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民國】大國崛起之東方日不落 作者:狂人阿Q(連載中)

 
mk2258 2018-2-24 20:39:01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706 50339
mk2258 發表於 2018-6-4 11:46
第五百四十四節複雜的民族問題





    讓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這次奧匈帝國總動員的最大支持者,竟然是匈牙利。

    如果不是匈牙利人強勢要求進行動員,奧匈帝國其實是沒有動員能力的,隨著奧匈協約達成,奧匈帝國內部分裂為以帝國領地為首的部分和匈牙利王國領地部分,匈牙利人雖然不管領土還是人口都構不成一半,但卻平分了一半帝國權力,他們對此很滿意,同時也很看重自己的權力,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半發言權,而且大多數時候都是反對帝國的。

    匈牙利之所以突然支持進行戰爭動員,以及奧匈帝國政府也同意進行動員,是因為出現了誰都沒有預料到的情況,依然是民族主義問題。

    在奧地利帝國統治下,隨著經濟、人口和文化的發展,在多瑙河中下游,漸漸出現了一種叫做達契亞羅馬人認同,或者叫瓦拉幾亞人認同,這就是後來的羅馬尼亞民族認同,所謂羅馬尼亞,含義就是羅馬人的土地。居住在奧地利帝國境內的摩爾多瓦人、瓦拉幾亞人和特蘭西瓦尼亞人,都屬於被羅馬人征服融合同化的達契亞人的後代,他們說著同一種語言,一種拉丁化語言,語法構成上跟意大利語相近。

    以前這三塊領土,先後誕生了三個公國,在古典時期,沒什麼統一的民族觀念,大家的認同是領主和臣民式的。農民只認識他們的領主,不會在乎居住在十里之外的人是不是跟自己說一樣的語言。而且歷史變動很大,征服與反抗反復出現。羅馬征服,匈牙利征服,保加爾政府,突厥政府,這裡的民族一直處於被征服和統治階段。幸運的是,大概因為繼承了羅馬文化,他們的文化總是比征服者更先進,總是他們同化征服者,而不是被征服者同化。

    於是這三處地方,一直保持下來了統一的語言,以及羅馬時代帶來的東正教文化。

    在最近四五百年中,達契亞羅馬人被兩大勢力征服和統治,其中瓦拉幾亞、摩爾多瓦主要臣服於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帝國摧毀了兩大公國的上層統治,派遣希臘官僚和總督來進行統治。特蘭西瓦尼亞,則一直處於奧斯曼帝國和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的反复爭奪中。

    這讓他們反而在夾縫中較為獨立,但較為獨立的特蘭西瓦尼亞高原,卻主要是匈牙利貴族統治。在奧斯曼帝國攻占了匈牙利王國之後,特蘭西瓦尼亞成為匈牙利貴族的避難所,他們依托這裡的高原地形,抗拒奧斯曼文化入侵,在這裡保持了最頑固的匈牙利貴族統治。這裡的匈牙利貴族比例之大,比匈牙利平原地區尤甚,當地的特蘭西瓦尼亞人則淪為他們的農奴。

    後來哈布斯堡家族擊敗了奧斯曼帝國,收復了整個匈牙利,這才開始對特蘭西瓦尼亞進行直接管轄,但這裡的匈牙利貴族集團,以前抗拒奧斯曼帝國,現在抗拒奧地利帝國,一直屬於聽調不聽宣的狀態,半獨立存在。這也是為什麼,匈牙利可以取得獨立地位,而波西米亞不行,因為這裡的獨立精神實在是太強烈了。

    但匈牙利民族在民族主義上,表現的實在狹隘,或者說正是因為極端狹隘的民族主義,讓他們一次次敢於抗擊強敵。但當他們取得自治之後,卻不會公平對待他們統治下的其他民族,她採取了比過去的統治者對他們更苛刻的製度。他們通過重新移民、強迫改宗與修改官方語言等手段讓當地佔人口一半以上特蘭西瓦尼亞人感到痛苦。

    這種狹隘的民族觀念,當然會它的歷史原因。

    特蘭西瓦尼亞人從歷史上較早記錄的族群,是羅馬帝國時代的達契亞人,這個民族同化融合於羅馬,形成了達契亞羅馬人。之後在這里站住腳的統治者主要是匈牙利人,他們將大部分達契亞羅馬人變成他們的農奴,還有少量當地較為強悍的本地族群,居住在特蘭西瓦尼亞東南部邊境的塞凱什人,匈牙利不足無法消滅這些本地民族群體,於是將他們整合進馬扎爾部落聯盟,充當半獨立的農業軍事集團,為匈牙利守衛東部邊境。

    於是特蘭西瓦尼亞當地居民,要么被匈牙利吸收融合,成為統治集團的一份子,完成了匈牙利化,轉信天主教,要么就充當貴族的農奴,繼續信仰東正教。到了匈牙利國王蓋扎二世(1141-1162在位)時代,這個國王邀請薩克森移民(德意志人)進入特蘭西瓦尼亞,在特蘭西瓦尼亞東北部邊境地區屯墾戍邊。特蘭西瓦尼亞東北部的薩克森人很快就獲得了與塞凱什人一樣的半獨立地位,並享有特權。於是特蘭西瓦尼亞地區的統治階級,就形成了這樣三股力量,匈牙利部落貴族,匈牙利化的本地農耕族群,已經從德意志地區邀請來的條頓騎士團成員。

    因為不同的歷史構成,特蘭西瓦尼亞在匈牙利語、德語和達契亞羅馬語中的含義都不一樣。比如條頓騎士團在這裡修建了西北歐地區的城堡以及城市,形成了最早的七座城市,這裡的德語名為Siebenbürgen,意為七城之地。拉丁語名為Ultra silvam,意為越過森林,演化成達契亞羅馬語就成了同一含義的Transylvania,特蘭西瓦尼亞。

    特蘭西瓦尼亞的歷史,也就在當地達契亞羅馬人或者叫瓦拉幾亞人,以及匈牙利人或者叫馬扎爾人,以及德意志人之間交流中向前發展。

    達契亞人畢竟人數眾多,漸漸開始出現了上層階級,他們通過軍功,成為貴族,然後轉化為匈牙利式的的新教信仰,或者天主教信仰;但在政治上,人數越來越大的達契亞人貴族一直依附於馬扎爾貴族,這就類似滿清征服中國之後,一些漢人軍事群體被編入八旗一樣。

    然後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驅逐了奧斯曼帝國,開始統治匈牙利地區,對位於匈牙利平原地帶東南方向的特蘭西瓦尼亞高原,他們也開始直接進行管理。但這裡的貴族抵抗十分激烈,哈布斯堡家族進行了殘酷的打擊,他們驅逐、流放甚至殺戮了一大批馬扎爾貴族群體。同時優待當地的德意志民族,拉攏當地的達契亞人貴族集團。

    由於奧地利對當地匈牙利人的壓制,結果讓匈牙利人在當地開始處於不利狀態。現在他們翻身做了主人,竟然也開始採取這些措施,壓制其他民族,他們向這裡強制移民,推行馬扎爾化,試圖同化當地的其他民族。

    如果是羅馬帝國時代,這種方式也許會奏效,甚至在二三十年以前,現代民族觀念還沒有那麼強烈的時候推行,也許依然有可能成功,比如日本在朝鮮和台灣進行的奴化教育,只要時間足夠長,是能讓民族觀念不夠強烈的朝鮮人和台灣人產生一些日本認同的。可惜他們只進行了五十年,如果他們能持之以恆的進行一百年,也許就真的成功了。

    匈牙利人粗暴的民族同化政策,讓當地民族對抗情緒濃烈。但匈牙利人現在掌握了整個匈牙利王國歷史領土,他們在特蘭西瓦尼亞擁有絕對的政治權力。當地民族在沒有反抗能力的情況下,他們只能選擇對外移民。

    歷史上,匈牙利在1869年統計的時候,特蘭西瓦尼亞總人口4224436人中59%是達契亞人(瓦拉幾亞人),匈牙利人佔25%,德意志人佔9.5%,在他們執行了十年同化政策之後,道1880年普查的時候,特蘭西瓦尼亞總人口竟然下降了二十萬,只有4032851人了。

    在沒有爆發大規模戰爭,沒有大型疾病傳播,且當地農業資源豐富的情況下,總人口竟然減少了20萬,與此同時,全世界其他地區的人口都是在快速增長的,主要就是因為民族政策,導致了大量的移民,匈牙利統治的斯拉夫移民,開始大量移民美國,而特蘭西瓦尼亞的達契亞人則沿著多瑙河向他們的同族瓦拉幾亞和摩爾多瓦移民,尤其是瓦拉幾亞吸引了最多的特蘭西瓦尼亞人。

    結果導致達契亞人在特蘭西瓦尼亞的比例從59%下降道了57%,德意志人從9.5%下降到了9.0%,只有匈牙利人,增加道了26%,增長了一個百分點。但實際人口上,匈牙利人的總量甚至也是略有下降,下降了一兩萬人,這說明民族壓迫政策,其實讓匈牙利人的生存和產生了問題,只是他們比其他族群要好,所以他們相對增長,而其他族群則大量流失。

    儘管匈牙利王國開始執行這些政策才一兩年,這種移民情況才剛剛開始,但往往這種剛開始的時候,反抗是最強烈的,至少不滿情緒是最強烈的。就要像剃髮易服,最開始漢人可以以死抗爭,但過個一二十年,也就任命了。

    這種反抗情緒促使下,當俄國人將奧地利軍隊趕出了摩爾多瓦的時候,特蘭西瓦尼亞和瓦拉幾亞同時發生了暴亂。特蘭西瓦尼亞人要求從匈牙利王國中獨立,他們也願意繼續承認奧地利皇帝的王權,他們希望建立特蘭西瓦尼亞公國。瓦拉幾亞人則希望建立一個獨立的公國,而且他們希望能跟特蘭西瓦尼亞合併,甚至希望從俄國手裡將摩爾多瓦也合併過來,建立一個獨立的達契亞羅馬王國。

    俄國並沒有有意推動這些地區的民族運動,結果這些民族運動還是利用了俄國的力量,這下問題麻煩了,奧匈帝國麻煩,俄國也麻煩。
mk2258 發表於 2018-6-4 11:46
第五百四十五節收買人心的把戲





    在這種情況下,匈牙利開始要求進行動員,抵抗俄國的侵略。

    目的一個是為了阻擋俄國人可能會跟特蘭西瓦尼亞的分裂勢力合作,另一個則是打算借助軍事力量,打擊和壓制分裂力量。

    帝國中央政府,也是這樣的考慮,一方面希望打擊俄國侵略,一方面還打算利用軍事力量鎮壓瓦拉幾亞的叛亂。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發出了總動員,從波西米亞、達爾馬提亞、奧地利等帝國直轄領地,以及匈牙利王國征兵。

    匈牙利進行動員,女沙皇看到事情複雜化,也感到頭痛,她缺乏應對這種情況的經驗,事實上歐洲的君主們還沒做好準備,他們不知道此後他們遇到的所有麻煩,都將從過去的上層權力之爭,演變成民族之爭,以後所有的戰爭,都開始以民族矛盾引發,或者因民族主義而無法控制。這已經不再是他們之前的王朝爭霸戰爭,或者王位繼承戰爭了。

    女沙皇現在要怎麼辦,當地的摩爾多萬政治勢力,民族團體,並不拒絕俄國的統治,但他們向俄軍提出了要求,他們希望俄軍幫他們收復特蘭西瓦尼亞,並且他們開始跟瓦拉幾亞協商,合併成一個國家。而且摩爾多瓦的地方貴族首領和政治首領歷山德魯·約安·庫扎,已經跟瓦拉幾亞政治勢力基本上達成了一致。

    他們可以接受一個,統一在沙皇旗幟下的,東正教的統一國家,他們可以承認沙皇的王權,但希望可以建立一個自治政府,這是有先例的,俄國統治芬蘭,幾乎就是讓芬蘭自治,芬蘭有自己的議會、法律和征服,他們不反抗,沙皇對他們也沒有太多的控制慾望。

