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民國】大國崛起之東方日不落 作者:狂人阿Q(連載中)

 
mk2258 2018-2-24 20:39:01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706 50322
mk2258 發表於 2018-6-28 21:14
第六百三十三节 列强跑马圈地





    西班牙丟失了南美殖民地之後,非常惱怒,斷絕了跟墨西哥的外交關係,但卻無法改變殖民地丟失的結局。

    於是他們加強了對其他殖民地的控制,從摩洛哥到西撒哈拉,以及一些西班牙在大西洋上的海島,都部署了軍隊,並宣布對摩洛哥和撒哈拉的統治權。

    西班牙搶先跑馬圈地,法國緊隨其後,法國人探險家已經完成了從阿爾及爾到塞內加爾的內陸沙漠探險,又資助了幾次對北非內陸的探險,宣布從阿爾及爾到塞內加爾一帶屬於法蘭西領土,同時首次繪製了撒哈拉沙漠全圖,並宣稱撒哈拉沙漠為法國領土。

    英國宣稱從塞內加爾河和尼日爾河往西直到大海,從貝寧灣的拉各斯到塞內加爾河一帶屬於大英帝國領土。

    儘管明確的邊界尚未劃分,各國之間都有爭議。中國聲稱尼日爾河流域屬於非洲公司領土,跟英國的宣稱有爭議,因為尼日爾河西岸地區,中國也建立了不少基地。在深入內陸的撒哈拉沙漠邊緣,也有非洲公司的據點,跟法國有爭議。法國在塞內加爾河西岸也有一些殖民據點,跟英國有爭議,法國在摩洛哥和西撒哈拉沙漠地區跟西班牙有爭議。法國在的黎波里跟埃及有爭議。

    列強在非洲跑馬圈地,德國完全插不上手,但是他們在南美率先展開了行動。德國探險家,從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出發,沿著亞馬遜河上游支流,深入亞馬遜叢林,第一次完整的繪製了亞馬遜雨林水系圖,然後聲稱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南方邊界為亞馬遜河幹流。這引起了巴西的抗議,巴西認為他們更早探索了亞馬遜河,並且在亞馬遜河以北建立了瑪瑙斯等城市。

    可是儘管有瑪瑙斯、貝倫等16、17世紀就建立的古老城鎮,可亞馬遜河流域大部分地區,尚處於原始狀態,即便到了21世紀,這裡依然與世隔絕,更何況此時呢。利奧波德一世聲稱除了個別巴西城市地區之外,都是無主土地,阿茲特克帝國將擁有開發權,並且迅速派遣探險隊在個條河流建立了數個殖民據點。

    法國不甘示弱,他們早在17世紀的時候,就跟西班牙、葡萄牙爭奪過亞馬遜地區,並且目前依然跟巴西在阿馬帕地區有爭議,立刻宣布,法屬圭亞那領地南部邊界也在亞馬遜河口,但承認巴西城市馬卡帕等地周邊地區歸屬巴西。英國則宣布英屬圭亞那南部邊界,也是亞馬遜河。

    中國美洲公司則宣布,亞馬遜河以南,托坎廷斯河以西的廣大內陸地區都屬於非洲公司所有。巴西對此提出了抗議,認為他們在托坎廷斯河以西,早幾百年前就進行了探索,可同樣的問題是,巴西的地裡構造,讓他們對內陸的開發十分滯後,基本沒什麼控制力。

    巴西感到了恐慌,列強瓜分世界的手已經從無主的非洲,伸向了巴西這樣的獨立國家,而巴西帝國無力對抗。

    各國都加緊了爭奪,不斷往自己宣稱的地區派遣移民,建立定居點,在殖民地的瓜分上,完全沒有規則可言,一個個展示著自己的醜惡嘴臉和貪婪面孔,都為了給自己的民族和國家擴展生存空間,完全無視弱小者們的權益。

    世界如同回到了17世紀歐洲人爭奪殖民地時期的亂象,不過那時候歐洲人爭奪的無非是大航路附近的一個個優良港口,尚未深入內陸,現在爭奪的,卻是一塊塊甚至已經被弱國探索過的土地。

    衝突難以避免,各國都雞賊的沒有親自動手,在非洲他們都鼓勵和收買當地土著部落,去攻擊敵對國家的殖民據點,在亞馬遜地區,同樣收買當地的印第安人部落,去攻擊其他國家的殖民據點。

    有時候也親自上陣,但只有在絕對把握之下,能夠滅口的情況下才會動手。正規軍不宜動用的情況下,僱傭兵的市場激活了。

    最大的僱傭兵來源是非洲和日本,相對來說,反倒是財大氣粗的中國海外公司做這種事較少,因為先發優勢的原因,讓中國海外公司跟其他國家的爭議領土較少。跟法國不過爭執一些撒哈拉沙漠邊緣地帶,跟英國爭議尼日爾河西岸地區,跟巴西的爭議最大,可巴西在這場爭奪中一直比較保守,不敢過於得罪其他強國。

    真正爭奪激烈的是英法德三國。

    法國僱傭撒哈拉沙漠裡的貝都因人攻擊塞內加爾河西岸的英國殖民據點,英國僱傭南非北部的軍閥僱傭兵攻擊法國在撒哈拉沙漠裡的綠洲據點。法國僱傭印第安部落襲擊德國人在亞馬遜河流域的殖民據點,英國僱傭日本武士同樣襲擊德國人的據點。德國則從墨西哥招募印第安人,僱傭亞馬遜土著同時報復英法。

    同時各國互相指責對方,沒有意義的互相爭奪之後,大家都覺得,應該建立一個規則。

    如果是周瑯執政的時候,他一定會站出來呼籲建立這個規則,但皇太子對這些不感興趣,反正暫時沒有強國敢於挑戰中國的權力主張,中國在尼日爾河西岸建立的據點都幾十年了,英國人也只是聲稱,並沒有敢於動這些據點,而且英國在非洲的據點,主要集中在沿海,並沒有在尼日爾河流域擴張。在亞馬遜和巴西高原地區,跟巴西的爭議已經幾十年了,也不至於此時發生戰爭。

    於是在大家發現互相拆台的情況下,誰都無法有效的佔領殖民地,更談不上開發了,可大國之間互不買賬,倒是一個小國站了出來,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發現比利時已經沒有任何可能在大國瓜分世界的過程中佔有一席之地了,於是他希望比利時能夠從大國的瓜分中分一杯羹。

    於是他向英法德和中國等大國提出,召開一次討論非洲和南美問題的國際會議。

    希望盡快確認自己在非洲佔領區的法國第一個響應,跟比利時關係密切的英國緊隨其後表示支持,德國也同意建立通過會議討論,只有中國皇太子在理藩院的勸說之下,不太在意的派出了代表參加。

    於是一場瓜分世界的會議,就這樣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召開了。

    比利時國王希望,各國停止互相爭奪,通過談判,劃分領土,同時希望,在這些無主的土地上,建立一套符合各國利益的規則,保證各國都有權利享有這些無主土地的利益。在帶給這些落後地區文明的同時,也讓給他們帶去文明的國家和個人享受開發的成果。

    所以比利時國王提出,希望亞馬遜河、剛果河和尼日爾河等大河流向所有國家開放,成為國際公共水道,各國都有權利利用這些水道進入非洲和南美內陸,進行和平的貿易和經濟活動。

    但這遭到了中國和巴西的強烈反對。

    中國開發尼日爾河和剛果河已久,在兩條河流上建立了大大小小數百個殖民據點,和超過二十座人口超過萬人的城市,在剛果河上有三座城市人口超過十萬人,尼日爾河上也有一座城市超過十萬人。在最早開發,和一直控制兩河航運的情況下,讓中國非洲公司開放兩條大河給所有國家,這簡直是搶劫。

    巴西則認為亞馬遜河流域,一直就是巴西領土,沒有任何爭議,巴西已經沿河建立了十幾座城鎮,並且經營了數百年的基礎上,各國提出領土主張,完全就是對巴西的領土侵犯,這是無視國際公法的強盜行徑。

    但弱國是無法保護自己利益的,最終中國成功捍衛了自己在尼日爾河和剛果河上無可爭議的權力。也解決了跟英國的糾紛,規定尼日爾河西岸地區,一直延伸到所有支流的分水嶺都屬於非洲公司領土,由於尼日爾河的支流主要就是從西岸流入,東岸、北岸內陸地區大多數是沙漠地帶,很少支流。因此基本上解決的是跟英國的領土爭端。這樣非洲西岸地區,分水嶺以西,所有流入大海的河流流域都歸屬英國,分水嶺以東、以北,所有流入尼日爾河流域的領土,都歸屬中國非洲公司所有。

    法國成功保住了塞內加爾河流域領土,跟英國以岡比亞河為界劃分領土。法國和得到了整個撒哈拉沙漠的統治權,但為了讓列強支持,法國承諾開放撒哈拉沙漠用於國際貿易。

    巴西在大國博弈之下,驚險的保住了他們對亞馬遜河大部分地區的主權。規定跟圭亞那的分界線為圭亞那高原上的圖木庫瑪克山分水嶺,流入亞馬遜河的流域歸屬巴西,流入大西洋的流域歸屬法國,這讓法國成功得到了亞馬遜河北岸沿海一些狹長平原地帶,將領土推進到了亞馬遜河口地帶。

    巴西跟中國的長期領土爭端也得到了解決。在巴西高原上,美洲公司的殖民據點早就深入巴西腹地,跟巴西在巴拉那河上游,烏拉圭河上游地區形成了犬牙交錯的形勢。

    經過多輪談判之後,中國跟巴西達成了協議,雙方在巴西高原上的領地,以巴拉那河為界,美洲公司放棄巴拉那河以東和東岸支流上建立的所有殖民據點,甚至有些上千人的城鎮也交給巴西。巴西則放棄對巴拉那河以西地區的主權宣稱,將戈亞斯等建立了上百年的古老城鎮讓給美洲公司。

    雙方在亞馬遜河流域的爭端,則依然按照分水嶺原則,巴西高原上凡是流入亞馬遜河的分水嶺一側領土歸巴西,流入巴拉那河、巴拉圭河分水嶺一側領土歸美洲公司所有,其實廣袤的熱帶雨林地區,其實誰都無力開發。而在烏拉圭河流域,中國同樣做出了讓步。儘管美洲公司沿著烏拉圭河建立了大量據點,但是將圭亞那高原分水嶺以東都讓給了巴西。

    中國之所以對巴西做出瞭如此巨大的讓步,主要是但礙於巴西境內生活著大量華人移民,同時跟巴西經濟聯繫十分緊密,因此放棄了大量定居點。

    而巴西為了讓列強放棄瓜分巴西領土,也做出了大量犧牲,首先承諾亞馬遜河為國際河流,亞馬遜河流域為自由貿易園區及非軍事區,各國都有權平等的使用這條河流用於貿易和航運,各國有權向這裡派遣科學考察團隊,建立科學研究站點,但明確主權歸屬巴西,各國需要向巴西政府備案,才能在這裡進行活動,而巴西政府不得以主權為理由拒絕各國進入。

