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三節掌權
戈爾恰科夫早就收到了沙皇的消息,但他一直沒有行動,因為十天之限還沒有到期,莫斯科的消息封閉,讓戈爾恰科夫一直不知道情況,等他知道的時候,想要行動,已經晚了。
而且戈爾恰科夫其實一直都沒有做出行動的能力,因為當莫斯科跟外界失去聯繫之後,戈爾恰科夫在軍中封鎖了消息,採取的措施得力,沒有影響到俄國軍隊。但其他各國也發現了問題的嚴重性,莫斯科可不是一個封閉的窮鄉僻壤,那是俄羅斯帝國的首都,駐有各國的領事。各國發現,他們跟莫斯科之間的通訊中斷,很容易就聯想到俄國政局出現了問題。
普奧兩國趁機向俄軍發動了猛攻,此時戈爾恰科夫擔心莫斯科的安危,已經顧不上權力阻擋普奧聯軍了,不斷的後撤,保存實力,等待沙皇新的命令,是他採取的措施。
結果對峙了一年多的華沙,被他主動放棄,十天之內,全局收縮到了涅曼河以東,跟東普魯士等地拉開了距離。
結果等到的是新沙皇登基的消息,並且女沙皇要求戈爾恰科夫等軍官向她效忠。
相比波蘭戰場的戈爾恰科夫,南線的葉爾莫洛夫對莫斯科的情況,更是一無所知。但這個老傢伙的判斷,可能比戈爾恰科夫更準確。沙皇將信使派往波蘭,一個重要的情況就是南方的鐵路已經被烏拉爾軍隊切斷。
也正是基於南線鐵路被烏拉爾軍隊控制的現實,葉爾莫洛夫判斷烏拉爾人發動了政變,女王奧爾加或者被迫,或者主動發動了政變。
但葉爾莫洛夫並沒有採取什麼實質性行動,而是命令部隊全面轉入防守,停止向敖德薩方向的進攻。
葉爾莫洛夫收到女王要求效忠的命令之後,沒有接受,也沒有拒絕。而是開始詢問亞歷山大的情況,得知亞歷山大被囚禁在大宮殿之中,並沒有生命危險的時候,葉爾莫洛夫嘆了一聲。
他常年駐守伏加爾河邊境,他很清楚烏拉爾地區的軍事潛力,即便她全軍回撤,也不可能從黑海打回莫斯科,反倒會讓敵人抓走機會,俄國的事情,終究是要俄國人自己解決的,絕不能在敵人兵臨莫斯科的情況下解決。
葉爾莫洛夫命令軍隊堅守,並將指揮權轉交給康斯坦丁親王,這個亞歷山大的親弟弟,他告訴親王,自己將回莫斯科進行斡旋,希望親王在等到他的消息之前,不要輕舉妄動。
他不擔心親王會擁兵自重,利用手裡的軍隊回國爭奪權位,反而此時猜疑親王,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因為他走後,政變的消息傳開之後,親王有足夠的威望在軍中發動兵變,控制軍隊。那時候親王才被逼上了只能開戰的境地,所幸直接將軍隊交給親王,親王反而有可能在安定的環境下等待消息。
葉爾莫洛夫老成持重,他不擔心個人安危,也判斷女王要的是權位,並不會對他不利。他希望能用自己的影響力,為國家做出一些貢獻。他需要立刻弄明白的情況是,這件事中國人的參與度有多深。
如果說中國完全沒有參與,葉爾莫洛夫是絕對不信的,如果是中國強行扶持奧爾加作為傀儡,那麼即便打一場內戰,也在所不惜。如果中國的參與度不深,奧爾加還能控制住局面的話,那麼還是和解的好。
在這種情況下,葉爾莫洛夫坐上了前往莫斯科的火車,儘管並沒有表態向奧爾加效忠,但他還是得到了奧爾加的熱情歡迎和親切接見。
葉爾莫洛夫看到女王身邊的軍隊,全都是俄國人組成的軍隊,他的心就踏實了一半。
然後女王告訴葉爾莫洛夫,她已經得到了教會的加冕,並且得到了國民議院的效忠,而且全國各地的議會也正在投票,現在過半的省已經對她表示了支持,連彼得堡這樣重要的省份,都對她表示支持。
這一點葉爾莫洛夫並不意外,彼得堡一直是反沙皇的大本營,哪裡留下了最多的斯佩蘭斯基時代的官僚,議會也都由資產階級勢力掌控,越是發達的城市,貴族的勢力就越弱,莫斯科集中了大多數貴族,還有沙皇的支持,才勉強在這裡壓制著國民議院。
現在的情況就是這樣,越是下層的議會,貴族就越脫節,縣一級的議會都被富農把持,省一級的議院超過半數資產階級佔優勢,貴族佔優勢的省份極少。因此,既然國民議院支持女王,那麼地方支持女王的情況也就不奇怪了。
