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民國】大國崛起之東方日不落 作者:狂人阿Q(連載中)

 
mk2258 2018-2-24 20:39:01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706 50345
mk2258 發表於 2018-5-19 10:40
第五百零三節事態激化





    希臘王國,或者說希臘國王個人很快與英國達成了一致。

    英國人在巴爾干會議上提出了一些列主張,鑑於目前的局勢,英國希望奧斯曼帝國能夠允許保加利亞地區獨立。

    保加利亞並不是一個單一的地利名詞,沒有明確的邊界,是一個帶有歷史意義的詞彙。

    奧斯曼人的行政體系中,是將巴爾乾地區當成一個板塊的,成為魯米利亞,意思是“羅馬的土地”,指被奧斯曼統治的東羅馬帝國領土。奧斯曼人跟東羅馬帝國曾經聯姻過,他們的蘇丹也宣稱是羅馬人的皇帝。所以奧斯曼人歷史上,也一直在渲染東羅馬的概念。整個巴爾乾地區,除了波斯尼亞之外,都叫魯米利亞。

    希臘人認為,這應該翻譯為希臘人的土地,因為希臘人認為希臘就是東羅馬帝國。這個觀念也頗有市場,甚至奧斯曼帝國都是支持的。奧斯曼帝國占領保加利亞後,保加利亞教會由君士坦丁堡總主教區管轄。帝國官方不承認保加利亞民族的存在,認為保加利亞人就是希臘人。君士坦丁堡總主教區派到保加利亞的大主教都是希臘人,在宗教儀式上只能用希臘語,他們在保加利亞推行希臘化的政策。

    但因為歷史上保加利亞帝國的存在,因此有這麼一個概念,也有確確實實的民族認同,所以奧斯曼統治四五百年來,並沒有抹殺掉保加利亞民族概念,反而因為突厥民族的欺壓,希臘官僚又以幫兇的形勢出現,在個別民族主義者心中,保加利亞民族觀念反而得到強化。保加利亞人不但反抗突厥統治,還反抗希臘籍大主教,在這些反抗中民族觀念傳承了下來。

    由於歷史上的保加利亞帝國統治的區域十分廣大,最大的時候,甚至從伏爾加河一直延伸到阿爾巴尼亞,統治了整個巴爾幹半島,當時的塞爾維亞帝國也被保加利亞人征服。但現在塞爾維亞人獨立在前,他們不可能接受把自己也涵蓋進入保加利亞境內。倒是如果將保加利亞併入塞爾維亞,他們能夠接受。反正他們語言相近,都是斯拉夫語為主,加入了大量拉丁和希臘語詞彙的方言。被看作斯拉夫方言也行,甚至說是希臘語方言也可以。

    但顯然塞爾維亞公國還無法跟希臘相比,讓保加利亞獨立,是為希臘國王兼任保加利亞國王鋪路,跟歷史上的保加利亞帝國沒什麼關係,只是藉用這個名詞,成立一個國家而已。同樣的道理,巴爾幹也可以成為塞爾維亞地區,馬其頓地區,東羅馬地區等等。

    於是這個保加利亞先排除了阿爾巴尼亞,然後在塞爾維亞的堅持下,奧地利帝國的支持下,排除了羅多彼山脈以西的馬其頓地區,具體邊界尚未劃定,但不外乎分水嶺和自然河流等原則,至於民族聚居範圍,這個原則在巴爾乾地區不適用,因為民族太亂了。

    保加利亞獨立、馬其頓獨立、阿爾巴尼亞也獨立,分別成立三個公國。然後就是商議這三個國家的君主問題,君主制是要堅持的,包括法國在內,歐洲都是君主國。

    保加利亞和阿爾巴尼亞的君主都先後確認,顯然大國早就在幕後達成了一致。英國人提出,因為保加利亞議會早就邀請了希臘國王擔任保加利亞國王,這是保加利亞人民的選擇,其他國家都沒有反對,就這樣希臘國王兼任了保加利亞大公。

    阿爾巴尼亞的大公,則選了帕爾馬公爵費迪南多一世的孫子,伊特魯里亞國王路多維科一世之子盧卡公爵卡洛作為大公,稱卡洛一世。這個費迪南多一世,是原本帕爾馬公爵,拿破崙佔領帕爾馬之後,他就退位了。拿破崙城裡了一個伊特魯里亞王國作為補償,讓他的兒子成為國王,稱為路多維科一世。原本的歷史上,帕爾馬大公國被拿破崙的皇后,哈布斯堡家族的公主瑪麗皇后得到。帕爾馬公爵家族再次失去王位,瑪麗皇后死後,盧卡公爵復辟帕爾馬大公。

    但是由於拿破崙沒有絕嗣,並且強勢在法國復辟,瑪麗皇后三年前死後,法國得到了帕爾馬公國,奧斯塔波拿巴兼任帕爾馬大公。卡洛家族得到了大國的認可,一方面法國希望一次作為對帕爾馬公國爭議的補償,卡洛家族放棄對帕爾馬公國的聲索。

    這個家族的歷史背景深厚,來源於法國的波旁王朝,是波旁旁支。這種歷史背景,讓英國可以接受。雖然卡洛家族屬於波旁分支,但法國現在都不是波旁統治,哈布斯堡家族也可以接受,而且卡洛的祖父費迪南多一世是哈布斯堡家族的女婿,娶得還是特雷西亞女王的女兒,於是奧地利支持卡洛統治阿爾巴尼亞這個地理位置重要的地方。

    但是馬其頓卻無法達成一致,此時的馬其頓南部被希臘軍隊佔據,北部則被塞爾維亞軍隊佔據。希臘國王表示如果自己無法成為馬其頓大公的話,他希望他兒子能得到這個頭銜。塞爾維亞大公則認為馬其頓居住的都是塞爾維亞人,可希臘代表認為,馬其頓斯拉夫人的語言,跟保加利亞語更接近,交流起來幾乎沒什麼障礙,無非是一些拉丁語藉此和希臘語藉詞比例高地的差別而已,不存在語法等問題。

    兩國爭執不下,只能讓馬其頓暫時保持現狀。

    這次會議還確認黑山為一個獨立的國家。黑山是一個相對奇葩的國家,國內山地、峽谷縱橫,但卻驚險的保持了獨立,成為巴爾乾地區唯一沒有被奧斯曼帝國征服的國家。一個原因是因為地形確實險峻,第二個原因是土地確實貧瘠。人還死硬,不斷的跟周邊國家打仗。這次戰爭中,他們又向北方推進了國土,跟塞爾維亞直接接壤了。

    會議結束後,希臘迅速跟奧斯曼帝國簽訂了和平協議,同時滿清也跟奧斯曼帝國恢復和平。滿清多少也得到了一些利益,這是希臘堅持的,如果滿清跟自己打仗沒什麼好處,估計以後就不會跟希臘合作了。

    滿清的領土從幼發拉底河稍微向西調整,從過去以幼發拉底河為界,推進到了幼發拉底河發源的東南托洛斯山脈,將奧斯曼帝國領土,徹底跟兩河流域隔開。在東南托洛斯山脈西部,雙方以從山脈發源的傑伊漢河為界。對滿清來說,得到了傑伊漢河下游下半個阿達納平原,也算是一塊農耕土地。但希臘認為,這讓滿清在愛琴海獲得了一塊出海口,展露意義比得到的土地更重大。

    出海口正對的正是塞浦路斯島,控制這裡的英國竟然也支持滿清獲得這個出海口,原因是英國始終對滿清沒有什麼影響力,他們認為主要原因是距離滿清太遠,而滿清從規模和領土上來看,怎麼都是一個大國,英國認為讓滿清在愛琴海得到出海口,尤其是跟英國控制區正對的情況下,有助於提高英國在這個國家的控制力。所以英國支持希臘提出的,將這些領土割讓給滿清的方案。而奧斯曼帝國此時能保住主要領土不失,是唯一的訴求,他們時刻都在滅國的邊緣徘徊,已經沒有什麼拒絕的資格了。

    一個月時間,英國的外交取得了滿意的進展,但中國外交官們就閒著嗎?

    沒有,他們也在積極奔走,只可惜影響力還是不足。而且中國是希望進取,英國是在阻攔,進取勢必擠壓其他國家的利益,英國充當的卻是一個舊秩序的捍衛者角色,反而能得到擔心中國西進的所有勢力的支持。

    誰擔心中國西進?

    歐洲人幾乎都擔心,哪怕是法國這樣的跟中國保持長期友好關係的國家,也希望中國不要太過於接近法國,奧地利就更不願意了,中國靠奧地利已經足夠近了,真的沒必要讓中國勢力直接跟奧地利陸路相連,雙方海路連通,做做生意挺好,沒必要做鄰居!

    本來唯一的支持者是希臘,可惜希臘退縮了,希臘國王明智的選擇了眼皮子底下的利益,放棄了迅速成長為帝國的希望,他很穩重,這是他甚為中國人的性格特徵,缺乏普魯士那樣的軍國主義思想,還不夠剛烈。

    不過作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一個負責任的君王,實際上希臘國王的選擇是正確的,他沒有因為他身為一個中國人,而為了中國的利益衝鋒在前,而是選擇對希臘最有利的決定,他是一個稱職的君王,但也不再是中國西進戰略的盟友了。

    通過外交手段,通過盟友,等這些所有的柔性方式西進都失敗之後,中國皇帝知道,已經沒有選擇了,只能自己親自上陣,錯失這次機會,下一次西進要付出的代價就要大的多,在周瑯看來,這次西進的時機,是他三年前就布好的局,雖然沒有完全按照他的設想來,但結果可能比原先的設想更有利。

    於是在英國人召開巴爾干問題會議,解決巴爾干問題的同時,中國在黑海城市新羅港,發起召開了一個海峽問題會議。

    這個會議,迅速讓海峽問題激化了。
mk2258 發表於 2018-5-19 10:40
第五百零四節海峽問題會議





    跟英國召開的會議沒有邀請中國參加一樣,中國在黑海沿岸召開的會議,也沒有邀請英國參加。

    當時英國的理由是,中國不是巴爾幹國家,也不是歐洲國家,所以堅決認為巴爾干問題跟中國沒有關係,極力排斥中國介入巴爾干問題。

    這次中國的理由同樣是這樣,英國既不是黑海國家,也不是地中海國家,所以堅決認為英國跟海峽問題沒有關係,排斥英國人介入海峽問題。

    這種政治和外交的博弈,有時候很沒意思,但它卻是必須的。

    中國邀請的國家很多,法國、西班牙、埃及作為地中海國家的代表,俄國、中國和奧地利帝國,作為黑海國家的代表,海峽問題,就是地中海和黑海國家之間的問題,這是中國召開會議的理由。

    同時還邀請了海峽控制國,奧斯曼帝國的代表。

    奧斯曼帝國這個小受,似乎哪裡都有她,又哪裡都被虐。

    請奧斯曼帝國的原因只有一個,讓他們接受會議的決議,不管決議是什麼。

    英國輿論對此冷嘲熱諷,認為這種會議完全是不合理的,英國絕不承認會議上的任何決議。

    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英國也試圖參加這次會議,但中國堅決排斥,就像中國也曾試圖參加巴爾干問題會議,英國堅決排斥一樣。英國不承認也合理,因為中國也沒有承認巴爾干問題會議的決議。但不影響這次會議造成的結果已經成為事實。

    會議議題分為兩個,一個是地中海國家進入黑海的權力,一個是黑海國家進入地中海的權力。

    中國在態度上是較為開放的,他不反對黑海國家自由進出地中海,也不反對地中海國家自由進出黑海,這就在基調上,得到了地中海和黑海國家的支持。

    但在具體問題上,還是有分歧,主要是法國和奧地利的分歧。

    奧地利作為一個黑海國家,而且缺乏通向大洋的出海口,地理位置雖然比俄國要好,但好的也有限。俄國控制的出海口,不管是波羅的海還是黑海,都是一個封閉的海域。奧地利控制的出海口,同樣如此,亞得里亞海算得上是地中海的海中海,跟黑海一樣,都是一個被海峽封鎖的半封閉海域,甚至地中海本身也只不過是一個更大的封閉海域罷了。

