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民國】大國崛起之東方日不落 作者:狂人阿Q(連載中)

 
mk2258 2018-2-24 20:39:01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706 50324
mk2258 發表於 2018-7-29 11:59
第六百七十三節對美通牒
    “不能有絲毫猶豫,應該立刻對美國下達通牒,要求他們撤出戰區!”

    對這個問題,一項政治上偏柔和的李章銅,卻展現出果決的態度。

    皇太子支持他的態度:“就這樣做!”

    其他大臣擔心引髮美國參戰的後果。

    李章銅解釋道:“美國就是趁火打劫的,參戰的可能不大。就算美國參戰,現在我們的輿論也能支持我們跟美洲大國打一場戰爭。”

    由於輿論的問題,中國人對美國的態度急轉直下,美國派兵佔領加拿大土地之後,宣戰的呼聲更高。

    就算開戰,現在中國也能佔絕對優勢。中國北美領地,人口到了六千萬之後,增長緩慢起來,由於土地已經基本上被自耕農,大地主,農業公司瓜分殆盡,最近二十年,增加的主要是被高工資吸引來的自由勞工,他們主要是礦工和工人和商人,但也緩慢的增加到了七千萬人。

    美國因為內戰影響,人口增長完全停滯,這些年人口自然增長,基本上也就達到戰前水平,彌補了戰爭中死亡的一百多萬人而已。

    三十年前的戰爭結束後,中國跟英國在加拿大地區劃定了界限,英國也失去了強行移民佔地的動力,英屬北美人口不過九百萬,比歷史上要高一些,因為歷史上整個加拿大地區這個時代的人口不超過三百萬,可這個時代,英屬北美就有九百萬,獨立出去的魁北克還有五百萬人,總計高達一千四百萬,是歷史上的五倍。一方面是拿破崙家族對魁北克的統治,吸引了大量法國人,甚至有許多美國法裔都移居魁北克;另一方面就是領土沒有劃定之前,各國都向加拿大積極移民,英國光是流放犯人,就流放了上百萬。

    也正是因為有這些人口基礎,英國人才能堅持到現在,不過也僅此而已,中國軍隊面對的,主要是加拿大廣袤的領土和落後的交通困難,戰場上英軍很難阻擋住中國軍隊前行的腳步。

    而中國在北美地區,還沒有進行大規模動員,主要還是常備府兵和國內調來的主力在戰鬥。

    一旦動員,七千萬人口足可以武裝四五百萬大軍,就算美國參戰,一個只有北方的合眾國,也只能被打爆。

    相信已經漸漸走出危機的南方聯盟國對統一美國會很有興趣,儘管分裂成兩個國家,可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幾乎所有一切制度都大同小異,統一的呼聲在南北雙方都有,分裂近十年後,反倒是北方人不願意統一了,隨著南方奴隸制大範圍破產,自由黑人已經達到了四百萬人,佔整個黑人數量的一半,南方已經被諷刺成一個白人精英統治下的黑人國家。

    北方的種族主義者越來越無法接受黑人的存在,尤其當內戰之後,上百萬黑人湧入北方,開始生活在這些白人老爺身邊之後,他們排擠黑人,黑人無法生存,結果治安混亂,他們將此歸結於黑人是劣等種族,同時北方掀起了黑人恐慌。最北邊也最發達的新英格蘭地區幾個州,甚至出台了法律,禁止黑人進入本州領地。一旦統一了南方,意味著美國將多近千萬黑人,這些人中有多少會跑到北方,是普通民眾都無法接受的。

    南方反倒無所謂了,早就習慣了黑人的存在,即便黑人自由民數量已經接近一半,另一半黑人中,那些在種植園中生活的黑人,也在逐漸擺脫奴隸身份,一方面是文化因素,廢奴主義者的聲音越來越大,一方面是經濟因素,整個奴隸制種植園都開始破產,奴隸制勞動本就失去了生存空間,無法跟自由農場競爭,所以有的奴隸主除了留下少數服務性黑奴,一些沒有技術的黑人都直接簽字釋放了。

    對南方來說,統一北方,意味著增加工業力量以及增加白人的人口比例。

    因此一旦北方聯邦跟中國開戰,南方聯盟國肯定會站在中國一邊,跟北方開戰的。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駐美大使向美國政府發出了通牒,表達了三個態度。

    第一,中國不承認英美之間的購地案;第二,由於中國跟英國處於戰爭狀態,英屬北美現在為戰場,中國軍隊將會打擊任何出現在這裡的對抗大軍前進的武裝力量;第三,要求美國二十四小時之內從約克等地撤軍,否則中國將會視為敵對行為,包括但不限於採取軍事行動。

    這份通牒還算有所保留,因為並沒有直接提到宣戰的問題,只表示會對入境美軍進行打擊,但一旦雙方發生了戰鬥,戰爭也就不遠了。

    如李章銅所想,美國人真的只是趁火打劫、火中取栗,但卻不願意燒傷了手,可他們也不能輕易放棄,他們是花了大價錢的,一億美金雖然可以當做是給英國的無償援助,但能換到一些東西,也是好的。

    所以美國提出,他們可以從五大湖區北岸撤軍,但是希望中國軍隊不要越過渥太華河。

    美國這個提議很有想法,這算是向中國表達他們的底線了,畢竟中國大使給美國都下了通牒了,美國人有什麼目的也不敢藏著掖著。中國軍隊不過渥太華河,這意味著美國人是打算奪取渥太華河以東的英國領土了,至於廣大的加拿大西部地區,準備放棄。

    美國的態度傳回中國,皇太子對美國人有些惱火,對英國宣戰之後,加拿大和印度就已經被換太子寫進了他統治的版圖賬本中,美國人平白划拉了一下,拿一億美元就想從他的賬本里劃走一筆,如果錢是給皇太子的,也不是不能考慮,關鍵這筆錢美國給了英國,讓英國打中國,卻劃走中國的土地,這很難讓皇太子從感情上接受。

    可李章銅建議,接受美國人的要求。

    他在內閣會議上提出了三條理由,魁北克王國,聖勞倫斯河和英國海軍!
mk2258 發表於 2018-7-29 11:59
第六百七十四節分割北美



    北美如今的版圖是這樣的。

    聖勞倫斯河是一條唯一進出五大湖區的天然水道,本來美國對這裡十分有野心,可是加拿大最早開發的是法國,導致法國最先在聖勞倫斯河流域建立優勢。

    後來英國吞併了法國殖民地,可法國移民佔據了最好的位置,英國人只能開發內陸,後來美國獨立,聖勞倫斯河流域,就全都被劃入了英國,因為保皇黨人控制著這裡,他們不肯獨立加入美國。

    聖勞倫斯河的河源是五大湖中的安大略湖,這條河可以看作是五大湖通往大西洋的天然通道。除了五大湖區的水源,自西向東流通的聖勞倫斯河,還不斷從南北兩個方向接受支流的匯入。北方支流是從加拿大方向匯入的,而南方則是從阿拉巴契亞山脈發源的一些支流。

    因此英國和美國之間的邊界,基本上就沿著阿拉巴契亞山脈的分水嶺,這讓美國完全沒有掌握聖勞倫斯河這條通往五大湖區的唯一水道。後來紐約、費城都先後修建運河連通了五大湖區,並且迅速成為大型港口,西部地區也得到了開發。可人工運河當然不可能跟天然水道相比,無論是紐約還是費城的運河,都只能通行駁船,而且有大量水閘來幫助船隻翻山越嶺。這樣的運輸量,在鐵路修通之後,就迅速退居次席,後世只能成為旅遊景點,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了。

    而聖勞倫斯河卻允許遠洋巨輪直接開進五大湖區,如果美國人掌握了這裡,對於經濟價值越來越重要的蘇必利爾湖周邊地區的開發來說,具有重要戰略價值和經濟價值。

    但聖勞倫斯河卻始終被英國控制,而在英國控制下,又是被法裔人口組成的魁北克省控制,聖勞倫斯河上的重要城市蒙特利爾、魁北克都是法國城市。即便英國建立的加拿大首都渥太華,在人口、經濟和規模上,都始終無法跟蒙特利爾相比。

    這個歷史上,由於拿破崙在魁北克立足,建立了魁北克王國。英國人在各種壓力之下,承認了法裔人口的獨立,但因為聖勞倫斯河的重要性,英國當時沒有將聖勞倫斯河以南,到美國邊境的阿拉巴契亞分水嶺併入魁北克王國,而是給自己留下了一個狹長的通道,將內陸腹地的上加拿大,跟沿海的英屬領地連為一體。

    所以英屬北美首都渥太華河以西,一直到沿海的英屬領地上,英國人佔領的區域,就只有聖勞倫斯河以南到阿拉巴契亞山脈之間的狹長土地。中國軍隊攻克渥太華之後,往北就是法國人建立的魁北克王國,往南就是這塊狹長土地。

    魁北克王國,在拿破崙家族統治下,一直發展的不溫不火,人口上、經濟上,都比不上英美兩國的統治區,但也有一定的實力,五百萬法國人在這裡複製了法國的小農經濟,主要以自耕農為主的農業談不上發達,但生活很安逸。

    這次戰爭中,他們雖然支持法國,可並沒有以國家的名義參戰,魁北克軍隊是以志願軍的名義進入法國作戰的,因此魁北克王國本身,並沒有向德國宣戰,當然也沒有在中國參戰後跟中國進入戰爭狀態。

    因此一旦攻下渥太華之後,中國是無法攻打渥太華河以東、聖勞倫斯河以北的魁北克王國的。除非肯冒著不宣而戰的風險,或者尋找一些倉促的理由。關鍵是這些都不在計劃內,因為中國對五百萬法國人生活的近兩百萬高寒地帶不感興趣。

    而那個狹長地帶,一方面美國很想要,另一方面,英國海軍是一個巨大的麻煩。由於地理位置的關係,中國海軍不可能越過整個北美,進入這裡。英國海軍控制著聖勞倫斯河,甚至持續為渥太華提供支持,才讓他們能夠在這裡堅守。

    中國軍隊攻占渥太華不是問題,渥太華河阻擋不了中國軍隊,但聖勞倫斯河就不一樣了,這是一條可以通行海輪的大河,這意味著英國海軍主力艦都能進入作戰,海軍巨砲根本不是野戰步兵能夠硬抗的。光靠陸軍很容易被一些發源於阿拉巴契亞山脈的短促河流阻攔,另一方面還要面對敵人海軍重砲的轟擊,因此通過這裡一直打到大西洋沿岸十分困難,不是短時間內能夠成功的。