    但芬蘭的情況,類似朝鮮跟中國的關係一樣,直接吞併朝鮮,對中國沒有什麼增強,讓這裡自生自滅,對中國也沒什麼害處,因為這就是一個較為孤立的,邊緣地區。為什麼沙皇一次次加強對波蘭的控制,就是因為波蘭位於核心地帶,對波蘭的要求是不一樣的。

    女沙皇對摩爾多瓦的意圖是通過這裡進入多瑙河流域,進而對中歐地區產生影響,尤其是對東南歐地區的斯拉夫人加強影響。這勢必要求摩爾多瓦跟俄國更加緊密,而不是芬蘭那樣,統治的目的,只是為了護衛彼得堡的安全。

    同時女沙皇跟希臘是有協議的,瓦拉幾亞已經分給了希臘,這樣希臘國王才會將保加利亞控制的多布羅加交給烏拉爾,這是一個複雜的瓜分協議,卻突然因摩爾多瓦等地的民族勢力進入而變得複雜了起來。

    奧匈還進行了戰爭動員,女沙皇立刻針鋒相對,宣布對俄國烏克蘭地區進行動員,如果要打一場大戰的話,西烏克蘭也就一併收回來吧。為此可以跟法國結盟,讓法國幫忙牽制住普魯士,以免普魯士藉機插手。

    這時候希臘人突然也行動了起來,他們的軍隊大規模開進多布羅加地區,希臘和保加利亞聯軍總計五十萬人,在多瑙河下游布防,名義是防備可能出現的地區混亂。

    希臘既沒有對俄國宣戰,也沒有對奧匈帝國宣戰,周成功的耐心和老辣,完全跟他侄子週淳不是一個檔次上的。

    他一面跟俄國有協議,一面卻緊急聯繫英法兩國,希望兩國能夠對戰爭進行斡旋。希臘和保加利亞聯合王國的態度是,不希望看到本國東部發生混亂。

    英國對希臘的態度表達了支持,跟希保聯合王國國王進行了溝通。國王周成功表示,不希望看到瓦拉幾亞爆發戰爭,絕不支持這裡的領土歸屬俄國。英國對此表示了支持,他們也不支持這一地區的領土變動。

    女沙皇的執政,讓俄國的中國打手角色越來越真實,英國已經無法接受俄國的擴張了。普魯士也對巴爾干問題很關注,他們基本上跟英國一個態度,不支持這裡的領土變動,也就是支持奧地利皇帝繼續統治這裡。

    但當地人已經起義,瓦拉幾亞軍隊武裝起來,他們驅逐了奧匈帝國的官員,宣布獨立。

    女沙皇儘管不想接受摩爾多瓦的庫扎的建議,但她還是派兵進入了瓦拉幾亞,此時是最佳時機,能兼併瓦拉幾亞當然比只兼併一個摩爾多瓦要強,至於多布羅加問題,她相信她丈夫可以理解的,暫時得不到,總有機會不是。

    俄軍在瓦拉幾亞的行動相當順利,因為在摩爾多瓦政治力量的穿針引線下,瓦拉幾亞當地勢力都將俄軍看作解放者。

    奧匈軍隊則從上游開始鎮壓瓦拉幾亞獨立,起義軍根本打不過奧匈正規軍,只能沿著多瑙河步步後撤,很快一座座城鎮就丟失了,不到一個月,連首都布加勒斯特也丟失了。

    戰爭必然引發大量的難民,希臘保加利亞聯合王國開放了邊境,在多瑙河西岸和南岸,建立了數百個難民點,從英國爭取到了一筆援助,採購糧食分發給難民。國王周成功還不斷查訪各處難民點,特別強調要給與難民最好的安置,確保他們的食物和醫療。

    數以萬計的難民不斷逃往多瑙河西岸,多瑙河另一側的鄉村農民,他們擔心內戰會讓他們陷入戰亂,大多數農民對國家未來並不關心,他們只擔心自己的安全,於是他們就近度過家門口的多瑙河,聽說河對岸的保加利亞人會提供幫助。

    他們需要提供的幫助,其實也不多,因為大多數農民都自帶糧食,逃難的距離並不遠,加上當地農產區產量豐富,大多數人都有餘糧,他們需要的,只是一個安全的避難所。真正需要大規模救濟的,反倒是那些城市居民。其中既有布加勒斯特這樣的多瑙河支流城市的市民,也有加拉茨這樣的港口地區的民眾。其中布加勒斯特地區居民,主要是為了躲避帝國軍隊鎮壓起義軍逃出來的,而加拉茨地區的居民,則是在俄軍的進攻下,逃出來的。

    這些難民不但得到了安置,儘管安置的條件不可能比得上他們原來的生活,但心理的安全感卻是有的。另外他們竟然看到了親自來慰問他們的希臘人和保加利亞人的國王,對方態度承認,對他們這些窮人充滿了同情。對戰爭進行了譴責,向他們保證會保護他們的安全。

    由於國王密集拜訪難民點,每天自很少跑十個難民點,短時間內,走訪了一百多座難民點,儘管不是所有人都見到了他。可通過先來者的口,那些後來者也對國王充滿了感激和信賴。

    周成功一面收買人心,一面進行政治工作,在國際上不斷呼籲大國進行斡旋。

    圍繞巴爾干問題,歐洲大國迅速分裂成兩個集團,法俄支持俄國的軍事行動,英普反對俄國的軍事行動。法國不在乎俄國打擊奧地利和擴大勢力,英普則擔心奧地利過於衰弱和俄國擴張太多。

    女沙皇則成功壓迫庫扎對俄國表示效忠,同時她也任命了庫扎為摩爾多瓦首相,跟摩爾多瓦政治勢力達成了一致。

    摩爾多瓦,不會以後會不會跟特蘭西瓦尼亞和瓦拉幾亞合併,庫扎都會是首相,而且女沙皇支持庫扎進行改革,同意摩爾多瓦建立一個獨立的議會和政府,並製定一部憲法,但憲法必須保證女王的絕對權力。

    因此最後幾乎是庫扎跟女王的個人妥協,女王得到了法定的權力,庫扎則通過得到女沙皇的支持,得到進行改革的權力。

    很快奧匈帝國就鎮壓了瓦拉幾亞的起義,匈牙利人也鎮壓了特蘭西瓦尼亞人的起義,俄軍則開進到了瓦拉幾亞中部地區,逼近了布加勒斯特。

    俄軍動員起了八十萬軍隊,奧匈也武裝起了七十萬部隊,一百多萬軍隊對峙在瓦拉幾亞平原上,一場大規模戰爭即將爆發。

    英普開始進行斡旋,他們希望說服奧匈帝國放棄摩爾多瓦,說服俄國接受有限的擴張,避免這場大規模戰爭。

    軟弱的奧匈帝國願意放棄摩爾多瓦,女沙皇也願意見好就收,但匈牙利要求俄國保證永遠放棄支持摩爾多瓦對特蘭西瓦尼亞地區的權力主張。

    匈牙利人把奧匈和俄國兩個帝國都推到了兩難的境地,俄國如果公開保證放棄對特蘭西瓦尼亞的要求,剛剛贏得的摩爾多瓦人的忠誠,就會迅速失去,奧匈如果不支持匈牙利的要求,奧匈帝國就可能解體。

    結果是雙方無法達成一致。

    大戰還是爆發了,俄軍跟奧匈軍隊在瓦拉幾亞開戰,俄軍戰鬥力強於鬆散的奧匈軍隊,很快就收復了布加勒斯特。

    兩國大會戰製造了更多的難民,而且幾乎是遍及整個瓦拉幾亞和特蘭西瓦尼亞的難民。匈牙利鎮壓特蘭西瓦尼亞叛亂是十分殘酷的,大量當地的達契亞人逃往摩爾多瓦和瓦拉幾亞地區,在摩爾多瓦的難民還相對安定,但到了瓦拉幾亞的難民,再次被捲入戰爭,只能再次逃難。

    多瑙河流域由於良好的農耕條件,這裡的人口是很多的。瓦拉幾亞和摩爾多瓦的人口都在兩百萬上下,特蘭西瓦尼亞人口更是高達四百萬上下,其中同屬瓦拉幾亞民族的,就有六百萬人左右,其中的三分之後受到戰亂波及。

    最後逃往保加利亞一側的難民數量高達三十多萬人。

    由於幾年前從奧斯曼帝國接收了一百多萬難民,希臘人的接收和安置難民的經驗豐富,這些難民的生活有基本的保證,亂世下的普通人,對安定的渴望,加上希臘國王有意識的表現,讓他很快贏得了難民群體的好感,哪怕用於安置難民的大量物資,其實是來自英國,但感激都被他收穫了。

    俄國吞併瓦拉幾亞是無法接受的,英普兩大國不接受,瓦拉幾亞人此時也不接受。

    跟隨難民從布加勒斯特逃亡到保加利亞一側的瓦拉幾亞政治勢力,開始在這裡建立政治組織,很顯然,他們肯定是得到了希臘保加利亞國王的支持,否則不可能在保加利亞的土地上建立政治流亡組織。

    那麼建立的這個組織,自然是親保加利亞國王的。

    大國之間還沒有達成協議,希臘保加利亞國王已經完成了收買人心的行為,接下來他行動的時機才成熟。
mk2258 發表於 2018-6-4 11:47
第五百四十六節希臘人火中取栗





    布加勒斯特會戰之後,奧匈軍隊大範圍後撤,已成潰敗之勢,似乎復現了普奧戰爭時期的情形。

    軍隊中的匈牙利軍隊跟帝國軍隊無法配合,兩支軍隊中都至少有七八個民族士兵,這些士兵很難擰成同一個認同,戰鬥意志一直不高。軍官和士兵之間關係也不融洽,帝國軍隊中,軍官主要是奧地利貴族軍官,匈牙利軍隊中,軍官主要是匈牙利貴族軍官。帝國軍隊中,士兵有奧地利人、波希米亞人、南斯拉夫人和波蘭人,其中南斯拉夫人和波蘭人顯然不可能認真跟俄國人打;匈牙利軍隊中,士兵主要有匈牙利人,南斯拉夫人(克羅地亞人、塞爾維亞人和波斯尼亞人等),南斯拉夫士兵不打匈牙利軍官的黑槍就不錯了。

    一個剛剛從帝國改組成二元帝國的國家,還沒有形成,也不可能形成統一的國家認同的時候,就進行總動員跟外敵作戰,這樣的軍隊基本上不可能有什麼戰鬥力。

    奧匈主力的潰敗,讓英普兩國感到事態已經失控,他們堅決不同意俄國人在中南歐佔據太多領土,一旦俄國人佔領了摩爾多瓦、瓦拉幾亞和特蘭西瓦尼亞地區,不但兵鋒直接穿透歐洲中部,以後如果跟普魯士發生戰爭,俄軍將可以從波西米亞高原上居高臨下攻入波蘭和普魯士。往西,俄國將通過塞爾維亞、克羅地亞等斯拉夫勢力,向西一直滲透進入地中海海域。跟塞爾維亞接壤的黑山,甚至已經跟俄國結盟幾十年了。而黑海就位於亞得里亞海沿海地區。因此俄國一旦佔領南歐地區,西進地中海基本上不會再有什麼阻力。

    英普一邊協商軍事介入的可能,一邊尋求可能的政治方式,他們此時突然發現,能夠阻擋俄國西進的力量,竟然是同為東正教國家的希臘和保加利亞。儘管跟塞爾維亞發生過戰爭,但對東正教人口的影響力上,希臘並不輸給俄國。

    此時希臘也終於跳了出來,在俄軍大敗奧匈軍隊,佔領布加勒斯特之後,希臘保加利亞聯軍開進了瓦拉幾亞,他們明確表示,不能接受俄軍對瓦拉幾亞的佔領。而希臘人扶持的瓦拉幾亞政治力量,宣布他們為瓦拉幾亞公國合法征服,號召瓦拉幾亞人民站起來爭取自由。並在希臘和保加利亞的支持下,開始重建瓦拉幾亞軍隊。

    希保聯軍一直開進到阿爾杰什河,跟佔領了布加勒斯特的俄軍,隔河對峙。

    此時希臘軍隊主力三十萬人,保加利亞軍隊二十萬人,總計五十萬人,俄軍八十萬人,全世界都在為希臘人的勇氣鼓掌,同時對他們的未來嘆息。

    “玩的漂亮!”

