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明朝的那些事兒 作者:當年明月 (已完成)

 
tyler002 2008-9-25 15:10:03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158 120399
tyler002 發表於 2008-10-4 21:37
(611-620)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11]





王華不理解王守仁的行為,但是大家應該理解,有了前面的哲學課打底,我們已經知道,王守仁先生正大踏步地前進在聖賢之路上,他在「格」自己家的竹子。



「格」竹子實在是一件很艱苦的事情,王守仁坐在竹子跟前,不顧風吹雨淋,不吃不喝,呆呆地看著這個有「理」的玩意兒。



「理」就在其中,但怎麼才能知道呢?



懷著成為聖賢的熱誠和疑惑,王守仁在竹子面前守了幾天幾夜,沒有得到「理」,卻得了感冒。



王守仁病倒了,在病中,他第一次產生了疑問:朱聖人的話是對的嗎?



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但這絕不僅僅是一個故事,在故事背後,還有著一個人對未知的執著和探索。



王華受夠了自己兒子的怪異行為,他下達了最後通牒,不管你想研究什麼我都不管,但你必須考中進士,此後的事情任你去做。



王華沒辦法,畢竟他自己是狀元,如果兒子連進士都不是,也實在丟不起這個人。



王守仁考慮了一下,認為這個條件還不錯,便答應了,從此他重新撿起了四書五經,開始備考。



聰明人就是聰明人,王守仁確實繼承了王華的優良遺傳基因,他二十一歲第一次參加鄉試,就中了舉人。老爹的臉上終於露出了笑臉,打發了前來祝賀的人們之後,他高興地拍著兒子的肩膀說道:



「好小子,明年必定金榜題名!」 



可是事實證明,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畢竟是靠不住的,王守仁先生常年累月幹那些雜七雜八的事情,臨考前惡補只能糊弄省級考官,到了中央,這一招就不靈了。



之後弘治六年(1493)和弘治九年(1496),王守仁兩次參加會試,卻都落了榜,鎩羽而歸。



父親王華十分著急,王守仁自己也很沮喪,他沒有料到,自己想當聖賢,卻連會試都考不過,心裡十分難過。



換了一般人,此刻的舉動估計是在書房堆上一大堆乾糧,在房樑上吊一根繩子,再備上一把利器,然後拚命讀書備考。



可是王守仁並非普通人,他經過痛苦的思索,終於有所感悟,並作出了一個決定。



為了得到父親的支持,他又一次去找父親談話。



「我確實錯了。」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12]





聽到這句話,王華欣慰地笑了:



「以你的天分,將來必成大業,落榜之事無須掛懷,今後用功讀書就是了,下次必定中榜。」



發完了感慨的王華高興地看著自己的好兒子,按照通常邏輯,王守仁應該謝禮,然後去書房讀書,可是意外出現了。



王守仁不但沒有走,反而向父親鞠了一躬說道:



「父親大人誤會了,我想了很久,適才明白,落榜之事本來無關緊要,而我卻為之輾轉反側,憂心忡忡,為此無關緊要之事煩惱不已,實在是大錯。」



王華又一次發懵了,可是王守仁卻毫不理會,繼續說道:



「我以為,書房苦讀並無用處,學習兵法,熟習韜略才是真正的報國之道,今後我會多讀兵書,將來報效國家。」



說完這幾句話後,他才不慌不忙地行了一個禮,飄然而去。



面對著王守仁離去的背影,反應過來的王華發出了最後的怒吼:



「你要氣死老子啊!」



王守仁沒有開玩笑,在二十六歲這年,他開始學習兵法和謀略,甚至開始鍛煉武藝,學習騎射。



當然了,最終他還是給了自己老爹幾分面子,四書五經仍舊照讀,也算對父親的安慰。



就在這日復一日的學習中,王守仁逐漸掌握了軍事的奧秘和非凡的武藝,此時武裝他頭腦的,再不僅僅是四書五經,聖人之言。文武兼備的他已悄悄地超越了很多人,對於他們而言,王守仁已經變得過於強大。



就這麼過了兩年,半工半讀的王守仁迎來了他人生的第三次會試,這一年他二十八歲。



要說這位王守仁的智商真不是白給的,他這麼瞎糊弄三年,竟然還是中了榜,而且據他父親調查,原先他的卷子本來被評為第一名,可是有人走了後門(招生黑幕),一下把他擠到了二甲。



不過這也無所謂了,王守仁總算是當了官,沒給他老爹丟臉,可惜他沒有混上翰林,直接被分配去了工部(建設部),而根據工作日誌記載,王守仁不算是個積極的官員,他從來都不提什麼合理化建議,也不當崗位能手,卻認識了李夢陽,整天一起研究文學問題。



這是一種令人羨慕的生活,但在光鮮的外表下,王守仁卻有著不為人知的痛苦。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13]



他的痛苦來源於他的追求,因為他逐漸感到,朱聖人所說的那些對他似乎並不起作用,他今天「格」一物,明天又「格」一物,「格」得自己狼狽不堪,卻毫無收穫。



而一個偶然的事件讓他發現,在朱聖人的理論中,存在著某些重大的問題。



這裡先提一下朱聖人理論中最為重要的一個觀點,說起來真可謂是家喻戶曉,鼎鼎大名——「存天理,去人欲」,這句話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則更為著名——「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這句話曾經被無數人無數次批倒批臭,我就不湊這個熱鬧了,但還是有必要解釋一下這句話的真實意思,因為很多人可能並不知道,這也是一個深奧的哲學原理。



大家要知道,朱聖人的世界和我們的是不同的,這位哲學家的世界是分裂成兩塊的,一塊叫做「理」,另一塊叫做「欲」。



朱聖人認為「理」是存在於萬物中的,但卻有著一個大敵,那就是「欲」,所謂「理」,是宇宙萬物的根本規律和準則,只要人人都遵循了「理」,幸福的生活就來了,那好處多了去了,天下安定了,世界和平了,宇宙也協調了。換在今天,這玩意兒還能降低犯罪率,穩定社會,那些翻牆入室的,飛車搶包的,調戲婦女的張三李四王二麻子,會統統地消失。最終實現和諧社會。



可是「欲」出來搗亂了,人心不古啊,人類偏偏就是有那麼多的慾望,吃飽了不好好待著,就開始思考一些亂七八糟的問題,搞得社會不得安寧。



所以朱聖人的結論是,要用客觀世界的「理」,去對抗主觀人心的「欲」,而這才是世界的本原。



通俗地說就是,為了追求理想中的崇高道德,可以犧牲人的所有慾望,包括人性中最基本的慾望。



這是一個對後世產生了極大(或者說極壞)影響的理論,到了明代,這套理論已經成為了各級教育機構的通用教材,也是大明王朝各級官僚們的行為法則和指導思想,在那個時候,朱聖人的話就是真理,沒有多少人敢於質疑這套理論。



可是王守仁開始懷疑了,因為一件事情的發生。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14]



弘治十四年(1501),王守仁調到了刑部(司法部),當時全國治安不好,犯罪率很高,大案要案頻發,他便從此遠離了辦公室的坐班生活,開始到全國各地出差審案。



但是審案之餘,王大人還有一個愛好,那就是四處登山逛廟找和尚道士聊天,因為他「格」來「格」去,總是「格」不出名堂,只好改讀佛經道書,想找點靈感。



不久之後,他到了杭州,在這裡的一所寺廟中,他見到了一位禪師。



據廟中的人介紹,這位禪師長期參佛,修行高深,而且已經悟透生死,看破紅塵,是各方僧人爭相請教的對象。



王守仁即刻拜見了禪師,他希望得到更多的啟示。



可是他失望了,這位禪師似乎沒有什麼特別,只是與他談論一些他早已熟知的佛經禪理,他慢慢地失去了興趣。而禪師也漸漸無言,雙方陷入了沉默。



在這漫長的沉默之中,王守仁突然有了一個念頭。



他開口發問,打破了沉寂。



「有家嗎?」



禪師睜開了眼睛,答:



「有。」



「家中尚有何人?」



「母親尚在。」



「你想她嗎?」



這個問題並沒有得到即刻的回應,空蕩蕩的廟堂又恢復了寂靜,只剩下了窗外凌厲的風聲。



良久之後,一聲感歎終於響起:



「怎能不想啊!」



然後禪師緩緩地低下了頭,在他看來,自己的這個回答並不符合出家人的身份。



王守仁站了起來,看著眼前這個慚愧的人,嚴肅地說道:



「想念自己的母親,沒有什麼好羞愧的,這是人的本性啊!」



聽到這句話的禪師並沒有回應,卻默默地流下了眼淚。



他莊重地向王守仁行禮,告辭而去,第二天,他收拾行裝,捨棄禪師的身份,還俗回家去探望自己的母親。



寺廟的主持怎麼也沒有想到,這個上門求佛的人竟然把自己的禪師勸回了家,要讓他再呆上幾天,只怕自己這裡就要關門了,便連忙把王大人請出了廟門。



王守仁並不生氣,因為在這裡,他終於領悟了一條人世間的真理:



無論何時,何地,有何種理由,人性都是不能,也不會被泯滅的。它將永遠屹立於天地之間。



轉折



正是從那一天起,王守仁意識到:朱熹可能是錯的。



他開始明白,將天理和人心分開是不對的,人雖然有著種種的慾望,但那是正常的,也是合乎情理的,強行用所謂的天理來壓制絕不可能有任何效果。



王守仁並不知道,經過十幾年的思考和求索,他已經在無意識中突破了朱聖人的體系,正向著自己那宏偉光輝的目標大踏步地前進。



可要想走到這條聖賢之路的終點,他還必須找到最後,也是最為關鍵的疑團的答案——「理」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15]



雖然他不贊成朱熹的「存天理,去人欲」,也不認可人心和天理的分離,但「理」

畢竟還是存在的,只有找到這個神秘的「理」,他才能徹底擊潰朱熹的體系,成就自己的聖賢之路。



可是「理」在哪裡呢?



這又不是豬肉排骨,上對門王屠戶那裡花幾文錢就能買到,奇珍異寶之類的雖然不容易搞到,但畢竟還有個盼頭。可這個「理」看不見摸不著,連個奮鬥方向都沒有,上哪兒找去?



於是唯一的方法只剩下了「格」。王守仁只能相信 程頤老師的話了,今天「格」

一個,明天「格」一個,相信總有一天能「格」出個結果的。



日子就這麼一天天地過去,啥都沒有「格」出來,王守仁十分苦惱,他開始意識到可能是方法不對,可他也沒有別的法子,只能整日冥思苦想,但無論如何,他依然堅定地相信,只要堅持下去,是能夠成功的。



因為他隱約地感覺到,自己已經接近了那個最終疑團的謎底。



成功確實就要到來了,可是老天爺偏偏不做虧本買賣,在將真相透露給王守仁之前,它還要給他一次沉重的打擊,考驗他的承受能力,以確認他有足夠的資格來獲知這個最大的秘密。



這就是之前提到過的六部九卿上書事件,事實證明,哲學家王守仁先生不是一個只會整日空想漫談的人,他有著強烈的正義感和勇氣。南京的言官戴銑上書被廷杖,大家都上書去救,由於劉瑾過於強勢,很多人的奏折上都只談從寬處理,唯獨這位仁兄,不但要救人,還在奏章中頗有新意地給了這位司禮監一個響亮稱呼——權奸。



劉瑾氣壞了,在當時眾多的上書者中,他特別關照了王守仁,不但打了他四十廷杖,還把他貶為貴州龍場驛的驛丞。



這個職位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貴州龍場招待所的所長。龍場就在今天的貴州省修文縣(貴陽市管轄)境內,在改革開放的二十一世紀,那地方都還算不發達地區,在明代就更不用說了,壓根就沒什麼人,那裡的招待所別說人,連鬼都不去住。



王守仁原先大小也是個六品主事,結果一下子變成了王所長,那麼龍場招待所所長是幾品呢?



答案是沒品。也就是說大明國的官員等級序列裡根本就沒這一號人物,基本算是清除出高級公務員隊伍了。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16]



於是,天資聰慧,進士出身的王哲學家就此落到了人生的最低谷,可這還沒完,還有一場更為嚴峻的生死考驗在等待著他。



劉瑾是一個辦事效率很高,做事很絕的人,他罷了王守仁的官,打了他的屁股,卻並不肯就此甘休,為了一解心頭之恨,他特地找來了殺手,準備在王守仁離開京城赴任途中幹掉他。



這一招確實出人意料,一般說來很難防備,可惜劉瑾並不真正瞭解王守仁。這位兄台雖然平日研究哲學,每天「格」物,看起來傻乎乎的,其實他還有著另外不為人知的一面。



王守仁從小就不是一個安分的人,他應該算是個人精,連他那考上狀元的爹都被折騰得無可奈何,初中文化的劉瑾就更不是他的對手了。



他早就料到劉瑾不會放過他,便在經過杭州時玩了一個把戲,把自己的帽子和鞋子丟進了錢塘江,為了達到此地無銀三百兩的目的,王哲學家做戲也做了全套,還留了封遺書,大意是我因為被人整得很慘,精神壓力太大,所以投江自盡了。



這一招很絕,殺手們聽說這人已經自盡,就回去交差了,更搞笑的是連杭州的官員們也信以為真,還專門派人在江邊給他招魂。



而與此同時,魂魄完好的王守仁已經流竄到了福建,他雖然保住了命,卻面臨著一個更為麻煩的問題——下一步怎麼辦?



不能回京城了,更不想去貴州,想來想去也沒出路,看來只能繼續流竄當盲流了。



可盲目流動也得有個流動方向才行,往南走,還是往北走?



在武夷山,王守仁找到了問題的答案,因為在這裡他遇到了一個老朋友,他鄉遇故知,王守仁高興之餘,便向對方請教自己下一步該怎麼辦。



他的這位朋友思考了很久,給了他一個天才的建議:



「還是算一卦吧。」(似曾相識)



於是,一百多年前老朱同志參加革命前的那一幕又重演了,在王守仁緊張地注視下,算卦的結果出來了:利在南方。



那就去南方吧。



王守仁告別了朋友,踏上了新的征途,但他仍然不願意去貴州,便選定了另一個命運的轉折點——南京。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17]



此時他的父親王華正在南京做官,而且還是高級幹部——吏部尚書。但王守仁此去並非是投奔父親,而且是秘密前往的,因為他已經在中央掛了號,稍有不慎,可能會把父親也拉下水。他之所以要去南京,只是因為還有一件事情沒有了結。



王守仁十分清楚,自己的父親是一個傳統古板的讀書人,他並沒有什麼偉大的夢想,只希望兒子能夠追隨自己的足跡,好好讀書做人,將來混個功名,可現實是殘酷的,自己從小胡思亂想就不說了,十幾年都沒讓他消停過,好不容易考中了個進士,現在還被免了官。



事到如今,前途已經沒有了,要想避禍,看來也只能去深山老林隱居,但在這之前,必須給父親一個交待。



於是他連夜啟程趕往南京,見到了他的父親。



父親老了。



經過二十多年的歲月磨礪,當年那個一本正經板著臉訓人的中年人已經變成了白髮蒼蒼,滿面風霜的老人。



見到兒子的王華十分激動,他先前以為兒子真的死了,悲痛萬分,現在見到活人,高興得老淚縱橫,一句話也說不出口,只是不斷地抹著眼淚。



王守仁則生平第一次用愧疚的語氣向父親致歉:



「我意氣用事,把功名丟了,對不起父親大人。」



可是他聽到的卻是這樣一個意外的答案:



「不,這件事情你做得很對。」



王守仁詫異地抬起頭,看著欣慰頷首的父親,他這才明白,那個小時候刻板地管束自己,看似不通情理的父親,是一個善良寬容的人。



經過與「劣子」長達十餘年的不懈「鬥爭」,王華終於瞭解了兒子的本性和追求,他開始相信,這個「劣子」會成就比自己更為偉大的事業,他的未來不可限量。



父子交談之後,王華問出了一個關鍵的問題:



「你今後打算怎麼辦?」



王守仁歎了口氣:



「我在這裡只會連累父親,京城也已回不去,只能找個地方隱居。」



這看來已經是唯一的方法,但王華卻搖了搖頭。



「你還是去上任吧。」



上任?哪裡上任?去當所長?



「畢竟你還是朝廷的人,既然委任於你,你就有責任在身,還是去吧。」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18]



王守仁同意了,他是一個負責任的人。



就這樣,拜別了父親,王守仁帶領著隨從,踏上了前往貴州龍場驛站的道路,在那裡,他將經受有生以來最沉重的痛苦,並最終獲知那個秘密的答案。





王所長向著他的就職地前進了,由於他的父親是高級幹部,所以多少還給了他幾個隨從下人陪他一起上路, 但這些人並不知道他們此行的目的地,只知道是跟王大人的兒子去就任官職。



這麼好的差事大家積極性自然很高,一路歡歌笑語不斷,只有王守仁不動聲色,因為只有他知道要去哪裡,去幹什麼。



畢竟這件事情不能聲張,那些隨從們平日工作輕鬆,業餘時間都在秦淮河邊(明代著名的紅燈區)搞娛樂活動,聽說是王尚書的兒子去上任才跟來的,要是讓他們知道此行是去貴州龍場當招待所服務員,早就跑得一乾二淨了。



可紙畢竟包不住火,走著走著,隨從們發現不對勁了,好地方都走過了,越走越偏,越走越遠,老兄你到底要去哪裡啊?



王守仁還是比較實誠的,他說了實話:



「我們要去貴州龍場。」



隨從們的臉立馬就白了,王大人你太不仗義了,那裡平時可是發配犯人的地方啊!



面對著隨從們的竊竊私語,王守仁十分坦然:



「如果你們不願意去,那就回去吧。」



看著猶豫不決的隨從,王守仁沒有多說什麼,只是默默地拾起行李,向前方走去。



夕陽之下,王守仁那孤獨的身影越來越遠,突然,遠處傳來了王守仁的大聲吟誦:



客行日日萬鋒頭,山水南來亦勝游,



布谷鳥蹄村雨暗,刺桐花暝石溪幽。



蠻煙喜過青揚瘴,鄉思愁經芳杜州,



身在夜郎家萬里,五雲天北是神州!



「天下之大,雖離家萬里,何處不可往!何事不可為!」王守仁大笑著。



在這振聾發聵的笑聲中,隨從們開始收拾行裝,快步上前,趕上了王守仁的腳步。



王守仁的革命浪漫主義情懷是值得欽佩的,可是真正說了算的還是革命現實主義。



當他歷經千辛萬苦,爬山溝,游小河,來到自己的就職地時,才真正明白了為什麼這個地方叫做龍場——龍才能住的場所。



此地窮山惡水,荊棘叢生,方圓數里還是無人區,龍場龍場,是不是龍住過的場所不知道,但反正不是人呆的地方。



而不久之後,王守仁就發現了一個更為嚴重的問題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19]



當他來到此地,準備接任驛站領導的時候,只看到了一個老弱不堪的老頭和二十幾匹瘦馬,他十分奇怪,便開始問話:



「此地可是龍場?」



「回王大人,這裡確是龍場。」



「驛丞在哪裡?」



「就是我。」



「那驛卒(工作人員)呢?」



「也是我。」



「其他人呢?」



「沒有其他人了,只有我而已。」



王守仁急了:

「怎麼會只有你呢?按照朝廷律令規定,這裡應該是有驛卒的!」



里長雙手一攤:

「王大人,按規定這裡應該是有的,可是這裡確實沒有啊。」



看著眼前這個一臉無辜的老頭,王守仁無可奈何地癱坐在地上。

想到過慘,沒想到會這麼慘。



要說這世上還是好人多,老頭交接完走後沒多久,又折轉了回來:

「王大人,如果你在這裡碰到了漢人,那可千萬要小心!」



「為什麼?」



「這裡地勢險惡,要不是流竄犯,或是窮凶極惡之徒,誰肯跑到這裡啊!」



「那本地的苗人呢?」



「喔,這個就不用操心了,他們除了時不時鬧點事,燒個房子外,其餘時間是不會來打擾王大人的,他們的問題基本都是內部解決。」



「為什麼?」



「因為他們不懂漢話啊!」



王守仁快暈過去了,他終於明白自己面對的是一個怎樣的局面。



老頭走了,臨走前留下了一句十分「溫暖人心」的話:

「王大人多多保重,要是出了什麼事,記得找個人來告訴我一聲,我會想法給大人家裡報信的。」



好了,王所長,這就是你現在的處境,沒有下屬,沒有官服,沒有編製,甚至連個辦公場所都沒有,你沒有師爺,也沒翻譯,這裡的人聽不懂你說的話,能聽懂你說話的人都不是什麼好人。



官宦出身,前途光明的王守仁終於落到了他人生的最低谷,所有曾經的富貴與美夢都已經破滅,現在他面對著的是一個人生的關口。

堅持?還是退卻?



王守仁捲起了袖子,召集了他的隨從們,開始尋找木料和石料,要想長住在這裡,必須修一所房子。



然後他親自深入深山老林,找到了當地的苗人,耐心地用手語一遍又一遍的解釋,得到他們的認同,讓他們住在自己的周圍,開設書院,教他們讀書寫字,告訴他們世間的道理。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20]



當隨從們苦悶不堪,思鄉心切的時候,他主動去安慰他們,承擔他們的工作。



王守仁用自己的行動做出了選擇。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面對著一切的困難和痛苦,仍然堅定前行,泰然處之的人,才有資格被人們稱為聖賢。



王守仁已經具備了這種資格。



但是他還有最後一個問題沒有找到答案——「理」。



必須找到,並且領悟這個「理」,才能懂得天地大道的秘密。除此之外,別無他路。



可是「理」到底在哪裡呢,十餘年不間斷地尋找,沉思,不斷地「格」,走遍五湖四海,卻始終不見它的蹤影!



為了衝破這最後的難關,他製造了一個特別的石槨,每天除了幹活吃飯之外,就坐在裡面,沉思入定,苦苦尋找「理」的下落。



格物窮理!格物窮理!可是事實讓他失望了,怎麼「格」,這個理就是不出來,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他逐漸變得急躁,憤怒。脾氣越來越差,隨從們看見他都要繞路走。



終於,在那個宿命的夜晚,他的不滿達到了頂點。



黑暗已經籠罩了寂靜的山谷,看著破爛的房舍和荒蕪的窮山峻嶺,還有年近中年,一事無成,整日空想的自己,一直以來支撐著他的信念終於崩潰了,他已經三十七歲,不再是當年的那個風華少年,他曾經有著輝煌的仕途、光榮的出身、眾人的誇耀和羨慕。



現在這一切都已經離他而去。



最讓人痛苦和絕望的折磨方法,就是先賜予,然後再一一拿走。



十幾年來,唯一支持著他的只有成為聖賢的願望。但事實是殘酷的,多年的努力看來已付之流水,除了日漸稀少的頭髮,他什麼也沒有得到。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呢?



矢志不移,追尋聖賢,錯了嗎?



仗義執言,挺身而出,錯了嗎?



沒有錯,我相信我所做的一切都沒有錯。



那上天為何要奪走我的榮華,羞辱我的尊嚴,使我至此山窮水盡之地步?



既然你決意奪去我的一切,當時為何又給予我所有?



奪走你的一切,只因為我要給你的更多。



給你榮華富貴,錦衣玉食,只為讓你知曉世間百態。



使你困窘潦倒,身處絕境,只為讓你通明人生冷暖。



只有奪走你所擁有的一切,你才能擺脫人世間之一切浮躁與誘惑,經受千錘百煉,心如止水,透悟天地。



因為我即將給你的並非富甲一方的財富,也不是號令天下的權勢,卻是這世間最為珍貴神秘的寶物——終極的智慧。
tyler002 發表於 2008-10-4 21:52
(621-630)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21]



王守仁在痛苦中掙扎著,一切都已失去,「理」卻依然不見蹤影。



竹子裡沒有,花園裡沒有,名山大川裡沒有,南京沒有,北京沒有,杭州沒有,貴州也沒有!



存天理,去人欲!



天理,人欲!



理!欲!



吃喝拉撒都是欲,「欲」在心中,「理」在何處?「理」在何處?!



王守仁陷入了極度的焦慮與狂躁,在這片荒涼的山谷中,在這個死一般寧靜的夜晚,外表平靜的他,內心正在地獄的烈火中煎熬。



答案就在眼前!只差一步!只差一步而已!



忽然,一聲大笑破空而出,打碎了夜間山谷的寧靜,聲震寰宇,久久不絕。



在痛苦的道路上徘徊了十九年的王守仁,終於在他人生最為痛苦的一瞬獲知了秘密的答案。



空山無人,水流花開,



萬古長風,一朝風月。



此一瞬已是永恆。



我歷經千辛萬苦,虛度十九年光陰,尋遍天涯海角,卻始終找不到那個神秘的「理」。



現在我終於明白,原來答案一直就在我的身邊,如此明瞭,如此簡單,它從未離開過我,只是靜靜地等待著我,等待著我的醒悟。



「理」在心中。



我竟如此的愚鈍啊,天地聖賢之道並非存於萬物,也無須存於萬物,天人本是一體,何時可分?又何必分?



隨心而動,隨意而行,萬法自然,便是聖賢之道!



存天理,去人欲?



