾恰北上救援的軍隊,也遭到優勢的奧斯曼軍隊的打擊,但由於奧斯曼軍隊的戰鬥力弱,竟然沒有殲滅援軍,讓援軍受到重大損失之後成功脫離戰鬥。

    擊退圖爾恰援軍之後,五十万奧斯曼軍隊和三十万奧地利聯軍對加拉茨的俄軍完成了合圍,八十萬聯軍建立的包圍圈,如果沒有援軍救援的話俄軍必敗。

    俄國人不可能放任二十多萬軍隊被圍殲,因此只能繼續抽調兵力救援,幸虧他們掌握著制海權,大量軍隊從克里米亞前線調動到多瑙河方向,克里米亞防線的兵力一再被削弱,讓毛奇也抓住了反攻的機會。

    毛奇一邊命令軍隊猛攻地峽防線,一邊巧妙的利用小船,將軍隊繞過了地峽,從俄軍後方發起了進攻,一舉攻破了地峽防線,不僅殲滅了守衛這裡的十萬俄軍。而且開始向第聶伯河快速推進,要趕在俄國援軍之前,搶占第聶伯河口,毛奇要切斷俄軍通過第聶伯河運輸物資和兵員的通道。之後他會在這裡阻擋俄國援兵,一直到聯軍主力圍殲多瑙河俄軍,從陸地跟他匯合。

    沒有製海權是一個很麻煩的事情,毛奇只能這樣被動的使用兵力,不然他可能會去進攻敖德薩,而不是只能局限於克里米亞半島附近作戰。

    毛奇率領的這只奧斯曼軍隊,已經是這些年精心訓練下的精銳部隊,可毛奇發現,還是無法跟兵力相當的俄軍野戰。如果不是在地峽防線上大量消耗了俄軍的有生力量,加上俄軍有從塞瓦斯托波爾防線上抽調了大量兵力,主動放棄了對要塞的包圍,讓毛奇又從薩瓦斯托波爾抽調出了五萬兵力,否則他也很難對地峽的十萬俄軍進行圍殲。

    精銳的戰鬥力已經如此讓人不放心,毛奇很擔心那五十万奧斯曼後備軍隊,無法成功阻擋俄國援兵,一旦讓俄軍從圖爾恰北上完成救援,就會有三十多萬俄國軍隊往第聶伯方向回撤,到時候毛奇部只能面對覆滅的危險。

    毛奇的擔心沒有成為現實,五十萬聖戰士可能戰鬥力不濟,但一時半會也不會被俄軍輕易突破。包圍圈中的俄軍面對的,卻是奧地利精銳軍團的強大火力。奧地利集中了奧地利和波西米亞軍隊,不太讓心的匈牙利部隊和斯拉夫部隊退居二線,儘管兩軍只有30萬人,但依然比俄軍更多。

    俄軍的處境是,一方面沒能攻下加拉茨,所有俄軍都在野外駐紮,這里三河匯聚,屬於漫灘地形,地勢平坦,不利於騎兵奔襲,但對步兵進攻則較為有利,而且俄軍被一支支支流切割開來,讓有備而來的奧地利軍隊可以逐一擊破。

    一場綿延七日的大規模野戰之後,俄軍大部投降,被奧奧聯軍殲滅。

    儘管奧地利軍隊也損失慘重,前後損失兵力高達七萬人,暫時無力發動新的攻勢。奧斯曼軍隊則用五十萬兵力,阻擋俄軍十餘萬援軍以及包圍圈中二十多萬俄軍的突圍就已經倍感吃力,也暫時無力進攻。但俄軍還是選擇了撤退,十萬援軍退往圖爾恰,匯合這裡的三萬多守軍,繼續撤往敖德薩。

    先後損失了接近四十萬兵力後,俄國在黑海方向的主力已經喪失,戰略局勢急轉直下,只能被迫採取守勢。

    同時俄國繼續動員更多的軍隊,中國遣返的俘虜依然繼續回到俄國,絕大部分都還是合適的兵員,其中大量釋放回來的貴族軍官,更是一隻數量龐大,戰鬥經驗豐富的合格軍官,這些年他們雖然做了俘虜,但中國人對待貴族還是很客氣的,並沒有讓他們去做苦工,而是給予了一定的自由,雖然有遷徙的限制,但基本上可以保證他們在小範圍內的活動,許多人甚至獲得了在中國考察和學習的機會,這些人的思想一直都能緊跟時代。