    烏拉爾國王看到自己伯父的操作,不但不生氣,反而讚許有加。

    女沙皇則氣不打一處來,仗都是俄軍打的,希臘人卻兩面三刀,反而得到英國的支持。

    “你說我現在命令軍隊發動總攻,把希臘人打個落花流水,你伯父那張老臉會怎麼樣?”

    女沙皇氣憤道。

    週淳搖搖頭道:“還是不要了。他肯定有後手的。”

    女沙皇道:“那現在怎麼辦?接受英國的斡旋?”

    週淳搖頭道:“不急,希臘人還沒表演夠呢。你沒看希臘國王去了倫敦嗎?”

    希臘國王真的在用力表演,他在英國議會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講,對俄國的擴張表示了強烈的憤慨。表示絕不容許自由世界,遭受俄國人的侵犯,希臘將站在保衛自由世界的第一線,就像歷史上阻擋突厥人,阿拉柏人一樣,希臘是自由世界的長城。

    他的演講贏得了英國議會的一陣陣掌聲,隨即為希臘獲得了一筆五百萬英鎊援助法案的通過。

    是的,英國決定援助希臘對抗俄國入侵,將俄國人阻擋在多瑙河以東地區。

    可實際上,誰都不看好希臘軍隊的戰鬥力,奧地利人都擋不住,更何況希臘呢。

    俾斯麥對希臘國王充滿了不信任,他絕不相信這個傢伙突然爆發了勇氣,敢跟俄國一戰,他如果真有孤注一擲的勇氣,那年就不會草草收場,滿足於得到保加利亞,而是應該繼續戰鬥,直至把中國人拖下水,跟英國爆發一場世界大戰。之後希臘會被打殘,但將得到海峽,得到整個巴爾乾地區,成為一個大帝國。

    當年希臘國王沒有勇氣跟他的祖國一起戰鬥到最後一刻,導致中國不得不親自出面,組建了一個海峽委員會,現在希臘國王也絕對沒有勇氣跟俄國打到底。

    英國是一個願意花錢讓別人流血的民族,他們儘管也不相信希臘人會打贏,但他們願意給錢讓希臘人打仗,至少能削弱一下俄國。沒準能給奧地利人爭取到喘息的時間,讓他們恢復元氣,然後反擊俄國人。

    至於瓦拉幾亞問題,希臘回頭就把奧地利賣了。希臘人國王親自跑到瓦拉幾亞議會中,在圖爾恰成立的瓦拉幾亞臨時議會上發表了演講,表示堅決跟瓦拉幾亞人站在一邊,絕不容許任何國家和民族侵犯瓦拉幾亞人民追求自由的權力。

    他的發言相當於承認了瓦拉幾亞的獨立地位,贏得了瓦拉幾亞人的支持。在親希臘派的瓦拉幾亞政治勢力的推動下,他們的議會以微弱的票數優勢,宣布邀請希臘國王擔任瓦拉幾亞公國大公。

    希臘國王表示非常榮幸的擔任這個職位,他將於瓦拉幾亞人一起,將侵略者逐出瓦拉幾亞公國領土,捍衛瓦拉幾亞人天賦的自由。

    英國被希臘這個表態跟繞的不知道怎麼操作了。希臘人跟俄國打仗他們是支持的,但讓希臘人奪取瓦拉幾亞,英國人卻不想接受。

    希臘人對瓦拉幾亞有野心,這很正常,那塊土地在俄國、奧地利和奧斯曼帝國之間爭奪過多少回了,那塊土地有值得爭奪的價值。

    但英國沒想到此時希臘人跳了出來,這複雜的局勢中,希臘人這是要幹什麼了。一方面拿著英國援助,要跟俄國拼命,一方面又從奧地利手里奪取瓦拉幾亞,難不成希臘想單挑俄奧兩大強國。

    局勢複雜到,連精於外交的英國人都不知道該怎麼處理,不知道事態的走向會如何。

    是重整旗鼓的奧地利軍隊聯合希臘反擊俄國,還是奧地利軍隊跟希保聯軍直接開戰,或者俄國單獨打擊希臘,還是俄軍北上攻打特蘭西瓦尼亞。

    現在在瓦拉幾亞爭奪的三方,成了三個互相獨立的勢力,誰都認為自己擁有合理訴求,誰都跟另外兩方矛盾重重,這還怎麼捏?

    奧地利堅決不承認希臘國王兼任瓦拉幾亞大公,不承認希臘扶持的瓦拉幾亞議會合法;希臘國王一方面宣稱自己就任瓦拉幾亞大公,是瓦拉幾亞人民自己的選擇,一方面要求俄軍迅速撤出瓦拉幾亞領土。

    誰也沒想到,希臘可不是嘴上說說的,他們真的派出軍隊主動出擊,度過阿爾杰什河逼近布加勒斯特。

    而且作風大膽,主力幾乎都壓了上去,五十萬希保聯軍和倉促組建的十萬瓦拉幾亞志願軍都推了上去。

    這個兵力已經比俄國在布加勒斯特一帶部署的兵力多了一倍,俄軍要控制一個較為龐大的區域,在布加勒斯特周圍,其實只留了三十萬人,六十萬對三十萬,希保聯軍是有很大勝利的希望的。

    此時奧匈軍隊從特蘭西瓦尼亞地區,翻過喀爾巴阡山從俄軍後方發動進攻,這是希臘國王還沒宣布接受瓦拉幾亞大公之位的時候,奧匈帝國就進行的部署。

    結果正面遭遇希保聯軍強攻,側翼遭受匈牙利軍隊猛攻,俄軍竟然給擊退了,他們從布加勒斯特開始後撤,希保聯軍投入大部分兵力進行追擊,收復了布加勒斯特周邊一百公里範圍內的地區,包括北方五十多公里處的油田區。

    希保聯軍的舉動,讓女沙皇吃了一驚。

    “你那個不講信用的叔叔,不會是真打算跟我們開戰吧。康斯坦丁大公,提議對希保聯軍進行反擊,而且他們發現了對方明顯的破綻!”

    女沙皇承受了軍方巨大的壓力,果然如她所想的那樣,動員的兵力越大,軍隊的發言權就越大。

    她丈夫週淳卻不以為意:“那就按照軍方的態度去打吧。”

    女沙皇奇怪道:“你就不怕把希臘真的擊敗了?”

    週淳嘆道:“我說過他肯定有後手的,他這麼做,只能說明他需要用戰爭解決一些不太好解決的政治問題。露出的破綻,明顯就是給俄軍利用的。”

    女沙皇哼道:“那我就下命令了。以後就都按照軍隊的態度為準,打成什麼樣子,你可不要怪我!”

    週淳道:“放心吧。我也準備好了。百萬大軍隨時可以助戰。”

    女沙皇猶豫道:“烏拉爾的軍隊靠得住嗎?”

    上次戰爭中,烏拉爾的軍隊表現的並不好,讓他們的名譽一度受到了影響。

    週淳道:“這就不關我的事了,拉上去看看才知道。”

    女沙皇道:“那我需要跟軍方商議一下烏拉爾軍的攻擊方向。”
mk2258 發表於 2018-6-4 11:47
第五百四十七節希臘國王的權術(1)





    俄軍從布加勒斯特之所以撤退,是因為戰線拉的太長,由於保加利亞控制著多布羅加,讓俄軍很難放心利用多瑙河進行運輸,奧匈軍隊又從西北方威脅俄軍側翼,所以他們選擇了戰略性撤退。

    撤退的原因還因為他們看到了希保聯軍一個失誤,他們將絕大多數兵力都投入到了正面戰場,導致多布羅加地區防備空虛。在多瑙河入口位置,他們還保持了幾萬人防禦,但在後方卻十分空虛。

    於是俄軍調整了策略,主力撤回上游的加拉茨,向圖爾恰方向推進,徹底控制多瑙河入海口,然後俄軍就打通了從海上聯繫的通道。俄軍掌握著制海權,奧匈海軍已經被擊潰,因為奧匈海軍主力一直都在阜姆,而不在封閉的黑海海域。結果開戰之後,沒有俄國的同意,海峽不會開放,奧匈海軍無法進入黑海。當然同樣的,沒有其他國家的同意,俄國海軍也出不了黑海。

    俄軍掌握了製海權,當然不可能只局限於奪取多瑙河出海口。他們發現希保聯軍後方空虛的情況,於是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利用制海權,運輸軍隊去奪取多布羅加,他們選擇在瓦爾納登陸。這裡靠近巴爾干山脈,是保加利亞第一大港口,歷史十分悠久,2600年前,希臘人就在這裡建立了城邦國家奧得薩斯。

    從巴爾干山脈發源的一些河流,從瓦爾納灣入海,沿海地帶是一片衝擊平原,周邊有數十萬畝良田。

    但這裡的防備就是很鬆懈,有一些要塞工事,但兵力極少,只有三萬多民兵防守。俄海軍無法攻破要塞,也無法跟要塞砲台對轟,但可以從附近登陸,迂迴砲台後方,用陸軍攻占要塞,海軍只負責封鎖和牽制。

    調整戰略之後,俄軍迅速攻占了瓦爾納,然後從這裡迅速增援軍隊,很快就推進到了巴爾干山脈和多瑙河,將希保聯軍擋在了瓦拉幾亞境內。另一邊從加拉茨南下的俄軍,也成功攻占了圖爾恰,南北兩路俄軍對進,不到一個月時間,控制了整個多布羅加,從巴爾幹到多瑙河出海口,現在都掌握在了俄軍手裡。

    這種極為不利的形勢,讓英國儘管不太支持希臘奪取瓦拉幾亞,但也沒有組織希臘從英國接收援助。同時英國開始遊說希臘跟奧匈帝國協商解決瓦拉幾亞問題,英國試圖和稀泥,而且較為偏袒奧匈帝國。它希望能否給予瓦拉幾亞一定程度的自治,類似匈牙利王國,但可以比匈牙利的自治程度低一些。

    但奧匈帝國寧可失去瓦拉幾亞也不願意這樣,給了瓦拉幾亞自治權,波西米亞、波斯尼亞、達爾馬提亞,帝國境內九個公國,三個王國,恐怕都會要求自治了。

    希臘此時告訴英國,因為俄軍攻占了保加利亞重要城市,作為聯軍一方的保加利亞可能會退出戰爭,另外希臘也有可能會退出戰爭。或者希保聯合王國將不得不跟俄國攀談,希臘希望英國能給予希臘提供政治和外交支持。抵制俄國向希臘方向擴張,包圍西歐國家的戰略安全。

    此前希臘保加利亞聯合王國是很麻煩的,對於這場戰爭,保加利亞比較積極,因為他們對多瑙河領土充滿了野心,但希臘王國反應冷淡,希臘財政壓力很大,那麼多難民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就又進行一場戰爭,而且希臘根本不可能得到實際利益。打贏了,保加利亞有可能擴張領土,打輸了,希臘跟著割地賠款。

    好容易通過各種方式,說服了議會,當然國王的控制力還算強力,一旦議會不同意,他就打算動用憲法賦予國王的權力。說服希臘之後,加入了這場戰爭。這時候才是真正的麻煩,多布羅加是不可能讓保加利亞政治勢力交出來的,因為這片區域,保加利亞帝國時代,就是保加利亞比較富裕的領土,保加利亞這種窮人乍富的國家,把每一寸土地都看的很重。

