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民國】大國崛起之東方日不落 作者:狂人阿Q(連載中)

 
mk2258 2018-2-24 20:39:01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706 50321
mk2258 發表於 2018-6-28 21:11
第六百二十三節戰事擴大(1)





    李章銅道:“此戰過後,英國人就把自己孤立了!”

    皇太子擺擺手,示意李章銅繼續講。

    李章銅道:“此前英國肢解了中法同盟,讓我們在歐洲最大的盟國法國棄我而去。英國又跟德國結盟,在歐洲建立了平衡態勢。俄國一旦分裂,歐洲的平衡必然破裂。 ”

    皇太子道:“俄國分裂成兩國,難道能打破英德同盟?”

    李章銅搖頭:“那倒不會,但英國自己會拆解這個同盟的。”

    皇太子道:“這不合邏輯,英夷豈會自斷羽翼?”

    李章銅笑道:“英夷別無選擇。英國一直孤懸海外,推行大陸平衡政策。德國統一之後,國力日盛,聯合奧匈帝國,已經稱霸中歐。法俄密盟,才能抗衡德奧同盟。這次俄國分裂,將無力維持跟法國的盟約。法國獨抗德奧,勢單力孤,英夷如果不想德國稱霸歐洲,今後必然支持法國。英夷一旦支持法國,英德同盟不攻自破。”

    皇太子道:“聽起來有些道理。英夷不想德國做大,必然聯法抗德,自掘墳墓!”

    李章銅跟皇 子達成了一致之後,在非正式場合,向德國人暗示,中國跟德國的態度一致,中國不會直接介入俄國內戰,也反對任何大國介入俄國內戰。

    之後戰況的發展果然像預料中那樣,混亂中的俄國軍隊確實不是波蘭軍隊的對手,在波蘭軍隊的攻擊下節節敗退,戰線推移到道加瓦河一線,明斯克等重要城市丟失。

    波軍強渡道加瓦河直撲大盧基,看情況是打算將莫斯科跟彼得堡的聯繫切斷,之後波軍無論北上還是東進,都擁有主動權。

    大盧基戰役,依然以波軍勝利結束,波蘭人成功控制了俄國通往波羅的海的鐵路線。此時波蘭已經動員了兩百萬軍隊侵入俄國,而且還有繼續動員的潛力,波蘭人下這麼大功夫,絕不是因為俾斯麥對波蘭的控制力這麼強,主要還是此戰關乎波蘭自己的利益。根據德國跟康斯坦丁政權的密約,波蘭將得到涅曼河以東的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等波羅的海土地,這是恢復大波蘭的重要一步。

    這種動力,足以讓波蘭人玩命了。只是這似乎跟俾斯麥忽悠英國的說服不和,顯然俾斯麥要么出賣了波蘭,要么出賣了英國。

    在確信波羅的海地區可以併入波蘭的情況下,波蘭人沒有繼續東進莫斯科,而是兵分兩路,一路繼續向彼得堡推進,一路直撲裡加灣,逐一攻克波羅的海地區,攻占兵力虛弱的里加之後,又兵分兩路,向彼得堡進發,三路大軍撲向彼得堡。

    這時候女沙皇不得不向趙讓求助,讓正在全面進攻康斯坦丁的趙讓抽調兵力援助自己。趙讓沒有選擇,只能將軍中的俄籍士兵抽調出來,讓他們北上援助彼得堡,自己帶領中國籍部隊繼續擠壓康斯坦丁叛軍。

    趙讓已經成功收復了莫斯科周邊地區,之前計劃從奧廖爾突破俄羅斯高地,直驅第聶伯河,將康斯坦丁叛軍一分為二,但在抽調了近百萬軍隊之後,趙讓無力執行這一迂迴戰略,只能繼續選擇正面推進,他還是求穩。

    而且大量的後備軍也被抽調,莫斯科以東,伏爾加河流域的後備軍同樣有一百萬人,都派去了彼得堡,頓河流域的百萬後備軍則命令向西進攻烏克蘭,牽制、調動康斯坦丁集團。

    康斯坦丁費勁力量,在烏克蘭地區動員了一百多萬軍隊,加自己的現有兵力,勉強湊足了兩百萬人,兵力上依然不足。

    局勢照這麼發展下去,康斯坦丁依然必敗無疑,在波蘭人參戰的情況下,他也最多再堅持半年到一年。第聶伯河以東的後備軍根本就阻擋不住俄軍的攻擊,主要不是裝備和訓練問題,而是心態問題,東烏克蘭的烏克蘭人更親俄,這是歷史決定的。

    歷史上烏克蘭長期處於俄國和波蘭的爭奪之中,雙方曾為此爆發了長達十幾年的戰爭。戰爭的結果是1667年兩國簽訂了《安德魯索沃和約》,沿第聶伯河平分了烏克蘭。從此拉開了烏克蘭東西兩部分信奉不同宗教、相互分離的歷史。直到一個世紀以後,波蘭被俄羅斯、普魯士和奧匈帝國三次瓜分,烏克蘭的大多數領土才被統一劃進俄羅斯。

    俄國在烏克蘭的統治,儘管同樣不得人心,在已經覺醒民族意識的烏克蘭精英中間,被看作是異族統治。《安德魯索沃和約》簽訂後不久,沙俄政府就開始限制烏克蘭的自治權,逐步關閉烏克蘭學校,禁止使用烏克蘭語,甚至於各類俄國文件中都禁止使用烏克蘭一詞,而代之以小俄羅斯。沙俄政府在關閉烏克蘭學校的同時,並沒有同時開設俄羅斯學校,這使得文化同化政策變成了文化破壞政策,結果讓原本文化比俄羅斯更發達的烏克蘭,文盲率卻開始高於俄國地區,逼近90 %。

    1795年,俄國沙皇瓜分波蘭之後,整個烏克蘭基本併入俄國,然後開始在烏克蘭全境推行更嚴格的俄羅斯化政策,推廣俄語的使用,壓制出版界與公眾活動使用烏克蘭語。

    這讓烏克蘭民族主義運動開始出現,尤其是在信仰都不同的西烏克蘭地區,民族獨立情緒十分高漲。這次為了對抗女沙皇,康斯坦丁甚至做出了承諾,將賦予烏克蘭一定程度的自治,得到了不少烏克蘭精英的支持,可西烏克蘭非常積極,親俄的東烏克蘭一直不溫不火。

    康斯坦丁一方面要應對趙讓大軍正面逼近基輔,一方面也不敢丟失東烏克蘭,不斷加強東烏克蘭防禦,沿著北頓涅茨克河,背靠頓涅茨克嶺部署了八十萬軍隊,因為背後就是烏克蘭煤炭種地頓涅茨克,還有冶金和機械工業中心扎波羅熱,這兩地一旦失去,康斯坦丁的武器生產就將停止。

    在西南線,多布羅加的軍隊已經擊潰了摩爾多瓦軍隊,但卻沒有一直向山區追擊,而是沿著黑海沿岸低地,直撲敖德薩。
mk2258 發表於 2018-6-28 21:11
第六百二十四节 战事扩大(2)





    敖德萨是不敢失去的,这里是黑海的窗口,康斯坦丁的海上外援,需要从这里进入。而且黑海海军的基地就在这里,丢失了敖德萨,让黑海海军联立足点都将失去。

    多布罗加的主力是三十万乌拉尔軍队,动员的多布罗加本地軍队只有二十万,五十万軍队就扰乱了敖德萨的布防,让康斯坦丁不得不向这里也派遣三十万軍队,让基辅的防守力量更加捉襟见肘。

    北方彼得堡的形势,在进行动员,以及两百万援军到来的情况下,以四百万軍队的优势兵力,终于挡住了波兰军队的推进,在里加湾、楚德湖到瓦尔代高地建立了防线,阻挡了波兰軍队的全面推进。

    稳定住局势之后,俄国的潜力还在释放,俄国的新兵依然在继续组建,尚有两百万后备力量,而康斯坦丁的后备力量已经榨干,在没有新的援军的情况下,他注定失败。

    北线赵让主力全面突破俄罗斯高地,南线突破了被顿涅茨克河,进逼顿涅茨克岭。中央突破了哈尔科夫之后,向南突进,切断基辅和南方煤铁中心联系的战略意图十分明显。

    在全面败退的情况下,奥匈帝国的干涉军参战了。奥匈参战没有任何障碍,因为他们已经宣布承认康斯坦丁为俄国合法君主,支持康斯坦丁对奥匈帝国来说就是平乱。奥匈是否参战的原因只在于利益,显然康斯坦丁大公出让了足够让奥匈帝国满意的利益。

    坐看康斯坦丁失败的后果又太严重,女沙皇执政的俄国,始终对西乌克兰地区虎视眈眈,一直在图谋从奥匈帝国手里收回沃伦州、利沃夫等地。上次战争发生在黑海地区,俄国夺走了摩尔多瓦公国,但奥匈帝国很清楚,俄国只要有机会,一定会尝试收复西乌克兰,因此这些年奥匈帝国才一直依附于德国。这次支持康斯坦丁政权,对奥匈帝国来说,同样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错失这次机会,奥匈帝国将一直笼罩在沙俄帝国进攻的阴影之下。

    但奥匈帝国作为一个大国,他的介入,引起了更加复杂的国际形势变化。

    女沙皇这次义正言辞的要求法国履行义务,法国做出了一些行动,比如向奥匈帝国发出了强烈抗议。但奥匈帝国如今的国土,跟法国并不接壤,法国要进攻奥匈帝国,除非借道德国西南地区,这又是不可能的,除非法国直接进攻德国。

    根据法俄同盟条约,当俄国遭到德国或奥匈帝国攻击时,法国将用全部兵力支持,法国人一咬牙,宣布将动用海军封锁奥匈帝国海域。但陆军暂时不做动员,以免刺激德国。显然法国不打算打一场跟德奥同盟的大战,可又实在不想背弃法俄同盟。

    奥匈帝国以遭到法国封锁,向德国发出求援。俾斯麦向奥匈帝国保证,德国将履行同盟义务,但他询问奥匈帝国,是打算让德国进行动员,然后德奥同盟跟法俄进行决战,还是让德国保持戒备,只阻止法国向奥匈帝国发动地面战争。

    奥匈此时有些心虚,他实在是不敢跟法国开战,于是跟俾斯麦商定,一旦法国海军在奥匈帝国登陆,排除地面部队之时,德国必须进行动员,先部署在边境,视情况考虑参战。

    俾斯麦又通过英国,让法国人明白,封锁一下奥匈帝国,做做样子就行了,如果真敢派兵登陆,则意味着德军的打击。英国也不支持法国人此时参战,威胁法国说,一旦法国参战,英国依然会支持德奥。

