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元明] 明末稱雄 作者:木子藍色 (已完成)

 
regn13 2018-3-31 23:21:57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787 138371
regn13 發表於 2018-3-31 23:30
第539章 大手筆

    王同安早飯吃了四個饃饃,也是長這麼大第一次吃白面饃饃。吃著那柔軟的白面饃饃的時候,他眼淚都流下來了。

    昨天家裡領了二百斤糧來,還分到一百畝地。兄弟幾個背著那一袋袋的糧食來,看著堆在屋角的一袋袋糧食,他們當時都怔神了許久。這些糧食,都是今年打下的新糧,其實也就是他們自己交上去的糧食。

    他們種的曹家的地,糧食交租,還債還息,最後家裡剩下一點點糧食,其餘的都交上去了。現在,漢軍的軍官,又把曹家的糧食,從倉庫裡搬出來,又按每戶二百斤分給了他們。雖然還有不少,被漢軍留用了,可自家能分到二百斤糧,還是讓他們興奮萬分的。

    昨晚上,一家人都沒睡著,一會起來看一下糧食,生怕糧食半夜裡飛走了。

    今天早上,全家人都眼楮紅紅的,老爹最後更是宣佈,吃一頓白面饃饃。娘說這太奢侈了,可老爹堅持。「全家還沒吃過白面饃哩,就償一。」

    最後全家上陣,忙活一早上,終於蒸了一大籠白面饃。

    拍著肚皮,王同安覺得今天的太陽都無比的明媚燦爛。

    他從家裡出來,往衛堡操場上走去,還離著老遠,就聽到操場那邊嚷成一片。他忙趕過去,只聽見那裡黑鴉鴉的,人多嘴雜,許多人在說話。

    他擠了進去,只聽到同鄉的百旗王士驥說,「你們這些人啊,誰家幾口人我還不清楚嗎?現在好麼,全都擠過來了,大家也評評,你說爺倆光棍,也要算兩戶?那咱們全堡三千來人口,能不能也算三千來戶?你們這是恨不得把吃奶的娃都要算上一戶,好分那二十畝戶田。你們也不想想,難道朝廷就是傻子,讓他們蒙不成?」

    王同安聽不明白,忙問旁邊一個小夥子。

    「這是在吵啥呢?」

    旁邊的小夥子也是衛所裡的軍丁。不過其實過去也就是曹家的佃戶,二十好幾了,也是個光棍,他對王同安道,「你還不知道吧。王士驥已經被朝廷委任為城關鎮的鎮長了。這不,昨個朝廷不是給我們分了地嘛,還剩下不少,朝廷就說把剩下的這些地,每戶再分給二十畝。大家聽了,這不都來登記。好多人本來是一戶,都說已經分家拆戶了,好多分二十畝地呢。」

    百姓們也都有著小聰明,聽說每戶能分二十畝,便各顯神通。

    東邊的王老漢家。只有父子兩個,結果他們說他們父子早分開過,算兩戶。

    最好笑的,是老劉家的媳婦,他們不但要跟父母分開算,還把自己肚子懷著的那個,也要拆開算一戶。

    若不是女人得隨夫,說不定還真有人要夫妻拆戶呢。

    王同安一聽說還能按戶多分田,不由的急了,我們一家九口人呢。別人家兩口就一戶,他也分二十畝,我們也分二十畝,那我們也太吃虧了。「

    「誰讓咱們過去窮娶不起婆姨呢。要是娶婆姨了,現在說分戶,肯定是行的,但我們婆娘都沒,總不可能光棍一個單獨立戶吧。」

    王總旗,現在是王鎮長的王士驥十分賣力。曹勳等原衛所武官們抵抗天兵被槍斃。他這個百旗算是倖存的武官,雖只是個小小總旗,但平時在衛所裡也是有點點小威望的。朝廷改龍裡衛為龍裡縣,知縣等官員暫由軍官們兼任,但下面的鄉鎮等,不可能也全由軍官擔任,總得有個熟悉下面的人才合適。

    因此最後他運氣極好的被選中當了龍裡縣衙所在城關鎮的鎮長。

    鎮長也是個九品官,但王士驥暫時還是個檢校鎮長,也就是個臨時代理鎮長,只有幹的好了才能轉正。因此王士驥十分賣力,上面長官說要把沒分完的地按戶分下去,結果下面的人個個跑來說他們分家拆戶了,讓讓他十分不滿,這不是欺騙上官嘛。

    「我說各位,你們說話也得靠點譜,分家拆戶不是不可以,但也得有個條件。起碼你這一戶得有一夫一妻不是?另外,如果只有一子的,就算兒子娶妻生子了,也不應當拆戶另過,咱們還得講個孝心不是。」

    「符合我說的規矩的,可以登記拆戶,另立門戶,但不符合的,就不要來湊熱鬧了。你們也別總想著佔便宜,這地也只是佃租給你們,又不是免費白送給你們。朝廷按每丁二十畝剛分過地,你們難道還不滿足?」

    他大著嗓音喊道,「若是你們不滿足,也沒事。只要你們有膽識,那有的是地方掙富貴。朝廷官兵要剿滅那些不遵朝廷號令的土官寨堡,如果你們真有那個膽識,那你可以來我這裡報名,到時我們也跟著官兵去進剿,幫官兵運輸火炮糧草,每月能有三塊銀元拿。若是你們夠種,能夠上戰場殺敵,殺一個叛兵,憑級每個可換二塊銀元。你能割下來多少級,朝廷就給你們多少銀元。」

    王同安和鄰居都不由的心動了。

    運送糧草,一個月都能得三塊銀元,割個人頭有兩塊,這太誘人了。現在大家雖然分了地,可這地還得每年還錢的,哪個不想早點還完錢,然後把地契贖來,到手了才安穩啊。

    「你們要想去,就來我這報名,每個去運送糧草的,一月餉銀三塊,還有五塊安家費。若是你們去剿匪打仗,一個月是餉銀五塊,還有十塊安家費。一登記,馬上就給安家費。」

    王士驥的話一落,王同安腦子一熱,忍不住就大喊道,「算我一個。」

    「好,王同安,王家老大,有種,你要去運糧草,還是去打仗?」

    無數目光都望向王同安,他感覺臉上**辣的,卻也有股子興奮。

    「去打仗,男子漢大丈夫,要掙就掙五塊月餉,拿十塊安家費。」

    「好。」王士驥大喝一聲,「夠種,來,到這裡按個手印,然後把十塊安家費和五塊月餉預支拿去,把錢拿去,然後跟家裡人告別一下,中午到這裡集合。」

    王同安擠開人群,走到前面的桌子前,伸出手在印泥盒裡沾了一下,然後在王士驥遞到面前的紙上按下了自己的名字,接著伸手接過十五塊銀元。

    十五塊銀元拿到手裡沉甸甸的,還不時出清脆的響聲,白花花的銀元,正面是一個年青人的頭像,據說這就是當今大漢天子的頭像。背面則是兩龍蟠龍搶珠,側面還有齒紋,相當精美。

    昨天他老爹也拿到了朝廷軍官給的二十塊撫卹金,也是這樣的。

    「去吧,家準備一下,午後過來集合。」

    「總旗,要自備衣甲刀槍不?」王同安問。

    「叫鎮長,我不再是總旗了。」王士驥糾正他,「也不用你準備衣甲刀槍,你家裡那點破爛衣甲刀槍,沒啥好準備的,朝廷不需要。你等下就空手過來就行,朝廷會給你衣甲和武器,連鞋襪都會給你新的。」

    聽到有這麼好的待遇,旁邊的一群小夥子,也忍不住的上前來報名。能一次性拿到十塊安家銀元和預支一月五元餉錢,白花花的銀元實在是太誘人,有王同安第一個報名,他們便也跟著上前報名。

    反正現在這個時節,家裡也沒有什麼活計。

    短短時間,衛堡三千多口人,就有五百多小夥子登記報名了,多數是要去打仗。畢竟打仗多五塊安家費,一月還多兩塊餉。

    到了後來,越來越多人來報名,不過王士驥最終選了五百去打仗的,選了五百去運糧的。去打仗的,都是青壯,運糧的則多是些小年青和些年紀大的。一些更小的和更老的,則被他拒絕了。

    半天的功夫,王士驥就光了半箱的銀元,掉了一萬多塊銀元出去,他也不由的心裡有些震驚,新朝真是好大手筆。

    若是前朝時,調他們打仗平亂,根本不會給銀子。當年奢安之亂,叛軍圍攻龍裡衛,他們拚死拚活,死了許多人,朝廷事後連點撫卹銀都沒給。哪像是新朝,還沒開打,先預支一月銀元,更別說還給安家銀。

    怪不得新朝短短時間就能取代明朝。

    操場後面,堡廳的窗邊,站著數名軍官,正面帶微笑的打量著操場上的一切。

    「民心可用啊。」

    「朝廷給他們分田分地還分糧,現在召他們去運糧打仗,又給出這麼優厚的代價,他們當然樂意了。」

    「要我說,朝廷待他們也太優厚了,那田地簡直跟送一樣,還分了他們那麼多糧,現在又給這麼多銀餉,有沒有他們,咱們一樣平定夷亂。」

    肩上掛著四隻黑色飛鷹的上都尉笑道,「不過萬把塊銀元,就招來了一千青壯,而且是士氣極高的青壯,你覺得劃不來?至於田地糧食什麼的,本來就不是朝廷的,不過是抄沒的叛黨的。你也別只盯著那些錢啊糧的,朝廷在乎的是這些錢糧嗎?不,朝廷在乎的是將這裡的夷人土司一舉摧跨,以後徹底的把西南收歸朝廷掌控,成為朝廷真正的疆土,而不是國中之國。只要我們打贏了這一仗,那以後這裡的所有田地所有山林都是朝廷的,朝廷每年能征多少稅收這些你想過沒有?」

    「最重要的,一點錢糧田地,就能得到如此人心,你覺得不值嗎?不,是非常值。」(未完待續。)

    ps︰感謝山青盈的支持,謝謝。大家還有沒有月票啊,在起點以外免費的朋友們,能不能來起點支持一下木子,支持一下明末稱雄。有錢的捧個錢場,哪怕一塊錢也好,沒錢的過來捧個人場,投下免費的推薦票也好啊,拜求大家了,謝謝!

    地一下雲.來.閣即可獲得觀.】
regn13 發表於 2018-3-31 23:30
第540章 私奔

    龍漢元年八月,黔西桂花飄香,稻香田野。

    一個黑彝不管他如何落魄,可他都是一個貴族。依然享有特權。

    而被漢人稱為白彝的曲諾,哪怕他再有錢,再怎麼比黑彝富有,可在彝族中依然屬於奴隸階層。

    茲莫和諾合是統治層,其餘的都是被統治者。

    只不過白彝屬於其中待遇較好的,在彝族中,有近半的人都屬於白彝。他們可以佔有少量土地和其它的財產,甚至還能佔有少量的阿加和呷西,成為奴隸主,有不少白彝甚至財富超過黑彝……

    但是白彝仍然歸屬於黑彝和茲莫。每年要為主子服一定時間的勞役,並且過年過節時得向主子送禮,打仗時則要自備武器隨軍出征。

    阿布阿依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成為一個曲諾。那樣他也能成為一個自由人甚至成為一個奴隸主。

    阿加也是奴隸,但地位比呷西高點。阿加是彝語中阿加阿圖的簡稱,意為主子門裡門外的人,漢語也稱為安家娃子,彝族中三成的人都是阿加。

    這些人類似於漢人中的佃戶,擁有奴隸主分給的耕食地。但沒有人身自由,住在主子邊上的小屋,供隨時使役,他們也沒有任何的權利,甚至無婚權和對子女的親權,其子女隨時可被主子抽作呷西。

    他們的地位低下,主子可以出賣阿加,黑彝主子甚至可以將所屬的阿加全家或把家人分散賣出。

    不過他們比呷西要好點的是,如果遇到好點的主子,交納一筆贖身費,並通過與白彝通婚,那麼就有機會能上升為白彝,但能從阿加升到白彝的少之又少,不過是黑彝主子們畫下的大餅罷了。

    兩個木桶都已經裝滿,這塊稻田裡的魚已經捉完。

    阿布阿依上了田埂,洗了下腳,然後挑起兩桶魚往回走。

    他打著赤腳走在路上,不是愛惜鞋子,而是他根本沒有鞋子,只有到了冬天,他才有一雙草鞋。

    兩大桶魚很重,可他卻早已經習慣肩膀上的重擔。

    路邊一隊白彝跑過,這些人背著弓扛著矛,一臉嚴肅的樣子。

    阿布阿依聽說漢人殺過來了,漢軍已經佔了貴陽,還殺了安氏的苴穆安位。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他面色沉重,其實內心裡卻興奮萬分。

    他也是一個漢人,不過在他還是十來歲的時候就被掠走,被賣到了水西,成了一個呷西。他無時不刻的不希望能有漢軍打過來,然後改變他目前的命運。

    當年安位的叔父安邦彥叛亂的時候,他本來以為有機會了,誰知道,那場叛亂雖然打了很多年,可他的命運根本沒有半點改變。

    他甚至都已經有些灰心,麻木了。

    對於那些從身邊經過的白彝,他恍若未見,繼續挑著兩桶魚往回走。

    則窩則溪屬於水西安氏十三則溪之一,在鴨池河西北,水西驛北邊。南面是以著則溪,兩溪之間是龍場九驛大驛道。

    溪和峒是西南夷的一種常用詞,一般指土目所在地。

    則溪,蓋宗親之意,與唐代的州,宋代的軍相似。水西安氏,最早是從西川來的盧鹿部,佔據水西地區後,為了確保安氏一姓在水西的長久統治,便按宗法關係分封土地。每一宗親佔領一片土地,形成一片封地,這片封地便是則溪,按彝人的意思。則溪是倉庫之意。