    後備軍隊一直都在組建,不斷的送往黑海前線。在波蘭方向雖然只維持著一支五十萬人的大軍,但卻讓普軍疲於應付。

    負責指揮的軍官,也是釋放的俘虜米哈伊爾·德米特里耶維奇·戈爾恰科夫,緬希科夫自殺之後,他是以俄軍總指揮身份,在投降書上簽字的軍官,因此他得到最好的待遇,在南京期間,一開始跟流亡在這裡的俄國官員接觸密切,接受了大量的改革思想。後來這些流亡軍官跟隨斯佩蘭斯基一起回國,戈爾恰科夫跟一些俘虜的貴族軍官在南京學習,參觀,這樣苦居了八年。

    八年並沒有虛度,有抱負的軍官都在研究和學習中國的軍事、政治和文化,當然也有一些自暴自棄的,沉迷於飲酒、賭博。但戈爾恰科夫並沒有虛度,他甚至進入中國的軍校,一邊學習,一邊作為教員任職,跟大量中**事學者一起工作。一起研究當前世界上的最新軍事思想,軍事技術。

    毫不誇張的說,八年俘虜生涯,他不但沒有落伍,反而有所提高。

    擔任俄軍指揮之後,不知道是不是吃過中國軍隊的虧,他奉命救援華沙的時候,並沒有直接去進攻華沙的普魯士軍隊,反而調轉方向,向東普魯士撲去,做出一副進攻哥尼斯堡的舉動。

    普魯士軍隊連忙從華沙一帶增援哥尼斯堡,否則這個防守空虛的霍亨索倫家族起家的地方,就要被佔領了。

    結果調動了普軍之後,戈爾恰科夫又進行了一次迂迴,放棄哥尼斯堡繞道華沙,成功解了華沙之圍。

    戈爾恰科夫的出色指揮,讓沙皇很快就任命他為波蘭方向總指揮,但他手裡的兵力卻始終比不過普魯士軍隊。
mk2258 發表於 2018-5-11 22:39
第四百六十九節北線完成合圍





    普魯士並不是自己一個國家在戰鬥,而是糾集了三十多個北德意志邦國,德意志聯邦也是向俄國宣戰的主體之一。

    其中南部的巴伐利亞、符騰堡和巴登三個王國親奧,跟奧地利組成聯軍,北部信仰新教的北德意志邦國親普,跟普魯士組成聯軍。

    由於大量德意志邦國的加入,讓普魯士可以動用的軍隊數量大增,包圍華沙的時候,主要是普魯士軍隊,當時的數量才三十萬人。戈爾恰科夫增援的時候,已經增援到了五十萬人,此時雙方兵力還算相當。等到戈爾恰科夫解了華沙之圍,成為波蘭俄軍總指揮的時候,普魯士聯軍已經增加到了六十萬人,兵力開始佔優。

    由於英國的支持,德意志聯邦可以在倫敦發行債券融資,得到的資金大量採購英國的軍火,讓北德意志聯邦的軍隊裝備更有保障。能夠裝備一水的線膛槍,以及大量的優質火砲。

    這一點十分重要,因為歷史上,直到普法戰爭,普魯士的軍事工業都無法為普魯士龐大的軍隊完全提供軍火,每次戰爭都裝備著大量的英國軍火。而線膛步槍進入列裝,也不過是近十年的事情,全世界能夠迅速生產的國家除了中國也就是英國了,法國的軍工業都還只能滿足平時的列裝,戰時都會緊缺,更何況普魯士呢。

    當然這次戰爭也讓普魯士的一些剛剛進入軍火生產的企業發了一筆橫財,比如去年才剛剛生產槍砲的克虜伯公司,就獲得了大量的訂單,加速了這個軍火帝國的成長速度。但裝備普魯士軍隊的,主要還是國家兵工廠生產的武器彈藥。

    另外普魯士軍隊裝備的比其他國家更具革命性的德萊塞針擊步槍,在這場戰爭中,並沒有顯現出跨時代的威力。跟俄國的線膛步槍戰鬥中,反而多數時候落於下風。因為這種步槍雖然是後裝步槍,擁有射速快的特點,但由於這時代的金屬加工能力,始終存在著氣密不嚴的問題,影響了步槍的射程,只有線膛前裝步槍的一半。俄軍訓練水平不高的士兵,習慣在三四百米距離就開槍,反而能大量殺傷普魯士軍隊。等進入到普軍射程之後,俄國大兵的刺刀衝鋒就已經開始了。

    北德意志聯軍的指揮始終也存在問題,總指揮由普魯士的威廉親王擔任,他同時也是波蘭國王。此時兩個波蘭並立,都以華沙為首都,威廉親王和亞歷山大二世都自稱波蘭國王。國際上已經開始以東波蘭和西波蘭分別稱呼俄國控制的波蘭和普魯士控制的波蘭了。