    所以國王選擇讓俄軍佔領多布羅加,此時保加利亞就受到了俄軍的直接威脅,開戰,有可能丟失更多領土,和談,就要交出多布羅加。

    如果保加利亞願意死更多人,那就讓他們打,民族主義的不理智,就需要流乾血才能清醒。果然當俄軍佔領了瓦爾納之後,保加利亞軍隊強烈要求國王命令他們撤軍,收復失地。國王權衡之後,讓保加利亞二十萬軍隊從前線撤退,去反攻俄軍。

    保加利亞人向來凶悍,奧斯曼帝國時期,就數他們發動的起義多。雖然他們跟俄國其實語言相通,都是斯拉夫人。可俄國占了他們的領土,他們廝殺起來毫不手軟。這一戰過後,對周成功來說,俄國以斯拉夫人的身份,對保加利亞的影響將徹底消失。

    民族主義刺激下,加上正規化的訓練,以及緊跟歐洲的軍事觀念和英國武器,讓他們跟俄軍打的旗鼓相當。但終究兵力不足,始終未能成功收復被俄國攻占的瓦爾納,損失了三萬多人後,國王下令防守巴爾干山脈,阻擋俄軍繼續向保加利亞腹地推進。

    希臘軍隊在布加勒斯特一帶布防,此時情況卻有些微妙起來,奧匈軍隊南下推進到了布加勒斯特周邊,俄軍捲土重來也開到了附近,三方攻擊一百三十萬軍隊集中在布加勒斯特周邊一百公里範圍內,此時俄軍有可能攻擊希臘軍隊也有可能攻擊奧匈軍隊,奧匈軍隊有可能攻擊俄軍,也有可能攻擊希臘軍隊,希臘軍隊也同時跟兩方沒有同盟關係,可誰都發現,不管誰先率先發動攻擊,側翼都有可能暴露給第三方。

    這種古怪的三足鼎立形勢下,三方都十分謹慎的沒有主動發起攻擊,都同時防備兩個方向的進攻。

    三方幾乎瓜分了瓦拉幾亞公國,希臘控制區最小,但卻都是精華區域,位於布加勒斯特周邊地區。

    俄國占領了布澤河以北地區和多瑙河以東地區;奧匈帝國控制了奧爾特河以西地區。

    三方陷入對峙狀態,誰先發起進攻,都有可能遭遇最大的失利。

    而這時候,後勁有餘的奧匈和俄國開始佔據上風,因為他們可以動員更多的軍隊。奧匈將軍隊擴大到了一百萬,平衡了各方勢力,劃分了財政分擔。擴大帝國直屬部隊,帝國議會領地承擔七成五的軍費,匈牙利承擔兩成五的軍費。但匈牙利王**將獨自作戰,又匈牙利軍官指揮,不過會服從帝國司令部命令。俄軍則沒有進行動員,但他們的盟軍,烏拉爾軍隊宣布參戰。這樣俄軍現役部隊加烏拉爾軍隊就有兩百萬大軍,可以用於前線作戰的極限兵力,可以達到一百七十萬人。

    奧匈跟希臘方面的談判始終難以達成一致,在瓦拉幾亞方向,就不可能聯合作戰。此時希臘也動員了新的軍隊,將軍隊數量增加到了五十萬。另外還有保加利亞二十萬軍隊,總計高達七十萬人,光靠希臘自己是組織不起來的,不是缺人,而是缺錢。英國提供的軍事援助讓希臘可以做到這一點,但也必須跟英國的利益保持一致。

    英國許可希臘可以跟俄國接觸,於是在希臘跟俄國的“談判”中,希臘奇蹟般的讓俄國接受了將俄佔瓦拉幾亞地區交由希臘控制的瓦拉幾亞征服。但俄國堅持不肯讓出多布羅加,並且由援助俄國的烏拉爾軍隊接防,俄軍主力則轉戰其他戰場。

    俄軍此時已經擺明了態度,要跟奧匈帝國打打仗了。奧匈顧不得臉面,已經開始向普魯士、英國等國求助,希望得到軍事援助,希望結成軍事同盟等等。

    希臘此時跟俄國達成的協議,讓希臘甚至可以跟俄國臨時結盟,向奧匈帝國發起攻擊。

    英國認為,即便此時英普援助奧地利,奧地利想打贏這場戰爭也不容易,因為俄國還沒有進行總動員呢,一旦他們進行動員,普奧兩國兵力相加,也未必能超過俄軍,因為俄軍還會得到兩百萬的烏拉爾軍隊的支援。

    英國遊說奧地利接受丟失摩爾多瓦公國的現實,從而保住特蘭西瓦尼亞,以這次戰爭中俄軍錶現出來的戰鬥力,一旦戰爭失利,奧匈帝國失去的,將不僅僅是一個摩爾多瓦公國。至於瓦拉幾亞公國,英國希望奧匈帝國能跟希臘方面保持現狀。

    希臘國王召集希臘、保加利亞和瓦拉幾亞三方政府首腦會談,轉達了俄國提出的條件。俄國絕不讓出多布羅加,但願意歸還瓦拉幾亞東部。

    在這種情況下,瓦拉幾亞公國自然是願意的,可保加利亞不願意,希臘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瓦拉幾亞和保加利亞兩國總理爭吵的很兇,保加利亞認為,他們是因為幫助瓦拉幾亞人才參戰的,又因為參戰而被俄軍奪取了大量領土,而且還是本國最好的出海港口,因此瓦拉幾亞認為,不應該接受俄國的要求,而是應該三方聯合,繼續跟俄國戰鬥。
mk2258 發表於 2018-6-4 11:47
第五百四十八節希臘國王的權術(2)





    瓦拉幾亞人則認為,目前瓦拉幾亞國家初建,遭受了重大打擊,他們無法繼續戰鬥,如果能收回東半部瓦拉幾亞他們認為應該接受俄國的條件。

    希臘也不想繼續付出,他們認為希臘財政十分困難,保加利亞也無法提供支援,瓦拉幾亞更加困難。所以希臘認為這場戰爭已經打不下去了,建議接受俄國的調價。

    結果在停戰問題上,希臘和瓦拉幾亞兩國站在一起,壓制了保加利亞。保加利亞可以不同意,但他們單獨繼續打下去,只有亡國的份。

    國王心裡很清楚,這種鬆散的聯合,一定會出現這種情況,他讓三方先吵個夠。然後才提出他深思已久的解決方案。

    他勸說瓦拉幾亞公國總理,保加利亞確實是為了幫助瓦拉幾亞才丟失了重要領土,如果瓦拉幾亞讓保加利亞白白受損,以後將很難再得到保加利亞的幫助。日後不管是奧匈帝國,還是俄羅斯帝國,都不是瓦拉幾亞能夠單獨對抗的,沒有巴爾幹盟友的幫助,瓦拉幾亞人的獨立,只能是一個夢想。就像現在的摩爾多瓦一樣,只能成為俄國的傀儡,就像現在的特蘭西瓦尼亞一樣,被匈牙利人無端的迫害。

    巴爾幹國家都是小國,唯有聯合起來,結成鋼鐵一般的同盟,一致對外,才有可能保護自己難能可貴的獨立。

    於是國王希望瓦拉幾亞能夠對保加利亞做出補償,他希望瓦拉幾亞人能夠將現在被奧地利佔據的,奧爾特河以西瓦拉幾亞國土,讓給保加利亞作為補償,反正這裡也很難收回來;瓦拉幾亞總理同意了,然後在議會上經過激烈的討論,最終也通過了。

    國王又勸說保加利亞,告訴保加利亞說,多布羅加雖然戰略意義很重大,但多是丘陵地形,經濟價值比不上多瑙河平原。希望保加利亞能接受瓦拉幾亞割讓奧爾特河以西到多瑙河的領土,大大擴張保加利亞控制的多瑙河平原地帶。保加利亞不是傻子,他們說哪裡現在被奧地利佔據。國王則向保加利亞代表保證,會要求瓦拉幾亞甚至希臘政府,跟保加利亞共同簽訂一份條約,三國將公開保證,幫助保加利亞從奧匈帝國手中收回西瓦拉幾亞地區。

    保加利亞在獨木難支的情況下,不得不十分不甘心的接受這種,失去了實際領土,卻只得到一個收復紙面領土的空頭承諾。

    對希臘政府,周成功的控制力一向都是最強的,他甚至都不需要跟希臘總理解釋,因為希臘總理根本就是他建立的科舉制下的官員,只會聽命於他,最麻煩的不過是議會。因為丟失過一段時間的王位,讓周成功在議會中的威望有所下降,議會中出現了一批能夠對抗他的政治力量。平時總理的任務,基本上就是幫國王說服議會,讓國王的決定能夠順利實施。

    但這回總理也無法幫他搞定議會了,周成功必須親自出馬。

    他在議會上發表了一篇雄壯的講話:

    “各位尊敬的議員!我很榮幸站在這個神聖的殿堂上,向各位發出呼籲。在我們這個歷史悠久的國度,充滿了坎坷和苦難。我們的祖先抗爭過,勝利過,也失敗過。我相信我們的同胞,會像祖先那樣,繼續抗爭,繼續勝利,但我不想看到我們再一次的失敗。我們的地理位置,注定我們必然面對東西南北各種勢力,我們可以得到友誼,但我們也可能遭受威脅。這已經是歷史一次次證明過的,我們能夠靠誰?

    靠歐洲的上帝信徒嗎。可第一次攻占本應屬於我們的歷史古都君士坦丁堡的,正是我們那些來自歐洲的上帝騎士。他們非但沒有幫我們收復失地,反而在我們的國土上,用上帝的名義,組建十字軍燒殺搶掠,最後建立了一個拉丁帝國。我們靠亞洲人幫我們驅逐拉丁人,可結果又如何呢,我們成了亞洲人的奴隸,長達五個世紀!

    同胞們,歷史證明,我們只能靠自己。只有靠自己,我們的家園才不會被異教徒的馬蹄踐踏,只有靠自己,我們的孩子才不會被賣到非洲做奴隸;我們唯有像斯巴達人那樣戰鬥,才能保住我們的自由和榮耀。榮耀屬於希臘,尊敬的議員們,你們所代表的,並不僅僅是你們自己,你們代表的是一個偉大的國家和她全體偉大的國民。你們今天的選擇,將向世人證明,希臘人還沒有失去勇氣,希臘人還敢於戰鬥,希臘人配得上屬於希臘的榮耀!

    尊敬的議員們,我們的祖先,斯巴達人戰勝了波斯,讓我們在長達數千年時間裡,沒有淪為異教徒的奴隸。可是斯巴達人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在斯巴達重步兵身邊的,還有來自色雷斯的騎兵,在那大海上,還有奮戰的雅典水手。

    我們不可能單獨依靠希臘自己的力量,在這個世界民族激烈競爭的時代獨善其身,我們必須團結我們周邊的民族和國家。就像雅典人和斯巴達人那樣團結,我們才有可能在這片各方勢力角逐的地區生存。

    所以我們要幫跟我們一起生存在巴爾乾地區的保加利亞人,瓦拉幾亞人,將來還要幫助塞爾維亞人,阿爾巴尼亞人。我們也曾經戰鬥過,為敵過,但我們都信奉了同一個上帝,我們堅信的守護著同一種價值觀。今天瓦拉幾亞人的家園遭受了來自東方草原上的敵人的入侵年,遭受了來自匈牙利騎兵的欺凌,我們難道不應該站出來,幫助這個古羅馬時代就跟我們信奉同一種文化的民族嗎。

    假使我們今天不幫助他們,不跟這些同一種信仰的兄弟民族團結起來,有朝一日,當我們面對外敵入侵的時候。當東方的牧人們恢復了悍勇,再次揮舞起馬刀的時候,當來自海洋上未知領域的海盜民族,再次駕著獨木舟來到我們岸邊的時候,還有誰,會幫我們!

