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民國】大國崛起之東方日不落 作者:狂人阿Q(連載中)

 
mk2258 2018-2-24 20:39:01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706 50348
mk2258 發表於 2018-6-4 11:38
第五百一十四節日本幕府維新(3)





    日本人最初踏入大洋,肯定是中國人帶領的,早在朱濆經略美洲的時候,就喜歡僱傭日本浪人,這些人即是好勞力,還能作為軍人,聽話,好用,朱濆一個海盜頭子,不會拒絕。

    因此中國人踏上美洲的同時,日本人也踏上了美洲土地,但長期依附於中國勢力,而且也不是移民開拓,而是作為僱傭兵,等他們賺夠了錢,就回家鄉買地蓋房子娶老婆生孩子,跟中國人沒什麼兩樣。

    但是漸漸的有腦子靈活的日本人也開始做貿易,同樣是搭中國人的順風車,他們跟信得過的中國商人合夥,在前往美洲的商船上夾帶一些貨物,有虧有賺,但總有成功者,他們漸漸在遠洋貿易中積累了第一桶金。

    等到皇太子經略美洲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出現日本船主了,他們依然依附於中國,他們的船更小,僱傭的人更少,而且都是廉價僱傭的日本貧民,但他們膽子大,中國定期一年一次開往美洲,日本人敢跑兩趟,最早的飛魚船就是日本人帶起來的,他們不怕死,委託中國造船廠大量打造這種薄皮大餡拉的多跑得快的商船。

    而且日本人後來發現了一條經得住市場檢驗的優勢商品,日本的女人。從中國移民去美洲的,大多數都是窮得叮噹響的光棍漢,尤其是朱濆時代,移民很沒規矩,造成美洲男女比例失調,給了日本人大量的機會,這期間他們一度輸送了十餘萬日本女子進入美洲。

    後來皇太子主政之後,為了讓移民留下來,開始採取的是家庭移民形勢。結果不但沒有降低日本女人進入美洲的趨勢,反而加強了這一現象。因為家庭成為移民的先決條件,可願意移民的,真的都是娶不上媳婦的光棍,怎麼辦呢,這時候開始出現一些掮客,通過造假的方式進入美洲,大量假新娘開始出現,只要用一點錢租一個女人成親,然後到官府登記,然後就能進入美洲,之後男光棍留下開荒,女人回國繼續假結婚。

    政府嚴查之後,假新娘就變成了真新娘,但中國新娘真的娶不起,日本新娘便宜。這時候掮客們大概也積累了足夠的財富,開始產業升級了。他們直接提供日本新娘,但不是不要錢,而是作為藉款,高利貸形勢,一開始一個光棍移民需要四五年省吃儉用,才能償還這筆老婆債。後來隨著市場發展,這個老婆相關的金融業競爭也變得激烈,利率降低了,一個壯勞力甚至只需要一年就能償還老婆債了。

    這個日本女人大量嫁給中國光棍的產業鏈,當然主導者是那些中國巨頭,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一些不怎麼合法的幫會勢力把持,但日本國內的蛇頭,人牙子,也積累了原始財富。

    這種情況引起了美洲官府的重視,他們發現在一些新設立的移民點中,日本老婆的比例高達三成,一番調查後發現,十年來,通過這種夫妻移民形勢進入美洲的日本女人,竟然高達一百萬。

    美洲地方政府不在意日本女人跟中國男人結婚,男權社會,他們只看重男人血統。可週瑯重視啊,他覺得這等於是讓日本血統滲入中國人中。於是開始限制這種措施,但皇太子在美洲的時候,一直陽奉陰違,他需要的是美洲的人口,根本不在乎女人是哪國的。美洲還大量出現印第安女人嫁給中國男人做妾的現象呢。這種現象甚至得到支持,美洲多娶多生,連跟美洲生番通婚都不在乎,更何況跟日本人通婚了。

    當日本出現戰爭危機的時候,週瑯調停日本兩派,就提出了這個問題。他告訴日本人,說是發現日本竟然已經貧弱的要賣兒賣女了,鼓勵日本人知恥而後勇,多學中國,告訴日本人,中國人比日本還多,但中國人勤勞致富,日本卻要賣兒賣女,這太不好看。

    日本是一個知恥的民族,恥文化十分濃烈,否則也不會動不動就自殺。結果日本兩派勢力回去之後,竟然臥薪嘗膽起來。兩派在中國皇帝面前做出了保證,倒幕派暫時放棄推翻幕府的計劃,幕府保證不追究倒幕派之前的違令不尊,然後倒幕派大名繼續向幕府將軍效忠,幕府則答應放開倒幕派的貿易。

    兩派人馬把手言歡倒不至於,但暫時和解。

    再之後,出現了讓周瑯頗為擔憂的事情,日本人派來了大量遣唐使,就叫遣唐使,他們至今將中國稱作唐國,將中國人成為唐人。

    遣唐使是來學習的,日本人缺點很多,但學習絕對是一個優點。不是因為日本人聰明,而是因為日本人一旦開始學習,他能徹底甩開包袱,從頭學起,這個很重要,古人常說虛懷若谷,虛心才能學到東西,腦子裡裝著滿滿的傲慢,是不可能去放低姿態學習的。

    日本人在中國學習,考察,他們對什麼都感興趣,制度、法律、技術,甚至生活習慣,他們都如實的記錄,然後傳回國去。日本人之前就已經在礦產業引入了蒸汽機等新技術,對工業技術是有一些認識的。但他們還是吃驚於中國工業的巨大規模,接待他們的中國官員,工廠也都驕傲的宣布,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桑之國。

    中國人驕傲,日本人卻認為理所應當,難道中國不應該就是這樣嗎?不這樣才奇怪吧!日本人甚麼都感興趣,什麼都想學。這讓周瑯開始擔心日本是不是會提前出現明治維新,當然明治不可能了,或許是幕府維新,因為周瑯決不允許幕府丟失權力,否則他就不會斡旋幕府跟倒幕派的衝突了。

    日本人發現,最適合他們的產業就是航運業,中國航運業一直無法超過英國,一個最大的原因就是招不來水手,中國不缺少漁民,但即便是漁民,也不想遠離海岸,除了疍民之類的極少數民族,中國人視海洋為畏途,冒險出海的民眾,更多的也不是愛大海,而是為了海外的土地。謝清高就是一個例子,他是個冒險家,但他不愛大海,愛的是海那邊的風情。

    任何產業,一旦國家層面的力量開始支持,那發展就快了。

    日本的中小海商得到了政府資助的資本,開始大量採購優質商船,進行遠洋運輸。

    日本人在短時間內,就發展出一個規模可觀的商船隊。

    因為日本已經開始出現一個客觀的商船隊,所以英國才開始拉攏日本,他認為日本也有通過巴拿馬運河的需求,那麼就會對中國把持運河不滿,就值得拉攏。

    日本已經不是過去的日本了,開始引入新思維之後,日本人知道中國的大量技術,其實是學自西方,儘管中國人引以為傲的宣稱,他們比西方人做的剛好。可畢竟是西方人先做出來的技術,這讓日本對西方人的態度開始改觀。而且日本對西方的認識,始終比同時代的中國要清晰。當乾隆的官員在明朝遺留下的的萬國名冊上查找英吉利國的記錄的時候,日本人已經在幕府時代兩次去過歐洲了。當乾隆還以為洋人不吃大黃就拉不了屎的時候,日本的蘭學已經成為一種學術了。

    所以日本對英國人的出使給予了尊重,但當聽說英國人是想聯合他們對抗中國的時候,日本人卻綁了英國的使者,認為這些人大逆不道,直接送到了中國來。

    這讓英國拉攏日本的行動,在歐洲變成了一個笑話。

    但英國人的行動,也警示了中國,英國人已經開始在中國腹心拉攏盟友了。

    週瑯跟日本進行了溝通,希望兩國間可以派遣常駐使臣,方便溝通。還通過朝鮮,往日本假設了電報線。

    方便了聯繫之後,幕府將軍開始跟周瑯頻繁溝通,或者不是將軍德川齊昭本人,也可能是幕府的一群幕僚。他們發現可以跟中國皇帝直接通信之後,十分感興趣,而且對這件事十分重視。

    雙方約定每月初一、十五進行一次直接通信,日本人將通信搞的儀式感很強,將軍即日必沐浴,大臣圍坐。

    溝通的內容有國家大事,也有一些細枝末節。日本對一些歐洲人開始越來越頻繁的進入日本海域感到不安,尋求中國的態度。週瑯告訴他們,不用過於在意洋人,洋人求利而來。如果日本不願與其親近,可以直接驅逐他們。如果日本願意,也大可以跟他們進行貿易。日本選擇不跟西方人貿易,而周瑯也表示支持日本,並表示一旦西人尋釁,中國必給予援助。

    元首之間的溝通中,許多存在日本人心中的疑慮開始消解,他們一直困惑於中國商人的走私,礙於中國是大國,無法得罪,每次都忍辱求全。週瑯告訴他們,走私固然不對,可走私是無法杜絕的,並告訴日本人,中國查禁鴉片多年,到現在還是禁不住鴉片走私,因為越是禁止,則利潤越大,不法之人必然鋌而走險。建議日本開放貿易,建立市舶機關,進行嚴格管理,變不利為有益。
mk2258 發表於 2018-6-4 11:39
第五百一十五節日本幕府維新(4)





    日本擔心白銀外流問題,週瑯告訴他們,其實不是中國需要白銀,告訴日本幕府,中國現在用的是黃金,已經不用白銀製錢了,交稅是用黃金計價的,之所以日本白銀還在流入中國,是因為日本缺乏物產,明代王夫之這樣的名士都論述過,“日本無貨,只有金銀”,明末士大夫在日本都很有影響力,日本人也知道這個道理。

    日本幕府詢問日本該怎麼辦,週瑯的辦法就是搞工業去,而且建議日本,應該因地制宜,結合日本的有利條件,才能百工興盛。

    日本人並沒有聽周瑯的建議,他們太貪心了,他們太急迫了,他們想一下子變成中國,他們想把中國的一切都搬回去,於是他們也辦紡織廠,讓女工進廠做工,而且發出宣言,與其把女子賣掉,不如讓她們做工。