    威廉以西波蘭國王和普魯士親王的身份,帶領著北德意志邦國、普魯士和波蘭人組成的規模龐大的聯軍,其實以他的能力,或者說這個時代的通信水平下的個人能力,基本上不可能做到讓數十萬軍隊如臂指使。

    這就是為什麼毛奇設計用一個大參謀部來代替總司令來指揮軍隊的原因,因為一個人的能力,無論這個人的知識水平有多高,知識面有多寬,經驗有多豐富,他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兼顧到戰場上的方方面面。而用一個總參謀部就不一樣了,毛奇可以結合專業的地理專家,地圖專家,氣象專家,工程學專家,經濟學家,甚至歷史學家等等方方面面的專業人才,制定出更詳細,更專業的作戰方案。這是軍隊從個人藝術轉向科學管理的重要一步。

    拿破崙在指揮三五萬軍隊的時候,勝率極高,原因就是這個規模上,拿破崙的指揮天才可以盡情釋放,十幾萬人以上就只能中規中矩,五六十萬人的時候,甚至就混亂不堪,原因就是這麼大規模的指揮,已經超出了個人能力。

    中國古代名將動輒指揮數十萬大軍,但那個名將不是有大量幕僚輔佐。

    所以威廉親王指揮的龐大軍隊,一直存在一個不夠靈活的缺陷,在機動的時候,甚至比不上一向粗陋的俄軍。

    在軍隊兵力佔據絕對優勢之後,威廉也沒有能夠採取大範圍的靈活戰術去包圍敵人,而是依然以幾萬軍隊的規模,在局部戰場層層推進,逐步逐步的蠶食俄軍佔領區。逐步將東普魯士到華沙一帶的城市全部佔領,但華沙依然隔河被普俄兩軍控制。

    這種逐步蠶食,不講究靈活戰術的作戰,傷亡率是極高的,互相之間,幾乎都是在用生命為燃料換取前進的動力。

    而俄國人漸漸不支,原因還是出在了軍火上。俄國沒有向上百萬軍隊提供線膛步槍的能力,俄國不是不想買,而是想買買不到。

    軍費支出也是巨大的負擔,俄國試圖向以前一樣,向中國尋求財政支持,希望能在中國發行債券,但中國拒絕了,希望能用真金白銀從中國購買軍火,中國也拒絕了,拒絕的原因只有一個,保持中立,或者沙皇願意在條約上簽字,然後中國可以考慮這些條件。

    死硬的沙皇顯然還沒到絕境,加上對技術的輕視,他在俄軍中大量裝備滑膛槍。反正都是槍嗎,不過射程近一些,準確度低一些而已。

    結果越打俄軍數量越少,戰鬥力越弱,損失越大,這已經不是戈爾恰科夫的指揮能力能夠彌補的了。俄軍越來越陷入被動,在同等兵力下,跟北德意志邦國的正面作戰不斷失利,加上兵力上還比如對方,俄軍只能一步步被擠壓,漸漸被壓縮在了華沙以南地區。

    奧地利卻通過內線機動,通過火車,將軍隊運輸到了波西米亞,從這裡進入波蘭南方的克拉科夫地區。俄軍一方面跟東北方的立陶宛地區聯繫被切斷,隨著奧軍出現在克拉科夫,跟東部烏克蘭方向的聯繫也有可能被切斷。

    戈爾恰科夫請求撤退到烏克蘭地區,沙皇認為此舉對俄軍士氣打擊太大,等於讓出了波蘭給普魯士,他要求戈爾恰科夫堅守,同時答應增派更多的援軍。

    結果這一遲疑,奧地利軍隊成功從克拉科夫推進到盧布林、利沃夫等原屬奧地利帝國,奧地利在當地有很大影響力的奧屬波蘭地區。普魯士軍隊則從東普魯士南下推進到了不列斯特,針對北線俄軍的包圍網形成了。

    沙皇也確實組建了援軍,但卻沒能趕在包圍圈形成之前增援。援軍跟戈爾恰科夫聯合夾攻,試圖打開一個缺口,可此時大量裝備滑膛槍的俄軍,已經完全落後了。幾乎就是克里米亞戰爭的翻版,在奧普聯軍線膛步槍的射殺下,損失了數万有生力量,卻無法解救包圍圈中的四十餘萬俄軍。

