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明朝的那些事兒 作者:當年明月 (已完成)

 
tyler002 2008-9-25 15:10:03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158 120391
tyler002 發表於 2008-9-26 05:34
正文 第一百一十一至第第一百二十章

    [111]

    朱元璋殺掉了胡惟庸,廢除了丞相制度,但他並沒有罷手,他的眼睛又轉向了掌握軍權的大都督府。當時掌管都督軍權的正是他的外甥李文忠,事實證明,在不信任大臣這一點上,對自己的親屬,他也一視同仁。他改組了大都督府,把這個軍事機構分成左、中、右、前、後五部分,至於原來的統帥李文忠,他也沒有放過。

    由於李文忠曾經指責過他濫殺無辜,而且觸怒過朱元璋,朱元璋決定送佛送上天,連李文忠一起殺掉。就在他準備動手的時候,馬皇后站出來阻止了他,求他看在李文忠立有大功的份上,留他一條命。朱元璋從不賣別人的面子,但馬皇后與他共過患難,情深意重,於是他聽從了勸告,放過了李文忠,但仍嚴厲處罰了他,並削去了他的職位。

    處罰李文忠並不是一個單獨事件,它有著更深刻的含義。這件事告訴所有的大臣,朱元璋在剪除異己這個問題上是有著大義滅親的精神的,無人可以例外。

    胡惟庸案件牽涉的人越來越多,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演變為屠殺。那些辦案的官吏們手持名單,到各個衙門去找人,找到就抓,抓回就打,然後逼供,再根據逼供得到的名單去抓人。這些人權力極大,即使衙門正在辦公,他們也能公然闖入,抓走所謂的犯人。從而導致了很滑稽的現象,往往官老爺剛剛還在堂上威風凜凜的斷案,這些人一進門,就把那位仁兄從堂上拉下來拷上枷鎖帶走。下面的犯人也看得目瞪口呆。

    偵辦此案的線索來源主要是兩個部門,一個叫親軍督尉府,大家可能對這個名稱並不熟悉,但要說到它後來的名字,那可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錦衣衛。

    另一個其實並不能稱為部門,而只能叫群體,這個群體的名字叫檢校。他們沒有固定的編制,全部直接向朱元璋報告探聽到的各種情況。他們是朱元璋最主要的耳目。這些人晚上不睡覺,到處轉悠,從史料來看,他們的竊聽和跟蹤手法十分高明。比如國子監祭酒宋訥有一天上朝,朱元璋問他為什麼昨天晚上不高興,宋訥大吃一驚。朱元璋拿出一幅畫,正是宋訥昨夜生氣表情的畫像。

    這真是讓人毛骨悚然,要知道宋訥並不是睡在街上的,他在自己家裡生氣,這些檢校不但一直在監視他,還居然饒有興致的把他生氣的樣子畫了下來,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在沒有照相機的當年,深更半夜,你坐在自家房裡,居然就在離你不遠處(很有可能就在你家),有人正在一邊看著你,一邊幫你畫像。這種情節在現代恐怖片中倒是經常出現。

    這些檢校的來源也很複雜,主要都是些社會閒散人員,也有文武官員,甚至還有朱元璋的老相識--和尚。這些人互相不認識,只受朱元璋調遣。

    這些人無孔不入,捕風捉影,製造了很多冤案,正是有了這些人的幫助,朱元璋在胡惟庸案件的辦理上越來越得心應手,殺人越來越多。

    [112]

    官員們惶惶不可終日,牽涉的人也越來越多,甚至連已經退休的人也被抓回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宋濂。

    宋濂是朱元璋手下著名的文臣,也是一位優秀的學者,他是劉基的老鄉,被朱元璋委派了一個重要的任務,當太子朱標的老師。他完美的完成了這個任務,在他的教導下,朱標和他老子朱元璋完全不同,為人寬厚仁慈,甚有明君之狀,後來他又被委以修元史的任務,擔任總裁官。

    但朱元璋並不看重他,在朱元璋的心中,宋濂只是一個文人,寫點文章還行,並不能出謀劃策,所以他授予宋濂的最高官職只是小小的翰林學士(五品)。直到洪武十年(1377)宋濂退休,他的官職還只是學士。

    朱元璋雖然沒有重用宋濂,卻相當信任他,這在很大原因上是由於宋濂的個性。宋濂是出名的老實人,無論什麼事情,從來都是實話實說。朱元璋曾經感歎過:宋濂侍候我二十年,沒有說過一句假話,也沒有說過別人一句壞話,真是一個賢人啊。

    宋濂退休時六十八歲,朱元璋送給他一塊布料,並囑托他三十二年後,拿此料做一件"百壽衣"。宋濂感動得老淚橫流。

    然而還不到三年,朱元璋就為宋濂準備了一件新衣服--囚服。

    由於宋濂的孫子參與了胡惟庸謀反,朱元璋不遠千里將宋濂召了回來,要把他殺掉。這也反映了朱元璋的另一個特性--選擇性健忘。

    關鍵時刻,還是馬皇后站了出來,她成功的勸說了朱元璋,放了宋濂一條生路。

    朱元璋的行為越來越偏激,手段越來越狠毒,除了馬皇后外,很少有人能改變他的決定。

    [113]

    洪武十五年(1382)八月,一個人去世了,這個人的死在歷史上似乎並不是什麼大事,但對於朱元璋而言,卻是一個真正的悲劇。

    這個人就是馬皇后。

    她從朱元璋於危難之中,在朱元璋被困,就快餓死的情況下冒著生命危險給朱元璋送飯。她雖然是個女子,卻頗有膽識,陳友諒進攻龍灣時,她捐助自己所有的首飾財物勞軍,並組織婦女為軍隊縫補衣物。

    即使在大富大貴後,她也保持了簡樸的作風,不驕不奢,並勸告朱元璋不要忘記民間的疾苦,甚至在用人上,她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願得賢人共理天下",被朱元璋引為至理名言。

    更難能可貴的是,他阻止了朱元璋的很多惡行。

    朱元璋要殺朱文正,她勸告朱元璋,朱文正是你的侄子,立有大功,請你不要殺他。

    朱元璋要殺李文忠,她勸告朱元璋,李文忠是你的外甥,也是你的養子,留他一命吧。

    朱元璋要殺宋濂,她跪下求朱元璋,宋濂是太子的老師,老百姓尚且尊師,何況帝王家呢。

    她就是這樣用她的慈愛去關懷每一個她認識或是不認識的人,把他們從朱元璋的屠刀下救出來。

    她比朱元璋更知道人命的可貴。

    她重病後,自知很難醫好,居然拒絕醫生為她醫治,朱元璋問她原因,她的回答實在感人心魄。

    她說:人的生死是由命運決定的,求神拜佛是沒有用的,醫生只能醫病,不能醫命,如果讓醫生為我醫治,服藥無效,陛下一定會降罪於醫生,這是我不想看到的。

    這是一個始終用自己的愛心關懷他人的人,即使在生命即將結束的時候,她還是那樣做的。

    她在病榻上留下了給朱元璋的遺言:

    "願陛下求賢納諫,有始有終,願子孫個個賢能,居民安居樂業,江山萬年不朽。"

    說完,她含笑而逝。

    朱元璋靠在她的身邊,這是她一生中最愛的女人,這個女人給了他無數的幫助,卻從未向他索取過什麼,她的一生就是這樣度過的。

    經過了那麼多的磨難,朱元璋的心早已比鐵石更加堅硬,自從他的父母死後,無論多麼絕望,多麼痛苦,他也很少掉淚。因為他知道,哭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但此時,他終於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他放聲大哭,只有痛哭才能哀悼眼前的這個人,只有痛哭才能發洩他心中極度的痛苦!

    因為他終於發現,眼前的這個人就是他的一切,是他的唯一。

    馬姑娘,這個平凡的女子,在困難的歲月裡,她沒有嫌棄出身貧賤的朱元璋,而是跟隨著他,為他奉獻了自己的一切,無論環境多麼險惡,情況多麼複雜,她始終遵守了自己當年的承諾。

    無論貴賤生死,永不相棄。

    在他的丈夫成為皇帝後,她仍然以愛心待人,每當朱元璋舉起屠刀時,她總是上前阻止。她用女性特有的母性和慈愛關懷和挽救了許多的人。雖然她最終也沒能把朱元璋這輛失控的車拉回軌道,但她已經做了她能做的一切事情。

    在今天,我們可以說,她是一位偉大的女性。

    生如夏花,逝如冬雪。

    人生如此,何悔何怨。

    [114]

    馬皇后的死給了朱元璋巨大的打擊,之後朱元璋在錯誤與偏激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直到他生命的終點。

    胡惟庸案件仍在進行之中,不斷有人被抓,不斷有人被殺。李善長向朱元璋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並接受了處罰,他僥倖逃脫了,但朱元璋的性格決定了李善長必定不得善終。

    在我們講述這些前,有必要先介紹一下朱元璋統治時期一個特殊群體的生活狀況,這個群體就是官吏。

    做官這個職業在任何時代都是金飯碗,但在洪武年間,官員們的命運只能用一個字來形容--慘

    在朱元璋的時代,官員們如同生活在地獄中,這一形容是並不過分的。

    我們先來介紹一下明代官員的品級,大家知道,一品是最大的官,歷朝歷代都不乏一品的大員,威風凜凜,甚至連皇帝都要給幾分面子。而在明代,一品文官卻幾乎成為傳說中的人物,十分稀罕。自從取消丞相制度後,朱元璋手下文官最高的級別就是各部最高長官尚書(正二品),一品不是沒有,卻只是虛職,即太師、太傅、太保(正一品),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從一品)。除此外還有宗人令、宗正、宗人、五軍都督等職也是一品,但不是普通文官能夠得到的。

    這些職位看上去十分吸引人,卻是很難得到的,如果不是立有什麼特殊的功勞,比如打天下(名額不多,危險性極大),救過皇帝(難度高,機會少),把皇帝擺在一邊,自己操縱朝政(就那麼幾個人),除此之外,能熬到二品退休,已經是祖上燒高香了。

    二品就二品吧,文官們並不是太在乎,反正無論幾品也是要幹活的,但讓他們感到極度不公的是,有那麼一群人,什麼功勞都沒有,卻幾乎個個都是一品。

    這些人就是朱元璋的親戚。

    朱元璋自小貧困,父母死得早,對自己的親戚可謂是情深意長,他的兒子、女兒很多都被封為親王、公主,品位都是一品,親王的嫡子還是親王,其他兒子封為郡王,授一品。更有甚者,連倒插門的駙馬也是一品(從)!

    這可真是讓官員們想不開了,十年寒窗奮鬥一生,可能到頭來只是個三四品小官,而這些人生出來就是一品、二品的大官。真是"讀得好不如長得好(駙馬),長得好不如生得好。"

    但更讓官員們難受的還在後頭,他們很快就會發現,朱元璋這個老闆是很小氣的。

    [115]

    朱元璋給官員們的工資是多少呢,一品大員一年1044石米,往下遞減,正七品知縣一年只有90石米。

    我們以知縣為例。管理一個縣的縣官一個月的工資只是7.5石,請注意,這些收入他要拿去養老婆孩子,還有一大批人。

    明代的知縣和今天的縣長不同,那年頭知縣還兼任很多職務,他既是縣長,還是縣法院院長,檢察院檢察長,財政局長,稅務局長,工商局長,縣施工隊隊長。一個知縣管這麼多事,打賞下面的小吏是免不了的,要不誰心甘情願給你幹活。

    他手下還有一大堆的長隨,分等級為大爺、二爺。大爺有門政大爺(看門的),稿簽大爺(簽押房磨墨的),下面是一群二爺,包括"發審"、"值堂"、"用印"等人,這些人是知縣簽押房裡的辦公人員,此外縣的重要部門知縣都會派人去看著,知縣還會帶著自己廚師、師爺。

    這一大幫子人都是縣官的手下,全部要他養活。一個月只有7.5石的俸祿,大家就只好去喝西北風了。

    當官的還要迎來送往,逢年過節到處走動,俸祿是遠遠不夠的。

    可是就連這點俸祿,也打了折扣。

    洪武年間,一到發工資的時候,縣官就找人提著米袋去拿自己的工資,7.5石米(活像討飯的),還算是按時發放,到成祖時候,就只能領到俸祿的十分之六,其餘的部分怎麼發呢

    --發鈔票

    這決不是開玩笑,不是銀兩,而是紙幣。明朝初期,紙幣通行全國,按說給紙幣也沒什麼,但我們接著往下看就會發現問題了,成祖時,十貫鈔可以換一石米,到了仁宗時候,二十五貫鈔才能換一石米。

    大家明白了吧,問題就是通貨膨脹。

    要說到紙幣的發行,還要從元朝說起,元朝很多事情辦得很糟糕,但這個紙幣政策是相當好的,制定該政策的人應該是很有水平的,其鈔票政策深刻反映了經濟規律的普遍適用性。元朝發行紙幣是以金銀為準備金的,如果沒有金銀就不發行紙幣,而且發行有定額,持有紙幣者可以隨時向朝廷換領金銀。

    這是典型的金銀本位紙幣發行制度,這個制度使用了上千年(直到二戰後佈雷頓森林體系破裂才告結束)。可到了朱元璋手裡,這位仁兄對經濟不熟悉,看到元朝印鈔票可以流通,他也印。問題是他一開始印就不停,明朝初年,每年的收入只有幾萬兩銀,可發行的紙幣卻有好幾千萬,拿著一張紙,上面印著五千兩,就想當五千兩用?老百姓可不傻。

    說實話,官員真是可憐,俸祿已經很低,還發一堆廢紙,拿來當手紙還嫌硬。

    人不能讓尿憋死,於是種種撈錢新花樣紛紛出爐。

    [116]

    官員們主要用的是兩招,我們來介紹一下,這兩招歷史悠久,十分有名。

    折色火耗,大家可能聽說過火耗這個詞,當時交賦稅往往是實物,如穀物,絲織物等,但有時也會改征銀兩和銅錢,而熔鍛碎銀時候可能會有損耗,官府就用這個名義來徵收多餘的銀兩,這些多征的賦稅就稱為火耗。

    其實到底有沒有損耗,也只有官府自己知道,這不過是一個多收錢的借口,這一招可謂流傳幾百年,長盛不衰,比明朝的歷史還要長,一直到雍正時期,採用火耗歸公的措施,這一招才從歷史上消失。

    話說回來,這一招是官府說了算,要征多少自己規定,執行中實際操作技巧不算太高,下一招就不同了。

    這一招叫做淋尖踢斛,十分值得一提,百姓交納糧食的時候,官府是用斛來裝的,百姓將糧食放進斛裡,再稱重,計算自己完成的糧食份額。谷堆要按尖堆型裝起來,會有一部分超出斛壁,就在百姓為交完公糧鬆一口氣時,意外的事情發生了。

    官吏用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對準斛猛踹一腳!此時超出斛壁的部分谷粒會倒在地上,老百姓慌忙去撿,此時官吏會大聲叫喊:別撿,那是損耗!喂,說你呢,還撿!

    這就是淋尖踢斛,踢出的部分就是所謂糧食運輸中的損耗,這部分就成為官吏的合法收入。那麼老百姓呢,只能回家再送糧食來。這一招最關鍵的就是踹斛這個動作

    那一踹的風情

    要知道,這一踹是很有講究的,官吏們為了這一踹苦練了很久,具體方式是有可能是先在自己家附近找顆樹,從踹樹開始,以樹幹不動,落葉紛紛為最高境界。當然也有某些人選擇踹門練習,一定要做到一腳踹開,如超過兩腳為不合格,繼續修煉。這一修煉對他們也有好處,萬一有一天不幹了,還可以轉行去入戶打劫

    在交糧這一天,官吏們準備好,一旦斛已經裝滿,便凝神屏氣,閉目深思,然後氣沉丹田,大喝一聲,部分人加十米助跑,衝到斛前,拚命一踹(不拚命不行啊,踹下來都是自己的),如果踹下來的多,就會哈哈大笑

    那麼老百姓呢,他們只能看著自己的糧食被這些人奪走。

    請大家注意,這兩招只是封建社會最平常的,明朝的很多名臣如三楊、李賢、徐階、張居正等人都是靠這兩招的收益養活自己的。而後來的皇帝也認可這些作為合法收入。

    雖然朱元璋的工資政策對這些行為的氾濫負有一定責任,但這並不能成為貪污行為的借口,內因才是決定性的因素,官員們還是應該從自身上去找原因。

    大家可能會問,當時有沒有不貪這些便宜的人呢,我回答大家,確實是有的,但是他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117]

    只靠俸祿過日子的人,最出名的莫過於海瑞。

    這位仁兄實在是第一號正人,他幾十年如一日,辛辛苦苦幹活,沒有什麼奢侈的享受(也沒錢),不該拿的他一分錢也不拿,上面說的火耗和淋尖踢斛的好處他從沒有貪過。每月就靠那點俸祿過活,家裡窮得叮噹響。

    他最後的官職是南京右都御史,這是個二品官,相當於監察部部長,可以說是文官中俸祿最高的人之一了。但他家裡請不起幾個僕人,什麼事情都要自己動手,吃得也不好,長期營養不良,他死後,僉都御史王用汲來處理後事,一進門看見海瑞的家便痛苦失聲。他想不到海瑞臨死竟然如此淒慘,家裡到處吊著舊布簾子(買不起新布),用的箱子破爛不堪,家裡人都穿著補丁衣服。用家徒四壁來形容毫不過分。

    更讓他難以置信的是,海瑞家連辦喪事的錢都拿不出來,棺材也買不起,出殯的錢還是大家湊起來的。

    這樣的人在朱元璋時代也有,如當時的宏文館學士羅復仁,為人十分老實,家裡很窮,但朱元璋對他仍不放心,有一天跑去他家裡看,羅復仁買不起好房子,他只能在郊區買了間破房子度日。朱元璋東拐西拐,終於找到了地方,見兩間破瓦房外,有一個人正提著桶刷牆。朱元璋見此人灰頭土臉,粉跡滿面,以為是給羅復仁幹活的民工,便問他:"羅復仁住在這裡嗎?"

    沒想到,刷牆的這位聽到有人問他,回頭一看,大驚失色,慌忙跑過來跪拜,說道"我就是羅復仁!"

    朱元璋這才看清他的臉,原來這個人真是羅復仁,再看他的打扮,一手拿著刷子,一手提著桶,衣衫襤褸,和叫花子沒什麼區別,頓時哭笑不得。半天憋出一句話:"你怎麼住這樣的房子?"

    羅復仁賠笑著說:"臣家窮,只能將就了。"

    朱元璋過意不去的說:"你這麼有學問的人怎能住這樣的房子。"便賜給他一所大宅院。

    羅復仁算是清貧了,但畢竟他的官位不高,還有比他厲害的。

    在六部中,以吏部(人事部)的地位最為重要,吏部尚書(部長)吳琳為官清廉,後退休回家,朱元璋派使者去打探他的近況,使者到吳琳家鄉,考慮到他當過大官,應該有很大的房子,便去尋找。但轉了一圈,沒有見到什麼大房子,他便在路邊找到一個正在插秧的老農,問道:"請問吳尚書住在哪裡啊?"

    誰知那老農抬頭對他說:"我就是吳琳,有啥事兒?"

    使者十分感動,便將此事回報朱元璋,朱元璋聽後也十分感慨。

    這些人無疑都是優秀典型,但有他們這樣高的道德修養的人實在不多。

    [118]

    除去工資制度外,明朝時候的休假制度也有必要介紹一下,讓我們看看古人的假期都是怎麼休的。

    先說老祖宗漢朝吧,他們實行的是五天一休制,也就是干五天休息一天,可不是休息星期六或者星期天,而是輪到哪天休哪天,這一天還有個名字叫"休沐",在這一天,官員們可以回家,這樣看來漢朝的待遇還是不錯的。

    隋唐時期,改成了十天休息一次,稱成"旬休",好像待遇比漢朝差了不少,實際上不是這樣的,在隋唐時期,已經有了今天黃金周的概念,他們每逢新年、冬至會休息七天。這七天時間是帶薪假期。除此之外,能想得出來的理由也可以休假,除了我們日常的端午、中秋、重陽外,還有皇帝的生日(由於皇帝經常變,所以這一個假期也經常變),讓人吃驚的是連如來佛祖的生日、老子的生日,孔子的生日也都放假,估計當年要是基督教傳播廣泛,上帝的生日也要算在裡面。

    宋朝待遇稍微差點,但是一年假期還是有個幾十天的。

    到了元朝,情況發生了變化。在元朝統治者看來,生命在於運動,工作就是休息,什麼旬休,大休都沒有了,大家以工作為重,一年只有十幾天休息。

    終於位置傳到了朱元璋的手裡,這位仁兄的工作精神我們已經介紹過了,他認為,給你們發工資,讓你們管事已經很優待了,當年老子連飯都吃不飽,還休息?

    有的官員提出要恢復前朝的休假制度,被朱元璋駁了回去,然後朱元璋規定了休假的制度,倒還真是簡單易行,一年休息三天!分別是過年、冬至、本人朱元璋的生日。

    還想休幾十天,小子們還沒睡醒吧!

    但實際實施後出現很多問題,比如兩地分居問題,子女教育問題(是客觀存在的)都無法解決,於是後來規定從12月起放寒假,為期一個月,才算解決了部分問題。

    如前所述,由於這些制度的規定,朱元璋和官員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而官員們為了自己的利益,必然要違反朱元璋的這些法典,而朱元璋也不會允許這些事情的發生。這些矛盾累積到一定時候,就會爆發。

    一幕歷史劇就此開演

    [119]

    朱元璋肅貪

    在所有的惡行中,朱元璋最憎惡貪污,這也是可以理解的,每當他想起那本該發給自己父母的賑災糧食被官吏貪污,導致父母餓死的情景,就會忍不住咬牙切齒,這些人個個該殺!

    他要創造一個真正純淨的王朝,一個官員們人人清廉、百姓安居樂業的王朝。所以他盡一切努力去實現這個夢想。

    可是夢想不一定會成為現實

    洪武二年,朱元璋曾經對他的大臣們說過這樣一番動感情的話:"從前我當老百姓時,見到貪官污吏對民間疾苦絲毫不理,心裡恨透他們,今後要立法嚴禁,遇到有貪官敢於危害百姓的,決不寬恕!"

    朱元璋是說到做到的,他頒布了有史以來最為嚴厲的肅貪法令:貪污60兩以上銀子者,立殺!

    即使在開國之初,60兩銀子也不是什麼大數目,這個命令顯示了朱元璋肅貪的決心。

    為了增加震懾力度,朱元璋還設置了一項駭人聽聞的政策。

    自唐宋以來,政治制度、機構設置多有不同,但縣衙的佈局是差不多的,都有大門、戒石、鼓樓、二門這些結構,但在明朝卻在大門和二門之間多設置了一個土地祠。此土地祠切不可晚上去看,著實嚇人。

    這個土地祠是幹什麼用的呢,不要吃驚,這個地方是剝皮用的,剝的就是人皮。

    原來朱元璋命令官員貪污處死後,還要把貪官的皮剝下來,然後在皮內塞上稻草,做成稻草人,並掛於公座之旁,供眾人參觀。這個稻草人不是用來嚇唬鳥的,而是用來威懾貪官的。

    較早享受到這一高級待遇的是朱元璋的老部下朱亮祖,這位朱亮祖是赫赫有名的開國大將,立有大功,被封為永嘉候(侯爵),鎮守廣州,可謂位高權重。但此人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驕狂。

    當時的番禺縣(今廣州番禺區)縣令叫道同,是一個很清廉的官員,由於執法嚴厲,與當地的土豪劣紳發生了矛盾。這些土豪吃了虧又拿道同沒辦法,便拉攏朱亮祖,希望他為自己出頭。頭腦簡單的朱亮祖收了好處,居然就答應了。

    此後,朱亮祖多次與道同發生矛盾,干涉道同的正常執法,還派黑社會暗中設伏,打了道同一頓。但道同並未屈服,與朱亮祖進行著不懈的鬥爭。

    雙方矛盾一步步升級,終於達到頂點。道同抓住了惡霸羅氏兄弟,朱亮祖竟敢動用軍隊包圍縣衙,強行將人犯給搶了出來。並且還向皇帝上本,彈劾道同一大堆罪狀。

    道同終於忍無可忍,也隨後向皇帝遞送奏章說明情況,但他忘記了朱亮祖有他不具備的優勢--快馬。

    道同派人送奏章的馬是驛站的馬,而朱亮祖使用的是軍馬,朱亮祖也料到道同會告狀,於是他派人挑最好的馬,飛快的趕到京城,狠狠地告了道同一狀。朱元璋是個頭腦容易發熱的人,一看了朱亮祖的告狀信,就立馬派人去斬殺道同。

    就在朱元璋發出命令後不久,道同的奏章就到了,朱元璋一對照就發現了問題,連忙派人去追,然而已經來不及了,朱亮祖就這樣殺掉了道同。

    道同為官清廉,家裡沒有錢,他死前最擔心的就是自己的母親無人供養,便委託好友贍養他的母親,然後從容就死。

    他被殺時,無數百姓前來送行

    公道自在人心

    朱亮祖得意洋洋,自己終於斗倒了道同,他和那些土豪惡霸可以高枕無憂了。

    [120]

    話雖如此,但朱亮祖仍然有些不安,他跟隨朱元璋打過仗,深知此人要麼不做,要麼做絕的性格。不過道同只不過是個小小的知縣,而自己卻是開國大將,御封侯爵,想來朱元璋不會為了一個芝麻官對自己下手的。

    朱亮祖的估計似乎是對的,過了一段時間,始終未見朱元璋有何反應,他終於安心了。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當大理寺的官員手持朱元璋的手諭來抓他時,朱亮祖才會那樣的吃驚。他雖然手下有兵,卻還沒有神經錯亂到敢於朱元璋對抗。他十分老實的把自己的兵權交出,和大理寺的官員一起前往京城請罪。

    然而大理寺的官員並不急於上路,卻詢問他:"你的兒子朱暹呢?"

    這下朱亮祖驚呆了,他明白這句話的含義。

    因為朱元璋的人生哲學正是:要麼不做,要麼做絕

    一路上,朱亮祖還存有幻想,他認為自己勞苦功高,只不過殺了一個知縣,朱元璋最多是責罰一下他而已,並不會殺他。

    但現實和想像總是有差距的。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九月初三,朱亮祖與長子朱暹被押到了朱元璋的面前,朱元璋沒有跟他廢話,充分發揮了自己動手的精神,上來就用鞭子抽了朱亮祖。侍衛們一看皇帝親自上陣,士氣大振,在得到朱元璋默許後,紛紛開始動手。朱亮祖與他的兒子朱暹就這樣被活活鞭死。

    "鞭死"二字,細細品位,實在讓人膽寒。

    殺掉朱亮祖和朱暹後,朱元璋下令將參與此事的惡霸全部殺死。他念及朱亮祖有功,給他留了全屍,但其他人就沒有這麼好運氣了,朱暹等人的皮都被剝了下來,懸掛在鬧市,供眾人參觀,以為後世警戒。

    朱元璋對這件事情的處理讓很多官員膽戰心驚。而朱亮祖也在無意中創造了一個記錄:他是第一個被當廷打死的大臣。

    不過他並不是最後一個。此後,當廷打死大臣這一明朝獨特的現象就此延續了下去。終明一朝,很多直言大臣都被這種極端的刑罰打掉了性命。

    此後,朱元璋對待貪官污吏的態度越來越嚴厲,他創造了一個以往封建統治者想都不敢想的政策,即規定普通百姓只要發現貪官污吏,就可以把他們綁起來,送京治罪,而且路上各檢查站必須放行,如果有人敢於阻擋,不但要處死,還要株連九族!這在中國法制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但這一政策的操作性不強,明代的實施者並不多。

    與這種群眾檢舉揭發相比,朱元璋肅貪的主要線索來源是他的耳目,也就是我們上面介紹過的檢校。這些人遍佈全國各地,一旦發現官員有貪贓枉法等問題即可上奏,而朱元璋也拿出了玩命的精神,即使情報送到京城已經是半夜,他也會立刻起床接見。

    甚至有的貪官今天剛收紅包,第二天就會有紀檢官員來找他,並將他抓回論罪。其效率不可謂不高。

    朱元璋使用了這麼多的手段,自己也全力配合,按說貪污行為應該絕跡,然而情況遠沒有他想像的那麼簡單。
tyler002 發表於 2008-9-26 05:54
正文 第一百二十一至第一百三十章

   [121]

    朱元璋制定了法律,規定當時的刑罰限於笞、杖、徒、流、死五種,從字面上也很容易理解這五種刑罰,客觀來說,在封建社會這些刑罰並不

    算重。這也是朱元璋考慮到前朝的刑罰過重而做出的一種改進。

    但朱元璋並不是個按規矩出牌的人,在對付貪官污吏和反對他的大臣上,他用的絕不是這幾招。

    在他實施的刑罰中,最有名的莫過於凌遲,把人綁在柱子上,用刀慢慢割,如果行刑的人技術好,那受刑者就要受苦了,據說最高紀錄是割三

    千多刀,把肉都割完了人還沒死。

    除此外,還有所謂抽腸(顧名思義)、刷洗(用開水澆人,然後用鐵刷子刷)、秤桿(用鐵鉤把人吊起風乾)、閹割、挖膝蓋等等。

    然而在這些令人生畏的死亡藝術前,官員們仍然前腐後繼,活像一群敢死隊,成群結隊地走到朱元璋的刑具下。

    自明朝開國以來,貪污不斷,朱元璋殺不盡殺,據統計,因貪污受賄被殺死的官員有幾萬人,到洪武十九年(1386),全國十三個省從府到縣

    的官員很少能夠做到滿任,大部分都被殺掉了。在當時當官未必是件好事,能平平安安的活到退休就已經很不錯了,完全可以自豪的說一聲阿

    彌陀坲。

    朱元璋十分不理解,為什麼這些人飽讀詩書,以所謂"朝聞道,夕可死"為人生信條,卻在當官之後成了"朝獲派,夕腐敗"。

    他想破腦袋也不明白,但怎麼對付這些人他是清楚的,殺!

    可是殺完一批,又來一批,朱元璋急眼了,於是他頒布了更嚴厲的法令:"我想殺貪官污吏,沒有想到早上殺完,晚上你們又犯,那就不要怪我

    了,今後貪污受賄的,不必以六十兩為限,全部殺掉!"

    可就是這樣也沒能止住,官員反倒是越來越少,於是在當時的史料中出現了這樣一個滑稽的記錄:該年同批發榜派官三百六十四人,皆為進士

    監生,一年後,殺六人。

    似乎這個數字並不多,別急,後面還有:戴死罪、徒流罪辦事者三百五十八人。

    大家明白了吧,這三百多人一個沒漏,再說說這個戴死罪、徒流罪。

    什麼叫戴死罪、徒流罪辦事呢,這可是明朝的一個奇特景觀。很多犯罪的人過堂,上到衙門才發現當官的也戴著鐐銬,和自己一模一樣,後面

    還有人監視。除了衣服是官服,活脫脫就是個犯人。

    這種情況的出現就是因為官員被殺的太多,沒有人幹活了,朱元璋雖然勤勞,但也不能代替所有的官員。於是他創造了這樣一個戴死罪、徒流

    罪辦事的制度,具體操作方法是,官員犯法,判了死罪,先拉下去打幾十板子,就在官員給傷口塗藥,估計自己小命不保的時候,牢裡突然來

    了個人,不管死活的把受罰官員拉出去,塞到馬車上,送到各個衙門去處理公務。

    想死?便宜了你,活還沒幹完呢!

    結果是被判了死罪的官員給下面跪著的犯人判死罪,然後自己再到朱元璋那裡去領死。

    活幹完了,要殺要剮您看著辦吧。

    該殺的殺吧,該徒刑、流放的也執行吧,別再折騰了。

    [122]

    從上文我們可以看到,朱元璋是下了大力氣肅貪的,但效果並不是太好,這是很值得分析的,大凡在封建朝代開國時期,官吏是比較廉潔的,

    而洪武年間出現如此大範圍的官員因貪污被殺,是很不正常的。

    應該說,朱元璋的某些政策制定和執行出現了問題,官員貪污的主因固然是他們自己不法行為,但官員待遇過低,朱元璋肅貪手法過於急躁,

    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我們下面要講述的兩個案件就很能說明一些問題。這就是被稱為洪武四大案中的空印案和郭桓案。

    空印案

    應該說這確實是一個冤案,然而其影響之廣,範圍之大,實在罕見。

    我們先說一下這個案件發生的時間,根據《刑法志》記載,此案發生在洪武十五年(1382),但根據此案當事人的記載,真實發案時間是在洪

    武九年(1376),目前這一問題尚未得到確認,本文采用洪武九年的說法。

    案件的緣由是這樣的,明朝規定,各地每年都要派人到戶部報告地方財政賬目,而地方賬目必須跟戶部審核後完全相符,這一年的地方財政計

    劃才能完成。如果對不上,即使只是一個數字,賬目就必須重新填造,更讓人為難的是所有重修賬冊必須要蓋上原衙門的印章才算有效。

    這個規定在現在看來似乎不難執行,但在當時可就難了。

    要知道,當時沒有高速公路,也沒有鐵路,各府各縣必須派使者帶著賬冊去京城。這些使者的首要條件是身體好,因為這一路上是很辛苦的,

    沒有汽車火車讓你坐,你得騎馬、坐船、再騎馬,某些時候你可能還要搞些登山運動。

    比如你是廣西某地的官員,要想到京城,最快也得一兩個月。就算你年初一就出發,到京城起碼也是早春三月了。滿頭大汗跑去戶部,一核對

    ,錯了一個數字。

    行了,啥也別說了,兄弟你打馬回去吧,我等你。

    於是又是一路狂奔,先騎馬,再坐船,回去改了賬冊,蓋了公章。我去也!