    日本辦鐵工廠,辦造船廠,辦機器工廠,都是政府大力投資。

    結果短短幾年就陷入困境,這時候幕府想起週瑯很早之前的警告,再次虛心求教。

    週瑯這時候繼續告訴幕府因地制宜的道理。日本要的不是大道理,要的是解決辦法。

    週瑯告訴他們,並不是很了解日本的情況,但粗看之下,日本有高山密林,伐木造紙也許有前途,日本發展航運是對的,但造船缺乏鐵料,日本鐵料太貴,遠沒有中國廉價,造船隻能虧損。機器廠、紡織廠也肯定做不過中國。

    日本人十分沮喪,他們認為日本什麼產業都不可能做的過中國,難道日本只能無貨。

    週瑯鼓勵他們,認為日本人一定可以做出比中國更好的貨物。但一定要結合本國情況,不能盲目。他建議日本從現有的優勢行業入手,凡是在現有條件下日本可以向中國出口的貨物,那麼用機器生產必然大有可為。

    日本人發現,能出口的只有武士刀。明代時候還有折扇,結果現在已經做不過中國了。武士刀只能作為個別喜歡收藏刀具的收藏家的收藏品,市場十分狹小,也無法用機器生產。

    週瑯調停日本幕府跟倒幕派爭端之後,日本事實上已經開國了,中國人進入日本,一直就較為容易,儘管也有一些限制,比如只能居住在唐人街地區,實際上擅自進入日本內地,日本幕府也很少追究。倒幕派現在可以光明正大的走私了,這就讓中國人進入日本更加的沒有限制。中國商品進入日本,也變成了合法買賣。

    可日本開國後,金銀流失更加嚴重,依靠工業化生產的別子銅礦根本無法平衡貿易。用中國借款支撐總不是辦法,日本人迫切想找到一條生財之道。

    跟日本幕府談好之後,週瑯表示願意幫助日本,從中國的大學中,挑選了一批專家,組成考察團進入日本,目的只有一個,尋找日本可能打造的優勢產業。

    這個行為得到了日本的感激,中國考察團從日本的物產,人力,方方面面進行了考察,帶回來海量的數據,幾乎把日本這個封閉的國家敞開在了世界面前。

    但發現,日本更多的是劣勢。日本有茶葉,但日本茶主要是綠茶,做紅茶味道不正,無法出口西方,更不可能出口中國市場。日本耕地稀缺,糧食產量很少,導致日本人普遍吃的很少,營養不良,不可能發展出口型農業,比如種植棉麻。以前以為日本礦產頗豐,但考察之後發現,只有極少數金銀礦和銅礦,煤礦也有,其他礦產普遍稀缺,有可能出口中國的不過是煤炭和硫磺,以及傳統的金銀銅,缺乏需求量最大的鐵礦。

    但有一個農學家提出了一個建議,認為日本雖然偏北,可日本的氣候溫潤,接近中國江南,適合植桑養蠶,而且日本也有桑蠶,只是質量不高。

    對這個建議,週瑯猶豫了一番,他擔心日本發展絲織業會影響到中國的利益。因為中國是最大的絲織王國,江南地區的絲織業發達。讓日本加入這個產業,等於擠壓江南地區的利益。

    猶豫了很久之後,週瑯才向幕府提出了建議,幕府開始很猶豫,因為日本也有桑蠶,可日本人還是喜歡中國絲綢,幕府很懷疑能在這個產業立足。

    週瑯建議他們不妨試試,從中國引入最好的蠶種,最新式的養蠶技術,甚至桑樹樹苗,中國提供全套技術支持。告訴日本人,一畝桑十畝田,一畝桑田能養活十畝地才能養活的人口,這對日本很重要。

    幕府決定試一試,週瑯真的排除了大量的技術支持團隊,包括幫日本發展礦產業,日本的煤礦品質還是不錯的。金銀銅礦繼續加大開採,硫磺也大規模開發。現在幫他們引入新的蠶種和桑樹種苗,發展桑蠶業。

    桑蠶業終於取得了成功,日本人的絲織技術還沒有趕上,但幾年後就開始向中國出口生絲。品質在中國全套技術支持下,已經達到了中國的水平,只是跟江南地區的輯里湖絲相比還是不如,可比廣東的華南絲略好。可以作為中檔絲綢製品的原料。

    週瑯還給予日本生絲優惠稅收,桑蠶業終於在日本蓬勃興盛起來,十年間日本十分之一的良田變成了桑田。而且新的桑田還不斷開闢,每年增長很快。

    桑樹跟茶樹不同,桑樹跟糧食爭地,越肥沃的土地種出的桑樹越好,桑葉營養更高,桑蠶吃了長得更好,吐絲質量更優。而且桑樹對坡度有要求,三十度以上的坡地就無法種植,因此幾乎桑田必須由農田轉換。

    這一度讓日本幕府很顧慮,可是幕府顧慮,大名不顧慮,為了利益大批大名讓領地內的百姓種桑。他們再從中國購買糧食,一進一出,盈利頗豐。

    鼓勵日本植桑,擠占良田,讓他們不得不依附於中國,這是周瑯的目的嗎?

    只能說是一部分。

    週瑯費盡心思的幫助日本發展可以平衡貿易的產業,防止日本在中國商品衝擊下崩潰,或者走向其他道路,也不可能是周瑯愛日本。

    週瑯的目的只有一個,讓日本保持現狀。週瑯對日本沒有興趣,這片地少人多,還缺乏礦藏的土地,不值得他惦記,可週瑯卻對日本充滿了防備。

    防備日本,才是原因!
mk2258 發表於 2018-6-4 11:39
第五百一十六節防備日本的原因





    以壓的大英帝國喘不過氣的堂堂國力,週瑯還要防備日本,確實有些過於緊張了。

    但沒辦法,日本這個惡鄰在中國身邊,對中國來說真的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日本幾乎不符合任何一條讓中國侵占的條件,沒有用於農業的土地,沒有用於工業的礦藏,只有幾千萬營養不良的人口,就是日本人主動讓中國去兼併,週瑯都認為不划算。

    可日本人又有極強的學習能力,中國就在他身邊,中國工業革命能夠出現,日本遲早也會學過去。

    後世有句流傳很廣的話,叫中國是一頭睡獅,這句話最早有據可查的還是康梁那一批人說出來的,無非是利用拿破崙自抬身價。如果是西方評價中國,其實不會用睡獅醒獅這樣的名詞,他們可能描繪成巨龍。中國人後世自稱龍的傳人之類的,反倒不是古人的稱謂,在古代,龍是代表皇權的,許多朝代只有皇族能用龍作為標誌,平民用了是違反禮制的,弄不好都會掉腦袋,被認為是有謀反之心。

    西方人的意識中,君主的旗幟,往往就代表了國家的旗幟,所以會用巨龍,而不是睡獅來形容中國。

    拿破崙說沒說過中國是睡獅週瑯都不確定,他沒問過拿破崙,但周瑯覺得日本人真的符合這個條件,一旦驚醒,就會迅速迎頭趕上,日本的體量可能達不到獅子的程度,可說他是一頭睡犬是合適的。

    它睡著的時候,你好我好大家好,它醒了之後,弄不好會咬你,哪怕你手裡有列強,雖然不至於怕它,或者被他咬死,但好端端被狗咬誰也不願意。

    後世有一種說法,為什麼西方人沒有可勁入侵日本,卻對瓜分中國很感興趣,說是因為日本窮,這不是全無道理。窮的讓人對他提不起興趣,可窮又促使他有搶劫的動機。

    所以周瑯才對日本有所防備。

    但為什麼又要真心幫日本打造產業呢。讓他們慢慢睡著,讓他們繼續閉關鎖國不好嗎。

    當然好,只是這個狀態沒法永久保持下去,它隨時會醒來,那就不如直接叫醒他,採取主動。

    桑蠶業是一個很好的產業,歷史上日本為了積累工業化資金,瘋狂到把本國四分之一的耕地種上了桑樹,而他們本就是一個糧食不足的國家。

    支持日本發展桑蠶,他種桑越多,口糧就越無法自己,糧食是一種無可替代,但又相對廉價的商品,因為貴了窮人吃不起,凡是所有人都需求的大眾消費品,不管是不是必須的,都不會貴,消費者對價格都很敏感。日本糧食短缺,最佳的進口渠道就是中國。所以日本必然依賴中國。

    因此幫助日本發展桑蠶業,猶如叫醒了這個惡犬,親自給他套上了狗繩。

    但這只是最表面的原因,控制不控制日本不重要,讓日本沒有傷害到中國的力量,才是周瑯計劃的,給惡狗套上狗繩,永遠沒有直接打掉它的爪牙有用,狗繩隨時可以掙脫,但沒了爪牙,也就不具備攻擊性了。

    要打掉日本的爪牙,還有什麼方法讓日本保持分裂狀態更有利,又更容易操作呢!

    所以周瑯斡旋幕府跟強藩的衝突,目的就是讓日本保持分裂,日本有兩百多個掌握實權的地方蕃閥,只要日本不完成中央集權制度,就不可能變成強國,只要幕府統治,而不是打到幕府建立天皇集權制,日本就只能維持分裂。

    杜絕走私是不可能的,而且貿易有利於中國,貿易卻又會引起日本崩潰,崩潰之後必然重組,重組之後就有可能集權,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跟他實現貿易平衡,既有利於中國經濟,又間接的維持了日本的分裂。

    這種陰險的目的,跟當年餵養緬甸一樣,都是看似好意,實則內含殺機。

    但這種目的,是無法記載進史書的,因此他只能深埋在周瑯心裡,表面上他就是愛民如子,連日本民眾都關愛的聖主明君。

    日本人也覺得是這樣,中國皇帝不遺餘力的幫助日本發展產業,讓日本民眾能吃飽飯,讓日本政府能維持統治,這樣的好鄰居怎麼可能是陰謀家。

    隨著桑蠶業在日本的普及,分裂狀態下,幕府即便看到失控狀態,也沒有能力控制,只能看著一個個蕃閥在自己的領地上廣種桑樹,養蠶繅絲,再將生絲賣給中國商人。而且因為生絲貿易的推動,日本多數都沿海的蕃閥越來越跟幕府離心離德,因為幕府控制他們的自由貿易,他們無法像西南強藩一樣直接跟中國商人做生意,於是開始走私。這進一步推動幕府必須允許各地蕃閥開港,否則他們就會像西南強藩那樣,跟幕府越來越遠。