    所以成為黑海國家之後,黑海就成了奧地利重要的出海口,他們要求進出地中海的迫切程度,甚至超過俄國。

    俄國進出地中海的目的,現在更多的是商業利益,進入地中海擴張,其實已經很難了,但英法依然排擠,他們不想要任何威脅。奧地利進出地中海和黑海,不但關乎商業上的利益,軍事上更是至關重要。

    俄國可以自由進出地中海,軍事上,不過是讓俄國黑海艦隊將控制力延伸到地中海,俄國兩隻海軍艦隊,依然是分隔的,波羅的海艦隊要跟黑海艦隊匯合,得跨越整個歐洲海岸,同理黑海艦隊要跟波羅的海艦隊匯合,同樣面對這個問題,因此不管是跟歐洲那個海權國家開戰,俄國海軍都必然是分隔的。

    但奧地利不一樣,一旦海峽開放,奧地利在亞得里亞海的艦隊,可以很容易跟黑海艦隊匯合,奧地利海軍的完整性就能夠保證。這對於任何國家都十分重要,法國認為法國海軍歷史上之所以一直被英國海軍壓制,最大的原因就是法國海軍被分割在地中海和大西洋兩側,英國海軍卻可以集結在海峽對法國施壓,同時英國人還控制了連接大西洋和地中海的直布羅陀海峽,讓法國艦隊根本就沒有希望匯合。

    所以這種被地理分隔的海權國家,除非他任何一支分艦隊都具備挑戰對手的能力,否則就很難掌握制海權。就好像美國那樣,在大西洋和太平洋都有絕對製海權。

    因此,在商業通航問題上,所有國家都支持海峽開放,因為所有國家都能從開放中獲利,這也是之前奧斯曼帝國已經接受的現狀。但在軍事問題上,奧地利堅持應該開放,法國則堅持應該限制。因為一旦實現海峽開放,奧地利就可以大膽在黑海部署艦隊,實現一支艦隊控制兩片海域的便利,換句話說,海峽開放後,奧地利控制的兩片海域才是一個整體。

    但法國不同意,對法國來說,他們進出黑海只有經濟利益,沒有軍事意義。反而是奧地利,這個人口上已經達到了3600萬人的國家,剛剛超過法國的3580萬人,成為歐洲第二大人口大國。而且奧地利控制著北意大利大片土地,對地中海一直不死心。

    如今的奧地利,在黑海和亞得里亞海部署著兩支艦隊,任何一支艦隊都不足以跟法國地中海艦隊抗衡,可如果海峽開放後,奧地利的兩支艦隊其實就相當於一支艦隊了,那時候戰略態勢就成為法國用一支分艦隊,對抗全部奧地利海軍。

    法國在地中海跟英國爭奪已經很吃力了,加上一個奧地利,法國將處於劣勢。所以法國堅決反對,海峽成為一個軍事通行區。

    英國人看著笑話,同時支持法國的觀點。

    這讓中國矛盾了,在地中海方向,法國跟中國是合作者,可在黑海方向,奧地利跟中國的利益訴求一致,都希望能將兩支艦隊聯繫起來。

    支持奧地利吧,將影響跟法國建立的長久合作關係,支持法國吧,將影響中國西進大戰略。

    合縱連橫,連橫合縱,沒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

    由於希臘的退縮,中國必須赤膊上陣,結果就把自己推在了矛盾的第一線,所以就沒有了緩衝,必須直面一切矛盾,必須表達立場,沒有迴旋的餘地,這就是為什麼大帝國都喜歡扶持代理人的道理。

    面對這個兩難的選擇,讓中國外交官極為頭痛。

    會議上中國越來越傾向於徹底開放海峽,跟俄國、奧地利站在了一起,法國和奧斯曼帝國則堅決反對開放海峽。

    因為海峽問題爆發的戰爭已經太多了,如果這次再爆發戰爭,一點都不奇怪。

    一旦戰爭爆發,各國都有自己的底氣。

    英法海軍如果聯合起來,在地中海是可以壓制中國外洋水師的,俄國海軍、奧地利海軍都很稚嫩,起不到什麼作用,因此開戰的後果可能是中國丟失東地中海的製海權。

    誰能料到,工業化時代的海洋力量,中國依然無法佔據優勢。

    陸地力量,中國當然佔據絕對優勢,可問題是,中國跟海峽隔著眾多鄰國,除非能繞著黑海從滿清帝國打過去,或者沿著黑海從多瑙河方向打過去。

    但即便實現了陸地佔領,中間依然隔著鄰國,除非中國可以控制這些土地,否則依然無法直接通過陸地控制海峽,這也是歷史上俄國人最大的困境。俄國還有巴爾幹眾多的斯拉夫國家作為依托,中國在巴爾幹毫無根基,只能望黑海興嘆。

    只能通過海洋硬懟過去,集結所有海軍,向地中海集結,跟英法進行鐵甲艦時代的大型海戰。但英法會給這個機會嗎,恐怕不等中國將本土艦隊調過去,他們就會對中國地中海艦隊發動打擊。

    如果此時縮回來,週瑯甚至不知道他還有沒有可能看到中國突破黑海的那一天,不突破黑海,就不算真正進入歐洲。

    這時候一個特殊的方案,被理藩院呈遞了上來。

    有一個年輕的外交官員,提出了一個新穎的看法。

    理藩院認為見解十分獨特,但理藩院大臣們也沒有統一意見,希望皇帝能夠考慮一下。

    週瑯拿來這份方案看過,確實很獨特,但他還是不覺得可以解決問題。

    “建立一個海峽委員會,不過是把問題遮蓋了,不是解決問題。”

    理藩院大臣解釋了幾句,週瑯一聽頗有些見解。

    “你把這個人給我找過來,我當面聽聽他的意見。”

    年輕人叫做李章銅,祖籍合肥,年紀二十八歲,在理藩院任書吏,文章寫的很好,有邏輯,有力度,放在清朝是一個御史苗子,因為寫彈劾文章殺傷力驚人,在外交領域同樣如此,打外交官司的時候,更能把敵人抨擊的一無是處。

    年輕人見到皇帝的第一刻還有些緊張,說了幾句話後就放鬆下來,談到他的外交策略,更是口若懸河起來。

    “陛下。我們其實並不需要跟法國為敵,也不需要跟奧地利結盟。我們跟他們的利益都不一樣。”

    週瑯點點頭,鼓勵他繼續說。

    “陛下,我們的目的是把艦隊從地中海調往黑海,不是從黑海進入地中海,這一點上跟法國沒有矛盾,法國限制的主要是奧地利。英國希望阻止我們地中海艦隊獲得黑海的工業資源,法國並不限制。”

    週瑯疑惑道:“你這些矛盾分析的十分細微,但是如果我們不讓海峽開放,自由進出兩篇海洋的話,我們的艦隊無法聯繫起來,這一點跟奧地利的困境是一樣的。雖然我們跟法國沒有矛盾衝突,可我們跟奧地利有共同的利益訴求。你說組建一個各方監督的海峽委員會,來對海峽通行進行控制,這無法解決問題。”

    李章銅搖頭道:“陛下,一定可以解決問題。我們跟法國沒有矛盾,這一點很確定,我們跟奧地利的利益並不完全一致,這一點也很確定。那麼我們就沒有理由跟法國成為正面衝撞,也沒有理由跟奧地利共同進退。一定有一種滿足我們的利益,又不妨害其他國的辦法。海峽委員會建立起來之後,排除了跟我們直接衝突的英國,那麼法國和奧地利都不會限制我們,我們就獲得了既不影響兩國,又能滿足自己利益的渠道!”

    很少有人能在外交問題上把周瑯繞暈,但周瑯這次承認他被繞暈了,可是他又覺得這個年輕人說的很有道理,很符合邏輯。

    中國跟法國沒有絕對的矛盾,是不應該正面衝突啊,跟奧地利的利益也不絕對一致,是沒有理由結成同盟啊,這是符合邏輯的,但現實擺在這裡,現在會議上就是跟法國衝突,跟奧地利靠近了。

    “你能詳細說說這個海峽委員會的具體運作方法,和解釋一下我們將如何確保能夠在海峽通行的程序嗎?”

    週瑯直接詢問操作層面的技術問題,如果對方真能說上來,那說明對方確實從最細微處抽絲剝繭,找到了解決問題的答案,如果對方說不上來,那就是一個只會講大道理的書生,不值得大用。
mk2258 發表於 2018-5-19 10:40
第五百零六節成立海峽委員會





    “陛下。成立一個管理海峽問題的委員會,由法國、埃及、西班牙各派一個代表,默認他們是地中海利益相關方,由他們決定是否允許各國船隊從黑海進入地中海;由我國,俄國和奧地利各派一個代表,組成黑海利益直接相關方,決定是否允許他國船隊進入黑海。任何國家的船隻需要從海峽通行,都需要向海峽委員會先提出申請,否則不與通過。”

    李章銅說道。

    說道這裡,週瑯基本上就明白了。

    但李章銅還繼續解釋,週瑯也不忍打斷他的興頭:“因此當委員會成立之後,我國艦隊要從地中海進入黑海,俄國和奧地利沒有理由拒絕。因為我國在黑海本就有領土,對兩國不存在威脅,或者說真要威脅兩國,派地面軍隊更容易。也因為有地面威懾的存在,兩國其實也不敢拒絕我們。

    當我們的艦隊要從黑海進入地中海的時候,又因為我們本就在東地中海擁有製海權,並且長期跟法國保持友好關係,法國人沒必要拒絕我們通過,西班牙和埃及既沒有能力,也沒有道理拒絕我們。”

    所以成立一個海峽委員會,還真的就避開了所有不是矛盾的矛盾,讓中國可以唯一獲得進出資格,而法國進不了黑海,奧地利進不了地中海。

    這個平衡真的十分精妙,當然操作起來還會有很多麻煩,比如西班牙如果反水,或者某個國家故意刁難,那就是另一個問題了。當西班牙、埃及這樣的小國,無故刁難中國的時候,考慮的不應該是接受他們的訛詐,而是直接打擊他們,他們的刁難就是最好的理由。

    跟直接與英法爆發海戰相比,這些操作中可能出現的麻煩,就不值一提了。

    將法國跟英國利益拆分之後,中國就有能力大量向地中海方向部署艦隊,到時候就不用擔心英國了,而是英國人該擔心中國了。

    還有一些細枝末節的問題,週瑯還是詢問了一下李章銅,此時就是考驗對方的意思了。

    “那奧斯曼帝國怎麼處理?畢竟海峽事實上在奧斯曼的控制下!”

    李章銅道:“奧斯曼的軍隊都被俄國圍困了四個月,基本上都要斷糧了,這些天不是拼命突圍,就是不斷投降,已呈崩潰之狀。而且奧斯曼國內也發生了暴動,各種問題都被激化了。這時候如果我們告訴蘇丹,說我們可以勸說俄國放棄對他們主力的圍困,奧斯曼沒有任何理由拒絕。”

    俄軍圍困奧斯曼主力,現在已經發展成一個單純的軍事和政治問題,在國內,女沙皇需要一場胜利來增加威望,中國要求她殲滅這只奧斯曼軍隊,對女沙皇有利,而且中國願意承擔圍困期間的軍費,更中女沙皇的意。另外女沙皇還不太放心黑海俄軍,因為康斯坦丁大公是這只部隊的司令,他不敢保證這只軍隊在戰爭結束後的政治傾向,在女沙皇認為自己徹底控制國內政局,並且確保軍隊效忠之前,他不敢結束戰爭。

    所以除非這只軍隊投降,否則不可能得到解圍。

    毛奇已經展現了他非凡的能力。在被包圍之前,毛奇就採取了措施。奧地利軍隊撤出俄國領土,流出空當給俄國接收之前,毛奇就跟奧軍進行了溝通。奧軍雖然還是很不仗義的離開了俄國領土,但他們將大量剩餘物資交給毛奇。

    毛奇利用這些物資,以及在黑海周邊籌集的糧食,在被圍困第一天,就開始實行嚴格的配給制,這才能撐到現在。其實不是毛奇不想投降,而是他不能投降。他是一個外籍顧問,儘管蘇丹信任他。他訓練出來的主力部隊也信任他,但那些狂熱的聖戰軍並不信任他,開軍事會議的時候,他只提了一次投降問題,認為在彈盡援絕的情況下投降,並不是恥辱。可聖戰軍的軍官當即就對他進行了侮辱性的責罵,之後毛奇再也沒有提過投降這個名詞。

    另外毛奇還想辦法從海上進行走私行動,俄國占有製海權,控制著敖德薩一帶的海域,但海洋是一個開放水域,走私行為是很難杜絕的。那些駕著小船的商人,總能找到空當穿越封鎖線。英國這個海權國家,尚且無法組織茶葉的走私,更何況粗糙的俄國海軍呢。

    通過走私也得到了一定比例的糧食供給,讓他們堅持到了現在。至於彈藥消耗,幸好俄國人沒有主動攻擊,否則他們早就堅持不住了。

    由於主力被困,奧斯曼帝國內部本就出現了一些恐慌情緒,結果巴爾幹的民族大起義,讓奧斯曼蘇丹的威望大降,一大批愛國主義者,民族主義者和革命家湧現了出來,開始反蘇丹,軍事力量的減弱,讓奧斯曼帝國無法徹底杜絕這些內亂,結果各地都爆發了小規模的起義,甚至還有軍官試圖發動兵變,被提前發現。

    奧斯曼帝國大夏將傾,如果不是英國人的鼎力支持,他們已經崩潰了。所以此時只要能將他們的主力放回來,他們什麼都肯答應。而中國有能力讓女沙皇做出讓步,女沙皇擔心的,無非是黑海軍隊的忠誠問題,中國可以許諾,一旦黑海軍隊叛亂,會幫忙平叛,加上斷絕軍事援助,以及實施政治施壓,不怕地位不穩的女沙皇不答應。再說了,女沙皇可是中國皇帝的孫媳婦,這點面子也是要給的。

    週瑯對李章銅對奧斯曼問題的判斷還算滿意。

    又考了一個問題:“如何讓法國、奧地利人支持成立這個委員會呢?”

