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元明] 明末稱雄 作者:木子藍色 (已完成)

 
regn13 2018-3-31 23:21:57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787 138367
regn13 發表於 2018-3-31 23:31
第569章 請婚

    「請婚?」

    劉鈞若有所思的搖晃著酒杯,一飲而盡,隨後將酒杯放在桌上,整個後背往熊皮椅裡靠。這是一個很放鬆的舒適姿勢,他抬起右手輕捏著下巴,手指在短短的髭上摩擦著。

    「如果蒙古諸侯的請婚之意是真心的,這倒是一件好事。不過這種事情,最好還是由諸侯自己提出,要是由我們提起,諸侯就會覺得朝廷過於強勢,他們會起逆反之心。你弄清楚沒有,請婚之事究竟只是額哲一人之意,還是其它諸侯皆有此心?」

    「此事是由額哲主意,然後他已經與諸侯聯絡過,並說服了大部份的諸侯同意。」馮勝如實說道。錦衣衛一個重要的職責,就是監視蒙古諸侯。額哲的活動,並沒有刻意隱密,因此錦衣衛對此瞭如指掌。

    「大部份諸侯已經同意了麼?」劉鈞笑笑。

    「陛下,我看這是好事。現在朝廷分封諸侯,如果能夠再與他們聯姻,這必然能夠加強與諸侯的關係。要是真的能夠讓諸侯都娶漢女為正室,然後將來必立漢女所出子為繼承人,那幾代之後,蒙古就將成為漢人附庸,甚至直接成為漢人了。」兵部尚書張國維對此很感興趣。

    馮元飆倒覺得有些不太適合。

    「與蒙古和親,這總有些不適。」他心裡還想著的是大明朝二百餘年,不和親不割地不進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就算再危急,也要強硬。

    不過劉鈞倒是個比較實際主義的人,一件事情不能光看表面。

    如漢唐之時的和親,確實有種不得已的妥協退讓之意。比如說一代雄主唐太宗,以文成公主和親吐蕃松贊幹部,可堂堂大唐公主,到了吐蕃。卻其實是個小老婆,這就有些失上國顏面了。

    不過眼下情況不同,若是大漢願意與諸部聯姻,那就不是被迫和親,而是賜婚。甚至不一定得下嫁公主,且公主過去後還只是做正室的話,這對於漢蒙關係是有很大的幫助的。

    要是以後真的所有諸侯以及貴族,都只能娶漢女為正室,只能以正室漢女所出子為繼承人,這樣幾代下來。確實有可能把蒙古諸侯徹底轉化為大漢附庸甚至是漢人。

    這個誘惑還是挺大的。

    這樣的和親和漢唐的和親就性質完全不一樣了,就好比妻和妾的區別一樣。

    「這個額哲想不到還挺有想法的。」張國棟笑道。他對於額哲這樣的人完全無法理解,太無恥了,送老娘送妻子,現在還能無恥的提出這種計畫。

    劉鈞卻挺喜歡額哲的,朝廷就是需要這樣的人。

    不過他的計畫雖然不錯,可若真的敢這樣的大規模賜婚,卻還是有一個很實際的問題的。哪裡找這麼多女子送去草原,而且只怕願意去的人不多。更別說這樣的賜婚。選取的女子起碼得是皇親國戚勳貴之家女兒才門當戶對,可這樣出身的人家,有幾個願意把女兒送去草原?

    劉鈞想來想去,不能選皇親國戚名門勳貴之家的女兒。一來他們身份高,未必願意送女兒去草原。二來,這些人本來就已經很有權勢,萬一有個蒙古諸侯女婿。到時豈不是讓他們勢力更強,一旦尾大不掉,內外勾結就麻煩了。

    「陛下。不如選秀如何?」聽了劉鈞的擔憂,張國維出了個主意。

    劉鈞眼前一亮,選秀。不錯的主意啊,以前大明為了防止外戚專權干政,就定下規矩,皇帝的妃嬪從民間普通家庭中選。這樣,就不會出現強大的外戚了。

    如果大漢用選秀女的方式,從民間選出一些普通家庭出身的女子,然後賜婚草原諸侯,也不失一個好方法。一來避免朝中勳戚不願意,二來防止內外勾結。

    至於民間百姓會不會願意,劉鈞倒覺得這不是問題。畢竟大漢子民兩億,數千萬戶人家,只要不是強迫性,來一個公開報名選秀,那總會有人家願意跟蒙古貴族們結姻的。

    有個蒙古諸侯女婿,也是不錯的選擇啊。

    至於女孩子願不願意,這年頭都講究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己是做不得主的,就算是平常婚嫁,那也是盲婚啞嫁,不到入門洞房,都不知道以後過一輩子的人長什麼樣。

    當然,朝廷得做出一些補償。

    比如秀才首先得自願參加,其次,選中後,朝廷會給她們家庭一筆錢。再者,這些選出來的女孩,應當先送到京師,進行個一兩年的集中禮儀等培訓,並且學習蒙語以及蒙古禮儀等。

    最後,也不能直接亂點鴛鴦譜。劉鈞認為完全可以搞相親會,到時一大群蒙古諸侯貴族以及他們的子弟,和這些秀女們進行集體相親,讓他們互相有個初步的瞭解。

    如果雙方都能遇到中意合適的,自然是最好不過。

    這樣的相親,總比胡亂指婚要好。

    劉鈞越想越覺得這個計畫不錯。

    「陛下,我覺得我們不僅要搞選秀,從民間選秀女賜婚草原諸侯。而且還可以在京辦一所貴族學校,讓所有的蒙古諸侯及子弟來京學習。讓他們學習漢話,學習漢文化,同時還能有個質子效果。」張國棟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這也不錯,劉鈞點頭。

    分封諸侯、劃分領地、賜婚聯姻,若是再加上一個文化同化,那就更好了。如果草原諸侯貴族們都學習漢文化,接受漢文化,那他們就會如北魏鮮卑貴族一樣,很快就會被漢化。以後他們說漢話寫漢字穿漢服,甚至可能還會改漢姓取漢名再娶漢人妻子,這樣下去,幾代之後,他們不就徹底的是漢人了嗎。

    儒教的同化能力是相當驚人的,歷史上那些曾經強盛一時,但南下入主中原的胡族,最終許多都被漢化了。歷史上,女真人入主中原後,對於蒙人是大力聯姻加上推廣佛教,大興寺廟,讓許多蒙古男子都做了和尚,使得蒙古族的人丁幾百年裡不但沒增加,反而不斷的減小。

    劉鈞覺得推行佛教勸人向善自然是可行的,但如果同時大力推廣儒教,那才是真正把他們同化的有力武器。

    現在蒙古人還有多少?漠南漠北加起來也就兩百萬左右,如果讓蒙古人接受了儒教,只怕他們就真正的完了。

    通過賜婚聯姻這個契機,把那些蒙古貴旗召到京師來,讓他們學習漢文化,接受儒教,這是好計畫啊。

    「臣以為,選秀賜婚確實是一記妙招。一般勳戚名門不願意讓女兒去草原,可一般的百姓,卻肯定有許多人願意有個蒙古貴族女婿。」張國棟笑道。

    劉鈞也面帶微笑的點頭,就算是在後世,不也有許多中國女子組團去中東與土豪們相親嗎。蒙古諸侯可是貴族,哪個不是有錢有勢。

    這個計畫最關鍵的一點,還是得蒙古諸侯們自己願意,還得他們主動請求賜婚,並且願意接受這些漢人平民女子。要不然,大漢也不能硬塞給他們。

    「臣以為,等到時從民間選出這些秀女後,可以由陛下賜給品階,比如如果嫁給蒙古縣公的女子,可以賜以縣主或者郡主身份,如果是嫁給蒙古侯爵的,可以賜給縣主者郡君等,嫁給騎士、武士的,可以賜給女士身份等等.」

    又是一個好計謀。

    這時劉鈞終於拍板,「此事可以開始操作。」

    接著他轉頭向馮勝。

    「馮勝,你說一下女真那邊的情況。」

    「是陛下。」馮勝立即開始轉到女真人這邊,「陛下,根據我們的情報,代善死後,兩紅旗已經由多爾袞掌握,連帶著兩黃兩白以及正藍,都由他掌控,就是濟爾哈朗手裡的瓖藍,也完全聽從於多爾袞。多爾袞現在晉封攝政王,是真正的滿清朝政掌控者。」

    「多爾袞在蒙古諸侯進攻科爾沁前,就曾令科爾沁諸部隨他北遷黑龍江,不過科爾沁沒同意。」

    劉鈞點了點頭,若當時科爾沁跟著女真人北上,形勢又會不一樣了。

    「多爾袞目前在黑龍江邊的瑗琿,而濟爾哈朗已經轉駐瀋陽。」

    「遼陽呢?」張國維問。

    馮勝一臉笑意,「濟爾哈朗移駐瀋陽時,把遼陽的兵都帶走了,事實上,現在遼陽已經是一座空城了。」

    「女真人放棄了瀋陽以南地區嗎?倒是很果決。」張國維道。

    劉鈞卻搖了搖頭,「女真人要真的夠果決的話,那他們就應該把瀋陽也放棄,把哈爾溫以南的兵馬和人口物資,全都轉移到哈爾溫與瑗琿等北地,並且把南邊的所有城池村莊一把火燒光,只有這樣,才能對我們的東進有些阻礙。現在這樣,一面放棄了遼陽等地,一面卻在主力北上瑗琿後,還留下兵馬守著瀋陽,這樣猶豫不決,算什麼果決。」

    張國棟等幾員大將也贊成劉鈞的看法,要麼就打,堅守一戰,要麼就撤,撤的果決。如今清人的這種反應,十足的就是猶豫不決。

    「陛下,直接發兵圍了瀋陽,把遼東拿下。」

    「不急,蒙古諸侯不是對於東征女真人很感興趣嘛,就讓他們去打好了。」

    張國棟砸巴著嘴,「遼東現在空虛啊,若讓蒙古諸侯去打,打下來的錢糧人口可就都是他們的了,太便宜他們了。」

    劉鈞笑笑,「這不過是朕故意給他們的一點好處罷了,既要馬兒跑,又怎麼不讓馬兒吃草呢。何況,就現在遼東那點著家當,有什麼值得我們盯著的。」(未完待續。)

    第569章請婚︰
regn13 發表於 2018-3-31 23:31
第570章 斬草除根

    楚虎終於達成心願,他成為了大漢神聖皇帝冊封的騎士。

    在遼西省朝陽城,神聖皇帝的行在木宮前,三百六十名新冊封騎士和一千零八十名新冊封武士,在這裡一起向神聖皇帝宣誓效忠。

    楚虎心頭激昂,他跪在皇帝御前的校場上,身著一身華麗的大漢軍禮服,紅藍交錯,威武無比。

    紅藍軍袍外,甚至還特別佩帶上了大漢天子賜予的金色鎏金胸板甲, 亮的金色胸板甲上還雕繪著一隻九頭鳥。

    獅蠻帶,鍍金的金獅帶扣。還有頭上的鍍金盔上,插著艷麗的雉羽。

     亮的馬靴,同樣 亮的馬刺。

    「對天起誓,以明我志;不凌弱小,謙度時日;

    所經之戰,莫畏強敵;凡所邪謬,吾伐其幟!

    婦弱童長,戰所為之;囹圄相求,鼎力助之;

    婦人嬌弱,終當不犯;同僚道合,竭力相攜;

    誠待友人,以為君子;吾所摯愛,忠貞不渝!」

    楚虎和一千多名接受冊封的騎士、武士們一起,高聲向著皇帝宣誓。為了背會這段話,楚虎這些天是廢寢忘食,今天終於能夠勉強把這一段完整的說完。

    神聖皇帝坐在御座上,聽著這一千餘在科爾沁之戰表現最出色的勇士的效忠誓言,面帶微笑。

    誓言宣讀完,劉鈞起身,他今天同樣一身華麗的鎧甲。

    皇帝走到台前,從腰間拔出了自己的寶劍。

    手臂握劍平舉,劉鈞朗聲喝道,「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勇,你們當牢記,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故應忠;父子之間有尊卑之序,故應孝,兄弟手足之間乃骨肉至親,故應悌;夫妻之間摯愛而又內外有別。故應忍;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故應善;」

    「這是一名帝國受封騎士和武士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

    楚虎兒從皇帝的話中只聽懂了前面的十個字,這些天,他們集中接受禮儀培訓。其中就有講過這十個字,也明白這十字的真義。

    至於皇帝所說的其它的,他則並不明白。

    他心裡暗暗打定主意,等頭一定得好好學習漢文化。

    冊封儀式很隆重,此前楚虎兒等人就已經經過了七天的禮儀培訓。在接受冊封並向皇帝宣誓前。大漢還賞賜了他們許多東西。

    身上的金板甲金盔,獅蠻帶馬靴馬刺戰衣,還有一支長矛。

    當他們宣誓過後,皇帝親自向他們授給騎士劍和武士刀,每名騎士還獲得一枚騎士勛章,每個武士獲得一個武士勛章。

    此外,他們還得到了一張冊封證,表明他們得到的騎士和武士身份,另外還有一枚銅印,是他們的印章。並還有一份文。上面詳細的標示了他們所獲得的勛爵位以及其獲得的采邑封地的位置。

    楚虎兒的騎士采邑在原科爾沁右翼後旗境內,文件上有一副地圖,標明了采邑的位置。采邑在一座叫火山的火脈附近,邊上有一條駱駝河,是綽爾河的支流,駱駝河匯入綽爾河,最後匯入嫩江。