    日本沿海蕃閥七十餘個,如果能全部跟中國開通貿易,依托自己的港口發展經濟,雖然不可能出現七十多個強藩,可能絕大多數都會入不敷出,無法支撐港口的運營,但只要能出那麼四五個經濟發展起來的強藩,就能形成一股跟幕府抗衡的新勢力,這樣的勢力集團,在日本形成三五個,甚至再出現一個,然後跟西南強藩一樣聯合起來,就足以形成三足鼎立的態勢,可以持久維持日本的分裂狀態。

    以日本的條件,既不缺乏勞動力,又不缺乏吃苦耐勞的人群,加上局部總有富集的一些特產,或者是礦產,或者是森林,或者是良田,七十多個獨立通海的蕃閥,總能出現幾個發展起來的。

    事實上,十來年間,經濟開始出現順差的大名已經高達十多個,其中不屬於德川幕府直屬的旗本、禦家人,也不是德川家直屬的天領地的,就佔了半數,其中又有三分之一以上,是當年跟德川家為敵過的外樣大名的。

    日本幕府組成中,幕府佔據絕對的勢力,日本全國土地按照大米產量來計量,全國分為3000萬石,其中幕府直屬的叫天領,是400萬石,幕府家臣旗本和禦家人有300萬石,這些屬於幕府親自掌握的,就佔了全國土地的四分之一,可以說德川家是最大的大名。
mk2258 發表於 2018-6-4 11:39
第五百一十七節幫日本訓練軍隊





    德川家本不可能又這麼多土地,就是當年從跟他們為敵的外樣大名哪裡搶來的,外樣大名被嚴重削弱,沒收了90家大名領地,削減了毛利、上杉等大名630萬石領地,成立了88家譜代、親蕃和天領領地。

    幕府對大名的控制很嚴密,將德川氏同族親藩大名、和德川氏舊部下出身的譜代大名、以及德川家的直屬領地,跟外樣大名的領地,領地交錯分割,嚴密監視這些外樣大名。還推出還定下了參覲交代製這樣的製度,命令大名們隔一年在江戶和領地之間流落居住,回領地時妻、子留在江戶為人質。

    在這樣的製度下,按理說大名們其實沒有反抗幕府的機會,因為大名們不是本人在幕府控制下的江戶(東京),就是妻兒在江戶,但這種輪流居住制度,加上路途上的消耗,讓大名沒時間經營領地,大量資金也消耗在了旅途上,無力培植兵馬,德川幕府通過這種辦法控制了大名,卻讓大名對自己的領地失去了控制,領地的經營把持在一個個蕃閥家臣手中。就像法國皇帝路易十四通過讓貴族居住在凡爾賽宮,不停的跳舞享樂,結果削弱了貴族一樣。德川幕府後期的大名,也漸漸失去了實權。

    所以倒幕派並不是這些受到嚴格監督和控制的大名,而是大名們的藩士家臣。這些藩士家臣長期居住在領地上,受過系統教育,擁有管理經驗,他們在跟中國商業公司的接觸中,學習到了更先進的管理知識和管理理念,有的開始在本蕃的領土上實踐這些理念,西南強藩之所以以區區之地,就敢抗衡幕府,是因為他們將領地內的農民組織起來,建立了征兵制性質的軍隊,讓他們的兵力不輸給領土廣大的幕府。

    這些人還對先進武器了解更多,採購裝備本蕃的軍隊,戰鬥力大大提高。另外由於早年朱濆曾經僱傭過大批日本武士,這些武士也多是西南武士,他們帶回了先進的軍事制度,這些都大大加強了西南強藩的軍事力量。

    西南強藩之外,經過十幾年開放,東北蕃閥也突然強盛起來。他們強盛的原因,主要是邊地開發的因素。過去日本西北部,靠近北海道的地方屬於邊疆區,陸奧、出羽都是地廣人稀之地的大蕃閥。兩國被並稱為奧羽,聯繫一直非常緊密。歷史上為防備關東各國的威脅,陸奧與關東之間設立了白河關和勿來關等戰略要地,從而跟日本政治核心分隔開來。由於離京都較遠,政治和文化發展一直落後,但領土面積大,物產豐富,兵士和馬匹的素質從古代開始就一直很高。

    遠離核心區,地廣人稀原本是一個劣勢,可隨著日本開放,中國商業力量滲透,給他們帶來了發展的契機,原本無法開發的土地,引入新技術後可以開發了,原本無法變現的資源,現在可以通過中國商業勢力變成財富了。

    另外從日本中西部人口密集地區,吸引大量的剩餘人口移居,讓他們的勢力越來越強,跟西南強藩一樣,他們也不屬於德川幕府的嫡系,因此有較強的脫離傾向,對德川幕府壟斷他們國內礦產開發的行為開始不滿。

    日本以中部核心區的幕府,西南沿海的海貿強藩,東北地區的邊疆強藩為首的三足鼎立局勢已經越來越明顯。

    幕府已經越來越難以控制強藩,境內的城市市民階層日趨貧窮,暴亂不斷,下層町人和城市貧民發動的暴動“都市一揆”多達420餘次,農村破產農民越來越多,農民發動的“百姓一揆”比城市暴動還多。

    不止城市居民和農村百姓,中下級武士經濟來源常常受到將軍、大名的剋扣、剝削,部分武士失去生活來源,成為“浪人”。連中下層武士都開始大量破產,對幕府越來越不滿。這些情況,並不僅僅是中國商品入侵引起了,但中國經濟衝擊,顯然加速了幕府制度走向崩潰的速度。

    貧窮武士,破產農民和無產市民發動的內亂,讓幕府對強藩的控制有心無力,多次發現強藩在採購軍火,向周瑯提出這種現象,週瑯多次下令嚴查軍火貿易,同時提醒幕府,這種走私很難杜絕,建議幕府也採購先進軍火,整編軍隊。

    同時一直在態度上支持幕府,駐日使者斡旋幕府跟大名的衝突已經不是一次兩次,幾乎每年都會出現。

    支持幕府就是支持日本的封建制度,幕府是不可能升起統一全國的念頭的,因為一旦幕府要這麼做,勢必引起叛亂,幕府只能維持這個以他為中心的體系。強藩打到幕府,反倒有可能依靠朝氣銳意革新。

    所以在強藩們越來越跋扈,越來越不把幕府放在眼裡,西南強藩衝破了貿易限制,東北強藩奪回了本地礦產,甚至都組建了自己的強力軍隊,多次磨刀霍霍想跟幕府開戰的時候,中國使節都堅定不移的站在幕府一邊,表示一旦開戰,中國會派出軍隊幫助幕府,一直將倒幕勢力強壓了下去。

    週瑯發現,幕府越來越弱的根源,並不是幕府領地上的物產下降,而是人口增長,平均佔有資源下降,以及經濟發展帶來的兼併現象,最危險的因素不是赤貧的市民,也不是破產的農民,而是一群群浪人。這些流浪武士,既有軍事文化,又有組織能力,不事生產,怨氣最大。

    幕府財政已經無法供養四五十萬武士階層,因此大量武士生計無著,因為貧窮。日本甚至出現了富裕町人(市民)鄙視、侮慢武士的事件,有武士進店吃飯因計較飯菜量少而受譏笑,有因買衣服要求減價而受侮慢,有因聽到炮聲打顫而被町人嗤之以鼻,還有因對町民無理施暴被打得半死的等情況發生。

    作為一個特權階層,好比滿清的八旗子弟,欺負人欺負慣了,突然欺負人的時候,竟然還會被人暴打,加上日益貧困,他們的怨念比平民更重,而這些人都是拿刀的,自幼練習武藝。

    週瑯提醒幕府主意破產武士,幕府表示他們也擔心武士發動“一揆”,日本已經出現多次,有武士參加,要求改革的“改世一揆”了。

    歷史上倒幕運動最後打贏幕府,靠的正是這些破產的下層武士,而不是町人(市民)和百姓(農民)。

    週瑯既不想讓幕府太快倒台,也不想付出太大成本,真的派兵幫幕府打仗,所以他想出了一個最省力的辦法,給這些破產武士找工作。

    這些武士能幹什麼,除了拔刀殺人之外,他們沒有其他的生存技能。中國正處在擴張時期,儘管大型戰爭很少打,但小型鎮壓性質的軍事行動,每年都在進行。在澳洲鎮壓土著人反抗,在美洲鎮壓印第安人叛亂,在非洲鎮壓黑人部落造反,處處都在用兵。而使用的軍隊並不是正規部隊,而是僱傭兵,主持軍事行動的,也不是正規軍官,而是四大海外公司僱傭的退伍軍官。

    這些戰爭呈現的是非常規,隨機性,和小型化特徵,也不適合大兵團作戰。

    非洲公司一般僱傭的是南非補奴隊,美洲公司僱傭的是北美印第安人,澳洲公司僱傭的是南洋土著,歐洲公司也有自己的武裝,由於歐洲公司不像其他公司那樣,都有自己控制的領土,歐洲公司主要還是從國內僱傭退伍士兵。

    週瑯向德川幕府提出,過剩的貧窮武士對社會安定是一個很大的威脅,但武士無罪,只是財政凋敝無力贍養所致。與其讓武士在日本生事,不如讓他們加入中國公司的軍隊去海外作戰。

    這樣武士也有了用武之地,還能領取俸祿養活他們的家人。

    日本幕府知道中國在長期跟東西南北各個方向的四夷作戰,考慮過之後,他們也認為合理,還給日本武士加入中國海外公司的行為取了一個大大光明的名號,稱作“助唐攘夷”。

    於是三年前開始有日本武士正大光明的在幕府的默許下,進入中國四大海外公司服役,然後跟美洲印第安人、澳大利亞土著、南洋獵頭族、非洲黑人作戰,還有一個文采頗佳的武士,根據自己的經驗,寫了一本傳記叫做《攘夷志》,在日本很暢銷。

    有幕府明確的支持,還有攘夷的精神感召,破產武士加入中國公司打仗的積極性很高,頗有些西方十字軍的架勢,他們應該算是儒道聖戰士,因為他們信奉的是忠、義、勇的武士道精神,脫胎於儒教。

    這些飯都吃不飽的武士,但凡有些勇氣,都沒有理由拒絕加入中國公司,因此一時間大量日本武士被中國公司武裝起來,他們裝備起新式步槍,被訓練成優秀步兵。

    這些人跟隨中國公司作戰,用他們的鮮血,為中國擴張海外版圖,他們得到的,除了豐厚的軍餉之外,還學會了先進的作戰經驗。一旦這些人回國,就能成為最好的現代軍官。

    就好像最早使用這些貴國武士的西南強藩一樣,一旦幕府以這些武士為班底,組建新軍的話,週瑯還擔心幕府打崩強藩呢。為了維持平衡,所以四大公司在日本招募士兵的時候,也在強藩領地內進行招募。讓幕府和強藩都掌握現代作戰經驗和技巧,這樣才能維持長時間的分裂。