    李章銅答道:“其實他們沒有理由不答應。奧地利此時態度強硬,是因為他們以為跟我們利益一致,如果我們退一步,他們只能跟著退一步,奧地利還不具備跟法國正面抗衡的力量,尤其是在海上。而且成立委員會,等於讓奧地利合法的擁有了對黑海海域的政治權力,他們可以決定是否允許其他國家的船隻進入黑海,這項權力會帶給奧地利巨大的政治利益。他們的權力在擴大,沒道理拒絕。”

    法國人更不會拒絕。因為這個委員會的設立,滿足了他們控制黑海國家進出地中海的要求,同時也等於確立他們對地中海的權力。這也是一個政治上的巨大利益,法國人不可能不接受。”

    “那麼英國呢?”

    週瑯問出了最棘手的問題。

    李章銅卻堅定道:“英國,不是問題。他們不會獲得任何權力,我們不需要遷就英國。因為不管怎麼樣對英國讓步,英國還是會跟我們為敵,也不管我們如何擠壓英國,英國還是會與我們為敵,英國的立場是確定的,反而不用考慮英國。”

    週瑯考察完畢,確信李章銅是一個有創新思維,但又邏輯感很強的人,這樣的人才,其實在文官中還是比較缺乏的,多是理工類官員常見。

    所以周瑯確定了他這份頗具奇思妙想,但又確實理順了所有矛盾關係,讓中國可以間接實現目的的方案。

    當然這份方案還是拿出去讓最專業的外交官認真研究討論,補充其中的缺陷之後才進入執行流程。

    一個人的智力總是有限的,在中國人集思廣益之後,很快就改變了不少內容。

    比如為了杜絕埃及和西班牙兩個小國,尤其是西班牙有可能被大國操縱的情況,削弱了西班牙的權力。

    讓西班牙可以擁有黑海國家進入地中海的否決權,但這項權力必須是在明確損害西班牙利益的情況下才有效;但法國卻擁有任何情況下的否決權。同理中國、俄國和奧地利三個大國,也擁有否決其他國家進入黑海的權力。奧斯曼可以得 雙向否決權,既能拒絕黑海國家進入地中海,也能拒絕地中海國家進入黑海,前提同樣是這些通行行為明確損害到了奧斯曼帝國的利益。

    另外也補充了更多內容,比如讓更多國家進入這個委員會,其中包括對海洋權益不太關心的滿清帝國,他們作為在黑海和地中海都有出海口的一個大國,沒有他們參加不太合理;意大利的撒丁王國也得以加入海峽委員會,獲得跟西班牙、埃及一樣的權力。

    至於剛剛獨立的巴爾幹小國,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因為中國不承認巴爾干問題的決議,所以他們沒有資格進入。但希臘可以進入海峽委員會,同樣跟西班牙、埃及享有同等的權力。

    這個方案還需要其他國家確認,才能成為國家外交條約的一部分,形成外交體系,但不會有太大的改動,因為所有國家的利益都兼顧到了。

    果然推出之後,俄國首先認可這個方案,俄國現在都快成中國的附屬國了,他們承認不奇怪。法國代表跟國內協商之後,也迅速接受了方案。因為法國的權力大大加強了。

    但奧地利開始猶豫,既沒有立刻答應,也沒有明確反對,他們國內在進行激烈的討論,同時在被英國極力遊說,不希望他們接受這份方案。中國領事則極力遊說,希望奧地利接受這個方案。

    奧斯曼帝國也沒有答應,說白了,這個方案瓜分的權力,就是奧斯曼帝國的權力,海峽是他們的,應該他們說了算,當他們強盛的時候,確實如此,可如今他們沒落了啊。但是奧斯曼人為了這條海峽,挨了多少槍子,流了多少鮮血,讓他們白白放棄控制權,太強人所難了。

    但中國推行方案的決心是不會改變的,這正是大國在世界上推行自己的外交準則的態度,一條條大國主導通過的外交條約,其實就是大國建立的世界體系。

    後世的世界體系,為什麼叫做英美體系,就是因為幾乎所有的外交條約、國際慣例,甚至小到國際會議的流程,體育賽事的規則,都是英美兩國製定的。當國際交往的方式就是英美兩國的做事習慣時,世界體系當然也就是英美體係了。

    現在中國顯然不經意間在打造著一個中國體系!
mk2258 發表於 2018-5-19 10:41
第五百零七節不簽字等於棄權





    奧斯曼蘇丹其實很動心,只要他同意,只要帶著他授權文件的外交代表在成立海峽委員會和海峽通行準則公約上簽字,他的幾十萬軍隊就能撤回本土,就能迅速平定各地的叛亂。

    但英國對奧斯曼帝國進行了威脅,如果奧斯曼帝國敢同意,英國將斷絕經濟援助,並且拒絕為奧斯曼帝國提供貸款,拒絕他們在倫敦發行國債。

    一旦沒有英國的支持,奧斯曼帝國可能迅速崩潰,此時是簽字也崩潰,不簽字也崩潰,奧斯曼帝國十分為難。但英國能威脅的,恰好是中國可以提供的。英國不願意承擔奧斯曼帝國的債券,中國願意,只要簽字。奧斯曼的債券迅速就能在黑海地區發行,而且一旦恢復和平,大家都看好奧斯曼帝國的區位優勢,相信他們的償債能力。

    這很誘惑,蘇丹實在是有些怕海峽了,可以說,如果不是這條海峽,奧斯曼帝國不至於是現在這幅模樣,如果奧斯曼的位置在埃及,肯定沒有這麼多麻煩。當然埃及人也是能接受讓蘇伊士運河掌握在中國人手裡,才能活的安逸,如果他們是奧斯曼帝國這種明明已經不行了,卻馬死不倒架的死撐,恐怕埃及也快完蛋了。

    蘇丹很快跟中國領事達成一致,但蘇丹希望在其他國家都同意之後,奧斯曼在簽字,這樣讓奧斯曼冒的政治風險最小,畢竟別人都簽字了,奧斯曼簽字就沒那麼顯眼了,英國人也不可能只盯著奧斯曼一家威脅,肯定還在威脅其他國家,比如西班牙也沒有簽字。

    因為英國的直布羅陀海軍基地就在西班牙邊上,如今在美洲依然沒有分出勝負,大半個殖民地都被卡洛斯王朝佔據,大大影響了西班牙政府的財政,還陷入跟卡洛斯持久的爭奪,他們能保證半個殖民地,也是靠英國支持,可以說西班牙如今的分裂狀態,就是中英博弈的結果,他們已經是綁定在英國戰車上的小國了,只能跟著英國一條道走到黑。

    滿清帝國就沒有什麼由於了,道光的代表隨意就留下了名字,對他們來說,擁有權力也好,沒有權力也罷,根本不在乎,反而顯得十分灑脫。

    中國第一個簽字,俄國第二個簽字,法國第三個簽字,滿清第四個簽字。

    大國簽完之後,在西進戰略上背離中國的希臘國王,大概是為了彌補跟中國破裂的關係,也選擇了簽字。埃及國王雖然夾在大國之間,但中國既然能持久的控制蘇伊士運河,體現的就是對這個國家的影響力,所以埃及也沒有什麼波折的簽了字。意大利的撒丁王國,此時的根本利益根本不在海洋上,上次革命之後,他們試圖統一北意大利,結果被奧地利打敗。之後在國內輿論壓力下,資產階級思想的政治家加富爾上台執政,加富爾雖然跟國王有私人矛盾,可在國家利益上是一致的,加富爾開始一邊倒的依附法國,目的是希望法國能支持撒丁王國統一意大利。所以法國簽字之後,他們也沒有簽字的顧慮。

    半個月之後,大國中就只有奧地利沒有簽字,小國中只有西班牙沒有簽字。

    西班牙可有可無,但奧地利既是一個大國,又是一個在地中海和黑海都有海岸線的國家,沒有他們的參與,這個海峽公約就沒有意義,而且簽字代表認同,簽字也代表維護,奧地利不簽字,跟西班牙不一樣,西班牙不簽也就不簽了,奧地利不簽字,就意味著他會成為海峽公約的破壞者,因為西班牙可以不經過海峽,可奧地利是一定要經過海峽的。

    圍繞奧地利,中英雙方進行了激烈的外交戰。

    為了表示重視,中國皇太子親自走訪奧地利。

    “陛下。這份公約不僅僅代表一種規則,它還代表一種權力。終究公約是要通過,即便沒有奧地利的參與。您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嗎,只能意味著奧地利主動放棄權力。”

    中國皇太子對奧地利皇帝弗蘭茨·約瑟夫表示道。

    約瑟夫皇帝此時還很年輕,但他十分自律,他統治著一個千瘡百孔的國家,歐洲第二大帝國,他血統高貴,是600年曆史的哈布斯堡家族的繼承人,他異常勤奮,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洗冷水澡,睡行軍床,能熟練運用他的子民的八種語言。

    能說八種語言,善於學習,智力沒有缺陷。勤奮工作,態度沒有問題。這樣的君主,如果放在一個正常時期,他算是一個好皇帝。而且他還很長壽,歷史上,活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最後一年。

    但生在奧地利帝國這個複雜的國家,讓他只能勉力維持,極力挽救帝國的崩潰罷了。他的狀態有些像明朝的崇禎,但他比崇禎的處境要好很多,因為他的帝國畢竟是一個發展中的帝國,在進行工業化,在向前發展。同樣遭遇了亡國之禍,只能說歷史的大勢無可阻擋,這個時代注定不屬於奧地利帝國,而是屬於普魯士崛起的時代,屬於英國稱霸世界的時代,屬於美國強勢成長的時代。

    於是這樣一個智力水平中上,工作兢兢業業,帶領國家快速工業化的皇帝,卻在歷史上十分暗淡,大家更多記住的,是他那個敗家但漂亮的老婆,茜茜公主!

