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民國】大國崛起之東方日不落 作者:狂人阿Q(連載中)

 
mk2258 2018-2-24 20:39:01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706 50329
mk2258 發表於 2018-6-16 06:48
第五百九十五節德美衝突(1)





    哥倫比亞領土劃分上,中國提出按照最東端的安第斯山脈(東科迪勒拉山脈)分水嶺劃分領土。如北美之落基山脈一樣,安第斯山脈橫跨南美,它在許多地方都十分寬廣,寬廣到不像一座山,而像是高原了,尤其是到了哥倫比亞境內,寬廣低平特徵明顯。而且安第斯山脈還分為東中西三條平行的科迪勒拉山脈,不同山脈之間只有狹長的河谷地帶,而這些河谷地帶又恰好是當年印第安人文明的發源地,西班牙滅亡這些印第安人文明後,在他們開發出來的土地上生存顯然更容易,所以許多西班牙早期的重要城市都建造在山上。

    如果按照最東端原則,連西班牙在南美大陸上的統治核心波哥大都要被劃入印加領土,因為這裡正好位於東科迪勒拉山脈上。

    在美國的斡旋下,中國做了大幅度讓步,將領土劃定為東科迪勒拉山脈跟中科迪勒拉山脈之間的馬格達萊納河,谷地被雙方一分為二,讓中國滿足了最小的要求,在加勒比海佔據了一小片海岸。

    但這不算給美國面子,因為中國勢力還是滲透進了加勒比海,真正給面子的是,中國竟然接受了不再加勒比海駐紮海軍的要求。

    很顯然美國人已經不想成為阻擋中國進入加勒比海的出頭鳥了,只要中國不在加勒比海設置海軍,美國也就默認了。

    這個消息不是好消息,美國人不想跟中國對抗了,那麼美國人會繼續壓制德國,顯然美國人不想美洲地區太複雜,成為太多列強的領地。

    當然,美國依然會將中國當作最大的威脅,可問題是美國沒有勇氣直面這種威脅,卻覺得德國可欺。德國得到了墨西哥領土,這是一塊比後世的墨西哥要大的多的土地。在北方,中國跟墨西哥之間的邊界,是以科羅拉多河和格蘭德河為界,北方是科羅拉多高原,兩河之間相當於後世美國的亞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西部都屬於墨西哥,這是一塊超過3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在南方,墨西哥領土一直向南延伸到了巴拿馬運河附近,當地的危地馬拉等後世的中美洲國家加起來5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這些領土加起來,讓現在的墨西哥領土高達300萬平方公里左右。

    這比整個德國的領土要大的多。

    北方的科羅拉多高原、亞利桑那等地,雖然屬於乾旱半乾旱氣候,沙漠戈壁連片,但這幾年中國公司已經在這裡開始活動,發現了許多金礦、銅礦等高附加值礦產,兩條河流附近也是可以種植棉花的,後世亞利桑那州是美國四大產棉州之一,不是沒有原因的。

    這些對德國都很有價值,如果僅僅從地緣來看,應該是中國跟德國衝突最大。

    可俾斯麥是絕對不希望跟中國對抗的,他不想當英國的馬前卒,他只會中立,這其實也是英國人能猜到的,也是能接受的,英國就需要一個不倒向中國的勢力,將中國人擋在墨西哥以西。

    德國跟美國本應衝突最小,問題是兩國都是那種打不過關張,只能打劉備的處境,反倒讓兩國之間的矛盾看起來更大。

    但要說矛盾大到爆發戰爭,也不至於,歐洲人不重視美國,不是沒有道理的,美國內部矛盾太大了,南北方之間的分歧,州政府和聯邦政府的分歧,讓美國更像是一個邦聯,而不是一個聯邦,比德國統一之前的德意志聯邦緊密,又比德國統一之後的帝國鬆散。

    這樣的國家是沒法打仗的,俾斯麥重視美國,也只是重視美國的潛力。他不會怕美國,美國要打貿易戰,德國就跟美國打。美國加徵德國重工業關稅,影響到了克虜伯等巨頭的利益,德國立刻就加徵美國棉花關稅。剛好可以用墨西哥棉花替代,儘管因為生產力和其他經濟配套的限制,墨西哥棉花價格要高一些,但這種損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美國問題,還排在德國能否統治墨西哥的問題之後,不過德國親王能不能在墨西哥站住腳跟這個問題,很快就有答案了。

    德國先頭部隊,在英國海軍的護航下,在韋拉克魯斯附近海灘登陸,然後只用了一天時間,就攻占了港口。

    德軍的戰鬥力毋庸置疑,之前威廉親王甚至打算動用波蘭軍隊的,但俾斯麥後來改變了態度,他派遣的是普魯士陸軍,三萬德軍主力,不但輕鬆攻占港口,而且還擊潰了前來援助的同等數量的墨西哥軍隊。

    不等後續部隊,就沿著鐵路線向墨西哥城推進,一路上墨西哥軍隊根本無力抵擋,大小城市相繼淪陷,一直逼近到墨西哥城,德軍才停止推進。

    墨西哥軍隊此前面對兩西西里軍隊就頗為吃力,兩西西里軍隊連意大利軍隊都打不過,而意大利軍隊在歐洲也只是二流,可以說墨西哥軍隊的戰鬥力,充其量可以跟歐洲三流軍隊一較高下,而德軍可是先後輕鬆擊敗了歐洲一流的俄軍、奧軍和法軍的,可以說是這個時代的超一流陸軍。

    最大的麻煩,還是跟兩西西里軍隊遇到的一樣,交通運輸問題,德軍只能沿著鐵路線活動,墨西哥人到處發動偷襲,離開鐵路線就無法保證交通運輸,而且他們還多次破壞鐵路,讓德軍不勝其煩,不得已停止了進攻墨西哥城的行動。

    一個月後,第二批援軍到達,德軍兵力增加到了六萬人,很輕鬆就攻占了墨西哥城,胡亞雷斯逃到北方地區,繼續發動游擊戰。德國援軍放棄北上追擊胡亞雷斯,而是開始向南掃蕩,對德國來說,北方的干旱地帶,同樣沒什麼價值。礦產資源倒是很多,可是開發的難度讓中國人都望而卻步,而且開採權還在中國公司手裡,佔領哪裡沒有短期利益。

    德軍更看重南方的農業土地,派兵迅速拿下尤卡坦半島等地,並攻占沿海平原地區後,才開始向北方掃蕩。

    此時德軍已經增加到了十萬人,而且得到了一些當地土生白人的支持,這些土生白人被胡亞雷斯打壓,失去了所有的財富,十分渴望同為白人的利奧波德國王能幫助他們。

    但是很可惜,利奧波德在佔領區域內,宣布繼承胡亞雷斯的政策,對於已經瓜分的白人土地,不予追回。雖然利奧波德宣布尊重墨西哥宗教信仰,但也沒有將宗教莊園從印第安人手裡收回,甚至他本人也沒有改信天主教,依然維持新教信仰。

    利奧波德顯然是不打算在墨西哥培植自己的嫡系力量,維持原狀也只是為了安撫印第安人,土生白人無法成為維護他統治的力量,他跟宗教也沒有走進,那麼他就不打算在這裡培養自己的勢力。顯然德國人認的很清,土生白人勢力一再被打擊,已經無法承擔幫他維持統治的重任,宗教勢力太過強勢,並不是君王願意看到的事情,在被胡亞雷斯打擊之後,利奧波德正好接力讓墨西哥世俗化。至於印第安人,這個民族文化落後,永遠只能是底層。

    在本地沒有統治階層支持,或者說利奧波德接手的,本就是一個剛剛打到了舊的土生白人統治階層,新的印第安人和混血人種統治階層尚未形成時期的墨西哥社會,一個剛剛經歷過土地革命的農業社會。

    利奧波德也保持了各地區的議會制度,默認了混血人種和印第安長老把持的地方議會,只要他們承認自己的王權,利奧波德是願意與人分享權力的。

    很明顯,利奧波德的統治基礎,只是他帶來的強悍軍隊。

    以軍隊為後盾,他開始推行一整套制度,改革行政機構,給各地都派去了代表國王的省督,一半都是一個懂西班牙語的德國人,這些人將去組織新政府,留用一批,塞入一批,新培養一批公務人員,建立德式行政系統。建立新的司法、警察機構。新的稅收,海關機構,新的教育,出版制度。

    在墨西哥盡可能的推行德式管理體系,安插了大量德國高級官員。

    這種改革,勢必引起激烈的對抗,德國的十萬軍隊,在這裡開始了長期服役。

    這些改革在墨西哥激起了反抗,但在歐洲評價卻不錯,都認為德國帶給了墨西哥人新的文明。只有美國人不這麼認為,認為墨西哥的政治,完全是一種倒退,從共和製倒退到了君主制。美國輿論更多關注的是破產流浪的貧窮白人,搞的好像是德國人造成了這些一樣。

    讓美國對德國人的觀感開始不好的原因,主要還是隨著德國人擠入已經很擁擠的墨西哥灣之後,德美之間的衝突開始全面爆發。

    在政治上,美國收留了被德軍趕出墨西哥的胡亞雷斯,利奧波德政府希望美國將胡亞雷斯引渡,美國政府拒絕。

    在經濟上,利奧波德政府承認了之前歷屆政權積欠的近億英鎊債務,但沒有同意將胡亞雷斯土地革命中沒收的一些美國資本家的大種植園歸還給這些資本家,利奧波德政府認為那是歷史問題,他們沒有追溯執法的權力,其實是利奧波德政府做不到,把美國人的少部分種植園歸還美國資本家,那麼本國幾十萬土生白人要求歸還他們的種植園怎麼辦,如果同意,那近千萬印第安人的利益就會受到損害,再一次起義也就不遠了。

    以前在卡洛斯執政時期,墨西哥雖然站在中國一邊,可墨西哥跟美國的經濟聯繫緊密,墨西哥產品進入美國的關稅並不高,美國商品進入墨西哥的關稅也不高。可現在,美國提高了墨西哥農產品出口美國的關稅,墨西哥同樣大幅度提高美國工業品關稅。

    美國和墨西哥關係下滑,體現的是美國跟德國對抗的加強。美國為什麼要提高墨西哥農業產品的關稅,主要原因是過去墨西哥灣一側的墨西哥貿易,主要是美國商船在經營,降低關稅的主要受益者其實是美國的航運公司,可現在德國人到了這裡,他們迅速壟斷墨西哥的航運市場,低關稅的受益者只能是德國航運公司。讓德國航運公司通過美墨貿易獲益,只能讓他們在墨西哥更加強大。

    另外還有投資方面,美國在墨西哥的投資,主要集中在墨西哥南方,開闢了一些熱帶水果種植園,還有一些礦產。但規模都不是很大。這主要是美國自己都還沒有完全開發,美國還是一個吸引外資而不是對外投資的國家。

    現在美國在墨西哥的投資基本上被胡亞雷斯政府的革命摧毀,德國的投資卻大量湧入墨西哥,讓美國徹底失去了這個投資空間。
mk2258 發表於 2018-6-16 06:48
第五百九十六節德美衝突(2)





    德國的資本積累現在還不如美國,但德國國內是一個傳統社會,缺乏開發空間,至少在農業上,對外投資的願望十分強烈,德國資本雖然不雄厚,但善於利用金融市場,他們總是銀行業聯合其他產業建立股份公司,如同集團軍一樣集體行動。

    德國在墨西哥南方鏟倒熱帶叢林,開辦甘蔗種植園,榨糖之餘還釀造朗姆酒,在北方,承包大量半乾旱地帶,經營牧場養羊,這些都是容克集團的強項,儘管他們的種植園規模,牧場規模既沒有英國牧業公司那麼大,也沒有美國奴隸制種植園大,但很集約,帶有德國特色,更像是容克莊園,兼顧德國傳統的精耕細作和現代資本化運作。

    德國人還迅速建立了鐵路公司,宣布要在墨西哥打造一張完整的鐵路網,野心勃勃,或者雄心勃勃。對此美國人倒不在乎,因為墨西哥的鐵路業,主要是中國人的領域,跟礦業一樣,中國人之前壟斷墨西哥的鐵路。但鐵路並沒有成網,而是簡單的以阿卡普爾科為中心,連接一些重要礦場和城市的鐵路。德國人卻要以墨西哥城為中心,打造一張完整的鐵路網,能否盈利很讓人懷疑,但卻會為德國的金融業、鐵路業和機械製造業提供一個巨大的市場。