    這其實類似於後世挪威佔據斯瓦爾巴群島的情形,以向所有國家開放的代價,獲得這裡的主權。

    另外在這次會議上,歐洲各國針對德國的態度十分明顯,但德國人依然成功爭取到了大量領土。將亞馬遜支流,內格羅河到普圖馬約河之間的廣袤領土併入了哥倫比亞。普圖馬約河以西則歸印加王國的秘魯和厄瓜多爾兩省。

    至此全世界被列強瓜分完畢,中國當然是最大的贏家,因為中國和中國附屬國占領的陸地面積,已經超過了全世界的一半,中國報紙用“中國半天下”這個形容詞語已經有很多年了。

    瓜分世界的字跡未乾,列強們新一輪競賽就開始了。這次是軍事競賽,而且是海軍競賽為主,由於列強都有了海外領地,就連德國這樣的陸地強國,也因為同一個皇室家族佔領的龐大海外領地,因此在海外擁有了巨大的利益,在日益崛起的海洋利益的推動下,加入了中英之間率先拉開了海軍競賽隊伍。

    轟轟烈烈的海軍競賽,至此全面展開!
mk2258 發表於 2018-6-28 21:14
第六百三十四节 海军军备竞赛





    美國南北戰爭之後,鐵甲艦發展就進入了一個新時代,旋轉砲台鐵甲艦成為了主流。

    中英兩國每年都下水至少八條鐵甲艦,而且一年比一年的噸位更大。

    第一年雙方鐵甲艦都在0到10000噸,第二年就到了12000到15000噸之間,第三年就衝破了20000噸大關。

    可因為這時代的蒸汽機技術限制,在都裝備多級膨脹的蒸汽機的情況下,蒸汽機因受到潤滑油閃點的限制,蒸汽的最高溫度還無法超過200c,馬力很難突破5000馬力,為了保持一定的巡航速度,20000噸就成了一個節點,更大的噸位,就無法保持主力戰艦的速度。

    因此雙方的主力艦基本都保持10000馬力左右,20000噸級別,速度15節左右。

    而且主力艦也發展到了裝甲時代,裝甲厚度達到了大砲口徑也進行了統一,英國選擇4門16英寸口徑的阿姆斯特朗鋼製前裝線膛砲和6門20磅鋼製後膛砲。中國選擇305口徑的鋼製後膛砲,主力艦採用四連裝砲台設計,一艘戰艦安裝十六門巨砲。

    摸索到鐵甲艦的巔峰設計之後,軍備競賽的第一階段才告結束,這五年中,英國製造了42艘各型鐵甲艦,中國製造了60艘各型鐵甲艦。雙方花費的資金都高達5000萬英鎊。

    經過雙方的大規模建造之後,定型後的主力艦一艘造價已經大幅度下降,平均每艘造價可以壓低到80萬英鎊。

    德國人加入軍備競賽的時機很好,正好先驅者已經摸索清楚了蒸汽動力時代的極限,而且德國這幾年的造船工業已經發展起來,克虜伯等工業巨頭已經在造船業完成了佈局,擁有了建造大型鋼製艦船的技術能力。

    於是德國立刻宣布了他們野心勃勃的造艦計劃,宣佈在三年之內,撥款5000萬馬克,相當於2500萬英鎊,用於建造30艘一等鐵甲艦,相當於每年建造10艘。

    而這樣的一等鐵甲艦,英國才只有16艘,中國不過20艘。英國立刻宣布跟進計劃,為大英帝國海軍新增40艘一等鐵甲艦,為了節約開支,之前計劃建造的10艘巡洋艦作廢,經費部用來建造主力艦。

    中國早就放棄了建造巡洋艦等輔助戰艦,這些用來護航的快速戰艦,都交給海外公司維持,規定四家海外公司的艦隊,必須保證20艘萬噸級巡洋艦和40艘萬噸以下的巡洋艦,用來維護航運安,而本土艦隊則集中發展用於爭奪制海權的主力艦。

    英德雙雙宣布造艦計劃之後,中國海軍立刻宣布,同樣用三年時間,建造80艘一等鐵甲艦,同時淘汰一批艦齡還不到十年的鐵甲艦,這些鐵甲艦將半賣半送的給海外公司使用。用來節約海軍的維護成本。

    中國鐵了心要維持兩倍於英國的主力艦數量,這刺激了英國人,英國人這些年一直在海洋上被中國壓制,多次進行對抗的結果都是選擇了退縮,尤其是在中國占領西西里島和在希臘佔領阿爾巴尼亞時候的對峙,英國海軍恥辱的退讓,讓英國民眾已經失去了安感。

    於是英國內閣提議,議會票通過,要將主力艦數量至少維持在跟中國相對等的程度。英國人立刻修改造艦計劃,要求同樣建造80艘一等鐵甲艦,中國則宣布要建造160艘。英國人咬牙追加預算,將三年造艦計劃擴大到了120艘。

    現在已經不是錢的問題,而是生產力的問題,造船業迎來了狂歡,各大造船廠都接到了各國海軍豪邁的訂單,凡是能建造大型船舶的船台上,都擺滿了海軍的軍艦。

    而在生產力的比拼下,英國終於輸了。英國人發現,搜空本國的大型船台,一年也只能有四十艘大型戰艦同時建造,而中國的造船能力,則高達每年九十艘大型船舶。其中中國本土能建造五十艘,北美沿岸的造船能力在十五艘左右,美洲公司在南美有兩座能開建大型軍艦的基地,歐洲公司在黑海沿岸每年能建造十艘大型戰艦,非洲公司擁有建造四艘的能力。還有一些零零散散的大型軍事基地,比如新加坡、蘇伊士、剛果等地,都擁有大型造船廠,以前只負責維修,經過改進設備,短時間內就能擁有造船能力。

    最大型的船台都用來生產軍艦,導致造船價格陡升,大型商船一度停建。

    兩國造船工業開始超速發育,各大船廠拿著海軍的定金,一邊生產軍艦,一邊擴大造船廠規模,提高造船能力。整個世界的造船工業都在擴張。帶動了鋼鐵冶煉,機械加工業跟著擴張。海軍競賽下,世界經濟竟然在增長。

    這種增長當然不是良性的,因為這是各國政府通過高負債,短期內提高了工業市場的結果。

    這種既不是消費型,也不是投資型的經濟增長,不但不可能持久,而且會給各國財政帶來越來越沉重的負擔。

    相對來說,中國的負擔其實更輕,因為中國是一個歐洲人無法想像的超級經濟體,中國人口總量是英國的二十倍,經濟規模是英國的十五倍,承擔一個只有英國兩倍的軍費支出,並不是什麼難以承受的負擔。

    可是對於英國來說,就很難承受了。120艘一等鐵甲艦,而且因為軍備競賽,造船價格暴漲,每艘定價達到了100萬英鎊,總計超過1億英鎊的開支,以及日後需要用來維護這只龐大艦隊的開支,讓英國人知道了什麼叫做勒緊褲腰帶。

    英國都開始無法承受,那些經濟遠不如英國的國家,就顯得更吃力了。德國人在英國追加造船計劃的刺激下,也宣布將本國造艦規模大大提高,三年造艦增加到了60艘,但德國人發現,就是這個規模,德國造船工業也吃不下來,因為才發展了沒幾年的德國造船業,規模跟英國相比實在不是一個級別。

    德國人甚至在波蘭的造船廠裡都塞滿了軍艦,每年最多也只能同時建造12艘鐵甲艦。

    但德國工業不缺技術,也不缺技術工人,擴張能力極強。在海軍訂單的刺激下,克虜伯等巨頭紛紛開建新的造船廠,力爭用三五年時間,將德國的造船能力趕上英國。德國人有計劃的發展造船工業,效率驚人的快。

    但依然比不你現在所看的只有小半章,要看完整版本請百度搜:進去後再搜:大國崛起之東方日不落
mk2258 發表於 2018-6-28 21:14
第六百三十五节 困兽





    英國人還有一個唯一的選擇,那就是通過談判,讓各國約束海軍規模。

    英國開始宣傳,這樣無休無止的軍備競賽,只會拖垮各國的經濟,大家一起完蛋。

    英國強大的話語權加上歐洲國家確實無力支撐軍備競賽,他們積極響應,英國提出要在倫敦進行一場關於海軍軍備限制的談判,通過和平談判的方式,確定各國擁有維護本國海洋安全的軍備,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大家都在恐慌中拼命武裝自己。

    法國、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希臘、俄國等等捲入軍備競賽的國家都願意參加倫敦海軍會議,但這時候中國卻拒絕參加,中國對此沒有任何興致,告訴英國人說,中國會按照自己的利益來建設自己的軍隊,不會接受任何限制。

    對英國來說,軍備競賽是一場無法長期堅持的經濟災難,因為英國儘管已經開徵了大量新稅種,將過去臨時性的個人所得稅、遺產稅都變成了常規稅種,但英國稅收每年也只有一億英鎊,郵局、電報等非稅收收入只有兩千萬英鎊。這筆財政收入,在全世界來說,都相當龐大,僅次於中國,可面對海軍競賽,英國人不可能長期支撐。

    總體來說,英國人的財政玩的相當不錯的,在全世界範圍內,都堪稱一絕。他們能一步步擊敗所有對手,成長為世界霸主,他們的財政制度是居功至偉的。

    歷史上,拿破崙戰爭之後,英國欠下了86000萬英鎊債務,通過戰爭時候的加稅等政策,他們將財政收入提高到了每年7100萬英鎊的水平,除英國之外,歐洲其他國家加起來,都沒有這麼多收入。但之後,英國不是繼續維持高稅收,而是逐步降低稅收,削減債務。1815年,拿破崙戰爭剛剛結束的時候,英國每年光是償還債務利息的支出就高達3458萬英鎊。到了1827年,用了十二年時間,英國將債務償還到只需要支付2900英鎊的水平,在降低債務的同時,還將稅收削減到了5100萬英鎊。

    每年的財政赤字則高達500萬英鎊,到了1841年的時候,每年依然有200萬英鎊赤字,在1841年,英國皮爾首相引入個人所得稅後,基本上就平衡了財政。當然債務依然存在,可財政已經可以支撐,財政是平衡的。

    可這個歷史上,1840年代,英國卻跟中國進行了一場世界大戰,不但戰爭中財政開支龐大,戰後更是為了保住印度和加拿大,賠付了中國十億英鎊賠款。如今已經過去了三十年,英國人高明的財政手段,讓他們好容易重新平衡了財政。卻不想此時又爆發了軍備競賽,短期內英國還能支持,因為英國人實在有錢。

    儘管中國在工業革命中表現不俗,但因為龐大的規模,蒸汽機動力革命,無法讓中國徹底工業化和城市化,但蒸汽動力,讓英國人完成現代化卻綽綽有餘,英國不但完成了工業化和城市化,工業收入遠遠超過農業收入,城市人口也超過了農村人口。而且在經濟上,他已經遠遠甩開了競爭對手們,甚至進化到了後工業時代,半步踏入了金融社會時代。

    英國有相當龐大的富裕人口,不但不需要從事農業活動,甚至擺脫了任何生產行為,只需要投資就能保證良好的生活,這些人被鄙夷的成為食利者,但卻是英國產業升級到全世界頂端的標誌。