    所以我們必須跟他們達成緊密的團結,跟他們肩並肩站在一起,跟他們一起戰鬥。今天我們要跟他們一起,簽訂互助同盟的條約,不僅僅意味著我們只是付出,不僅僅意味著我們需要幫助他們解放他們那些依然遭受欺凌的同胞,同時也是帶給我們一個朋友,帶給我們一份保證。

    議員們,希臘需要盟友。還有什麼樣的盟友,比這些跟我們一樣,遭受過來自亞洲異教徒殘酷統治的巴爾幹兄弟民族更值得結盟呢,還有什麼民族比這些跟我們同一個信仰的民族更值得信賴呢。

    議員們,請投票吧。記住你們所代表的偉大的民族和她的榮耀,記住你們所肩負的歷史使命和她的未來!”

    周成功成功說服了議會,答應跟保加利亞、瓦拉幾亞同盟,幫助這些民族收復他們的土地。雖然只有微弱優勢勝出,但這已經讓他極為滿意了,因為他沒有通過跟議會對抗的方式達成了目的。

    而這個目的,對他無比重要,他今天從議會手裡得到的,並不是一份支援協議,而是將三個國家結合成一個帝國的第一級階梯。

    說服希臘之後,三國迅速簽訂了一個巴爾幹協定書。

    議定書規定,三國同意跟俄國達成和平協議,保加利亞放棄多布羅加,作為補償,瓦拉幾亞將奧爾特河以西,奧匈帝國占據的領土轉讓給保加利亞。最後規定三國共同保證,將幫助保加利亞奪回奧爾特河以西國土。

    這份協定書,讓瓦拉幾亞得以收復大多數國土,然後以獨立國家的身份出現,讓希臘可以脫離戰爭,繼續努力恢復經濟。讓保加利亞可以更有機會得到一部分多瑙河平原地 作為補償。

    同時這份條約,也是得到英國人認可的,只要俄國不是吞併整個多瑙河流域,英國人就能接受,目前希臘奪回了整個俄國占領的瓦拉幾亞地區,已經讓英國很滿意了。

    於是周成功以希臘、保加利亞和瓦拉幾亞三國共主的身份,迅速跟俄國簽訂了和平友好條約,兩國之間恢復了和平狀態。俄國承認瓦拉幾亞公國為一個獨立的公國,承認瓦拉幾亞人民選擇希臘國王為自己君主的合法性;周成功則代表保加利亞公國承認俄國對多布羅加的佔領。

    結束了跟俄國的戰爭狀態後,巴爾幹三國開始舔舐傷疤,專注於內政。

    可這時候三國突然發現,他們竟然都處於一種付出了實際行動,卻只得到了空頭回報的境地,他們都需要對方支付回報,可卻都欠缺對對方的監督和製約,他們現在開始需求一種可以將其他兩國確定無疑綁在自己的戰略利益上的力量。

    希臘最後答應幫助保加利亞奪取西瓦拉幾亞的原因,目的是希望將來能夠得到瓦拉幾亞和保加利亞的幫助,但希臘為兩國作戰了,如何保證這兩國也為希臘付出。保加利亞現在還沒有得到承諾的領土,卻實實在在失去了多布羅加這塊重要領土,它迫切的需要希臘和瓦拉幾亞能履行承諾,幫保加利亞得到西瓦拉幾亞。瓦拉幾亞得到的比付出的更多,但瓦拉幾亞還有兩塊領土沒有收回來,一塊被俄國吞併,一塊被奧匈帝國吞併,這兩個敵人,都是強大到讓瓦拉幾亞永遠不可能對抗的程度,瓦拉幾亞需要保加利亞和希臘的支持。

    在都覺得自己吃虧,需要其他兩方將來提供援助;或者自己沒有吃虧,但眼下就需要其他兩方繼續支持的情況下,三方需要建立更緊密的同盟。

    有什麼同盟,比一個國家更緊密呢,什麼樣的條約,比得上一部憲法呢。

    於是基於共同需求的基礎上,一個建立同一王權的巴爾幹帝國方案出台了。
mk2258 發表於 2018-6-4 11:47
第五百四十九節巴爾幹帝國





    在建立統一帝國方案之前,是各方都開始謀求建立一個緊密同盟,希臘在這場戰爭中,沒有得到一毛錢好處,卻付出了兩百萬英鎊的軍費支出,保加利亞更是直接吃虧了,丟失了多布羅加領土,他們繼續從瓦拉幾亞人身上收回投資。

    因此希臘希望三國可以建立一個更廣泛的同盟,替代之前的三國協定,之前的協定,只是保證幫助保加利亞將來得到西瓦拉幾亞領土,讓保加利亞可以同意放棄多布羅加,讓希臘可以脫離戰爭,讓瓦拉幾亞可以獨立建國。但希臘什麼都沒有得到,所以之後議會中就開始有人提出議案,認為希臘付出了同盟的義務,卻沒有得到同盟的權力,保加利亞和瓦拉幾亞應該對希臘負有同等義務,但如何讓他們保證呢,有人提議建立一個巴爾幹同盟。其中至少應該有這樣的條款,在希臘受到鄰國侵犯的時候,保加利亞和瓦拉幾亞負有不可推卸的援助義務。

    可反對派認為,如果保加利亞和瓦拉幾亞也要求希臘做出同樣的保證,豈不意味著希臘將繼續為其他兩國承擔義務和風險。

    同樣在保加利亞議會中,對政府的責難越來越強烈,他們認為他們失去了實際的領土,卻只得到了希臘和瓦拉幾亞的保證。如何讓兩國一定會履行義務,他們認為很難制約對方,甚至同盟都可能無法讓他們放心,因為協定本身就是承諾,如果協定沒有約束力,同盟條約同樣沒什麼約束力。

    在保加利亞議會中,最先出現了要求建立一個巴爾幹帝國的呼聲,他們希望三國能在一部統一的憲法下,以統一的王權為紐帶,建立一個巴爾幹帝國。三國共同組成帝國議會,地位平等,組建帝國軍隊,由君主統帥,受帝國議會監督。只有三**事力量統一指揮,保加利亞的利益才有保證,才能確保三國的軍事力量,全部用於幫助保加利亞收復領土。

    保加利亞人的議案,他們自己的議會都很難通過,但這個提案出現了,然後開始傳播,討論,成為了一種選擇。

    而這時候瓦拉幾亞人卻比保加利亞更加積極。三國中,希臘的外敵威脅較小,奧斯曼帝國雖然還有餘威,可實際上已經不構成威脅了,奧匈帝國是希臘最大的威脅,而且佔領著希臘的愛奧尼亞群島,希臘一直希望收回來。保加利亞在這次戰爭後,也跟奧地利產生了矛盾,奧地利人佔據著西瓦拉幾亞地區,保加利亞是無法通過自己的力量奪回來的。而瓦拉幾亞受到的威脅,和要收復的領土更多。

    瓦拉幾亞人既要從奧匈帝國手里奪回特蘭西瓦尼亞,還要從俄羅斯帝國手里奪回摩爾多瓦,這讓瓦拉幾亞更加需要一個強力的政府保護。加上他們剛剛獨立,各種事務十分混亂,王室又在難民危機期間,表現出了高度的責任心,讓廣大人民擁護,或者說瓦拉幾亞的政府和議會根本就是希臘國王扶持起來的,此時更樂意讓希臘國王加強權力。

    在希臘,周成功的根基是最深的,因此希臘也願意支持自己的國王成為帝國皇帝。在希臘人看來,這也算是東羅馬帝國復興的一種形勢,能夠勾動他們內心最深處的帝國情節。之前對周成功較為排斥的是保加利亞,可保加利亞現在需要一個帝國支持他們收復領土。

    基本上在面對共同的敵人,而且都是大帝國的情況下,三國是有聯合建國的需求的。問題就看怎麼操作,而周成功恰好是一個善於操控政治的人。

    於是在他幕後推動下,三國真的開始協商關於聯合建立帝國的事情,議會也認為聯合起來,建立一個統一的大帝國,更能保證自己的安全,至少比任何一國單打獨鬥要強。

    只是在建立帝國的方案上,是不可能很容易達成一致的。首先希臘是三國中實力最強,人口最多的國家,希臘人口高達500萬,保加利亞和瓦拉幾亞都是兩百多萬,希臘幾乎佔了三國總人口的一半。所以希臘希望能夠按照人口比例向帝國派遣議員,這樣的話,希臘幾乎就控制了帝國議會。保加利亞和瓦拉幾亞則堅持三國地位應該平等,擁有平等的向議會派遣代表的權力,比如奧匈帝國那樣的,匈牙利跟帝國其他地區地位平等。

    另一個則是在成分分擔方面,組建一個統一的帝國,意味著會有一個帝國政府,帝國議會,和其他必須的機構,這是需要龐大的經費來維持的,誰都希望佔更多的權力,付出更少的義務,所以在經費分擔上,瓦拉幾亞和保加利亞反而希望按照人口比例來分擔,或者按照財政收入來分擔,這兩種承擔方法,希臘都要承擔一半甚至更多。

    還有關於帝國政府和各國政府之間的關係問題,帝國政府如果是一個可以完全控制各國政府的強力政府,三國都不會答應,所以帝國政府,只能是一個讓三國感覺都有利,而又盡可能少的侵害三國權力的機構。

    讓三方這麼吵下去,一個世紀都不可能達成協議。最後還是皇帝居中調解,他提出了幾條原則,第一條是權力與義務的對等原則,第二條是統一的軍事機構和關稅機構原則,第三條是帝國憲法必須高於各國國內法的原則,威脅各方,如果不基於這些公平的原則,帝國是不會獲得一個牢固的根基的,那樣的帝國,他不會去領導,不會擔任這個帝國的皇帝。

    沒有皇帝這個帝國的設想就不可能成立,而且這個皇帝只能是周成功,因為只有他是三國共有的,而且三國還基本認可的君主。

    結果三方都不得不接受了皇帝的原則,這些原則在大道理上也確實講得通,相對公平。接受了這些原則之後,他們發現很多爭執其實就已經不存在了。

    帝國議會代表問題,這是權力問題,必須跟付出的義務對等,那就直接按照承擔帝國經費的比例派遣議員即可,兩個問題就變成了一個問題。經費都不想出,代表又都想派,沒有這種權力與義務對等的原則,他們不可能達成一致。

    在這個原則下,三國很快就達成了一致。帝國議會將設500個席位,希臘可以獲得其中200個席位,保加利亞和瓦拉幾亞各獲得150個席位,這樣保證了希臘席位最多,但又不到一半。同樣的,三國提供帝國經費,按照4比3比3的比例。對於以後隨著各國發展不同,經濟和人口增加或者下降,可以變動席位,但任何一國的席位都不得超過半數,確保另外兩方加起來,可以製衡第一大國。

    軍事力量構成,也將按照這個比例,不但軍費比例是這樣,提供兵員數量也按照433的比例。但保留了全民動員的權力,在如今這個徵兵制大行其道的時代,嚴格按照比例,而不是進行總動員,是不現實的。但是三國都留了一個心眼,常備軍歸帝國政府管轄,但徵兵制下的後備軍隊,平時則由各國政府負責管理。

    關稅問題,三國建立一個關稅同盟,有德意志關稅同盟的例子在前,並沒有什麼爭議。但皇帝堅持由帝國統一管理關稅,關稅直接進入帝國政府賬戶,沖抵三國應繳的財政經費,不足的補全,多餘的退還。三國則希望經費先撥給各國政府,各國政府應繳經費,則由各國統一上繳。說白了,還是一個財政自主的問題。皇帝堅持,如果各國連關稅這種局部的稅收權力都不願意讓渡,對帝國政府如此不信任的話,帝國不會長存,根本沒有組建的必要。在皇帝的堅持下,三國才做了讓步,將重要財政權力,關稅的權力交給帝國政府管轄。

    有一次讓渡,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關稅都可以讓渡,然後就會有郵政,交通,教育等等權力。