    水西安氏因為宣慰使和十二宗親各領一片土地,每片區的中心點便都駐兵屯糧,設立倉庫以征錢糧,形成大倉庫後,在這片區域徵收賦稅。由此漸成為類似明鄉鎮的行政區。

    水西安氏,十三則溪之下,有四十八目。又其下,有百二十罵衣,千二百夜所,猶如明之鄉、裡、甲。

    水西安氏的十三則溪,水東宋氏曾有洪邊十二馬頭,普安土司有十二營,雲南武定土韌帶有二十七馬,雲南東里宣慰使有版納等。都是一個意思。

    水西安氏本不姓安,他們原本無姓,明代時得明朝皇帝賜姓安,以此便為安姓。

    水西,便是安氏的天下,安氏一族世代統治水西,主要就是靠家支宗親血緣來維繫,靠宗法制實行土目分治,最後形成十三則溪,和九扯九縱的土官制度。

    水西十三則溪分別是︰木胯、火著、化角、架勒、安架、則窩、以著、雄所、的獨、朵泥、隴胯、六慕、於底。

    每個則溪都有一個管錢糧和一個管兵馬的土目。

    則窩則溪是在十三則溪中較大的一個則溪。擁有四個長官司,上萬戶人口。

    堡寨依山而建,有石牆,裡面有官堡和街道民居。

    官堡有分前廳。上中下三層,後院和兩側廂房,圍牆。

    阿布阿依挑著擔子從進了堡後,通過石板街走到官堡側門,從那裡進去直接到了廚房。

    廚房前,幾名呷西正在忙碌著。有的在劈材,有的則在擦洗木桶,這是為醃魚做準備。要醃好魚,就得用上好的木桶,一般每年醃一桶魚都要打一個新桶,這樣桶才能密封,掩的魚味道才好。

    「挑到這來。」一個年輕的呷西女子說道,她樣子也就二十不到,長相一般,但與阿布阿依關係最好,名叫沙阿依。

    可惜他只是一個呷西,連婚權都沒有。

    若他們是白彝,那麼他們就能自由婚戀,按彝人的風俗,姑娘年滿十六,父母就會為她蓋一間小草樓,讓其單獨在裡面過夜,而年滿二十歲的男子,可以在夜晚爬上心愛姑娘的草樓談情說愛,一旦愛情成熟,男女雙方只要徵得父母同意就可結婚。

    只可惜他們沒有這個資格。

    看著纏著包頭布的沙阿依,阿布阿依突然沒來由的一陣心頭怒起,他再也不想當阿布阿依了,他還記得自己的漢名,記得自己本名楊虎,記得自己老家在重慶。

    他將桶放在沙阿依的旁邊,趁大家不注意低聲的道,「你過來,我有話要跟你說。」完說,他放下桶,往一邊走去。

    在廚房後面等了一會,果然沙阿依悄悄的走來。

    「有什麼事,快點說,我們不能私下見面說話的,不然讓管事看到了要挨鞭子,上次你被打,傷口怕都還沒好哩。」

    「我不管那些,我有個重要的消息告訴你,中原建了一個新朝廷,叫做大漢帝國,大明已經沒有了,如今是大漢。」阿布阿依激動的對沙阿依道。

    沙阿依眨著大眼楮,「那又怎麼樣哩,中原離我們十萬八千里,這裡是安家的天下。」

    「不,以後不會了,你還不知道吧,水西安氏苴穆安位已經被漢軍殺了,他之前佔據貴陽,結果漢朝大軍前來,他卻不開城門,漢軍一怒之下攻下了貴陽,然後把他殺了。」

    「你聽哪個說的,不會是真的吧,安家那麼強大?」

    「強大個屁,也就是個土霸王,跟中原一比,什麼都不是了。」今天的阿布阿依心裡總湧動著一股燥動。

    「沙阿依,我們離開這裡吧,跟我走,我們去投漢軍,我是漢人,他們會保護我們的,到時我可以回到我的家鄉重慶,我們男耕女織,夫唱夫隨,再不受彝人欺壓,再不做奴隸!」

    說著,阿布阿依伸手握住沙阿依的雙手,那雙手因常年勞動,變的很粗糙,滿是繭子,可握著這雙手,卻讓阿布阿依心中豪情萬丈,他覺得自己的勇氣更足了。

    「我聽你的。」沙阿依終於鼓起勇氣,向著平時經常幫她照顧她愛護她的大哥阿布點了點頭。(未完待續。)

    PS︰  謝謝櫟陽樾、飄飄黑雪、我愛葉春華、金樂星、淨心琉璃、心☆海、1996、TCZZ、一尊佛陀諸位的支持,謝謝大家。
regn13 發表於 2018-3-31 23:30
第541章 夜郎

    安勝步入官堡大廳,逕自走到一側坐下,廳裡侍候著的女婢連忙替他倒水。他端過水一飲而盡,然後揮手讓奴婢退下。

    「父親,則窩則溪已經都動員起來了,各若合都已經動員了自己的曲諾,我們則窩則溪八長官司,二十四罵衣,三百夜所,全都響應父親的傳令,都已經召集戰士和奴兵前來。」

    坐在對面椅子裡的中年人抽著水煙筒,頭也沒抬,整個人籠罩在一片煙霧之中,「一共有多少人?」

    「整整六千人,這次我們一定要那些漢人好看。」年青的安勝說道。

    則窩則溪是水西安氏十三則溪最大的一家,他們也是安氏的家支宗親,世代統領則窩則溪,手下有八個長官司。二十四個罵衣,三百個夜所。一個罵衣,相當於一個裡,夜所則相當於村寨。

    擁有三百個村寨,這可是相當強悍的實力。

    此次安勝傳父親的命令,讓各村寨集結人馬,出兵助戰,那些土官黑彝們也都把自己手下的白彝以及奴隸們都集結了起來。

    「其它十二個則溪,肯定沒有我們人多。」

    安勝的父親咕嚕嚕吸了一陣水煙,抬起頭來,臉上一陣陰沉。「那是自然,我們則窩向來為十三則溪之。」

    安勝看著父親的臉色,問,「那父親還在擔憂什麼?」

    安重雷不無憂慮的道,「漢軍這次來者不善,據說貴陽城被漢軍用一盞茶都不到的時間就轟開了,苴穆在貴陽城裡的千餘人馬,連個反應都來不及,就被擊敗了。我聽說,漢軍的大炮猛烈無比,火銃犀利無雙,而且他們糧草充沛,一看就是有備而來。」

    安勝卻不相信什麼漢人一盞茶就攻下貴陽的話。

    「父親。那不過是些謠傳罷了,漢軍哪樣我沒見過,但明軍什麼樣父親沒見過嗎?奢安之事距今不才幾年,當初那些前來的明軍。跟個叫花子似的,還不比我們彝軍。當年奢崇明和安邦彥謀反,彝族不少部族猶豫不決搖擺不定,沒能真正團結起來,要不然。當年的結果可能就不一樣了。」

    「說來說去,還是宗家那邊太膽小。當年播州揚應龍起兵,我們水西也與楊家是世代姻親,可宗家卻一直不肯響應,反而讓我們出兵配合明軍攻打楊應龍,斷了他的後路。再之前,奢崇明起兵,宗主也不肯支持,雖然最後安邦彥出兵了,但我們水西各部也沒盡到全力。」

    「父親。咱們水西安氏就是太猶豫不決,才錯過了幾個好機會。可你看看結果又怎樣勸安位趁中原混亂之時,搶佔貴陽,然後聯合雲南、湖南、四川、貴州四省的彝人同族,一起舉兵起事,建立大彝國,可安位雖進了貴陽,卻一直猶豫不決,這下倒好。還大意之下,讓漢人一路到了貴陽城下,甚至乾脆被內應開了城,讓人把腦袋都砍了。」

    安位一直不相信貴陽城是被漢軍炮轟開的。他更相信貴陽城其實是被內奸打開的。而那內奸,就是城裡的漢人。

    「現在安位也死了,父親,我看等咱們帶著其它各則溪打下貴陽,擊退漢軍後,到時可以由你來繼承這宗主苴穆之位。」安勝野心勃勃的道。

    「苴穆的位置只會由宗家繼承。我們這些家支哪有可能。」

    安勝不滿的道,「安位的幾個兒子才多大點年紀,最大的都沒十歲。讓他們繼承苴穆之位,以後如何能帶領我們水西安西,甚至帶領所有彝人?」

    「爹,要我說,咱們干脆就打起旗號,明刀明槍的跟漢軍干。雲南的沙定洲都反了,咱們正好聯絡他一起,再聯絡雲貴川湘各溪峒的族人們,一起反了他。到時,咱們也再建一個大梁國。」

    「你急個什麼,事情還沒個開始,你就喊著要建國了?」他頓了頓,「不過聯絡沙定洲倒是對的,我們還得聯絡其它土司,還有那些苗人、侗人全都派人聯絡起來,要反就一起反。這大明既然完了,那咱們也就該抓住機會,把漢人永遠趕出去。」

    說著安重雷眼中露出仇恨的神色。

    「這些漢人越來越咄咄逼人了,當年我們貴州四大土司,田揚安宋,現在僅剩下我們安氏一家了,如今連我們安氏的苴穆都被他們殺了,再這樣下去,這裡根本再無我們立足之處。」

    田揚宋等三家的滅亡,就是前車之鑑。朝廷早就想要吞滅他們了,一有點機會,就會撲上來,滅掉他們,然後改土歸流,設州立縣,派駐流官,駐兵屯田,然後就是無數的漢民遷進來,一點點的把他們世代擁有的山林田地侵佔。

    當年安重雷也曾經隨安邦彥參與了奢安之亂,曾攻過成都,圍過貴陽,可惜最後兵敗。說到底,也是當時許多土司搖擺觀望,不肯加入。

    現在漢人已經出了佈告,要把整個貴州所有的土司都廢除,要改土歸流,設府罷縣。再沒有一個土司能夠置身事外了,除非他們願意放棄現在這樣的地位,只做一個漢人手下的平民百姓。

    安重雷不願意,他相信其它的土官們也絕不願意,所有的彝族茲莫,所有的黑彝都不會願意。

    這是一個好機會,彝人終於能夠團結一心,一起站出來反對漢人了。

    「那個漢將劉僑不過帶了六萬人,就敢如此囂張,我們貴州彝人就有幾十萬,何況還有雲南四川湖南等地的彝族人,就是那些苗人、土人,侗人,相信也絕不願意被漢人改土歸流。六萬人跟我們幾百萬人斗,他憑什麼?」

    安重雷越說越怒,一掌重重的拍在桌子上。

    「父親,我們殺光這些漢人,以後不讓一個漢人踏足我們的地盤。不,我們還要把水東拿來,把播州奪來,把思州打來,整個貴州都要打來。」

    「我們將來還要打到中原去!殺到北京去!」

    安重雷呵呵一笑,「傻子,你知道北京離這裡多遠嗎。幾千里遠呢。中原漢人太多,我們是殺不光打不完的,咱們也不去北京,不打中原。只要守住雲貴就好,也許我們將來還會把湖南把四川打下來,那樣就足夠了。中原,就留給漢人吧,但云貴川湖兩廣。咱們可以打下來。」

    安勝點了點頭,但心裡還是有些不以為意,漢人也不過是人多些罷了。可光人多有什麼用,當年奢崇明作亂,不也折騰了十幾年。那時不過只有幾個土官做反,如今若是能聯合所有的土司一起反了,那這個中原漢人新朝廷,肯定打不過他們。

    漢人都是些懦夫,要不就是些手無縛雞之力的讀人,他們如何能跟在山裡驃悍的彝人相比。

    「父親。咱們幾時打貴陽城?」安勝問。

    安重雷捋著頜下的鬍鬚,「貴陽城高牆堅,可不是那麼好打的。當年我們十萬彝兵圍城一年,都全靠圍困等城裡缺糧才拿下貴陽。現在貴陽有六萬漢軍,且聽說他們糧草充足,還有大炮守城,只怕強攻難下。」

    「我們還是以逸待勞,等貴陽城裡的漢軍出來,再把他們引誘到山裡去,那時山高路陡。漢軍就算有火炮,只怕也跟不上,那時,咱們再想辦法設伏。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一點點把他們吃掉,這叫以已之長,攻敵之短。」

    安重雷有些得意的道,當年他隨安邦彥做反,也是打了不少的仗。除一開始佔了許多便宜外,後來也在漢人手下吃過不少的虧,尤其是漢軍的火炮火銃,給他印象深刻,對彝兵造成極大的傷害。

    彝族的土兵缺少火器,也不太懂圍城做戰,因此還是在野外山嶺間打戰才是上策。

    「咱們先不急著打貴陽,咱們這次換種打法,先聯繫各部起兵,再把那些不肯起兵相隨的,那些搖擺不定,還站在漢人一邊的出裡爬外的傢伙,先滅了,等控制了其它地方,到時就算漢軍佔據著貴陽又如何,到時咱們四面包圍,圍也要圍死他。」