    另外美國人表達了他們的態度,如果強行攻入聖勞倫斯河南岸狹長地帶,有可能引來美國海軍,美國海軍日薄西山,但依然有幾十艘之多。

    中國不怕美國,關鍵是犯不上,為了這麼點土地犯不上跟美國玩命。這裡對美國重要,對中國並不重要。

    不同的價值觀,看待土地的價值是不一樣的。

    相比聖勞倫斯河河口那些英國殖民地,中國人更看重加拿大中部大平原地區,這裡是廣袤的草原區,英國人利用流放犯人等方式,在這裡開發了大片農田,但相比整個草原區,依然只開發了極小的部分,大多數草原區被印第安人和印第安法國混血佔據,獵取皮毛為生。

    這個地區很廣大,人口卻很少,在強制移民下,英國在這裡的人口從落基山脈東麓一直到渥太華河之間,只有七百萬人口,而渥太華河到五大湖區之間的土地上,就佔了五百多萬人口,廣袤的內陸草原區其實只有一百多萬人而已。另外沿海的新斯科舍、新不倫瑞克和紐芬蘭等地英裔人口有一百多萬,這片沿海地帶,土地貧瘠,森林密布,中國必須通過聖勞倫斯河南岸狹長區域才能打到這裡,打到這里後,卻得不到可以開發的土地。

    因此李章銅建議接受美國的意見。在消滅渥太華英軍之後,在政治上取得攻占英屬北美的成果,然後將兵力用到實際控制中部大平原地區,暫時放棄對人口密集的沿海地帶軍事行動。

    但內閣其他大臣擔心英國緩過氣,在中國主力調轉方向之後,從沿海地區反攻,重新奪回渥太華一帶。

    李章銅表示:“那就讓美國做出保證!”
mk2258 發表於 2018-7-29 11:59
第六百七十五節英國出局

    中國大使當面向西華德國務卿提出了三個條件。

    第一,中國祇有在英國海軍完全撤出聖勞倫斯河,對中國占領區不構成威脅下,才不會繼續向聖勞倫斯河下游進發;第二,中國軍隊將推進到蒙特利爾,並且進駐這座城市,美國不得乾涉和反對;第三,任何情況下,中國商船都有權力利用聖勞倫斯河進行運輸,美國不得乾涉。

    西華德對這三條做了逐條討論,西華德表示,美國很難讓英國退出這裡,除非中國肯承認英美購地案,否則美國沒有足夠的理由要求英國海軍撤出這裡;第二條,美國認為中國軍隊進駐蒙特利爾,這是侵犯魁北克王國,美國強烈反對這一破壞中立法的行動;第三條,美國倒是可以保證。即便美國將來佔據了聖勞倫斯河南岸土地,這條河流也將成為美國、魁北克王國以及中國三國的共同國界,是一條國際河流,美國沒有道理封鎖公共水道。

    中國大使則不肯承認購地案的合法性,否則那意味著中國承認自己佔領的加拿大中部地區也是美國的土地,但卻堅持只有在英國海軍對中國占領區不構成威脅的情況下,中國才能停止進軍;對蒙特利爾問題,中國大使表示,那是中國跟魁北克王國的事務,會跟魁北克王國協商溝通。蒙特利爾就位於渥太華河匯入聖勞倫斯河的交匯處附近,河口寬闊,水文條件極好,蒙特利爾城就建立在河口位置的蒙特利爾島上,島上的羅亞爾山海拔233米,是全島最高點,在這裡設置陸軍砲台,就可以控制河面,對抗英國艦隊重砲。

    西華德又就第二條繼續進行討論,他要求中國保證,戰爭結束之後,必須立刻撤出蒙特利爾,不得在這裡駐軍,建立軍事基地,不得侵犯魁北克王國領土。

    蒙特利爾地理位置太重要了,所以儘管人口、經濟都佔據劣勢,法國人佔據這裡,卻能始終讓蒙特利爾的經濟力壓所有的英屬城市。而且中國軍隊佔領這裡,現在可以阻擋英國海軍,將來也就能控制美國商船進出五大湖區,這對美國極為不利。

    中國確實沒有奪取魁北克王國領土的目的,法國人佔的這塊高寒地帶,從渥太華河以東,一直到大海,包括整個拉布拉多半島,雖然不包括後世魁北克省的聖勞倫斯河以南地區,但卻也沒有把拉布拉多半島東部劃入紐芬蘭省,因此魁北克王國比後世的魁北克省面積要大的多,將近兩百萬平方公里,可絕大多數地區荒無人煙,原始森林密布,冬季酷寒,這又是一個西伯利亞,對中國的吸引力很小,所以大使答應西華德這個要求。

    至於西華德表示美國沒有能力讓英國撤軍的問題,這就不是一個問題,英國不撤軍,中國繼續進軍即可,相信美國有沒有能力,很快就知道了,而西華德也沒有在這個問題上僵持不下,希望中國承認購地案,不過是政治牌而已,中國不肯承認,美國也沒什麼損失,領土變動,那是戰後的事情,現在能對英屬北美東部地區實施實際控制,將美國領土延伸到聖勞倫斯河,控制這條開發五大湖區至關重要的河流,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雙方沒有簽訂外交協議,因為討論的內容,許多都超過兩國的管轄權之外,比如蒙特利爾問題,英軍撤退問題,都無法寫入正式文件中,否則就真成了恃強凌弱的瓜分行為了。

    雙方達成一致沒幾天,中國軍隊攻占了渥太華,投入兵力70萬人,英軍守軍50萬人,這樣的兵力對比,本不應該輕易攻占這裡的,可英美購地案幫了大忙。

    對於加拿大人來說,他們堅持作戰,不但有保家衛國的精神支持,還有忠於英國王室的精神信仰,可是因為英國將他們賣給了美國,他們這份堅持頓時沒有了意義,精神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尤其是那些堅定的抵抗派軍官,他們都是加拿大本地出身較好的家族,他們的祖先流傳下來了保皇黨的精神,“終於英王,鄙夷美國”是他們重要的身份認同,可現在英國拋棄了他們,他們要成為自己鄙夷的美國佬,這種狀態下,完全失去了精神鬥志。

    因此在中國軍隊發動總攻,並取得了一點不算重要的突破之後,加拿大軍隊直接崩潰,用這種行為向他們的主子表達了不滿。

    崩潰後的加拿大軍隊,一部分扔掉了武器,脫下了軍服,他們回到了自己的家鄉,放棄了為英王戰鬥的義務,一部分則向東部潰逃,試圖逃到尚未被中國軍隊佔領的地區。中國軍隊則趁勢輕鬆攻占渥太華,原本計劃中要進行的一場惡戰,反而不如剛開始在邊境地區跟英軍爭奪一些小型要塞的戰鬥來的激烈。

    攻占渥太華後,由於損傷很小,於是軍隊奉命繼續前進,沒有進入魁北克王國的領地,而是沿著南岸地區,向蒙特利爾推進,並在附近成功渡河,進入蒙特利爾城。他們沒有遭受任何阻礙,因為蒙特利爾的魁北克駐軍已經接到命令,要求他們配合中國軍隊進駐。

    中國軍隊不但進入了蒙特利爾,甚至佔據了魁北克王國的軍營,因為蒙特利爾的戰略高地,就是他們的軍營位置。

    中國人稍微加固了一下那些有些古老的要塞和砲台,運來了大量要塞炮,大大加強了這裡的火力。佔領了蒙特利爾後,基本上控制了蒙特利爾以西的河道,英國海軍隨意通行的時代結束了,而他們在這裡隨意通行,獨自控制這裡已經持續了三百年。

    美軍則開進了聖勞倫斯河南岸地區,控制了一系列英國城市,他們同樣沒有遇到抵抗,顯然是得到英國人的配合的。

    同時英國海軍開始撤退,撤出了聖勞倫斯河,撤退到了哈利法克斯港口,顯然他們放棄了聖勞倫斯河,也接受了失去這裡,在北美地區的爭奪戰中,英國從獨霸到收縮,現在終於出局了。
mk2258 發表於 2018-7-29 12:00
第六百七十六節印度局勢(1)







    中國軍隊如約沒有繼續進攻,美軍則退出了渥太華以西、聖勞倫斯河以北的英屬領地。

    中國軍隊立刻調轉方向,一半兵力轉而西進,打算掃清落基山以東的廣袤土地,由於落後的交通問題,一旦調走他們短期內很難回來。

    另一半兵力就地清掃五大湖區的抵抗力量,佔領區的自發抵抗十分激烈,渥太華戰役輕鬆勝利未必是好事情,大量脫離軍隊的當地青壯,許多都加入了抵抗軍,進行游擊戰。他們熟悉當地的每一條小河,每一片樹林,這給佔領軍帶來了很大的麻煩。

    儘管英國農業的資本化程度很高,但在殖民地,獲得土地還是相對容易,於是有大量的自耕農,儘管他們的土地規模,很難歸類於小農,上千畝土地的農場只是小農場,放在中國都算大地主了。

    永遠不要低估農民保衛自己土地的勇氣,中國人如是,英國人亦如是,跟中國不同的是,英國人的自發抵抗行為比較散亂,因為他們缺乏鄉村級別的組織,沒有宗族之類的凝聚力。而且居住地也相對較散,很難集結起來。不過他們的抵抗軍規模卻比中國鄉村團練要大一些,此消彼長,鄉村一級的組織力弱,導致他們以黨派為組織的地方組織卻相對較大,因此他們可以組建民兵。

    這些民兵多則數百人,少則數十人,互動範圍很大。

    民兵又具有出則為兵入則為民的特點,沒有軍裝,只有武器,躲入農場,你很難分別他們是農民還是民兵。

    佔領軍第一步計劃是,勒令所有英國農民交出武器,並在各地拉網式圍捕抵抗軍,一旦那個地方發生襲擊行為,立刻搜查當地所有農場,發現武器,立刻將整個農場居民逮捕。

    這種措施非但沒有把抵抗行為鎮壓下去,反而愈演愈烈,激起了更大範圍的反抗,因為沒人願意交出武器。

    這種情況,讓佔領軍感到頭痛不已,但卻短期內無法解決問題。

    不過大問題解決了,北美的戰事已經進入治安戰階段,不會大型戰役了。而另一塊英屬領地,問題遠比想像中復雜。

    英屬印度,正面戰場上,中國軍隊佔據絕對優勢,問題還是佔領的問題。

    印度人比英國人更加馴服,自發反抗這種事他們做不出來,最大的問題不是抵抗運動,而是治安問題。

    英國人始終無法解決殖民地經濟化程度這個問題,或者說他們沒有意願解決,還要故意推動經濟化。所以英屬領地的糧食產量是逐年降低的,連續三十年的和平,讓這裡的經濟化程度已經相當高了,在全世界範圍內,僅次於北美地區,比歐洲的法國、德國等傳統國家都高。