    這裡是哲裡木盟的最北端,西面和北面都是兩片連綿的大山脈,東南面則是嫩江的大平原。雖然離他現在的部落很遠,但楚虎兒倒不太在意。

    兀良哈人在草原上遊蕩數百年。甚至千年,居無定所,逐草而牧,他們曾經還在更遙遠的北方放牧過。

    而且在楚虎兒看來。這塊采邑位置還不錯,起碼是沒到黑龍江邊去,也沒到貝加爾湖去。這裡還緊靠著朝廷新設的遼北省。

    采邑並不小,畢竟這裡不是遼西,這裡遠離中原數千里,因此騎士武士們封的采邑都不小。估計能夠一支三五百人的小部落放牧。

    做為一名冊封的帝國直屬騎士,以後這塊地方都是他的封地了,雖然他不能和諸侯一樣擁有領地的行政司法和稅收權,但這塊地卻等於是他私人的了。

    成為騎士的同時,他也成為了帝國的一名預備役軍官。

    按朝廷的制度,他的采邑上並不限定牧民數量,但如果朝廷徵召,他需要自備戰馬和武器,同時還得提供四名騎士扈從,以及五十名民兵。

    騎士的等級比武士高,但武士不是他們的下屬,並不隸屬於他們。武士也是預備役軍官,受徵召後,也要自備武器,但他們只需要提供兩名騎士扈從和二十五名民兵。

    權利和義務是對等的,楚虎兒覺得這個規定並沒有過份之處,他願意隨時接受帝國的徵召,雖需要自備武器戰馬,但徵召後,朝廷會負責糧草,並會給軍餉津貼,作戰有功還有賞賜。

    拿到了皇帝所賜下的騎士劍,楚虎兒想到了一個麻煩事情。

    騎士封號有了,采邑也有了,但他的采邑還沒有人。經過皇帝與諸侯們的協商,所有冊封的直屬騎士、武士們,都可以脫離原來的部族,遷到采邑上生活,以後也不再接受部族的統領,而是直屬於帝國,由帝國在地方的省府縣管理。

    他們能夠帶著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子、兒女一起離開原部落去受封采邑。

    不過楚虎兒算了一下,自己這一家子人加一起,也不到五十口人。這點人,實在是有些太少了。他的采邑,起碼能容納下五百人,甚至更多。

    才五十人,他勉強能湊起四個扈從騎士,可一旦朝廷徵召,他很難湊起五十個民兵。

    也許自己應當想辦法去那裡吸引一批牧民到自己的領地去,這時他有些後悔,要不是之前打科爾沁時多抓些青壯俘虜去做奴隸就好了。

    等去遼東打女真時,一定得想辦法多抓幾個俘虜去。

    剛剛受封成為了騎士,楚虎已經迫不急待的想要殺入遼東了。等這次戰後,就能遷到自己的采邑去,如果能多有些俘虜奴隸,那在采邑上就能很快安頓下來。

    當天的冊封儀式很隆重,也很成功,皇帝一下子冊封了三百多騎士一千多武士,全都是原來各部中在上次戰鬥中表現極佳的勇士。各部雖然都很肉疼,但有皇帝給出的補償,也全都放人了。

    蒙古諸侯們拿著皇帝給出的賜封名額,緊接著也冊封了不少部下為騎士和武士,他們屬於諸侯的封臣,但同時也一樣是帝國的預備役軍官,一旦朝廷徵召,同樣得自備戰馬武器出征。

    冊封儀式過後,就意味著諸部可以結束休整,諸侯們終於可以磨刀霍霍殺進遼東了。

    儀式過後,劉鈞在行在召見了馮勝。

    劉鈞示意趕來的馮勝坐下,「科爾沁四部完了,我們斬草也得除根,各部交給朝廷的那些俘虜,大約還有將近二十萬吧,全都立即押送到西南去,讓他們去修路開礦,把他們全都打散了,分的散一點。」

    「四部十旗之前送來女子和質子呢,如何處置?」馮勝問。他知道,現在科爾沁的那批俘虜,許多蒙古諸侯都想要。打仗的時候,都急著砍人頭,好多換些賞錢。可打完仗後,卻又覺得俘虜也很有用。

    「一個俘虜也不要給他們。」劉鈞很果決的道。科爾沁等俘虜也是蒙古人,若這二十萬人到了諸侯手裡,只怕用不了多久,他們就變成了諸侯的人口,甚至是成為他們的戰士了。劉鈞不想留這樣的後患。

    至於那些送來的女子和質子。

    這些人只是一群倒霉者,他們的本身並沒有什麼過錯,可他們的身份都不低,是四部十旗領們的子女。

    想了想,劉鈞乾脆一狠心,「都殺了吧。」

    「是,陛下。」馮勝點頭應下。

    「馮勝,朕要你把蒙古諸侯都盯緊了,每一個公侯伯等諸侯身邊,都要安插上眼線,朕要隨時掌握蒙古諸侯們的動靜。甚至你們還要想辦法,把眼線安插到那些騎士、武士身邊。」

    錦衣衛的職責本就是這些,馮勝毫不猶豫的點頭。雖然這會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但錦衣衛保證能夠完成。

    但他還是提出了一點自己的意見,「若是讓他們知道了,只怕會對朝廷有些意見。」

    「隨他們去,不用顧忌這些。朕既然分封他們為諸侯,給他們劃分了領地,還跟他們放開貿易,可總也得掌握他們,若無監督,朕如何放心?現在漠南漠北蒙古還有兩百萬人,雖然我們剛剛把科爾沁給滅了,震懾了諸部,但諸部中未必就沒有心懷野心之人,對於這些人,朕要第一時間瞭解掌握。」

    「必須做到防範於未然,一旦現了這種苗頭,朝廷就得有能力第一時間把它掐滅。」

    劉鈞說這話時,依然還是那個平靜的語氣,連音量也未提高半分,但馮勝卻從皇帝的眼中看出了他的狠絕。

    對蒙古諸部的分封和賞賜,並不代表皇帝對他們就放任了。

    馮勝立即道,「任何心懷不軌的蒙古諸侯,錦衣衛都會第一時間將他們除掉,並斬草除根,永絕後患!」

    皇帝滿意的點頭,「嗯,必須保持足夠的警惕,絕不能有絲毫的鬆懈。蒙古諸部,必須是一根去除掉了尖刺的荊棘,絕不能傷到了我們自己。」

    在劉鈞的心裡,他其實更多的是把蒙古諸部定位為一群豢養的看家犬,朝廷可以喂養他們,但卻絕不容他們反咬主人,連跟主人呲牙都不行!敢呲牙,就直接打死!(未完待續。)◆地一下雲來.閣即可獲得觀.◆
regn13 發表於 2018-3-31 23:31
第571章 新的敵人

    蒙古諸侯個個摩拳擦掌,盯上了遼東的女真人,將他們看成了嘴邊的一塊肥肉。 ,

    不過此時,劉鈞的目光卻已經從這片地區轉移,他望向了西部。東北之地,大勢已定,漠南漠北蒙古諸侯或降服或覆滅,女真人也不得不狼狽北遁。接下來,有蒙古諸侯東征女真,朝廷只需要在後面觀陣既可,等到蒙古與女真殺的差不多了,朝廷到時再一鎚定音。

    東面的蒙古諸部已經臣服,但還有西部的蒙古。

    西部蒙古,也稱為漠西蒙古,或厄魯特蒙古,元代稱之為斡亦剌,明代稱瓦剌。蒙古人主要由草原百姓和林中百姓兩部份組成,後來則成為東部蒙古和西部蒙古。東部蒙古是本部,但後來又分為了漠北和漠南兩部,而西部蒙古,以衛拉特為主。

    瓦剌人早先就是斡亦剌惕,也就是林中百姓,原居住於葉尼塞河上游八河地區,人數眾多,有若干分支,各有自己的名稱。

    成吉思汗立國後,與成吉思汗黃金家族有世婚關係,在蒙古國中一直享有親視諸王的特殊地位。

    簡言點說,瓦剌人和蒙古的關係,就相當於科爾沁人和滿清的關係。瓦剌人和孛兒只斤家族是世婚關係,科爾沁和愛新覺羅也是如此。

    等到後來元朝皇室衰弱,瓦剌遂乘機擴大實力,積極的參與到蒙古各派系的紛爭中。他們一度實力強大,號為四萬衛拉特,轄境除葉尼塞河上游外,還包括額爾齊斯河上游、科布多東南札布罕河流域等地。

    瓦剌與控制著汗位的東部蒙古貴族們分庭抗禮,甚至稱雄於漠北。

    脫脫不花和也先時代,土木堡之戰,他們殲滅明軍主力,生擒明英宗,兵臨北京城下。

    不過後來東部蒙古在達延汗的統領下中興,瓦剌遷移至西北地區。勢力一度擴張至伊犁河流域一帶。

    「陛下,如今瓦剌各部都歸併為準噶爾、杜爾伯特、和碩特、土爾扈特四大部,四大部外,主要是附牧於杜爾伯特的輝特部。」

    御帳裡。樞密院的參謀軍官向皇帝報告著。

    當年達延汗統一東蒙古本部後,曾將衛拉特置於統治之下。不過衛拉特諸部叛服不常,達延汗的孫子土默特的俺答汗,在位時強盛一時,把宗主部察哈爾都趕到了遼東。後來他也企圖把西北的衛拉特諸部納入自己統治之下。三番五次征討,可衛拉特時而臣服,時而叛離。

    迫於俺答汗的壓力,衛拉特人趁此局面,諸部醞釀聯盟。其中和碩特部是後來遷入,他們本是科爾沁部一部從********遷來,後取名和碩特,成為衛拉特一員。

    因此,和碩特是衛拉特諸部中唯一擁有黃金家族血脈一系,輝特、綽羅斯、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巴圖特及巴爾虎等部共推和碩特部長博貝密爾咱為衛拉特聯盟的汗。博貝密爾咱汗主持重建的第三次衛拉特聯盟長達20年之久。

    但是此後幾十年裡。漠北諸部頻繁攻打衛拉特聯盟,衛拉特各部又深陷內訌之中,實力大弱。

    就在大漢與漠南漠北蒙古諸部會盟於赤峰之時,漠西諸部也不甘於寂寞,他們也在不久前舉行了衛拉特會盟。

    他們在九月時,諸部會盟,二十七位首領參加,其中包括從遙遠的額濟勒河來的賀鄂爾魯克和書庫爾岱青,從青海趕來的和碩特圖魯拜琥顧實汗,準噶爾鄂齊爾圖車臣台吉和巴圖爾洪台吉等。

    由錦衣衛偵知到的情報顯示。這一次會盟,很明顯是因為東部蒙古的劇烈形勢變化而引起的。衛拉特的再次結盟,一改之前內訌造成的混亂局面,再次聯合起來。

    他們的會盟。就是因大漢崛起而起,在這次會盟中,諸部一起制訂了衛拉特法典。

    諸部以衛拉特法典的形式,確定了衛拉特聯盟一體,以法典形式確定衛拉特諸部是互相聯合、彼此負責、統一行動、統一意志的整體。

    法典的第一條明確規定,大敵來犯之時。衛拉特諸部互相通報,諸部一致對敵。得報而尚不列陣者,處罰大諾延鎧甲百副、駱駝百峰、馬一千匹;小諾延鎧甲十副,駝十峰,馬百匹。

    明確規定了戰時,諸部彼此呼應,互相支援,協同作戰是不可推卸的責任。

    而法典第二條和第三條,則規定衛拉特各部之間,不得互相入侵和掠奪,同時,衛拉特之間所存在的戰俘、移民及逃散人員等問題,也將以法律規定來解決,其目的就是消除紛爭,加強團結。

    法典第八條還對出兵作戰有嚴格規定,敵人來犯之時,若「聞敵不報「,「怯陣逃脫「或「見死不救「者,無論何部何人,都追究其法律責任,處以重罰,立功者重賞等。

    整個法典有一百多條具體的規定。

    法典還規定,黃教是衛拉特諸部共同尊奉的宗教,應得到保護,同時還免除所有佛門之徒的所有徭役和稅賦。

    並且法典還規定,汗、洪台吉、濟農、莫爾根、岱青、楚胡爾、塔布囊是不可侵犯的,他們的權力應得到法律保護。禁止用語言和行動侵犯他們,違者處罰。

    法典還明確了四大部落的領地界線,最北邊為杜爾伯特,牧於額爾齊斯河中游右岸至伊希姆河上游;和碩特部以塔爾巴哈台和伊犁為中心,牧於額爾齊斯河上游至巴爾喀什湖,南至烏魯木齊、天山,西至吹河流域的廣闊地區;綽羅斯部位於和碩特部之東,以和布克沙裡為中心,北至額爾齊斯河上游左岸,東至阿爾泰,南至準噶爾盆地;輝特部牧於裕勒都斯河流域。

    在這次會盟上,和碩特部的首領固始汗提議,要對漢人採取一次軍事行動,以教訓漢人的向西北擴張。

    按新立的法典精神,鄂齊爾圖車臣以及其阿巴賴,巴圖爾洪台吉及其弟楚琥爾烏巴什、輝特部長甦勒旦等率部參加了聯軍。土爾扈特書庫爾岱青特意從額濟勒派出了遠征軍。

    聯軍的目標就是青海。

    達延汗的孫子土默特俺答汗曾經出兵青海,控制這一地區。俺答汗控制青海後,與青藏黃教首腦,時任哲蚌寺主的索南嘉措會面。

    二人相見甚歡。俺答汗隨即皈依索南嘉措門下,三十五歲的哲蚌活佛索南嘉措宣佈他七十一歲的新弟子為「咱克喇瓦爾第徹辰汗」

    「咱克喇瓦爾第」為梵語「轉輪王」,「徹辰」是蒙語「聰明、智慧」之意此為蒙古貴族皈依黃教之始,從那以後。大批蒙古人開始進入西藏學經,黃教也逐漸浸入了蒙古人後來的歷史。

    來而不往非禮也,俺答汗遂回贈師父以「聖識一切瓦齊爾達喇da賴喇嘛」的尊號,這就是大賴喇嘛活佛系統稱謂的最初由來。

    這次會面是歷史性的,擁有極為久遠的影響。

    如果說白點。這其實就是兩個不同領袖的首腦搞了一個彼此間的認證。

    我承認你是一個世俗領袖,你承認我是宗教領袖,雙方互相捧場。

    所謂「聖識一切瓦齊爾達喇大賴喇嘛」,是一個梵、蒙、藏結合的稱呼,其中「瓦齊爾達喇」來自梵文,意為「執金剛」,是密宗裡地位極其重要的菩薩;「大賴」是蒙語,意思是「大海」;「喇嘛」則是藏語中的「上師」。「聖識一切瓦齊爾達喇大賴喇嘛」,合起來就是「大海般淵博的執金剛上師」。