    這就是四個月過去了,轉眼已是夏天,趕到京城,又見面了。

    兄弟你終於來了,我等你好久了,接著來吧

    這位運氣不好,核對後發現還是有地方錯了,啥也別說了,還是回去吧,下次過來記得穿多點衣服啊,這邊冬天冷!

    於是又趕回去,趕回來,這回核對上了,可差不多快到第二年了,你也別回去了,在這過年吧,計劃又該重新做了。

    基本情況就是這樣,如果總怎麼折騰,誰也受不了。經過分析,官員們發現,關鍵問題在於蓋印這個環節,因為紙筆都是現成的,賬冊錯了改

    就是了,但印是不能讓你帶的,你把印拿走了,官老爺總不能拿蘿蔔刻印蓋公文吧。當時在街頭私刻公章的生意還是沒幾個人敢做的,於是他

    們靈機一動,帶上事先預備好的蓋過印信的空白文冊不就行了嗎?

    就這樣,帶空印文冊成了當時一條不成為的規定,朝廷上下都知道,除了一個人例外。

    很不幸的是,這個人正是朱元璋。

    [123]

    洪武九年,朱元璋突然發現了這個所謂的秘密,就在自己眼皮底下,官員們竟然敢搞這些名堂!

    他震怒了,他認為自己做了一回冤大頭,於是他派遣官員對此事進行了詳盡的調查。

    按說只要一調查,這個問題是不難解釋的,其實即使是他派去調查的官員也清楚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但是一個奇怪的現象出現了,事情的緣

    由大家都知道,可就是沒有人說。

    於是就出現了這樣的滑稽場景,問話的官員也知道,回答的官員也知道,只有朱元璋不知道。

    這個現象不難解釋--官員們害怕。

    如果上書辯解,很有可能被認為是同黨或者包庇,這個黑鍋誰背得起。

    就在此時,一個勇敢的人站了出來,值得敬佩的是,他並不是在職官員,而只是一個平凡的生員。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只是一個老百姓。

    這個人叫鄭士利,他沒有任何背景,沒有任何靠山,只是憑借自己的勇氣,只是為了說出真相。

    他利用當時平民可以直接上書的渠道給朱元璋寫了一封很長的書信,這封書信在歷史上也很有名,在書信中鄭士利明確指出:空印文冊所用的

    是騎縫印,並不是一紙一印,而錢糧數字不同,必須一一核對,所以很難確定。說明了空印出現的原因。

    其實鄭士利不但敢於直言,也是個聰明人,他估計到朱元璋可能羞於認錯,便在文章的最後,為朱元璋開脫,寫道:其實您也是為了老百姓好

    ,您是怕貪官污吏藉機挪用這些空印紙,用來危害老百姓(恐奸吏得挾空印紙,為文移以虐民),您也是為了百姓好啊。

    照鄭士利的意思那就是:皇帝大人您也沒錯,大臣們也沒錯,當然小人我也沒錯,大家都沒錯,誤會,誤會啊!

    朱元璋給他的賞賜是送去勞改。

    因為鄭士利把朱元璋看得過於簡單了,朱元璋並不是一個糊塗的人,他也不是不肯認錯的人。其實從他的無數耳目那裡,他是很容易得知事實

    真相的。如果他連這個問題都搞不清楚的話,明朝的天下就不會姓朱了。

    那麼他為什麼還要處罰這些官員呢?

    真正的原因在他的心裡。

    朱元璋從來就不信任那些官員們,這與他從小的經歷是分不開的,他深刻瞭解這些官員們營私舞弊的本事,在他看來,這些人是靠不住的,即

    使現在這些官員們為他幹活。

    綜合各方面分析,空印案之所以給朱元璋如此大的觸動,是因為他認為這些官員們輕視他的權力,居然敢於不向他請示就私下擅自蓋印。這是

    藐視他的權威。

    真是好大的狗膽!居然為了偷懶就私用權力,今天你們不經過我的允許,把印蓋在文書上,要是容了你們,明天就會把印蓋到我的頭上!不整

    治你們一下是不行了。

    鄭士利被罰作苦工了,作為一個平凡的人,他沒有機會見識皇家的威嚴,沒有福氣享受當官的榮耀,他一無所有,卻憑借自己的勇敢完成了他

    個人的壯舉。由於他的英勇行為,這位即非皇親國戚也非名臣將相的普通人被記入了明史。

    在屬於他的《明史:鄭士利傳》上,我們看到的是勇氣。

    這樣的人是不會被我們遺忘的。

    [124]

    相對於那些空印案中獲罪的官員們,鄭士利還是幸運的。

    既然案件已經定性,那麼接下來的就是處罰了,問題在於幾乎全國所有的府縣都存在空印現象,總不能把所有的府縣官員都殺掉吧。

    這又是一個難題,但在朱元璋那裡,似乎沒有他解不開的題目。

    他總能做出別人想不到的事情,旁人認為他絕不可能把涉案的所有官員都殺掉,但他真的就這樣做了。

    官員們,無論你們在什麼地方,不管是天涯還是海角,山地還是平原,所處的環境繁華或是荒蕪,你們的待遇都是一樣一樣的啊

    在我們宣佈處罰結果之前,先說一下當時全國的行政結構,全國共有十三個省,一百四十多個府,一千多個縣,這些省府縣的官員很多都與空

    印案有關。

    處罰如下:主印官員全部殺掉,副手打一百杖充軍。除此之外,連各省按察使司的言官也多有獲罪者,理由是監管不力。

    這是名副其實的一掃光,平時都爭誰官大,這下倒好,干個副職還能去當兵,正職就得掉腦袋了,真是所謂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在這次空印案中很多素有清廉之名的好官也被殺掉了,最有名的就是千古忠臣方孝孺他爹方克勤,這位仁兄在山東濟寧干知府,為政清廉,平

    時肉都捨不得多吃,衣服上滿是補丁,就因為他是主印官,糊里糊塗的沒了腦袋。

    但要說明的是,空印案中所殺官員的數目是有爭議的,有些史料記載死者上萬人,這應該是不準確的,因為朱元璋處理的只是掌印的官員,對

    副職他並未殺掉,朱元璋也並不是人們想像中的殺人狂,他是有著清醒的政治頭腦的。殺光官員這種蠢事,他不會幹的

    綜合分析空印案,可以看出,此案和肅貪其實並無太大關係。官員們由於工作上的便利採取的一種變通手法,演變成了一件大案。而在大家都

    心知肚明且有人上書說明真相的情況下,朱元璋還如此處理此案,就值得我們深思了。

    朱元璋的行為大概可以用《說唐》裡秦叔寶進牢房時,衙役喊的一句話來解釋:"進得牢來,先打你一百殺威棍,看你老不老實!"

    這殺威棍真是狠啊。

    空印案的規模和排場在洪武四大案中只能算是小弟弟,下面這個案件才算是大哥級別的,那才是真正的所到之處,一掃而空。

    [125]

    這就是著名的郭桓案,此案與上一案件不同,其中確實存在著貪污問題,但牽涉之廣,影響之大在貪污案件中確屬罕見,而此案中也確實存在

    著某些很多疑點。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洪武十八年(1385年)三月,御史余敏、丁廷舉告發北平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官吏趙全德等與戶部侍郎郭桓合謀貪污,在

    朱元璋的編的《大浩》中,詳細列舉了郭桓貪污的方式和數量,看了實在讓人觸目驚心。我們有必要列舉一下(請仔細看,疑點就在其中),

    其貪污行為包括:

    1.郭桓私分了太平、鎮江等府的賦稅,也就是說這些地方的錢糧朱元璋沒有收到,全被郭桓私自吞掉了。

    2.郭桓私分了浙西的秋糧,具體數字是這樣的,當年浙西的錢糧是450萬石,郭桓只交給了朱元璋200多萬擔,其餘的他自己私分了。

    3.郭桓等人在徵收賦稅的時候,巧立名目,創造性的徵收多種賦稅:包括水腳錢、車腳錢、口食錢、庫子錢、蒲簍錢、竹簍錢、神佛錢等。

    最後算出總賬,他和同黨一共貪污了2400多萬石糧食。

    這麼看來,郭桓確實是膽大妄為,他勾結其他官吏貪污腐敗,朱元璋也並沒有放過他的同黨。那麼郭桓的同黨是誰呢,經過朱元璋的追查,六

    部的大多數官員都成為了郭桓的同黨!

    他們包括禮部(禮法)尚書趙瑁、刑部(司法部)尚書王惠迪、兵部(國防部)侍郎王志、工部(建設部)侍郎麥至德等。請注意,這個名單

    很長,據《刑法志》記載,當時六部除上面所列高級官員外,所有侍郎(副部長)以下官員都被幹掉了。

    這也就是說當時的六部,每個部除了尚書(部長)一人,侍郎(副部長)兩人(上文已列出者除外),所有的辦事官員都被殺掉了。當時的部

    長真的成了光桿司令,官員們陷入了恐懼之中,見面的第一句話應該就是"你們今天死了幾個?"其實到後來這個問題也不用回答,因為一個部

    裡最多只剩下三個人

    這是中央官員,還有地方的經辦官員,糧食是由省裡送來的,往下查,就是各個府縣,府縣再往下,就是那些所謂的富戶、糧長。這些人也大

    多被殺掉。

    此案一共殺掉了三萬餘人,結果是"百姓中產之家大抵皆破",算得上是把朝廷上下一掃而空了。

    這樣看來,我們不得不佩服在郭桓案件中倖存下來的官員,真不容易啊,怎麼把你們給漏了呢?

    [126]

  案發現場的疑點
  
  在講述歷史事件的同時,我還會給大家介紹一些歷史學的分析方法,當然,還是用我的方式。
  
  對郭桓案件的分析,我們會採用一種類似於破案的方法,相信大家會感興趣的。
  下面就請大家拿起自己的煙斗,開始對案發現場的勘查吧。
  
  以上所列就是史料的記載,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案發現場,請大家注意,並非所有史料都是可信的,在這些資料中,互相矛盾的並不少,就如同兇案現場會出現很多將你引入歧途的線索一樣。
  
  但只要你認真分析,是可以找出真相的。
  
  其實歷史學家們很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從這些互相矛盾的資料中找到真相。這裡再提供一件重要的破案工具,也是歷史學上很重要的原理之一,那就是大家看史料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寫書人的背景,因為這也或多或少決定了該書的傾向。相信如果不是自虐,寫書罵自己的人畢竟還是少數吧。
  
  我們就把這個案件的史料讓大家來分析,這裡就是案發現場,你能從中看出有哪些疑點嗎?
  
  如果你還在思考,那就先不要看我的結論。
  
  下面是我自己的分析,只供大家參考:
  
  在我看來,至少有兩個疑點:1、貪污的數目應該有一定問題,為什麼這麼說呢,大家要知道當時明朝一年的收入也只有2400多萬石糧食,在朱元璋剛剛處理完胡惟庸,且已經設立了錦衣衛的情況下,郭桓不過一個侍郎,何來包天大膽敢如此妄為,貪污的數量居然趕得上明朝一年的收入?
  
  而且我們先前已經介紹過,當時肅貪力度之大,貪官聞風而逃,即使身在窮鄉僻壤,白天貪污,晚上就被告發,郭桓等人就在朱元璋眼皮底下,每天無數的密探來來往往,他老兄居然還敢私吞幾個省的公糧!朱元璋自廢除丞相之後,很多小事他也會親自處理,如果有幾百萬石糧食不入庫,朱元璋早就跳起來罵人了,何必等到御史告發?
  
  2、我們看看歷史上著名的貪污案,就會發現其實貪污這種事情,一般都是人越少越好,既安全,分的錢也多。郭桓不過是個戶部侍郎,要貪污糧食怎麼會和禮部、刑部、兵部、工部、吏部的人一起合作,莫非他是覺得知道他貪污的人太少,想給自己打個廣告?不管怎樣,郭桓也算是風光了一把,他一個小小的侍郎,其同黨的數目居然打破了丞相胡惟庸保持的記錄。
  
  雖然這個記錄並不光彩。
  
  綜合看來,這個案件是存在著很大疑點的,但這也並不能說明此案就是子虛烏有,郭桓的貪污行為很有可能是存在的,只不過數量沒有這麼大,所謂的同黨沒有這麼多罷了,不然為何朱元璋不找張三李四,偏要找你郭桓呢。
  
  如果你有更多的發現,那麼就要恭喜你了,你已經走上了理性分析歷史的道路。歷史的疑雲是永遠存在著的,我們在這裡所作的分析只是一家之言,並不能給郭桓案件下一個肯定的結論,充其量只是一個推論。
  
  重要的是,如果你能從這種分析方式中有所斬獲的話,請你相信,打開歷史迷霧的鑰匙已經離你不遠了。
  

    [127]

    郭桓案最終還是結束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此案中被殺的最後一個人正是此案的主審法官,殺掉無數官員的右審刑吳庸。

    經過這一連串大案,朝中官員如驚弓之鳥,每天都擔心自己腦袋不保,有些好事的人就拿這些官員開涮,說朱元璋上朝時如果玉帶繫在肚皮下

    面,就是要殺人了,如果玉帶在肚皮上代表今天平安無事。如果這樣判斷,那是要出問題的,萬一哪一天朱元璋吃得太飽,肚子脹,玉帶只能

    放在肚皮上,心情又不好,官員們可就要吃苦頭了。

    史料記載,官員們每天上朝,都要在家門口舉行儀式,什麼儀式呢,穿戴整齊,抱抱老婆孩子,交待清楚誰還欠我多少債、我的私房錢藏在床

    底之類的後事,然後訣別而去,老婆孩子就在背後哭,除了人還是活的,和開追悼會沒什麼區別。

    散朝的時候,老婆孩子在家門口等著,如果看到活人回家,就會大肆慶祝一番,慶祝的內容是今天我又活了一天。

    這些並不是玩笑,而是真實的歷史景象,在不知明日禍福這種極大的壓力下,很多官員承受不住,紛紛表示自己就當白讀了幾十年書,情願回

    家種地。

    官我也不做了,回家總行了吧。

    哼哼,沒有那麼容易。"奸貪無福小人,故行誹謗,皆說朝廷官難做",誹謗朝廷,這又是一條重罪。於是走也不是,留也不是,正是"你說你,

    想要逃,偏偏注定要落腳"

    人類最偉大的地方就在於總能想出辦法解決問題,明朝的官員們在這個矛盾上充分體現出了這一特點。他們想出了一個很絕的方法--裝瘋。

    在洪武年間的朝廷裡,好好的一個人突然間得了精神病是常見的,具體表現為癡呆、神情木然、披頭散髮、見到人就叫爹、拿著菜刀四處和人

    打招呼等,形式多種多樣,目的當然只有一個--多活兩年

    話說回來,這招也是不錯的,而且當時也沒有精神鑒定這一招,只要你能下血本,多噁心的事都做得出來,就一定能夠成功。

    下面我們就舉一個成功者的例子,那裝瘋意志可真是堅強。

    [128]

    這個倒霉(或者是幸運)的人叫袁凱,是監察御史,有一次朱元璋派了個工作給他,把處決人犯的名單交給太子朱標。這應該是個很簡單的工

    作,但袁凱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命運就這樣改變了。

    他把名單交給太子,太子看到名單上人太多,主張從寬處理,可問題是他並沒有自己去找老爹說這句話,而是轉告袁凱,讓他去告訴朱元璋自

    己的意見。

    袁凱心想,去就去吧,見了朱元璋,老實的把太子的話原樣說了一遍,完後叩個頭,準備走人。。誰知就在此時,朱元璋問他:"太子意見和我

    相反啊,你看誰說得對呢?"

    見鬼了,你們父子倆的事情,是我一個小官能摻和的嗎,袁凱左右為難,沒有辦法,想出了回答的話:"皇上也沒錯,太子也沒錯,皇上殺人是

    維持法紀,太子放人是發善心。"

    真是難為袁凱了。

    誰知朱元璋聽後大怒,當面斥責袁凱狡猾,不說真話,然後把他趕了出去。袁凱回家後越想越怕,下了決心裝瘋。第二天,他就不上朝了,讓

    家裡人傳話說自己已經瘋了。

    朱元璋果然不信,派人到他家打探,派去的這個人也不是空手來的,還拿了一件木工鑽,傳朱元璋的話,瘋子是不怕疼的,就看看你是真瘋還

    是假瘋。於是便用木鑽去扎袁凱。

    袁凱不愧是裝瘋高手,發揚了關雲長刮骨療傷的優良品質,任人來鑽只是不出聲,來人這才相信,便回去報告了朱元璋。袁凱躲過了這一關。

    然而朱元璋還是不相信他瘋了,便偷偷的派另一使者去看袁凱家裡的情況,這位使者剛走到袁凱家的院子裡,就被一個景象驚呆了,直慶幸自

    己還沒吃飯。(諸位吃飯前最好也不要看)

    原來袁凱脖子被鐵鏈鎖住,正趴在地上吃狗屎,還一段段的嚼。使者大倒胃口,到這個地步,如果袁凱還沒有瘋,那就是自己瘋了,連忙回去

    告訴朱元璋。朱元璋聽後也是一陣噁心,便沒有繼續追究袁凱。

    大家應該知道,袁凱是裝瘋的,吃狗屎這一招也太狠了,不過袁凱並不是真吃的狗屎,他在都察院的同僚事先得到消息,便告訴了他,他靈機

    一動,把麵粉和上醬料做成狗屎狀物體,當飯給吃了。這才躲過了朱元璋的耳目。

    [129]

    朱元璋時期,官員們的日子是不好過的,從肅貪到空印案、郭桓案,朱元璋殺了很多人,有些是該殺的,而有些則是錯殺、冤枉的。很多人就

    此給朱元璋安上了"屠夫","殺人狂"的名字,甚至有人懷疑他的精神有問題,那麼朱元璋這樣做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呢

    我們之前講述了很多這一時期的情況,對朱元璋肅貪和錯殺的事實都進行了列舉。這也是希望能從更客觀的角度來訴說朱元璋與官員之間的關

    系。

    應該說朱元璋的這些行為雖然有些過激,但其行為主體還是正確的,他的目的是消除貪官污吏,如果我們聯繫朱元璋少年時候的遭遇,就更能

    理解他的行為。

    朱元璋從小就被官府欺壓,自己的悲慘遭遇很大程度上是貪官污吏造成的,這也使得他很不喜歡這些當官的,即使官員們為他幹活,在他的內

    心中對這些人也存在著極大的不信任感。這種不信任感一旦遇到某些因素的觸發,就會迅速擴大,進而蔓延到對整個群體的信心缺失。

    正如俗話所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朱元璋就是這樣一個被蛇咬過的人,他被官吏們欺壓了幾十年,怎麼會信任這些人。所以如空印案

    、郭桓案這樣的案件一發生,朱元璋就會迅速將風潮擴大,在他看來,官員都是不可信的。

    而朱元璋的肅貪行為雖然可敬,效果卻不佳,這是因為他過分看重了刑法的力量,而沒有注意從各方面加強制度上的完善,一味的猛打猛殺,

    雖然在他統治時期,貪污現象很少,但他死後,明朝的貪污卻十分嚴重,我們後面還要講到。

    朱元璋給官員的待遇很低,很多人認為是故意虐待官員。但我在分析明朝初期俸祿制度後發現,這個看法不一定是正確的,朱元璋制定的俸祿

    標準應該是經過仔細計算的,這些俸祿是足夠明初的官員們生活的。只不過他沒有考慮到官員除了自己一家吃飽外,還要養活辦事員,還有一

    定的人際往來,而由於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原先的俸祿是不夠的。

    也許有人會問,朱元璋如此精明,怎麼會想不到這些呢,可是就實際情況看,在這些問題上,朱元璋確實是缺乏遠見的。

    比如他為了不讓自己的子孫挨餓,規定凡是自己的子孫,一律不允許出去工作,就算沒有官做,也只能在家吃俸祿,由於自己要過飯,而且家

    破人亡,朱元璋對自己的親戚十分看重,他制定的世襲爵位制度對子孫們做了充足的打算,即使是象劉備那樣,不知是中山靖王多少輩打不著

    的子孫,他也預留了爵位,並準備了相應的俸祿。

    然而他沒有想到的是,到了一百年後,他的子孫們已經繁衍到了幾十萬人之多,朝廷一個省的糧食來養活他們都不夠,最後某些皇子皇孫得不

    到糧食,又不能出去工作,就活活餓死在家裡。這就是所謂的好心辦壞事吧

    我想,這樣的分析和評價對朱元璋來說應該是公平的。

    [130]

    在朱元璋整肅官吏的同時,另一個大案--胡惟庸案也在進行中,這個案件並沒有因為胡惟庸的死亡結束,它仍然延續著,不斷有某人因為另一

    某人的供詞被殺,何處是個頭?

    出人意料的是,李善長還活著,他與胡惟庸是親家,而且他弟弟李存義是板上釘釘的同黨,朱元璋考慮到他在朝廷中的巨大影響力,不但沒有

    殺他,連他的弟弟李存義也免死,放逐到崇明島(今上海崇明島),這應該算是很大的恩典了。

    然而李善長很明白,自己活不了多久了。他太瞭解朱元璋了,自己畢竟還是或多或少參與了謀反,以這個人的性格絕不會放過自己。

    朱元璋,來殺我吧!首級任你來取!

    洪武二十三年(1390),李善長家裡修房子,他已經不是當年的丞相了,不能再呼風喚雨,但總得找人修啊,難道要自己動手?他想到了帶兵

    的湯和。

    湯和是他的老鄉,也是他的好友,他向湯和請求借三百士兵當勞工。這似乎是一件平常的事情。然而有一件事是他絕沒有想到的。

    湯和出賣了他。

    在借給李善長三百士兵後,湯和立刻密報了朱元璋,朱元璋又一次對李善長動了殺機。

    應該說三百人實在是幹不了什麼的,而且兵還是湯和派出去的,不會聽李善長的指揮,即使如此,這件事情已經足以成為駱駝背上的第一根草

    了。

    這樣看來,湯和能夠活到最後,實在是有他的道理。

    老眼昏花的李善長似乎是嫌自己活得太長,他立刻犯了第二個錯誤。

    他的親信丁斌因為犯法應該被流放,李善長卻上書為丁斌求情。朱元璋又一次憤怒了,你以為自己是誰!我處理犯人還要你來管嗎?他下令不

    再流放丁斌,卻沒有釋放他,而是將他關到監獄裡,日夜拷打。朱元璋相信,李善長身上一定有著某些秘密,而這個秘密丁斌一定知道。事實

    證明,他的判斷是對的。

    李善長所作所為對得起丁斌,丁斌卻對不起李善長。

    他供認了李存義與胡惟庸共同謀反的細節。朱元璋當機立斷,把李存義抓了回來,還是嚴刑拷問,李存義於是又供出了他勸說李善長的情況,

    而李善長的那句"汝等自為之"也成為了朱元璋嘴裡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句之一。

    駱駝就要倒了,再加一把稻草吧,到了這個時候,稻草是不難找的

    李善長的家奴經過仔細的分析,認為時機已到,落水狗不打白不打,打了不白打。他們合謀以受害者的身份向朱元璋申述,自己長期受到李善

    長的欺壓,並狀告李善長積極參與胡惟庸謀反,並且將時間地點說得相當清楚,雖然以他們的身份似乎不太可能知道得這麼清楚。但在當時,

    這一點並不重要。

[ 本帖最後由 tyler002 於 2008-9-26 06:14 編輯 ]
tyler002 發表於 2008-9-26 05:56
正文 第一百三十一至第一百四十章

    [131]

    此時湊熱鬧的人也不斷的多了起來,御史們紛紛上書,彈劾李善長,從上朝時不注意禮節到貪污受賄,罪名無所不包,似乎恨不得控訴他修建

    房子過程中砍伐樹木,破壞了環境。更讓人想不到的是,一個絕對與辦案八桿子打不上邊的部門也在李善長身上踩了一腳,說來實在讓人啼笑

    皆非。

    這個部門是欽天監,主要負責天文曆法,無論怎麼也想不到看天文的還能插一腳,但他們確實做到了,可見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他們向朱元璋奏報,最近出現星變,是不吉利的預兆,然後提出了解決的方法"當移大臣"。

    要什麼來什麼,真是不能不服啊。

    李善長活到頭了,別說什麼鐵券,就是鑽石券也救不了他。

    追隨你幾十年,終於到了終點,我不能再陪你了,自己走完這條路吧。

    不管怎麼說,李善長都沒有謀反的理由,他的兒子娶了公主,他本人不但是朱元璋的親家,也是第一重臣,即使胡惟庸謀反成功,他最多也只

    是第一重臣,有謀反的必要嗎?

    朱元璋自然知道李善長沒有必要去謀反,但他卻有必要殺掉李善長。

    念及李善長跟隨自己多年,在臨刑前朱元璋見了李善長最後一面。

    朱元璋坐在自己的寶座上,看著跪在下面的李善長。

    這個人曾經是我最信任的部下,現在我要殺他。

    李善長跪在地上,抬頭望著朱元璋。

    這個人曾經是我最真誠的朋友,現在他要殺我。

    還能說什麼呢,什麼都不用說了。

    李善長看著朱元璋,幾十年前,他投奔了這個人,他們徹夜長談,相見恨晚,共同謀劃著將來的遠大前景。那一年,李善長四十歲,朱元璋二

    十六歲。

    他向現在的皇帝朱元璋叩頭謝恩,走出了大殿。

    李善長走上了刑場,他最後看了一眼天空。

    今天的天氣真好,天很藍。

    他突然想到,三十六年前,他走進朱元璋軍營的那天,似乎也是個晴朗的天氣。

    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元璋殺李善長,夷其三族。

    [132]

    李善長的死終於給延續十年的胡惟庸案件劃上了一個小小的句號。官員們終於可以鬆口氣了。

    朱元璋卻沒有松氣,他似乎是個精力無限的人,在處理胡惟庸、李善長的同時,他在另一個戰場上也贏得了勝利。

    這個戰場上的失敗者就是已經逃到大漠的北元,雖然在明初的幾次戰爭中,北元的實力受到了嚴重的削弱,但他們仍然有足夠的兵力對明朝的

    邊境進行不斷的侵襲。

    朱元璋並沒有因為北元的實力削弱而放鬆對它的打擊,他一直認為蒙古騎兵始終是明朝最大的威脅。坦白的說,在軍事上,你不得不佩服朱元

    璋的眼光,他的預言在幾十年後很不幸的得到了應驗。

    朱元璋組織兵力,分別於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二月及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月,對北元發起兩次遠征。

    這兩次遠征都取得了勝利,但並未對北元形成致命的打擊。而北元也認識到,與強大的明朝正面作戰是不可能取得勝利的,他們化整為零,采

    用打了就跑,跑了再打的游擊戰術不斷騷擾明朝邊境。

    此時北元的統治者正是元順帝的兒子,從亂軍中逃出的愛猷識理達臘,他繼位為北元皇帝,他奉行的是堅決對抗明朝的政策,其實他採取這一

    政策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本來在大都當皇帝的父親也被人逼得搬了家,而自己的大部分親戚都被明朝抓去吃了牢飯。此仇實在不共戴天。

    而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也要吃飯。作為遊牧民族,在互市沒有開放的情況下,要想得到中原地區的物產,只有一個方法--搶。而且這個辦法不

    是太費勁,雖然有損失,但所得也不少。用經濟學上的話來說,叫機會成本低。這樣的生意自然是要常做的。

    朱元璋清醒地認識到了這點,他知道,要想徹底消除北元的威脅,就必須讓這位愛猷識理達臘賠上所有的老本,永遠無法翻身。

    但朱元璋也有一個難題,那就是明初的那些名將們都死得差不多了。當然,很多是被他自己殺掉的,最能打仗的幾個人中,常遇春死得早,李

    文忠被他削職流放,馮勝和鄧愈雖然還活著,也已垂垂老矣。而第一名將徐達也於洪武十七年(1384)病死,算是善終。

    值得一說的是,很多書上記載,徐達得病後不能吃蒸鵝,而朱元璋偏偏就賜給他蒸鵝,徐達含恨而死。這一說法是不太可信的。

    徐達不但是朱元璋的重要將領,而且還在和州救過朱元璋的命,殺掉他對朱元璋沒有任何好處,而且他為人低調,從不招搖。退一步講,即使

    朱元璋要殺徐達,也不需要用這麼笨的法子,找個人開點毒藥,派兩個錦衣衛就能解決問題。何苦要用賜蒸鵝這麼明目張膽的方法來殺掉徐達

    。

    徐達是明朝的優秀將領,他平民出生,卻是不世出的軍事天才,他從小兵幹起,跟隨朱元璋出生入死,在殘酷的戰爭中成長為元末明初最優秀

    的將領。他善於指揮大軍團作戰。深通謀略,為人寬厚,歷數十役,戰必勝、攻必取,與北元第一名將王保保的作戰更是他軍事生涯的最高峰

    。

    他告訴我們,一個平凡的人經過自己的努力,也能成為叱奼風雲的名將

    而他的赫赫戰功及傳奇經歷也告訴了所有的人:

    我徐達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名將!

    徐達的時代結束了,新的名將時代到來了。

    這個時代屬於另一個人,這個人就是藍玉。

    [133]

    洪武最後的名將,藍玉

    藍玉是安徽定遠人,他是常遇春的內弟,常遇春為人高傲,但卻對他的這個親戚非常推崇,幾次在朱元璋面前推薦。但朱元璋並沒有輕信常遇

    春的話,直到藍玉跟隨徐達參加了洪武五年的遠征,表現不俗,才委他以重任。

    說是重任,其實也不算,藍玉的運氣其實並不好,在他的那個時代,名將太多。他無論從資歷和能力上都還差一截,只能乖乖的給那些前輩們

    打下手。

    洪武二十年(1387),朱元璋又一次下令遠征,在當時能夠參加征沙漠(明稱伐北元為征沙漠)的軍事行動對每一個將領來說都是一種光榮。

    而藍玉在歷次征沙漠的行動中只是擔任了幾次配角,偏偏配角還當得並不順利,洪武五年的那次演出還是被王保保追著跑回來的。

    這對於一個軍人而言,實在是不光彩的。

    軍人最大的光榮到底是什麼?不是攻克了多少城池,殺死了多少敵軍,也不是繳獲了多少牛羊。

    對於軍人而言,最大的榮耀莫過於找到那個打敗過自己的人,然後徹底戰勝他!

    藍玉永遠也忘不了洪武五年的那次戰爭,王保保的軍隊突然出現,將自己打得措手不及,他連王保保長得什麼樣都沒有看清,就被擊潰。雖然

    這次失利並不是他的責任,但他明白,要爭取自己的光榮,最好的方法就是再次與王保保交鋒,徹底擊敗他,然後站在他的面前,驕傲的對他

    說:我就是藍玉,曾經被你擊敗的藍玉,現在,你是我的俘虜!

    自從那之後,藍玉苦苦思索著用兵之道,他不斷的總結經驗,熟讀兵書,朝思暮想的就是與王保保再戰一場。然而他的願望落空了,洪武八年

    (1375),王保保死在了漠北。

    藍玉一度失去了目標,但他很快又找到了新的方向--徹底消滅北元!