    由於奧軍是從南線抽調的精銳部隊,沙皇認為南線奧軍必然空虛,他命令已經補充了足夠多兵力的南線發起大規模進攻,調動北線奧軍,從而為戈爾恰科夫製造突圍的機會。

    俄軍的第二次南線進攻開始了。
mk2258 發表於 2018-5-11 22:39
第四百七十節第二次被包圍





    南線俄軍由穆拉維約夫將軍率領,穆拉維約夫也是一個相當合格的軍官,他手裡已經集結了50萬軍隊,跟戈爾恰科夫的困境相似,有六成以上新兵裝備的是滑膛槍,而且就連滑膛槍也很難保證彈藥,每個士兵平均只有六發子彈,在崇尚刺刀衝鋒戰術的俄軍來說,也算夠用了,但能起到多大的戰鬥力,就看面對什麼樣的對手了。

    穆拉維約夫將軍隊部署在尼古拉耶夫到敖德薩一線,並控制通往這裡的鐵路,接到命令之後,他認為奧斯曼軍隊的形勢是被他分割的,他決定集中優勢兵力,先吃掉毛奇指揮的從克里米亞到第聶伯河一線布防的奧軍。

    穆拉維約夫判斷毛奇軍戰線拉的過長,有缺乏海陸補給和支援,如果他能毛奇主力跟克里米亞半島的聯繫,則有機會吃掉在第聶伯河口的十餘萬毛奇軍前鋒。

    但毛奇撤退了,放棄了第聶伯河口,穆拉維約夫決定追擊,趕在毛奇軍退到克里米亞半島之前,將對方截為兩半,他有兵力優勢,對方只有不到三十萬人,卻要布防上百公里的防線,而穆拉維約夫可以用於進攻的兵力就達到三十萬。

    穆拉維約夫從上游迂迴,十万精銳部隊兼程前進,他們成功的找到了一個缺口,並且切入其中。認為自己將毛奇軍切為了兩半,克是突然發現,他們南方的奧軍十分空虛,通過俘虜得知,對方之前的調動,竟然不是往克里米亞半島撤退,反而是向北方前進。穆拉維約夫以為這是對方打算接應南撤的主力,可這時候他們發現。

    被他們截斷的毛奇軍主力,竟然高達二十萬人,這意味著毛奇手裡的大部分兵力都被他們切斷了。

    當親自觀察了圍困中的毛奇軍隊的時候,穆拉維約夫感到有些不對勁,這些被包圍的軍隊太冷靜了,建立的陣地也太完備,好像他們就是等著被包圍的一樣。他們挖掘了壕溝,修建了簡易的土牆,配置了完備的火力,不像是匆忙中撤退的軍隊能夠建立起來的。倒像是早就建好的一樣。包圍圈後方的十万精銳俄軍的反饋也差不多,認為敵人的工事修的很好。

    凱撒的名言是,當你有所遲疑時,就發動進攻。穆拉維約夫也決定發動進攻試探一下,結果對方的防禦效果很好,給己方造成了很大傷亡。反正對方已經落入了包圍圈之中,穆拉維約夫不急於一時,他決定先加固包圍,做好長期圍困的準備。並打算調集重砲,先摧毀敵人的簡易工事,此時更讓他吃驚的是,對方竟然也在這裡準備了重砲,這絕不是一個匆忙撤退的軍隊該有的準備啊。

    沒遲疑幾天,穆拉維約夫就接到消息,奧斯曼帝國大軍已經推進到敖德薩附近了。這時候穆拉維約夫知道,他可能中了毛奇的詭計。對方用主力南撤,將自己調動到了第聶伯河東岸,又不惜以被包圍的代價將自己拖在這裡,目的是給多瑙河方向的五十万奧斯曼軍隊提供進攻敖德薩的機會。

    此時敖德薩的防禦兵力不足,在那一帶部署了二十萬軍隊,防守的卻是從尼古拉耶夫到敖德薩之間的防線,與對手的五十萬大軍相比,太過薄弱。

    此時穆拉維約夫遲疑了,他發現他陷入了被動境地,原本應該是他截斷毛奇退路的十万精銳,此時反倒陷入了毛奇主力跟克里米亞地峽之間,要么往南攻入地峽,要么只能撤退,或者聯合主力將毛奇主力吃掉。

    穆拉維約夫發動了持續的猛攻後發現,毛奇絕對是有備而來,給自己佈設了一個陷阱,他在包圍圈中的火力絲毫不弱。

    於是穆拉維約夫決定撤退,先撤出那十万精銳。但此時已經晚了,毛奇故技重施,用小船繞過卡爾基尼特灣,在海岸附近建立了防線,阻擋俄軍向海岸撤退,另一邊則從錫瓦什灣繞道,切斷了俄軍向西撤退的退路。