天理即是人欲。



這是載入史冊的一瞬,幾乎所有的史書都用了相同的詞語來描述這一瞬——「頓悟」,中華文明史上一門偉大的哲學「心學」就此誕生。



它在這個幽靜的夜晚,誕生於僻靜而不為人知的山谷,悄聲無息,但它的光芒終將照耀整個世界,它的智慧將成為無數人前進的嚮導。



王守仁成功了,歷史最終承認了他,他的名字將超越所有的帝王,與孔子、孟子、朱子並列,永垂不朽。



預謀



恭喜你, 王守仁先生,可是也就到此為止了,生活是很現實的,悟道讓人興奮,但你還是早點洗了睡吧,因為明天一早,你還要拿起鋤頭去耕你那兩塊破地,哲學是偉大的,是重要的,但你應該清楚,吃飽飯才是最大的哲學。



根據歷史導演的安排,王守仁先生還要在這裡呆段時間,直到一件事情的發生,這中間還有幾年,我們就不陪王聖人開荒了。因為與此同時,一場好戲正在北京開演。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22]



王守仁在荒山耕地受累,吃了苦頭,可李東陽比他還苦,自從謝遷和劉健走後,他一個人留了下來,但劉瑾畢竟是一個警惕性很高的人,他懷疑李東陽別有企圖,便不斷安排人時不時整他一下。



比如 李東陽先生編了本叫《通鑒篡要》的書,這事情讓劉瑾知道了,就讓人去書裡挑毛病,想搞點文字獄玩玩,可是李東陽早有防備,一篇文章寫得密不透風,沒有什麼把柄可以抓。



劉瑾聽到匯報,反而產生了更加濃厚的興趣(這是他的性格特點),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一定要整一下李東陽,為此目的,他找來許多人,日夜翻查,終於找到了破綻。



什麼破綻呢,原來李東陽先生在書中寫了幾個別字,劉瑾據此認為他的工作態度不認真(邏輯相當嚴密),準備藉機會好好地消遣他一下。



李東陽得知了這個消息,他立刻準備了應對的措施。



正當劉瑾準備下手時,出人意料的事情發生了,焦芳竟跑來為李東陽說情,原來李東陽給他送了禮,和他稱兄道弟,兩人關係一直不錯,礙於面子,劉瑾就放了兄弟一馬,事情就算了了。



在這個回合裡,初中生劉瑾兄到底還是沒有玩過老謀深算的李東陽博士,可見多讀書還是很有用的。



此外李東陽的地下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戰果如下:



正德二年(1507),劉瑾打算整死劉健和謝遷,一了百了,李東陽出面營救。



同年,御史姚祥、主事張偉被誣陷,李東陽出面營救。



正德三年(1508),御史方奎罵了劉瑾,劉瑾準備安排他去閻王那裡工作,李東陽出面營救。



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可是李東陽萬萬沒有想到,他的這些行為卻換來了一個十分尷尬的結局。



有一天,李東陽上朝途中,正好遇見了自己的門生羅玘,李東陽很是高興,連忙上去打招呼,可是羅玘竟然不理他,扭頭就走,唯恐和他多說一句話。李東陽十分奇怪,想找個機會問個究竟。



可還沒等到他去拉攏感情,晚上就收了了羅玘的一封信,李東陽看完之後,眼睛珠子差點沒掉出來。



這封信的大致意思是:人家( 劉健謝遷)都走了,你留下來有什麼意思呢,拜託你還是早點退休吧,不要在這裡丟人了,今後我也不再是你的門生,就當咱倆沒認識過,也不要和我打招呼了,實在沒空搭理你。



李東陽氣得吐了血。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23]





可是 李東陽先生,吐完之後擦擦嘴你還得接著干啊,要知道,忍辱負重、臥薪嘗膽從來就不是個輕鬆的工作。



在這樣的環境下,李東陽仍然堅持著自己的信念,他堅信勝利終會到來。



劉瑾是一個狡猾的人,他有皇帝的支持,還有一個消息靈通的焦芳,而自己這邊,除了幾個只會空談氣節的白癡外,並沒有智勇雙全,千里決勝的人物。



忍耐吧,忍耐吧,在適當的人選出現之前,必須忍耐。



相比而言,劉瑾可就風光得多了,自從重新改組內閣之後,他的派頭是一天大過一天,當時的大臣送奏章都要準備兩份,一份給皇帝,一份給劉瑾。



當然了,給皇帝的那份是沒有回音的,這是相當明智的,你要指望朱厚照先生按時上班批奏章,那就是白日做夢。大家只能指望劉瑾努力幹活,畢竟有人管總比沒人管要好。



換句話說,在那幾年裡,大明王朝的皇帝基本姓劉,朱厚照本人都沒意見,誰還願意管閒事?



可問題在於劉瑾先生讀書不多,水平不高,處理不好國家大事,時不時還搞點貪污受賄,搞得朝政烏煙瘴氣。



但這些都是小兒科,之前的很多太監先輩都幹過,劉瑾先生之所以惡名遠揚,其實是因為他的記性好。



所謂記性好,就是但凡罵過他的,就算過幾年他也記得一清二楚,比如罵過他的劉健、謝遷,已經回家養老了,他還打算把他們抓回來游遊街。尚書韓文曾經彈劾過他,被免職後劉瑾還不放過他,明知他家裡窮,還要罰款,一直罰到他傾家蕩產方肯罷休。



同時他還是一個在整人方面很有創意的人,明代有一種刑罰叫枷刑,和什麼扒人皮,殺千刀之類的比起來,這玩藝兒也就算是個口頭警告,最多就是戴著枷站在城門口或是去街上游兩圈,雖然挺丟人的,但總算皮肉不吃虧。所以這一刑罰十分受到大臣們的歡迎。



但如果你得罪了劉瑾,聽到枷刑判決後就先別高興了,還是馬上讓家裡趕著訂一口棺材吧,因為當行刑的時候,你會驚奇地發現,給你配發的那個枷具相當特別。



特別在哪裡呢?



根據史料記載,劉瑾兄為了達到用小刑,辦大事的目的,靈機一動,把枷具改造成了重達一百多斤的大傢伙,這就好比在你身上掛了一個超大的啞鈴,讓你舉著這麼個寶貝四處練舉重,不壓死你不算完。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24]



此外,劉公公還是一個疑心很重的人,他連自己手下的特務也信不過,別出心裁,設置了一個內行廠,這個廠連老牌特務組織東廠也不放過,經常跑去東廠上演特務抓特務的好戲。



更讓人啼笑皆非的是,劉瑾還實行了一條潛規則,所有大小官員,只要你進出北京城,外省到中央匯報的也好,中央去下面扶貧的也好,甭管辦什麼事,走了多遠,都得去給他送禮。



要是沒錢送禮,那你就麻煩了,後果可是很嚴重的。比如一個叫周鑰的言官,有一天出差辦事,也沒走多遠,回來的時候按規矩要送禮,可他家裡窮,沒錢。



沒錢?沒錢就把命留下吧。



這位窮官迫於無奈,最後竟然被逼自殺。



劉瑾就這麼無法無天地搞了幾年,越來越囂張,皇帝老大,他老二,可是老大不管事,所以基本上是他說了算,投靠他的大臣越來越多,勢力也越來越大,而反對他的則是殺頭的殺頭,充軍的充軍,幾乎都被他乾淨利落地解決掉了,李東陽也只能苟且偷生。



天下之大,劉太監當家!



但請注意,上面我說反對劉瑾的大臣是「幾乎」被解決了,並不是「全部」,這是由於有兩個人例外。



事實上,這兩個人劉瑾不是不想解決,而是不能解決,因為這兩個人,一個他搞不定,另一個他整不死。



社會是殘酷的,競爭是激烈的,既然 劉瑾先生搞不定,整不死,他最後的結果也只能是被這兩位仁兄搞定,整死。



先說說這個搞不定,這位「搞不定」兄的真名叫做楊廷和。



我們之前提到過他,現在也該輪到這位猛人上場了,他已經在後台站了很久。



我們經常把很小就會讀書寫字,聰明機靈的小孩稱為神童,要是按照這個標準,楊廷和就是一個超級神童。



楊廷和,四川新都人,生於官宦之家,如果你翻開他的履歷表,就會發現楊廷和先生保持著一項驚人的紀錄——考試紀錄。



楊廷和小時候實在太過聰明,八歲就通讀四書五經,吟詩作對,搞得人盡皆知,當地的教育局長認為讓他去當童生、讀縣學實在是多此一舉,浪費國家紙張資源,大筆一揮直接讓他去考舉人。



中國考試史上的一個奇跡就此誕生。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25]



成化七年(1471),楊廷和第一次參加四川省鄉試,就中了舉人,這年他十二歲。要是范進先生知道了這件事情,只怕是要去撞牆自盡的。



第二年,十三歲的楊廷和牽著他爹的手,到北京參加了會試,同期考試的人看到這一景象,倒也不怎麼奇怪,只是聊天的時候經常會問他爹:



「你考試怎麼把兒子也帶來了?」



事實證明,中國到底是藏龍臥虎,浪大水深,在四川省出了名的楊廷和到了全國就吃不開了,這次考試名落孫山。可這位楊兄實在很有性格,他不信邪,居然就不走了,就地進了國子監讀書,放話說,不考上就不回去。



楊廷和就這樣呆在北京,成為了一名北漂,但他漂得很有成就,六年後他中了進士,讀書期間還順便勾走了他的老師,國子監監丞黃明的女兒。



六年時間不但解決了工作問題,連老婆都手到擒來,真是不服都不行啊。



之後楊廷和的經歷更是讓人瞠目結舌,他二十歲被選為翰林,二十一歲翰林院畢業,三十二歲開始給皇帝講課(經筵講官)。四十三歲就成為了大學士。他陞官的速度用今天的話說,簡直就是坐上了直升飛機。



到了正德二年(1507),劉健和謝遷被趕走後,他正式進入了內閣,幫整天玩得不見人影的皇帝代寫文書,當時的聖旨大都出自於他的手筆。



楊廷和不但腦筋靈活,人品也還不錯,他很看不慣劉瑾那幫人,但又不方便明講,有一次給皇帝講課時,他突然冒出來這樣一句話:



「皇上應該學習先帝,遠離小人,親近賢臣,國家才能興盛。」



朱厚照哪有心思聽課,嗯嗯兩句就過去了。



這句話從朱厚照的左耳朵進去,從右耳朵飛走了,卻掉進了劉瑾的心裡。



小人不就是我,賢臣不就是你嗎?



這就是劉瑾先生的對號入座邏輯。



他勃然大怒,連夜寫好調令,把楊廷和調到南京當戶部侍郎,南京戶部哪有什麼事情做,只是整天坐著喝茶,這種調動其實就是一種發配、打擊報復。



可是楊廷和的反應卻大大出乎劉瑾的意料。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27]



大家知道,養馬在一般人看來不是個好工作,就連在天上這也是個下賤活,學名「弼馬溫」,連不讀書的孫猴子都不願意幹。



但在明代,這卻是一個重要的職位,道理很簡單,沒有馬,難道你想騎驢去跟蒙古兵打仗?



千萬不要小看楊一清,這位兄弟的級別是很高的,他當年可是帶著都察院副都御史(三品)的頭銜來養馬的,這位副部級幹部沒準之前還幹過畜牧業,因為他在這裡幹得很好,不久之後,朝廷決定提升他右都御史(正二品)。



更重要的是,朝廷還給了他個前所未有的職務——三邊總制。



請各位注意,這個官實在不同尋常,可以說是超級大官,它管理的並非一個省份,而是甘肅、寧夏、延綏三個地方,連當地巡撫都要乖乖聽話,可謂位高權重。



雖然楊一清十分厲害,但畢竟他還是守邊界的,和劉瑾應該搭不上線,問題在於劉瑾這個人與以往的太監不同,他除了貪污受賄,殘害人命外,倒也想幹點事情。



可他自己又沒文化,所以為了吸引人才,他也會用一些手段去拉攏人心,比如寫奏折罵他的那個李夢陽,劉瑾恨得咬牙切齒,但是此人名氣太大,為了博一個愛才的名聲,人都關進牢裡了,硬是忍著沒動手,最後還請他吃了頓飯,光榮釋放。



因為他老底太濫,這招沒能騙到多少人,卻也吸引了一個十分厲害的人前來投奔,這個人後來成為了劉瑾的軍師,也是李東陽、楊一清等人的強力敵手,他的名字叫做張彩。



在劉瑾犯罪集團中,焦芳雖然地位很高,但能力一般,最多也就算個大混混,但張彩卻不同凡響,此人工於心計,城府很深,而且飽讀詩書,學問很好,連當年雄霸一時的馬文升、劉大夏也對他推崇備至,有了他的幫助,劉瑾真正有了一個靠得住的謀士,他的犯罪集團也不斷壯大發展。



但劉瑾並不知足,他很快把目標對準了楊一清。



劉瑾希望能夠把楊一清拉過來,當自己的人,可楊一清哪裡瞧得起這個太監,嚴辭拒絕了他,劉瑾十分惱火,想要整他一下,不久之後,機會到了。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28]



當時楊一清一邊養馬,一邊幹著一項重要的工程——修長城,這並不是開玩笑,今天寧夏一帶的長城就是當年他老人家修的,楊一清擔任包工頭,兼任監工。



楊一清是個靠得住的包工頭,從不偷工減料,但意想不到的是,當時天氣突變,天降大雪,幾個帶頭的建築工商量好了準備鬧事逃跑。楊一清當機立斷,平定了這件事,劉瑾卻抓住機會,狠狠告了他一狀。



這下子楊一清倒霉了,只能自動提出辭職。可是劉瑾沒有想到的是,準備走人的楊一清卻提出了一個匪夷所思的要求:



「請讓張彩接替我的職位吧。」



劉瑾鬱悶了,他想破了腦袋也沒有弄明白,楊一清葫蘆裡面到底賣的什麼藥,是出於公心?還是他和張彩關係非同尋常?



劉瑾對張彩產生了懷疑。



但無論如何,他還是沒有放過楊一清,一年後(正德三年),劉瑾借口楊一清貪污軍餉,把他關進了監獄,這一次,他決心把楊一清徹底整死。



可是劉瑾並不清楚,看似單純的楊一清和楊廷和一樣,絕不是個簡單的人物,他也有著深厚的背景。



四十年前,十五歲的楊一清被地方推薦,來到京城做了著名學者黎淳的學生,在這裡他遇到了一位才華橫溢的師兄,兩人惺惺相惜,相約共同發奮努力,為國盡忠。在後來的幾十年中,他們一直私下保持著緊密的聯繫。



他的這位師兄就是李東陽。



所以當楊一清被關進監獄後,李東陽立刻找到了劉瑾和焦芳,希望能夠通融一下,罰點款了事,劉瑾開始還不肯,但禁不住李東陽多次懇求,加上楊一清是帶過兵的,手下有很多亡命之徒,沒準哪天上班路上自己就不明不白地被人給黑了,思前想後,劉瑾決定釋放這個人。



走出牢獄的楊一清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看著前來接他的李東陽,會意地點了點頭。



「你有什麼打算?」



「先在京城呆著,看看再說吧。」



「不,」李東陽突然嚴肅起來,「你必須馬上離開這裡,不要回家,找個地方隱居起來。」



然後他停了下來,意味深長地看著楊一清:



「等到需要你的時候,我自然會去找你的。」



楊一清笑了,幾十年過去了,當年那兩個意氣風發的少年早已不見蹤影,但這位深謀遠慮的師兄卻似乎從未變過。



即使全天下的人都誤解了你,我也理解你的言行,明瞭你的用心,我知道,你一直在屈辱中等待著。



「好吧,我去鎮江隱居,時候到了,你就來找我吧。」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29]


變數



劉瑾最近打算做幾件好事。



這並不奇怪,因為他壞事做的太多,自然就想幹點好事了,一個人幹一件壞事不難,但要一輩子只幹壞事,真的很難很難。



更重要的是,他逐漸發現自己的名聲越來越臭,而張彩和他的一次談話也堅定了他的決心。



「劉公公,你不要再收常例了。」



所謂常例,是劉瑾的一個特殊規定,每一個進京的省級官員,匯報工作完畢後必須向他繳納上萬兩銀子,如果有沒交的,等他回家時,沒準撤職文書已經先到了。



進京匯報工作的各位高官們雖然很有錢,但幾萬銀子一時之間到哪裡去弄呢,可是劉公公是不能得罪的,無奈之下,很多人只有向京城的人借高利貸,回去再用國庫的錢來還。



可是張彩直截了當地告訴劉瑾,這是一個極其愚蠢的撈錢方法。



劉瑾又懵了,用此方法,每次都可以收很多錢,而且簡單快捷,怎麼能說愚蠢呢?



看著這個不開竅的傢伙,張彩氣不打一處來,他明確地指出,你收每個官員幾萬兩,似乎很多,可你要知道,這些傢伙都是貪污老手,他們不會自己出這筆錢,卻可以藉機在自己的省裡收幾倍的錢,當然了,都是打著你的名號,說是給你進貢,這樣劉公公你的惡劣聲名很快就會傳遍全國。



劉瑾這才恍然大悟。



「這幫混蛋,打著我的名號四處撈錢,真是豈有此理!」



劉公公的憤怒是有道理的,小貪官們借用了他這個大貪官的名譽權,卻不交使用費和專利費,應該憤怒,確實應該好好地憤怒一下。



憤怒之餘的劉公公立刻下令,取消常例,並且追查地方貪污官員。



這算是劉公公幹的第一件「好事」。



不久之後,劉公公決定搞點創新,他分析了一下國家經濟狀況,意外地找到了一個漏洞,他靈機一動,決定再幹一件「好事」。



也許是對這件事情太有把握,他決定直接上奏皇帝,不再如往常那樣,先聽聽張彩的意見。



於是他最終死在了這件事上。



第二天,他獨自上朝,在文武百官前向朱厚照提出了這件事情:



「陛下,應該整理軍屯了。」



一切就此開始。





所謂軍屯,是明代的一種特殊政策,通俗點說就是當兵的自己養活自己,打仗的時候當兵,沒事幹的時候當農民,自己種菜種地,還時不時養幾頭豬改善伙食,剩餘的糧食還能交給國家。



這個制度是當年老朱費盡心思想出來的,可到了如今,已經很難維持下去了。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30]




因為要想讓軍屯開展下去,必須保證有土地,雖說地主惡霸不敢占軍隊的地,但軍隊裡的惡霸地主(高級軍官)是不會客氣的,一百多年下來,土地越來越少,糧食也越來越少,很多士兵都填不飽肚子。



劉瑾發現了這個問題,便公開表示,要清查土地,重新劃分,增加國家糧食收入,改善士兵生活。



劉瑾這麼幹,自然不是為士兵著想,無非是要搞點政績工程而已,大臣們心知肚明,鴉雀無聲。



朱厚照卻聽得連連點頭,手一揮,發了話:

「好主意,你就去辦吧!」



然而站在一邊的楊廷和準備出來講話了,經驗豐富的他已經發現了這個所謂計劃的致命漏洞。



可就在他準備站出來的時候,一隻手從背後緊緊拉住了他的衣襟。

楊廷和回過頭,看到了沉默的李東陽。

他又站了回去。



散朝了,劉瑾急匆匆地趕回了家,他準備開始自己的計劃。



楊廷和卻留了下來,他還拉住了想開路的李東陽,因為他的心中有一個疑問:

「你剛才為什麼要拉住我?」



李東陽看著他,露出了神秘的笑容:

「你剛才為什麼要說話?」



原來如此,我明白了。

回到家中的劉瑾見到了滿臉怒氣的張彩,聽到了他的責問:

「這件事為什麼不先商量一下?」



「這是一舉兩得的好事,辦成了足可百世流芳!還商量什麼?」

然而張彩皺起了眉頭:

「我總覺得這件事情有點問題。」



可是有什麼問題,他一時也說不出來,於是他向劉瑾提出了另一個警告:

「楊一清這個人不簡單,你要小心。」



「我已經教訓過他了,不用擔心。」

張彩看著自信的劉瑾,輕蔑地笑了:

「我與他同朝為官十餘年,深知此人權謀老到,工於心計,且為人剛正,絕不可能加入我們,你教訓他又有何用?」



劉瑾憤怒了,他最不能忍受的,就是這種蔑視的態度。



「我已經把他削職為民,即使有心作亂,又能如何?!」

可他等到的,卻是張彩更為激烈的反應:

「楊一清此人,要麼絲毫不動,要麼就把他整死,其胸懷大志,若放任不管,必成大患!」



劉瑾終於爆發,他拍著桌子吼道:

「為何當年他要推舉你為三邊總制?!我還沒問你呢!你好自為之吧!」

張彩愣住了,他坐回了椅子,呆呆地看著劉瑾離去的背影,再也說不出一句話。

禍福各安天命,就這麼著吧!
tyler002 發表於 2008-10-4 22:11
(631-640)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31]



微光

正德五年(1510)四月  寧夏



「真的下定決心了嗎?」

「周東如此胡來,我們已經沒有活路了,絕不能束手待斃,就這樣吧!」

「那就好,何指揮,現在動手吧!」



正德五年(1510)五月   鎮江



土財主楊一清正在大堂看書,屋外斜陽夕照,微風習習,這種清閒的日子他已經過了一年,但所有的平靜都將在今天被打破。



屋外突然傳來了急促的腳步聲,楊一清立刻抬起頭,緊張地向外望去。



他看見了一個急匆匆走進來的人,而此人身上穿著的飛魚服也已告知了他的身份——錦衣衛。



在那年頭,錦衣衛上門,基本都沒有什麼好事,楊一清立刻站了起來,腦海中快速地思考著應對的方法。



可這位錦衣衛看來是見過世面的,他沒有給楊一清思考的時間,也不廢話,直接走到楊一清的面前,嚴厲地高喊一聲:

「上諭,楊一清聽旨!」



楊一清慌忙跪倒,等待著判決的到來。

「欽命!楊一清,起復三邊總制!」



魂都走了一半的楊一清終於定了神,腦袋是保住了,還成了二品大員。



而宣旨的錦衣衛此刻已經變了一幅嘴臉,滿面春風地向楊一清鞠躬:

「楊大人,恭喜官復原職,如有不敬,請多包涵。」



要知道,干特務工作,專橫跋扈的錦衣衛有時也是很講禮貌的,至少在高級別的領導面前總是如此。



楊一清拍拍身上的塵土,他已經意識到了這一任命隱含的意義。

李東陽,我們約定的時刻終於來到了。



他轉進內室,準備收拾行裝。

可是笑臉相迎的錦衣衛卻突然站了出來,攔住了他的去路。



「楊大人,就不用收拾行李了,即刻出發吧,軍情十分緊急!」

楊一清呆住了:

「軍情!?」

「是的,楊大人,安化王叛亂了。」



安化王朱寘鐇,外系藩王,世代鎮守寧夏,這個人其實並不起眼,因為他祖宗的運氣不好,當年只攤到了這麼一片地方,要錢沒錢,要物沒物,連水都少得可憐,樹挪死,人挪活,呆在這鬼地方,天天吃沙子,他早就想換塊地方,可誰也不肯跟他換,他也想到北京去,但朱厚照先生雖然愛玩,卻還不傻,虧本的買賣是不做的。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32]



急於改變命運的朱寘鐇不能選擇讀書,只能選擇造反,可他的實力太差,造反就是自尋死路。關鍵時刻一個人幫了他的忙,給他送來了生力軍,這個人就是劉瑾。



劉瑾又犯了老毛病,由於文化水平低,他總是把問題想得太簡單,整理軍屯雖然看上去簡單,實際上卻根本實行不了。要知道,那些佔據土地的可不是一般土財主,他們都是手上有兵有槍的軍事地主。



這種人我們現在稱之為軍閥,接到指令的地方官只有幾個打板子的衙役,又沒有武松那樣的厲害都頭,除非是喝多了神志不清,否則誰也不敢去摸這個老虎屁股。



地是收不回來了,但是按照規定整頓土地後,應該多收上來的糧食卻是一顆也不能少。百般無奈之下,官員們只好揀軟柿子捏。



軍閥欺負我們,我們就欺負小兵。就這樣,那莫名其妙多出來的公糧壓在了苦大兵的身上。



而大理寺的周東就是欺負士兵的官員中,最為狠毒的一個,他不但責罵士兵,還打士兵們的老婆。



這就太過分了,寧夏駐軍高級軍官何錦義憤填膺,準備反抗,正好朱寘鐇也有此意,兩人一拍即合,發動了叛亂。



由於這件事情是劉瑾挑起來的,加上劉瑾本身名聲也不好,他們便順水推舟,充分使用資源,定下了自己的造反理由——殺死劉瑾,為民除害(這個口號倒沒錯)。



事情出來後,劉瑾急得不行,畢竟事情是他鬧出來的,責任很大,人家還指明要他的腦袋,他立刻派人封鎖消息,並找來李東陽、楊廷和商量。



李東陽和楊廷和先對事情的發生表示了同情和哀悼,然後明確告訴劉瑾,要想平定寧夏叛亂,只要一個人出馬就可以了。



不用說,這個人只能是楊一清。



「那就是他了,快派人去叫他即刻上任!」關鍵時刻,啥恩怨也顧不上了。



楊一清就此結束了閉關修煉,重新出山。



按照明代規定,但凡軍隊出征必須有一個監軍,而這次擔任監軍的人叫做張永。



張永成為了楊一清的監軍,對此,我一直有個疑問——這個天才的主意到底是誰提出來的?為此我還專門在史料中找過,可惜一直未能如願。



劉瑾正是在這對黃金搭檔的幫助下一步步走向了黃泉路。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33]



張永,保定人,原先是「八虎」之一,此人脾氣暴躁,而且專橫跋扈,有時候比劉瑾還要囂張。



但張永還是比較有良心的,他覺得劉瑾幹的事情太過分了,經常會提出反對意見。



對於這種非我族類,劉瑾自然是不會放過的,他決定安排張永去南京養老。可惜這事幹得不利落,被張永知道了,



下面發生的事情就很能體現他的性格了, 張永先生二話不說,做了會熱身運動就進了宮,直接找到朱厚照,表達了他的觀點:劉瑾這個人不地道,想要坑我,大哥你看著辦吧。



朱厚照一聽這話,便拿出了黑社會老大的氣勢,叫劉瑾馬上進宮和張永談判,劉瑾得到消息,連忙趕到,也不管旁邊的張永,開始為自己辯解。



劉瑾說得唾沫橫飛,朱厚照聽得聚精會神,但他們都沒發現,張永兄正在捲袖子。



當劉瑾剛說到情緒激動的時候,突然一記拳頭落在了他的臉上,耳邊還傳來幾句真人配音——「打不死你!」



要知道,張永兄沒有讀過多少書,自然也不喜歡讀書人的解決方法,他索性拿出了當混混時的處世哲學——打。



他脾氣不好,也不管朱厚照在不在場,掄起來就打,打起來就不停,可要說劉瑾也不愧是在道上混過的,反應十分快,挨了一下後,連忙護住了要害部位,開始反擊。



朱厚照雖然喜歡玩,可看見這兩位兄台竟然在自己的地盤開打,也實在是不給面子,立馬大喝一聲:住手!