    俄国明显是帮不上忙,让法国独抗英德奥三国,法国不敢冒险。

    奥匈帝国参战后,很快巴尔干帝国向奥匈帝国提出了领土要求,巴尔干帝国建立的目的,就是因为帝国加盟国中的保加利亚有得到西瓦拉几亚,瓦拉几亚王国希望收复特兰西瓦尼亚和摩尔多瓦的需求,而这些土地,要么在俄国手里,要么在奥匈帝国手里。

    各国的外交行动一直在进行,女沙皇已经承诺巴尔干帝国皇帝,将摩尔多瓦公国的统治权交给对方,条件是巴尔干帝国参战。

    但如果能不打仗收回国土,巴尔干皇帝周成功还是乐意的,因此他向奥匈帝国提出,要求对方将西瓦拉几亚交还给巴尔干帝国,可是奥匈帝国拒绝了,连半个瓦拉几亚都不肯交出来,更何况匈牙利王国统治下的特兰西瓦尼亚高原呢,所以只有战争了。错过了这次机会,想找到一个没有大国干涉,还有盟友可以依靠,从奥匈帝国和俄国手里收回土地的机会,基本上不可能。

    所以奥匈帝国派兵支持康斯坦丁一周之后,巴尔干帝国就宣布参战了。

    这场俄国内战终于发展成一场混战,女沙皇夫妇统治的俄国、乌拉尔王国和巴尔干帝国一边,康斯坦丁统治的俄国部分,跟波兰和奥匈帝国一边。

    这一切目前都在俾斯麦的设想之中,也在中国外交官李章铜的设想之中,尽管他并没有跟俾斯麦直接谈过,但两国心领神会都知道对方的目的。

    可是他们都没有控制局面的能力,总有一些外部因素失控。

    他们以为这场战争只会局限在小国之间,奥匈帝国就算其中唯一的强国了,可惜的是,有太多势力,不会按照他们的布局走。

    于是意外发生了。

    希腊参战不是意外,可是意大利却是一个意外。

    继希腊之后,意大利向奥匈帝国提出了领土要求,他们要求奥地利交还被他们占领的威尼斯地区,奥匈拒绝之后,意大利向奥匈帝国宣战!

    已经统一的意大利軍队迅速攻入了空虚的威尼斯地区。

    而希腊也没有按照俾斯麦等人的设想,集中兵力跟奥匈帝国死磕瓦拉几亚、特兰西瓦尼亚等地,而是派遣海军,迅速夺取了被奥匈帝国一直霸占的爱奥尼亚群岛,接着顺手攻占了阿尔巴尼亚,宣布将阿尔巴尼亚并入希腊。

    希腊吞并阿尔巴尼亚,又引起了英国的强烈抗议,英国海军抵达希腊海域威示,但欧洲公司的舰队出现在同一海域,中英两大强权的对抗发生了。

    局面朝着失控状态发展!
mk2258 發表於 2018-6-28 21:12
第六百二十五节 意外因素





    希腊参战不是意外,但希腊是一个意外因素。

    因为希腊一直维持着跟欧洲公司的密切关系,希腊为欧洲公司在欧洲的扩张提供了一切能够提供的支持,欧洲公司也在希腊进行了大量投资。周成功负债推动的巴尔干铁路网,欧洲公司提供了绝大多数资金。希腊积欠的外债中,欠欧洲公司的也是最多的。

    而且周成功一直都有从奥匈帝国手里收复国土的动机,他是一个小心谨慎,谋定后动的人,这么多年隐忍,也没有闲着,跟意大利建立了密切的关系,目的就是结成对奥匈的共同阵线,因为意大利也有从奥匈帝国手里收回威尼西亚的动机。

    可单凭一个希腊或者巴尔干帝国,不足以让意大利放胆跟奥匈帝国开战,但意大利得到了法国和欧洲公司的支持。

    意大利看到法国都封锁了奥匈帝国海岸,法国也积极推动意大利进攻奥匈帝国。

    同时占领着西西里岛的欧洲公司也对意大利表示了支持,欧洲公司背后站着的是中国,有中法两大国的支持,这才给了意大利足够的胆气,让他们敢于在奥匈帝国背后开枪。

    所以最大的意外,也不是意大利,而是中法这样的大国,不甘被俾斯麦这样的外交家玩弄于鼓掌之中。

    俾斯麦有能力控制德国和波兰,有能力控制奥匈帝国配合德国的外交行动,但他对法国就没什么控制力了,只能通过英国和国际局势牵制法国。

    法国人又绝不愿意被俾斯麦操纵,在英德的联合压力下,法国不敢开战,但法国可以支持意大利参战,而且法国还将此向女沙皇邀功,告诉女沙皇说,是法国促成了意大利参战,希望借此平息女沙皇的不满,在女沙皇成功平叛之后,继续维系法俄同盟。

    相比俾斯麦,李章铜更加不如,他连中国都不能完全控制,只能影响皇太子。可皇太子又不是一个容易控制的人,他始终不太愿意进行这种复杂且缓慢的政治博弈,他更喜欢快刀斩乱麻,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早就恨不能直接跟英国开战了。

    打世界大战,皇太子毫无顾忌。

    如果说让欧洲公司表态支持意大利,这点周成功动用他所有的关系,勉强能做到的话,那么让欧洲公司的舰队直接跟英国舰队对抗,如果没有中国高层的受益,欧洲公司是绝对不敢进行的。

    因此最大的变数,一个是法国,一个是中国。

    这些变数又把英国卷了进来。

    希腊夺取爱奥尼亚群岛,这是合情合理的,因为哪里居住的是希腊人,而且巴尔干帝已经对奥匈帝国选择,攻占这里没有任何法理问题。但阿尔巴尼亚是一个奥匈帝国扶持的,同时也是得到英国支持的小国,这是英国在巴尔干地区的一根楔子,希腊却突然吞并了这里,这让英国非常愤怒。

    可愤怒归愤怒,希腊国王笃定英国不敢冒着跟中国打世界大战的风险,此时对希腊动手,因此放心大胆的吞并阿尔巴尼亚,尽管在跟奥匈帝国交战中,吞并这样一个国家,让希腊的军事压力很大,可错失这次机会,希腊也将很难找到继续扩张的机会。

    另外几次战争中,希腊都没有得到任何好处,这次战争中,如果光是帮瓦拉几亚夺取领土,帮保加利亚夺取领土,希腊会更加不满,会认为在巴尔干帝国中,希腊一直在吃亏。为了政治平衡,周成功必须让希腊有所得,所以爱奥尼亚群岛是一个收获,阿尔巴尼亚是另一个收获。但仅仅是一个爱奥尼亚群岛,不足以让希腊为这次战争全力以赴,所以加上了一个阿尔巴尼亚。

    这样为了保住阿尔巴尼亚这块相对广大的领土,希腊王国一定会权力支持这次战争,巴尔干帝国三大王国中,希腊的经济实力一直是最强的,希腊的工业化也是发展最快的。

    这些年希腊工业区依然主要是雅典区周边,国王直属领地,但在萨塞洛尼基为中心的北方地区,也开始形成工业中心。保加利亚和瓦拉几亚的农业发展很快,工业发展一直缓慢。他们即缺乏希腊的区位优势,又缺乏可以开发的丰富矿藏,瓦拉几亚的石油资源还算可以,但却在黑海石油的打击下,无利可图。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资源的重要性十分明显。从现象上来看,凡是工业发展快速的国家,都是资源丰富,尤其是煤铁资源丰富的国家,对比法国和德国就是最好的例子,德国后来者居上,并不是德国人比法国人更优秀,而是德国的煤铁资源比法国更优越。其他方面对比,不管是教育水平,商业文化上,法国跟德国的差距其实并不大。另一个例子,比利时和荷兰对比,比利时工业发展迅速,工业化程度在欧洲最高,紧随英国之后迅速完成了工业化,而此时法德的工业化才刚刚开始。跟比利时相比,荷兰人无论是在教育水平上,还是商业文化上,其实都更占优势,但荷兰就是没有比利时丰富的煤铁矿藏,所以荷兰在工业化上输给了比利时。

    当然煤铁资源不是工业化的全部,通过人的努力,也是可以工业化的。但先天上就输给了那些资源丰富的国家。因为工业化、城市化等进步,都是需要物质积累的,如果本国没有丰富的物质资源,就只能通过贸易和交换来得到这些资源。换句话说,就是要靠本国的人民劳动,进口原料,出口制成品,留下微薄的加工费,这笔加工费不但要维持工人的生活,还要进口大量资源用于本国的建设,完全靠劳动来发展过来,那种艰辛难以想象。

    巴尔干三国面对的就是这种情况,三国都缺乏丰富的煤铁资源,而煤铁资源是工业化的基础,修建铁路必须进口钢材,建设工厂必须进口钢铁,否则就没有铁路网,就没有机器设备。三国中各国民众的文化相近,对劳动的态度相近,自然而然的只能是区位优势更好的希腊,占尽了发展工业的全部资源,帝国的工商业资本向希腊流入,支持希腊继续快速进行工业化的同时,也就挤压了其他两国的发展资金。

    不过希腊的工业化水平也很有限,在欧洲也就跟意大利水平差不多,跟工业强国相比,差了一个档次。不是希腊人不努力,还是条件使然。

    论努力程度,希腊人不可能比得上东亚民族,历史上日本人为了工业化,所进行的努力程度,希腊人是做不出来的,人口上,希腊还没有日本人多,劳动力没有日本丰富,资源有跟日本一样稀缺,所以希腊的发展水平,也就跟明治维新之后的水平差不多,在欧洲只能是二流水平。

    二流的工业化水平,加上巴尔干三国总人口只有一千多万,跟奥匈帝国相差太远,因此巴尔干帝国只能跟其他国家结盟才能从奥匈帝国手里夺回失地。因此当乌拉尔国王周淳向自己的伯父发出请求之后,周成功当即采取了行动。

    一连串行动之后,引来了英国的施压,结果中英在地中海对抗。

    对抗的结果是,双方各自撤去,显然英国没做好跟中国直接开战的准备,同时俾斯麦做了大量工作,告诉英国此时跟中国开战极不明智。

    这等于默认了希腊对阿尔巴尼亚公国的吞并。

    得到阿尔巴尼亚之后,希腊王国果然开始全力支持战争,宣布总动员,接着憋了许多年打算得到西瓦拉几亚作为失去多布罗加补偿的保加利亚,憋了许多年要收回特兰西瓦尼亚和摩尔多瓦的瓦拉几亚公国,也双双进行了总动员。

    三国加起来,人口只有1200万人,可是总动员之下,却动员起了150万大军,可见为了领土,都拼命了。

    上百万巴尔干軍队杀入奥匈帝国,迅速攻占了多瑙河以北,南喀尔巴阡山脉以南,奥尔特河以西,被奥匈帝国控制的瓦拉几亚。保加利亚迅速宣布这块多瑙河下游平原并入保加利亚,为保加利亚的瓦拉几亚省。

