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民國】大國崛起之東方日不落 作者:狂人阿Q(連載中)

 
mk2258 2018-2-24 20:39:01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706 50350
mk2258 發表於 2018-5-15 21:22
第四百八十三節掌權





    戈爾恰科夫早就收到了沙皇的消息,但他一直沒有行動,因為十天之限還沒有到期,莫斯科的消息封閉,讓戈爾恰科夫一直不知道情況,等他知道的時候,想要行動,已經晚了。

    而且戈爾恰科夫其實一直都沒有做出行動的能力,因為當莫斯科跟外界失去聯繫之後,戈爾恰科夫在軍中封鎖了消息,採取的措施得力,沒有影響到俄國軍隊。但其他各國也發現了問題的嚴重性,莫斯科可不是一個封閉的窮鄉僻壤,那是俄羅斯帝國的首都,駐有各國的領事。各國發現,他們跟莫斯科之間的通訊中斷,很容易就聯想到俄國政局出現了問題。

    普奧兩國趁機向俄軍發動了猛攻,此時戈爾恰科夫擔心莫斯科的安危,已經顧不上權力阻擋普奧聯軍了,不斷的後撤,保存實力,等待沙皇新的命令,是他採取的措施。

    結果對峙了一年多的華沙,被他主動放棄,十天之內,全局收縮到了涅曼河以東,跟東普魯士等地拉開了距離。

    結果等到的是新沙皇登基的消息,並且女沙皇要求戈爾恰科夫等軍官向她效忠。

    相比波蘭戰場的戈爾恰科夫,南線的葉爾莫洛夫對莫斯科的情況,更是一無所知。但這個老傢伙的判斷,可能比戈爾恰科夫更準確。沙皇將信使派往波蘭,一個重要的情況就是南方的鐵路已經被烏拉爾軍隊切斷。

    也正是基於南線鐵路被烏拉爾軍隊控制的現實,葉爾莫洛夫判斷烏拉爾人發動了政變,女王奧爾加或者被迫,或者主動發動了政變。

    但葉爾莫洛夫並沒有採取什麼實質性行動,而是命令部隊全面轉入防守,停止向敖德薩方向的進攻。

    葉爾莫洛夫收到女王要求效忠的命令之後,沒有接受,也沒有拒絕。而是開始詢問亞歷山大的情況,得知亞歷山大被囚禁在大宮殿之中,並沒有生命危險的時候,葉爾莫洛夫嘆了一聲。

    他常年駐守伏加爾河邊境,他很清楚烏拉爾地區的軍事潛力,即便她全軍回撤,也不可能從黑海打回莫斯科,反倒會讓敵人抓走機會,俄國的事情,終究是要俄國人自己解決的,絕不能在敵人兵臨莫斯科的情況下解決。

    葉爾莫洛夫命令軍隊堅守,並將指揮權轉交給康斯坦丁親王,這個亞歷山大的親弟弟,他告訴親王,自己將回莫斯科進行斡旋,希望親王在等到他的消息之前,不要輕舉妄動。

    他不擔心親王會擁兵自重,利用手裡的軍隊回國爭奪權位,反而此時猜疑親王,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因為他走後,政變的消息傳開之後,親王有足夠的威望在軍中發動兵變,控制軍隊。那時候親王才被逼上了只能開戰的境地,所幸直接將軍隊交給親王,親王反而有可能在安定的環境下等待消息。

    葉爾莫洛夫老成持重,他不擔心個人安危,也判斷女王要的是權位,並不會對他不利。他希望能用自己的影響力,為國家做出一些貢獻。他需要立刻弄明白的情況是,這件事中國人的參與度有多深。

    如果說中國完全沒有參與,葉爾莫洛夫是絕對不信的,如果是中國強行扶持奧爾加作為傀儡,那麼即便打一場內戰,也在所不惜。如果中國的參與度不深,奧爾加還能控制住局面的話,那麼還是和解的好。

    在這種情況下,葉爾莫洛夫坐上了前往莫斯科的火車,儘管並沒有表態向奧爾加效忠,但他還是得到了奧爾加的熱情歡迎和親切接見。

    葉爾莫洛夫看到女王身邊的軍隊,全都是俄國人組成的軍隊,他的心就踏實了一半。

    然後女王告訴葉爾莫洛夫,她已經得到了教會的加冕,並且得到了國民議院的效忠,而且全國各地的議會也正在投票,現在過半的省已經對她表示了支持,連彼得堡這樣重要的省份,都對她表示支持。

    這一點葉爾莫洛夫並不意外,彼得堡一直是反沙皇的大本營,哪裡留下了最多的斯佩蘭斯基時代的官僚,議會也都由資產階級勢力掌控,越是發達的城市,貴族的勢力就越弱,莫斯科集中了大多數貴族,還有沙皇的支持,才勉強在這裡壓制著國民議院。

    現在的情況就是這樣,越是下層的議會,貴族就越脫節,縣一級的議會都被富農把持,省一級的議院超過半數資產階級佔優勢,貴族佔優勢的省份極少。因此,既然國民議院支持女王,那麼地方支持女王的情況也就不奇怪了。

    葉爾莫洛夫希望了解的是,女王跟中國之間有什麼政治協議,會多大程度上損害俄國的利益。

    奧爾加明確表態,是她要做沙皇,跟中國沒有關係,莫斯科的軍隊是絕對忠誠於她的烏拉爾王國軍。她之所以發動政變,是不願意看到俄國和俄國人民,被自己哥哥的錯誤政策,一步步退入深淵之中。

    這些冠冕堂皇的話,葉爾莫洛夫是不信的,他需要自己親眼看到,他希望能視察一下烏拉爾軍隊,女沙皇統一了。

    葉爾莫洛夫看到,烏拉爾軍隊中,大概有三分之一是俄國籍士兵,中下層軍官的比例也大致如此,中上層軍官則主要是中國籍軍官,尤其是最高層,只有一個副司令是一個年輕的烏拉爾舊貴族子弟,其他都是中**官。

    烏拉爾軍隊的裝備很精良,但軍官素質一般,上層太年輕,中下層文化水平太低,這是鄉兵制度的限制,大多數基層軍官都只是願意移民的退伍兵而已,而上層軍官,都是臨時提拔的權貴子弟,這些人或許受過良好的軍事教育,都是從軍校中畢業,可缺乏實戰經驗。

    看完這些軍隊之後,葉爾莫洛夫已經有了底氣,一旦爆發內戰,他跟戈爾恰科夫的軍隊聯合,是可以消滅這只部隊的。但俄國的大片領土,恐怕都會殘破,而且會大量被普奧兩國瓜分。

    之後葉爾莫洛夫求見了被困在大宮殿中的亞歷山大二世,他徵詢亞歷山大二世的態度,告訴沙皇,教會和國民議院明確支持女沙皇,貴族議院在激烈討論,不分上下院的地方議會大多支持女沙皇。他詢問沙皇希不希望打一場內戰,一場會讓俄國丟失一半領土的內戰。

    沙皇表示,他並不想跟任何人打仗,戰爭都是強加到他身上的。但如果敵人要打,他也不會懼怕。

    葉爾莫洛夫還是沒有決定,他在等待消息,等待各國的態度。英國明確表示了反對,其他國家還沒有表態,無非是在進行博弈,也許私下談判已經開始了。

    不管奧爾加女王報的目的是什麼,不管是不是中國操控她發動政變,她想安穩的坐在沙皇的位置上,那麼就必須對國外做出讓步,葉爾莫洛夫不希望過於損害俄國的利益。

    於是他繼續向女沙皇表示自己的態度,他表示俄國可以放棄波蘭,但不能放棄烏克蘭,而且芬蘭絕不能丟,尤其是不能丟給強國。

    如果女王能保證俄國繼續領有涅曼河以東的立陶宛等地,以及烏克蘭的大部分地區,葉爾莫洛夫願意遊說貴族議院支持女沙皇。

    奧爾加現在什麼都敢答應,她需要的是支持。國內的支持,國外的支持,貴族的支持,平民的支持,軍隊的支持等等。

    她已經派人跟普奧取得了聯繫,並且跟英國進行談判,跟英國的談判很方便,英國領事就在莫斯科,普奧之前斷絕了外交關係,她是通過商人渠道向兩國表達了希望談判的態度。

    英國領事的態度很奇怪,甚至是一日三變,始終不變的是不肯直接承認奧爾加的地位,但卻向她提出了許多要求。

    最堅定的要求是,不希望奧爾加將中國勢力引入俄國。英國又懼怕俄國的內戰,這會讓俄國徹底失去力量,阻擋中國的力量。所以又要求奧爾加,不要向波蘭和黑海方向採取軍事行動。

    英國領事的複雜態度,體現的是英國國內目前對奧爾加的複雜態度。

    奧爾加的政變,給英國出了一個巨大的難題。

    站在反對的一方吧,俄國內戰勢必爆發,普奧聯軍勢必乘虛而入,或者聯合俄國前線軍隊反攻莫斯科,到時候俄國需要對普奧做出的讓步就太大了。一方面是普奧實力過於強大,一方面是俄國力量過於削弱,這都不是英國願意看到的。

    站在支持奧爾加一方吧,奧爾加的政變確實很不合法,給歐洲權力繼承傳統帶來的負面影響不亞於拿破崙。而且站在奧爾加一方,也不能保證讓俄國內戰避免。普奧還是會乘虛而入,甚至中國也會趁虛而入。

    另外英國始終不能相信奧爾加,中國操控的跡象太明顯,他們不相信奧爾加沒有對中國做出政治承諾。一旦俄國成為中國西進的幫手,反倒不如摧毀他們。

    中國的態度到底是什麼樣的,英國人不用去猜,他們直接找中國詢問就是了。
mk2258 發表於 2018-5-15 21:23
第四百八十四節斡旋





    跟普奧的談判是十分艱難的,兩國胃口都太大,首先要求得到沙皇從他們手裡搶走的爭議領土,還要在無爭議的領土上切走一大塊。

    奧地利除了要求奧屬波蘭之外,還要求西烏克蘭。

    普魯士要求俄屬波蘭之外,還堅持索要芬蘭。

    奧斯曼帝國也胃口大開,仗著毛奇率領的奧匈軍隊在這場戰爭中表現的可圈可點,奧斯曼帝國也覺得俄國好欺負了,他們提出頓河下游平原,從頓涅茨克嶺以南,第聶伯河跟頓河流域之間的所有領土。

    真答應把這些領土割讓給帝國的話,葉爾莫洛夫那些貴族肯定不會答應,其實國民議會都不會答應,奧爾加這個沙皇根本就無法控制國家。

    奧爾加是一個十分聰明的女人,她也不跟普奧討價還價,將對方的要求,原封不動的拿來給葉爾莫洛夫看,對方看過之後,沉默不語。

    老元帥嘆口氣:“這些原本是不會發生的!”

    他的畫外之音奧爾加很清楚,如果不是她發動這場政變,三國別說割讓俄國領土了,他們基本上只能戰敗,而引烏拉爾軍隊入援,並不是亞歷山大的錯,發動政變卻是奧爾加的錯。

    奧爾加信心十足,哪怕裝她也只能信心十足:“現在依然可以避免!”

    葉爾莫洛夫嘆道:“需要臣做什麼?”