    這時突然聽到一陣急促的牛角號聲。

    廳裡的安重雷突然一下子站了起來,安勝也連忙起身。

    那牛角號聲,急促無比,明明是警示之聲。

    「怎麼事,快,去外邊看看。」

    安勝忙向外跑去,出了官廳,他直接往寨門跑去。這時,街道上已經很是混亂,不少人跑來跑去,他衝到寨門,剛好看到一隊土兵正慌張的關門。

    牛角號再次響起。

    但是這一次,號角聲卻是自外面而來。

    安勝登上寨門上,卻正好看到寨子外遠處天邊一條黑線出現。

    「是漢軍,漢軍殺來了。」一名土兵驚慌的喊道。

    安勝黑著臉,他從自己的腰間拿下一個布袋,從裡面取出一件寶貝千里鏡。拉開千里鏡,頓時能把遠處的景象看的很清晰。

    映入眼中的是許多兵馬。

    但卻並不是意料中的漢軍,反而是很熟悉的裝扮,有纏青布包頭的彝人,也有苗人,還有漢人。

    可這些人明顯不是漢軍,但卻都舉著旗幟,拿著刀槍弓劍。

    他們的隊伍並不混亂,反而很整齊,那一面面旗幟飄揚,上面還都寫著字。安勝是識得漢字,也會說漢話的,他舉著千里鏡仔細的觀看那些旗幟上的字。

    看到有的寫著龍裡縣城關鎮民兵營,有的則寫著新添縣丹平鄉民兵隊,這些旗幟基本上都是如此,前面寫著某某縣或者某某鄉,後面則是民兵營或者民兵隊,也有叫民兵連的。

    安勝疑惑不解,為什麼這些本應當起來反抗漢軍的本地人,會打著這些旗號殺到則窩則溪來?(未完待續。)

    ps︰感謝卑微的行者、天長地遠虎子哥、東北鬍子oo7、術士o、我愛我姐我弟,謝謝大家,都忘記更新了,抱歉。

    地一下雲.來.閣即可獲得觀.】
regn13 發表於 2018-3-31 23:31
第542章 史上最龐大的和親

    內附的漠南蒙古諸部領,都先後送來了自己的女兒入京。加上此前的喀喇沁幾部,現在漠南二十四部中已經有二十部四十四旗先後送來了自己的女兒。

    沒有人敢糊弄大漢的天子,他們全都是送來了自己的親生女兒,而且都是嫡女。各部旗的旗主親自帶著使團護送著女兒進京,他們還從部落裡挑選了上百名部落裡的年青美女,做為女兒的陪嫁,另外還備了許多駿馬牛羊做為嫁妝。

    八月的京師城郊,忽然就多了許多帳篷,各個前來和親的蒙古部落使團,都在城郊搭起了帳篷建起了營地,一群群自草原上趕來的駿馬,一群群的牛羊,成群成片。

    不少的京師百姓,都跑來這裡觀看這熱鬧的景象,甚至還有許多精明的京師商販,更是帶來了許多商品,來向這些蒙古的領貴族們推銷。

    二十部落四十四旗的領們,多已經被大漢天子封爵。

    爵位最高的是察哈爾的末代大汗,他被封為侯爵,皇帝還在京師賞賜了他一座侯府,讓他留在京中為官。

    其餘諸旗領,歸附最早的喀喇沁諸旗旗主則都被封為開國伯,後面歸附的則分別被封為開國子等。雖然不如歸附女真人後所封的王公貴族,但現在女真都自身難保了,他們自己的皇帝都降為了漢朝的藩屬國王,那他們的王公爵位又還值幾個錢。

    蒙古領們雖多是黃金家族後代,但早已不復當年。蒙古早分為了三大部,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他們漠南蒙古也不似漠西與漠北與中原相隔甚遠。他們緊靠著中原,別無選擇。

    本身實力就不行,只能在清與漢之間選擇站隊。當年他們最開始是跟著明朝,後來林丹汗非要一統諸部,終於引的漠南諸部內訌,也把漠南蒙古諸部最後點硬氣也打沒了,最後他們跟著明打後金。反被後金打的臣服,從此跟隨滿清。

    當他們現漢代明,猛然崛起,並把滿清打的狼狽北遷時。要看他們很識時務的選擇了歸順大漢。

    大漢皇帝要在九月裡,在赤峰會盟漠南諸部,這個消息令漠南已歸附諸部很是興奮。他們已經聽到些消息,大漢天子此次會盟是要征討科爾沁等不肯歸附之四部。皇帝甚至還已經承諾,到時諸部出兵一共討伐。打下四部後,人口牛羊歸大漢,而牧地草場,則會分封給諸部。

    到時皇帝會按諸部出兵多少和征討中的表現和功勞,劃分賞賜。出兵多的,表現好的,到時就能多分。

    具體的,則是許該旗分生一支部眾,遷到科爾沁草原上獲封草場,新封一旗。科爾沁等四部所佔的草原是最肥沃和廣闊的。四十四旗的草場都比較固定,如果能允許分出一部份族人,到科爾沁草場上新建一旗,這自然是最好的。

    為了能夠在這場盛宴中分到一塊肥肉,各旗主都非常上心。

    他們急忙忙的一邊召集部落戰士,準備糧草,以備到了秋後立即能夠往承德會盟。同時,又還親自選了最年輕美麗的女兒,以及從自己部族中選出最年輕美麗的女子做為陪嫁,而且還拿出了最雄駿的駿馬。以有及肥美的牛羊,親自趕來京師面見大漢天子。

    劉鈞坐在上房,聽著理藩院官員的奏報。

    理藩院也是大漢新設機構,專門負責大漢的藩屬國以及國內蠻夷諸族。

    「陛下。四十四旗伯爵子爵們,每旗送來一位鄉君或女士,目前有一位縣君,八位鄉君,以及三十五位女士。每位鄉君或女士,多的有百位美人陪嫁。少者也有四五十名少女陪嫁。」

    按大漢的封爵制度,皇帝女稱公主,親王女稱郡主郡王親稱縣主,國公女稱郡君,侯爵女稱縣君,伯爵女稱鄉君、子爵和男爵女稱為女士。

    而官員的母親和妻子,則有九個外命婦品級,公曰某國夫人,侯曰某侯夫人,伯曰某伯夫人。一品曰一品夫人。二品曰夫人,三品曰淑人,四品曰恭人,五品曰宜人,六品曰安人,七品曰孺人。」此外,八品、九品稱「八品孺人」、「九品孺人」

    這也算是一種給官員和封爵者的一個榮耀,他們的母親、妻子、女兒都有一個封號,甚至還有一份俸祿。

    劉鈞聽著這奏報,不由的揉捏太陽穴。

    最開始是他特意要蒙古諸部送女兒進宮的,可現在各部都送來嫡女,還送了這麼多陪嫁,一下子四十四個旗主女兒送來,還各帶了一支陪嫁團。

    四十四個旗主女兒,她們陪嫁女子更是達到了三千餘人。這麼多蒙古少女,都差不多要達到宮中宮女的現有數量了。

    連之前喀喇沁幾旗已經送過女兒了,現在又送來第二個了。

    想了想,劉鈞決定還是都收下,現階段,還得得好好拉攏一下這些蒙古部族。這種聯姻,無疑是一種比較好的手段,尤其是過去女真還跟各部聯過姻,他總不能拒絕,那不是讓他們心向著女真人了。

    「把諸位鄉君、女士們都接入宮中,好好安置,她們帶來的陪嫁侍女,也都接進宮,讓她們繼續照顧她們的主子。不過可以跟她們說清楚,五年後,只要她們願意,就可以送她們返草原。」

    「陛下,還有各家送來的馬匹牛羊,數量也很多,各家都送來百餘匹駿馬,牛羊數千,加起來,駿馬都有數千匹,牛牛不下十萬。現在京郊到處都是蒙古包,遍地牛羊,弄的跟草原上一樣,這些得盡快處置。」

    劉鈞一陣哈哈大笑。

    「讓戶部都收下,這些也算是各家的陪嫁,朕也不會虧待他們,每家賜銀元一萬塊。」

    一萬塊銀元不少,但也差不多是他們帶來的牛羊馬匹價格,這還沒算上他們送來的那些女子金銀珍珠之類的陪嫁。

    劉鈞又召來了皇家百貨商貿的總經理,這店是皇家,也是劉鈞的私產。劉鈞今天特意把這總經理叫來,為的就是與蒙古部落以後的交易問題。

    雖然許多官員總是說關外之地,既不能耕種,產不了糧,就是無用之地。其實劉鈞可不怎麼看,關外確實大多數地方都不適合耕種,但那是牧場啊。不說馬匹牛羊牧羊無數,就是他們的羊毛牛皮等等,也是極好的商品。

    中原對這些東西的需求是很大的,只要運作的好,關外草原上的這些特產就能源源不斷的流入中原。對於一個強大的帝國來說,商品的多樣化,也是富強國家的重要一環。

    而且通過交易,帝國既能得到許多重要的商品物資,還能通過從交易中徵稅,拿到大筆稅收。甚至從更長遠上來說,只要操作的好,完全能讓蒙古草原成為中原的一個牛羊馬匹和皮毛的供應地,通過宏觀上的調控,到時蒙古人和帝國合作交易久了,他們就會成為帝國經濟的一環。

    但卻又有不同,對於帝國來說,蒙古的商品物資只是單一的,只是帝國經濟組成的一小部份。沒有了他們,帝國也不會損失太多,還照樣能繼續展。但對蒙古部族來說就不一樣了,等他們和帝國交易的久了,就漸成了一個牲畜和皮毛的供應產地,會成為極單一的經濟,一旦被中原切斷交易,他們就會被卡住喉嚨。

    實際上,這種經濟模式,也正是殖民地經濟模式。

    殖民國家本土是多樣化經濟,但對於控制下的殖民地,卻只讓他們成為單一經濟體,甚至是只成為原材料供應地。有的專門就是種糧食,有的專門種甘蔗,有的專門生產香料,有的專門採礦等等。

    本土嚴禁這些殖民地展工商業,禁止各種製造業的生產,哪怕就是一根鐵釘,一把砍刀,也得在土本生產,然後運往殖民地。

    這樣一來,殖民地其實就一直被卡住了喉嚨。土地可以缺的了殖民地,殖民地卻離不開本土。

    劉鈞不打算對蒙古搞禁止交易,但卻也準備實行這種經濟制度。

    可以向蒙古出售各種商品,甚至就是出售鐵鍋刀劍都沒關係,但絕對禁止向他們出口鐵錠等原材料,更禁止在關外設立各種製造作坊,售給蒙古部族的商品,必須是在帝國關內加工製造好的。

    這樣朝廷既能在邊關徵收關稅,同時也能卡住蒙古草原上的生產製造能力。以後他們能享受到帝國商品的各種便利,馬車、鐵鍋、刀劍、布匹、爐子等等,但是一律得從關內運過去。

    蒙古人得拿自己的馬匹牛羊、皮毛、奶製品等來換。

    當這種經濟模式展起來後,蒙古的那些部落領們會成為極富裕的一群人,他們也能享受到中原商人帶給他們的各種奢侈品,甚至建立城池別墅都沒問題,他們也不用擔心沒糧食吃,帝國還可以出售給他們糧食。

    但他們會被嚴格劃分邊界,不得越界,他們的生活越來越便利,可卻連根針都自己造不了。就算他們本來的一些鐵匠鋪子等,帝國的商人也會用更物美價廉的商品傾銷,徹底的讓這些草原本土製造作坊倒閉。

    到那時,連根針都造不出來的蒙古人,就算日子過的富裕又如何,他們除了用牛羊馬匹和皮毛、奶製品等向中原交換那些工商品,就算有什心思,也能以成事。帝國只要來個經濟封鎖,不再收購他們的商品,斷絕供給中原商品,他們就會一朝到解放前。

    帝國甚至不用刀劍,用經濟就能控制草原,便草原成為帝國源源不斷的牲畜和皮毛奶製品的供應地,甚至讓蒙古貴族和牧民們為朝廷上交源源不斷的稅收。

    這,才是真正的上兵伐謀,與其簡單的禁止走私,禁止交易,哪有這種殺不不見血的手段更厲害。(未完待續。)

    地一下雲.來.閣即可獲得觀.】
regn13 發表於 2018-3-31 23:31
第543章 神擋殺神

    安重雷父子站在堡寨城牆上,看著遠處不斷湧來的人馬,只感覺眼前黑。

    「這起碼有三萬人。」安重雷手指著那片黑線,手都在顫抖。

    安勝在一邊聲音低沉的補充了一句,「全是些漢人軍戶和彝族的阿加和呷西,也有不少的苗人。漢軍一個都還沒出現!」

    「這些人難道都吃了**藥,怎麼全都跟著漢軍來與我們作對,漢軍究竟許了他們什麼好處?」安重雷恨恨的說道。

    則窩則溪雖然有上萬戶人口,幾百個寨子,但則溪保寨也不過是千多戶人口而已,平時的彝兵,也不過幾百號人。現在突然這幾萬的人馬殺到近前,寨牆上的彝兵都心中驚懼萬分。

    寨外,那支人馬還在緩緩向前移動。

    龍裡縣城關鎮民兵營的旗幟下,王同安身穿件一件藤甲,頭上戴著頂銅盔,腳上也穿了一雙短靴,他背著一個背包,肩上還挎了一個挎包,腰間繫著牛皮帶。

    聽著有節奏的鼓點聲,他和龍裡的同伴們跟在那面民兵營旗幟下,緩慢前進。遠處的則窩則溪堡寨近在眼前,王同安心裡激動無比。

    這並是第一場戰鬥。

    他報名參戰後,並沒有被編入漢軍中,後來他才知道,原來漢軍只是將他們組建為民兵隊。基本上各縣鄉,都建了民兵連民兵隊,五百人以上的稱民兵營,二百人以上的稱民兵連,百人以下的稱民兵隊。