    英國人拉攏的,就是這種狀態下的日本,所以周瑯才感嘆大英帝國黔驢技窮。

    可話說回來,英國連日本都在拉攏,可見他們對與競爭對手對抗的努力程度。

    平心而論,他們比中國在外交上,更加努力,而他們的努力確實有成效,美國就跟英國建立了同盟關係。

    一起聯合向中國施壓,要求共管巴拿馬運河。
mk2258 發表於 2018-6-4 11:39
第五百一十八節美洲公司的運河





    英美兩國還“頗有誠意”,他們表示願意入股巴拿馬運河,各自分擔三分之一建設經費,佔三分之一股份,跟中國共管運河。

    他們還表示願意說服西班牙承認運河區為中英美共管的中立區,解決運河的法律地位,畢竟中國不可能一直用佔領區的名義控制運河,中國總是要跟西班牙恢復和平關係的,到時候運河的法律地位就成了懸案。

    中國根本就不跟英美談判運河問題,只回复他們,運河屬於美洲公司投資和管理,是美洲公司的資產,讓他們跟美洲公司討論。

    美洲公司自從北美領土被剝離之後,就從四大公司中的第一公司,滑落到了第四公司,領土只剩下烏拉圭地區,市值一度跌落到只有第一公司歐洲公司的十分之一,終於用了十年時間建設好了巴拿馬運河,市值大漲,不可能將運河這個公司最有價值的資產交出去。

    英國表示,既然海峽可以共管,那有什麼理由運河不能共管,運河同樣對英美兩國有至關重要的利益。中國繼續告訴英國人,巴拿馬運河跟蘇伊士運河一樣,是商業公司經營的產業,中國保護本國公司的利益不容侵犯,但不認為巴拿馬運河的性質跟奧斯曼海峽一樣,一個是天然海峽,一個是公共工程,不能相提並論。

    美洲公司的商船不斷通過巴拿馬運河,開進墨西哥灣,從中國進口的廉價棉布,不再需要通過金山城走鐵路轉運,或者經過墨西哥領土進入墨西哥灣了,頓時如潮水一般席捲了美洲中部地區,不但完全壟斷了密西西比河西岸的中國市場,而且還壟斷了美國南方市場。

    此時的北美洲,已經是中國一家獨大了,十年前中國北美已經擁有了兩千三百萬人,當時跟美國兩千萬,雙方差距還不算大,加上英屬北美,北美地區力量相對平衡。在戰爭影響下,中國失業城市人口開始往北美移民,美國從歐洲吸引移民卻停滯了幾年,戰後重新開始吸引移民,但差距就開始拉大。

    美國人口從兩千萬增加到了兩千五百萬,美洲中國人口從兩千萬百萬猛增到了四千萬,這種人口暴漲,自然不可能是自然繁育的結果,更多是依靠移民。而且是政府推動的,有計劃的移民。

    黃求憂執政十多年來,採取了各種辦法,除了繼承皇太子時代的給予耕牛土地的政策,還開始在中國內地各縣都設置移民局,跟當地官府合作,鼓勵移民去美洲經營。工業革命衝擊下,除了破產農民進城之外,中西部地區的生活更加辛苦。在這種點對點的移民政策下,大量的陝西、河南、湖南、湖北,尤其是人口眾多的四川人,開始進入中國美洲領土。

    政府組織的移民有一個特點,移民的安置相對平衡。皇太子時代,密西西比河和美洲西岸的土地已經基本分配完了,黃求憂開始在新佔領的阿肯色河以南地區的中南省移民,往加拿大地區新佔土地大北省移民,甚至在落基山脈山區谷地都移民了大量人口。如果是經濟推動下,這種情況很難發生,移民必然是沿河、沿鐵路定居。

    光是土地,對勞動力的吸引還不會有這麼大的作用。黃求憂時代,開始從開發土地,轉向開發礦產,以及興建交通設施。組建了大量礦產公司,這些公司的力量不可小覷,他們在本地得不到勞動力,他們也在國內招募工人,他們比政府的辦法要多,只是有時候不是那麼合法。這些公司也吸引了數百萬工礦工人和鐵路工人,這些人很多都看到美洲地區高昂的工資後,留了下來。

    黃求憂的另一個措施是,鼓勵工商業移民,除了礦產公司、鐵路公司這種公司組織的私人移民外,黃求憂對中國大量的城市人群也加大了支持力度。對於小商人,美洲政府免費為他們在城市提供一間店鋪,經營十年並合法納稅後,就可以永久得到房契。還提供一定的優惠貸款,幫他們開張。許多生意失敗的商人,想要自己當東家的窮苦學徒,都被這種政策吸引而來,雖然人數偏少,但也有近百萬人。這些人的到來大大繁榮了美洲的商業。

    隨著人口增加,人均資源量下降,美洲的工資水平也在下降,這對於吸引後續移民是不利的,但對於本地產業發展未必有害。過高的工資水平,是基於對資源大規模粗放開發的。工資水平下降,是因為勞動力供求平衡,過了極度緊缺時代。相應的新產業就出現了,西岸加州地區的桑蠶業不再出口生絲,而是開始大規模生產絲綢,高檔絲綢面料上還無法跟中國江南地區競爭,但是這裡採用大型機器生產,中低端的平紋綢產量大增。加上遙遠的距離,讓他們在美洲絲綢市場上開始佔有一席之地。漸漸開始取代本土廉價絲綢。

    但絲綢本身依然是一個相對高昂的面料,即便是最低端的絲綢,也比上好的棉布要貴,當然南京布那種布中奢侈品不在其中。不過美洲地區的中低檔紡織業也終於開始出現,以前在美洲地區經營棉紡織業,缺乏關稅壁壘的情況下,基本上只有破產一條路,不但競爭不過本土的紡織品,也競爭不過英國的紡織品,甚至連美國紡織品都競爭不過,在美洲領土,尤其是密西西比河中上游,美國東北新英格蘭地區的棉紡織品從五大湖區進入中國美洲市場,成本和價格比中國本土紡織品和英國紡織品更低。

    小石城從南京布開始,逐漸發展起了大型蒸汽工廠,這裡的工廠比英國紡織廠更大,更加集約,否則成本也不可能有優勢,利用最好的機器,最大量的生產棉布,終於開啟了北美的棉紡織工業革命。

    小石城的紡織品,不但迅速席捲了密西西比河流域,而且經過鐵路返銷西岸地區,跟本土棉紡織品在這裡角逐,至於英國和美國產品,早就沒有了競爭力。

    可巴拿馬運河的貫通,本來讓小石城的紡織業主們很激動,但突然緊張的中美局勢,讓他們反而陷入了困境,因為美國人拒絕從巴拿馬通過的商船,進入美國港口,而以新奧爾良為中轉的小石城產品,馬上就陷入了困境。
mk2258 發表於 2018-6-4 11:39
第五百一十九節東岸資本家群體





    小石城棉商會館中,一群愁容慘淡的商人坐在一起喝茶,抱怨。

    以小石城為中心,沿著阿肯色河向上,已經出現了十多個紡織業小城。這些城市的紡織品在小石城集散,讓小石城已經成了這一帶最大的紡織品交易中心,小石城跟新奧爾良水路相連,廉價紡織品最便利的還是走水道,所以新奧爾良是繞不過去的。

    成也密西西比河,敗也密西西比河,沒有這條黃金水道,小石城不可能發展的起來。

    阿肯色河上游山區發現了大量煤礦,通過水路十分方便運送到小石城。

    十年前,戰爭結束那一年,美國棉花大量進入,當地棉價大跌。春江水暖鴨先知,做紡織品、棉花貿易的蔡禮發現,採用最好的機器,加上低廉的煤價和棉價,在小石城生產低價機織布是有利可圖的,他進行了多次仔仔細細的計算,認為自己沒有算錯,他可以得到大約百分之三十的利潤空間,這很驚人。

    於是他從美國引入了新技術,美國的棉紡織技術,是從英國傳入的,但美國人做的更集約,技術水平相當的情況下,美國工廠更大,人更少,機器更多。美國的人工成本跟中國北美差不多,蔡禮引入的機器很快就產生了效益。

    此時阿肯色州因為運輸,南京布的紡織,已經出現了自己的機器加工業,新機器很快在當地被複製,跟蔡禮想像的不同,他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確實賺取了不菲的利潤。

    但很快後繼者的利潤就超過了他,不是他的工廠不夠先進,也不是他的管理有問題。而是後繼者們發現,紡紗比織布更有利可圖。中國一直在大量進口棉花,沒道理不進口棉紗,蔡禮的紡織工廠是紡紗織布一體的美國式工廠。當地商人開始集約化生產棉紗,紗廠規模極大,成本壓到了最低。

    美洲南部已經成為世界棉花生產中心,美國人用黑奴種植棉花,中國人也在阿肯色和科羅拉多河一帶種植棉花,這些棉花之前通過港口輸送到中國區,也可以通過水路送到小石城來,靠近棉花產地的優勢是享有最低廉的棉花原料。

    於是他們的棉紗不但供應本地,而且大量輸送到中國去。最多還是本地消費,因為中國北美領地是中國傳統的男耕女織社會,家家有土地,家家都是自耕農。農業產出足以讓一個家庭解決溫飽等問題,但其他產品價格都很高,所以就像蔡禮的合作夥伴蔡氏一樣,許多有技術的家庭婦女習慣在家裡紡紗織布。

    機器棉紗比手工棉紗更緊密,很快就受到了歡迎,在廣袤的北美普及開來。

    隨著小石城一帶的棉紗工業蓬勃發展,機器製造業得到刺激,機器成本下降,棉紗價格更有競爭力了,當地棉布工業也開始出現,這其實就是產業分工,大型紡紗工業,跟紡織工業都進行了分工,顯然效率極高。十年間,就驅逐了美洲中部地區的本土紡織品,還進入美國南方市場,從美國南方進口棉花,向美國南方出口製成品。

    但北美最大的市場,其實是在美洲西岸,這里人口最多,中國移民最早來到這裡,讓這裡的人口超過兩千萬,可都集中在狹窄的沿海平原,人口密集,城市很多,市場就大,但這個市場,因為通過海運跟本土相連,東部紡織品一直打不進這裡。

    巴拿馬運河開通本來是一個機會,讓他們可以像西部絲綢工業一樣,壟斷整個美洲,但美國人突然關閉了新奧爾良,拒絕從巴拿馬到來的商船靠岸,理由是巴拿馬是爭議地區,是中國占領西班牙的領土,美國認為無法在解決這個法律爭議之前,跟這裡進行貿易往來。

    “看來我們得轉移到休市(休斯敦)了。”

    休斯敦隨著鐵路相通,加上中國龐大的人口規模,已經跟新奧爾良規模相當,但大平原地區的大宗商品,依然主要走新奧爾良,因為密西西比河的蒸汽船運實在比鐵路廉價太多,休斯敦跟新奧爾良相比沒有優勢。

    “唉。你說要是皇太子當年把奧城(新奧爾良)佔了多好,何至於現在處處被美國人掐脖子!”