    奧爾加嘆道:“我們需要團結。戈爾恰科夫伯爵的波蘭方面軍,您帶領的黑海方面軍,以及我能調動的烏拉爾軍隊,依然擁有強大的力量。”

    葉爾莫洛夫道:“我可以說服戈爾恰科夫繼續在波蘭進行抵抗,但士兵的士氣已經受到了影響。”

    奧爾加點頭道:“有必要的情況下,我希望您能不辭辛勞去一趟波蘭。另外,您是否能說服亞歷山大。我兄長過於固執了,我並不想傷害他。”

    葉爾莫洛夫道:“我很難說服沙皇,但我暫時可以說服戈爾恰科夫。貴族議會希望能做出一些保證,換取他們的支持。”

    奧爾加道:“什麼保證?”

    葉爾莫洛夫道:“您與烏拉爾國王的子嗣將放棄俄國沙皇的繼承權!”

    奧爾加沉默了片刻:“您不覺得很可惜嗎,烏拉爾、阿薩姆,這些國土本可以作為我們聯姻的成果的。”

    葉爾莫洛夫道:“這並不是我的態度,而是貴族議會的態度。”

    奧爾加道:“我可以保證!”

    葉爾莫洛夫道:“最好有一份正式聲明。”

    奧爾加道:“可以!”

    俄國貴族團體顯然擔心中國血統滲透進入俄國皇室。

    此時在中國,英國人已經跟中國理藩院進行了溝通。

    理藩院對俄國發生的政變表示遺憾,但態度依然是高舉和平大旗,希望歐洲盡快恢復和平。

    英國人提出了一個邀請,希望中國跟英國一起對俄國政變進行斡旋。

    一般情況下,英國是不希望中國在西方擴大影響力,但中國至少在俄國影響力的加強,已經是一個事實,通過跟奧爾加的聯姻,兩國已經切不斷關係了。那麼將中國拉攏到斡旋的戰車上,好過放任中國自由行動。

    理藩院詢問斡旋的底線,是否有必要採取武裝調停。英國堅決反對,認為這會讓事態激化,這是他們最擔心的事情,中國武力介入歐洲。

    理藩院又詢問,雙方斡旋的立場,英國希望能製止這次非法的政變。中國表示無法接受這個立場,認為這次政變是俄國王室的內部分歧,外國本不好介入,一旦介入,最好不要有偏見的立場,應該著眼於維護和平的目的。

    雙方就斡旋的立場問題很難達成共識。

    在另一個方面,普魯士外交界也開始行動起來,俾斯麥極為興奮。

    他認為事情比戰前所有人能想像到的情況都好,俄國在很難從戰場上擊敗的情況下,竟然自己內部政變了,並且向普魯士提出了求和的要求。

    俾斯麥堅決支持普魯士盡快與俄國達成協議,他認為這是一個能從俄國得到大片領土,又能得到俄國感激的,前所未有的好機會。整個外交史上,都很少出現這樣的情況。

    普魯士國王對此也很感興趣,他主動詢問俾斯麥,能得到那些領土。俾斯麥告訴他,可以在得到整個波蘭的情況下,得到俄國的感激,前提是在俄國目前的困境下,普魯士要率先表示對女沙皇的支持,這樣女沙皇一定會做出讓步,同時對普魯士的支持表示感激。

    國王又詢問芬蘭問題,俾斯麥堅決反對普魯士奪取芬蘭,他認為芬蘭的價值不大,過於靠近俄國出海口,況且普魯士的海軍十分弱小,根本就不足以跟俄國的波羅的海艦隊抗衡,一旦奪取了芬蘭,會將普魯士的力量被迫牽扯到海軍競賽中,普魯士的國力無法支撐一個龐大陸軍的同時,還維持一個強大的海軍。所以他認為,即便奪取了芬蘭,遲早也要失去。

    國王沉默了片刻,斥退了俾斯麥,此後再沒有召見他。

    俾斯麥焦急的等待著國王的決定,他很希望國王能直接派他去俄國跟女沙皇談判。

    外交大臣告訴俾斯麥,俾斯麥的態度讓國王很不快,國王既不像接受無法得到芬蘭的現實,也顧慮單獨媾和的名譽問題,普魯士跟奧地利現在是盟友,單獨媾和,會影響到普魯士的國家聲譽,以及國王的名譽。

    俾斯麥告訴外交大臣,普魯士必須趕在大國介入之前,迅速跟俄國達成單獨協議,否則一切都決定於大國的態度,將失去俄國的感激。而且也未必能從容的跟俄國進行波蘭領土的劃分,至於名譽問題,在國家利益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俾斯麥無法說服國王,反而發現國王繼續命令威廉親王在波蘭發動攻勢,俄軍確實受到的影響,大量士兵逃亡,戰鬥力大幅度下降。可他們依然能節節後撤,保持整體完整。

    俄軍已經撤退到了西德維納河以東,第聶伯河上游,距離莫斯科已經極近,必然不會再次後撤,而是依托莫斯科高地、中俄羅斯高地等地形進行固守。

    普奧聯軍在推進中已經脫節,普魯士率領的北德意志聯軍主攻北線,抵達了西德維納河一帶,跟俄軍在裡加灣一帶隔河對峙;奧軍則從利沃夫一帶,向基輔方向推進,顯然盟軍在擊退了俄軍主力之後,也已經有了私心,都希望在談判桌上,為各自的國家爭取籌碼,希望佔領更多有可能劃入自己國土的土地,奧地利佔領基輔,就有足夠的理由要求第聶伯河以西的烏克蘭領土。

    女沙皇的繼承權聲明在貴族議院宣讀,明確表示,她跟烏拉爾國王的子嗣,不會繼承俄國沙皇皇位,未來的俄國儲君,將從亞歷山大二世目前的兩個王子中挑選一個,為了避嫌,兩位王子將被其母親,黑森達姆施塔特大公國的公主,送回娘家撫養。

    用這個條件,也說服了沙皇的妥協。沙皇表示願意退位,但他拒絕被監禁,他也不願意一同前往達姆施塔特大公國,他願意去瑞士居住。俄國政府每年將向他提供二十萬英鎊的津貼。

    這一切都寫入了協議中,並在大牧首、和貴族議員的公證之下進行,外國領事列席進行見證,並將這些情況迅速的回報了本國政府。

    同時葉爾莫洛夫跟戈爾恰科夫進行了會面,戈爾恰科夫之所以沿著海岸退往西德維納河,因為哪裡更接近彼得堡,顯然對莫斯科並不放心。

    葉爾莫洛夫希望戈爾恰科夫能夠隨他一起回莫斯科,正式覲見女沙皇,女沙皇已經得到了國民議院和貴族議院的雙重支持,並跟亞歷山大二世達成了諒解,宗教支持她,俄國三分之二的省對她表示了效忠,同時如果此時發生內戰,則俄國必然四分五裂,如果能採取合作態度,則俄國還有可能挽回敗局。

    戈爾恰科夫嘆息一聲,抱怨一切不都是那個女人搞出來的,現在反倒要求著她解決問題。葉爾莫洛夫告訴她抱怨解決不了問題。開始跟他討論一些軍事問題。

    戈爾恰科夫此時十分困難,他在撤退中的損失,比進攻的時候還大。一方面是大量逃跑現象,一方面是普魯士軍隊的武器問題,他認為普魯士裝備的那種後裝步槍,在正面戰場上並不佔絕對優勢,可是在短兵相接的遭遇戰中,射速優勢十分明顯,前裝槍裝填發射一顆子彈的時間,對方已經可以射出四五發子彈,結果在追擊期間,大量掉隊的部隊,一旦被追上,很難逃脫。

    短短二十余天時間,讓他損失了二十多萬士兵,國內的政治情況,導致士兵補充不上來,他手裡的兵力,現在只剩下了七十萬人。

    葉爾莫洛夫表示,現在只能希望烏拉爾的軍隊戰鬥力足夠抵擋普軍。黑海方向的問題不大,奧斯曼軍隊戰鬥力有限,儘管兵力眾多,但還不足以擊退黑海俄軍。只是奧地利軍隊現在集中在中路突破,他們已經開始進攻基輔,那一帶兵力十分空虛,女王已經將烏拉爾軍隊調上前線了。基輔一旦失守,整個第聶伯河以東地區不但無險可守,黑海方面軍將成為一支孤軍。

    兩位老將認為,目前的俄國局勢,不足以跟普奧兩線作戰,應該跟其中一國達成協議,哪怕做出大幅度讓步,然後集中一路,逼迫另一國妥協。

    不過他們這種資歷的軍官,早就明白戰爭的結果,往往都由戰場之外的因素決定,所以他們在迫使其中一國接受和平之前,必須表現出強勢來,才能最大程度的保住俄國的利益。

    倆人商議之後決定,對逼近彼得堡方向的普軍,進行一次足以讓對方心生退意的打擊!
mk2258 發表於 2018-5-15 21:23
第四百八十五節波列西耶戰役





    “無需隱瞞,我們國家剛剛經歷了一場政治危機,但現在一切都已經過去了。我們再次團結在了一起,國家正在恢復穩定。我們的動員能力也在快速恢復。毫無疑問,我們將很快取得勝利!”

    女沙皇為戈爾恰科夫舉辦了盛大的歡迎宴會,各界名流紛紛參與,各國領事悉數到場,顯然這種西方式的宴會,也是一種政治作秀。

    宴會上女沙皇跟各路人馬盡情暢談,她已經基本控制了俄國的局面,現在高調的表達俄國到了反擊的時刻。

    本身歡迎戈爾恰科夫就是向外界證明,女沙皇已經得到了軍隊的效忠。

    “烏拉爾軍隊,不不,俄國不需要烏拉爾王國的幫助,也能打贏這場戰爭!當然有烏拉爾王國作為盟友,也是我們的幸運,這會讓勝利來的更加輕鬆。財政壓力?這個問題我最近都沒有考慮過,我想暫時應該不是一個問題。”

    女沙皇的宮廷裡,總是充斥著這些打探消息的掮客。

    由於是歡迎戈爾恰科夫的晚宴,所以出現的軍人相對較多,但軍人也相對沉默,包括戈爾恰科夫本人,都只是應付式的回應一些來向他問候的朋友和其他人物,不做深談。

    一批黑髮黑眼的軍官,更是悄然坐在角落中飲酒攀談。

    女沙皇卻偏偏不讓他們躲清閒,邁著輕快的步伐,提著裙裾,躲閃著人群向他們走來。

    沙皇到了哪裡,人群的目光就跟到哪裡。

    “你們不跳舞嗎?來吧,年輕人,來見識一下俄羅斯姑娘的熱情!”

    說著女沙皇向趙讓伸出手去,邀請他跳一支舞。

    趙讓勉強了笑了笑,接受了邀請,倆人站在一起並不太匹配,女沙皇的個頭甚至比趙讓還高半個頭,不過趙讓生的相當俊秀,很難讓人把他跟征戰沙場的軍人聯繫起來,只有他身上的軍裝,在標識著身份。

    “這是一座舞台,你們是重要的角色,怎麼能不上台呢?”

    舞池中隨著音樂,女沙皇翩翩起舞,並且在跟趙讓說著話。

    趙讓回答:“此時宴飲不太適合。”

    女沙皇道:“為什麼?”