    而這大海在藏語裡正是嘉措的意思,與索南嘉措的名字相合。顯然是俺答汗為他量身訂製的。

    從此,索南嘉措就成了第一位大賴喇嘛,但他往上追認了兩位大賴,自稱為三世大賴,實際上大賴就是自他開始。

    這次的會盟,就是藏區黃教與蒙古貴族的聯合,借助與俺答汗的結盟,索南嘉措鞏固了自己宗教領袖的地位,雖然當時黃道還不是藏區的宗教正統,但起碼他已經成了黃教的最高首腦。甚至蓋過了當時的教主。

    不過兩人會盟後僅四年,年邁的俺答汗就去世了,強盛一時的土默特也開始走向衰弱。但黃教已經開始在蒙古生根發芽。

    俺答汗死後六年,三世大賴也圓寂。

    黃教集團為了能夠在藏區與其它諸教爭雄。便宣稱俺答汗的曾孫是三世大賴的轉世靈童。

    藏傳佛教黃教派使有了一位蒙古孩子做為大賴的轉世靈童,這明顯就有貓膩。

    已經開始信奉黃教的蒙古人自然高興,他們組成聯軍,以武力護送了靈童入藏,震懾那些對黃教不滿的勢力。此後,俺答汗的孫子便正式坐床拉薩。並成為了四世大賴。

    不過在當時,黃教雖然日漸壯大,但最強的並不是黃教。且宗教力量之外,還存在著世俗政權,當時統治西藏的是藏巴汗家族,而藏巴汗信奉白教的一支噶嗎噶舉派,仇視黃教,雙方的矛盾不斷加劇。

    後來藏巴汗毒殺了年輕的四世,還禁止大賴轉世,最後還是因為黃教的高僧治好了藏巴汗的病,才允許大賴轉世。

    四世的轉世是一名藏區六歲男孩,法名羅桑嘉措,譯成漢語就是「善海」。

    此後,黃教和藏巴汗都沒能消滅對方,黃教在藏區民間基礎越發雄厚,而藏巴汗則掌握著上層,並且雙方都各有支持自己的武裝,因此形成微妙平衡。

    但在五年前,在五世的老師羅桑曲結的秘密邀請下,原本放牧於西域的衛拉特和碩特部首領固始汗突然率軍攻入了青海。

    五世贈給固始汗丹增卻傑稱號,意為持教法王。

    固始汗有意倣傚當年俺答汗之舉,通過黃教大賴的封贈,加強自己的地位。他率領本部人馬,加上巴圖爾琿台吉的部份準噶爾軍隊,進入了青海,擊敗了盤踞在此的卻圖汗阿爾斯蘭父子。

    此後,他又進攻甘孜一帶消滅了當地的白利土司,戰爭持續一年,固始汗佔領了白利土司統治的全部地區,今四川北部的德格、甘孜、鄧柯、白玉、石渠、瑪爾康等部落,都成為和碩特蒙古的統治區,顧實汗俘虜並處死了頓月多吉,釋放了被白利土司關在監獄裡的格魯派、薩迦派等所有喇嘛。由此,顧實汗得到了西藏各教派除苯教外全體喇嘛的欽佩和感激。

    不過此時,漢軍西進。

    鄭芝龍率領所部收復陝甘,並把青海的河湟谷地一帶收復。

    而張山、蔡遠的部隊從漢中入川,再越過大雪山,將藏區東部沿四川一帶控制,並建立了西康省。

    漢軍的進軍速度神速,大大出乎固始汗的預料,成為進入青藏的又一支強大勢力。

    尤其是張山所部,將甘孜等固始汗打下來的藏區東南甘孜等地給奪佔,這讓他正準備率軍入前藏的固始汗措手不及。

    固始汗一時騎虎南下,本來眼看就能一舉殺進藏區,將藏巴汗殲滅,控制整個青藏,到時他扶持黃教,以黃教保護主的身份,就能成為整個青藏地區的最高統治者,形成由蒙古汗王和黃教大賴聯合統治藏區的局面。

    可漢軍的突然西進,打破了這一局面。

    漢人不但奪佔了不少他打下的地盤,還新設了西康和青海二省,其野心昭然若揭,固始汗絕不能容忍自己的勝利果實成熟之際,卻被汗人給摘了。

    為了守住自己的勝利果實,固始汗積極聯絡衛拉特諸部,因此才有了這次的衛拉特會盟,也才有了衛拉特法典,有了衛拉特聯軍。

    聯軍組建之後,以和碩特部的固始汗,準噶爾部的巴圖爾渾台吉為首領,向東而來,準備在青海與漢軍交戰,將漢軍趕出青藏。

    他們還計畫在擊退了漢軍之後,繼續乘勝進軍藏區,殲滅藏巴汗,把整個青藏都納入衛拉特聯盟之內。

    劉鈞也想不到,漠西蒙古居然在這個時候向他亮出了刀子。

    「據朕所知,如今衛拉特諸部中最強的當是準噶爾部的巴圖爾渾台吉吧,這可是個野心勃勃之人,在天山北路擴張勢力,想要一統衛拉特諸部沒錯吧?」

    「正是如此,陛下。準噶爾部如今諸部最強,因此衛拉特四部中的土爾扈特部首領和鄂爾勒克便帶著所部和部分杜爾伯特部和碩特部牧民西遷至伏爾加河下游地區。而和碩特部的固始汗一意要進攻青藏,巴圖爾渾台吉還一直支持他,其實也是因為他們之間早答成了協議。準噶爾部支持和碩特部攻奪青藏,待和碩特部拿下青藏後,其原來的地盤,就將歸準噶爾部。」

    一山難容二虎,何況還是四大強部,因此準噶爾一強大,立即就逼的土爾扈特人遠走西遷去了俄國。杜爾伯特部則選擇臣服於準噶爾。

    就算是衛拉特聯盟的盟主,和碩特部的固始汗,哪怕擁有汗位,也不得不選擇南下青藏。

    都是好算計,可他們因此就想與大漢為敵,卻是有些過於自信和不自量力了。

    本來劉鈞還認為,在東部蒙古諸部臣服之後,漠西蒙古應當能不戰而取,現在看來,不經歷血與火,是拿不下他們了。(未完待續。)

    PS︰  感謝白雲的城主、南道的支持,謝謝!SF0916
regn13 發表於 2018-3-31 23:31
第572章 闖關東

    北風吹,雪花飄,天冷的厲害。  ,

    巍巍八百里沂蒙山,由沂山、蒙山等高山攜帶無數丘陵組成,山高坡陡,崮險嶺峻,峰巒連綿,山崮層疊,對於外人來說,這裡懸崖峭壁,巨石嶙峋,古木參天,飛瀑流泉,澗深溪清,沂河、沭河縈繞如帶。文峰山、浮來山、羽山、馬髻山以及七十二崮,雄奇秀幽,風光旖旎。

    不過對於生於斯長於斯的****來說,這裡卻是交通不便,消息閉塞,貧窮落後之地。打小起,他就希望能有朝一日離開這個地方,去見識山外的世界。

    他的家在臨沂大山裡面,時到今日,也不能大路,只有一條羊腸小路,可以翻山越嶺通往山裡村中。

    背著沉重的大包袱,一口氣在山裡走了五十八里,****的後背上也漸有汗珠。

    雖然肩上的包袱很沉重,可他的腳步依然很強健。這條道他早走習慣了,十歲時,他告別了在村裡打柴放牛的日子,跟著父親第一次踩著這條山路,通往了山外的世界。

    從山裡到山外,一個更廣闊的世界,但山外的世界雖然廣闊,卻並不屬於他。他只是一個山裡來的娃,父親帶著他出來,是送他去一個早年從山裡出來的同村。那位同村在青州沂水府的一家地主家做工,父親託了同村的關係,把他送進這家地主家裡幹活。

    雖然只有十歲,但身在山裡的貧困家裡卻養不活他,因為家裡還有好幾個弟弟妹妹。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十歲的孩子就得自己掙飯吃了,從此他在地主家裡放牛放羊,然後下地干活,一干數年。

    直到去年,改朝換代了。

    山中村子也減租減息,家裡的債清了,他也離開了幹了多年活的地主家。去了更遠的青島。當年帶他出去的那位同村,早幾年去了青島,在那邊碼頭上扛活,比地主家掙的錢多。

    ****在青島跟著同村幹了一年多。也掙到了一點錢。不過這次他放下青島忙碌的活計,趕回山裡老家,並不是因為年關將至。

    道路崎嶇難行,多年未變,一人走在這路上。聽著鳥鳴在山谷間迴響,看著一處處熟悉的山路,魏親心裡充滿親切感。

    以前一直希望走出大山,遠離這裡,從此不再回來,可現在,離開多時再回來,卻總覺得很親切。

    一到冬天,路總是這麼難走,雨雪把本就崎嶇狹窄的路變成了一條泥漿小溪。好在他早知道這種情況。穿了一雙皮靴子,要不泥早就沒過鞋幫子了。

    到了一處山彎的時候,****停下腳步,這裡有一塊大石頭在路邊,很是平整。過路人經過這裡時,總喜歡在這裡停下歇歇腳。

    把包袱放在石頭上,他坐下來,從荷包裡掏出煙桿和一袋煙絲。在青島碼頭扛了一年多活,****確實長了許多見識。青島這兩年是一天一個變化,擁有上百家造船行業。港口也因為海貿和海運而繁華一日勝過一日。

    青島做工的薪水也是不停的漲,相應的物價也漲了不少。

    ****在青島幹活勤快,攢了一筆錢,他平時也沒別的愛好。空閒時喜歡在碼頭邊上的大碗茶鋪裡喝一個小子一碗的大碗茶,然後聽茶鋪裡的讀報人讀報紙,聽天下新聞。

    除了喝大碗茶和聽報,他還有一個愛好就是抽菸了。這也是在青島跟著工友們學會的,平時碼頭扛活,很辛苦。工友們都會喜歡喝酒抽菸。不過****不喝酒,他喝酒容易醉,最重要的是喝酒費錢。

    而抽菸比較便宜,不買捲好的紙煙,只買便宜點的煙絲用旱菸桿抽,其實花不了幾個錢。

    坐在大石頭上,魏新裝好一鍋煙,美美的抽了起來。

    今天回家,他特意穿了一身新衣服,很厚實的藍布衣,裡面還有一件羊毛紡的毛線背心。頭髮也是剛修剪過,臉也刮過,鬍子也修過,整個人很精神。

    今年已經是他第二次回家了,若是一般情況下,外出的村裡人一般是很少回家的,一年回次很正常,甚至為了生計,兩三年回一次也普通。

    雖說改朝換代了,但沂蒙山裡中的家,日子還是過的苦哈哈。哪怕朝廷減了大家的稅,又讓地主減了租,降了息,可山裡實在是太貧瘠了。

    山裡的地本就產出少,況且山裡地還少,連真正的地主都沒幾家。他們家裡一畝自己的田地也沒有,一直靠給人佃田。但山裡田少,就算佃田也佃不到幾畝。

    在外面已經算是見識過大世面的****很清楚,如果按著過去的方式過日子,他們永遠也就這樣,一輩子苦哈哈。

    一袋煙抽完,****把煙鍋在石頭上嗒嗒嗒的敲乾淨,然後收起,背起包袱繼續上來。

    冬季裡的山裡,幾乎就是一個色調,灰濛蒙的。

    呆在這樣的大山窩裡,能有什麼發展呢?一年靠佃種幾畝地過日子,產出又低,打下一點穀子還得交租,自己剩下的根本不夠一家人吃。

    而山裡又沒什麼其它的收入,滿山除了石頭就是樹,可就算有樹木,也沒有路可供運出去。孩子生的多,男孩七八歲便送去給地主家人放牛養羊,女孩兒甚至八九歲就送給別人做童養媳。

    而等兒子大了,結婚娶親又成了一樁大事難事,需要借遍所有的親戚朋友,有時甚至只能靠換親。兒媳娶回來了,家裡也就欠下了一屁股債。

    ****每次走在這山間路上,都會想,這裡永遠不會有翻身的機會的。外面的世界日新月異,可山裡卻毫無變化。

    其實也開始有些變化,上次他回家裡,發現村裡少了許多人,多只剩下了一些老人婦女孩子留守村裡。父親告訴他,縣裡派人下來,組織村裡的青壯男人外出賺錢。由縣裡組織帶他們出去,其實也就是在沂水府內開山修路,築城修堤。

    但和過去的征勞役不同,這是自願前往。且是有錢糧的。來回的路費食宿,縣裡包攬,到了地頭做工,按天計酬。據說每月還有底薪,就算萬一遇上下雨等不能動工的情況,如果開工少,起碼也還有一個底薪,一月底薪至少一塊銀元。

    而如果正常情況下。一月能拿到差不多三塊銀元,吃住還不用自己掏錢。這相當於每天都有一角銀元。

    雖然這比不上****在青島碼頭幹活,他在那邊也是熟門熟路了,現在一月起碼能賺四塊銀元,刨去吃喝住宿剩下的。

    不過對於大多數村裡人來說,有個這樣出去賺錢的機會已經相當不錯了。一月能賺三塊,比他們以前一年賺的都多。

    村子裡的青壯都去了,許多半大小子和半老頭都爭著去。

    不過這終究改變不了大山裡的窮困。

    山裡沒有好地,山多田少,沒有自己的地。便只能永遠給人佃田,甚至佃都佃不到。雖然如今多了個外出扛活的出路,但終究不如有自己的地。

    可是擁有一塊自己的地,這在過去只是個奢想。

    山裡田地本來就少,地還貴,哪買的起田地。

    但現在,有了一個機會擺在他們的眼前,只要他們願意,就能擁有一塊屬於自己的田地。當他確認了這個消息後,立即連夜的趕回老家來。

    一想到這裡。他腳步步伐不禁又加快了許多。

    一片村莊出現在前方的山坡上,村子並不算小,有百餘戶人家,可十幾年來幾乎沒什麼變化。灰暗的茅草屋頂,黃土牆,各家幾乎都是如此,低矮的屋子雜七錯八的擠在這山坡上,連棟像樣的石牆屋都找不到一間。