    同时瓦拉几亚公国部队,已经突破了喀尔巴阡山脉,攻入了特兰西瓦尼亚高原,跟这一代的匈牙利王国軍队交战。

    奥匈帝国也已经进行了总动员,奥匈人口数量庞大,尽管这些年失去了一些领土和人口,但依然拥有3500万人口,总动员之下,武装起了400万軍队。跟以往任何时候一样,匈牙利王国一般是拖后腿的,但这次由于匈牙利王国也面临攻击威胁,奥匈二元政府态度一直,总动员的速度很快,軍队迅速开赴前线。

    但奥匈帝国要面对的,除了希腊的150万軍队,还有一个人口众多的意大利,意大利已经整合了南方,镇压了南方的分离势力,人口高达2400万(西西里岛200万不包括在内),意大利为了争夺威尼西亚,动员了200万大军。

    奥匈帝国还要向康斯坦丁派兵,支持康斯坦丁,化解俄国威胁,是奥匈帝国打这场战争的主要目的,因此他们向康斯坦丁派去了100万援军,主要是奥地利和波西米亚王国軍队,而且这些部队派出在前,希腊和意大利参战在后,暂时没有条件撤回。

    不过奥匈帝国向来看不起巴尔干和意大利的軍队,多年接触中,让他们意识到,邻国中也就俄军对他们有威胁。

    所以奥匈信心十足,在他看来,虽然兵力上跟敌人相当,可他们打赢不存在意外。

    在外界看来,至少在兵力上,目前双方依然是平衡的。
mk2258 發表於 2018-6-28 21:12
第六百二十六节 消耗战时代





    此时战争才过去了六个月,形势接连变化,意外频发。

    最大的意外是,战场突然停滞了下来。

    首先是北线波兰进攻,俄国防守的彼得堡战线,俄军建立了防线之后,善于进行出色机动迂回作战的波兰軍队被挡住了,然后开始成为波兰軍队强攻俄军壁垒,结果不言自明,俄军没有野战中跟波军对抗的能力,但打阵地战的能力还是有的。

    而且一种恐怖的新武器被投入使用,不是大口径钢制大炮,而是一种名叫格林快炮或者加特林机枪的武器投入了使用。

    这款武器是美国人提供的,南北战争时期发明,但性能一直不稳定,战争后期才有少数投入使用,并在美国人的改进下变得实用,开始装备美国联邦軍队,同时开始出口。战争中,双方宗室不吝采购各种武器的。美国人理查·乔登·加特林生意兴隆,先是将机枪卖给了苦于无力阻挡波兰軍队的女沙皇,接着又将机枪卖给了步步后退的康斯坦丁。

    神奇的是,双方都先后挡住了敌人。

    这当然是一种巧合,是筑垒工事挡住了敌人,机枪只是加强了筑垒工事的威力。可老百姓是一种不善于深入思考的动物,就好像大家将普奥战争、普法战争中普鲁士的胜利,归因于针击枪一样,他们认为女沙皇阻挡波兰人,康斯坦丁阻挡乌拉尔军就是因为装备了机枪。

    真正的原因,其实是线膛武器出现后的,长距离精确打击,让防守变得更加有利。以前排队枪毙是为了弥补火力的不足,火力的重要性在于只有密集的弹药才能有效的杀伤敌人,因为滑膛枪毫无准确性而言,只能通过密集的火力来弥补,线膛枪让精确打击成为可能,因此排队枪毙战术造成的高杀伤就变得没有必要了。

    可以说是线膛枪代表的技术进步,让战场变得更加残酷,机枪只是加强了火力的线膛枪而已。这种进步是军事技术上的进步,却是人类本身的退步,因为战争的进步,本就对人类这个族群来说,是一场灾难。不过商人才不在乎这种灾难。

    在精明的美国商人加特林的推波助澜下,这种观点影响很大,让机枪一下子名声大噪。各国纷纷购买加特林机关枪,或者购买专利生产,或者直接仿制。

    在大量机枪装备下,双方又都开始防御,挖掘了一道又一道的战壕,就差一个铁丝网,就能出现一战的绞肉绽场景了。

    此时进攻变成了一场灾难。

    乌拉尔軍队在进攻第聂伯河的战役中损失惨重,很快就发现进攻已经无以为继,退却的康斯坦丁挖掘了太多的战壕,假设了太多的机枪,已经完全转入防御,从中俄罗斯高低到第聂伯河沿岸,建立了五道防线,强攻了其中前两道防线之后,乌拉尔军损失了超过30万兵力,赵让只得让部队暂停进攻,转入休整。

    南线的顿涅茨克岭,对顿河后备军来说,也是一道无法突破的天险,尽管只是低矮的丘陵,但在防御工事的防守下,付出多少伤亡都很难打下来,也不得不转入防御。

    这时候奥匈軍队的到来,解了康斯坦丁的燃眉之急,当确实抵挡住了敌军的进攻之后,康斯坦丁决定泛起反攻,他是要做整个俄罗斯的沙皇的,不能割据在乌克兰。反攻初期,康斯坦丁确实得到了一些战果,他迅速将尚未转入防御的乌拉尔军赶到了俄罗斯高地上,但还没有完全占领这片丘陵地带,重新兵临莫斯科,乌拉尔军也学到了堑壕战术,中国人士兵挖掘的战壕比康斯坦丁軍队更密集,结果康斯坦丁的反攻也结束了。

    双方开始寻找和摸索新的战术,以求打破僵局。重炮密集轰炸,步兵集中突击的战术,很快被发明出来,但敌人的防御阵地立刻就进行了改进,一道阵地往往有三道甚至更多道平行的战壕组成,当敌人以巨大的牺牲拿下第一道战壕的时候,发现面前还有两道敌人的战壕,继续突进已经无力,撤退又不甘心。结果就是双方的战壕越来越进,有时候就隔着几百米,甚至几十米对峙,狙击战术也应运而生。

    俄国战场彻底转入相持阶段,开始以消耗武器弹药和人命的消耗战阶段。

    还在进行大规模运动战的,只有南欧战场。

    因为意大利跟奥匈帝国围绕威尼斯地区展开了反复拉锯之后,也很快就学会了堑壕战。

    奥匈帝国看不起意大利是有道理的,在单兵素质,軍队素养和指挥能力上,奥匈軍队确实高过意大利一筹,但这种差距还没有二战时候那么明显,因为这个时代的机动性还没有二战时候那么高。一战时期,意大利軍队虽然没有战胜奥匈軍队,但意大利还是能够在边境地区发动十二次伊松佐河战役,尽管十二次都没能攻破奥匈軍队的防御,可意大利人也没有后退。

    因此在威尼斯争夺上,双方发生了反复的争夺,大炮将一座历史名城彻底摧毁,最终意大利守住了威尼斯城区,因为有法国海军的封锁,让意大利海军可以炮轰这里,而奥匈海军却被迫收缩在阜姆港。

    然后意大利人也找到了堑壕战的奥秘,开始跟奥匈軍队打起了消耗战。

    南欧战场上,巴尔干帝国軍队一直在进攻,主力已经攻占了特兰西瓦尼亚高原南方和东方,配合多布罗加的乌拉尔軍队攻占了摩尔多瓦,并且达成了协议,摩尔多瓦的黑海沿岸地区,割让给多布罗加王国,大部则并入瓦拉几亚公国。

    在多瑙河下游地区,则是保加利亚軍队跟奥匈軍队你来我往,奥匈试图收复西瓦拉几亚,并趁势收复整个瓦拉几亚。保加利亚则试图保住西瓦拉几亚,至于多余的领土他们没兴趣,因为不可能得到,在往北推进,要么是侵入塞尔维亚,要么就是夺取匈牙利王国领土,都没太多可能。

    因此立于守势的保加利亚軍队,也渐渐摸到了堑壕战的法门,开始转入堑壕战。

    瓦拉几亚和希腊联军则在特兰西瓦尼亚高原跟匈牙利人反复争夺,因为有当地跟瓦拉几亚人说同一种语言的特兰西瓦尼亚人的配合,巴尔干帝国軍队在这里甚至没有多少异地作战的感觉,反而到处都是配合他们的游击队,因此一直是以进攻为主。

    但是在年底,因为环境问题以及匈牙利人越来越多的采用防守策略,巴尔干帝**的进攻也趋于停滞。

    这次战争让巴尔干帝国展露锋芒,在单兵素质上,他们确实赶不上奥匈軍队,但却比意大利軍队表现的更高,他们已经超越了欧洲三流的行列,成功挤入了二流,跟奥匈軍队可以一战,仅次于俄军、法军、德军和英军这样的一流軍队。

    虽然单兵素质上比不上奥匈軍队,却能在收复失地这样的情绪激励下,能够保持对匈牙利軍队的压制,在同等规模下,还能保持进攻,这让人非常意外。

    可是冬天之后,巴尔干帝国发现,他们也没有办法进攻了。因为匈牙利人利用冬天,加固和完善了他们的防线,他们的军官从俄国战场上将更先进的堑壕战学了过来。

    1868年,俄国内战引起了欧洲局部混战进行到了第二年。

    双方继续反复争夺,但春季过后,就在也没人愿意进攻了。

    首先是乌拉尔軍队不愿意为俄国继续牺牲了,前前后后已经有50万乌拉尔华人为女沙皇付出了生命,周淳强烈反对没有意义的进攻。

    匈牙利挡住了巴尔干人的猛攻,但反攻的时候,却让对方利用喀尔巴阡山防线大量杀伤匈牙利士兵。他们收复了特兰西瓦尼亚高原,却在高原边缘的喀尔巴阡山脉受阻。巴尔干帝国没能攻占整个特兰西瓦尼亚,却夺取了摩尔多瓦。在跟摩尔多瓦地方势力和谈之后,对方自愿加入同一民族的瓦拉几亚公国,而且还为同族国家提供了20多万经历过战斗的老兵。

    保加利亚成功保住了他们在上次战争中得到的承诺,兑现了西瓦拉几亚平原这张空头支票,付出的代价是20万保加利亚士兵的性命。希腊收复了爱奥尼亚群岛,吞并了阿尔巴尼亚。

    双方都不愿意继续疯狂进攻,只是在战场上用远距离的炮战消耗对方的士兵,但成吨的炮弹打下去,也未必能杀死一个躲在战壕里的士兵,反而让各国的消耗空前提高,财富入水一般消耗,各国的债务都几何级数的增长。

    俄国已经先后向中国借了8000万两黄金,折合5亿英镑;巴尔干帝国欠下的债务也高达2亿英镑。意大利借债1亿英镑。波兰支出了3亿英镑。康斯坦丁借的外债最多,他几乎就是靠外债打的这场战争,因此欠了6亿英镑的债务。