老大的話還是要聽的,兩位怒髮衝冠的小弟停了手,卻握緊了拳頭,怒視著對方。



朱厚照看到兩個手下矛盾太深,便叫來了「八虎」中的谷大用,擺了一桌酒席,讓兩個人同時參加,算是往事一筆勾銷(這一幕在黑社會電影中經常出現)。



兩人迫於無奈,吃了一頓不得以的飯,說了一些不得以的話,什麼你好我好大家好,叫幾聲哥哥,流幾滴眼淚,然後緊握拳頭告別,明槍暗箭,濤聲依舊。



沒辦法,感情破裂了。



懷著刻骨的仇恨,張永踏上了前往寧夏的道路。



在那裡,他將找到一個同路人,一個為自己報仇雪恨的幫手。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34]



試探



楊一清並不喜歡張永。



他知道這個人也是八虎之一,是劉瑾的同黨。所以他先期出發,日夜兼程,只是不想和這位仁兄打交道。



可是當他趕到寧夏的時候,卻驚奇地發現,叛亂竟然已經被平定了!



原來他的老部下仇鉞聽到消息,第一時間帶兵打了過去,朱寘鐇也真是太差,完全不是對手,一下子就全軍覆沒了。



楊一清沒事做了,他找了個地方安頓下來,等待著張永的到來,他知道自己遲早要面對這個人的。



不久之後,張永的先鋒軍進了城,但張永還在路上,楊一清實在閒得無聊,只好上街散步,然而就在他閒逛的時候,卻發現了一件十分奇怪的事情。



他看見張永的部隊分成數股,正在城內四處貼告示,而告示的內容竟然是頒布軍令,嚴禁搶劫。很明顯,士兵們也確實遵守了這個規定。



這件事情十分的有趣。



這是楊一清的第一個感覺,這個臭名昭著的太監為什麼要發安民告示,嚴肅軍紀呢?他開始對張永產生了好奇。



應該見一見這個太監。



很快,他就如願見到了張永,出人意料的是,張永完全沒有架子,對他也十分客氣,楊一清十分吃驚,隨即有了這樣一個念頭:此人是可以爭取的。



但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卻讓他收回了這個念頭。



很快,他們談到了這次叛亂,此時,張永突然拍案而起,聲色俱厲地大聲說道:



「這都是劉瑾這個混蛋搞出來的,國家就壞在他的手裡!」



然後他轉過了頭,目不轉睛地看著楊一清。



話說到這份上,老兄你也表個態吧。



然而楊一清沒有表態,他只是不慌不忙地拿起了茶杯,低頭不語,獨自喝起茶來。



初次會面,就發此狂言,此人不可輕信。



張永沒有等到回應,失望地走了,但臨走時仍向楊一清行禮告別。



看著張永消失在門外,楊一清立刻收起了微笑的送別面孔,收緊了眉頭,他意識到,眼前似乎已經出現了一個機會,或是陷阱。



正當楊一清遲疑不定的時候,他的隨從告訴了他一條看似不起眼的新聞。



原來張永進城時,給他的左右隨從發了一百兩銀子,這筆錢每人都可以拿,只是有一個條件——不允許以任何名義再拿老百姓一分錢。



這件被隨從們引為笑談的事情,卻真正觸動了楊一清,他開始認識到,張永可能確實是一個可以信任的好人。



而不久之後發生的事情,讓他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35]



張永又來拜訪楊一清了,這次他不是空手來的,手裡還拿著幾張告示。



他一點也不客氣,怒氣沖沖地把告示往桌上狠狠地一甩,逕自坐了下來。

「你看看吧!」



從張永進來到坐下,楊一清一直端坐著紋絲不動,幾十年的閱歷讓他變得深沉穩重。



他瞥了一眼告示,便放下了:

「這是朱寘鐇的反叛文書,我早已經看過了。」



然而楊一清的平淡口氣激起了張永的不滿:

「他之所以反叛,只是因為劉瑾,上面列舉的劉瑾罪狀,句句是實!你也十分清楚,劉瑾此人,實在是罪惡滔天!」



楊一清終於站了起來,他慢慢地踱到張永的面前,突然冷笑一聲:

「那麼張公公,你又能如何呢?」



張永愣住了,他轉念一想,有了主意:

「朱寘鐇的告示就是證據,只要拿回去向皇上告狀,說明他造反的原因,劉瑾罪責必定難逃!」



楊一清又笑了,他語重心長地說道:

「張公公,你還是想清楚的好。」



「楊先生,難道你以為我會怕他嗎?」

楊一清看著憤怒的張永,頓住了笑容,他把手指向地圖上京城的方向,做了一個動作。



他畫出了一條直線,在寧夏和北京之間。



張永明白了,他在寧夏,劉瑾在北京,他離皇帝很遠,劉瑾離皇帝很近,他是告不倒劉瑾的。



他抬頭看著楊一清,會意地點點頭。



這是一次不成功的會談,張永又一次失意而去。



但是張永不知道,自己的舉動已經在楊一清的心中播下了火種,他已下定了決心。



殺機



楊一清已經連續幾晚睡不好覺了。



他一直在苦苦思考著對策,現在的局勢十分明了,張永確實對劉瑾不滿,而朱寘鐇的告示無疑也是一個極好的契機,但問題在於,張永不一定會聽自己的話,去和劉瑾玩命,更重要的是,即使張永答應了,怎樣才能說服皇帝,除掉劉瑾呢?



事到如今,只有用最後一招了。



正德五年(1510)七月  寧夏



楊一清將所有的犯人交給了張永,並親自押送出境,他將在省界為張永餞行,並就此分手,返回駐地。



最後的宴會將在晚上舉行,最後的機會也將在此時出現。



楊一清發出了邀請,張永欣然赴宴,經過兩個多月的接觸,他們已經成為了朋友。



雙方按照常例,喝酒聊天,一直鬧到很晚,此時,楊一清突然做了個手勢,讓其他人都退了出去。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36]





張永看見了這個手勢,卻裝作不知道,他已經預感到,楊一清要和他說一些極為重要的話。看似若無其事的外表下,他的手已經緊緊地握住了衣襟。



楊一清十分緊張,經過兩個多月的試探和交往,事情到了這一步,雖然很多事還沒有計劃完備,但機不可失,今晚已是最後的機會。



攤牌的時候到了,亮牌吧!



「張公公,我有話要跟你說。」



慢慢來,暫時不要急。



「這次多虧了您的幫助,叛亂才能平定,如今外部藩王作亂已經平息,可是朝廷的內賊才是社稷江山的大患啊。」



張永渾身一震,他很清楚這個「大患」是誰,只是他沒有想到,眼前這位沉默了兩個月的人,竟然會在這個時候提出此事,看來還是知識分子厲害,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就要人命。



看來是要動真格的了,但還不能大意,要干,也要讓他說出口!



「 楊先生,你說的是誰?」



好樣的,不愧是「八虎」,真是精明到了極點,但事到如今,已經沒辦法回頭了,小心,千萬小心,不能讓他抓住把柄。



楊一清用手指沾了酒水,攤開自己的手掌,一筆一劃地寫下了一個字——「瑾」。



既然已經圖窮匕見了,索性就攤開講吧!



「楊先生,這個人可是皇上身邊的紅人,他的同黨遍佈朝野,不容易對付吧。」



看著疑惑的張永,楊一清自信地笑了:



「這件事天下人都做不成,但張公公可以做,您是皇帝身邊的紅人,此次出征立下大功,皇上必定召見,到時將朱寘鐇造反的緣由告知皇上,劉瑾必死無疑!」



但張永仍然猶豫不決。



已經動心了,再加上一句就成了,這個誘惑他絕對無法拒絕!



「劉瑾一死,宮中大權必然全歸您所有,斬殺此奸惡之徒,除舊布新,剷除奸黨,公公必能名留千古!」



至此,張永終於把帳算明白了,這筆生意有風險,但做成了就前途無量。他決定冒這個險,但行動之前,他還有最後一個疑惑。



「如果皇上不信我的話,那該怎麼辦?」



沒錯,這就是最關鍵,最重要的問題所在——怎樣說服皇帝。但沒有關係,對於這個難題,我已經找到了答案。



「別人的話,皇上是不會相信的,但張公公你是唯一例外的人,皇上一定會信你。萬一到時情況緊急,皇上不信,請張公公一定記住,決不可後退,必須以死相逼!」



「公公切記,皇上一旦同意,則立刻派兵行動,絕對不可遲疑,如按此行事,大事必成!」



楊一清終於說完了,他靜靜地等待著張永的回答。



在一陣令人難以忍受的寂靜後,枯坐沉思的張永突然站了起來,發出了一聲怒吼:



「豁出去了!我干!這條命老子不要了!」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37]



此時,京城的劉瑾正洋洋自得,他沒有想到,叛亂竟然如此快就被平定,當然了,在報功的奏折上,只有他的名字。而為了紀念這次勝利,他打算順便走個後門,給自己的哥哥封個官,就給他個都督同知吧。



可惜的是,他哥哥沒福氣當官,干了兩天就死了。



劉瑾十分悲痛,他決定為哥哥辦一個規模宏大的葬禮,安排文武百官都來參加,為自己的哥哥送葬。



這一舉動用俗話來講,就是死了還要再威風一把!



為了保證葬禮順利進行,劉瑾反覆考慮了舉行儀式的日期,終於選定了一個他理想中的黃道吉日:



正德五年(1510) 八月十五日



這確實是一個黃道吉日,但並不適合出喪,而是除奸!



這之後的日子,劉瑾和他的部下日夜勞碌,為葬禮的順利舉行做好了準備,只等待著約定日子的到來。



八月十五日  晴



天氣是如此的適宜,劉瑾正感歎著上天的眷顧,一群騎馬的人卻已來到了德勝門。



張永到了,他從寧夏出發,日夜兼程,終於趕到京城,在這個關鍵的日子。



此時的他已經沒有了疑慮和顧忌,因為就在密謀後的那個清晨,臨走時,楊一清向他交出了所有的底牌。



「 楊先生,我此去即使能夠說服皇上,你有把握一定能致劉瑾於死地嗎?」



這意思很明白,我豁出命去幹,但你也要把你的後台說清楚,萬一你是皮包公司,個體經營,兄弟我就算犧牲了也是無濟於事的。



楊一清笑了:



「張公公儘管放心,劉瑾一旦失勢,到時自然有人找你,十日內必殺劉瑾!」



張永鬆了口氣,拍馬準備走人,楊一清卻攔住了他。



「張公公準備如何向皇上告狀?」



「朱寘鐇的反叛告示足夠了。」



楊一清卻搖了搖頭,從自己的衣袖裡拿出一份文書:



「那個是不行的,用我這個吧。」



張永好奇地打開了文書,一看之下不禁目瞪口呆。這份文書上不但列明瞭劉瑾的所有罪狀,還有各種證據列舉,細細一數,竟然有十七條!而且文筆流暢,邏輯清晰,語言生動,實在是一篇難得好文章。



他倒抽一口涼氣,看著泰然自若的楊一清,不再多言,收好了文書,掉轉馬頭就此上路。



娘的,讀書人真是惹不起啊!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38]



夜宴(晚飯)



張永準備進城,聞訊趕來的一幫人卻攔住了他,原來劉瑾得知此事,十分慌張,對危險即將到來的的預感幫助了他,他立刻下令,張永改日入城,今天的葬禮如期舉行。





可他太小看張永了,對這些阻攔者,張永的答覆非常簡單明瞭——馬鞭。





「劉瑾老子都不放在眼裡,你們算是什麼東西,竟敢擋路!?」



張公公一邊打一邊罵,就這麼堂而皇之的進了城。沒人再敢上前阻攔。



劉瑾聽說之後,對此也無可奈何,只好垂頭喪氣地告訴手下人,葬禮延期舉行,改在第二天,也就是八月十六日。



其實劉瑾大可不必鋪張浪費,他也就只能混到八月十五了,節約起見,他的喪事可以和他兄弟一起辦。



張永將捷報上奏給了皇帝,朱厚照十分高興,立刻吩咐手下準備酒宴,晚上他要請張永吃飯,當然了,劉瑾也要在一旁作陪。



張永得知了這個消息,他沒有去找朱老大閒聊,卻回到了自己的住處,靜靜地坐在床上,閉目養神,等待著夜晚的來臨。



今晚,就是今晚,最後的時刻即將到來。



一股不祥的預感纏繞著劉瑾,他雖然文化不高,卻也是個聰明人,張永早不來遲不來,偏偏今天來,一定有問題。



但他能幹什麼呢?



向皇帝告狀?還是派人暗算?



劉瑾想了很久,對這個兩個可能出現的情況,作出了自己的準備,他相信這樣就可以萬無一失。



然後他自信十足地去參加了晚宴。



較量正式拉開序幕。



晚宴開始,由朱厚照宣讀嘉獎令,他表揚了張永無私為國的精神,誇獎了他的顯赫戰功,當然,他也不忘誇獎劉瑾先生的後勤工作做得好。



兩邊誇完,話也說完了,開始幹正事——吃飯。



朱厚照只管喝酒,劉瑾心神不寧地看著張永,張永卻不看他,只顧著低頭大吃。



不久更為奇怪的一幕出現了,眾人歌舞昇平,你來我往,很快就有人不省人事,張永似乎情緒很高,也喝了很多酒,而劉瑾卻滴酒不沾,他似乎對宴會沒有任何興趣,只是死死盯著張永。



宴會進行到深夜,朱厚照還沒有盡興,這位仁兄還要接著喝酒作樂,張永似乎也很高興,陪著朱厚照喝,劉瑾不喝酒,卻也不走。



這正是他的策略,只要看住張永,不給他說話的機會,就能暫時控制局勢。



但很快劉瑾就發現,自己不能不走了。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39]



我明天還要去送葬啊!



看這樣子,一時半會兒是散不了了,總不能一直呆在這裡,陪著這二位兄弟玩通宵吧。



於是他終於起身告辭,徵得朱厚照的同意後,劉瑾看著喝得爛醉的張永,放心地離開了這裡。



但在走之前,他吩咐手下辦了一件事情:加派兵力,全城宵禁,嚴禁任何部隊調動!



這就是劉瑾的萬全之策,堵住張永的嘴,看住張永的兵,過兩天,就收拾張永本人。



可是劉瑾失算了。他不知道,其實在這場混亂的酒宴上,張永也一直暗中注視著他。因為在這個夜晚,有一場真正的好戲,從他離開宴會的那一刻起,才剛剛開演。



張永等待了很久,當他發現劉瑾不吃不喝,只是呆呆看著自己時,就已經明白了這位老兄的打算——今天跟你耗上了。



那就耗吧,看看到底誰怕誰!



在酒宴上行為失態的他,終於麻痺了劉瑾的神經,當他看見劉瑾走出大門後,那醉眼惺忪的神態立刻蕩然無存,所有的智慧和勇氣一瞬間都回到了他的身上。



動手的機會到了!



「陛下,我有機密奏報!」



拚死一博!



喝得七葷八素的朱厚照被這聲大喊嚇了一跳,他好奇地看著跪倒在地的張永,打開了那封楊一清起草的文書。



文書上的罪名大致包括企圖謀反,私養武士,私藏兵器,激起兵變等等,反正是那條死得快往哪條上靠,



看見朱厚照認真地看著文書,跪在下面的張永頓時感到一陣狂喜,如此罪名,還怕整不倒你!



可他等了很久,卻一直沒有任何回音。



張永納悶地抬起頭,發現那封文書已經被放在一旁,朱厚照的手中又端起了酒杯。



朱厚照發現張永看著自己,便笑了笑,說了幾句話,也算給了張永一個答覆。



這是一個載入史書的答覆,也是一個讓張永不敢相信自己耳朵的答覆。



「這些事情不去管它了,改天再說,接著喝酒吧!」



事前,張永已經對朱厚照的反應預想了很久,但他做夢也沒有想到,等到的竟然是這樣一個答覆!



張永懷疑自己聽錯了,可當他看見自斟自飲的朱厚照時,才確知自己面對的是一個怎樣的處境!



話已經說出口了,宮中到處都是劉瑾的耳目,明天一早,這番話就會傳到劉瑾的耳朵裡,到時必定死無葬身之所!



怎麼辦?!  怎麼辦?!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40]





張永終於慌亂了,他渾身都開始顫抖,然而就在這關鍵時刻,他想起了半個月前密謀時聽到的那句話。

「決不可後退!以死相逼!」



都到這份上了,拼了吧!



他突然脫掉帽子,用力向朱厚照磕頭,大聲說道:

「今日一別,臣再也見不到皇上,望陛下保重!」



朱厚照終於收起了玩鬧的面容,他知道這句話的份量。

「你到底想說什麼?」



「劉瑾有罪!」



「有何罪?」



「奪取大明天下!」



好了,話已經說到頭了,這就夠了。



然而張永又一次吃驚了,因為他聽到了這樣一句回答:

「天下任他去奪!」



這下徹底完了,這世上竟然有如此沒有心肝的人啊!



張永絕望了,一切看來已經不可挽回,一個連江山社稷都不放在心上的人,還有什麼是不可割捨的呢?



不!還有一樣東西!



霎時,渾身所有的血液都衝進了張永的大腦,有一個回答,可以挽救所有的一切!



「天下歸了劉瑾,陛下準備去哪裡?!」



朱厚照的笑容僵在了臉上,他這才意識到了一樣自己決不能不要的東西——性命。



劉瑾奪了天下,自己要去哪裡?能去哪裡?!



玩了五年,整日都不正經的朱厚照終於現出了原形,他的臉上第一次浮現了殺氣:

「去抓他,現在就去!」



其實那天晚上,劉瑾並沒有回家,他就近睡在了內值房,為的也是能夠隨時對可能出現的情況作出應對。



應該說,他的這一舉措還是收到了一定效果——起碼方便了抓他的人。



正當他睡得安穩之時,忽然聽見了外面喧囂一片,他立刻起身,大聲責問道:

「誰在吵鬧?」



劉公公確實威風,外面頓時安靜下來,只聽見一個聲音回答道:

「有旨意!劉瑾速接!」



劉瑾這才穿好衣服,不慌不忙地打開了門



然後他看見了面帶笑容的張永。



第二天,權傾天下的劉瑾被抄家,共計抄出白銀五百多萬兩,奇珍異寶文人書畫不計其數,連朱厚照也聞訊特意趕來,一開眼界。



但朱厚照並未因為劉瑾貪污的事實而憤怒,恰恰相反,過了一個晚上,他倒是有點同情劉瑾了,畢竟這個人伺候了他這麼久,又沒有謀反的行動,就這麼關進牢裡,實在有點不夠意思。



於是他特意下令,給在牢中的劉瑾送幾件衣服。



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張永開始忐忑不安起來,萬一劉瑾死魚翻身,自己就完了。



可是只過了一天,他就徹底的放心了,因為有一個人如約前來拜會了他——李東陽。
tyler002 發表於 2008-10-4 22:28
(641-650)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41]



張永總算知道了楊一清的厲害,他不但說動了自己,料定了皇帝的猶豫與對策,還安排了最後的殺招。



李東陽辦事很有效率,他告訴張永,其實要解決劉瑾,方法十分簡單。



第二天,六部六科(吏、兵、禮、工、刑、戶)、十三道御史(全國十三布政司)同時上書,眾口一詞彈劾劉瑾,罪名共計十九條,內容包括貪污受賄,教育司法腐敗,控制言論等等,瞬息之間,朱厚照辦公桌被鋪天蓋地的紙張淹沒。



更為致命的是,有關部門本著認真負責的態度,重新審查了劉瑾的家,他們極其意外地發現了上千副盔甲武器(上次是疏忽了),同時還發現,原來在劉瑾經常使用的一把扇子的背後,發現了暗藏的兵器(上次也疏忽了),這麼看來劉瑾應該是一個絕世武林高手,隨時準備親自刺殺皇帝陛下,過一把荊軻的癮。



看著滿桌的文書和罪狀,還有那把扇子,朱厚照斷絕了所有的慈念:



「狗奴才,你真的要造反啊!」



可是劉瑾就是劉瑾,即使是到如此地步,他還是做出了令人驚訝的行為。



刑部按照朱厚照的指示,召集眾官會審,劉瑾上堂之後,不但不行禮,反而看著周圍的官員們冷笑,突然大喝一聲:



「你們這些人,都是我推舉的,現在竟然敢審我?!」



這句話一出口,周圍的官員們頓時鴉雀無聲,連坐在堂上的刑部尚書(司法部部長)都不敢出聲。



劉瑾這下子來勁了,他輕蔑地看著周圍的官員,又發出了一句狂言:



「滿朝文武,何人敢審我?!」



劉瑾兄,以後說話前還是先想想的好。



話音剛落,一個人就走了上去,站在劉瑾面前大吼一聲:



「我敢!」



還沒等劉瑾反應過來,他又一揮手,叫來兩個手下:



「扇他耳光!」



劉瑾就這麼結結實實地挨了兩下,被打得眼冒金星,本來火冒三丈的他睜眼一看,立刻沒有了言語。



因為這個人確實敢打他,此人名叫蔡震,官雖然不大,卻有一個特殊的身份——駙馬。



而且這位駙馬等級實在太高,他的老婆是明英宗朱祁鎮的女兒,朱祁鎮是朱厚照的曾祖父,朱厚照該怎麼稱呼老先生,這個輩分大家自己去算。



這就沒啥說的了,劉瑾收起了囂張的勢頭,老老實實地被蔡震審了一回。



經過會審(其實也就他一個人審),最後得出結論:



劉瑾,欲行不軌,謀反罪名成立。



朱厚照批示處理意見:凌遲。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42]



劉瑾先生的生命終於走到了盡頭,以前有很多人罵他殺千刀的,現在終於實現了,據說還不止,因為凌遲的標準刀數是三千多刀,劉兄弟不但還了本,還付了利息。



我一直認為凌遲是中國歷史上最不人道,最黑暗的刑罰,但用在曾害得無數人家破人亡的劉瑾身上,我認為並不為過。



因為正義最終得到了伸張。



此後,劉瑾的同黨也一一得到清算,足智多謀的張彩先生也很不幸,陪著劉瑾先生去了陰曹地府,繼續去當他的謀士。朝堂上下劉黨一掃而空。



一個月後,楊一清被調入中央,擔任戶部尚書,之後不久又接任吏部尚書。成為朝中的重量級人物,焦芳等人被趕出內閣,劉忠、梁儲成為新的內閣大臣。



經過殊死拚爭,正直的力量終於佔據了上風,大明王朝再次回到了正常的軌道上。



李東陽終於解脫了,他挨了太多的罵,受了太多的委屈,吃了太多的苦,等了太久太久。在那些艱苦的歲月裡,所有人都指責他的動搖,沒有人理會他的痛苦。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李東陽完成了他的事業,實現了他的心願,用一種合適的方式。與劉健和謝遷相比,他付出了更多,他的一切行為都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天地良心。



李東陽,難為你了,真是難為你了。



正德七年(1512),李東陽申請退休,獲得批准,他的位置由楊廷和繼任。



四年後,他於家鄉安然去世,年七十。



玩是最重要的



其實對於朱厚照而言,劉瑾先生是死是活倒也不怎麼重要,只不過是換了一個玩伴而已,找誰玩不是玩啊?



之後不久,他就挑上了一個叫錢寧的人,關於這個人,就不說什麼了,他身世不詳,是一路拍馬屁拍上來的,大家只要記住他是個壞人就行了。



劉瑾是個老頭子,除了百依百順之外,也沒有什麼長處,錢寧可就不同了,他那時年紀還不老,能夠緊跟時代潮流,什麼新鮮就玩什麼。



在他的幫助下,朱厚照玩得是相當的厲害,野史上對這位仁兄的記載很多,也有很多駭人聽聞的事情,這裡就不多說了,畢竟此文是以正史為主體的,不敢隨便誤人子弟,而對於朱厚照兄這麼一位有性格的兄弟,還是很有必要把他的傳奇事跡傳揚一下的。



以下事件大都為朱厚照先生的真人真事,請諸位批判吸收,慎勿模仿,出了事本人負不起責任。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43]





首先說說那個聞名中外的「豹房」,一般人聽到這個名字就會產生類似兒童不宜之類的感覺,事實上,這個豹房,也確實是有點兒童不宜。



先說明,豹房,並不是包房,而是朱厚照修的一座宮殿,就在西華門附近,這位老兄每天就泡在這裡,所謂三千佳麗雲集的後宮也不去,那麼豹房裡到底有什麼東西能夠吸引這位老兄呢?



因為這座豹房裡不但養了很多朱厚照從全國各地找來的美女和樂工,還是他的野生動物園,裡面養了各種各樣的動物,最多的是豹子。



為什麼養豹子呢,要知道這可是 朱厚照先生經過千挑萬選,反覆試驗才決定的,他經常把野獸養在地牢,然後把肉吊在竹竿上,讓野獸來咬,久而久之,許多野獸也被他玩殘了。通過仔細觀察和科學實踐,他發現只有豹子的積極性最高,撲咬動作最凶狠,所以他最喜歡養豹子。



有這麼個好地方,可以玩音樂、玩人、玩動物,朱厚照自然不願離開了。



再說說這個女人問題,他在這方面,名聲是很不好的(或者說是很好)。經多方史料反映,朱厚照先生確有可能是逛過妓院的。當然,他是換掉那套上班的黃色制服才去的,而且他也確實比較守規矩,據說從來沒有賴過賬。



而對於「家花不如野花香」這個法則,朱厚照也是頗有心得,他有他的皇后,也有數不清的妃嬪宮女,可奇怪的是,朱厚照對這些似乎並不滿意,對此,我也比較納悶,可能是那幾年入宮的妃嬪素質不好,或者說是朱厚照厭倦了這種按部就班的生活。



於是他做出了一些讓理學家們瞠目,老頭子們歎氣,甚至是他的祖輩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他不喜歡年方二八,剛選入宮的少女,卻喜歡結過婚的女人,漢族的看厭了,就挑少數民族的。總之,跟別人不一樣就是了。



比如當時的延綏總兵馬昂,他因為在任時候出了點事,官被免了,這位仁兄是個比較無恥的人,他靈機一動,把自己的妹妹送進了宮,這本來沒有什麼奇怪的,可是問題在於他的這個妹妹是結過婚的,而且丈夫還健在!