    19世紀早期,英國工業化進入收官階段的時候,英國持債人的數量還不足250000人,為英國人口的2%,這相比其他國家就已經很誇張,全世界除了荷蘭都老派商業資本國家,都達不到這個比例。而這2%的人口,擁有的財富是英國國民收入的兩倍還多。之所以出現財富如此聚集的情況,就是因為,英國雖然在戰爭中不斷的支出巨額財政,可這些支出,都以債務的形勢,最後通過政府稅收,富裕了這2%的投資者。

    所以英國政府的每一次欠債,其實都富了本國的投資者。讓這些人越來越富裕,這批投資者的收入占到國民收入的7%左右,可以說投資,已經是英國最大的產業。他們不僅僅是向本國工商業投資,還大量投資德國、美國、瑞典等新興國家,讓這些國家為他們打工。這些後發工業國發展越快,他們的財富增長也就越快。

    當然他們最主要的收入,還是來自英國政府向他們知府的債務利息,政府通過稅收從所有民眾手裡拿到的錢,最後都落入了他們的腰包。到了1822年,來自國債的利息收入大約占到了英國政府全部公共開支的一半,超過了該國非直接消費稅收的2/3。到了1870年,這個比例沒有多大變化,分別為1/3和超過一半。常用必需品都需要徵稅,用以向少數人支付利息。

    當然這種情況,肯定會引起社會強烈的不滿,尤其是在工人運動蓬勃發展的時代,一些批評者大肆抨擊這種財政政策,怒斥整個國家都會毀在“那些向民眾放貸以維持這個罪惡社會體制的人們……包括借貸股票經紀人和儲蓄經紀人……猶太人和所有徵稅者”的手裡。

    儘管遇到代表底層民眾的政治勢力和社會精英的抨擊,可這一套財政政策依然是全世界最先進的,財富集中到了金融家手裡,集中到了猶太人手裡,但財富並沒有消失,只要他們這一套財政制度繼續存在,他們的財富就不是銀行賬本上的數據,而是能夠代表實實在在的財富。

    因此英國人的財富始終存在,而且一直在增加,經濟積累的財富沒有消失,財富沒有消失,必然就可以通過某種方式被政府利用,而造成這些財富積累的政策,正是英國的債務財政政策,所以通過發行債券等方式,從富人手裡將這些財富再次借到政府手裡,英國政府是有這個能力的和方法的。

    可問題是,一年兩年,可以通過借債維持,但軍備競賽似乎看不到頭一樣。

    英國需要藉債來進行軍備競賽,中國卻不需要。相比英國高負債的財政平衡狀態,中國的財政更加良性,由於中國打贏了每一場戰爭,所以他們的軍費支出最後都有人買單,政府本身就沒有太大的財政壓力,而保守的政府官員,卻一直在維持量入為出的財政政策,這讓中國政府幾乎沒有長期外債,有的只有短期的,用來平衡赤字的債務,總量一直低於一億英鎊,相對中國的財政收入,這筆錢節衣縮食一兩年其實就能還清。

    相比英國人幾乎對所有能征稅的項目都徵稅,才能維持一億英鎊的稅收收入,中國的稅率相對更低,但稅收收入超過英國十倍,每年高達兩億兩黃金,折合十一億英鎊。非稅收收入方面,中國每年收入更多,因為中國占據了全世界陸地面積的近一半,這些土地上,擁有龐大的礦產資源,每年通過拍賣礦產開發權,就能收入一千萬兩黃金左右,儘管這些非稅收入的比例,沒有英國那麼高,但總量依然龐大。

    中國以十一億英鎊的財政收入,甚至不需要發行相關債券,從其他地方節約一些,就能維持跟英國的海軍競賽。雖然因為中國還需要維持龐大的陸軍兵役制度,但只要將整體稅率提高到英國的水平,就能讓中國稅收增加到三億兩黃金,折合十五億英鎊,應付軍備競賽綽綽有餘。不過中國不需要這麼高的收入,只稍微增加了十分之一的稅收水平,依然只有英國稅率的三分之二多一些,讓財政收入達到12億英鎊,就足以長期維持軍備競賽了。

    對英國來說,軍備競賽,是藉債之下的孤注一擲,可對中國來說,這只是常態化而已,讓英國如何跟中國競賽?

    所以英國希望通過談判約束各國的海軍軍備水平,英國甚至願意接受本國海軍水平比中國低一些,只要維持在中國的三分之二的水平,就足以保護英國的安全。可中國拒絕談判,讓英國徹底陷入了絕境。

    要打仗,早打比晚打有利,但英國跟中國的海軍戰爭,是少有的在英國占劣勢的情況下的海戰,英國必須採取特別的措施,制定更合理的計劃,才能彌補這些差距。

    英國內閣讓海軍部製定戰術,海軍送上來的戰術,讓內閣都很驚訝,因為在軍艦數量劣勢的情況下,海軍竟然選擇進攻,而不是防守。不是收縮到直布羅陀海峽,將中國海軍阻擋在地中海,而是主動出擊,摧毀中國在地中海的基地。

    之後封鎖達達尼爾、博斯普魯斯海峽,以及蘇伊士運河,這樣就將中國海軍艦隊主力阻擋在了歐洲之外。只需要很少的軍事力量,就能達到封鎖這些狹窄水道的目的,之後地中海重新成為大英帝國海軍的內海。還能讓大英帝國皇家海軍抽調兵力,在全世界對中國實施破交戰,摧毀對方的對外貿易,逼迫中國和談。

    這個主動進攻的計劃,本就已經讓人驚訝,但內閣發現,這還是海軍最保守的計劃,英國海軍是一個進攻精神十分高漲的部隊,他們習慣了進攻進攻再進攻。其中激進的方案,其實是直接尋找中國海軍主力決戰。

    英國海軍瘋狂的認為,他們可以摧毀中國海軍主力,奪取制海權,成為海洋霸主,直接讓中國投降,而不是讓他們接受談判。

    內閣經過討論之後,將這些方案分為保守的A方案,激進的B方案,然後讓海軍進行相應的演習,完善這些方案,最後製定出更詳細的作戰計劃,最後把計劃封存,一旦開戰,就會立刻啟動這些作戰計劃。

    與此同時,中國外洋水師,也有針對英國的作戰方案,這個方案的唯一目的,就是直接摧毀英國海軍,護送陸軍登陸英國本土,一勞永逸的摧毀英國這個唯一敢對抗中國的國家。
mk2258 發表於 2018-6-28 21:14
第六百三十六节 围笼





    英國海軍不斷演習,摸索著在劣勢狀態下擊敗中國的方法,中國水師也在不斷演習,優勢力量在手不需要摸索,只需要整合,因此中國水師的演習,更多的跟盟國和附屬國海軍進行聯合演習,爭取在戰爭爆發後,能迅速在聯合作戰中發揮出戰鬥力。

    相比於海軍的積極奮進,陸軍相對停滯,因為實在不需要那麼多兵力來應付戰爭。中國的規模太大了,光是本土人口就高達六億,這還是緩慢增長的結果,而歐洲人口在1800年的時候只有1.9億人口,如今卻已經膨脹到了3.6億人口,增長比中國快多了,但中國人口依然超過整個歐洲人口。

    這些年的外交操作,讓中國不需要跟整個歐洲對抗,甚至需要對抗的歐洲國家已經越來越少,目前在陸地上,甚至只需要應付法國,這還是法國站在英國一方的情況下,事實上中法關係一直不錯,只不過外交大勢,讓中國開始跟德國走進。德國的陸軍力量,就已經可以力壓法國,中國陸軍甚至不需要動手,就能夠取得陸地勝利,因此保持龐大的陸軍,完全沒有必要。

    所以這些年投入到陸軍的經費一直增加有限,農村地區保持了900萬的後備兵員數量,增加只局限於城市,但城市後備兵員比例更低,只裝備了三百萬城市後備部隊,這樣後備兵員也高達1200萬人,常備軍則保持在一百萬的規模,戰兵依然是十三個軍的編制,總人數三十萬人,作為邊軍,常駐邊境地區;輔兵改稱府兵,同樣成為了常備部隊,駐紮在內地,編制是三十個軍,總兵力六十萬人;另外還有帥營三個軍,總兵力十萬人,衛戍皇帝和皇宮。

    由於後備軍規模擴大,以及這麼多年來的通貨膨脹和收入水平升高,陸師軍費支出有所提高,從過去的一億兩千萬貫錢,增長到了三億貫錢,折合不過一千五百萬兩黃金而已,相比高達三億兩黃金的財政收入,這筆錢並不算多。

    而以前作為附屬地位的水師,經費則不斷攀升,海軍競賽的大背景下,水師經費已經超過了陸師,達到了三千萬兩黃金,折合一億五千多萬英鎊。總的軍費開支,達到了財政開支的14%以上。這當然比歐洲國家,動輒接近財政總開支三分之一的情況,要低的多。但在普及教育的教育經費支出,逐步建立的社會福利體系的福利支出之外,維持一成半的軍費,財政依然有些吃不消。

    所以陸師認為,陸師得不到擴大的原因,就是水師佔了太多經費,對水師越來越不滿。

    世界各國,海陸軍之間似乎都有矛盾,最大的矛盾往往就是爭奪經費和爭奪主導權。

    海洋大國往往是海軍主導,比如英國,大陸國家往往是陸軍主導,中國一直是這樣,可這些年隨著海洋利益的擴大,海軍的話語權不斷提高,引起了陸師的不滿,不滿就會給水師施壓。

    而且每一次戰爭,基本上都是陸師答應的,可海軍軍費不但超過了陸師,而且是陸師的兩倍多,這讓陸師對水師不斷諷刺,把水師稱為白食俸祿的水猴子。社會輿論對越來越高的水師軍費也有所不滿,水師面對的壓力非常大。

    因此他們才通過盟友來分擔壓力,讓南非等附屬國都建立相當規模的海軍,之後跟這些國家的海軍不斷聯合演習,幫助這些國家的海軍盡快形成戰鬥力,以便將來能夠中國水師配合作戰。

    在東亞,跟日朝海軍不斷聯合演習,在印度洋,跟非洲公司的印度艦隊不斷演習,在西非跟南非王國的海軍不斷演習,在美洲,跟美洲公司的海軍進行演習,最大規模的演習,還是在地中海,跟歐洲公司的海軍進行演習,跟希臘王國的海軍進行聯合演習。

    而且還市場大規模調動,將南非王國的海軍通過蘇伊士運河調入地中海演習,由於大型軍艦無法通過蘇伊士運河的問題,歐洲公司甚至被迫在五年前,兩萬噸級鐵甲艦出現之後,對蘇伊士運河進行升級,用了三年時間,才擴寬加深了蘇伊士運河。

    似乎是不約而同,英國海軍將主戰場預設在了地中海,要在開戰之初,就用絕對的優勢兵力摧毀中國在地中海的海軍基地,摧毀西西里島、克里特島和埃及的基地,封鎖蘇伊士運河和土耳其海峽。

    英國海軍不圖謀進入黑海和印度洋作戰,但一定要在地中海掌握制海權,之後會四面出擊,發動破交戰。

    中國水師,則打算在開戰之初,依靠地中海的基地,迅速摧毀英國在地中海的基地,包括動地中海的塞浦路斯和地中海中部的馬耳他,接著集中兵力攻占直布羅陀海峽英軍基地,徹底打開通往大西洋的通道。

    中國在地中海可以依靠的力量,包括埃及、希臘這樣的雖然沒有同盟條約,但事實上有絕對把握爭取到的盟友,也有歐洲公司這個海外公司,並且在英國海軍基地周邊都形成了包圍之勢。