    趙讓嘆道:“士兵在戰死疆場,我們在後方歡宴,要是放在中國,是要被彈劾的。”

    女沙皇道:“這就是俄國。對我們來說,這裡就是我們的戰場。表現的好壞,並不比戰場上的廝殺作用更小。你跟我跳舞,在別人看來,就是俄國跟烏拉爾王國的聯合!”

    趙讓道:“那國王來了豈不是更好。”

    女沙皇嘆道:“他如果肯來,會少很多麻煩,但也會多許多其他的麻煩。好了,我們該結束了。如果有人跟你交談,大可不必迴避,不用擔心情報洩密,任何洩密都是在增加我們的籌碼。”

    趙讓道:“是的,陛下。”

    趙讓又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他還是不習慣在這個時候進行社交活動,他放不下前線的軍隊。動員起來的百萬烏拉爾軍,現在已經有五十萬去了基輔,傳回來的消息並不樂觀,傷亡大是一方面,關鍵是在戰鬥中,出現了很多問題。他們的軍官水平太差,而現在的戰爭,又不同於以前,不止中下層軍官缺乏經驗,他們這些高級軍官更缺乏經驗,說不好聽點,他們都只有紙上談兵的能力。

    俄國的報紙已經在嘲笑烏拉爾軍的戰鬥力了,激進的俄國報紙甚至開始諷刺十年前的戰爭,中國人完全是憑藉僥倖,認為是俄軍的補給出了問題,才讓中國軍隊完成了大迂迴,沒想到烏拉爾軍的表現,讓中國軍隊的榮譽都受到了玷污。

    這讓趙讓感到,哪怕他們再怎麼表現的遵從女王的命令,俄國人也不認可他們,將他們看作中國人。

    前線作戰不利,嚴重影響了他的心情,說戰士在前線苦戰,他們在後方享樂不合適,只是一個中托詞。

    女王判斷的果然沒錯,真的就有各種人物藉機走向他們,開始從他們口中套取情報。

    “您好,很抱歉,您會說俄語,或者德語嗎?”

    一個穿著碎花長裙的妙齡女子走了過來。

    趙讓點點頭:“我懂一些俄語。不過不太熟。您可以說法語嗎?”

    女孩驚訝道:“您竟然懂法語!好的,我叫伊凡娜,我哥哥叫伊凡費奧多羅維奇巴布科夫。他在黑海集團軍服役。我能跟您說幾句話嗎?”

    趙讓點頭:“當然!”

    伊凡娜憂心道:“我好久沒收到哥哥的信了,您覺得他會有意外嗎?”

    趙讓安慰她道:“戰場上這種事情很常見,您不需要擔心。您哥哥應該是一個軍官吧?”

    伊凡娜點頭,顯得很驕傲:“我哥哥是一個參謀。”

    趙讓點了點頭:“那應該沒什麼危險,據我所知,黑海方向一直沒有爆發大戰。”

    伊凡娜手扶胸口:“謝謝您,我這就放心了。”

    趙讓笑道: “不客氣!”

    伊凡娜又問道:“冒昧的問您一句,烏拉爾還會派更多的兵來嗎?”

    趙讓搖搖頭:“這個我並不知情。不過目前的戰局,並不是兵力多寡的問題。我們的新兵太多了 他們還需要學習戰鬥。”

    伊凡娜點頭:“您的是意思是不需要增加更多軍隊,對嗎。這意味著貴國還有能力增加兵力!”

    趙讓搖頭:“我可沒這麼說。不過如果有必要的話,是可以的。”

    伊凡娜又問:“我聽人說,中國有可能會參戰,因為烏拉爾王國的關係,是不是真的?”

    趙讓繼續搖頭:“抱歉,我並不知情。”

    伊凡娜覺得自己問的多了,悄悄給趙讓塞了一張紙條。

    “您會給我寫信的對嗎?”

    她小聲說完,悄悄的走開。

    一張寫著地址的紙條,僅僅是讓他寫信,還是無聲的邀請?

    “嘿,動心了?”

    旁邊有人打趣道。

    “我說是,你信嗎?”

    趙讓反問道。

    “俄國妞,可以試試!”

    有人慫恿他。

    趙讓搖搖頭,偷偷將紙條裝進了口袋。

    之後又有一些過來搭訕的人物,都沒給趙讓留下什麼太深刻的印象,他還應邀跟某個貴族婦女跳了一曲,同樣沒留下什麼深刻印象,除了對方身上濃厚的體味。

    曲終人散,趙讓並沒有來得及休息,被女王招進了皇宮,要召開一次軍事會議。

    “我們需要貴軍配合,在西德維納河一帶,進行一次大型會戰。”

    由戈爾恰科夫介紹了一下北線的戰況後,向趙讓提出了要求。

    趙讓點點頭:“需要調動多少兵力?”

    戈爾恰科夫道:“五十萬人!”

    趙讓搖頭:“這不可能。我們已經在基輔部署了五十萬人,莫斯科不可能不設防。”

    烏拉爾軍總計一百萬,留守在莫斯科的總共才五十萬人。

    戈爾恰科夫道:“不需要留守莫斯科的駐軍,我需要你從基輔把軍隊撤出來。讓莫斯科的駐軍去接防。普軍的戰鬥力普遍強於奧軍,相信你們在基輔見識過奧軍的戰鬥力了。所以我們只要精銳!”

    趙讓看向女王:“要從莫斯科抽調駐軍去基輔嗎?”

    女王點點頭:“抽調三十萬還是可以的。莫斯科並不需要防衛。”

    趙讓嘆道:“可是我們的軍隊,目前還算不上精銳。我們在基輔打的並不好,奧軍的戰鬥力確實很強,普軍如果更強的話,我怕應付不了。”

    基輔的戰鬥,對趙讓的信心打擊很大。

    葉爾莫洛夫開口說道:“你們只是缺乏經驗,你們的士兵訓練很好。過去是作為後備部隊的,軍官配屬不足。我看過你們在基輔的戰鬥記錄,已經非常不錯了。他們至少成功守住了基輔,建立了防線。”

    趙讓不以為功道:“我們傷亡了兩萬人,現在依然只能被動的防守,防線錯漏百出。能否守住基輔,也沒有絕對的信心。”

    葉爾莫洛夫道:“我跟你們一起行動。我們會考慮你們的特殊情況,不會要求他們主動進攻,你們能否接替我們的陣地,由我軍進行一次機動迂迴。”

    趙讓想了想道:“如果女王下令的話,我們會服從命令!”

    女王點點頭,葉爾莫洛夫繼續說。

    “奧軍和普軍現在已經脫節。普軍在北線,從涅曼河到西德維納河之間佈防,奧軍主力已經推進到基輔方向,普奧兩軍現在被波列西耶沼澤阻隔。我們計劃從維爾諾與明斯克之間,切入將普軍分割。動用機動兵力在五十萬人,所以需要有人接防我們留下的防線。”

    趙讓點點頭:“所以需要我們在基輔的兵力。請恕我直言,為什麼你們不動用海軍呢,俄國海軍一直在波羅的海佔優勢。”

    葉爾莫洛夫點頭道:“是的,我們的海軍一直壓制著普魯士海軍,但之前一直沒有進攻的機會,這次我們會動用海軍。普軍的戰線已經拖的太長,他們會對他們後方,在維斯瓦河口進行一次登陸作戰,目的是威脅格但斯克但澤!”

    戈爾恰科夫補充道:“主要還是在陸地方面,我們計劃將普軍驅逐出涅曼河以東地區,將梅梅爾到波列西耶一帶,再次納入我們的統治!”
mk2258 發表於 2018-5-15 21:23
第四百八十六節貌合神離





    “陛下。恕我直言,二十萬兵力駐守莫斯科實在是太單薄了一些。”

    軍事會議結束後,趙讓留下跟女王單獨溝通。

    女沙皇嘆道:“你以為我不知道嗎,可如果不從莫斯科抽調兵力,就得從黑海方向抽調,將幾十萬軍隊調回基輔,距離莫斯科太近了。康斯坦丁大公現在在指揮這只軍隊,你明白嗎?”

    趙讓點點頭,還是政治問題,康斯坦丁是亞歷山大的弟弟,將他的軍隊調回基輔,從這裡到莫斯科有鐵路相通,確實很難讓人放心。這麼看,女王還是不信任俄國軍隊。

    女沙皇又道:“你有信心打贏這一仗嗎,這一仗對我很重要!”

    女沙皇殷切的眼神下,趙讓不忍說假話。

    “回禀陛下。我無法保證,我只能保證我軍會堅守到最後。此戰是否成功,主要還是看俄軍主力能否完成進攻作戰,我軍只是配合。”

    女沙皇點點頭,有些哀傷,烏拉爾的軍隊發動政變是足夠了,但大型會戰的經驗太過缺乏。

    “陛下大可不必擔心,戈爾恰科夫將軍既然決定發動反擊,必然有必勝的信心。他是一個沉穩的老將軍,您可以放心!”

    女沙皇嘆道:“我不是不放心他,我是希望我們烏拉爾的軍隊能獲取一些勝利。”

    趙讓頗為慚愧,他率領的軍隊,不足之處實在是太多了。

    女沙皇反而安慰他道:“沒關係。新兵總是需要時間成長的,這我能理解。不用著急,我們有的是時間。”

    戈爾恰科夫沒有在莫斯科多逗留,他在前線有重要的事情要做,這一次來莫斯科,只是一個政治表態,代表軍隊和新沙皇的和解。但是否真的和解了,他其實代表不來。軍隊中的主要軍官,依然有很大比例的貴族,哪怕貴族議院已經向女沙皇效忠,但軍隊中依然有相當多的貴族無法接受。

    不過軍隊的混亂暫時結束了,逃亡情況已經制止,莫斯科的權力變動已經完成,現在所有人都知道他們有了一個唯一的沙皇,思想上的混亂期已經過去。但戰鬥力能保持多少,戈爾恰科夫還是不太放心。

    用這樣的軍隊,跟普軍進行決戰,還有些冒險。但他沒有時間等待,必須將普軍擊退,俄軍不具備兩線作戰的條件。相比奧地利,普魯士的戰線太長,他們的國土地形就是如此,海軍一旦出現在維斯瓦河,前線又被擊退的話,普魯士妥協的可能性極大。

    葉爾莫洛夫就輕鬆很多,他留在莫斯科幫助趙讓一起進行軍事調動,提供了許多有用的建議。

    莫斯科駐軍也是以新兵居多,而且有三十萬都是俄國籍士兵,在基輔前線的,反而主要是中國士兵,相比俄國軍隊,女沙皇更信任中國士兵,相比中國士兵,女沙皇又更信任烏拉爾的俄國籍士兵。

    軍隊的大規模調動,很容易給敵人以可乘之機,好在付出很大犧牲之後,基輔的中國軍隊已經學會瞭如何作戰,至少在防禦作戰上,他們已經迅速成熟了起來。他們修築的防禦工事越來越完備,老兵撤出,新兵接防,依然頑強的擋住了奧軍的攻勢。

