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三節德國會進攻英國
“李掌院,可有什麼新進展?”
皇太子在上書房接見李章銅,態度看起來和顏悅色。
但李章銅卻感到了重重壓力,他態度謙卑。
簡單介紹目前的形勢:“殿下,剛剛受到消息,法國在非洲大量招募士兵,兵力異常緊缺。德軍已經控制了馬恩河,主力轉向巴黎。似乎不急於圍殲法軍主力,而是要先攻占法京巴黎。”
皇太子打斷李章銅:“你知道我問的是什麼,你告訴我,三天后會發生什麼?”
皇太子已經厭煩了李章銅顧左右而言他的作風,三個月來,李章銅總是這麼應付他,從不給他一個明確的答案。
李章銅不被人察覺的情況下,吸了一口氣,神態看似從容。
“回殿下。三天內,英德會開戰。敢問殿下,我國是否必須履行對德義務,加入這場戰爭?”
“嗯?”
皇太子頗為意外。
這是三個月來第一次,李章銅明確告訴他英德會開戰,反過來詢問他的態度,他的態度早就不是秘密,誰都知道,皇太子在積極加入這場戰爭。
皇太子並沒有明確表態,反問道:“你倒是說說,英德為什麼一定會開戰?”
皇太子已經不是當年的皇太子了,即便所有人都猜到他想開戰,但他從不公開表態。
李章銅並沒有明確表態,反問道:“敢問殿下。如果英國不參戰,德國能否戰勝法國?”
皇太子不知道李章銅想說什麼,他順著回答道:“德國國力遠強於法國,即便不能徹底戰勝法國,也必能重創法國。”
李章銅又道:“敢問殿下。法國遭受重創,英國人能否接受。”
皇太子搖搖頭:“德國東面的俄國依然分裂,奧匈向來親德,如果法國遭受重創,德國必然獨霸歐陸。英國人向來不願看到歐陸有強國獨霸。”
說道這裡,皇太子不耐煩了:“你不用跟我打馬虎。英國不會接受德國獨霸歐陸,跟法國聯盟是必然的。但是絕不會在三天之內,就算巴黎明天失陷,英國也不會冒險在中德同盟關係結束之前參戰。你倒是說說,為什麼三天內英德會開戰?”
李章銅不徐不疾道:“殿下明鑑。如果三天后,中德同盟結束,英國必然參戰。”
皇太子點點頭,法國的局面十分危險,英國人絕不會允許德國做大,這是顯而易見的。
李章銅接著道:“但三天之內,英國人絕不會參戰。”
皇太子道:“這是誰都知道的事情。”
看到皇太子越來越不滿,李章銅趕緊道: “所以德國人也很清楚這件事。”
皇太子一愣,馬上反應到:“你是說三天內德國會對英國開戰?”
李章銅點點頭。
皇太子心裡開始翻滾,他覺得這件事邏輯上十分成立,所有人都知道英國一定會參戰,只是礙於中國在背後支持德國,可中國對德國的盟約是有時間限制的。
這三個月限期,給包括中德在內的所有國家都出了一個難題,可是,這個限期,其實不是中國提出來的,而是德國提出來的。德國人結成短期同盟的目的,當然是希望能為自己爭取一個短期內跟法國獨立作戰的機會,用中國的壓力讓英國不敢參戰。為什麼是短期戰爭,主要是德國對自己的實力過於高估,普奧、普法兩場戰爭的速戰速決,讓德國人誤以為他們的軍隊有能力在短期內橫掃周邊國家。為什麼不謀求長期同盟,因為德國並不想捲入中國跟英國的世界爭霸中,不願意成為中國在歐洲對抗英國的出頭鳥。
德國人太精明了,他們歷史上還跟意大利簽訂過這樣的短期同盟,當時是俾斯麥主導,目的是為了在普奧戰爭中,爭取一個盟友,之所以是短期同盟,也是不想在戰後繼續跟奧地利帝國對抗。
但這一次,德國人聰明反被聰明誤,他們並沒有在三個月之內擊敗法國,甚至連決定性的優勢都沒有取得,被法國人拖入了消耗戰中。此時英國反而越來越積極的做著戰爭準備,所以他們只能在同盟關係臨近結束之前,尋求跟中國延長同盟關係。
對這份條約,皇太子本就十分不滿。不是不滿德國,而是不滿李章銅。當初就是在李章銅的力主下,他才接受了一個短期同盟。因為李章銅告訴他,如果不跟德國結盟,德國就不敢發動戰爭。當時形勢緊迫,德國對法國下達了最後通牒,英國在給德國施壓,要求德國收回最後通牒。沒有中國的支持,德國祇能屈服。所以給德國一個安全保證,是防守讓德國對法國開戰的必要條件。
皇太子不滿的,是為什麼不能建立一個長期同盟,如果在這場戰爭中無法跟英國開戰的話,那麼通過跟德國的長期同盟,以及德國在重創法國之後取得歐洲霸主地位,將形成一個中國聯合歐洲大陸霸主,共同對抗英國的局面。
皇太子認為,在當時的情況下,只要中國提出結成長期同盟,是有可能讓德國接受的。可李章銅主持的談判,卻沒有做到這一點。
短期同盟簽訂之後,現在德國人看到形勢不利,反而主動要求延長同盟關係。皇太子個人是不會拒絕的,但現實條件不允許。
