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新型力量
按照重炮團的思路,張海也曾經設想過對空中火箭部隊進行近一步的改進。比如將至少熱氣球的規格至少增加為原來的四倍,使之成為載重六百公斤左右的大型作戰平臺。火箭攜載能力提高為原來的五倍。至於成本上的提高,這並不算是個太大的問題。甚至因為兩倍表面積能夠容納的熱氣及載重不止原來的兩倍,單位火力的成本還會近一步下降。
但是經過玄武湖上的一些初步測試,最終還是沒有選擇這個方案:首先是就算採用新制出不久的噴火裝置進行加熱充氣,這種巨型熱氣球從行軍狀態到完全升空並達到預定高度所花費的時間太長了。
在張海看來:八分鐘左右的戰鬥轉換時間是他能夠允許的上限。也就是騎兵從三四公里左右的通視警戒全速抵達的時間。畢竟隊伍的規模畢竟不大,不少時候還要以旅甚至營為單位獨立執行戰鬥任務。如果為了戰鬥轉換需要花費十分種以上的充氣時間那麼總會有不可接受的風險,或者使整個隊伍的作戰能力十分不穩定。更重要的原因是:為了保持牽引熱氣球能夠在戰場上有效的機動,氣球的升力越大對牽引平臺不穩定的拉拽力就更大。
最終選擇的熱氣球改進方案僅僅比歷史上18世紀80年代的早期熱氣球高百分之五十左右的規格。也就是說才用了種種手段盡可能的節約爐具與燃料重量的情況下將熱氣球的有效載重提高到二百公斤左右。武器彈藥的有效載重提高到了一百七十公斤左右,可以一次性攜帶一千七百支七十克左右的火藥箭。
在經過多次論證之後,作戰原則改進的空間並不是很大:最佳的作戰高度依然是二百米左右的高度,三四百米左右的作戰斜距。如果超過這個範圍,固然可以利用勢能進一步增加彈藥威力或者攜帶重量更輕數量更多的彈丸,但這無疑會給彈藥的殺傷效率帶來巨大影響。畢竟高度越高,敵群投影面積所占總面積的比例就越小。
為了最大限度的確保這些熱氣球空中作業人員的可靠性,依然是以張海原有在青州那些小女孩為基礎挑選了其中一半左右的成員做為戰鬥人員。
這些孩子雖然大多因為坎坷的經歷心理素質比尋常的孩子強初不少,可第一次在熱氣球上獨自飛上百米左右高空的時候還是有不少孩子嚇的哭了起來,或是無法完成最簡單的指令。直到淘汰了一半左右的人員,適應性的滯空訓練連續進行了一周左右的時間才初步解決了人們的恐高心理。
熱氣球的確不愧是所有飛行器中安全率最高的,尤其是在基本以地面牽引的方式將熱氣球的高度控制在不超過百丈左右的高度,也不放單飛的情況下。張海大致算了算,航空隊從訓練到海上作戰至舊曆正月下旬已經累計升空五六百次超過兩千小時以上,僅僅在寧波附近的海面上出現過一次危險導致劉冬兒差點喪命。
而飛機達到這個級別的可靠性,大概是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內燃機的發展完全走向成熟的朝鮮戰爭時期才使作戰飛機出動作戰損失率由二戰時期的接近百分之一降低到千分之一點兒幾。
這時也才明白了為什麼第一起熱氣球事故直到熱氣球發明兩年之後有人企圖獨自橫渡英吉利海峽時才發生。
截止天啟四年舊曆二月初,三四個月來動員了萬余名織造、礦工、紙匠等各方面工匠的情況下六十四架改良後的熱氣球終於完成全部的測試任務,裝備到了包括六十多個小女孩在內大約一千二百名成員左右的航空聯隊中。
為了防止下雨天空中熱氣球難以起飛執行作戰任務的情況下隊伍仍然保持相當的技術兵種火力,每個熱氣球配屬的地勤分隊所配備的擁有獨立單元的平行化“百虎齊奔箭”發射箱改裝成了能對地展開有效平射的裝置並加裝了有效防備敵近距離火力壓制威脅的盾牌。火藥發射箱和火藥藥筒也發射口和藥筒尾做了防雨改進。
不過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是一百幾十克由重箭改裝的火箭也僅僅只有這時代很普通的弓箭手的威力和精度。差不多同尋常弓箭手一樣平均需要三十支箭左右才能有效殺傷一人。不過對於這個效率,曾經參與過火箭製造的工匠們也感到極有成就感了。這種平行獨立發射單元的“百虎齊奔箭”至少在精度和殺傷效率方面相比以前至少提高了幾倍,至少成為一種肯下功夫投入足夠的本錢就能夠給對手足夠殺傷的武器。