    穆拉維約夫偵查得知,這兩路側翼兵力各兩萬到三萬不等,這意味著毛奇在克里米亞之外部署的兵力已經高達二十五萬以上,留在克里米亞半島的軍隊,不足五萬人。但此時穆拉維約夫已經顧不得偷襲克里米亞半島了。敖德薩頻頻告急,回撤,則意味著放棄調入毛奇包圍圈中的十万精銳,繼續進攻,敖德薩有可能失陷。

    而且穆拉維約夫知道,自己留在敖德薩的那些軍隊,都是裝備低劣的新兵,裝備線膛步槍等新式裝備的部隊,基本上都調到了前線。

    俄軍又一次陷入包圍圈的消息,瞬間就讓國際轟動了,嘲笑俄國指揮愚笨的有之,讚揚毛奇才華的評論也開始出現。

    毛奇用兩場大包圍戰術,證明了他的實力,他不是默默無聞的無名小卒了。

    大家都很奇怪,毛奇竟然能指揮奧斯曼軍隊做出比俄軍更複雜的機動戰術。

    可實際上毛奇自己心裡清楚,奧斯曼軍隊的水平依然沒有超過俄軍,只有他率領的這三十万奧軍主力,具備跟俄軍正面較量的能力,組織紀律性也允許做一些迂迴戰術。但只是一些簡單的迂迴,而且是建立在毛奇組建了一個專業的參謀團隊的基礎上。此時毛奇有些佩服中國同仁了,他深刻的理解到,當年宋榮貴指揮數百萬人進行迂迴作戰時候的難度。那不但需要專業的訓練,還需要士兵高度的服從,以及在任何情況下,對作戰指令的毫不遲疑。

    陷入毛奇包圍圈中的十萬俄軍進行了突圍作戰,但毛奇此時已經完成了包圍,他還能從北線的主力向兩翼進行加強。至於正面的俄軍,他相信在築壘工事下,對方短時間內不可能突破。

    極具冒險精神的穆拉維約夫此時做了一個冒險的舉動,他命令包圍圈中的十萬俄軍,強行向克里米亞半島進攻,他認為這裡防守的奧斯曼軍隊不會超過三萬人,因為對方還得防守塞瓦斯托波爾要塞。

    他的判斷也許是準確的,但地峽有毛奇修築的堅固要塞,結果非但沒能攻入克里米亞半島,反而讓毛奇抓住機會,進一步壓縮了包圍圈,現在十萬俄軍連分散突圍的機會都沒了。

    穆拉維約夫倒也光棍,所幸放棄了這支軍隊,允許他們進行有榮譽的抵抗後投降。穆拉維約夫本人則帶領主力回撤,救援敖德薩去了。

    眼見穆拉維約夫主力撤退,毛奇也不貪功,他只能感慨沒有製海權的劣勢,滿足於吃掉十萬俄軍。

    對敖德薩的五十万奧斯曼軍隊,毛奇則命令他們轉入守勢,他不認為這五十萬需要維持漫長補給線的奧斯曼二線部隊,能夠攻占敖德薩這樣的大城市。

    南線俄軍再次陷入對峙中,沒能起到吸引奧地利主力南下的作用。

    北線俄軍更加危機。

    此時英國人決定對戰爭進行調停,普魯士還對英國的調停錶示了歡迎。

    俄國此時也能接受調停,戰場上他們確實失敗了,但也不是沒有一戰之力,以俄國的狀態,還有武裝一百萬軍隊的能力。
mk2258 發表於 2018-5-11 22:39
第四百七十一節英國調停的目的





    月票不少了,八十多票了。慣例,一百票加十更啊。

    ————————————

    普魯士國王提出的條件,讓俄國無法接受。普魯士國王不但要整個波蘭,還希望得到芬蘭。可沙皇連整個波蘭都不想交出去,只能接受在波蘭進行局部的領土調整,比如各方回到1895年瓜分波蘭的時候,俄國甚至願意做出更多讓步,將沃利尼亞交給奧地利。至於芬蘭,沙皇認為那就是一個笑話。

    沙皇貪婪的有些不明智,這讓英國感到非常無奈,英國人調停的目的,當然不是為這些國家考慮,也不是對和平有多麼熱愛,而是為了自己的戰略平衡考慮。

    俄國被繼續虛弱,對歐洲大陸的平衡絕對不利。對英國來說,削弱俄國,意味著削弱阻擋中國西進歐洲的阻力。因此保持俄國的主要力量,是英國的目的。但俄國過於固執的話,會讓不利於他們的局勢進一步惡化。如果再被消滅數十萬軍隊,對俄國來說,也需要很多年才能恢復過來。