    春季双方还相互猛攻,夏季在激烈的炮战中结束,秋天时候,双方连炮都不想打了。

    到了冬天,俾斯麦提出斡旋,希望中英法意希奥波七国,以及俄国的内战双方,在柏林举行和平会议。
mk2258 發表於 2018-6-28 21:12
第六百二十七节 最大的输家是谁





    眼前的战况决定,既然双方都不想无谓的消耗下去,不管谈判多么激烈,双方依据法理和历史如何据理力争,最后的结果都不会差的太多,就是以实际控制区为边界停火。

    因此巴尔干帝国内的瓦拉几亚公国得到了他们占领的摩尔多瓦公国,暂时放弃了特兰西瓦尼亚高原边缘的一些占领中的山地。虽然按照瓦拉几亚人的主张,他们是拒绝放弃任何一寸瓦拉几亚人生活的土地的,但在得到摩尔多瓦公国,又已经无力继续夺取特兰西瓦尼亚的情况下,他们也能接受让出那些没有经济价值,只有战略价值的山地。皇帝也承诺过,只要有机会,帝国依然会为瓦拉几亚收复失地。

    其实这又是巴尔干皇帝周成功玩弄的一个权术,如果据理力争,其实守住所有到手的土地是有可能的,但他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想帮瓦拉几亚人打一场代价太大的战争了,如果守着那些让瓦拉几亚占据绝对战略地位的山地隘口,很容易激起瓦拉几亚人的野心,战争会没完没了。

    用特兰西瓦尼亚勾住瓦拉几亚人,让他们不得不继续坚持留在帝国内部,而不是收复所有失地之后,将目光转入帝国内部斗争,跟保加利亚和希腊争权夺利上,让他们有一块没有收回的,但却很难收回的土地,就是挂在一个他们看得见却咬不住的骨头。

    皇帝还从瓦拉几亚政府手中得到了一小片土地,以多瑙河沿岸河港加拉茨为中心,普鲁特河、锡雷特河和多瑙河三河交汇周边的三个县,划为皇帝直属领地,名义上是发展经济,效仿的是希腊的雅典区。

    皇帝通过自己的支持者,告诉瓦拉几亚政府,由于多布罗加王国占领了黑海沿海地区,瓦拉几亚公国事实上成了一个没有出海口的国家,这对经济发展非常不利,将这三个县划入皇帝领地,所创造的财政收入可以冲抵瓦拉几亚上交帝国的财政,而且皇帝本身的影响力,让瓦拉几亚可以通过这里更便利的进出黑海,毕竟多布罗加王国的国王是皇帝的侄子。

    至于皇帝管理地方和发展经济的能力,没有人怀疑,雅典区是一个例子,现在是希腊最发达的工业区,人口已经达到了300万人,占整个希腊的一半,创造的税收却超过整个希腊的八成,每年雅典区的财政冲抵希腊上缴的帝国财政外,还有大量盈余划拨希腊王国政府。

    通过支持保加利亚夺取西瓦拉几亚,皇帝还让保加利亚答应将本国唯一的黑海出海口,也是目前唯一掌握的出海口布尔加斯划入了皇帝直属领地。

    周成功其实很鸡贼,他要的地方,都是最容易发展经济的地区,希腊的雅典区自不用说,但让保加利亚和瓦拉几亚将首都划入皇帝直属很困难,但要他们的港口和有可能成为商品集散的地区,政治上没有那么敏感,而且真的较为容易发展起来。

    要这些土地归自己直属的目的,当然不是皇帝对领土有什么野心,说白了,三个国家都是他的领土,他的目的不过是通过直属领地的发展,来加强皇帝对地方政府的控制力,让三个王国越来越离不开帝国的支配。

    雅典区随着这些年的发展,工业开发的土地已经消耗殆尽,已经开始向外输出资本,目前主要向萨塞洛尼基地区输送。皇帝有能力让一部分雅典资本输送到布尔加斯和加拉茨,这样让皇帝直属领地的发展速度更快,让皇帝直属领地在各国的经济地位大大增加,通过经济联系,让各国都离不开皇帝,而皇帝作为帝国的纽带,会让帝国更加稳固。

    其实瓦拉几亚倒还不用担心,还有特兰西瓦尼亚这样一块狗骨头吊着瓦拉几亚人,但保加利亚在这次战争中,得到了他们期待已久的支票兑付,西瓦拉几亚这块多瑙河平原,会让保加利亚得到极大的满足。他们没有了野心,也就没有了对帝国的依赖,这让继续将保加利亚维持在巴尔干帝国内部相对困难了一些。所以皇帝开始重点支持布尔加斯的发展,这里是巴尔干帝国境内,唯一一块位于黑海的出海口,其实还是大有可为的。

    皇帝决定通过铁路,将希腊、瓦拉几亚和保加利亚的铁路网都汇通道这里,让这里作为帝国在黑海的出海口,获得整个帝国的物资支撑,加快发展速度。

    巴尔干帝国皇帝信心十足,雄心万丈,他觉得他的帝国才刚刚起步。通过这次战争,巴尔干的领土大大增加,领土面积已经是意大利的两倍,人口则增加了500多万,让巴尔干帝国成为一个1800万人口的大国。

    堪称这次战争最大的赢家。

    有赢家自然有输家,

    奥匈帝国输的极惨,威尼斯地区被意大利夺走,西瓦拉几亚被保加利亚夺走。

    原本他们参战的条件是,康斯坦丁将摩尔多瓦公国主权转交给奥匈帝国,结果摩尔多瓦大部被并入了瓦拉几亚公国,南部临黑海沿岸被并入多布罗加王国。

    奥匈帝国在谈判中拿回来的一些利益是,他们跟巴尔干帝国以喀尔巴阡山脉为分界,成功让巴尔干帝国让出了喀尔巴阡山山脉北麓地区,双方以分水岭为界。

    奥匈帝国是最大的输家吗,其实也不是,最大的输家当然是俄国。

    在激烈的谈判之后,女沙皇和康斯坦丁的代表都坚持他们才是俄国合法的沙皇。都宣称对整个俄罗斯帝国拥有主权。

    这不但造成了俄国事实上的分裂,而且女沙皇为了让波兰軍队退出俄国领土,被迫接受了将整个立陶宛和半个拉脱维亚割让给波兰,换取波兰从占领的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以及俄国领土上撤退,双方领土大致上从涅曼河调整到了道加瓦河,只是俄国成功保住了上游的白俄罗斯地区。

    女沙皇和康斯坦丁尽管寸步不让,但争执的也不过是一个头衔,双方最后也不得不接受一份停火协议。以目前的占领区为界,双方无限期停火。但这不是和平协议,双方都认为对方非法的情况下,战争随时会打起来,只是双方目前都没有找到打破战争僵局的方法而已。

    因此基本上形成了,康斯坦丁控制乌克兰,女沙皇控制俄国其他领土的分裂局面,一个持久分裂,且互相敌对的俄国,甚至比让女沙皇和康斯坦丁任何一个人统治整个俄国的局面都更糟糕。

    俄国将陷入持久的内部对抗过程中,类似东西德和南北韩,势必将互相依赖大国支持,跟另一方针锋相对,永无宁日!

    这样一个俄国,作为最大的输家,已经彻底退出了大国争霸的舞台,内耗的俄国,将再也没有任何对外扩张的条件,不管是对中国,还是对德国的威胁,荡然无存。

    中国倒不在乎,只是对于德国,他们成功化解了法俄联合夹击的风险,还进一步强化了波兰对于普鲁士王国的联合,让波兰人看到,跟着德国有肉吃。

    只是英德矛盾的种子,也就此种下,甚至就此发芽。

    因为在会议上,英国就反对波兰夺取俄国领土,英国甚至怀疑俾斯麦一次次外交行动,目的就是为了借助波兰之手扩张德国版图,毕竟跟普鲁士组成联合王国的波兰,本就看作是准德意志帝国成员。

    其实就算波兰一寸俄国的土地都不占,此战过后,英国还是会觉得德国不对。因为俄国分裂之后,德国在中欧地区就没有了制衡,一个加上波兰,总人口高达6000万,比3600万人口的法国几乎多一倍,还有奥匈帝国这个日薄西山但还有一定实力的国家结盟,德国在欧洲大路上,已经没有任何势力能够抗衡。

    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是继续维持英德同盟对抗中国,让英国跟中国的世界争霸继续有一点胜利的可能,还是支持法国对抗德国,让欧洲控制在一个强权国家下的危机不要发生,英国人即便不做选择,但他们也势必会渐渐疏远德国,渐渐开始防备德国,两国间不睦的种子会越长越大。

    甚至只需要激化一下,矛盾都可能转化为对抗。

    这年秋天,柏林会议结束没几个月,西班牙爆发了反对久不得人心的伊莎贝拉女王的革命,伊莎贝拉女王被改革派势力驱逐,流亡到了法国。

    之后西班牙内部势力经过几个月整合之后,胡安·普里姆将军与弗朗西斯科·塞拉诺、胡安·鲍蒂斯塔·托佩特三人取得了大权,组成了三人联盟政府,之后召开立宪议会。立宪议会保留了西班牙的君主制,立宪议会的首要任务就是为西班牙挑选一位国王。

    西班牙三巨头真是挑事的高手,他们看重了霍亨佐伦家族的利奥波德亲王,历史上就是他们看重了利奥波德,结果最后是利奥波德在普鲁士国王的劝说下放弃继承权,但普法战争却因此爆发。最后法国被打爆,西班牙随便就找了意大利王子来当国王,完全没受到影响。

    这个历史上,他们同样在考虑利奥波德亲王,当然他们的候选人不止一个,看好利奥波德的原因,即跟历史上有相似之处,就是认为这个人有才能,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这个历史上利奥波德亲王已经是墨西哥国王了,如果再让他成为西班牙国王,意味着已经在德国人的经营下开始颇富价值的墨西哥可以重回西班牙帝国的怀抱!