    他們龍裡衛城關鎮的民兵較多,足有五百人,因此最後編成了一個民兵營,上面又派了好幾名軍官過來,擔任他們的營長和參謀長、連長等職。

    漢軍向他們正式授了龍裡縣城關鎮民兵營的旗幟後,他們就算正式成了民兵一員了。上面給他們給衣甲器械。

    王同安以前也是龍裡衛的正軍,當年他老子殘疾後,就補了他為正軍,又補了他三個弟弟為軍余。那時衛所還沒被撤除。王同年他們每年也會被抽調起來訓練。龍裡衛處於貴州,西南邊疆,不比中原,衛所雖然馳廢。可畢竟邊上都是彝苗等凶悍少民,因此他們每年也都會認真的訓練上一段時間,以備防範。

    從他接替他老爹位子,到後來朝廷裁廢衛所,他也當了五年正軍。五年裡訓練的時間加起來。也有不短,過去他練的是鳥銃,本領算是一般。

    這次編入民兵營中,上面知道他過去是鳥銃手,拿了把火銃讓他測試過後,他便成為了民兵營的火槍手。

    他領到了一把自生火銃,比鳥銃精良的多,不用火繩,火門蓋還是自動開合的,甚至鉛子也是定裝的。經過短短幾天的實彈訓練後,他就已經習慣了這種先進的火銃,甚至連過去很爛的命中率,都提高了許多。

    只經過短短幾天的實彈訓練,他們民兵營便受命到貴陽集合。

    等他們到達貴陽城時,各地趕來的民兵營民兵連民兵隊,加起來居然有好幾萬人。大家都換了裝備,穿著統一的衣甲,多是裝備了各衛所和土司裡庫存的藤甲、棉甲,漢軍又給他們每人了頂鐵盔。了兩雙短靴。

    除此外,民兵們有近半裝備了燧銃,其餘半數為刀牌手,長矛手以及弓箭手。

    大家換了下裝備。按著漢軍的編制整編後,倒也像模像樣很有幾分氣勢。

    不過等他們看到了貴陽城下的漢軍大部隊時,才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精銳。漢軍們統一身著紅藍相間的軍袍,絕大多數都裝備著燧銃,他們背著牛皮背包,牛皮挎包。彈藥皮包,連水壺都是統一式樣的。

    最讓他們驚嘆的還是漢軍的大炮。

    野炮和重炮部隊已經隨後續部隊趕到,那一門門大炮,看的人驚嘆。貴陽城頭上也已經架設起了一門門的大炮,那一門門炮架在那裡,讓王同安相信,根本沒有人能攻下貴陽城。

    貴陽城集合後,很快他們就出兵了。

    從貴陽出兵後,第一場戰鬥是漢軍的輕騎兵打的,被打的是水東宋家。宋氏被廢后,也依然有不小的勢力,他們就在貴陽之東。這次朝廷大帥劉皇叔召他入貴陽,宋氏沒有人理會。

    王同安等民兵一起見證了大漢輕騎兵的精銳,也見證了水東宋氏再次的沉淪。

    漢軍輕騎兵迅包圍堡寨,然後利用戰馬馱伏的騎兵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轟開了宋家的堡門,然後一舉殺進去。宋家毫無還手之力,不到一盞茶功夫就被拿下了。

    劉皇叔對於宋氏沒有客氣,宋氏的土目都被拉出來斬殺,那些黑彝也被砍了,然後那些白彝和奴隸們,被宣佈只要替漢軍服役兩年,就能成為自由之身,殺一個叛亂夷人,能得銀兩塊,殺兩個,就能提前得到自由。甚至每多殺兩個,就能得到一畝田。

    這個結果一宣佈,水東宋氏堡塞裡的那些白彝和奴隸們,紛紛報名要求為漢軍打仗。

    他們當天乘勝進軍,拿下了札左長官司,然後又拿下了於的則溪以及龍場驛和鎮西衛城。

    這三戰,則都是由漢軍炮兵率先炮轟,然後民兵們一舉衝進去。

    三天時間,他們一路殺過來,每次都一舉滅掉寨子,連他們逃走報信的機會都沒有。

    王同安的槍柄上已經刻下了三道劃痕,雖然有專門的人登記他們的軍功戰績,不過王同安還是喜歡每殺一人,就刻一痕。

    他已經殺死三個叛兵,每個人頭值兩塊銀元,三個人頭就是六塊。這等於三天時間,他就賺到了一畝二分田。

    這個結果讓他興奮萬分,行軍時的疲憊也早就一掃而光。

    他的同伴們也多有收穫,而且他們在攻下那四處寨堡後,雖然大部份繳獲都要歸公,但也還另了一些賞賜給他們,四處賞賜加起來有四塊銀元。

    此外,他還偷偷的把一個從土目手上擄下來的紅寶石戒指偷偷藏了起來。幾乎每個民兵都會偷藏一些小的戰利品,只要不是做的太明顯,就算是上面來的營長連長們也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王同安此時又忍不住伸手捏了捏衣角,那枚寶石戒指就在那裡。有些咯手,卻讓他心裡很是滿足。這樣一枚紅寶石戒指,怎麼也得賣個二三十塊銀元吧,那樣就相當於好四五畝田了。

    當初來打仗。果然沒錯。

    看著遠處的則窩則溪堡寨,他心裡沒有半分的緊張,反而只是充滿興奮。則窩則溪是水西安氏最大的一個則溪,實力最強。則窩土目堡寨,也是規模極大。

    他心裡想。這樣的大寨子,肯定也很富裕。到時攻破堡寨,估計光戰利品就能分兩三塊銀元,若是運氣好,再打死幾個割了人頭,或者好運氣的從哪個土目或者黑彝身上搶點戒指鐲之類的戰利品藏起來,那就更賺了。

    至於失敗,他從沒想過。

    一路從貴陽來,他們戰無不勝,勢如破竹。

    有漢軍的大炮。沒有哪個寨子擋的住他們的攻擊,甚至都不需要漢軍動手,有他們民兵就能一沖而下。

    現在,他們可是有足足三萬民兵呢。

    在民兵的後方不遠,兩萬漢軍正在押陣,野炮營已經正在向前推進,準備構設陣地。

    很及時,則窩則溪聯絡的那些彝兵還沒有到。」一名參謀收起千里鏡,笑道。

    「我還巴不得那些彝兵都在這裡呢,那樣還更省點事。能聚而殲之,省的我們一家家打過去。」另一名參謀則笑道。

    雖然當年奢安之亂,在雲貴亂了十幾年,但說實在的。他們還真沒怎麼把這些彝兵放在眼裡。一來經歷播州之亂、奢安之亂、普名聲之亂等,雲貴的這些夷人也是實力大減。二來,就算他們全盛時期,漢軍這樣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職業軍隊,又豈會怕一些拿著刀劍、還端著火門槍的土兵?

    再怎麼依山峙險而建的山寨。也擋不住漢軍炮兵的轟擊。

    再凶悍的夷兵,也一樣擋不住排槍槍斃。

    「這些民兵倒是戰意高昂,士氣旺盛呢。」

    「那當然,殺個人頭就兩塊銀元,還能趁機搶掠,又能分戰利品,又能拿軍餉、安家費,這麼好的條件,還有哪裡有?」這名參謀覺得對這些土著待遇太好了。

    「這就是上面說的戰爭紅利嘛,這仗說白了就是拉攏多數人打擊少數人。這次我們的主要對手還是彝人,但對彝人我們也不能一味的打壓,而得有選擇的打壓,我們要全力打壓那些土官土目,打擊那些彝人中的上層,就是那些茲莫和黑彝。至於那些什麼白彝、農奴、苗民等,能拉攏就拉攏,分田、免債、給自由,為的是什麼,不就是如今這樣,這些人都積極的拿起刀來,為我們帶路,且每戰衝鋒在前嘛。」

    「至於給點銀錢賞賜,甚至讓他們趁亂偷藏點戰利品什麼的,那都是小節,不必在意。我們要在意的是整個西南的這盤大棋,改土歸流,才是王道。就如陛下說的,以後得讓西南各省的百姓,也通通成為帝國的納稅者。」

    皇帝曾經說過一句話,納稅者才是帝國子民,那些不向帝國納稅的土司蠻夷,絕稱不上帝國子民。

    「擂鼓,吹號,讓炮兵開炮轟開城牆,讓民兵們準備衝鋒奪寨!」一名肩膀上掛著一隻金虎的漢軍協長騎馬過來,向著傳令兵命令道。說完他抬了抬頭,「太陽當頭,已經正午了,早點拿下堡寨,我們早點進堡休息吃飯!」

    「長官,依然只令民兵進攻奪寨,不用我軍將士麼?」參謀詢問。

    協長一揮手,「這就麼一座小寨子,還用的著我們帝國將士?殺雞焉用牛刀,讓民兵們出動就好,既然拿了朝廷的餉,總也得有所作為。」

    不過民兵有三萬之眾,且之前幾處堡寨的攻奪也還表現不錯,讓他們上也好,這麼大的日頭,就算入秋了,可這秋老虎還是很厲害的,讓民兵們上,帝國將士們在後面押陣就行了。(未完待續。)

    ps︰感謝淡淡繁榮人生的支持,謝謝!

    地一下雲.來.閣即可獲得觀.】
regn13 發表於 2018-3-31 23:31
第544章 虎狼

    「不好,漢軍把大炮推上來了,他們要打炮!」安勝面露慌張,他之前一直不相信外面傳說的漢軍一頓炮就把貴陽城轟開的事情。開玩笑,當年十萬彝兵圍貴陽一年,才拿下,漢軍的什麼炮能這麼厲害,還一盞茶功夫就轟開貴陽城。

    可是現在安勝有些相信了,從貴陽到則窩,中間還隔著水東司、札佐司、於的則溪、龍場驛、鎮西衛等地方,可漢軍說來就來了,很明顯,那些地方肯定都被拿下了,而且還個報信的人都沒跑出來。

    這些年,貴州的大小土司連著明軍的那些衛所,都是爭相修長堡寨,每個堡寨都很險要堅固,足以面對越來越複雜的形勢,可是現在看來,漢軍明顯擁有能迅速打下堡寨的能力。

    這個能力,無疑就是他們的大炮了。

    安重雷臉色陰沉的要滴出水來。

    「各則溪的兵馬,什麼時候才能到?」

    安勝無奈的道得三五天才到,誰知道漢軍說來就來。」

    安重雷嘆息一聲,看來其它則溪的人馬是指望不上了。

    「把寨子裡所有的男丁都叫過來,給他們發武器,我們堅守到底,你馬上從後山走,去聯絡各則溪的人馬,引他們來救援。」

    「爹,我們一起走吧,守不住的,寨子裡才三百兵丁。外面光是那些吃裡爬外的傢伙,就有好幾萬啊,你看那無邊無際的。」

    安重雷卻有自己的打算,現在漢軍大舉來攻,如果他們棄寨而逃,根本逃不掉。還不如憑寨子險固,阻攔一下漢軍。

    「給那些阿加和呷西也發武器,讓他們一起守寨。」

    「爹,那些****不可信,平時就經常琢磨著逃跑,幹活還得拴鐵鏈。現在若放他們出來,還給他們武器,保不準他們會臨陣倒戈,反戈一擊啊。爹。咱們還是走吧,漢人不是有句話嘛,留的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則窩是我們家幾十代人的領地,怎麼能說棄就棄。」

    「可不棄就連人也沒有了。」

    父子兩還在爭論。這裡一陣戰鼓聲響起,然後就聽到天邊響起悶雷般的聲音,接著就是看到寨前漢軍的火炮炮口一門門的亮起,噴出一團團焰火,然後是一枚枚帶著白煙的炮彈襲來。

    對於漢軍炮兵們來說,用加農野炮打這樣的彝寨,簡直就是手到擒來。城寨上連一門炮都沒有,簡直就是固定的死耙子,連還手都不能。

    打這個的目標,再輕鬆不過了。

    連試炮都不用。他們就直接打出了第一輪炮。

    炮兵們直接把炮推到了寨下一百五十步,這個距離打寨子,想不命中都難。

    數枚鐵球呼嘯著砸在了寨門上,頓時一陣摧枯拉朽,寨子大門轟隆倒塌。安重雷和安勝父子更是萬萬沒想到,漢人的大炮說打就打,而且一打就中。在他們印象中,火炮總得先試炮的,而且半天才會打了一枚,命中率還極低。

    煙霧騰起。安重榮父子直接被掩埋在了倒塌的磚石礫中。

    本來就已經惶惶不安的那點土兵,見此猛烈的炮火,登時嚇的四散而逃,生恨自己爹娘少生了兩條腿。

    寨前。

    炮兵們剛打完第一輪炮。正準備裝彈,野炮營長已經搖了搖手,對著身邊的傳令兵道,「停止射擊,堡寨已經被轟開了,寨裡的土兵也在逃竄。沒必要再浪費炮彈了。接下來,該輪到民兵上了。」

    傳令兵搖動手中的紅藍令旗,旁邊的一輛車上,幾名士兵開始搖動更大的紅藍旗,給所有炮兵傳令。

    陣前三萬民兵,總共編為了六個協。

    一名肩上掛著三隻雪豹的後軍校看著那旗語,不用翻譯他就讀出了意思。

    「這些炮兵,總是想著節省幾枚炮彈,他娘的是他的炮彈金貴還是我們的將士金貴?」他身邊一個掛四隻黑色飛鷹的前都尉標長道,「若是帝國將士,當然是他們更金貴,不過眼下我們這都是民兵嘛,當然就不如他的炮彈金貴了。」