    看著越來越近的村子,他心裡感嘆。怎麼就沒有一塊平地呢。

    這時他又不由的想起了在青島聽到的消息,只要去了關外,若是去遼西省,一人可以分到二十畝地,若去燕北,一人能分三十畝,去漠南,一人能分五十畝,而如果去遼東,一人能分六十畝,卻遼北省,一人能分一百畝。

    一百畝地啊,據說都是好地,平闊的田地,全是黑土地。筷子插根下去都能發芽,除了冬天冷點,並沒有其它的差處。

    可一想起一人一百畝,他就不由的心在顫抖。他們還說了,你要真有本事,開墾超過一百畝,也一樣歸你耕種。而且前往移民,朝廷還會負責他們的遷移安置,甚至到了地頭,前三年開墾是免稅的。

    免不免稅他不在意,他在意的是一人有一百畝地。

    如果他們一家遷去遼北安家,他家現在有十一口人,豈不是能分到一千一百畝地?十一頃啊,他們整個村子裡的地加起來,都沒這麼多。

    他想,這麼多地到時只怕種不過來。可又聽說,到時朝廷會租借給他們牛馬和最新式的鋼鐵農具,地雖然多點,但那地好,連片成塊,方便耕種,一人耕種百畝,不成問題。

    初開墾的地,如果輪耕,把地分成三塊,每年耕兩塊,輪休一塊,一百畝地一年就休三十多畝。

    ****心裡早為每人百畝田地所佔據光了,他唸唸不忘。

    雖然在青島幹活,一月也能掙到四塊銀元了,比起土裡刨食要強的多。可他的心裡面,還是從小到大就夢想著能有一塊屬於自己的田地。

    如果父親和兄弟們知道了這個消息,肯定也願意的。

    他心裡打定主意,就算父親和兄弟們不肯離開故土,他也一定要離開。在外面看過了世面後,他心裡對於家鄉的這個小山村,並不那麼眷戀。

    太陽漸漸下山,魏山已經走到了村頭。

    村頭靜悄悄的,以往冬季的時候,大家總是沒事,要麼在家烤火,要麼就上山采點草藥,或者去山裡伐木燒炭。以往,到了傍晚時分,村頭總是熱鬧無比的,家家戶戶屋頂的煙囪開始升起裊裊炊煙,孩童們在外嬉戲,大人們東家常西家短的扯閒篇。

    可現在,村頭空空的。

    一身藍布衣的****出現,終於還是引起了村裡人的注意。村頭三大爺遠遠打量著他,好一會才確認是他。

    遠遠大聲喊道,「哎呀,老五家的大娃回來了。咋這個時候回家來哩,還背著這麼個大包袱,是啥啊?」

    ****也遠遠的喊了一聲三爺。

    「三爺,回來有事。一會上我家來坐,一起吃晚飯,我從青島帶了酒回來,一會喝兩杯。」

    「好好。」三大爺連忙笑著回道。

    ****跟三大爺打過招呼,加快步伐向自己家裡走去。路上又遇到幾個村裡大爺。他也一一打過招呼,讓他們一會過去家裡坐。

    ****走到家門口,推開那扇熟悉的柴門,頭髮花白的母親正在院裡剁豬草。年初,家裡用他從青島幹活帶回的錢,買了四隻豬崽,家裡養起了豬。這四頭豬不是養給自己吃的,而是用來賣的,這算是家裡難得的賺錢之法。

    以前家裡欠一屁股債的時候,想養還養不起。

    院門響動。魏母轉過頭來,看到大兒子回來了,扔下刀就連忙迎上前。

    「大娃,你咋個回來了。」

    「吃過飯沒。」

    ****把包袱放下,笑道,「回來有事,還沒吃飯呢。」

    「我給你做飯,做餅。」

    「娘,我帶了些粉條回來,你拿著多下點。一會我喊三大爺他們一起來吃飯,要談事。」

    ****母親看著他從包袱裡拿出的幾大捆灰色的粉絲,忙道,「這就是粉絲。花不少錢吧,哎,花那個錢做啥,有錢也得攢著,你還沒娶媳婦呢。」

    「這是用蕃薯粉做成的,也不值幾個錢。而且都是我工友們送的。你就把水煮開了,然後放下去煮就好了,跟煮麵條一樣。」****跟母親介紹粉絲的作法。

    「娘,我爹跟我弟他們還在外修路呢?」

    「嗯,前些天村東的小山回來過一次,說現在那邊工地上很忙,大家還要加班趕工呢,得修到年前才能放半個月假。不過忙是忙,但加班還有加錢的。」說到這裡,魏母覺得很欣慰,窮了大半輩子,心裡對於錢比常人更渴望。

    「妹子呢,娘?」

    「哦,放羊去了,估計也快回來了。」

    ****姐妹很多,這也是這裡的傳統,雖然家家窮,可越窮孩子生的越多。他母親前後生了十多個,夭折了幾個,也還有九個孩子,但在山裡,並不算多。

    ****是兄弟幾個中的老大,但他上頭卻還有四個姐姐,當年他母親一連生了好幾個不帶把的,把他爹給急的。好在後來,生了****後,又連生了好幾個兒子。

    四個姐姐都出嫁了,嫁的也都是附近村子,一樣的窮。家裡現在只還有一個妹妹,已經十二了,三個弟弟則從十八到十四都有,現在都跟著父親在外修路。本來,他是打算給兄弟在青島謀個事做的,不過現在他另有打算了。

    「大娃,你回來是在青島給你兄弟找到工了不?」

    ****在青島幹活,一月能掙四塊銀元,這讓他成了村子莊的能人,很多人都希望****能帶他們家孩子去青島。

    ****卻想著,在青島攬活,也是替人打工,如何比的上有自己的地好呢。

    他這次趕回來跟家裡人商量,要動員大家移民去關外,甚至連地方都選好了,就去遼北省。在青島的時候,他聽說了不少的消息,知道遼西漠南等地早有了不少移民過去,好地肯定都讓別人挑走了。

    而且他也聽說,遼北省那塊是大平原,土地比遼西還肥沃,更別說漠南了。而且那裡分的田地也多,遠點就遠點。

    現在到處都是移民的人,去關外東北的,去塞上的。

    甚至現在還有了專門的稱呼,比如去遼西遼東甚至遼北的,那叫闖關東。而如果是出宣府張家口去燕北、漠南的,那叫走東口。

    如果是從山西出殺虎口去綏遠、寧夏,那叫走西口。

    朝廷的大軍如今東征西討,長城外的胡人們也紛紛降服,朝廷新設了許多省府,開拓了大片的疆土,正需要移民前往。

    不管是闖關東還是走東口走西口,移民的條件是極其好的。朝廷大加鼓勵百姓移民關外,條件很好,去了就能分田地,這對於許多如****這樣沒有田地的貧窮百姓來說,極為有吸引力。

    與其守著貧窮的小山窩,世世代代窮下去,不如狠下心背井離鄉遷居他處。

    ****回來的消息很快傳遍了整個小山村,留守在村裡的老人們都趕了過來,就連不少婦女也都過來了,山村裡人,不比外城面裡規矩那麼多。

    ****拿出許多東西招待大家,來的都算是他的長輩。

    煙絲,酒,甚至還有些給孩子的糖果。這些外面帶回來的新鮮玩意,引得大家一陣驚嘆。

    「大娃,你是不是在外面找到媳婦了。」一位嬸子笑著說道。

    「是啊,要不怎麼又是煙又是酒還有糖,肯定是有喜事了。」

    ****笑笑,「是有喜事,不過不是找媳婦了,是有更大的喜事。」

    「啥喜事啊,讓你巴巴的從青島放下大錢不掙,跑回家來。」三大爺問。(未完待續。)

    PS︰  感謝對此不能靠近的打賞,謝謝。

    最近人不舒服,又沒存稿,好憂傷。

    不知不覺,兩百萬字了,大家給點支持,讓我們繼續前行!SF0916
regn13 發表於 2018-3-31 23:31
第573章 誅殺功臣

    一道奏章拿在手中,劉鈞卻是翻來覆去的看了半天。

    這是都察院左都御史倪元路的奏章,劉鈞御臨關外,少部份大臣隨駕,多數臣子依然留守京師辦公。倪元路依然留守京師,左都御史本就是大九卿之一,現在的新朝中,各部門職責細分的越清楚。

    民務司、財務司、稅務司是朝廷的財稅領導衙門。而軍機處、樞密院、兵部是朝廷軍務部門。錦衣衛、東廠是情報部門。

    都察院、大理寺、刑部,是朝廷的三法司,司法部門。

    朝廷中央有三法司,地方上省級有按察使,下面還有巡按御史、檢察廳、法院和警察廳,府級有檢察局、府法院、警察局,縣級還有分局。三法司的權責比過去更大,更分明。

    倪元路送來的這道奏章,就是一道彈劾奏章。都察院做為朝廷的監督檢查機關,擁有彈劾監督大權。倪元路原本是老東林出身,還曾是江北黨一員,如今在新朝中,佔著左都御史這個要職,很有幾分鐵面無私的風範。

    他上奏彈劾皇帝的從龍元佐,麻城出來的皇帝老兄弟趙國梁。

    一聽這名字,就知道趙國梁不是一般人。如今朝中文武重臣中,名字以國為頭的不少,國棟國柱國華國強等等,幾乎都是當年皇帝的老兄弟。

    趙國梁就是其中之中,九頭鳥最初的百人元老之一,早初名叫狗剩,後來得皇帝賜名國梁。

    如今的警備提督張國棟,塞上軍區提督總兵張國柱,當年還叫冬狗子和二狗。當年趙國剩就是和張國棟同一批最先加入的九頭鳥,張國柱還比他們晚。

    以其資歷,趙國剩如今官任總兵官,軍餃前將軍。

    短短幾年時間,就從當年麻城山區的一個窮山民,到了如今新朝中的一位伯爵。餃加前將軍,位封總兵官,其人生際遇不得不說正是跟對了人的典範。

    可現在這位新貴,卻被倪元路狠狠奏了一本。彈劾他貪污。

    證據確鑿,沒有半點疑問。

    趙國梁貪污的方法也很簡單,他身為一鎮總兵官,要貪污並不難。他把朝廷的公款挪用出來,然後自己在外面開了一個地下錢莊。把公款拿去放貸。

    如今銀基本利率不斷下降,不再如從前那般高。可銀行外還有許多錢莊,他們放貸的利息要高的多,因此他們也提高儲息以吸儲再放貸。

    趙國剩把本來應當存放在銀行裡的公款,挪用到自己開的地下錢莊,然後拿去放貸收高息。可他卻依然按銀行的存息入公帳,轉手既賺了一筆存款利息,還又賺了一筆貸款利息。

    這種事情,現在其實很常見。

    雖然屬於違法行為,可總架不住有人利慾燻心。

    劉鈞很清楚。如今工商業繁榮,經商的利潤較高。但朝廷的銀行有寵觀調控,降低了利率,對放貸也比較嚴格,一般得有擔保,對信用貸款很嚴。

    許多商人難以拿到正規的銀行貸款,便轉向那些錢莊借貸,錢莊利息較高,但條件較寬。而一些地下錢莊,更是幾乎沒有條件限制。差不多就是放高裡貸的。

    雖然朝廷也一直在打擊高裡貸和地下黑錢莊,可高利之下依然有許多人鋌而走險。

    趙國梁挪用公款,數額還很巨大。

    最關鍵的是,他挪用公款。暗中經營自己的地下錢莊,放高裡貸,結果高裡貸也是有很大壞帳風險的,結果這次他放把錢都放給了一個商人,那商人拿錢了組織了一大批貨出海下南洋,結果遇上風暴翻船了。

    船翻了。人死了,貨沒了,趙國梁借出去的這筆巨款自然也就打了水漂再也要不來了。趙國梁收不帳,補不了挪用的空帳,自然也就暴光了。

    倪元路一現此事,立即就派人全力調查,很快事情水露石出。

    整整一百萬銀元。

    劉鈞很憤怒,他想不明白趙國梁為什麼要這樣做,他居然如此愚蠢的自毀前途。

    趙國梁是他最早的手下之下,一直跟著他出生入死,也是忠心耿耿。劉鈞待他也不薄,短短幾年時間,已經是前將軍、總兵官,還封了伯爵。

    劉鈞不相信趙國梁貪污是缺錢。

    趙國梁現在的官職爵位,一月起碼也有拿一萬多塊銀元,一年最少是二十萬塊銀元。二十萬塊銀元啊,這麼一大筆錢還不夠他花銷?

    他以前不過是個窮山民,給他五兩銀子安家費,他都願意豁去命去。一年收入二十萬,完全足夠了。

    他的挪用公款,暗中經營地下錢莊放高裡貸,這已經不是因為不夠錢花,而是因為貪婪了。

    現在這個案子已經捅出來,錢證如山。

    滿朝文武都在盯著皇帝,等著他如何處置。

    劉鈞想要保趙國梁,可保不住了,這個案子已經了,影響這麼惡劣,劉鈞若是保他,那會是個極壞的典型。

    可不保他,此案涉及如何大的金額,趙國梁肯定人頭不保。

    畢竟跟著自己多年的老兄弟,劉鈞也不忍心。

    「王八蛋!」劉鈞恨恨的罵道,恨鐵不成鋼。

    張國棟和張國柱堂兄弟倆一直跪在劉鈞的面前,他們都和趙國梁是戰場上拚殺過來的,且他們兩個村子距離不過幾十里,不但是同縣還是同鄉。

    現在看到趙國梁出了這麼大的事,他們只能跪求皇帝高抬貴手。

    張國棟兄弟兩個也在暗罵趙國梁鬼迷心竅,皇帝對待老兄弟們是很優待的,不說當年的老兄弟如今幾乎個個佔據要職,還都封了爵,而且皇帝每年的賞賜也是不斷,哪個身家不是起碼數十萬家產。

    誰還缺錢?

    可趙狗剩這個王八蛋居然還挪用公款去放高裡貸,這不是找死嗎?