    另外,普魯士過於強大,也不是英國願意看到的。英國願意看到一個小而強的普魯士,這樣的普魯士會依賴英國,成為英國平衡大陸的重要棋子,而無法成為歐洲大陸的霸權。可一旦普魯士變得過於龐大,將他們強的一面跟波蘭大的一面結合起來,就變成了強大,對英國的依賴降低,會反過來成為歐洲新的霸權。

    波蘭的潛力是巨大的,人口一千多萬,煤鐵資源都還算豐富,而且已經有開發這些資源的能力。而且波蘭並不是一個純粹意義上的弱小民族,因為波蘭人並不弱,波蘭主要死於政治,而不是波蘭人的戰鬥力。相反,波蘭騎兵在歐洲一向享譽盛名,波蘭地區的士兵,也並不比其他地區的差。這次戰爭中,普魯士組建的波蘭軍隊,是能夠跟普魯士主力一起並肩作戰的。

    波蘭的地理特徵,跟普魯士也差不多,是跟北德意志連貫的波德平原,農業條件良好,如果有一個和平的環境,人口增長很快。整個波蘭的面積,比北德意志更大,如果讓德意志民族統治了這裡,移民也好繁衍也罷,不出一代人,普魯士就會擁有穩定歐洲霸權的實力。這是歷史證明過了,當年腓特烈大帝佔領人煙稀少的波蘭西部,只用了十幾年時間,就讓這裡的人口從幾十萬增加到了一百多萬,能提供三萬多軍隊。

    保存俄國的主要力量,限制普魯士的過分擴張,這是英國調停的目的。

    可是普魯士國王很貪婪,俄國沙皇更加貪婪,兩國的條件差距太大。英國做了大量工作,英國能接受的,其實是普魯士得到半個波蘭,奧地利得到半個波蘭,俄國放棄波蘭大部分,將主要力量收縮回東歐平原,專心致志的阻擋中國。至於芬蘭,英國也認為不應該給任何國家。

    但英國的設想,雙方都無法接受,都認為英國的方案跟自己的利益相差太大。

    一群賭徒!

    不輸光最後一個銅板,總以為自己會翻盤,英國人這麼覺得,而根據戰場情況,英國覺得俄國會輸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所以英國的政策開始向俄國平衡,開始接受俄國的借款要求,同時掐斷德意志聯邦在倫敦的融資渠道。

    英國的武器裝備迅速通過俄國北方海域,進入俄國,接著快速武裝俄國軍隊。

    俄軍的戰鬥力得到了加強。

    有了英國支持,俄國更加有恃無恐,他們內外配合,集中優勢兵力,終於將北德意志聯軍從不列斯特驅逐出去,成功撕開了一道口子,解除了德意志聯軍對戈爾恰科夫的包圍。

    英國此時繼續調停,他希望普魯士能夠以目前的局勢懸崖勒馬,接受獲得部分波蘭,然後結束這場沒有意義的戰爭。

    普魯士國王此時有些妥協的打算了,但俾斯麥堅決反對。之前在成功圍困俄軍之後,俾斯麥多次請求國王跟俄國談判,並且希望國王能夠接受一個有限的讓步之後,跟俄國達成協議。可國王在順境的時候,太過貪婪,如今遇到了困境,國王卻又開始懦弱。

    如果當時跟俄國達成協議,那會得到俄國的感激,現在跟俄國達成協議,只會讓俄國認為是普魯斯被逼於無奈之下的妥協,反而會看不起普魯士。

    而且普魯士的盟友奧地利一直在堅持戰鬥,因為奧地利因為地理位置原因,並沒有成為俄國重點打擊的方向,在俄軍突圍的時候,奧軍並沒有遭到什麼攻擊。

    如果普魯士此時妥協,而奧地利卻堅持到了最後,這會讓普魯士在跟奧地利爭奪德意志地區霸權中全面落敗。

    相對於英國不支持普魯士過於擴張,英國對奧地利和奧斯曼帝國在俄國的擴張反倒相對容忍。按照英國的想法,他恨不能奧斯曼帝國重新取得俄國黑海沿岸領土,讓奧地利佔領了西烏克蘭,將俄國徹底封閉成一個沒有黑海出海口的國家。這樣只能在陸地上跟中國爭奪,不會將力量投放到海洋上了。而且奧地利的地緣,他們一旦強大,必然會跟中國在黑海地區爭霸,成為英國對抗中國西進的另一個打手。