    「算了,懶得跟這些炮兵糾纏,傳令,讓民兵們上吧。這次輪到民兵第五協負責主攻,其它幾協負責包抄、追擊和打掃戰場。」

    嗚嗚嗚的衝鋒號角響起。

    一名傳令兵策馬衝到第五協的陣前,高聲的向協長標長們傳達了上面的命令。

    「命令第五協負責主攻,其它各協負責包抄、追擊,打掃戰場。」

    第五協的協長是個左軍校,他本是帝**中的副營長,現在暫時調任到民兵中擔任了第五協的協長。

    聽到進功的命令,他立即拔出自己的佩劍,向前一揮,大聲喝道,「傳令,第五協,衝鋒!」

    一面面的旗幟,一道道金鼓,第五協的五千民兵已經沸騰起來。

    王同安站在龍裡縣城關鎮民兵營的旗幟下,聽著一身紅藍相間的營長在大聲的下達進攻命令,王同安只覺得熱血上湧,全身血液都在沸騰。

    在民兵第一次進攻的時候,他們甚至為了爭奪最先入城的機會,而相互鬥毆。後來上面便規定,六個協,每次一個輪流負責主攻,然後其它協則負責包圍、追擊、打掃戰場等。

    「終於輪到我們了,哈哈。」王同安身前的王士驥大笑著道。王士驥是鎮長,本來是不用來的,但他堅持要來,上面便讓他做了副營長。

    王士驥每次進攻的時候都很凶,他與王同安不一樣,王同安沖的快,是為了多搶人頭,多搶戰利品,而王士驥完全是為了在漢軍面前表現。

    這仗打的真痛快,王同安心裡,有炮兵破城,有漢軍押陣,他們完全沒有後顧之憂,何況他們手中的裝備雖不如漢軍,可也比那些土兵強的多。

    「衝啊!」王士驥在號角聲中,舉著刀衝鋒在前。王同安也端起早已經裝填好的燧發銃,緊隨其後。

    其實民兵們的衝鋒,沒什麼陣形可言,刀牌兵、長矛兵、弓箭手、火銃手幾乎都是一擁而上,呈散兵陣往前衝,衝到城下,就對寨子上就是一通亂槍亂箭,然後由刀牌手在最前面頂著盾牌從炮兵轟開的缺口裡沖。

    這雖然簡單,但卻十分實用。

    彝人各寨,幾本上都是被他們打的措手不及,許多寨子的土官雖然手下村寨不少,但一時都沒能集結起來,土官所在的寨子也僅比一般的寨子大些,但土兵有限。

    腳上有短靴套著,衝鋒的時候十分的順利,民兵們一邊跑一邊吼。

    有的用漢話在喊,有的則用彝語,還有苗話,總之各種各樣的喊話,大家一面跑,一面喊的脖子青筋鼓起,面色脹紅,似乎這喊聲能成倍的提升他們的勇氣。

    幾百步的距離,很快就被拉進,王同安甚至一槍都沒有機會放,就已經跟著同伴們衝到了寨中。

    寨子裡早一片混亂,許多人在逃竄,沒有人還試圖抵抗。

    安重雷父子沒了蹤影,寨裡越發君龍無首。

    許多衝入寨中的民兵已經開始順著街道向前衝,還有的則開始往兩邊的商舖和板屋裡沖。踹門,撞門。

    驚叫聲,慘叫聲,求饒聲,各種聲音在交響。

    民兵們的紀律並不好,每次衝入寨中,都是大肆砍殺,甚至搶劫都有。

    雖然漢軍將領們一再重申,禁止隨意殺人,更不許放火、搶劫、****。但總有人血一上頭,就不顧軍令。

    尤其是每個首級還能值兩塊錢,豈有放過的道理。雖然上面也說過,俘虜也算兩塊,但每次進攻,哪怕一次一個協主攻,也是五千人啊。而他們攻下的幾處寨子,一般都不過千餘戶,就算則窩大些,也不過萬把人口。

    抓俘虜,哪有割人頭方便。抓的俘虜會跑,割下的人頭可不會跑。

    王同安也和大家想的一樣,只想趁著漢軍還沒進城時,先割幾個首級到手在說,至於其它的,誰在乎呢。

    反正在漢軍公開槍決了幾個放火、民兵後,大家也都識趣的不在破寨後放火和至於殺人和搶劫,漢軍也不是那麼在意。

    前面一個包頭青色頭巾的彝人正驚惶的逃竄,王同安眼前一亮,迅速端起槍對著他。那人看到王同安舉起床,眼中驚惶之色更勝,他舉起了雙手,他向跪下,目光中滿是求饒之色。

    王同安毫不猶豫的扣下了扳機,沒有絲毫的猶豫。在貴州生活久了,同這些彝苗等少民生活久了,他們早習慣了這裡的殘酷。當年彝兵圍攻貴陽龍裡的時候,可沒有人對他父親有過憐憫。

    砰的一聲,火槍震動,硝煙揚起,那名衣飾不俗,明顯就是一個黑彝的男子眼中帶著絕望倒下。

    王同安提著槍迅速跑過去,他將槍放到地上,迅速從腰中拔出砍刀,高高揚起狠狠的剁了下去。

    連砍數刀,還未凝固的鮮血濺了他身上不少,但他臉上卻全是笑容。

    打散包頭巾,將首級上的頭髮解下然後挽在自己的腰帶上,王同安一臉滿意的笑容,兩塊銀元到手。系好首級,他將刀在那無頭屍體上迅速的擦了兩下,然後收入鞘中,他沒有馬上撿起槍,而是伸手迅速在屍體上摸了起來。

    這是個黑彝,身上應當會有些金銀首飾。

    果然,他從屍身上摸出好幾樣金銀,還有一個錢袋,聽著叮鐺的響聲,王同安十分滿意的收下。這些東西,一會大多要交公,但起碼還能留下一兩個戒指。

    將戰利品裝好,他從地上撿起槍,跟著興奮的民兵們繼續向前。(未完待續。)

    PS︰感謝奈克琴斯的支持,謝謝!
regn13 發表於 2018-3-31 23:31
第545章 海軍全是瘋子

    「六十艘一級戰列艦,你們海軍好大的胃口。」

    軍機處會議上,劉鈞面對著兵部海軍司令呈上的這份海軍戰艦擴建計畫,也不由的直吸氣。

    經過不斷的調整,現在海軍擁有東南西北洋四大艦隊,原長江艦隊則隸屬於6軍,為6戰水師部隊。

    四洋艦隊擁有總共十八個分艦隊,每個艦隊基本上已經配齊了主力戰艦三艘,擁有一到六級戰艦起碼三十艘,還不算入其它的運輸艦等。

    基本上,每個分艦隊都擁有一艘一級戰列艦,根據大漢帝國兵部劃分的戰艦標準,把所有的戰艦劃分為一到六級,而其中第一二三級戰艦上都至少有六十四門重炮,因此這三級戰艦也被稱為戰列艦,是海軍的主力艦。戰鬥的時候主要編成海軍戰鬥縱隊,進行大規模的艦隊炮戰,可以說是如今這個時代,巨艦大炮時代的真正海上王者。

    這樣的戰艦成本是高昂的,製造時間也不短。

    這幾年,為了配齊十八個分艦隊和6軍水師的主力戰艦,劉鈞可是沒少拔錢。除了劉鈞的那艘皇帝旗艦海神號總價值百萬銀元外。其它的一級標準戰列艦,造價起碼得六十萬塊銀元起。

    朝廷光為了那些一級戰艦,就花了不下千萬。更別提每支艦隊還有二三級戰艦,以及其它等級戰艦三十多艘。

    哪怕最低的六級戰艦,也得六萬銀元一艘。

    如今海軍的胃口真是越來越大了,當長江艦隊被6軍千方百計的爭取劃過去了後,海軍立即也多次進奏,最終成功讓劉鈞鬆口新建了西洋艦隊。而帝國海軍的老牌主力艦隊北洋艦隊,更是擁有六支分艦隊,遠其它三支艦隊的四分艦隊規模。

    一支分艦隊的戰艦花費就不下三百萬塊,還別說戰艦需要的大量火炮、火藥等。一支艦隊擁有總計兩千門火炮。

    但海軍現在不滿足了。

    他們提出了一個更龐大的艦隊擴充計畫,既每個大艦隊,都應當擁有一百三到一百五十艘大型戰艦。既一到三級的主力戰艦,每個大艦隊,起碼擁有一萬門大炮。

    按他的意思,大漢帝國的海軍。四大艦隊起碼得擁有六百艘主力戰艦,起碼得擁有四到五萬門大炮。

    這還不包括那些四到六級的六十四門炮以下的戰艦,更不包含運輸艦、登6艦等船。

    這個計畫簡直是喪心病狂,連劉鈞看了都忍不住想要翻白眼。

    而據劉鈞所瞭解,同時代的歐洲海上新霸主。英國和荷蘭兩國,他們雖然在進行著海上軍備競賽,可他們的艦隊也不過擁有一百五十艘左右主力戰艦,艦隊擁有的大炮也不過一萬門。

    劉鈞暫時不去考慮現在沿海的船廠,有沒有這個能力同時建造四五百艘主力戰艦,就算有這能力,可這需要的銀子也是相當嚇人的。劉鈞估計,要按他們的這種擴建法,一個大艦隊,起碼需要五千萬塊銀元。這還是保守的估計。

    四大艦隊,那就得兩億多。

    這還僅僅是戰艦和火炮的鑄造費用,那造了這麼多船,總得有船員水手吧。就算不把海軍的6戰部隊算上,一艘標準的一級戰列艦,就算再節省人員,定員也達到近一千人。

    如果每個分艦隊有三條一級戰艦,那就是一百多艘,光是這些一級戰艦上的定員就得十幾萬人。

    那還有那些二三級主力艦,以及那些四五六級艦。以有些輔助艦呢。

    海軍打算擁有多少士兵?再加上海軍6戰部隊,他們是不是打算也跟6軍一樣,搞個一百萬?

    「陛下,我們這並不是胃口大。而是充分考慮了大漢帝國的海疆形勢啊。如今那萬里之遙的西班牙、葡萄牙、英國、荷蘭甚至是瑞典等西夷都乘風破浪而來。明時,還曾強奪我壕鏡、台灣等地,更不提當年倭人作亂,沿海之地遭受荼毒。」

    「如今新朝肇建,當然不能再有海無疆。甚至海上貿易如此繁榮,無數海船在海上行駛。遠達日本朝鮮甚至南洋等地,這更需要有帝國的海軍保駕護航。」

    如今的海軍司令是鄭彩,鄭芝龍的族佷,當年鄭氏海上集團的一員大將,現在被劉鈞調到了朝中任海軍司令。

    他到了京師兵部後,倒也不甘於寂寞,居然炮製出了這麼一份海軍擴張計畫。

    「朝廷今年的財政預算已經都制定好了,所有的資金也都分配好了,給予軍隊的預算是兩個億。但包含了剿匪平亂,北方對滿蒙的征討,以及對西南西北之地的用兵,另外也包括了將士們的糧餉,賞賜,還包括了將要在關外、西南、西北等地修建兵站,設立屯堡等的費用。」

    「這兩個億,還等節省著用,計畫著用,才能勉強夠,朝廷根本沒有錢來支持海軍的這個大擴張計畫。」

    鄭彩急了,「陛下,朝廷將長江艦隊劃歸6軍,這做法本就對海軍不公平」

    「朕不是又特準新建了一支西洋艦隊嗎?」

    「可是現在雖有十八個分艦隊,但每支艦隊不過戰艦三十艘左右,主力戰艦更只有三艘,一艘一級,二三級各一艘,這水平連呂宋的西班牙人都不如,也不如雅加達的荷蘭人,甚至不如馬六甲的葡萄牙人。」

    「陛下,南洋之上,如今西夷諸國都在加強軍備,不斷有新的戰艦到來。尤其是如今葡萄牙勢力漸弱,西班牙人也受困於歐洲戰場,在南洋只能困守呂宋,而英國和荷蘭人卻因為在歐洲戰場上的節節勝利,使得他們在南洋也是不斷加強力量。」

    「陛下,如今南洋諸夷格與土著各甦丹國,又在醞釀著一戰事衝突,隨時可能打起來。當年我們與夷人簽訂的條約,也隨時可能被打破。萬一南洋一亂,我們必須有足夠的海上力量以威懾諸夷。甚至臣以為,朝廷還應當抓住這個變革的機遇,把我們的海上力量插手南洋。」

    「若我們海軍能夠得到擴張,那麼臣以為完全可以把馬六甲的葡萄牙人取而代之,甚至是把呂宋的西班牙人趕走佔據。就是退而求其次,爭奪我朝在馬六甲商貿港新加坡對面土著人手裡的金島,也是極為重要。」

    鄭彩當年隨著鄭芝龍等縱橫東海,對於南洋也是相當熟悉的。一口就指出了南洋的整個格局。

    南洋諸島的土著多是甦丹國,信奉綠教,島國眾多。但是後來葡萄牙人最先來到東方,他們在印度果阿、馬六甲等地建立商站、殖民地,並一直向東來到了大明沿海。在佔據澎湖不成後,最終租借了澳門。

    緊隨葡萄牙人來的是西班牙人,西班牙和葡萄牙人最先殖民,也是最先從大航海中得到甜頭的國家。西班牙後來強盛,甚至還兼併了葡萄牙。

    不過到了如今,不管是葡萄牙還是西班牙都已經沒落了,連當年海上的無敵艦隊西班牙,也因為深陷歐洲戰場,也精疲力竭。尤其是荷蘭人從西班牙中獨立出去後,反而後來居上。海上力量反了西班牙,而英國這個島國也成為新的海上強國。