    「陛下,狗剩一時鬼迷心竅犯了錯,陛下罷他官奪他職削他爵臣等都無話可說,臣只請陛下看在他跟隨陛下一場的份上,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請陛下念以往舊情。饒他一命。」

    劉鈞鐵青著臉,「這個王八蛋,老子還剛考慮把他升一級,調他任提督。就給老子來這樣一出,這他娘的不是打老子臉?他跟隨老子這些年,難道不知道老子最恨的就是這種貪污**的官員?區區一百萬,他就把自己的良心給賣了?他若真想要錢,跟老子開口。老子難道不會給他?」

    「陛下,狗剩是該死,可還請陛下饒他一死吧。」張國柱也求情道。

    「是啊,陛下,狗剩下的孩子才一歲啊。」

    劉鈞當然也想饒他一次,畢竟誰都有走錯路的時候,但從另一方面來講,現在這件事情已經公之於眾了,甚至都見了報。

    整個天下都知道,皇帝的老部下貪污挪用公款一百萬。這一百萬還都打了水漂拿不來了。

    這是個多麼惡劣的影響,今天皇帝若是能免他一死,那豈不是開了個大口子,以後還如何嚴肅國法。

    痛定思痛,劉鈞最後還是硬起了心腸。

    這個口子不能開。

    他嘆了口氣,「你們起來吧,每個人都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趙國梁不珍惜自己,怪不得別人。」

    說完,劉鈞開始親自給倪元路寫諭旨,依法查辦趙國梁一案。三法司會審,午門公開審判,如經查實,則午門斬。」

    不過念及趙國梁也是元勛。劉鈞特旨,罪不及其家人,其財產留給其家人,特許其一歲的兒子襲封勛爵。

    張國棟兄弟倆看到皇帝的這個諭旨,都臉色慘白,可他們知道皇帝的性格。一旦下了決定,就絕不可能更改。

    最終兄弟倆也只能長長嘆息。

    趙國梁一案,也給劉鈞敲響了一個警鐘。那些老兄弟們,如今也有人開始變心了。

    這才幾年,結果就有人在高位上迷失了自己。

    劉鈞奪了天下,可這天下並不就穩固。

    不說東北有女真未滅,西南有土司未平,如今西北又有衛拉特聯盟反漢,甚至連日本彈丸小國,也敢跟大漢炸刺,居然敢斷白銀黃銅出口。

    南洋上也是風起雲湧,各方勢力新舊交替。

    龐大的大漢帝國,一樣是危機四伏。

    若是那些朝廷的新貴們以為就此天下太平,可以安享富貴,他們就錯了。

    趙國梁必殺,只有借趙國梁的人頭,才能真正的警醒一下他們。

    已經快到年底,輔袁繼咸等百官也奏請劉鈞移駕還朝。不過劉鈞還不急著走,朝廷新滅了科爾沁四部,在其地增置了興安和遼北省。

    朝廷這兩年接連拓邊,新設置了大量的省。可新開拓的這些邊疆,暫時還只是地圖上好看而已,帝國唯有加緊向這些地方移民實邊,屯兵駐軍,才能真正算的上是開疆拓邊了。

    劉鈞並不希望搞強制式的移民,他更希望能夠用更好的政策條件吸引百姓自的移民前來。為此,他給出了許多優厚的條件,比如朝廷組織移民,為移民們遷移做好前期準備,移民的隊伍路線,路上的糧草車馬的保障,甚至到了地方後的接應、安置等等,以及後期的開墾落戶,這都得朝廷一手包辦,不能說一句移民就完了的。

    要想做到這些,以這個時代的條件並不容易,這極為考驗官方的組織能力。

    劉鈞最後想來想去,還是覺得應當搞對口移民。

    山東省對口遼北省,河南省對山遼東省,河北省對口漠南、江北省對口燕北,山西對口綏遠,陝西對口寧夏,廣東對口貴州,江西對口四川,湖北對口雲南等等。

    這樣相對集中的對口安置,把移民的任務分配下去,兩省對接,一個負責遷移護送,一個負責接應安置。

    而且這種移民方式,到時移民都是來自同一地區,有相同的語言,也更容易在新的環境下紮下根來。要不然,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安置在一起,一來語言不通,生活習慣不同,而且還極容易起地域衝突。

    歷史上,台灣的移民就經常爆這樣的衝突,福建人跟廣東人打,漳州人跟福州人打,總之就是矛盾不斷。

    移民的同時,朝廷還必須駐軍,得修路,沿途建兵站、郵驛,城堡。

    這些都將花費大量的錢糧財物和人力物力,不過只要做的好,這將是利在千秋的大功。這能讓帝國實實在在的把開拓來的疆域轉化為帝國實際的控制領土,為帝國提供更廣闊的生存空間。

    長期來看,更是好處無窮,耕地增加,礦藏增加。更多的耕地能養活更多的人口,提供更多的兵源和人力,還有稅收。

    就是從現期來看,移民計畫也能帶動經濟展。

    現在大漢有兩億多人口,人口已經飽和,現有土地消化不了這麼多人口。許多百姓無田可種,又沒有多少其它的就業機會,導致貧困惡化。

    而現在的移民計畫,大量的百姓移民,他們建設新家園,會需要極多的工商物品,到了新地方,得建新家,得購置農具家具等等。

    這是擴大內需啊,內地的許多窮困百姓移民邊疆,得到土地。有了土地他們的生活能自給自足,甚至為朝廷增加稅收。而內地沒走的百姓,也能減少些壓力。

    移民需要很多錢,很多很多錢,不是一百萬兩百萬,也不是一千萬兩千萬,甚至不是一億兩億就能解決的。如果不花這些錢,那麼現在打下的邊疆,遲早還是守不住。不花錢移走許多中原百姓去邊疆,中原的人口早已經飽和,也養不活這麼多百姓,遇到點大的天災,弄不好就得。

    不過劉鈞捨得花這錢。

    對於國家來說,錢就得花出去。但不能用做享受,歷史上的西班牙、荷蘭等國,迅的崛起,可又迅的沒落,為何,因為他們就沒有用好這些錢。

    西班牙人開了美洲新大6,找到的金礦銀礦每年為他們帶來無數的金銀,可他們從新大6運這些金銀後,並沒有展自己的工商製造業,反而僅僅是簡單的向全歐洲甚至全世界購買商品。

    最終,除了使得自己通貨膨脹不斷加劇外,就是不斷的向各國提供財富,最終沉於享樂的西班牙在美洲的白銀產量減少後,也就馬上衰弱了下來。

    相反,英法等國卻在與西班牙的出口貿易中吸納了大批的財富,同時累積了實力,提升了技術,最終一舉反了西班牙。

    劉鈞覺得西班牙就是前車之鑑。

    不過看著自己的移民計畫表,看著上面那一筆筆龐大的支出預算,劉鈞也忍不住有些咋舌,估計自己這個旨意一下,到時就會有許多官員要罵自己肆意揮霍,勞民傷財瞎折騰了。(未完待續。)◆地一下雲來.閣即可獲得觀.◆
regn13 發表於 2018-3-31 23:31
第574章 被逼的

    魏山到村子裡後,沒兩天他又出了村子,把父親兄弟幾個都喊了家,村裡還有不少男人也都跟著來了。

    下山村裡老少爺們每天都擠在魏山家裡議事。

    下山村一個封閉的小山窩,家家幾乎都是混不到溫飽,如今聽說移民關外,居然能分到這麼多田地,一個個都不淡定了。

    大家也顧不得開山修路每天能賺上一角銀元了,若魏山所說的都是真的,那挖多少山修多少路也賺不那樣一筆家業啊。

    連村裡頭唯一的地主魏老爺的兒子都天天來。魏老爺雖是村裡地主,可家裡的地也不過二百來畝,而且山裡田瘦,一年也收不了多少糧食,又沒多少其它產出,因此這地主其實也家境一般。

    魏老爺子孫眾多,這家業以後是要傳給長子的,其它的兒子按規矩只能分點錢,分不了地。因此當聽說移民關外,能夠一人分到一百畝肥沃的好田時,魏老爺的其它幾個兒子也都有些心動。

    一開始大家是不太相信還有這樣的好事的,天上只會下冰雹,哪裡會掉餡餅。結果沒兩天,魏山又出了趟山,去了趟縣裡,然後來時就跟著來了兩個吃公糧的。

    移民的事情現在是各地衙門的頭等大事,是主抓業務。在各官衙的考成法下,上面交待下來的任務是不能馬虎的,規定限期內完不成任務,那是得扣分得差評的,分扣的多了,到時還可能要降級,甚至直接被免除公職,因此不但各級的官員很上心,就是下面的吏員也上心。

    如今的吏員們個個都漲了薪水,沒有人願意把這公糧差事丟掉。

    按朝廷上面的旨意,山東省要對口移民遼北省,而山東省也按府劃分。到時各府的移民劃在一起,到了遼北後,再對應的建起新的府縣。

    沂水縣隸屬山東青州府,這裡南鄰兗州府。西鄰濟南,東鄰萊州府,因為屬於沂蒙山區,因此算是山東比較窮困的地方了。

    上面給山東的任務是移民一百萬去遼北省,而山東給青州府的任務是移民二十萬。青州府給沂水縣是移民兩萬人口。

    層層轉下的任務。壓在沂水縣一眾官員們的頭上。

    青州是個大府,但沂水卻是個窮縣。不過窮雖窮,人口卻不少,可要移民兩萬,也是個艱巨的任務。

    縣裡官吏們最近正想著要如何完成這一艱巨的任務,畢竟朝廷給出的條件雖好,但一般的百姓並不見得會相信。而且就算是窮,有些人還是故土難離的。

    在這個時候,魏山主動的前來,這無疑讓縣裡很是高興。

    縣老爺一拍手。立即派了兩位吏員親自隨魏山下一趟山裡,跟他們正式介紹一下朝廷的移民計畫。

    要爭取動員他們移民。

    縣裡的公差一來,同樣的話,但從他們嘴裡說出來,可就有信服力多了。

    按公差的話說,這是朝廷的計畫,是皇帝親自下的旨意。從山東遷移部份百姓去遼北,在那裡安家樂業,分田授地。

    「大家不要有什麼擔憂嘛,朝廷都是為了大家著想。你們村裡的情況了。深山之中,道路不通,田地極少,村民世代居住這裡。日子一直過的很窮困。出趟山,都得走四五十里山路,平時買個鹽巴,都得走半天路,太不方便了,尤其是田少。」

    「村裡一百多戶人。人口過千,但平均每人還不到一畝田地,一年到頭,連個溫飽都混不到。村裡的男娃,二十多歲娶不到媳婦的多的是,下山村都窮出名了,別的村莊一聽說是下山村的人,都不肯讓媒婆進門。」

    下山村的老少爺們聽著公差們的這番話,都不好意思的低下頭,他們說的是實話。

    「窮思變,變則通。現在就有一個好機會在大家的眼前嘛,這可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朝廷在關外開疆拓土,打下了大片的土地。遼北你們曉得吧,就是在遼西遼東的北面,我們山東從登萊出海,坐船過了渤海灣到了遼東半島旅順,一路往北,就是遼北了。那裡跟遼河兩岸一樣,都是一往無際的大平原,不跟我們這裡都是山一樣,到了那邊,想看個山都難,全是平地,而且水也豐富。」

    公差描繪了一遍松嫩平原,這些都是他從上面下的資料中得知的,但也說的似模似樣。

    「你們也不用擔心怎麼過去,朝廷會負責。願意去的,先到官府登記,然後朝廷會給你們安排。到時我們一個縣裡的都排在一起,等到明年開了春,準備好了,就一起出。朝廷會給你們準備車馬,準備路上的糧食,甚至還會派兵護送,還會安排大夫跟隨,還提供帳篷,保證路上順利安全。」

    「等到了那邊,你們也不用擔心。到時我們一個縣的移民都安排到一場,到了那邊,就建一個鄉,我們沂水縣的,到了那邊,就都分在一個鄉。那邊也會有人幫我們建好屯堡莊子,頭一年,大家都是合在一起墾荒,互相幫助,一起蓋房子建莊子,修水利。」

    「等我們一年後適應下來了,屯莊村子建好了,到時大家再各過各的。自己開墾自己的田地,只要大家肯下力,田地還不有的是。放心,朝廷還會給我們提供耕牛挽馬、農具種子等租借。」

    「新開墾的田地,頭三年還免稅。」

    「願意移民去遼北的,朝廷還每戶放二十塊安家費,還提供一百塊無息貸款。」

    聽到官差說的這麼好,大家都不由的動了心。

    下山村確實太窮了,以往大家天天呆在山裡頭,還不怎麼覺得。今年跟著縣裡安排出去修路,也算開闊了點眼界,見識了下外面的世界,才現,跟青州其它的百姓比起來,他們確實相差太遠了。

    只不過,遼北終究很遠,要飄洋過海先去遼東,再往北。這個北,也不知道是北到哪裡,大家還擔心胡虜,聽說遼北以前是蒙古和女真人的地盤,大家去了,他們願意嗎?

    吃早飯的時候,魏山的父親看著兒子,家裡的早飯是薯條粉絲,煮了一大鍋,一家人吃的很開心。

    魏山父親問,「大娃,你是怎麼想的,遼北真有這麼好?」

    「朝廷是這麼說的,我相信朝廷。」魏山放下筷子跟父親說道,「爹,你看現在的朝廷,新皇繼位後,我們的日子是不是好過了許多?以前官府年年下來收糧加稅,咱們哪過個一天好日子。你看現在,朝廷減租減息,官府不但不來加征,而且還來組織我們去修路賺錢。以前我們也去修過路修城城池,哪不是自備乾糧,哪還有錢拿?」

    「如今這朝廷跟以前大明不一樣,爹,你看外面,到處一片興盛景象。我在青島,更是熱鬧的不得了。我是真的不願意繼續呆在這小山村裡,可在外面也終究只能給別人攬工扛活,現在朝廷打了新疆土,給願意遷去的人分田授地,這樣的好事,哪能錯過。」

    魏山父親的目光落到妻子身邊,老妻頭半白,牙齒也掉了兩個。「你怎麼想?」

    魏山母親道,「我們婦道人家哪個懂那些,在這山裡頭呆了一輩子,不曉得外面的世界。不過若是去了遼北真的有官差說的那麼好,就去。」她想的比較樸素,只知道自己四個兒子還都沒討媳婦,家裡也拿不出討媳婦的錢來。

    如果去了遼北有地分,別說一人一百畝,就是一人十畝,那生活也會大不一樣。

    魏山父親握著筷子猶豫著,他年過半百,對於背井離鄉千里去遼北,心裡還是有些猶豫的。家裡的祖墳宗祠呢,而且四個出嫁的女兒也都嫁在這附近,如果去了遼北,那以後還能再見嗎?