    另外德國人還開始向墨西哥移民,這是誰都能想到的事情。德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造就的是最大量的失業農民,這些年德國大量向美洲移民,移民數量甚至比英國還多,後世德裔人口在美國竟然排在第一位。

    大量德國地區的移民,被墨西哥大量尚未開闢的土地吸引,來墨西哥開發土地。德國農民是歐洲最好的農民,他們在政府的鼓勵下,來墨西哥開闢。迅速形成墨西哥德國人社區,這就是為什麼利奧波德親王不拉攏土生白人的原因,對方只相信德國人。

    除了德國人之外,德國統治區內的其他民族,主要是波蘭人也開始大量向墨西哥移民。他們也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優惠條件,免費得到土地,以及一定時間的稅收優惠。但這些優惠只想普魯士東部地區,靠近波蘭省份的一些德國化的波蘭人。

    鼓勵這些波蘭人移民,是俾斯麥政府有意識的清洗行動。俾斯麥執掌德國政治,雖然統一了德國,但名不副實,各邦國保留了大量特權,各種勢力自行其是,這些都是俾斯麥需要解決的問題。當年普魯士攝政王跟俾斯麥的衝突就在於,俾斯麥給予了這些人太多的特權,可是俾斯麥並不是真的願意讓帝國內部割據,他只是想先統一,後改革。這些年他做的就是這些事情,削弱各邦國權力,加強帝國政府權力。削弱其他勢力權力,加強行政機構權力。

    其中俾斯麥領導的帝國政府跟宗教勢力的鬥爭,被稱之為“文化戰爭”,主要是反對天主教對世俗權力的干涉。普魯士等北方邦國是新教邦國,巴伐利亞等南方邦國,是天主教邦國,這就是為什麼南方分離傾向一直很大,一直親奧地利,反普魯士的原因。但大勢所趨,在民族主義的推動下,更強大的普魯士統一了德國。俾斯麥一邊繼續利用民族主義這個超越宗教的新身份認同,來壓制宗教認同,一邊不斷限制教會權力。

    以前教會管理學校,尤其在南方是這樣。現在俾斯麥要求建立普魯士式的,政府主導的義務教育制度,排除教會的干擾,教學中也不出現宗教內容。這引起了天主教集團的反對,他們組建中央黨在議會中跟俾斯麥對抗。

    南方邦國本身強大,巴伐利亞王國依然保留王國身份,保留軍隊和外交權力,俾斯麥當初為了讓巴伐利亞國王答應加入德意志帝國,甚至賄賂巴伐利亞國王,撥款為國王修建新天鵝堡這座奢華的城堡。這是後世迪斯尼城堡的原型,也有人叫睡美人城堡。

    所以在文化戰爭中,俾斯麥在南方跟天主教勢力做著艱難的鬥爭。但是在北方,波蘭是一個異類,在一片新教諸侯中,波蘭是一個天主教國家,他西邊是德意志的新教地區,東邊是東正教的俄國,他在一片異教派中間,保持了頑固的天主教傳統。壓不住巴伐利亞,還壓不住波蘭了,結果就在俾斯麥發動的針對南部天主教的文化戰爭中,波蘭反倒是成為受到打壓最嚴重的地區。

    波蘭王國領地內,俾斯麥動不了,波蘭跟普魯士組成聯合王國,就好像英國跟愛爾蘭的聯合王國一樣,各自有各自的議會和政府,相對獨立,是同一個王權下的統一。但在普魯士一邊,居住著大量的波蘭人,這些波蘭人受到了最強力的排斥。

    德國政府在東部邊境省份,制定了日耳曼化政策,打著抵制德意志帝國東部“波蘭化”的口號,民族主義思維背景下,德國東部有一股所謂的波蘭“滲透”威脅。強制推行日耳曼化的政策,包括行政機構只能使用德語,學校教學只能使用德語和德文,任何官方場合,都不允許說德國之外的其他語言。

    這樣的政策,跟德國在阿爾薩斯和洛林推行的政策沒有二致,必然遭到反抗。德國政府對反抗者採取強硬鎮壓措施,甚至驅逐本國波蘭人。短短幾年之內,2.2萬波蘭人以及1萬多名擁有俄國或奧地利國籍的猶太人被趕出德意志帝國的東部省份。他們

    當中許多人被驅逐到波蘭王國。但是在這裡,這些人甚至很難維持最基本的生計,因為波蘭本身也是一個人口過剩的國家,工業又遠沒有德國那麼發達,波蘭人本身就在向美國大量移民。由於移民形成規模,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

    波蘭人移民美國的流程十分簡單,只要三個條件,50美元,1個地址,有人接應。波蘭內地的移民,一般花費一周時間折騰到但澤港口,檢查身體健康後才被允許上船。之後先去德國,換乘前往美國的船,順利的話在海上漂泊一兩週抵達紐約。下船還要接受美方的身體檢查,沒有蝨子,沒有肺結核、傷寒等疾病的話,就可以獲准入境美國。

    一般波蘭猶太人會留在紐約,波蘭人則會前往芝加哥。芝加哥甚至發展成海外最大的波蘭人聚居城市,素小波蘭之稱。除了美國,也有不少波蘭人選擇留在歐洲,去了英法等國定居。但這些受到德國民族統治排擠,移民英法等國的波蘭人,往往是經濟條件較好的階層,他們是技術人才或者商人之類,不需要去美國尋求生計。

    俾斯麥的民族政策,也不能說是一種殘酷統治,在這個時代其實十分正常。不止德國在排斥波蘭人、猶太人,其他國家也在排斥德國人。其實跟猶太人一樣,德意志人也是一個在歐洲分佈十分廣泛的民族,東到伏爾加河流域,西到法國,南到黑海都有德意志族群生活。也許是因為更加動盪,或者因為主要聚居在中歐地區,便於向四方遷移,德意志民族在歐洲的分佈,比其他民族都要相對廣闊一些。

    拿破崙戰爭推動了歐洲的民族主義,之後的戰爭讓傳統的王朝恩怨變成了民族仇恨。民間的排擠,政府的驅逐都不罕見。比如普法戰爭爆發後,8萬名德國人被法國驅逐出境。戰後法國將阿爾薩斯洛林割讓給德國後,13萬不願受德國人統治的法國人離開了這片曾經屬於法國的領土。在俄國居住的德國人,也在戰爭期間,以及和平時期,不斷逃離民族意識越來越強烈的俄國。這幾年近5萬名生活在伏爾加地區的德國人下決心離開了自己的居住地。凡是新興民族國家出現之地,或是在古老的多民族帝國推行民族政策之時,便存在著民族不融合的危險。

    民族主義的衝突是一方面,還有工業化的高速發展,帶來的人口壓力。但最大的原因,還是社會變革時期,造成的舊社會秩序變動,讓許多人失去了傳統的生計,又缺乏在新時代維持生計的能力。

    比如德國的農奴制改革,雖然不像英國那樣,嚴重保護貴族,讓貴族瘋狂圈占公共用地,也沒有像法國那樣,將土地均分給農民。而是採用了讓農奴高價向領主贖買土地的方式,有的農民咬牙贖買了小片土地,容克貴族用這些資金投資新興商業,轉化為新貴族,有的地方,農民承受不起贖買土地的代價,只能失去土地,流離失所,要么選擇進城作為無產工人,要么就只能遷移到其他地方尋找讓自己生存的土地。這讓德國不斷對外輸送移民,並超越已經完成工業化的英國,人口增長緩慢的法國,土地廣袤的俄國,成為歐洲第一大人口輸出國,有的地方,德國人甚至整村整村的向美國移民。

    以前德國人只能去美國,但美國畢竟是一個英國文化的國家,儘管英國移民越來越少,可歷史形成的英國文化,讓後來的德國移民只能融入英國文化背景下,這就是為什麼後世的德裔人口是美國第一大族群,可美國是一個英語國家的原因。

    在這種情況下,德國親王統治的墨西哥,成了一個新的選擇,一個保持德國文化傳統,並且得到政府資助的新的移民地區。大量德國以及德國化的波蘭人移民開始湧入墨西哥,在墨西哥開始形成德語社群。

    如果僅僅是這樣,德國跟美國的衝突也不至於多麼嚴重,可問題是,就跟拿破崙當年進入魁北克一樣,德國人進入墨西哥,對美國也產生了強烈的衝擊,美國大量的德裔居民,如同當年法裔投奔拿破崙一樣,雖然不是所有人都如此,但仍有相當數量的德裔選擇道本國王族統治的墨西哥投資。這些德裔居民,有的已經不是普通勞工,而是積累了財富的資本家,他們通過開髮美國的資源致富,卻將財富用於建設墨西哥,這是美國人不願意看到的。

    美國本身缺乏資本,讓美國很不願意這些德裔資本流入墨西哥,但沒有合適的法律手段進行干涉,但民間輿論開始抨擊,儘管只是少數德裔族群從美國遷移進入墨西哥,但卻讓掌握輿論的英裔族群將德裔描繪成不愛美國的美國族群,導致德裔在美國境內跟英裔的衝突。

    就好像德國將東部跟波蘭接壤的邊境地區波蘭文化進入,稱之為波蘭滲透一樣,美國也將德國進入墨西哥,給美國社會帶來的問題,稱之為德國衝擊!

    這些都不是美國政府願意看到的,他們吃過了拿破崙的苦,對歐洲強國勢力進入美洲,對美國社會帶來的衝擊早有判斷,所以才一直很反對德國控制墨西哥。

    可現在木已成舟,美國沒有辦法驅逐德國勢力,只能限制德國在美洲的擴張。尤其是排擠德國以墨西哥作為基地,對加勒比海其他西班牙殖民地的滲透。說白了,美國擔心德國在吞併墨西哥之後,會如法炮製的吞併古巴、波多黎各和牙買加等西班牙加勒比海殖民地。

    有什麼辦法比美國吞併這裡,能更好的防止別的勢力吞併這裡呢,所以美國決定從西班牙人手里奪取這裡,他們採用的辦法是重金購買,西班牙人竟然同意。美國還成功遊說了英國,讓英國不干涉這筆領土買賣,用的理由是防止中國吞併這裡。

    說美國人是未雨綢繆也好,說是美國內部的擴張主義利用美國人對歐洲和中國勢力滲透美洲的恐慌,推動美國擴張也罷,總之美國人成功以五千萬美元的巨額資金購買了這三座熱帶島嶼。

    這些熱帶島嶼,以及之前獨立的海地,都是大種植園經濟,盛產甘蔗,經濟價值很高,但吞下這裡,對美國來說,卻未必是良藥,反而可能是苦果!

    三個打著防備德國擴張名義而吞併的熱帶島嶼,竟然成為了美國南北方衝突的導火索!
mk2258 發表於 2018-6-16 06:48
第五百九十七節必然分裂的美國





    德國親王就任墨西哥國王剛剛過去了一年,墨西哥國內的叛亂還此起彼伏,但聲勢日漸虛弱,零零散散的反抗,只是無組織的對抗罷了。

    德國人付出的代價是很大的,經濟上失去了美國這個重要的市場,對德國工業發展十分不利。擊敗胡亞雷斯政權,德國犧牲的士兵不足三千人,可鎮壓反反复复的叛亂,損失的德軍卻高達八千,花費的軍費,則超過了三千萬英鎊,不亞於打一場大規模戰爭。

    收益暫時是負面的,可未來的預期很高,一年間有八萬德國人湧入了墨西哥,大多數都是農民。但也有數以千計的中小投資者,他們看重墨西哥的開發潛力,希望在這裡有所作為,儘管經濟損失很大,墨西哥危機引發的經濟危機也漸漸過去。

    跟美國的政治對抗,很難演變成戰爭,因為美國也有所得。他們得到了加勒比海上的眾多島嶼,能得到這裡,事後看來是早有預謀的。

    西班牙跟印加王國的戰爭,西班牙無法支撐,誰能想到美國人竟然會斡旋,而不是像英國一樣,支持西班牙跟中國對抗到底。西班牙結束了跟印加王國的戰爭後,負債累累,財政壓力極大,另一方面恐怕也是跟美國的政治協議,美國幫忙斡旋,西班牙接受美國用重金購買西班牙殖民地;英國之所以沒有乾涉美國得到這些領土,主要還是玩平衡,在把德國引入墨西哥的問題上,英美關係產生了裂痕,英國需要安撫美國,反正美國得到這些領土,不會變得強大到擺脫英國的影響,西班牙失去這些領土,對英國也沒什麼損失。所以英國也就默認了。至於美國人的說法,阻擋中國近一步在加勒比海擴張,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總之美國人奪取西班牙殖民地,正好處在一個天時地利人和都具備的時候,此時不取,更待何時!