    雖然他有著雄心壯志,屢次請命要求指揮征沙漠的戰役,但還有幾個老資格在那裡撐著,哪裡輪得到他。他先後跟隨著傅友德出征雲南,大理

    ,立下了赫赫戰功,並被封為永昌侯(侯爵)。雖然眾人已經承認了他的軍事才能,但在他們的眼中,藍玉始終只是藍玉,他不可能超越徐達

    、常遇春、李文忠這些名將。

    藍玉是一個要強的人,他從不會承認自己比任何人差。

    但他也明白,要獲得大家的承認,只有做他的前輩徐達、常遇春沒有做到的事情,那就是消滅北元。

    所以洪武二十年(1387)的這次遠征,無疑給藍玉提供了一個最好的機會,朱元璋同意了藍玉的請求,給了他右副將軍的位置。

    聽到右副將軍的名字就知道,藍玉這次又是副手。但他實在沒有任何理由去爭取更高的位置,因為主帥是馮勝。

    藍玉心又不甘,卻又百般無奈的開始準備出征,他知道,現在還輪不到他。

    不過,機會這樣東西總是無處不在的,藍玉多年的努力將在這次遠征中開花結果,雖然是以一種誰也想不到的方式。

    [134]

    這次遠征的目標是佔據松花江以北廣大地區的元太尉納哈出,納哈出也是一位優秀的將領,在王保保死後,他擁兵二十萬,佔據遼東的大片地

    區,嚴重威脅著明朝的邊界。

    朱元璋很早就想拔掉這顆釘子,因為只有除掉納哈出,才能放心大膽的攻擊北元。

    與以往一樣,重大的軍事行動由朱元璋親自部署,他根據形勢,對馮勝做出了如下指示:

    你們的部隊應該首先進駐通州(今北京通縣),但千萬不要急於行動,先派人打探元軍的消息,如果在慶州(今內蒙古巴林左旗)發現了對方的

    行蹤,就要立即展開攻擊,但萬不可大軍全動,而應先派騎兵對其發動突然襲擊。只有在前鋒部隊攻克慶州之後,大軍才能開始進攻,戰則必

    勝。

    朱元璋停了一下,加重語氣說道:但在佔據慶州之前,你們萬不可動兵,動則必敗。

    朱元璋的這番話好似算卦,仗還沒有打,他就已經預測到了戰爭進行的全部過程。即使是如馮勝、藍玉這樣的優秀將領,也不大敢相信朱元璋

    的這些話。

    在明朝的很多次軍事決策中,朱元璋都是少數派,但真理往往就站在他那邊。這次也不例外。

    而且就在這次遠征的同時,朱元璋暗地裡還佈置了一個計劃,事後證明,這個計劃的成功實施徹底的瓦解了納哈出的二十萬大軍。

    朱元璋,真奇人也!

    正月初二,朱元璋命宋國公馮勝為征虜大將軍,穎國公傅友德、永昌侯藍玉為左右副將軍,率軍20萬人向遼東進發。

    二月初三,馮勝率兵抵達通州,他聽從了朱元璋的安排,並未出兵,而是派人打探慶州的消息,讓他驚訝的是,納哈出果然在慶州安排了重兵

    把守。

    下一步就不用猶豫了,馮勝派遣騎兵先鋒攻擊慶州,這個先鋒的位置自然被藍玉搶了去。

    藍玉終於等到了機會,他看著自己身後的那些騎兵,雖然人數並不多,雖然此行也許很危險,他的心中卻充滿了興奮。

    終於等到了這一天,屬於我的時刻到來了!

    [135]

    藍玉看著他的部下們,這些人都是他精心挑選出來的,即將出征去獲取更大的光榮。

    此時天降大雪,萬物被白雪覆蓋,天地一片蒼茫,山川大地似乎已經沒有了界限。大軍就要在這樣的環境中出發,向那不可知的前方挺進。

    在出征之前,藍玉對他的士兵們說道:"我們馬上就要出征了,此次攻擊務求必勝,各位要奮力殺敵!唐時名將李愬冒雪下蔡州,一舉蕩平藩鎮

    ,立下不朽功業,今天又降大雪,豈非天意!望各位以身許國,至死不棄,建立功勳,名留青史!"

    言罷,他翻身上馬,向慶州出發。

    這支軍隊就在白茫茫的風雪中開始了行軍,嚴寒之下,萬物似乎都沒有了生機,一片寂靜中,只能聽見急促的馬蹄聲,疾馳而來,又飄然而去

    。馬蹄印很快就被大雪覆蓋,彷彿從未有人經過。

    藍玉跟隨常遇春多年,名雖親屬,實為師徒,深得其兵法之精髓,他的作戰風格也與常遇春相似,向來以突擊奔襲震懾敵膽。往往敵人還未反

    應過來,就已被擊潰。

    常遇春泉下有知自己有如此傳人,也當含笑。

    慶州之戰中,藍玉充分發揮了自己用兵的這一特點,連夜奔襲,不作任何停頓,趕到慶州時,敵人毫無準備,城門大開,正在埋鍋做飯。當他

    們看見這些身上白雪覆蓋,混似幽靈的人手持馬刀向他們衝來時,嚇得目瞪口呆。

    藍玉沒廢什麼力氣,就全殲敵軍,殺北元平章果來,佔據慶州,並抓獲了大批俘虜。

    他並沒有洋洋得意,因為他知道,下一步的行動才是最重要的。

    馮勝在通州得到了藍玉的捷報,他意識到,決戰的時刻終於到來了。

    三月初一,馮勝親率大軍出松亭關,駐兵大寧(今內蒙古寧城)。馮勝用兵十分謹慎,絕不輕易動兵,在探明敵情後,他終於下定了決心。

    五月二十一日,馮勝留兵5萬人駐守大寧,率大軍直搗遼河,獲得小勝,打開了通往遼東的通道,納哈出就在眼前!

    就在馮勝與藍玉會師,準備與納哈出決戰之時,一個意外的消息打亂了他們的計劃。

    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是個好消息。

    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孫子兵法》。

    [136]

    朱元璋在派出馮勝遠征的同時,還召見了一個人,並派給他一個使命。這個人名叫乃剌吾,是納哈出原來的部下,他得到的使命是勸降納哈出

    。

    朱元璋在軍事上從來都不是一個蠻幹的人,他很清楚要打敗北元很容易,要徹底消滅北元的威脅很難。於是他在軍事征討的同時,用了另一種

    武器來打擊北元。

    這種武器比任何刀槍劍戟或是火槍大炮都厲害,它的名字叫錢。

    朱元璋客觀的分析了形勢,他認識到單靠武力是很難消滅北元的,應該採用一種更為有效地方法,在與北元多次交鋒後,朱元璋找到了這個方

    法。

    北元是遊牧民族組成的政權,經濟實力是無法和明朝相比的,他們所憑借的不過是英勇善戰的傳統而已。既然如此,就以己之長,攻彼之短。

    北元的士兵善戰,朱元璋就用大量的金錢引誘蒙古人內遷,並分給蒙古貴族土地。這一招十分有效,畢竟誰願意天天在沙漠裡吃沙子呢,還是

    中原好啊,好吃好喝,還有娛樂節目。

    這一招釜底抽薪十分厲害,許多蒙古人都遷居到中原,北元的人丁逐漸淡薄起來。

    與此同時,朱元璋還採取了開明的民族政策,他平等的對待所有民族,不搞民族歧視。早在徐達攻擊大都時,他就嚴令徐達進城後不可屠殺蒙

    古人,對元朝的王公貴族也沒有採取清洗政策,還派人守衛宮殿,嚴禁殺戮。徐達攻克大都當天,城中居民生活如常,商店照常營業。

    在他的這種開明政策下,即使在明初,也有很多蒙古人在政府中擔任官職。如前面說到的道同就是蒙古族。這一政策也成為他處理民族問題的

    基本政策。

    就在馮勝準備進攻納哈出前,乃刺吾也到達了松花河,並勸納哈出投降。納哈出被說動,但又覺得自己帶這麼多人就此投降,似乎太沒有面子

    。他多次猶豫,說了投降又反悔,來回幾次後,馮勝和藍玉都覺得此人實在是個不到黃河心不死的傢伙。他們給納哈出下達了最後通牒,並且

    把兵營架在了納哈出的門口。

    納哈出估計了一下自己的實力,他還是有些自知之明的,對手是馮勝和藍玉,且都是精兵強將,要打只有死路一條。

    "天不復使我有此眾矣!"在發出了這樣的哀歎後,納哈出率二十萬軍隊投降明軍

    投降總是要有一個儀式的,這個也不例外。

    畢竟納哈出是帶了二十萬人投降的,很有點資本,為了表示對他的敬意,藍玉準備請他吃頓飯,按說吃飯是好事,酒足飯飽後就在飯桌上把投

    降合同簽了,豈不美哉

    可這頓飯竟然吃出了意外。

    [137]

    納哈出帶了幾百人去參加投降儀式(按說投降似乎不用這麼多人),藍玉熱情接待了他,親自把他迎進營房,設盛宴款待他,藍玉也很注意給

    對方留面子,盡量不提投降這樣的字眼,雙方氣氛很融洽。

    就在一切都順利進行的時候,藍玉的一個舉動徹底打破了這種和諧的氣氛。

    當時納哈出正向藍玉敬酒,大概也說了一些不喝就不夠兄弟之類的話,藍玉看見納哈出的衣服破舊,便脫下了自己身上的外衣,要納哈出穿上

    。

    應該說這是一個友好的舉動,但納哈出拒絕了,為什麼呢?這就是藍玉的疏忽了,他沒有想到,自己和納哈出並不是同一民族,雙方衣著習慣

    是不同的,雖然藍玉是好意,但在納哈出看來,這似乎是勝利者對失敗者的一種強求和恩賜。

    藍玉以為對方客氣,便反覆要求納哈出穿上,並表示納哈出不穿,他就不喝酒,而納哈出則順水推舟的表示,藍玉不喝,他就不穿這件衣服。

    雙方都是武將,不會文人那一套,脾氣都很硬,誰也不肯讓步。

    於是一個本來很簡單的問題變成了到底是雞生蛋還蛋生雞的邏輯辯解上,藍玉說你不穿我就不喝,納哈出說你不喝我就不穿。

    這樣爭來爭去,大家慢慢有了火氣,納哈出性格直爽,首先翻臉,他把敬藍玉的酒潑在了地上,態度是相當的橫。但納哈出想不到的是,還有

    比他更橫的。

    這個更橫的人並不是藍玉,此人也在我們的文章中出現過,但由於其本人能力所限一直沒有露面的機會。他就是常遇春的兒子常茂。

    常茂繼承了常遇春的爵位和脾氣,卻沒有繼承他的軍事天分,一直以來都跟著藍玉到處跑。此時見到藍玉沒了面子,怒髮衝冠,二話不說,抽

    出刀就向納哈出砍去,就像今天酒桌上一言不合,抄起酒瓶子幹架一樣。納哈出身經百戰,反應很快,躲過了要害部位,但還是被砍中了肩膀

    。

    此時情況急轉直下,營外的雙方士兵都聽到了動靜,圍攏來準備動手打群架。如果任由發展下去,納哈出是活不了了,但他的二十萬人也不會

    再投降了。在這關鍵時刻,都督耿忠保持了冷靜,他連忙招呼身邊軍士把納哈出扶著去見主帥馮勝。

    馮勝是一個脾氣溫和,處事謹慎的人,他一見納哈出狼狽不堪,身上還帶著傷,嘴裡不停的喊著他聽不懂的蒙古話。便大致明白出了什麼事。

    他馬上好語安慰納哈出,這才將納哈出的情緒穩定下來。此時納哈出的部下也得到了消息,以為納哈出被殺掉了,紛紛表示要報仇雪恨。馮勝

    立刻派納哈出手下降將觀童去說明情況,才最終順利招撫。

    這個事件可以看出藍玉的性格缺陷,即處事考慮不周,性格過於強橫,本來很簡單的事情,對方敬酒你喝就是了,給了對方面子,事情也能圓

    滿完成。這也為他後來的悲劇埋下伏筆。

    洪武二十三年(1387)的這次遠征就這樣圓滿結束了,納哈出被迫投降。明軍俘虜北元20餘萬人,繳獲輜重無數,最終肅清了元朝在遼東的勢

    力。

    讓人想不到的是,主帥馮勝在回師後被朱元璋定罪抓了起來,藍玉就以這樣一種滑稽的方式得到了他夢想十餘年的主帥位置。他無數次想像過

    自己得到帥位時的榮耀,卻也料不到會是這樣一種情形。

    當然他更想不到的是,自己將來的下場比馮勝還要慘,當然了,這是後話,至少現在,藍玉實現了他的夢想,他將在這個位置上獲得更大的光

    榮。

    這個機會很快就到了。

    [138]

    自至元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與元朝全面開戰以來,雙方你來我往,爭鬥不休,朱元璋雖然把元朝統治者趕出中原地區,但來自蒙古草原

    的威脅就從來沒有停止過,為了解決這個老對手,朱元璋什麼手段都用了,雖有成效,卻從未根除這個頑強的敵人。

    他不能再這麼無限期的等下去了,北元一定要在他的手中被消滅!

    只有這樣,他才能放心的離開這個世界,離開他親手創立的帝國。

    洪武二十年的遠征消滅了北元在遼東的勢力,解除了朱元璋的後顧之憂,他那敏銳的軍事直覺告訴他,最後決戰的時刻就要來到了。

    他已經等了二十年,二十年中,多少士兵跨上戰馬,踏上征途就再也沒有回來,在邊塞裡,在沙漠中,處處都有戰死士兵的屍體,無數的家庭

    失去了父親、丈夫、兒子。為了解除北元的威脅,付出的代價太大了。

    不能再等了,畢其功於一役吧!

    最後的決戰

    歷史往往是出人意料的,它在二十年前將收復大都、滅亡元朝的光榮賜予了徐達和常遇春,二十年後的今天,它又將消滅北元的使命授予了以

    前從未擔任過主帥的藍玉。

    當藍玉從朱元璋手中接過帥印的時候,他感受到一種難以抑制的興奮,自己十幾年的努力終於沒有白費,上天給他的比他要求的還要多。

    我終於可以開創自己的偉業了,我將和那些傳說中的名將一樣,名留青史,為萬人景仰!

    朱元璋看著自己眼前這個並不算年輕的人。這是一個多麼神奇的時代!那麼多偉大的將領都是我的部下,他們率軍縱橫天下,建立了不朽功勳

    。

    徐達、常遇春、李文忠,他們都是那麼的優秀,那麼的勇敢,但他們已經不在了,我也老了,不能出征了。

    藍玉,我相信你的能力,你一定可以繼承他們的遺願,完成他們沒有完成的功業!

    在軍事上,朱元璋幾乎從未錯判過,這次也不例外。

    洪武二十一年(1388)三月,朱元璋將十五萬大軍交給了藍玉,這和洪武五年那次遠征兵力相同,但不同的是,這次的進軍路線只有一條,而

    唯一的指揮官就是藍玉。

    藍玉將統帥十五萬人的大軍去進行最後的決戰。

    朱元璋親自為藍玉送行,並告訴他:"倍道前進,直抵虜廷","肅清沙漠,在此一舉!"

    藍玉,我將這個使命交給你,我相信你一定不會讓我失望!

    [139]

    此時北元的皇帝已經不再是愛猷識理達臘。他已經於洪武十一年(1378)死去,他的兒子脫古思帖木兒繼任北元皇帝,定年號為天元。

    根據史料記載,這位脫古思帖木兒很可能就是洪武三年(1370)在應昌被李文忠俘虜的買的裡八剌。明朝政府為了顯示寬大,在得到其不再與

    明朝為敵的保證後,於洪武七年(1374)年將其送還給北元,但事實證明,這是一個不守承諾的人,他繼位後不斷騷擾明朝邊界,挑起戰爭,

    與明朝繼續對抗。這場對抗已經持續了十年。

    對這位搞對抗的繼位者,朱元璋已經表示了足夠的誠意,不斷派使者通好,卻從無效果。他的頑固終於耗盡了明朝政府的耐心,既然如此,就

    用刀劍來解決吧!

    藍玉的軍隊出征了,他由大寧出發,一路攻擊前進,抵達慶州後,有情報傳來,脫古思帖木兒駐紮在捕魚兒海(今貝加爾湖)。藍玉當機立斷

    ,決定大軍立刻向目標挺進。

    這是一條艱苦的道路,不但路途遙遠,而且路上還要經過荒蕪的沙漠,後勤也很難得到保障,一旦迷路,更是後果難以想像,軍心也會動搖。

    但藍玉是有信心的,後來的事實證明,他所擁有的是一支當時最強大的軍隊,正是這支軍隊的優秀素質保證了戰爭的勝利。

    那麼到底具有什麼樣素質的軍隊可以稱得上是最強大的軍隊呢?

    這是一個值得分析的問題,戰爭的勝利是將領和士兵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我看來,一支軍隊強大與否可以從其外在表現體現出來。大致分為四

    等。

    第四等的軍隊是烏合之眾,他們沒有軍紀,四處搶劫,沒有紀律。這樣的軍隊只要受到有組織的軍隊的打擊,就會一哄而散,他們絕對算不上

    強大。

    第三等的軍隊有著完整的組織結構,他們軍容整齊,步伐一致,但鬥志不高,士氣不盛。他們雖然比第四等要強,但只要遇到更有戰鬥力的敵

    人,也必然會被打敗。他們也算不上強大。

    第二等的軍隊不但有統一的指揮系統,裝備精良,而且士氣高漲,在行軍途中經常會喊出兩句"殺敵報國"的口號,士兵們都急於表現自己的英

    勇。這一檔次的軍隊有氣勢、有衝勁。他們不畏懼任何敵人,可以稱得上是強大的軍隊,但很遺憾的是,他們也不是最強大的。與最強大的軍

    隊相比,他們還缺少一種素質。

    這種素質就是沉默,最強大的軍隊是一支沉默的軍隊。

    這種沉默並不是指軍隊裡的人都是啞巴,或者不說話。

    所謂的沉默應該是這樣的一種情景:

    指揮官站在高地上對他的十五萬大軍訓話,這十五萬軍隊漫山遍野,黑壓壓的佔滿了山谷、平地。

    他們不同相貌、不同民族、不同地方、不同習好,卻擠在同一片地方,聽著同一個聲音,看著同一個方向

    鴉雀無聲

    這才是所謂沉默的真意,這才是軍隊最重要的素質。

    [140]

    藍玉率領的正是這樣一支軍隊,他們攀越高山,渡過大河,進入了沙漠,在這片不毛之地裡,有的只是那刺眼的陽光和滿天的風沙,他們的後

    勤無法保障,士兵們只能自己攜帶笨重的乾糧輜重,不斷有人倒下,但餘下的人繼續向前走。

    士兵飢餓、口渴、疲勞,但這些都擋不住他們前進的腳步,這是一支頑強的軍隊,支持他們的就是他們心中的信念和目標--徹底消滅敵人

    藍玉看著他的士兵們,他為自己有這樣的部下而自豪,但他也明白,這次戰爭的關鍵不是排兵佈陣,而是找到敵人。

    很明顯,北元已經知道了明軍的行動計劃,他們躲藏了起來,這可不是平日孩童們玩的躲貓貓遊戲,茫茫大漠,又沒有偵察衛星,到哪裡去找

    人?

    部隊已經走了很長時間了,現在糧食和水都不夠了,雖然士氣還算高漲,但能堅持多久呢?

    他召來了自己最信任的部將王弼,詢問他:"我們現在在什麼位置?"

    王弼回答:"這個地方叫百眼井,離捕魚兒海大約還有四十里。"

    百眼井?此地名中居然還有個井字?這裡已經很靠近捕魚兒海了,可不但沒有敵人,連水都沒有。

    難道情報錯誤,敵人又轉移了?這是很有可能的,但他們又去了哪裡呢?

    正在藍玉思考的時候,部將郭英向他報告了糧食缺乏和水源殆盡的情況,藍玉明白,下決斷的時候到了。

    在戰鬥電影中,到這個時候,經常會出現以下的場景:一個戰士滿臉憤怒的表情,對部隊的指揮官(一般是排長或連長)喊道:"連長,打吧!

    "

    另一個戰士也跑上來,喊道:"打吧!連長!"

    眾人合:"連長,下命令吧!"

    這時鏡頭推向連長的臉,給出特寫,連長的臉上顯現出沉著的表情,然後在房間裡踱了幾個圈,用沉穩的語氣說道:"同志們,不能打!"

    劇情的發展告訴我們,連長總是對的。

    這並不是開玩笑,當時的藍玉就面臨著連長的選擇。

    前面我們說過,但凡重大軍事決策上拿主意的時候,就會有一群人在你身邊嘰嘰喳喳,這個說前進,那個說後退,這個說東,那個說西。反正

    說對了就有功勞,說錯了也是你做決策,責任推不到自己身上。這種便宜大家都會去揀,最可憐的就是統帥,因為他是最終的決定者,也是責

    任的承擔者。

    這個責任並不是賠點錢,或者道個歉疚能解決的,因為如果判斷失誤,付出的代價將是十幾萬人的性命!

    藍玉終於明白了當年徐達被擊敗後的沮喪和失落,現在他也陷入了這種痛苦之中,何去何從呢?
tyler002 發表於 2008-9-26 06:01
正文 第一百四十一至第一百五十章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141]
  
  藍玉思慮再三,決定將將領們召集起來,聽取他們的意見。
  
  不出所料的是,將領們有的說撤退,有的說前進,其中建議撤退的佔多數,而王弼則堅決主張繼續前進(深入漠北,無所得,遽班師,何以覆命)。但他的意見也很快就淹沒在一片反對聲中。
  
  藍玉終於明白了,召來這些將領是沒有用的,主意還要自己拿。
  
  就此退回去嗎?那自己十幾年的心血豈不是白費了,等待了這麼久,臨到關鍵時刻功虧一簣?不,我決不甘心!
  
  那麼繼續前進嗎?可是敵人在哪裡呢,糧食和水也不多了,部隊堅持不了幾天,十幾萬人可能就餓死、渴死在這裡。到那個時候,自己也只能騎著馬踏過無數士兵的屍體逃回去,又有何臉面去見皇帝啊。
  
  前進還是撤退,這是個問題。   
  大家都不說話了,他們明白,現在已經到了緊要關頭。
  
  士兵們看著將領們,將領們看著藍玉,藍玉看著天空。
  
  如果上天能幫自己拿主意該多好啊,做出選擇是容易的,但如果我選擇錯誤,上天能給我第二次改正的機會嗎?
  
  藍玉,你要明白,這個遊戲最殘酷的地方就在於你只有一次機會。如同拍賣行裡的一錘定音,貴賤得買,貴賤得賣!
  
  到這個地步,兵書已經沒用了,誰也不能告訴我敵人在哪裡,要作出這個抉擇,我還有什麼可以依靠的呢?
  
  直覺?對,就是直覺!這裡滿天黃沙,遍地荒蕪,沒有人煙,但我能感覺到,敵人一定就在附近!
  
  可是直覺真的靠得住嗎,沒有情報,沒有線索,沒有任何蹤跡。就憑自己的感覺作出如此重大的判斷?
  
  為了作出今天的判斷,我已經默默地奮鬥了很多年。
  
  是的,我要相信自己,要相信無數次戰場廝殺累積的經驗,要相信無數個夜晚孤燈下熟讀兵書,苦苦思索的努力。
  
  沒有理由,沒有線索,沒有證據,但敵人一定就在附近!
  
  前進!這就是我的判斷!我的判斷是對的,我的判斷一定是對的!
  
  他下定了決心,沉穩的對那些等待他的將領們說道:"前進,敵人就在附近。"
  
  沒有人再提問,因為他們已經從藍玉的臉上看到了自信,這種自信也感染了他們,感染了整支軍隊。
  
  於是,十五萬大軍出發了,士兵們向著未知的命運又邁出了一步,但這支荒漠中的軍隊沒有猶豫,沒有動搖。因為他們相信,無論如何困難,藍玉一定是有辦法的,這個人一定能夠帶領他們取得勝利,並活著回家。
  
  上下同欲者,勝!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142]
  
  藍玉帶著他的軍隊繼續深入荒漠,他們行軍路上小心翼翼,就連做飯也要先在地上挖個洞,在洞裡做飯,以防止煙火冒出,被敵軍發覺(軍士穴地而炊,毋見煙火)。這實在是一支可怕的軍隊,在茫茫沙漠中,還注意到這樣的細節,這支軍隊就像一隻沙漠中的蠍子,悄悄地前進,隱藏在陰影中,只有看到敵人,才會發出那致命的一擊。
  
  當大軍到達捕魚兒海南面後,藍玉終於發現了北元大軍的蹤跡,但到底有多少人,首領有多高的級別,他並不知道。無論如何,這是最好的機會,他立刻命令王弼為先鋒,向捕魚兒海東北前進,務求一舉殲滅北元軍隊。
  
  此時,在捕魚兒海的東北邊,北元的最高統治者脫古思帖木兒正在和他的大臣們舉行宴會,他並不是傻瓜,藍玉的大軍一出發,他就得到了消息。他深知平時小打小鬧,打完就跑,對方也不能把自己怎麼樣,但這次朱元璋是來真的了,要跟自己玩命,好漢從來不吃眼前虧,他把自己的主力部隊和大大小小的貴族們都轉移到了這個地方。
  
  此地平素無人居住,茫茫大漠,藍玉的軍隊沒有後勤保障,更重要的是軍馬沒有水草,藍玉深知用兵之道,是不會深入大漠的。(軍乏水草,不能深入)只要等到藍玉的補給供應不上,糧盡水絕,就可以反守為攻。
  
  在等待的時間裡,他也曾經不安過,萬一藍玉真的來了呢,但許多天過去了,連人影都沒一個,慢慢的,他放鬆了警惕,甚至連基本的守衛也不再設置,每天和大臣們飲酒取樂,順便說一句,這次避難,他還帶上了自己的老婆和兒子,這本是為了他們的安全。但後來事情的發展卻與他的設想完全相反。
  
  就在王弼向他的大營挺進的時候,他正坐在自己的帳篷裡,這天正好大風揚沙,天空被一層黃沙掩蓋,幾十米內都看不見人,白天變得如同黑晝,按說這樣的天氣,明軍更不可能發動進攻,他應該更加安心才對,但這漫天的沙塵卻似乎打在了他的心上,一種不祥的預感湧上心頭。
  
  在大漠和草原上英勇善戰的蒙古民族,對於危險往往有種先天的預知,這是他們民族長期遊牧的生活習慣養成的,可是脫古思帖木兒也說不出到底哪裡不對,預感終究只是預感。
  
  還是接著喝酒吧
  
  在脫古思帖木兒舉行宴會上的帳外,一名百戶長喝醉了酒,他向駐防的太尉蠻子打了個招呼,暈暈乎乎的走出了營區,漫天飛沙中,他也不知自己走了多遠。等他有點清醒過來時,已經不認得回去的路了
  
  這可不是開玩笑的,他努力使自己鎮定下來,分辨出了方向,便回頭向大營走去,突然,他發現自己的前方出現了許多人影,由於天空被黃沙覆蓋,根本看不清遠處人的面孔,他以為這裡就是自己的大營。連忙高興的一路跑了過去,到跟前一看,他才發現迎接他的是一群灰頭土臉,就像剛從沙裡撈出來一樣的士兵。要命的是,這些士兵穿的並不是自己熟悉的軍服。
  
  他們是明軍!
  
  這些明軍士兵用惡狼般的眼神看著他,臉上露出欣喜的表情,還大聲呼喊,很快,更多的明軍士兵圍攏了來,他們以看待珍惜動物似的眼神注視著他。他很榮幸地成為了第一個俘虜。
  
  今天真是倒霉,出門忘了看黃歷啊。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143]
  
  危機就在眼前,而北元貴族們卻仍在飲酒作樂,但並非所有的人都喪失了警覺。
  
  太尉蠻子就是一個比較清醒的人,根據史料推測,這個蠻子很可能就是洪武三年(1370)在野狐嶺被李文忠擊敗的那個太尉蠻子。如果這一推測屬實的話,他倒也真是個人物。十八年過去了,多少名將都雨打風吹去,這位仁兄卻一直戰鬥在前線,也算是老當益壯吧。
  
  他作為北元軍隊的統領者,敏銳的感覺到在不遠處漫天風沙的背後,似乎有危險正在向他逼近。於是他增派了士兵加強守衛。可是天氣實在太差,沙塵飛起,白晝如同黑夜。士兵們摸黑在營區裡走來走去,調度極其困難。這位太尉正在為此發愁,一群人的出現徹底為他解除了這一憂慮。
  
  此時,風聲小了,代之而起的卻是一陣急促的馬蹄聲,北元士兵們發現,距自己僅僅十幾步之處突然殺出一隊面目猙獰,凶神惡煞的騎兵!他們伴隨著黑夜和飛沙而來,與傳說中的妖魔鬼怪的出場方式一模一樣。
  
  他們不問來由,以千鈞之勢衝入元軍大營,揮舞馬刀,見人就砍,無數的北元士兵在黑暗之中恐懼萬分,以為這些人真是地獄中的妖魔鬼怪,完全喪失了抵抗的勇氣。
  
  但太尉蠻子很明顯是個無神論者,他很快就意識到了這些不速之客真是他們的死敵--明軍,於是迅速跑到後軍組織還未被衝擊的部隊進行抵抗。其頭腦不可謂不冷靜,反應不可謂不快,但他一個人的努力是無法挽救元軍的。
  
  他組織部隊趕去與明軍作戰,此時的明軍卻是士氣高漲,他們為了找到這些冤家,在沙漠裡吃盡了苦頭,受夠了累,好不容易找到了對手,積蓄多日的怒火終於發洩出來,個個以一當十,而元軍沒有堤防,很多人還在飲酒作樂,哪裡是他們的對手!明軍時而分散,時而集中,把元軍大營沖成幾段,趕殺來不及上馬的元軍。太尉蠻子手忙腳亂,疲於應付,正在他指揮抵抗時,一個明軍趕到他的身後,狠狠地給了他一刀。這位清醒的抵抗者就此沉睡了。
  
  蠻子死後,元軍更是大亂,沒有人再想去組織反擊,大家一哄而散,正是所謂:兵敗如山倒,你跑我也跑。
  
  營帳內還在喝酒的脫古思帖木兒聽見營外大亂,頓時慌了手腳,逃跑也是有天分的,要先搶馬匹,看準位置,然後突然衝出,才算大功告成。在這方面,王保保可算是個行家,可惜脫古思帖木兒沒有王保保逃跑時的天賦和從容,慌亂之中只帶走了自己的長子天保奴和丞相失烈門。把老婆和次子地保奴及十餘萬部下都留給了明軍。
  
  這回老底是徹底賠光了。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144]
  
  明軍繼續追趕著慌亂的元軍,在他們心目中似乎沒有繳槍不殺這一說,只是揮舞馬刀四處砍殺,北元軍完全陷入混亂,死亡的恐懼籠罩著每一個人,他們本是英勇的戰士,他們曾經縱橫天下,但現在,他們變成了待宰的羔羊。
  
  皇帝已經跑了,統帥也死了,抵抗還有什麼用呢,於是很多人放下了武器。
  
  牢飯畢竟也是飯,就這麼著吧。
  
  當藍玉來到北元軍營時,他看到的是成群的俘虜和牛羊,是垂頭喪氣的北元貴族,是一場真正而徹底的勝利。
  
  他遙望天際,仰天長嘯:伯仁(常遇春字伯仁),終平矣!不負此生!
  
  捕魚兒海戰役就此結束,此戰徹底殲滅了北元的武裝力量,俘獲北元皇帝次子地保奴、太子妃並公主內眷等100餘人、王公貴族3000餘人、士兵7萬餘人、牛羊十餘萬頭,繳獲了元朝皇帝使用了上百年的印璽。
  
  以往無論元朝統治者如何敗退,每次逃跑時起碼還帶著印,從大都到上都,從應昌到和林,再到捕魚兒海,別管多差的地方,支個帳篷就能成立臨時政府,大臣是現成的,抓走一批再任命一批,這次連印都丟了,這套把戲也就不用再演了。
  
  勝利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朱元璋那裡,他並沒有大臣們想像中的興奮和欣喜,而是靜靜的坐著,二十年的努力,二十年的戰爭,太長了,長的似乎永遠沒有盡頭。
  
  現在終於結束了,我的敵人崩潰了,和平和安寧將降臨我的帝國和我的臣民。藍玉,你沒有辜負我的希望!
  