    一個商人嘆息道。

    蔡禮嘆道:“國家大事,輪不到我等商賈說話啊。”

    蔡禮已經是當地商人領袖,棉商會館就是他帶頭建立的,在阿肯色一帶商界,已經是翹楚。通過商會,他是經常可以跟當地官員打交道的,社會地位有所提升,卻越來越不滿足。

    一個商人笑道:“你蔡老兄可是咱的行首,你都說不上話?”

    蔡禮哼道:“行首就是個屁,只要還是商賈,就沒體面啊!”

    有商人鼓譟:“對啊。那美國商人,不動不動就找麻煩嗎。咱不給當官的找麻煩,是不是太老實了?”

    蔡禮冷笑:“你想怎麼找麻煩?”

    商人道:“咱可以去官府請願,派兵打美國人,給他們點顏色瞧瞧!”

    蔡禮搖頭:“你這是給我找麻煩!”

    但請願的念頭突然就閃現在每個人腦子裡,抹不去了。

    小石城不但是縣城還是府城也是省城,中南省的政治中心都在這裡。

    蔡禮以棉商行首的名義給縣令遞了名帖,三天后才被召見,縣令是一個從湖北調過來的官員,年紀三十來歲。跟前任相比,年輕的縣令頗為倨傲,他在小石城的主要政績是興辦學校,對商業沒什麼貢獻。但他興辦學校的大部分資金,確實找商人籌措的。

    蔡禮以為,看在錢的面子上,縣令也應該對自己禮貌一些,可跟他談了半個時辰,別說喝口水了,連座都沒給他讓。

    這種態度讓蔡禮有些惱怒,他語帶威脅說,官府如果不管他們商賈,他們可就要向府君請願。

    縣令不受威脅,冷笑著讓管家送客。

    請願本是一句玩笑,但此時蔡禮當真了。

    他找其他商人商量,所有人都退縮。

    他們都知道,官府的班房不是那麼好住的,一個個有吃有喝的,犯不著跟官府過不去。

    蔡禮的好朋友,已經轉行為設計師的蔡氏此時提出了一個辦法,男人沒膽子,那就讓女人去,讓工廠裡的女工去堵了縣令的衙門,他總不能對婦孺動粗吧。

    讓有孩子的女人抱著孩子去,臊一臊縣令的臉。

    這果然是一個好辦法,女人們嚷嚷著沒飯吃,抱著孩子要見縣令,可上萬女工在門外叫罵,縣令哪裡還敢出門。

    打電報請兵是一個辦法,但只有總督有權力調動輔兵,戰兵調動,更是要國內的兵部行文。關鍵是這電報沒法打啊,告訴知府和總督,他治下的一群婦孺造反了,要調大軍鎮壓,這不是笑話嗎。

    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他現在遇到的,可是一群潑婦,哪有什麼道理可講。

    縣令知道這是為什麼,冷臉再次請來了商會的蔡禮,告訴蔡禮說他人微言輕,這種事已經報上去了,理藩院的大人們正在交涉,跟他一個縣令無干,讓他把門外的女人都勸回去。

    縣令的口氣已經軟化了,儘管還是很傲慢,但蔡禮習慣了這些,他還是想退一步。

    其實想想也是,出兵打仗,這種事也不是他一個小小的縣令做的了主的,總督都做不了主,那得是皇上才能說了算。

    回頭就跟蔡氏商議,把人都撤回去。可蔡氏卻不同意,她說如果這次不狠狠鬧一次,以後大家的日子就更不好過了。

    要求縣令必須給大家一個說法,如果他說了不算,就去知府衙門,知府說了不算,就去巡撫衙門,總有說了算的人。

    十幾個縣城幾十萬女工,不能沒有飯吃,官府必須給一個說法。

    蔡禮覺得有道理,他再次找縣令交涉,說婦人們不肯回去,因為沒活干,沒活干就沒飯吃,他們要官府給個說法。

    縣令都快哭了,要什麼說法,官府能給什麼說法,他的縣衙總不能每天擺流水席供她們吃喝啊。

    蔡禮還表示,如果縣令管不了,富人們就要去知府衙門、巡撫衙門。

    這是急事,他的臉已經丟盡了,要是讓這些女工去堵了知府、巡撫的衙門,他就不光是丟臉的問題了,他的前途都要完蛋。

    他立馬打電報向知府請示,知府嚴令他把婦女都勸回去,勸不會去,就讓他們在縣衙待著,堅決不能讓他們來知府衙門,更不能去巡撫衙門。

    知府向縣令施壓,轉頭還得向巡撫求助,說了問題的嚴重性。

    巡撫也是同樣的態度,要知府把人留在地方上,同時他也向總督黃求憂匯報。

    黃求憂表示,女工沒飯吃也是一個問題,讓他們做好工作,今年的稅就免了。免稅主要是工廠主的稅,工場主更容易溝通,要他們按時給女工發工資,不能開除任何一個女工。

    交代要來了,女工退走了,蔡禮突然發現,他在商界的地位大大提高,遠近各城來拜訪他的人多了起來,都認為他是有辦法的人,一些解決不了的麻煩,也請他幫忙解決。

    其他行業的行會,開始慫恿他組建一個總會,大家推舉他做總行首,由他出面跟官府交涉。美洲商人集團,不經意間團結了起來。一個名為七十二行的商業組織在小石城出現了,商人開始走上新的舞台。而且七十二行會館落成那天,縣令甚至派人送來了牌匾。
mk2258 發表於 2018-6-4 11:40
第五百二十節美洲爭霸戰序幕(1)





    小石城的事情,作為美洲總督的黃求憂並沒有太上心,這幾年同樣的群體**件多了,在各地都是偶發事件,但匯聚到他面前的時候,數量就多了。

    美洲是一個富庶地區,這裡不存在民亂的基礎,這幾年的群體**件,主要是商業公司非法經營引起的。

    最危險的是礦工問題,礦業是一個高投入高產出高附加值的行業,但礦業的工作環境很差,很少有人願意挖礦為生。在豐厚利潤的催使下,一大批礦業公司和私人礦主採用欺騙、強迫的手段從國內引入人力。甚至一度有人偷偷買黑奴工作,還引發了黑奴叛亂,摧毀了周邊好幾個村堡。

    事發之後,礦主被處斬,黑奴被拉到美國拍賣。然後下令嚴禁黑奴進入美洲,包括那些來自美國的逃奴,抓到之後也拉去拍賣。

    對於違法欺騙勞工的礦主和商業公司也進行嚴懲,但在高昂利潤催使下,依然屢禁不止,多次出現礦工暴動的情況。

    黃求憂很清楚,中國的問題主要是人地問題,只要農民有地種,就不會發生叛亂。

    所以他對美洲的土地很關心,讓他煩惱的是,可以開墾的荒地真的不多了。

    沒有地,就引不來人,沒有人,什麼事都做不成。

    但這兩年移民數量銳減,他執政期間,只有頭三年人口大量輸入,之後逐年降低,從第二年的一百四十萬人銳減到去年的二十萬人,今年降幅更大,海關估計認為不會超過十萬。而美國移民如今已經超過了每年二十萬人,長此以往美國將可能超過中國北美人口。

    美國人的事情,也是一個麻煩。美國人想要那條運河已經不是一年兩年了,從開始修建的時候,美國人就希望入股,入股不成就反對,英國也是如此,英國更不想讓運河修通,為了修建這條河,美洲公司的僱傭兵跟當地土著,跟西班牙軍隊打了不是一次兩次了,背後支持的,無非是英美兩國。

    現在運河修通了,美國人更加急迫,他們封鎖了自己的港口,嚴禁從巴拿馬通過的船進入美國港口停泊。

    黃求憂跟美國領事交涉過多次也沒有用,對方死活不同意,國內皇帝的態度,也是堅決不能讓步,運河必須是中國的。

    但皇帝對利益看的並不重,他表示可以允許英美參股,分紅,但不許他們介入管理。

    這一點黃求憂跟英美都商量過,兩國更看重管理權,參股的目的就是為了管理。

    無法跟美國直接溝通,對運河的經濟利益影響很大,但目前的局勢來看,還不至於引起更大的衝突。因為光是溝通中國北美東西兩邊的價值,就足以讓運河良好運營了。

    美洲地區的中國移民,集中在西岸和密西西比河岸,中間是連綿的落基山脈,雖然這個過於寬廣的山脈,許多地區算不上險峻,山區谷地擁有肥沃的土地,森林和礦產,除了農耕之外,還可以發展伐木和採礦業,但交通問題一直很南解決,他已經修通了南北兩條穿越落基山脈的東西鐵路,但對於廣袤的山區來說,交通還是很落後。人口遠不能跟東西兩岸相比,西岸人口高達兩千三百萬人,幾乎相當於整個美國人口了,東岸靠近密西西比河的大平原地區,人口也有一千兩百萬人,而中間的山脈地區就只有區區五百萬人。

    東西兩岸形成了數十座繁華的大城市,人口最多的金山城已經有一百萬人,不輸給國內的大城市,小石城也有三十萬人,三才城五十萬,能溝通兩岸的話,對兩岸的經濟聯繫具有重要意義,所以運河必須控制在中國人手裡,中國北美地區也足以支撐運河盈利。

    黃求憂擔心美國人不肯善罷甘休。

    直接開展,再爆發一次中美英三國大戰,這個可能性不是很大,上次戰爭中,美國也沒有認真出力,黃求憂執政後,外交手段更加靈活。他給美國南方棉花進入中國提供方便,也給美國北方機器出口提供便利,分別拉攏美國兩派勢力。作為交換,密西西比河上游的中北省和大北省的糧食通過五大湖區,走美國紐約向歐洲出口。