    在俾斯麥的堅持下,外交大臣也支持俾斯麥的態度,國王艱難的做出了決定,繼續進行戰爭。國王也不希望看到奧地利成為德意志地區的領袖,將霍亨索倫家族擠入二流,從腓特烈大帝時代奮鬥的成果,完全喪失。

    奧地利也積極鼓勵德意志民族繼續戰鬥,奧地利不但在英國籌集資金,也大量在維也納發行內債,還通過一些渠道在新羅港融資,奧地利還得到了法國的支持,在英國拒絕出售武器的時候,他們從法國採購了大量武器裝備。

    奧地利和巴伐利亞、巴登、符騰堡等南德大邦組成的聯軍,有三十萬,波西米亞軍隊十五萬,匈牙利軍隊十萬,還有克羅地亞、波斯尼亞等地組建的斯拉夫軍隊二十萬,又武裝了五萬波蘭軍隊,總兵力已經達到八十五萬。

    其中奧地利等德意志民族聯軍,波西米亞軍隊和波蘭軍隊,總計五十萬軍隊,可以作為主力作戰,無論是忠誠度還是戰鬥力,都相對可靠。匈牙利軍隊的戰鬥力也不弱,但戰鬥意志不行,為德意志民族賣命的怨念很大。斯拉夫軍隊跟俄軍的戰鬥也很不積極,而且他們無法跟匈牙利軍隊合作,甚至有可能起摩擦。所以奧地利只能將匈牙利和斯拉夫軍隊放在第二線,用來維護交通線。

    有五十萬主力部隊也足夠了,他們用二十萬在北線布防,三十万迅速南下。

    因為毛奇對俄軍的調動,提供了一個殲滅南線俄軍的機會。
mk2258 發表於 2018-5-11 22:39
第四百七十二節敖德薩突圍戰役





    毛奇殲滅了十萬俄軍之後,經過一陣休整,再次控制了第聶伯河口。毛奇自身的情況,只能讓他在克里米亞周邊作戰,無法離開克里米亞半島太遠,所以他度過第聶伯河之後,最遠只能對尼古拉耶夫進行機動。

    這調動了穆拉維約夫的軍隊,對方將重兵集結於尼古拉耶夫,似乎打算一口吃掉毛奇。奧斯曼二線部隊,五十萬聖戰軍,按照計劃再次進逼敖德薩,但卻被加強了火力的穆拉維約夫軍隊阻擋。

    毛奇希望以自己的兵力牽制住穆拉維約夫主力,奧地利能夠集中精銳,對敖德薩實施一次強行進攻,如果能攻克敖德薩,基本上就將俄國海軍的活動範圍牢牢控制住在了尼古拉耶夫一帶的有限空間。

    聯軍在南線將開始佔據主動。

    由於配合戈爾恰科夫的突圍,俄軍這段時間主力都向波蘭方向集結,在那裡集中了八十多萬俄軍,而南線俄軍只補充了一部分損失,保持了五十萬的兵力,且一半都被毛奇牽制在尼古拉耶夫,奧地利軍方認為如果能動用精銳,配合奧斯曼軍隊,有機會攻克敖德薩。

    奧地利軍隊並不弱,指揮官的經驗也很強,他們兩年前才鎮壓了國內革命,打擊了撒丁王國,而且都取得了勝利,因此並不是一支虛弱的軍隊。

    奧地利元帥約翰·約瑟夫·文策爾·拉德茨基·馮·拉德茨伯爵,是一個軍事能力很強的人,他已經82歲了,人老成精,對戰爭的方方面面都形成了一種本能。他本人的軍事經驗極為豐富,用專家來稱呼一點都不算抬高。

    拉德茨基不是一個奧地利人,而是一個波西米亞貴族,對貴族來說,民族劃分並沒有意義,因為他都是世代聯姻,他們的出生地和家鄉只能說明的的封地位置,並不能代表他們的民族身份。他1766年出生在波西米亞,是一個傳統貴族,而鎮壓波西米亞革命,他卻是一馬當先。

    1784年,拉德茨基就進入奧地利陸軍,先後參加1787到1792年的奧土戰爭,反法戰爭早期在當時屬於奧地利的領地比利時作戰,1796-1797年在意大利戰爭期間,他參與了與拿破崙的大多數戰鬥,當然以失敗居多。

    1805年就成為了少將,1809年成為奧地利陸軍總參謀長,以在跟拿破崙戰鬥失敗的經驗為基礎,他努力改革使軍隊現代化。與拿破崙早期正面作戰少有的一次勝利,就是他以參謀長身份配合卡爾大公完成的阿斯佩恩-艾斯林戰役。