    在塞浦路斯,北方的奧斯曼帝國這些年日益依賴中國的支持維持統治,儘管奧斯曼帝國已經沒什麼像樣的海軍,但驅逐了本國的非回教人口之後,他們的社會矛盾大大下降,蘇丹改革的意願也比較強烈,反而漸漸向現代化國家轉型,出現了工業革命。他的港口設施,在戰爭時期,完全可以為中國所用。

    滿清帝國已經徹底沒落,早在三十年前的世界大戰中,滿清帝國的軍隊就顯現出了腐朽的狀態,當時滿清帝國人口才只有五六千萬人,三十年過去了,純粹農業式的統治,儘管讓滿清的國力越來越衰弱,可人口卻增加了以北,達到了一億人口,而且成功的讓國家成為了一個農耕國家,游牧人口數量下降到了不到一成。但農業社會的統治方式,嚴重影響了工業革命的發展。在這裡想經營工業,得應付官員貪得無厭的敲詐勒索,形成了大量類似鹽商和十三行行商這樣的官商群體,但現代工商業完全沒有機會發展起來。因為稚嫩的工業,需要的是保護,而不是搜刮。在周邊的希臘和中國商品的衝擊下,滿清的工業舉步維艱。

    而且隨著人口達到一億,基本上所有的物資都被消耗了,根本不可能積累起工業資本。人口越來越多,則民眾越來越窮。土地越分越少,人均耕地越來越小。作為農耕民族的漢八旗和波斯八旗人口占了九成,漢八旗人口高達六千萬,徹底成了絕對優勢民族。但農民起義之類的漢人特有的反抗現象,也開始層出不窮。如今的滿清帝國,其實已經呈現出太平天國時代的狀態,一場席捲全國的農民起義隨時都可能發生。

    滿清帝國之所以還沒有爆發太平天國運動,最大的原因還是因為外部環境比較友好,由於中英爭霸,讓滿清這樣的大國,一直沒有遭到歐洲列強的野蠻侵略。通過跟希臘保持同盟關係,並且跟中國保持良好關係,滿清一直控制著自己的關稅,儘管稅率並不算高,可是海關道官員的腐敗,卻能讓中國和希臘之外其他國家的商品很難大規模湧入滿清。

    滿清的港口,波斯灣和印度洋方向的,主要控制在非洲公司手裡,而面向地中海的,則是希臘人在經營,當然海關是滿清的,可港口碼頭則是非洲公司和希臘商人在經營。因此這些港口還算保持了較好的基礎設施,地中海的傑伊漢等港口,開戰之後,迅速就能成為中國水師用來打擊近在咫尺的塞浦路斯是最佳基地。

    塞浦路斯北方是奧斯曼帝國和滿清帝國,南方是克里特島和埃及,東方是埃及控制的敘利亞,西方則是希臘,可以說陷入中國勢力的包圍之中。

    英國在地中海中部的馬耳他,北方隔著一道海峽,跟西西里島相望,南方則是埃及控制的的黎波里,只有西方的突尼斯在法國手裡控制。

    一旦開戰,中國水師有信心第一時間攻占塞浦路斯,馬耳他的英軍要么被摧毀,要么只能躲入法國領地,或者撤退到直布羅陀。

    可以說英國在地中海的基地,全都在中國的包圍之中,中國用幾十年時間,為英國海軍編織了一個囚籠,現在在這個囚籠周邊不斷收網,壓縮英國海軍的活動空間。

    不過雙方都知道戰爭一定會爆發,可什麼時候爆發,以什麼樣的導火索爆發,誰都不清楚。

    因為沒有特殊的原因,其實誰都不敢也不想打第一槍,畢竟兩國之間的貿易關係,其實還是很緊密的,英國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同樣是英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只不過兩國也是對方最大的競爭對手。

    沒有足夠的理由,誰貿然開槍,都會讓自己處於不利位置,哪怕是強勢如皇太子,也不敢冒著國內盤根錯節的對英貿易利益集團的抵制,輕率的打破跟英國的貿易聯繫。

    因為這種關係,甚至有一些樂觀主義者,一直在發出這樣的聲音,認為在如今這樣一個各國經濟無比緊密的情況下,是不可能發生戰爭的,因為任何國家之間爆發戰爭,在殺死對方的同時,其實也是殺死自己。

    這種論調,其實就是一戰之前某些人的想法,只不過在這個競爭更激烈的時代,提前了四十年出現了。

    但戰爭真的不會爆發嗎?
mk2258 發表於 2018-6-28 21:15
第六百三十七节 中国经济升级(1)





    至少商人是不太希望中英两巨头之间爆发战争的,因为这两个国家一旦开战,其他所有国家都会受到影响。

    所以报纸上连篇累牍的危言耸听,总是让德国商人德璀琳不屑一顾。

    他是一个残疾退伍军人,在普法战争中一只手被弹片削掉之后,战争就离他远去了。

    退伍后的他,跟人合伙开办了一座商行,来到中国开拓。

    受制于狭小的市场空间,德国企业的国际化思想很普遍,这也跟历史有关,历史上长期四分五裂,德国商人习惯了对外贸易,汉萨同盟就是这样一个以国际贸易为目标的城市同盟。

    像西门子这样的公司,刚刚成立不久,就积极谋求开拓国外产业,攫取的第一桶金,竟然是来自俄国的电报业务。

    德璀琳也一样,他的商行刚刚成立,就谋求开拓海外业务。这年头,中国是世界上毫无争议的第一大市场。任何国家,任何公司,只要能大规模向中国出口商品,就能发财。

    德璀琳也看上了这个市场,可是他在中国市场上几乎破产,因为这里的竞争也实在是太激烈了。

    德璀琳最开始,希望能向中国出口德国的优势商品,煤炭。他是通过报纸读到中国持续扩大的钢铁产业的消息的,当时转炉炼钢法方兴未艾,炼钢就需要优质焦煤,而德国鲁尔区的煤炭,价格十分低廉,德璀琳觉得这是一个机会。

    可德国有鲁尔,中国有山西啊,把鲁尔的煤炭万里迢迢运道中国,卖肯定是卖的出去,但得赔死。

    德璀琳乘船来到中国,发现中国的煤炭价格虽然不比德国的低廉,甚至稍微昂贵,可如果算上高昂的运费之后,就完没有利润可言了。在中国徘徊了几个月,他都没找到可以做的生意。

    德国出口中国的优势商品,无外乎机械设备,最主要的是采矿设备和机床。可这些优势项目,早就被大商行垄断了,他这种私人小商行完没有能力进入。

    在中国考察了六个多月,光是差旅费,就让他的积蓄消耗殆尽,合伙人也打了退堂鼓,打电报来希望他放弃中国业务,一起转战美洲业务,墨西哥当时刚刚成为利奥波德亲王的领地,许多德国资本都涌入了墨西哥淘金。

    德璀琳深思熟虑一番之后,还是认为中国市场大有可为。

    跟合伙人的意见不一致,导致他不得不解散了商行,他一贫如洗,甚至连一张回国的船票都买不起,只能滞留在中国。

    不过他不是普通人,他名叫古斯塔冯德璀琳,是一个容克贵族成员,他的家族从政,从商的很多。他很快就在德国大使馆找到了一份差事,作为一个负责处理德国侨民跟德国邮递业务的文书。这是一个简单枯燥的工作,受过良好教育的德璀琳完能够胜任。

    尽管争取到这个职位,不过是德璀琳的权宜之计,但他却从中找到了机会。

    邮件是什么,邮件代表着信息。尽管电报已经很普及,中国欧洲公司垄断了中国到欧洲的电报业务,可写信的方式依然存在,而且信件比电报价格更加低廉,除了紧急公务和商务往来,一半的私人信件,都是通过邮递的方式。而这项业务,是作为一项公共服务,由德国外交使馆代办的。

    可是领事馆因为经费问题,只负责代办信件往来,许多德国人希望能够邮递一些商品,则没有渠道。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市场,也是最大的奢侈品和手工艺品生产国,中国富裕阶层支撑起了中国的奢侈品和手工艺品的生产,而且参与进来,中国富人的品位,帮助工匠不断的生产出最潮流的工艺品。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上日趋流行,欧洲富裕阶层中国工艺品的热情与日俱增。

    在中国经商、学习和工作的德国侨民与日俱增,已经超过万人,这些人在中国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市场上挑花了眼,回国必带大量工艺品赠送友人,也帮一些朋友订购一些中国商品。其中最受欢迎的,是雕工鬼斧神工的象牙制品,奢侈华美的宝石饰品,而最普通的则是竹制品、草编织品等大宗平民饰品,深受德国小资的青睐。

    可这些侨民回国的次数毕竟有限,因此托运变成了一项需求,可通过一些来华商船托运物品,经常有丢失或损坏的情况发生。

    在代理信件邮递过程中,德璀琳接触了大量这样的客户,无数次询问是否可以邮递商品,于是在工作了一年之后,德璀琳积累了一点资金,再次开办了一个商行,决定从事邮购业务。

    他很有心,工作的时候,他记下了那些经常询问是否可以邮寄商品的客户的联系地址,他的商行开办之后,迅速给这些客户写信,告诉他们自己的业务范围。

    德璀琳通过租用商船的固定舱位,批量向德国邮递商品的方式,终于开始盈利。之后他开始在德国报纸上刊登广告,告诉德国消费者他们公司的业务,接受德国消费者直接订货。德璀琳洋行负责将这些客户的要求,跟中国工匠或者设计师联系,请他们帮忙设计,工匠打造之后,发回德国。这让德璀琳慢慢积累了一些高级消费者,这些消费者不会满足于一些草编或者竹雕等寻常摆件,他们需要的是能够提高自己身份地位的奢侈品。

    这样的人群在德国越来越多,随着德国经济的发展,一个庞大的中产以上的富裕阶层慢慢诞生,这些人需要那些彰显身份的奢侈品你现在所看的第六百三十七节中国经济升级只有小半章,要看完整版本请百度搜:进去后再搜: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
mk2258 發表於 2018-6-28 21:15
第六百三十八節中國經濟升級(2)





    西門子公司將電動機實用化之後,僅僅十餘年時間,在歐洲電力工業還在摸索之中,可是在中國已經開始大規模應用了。

    由於直流電天然的傳輸劣勢,導致在工廠的應用推廣困難,大多數工廠對電力的使用,跟民用差不多,都是為了照明,這讓過去只能白日進行的工作,可以日夜同時開工,工廠設備的利用率提高了一倍。在經濟增長時期,工廠為了擴大生產,普遍採用了三班倒工作制,即滿足了工會要求的八小時工作制,又讓機器設備不用停轉。

    但電動機卻快速在交通領域佔據了一席之地,中國首都著名的高架鐵路系統,在中國的大城市幾乎全部普及。可是對江寧這座花園城市來說,四散的煤灰始終是一個讓人煩惱的事情,於是愛面子的中國人,在電力公司的遊說下,決定將高架鐵路電力化。

    首都的巨大影響力和示範效應,讓電力機車迅速在中國普及開來。不但城市高架鐵路系統開始採用電力機車,影響地鐵建設的一些工程問題也已經解決,北方城市建設了大量的地鐵,相比高價鐵路,地下鐵路用蒸汽機就更是一個災難,因此地鐵也迅速開始電氣化。同時更多的城市,比如江寧府也開始修建地鐵系統,用來解決首都越來越讓人頭痛的交通問題。