    土地都被用作種植棉花、黃麻、靛藍、甘蔗等經濟作物了,種糧食的土地自然就少了,一方面這是英國人的推動,他們建立的商業網絡,讓農產品十分便於交易,另一方面也是農民被迫的選擇,由於包稅制下的高賦稅,種植糧食在這裡根本就活不下去,只能種植經濟效益更好的經濟作物,然後換取糧食,反而能勉強為生。

    這種經濟模式,導致很容易發生飢荒,因為糧食總量是有限的,儲備糧食很少,戰爭中飢荒自然而然的爆發了。飢荒引起了大規模的叛亂,到處都是搶糧食的饑民隊伍,他們沒有目的性,眼裡只有糧食,誰有糧食他們就跟誰作戰,不管是英軍還是中國運輸隊,都會遭到他們的攻擊。

    前線戰場並沒有什麼難度,在絕對優勢兵力下,公司印度軍隊的訓練水平、裝備水平跟英軍相當,甚至更好,而作戰意誌上,更是遠高於傭兵性質的英印軍隊,結果突破之後,長驅直入。

    在北方平原地區,突破了恒河防線。在其他方向,從海上進行了登陸作戰,加爾各答、孟買這樣的大城市不容易登陸,可是一些小城市還是很容易攻占的。比如東南沿海的本地治裡,這裡是法國殖民地,但法國人早就失去為了保衛這裡投入的動機。這裡歷史上多次被因國人攻占,是英國考慮到平衡問題,才將其歸還法國的,只是一個基地而已,不可能向內陸擴張。因此法國人也不投入軍事,武裝力量只局限於維護治安。

    這次法國也參戰了,結果中國海軍迅速攻占了這裡,法國人沒有進行激烈的抵抗,一來是知道打不過,二來中法關係一向不錯,中國商船停靠這裡的次數很多,一些中國商業勢力跟當地政府關係良好,於是法國人少做抵抗就投降了。

    西海岸的科欽也是如此攻占的。

    由於遍地叛亂,印度的問題,已經不是誰能佔領這裡,而是誰能養得起印度人。

    誰都養不起兩億印度人,只能印度人自己養活自己,相比英軍佔領區,中國占領區的情況要好很多,因為中國占領區可以迅速跟外界恢復聯繫,大量糧食輸送到這裡,當地物產出口出去。可是佔領軍的壓力還是很大,需要穩定秩序,恢復經濟體系。

    英印軍的情況也不好過,軍糧當然是能夠保證的,可平民陷入飢荒後,越來越多的反抗力量出現,有許多民族主義者趁機組織軍隊,導致英國能用來作戰的部隊越來越少。好在非洲公司的武裝同樣陷入治安戰中,無法全力進攻,否則英軍很難堅持。

    飢荒是開戰後第二個月開始的,第三個月起,就大範圍蔓延開來。

    這導致印度戰場已經不是單純的軍事問題,牽扯到經濟、軍事和政治等方方面面。

    軍隊解決這個問題是欠缺經驗的。

    皇太子派了自己的長子,週固去這裡坐鎮,採用政治、軍事相結合的手段。

    週固相比弟弟週淳,沒有那麼大的名氣,但他是嫡長孫,受到重點培養,學識上是沒有問題的。經驗上也不欠缺,作為嫡孫,就像當年培養他父親一樣。除了在國內地方任職之外,他還在國外有任職經驗。

    最大的經驗正是在印度周邊地區,三十年前,他弟弟週淳大婚,阿薩姆王國被作為彩禮交給了他與俄國公主。阿薩姆南方的效果曼尼普爾王國,則由周固一直管理,他以攝政的身份在這裡進行了二十多年的持續執政。

    曼尼普爾同樣是一個以東亞人種為主的國家,當然血統中必然夾雜了一些印度成分,但從外貌上看,明顯跟緬甸人相似。當地傳說中,古代中國齊朝國王與中亞王朝公主通婚,後代建立了這個國家,這個傳說可信度不高,跟波斯、馬六甲等地傳說的某某中國公主曾嫁入這裡的故事相似,都是因為古代中國太過強盛,周邊民族給自己臉上貼金

    跟阿薩姆不同,曼尼普爾不是一個容易發展的地區,這裡沒有大河通往大海,主要以山地為主。東部跟緬甸以若開山脈、納加丘陵為界,西部、南部跟孟加拉接壤,北部就是阿薩姆王國。

    曼尼普爾相當於後世印度的曼尼普爾、米佐拉姆和特里普拉三個邦,土地面積跟北邊的阿薩姆王國其實差不多。但山地佔了國土的一半,可以開發的谷地只佔了百分之四十左右。而且被封閉在一個個山谷地帶,交通極為落後。而且民族眾多,分割的地形,非常容易形成獨立的民族。能夠明確區分開來,在語言、文化上明顯不停的民族,就有三四十個。

    這樣的一個國家,想要發展起來,當真是地獄難度。

    對比一下北方的阿薩姆,皇太子在這裡經營的時候,費盡了心力,吸引了大量移民,才終於發展起來。而曼尼普爾連移民都吸引不到。週淳成為阿薩姆國王之後,對這裡幾乎是放任自流的,為了吸引投資,甚至將一些地區的管理權都授權給一家家商業公司。採取高度自由化的政策,只要能帶來錢的,就能得到一切。結果阿薩姆人口在最近三十年中,從八百萬人增長到了三千萬,翻了三倍。

    而曼尼普爾在皇太子執政的時候,人口一百多萬,交給周固後的二十多年中,也只增加到三百萬人。

    但周固這個皇太孫在這裡的執政,卻得到了高度的認可。曼尼普爾經濟落後,發展條件差,週固主要精力放在改善交通和鼓勵教育上。他將財政的絕大部分都用來發展教育。結果阿薩姆人口眾多,經濟發達,可識字率勉強達到一半。但曼尼普爾卻建立了覆蓋所有人的學校,識字率高達九成。

    鑑於沒有出海口的劣勢,週固用了二十年時間,用緊縮的財政修建了一個覆蓋全國的鐵路網,鐵路網的核心還不在國內,而是屬於孟加拉的吉大港。國內所有重要城市,都有通往吉大港的鐵路。

    吉大港所在的孟加拉,歸非洲公司管轄,因此週固加強跟非洲公司的關係。除了吸引投資的考慮之外,他更需要通過非洲公司的商業網絡,出口曼尼普爾王國的物產。

    用了二十年時間,曼尼普爾人口從他接手時候的一百多萬,發展到了三百萬人,儘管連阿薩姆的一成都不到,但相比貧弱的基礎來說,堪稱脫胎換骨。

    經濟上,除了改善交通之外,還高度重視農桑,山地眾多就種植茶葉,山谷平地,這植桑養蠶,花費重金建立了桑蠶學校,繅絲、織稠,盡量延長產業鏈。

    這裡的桑蠶業之發達,甚至已經取代了中國,成為非洲市場上的第一大絲綢供應國和第一大茶葉供應國。利用桑蠶、茶葉、造紙等工業,將一個貧弱的國家,變成了一個工業產出和稅收高達七成的工業國。

    搞教育、修鐵路、培養產業,這些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本,但更需要的是耐心,這被看作是皇太孫最大的優點。
mk2258 發表於 2018-7-29 12:00
第六百七十七節印度局勢(2)








    因此普遍認為,皇太孫跟他父親不同,持重大氣,皇帝執政的時候,就看好這個孫子,甚至一度反太子勢力寄希望於週固直接繞過他爹登基,可穩重派擔心那會重演建文帝的覆轍,加上反太子勢力主要反的是外戚干政,太子本身是個符號,太孫依然是這個符號,跟外戚勢力關係同樣.網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樣,皇太子一直不喜歡這個暮氣沉沉的兒子,不然也不會將他按在曼尼普爾這個鳥不拉屎的地方一待就是二十年。

    週固到印度後,做出了一個爭議很大的決定,他跟印度半島上的民族勢力建立了聯繫,用武器裝備支援這些勢力,讓他們的反抗軍配合中國軍隊作戰。他跟某些勢力達成了協議,他不同意印度民族勢力要求的獨立,但是答應戰後允許他們在中國的統治下自治。

    這並不能讓所有的民族勢力滿意,不過週固只需要一個派系支持他就夠了,誰支持他,他支持誰。他支持誰,誰就強大。

    於是一支自稱印度獨立軍的武裝開始強大起來,領導者是一批商業領袖,他們在英國人打造的商業網絡中受益,可他們沒有選擇做英國人的走狗,而是一直為民族獨立默默付出。

    軍隊在前線奮戰,週固坐鎮後方,一方面跟非洲公司一起,努力恢復交通,恢復物資供應渠道。他甚至還跟當地的英國以及其他歐洲商業勢力合作,這些人手裡也是掌握著一張復雜的商業網的。單靠非洲公司,在英屬印度這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很難將海量的糧食分發到每一個饑民口中。

    非洲公司從中國、非洲、澳洲大量採購糧食,然後通過當地的商業網,出售出去。大大壓低了當地的糧價,窮人也漸漸能夠吃得起飯了。同時重建起來的商業網,也將當地生產的棉花、靛藍、蔗糖輸送出去。

    週固不急於在軍事上採取行動,反而耐心的用一個月時間署理民間商業網絡,反倒是非洲公司著急了,他們只有半年時間,現在卻已經過去了四個多月,就剩下五十天時間,可英屬印度大部分依然掌握在英軍手裡。

    週固穩定了商業網之後,接著開始跟當地土邦進行聯繫,他向這些土邦主許諾,會尊重傳統,這些土邦依然獨立,以前英國怎麼樣,現在中國就怎麼樣,不會干涉和剝奪土邦王公的權利。