    美國政治家的能力是有的,他們抓住了這個機會,但美國政治家的能力,卻永遠無法解決美國內部的死結,奴隸制問題!

    得到三座島嶼之後,南北方迅速因為三座島嶼問題,展開了極力的鬥爭。其實如果北方能不在乎南方人怎麼過活,這三座島嶼愛怎麼怎麼,基本上不會影響到北方人的生活。但問題是,美國北方和南方在一個國家,擁有同一個政權。那麼如何對待三座島嶼的政治地位問題,就不僅僅是南方人的問題了,而是整個美國的問題。問題在於,三座島嶼很顯然不論從地理還是從經濟制度上,都更接近南方。

    當時美國得到佛羅里達的時候,南北方就發生過爭執,在偏袒南方的總統米勒德·菲爾莫爾的支持下,佛羅里達成為一個蓄奴州。可現在古巴等地,根本不存在佛羅里達那樣的問題,佛羅里達本就沒什麼奴隸制問題,在英國的壓力下,西班牙人在哪裡廢除了奴隸制,但古巴沒有,古巴的經濟基礎就是奴隸制種植園,西班牙人做不到在這裡廢除奴隸制。結果三座熱帶島嶼的奴隸制一直保留了下來,甚至成為美國南方走私努力的中轉站。

    也因為這種原因,古巴等地的奴隸主跟美國南方的奴隸主聯繫一直緊密,美國政府購買了古巴等地之後,這裡甚至沒發生什麼對抗,奴隸主們控制的政府,迅速接受了美國。

    因此古巴等地必然是蓄奴的,北方跟南方沒有爭議多少就默認了,但在州的數量問題上,北方堅決不肯讓步。南方蓄奴州要求,古巴、牙買加和波多黎各三座獨立的島嶼,分別成為美國的三個州。由於發達的種植園經濟,這裡的黑人奴隸數量眾多,如果按照美國國內的五個黑人算三個人頭的比例,三座島嶼都達到了美國最低的建州標準,可以成為一個美國州。

    北方堅決不同意,一旦同意,等於讓美國蓄奴州的數量瞬間超過了自由州。成為州之後,就有權力向國會派遣參眾議員,有權利投票選舉總統。在選舉人團制度下,這三個州無疑是會支持蓄奴州總統的。這意味著北方在跟南方的政治平衡會被打破,讓從建國後就形成的,北方自由州數量始終比蓄奴州多一個的傳統打破。

    以後不但蓄奴州的總統人選更容易當選,國會裡的議員數量也可能是南方多於北方。這種權力之爭,讓南北雙方相持不下。雙方都無法通過對對方有利的法案,北方最多能接受三座島以一個州的名義加入美國,決不允許成為三個蓄奴州。南方則堅持,三個州的人數都達到了建州標準,沒道理北方州人數到了就建立,南方州就不行。北方則認為,這三座島嶼,現在還不是美國州,他們的黑人不能算作人數,只有擁有財產的才算法律意義上的行為人。

    雙方爭執不下,導致連古巴一個州都沒有設立,在這種情況下,美國迎來了大選。

    拿到美國總統選舉的候選人名單之後,週瑯不由得嘆了口氣,知道美國分裂就在眼前。

    因為美國新組建沒幾年的共和黨候選人是一個熟悉的名字,亞伯拉罕林肯。

    林肯的出現未必一定會分裂,但只要林肯當選,美國就一定會分裂,因為林肯是一個反奴隸制政治家,他就是靠著反對奴隸製而在政治上不斷上升的。

    換任何一個人坐在美國總統的位置上,其實都無法解決南北分歧問題,一直以來,不管是南方人當選,還是北方人當選,最終都會在這個問題上採取妥協態度。這種妥協態度,勢必會兩面不討好,北方認為總統遷就南方,南方認為總統遷就北方,所以從美國第七屆總統傑克遜之後,已經連續八屆總統無法連任,都是當四年就滾蛋,因為誰都無法在任上讓南北雙方同時滿意。歷史上甚至出現了泰勒那種從墨西哥手里奪取兩百多萬平凡公里領土的總統都無法連任的情況。

    事實上,美國打美墨戰爭,對美國十分重要,奪取了大量領土,可北方卻不支持,原因是擔心南方擴大勢力,戰爭中也主要是南方州的民兵在作戰,所以南北戰爭爆發初期,南方軍隊碾壓北方,就是因為通過美墨戰爭南方鍛煉出了一批經驗豐富的軍官和士兵;北方寧可籌劃從強大的英國手里奪取加拿大,也不願意從弱小的墨西哥手里奪取土地,同樣南方也不支持北方奪取加拿大。

    這種分歧,已經大到地區利益大過國家利益的程度,放在一個政治強勢的國家內,未必會導致分裂,比如中國,南北分歧,東西分歧都非常大,但天南海北就能凝聚成一個國家,比如德國,北方的新教和南方的天主教分歧甚至大到能夠引發戰爭,但在德意志帝國的強權統治下,也能維繫在一起,可放在美國聯邦這種政治鬆散的政權中,則一定會導致分裂。

    如果換一個人坐上了美國總統的位置,還能勉強將美國維持在一起,但林肯不行,他就是靠反對奴隸制起家的,雖然他上台之後,其實採取的政策跟前任沒什麼不同,也是妥協,但南方不等他採取這些政策,就率先宣布脫離,因為他們不相信林肯會妥協,哪怕任何人坐在那個位置上都只有妥協。

    週瑯拿到總統候選人名單之後,就知道美國分裂的時候到了,除非林肯不當選。但美國目前的形勢,北方自由州仍然掌握優勢,古巴等地在北方州的排擠下,這次選舉竟然無法參選。

    南北方的激烈對抗,不但沒有削弱林肯的競爭優勢,反而讓林肯在北方的支持率更高,雙方都情緒化的反對另一方的情況下,投票率會更高。

    果然選舉結果按照週瑯猜測的那樣,林肯當選了,而且票數超過了一半,歷史上他的票數才只有百分之四十,因選舉人團制度,支持他的州更多而獲勝。

    林肯當選的消息公佈之後,美國南方的南卡羅來納州,密西西比州,佛羅里達州,亞拉巴馬州,佐治亞州與路易斯安那州六個州迅速宣布脫離美國聯邦,建立聯盟國,同時邀請古巴、牙買加和波多黎各作為三個州加盟聯盟國,三地積極相應。

    南方聯盟迅速行動,南卡羅萊羅納向州內駐查爾斯頓薩姆特堡的聯邦軍隊開火,迫其投降,目的是驅逐終於美國聯邦的軍隊。林肯立刻以此為理由,裁定南方叛亂,要求聯邦其他州發兵奪回薩姆特堡與其他要塞,保衛首都,維護聯邦。

    但此舉讓美國發生分裂,導致弗吉尼亞州、阿肯色州、田納西州、與北卡羅來納州四州表決脫離聯邦,加入聯盟國。

    此時林肯也沒有表明要廢奴的態度,這些州選擇支持南方的原因,也不是奴隸制問題,而是權力問題,導緻美國分裂的,也不是奴隸製本身,而是權力之爭!

    推薦都市大神老施新書:
mk2258 發表於 2018-6-16 06:48
第五百九十八節美國南北戰爭





    週瑯當然不會覺得美國爆發南北內戰很突兀,他甚至感到現在才爆發,沒有提前幾年很奇怪呢。

    對北方來說,認為奴隸制一直就是美國的毒瘤,嚴重影響了美國的國際形象;對南方來說,北方一直是壓在南方頭上的暴君,連續多位總統都是北方人,他們不關心南方利益。南方早就向脫離了,但他們需要一個契機,一個可以讓大多數人一致的機會,林肯這個反對奴隸制的總統上台,顯然就是最好的機會。

    如果不是林肯,南方的分離勢力其實也找不到好機會。即便林肯上台了,許多蓄奴州也沒有加入聯盟國,沒有脫離聯邦,比如肯塔基州政府繼續留在聯邦內,馬里蘭州宣布軍事戒嚴以防脫離聯邦,特拉華州從未考慮過脫離聯邦,其實美國首都華盛頓本身,也保持著奴隸制,如果算作一個獨立行政州的話,也是蓄奴州。

    南方分裂,林肯宣布鎮壓,這直接導緻美國各州分裂為三個派系,而不是對立的兩個。

    兩個對立的派系,當然就是堅決脫離美國的南方聯盟,以及堅決鎮壓的北方勢力,但還有大量中間派,他們不希望看到南方脫離,也不希望爆發戰爭,但現在南方脫離了,聯邦宣布鎮壓,這時候中間派開始分裂為兩派,一派認為,南方有權分離,一派認為,分離是不對的。

    這種複雜的內部觀念,激盪衝突,最激烈的表現在弗吉尼亞州,該州甚至因為選擇,自己先發生了分裂;佛吉尼亞州是一個自由州,但他反對聯邦對南方用兵,堅持南方應該有選擇的權力。結果州議會投票加入了南方,但弗吉尼亞西部一些州縣迅速脫離州政府,宣佈建立西弗吉尼亞州。

    戰爭讓複雜的美國形成兩大意見,最終因為南方的失敗,這個國家的世界觀才凝聚成一個,這個國家才真正的誕生,而在之前,美國基本上是一個個州的聯盟,算不上一個正常的國家。

    美國這種體量的國家分裂,除了在自己內部製造兩種觀念之外,也在國際上產生了兩個態度,支持南方或者支持北方,支持聯盟或者支持聯邦,世界各國都不得不進行選擇。

    國外的選擇,比美國內部要輕鬆一些,因為美國各邦選邊站,是被迫的,不得已的,非此即彼。選北方會被南方攻擊,選南方會被北方攻擊,兩邊都不選可能被兩方同時攻擊。國外不存在這些問題,有第三種甚至第四種選擇,那就是兩邊都不選,靜觀其變,誰贏了就承認誰;或者兩邊都選,火上澆油,向雙方提供軍火讓美國人互相放血。或者不干涉主義,讓美國人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或者積極干預,希望美國內戰按照自己設計的方向發展。

    英國人政治上保持中立,因為英國政府此時極為矛盾,他不希望看到美國分裂,因為美國現在是英國在美國對抗中國的一個棋子,一個打手,一個盟友,美國的強大,有助於分擔英國的壓力。美國北方強,南方弱,支持北方能迅速平亂,維持美國的統一和強大。可美國跟英國競爭,南方跟英國合作,美國北方是一個工業化地區,輕重工業都跟英國商品競爭,南方是一個農業地區,是英國最大的紡織業原料產地,和工業品最大的輸出市場。

    支持北方,讓英國可以收穫政治利益,損害經濟利益,支持南方讓英國可以收穫經濟利益,損害政治利益,這讓英國政府怎麼選都是輸,因為無論怎麼選都會得罪相關利益集團。

    因此英國政府只能不選,英國政府不選,英國商人卻不會不選,他們的態度基本上就是兩邊都選,因為兩邊的錢都是錢。於是英**火商,如同聞到腥味的貓一樣,積極向雙方出售軍火。

    何止是英國,其他各國商人也大都是兩邊都選,向兩邊提供各種軍事物資,大發橫財。

    這注定是一場軍火商的饕餮盛宴,因為這場戰爭的規模和慘烈程度,注定是普法戰爭之後最大的。

    美國人口4300萬中,北方2500萬,南方1800萬,這比歷史上的差距要小的多。歷史上南方只有900多萬人,還有380萬人是奴隸,現在南方1800萬人中,奴隸人口極多,但也只有800萬,自由白人1000萬。歷史上北方工業發達,有130萬工人,南方工業薄弱,只有11萬工人。但這個歷史上,北方工人數量高達300萬人,南方工人也有50萬,主要是依托棉花加工的紡紗工業,南方出口的並不僅僅是棉花,已經開始轉向出口棉紗。

    歷史上,900萬人口的南方,跟北方打了五年內戰,現在1800萬人的南方,會跟北方打幾年呢?