    西班牙人还没有确定,但是他们私下接触了利奥波德,但这个消息不胫而走,立刻在欧洲引起了轩然大波。

    各国不得不面对一个恐怖的可能:已经在欧洲如日中天的德国势力,有可能接收西班牙帝国的庞大殖民地遗产!
mk2258 發表於 2018-6-28 21:13
第六百二十八节 西班牙王位问题





    借助现代舆论工具,霍亨佐伦家族的利奥波德亲王、墨西哥国王利奥波德一世有可能成为西班牙国王的消息,迅速传遍了全世界。

    其中最感兴趣的国家,当然还是欧洲国家,尤以英法德三国舆论最为热烈,甚至比西班牙本国的舆论还要关注。

    首先是德国,可以说是这场舆论的中心,德国人感觉这简直就是天上掉下了一块巨大的馅饼。德国经济界已经吃到了殖民扩张的甜头,由于墨西哥的存在,让德国棉纺织工业蓬勃发展,而且向墨西哥出口各种工业品,比如钢铁,铁轨、铁路机车等,都让德国工业界获益匪浅,仅仅一个墨西哥,就让德国轻重工业都大获其利,那么其他西班牙殖民地呢,都让德国资本来开发的话,还不让德国资本吃的撑死。

    尽管西班牙已经日薄西山,丢失了大量殖民地,但手里还保留着委内瑞拉、哥伦比亚,以及海地东部的多米尼加。

    这些都是跟德国自然气候户部的热带土地,西班牙人经营了几百年,虽然无力开发,可是基本的开发条件却具备,西班牙人散布各地,土著许多被西班牙人文化同化,信仰了天主教,不像非洲土著那么具有攻击性。两地的国土资源,平原面积广大,可开发条件很好。

    西班牙在非洲还有一些殖民地,最有价值的是北非的西属摩洛哥。

    民间探讨这些西班牙殖民地的经济价值,似乎德国已经得到了这些殖民地一样。

    退役的一些军官和军事家们,讨论的则是西班牙本身,他们认为俄国已经分裂,德国在欧洲大陆上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第一强国,可是法国人一直在酝酿复仇,如果德国亲王成为西班牙国王,西班牙将成为德国的盟友,等于在法国背后,瞄准了他的后心,一旦跟法国开战,德国将可以两面夹击法国。

    这些让德国人欢呼的意外之喜,却也是英法担忧的无妄之灾。

    法国不用说了,德国人做了西班牙国王,对本就跟德国对抗已经越来越吃力的法国来说意味着灾难,德国得到西班牙和西班牙殖民地的人力资源,那么跟法国相比,可就不是如今的两倍,而是三倍了,三倍的人口资源,加上德国越来越强大的工业实力,法国觉得末日降至。

    英国人惧怕的同样是这样,至于德国人欣喜的得到西班牙海外殖民地,英国都可以接受,可让德国成为欧洲事实上的霸主,这个英国实在难以接受。德国亲王成为西班牙国王,法国两面受敌,而且法国也将不可能是德国的对手,当年查理时代的哈布斯堡帝国重现人间,当年法国为了直接统治着中欧德意志地区、南欧意大利地区和西欧西班牙地区的哈布斯堡帝国,以天主教国家的身份,积极支持新教国家跟天主教的哈布斯堡家族打宗教战争,如今法国必然也要反抗,而英国将绝对支持法国,因为英国冒不起法国屈从于德国强权的后果。

    德国人欣喜若狂,俾斯麦却感到德国正在跳入深渊,他对此忧心忡忡。

    俾斯麦已经看到,利奥波德一旦继承西班牙王位,那么德国将成为英法联合限制的对象,德国将失去他毕生苦心经营的环境,开始卷入大国争霸的泥潭。俾斯麦无惧法国,可英国的潜力太强大了,英国几乎在任何领域碾压德国,即便是德国的优势产业,煤铁,英国依然占据优势。英法一旦彻底联合,德国就算能够抗衡,但也失去了和平发展的机会。俾斯麦非常清楚,这几百年来,但凡是跟英国走向对抗的国家,不管是当年的西班牙帝国,还是后来的荷兰、法国,无一例外都走向了没落。英国那个地理位置,让他在跟大陆国家的消耗过程之中,总能占据有利位置。

    英国本就比德国经济更好,跟德国进行长期对抗的话,英国人可以从海外获得源源不断的资源,德国却会被封死在欧洲大陆上。如今的德国确实很强大,强大到在欧洲大陆上没有对手,但跟当年的拿破仑帝国相比吗?俾斯麦很清楚,如今德国的相对力量,跟当年拿破仑帝国都无法相比,拿破仑帝国都没有耗过英国,德国凭什么。

    至于让德国人红了眼的西班牙殖民地,在俾斯麦看来,有了当然好,没有也无所谓,那不过是有益的补充,绝不是一个强国的必需品。可是面对殖民地的诱惑,民族情绪已经膨胀起来的德国人难以忍受。西班牙殖民地,也许是德国有机会染指的最后一块土地,整个世界已经被瓜分殆尽,除了这些西班牙殖民地,全世界不是独立国家,就是已经被列强吞并的领地。贸然灭亡巴西这样的独立国家,风险太大,而其他地区,连非洲都被瓜分了,德国还能从哪里得到土地。因此西班牙王位这个馅饼砸下来的时候,真的把德国人给砸懵了。

    俾斯麦跟德国皇帝讨论,他希望皇帝能够劝阻同一个家族的利奥波德拒绝西班牙王位,他认为西班牙王位就是一颗炸弹,当年路易十四何等强大,也被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给拖的精疲力尽。俾斯麦危言耸听,告诉皇帝说,很可能利奥波德答应继承西班牙王位,就是一场世界大战的宣言。

    皇帝很担心,但又割舍不下那广袤的西班牙殖民地,以及因为德国亲王继承西班牙王位后,让德国在跟法国竞争中所占据的绝对地利优势。

    皇帝威廉一世询问俾斯麦,如果利奥波德继承西班牙王位,会有哪些国家跟德国开战。

    俾斯麦如实回答,法国肯定不会答应,英国也一定会反对,德国至少会跟英法开战。

    仅仅是英法依然很棘手,法国不足为虑,但英国有能力封锁德国海岸,一旦德国遭到封锁,这对依赖进出口的德国工业来说,是一个毁灭性打击。当年拿破仑就是这样,法国镇压了大陆上一切敢于反抗法国的力量,连俄国都屈服了,但英国依然封锁法国海岸,法国的进出口完全走私化。

    皇帝询问,一旦开战,如果德国能击败法国,能否跟英国达成和平协议。

    俾斯麦坦言,绝无可能。

    德国皇帝开始犹豫,但没等他下定决心劝说自己的堂兄,他堂兄倒是先发来了消息,声称得到了中国的支持。

    这让德国皇帝欣喜莫名,德国所畏惧的,并不是法国的陆军力量,而是英国的海军力量,德国不怕地面战争,德国怕长期封锁。但德国的海军无法对抗英国,整个欧洲的海上力量都无法对抗英国,可是中国能够对抗英国啊,中国的舰队规模已经空前,接近英国的两倍,中国人一旦支持德国,那么英国就绝对不敢封锁德国,因为英国海军不可能有能力一边封锁德国,一边抵抗中国海军的进犯,同时还能保护本土的安全。

    所以只要得到中国的支持,英国只能咬牙接受利奥波德成为西班牙国王,只能接受德国势力的大幅度扩张。

    德国皇帝马上询问利奥波德详细情况。

    原来,西班牙立宪议会确实派人跟利奥波德谈过,立宪议会希望找到一个愿意在西班牙进行改革,而且支持君主立宪,能够接受王权受到约束,同时又有足够的政治才能的一个君主。

    这样的人选在欧洲并不多,利奥波德是难得人选。在跟西班牙人的沟通中,利奥波德支持改革的态度,已经在墨西哥进行改革的例子,都让西班牙人相当满意。而且利奥波德还承诺,一旦他成为西班牙国王,将会把墨西哥重新并入西班牙帝国。

    因此西班牙人已经开始倾向于支持利奥波德为西班牙国王了。

    之后利奥波德又跟美洲邻国进行了沟通,从印加王国哪里,他得到了一个条件,印加王国承诺,只要利奥波德愿意重新划分印加王国和西班牙殖民地的边界,印加王国愿意承认利奥波德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权。

    利奥波德认为,印加王国背后站着中国,如果能得到中国的支持,他不但能顺利将西班牙美洲殖民地控制在手里,也能回欧洲继承西班牙王位。

    但调整边界到底是中国的态度,还是印加王国自己的态度,利奥波德还在继续试探,利奥波德告诉自己的堂弟德国国王,只有在确保得到中国支持的情况下,他才会回复西班牙议会,决定是否接受他们的邀请,回欧洲接受西班牙王位。

    利奥波德希望一旦他得到中国支持的情况下,希望堂弟能够同样支持他。

    利奥波德早已耐不住寂寞,跟一群印第安人为伍对他这个贵族出身的亲王来说,实在是太乏味了,他远离了欧洲宫廷生活的喧嚣,却完全不适应,他早就盼望着能够回到欧洲,回到纸醉金迷的贵族生活中去,而不是在美洲,空有财富却无处挥霍。

    问题是中国会支持他吗,支持的力度又有多大?
mk2258 發表於 2018-6-28 21:13
第六百二十九節孤立英國大計





    當然要支持!

    這是理藩院掌權李章銅的態度,當西班牙王位問題出現之後,李章銅就將其看作是一個機會。

    李章銅收到的消息,自然要比報紙上早幾天,他是通過印加國王處得到的消息。

    印加國王希望能夠調整邊界,當年印加王國成立之初,就希望以東科迪勒拉山脈為界,但因為美國的調停,最後只能以東科迪勒拉山脈和中科迪勒拉山脈中央的河谷為邊界,這讓印加王國失去了價值極高的半個馬格達萊納河谷地。

    如果可以調整為以東科迪勒拉山脈在馬拉開波湖東段分支為界,不但印加王國將得到一個完整的馬格達萊納河谷地,而且還有被東科迪勒拉山脈分出的佩里哈山和梅里達山兩條支脈雙臂懷抱著的整個馬拉開波湖地區。

    這個巨大的湖泊,還沒發現儲量豐富的石油資源,而且北部沿海乾旱,南方潮濕多雨,乾旱阻止了最早的開發者登陸,潮濕多雨造就了茂密的雨林,只有馬拉開波等少數定居點,大多數地區生活的,還是較為原始的印第安人,主要產業是咖啡出口。

    但是這個地區因為有一個巨大的湖泊,可以從大海深入內陸近兩百公里,這意味著海岸線的延展,可以將湖岸看作是有天然防護的港灣,只是水淺,卻可以通過疏通航道的方式,讓巨輪通航到內陸。

    印加國王通告李章銅,說墨西哥國王願意答應所提的條件,除了提出聖菲波哥大等位於分水嶺另一側的重要城市,要劃入西班牙領土之外,基本領土可以按照東科迪勒拉山脈東段進行重新劃分,條件是,中國必須支持他繼承西班牙王位。

    李章銅認為這是一個巨大的良機,可以以此為條件,支持利奧波德。

    但李章銅必須得到皇太子的支持,皇帝跑去了山上做神仙,政事都委託給了皇太子,這是李章銅最大的挑戰,因為跟皇帝相比,皇太子是一個更加強硬的人物。

    聚集在皇太子身邊的,也都是一些鷹派,陸軍總參謀長是在美洲時期就跟隨皇太子的黃求還,他幾起幾落,皇太子到哪裡他就跟到哪裡,是鐵板一塊的太子黨。

    最願意接受通過政治手段解決問題的,是議會的議長周觀海,但此人卻是一個傲慢的經濟黨,他沒有黃求還和皇太子那種統治世界的野心,但卻總認為中國跟西方的貿易是中國的巨大損失,希望得到更多的利益,而付出更少的代價。

    李章銅則是一個重視政治利益,願意用經濟利益來拉攏盟友的外交官。

    他跟太子黨格格不入,因為他是皇帝提拔的官員。

    直接找太子談,李章銅覺得失敗的可能性很大,利用這次西方政治變動,太子更願意擴張領土,僅僅是印加王國局部的領土利益,皇太子肯定不會滿意,他會提出一個讓德國人難以接受的條件。

    所以李章銅先找周觀海談。

    “不知周議長有何見解?”