    還有一個重要權力,外交權力,也全都交由帝國政府統一管理,帝國政府將代表三國,在國際上以一個共同體發聲。

    各國政府保留的權力,包括完全的內政權力,地方民兵的組建權力等等。

    其實這個帝國的權力,雖然沒有單一的民族國家集中,卻比歷史上的德意志帝國集中,也比現在的奧匈帝國要強。

    就在周成功推動巴爾幹帝國建立的折斷時間,俄國跟奧匈帝國都沒閒著。

    雙方都集結了重兵,但大規模戰爭,尤其是全面戰爭到底沒有爆發。

    奧匈帝國確定他們佔不了任何優勢,而且有可能在各個方向全面失敗,外援上,英國基本上只能提供財政支持,並且不是很積極,普魯士在面對法國的壓力下,明確拒絕了參戰的決定。俾斯麥心裡很清楚,他根本就不想捲入這種大國爭霸中來,他唯一的目的,就是統一德國。
mk2258 發表於 2018-6-4 11:47
第五百五十節建立霸主的時機





    單獨面對法國或者俄國,只要是德國統一必須的戰爭,俾斯麥一定會打,但如果跟德國統一沒有關係,起不到促進作用,俾斯麥不願意浪費普魯士士兵的任何一滴血,一顆子彈。

    沒有外援的情況下,奧匈帝國認為,繼續打下去,他們不但會丟失摩爾多瓦,連西烏克蘭都保不住,特蘭西瓦尼亞也很難保住,這讓匈牙利認為風險太大,帝國議會也不遠擴大戰爭。

    在懸崖邊緣,奧匈和俄國剎車了,在英普兩國的共同斡旋下,在柏林簽訂了和平條約,奧匈帝國放棄摩爾多瓦。俄國卻沒有表示要放棄對特蘭西瓦尼亞的主要要求。雙方答應保持現狀,並且規定雙方邊境五十公里內駐軍不得超過十萬人,任何超過萬人的軍事調動,以及總指揮職務的變動,都需要提前向對方通告,以免發生誤會。

    通過短短的不到半年的戰爭,進行了極為有限的幾場戰鬥,俄國得到了摩爾多瓦和多布羅加,女沙皇的威望大幅度提高。之後俄國跟烏拉爾王國簽訂協議,將多布羅加統治權,交由烏拉爾國王和俄國女沙皇共管,多布羅加成立一個王國,由於女沙皇同時加冕女王,也沒有引起太大的爭議。

    這場爭端完美收官,最大的得益者非希臘國王莫屬,他成功的組建了一個人口超過一千萬人的帝國;其次是俄國,收復了摩爾多瓦,將影響力擴大到了多瑙河流域;第三是烏拉爾王國,烏拉爾王國成功的在黑海得到了一個立足點,通過海路,將阿薩姆、多布羅加和烏拉爾聯繫起來。同時俄國印度大鐵路開始修建,陸路上,三塊領地可以直接聯繫起來。

    最大的損失者,當然是奧匈帝國,他們朝著衰落的深淵進一步滑落,不但丟失了大量領土,國內民族分歧更加嚴重,更多民族起來爭取權力,對匈牙利的不滿情緒,以及因匈牙利狹隘的民族政策引起的分裂,將成為伴隨奧匈帝國永久的毒瘡。

    這場戰爭是一個像徵,中國甚至完全沒有參與,單憑幾個跟中國有關聯的小國,竟然就已經能夠挑動整個歐洲的動盪,中國的影響力已經完全超越歷史上的大英帝國,但是,週瑯卻認為,所謂的日不落霸權還沒有建立。

    建立霸權,最重要的當然是實力,可實力並不一定能夠等比例的形成影響力。至少在歐洲,中國的影響力未必就比英國大。

    在歐洲,沒有中國參與的情況下,歐洲人是可以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的。可在英國或者美國的霸權時代,任何事務,如果沒有英美的參與下,是很難進行的。不可或缺的影響力,這就是霸權的體現。

    而中國空有實力,卻始終沒能建立這種程度的影響力,並非是中國外交官能力不夠,最重要的還是缺少一個契機。

    英國建立霸權,是因為它幫助歐洲國家,成功打敗了拿破崙這個共同的敵人,她是歐洲的解放者和救世主。以此建立起了無可取代的影響力,接著又開闢海外殖民地,建立起了霸權必須的硬實力。

    美國接替英國,那是因為兩場世界大戰,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將歐洲國家打擊的幾乎離開美國支持,就無法生存下去的程度,同樣美國也是以救世主的身份,君臨歐洲。加上戰後開始面對一個共同的蘇聯威脅,讓歐洲和其他絕大多數國家,只能圍繞在美國的旗幟下尋求集體安全。這才讓美國將絕對的硬實力,轉化成了不可或缺的影響力。

    中國的絕對硬實力是夠了,但就是缺少這樣一種救世主的契機,除非歐洲能夠突然出現一個大魔王,讓歐洲國家無法招架,讓他們離不開中國的支持。可這個大魔王現在還沒有出現,或者在英國人的恐嚇下,中國在扮演這樣一個大魔王的角色。就好像一戰前,歐洲人製造美國威脅的輿論一樣,歐洲,尤其是中西歐地區,本能的排外情緒,讓他們除非遇到無力抵抗的絕境,他們是不會盼望中國勢力進入他們國家的。

    這樣一個契機出現之前,週瑯很清楚,即便是從軍事上成功擊敗英國,那樣的霸權也很不穩定,至少在歐洲很難得到認同。

    這樣一個大魔王角色,俄國已經完全失去了登台扮演的機會,儘管俄國潛力依然巨大,但背後有中國這樣一個大國掣肘,俄國就不可能放開手腳西進。法國也不可能扮演這個角色,儘管法國實力也不弱,法國人依然保持著拿破崙時代的大國心態,睥睨周邊各國,可硬實力上,法國人其實已經漸漸落後了。拿破崙時代的動員體系開始腐朽,工業生產開始落後,各方面都開始落後於強勢崛起的德國。

    德國當然有資格扮演這個角色,他們已經擊敗了奧地利,成為德意志地區的領袖,只需要擊敗法國,就能排除外國對德國統一的干擾,一個空前強大的帝國將一夕之間出現在歐洲大陸中部。

    之後德國的硬實力壓的周邊國家喘不過氣,不肯接受自身影響力下降的法俄兩國,將結成同盟,共同對抗德國。

    但周瑯等不了那麼久,他知道,俾斯麥統一德國之後,開始長期執政,開始收回爪牙,開始謀求歐洲的和平,在俾斯麥時代,歐洲一直在緊張中度過了四十多年沒有爆發大國間的戰爭。四五十年後,週瑯墳上的草都不知道有多高了,所以他的戰略計劃中,等不到德國崛起到挑戰整個歐洲的時代。

    他可以加速德國戰略優勢的形成,比如繼續削弱奧地利,讓奧地利更加依賴德國;限制俄國,讓俄國不跟法國結盟。但他依然不能保證,德國在他有生之年,可以成長到挑戰整個歐洲的地步。

    如果德國無法形成希特勒那種對整個歐洲造成的威脅和恐慌的話,歐洲人是不可能接受中國的,一個中國統治下的世界和平,他們感受到的,恐怕更多是約束感而不是安全感。

    讓中國成為世界霸主的契機是什麼,何時會出現,週瑯實在是無法判斷。

    但在其他地區則不然,所以周瑯並不急於強勢介入歐洲事務,而是先在歐洲之外,建立起中國無可替代的影響力。
mk2258 發表於 2018-6-4 11:48
第五百五十一節歐洲之外的影響力(1)





    第140票加更。

    ————————————

    澳大利亞、北美西部不用說了,這裡是中古的直屬領地,全是中國移民的後代。北美地區人口已經增長到了四千多萬人,澳大利亞人口也有八百多萬人。

    北美無需贅述,哪裡農業發達,工礦業並重,工業總量上不如美國,但工業水平上基本相當,總量上之所以比不上美國,主要因為政府控制的農業移民,基本上是以自耕農為主,從農民中分化出來的工人始終稀缺,勞動力稀缺影響了工業發展。除了個別高利潤的工業之外,這裡的市場上充斥著來自中國本土以及其他工業國的商品。

    澳洲的工業也不甚發達,但農牧業發展相當不錯,跟歷史上不一樣,歷史上澳大利亞牧業是從綿羊養殖和羊毛出口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現在的澳洲,更多的還是肉用牲畜,中國不是一個傳統的毛紡織生產也消費大國,且本土有更近的蒙古、青藏草原供應原料,澳洲的羊毛產業就一直沒有發展起來。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澳洲的地理位置,更利於希臘中國南方移民,但南方移民可沒有什麼養殖的傳統,更多是衝著農耕的土地去的。

    直到這幾年,養殖業才漸漸開始有了規模,這還是因為內地一些移民開始湧入,中國北方省份,也有養羊的傳統,尤其是陝甘一帶的移民,許多地方是農牧並重的。

    英國人早在流放囚犯時代,就從歐洲引入了優質綿羊,一直在澳洲繁衍,這些綿羊可以提供優質羊毛,很快就開闢了新的出口產品。澳洲羊毛,在質量上,跟歐洲最優質的羊毛相比毫不遜色,而大規模養殖的成本,卻比歐洲低很多。一些在蒙古草原和中亞草原上完成了資本積累的牧業公司,開始殺入澳大利亞,他們從政府手中取得了大量無法用於農墾的半荒漠地帶,僱傭牧人放牧,動輒十萬畝以上的大牧場,讓他們的生產效率極高,利潤豐厚。

    羊毛主要是出口歐洲市場的,因為歐洲有最發達的毛紡織工業,同時也是毛紡織品的傳統消費國家。中國和印度這樣的亞洲國家,毛紡織品一直不是主要消費品,中國古代,高檔紡織品用絲綢,抵擋用麻布,宋代之後,加入中檔紡織品棉布。因此毛紡織品,在中國一直不是一個主流消費品,只有在草原地區,才有消費毛紡織品的習慣。

    不過這幾年,澳大利亞發展出了另一項大宗商品,鐵礦石出口,這項產業,主要就是面向中國市場了。

    澳大利亞西北部的礦山發現時間已經不斷了,週瑯當年讓老周官佔領這裡,就是因為知道這裡有鐵礦。

    周官佔領之後沒幾年,就發現了這裡的鐵礦,並不是周瑯直接推動去找的,而是中國官府一項有對礦產進行普查的製度,由工部的屯田司負責。從英國人手裡取得整個澳大利亞之後,就派人對這裡的礦產資源和耕地資源進行了普查,結果發現了一大批礦藏,比如金礦和鐵礦。但之後的幾十年中,澳洲人只關心這裡的金礦,不斷擴大淘金規模,吸引了大量的移民。可對於鐵礦卻一直沒有開發,原因只有一個,從勞動力緊缺的澳大利亞開采了鐵礦,然後用船運回中國,面臨的只有賠錢。

    轉機發生在五年前,英國人貝塞麥發明了一種新煉鋼法,可以直接將鐵礦石冶煉成鋼。以前的煉鋼,都是先將礦石冶煉成生鐵,再將生鐵用攪拌法冶煉成熟鐵,之後或者用坩堝煉鋼法,或者用鍛打的方式煉成鋼材,坩堝法和鍛打冶煉的鋼材都有成本太高產量太低的缺陷,導致鋼材價格一直十分高昂,除了在軍事領域少量應用之外,民用上無法採用。

    貝塞麥發明轉爐煉鋼法,確實是一項天才的發明,但依然是基於前人的發現的,主要原理是向熔融狀態的鐵水中吹空氣,讓空氣中的氧氣跟鐵水中的碳發生氧化反應,最終將碳除去,把鐵冶煉成鋼。這種吹空氣的方法叫做空氣沸騰法,美國人凱利在1847年就已經發現,但始終找不到完整的方案。貝塞麥的創新是結合吹空氣的方法,改進了冶煉爐,發明了轉爐,從而讓生鐵直接煉鋼變在技術上變得可行。