    而且由於弗吉尼亞加入了南方,並且聯盟國將首都從亞拉巴馬州蒙哥馬利遷至弗吉尼亞州的里士滿,這導致兩國首都之間相距只有一百多公里,還有鐵路相通,這注定雙方會圍繞首都進行慘烈的拉鋸戰。而且從一開始就會很激烈,動用主力進行決戰。

    果然剛開始,南方就快速推進到華盛頓附近,林肯甚至已經打算遷都到北方的費城。好在匆忙徵召的北方軍隊擋住了南軍,而南方軍隊始終受到數量不足的限制,開戰後迅速佔領華盛頓的計劃破產。

    戰爭極為慘烈,幾年前大家在俄國和普奧及奧斯曼帝國發生的戰爭中看到的那種,線膛步槍帶來的超高殺傷現象再次出現,美軍保留了落後的排隊槍斃戰術,可武器卻已經進化到了後裝線膛槍時代。

    當然一開始,美國人還大量裝備著舊式前裝線膛槍,尤其是北方軍隊,大量列裝老舊步槍,不是美國造不出來更好的槍,而是國會很難批准在和平時期為軍隊更換裝備。結果戰爭爆發之後,反而是依靠進口的南方軍隊武器更先進一些。

    此時南北方依然能夠做貿易,進出口並沒有斷絕,北方試圖封鎖南方,但這很難做到,因為南方也擁有龐大的艦隊。美國海軍中,雖然大多數士兵都是北方人,因為北方的遠洋運輸傳統,讓北方的水手更多,海軍士兵招募自水手。但因為美國大建海軍,主要是擔心巴拿馬運河開通後的加勒比後院安全問題,因此大量軍艦一直就駐紮在南方,戰爭爆發後,南方各州就近扣押了這些軍艦,驅逐船上的北方士兵,將軍艦編入南方海軍。美國60艘鐵甲艦中,南方得到了其中的23艘。

    儘管北方得到的更多,但並沒有佔據絕對優勢,封鎖漫長的南方海岸線基本不可能。

    構成雙方對外進口武器的唯一障礙,主要還是財政問題。美國是一個州權大過聯邦權的國家,聯邦政府的主要財政收入來自於關稅和出售公共土地,只能夠維持政府的曰常運營,對龐大的軍費幵支來說只是杯水車薪。美國南方聯盟國出台了自己的憲法,但憲法內容甚至是逐字逐句照抄美國憲法的,聯盟和州政府的權力劃分相比脫離美國聯邦之前沒有改變。

    所以戰爭爆發之後,南北雙方面對的都是一個資金緊張的問題,北方的林肯總統宣布開徵個人所得稅、提高關稅等措施來籌集資金,但發現徵稅只能滿足十分之一不到的軍費,借錢是不可避免的。

    紐約金融業的發達程度,已經可以讓美國聯邦僅僅依靠紐約市場,就能得到進行南北戰爭這種規模的戰爭融資,歷史上美國國債在內戰期間,從6500萬美元,飆升到了27.56億美元,擴張了43倍。

    南方沒有金融市場,戰前南方進出口貿易的融資,主要也是依靠紐約,紐約港的銀行家,跟南方的關係甚至比北方更緊密,因為棉花才是美國最重要的出口產品,南方才是紐約金融市場最重要的客戶。因此一開始,紐約是反戰的。

    戰爭開始後,南方無法跟紐約做生意,讓許多紐約銀行家對聯邦十分不滿。但讓南方陷入了困境,靠徵稅北方都無法解決軍費問題,更何況南方了,南方政府開始尋求國際貸款,雖然外交上,他們沒有得到任何大國的承認,但是卻在許多國家都派出了代表,可以跟各國進行非官方會面。

    甚至可以通過私人渠道,從私人銀行家手裡借款,南方聯盟已經公開尋求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幫助,但是失敗了。羅斯柴爾德家族,認為藉款給南方是一筆風險太高的投機行為,不符合羅斯柴爾德家族的投資理念。但他們在法國找到了埃米爾厄蘭格公司幫他們進行融資,埃米爾厄蘭格公司幫他們設計了一種債券,用美國南方的棉花作為擔保,只要南方的棉花還在,那麼債券就有足夠的償付能力。

    作為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輸出國之一,美國南方自然也求助於中國的金融機構,其實主要是跟美洲公司聯繫,美洲公司就是美洲最大的國際金融集團。

    美洲公司願意提供戰爭貸款,但提出了一個要求:解放奴隸!
mk2258 發表於 2018-6-16 06:50
第五百九十九節皇太子的大考





    這個要求南方自然是不會答應的,如果願意解放奴隸,也不至於開戰了。

    更何況他們還沒到山窮水盡的時候,他們的稅收還能支撐,他們還可以印刷紙幣,而且他們暫時佔有優勢,最後他們十分樂觀。

    南北雙方其實都很樂觀,林肯對北方各州的要求,只是進行三個月的動員,他認為戰爭九十天之內就能結束,南方則向來看不起北方人。莊園主們習慣了起碼打獵,他們的軍事文化更為濃烈,北方佬則被認為懦弱,無能,這顯然是一種偏見,偏見來源於北方長期對南方的妥協。

    南方並沒有軍校,但南方的大學中有官校生團,他們為軍隊培養軍官。西點軍校雖然位於北方,但南方學員眾多,連西點軍校的校長都是支持南方的羅伯特李將軍,戰爭爆發後,大量聯邦軍中的軍官,辭去聯邦軍隊中的職務,加入聯盟軍擔任高級職位。

    戰爭爆發之後,蓄謀已久的南方聯盟很快就打造了一支數量不多,但較為精銳的軍隊,接連不斷的取得勝利,很快就逼近華盛頓。

    南方不肯解放奴隸,沒能跟美洲公司達成協議,這讓皇太子十分不滿,不滿的不是美國人不肯解放奴隸,中國皇太子根本就不在乎美國人用不用奴隸,他不滿的是皇帝給支持南方設了這個限制,除非南方肯採取某種形勢來解放奴隸,否則中國以及任何中國政府能夠控制的力量,不得給與南方任何支援。

    皇帝將政事再次交給了他,跑到了北方避暑,皇太子認為這是皇帝在難為他。

    如果皇帝願意支持美國南方,就應該直接支持,沒必要設什麼限制,如果皇帝不願意支持,那麼皇帝就犯下了一個巨大的錯誤。

    皇太子都能看清楚,一個統一的美國比一個分裂的美國對中國的威脅更大,更何況皇帝呢。而且皇帝告訴皇太子,這是肢解美國的最佳時機。如果錯過這個機會,美國將變得更加強大。

    既然看的如此清楚,可為什麼要設限呢,皇太子也有這個疑問。皇帝告訴他,如果南方不解放奴隸,則支持南方的道義代價太大,不能將中國跟支持奴隸制沾上邊。而且不解放奴隸,南方很難取得最後的勝利。

    所以皇帝要求皇太子能夠讓美國分裂,但又不能支持奴隸制,要求美國南方解放奴隸,在皇太子看來,這完全就是一個死結,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所以他覺得,這是皇帝在難為他。

    但他的朋友下野後開始從事議會政治,並且成功組建了一個士紳階層組織,士紳公局的前丞相週觀海告訴皇太子,這是皇帝給皇太子出的一道考題,如果太子完成了,皇帝有可能完全放權,甚至退位。

    但這個考題目前皇太子還不知道如何作答。

    週觀海勸告皇太子不用著急,美國戰況未明,暫時不需要介入。如果南方最後能打贏,什麼都不用做,但什麼都不做,也許皇帝無法滿意,所以即便是順水推舟的事情,也應該有所作為。

    週觀海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能做到丞相位置,哪怕是因為皇太子的提拔,但皇太子為什麼不提拔其他人而提拔他,本身也是因為他能力更強。但當議會制之後,他迅速辭職,以此表示抗議。但之後反而投身於議會鬥爭中去,他坐鎮京師,向各地的再也官紳寫信,將完整的選舉流程寄給他們,讓他們找訟師完善法律手續,取得合法票數。在他的聯繫組織下,第一次臨時國會中,士紳議員不過佔了一半多,可之後的正式大選中,士紳議員迅速超過了七成。

    可以說在周觀海的組織下,士紳集團已經控制了議會,但他並沒有濫用這種權力,而是在工會和商會的鬥爭中做壁上觀,當鬧得不可開交的時候,開始調停兩方矛盾。他在議會中大玩權術,幾乎將議會打造成了一個小朝堂。這是周瑯也樂於看到的,一個混亂的議會,週瑯寧可解散。他要的是秩序,至於是議會制,還是君主制,其實不重要。

    週觀海跟皇太子的私人關係極為親密,他是工人的嫡系太子黨首領,這個太子黨可不是富二代,而是真正的以太子為首的政治力量。他們的命運,跟皇太子綁在一起,榮辱與共。週觀海不願做官,不是他不喜歡權力,而是知道,太子上不去,他就上不去。因此他一直在在野的位置上,為皇太子保駕護航,出謀劃策,跟皇帝明爭暗鬥。

    週觀海告訴皇太子,議會這邊不用擔心,只要有需要,議會隨時可以出台任何法案。

    現在的形勢是,必須等。等到事態明朗,美國人的內戰遲早要結束,他還告訴皇太子,別看皇帝不在朝堂,但皇帝肯定有後手,即便皇太子的所有努力都失敗了,皇帝肯定也安排好了一切,絕對不會讓美國再次成為一個美洲強國。皇帝既然要美國分裂,美國就一定會分裂,但問題是,不能讓皇帝的後手有可能啟動,皇太子必須主導一切,這是皇太子證明自己的機會,也是讓皇帝放心放權的考驗。

    至於皇帝的後手,週觀海也說不好,他有幾個猜想。一個是通過不受議會控制的海外公司的力量,這些海外公司權力很大,誰也不知道皇帝在裡面安插了多少人馬,一個美洲公司就足以操縱美洲局勢。另一個可能是皇帝三年前扶持的印加王國,這幾年德國人控制了墨西哥,朱家也控制了印加王國。德國人在沒有任何根基的情況下,靠十萬軍隊控制了墨西哥,而朱家在印加王國滲透了幾十年,控制起來更加容易。現在的印加王國,已經是一個人口一千萬,主要由印第安人為主,完成了中央集權和編戶齊民的美洲本土國家。

    皇帝會以何種形式乾涉,不得而知,但肯定會有。

    週觀海為皇太子製定了詳細的計劃,他認為在美國戰局明朗,只要任何一方取得決定性勝利之後,皇帝肯定會啟動干涉,而皇太子必須在皇帝介入之前,迅速掌控局勢。

    根據實力對比,週觀海認為南方獲勝的可能性不大,皇太子能為南方提供的幫助有限,一是軍火,而是軍費,但這些都必須在南方廢除奴隸制的情況下,才能明目張膽的幫助她,否則就違背了皇帝的要求。

    在南方基本上不可能廢除奴隸制的情況下,要幫助南方,而且要趕在皇帝后手啟動之前介入,就必須採用一些特殊手段。

    首先是讓北美領地在邊境增兵,名義十分好找,保境安民,防止流寇進入中國境內。一方面,這會給美國人增加壓力,因為他們弄不清中國的目的,就必須保留,兩國之間可是爆發過戰爭的。但這不是周觀海的目的,這個簡單的行動,只是為了方便在突發事態下,比如突然南方崩潰的情況下,方便進駐南方。

    另一個原因,則是中美邊境主要以密西西比河為界,這條河流可是界河,而且兩國之間有自由通航協議,軍隊部署在河邊,方便控制航道。這樣就能保證美國北方很難對南方徹底實行封鎖,中國始終可以向南方輸入武器等物資。第三個原因,部署軍隊之後,可以不時跟在邊境戰鬥的美軍,主要是跟北軍製造一些摩擦,為將來介入製造輿論。

    但這些只是準備,後面的情況,週觀海認為只有等。因為皇太子的對手,不止是美國,還有皇帝!

    因為皇帝如果要介入美洲的話,他不可能貿然介入,必然有一個契機,以皇帝的性子,不可能等待,如果沒有合適的機會,也一定會製造一個機會,只需要等待,看看皇帝露出一絲一毫的佈局,然後順勢而為,不但事半功倍,而且能夠取悅皇帝。

    這時候世界上一個無人注意的角落,一座宏偉深宮之中,一老一少兩個中國面相的人正在商談。

    年輕人身穿長衫,老人則穿著龍袍,這龍袍按照規制,是藩王袍服。

    “殿下,廢奴勢在必行,或早或晚。或者在今朝,或者在日後。今朝廢奴,陛下尚有餘力,若他日因黑奴揭竿而起,為之晚矣!”