    由於首都的各種資源富集,儘管有限制大工業的一些政策,可人口依然快速增加,已經達到了五百萬人口的級別,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在高層建築尚未推廣,富豪們又熱衷於建造佔地面積巨大的園林豪宅的情況下,江寧府的城市架構攤的很大。已經超出了南京古城外城範圍,侵吞了大量鄉村土地,單單是佔地面積,已經不小於21世紀的南京了。這急需現代化的交通工具,高架鐵路已經無法滿足需求,地鐵建設開始快速推進。

    儘管南京有五百萬人口,但南京還不是中國最大的城市。最大的城市,其實是松江府,這已經不是一個城市的概念,而是城市帶的概念。從吳淞口,沿著吳淞江、黃浦江,松江府的上海、華亭、嘉定等沿河兩岸建立起了密密麻麻的工廠,中間沒有明顯的分割。江南運河公司又修建了大量運河,將鬆江府、蘇州府和嘉興府更緊密的聯繫在一起。

    儘管城市之間或許有連片的農田,工業區之外或許有廣大的農村,但是沿著河網,形成了連成一片的工業網區,這些工業網區周邊形成了城市帶。不但松江府各縣之間有連綿的城市區相連,甚至沿著河流往東綿延到了蘇州,往南綿延到了嘉興。成為中國最大的工業帶,中國最大,必然也是世界最大。

    讓珠三角龍頭位置已經成了中國城市化最高的地區,超過七成人口居住在城市裡,而且總人口規模持續擴大,光是松江府、蘇州府和嘉興府,總人口就接近八千萬人口,近六千萬生活在城市裡。讓這一帶發展出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棉紡織工業、機械加工業,造船業和金融產業。

    建立在當年近乎荒地的,交通便利,地價低廉的黃浦灘上的商業區,已經完全轉型成為了金融區,普通商業公司,在這裡最多建有總部,直接的商業貿易,已經轉移到周邊地區,這裡的碼頭已經很少卸貨,以客運為主。這裡不僅僅是松江府的金融中心,是長三角的金融中心,也已經力壓廣州,成為整個中國的金融中心。銀行數量,債券股票交易數量,都已經全面超過了廣州。

    這樣一個地域廣大,經濟發達的地區,自然需要龐大的基礎設施支撐。在蒸汽時代,只能沿河佈局,這也是為什麼這裡的覆蓋面積如此之廣的原因,其實如果放在一百年後,反而未必有如此規模的城市帶,因為後世的交通,不再那麼依賴河流。運河公司不但興修了大量的運河,將各縣都連接了起來,運河上千噸級的蒸汽船往來不息。運河公司還修建了覆蓋整個城市帶的鐵路網,形成了鐵路客運,輪船貨運的基本格局。

    跟江寧府一樣,作為城市主幹的鐵路網,是高架鐵路。跟江寧府一樣,高架鐵路已經無法負荷越來越密集的人口流動。客運輪船一直佔有一席之地,但運輸效率太低。地鐵自然而然的也在這裡發展起來。

    跟高架鐵路上的載重客運機車相比,地鐵機車追求的,不是載重,一列地鐵列車不會超過十節。跟高架鐵路在蘇州、松江和嘉興三地之間來回穿梭相比,地鐵網絡更小,主要是本地運輸。因此漸漸形成了動輒三五十節車皮的高架鐵路,往返於各地的居民區跟工作區之間。地鐵則集中於工作區周邊地區。

    由於上海等中心城市的地價越來越高,一些私人鐵路公司另闢蹊徑,他們在遠距離的郊外,他們的鐵路沿線建設地產,以低廉的價格或賣活租給平民工薪階層居住,專門開通專列,在工作時間每日往返城鄉之間。所以開始形成住在蘇州郊外,工作在上海城區的現象。

    另外,在比歷史上外灘大得多的範圍之內,綿長十公里都是繁華的商業區,以黃浦灘為中心,有八條向外輻射的區間鐵路跟嘉定、華亭、青浦等上海周邊居住區連通。形成周邊的居住工作分離的局面,是住在郊區,工作在城區的分區現象。

    這種劃分也是符合經濟規律的,昂貴的城市中心區勢必會慢慢轉變成商業區,居民會向外轉移。不過由於人口密集,加上還沒有發展到汽車時代,因此沒有像後來的美國那樣,以汽車化為基礎的富人向郊外遷移現象,而是類似於日本那樣的,以鐵路的形勢,向外轉移。歷史上日本在一戰之前,就出現了這種狀態。東京等大城市周邊,靈活的私人鐵路公司,在自己的鐵路沿線,不但密集建設住宅區,在住宅區周邊建立商業區,形成居住和工作區的分離。有的鐵路公司實力可以強大到控制整整一個縣的地步,在該縣進行科學規劃。

    歸根結底,這都是依託於巨大的人口,形成更細緻的分工現象。

    這種分工不但體現在生產和生活這種程度上,生產也比任何歐洲國家都更細分。紡紗廠就是紡紗廠,織布廠就是織布廠,已經很少有早期那種紡紗織布一體的聯合工廠了。因為紡紗廠和紡織廠都開始發展成了規模巨大的超級工廠,規模小的紡織業工廠在東部沿海已經完全無法立足,根本就競爭不過來自日本、朝鮮等低廉工資水平的鄰國。

    體現在機械工業則更加明顯,早就出現了大量專業生產蒸汽機,生產鍛壓設備,甚至一些用量巨大的零部件已經開始標準化專業生產,一些工廠就專門生產某一種消耗性零部件,如軸類產品。規模巨大的機車廠,已經不再自己加工零部件,而是委託給一座座專業工廠。煉鋼廠則從生產鋼錠開始直接出成品,連鑄方式十分普及。

    巨大規模下的分工,不但讓中國的生產效率更高,而且工業體系十分完備。完備的結果就是,外國產品可以進入中國市場,但往往只能作為一種補充,擠入中國的經濟環節,而無法成為不可替代的一環。因為外國進入中國的商品,大多數都是因為價格優勢,少數是因為質量優勢,但在中國一定可以找到替代品,要么價格昂貴一些,要么質量稍差一些。另一個結果則是,新技術在這裡可以找到各種可能性。

    當西門子公司還在為他們的電力機車在各種博覽會上做展覽,進行宣傳推介的時候,當西門子電力機車還只是一個稀奇玩意的時候。中國已經改進、完善,並找到了成熟的商業模式,推廣開來。就是因為在西方誕生的技術,在西方不太齊全的工業體系中,很難找到合適的推廣方式,有時候勢必要為新事務建立一整套配套的體系,成本巨大。而在中國,則很容易嵌入一些已經形成的體系中。

    當然不是所有新事物都能輕易嵌入舊體系,但在中國相對容易能得到應用,廣大的市場空間和細分領域,比任何歐洲國家都更容易找到適合的應用,在中國找不到的,在其他國家基本上也不可能找到。

    因為這樣的特質,這些年中國人不但自己大量研發新技術,推廣新模式,許多外國的天才,在發明了新技術,或者發現了新知識之後,往往第一時間就想到來中國開拓。

    德璀琳敏銳的看到了這些現象,他還不清楚,中國經濟體已經在不知不覺間,成長到了最成熟階段。新技術即便不是在這個國家誕生,也會第一時間主動傳播到這個國家。全世界頂級的人才,都更容易在這個國家找到一展所長的機會。就好像幾十年前,一些在本國默默無名的人才,到了英國就能做出一番事業一樣。
mk2258 發表於 2018-7-4 21:01
第六百三十九節中國經濟升級(3)





    西門子沒有抓住這個機會,他們的新技術剛剛發明出來後,就賣給了中國公司,結果當中國公司用那些基於西門子技術,改進或者直接沿用在其他事務上,開始發大財的時候,西門子卻只能在西方費勁的推廣他們的技術。

    西門子之後,西方發明家,科學家,工程師,技術人員都學會了在技術發明之後,第一時間到中國註冊,然後中國公司想要購買他們技術專利的時候,除非能拿出巨資,否則他們都會尋求合作,以技術入股,或者直接成為合夥人來中國發展。

    這種現像已經不勝枚舉,中國廣袤的國土,在化肥工業誕生後,中國人迅速發展起了本國的化肥工業。但中國的農業分門別類,種植的作物比整個歐洲加起來都多。而且還有廣袤的殖民地和海外領地,中國的農作物,從寒帶到熱帶無一不包。

    於是中國人自己研發的同時,許多外國公司也盯上了這個市場,德國拜耳公司結合中國傳統經驗,發明了一種適合桑樹的肥料,結果暢銷中國和日本。巴斯夫公司跟中國一家化學公司合作,生產出了符合中國消費習慣的紅色染料,大獲其利。

    除了技術在主動進入中國市場,人才在湧入中國尋找機會,全世界的資本也湧入這裡,因為在中國市場上,往往更容易尋找到超高回報的機會。如果有一家歐美小工廠,突然製造出了某種爆款產品,可以大量出口中國的時候,他們國家的銀行就敢於大量給他們貸款,然後讓他們到中國建立分廠,直接面向市場生產產品。

    資本之所以這麼積極,因為跟中國建立了聯繫,能在中國市場上立足的工廠,就屬於優質資產,投資這樣工廠的資本,自然就是優質資本。

    但事實上,中國並不缺乏資本,金本位時代,掌握世界黃金生產八成的中國,已經讓中國兩成為世界貨幣,中國紙幣先後被各國央行持有,在各國外匯市場上交易,凡是進入世界貿易的商品,都開始按照中國貨幣定價。

    中國資本借助國際貨幣的有利條件,直接向全世界進行投資,俄國三成的資本額是中國資本,南非、美國、朝鮮、日本,但凡是有大量投資機會的國家,中國資本無不佔據了優勢地位。因此在全世界資本向中國湧入的同時,中國資本也在向全世界擴散。

    而且很多產業在外國無法誕生或者推廣,在中國市場催熟之後,中國資本挾帶這些新事物,迅速推廣到全世界其他地區。電動機成熟的過程中,西門子貢獻了最大的才智,但中國公司卻利用改進成熟的電動機,在全世界開拓。在英國收購了機車廠,從中國進口成套的電動機,為英國地鐵組裝電力機車。

    但這些工業產品,還不是中國推向世界的附加值最高的產品,附加值最高的產品,一直都是醫藥。積累了幾千年並且傳承了下來的中醫藥,是一個巨大的寶庫。早在五十多年前,皇帝跟拿破崙合作,建立起了皇家科學院之後,就開始對中國傳統產業進行現代化改造。收益最大的,就是中醫藥。

    中醫院在後世的沒落,最大的原因就是沒有建立起符合科學邏輯的理論體系,玄而又玄的中醫理論,拋開真假不談。但他無法讓普通人理解,始終是一個巨大的缺陷。而且皇帝本人,也不太相信中醫理論。可皇帝認為,中醫藥是一座寶庫。許多藥品是確實有效的,但在中醫手中,很不規範,不同醫生的治療同樣疾病開出來的藥方,可能千差萬別,看病如同撞大運,撞對了藥方,什麼疑難雜症都可能治好,運氣不好,小病都可能拖成大病。