    值得一提的是,貝塞麥發明這種辦法,是有意識的去創造一種大規模煉鋼的辦法,並不是偶然的發現,而是根據理論知識去有意識的研發。促使他研究煉鋼方法的動機,主要是為了給大砲提供原料。歐洲頻繁的戰爭,讓貝塞麥加入到了利潤豐厚的武器發明中,他研製出了一種線膛砲彈,但是英國軍方認為,他的砲彈威力足夠,但沿用傳統的鑄鐵跑,很難保證安全,因為膛壓太大。用鋼材的話,成本太高,在普通步兵炮上很難推廣開來。

    於是貝塞麥加緊了研發煉鋼技術,創造出了轉爐技術,這比歷史上貝塞麥研究出轉爐煉鋼法早了整整五年。不得不說是因為中國的擠壓,讓全世界的技術競爭加劇,新技術的出現和推廣速度比歷史上快多了。

    貝塞麥的新技術很快就在英國、美國、中國等所有有專利法的國家註冊,然後在各國進行推廣。在英國找到了合作夥伴,建立了冶煉爐後不久,就在中國也找到了合作夥伴。這些年,歐洲的發明家,不止一個在中國取得了成功,他們發現,在歐洲可以成功的技術,基本上在中國也能獲得成功,在歐洲無法成功的技術,在中國也有很高的機會可以成功,只要技術是可行的,在中國總能找到市場。

    無數發明家在利益的驅使下,將大量新技術推廣到中國,也有一些中國人看到商機,主動將新技術引進。因此這時代,中國雖然還沒能成為新技術的原發中心,可新技術在中國的推廣一點都不慢。

    當然中國也不是發明荒漠,中國人在製藥領域,化學領域,這些理論更加重要的領域,已經開始展露頭腳。用科學的方式,篩選出來數以萬計的確實有效的傳統中藥材,讓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藥材生產國。化學領域,之前的領頭羊一直是法國人,中國的科學體系,是通過引入法國科學家建立的,因此化學的起步很高,已經出現了一些總要發明,比如肥料。

    機械領域中,也有一些重要發明,比如有人發明了插秧機,用浮動的木船作為機身,用蒸汽機帶動傳動機構,但因為蒸汽機的重量,很難推廣開來,只有一些大型農場在應用。

    不可否認,西方雄厚的自然科學基礎,和濃厚的發明創造文化,跟中國的以科舉做官,和主要是大學主導的科研體系相比,他們的發明創造更有活力,歐美依然是世界重要發明的誕生地。

    其實不獨是中國這樣,西方,尤其是英美之所以能成為科技中心,跟兩國的社會文化,體制,法律等等都有重要關係。比如貝塞麥,這個名字並不是一個常見的英國名字,而是法國名字,因為他父親11歲就去了歐洲大陸隨貝塞麥的祖父母定居荷蘭,成為荷蘭的註冊機械工程師,參與建造了荷蘭第一台蒸汽機。

    貝塞麥的父親21歲時移居到法國巴黎,26歲時就在顯微鏡的改進方面有重大貢獻,成為法國科學院的院士。但因為法國大革命,不得不遷居英國,利用在印染和金銀首飾製造方面的技藝在倫敦謀生。

    貝塞麥出生在這樣一個機械工程師家族,而且父親主要是在法國接受教育和積累經驗,因此給貝塞麥起了一個法國式名字。

    英國人的厲害之處,不是他們能培養出多少天才,而是他們總能給天才提供一個平台。週瑯建立的帝國,雖然也無法培養出天才,可中國的市場規模,在開放的環境下,可以為天才們提供足夠的舞台。

    於是總有貝塞麥這樣的發明家,將重要的人類智慧成果第一時間帶來中國,讓中國的技術水平始終保持在第一線。

    貝塞麥煉鋼法,大大降低了鋼材的冶煉成本,增強了鋼材生產能力,讓大規模煉鋼,從技術上開始變得可行。

    於是他的技術在中國推廣極快,可以用過去十分之一的價格銷售鋼材,而且利潤豐厚。

    結果就是,跟貝塞麥合作的工廠很快取得了成功,然後更多人從不想親自在中國經營的貝塞麥手中得到了授權,開始在中國建造更多的鋼廠,貝塞麥獲得了巨額財富,中國得到了最好的技術。

    但這項技術有一個嚴重的弊端,那就是他只適合冶煉含磷硫量低的鐵礦,恰恰含磷硫鐵礦才是全世界最普遍的鐵礦石,歐洲只有瑞典擁有儲備豐富的低磷鐵礦砂,而亞洲,只有澳大利亞的鐵礦符合要求。

    英國人開始大量從瑞典進口鐵礦砂,而中國則從本國的海外領地澳大利亞大規模開採優質鐵礦。

    鐵礦的開採,終於成為澳大利亞經濟發展源源不斷的推動力,遠比金礦開採更有價值,更有潛力。
mk2258 發表於 2018-6-4 11:48
第五百五十二節歐洲之外的影響力(2)





    第150票更加。

    ————————————

    隨著鋼的普及,一些載重鐵路、大型鋼橋開始使用鋼材。最大的價值,依然在軍事上,軍隊終於淘汰了用了半個多世紀之久的鑄鐵大砲,開始普及鋼砲。現在的砲管,已經不是鑄造出來,而是直接在一整根鋼棒上鑽出來的。同時新式步槍,也開始採用鋼材,用專用鑽床將鐵棒鑽成槍管。

    軍用開始全面鋼材化,民用也開始普及化,讓鋼的產量激增。儘管澳大利亞因為勞動力緊缺,採礦又是一種向來不太受歡迎的工作,因此澳洲鐵礦的開採成本極高,這裡的鐵礦坑口價格,是國內的十倍以上。但依然受到歡迎,因為新的冶煉方法讓鋼的生產成本下降了十倍,鋼鐵行業完全可以承擔原材料價格的大幅度上漲,因為生產成本中,原料成本只是一個部分。在其他人工成本、設備成本都不變的情況下,其實最後的鋼材成本上漲在五倍一下。這讓新式鋼廠可以以一半的市場價格銷售產品,且能做到盈利。

    澳洲礦工享受到了新技術帶來的利益中的最大一塊,讓澳大利亞的工資水平,迅速超過了北美洲,成為全世界平均工資最高的地區。高工資迫使資本家大量採用新技術,讓一個工人的生產率大幅度提高。許多世界上最新的採礦機器和設備,被引入澳洲,而且他們自己也在快速改進和發明新技術。

    礦業帶來了澳洲的工業革命,同時高工資也吸引來了大量自由移民。澳洲的人口增長速度開始超過美洲地區。

    以澳洲為中心,中國牢牢控制著南太平洋上有價值的土地,包括新西蘭都納入了統治。但周邊小島實在是統治不過來,當地有較為強力土著部落的島嶼,則跟其簽訂保護協議,成為中國保護國,有通商條件的,直接去通商,沒什麼通商價值的,委託給澳洲公司管理,他們定期去巡航一下,宣示主權即可。這些島嶼,即便不納入統治,也不能讓西方勢力立足,讓他們在太平洋擁有基地。那些沒什麼人,但又有開發價值的土地,招商開發,將其租給一個個商業公司開發。有的島嶼或者有鳥糞,有的島嶼或者有礦藏,多少有一些經濟價值,甚至島嶼本身就是價值,那些租借了島嶼的公司,就控制了一處法外之地,形成了一個個公司領土。

    這些年在某些島嶼上曝光出一些醜聞,有將有人居住的島嶼,勾結澳洲公司,登記為無人島嶼,然後騙取開發權。有的跟黑幫勾結,做一些非法拘禁的事情,騙人到這裡做奴工。有的使用黑奴,有的抓捕南洋一些土著。各種見不得人的事,都可能在這些法外之地出現。隨著暴漏的事情越來越多,開始引起了公憤,一開始官府是責成澳洲公司嚴加管理。後來矛頭都指向了澳洲公司這個海外巨頭,要求將澳洲公司領土收歸官府管轄的呼聲越來越高。

    歐洲公司的總督,這些年一直在周官家族流轉,已經傳到了老周官的孫子手裡。周家在公司根深蒂固,公司的利潤也越來越可觀,他們自然不願意失去這些領地,進行了大量的公關工作。

    相比澳洲公司,非洲公司的名聲反而要好一些。這家公司連續五十年,在非洲經營,一方面得到官府的支持,幫政府持續管理流放事務,向非洲輸送的流放犯人總計超過五百萬,平均下來每年都有十萬人。其中四百萬流入了南非帝國,一百萬流入了後來才納入公司領地的剛果河和尼日爾河流域。但非洲公司早期掌握在謝清高手裡,此人不是一個重利的人,他提拔的官員大多也是這種類型的人才,他們熱衷於探索而不是獲利。

    這些年非洲公司探索了非洲的各條河流,論起對非洲的了解,全世界無出其右者。而他們經營非洲的手段,一直都是商業管理,加農業開拓為主。對待當地土著較為寬厚,在非洲興建了學校和醫館,建立了無數的城市,教會了許多十分原始的土著部落農耕生產,這種文明輸出被看作是教化蠻夷的仁政。

    名聲好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有對比,相比澳洲天高皇帝遠,澳洲公司一家獨大,在非洲除了非洲公司在經營之外,歐洲許多公司也在開拓,英國人、法國人、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四大實力在這裡經營,英國人廢除了奴隸貿易,但英國政府採取的壓榨政策,讓他們不願意多投入改善土著的生活,更沒有興趣數十年如一日的教化土著,他們扶持土著首領,作為他們的傀儡,幫他們管理土著居民,壟斷土著商品貿易,謀取暴利;法國人做的也不好,法國是一個小農國家,他們這些年在非洲建立了兩百五十萬個農業中心,其實就是殖民點,法國移民了五百多萬人,興建了數百萬座農場,這些農場比美國的農場為小,但比國內的農場要大。法國人看重的是土著的土地,因此存在著大量驅逐土著部落,掠奪土地的現象。西班牙和葡萄牙甚至還在偷偷走私黑奴,將黑奴送到加勒比海一帶,然後再走私進入美國。

    歐洲人在非洲的開發,普遍形像不好,甚至比澳洲公司猶有過之。相比之下,歐洲人自己也在誇獎非洲公司的行為,更何況中國呢。

    美洲公司在南美進行的則是大農場作業,沒什麼大惡,也沒有大善,就是一個典型的殖民開拓公司。

    以除了歐洲公司之外的三大海外公司的擴張,讓中國在歐洲之外的美洲西岸,建立了絕對的影響力;在太平洋地區,處於統治地位,澳洲、新西蘭和婆羅洲、新幾內亞等南太平洋島嶼處於直接管轄之下,夏威夷等島國是中國的保護國;在非洲地區,南非王國這些年在花沙納這個文人國王的統治下,文化發展很快,但軍事持續衰微,擴張無力,甚至全靠非洲公司支持才能不被邊境地區大量的僱傭兵勢力顛覆;非洲中部則是公司直轄領地,在赤道兩邊建立起了面積廣大的熱帶種植園基地,讓非洲人從原始時代,奴隸制時代,一躍進入資本商業時代;歐洲公司對埃及的影響力巨大。

    遍覽全世界,歐洲地區之外,只有美洲東部地區、印度和南洋,屬於中國和歐洲勢力的爭奪地區。

    美洲東部,北方有美國這個獨立的歐洲文化國家,有加拿大這個英屬北美殖民地,有法國統治的魁北克;中美洲加勒比海上,則基本上都是西班牙殖民地,英美共同支持西班牙維護這裡的統治;南美地區,也主要是西班牙殖民地,這個歷史上,除了巴西之後,南美的獨立運動徹底失敗,被西班牙鎮壓之後,由西班牙政府和卡洛斯反對派勢力瓜分了西班牙美洲殖民地,這兩個勢力的爭奪,可以看作是中國和英美在美洲爭奪的影子。

    印度地區,以恒河為界,恒河以北、以東,印度河流域屬於非洲公司,基本上形成了中國控制後世的巴基斯坦、孟加拉東部和恒河以北和喜馬拉雅山之間地區。非洲公司勢力對英屬印度形成了包圍之勢。