朱厚照非但不感到有什麼問題,反而照單全收,十分高興。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44]





沒過多久,他又找來了馬昂:



「聽說你的小老婆很漂亮?」



馬昂大喜(確實無恥):



「皇上喜歡就好。」



於是馬昂的小老婆進了宮,這件事情被楊廷和知道了,據說氣得差點用頭去撞牆。



看來 楊先生的心理素質還是太差,因為下面發生的事情才真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不久之後,楊廷和聽到了一個傳聞:有一個孕婦被朱厚照召進了宮。



他定了定神,然後告訴自己這不是真的,一定是謠傳,一定是謠傳!



可當他來到朱厚照的面前,看見這位小祖宗漫不經心地點頭時,他徹底崩潰了。



這算是哪門子事兒啊!孕婦進宮,要是真生下個孩子來,那可怎麼辦?算誰的?想想這位大爺一向幹事情沒譜,他自己又不喜歡後宮那些有名分的女人,現在也沒有孩子,萬一心血來潮,把這個孩子收歸己有,沒準兒到時候大明王朝就會由這個來歷不明的孩子來繼承!這怎麼得了!



楊廷和越想越怕,只得吩咐手下人日夜盯緊這位小祖宗,生怕他幹出更加過分的事情。



還好,在女人方面,這位大爺也就到此為止了,但楊廷和沒高興多久,因為精力充沛的朱厚照真的幹出了一件驚世駭俗的事情。



根據水滸傳的記載,在古代,要想一舉成名,有條最快的捷徑——上山打老虎。成功人士如武松、李逵等都是光榮的好榜樣,而朱厚照先生雖然已很有名,倒卻也想過一把打老虎的癮。



有一天,他專門叫人弄來了一隻老虎,本想自己制服它,想了想又沒膽子干,於是他朝錢寧揮了揮手,讓他代勞一下。



錢寧快瘋了。



他雖然一直帶著朱厚照玩,可也沒想到他真的玩得那麼過分,連老虎都玩!



要知道,老弟我混碗飯吃也不容易,拍馬屁陪著玩,那也是為了討生活,現在竟然要豁出性命去逗老虎!不幹!打死也不幹!



他搖了搖頭。



朱厚照看見了,他又向錢寧揮手,錢寧接著搖頭。



錢寧不夠意思,老虎卻很夠意思,它對朱厚照的揮手作出了友好的反應——猛撲過來。



朱厚照也立刻作出了反應——逃跑,但他自然是跑不過老虎的,在這關鍵時刻,一個武官站了出來,擋住了老虎,眾人這才上前,控制住了老虎。



這要放在一般人身上,估計嚇得不輕,可站在一邊的朱厚照卻毫不慌張,笑著說了這樣一句話:



「我自己就夠了,不用你們。」



這次楊廷和沒有作出過激的反應,因為他再也承受不住更多的刺激。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45]



這就是 朱厚照先生的私生活,從以上種種表現來看,似乎可以給他定上一個荒淫無恥的帽子,但我們不得不說,這種結論未必是正確的。



如果仔細分析這位先生的舉動,就能發現,在他的種種反常行為背後似乎隱藏著一種獨特的動機。



這種動機的名字叫反叛。



朱厚照不是一個適合做皇帝的人,因為皇帝這份工作,是個苦差事,要想幹好,必須日以繼夜的幹活,必須學會對付大臣、太監和自己身邊的親人,要守太多的規矩,有太多的事情不能做,



朱厚照做不到,因為他只是一個任性的孩子。



他就如同現在所謂的反叛一代,你越讓他幹什麼,他越不幹,他不殘暴,不殺戮,做出種種怪異的行為,其實只是想表達一個願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可是一個合格的皇帝是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



所以朱厚照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他也不可能成為一個好皇帝。



這才是那種種歷史怪狀背後的真相,朱厚照,不過是一個投錯了胎,找錯了工作的可憐人。



朱厚照窮盡自己一的生去爭,想要的無非是四個字——自由自在。



他一直在努力



夜奔



正德十二年(1517) 八月甲辰 夜



朱厚照努力控制住自己顫抖的雙手,他很少這麼緊張,因為很快,他將要做一件極為冒險刺激的事情,人們都將被他蒙在鼓裡,包括那些不開竅的老頭子。



一個武官來到他的身邊,提醒他準備出發,這個陪同者的名字叫做江彬,他就是當年那個為朱厚照擋住老虎的人。今晚的這件事情,正是他提議的。



在夜幕中,朱厚照縱馬飛奔,衝出德勝門。



一場偉大的冒險即將開始,再也無人能夠阻攔我!



朱厚照對老頭子們的忍耐已經到了極限,這些古板的人總是阻攔他的行動,也不讓他自由活動,然而他也明白,治理國家不能離開這些人,所以他一直在妥協與反叛之間搖擺。



但他之所以下定決心,要私自跑出來,卻與一個人的離去有著莫大的關係。這個人就是楊廷和。



正德九年(1514),楊廷和的父親去世了,他是個孝子,所以請求回家守孝。但出人意料的是,朱厚照竟然不放他走。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46]



朱厚照和楊廷和一直以來都保持著奇特的關係,他很反感楊廷和,因為他經常會管著自己,但他更尊重楊廷和,兩人有著深厚的感情,因為楊廷和不但是他的老師,還是一個得力的助手,每當他不知道如何辦理國家大事的時候,都會哀歎:



「如果 楊先生在就沒有問題了。」



但楊廷和實在是一個孝子,他堅持一定要回家守孝三年,朱厚照不得以同意了。



楊廷和的離去讓朱厚照失去了最後一個束縛,之後的日子他經常換上老百姓的衣服,到京城附近閒逛,隨著活動範圍的擴大,他的膽子也越來越大。



終於,在這個夜晚,他決定去一個極其危險的地方,以證明他的勇氣。



他選擇的目的地是關外。



第二天一早,內閣大臣梁儲、蔣冕準備進宮見朱厚照,被告知皇帝今日不辦公,但很快他們就得到了宮中的可靠消息:皇帝昨天晚上已經跑了!



跑了?!



梁儲的腦筋徹底亂了,他呆呆地看著蔣冕,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皇帝也會跑?跑到哪裡去?去幹什麼?



片刻之後,他終於反應過來,猛拍了同樣呆住的蔣冕,大喊一聲:



「愣著幹什麼!快吩咐備馬,我們馬上去追!」



祖宗!你可千萬別出事,有啥意外,剮了我也承擔不起啊!



這兩個老頭子急得眼淚都快掉下來了,叫上幾個隨從,快馬加鞭去追朱厚照。



那邊急得要死,這邊朱厚照卻是心情愉快,一路高歌,他終於感受到了真正的自由。很快,他們到達了北京郊區的昌平,在這裡,朱厚照停了下來,發佈了一道命令。



他的這道命令是發給居庸關巡守禦史張欽的,意思只有一個:開關放我出去。



可這位張欽實在不是個普通人,他接到命令後,不予回復,卻找到了守關大將孫璽,問他對這道命令的看法。



孫璽同樣無可奈何



「既然皇上發話,那就開門讓他出去吧。」



張欽聽後沉默不語,孫璽鬆了口氣,正準備去照辦時,卻聽到了一聲響亮的喝斥:



「絕對不行!」



此時的張欽突然換了一幅凶狠的面孔,抓住了孫璽的衣襟:



「老兄你還不明白嗎,我倆的性命就快保不住了!如果不開關,就是抗命,要殺頭,開了關,萬一碰上蒙古兵,再搞出個土木之變,我和你要被千刀萬剮!」



孫璽的汗立馬就下來了。



「那你說該怎辦啊?」



張欽堅定地答覆道:



「絕不開關!死就死,死而不朽!」



事到如今,就照你說的辦吧。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48]





其實朱厚照這幾天不鬧事,只是因為他在等待著一個消息。



很快,江彬帶來了他想要的訊息——張欽出關巡視了。



就在那個夜晚,他又一次騎馬衝出了德勝門。



第二天,蔣冕進宮,正準備去見皇帝,卻看見一個人影朝自己飛奔過來,他定睛一看,才發現原來是梁儲。



這老頭也不顧上他,只是一邊跑一邊氣喘吁吁的喊:



「又跑了,又跑了!」



真是倒了血霉,怎麼就攤上了這麼個主。



啥也別說了,兄弟一起去追吧。



抱著上輩子欠過朱厚照的錢的覺悟,梁儲和蔣冕再次發動了追擊。



可是這一次,他們沒有追上。



朱厚照這次吃一塹長一智,到了居庸關,並沒有貿然行動,卻躲在民房裡,確定張欽不在關卡裡,這才一舉衝了出去,為防止有人追來,他還特意安排貼身太監谷大用守住關口,不允許任何人追來。



張欽和大臣們事後趕來,卻只能望關興歎。



至此,朱厚照鬥智鬥勇,歷經千難萬險,終於成功越獄。



這是一次歷史上有名的出奔,其聞名程度足可與當年伍子胥出奔相比,在很多人看來,這充分反映了朱厚照的昏庸無能,不務正業,吃飽了沒事幹等等,總之一句話,他是個不可救藥的昏君。



但是很多人都忽略了這樣一個細節:他躲避了張欽。



怎樣才能出關?答案很簡單,殺掉張欽就能出關。



其實以他的權力,殺掉一個御史十分簡單,而曾驅逐大臣,殺掉太監的他也早已意識到了自己手中的權力,但他卻沒有這樣做,而是選擇了躲避。



為什麼?



因為他是明白事理的,他知道張欽沒有錯,追他的梁儲、蔣冕也沒有錯,錯的只是他自己而已。



他懂得皇帝的規則,並且也基本接受這個規則,但他實在無法按照這個規則去做,他只想自由自在地玩。



於是他選擇了鑽空子,和大臣們捉迷藏。



關外



一望無垠的平原,蕭瑟肅殺的天空,耳邊不斷傳來呼嘯的風聲,陌生的環境和景物提醒著他,這裡已經是居庸關外,是蒙古士兵經常出沒的地方,是一個極其危險的地方。



然而朱厚照興奮了,因為這正是他所要的,一個埋藏在他心底多年的願望將在這裡實現。



事實上,朱厚照之所以如此執著,契而不捨地堅持出居庸關,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做一件事,見一個人。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49]





這個人在明史中的稱謂叫小王子。



下面我們介紹一下這位兄弟的豐功偉績,不用報戶口,列一下他幹過的事就行了:



正德六年(1511)三月,小王子率部五萬人入侵河套,擊敗邊軍而去。



十月,小王子率部六萬入侵陝西,搶奪人口牲畜萬餘。



十二月,小王子率部五萬人進攻宣府,殺守備趙瑛、都指揮王繼。



正德七年(1512)五月,小王子率部進攻大同,攻陷白羊口,守軍難以抵擋,搶

劫財物離去。



正德九年(1514)九月,小王子率部五萬進攻宣府,攻破懷安、蔚州、縱橫百里,肆意搶掠,無人可擋。



鄭重聲明,這只是隨便摘出來的,在歷史中,很多人的名字都只是出現個一兩次,可這位兄弟出鏡率實在不是一般的高,每年他都要露好幾次臉,不是搶人就是搶東西,再不就是殺某某指揮,某某守將,實在是威風得緊。



這位小王子是從哪個石頭縫裡蹦出來呢?那還要從也先說起。



也先自從在土木堡佔了便宜,在北京吃了虧後,勢力大不如前,最終被手下殺死,他死後,瓦剌的實力消退,而另一個部落韃靼卻不斷壯大。





小王子就是韃靼部落最為卓越的人才,一位優異的軍事指揮官。在他的指揮下,蒙古軍隊不斷入侵明朝邊境,把當時的明朝名將打了個遍(王守仁還沒出來),從未逢敵手。



後來情況越來越嚴重,正德十年(1515)八月,小王子竟然發動十萬大軍,大舉進攻邊境,他興致還不錯,竟敢在明軍地盤上連營過夜,長度達到七十多里!他一路走一路搶,一路殺,未遇抵抗,而明軍只能堅壁清野,龜縮不出。



如果仔細查閱史料,就會發現,倒也不是沒打過勝仗,不過這勝仗有點問題。



比如正德七年(1512)八月,平定安化王叛亂的名將仇鉞曾經打過一個祝捷報告,大意是,小王子近日帶大軍攻擊沙河邊境,我帶著軍隊進行了頑強反擊,一舉擊潰敵軍。



如此勝利,實在值得慶賀,接下來我們看看戰果——斬首三級。



最後報損失——死亡二十餘人,傷者不計其數,被搶走馬匹百四十匹。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50]



接到報告後,朝中的一個大臣立刻作出了真實的現場還原:一小群蒙古兵來搶馬,成功搶走了馬,還殺了很多人,仇鉞避過風頭,解決了幾個落單沒跑掉的人。



從此,這個小王子就成為了大臣最為頭疼的人物,說起這位大哥沒人不搖頭歎氣,只有一個人例外。



朱厚照和他的父親朱祐樘不同,朱祐樘是一個和平主義者,不喜歡惹事,而朱厚照則恰恰相反,他最喜歡的就是無事生非,無風起浪,還愛舞槍弄棍,熱衷於軍事。聽說有這麼個勁敵,他十分高興,一直就想出去和這位仁兄較量一下。



可大臣們一想到土木堡這三個字,就斷然、堅決以及決然地否定了他的提議。



但他血液中那難以言喻的興奮是不可抑制的,天王老子,也要去鬥上一鬥!



於是,在手下的幫助下,他終於邁出了第一步——出居庸關。



勁敵



朱厚照知道敵人就在身邊,但他並不害怕,卻還有著期待,期待著敵人的出現,特別是那個讓人談虎色變的小王子。



在這種情緒的鼓舞下,他一路快馬趕到了邊防重鎮宣府,可他在宣府鬧了幾天後才發現,這裡竟然十分太平,蒙古人也不見蹤影。



於是他決定再一次前進,前進到真正的軍事前線——陽和。



陽和就這樣成為了他的新駐地,他就此成為了邊境的臨時最高指揮官。



不久之後,大同總兵王勳收到了一封奇怪的書信,信中讓他好好守衛城池,安心練兵,落款很長——「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



王勳納悶了,他雖然讀書不多,官員級別多少還是知道的,什麼時候多了這麼個玩意兒?他連忙去看最近的朝廷公文,可找來找去也沒弄清楚這官是咋回事。



他又翻來覆去地看這封信,口氣很大,也不像是開玩笑,後經多方打聽,才知道這封號就是皇帝大人自己的。



原來 朱厚照先生還是十分認真負責的,他認為作為一個軍事主帥,沒有一個稱號畢竟是不行的,所以他就給自己封了這麼一個官,還規定了工資和福利,反正是自己發給自己,也不費事兒。



邊境的將領們被他這麼一搞,都暈頭轉向,不知所云,希望他早點走人,可朱厚照卻打定了主意,住下就不動了。



一定要等到那個人,一定。



他最終沒有失望。
tyler002 發表於 2008-10-5 21:28
(651-660)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51]



正德十二年(1517)十月,大同總兵王勳接到邊關急報,蒙古韃靼小王子率軍進攻,人數五萬。



毫無疑問,這是一次大規模的進攻,他連忙急報皇帝大人,希望他早點走人,自己死了也無所謂,萬一皇帝出了什麼問題,自己全家都要遭殃了。



然而朱厚照告訴他,自己不走。



不但不走,他還指示王勳,必須立刻集結部隊北上主動迎擊韃靼軍。



王勳接到命令,只是苦笑,他認為,這位不懂軍事也沒有上過戰場的皇帝是在瞎指揮,自己這麼點兵力,能守住就不錯了,還主動進攻?



他歎了口氣,還是率部出發了,皇帝的命令你能不聽嗎?據說臨走時還預訂了棺材,安置了子女問題。在他看來,這次是凶多吉少。



陽和的朱厚照卻正處於極度的興奮之中,他盼望已久的時機終於到來了。



他聽到小王子來到的消息後,當即命令王勳迎擊,江彬提出反對,雖然這位仁兄著實不是個好人,卻具備很強的軍事能力。他認為,以王勳的兵力是無法進攻的。



朱厚照沒有理會他,而是繼續著他的命令:



「遼東參將蕭滓、宣府游擊時春,率軍駐守聚落堡、天城。」



「延綏參將杭雄、副總兵朱巒、游擊周政,率軍駐守陽和、平虜、威武。」



「以上部隊務必於十日內集結完畢,隨時聽候調遣,此令!」



江彬目瞪口呆,此刻,那個嬉戲玩鬧的少年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久經沙場,沉穩鎮定的指揮官。



朱厚照沒有理會旁邊的江彬,發佈命令後,他揮了揮手,趕走了所有的人。



在遇到那個人之前,必須充分休息,養精蓄銳。



百里之外,率軍入侵的小王子似乎也感到了什麼,他一反常態,捨棄了以往的進軍路線,改行向南,向王勳的駐紮地前進,在那裡,他將面對一場前所未有的挑戰。



朱厚照敏銳地感覺到了對手的變化,他立即調整了部署:



「遼東參將蕭滓、宣府游擊時春,離開駐地,火速前往增援王勳。」



「副總兵朱巒、游擊周政即日啟程,尾隨韃靼軍,不得擅自進攻。」



「宣府總兵朱振、參將左欽即刻動兵,駐守陽和,不得作戰。」



然後他閉上了眼睛,開始了漫長的沉默。



江彬在一邊站著,絲毫不敢吱聲,但在退下之前,他還是忍不住咕嚕了一句:



這樣的兵力還是不夠的。



看似已經睡覺的朱厚照突然睜開眼睛,他笑了:



「不要著急,現在才剛剛開始。」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52]



王勳感覺自己快要完蛋了,他剛剛得知,小王子的大隊人馬已經朝自己開了過來,就自己手下這麼點兵,不被人砍死也被人踩死了。誰讓自己幹了這麼一份工作呢?看來只能是為國捐軀了。



然而就在此時,他突然得知遼東參將蕭滓、宣府游擊時春已經率軍前來增援自己,大喜過望之下,他下令全軍動員,務必英勇抗敵,與韃靼軍決一死戰,堅持到援軍到來。



正德十二年(1517)十月  甲辰



戰爭在山西應州打響,應州之戰正式開始。



小王子率軍長途跋涉,終於找到了明軍的主力(至少他認為如此),十分高興,畢竟帶五萬人出來不容易,不撈夠本錢也實在不好意思回去。二話不說就發動了進攻。



王勳十分勇猛,他知道自己兵力不多,為了不讓對方看出破綻,一出手就竭盡全力去打,發動全軍衝鋒,這種不要命的打法也確實迷惑了小王子,他做出了錯誤的判斷,沒有敢於立刻發動總攻,給了王勳救命的時間。



雙方在應州城外五里寨激戰,打了整整一天,到了黃昏,小王子發現自己上當了。



對方轉來轉去就那麼些人,自己居然被忽悠了這麼久,他十分憤怒,但已經快到夜晚,為了防止意外情況出現,他命令部隊包圍明軍,等到第二天,再把王勳大卸八塊。



然而情況總是不斷變化的。



第二天,大霧。



王勳樂壞了,他藉著這個機會,堅持好漢不吃眼前虧的真理,溜進了應州城,讓人啼笑皆非的是,等到大霧散開,他才發現,負責跟蹤任務的副總兵朱巒,竟然超越了蒙古軍,也跑到了自己這邊。



小王子氣得不行,明軍非但沒有被打垮,反而越打越多起來,他失去了耐心,開始集結部隊,準備攻城。可還沒等他準備好,麻煩又來了。



城內的守軍似乎比他們還不耐煩,竟然主動出城發動攻擊,小王子急忙迎敵,而他很快就發現,城內軍隊的自信是有原因的。



遼東參將蕭滓、宣府游擊時春終於率部趕到了,來得正是時候,王勳得知後立刻下令前後夾擊韃靼軍,到了現在,他終於看到了一絲勝利的曙光。



不過很可惜,只不過是曙光而已,因為他的敵人是五萬精銳蒙古騎兵,而統帥是卓越的軍事將領小王子。



小王子的名聲不是白得的,他沒有被這種氣勢嚇倒,在極短的時間內,他已經做出了準確地判斷:敵軍兵力仍然不足。



他冷靜地發佈命令,將軍隊分成兩部,分別應敵,並保持相當距離,防止敵軍再次合流。



他的這幾招獲得了奇效,一貫投機取巧的王勳再也沒能忽悠過去,反覆衝擊之後,他們再次被分割包圍。



王勳終於無計可施了,想來想去再也沒啥指望了。



也就在此時,朱厚照叫來了江彬。



「立刻集合軍隊,出征作戰!」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53]





然而江彬疑惑地看著他,沒有說話,他的問題是很明顯的:



哪裡還有軍隊呢?



朱厚照知道他的疑問,直接說出了答案:



「我之前已暗中命令張永、魏彬、張忠率軍前來會戰,他們已經按時到達。」



江彬終於明白了,在那些日子裡,朱厚照到底在等待些什麼。



朱厚照站了起來,他一改往日的調笑,滿面殺氣,大聲對還在發呆的江彬說道:



「該輪到我了,出兵吧!」



謎團



綜合看來,朱厚照的策略是這樣的,首先派出少量部隊吸引敵軍前來會戰,之後採用添油戰術不斷增加兵力,拖住敵軍,並集結大股部隊,進行最後的決戰。



事實證明,他的計劃成功了。



丁未,朱厚照親率大軍,自陽和出發,向應州挺進。他已經迫不及待了。



包圍圈內的王勳也算是久經戰陣了,可他這次也被折騰得夠嗆,從絕望到希望再到失望,一日三變,不厭其煩。事到如今,援軍也到了,接應也到了,仍然無濟於事,他扳著指頭數,也沒有發現還有那支部隊能來救他。



當然了,他是不敢指望朱厚照的,因為這位皇帝陛下是個不靠譜的人。



天亮了,蒙古兵發動了總攻,王勳率部拚死抵抗,但仍然難以退敵,就在他即將支持不住的時候,卻驚奇的發現蒙古兵突然開始潰退!



朱厚照終於趕到了,他實在很夠意思,命令部隊日夜不停地向應州發動奔襲,正好看到王勳被人圍著打,當機立斷命令部隊發起衝鋒,蒙古軍沒有防備,又一次被打散,三路大軍就此會合。



朱厚照見好就收,沒有發動追擊,而是命令全軍就地紮營,現在他手上已經有了五、六萬人馬,足以和對手好好較量一番,他相信,那個敵人是不會就此退走的。



小王子算是被徹底打悶了,先打王勳,沒打下來,還多打出了兩支部隊,現在又冒出了這麼個大傢伙,派頭不小,也不知是什麼來頭。



無論如何,不能就這麼算數,就看看這個新來的有什麼本事!



從當時的史料分析,小王子確有可能並不知道與他對陣者的身份,但無論如何,他仍然集結了自己所有兵力,準備與這位神秘的對手決一雌雄。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54]



第二天,仍然是大霧籠罩,小王子抓緊時間,布好陣型,準備發動最後的衝擊。不久之後,霧漸漸散去,他這才驚奇地發現,明軍列著整齊的隊形,就在前方不遠的地方等待著他。



朱厚照十分緊張,雖然自小他就曾嚮往過金戈鐵馬的生活,也聽過那些偉大祖先的傳奇故事,但當彪悍的蒙古騎兵真正出現在他的面前,叫囂聲不絕於耳,閃亮的刀鋒映成一片反光,晃花了他的眼睛時,他這才清晰地意識到,打仗實在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



可事情已經到了這一步了,難道要縮著頭退回去?



這不就是我一直等待的時刻嗎?他用力握緊了手。橫掃天下,縱橫無敵!先祖曾經做到的事情,我為什麼不可以?



尚武的精神在他的身體裡復甦,勇氣又回到了他的身上,在所有士兵的注視下,他拔出了佩劍,發出了聲嘶力竭的吶喊:



「衝鋒!」



戰鬥就此開始。



看見明軍出人意料地發動了進攻,小王子也拼了老命,他發起了總攻令,總計十萬餘人在應州城外反覆廝殺,你來我往,據史料記載,雙方來回交戰百餘合,相持不下。



事實證明,朱厚照是一個優秀的指揮官,在戰亂之中,他保持了鎮定,還在陣中來回縱馬狂奔,鼓舞士氣。他這一無畏的舉動大大鼓舞了明軍的士氣,士兵們英勇奮戰,向蒙古軍發動了無數次潮水般的攻擊。



戰爭就這樣進行了一天,雙方也不講什麼策略詭計了,就是拿刀互砍,誰更能玩命誰就能贏!就這麼折騰到了下午,看著無數如狼似虎,渾似打了興奮劑的明軍,蒙古軍隊頂不住了,小王子也撐不住了,他本來只是想來搶點東西就算數,卻碰上了這麼個冤家,結果賠了大本錢,無奈之下,只能發出那道丟人的命令:



「退兵!退兵!」



朱厚照不讀書,也不講什麼戰爭禮儀,看到蒙古兵退卻,他便下令全軍追擊,可惜天公不作美,一路趕到了朔州,突然又起了霧,只能打道回府。



這是一場沒有詳寫的戰爭,並非我偷懶,實在是史料記載太少,因為朱厚照兄是偷偷出來的,身邊沒有史官,文人也很少,他自己是半文盲,江彬、張永、王勳都是比他還粗的粗人,總不能指望他們吧。



值得一提的是此戰的戰果,史書記載明軍死亡五十二人,蒙古軍死亡十六人,然後還有朱厚照先生的口述歷史——「我親手殺了一個!」。僅此而已。



我之前曾多次對史書上的記載提出過質疑,但這次我卻可以肯定地說,這個記載的的確確是有問題的。因為這是一個違背了常識的結論。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55]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十萬人是個什麼概念,換在今天,那就是十個師,別說打仗,就是搞個軍事演習,也經常死那麼十來個人,即使雙方拿的都是板磚,互拍幾下也不止這個數。



事實上,雙方是真刀真槍地互砍,而且是足足砍了一天,參戰的雙方既不是慈悲為懷的和尚,也不是練過氣功的義和團,而金鐘罩鐵布衫之類的高級貨,至少蒙古人那裡肯定是沒有普及的。



再談談朱厚照講的那句話——「我親手殺了一個!」,這句話經常被後人拿來嘲笑他吹牛,其實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他說的很有可能是實話。



要知道, 朱厚照先生在戰場上是很顯眼的,很多人無時無刻都在盯著他,眾目睽睽之下,他又是貴為皇帝,當眾扯謊是很掉價的,而且要吹牛也不用說只殺了一個,隨口說說十幾個,幾十個不也就出來了嗎?