    這個時代甚至可以記住他的妻子,卻無法記住他。

    但不能否認他的政治能力,他認可了中國皇太子的道理,之所以拖延簽字,也只是在觀望,在期待得到更多的好處。

    所以他提出了一個條件:“一旦奧地利跟其他國家發生戰爭,中國必須保持中立。”

    意大利問題,已經讓奧地利感到跟法國的關係緊張,一旦奧地利因為意大利問題,跟法國爆發戰爭,那麼中國如果跟法國結盟從黑海方向突擊奧地利,奧地利承受不了這個代價。以中國從拿破崙時代就跟法國建立的良好關係,兩國之間有秘密同盟並不奇怪。

    奧地利還擔心俄國,他們的判斷跟英國相似,感覺中國在努力推動俄國向西擴張,奧地利首當其衝。尤其是剛剛結束了跟俄國的戰爭,從俄國手裡又奪取了大片土地之後,防範俄國報復,也是奧地利必鬚麵對的一個外交難題。而這個難題,英國提供不了任何幫助,中國卻有能力支持俄國擊敗奧地利。

    可惜的是,中國跟法國還真的沒有秘密同盟,如果說有,也只是針對英國的,關於劃分地中海權力的協議,而不是針對奧地利的,因為中國跟法國關係中,奧地利都不是一個主要內容,兩國最大的對手都是英國。

    在俄國問題上,中國確實有意推動俄國向西擴張,但從來沒有想過要直接參戰,中國對歐洲領土不感興趣,中國感興趣的領土,從來都是那些可以移民的領土。那些空曠的領土,而不是居住著密集人口的領土,歐洲並不滿足中國對領土的要求,所以不再中國領土收穫的菜單上。

    所以皇太子答應了這個要求,而且公開跟奧地利簽署了一份友好條約,條約規定,奧地利跟鄰國發生戰爭的情況下,中國有義務保持善意的中立,不得與奧地利的交戰國結盟,不得為其提供包括經濟在內的任何援助。同樣,中國跟鄰國的戰爭中,奧地利將保持善意的中立,不得與中國的交戰國結盟,不得為其提供包括經濟在內的任何援助。

    這份條約很重要,不但避免了在跟法國交戰時的兩面作戰風險,還避免了中國支持俄國報復奧地利的風險。

    於是奧地利同意簽署海峽公約,同意成為海峽公約成員,他們在獲得控制地中海方向船隻進入黑海權力的同時,其實也就負擔上了維持這種權力的義務。

    這種外交條約,簽字的國家越多,就越有法律效力。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明明敵對的國家,也會被邀請加入條約,因為這對推動條約成立的國家來說,是一種保障。

    中國推動海峽公約,跟與普魯士簽訂自由過境協議一樣,是在建立一種符合中國利益的外交規則,當然是接受這種規則的國家越多,對中國越有利,哪怕這個國家是敵國,也有必要拉攏過來。

    就好像聯合國是美國等西方國家發起成立和控制的,但卻不得不接受中國加入一樣,因為中國不加入對中國當然是一種損失,可對聯合國本身,也是一種損失。

    奧地利接受之後,西班牙接不接受,已經不重要了。

    所以中國領事立刻通知奧斯曼帝國,要求對方履行承諾,立刻簽字。

    奧斯曼簽字之後,中國將邀請各方參加最後一次會議,宣布海峽委員會成立,並在即日開始運行。

    奧斯曼帝國也履行承諾簽字,然後在中國的斡旋下,他們迅速與俄國簽訂了停戰協議,將克里米亞半島歸還俄國,然後俄國解除了封鎖,奧斯曼帝國迅速僱傭商船從敖德薩撤出軍隊。

    中國決定召開海峽會議,宣布海峽委員會成立,可就在這最後一刻,西班牙表示願意簽字,完成了最後一塊拼圖。
mk2258 發表於 2018-5-19 10:41
第五百零八節英船闖關事件





    西班牙為什麼會同意,肯定是得到了英國的支持,否則是否參加這個公約,對他們真的沒有太大的影響。

    英國自己無法參加,儘管也不願意參加,但如果能在其中安插一個自己人,還是有一定幫助的。

    海峽委員會成立,並且推出了海峽通行準則之後,迅速制定通航流程,向所有有商船經過海峽的國家發出照會,告訴他們以後他們的商船要經過達達尼爾和博斯普魯斯海峽之前,需要提前向位於伊斯坦布爾的海峽委員會提交申請,批准通過之後,才能通過海峽區,否則一律被視為走私,海峽公約簽約國都有權力和義務緝拿這些非法船隻,同時黑海沿岸國家的港口,也不得拒絕這些沒有通航批准證書的商船入港。

    英國外交部門明確表示,不承認海峽委員會是一個合法組織,不會接受該委員會管理,英國籍船隻將繼續按照以往的通航慣例進出海峽區。

    這其實是一種權力相爭,英國人的做法,是認為海峽區依然歸奧斯曼帝國管理,可奧斯曼帝國都在海峽公約上簽了字,不管他們是否自願,但至少在法理上來講,奧斯曼帝國讓渡了海峽管理權給管理委員會。奧斯曼帝國之前對海峽的控制權和管理權,又是通過一系列外交條約確認的,或者因大家默認的習慣形成的權力,最重要的就是希臘獨立戰爭和之後引發的克里米亞戰爭,歐洲人規定黑海為中立區,海峽不允許任何國家的軍艦通過。

    但法理上無論如何說的過去,英國就是不肯承認,因為這是中國推行的地區秩序,英國不願意接受,其實如果換個位置,是英國推行的秩序,他們肯定就願意接受。因此有些秩序,不在於合不合理,也不在於是否對所有人有利,而在於是誰推出的。就好比中國人建立一個亞投行,日本和美國就不願意參加一樣。這是政治態度,跟利益無關。

    於是英國商船在穿行海峽的時候,他們不向位於伊斯坦布爾港口區的管理委員會申請,他們認為自己擁有自由通行權力,因為他們是商船,於是他們進入了黑海。但他們發現,真的無法在中國的新羅港等港口停靠,也無法在俄國的敖德薩等港口停靠,無法在滿清的巴統停靠,最後英國商船闖入了奧地利港口康斯坦察。

    這件事迅速引起了國際關注,被稱為英船闖關事件。

    這顯然是一次外交試探,或者外交威示,試探一下海峽管理委員會各國的態度和底線,同時向各國發出挑戰,看看是否真的敢採取行動。一旦有一個國家不敢得罪大英帝國,海峽公約就將成為一紙空文。

    這次事件,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都有些應對失當,原因是管理委員會剛剛開始運作,各種程序尚未理順,在伊斯坦布爾的管理委員會辦公室,與各國的港口之間的文件往來還有許多交接間的麻煩,最關鍵的是,港口沒有經驗,港口對海峽公約內容和相關權力規定,都沒有具體掌握,拿捏不好突發事件的分寸。

    事實上,根據公約內容,等於是黑海和地中海國家,互相默認了對方在兩海的權力劃分,一定意義上,黑海成為一個中國、俄國、滿清、奧地利和奧斯曼帝國的聯合執法區域,各國都有權在這裡行使執法權。所以在英國商船試圖進入中國港口的時候,不是拒絕他們入港,而是應該由港務緝私警直接扣押英國商船。對其進行相關處罰,可海峽公約對違規船隻的處罰辦法都沒有規定,因此海警也沒有相關辦法處理,結果只能拒絕對方入港。

    現在英國商船直接闖入了奧地利港口,這時候各方才反應過來。

    怎麼辦?

    中國緊急召開會議,會議上,要求奧地利先將英國商船扣押,然後各國在製定相應的出發措施。

    英國人則專門針對奧地利進行施壓,他需要在黑海打開一個突破口,徹底瓦解海峽公約這個地區性組織。

    中國惹不起,中國港口他們不強闖,滿清太野蠻,強闖容易出事,他們也不創,俄國港口也不能闖,奧斯曼帝國已經弱不禁風,壓迫奧斯曼帝國沒有什麼意義,反而容易讓奧斯曼帝國向其他國家求援,到時候發展成英國對抗整個海峽公約國家。所以英國人直接向奧地利施壓,一旦奧地利承受不了壓力,那麼就只能倒向英國一邊,同盟性質的海峽公約就會瓦解。

    可中國雖然應對失策,但反應速度很快,立刻召開會議,先讓奧地利把英國商船扣押,而且是以海峽公約的名義扣押,減少奧地利面對的壓力,試圖將事件提升到英國對整個海峽公約國家的挑戰。

    英國人不上這個當,哪怕奧地利宣布是以海峽公約的名義暫時扣押的英國商船,英國人依然繼續對奧地利政府施壓,要求他們釋放扣押商船。

    英**艦開始在北意大利一帶巡航。

    中**艦也從克里特島出發,在亞得里亞海附近出現。

    同時中國以維修船舶的名義,向海峽公約申請克里特島軍艦進入黑海,進入黑海的批准權力歸中國、俄國、奧地利和滿清、奧斯曼等國共有,由於跟奧斯曼和滿清沒有戰爭狀態,所以兩國沒有拒絕的理由,否決權不成立,奧地利正面對英國的施壓,中國的行動是來挺他們的,而且事先溝通過,所以他們也不可能反對,俄國更不用說了,結果中國地中海艦隊,開始源源不斷的進駐黑海地區。

    這發生在緊張的時刻,但也不是一個臨時性措施,因為封鎖解除之後,中國將在黑海常駐大型艦隊,利用這裡的造船工業體系,維持一支艦隊。將索契開闢為軍港,作為黑海艦隊基地。

    克里特島的基地當然也沒有廢棄,新的軍艦從蘇伊士運河不斷進入克里特島基地,顯然他們不可能是臨時過來的,只是剛好趕上了英國商船闖關而已。

    本來就開始了軍艦調動,此時高調的宣佈出來,不過是給英國施壓而已。

    奧地利人承受不住跟英國對抗的壓力,繼續在會議上呼籲盡快解決這一事件,中國提出讓奧地利將英國商船交由海峽管理委員會,奧地利巴不得脫手這個燙手山芋。

    這時候又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奧斯曼帝國希望,不要將英國商船帶進奧斯曼港口。哪怕海峽管理委員會總部位於伊斯坦布爾,但奧斯曼擔心將英國商船扣押在伊斯坦布爾,只是讓英國的壓力從奧地利轉移到奧斯曼帝國頭上。

    海峽公約是中國推動建立的,此時中國不出頭,這個公約就形同虛設,而且任由各國推諉下去,也不是個辦法。

    所以中國主動提出,在海峽管理委員會框架下,成立一個海峽法庭,法庭依然設立在伊斯坦布爾,但執行機構放在索契,這裡是中**港,將在這裡建立一座隸屬於海峽法庭的監獄。

    中國的提議全票通過,因為所有國家都不願意接手這個得罪人的工作,不止是怕得罪英國,將來類似的事件肯定會時常發生,不管是疏漏也好,故意也罷,讓其他國家去懲處人,實在太得罪人。那麼就讓更有得罪人底氣的中國,去得罪那些潛在的對象吧。

    法庭也順利成立,依然由各國派遣司法官員,以國際公法為準則,對發生在海峽地區的行為進行司法審理。

    海峽管理委員會,雖然由各國派遣一個代表共同工作,加上一些翻譯、秘書等專業人士,以及現在加入的法律人士,事實上各國派遣的都是一個專業綜合性團隊,只不過有一個代表權而已。

    法庭開始對英國商船進行審理。

    英國政府一方面拒絕承認海峽法庭的合法性,一方面卻沒有拒絕商船主為自己僱傭律師辯護,甚至可以肯定,英國政府會出這筆律師費。

    審判出現了問題,因為找不到一條依據來定英國商船的罪。判它入侵奧地利領海?這是一艘商船,不是軍艦,而且這個時代的國際法規對領海的界定,以及對侵犯領海的量刑,還沒有任何明確的措施。

    也就是說沒有先例,能說出來的,也只是這艘英國船違反了黑海和地中海國家製定的海峽通行規則,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國家聯盟制定出來的規則,能強迫其他國家接受嗎?答案是能。英國就這麼幹過,早在1381年,英國國王理查二世就頒布了英國最早的航海條例,之後1485年和1540年又陸續訂立。

    到了1651年,克倫威爾統治的英國針對當時英國海上貿易的主要競爭對手荷蘭頒布的航海條例規定,不但規定凡從歐洲運往英國的貨物,必須由英國船隻或商品生產國的船隻運送;凡從亞洲、非洲、美洲運往英國或愛爾蘭以及英國各殖民地的貨物,必須由英國船隻或英屬殖民地的船隻運送。英國各港口的漁業進出口貨物以及英國國境沿海貿易的貨物,完全由英國船隻運送。這些排擠荷蘭運輸和商業的規定之外,還有挑釁性質的,要求所有通過英吉利海峽的船隻,都必須降旗向英國致意。

    結果導致1652年的第一次英荷戰爭,荷蘭人打敗了,被迫承認這一條例。歷史上,直到1849年,英國才廢除大部分航海條例,1854年外國商船才被准許從事英國沿海的貿易。

    率先利用本**事力量,在公海上推行有利於本國的海洋規則的,正是英國。現在海峽公約國家,要求英國也必須服從海峽公約規定的通航準則,但英國卻不服從。
mk2258 發表於 2018-5-19 10:41
第五百零九節英國決不屈服





    海峽法庭的審判,最終也只能判決英國商船無罪釋放,因為實在找不到一條針對性的處罰條理。如果是入侵奧地利領海來判決,則那屬於奧地利的主權管轄範圍,如果按照違反海峽公約來判決,可目前海洋公約對違反通航規定還沒有明確的處罰標準和措施。

    法庭要求無罪釋放英國商船,但中國沒有執行,英國船和水手都被扣押在索契軍港。

    英國向中國施壓,在國際上大肆宣揚中國人自己違反自己制定的海峽規則,哪怕這些規則本身就是不合法的。

    在輿論壓力之下,一個月後,中國釋放了商船和水手。

    第一局的博弈中,看似英國人贏了一籌,可事實上,中國完胜!