    他心裡對於背井離鄉,終究還是有些畏懼。

    「大娃,要不,你跟老二去,老三老四還小,就跟小女和我們留在這裡。」猶豫了許久後,魏老爹最終提出了一個建議。

    魏山看著父親,沒說話。

    他是相信朝廷的,也希望一家人能夠一起遷移。不過父親提出這個打算,他也有心裡準備。

    「大娃,我是這樣想的,你弟妹他們還小,一家人千里迢迢遷移,我心裡有些不踏實。不如你跟老二先去,若是到了那邊,真跟官府說的一樣,等你們落穩了腳,到時我們也可以再來。」

    這也是保險起見,是農民式的智慧,雞蛋不能都放在一個籃子裡面。

    魏山想了想,沒有勸說父親。

    「也行,那明天我和二弟先去報名,反正也得明年開春才能走。」

    老三魏軍這個時候不滿意了,「爹,我也要去,我不想留在家裡。」魏軍已經十六歲,正是蠢動的年紀,去外面修路後也算是開了眼界,對於落後的小山村毫無眷戀。

    魏父想了想,見三兒子態度堅決,只得退讓,「你想去也行,要不讓老二留下。」

    老二魏河馬上搖頭,「我要去遼北。」

    你們都去,老四在家陪我。」魏老爹無奈。

    老四也想跟著哥哥們走,可魏山馬上道,「四弟,你先留在家裡,替我們照顧好爹娘,等我們在那邊落好了腳,到時也可以接你去。」

    下山村和魏家一樣的人家很多,多數最終都沒有選擇全家遷移,而是老人留下,幾個兒子中選一兩個留下。

    最終,在官差那裡,有三百多人登記,願意移民遼北。

    魏山帶著二弟三弟一起在官差那報了名字,並且一起鄭重的按下了自己的手印。(未完待續。)

    ps︰感謝笨笨1973sd、圖里奧、大愛木重生、山青盈諸位支持,謝謝!◆地一下雲來.閣即可獲得觀.◆
regn13 發表於 2018-3-31 23:31
第575章 賜自盡

    以前在麻城太平鄉,大家都叫他狗剩。這其實是一個極為普通的名字,窮人家的孩子取賤名圖好養活,狗娃狗蛋細狗等等,要不就是石頭樹根之類的。他本以為,這輩子他也就這名了,沒想到後來遇上了劉鈞,還被他賜名國梁。

    國梁,國之棟樑。

    一度,他確實當的起這個名字。

    大漢天子的得意門徒,心腹元佐。二十出頭,就已經身為一個整編鎮的總兵官,前將軍餃,開國縣伯爵,在神聖大漢帝國新朝軍界,屬於真正的新貴少壯勳派。

    每個月的俸祿津貼賞賜等,加起來過萬塊銀元,一年起碼能入帳二十萬塊。

    二十萬塊如果全兌換成銀元,一枚半兩重,二十萬塊就是六千二百五十斤,這些銀元得需要起碼五六十人挑。

    這是多麼大的一筆錢。

    而就在五年前,他都沒有見過一兩的整銀錠。

    那時的他家在麻城,麻城雖富裕,但他們家卻是在麻城的太平鄉,全縣最窮的山區。他家兄弟姐妹多,卻窮困無比,連個溫飽都混不了。

    如今的警備提督張國棟和塞上提督張國柱也都是太平鄉人,他們的村子相隔不過數十里。一樣的出身,一樣跟隨劉鈞,一樣後來得漢皇賞識,被賜名,成為漢皇的門生。

    不過狗剩從當上了百總起,就開始花錢大手大腳起來,而冬狗子國棟和二狗國柱兄弟倆卻一直很摳門,他曾經還嘲笑過這兩人。

    他現在還記得當時冬狗子跟他說過的那段話。

    「我們是山裡娃,憑啥有今天?不就是因為跟對了人麼,可做人不能忘本,我們都是山裡娃出身,窮苦出身,雖然現在日子好了,但我們不能忘記過去。在我的眼裡,一塊銀元不是一塊銀元。而是白花花的一堆銀。以前,山裡打到了獵物捨不得吃,送去城裡叫賣,賣到的銀角子。都要緊緊的攥在手心,去鹽店換鹽。到了鹽店裡,那銀角子都早攥出水來了。」

    「那時,在我心裡,銀錢就是鹽。有銀錢才有鹽吃,沒有銀錢,就只能吃淡食,幹活都沒力氣。要看」

    當時,狗剩也曾為那番話觸動了一下。可很快,他心裡又不以為然的拋到一邊,有錢了當然要花,難不成還要過苦日子?

    狗剩花錢很大手大腳,官越做越大,俸祿越來越高。他花錢也越來越厲害。娶妻生子,進京入城,安家置業,身上是綾羅綢緞,吃的也是山珍海味,甚至用的花的,也都是奢侈無比。

    不過再怎麼花,其實以他的俸祿賞賜,也是依然夠的。

    其實他根本不缺錢,也沒有必要去挪用那些公款。可是不知道怎麼的,就是鬼迷心竅了。

    到了此時,身陷牢獄之中,他才覺得後悔。

    他才猛然醒悟。自己其實根本不需要那些錢,到了他這地位,一年二三十萬塊銀元的進項,再怎麼享受,也夠了。

    「趙狗剩。」

    對面響起一陣喝問聲,將他的思緒拉。許久沒有人再叫過他這個名字了。自從他得皇帝給改了這個名字後,他的官運一路亨通,職務越來越高,也就再沒人叫過他狗剩。

    在他前面,是三法司的主官親自會審,都察院、刑部、大理寺,另外東廠和錦衣衛以及五城兵馬司、樞密院也都有人列席陪審。

    主審官是左都御史倪元路,此時他身著紫袍,向他喝問,「趙狗剩,鐵證如山,你還有何可說?」

    狗剩笑笑。

    「我伏罪。」

    他這番配合的態度讓倪元路有些意外,又有些惱怒,莫非趙狗剩以為自己是天子的元從,就以為能夠逃脫法網?

    不過他錯料了趙狗剩,他只不過是一下子都活明白了。

    犯下這樣的大錯,損失了朝廷百萬銀元,他根本沒有臉面活下去。

    唯有一死以謝罪。

    倪元路一拍驚堂木,「如今鐵證如山,你也伏法認罪,那麼此案就一切明明白白,現在本憲宣判,斬立決!」

    一旁陪審的一眾官員們都暗吸了一口冷氣,這個倪元路,居然直接宣處斬立決。

    陪審的大理寺卿不由的在旁邊小心的提醒了一下,「是否再慎重考慮一二再做決斷?」

    倪元路卻道,「此案陛下已有御筆硃批,只要拿到鐵證,即嚴加處置。」

    大理寺卿很想告訴他,這可是堂堂天子的門生,心腹元勛,帝國的開國伯爵,還是一位前將軍餃的整編鎮總兵官啊,在軍界,此人起碼能排在掌握軍隊實權的前三十名。

    就算皇帝表面上說是嚴懲,只怕皇帝心裡也是不太願意的,萬一皇帝過頭來,又後悔了,那時人死不能復生,豈不是要怪到他們頭上。

    可惜倪元路根本不理會他的意思。

    「三日之後,本憲親自於午門監刑,百官觀刑,明正典刑!」

    啪的一聲,倪元路再次拍下驚堂木,此案就此定案。

    刑部的官吏上前準備將狗剩帶去刑部大牢,錦衣衛指揮使馮勝卻走了上來。

    「人交給我們。」

    刑部官員為難,可對面的可是剛從關外趕來的錦衣衛指揮使,還是一位侯爵,更是一位提督,陛下的把兄弟之一。

    他頭望向倪元路。

    倪元路也沒想到半路殺出來一個馮勝。

    馮勝對著倪元路沒什麼好臉色,臉色冰冷的道,「人犯錦衣衛詔獄收監了。」

    說完,直接讓手下帶著人就走了。

    倪元路一臉鐵青的站在那裡,卻什麼也說不出來。

    他不知道這是不是皇帝的意思,可馮勝畢竟是剛從皇帝身邊趕來的。

    錦衣衛詔獄。

    如今錦衣衛不再負責陪駕侍衛,主要負責情報方面,但下面的北鎮撫司依然保持有詔獄,他們依然有偵輯審訊和關押犯人的部份權力。

    「弄一桌席面來,要上等的。」馮勝對手下說。

    狗剩笑笑,自己坐下。

    「送行酒麼,多謝了。」

    馮勝心裡很複雜,可看著狗剩這麼態度,火騰騰的止不住就往上冒。

    「蠢卵!」

    馮勝用的是麻城話罵的,大家都是麻城人,最早跟著皇帝的那批人。馮勝是皇帝的結義兄弟,當年的西灣十三太保之一,而狗剩是皇帝最早招的那批部下,也是後來得皇帝賜名的三十六國之一。

    甚至他在三十六國之中,還是資格很前的。

    棟樑柱柄,他是皇帝最早賜名的那一批,僅比張國棟排後一位,比張國柱還前一位。馮勝和他也很熟,同一個地方出今卻看著走入了歧途。

    狗剩臉上也沒了笑容,「我知道,我辜負了陛下,我丟了我們勳臣的臉。我一時鬼迷心竅,事到如今,也是罪有因得。我給朝廷損失了百萬公款,我」

    「放你娘的狗屁!」馮勝大罵。

    「你以為陛下會在意那一百萬?告訴你,你虧空的一百萬,陛下早用內帑給你補上了。陛下氣的是你眼皮子居然這麼淺,居然想要開地下錢莊,挪用公款就為了放高裡貸,收點利息錢,你他娘的跟著陛下打天下,就他娘的這麼點覺悟?你他娘的缺吃了還是少穿了,還是沒用度了?你他娘的放高裡貸一年能賺幾個利息錢?」

    「值得嗎,為了點蠅頭小利,把自己的前途都給搭進去了?」

    馮勝越說越氣,一巴掌拍在桌上,震天響動。

    「你今年二十幾?」

    「二十。」狗剩老實答道。

    「二十。」馮勝搖頭苦笑,二十歲的開國伯,前將軍餃的整編鎮總兵官,前途無量。皇帝還準備升他為提督,讓他移駐遼北。可這王八蛋卻困為一點點銀錢,栽了。

    「你今年才二十歲啊,比陛下還小幾歲,你就已經是開國伯了,再過十年,你難道還混不上一個開國侯?過個十年,你早就是提督了,到時升為上將軍也是早晚的事情,也許過二三十年,封個國公都有可能。」

    「別說了,我辜負了陛下,辜負了大家。」狗剩痛苦的道。

    酒菜上來,馮勝陪著狗剩說了許多酒。

    狗剩心裡唯一放不下的就是才一歲多的兒子。

    「放心吧,陛下已經說了,罪不及你的家人,你的兒子還能破例襲封勛爵,你的財產也都會留給你的妻兒。」

    「多謝陛下。」狗剩跪在桌邊,向著北面磕頭。「如果還有來世,我一定還為陛下衝鋒陷陣,我願再做陛下的馬前卒。」

    馮勝的眼圈有些紅,忍不住扭過了頭。

    許久後,酒喝盡。

    馮勝長嘆一聲,「陛下也想保你,可國法難容。依據國法,你將被午門處斬,但陛下念你這幾年的功勞一場,想保全你最後一絲體面,陛下特賜你一壺金屑酒,免你午門受刑,保你全屍。」

    說著,馮勝把一壺酒放到桌上。

    這也是君臣一場,皇帝給他最後的恩賜了。

    「謝陛下!」狗剩又向著北跪拜謝恩。

    「狗剩,你還有什麼要說的嗎?我可以替你轉達,有什麼未盡的心願,也可以告訴我。」

    「請陛下替我照顧我的妻兒老小,我先走一步了。」

    馮勝點了點頭,起身走了。

    過了片刻,手下來報,狗剩已經飲下金屑酒自盡而亡。

    長嘆一聲,馮勝揮揮手,「去通報一聲三法司,讓他們來驗屍吧。」(未完待續。)◆地一下雲來.閣即可獲得觀.◆
regn13 發表於 2018-3-31 23:31
第576章 殖民教育

    趙國梁自盡的消息送到行在的時候,劉鈞只是點頭應了一下,然後沉默了許久。趙國剩是個很不錯的年輕人,最早跟著自己的那批人,夠勇敢也夠聰明,而且也夠運氣好。

    打了好幾年仗,大小仗打了不下百場,傷沒少負,但卻一直活下來了。雖然年紀比劉鈞僅小一點點,可劉鈞一直是把他和張國棟這些麻城出來的老部下,當成了自己的門生心腹的。他以往也沒讓自己失望,可誰知道,等到新朝一立,這才不到一年的時間,他就已經迷失了自己。

    趙國梁不會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走上歧途的人。

    「給他在英烈寺中立一個牌位吧。」劉鈞最後有些落寞的道。雖然他犯了錯,走了歪路,還被賜死,可畢竟是隨他打天下的勳臣,立過不少汗馬功勞,一碼歸一碼,劉鈞還是破例下旨讓趙國梁死後得以入軍人死後的榮耀殿堂英烈寺。

    劉鈞也是揮淚斬馬謖。

    希望這次的事情,能給所有的人敲響一記警鐘。

    天一天比一天冷,遼海再一次結冰,遼西也開始下起了雪。

    隨駕的官員們再次奏請皇帝返京,馬上就要到年關了,皇帝不可能還留在關外。而且各地的舉子都已經入京,今年科舉的會試馬上就要開始,到時會試之後還有殿試,得由皇帝親自主持,還要御點士子,這都離不開他。