然而朱厚照堅持了他說法:「我親手殺了一個!」



只有一個。



所以我相信,他說的是真話,而據記載,這場應州之戰蒙古軍總共才死了十六個人,這樣看來,朱厚照運氣很好,因為他手下的五萬人一共才殺了十五個人。按照這個幾率,他買彩票是肯定能夠抽到一等獎的。



所以結論是:朱厚照被抹黑了,應州之戰也被人為抹黑了。



抹黑他的人我們不好猜測,卻也不難猜測。



可笑的是,抹黑的證據是如此的確鑿,甚至連史書的記載者也留下了破綻——「是後歲犯邊,然不敢深入。」



原來只是死了十六個人,赫赫有名的小王子就「不敢深入」,這樣看來,他真是名不副實,虛有其表。



在明代的所有戰役中,被故意忽視的應州之戰本就不顯眼,但這場被忽視的戰役,卻是朱厚照勇猛無畏的唯一證明。



誰曾憶,萬軍從中,縱橫馳奔,所向披靡!



只記下,豹房後宮,昏庸無道,荒淫無恥!



殘陽如血,大風捲起了黃色的帥旗,注視著敵人倉皇退走的方向,得意地調轉馬頭,班師回朝。



那一刻無上的光輝和榮耀,你知道,也只有你知道。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56]



激化



仗也打完了,癮也過完了,朱厚照卻還不打算回去,他還沒有玩夠,足足在外邊晃蕩了幾個月才回去,到了正德十三年(1518)正月,他又準備出去了,可這次出了點問題,他的祖母去世了,不得已回家呆了幾天。



可沒過多久,他就強忍悲痛,擦乾眼淚(如果有的話),再次出去旅遊,就這樣,從正德十三年(1518)二月,到正德十四年(1519)二月,一年之中,他出巡四次,行程上千里,最後回到京城。



這中途,他還突發臆想,正式任命自己為「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本著娛樂到底的精神,他還給自己取了個名字——朱壽。



當然了,這個名字剛出來的時候是引起過混亂的,慢慢地大家也習慣了,認定了朱壽就是朱厚照,反正名字就是個符號,你叫朱頭三我們大家也認了,只要別再繼續改來改去就行。



大臣和皇帝之間的這場鬥爭就這麼不斷地維持著,雙方你進我退,盡量不撕破臉,保持著一種微妙的平衡。



可是到了這年二月二十五日,平衡被打破了。



這一天,朱厚照突然下詔書,表示自己北方玩膩了,想去南方玩,可他沒有想到,這道詔書竟然成了導火線。



大臣們已經忍無可忍了,楊廷和率先發難,主動上書,要求他休息兩天,不要再出去了。



可是朱厚照的心已經玩野了,北方這片地方他不願意呆了,想去江南一帶轉轉,他對此置之不理。



可是大臣們忍耐已久的憤怒開始井噴了,很快,北京六科言官、十三道御史,南京六科言官、十三道御史,六部高級官員,甚至地方駐京官吏也紛紛上書,要求不要出行。一天到晚,朱厚照的耳邊不斷響起的只有相同的兩個字:



「不行!不行!」



還有很多官員也趁機會攻擊他的其他行為,比如出外旅遊,擅自出戰等等,話說得十分難聽,甚至連亡國滅種之類的話都說出了口。



朱厚照真的生氣了。



竟然如此囂張,你們要造反嗎!?



他的耐心到頭了。



三月二十日,雷霆之怒終於爆發。



這一天,午門外密密麻麻地跪了一百零七個人,這些人都是上書勸誡的大臣,朱厚照特意把他們挑了出來,給了他們一個光榮的任務——罰跪。



具體實行方法是,這一百多人白天起來不用上班,就跪在這裡,跪滿六個時辰(十二個小時)下班。起止日期:自即日起五天內有效。



附註:成功跪完可領取驚喜紀念品——廷杖三十。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57]



這是一次十分嚴重的政治事件,上書的大臣們被狠狠地打了一頓,後經統計被打死者有十餘人,但他們卻成為了最後的勝利者。



因為當朱厚照看到那些受傷的大臣後,他猶豫了,他明白這些人是為了他好,於是他當眾表示,不再去南方遊玩了。



這次旅遊風波就此停息,大臣們被打了屁股,受了皮肉之苦,卻獲得了精神上的勝利,朱厚照出了氣,卻留下了惡名。



所以這一次爭鬥,沒有真正的獲益者。



出現這樣悲慘的一幕,要怪就只能怪 朱厚照先生早生了幾百年,要知道,他如果晚點投胎,那可就風光了去了,可以大大方方的去旅遊,也沒有那麼多的文官來管他,歷史上還能留個好名聲。



到那個時候,也不用叫什麼南遊了,這名字太土,應該叫微服私訪、叫下江南,也不用偷偷摸摸地一個人去,可以帶上太監、宮女、侍衛、大臣,如果有雅興,還可以帶和尚,沿路探訪民情,懲治貪官,或者是帶個上千人,一路吃過去,反正不用自己出錢,也沒什麼人反對。



根據一般劇情規律,通常走到半路上還能遇見幾個美女,你來我往,你情我願,留下一段風流天子的佳話。就此傳揚千古,萬人羨慕。



唉,誰讓你生得不是時候呢?朱厚照先生,你認命吧。



就這麼鬧來鬧去,到了六月,大家卻都不鬧了,因為一個驚人的消息傳到了京城:寧王叛亂了。



仇恨



一百一十九年前,寧王朱權遇到了前來拜會他的燕王朱棣,由於一時大意,這位所有皇子中最為善戰的仁兄上了哥哥的當,被綁票到了北京,幫著打天下靖難。



為了讓寧王賣命,朱棣還許諾,一旦成功取得天下,就來個中分,大家一人一半。



當然了,事後他很自然地把這件事情忘得乾乾淨淨了,寧王沒有計較,只是要求去杭州,過幾天舒服日子,他不許。寧王還是不計較,希望能去武昌,他不許。



最後他下令寧王去南昌。寧王沒有反抗,沒有非議,收拾東西乖乖地去了。



寧王不是沒有脾氣的,只是他十分清楚,發脾氣或是抗議沒有任何用處,因為他沒有講條件的實力。



但他的憤怒是無法平息的,他囑咐子子孫孫,不要忘記自己曾經受過的恥辱。



仇恨的種子代代相傳,終於在這個時刻開花結果,而將其化為果實的那個人,叫做朱宸濠。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58]



朱宸濠是一個很有抱負的人,作為寧王的子孫,他繼承了祖先的仇恨和好勇鬥狠的性格,同時也看透了朱厚照不是一個安心做皇帝的人,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和考量,他決定採取行動。



可是很快,他就發現了一個很大的問題——沒兵。



因為燕王朱棣本人是造反起家,特別防備藩王們起兵造反。所以他當皇帝的時候實行了大裁軍,當然了,裁的都是藩王的護衛。



到了朱宸濠這裡,幾乎就是個光桿司令,一批下人親軍,還有一堆破槍爛刀,這

就是他的全部家當,抓個小偷都還夠嗆,想要造反?那也真是太逗了。



請示招兵也不可能,那相當於是在額頭上寫明「造反」兩個字,無奈之下,他想起了中華文化中一條古老的智慧法則——走後門。



他的第一個後門就是劉瑾,送了一大堆錢後,請求恢復護衛,劉公公大筆一揮,給他批了。朱宸濠高興得不行。



可惜過了沒多久,劉公公就被剮了,接任的人沒收過好處不買賬,大筆一揮,又把他的護衛給裁了。



朱宸濠連眼淚都哭不出來,這錢算是白送了,他一邊咒罵那些收錢不辦事的惡人,一邊繼續籌錢送禮。這次他的目標是錢寧。



錢寧和清廉這兩個字簡直就是不共戴天,他二話不說就收下了,還明白地表示,如果有什麼困難,兄弟你只管開口。



在他的幫助下,寧王的護衛再次建立,他又有了招兵的指標。可他發現,光憑這些兵還不夠,思前慮後,他居然產生了一個天才的構想——招聘。



他招聘的範圍主要包括:強盜、小偷、水賊、流氓地痞、社會閒散人員等等,,反正一句話——影響社會和諧的不安定因素。而且學歷不限,性別不限、年齡不限,能鬧事就行。



這些被招聘來的各犯罪團伙頭目的名字也很有特點,比如什麼凌十一、吳十三,和當年的貧農朱八八,走私犯張九四一對比,就知道這都是些什麼貨色。



這種兵匪一體的模式也決定了他手下部隊的作戰方式——邊打邊搶,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由於長期從事特殊職業,他們早已養成了良好的工作習慣。



甭管怎麼七拼八湊,反正人是湊得差不多了,就這麼著吧。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59]



除了兵力外,朱宸濠遇到的另一個難題是關係,要想好好地成功地造反,必須有一個良好的關係網,於是他利用當時的江西駐京衙門(相當於江西省駐京辦事處)結交了很多大臣,並且廣拉關係,四處請人吃吃喝喝,聲勢很大。



朝中大臣對他的這一舉動都有所察覺,也有人上書報警,但奇怪的是,當時的內閣首輔楊廷和卻對此不聞不問。



原因很簡單,楊廷和收了朱宸濠的錢。



請諸位不要吃驚,這在史料上是有記載的, 朱宸濠先生花錢拉關係,對這位第一把手當然不會放過,好吃好住,搞好娛樂,楊廷和先生也就睜一眼閉一眼了。



當然了,楊廷和並不支持、也不知道朱宸濠決心造反,他認為這個人不過想拉拉關係而已。當時的物價已經漲了,可是工資沒有漲,所以楊廷和兄似乎認為收點黑錢也不是啥新鮮事。



生活是艱難的,工資是不夠的,當時另一位重臣忠臣楊一清也幹過額外創收的事情,不過他主要是幫人寫字和墓誌銘,再收人家的潤筆費,也算是按勞取酬,生財有道。



無論如何,朱宸濠靠著錢財鋪路,打開了關係網,為自己即將開創的事業奠定了基礎。從當時的時局看,朱厚照本人不太願意做皇帝,奸臣小人如錢寧、江彬等人也十分猖獗,文官集團似乎也對朱厚照失望了。



而自己不但佔據了地利,還有人在朝中接應,勝利應該很有把握。



於是他終於下定決心,決心打破和平的環境,決心用無數無辜百姓和士兵的性命去實現他的野心,從後來的事情發展看,他確實有可能成功,只是要實現這個「成功」,還要加上一個假設條件:



如果沒有王守仁。



東山再起



悟道之後的王守仁老老實實地在山區耕了兩年地,在耕地期間,他發展了自己的哲學,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山區哲學家,當時貴州教育局的官員們經常請他去講課,還有人專門從湖南跑來聽他的課。



可這些並未改變他的環境,直到劉瑾的死亡。



王守仁終於等到了出頭的一天,正德五年(1510),他被任命為廬陵知縣,即將上路赴任。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60]



整整三年,這是王守仁一生中最為重要的三年,在這裡,他獲知了秘密的答案,也擁有了無盡的力量和智慧。



他向這個給他一生最重要啟示的地方投下了最後一瞥,然後跨過重重山隘,走出了關口,重見天日。



再起之時,天下已無人可與匹敵。



王所長變成了王縣令,終於可以大張旗鼓地幹活了,可剛過了七個月,他就奉命去南京報到,成為了刑部主事。刑部的椅子沒有坐熱,他又被調到了北京,這次是吏部主事,然後是南京太僕寺少卿,南京鴻臚寺卿。



而到了正德十一年(1516),他竟然當上都察院高級長官左僉都御史,奉命巡撫江西南部。



翻身了,這回徹底翻身了,短短六年,他從沒有品的編外人員一晃成為了三品大員,實在是官場上的奇跡。



可是官場上是不存在奇跡的,他能夠在仕途上如此順利,是因為有兩個人在暗中支持他。



這兩人一個是楊一清,另一個是兵部尚書王瓊。



楊一清曾經見過王守仁,多年江湖打滾的經驗告訴他,這個人是難得的奇才,是可以挑大樑的,所以他對此人一直十分關注,刻意提拔。



而另一個王瓊就更有意思了,這個人名聲很差,擅長拍馬屁,拉關係,他和錢寧、江彬的關係都很好(錢寧和江彬是死對頭),常常為正人君子所不恥。



然而他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好人,也是一個有能力的人。



壞人拍馬屁是為了做壞事,好人拍馬屁是為了干實事。所以在王瓊那裡,馬屁只是一種技術手段,和人品問題沒有關係。



王瓊掌管了兵部,利用手中掌握的大權,頒布了很多有利於國家的政策,並廢除了許多不合理的制度,而他每次提出建議,總是能夠獲得批准。



因為管事的錢寧和江彬都是他的哥們,兄弟的奏折自然是第一時間簽字蓋章的。



而他第一次看到王守仁的時候,就用一句話表達了自己的感想:



「若用此人,可保天下太平!」



他充分運用了權力,破天荒地連續破格提拔王守仁,不理會別人的嘲諷和猜測,因為他知道,自己這樣做是正確的。



正德十二年(1517)正月,王守仁正式到達江西,開始履行巡撫的職責。可到了這裡他才發現,情況和想像的有很大不同。



原來王瓊任命他的時候,私下說是安排下基層鍛煉,轉轉就行了,然而王守仁到地方一看,才發現他的轄區當時正盛產一種特產——土匪。



王守仁終於醒悟了,臨走時王瓊那老奸巨滑的面孔和奇怪的笑容立刻浮現在他的眼前。



尚書大人,你真不夠意思啊。



但是哲學家王守仁是不怕困難的,當年在貴州種田扶貧都不怕,還怕打土匪麼?



可慢慢他才發覺,這幫土匪絕不是那麼簡單的。
tyler002 發表於 2008-10-5 21:47
(661-670)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61]



他們不但人多勢眾,而且作戰勇猛,消息靈通,更為可怕的是,在他們的背後,似乎有一股強大勢力在暗中支持。



王守仁看出了這一點,他沒有倉促出兵,而是仔細研究了以往剿匪的戰例,終於發現了一個十分奇怪的巧合:那就是每次官兵出擊,不是撲空就是中埋伏。很少能夠展開作戰。



土匪怎麼可能知道官兵的行動?答案只有一個——臥底,在官府中有土匪的臥底。



王守仁決定解決這些人。



不久之後,他突然發佈命令,表示最近要集中兵力剿滅土匪,來一次突然行動,要各軍營做好準備。



然而大家忐忑不安地等待了很久,卻沒有得到開戰的命令,與此同時,身邊的一些同事突然失蹤,之後又被放了回來,而且個個神色慌張,怎麼問也不開口。



這是王守仁的詭計,他先放出消息,然後派人盯住衙門裡的各級官吏,發現去通風報信的就記下,回來後全部秘密逮捕。但他最高明的地方在於,這些人他一個也不殺,而是先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再問清楚他們家庭住址和家庭成員,聊幾句諸如「希望你的母親、子女保重身體,我們會經常去探望」之類的威脅性語言。



軟硬兼施之下,這些人乖乖答應當官府的臥底,成為了雙面間諜。這下子土匪們就抓瞎了,很多頭目就此被一網打盡。



王巡撫卻意猶未盡,他決心把這場「江西剿匪記」演到底,拿出了絕招——十家牌法。



所謂「十家牌法」,通俗點說就是保甲連坐,十家為一個單位,每天輪流巡邏,如果出了什麼事情,大家就一起完蛋。這一招實在太狠了,搞得本地土匪過年都不敢回家,只能躲在深山裡一邊啃樹皮一邊痛罵王守仁。



土匪也是有尊嚴的,他們再也無法忍受了,軟的不行就來硬的!與其被王大人玩死,還不如起來拚一拚。



可惜王大人實在是一個軟硬不吃的人。



可憐的土匪們不會知道, 王守仁先生通常被後世人稱為「四家」:偉大的哲學家、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



這四個稱謂他都當之無愧。



所謂軍事天才,就是不用上軍校,拿一本盜版孫子兵法也能打仗的人,王守仁就屬於這一類型,他不但會打仗,還打出了花樣。



他的用兵方法可以用兩個字形容——詭異。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62]





別人打仗無非是敵進我退,敵退我追,兵多就打,兵少就跑。王哲學家卻大大不同,他從來不與敵人正面交鋒,從來都是聲東擊西,你往南走,他偏往北,經常搞得敵人暈頭轉向。



不按常理出牌也就罷了,有意思的是,這位仁兄還有個不合常理的習慣,即使兵力再少,他也敢出戰,士兵不夠他就玩陰的,什麼挖坑打埋伏,那是家常便飯,更為奇怪的是,即使他佔據絕對優勢,把對手圍得如鐵桶一般,也從不輕易發動進攻,如果時間允許,總要餓他們個半死不活,誘使對方突圍,鑽入伏擊圈,才開始發動總攻。



基本上這幾招一路下來,神仙也會被他整死的。



公正地講,在日常生活中,王巡撫確實是一個正直忠厚的老實人,可到了戰場上,他就會立馬變得比最奸的奸商還奸,比最惡的惡霸還惡。



江西的土匪們很快就要面對這位王大人了,真是一群苦命的人啊。



土匪們很快結成了同盟,集合兵力準備和王大人拚命,王守仁的手下有些擔心,勸他早作準備,王守仁卻滿不在乎:



「一起來就一起收拾好了,也省得我去找他們,有啥可準備的?」



土匪們也聽說了這句話,他們雖感覺自己的人格尊嚴沒得到承認,比較生氣,但這也同時說明王守仁輕視他們,暫時不會動手。對他們而言,這是一個很好的準備時機。



其實土匪朋友們應該記住一個真理,在戰爭時期, 王守仁先生說的話,是要反過來理解的,否則你被他賣了還要幫著數錢。



就在他們躲在深山中休養生息的時候,王守仁突然調集軍隊主力大舉進攻,土匪們措手不及,被堵在了贛南山區,全部都被包了餃子。



王守仁包圍了他們之後,卻突然不動彈了,一直置之不理,彷彿這事就不是他幹的,土匪們急得不行,糧食也不夠吃了,是打是抓您表個態啊!



沒辦法了,逼上絕路的土匪們準備突圍了。



可他們剛向包圍圈發起衝鋒,後路卻突然出現大批人馬,退路隨即被切斷,他們又一次掉進了王守仁設置已久的陷阱,很快被打得潰不成軍。大部投降,小部逃竄。



經過這一仗,王守仁真出了大名了,那些逃回去的人又大肆宣傳,說王巡撫長了八個腦袋,九條胳膊,厲害得沒了邊,於是剩下的土匪們一合計,這個閻王是惹不起了,不如先服個軟,暫時招安,反正你老王總是要走的,到時候再鬧也不遲。



就這樣,土匪頭們手牽手、肩並肩地到了巡撫衙門,表示願意服從政府管理,改當良民。



其實這一招倒也不壞,可到王大人那裡,實在是過不了關的。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63]

1、因為王大人有一個好習慣--查檔案。在剿匪之前,這些人的老底他早摸得一清二楚,真心假意他心裡有數。

土匪們看到王大人以禮相待,都十分高興,以為糊弄過去了,可是沒過兩天,王大人突然發難,殺掉了其中幾個人,而這幾個人都是曾經受過朝廷招安的,這種老痞子,王守仁是不感興趣的。(這一條如果推廣使用,張獻忠早就沒命了)。

殺雞給猴看,這一招用出來,就沒什麼人敢動了,於是假投降就變成了真投降。

就這樣,煩了朝廷十幾年,屢招不安,屢打不平的江西土匪被徹底掃平了,王守仁先生在幾個月的時間裡,連打帶拉,連蒙代騙,終於解決問題。

江西剿匪記在明代歷史上並不起眼,但對於王守仁而言,卻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

要知道大凡歷史上干哲學這行的,一般都滿足兩個條件,第一智商要過剩,弱智白癡是禁止入內的(大智若愚者除外),第二必須是吃飽了沒事幹(飯都吃不飽還搞啥哲學)。

哲學有這麼高的門檻,是因為它是世間一切科學的基礎,如果你夠厲害,理論上是什麼學科都可以搞得定的。比如錢學森先生曾經反覆說,他之所以能夠搞導彈衛星,不斷出科研成果,是他長年累月學習馬列主義的結果。

別人我不敢說,至少王守仁先生是符合這兩個條件的,他已經成為了一個哲學家,而這幫贛南土匪們正好為他提供了另一個機會--突破的機會。

因為隨著時間的流逝,王守仁終於發現光懂得哲學是不夠的,整天談論"心學"並沒有什麼效果,"心學"並不能打跑土匪,他隱約地感覺到,要想理論聯繫實際,成功立業處事,還需要另一樣神秘的工具。

經歷了荒山野嶺的荒涼,無人問津的落寞、曾經悟道的喜悅後,王守仁又一次來到了關口,在江西的兩年,由於遍地土匪,他只能四處出差專職剿匪,沒有時間去研究他的哲學。

上天沒有虧待王守仁,正是在這金戈鐵馬、烽火連天的兩年中,王守仁逐漸找到了這樣工具,並且熟練地掌握了它。

有了這件工具,他才能超越眾多的前輩,成為理學的聖賢。

有了這件工具,他才能成就輝煌武功,為後人敬仰。

有了這件工具,他的哲學方為萬人信服,遠流海外,千古不朽。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64]

而後世的名臣徐階、張居正也正是借助了這件工具,建立不世功勳,名留千古。

這件工具的名字叫做"知行合一"。

關於知和行的關係,是一個中國哲學史上的根本問題,這個麻煩從諸子百家開始,一直到後來的孫中山,歷時幾千年,罵了無數次,吵了無數次,始終無法解決。

我也不能解決,但我可以解釋。

其實這個問題說穿了,就是一個理論和實踐的問題,有人認為知易行難,懂得理論是容易的,實踐是很難的,有人認為知難行易,領悟道理很難,實踐很容易。

比如朱聖人(朱熹)就主張知難行易,這也好理解,按照他那個格法,悟道是很難的,但執行似乎是很容易的。

大家可能很難想像,但就是這麼個玩意,折騰了上千年,直到今天,都沒停過。

此刻王守仁站了出來,他大聲喊道:

懂得道理是重要的,但實際運用也是重要的!

這句話的真正意思是:要想實現崇高偉大的志向,必須有符合實際、腳踏實地的方法。

這絕不僅僅是一句話,而是一種高深的處事和生活智慧,足以使人受用終身,所以它看起來很容易明白,實際上很不容易明白。

二十多年後,有兩個人先後讀了他的書,卻都看到了"知行合一"這句話,一個人看懂了,另一個人沒有看懂。

看懂的那個人叫張居正,沒有看懂的那個人叫海瑞。

四百年後,有一個年輕人看到了這句話,佩服得五體投地,以此作為自己的終身行為準則,並據此改名--陶行知。

不祥的預兆

領悟了"知行合一"的王守仁不再空談理論和哲學,因為殘酷的現實讓他明白,光憑說教和四書五經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要讓土匪放下手中的刀,最好的方法是用火槍。

懷揣著這種理念,王守仁即將迎來自己人生中最為艱難的考驗。

對這些土匪,他一直十分納悶,既不經看,也不經打,如此的一群廢物,怎麼就敢如此囂張搞規模經營呢,而在訊問土匪時,他終於找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寧王朱宸濠。

毫無疑問,這些土匪的背後或多或少地有著朱宸濠的影子,身為一個藩王,卻去和強盜打成一片,總不能理解為深入群眾吧。

知縣拉關係是想升知府,侍郎拉關係是想當尚書,藩王拉關係是想。。。。。。

於是王守仁很快找到了答案,唯一的可能的答案。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65]

問題嚴重了,他立刻跑去找孫燧。

孫燧,時任江西巡撫,浙江余姚人,不但是王守仁的老鄉,也是他同朝為官最好的朋友。

當時的王守仁只是江西南部(贛南)巡撫,且主要任務就是剿匪,這麼大的事情,他沒法拍板當家,只能找孫燧。

然而當他跑到巡撫衙門,找到孫燧上氣不接下氣地說完這件事情後,卻只換來了一個奇怪的反應。

2、孫燧是苦笑著聽他說完的,然後他歎了一口氣,只說了一句話:

"兄台你現在才知道?"

這下輪到王守仁傻眼了。

正德十年(1515)十月,河南布政史孫燧接到了一份命令,中央決定提升他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這本是一件好事,但孫燧卻高興不起來。

因為後面還有一個任命--派江西巡撫。

江西,對當時的朝中官員來說,是一個死亡之地。

就在幾年前,江西巡撫王哲光榮上任,可沒多久,他竟突然離奇死亡了,朝廷派董傑接替他的位置,才過了八個月,董傑兄也死了,死得不明不白,後任的兩位巡撫還沒干到一年,就自動收拾包裹回來了,寧可不做官,也不在那裡住。

其中奧妙朝廷的高級官員都心知肚明,卻不出聲。

收了人家的錢,自然不好出聲。

可是江西不能沒有人去,也不知是哪位仁兄和孫燧有仇,竟然推薦了他。孫燧就這樣被推到了懸崖邊上。

然而孫燧回答:"我去!"

他叫來了自己的妻子,跟他交待自己的後事,妻子嚇得不行,問他是怎麼回事。孫燧只是歎氣說道:

"這次我要死在那裡了。"

"既然如此,那咱不當這個官,不去還不行嗎?"