    兩國經濟聯繫十分緊密,遠比美國跟英國的經濟聯繫更緊密,在這種情況下,發生戰爭對雙方都沒有好處,可美國卻公開封閉港口,威脅中國。

    黃求憂決定跟美國打一場貿易戰,既然美國關閉了新奧爾良,中國就拒絕美國商船進入休市。

    休斯敦位於薩爾弗河(注入墨西哥灣的科羅拉多河)、布拉索斯河入海口附近,兩條河流域開發出了大片棉花產地,美國商品也從這個港口大量進入。這裡原來是西班牙人的殖民地,但西班牙人在這裡只有三千人,反倒是美國人後來者居上,在這裡移民了三萬人,所以當時建立了德克薩斯共和國。中國人是最後來者,這些西班牙人和美國人並沒有全部離開,大半都留了下來,他們在這裡有產業,難以割捨。

    當地美國人依然稱該地為德克薩斯州,中國繼承了這個名字,命名為德州府,由於當地有美國人,就有供應這些美國人的美國商品在這裡銷售,而當地美國人不擅長種地,但擅長養牛,德州府的長角牛很出名,大量供應美國市場,也出口中國市場,美國人吃肉,中國人用牛角做手工藝品。所以這裡的美國商船也很多,封鎖這裡是對美國人一個警告。

    美國人並沒有屈服,此時跟英國、西班牙聯合宣布,不允許巴拿馬運河方向的任何船隻穿過他們控制的佛羅里達海峽和加勒比海海域,這等於將運河向東覆蓋的區域,封閉在了加勒比海和墨西哥灣這兩個封閉的海域,而原本通過運河,是能將太平洋美洲沿岸地區跟歐洲之間的距離縮短一半的。

    此舉瞬間打擊了已經連續上漲了三個多月的美洲公司股票。這條運河的經濟意義,主要就體現在美洲兩岸的溝通上,可以使行駛於美國東西海岸之間的船隻,航程縮短15000公里,由北美東岸或歐洲至南美西岸港口航程縮短6500公里,使航行於歐洲與東亞或澳大利亞之間的船隻減少航程3,700公里。總體上讓太平洋與大西洋之間的航程比原來縮短了5000公里到10000公里。

    本來這條運河的經濟價值,是有望跟蘇伊士運河相比的。

    這引起了美洲公司的強烈不滿,美洲公司可不是人微言輕的普通商人,他們是特權公司,是有軍隊的,是拿槍做生意的組織。

    美洲公司立刻宣布,禁止英國商船在拉普拉塔停靠,這裡已經是事實上的美洲公司領土了,西班牙和卡洛斯都沒有得到拉普拉塔河的控制權,而是被美洲公司通過一系列的移民定居點控制,並且再次扶持拉普拉他人建立了一個國家,這個新的拉普拉塔共和國就比以前老實多了。

    美洲公司在廣袤的潘帕斯草原上,建立了大量的農場,這些大型農場,動輒以十萬畝的面積計算,僱傭農業工人,採用美國式的機械化作業,用馬拉播種機和收割機耕作,讓這裡的糧價擁有世界優勢。

    這些地產可不是搶來的,而是合法圈佔的,是給了拉普拉塔共和國錢的,平時也合法納稅,法律地位上,跟那些阿根廷人農場沒有區別。

    至於美洲公司的直屬領地,已經控制了巴拉圭河、巴拉那河整個流域,不但兩河之間過去殖民者無法控制的土地,甚至已經沿河深入了巴西高原,跟巴西帝國產生了很大的爭議。往北控制了巴拉圭河、皮科馬約河,領土推進到了玻利維亞高原和亞馬遜河流域,延伸到了亞馬遜雨林邊緣,被雨林阻擋後才沒有繼續深入。

    拉普拉塔共和國控制的領土,不過是拉普拉塔河口和以西的潘帕斯草原地區,但這裡的耕作條件良好,阿根廷的農牧業發達,跟歐洲的貿易關係緊密,是英國在南美最大的貿易夥伴,拿破崙戰爭時期貿易額就高達上千萬英鎊,這幾年增幅更大,甚至達到了三千萬英鎊。美洲公司的開發,其實英國人也在受益。

    但英國卻依然在這個方向跟中國敵對,美洲公司馴服了拉普拉他人,英國就支持巴西人,因為美洲公司的沿河墾殖,已經深入巴西高原。

    巴西的地形十分特殊,沿海地區高高隆起,被稱作巴西地盾,雖然這種地形讓沿海有不錯的港灣,但港口全都沒有腹地,因為港口都背靠險峻的高山,所有通航的河流都是從沿海流向內陸,而不是一般地形那樣,是從內陸流向大海的。巴西河流從海岸險峻的地盾發源,流入內陸地區,要么匯入亞馬遜水系,要么就是往南匯入拉普拉塔水系。

    中國人正是藉助了拉普拉塔水系才得以深入巴西高原的,開發巴西高原的成本,甚至比巴西人從自己的沿海向內開拓還要低,這就讓巴西在跟美洲公司的領土爭奪中處於絕對的劣勢。
mk2258 發表於 2018-6-4 11:40
第五百二十一節美洲爭霸戰序幕(2)





    巴西本國的中國移民也不少,但因為一開始巴西人吝嗇分給這些移民土地,隨著美洲公司向上游開發,大量中國移民從美洲公司這裡獲得土地,離開了巴西。被咖啡種植園主和相關貿易集團控制的巴西政府,這才不得不在土地問題上大方一些,留住了不少中國人。

    當年巴西棉花熱的時候,進入巴西的中國人高達三十多萬,如今這些人的後代已經有上百萬了,已經是巴西僅次於黑人、葡萄牙人之後的第三大族裔。

    在美洲公司治下的中國人更多,他們在非繞的美洲土地上,沿河開闢了兩億畝良田,讓美洲公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糧食供應商,在糧食產業中的優勢,甚至逼得巴西都開始進口糧食,該種經濟作物,因為巴西農業如果種植糧食,根本賣不出去。

    但糧食產量高的代價則是人口少,或者說是因為吸引人口能力小,才逼得美洲公司鼓勵治下農民開闢更大面積的農場,跟北美自耕農戶均耕地一百畝相比,這裡的農場面積普遍超過一千畝,上萬畝的農場普普通通,擁有十萬畝耕地以上的大地主高達上百人,結果就是,開闢的農田很多,人口卻只有三百萬,直接農業人口不過一百萬人,其他都是依托農業的手工業人口,以及工商業人口。

    這讓美洲公司治下工商業很發達,但勞動力始終很緊張。造成這種原因主要是兩方面,一個是國家對這裡的開發沒有給予大力支持,國家推動的移民方向主要是北美,具體原因誰也不知道;另一個原因是美洲公司當年失去北美領地後,迅速陷入經濟危機,依賴南美領土苦苦支撐,根本就沒有財力對移民進行補貼,對移民的吸引力很小。於是採取了土地政策,對土地授權很慷慨,一塊土地只要連續耕作三年就給發地契,而且不設置面積上限。

    於是早期移民就拼命開闢耕地,美國人發明的大農場技術,很快就引進到了這裡,被中國移民用的格外順手。戶均耕地很容易就突破千畝。美洲公司沒有能力吸引移民,主要依靠的是移民的呼朋喚友。有些人從國內招募來的同胞,並不是讓他們成為跟自己一樣的農民,而是高薪僱傭他們開荒。漸漸就出現了一些農業資本家,他們的農場突破一萬畝。加上允許土地買賣,大量耕地兼併,十萬畝的農場主也開始出現。

    缺人導致了開發的特點是粗放的,機械化的,和商業的,而不是集約的,勞動密集的,行政的。阿根廷為什麼出現大農牧場主,原因就在這裡。恰恰相反美國早期的大農場不多,當年歐洲移民第一站到阿根廷,不久就會踏上美國的土地,因為在美國得到土地很容易,基本上政府免費給予160英畝的土地。而他們不留在阿根廷的原因,就是因為阿根廷的土地幾乎被大地主瓜分完了。

    為什麼美國人開發大平原用了幾十年,阿根廷卻很容易就形成大地產製,還因為南美的土地開發更為容易,地勢平坦,容易耕作,土壤也好,阿根廷人號稱從大西洋放下犁頭,一直犁到安第斯山脈都不會碰到一塊勢頭。

    烏拉圭、巴拉圭等地也差不多是這個情況,所以很早土地就被大地主瓜分完了。等北美土地越來越緊張之後,可以用土地吸引人口的時候,美洲公司發現,南美領地上也沒有土地了,後來者只能成為勞工,之後經商,或者乾別的,很難通過開墾無償得到土地了。

    缺乏可開墾的土地,對農業民族的吸引力不足,只能涓滴吸引一些商人,以及緩慢的自我繁育,儘管這個緩慢對西方人來說其實是快速,但對中國人來說,還是很緩慢。三百萬人口中,其實真正的勞動者才只有一百萬,還是算女人的,五十歲以上的老人倒是不多,但兒童極多,近兩百萬都是十八歲一下的人口,顯然南美中國人還很年輕。

    另外美洲公司還巡撫了五十萬印第安人,巴拉圭和玻利維亞的印第安人不少,巴拉圭還有少量西班牙和印第安混血人群,人數不到十萬,玻利維亞幾乎就是一個純種印第安國家,西班牙白人和土生白人本來就不多,不是因為反抗被鎮壓,就是遷移到其他其他西班牙殖民地去了,反正在那裡都很容易生活。

    五十萬印第安人,十萬混血,加三百萬中國人,就是目前美洲公司治下的全部人口。

    這樣的人口基礎,讓美洲公司大量僱傭印第安人作為僱傭兵,可這些印第安人紀律性很差,嗜血好鬥,充滿野性,後來開始僱傭日本人,日本人紀律性強,做步兵合適,做騎兵不行,於是美洲公司的軍隊,是以日本步兵加印第安騎兵的模式構成,砲兵則是中國退伍兵。

    美洲公司組建了一支十萬人的常備部隊,足以橫掃周邊對手了,因此巴西人一直隱忍,希望通過談判解決領土糾紛,但美洲公司不承認那些巴西人沒有控制的土地,依然繼續向巴西高原腹地推進,軍隊開路,農業公司跟進,一步步擠壓巴西的擴展空間。