葉爾莫洛夫希望了解的是,女王跟中國之間有什麼政治協議,會多大程度上損害俄國的利益。
奧爾加明確表態,是她要做沙皇,跟中國沒有關係,莫斯科的軍隊是絕對忠誠於她的烏拉爾王國軍。她之所以發動政變,是不願意看到俄國和俄國人民,被自己哥哥的錯誤政策,一步步退入深淵之中。
這些冠冕堂皇的話,葉爾莫洛夫是不信的,他需要自己親眼看到,他希望能視察一下烏拉爾軍隊,女沙皇統一了。
葉爾莫洛夫看到,烏拉爾軍隊中,大概有三分之一是俄國籍士兵,中下層軍官的比例也大致如此,中上層軍官則主要是中國籍軍官,尤其是最高層,只有一個副司令是一個年輕的烏拉爾舊貴族子弟,其他都是中**官。
烏拉爾軍隊的裝備很精良,但軍官素質一般,上層太年輕,中下層文化水平太低,這是鄉兵制度的限制,大多數基層軍官都只是願意移民的退伍兵而已,而上層軍官,都是臨時提拔的權貴子弟,這些人或許受過良好的軍事教育,都是從軍校中畢業,可缺乏實戰經驗。
看完這些軍隊之後,葉爾莫洛夫已經有了底氣,一旦爆發內戰,他跟戈爾恰科夫的軍隊聯合,是可以消滅這只部隊的。但俄國的大片領土,恐怕都會殘破,而且會大量被普奧兩國瓜分。
之後葉爾莫洛夫求見了被困在大宮殿中的亞歷山大二世,他徵詢亞歷山大二世的態度,告訴沙皇,教會和國民議院明確支持女沙皇,貴族議院在激烈討論,不分上下院的地方議會大多支持女沙皇。他詢問沙皇希不希望打一場內戰,一場會讓俄國丟失一半領土的內戰。
沙皇表示,他並不想跟任何人打仗,戰爭都是強加到他身上的。但如果敵人要打,他也不會懼怕。
葉爾莫洛夫還是沒有決定,他在等待消息,等待各國的態度。英國明確表示了反對,其他國家還沒有表態,無非是在進行博弈,也許私下談判已經開始了。
不管奧爾加女王報的目的是什麼,不管是不是中國操控她發動政變,她想安穩的坐在沙皇的位置上,那麼就必須對國外做出讓步,葉爾莫洛夫不希望過於損害俄國的利益。
於是他繼續向女沙皇表示自己的態度,他表示俄國可以放棄波蘭,但不能放棄烏克蘭,而且芬蘭絕不能丟,尤其是不能丟給強國。
如果女王能保證俄國繼續領有涅曼河以東的立陶宛等地,以及烏克蘭的大部分地區,葉爾莫洛夫願意遊說貴族議院支持女沙皇。
奧爾加現在什麼都敢答應,她需要的是支持。國內的支持,國外的支持,貴族的支持,平民的支持,軍隊的支持等等。
她已經派人跟普奧取得了聯繫,並且跟英國進行談判,跟英國的談判很方便,英國領事就在莫斯科,普奧之前斷絕了外交關係,她是通過商人渠道向兩國表達了希望談判的態度。
英國領事的態度很奇怪,甚至是一日三變,始終不變的是不肯直接承認奧爾加的地位,但卻向她提出了許多要求。
最堅定的要求是,不希望奧爾加將中國勢力引入俄國。英國又懼怕俄國的內戰,這會讓俄國徹底失去力量,阻擋中國的力量。所以又要求奧爾加,不要向波蘭和黑海方向採取軍事行動。
英國領事的複雜態度,體現的是英國國內目前對奧爾加的複雜態度。
奧爾加的政變,給英國出了一個巨大的難題。
站在反對的一方吧,俄國內戰勢必爆發,普奧聯軍勢必乘虛而入,或者聯合俄國前線軍隊反攻莫斯科,到時候俄國需要對普奧做出的讓步就太大了。一方面是普奧實力過於強大,一方面是俄國力量過於削弱,這都不是英國願意看到的。
站在支持奧爾加一方吧,奧爾加的政變確實很不合法,給歐洲權力繼承傳統帶來的負面影響不亞於拿破崙。而且站在奧爾加一方,也不能保證讓俄國內戰避免。普奧還是會乘虛而入,甚至中國也會趁虛而入。
另外英國始終不能相信奧爾加,中國操控的跡象太明顯,他們不相信奧爾加沒有對中國做出政治承諾。一旦俄國成為中國西進的幫手,反倒不如摧毀他們。
中國的態度到底是什麼樣的,英國人不用去猜,他們直接找中國詢問就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