    條件則是,這些土邦不能再支持英國了。在英國統治下,土邦王公很少有大量軍隊的,因此拉攏他們被認為沒什麼價值,所以軍方一直沒怎麼進行拉攏活動。

    可週固成功拉攏到周邊土邦之後,卻讓形勢大大逆轉,這些人雖然無法為軍隊提供直接的軍事支持,但卻能提供情報,必要的時候可以通過他們的國土迂迴攻擊英軍,駐紮在這些土邦的英軍,兵力分佈、火力情況,都被這些土邦送到了非洲公司軍官的手中。

    週固基本上做到了軍隊佔領一地,他就能安撫一地,治安問題大大好轉。他還招募大量偽軍,不是用來作戰,主要用來維護治安,只發放冷兵器,也不訓練,日常就是巡街,解釋說與其將大量資金拿來救濟難民,不如將少部分難民組織起來維護治安,震懾大部分難民。這不是周固心狠,只是他實在沒有辦法救濟所有人。

    難民問題很嚴重,破產的農民到處都是,他們脫離了農村之後,都湧入城市,恢復經濟需要一個過程,而這些人已經脫離了舊體系,反而導致舊體系恢復更加遲緩。

    徹底解決難民的方式是給他們找到工作,週固想盡了辦法,起初他希望教會能幫忙安置一部分難民,等到戰爭結束,他發現當地一家印度教會發放救濟的同時,讓信徒幫忙修建損毀的神廟,這啟發了周固。

    於是他跟所有教會協商,要求教會僱傭難民大興土木,不要求他們支付工錢,只要能給口飯吃。他甚至威脅這些教會,警告他們,如果不聽話,就要關閉教堂之類的。他的威脅很管用,因為他手裡有兵,而且他不信教,他不怕滿天神佛的降罪。而且印度宗教林立,這就形成一種爭奪信徒的競爭,如果基督教在救濟難民,印度教不管,他們的信徒會怎麼想。如果回教在救助信徒,而錫克教不管,信徒會怎麼想。

    可教會的資金畢竟是有限的,尤其是那些歐洲教會,他們在印度的經費,大部分甚至是歐洲的信眾募捐的,這筆緊張的經費是讓他們來東方傳播上帝的榮光的,不是漫無目的的救助所有人,儘管他們也不是拒絕救人,只是他們沒有能力。

    週固知道這些困難都是實情,很好辦,他介紹銀行貸款給這些教會。為什麼介紹銀行貸款給教會,而不是直接給難民呢,這牽扯到一個信用問題,借款給教會,那是一門生意,借款給難民那就真的是慈善了,銀行家不是慈善家,他們是要賺錢的。相比個人,教會卻是一個不會破產的組織,有政府信用擔保,當然是佔領軍政府,戰爭尚未結束,那麼這個政府就未必能一直留在這裡,因此這風險是很大的。風險大,當然利息就會很高,一分五厘的利息都是人情價,是看在皇太孫宅心仁厚的面子上。

    為什麼擔保借錢給教會來做這些收買人心的事情,而不是直接讓政府來做?那是因為政府實在做不過來,政府接收的難民比教會多得多。所以才往教會塞人,在這種經濟崩潰的狀況下,週固實在找不到其他組織可以不計盈虧來做這種事,只有教會的目的跟政府相近,把利益放在次要位置。

    在教會的啟發下,政府也開始了大規模的市政工程,將戰爭中損毀的道路修復起來,港口碼頭修復起來,政府辦公機構修復起來。撥款讓學校繼續運作,讓醫院恢復正常經營。恢復政府機構,警察局、法院率先恢復起來。

    政府做這些事情,儘管能起到一定的成效,可跟宗教救人一樣,不具有盈利性,也就不可持續。是一種臨時措施,而不是一種商業秩序。

    於是周固覺得,應該讓工商業恢復起來,那樣才能通過持續盈利來恢復秩序,他免稅鼓勵商店、商人開門營業。鼓勵新開商店,新開工廠。

    但效果不明顯,資本家在戰爭爆發之後,都想辦法逃跑了。歐洲人,能跑的都坐船跑回歐洲了。本地商人甚至有的也跑去了歐洲,或者跑回鄉下躲起來了。後來鄉下飢荒,沒被饑民殺死的,又不知道跑去了哪裡。即便又回城了,可能都已經破產了。而且即便有資本的商人,他們也不打算馬上恢復營業,這是戰爭期間啊,鬼知道那發砲彈就又打過來了。

    為了恢復工人就業,週固採取了緊急措施,拍賣資產。先是將大量英國殖民政府的官方資產以低廉的價格拍賣,吸引周邊的資本家來抄底。從中國、公司印度領地、阿薩姆和曼尼普爾招商。

    英印政府持有大量的固定資產,英國人擅長土地財政,他們手裡持有大量的公共土地,拍賣出去就是一筆龐大的資產,但政府不是要這筆緊急的資金,要的是投資解決就業問題,因此定價很低,可有相關條件,相應面積的土地,必須提供相應的數量的就業崗位。

    於是一大批的港口碼頭,鐵路、機車廠被廉價拍賣給了資本家。大量公共土地被廉價賣給了商人,哪怕他們蓋豪宅,大修土木呢,能解決就業問題就行。

    但最大的殺手鐧還是有組織的恢復生產,他跟當地歐洲人商會談判,跟印度人商會談判,告訴他們,他們的產業必須在一個月之內恢復生產,否則政府將按照商業登記吊銷他們的營業許可。對歐洲人更狠,限期內如果不願意開業的,直接拍賣他們的資產,尤其是那些工廠,因為能解決大量就業問題,如果不開工,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如果這些人肯開業,佔領軍將會幫助他們解決遇到的難題,包括原料供應問題,治安問題,同時也會保護他們的私產。

    低廉價格的公共資產誘惑,沒收財產,吊銷許可的威脅,讓短時間內大量商業機構恢復營業,大量工人回到工作崗位,大量難民找到工作。

    當然遇到的問題還很多,這畢竟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經濟體,這個經濟體跟舊的商業體系徹底脫離之後,想讓他重新嫁接到新的經濟體系之中,困難重重。週固建立了一個經濟恢復委員會,邀請一些大商人進入其中跟佔領軍政府官員一起工作。

    碼頭開始運作,原料問題可以解決一部分,從附近的公司領地可以採購原材料,從當地農村也可以採購一些原材料,棉紗廠等初級加工業開始恢復。但產品賣到哪裡去呢?過去這裡的棉花和棉紗雖然也向中國出口,可絕大多數是用來滿足英國市場的,現在作為世界排名第一的棉紗進口國英國斷絕了跟亞洲的經濟聯繫,這個市場如何填補。
mk2258 發表於 2018-7-29 12:00
第六百七十八節印度局勢(3)
    ﹄新八一中文網—﹃值得收藏的網絡小說閱讀網

    中國的棉紡織工業規模比英國更大,可是大多數棉紗是自產的,棉花可以進口,但棉紗大多自產,少部分進口,也主要來自於日本、朝鮮等工資低廉的國家,以及美洲等產棉的海外領地。

    英屬印度的棉花加工,主要是加工本地棉花,然而出口的更多是原棉,可現在農村地區十分混亂,否則農民也不至於湧入城市當難民了,農村秩序崩潰,導致棉花種植已經中斷,加工當地棉花基本不可能。原料從印度河地區進口,本就是跟日本、朝鮮爭奪了原料資源,棉花價格自然上漲,出口又是跟其他國家競爭,棉紗價格又下跌,在成本和售價兩頭擠壓下,越生產,越虧損,資本家生產的積極性很低。

    週固知道,根源就在於突然中斷了對英國出口,而英國本是英屬印度最大的市場。但恢復對英國出口,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便戰後,都很可能無法恢復。

    重點得放在解決當地原料問題上,城市秩序好解決,農村秩序難解決,由於戰爭,由於飢荒,主要是戰爭造成的飢荒,讓農村生產秩序崩潰。

    現在中國登陸部隊已經不局限於只佔領沿海港口,戰線已經推進到了腹地深處,整個本地治裡、科欽以南的印度半島,和中部的大土邦海德拉巴,都已經被佔領。南路軍正在北上進攻英屬印度僅次於加爾各答的重鎮馬德拉斯金奈,攻打中部最大的土邦海德拉巴。北方戰線,度過印度河的主力部隊,已經開始進攻加爾各答、拉賈普達那有二十個獨立的土邦政權。

    可以說進軍速度是極快的,兩軍匯合,佔領整個英屬印度已經是旦夕之間。可進軍速度越快,治安問題就越嚴重。

    各種勢力之複雜,遠超週固經略曼尼普爾時候遇到的情況,那時候他就感到混亂不堪,那麼一個小國,怎麼能有那麼多的民族,那麼多種語言,那麼多的仇恨和那麼多的恩怨呢。

    可現在跟印度一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這裡的獨立勢力是以百為基礎的,幾百個土邦政權,幾百個不同民族,幾百種大小宗教、聖徒勢力。有時候,週固甚至有些同情英國人,他們就是在這種地方維繫了幾百年的統治,但有時候他又惱恨英國,幾百年的統治,大航海時代就開始在這裡立足,但英國人竟然沒有為解決這裡的混亂做出任何努力。書同文、車同軌他們一點措施都沒有採取!

    週固不斷的走訪後方的鄉村地區,形似之複雜超出了想像。有包稅商統治下的窮的骨瘦如柴的印度農民,有英國商業資本經營的富得流油的超大農場,有實際上已經破產,卻愣充體面人的小土邦王公,有富可敵國卻吝嗇無比的大土邦王公,有幾百萬自耕農,上千萬自耕加租佃的佃農,還有數千萬完全沒有土地的僱傭。中國有的農業形勢這裡都有,中國沒有的農業形勢這裡也有。

    時刻陷於破產邊緣的農民,被地主、殖民者榨乾油水之後,奸商還會爬上來猛吸骨髓,破產邊緣的農民,在他們看來不是一無是處,而是一個個肥羊,高利貸在這裡流行。不借錢就無法生存的時候,即便是魔鬼的錢農民也敢借,借了沒法還,只能賣兒賣女,人口買賣在這裡完全公開化。

    週固身在曼尼普爾執政,印度的消息他聽的很多,英國殖民者吹噓的那些功績,他曾經也相信,比如他們吹了幾百年的廢除人詢制度。可現在周固不信了,有這麼多的罪孽,有這麼多的不公,有這麼多的苦難,有多少是殖民者造成的,相比他們帶來的建設,他們造成的破壞難道不是更多?