    巴西人針鋒相對,但他們最多在腹地駐紮軍隊,卻無法移民開發,成本很高。加上國內不安定,始終存在著要求獨立,以及黑人叛亂問題,因此稍不留神土地就被美洲公司蠶食。美洲公司當年就是通過這種方式,在拉普拉塔腹地佔領整個拉普拉塔共和國三分之一的土地的。

    拉普拉塔共和國敢怒不敢言,可巴西不是如此,他們的人口比美洲公司要多,背後還有英國支持。

    一旦有機會,巴西是想把中國人驅逐出自己的腹地的。現在美洲公司封鎖拉普拉塔地區各個港口,其中還包括英國商船在南美停靠最多的港口布宜諾斯艾利斯,終於引起了英國跟美洲公司的衝突。

    英國不甘示弱,直接封鎖了拉普拉塔河口,不讓我的商船停靠,那麼誰也別想停靠。

    英國對南美中國港口的封鎖,終於引起了中國政府的介入。
mk2258 發表於 2018-6-4 11:40
第五百二十二節軍事同盟時代





    北美的黃求憂得知英國封鎖了拉普拉塔河口之後,突然意識到,這是一次戰爭爆發的導火索,未必會爆發戰爭,但有爆發戰爭的可能。

    他立刻發出命令,要北美軍隊做好戰鬥準備。一旦開戰,美國有可能加入英國一邊,黃求憂立刻跟美國領事聯繫,希望美國表明態度。

    美國人此時慫了,表示了和平意願,並且就兩國間的港口衝突進行了商談,之後美國宣布開放新奧爾良,中國開放休斯敦港。

    中國理藩院正式向英國發出抗議,同時提出最後通牒,無故封鎖中國港口,意味著戰爭宣言,要求英國人即刻解除封鎖。

    誰知道此時英國人也慫了,讓人無從判斷英國人的目的,或者是像黑海那樣,只是進行試探,在試探中國的底線。

    英美相繼退縮,讓人以為戰爭威脅解除了,但這才剛剛開始。

    不久之後,美國突然跟西班牙達成了一項協議,美國聯邦出資兩千萬美元,從西班牙手裡購買了佛羅里達的土地。

    西班牙能佔有大西洋一側殖民地,靠的是英國的保護,英國商品如潮水一樣,席捲了大西洋一側的西班牙殖民地。

    現在美國吞併佛羅里達,沒有英國的默許是不可能的。中國情報部門很快就確認了這個猜測,是英國主動促成的這筆交易。

    幾天之後,美國跟英國共同宣布,兩國結成友好同盟關係,一份緊密的軍事同盟。規定英美任何一方,在美洲地區與其他國家開戰,另一方將用本國全部的軍事、經濟力量相助,不得單獨與地方媾和。

    這顯然是針對中國的,美洲地區可能跟美國開戰的就只有中國,或者英國。英國以西班牙人的土地,換取了美國徹底倒向英國。

    英國起了一個壞頭,雖說美洲的同盟不可能引起其他地區的不安,但歐洲本就緊張的局勢,卻讓各國感到不安。

    內部革命、民族獨立、民族統一、領土爭奪、地區爭霸,各種錯綜複雜的矛盾糾纏在一起,各國先後經歷了一場革命之後,有的向前建立了資產階級政府,有的向後加強了* *體制,巴爾幹民族紛紛從奧斯曼帝國獨立,德意志民族開始要求統一,普奧瓜分了俄國占領的波蘭領土,普魯士和奧地利在德意志內部進行爭霸。

    英國人這時候在美洲建立了一個針對中國的軍事同盟。

    普魯士人迅速跟進,俾斯麥此時大權在握了,他提前開始了自己縱橫捭闔的外交生涯。

    兩個月前,三月份,普魯士跟奧地利之間險些爆發戰爭。

    去年冬天之前,普奧先後結束了跟俄國的戰爭,戰爭中兩國都奪取了大量俄國土地,但卻並沒有因此加深兩國關係,反而迅速破裂。

    破裂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普魯士試圖在德意志地區建立一個排除奧地利的統一國家,統一德意志,已經不是某一個君主的個人雄心,而是一種民族的呼聲,統一將在普魯士和奧地利之間出現,這是誰都看得到的事實。

    但論起歷史背景和影響力,普魯士都無法跟奧地利匹敵,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曾經是神聖羅馬皇帝,普魯士不過是神聖羅馬帝國的邦國,兩個國家是有上下級之分的。

    45年歐洲民族革命(歷史上的1848年革命)後,拿破崙戰爭後,在維也納會議上建立了德意志邦聯已經名存實亡,歷史上普魯士趁機組建了一個新的聯盟,埃爾福特聯盟將奧地利完全排除在外,結果引起了奧地利的強烈抗議,軍隊開進了黑森,奧地利的盟友巴伐利亞王國的軍隊一度跟普魯士對峙,俄國人還支持奧地利,導致普魯士不得不屈服。

    這個歷史上,由於俄國趁普奧兩國內亂,奪取了兩國的波蘭土地,普奧兩國的關係並沒有破裂,普魯士也沒有組建排除奧地利的德意志聯盟,而是繼續維持著一個名存實亡的德意志邦聯,奧地利為主席,普魯士為副主席。

    對俄戰爭後,兩國共同的敵人俄國遭受了沉重打擊,普奧兩國沒有了共同敵人,內鬥再次成為主旋律。

    由普魯士組建統一德國的概念,並不是普魯士國王的意思,而是來自民間,來自社會中間階層,那些資產階級政治勢力,希望擁有一個統一的德國,北德意志邦國支持普魯士,南德意志邦國支持奧地利。

    知道自己的影響力不可能跟奧地利競爭,普魯士國王開始接受建立一個排除奧地利帝國在內的小德意志的主張。奧地利則因為自己影響力更大,過去他們就是德意志的皇帝,因此希望將所有德意志邦國統一進奧地利,奧地利支持大德意志方案。

    失去了俄國的威脅後,普魯士國王終於開始統一德意志的進程,以北德意志關稅同盟為紐帶,組建了一個德意志聯盟,普魯士提出一個聯盟國家、一支聯盟軍隊以及一部聯盟憲法的口號,宣布退出德意志邦聯。

    此舉引起了奧地利的強烈抗議,德意志邦國紛紛開始站隊,選擇加入北德意志同盟或者繼續留在德意志聯邦。其中有一個小國出現了分歧,黑森的國王親奧地利,但資產階級控制的議會親普魯士,議會要求加入普魯士主導的德意志聯盟,國王想留在奧地利領導的德意志邦聯。議會跟國王發生了權力鬥爭,奧地利軍隊開進黑森。普魯士進行了抗議,動員軍隊,雙方劍拔弩張。

    這場戰爭很容易打起來,因為兩國因為對俄戰爭中,普魯士佔領了原屬奧地利的克拉科夫和盧布林,已經矛盾重重。

    此時奧地利首相是權臣施瓦岑貝格,此人能力出眾,在危急時刻,先後得到了俄國女沙皇和法國首相的支持,普魯士外交戰線一敗塗地,勢單力孤,而且德意志地區內部,較大的邦國都支持奧地利,支持普魯士的邦國數量看起來很多,但都是一些依附於普魯士的北德意志小邦,德意誌中部的漢諾威、黑森、拿騷、薩克森,德意志南部的巴伐利亞、巴登和符騰堡都支持奧地利。

    於是普魯士國王不得不在奧爾米茨跟奧地利簽訂條約,宣布解散德意志聯盟,重新恢復德意志邦聯,繼續承認奧地利為德意志邦聯主席。

    這份屈從於施瓦岑貝格的條約,被普魯士視為恥辱,稱作奧爾米茨之恥!

    外交戰線的全面虧輸,是普魯士屈服的重要原因,此時國王威廉四世想起了俾斯麥。

    俾斯麥這時候在哪裡呢,他被趕到了伊斯坦布爾做領事去了,普魯士跟奧斯曼之間能又什麼外交溝通,卻把俾斯麥這個已經佔露出了外交才華的外交官放到這裡。原因只是國王不喜歡俾斯麥,認為俾斯麥太咄咄逼人,在芬蘭問題上讓他很不滿意。

    這次被奧地利恥辱的逼迫後,國王想到俾斯麥主張對奧地利強硬的態度,將他招了回來做外交大臣。

    俾斯麥先著手瓦解奧地利的同盟,德意志內部沒有辦法,奧地利的影響力始終大於普魯士,這是歷史決定的,不是短期內能夠改變的。德意誌之外,奧地利對俄國和法國的拉攏,讓俾斯麥耿耿於懷。

    施瓦岑貝格在結束了對俄戰爭之後,迅速訪問了莫斯科,對地位依然不太穩固的女沙皇表示了支持,並說服女沙皇,普魯士比奧地利更加危險,允許俄國在奧地利國內東正教問題上擁有更多發言權。

    成功拉攏到俄國在奧爾米茨會議上,站在了奧地利一邊。

    在法國方面,則是利用波拿巴家族跟哈布斯堡家族的姻親關係,並支持法國追求的天然邊界,承諾加入法國支持奧地利,奧地利將支持法國得到普魯士的萊茵左岸領土,將法普邊境調整到萊茵河。

    俾斯麥發現,他無法比施瓦岑貝格做的更好,無論法國還是俄國都無法拉攏,因為法國對萊茵河領土有野心,當年如果拿破崙最後肯屈服,各國都願意把萊茵河以西劃給法國,可惜拿破崙不妥協,最後戰敗,普魯士奪取了萊茵河以西工業地區,從此跟法國產生了矛盾。

    萊茵河地區,是德意志地區最早開始工業革命的地方,魯爾工業區就在哪裡,現在哪裡的經濟狀態,已經被稱作萊茵文明,代表著普魯士最高的工業成就,不可能割讓給法國。

    俄國也無法拉攏,因為俄國不可能放棄波蘭,但俾斯麥認為,至少能讓俄國保持中立,只要讓俄國認為,普奧的內戰,對俄國是有利的就行。但俾斯麥認為,俄國的中立不可能保持太長時間,一旦女沙皇在俄國站穩腳跟,她不可能接受普魯士統治波蘭,也不能接受奧地利佔領西烏克蘭。

    普奧兩國一旦爆發內戰,不管誰勝誰負,俄國都會出兵收復失地。

    所以俾斯麥認為,對奧地利的戰爭,必須要快。要在法俄反應過來之前,結束戰鬥。

    戰鬥那是軍隊的問題,俾斯麥作為外交大臣,他只能保證做好自己的工作,首先他要確保法國在戰爭爆發後保持中立,因此俾斯麥來到了法國。此時俾斯麥得知了一個新的情況,中國正在法國活動,似乎在謀求跟法國結成軍事同盟。