    因為一切都按照規則來了,包括英國人也是在海峽公約規定下才得以被釋放,而中國釋放英國人的行為,也是按照規則來的,可以說屈從的不是英國,而是中國自己制定的規則,中英兩大強國都先後受制於公約規則,這對規則的神聖性是一個巨大的維護。

    另外,這是一次契機,讓中國開始著手製定更詳細的規定,在海峽公約允許的框架下,完善海峽通航規則的內容。

    針對這次英國人闖關問題,中國認為有必要成立一個公共的執法機構,之前成立的法庭和監獄等機構,那屬於司法機構,執行機構指的是警察一類的紀律機關。這一條各國也沒有異議,西班牙投了棄權票,顯然不想得罪英國,也不想得罪其他國家。投反對票其實也沒用,他們的沒有否決權。

    大國中的法國、奧地利,甚至俄國也不想得罪英國,確實發現在類似事件中,執法是一個問題,讓各國獨立執法,面對的壓力太大,如果將執法權授權給一個公共機構,可以讓他們擺脫這種壓力。

    性質上,這屬於將各國的執法權進行局部讓渡,跟之前成立法庭是一樣的,然後管轄權依然歸海峽管理委員會。新成立的機構名叫海峽緝私警,用緝私的名義,相對不敏感。海峽緝私警有權進入各國領海執勤,甚至直接進入各國港口進行執法。再出現英國商船闖入奧地利港口的時間,緝私警可以直接進去抓人、扣船,跟奧地利無關。

    成立緝私機構,這個各國沒有異議,反正也是各國派人,但經費怎麼辦。之前的法庭和海峽管理委員會,都是各國按照比例分攤經費,中國承擔了一半,現在即便按照比例,也有國家表示無法承擔,西班牙首先認為經費太大,撒丁王國也不想承擔,小國中只有希臘明確表示願意承擔經費,因為通過海峽的商船中,希臘商船始終是第一集團。

    維持管理委員會的運作,法庭的運作,讓經費越來越高。緝私機構可不但只有人,而且還必須採購一些船舶,甚至武裝,這經費就太高了。

    於是就經費分擔比例問題,各國爭執不下。都認為應該按照誰受益誰付出的原則,應該讓通過海峽進行貿易的大國來承擔。西班牙和撒丁王國,商船數量太少,埃及和滿清帝國,甚至沒什麼海洋船隊。奧斯曼帝國也不同意,表示海峽本就是奧斯曼領海,如果奧斯曼因為本國的商船行使在本國領海上,還需要為此納稅的話,這完全是不合理的。

    經費問題不解決,這個機構就無法組建。

    進行了多輪會談,委員會依然難以達成一致。

    最後中國提出方案,直接在海峽上徵稅。所有通航商船都必須繳納一定的通行稅,按照商船噸位進行徵稅。又有國家在直接徵稅和代徵問題上有分歧,大國希望可以由本國海關代徵這筆通行稅,轉入海峽委員會賬戶。小國則希望直接由海峽委員會徵稅。大國是不想放棄徵稅的權力,小國則覺得自己會吃虧。

    比如希臘這樣的國家,各國代徵的話,中國、俄國、奧地利這樣的國家可以大膽徵收希臘商船的通行稅。黑海國家進入希臘,卻有可能規避這筆稅收,他們可以更改目的地來假託不是從海峽通過的。甚至中國從黑海出發,抵達中國東海岸的商船,完全控制在本國海關內部,徵稅不徵稅別國根本無法監督。

    中國還好說,從東海到黑海海運成本不划算,但奧地利和俄國呢,尤其是奧地利,黑海和亞得里亞海近在咫尺,可以說過了海峽就是,奧地利經過海峽中轉本國貨物一旦可以避稅的話,會讓奧地利商船獲得極大優勢。甚至奧地利可以由此發展出轉口貿易,大量希望避稅的商人,可以從奧地利黑海海岸,使用奧地利的商船,轉到奧地利的亞得里亞海海岸,然後轉銷其他國家,完全避開了海峽公約的監管。這樣的話,對於希臘運輸業來說,將失去與奧地利競爭的能力。

    在經過激烈的討論以及爭辯之後,多數國家開始支持直接徵稅方案,還是在伊斯坦布爾設立專門稅關,為了簡化流程,海峽稅關跟奧斯曼海關聯合辦公,甚至如果不算名義程序,都可以說是委託了奧斯曼海關代徵通行稅。

    對於奧斯曼帝國做出的犧牲,海峽委員會予以充分考慮,因為通過海峽的奧斯曼商船,基本上都是在本國領海上航行,如果讓他們納稅,性質上如同在多瑙河上徵收奧地利商船的稅收,交給一個國際組織,這確實不合理。

    可如果給予奧斯曼帝國免稅待遇,對其他國家又不公平,因為會讓許多國家的商船,在跟奧斯曼商船的競爭中處於劣勢。哪怕免徵是為了補償奧斯曼帝國的損失,名義上是奧斯曼帝國商船在本國領地內的航行無需納稅,可因為海峽地區的特殊性,很難保證奧斯曼商船不濫用這個權力來避稅。同樣會造成奧斯曼商船隊的成本比別的國家更有優勢,從而影響其他國家的利益。

    最後協商之下規定,奧斯曼商船也必須納稅,但這筆稅款不作為海峽委員會公共經費,而是直接轉讓給奧斯曼帝國政府,由他們進行內部分配,是返還給境內航運的商船,還是政府留用,這屬於奧斯曼政府的自由。

    新的辦法終於通過,之間又發生了兩次英國商船闖關事件,有了上次的經驗,一艘試圖在中國海域挑釁的英國商船直接被捕,關入索契的海軍監獄,船主被判處三個月勞役,水手被驅逐出境,商船沒收,直接拍賣,這些都是新出台的執行辦法。

    英國政府進行了強烈抗議,甚至在英國港口扣押中國商船,但中國同樣針鋒相對,在本國港口扣押同等的英國商船。英國試圖將事件轉移到中國和英國之間的事件,這個頭一旦開了,以後英國在海峽地區,就不是直接面對一個公約加盟國,而是單對單的跟各國交流,到時候就真的沒用國家敢執行公約規定,扣押英國商船了。

    中國則堅持把海峽扣押那艘英國船,跟後來的事件分開,認為是英國的單方面挑釁,最後還是英國屈服,釋放了扣押在倫敦的中國商船,中國也釋放了扣押在上海的英國商船,英國人不得不屈服。因為到目前為止,英國依然是世界第一大商船國,運輸業是英國的支柱產業,中國則不然。中國海洋運輸業,主要還是在本國勢力範圍之內進行,英國是全球性的,在世界的各個角落,都有英國商船隊服務。中國雖然在本國勢力範圍內擁有絕對優勢,可英國卻能排第二位,中國在英國勢力範圍的運輸規模,則遠小於英國在中國勢力範圍內的運輸規模,真的進行貿易戰爭,英國無法承擔這個損失。

    至於海峽那艘船,則繼續按照海峽公約執行,英國的挑釁行為再一次失敗。

    英國政府依然不承認海峽國家控制海峽的行為,但英國商船隊卻不能不做生意,黑海貿易隨著中國進入黑海,已經成為世界上炙手可熱的航線之一,以貿易和運輸業為生的英國,無法拒絕這條航線。但英國政府在政治上卻無法接受中國主導的海峽秩序,結果英國商船紛紛更改註冊地,變成法律上的法國船隊,希臘船隊等等。更改註冊地並不是改一下就完了,在希臘註冊,就得給希臘政府交稅,這讓英國平白損失了一筆稅收。

    這種情況勢必不可能持久,要么戰爭,要么屈服,英國政府好多年以後才選擇後者,但卻要求擁有跟法國同等的權力,他們也要加入海峽公約,成為擁有否決權的國家,結果被大國共同抵制。

    那都是後話了。

    海峽委員會一直在曲折但又有序的工作,各種制度日益完善,新的製度日漸出現,但海峽地區卻一直都沒有恢復穩定。

    巴爾乾和奧斯曼境內,都爆發了種族仇殺情況,仇殺規模之大,已經超過了戰爭時期,引起了全世界越來越密切的關注。
mk2258 發表於 2018-5-19 10:41
第五百一十節希臘人口危機





    成為保加利亞大公之後,周成功統治下的國土翻了一倍,如果算上馬其頓的佔領區,人口也翻了一倍。

    但這是以他個人為紐帶的兩個不同國家,而且分歧越來越大,希臘、保加利亞民族主義者互相敵視。

    希臘人甚至開始對他這個國王有所不滿,儘管戰爭中希臘的領土也有所擴大,從奧斯曼帝國手里奪取了部分色雷斯地區,將邊境從奈斯托斯河推進到了埃夫羅斯河,但希臘民族主義者並不滿意,他們認為希臘付出的大,收穫的小。如果不能吞併保加利亞,至少也應該得到大片保加利亞國土,畢竟保加利亞都是在希臘的幫助下,才成為一個獨立國家的。但在巴爾干問題會議上,卻讓保加利亞得到了大部分獨立後的土地,希臘幾乎沒從這場戰爭中得到任何收穫,如果說有,那也是國王個人的收穫。

    日益成熟的民族主義時代,國家的事情,已經不是國王個人的事情了。

    希臘民族主義本就是最先覺醒的,而且作為巴爾乾地區僅次於塞爾維亞獨立的國家,希臘民族認同,是周成功樂於看到的,這有助於凝聚希臘國家,但民族主義狹隘的一面,又是他不希望看到的,因為那會排斥其他族群,會讓國家分裂。

    即便在希臘半島,歷史上也只有南部地區始終保持了希臘文化,北半部被斯拉夫化,奧斯曼人的政府,雖然帶來了回教信仰,但依然沒有同化希臘,尤其是希臘南部,依然牢固的保持著東正教傳統。

    越來越狂熱的民族主義者,他們堅信這樣一句話,“是希臘人就是東正教徒”,這等於將非東正教徒排除出了希臘人的概念之外,由於奧斯曼帝國長達四五百年的統治,希臘境內生活著幾十萬非東正教人口,這些人中有從小亞細亞半島遷過來的突厥民族,但更多的還是皈依的希臘人,如果將這些人排除出去,對希臘的人口損失太大。

    周成功沒有宗教和種族偏見,在他看來,那些包著頭巾在工廠里工作的女工,跟不包頭巾的女工,對國家的意義是一樣的。他一個中國人在希臘很難推行民族主義政策,因為民族主義越狹隘,越不可能支持他。

    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時候出現的,不得而知,但奧斯曼帝國也是接受這種觀念的,甚至發過來發揚光大,“是東正教徒就是希臘人”,這是奧斯曼帝國的政策。未必是奧斯曼帝國對希臘民族有多麼偏愛,更多的可能是,奧斯曼帝國政府希望自己的歐洲土地上的民族成分更簡單一些,讓奧斯曼帝國就兩個民族,一個是信仰回教的突厥族,一個是信仰東正教的希臘族,這樣在行政上更容易管理。