當早春來臨,這些計畫中的東西逐漸在試製、量產、實驗中轉變為現實的時候:上至張海、劉洪濤等人下至不少瞭解到隊伍實力的普通基層軍官的信心也都逐漸變的越來越強起來。特別是經過兩個月左右擁有更充裕物質條件下弓箭排的強化訓練也取得很大進展的時候。
“原本以為今年之後還需要在有一年的擴軍訓練,隊伍才具備十拿九穩掃蕩天下的實力。可現在看來,今年秋冬季節我們就可以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了。哪怕朝廷恢復了元氣,並同關外的強敵聯合起來也是如此。”劉洪濤頗有感慨的說道。
張海在檢查了技術兵種和新兵鞏固性訓練的進展之後也開始感到欣慰,簡單的大致算道:“我們的隊伍這種實力的提高還不完全是按照原來預想的那樣單純依靠兵力的增加。而是使技術兵種成為了我們戰鬥力的核心。按照六千名核心步兵完整基本合格箭彈投射訓練的情況還有以前的擴訓經驗估算:平均每個步兵戰兵至少可以憑藉投射火力殺傷四名敵人,而在比較保守的情況下,192門輕重火炮及64架航空火箭分隊每件重兵器殺傷一百五十人左右計;可以短時間內殺傷敵人的數量超過六萬以上。這其中百分之六十的殺傷將由技術兵器完成火力輸出。這些火力並不像步兵那樣受制於接敵和局部,而是可以有效而迅速的集中于敵人進攻前鋒的某一點,力量使用的巨大靈活性將在戰場上最大限度的協助克服自身在指揮經驗上的弱點,最大限度的避免戰場風險。”
不需要過多的語言,僅僅是幾次簡單的重新兵推,大部分弟子就在參與過程中瞭解了以技術兵種火力為戰鬥力核心在戰場上靈活運用力量方面所帶來的巨大好處。最保守來說:也是使主將的能力即便比對手差出一個層次也能夠獲得對等的戰場局面。
“這樣算起來:我們就無需保守的先進攻中原等地了,可以無需顧慮東虜的威脅的情況下以隱蔽突擊的方式首先包圍京師圍點打援。這樣的效率,總好過我們主動分散各地去討伐敵軍的堪戰力量了。”此時負責軍務的劉洪濤大膽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果要與朝廷的主力進行決戰,最理想的戰場還是在秋冬季節的北方。北方地區過了八月之後降雨的日子一直到第二年的早春都是鳳毛麟角。而在秦淮以南卻遠不是如此。”
“要是敵人畏懼我們的力量不上當呢?”李峰這些日子以來從事過很多具體的社會事物,知道計畫趕不上變化的道理。
“那就要看我們的應變能力了,只要我們龐大的技術兵種力量在沒有絕對必要的情況下盡可能不要過早的暴露出來。並且要把敵人打的過狠,不要來一個滅一個。又以適當的力量保持對敵人的壓力,最可以盡可能多的把敵人的勤王之師調動到北直隸附近以利我們決戰。”劉洪濤說道。
“如果朝廷的大軍同東虜聯合起來,至少是同時與我們為敵,那我們恐怕要面對近三十萬左右的堪戰力量。按照戰力估算,僅僅是東虜的估算六萬左右的主力就相當於我們一萬兩千人左右的步兵。另外折合三千步兵的技術兵種火力要面對二十多萬敵人的野戰主力,那還是有可能會被壓垮。”也有的弟子有些憂慮的說到。畢竟如果內外的敵人聯合起來,那算起來的力量規模太可怕了。
張海思索片刻,卻更為堅定了對隊伍實力的理解:“我們的步兵在近距交戰中同荷蘭殖民者或者東虜這樣可能的強敵按照5:1的戰力對比計算,那是因為這些強手也往往擁有不速的近距投射火力,會壓制和干擾我們的殺傷效果。在遠端或空中技術兵種面前,只要我們給青銅炮安裝上有效的炮盾,並完善航空分隊牽引車與火箭車的防護能力。強敵的唯一優勢可能就只省下能夠冒著猛烈的火力勇敢前進了。而在這方面,我們的火力估算都是按照盡可能料敵從寬的原則來估算的。”
根據間接的作戰經驗還有武器測驗場上的估算結果當然不能直接做為作戰的依據,特別是面對未知的對手的時候。但是毫無疑問:隊伍的戰鬥力在充分鞏固之後越來越接近能夠面對任何正面會戰的風險而立於不敗之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