    由於非洲公司經營不重利,他們在印度做的,更多的是文明的輸出。主要是政治文化的嫁接,在這裡建立了中央集權式的行政體系,採用科舉的辦法選拔官員,除了總督之外,絕大多數官員都是從印度人中挑選。

    印度的財富,尤其是農業財富,絕大多數落入了印度人的腰包。而且公司逐步開始進行壓制豪強的政策,讓財富更平衡的分配到底層民眾手中,在公司勢力強大的時候,豪強很難反抗,漸漸形成了中國式的小農經濟。小農經濟的效率不高,但相對平均,這讓廣大底層民眾更容易生存,造成的結果就是人口持續增多。由於有效的管理,規避了英屬印度出現的大量瘟疫高發、飢荒不斷的情況,在英屬印度人口從1億8千萬緩慢增長到兩億的同時,印度河流域人口從四千萬增長到了六千萬,東孟加拉地區人口也增加到了兩千五百多萬,北印度平原地區,兩千萬人以上,總人口超過了一億人。

    非洲公司在統治區內,建設了大大小小無數的灌溉水渠,新增了數億畝良田,總耕地面積超過了十億畝。以印度的水利條件,養活一億人口是不成問題的,但是人口到了上億的層級,貧富分化不可避免的出現,大量社會問題開始爆發。當然比英屬印度要好的多,而且非洲公司也沒有採取限制性政策,限製印度的的工業發展。而且他們管理印度的商業,大量中國公司湧入這裡,帶來了技術、資本和管理方式。基於豐富的農場品生產,這裡形成了碾米業、麵粉工業、紡紗、造紙等一大批擁有競爭力的工業。儘管只是一些初級工業,但相比近鄰英屬印度,已經不是一個社會發展階段了。
mk2258 發表於 2018-6-4 11:48
第五百五十三節歐洲之外的影響力(3)





    第160票,應該會有的。

    ————————————

    公司印度的一些工業品開始大量出口中國,同時從中國進口大量的機械設備,經濟形成互補。公司印度的前景還是十分光明的,不和諧的是,也出現了一些要求民族獨立和解放的勢力,不用說背後有英國勢力支持。但都是小魚小蝦,翻不起大浪。絕大多數公司印度的精英還是支持公司的,因為絕大多數官僚,都是得利於公司建立的教育體系,他們接受的政治理論也是以中國的忠孝文化為基礎的儒道理論。五十年的時光,足以讓儒道在這個農業國度紮根了。雖然跟中國持續數千年的儒道化政治相比,還很淺薄,但跟英國在英屬印度嫁接西方思想,就要穩固的多。

    所以在印度地區,公認的是,中國的統治更仁慈;外界的評價沒有意義,印度人自己,甚至也是這麼認為,英屬印度區域的一些覺醒了民族精神的精英,甚至推動公司印度兼併英屬印度;公司印度的一些反對派,往往更多的是尋求建立一個印度國家,而不是推翻公司,他們希望公司能允許讓印度成為一個國家,而不是一個公司領地。有很大一批人,甚至認為中國皇帝應該將印度納入統治,或者邀請一個中國皇室成員來印度做皇帝。

    至於建立共和國,目前在全世界都還是異端。在印度本國沒有出現甘地那種凝聚所有人威望的精英或者家族的時候,從外界引入一個君主,是印度人最現實可行的建國方案。

    但公司即便不在印度榨取,只將商業利益作為公司利潤,印度也是公司最重要的資產,無法輕易放棄。

    另外印度還是公司重要的人才儲備基地,開發非洲的過程中,印度的人力資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止是一些印度農民在非洲開拓,超過一半的管理人員,也來自印度。公司控制了印度的行政體系,他們可以從這裡抽調成熟的官員。當然這些官員,都是漢化的印度人,他們至少得會說漢語,否則很難得到公司管理者的重用。

    利用印度的人力物力,非洲公司才可能在非洲實行一些重要建設。否則非洲公司不可能取得如今對非洲的控制力,光是人力一項上,他們就不可能從國內得到足夠的支持。因為非洲對中國人的吸引力實在是有限。可開發出來的利益,卻被中國商業公司分享,非洲公司只負責管理商業,在開拓上,主要還是一些利益驅動的公司進行開發的,比如非洲的礦藏、貿易主要就是其他公司在做,非洲公司只負責維持一個基本秩序,收取關稅和其他稅收。對具體開發,並沒有能力投入。

    通過漢化的印度官員,非洲公司完成了剛果河、尼日爾河兩河流域的漢化。當地上層人物說漢語,用漢字,有三分之一人口完成了編戶齊民,歸公司直接統治,剩餘人口則分散在交通不便,公司權力很難抵達的密集叢林或者偏遠地區,依然過著原始的部落和氏族生活。

    在非洲公司統治的城市中,看到一個黑臉非洲漢子,說著一口正宗的中國官話,穿著長袍儒服,張嘴之乎者也,介紹自己姓張王李趙的時候,一點都不用驚嘆,這只是當地普通的中產階層而已。

    歐洲之外,中國有更強影響力,又沒有直接統治的區域,基本上就只有南美西岸地區,主要是秘魯和智利兩地。

    這兩地加上厄瓜多爾、中美洲和墨西哥,目前都是由卡洛斯家族統治的地區,卡洛斯家族堅稱他們才擁有西班牙王位的合法繼承權,他們是西班牙波旁王朝的男性直系,前任國王腓力七世的親弟弟家族,而現任女王是腓力七世的女兒,女人一直在西班牙不具有繼承權,他們的主張一直得到教會的支持。現在卡洛斯帝國在墨西哥已經傳到了第二代,蒙特莫林伯爵卡洛斯六世手裡,儘管南美本土白人階層,普遍推動南美獨立建國的方針,但王室不肯妥協。

    由於跟西班牙本土的聯繫切斷,導致西班牙半島白人在卡洛斯統治區徹底失勢,權力已經完全掌控在了土生白人和少數上層混血人種手中。以土生白人為主的上層基層,和梅斯蒂索人為代表的中下層精英階層,跟卡洛斯的王權在最近十年間,出現了複雜的權力鬥爭。在墨西哥這個核心區域,卡洛斯依靠皈依天主教的一支印第安軍隊,壓制了土生白人和混血人種的對抗,實行毒菜統治。

    但土生白人勢力,卻在智利取得了優勢,他們建立的議會,控制了當地軍隊,多次驅逐了卡洛斯派來的總督。在中國的斡旋下,智利才沒有宣布獨立,並且繼續向卡洛斯提供財政支持,支持他跟西班牙女王爭奪殖民地統治權。卡洛斯也開始默認議會的權力,他派去的總督,變成了代表王權的象徵,不再乾涉具體政治,成了議會的橡皮圖章。

    在菲律賓與智利之間的區域,秘魯情況復雜,雙方在這裡形成了權力平衡,土生白人建立了議會政府和軍隊,但秘魯總督也有一直墨西哥軍隊,雙方貌合神離,但鬥爭暫時保持在議會範圍內,沒有爆發內戰。秘魯同樣也支持卡洛斯奪權,在他們看來,卡洛斯的統治至少比西班牙政府要好一些。

    中國在這些地區,同樣擁有遠高於歐洲的影響力,不僅僅是通過扶持卡洛斯家族,最重要的還是商業勢力的滲透。這裡的自然條件相當不錯,其實開發潛力是很大的,秘魯的農業潛力,智利的礦產業潛力,都是世界級的。

    不少中國公司,其中最大的就是美洲公司,在秘魯經營大規模的農場。將幾百年來沒有被白人佔有的土地,通過法律程序購買下來,進行集中開發。秘魯是一個印第安人佔多數的地區,白人數量少,過去又集中於開發礦產,對土地的開發既沒有能力,又沒有資本。而且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靠太平洋一側,被海岸山阻擋,主要平原都在海岸山東部,河流從安第斯山脈發源,直接匯入亞馬遜雨林。要將這些平原開發出來,需要交通通道。美洲公司建造了代價高昂的翻山鐵路,才讓這裡的內陸開發成為可能。

    開發土地,缺乏勞工,僱傭當地印第安人和混血人種,當然也僱傭華人,但多數作為監工和技術人員,在這裡引入了稻米種植,已經將秘魯打造成了南美洲的大米生產中心,開發出了三千多萬畝水稻田,其中半數都屬於美洲公司。

    其他商業公司則主要在礦產、林業方面經營,同樣主要以當地人力為主。在中國公司的經營下,秘魯成為世界第一大產銀國。雖然白銀已經不是中國的法定貨幣,但白銀交易中心卻在中國。南美的白銀進入中國,然後轉口到印度為主的銀本位國家,甚至返銷日本。

    跟隨這些商業公司一起進來的,還有中國人,儘管人數較少,而且很難留下,但在當地創造了一個混血種族,多半是跟印第安混血的族群,也有跟白人,跟克里奧爾人混血,總之血統十分混亂,但文化上是漢化的。

    這樣一個混血人群,並沒有像極為重視血統的西班牙人那樣,遭受強烈的歧視,他們繼續在公司內部任職,儘管依然免不了要遭受一些歧視,但並不存在政治上的打壓,只要有能力,他們在各種公司內部都能夠擔當要職。但這只族群,只能起到權力上,而不是人口上的影響力,因為這樣的族群,在秘魯也只有十萬人,在智利更是只有兩三萬人。

    由於中國商業公司,基本上控制了秘魯和智利的商業,在農業上也一家獨大,出口糧食貿易上,基本都是中國公司在做,因此這些公司在美洲西岸擁有強大的影響力,否則他們也不可能斡旋當地政府跟卡洛斯家族之間的爭端。

    跟歷史上不太一樣的地方是,秘魯的人口中,華人的數量可能會很少,因為這裡實在缺乏吸引中國移民的資源。智利就更不可能成為一個優良的移民地區,因為中國人普遍不願意做礦工,如果願意挖礦,在國內就能拿到更高的工資,何苦來海外挖礦呢。

    但這些移民帶來的文化,卻在逐步影響著美洲西岸地區。政治上他們還無法跟白人和混血人種競爭,但因為面孔比白人更像印第安人,加上中國人不喜歡爭鬥,較能容讓,這讓混血中國族群跟印第安人的關係沒有白人那麼緊張,在印第安部落地區,經營商業的,主要就是這些混血中國人,他們繼續跟印第安人混血,血統上越來越像印第安人,但文化上,則越來越漢人。將中國文化開始帶入印第安文化中。

    相比白人,印第安人文化相對落後,儘管大多數印第安人已經皈依天主教,但不妨礙他們學中文,讀孔孟,也不妨礙他們用水滸之類的造反精神武裝自己。

    不斷跟印第安人混血的中國混血群體,漸漸再跟印第安人靠攏,這個人數第一的族群,如果能讓文化水平較高的中國混血族群凝聚起來,必然會成為南美西部的第一大政治勢力。這並非是有意的爭奪,而是自然而然的發展。

    他們建學堂的目的,主要是讓自己的子弟接受教育,但不可避免的會教授一些印第安子弟,他們建醫館的目的,可能更多是為了盈利,但也不免讓印第安人受益。

    白人跟印第安社會幾乎是隔離的,印第安人居住在自己的社區,主要是農村,以村社為單位,一些混血中國人在這裡經營,漸漸融入其中,漸漸取得領導權力,潛移默化的,中國混血人群在朝著印第安人的高層權力攀爬。

    新的不斷誕生的混血一代,規模更大的漢化的混血二代,以及教育出來的漢化印第安人,這三種族群漸漸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新的中國認同的民族,假以時日必然要以一個新的族群向白人發出挑戰。

    海外中國人口和漢化人口依然保持著較快的增長勢頭,但本土卻開始放緩,一個新的時代似乎到來了。...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mk2258

LV:9 元老

追蹤
  • 1120

    主題

  • 100531

    回文

  • 46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