    現在在南洋,葡萄牙人還佔據著馬六甲、果阿,西班牙人佔據著呂宋菲律賓群島,荷蘭人佔據著爪哇。

    英國人、瑞典人也開始加入這塊地區。

    先前劉鈞的插手,使得幾國簽訂了一道友好條約,但這種條約也是有限的。當西班牙葡萄牙人持續變弱,越來越強的荷蘭人和英國人肯定會坐不住的。

    鄭彩以前當過海盜,自然是更支持先下手為強。

    南洋那是黃金之地,家門口的好東西豈能便宜了夷人。何況南洋之地。有大量的漢人,可以說有很好的基礎,只要朝廷的海軍加強,到時龍騰南洋。把這些島國收為大漢之疆土,並非不可能。

    劉鈞看著鄭彩,心裡對他的野心還是很稱讚的。從宋時起,就有無數沿海商人百姓下南洋,他們在南洋經商,甚至移民生活。南洋諸島確實有無數的漢民。當年西班牙人在呂宋島上兩次屠殺,就殺了數萬漢人。

    不過這個想法不錯,但暫時還不可用。

    朝廷也沒有那樣的實力,短短時間哪裡都想要插一手佔一腳,得一點點來。

    「你的這個計畫朕不準。」劉鈞一句話給鄭綵頭上潑了一盆冷水。

    不過他馬上又道,「但海軍可以適當擴建,朕看每支艦隊可以擁有兩艘一級艦,四艘二級艦,六艘三級艦,另外四五六級艦四十八艘,一個分艦隊可以有六十艘各級戰艦。每個分艦隊滿員兩萬人,每個大艦隊,再配一個五千人的海軍6戰部隊。」

    一個大艦隊八萬五千人,四大艦隊三十四萬,另外北洋艦隊多出的兩個分艦隊分出來,成立一支特遣艦隊,定員三萬。

    整個海軍,十八個分艦隊,共水6三十七萬人編制。

    不過這個數量還是很多,因此劉鈞告訴鄭彩,十八分艦隊三十七萬人,不能一次擴編,得分成幾個批次,最後劉鈞定為分成八年四個批次完成。每兩年一個批次,分成四批完成所有的擴編。

    新戰艦、新炮、新海軍士兵,都得分成四批完成。

    現在的海軍是十萬人的規模,剩下的四批也就是每批擴編七萬人左右,戰艦也是分批擴編裝備。

    這個結果大出鄭彩的預料,其它參會的諸兵種司令、兵種參謀長們也都大為震驚。事先他們都認為鄭彩的那個計畫,根本不會得到皇帝的允許。畢竟現在海軍都有十萬人四大艦隊了,還想一下子擴編到幾萬門炮,那不是做夢。

    但誰都想不到,皇帝雖然沒同意,但也沒完全拒絕。

    三十七萬人的海軍,哪怕是要分成四批共八年內完成擴編,可也夠嚇人的了。三十七萬人啊,一下子擴編二十七萬,是現有十萬人的近四倍。

    而每個分艦隊六十艘戰艦,其中十二艘主力戰艦的規模,也足夠震住許多軍官了,特別是6軍軍官們,他們想不明白,什麼時候,海軍居然這麼得重視了?

    如此一來,一個分艦隊起碼有三千門炮,其戰艦的炮數是現在的三倍。

    十八個分艦隊,雖然主力艦隻有二百餘艘,沒有六百艘這麼驚人,但擁有的火炮數量依然將達到五萬餘門。

    五萬門大炮啊,6軍的將領們都驚的說不出話來了,6軍一個協,五千人也不過擁有一個野炮營和一個重炮連而已,加起來不過一百來門炮。

    現在6軍將領們正積極推動朝廷把漢軍擴編到百萬規模,那其實也不過二百來個協而已,二百來個野炮營加二百來個重炮連,再加上各鎮師所轄的重炮標和重炮營,全加起來,都不一定有三萬門炮。

    一個海軍,居然就要擁有五萬餘門大炮,這還有天理?

    6軍將領們看著鄭彩,一個個既是妒忌,又是驚嘆,這傢伙居然還成功了。不行,我們大6軍豈能被海軍壓下去。

    他海軍都能擴軍幾十萬萬,擁有二百餘艘主力戰艦,那我們大6軍,起碼得擁有四五百個協才行啊。

    許多6軍將領開始在醞釀著,去也要炮製出一份6軍擴編計畫來,要不然,等消息傳到下面,他們這些在朝中的司令、參謀長們,還不得一個個被下面的人罵死。

    劉鈞此時還在心裡計算著海軍擴編的費用,海軍要擴建二百多艘主力戰艦,就算分成八年四批次,那每批次也要新建四五十艘,主力戰艦都得幾十萬銀元起步,分成八年,一年新造戰艦費用也起碼得兩千萬左右。

    更不用說還得新建海軍學校,訓練出更多的海軍士官、技術兵種等。

    他甚至心裡已經有點後悔,是不是太急切了一些,步子邁的太大了一些。雖然他也一直盯著南洋那塊地方,但現在東北還有滿清未滅,南方也還有蠻夷未平,更不用說漠南蒙古也還有未臣服的,至於那漠北和西域、吐蕃等地鞭長莫及了。

    不想轉頭一想,一年拿出兩三千萬來,朝廷倒也不至於拿不出。而等到八年後,估計一支全新的強大的帝國海軍也打造出來了,那個時候,朝廷應當已經征服了南北,正好可以下南洋了。(未完待續。)

    ps︰求推薦票!

    地一下雲.來.閣即可獲得觀.】
regn13 發表於 2018-3-31 23:31
第546章 賜同舉人出身

    九月初的京師,已經很是涼爽。一大街小巷中的酒樓茶肆裡,卻熱鬧非凡。

    京師的百姓總是喜歡談論時政的,當今天子也不禁百姓議論國事,只要你不是惡意中傷、造謠,那麼你一個普通老百姓也能慷慨激昂指點江山。京師的東廠、錦衣衛、五城兵馬司的人很多,卻沒有幾個會來干涉他們。

    眼下京師百姓們談論的焦點,也剛剛從蒙古諸旗主送女進京,換成了大漢第一屆科舉的熱議。就連劉皇叔和秦老夫人在西南的改土歸流,都不及今年的科舉。

    剛剛結束的全國鄉試,可謂是餘波未平。

    今年的童試,倒是中規中矩的,只是比往年增加了一倍的錄取數。全天下錄取了整整五萬名新秀才,著實讓天下讀人大為驚嘆和欣喜。

    今年的鄉試,士子們的熱情也更高了。

    秀才錄取翻了一倍,科試錄取也翻了倍餘,他們都認為今年的鄉試可能錄取人數會次破兩千。

    事實也確實如他們所料,往年天下鄉試一科錄取千餘,今年則錄取了三千。

    七大考區考試,每考區錄取四百餘人,天下三十餘省,六萬通過科試的秀才們,參與了這三千舉人名額的爭奪。

    不過當這六萬名秀才老爺們坐在一座座新建好的貢院裡,看著到面前的考卷時,都有些傻眼。

    童試考的還是他們熟悉的八股,科試也是如此,但鄉試這樣重要的考試,試卷卻讓他們有些看不明白。

    可不管看不看的明白,整個鄉試考了三場,每場都考了三天,一如前明。每場考試,秀才們都提前一天入場,考完退場。

    連考了三場,貢院號房裡呆了九天。許多考生都不記得自己是怎麼答完那些試題的。

    許多秀才不是第一次參加秋試了,上科他們八月初九第一場,試以論語一文、中庸一文或大學一文、孟子一文,五言八韻詩一。經義四,初場的3道四題每道都要寫2oo字以上,4道經義題則需要寫o字以上。十二日為第二場,試以五經一道,並試詔、判、表、誥一道。議論文要求o字以上,以後又有變通。十五日為第三場,試以5道時務策即結合經學理論對當時的時事政務表議論或者見解。

    叵再往上一屆,考試內容也大致相同,都是以儒家經典為主,考的都是四五經為主。

    可現在這新朝第一次科舉,就讓他們傻了眼。

    考完後有許多考生向官府提出意見,認為試題有問題。

    可不管考生如何反應,朝廷還是很快的閱完了卷,七大考區。各錄取了四百餘名,總數三千人的新科舉人新鮮出爐。

    落選的士子越加憤怒,可中榜的新科舉人們則興奮連連。其實對於他們來說,考什麼不重要,重要的還是朝廷以科舉取士,當然最最重要的是自己能中舉。

    今年朝廷換了考題,儒家經典只佔到了三成類容,許多試題都要求考生閱歷更加豐富,而不只是如前一般只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以前那樣的呆子,根本很難通過這次的考試。

    黃宗羲參加過數次鄉試了,以往屢試不中,這次卻一舉高中。而且還成為了華東考區的第一名,解元。

    更讓無數人驚嘆的是,黃宗羲五兄弟同參加鄉試,五兄弟皆中榜。這個結果,讓黃氏兄弟一下子名揚天下。

    黃宗羲五兄弟一同中舉,立即成為八月份的熱議焦點。

    而與黃宗羲五兄弟一同中舉一樣勁爆的是。復社在這次科舉中也成績驚人。復社經過整頓之後,如今登記在冊的士子多達萬餘人。其中有半數都擁有秀才功名,不少還擁有舉人、進士功名。

    在這次,復社在南方數個考區,有三千多名秀才參加了鄉試,每二十個通過科試的科舉生員中,復社就佔了一個。

    而他們的中舉率更是高的驚人,有六百多個復社科舉生員中舉。包括社長黃宗羲和顧炎武等人。

    比起今科鄉試二十錄一的錄取率,復社五中一的中舉錄,無疑就高的多,且高的驚人了,三千名新科舉人,復社就佔了五分之一。

    許多人都以為這裡面有貓膩。

    「肯定是復社買通了考官,當年張溥等人領導復社時,就這樣做過,買通江南考官,然後鄉試中復社生員中舉極多,把持科考。沒想到,張溥死了,這復社改組後,結果更甚從前,三千新科舉人,有六百是復社成員。」

    一名落榜的秀才恨恨不平的說道,江南也並不是只有復社,還有許許多多的詩社。基本上,如今的士子,都會結社,入社,甚至一人入幾社也有可能,不入社的幾乎沒有。

    但能達到復社這般規模的,卻不多。

    如今的復社甚至還比當年張溥的時候規模更大些,特別是復社在朝廷登記備案,復社有了理事會,朝廷還派了監事會後,無數數子都爭相申請加入這個能得到朝廷經費支持,社長理事會理事們還能拿到朝廷俸祿的大社。

    一萬多名社員,這是其它任何一個社都可望不可及的。

    但也正因此,也引得許多士子們的妒忌。

    現在復社一下子考中這麼多舉人,更讓天下士子們坐不住了。

    另一個落榜士子輕搖著自己的摺扇,冷冷的道,「我覺得黃宗羲和顧炎武還沒那個膽子,也沒有哪個江南考官有這樣大的膽子。現在可是龍漢元年,新朝第一科,誰敢亂來?」

    「難不成復社的人就這麼厲害,一下子六百人中舉啊。這還是復社多在南方,三千復社考生都集中在一半的考區內,要不然,這中舉的只怕還更多。我就不相信了,同樣讀的聖賢,他們就比我們強這麼多?」

    那個搖著摺扇的生員道,「這裡面肯定是有原因的,但我覺得主要還應當是朝廷的意思。」

    「朝廷的意思,什麼意思?」

    「我是說。是朝廷有意多錄取復社生員。」

    大家一時沉默,雖然說鄉試閱卷,得先由專門的人把考生的卷子謄抄過,然後還都是糊名的。最後由考官們閱卷,這樣能防止做弊。但如果真的是朝廷要錄復社之人,那朝廷想做到很容易。

    個別考官動手腳,那是舞弊,而如果是朝廷授意。那自然不成問題了。可關鍵是,為什麼要這樣?

