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蠡測】第二十一章 實證從道
【原文大意】 唯道是從孔德容,道之為狀惟恍惚;惚恍恍惚有象物,杳冥精真有信孚。
[譯解]
唯有一心一意、心心念念,跟從大道,隨著道體的運作變化去感覺轉移,我們才能逐漸體悟出【偉大道德】的盛極內容,特徵以及動靜不同的情態,無窮萬幻的多樣面目。【道體】,這千古最最神秘的物事,在最聰明的人類心中,也是恍恍惚惚的,似有若無,似無若有。說祂恍惚、但是在某個時空人事所在,也有形象、也有機緣可見;或(如實)甚至於(十分確實)感觸其存在。說祂深遠難測,但其中也確有可信可驗、非物質狀態存在的、無量精細的原質原能。祂隨時隨地能因緣發揮,顯示祂神奇莫測的作用力量,讓人驚嘆莫名。自古以來、(道)這個名稱一直被人類惦念不忘,關懷鑽探。只有真信祂、悟通祂,才能確切明白萬物的起源。我(老子)之所以能洞悉宇宙萬物之間的關聯始末,也是從通道證道而來的。
【龍宮驪珠君試探】-學海聯珠之二十一
[一] 大道為精物為粗,貪而儲積心不足;柔弱謙下為型表,澹然獨與神明居。空虛不傷萬物實,其動如水靜若鏡;知白守黑天下谷,知雄守雌天下蹊。(語見老子二十八章)形而上的大道、內容是非常非常細緻精微的,越精進上達,越減少駁雜浪費、多餘煩惱的思緒念頭,腦中心裏、淨淨空空,一念不起,井水無波,靜安恬適,如老僧入定;一念若起,萬水千山念念井然有序,思路清明,虛空猶如破碎、一無雲煙遮蘙,這叫做【為道日損】。也像高僧出定。 形而下,有形的物事、學理學術、技能科學、再深奧也比形而上的要來得粗雜,永遠使人貪於儲積爭逐、不會有滿足的時候。這叫做(為學日進)。老莊思想不以儲積為足、不以爭逐為能事。喜歡恬恬淡、寂寂獨默地與造化之靈妙共處。柔弱謙下是人格上典型的代表;虛懷若谷、不排斥萬物、為實質的精神態度。動的時候、如流水無所不至;靜的時候、如明鏡無所不照。深入認知光明之層面,卻能隨遇持守暗昧的層面,成為天下人的川谷;具有雄強心志,卻處處表現雌伏柔和的低姿態,成為天下人的溪涧。
[二] 佛教所追求的(無餘涅槃)(無上三菩提)(大佛頂首楞嚴)(彈指超無學)(大圓鏡智)(入、住、岀金剛大定)(金剛大手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正法眼藏)(明心見性)(禪悟)(摩尼)等等明稱不一,看得人眼花撩亂,不打瞌睡才怪!其實都是本章所云(大道)的不同面目。(形而上)哲學的最高造詣與成就。用四個字來總括,就是(達到究竟)了!
[三] (諸法唯心,心包萬法),(眾生)與(大千器界)都是因緣而起的果報,九界眾生是(正報)。大千世界是眾生所寄托依托的(依報)。千心萬心、都非真心;正報依報、也非實有。去掉因果,絕掉因緣,還原本始(佛心佛性),道家便稱之為(歸根復命),萬法歸宗,殊途同歸。真人、至人,菩薩、佛陀,法門不同,階位有層次,道德會有差別嗎!
[ 本帖最後由 yukiten 於 2008-3-20 10:49 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