    關外的事情,則很順利。

    蒙古諸侯在瓜分了科爾沁大草原後,一個個都是胃口大開,現在都想要再大搶一把。就算天已經冷起了來了,他們也顧不得這些。

    劉鈞對於他們的熱情很滿意,反正蒙古諸侯的軍隊又不需要他提供糧草和彈藥武器,他連軍餉都不需要提供。

    相反,蒙古人攻入遼東打下的地盤,最後還都得是他的,就是搶掠到的錢糧。也得分他一部份。

    他最多只需要派出一支參謀顧問團,再派出情報人員提供情報,派出部份炮兵火炮,提供下火炮支援而已。

    蒙古諸侯新勝之時。氣勢正盛,而女真卻是主力北上,遼東之地防守空虛。

    就如樞密院所預料的一樣,蒙古諸侯的進攻很是順利,他們輕鬆的就越過了遼河防線。女真人根本不敢出來野戰,他們龜縮在瀋陽、遼陽等一些城池據點之中。

    結果蒙古諸部乾脆分成數部,多路出擊,切割包圍,先掃蕩外圍,最後再合圍城下。

    遼東的許多城池,都曾經被漢軍的火炮轟過,彪悍的蒙古諸侯騎兵,加上漢軍犀利的火炮,這個組合對付那些兵力薄弱的清軍那是綽綽有餘。

    短短時間裡。他們已經接連拿下諸多城堡,最後清軍只得被包圍在遼陽、瀋陽等幾座大城之中。

    蒙古諸侯聽取了漢軍參謀的建議,沒急著馬上兵攻城,而是一面圍城,一面繼續掃蕩外圍。

    這次蒙古諸侯比較聰明,雖然劉鈞依然開出了每個女真青壯級二十塊的賞格,還把俘虜和級價格定在一樣,但他們依然不再如上次一樣急匆匆的四處屠殺。

    他們現在開始四處搜捕,不論男少,現了就追擊抓捕起來。除非是遇到抵抗激烈。無奈之下才殺幾個震懾一下。

    蒙古諸侯現在都重新劃分了領地,又新瓜分了東部大片草場,特別是朝廷也冊封了許多直屬騎士、武士,諸侯也分封了許多騎士、武士。這些新的小貴族們,有了自己的領地采邑後,都急需要人口。

    沒有牧民,那就只能抓女真人做奴隸。

    許多漢商緊隨著蒙古諸侯的後面,蒙古兵每攻破一個城池、村莊,他們就緊隨而至。他們揮舞著銀元券。向蒙古諸侯、士兵們收購一切戰利品。

    同時,他們也向諸侯出現許多物資,糧食、刀劍,等等都有。

    不過這些商人都是獲得過大漢朝廷特許經營證的,他們獲得這個資格付出的本錢不小,而且經營這個買賣,利潤雖多,可稅務也高昂,尤其需要極大的本錢周轉。

    但這畢竟是個極豐厚利潤的買賣。

    人都說拆遷充滿商機,實際上戰爭全是最富有商機的。

    現在關外,最緊俏的商品已經不再是武器,排在最熱銷商品第一名的是戰俘。一個青年女真戰士,可以賣到五十塊銀元,如果是一個優秀的騎士,甚至會有人出到一百塊。一年年青的女真婦人,也起碼有值四十塊。

    這個價格出大漢給出的收購價,因此再沒有哪個蒙古戰士捨得砍殺女真人,他們會十分小心的用套繩或者網來捕捉女真人,然後也不會虐待他們,相反,還會給他們穿暖吃飽。

    有的人會把俘虜交給商人們負責暫時照顧,付一筆寄養費,他們就會幫你把女真俘虜收養下來,替你養等頭你有空了再來接走。

    也有些蒙古戰士自己並不需要女真奴隸,他們捕捉到俘虜後,立即拿來與漢商交易。女真俘虜已經成了搶手貨,一拿出來就有許多商人爭著搶買。

    雖然大漢帝國有法律,禁止奴隸制度,禁止奴隸買賣。但這裡是關外,因此這項買賣活動也就沒有人管束了,相反,商人們還得交納一筆極貴的稅費。

    對於這種變化,劉鈞思慮了一陣之後,就隨他去了。

    落到蒙古貴族手裡成為奴隸的女真人,翻不了什麼浪花。而就算得到了女真奴隸,可奴隸成本也不低,他們的實力也一樣不會增加太多。

    在十一月底,呼嘯的寒風中,劉鈞終於起程,從遼西經遼西沿海走廊從山海關入關,返京師。

    坐在車中,劉鈞倒不辛苦。

    馬車很大,車廂裡的空間也極大,倒是一間移動的房車,劉鈞甚至還可以在車上會見臣子,召開會議。

    這一次的出塞北巡,效果極好。

    第一次與蒙古諸部會盟,正式明確了與蒙古的關係。朝廷雖然出動了十萬兵馬,但也只是到了北方耀武揚威一番,並沒有真正的用兵。

    朝廷利用蒙古諸侯直接就滅了五十萬人的哲裡木盟四部,漠南漠北蒙古一下子減丁五分之一,更斷了女真一條臂膀。

    朝廷還把勢力拓展到了大興安嶺和小興安嶺下,又通過冊封千餘騎士武士,從蒙古諸部中挖過來了千多精銳戰士,若是把他們的家人屬下都算上,那就相當於一下子挖了幾萬人過來。

    而現在蒙古諸侯又在征討遼東。

    劉鈞這些天做夢都能樂醒,這種驅虎吞狼的感覺,真是太爽了。

    雖然西邊又了來了一個反漢聯盟,但劉鈞沒太擔憂。東邊都穩了,西邊的這幾條野狼也翻不起什麼浪來。

    「讓張山、蔡遠、鄭芝龍他們先穩住現在的實際控制線,暫時不必再向西推進。守好甘肅、青海、西康、寧夏四省,讓固始汗他們過來。」

    一場戰役不是說打就能打的,固始汗他們雖然已經達成了聯盟,也做了聯軍出兵的計畫,但這支聯軍由各部組成,其中土爾扈特派出的遠征軍,更是得從遙遠的伏爾加河一帶過來。

    因這支聯軍也起碼得半年才能集結起來。

    大漢這邊也不能說打就打,一樣得收集情報,做好戰爭的前期準備,調兵遣將,運輸物資,修築城堡、道路、兵站等等。

    劉鈞打算先守,讓漠西各部先進攻,把他們拉到青海一帶來打。

    對於漠西蒙古這樣的蒙古部族,防禦反擊會是個很有效的手段。

    「我們也許可以派人聯絡一下青藏的藏巴汗。」

    兵部尚張國維向劉鈞提議,正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盟友,衛拉特的和碩特部領固始汗原本是要吞併青藏地區的,藏巴汗才是固始汗最初的敵人。

    不過這個提議,劉鈞沒有馬上答應。

    因為這還涉及到另一個問題。

    如今東部蒙古歸附了大漢,但東部蒙古和漠西蒙古一樣,如今對於藏傳佛教信仰很深,尤其是黃教。

    而黃教現在卻是與固始汗結盟的,藏巴汗卻是信仰的白教一支,與黃教敵對。

    如果劉鈞支持藏巴汗,就不免會出現麻煩。

    不管怎麼說,蒙古上到貴族下到牧民,對於黃教的支持是很強的,劉鈞不想因為這件事情,影響到了好不容易與東部蒙古諸部打好的關係。

    「先不急著支持藏巴汗。」劉鈞最終還是道,藏巴汗雖是青藏世俗掌權者,但力量並不強,歷史上他根本抵抗不了固始汗的入侵藏區,很快就敗了。

    對於這樣的弱者,劉鈞也懶得支持。

    劉鈞繞不開黃教,起碼現在繞不開。

    大漢要征服蒙古,還是得大力推行儒教才行,畢竟黃教並不是受大漢控制的。

    想到這裡,他又想起一件重要的事情。

    「有一件事情要馬上去做,頭讓教務司選派一批教員,立即著手在漠南漠北各諸侯領地內建立起學校,我們要在蒙古諸侯領地內推行五年義務教育,讓所有的蒙古孩子從小學習漢語學寫漢字,學習漢人儒家文化。每個蒙古孩最起碼得接受五年的強制教育。」

    這是殖民國家在殖民地統治的最基本的一項制度。

    劉鈞覺得這條很有作用,要想長久的統治蒙古,甚至把蒙古徹底的同化過來,那先就得統一語言文字。

    中原各省現在是要推行三年義務制教育,每個孩子接受起碼三年的初小教育。不過劉鈞認為,蒙古的孩子得多接受兩年,最起碼也得五年強制義務教育。

    要同化,得從娃娃抓起。(未完待續。)

    ◆地一下雲來.閣即可獲得觀.◆
regn13 發表於 2018-3-31 23:31
第577章 紅利

    倪元路腦袋昏沉沉的,坐在值房裡半天,可眼楮盯著一份公文看了半天了,卻也沒有翻一頁。終於,他長嘆一聲,將架在鼻樑上的老花眼鏡給摘了下來,放到了一邊。

    此時,他確實沒有什麼心思處理公務。

    趙國梁死了,在錦衣衛的詔獄飲金屑酒自盡了。

    這個結果出乎眾人的意料,也讓主審這個案子的三法司官員們都有些心思沉重。本來已經宣判了結果,定下三日後午門處斬,明正典型,可轉眼,人就被錦衣衛給奪走了,然後直接就在詔獄中自盡了。

    這裡面究竟是個什麼意思?

    右都御史是倪元路的副手,他坐在一邊嘆了口氣,「倪公,你說此事陛下究竟是什麼意思?御筆硃批嚴辦,讓我們三司會審,然後午門處斬,百官觀刑的是陛下,可這一轉眼,又讓錦衣衛把人帶走,還在獄中賜自盡,這」

    右都御史擔憂的道,「陛下是不是對我們不滿啊?」

    倪元路也有些無奈,甚至心裡有點後悔,這件事情不該冒然捅出來的。當初他發現此案的時候,心裡很是興奮,覺得應當把這個案子當作一個典型來辦。為此,他沒有先報告皇帝,反而把事情透露給了報紙,傳到了坊間。

    他當時這樣做,是怕皇帝護短,把這個案子私下給不了了之。他以為,當輿論起來後,皇帝肯定也護不了趙國梁,到時就得公開審理。

    他這樣做,倒不是為了跟皇帝做對,而是覺得這是他的職責。哪怕犯事之人是皇帝門生,元佐勳臣,也一樣不能例外。

    可現在這結果,趙國梁是死了,但卻是這麼一個死法。

    哎,自己真的做錯了嗎?

    轉念一想。他覺得自己被皇帝坑了。錯的不是自己,是皇帝。

    但細思起來,皇帝也沒錯。張國梁觸犯國法,皇帝令三司會審。這是公正。但審判之後,皇帝卻又賜他自盡,這是皇帝的情義。

    皇帝自掏內帑把虧空的一百萬銀元補上了,又沒追究趙國梁的家人,這是公私分明。有情有義了。

    可他怎麼就覺得,如此一來,皇帝是有情有義了,他卻成了裡外不是人呢?

    不過皇帝也總是如此,經常出人意料。

    就如皇帝御巡關外,誰都以為這次出征,是皇帝好大喜功,勞民傷財。關外之地,又不能耕種,朝廷費心費力。又有什麼用?

    可現在看來,並不是如此。

    皇帝御巡關外,耀武揚威,展示了大漢的強大實力,蒙古諸侯臣服。

    朝廷分封諸侯,不用一兵一卒,就得了蒙古諸部臣服,不但分封領地,還有了直隸領地。草原確實不產糧食,但他看過朝廷與蒙古諸侯們的貿易協議。雙方放開貿易。以後蒙古各地都是大漢商口的出口銷售地,同時蒙古的各種牲畜、皮毛、肉製品奶製品、礦產、草藥等也將以極低廉的價格源源不斷的流入中原。

    大漢商品多了一個銷售地,大漢也多了許多牲畜等重要的物資商品的產源地,更別提。朝廷還在這一進一出的交易中,能得到大筆的商稅和關稅。

    現在倪元路也明白了商稅對於朝廷的重要性。

    更別說皇帝還驅虎吞狼,用蒙古諸侯滅了科爾沁四部,又東征女真,朝廷在關外,根本不傷一兵一卒。不費一刀一槍,就減了蒙古五十萬丁,如今又將收復遼東。

    想當年,大明之時,北方無一日安寧。雖成功與土默特議和,可左翼的察哈爾卻一直襲擾不斷,更別說遼東不斷崛起的女真人。

    若非女真,大明也不會轟然滅亡。

    當年大明每年花費無數錢糧,耗盡國家實力,也都搞不定的關外亂局。可現在皇帝卻輕鬆的就搞定了。

    最重要的不是皇帝搞定了關外,而是皇帝搞定關外蒙古和女真人的過程中,不但沒有損耗中原的實力,反而提升了許多實力。

    朝廷開拓了邊疆,收回了遼西,又把蒙古草原也給控制了,新增的燕北、漠南、綏遠、寧夏、嶺北、遼北諸省,以前可都是蒙古人控制的地盤,更別說遼西全面收復,馬上又能把遼東也俱收復。

    朝廷向北開拓了數千里疆域。

    這個過程中,朝廷沒有加稅加派,百姓沒有增加什麼負擔。帝國的將士們損傷也極小,他們只是在蒙古人面前出動展示下軍威而已。

    朝廷消耗了些糧食,但得到了大批的草原牲畜、皮毛、奶肉、礦物等。

    商人們賺了錢,朝廷增加了稅收,士兵們得了賞賜,軍工坊訂單增多,工匠們增加了收入,就是糧草等價格上漲,百姓們的收入都增多了。

    不論從哪方面看,大漢在關外的這系列開疆拓土,都既沒損害百姓們的利益,也沒損害朝廷的實力,相反,各階層似乎都還因此得了不少好處。

    更別說,朝廷將把許多在中原窮困無地的百姓,移往關外,分給他們大批的田地了。而中原許多窮困百姓移往關外,那中原各地的土地壓力等也會大減,留下來的百姓生活會變好些。

    移民實邊,朝廷又穩固了邊疆,增加了田地產出,增加了賦稅。

    無論從哪裡看,都是共贏互利。

    這種情況,是他很難想的通的。漢武帝北伐匈奴,打了幾十年,把匈奴打的西遷,可漢人口減半。隋煬帝三征遼東,兵發百萬,雖然把高句麗打殘,可沉重的兵役、伕役,也把天下百姓壓的喘不過氣來,終於被迫造反,大隋二世而亡。