    「因為復社早不是當年那個復社了,如今的復社早已經被朝廷招安了。你看看現在的復社,黃宗羲顧炎武等社長理事,全都拿著朝廷的俸祿呢。黃宗羲做為社長,一年有一千塊銀元,這可不少。那些副社長理事、分社長分社理事,也全都領著朝廷的俸祿。」

    從這方面來說,復社的人其實已經是朝廷的人了。現在朝廷要選士子做官,直接用已經是朝廷人的復社考生。自然理所當然。

    這種說法,讓在座的生員都相信起來。

    「這不公平!」一名落榜考生高喊,神情激憤。

    「我不相信真是這樣的。」

    「哼,有什麼不相信的。你看這次出的試卷,打破過去幾百年來的慣例,不但不考八股,還只考少量儒家經典的內容,其餘的試題都考的是什麼?你們想想,那些試題是不是對復社裡那些四處活動的考生更容易些?」

    大家仔細想想,似乎確實是這樣。那些考題。對於寒窗苦讀的士子來說,很陌生。可對於復社裡那些十分活躍的社員來說,卻是他們更能適應。

    「朝廷這樣做不公平。」

    「算了吧,什麼公平不公平的。其實你也可以換個想法。明時天下鄉試一科錄取一千四五百人,從不過兩千人。而這次朝廷雖然錄取了六百復社考生,可卻也總共錄取了三千士子,就算除掉復社的那六百,還有兩千四呢。比起過去的一千四,等於不算復社的那六百。朝廷實際上還比往屆多錄了一千人。你要喊不公平,覺得朝廷的人會理會我們嗎?」

    「那就這樣算了?」

    那名考生繼續搖著摺扇,「新朝不是我們能改變的,只能是我們適應新朝。如今朝代換了,考試的規則也換了,我們只能想辦法盡快適應新規則。反正我相信,就算復社的人近水樓台先得月,也沒什麼。反正三年之後,又是一屆科舉。這三年時間,咱們完全可以努力適應新的考試規則,三年之後,咱們都將站在同一位置,到時就各憑本事了。」

    這落榜舉人很灑脫,可其它人未必這樣灑脫,大家心裡總是覺得不甘心,覺得復社的人是做弊者。

    這時,突然一名落榜生員跑了進來,興奮的喊道,「你們聽說沒?」

    「聽說什麼?」

    「陛下剛下旨,說要再舉行一次遺才考試,未中舉的五萬餘落榜科舉生員,還可以再參加一次考試。這次將錄取五千個名額。」

    「五千個名額?」一眾落先秀才們都驚呼起來。

    「難道是五千個副榜鄉貢?」

    從明朝嘉靖時起,朝廷就在每科鄉試的正榜外,以正榜五名錄一名副榜,名為副貢。副榜的副貢生,不能隨舉人參加同赴會試,但可以直接應下屆的鄉試,可以免下科科試考試。

    能夠直接拿到下科鄉試資格,免於和六十萬秀才爭奪六萬鄉試資格名額,這還是很重要的。

    「不是,不是副榜副貢,是考試,五萬餘落榜考生再考一次,選成績最優的五千人錄取。」

    「錄取為舉人?」

    許多落榜秀才已經興奮的站了起來,他們可不管是不是加考考出來的舉人,只要能中,就好。

    「聽說考中的這五千人,叫同舉人。」

    大家面面相覷,只聽說過同進士,還沒聽過同舉人。每科會試中榜者,頭甲三名,稱賜進士及第,二甲稱賜進士出身,三甲稱賜同進士出身。

    現在來一個同舉人,那算不算舉人?最重要的是,能不能隨舉人參加會試?

    「同舉人不能隨舉人參加這科會試,但能參加下科鄉試。而且,朝廷錄取這五千名同舉人,據說是要送去京師大學進修,然後授官。」

    周圍響起無數的抽氣聲。

    居然入京師大學進修,然後授官,居然有這樣的好事,那就算不能參加會試,也算不得什麼了。

    「快仔細道來,究竟是什麼具體內容?」摺扇生員也顧不及搖扇子了,摺扇已經被他收了起來,他呼吸急促的問道。

    所謂的遺才考試,就是讓這些鄉試落榜的五萬多人,再考一次,然後差不多十一比一的比率錄取五千人。

    這五千人將被賜予賜同舉人出身,然後他們會被送去京師,進新設立的京師大學進行四年的進修,其中前兩年將在校進修,學習如何為官施政等等,後兩年則為實習。第一年在京師各部衙中充當吏員,第二年則在各省、府的衙門裡充吏聽差辦事。

    總共四年的進修期滿後,所有的同舉人們將被分派往全國各地,先授從九品官,從副鄉長、副鎮長做起。

    他們四年一期滿,就能得到實授從九品,是官不是吏。雖是從最小的鄉鎮長做起,但他們可以按考績升轉,以後升知縣甚至升知府等,都是沒有限制的。並不會如以前那些做了吏的秀才舉人,以後一輩子只能做吏。

    甚至,朝廷還不限制他們再參加科舉,他們依然可以再參加鄉試。

    「被錄取了,還要在京師大學進修四年?其中兩年還要在京師衙門和地方省府衙門各為吏一年?四年後,還只能授從九品,從副鄉長做起?」

    好些個剛才興奮萬分的落榜秀才們,這個時候卻又有些失望。

    從九品,副鄉長,這些都讓他們有些猶豫了。

    倒是那個摺扇生員,此時卻在凝神思量。他們現在還只是一個落榜的秀才,按以前的科舉慣例,只有考中了進士才能做官。少數舉人也能出仕,但得有關係,有路子。不過不是進士出身的官員,前途沒什麼希望。

    舉人出仕,一般都是做些縣教諭、訓導這樣的學官。

    可現在在五萬七千多名鄉試落榜生中取五千人,那就是近十一取一,取中了雖然還要經過四年進修時間,可一出來就是官啊。哪怕從九品,也是官不是吏啊。何況朝廷還不限制他們繼續參加科舉,且這個從九品是能夠往上一直升的。

    官和吏,過去可是如同鴻溝一般不能踰越的。

    摺扇秀才想了半天,終於握著扇子在左手掌心裡重重一敲,這麼好的機會,絕不能錯過。

    「各位同年,恕在下告辭,先走一步了。」

    「兄台你去哪?」

    「去溫習下功課,準備參加考試。」摺扇秀才說完,頭也不的就走了。(未完待續。)

    地一下雲.來.閣即可獲得觀.】
regn13 發表於 2018-3-31 23:31
第547章 京師大學堂

    「京師大學籌備的如何了,明年二月可否如期開學?」劉鈞詢問新任教務司教務卿。

    教務司是新設機構,從原禮部中分出,主管全國的教育。教務司成立後第一個任務,就是籌辦京師大學。

    京師大學,就是明時的國子監。但也不完全是國子監,明代的國子監也是沿用歷朝,是明代的最高學府。不但有北京國子監還有南京國子監,分稱南監北監,國子監一度規模龐大,監生眾多,最多時,人數過萬。

    不過到了晚明之時,已不復曾經盛況。

    大漢新朝立國,百官也奏請沿設國子監。但劉鈞卻沒同意,明代的國子監學習四五經,兼習性理大全,並律令、數等內容。但總體來說,劉鈞對於明國子監的教學方式並不滿意。

    做為朝廷的最高學府,劉鈞希望這所學校教出來的都是國家需要的真正人才,而不是一群什麼經史磚家。那樣的人,大明太多了,並不需要國家再花費大力去培養一批出來。相反,朝廷現在卻急需要一些真正的基層官員和吏員。

    明和以往的朝代一樣,都只管官,不管吏。官是流官,吏卻是世家。所多官員科舉入仕,結果讀了幾十年四五經,鑽研多年故紙堆,只會做八股,對於庶務,一竅不通。因此,上任之前,便要僱傭多名師爺,到了任上,真正的政事其實也都是交給師爺們處理。

    這樣的官員,朝廷要的何用?

    劉鈞希望朝廷官員能有更多擔當,更積極辦事,而不只是一群佔著位置不拉屎,什麼都不懂的人。

    因此他才改革了科舉考試,但光是那樣還不夠。

    劉鈞絕不會把那些通過科舉的新科進士直接放官,那是對朝廷的不負責任,對地方百姓的不負責任。

    劉鈞要讓這些進士們再爐改造一下,他們會在京師大學進行上任前的專業培訓。還得經過在衙門裡的實習期後,才能給他們授官上任。

    不過就算劉鈞提升科舉錄取率。但三年三千舉人六百進士,這點人對於如今寵大的帝國來說,也是遠遠不夠的。

    而且劉鈞也有個計畫,打算以後吏員。起碼先把那些經制吏,也都由朝廷從科舉中考選出來再培訓出來的士子們出任。

    把吏職,從那些地方吏員世家手裡奪來。

    不能打破吏員世代相襲的現狀,想改變地方官場,是很難的。

    今年是第一次科舉。因此劉鈞也是非常大氣的一次錄五千名鄉試落榜的秀才,等會試過後,劉鈞還打算再錄取所有兩千餘名落榜舉人,到時再加上六百進士,都通通送入京師大學進修。

    明年新開學的京師大學,第一批就將迎來八千名學生。這八千人,學習兩年之後,就將全都去京畿各部衙做一年吏員,再去地方做一年吏員。

    兩年學習,兩年實習後。正式授官上任。

    進士會從縣丞、主簿這樣的縣二尹三尹做起,不會直接就任一把手知縣。而那些舉人,則會從鄉長、鎮長、縣典吏做起。

    原來明朝時,一個縣,正式官員也就這四個,甚至典吏都只是沒入流。

    不過現在劉鈞已經把縣典吏納入了品官範圍之內,並且每縣的六房吏,也都納入官吏體系。此外還增加了縣法院、縣警察分局、縣教務分局、縣稅務分局等機構,各部門的頭也都算是低級官員。

    把吏也都納入國家官員體系,打破過去官吏嚴格的界線。劉鈞認為極有必要。

    大漢朝也在縣以下,正式將在全國設立鄉鎮,把國家的管理級別向下一級。打破過去皇權不下縣的傳統,以後朝廷會管到鄉一級。

    因此這鄉一級的派出官吏。自然也得納入朝廷管轄,而不是什麼鄉村選舉自治什麼的。

    現在選拔出來的這五千名鄉度落榜秀才們,經過同樣的進修和實習後,擁有實際工作能力的他們,就會成為全國幾千個鄉鎮的基層官員。而且他們還得從鄉鎮的副鎮幹起,一步步往上提升。到時全靠他們的考績升降。

    劉鈞相信,這些通過科舉出來,又有過專門的培訓學習,還有著中央部衙和省府官衙中實習,有過實際經驗的鄉官們,會更好的替帝國管理好鄉一級。

    而將來這些擁有極不錯基礎經驗的鄉官們,可以步步上升到縣級甚至府級省級,這樣一步步從基層上來的官員,肯定會比那些原來的舊官僚更優秀。

    縣鄉官和吏,將來都由朝廷選派,也就都成了流官,吏員不再是地方世代相襲,不再是土霸王,這對於吏治,對於朝廷來說,都將是極有助益,雖然這樣做,會大大提升朝廷的管事成本,但劉鈞認為這個成本值得。

    以後大漢中央最高學府就是京師大學,甚至將來還會專門開設一些專業的班級,比如律法學院、稅務學院、海關學院等等,這樣專業的部門,就有專業的官員培訓出來,內行管理內行。

    在他的設想裡,將來大漢的所有吏員,那都要從科舉中選拔出來,但不會再是原來的科舉。

    今年的科舉,就是第一步,而京師大學,就是這第二步。

    「陛下,京師大學用的校舍是北監原校舍,就是目前教師和課本還沒有完成。」

    原本教務司是打算直接用國子監的老師的,但劉鈞否決了。不能直接沿用國子監的老師,但可以通過考核,選出合適者留用。

    「從京畿各部衙中,選一批比較優秀的官員和吏員,用他們來當教師。」

    「用京畿部衙裡的官吏來當老師?」教務卿大為意外。

    劉鈞笑笑,「我們京師大學教的是什麼學生?全是科舉選出來的,全是國家未來的官和吏,我們也不需要教什麼四五經,四五經今後只是京師大學裡的選修課,他們主修的是如何做好一名官員,如何做好一名吏,不能講虛的,得實實在在的教他們如何理政處事,如何寫公文。如何辦事等等。」

    要達成這樣的要求,不用官吏教,那用什麼教?

    「陛下,前國子監的監生如何處理?」

    國子監最盛時有上萬人。現在雖不復當初規模,可也還是有好幾千人的。不過這裡面,有好多人是捐監,許多是過去官吏子弟。

    「這樣,舉行一次考試。內容就按此次科舉出題,對其中成績合格者,也錄入京師大學學習。成績不合格者,哪來的哪去。」

    「以後,禁止捐監,京師大學也不許有什麼勳貴官員子弟塞進來。能進入京師大學的,必須都是通過科舉考選進來的,每一個學生,都是帝國未來的官吏。」

    「等京師大學走上正軌,教務司可以考試在洛陽、金陵、長安也再開設一所大學。用以培養優秀的帝國人才。」

    教務卿又問,「那進入京師大學的這些學生,是算官還是吏?」

    「在就讀期間,一律只是學生,沒有官身。但每個學生可以給予津貼,實習期間還有實習薪水,進修時成績好的,表現出色的,還能得到獎學金和助學金。這樣吧,設三百個獎學金名額。每年一選,每個每月十塊銀元。助學金設八百個,每個每月五塊銀元。實習期間的薪水,則為該崗位正式薪水的一半吧。」

    教務卿連忙將劉鈞的話一字不漏的全都記錄下來。

    他本來是禮部的官員。這次被選為正三品的教務卿,也是受寵若驚。

    對於教育,劉鈞是很重視的。雖然說大漢這次科舉,參加童生試的人都過了百萬,但大漢兩億多人口,不識字的人更多。

    「以後官學也要改一改了。縣學不能是只有考中秀才後才能進學。」劉鈞想了想道,明代的官學,是和科舉掛鉤的,縣學府學,裡面都是那些考中的秀才。實際上,縣學並沒有什麼真正的教學,生員並不需要常呆在官學,他們只要參加官學裡的幾場重要考試就行。大多數時候,生員都是在私人的學院裡讀。

    劉鈞希望改變這種狀況,現在朝廷設立了京師大學,把那些選出來的士子統一進行任前培訓實行,那原來的官學模樣,就沒有什麼作用了。

    「教務司今後要在全國設立分支,各省設教務廳,各府設教務局,縣設教務分局。各縣鄉都要設立學校,但不是過去的那種官學模樣,得改變。朝廷要在全國各鄉都設立小學,分為初小和高小,初小三年,高小三年,初小為免費教學,普及教育。三年初小完,願意繼續讀、有條件讀的,成績也合格者,升入高小。

    縣府則設中學,分為初中和高中,同樣各三年。」

    「陛下,這小學和中學,有什麼不同嗎?」

    「當然有不同,這初小,主要是啟蒙,教會學生識會一定量的字,並教些簡單的算學繪畫等。總之,初小三年畢業,我們不要求他們能考上一個秀才,但他們起碼能識得一兩千字,會些簡單的算術等。」