    年輕人勸說著。

    老人卻搖搖頭:“本王又何嘗不知,但本王年邁,經不得風雨了。只想安享天年!”

    年輕人道:“法國大革命後,復辟的路易十八說了一句話,他擔心他的下一任帝王不會死在凡爾賽宮的床上。果然,他弟弟查理十世即位後,很快就被起義軍趕走了,最終客死他鄉!殿下,不能給後人留麻煩哪。”

    年輕人叫做周勃,野心勃勃的勃,他姓周,但他不是中國皇族,而是非洲公司高層。非洲公司中,最初的總督姓謝,但管事的一直是周官家族,因此之後周氏勢力在非洲公司就盤根錯節,跟美洲公司裡的朱氏家族一樣,背景很深。

    美國南北戰爭爆發之後,周勃悄然來到三羊城,一個月之後,南非王國宣布廢奴!

    7
mk2258 發表於 2018-6-28 21:05
第六百節南非廢奴(1)





    南非王國聯合非洲公司,宣佈在非洲廢除奴隸制的消息,瞬間轟動了全世界。

    因為這個默默無聞的國家,悄無聲息間,已經發展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之一。

    南非領土,從非洲最南端,向北一直延伸到阿比西尼亞高原和剛果河流域,佔據了百分之四十的非洲領土,零度面積高達1000萬平方公里以上,在全世界,僅次於中英兩個擁有廣袤海外領地的國家。這樣一個國家,不管他多落後,都不可能沒有影響力。

    但是,這個國家的奴隸制比任何國家都要根深蒂固,他廢奴的難度當然更大。

    因為在這個廣袤的非洲國家中,人口已經超過一億,但是其中的黑人奴隸,就高達四千萬人,光是奴隸的數量,就超過絕大多數國家的數量。她現在宣布要廢奴,怎麼可能沒有影響。

    這樣一個國家,之所以在世界上影響力一直不大,主要是她很少在世界上獨立發出自己的聲音。但南非王國自身的綜合國力,卻絕對不弱,高於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

    原因很簡單,非洲這樣的地區,尤其是非洲南部,開發條件是相對較好的,南部不像北部,除了西南部地區,有納米布沙漠和卡拉哈迪沙漠兩個不算太大的沙漠之外,大多數地方降水、日照條件都能夠滿足農耕要求。

    這樣的土地,一直控制在黑人部落手裡,顯然很難利用,較好的自然環境,較容易從自然界獲取食物的特點,反而可能讓黑人部落的技術能力長久保持落後,因為他們不需要改進工具,就能維持生計。這樣的土地,控制在西方資本手中,可以被利用,但也很有限。因為資本只會注重最容易開發的部分,而忽視那些難以開發,但卻有開發可能的地區。而且資本會引入大農場、大牧場製度,經濟效益極佳,但能養活的人口極少。

    但這樣的土地,控制在一個農耕文明手中,爆發出來的力量是超乎想像的。南非王國早期的開發者是蒙八旗為主的勢力,在德楞泰這個蒙八旗悍將的帶領下,他們很快就在南非佔領了一塊土地。不久之後,主力其實就慢慢轉為漢人為主了。中國皇帝為了維持穩定,對國內採取了長期的高壓統治,在一個王朝更替,工業革命同時進行的超強難度的社會轉型期,社會治安不可能良好。對於暴力犯罪,尤其是有組織的暴力犯罪,處罰措施極其嚴格,基本都是流放了事。

    因為皇帝不希望不安定因素流入中國重點開發的殖民地,所以流放的主要地方,就是白給皇帝都不想要的非洲,通過非洲公司之手,將大量罪犯流放到了病菌極多的非洲,對很多身體弱的人來說,無異於宣判了死刑。

    南非王國卻通過跟非洲公司合作,接受了大量的中國人。至少在持續三十年間,南非大量接受來自中國的流放犯人,最高的時候一年甚至要接受高達三五十萬人,平均下來,每年也有十幾萬人,三十年下來,流入南非的中國人數量高達五百萬。

    這五百萬人中,雖然有一些是真正的人渣敗類,是坑蒙拐騙之徒,但也有一些,其實道德上沒有瑕疵,只是在社會變革的時代,對皇帝追求的穩定構成了威脅。比如早期一些工會分子,他們很多並不是自發的,而是一些留學的高級知識分子,他們在歐洲接受了當地的工人學說,回國之後,抱著一種人類最樸素的道德感,希望為工人爭取利益,但早期不成熟的鬥爭方式,讓他們的行為往往被當作幫會鬥毆,對付幫會鬥毆,皇帝的手段極為很辣,為了防備幫會傳統的抽籤決定死士的方式,皇帝出台的法律規定,先抓首領,然後骨幹,最後才是直接參與者。這樣許多早期的工會首領,就被這樣發配到了非洲。

    雖然後三十年,非洲公司流放基地改到了自己直接統治的剛果河和尼日爾河流域之間的領地上,但五百萬湧入南非王國的中國人,已經繁衍出了超過兩千萬的後人。這兩千萬人,可想而知不可能是純種的中國人,流放的犯人主要是男人,即便有各別能將自己的家人也接到非洲團聚,絕大多數或者在十五年流放期滿之後回國,或者只能在非洲落地生根,繁衍下一代。作為流放犯人,除非極個別能力確實出眾的,絕大多數只能跟當地黑人女子婚配,所以五十多年間,非洲誕生出了一個兩千萬人的中國人和非洲人的混血族群。

    純種的中國人有沒有,也有。德楞泰當年帶著少部分蒙漢八旗進入非洲,面對的是數量眾多的黑人,兩相對比之下,強烈的身份認同馬上就出現了,跟滿清入關之後一樣,他們在種族消失的危機感之下,採取了嚴格的婚姻限制,嚴格限制滿蒙族人跟當地黑人通婚,至於蒙漢之間的限制,其實在非洲,蒙漢族群已經將自己當作一個族群認同了。

    最早期的中國人,或者稱為華人族群,就是這批蒙漢旗人。之後通過各種方式,比如經商、流放進入南非的中國人,同樣開始分化,經商的,或者那些敢於冒險充當補奴隊的悍勇之士,僥倖活下來積累了相當財富後,就成為有頭有臉的上層,然後跟這些蒙漢旗人通婚。但更多的,還是積累了財富後,從國內借來家眷,或者從國內娶一個貧寒家庭的女子為妻,然後在非洲傳宗接代,最後老的時候讓子嗣繼續經營,老夫妻則衣錦還鄉。

    由於滿蒙旗人數量太少,嘉慶還在伊犁的時候,就斷絕了為德楞泰輸送人才,當時進入南非的旗人總計不到五萬,能撐過最初的創業期的,只有一輛萬人,因此華人主體漸漸是後來通過其他方式進入南非的移民,蒙漢旗人和保持內部通婚的上層移民華人一起持續擴大著華人群體。

    漸漸在南非王國中形成了這樣四大族群,其中早期蒙漢旗人成為最早的權貴,他們佔據了大量的土地,建立了規模龐大的莊園,後來的華人移民則分化出富甲一方的富商,財雄勢大的補奴隊首領,和更廣大的普通華人,這些人中蒙漢旗人和富商、補奴隊首領階層融合,形成一個權貴階層,能夠有餘力保持自身血統,卻達不到權貴的中產階層,以及人數最多的底層華人。

    這樣的上中下三級華人族群總計只有五百多萬人,但卻佔據著絕大多數社會財富,即便是最底層的華人,生活上也比其他族群更容易一些,類似南非種族隔離時期的白人。這些華人主要生活在讚比西河以南的老南非地區,這個地區是德楞泰時代就擴張抵達的版圖,有兩成人口在全國各地都有分佈,主要是城市裡的商人,官員,農場主等等,但他們都跟南部的華人社區保持聯繫,漸漸形成不與外界通婚的文化。

    兩千萬混血,分佈也很廣泛,比華人更平均,但也有六成人口生活在老南非地區,他們的最上層已經可以躋身中上層社會,中間階層只能跟普通華人處境相當,絕大多數也是社會下層,稱不上富裕,但能溫飽。

    人口最多的,是高達八千萬的黑人。在奴隸制帝國擴張時期,大量黑人部落被摧毀,有的正部落的淪為奴隸,不是被販賣到美洲、阿拉柏地區等奴隸制社會,就是被販賣到南非各地充當包衣。但在擴張之中,有些黑人部落和部落首領不但沒有被摧毀,反而選擇了跟統治者合作,也就是說,他們跟南非王國結盟,不但沒有在政府過程中消亡,反而實力大增。這些部落首領成為了黑人奴隸主,學習華人經營包衣莊園,普通黑人則成為自由人,也有少數成為奴隸主的。

    這些奴隸主黑人和自由黑人,人數高達兩千萬人。他們主要生活在自己的傳統地區,比如老南非地區的祖魯地區,但更多的還是生活在讚比西河以北的廣闊新南非地區,這裡主要是後來蘇衝阿政府期間形成的,蘇衝阿時代,已經停止了政府主導的征服行動,主要是民間補奴隊自發的向北擴張,目的是得到奴隸,土地的佔有則是附加結果,而土地主要被政府直接沒收,以地價賣給奴隸制開闢莊園。

    除了這些保持了自己生活傳統的黑人部落,還有兩千萬分佈廣泛的自由黑奴。他們主要是因為各種原因得到自由的黑人,有的是為主人立下功勞被釋放的脫籍包衣,有的則是以自己的辦法,給自己贖身,或者親人幫自己贖身,然後入籍成為編戶民的。這兩千萬黑人,分佈十分平均,而且跟華人有某種依附關係,以工人、自耕農和佃農為主。也有少數聰明的,轉為地位較高的工商業階層,或者管理身份的莊頭,但極少有官員。

    自由黑人總計四千萬,分為部落黑人和編戶黑人兩類,部落黑人依附於黑人奴隸主,編戶黑人則依附於華人社會,成為華人社會的底層群體。

    在自由黑人之外,還有四千萬黑人,就是典型意義上的黑奴了,在南非王國稱為包衣。雖然其中不乏那些跟主子關係極為親密的戶內奴才,他們充當莊頭,僕役,經濟上甚至比自由黑人還要好一些,但絕大多數生活是很困苦的,沒有人身自由,沒有私人財產。這四千萬人中,有三千萬都屬於上層華人,少部分屬於黑人奴隸主。

    要解放的,就是這些人。

    周勃之所以能說服花沙納這個文人氣很濃的國王廢奴,最大的原因就是,這些年隨著經濟的發展,黑奴的反抗越來越嚴重,不是發生暴力性抗爭,甚至因此引發了長達三年的邊疆黑奴動亂,黑人們甚至一度建立起了一個贊比西王國。參加叛亂的不止有黑奴,還有大量的部落黑奴,編戶黑奴,甚至一些下層華人都參與其中。經濟發展帶來的社會問題十分嚴重,這是任何社會都會出現的現象,不過在南非王國跟種族壓迫結合了起來。

    南非之所以出現這些問題,最大的原因,就是他們的發展已經對傳統農業社會產生了衝擊,南非已經不完全是一個奴隸制農業社會,而是一個工業已經開始發展的前工業化社會!
mk2258 發表於 2018-6-28 21:05
第六百零一節南非廢奴(2)





    南非早期發展期間,主要就是華人征服時期,這一時期儘管不斷的戰爭,但都是征服戰爭,反而沒多少內部矛盾,國家急速擴張,秩序穩定。

    從中國帶去的,即便是有些退步的包衣制度,依然比當地的氏族部落更加嚴密,組織力更強,說白了就是有先進性。

    於是奴隸主不斷購買奴隸,開闢新的莊園。其中最大的受益者就是華人,他們帶來了農業技術,將這些技術在非洲推廣,對當地經濟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提升和發展。結合當地的自然條件,創造出來的財富,是非洲歷史上無法想像的。

    這個擴張期維持了三十年,到花沙納執政時期,擴張漸漸結束,花沙納開始更多的採用傳統的編戶齊民政策來管理國家,此時的南非王國擴張期停止,但發展速度並不慢。只是從對外擴張轉向了對內開發,國內有大量無主的皇帝,連綿的非洲大草原,熱帶雨林,原始森林,都需要開發。

    但這個對內開發,並不僅僅是農業的開發,以金礦為主,工礦業技術引入,工業也在同步發展。時至今日,南非依然有大片土地未經開發。廣袤的草原上,野生動物成群。這怎麼看,也不能說是一個完全開發起來的國家。雖然南非有一億人口,但有一千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依然可以說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國家。