    將情況簡單跟周觀海交代了一番之後,李章銅試探道。

    週觀海嘆息一聲:“樹欲靜而風不止啊!這樣一塊肥肉擺在了餐桌上,怕是又會引起腥風血雨。李大人又有何見解呢?”

    週觀海將皮球提給了李章銅。

    李章銅暗嘆一聲老狐狸,他只能先表態:“下官以為,應該支持德國。”

    週觀海冷笑:“為了所謂的孤立英國?”

    李章銅知道周觀海對孤立英國這類政治手段不感興趣,他對戰爭本身就不太感興趣,他甚至一直反對投入巨資跟英國進行軍備競賽,有那麼多錢,還不如用於改善民生。

    李章銅嘆道:“當然還有更巨大的經濟利益在裡面。西班牙殖民地掌握在西班牙政府手裡,一直得不到開發。德國人的開發能力有目共睹,但德國人一直吃相難看,他們進入墨西哥之後,執行的政策過於偏向德國。儘管因為開發得力,墨西哥跟我們的貿易規模持續擴大,可是大頭是被德國拿走了。”

    週觀海點點頭:“你的意思是讓德國在經濟上讓步,德國能做到什麼程度?”

    李章銅道:“至少讓中國跟德國在這些殖民地上享有同等的經濟權力。”

    週觀海道:“這樣的話,倒也值得考慮。但支持德國,你準備做到什麼程度?”

    李章銅道:“壓迫英國,接受德國親王繼承西班牙王位。這樣墨西哥、新格拉納達等殖民地都將由德國人進行開發,我們擁有跟德國一樣的經濟權力,收穫巨大。”

    週觀海皺眉:“可是付出的代價不宜過大,萬一發生戰爭,得不 失!”

    李章銅道:“如果我們支持德國,戰爭未必會發生,即便戰爭爆發,德國能夠在陸地上壓制法國,我們將可以有史以來第一次,單獨打擊英國,勝算超過八成!”

    週觀海道:“我反對戰爭。不過我支持你,但你得記住,最後議會一定不會批准戰爭預算的!”

    李章銅道:“感謝您的支持,皇太子那邊,還有勞您多疏通。”

    週觀海點頭。

    說服了周觀海後,李章銅又跟黃求還進行了簡單的溝通。

    “一旦支持德國人繼承西班牙王位,歐洲就整體分裂成兩大集團,英法如果站在一起進攻德國,我們可以跟德國結盟對抗英法。德國能夠在陸地上壓制法國,我們可以順勢在海洋上擊潰英國,一勞永逸的解決英國麻煩。之後全世界將再無能跟我大周抗衡的力量!”

    遊說黃求還就簡單多了,直接告訴他這是稱霸世界的機會就行了。

    黃求還果然很感興趣,只是他提出了一個問題。

    “戰爭只局限在海上,還是海陸同時爆發?”

    李章銅如實回答:“應該是海陸同時爆發,陸地上,我們將完全攻占印度和英屬北美,英國將會成為一個純粹的島國。海上將跟英國海軍進行全面戰爭,即便不能消滅英國海軍,剝奪了英國人的殖民地,也將讓英國徹底失去重建海軍的經濟能力!”

    黃求還沉默了片刻:“不行。我們已經兩次擊敗國英夷,都沒能成功奪取英國殖民地,以至養虎為患至今。讓我看,英國人的根本還是在英倫三島,一旦開戰,我認為我們的目標英國定為直接攻占英國本土,殖民地倒在其次! ”

    李章銅深吸一口氣,黃求還的野心太大了,他不甘於將主要戰功算到海軍頭上。佔領殖民地沒什麼功績,他這是打算一鼓作氣消滅英國。

    但是這樣一來,戰爭的規模就會空前,英國人一定會玩命的擴充海軍,雙方都是鋼鐵工業發達的工業強國,到時候將是數以百計的鐵甲艦的正面對決,中國要攻占英國本土,最便捷的路徑,是通過地中海,逐步推進到英國本土。

    可如果不支持黃求還的主張,李章銅就無法通過黃求還說服皇太子。皇太子一旦執迷於擴張領土,比如要求將印加王國領土擴張到奧里諾科河,這或許會讓德國人自己退縮,因為得到的利益大大縮水,卻要直面英法的聯合打擊。

    只有壓制皇太子的領土擴張野心,才能讓德國在一塊難以割捨的利益面前,選擇跟英法對抗。才能成為中國在歐洲的一顆棋子。

    至於黃求還要的戰爭,李章銅認為,只要操作得當,戰爭有很大的希望可以避免,他相信俾斯麥有能力控制局面。只要沒有爆發戰爭,而讓德國勢力輕而易舉的得到廣袤的海外殖民地,德國擴張海軍的動力就壓制不住了,接下來德國龐大的工業資源就會向海洋傾斜,英國人為了防范德國的海洋擴張,必然會收縮。德國海軍擁有十艘鐵甲艦,英國人必然要在本土保留相應的,甚至更多的鐵甲艦自衛。只要德國海軍能夠達到英國的一半,英國人必然全面收縮,英國的收縮,就是中國擴張的良機。

    法國已經不成氣候,自從斷絕了跟中國的同盟,法國已經失去了在歐洲爭霸的資格,現在德國具有這個資格,卻被俾斯麥壓制著爭霸的慾望,海外殖民地,就是刺激德國衝破爭霸枷鎖的最大誘餌。

    於是李章銅對黃求還表示:“一勞永逸的解決英國問題,最直接當然還是登陸英倫,下官認為,黃大人所言極是。只是皇太子那邊,還需要黃大人多多疏通。”

    黃求還表示:“太子宏圖大略,遠勝以往君王,必會大力支持。”

    在黃求還嚴重,皇太子比皇帝更有魄力。

    遊說了皇太子的兩個心腹之後,李章銅才面見皇太子,向皇太子通報了情況之後,請示皇太子的意見。

    皇子提出了一個問題:“能否保持法國的中立?”

    李章銅搖搖頭:“法國絕無中立的可能。德國在西班牙建立統治,對法國的威脅最大,英國都可能保持中立,唯獨法國不可能。”

    皇太子嘆道:“法國可是有80艘鐵甲艦的,他們跟英國人聯手,跟我們的艦隊差距不大,又有地中海的地利,恐怕海戰勝算不大。”

    李章銅笑道:“法國自有德國解決,我們可以讓德國陸軍控制法國沿海,沒有港口的海軍,就是沒有爪牙的禽獸,輕易可製!”

    皇太子點頭:“還是不需要依靠別人,我們自己能解決的問題,我們自己解決。要打就跟他打,我就不相信我們的鐵甲艦更多,憑什麼不能滅掉英國海軍!”

    李章銅立刻奉承:“太子殿下英明!”

    說服太子竟然如此輕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先說服了太子的心腹,不過李章銅的目的達到了。

    他通過印加國王回複利奧波德,表示中國將權力支持他繼承西班牙王位。

    只是李章銅有一個顧慮,或者說疑惑,他很奇怪為什麼事情發展到現在,當事國之一的德國,竟然沒有任何官方表態。

    李章銅不知道的是,德國高層因為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已經爆發了巨大的矛盾。
mk2258 發表於 2018-6-28 21:13
第六百三十節俾斯麥時代結束





    俾斯麥一直不積極謀求擴張,如果可以的話,他甚至連波蘭都不想要。

    這就是為什麼俾斯麥建立統一德國的時候,要把奧地利排除出去,因為他認為,奧地利統治的一些非德意志民族,都是包袱,認為“這是一個容有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塞爾維亞人……的沉重包袱”。

    既然捷克人、斯拉夫人都是包袱的話,西班牙人自然也是俾斯麥眼中的包袱。即便波蘭因為地理位置,讓德國必須控制波蘭,從而得到東部邊境的安全,但俾斯麥依然排擠波蘭,發動文化戰爭,對德國境內的波蘭群體進行排擠。說他是種族主義者也好,說他看到了民族問題帶來的隱患也好,總之俾斯麥對統治非德意志人一直很不積極。

    而且他對德國有明確的定位,那就是做一流強國,而不去做霸主。

    歷史上俾斯麥曾經在普法戰爭後闡述過他的行動理念:

    “與漫無目的的“稱霸”相比,德國更應當擔心自己被包圍。柏林現在的一舉一動都受到其他國家高度關注,一旦被認定威脅到了普遍安全,從北海到烏拉爾山都將是它的敵人。但除去法國與德國的仇恨難於化解外,德國和英奧俄這三國是存在利益交集的,只要在這三個國家中爭取到至少兩國的友誼,柏林在五強中就屬於多數派,即使爆發戰爭也不會吃虧。但英俄、俄奧甚至小一點的意大利之間本身也存在復雜的利益糾葛,德國很難把它們拉進一個協調一致的陣線。”

    俾斯麥根據德國的地理位置,制定了一個政策,做“誠實的經紀人”,德國不為自己索取領土和安全利益,但熱心為其他國家充當仲裁者和中間人,使這些國家對德國產生信任甚至依賴。這樣一來,歐洲任何大的領土變更或安全事務都需要德國參與協調,那麼以德國為敵的大國聯盟也就永遠不可能出現了。

    這就是俾斯麥的態度,維持德國的有利地位,比不惜代價的爭奪霸權更加現實。

    俾斯麥始終認為,德國因為地理位置不良,不可能肆無忌憚地追求霸主地位,否則必將重蹈路易十四和拿破崙的覆轍,也不可能在沒有解決歐洲安全問題的情況下,突然跳到海外去建立世界帝國。在歐洲建立相對優勢是最可取、風險也最低的,只要德國在歐洲的地位不可替代,它完全不必去新建一個有形的世界帝國,就可以成為無形的第一等大國。

    現在俾斯麥在進行了一系列政策之後,拆分了俄國,徹底解決了東部威脅,中部繼續聯合奧匈帝國,同時還保持著跟英國名存實亡的英德同盟,這讓德國不但在絕對力量上壓制宿敵法國,而且還在外交形勢下完全孤立了法國。

    只要繼續保持這種局面,德國就是歐洲一個不可替代的一流強國,可冒著失去這個一流強國的風險,去追逐在俾斯麥看來,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世界帝國地位,他覺得這簡直就是愚蠢頭頂的行為。

    俾斯麥的困境是,他的國王跟歷史上所有的德國君主一樣,對軍事征服,奪取土地,充滿了渴望。普奧戰爭的時候,君主希望直接攻占維也納,那種行為只能羞辱奧地利,而沒有任何意義。普法戰爭的時候,君主希望奪取更多的土地,那時候俾斯麥就已經壓制不住君主的渴望,被迫從法國手里奪走了阿爾薩斯和洛林,造成如今德法難以調和的矛盾。

    現在一個西班牙擺在他的君主面前,而且還附帶著一個龐大的殖民地,只要點頭,德國勢力瞬間就能成為世界頂級的強大力量,這如何讓他的君王拒絕?