    這是一個極低的要求,但絕大多數的人家,都沒條件送孩子上私塾啟蒙,因為讀也要給孩子備紙筆,也要給老師準備束。甚至很多孩子還得幫家裡做事,哪怕五六歲的孩子也要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但劉鈞希望能夠有更多的孩子不會做一輩子的睜眼瞎。

    三年的初小,朝廷會把小學設到每個鄉,會提供孩子們的午餐,讀的課本紙筆,提供教師。但也只有提供到這一步了,孩子五歲入學,三年初小後也才八歲。這三年他們在家也做不了多少事情,但如果有機會可以讀三年,還是免費的,甚至能有頓免費午飯吃,劉鈞相信會有很多家庭願意孩子去讀的。

    這筆三年免費教育的成本會不少,但劉鈞認為值得。

    不過他也只能是儘量勸那些適齡孩子的家長送孩子上完初小,不會強迫義務教育。畢竟這個時代的條件就是如此,三年免費教育已經算是極致了。

    但有條件的,還可以讀高小,讀初中讀高中,甚至將來考入金陵大學、洛陽大學、長安大學,甚至是京師大學。

    等到條件適合的時候,朝廷甚至都不需要再開科舉,直接以這種學校制度來培育選拔人才。

    「陛下如此重視培育民智,聖明!」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對於每個大漢帝國的子民來說,受教育都應當是他們的權利,朝廷應當儘量提供百姓受教育的機會。」

    教務卿大為感動,皇帝能說出這樣的一番話,這眼光確實非一般人可比。而身為一國之君,不但說出這番話,還要把教育機構單獨分設出來,還要花大價推出三年免費教育,這可就不僅僅是說的好聽而已了。

    「陛下,全國都推行三年免費教育嗎?如果每個鄉設一所小學,那全國可是有好幾千個鄉,到時就需要上萬的小學教師,需要許多校舍,如果再給每個孩子提供免費午餐,這開銷就更大了,更不說還得準備那麼多課本紙筆什麼的。」

    「這些你不用擔心,再窮不能窮教育,這是朝廷的職責。朝廷會儘量滿足教務司這邊的開支需要。」

    其實只要朝廷能真正的把稅征上來,那麼教育這塊的開支雖然會有不少,但若與軍隊等方面的開支來說,只能說是小頭了。而且劉鈞現在的商稅中,可是早就已經開徵了教育附加稅的。

    這部份稅,如數拔給教務司的話,已經不少了。

    大漢要騰飛,需要大量的人才。而一個連字都不識的人,又能算什麼人才,就是人才,也是大打折扣的人才。

    如果三年免費教育能真正推廣開來,就算能讓一小部份人完成這三年的免費教育,那也能大大改變未來局面。

    將來不管是軍隊招收士官生還是那些工坊招收技術人才,這些受過三年初小教育的人,就會成為最好的備選。

    教育是國家的基石啊!劉鈞感嘆著!(未完待續。)

    ps︰感謝櫟陽樾、拿根棍走天下、山青盈的支持,謝謝!

    地一下雲.來.閣即可獲得觀.】
regn13 發表於 2018-3-31 23:31
第548章 日本人又作死了

    中原已經恢復安定,許多地方都是一片豐收的景象,百姓個個喜笑開顏。⊙,秋季田裡的收穫,農夫們早早就預售給了糧站。現在莊稼一熟,天公又作美,正是曬場的好天氣。

    大家爭搶著把莊稼收回來,糧站的人也早就出動了,他們還僱傭了不少空閒的百姓,幫忙收購運輸糧食。糧站充分為百姓著想,都不用百姓自己收了送送去糧站,都是他們主動下鄉收購。

    一面稱糧,一面就開出了糧票給足了糧款。

    糧站用銀元券付糧款,百姓們也很喜歡接受這種銀元券。一疊鈔票,既不沉也不重。還省了他們去銀行兌換,鈔票拿到手,轉手就能拿去交稅了。

    現在各府縣都新設了稅務局和分局,這些吃公家飯的人也精明著,這邊糧站下鄉收糧,他們也就跟著一起下來收稅,還美其名曰方便百姓。

    其實他們是想早點完成任務,跟著糧站收糧人員主動下鄉來收稅,也確實給了百姓方便。現在朝廷刷新吏治,當年張居正的考成法又推行了,甚至比過去還要嚴格。當官為吏,想要混日子,太難了。能者上,庸者下,若干不好,他們的位子也就不保了。

    百姓這邊稱了糧,拿到了糧款後,轉身就可以到擺在一邊的稅務局的桌邊排隊交稅賦。

    現在統一折銀收稅,且朝廷並不收銀元,而是統一收銀元券,這讓百姓們輕鬆多了。過去田賦部份征銀,每到這個時候,糧價就下跌,然後銀價就上漲,一進一出,田賦雖然還是那麼多,但他們實際上卻等於交了兩三倍的錢。

    現在好了,該多少就是多少,不多征一分一釐。甚至都不用去縣裡。稅務局的人直接就跟著糧站的人來了,以往大家最怕見這些縣裡來的公家人。

    不過現在大家都不怕他們了,一來大家腰裡有銀票子,二來現在新朝的這些公家人。對百姓們的態度也變的好了許多,並不會隨意欺負百姓,反而在大家交稅的時候,還會很和氣的露著笑臉。

    攤丁入畝,田賦征銀。統一納銀元券後,百姓們都感覺自己現在輕鬆了許多。雖然新朝才建立不過半年,可大家卻覺得如今的日子已經與過去天壤之別,生活充滿著希望。

    地主們今年也不拚命囤糧了,如今田租收的少了,但田賦卻一分不能少,攤丁入畝後,他們田多,因此也承擔了大部份的丁銀,雖說一畝只加了一斤。可加上賦,一畝也得十幾二十斤。這在過去,可都是不用交的。

    何況今年還交了一筆換契稅,又補交了五年欠稅,不少地主也是著實的被割了一塊肉,心疼萬分。

    許多地主一時拿不出那麼多現銀,又不捨得賣地,因此最後都在銀行借了款。現在秋收了,地主們也急著把佃戶們交上來的糧食趁著現在糧價正高,全都急著出手。好換回銀元券,然後交納了今年的秋稅後,再去銀行還掉部份欠款。

    地主們也怕身上背債。

    不過他們也不敢有什麼怨言。

    大明真正的完了,再興不起一點風浪。各地的宗室們。那多達近十萬的前朝宗室們,已經都被送去了朝鮮的耽羅島、巨濟島、日本的對馬、平戶等島。

    據說那什麼耽羅島,過去曾經是元朝流放犯人的地方,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也把部份元朝貴族流放到了耽羅。現在大漢天子又把明朝宗室流放到耽羅島去了。至於什麼日本對馬島那地方更是過去倭寇們的老巢,也不知道這些過去的天潢貴冑們去了那裡。能不能撐下來。

    那些過去在明朝時享受著各種優免特權的縉紳們突然發現,放眼天下四周,已經無人能動搖大漢的統治了。

    滿清被打的求和,送公主和親,遷都極北,避不敢戰。

    漠南蒙古諸部更是紛紛望風而降,連過去十幾年來一直流竄天下作亂的闖賊等流賊,現在都聽不到了消息。

    西南夷人作亂,但每天報紙上刊登的,也是各處夷人紛紛潰敗。

    如此形勢下,還有哪個敢亂來,哪個敢有半點非份之想。

    不過讓他們鬆了口氣的是,除了一開始的那幾把火,燒的縉紳們難熬外,接下來倒再沒過份的事情發生了。只要按時納稅,朝廷也不找他們麻煩。

    甚至雖然現在縣下設了鄉鎮,委任了那些鄉長鎮長民兵隊長派出所長等,但下面的村子裡,朝廷還是讓他們這些地方名望縉紳們主持管理的。

    他們損失了些錢,但地還在手裡,名望也還在。

    在交齊了那些欠稅契約後,他們的子弟也得以參加了科舉。朝廷今年的科舉錄取率翻倍,甚至還多錄了好幾千沒能考中舉人、進士的考生,要送他們去國子監進修,出來後就是官員了。

    天下百萬讀書人,幾十萬秀才,其實多是地主縉紳們的子弟,窮人讀的起書還能考上秀才的,本就不多。

    這次的科舉,讓天下的縉紳地主們又興奮起來,看來新朝也一樣離不開他們,他們的地位,新朝也不會動搖。只要新朝依然科舉選士,那麼最終這朝廷還是會由他們的子弟掌握。

    收穫季節,糧食總署和稅務司的人是最忙碌的。

    不過忙碌很有收穫,今年的秋稅徵收的很快,完稅情況相當良好。

    在秋收之後,帝國銀元也推出了新版的銀銅輔幣。

    帝國銀行的行長,將九枚新版的銀銅幣呈到皇帝面前,主幣是一元銀元,銀輔幣是五角、二角、一角、半角四個面值。四枚銅幣,則是兩分、一分、半分和一文四種。

    新版的一塊銀元,正面是劉鈞的側面頭像,和發行的年號,寫著大漢帝國龍漢元年造。背面則鑄有龍紋飾和壹圓幣值,外環是直齒邊。

    四枚銀輔幣背面則是九頭鳥紋飾。

    不過劉鈞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四枚銅輔幣上。

    四枚銅輔幣為兩分、一分、半分和一文四個面值。其中兩分和一分的分別當二十和當十文,材質為銅百分之七十五,鉛百分之十八,錫百分之七。

    兩分的銅幣比後世一元硬幣要大點,也稍重點。而一分的銅幣則大小與重量都與一元硬幣相當。

    半分銅幣和一文的銅幣則材質為銅百分之九十五,鉛百分之四。錫百分之一。半分的比後世五角硬幣大點,重一點。而一文的,則要比後世五角硬幣小點也輕點。

    一枚兩分的銅幣大約九克左右,而一分的則是六克半。半分的有五克,一文的只有兩克左右。

    「陛下,這四種銅輔幣,我們打算兩分的鑄造一成,一分的鑄造兩成。半分的鑄五成,一文的鑄造兩成。」

    一分銅幣,只能買半斤米,但在日常交易中,比半分的一文的要面值大些,又比兩少的小,因當流通量會更大。

    通過錦衣衛和東廠以及五城兵馬司,劉鈞知道這套新幣一發行,現在很受百姓歡迎。

    百姓甚至已經把二分當二十文的銅元稱為雙銅板,把當十的稱為單銅板。把當五的半分稱為大子,把一文的叫做小子。

    四種銀輔幣則被稱為銀角子。五角的被稱為小龍元,兩角的稱雙角子,一角的稱為單角子,而半角稱為小角子。

    一元幣被稱為大龍元。

    如今九種新銀銅幣發行,朝廷已經在回收市面上流通的那些舊銅錢,把他們重新鑄成新銅板。

    「陛下,現在各鑄幣廠都已經開工,但是距離陛下定下的目標數量,還有些難度。」

    「難度是什麼?」劉鈞問。

    八種輔幣是為了流通方便。但主幣銀元卻是銀元券的保證,因此加大銀元的鑄造流通,對於眼下的經濟穩定是十分重要的。一旦銀元跟不上,萬一出現兌現問題。導致信用受損,那是很嚴重的事情。

    「陛下,還是老問題,銀錠不足,其二,銅不足。」

    中國不是產銀大國。自產的白銀極少,主要還是從日本和南洋流入。南洋的白銀來自西班牙人在南美洲開採的,日本則是世界第二大產銀國。

    「陛下,據情報,眼下歐洲各國混戰,西班牙也捲入其中,南洋也開始有些局勢不穩,荷蘭開始封鎖西班牙的商船前來,從南洋流入我朝的白銀越來越少了。」

    「日本呢?」

    「回陛下,日本德川幕府新發佈了禁令,禁止白銀外流。」

    日本人之前開採了幾座大銀山,尤其是石見銀山的開採,使得日本人擁有極多的銀子,而日本在經歷混亂後,德川家族雖然統一日本,成立江戶幕府,但國內的工商業並不發達,他們的許多商品都需要從國外貿易進口。

    有了大量銀子,日本人揮舞著銀子拚命的從荷蘭人、葡萄牙人、大明等手中收購品。不過現在,日本人發現他們的白銀外流的太快了,不但白銀大量外流,而且現在銅也在不斷外流。

    特別是自大漢壟斷了對日貿易後,日本人只能跟大漢商人貿易,他們在貿易上更加不利。德川家也無他法,便乾脆禁止白銀外流,限定了交易的數量。

    南洋西班牙和日本兩個白銀進口源頭,突然就斷了貨,這讓急需白銀的大漢來說,白銀需求越發的急迫了。

    「崇禎十三年,我們從日本流入白銀五百多萬兩,銅一百多萬斤。可現在,幾乎一下子斷流了。南洋那邊也是如此,西班牙人的銀船過不來,我們就換不回銀子。」

    帝國銀行有著龐大的鑄幣廠,擁有最先進的鑄幣機器和工藝,若是全力開動,每天能鑄數百萬上千萬的各面值硬幣。

    可是若是沒有充足的白銀和銅這兩個主材料,那也是沒有卵用。

    「小日本這才老實了幾天,就跳起來了?」

    劉鈞冷笑幾聲,然後對行長道,「你們繼續鑄幣,能鑄多少就鑄多少,銀銅來源,朕會想辦法的。」

    至於想什麼辦法,肯定還是解鈴還須繫鈴人。

    既然是日本那邊出了問題,還得找日本人解決。(未完待續。)

    PS︰  感謝TCZZ、書友120708、我愛我姐我弟幾位的支持,謝謝!SF0916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