  他看著滿朝文武,說出了他一生中對部下將領的最高評價:"藍玉就是我的仲卿、藥師啊!"
  (仲卿是漢大將軍衛青,而藥師就是唐時名將李靖)
  
  藍玉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帶領十餘萬大軍深入不毛,奮勇作戰,徹底擊潰了北元,完成了他的先輩沒有完成的偉大功業,他確實無愧於這一評價。
  
  逃往中的脫古斯帖木兒卻沒有朱元璋和藍玉的歡快心情,他的軍隊沒有了,大臣沒有了,甚至他的親人也不在了。
  
  環顧身邊,只剩下了太子天保奴、知院捏怯來和丞相失烈門,十餘萬大軍僅剩數十人。沒有了臣民,沒有了士兵,本錢沒有了,再也不能去幹打劫的買賣。這次是真的失敗了。
  
  為什麼會失敗呢,如果再走遠一點,如果天氣不是那麼差,如果不是有風沙,如果能多種點樹,搞好環境保護,如果還有如果,我會失敗嗎。
  
  說這些都沒用了,先到和林吧,王保保能在那裡東山再起,我也可以,只要重整旗鼓,我一定能重振元朝,恢復我祖先的光榮!
  但這個夢想還沒有到達它的目的地,就在中途破滅了。
  
  夢想破滅的地方叫土剌河,脫古斯帖木兒在這裡遇到了一個叫也速迭兒的蒙古人,讓他想不到的是,正是這個蒙古人終結了北元。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145]

  也速迭兒到底是什麼人呢,我們還要從一百多年前說起:
  
  公元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率軍攻擊釣魚城,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城池沒有攻下,自己卻被城中發射的炮石擊傷,加上水土不服,不久他就死去了。
  
  蒙哥的死產生了一連串的後果,正在攻擊南宋的忽必烈立刻收兵回去爭奪汗位,而他的競爭者就是自己的弟弟阿里布哥,在這場王位爭奪戰中,阿里布哥戰敗,被幽禁而死。忽必烈最終成為了元朝的開國皇帝,他勝利了。
  
  相對於黃金家族(成吉思汗的子孫稱黃金家族)的其他子孫而言,他的勝利延續了上百年,即使在被明軍趕出中原之後,他的子孫始終牢牢地把握著至高無上的大汗之位。
  
  但失敗者是不會永遠失敗的,忽必烈的勝利在土刺河結束了,結束它的就是也速迭兒。他十分乾淨利落的殺死了脫古斯帖木兒和他的兒子天保奴,並奪走了大汗的寶座。
  
  這個也速迭兒是脫古斯帖木兒的親戚,但他還有另一個身份,他是阿里布哥的子孫。一百多年過去了,他終於等到了這個機會。
  
  仇恨往往比愛更有生命力,歷史無數次地證明了這一點。
  
  也速迭兒殺死脫古思帖木兒後,自己當上了蒙古大汗,稱卓裡克圖汗。但他的勝利也沒有延續多久,不久死去,而死亡的魔咒似乎就此附在了黃金家族的身上,他的繼任者也都在登基不久後就死掉了,黃金家族的最後一位繼承者坤帖木兒死於建文四年(1402),他的部將鬼力赤篡奪了汗位,取消了元的國號,恢復了韃靼的古稱。
  
  元就此滅亡了,黃金家族的光輝消散了。
  
  196年前,鐵木真在斡難河(今蒙古鄂嫩河)召開大會,他豪情萬丈的看著臣服於他的諸侯,大聲宣告自己即蒙古國大汗位,他從此成為了蒙古的統治者,鐵木真這個名字不再被人們提起,取而代之的是偉大的成吉思汗。
  
  這個名字從此響遍了整個世界,從東亞到中亞、西亞,再到東歐,黃金家族和它的士兵們呼喊著這個偉大的名字征戰全世界,橫跨歐亞的帝國就此建立。
  
  然而還不到兩百年,這個大帝國和統治帝國的家族就此消亡了,這個曾經的龐然大物只剩下了捕魚兒海的逃亡,土刺河的背叛和謀殺,和那夕陽下形單影隻的身影。
  
  結束了,一切就此結束了!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146]
  
  藍玉開始班師,這一戰使他的名望達到了頂峰,從此他不會再被人說成徐達第二或者常遇春第二,他的名字將和這些名將一起為人們所傳頌。
  捕魚兒海戰役是藍玉一生的最高點,但在此之後,他卻頻頻出錯,最終走向了毀滅的終點。
  
  藍玉的昏著
  
  昏著是圍棋用語,它的意思是指高明的棋手出現不該有的錯誤,把這個詞用在藍玉身上是很合適的,離開戰場後,這位英明神武的大將軍似乎就和任意妄為這個詞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歸途中,藍玉幹出了一件頗為讓人不恥的事情,他欺負了元主的老婆,而這位女性性情也甚是剛烈,自殺了。(私元主妃,妃慚自盡死)
  
  藍玉的行為違反了朱元璋的民族政策,也十分不得人心,朱元璋十分憤怒,但由於考慮到藍玉功勞很大,便沒有去更深的追究他,而藍玉卻以為這是默許的表現,更加猖狂起來。
   此後,他的這類表演越來越多,在他回到喜峰關口時,由於已經是黑夜,守關的官員休息了,聽到有人叫關就立刻跑去開門,而藍玉卻幹出了誰也想不到的事情。
  
  他命令自己的士兵攻擊關卡,打破城牆強行闖入,還頗為洋洋自得。
  
  這就太過分了,守關的官員也是人,人家已經跑去開門了,而你連一會都不願意等,難道你是趕去救火不成?
  
  這兩件事讓朱元璋十分惱火,他原來準備封藍玉為梁國公,為了警告藍玉,他把梁字改成了涼字,大家從中也可以看出朱元璋對藍玉態度的轉變。
  
  藍玉似乎也應該有所警覺了,但他卻注定是個有兩分顏色就要開染坊的人。不但繼續放任自己的行為,居然還把手伸到了軍權上,他不經過朱元璋的允許,在軍隊中任命自己的親信官員,佈置自己的勢力。
  
  這一切自然沒有逃過錦衣衛的眼睛,於是朱元璋開始考慮怎麼處理這個胡惟庸第二了。
  
  藍玉是一個優秀的將領,卻在獲得成功之後做出如此多不法的事情,似乎是難以理解的。但其實只要聯繫我們前面提到過的納哈出投降事件,就能合理的解釋藍玉的行為。
  
  從宴請納哈出時的傲慢到喜峰關的驕狂,我們可以給藍玉下一個結論,那就是:這是個粗人。
  
  所謂粗人,不是指他沒有文化或是行為粗魯,而是指他的行為欠考慮,為人處事不通人情,屬於那種想了就干,干了再想的人。其實他的性格一向如此,就算不在這件事上犯錯誤,遲早也會在那件事上捅漏子。
  
  這就是所謂的性格決定命運吧。
  
  而關鍵問題在於,藍玉的命運並不完全掌握在他自己的手中,在很大程度上,他的生死只取決於朱元璋的容忍和耐心,而朱元璋並不是個有耐心的人。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147]
  
  藍玉很快就犯了新的錯誤,朱元璋考慮到藍玉的功勞,破例封給他太子太傅的官銜,我們前面已經說過,這是個從一品官職,一般官員只有在夢裡才能得到,可以說已經是位極人臣了。
  
  而藍玉就像吃錯了藥似的,居然在很多人面前大叫:"以我的功勞難道不能給個太師嗎?"(我不堪太師耶?)
  
  這就不是要求進步了,是嫌自己活得太長。
  
  朱元璋再也不能忍受了,如果他還能忍,他就不是朱元璋了。
  
  他又一次亮出了屠刀。
  
  要說明的是,在歷史上,藍玉被殺的原因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據《明通鑒》記載,藍玉被殺和燕王朱棣有莫大的關係。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他的行事方法和手段都很接近朱元璋,所以很多人都說他最像朱元璋,此人後來的故事大家應該也有所瞭解了,這裡先不說他,後面自有專題介紹。
  
  藍玉是常遇春的內弟,而常遇春的女兒又是太子朱標的妃子,所以藍玉和太子的關係很好,在出徵納哈出回來後,這位仁兄找到太子,對他說:"燕王不是一般人,遲早是要造反的,我找過人望他的氣,有天子氣象,你一定要小心。"
  
  藍玉算是夠朋友,把這些話對太子說了,只是希望太子小心,但他忘記了一句成語"疏不間親",你藍玉最多不過是個外戚,怎麼能和親兄弟比!
  
  太子後來在閒聊時把藍玉對他說的話告訴了燕王朱棣,於是朱棣便狠狠地告了藍玉一狀。朱元璋在朱棣的挑撥下才對藍玉動手。
  
  當然這只是一種說法,在我看來,藍玉被殺的主要原因應該還是他的驕縱不法,無論如何,朱元璋決定要對藍玉下手了。
  
  既然決定要動手,先要給藍玉一個罪名,畢竟程序還是要走的。總不能無緣無故就拉出去砍頭,如果要告藍玉小偷小摸,應該不會有人相信,而當時包二奶等生活作風問題似乎還是一種榮耀。
  
  看來還是謀反這個罪名好一點,標題醒目,主題鮮明,且方便實用一看就懂,我們一直用它。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錦衣衛指揮蔣瓛告發藍玉謀反,洪武四大案的最後一案--藍玉案終於拉開了序幕。
  
  無數人頭即將落地!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148]

  在錦衣衛告發後,朱元璋很快就逮捕了藍玉,並將他下獄審理,公正的說,藍玉狂妄不法是有實據的,但謀反實在沒有真憑實據。作為一個新貴將領,沒有深厚的根基,沒有充足的準備,藍玉是不敢造反的。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估計藍玉在牢裡是挨了不少黑棍的,因為這個本來沒有謀反打算的人居然寫出了長篇供詞,不但說明了自己造反的企圖,還供出了企圖謀反的方式、地點,看來他在監獄中應該出演了一次監獄風雲的主角。
  
  既然藍玉招認了,那就殺了藍玉結案吧。可就如前面所說,如果朱元璋真的這樣做了,他也就不是朱元璋了。
  
  但凡謀反,肯定不會只有一個人的,這就是線索,就要查下去,於是張三李四王二麻子都出來了,錦衣衛搞這一套也是十分有經驗的(具體操作過程及方法參見胡惟庸案件)。
  
  最後一共搞出多少人呢,經查,藍玉同黨共一萬五千人。從這個數字看,藍玉平時的人際關係還是不錯的。
  
  藍玉本人被滅族,被他牽連的人數不勝數,因此案被殺的有一個公爵,十三個侯爵,兩個伯爵,各級官員更多,那些在胡惟庸案中倖存下來的人曾經心存僥倖,但他們不會想到的是,自己也不過多活了十幾年而已,終究沒有逃過這一刀啊。
  
這些因為藍玉案被殺的人死後也沒有得到安息,他們的名字被編為《逆臣錄》,我估計了一下,如果列出全部一萬五千人的名字(《逆臣錄》也很可能只列地位較高的大臣的名字,那樣就應該沒有一萬五千人),列名至少是兩個字,加上字就是五個字。這份《逆臣錄》大概在三萬字到七萬五千字左右,趕得上一份碩士論文的字數。
  
  但這篇論文的不同之處在於,文章中的每一個字都是用血寫成的
  
  藍玉案把洪武年間的功臣宿將幾乎一掃而空,從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開始,到此也應該告一段落了,該殺的殺了,不該殺的也殺了,大家歇歇吧
  
  藍玉的一生是極富戲劇性的,他的前半生一直籠罩在名將的陰影中,沒有太多表現的機會,歷史並沒有虧待他,在他的後半生讓他成為了主角,建立了自己的功業,卻又在他最出風頭的時候將他拉下馬,難道這是天意嗎?
  
  當然不是,藍玉的悲劇並不是歷史造成的,而是他性格缺陷的必然結果,但值得欣慰的是,他終究不負名將之名,用赫赫戰功證明了他自己,他的不朽功績將記入史冊,為後人追憶。
  
  從這個角度來看,他似乎又是幸運的。
  
  那一夜,我夢見百萬雄兵。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149]

  在藍玉案中朱元璋揮動屠刀,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其實大家也可以想到,殺掉一個小小的藍玉何必要牽連這麼多的人,而且藍玉並不是胡惟庸,他的同黨並不多。朱元璋卻不斷的把很多無辜的人當作藍玉的同黨殺掉。這就值得我們細細分析了,朱元璋行為的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目的?
  
  我們的偵探又該上場了,前面說過,很多看上去不相干的事情,其實是有著緊密的聯繫的。在那枯燥的歷史資料裡面往往隱藏著事實的真相,只等著你去發掘,在藍玉案中也是如此,答案可能就在那紛繁複雜的歷史事件中,各位偵探開始自己的偵查吧。
  
  我先說一下自己的思路吧,藍玉案件發生的時間是在洪武二十六年二月,我們以此為線索,看看在這一年的前後出現過什麼事件呢?這些事件應該對藍玉案的處理有著深遠的影響。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查找和分析後,我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史載: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太子朱標病亡,其子朱允炆繼太子位。
  
  如果聯繫起來仔細思考一下,朱元璋的行為也就不難理解了。朱標是朱元璋的長子,但並非嫡子(其母為庶母),而朱元璋卻早早的將他立為太子,可見他對朱標是很滿意的。朱元璋對朱標的深厚感情使得他在朱標死後選擇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繼承皇位。
  
  這個選擇應該說也是不錯的,從後來的情況來看,朱允炆也是個很好的繼承人。但問題在於,朱允炆太小了,他不像自己的父親,經歷過開國時期艱苦的考驗,也沒有駕馭群臣的手段。
  
  藍玉這一批開國功臣,文韜武略,能謀善斷,只有朱元璋能夠控制他們,朱標也還算有點威信,用俗話說就是還勉強能壓得住陣,但朱允炆就完全沒辦法了。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豈能拱手讓人,良弓走狗之類的要先清理乾淨,這樣才能保證朱允炆的皇位。
  
  現代的史書對朱元璋殺功臣的動機目的也基本持上述觀點,但我們不能人云亦云,我們應該通過對史料的聯繫分析,得出自己的結論,這才是科學的歷史觀。
  
  朱元璋殺掉了那些能幹的大臣,但他還要考慮到,必須有人去保衛國家,而那些未經歷過戰爭考驗的書獃子是不能完成這一使命的。朱元璋完美的解決了這一矛盾(至少他自己這樣認為),他把自己的幾個兒子分封到了各地,這些人歷史上稱為藩王,允許他們擁有軍隊。
  
  我們不得不佩服朱元璋,他也想到了這幾個藩王有可能會造反,於是他創造了一整套制度來制衡各藩王的權力,這一制度我們將在後面詳細介紹。應該說他所制定的藩王制衡體系相當完善,但並不完美。再仔細的人也會有疏漏,朱元璋也不例外,他的這個體系有一個微小的漏洞,後來的事實證明,這個漏洞雖小,卻是致命的。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150]
  
  另一個故事也可以說明朱元璋殺害功臣的動機。
  
  有一次,朱元璋又要殺掉大批功臣,朱標看不過眼,勸他:"陛下殺人太多,恐傷了和氣。"朱元璋不作聲,叫人找了一根帶刺的木棍丟在朱標面前,讓朱標去撿。朱標也不是白癡,看見有刺自然不動手。朱元璋冷冷的看著他說:"我殺人就是要替你拔掉這根木棍上的刺,這些都是危險人物。"
  
  這件事很清楚地說明了朱元璋的動機,但這個故事還有下半部分,從這一部分裡我們能夠瞭解朱標是怎樣的一個人,朱標身為太子,卻從來沒有享受過皇帝的尊容,但他也是一個重要的人物,我們有必要介紹一下他。
  
  出乎朱元璋意料的是,他的口氣並沒有嚇倒朱標,這個平時說話輕聲細語的兒子居然敢反駁,而且話說得十分難聽。
  
  朱標以同樣冷淡的口氣說道:"皇帝是堯舜一樣賢德的君主,大臣才會是擁護堯舜的臣民。"
  這句話份量實在太重,隱含的意思就是有什麼樣的皇帝,就會有什麼樣的臣子,你自己不賢明,怎麼能夠怪大臣呢?
  
  朱元璋被驚呆了,這個老實巴交的兒子居然敢挖苦自己!他勃然大怒,拿出當年打天下的氣勢隨手操起武器--座椅,朝太子擲去,朱標身手敏捷,躲了過去,但朱元璋的這一板磚還是讓他嚇得不輕,回去就生了重病。
  
  從這個故事裡我們可以看出,朱標確實是一個仁慈的君主,而且他敢於堅持原則,屬於外柔內剛的性格。朱元璋一生看人都很有一套,他選擇的這個繼承人也應該是相當不錯的。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從朱標的話語裡也可以看出他有著卓越的見識,那一句"皇帝是堯舜一樣賢德的君主,大臣才會是擁護堯舜的臣民"實在很有見地,如果後來的崇禎皇帝能夠懂得這一點,他的天下可能也不會丟得這麼快,更不會發出"大臣皆可殺"的感歎了吧。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朱標都是理想的繼承人,他自幼跟隨朱元璋,謙恭待人,和大臣有著良好的關係,見識過腥風血雨而處變不驚,有著豐富的處理政事的經驗。
  
  朱元璋對朱標也很重視,他在洪武十年(1377)已經將很多政事交給朱標處理,並告訴了朱標處理國家大事的四字訣"仁、明、勤、斷",將全部的希望寄托在朱標的身上,可以說當時的朱元璋最信任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馬皇后,另一個就是太子。
  
  然而上天似乎是要懲罰朱元璋,朱標比朱元璋更早去世,這個噩耗徹底摧垮了朱元璋,他不顧大臣的勸阻,將皇位傳給了年紀尚小的朱允炆。這也可以看出他對這個兒子的感情之深。
  
  我們從中可以看出,朱標確實是實至名歸的繼承人。
  
  然而在某些史料中卻有著截然不同的記載,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tyler002 發表於 2008-9-26 15:11
正文 第一百五十一至第一百六十章

    [151]

    記載朱元璋事跡最重要的史料之一《明太祖實錄》中是這樣記載的,首先還是老一套,說朱棣剛生出來的時候,到處冒光及五色滿室(具體描

    述可參考朱元璋出生記錄)。然後說朱元璋十分喜歡朱棣,不喜歡太子和太孫。甚至說朱元璋屢次要改遺囑,臨死前要傳位給朱棣,是被太子

    矯詔阻止的。

    這些情節我們都似曾相識,沒有什麼新意,但這畢竟是史料上的記載,我麼不得不慎重的進行分辨。

    我們說過,此文不但要敘述那段歷史,還會告訴大家一些分析歷史的方法,如之前講過,看一段史料先要辨明材料作者是誰,有什麼傾向,掌

    握了這個規律可以讓我們少走很多彎路。

    所謂《明實錄》是明朝史官的歷史記錄,自永樂奪位後,對前朝歷史多有篡改,已是不爭的事實,朱棣為了說明自己不嵌崳唬約壇腥說娜范ㄎ

    侍飧羌厥櫻魷終廡┘竊氐輩輝諞飭現狻?br/>

    而更具有說服力的是,後世的史官及正統史料都沒有採納這些說法,這些經驗豐富的歷史學家們仔細分辨和篩選了史料,他們對這些記載的態

    度是很能說明問題的。

    根據以上情況,我們應該可以推定,朱標和朱允炆是當之無愧的繼承者。不可否認的是,朱元璋和朱棣的性格和做事方法是很相像的,但這並

    不能成為朱元璋想要傳位給朱棣的證據。

    事實上,朱元璋後來已經認識到其為政過嚴的問題,他教導太子"以仁治國",並對早年政策多有修正。朱元璋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他明白張

    弛治國的道理,選擇仁慈的朱標為繼承人是合情合理的。

    朱標是一個不幸的人,他的一生都生活在朱元璋那龐大的身影中,沒有自治、自決的權利,生命線也不長,而他的兒子朱允炆更是不幸。這父

    子倆算得上是難兄難弟。

    雖然歷史已經過去了幾百年,黃沙早已經將那些故往埋葬,但我們還是應該從那寫故紙堆中找出真相,還朱標父子一個公道。

    因為遲到的公道仍然是公道。

    [152]

    上面我們介紹了朱元璋時代的一些重大事件,是時候對明初的制度作一個概括性的介紹了,這些制度對整個明代都有著深刻的影響,更重要的

    是,在這些制度背後隱藏著一個秘密,而這個秘密就埋藏在朱元璋的心中。

    朱元璋和明朝法制建設

    說起法制建設,大家可能很難把這個現代化的觀點和封建君主聯繫起來,但朱元璋實在是個了不起的人,他不但制定了完備的法律,還成功的

    普及了法律。

    我們之前說過,朱元璋制定了《大明律》,並規定了五種刑罰,分別是笞、杖、徒、流、死。翻譯成現代語言就是小竹棍打人、大木板打人、

    有期徒刑、流放、死刑。當然按照朱元璋的性格,他是不會滿足於這幾種處罰方式的,這五種只是正刑,另外還有很多花樣,之前已經介紹過

    ,這裡就不多講了。

    而在明初的普法教育中,最重要的並不是《大明律》,而是一本叫做《大誥》的書,這到底是本什麼樣的書呢?為什麼它比《大明律》還重要

    呢?

    所謂《大誥》是朱元璋採集一萬多個罪犯的案例,將其犯罪過程、處罰方式編寫成冊,廣泛散發。那麼為什麼朱元璋要推廣《大誥》而不是《

    大明律》呢?只要細細分析,我們就可以發現朱元璋確實是個厲害的人物。

    根據法理學的分類,《大誥》採用了案例,應屬於判例法,這麼看來朱元璋還頗有點英美法系的傾向。朱元璋正確的認識到,要老百姓去背那

    些條文是不可能的,而這些案例生動具體。個個有名有姓,老百姓吃完了飯可以當休閒讀物來看,就如同今天我們喜歡看偵破故事一樣,更重

    要的是,裡面還詳細記述了對這些犯人所使用的各種酷刑,如用鐵刷子刮皮、抽腸、剮皮等特殊行為藝術,足可以讓人把剛吃進去的東西再吐

    出來,然後發誓這輩子不犯法。

    把犯人的罪行和處罰方式寫入《大誥》,並起到警示作用,實在是一種創舉。

    但問題還是存在的,因為當時的人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文盲佔人口的大多數,沒有希望工程,讀過小學(私塾)的已經很不錯了,大家在電

    視上經常可以看到,城門口貼著一張告示,一個人讀,無數人聽,並不是因為讀的那個人口才好,而是由於大家都不識字,這是符合客觀事實

    的,老百姓素質低,即使是通俗的案例也很難普及。

    朱元璋再有辦法,也不能代替那麼多的老百姓去聽,去讀。這實在是個難以解決的問題。但奇人就是奇人,朱元璋用一個匪夷所思的辦法解決

    了問題。

    [153]

    他的辦法具體操作如下:比如張三犯了罪,應該處以刑罰,縣官已經定罪,下一步本來應該是該坐牢的去坐牢,該流放的流放,但差役卻不忙

    ,他們還要辦一件事,那就是把張三押到他自己的家中,去找一樣東西,找什麼呢?

    就是這本《大誥》,如果找到了,那就恭喜張三了,如果本來判的流放,就不用去了,回牢房坐牢,如果是殺頭的罪,那就能撿一條命。

    反之,家裡沒有這本書,那就完蛋了,如果張三被判為流放罪,差役就會先恭喜他省了一筆交通費,然後拉出去卡嚓掉他的腦袋。

    其實從法理上說,家裡有這本書,說明是懂得法律的,按照常規,知法犯法應該是加重情節。不過在當時而言,這也算是朱元璋能夠想出來的

    最好的方法了。

    朱元璋通過這種方式成功的普及了法典,雖然具體效果不一定很好,但他畢竟做出了嘗試。

    朱元璋的特殊規定

    在洪武年間,朱元璋規定了很多奇怪的制度,如果要都寫出來,估計要十幾萬字,這裡只簡單介紹其中幾種。不要小看這些制度,在這些制度

    的背後隱含著深刻的含義

    在那個時候,人去世是不能隨便說死的,要先看人的身份,具體規定如下:

    皇帝死稱崩、公侯貴戚死稱薨、大臣死稱卒、士死稱不祿、庶人死才能稱死。

    這個規定給人們製造了很多麻煩。比如當時官員的喪禮,擺出靈堂,眾人祭拜。當時有很多人都搞"撞門喪"。所謂"撞門喪"是指祭拜的人和死

    掉的人不熟,有的根本就不認識。但同朝為官,死者為大,無論好壞都去拜一拜,具體操作過程如下:

    進到靈堂,看清神位位置,如果不認識這人,就要先記住神位上的名字,然後跪地大哭:某某兄(一定要記准名字),你怎麼就死了啊,兄弟

    我晚來一步啊

    如果你這樣說了,大家就會懷疑你是來砸場子的,你祭拜的是官員,怎麼能用庶民的說法呢?

    正確的方法是這樣的,進到靈堂,先去問家屬:您家老爺前居何職?

    家屬回答:我家老爺原是兵部武選司郎中。

    這時心裡就有底了,這是個五品官,該用"卒"

    那就拜吧。

    別忙,還要再問一句:您家老爺可有世系爵位?

    家屬回答:我家老爺襲伯爵位。

    還是仔細點好啊,差點就用錯了。這時才能去神位前,跪地大哭:某某兄,你怎麼就薨了啊,兄弟我晚來一步啊

    大功告成,真累啊。

    [154]

    其實稱呼上的規定前朝也有,但並沒有認真執行過,而在洪武年間,如果違反這些制度規定,是會有大麻煩的,除了稱呼外,當時的老百姓也

    被分成了幾個種類。

    按職業劃分大致分為:民戶、軍戶、匠戶。

    其中民戶包括儒戶、醫戶等,軍戶包括校尉、力士、弓兵、鋪兵等,匠戶分委工匠戶、廚役戶、裁縫戶等。

    這些戶的劃分是很嚴格的,主要是為了用人方便,要打仗就召集軍戶,要修工程就召集匠戶。看上去似乎也沒有什麼問題,但其實缺陷很大。

    比如你是軍戶,你的兒子也一定要是軍戶,那萬一沒有兒子呢,這個簡單,看你的親戚里有沒有男丁,隨便拉一個來充數,如果你連親戚都沒

    有,那也不能算完,總之你一定要找一個人來干軍戶,拐來騙來上街拉隨便你,去哪裡找是你自己的事情。

    再比如你是匠戶中的廚役戶,但你說你不懂廚藝,那也不要緊,人去了就行,只要人數對得上就沒問題,反正你做的飯我也不吃,誰吃了拉肚

    子我也不管。

    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劃分實在是不科學的,不但民戶軍戶這些大戶之間不能轉,同一戶內不同的職業也不能轉,萬一打仗時要召集弓兵戶,

    偏偏這些人從小沒有練過拉弓,那也沒辦法了,每人給一把弓就上吧。這樣的軍隊戰鬥力是不能保證的,又如召集醫戶,如果召來的都是一些

    不懂醫術的,那可就要出人命了。

    這是老百姓,官員們也不輕鬆,他們衣服穿著和顏色搭配、用料、圖案都有著嚴格的規定,如違反,是要殺頭的。

    如朝服冠上的梁數,一品七梁,二品六梁,往下遞減,不能多也不能少,這衣服是祭祀典禮要穿的,平時上朝要穿公服,公服的規定也極為復

    雜,從一品到九品,從文官到武官,衣服顏色不同、花紋不同、花徑不同、衣服上的補片也不同。

    回家之後也不輕鬆,不能穿睡衣之類的衣服走來走去,要穿常服,這常服也不能隨便穿,不同品級也有規定,如腰帶,一品用玉、二品用花犀

    ,以下各不相同。

    如果你不小心穿了常服去上朝,或是穿了公服去祭祀,系錯了腰帶,穿了黃色內衣,只要被人發現,就是嚴重錯誤,可能要殺頭的。

    這些制度看上去眼花繚亂,但他們之間是存在著聯繫的,如果我們仔細的對這些制度進行分析,就會發現,這些制度的背後隱藏著某種目的。

    [155]

    除了這些制度外,朱元璋還為他的臣民們設定了嚴格的規定,他貴為天子,卻給全國幾乎所有的行政機關都分好了工,行政公務、司法裁決、

    倉儲準備、人口統計,甚至連街道清潔都逐一分配到人。

    不但如此,他還詳細說明工作該怎樣去做,相當於今天買電器時附送的說明書,一一列舉唯恐不能窮盡,如人口統計時要注意哪些事項,如何

    進行核查,隱瞞人口的常用手段等等都列明出來。

    估計要是再詳細點,他還會規定清掃街道時怎樣使用掃帚,出門時該先邁哪只腳。這樣看來,在朱元璋手下幹活倒也不累,相信只要不是白癡

    ,能看懂朱元璋配發的說明書,都是能夠幹好工作的。

    此外他還禁止農民進城打工,規定所有老百姓只能在自己的生活範圍內活動,在所有的交通要道上設置了關卡,人們要走出規定地域,必須持

    有官府出具的路引。這玩意可千萬要收好,如果丟了,守關卡的士兵會直接把你當成逃犯,抓走充軍,目的地是去不成了,家也不用回去了,

    很可能過那麼幾年,這位丟了路引的兄弟也站在關卡當檢查員了。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也能看出來了,朱元璋要建立的是一個等級分明,秩序嚴謹,近乎僵化的社會結構,在這個結構中,農民只能種地,商人

    只能經商,官員按照規定幹好自己的工作,無論誰都不能越界。

    軍戶、民戶、匠戶的劃分決定了在那個時代找工作從來都不是難題,不用費盡心思設計什麼簡歷,洗乾淨臉,打好領帶去參加面試。因為除了

    那些讀書厲害的人之外,所有人的工作都是在投胎的那一刻決定的,你爹幹嘛,你也幹嘛。

    應該說這是一個近乎完美的模型,在這個模型中,所有人都各司其職,互不干擾,他們就像無數條永不相交的平行線,一同組成強大的明帝國

    。這些制度之嚴密、周到即使在今天看來,也堪稱典範。

    我們不得不佩服朱元璋,他不但打下了江山,還耗盡心力制定了如此完美的規章制度。他的目的也很明確:

    明帝國的所有問題我朱元璋都給你們解決了,制度也有了,方法也有了。後世子孫照著做就是了,我辛苦點沒有關係,你們就等著享福吧。

    可惜模型始終只是模型。

    在這個世界上,從來就不存在著完美的東西,任何制度都有缺陷,任何體系都有漏洞。朱元璋的這個體制也不例外。

    [156]

    事實證明,他的體系經不起時間的考驗,而且還出現了很多朱元璋本人做夢都想不到的意外。

    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制度,限制大臣的權力,然而明朝的內閣比以往的任何丞相都更專權。

    朱元璋規定老百姓不得四處流動,然而明朝中後期流民成風,四處遊蕩,絲毫不受束縛

    朱元璋頒布了抑制商業發展的條令,並規定商人不得穿著綢沙等貴重衣物,然而大規模的工商業發展正是從明朝開始,而那些本應該是社會最

    底層的商人卻穿金戴銀,甚至登堂入室,為官經商。

    朱元璋嚴令太監不得干政,可是明朝的閹宦卻個個都是重量級的(這與他廢除相權有關)

    朱元璋給他的所有子孫都準備了爵位和俸祿,然而一百多年後,他的很多後代都家道中落,窮困潦倒。

    這些朱元璋認為可以用千年萬年的制度,在短短的百餘年間已經煙消雲散。甚至他的繼承者們也不再認真遵守這些規定,他們口中說著太祖成

    法萬年不變,實際上卻是各有各的搞法。偶爾有那麼一兩個腦袋不開竅的叫囂著要恢復祖制,換來的卻是眾人嘲笑的眼神,甚至連當時的皇帝

    也不以為然。

    實際上,朱元璋為了保障自己的這套制度模式能夠貫徹實施下去,對那些敢於改動和違反者,制定了嚴厲的處罰措施,如他曾銘文規定太監干

    政者,殺;敢議立丞相者,殺等等。可是這些措辭嚴厲的規定從來就沒有真正發揮過作用。太監還是照常干政,內閣還是行使著丞相的權力,

    此路不通就繞道走,誰也沒把太祖成法當回事。

    更讓朱元璋想不到的是,他規定的事情往往都向著反方向發展,用俗話說就是怕什麼來什麼。在朱元璋的面前似乎有一個看不見的對手,朱元

    璋想往東,這個對手偏要向西。朱元璋想吃飯,這個對手卻給他喝水。

    這個對手並不是虛無的,我們之前提到過他的名字--歷史規則。

    [157]

    如果我們細細分析一下朱元璋制定的這些制度,就會發現很多問題。比如他規定商人不允許穿好衣服,限制商人的政治地位,如有違反,就要

    處以重刑。

    然而這規定真的行得通嗎?

    農民有權穿紗,卻買不起,商人雖然地位低賤,但他們有錢,有錢才能買得起那些貴重的東西,農民沒有錢,所謂的權力也就成了一句空話,

    他們連飯都不一定吃得飽,哪裡還談得上穿什麼衣服?這不是拿窮人開心嗎?(雖然他本意並非如此)

    類似的制度缺陷還有很多,這些制度本身並沒有什麼大問題,但遺憾的是並不一定適應情況的變化。因為朝廷的收入不斷的增加,經濟不斷的

    發展,在此基礎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也會發生變化,墨守成規的制度最終一定會被歷史所淘汰。

    朱元璋制定的這套政策是適應明朝初年的情況的,事實證明,這些制度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和恢復。但朱元璋雖是能人,卻不是超人,也不會搞"

    人間大炮""時間停止"之類的把戲,他不能停滯歷史的進程,當他把自己的這些制度和方法作為"萬世不變之法"流傳下來後,這些過時的玩意

    在後人眼中就會變得荒謬和不適用,並成為絆腳石。

    朱元璋這一生有過很多厲害的對手,頑強的張士誠、凶狠的陳友諒,糾纏不清的北元、狡猾的胡惟庸、驕橫的藍玉,這些人都是一代人傑,然

    而他們都敗在了朱元璋手下。直到他遇到了最後一個敵人--歷史規則。

    在歷史的進程中,命運之神會從芸芸眾生中挑選一些人,給他們建功立業的機會。如果你被挑中,實在是一件幸運的事情。但你同時也必須認

    識到,這是一場殘酷的比賽,當機會到來時,你若要真的有所建樹,就必須比其他人更優秀、更強大,因為最終的勝利者只有一個。

    四十多年前的一個夜晚,命運之神來到了朱重八的床邊,將一柄劍和一把鑰匙交給了他,他告訴朱重八:用劍去推翻殘暴的元朝,用鑰匙去打

    開那扇新的大門,你將建立自己的王朝,獲得你應得的榮耀!