    而且許多流傳了一兩千年的藥方,歷朝歷代都有救治病人的記載,但用在人身上,卻很難有效果。皇帝資助對這些奇怪的現象,進行長期研究。後來通過科學對比,發現了其中一些奧秘。

    藥還是兩千年前那些藥,用在今人身上並不是無效,而是藥量不夠了。當科學家通過嚴密的臨床試驗,將藥量加大之後,許多藥方重新煥發了神奇的功能,藥到病除。對這種現象,科學家們提出了各種猜想。有的認為是古代的度量衡跟今時的不同,導致按照古代藥方的藥量用藥,其實低於治療疾病的藥量。但後來大量考古工作發現,古代度量衡跟今時的對比顯示,古方藥量依然比科學試驗得出的最佳藥量要低得多。這時候科學家們,才發現了耐藥性的奧秘,原來一種藥反復用在同一種疾病上,會導致耐藥現象,必須加大藥量才能起到原本的療效。

    通過對比分析,儘管科學家們還沒發現一些確實證明有效的複方的奧秘,但大量特效藥不斷被研發出來,諸如治療瘧疾的青蒿,治療便秘的大黃,治療中暑的藿香等等常用藥,都通過試驗,制定了標準的用藥方式,得以大量出口全世界。中國農民種植、採集藥材,醫藥企業加工、出口成藥。醫藥公司賺取利潤之後,同仁堂、片仔癀、胡慶餘堂、陳李濟等大企業也開始投入更大的力量,確定更多的傳統醫藥的標準用法。他們確定了從外傷消炎的刀傷藥到治療各種臟腑炎症的內服用藥的上百種特效藥,每年出口藥品的出口額就超過一千萬兩黃金。

    但為中國醫藥業做出貢獻的,並不僅僅是老祖宗長期摸索的寶貴經驗,隨著中國在全世界擴張,從寒帶到熱帶都建立了統治,科學規範的中醫開始在這些地區發展。

    人類醫學歷史比任何文明國家的歷史都長,也許在人類還沒有建立國家這一文明形態的時候,部落中的薩滿就開始利用動植物資源治療各種疾病了,有些經驗傳承了下來,比如中醫藥,有些經驗慢慢廢棄,比如古希臘羅馬的一些醫學丟失了許多。西方後來另起爐灶,用化學方法建立了現代醫藥。

    因此除了中國之外,包括歐洲在內的,許多其他國家也會有大量傳統醫藥存在。但歐洲總體來說相對寒冷,動植物資源不夠豐富,歷史上動亂又太多,傳承下來的醫藥十分有限。中國醫藥公司,在歐洲的收穫有限。但在一些落後地區,卻有十分豐富的收穫。

    他們在美洲的印第安部落,非洲的黑人氏族社會,發現了數以千計的各種動植物藥品。比如治療瘧疾的特效藥金雞納霜其實最早就是美洲印第安人在使用,他們用磨成粉的金雞納樹樹皮來治病,歐洲人學會了這些技術。非洲公司在剛果河流域建立了大量的種植基地,規模化生產金雞納霜。

    而且亞馬遜雨林、非洲等熱帶地區,病菌種類複雜,帶來的疾病千千萬萬,當地部落個別摸索出來的治療經驗,也會很快被中國公司學到手,然後商業化生產,賺取利潤。從這些成千上萬年生活在熱帶地區的原始部落中,發現了大量抗菌類藥物,誕生了熱帶病學和熱帶病醫藥的專業分類。

    甚至都可以從人類意外的生物身上學到知識,比如有人發現某些野生動物,會在受傷後,或者誤食某種有毒植物之後,去尋找某些特定植物食用,顯然這些植物帶有治傷或者解毒的功效,經過試驗一旦對人類也有效,就又是一種藥品。

    總之這種在動植物中尋找藥品的方法,由於中國人的推廣,已經被稱之為中醫藥學了。

    當然從原始部落或者從動物身上學習醫學的說法太過傳奇,雖然確實有個例,但也只是個別現象。中醫藥學最核心的基礎,則是辨識藥物,說白了就是嘗百草。這種事,傳說中神農氏幹過,現實中李時珍真的干過。李時珍可是一個明朝人,距離並不遠。因此李時珍這種通過品嚐,給植物藥性定一個大方向,將植物的功效分為寒涼陽熱等等,儘管還不夠科學,但大概率上,能定一個試驗方向,這也算是傳統經驗。

    然後再通過科學的方式進行動物實驗,最後過渡到人體試驗,最後發現新的藥品。其實中國醫藥公司,發現的數千種藥品,都是通過這種辨識的方式。而不是真的從黑人部落,從印第安人身上學到的,畢竟那些連文字都沒有的部落,很難將知識經驗傳承下來。

    在不同氣候地區,發現不同動植物身上的藥品,然後開始規模化養殖和種植,這種規範的,科學的方法,為中國醫藥業攫取了巨額財富。

    加上將全世界的最先進技術在中國進行集成,誕生出最先進的成套技術方案,反過來推向全世界。吸引全世界優質資本湧入,又向全世界輸出更優質的資本等等模式,讓中國經濟站在了世界頂端。

    德璀琳沒有分析過,這種全世界的技術、人才甚至資本都大量流入中國的現象,是因為中國經濟已經擁有了最強大的競爭力,對人才、技術和資本的吸引力超越了所有國家,站在了人類經濟金字塔的頂端。

    但德璀琳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商機!那就是組織起一個面向中國的研發模式。
mk2258 發表於 2018-7-4 21:01
第六百四十節世界經濟發動機(1)





    以前個別西方天才發明出了在西方無法應用的技術之後,除了個別野心勃勃,不甘失敗的發明家會來中國冒險,或者一些大公司有能力將技術拿到中國試驗一番,或者冒險生產產品來中國碰碰運氣,最後有成功者,但也有大量失敗者。

    這些都屬於盲目的個案,德璀琳開始進行有組織的行動。

    他先是開始僱傭技術人才,在歐美各國抄錄那些最新的,在西方已經註冊了專利,但無法投入實用,同時還沒有在中國註冊專利的發明創造,同時組建專業的專家團隊,對這些最新技術進行評估,推演有可能出現的商業模式,然後製定出紙面方案。

    德璀琳不會冒險將這些發明投入商業,他只是拿著方案,去找中國的大公司,向這些大公司進行推薦,如果對方採用,德璀琳會向原始發明人購買這些在西方無法應用的專利,然後將成套方案賣給中國公司,他從中收取不菲的佣金又不承擔商業化失敗的風險。

    通過將西方科技天才的靈光一閃的發明創造,有組織,有計劃的介紹到中國,並且給出專業化建議,德璀琳等於是廉價出賣歐洲天才的智力財富。於是全世界的發明創造,更快速的進入中國,1868年英國人穆舍特剛剛發明含鎢的合金工具鋼,次月新技術就傳到了中國。並且很快在中國演化出了新的技術,中國兵工廠基於這種高硬度工具鋼生產出了穿甲彈頭。反倒是英國人,自己卻讓這項技術默默無聞起來,直到三十年後美國人才將高速工具鋼推向市場。

    德璀琳發明的這種商業模式推出之後,類似鎢合金這種大量在西方埋沒的新技術煥發了生機,德璀琳也攫取了超額的財富。但這種商業模式,沒有太高的壁壘,很快就被其他公司模仿。電力領域的西門子,化學領域的拜耳、巴斯夫,機械領域的克虜伯等德國公司率先跟進,接著法國的施耐德,英國的卜內門,美國的波普愛迪生公司等,創始人不但有專業知識,而且極富商業才華的公司,就擠占了德璀琳的市場。

    在這些專業公司,有組織的將西方智力資源輸入中國市場後,中國開始成為全世界智力資源的匯聚之地,不但本國的研發能力被激活,全世界的天才都向中國市場貢獻聰明才智,中國開始以異於任何國家的方式向前發展。

    很快這些專業的商業科技公司,在激烈的競爭之下,就開始出現了新的業務模式。他們不再滿足於將歐美新技術打包推銷給中國公司,而是開始進行針對性研發。愛迪生先後通過出售自己的印刷機技術給中國一家印刷機生產工廠和將同步發報機技術給中國的全國鐵路公司之後,得到了二十多萬美元的專利費,然後他就組建了一個技術團隊,建立了一個專業實驗室,開始定向針對中國市場可以研發。

    愛迪生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家,他的學歷並不高,專業知識都是靠自學。可他發明創造的最根本動力,其實是發財夢。他有一個理念,那就是絕不創造人們不需要的發明。至於這個“人們”是美國人們,還是中國人們,愛迪生並不在乎,而很明顯,中國的人們,要遠多於美國的人們。

    所以在發現中國人可以用更高的代價購買他的發明創造之後,愛迪生決心專門為中國人研發他們需要的發明,要知道他的印刷機專利權賣給華爾街一家公司,才得到了四萬美元,而中國人出了十萬,他的同步電報機賣給美國鐵路巨頭傑伊古爾德才三萬美元,而中國全國鐵路公司付出了十五萬美元。

    但是愛迪生既不是中國人,也不懂中文,他也不願意為了發財來中國冒險,所以他選擇跟中國人合作。他在中國建立了一個分公司,跟中國所有的電力公司聯繫,口氣很大的宣稱可以為這些公司解決電力技術問題,無論這些公司生產和研發中遇到任何問題,愛迪生公司都願意為他們提供解決方案,並為此投入資金進行研發,在提供讓對方滿意的成果之前,愛迪生公司不需要這些公司支付任何費用。

    反正不用承擔風險,中國大小電力公司非常樂意跟愛迪生合作,尤其是一些中國小公司,他們沒有風雷電燈公司那樣雄厚的財力和強大的研發能力,他們要么生產一些通用型電器,市場上同質化產品眾多,利潤十分稀薄,而且還面臨著競爭失敗的壓力,他們也想讓自己的產品更加有優勢,有特色,更酷一些。

    有些企業家有進取精神,或者有一些想法,但卻缺乏專業知識將自己的想法轉變成成果,他們就樂意跟愛迪生這樣的實驗室合作。向愛迪生公司提出他們的設想,提出他們想要的技術,甚至會談妥價格,然後愛迪生會根據這些“人們”需要的技術,進行專項研發,有的失敗了,有的則成功了。總之智力資源通過這種方式,變成了可以變現的商品。

    愛迪生的實驗室規模越來越大,發明創造越來越多,而且大多數發明其實都是嗅覺敏銳的企業家的發明訂單,這些企業家未必有高明的專業知識,也沒有技術上的創造力,但他們貼近市場,對市場的嗅覺卻最為敏銳。他們提出的要求,往往能夠得到市場的認可,很容易商業化。即便也有大量失敗的例子,可愛迪生沒什麼損失,按照客戶要求,為客戶提供技術發明,他得到一筆專利現金,他的實驗室幾乎成了一種智力工廠。

    愛迪生其實是通過這種方式,將智慧變成了一種可以變現的財富,而變現的方法,就是用智慧創造新發明、新技術。從中國中小企業哪裡得到了大量的業務,讓愛迪生實驗室每年都可以發明出數十種甚至上百種電器發明,他的名氣越來越大,他僱傭的科學家越來越多。