    可是周固在盛怒之下,卻依然能保持理性,他還是跟那些英資大農場談判,派人通知他們盡快恢復生產,如果缺乏資本,甚至可以介紹貸款給他們。如果不恢復生產,他們的土地將會被政府拍賣給願意恢復生產的投資者。當然他們會得到拍賣到的資金,但顯然在這種情況下,拍賣的價格會低到讓人流淚。

    英國大農場被迫招募工人,恢復耕種,農時已經誤了。許多棉田荒廢,那就改種大豆。實在無法開業,甚至暫時都找不到所有者的農場,政府直接接手,從非洲公司調來了一批又一批基層官員,他們組織農業生產是沒問題的。

    想盡一切辦法恢復農村生產,在這個農業國家中,九成的就業來自於農業。恢復生產,意味著減少損失,更重要的是解決難民問題。農村無業僱傭找不到工作,就沒有吃的,就會跑去城裡。

    所有的努力漸漸收到了成效,也有人的自我適應性,加上印度人極其強大的忍耐力,在沒有發生讓人擔心的全面社會動亂之前,經濟狀況開始恢復,在開戰五個月之後,佔領區內大範圍的飢荒漸漸結束。

    英國殖民政府和私人公司經營的鐵路,基本上都被拍賣給了非洲公司,他們統一管理這些零碎的鐵路,修復損毀的路段,統一軌道標準。一個印度,竟然有十幾種不同的軌道標準。東部跟西部的標準不一樣,山區跟平原的標準不一樣,平原是寬軌,山區是窄軌,窄軌跟窄軌之間的標準也不一樣,有一米的,甚至只有70公分的,簡直就是玩具火車。寬軌有兩米的,也有一米八的。

    現在除了個別山區之外,統一修正為兩米軌距,軌距統一了,才能從中國調來機車,恢復運輸。

    非洲公司本就有管理鐵路的豐富經驗,甚至是全世界都為數不多的,擁有管理跨境鐵路經驗的公司。非洲公司除了在非洲一修建了大量鐵路,還在印度領地上,從印度河到孟加拉修建了橫穿整個印度的鐵路,並且將鐵路經過波斯延伸到了烏拉爾山脈,跟歐洲的鐵路網都連通起來。

    相比這些,管理一個國家的鐵路網,就不值一提了。

    將整個佔領區鐵路交給非洲公司無疑是最正確的,他們的工程師找到了最佳方案,為了最快速的恢復交通,他們先集中改造幹線,支線先繼續維持雜亂的標準。幹線恢復了,然後再逐條逐條的修改支線鐵路。軌距統一指揮,從公司領地內的鐵路上,一輛機車甚至可以直接開到印度半島南部。

    交通的恢復,讓農村地區的物資可以大量輸送到城市裡,輸送到港口,然後出口。換取糧食等其他必需品,然後經港口,城市,最後返銷農村。

    交通,是解決飢荒的關鍵。

    終於到了第六個月,印度西岸,南下北上的公司軍隊已經匯合,英軍僅剩下加爾各答、馬德拉斯和孟買以及周邊狹小地區,軍隊數量已經下降到了五十萬人,並且都被包圍起來。

    原本非洲公司預計,開戰之後,英國人可以組織最多三百萬大軍的,他們在英屬印度是有一套粗陋的兵役制的,一些退伍兵一直登記在案,時刻可以徵召起來。但誰知道,英國人沒有這個機會,普遍爆發的飢荒,打亂了行政關係。

    孟買、馬德拉斯和加爾各答,作為英印政府最重要的城市,加上他們知道一旦開戰,是不可能掌握制海權的,所以這些年他們在這裡修建了大量的要塞砲台,五十萬人躲進這些防禦工事中,強行進攻不但損失巨大,而且時間上來不及了。

    皇太子給的半年之期只剩下了不到十天,十天顯然不足以攻克這些頑固死守的英軍。

    週固明白這種情況,他沒有命令日夜進攻,而是派人去跟英印守軍聯繫,派出去的人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除了非洲公司的正式代表,還有來自本地治裡的天主教主教,來自海德拉巴的傳教牧師,來自各個教派的領袖,以及英國、法國等歐洲商人,甚至還有被俘虜的英印政府官員。

    讓這些人去是向守軍證明他們會得到良好的對待,正式代表則是去下達最後通牒的,告訴被包圍在孤城中的英印軍隊指揮官,他們有七十二小時,也就是三天時間考慮投降,一旦過了日期,公司將不再接受他們的投降。

    同時周固向非洲公司保證,將試圖說服皇太子,解除這個半年限制,並且希望讓皇太子承認,非洲公司已經基本上完成了任務,儘管沒有完全消滅英軍,但英軍實際上已經戰敗,不過苟延殘喘罷了。

    如果不能說服皇太子,週固保證,如果有機會,他將會補償非洲公司。

    一個注定要當皇帝的皇太孫的信用,還是值得信賴的,而且非洲公司也更願意跟周固打交道,如果皇太子的話,基本上不可能跟他們商議,而是直接給他們施壓。

    他們從皇太子身上,可以看到那種傳統權術中,君王身上永遠讓人無法捉摸的氣質。

    但皇太孫周固就平和多了。

    英印軍隊很清楚大局已定,加上印度籍士兵堅守的信念確實不行,儘管這個過期不接受投降的霸道通牒,讓英國人感到很不滿,認為這很野蠻,但他們還是不敢挑戰這種霸道,他們理智的選擇了投降。

    印度局勢在五個月二十六天的時候,正式確定下來。

    從1600年12月31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授予東印度公司皇家特許狀,給予印度貿易特權開始,英國在印度長達兩百多年的存在結束了。

    在印度方向,英國也出局了!

    不過印度的故事還沒有結束,社會秩序還遠沒有恢復,美國南北戰爭之後,南北雙方經濟重新調整都用了五到八年時間。印度是一個十倍於美國南北雙方的地區,要將這裡的經濟秩序,從混亂中重新恢復本就很難,而且是必須從舊的經濟鏈條上打斷,嫁接到一個新的經濟系統中,難度何止十倍百倍。

    週固剛剛結束戰鬥,就開始謀劃印度恢復問題,他迅速向皇太子和皇帝上了一封奏摺,要求在印度進行變法。

    最大,也最富有勇氣的改革內容是,他要在這裡:

    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
mk2258 發表於 2018-7-29 12:00
第六百七十九節海戰困境








    在周固的奏摺中,簡單的提了一些意見。

    首先是領土的劃分,將南部的泰米爾地區,跟錫蘭合併,控制保克海峽兩岸。

    然後其他英屬印度領地,劃入非洲公司領地,跟西印度、孟加拉合併。這片廣袤的次大陸將連為一體。不過印度尚存在大量的土邦領地,週固的建議是,繼續保持這些土邦存在。先繼承英國人的政策,待其他地區改革完成後,在討論土邦問題。

    改革最重要的內容,就是統一化。首先文字要統一,不過在近兩億人口中推行漢語,成本太高。但如果只局限於行政中,有可行性,也是必須的。

    因此漢語將會被定位官方語言和官方文字,照顧到印度的民族和語言實在太多,漢語和漢字作為所有地區的官方語言之外,在不同民族區域,可以兼顧其他民族,採取雙語進行官方文件記錄。

    通過科舉強化精英階層的漢語漢字水平,想做官,不問出身和背景,只要有學識,能通過科舉即可,而科舉的文字為漢字,初期可以兼顧其他語言文字,但會保留一些獨立的,純漢字考題,通過逐步擴大漢字考題比例,推動完全的漢字化。

    這些奏摺只是一個提綱,也不需要詳細的條款,因為不會遇到特別的難度,因為非洲公司在印度擴張期間,已經積累了足夠的經驗,從印度河擴張到恒河流域,基本上大部分印度民族和宗教,非洲公司都碰到了。他們來進行這個統一化是最佳人選,也只有他們能夠做到,並且印度次大陸基本上併入了非洲公司,他們做這件事,也是責無旁貸。

    至於改革的成本問題,非洲公司會算這筆賬,他們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的統治,也是經過艱苦的改革,一次性投入大,但改革之後的長期運行成本卻會降低。即便成本高昂,非洲公司也有足夠的能力支撐這樣的改革。

    皇太子看過奏章之後,並沒有太在意,他不喜歡週固這個兒子,同樣也不喜歡印度,在他眼裡,美洲要重要的多。

    美洲的問題卻讓他一直頭痛不已,治安戰越打越激烈,槍支越沒收越多,反抗越鎮壓越強。

    海戰也不讓人省心,地中海方向的海軍調動已經完成,兩百多艘中國主力艦對抗一百來艘英法艦隊,多次爆發激戰,可結果讓人很不滿。接連三次雙方加起來超過百艘主力艦的大型海戰,竟然沒有擊沉一艘英國鐵甲艦,當然也沒有損失一艘己方鐵甲艦。

    鐵甲艦的防護太硬了,硬到超過這個時代火砲的能力,雙方都擁有復合型裝甲,鋼製線膛重砲,英國人為了追求大口徑,甚至還主力砲還是前膛砲,口徑高達402毫米。這樣口徑的巨砲,理論上都達到了二戰水平,可為什麼還是擊穿不了防護裝甲呢,原因很簡單,火藥技術發展之後,雙方的火藥基本上都還是黑火藥,諾貝爾發明的炸藥,只能用於民用。火藥棉威力很大,但很不安全。

    不過也正因為是使用黑火藥,當前的冶金技術,才能保證在400毫米的口徑,鋼材還能支撐膛壓,否則這麼大口徑的火砲,恐怕會炸膛。

    歷史上直到一戰時期,海戰中都極少有鐵甲艦被大砲直接擊沉的情況,規模最大的大砲巨艦海戰,英德一戰時期爆發的日德蘭海戰,雙方都沒有戰列艦被擊沉的記錄。只有俄國海軍這樣的奇葩,才在對馬海戰中,基本被日本海軍全殲。可那時候日本海軍使用的火藥,是苦味酸。

    另外制約穿甲能力的,還有砲彈材料問題,使用滲碳鋼或者鋼鐵的情況下,去硬碰同樣材質的,有軟木作為緩衝的多層複合裝甲,無異於鐵鎚砸鐵氈,不是一次兩次能砸碎的。所以海戰中多出現擊傷,很少有擊穿的情況。即便中國海軍裝備了昂貴的鎢合金彈頭,也無法一次性擊穿英軍裝甲,而合金彈頭的價格實在太貴,無法普及使用。所以最大的戰果,也只是擊沉了十幾艘英軍大型巡洋艦。