    俾斯麥幾乎每天都要跟皇帝溝通,而每一次溝通到最後,都幾乎發展成爭吵。

    德國皇帝一直不喜歡俾斯麥,但一直都很信賴俾斯麥的能力,只要俾斯麥願意做的事情,皇帝相信俾斯麥一定能做成,可問題是皇帝始終對俾斯麥的某些觀念不能接受,因為他認為,俾斯麥在阻礙德國變得偉大。

    俾斯麥一直還能用英法聯盟的威脅,用路易十四和拿破崙的失敗來威嚇君主,但當從美洲傳來中國願意以殖民地領土為代價,全力支持利奧波德親王獲取西班牙王權的時候,俾斯麥無法嚇唬皇帝了。

    有中國勢力的支持,德國將無懼英國,僅僅面對一個被自己打擊的抬不起頭的法國,在這樣一個法國面前,還不敢伸手拿起唾手可得的肥美蛋糕,這讓君王覺得恥辱。

    俾斯麥最後只能給皇帝一個二選一的難題:“陛下,如果一定要如此,我只能辭職!”

    皇帝是不太願意俾斯麥辭職的,因為俾斯麥的才華確實少有。

    他誠懇對俾斯麥說道:“尊敬的首相,如果在這次事件中,德國不能有所作為的話,我這個皇帝也只能退位!”

    再沒什麼好說的了。

    俾斯麥嘆道:“如果陛下一定要支持利奧波德親王閣下繼承西班牙王位,我個人的建議是,一定要跟中國簽訂正式的同盟條約,必須寫在紙上才能信任中國人。”

    皇帝嘆道:“如果是你來做的話,我相信能做的最好。”

    俾斯麥搖搖頭:“陛下,請恕我無法在一份德意志帝國的死亡判決書上簽字!”

    俾斯麥始終堅信,德國稱霸就離死不遠了。

    皇帝嘆了口氣,沒有表態。

    俾斯麥告辭,他的辭呈很快就送到了皇帝面前,皇帝沉默了半個小時之久,才籤上了自己的名字,批准了俾斯麥的辭呈。

    接著皇帝迅速提拔了新任普魯士首相,按照德意志帝國憲法,普魯士首相自動成為德國首相,而普魯士首相只為普魯士國王負責,這意味著普魯士決定德國政府內閣,這就是普魯士統治下的德國的真相,俾斯麥打造的複雜的以普魯士為核心的帝國架構。

    新首相迅速回複利奧波德親王,帝國決定支持他繼任西班牙王位,利奧波德立刻回復西班牙議會,決定接受邀請,擔任西班牙國王這一光榮的職位。

    然後整個歐洲炸裂了!
mk2258 發表於 2018-6-28 21:13
第六百三十一節西班牙王位危機(1)





    在利奧波德和西班牙議會接觸期間,歐洲關於西班牙王國王位問題,就已經開始爭議。

    法國第一時間向霍亨索倫家族表達態度,明確反對霍亨索倫家族成員成為西班牙國王,可今時不同往日,歷史上的威廉國王,只是小國普魯士的國王,可這個歷史上,威廉不但是普魯斯的國王,他還是整個德意志帝國的皇帝。

    他對法蘭西共和國的回復是,這是霍亨索倫家族和西班牙之間的事務,法國不應該,也沒有任何理由干涉。

    如果有可能,威廉當然不願意打仗,可如果法國欺負上門,德國當然也不會怕。

    但加上一個英國,威廉就要忌憚多了,英國政府也表達了跟法國基本一致的態度,他們不希望看到霍亨索倫家族成員成為西班牙國王,英國十分積極,他們多次求見威廉,甚至提出了英國方案,那就是從德國境內挑選一個小國的王室成員去西班牙繼承王位,英國將支持這一點。也就是說,英國可以接受德國通過本國境內王室成員,加強跟西班牙的關係,但絕不能讓霍亨索倫家族,這個德國的皇族親自統治西班牙。

    英國的這一讓步,威廉是能夠接受的,前提是英法真的反對,而德國孤立無援,可現在利奧波德告訴他,中國願意全力支持他繼承西班牙王位,只需要在領土和經濟領域做出一些讓步。

    領土方面,變動不是很大,還是以東科迪勒拉山係為分界線,只是將馬來開波湖地區割讓給了印加王國而已,這無傷大雅,西班牙至少保住了大多數哥倫比亞和委內瑞拉,而且還能將墨西哥重新收回。經濟上,中國要求將來跟德國在西班牙殖民地享有同等的開發權力。經濟利益只是一方面,對國王來說,尤其是德國國王來說,土地是某種信仰,偉大的德國,應該有配得上偉大的廣袤領土。

    局限於中歐一隅的德意志帝國,配不上他所擁有的國力,沒道理德國領土要比俄國小,要比法國小,作為歐洲第一強國的德國,應該跟英國一樣,享有統治世界的權力。唯一的障礙就是,英法聯合比德國更強,他們要阻止德國變得偉大,變得跟他們一樣擁有同等統治世界的權力。但中國比英法更強大,中國支持德國的合理訴求,在這種情況下,德國如果還不敢於為自己爭取權力,威廉認為這是作為皇帝的恥辱,他真的寧願退位。

    但俾斯麥堅決反對這一點,他認為西班牙殖民地不能讓德國變得偉大,只能成為德國的包袱,把德國推向跟大國敵對的深淵。

    皇帝跟首相的分歧之大,已經到了無法調和的地步,要么皇帝退位,要么俾斯麥辭職,最後的結果是俾斯麥主動辭職。

    俾斯麥辭職之後,威廉卻開始擔憂,沒有了俾斯麥這樣一個老舵手,他已經不習慣了。

    他按照俾斯麥最後要求的那樣,讓利奧波德以墨西哥國王的身份出面,跟中國談判。

    德國不直接出面的原因,還是不想刺激英法,將此次王位繼承問題,裝扮成一個西班牙和利奧波德親王本人的事務,當然德國肯定會從中收穫到極大的利益,就好像在墨西哥那樣,將來德國的資本會湧入西班牙殖民地,德國的工業品會湧入這裡,而這裡的原材料會供應德國,這裡會成為德國的原料產地和市場。但在程序上,這就是西班牙挑選了一個國王而已,只不過這個國王恰好是德國的皇族罷了。

    當然,如果利奧波德繼承西班牙王位,被英法反對的話,最後德國自然是要支持的,就好像當年路易十四支持自己的孫子繼承西班牙王位一樣,不惜一戰。為了西班牙這個大國的王位,為了西班牙這個帝國的廣袤殖民地,值得一戰,如果這都不值得德國拔刀,德國也就沒有必要繼續鍛造自己的刀鋒了,因為德國將再也沒有什麼值得一戰的目標了。

    利奧波德跟中國代表談判,中國代表是駐墨西哥領事,規格並不好,好像不重視一樣,但雙方談判的內容卻很重大。利奧波德全面接受了中國代表的要求,包括割讓領土給中國屬國印加王國,包括開放更多的經濟利益給中國,讓中國商人在包括墨西哥在內的西班牙殖民地上擁有跟德國商人一樣的權力,這個權力十分廣泛,包括投資、貿易和移民等等。

    利奧波德同意出讓這些權力,甚至都不要求中國提供對等的利益,比如開放中國領土和殖民地等等;因為利奧波德需要中國的支持,他向中國提出了廣泛的要求。要求中國承認和支持利奧波德繼承西班牙王位,並要求中國保證,一旦利奧波德親王因為西班牙王位問題,跟其他國家爆發戰爭,中國必須提供他全部的海軍來支持。

    沒有提陸軍問題,是因為中國距離歐洲太遠,插不上手,另外也希望這會讓中國更容易接受。至於陸軍問題,一旦中國真的因為西班牙王位問題,跟英法開戰的話,中國人沒道理只在海上跟英法交戰。

    中國代表也同意了利奧波德的要求,並且跟他簽訂了《關於西班牙王位問題條約》,規定只要利奧波德能得到西班牙人的同意,繼承西班牙王位,中國將承認利奧波德的王權,同時權力支持利奧波德的合法權益,一旦因為王位繼承權問題爆發戰爭,中國將用本國所有的海軍力量保證利奧波德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條約簽訂之後,利奧波德立刻公開宣布,他接受西班牙制憲議會的邀請,將擔任西班牙國王一職。

    而此時,西班牙國內其實已經有了變化,西班牙制憲議會已經開始猶豫。他們之前跟利奧波德解除的時候,確實認為利奧波德是一個最佳人選,要才能有才能,要態度有態度,不但願意完全支持他們進行改革,而且願意接受一部對王權限制很嚴格的憲法,幾乎就是願意做一個國家象徵,完全不跟議會爭權。

    可是消息暴露之後,各國不但給德國施壓,也在給西班牙施壓,法國和英國代表都緊急聯繫西班牙政要,主要是三巨頭,明確告訴他們,不接受,不支持他們選擇德國皇族繼承西班牙王位,希望他們另選其他候選人。西班牙三巨頭審慎的考慮了大國的態度,認為讓利奧波德來繼承王位,確實風險太大,已經超過了西班牙能承受的代價。於是他們開始跟意大利王子接觸,發現意大利王子也是一個不錯的人選,也願意進行改革,也願意放棄實權,他們已經開始操作邀請意大利王子來西班牙繼承王位的事宜了。可這時候,利奧波德公開宣布,他願意接受西班牙制憲議會的邀請,做西班牙國王。

    歷史上的西班牙就是這樣,他們顯然拋出自己的王位為誘餌,讓普法兩大歐洲列強打了一仗,普魯士暴揍了法國,拿破崙三世灰溜溜的下台,過後,西班牙老神在在的選擇了意大利王子繼承了西班牙王位,西班牙什麼損失都沒有,結果法國這樣一個帝國倒台了,重新變成了共和國,而德國完成了統一。