    許多新技術、新發明,都比歷史上更早的開始出現。1869年愛迪生髮明電力印刷機,第二年就發明了同步電報機,1870年建立愛迪生實驗室,同年愛迪生的員工貝爾完成了電話機的改進,第二年發明了留聲機。

    由於美國有大量的電力人才,而且美國人比任何國家的人都更有發明精神,許多人苦於生計,其實無法從事發明創造的工作,愛迪生將這些人組織起來,利用他們的才能,發明出大量的技術。成立之後,幾乎每年都有數十種甚至上百種發明,愛迪生實驗室大名傳遍了全世界。

    但同時這種模式也立刻被其他人模仿,在美國愛迪生已經找不到競爭對手,因為美國最有才華的電力技術人才,無不以加入愛迪生實驗室為榮;可在歐洲立刻誕生了德國的西門子實驗室,法國的施耐德實驗室等電力實驗室。德國的化學工業受到啟發,也組建了化學實驗室,開始為中國化肥廠和公司提供技術研發。

    中國以前沒有出現這種專業實驗室,因為各大公司都有自己的研發部門,優秀人才都被這些大公司壟斷了。靠個人才能在中國靠發明創造為生,困難重重。而且中國的技術人才,普遍偏向保守,在大公司的高薪和自己創業的風險之間,他們更願意接受穩定的高薪工作。

    另外中國技術人才的創造性思維不夠,但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驚人,換句話說,這就是提出問題的發散性思維不夠,但解題能力的定向思維超強。大概是跟教育模式有關,這也是導致中國原創性發明少,但一旦某種原創出現,基於這種原創,中國技術人員能快速進行改進並投入實用。

    但實驗室這種模式出現之後,中國技術人才的發明能力被激發了。他們沒有提出問題的習慣,但企業家有,企業家或者在市場競爭中遇到了難題,或者敏銳的發現某種需求,然後就會向這些實驗室提出要求,實驗室解決具體問題中,便誕生了各種發明。

    1873年春天,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電力專科學校的學生,竟然把交流電鼓搗了出來。他是在自己老師建立的一個電力實驗室中工作,很顯然老師的行為並不是特別合法,有套用學校資金為自己謀利的嫌疑。他們是在解決電網公司希望降低輸送消耗的過程中,發明出交流電系統的。

    交流電和交流電發電機,其實早就被發明出來了。1824年塞巴斯蒂安·費蘭蒂就發明了早期的交流發電機。中國學生髮現,交流電通過提高電壓的方式,在傳輸過程中,可以大大降低損耗。

    儘管對於電動機來說,交流電依然不實用。可是對於電燈來說,交流、直流的區別不大。於是交流電網技術,就這樣被發明了出來。他們通過嚴格的試驗,很快就確立了一系列交流電的標準,比如頻率和電壓等等。

    歷史上,是特斯拉發明這一系統的,但受到了愛迪生的長期打壓,導致交流電長期得不到應用,讓特斯拉殊死一搏,宣布放棄專利權,允許任何人無償使用交流電技術。才終於打破了愛迪生直流電系統的壟斷。

    但在中國不存在這種打壓,因為中國不是美國,中國有數以百計的電力公司。受限於直流電電網輸送能力的限制,中國的電力公司都局限於大城市,而中國的大城市極多,一座大城市一兩家電力公司,就足以讓數百家電力公司滋潤的活著。

    由於有這麼多的競爭對手,新技術只要確實有優勢,很快就會被投入應用,誰都打擊不了技術。而且那些大公司,不但不會打壓,反而為了維持固有優勢,會最積極的採用、研發和推進新技術。
mk2258 發表於 2018-7-4 21:02
第六百四十一節世界發動機(2)





    於是交流電系統被發明出來之後,風雷電燈公司這樣的巨頭公司,迅速購買了專利,並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開始普及大範圍電網。風雷電燈公司野心勃勃的要建立一張覆蓋整個蘇鬆地區的輸電網絡,壟斷整個長江三角洲發達地區的電燈用電。

    類似於交流電這種跨時代的新技術的出現,需要各種機緣,但中國滿足了大部分機緣,因此新技術開始更快的出現,即便不是被中國發明家發明出來,也會在中國商業的資助下,在其他國家的發明家手裡出現。

    比如汽油機也提前十幾年出現了。

    汽油發動機的出現,是黑海石油公司重金懸賞下出現的。

    石油公司之所以推動了汽油發動機的出現,主要是因為電力工業的快速發展,讓石油公司幾乎瀕臨絕境。電燈在城市中越是普及,石油公司的利潤就越是下降,因為這個時代石油公司的主要產品就是照明用的煤油。

    城市電網的普及,幾乎將煤油燈趕出了城市,只能在電力無法覆蓋的鄉村進行銷售,而農民的消費習慣和消費能力,顯然沒有愛好夜生活的城里人那麼強大,導致這幾年黑海石油公司的經營日益困頓,一方面是里海地區不斷發現新油田,一方面是美國人的惡性競爭,讓煤油幾個一跌再跌,已經成了微利商品。

    因此石油公司急於尋找石油應用的新方向,他們尋找了幾種替代產品,發明了潤滑油這種新產品,大規模生產的廉價潤滑油,讓全世界的商業捕鯨幾乎無利可圖,倒是為鯨魚的生存做出了貢獻,但潤滑油的市場,依然沒有改變石油公司的困境,因為潤滑油的市場顯然沒有照明用品來得大。

    石油還被用於醫藥研究,被用於各種化學研究。但石油公司非常清楚,石油最大的用途,還是在動力上。誰都知道,石油最大的特點是可以燃燒,在電燈的競爭下,石油公司在照明領域看不到絲毫可能恢復的前景,所以就只能在同樣燃燒燃料產生動力的蒸汽機身上找前途。石油公司認為如果全世界的蒸汽機改用石油做燃料,那麼是有希望重新激發石油工業前景的。

    於是他們重金懸賞可以高效燃燒石油產生動力的蒸汽機。

    而在幾年前的1862年,法國科學家羅沙對內燃機熱力過程進行了研究,提出了四衝程的理論。德國發明家奧托,將這一理論付諸實施,在1866年發明出了四衝程內燃機,但卻是燒煤氣的。奧托看到黑海石油公司在報紙上的重金懸賞,立刻聯繫石油公司,向對方展示了自己的內燃機,並告訴對方他可以改進自己的內燃機,用石油作為燃料。

    石油公司在電力危機下焦頭爛額,有棗沒棗打三竿子,立刻接受了奧託的要求,向他提供資助,包括試驗的資金和原材料。奧托試驗了大量石油公司的產品,從原油到煤油,甚至潤滑油,最後發現了汽油更適合作為內燃機的燃料。

    用了五年時間,奧托改進了自己的內燃機,製作出了實用的汽油發動機。對石油公司來說,這是一個意外之喜,因為汽油之前一直是作為煤油冶煉的廢液的。燃點低,容易爆炸,做燈油也不行,做鍋爐燃料也不行,很多時候都是直接在原產地燒掉。

    現在竟然變得可以作為動力燃料了。但推廣依然是巨大的難題,石油公司可以在自己的工廠裡用汽油機做動力源,用汽油機帶動發電機工作。但向其他公司推銷就是問題了,因為汽油的危險性,鐵路都不願意運輸。

    在發電可以用安全的煤炭做燃料的情況下,把石油產業比如絕境的電力公司也不願意用這種即便白送的燃料,以免炸掉他們的發電廠。

    石油公司的目標還是火車,可還是那個困擾已久的問題,安全性,鐵路公司連煤油都不願意運輸,更何況是汽油呢。

    結果這一重要的發明蒙塵,一直得不到應用。哪怕各國發明家先後把體積更小,重量更輕的汽油機替代過去的蒸汽機搬上了汽車,發明了現代汽車。可一時間距離普及還很遠,而石油公司並沒有看到汽車的未來,因為他們不認為這種玩具的前景能跟鐵路相比,否則在他們的強力推動下,世界汽車時代可能會更快到來。

    因此奧托發明的汽油機,最後只是淪為了一些發明家的愛好,大家紛紛基於汽油機做一系列新發明,或者改進汽油機的性能,或者改進汽車的性能。

    同時在石油公司的懸賞下,還有一些其他的發明出現。

    有人提供了幾種蒸汽機,基本還是瓦特原理的蒸汽機,不過在鍋爐上做了一些改進,加了噴油嘴等結構,讓鍋爐可以燃燒石油而不是煤炭。

    哪怕電動機已經出現,並且開始取代煤炭在城市裡成為新的動力源,可在野外,電力總不能覆蓋。所以他們希望石油能夠搶占煤炭的野外市場,他們找到了很多特有優勢,那就是同等體積的石油,比煤炭燃燒的能量更大,能驅動火車跑更遠的距離。這意味著,一次加油將比煤炭跑更遠的距離。

    但當石油蒸汽機發明出來之後,市場並不認可,因為僅僅是運輸距離增大的優勢,不足以讓鐵路公司轉換系統,煤炭已經建立了一整套運輸和供應體系,要重新打造一個石油的運輸工補給體系,成本太高,而且石油的價格,始終比煤炭要高不少。同樣的價錢,燒煤可以跑的更遠的情況下,沒人願意用石油。

    唯一的突破口是軍隊,軍隊不太在意成本,更在意技術優勢。當海軍發現,加滿同樣體積的石油,可以多跑一半距離,這是巨大的優勢。因為海軍一直苦於,無法直接繞過西非去攻擊英國本土,如果航程可以增加一半,他們就有能力在尼日爾河中國基地加滿郵箱,然後直航英國作戰,而不用受制於在地中海步步推進了。

    於是海軍決定採用這些新技術,軍備競賽開始後,新式戰列艦都開始採用燃油,而不是煤炭。不但作戰距離變長,而且燃料補給也比以前更快速了。以前為軍艦加滿煤,全船士兵得辛辛苦苦兩三天,可現在用油泵泵送石油,半天就能完成燃料補充。而且相比滿是煤灰的煤倉和甲板,使用石油之後,軍艦都變得乾淨了起來。

    對石油公司來說,海軍的使用其實解決不來問題,因為海軍充其量也不過一兩百艘大型鐵甲艦,能夠燃燒的石油數量有限,遠洋商船依然使用廉價又方便補給的煤炭。

    在市場的持續低迷之下,石油公司甚至關閉了許多產量下降的油田,大量解僱員工,但利潤依然微薄,股票價格爆跌。

    直到汽油機發明三年後,應用才迎來了一線曙光。

    愛好者們的汽車依然是玩具,但有人開始將汽油機安裝到聯合收割機上,卻讓汽油機變得有實際價值了,至少在正統商人眼中,這比玩具更有前途。

    聯合收割機是美國人發明的,因此他們做出了最大量的改進,生產出了用汽油發動機做動力的聯合收割機,取代了用了幾十年的馬拉聯合收割機。廉價的汽油,終於找到了市場。

    而中國人則將汽油機安裝到了水稻插秧機上,以前的插秧機很不實用,因為不是用水牛做動力,就是用小型蒸汽機做動力。好在插秧機是被安裝在空心淺水木船上,因此可以在水田裡使用,如果是車輛上,即便重量最輕的蒸汽機也無法應用。可這種安裝在船上的大型插秧機,只對那些經營者成片稻田的農業公司適用。中國最多的小塊水稻田不但承擔不起插秧船的成本,而且甚至都調不開頭。

    但重量更低的汽油發動機,顯然更適合用到插秧機上。於是插秧機小型化了,開始迎來了生機。

    為了提高石油收入,石油公司甚至主動推進汽油發動機驅動的聯合收割機和插秧機的普及,為農場主提供貸款採購農機設備,資助收割機和插秧機生產企業轉型生產汽油收割機和插秧機。

    同時開始謀求建立汽油供應網絡,一方面在農業區開始建立煉油廠,煉製石油。另一方面,開始訂購更密集的汽油桶,做實驗向鐵路公司證明汽油桶的安全性,同時給鐵路公司施壓,告訴他們,如果不幫他們運輸汽油,那麼他們的石油也不會用他們的鐵路運輸。中國鐵路公司上百家,光是擁有自己的全國性鐵路網的,就有四家之多,競爭非常慘烈,沒人願意丟失石油公司這樣的大客戶。

    通過這些努力,石油公司的利潤水平才開始緩慢的恢復,但距離電燈普及之前的巔峰時代,還差的很遠,石油公司的股票,依然沒有恢復到顛峰時期的十分之一。

    由於有愛迪生,西門子,奧托這樣的發明家和實驗室機構,開始定向為中國企業提供智力服務,在智力產業上,全世界其他國家,也開始慢慢融入中國經濟鏈條。

    開始向紡織工業上的提供棉紗,機械行業上的提供零件一樣,在智力產業上,也擠進了中國經濟環節。

    中國開始將全世界的優質智力、技術、資本聚集在一起,產生新的商業模式,然後又推廣到全世界,無形中,中國升級成了世界經濟的發動機!