    農業問題自不用說,花沙納以及大量湧入的華人,他們必然會打造一個農耕社會,結合南非的奴隸制,一家家大莊園面積廣闊,即便是敗家的富貴子弟,也有一兩百畝祖宗傳下來,並且歸入祭祀產業,受法律保護,即便官府抄家都不會動的祖產。

    但慢慢出現了一些自耕農,小地主加佃戶,自耕農兼佃戶,自耕農兼地主的分化。這樣的農業經濟,必然是要求自由農業勞動力的,客觀上對奴隸製造成衝擊。即便不是有意的,窩藏逃奴,或者誤用逃奴情況也是有的。

    工礦業的發展,比如南非的金礦,因為主要是非洲公司在經營,早期謝清高在的時候,道德水準較高,他雖然迫於無奈也只能購買奴隸採礦,可謝清高往往很快就把奴隸解放,對奴隸採礦給予工資,並且工資還不算低,光是一個金礦,這些年製造出的自由黑人就高達三五百萬之多。

    另外在老南非地區,尤其是沿海地區,形成了規模相當大的初級加工業。當年遭到流放的許多犯人,他們中有工人,甚至是技術工人和管理層,他們既不肯在南非政府的有意幫助下去拿著資助開發荒地,然後購買奴隸做奴隸主,也不願去做補奴生意,許多從小生意做起,最後開辦各種工廠。

    南非王國土地廣大,種植園經濟往往更追求效益,羊毛棉麻等經濟作物產量巨大,對這些原材料進行初加工,然後出口的生意有利可圖,沿海、沿河、沿交通要道形成了連片的工業區。

    可以說,南非管理相對粗放的社會,反而比森嚴的滿清工業發展要好的多。其中很大一個原因是,他們長期缺乏商業管理能力,許多商業政策乾脆都是被非洲公司管理,海關、鐵路、礦產,大都被非洲公司控制和經營,或者由非洲公司拍賣給其他商業公司經營,收取管理費。

    這些工礦業發展起來後,他們對自由勞工的需求更加迫切,購買奴隸的一次性投入太高,讓利潤率不高的初級加工業很難支撐,所以他們才是最大量使用逃奴的產業群體,跟奴隸主階層矛盾很深。

    即便如此,在一個擁有廣袤的可開發土地,農業開發還沒有飽和的情況下,非洲公司能說服南非王國廢奴,還是因為他對這個國家的影響力太大,甚至可以說,隨時可以顛覆這個龐大的國家。

    非洲公司不但建造並掌握著南非王國鐵路網,港口碼頭,重要礦產,而且還提供了南非王國近三分之一的稅收,其中一半是來自於金礦。南非金礦每年產量一千萬兩,折合四百多噸,其中利潤就高達五六百萬兩,非洲公司一直按照協議,分給南非政府一半利潤。

    非洲公司還利用這些黃金,建立了銀行,非洲銀行已經成為世界上黃金儲備最大的銀行之一,壟斷了南非的紙幣發行,為南非政府持續提供貸款。利用金礦利潤,貸款利潤,又在南非開發其他礦產,經營其他產業;最重要的是,修建了一條以南非京師三羊城為中心的鐵路網,總長度已經超過了十萬公里,是世界排名前三的鐵路網,僅次於中國、美國,甚至比英國鐵路都長,只可惜南非面積太大,如此長度的鐵路線灑在南非的國土上,也相對稀疏,只能將重要城市和港口連接起來。

    如此程度的控制力,加上中國的影響力,當然能夠說服南非廢奴。

    畢竟花沙納國王心裡很清楚,他的家族能在南非享國,是靠著誰。花沙納家族脫胎於嘉慶時候的蒙八旗權貴階層,但很快就跟滿清決裂,之後戰戰兢兢,一直是非洲公司風雨同舟幫助他們走到了今天,中國人都念舊。

    在政治上,他們依附於中國,接受中國皇帝的冊封,年年節禮不斷,相當謙恭。由於擴張過快,過大,又過於輕巧,始終都沒有形成一個強有力的政權。花沙納政令能夠強力執行的區域,僅限於老南非。國內大量的礦業巨頭,商業勢力,種植園主,這些經濟勢力跟自主部落勾結,讓國王投鼠忌器,不敢動。邊境地區甚至一直存在著各種補奴隊演化來的軍閥,這些大軍閥佔據著十萬百萬畝的土地,擁有礦山、農田、奴隸,私蓄著成千上萬的軍隊,在國際上繼黑森傭兵之後,成為新的僱傭兵勢力,一旦國王要動他們,串聯起來,就是百萬大軍。

    邊境傭兵集團控制著上百萬私人武裝,腹地部落勢力控制著兩千萬自由黑人,都是國王壓制不住的勢力,內憂外患之下,更大家了南非政權的凝聚力,讓他們只能依附於外力,其實也就是中國的代表非洲公司。

    所以儘管歐洲各國因為南非龐大的規模,都想南非派遣了外交代表,跟南非進行通商,但南非卻一直將自己定位為一個普通的藩屬國,將外交權委託給了中國,這才讓他們在世界上的聲音很小,沒什麼國際影響力。

    即便這樣,周勃能說服花沙納廢奴,也是給了對方大量的保證,否則不是花沙納不想廢奴,而是無力廢奴。老南非地區還好說,有一個大一統的官府機構,有官僚集團管理。但部落地區,邊境地區,一定會叛亂。沒有非洲公司的保證,花沙納絕不敢走出這一步。

    可一旦有非洲公司的保證,花沙納不但敢做這件事,而且是積極的想要做這件事,因為內地的部落,邊疆的軍閥,早就是他的心腹之患了。正好藉非洲公司之手,除掉這些勢力。

    但非洲公司的目的是廢奴,而不是打仗,因此他不願意把奴隸主階層逼急了。花沙納的目的是削藩,也不是打仗,能不打仗而削弱部落和軍閥的勢力當然更好。非洲公司提供的方案,恰好有可能不流血而達到目的。

    廢奴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一次***所有十八歲以下的未成年黑奴;這一部分,因為沒有完全勞動能力,基本上奴隸主在養奴隸,因此解放這批奴隸奴隸主的反對聲音更小;第二部分,政府一次性贖買五十歲以下有勞動能力的黑奴,這部分黑奴處於壯年,不給錢,奴隸主是不可能交人的;第三部分,是解決五十歲以上老年黑奴生計問題,政府要求這些黑奴繼續按照原來的方式生活在主人家中。

    可以說這種廢奴方式,是救贖一部分,犧牲一部分,贖買一部分。政府承擔的是青壯年黑奴的成本,奴隸主承擔的是老年黑奴的成本,廢奴的成本由政府和奴隸主分擔。

    最難的,其實並不是廢奴的程序,而是如何保證廢奴後的社會治安,核心是切實解決奴隸的生存問題,否則解放後的奴隸會是一個威力巨大的定時炸彈,隨時會爆炸。

    政府給予奴隸主十年期的免稅政策,這不僅僅是對於奴隸主的安撫,減少奴隸主壓力,也是減少奴隸壓力,如果奴隸主破產,自然沒能力養活數以百萬計的老年黑奴。政府接過來安置的話,成本高不說,效率也低。另外這些老年奴隸,已經在奴隸主的家庭生活了大半輩子,只要奴隸主不是冷血,多少都有些香火情,在給他們免稅的情況下,要求他們負擔養活這些人的義務也是能接受的。

    同時要求,解放後的奴隸,在找到工作,能夠自力更生之前,依然留在奴隸主家中,奴隸主有監護義務,可以讓他們按照舊有方式勞動,但要保證他們的生活。這是為了保證突然脫離主人和舊有社會關係後,奴隸變成了流民,造成社會動盪。
mk2258 發表於 2018-6-28 21:05
第六百零二節給美國樹立標準





    廢奴對政府方面的困難,在於要化解廢奴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同時還要承擔巨大的財政壓力。首先是支付給壯年奴隸的贖金,四千萬黑奴中,青壯年超過一半,兩千萬黑奴的贖金,按照市價是一筆巨大的資金。以南非平均奴隸身價,大概是遵循原產地原則,比美國要低很多,美國南北戰爭之前,雖然奴隸單體價格波動很大,甚至出現個別奴隸能賣數千美元的個例,歷史上,南北戰爭錢,美國男性壯年黑奴的平均價就是二十五英鎊,印第安人只值十磅,白人契約奴也是十鎊,華工的價格最便宜,只有五鎊。

    黑人比印第安人和被販賣的華人豬仔更貴,原因不是以為你黑人身體條件更好,比其他人種更能幹活,而是黑人性格隱忍,不會反抗主人的指示,會忠實地執行主人的命令。而其他人種的奴隸,在極端壓迫之下,都會進行激烈的反抗,中國人往往以為自己是最沒反抗精神的民族,但中國農民起義的數量,是世界上最多的,也只有中國農民起義成功後能當皇帝。所以,白人、華人、印第安人雖然價格更低,但是農場主仍然青睞黑奴。但當後來可以自由僱傭華工的時候,吃苦耐勞的華工,反而成了最受歡迎的,連歐洲最勤勞的愛爾蘭人都擔心被華工搶了工作,掀起了排華浪潮。

    在南非市場上,也是如此,白人奴隸這裡也有,北非的阿拉柏人曾長期販賣白奴,除了女人之外,男人並不受特別歡迎,一直到奧斯曼帝國被希臘人趕到下亞細亞半島之前,都一直在從保加利亞等地販賣白奴。南非主要還是黑奴,一個成年黑奴的價格,只有美國的一半,十到十二英鎊不等。女人價格更低一些,一般在八到十英鎊之間。均價基本上就是十英鎊。

    兩千萬黑奴,可就是兩億英鎊,這對南非王國來說,是一筆難以承受的巨款。儘管有一些工業,但依然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而且富的是一群奴隸主,國家財政卻很低,因為他們執行的是傳統的輕徭薄賦制度,農業稅本就很低,官府機構十分簡陋。每年的稅收,雖然高達3000萬兩黃金,折合一億六千萬英鎊,可每年的財政最多勉強平衡,經常是入不敷出,需要進行短期接待才能在年底平衡財政。

    這種情況下,讓南非在拿出兩億英鎊來贖買黑奴,真的壓力很大。

    非洲公司的方案是,公司擔保,為南非王國融資,分十年期償還,利率低至三厘,基本上享受的是中國的國債利率,這是無論如何以南非的信用借不到的低息貸款了。本息總計兩億七千萬英鎊,每年需要償還兩千七百萬英鎊,儘管同樣沉重,但不至於破產。

    與長期負債相比,可能帶來的預期收益,卻讓花沙納在得到非洲公司全力支持的承諾面前,毫不猶豫的做出了廢奴的決定。

    結果就是這個全世界最大的奴隸制國家,迅速宣布廢奴,非洲公司唱了一番高調,表示一定鼎力支持南非王國的廢奴行動。

    在全世界都關注南北戰爭的情況下,西方國家也只是歐洲關心一下廢奴帶來的影響,比如他們對南非的貿易下降了幾個點,南非的原材料出口下降了幾個點,或者是南非的一些小規模叛亂問題。

    但從一開始,中國政界就摸到了這個脈絡,尤其是周觀海等太子黨勢力,他們立刻將此跟美國聯繫了起來。皇帝要求皇太子給美國南方施壓,讓美國南方的美利堅聯盟國廢除奴隸制,皇太子還沒辦成呢,南非這樣一個跟中國海外公司關係緊密的藩屬國倒是率先宣布廢奴了,其中如果沒有文章,週觀海打死都不相信。

    將南非跟美國南方的奴隸制問題聯繫起來容易,但要徹底洞悉皇帝的意圖還為時過早,不過週觀海馬上就有了自己借題發揮的思路。他決定盡快動手佈局,不給皇帝時間,最好能直接打亂皇帝的本來計劃,甚至讓皇帝不得不跟著自己走,那樣就完全掌握主動了。

    美國的戰事一時半會還分不出勝負,週觀海和皇太子不知道的是,戰爭發展跟歷史上稍有不同,由於中國在邊境部署重兵,導致南北雙方都沒敢在西部進行大戰,都在西部採取防守態勢,極力避免中國介入,因為雙方都不太放心中國的態度。對北方來說,他們發現中國士兵在邊境時常挑釁,動輒演個習,越個界,美國總統多次命令西線部隊約束自己,不要跟中國人起衝突;對南方來說,中國對他們的態度很明確,希望南方廢奴,南方也擔心中國在密西西比河一帶部署軍隊是針對自己。