    不過爆炸彈的普及,對人員的殺傷力巨大。中國先後傷亡了近萬名海軍士兵,英法聯軍犧牲的數量則更多,因為中國每次都能用更多的船,更多的砲跟英法聯軍作戰。

    看到海戰僵持不下的情況,隨著北美和印度戰場分出勝負,護航需求降低,同時英國的主力艦也大都集中到了歐洲,已經不需要擔心英國主力艦會出現在中國海域破交,因此護航只需要巡洋艦就足夠了,大量主力艦繼續往歐洲派遣。

    同時戰爭中又有一批新艦下水,中國海軍實力持續加強,又能往地中海方向派遣更多的戰艦。盟友的海軍也已經完成了編隊,統統派到地中海去。

    半年時間過去後,地中海方向的艦隊規模已經達到了380艘一等鐵甲艦,專門用來爭奪制海權。至於巡洋艦等輔助戰艦,反而較少,都散開到了其他海域,在全世界範圍內絞殺英國的海運。

    英國這樣一個國家,失去海外資源的供應,他們連基本的糧食都無法保證。海軍預計,更可能是封鎖戰術最後逼迫英國投降,而不是從正面直接摧毀英國艦隊。

    這時皇太子無法接受的,所以一場煩惱,嘗試各種辦法尋找突破口。

    在這種情況下,他對印度就更不關心了,所幸將這個不喜歡的兒子,扔到印度,他愛幹嘛幹嘛。

    中國在海洋上絞殺英國運輸船,英國人當然也在做同樣的事情,這種事情,其實拿破崙戰爭期間英國人就做過了,當時英法兩國主力艦的決戰一直沒有發生,特拉法爾加海戰,其實算不上什麼決戰,只不過是一場遭遇戰,英國人贏了,也沒有掌握制海權,法國海軍還是在全世界的大洋上絞殺英國運輸船,英國也在全世界範圍內打擊法國運輸船。

    海軍計劃更改作戰計劃,他們認為從地中海方向突破已經很難短期完成。因為英國海軍控制了馬耳他和西西里島,同時背靠意大利、法國的港口,補給能力極強、受傷戰艦能夠快速修復。意大利、法國和西班牙,以及跟英國同盟了兩百年的葡萄牙,海陸方面,英國海軍都佔據地利,從正面強行突破難度很大。

    海軍認為西非是一個軟肋,海軍輔助艦隊和南非王國海軍聯合作戰,已經在西非取得了一些戰果。非洲公司組織的剛果和尼日爾軍隊,在地面上進展同樣快速,海陸配合,已經將英國勢力從幾內亞灣完全驅逐出去。

    目前英國在西非的據點,基本上只剩下一個幾內亞比紹。如果能從地中海抽到三十艘主力艦,開往西非地區,足以拔出英軍最後的據點。非洲公司的陸軍,也已經在尼日爾河上游向法國殖民地發動了猛攻,海陸配合一旦拿下塞內加爾,從這裡出發,燃燒石油的中國海軍艦隊,有能力直接從佛得角開往英國本土。

    佔領西非之後,還能切斷南美地區向英國的物資輸送,失去印度之後,巴西的棉花至關重要,失去巴西的棉花供應,就不是紡織工業破產的問題,連軍用棉紗都會成為稀缺資源。

    海軍還計劃另一個大計劃,那就是切斷北美跟英國的直接聯繫。

    英國海軍一邊在跟中國爭霸地中海,一邊還維持著北美航線,始終有強大分艦隊在提供護航,讓中國的破交艦隊對英國北美航線的運輸一直無法切斷。

    英國人保持北美航線一個最大的地利就是,英國本土距離紐芬蘭島的距離實在太近,幾乎可以說是北美大陸距離歐洲最近的距離。這樣就保證了美國的物資沿海北上,最後在哈利法克斯、紐芬蘭等地接受英國海軍護航,然後安全的度過大西洋,將美國生產的寶貴的糧食、武器裝備甚至粗鋼等原料源源不斷的輸送到英國。

    因此水師的計劃是,直接攻占這些英國港口,否則根本不可能切斷英國航運。儘管中國海軍艦隊數量更多,但灑在大西洋這樣廣大的海域,根本就看不到。後世每時每刻航行在世界海洋上的遠洋巨輪數量高達十萬艘,可大海上走一圈還是茫茫一片。中國就幾百艘巡洋艦而已,可以封鎖一個港口,封鎖一條河流,但不可能封鎖一片大洋。

    既然英國商船和艦隊一進入茫茫大海就很難抓到,那麼就直接在他們停靠的港口下手,攻占他們的港口,讓他們無處停靠,問題也就解決了。

    但這個方案,皇太子還是不太滿意,他盯著的是英國海軍,要摧毀的是英國基於強大海軍建立的上海霸權。沒有了海軍,就英國那幾座孤島,皇太子根本不放在眼裡。

    於是水師只能繼續修改計劃,可是從地中海突破,直接摧毀英國艦隊,困難太大。

    英國占領的馬耳他猶如一根毒刺,一邊是被英國和意大利奪走的西西里島,另一邊是非洲之角突尼斯,中間是一道突尼斯海峽。英國海軍集中部署在這裡,只要中國海軍無法在海戰中直接摧毀英國海軍,就必須撤退。
mk2258 發表於 2018-7-29 12:01
第六百八十節北非戰役







    ﹄新八一中文網—﹃值得收藏的網絡小說閱讀網

    即便擊退了英國海軍,闖入了西地中海,那也沒有意義,中國海軍在四周得不到一座港口補給,恢復元氣的英國海軍一旦再次出現在突尼斯海峽,反而把中國海軍堵在了西地中海。

    可之前的海戰都證明,即便從清晨開始交戰,用過用兩倍的軍艦數量跟英軍進行海戰,一整天時間,都無法擊沉英國主力艦。這跟三十多年前的地中海大海戰截然相反,當時是誰都有摧毀對方的能力,爆炸彈威力巨大,雙方的木船遇到大砲都是摧毀性效果,結果把雙方都打怕了,加上認定去攻擊對方的陸地砲台損失更大,也無力登陸作戰。結果紛紛選擇了防守。

    這次是誰都消滅不了誰,甚至不如當初,如果當初咬牙跟英國人互相毀滅,反而能摧毀英國海軍。

    不同的是,現在的皇太子比當年的皇帝更堅決,當年的皇帝會考慮巨大的損失,會考慮巨大的傷亡是否值得。現在皇太子不考慮後果,只要消滅英國海軍,哪怕付出巨大的損失。哪怕付出整個海軍老兵全部消耗殆盡也在所不惜,但卻沒有了消滅對方的手段。

    要消滅英國海軍主力,最便捷的方式還是直接從地中海突破,這叫攻其必救,只要中國艦隊選擇從這裡突破,英國也只能選擇在這個方向攔截,因為英國不敢放棄這裡,不敢讓中國突破地中海。

    相比從外圍一步步削弱英國,從戰略上全面削弱英國的補給能力,需要的時間太長。

    皇太子的態度,讓水師十分為難,從地中海突破,確實是最便捷的。

    不過也不是沒有辦法,經過反复討論,推演,水師還是認為,直接從海面上突破,不具有可操作性,除非技術突然爆發,誕生出能夠對鐵甲艦造成摧毀性破壞的火砲,否則就不可能在英國基地附近,將英國海軍殲滅,只要短期內無法殲滅海軍,就只能撤退。這是鐵甲艦的一大劣勢,因為不像風帆戰艦那樣,鐵甲艦對後勤補給的依賴,是工業時代的。作戰一天之後,砲彈,燃料都需要補給,而敵人的海軍只是受創的話,下次回來後,依然要再跟對方消耗。

    無法直接摧毀敵人艦隊本身,水師認為,不如先削弱對方的持續戰鬥能力,也就是從英國人的基地入手。英軍前沿基地是馬耳他,就好像中國一直將克里特島當基地一樣,這個基地的缺點是規模小,不具備支撐大艦隊的能力。英國艦隊在這裡停泊沒問題,基本的維修能力也有,但如果遭到重創,就只能到更完備的基地去進行維修。英國有利的是,他們佔領了西西里島,西西里島有一定的人口數量,歐洲公司在這裡建造了相對較好的造船工廠。

    但如果大艦隊全面受創,西西里島的維修能力就不夠了,但附近的意大利顯然能提供幫助,在退一步,法國距離也不遠。因此即便中國艦隊將整隻英國艦隊都重傷,他們也有能力在附近快速進行維修。法國、意大利,尤其是法國完備的工業體系,是英國海軍在西地中海最大的後盾。

    而要重創整隻英國艦隊,中國艦隊不可能沒有損傷,要完全恢復戰鬥力,就沒有英國那麼好的優勢了,首先必須回撤到克里特島,克里特島的維修能力絕不可能支撐整隻艦隊,因此希臘就顯得重要了。但希臘的工業實力跟法國相差巨大,所以整隻艦隊規模的損傷,還得回撤到黑海沿岸,利用黑海沿岸發達的航運能力進行維護。

    現在鐵甲艦這種複雜的工業機器戰爭,對工業體系的依賴讓雙方都無法遠離基地作戰,歷史上,日俄海戰,俄國敗的那麼慘的重要原因,就是他們缺乏遍布世界的海軍基地,跨越半個世界來到日本後,不但人是十分疲憊的,艦船的狀態其實也不是很好,這時候遭遇了以逸待勞,準備充足的日本海軍,才導致了那麼慘的敗局。

    現在在地中海的比拼中,中國的基本力量雖然不差,黑海沿岸依托繁盛貿易發展起來的航運體系,絕對不比法國、意大利差,但距離太遠。而英國人控制的前沿基地,馬耳他、西西里島就在法國和意大利邊上,英國人佔了絕對的地利。除非希臘的造船工業,能跟意大利和法國之和相比。

    在這個劣勢無法改變之前,水師認為,以目前的兵力優勢,並不具備正面突破西地中海的可能,那麼就退而求其次,先削弱英國的優勢。

    水師參謀部提交了新的方案,這次以謀求打擊英軍基地,而不是消滅英國海軍。之前,中國艦隊之所以連續三次,都在海戰佔據一定優勢的情況下,無功而返,就是因為距離,無論從克里特島出發,還是從希臘出發,距離馬耳他的距離都比意大利要遠很多。