    甚至後來唐太宗李世民親征高句麗,到後來唐高宗時終於聯合新羅滅亡百濟、高句麗,可實際上也是給百姓造成極大的負擔,朝廷的這些征戰,百姓們都沒得到什麼實際好處。雖然從長遠看,這些戰爭,其實是有極重要的戰略意義,關係中原安危。

    但對當時的百姓來說,他們什麼好處都沒得到。

    將士們戰死沙場,客死他鄉,大量傷亡。百姓的負擔不斷加重,兵役、伕役,壓的喘不過氣來,朝廷不斷增加的戰爭支出,將國家拖到危險的邊緣。

    明朝時,關外的戰爭,更是直接把明拖的崩潰了。

    可大漢的關外戰略,卻完全不同。

    從朝廷到百姓,從將士到商人,大家都只得到了好處。

    簡直就是不可思議。

    與這一樣讓人難以置信的還是西南的改土歸流。

    倪元路當初也反對改土歸流,認為這必然逼反西南部族土司,引發一場持久的叛亂,會把帝國拖累,甚至讓朝廷丟失西南。

    可結果呢,完全不是他們預料的那樣。

    倪元路有時靜下來想想,怎麼一切都讓人這麼看不懂了呢。

    文臣們反對用兵打仗,在他們看來,除非萬不得已,都要儘量避免戰爭。一旦打仗,開支極大,各種問題也會隨之而來。

    可現在,大漢自立國起,就一直沒有停過用兵。甚至是各處用兵,軍隊的規模也一擴再擴,軍費的預算也不斷上升,但國內並沒有出現什麼民怨沸騰,水深火熱的情況。

    相反的,現在大漢的軍人成為年青人最嚮往的職業,也是收入極穩定和優厚的職業。而龐大的軍隊規模,也使得大漢有了更龐大的軍工產業,那些軍方訂單,養活無數的工人。

    在大明時代,打仗,就意味著局勢糟糕,惡性循環。

    可在大漢,卻似乎完全反了過來,越是打仗,國內局勢似乎越是好,尤其是工商製造業等就越發的繁榮。

    歷經兩個王朝,可很多事情他都總看不明白。

    就如比大明一年稅糧不過兩千多萬石,稅銀才二三百萬兩。

    朝廷空有幾百萬的衛所軍丁,卻空佔著億畝軍田,而毫無作用。

    可在大漢,朝廷養了百餘萬常備軍隊,各地用兵不斷,結果卻還能越打形勢越好。大漢清量出來的田地,也並不比萬曆時清量出來的多多少,可國家的稅收,卻是以往大明時的百倍千倍。

    國家稅收提高了千百倍,但百姓的負擔卻反而下降了。

    這才是真正的治國有術嗎?

    倪元路是真正的佩服起這位年青的開國皇帝,這種種治國手段簡直是匪夷所思,但確實行之有效。

    倪元路搖搖頭,輕嘆一聲。

    也許他們這些人已經跟不上形勢了,他們過去的那些治國觀念,根本就不適合。

    新朝確實不一樣了,上至勳臣武將,下至商人百姓,大家都不再那麼反對戰爭厭惡戰爭了。因為大漢的對外擴張戰爭,並不會影響到他們的生活,並不威脅到他們的安全。

    相反,戰爭帶來了許多新的東西,新的機會。

    御駕剛過山海關,劉鈞收到一封京師轉來的奏章。

    左都御史倪元路上表請辭。

    劉鈞有些意外,倪元路過去雖然是東林出身,後來還跟吳等聯合官謀要對付他,但那畢竟是前朝時的事情。

    事實上,他接替劉宗周在都察院左都御史這個位置上,干的還是很稱職的。

    這次的趙國梁一案,雖然劉鈞也有些不滿倪元路沒有第一時間奏報,可他的敬職精神,還是讓他非常欣賞。

    都察院這種衙門,就是需要這樣的人啊。

    劉鈞當然不可能同意倪元路辭職,他走了,哪走這樣的人去。要是換一個官員,面對趙國梁的案子時,肯定不會如他這般鐵面無私。

    想了想,劉鈞拿起御筆在馬車內直接寫了一道諭旨。

    「晉封左都御史倪元路臨安縣開國伯,賜銀元一萬塊!」(未完待續。)

    PS︰  感謝山青盈、淨心琉璃的支持,謝謝!
regn13 發表於 2018-3-31 23:31
第578章 三宣六慰

    龍漢元年,西南的平亂戰爭也進入了一個高潮期。…。…

    十月,劉僑穩定貴州局勢後,分兵一鎮兵馬殺了一個回馬槍,東下廣西,徹底的將殘餘的部份對改土歸流暗懷怨恨的土司給掃蕩一空。

    緊接著,十一月初,劉僑親率一鎮自貴州南下,另一鎮自廣西西進,兩鎮官兵,連帶著貴州、廣西兩地招募組織的民兵隊伍,猶如兩支大鉗鉗擊雲南。

    而這個時候,川湖總督秦良玉也已經在四川、湖南、湖北等地成功的完成了對境內土司的改土歸流,她將親率中路軍數萬大軍自北南下,直撲雲南。

    連在四川西面剛打下西康省的張山和蔡遠,也派兵呼應這次行動。張山親自坐鎮昌都,以穩固大雪山西面地區,而蔡遠則率一鎮兵馬從已經劃歸西康省的大小涼山出兵,從西面包抄雲南。

    三路大軍,五鎮精銳,外加上諸省民兵,一時大軍雲集。

    由於朝廷的有意驅使,此時西南諸省的反叛土司基本上都帶著殘兵敗將退入了雲南地區,各族諸部的土司們,以沙定洲為首領,結成了一個鬆散的聯盟。

    之前朝廷一直沒有急著兵發雲南,不是因為雲南路遠山高,而是朝廷有意留著雲南,好讓那些各省叛軍都湧到這裡來,最終聚而殲之。

    當叛軍全都來到了這塊叛亂的大本營,商量著要建朝開國之時,大漢天子的欽差特使也終於到了西南。

    皇帝的欽差帶來了皇帝的旨意,時機已到,合圍進剿。

    戰爭一發動,漢軍的攻勢立即猛烈無情。

    劉僑動作最快,親率一鎮兵馬自貴州南下,短短七天時間,就攻下了昆明。

    秦良玉巾幗不讓鬚眉,劉僑這邊剛打下昆明,她也率領著麾下拿下了大理。蔡遠從涼山南下,道路難行,晚了一步,但他也馬上發動進攻。迅速攻下了麗江。

    從廣西西進的劉僑另一部,也是行動迅速,一路拿下廣南廣西,最後一舉拿下臨安。

    隨後的這段日子,呆在昆明城中的天使欽差。幾乎隔三差五就收到一封捷報。

    在十幾萬漢軍和大量的民兵聯手進剿下,西南的叛軍不過是個笑話。本就是烏合之眾,不堪一擊。

    幾路漢軍一路所向披糜,根本無人可擋。

    到十二月,蔡遠率所部已經打下里麻、騰沖等地,兵馬直接到了與緬甸的邊界線上。秦良玉所部也是一路勢如破竹,拿下大理後,一路南下,破蒙化,下順慶。兵馬攻佔孟定府,也到了緬甸邊境。

    劉僑的兩鎮兵馬,一鎮到了孟艮,一鎮到了與越南交界的臨安府安南司。

    各部的叛軍,在短短的幾月時間裡,紛紛灰飛煙滅,剩下的殘兵潰眾,也都被幾路漢軍一直驅趕著出了邊界,進入了緬甸和越南。

    若不是上面要求,這些敗兵也根本沒機會逃入兩國。

    漢軍數路大軍一路殺到邊界之後。並沒有馬上停止前進,蔡遠的西路兵馬,把緊鄰南甸的孟拱和威遠營、江頭城直接派兵佔據了。

    這一帶過去在元朝和明初之時,也曾是中原王朝設立的土司。不過後來也被緬甸佔了。蔡遠兵馬一到邊境,二話不說就趕著叛軍出界,然後後面追擊,順帶著把這三地給佔了,這塊大金沙江上游和摩勒江的的數百里河谷三角洲地帶,便又都樹起了大漢的旗幟。

    佔據著孟定府的秦良玉也沒客氣。她的中路軍和蔡遠的西路軍沒什麼區別,一樣趕著叛軍從孟定出界,然後她派兵緊隨著一直把叛軍趕到緬甸境內數百里。

    秦良玉毫不客氣的把曾經是中原王朝土司的木邦和方圓百里,直接出兵佔了。

    劉僑的中路軍也很直接,他兵出孟艮小八百給佔了。

    這片地區,屬於八百大甸的一部份,在明洪武二十四年,由八百等處宣慰使司改為八百大甸宣慰使司,在嘉靖年間,被緬甸奪取。

    其實這些地區,明初之時,都屬於明朝設立的三司六宣。

    洪武時,在雲南承宣佈政使司下除了正式的府州,還設有南甸、干崖、麓川平緬三個宣撫司,及木邦、孟養、緬甸、八百大甸、車裡、老撾六個宣慰司。

    永樂年間又設有底兀剌、大古刺、底馬撒三個宣慰司,永樂以後,底兀剌、大古刺、底馬撒三個宣慰司因路途遙遠,明廷鞭長莫及,逐漸脫離了與明朝的臣屬關係。麓川平緬宣撫司的故地在正統十一年改置為隴川宣撫司,這樣就形成了「三宣六慰」及其下轄的長官司等。

    這三宣六慰,在後世之時,大部份都已經不再歸屬於中國。

    但在明初之時,這三司六慰和雲南的其它土司都差不多,其長官都由當地部族首領世襲,內部自治,但經濟上要承擔朝廷的征役差發和貢賦,土兵也要接受朝廷或上級的調遣。

    因為地理位置的不同,這些土司分為沿邊和外地兩種,雖然明朝對他們的統治方式和控制程度不同,但它們都是明朝疆域的一部份。

    不過在嘉靖年間舉起的緬甸東籲王朝的建立,開始逐步統一緬甸,並不斷的進攻明朝所屬的土司。

    到嘉靖末年,緬甸吞併了八百大甸、老撾和車裡三個宣慰司。

    萬曆初,又攻佔了木邦、蠻莫、隴川、孟養等司,「六慰」全部落入緬甸之手。明朝出兵反擊,收復了部分失地,並加強了邊區的防守。但「六慰」中除車裡外都已為緬甸所有,明朝僅保住了「三宣」。

    六慰的丟失,既有緬甸東籲王朝的興起,而明嘉靖時又開始衰弱,朝廷對於西南之地鞭長莫及,等等原因加起來,導致了六慰丟失,僅保住了三司。

    但是當年,圍繞著三宣六慰,大明和緬甸以及西南土司之間的戰爭卻極為激烈,也持續多年。

    當時的三宣六慰土司還是心向大明的,積極抵抗緬甸的進攻,但奈何大明雖也派了援兵,可此時的大明早不復明初之時,衛所馳廢,朝廷財政不足,難以支持西南的全面戰爭,最終丟失了大片的土地。

    神聖大漢帝國是代明而立,大漢也是繼明之後的中原正統,因此大漢自然也就繼承了明帝國的所有的疆土。

    明朝在東北關外喪失在女真和蒙古人手裡的領地,大漢已經一一收回。

    現在西南的這些在嘉靖萬曆時丟失的領地,劉鈞自然也要收回。

    哪怕這六慰其實跟奴兒干都司和烏思藏都司一般,明朝並沒有太強的實際控制力。可這些地方依舊是臣服於中央王朝,是中央王朝的一部份。

    只是過去朝廷對他們實行羈糜制度,土官自治罷了,但他們依然是中原王朝的疆土。現在緬甸奪佔了六慰,當年的明朝沒辦法奪回來,但現在劉鈞有這個能力。

    對於緬甸、底兀剌、大古刺、底馬撒等這些太遙遠的地方,劉鈞並不打算立即去奪回來,但就在雲南邊界上的孟養、木邦、八百大甸和車裡、老撾這幾個地方,他肯定不會放過。

    這次幾路兵馬,驅叛軍入緬,漢軍隨著越界百餘里,就是第一波行動。

    這也是要以實際的行動,向緬甸人宣示,大漢又回來了。

    隨著幾路漢軍進入緬甸,也標誌著西南土司之亂的平定。

    劉僑在小八百景線城中,看著那些日夜趕來的附近部族首領們,卻是面色凝重。

    「齊公,不必擔憂,這些部族首領既然前來,那說明他們已經臣服。」

    一名參謀軍官在一邊說道。

    劉僑卻搖了搖頭,他擔憂的並不是這個。八百大甸等土司,在嘉靖萬曆年間,捲入的那場明與緬甸的戰爭中,早就實力大削,他們最終被緬甸佔據,如今大漢殺回來,前段時間在西南的種種舉措,改土歸流等等,他們心裡自然也是不滿的,可漢軍的強大也是讓他們震驚的,短短時間,西南諸省的土司紛紛灰飛煙滅,這讓他們就算心中不滿,可等到大漢悍然出兵越過邊界,進入了緬甸實際控制境內,向他們發出召令的時候,他們還是只能老實的趕來,不敢有半點怠慢。

    「齊公是在擔憂緬甸人?」參謀又問。

    漢軍直接越過邊界,這是要跟緬甸人清算舊帳的。不過參謀以為,沒什麼可擔憂的。百年前的緬甸東籲王朝初立之時,還算強盛。可是如今的緬甸東籲王朝,雖然號稱中興,實際上卻已經再次開始衰弱。

    小小的蠻夷番邦,豈是神聖大漢帝國的對手?

    劉僑卻是不置可否。

    堂堂的大漢國公,當今天子叔父,又身為兩廣總督,這次還是東路軍統帥。他考慮的問題,當然不是那麼簡單的。

    不論是八百大甸等土族,還是緬甸國,這都不是他現在考慮和擔憂的。

    他想的是另外的事情,昨天,他收到了兒子來的一封信。

    信裡說到了如今佛的沸沸揚揚的趙國梁一案,然後信尾又透露了一個好消息,皇帝陛下正讓朝廷為西南平亂諸軍將士論功。

    有官員認為劉僑功高著著,且又身為皇族宗室,應當晉封為王。

    兒子覺得這是個好消息,迫不急待的在信中告訴他,可他收到這個消息後,卻惶恐不安!(未完待續。)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