    這樣一個幾乎可以說帶領,至少也是伴隨奧地利軍隊從近代走向現代的人物,對奧地利來說,真的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當1845年革命爆發後,他鎮壓革命,尤其是對入侵的撒丁王國作戰,狠狠的教了意大利人甚麼是現代戰爭,以7万奧軍大敗8.5萬意大利軍隊。

    這樣一個服役已經六十多年,他成為將軍都已經有四十多年,軍中的指揮官基本都是他的孫子輩,而且他還不昏聵。在軍隊中威望很高,全軍上下稱他為拉德茨基老爹。

    有這樣的人物坐鎮,奧地利軍隊即便打不好,也打不差。

    他那混濁的眼睛,其實比誰都看的清楚。他迅速領會了同為人傑的毛奇的思想,儘管並未謀面,僅從毛奇的幾次指揮中,他就看到了毛奇的不同尋常來。於是不但派三十万奧軍精銳南下,而且告訴毛奇,他將全面配合毛奇的行動,三十万奧軍甚至可以直接聽毛奇指揮。

    這樣毛奇手裡有了一支比俄軍更為精銳的部隊,加上他自己訓練出來的三十万奧斯曼軍隊,其實已經可以做出一些更為精巧的戰略佈局了。

    在電報時代,儘管毛奇一直是孤軍奮戰,但指揮上反而比幾十年前的戰鬥更加快捷。

    他得到三十万奧地利軍隊的指揮權之後,迅速重新修改方案,不再要求對方進行強攻,而是先讓奧斯曼聖戰軍發動猛攻,失敗之後,進行戰略後撤,聖戰軍的組織水平,很容易讓後撤變成潰敗,俄軍發動了反擊,但在追擊到德涅斯特河時,遭到在這裡設伏的奧地利軍隊襲擊。穆拉維約夫已經被時不時陷入包圍有些驚慌了,開始保守起來,命令立刻撤退。放棄了追擊大量潰兵的機會,也避免了遭到包圍的風險。

    此時奧地利軍隊開始機動迂迴,他們先是向敖德薩北方機動,接著緩過勁的聖戰軍開始重整旗鼓,再次向正面壓來。二十餘萬俄軍在任何方向都不佔優勢,因此他們只能防守。奧軍完成北線迂迴之後,迅速向南斜插過來,試圖切斷沿著海岸狹窄地帶,跟尼古拉耶夫方向俄軍保持的聯繫。

    穆拉維約夫試圖救援,但毛奇竟然也向尼古拉耶夫發起了猛攻,一場混戰下來,俄軍被攔腰斬斷。

    二十三萬多俄軍陷入敖德薩之圍,最容易突圍的方向是正面的五十萬聖戰軍,但從這個方向他們只能往奧地利低估腹地突圍,北部和西部是奧地利精銳部隊,突圍十分困難。但敖德薩有一個好處,那就是他是一個優良港口,而俄軍掌握著制海權。

    穆拉維約夫沒有任何猶豫,向沙皇匯報了不利情況後,請求沙皇准許俄軍從海上撤退,他無法接受二十多萬軍隊被圍殲。沙皇也無法接受,於是准許了這一請求。撤退相對成功,因為敖德薩距離尼古拉耶夫本就不遠,尼古拉耶夫跟基輔的鐵路聯繫尚未中斷,大軍退往這裡,有足夠的給養和迴旋餘地。

    但二十多萬俄軍要撤出來,不是一時半會能夠做到的,尤其是越撤退,兵力越弱,俄軍一直擔心敵軍發動猛攻,最後會讓斷後部隊無法撤出。所以一邊日夜不停的用各種船舶撤退兵員,一邊穆拉維約夫還加強對奧軍的牽制,從尼古拉耶夫方向向敖德薩方向加強攻勢。

    也許是計劃奏效了,奧軍一直疲於應付來自尼古拉耶夫方向的箝制性進攻,無法對敖德薩實施有效的進攻,二十多萬俄軍成功撤退到了尼古拉耶夫。

    不等穆拉維約夫緩一口氣,突然更壞的消息傳來,通往基輔的鐵路線被切斷了。敵人之所以一直沒有乾涉他從敖德薩撤軍,原來是憋著一個更險惡的目的。他們不是不在意敖德薩的二十多萬俄軍是否撤退,而是打算將所有俄軍都包圍在黑海沿岸的低地區域進行殲滅啊!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mk2258

LV:9 元老

追蹤
  • 1120

    主題

  • 100531

    回文

  • 46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