    周成功以前也推行奧斯曼的既定政策,堅決認為巴爾乾地區信仰東正教的人口,都是希臘人,希臘國土,至少是國王直屬的雅典區對東正教徒,無條件開放,吸引了大批人口。

    可保加利亞的獨立,讓這些政策,徹底成了歷史。保加利亞人現在就是保加利亞人,他們不再是希臘人了,他們還排擠希臘人,將希臘的宗教首領跟突厥官員一起驅逐,屠殺。

    得到保加利亞大公頭銜之後,周成功對保加利亞實行了更強力的控制,移植在希臘行之有效的政策,將保加利亞首都索菲亞地區劃為國王直屬領地,採取開放政策。但效果並不好,因為雅典區是一個商業城市,並且快速工業化,城市社會是一個陌生人社會,大家關起門來誰也不認識誰,誰也不關心誰。但保加利亞是一個農業社會,跟商業文化的希臘社會完全不同。社會發展極為落後,整個國家沒有幾所教授保加利亞文字的學校,保加利亞人要么是文盲,要么就只能書寫希臘文。

    周成功本想強行推行書同文,保持這裡的希臘文傳統,但遭到了民族主義者的反對,哪怕他們自己也只會書寫希臘文,但他們堅決要求推行保加利亞文字。

    最麻煩的還是底層社會,農村是一個熟人社會,有基於農業的自然組織,以前農村的土地是被突厥人和軍事階層佔據的,這些人都信仰回教,現在農民們屠殺或者驅逐了這些地主階層,他們瓜分了地主的土地財產。基本上形成了純粹的保加利亞農民組成的農村社會,他們的排外性很強,連希臘籍主教都無法接受,更何況希臘語學校了。

    保加利亞的突厥人畢竟只是少數,只佔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在屠殺的威脅之下,要么被殺,要么逃到了附近的城市。周成功的軍隊控制了城市秩序之後,整個保加利亞在經過短期的動蕩之後,漸趨平靜。那些被農民趕出自己家園的地主,之後開始組織起來向政府施壓,要求政府保護他們的私有財產。但起義成功後,起義領袖們控制的政府和議會拒絕接受。周成功也不敢支持他們,哪怕他覺得奧斯曼推行的用地主統治農民的策略是有效的,他也知道支持這些地主重回農村,會得到他們的擁護,但周成功不敢。因為那樣會再次引發農民的暴動,他畢竟有人本主義情懷,所以他也同情農民。

    他希望這些回教族群以後就能生活在城市,跟農村脫離關係。許多過去的富人淪為赤貧,有的開始以自己帶來的少量動產開始轉行工商業。城市基本上沒有拒絕他們,如果按照這種局面發展下去,他們慢慢也就適應了新的生活。

    可巴爾幹的問題太複雜了,民族主義者推動了這次起義,起義成功後,也把持了各種政府和議會要職。突厥民族即便逃到了城裡,依然是他們的眼中釘。國王的軍隊在維持秩序,對城市進行保護,暫時形成了脆弱的平衡,讓保加利亞為數不多的城市,成為回教族群最後的避難所。但矛盾並沒有消失,只需要一個導火索,就可能引爆。

    而這個導火索沒有在保加利亞點起來,反倒在奧斯曼帝國引爆了,就像起義時期的巴爾乾一樣,奧斯曼帝國境內出現了大規模的民族仇殺。

    奧斯曼帝國本以為將幾十萬黑海主力軍隊解圍後,可以很快就平息國內的叛亂,可這些軍隊回國之後,卻迅速加入了各地的叛亂。戰爭失敗,領土萎縮,財政困難,激發了奧斯曼人的民族情緒,他們將憤怒髮洩在了其他民族身上。

    奧斯曼境內生活著的基督人群承受了這些苦難,主要是希臘人和亞美尼亞人。希臘人和亞美尼亞人在小亞細亞半島上都廣泛存在,作為民族,他們比突厥人更早來到這裡,如果聲索主權,他們比突厥人更有理由佔據這片土地。可領土從來不是一個先佔先得的東西,這是一個弱肉強食的領域,所以小亞細亞半島上土地,就是突厥民族的。

    奧斯曼種族主義者們叫囂著,既然希臘人已經不再是蘇丹的臣民,那就讓他們離開奧斯曼帝國。他們因為巴爾幹希臘人的獨立,而將怒火發洩到了本土希臘人身上,雖然是因希臘人而起,但奧斯曼向來沒有耐心區分希臘民族成分,在他們看來信仰東正教的都是希臘人,於是亞美尼亞人也被牽連進來。

    歷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希臘入侵土耳其,引發了大規模的仇殺,最後雙方進行了人**換,有一百二十多萬希臘人從亞洲回到了希臘,根據各種不同的統計,死在路上的就有七八十萬人,亞美尼亞人則沒有祖國,他們被認為遭到種族屠殺,兩百萬人喪生。

    此時奧斯曼帝國僅剩的領土,小亞細亞半島上,希臘人和亞美尼亞人大概都有一百萬人,佔整個半島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這點跟突厥人口在保加利亞的比例近似。既然保加利亞人可以屠殺突厥人,那麼突厥民族屠殺東正教族群,更不會手軟了。

    六十萬從黑海地區調回來的軍隊,不但沒有幫助奧斯曼帝國鎮壓叛亂,反而助長了叛亂,說到底還是奧斯曼帝國政府已經失去了對國家的控制,整個國家秩序都有可能崩潰,引發了嚴重的危機。

    國際輿論嚴正關切。

    希臘國王不能坐視不管,在保加利亞問題上,他已經讓希臘人不滿了,這回他挽回了一些威望,他公開對奧斯曼帝國進行譴責,任何針對奧斯曼帝國的態度,都能引起希臘民族主義者的歡呼,甚至新生的保加利亞人也為此歡呼。

    但真正讓希臘國王贏得讚賞的是,他宣布直接派軍艦進入了奧斯曼港口伊茲密爾,雖然引起了奧斯曼帝國的不滿,但希臘國王卻宣布,不是為了佔領奧斯曼領土,而是為了保護東正教民族。

    他宣布希臘將為上帝的子民提供庇護,希望奧斯曼政府幫助希臘人集中到伊茲密爾,然後乘坐希臘商船到希臘避難。希臘國王的態度,被歐洲精英讚賞,也平息了希臘民族主義者的不滿,但突然大量湧入希臘的人口,卻引發了希臘人口危機。

    幾十萬上百萬的希臘人和亞美尼亞人,在奧斯曼帝國政府的幫助下,從他們的家園向伊茲密爾遷徙,然後乘坐希臘政府僱傭的商船,緊急前往希臘避難。

    希臘只有三百萬人口,卻要短時間內收容近兩百萬希臘人和亞美尼亞人,這種困難不言而喻。

    歷史上,希臘在1920年代,以450萬人口規模,容納120萬移民就已經十分吃力,而且還是將本國20多萬回教民族交換給土耳其的情況下,現在則是生硬的將本國人口三分之二的難民帶回希臘,短時間內物價暴漲,房屋租金暴漲,各種生活物資都迅速上漲。

    而希臘政府的財政,已經瀕臨破產,引起了嚴重的人口危機。
mk2258 發表於 2018-6-4 11:37
第五百一十一節醞釀下一次戰爭





    通過這次戰爭,希臘獲得了大量好處,至少是希臘國王本人獲得了大量好處。

    但他背離了中國,也就被中國放棄了。

    由於海峽公約的出現,奧斯曼帝國開始轉向黑海國家,奧斯曼帝國開始疏遠英國,英國停止了對奧斯曼帝國的財政援助,奧斯曼帝國在從中國政府手裡借到了大量貸款。

    突然爆發的奧斯曼政治危機,奧斯曼只能繼續向中國求助,奧斯曼帝國希望得到更多的貸款,讓他們可以給軍隊補償欠薪,讓他們可以恢復秩序。同時還希望中國能給希臘施壓,讓希臘撤離伊茲密爾。

    中國政府滿足了這些要求,表示不支持希臘奪取伊茲密爾,但對希臘國王拯救難民的行為,給予了高度讚賞。中國黑海艦隊直接出動,也趕往伊茲密爾,幫助希臘免費運輸難民,同時也是防備希臘海軍賴在這裡不走。

    面對這種局面,周成功沉默了許久,他背離中國,確實得到了短期利益,他也相信他所做的,都是有利於希臘的事情,但他明白,他也讓希臘錯失了成為一個帝國的機會。佔領伊茲密爾都已經不再可能,那麼奪取伊斯坦布爾就更沒什麼希望了。

    本來還能通過吸引奧斯曼境內的希臘人口進入伊茲密爾,讓這裡的希臘人口優勢更大,為奪取這裡製造機會,英國也已經不再反對,可沒想到自己的祖國此時卻開始反對。

    希臘國王直接開始跟奧斯曼帝國談判,他放棄了對奧斯曼亞洲領土的覬覦,要求奧斯曼帝國將所有希臘人口安全遣送到希臘,其中也包括幾百萬亞美尼亞人,只要是東正教人口,希臘都認為是希臘人。不過也有大量亞美尼亞人逃到了滿清帝國,因為滿清奪取了亞美尼亞國土,哪裡才是亞美尼亞人的根基。

    在奧斯曼帝國政府行政干預下,兩個月內,奧斯曼境內的希臘和亞美尼亞人就全部被轉移,或者還有遺留,但在公開資料中,這兩個民族,從奧斯曼帝國消失了。奧斯曼帝國迅速成為一個純粹的回教民族國家,當然回教民族在歐洲都被認為是突厥人,但在奧斯曼帝國內部,依然還有細分民族,比如庫爾德人就有自己的民族認同。大量庫爾德人生活在滿清和奧斯曼帝國境內,在滿清境內的,因為時常反抗,被滿清打散遷移到了中亞和阿富汗,在奧斯曼帝國境內的,還居住在靠近滿清國土的邊境地區。

    巴爾乾地區的回教民族,則繼續存在,在希臘和保加利亞人口比例雖然大幅度下降,保加利亞的回教人口從52萬下降道了30萬,二十多萬遭到了屠殺,在希臘的回教民族,也有二三十萬人,雖然沒有遭到屠殺,但卻因為移民,人口比例大幅度下降。但在塞爾維亞、阿爾巴尼亞等地,人口比例依然很高,阿爾巴尼亞信仰回教的人口甚至高達一半。

    由於希臘承受了人口危機,讓奧斯曼成為一個民族國家。導致希臘財政接近崩潰,為了打這一仗,希臘政府債務超過了一千萬英鎊,緊接著對難民的安置和救助,甚至比打仗更花錢,但財政惡化的希臘政府已經很難借到錢,只能提高稅率,國內矛盾開始上升。

    此時塞爾維亞趁機擴張,宣布馬其頓為塞爾維亞領土,要求希臘退出馬其頓。塞爾維亞的背後,站著的是奧地利帝國。

    希臘政府不接受,兩國爆發戰爭,缺乏財政支持的希臘軍隊,接連遭遇失敗,被奧地利支持的塞爾維亞軍隊從馬其頓北方,一直驅逐出了馬其頓高原地區,而且一直打到了塞薩洛尼基。因為塞薩羅基尼所在的希臘北方沿海地區,也一直被看作是馬其頓區域。希臘在這裡設置的也是馬其頓色雷斯省。

    奧地利之所以支持塞爾維亞,是因為希臘擴張的太厲害了,保加利亞是一個農業區,而且靠近奧地利的多瑙河領土,跟奧地利在多瑙河的瓦拉幾亞和摩爾多瓦兩個公國,在民族構成和語言文化上基本沒什麼差別,土地也相連在一起,所以奧地利對希臘很不放心。

    塞爾維亞軍隊沿著馬其頓地區最大的河流,瓦爾達爾河一路殺入希臘境內,直接殺到河流入海口附近的薩塞洛尼基港,也是奧地利支持的,這樣就將希臘領土跟東部的保加利亞領土分隔開來。希臘國王將以個人的名義,分別統治兩個不相連的國土,對奧地利的威脅就大大下降了。

    周成功內憂外困,此時接受和談吧,將失去重要領土,選擇戰爭吧,又實在是打不起,希臘畢竟是一個小國。

    大國也不是很支持希臘,中國已經放棄了希臘,英國支持希臘,但英國的支持力度和方向不在巴爾乾地區,之前甚至願意支持希臘奪取伊茲密爾,遏制投靠中國的奧斯曼帝國。

    可塞爾維亞有奧地利支持,英國不會為了希臘,得罪奧地利帝國,更何況,英國也覺得希臘似乎擴張的太厲害了。

    但英國提出可以斡旋,又一次在維也納召開巴爾干問題會議。會議上各國討論認為,薩塞洛尼基地區,跟馬其頓確實更近,人口、文化上都更接近馬其頓,這裡是馬其頓人的大河入海口,他們佔領這裡在自然地利上,也更合理。