    大量軍隊經過莫斯科中轉之後,迅速開進裡加,有鐵路直通裡加這個港口,極大的方便了軍事調動。

    在這場戰爭中,一個很重要的特徵就是,雙方都大規模利用了火車的快速運輸能力。

    之前是奧地利人的內線機動,現在俄國複製了這個戰術。

    西德維納河的兵力不斷增強,普魯士也發現了這一點,他們試探性的進攻都被打退。

    戈爾恰科夫在西德維納河的防禦工事也相當完備,不是輕易能夠突破的。

    波蘭是一個轉折,俄軍在波蘭作戰,距離後方太遠,普軍跨過波蘭,距離後方同樣太遠,雙方誰跨越這個距離,都會受到後勤補給的影響,戰鬥力大大減弱。

    而且俄軍損失巨大,普魯士不可能沒有損失,他們的傷亡也很大,畢竟之前雙方進行的都是高傷亡的消耗戰。跟俄國相比,普魯士畢竟只是一個小國。人口一千八百萬對人口五千萬國家的戰爭,儘管他們的動員能力更強,但也只是相對。

    當戰線拉長到了西德維納河之後,普魯士已經無法在前線保持兵力優勢。不但運輸是個問題,生產同樣有很大的問題,英國已經真正開始保持中立,即不向俄國提供軍火,也不向普魯士提供軍火,普魯士只能依靠自己尚不成熟的軍事工業,來支撐這場戰鬥。

    戰爭打到這裡,其實普魯士人已經明白,他們沒有更大的機會了,俄國內政問題基本解決,在戰場上就很難占到便宜。普魯士一直在等待奧軍的戰局,希望奧地利能夠攻下基輔,然後兩國開始跟俄國進行談判。至於普魯士,該到手的土地都已經到手了,向前攻擊,又無法殲滅俄軍重病集團,只是無謂的傷亡罷了。

    在這種情況下,俄軍竟然發起了反擊。

    普軍在第一線的兵力,只有四十萬,俄軍投入進攻的兵力高達五十萬人。在雙方戰鬥力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四分之一的病例差距,是很難通過戰術彌補的,況且普軍的戰術也不高明。在指揮超過三四十萬軍隊的情況下,普軍的指揮系統也只能做到中規中矩,無法進行大規模機動,這就注定這又是一次拉鋸為主的戰鬥。

    於是普軍被迫不斷撤退。

    普魯士國王頗為後悔,要是在俄國政變明朗之前,聽取俾斯麥的建議,現在或許普魯士已經得到了整個波蘭,然後撤出了戰鬥。

    這場超越普魯士極限的戰爭,對普魯士的消耗極大,尚未統一的普魯士,他們在歐洲的地位只能排第四,這是綜合國力的體現,從生產能力上來看,普魯士創造的財富只有整個歐洲的4,英國高達70,奧地利和俄國各佔7,法國排第二,佔百分之12,俄國接近普魯士的兩倍。

    失去英國財政支持的情況下,普魯士是真的打不起這種長期戰爭的。

    至於一直耿耿於懷的芬蘭,普魯士國王也死心了,就好像俾斯麥分析的那樣,普魯士就是佔據了波蘭,也沒有守住的能力。因為俄國海軍終於進行了大規模行動,他們在維斯瓦河口登陸,向但澤發動了一次遠距離突襲,儘管沒能攻占但澤這個重要的東普魯士港口,可卻讓普魯士對增援涅瓦河前線有心無力。

    普魯士國王見到形勢逆轉,迅速召見俾斯麥,希望還能有轉圜的餘地。

    俾斯麥直言不諱:“陛下,最有利的時機已經失去了。即便現在議和,也很難得到俄國的感激。據可靠情報,烏拉爾軍隊出現在了西德維納河戰場,他們雖然沒有發起進攻。但他們的兵力,他們的財政支持,都讓俄國的情況大大改觀。”

    國王沒有耐心聽取俾斯麥的演說,他只關心:“我們還能得到波蘭嗎?”

    俾斯麥道:“很難。但如果陛下肯派我前去莫斯科,並且委託我全權負責談判事宜,也許能得到波蘭。但我們顯然無法等待奧地利友軍在基輔取得勝利了!”

    國王道:“那我們只能祝他們好運了。”

    就這樣俾斯麥通過秘密渠道,提出了跟沙皇進行直接談判的要求,沙皇同意了。

    俾斯麥秘密趕往莫斯科。

    倆人在大宮殿會面,俾斯麥直言不諱的表示要得到整個波蘭,作為普軍停戰的要求。

    此時波列西耶戰役還在激烈的進行,在俄軍不顧傷亡的猛攻下,普魯士率領的北德意志聯軍節節敗退,他們還必須防備維斯瓦河的安全,對前線的增援有心無力。另外,既然俄軍可以在維斯瓦河登陸,他們就有能力威脅梅梅爾等所有東普魯士的港口。這進一步分散了普魯士的兵力。

    戰場上的優勢,向來是談判桌上的籌碼。

    女沙皇跟俾斯麥進行了激烈的討價還價之後,以普軍即可撤回涅曼河以西作為條件,達成了協議。

    雙方國界,就以涅曼河為界,從波列西耶沼澤,到涅曼河出海口的梅梅爾都是普魯士領土。俄國控制涅曼河以東地區,基本保住了後世的白俄羅斯、和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等領土。

    俾斯麥帶著一份成功的外交條約回到了柏林,國王嘆息一聲,在個人榮譽,國家名譽和利益之間,選擇了後者,簽署了這份條約,同時統治盟友奧地利,表示普魯士已經無力繼續戰鬥,只能接受跟俄國停戰的現實,無法繼續跟奧地利並肩作戰。

    奧地利對這個突如其來的背叛,感到非常憤怒,可此時他們別無選擇。他們也只能選擇跟俄國進行和談,否則等待他們的,將是俄軍主力的進攻。

    同樣奧地利跟俄國的談判,也沒有通知他們的盟友奧斯曼帝國。

    此時女沙皇需要休養生息,穩固自己的權力,早就不想跟奧地利繼續打下去了。

    於是她做出了進一步讓步,將包括半個波列西耶的普里皮亞季河以南地區,一直到到波多爾高地和第聶伯河沿岸高地以北,第聶伯河以西的整個西北烏克蘭割讓給了奧地利帝國。但奧地利需要將他們佔領的敖德薩周邊地區,整個第聶伯河沿岸高地和波多爾高地以南的黑海沿岸地區歸還俄國。

    顯然相比信仰天主教的西烏克蘭地區,黑海出海口一帶的敖德薩地區對俄國的重要性更大。

    奧地利也心滿意足的得到了一份優厚的領土條約,他們的國土面積增加了三分之一,而且是富饒的烏克蘭黑土地。

    但奧地利此時還沒有發現,因為跟普魯士先後單獨跟俄國媾和,俾斯麥給兩國之間,埋下了一顆危險的定時炸彈。
mk2258 發表於 2018-5-15 21:23
第四百八十七節意想不到的輸家





    就像普魯士通知奧地利他們退出戰爭,讓奧地利感到莫名的憤怒一樣,當奧地利通知奧斯曼帝國他們也退出了戰爭時,奧斯曼帝國哭的心思都有了。

    明明說好的不單獨媾和,國家信用呢,君主名譽呢,臉都不要了嗎?

    現在怎麼辦?讓奧斯曼帝國單獨面對有烏拉爾那個軍事化王國相助的俄羅斯帝國?

    奧斯曼蘇丹在皇宮中大發雷霆,痛斥歐洲人都不可信,都是沒有榮譽感的奴隸,之後冷靜下來,也趕緊去議和吧。

    讓奧斯曼帝國欲哭無淚的是,女沙皇突然強硬起來,不但不願意將部分奧斯曼帝國占領的土地割讓給奧斯曼帝國,而且要求奧斯曼帝國迅速將克里米亞半島歸還俄國,否則就繼續進行戰爭。

    其實奧斯曼帝國占領的土地位置也實在是不好,他們控制的恰好是敖德薩周邊地區,俄國是不可能放棄這裡的。另外普奧退出戰爭後,讓俄國已經不把奧斯曼帝國放在眼裡,女沙皇就是再不想打仗,她也想用奧斯曼帝國這個宿敵來立立威!

    俄軍主力大量南下,黑海集團軍的兵力不斷增強,從之前的七十万迅速增加到一百萬,接著增加到一百二十萬,已經遠遠超出了奧斯曼軍隊。

    奧斯曼帝國繼續讓步,他們可以不要求俄國領土,將雙領土恢復到戰前的狀態,奧斯曼控制克里米亞半島,把佔領下的敖德薩歸還俄國。但俄國依然拒絕,七十万奧斯曼軍隊已經是甕中之鱉,奧地利軍隊撤退之後,俄軍利用他們撤退後的空間,已經從海路進行了一次大規模調動。

    向敖德薩以西,奧地利軍隊留下的空當中運送了大量軍隊,現在奧斯曼軍隊成了孤軍。往西後撤,是數十萬俄軍,突破俄軍阻截才能進入奧地利領土,此時奧地利人是否還會允許他們通過自己的領土,都還不一定呢,因此俄國依靠制海權,不但讓奧斯曼軍隊孤立無援,連後勤補給都無從保證。

    七十万奧斯曼軍隊就這樣被包圍。

    在克里米亞半島上,俄軍也大規模登陸,再次包圍了塞瓦斯托波爾要塞。

    明明是跟普奧兩個好朋友做了一次合夥生意,結果這兩個兄弟都賺的盆滿缽滿,到了奧斯曼帝國這裡,卻要面對輸光當淨的局面,他們實在是難以接受這個結果。對普奧兩國進行外交抗議,要求他們繼續履行同盟義務,繼續對俄國作戰,或者向俄國施壓。

    奧地利只答應斡旋,說服俄國接受讓七十万奧軍撤回國內,至於能否結束戰爭,奧地利表示他們無能為力,對擅自媾和的事情,兩國絕口不提,只表示他們無力再戰。

    奧斯曼只能求助於英國,他們卻不知道,事情之所以發展到現在這種情況,英國人在其中沒少出力。至少普魯士跟俄國的邊界劃分,就是英國之前提出的方案,兩國媾和之後,英國沒有提出任何異議。

    目前的狀態,就是英國想要的狀態,打了一仗,誰也沒把誰怎麼辦,歐洲繼續大陸平衡,俄國依然保持一定的力量,往東可以阻擋中國人西進,往西可以限制普奧雙雄,歐洲大陸上,沒有一個霸主,多好!