"國家有難,自應挺身而出,以死報國,怎能推辭!"孫燧義正言辭地這樣回答。

他遣散了所有的下人,安置好家人,告別妻子,帶著兩個書僮,就此踏上不歸路。

到江西後,他卻十分意外地受到了寧王的熱烈歡迎,送錢送物不說,還時常上門探訪,可謂熱情之至。

但孫燧拒絕了,他還了禮物,謝絕探訪。這是因為他很明白,拿了人家的東西,就要給人家辦事。而寧王要辦的事情叫做謀反,現在收了東西,將來是要拿腦袋去還的。

然而之後不久,他就發現身邊的人都在監視著自己,無論他幹什麼事情,寧王總是會預先知道,有時還會故意將他在某些秘密場合說過的話透露出來。甚至他的住處也時常有可疑人員出沒。

面對這一切,孫燧並沒有屈服,他依然毫無畏懼地留在了這裡。

因為留在這裡,是他的職責。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66]

看著這麼個軟硬不吃的傢伙,寧王十分頭疼,無奈之下只能出暗招,他派人給孫燧送去了四件東西--棗、梨、姜、芥。

看到這些東西的孫燧笑了,他知道了寧王的意思--早離疆界。

之後的事情就出乎寧王的意料了,孫燧十分大方地吃掉了這些特殊的"禮品",卻一點也不動窩。

在如此險惡的環境中,孫燧獨自堅持了四年,而現在,他終於有了一個戰友--王守仁。

可這二位一合計,才發現他們根本沒有勝算,說起來兩人都是巡撫,卻都是空架子,王守仁手上也沒有兵,因為明代規定,巡撫並無兵權,需經過中央審批,方可動用,王大人平日手下只有幾個民兵組織,抓扒手維持治安也還湊合,哪裡能去打仗?

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組織,可組織也沒辦法,二位同鄉又陷入了無言的彷徨中。

孫燧和王守仁不知所措的時候,寧王卻正幹得起勁。

天才的悲劇

從寧王朱宸濠的行動來看,他始終遵循著這樣一條人生格言:謀反大業,人才為本。

從史料分析,這位仁兄雖有野心,但智商並不很高,很多事情都解決不了,為了彌補自己的弱點,他掛出高薪招聘的牌子,在社會上廣泛招募人才。

因此上門的人不少,可是經過面試,朱宸濠發現混吃混喝的居多,有才能的幾乎沒有,只有一個叫劉養正的還勉強湊和,便就此拍板,任命他為造反行動總助理。

之後又有一個叫李士實的,先前做過侍郎,後來辭官回家,朱宸濠感覺他也不錯,就一起招了回來,安排他再就業。

但這兩個人並不能讓朱宸濠滿意,他十分納悶,人才都去了哪裡?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都去考試做官了。

朱宸濠同志生不逢時啊,要知道,人才這種稀缺資源,只有在朱元璋那天下大亂的年頭,才會四處亂跑去混飯吃。太平盛世,誰肯提著腦袋跟你造反?還不如好好讀書,混個功名,這才是真正的正道。

再看看他手下這兩個人才,一個劉養正,舉人出身,進士考不上,仗著讀了幾本兵書就敢說自己熟讀兵法,運籌帷幄,除了能侃啥用都沒有。 

還有那個李士實,朝廷混不下去了,回家到寧王這裡吃閒飯,據說除了點頭舉手同意,就沒有幹過什麼事情。

就是這麼兩個貨,居然被他當作臥龍、鳳雛養著,也算別有眼光。

其實朱宸濠知道自己缺人才,但他也沒有辦法,正當他為此愁眉苦臉的時候,有人告訴他,已經在蘇州找到一個真正的人才,若此人加入,大業必成。

朱宸濠大喜,準備親自派人去請這個人。

說來慚愧,此人已經被我們丟到後台整整二十年了,現在是時候請出來了。

伯虎兄,上場吧!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67]



二十年前,唐伯虎上京趕考,落得一個悲慘的下場,好歹出了獄,他本想振作精神,回家過點平靜的日子。可當他返鄉後,才發現一切都超出了他的預料。



原先笑臉相迎的鄉親已經換了面孔,除了藐視還是藐視,他的書僮下人也不再崇敬他,有時竟然還敢反客為主,大聲訓斥他。他的老婆非但不體諒他,還時常惡語相向。



更讓他痛苦的是,連在家門口看門的旺財看見他也是汪汪大叫,追著他來咬。



這並非玩笑,以上描述出自唐伯虎給朋友的書信,每一個字都是殘酷的事實。



在殘酷的事實面前,唐伯虎徹底絕望了,他不再相信聖賢之言,也不再寒窗苦讀,他已經失去了做官的資格,讀書還有什麼意義!



從千尺高台跌落下來,遭受無盡的歧視和侮辱,從此他沒有夢想,沒有追求,他只需要一樣東西——醉生夢死的快樂。



從此他開始在全國多個地方的著名妓院流竄,由於他文采出眾,迷倒了很多風塵女子,甚至許多人主動來找他,還願意倒貼,也算是個奇跡。



所謂風流才子的稱號也正是從此刻開始傳揚的,畢竟風流倜儻,縱意花叢是許多人所夢想的,但他們不知道,在唐伯虎那縱情的笑容背後,是無盡的酸楚。



就在唐伯虎人生最低谷的時候,朱宸濠來到了他的身邊,伸出了手——將他推向了更低谷。



接到朱宸濠的邀請,唐伯虎一度十分高興,就算當不了官,給王爺當個師爺倒也不錯,而朱宸濠對他的禮遇也讓他感到自己終於找到了明主。



然而很快,他就發現朱宸濠這個領導不太地道,他總是和一些不三不四的土匪流氓接觸,而且囤積了很多糧草、兵器,還經常看著全國地圖唉聲歎氣,作義憤填膺握緊拳頭狀。



怕不是要造反吧?



逛妓院雖然名聲不好,也就是玩玩而已,這可是個掉腦袋的事情啊,還是快點溜號吧。



有飯吃、有妓院逛的唐伯虎沒有朱重八那樣的革命覺悟和革命需求,他不過是想混碗飯吃。



問題是,你想走,就能走嗎?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68]



讓你看了那麼多的機密,知道了內情,不把腦袋留下,怎麼捨得讓你走呢?



四十九歲的唐伯虎面對著生命威脅,又一次迸發了智慧的火花,他決定學習前輩的經驗——裝瘋。



只有裝瘋,才能讓朱宸濠相信,他什麼也沒有看見,即使看見了也不會說話,即使說話也不會有人信。



唐伯虎到底是才子,裝瘋也裝得很有風格,比當年吃狗屎的袁凱厲害得多,因為他想出了一個絕招——裸奔。



真是捨得下本錢啊。



從此,伯虎兄摒棄了傳統觀念,堅決一脫到底,光著身子四處走,看見大姑娘就上去傻笑,還經常高呼口號:「我是寧王的貴客!」



他這一搞,整個南昌城都不得安寧,許多人紛紛出來看熱鬧,朱宸濠的面子算是給丟光了,他氣急敗壞,連忙下令趕緊把這位大爺送回蘇州,別在這裡丟人現眼。



終於虎口脫險的唐伯虎鬆了一口氣,但在慶祝劫後餘生的同時,他對人生也已經徹底絕望。



他此後的生活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徹底墮落。



日以繼夜的飲酒作樂,縱情聲色,摧垮了他的身體,卻也成就了他的藝術,他的詩詞書畫都不拘泥於規則,特別是他的人物畫,被認為三百年中無人可望項背。



但也就到此為止了,四年後(嘉靖二年,公元1523 年),這位中國文化史上的天才結束了自己坎坷的一生,永遠歸於沉寂。



有時,我也曾看過電視上那些以唐伯虎為原型的電視劇,看著他如何智斗奸臣,看著他如何娶得美人歸,這些情節大都十分搞笑,但無論如何,每次我都笑不出來。



因為在我的腦海裡,始終浮現著的,是那個真實的唐伯虎,是那個意氣風發的年輕人,那個懷才不遇的中年人,那個心灰意冷的老人。是那個在無奈中痛苦掙扎、無比絕望的靈魂。



只有那首桃花歌仍舊在訴說著他的心聲,縈繞千載,從未散去。



別人笑我太瘋癲,



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見五陵豪傑墓,



無花無酒鋤作田。



訣別



送走了唐伯虎的朱宸濠卻沒有絲毫的憂傷愁緒,他正鼓足精神,準備著自己的造反事業。



王守仁與孫燧的曖昧關係沒有逃過他的眼睛,對這兩個人,他一直十分頭疼,孫燧就不說了,王守仁他也是久聞大名,將來一旦動手,此二人將是最強大的敵手。 



應該想個辦法解決他們了。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69]



但目前是造反的最關鍵階段,畢竟是兩個巡撫,如果私下派人黑了他們,恐怕要出亂子,可要是放任不管,又似乎不太妥當。



此時,劉養正卻提出了一個疑慮,打斷了朱宸濠的思索。

「如果他們把這裡的情況上奏朝廷怎麼辦?」



朱宸濠看著擔憂的劉養正,突然笑了:

「這個問題你不用擔心。」



說話之間,他突然想出了一個主意:

「你去找人通知孫燧和王守仁,我要和他們見一面。」



孫燧和王守仁也正在商量著對策,在對目前態勢進行仔細分析後,王守仁得出了一個我方前景的科學預測——死路一條。



孫燧十分同意這個觀點。



皇帝是不能指望了,朱厚照兄也沒工夫搭理這些事情,能給皇帝遞話的那幾個寵臣,如果沒有錢是打不通關係的。而根據最新消息,擁有兵權的江西鎮守太監也已經被朱宸濠收買。



現在是徹底的「三沒有」狀態,沒有兵,沒有將,也沒有人管。四周都是朱宸濠的人,天羅地網,無所遁形。



這種情形在兵法裡有一個特定的稱呼——「絕地」。

「那就向朝廷內閣直接上書吧。」王守仁提出了似乎唯一可行的建議。



然而孫燧搖了搖頭,反問了一句:

「有用嗎?」



自從朱宸濠招兵買馬以來,從言官、御史到各級地方官員,告他的人數不勝數,可沒一個人能夠告倒他。



為什麼?



除了有寵臣錢寧保他之外,內閣中的那個人和他也有著扯不清道不明的關係。



對於那個人,王守仁並不陌生,他明白孫燧的意思。



唯一的一條路似乎也不通了,王守仁又陷入了冥思苦想之中。



忽然他眼睛一亮,有了一個想法:

「還是寫封書信送到朝廷去吧。」

孫燧有點不耐煩了:



「 不是告訴過你沒用嗎?」

「你誤會了,不是給內閣,而是送給另一個人的。」



王守仁的臉上露出了狡黠的笑容。

「我只是要一樣東西而已。」


朱宸濠的使者到了,他通知兩人,朱宸濠邀請他們吃飯,務必賞光。

王守仁和孫燧對視一眼,立刻答應了。



這次宴會的日期大致在正德十四年(1519)的四五月間,距離最後日期的到來已經很近了,雙方將在這場宴會上展開撕破臉前的最後一場交鋒。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70]



出人意料的是,宴會是在和睦的氣氛中開始的,朱宸濠似乎也不想談其它問題,只是關心地問王守仁是否習慣這裡的生活,是否缺少生活用品等等,王守仁作了得體的答覆,但他並沒有放鬆警惕,因為他知道,這場宴會絕不會如此簡單。



果然,不久之後,朱宸濠還是發難了。



他愁眉苦臉地歎了口氣,說道:



「皇上總是出巡,國事也不怎麼理,如此下去怎麼得了啊。」



王守仁愣住了,這是一句很犯忌諱的話,朱宸濠竟然公開說出來,莫非是想攤牌?



可還沒等到他反應過來,旁邊一個人突然站起來,厲聲說道:



「世上難道沒有湯武嗎?」



這句話實在太要命了,王守仁立刻轉身,尋找發言人,然後他發現了滿面怒氣的退休侍郎李士實。



話說到這個份上,不能不還擊了。



王守仁紋絲不動地坐著,平靜地接了句:



「湯武再世也需要伊呂。」



幕後人物終於出場了,朱宸濠接著回答:



「湯武再世,必定有伊呂!」



王守仁還是那副平靜的表情:



「有伊呂,還怕沒有伯夷叔齊嗎?」



聽到這句話,朱宸濠漲紅了脖子,半天說不出話來。



這是一段不太容易理解的對話,我來解釋一下,他們談論的湯武等人都是商代的著名人物,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這段話用我的語言來翻譯,大概是這個樣子。 



「世上沒有敢造反的人嗎?!」



「有造反的人也需要一個得力的幫手。」——此處意思是你李士實沒有什麼能力。



「有人敢造反,就一定會有得力的幫手!。」



「即使你有得力的幫手,但國家一定會有忠臣!」



大意翻譯完畢,換到今天,這樣說話的人應該被拉出去修理一頓。



宴會的氣氛突然變得緊張起來,雙方都不發一言,以沉默互相對抗。



此時,孫燧突然站了起來,對朱宸濠的熱情款待道謝。



大家都如釋重負,王守仁趁機提出道別,這場劍拔弩張的宴會就此結束。



朱宸濠本想藉著這次宴會摸摸王守仁的底,他基本達到了目的。 



而王守仁和孫燧卻在宴會上感受到了濃厚的殺意,他們已經感到,反叛的刀鋒正向他們不斷迫近。
tyler002 發表於 2008-10-5 22:12
(671-680)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71]



之後環境變得更為惡劣,來歷不明的人開始在街頭成群結隊地出現,拿著刀劍招搖過市,地方官員都睜一眼閉一眼,誰也不去管。王守仁和孫燧則成為了重點保護對象,他們的住所周圍整天都有朱宸濠的人嚴密監視。



就在這日漸恐怖的環境中,王守仁終於等到了他要的東西。



不久之前的那封神秘的信,朝廷內的接收人並不是內閣,而是兵部尚書王瓊。



在信中,王守仁向自己的老上級只要了一樣東西——旗牌。



旗牌是明代的一種制度規定,這裡就不多說了,我們只介紹一下它的作用——調兵。



王守仁之前征討土匪時曾經拿過旗牌,之後又還了回去,也算是有借有還,但這不是王守仁的品德好,其實他老兄不想還,可是又不得不還,



因為明代的朝廷絕不允許地方擁有軍事力量,所有的軍隊都要統一聽從國家中央指揮。



但眼下這個環境,寧王造反只是個時間問題罷了,一旦事發,沒有準備,大家只能一起完蛋。



所以王瓊破例給了王守仁使用旗牌的權力,寧王實在太可怕了,寵臣中有人,內閣中也有人,朝中大臣很多都收過他的錢。而王守仁和孫燧什麼都沒有。



這是我唯一能提供的幫助,剩下的一切只能靠你自己。



得到許可,拿了旗牌的王守仁十分高興,他興奮地跑去找孫燧。



可當他來到巡撫衙門時,告訴孫燧這個消息時,他的這位同鄉不但沒有絲毫喜悅,反而端正地整理了身上的官服,說出了一句王守仁做夢也想不到的話:



「你還是離開這裡吧。」



王守仁呆住了,他正想說點什麼,孫燧卻擺了擺手,說出了他必須離去的緣由。



「那樣東西(旗牌)現在還沒用。」



王守仁恍然大悟。



他們不過是兩個小小的巡撫,對方卻是藩王,總不能自己先動手吧,所以現在這玩意還不能用。



現在不能用,那什麼時候能用呢?



很簡單,寧王謀反的時候就能用了。



謀反不是搭台唱戲,到了那個時候,不肯屈服的孫燧必定是第一個被害者。



王守仁徹底明白了,孫燧的意思是,他將在這裡留守,直到寧王殺掉他為止。



而在他死去的那一天,才是可以使用旗牌的時候,逃出生天的王守仁將拿起這件工具,起兵反抗,平定叛亂。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72]



孫燧抱著必死的信念,把生的希望留給了王守仁,因為他相信王守仁一定能夠完成平叛的重任。



他所要做的只是從容赴死。



「那你和我一起走吧。」這似乎是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



「我是國家委派的江西巡撫,這裡就是我的職責所在,死也要死在這裡!」



王守仁沒有多說什麼,他理解,也尊重孫燧的這種選擇。



他整好衣冠,鄭重地向孫燧作揖行禮,然後大步離去。



對著王守仁那漸行漸遠的身影,孫燧大聲說出了他此生最後的祝願:



「伯安(王守仁字伯安),珍重!」



王守仁聽到了這句話,卻沒有回頭,因為他知道,要報答這個勇敢無畏的人,他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驚變



孫燧的判斷是正確的,因為幾乎就在同一時刻,朝中發生了一件事情,而這件事最終讓朱宸濠的陰謀敗露了。



寧王朱宸濠一度很自信,因為他已經買通了錢寧、楊廷和等朝中位高權重的人,自認為後台夠硬,可他沒有想到,他的這番動作卻得罪了一個更為強勢的人。



這個人就是江彬。



江彬是武將出身,陪同朱厚照出巡北方,還參加了多次戰鬥,很受朱厚照的信任,紅得發紫,這下子錢寧就不高興了,因為他的特長只是拍馬屁,而江彬則比他多了一門技術,不但能拍馬屁,還能陪著皇帝打仗。



一來二去,兩個人就成了冤家,互相尋找對方的破綻。江彬先下手為強,決定在寧王的身上做文章。



這個消息不徑而走,經過路邊社的報道,越傳越廣,很多對錢寧不滿的人也準備借這個機會下一劑猛藥。



恰好此時,一貫善於隨機應變的楊廷和也感覺到不對了。照這麼個搞法,寧王那邊要出大問題,到時自己也跑不掉。他決定解決這個難題。



於是在眾人合力之下,朱厚照決定派人去警告一下寧王,讓他老實一點。



事實證明,楊廷和先生受人錢財,替人消災,還是很夠意思的,他特意跟使者交待,只要把意思傳達到就行了,沒有必要把事情搞大。



為解決這件事情,楊廷和費盡了心機,用盡了腦筋,四處周旋,本以為能天衣無縫地做到功德圓滿,可惜,他還是疏忽了致命的一點:



朱宸濠先生的心理素質不過關啊。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73]



當皇帝使者前來的消息傳到南昌的時候,朱宸濠正在舉辦他的生日宴會,聽到這件事情,他十分吃驚,當即停止宴會,找來了劉養正商量對策。



面對著朱宸濠期待的目光,劉養正十分鎮定,不慌不忙地對這件事情作出了客觀科學的分析:朝廷中的關係都已經打通,而且一直無人通報此事,現在卻突然派出使者前來,一定是有了大的變故。必須立刻行動,否則可能性命不保。



「事情緊急,刻不容緩,應該動手了!」



劉養正是個讓人哭笑不得的傢伙,讀書沒心得,進士也考不中,卻整天目空一切,楊廷和先生神童出身,考試成績優秀,在官場混了二三十年,好不容易想了個轍,準備大事化小,卻被這位仁兄插了一槓子,非要捅破天不可。



這麼看來,科舉還真算是個好制度。



朱宸濠緊張了,他相信了劉養正的說法,這是很正常的,以他的資質也就能和劉養正這一類人混了。



他決心造反了。



但在此之前,必須先解決孫燧這個令人頭疼的人物。



所以他特地選定了謀反的日期——明天。



明天是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十四日,這一天孫燧和巡撫衙門的官員將要到王府祝賀他的壽辰。而那時,將是動手的最好時機。



第二天。



孫燧帶著他的巡撫班子來到了寧王府,然而一進府內,他就大吃一驚。



因為在祝壽的會場,除了來賓外,竟然還有另一群不該出現的人——幾百個身穿閃亮盔甲,手持利刃的士兵。



撲面而來的殺氣讓孫燧打了個寒顫,他意識到,今天可能要出事。



很快,宴會的主角寧王出場了,他的臉上沒有過生日的喜悅,卻似乎有著無盡的悲痛。



他哭喪著臉,向在座的人開始訴說他痛苦的原因:



「告訴大家,孝宗皇帝(朱祐鏜)抱錯了兒子啊!」



大家都傻了,這種八卦猛料您是怎麼知道的?



寧王兄看見大家都被鎮住了,越發得意:



「好在太后發現了,現在她已經下詔,讓我起兵討伐朱厚照,就是這麼回事,大家知道了就行了。」



忽悠,您就接著忽悠吧。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74]



孫燧最先反應了過來,事到如今,他也不講什麼禮數了,兩步跑到寧王面前,伸出了手:

「太后詔書呢?!」



朱宸濠把眼一橫,風度也不要了:

「你少廢話!我現在要去南京,你識相的就跟我一起走!」



孫燧終於發火了:

「你嫌命長啊!還想讓我和你一起造反?!白日做夢!」



孫巡撫的反應很快,說完後立刻朝門外奔去,可又被侍衛攔了回來。



朱宸濠被孫燧激怒了,但片刻之間他已恢復了平靜,慢慢地走到孫燧面前,冷笑地表達了他的憤怒:

「好吧,我成全你。」



此刻,面對這一切,隨同官員們的反應卻著實讓人難以置信,除了按察副使許逵挺身而出,大罵朱宸濠外,其餘的人都保持了驚人一致的態度——沉默。



朱宸濠不以為然地揮了揮手,發佈了命令:

「把他們兩個帶到城門外,斬首示眾!」



然後他輕蔑地看著那些剩下的官員,親切地詢問:

「還有誰?」



等待他的仍然是一片死一般的沉默。 

在暴力和死亡的威脅面前,沉默的永遠是大多數。



孫燧和許逵就這樣被拉了出去,而孫燧實在是一條硬漢,即使被繩子捆住,依然罵不絕口,殘忍的叛軍打斷了他的左手,也沒有讓他屈服。



他們就此被帶到了惠民門外,這裡是行刑的地點。

孫燧沒有絲毫地慌亂,只是平靜對許逵說道:

「事已至此,真是連累你了。」



許逵肅然回答:

「為國盡忠,是我的本分,何出此言?」



孫燧欣慰地笑了,他面對著幾天前那個背影消失的方向,低首說出了最後的話:

「全靠你了。」



殺掉了孫燧和許逵,朱宸濠開始處理善後事宜,他的手下立刻趁機佔領了巡撫衙門,接管了南昌城內的所有防務,一切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然後他充分發揚了民主精神,派人到那些巡撫衙門的官員處一一登記,搞民意調查,內容只有一項:是否跟我一起造反。



回答是的人立刻封賞,回答否的人關進牢房。

最後結果是四六開,大部分人拒絕跟著他幹,當然了,並非因為他們有多麼的愛國,只是覺得跟著這位仁兄造反沒什麼前途而已。



事情大致解決了,劉養正去找到朱宸濠,向他報告人員的招募情況。

朱宸濠看完了人員名單,卻皺起了眉頭。



劉養正剛準備請示下一步的行動計劃,朱宸濠揮手制止了他:

「還缺了一個人。」



「他應該還沒走遠,現在馬上派人去追,追上之後,格殺勿論!」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75]



孤軍



王守仁確實還沒有走遠,他跟兩個隨從剛剛沿水路走到了豐城,就獲知了一個驚人的消息:寧王叛亂了。



隨從們十分慌亂,王守仁卻並不吃驚,他早就知道這一天必定會來臨。



但當這一天真的到來時,還是顯得那麼殘酷。



孫燧,想必你已經以身殉國了吧。



王守仁仰望著天空,他知道自己再也見不到這位同鄉好友了。



但還沒等悲痛發洩完,他就意識到了一個更為嚴重的問題。



「馬上停船靠岸。」王守仁下達了命令。



隨從以為他要去辦事,便緊跟著他上了岸。



可是他們跟著這位仁兄轉了好幾個彎子,也沒見他去衙門,卻又繞回了江邊,另外找到了一艘小船,繼續由水路前進。



這是演的哪一出?



「寧王是不會放過我的,他必已派人沿江而下追過來了,陸路太危險,是不能走的,剛才我們上岸,不久後我們走陸路的消息就會傳開,足以引開追兵,而我們的船是官船,目標太大,換乘小船自然安全得多。」



隨從們呆若木雞地看著平靜的王守仁。



真是個老狐狸啊!



玩了一招調虎離山計的王守仁並沒能高興多久,因為他面臨的,是真正的絕境。



寧王叛亂了,孫燧等人應該已經遇害,南昌也已落入叛軍之手,而且這位王爺想造反也不是一天兩天了,整個江西都安置了他的勢力,許多地方隨同反叛,情況已完全失去控制。



雖然有巡撫頭銜,旗牌在手,但就目前這個狀況,坐著小船在江裡面四處晃悠,連個落腳點都沒有,外面治安又亂,一上岸沒準就被哪個劫道的給黑了,那還不如留在南昌挨一刀,算是「英勇就義」,好歹還能追認個「忠烈」之類的頭銜。



那還有誰可以指望呢?



兵部?王瓊是老上級,應該會來的,不過等到地方上報兵部,兵部上報內閣,內閣上報皇帝(希望能找得到),估計等到出兵,寧王已經在南京登基了。



內閣也不能指望,且不說那個和寧王有貓膩的人會如何反應,自己好歹也在機關混了這麼對多年,按照他們那個效率,趕來時也就能幫自己收個屍。



朱厚照?



打住,就此打住,這個玩笑開得太大了,算了吧。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76]




沒有指望、沒有援兵、沒有希望。

滿懷悲憤的王守仁終於發現,除了腳下的這條破船外,他已經一無所有。



黑夜降臨了,整個江面慢慢地被黑暗完全籠罩,除了船上的那一點燈火外,四周已經是一片漆黑。

王守仁仍然站立在船頭,直視著這一片陰森的黑暗。



他第一次發現自己是如此的軟弱無力,孫燧已經死了,寧王已經反了,那又如何?又能怎樣!

心學再高深,韜略再精通,沒有兵,沒有武器,我什麼都做不了。

事情就這樣了嗎,找個地方躲起來,等風頭過去再說?



那孫燧呢,就這樣白死了嗎?