    會議雖然支持馬其頓跟薩塞羅基地區合併,但否認了塞爾維亞吞併馬其頓的合法性,同時要求馬其頓撤軍,由大國為馬其頓選擇一個君主。

    結果希臘不但失去了從奧斯曼帝國奪取的埃夫羅斯地區,連十幾年前就納入國土的南馬其頓地區都丟失了,從阿利阿克蒙河以東的狹長國土全部失去,其中還包括重要港口城市塞薩洛尼基。

    希臘國王明白,他失去了中國的信任,但卻從沒得到過歐洲人的信任。

    他又像以前一樣,成了一個漂泊的棄兒,他只能靠自己。

    經受重大打擊,一時有些消沉,但卻不肯放棄王位,哪怕遭遇恥辱,已經讓希臘王國的民眾對他十分不滿,到處都是行遊要求他下台的人群,在強大壓力之下,他選擇了戰略性退讓,宣布放棄希臘國王頭銜,目的是轉移矛盾,讓妻子康妮能保住女王身份繼續統治希臘。

    他自己則保留了保加利亞大公頭銜,戰略性的轉移到了保加利亞,夫妻二人分別統治兩個國家,基本權力沒有丟失,卻平息了民眾憤怒,同時讓歐洲大國不再忌憚。

    巴爾干問題漸趨平靜,奧斯曼驅逐了大量東正教民族,同時也接受了大量來自歐洲的回教民族,人口下降了近百萬,從800萬左右下降道了700萬人,已經成為一個不再重要的小國。

    希臘保加利亞以夫妻國王作為紐帶,高層暗中操縱聯邦事宜,總體力量稍有擴大,但卻接受了過去困擾奧斯曼帝國的民族問題,總體力量甚至是下降的。但希臘的工業革命還在持續,商業民族的希臘人不存在故土難離情節,大量湧入前國王統治的新地區保加利亞投資,跟從農村遷來的希臘地主一起,成了支撐保加利亞商業發展的最大一股勢力。

    一旦完成聯邦,希臘有機會在臥薪嘗膽二十年後,成為南歐地區一大強國。

    但希臘會受到奧地利帝國越來越密切的關注,想在奧地利的眼皮子底下脫胎成為強國,困難重重。

    奧地利在45年革命之後,非但沒有像法國那樣進一步確立資產階級制度,反而加強了皇權,更加的**,整個複雜的帝國,就是依靠強大的皇權來保證的,奧地利皇帝組建起了龐大的秘密警察,廢除了革命中忽悠的更加公平的陪審團制度,用秘密警察和秘密審判進行嚴酷統治。

    奧地利還要消化從俄國占領的領土,三百多萬西烏克蘭人和數千萬畝黑土地開始被鐵路連接起來。

    奧地利北方的普魯士,也在消化瓜分俄國的遺產,吞併波蘭之後,普魯士的民族構成開始復雜起來,不再是一個純粹的德意志邦國,而是控制著兩個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國家聯邦,一個普魯士王國,一個波蘭王國。

    相比奧地利對匈牙利的控制,普魯士對波蘭的控制更加有效,普魯士國土延伸到俄國邊境,狹長的沿海地帶,將波蘭堵在中歐大陸上,波蘭所有的出海口都是普魯士王國領土,經濟上無法離開普魯士。在普魯士的推動下,波蘭也加入了德意志關稅同盟。

    經濟上的緊密,讓波蘭離不開普魯士主導的北德意志經濟體系,但民族和文化矛盾很難解決,波蘭人是信仰天主教的,普魯士人信仰新教。更強大的普魯士人也看不起波蘭人,國王則從制度層面,開始讓波蘭德意志化或者說普魯士化。在波蘭組建更強的國家行政機構,軍事動員體係等。

    普魯士波蘭聯合,人口達到了三千萬人,這讓普魯士的力量繼續保持歐洲一強,但獨立性更強了。以前的強國地位,依靠的主要是普魯士的軍事體系,經濟上依賴英國支持,現在普魯士地區迅速工業化,波蘭地區的農業成為重要補充。普魯士的綜合實力,已經太強。

    法國人在拿破崙家族的統治下,凝聚了大多數人,社會秩序比以前穩定。路易波拿巴,這個原本歷史上的拿破崙三世,現在成了法國總理,展現的更多的是政治能力,而不是略顯不足的軍事能力。奧斯塔這個美國首富,也堂而皇之的在法國宮廷登堂入室,成為法國財務總監,從一個普通商人,一下子躍居歐洲頂級權力階層,當年付出巨額嫁妝把女兒嫁給羅馬王這筆生意,十分的划算。

    在路易波拿巴和奧斯塔的共同管理下,法國工業化繼續快速發展,對外擴張繼續集中在北非,同時法國現在擁有北美的魁北克王國,北意大利的帕爾馬王國,版圖和潛力,比歷史同一時期更強大。

    俄國在舔舐戰爭的傷口,女沙皇小心翼翼的清除國內的反對勢力,在哥哥亞歷山大二世的基礎上,皇權進一步加強,而不是弱化,不成熟的資產階級政治家,完全無法跟成長起來的女沙皇較量,淪為俄國政治中的附屬角色。

    英國則繼續在全球跟中國博弈,只是薄弱的整體實力,讓英國的空間一步步被壓縮,黑海問題上,英國已經徹底失去了發言權,除非英國能推倒中國推行的海峽體系,那意味著英國將打翻中法奧俄等強國組建起來的同盟。

    中英博弈的戰場漸漸開始從歐洲轉移,在另一個地方則激烈了起來。

    奧斯曼帝國和巴爾乾一片種族仇殺的聲音中,美洲中部響起了喜慶的鞭炮鑼鼓聲,另一條能夠影響到國際地緣格局的公共工程完工了。

    巴拿馬運河將加勒比海和太平洋聯繫了起來!
mk2258 發表於 2018-6-4 11:38
第五百一十二節日本幕府維新(1)





    巴拿馬運河是40年底開始修建的,當初預計工期是10年,誰想到竟然真的用了十年,甚至略微超過了三個月時間,到了1851年春天才完工。

    工程建設標準很高,因為修建的時候,英國人已經開始建造萬噸巨輪,施工要求保證萬噸巨輪能夠通行,所以水閘足以容納目前主力噸位在5000噸左右的遠洋商船,也足以容納目前中國最大的8000噸級鐵甲艦的通行。

    軍艦通行極為敏感,中國海軍一旦可以通過運河進入墨西哥灣,意味著將在美國人的後院,取得制海權,這讓美國十分擔憂。但運河施工誰也無法阻撓,在中國的強烈推動下,任何破壞行為全都失敗,運河還是成功貫通。

    在阻撓中國運河問題上,英國跟美國走的越來越近,剛剛在黑海海峽問題上吃癟的英國,看到巴拿馬運河開通,跟美國協議之後,迅速以彼之道還施彼身,擺了中國一道。

    英美聯合照會中國,要求建立巴拿馬管理委員會,由巴拿馬利益相關方一起管理這個運河,運河的利益依然屬於全體投資人的,但在行政上,必須接受委員會的管理。

    “唉,堂堂大英帝國啊!”

    看到英國人的外交攻勢,週瑯不由得嘆息一聲,當真是黔驢技窮了。

    因為為了逼迫中國在巴拿馬問題上讓步,英國人真的是費勁了心機,他們對東亞國家也進行拉攏,外交活動都做到日本去了。

    東亞的情況很特殊,中國是在周瑯的強權干涉下,引入了工業革命的力量,然後慢慢打造出了一個商業社會和商業文化,但目前依然是一個以農業文化為主體的國家,社會精英的思想依然帶有濃厚的重農特點,基於這些思想民本主義文化依然是統治文化主流,不同於歷史上絕大多數朝代的民本主義,只是高喊的口號,大周是真的能夠惠及民眾的,因為國力和管理能力都遠勝歷朝歷代。

    跟歷史上任何時候一樣,由於中國是地區文明中心,一旦在中國確立的任何事務,很容易就在周邊國家傳播和推廣,從西方引入,經過中國消化吸收後,又向外傳播的商業文化,已經帶著濃濃的中國味道了。

    比如同樣的大工業主義,在西方是為了增加國家財政,加強國家力量等等說法,到了中國就成了發展工業是因為工業是小民生計來源,吸納了馬爾薩斯人口論思想的中國學者,提出了新的理論,並不把興辦工業看作是商人發家致富的手段,而是上升到國家層面。馬爾薩斯理論認為,人口是幾何級增長的,而技術發展和土地開髮帶來的食物增長,則是算數級增長的,如果沒有限制,人口是呈指數速率(即:2,4,8,16, 32,64,128等)增長,而食物供應呈線性速率(即:1,2,3,4,5,6,7等)增長。

    馬爾薩斯理論被法國人接受,被認為是法國人降低生育率的理論依據,結果造成了拿破崙戰爭後法國人口開始長期停滯不前,最終先後被奧地利、德國和英國超越,淪為歐洲二等強國。馬爾薩斯理論有可能只是一個巧合,有些國家和民族在重大民族血液流失後,會出現這種人口長期萎靡的狀態,法國人在拿破崙戰爭中損失太大了,也許產生了中國古代那種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的憂慮,同樣的例子還有二戰後的蘇聯,大量新鮮血液流失,讓蘇聯生育率瞬間下降,再也沒有恢復過來。

    中國人對馬爾薩斯理論的反應是,對外擴張和發展工業,後者得到了一些新興學術力量的支持,他們認為工業也是幾何級數增長的,因此只有工業才能容納人口的增長。而傳統的重農抑商思想並沒有完全退去,學者階層對同樣是生產性的工業更容易接納,而對於充滿銅臭味道的商業,繼續鄙夷。就好像歷史上,士農工商,商為末業,工的地位比商要高一樣,現在依然是一等人才做官,二等人才務農工,工的地位被提倡到更農業平齊,商業依然是末業。

    這些思想至少是進步的,是接納工業化的,因此可以看作是中國式的工業文化。

    中國人提出的觀念,迅速傳播到了朝鮮和越南,兩國在中國商品的衝擊下,也開始走上大工業道路,朝鮮形成了造紙業、木材加工業等優勢產業,越南形成了碾米業、榨糖業等優勢產業,在中國經濟體系上佔據了一個環節。

    但日本相對滯後,儘管日本也十分重視吸收中國思想,從中國採購書籍,是一個長期的官方行為,日本上層開始慢慢接受工業思想。但相對保守,主要原因還是日本沒有受到朝鮮和越南那麼強的經濟衝擊。

    日本的手工業也被中國商品打擊的瀕臨崩潰,但日本一直有一些龍頭產業,比如貴金屬一直是東亞地區最大的生產國,日本的白銀在明朝時期支撐了中國的貨幣白銀化,其實還有他們的銅礦也是東亞國家鑄錢的主要原料。

    後來隨著金銀礦枯竭和銅礦資源開發殆盡,日本開始限制白銀和銅料的出口,中國在這種情況下,乾隆時期大規模開發了雲南銅礦,而越南缺乏替代資源,甚至開始從中國進口白鉛(鋅)來鑄造白錢。

    中國商品湧入是無法阻擋的,日本一直在閉關鎖國,主要擔憂是白人的宗教文化滲透。貿易白虎是第二目的,但並不是為了發展本國工商業,而是僅限於擔心貴金屬外流,讓日本無錢可用。這種落後的經濟思想,讓日本開始跟中國出現頻繁的貿易摩擦。而每一次都是日本讓步,因為他不可能也不敢跟中國發生衝突。

    結果商人在利潤的刺激下,不斷的走私,跟各地大名進行私下貿易。讓日本白銀、銅等金屬大量外流,陷入了長期的通貨緊縮狀態。表現的是物價不斷下跌,政府財政不斷萎縮。事實上就是因為流通的貨幣減少了,對應的商品卻增加了的一種經濟現象。經濟的平衡效應下,漸漸的中國商品出口會發現無利可圖,因為日本的物價變得太低了,低到中國工業品幹不過他們的手工業產品了。就好像工業化的英國發現無法向印度和中國出口紡織品一樣。