    因為普奧和俄國的媾和,儘管不是英國直接斡旋的結果,但符合英國的外交利益,所以英國並不打算干涉。

    奧斯曼帝國最大的戰略錯誤是,明明已經衰落成了一隻金絲貓,卻還以為自己是金毛獅王,還義無反顧的加入到大國競爭中。當然,奧斯曼帝國之前在接受普奧拉攏的時候,也有尋求戰略安全的考慮,跟兩大國結盟,共同對抗俄國,有可能改善他們的戰略安全環境。

    可這種同盟體系構築的集體安全,他只對大國有效,小國的安全體系,往往是尋求在大國之間尋求平衡,比如李鴻章謀求的以夷制夷。一戰中中國也是戰勝國,但並不會取得比中立更多的利益。

    在三國向俄國宣戰之初,絕對不會有人想到奧斯曼帝國會成為唯一一個輸家,當時所有人都只能想到,要么俄國勝利,三方同盟全部是輸家,或者俄國失敗,三方同盟全部都是贏家,誰也不可能想到,三方同盟跟俄國打了一個旗鼓相當後,兩家成了贏家,奧斯曼帝國成了唯一的輸家。

    陷入包圍後的奧斯曼帝國孤軍,陷入了恐慌狀態,已經打了兩年的俄軍,也不急於一時之間結束戰鬥,已經付出了太多犧牲的他們,決定圍困奧斯曼軍隊,不斷壓縮防線,不給對方活動的空間,但並不發動傷亡巨大的正面進攻。

    海路上切斷通往敖德薩的商船,讓奧斯曼軍隊連一粒糧食都得不到。

    對克里米亞半島同樣如此。

    奧斯曼帝國的哭求還是有點作用的,英國開始介入斡旋,奧斯曼帝國如果其實萬人被圍殲,勢必元氣大傷,小亞細亞半島的戰略失衡,也是一件麻煩的事情。

    沙皇堅決不讓步,表示除非奧斯曼帝國將克里米亞半島歸還俄國,否則絕不結束戰爭。

    女沙皇此時陷入了當年亞歷山大二世的困局,那就是如果不以軍事勝利為自己贏得威望,如何得到民眾的支持,當年亞歷山大二世,趁著普奧兩國陷入革命的處境,無法放棄唾手可得的戰果,現在女沙皇也無法在已經對奧斯曼軍隊完成戰略包圍的情況下放對方一馬,因為這不但會失去民眾的新任,最關鍵的是,她會讓本就對她不太支持的軍隊更加反對她。

    當年亞歷山大二世攫取普奧領土,讓俄國跟普奧的矛盾不可化解,引起了這次戰爭,這次女沙皇的態度,又讓英國再一次開始打壓俄國。

    英國人試圖拉攏普奧一起施壓,但這次戰爭中一直十分克制的中國,終於有所行動。

    中國並沒有明確表態,這些年為了防止歐洲整體對抗中國,中國一直公開表達對歐洲問題不介入的態度,這次雖然沒有表態,但中國皇太子卻對女沙皇執政的俄國,進行了一次高調訪問。
mk2258 發表於 2018-5-15 21:24
第四百八十八節中國西進大戰略





    表面上,女沙皇是通過姻親關係,促成這次訪問的,因為中國皇太子可是她的公爹。

    公媳倆進行了友好的會談,公爹送來了大禮,俄國最緊迫的財政支持。

    會談結束之後,雙方高調宣布,中國將為俄國提供一筆1000萬兩黃金的融資,俄國宣布開放國內投資市場,歡迎外國投資,不僅是中國的資本,西方資本同樣歡迎。

    這筆融資,將讓俄國能夠繼續戰鬥下去。

    中國人的變相支持,讓俄國國內士氣大振,本就對奧斯曼帝國擁有心理優勢,現在就更有底氣了,軍隊高層對女沙皇的態度開始改變,畢竟能得到中國這樣的大國支持,這是一個重要的政績,他們首次開始正面看待女王的家庭背景。

    中國的態度,足以引起普奧的警惕,他們剛剛經歷了一場跟俄國極為慘烈的戰鬥,英國拉攏他們希望繼續施壓,他們是有猶豫的,奧斯曼帝國的利益他們不關心,他們擔心的是,俄國徹底擊退了奧斯曼帝國後,在黑海方向上,奧地利將獨自面對俄國的威脅,當然奧地利並不把中國視作威脅,因為那他恐怖了,不願意直視。普魯士則開始擔心,俄國解決了南線的威脅之後,是否會將目光重新鎖定在波蘭方向。

    中國的表態讓他們瞬間冷靜下來,一旦得到中國的支持,俄國的戰鬥能力將大大加強,繼續跟俄國苦戰,他們沒有任何好處。而且一旦引來中國參戰,打了兩年惡戰的普奧兩國,是不可能取勝的,就算英國參戰,也沒有任何勝算。

    至於中國是不是會參戰,這是有可能的,當年中國武裝調停克里米亞戰爭,奧地利等國接受協議,英國和奧斯曼帝國不肯接受,最後中國不惜參戰,他們是可以為了俄國打仗的,當然削弱俄國最狠的同樣是他們。

    另外俾斯麥給普奧之間埋下的炸彈開始起作用了。

    由於普魯士跟沙皇之間簽訂的協議是,俄國將戰前俄國控制的波蘭割讓給普魯士,但戰前俄國控制的波蘭,可是包括奧屬波蘭的,利沃夫、克拉科夫、盧布林等地都屬於俄國控制的波蘭。

    如果僅僅是字面爭議還好辦,關鍵是之前由於拉德茨基南下支援毛奇,導致俄國圍魏救趙,將奧屬波蘭又佔領了。最後普奧聯軍從北線發動大反攻的時候,奧地利確實收復了部分奧屬波蘭,可普魯士也佔領了一部分奧屬波蘭,結果是奧地利攻擊方向主要在基輔方向,他們控制了利沃夫,而普魯士卻攻占了克拉科夫和盧布林。

    相比奧地利從俄國手里奪取的土地,失去的這兩塊土地面積連一半都不到,可問題是,這裡是五十年前的1795年奧地利人就瓜分所得的波蘭領土,半個世紀的經營,讓奧地利在這裡擁有大量的利益,許多奧地利貴族在這裡擁有土地,許多奧地利資本家在這裡擁有投資,而且這裡生活著大量的奧地利德意志人。

    俾斯麥通過報紙大肆炒作領土爭端,他不急於讓普魯士跟奧地利馬上開戰,剛剛結束一場戰爭,兩國都無力開戰,俾斯麥是藉助輿論,來給普魯士國王施壓,讓國王在輿論壓力下無法對奧地利做出讓步,那麼兩國間的領土爭端就會一直存在。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引發一場戰爭,在那場戰爭中,普魯士將把奧地利驅逐出德意志聯邦,讓普魯士成為德意志地區唯一的領袖,從而為統一德意志做好最重要的一步準備。

    英國發現,普奧兩國內部分歧已經嚴重到無法共同對敵,德意志地區的大邦國無法團結一致,俄國正在進行戰爭,並且在戰爭中受到了巨大的損傷,割讓的領土上,擁有超過兩千萬人口,可謂元氣大傷。

    俄國不可能阻擋,反而成為引中國西進的重要力量,德意志大國內部紛爭,且同樣受到嚴重的損傷,不可能阻擋這股西進的力量,法國人一直盯著英國看,跟英國在西地中海上齟齬不斷。如今執政的法國王室拿破崙家族,跟中國的關係十分特殊,他們更不可能站出來阻擋中國人了。

    英國突然發現,此時是歐洲勢力最鬆散,阻擋中國西進的力量最薄弱的時候。

    這樣一場俄國跟德意志的大戰,幾乎將所有能夠阻擋中國西進的力量,都削弱了。

    中國人會利用這個機會嗎?

    怎麼可能不會!

    不會的話,皇太子去俄國干什麼,真的是去幫自己的兒媳婦?

    給俄國貸款,讓俄國戰爭,目的只有一個,讓他們打擊奧斯曼帝國。

    奧斯曼帝國在外交上始終犯各種錯誤,他們作為一個已經日薄西山的老大帝國,卻總把自己的位置擺在限制黑海大國進出地中海,或者地中海大國進出黑海的鎖鑰位置上,充當讓人有敲打衝動的攔路虎。

    俄國要衝破黑海封鎖,奧斯曼帝國會跳出來,英法會幫他,中國要衝破這個枷鎖,英國還是會跳出來,法國未必會幫忙,但奧地利這些年一直態度模棱兩可,加上一個敵意十足的俄國,讓中國始終不願意硬性闖關。

    但現在嗎,俄國不會阻擋中國,奧地利無力阻擋中國,奧斯曼這個攔阻索現在脆弱的似乎隨便戳一手指頭都會破碎,這種好機會如果還不知利用,不敢利用的話,中國的外交官都可以去死了。

    擺在中國面前,唯一有阻擋能力的就是英國。

    跟英國開戰,中國當然不怕,如今已經不是周瑯早期受制於皇家海軍的時候了。

    不過目前的戰略,是突破黑海封鎖,是進入地中海,跟中國在東地中海的勢力連為一體,而不是正面跟英國決戰。

    所以能不打而達到目的,當然是最好的選擇。

    大帝國總有扶持代理人的傾向,不知不覺間中國已經成長到了乾涉俄國這樣的大國的內政,都不需要親自上陣,用一個附屬國性質的烏拉爾王國就能解決問題,那麼衝破黑海枷鎖這樣的小事,似乎也不需要赤膊上陣,除非英國願意赤膊上陣,中國才會站出來應戰。

    至於中國在黑海地區嗎,當然也不缺乏代理人,最佳狗腿子,自然非中國王子執政的希臘王國莫屬!
mk2258 發表於 2018-5-15 21:24
第四百八十九節希臘王國的現狀





    從奧希戰爭之後,希臘避免了每一次大國戰爭,一直埋頭髮展。

    反而在多次黑海地區的大國戰爭中,希臘都享受到了最豐厚的戰爭紅利。

    奧希戰爭結束,已經過去了十五年,這十五年是和平的十五年,其中經歷過中國和英俄之間爆發的長達四年的哈薩克戰爭,這四年給希臘帶來了工業革命。

    戰爭期間,希臘借助跟各方的特殊關係,壟斷黑海地區的糧食貿易,航運業和造船業的投資連年增長,戰爭後已經成為東地中海地區第一大貿易大國,擁有的商船隊數量已經超過中國歐洲公司在這一帶的商船數量。

    同時利用特殊的地理位置,棉毛紡織工業繼續飛速增長,戰爭期間他們的機械工業甚至參與了軍火生產。戰爭後,希臘已經成為這一帶工業實力最強的國家之一,在棉毛紡織工業上,可以跟奧地利一較高下,總量上有所不如,但出口上卻能分庭抗禮,甚至超過奧地利。

    發了四年戰爭財,也讓希臘的財政狀況大大改善,之前常年背負上千萬英鎊的巨額債務,戰後下降到了五百萬,降低了七百多萬英鎊,這對一個小國來說,真是難得的機遇,沒有這次戰爭,希臘還要在財政危機中至少苦熬十年,失去的時間成本,二十年都彌補不回來。

    戰後希臘的經濟在戰爭期間建立的基礎上,繼續向前發展,雖然利潤率沒有戰爭期間那麼高,但工業的持久性盈利,顯得更加良性和可持續。

    戰後也經歷過一次經濟危機,過度膨脹的棉紡織工業在戰後英國產品的衝擊下,又一次大的波動,但大浪淘沙之後,大量技術落後的,管理落後的工廠被淘汰,希臘工業的技術水平有所提高。

    之後席捲歐洲的資產階級革命,希臘受到了一定的衝擊,但強權國王在雅典省保持了穩定,作為希臘最大工業中心的雅典,反而在歐洲社會受到衝擊的時候,從奧地利人手裡搶走了大量黑海市場。

    希臘工業革命迎來了第二次高漲期,這次高漲持續了三年,尚未衰落,三國聯盟就向俄國宣戰了。

    這又是一次難得的戰爭財,希臘繼續在轉口貿易,但以黑海地區為主要市場的棉毛紡織工業受到了戰爭的衝擊,遭遇了寒冬。原本依托鐵路,造船,紡織工業形成的機械工業,戰爭中轉入軍火生產,軍火出口上大有斬獲,希臘總體上依然賺取了超額利潤。