    雙方都擔心中國,所以都不敢在西線進行大戰,都在採取守勢。因此都不約而同的將主力集中在里士滿到華盛頓之間的一百多公里範圍內進行反复拉鋸,死傷極其慘重,但你來我往,沒什麼決定性戰役。戰爭進行了短短三個多月,雙方各自死傷都超過了三萬,而且林肯認為的三個月戰爭和南方認為的短期戰爭論調都已經事實上破產,戰爭開始向長期化發展,雙方的財政和兵員都開始出現問題。

    財政問題還容易解決,不過是壓榨一下民眾,印刷紙幣都能解決問題,歷史上,南方就靠發行紙幣壓榨了17億美元的資金,然後是大量種植園主戰後破產,現在才剛剛打了三個月,甚至連印刷紙幣這種飲鴆止渴的辦法都需要用,熱情高漲的民眾手裡的黃金還沒有耗盡呢,他們有的是愛國熱情購買政府的債券。可問題是,兵員,熱情的女人和種植園主提供不來兵員,北方的募兵制和以州為主的民兵制度也解決不了問題。

    在雙方都湊不齊志願為國捐軀的青年時,徵兵制就自然而然的被提上了日程,人口比北方要少的南方邦聯最急迫,開始在邦聯國會上謀求通過《徵兵法案》,要求所有身體健全的18到35歲白人男性服役三年;北方聯邦試圖通過《民兵法案》,希望給予黑人成為士兵或者勞工的權利,希望這樣可以得到一批黑人青壯年支持戰爭。

    歷史上當民兵法案無法滿足要求之後,北方又通過《招兵法》,要求每個州都需要完成固定的徵兵人數,志願兵數目不夠,就強制徵兵來湊,所有20歲到45歲的男性公民,包括提出入籍申請的移民,都需要服役。一大批剛剛踏上紐約港口,操著歐洲各個國家語言的移民,尚未呼吸到美國“自由”空氣的時候,就先被港口上等待的徵兵官員攔下,告訴他們光榮的成為了美利堅合眾國的士兵,套上軍服就往戰場上送。甚至因此在紐約爆發了暴動。

    一時間法案是無法通過的,必須得等到戰場上有足夠的壓力,才能促進法案通過,這是他們實行的這種制度的通病。

    此時周觀海的行動開始了,在皇太子的操作下,中國一直跟美國雙方同時保持著聯繫,這一次皇太子親自會見聯盟國代表,告訴對方,是否可以考慮一下一個廢除奴隸制的期限,比如十年,甚至二十年,給國家一個緩衝。

    南方聯盟的代表很清楚,奴隸制在全世界都沒什麼好名聲,不管南方如何包裝奴隸主和奴隸之間的溫情,都無法讓人信服,因為從來只有奴隸翻身做奴隸主的,沒見過那個奴隸主破產後賣身為奴的。

    因此聯盟代表也不辯駁,只表示他本人也不支持奴隸制,但任何廢除奴隸制行動,在戰爭期間都是不合時宜的。南方社會的基石是奴隸制,奴隸主的主要財產是奴隸,那麼國家的主要財產也就是奴隸。許多奴隸主都以奴隸做抵押借債,一旦奴隸廢除,他們只能破產。

    代表沒發說出來的,是奴隸主債務間接是幫助了國家的。因為真的有大量奴隸主負債購買政府債券,如果此時廢除奴隸制,政府會失去一批以奴隸做抵押形成的資金,同時也讓他們失去賴以為戰的方向。

    從南方這裡繼續沒有結果之後,週觀海為皇太子設計的第二套行動開始了,皇太子公開接見北方代表。不是表達支持北方,而是跟北方代表探討,能否存在一種恢復和平的可能,讓南方接受停戰,重新加入美國,雙方停止戰爭行為。

    北方聯邦對這個提議倒是頗感興趣,因為就在戰爭爆發前幾個月,還有美國政治家在華盛頓召開會議,希望能夠彌合南北分歧,不希望戰爭的北方人是多數,林肯本人也不希望發生戰爭。而且北方一直很擔心世界列強的介入,如果歐洲國家和中國承認南方,並支持南方獨立出去,這對美國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但這已經打起來了,此時說停戰,幾乎不可能了。

    皇太子像徵性的斡旋,只能是像徵。

    接著他就開始了第三步行動,開始公開發表講話,批評南方的奴隸制。同時對南非的廢奴給予高度讚譽。以中國的影響力,中國對南方的批評,讓世界輿論一邊倒的批評奴隸制,也紛紛評價南非的廢奴運動。

    無論從規模和難度來看,沒道理南非人能廢奴,美國不能廢奴,不經意間,南方廢奴成了美國廢奴的一個標準,一個可以模仿和參照的對象。
mk2258 發表於 2018-6-28 21:05
第六百零三節美國南北海戰





    美國南方遭遇的國際環境開始險惡起來。

    之前他們已經跟英法建立了比較好的關係,儘管他們沒有讓兩國公開承認南方聯盟,但非正式的外交一直在進行,法國公司還在幫南方融資。兩國的工業集團已經開始遊說議會,讓他們承認南方聯盟。

    為了給英法施壓,南方甚至主動斷絕了棉花貿易,此時北方還無力封鎖南方,南方自己禁止了棉花出口,畢竟相對於出口換取的短期資金,對打仗來說杯水車薪。反而禁止棉花貿易,能給英法巨大的壓力。

    紡織業是英國經濟的重要支柱,80%以上的棉花進口來自美國南部。他們用棉花禁運給英國施壓,導致棉花每磅價格從6美元,上漲至27美元。英國從美國南方進口的棉花從260萬包銳減到7萬包。英國紡織工業已經發展到了巨頭時代,蘭開夏國王棉紡廠一個工廠就能僱用30萬名工人。現在沒有棉花供應,工人也就無所事事。半數的工人不得不被解僱,蘭開夏總人口的1/4處於窮困潦倒等待救濟的狀態,他們稱此為“棉花飢荒”。

    這場人為的工業飢荒不但導致英格蘭北部人們的失業、飢荒和暴亂,但對美國南方來說,短期內卻是有利的,因為棉花在他們的倉庫裡,歐洲的棉價大漲。他們以自己倉庫裡的棉花為抵押,發行的棉花債券,反而因為棉花價格上漲,提升了債券的價值。儘管南方開始戰場上吃敗仗,但棉花債券的價格卻翻了一倍。

    對英國來說,還算好的,因為英國的殖民地,尤其是印度殖民地,擁有龐大的棉花生產規模,只不過之前因為靠近中國,主要向中國出口,英國本土使用美國棉花更有價格優勢,現在失去了美國這個原材料供應地,棉價大漲之下,印度的棉花是一個很好的替代。英國迅速在英屬印度提高了棉花出口價格,印度棉花開始不向中國出口,而是向英國出口。因對向英國本土出口,屬於內銷,可以彌補高昂的出口關稅。

    英國此舉導致中國市場的棉價也大漲了一半,復現了當年中英美戰爭期間,中國棉花價格暴漲,工人失業的狀況。不過因為上次戰爭,中國在本國殖民地也大量種植棉花,中國在印度殖民地上的棉花種植,規模比英屬印度還多,阿薩姆、孟加拉和印度河流域,連片的棉田,這次讓棉農大大收益。而且中國還在非洲擁有規模龐大的棉花生產。棉花生產,一個是需要優良的日照,第二個需要豐富的用水,第三個則是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所以美國南方,以及奴隸制相對失業棉花生產。

    但這幾樣條件,非洲其實也不缺乏,不提南非王國,就是非洲公司直屬的剛果河和尼日爾河流域地區,既不缺水,也不缺日照,還不缺勞動力,缺的只是讓當地習慣了打獵為生的部落黑人學會農業生產,讓他們懶散的生活方式轉變為定居的規律的生活習慣而已。非洲公司用了五十年時間,培養了黑人部落這種生活方式。也在這裡打造了一個龐大的棉花產地,僅次於印度領地,是中國第二大棉花供應地。

    有印度領地、非洲領地甚至南非王國和埃及也在為中國提供棉花,讓中國的棉紡織工業不至於原料缺乏到要停工,只是原料價格大幅度上升,導致利潤率下降和產量萎縮而已。

    中國和英國都能找到替代原材料,法國就沒有這麼好運了,法國本土不可能提供足夠的棉花,法國的殖民地也不適合生產棉花,法屬北非沙漠地形居多,因此始終面臨著缺水的問題,因此種植糧食還可以,種植棉花就不合適了。結果受打擊最大的,是法國脆弱的棉紡織工業,他們的規模本來就小,根本就競爭不過英國貨,加上原料的影響,以及英國商品的衝擊,導致大量法國棉紡織工業破產。

    法國立刻從歐洲第二大棉紡織工業國被德國超越,德國人得到了阿爾薩斯和洛林之後,才擁有了成規模的棉紡織工業,緊接著得到了墨西哥,這幾年他們在墨西哥的統治,讓墨西哥跟德國建立起來了更緊密的關係,而且有意識的推動棉花種植,不但大量容克資本在墨西哥經營棉花種植園,黑奴用不了,印第安人不好用,他們還可以大量僱傭波蘭人,美國內戰爆發前,由於美國跟德國關係的緊張,德國就已經將棉花進口地從美國轉向了墨西哥,之前因為墨西哥棉花價格高,德國的紡織品競爭力還不夠,現在美國禁止了棉花外運,反而讓墨西哥棉花的競爭優勢大幅度提高,德國棉紡織工業的競爭力,至少在本國超過了英國貨,而且在歐洲範圍內超過了法國貨。最關鍵的是,他們之前就擺脫了美棉的依賴,讓他們基本沒有受到衝擊,一直穩定生產,不但抵擋了英國商品的傾銷,還跟英國商品爭奪歐洲市場。

    所以南北戰爭爆發之後,英國當然承受了巨大壓力,可法國的壓力更大,法國更希望南方盡快解除禁運。英法國內已經開始了是否正式承認南方聯盟的討論,紡織工業集團積極推動,官府也在積極回應,英法無限接近於承認南方。

    甚至發生了一次,南方派遣的外交使團,乘坐英國商船前往歐洲,結果被北方海軍攔截扣押,英國發出了措辭嚴厲的召回,林肯馬上道歉、賠款,釋放英國商船,目的是不給英國人任何干涉的理由。

    美國南方信心滿滿,認為靠著棉花霸權,他們能讓歐洲列強屈服,就好像後世他們的領袖以為憑藉美國市場,或者美國高科技封鎖,能讓中國屈服一樣。

    但突然中國發聲了,開始抨擊美國南方的奴隸制,希望南方廢除奴隸制,恰好深受中國影響的南非王國宣布廢奴,這更讓美國南方陷入不利的國際環境。

    英法支持南方的輿論風險太大,而且這個風險已經不完全是道義風險,道義上,支持南方,當然有支持奴隸制之嫌,可歷史上英國能為了鴉片貿易跟中國開戰,大不了像鴉片戰爭一樣,找一個貿易自由的假面具好了。而且他們找到了假面具,在話語權下,會讓很多人信以為真,中國後世一些歷史學家就堅持認為,英國人是為了貿易,而不是純粹為了鴉片,孰不知鴉片貿易引發這場戰爭,在西方世界都是主流的公論。

    中國參與進來之後,英法要支持南方聯盟,不但要冒輿論風險,還有重大的政治風險,因為他們支持南方的話,中國支持北方,就算出兵參戰,也打不贏。

    這等於讓南方徹底失去了國際承認的可能,也排除了英法對南北戰爭的干涉可能。

    目前這種操作,可以說是皇太子一系的操作,如果是皇帝的操作,絕不可能如此。

    如果讓皇帝派系的黃求憂來操作,他肯定是拉攏英法,聯合向南方施壓,讓南方儘早承諾廢除奴隸制,然後調停美國內戰,讓美國分裂城兩國。皇帝拿南非做樣子,也不過是給斡旋找示範對象,絕不是打算單獨干涉。但在皇太子集團的操作下,直接排除了英法,這就是後一輩比前一輩更具攻擊性的地方。

    南方自己禁運棉花,是一場政治行動,這場行動顯然破產了。所以他們馬上就開放了棉花貿易,但此時卻發現,已經為時已晚。因為現在美國北方海軍,已經有能力對南方進行封鎖了。