    但日本能否撐到這時候都不一定,因為伴隨著通貨緊縮的,是失業、是財政危機等社會危機,老百姓沒錢買糧是要造反的。

    日本就這樣在中國工業革命的衝擊下走到了傳統社會所能容許的盡頭,要么改變,要么社會崩潰。

    於是日本也開始引入中國技術,開始出現了緩慢的工業化。一開始集中在金銀銅礦的開採行業,因為那些礦藏對日本來說是開發殆盡了,可事實上礦藏還有富裕,只是技術上不具備開採條件,引入新技術讓原本無法開采的礦山煥發生機。住友等百年豪族繼續延續輝煌,石見銀礦、別子銅山等世界級礦藏繼續發揮餘熱,產量激增。

    但此時白銀的購買力在中國已經下降了很多,尤其是金本位之後,白銀價格爆跌,日本繼續出口白銀依然無法扭轉貿易不平衡問題,然後在中國商業勢力的滲透下,另一項頗有前景的產業在日本發展起來,那就是伐木業。

    日本的國土山地眾多,覆蓋著大片的原始森林,發展伐木業最重要的勞動力日本也不缺乏,天時地利人和同時具備,日本不想發展這項產業都不合理。

    大量日本木材出口中國,在造船業方興未艾的時候,確實平衡了日本的貿易。但也只保持了十年的美好時光,隨著鋼鐵造船的發展,木材,尤其是優質木材不再是必需品,大商船也不再受制於千金難求的龍骨木料,結果木材價格爆跌。日本經濟再次陷入困境。

    歷史上,鴉片戰爭前後,日本的社會矛盾也已經積累到了一定程度,在中國被洋人侵襲的刺激下,以及後來日本開國,西方思想和文化的衝擊下,日本爆發了強烈的反幕府運動。

    這個歷史上,雖然日本也遭受了中國的強勢商業衝擊,但文化衝擊並不強烈,可是倒幕運動還是開始出現,主要是各番國對幕府限制貿易的政策越來越不滿,對這些西南強藩來說,儘管在中國商品的衝擊下,他們的產業也十分凋敝,日本只是一個小國,卻分為兩百多個各自為政的諸侯,幕府以強權壓制這些諸侯,卻沒有對諸侯領地進行直接管理。這是類似於歐洲的日本封建制。

    這種體制下,很難出現一個全國市場,也就無法誕生出日本本土的大企業和大工業。所以西南強藩們也無法對抗中國商品入侵,手工業大量破產。可他們能夠進行轉口,不但能彌補損失,還能大賺一筆。日本幕府無法杜絕中國商人的走私,就壓制這些強藩的轉口,因此矛盾越來越大。

    在貿易中積累了財富的西南沿海強藩,將自己的武士用先進武器武裝起來,對抗幕府。繼續進行走私,雙方矛盾已經積累到了戰爭邊緣。幕府多次威脅西南大名,西南大名也圍繞在長州、薩摩、肥前、土佐等四強藩周圍,形成了倒幕派勢力。戰爭隨時都可能發生。

    緊急時刻,週瑯迅速對此進行了調停。

    邀請日本使團訪華,要求使團包括幕府和倒幕派大名的代表,日本人從朝鮮和越南哪裡了解到中國皇帝好色,使團還特別準備了一批日本美女進貢,讓周瑯忍俊不禁。
mk2258 發表於 2018-6-4 11:38
第五百一十三節日本幕府維新(2)





    週瑯告訴日本使團,他十分關係日本人民,不希望日本發生戰亂。願意調停幕府跟大名的關係,向日本推廣現代工業理念,告訴日本人,如果日本,中國的工匠一個人生產的產品,抵得上一百個日本工匠。如果日本人不學這些工業技術,日本將會一直窮下去,窮的吃不飽飯,窮的養不起兒女。

    為了解決日本幕府的財政困境,週瑯表示願意向日本幕府提供援助,給予一筆長期的無息貸款,又告訴日本幕府,救急不救窮,如果日本不能靠自己的勤勞富裕起來,遲早還會陷入困境。

    馬爾薩斯理論已經通過中國傳入日本,而且中國人並沒有直接翻譯英國人的著述,因為相同的道理中國也早就發現了,只是沒有馬爾薩斯如此系統化的進行論證。更沒有引入數學和邏輯學原理,來進行數學解析。只是單純的明白人口不可能無限制增加的道理,提出過限制人口增長的觀念。

    中國自古一來就是一個對人口極為重視的國度,從兩周春秋戰國有文字記錄一來,諸子百家都對人口問題發表過觀點,但在早期大家一致的觀念是君主應該致力於增加人口,因為當時中國是土地大,但人口少。管仲說,“地有餘而民不足,君子恥之”;墨子認為缺乏人口耕種的土地就沒有價值;孔子主張“廣土眾民”;“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思想則是孟子提出來的。

    在這些指導思想下,中國古代動輒採取計劃生育政策,當然跟後世的計劃生育是限制人口不同,主要是為了增加人口。官府推動早婚、早育,對不肯生育現象進行打擊,許多朝代,在戰亂平息後,為了迅速增加人口,都採取政府懲罰晚婚,鼓勵早婚的現象,甚至出現過強令僧尼還俗婚配,強行為過了十四五歲沒有結婚的男女指配婚姻等等現象。這也是中國古代人口一直比同時代其他國家多的原因,因為政府建立了針對人口問題的管理機制,雖然這種機制看起來不是那麼仁道。

    由於長期中國人口相對國土來說是不足的,因此統治者一直將人丁看作重要的政績。

    但也有認為人跟地應該相互匹配的,比如商鞅就提出過,“地狹而民眾者,民勝其地;地廣而民少者,地勝其民”。東漢時期學者王符提出,“土多人少,莫出其財是謂虛土,可襲伐也。土少人眾,民非其民,可匱竭也。是故土地人民必相稱也” 。

    真正開始對人口過多產生強烈擔憂的,還是宋朝以後的事情,這時候中國人口才真正意義上過剩。宋朝的蘇東坡就提出過,地無變遷而民有聚散,常有遺利而民用不足,希望官府能夠均戶口,安萬民。但這還是小農思想,主張平均分配土地政策。到了明朝徐光啟時候,依然是移民西北這樣的讓人能有地耕種的思想。

    到了清代,人口問題更加嚴重,關心人口問題的學者更多。跟馬爾薩斯同時代的學者洪亮吉已經開始用數學方法來表達觀點了,洪亮吉在自己的政論《治平篇》中提出了人口過快增長的現象,“則視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視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視百年、百數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而“田地、房屋亦不過增一倍而止矣,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

    這是首次開始提出人口過快增長是導致社會問題的根源的一種理論,“田與屋之數常處其不足,而戶與口之數常處其有餘”,感嘆“為農者十倍於前而田不加增,為商賈者十倍於前而貨不加增”,“終歲勤動,畢生皇皇而自好者居然有溝壑之憂”。擔心兼併現象,“一人據百人之屋,一戶佔百戶之田,何怪乎遭風雨、霜露、冰寒、顛踣而死者之比比乎!”

    洪亮吉發表的政論,跟中國古代文人相比,有一個共同的缺陷,那就是數字不夠嚴禁,喜用十百數千等詞,沒有數字化對比,還有就是只提出問題,往往不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洪亮吉之後,1814年,出生在大周時代的學者汪士鐸也關心這些問題,他提出“天地之力窮矣”表達了中國土地已經開發到了極限,但人口依然繼續增長“天下人丁三十年加一倍,故順治元年(1644)一人者,至今(1855)一百二十八人”。憂慮人口過剩“人浮於地者數倍”、“人多則窮,地不足養”。

    他的這些理論,依然沒有高過洪亮吉,但他提出了解決辦法。汪士鐸這個傢伙是一個奇葩,他的理論十分特殊,提出解決人口過剩的辦法非常狠辣,提出官府應該採取強制溺嬰,“形體不端正,相貌不清秀,眉目不佳者,皆溺之”。嚴格婚姻和生育制度,強制晚婚,採取“嚴禁男子二十五歲以內,女子二十歲以內嫁娶”、“定三十而娶,二十五而嫁”等政策。限制生育,提出“廣施不生育之方藥”,讓生了一個孩子的婦女禁止生育,“婦人服冷藥,生一子後服之”。對違反規定的,“違者斬決”!

    這些理論被周瑯代表的政治力量所利用,將中國地力已到盡頭,土地已經不足以養活人民的危機感四處散佈,目的則是為了給加入世界戰爭尋找理論依據。告訴國人打仗是為子孫爭土地,今日不爭,明日就得餓死,今人不爭,後人就得餓死。

    汪士鐸還有重商的思想,但他還是站在最高的角度來看待商業問題的,他發現徽商常年在外經商,安徽南方徽商聚居地區的人口較少,而且家家殷富。推崇治民須欲民富的思想,所以鼓勵經商,同時限制人口增長。

    由於汪士鐸的思想太符合統治者的需要了,所以這個歷史上考中舉人,這個時代也成功中了秀才,然後就進入官學校學習,之後進入戶部任職的官員,得到了上層資助,進行他的研究。

    他跟歷史上的他自然不太一樣,更有邏輯性,接受過數學教育,懂得用數字進行論證。

    而且他得以便利的查閱歷代的資料進行研究,人口三十年增加一倍的現象,最早是明代的徐光啟發現的,根據的是明朝宗室人口的數字,宗室人口登記十分細緻,因此更能說明問題。汪士鐸也查閱了滿清時期的人口數據,他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乾隆之後,滿清宗室人口結婚年齡開始推遲。

    清宗室婦女的結婚年齡從十五六歲提高到了二十多歲,獨身的比例也開始明顯的提高;宗室男子納妾率驚人的下降,他們每個妻妾的生育率以及每個家庭的生育率,也都在降低。不僅如此,宗室初生嬰兒的死亡率也在變化。乾隆後期宗室女嬰出生後一個月內的死亡率高達1/3,比貧窮的遼寧旗人農戶還高。

    汪士鐸對這個奇怪的現象進行了深入的發掘研究,通過對比當時的文人筆記,甚至直接拜訪經歷過乾隆後期的高壽者,他確定讓滿清宗室女子晚婚甚至獨身,男子減少納妾,女嬰死亡增加的原因是乾隆後期宗室子弟的補貼減少,因此女子可能因為拿不出嫁妝而嫁不出去,男子因為承擔不起而減少納妾,少生孩子。

    但清朝宗室再怎麼窮,也比普通百姓富的多,為什麼百姓大量生養,宗室卻承擔不起?汪士鐸認為,宗室都住在城裡,城里人好攀比,消費高,用來消費的錢多了,生養後代的錢就少了。

    據此他提出了一些論據,朝廷應該鼓勵農民進城,應該鼓勵奢侈消費。這樣才能有效的減少人口。他的這些發現,都被利益集團推波助瀾,迅速通過報紙、書刊等形勢,大肆推廣。成為軍隊發動戰爭的理由,成為工業集團吸引農民進城的依據。

    也能拿來忽悠日本人,告訴日本人,鼓勵本國消費中國產品,可以降低日本人口。而日本也是一個長期受到過剩人口困擾的國家,比中國還要嚴重,嚴重到了,不止平民,連一些武士階層,都有溺嬰傳統,還不是溺女嬰,而是連男嬰都直接溺死。

    下層武士大量破產,紛紛加入了反叛隊伍。

    同樣是汪士鐸的理論,用來說服或者說威脅日本人,他說“士商機巧而無能為,農工愚狠,能為亂而心齊”,告訴日本人,應該鼓勵商業貿易,商人是不會造反的,農民和工人會齊心造反。

    日本人有沒有接受這一套說法不得而知,但他們賣了中國皇帝一個面子,幕府和倒幕派大名的戰爭沒有爆發。而是緩慢,艱難的進行著工業化。而日本第二項優勢產業開始形成,正是遠洋貿易。

    日本是一個島國,天然應該是一個海洋文明國家,可惜中國文化太強大了,直接把日本這個島國文明扭轉成了一個典型的農業文明。

    但日本人對出海的態度一直比中國開放,倭寇時代不用說了,德川幕府擔心倭寇引起中國的攻擊,加緊了在國內打擊倭寇,閉關鎖國,不許國民出海。但日本人不可能不捕魚,相反日本的捕魚傳統比中國更強。因為中國漁民大多近海作業,日本人卻有獵殺鯨魚的傳統。

    當日本人發現貿易可以掙錢,以及在中國衝擊,影響和帶動之下,大量日本人踏入了更遙遠的大洋。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mk2258

LV:9 元老

追蹤
  • 1120

    主題

  • 100531

    回文

  • 46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