    甚至在戰爭中,希臘開始對外輸出資本,持有奧地利在黑海金融市場上發行的大量債券。這次戰爭之後,希臘還清了所有的外債,政府只保持了三百萬英鎊債務,但都是在希臘市場上借的內債,向國外支付利息的時代結束了。

    十五年中,至少有十年都遇到了發展良機,希臘抓住了三次工業革命的高漲時機,讓工業革命大大重塑了希臘社會。

    工業革命除了帶來資本的積累,技術的發展,同時會帶來人口的集聚。

    人口的增長,才是國力增長的基礎。

    希臘利用區位優勢,發展工業,只要依靠吸引外來勞動力。

    希臘是一個小國,希臘民族卻不是一個絕對的小民族,在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民族劃分中,希臘民族是一個人口超過千萬的大民族,僅次於突厥族,是奧斯曼帝國第二大民族。

    利用了這個政治劃分,周成功大張民族大旗,將希臘塑造成希臘民族祖國的國家概念,一直爭取希臘民族的認同,藉機吸引希臘移民。

    希臘剛剛獨立的時候,只有八十萬人口,周成功成為國王后的五年內,發展到了一百萬人口,不過這時候主要依靠的是奧斯曼帝國因為希臘獨立,對境內希臘民族的打壓和排擠。

    奧希戰爭之後,希臘得到了愛琴海上的眾多島嶼,同時得到了馬其頓南部,伊庇魯斯北部,人口增長到了一百五十萬人。

    之後十五年,希臘進入了穩定時期,同時開始了工業革命,這時候吸引人口主要就是靠著工業革命帶來的工作機會,大量奧斯曼帝國境內的底層希臘人受到工作機會的吸引,紛紛移民希臘。

    不但有小亞細亞地區的正宗希臘人,還有說希臘語的羅馬尼亞人,保加利亞人和阿爾巴尼亞人等泛希臘民族移民。

    十五年間,湧入希臘的海外移民高達八十萬人,幾乎相當於獨立之初的希臘人口。移民不但帶來了勞動力,還有一些移民帶來了資本。希臘僑民雖然主要在黑海沿岸和巴爾乾地區,但在意大利、法國和西班牙也有為數不少的希臘僑民社區,比如希臘女王康妮就是來自北意大利的希臘名門家族。

    僑民還帶來了不同的文化,文化差異巨大,甚至是跨宗教的。因為奧斯曼帝國的統治,大量保加利亞人、阿爾巴尼亞人、羅馬尼亞人都皈依了回教,就連希臘半島上的民族,也有大量的回教徒,還有一些不說希臘語,但信仰東正教的人群,他們也有希臘文化認同。這些人都被登記為希臘人,移民進入希臘的工業區,主要是雅典和周邊海港地區,在這裡形成了一種以過去雅典方言為基礎的新語言,開始被稱作都市希臘語。

    不同文化帶來的不利一面是衝突加劇,都市區十分混亂,治安環境很差,有利的方面是社會活力增加。不同思想的碰撞,讓希臘短時間內爆發出一種文化繁盛的景象,大量和藝術作品湧現出來。

    移民和本土人口的自然繁衍,讓希臘人口增長了一倍,達到了三百萬人,而且移民造成的人口增長,往往年齡結構非常有利,以青壯年勞動力為主。工業移民主要聚集在城市,城市化率提高,大規模聚集的人群,又催生了繁榮的市場。

    大城市的聚集效應,首先在雅典周邊出現,不但海外移民主要集中在雅典周邊地區,希臘國內農業區的人口也在向這裡轉移,雅典省聚集了希臘超過一半的人口,形成了一個一百五十多萬人口的都市區。

    政治上,周成功雖然在英國接受教育,但他是被迫去英國的,他很不喜歡英國的議會制度,他堅持雅典省不設議會。奧希戰爭之後,他通過清洗地方實力派,大大加強了王權,推動希臘通過了一項法案,雅典省成為國王直屬領地,效仿的是中國的直隸省。

    國王在雅典省擁有絕對的權威,一開始自由派對此大家貶損,認為這是東方式的**,後來民眾漸漸開始發現,雅典省確實需要一個權威政府,因為這裡實在是太亂了,各種不同文化背景,民族出身和宗教信仰的人群匯聚在一起,一個效率底下的議會制政府,根本就無法處理層出不窮的矛盾。

    因此在幾年之後,雅典省的民眾自己就先不反對了,加上這時候雅典省的民眾,其實外來人口的比例已經開始超過本地人口,始終無法形成一個固定的本土派,就更缺乏議會制的基礎了。

    雅典省就是在這種,以一個權威政府為核心,帶著混亂卻平衡,矛盾卻凝聚的特徵,快速發展起來。治安環境始終不好,但卻沒有大的動亂,矛盾衝突始終存在,但卻沒有走向分裂。

    除了將雅典省作為直屬領地,並且這裡形成了一個以雅典為核心,周邊港口為衛星城市的城市群,讓國王直接控制了希臘一半的人口外,國外在希臘其他地區的權力也很大。

    通過科舉制度,各地的行政機構官員,都是國王親自委派的,這些行政官員,跟當地的議會形成了權力的製衡,國王至少對地方有一半的影響力,在大多數地方,由於當年對地方實力派的徹底清洗,議會也缺乏對抗王權的力量,基本上國王是掌控了地方的,只有一個地方例外,那就是伯羅奔尼撒省,這裡的地方實力派清洗的並不徹底,因為這裡當年一直沒有淪陷,也就不存在地方豪強投敵的問題,沒有給國王清洗的藉口,儘管國王通過武力,壓制了大量地方豪強,可保留下來的更多,因此伯羅奔尼撒人這些年一直是反國王的急先鋒。

    跟國王對著幹的結果是,國家在基建等領域,對伯羅奔尼撒的投資極少,這裡的經濟變得最為落後,國內各省移民雅典的人中,就數伯羅奔尼撒人比例最大。

    軍事上,奧希戰爭之後,國王一直保持著一直僱傭兵性質的募兵制軍隊,人數一直保持在十萬人,規模不大,但訓練水平較高。周成功對這隻小型軍隊,給予了高度重視,建立了軍校培養人才,讓軍隊一直較為正規,至少跟同時帶的歐洲軍隊,在軍官素質上,沒什麼差別。

    十萬小而精銳的希臘軍,擁有一支規模同樣不大的後備部隊,以退伍士兵為主,全部動員起來,可以讓希臘軍隊規模達到三十萬人。

    這樣規模的軍隊,控制國內治安就不錯了,根本沒有介入大國爭霸的資格。
mk2258 發表於 2018-5-15 21:24
第四百九十节 满清的社会弊病(1)





    周成功不可能没有野心,但他是一个有耐心的人。

    他知道希腊唯一的扩张方向只能是奥斯曼帝国方向,说希腊语的民族在这个方向,信东正教的民族在这个方向,也就是说能够接受希腊统治的人,在这个方向。

    跟那些人口众多的国家不同,希腊最大的困境是缺人,历史上一直是这样,贫瘠的土地无法养活太多人口,希腊人从三四千年前就不断向外殖民,除了追求财富的商业文化推动,主要还是人口过剩的压力使然。

    结果希腊人扩张到了地中海、爱琴海沿岸,在罗马神话中,罗马城就是迁居海外的希腊殖民者建立的,希腊人的扩张是比古罗马更早,跟腓尼基人是同时代的。

    在这种扩张的大背景下,希腊在亚历山大时代,先是希腊本土被来自不太被认可的马其顿地区的亚历山大父子统一,接着希腊联军向海外扩张,灭亡波斯帝国、埃及,一直打到了印度,开启了声势浩大的希腊化时代。中国周边的帕米尔高原,甚至都有希腊人建立了奴隶制小国,还扩散到了印度西北部,而那个时代,中国已经统一在了秦汉帝国旗下,摆脱了列国争霸时代,走进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时代。

    希腊化时代,是希腊扩张的高峰。但在希腊化时代之前,希腊人已经扩散到了地中海、爱琴海和黑海周边,沿着小亚细亚半岛边缘,建立了大量奴隶制城邦国家,著名的特洛伊就是这样一个城邦国家,而且强大到可以跟希腊联盟对抗争夺贸易权。到波斯帝国入侵希腊的时代,小亚细亚半岛和黑海沿岸的这些城邦,因为地理相接,率先臣服在波斯帝国旗下,导致波斯帝国入侵希腊的軍队中,竟然有大量希腊人组建的部队。他们跟本土希腊人一样,都采用重步兵作战队形,是波斯帝国軍队中最好的重步兵。这些为波斯帝国服务的希腊人,甚至比本土希腊人都多。显然远在那个时代,海外希腊人就已经比本土多了。

    几千年过去了,希腊人口依然保持这个特点,海外希腊人远多于本土希腊人,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希腊人,比希腊国王统治下的希腊人还多。不管是现代性质的民族统一诉求,还是后现代的民族解放诉求,希腊其实都只能向奥斯曼帝国扩张。

    可是双方的实力对比差距实在是太大,希腊只能通过其他方式进行扩张,一方面是组建同盟体系,希腊主要的盟国就是满清帝国。这个国家在道光的统治下,依然相对封闭,跟外界有接触,但并不主动去学习,努力维持中国式统治的稳定,就已经让道光十分辛苦,改革的愿望根本不曾出现。

    但满清帝国通过跟外界的接触,其实也发现自身存在的许多问题,道光不会认为中国式的中央集权不够好,也绝不会赞许欧洲的议会制和选举制,从原理上,就能轻易找出这些制度的弊端,道光无法忽略的是军事差距。满清軍队先后跟奥斯曼軍队,俄军和英军作战过,依仗强悍的阿富汗游牧部落士兵,中亚部落士兵,加上先进的武器和组织形式,满清軍队一直能跟奥斯曼帝国打的旗鼓相当,可在碰上俄军和英军的时候,差距就突显出来,上次进入北高加索,先后被俄军和英军击退。

    这种现象已经不是一次两次,而是每次都会出现,每次出现之后,满清都要进行整顿,引入一些新技术,新思维,新模式,而最大的渠道,就是通过希腊。通过希腊引入西欧的一些先进文化和技术。

    武器装备上,满清軍队甚至能紧跟时代,在上次战争后,迅速跟周边国家一样,开始装备线膛枪,军事管理上,同样建立了专业的军校,后勤保障制度和医疗制度,唯一的问题是,无法杜绝腐敗,其实满清跟奥斯曼帝国一样,最难解决的是特权腐敗问题。

    这两国都存在大量的特权阶层,而且统治者依靠这些特权阶层统治国家,这就让统治者本人跟特权阶层结合的极为紧密,特权阶层难以撼动。比如奥斯曼帝国曾经的耶尼塞里封建军事集团,满清的八旗集团,奥斯曼帝国清洗了耶尼塞里势力,但还有宗教势力,还有一些大贵族势力,青年土耳其党在20世纪发动政变之后,依然无法摆脱权贵掌权现象。

    满清的特权阶层主要是八旗权贵势力,皇帝依靠这些天潢贵胄来统治百姓,自然跟他们结合紧密,很难进行改革,即便改革也是修修补补,很难彻底消灭这个阶层。八旗势力的顽固,甚至还超过奥斯曼的耶尼塞里军事团体。因为皇帝本人,都自认为是这一阶层的一员。就好比中国正统王朝形成的文官统治的官僚集团,有时候皇帝被认为是官僚集团的一员,是官僚集团的首领。