    而因為以中國為中心的經濟體系,讓許許多多人受益,因此他們普遍不願意看到戰爭。

    不斷陷入激烈競爭的德璀琳,本就十分煩惱,所以當他看到那些唯恐天下不亂的報紙的報導,不由得大動肝火,將一篇分析西班牙局勢的報紙扔進垃圾箱,並且告訴自己的住手,取消這份報紙的訂購。
mk2258 發表於 2018-7-4 21:02
第六百四十二節第二次卡洛斯戰爭





    雖然面對著愛迪生、西門子這樣的專業水平高的競爭對手,可德璀琳並沒有退出這個領域。

    在激烈的競爭之後,他們都找到了自己的定位,這些技術公司和實驗室,雖然在技術上甩開了德璀琳十條街,可是他們在商業上卻比不過德璀琳洋行。

    他們比德璀琳更了解技術,但他們沒有德璀琳了解中國。

    深耕中國市場十幾年,德璀琳的商業網絡是他們無法比擬的。儘管在做技術中介服務,德璀琳洋行的奢侈品中介業務也沒有停止。他積累了數以千計的優質客戶,這些都是西門子等後起之秀無法比擬的。

    於是德璀琳退出了直接的技術引進市場,但穩固了自己的中介業務。就像奢侈品領域一樣,他開始收集客戶的需求,然後讓自己已經成熟起來的科學團隊,對這些需求進行總結。然後選擇全世界最合適的團隊進行開發,他跟中國的,英國的,德國的,美國的,全世界大多數有規模的科技公司、大學、實驗室,甚至個體發明家都建立了聯繫。客戶的需求,通過德璀琳洋行能夠找到最合適的技術團隊。

    同時德璀琳洋行也漸漸掌握了對技術的定價權,避免了科技團隊漫天要價的情況,首先都是由德璀琳洋行進行技術評估,認為技術可能帶來的收益,給出一個參考價格,這也是他們服務的一部分。

    由於服務到位,他們漸漸成了中介中的龍頭,愛迪生和西門子也開始更多的從德璀琳洋行手裡接受訂單,而不是直接面向客戶,對這些科技公司來說,直接進行商業開發,不僅不擅長,而且是額外的成本。

    德璀琳最近的幾筆大訂單,都是跟石油公司有關的。由於汽油發動機應用開始成熟,石油公司利潤提高,各種基於石油發動機的項目開發完成。

    德璀琳掌握了挖掘機、推土機和壓路機三個大項目,這三個項目,都是美國公司在做。因為美國人擁有使用這些動力機器最豐富的經驗,石油公司願意出三十萬美元收購這三項專利,德璀琳可以從中抽取十分之一的佣金。

    德璀琳找的團隊很專業,挖掘機讓生產聯合收割機的約翰迪爾來做;推土機找的是費城的鮑爾溫機車廠,壓路機在找的是新澤西的羅格斯機器廠來開發。

    但是德璀琳壓力很大,因為他知道中國上海的一家造船廠和一家港口機械工廠也在搞這幾個項目,他們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得到石油公司的佣金,而是純粹看重了這個市場。他們研發的目的,是自己持有專利,自己進行生產。一旦被這幾家公司先研發出來,並且註冊了專利之後,他這筆買賣基本上就黃了。

    德璀琳不由得有些後悔,也許當初可以將訂單同時下達給其他公司來做,只是當時貪婪了一些,美國人開價最厚道,給的佣金最豐厚。現在的行業已經產生了一些行規,像這種大型研發項目,是需要為研發機構提供一些定金,並且在研發失敗之後,會承擔一部分成本。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還是智力資源的增長速度是有限度的,而商業開發的速度是無限的,過度的商業競爭很快就讓智力資源開始擁有更大的話語權。

    德璀琳這幾年之所以佔據了一席之地,就是因為他更懂得經營,他只挑最專業的團隊來做,這樣風險最低,成本也最低。可他沒想到,中國公司竟然也能看重這些市場,還是怪人工成本越來越高,營造公司這樣的施工企業越來越多的開始使用機械的緣故。如果當時同時找幾家德國公司做的話,也許自己的佣金會攤薄許多,但失敗的概率就小的多了。

    德璀琳時刻盯著中國公司的進度,同時不斷催促美國人,他發現中國人的進度更快,這讓他覺得,這筆買賣可能要黃了。不過不至於虧錢,因為美國人並沒有要求墊付資金,因為這幾家美國公司也看好這個市場。美國人同樣熱衷於使用工程機械,所以他們開發出來後,不但可以將專利賣給中國人,在本國還可以生產獲利。

    只是這筆利潤豐厚的業務,就這麼黃了,會讓德璀琳損失巨大。

    因此他決定跟中國公司談一談,看他們是否願意出售專利,或者跟石油公司合作。

    石油公司並不會禁止別人生產汽油發動機產品,持有這些專利,只是希望推動這些產業的發展。之前石油公司手握汽油發動機的全球專利,他給了大量機器廠授權,在聯合收割機開始汽油動力化之前,甚至不收專利費。後來開始收費,也十分低廉。目的是為了讓更多機器廠生產使用汽油的機器,至於從機器生產上賺錢,石油公司暫時還沒有想法。

    可惜這幾家公司拒絕合作,中國發達的海運和港口產業,讓這些大型機械公司不差錢,他們更看重市場。蒸汽動力的挖掘機早就已經出現,蒸汽壓路機更是十分普及。因此這些工程機械的行情不錯,這些機器工廠認為生產的收益,比直接賣專利更划算。

    發現生意注定要黃的情況下,德璀琳心情本來很不好,但今天一早他接到一個讓他心怦怦直跳的訂單。

    來自西班牙的軍火訂單。

    軍火貿易的利潤,是出了名的高,這種生意誰不想做。

    剛來中國的時候,這種生意德璀琳是想都不敢想的,都被大洋行壟斷了。不知不覺間,他也成了有資格介入這種生意的大洋行。

    關於西班牙的戰爭,德璀琳一直不怎麼關心,對他來說,那是一個腐朽的,沒有任何前途,也沒有任何錢途的國家,跟自己的距離太過遙遠。

    所以上次在一份專門報導政治評論的報紙上看到西班牙戰爭的消息後,他就停購了那份報紙,不是他不關心國際局勢,而是他覺得那份報紙的評論有失水準,竟然會認為西班牙內戰有可能引發世界大戰。

    德璀琳的錢,絕不會花在這種不夠專業和謹慎的報紙上,儘管那隻是小錢。

    現在西班牙的訂單到了後,他突然發現,除了那份報紙,其他報紙都很少報導西班牙的消息,對中國來說,西班牙實在是一個太沒有存在感的小國。

    於是德璀琳馬上讓助手立刻去找那份報紙,近期所有的報紙都要找來,他現在對西班牙的局勢無比的關心。

    報紙都送來後,德璀琳才發現,已經打了三個多月的西班牙內戰,竟然開始長期化了。

    這真是一個好消息。

    內戰的一方是西班牙政府,西班牙共和國政府。三年多以前,因為西班牙王位問題,險些引發了中德和英法的大戰,最後德國妥協,讓利奧波德親王放棄了西班牙王位,換取了南美殖民地,在德璀琳這樣的打過仗,也經過商的人看來,這實在是一筆太過划算的買賣,不用流血犧牲,白白得到那麼廣大的殖民地。

    德國放棄西班牙王位之後,西班牙制憲議會挑選的意大利王子在西班牙順利繼位,但不順利的是,他堅定的支持者,三巨頭之一的胡安將軍遇刺身亡,兇手是誰一直沒有定論。

    意大利王子阿梅迪奧一世做西班牙王位期間,遇到了跟前任伊莎貝拉二世一樣的困境,那就是夾在保守派和自由派之間兩面受氣。

    三年之後,宗教、大貴族、大地主代表的保守勢力不斷反對之下,甚至對阿梅迪奧進行暗殺,讓阿梅迪奧一世心灰意冷,被迫宣布退位,西班牙政府宣布成立共和國。這時候天主教會,大貴族、一些將領支持卡洛斯家族再次發動叛亂,迅速在西班牙北方的巴斯克地區建立統治,老卡洛斯的孫子唐·卡洛斯宣布登基為新國王。

    西班牙共和國政府跟卡洛斯派的戰爭爆發,史稱第二次卡洛斯戰爭。

    由於一直對馬德里政權統治不滿,脫離情緒嚴重的巴斯克人支持唐卡洛斯,讓卡洛斯派在經濟發達的巴斯克地區迅速立足,而且向西班牙南方擴張,在教會、地主統治的鄉村地區建立游擊隊,反抗共和國政府。

    德璀琳從報紙上能看到的,不過是一些表面的消息,看不到的信息則需要他自己挖掘。

    好在他做中介生意最不缺的就是人脈,奢侈品生意讓他跟歐洲許多權貴家族有聯繫。

    他很快就通過自己的歐洲朋友,弄清楚了比報紙更清楚的情況。

    德璀琳發現,跟這些年發生的每一次戰爭一樣,這次卡洛斯戰爭背後,同樣站著利益不同的大國的身影,而且他的祖國,德意志帝國也捲入了其中。

    他很意外的發現,德國竟然支持唐卡洛斯政權,原因很簡單,卡洛斯願意放棄對南美領土的主權,承認利奧波德統治多米尼加、委內瑞拉等地。

    德璀琳還了解到,阿梅迪奧一世退位之後,德國先後聯繫過西班牙共和國和卡洛斯兩派勢力,甚至還再次為利奧波德爭取過西班牙王位,在所有努力失敗之後,才選擇了支持卡洛斯政權。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mk2258

LV:9 元老

追蹤
  • 1120

    主題

  • 100531

    回文

  • 46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