    海軍決定一步步縮短這個打擊距離,讓海戰之後的水師艦隊和士兵可以就近停靠,休整之後繼續作戰。

    正面攻占馬耳他、西西里島這樣的海島,難度太大。必須完全依靠水師的力量,目前看來不現實。

    可是地中海是一個歐亞非大陸圍起來的封閉海域,在歐洲無法找到突破口,可是非洲可以。英國人奪取了西西里島之後,就輕易封閉了墨西拿海峽,現在中國要到西地中海,就必須通過突尼斯海峽,而馬耳他就卡在突尼斯海峽的入口。

    馬耳他不容易攻占,可是突尼斯就容易多了。從非洲沿海一路打過去,海陸夾擊,水師認為還是有這個能力的。

    突尼斯曾經被法國和埃及阿里王朝激烈競爭,實力強勁的法國最終勝利,當年跟中國結盟期間,法國將突尼斯作為一個對抗英國西地中海海權的戰略支點,在這裡投入了大量的資源,儘管不可能在突尼斯發展出龐大的工業體系,但港口設施,船廠還是比較完備的。

    一旦佔領這裡,中國水師不但可以取得一個就近的補給基地,而且縮短了對英國海軍的打擊距離,持續性作戰能力加強。而且突尼斯的地理位置,直面西地中海,相當於突入了英國勢力的腹地,已經位於馬耳他的後方。

    英國人繼續維持馬耳他的軍事存在,反而陷入局部的劣勢。因此英國絕不會接受這裡被中國攻占,會全力援助突尼斯,突尼斯是法國殖民地,法國人肯定會嚴防死守這裡。這注定是一場海陸惡戰,而中國在這個方向的陸地兵力有限。

    由於現實條件限制,加上沒有必要性,中國一直沒有進行總動員,只在美洲領土和西北邊疆進行了局部動員,缺乏進攻突尼斯的陸地兵力,加上路途遙遠,即便有兵力,也很難短期內運輸到這裡。

    不過印度戰場卻基本上結束了戰鬥,治安戰不需要太多兵力,加上皇太孫周固組建了一大批印度偽軍,從正面戰場上鏖戰了半年的五百萬非洲公司軍隊完全可以抽調出來作戰。

    利用印度軍隊作戰,有許多便利條件,一來這是公司武裝,動用這些力量,在國內不會引起太大的輿論關注,二來一個極為有利的條件是,當年烏拉爾國王周淳為了將阿薩姆跟烏拉爾相連,想盡辦法促成了印歐大鐵路的修通,這條鐵路的路徑,是從印度通往波斯,跟滿清帝國的鐵路聯繫起來。

    滿清帝國的領土,從中亞到波斯,再到兩河流域,在地中海還有一個狹窄的出海口。希臘國王為了加強跟滿清的聯繫,又支持修建了通往地中海港口伊斯肯德倫的鐵路,這意味著從印度調兵,可以直接到達地中海。

    甚至更進一步,埃及本國也是有鐵路的,在跟法國爭奪突尼斯失敗之後,為了加強在昔蘭尼加的控制力,埃及後來修建了從埃及通往昔蘭尼加和的黎波里的沿海鐵路。另外,埃及國土是跟滿清帝國接壤的,滿清的兩河流域,跟埃及統治的敘利亞省接壤。兩河流域作為滿清帝國最發達的地區,有鐵路,敘利亞同樣有鐵路,儘管因為鐵路公司的不同,鐵路標準和技術的不同,兩國的鐵路網並沒有連通,可是轉車並不是一個困難的事情。

    唯一麻煩的是,在敘利亞投資鐵路的,是在這一地區投資規模最大的法國,敘利亞的鐵路是法國人在經營的。而現在法國跟中國是交戰國,他們不可能老老實實將鐵路交給中國控制。

    中國暫時無力對埃及統治的敘利亞省進行控制,加上如果要通過埃及國土,從陸路攻擊突尼斯,都需要埃及的配合。所以這個方案的關鍵,是拉攏埃及參戰。

    中國對埃及的影響力是巨大的,並不是直接影響,而是通過歐洲公司施加的影響。控制了蘇伊士運河的歐洲公司,相當於控制著南非金礦的非洲公司對南非王國的影響一樣,基本上控制著埃及的財源。

    拉攏埃及也不難,施加壓力並給與利益,不難讓埃及就範。突尼斯不能全部給埃及,中國可以只要求建立基地,將突尼斯國土併入埃及。同時法國資本在敘利亞等地的投資,也並非是埃及人心甘情願的,只是他們無力反抗而已,許諾他們可以沒收這些法國資產,相信埃及會十分積極的立刻查封、接管法資鐵路。

    水師將計劃的方方面面的考慮周全了,如果皇太子還不能滿意,水師參謀部決定,只能引咎辭職,讓皇太子另請高明去。

    慶幸,這一次難伺候的皇太子統一了。

    這次世界大戰的另一個戰場,北非戰場就此拉開了序幕!
mk2258 發表於 2018-7-29 12:01
第六百八十一節謹慎的埃及







    ﹄新八一中文網—﹃值得收藏的網絡小說閱讀網

    埃及的權位,已經傳到了第五代君主伊斯梅爾手裡,在阿里時代,埃及就已經走上了輝煌的頂峰,不但統治者包括阿拉柏半島在內的廣大阿拉柏地區,而且從奧斯曼帝國手裡搶走了哈里發的頭銜,致力於重建阿拉柏帝國的輝煌。

    但在阿里之後就持續下滑,阿里時代打造的官辦工業體系,通過榨取農民維持工業生產,在阿里時代後期基本上就破產了。在其他工業國,主要是歐洲工業國商品的衝擊之下,埃及根本不可能誕生出本國的工業。官辦工業的低效率,連本國人都不樂意使用官辦產品。到了第二代君主,基本上就關閉了這裡官辦工廠,只留下了兵工廠、造船廠等少數戰略工業,棉紡織廠、被服廠之類的工廠,不是關閉,就是變賣。

    中國雖然控制著蘇伊士運河,可事實上在埃及的投資並不多,商品輸入也不多,因為這裡距離歐洲實在是太近了,法國為什麼在敘利亞能形成資本優勢,就是因為法國距離這裡只隔著一個地中海,而從中國到埃及,要經過比地中海更大的南海,接著是印度洋,然後是紅海,如此漫長的海運距離,導致中國商品在這裡不佔優勢。

    因此官辦工業破產之後,埃及的工業一致很難發展起來,除了少量紡紗廠之類的初級加工業之外,埃及基本上是一個農業國家,以出口尼羅河三角洲的農產品維持。

    幸好中國管理的蘇伊士運河效益日益提高,每年能帶來上千萬英鎊利潤,根據協議,埃及政府可以分得五百萬英鎊。這是一個非常可觀的數字,對於埃及這種農業國來說,基本上是他收入的一半以上。

    管理運河的歐洲公司,在埃及也就享有了特殊地位。

    但埃及依然無法擺脫歐洲的滲透和影響,法國投資敘利亞等中東沿海地區,英國直接投資埃及本土,法國壟斷蘇伊士運河以東的鐵路,英國則壟斷了蘇伊士運河以西的鐵路,英國還從埃及滲透到了非洲內陸,在蘇丹地區開發礦產,壟斷了幾座銅礦;法國則在敘利亞開發鉀鹽。

    由於英法的滲透,以及埃及儘管依靠歐洲公司,但其實對蘇伊士運河也是虎視眈眈,做夢都想收回來,因此他們其實也有意促成歐洲勢力在埃及跟中國勢力相互平衡。

    結果到了第五代埃及統治者手裡,他的思想十分西化,十分親近歐洲,公開宣稱“我的國家不會再在非洲長存,我們已經是歐洲的一部分。我們得放棄以前的做法,並採納適應社會狀況的新制度。”

    之所以親歐洲,一方面是伊斯梅爾家族本身就是阿爾巴尼亞人,是無可爭議的歐洲人,另一方面他是在巴黎接受的系統教育,所以對法國大革命那些觀念是相當崇尚的,法國一場大革命,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的思想衝擊,影響力遠超他們的國力,別說埃及了,就是中國,也有大批受到大革命精神感染的精英,這還是在中國國力強勢的情況下,埃及國力的虛弱,讓埃及人不可能有什麼文化自信。

    所以伊斯梅爾上台之後,做了大量改革,改造了關稅、郵政制度,鼓勵商業,建立製糖工業。大規模興建公共工程,在首都開羅西端模仿巴黎建造一座城市,改良亞歷山大港,大肆興建鐵路工程,埃及和蘇丹從原本沒有一條鐵路的狀態,發展成非洲鐵路最密集的地區。

    以一個農業國進行如此規模的建設,是十分吃力的,靠埃及的財政根本無法支撐,所以埃及的外債規模很大,外資規模也很大。可以說這些建設,就是建立在高負債和外資的基礎上的。

    外資是一個好東西,但如果作為本國資本的補充,是很好的,可以帶來新技術,新的管理方式和思想,可如果外資成為統治級資本,那就大大不利了,會造成大量利潤外流,本國淪為殖民地經濟,持續失血。小國自不用說,連俄國這樣的大國,在19世紀末期,在大量外部投資下,經濟飛速發展,可經濟危機爆發後,外資大量抽離,導致俄國爆發了革命。

    伊斯梅爾現在已經執政了十年之久,他所能進行的改革基本都進行了,甚至建立了埃及議會。

    可距離他理想的狀態,相距甚遠,不同的文化和歷史背景,導致了各種問題。大量的外債和外資,已經嚴重壓制了埃及本國資本的積累。

    但想要改變,已經為時已晚,因為伊斯梅爾發現,埃及根本無力抵抗。欠了英法和中國三億多英鎊債務,歐洲公司的債務有運河收入擔保,英法的債務,卻只能不斷的將礦產等資源抵押出去,甚至連海關現在都被英法和歐洲公司控制。

    由於已經無法從運河收入中直接得到財政收入,所得都被用來償還債務,關稅也基本上被三國拿走,這讓伊斯梅爾即排斥歐洲公司,又排斥英法,經濟困難,加上數代君主的現代化改革,埃及新生的民族主義者排外情緒高漲。

    要求收回運河,收回海關,收回鐵路,收回礦產。這時候伊斯梅爾反而害怕了,收回這些東西他也想啊,可真這麼乾了,估計埃及就完蛋了。落後國家的尷尬就在於此,不發展,死路一條,發展了,矛盾激化。除非咬牙一口氣沖上先進國家陣營,一個停頓,就是萬劫不復。要么是因為發展,點燃了矛盾,社會崩潰,陷入長期的暴動和混亂之中,非洲大多數國家和阿拉柏國家後來就落入這樣的困境。要么是停頓之後,再也積攢不起力量,陷入了長期停滯之中,阿根廷、菲律賓等南美和東南亞國家就是這樣,長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不上不下。