王守仁並不喜歡朱厚照,也不喜歡那群死板的文官,但他更不喜歡那個以此為名,造反作亂的寧王。



他痛恨踐踏人命的暴力,因為在他的哲學體系裡,人性是最為根本的一切,是這個世界的本原,而這位打著正義旗號的寧王起兵謀反,犧牲無數人的生命,讓無數百姓流離失所,不過是為了他的野心,為了那高高在上的皇位。



打倒當權者的寧王,將是另一個當權者。唯一的犧牲品,只是那些無辜的老百姓。因為無論何時、何地、何人當政,他們都將是永遠的受害者。



好吧,就這樣決定了。

「去拿紙墨來。」王守仁大聲說道。



隨從們從行李中拿出了筆墨,遞到了他的面前。

那一夜,王守仁沒有睡覺,他伏在書案前,徹夜奮筆疾書,他要寫盡他的悲痛和憤怒。



第二天一早,隨從們發現了散落滿地的紙張,出乎他們意料的是,所有的紙上都只寫下了四個醒目大字:

誓死報國。



一夜未眠的王守仁依然站在船頭,對他的隨從們下達了最後的指令:

「等到船隻靠岸時,你們就各自離去吧,先找個地方躲起來就是了。」



隨從們對視了一眼:

「那王大人你呢?」

「我要去臨江府。」



臨江府,位於洪都下游,依江而建,距離洪都僅有二百餘里,時刻可能被寧王攻陷,是極為凶險的地方。



「王大人,臨江很危險,你還是和我們一起走吧。」

王守仁笑了:

「不用了,你們走吧,我還有一件必須要做的事情。」



隨從們不是白癡,他們都知道王守仁要做的那件事情叫做平叛。

於是他們發出了最後的忠告:

「王大人,你只有自己一個人而已!」



王守仁收起了笑容,嚴肅地看著他們:

「我一個人就夠了。」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77]



預備



船很快到了臨江,王守仁立刻下船,趕往臨江知府衙門。



雖然他早有思想準備,可是路上的景象還是讓他大吃一驚,無數的百姓聽說戰亂即將開始,紛紛攜家帶口,準備逃離,痛哭聲哀嚎聲交織一片,搞得混亂不堪。



王守仁眼疾手快,順手從逃難的人中拉出了一個身穿公服的衙役:



「戴德孺在哪裡?」



臨江知府戴德孺正準備收拾包裹,他已經得知了寧王叛亂的消息,雖然他並不想就此一走了之,卻也還捨不得死,合計一下之後,他還是決定先當一回好漢——好漢不吃眼前虧。



他這一走,衙門裡的人紛紛都準備跑路,公堂之上也是亂成一片。



關鍵時刻,有人進來通報:贛南巡撫王守仁到了。



從級別上說,王守仁是他的上司,平時是要搞個儀式,擺個酒席隆重接待的,可在這要人命的時候,他來這裡做甚?



很快,王守仁就用響亮的聲音回答了他的疑問:



「都不要走了,留在這裡隨我平叛!」



要說戴德孺也真不是孬種,聽到這句話,他十分興奮,當即作出了表示:



「既然有王大人做主,我等願意一同為朝廷效力,平定叛亂。」



當然了,實際問題還是要問的。



「不知道王大人帶了多少人馬?」



然後他才得知,這位巡撫大人也是剛逃出來,無一兵一卒,是個徹底的光桿。



可就是這位光桿巡撫,孤身一人竟然敢來平叛!



大敵當前,戴德孺也顧不得什麼官場禮儀了,他看著王守仁,略帶諷刺地問出了所有人都想問的話:



「王大人,現在就我們這幾個人,你憑什麼認定能夠平叛呢?」



是的,沒有朝廷支持,對手又是藩王,你有什麼理由如此自信,能夠平定叛亂呢。



眾人都停下了手中的活,等待這個關鍵的回答。現場變得鴉雀無聲,因為他們將根據這個回答,決定他們的去留。



「因為我在這裡。」



王守仁環顧四周,用震耳欲聾的聲音大聲重複道:



「因為我在這裡!」



孤軍,也要奮戰到底!





一些人走了,但包括戴德孺在內的大多數人都留了下來,因為他們從這個人自信的回答中感覺到了某種力量。



既然大家坐在了一條船上,也就不分彼此了,戴德孺隨即下令,召集所屬的少量軍隊,準備在城內佈防。



「寧王敢來,就與他巷戰到底!」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78]



然而王守仁拍了拍他的肩膀,稱讚了他的勇氣,便對在場的人發佈了一道出人意料的命令:



「不用佈防了,傳令下去,全軍集結,準備撤退!」



啥?不是你非要抵抗到底嗎?現在又搞什麼名堂?





面對戴德孺那驚訝的臉孔,王守仁若無其事地笑了笑:



「戴知府,我們的兵力不夠,這裡也不是平叛的地方,必須馬上撤離。」



那麼哪裡才是平叛的地方呢?



「吉安。」



「在那裡,我們將擁有戰勝叛軍的實力。」



當年司馬遷在史記中曾經說過,飛將軍李廣的外形很像一個普通的農民,無獨有偶,很多人第一次看到王守仁,都會覺得他是一個呆子,活像個二愣子,看上去傻乎乎的,但在他糊塗的外表下,卻有著無盡的智慧。



王守仁是一個很絕的人,他總是在奇怪的地方,提出奇怪的意見,做出奇怪的事,但最後卻都被證實是正確的。



他的這種可怕的智慧來源於他的哲學,因為王守仁先生和古往今來的所有哲學家都不同,他的哲學十分特別,就如同吃飯的筷子和挖地的鋤頭,隨時都可以用,隨時都有用處。



他痛恨殺害孫燧,發動戰爭的寧王,卻從未被憤怒沖昏頭腦,他十分清楚憑借目前的兵力,絕對無法戰勝對手,眼下他只能積蓄力量,等待時機的到來。



有著平叛的志向,也要有切合實際的平叛策略,這就是「知行合一」,這就是王守仁無往不勝的哲學和智慧。



可惜一百多年後的史可法似乎並不瞭解這一點。



吉安,位於江西中部,易守難攻,交通便利,王守仁將在這裡舉起平叛的大旗,準備最後的決戰。



算王大人運氣好,當時鎮守吉安的知府是一個非常強悍的人,他的名字叫做伍文定。



伍文定,湖北人,出身於官宦世家,這也是一個不安分的主,雖然自幼讀書,卻不像個書生,長得虎背熊腰,十分之彪悍,他的工作經歷也很特別,早年在江蘇做過推官(主管司法),長期接觸社會陰暗面,和黑社會流氓地痞打交道,對付惡人時手段十分凶殘,犯罪分子聞風喪膽。



這位伍知府即將成為王巡撫最為得力的助手。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79]



王守仁帶著臨江府的那幫人心急火燎地正往吉安趕,可走到半路突然被幾百名來歷不明的士兵圍住了,一群人嚇得魂不附體,還沒等他們反應過來,一個表情凶狠的人就站了出來:



「王巡撫請出來說話!」



王守仁畢竟見過世面,也不怎麼害怕,大大方方地走出來:





「我是王守仁,你是誰?」



那位仁兄這才自報家門:



「王大人好,屬下吉安知府伍文定!」



要說這位伍知府也算是厲害,叛亂一起,鄰居衙門的官員跑得都差不多了,他卻紋絲不動,不但他不跑,也不准別人跑,有幾個膽子小的準備溜,竟然被他親手拿刀幹掉了。



經過這麼一鬧,吉安的官員們達成了一個共識:寧王再凶殘,和伍文定比起來還是有一定差距的。安全起見,還是留下來的好。



不久之後伍文定聽說贛南巡撫王守仁跑了出來,準備平叛,他這人性子急,也顧不了那麼多,帶了三百士兵就上了路,正好遇見了王守仁。



他也不跟王大人客氣,一開口就說主題:



「王大人是否準備平叛?」



「不錯。」



「那我就恭喜大人了。」



這次輪到王守仁納悶了,你啥意思啊?



伍文定用洪亮地聲音作了解釋:



「那傢伙(此賊,指寧王)一向名聲不好,支持他的人不多,大人你眾望所歸,且有兵權在手,建功立業,必定在此一舉!」



這句誇獎的話卻讓王守仁吃了一驚:



「你怎知道我兵權在手?」



伍文定笑了笑,他沒有回答這個問題。



一個可以派上用場的聰明人。這就是伍文定留給王守仁的第一印象。



在吉安,王守仁成立了平叛指揮部,召開了第一次軍事會議,由於當時到會的都是知府、知縣之類的小官,王巡撫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平叛軍總司令。



王司令隨即作了敵情通報:根據情報,寧王兵力共計八萬人,精銳主力為王府護衛,其餘成分為土匪、強盜、搶劫犯、黑社會流氓地痞、反動會道門組織、對社會不滿者等等。



這支所謂的叛軍,實在是支名副其實的雜牌軍。這麼看來,形勢還不算太壞,但問題在於,此時的王司令是個光桿司令。他沒有八萬人,連八千都沒有。



雖說有旗牌在手,可以召集軍隊,但這需要時間。所以目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判斷寧王下一步的行動方向。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80]



對於這個問題,王守仁已經有了一個肯定的答案。



他把手指向了地圖上的一個地方——南京。



「他必定會進攻南京。」



王司令就此進行了詳盡的分析:洪都(南昌)不是久留之地,而寧王雖然不是什麼聰明人,腦袋倒也沒進水,北上攻擊京城這種蠢事他還幹不出來。



所以他唯一的選擇就是順流南下攻擊南京。



更為重要的是,此時各地還沒有接到統一平叛的指令,防備不足,如果寧王趁亂發動進攻,一舉攻克南京,半壁江山必然落入叛軍之手。



這番話說得下面的諸位六七品芝麻官們聳然動容,既然形勢如此嚴重,那就別廢話了,趕緊進攻寧王吧。



於是王司令又一次發話了:



「我的兵力不足,難以與叛軍抗衡。必須等待各地援軍趕來。」



那麼王司令,你需要多長時間呢?



「至少十天。」



「所以必須讓寧王在南昌再等我十天。」



與會官員們徹底炸了鍋,王司令的玩笑開得也太大了吧,寧王又不是你兒子,你說等就等?



然而王守仁笑了:



「我自有辦法。」



詭計



不久之後,寧王駐地的街道牆壁上出現了很多亂貼亂畫的告示,當然了,不是辦證發票之類的廣告,具體內容大致如下:



都督許泰等率邊軍、劉暉等率京軍各四萬,另命贛南王守仁、湖廣秦金、兩廣楊旦各率所部,共計十六萬人,分進合擊,平定叛軍,沿途務必妥善接應,延誤者軍法從事!



這封文書的大概意思很明白,就是對寧王說我有十六萬人,很快就要來打你,希望你好好準備。



必須說明的是,這封文書上的人名全部屬實,但情節全屬虛構,除王守仁外,其餘人等壓根就不知道這回事。



這就是王守仁的詭計,他偽造了文書,並派人四處散發,以打亂寧王的部署,王司令員做事情一向周到,為了讓寧王安心上當,他還安排了更為厲害的一招。



洪都城內的寧王知道了所謂大軍來攻的消息,正在將信將疑之際,手下突然密報,說從進城的人身上發現了幾個特殊的蠟丸,內有機密信件。



寧王打開書信,卻著實嚇了一大跳。
tyler002 發表於 2008-10-5 22:28
(681-690)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81]



書信內容是這樣的:李士實、劉養正兩位先生,你們幹得很好,朝廷一定會好好嘉獎你們,現在希望你們配合行動,勸說寧王離開洪都,進攻南京,事不宜遲!



兩位難得的「人才」竟然投敵,寧王還算是個明白人,也不怎麼相信。偏巧就在這個時候,手下通報,李士實、劉養正來訪。



李士實先生開門見山,第一句話就捅破了天:



「殿下,此地不宜久留,應立即帶兵攻擊南京!」



王守仁的台詞實在寫得太好,李士實也配合得如此天衣無縫,這下子不由得寧王兄不信了。



自信滿滿,前來邀功的兩位軍師本以為會得到一個激情澎湃的答覆,最終卻只看到了一雙狐疑不定的眼睛。



他們失望地走了,寧王朱宸濠卻就此確定了他的戰略:



留在洪都,哪裡也不去!



有幸遇上王守仁這樣的對手,朱宸濠先生也算是倒了八輩子的霉。



王守仁的計謀獲得了成功,他立即向各地發出緊急文書,集結兵力。



王司令真是一個實事求是的人,沒有朝廷的公文,他就自己臨時草擬,沒有正規軍,他就用民兵,在他的召喚下,附近的袁州、臨江、贛州等地紛紛傾巢而出,不管老的少的,病的殘的,只要是個人,能走得動,他就統統招過來。畢竟就算不能打仗,壯壯聲勢,揮揮旗幟,吶喊兩句口號也是好的。



就這麼七弄八弄,短短十餘天,他就召集了七八萬人,雖然質量不怎麼樣,但總算還是湊夠了數。



眼前的招兵盛況讓江西的這些知府知縣們開始頭腦發熱了,平時只能管幾個都頭和打屁股的衙役,突然有了這麼大的派頭,這麼多手下,他們群情激昂,打算立刻出兵,去和寧王決一死戰。



可是王司令讓他們失望了。



兵法



原本爭分奪秒,急急忙忙招兵的王守仁突然改變了主意,他坐擁數萬手下,士氣也極盛,無論怎麼看,此刻都應是出兵的最好時機,然而王大人卻是吃了秤砣鐵了心要在這裡常住,四處派人修房子安置傢俱,就差辦一張吉安暫住證了。



他下屬的那些知府知縣們全都不知所措,十幾天之前風急火燎的是他,現在安閒度日的也是他,不知到底搞什麼名堂,可他們素知這位王司令不是個善茬,也不怎麼敢問,直到伍文定忍無可忍的那一天,這個謎底才徹底揭開。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82]



伍知府脾氣比較急,看見王守仁不動窩,索性直接找上門去質問:



「軍隊已經集結,為何不動?!」



王守仁看著這個氣急敗壞的知府,卻並不生氣,只是淡淡地回復:



「以你之見,眼下該如何行動?」



「我軍士氣正盛,應趁敵軍尚未行動,立刻發起進攻,必可一舉大破敵軍!」



王守仁笑了:



「伍知府,你讀過兵法嗎?」



這句話把伍文定氣得差點沒暈過去,他大聲答道:



「屬下雖是文官,自幼飽讀兵書,也甚知韜略,所謂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此時正是攻擊的最好時機,斷然無誤!」



然後他挑釁地看著對方,等待著他的回復。



王守仁收斂了笑容,鄭重地回答道:



「你所說的固然不錯,卻並非兵家上乘之策。所謂兵法之奧秘,在我看來,只有八個字而已。」



「此心不動,隨機而行。」



綜合看來,這八個字確實概括了王哲學家兼王司令員的軍事思想,他一生的用兵法則大都符合這八字方針。



王守仁隨即對此做出了解釋:



平叛之戰確實應該速戰速決,但此時情況已然不同,起初敵強我弱,需要拖延敵軍,爭取時間。如今我軍實力大增,可以與敵人抗衡,叛軍也已知道我軍強盛,必不敢輕動,況且寧王經營洪都多年,根深蒂固,若我軍貿然出擊攻城,必然久攻不下,時間越久,禍患越大。此舉決不可行。



現我軍龜縮不出,示弱於叛軍,使其主力出擊,然後看準時機,一舉圍殲,必取全勝!



一貫好勇鬥狠的伍文定服氣了,他帶著敬畏的神情看著面前的這個人,小心翼翼地退了出去,他終於明白為什麼王大人會有那個出名的評價——「狡詐專兵」。



一切都在王守仁的預料之中,幾天之後,決戰序幕就將正式拉開。



正德十四年(1419)七月,在洪都等了十幾天的寧王終於覺悟了,日子過了這麼久,別說十六萬人,十六頭豬也沒看到,等到王守仁招兵買馬的消息傳來後,他才確實一個事實——上當了。



但在悔恨驚慌之餘,他意外地發現,王守仁並沒有發起進攻,他隨即判定敵軍兵力不足,僅能自保,於是開始履行預定軍事計劃——攻取南京。



應該說,寧王的行動完全在王守仁的預料之中,但事實證明,王司令還是錯誤估計了一點,正是這個疏忽差點讓他徹底完蛋。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83]



因為寧王朱宸濠雖然不是一個聰明人,卻是一個動作很快的人。



朱宸濠同志說一不二,棉被都不捆就率六萬主力軍親征,這幫雜牌軍也真不白給,僅一天時間便攻陷了九江,七月初發兵,幾天之內便已經軍臨兵家要地——安慶。



最大的危險到來了。



安慶,位處南京上游門戶,自古沿長江而下用兵者,若攻取安慶,南京必是囊中之物。後世太平天國時,曾國藩之弟曾國荃猛攻安慶城,雖損兵折將,曠日持久,卻是死也不走,直至轟塌城牆,佔據城池,方才仰天狂呼:「賊破矣!」



不久之後,他率軍順流而下,一舉攻陷了南京,太平天國覆滅。



朱宸濠雖然不認識曾國藩和洪秀全,卻也懂得這個地理學常識,大軍抵達安慶城之日,他便下達了總攻命令,數萬軍隊將安慶圍得水洩不通,日夜攻打。



天時是有的,地利也是有的,可惜沒有人和。



說來朱宸濠的運氣真是不好,他的造反之路上總是碰到一些很麻煩的人,在江西有孫燧和王守仁,到了安慶,又遇見了楊銳和張文錦。



楊銳是都督,張文錦是安慶知府,他們對不請自來的寧王採用了統一的招待方式——火槍弓箭。關於這兩個人,就不細說了,單單介紹一下這二位幹過的一件事情,諸位對其為人就可以有大致的瞭解。



寧王連日進攻安慶城不利,便找來了一個叫潘鵬的投降官員進城勸降,此人是安慶人,所謂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寧王兄估摸著看在老鄉份上,城內的守軍應該會給兩分面子。



這是個比較愚蠢的想法,你都把軍隊堵在人家城門口了,還指望老鄉感情?



潘鵬兄可不蠢,他還想多活兩天,可是領導的意思也是不能違背的,無奈之下他派了一個親戚進城招降,接下來的事情就有點聳人聽聞了。



楊銳兄實在是個不搞客套的人,勸降信他看都不看,就一刀把潘老鄉的親戚砍了,砍了人還不肯罷休,竟然還極有耐心地碎了屍,把手腳分別砍斷,一樣樣地丟下城樓示眾,如此可怕之場景在今日恐怖片中也不多見。



砍人碎屍之類的事情確實有點駭人聽聞,但楊銳兄畢竟是個武官,殺人也不是頭一次,有點心理問題不奇怪,所以這事放他身上也算基本正常。



可另一位張文錦知府就不同了,他自幼讀書文官出身,凶狠毒辣卻也不落人後,楊銳在前面殺人,他已經繞到城內,把潘老鄉在城內所有沾親帶故的親戚都翻了出來,砍了個乾乾淨淨。潘老鄉聽說之後,當即吐血暈倒。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84]



看見兩位守城大人手段如此狠毒,城內守軍都毛骨悚然,心驚膽戰,紛紛表示願意拚死守城,一時之間士氣大振。



城外的寧王搞不清狀況,也不明白為什麼勸降還勸出了反效果,沒有辦法,他只好自己親自出馬督戰,鼓舞士氣。可城內的士兵在死亡的威脅下(主要來自楊、張兩位大人),拚命地抵抗,叛軍進展不大。



十幾天過去了,寧王仍然站在城外眺望安慶,急得他團團轉,只能把劉養正找來破口大罵:



「你們這幫廢物!安慶都攻不下,還說什麼金陵(即南京)!」



此路不通,可別無他途,所以罵完了的寧王還是要接著督戰攻城,此刻他才明白老祖宗朱權為什麼當年被人欺負到了家,卻還是忍氣吞聲——造反實在是個苦差事啊。



正當寧王在安慶城啃磚頭的時候, 王守仁先生那裡卻已經亂成一團。



寧王兵臨安慶城下的消息傳來時,王司令慌得不行,跳下床顧不上穿鞋,光著腳跑去看地圖,他雖然已經估計到了對方的計劃,卻沒想到寧王動作竟如此迅速。情急之下,立即下令軍隊集結,準備出發。



但在短暫的慌亂之後,王司令員突然恢復了平靜,他撤回了出兵的命令,卻增派了打探消息的人,還別有興致地和那些額頭冒汗,驚慌失措的下屬們拉起了家常。



礙於之前的教訓,王司令的部下不敢自作聰明,也沒人詢問原由,而不久之後傳來的消息也驗證了司令大人的英明決策——安慶依然在堅守之中,暫時無憂。



這下大家心裡的石頭才算落了地,紛紛回家磨刀擦槍,只等王司令一聲召喚,指向哪裡,就打到哪裡。



可王守仁這輩子似乎就不打算讓人消停,一貫專兵的他竟然表示要開會聽取群眾意見。



既然王司令要開會,大家也只好跟著去湊熱鬧了。



這是寧王之亂中最為重要的一次軍事會議,王守仁分析了局勢,表示目前有兩個目標,一個是救援安慶,另一個是攻擊敵軍老巢南昌,要求與會人等發表意見。



出人意料的是,這次開會竟然沒有發生任何爭論,因為大家一致認為,前往安慶是唯一的選擇。



理由很充分:寧王造反準備多年,南昌的守備十分嚴密,如果貿然攻城,一時很難攻得下,而他進擊安慶失利,士氣很低,我軍抄他後路,與安慶守軍前後夾擊,必然一舉擊潰,到時候南昌不攻自破。



實在是條理清晰,事實清楚,證據確鑿,無論怎麼看,這個結論都是對的。



最後王司令總結發言:



「不對。」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85]

   
判斷

   

「只能攻擊南昌。」

   

這就是王司令的判斷,鑒於他一貫和別人看法不同,所以大家也不怎麼吃驚,只是睜大眼睛,想看看王司令這次又能玩出什麼花樣來。

   

「你們的看法不對,南昌在安慶的上游,如果我軍越過南昌直接攻擊安慶,則南昌守敵必然會攻擊我軍後部,斷我軍糧道,腹背受敵,失敗必在所難免,而安慶守軍只能自保,怎麼可能與我軍前後夾擊敵軍呢?」

   

當然了,聽眾的疑問還是有的:

「南昌城池堅固,一時之間如何攻下?」

   

對於這個問題,王司令胸中早就有了一大把竹子:

「諸位沒有分析過軍情嗎,此次寧王率全軍精銳進攻安慶,南昌必然十分空虛,此時進攻,自然十拿九穩!」

   

「南昌一破,寧王必定回救,首尾不相顧,無需時日,叛軍必敗!」

   

王守仁有才,太有才了。

因為他作出了正確的判斷。

   

在明代的最高軍事決策機構兵部衙門裡,有這樣一句嚇唬人的話——   「敢鬧事,就發配你去職方司!」

   

這句話但凡說出來,一般的兵部小官就會立馬服氣,老老實實地幹活。這其中可謂大有奧妙:兵部下設四個司,類似於今天中央部委的司局級單位,而職方司之所以如此著名,是由於它在明朝官場中有一個十分特別的評價——最窮最忙。

   

但就是這個最窮最忙的衙門,卻在軍事戰爭中起著最為重要的作用。

   

因為這個所謂的職方司,主要職責是根據軍事態勢作出判斷,擬定軍事計劃,進行軍事統籌。大致就相當於今天的總參謀部,職方司最高長官是郎中,相當於總參謀長。

   

這職位聽起來很威風,很多人卻打死也不去,躲都躲不及。原因很簡單,可以用六個字概括——沒油水,背黑鍋。

   

千里做官只為錢,撈不到錢誰有動力豁出命去幹?更要命的是,這個職位收益極小,風險極大,比如王守仁曾經當過主事(相當於處長)的武選司,就是兵部下屬的著名肥衙門,專門負責武將人事選拔調動工作,下去調研有好酒好肉好娛樂招待,提拔個把人上來就能收錢,就算這人不能打仗,歸根結底也是他自己的問題,不至於追究到人事部門來。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86]



   

職方司就不同了,它不但沒有油水可撈,靠死工資過日子,還要作出正確的軍事判斷,並據此擬定計劃,一旦統籌出了問題,打了敗仗追究責任,那是一抓一個准,根本跑不掉。

   

可偏偏戰爭中最有趣也最殘酷的,就是判斷。

   

《三國演義》裡面的諸位名將們是不用擔心判斷的,因為他們的勝負都是天注定,比如曹操兄看到大風刮倒了自己營帳裡的帥旗,就能斷定劉備先生晚上來劫營。

   

如果這是真的,那麼有志報國的各位青年就不用再讀兵書了,可惜的是,在時間機器尚未發明之前,戰場上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預知對手的策略和戰爭的結局,將領們只能根據種種蛛絲馬跡和戰場經驗來作出預測,當然了,根據史料記載,某些實在拿不定主意的將領們,會使用最後的絕招——算命。

   

但無論你有多麼精明或是愚蠢,最後你總會搞出一個自己的戰場判斷,該打哪裡,何時打,該守何處,怎麼守。

   

於是最能體現戰爭藝術奧妙的時刻終於來到了,一千個指揮官可能有一千個判斷,而讓人啼笑皆非的是,在戰爭結局揭曉之前,這一千個判斷似乎都是正確的,都有著確鑿的理由和證據。

   

可是戰爭這道完美的數學題,只有一個正確的答案。

   

王守仁放棄了看似無比正確的安慶,決定進攻南昌,後來的形勢發展證明,他的抉擇是正確的。

   

但得到眾人認同的王守仁心中仍然是不安的,因為他知道,這個計劃還存在著一個極大的變數——攻取南昌之後,寧王卻不回兵救援,而是全力攻下安慶,直取南京,該怎麼辦?

   

管不了那麼多了,先攻擊南昌!

正德十四年(1519)七月戍申,王守仁正式起兵。

   

他向江西全境發佈勤王軍令,並率領直屬軍隊日夜進軍,很快抵達臨江府,在那裡,他再次會合了臨江、贛州、袁州各地趕來的「義軍」(成分極其複雜,大都是流氓強盜),總兵力達到八萬餘人。王守仁馬不停蹄,命令軍隊加快速度,逼近那最後的目標。

   

南昌,七月十七日,王守仁站在城外,眺望著這座堅固的城池。

   

一個月前,他從這裡逃走,滿懷悲憤,孤身奔命。

   

一個月後,他回到了這裡,兵強馬壯,銳氣逼人。

   

無論如何,了結的時刻終於還是到了。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87]



夜戰



按說到了這個份上,就應該動手打了,可大家別忘了,這支軍隊的指揮官是 王守仁先生,王司令帶兵自然有王司令的打法,但凡打仗之前,他如果不搞點自己的特色(陰謀詭計),是不會罷休的。



首先他派人四處傳揚,大張旗鼓,說自己手下有三十萬人(敢吹),還特別說明這都是從福建和廣東調來的精銳部隊,絕非傳言中的烏合之眾(傳言是真的)。



搞得守軍人心惶惶之後,他又派遣大量間諜,趁人不備,躲過城管監察,摸黑在南昌城內大肆非法張貼廣告告示,勸誡南昌市民不要多管閒事,關好自家房門,安心睡覺,聽見街上有響動,不要多管閒事。



他的這一連串動作不但讓敵人驚慌失措,連自己人也是霧裡看花,要打你就打,又不是沒有士兵裝備,有必要耍陰招嗎?