    朱重八莊重的接收了這兩份禮物,他沒有辜負命運之神的期望。在那漫長而艱苦的歲月裡,他用自己天才的軍事和政治才能,戰勝了所有的競

    爭者,獲得了最終的勝利。

    他不再是那個窮困潦倒的朱重八,而是重權在握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他認為自己已經有足夠的力量改變原先的規則,創造自己的體系。

    但他錯了,無論他如何強大,在歷史的眼中,他只不過是一顆小小的棋子。

    他可以影響少數人於永遠,也可以影響多數人於暫時,但他絕對無法影響多數人於永遠。

    [158]

    毫無疑問,朱元璋是那個時代最傑出的人物,他有著卓越的軍事和政治天賦,精力充沛,他執政三十一年,勤勤懇懇日夜不息的處理政務,一

    個天才加上勤奮,世上還有什麼事情是他做不成的呢?

    他相信自己能夠操控一切、改變一切,他已經憑借自己的才能獲得了命運之神的垂青,成為了這片廣闊大地的統治者。但他並不滿足,所以他

    按照自己的設想創造了一整套獨特的社會體系和架構。他相信,就如同以往一樣,他會勝利的,事情是會按照他的設想進行下去的。

    可是歷史規則這個對手與之前的都不相同,他無影無形卻又無處不在。他沒有去招惹朱元璋這位猛人,卻不斷的纏擾著朱元璋的子孫,而朱元

    璋的體系也在時間的磨礪下變得千瘡百孔,最終失去了控制力和約束力,歷史固執的按照自己的邏輯方式走了下去。

    事實證明,在這場鬥爭中,朱元璋失敗了。

    原因何在呢,答案看起來似乎深不可測,其實很簡單:

    因為朱元璋只是歷史的執行者,他並不是歷史的創造者。

    即使沒有朱元璋,也會有李元璋、王元璋來完成歷史的使命,推翻舊的王朝,建立新的帝國。歷史是一個好客的主人,但卻從不容許客人取代

    它的位置。歷史也從來就不是一個人或是幾個人可以支配創造的。所謂時勢造英雄,實乃至理名言。

    那麼誰才是歷史的創造者?又是誰支配著這些歷史規則呢?

    真正創造支配歷史的是稻田里辛勤勞作的老農,是官道上來往的商賈,是朝堂上進言的官員,是孤燈下苦讀的學子。

    是的,正是這些普通人創造和支配著歷史,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注定默默無聞,都無法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但他們也是偉大的,他們用自

    己勤奮的工作不斷推動著歷史的前進,他們才是歷史真正的主人。

    從古至今,從無例外。

    [159]

    在解構了朱元璋的體系後,讓我們回到洪武時代,還有一些對後世影響深遠的事件是必須述說的。

    可怕的錦衣衛

    特務政治是明朝的一個特點,其代表機構就是錦衣衛。

    錦衣衛這個名字對我們而言只是一個歷史概念,但明朝的人們提起這個名字卻是談虎色變。這是一個奇特的機構,它原本只是一支軍隊,是皇

    帝的親軍二十六衛之一。這些部隊由皇帝本人指揮,各有各的職責。

    按說親軍應該整日在皇帝身邊,是個不錯的職業,但你可不要以為當上親軍就能飛黃騰達,比如親軍二十六衛中的孝陵衛就是守墳的。整日只

    能和陵墓打交道,如果不幸被選入孝陵衛,恐怕一輩子也見不到活著的皇帝了。

    相比而言,錦衣衛就厲害得多了,它是皇帝的衛隊,出行時負責保衛,此外它還是儀仗隊,上朝時掌管禮儀。所有錦衣衛的成員服裝整齊,穿

    著飛魚服,佩戴繡春刀。正是由於錦衣衛承擔著如此重要的職責,且都是皇帝身邊的人,他們漸漸的成為了皇帝的耳目,負責打探情報和懲處

    大臣。

    這個機構的可怕之處在於,他們不受任何部門的管轄,只聽皇帝的指揮,其機構也比較簡單,指揮使一人(正三品)為最高統帥,下各設同知

    、僉事、鎮撫二人、千戶十四人,這些是錦衣衛的高級領導。

    明初加入錦衣衛的人都要進行嚴格審查和面試,必須保證是良民,無犯罪前科,並經過精心挑選和各種訓練,順利通過這些考驗的人才能成為

    錦衣衛。

    錦衣衛的主要職責是偵查大臣們的行動,並隨時向皇帝報告,他們還掌管著"廷杖",負責懲處違反皇帝意志的大臣,而在大臣眼中,這是一群

    極為可怕的人。洪武年間,如果大臣家有錦衣衛上門,他就會收拾好衣物,和家人告別,然後一去不返。

    此外錦衣衛還負責收集軍事情報、策反敵軍高級軍官的工作,如在後來的萬曆朝鮮之戰中,錦衣衛表現的相當活躍,收集了大量日軍情報,為

    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貢獻。

    錦衣衛的另一個可怕之處在於,他們不受司法機關的管轄,可以自己抓捕犯人,並審判判刑。在逮捕犯人前,錦衣衛指揮會發給所謂"駕帖",

    大家可能在"新龍門客棧"中看到過這件東西,要說明的是,"駕帖"並不是身份證明,而是逮捕證。

    錦衣衛持有此物逮捕人犯不受任何人阻攔,如有反抗,可格殺勿論。由於錦衣衛擁有幾乎超越一切的權力,無論刑部還是大理寺見到錦衣衛都

    避而遠之。

    錦衣衛還有自己的監獄,稱為"詔獄",此獄名氣之大,甚至超過了刑部的天牢,因為能被關進這個監獄的都絕非普通人,往往不是大忠大善就

    是大奸大惡。

    事實證明,這些人的工作效率確實很高,在胡惟庸和藍玉案中,錦衣衛晝伏夜出,四處打探,以不怕殺錯,只怕殺漏的精神找出了許多所謂的

    同黨,並一一處決。這兩宗案件也大大提升了錦衣衛的名聲。

    毫無疑問,這是一群可怕的人,他們重權在握,除皇帝外不受任何人管轄,是皇帝重要的統治工具。

    但這一機構的始創者朱元璋卻深刻的認識到了特務政治的危害,他知道如果放任下去,國家法律的約束性和權威性將蕩然無存,於是在洪武二

    十六年(1393),他命令撤銷錦衣衛,並下令所有司法審判行為必須由司法機關執行。(詔內外獄無得上錦衣衛,大小鹹經法司)

    為了顯示廢除錦衣衛的決心,朱元璋還當眾焚燬了錦衣衛的刑具,以示永不重開之意。

    然而很多事情只要開了頭,就很難收尾了。

    [160]

    錦衣衛這個獨特的機構將在後來的明朝歷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我們以後還會經常和它打交道的,現在就先放下吧。

    就在朱元璋逐步解決國內問題時,明帝國的東北邊界發生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這件事將對明朝後來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事情的發生地是高麗王國。

    高麗王國是王建於公元十世紀建立的,這個王朝取代了之前的新羅王國,一直延續下來,但這個高麗王朝與明朝的關係並不好,這是有著歷史

    原因的。

    在元朝建立之後,發兵攻打高麗,高麗最終不敵,被迫屈服蒙元。而元朝統治者按其一貫的方針政策,將本是隸屬過的高麗歸並為元朝的征東

    行省。元朝還隨意廢除高麗國王,其目的在於通過王室的通婚,將高麗牢牢控在手中,他們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從元世祖到元末,元

    朝皇帝先後將七位公主下嫁高麗國王。

    這樣看來,和親這一招永遠都是有用的,萬一有一天雙方打起來,只要把七姑八姨的拉出來,讀一下家譜,考證出閣下是我姐姐的兒子的堂弟

    的鄰居等等,就能把對方說得目瞪口呆,收兵回家。

    元朝的目的達到了,經過長期的相親介紹和血緣分配,三代高麗國王都帶有元朝皇室血統。當然了,如果要算出到底是哪一輩的,互相之間怎

    麼稱呼還是要翻家譜的。

    正因為高麗王室與元朝皇室的血統聯繫,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元朝統治者被趕出中原後,高麗仍然依附於元朝。

    朱元璋很明白一個穩定的邊界的重要性,他在明朝建立後,就派遣使臣出使高麗通報國號年號,試圖與高麗建立宗藩關係。

    在利害關係面前,親戚關係是不一定管用的,事情的發展又一次證明了這一點。

    看到元朝敗退,高麗王朝國王王顓便斷絕與元朝的關係,受明朝冊封,趁機擺脫了元朝的控制。然而事情總是一波三折,高麗王朝裡還有很多

    人是元朝統治者的親戚,他們自然不甘心被明朝控制。於是親元與親明的勢力展開了長達十餘年的鬥爭。

    後王顓十歲的養子江寧君辛隅繼位。這位國王是傾向北元的,但他為了不得罪明朝,也派遣使者去為他的父親請封謚號(高麗國王的謚號按例

    由明朝確認)。本來事情還是順利的,明朝派遣使節林密﹑蔡斌前往高麗,然而此二人在從高麗歸國途中被人劫道,不但隨身物品被搶,人也

    被殺掉了。

    按說這件事不一定是高麗干的,因為在自己地盤上幹這些活就等於在兇案現場寫下殺人者系某某,太過招搖,此事恐怕是北元派人幹的。

    但朱元璋豈是好得罪的?陰謀居然搞到了他的頭上,怎肯干休!他暴跳如雷,收回了給王顓的謚號,表示絕不承認辛隅的國王地位。高麗也是

    一肚子苦水沒辦法倒,只好轉而向北元請封,獲得了高麗國王、征東行省左丞相的封號。

    至此,明朝與高麗王國決裂,雙方亮出了兵刃。眼見一場大戰又要開打,但刀劍雖然沒得商量,帶刀劍的人卻是可以商量的。
tyler002 發表於 2008-9-26 15:13
正文 第一百六十一至第一百七十章

    [161]

    高麗國王決定動手了,洪武二十年(1387),馮勝和藍玉率領軍隊打敗納哈出,控制了遼東,並在遼東設了鐵嶺衛都指揮使司,控制了鐵嶺,這

    可是一個敏感地帶,因為鐵嶺在元朝時就是元朝和高麗之間的國界。高麗一直想佔據這個緩衝地帶,而明朝的軍事行動無疑打亂了高麗王朝的

    如意算盤。

    高麗國王辛隅畢竟政治經驗不足,居然去找朱元璋要求獲得鐵嶺的領土,這一要求搞得朱元璋啼笑皆非,自己打了幾十年仗,就是為了幾塊地

    盤,這位少年天子居然異想天開,想找連工資都不願意多發的朱元璋要土地。

    結果可想而知,朱元璋嚴詞拒絕了使臣,這位高麗國王也真是血氣方剛,他命令調集各道軍隊於洪武二十一年(1388)征伐遼東。

    那麼這支遠征軍有多少人呢?據《李朝太祖實錄》,這支部隊一共只有近四萬人。而他們的敵人--駐守遼東的明軍,剛剛打敗了納哈出的二十

    萬元軍,在北元已經被擊潰,退守沙漠的情況下,高麗的遠征軍有什麼辦法和這支久經沙場的明軍對抗呢?

    但辛隅似乎並沒有考慮太多,估計他是按照高麗軍隊以一當十的比率來計算戰鬥力的。

    這樣看來,辛隅對當時的形勢的認識是比較糊塗的,但他派去打仗的將領卻並不糊塗。

    至少李成桂不糊塗。

    這支軍隊的統帥是曹敏修和李成桂,他們分任左﹑右軍都統使。李成桂一直反對和明朝決裂,他極力勸阻未能成功。作為一名將領,他清醒的

    認識到攻擊遼東是以卵擊石,但迫於上級壓力,他還是率領軍隊出征了。

    大軍到達鐵嶺後,李成桂並沒有發動進攻,他另有打算。

    這位統兵大將先做通了曹敏修的工作,然後一咬牙、一跺腳,造反了!

    他帶領軍隊打回了老家,廢黜了辛隅,建立了自己的王朝,這就是著名的李氏王朝。

    為了爭取明朝的支持,李成桂派使臣向明朝稱臣,他向朱元璋遞交了國書,新人新氣象,李成桂廢除了高麗的稱呼,這個新的王朝需要一個新

    的名字。

    這個莊嚴的使命落在了朱元璋的身上,他經過慎重考慮,取"朝日鮮明之國"之意,為這個王朝確定了新的名字--朝鮮。

    從此這個名字成為王國的統一稱呼,並延續至今。朱元璋親自下令:朝鮮為永不征討之國,明和朝鮮正式以鴨綠江作為邊界。而朝鮮尊明為天

    朝,並採用明年號,此後朝鮮的歷代國王繼位後都要派使臣至明朝,得到明朝皇帝的確認並賜予封號。

    朱元璋和李成桂確定了明王朝和朝鮮和睦友善的關係,也立下了雙方守望互助的諾言。後來的歷史證明,他們都遵守了自己的承諾。

    李成桂的建國舉動及明朝朝鮮和睦關係的確立,對後來明朝的發展產生了影響,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對今天的文化傳播也有一定的因果關係

    。這是從何說起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在李成桂建立李氏王朝一百多年後的1506年,李朝中宗繼位,在他擔任國王的三十八年裡,有一位醫官靠著自己的努力做出了一番事業。四百

    多年後,這位醫官的事跡被拍成了電視劇,流行一時。

    這部電視劇就是《大長今》。

    這麼看來,李成桂那一咬牙的決定實在影響深遠。

    [162]

    朝鮮成為了大明的屬國,北元也被打得奄奄一息,躲到沙漠裡整日吃沙子。強大的明朝終於平定了帝國的邊界,自盛唐之後,經過數百年的漫

    長歲月,中原政權終於不再畏懼遊牧民族的進攻,一個龐大的帝國又一次屹立起來,它用自己的實力保證這個國家的臣民可以安居樂業,經濟

    文化可以不受干擾的持續發展。

    在今天看來,我們不得不說,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而此時大明帝國的內部,也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戰爭造成的破壞已成為過去,經濟得以恢復,國庫漸趨充盈,朱元璋通過自己的努力使這

    片飽經戰火摧殘的土地恢復了生機。

    朱元璋對此也十分滿意,應該說,他是一個好父親,好祖父。幼年的不幸遭遇使得他不願自己的子孫受苦。為了讓繼承人可以安心的統治天下

    ,為了維持這種欣欣向榮的景象,他為自己的帝國建立了一整套完備系統,他堅信只要子孫們堅守自己創立的制度,大明帝國將永遠延續下去

    。

    但要保證皇位永遠屬於自己的子孫,還必須清除一些人,這些人包括胡惟庸、李善長、藍玉等(名單很長),經過二十餘年的不懈努力和胡藍

    案的血雨腥風,他基本解決了問題。

    似乎一切都很完美,該殺的殺了,該整肅的也整肅了,就此結束了嗎?

    不,還沒有。

    還有幾位老朋友需要做個了斷。

    洪武二十五年(1392),朱元璋殺掉了四十年前為他算命的周德興(大家應該還記得他),這位已經被封為江夏候的算命先生終於兌現了他當

    年的算卦結果--卜逃卜守則不吉。

    他確實是無處可逃,也無法可守了。

    洪武二十七年(1394),朱元璋殺穎國公傅友德,一代名將就此隕滅。與他同時被殺的還有藍玉的副將,在捕魚兒海戰役中立有大功的定遠候王弼

    。

    洪武二十八年(1395),朱元璋殺宋國公馮勝,這位開國六公爵的碩果僅存者終於沒有躲過這一刀。

    殺吧,殺吧,為了帝國的將來,你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當年的夥伴一個個都被送走了,事情終於可以瞭解了。

    對了,還剩下最後一個--湯和。

    [163]

    湯和是很懂事的,與胡惟庸藍玉不同,他一向對朱元璋尊重有加,而且他很早就看出朱元璋的強大與可怕,所以他選擇了放棄兵權,安享榮華

    。

    其實朱元璋並沒有完全趕盡殺絕,曹國公李景隆(李文忠之子襲父爵),武定候郭英、長興侯耿炳文都逃過了朱元璋的屠刀,但湯和與他們不

    同,作為與朱元璋一同起兵的夥伴,他比別人更有影響力,更有威脅。

    所以儘管湯和已經不再掌兵,朱元璋還是去看望了湯和,當然,這次探望在某種程度上將決定湯和的生死。

    當朱元璋看到湯和時,他驚奇的發現,這位當年英勇無畏的將軍只能躺在椅子上,嘴角留著涎水,支撐著向他行禮。

    湯和似乎也瞭解朱元璋的來意,他以一種常人難以理解的眼神看著朱元璋,那眼神中隱含著乞求:

    陛下,難道你真的一個都不留嗎?

    朱元璋懂得這種眼神的意義,四十年前,一群出身貧賤卻胸懷大志的年青人,為了生存和理想,挺身而出,經歷千辛萬苦,推翻暴元,建立了

    大明王朝。他們曾經憧憬過未來,也曾互相許願,以榮華相見。在走向成功的路上,有人死去,有人活了下來。

    而此時,倖存者只剩下了一個站著的人和一個躺著的人。

    朱元璋不會忘記,四十年前的濠州城,一個九夫長的身後跟隨著一個謙恭的千戶。

    幾十年的刀光劍影和斧聲燭影,當年的朋友都遠去了,有些是為我而死的,有些是我殺的,想來所謂孤家寡人,就是如此吧。

    湯和,活下去吧,那激盪歲月裡英姿勃發,生死共進的人們,現在只剩下你和我了,陪我走完這段路吧

    我很孤獨!

    [164]

    送走了老朋友,朱元璋終於放心了,大好河山將永遠掌握在自己子孫的手中。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雖然之後發生了很多他做夢也想不到的事情

    ,但這個判斷卻始終是正確的。

    殺掉這些良弓走狗固然是好,可問題也隨之而來了,蒙古騎兵仍然時不時地騷擾邊界,這也是可以理解的,遊牧民族不擅長耕田,一旦從統治

    者的位置上退休,想再就業就很難了,糧食衣服金銀不會從天上掉下來,獲得這些東西的最好方式只能是重操舊業--搶劫,這也是沒辦法,總

    得找條活路吧

    朱元璋老了,他不再是那個意氣風發、縱橫千里的年青人,長期的戰爭經歷和繁重的公務壓彎了他的身軀,消磨了他的銳志。且不說眼前的這

    些打劫者,萬一將來又出個蒙古第二,誰去抵抗呢?

    年青人還是靠不住的,他們只會空讀兵書,戰爭不是兒戲,需要嚴謹的思維和準確的判斷。李景隆年紀不大,可這個人除了是李文忠的兒子外

    ,什麼都不是。而此時能帶兵、有經驗的都被殺掉了,這又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

    可就如同以前一樣,朱元璋總是能夠想出解決的辦法。他找到了一個極有軍事天賦的人,這個人的能力足以完成保護國家安全的任務,更重要

    的是,這個人的忠誠是絕對可以信任的。

    此人就是我們下一幕的主角朱棣。

    洪武二十年(1360)四月,根據可靠情報,陳友諒即將率大軍進攻應天,兵勢極為強大,謀臣武將個個人心惶惶,而就在這戰雲瀰漫之時,一

    位身份卑賤的妃子為朱元璋生下了一個兒子。當然,這實在不是個生孩子的好時候。很多人都已經準備收拾包裹分行李散伙了,沒人顧得上這

    位母親和他的兒子,朱元璋照例去看了看,但也僅此而已。對他而言,現在最重要的是保住自己的命,兒子已經有三個了,多一個不多,少一

    個不少。

    在險惡環境中出生的這個嬰兒,就是朱棣。而按照出生地屬地原則,他應該算是南京戶口。

    雖然他是城市戶口,但他的出生環境似乎並不比當年的朱重八好,因為至少朱五四全家不用擔心腦袋搬家的問題。

    一位傳奇的帝王從此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痕跡,從一聲啼哭開始。

    自古有云:善用刀劍者,死於刀劍下

    而對於這個嬰孩而言,生於戰火,死於征途,似乎就是他一生的宿命。

    [167]

    朱棣就是這樣成長起來的,母親身份低賤,得不到朱元璋的多少寵愛,他有三個哥哥,二十二個弟弟,故雖貴為皇子,卻沒有多少人關注,渾

    似路邊野草般無人照料,但最讓他難受的是,哥哥朱標卻可以享有一切優待特權,他用的東西是最好的,所用禮儀是最隆重的,文武百官見到

    他就跪拜行禮,誠惶誠恐。

    因為大臣們知道,這個叫朱標的人將來會繼承皇位,是新一代的統治者,如果要保住腦袋、官位,就一定要拍他的馬屁。你朱棣是個什麼東西

    ,上不管天,下不管地。還是早點去就藩,當個土財主吧!

    人不怕窮,只怕比。

    朱標享受這一切的理由似乎也很充分:因為他是太子。

    什麼是太子?大家都是貧農朱重八的兒子,你穿開襠褲的時候我就認識你,尿床搗蛋哪一樣你沒幹過,還真把自己當龍子龍孫了,誰不知道誰

    啊?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朱棣雖然不窮,卻比較慘,因為無論這個家多好,多富,將來都不是他的。所以很早就認識到這一點的朱棣並沒有同年

    齡人的天真。

    他知道,在這個家裡,要想得到什麼,必須靠自己去爭取。

    洪武四年(1371),十一歲的朱棣被封為燕王,這並不表示朱元璋特別看重他,因為據史料記載,他的二十六個兒子都被封了王,這不過是例

    行公事而已。十七歲時,朱棣經朱氏婚姻介紹所包辦,迎娶了他的第一個妻子,而他的這個老婆正是第一名將徐達的長女。

    這樣看來,他的這次婚姻也包含了一定的政治色彩,體現了朱棣和武將之間的某種聯盟。

    二十一歲時,他奉命就藩,地點是北平,即當年之大都,今日之北京。

    此時的朱棣年紀雖輕,卻已飽嘗人間冷暖,看透世間悲涼,身為皇子,更能感受到那些大臣內官們趨炎附勢、落井下石的卑劣行徑。

    當然他也明白,這些人的行為並沒有什麼不對的地方,榮耀總是站在成功者那邊,這是永恆不變的真理。

    一定要做一個成功者。

    他年幼時已歷經戰火,成長過程中又總是和武將打交道,他見識過慘烈的戰場、血腥的殺戮,年青時所經歷的這一切已將他的人生角色定格為

    職業軍人,而這個角色也將伴隨他的一生,左右著他的性格,即使在他登上皇位之後。

    當然,客觀的講,此時的朱棣並沒有謀反的野心,說到底無非是心理不平衡,最多也只是發發牢騷而已。作為一個不起眼的皇子,他目前最重

    要的任務是在朱元璋面前表現自己,以便在將來分遺產時多撈點好處。

    洪武二十三年(1390),他終於開始了自己人生舞台上的第一次表演。

    [168]

    此時距離捕魚兒海大捷已經過去了兩年,當年的統兵大將,日漸驕狂的藍玉已列入了朱元璋的黑名單,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自然不可能把兵

    權交給他,在經過仔細思考後,他把部隊的指揮權授予了自己的兩個兒子。

    燕王朱棣正是其中的一個。

    自從十年前被封在北平後,朱棣就和自己屬地的鄰居--蒙古騎兵打起了交道。由於雙方住得太近,時常因為宅基地之類的糾紛鬧點矛盾,談不

    攏就打,打服了再談,遇到打不服也談不攏的就讓朱元璋出兵遠征。

    名將傅友德、馮勝、藍玉都曾帶兵自北平出擊蒙古,朱棣雖是皇子,但他明白,在這些老將面前自己還太嫩,於是他虛心向這些名將們學習,

    絲毫沒有皇室的架子。此外,他還隨大軍上陣,親眼見到過刀劈斧砍、你來我往的拚殺和血流成河,屍橫遍野的慘烈。

    當朱標在舒適的皇宮中學習孔孟之道、聖人之言的時候,朱棣正在淒風冷月的大漠裡徘徊,在滿佈屍首的戰場上前行。並沒有人教導他將來要

    如何去做一個好皇帝,如何統治他的臣民。對此時的朱棣而言,在戰場上活下去就是唯一的目標。兵書是不管用的,別人的經驗也不能照搬,

    而要在這個戰爭中取得勝利,只能依靠自己。

    從戰爭中學習戰爭,從失敗中獲取勝利,在經歷無數次殘酷的考驗後,朱棣最終掌握了戰爭的規律,他成長了,從一個戰爭的愛好者成長為戰

    爭的控制者,良好的判斷力和堅強的意志力使他最終具備了一名優秀將領的素質。

    而無數次殘酷的殺戮,無數具無名無姓的屍首也徹底的冷凍住了他的心。

    昨天還活蹦亂跳的一群人,第二天就變成了一群屍體,在陣亡登記簿上可能也找不到他們的名字,他們的家人更不會知道,甚至在戰後統計傷

    亡人數時,這些人也會被當成零頭去掉。

    誰會知道他們來到過這個世界?誰會知道他們也曾娶妻生子,有年邁的母親、吃奶的孩子在家裡等待著他們?在這樣的地方,生命是有價值的

    嗎?

    殘酷的戰場讓朱棣更加深刻的認識了這個世界的本質,只有強者才能生存下去!

    帶著這樣的意志和信念,朱棣統率著他的部隊踏上了遠征之路。

    [169]

    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棣三十歲,他第一次成為了軍隊的主帥。

    成為主帥,發兵遠征曾經是他的夢想,兒時他也常看見那些名將們出征時的情景,那是一個多麼光榮的時刻,亮甲怒馬,旌旗飄揚,數萬人將

    聽從自己的命令,在自己的旗幟下勇往直前!

    其實戰爭也有它自己的美感,勒馬敵前,一聲令下,萬軍齊發,縱橫馳騁,這是何等的豪氣沖天!

    朱棣近乎狂熱的喜愛上了這種殘酷的美感,當他披掛盔甲,騎上戰馬時,一股興奮之情便油然而生,長纓在手,試問天下誰敵手!

    這就是軍人的快樂與榮耀。

    但朱元璋對朱棣並不完全放心,他把兵馬一份為二,將另一半交給了晉王。並親自為他們制定了作戰計劃,此次遠征的目標有兩個,分別是北

    元丞相咬住和太尉乃兒不花。

    朱棣明白,這次出征可以算是朱元璋的一次考試,如果成績好,將來就有好的前途,因此他為這次遠征作了充足的準備,此次出征與以往一樣

    ,難點不在於能否打敗敵人,而是在於能否找到他們。

    基於這個正確的認識,出征後,朱棣並未魯莽進兵,而是首先派出幾支輕騎兵四處偵查,這些人經過仔細探訪,果然找到了乃兒不花的確切位

    置。在做好保密工作後,燕王朱棣帶領部隊靜悄悄的出發了。

    由於朱棣的軍事行動極其隱秘,乃兒不花竟然毫不知情,明軍按照朱棣的計劃準備向北元發動進攻了,然而就在軍隊即將達到目的地時,天突

    降大雪,很多人都認為風雪之中行軍不利士氣,要求停止進軍,軍營中也是一片哀怨之聲。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朱棣卻十分高興,他似乎是從藍玉的身上得到了啟發,嚴令軍隊繼續前進,很明顯,朱棣的決斷是正確的。

    風雪之夜,行軍雖然辛苦,但敵人也必然會喪失警惕,因為他們也認為這樣的天氣不適合行軍。然而決勝的時機往往就在出其不意之間。

    絕對不要做你的敵人希望你做的事情,原因很簡單,因為敵人希望你這樣做--拿破侖

    朱棣的大軍就如同當年藍玉夜襲慶州時一樣,冒著大雪向著敵人挺進。當他的大軍到達乃兒不花的營地時,元軍被驚呆了,然而更讓他們驚訝

    的還在後面。

    這支遠道而來的軍隊並沒有發動進攻,而是埋鍋做飯,安營紮寨。

    明軍跑了這麼遠的路,吃了這麼多的苦,而自己沒有任何準備,毫無提防,如若敵人發動進攻,全軍崩潰只在旦夕之間,然而對方卻毫無動靜

    ,看他們舞刀弄劍的樣子也不像是來旅遊的,到底打的什麼算盤?

    [170]

    朱棣並不是傻瓜,他十分清楚此時正是進攻的最好時機,毫無防備的元軍可謂是一擊即潰,他沒有這樣做,不是要講什麼風格,混個公平競賽

    獎之類的玩意,而是有著更深層次的考慮。

    在安頓好部隊後,他派了一個人去元軍大營見乃爾不花,他要給乃爾不花一個驚喜。

    果然乃爾不花一見此人,大驚失色,張口就叫道:"怎麼又是你?"

    為什麼要說又呢?因為來者實在是老熟人了,此人就是觀童。大家可能還記得之前洪武二十年馮勝遠征納哈出時,勸降納哈出的也是這位仁兄

    ,這麼看來他也算是老牌地下工作者了,專幹這類事情。

    自納哈出後,觀童勸降之名傳遍蒙古,但凡有此人出入的消息,蒙古各部落都如臨大敵,唯恐被認為暗通明朝,那可真是跳進捕魚爾海也洗不

    清了。偏巧觀童和乃爾不花交情很深,當年好友此刻相見,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照例,觀童先講了一通明軍的政策,如優待俘虜等等,然後把形勢擺在乃爾不花面前:頑抗到底,死路一條。

    其實也不用觀童說太多了,營外明軍磨刀的聲音都聽得見,再不投降,磨刀石就要換成自己的腦袋了,這個城下之盟不簽不行啊。

    乃爾不花決定投降了,他和觀童一起去朱棣的營中辦理投降手續,這位北元的太尉對自己的對手朱棣有著濃厚的興趣和好奇心。時機判斷如此

    準確,行動如此迅速,這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讓他意外的是,一進大營,朱棣竟然以招待貴賓的禮儀來款待他,親自到營外迎接,乃爾不花不知所措,手忙腳亂,搞了半天才想起自己是來

    投降的。他小心翼翼的提了幾個保證士兵人身安全之類的條件,朱棣表現得十分大度,不但答應了這些要求,還設盛宴款待了乃爾不花。

    乃爾不花萬沒想到,向朱棣投降還這麼有面子,有這麼好的待遇。十分感動,馬上回營召集人馬列隊投降。

    就這樣,燕王朱棣人生中的第一次表演落幕了,他不費一兵一卒殲滅了北元軍的主力,完成了戰略目的。他在這次演出中的表現堪稱完美,連

    投降的乃爾不花都十分敬佩他,認為他是一個寬宏大量的人。

    史料的記載大抵如此,簡單看上去,這似乎只是一次平常的戰役經過,但我細讀之後,卻有毛骨悚然之感,朱棣實在太可怕了。
tyler002 發表於 2008-9-26 15:15
正文 第一百七十一至第一百八十章

  [171]

    朱棣的可怕之處不在於他俘獲了多少敵人,而在於他在這次軍事行動中所表現出來的素質和心智。

    他率領數萬士兵遠涉千里,冒雪頂風,歷經千難萬苦才找到敵人,這就好比尋寶片中,一群海盜費心勞力,疲憊不堪,終於找到了寶藏。相信

    所有的人在那個環境下都會極度興奮。

    就要發財了!命運即將改變!

    當時的朱棣也是如此,他千辛萬苦才找到了敵人,而此時的敵人也不堪一擊,只要下個簡單的命令,敵人就會被擊潰,然而他卻沒有這樣做。

    這就好比海盜們找到了藏有寶藏的海島,打開了箱子,看見了無數的金銀珠寶,頭領卻突然發話:大家回家吧,把財寶留在這裡,明年再來取

    !

    如果有哪個不開竅的頭目敢這樣說,只怕早就被部下收拾了。

    簡單的佔有是小聰明,暫時的放棄才是大智慧。

    朱棣為了這一刻等待了很久,眼看勝利就在眼前,自己的能力終於得到了展現的機會,父親也會另眼相看,這是多麼大的誘惑!

    然而他放棄了,雖然是暫時的。

    他沒有理會磨刀霍霍的部下的催促,沒有下令去砍殺那些目瞪口呆的元軍。他暫時擱置了自己將要獲得的榮耀。

    這需要何等的忍耐力和抑制力!

    這才是朱棣真正的可怕之處,一個能夠忍耐的人,一個能夠壓抑自己慾望的人。

    不要小看這個遠征中的插曲,如果你進行認真仔細的分析,就可以從這件事情中獲知朱棣的性格秘密。

    在史料中,關於朱棣存在著兩種完全不同的記載,也代表著他的兩種面孔,一種是仁慈和善,他經常和屬地的老百姓在一起,為他們主持正義

    ,愛民如子。另一種是殘暴嗜殺,用油鍋烹死不服從他的大臣,滅殺他們所有的親屬。

    這似乎是矛盾的,同一個人怎麼會有這樣截然不同的兩種表現?然而這些都是史實。那麼怎麼解釋這個問題呢?