    如果以陰謀論來看,西班牙就是一個高明的挑撥者,讓自己的強大鄰國遭到了削弱。

    但這次不行了,事情鬧到這種程度,已經不是西班牙能說了算的。

    利奧波德公開宣布願意接受邀請,之所以公開宣布,而不是跟西班牙議會一起宣布,就是因為利奧波德回復西班牙議會之後,西班牙議會表示他們還得再考慮考慮,可利奧波德不給他們考慮的機會,直接公開宣布。

    這時候西班牙制憲議會怎麼辦?表示不歡迎,得罪了德國,表示歡迎,得罪了英法。

    而且利奧波德還拿出了跟中國簽訂的條約,現在利奧波德背後還站著中國人,西班牙人已經怕了,他們打死都不想再跟中國玩了,如果當年不是中國,他們的殖民地早就獨立了,但之後他們被英國拉攏因為金礦問題,跟中國開戰,結果一戰之下,別說金礦了,殖民地分裂成兩半,中國直接支持卡洛斯奪走了一大塊。後來在這些殖民地上,成立了印加王國,也被美國吞併了佛羅里達、古巴等地,僥倖保住了哥倫比亞、委內瑞拉等殖民地後,西班牙實在是不敢再繼續捲入大國紛爭了。

    如果拒絕利奧波德,意味著再次跟中國敵對,西班牙認為,剩下那些美洲殖民地,估計沒有什麼保住的希望了。如果支持利奧波德,那麼就是跟英法敵對,英法的軍隊會直接開進西班牙本土。

    兩難的選擇。

    不過老道的利奧波德沒有給西班牙議會選擇的時間,他迅速在墨西哥宣布繼承西班牙王位,並且派出代表和軍隊直接登陸加拉加斯,迫使當地殖民政府宣布他們承認利奧波德的王權。

    英法立刻就利奧波德的擅自行動提出了抗議,宣布跟墨西哥王國斷交,不承認墨西哥王國對委內瑞拉的佔領行為,英國美洲分艦隊第一時間封鎖加拉加斯港口。

    利奧波德敢於直接行動,不可能沒有得到大國的支持,德國自不用說,中國美洲艦隊立刻起航,趕往加拉加斯跟英國艦隊對峙。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一觸即發。
mk2258 發表於 2018-6-28 21:13
第六百三十二节 西班牙王位危机(2)





    英国不肯让步,中国也不肯让步。

    激荡的波涛下面的暗流更加汹涌。

    各国外交机构马力全开,如果外交手段无法解决目前的问题,一场战争就无法避免了。

    西班牙此时被抛到了风口浪尖,所有国家都在向西班牙施压,英法威胁西班牙政府,接受利奥波德担任西班牙国王,意味着战争;德国也在向西班牙施压,要求西班牙立刻表明态度,履行他们之前的承诺,尽快表明接受利奥波德继承王位的态度,否则就是跟德意志帝国为敌。

    利奥波德则不断的催促西班牙议会,要求西班牙三巨头,尽快确定西班牙王位问题。

    法国已经取消了所有的军官的休假,德国同样如此,但谁都没有进行动员,因为一旦动员,就无法回头了。

    各国也在纷纷合纵连横,都在要求自己的盟友明确立场。法国大使不断求见女沙皇,希望得到俄国的保证,一旦德法开战,俄国将会履行盟友义务,参加战争。

    可刚刚经历了一场战争,而且在这场战争中,法国并没有完全尽到盟友义务,女沙皇拒绝接见法国大使。

    实际上,俄国短期内都无法对外开战,一场内战,让俄国分裂成了东欧部分和乌克兰部分,人口从六千万下降到了四千万,重要的粮食产地和煤铁产地乌克兰被康斯坦丁割据,完整的经济体被分割,道现在都还没有恢复正常,经济危机严重,还积欠了大量外债。但也有好处,通过这场战争,女沙皇彻底肃清了軍队中的康斯坦丁派系,完全掌握了政权,而且为自己的儿子争取到了王位继承权。

    短期内俄国无力开战,即便要打仗,也不是跟德国打,第一个要打的,就是康斯坦丁叛军,先把乌克兰收回来,在此之前,俄国不会对外开战。

    德国则寻求奥匈帝国的援助,希望一旦开战,奥匈帝国可以站在德国一边,可是奥匈帝国也不想坐上德国的战车。一方面是奥匈帝国因为上次战争,对德奥同盟非常失望,因为在奥匈被意大利和巴尔干帝国夹攻的时候,德国袖手旁观,最后导致奥匈帝国丢失了西瓦拉几亚和威尼斯。

    当然德国中立是符合德奥同盟条约的,因为这份条约主要是针对俄国,规定“缔约国一方遭到俄国的进攻,他方应以全部兵力援助,并不得单独媾和”,或者“一方遭到第三国进攻,他方应采取善意的中立;如进攻的国家得到俄国支持,缔约双方应共同作战”,德国认为,奥匈并没有遭到俄国的主动进攻,同时德国还表示一旦法国进攻奥匈帝国,德国就会参战,但奥匈帝国认为,当时的巴尔干帝国是得到了俄国的支持的,因此德国的说法不符合条约精神。

    实际上则是,上次战争之后,德奥同盟的必要性降低,因为之前双方的盟约主要是针对俄国的共同威胁,可俄国分裂了,奥匈帝国东部没有了威胁,西部跟法国又不接壤,所以奥匈帝国不需要德国保护了,自然就不太愿意为了德国,跟英法开战。

    双方都拉不到盟友,不过整体实力上,德国要比法国强大的多,还是占尽优势,可法国有英国的支持,弥补了这个劣势。

    除了给当事国西班牙施压,除了拉帮结派之外,其实各国私下也都在串联。

    英国外交官频繁跟德国商讨,还是希望利奥波德放弃王位,希望德国放弃支持利奥波德。英国跟德国越来越接近一致,因为英国甚至愿意接受将西班牙殖民地交给利奥波德统治。

    至少在目前,没有建立庞大海军的德国,在海外拥有一些殖民地,对英国构不成威胁,如果因为西班牙王位问题,导致一场世界大战,英国承担不起这个代价。

    英国支持利奥波德统治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的条件是,利奥波德放弃西班牙王位继承权,英国不关心德国势力在海外领土的变动,哪怕德国亲自统治这些殖民地英国都不在乎,更何况利奥波德还只是一个德国亲王。但德国势力统治西班牙就不行了,这牵扯到欧洲平衡,一旦利奥波德统治了西班牙,德国跟西班牙就成了紧密了盟友,德国在欧洲的大陆上就彻底没有了制衡。

    英国还有一个要求,支持利奥波德统治西班牙殖民地,那么德国必须跟英国签订一份同盟协议,用以取代以前的英普同盟。毕竟如今的德国已经不是以前的德国了,英国需要让整个德国,而不是一个普鲁士王国来跟英国结盟,结盟的目的是对抗中国。

    德国的目的,西班牙殖民地是很重要的一块,但西班牙王位也无法割舍。英国千方百计的要维护大陆平衡,就是因为大陆始终再向不平衡发展,但凡是强国,都希望让本国占据优势,利奥波德成为西班牙国王,恰好就能让德国在欧洲大陆奠定绝对优势。此后完全在大陆上称霸,法国只能在德国势力的夹攻下选择屈服。

    如果能不用战争,什么都不用做,让德国势力得到西班牙殖民地也不错,可以此换取跟中国对抗就不值了,德国要求,要让德国跟英国结成军事同盟,英国必须支持利奥波德继承西班牙王位。德国认为,英国拥有海洋,德国亲王继承西班牙王位后,德国将拥有陆地,这样的英德同盟就意味着欧洲的联合,更容易对抗中国。

    可英国绝不能接受欧洲大陆失衡,让德国称霸了欧洲大陆,风险太大。英国的外交理论认为,任何大陆国家,一旦在陆地上称霸,必然会向英国扩张,所以这是牵扯到英国本土安全的问题,绝对不能让步。

    两国谈不拢,战争的风险越来越高,欧洲股市一片哀鸿,各国债券价格爆跌,英法还向德国发起了货币战争,大肆抛售马克纸币,德意志银行的黄金储备行将见底。英国从海外调回了庞大的舰队,在英吉利海峡不断演习,还在跟德国之间的北海不断巡航,搞的德国航运公司股票一落千丈。

    就在这个紧张的时刻,始作俑者西班牙人做出了选择,西班牙立宪议会宣布,他们将邀请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之子阿梅迪奥继承西班牙王位,阿梅迪奥积极相应意大利的邀请,并迅速在英法舰队的护送下来到马德里登基。

    在英法的巨大压力之下,在德国货币崩溃的危机之下,加上西班牙人做出了选择,让德国失去了足够的法理支撑,威廉一世选择了让步。

    德国皇帝威廉一世毕竟不是威廉二世那个愣头青,他本质上是一个相对柔弱的人,很多时候,他都没有俾斯麦那么果决。

    跟英法对抗的风险太大,即便胜利的可能性很高,可要付出的代价太大。让步的利益又足够丰厚的前提下,威廉一世选择让步理所应当。

    于是在确认英国依然支持利奥波德统治西班牙南美殖民地后,德国宣布尊重西班牙人的选择,利奥波德也表示愿意支持西班牙人的选择。

    但利奥波德却向哥伦比亚、委内瑞拉派去了总督,并且派遣了大量墨西哥軍队,还派本就没有几艘船的墨西哥海军登陆了西班牙在加勒比海的殖民地多米尼加,之后宣布成立阿兹特克帝国,他登基成为皇帝,领土包括北到科罗拉多河南到巴拿马运河以北的墨西哥,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加勒比海上的海地岛东半部的多米尼加。

    占领多米尼加意义重大,因为这是加勒比海上,唯一没有被英美控制的海岛。之前由于美国夺取了古巴等地,导致在加勒比海上形成了一条岛链,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他们封锁了德国商船。占领多米尼加之后,就打破了这条岛链,让德国商船可以始终控制海地岛东南方向,跟美利坚联盟国领土波多黎各岛之间的莫纳海峡,让德国商船从大西洋可以安全的出入加勒比海。

    但是西班牙政府和新国王阿梅迪奥一世拒不承认利奥波德夺取西班牙殖民地的行为,可是为时已晚,英国表示承认现状,西班牙只能以断绝跟墨西哥的外交关系表达态度。

    中国皇太子对德国的让步十分不满,大骂了好几天德国人都是孬种,最后也只能接受现状,在跟阿兹特克皇帝利奥波德一世签订了新的条约,确认了新的边界,已经对方之前承诺的经济利益之后,中国也宣布承认利奥波德一世成为阿兹特克帝国,并将双方的外交关系升格为大使级,显然在墨西哥吞并这些殖民地,人口超过两千万之后,已经被当成一个大国看待了。

    西班牙王位危机就此结束,但因为这次王位继承危机,造成世界格局的变化,却开始酝酿新的危机,一次更加巨大的危机。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mk2258

LV:9 元老

追蹤
  • 1120

    主題

  • 100531

    回文

  • 46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