    但其实皇帝跟官僚集团还是有分别的,他们都属于政治体系中的一种平衡力量,皇权跟官僚权力始终存在一些不太一样的利益诉求。皇权最大的利益是江山永固,但官僚集团的利益则更为多样化,一个腐敗的官僚集团,必然追求的是个人私利,想方设法利用权力为自己揽财,一旦官僚腐敗到这种程度,往往就开始跟皇权发生冲突,因为官僚已经在威胁到了皇帝的江山稳固。

    西方也是一样,法国大革命之前,都是权贵统治,而且已经威胁到了国王的统治基础。最先进的英国,恰恰是欧洲贵族势力最强的国家。跟大陆国家不同,英国的贵族制度始终保持了一个相对数量小又权力大的状态。当俄国贵族家庭已经达到3万人的时候,英国贵族贵族在1714年仅有213人。此时欧洲大陆上的国家,贵族比例基本上都超过了总人口的百分之一,被认为贵族不贵,已经太泛滥了。

    英国贵族数量少有特殊的原因,一个是英国坚持长子继承制,这保证了贵族的传续,财产和头衔只传给同一个人,让贵族家庭更容易保持一个较高的地位和力量;二来是英国位于海岛上的地缘结构,让英国可以较少参与欧洲大陆战争,战争是早就贵族的主要方式,不参加战争,就没有那么多立功受封的军官。海战虽然一直有,但规模相对较小,一场大型海战,能够受到封赏的也就那么几个舰长。

    结果就是,当俄国贵族已经达到几十万的时候,英国贵族只缓慢的增长道225人。

    这些贵族一个个都掌握着庞大封地,骑士时代,他们是可以组织軍队的。所以英国历史上,国王始终无法压制贵族,为此国王跟贵族打了一仗,还打输了,被迫签署了大宪章,然后英国进入贵族议会制时代。哪怕到了21世纪,英国依然是一个贵族化很严重的国家,贵族议院是有权力否决下议院的法案的,可以说贵族议院,依然是英国最大的统治机构。

    跟下议院不一样,下议院通过选举产生议员,所以下议院中也有许多平民支持的贵族代表。但上议院只能是贵族,由于贵族数量少,甚至有的地方贵族是直接连任,终生任职的。

    就因为英国后来的成功,英国这种制度,被称为人类制度的典范。

    英国议会制之所以成功,主要表现在他能保持社会的稳定,主要原因是英国贵族群体相对数量少,数量较少的贵族,由社会供养的话,压力较小,同时数量较少,却掌握着大多数资产的贵族,实力相对较强,他们跟王权达成了平衡。一个社会是否稳定,不在于他是否有矛盾冲突,而在于统治力量是否平衡。

    就如同中国传统王朝之所以稳定,主要就是皇权、官僚集团和乡村地主这三大统治力量形成了平衡,他们相互配合,控制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又相互制约,没有造成力量失衡。不好的地方是,各自在自己的控制领域,拥有较强的权力,比如乡村地主们将皇权排挤出了乡村社会之外,形成所谓的皇权不下乡制度,官僚集团在地主和皇权之间平衡,一方面管理地主阶层,又依赖地主阶层管理底层,同时还主要出自地主阶层;官僚集团对皇帝则通过为皇帝提供专业服务,让皇帝无法离开官僚集团来统治,同时权力又来自皇帝的给予,官僚集团又一定程度上依附于皇权。结果就是,皇帝既要给官僚一定的权力,又需要监督他们滥用这些权力。官僚既支持地主管理民众,又需要限制地主不至于激起民乱。

    英国社会的平衡,原理也是相通的。只是跟中国不一样,中国是一个大得多的国家,社会层级必然更多,因为人的管理能力是有限的,一个人管理十个人,一层层下来,中国的层级必然是英国的几十倍以上,所以中国有等级更分明的官僚体系,至少官分九品。英国的贵族,虽然也有公侯伯子男之分,但互相之间在中世纪之后,基本上就没有了统属,爵位高地往往代表的只是财产的多寡而已。
mk2258 發表於 2018-5-15 21:25
第四百九十一节 满清的社会弊病(2)





    英国这些公侯伯子男,还通过击败国王,组建了一个实权议会,然后用议会为纽带,将自己团结在一起发声,实际上英国社会中,贵族议会的权力是最大的,议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的是中国的皇权的授权与监督作用,国王成了象征,或者是依附于议会的一件摆设。

    英国的官僚集团,跟中国也不一样,中国的官僚集团是从地主阶层中分化,得到皇帝授权管理社会,英国的官僚同样出自于贵族,由议会授权和监督。

    由于英国最强大的是贵族组成的议会,所以在对社会的管理方式上,是以保护贵族集团的利益为核心的。这就是为什么,法国大革命后,也建立了民主制度,但法国是将公有土地分配给农民,而英国是将公有土地,让贵族圈地的原因。

    任何国家,任何制度,都不可能完美,统治和管理国家的力量,势必是为掌握这个力量的集团服务的。

    所以往往一个相对稳定和平衡的力量体系,他变革起来就越难。不用怀疑上层变革的动机,任何国家、任何制度,一旦出现问题,上层总是会寻求变革。不用从道德方面解释,尽管所有的变革最后都被标榜为为人民服务之类的道德概念。可实际上依然是从本阶层利益为出发点的,当然在个人层面确实会出现一些道德君子,比如极端的不顾私利的爱国者,极端的同情民众者之类的人物。但放在群体意识中,依然主要是以各自群体的利益为出发点。或许这就是一种生物本能,雄狮或者许多社会性动物还会杀死前任首领未成年的孩子呢,就是为了自己的基因得到传承,更何况人类呢。

    在中国,当社会出现问题的时候,皇帝肯定会有改革的动机,而以个人身份出现的一些官僚,他们或者出于忠君思想,或者出于对底层的同情,或者其他任何原因,也会站在皇帝一边进行改革,可这种道德式的改革,往往很难成功,所以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大多失败,就是因为皇权、官僚和乡村地主组成的平衡关系太过稳定。

    英国以议会制为主的政治体系,也是如此。非常平衡,改革就很困难。法国大革命之后,英国涌现出了大量呼吁改革的人物。一直努力了三十年,才通过,对英国的教育、法律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改革。

    英国人之所以能成功的在平衡的各种力量中完成改革,而中国却大多数时候失败,最大的原因是英国重新平衡了政治势力。为了这次改革,几代政治家努力推进,但一直受阻于保守势力。直到辉格党首领查尔斯·格雷上任,格雷在1831年初首次的动议改革法案,被托利党掌控的下议院否决,格雷于是提请解散议会,提前大选,令辉格党人掌控下院,令法案取得支持。

    但在下院通过后,法案又被上议院否决。格雷建议国王威廉四世大量策封支持改革的人士为贵族,遭到拒绝。格雷的建议被拒后,他宣布辞职,结果威廉四世召令威灵顿公爵组阁。可是,上议院否决法案一事触法各地出现暴动,而威灵顿公爵却未能成功组阁,使新政府流产,威廉四世于是唯有再命格雷组阁。

    格雷重新上台后,再次要求威廉四世大量策封辉格党人士为贵族,以便法案在上院通过。这次威廉四世表示同意,但暗中却向托利党上院议员警告,不让法案通过将会后果严重,遂促使托利党上院议员倒戈支持法案,使法案得到通过。

    英国议会能完成这次改革,是各种政治力量,在法国大革命的恐怖威胁和国内不断暴动的基础上才做出的妥协。即便如此,为了获得足够的改革动力,还被迫让国王册封大量改革派人士为贵族,才能在这个贵族化的议会制国家取得改革成功。

    这就好比中国要改革,直接改革三大平衡权力中人数最多的那个地主阶层,皇帝直接让改革派的地主代表掌握政府,可惜这很难。皇帝对官僚集团的调整只能是局部的,局限在最高层的变动,一个丞相或者一个尚书的变动,很难让整个官僚集团都转变思想,更何况**中,乡村地主这些在野乡绅的力量,是无法改变的。总不能没收保守派地主的土地,交给改革派地主吧。从这一点上来说,新中国革命成功的原理,就是因为改变了土地归属。

    可是满清做不了这些,满清的皇帝,不管是嘉庆也好,道光也罢。他都无法彻底改变满蒙八旗掌权的状态,因为无论是在中国的时候,还是迁徙到中亚的时候,他都是一个小族临大国的局面。少数满蒙权贵是皇帝统治的根基,他只能让这些人掌权,就无法杜绝权贵腐敗的问题。

    而且满清势力越是扩张,这个问题就越严重,因为越扩张,满蒙权贵的人数比例就显得越小,这类似于英国贵族数量始终保持在较小规模,反而更稳定,因为一个改革都需要加大贵族数量的国家,显然不存在欧洲那种贵族不贵的情况,少量,掌握绝对权力的贵族群体,是有利于稳定的。

    嘉庆时候满清的这些问题还不明显,因为当时还有一个重要的平衡力量,就是汉八旗。当时满蒙八旗人口不足二十万,汉八旗在八万左右,统治四五百万的中亚回部民族,形成了一个满蒙权贵,汉人官僚,回部下层的稳定体系。

    吞并了波斯之后,这个问题开始突显。一方面是满蒙权贵开始失衡,大量从中国逃亡这里投奔皇帝的八旗子弟,让满蒙权贵的数量激增,数量激增也未必会失衡,只是这些在中国活不下去的八旗子弟,往往都是游手好闲之辈,他们投奔皇帝的目的,是让皇帝养他们,而不是想通过为皇帝提供专业服务做出贡献,因此他们不是那种清廉的官僚,都是冲着权力带来的好处,而不是冲着权力能够实现个人理想这种目的来的。

    结果他们一方面挤压了汉八旗的官僚权力,一方面改变了嘉庆中兴时期在苦寒的中亚重新找到了创业作风,将腐敗的文化重新带到了这里。当然他们的到来也不是没有好处,这些专业技能薄弱,但文化素养较高的八旗子弟,繁荣了文化,他们带来了戏曲、等艺术的繁盛。

    造成的现象是,吞并波斯甚至后来吞并两河流域的物质财富,都通过这些享乐主义的八旗子弟,催生出了繁盛的文化艺术,没有带来国家硬实力的增强。

    吞并两河流域十几年后,这里已经恢复了历史上的农业基础,养活了两千万人口。也让满清的总人口达到了五千万,中国式的统治,对于人口增长总是十分有利,因为稳定,因为少战乱,加上充足的物质,必然带来人口爆炸。

    物质基础的扩大,和人口大爆炸,进一步造成了社会分化。过去作为官僚集团的汉八旗,现在都已经不再起到中间阶层的平衡作用。过去汉八旗主要以自耕农为主,吞并波斯之后,人口也不过四五百万之多。当时满蒙八旗人口百万,回部八旗上千万,以自耕农为主的汉八旗,一方面保持耕读传家的传统,一方面以足够的人口数量,稳定者社会。