    答案很簡單:朱棣有著兩幅不同的面孔不是因為他有精神病或者雙重人格,恰恰相反,他是一個頭腦極其清醒的人。他很清楚自己在做些什麼

    ,這兩幅面孔決不會同時出現,他們分別有不同的用途。

    和善慈悲的面孔用來應付服從他的人,殘暴凶狠的面孔用來對付他的敵人。

    [172]

    對於朱棣而言,殘暴是一種手段,懷柔是另一種手段,使用什麼樣的手段是次要的,達到目的才是根本所在。

    為了達到目的可以壓抑自己的感情,為了達到目的可以勉強自己去做不願意做的事,為了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這就是朱棣的人生觀和世界

    觀。

    從一個不通人事的少年,到一個老謀深算的藩王,是爾虞我詐的宮廷鬥爭,是你死我活的戰場拚殺改變了他。

    朱棣出生在權力編織的網絡中,成長於利益交匯的世界裡,但凡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紛爭,就算你不去找別人麻煩,但只要你有著皇子的身份,

    麻煩就會找上你。在這樣的人生中,父親、母親、兄弟都只是一個符號,他們隨時都可能因為某個原因成為你的敵人。

    親人都不能信任,還有誰是可以信任的呢?

    無論何時何地,沒有人可以信任,一切都只能依靠自己,這就是朱棣的悲哀。

    而在這樣的世界裡,只有變得足夠強大,強大到沒有人敢來冒犯你,侵害你,才能夠保證自己的安全。

    這就是那些表面上看起來風光無限的封建皇族萬年不變的權力規則,不適應規則,就會被規則所淘汰。

    朱棣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逐步丟掉了他的童真和幻想,接受並掌握了這種規則。

    他成為了強者,卻也付出了代價,這是十分合理的,因為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免費的東西。

    對乃爾不花的寬大處理就是一種隱忍,朱棣對這個蒙古人談不上有任何感情,他何嘗不想一刀劈死這個害他在冰天雪地裡走了無數冤枉路的家

    伙。從他後來的種種殘暴行為來看,他並不是個脾氣很好的人,可他不但客客氣氣的接待了這個人,還設盛宴款待。這需要何等的忍耐力!想

    到這裡,你不得不佩服朱棣,他實在是個可怕的人。

    三十歲的朱棣做到了這些,在這些方面,他甚至可能勝過了三十歲的朱元璋。

    三十歲的朱元璋用刀劍去爭奪自己的天下,三十歲的朱棣用隱忍去謀劃自己的將來。

    [173]

    朱棣就像一個優秀的體操運動員,省略了所有花哨和不必要的動作,將全部的心力放在那最後的騰躍,以獲得冠軍的獎賞--皇位。

    當然,當時的朱棣還沒有足夠的實力去做到這一點,他現在最重要的任務是把俘虜人數清點好,然後回去覆命。

    似乎是上天特意要體現朱棣的豐功偉績,與他同時出征的晉王是個膽小鬼,根本沒有進入蒙古腹地。用今天的話來說,他還沒有進人家的門,

    在門口放了兩槍,吆喝兩聲就走人了。

    有這麼個窩囊的兄弟幫忙,朱棣一時之間成為了萬眾矚目的焦點,全國人民都把他當成民族英雄,朱元璋也很高興,他賞賜朱棣一張支票--面

    額100萬錠的寶鈔(明朝紙幣)。

    其實這個賞賜不算豐厚,因為我們前面介紹過,洪武年間的紙幣發行是沒有準備金的,估計朱元璋很有可能是在見朱棣之前,讓人準備好了紙

    張,印上了100萬錠的數字。反正他是皇帝,想寫多大數字都行。

    如果朱棣聰明的話,就應該早點把這張支票折現,換糧食也好,換布匹也好,總之是在通貨膨脹讓這張支票貶值之前。

    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關鍵在於朱棣通過這一次的成功表演讓朱元璋看到了他的價值,獲得了朱元璋的信任。其實演得好不好倒在其次,至少

    先混了個臉熟。

    但這次遠征帶給朱棣的也只有這些,並沒有人認為他能夠成為皇位的繼位者,他心裡也清楚,無論自己如何表演,也無非是從龍套變成配角,

    要想當上主角,必須得到朱元璋導演的同意。可是很明顯,朱導演並無意換人。

    如果事情就這樣發展下去,滿懷抱負的朱棣可能最終會成為朱標的好弟弟,國家的邊界守護者,他的能力將用來為國效力,他的野心將隨著時

    光的流逝被永遠埋葬。

    就在看似事情已經定局的情況下,洪武二十五年(1392),太子朱標的死使得一切似乎都有了轉機。

    朱標死了,主角的位置終於空了出來,時機到了!

    朱標的兒子朱允炆不過是個毫無經驗、年幼無知的少年,這樣的人怎麼能承擔帝國發展的重任,換人吧,也該搞個公開招考之類的玩意了。退

    一步說,就算不搞公開競爭,也該給個抓鬮的機會啊,老爹,不能再搞一言堂了,多少給點民主吧。

    朱棣曾經有過無限的期待,他相信只要公開競爭,自己是很有優勢的,那個小毛孩子懂得什麼,論處理政事出兵打仗,誰能比得上我!當然,

    寧王打仗也很厲害,不過他只是一介武夫,這樣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傢伙也想繼承皇位?

    除了我,還有誰!

    然而出乎他的意料,朱元璋對朱標的深厚感情使得他又一次搞了暗箱操作,他真的任命只有十五歲的朱允炆為太子。

    白幹了,這下真是白幹了。

    [174]

    朱標雖然文弱,到底是自己的哥哥,長兄為父,論資排輩,心理上還說得過去,畢竟人家參加工作早,可那個十五歲的小毛孩居然也敢在自己

    頭上作威作福,無論如何想不通,無論如何辦不到!

    但這是事實,一旦父親死去,這個小孩子就會成為帝國皇位的繼任者,到時不管自己是否願意,都將跪倒在這個人的面前,發誓效忠於他。他

    懂得什麼,即無戰功,又無政績,憑什麼當皇帝?

    人生最痛苦的地方不在於有一個悲慘的結局,而在於知道了結局卻無法改變。

    如果說之前的朱棣只是抱怨,那麼朱允炆繼位後的朱棣就是真的準備圖謀不軌了。用法律術語來說,這是一個從犯罪預想到犯罪預備的過程。

    但朱棣可以不服氣,卻不能不服從,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明太祖決定對北元再次發動遠征,主帥仍然是朱棣。這也是朱元璋一生中制定的

    最後一個作戰計劃。

    他真的老了,青年時代的意氣風發,縱馬馳奔只能在腦海中回味了。但他的意識還很清楚,必須在自己死之前把所有的事情都解決掉,這樣大

    明帝國才能不斷的延續下去,永遠強大繁榮。國內的問題已經解決了,但卓越的軍事直覺告訴他,北元仍然是國家最強大的敵人,一定要把這

    個鄰居連根拔除!

    而朱棣當任不讓地成為了統帥,雖然他已經不再願意去幹這些活,畢竟自己只是打工的,每個月按時拿工資,出兵打仗成了義務勞動,幹好了

    是老闆的功勞,干壞了還要負責任,這樣的差事誰願意幹?

    可是即將解任的老闆朱元璋不是一個可以商量的人,誰讓你當年表現得那麼好,就是你了!不干也得干!

    同年三月,朱棣帶著複雜的心情從北平出發了,此次他的戰略和上一次大致相同,在軍隊抵達大寧後,他先派出騎兵去偵察元兵的方位,在確

    定元軍所在位置之後,他帶兵至翻山越嶺,在徹徹兒山找到了元軍,這一次他沒有再玩懷柔的那套把戲,連殺帶趕,把北元軍趕到了數百里外

    ,並活捉了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等人。

    按說任務已經完成,也該班師回朝了,北元的難兄難弟也在遠處等著呢,既然仗打完了,人也殺了,帳篷也燒了,您就早點走吧,等您走後,

    我們再建設。但這一次朱棣似乎心情不好,於是北元就成為了他發洩的對象。他一氣追出幾百里,一直追到兀良哈禿城,打敗了北元大將哈剌

    兀,這才威風凜凜的回了家。

    鬱悶的人真是惹不得啊。

    [175]

    朱棣得勝回朝,卻沒有以往的興奮,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朱元璋的心思卻大不相同,在他看來,國家又多了一名優秀的將領,朱允炆又有一

    個可以依靠的好叔叔,當然,這只是他自己的想法。

    此時的朱元璋才真正感覺到一種解脫,他打了一輩子仗,忙了一輩子公務,不但干了自己的工作,連兒子孫子的那份他也代勞了。

    此時的大明帝國已經恢復了生機和活力,人民安居樂業,商業活動也有相當的發展,朝鮮歸順了大明,北元已經被打成了游擊隊。而朱元璋對

    他制定的那套政策更是信心爆棚,在他看來,後世子孫只要有著基本的行為能力,就能根據他的政策治理大明,並保萬世平安。

    都安排好了,我也可以放心的走了。

    對大臣們來說,朱元璋可能不是個好君主,但是對朱元璋的子孫們來說,朱元璋是個好父親、好祖父。其實朱元璋的這種行為反差的理由也很

    簡單,就如同今天獨生子女的家長,特別是那些當年曾經挨過餓的人,自然不忍心讓孩子受自己那樣的苦,他們恨不得代替子女去承擔來他們

    將來要經受的苦難。

    朱元璋希望自己的子孫能夠團結一致,共同輔佐他選定的繼承人朱允炆。但就如今天的所謂"代溝"一樣,子孫們有自己的打算,特別是皇族的

    子孫,他們是無法體會朱元璋這種深厚的父愛的,在他們看來,這個白髮蒼蒼的老者早就應該領退休金走人了。他們關注的只是這個老者所坐

    的那把椅子。

    朱元璋奮鬥一生,為子孫積攢下了大筆的財富,可當他走到人生的終點時,他的子孫的眼睛卻只盯著他手中握著的那筆財富,投向這個老人的

    只是冷冰冰的目光。

    這無疑是朱元璋一生中最大的悲哀。

    是時候了,讓我們給朱元璋一個公正的評價吧

    朱元璋生於亂世之中,背負著父母雙亡的痛苦,從赤貧起家,他沒有背景,沒有後台,沒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爭取來的,他經歷千辛萬

    苦,無數次躲過死神的掌握,從死人堆裡爬起來,掩埋戰友的屍體,然後繼續前進,繼續戰鬥。

    朱元璋的那個時代有著無數的厲害角色,陳友諒、張士誠、王保保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朱元璋用他驚人的軍事天賦戰勝了這些敵人,可以說

    ,在那個時代,最優秀統帥的稱號非朱元璋莫屬。

    他幾乎是赤手空拳,單槍匹馬憑藉著自己的勇氣和決心建立了龐大的帝國。

    是的,誰會想到幾十年前的那個衣衫襤褸,沿街乞討的乞丐會成為一個大帝國的統治者。

    是的,命運之神其實並不存在,他也不會將什麼寶劍和鑰匙交給一個乞丐,在那絕望的日子裡,並沒有人去同情和可憐這個人,他的一切都是

    自己爭取來的。

    他告訴我們,堅強的意志和決心可以戰勝一切困難。

    他告訴我們,執著的信念和無畏的心靈才是最強大的武器。

    當朱元璋回望自己幾十年的崢嶸歲月,回望自己一手建立的強大國家時,他有充足的理由為之而驕傲和自豪!

    我是朱元璋,是大明天下的締造者!

    六百多年過去了,但籠罩在朱元璋身上的爭論似乎並沒有停止的跡象。他有過不朽的功勳,也有過嚴重的過失,這些爭論可能再過六百年也不

    會停止。

    朱元璋,你就是你,歷經時間的磨礪,歲月的侵蝕,你還依然屹立在那裡,你的豐功偉績和成敗得失都被記錄在史冊上,供後人評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176]

    黃昏京郊馬場

    這本是一片寬闊的農田,在一次政府征地中被徵收,種上了草,並成為了皇室的專用馬場

    朱元璋現在就站在這片專屬於他的土地上,多年的馬上征戰使得他對於騎馬這項運動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始終不能忘懷當年的縱馬馳騁的歲月

    。

    歲月催人!

    當年的風華少年,如今已經年華老去,當年的同伴好友,如今皆已不見蹤影。

    回望這一生,我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

    為了建立這個偉大的帝國,他付出了自己的青春、精力,犧牲了愛人、朋友和屬下,他殺了很多人,做錯了很多事,現在終於走到了終點。

    一個孤獨的老人守護著一個龐大的帝國,這就是最終的結局。

    他又一次跨上了馬匹,雖然他的身體早已不適合騎馬,也不復當年之勇,但當他騎上馬,揮動馬鞭,一股熟悉的感覺油然而生,是的,一切又

    回來了:

    皇覺寺裡,明月相伴,孤燈一盞

    濠州城中,謹小慎微,奮發圖強

    鄱陽湖畔,碧波千里,火光沖天

    茫茫大漠,金戈鐵馬,劍舞黃沙!

    開創帝國,保世宏規,光耀後代!

    他縱馬馳奔,江河大地被他踩在腳下,錦繡山川被他拋在身後。

    一個個的身影在他眼前浮現:郭子興、馬皇后、陳友諒、徐達、常遇春、王保保、胡惟庸、藍玉,有的他愛過,有的他恨過,有的他信任過,

    有的他背叛過,有的是他的朋友,有的是他的敵人。

    此生足矣,足矣!

    少貧賤兮壯志揚,

    千軍如烈怒弦張!

    我雄武兮大明強!

    我雄武兮天下壯!

    他勒住馬頭,迎著落日的最後一絲陽光,向壯美河山投下最後的一瞥,仰天大笑:

    我本淮右布衣,天下於我何加焉!

    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太祖朱元璋崩,年七十一。

    [177]

    建文的憂慮

    朱元璋病逝前,指定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朱元璋逝世時很是安心,因為他認為朱允炆一定能夠繼承他的意願,將大明王朝治理得更好,一個安

    心的人走了,卻留下了一個憂慮的人。

    朱元璋巨大的身影從朱允炆身上消失了,朱允炆終於可以獨自處理政事了,但這個年僅21歲的少年驚奇的發現,他仍然看不到太陽,因為有九

    個人的身影又籠罩到了他的頭上。

    這九個人就是朱元璋的九個兒子,從東北到西北分別是遼王、寧王、燕王、谷王、代王、晉王、秦王、慶王和肅王。

    如果說皇帝是最大的地主,那麼這九個人就是保衛大地主的地主武裝。

    朱元璋在全國各地封了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孫子為王,這些特殊的人被稱為藩王,他們有自己的王府和軍隊,每個王都有三個護衛,但請注意

    ,這三個護衛不是指三個人。

    所謂護衛是一個總稱,護衛的人數從三千人到一萬九千人不等,這樣算一下就可以瞭解藩王們的軍事實力。

    上面那句話的關鍵所在就是不等,按照這個規定,藩王所能擁有的軍力是九千人到伍萬七千人,而在實踐中,藩王們都傾向於選擇後一個數字

    ,槍桿子裡出政權,就算不要政權,多養點打手保鏢看家護院也是好的。

    按說這個數字其實也不多,區區五萬多人,自然幹不過中央。可見朱元璋在安排軍隊建制時是有所考慮的,但事情往往壞就壞在例外這個詞上

    。

    可以例外的就是我們上面提到的這九個人的某幾個。他們之所以可以例外,是因為他們負擔著更為繁重的任務--守護邊界。

    他們的防區我們已經介紹過了,這九個武裝地主就如同九大軍區,分別負擔著不同的任務,其中燕王和晉王勢力最大,他們各自帶有十餘萬軍

    隊,可謂兵勢強大,但這二位還不是九王中最生猛的,公認的打仗第一強人是寧王,此人"帶甲八萬,革車六千",看似兵力沒有燕王和晉王多

    ,但他手下卻有一支當年最為強大的武裝--朵顏三衛。

    這是一支特殊的部隊,可以說是明軍中的國際縱隊,全部由蒙古人組成,戰鬥力極強。可能有人要問,為何這些蒙古人甘心給明朝打工。

    其實這個答案也很簡單,因為明朝按時發放工資,這些外援們吃飽飯還能去娛樂場所休閒一下,而北元卻是經常打白條,打仗前許願搶到的戰

    利品歸個人所有,結果往往搶回來就要先交集體,剩下的才是自己的。

    這就是明顯的賠本買賣了,拚死搶了點東西回來,還要交公,萬一死掉了估計還沒有人管埋。確實不如給明朝當公務員,按月拿錢還有福利保

    障,無數的蒙古人就是被這種政策吸引過來的。

    在利益面前,要保持忠誠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另外寧王本人也是極為凶橫,據說他每次打仗都領頭衝鋒,活像第一滴血裡的蘭博,殺人不眨眼,砍頭如切菜,連燕王這樣的狠角色看到他都

    要讓三分。

    這幾位鎮守邊界的武裝地主還經常搞聯合軍事演習,動不動就是十幾萬人在邊界動刀動槍,喊殺沖天,一旦有這樣的動靜,北元游擊隊就會立

    刻轉入地下鬥爭。

    其實這些喊殺聲驚動的不只是北元,還有坐在皇位上的朱允炆,在他看來,這是一種示威。

    該採取點措施了。

    [178]

    朱允炆是一個好人,在他十五歲的時候,父親朱標患重病,朱允炆盡心伺候。他的孝順並沒有感動上天,挽留住朱標的性命。朱標去世後,朱

    允炆將他的三個年級還小的弟弟接來和自己一起住,目的很簡單,他不想這些年幼的弟弟和自己一樣去承受失去父親的痛苦,他知道他們需要

    的是親情。

    那年,他才十五歲。

    除此之外,他還擔任了朱元璋的護理工作,由於朱元璋脾氣本來就不好,伺候他的人總是擔心掉腦袋,朱允炆主動承擔了責任,他親自服侍朱

    元璋,直到朱元璋離開這個世界。他盡到了一個好兒子和好孫子的責任。

    他也是一個早熟的少年,當然促使他早熟的並不只是父親的早逝,還有他的那些叔叔們

    讓朱允炆記憶猶新的有這樣兩件事:

    一次,朱元璋老師出了一道上聯:風吹馬尾千條線,要求學生們對出下聯,學生只有兩個人,一個是好學生朱允炆,另一個是社會青年朱棣。

    朱允炆先對,卻對得很不高明,他的答案是雨打羊毛一片膻,雖然勉強對得上,卻是不雅,而此時社會青年朱棣卻靈感突發,脫口而出:日照

    龍鱗萬點金。

    這句不但對得工整,還突出了一個龍字,確是絕對。朱元璋很高興,表揚了朱棣,而朱棣也不失時機地看了朱允炆一眼,那意思似乎是你也就

    這能耐而已。

    朱允炆雖然還小,但卻明白那個眼神的意義。

    另一次就嚴重得多了,朱允炆放學後,正巧遇上社會青年朱棣,朱棣一看四下無人,就露出了流氓相,居然用手拍他的後背,說道:沒想到你

    小子也有今天。(不意兒乃有今日)

    朱棣的這種行為在封建社會是大不敬,大概類似今天學校門口的不良少年堵住學生搶劫。

    朱允炆也沒有想到朱棣居然敢如此放肆,一時不知所措,慌了手腳,正在這時,朱元璋老師過來了,他看見如此情景,勃然大怒,狠狠地罵了

    朱棣一頓,此時朱允炆的反應卻十分耐人尋味。

    他不但沒有向朱元璋告狀,反而幫朱棣說話,向朱元璋表示這是他們叔侄倆鬧著玩的。朱元璋這才沒有追究。

    你不得不佩服朱允炆的反應。這是皇室子孫在複雜環境下的一種天賦,但在我看來,這種天賦似乎是一種悲哀。

    在朱元璋的眼裡,朱棣是一個好兒子,可是在朱允炆的眼裡,朱棣是一個壞叔叔。這倒也不矛盾,就如我們前面所說,朱棣本來就有兩張臉,

    一張是給父親看的,一張是給侄子看的。

    在這種情況下,就有了那次歷史上有名的對話。

    朱元璋在解決了良弓和走狗的問題後,曾不無得意地對朱允炆說:"我安排你的幾個叔叔為你守護邊界,站崗放哨,你就可以在家裡安心做皇帝

    了。"

    朱元璋笑了,朱允炆卻沒有笑,他一反以往的附和,陷入沉思中。

    這是一個機會,有些話遲早要說,就趁現在這個機會說出來吧。

    朱允炆抬起頭,用憂慮的口氣說出了朱元璋萬想不到的話:"外敵入侵,由叔叔們來對付,如果叔叔們要有異心,我怎麼對付他們呢?"

    一生運籌帷幄的朱元璋居然被這個問題問呆了,難道自己的兒子還不能相信嗎,他沉默了很久,居然也說了一句朱允炆想不到的話:"你的意思

    呢?"

    這下輪到朱允炆傻眼了,皮球又被踢了回來,要靠我還用得著問你老人家麼,這爺孫倆被這個問題弄得疲於應付,但問題還是不能不答的,朱

    允炆經過長時間的思考,用做論文的精神列出五點來回答了這個問題:"首先,用德來爭取他們的心,然後用禮來約束他們的行為,再不行就削

    減他們的屬地,下一步就是改封地,如果實在沒有辦法,那就只好拔刀相向了。"

    一生精於謀略計算的朱元璋聽到這個計劃後,也不由得開口稱讚:"很好,沒有更好的選擇方法了。"

    朱元璋十分高興,他的判斷告訴他,朱允炆列出的方法一定能夠解決這個隱憂,但事情真的會如他所想般順利嗎,有沒有什麼漏洞呢?

    事實證明確實有一個漏洞,今天我們回頭來看這段經典的對話,就會發現兩個人說得都很有道理,朱元璋的判斷沒有錯,確實沒有比朱允炆所

    說的更好的方法了,但他忽略了一個關鍵因素,那就是朱允炆的能力。

    朱允炆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據史料記載,由於他的頭型不好,朱元璋曾經十分不喜歡他,但朱元璋慢慢發現,這個孩子十分聰明,背書十分

    在行,便對他另眼相看,最後立為繼承人。

    這裡也說明一下能力的問題,在我小時候,我鄰居家有個小孩,才五歲就會幫家裡打醬油,居然還會討價還價,時人皆歎之,因為每次打醬油

    都能幫家裡省一毛錢,被譽為奇才,十幾年後,我偶然聽人說起他待業在家,找不到工作,不過仍然去買醬油,唯一的區別是副食店的老闆再

    也不肯跟他討價還價了。

    打醬油只是個比方,這裡主要是說明讀書的能力和處理問題的能力是不一樣的,書讀得好,不代表事情能處理得好,能列出計劃,不代表能夠

    執行計劃。

    其實朱元璋也並沒有把這個複雜的問題拋給毫無經驗的孫子,他為朱允炆留下了一群人,幫助他治理天下,其主要成員有三個人,他們也成為

    後來建文帝的主要班底。

    [179]

    第一個人

    洪武年間,朱元璋曾帶著幾分神秘感,告訴已經被確認為繼承人的朱允炆,自己已為他選擇了一個可以治理天下的人才,但這個人有個缺點,

    就是過於傲氣,所以現在還不能用他,要壓制他一下,將來才能夠成大氣。然後他說出了這個人的名字:方孝孺。

    大家應該從朱元璋的話中吸取教訓,一般領導提拔你之前總是要打壓一下的,所謂磨練就是這樣來的,千萬不要為此和領導鬧意見,否則就真

    有可能一輩子壓制下去了。

    說來倒也滑稽,這位方孝孺就是在空印案中被錯殺的方克勤之子,殺其父而用其子,不知這算不算也是對方孝孺的一種壓制。

    方孝孺自小熟讀經書,為人稱道,他的老師就是大名鼎鼎的宋濂,而他自己也常常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但讓他莫名其妙的是,自己名

    聲很大,老師又在朝中為官,洪武十五年、二十五年,地方政府兩次向朱元璋推薦自己,卻一直沒有得到任用。

    我們知道原因,但當時的方孝孺是不知道原因的,他就這樣等了十年之久,由此可見,領導的想法確實是高深莫測,不可琢磨的。

    朱元璋告訴朱允炆,方孝孺是絕對可以信任的,他的一生都會效忠於你,並能為你治理國家,開創太平盛世。

    這話他只說對了一半。

    [180]

    第二個人

    洪武年間,京城裡的謹身殿由於沒有安裝避雷針,被雷給劈了,如果是今天大概是要搞個安全宣傳的,教育一下大家注意天氣變化,修好完事

    ,但在當年,這可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朱元璋認為是上天發怒了,便決定去禱廟祭祀,他大概是認為自己確實幹了不少錯事,所以這次祭祀

    他挑選了一批人和他一起去

    挑選條件是極為苛刻的,那就是在九年之內(含九年)沒有過任何過失的,這在洪武朝可真是難過登天了。那個時候,官員能保住腦袋就不錯

    了,你就是沒錯,說不準老朱也能給你挑出錯來。這麼看來,能符合要求者還真是需要一顆純潔的心靈,至少對老朱純潔。

    雖然不多,卻也不是沒有,齊德就是其中一個,他因為這件事被朱元璋留意,並記在心中,祭祀完畢後,朱元璋親自為齊德改名為泰,從此齊

    泰這個名字成為了他一生的代號。

    此人是個文人,雖未帶兵,卻被任命為兵部左侍郎,朱元璋也曾放心不下,為他舉行了一場單獨面試,詢問邊界將領的名字,齊泰不慌不忙,

    從東說到西,從南說到北,毫無遺漏,得了滿分。之後又問各地的形勢,齊泰這次沒有說話,從袖子裡拿出一本手冊,上面的記載十分詳細。

    朱元璋十分驚訝,大為欣賞。

    要知道,這次面試是突然性的,齊泰並未預先做準備,說明這位仁兄確實是把這些玩意當書來背的,還寫成小冊子,隨走隨看,其用功之熱情

    勝似今日在公交車上背單詞的四級考生。

    他也將成為建文帝的重臣。
tyler002 發表於 2008-9-26 15:17
正文 第一百八十一至第一百九十章

  [181]

    第三個人

    這個人比較特殊,他從入朝為官時起就是朱允炆的死黨,此人就是黃子澄。

    黃子澄是江西人,洪武十八年,他一鳴驚人,在當年的高考中以最高分獲得會元的稱號,後被選拔為東宮伴讀,這是一個前途遠大的工作,因

    為太子就是將來的皇帝,能夠得到這個職位可見其學問之深。

    朱允炆為皇太孫時,他一直陪伴在旁,而一件事情的發生更是加深了他與朱允炆之間的感情。

    有一次,朱允炆在東閣門外唉聲歎氣,正好被經過此地的黃子澄看見,他便上前問原因,朱允炆看他是自己人,便說了實話,他擔心的正是他

    的那些叔叔們,萬一將來要造反可怎麼辦才好。沒想到黃子澄聽後微微一笑,要朱允炆不用擔心,他說:"諸王的兵力只能用來自保而已,如果

    他們敢造反,朝廷發兵攻擊他們,一定能夠取勝!"然後他又列舉了漢景帝時七國之亂的故事來鼓勵朱允炆,表示只要朝廷出兵,叛亂一定會被

    平定。

    朱允炆聽見這些話,頓時大感安慰,他把這些話記在心中,並感謝黃子澄為他指出了一條金光大道。

    這又是一個典型的脫離實際以古論今的例子,試問周亞夫在何處,你黃子澄能帶兵打仗嗎?

    總結以上三人,有幾個共同特點,都是飽讀詩書,都是文人,都有遠大理想,都是書獃子。

    書生誤國,並非虛言啊!

    建文帝登基後,立刻召回方孝孺,任命為翰林侍講,並提升齊泰為兵部尚書,黃子澄為翰林學士,這三個書生就此成為建文帝的智囊團。

    當朱允炆正式成為皇帝後,他找到了黃子澄,問了他一個問題:"先生,你還記得當年東閣門所說的話嗎?"

    黃子澄肅然回答道:"從不敢忘記!"

    那就動手吧,朱棣遲早要反,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我的判斷沒有錯,他一定會造反的!

    [182]

    朱棣的痛苦

    朱棣其實並不像造反,他想當皇帝,但他不想造反。

    這看起來似乎是個矛盾的命題,其實並不矛盾。從權利義務的關係來看,當皇帝是權利,而造反則是義務,因為對於那些投錯了胎或者是投晚

    了胎的人來說,要想享受權利,必須履行義務。

    從經濟學上來說,造反的成本太高,而且很容易虧本,根據以往數據顯示,虧本者的結局一般都是死。相信朱棣在造反前還是仔細讀過歷史書

    的,古往今來,把五胡十六國和五代十國這些小朝代也算在內,王爺能夠造反成功的,扳指頭就可以數得出來,估計還不用腳趾。

    如果把範圍再縮小一點,只統計類似明朝這樣的大一統時代,朱棣就會驚喜地發現,目前的記錄還是零。而朱棣對打破這個記錄似乎也不太有

    信心。如果有人告訴朱棣,出一筆錢,就可以讓他造一把反,造反失敗賠錢就行,估計朱棣就算是找銀行貸款也會把錢湊足的。

    可惜這個世界上沒有這樣的機會,也沒有這樣的擔保者。對於朱棣而言,造反的成本實在太大了,當年的朱重八,爛命一條、父母雙亡、身無

    長物,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無正當工作,也沒有銀行存款,簡直就是天生的造反苗子。可就是這樣,他在造反前還左思右想,猶豫不定。

    朱棣就不同了,他出生皇族,有自己的房子和老婆孩子,手下有十幾萬人,隨時聽從他的指揮。王府休閒娛樂一應俱全,如果想找點刺激,出

    門左轉不遠就能碰到鄰居--蒙古人,順便過過打仗的癮。可萬一造反失敗,房子女人孩子部下都沒了,自己的小命也必然不保。

    做這樣的一筆生意實在是要經過仔細考慮的。

    因為走上了這條路,就不能再回頭。

    此時有一個人打破了朱棣的猶豫,也改變了他的命運。

    朱棣還在猶豫之中,建文帝的兩位重臣黃子澄和齊泰卻已經準備動手了,說來也是滑稽,雖然這兩個人都是書生,卻是有樣學樣,指點諸王,

    說今天滅這個,明天解決那個,很快就發生了爭論。偏偏兩人都很自負,一個號稱滿腹韜略,一個自認謀略過人,誰也不服誰。

    其實他們大可不必爭論,因為當時的天下第一謀士另有其人,而更不幸的是,這個人正是他們的敵人,也就是改變朱棣命運的那個人。

    [183]

    另一個和尚

    洪武十八年(1385),朱元璋從民間選拔十名僧人,準備分給諸位藩王講經薦福,對於這些本心並不清靜的僧人而言,選擇跟隨那位王爺就成

    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在藩王們到來前,僧人們紛紛議論,哪個更有錢,哪個更有權,哪裡地方好水土佳。

    只有一個叫道衍的和尚巋然不動,似乎並不在意這些,但實際上,他的內心比誰都激動,因為他等待這個時機,等待那個人已經很久了。

    不一會藩王們進來了,原先吵雜的僧人們立刻安靜下來,他們知道決定自己命運的時刻到來了。

    道衍用眼睛的餘光看見了自己等待的人,他終於來了!

    朱棣帶著招牌似的微笑一路走來,他並沒有注意道衍,就在他行將經過的時候,這個沉默的和尚突然開口了:"燕王殿下,貧僧願意跟隨您。"

    朱棣愣住了,他回頭看了一眼這個自薦的和尚,微微一笑,問出了一句似乎很有必要的話:"為何?"

    "貧僧有大禮相送。"

    這下朱棣真的感興趣了,自己貴為藩王,要什麼有什麼,這個窮和尚還能送什麼禮給自己?

    "喔,何禮?"

    到關鍵時刻了,不能再猶豫了,這個禮物一定能夠打動他!

    "大王若能用我,貧僧願意送一白帽子給大王!"

    朱棣聞聽此言,勃然變色,他雖然讀書有限,但王上加白是什麼字他還是清楚的,他快步走到道衍面前,用低嚴的聲音怒斥道:"你到底是什麼

    人,不要命了麼?!"

    此時的道衍卻是笑而不言,似乎沒有聽到這句話,閉目打起坐來。

    這個誘惑太大了,他一定會來找我的。

    果然,過了一會,一個低沉的聲音在他的耳邊響起:"跟我來吧。"

    一絲笑容爬上了他的嘴角,屬於我的時代到來了,把這個世界攪得天翻地覆!