    由於伊斯梅爾不敢跟世界三大列強同時叫板,反倒是讓他改革中培養出來的民族精英,開始對他不滿,將埃及的貧弱歸因於伊斯梅爾的軟弱上來。

    大革命的思想是一把雙刃劍,激發出來的強烈的民族主義,是改革的動力,同時過於強烈的民族情緒和愛國情緒,卻失去了理性,傷人傷己。

    伊斯梅爾這幾年只能不斷的壓制民族運動,對民族主義情緒開始憂慮不已,同時採取加強宗教信仰的方式,希望通過共同的回教精神,團結所有民族。

    這種情況,直到德法開戰之後,終於得到了改觀。就好比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中國民族工業得到了一個巨大的發展機會一樣,德法戰爭爆發之後,英法商品無力繼續傾銷埃及市場,英法資本也無力繼續入侵埃及,甚至開始從埃及撤退,廉價變賣了大量資產。

    於是一直苟延殘喘的埃及紡織工業得到了喘息之機,不但完全獨占了一個過去被英法壟斷,開闢出來的市場,甚至由於英法陷入戰爭之中,埃及產品都可以出口歐洲。諸如基於埃及棉花的紡紗、紡織工業,加工埃及小麥的麵粉加工業,開始蓬勃發展。

    這其實也不僅僅是埃及獨有的機會,沒有參戰的國家,都能享用這個歐洲資本和商品退出,留下的市場空間。只是埃及近水樓台,加上有一定基礎,發展的格外快速。戰爭打了一年,埃及迅速成為世界上排名靠前的機器進口大國。

    經濟迅速發展,財政也大大改善,加上英法陷入戰爭,英鎊和法郎大幅度貶值,以英鎊和法郎計價的債務,大大的縮水,英鎊暫時還算穩定,可法郎因為已經進入了印鈔注水階段,在國際市場上,法郎紙幣大幅度貶值,埃及利用改善的財政,收購這些廉價法郎,償還了大量外債。

    按照這種速度,埃及財政顧問認為,埃及有可能在兩年內償清法國債務,三年內償清英國債務。

    可英法兩國依然掌握著埃及帝國境內大量的固定資產,鐵路、礦山,甚至港口,這些固定資產可不會縮水,在經費緊張的情況下,英法是願意變賣這些資產的,但問題是埃及買不起。

    唯一能提供財政支持的是歐洲公司,但中國也參戰了,幫主埃及收購這些英法資產,相當於為英法募集戰爭經費,歐洲公司這種有立場的大公司,是不敢這麼做的,儘管沒有任何法律限制,可他們是聚光燈下的特殊公司,引起輿論攻擊的損失,遠超給埃及放貸的收益。

    因此主要鐵路和礦產依然掌握在英法手裡。

    終於在皇太子批准水師制定的海陸推進方案之後,歐洲公司給埃及提出了這樣的建議,對英法宣戰,然後凍結甚至強行沒收英法資產。

    老實說,埃及很心動,但伊斯梅爾卻沒有馬上答應。

    阿里家族的人都十分謹慎,這也是為什麼阿里家族能夠崛起,而奧斯曼帝國卻衰落了,因為阿里十分善於對列強妥協。阿里如此,能說出埃及是歐洲國家的伊斯梅爾,同樣如此。

    如果能通過宣戰,沒收英法資產自然好,可大國戰爭這是獅子的遊戲,伊斯梅爾清楚,埃及雖然借助機緣,國土龐大,人口眾多,但卻只是一頭虛弱的肥羊。獅子打架的獵場上,他們躲得越遠越好。

    奧斯曼帝國就是前車之鑑!
mk2258 發表於 2018-7-29 12:01
第六百八十二節狐狸的貪婪







    ﹄新八一中文網—﹃值得收藏的網絡小說閱讀網

    聰明人都看的明白,奧斯曼帝國之所以快速衰落,根本原因當然是各種制度都趕不上時代所致,但如此快速,直接原因卻是一次一次捲入不該捲入的大國戰爭。

    每一次戰敗,奧斯曼帝國身上的肉都要被刮走一大塊,即便勝利了,都可能損失慘重。

    上次奧斯曼帝國受到普魯士、奧地利蠱惑,三國跟俄國進行了一場長達數年的戰爭,奧斯曼軍隊在毛奇的統帥下,打的有聲有色。俄國也在三國聯合打擊下,瀕臨崩潰。

    可是當各國都精疲力盡,女沙皇竊取了俄國政權,非但沒有退出戰爭,反而藉助中國的支持,向普魯士、奧地利都割讓了大片領土,但卻不肯對奧斯曼帝國讓步。

    而奧斯曼帝國跟普魯士、奧地利之間的攻守同盟,得到的只是對方一句無力繼續戰爭的回答,在取得勝利成果的前夕,被貪婪狡詐的獅子踢出了獅群。

    之後奧斯曼帝國,主力被俄軍圍困在黑海,狡詐的中國皇子統治的希臘,趁機奪取了保加利亞和馬其頓。奧斯曼帝國非但沒從這場付出巨大損失,並且表現出了最佳戰鬥能力的情況下,再次被人割走了一塊肉。

    奧斯曼的例子就在眼前,埃及完全不相信大國的保證和承諾,作為弱者,隨時都有可能被出賣,獅子的信用,獅子的良知,都只會給同為獅子的伙伴展現,綿羊在他們眼裡,只能是食物。

    埃及可以輕易向英法宣戰,然後宣布凍結英法資產,這都是合乎國際公法的,但能否真的得到這些資產,那就得看戰爭的結果了。如果英法勝利了,埃及會被慘無人道的報復,即便英法失敗了,他們要重新拿回這些資產,埃及給還是不給,不給英法萬一找機會尋仇,中國人到時候是保護埃及呢,還是藉機從埃及身上割肉?所以即便勝利了,埃及可能最後還是要被迫將這些資產歸還英法,那時候伊斯梅爾會被民族主義者撕成碎片。

    埃及參戰,怎麼看都是百害而無一利。

    伊斯梅爾可不是奧斯曼君主,他跟他的祖先一樣是一隻狡猾的狐狸,更願意在列強忙於戰爭的時候,悄聲發大財。能買下英法資產,這是最保險的做法。

    所以伊斯梅爾表示,埃及希望中立的態度。

    但是很可惜,中國人雖然較為好說話,但那也只是在沒有必要的情況,相對脾氣較好。

    可牽扯到自己厲害的時候,中國政府的外交官或許還容易通融,可歐洲公司這種噬骨吸髓的軍事商業聯合體可不會客氣。

    歐洲公司代表直接告訴伊斯梅爾,如果埃及一定要保持中立的話,那麼希望埃及能夠開放國土,不要對中國軍隊的進入做出不友好的舉動。

    有一個比利時事件!

    伊斯梅爾馬上反應過來,中國人打算取道埃及進攻歐洲勢力了。

    他很快判斷出,中國人要對北非動手。

    很顯然在海路無法突破的情況下,中國人打算從陸地動手了,那麼埃及就是必經之地,就像比利時的位置一樣。現在比利時被德國占領,戰後會不會恢復比利時的獨立,誰都不敢保證。

    伊斯梅爾只能感嘆倒霉,他承認自己是一隻綿羊,也安守本分,不願意捲入獅子爭奪獵場的活動,可現在他發現,獅子爭奪的獵場,正好是他這只綿羊的草場,他能怎麼辦,只能選擇跟大獅子合作或者小獅子合作了。

    這又是小國的悲哀,沒有選擇的權力!

    相比英法,中國這頭雄獅顯然更強壯,埃及只能選擇跟中國合作。

    希望中國這頭雄獅吃飽之後能給埃及留下一些碎屑,或者至少是不會吃掉了小獅子後,又把順從的小綿羊吃掉。

    為了避免幫了中國又被中國拋棄的命運,伊斯梅爾需要看到誠意。

    他提出了一個要求。

    皇太子收到這個要求之後,非常的不滿。

    “他怎麼敢要運河,難道他不知道這運河是我們修的嗎?難道他不知道這運河對我們有多重要嗎?”

    伊斯梅爾提出的要求,正是蘇伊士運河!

    埃及可以對英法宣戰,可以沒收英法資產,讓中國軍隊通過鐵路進入北非。但他希望歐洲公司能將運河歸還埃及,當然,伊斯梅爾用的詞彙是贖回。他願意付錢,以運河三十年收益為標準,一次性支付給中國。

    “無非是趁火打劫而已。”

    李章銅感嘆道。

    他其實根本就沒有仔細琢磨伊斯梅爾的心思。

    伊斯梅爾很清楚,要運河會引起中國的不快,但這不重要,國家之間的關係,從來不會因為個人情緒而改變。

    如果中國連運河都肯交給埃及,說明他們很有合作的誠意。另外,一旦埃及收回運河,就不用更怕戰後英法的報復了。到時候運河掌握在埃及手裡,埃及將對地中海和印度洋產生巨大的影響力。

    到時候中國不高興,但為了運河通行權,能夠容忍埃及,而英法卻會為了讓埃及阻擋中國,不但不會報復埃及,反過來還要全力支持埃及控制運河,因為運河控制在埃及手裡,對英法沒有威脅,被中國控制,對英法太過危險。

    收回運河,又會大大滿足民族勢力的情緒,對穩定他的統治也有幫助,這是一個一舉三得的計劃。

    “歐洲公司什麼態度?”

    相比埃及,皇太子更關心歐洲公司的態度。

    這些超級大公司,儘管還受到國家的控制,但已經不是任政府拿捏的普通商業公司了,他們是特殊的政治、軍事、經濟聯合體,他們不跟政府合作,他們自己當然會有損失,可政府要動他們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另外這些海外公司,在國內都有盤根錯節的政治勢力支持,他們的影響力巨大,不是輕易可以逼迫的。因此每一次為了讓非洲公司打仗,都會給非洲公司許諾大量的利益,克里米亞戰爭後中國武裝調停,他們得到了孟加拉,上次世界大戰,他們得到了恒河北部平原,這次戰爭,他們得到了大半個印度。

    皇太子很清楚,如果不給他們許諾,這些公司完全可以不配合朝廷。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mk2258

LV:9 元老

追蹤
  • 1120

    主題

  • 100531

    回文

  • 46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