    但吞并两河流域农耕更优良的土地之后,汉八旗人口在十年间膨胀到了一千多万,其中自我繁衍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则是大量的人口兼并,汉八旗多子多福的封建思想,加上因为混血,已经彻底丧失了血统观念,让他们迎娶其他民族的女子变得无所顾忌。农业生产创造财富的能力,显然比游牧要强得多,因此汉八旗始终是相对富裕的族群,一个汉八旗男丁,娶一个回部女子很寻常,娶两三个都不罕见。娶得多,生的更多,这就让汉八旗人口出现了爆炸。

    人口爆炸未必是好事,没有发展出足以养育这些人口的产业,那么人口就是负担。

    土地是有限的,在大规模开发之后,汉八旗的下一代已经无法保持自耕农的模式。

    首先从开发最早的费尔干纳盆地的汉八旗族群开始出现土地兼并,下层民众成为佃农,接着是波斯高原上的汉八旗族群,最近已经开始在两河流域的汉八旗族群中出现。

    连一贯经济条件最好的汉八旗都开始贫穷化,其他族群显然也开始变得贫困。最大的原因还是人口问题,汉八旗从十年前的五六百万人能膨胀到现在的一千两百多万,人口增长一倍。回部八旗其实也差不多,虽然他们的人口增长速度没有汉八旗那么快,汉八旗人口在二十年间增长了三倍,他们也成功增长了一倍,从一千多万增长到了三千万,越穷越生,他们的生育率不比汉八旗低。
mk2258 發表於 2018-5-15 21:25
第四百九十二节 满清社会的弊病(3)





    满蒙八旗在特权制度下,从二三十万人,膨胀到了两百万,其中满人数量已经超过了蒙古人,因为满人主要住在城里,蒙古人却住在草原上放牧,卫生条件,医疗条件的影响,加上喇嘛庙信仰让大量男丁不事生产,政府通过财政供养这些喇嘛,让大量蒙古平民限制自我生育,导致城市满人快速增长,草原蒙古人却趋于稳定。

    尽管满蒙八旗在政治上,依然是一个族群,满人住在城里,却能通过做佐领、统领这样的职务,分配到草原上各个军镇统领蒙古人,但他们的自我认同依然是满人,蒙古人上层跟满人一样,他们也住进了城里,上层是融合的,下层则分化开来。

    满蒙族群,加上汉八旗、回部八旗,让满清人口达到了五千万。可动员能力,却大大地域两千万的时代了,现在让满清动员两百万軍队,他们几乎连粮食供应都无法保障,因为已经重新落入精耕细作农业时代的满清,已经无法养活两百万脱产士兵,所有人都必须为了自己的生计工作,而且基本上只能糊口。

    贫穷是相对的,底层的穷,上层的富,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矛盾。汉八旗现在不但不再是社会的稳定器,反而成为社会最不稳定的一个阶层。

    大量兼并回部人口,在自耕农时代,物质带来的文化稳固性还能让汉八旗保持耕读传家的传统,但当财富开始分化之后,大量汉八旗人口沦为赤贫状态,底层民众受教育水平低,保持文化的观念弱,甚至让回教信仰开始在汉八旗底层开始扩散。当然,固有的传统是,他们只将信仰当作是一种保护,他们寻求那些在底层社会秘密发展的宗教组织的保护,而不是真的虔诚。

    同样汉八旗底层还出现了白莲教、天地会等宗教特色的组织。青帮、盐帮等帮会势力也开始变强。

    汉人是有忍耐力,但同时又拥有造反文化的民族,汉八旗不是纯粹的汉人,文化也不纯粹,但依然带有这种特色,因为史记、水浒传这些故事也在汉八旗的上下阶层中流传。谁不知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雄音,谁不知道杀人放火受诏安的至理。

    汉八旗作为农耕民族,还是聚居的,聚居民族组织起来的成本更低,因此这几年,汉八旗中开始出现各种暴动,也是从费尔干纳盆地到波斯高原,最后到两河流域传递,这些暴动大多数是零散的,因此还无法形成推翻满清王朝的力量,但已经出现了苗头,让满清高层十分担忧。

    采取的措施是抑制兼并,加强镇压,前者基本上没起到什么作用,因为社会中最强大的统治力量,从八旗权贵,到地主豪强,他们都是兼并的受益者,镇压倒是压制了叛乱,但没有解决矛盾。

    这几年道光开始推行新的制度,已经不是脱胎于游牧的军事化八旗制度,而是开始采用农耕式的保甲制。两种制度有共同之处,都是将社会底层高度组织化,不同的是,一个是通过牛录佐领等基层军事官员,快速将男丁武装起来随时发动军事行动,一个是通过牌长,保长等基层农业官员排查隐匿人口,目的是为了防贼。一个是为了快速让丁口行动,一个是为了将丁口固定。

    保甲制度起到了很大作用,在定居农业区,防范了最小的叛乱苗头。

    满清社会是中国的一个缩影,周琅也执行很严厉的保甲制度,还用现代管理方式,强化了传统的保甲制,传统社会,缺乏数字管理能力,保甲制度一直是时紧时松,可是周琅将其制度化,常态化。

    但周琅跟道光在目的上有本质不同,道光是为了皇图永固的将人口限制在土地上,周琅则是为了防止工业革命对农村冲击下造成的社会秩序崩溃。他的目的主要是防止内乱,让工业的力量平稳的,有序的完成对社会的改造。

    由于工业革命带来的就业机会,加上抢到的海量海外耕地,中国并没有因为土地不足而引起农村社会无法维持的现象,所以周琅在用严格管理农村的制度下,将军事跟保甲制结合在了一起,完成了当年王安石改革中希望达到的乡兵武装,但为此付出的是大量的财政对农村的补贴,通过军费,工业化创造出来的海量财富,进入农村。

    王安石的北宋时代,不具备这种财力,满清更不具备这种财力,因此满清无法做到限制农业人口流动的同时,将农业人口武装起来,因为那些忙是吃干闲时喝稀的农民,根本就没有体力在农忙之余进行训练,为这些人提供口粮,又是无法承受的负担,更何况还要为他们提供武器装备,甚至像周琅那样发军费了。

    这些弊病让满清虽然能勉力维持稳定,相比这一带历史上的统治,战乱更少,但却带来了持续的战斗力下降,满清最有战斗力的,也只有三十万常备部队,后备兵役制度根本没有建立起来,从这点上来说,满清军事力量在财富增加和人口暴涨的时代,反而大踏步下降。已经开始弱于,人口数量一直增长缓慢的奥斯曼帝国,所以这些年满清对奥斯曼帝国,甚至开始保持守势。

    在拥有这些弊病的情况下,作为希腊对抗奥斯曼帝国的盟友,满清越来越无法胜任,甚至跟希腊的同盟,已经开始作为满清自保的一种政策。因为最近几年,奥斯曼帝国在边境地带,不管是两河流域还是亚美尼亚地区,都多次跟满清爆发了冲突。

    最后都是希腊国王亲自斡旋,才结束争端的。

    而这时候,希腊国王访问满清,向道光当面提出了开战的要求。

    内忧外患的道光,实在是不想打这场战争。

    可是希腊国王很坚持:“陛下,这是最后的机会,一旦错失良机,恐怕只能等着奥斯曼人反攻了。”

    希腊国王说的也是实情,道光十分犹豫,奥斯曼七十多万大军被俄国人围困,国内极为空虚,之前他们因为跟普奥同盟,所以空国而出,当时除非满清想得罪普奥两国,否则就不可能在没有大国支持的情况下,向奥斯曼帝国发动攻击。

    可现在普奥两国都撤出了战争,现在进攻奥斯曼帝国,还能得到俄国的支持,如果不去打探囊取物一般的奥斯曼帝国,错过这个机会,大清就要在缓过劲来的奥斯曼的压力下苟延残喘。

    这次奥斯曼人的表现,也确实震撼到了道光,俄国軍队的战斗力他是知道的,没想到普鲁士人训练下的奥斯曼軍队,竟然能够多次围歼俄军,还一直打的不落下风。让这样一支奥斯曼軍队平安回国,道光觉得他的大清危矣。

    道光犹豫不决:“打仗打的就是钱粮,奈何钱粮紧缺。”

    财政是最近几年最大的问题,十年前的时候,道光的国库里还能积存几百万两银子,可如今经常入不敷出,没到年底赤字出现的时候,就开始采取临时措施平衡财政,还是满清的传统办法,捐官,通过捐官方式得到一笔有一笔的紧急进项。

    这倒不是满清不知道借债这种方式,奈何思想作怪,从嘉庆到道光,都觉得天子找百姓借钱很丢脸,国内则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思想,富商不愿意把钱借给官府,有钱人缺乏一个良好财产保护制度下的安全感,讲究的是财不露白,越有钱的人越哭穷。

    国家税收也开始转变为乾隆时代那种依靠盐税等垄断性税收的方式聚敛,垄断制度保护下,涌现了大量的特权商人集团,亚美尼亚人组成的海商集团,汉八旗人组成的盐商集团,经营草原贸易,类似旅蒙晋商集团那样的商帮,同样也是汉八旗组成。

    在财富分化的时代,其实财富总量并没有减少,恰恰相反老百姓越穷,富人越富,而富人的数量很少,所以财富反而更容易积存下来,这就是为什么资本的原始积累往往伴随着贫富分化现象的原因。

    如果是一个商业文化的社会发展到这里,基本上就该开始形成商业社会体系,比如欧洲的荷兰。可满清是一个保守的农业文化社会,商业的发展反而让社会更不稳定,财富的增长形成的是反官府的力量,也就是革命的力量,如果是工商业阶层组织化程度高,比如可以通过三级会议进行公开组织的法国,就会爆发大革命。但满清的工商业阶层,却高度分散化,对官员更多是依附而不是斗争。

    所以满清社会并不缺乏财富,只是缺乏将财富合理筹集起来的文化和机制,富商不信任政府,政府也觉得借钱很降身份,一个不愿意放心大胆的放贷,一个不愿意低三下四的求借,最后政府只会在缺钱的时候,强行对这些依附于官府的特权商人集团进行摊派,这种摊派,又不公平,跟官员私人关系好的,就摊派的少,跟官员私人不好的,就摊派的多,关系的好坏,有时候又取决于给官员送礼的多寡,结果是助长了腐敗,国家得到的财政,远少于官员搜刮的个人财富,国家财政紧缺,反而成了官员搜刮的一个理由。

    总之一句话,满清的财政情况就是混乱、低效、被蛀虫腐蚀的千疮百孔。

    满清的财政状况,希腊国王自然知道,事实上腐蚀满清财政最厉害的,就是希腊商人。

    所以希腊国王自然有所准备:“钱粮的问题,不知道陛下肯不肯跟中国商人合作。”

    道光迟疑,满清跟中国商业势力一直保持较好的关系,主要是嘉庆时代就留下的阴影,不愿与中国为敌,同时借助中国商业势力排挤他们看不起的夷人,所以满清在外贸方面,一直跟非洲公司和欧洲公司合作,这两个公司拥有一些贸易特权。同时对这两个公司又进行严密监督,特权贸易是配额制的,原因还是恐惧之下带来的提防本能。

    所以跟中国商人合作,道光本能的充满顾虑。

    此时也是没有办法了,问道:“怎么办个合作法?”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mk2258

LV:9 元老

追蹤
  • 1120

    主題

  • 100531

    回文

  • 46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