    [184]

    (為了跟天涯編號一致,本節為空)。

    [185]

    亂世之臣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從事著不同的職業,種地的農民,做生意的商人,修修補補的手藝人,他們都是這世上芸芸眾生中的一員。而在他們中

    間,有一些人卻不安於從事這些職業,他們選擇了另一條路--讀書。

    從聖人之言到經世之道,他們無書不讀,而從這些書中,他們掌握了一些本質性和規律性的東西,使得他們能夠更為理性和客觀的看待這個世

    界。同時,科舉制度也使得讀書成為了踏入仕途的一條重要渠道。於是許多讀書人沿著這條道路成為了封建皇帝的臣子,協助皇帝統治天下。

    在這些大臣中,有一些更為優秀的人憑借自己的能力成為了精英中的精英,他們判斷問題比別人準確,懂得如何抓住時機,能更好的解決問題

    ,我們稱這些人為能臣。

    所謂能臣並不單指正臣、忠臣,也包括所謂的奸臣,它只用來形容人的能力,而不是立場。

    這些人都是真正的精英,但他們還可以按照人數多少和不同用途進一步劃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種叫治世之臣,這種人幾乎每個朝代都有,他們所掌握的是聖人之言,君子之道,其共同特點是能夠較好的處理公務,理清國家大事,皇

    帝有了這樣的臣子,就能夠開創太平盛世,代表人物有很多,如唐代的姚崇宋璟等。這種人並不少見,他們屬於建設者。

    第二種叫亂世之臣,他們並不是所謂的奸臣,而是亂臣,他們掌握的是陰謀詭計,權謀手段,精通厚黑學,與第一種人不同,他們往往在社會

    上摸爬滾打多年,經歷過許多風波,對人生的黑暗面有著清楚地認識。這些人的能量極大,往往能夠將一個大好的朝代斷送掉,代表人物是安

    祿山,這種人並不多見,他們屬於破壞者。

    第三種叫救世之臣,這可是稀有品種,其遺傳率和現世率比熊貓還低,往往上百年才出一個。這些人兼有上述兩種人的特點,既學孔孟之道,

    又習權謀詭計。他們能夠靈活的使用各種手段治理天下,並用自己的能力去延續一個衰敗朝代的壽命。其代表人物是張居正,這種人很少見,

    他們屬於維護者。

    而這位道衍就是一個典型的亂世之臣。

    他並不是個真正的僧人,在出家以前,他也曾飽讀詩書,歷經坎坷,滿懷報國之志卻無處容身,他的名字叫姚廣孝。

    [186]

    (為了跟天涯編號一致,本節為空)。

    [187]

    姚廣孝

    姚廣孝,長洲人(今江蘇吳縣),出生於至元十五年,只比朱元璋小七歲,出生於亂世的他從小好學,擅長吟詩作畫,十四歲出家為僧,取名

    道衍。交際廣泛,當時的名士如楊基、宋濂等人和他關係都不錯。

    但他所學習的卻不是當時流行的程朱理學和經世之道,其實和尚學這些也確實沒有什麼用,但讓人驚奇的是,他也不學佛經。更為人稱奇的是

    ,他雖身為和尚,卻拜道士為師!宗教信仰居然也可以搞國際主義,確是奇聞。

    他的那位道士師傅是個不簡單的人,他的名字叫席應真,此人也是個奇人,身為道士,不去煉丹修道,卻專修陰陽術數之學。道芨孀潘暗囊彩

    欽廡┐鰲?br/>

    所謂陰陽術數之學來源悠久,其內容龐雜,包括算卦、占卜、天文、權謀機斷等,這些玩意在當時的人看來是旁門左道,君子之流往往不屑一

    顧。但實際上,陰陽學中蘊含著對社會現實的深刻理解和分析,是前人經驗的總結和概括。

    話說回來,學習這問學問的一般都不是什麼正經人,正經人也不學這些,因為科舉也不考陰陽學,但身懷此學之人往往有吞食天地之志,改朝

    換代之謀,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社會的不安定因素。此外學這門學問還是有一定的生活保障的,搞不成陰謀還可以去擺攤算命實現再就業。

    一個不煉丹的道士,一個不唸經的和尚,一支旁門左道之學。道衍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一步步成長起來,成長為一個陰謀家,他讀了很多書,

    見過大世面,瞭解人性的醜惡,掌握了權力鬥爭的手段,更重要的是,他希望能夠做一番事業。

    問題的關鍵就在這裡,他雖結交名士,胸懷兵甲,卻無報國之門,因為考試的主要內容是語文,不考他學的那些課外知識。而且他學的這些似

    乎在和平時期也派不上用場。有才學,卻不能用,也無處用,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道衍都處於鬱悶的狀態。

    可能這輩子都沒有出頭之日了,他開始消極起來。

    既然在家裡煩悶,就出去玩吧,既然是和尚旅遊,地點最好還是寺廟。全國各地的寺廟大都留下了他的足跡,而當他到嵩山寺遊玩時,碰見了

    一個影響他一生的人,這個人給精於算卦的道衍算了一命,準確的預言了他未來的前程和命運。

    [188]

    這個人叫袁珙,與業餘算命者道衍不同,他的職業就是相士。相士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職業,他們在歷史上有很大的名聲,主要原因就在於他

    們往往能提前幾十年準確預告一個人的將來,比天氣預報還要准,而名人效應更是增加了這一人群的神秘感。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對曹操的那句

    亂世奸雄的評語。

    袁珙原先並不認識道衍,但當他看到道衍時卻大吃一驚,便如同今日街上算命的人一樣,追上道衍硬要給他算一卦(收沒收錢不知道),並給

    了他一個評語:"世上怎麼會有你這樣奇異的和尚!長得一雙三角眼,就像生病的老虎,你這樣的人天性嗜好殺戮,將來你一定會成為劉秉忠那

    樣的人!"

    如果今天街上算命的人給你一個這樣的評語,估計你不但不會給錢,還會教訓他一頓。但是道衍的反應卻大不相同,他十分高興,三角眼、嗜

    殺這樣的評語居然讓道衍如此愉悅。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此人實在是個危險分子。

    這裡還要說到劉秉忠,這是個什麼人呢,為什麼道衍要把此人當成偶像呢?

    劉秉忠也是個僧人,聯繫後來的朱重八和道衍來看,當時的和尚實在是個危險的職業,經常聚集了不法分子。劉秉忠是元朝人,在忽必烈還是

    親王時,被忽必烈一眼看中並收歸屬下成為重要謀士,為忽必烈登上帝位立下汗馬功勞。

    以這樣的人為偶像,道衍想幹些什麼,也是不難猜的。

    道衍並不是一個清心寡慾的人,洪武年間,朱元璋曾下令有學識的僧人去禮部參加考試,道衍抓住了這次招考公務員的機會,也去考了一把,

    考得如何不清楚,但反正是沒有給官他做,這讓道衍非常失望,他又要繼續等待了。

    終於,他抓住了洪武十八年(1385)的這次機會,跟隨燕王去了北平,在慶壽寺做了主持。

    如果他真的只做主持的話,也就不會發生那麼多的事了。

    這位本該在寺裡唸經的和尚實在不稱職,他主要的活動地域並不是寺廟,而是王府,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用同一個命題勸說著朱棣--造反

    。

    從後來的史實看,道衍這個人並不貪圖官位,也不喜愛錢財,一個不求名不求利的人卻整天把造反這種事情放在嘴邊,唯恐天下不亂,是很奇

    怪的,他到底圖什麼呢?

    [189]

    抱負

    很明顯,道衍是一個精神正常的人,他也不是那種吃飽了飯沒事幹的人,造反又不是什麼好的娛樂活動,為何他會如此熱衷?如果從這個人的

    經歷來分析,應該是不難找到答案的,驅動他的是兩個字--抱負。

    道衍是一個失落的人,他學貫古今、胸有韜略,卻因為種種原因得不到重用,在被朱棣帶回北平的那年,他已經五十歲了。青春歲月一去不返

    ,時間的流逝增加了他臉上的皺紋,卻也磨煉了他的心。一次又一次的等待,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使得這個本應在家養老的人變成了一個火藥

    桶,只要有合適的引線和時機就會爆炸。

    朱棣就是那根引線,這個風雲際會的時代就是時機。

    建文的行動

    黃子澄和齊泰準備動手了,但他們在目標的確定上起了爭論,齊泰認為先拿燕王開刀為好,而黃子澄卻認為,應該先剪除其他各王,除掉燕王

    的羽翼,然後才對燕王動手。

    我們今天回頭來看這兩個計劃,似乎都有道理,後人評價時往往認為齊泰的做法是正確的,但我看來,這樣的論斷似乎有成王敗寇之嫌,黃子

    澄的計劃是有其合理性的。畢竟先挑弱者下手還是有一定作用的。

    這是一盤決定天下命運的棋局,對弈的雙方是朱允炆和朱棣,現在身為皇帝的朱允炆猜到了先手,他在棋盤上下出了自己的第一著。

    先著

    周王朱肅(木字旁)是燕王朱棣的同母兄弟,在朱允炆看來,他將是朱棣的有力助手,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他成了最早被清除的人。奉命執

    行這項任務的就是我們之前介紹過多次的李文忠之子李景隆。

    事實證明,這位仁兄打仗可能不在行,抓人還是有一套的,他突調大軍奔赴河南周王府,把周王的老婆孩子加上他本人一骨腦的押到京城,朱

    允炆對他的這位叔叔並不客氣,把他從國家一級幹部直接貶為老百姓,並遷至雲南,當時的雲南旅遊資源還沒有充分開發,算是半原始狀態的

    荒蕪之地,周王就被放到這個地方去當人猿泰山了。

    此時,建文帝才登基一個月。但他顯然沒有到新單位上班的羞澀和謙虛,開始收拾起他的那些叔叔們,周王是第一個,但絕不是最後一個,而

    且周王很快就會發現與後來者的遭遇相比,去雲南旅遊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190]

    同年十二月,有人告發代王"貪虐殘暴",建文帝表現出了強烈的正義感,毅然履行了皇叔犯法與庶民同罪的法律原則,把他的叔叔遷至蜀地看

    管起來。

    第二年五月,建文帝又一次大義滅親,以"不法事"罪名將岷王朱遍(木字旁)逮捕,並貶成老百姓。說到底,這個"不法事"是個什麼事也沒說

    清楚,和那句著名的"莫須有"有一拼,這樣看來,在歷史上,要整人實在不需要找太多理由。

    還沒等大家反應過來,建文帝又以破壞金融罪--私印鈔票,對湘王朱柏下手了,其實那個時代的鈔票本來就沒有什麼計劃可言,亂印最多的就

    是建文帝本人。當然這只不過是一個借口而已,隨後朝廷就派使臣至湘王封地去抓人,他們以為這次會像以往一樣順利,但意想不到的事情發

    生了。

    湘王朱柏不愧是朱元璋的子孫,甚有骨氣,他在得知有人要來抓他的消息後,笑著對自己的手下說:"我親眼看到很多在太祖手下獲罪的大臣都

    不願受辱,自殺而死,我是高皇帝的兒子,怎麼能夠為了求一條活路而被獄吏侮辱!"

    他沒有開門迎接使臣,而是把老婆孩子都召集起來,緊閉宮門,自焚而死。

    這樣的慘劇,並沒有停滯建文的行動步伐,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又連續抓獲了齊王朱傅(左有木字旁)和代王朱桂,此二人皆被廢為庶人。

    真是乾淨利落,毫不留情!到了這個地步,就是傻瓜也知道建文帝想幹什麼了。

    大家可能會奇怪,為什麼這些藩王們毫不反抗呢,其實原因很簡單,一方面他們並沒有燕王那樣的反抗資本,而另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是,他

    們沒有反抗的理由。

    在那個時代,皇帝是最高的統治者,所有的藩王都是他的屬下,別說你是皇帝的叔叔,就算你是他爺爺,只要他是皇帝,你也得聽他的。說句

    難聽點的話,削藩問罪還是客氣的,算是給足了面子,如果藩王不服氣明著來的話,自然也有大刀大棍伺候。

    至此,建文帝已經完全違反了他自己向朱元璋做出的承諾,什麼以德服人都被丟到九霄雲外,他就像是一個剛上擂台的拳擊手,疾風暴雨般揮

    出一輪王八拳,看似痛快凌厲,效果卻有限。

    這是一場殘酷的政治鬥爭,也是一場拳賽。

    天真的朱允炆不知道他要參加的這場拳賽並不是三個回合的業餘賽,而是十二個回合的職業賽。在這樣的比賽中,想要亂拳打死老師傅是根本

    不可能的事情,獲得勝利的關鍵在於隱忍的耐心和準確的判斷。

    朱允炆搶到了先手,卻沒有搶到先機。

    朱棣即將作出自己的應對。
tyler002 發表於 2008-9-26 15:18
正文 第一百九十一至第二百章

    [191]

    應對

    建文帝就要找上門了,這下子不由得朱棣了,要麼造反,要麼像他的那些兄弟們一樣被幹掉。此時的朱棣可謂處境艱難,他連當年的朱重八還

    不如,朱重八就算不去造反,還可以逃出寺廟,去當盲流,混碗飯吃。可是朱棣卻沒有這樣的好運氣。天下是朱允炆的,他還能逃到哪裡去呢

    ?

    道衍抓住了眼前的這個時機,繼續向朱棣推銷他的造反理論。對於這一點,朱棣是早已經習慣了,如果哪一天這位仁兄不說這些大逆不道的話

    ,那才叫奇怪。以往朱棣對這些話還可以一笑置之,因為他很清楚,造反不是吃夜宵,說干就能幹的,這個唯恐天下不亂的和尚身無長物,一

    無所有,才會全身心地投入造反事業。可是自己是藩王,和這些窮光蛋有天壤之別。怎麼可能被這些人拖下水。

    但是到現在他才發現,如果放縱這個侄子搞下去,自己會變得連窮和尚也做不了。

    於是他開始了自己的準備工作,他招募大批強壯士兵為衛軍,並進行軍事訓練,地點就在自己的王府之內。所謂武器的批判不能代替批判的武

    器,要想造反,拿著木棍農具是不行的,這就需要大量的兵器,打造兵器的動靜很大,而當時又沒有隔音設備。朱棣在這個問題上充分發揮了

    想像力和創造力,他建造了一座很大的地下室,周圍樹起圍牆,並在附近開辦了多個養雞場,就這樣,地下室裡叮叮噹噹的敲個不停,外面的

    人一點也聽不見。

    此外,朱棣還吸取歷來農民起義戰爭中的先進經驗,虛心向農民兄弟學習,即在造反前要搞點封建迷信、遠古傳說之類的東西。為此他招募了

    一大批特殊人士。這些人被稱為異人術士,其實就是街上算命占卜的那些人,他把這些人搞來無非是為了給自己壯膽,順便做做宣傳工作,但

    他本人也不會想到,這一舉措在後來竟然發揮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步步進逼

    建文帝在解決其他藩王的時候,眼睛卻始終看著朱棣,因為他也清楚,這個人才是他最為可怕的對手。為了削減朱棣的實力,他先派工部侍郎

    張丙(上有曰旁)接任了北平市市長的職務,然後任命謝貴、張信為北平都指揮使,掌握了北平的軍事控制權。之後他還派宋忠(此名極不吉

    利)率兵三萬,鎮守屯平、山海關一帶,隨時準備動手。

    刀已經架到脖子上了,朱棣似乎成為了板上魚肉,在很多人看來,他只能束手就擒了。

    然而就在此時,朱棣卻做出了一件別人想不到的事情。

    按照規定,建文帝登基後,藩王應入朝晉見皇帝,由於當時局勢十分緊張,很多人都認為朱棣不敢如期拜見新皇帝,但大家萬萬沒有想到,他

    不但來了,還幹出了驚人之舉。

    建文元年三月份,燕王入朝參拜新君,按說來到別人的地盤就老實點吧,可這位仁兄居然在眾目睽睽之下"行皇道入,登陛不拜"。可見朱棣囂

    張到了何種地步。

    朱棣的無禮舉動引起了群臣的憤怒,戶部侍郎卓敬多次上奏,要求就地解決朱棣,建文帝竟然以燕王是自己的至親為由拒絕了這一正確提議。

    卓敬氣得跳腳,大叫起來:"楊堅、楊廣兩人難道不是父子嗎"?!

    但建文帝仍然拒絕了他的提議。

    朱棣就這樣在京城逛了一圈,風風光光的回了北平。而齊泰和黃子澄竟然結結實實當了一回看客,平日在地圖上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所謂謀

    略家就是這樣的水平。

    當然,建文帝手下並非都是一些如齊泰、黃子澄之類的人,事實證明,他還是有許多得力部下的。

    隱蔽戰線的鬥爭

    在這場鬥爭中,建文帝並非不堪一擊,他也使用了很多權謀手段,特別是在地下工作方面,可謂卓有成效。

    成功的策反

    建文元年(1399)初,朱棣派長史葛誠進京城朝見皇帝,其實這個葛誠也是個間諜,他的真實目的是打探消息,但朱棣萬沒有想到的是,此人

    竟然被策反了,而策反葛誠的正是皇帝本人。

    葛誠一到,建文帝便放下架子,以九五之尊對葛誠禮遇有加,估計也親切地詢問了他的家庭收入情況並鼓勵他好好工作之類。葛誠十分感動,

    皇帝竟然如此看重自己!他一時頭熱,就主動交待了燕王朱棣的種種不法行為和自己的間諜身份。然後他光榮地接受了建文帝地下工作者的稱

    號,表示回去後一定努力工作,並及時做好情報信息傳遞工作,爭取早日將燕王等人一網打盡。

    一顆釘子就這樣紮下了。

    [192]

    如果說葛誠是一個小間諜,那麼下面要介紹的這位就是超級間諜,更具諷刺意味的是,此人並不知道自己做了間諜。

    這個人就是朱棣的老婆,大將軍徐達的女兒。

    將門往往無虎子,如常遇春的兒子常茂,李文忠的兒子李景隆都是如此。但事情總有例外,徐達之子徐輝祖就是一個例外。他雖然出生名門,

    卻從不引以為傲,為人謙虛謹慎,熟知兵法,而且效忠於建文帝。

    他利用裙帶關係,走夫人路線,在與他的妹妹聊天時瞭解到了很多妹夫朱棣學習工作的情況,並通報給了一直以來都對朱棣關懷備至的朱允炆

    。

    就這樣,朱棣的很多絕密情報源源不斷地傳到了朱允炆的耳中。

    其實在這條戰線上,朱棣的工作也毫不遜色,他的情報來源比較特殊,主要是由朱允炆身邊的宦官提供的。朱元璋曾經嚴令不允許太監干政,

    作為正統繼承人的朱允炆對此自然奉為金科玉律,在他手下的太監個個勞累無比又地位極低,其實太監也是人,也有自己的情感傾向,他們對

    朱允炆十分不滿卻又無處訴苦。

    正在此時,救世主朱棣出現了,他不但積極結交宮中宦官,還不斷送禮給這些誰也瞧不起的人,於是一時之間,燕王慈愛之名在宦官之中流傳

    開來,大家都甘心為燕王效力。

    朱允炆從來有沒有正眼看過這些他認為很低賤的人,但他想不到的是,就是這些低賤的人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這場鬥爭的勝負。

    除了這些太監之外,朱棣還和朝中的兩個人有著十分秘密的關係,此二人可以說是他的王牌間諜,當然不到關鍵時刻,朱棣是不會用上這張王

    牌的,他要等待最後的時刻到來。

    黃子澄的致命錯誤

    四月,朱棣回到北平後,就向朝廷告病,過了一段時間,病越生越重,居然成了病危。這場病並不是突發的,而是醞釀了相當長的時間。因為

    在即將到來的五月,朱棣有一件不想做卻又不得不做的事情。

    五月,是太祖朱元璋的忌日,按照禮制朱棣應該自己前來,但朱棣敏銳地感覺到如果這次再去京城,可能就回不來了。可是老爹的忌日不去也

    是不行的,於是他派長子朱高熾及另外兩個兒子朱高煦、朱高燧取代他祭拜。一下子派出三個兒子,除了表示自己重視此事外,另一個目的就

    是告訴朝廷,自己沒有異心。

    朱棣這次可算是打錯了算盤,當時的形勢已經很明瞭,朱允炆擺明了就是要搞掉藩王,此時把自己的兒子派入京城,簡直就是送去的人質。

    [193]

    果然,朱高熾三兄弟一入京,兵部尚書齊泰就勸建文帝立刻將此三人扣為人質。建文帝本也表示同意,誰知黃子澄竟然認為這樣會打草驚蛇,

    應該把這三個人送還燕王,表明朝廷並無削藩之意,以麻痺燕王。

    真正是豈有此理!五六個藩王已經被處理掉,事情鬧得沸沸揚揚,連路上的叫化子都知道朝廷要向燕王動手,黃子澄的臉上簡直已經寫上了削

    藩兩個字,居然還要掩耳盜鈴!書生辦事,真正是不知所謂。

    建文帝拿不定主意,此時魏國公徐輝祖出來說話了,按親戚關係算,這三個人都是他的外甥,他看著此三人長大,十分瞭解此他們的品行,他

    對朱允炆進言,絕對不能放這三個人回去,因為此三人不但可以作為人質,而且都身負大才,如若放虎歸山,後果不堪設想。

    現在看來,徐輝祖的算命水平已經接近了專業水準,他的預言在不久之後就得到了證實,但更神的還在後頭。

    緊接著,徐輝祖特別說到了朱高煦這個人,他告訴朱允炆,在他這三個外甥中,朱高煦最為勇猛過人也最為無賴,他不但不會忠於陛下,也不

    會忠於他的父親。

    不能不服啊,徐輝祖的這一卦居然算到了二十多年後,準確率達到百分之百,遠遠超過了天氣預報。

    可是決定權在建文帝手中,他最後作出決定,放走了朱高熾三兄弟。

    如果朱允炆知道在後來的那場戰爭中朱高煦起了多大的作用,他一定會為自己做出的這個決定去找個地方一頭撞死。也正是為此,他後來才會

    哀歎:悔不用輝祖之言!

    可惜,後悔和如果這兩個詞在歷史中從來就沒有市場。

    遠在北平的朱棣本來已經為自己的親率行動後悔,沒想到三個兒子毫髮無損的回來了,好吃好住,似乎還胖了不少,高興得從床上跳了起來,

    大叫道:"我們父子能夠重聚,這是上天幫助我啊!"

    其實幫助他的正是他的對手朱允炆。

    [194]

    精神病人朱棣

    朱棣明白,該來的遲早會來,躲是躲不過了,皇位去爭取不一定會有,但不爭取就一定沒有,而且現在也沒有別的退路了,朱允炆注定不會放

    過自己,不是天子之路,就是死路!

    拚一拚吧!

    不過朱棣仍然缺少一樣東西,那就是時間,造反不是去野營,十幾萬人的糧食衣物兵器都要準備妥當,這些都需要時間,為了爭取時間,朱棣

    從先輩們的事跡中得到啟發,他決定裝瘋。

    於是,北平又多了一個精神病人朱棣,但奇怪的是,別人都是在家裡瘋,朱棣卻是在鬧市裡瘋,專找人多的地方。

    精神病人朱棣的具體臨床表現如下:

    1、鬧市中大喊大叫,語無倫次(但可以保證絕無反動口號)

    2、等到吃飯時間擅入民宅,望人發笑,並搶奪他人飯食,但無暴力行為(很多乞丐也有類似行為)

    3、露宿街頭,而且還是一睡一整天,堪稱睡神。

    此事驚動了建文帝的耳目,建文帝便派張丙(上有曰旁)和謝貴兩人前去看個究竟,此時正是六月份,盛夏如火的天氣,當兩人來到王府時,

    不禁為眼前的情景驚呆了。

    可以捂蛆的天氣,朱棣竟然披著大棉被呆在大火爐子前"烤火",就在兩人目瞪口呆時,朱棣還說出了經典台詞:"凍死我了!"

    這一定是個精神病人,張丙(上有曰旁)和謝貴馬上就達成了共識,並上奏給建文帝。

    為避禍竟出此下策,何等耐心!何等隱忍!

    問世間權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收到兩人密奏,建文帝很是高興了一陣子,精神病人朱棣自然也很高興,他終於有時間去準備自己的計劃了。

    朱棣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了,由於一個意外的發生,他的計劃破產了。

    朱棣失算了,因為長史葛誠背叛了他,他把朱棣裝瘋的情況告訴了建文帝,並密報朱棣即將舉兵。一向猶豫不決的兵部尚書齊泰終於做出了正

    確的決斷:他下了三道命令,1、立刻命令使臣前往北平;2、授意張丙(上有曰旁)和謝貴立刻採取行動監視燕王及其親屬,必要時可以直接

    採取行動;3、命令北平都指揮使張信立刻逮捕朱棣。

    應該說這是一個很好的應急計劃,但就如同我們之前所講,計劃的執行才是最重要的,這個計劃的第一點和第二點都沒有問題,壞事就壞在第

    三點上。

    [195]

    張信說不上是建文帝的親信,他是燕王親任的都指揮使,齊泰居然將如此重要的任務交給他,簡直是兒戲!想來這位書獃子是聽了太多評書,

    在他腦子裡,抓人就是"埋伏五百刀斧手於帳後,以摔杯為號!",完全估計不到權力鬥爭的複雜性和殘酷性。

    張信接到任務後,猶豫了很久,還是拿不定主意,他和燕王的關係很好,但畢竟自己拿的是朝廷的工資,如果通知了燕王,那不但違背了職業

    道德,而且會從國家高級幹部變成反賊,一旦上了這條賊船,可就下不來了。

    生死繫於一線,這條線現在就在我的手中!

    關鍵時刻,張信的母親幫助他做出了抉擇,她老人家一聽說要逮捕燕王,立刻制止了張信,並說道:"千萬不可以這樣做(逮捕燕王),我經常

    聽人說,燕王將來必定會取得天下,他這樣的人是不會死的,也不是你能夠抓住的。"

    我們可能會覺得納悶,這位老太太平日大門不出,二門不入,她怎麼知道這樣的"天機"?綜合各種情況分析,這位老太太很可能是受到那些散

    布街頭和菜市場的算命先生們傳播的謠言影響,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

    如此重大的決策,竟然受一個如此可笑的理由和論據影響並最終做出,實在讓人覺得啼笑皆非。

    封建迷信害死人啊

    張信的決斷

    張信是一個拿定主意就動手的人,他立刻去燕王府報信,但出乎他意料的是,燕王府竟然不見外客,按說這也算燕王氣數已盡,來報信的都不

    見,還有什麼辦法,可偏巧這個張信是個很執著的人,下定決心,排除萬難,非要做反賊不可。

    他化妝後混入王府,再表明身份要求見燕王,燕王沒有辦法,只好見他,但燕王沒有忘記自己的精神病人身份,他歪在床上,哼哼唧唧說不出

    話來,活像中風患者。張信叩拜了半天,這位病人兄弟一句話也沒有說。

    張信等了很久,還是沒有等到燕王開口,看來這位病人是不打算開口了。

    張信終於開口說話:"殿下你別這樣了,我有重要的事情要和你說!"那意思就是你別再裝孫子了,有火燒眉毛的事要辦!

    誰知朱棣實在是頑固不化,居然繼續裝糊塗,假裝聽不懂張信的話。

    張信實在忍無可忍(看來想做反賊也不是件容易的事),站起身來大聲說道:"您就別裝了吧,我身上有逮捕您的敕令(逮捕證),如果您有意

    的話,就不要再瞞我了!"

    於是,一幕醫學史上的奇跡發生了,長期中風患者兼精神病人朱棣神奇的恢復了健康。在一瞬間完成了起床、站立、跪拜這一系列複雜的動作

    ,著實令人驚歎。

    朱棣向張信行禮,連聲說道:"是您救了我的全家啊!"他立刻喚出在旁邊等待多時的道衍,開始商議對策。

    事情至此發生變化

    [196]

    齊泰的後手

    張信遲遲不見動靜,應該也在齊泰的意料之中,從事情發展看來,他已經預料到了這一點,因為就在張信去燕王府報信後沒過幾天,張丙(上

    有曰旁)和謝貴就手持逮捕燕王官屬的詔書,率領大批部隊包圍了燕王府。

    看來齊泰也早就料到張信不可靠,所以才會有兩手準備。

    至此,從削藩開始,事情一步步的發展,終於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把面具揭去吧!最後決斷的時刻來到了!

    燕王府中的對策

    朱棣病好沒多久,就立刻精神煥發起來,但他也沒有想到敵人來得這麼快,千鈞一髮之刻,他召集大將張玉、朱能率衛隊守衛王府。由於事發

    突然,軍隊來不及集結,而外面的士兵人數要遠遠多於王府衛隊,朱棣正面對著他人生中最大的挑戰之一,要取得天下,必先取得北平,而自

    己現在連王府都出不去!

    該怎麼辦呢?

    這是朱棣一生中最為凶險的狀況之一,外面喊打喊殺,圍成鐵桶一般,若要硬拚明顯是以卵擊石,怎麼辦才好呢,難道要束手就擒?

    辦法不是沒有,所謂擒賊先擒王,只要把帶頭的人解決掉,這些士兵就會成為烏合之眾。但要做到這點談何容易,對方就是衝著自己來的,難

    道他們會放下武器走進王府讓自己來抓?

    關鍵時刻,朱棣突然意識到,自己好像忽略了什麼!?

    外面這些人到底是來幹什麼的?這似乎是一個很明顯的問題,從他們整齊的制服,凶狠的面部表情,手中亮晃晃的兵器,都可以判斷出他們絕

    不是來參加聯歡的。但問題在於,他們真的是來抓自己的嗎?

    朱棣的判斷沒有錯,張丙(上有曰旁)和謝貴並沒有接到逮捕燕王的命令,他們得到的命令是逮捕燕王的官屬,偏偏就是沒有逮捕他本人的詔

    令!

    [197]

    這真是百密一疏,而燕王的膽略也可見一斑,所謂做賊心虛,有些犯過法的人在街上見到大簷帽就跑,也不管這人到底是公安還是城管,原因

    無他,心虛而已。朱棣竟然在政府找上門來後還能冷靜思考,做賊而不心虛,確實厲害。

    於是朱棣下令請張丙(上有曰旁)和謝貴進王府,此二人並非傻瓜,好說歹說就是不進去。朱棣見狀便列出被逮捕人的名單,並表示這些人已

    經被抓住了,要交給政府。需要帶頭的來驗明犯人的身份。

    這下子兩個人不進也得進了,因為看目前這個形勢不進王府工作就無法完成,而詔書也確實沒有說要逮捕燕王,兩人商量後,決定進府。本來

    他們還帶了很多衛士一起進府,但被王府門衛以其他人級別不夠拒絕了。王府重地,閒人免進,本來也是正常的,但在非常時刻,如果依然墨

    守成規就太迂腐了。偏偏這兩位就是這樣迂腐,居然主動示意士兵們聽從門衛的安排,然後兩個人肩並肩,大步踏入了鬼門關。

    一進王府,可就由不得他們了,到了大堂,他們驚奇的發現精神病人朱棣扶著支枴杖坐在那裡,一幅有氣無力的樣子。見到他們來也不起身,

    只是讓人賜坐。此場景極類似今日之黑幫片中瘸腿黑社會老大開堂會的場景。朱棣這位黑老大連正眼都不看他們一下。

    張丙(上有曰旁)和謝貴的心中開始打鼓了,可是既然已經來了,說什麼也晚了。所幸開頭的時候氣氛倒還和睦,賓主雙方就共同關心的問題

    交換了若干意見,情況一時大有緩和之跡象。

    就在二人暗自慶幸之時,有侍女端上瓜片(估計是西瓜),燕王朱棣突然腿也不瘸了,親自拿著兩片瓜朝張、謝兩人走來。兩人誠惶誠恐,起

    來感謝燕王。但他們哪裡知道,燕王這次玩了花樣,他似乎覺得摔杯為號太老套了,要搞搞創新。

    二人正要接瓜,朱棣卻不給了,燕王突然間變成了閻王,他滿臉怒氣,指著二人鼻子大罵道:"連平常老百姓,也講究兄弟宗族情誼,我身為天

    子的叔叔,卻還要擔憂自己的性命,朝廷這樣對待我,天下的事就沒有什麼不能幹的了!"

    說完,朱棣摔瓜為號,燕王府內眾衛士把張、謝兩人捆了起來,這二位平時上館子都不要錢,沒想到吃片瓜還把腦袋丟了,同時被抓住的還有

    葛誠。朱棣一聲令下將他們全部斬殺。

    這樣看來,那年頭想吃片瓜真是不容易啊。

    [198]

    朱棣扔掉了手中的枴杖,用莊嚴的眼光看著周圍的人,大聲叫道:"我根本就沒有病,是奸臣陷害我,不得不這樣做而已,事已至此,也就怪不

    得我了!"

    決裂!

    被殺者的鮮血還未擦淨,朱棣就發表了自己的聲明,現場陷入了可怕的沉默之中。

    士兵們知道,就要打仗了,得把腦袋繫在褲腰帶上去拚命。燕王的親屬們知道,自己的命運將會改變,不是從王侯升格為皇親,就是降為死囚

    。無論如何,改變現狀,特別是還不錯的現狀總是讓人難以接受的。

    畢竟大家都是人,都有自己的考慮,類似造反這種事情實在是不值得慶祝的,特別在成功之前。即使是義正言辭的朱棣本人,心底應該也是發

    虛的。但有一個人卻是真正的興高采烈。

    這個人就是道衍,對於他而言,這正是最好的機會。他已經六十四歲了,為了等待這個機會,他已經付出了所有的一切!他的一生中沒有青春

    少年的意氣風發,也沒有聲色犬馬的享樂,有的只是歷經坎坷的生活經歷和孤燈下日復一日的苦讀。

    他滿腹才學,卻未官運亨通,心懷天下,卻無人知曉。隱忍這麼多年,此時不發,更待何時!