    開戰以來,南北雙方最初海軍實力差距還不是太明顯,但北方有一個工業體系,他們能自己打造鐵甲艦。跟陸軍不同,海軍對人力的需求不高,對資源和生產力的需求更高。因此隨著時間的退役,北方製造的鐵甲艦越來越多。

    南北方的海戰一直不斷,所有國家都派出觀察員觀戰,希望通過鐵甲艦時代最大規模的對抗,發現鐵甲艦的缺陷和未來的技術方向。

    一開始海戰零零散散在南北雙方的鐵甲艦之間展開,雙方都發現,鐵甲艦很難擊沉,他們裝備的大量卡倫大砲對付木帆船具有毀滅性殺傷力,但對付鐵甲艦,基本上沒有殺傷,往往互相轟擊一整天,都無法對鐵甲造成實質性傷害。

    美國的鐵甲艦也跟其他國家一樣,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五花八門,有炮房鐵甲艦,有船列鐵甲艦。主流是跟風帆戰艦時代一樣,兩側開砲門,裝備大量的舷炮,但舷炮無論是口徑,還是火力都不足。

    漸漸的,美國人發現,那種船面旋台鐵甲艦雖然大砲數量小,但口徑大,火力猛,對鐵甲艦殺傷較大。於是美國開始生產這種鐵甲艦,並且安裝火力更大的達爾格倫大砲,雖然只是一種滑膛砲,可是發射實心彈,能成功擊穿鐵甲艦的裝甲。

    漸漸的美國北方海軍佔據優勢,先後擊沉了十多艘南方鐵甲艦之後,控制了製海權,而且從大西洋進入了墨西哥灣,封鎖新奧爾良。

    南方海軍雖然也像採用新技術,可他們工業落後,委託英國製造的鐵甲艦,一時半會也無法服役,改造的老船已經無法勝任新的海軍時代。

    美國北方則在工業和財政支持下,開始批量建造大型砲台鐵甲艦,趕在所有國家之前,找到了未來鐵甲艦的發展方向。
mk2258 發表於 2018-6-28 21:05
第六百零四節開始乾涉行動





    隨著美國海軍的發展,自然而然的讓某些海軍強國感到威脅,英國人發現,美國的鐵甲艦似乎太多了一些。美國北方打算一次性建造30艘新式鐵甲艦,英國為了維持大西洋海軍霸權,不得不立刻製定新的計劃,他們雄心勃勃,一次性決定建造60艘砲台鐵甲艦,用來替換陳舊艦隻。

    中國也吸收美國經驗,決心打造新式戰艦,比英國的野心更大,中國議會通過撥款,決定新建100艘新式鐵甲艦,五年內完成,頭兩年每年建造5艘,作為試驗和嘗試,後三年每年建造30艘。

    世界強國在鐵甲艦時代十餘年的摸索,因為美國內戰這場檢驗,讓大家明白了方向,終於開始了政治的海軍競賽時代。

    主角依然是中英兩國,而且這可能也是霸權爭奪戰有可能分出勝負的一個契機,因此雙方都全力以赴,中國議會上,甚至以絕對票數通過預算。這筆預算,按照每艘鐵甲艦10萬兩黃金計算,高達5000萬兩黃金,折合26000萬英鎊。

    軍備競賽才剛剛開始,誰都沒想過這對世界局勢意味著什麼,除了中英兩國之外,其他各國也都還沒有跟進。現在世界的焦點,依然是美國南北戰爭,圍繞這次戰爭的博弈,才剛剛開始。

    北方漸漸取得了製海權之後,越來越多的艦隊開始進入墨西哥灣,影響了這一帶正常的商業貿易。

    中國第一時間站出來,皇太子政府向美國發出了措辭強硬的照會,按照中國跟美國聯邦的條約,密西西比河口雖然歸屬美國,但這條河是向中國開放的,中國有權力利用這條河流運輸貨物,因為在北方絕大多數地段,雙方的邊界都是密西西比河,美國封鎖了新奧爾良,影響了中國的運輸。

    林肯政府此時極力避免列強介入,之前他們可以對英國賠款道歉,這時候更不可能對中國採取強硬態度,他們進行了一番解釋之後,被迫放開密西西比河,允許中國商船自由進出這條河流,但依然禁止任何國家的商船進出新奧爾良,這座墨西哥灣最大的海港算是被封鎖了。

    這對中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因為新奧爾良的區位優勢,讓它天然成為密西西比河流域的物資集散地,就好像上海對長江的意義一樣。但現在的封鎖,讓更多的貨物開始進入其他港口,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國美洲領土上的休斯敦港口,中國人稱之為休市。

    休斯敦雖然沒有跟密西西比河直接通航,但有鐵路連通密西西比河上的重要河港路城,以及堪薩斯河河港小石城,可以讓貨物很便利的繞過美國的密西西比州和路易斯安那州。新奧爾良被封鎖後,大量貨物開始轉向休斯敦出港,甚至連美國南方的貨物,都開始走中國的港口出港,休斯敦徹底超越了新奧爾良,此後再也沒有被新奧爾良超越過。

    由於中國商船可以隨意進出密西西比河,讓美國的封鎖小國大打折扣,除了新奧爾良之外,其他聯盟城市,只要沒有被美國占領,就等於繼續跟外界保持聯繫,甚至一艘艘軍火都繼續往這裡輸送,這讓美國聯邦十分憤怒,加緊了對進入密西西比河流域商船的檢查,他們扣押每一艘軍火船,參與利潤豐厚的軍火走私的國家可不止一個,英國、法國和德國商人都參與其中。

    這時候各國都提出抗議,最後強大的英國人的商船被放行了,法國商船被放行了,只有德國商船被扣押了。

    通過幾次戰爭,德國機械工業,尤其是軍火工業迅速膨脹,已經成為歐洲僅次於英國,甚至能跟英國相比肩的軍火工業強國,要知道普奧戰爭之前漫長的歷史上,普魯士打仗都是依靠英**火,幾次戰爭,讓他們的軍火工業,不但是產量,而且是質量上,都趕上了英國。克虜伯的火砲跟阿姆斯特朗的火砲,是歐洲最先進的後裝線膛砲的代表。

    這次戰爭中,德國大量向美國南方出口軍火,僅次於中英,排名第三。可美國人不敢扣押在密西西比河上有通航自由的中國商船,不敢扣押擺明了走私的英**火船,法國船也不聞不問,偏偏要扣押德國商船,哪怕德國人發出抗議,美國的態度也不改變。

    這讓德國民族主義者感到了侮辱,他們認為這是德國海軍力量不足,讓德國的影響力無法達到歐洲之外的原因,打造大海軍的呼聲出現了。

    這股潮流之下,俾斯麥也不得不給出妥協,宣佈建設德國海軍。之前德國海軍只有十艘鐵甲艦,在歐洲甚至比不上希臘海軍,而且都是老舊的小型鐵甲艦,現在議會迅速推動,允許德國打造30艘大型鐵甲艦為首的海軍力量。

    德國終於是加入了海軍競賽的序列中。

    此時美國戰爭已經打到了第二個年頭。

    這次內戰,比歷史上更加激烈,因為武器更先進,火力更強大,但戰術依然保守。

    雙方都使用世界上最先進的後裝線膛槍作戰,卻排列著線列陣緩慢推進,這是真正的排隊槍斃,跟歷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樣,優勢火力對士兵的殺傷太過慘烈。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軍在索姆河戰役中一天傷亡就高達6萬人。雖然美國人沒有裝備機槍,但雙方都在用現代步槍大量殺傷敵人的同時,傷亡並不少,每次戰鬥扔下兩三萬死傷的情況比比皆是。

    因此僅僅一年時間,雙方就各自失去了十餘萬士兵的生命。戰爭進行到第二年,雙方的軍隊規模更大,戰鬥也就更慘烈。北方在先後通過了征兵法案之後,兵力大大加強。但徵兵制度十分不公平,即要求各州按照人數派遣足夠的兵員,又給予了富人特殊的照顧。徵兵命令規定,如果能出得起300美元,就能免於服役。這給了富人一個合法的逃避兵役的渠道,美國一些富翁,比如摩根和洛克菲勒就是通過這種方式逃避兵役的。

    300美元,對於窮人來說,可是一筆巨款,美國本國能拿出這筆先進的普通人都不多,更何況那些剛剛移民美國的歐洲移民呢。其中黑人和愛爾蘭移民最慘,美國北方也有為數不少的黑人,他們的職業要么是在富人家中做僕役,要么就是做苦工,很少有上層階層,結果大多數黑人就被強徵了兵役,因為飢荒等原因移民美國的愛爾蘭人同樣如此,甚至一些愛爾蘭青壯年男人剛到達紐約港,在發放居留證的同時,就被強制簽署了“自願服兵役”書,並立馬拋妻別子地被送去前線!

    這種不公平很快就引發了暴亂,紐約、波士頓、紐澤西、托雷多、俄亥俄、伊利諾、馬薩諸塞等地皆爆發反徵兵暴動。其中還是移民第一站的紐約最為嚴重,暴動民眾衝擊紐約的市政機關,到處放火,最後聯邦政府調用海軍軍艦炮轟市中心,然後出動陸軍進行無差別屠殺才將暴動鎮壓下去。

    但這只是小事件,在行政機構沒有瓦解的情況下,暴力機器的動員能力是超強的。北方的兵力持續擴大,已經將近兩百萬人。南方同樣如此,歷史上,內戰打到後期,南方連12歲的小男孩也加入了戰鬥。如果說用童子軍是民心所向,鬼才會相信。但後世有一些電影將其描繪成南方人的抗爭精神。

    南方的人力一直跟不上,因此兵力達到100萬之後,就開始難以擴大,開始在每一場戰鬥中處於劣勢。

    在消耗光了最開始一批老兵之後,南方人的軍官優勢蕩然無存,北方的人力、裝備和技術優勢開始發揮作用。

    北方用密集的鐵路線將士兵運輸到各條戰線,從肯塔基迅速攻入了田納西州,攻占田納西州全境之後,扶持廢奴派勢力,組建新的政府,西線美軍繼續向南推進,密西西比和亞拉巴馬州先後經歷戰火。

    東線,南方聯盟只能將有限的兵力集中在里士滿一線,拼命阻擋南下的聯邦軍隊,已經越來越無法支撐全面戰爭。第二年雙方的軍隊數量更多,但傷亡也幾何倍增加,北方傷亡了30萬人,南方傷亡了20萬人,儘管南方佔有技術優勢,可南方的總體力量差距過大,形勢對他們越來越不利。

    兵力缺乏,讓南方聯盟在西部根本無法組織有效的防禦,北方聯邦軍在這裡不斷取得戰果,密西西比州,亞拉巴馬州,先後失陷,聯邦軍開始向佐治亞州逼近。這讓南方各州之間的關係也產生了裂痕,到底是集中兵力保衛共同的首都里士滿,還是各州優先保衛家園,各方在國會中吵鬧不休。

    一年時間,就讓聯盟有些支撐不下去了,雖然還沒有到12歲的小孩上戰場的時刻,但財政已經到了極限,他們先是自己作死一般實施貿易禁運,接著北方聯邦替他們執行禁運政策,他們想跟外界聯繫,也聯繫不上了。南方聯盟嚴重缺乏資金購買軍火,各種募捐,印刷紙幣,手段都用上了,套取奴隸主們積累了幾代人的黃金,但依然於事無補,武器彈藥,藥品都奇缺無比。

    由於北方執行的解放奴隸政策,導致南方黑奴不斷逃亡,而且還四處發動叛亂,政府卻無力鎮壓。而且此時,即便有錢,走私的渠道也被聯邦政府收緊了。以前他們還可以靠著密西西比河大大方方的從中國那邊走私,漫長的大河是無法完全封鎖的。但現在,密西西比州和亞拉巴馬州相繼失陷,聯邦已經將南方聯盟跟密西西比河徹底分開。

    在這種情況下,南方戰敗已經是遲早的事情,很難撐過第三年了。於是聯盟內部也開始出現各種聲音,有認為應該跟北方和談,北方的條件是解放奴隸,回歸聯邦。與其以解放奴隸的代價,重新回到美國聯邦,那還不如以解放奴隸的代價,跟北方佬抗爭到底呢,兩年來的戰爭,讓南北偏見已經轉化為了仇恨,因為北方軍隊的行為,實在是不想書中描寫的那麼光榮。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mk2258

LV:9 元老

追蹤
  • 1120

    主題

  • 100531

    回文

  • 46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