簽訂短期同盟的時候,皇太子就已經是在力壓各種反對勢力意見的情況下強行通過的,中英對抗雖然是一個無法避免的格局,可不願意打仗的力量太多了。中國文人普遍不好戰,哪怕是太子黨勢力,也不願意戰爭。那些利益集團一邊慫恿跟英國搞對抗,可實際上大多數都不願意打仗,因為戰爭會影響他們的利益。他們願意從對抗中得利,但不願意真的進行戰爭。
由於英國推行的自由貿易政策,加上英國發達的經濟基礎,這些年英國一直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對抗最激烈,經濟卻最緊密。
對大多數文人來說,包括皇太子勢力中的中堅週觀海的態度,也不願意戰爭。因為跟英國的戰爭,在中國官僚集團的理解中,沒有什麼實際利益。打敗了英國,充其量可以奪取英屬印度和英屬北美。可印度是一個人口密集的外邦,奪取這裡的土地,中國人不能居其地,英屬北美,是一個類似西伯利亞的高寒地帶,缺乏吸引力。奪取可以耕種、移居的土地,是中國官僚最大的目的。
至於少部分關心經濟利益的官僚勢力,他們也不樂意跟英國發生戰爭。因為他們認為,英屬印度和英屬北美,在英國的自由貿易政策下,原材料可以暢通無阻的進入中國,中國商品可以源源不斷的進入這些市場。在英屬印度,中國進口的棉花比英國本土都多,中國出口的商品,也比英國本土都多。這宗情況下,實在是沒有必要去跟英國進行戰爭,直接把這裡佔領。
真正支持戰爭的,一直就只有一些皇太子派的軍事集團,可皇太子對軍隊的控制力,始終不如皇帝,軍隊中的高層,全都是皇帝時期留下的老臣。
在這種情況下,當時皇太子支持李章銅,跟德國簽訂短期同盟協議,就已經引起了官僚集團和議會的不滿。
官僚集團普遍認為,此舉等於是替德國承擔英國的壓力,同時讓中國有捲入無謂的歐洲戰爭的風險,實在是得不償失。議會中的工會勢力,一直都打著國際主義的旗號,堅決反對戰爭。並揚言,會用一切手段組織戰爭預算的通過,議會中的士紳勢力在這件事上,是支持工會的。
反對勢力本就不滿,這一次,他們藉助皇太子貿然捲入戰爭的舉動,發起了對皇太子的抗爭。當德國人試圖延長同盟關係,皇太子傾向於同意的時候,讓反對勢力再次抓住機會。這些年皇太子不斷提拔太子黨勢力,已經讓反對勢力越來越團結,這次他們抓住機會,甚至喊出了太子亂政的口號,一大批老臣甚至下野的官員,密集去武當山謁見皇帝,希望皇帝出山。
以參不參戰為導火索,爆發的這場反太子的政治暗流,讓皇太子安穩了幾年的心再次懸了起來。
在這種情況下,他不敢再次強行推動延長同盟關係了,不得不違心的表示,他向來期待和平的態度。並公開表示,不考慮延長中德同盟,甚至表態不願意捲入歐洲戰爭。
這讓皇太子很受挫,也讓他明白,皇帝不死,他就只是太子。
但錯過了這次機會,他不知道還得等多少年,才有可能對英國發起直接打擊。
因此皇太子對主持外交工作的李章銅越來越不滿。
皇太子知道,李章銅是皇帝的人,也知道,李章銅是一個支持和平解決問題的外交官,他是外交官,體現的就是用政治解決問題的能力,一旦爆發戰爭,就是外交的失敗,本能的反對戰爭。
對李章銅的不滿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逐步積壓,皇太子已經開始考慮,要撤換李章銅,哪怕李章銅是一個難得外交能臣,但不忠於他的官員,他不會用。
可沒想到李章銅,卻突然告訴他,三天內就會爆發戰爭,而且是德國向英國發動戰爭。
這就讓他有些疑惑了,難道這些都是李章銅一直推動的?
如果是這樣的話,李章銅就是領會了他的態度,在為他走向戰爭的目的努力的。
可如果李章銅一早就看透了這一點,為什麼他一直不說,非得等到時間就要結束之時,才突然來告訴自己,德國會在同盟結束之前發動戰爭,好把中國拖入一場英國注定要對德國開戰的戰爭,從而讓德國始終佔據優勢地位。
如果早知道而不說,要么是隱藏真正的意圖,要么就是臨時起意,在誆騙他。
所以皇太子直接表達不滿:“既然你明白這些道理,為什麼不早點說明?你是刻意欺瞞孤王!”
這頂帽子李章銅戴不起,立刻告罪:“殿下明察。微臣不敢有半點欺罔之心,只是局勢一直不明,所以不敢上奏。”
皇太子冷哼道:“那現在就明了了?”
皇太子對李章銅的不滿,已經到了決定找機會開革他的地步,所以不依不饒,給他安一個欺罔儲君的罪名,或許無法施加刑罰,但撤免他是足夠了。這個李章銅,滑的跟一條泥鰍一樣,不趁機撤免他,以後還真不一定能找到機會。
但之後,李章銅說了一番話,讓太子撤免他的心思,又有了些猶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