    反了吧,反了吧,有這麼多人相伴,黃泉路上亦不寂寞!

    不登極樂,即入地獄,不枉此生!

    張丙(上有曰旁)和謝貴被殺掉了,可是他們的衛士還在門外等著,士兵們看見人一去不返,最先想到的問題倒不是兩人有什麼危險,而是自

    己的肚皮問題。

    畢竟士兵也是人,拿著刀跟著你來拚命,你就要管飯,但是很明顯今天的兩位大哥不講義氣。王府裡面自然好吃好喝,卻把兄弟們晾在外面喝

    風。時間一長,天也黑了,再等下去也沒有加班費給,於是眾人回家的回家,搞娛樂的搞娛樂,紛紛散去。

    但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不久張、謝兩人被燕王殺掉的消息就不脛而走,老大被殺,這還了得,於是眾多士兵操起傢伙回去包圍王府,但他們

    雖然人多,卻沒有主將指揮,個別士兵雖然勇猛,也很快就被擊潰。

    開弓沒有回頭箭,既然干了,就幹到底吧!

    [199]

    朱棣立刻下達第二道命令,奪取北平!

    大將張玉率兵乘夜攻擊北平九門。此時九門的士兵根本反應不過來,也沒有做激烈的抵抗,朱棣沒費多少功夫,就取得了九門的控制權。

    在當時,只要控制了城池的城門,就基本控制了整個城市。所謂關門打狗的成語不是沒有道理的,建文帝花了無數心思,調派無數將領控制的

    北平城在三日內就被燕王朱棣完全佔據。

    城中將領士兵紛紛逃亡,連城外的明將宋忠聽到消息,也立刻溜號,率兵三萬退到懷來。

    朱棣終於奪取了北平城,這座曾是元朝大都的城市現在就握在朱棣的手中,他將在這裡開始自己的霸業!

    給我一個造反的理由

    朱棣為這一天的到來已經準備了很久,士兵武器糧食都十分充足,但他還缺少一樣東西,那就是造反的理由。

    造反需要理由嗎?需要,非常需要。在造反這項活動中,理由看上去無關緊要,但實際上,理由雖不是必須的,卻也是必要的。

    對朱棣而言更是如此,自己是藩王,不是貧農,造反的對象是經過法律認可的皇帝。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自己都是理虧的。所以找一個理由

    實在是很有必要的,即使騙不了別人,至少可以騙騙自己。

    於是朱棣和道衍開始從浩如煙海的大明法條規定中尋找自己的依據,這有點類似今天法庭上開庭的律師翻閱法律條文,尋找法律漏洞。功夫不

    負有心人,他們終於找到了法律規則的漏洞,打了一個漂亮的擦邊球。

    朱元璋並非完全沒有料到自己的兒子將來有可能會造孫子的反,他制定了一套極為複雜的規定,用來制約藩王,但為了防止所謂奸臣作亂,他

    又規定藩王在危急時刻可以起兵勤王。即所謂「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

    但這個規定有一個關鍵之處,那就是需要天子密詔。而在朱棣和道衍看來,這個問題是不難解決的,他們充分發揮了自己厚黑學的本領,對這

    一點視而不見,公然宣稱朝中有奸臣,要出兵「靖難」,清君側。

    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他們居然還將這一套歪論寫成奏折,公然上奏朝廷,向朝廷要人,擺出一幅義憤填膺的模樣,這就如同街上的地痞打了

    對方一個耳光,然後激動地詢問肇事者的去向,並表示一定要為對方主持公道。

    「靖難」理論的提出和發展充分說明朱棣已經熟練的掌握了權謀規則中的一條重要原理:

    如果你喜歡別人的東西,就把它拿過來,辯護律師總是找得到的。——腓特烈二世原創

    [200]

    不祥的預感

    既然一切都準備好了,該幹什麼就幹什麼吧,但是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即使是造反這種事情也是需要搞一個儀式的,領導要先發言,主要

    概述一下這次造反的目的和偉大意義,並介紹一下具體執行方法以及撫恤金安家費之類的問題。然後由其他人等補充發言,士兵鼓掌表示理解

    ,之後散會,開打。

    朱棣的這次造反也不例外,早在殺掉張、謝二人之前的一個月,他已經糾集一些部下搞過一次誓師儀式,當然,是秘密進行的。但在那次活動

    中,出現了一個意外,使得朱棣產生了一種不祥的預感。

    那是在六月七日,他召集一群參與造反的人宣講造反的計劃,並鼓舞士氣。但就在他講得正高興的時候,突然風雨大作,房屋上的瓦片紛紛被

    吹落。眾人頓時面如土色。

    這實在不是一個好的兆頭,當時的人可不會從房屋質量、天氣情況上找原因,本來商量的就是見不得人的事情,突然來這麼一下子,莫不是老

    天爺反對自己造反?

    朱棣也慌了,講得正高興的時候,老天爺來砸場子,事發突然,他也愣住了。關鍵時刻,還是道衍發揮了作用,他大聲說道:「真龍飛天,一

    定會有風雨相隨,現在瓦片落地,正是大吉大利的預兆!」

    於是一通封建迷信宣傳過後,掉瓦片就成了上天支持朱棣的鐵證。看來上天倒真是一個隨和的人,總是按照人們的意願行事,所謂替天行道之

    言,實在不可深信。

    小兵們好糊弄,他們沒有多少文化,沒見過老天爺,也沒見過皇帝,上級說什麼他們就信什麼,可是朱棣不同,他十分清楚所謂的皇帝天子到底是個什麼玩意,什麼天意歸屬、天星下凡都是自己編造,用來糊弄別人、安慰自己的。真要到了緊要關頭,只能靠自己。

    他曾經不止一次的把自己和當朝皇帝作比較,無論從軍事、政治哪一方面來看,自己都要遠遠勝過那個小毛孩子。而且他對自己的軍隊有絕對

    的信心,京城的那些部隊養尊處優,久不經戰陣,自然比不上自己手下的這些虎狼之士。

    但畢竟那個在京城的人才是真正的皇帝,自己只是一個藩王,要想登上那個寶座,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凶險難測啊。

    朱棣的預感並沒有錯,他即將走上的是一條異常艱苦的道路,貴為皇子的他必須要經歷金戈鐵馬、九死一生的戰場拚殺,去奪取自己的天下。

    而他遇到的敵人決不僅僅是黃子澄那樣的無能之輩,還有很多十分厲害的對手在等待著他,他也將在不久之後吃到這些人的苦頭。

    不用再考慮了,前路縱然艱險,總勝過坐地等死!

    起兵!朱允炆,把你的寶座讓給我!
tyler002 發表於 2008-9-27 14:40
正文 第二百零一至第二百一十章

    [201]

    宋忠的應對

    宋忠是一個名字不太吉利,軍事才能也很一般的人,本來在建文帝的佈局中他並不是什麼重要的人物,事情急轉直下,卻將他推向了風口浪尖

    。

    北平附近的南軍全部湧向了他所在的懷來,情況一片混亂,關鍵時刻,宋忠表現出了驚人的勇氣,他在短時間內收容和安排了許多士兵,並將

    他們重新編隊。但是士兵們的慌亂是他無法平息的。在很多時候,平息慌亂的最好方法是憤怒,為了盡快恢復士兵們的戰鬥力,宋忠決定撒一

    個謊,他平生可能撒過許多次謊,但事實證明這個謊話是比較蹩腳的。

    宋忠派人傳播謠言,說家在北平的士兵家屬們都被燕王殺掉了,士兵們果然群情激奮,準備拚死一戰,宋忠這才安下心準備與燕王作戰。

    可是當燕王的軍隊真的發動進攻時,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打頭陣的敵方士兵們並沒有衝上來拚殺,而是不斷大喊大叫,喊叫內容類似今天

    在機場火車站出站口接人時說的那些話,一時間父子兄弟表哥堂弟的喊聲此起彼伏。

    原來朱棣得知了宋忠的這個謊言,他特意安排這些士兵的親屬打頭陣,用來瓦解宋忠的軍心。這一招十分有效,宋忠手下的士兵頓感上當,於

    是紛紛逃走。宋忠沒有辦法,只好自己親自上陣,但大勢已經不可挽回了。戰鬥結果,宋忠全軍覆沒,他本人也被活捉。

    朱棣曾經想勸降宋忠,被他嚴詞拒絕了,最後被朱棣殺害。宋忠雖才具不高,卻有決戰之勇氣,寧死不屈,對得起他名字中的那個忠字。

    戰敗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朝廷,建文帝大驚失色,他終於明白一直害怕發生的事情最終還是發生了,現在只能用刀劍來說話了。

    唯一的人選

    朱元璋殺戮功臣的惡果終於顯現出來,當建文帝朱允炆環顧四周時,驚奇的發現他很難找出一個真正有戰鬥經驗的人去對付朱棣。

    只剩下耿炳文了。

    耿炳文是朱元璋的老鄉,身經百戰,戰場經驗豐富,為朱元璋所信任,並在戰後被封為長興侯,一等功臣。很明顯朱元璋當年殺掉無數功臣卻

    獨獨留下他,正是為了今日之變。

    朱允炆的考慮是對的,當時唯一的人選只能是耿炳文,但他也犯了一個錯誤,他似乎並沒有仔細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他的爺爺偏偏要留下耿

    炳文呢?

    [202]

    洪武年間,名將如雲,耿炳文雖然是一個不錯的將領,但並不十分突出,在那個名將一抓一大把的年代,比他強的將領數不勝數,比他低調的

    也不在少數。朱元璋殺掉那麼多開國功臣,卻把他留下來。此人到底有什麼過人之處呢?

    其實秘密就藏在他的封號中,耿炳文之所以被封為長興侯,是因為當年他駐守長興十年,抵禦張士誠的進攻,城池固若金湯,一直未被攻破,

    極大地牽制了張士誠的力量。

    每個將領都有他自己的長處,也有他的短處,耿炳文的長處就是防守。聯繫起來看,你不得不佩服朱元璋的精明,擅長進攻的藍玉、王弼都被

    他殺了,擅長防守的耿炳文卻被留了下來,即使將來耿炳文真有異心,也翻不起多大的浪。而如果有外敵入侵,耿炳文就可以派上用場了。

    可是朱允炆交給他的任務卻是進攻,而進攻的對象是從小混跡於名將之中,深通兵法的朱棣。他的軍事天賦絲毫不遜色於洪武朝的一流名將,

    碰巧的是他的長處正是進攻。

    耿炳文接受了使命,一場矛與盾的交鋒即將開始。

    朱允炆十分清楚,他的叔叔朱棣這次是來玩命的,馬虎不得,於是他將三十萬大軍的指揮權交給了耿炳文,希望他將叛軍一舉蕩平。為了表示

    對此事的重視,他還親自送耿炳文出征,也就是在這次送行活動中,朱允炆幹出了他一生中最愚蠢的事情。

    他在將軍隊交給耿炳文的同時,語重心長的對他說:"請你務必不要讓我背上殺害叔叔的罪名啊。"

    雖然他一生中幹過很多蠢事,但我認為這件事是最愚蠢的。

    這就好比拿上刀去和人家拚命,砍傷目標後就停手,然後送對方去醫院,等他出院後接著打。朱允炆雖然從朱元璋那些學到了很多東西,但關

    鍵的一條規則他並沒有領會,這也是朱元璋一生的信條。

    要麼不做,要麼做絕。

    想必接到朱允炆命令的耿炳文也是一頭霧水,打仗還不能傷害對方主帥,是什麼道理?但他還是頂著霧水出發了。迎接他的將是凶險未卜的命

    運。

    八月,耿炳文率領大軍到達了真定,他派遣徐凱駐守河間,潘忠駐守莫州,楊松為先鋒進駐雄縣,待主力會集後再發動進攻。可以看出,耿炳

    文確實經驗老到,他深知深入敵境作戰,應穩紮穩打,他擺出的這個三角形陣勢充分體現了其豐富的戰鬥經驗和紮實的幾何學功底。

    萬事俱備,只等朱棣了。

    [203]

    張玉的狂言

    朱棣比他的侄子更瞭解耿炳文,他明白這位老將並不簡單,決不能輕敵。於是在戰前他派了自己手下的第一大將張玉去偵察敵情。然而張玉偵

    察敵情後卻給了他一個意想不到的回復。

    年輕的張玉似乎沒有把老前輩放在眼裡,他告訴朱棣,敵軍的紀律渙散,潘忠和楊松都是無謀之輩,耿炳文不過是個老傢伙,打敗他們打開南

    下之路,易如反掌。

    在我們的經驗中戰前口出狂言,往往都沒有什麼好下場,可是有些時候,口出狂言者是有著充足的資本的。

    張玉就有這個資本,他是經過仔細分析和研究後說出這番話的,而朱棣也認同他的這一看法,他親自帶兵抵達婁桑,準備發動他的第一波進攻

    。

    朱棣的進攻對像正是楊松駐守的雄縣,他還為自己的這次進攻選擇了一個絕妙的時機--中秋之夜。

    中秋奪城夜

    朱棣選擇中秋之夜開始進攻是經過充分考慮的,士兵也是人,即使打仗時也要過過節假日,想想家裡的爹娘和老婆孩子。可是對於雄縣的那些

    士兵而言,他們的思念將到此為止。

    朱棣的士兵們沒有過中秋節,他們趁著黑夜悄悄爬上了城頭,此時城內的士兵們個個喝得大醉,沒有任何防備,突然見到這些不速之客,不由

    得大驚,當然他們也絕對不會把這些人錯認為嫦娥或是吳剛的。於是主帥楊松一面派人向潘忠求援,一面組織士兵奮起反抗,楊松知道,己軍

    勢如犄角,如若潘忠能及時來援,必能擊退敵軍。

    但是遺憾的是,由於寡不敵眾,楊松本人及其所部全部戰死,他沒有能夠等到援軍到來的那一刻。

    援軍在哪裡呢?

    援軍的命運

    潘忠確實接到了楊松的求援,他立刻意識到戰鬥已經開始,境況緊急。如果楊松的雄縣失守,自己也要完蛋,於是他親自帶騎兵奔襲雄縣。

    加快速度!楊松你一定要堅持住,援軍馬上就到!

    他的速度確實不慢,很快就到達了一座名為月漾橋的石橋,此時的潘忠自然沒有心思去管這裡到底是什麼地方,但如他原先來過這裡,再仔細

    觀察一下,就會發現橋底多了很多水草。

    就在潘忠和他的部隊奔過橋後,突然炮聲四起,橋底的水草不見了,無數士兵冒了出來,佔據了大橋,截斷潘軍後路,而路邊和前方也出現大

    量燕軍,向潘忠發動猛烈進攻。潘忠進退不能,被關起門來猛打,不一刻全軍覆沒,他本人也被活捉。想來他被捉的時候應該還沒有緩過勁來

    。

    朱棣不是一個頭腦簡單的人,他看破了耿炳文的陣勢,明白其分軍厲害之處就在於互相支持,互為照應,只要雄縣出事,潘忠必定來救並內外

    夾攻。但耿炳文沒有想到朱棣動作如此之快,用閃電戰打了一個時間差,解決楊松後居然還在援兵必經之路上設下埋伏。一箭雙鵰,實在是厲

    害之極。

    [204]

    朱棣旗開得勝,但他也明白,真正的決戰和考驗還在後面,不久之後他將面對耿炳文本人和他的三十萬大軍。那才是真正的考驗。

    戰機

    正當朱棣籌劃下一步的攻勢時,一個人來到了他的軍營,這個人叫張保,是耿炳文的部將。此人並非假投降,他向朱棣提供了重要情報,那就

    是明軍目前處於分散狀態,三十萬部隊並未到齊,現在只有十餘萬人分佈在滹沱河南北兩岸。如果能夠分別擊破,將獲大勝。

    聽到這個消息,眾人都很高興,他們也認為趁對方兵力分散進行攻擊能夠獲得勝利,應立刻進兵。然而朱棣的反應卻大出人們所料。

    他沒有如張保所說去攻擊分散的明軍,而是安排張保回營告訴耿炳文,自己的大軍已經逼近,讓耿炳文做好準備。

    這又是讓人疑惑不解的一招,莫非朱棣嫌敵人太少?

    沒錯,他就是嫌敵人太少,太分散,他的真實計劃是讓耿炳文得到消息後合兵一處,然後與自己決戰!在他看來,敵人分兵兩處反而不容易打

    敗,自己有可能會腹背受敵,還不如把他們集中在一起收拾掉。

    從這個計劃來看,朱棣對自己的指揮能力有著極強的自信心,在他看來耿炳文的軍隊並不可怕,他所需要的不過是一場面對面的決戰!

    耿炳文的無奈

    耿炳文果然如朱棣所料,將自己的部隊合兵一處,等待著朱棣的到來。無論張保是不是間諜,這都是他的唯一選擇。

    對於已經六十餘歲的耿炳文來說,快到退休的年齡還要打仗實在不是一件讓人愜意的事情。而當他得知自己精心布下的陣型被突破,楊、潘二

    人如切菜一樣被朱棣處理掉時,也不禁為這個年僅四十歲的天才將領的軍事能力而驚歎。他是見過世面的人,徐達、常遇春、李文忠等人的身

    影陪伴了他很多年,他們那勢如破竹的攻勢、鬼神莫測的判斷能力都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那個時候,自己只能在這些人的光芒之下做一

    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隨著這些人的去世,他也曾自負的認為天下能打仗、會打仗的人不多了。

    但是現在,他終於完全認識到:自己面對的是一個可怕的敵人,一個很會打仗,很難對付的敵人。

    他的專長並非進攻,而朱棣的軍隊不斷向他逼近,他沒有辦法,只能合兵,等待著對方的進攻。這對於一個帶領三十萬軍隊的將領而言實在是

    一種恥辱。是死是活總要有個結果的,朱棣,你來吧!

    [205]

    真定潰敗

    朱棣在得知耿炳文合兵後,立刻開始了攻擊,但他所謂的決戰並不是帶領全部兵力和對方拚命,因為他清楚,決戰也是有很多方式的。

    耿炳文終於看見了朱棣的旗幟,他等待著朱棣的到來。

    真定之戰就此拉開序幕,但在這場戰役中,北軍沒有指定做先鋒的將領,因為這個光榮的職位由朱棣自己兼任了,當然也是不會有人跟他搶的

    。

    朱棣喜愛戰爭,戰火中出生的他似乎和戰爭結下了不解之緣。當他跨上馬,聽著那熟悉的號角聲和吶喊聲,揮舞馬刀殺向敵陣時,他似乎更能

    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喊殺聲是他的音樂,鎧甲是他的服裝,屍山血河是他的圖畫,他屬於這個地方。

    耿炳文等了很久,他相信朱棣就在對面陣中的某個地方看著他,可他等了很久,還是不見朱棣出戰,到底搞的什麼名堂?

    耿炳文注定等不到朱棣了,因為朱棣並沒有從正面進攻,他沒有去赴耿炳文的約會,放了對方鴿子,卻親自帶領著數千人繞了個圈,從城池的

    西南面突然衝了出來!這下耿炳文真是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兩營被攻破,損失慘重,但他不愧經驗老到,並不慌亂,立刻列兵出陣。他相信自

    己的兵力與對方比並沒有太大的劣勢,還是可以拼一下的。

    然而北軍的反應簡直如同閃電一般迅速,他剛帶兵出戰,正面的北軍立刻就發動了攻擊!

    等待已久的北軍在張玉、譚淵、朱能的帶領下對耿炳文的南軍發動了猛烈進攻,這些經常與蒙古人打交道的北軍戰鬥力自然遠遠勝過了疏於戰

    陣的南軍。在他們的攻擊下,南軍敗相初現,而陣中的耿炳文又得到了一個不幸的消息,游擊隊員朱棣已經繞到了他的背後發動進攻。

    這下算是完蛋了。

    兩下夾擊之下,耿炳文再也抵擋不住,他帶領部隊退到了滹沱河東,但北軍大將朱能卻緊追不捨,耿炳文不是膽小鬼,當他定下心來仔細觀察

    敵情時,他驚奇地發現,緊追自己數萬大軍的朱能居然只帶了三十來個人。

    幾十個人就敢追逐數萬大軍!實在太欺負人了。耿炳文立刻命令停止撤退,重新列隊,他要看看這些人是不是真的刀槍不入。

    [206]

    不要命的朱能

    朱能發現南軍停止了撤退,並列好隊伍準備迎戰,他明白,南軍為了軍人起碼的榮譽,要拚命了。窮寇莫追,如果識時務的話,似乎應該撤走

    了。

    但朱能很明顯是一個不要命的人,不要命的人不懼怕敢拚命的人,他不但沒有停止追擊,反而加快了速度,帶領剩下的幾十人冒死衝進敵陣!

    事實證明,人只要不怕死,是什麼奇跡都可能創造的。耿炳文的南軍本來已是敗軍,被朱能這麼一衝,居然又一次崩潰。棄甲投降者三千餘人

    。

    耿炳文再也沒有自信了,他率領剩下的士兵退進了真定城。在城池裡他才能發揮自己的強項。

    北軍大勝,他們接著攻擊城池,但耿炳文又一次證明了他能夠被選中活下來實在不是偶然的事情,當年的張士誠我都不怕,還怕你們這些人麼

    ?

    北軍連續攻擊了三天,耿炳文就憑著這些殘兵堅守真定,使得北軍毫無進展,如果這些進攻者知道耿炳文堅守城池時間的最高紀錄,只怕會暈

    過去。

    但是無論如何,耿炳文十分清楚,自己輸了,輸得心服口服。他似乎從朱棣的身上看到了李文忠的影子。

    朱棣,你贏了,你已經超越了其他人,成為這個時代最優秀的將領,而我已經被淘汰了,我不是你的對手。

    但這個時代真的沒有人可以與你匹敵嗎,不會的,上天是公平的,他不會讓你獨自表演下去的,你的對手終歸會出現的,雖然不是我。

    耿炳文是十分精明的,他知道只要自己在這裡堅守下去,北軍會逐漸瓦解,到時就能不攻自破,因為畢竟這些人是反叛者。

    但是隨後朝廷中的一場爭論讓他的如意算盤化為了泡影。

    黃子澄的第二次誤判

    當耿炳文戰敗的消息傳到朝廷後,朱允炆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終於慌了,此時黃子澄又出了一個餿主意,他提議由李景隆擔任主帥。關

    鍵時刻,齊泰堅決反對這一提議,但遺憾的是,他的意見並沒有被採納。

    黃子澄又一次誤判了形勢,一個人做一件蠢事並不難,難的是一直做蠢事。只要回顧一下此人以往提出的各種天才意見,就會發現他確實完成

    了這個高難度的任務。如果此人後來不是盡忠而死,恐怕逃脫不了燕王間諜的嫌疑,

    於是紈褲子弟李景隆就成為了新的統帥,這次他的兵力達到了五十萬,他帶著自己的軍隊浩浩蕩蕩的開赴戰場,一同帶走的還有朱允炆獲勝的

    希望。

    [207]

    李景隆的悲哀

    朱棣正在自己的大營裡發愁,耿炳文確實是老狐狸,知道自己不能久戰,便堅守不出。這一招使得朱棣焦急無比卻又無法可施。

    時間對於耿炳文來說並不重要,他大可每天喝喝茶,澆澆花打發時間,但對於朱棣來說,時間比黃金還要寶貴。因為朱棣是一個造反者。造反

    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可以歸入假冒偽劣產品之列,這種東西在亂世可能還很有市場,但現在是太平天下,對政府不滿的人並不多,要想找鬧事

    的人實在並不容易,萬一哪一天這些人不想造反了改當良民,把自己一個人丟下當光桿司令,那可就不妙了。

    必須盡快解決這個問題。

    也就在此時,他的情報人員告訴他,耿炳文被撤換,由李景隆接任指揮職務。

    朱棣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想什麼來什麼,他跳了起來,興高采烈的發表了一番演講。如果要給這個演講取個名字的話,可以命名為《論

    李景隆是軍事白癡及其失敗之必然性》。

    演講共有五點,這裡就不列舉了,總之推出的結論就是李景隆必敗!

    一個統帥剛走馬上任,還未打一仗,居然會讓對方主帥高興的手舞足蹈!

    悲哀!李景隆,我真為你感到悲哀!

    無論李景隆在朱棣的眼中是多麼的無能,但他畢竟有五十萬軍隊。朱棣可以瞧不起李景隆,但不能瞧不起那些士兵。在短暫的高興後,他又陷

    入了沉思。

    以自己目前的兵力如要硬拚,勝算並不大,而對方的後勤補給能力要遠遠勝過自己,拚消耗也並不是理想的方法。只有積聚力量給對方一個致

    命的打擊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但自己的力量是不夠的,雖然士兵們戰鬥力強,但數量並不多,並且還要派人防守北平附近的大片根據地,總不能找那些沒有受過訓練的老百

    姓去打仗吧。可是目前能夠召集的有戰鬥力的士兵就這麼多了,還有什麼力量可以借助呢?

    只有那個人了,只能借助他的力量才能確保獲得勝利,沒有其他辦法!

    但這件事情必須要仔細策劃,親自執行,因為別人是對付不了那個人的。可是大敵當前,李景隆就是再白癡,只要知道自己帶兵外出,就一定

    會來攻擊北平。北平能夠抵擋得住五十萬大軍的攻擊嗎?

    顧不了那麼多了!死守在這裡也是凶多吉少,反正已經豁出去了,就賭一把吧!

    朱棣把防守北平的任務交給了自己的長子朱高熾,並鄭重地告訴他:"我把城池交給你,你一定要守住,待我大軍歸來之日即是全勝之時!"

    身有殘疾的朱高熾還是第一次看到父親用如此嚴肅的語氣和自己說話,他隱約的感到,一場嚴峻的考驗即將到來。

    朱高熾的感覺沒有錯,這一戰不但將決定朱棣的命運,也將影響他自己未來的人生。

    [208]

    目標!寧王!

    朱棣一向眼界甚高,在眾多藩王中,他瞧得起的也就那麼幾個人,而寧王絕對是其中的一個。時有人評價諸王,有"燕王善戰,寧王善謀"之語

    。以燕王如此狡猾之輩,竟然還有寧王善謀之語,可見此人確實厲害。

    而在朱棣看來,寧王最厲害的就是他手下的那支特殊武裝--朵顏三衛。這是一支朱棣做夢都想得到的部隊,也是當時戰鬥力最強的軍隊。但這

    些部隊已經明令歸寧王指揮,想要染指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先解決寧王。

    在這場削藩的鬥爭中,寧王也未能倖免,建文帝對這個能征善戰的叔叔並不放心。在對燕王動手的同時,也把手伸向了寧王,而寧王顯然沒有

    朱棣那樣的反抗精神,他雖然不願意服從,卻也沒有反叛的企圖。不過在他的內心確實存在著兔死狐悲的複雜情感。

    朱棣正是利用了這一點,他率領自己的軍隊到達了寧王的屬地,引起了寧王的警覺,雖然自己目前境況不得意,但還是不想做反賊的。他命令

    自己的軍隊做好準備,如有意外,就讓這位善戰的燕王受點教訓。

    可是朱棣的行為讓他大吃一驚,這位王兄把軍隊部署在城外,單槍匹馬進了城,寧王這才接見了他。一見面,朱棣就擺出了一副苦大仇深的模

    樣,痛斥建文帝對他的迫害,並表示自己已經無處可去,只好來找兄弟當中間人向朝廷求情,赦免自己,順便在這裡混吃混喝。

    寧王終於摸清了朱棣的來意,他欣然答應了朱棣的要求,在他看來,這位一向號稱藩王中最強的人也不過是個軟蛋,靖難靖到一半就準備投降

    了,信自然會寫,但朝廷是否饒恕他那就不關自己的事了。

    此時一副可憐相的朱棣小心翼翼的提出了另一個要求,由於自己的部下都在城外,多有不便,能否允許手下部分官吏進城,也好安排相關事宜

    。當然大批軍隊是不會入城的。

    寧王本來有些猶豫,但在得到軍隊不進入城內的保證後,也就同意了。他相信一群不帶武器的人翻不起滔天巨浪。

    [209]

    朱棣嚴格遵守了規定,沒有派大批軍隊入城,但他派入城中的人卻帶著另一樣威力巨大的武器--金錢。

    朱棣就在寧王的地盤呆了下來,每天除了吃吃喝喝就和是與寧王談天,出乎意料的是,他並沒有勸說寧王參加自己的隊伍,也沒有提出任何過

    分的要求。這樣的客人自然是受寧王歡迎的,但意思意思也就夠了,寧王無時無刻都在提醒自己,眼前的這個人畢竟是反賊,還是早點禮送出

    門的好。

    但還沒等他表達出這個意思,朱棣自己就主動提出來了,他表示在此地已經待得太久了,希望回去。寧王大喜過望,這個瘟神終於要開路了。

    他十分高興,表示要親自去送行。

    送行的儀式在郊外舉行,無論真情假意,自然也有一番依依話別。寧王此時也有些愧疚,遺憾的對朱棣說:"可惜我沒有能夠幫上老兄什麼啊。

    "

    朱棣笑了,他一把拉住寧王,說道:"既然如此,老兄和我一起去靖難如何?"

    這就不是客氣話了,寧王立刻正色說道:"如大哥需要什麼可以直說,靖難之事就不要開玩笑了。"

    朱棣看著他的眼睛,認真的搖了搖頭,"我確實需要你,不但需要你,還需要你的朵顏三衛和你所有的一切,你跟我一起走吧。"

    寧王終於明白朱棣的目的了,但他是不會輕易認輸的。"難道你認為在我管轄的地方可以任你胡來嗎?"

    "我明白",朱棣又笑了,"所以才讓你到郊外來送我。"

    朱棣一聲令下,早已布好的伏兵一起殺出,控制了局勢,寧王也想動手,卻發現自己的手下已經不聽使喚,原來那些見錢眼開的朵顏三衛首領

    已經被朱棣派進城的人買通,變成了朱棣的人。霎那間,朱棣從客人變成了主人,除了大將朱鑒奮力抵抗戰死外,其他的人早已放下了武器。

    人真是靠不住啊,以善謀著稱的寧王就這樣被另一個善謀的人挾持,一同踏上了靖難之路。他鬱悶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在目前這個環境中

    ,他只能屈服,而他的這種態度也讓朱棣十分滿意,最後把他和他的子孫安置到了江西,也算給了他一個好的結局。

    當然朱棣絕不會想到,一百年後,這位寧王的子孫也會依葫蘆畫瓢,去造他後代的反。這真是應了那句名言:

    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210]

    北平的防禦

    就在朱棣在寧王處籌劃陰謀時,北平也遭到了攻擊,李景隆果然如朱棣所料,親自帶領五十萬南軍圍攻北平,他在北平九門都修築了堡壘,並

    派兵攻擊通州,同時他還在鄭壩村設置了九座大營,作為進攻的依托。

    一切準備停當後,他對北平發動了進攻。

    此時駐守北平的是朱棣的長子朱高熾,朱高熾是一個身有殘疾的人,根據史料分析,他可能在小的時候得過小兒麻痺症之類的病,行動不方便

    ,出入都要人攙扶。在很多人眼裡,他只是一個廢人。但朱棣卻十分瞭解這個外柔內剛的兒子。他相信這個瘸子的內心遠比其外表堅強得多,

    而他這次將防守北平的任務交給朱高熾,也正說明了對這個兒子的信任。

    但信任是一回事,守不守得住又是一回事。

    事實證明,五十萬人攻城絕不是開玩笑的,南軍使用大量火炮配合攻城,幾十萬人像螞蟻一樣往城牆上爬,城內守軍雖然有思想準備,但還是

    被如此大的陣勢嚇壞了,正是這一愣神的功夫,戰局出現了變化。

    順城門的守軍由於準備不足,大部潰散,南軍找準機會,猛攻此門,眼看就要攻破,大將梁明趕到,整頓了部隊加入防守,而更讓人稱奇的是

    ,城內的一群婦女也發揮不愛紅妝愛武裝的精神,使用特殊武器--板磚和瓦片攻擊攻城部隊,這樣看來,板磚拍人之說也算歷史悠久,古已有

    之。

    當然這種攻擊行為有多大作用倒很難說,但是起碼它鼓舞了守城士兵的士氣,幫助他們抵擋住了這次進攻,經過激戰,圍攻順城門的部隊被擊

    退,北平暫時保住了。

    朱高熾的思維遠比他的行為要迅速的多,他明白這樣下去,北平遲早是不保的,要想守到父親回來,必須想別的方法,於是他制定了一個大膽

    的計劃。

    此時的李景隆看著這座搖搖欲墜的北平城,心中十分得意,他是李文忠的兒子,且生得相貌堂堂,但一直都有人說他不過是個紈褲子弟,沒有

    多大本事。當然紈褲子弟從來都不會承認自己紈褲的。他一直在找機會證明自己。

    這就是一個絕好的機會,他相信只要攻下北平,擊敗朱棣,就能從父親的陰影中走出來,讓所有的人都承認自己!

    事實證明,打仗似乎並不難,眼前的這座城市已經堅守不了多久了,孤城一座還能玩出什麼花招,勝利入城的日子不遠了.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