    中國跟法國結盟,是否對普魯士有好處呢?俾斯麥密切關注起來。
mk2258 發表於 2018-6-4 11:40
第五百二十三節中法軍事同盟





    如今的法國,拿破崙的孫子在當皇帝,可他尚且年幼,且成長在魁北克,自幼受到祖父奧斯塔的控制,性格懦弱;但他的叔叔,拿破崙的侄子,原本的拿破崙三世路易拿破崙波拿巴卻是一個強權人物,以幫助他成為法國皇帝,換取了由他組閣的承諾,之後一直擔任法國總理一職。

    之前還有奧斯塔這個老狐狸制衡路易拿破崙,可惜奧斯塔三年前死了,留下了價值高達兩千萬美元的遺產,當年他用三百萬美元的資助,換取了跟拿破崙家族聯姻,又隨著自己的外孫成為法國皇帝,為自己換得了一個公爵頭銜,可吝嗇的他,留給外孫的遺產只有區區三十萬美元的一批藝術品。

    奧斯塔死後,路易拿破崙獨掌大權。

    一方面藉由拿破崙的威望,得到農民的支持,一方面拉攏資產階級保守派,拿破崙的總理之位做的很穩,幾乎相當於君主立憲制總理的權力。

    說來也是巧合,法國跟中國這幾年的關係總是有些古怪的關係,奧斯塔在魁北克掌權的時候,這傢伙就是一個中國通,他是靠著跟中國的貿易積累的巨額財富,他是美國最大的毛皮商人,將利潤投入到紐約的地產,又成為紐約最大的地產商。

    法國這些年主要在北非擴張,埃及的阿里死後,阿里王朝結束了擴張期,法國成功從埃及手裡搶到了突尼斯的控制權,但是再向南擴張,就是埃及已經牢牢控制的的黎波里和昔蘭尼加,距離法國也較遠。法國的擴張方向開始向西,試圖與本國的西非領地連為一體。

    這幾年跟非洲的柏柏兒人和阿拉柏政治勢力的戰鬥就沒停止過,法國組建了強悍的非洲軍團,成功降服了阿爾加利亞內陸的柏柏兒人部落,並沿著沙漠中當年摩洛哥王國征服馬里的路線,成功征服了整個撒哈拉沙漠中的游牧部落,將北非、西非領地連接了起來。夾在法國領地中間的,就是西班牙人佔領的摩洛哥。

    非洲剛果河以南地區,是強大的南非帝國領土,這個滿清軍事首領德楞泰建立的帝國,十分神奇,人口眾多,組織鬆散,卻散而不亂。剛果河以南、埃塞俄比亞高原以南的非洲,都已經被他征服,這些年明修內政,與世無爭。

    剛果河以北到尼日爾河之間的土地,則是中國非洲公司的直屬領土,原本兩河口之間的沿海位置是西班牙佔領的,西班牙人也聲稱兩河之間的土地都是西班牙人所有,儘管西班牙人連兩河之間到底有什麼都不知道,他們從來沒有深入過內陸,都是通過黑人部落和阿拉柏人中轉黑奴的。

    中國跟英美西班牙的戰爭中,非洲公司攻占了這裡,之後將兩河之間的土地,劃為自己的直屬領地,沿河開闢了大量基地。阿塞俄比亞高原和索馬里半島,則又是另一家中國公司的領地,歐洲公司佔據這個紅海出口位置,作為控制蘇伊士運河和紅海的大後方。

    埃塞俄比亞高原以北,就是埃及控制的蘇丹。

    這就是目前非洲的狀況,大體被法國、英國、西班牙、中國和南非帝國控制。

    在法國北非和西非之間,除了撒哈拉沙漠,就是西班牙控制的摩洛哥。所以法國也很想奪取摩洛哥這個比沙漠更有價值的殖民地,將法屬非洲連為一體。

    法屬西非的塞內加爾往南,一直到中國人控制的尼日爾河一帶都被英國控制,他們消滅了當地的達荷美等黑人王國,建立了英屬西非,雖然英國祇局限於對沿海地帶實施佔領,但他們聲索的主權包括內陸地區。

    因此法國在非洲的爭奪戰中,敵人是西班牙和英國,這跟中國的利益高度一致,兩國想不合作都不行。

    如今的世界,可以佔領的殖民地已經不多,法國在美洲還有兩塊土地。一個是位於北美的魁北克王國,面積廣大,但緯度太高,不適合發展。在南美的圭亞那還有一塊領土,周邊則分別是荷屬和英屬圭亞那,法國很想吞併整塊圭亞那領土,這必然要過英荷這一關。荷蘭這裡都好說,主要是英國。

    中國人承諾,一旦法國跟中國結盟,將得到許多好處。中法聯合對抗英美西班牙,一旦獲勝,法國可以奪取西班牙的摩洛哥,瓜分英屬西非,中國祇需要幾內亞灣地區,其余英屬非洲對歸法國。

    在南美,則允許法國得到英屬圭亞那,並得到委內瑞拉。在北美,雙方以詹姆斯灣中心線瓜分英屬美洲。

    法國認為這很不公平,在非洲,路易拿破崙認為,英屬殖民地中最有價值的就是幾內亞灣,其餘土地很荒涼,因此法國應該得到一半幾內亞灣,雙方應該以零度經線為邊界,對幾內亞灣進行瓜分。

    在南美,法國認為,只得到委內瑞拉對法國的回報太少,他要求整個新格拉納達。對北美,不是以詹姆斯灣,而應該以流入哈德遜大灣的納爾遜河為界,以東歸法國以西歸中國。

    中國沒有在領土問題上做過多堅持,這只是一個劃分原則,要瓜分敵人領土,那至少得打贏了才行。

    於是中國做出了讓步,答應法國以零度經線來劃分英屬非洲。也同意按照納爾遜河來劃分英屬北美。南美則答應將馬格達萊納河以東的大半個新格拉納達給法國,這樣中國可以在大西洋獲得一小塊沿海。

    領土劃分完畢,進入責任分擔階段。英美已經做出了一個榜樣,那就是一旦開戰,雙方必須用自己全部的人力物力作戰。但法國希望中國能夠提供一些經濟援助,法國的財政始終比不上英國,法國擔心戰爭持續時間太長,會讓法國崩潰。

    法國財政壓力一直很大,拿破崙戰爭留下的爛攤子讓奧爾良王朝還了二十年才還清。拿破崙當年太過於透支法國的財力了,他將法國稅收從1804年的5億多法郎提升到1812年的8億多法郎。過去了三十年,如今法國財政也不過10億法郎。而英國財政收入已經達到了8000萬英鎊,相當於20億法郎,是法國財政收入的兩倍。

    法國希望中國在戰爭期間,每年能提供10億法郎援助,讓法國彌補跟英國的差距。

    這就真的是獅子大開口了,10法郎夠中國招募一支100萬人的僱傭兵了。

    但考慮之後,還是答應了法國的要求,因為僱傭兵沒有法國這樣的地緣。

    中國的目的,一旦跟英國開戰,不徹底打垮英國是不會輕易結束戰爭的,一勞永逸的解決英國的麻煩,有什麼比直接登陸英國來的更快呢?

    而法國的地緣位置,注定從法國登陸英國,是最佳選擇!

    俾斯麥默默等待中法結盟的消息,當確定中法基本談妥之後,俾斯麥繼續按兵不動,他整日徘徊在法國的各種社交宴會上,彷彿他來訪問就是一場例行公事,並沒有特別的目的。

    他在等英國人的反應。

    俾斯麥看的出來,法國的地理位置太關鍵了,只要法國向英國宣戰,不管法國有沒有採取實際軍事行動,英國都無法將力量全部投入海外,他必須分出一部分,甚至是絕大部分力量來守衛本土。

    在跟中國這樣的超級國家進行的戰爭中,英國如果不能全力以赴,可以說是必敗無疑。所以英國一定會有所行動,英國絕不會致自己於不利局面,更不會在不利局面下開戰。

    可就跟普魯士很難直接拉攏法國一樣,英國也不可能直接拉攏法國,除非英國願意放棄大量利益給法國,但那種程度的放棄,跟戰敗沒什麼區別。俾斯麥認為,英國一定會在歐洲尋找可以製衡法國的盟友,還有地理位置比普魯士更好的盟友嗎?

    現在英國對普魯士的需求變得比任何時候都重要,那麼普魯士就可以得到英國支持了。

    果然英國沒辦法成功拉攏住法國,中法宣布結成軍事同盟,內容與英美同盟如出一轍,不過範圍更大。

    英美同盟只局限在美洲,只針對中國,而中法同盟,卻包含非洲和美洲。

    但雙方都沒有包含歐洲,顯然都不想捲入歐洲混亂的內戰中來。

    也就是說,法國如果跟普魯士開戰,中國是不會介入的。但英國和法國都是一個世界性大國,他們的戰爭勢必會在美洲和非洲同時爆發,因此可以說,中國是針對英國的,法國也是針對英國的。

    俾斯麥知道英國現在有求於普魯士了,但他卻沒有接近英國,反而高調的跟路易拿破崙靠近,跟對方公開出入了一些社交場合,似乎在向外傳達法普友好一樣,目的是為了給英國施壓,讓英國人拿出更多好處。

    當然俾斯麥沒有忘記他此時來法國是為了什麼。

    他跟路易拿破崙的鄭氏會談中,他向對方提出了一個問題:

    “如果普魯士跟奧地利爆發戰爭,法國將持何種態度?”

    路易拿破崙表示:“法國不對沒有發生的事情表示立場!”

    俾斯麥又問:“普奧爆發的戰爭,一定是一場長期戰爭,可普魯士的財政無法支撐。英國不會支持一場中歐地區的大戰,普魯士能否在法國金融市場上融資?”

    路易拿破崙想了想道:“法國政府不會干涉法國金融業的商業業務。”

    俾斯麥拿到了他想要的東西,他知道路易拿破崙是希望普奧開戰的,目的無非是希望這兩個強大的鄰居互相削弱,法國的態度是中立,至少在戰爭前期會保持中立。

    俾斯麥結束會談之後,迅速回國,他需要等待英國接下來的外交拉攏了。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mk2258

LV:9 元老

追蹤
  • 1120

    主題

  • 100531

    回文

  • 46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