王守仁認為很有必要。



他的兵法就是用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勝利。兵不厭詐正是他的兵法哲學,除了使用上述計謀外,他還選定了一個特別的進攻時間——深夜。



因為他壓根就沒有想過硬拚,早在行軍途中,他就已準備了大量的攻城雲梯,只等夜深人靜時,派出精幹人員用雲梯突襲城牆,奪取城池。為了保證登城的成功,王守仁還同時派人預備攻城器械,潛進到城門附近,準備吸引守軍注意,配合登城士兵。



一切都準備妥當之後,他召集所有部下,開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動員會。



王守仁雖然機智過人,平日卻也待人和氣,所以大家經常背地稱呼他為老王。



可是在會上,一貫慈眉善目的老王突然變成了閻王,滿臉殺氣地下達了最後的命令:



「此次攻城,由我親自督戰,志在必取!一鼓令下,附城!二鼓令下,登城!三鼓令下未登城,殺軍!四鼓令下未登城,殺將!」



會場鴉雀無聲,大家都面無人色,就此達成共識——王司令著實不是善類。



該準備的準備了,該玩詭計的也玩了,王守仁正襟危坐,等待著夜晚的進攻。但連他也萬萬沒有料到,自己的這些戰前熱身運動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深夜,夜襲正式開始。



王守仁一聲令下,潛伏在城下和城門口的士兵即刻發動,攻城門的攻城門,爬城牆的爬城牆。



可是奇怪的事情發生了,登城的軍隊竟然未遇阻擋,很多人十分順利地到了城頭,爬牆的人正納悶,城門這邊卻發生了一件更讓人哭笑不得的事情。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88]



幾個士兵小心翼翼地摸到城門,仔細打探後頓時目瞪口呆,半天才回過神來朝那些正在爬牆的兄弟們大喊了一嗓子:



「別費勁爬了,下來吧!這門沒關!」



遠處的王守仁也是一頭霧水,什麼預備隊,救援隊壓根都沒用上,城池就佔了,這打的是個什麼仗?



他還怕有埋伏,可後來發現,守軍早就逃了個一乾二淨,找個人問問才知道,因為他老兄之前的宣傳工作幹得太出色,城內的人早就打定主意逃跑。還沒等到進攻,就紛紛溜之大吉。



所以當王守仁進城的時候,他所遇到的麻煩已經不是叛軍,卻是自己的手下。



由於時間緊,招兵任務重,他的部下中也有很多流氓強盜,這些人一貫擅長打家劫舍,到了南昌城內一點不客氣,動手就干,四處放火打劫,還順手燒了寧王宮殿。



這還了得!王司令大發雷霆,抓了幾個帶頭的(搶劫的人太多),斬首示眾,這才穩住了陣腳。



南昌到手了。但王守仁卻表現出了一絲與目前勝利不符的緊張,他還有一件最為擔心的事情。



兩天之後,王守仁的探子回報,寧王已經率領所有主力撤回,準備前來決戰,不日即將到達南昌。



消息傳來,屬下們都十分擔憂,雖然佔領了南昌,但根基不穩,如與叛軍主力交戰,勝負難以預料。



王守仁卻笑了,因為困擾他的最後一個心頭之患終於解決了。



寧王聽到南昌失守的消息時,正在戰場督戰,當時就差點暈倒,急火攻心之下,他立刻下令全軍準備撤退,回擊南昌。



關鍵時刻,劉養正和李士實終於體現了自己的價值,他們異口同聲地表示反對,並提出了那個讓王守仁最為擔心的方案——不理會南昌,死攻安慶,直取南京!



這條路雖然未必行得通,卻是目前唯一可行的辦法。



如果寧王採納了這個方案,就算他最後當不成皇帝,起碼也能鬧騰得長一點。



可惜以他的能力,對這條合理化建議實在沒法子接受吸收,所以他最終只能在鄱陽湖上迎接自己的宿命。



正德十四年(1519)七月二十三日,寧王朱宸濠率軍自安慶撤退,抵達鄱陽湖西邊的黃家渡,他將在這裡第一次面對那個曾從自己手中溜走的對手——王守仁。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89]



寧王就要來了,自己部隊那兩把刷子,別人不知道,屬下們卻心知肚明,於是紛紛建議挑土壘石加固城防。然而王守仁卻似乎並不擔心城牆厚度的問題,因為他並不打算防守。



「敵軍雖眾,但攻城不利,士氣不振,我軍已斷其後路,且以大義之軍討不義之敵,天亦助我!望諸位同心,以銳兵破敵,必可一舉蕩平!」



到此為止吧,朱宸濠,為了自己的野心和慾望,你已經殺死了太多無辜的人,這一切應該結束了。



流氓兵團



就在寧王抵達鄱陽湖黃家渡的同日,王守仁也帶領軍隊主力趕到這裡,於對岸紮營,準備最後的戰鬥。



至正二十三年(1363),朱元璋與平生最大宿敵陳友諒在鄱陽湖決一死戰,大獲全勝,掃清了奪取天下之路上的最大障礙。



一百五十二年後,當年曾激戰三十六天,火光滔天,陳屍無數的鄱陽湖又一次即將成為決戰的舞台。一百年前兩個人的那次大戰最終決定了天下的歸屬和無數人的命運。這一次似乎也一樣。



但與之前那次不同的是,這確實是一場正義和邪惡的戰爭。



因為交戰的雙方抱持著不同的目的和意志——一個為了權勢和地位,另一個,是為了挽救無數無辜者的生命。



決戰即將開始,我們先來介紹一下雙方的主要出場隊員,因為這實在是兩套十分有意思的陣容。



朱宸濠方



總司令:朱宸濠



先鋒:凌十一(強盜)



中軍:閔二十四(海匪)等



後軍接應:吳十三(強盜) 王綸(降官)等



參謀:李士實、劉養正



王守仁方



總司令:王守仁



先鋒:伍文定(吉安知府)



中軍:戴德孺( 臨江知府)、邢珣(贛州知府)等



後軍:胡堯元(通判)、徐文英(推官)、王冕(知縣)等。



如果你還在等待名將出場的話,那就要失望了。一百多年前奮戰於此的徐達、常遇春、張定邊等人早已成為傳說中的人物。參加這次戰役的除了王守仁外,其餘大多沒有啥名氣。



再說明一下,以上列出的這些名字你全都不用記,因為他們大多數人都沒啥露臉機會,只是擺個造型,亮亮身份而已。



總結雙方「將領」的身份陣型,對陣形勢大致可以概括為——流氓強盜vs書生文官



這也沒辦法,事情發生得太過突然,雙方都是倉促上陣,能拿出手的人才實在不多,只能湊合著用了,請大家多多原諒。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90]



但這場鄱陽湖之戰雖然沒有一百年前的將星雲集,波瀾壯闊,卻更有意思。



因為除了雙方陣容比較搞笑之外,兩方的軍隊也包含著一個共同的特點——流氓眾多。其實,這也是中國歷史中一個十分值得研究的問題。



之前介紹過,由於時間過於緊張,雙方招兵時都沒有經過政審,軍隊中都有大量的流氓強盜,但這絕不僅僅是他們這兩支軍隊的特色。如果認真分析一下史料,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歷史普遍現象——軍隊流氓化(或是流氓軍隊化)。



在春秋時期,參軍打仗曾經是貴族的專利,那年頭將領還要自備武器裝備,打得起仗的人也不多,所以士兵的素質比較高。



可隨著戰爭規模越來越大,死人的速度也快了起來,靠自願已經不行了,平民甚至囚犯也被編入軍隊,之後又出現了常備軍、僱傭軍。



到了唐宋時期,國家常備軍制度日益完善,比如宋朝,長期養兵花費大量財物,卻經常被打得落花流水,原因之一就是軍隊體制問題。那時也沒有什麼參軍光榮、軍屬優待的政策,一旦參了軍那幾乎就是終身職業,也沒有轉業退伍這一說。君不見《水滸傳》中犯人犯了罪,動不動就是刺字充軍幾百里。可見那時候當兵實在不是個好工作。



出於前途考慮,當時的有志青年們基本都去讀書當官了,軍隊裡游手好閒、想混碗飯吃的流氓地痞卻是越來越多。這幫人打仗不咋地,欺負老百姓卻是個頂個的強,而且還不聽指揮,這樣的軍隊,戰鬥力自然是很難指望。



比如有一次,宋朝禁軍(中央軍)的一位高級將領奉命出征,可分到手裡的都是這麼一幫子不聽話不賣命的二流子,政治工作愛國教育也不頂用,這幫人也不怕他,無奈之下,他竟然出下策,請來一幫流氓老千來自己軍營開賭局,並指使這幫人出千騙手下那幫流氓兵痞的錢。



一來二去,士兵們的錢都輸得精光,還欠了賭債,要知道,流氓也是要還賭債的,此時他才光輝出場,鼓動大家奮勇作戰,回來之後他重重有賞,幫大家把債還了。

就這麼一拉二騙,才算是把這幫大爺請上了戰場。



其實我們大可不必歧視流氓強盜,這幫兄弟的戰鬥力還是很強的,某些成功人士人還能建功立業,名垂青史。



在這些人中,最有名的一個叫常遇春。
tyler002 發表於 2008-10-5 22:49
(691-700)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91]



當然了,軍隊裡的流氓兵雖然很多,但良民兵還是存在的,如果說常遇春是流氓兵的典範的話,那麼第一名將徐達就是良民兵的代表。



這都是有檔案可查的,比如徐達,史載「世業農」,革命前是個老實的農民。再看常遇春:「初從劉聚為盜」,強盜出身,確實不同凡響。



這兩個人的戰鬥力都很強,就不說了,但不同的出身似乎也決定了他們的某種表現,徐達是「婦女無所愛,財寶無所取」,高風亮節,佩服佩服。



可 常遇春先生卻是「好殺降,屢教不改」,連投降的人都要殺,實在不講信用,體現了其流氓習氣之本色。



所以綜合以上,可以看出,流氓當兵是當時的一個普遍趨勢和特點,大凡開國之時良民兵居多(迫於無奈造反),但隨著社會發展,流氓兵的比重會越來越大(那年頭當兵不光榮),這倒也不見得是壞事,畢竟流氓強盜們好勇鬥狠,戰鬥力總歸要比老百姓強。



而到了明代中期,隨著社會流動性加大,地痞強盜二流子也日漸增多,於是在情況緊急,時間急迫的情況下,大量吸收流氓強盜參軍就成了作戰雙方共同的必然選擇。



現在,王守仁和寧王將駕馭這幫特殊的將領,指揮這群特殊的士兵,去進行殊死的決戰。



奮戰



正德十四年(1519)七月二十二日,雙方集結完畢。



二十二日夜,王守仁決定先攻,時間是第二天。



二十三日到來了,可令人詫異的是,整整一天,王守仁軍竟然沒有任何動靜,士兵們也沒有要去打仗的意思,湖岸一帶寂靜無聲,一片太平景象。



這其實也不奇怪,按照王司令的習慣,你想要他白天正大光明地干一仗,那是很困難的,晚上發動夜襲才是他的個人風格,這次也不例外。



深夜,進攻開始。



王守仁親自指揮戰鬥,伍文定一馬當先擔任先鋒,率領數千精兵,在黑夜的掩護下摸黑向寧王軍營前進,可他剛走到半道,卻驚奇地遇到了打著火把,排著整齊隊列的寧王軍,很明顯,他們已經等得有點不耐煩了。



沒辦法,王司令出陰招的次數實在太多,大家都知道他老兄奸詐狡猾,寧王也不是白癡,他估計到王司令又要夜襲,所以早就做好了準備。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92]



看著對面黑壓壓的敵人,伍文定十分鎮定,他果斷地下達了命令——逃跑。寧王軍自然不肯放過這塊送上門的肥肉,朱宸濠當即命令全軍總攻,數萬士兵沿鄱陽湖西岸向王守仁軍帳猛撲過去。



王守仁軍節節敗退,無法抵擋,眼看自己這邊就要大獲全勝, 朱宸濠先生開始洋洋得意了,可就在一瞬之間,他突然發現自己的軍隊開始陷入混亂!



伍文定的退卻是一個圈套。



王守仁分析了當前的局勢,認定叛軍實力較強,不可力敵,所以他故意派出伍文定率軍夜襲,目的只有一個——吸引叛軍離開本軍營帳。



而在叛軍發動進攻的必經之路上,他已經準備了一份出人意表的禮物。



這份禮物就是瑞州通判胡堯元帶領的五百伏兵,他早已埋伏在道路兩旁,伍文定的軍隊逃來,他不接應,叛軍的追兵到了,他也不截擊,等到叛軍全部通過後,他才命令軍隊從後面發動突然襲擊。



叛軍正追在興頭上,屁股後頭卻狠狠挨了一腳,突然殺出一幫莫名其妙的人,連劈帶砍,黑燈瞎火的夜裡,誰也搞不清是怎麼回事,頓時陷入一片混亂。



此時前面的伍文定也不跑了,他重整陣營,又殺了回來,前後夾擊之下,叛軍人心惶惶,只能分兵抵抗。



可是他們的麻煩才剛剛開始,前後這兩個冤家還沒應付了,突然從軍隊兩翼又傳來一片殺聲!



這大致可以算是王司令附送的紀念品,他唯恐叛軍死不乾淨,又命令臨江知府戴德孺和袁州知府徐璉各帶上千士兵埋伏在敵軍兩翼,看準時機同時發動進攻。



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被人團團圍住,前後左右一頓暴打,叛軍兄弟們實在撐不住了,跑得快的就逃,實在逃不了就往湖裡跳,叛軍一敗塗地,初戰失利。



事後戰果合計,叛軍陣亡兩千餘人,傷者不計其數,還沒有統計跳水失蹤人員。



寧王失敗了,他率領軍隊退守鄱陽湖東岸的八字腦。



自詡聰明過人的劉養正和李士實兩位先生終於領教了王司令的厲害,頓感大事不妙,主動跑去找朱宸濠,開動腦筋獻計獻策,這次他們提出的建議是撤退。



然而一貫對這二位蹩腳軍師言聽計從的朱宸濠拒絕了。



「我不會逃走的。」他平靜地回答道。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93]



「起兵之時,已無退路!而今到如此田地,戰死則已,絕不後撤!」



這位能力一般、智商平平的藩王終於找回了祖先留存在血液中的尊嚴。



軍師們沉默了,他們也懂得這個道理,只是他們面對的敵人太可怕了。



王守仁善用兵法,詭計多端,在那個時代,他的智慧幾乎無人可望其項背。他意志堅定、心如止水,無法收買也決不妥協,這似乎是一個沒有任何弱點的人。



朱宸濠冷冷地看著眼前的這兩個低頭不語的廢物,終於開口說話:



「我有辦法。」



劉養正和李士實霍然抬起了頭。



「因為我有一樣王守仁沒有的東西。」



朱宸濠所說的那樣東西,就是錢。



王守仁招兵的秘訣是開空頭支票,所謂平叛之後高官厚祿,僅此而已。朱宸濠卻大不相同,他給的是現金,是真金白銀。



他拿出了自己積聚多年的財寶,並召集了那些見錢眼開的強盜土匪。他很明白,對這些人,仁義道德、捨生取義之類的訓詞都是屁話,只要給錢,他們就賣命!



面對著那些貪戀的目光和滿地的金銀,朱宸濠大聲宣佈:



「明日決戰,諸位要全力殺敵!」



下面說實惠的



「帶頭衝鋒之人,賞千金!」



「但凡負傷者,皆賞百金!」



於是屬下們立即群情激奮、鬥志昂揚起來,紛紛表示願意拚死作戰。(錢是硬道理)



朱宸濠同時還下達了一道命令:



「九江、南康的守城部隊撤防,立刻趕來增援!」



失去南昌之後,九江和南康已經是他唯一的根據地,但事情到了如此地步,這些也顧不上了。



棺材本全拿出來,王守仁,跟你拼了!



最後的惡戰



正德十四年(1419)七月二十四日,第二次戰鬥開始



朱宸濠先攻



王守仁站在遠處的箭樓上觀戰,前日大勝後,對這場戰爭的結局,他已經有了充分的把握。



所以當敵軍來襲時,他沒有絲毫慌亂,仍然命令伍文定率前鋒迎敵。在他看來,這不過是一次普通的進攻,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



可是交戰的士兵卻驚奇地發現,這批敵人確實特別,他們個個渾似刀槍不入,許多人赤膊上身,提著刀毫不躲閃,就猛衝過來,眼裡似乎還放著光(金光),面孔露出瘋狂的表情,就差在臉上寫下「快來砍我」這幾個字了。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94]



再正常不過了,衝鋒賞千金,負傷也有百金,比醫療保險牢靠多了,穩賺不賠的買賣誰不做?



事實證明,空頭支票、精忠報國最終還是幹不過真金白銀、榮華富貴,幾次衝鋒後,王守仁前軍全線崩潰,死傷數十人,中軍也開始混亂起來。



遠處的王守仁屁股還沒坐熱,就看到了這混亂的一幕,他當即大呼道:



「伍文定何在!」



伍文定就在前軍不遠的位置,前方抵擋不住,他卻並不慌張,只是拿起了佩劍,迎著敗退的士兵,疾步走到了交戰前線。



在眾人驚訝的目光中,他拔出了寶劍,指劍於地,突然間大喝一聲:



「此地為界,越過者立斬不赦!」



說是這麼說,可在戰場上,保命是最重要的,有些士兵不知道伍知府的厲害,依然越界逃跑。



可是一貫以凶狠聞名的伍知府著實不是浪得虛名,他不但嗓門粗膽子大,劍法也相當了得,連殺了七八名逃跑士卒。



前有叛軍,後有伍知府,左思右想之下,士兵們還是決定去打叛軍,畢竟戰死沙場朝廷多少還能追認個名分,給幾文撫恤金,死在伍知府劍下啥也撈不著。



於是士兵們就此抖擻精神,重新投入戰場,局勢終於穩定下來,王守仁軍逐漸佔據上風,並開始發動反擊,然而就在此時,湖中突然傳來巨響!無數石塊鐵彈隨即從天而降,前軍防備不及,損失慘重。



要說 朱宸濠先生倒不全是窩囊廢,他也在遠處觀戰,眼見情況不妙,隨即命令停泊在鄱陽湖的水師艦隊向岸上開炮,實行火力壓制。



這種海陸軍配合的立體作戰法效果實在不錯,不但大量殺傷士兵,還有極強的心理威懾作用,畢竟天上時不時掉鐵球石塊也著實讓人膽寒。



戰局又一次陷入膠著狀態,關鍵時刻,一位超級英雄出現了。



當許多士兵喪失鬥志、心懷恐懼準備後退時,他們驚奇地發現,在這弓箭石塊滿天飛的惡劣環境中,一個人卻依然手握寶劍,站在原地一動不動,絲毫不退,巍然如山。



那個人正是伍文定。



在箭石橫飛的環境中,人們的通常動作是手忙腳亂地爬來滾去,相對而言,伍知府的這種造型確是相當的瀟灑,用今天的話說是「酷」。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95]

可是在戰場上,耍「酷」是要付出代價的,很快伍知府就吃到了苦頭,敵船打出的一炮正好落在他的附近,火藥點燃了他的鬍鬚(易燃物),極其狼狽。

可是英雄就是英雄,所謂男人就該對自己狠一點,伍知府那是相當地狠,據史料記載,他鬍子著火後毫不慌亂,仍然紋絲不動(火燎須,不為動),繼續指揮戰鬥。

這裡插一句,雖然史書上為了保持伍文定先生的形象,沒有交代著火之後的事情,但我堅持認為伍先生還是及時地滅了火,畢竟只是為了擺造型,任由大火燒光鬍子也實在沒有必要。要知道,伍先生雖然狠,卻也不傻。

榜樣的力量確實是無窮的,伍文定的英勇舉動大大鼓舞了士兵們的士氣,他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奮勇前進,擋住了敵軍進攻,局勢再次穩定下來。

一方有名將壓陣指揮,士氣旺,另一邊有醫療補助,不怕砍,兩軍在鄱陽湖邊僵持不下,竭力廝殺,你來我往,死傷都極其慘重。

此時天色已近黃昏,仗打到這個份上,雙方都已經精疲力竭,勝負成敗只在一線之間,就看誰能堅持到最後一刻。

朱宸濠已經用盡全力了,但讓他感到安慰的是,對面的王守仁也快支持不住了,畢竟自己兵更多,還有水軍艦船,只要能夠挺住,必能大獲全勝。

可是就在他眺望對岸湖面的時候,才猛然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王守仁也是有水軍炮艦的!

奇怪了,為何之前艦炮射擊的時候他不還擊呢?

還沒有等他想出所以然來,對岸戰船突然同時發出轟鳴,王司令的親切問候便夾雜著炮石從天而降,一舉擊沉了朱宸濠的副艦,他的旗艦也被擊傷。

答案揭曉:1、王司令喜歡玩陰的,很少去搞直接對抗。2、他的艦船和彈藥不多,必須觀察敵艦主力的位置。

徹底沒指望了。

所謂「行不義者,天亦厭之」,大致可以作為當前局面的註解。朱宸濠呆呆地看著他的士兵節節敗退,毫無鬥志地開始四散逃跑,毫無反應。

大炮也用了,錢也花了,辦法用完了,結局如此,他已無能為力。

戰鬥結束,此戰朱宸濠戰敗,陣斬二千餘人,跳河逃生淹死者過萬。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96]

不長記性啊

到了現在,我才不得不開始佩服朱宸濠先生了,因為雖然敗局已定,他卻並不打算逃走,趁著天色已晚,他將所有的艦船集結起來,成功地退卻到了鄱陽湖岸的樵捨。

他決定在那裡重整旗鼓。

下面發生的情節可能非常眼熟,請諸位不要介意。

由於陸地已經被王守仁軍佔據,為保證有一塊平穩的立足之地,朱宸濠當機立斷,無比英明地決定——把船隻用鐵索連在一起(連舟為方陣)。

當然了,他對自己的決定是很得意的,因為這樣做好處很多,可以方便步兵轉移、可以預防風浪等等等等。

這是正德年間的事情,距離明初已過去了一百多年,《三國演義》已經公開出版了,而且估計已風行多年。

我十分不解,朱宸濠先生既然那麼有錢,為什麼不去買一本回來好好看看?要麼他沒買,要麼買了沒細看。

朱宸濠先生,這輩子你是沒指望了,希望下輩子能夠好好學習,用心讀書。

這些事情忙活完了,朱宸濠總算鬆了口氣,他活動活動了筋骨,回去睡覺。

王守仁沒有睡覺,朱宸濠前半夜忙活時,他派人看,等朱宸濠完事了,他開始在後半夜活動,整整活動了一宿,搞定。

從後來的事情發展看,王守仁是應該看過《三國演義》的,而且還比較熟。

正德十四年(1519)七月二十六日  晨

朱宸濠起得很早,因為今天他決定殺幾個人。

在旗艦上,朱宸濠召開了戰情總結會,他十分激動地痛斥那些貪生怕死、不顧友軍的敗類,還特別點了幾個人的名,那意思是要拿這幾位拿錢不辦事的兄弟開刀。

可還沒等他喊出「推出斬首」這句頗為威風的話,就聽見外面的驚呼:

「火!大火!」

昨天晚上,王守仁作了明確的分工,將艦隊分成幾部分,戴德孺率左翼,徐璉率右翼,胡堯元等人壓後,預備發起最後的攻擊。

得力干將伍文定負責準備柴火和船隻。

下面的情節實在太老套了,不用我說相信大家也能背出來,具體工藝流程是——點燃船隻發動火攻——風助火勢——引燃敵艦——發動總攻——敵軍潰退。

結局有點不同,朱宸濠沒有找到屬於他的華容道,看到漫天火光的他徹底喪失了抵抗的勇氣,乖乖地做了王守仁軍隊的俘虜,與他同期被俘的還有丞相李士實一干人等,以及那幾個數字(閔二十四、凌十一、吳十三)家族出身的強盜。

不讀書或者說不長記性的朱宸濠終於失敗了,並為他的行為付出了代價,他有當年朱棣的野心,卻沒有他的能力。

所以他也只能到此為止。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97]

一般來說,奸惡之徒就算死到臨頭,也是要耍一把威風的,劉瑾算一個,朱宸濠也算一個。

被押解下船的朱宸濠獲得了高級囚犯的待遇——騎馬,他渾然不似囚犯,仍然擺著王爺的架子,輕飄飄地進入了軍營,看見了王守仁,微笑著與對方打起了招呼:

「這些都是我的家事,何必勞煩你如此費心?」(此我家事,何勞費心如此)

王守仁卻沒有笑,他怒視著朱宸濠,命令士兵把他拉下馬,捆綁了起來。

王守仁不會忘記,這個談笑風生的人為了權勢和皇位,殺死了孫燧,發動了不義的戰爭,害死了許多無辜者,他是不值得同情的。

捆綁的繩索終於讓朱宸濠慌張了,他現在才開始明白自己此刻的身份——不是藩王,而是死囚。

於是他開始求饒。

「王先生,我願意削除所有護衛,做一個老百姓,可以嗎?」

回答十分乾脆:

「有國法在!」

朱宸濠低下了頭,他知道等待著自己的將是什麼。

不見棺材不掉淚啊,朱宸濠先生,悔晚了點吧!

七月二十七日,寧王之亂正式平定,朱宸濠準備十年,在南昌起兵叛亂,後為贛南巡撫王守仁一舉剿滅,前後歷時共三十五日。

一個月前的王守仁先生手無寸鐵,孤身夜奔,他不等不靠,不要中央援助(也沒有),甚至不要中央政策(沒人給),轉瞬間已然小米變大米,鳥槍換大炮,就此平定了叛亂,名垂千古。

此等空手套白狼之奇跡,可謂絕無僅有,堪稱不世之奇功。

在我看來,支撐他一路走來,建立絕代功勳的,除了無比的智慧外,還有他那永不動搖的信念——報國救民、堅持到底的信念。

事情終於辦完了,叛亂平定了,人抓住了,隨從大臣三百多人愣是一個都沒溜掉(打水戰呢,人家咋逃),連通緝令都不用貼,更別說費事印啥撲克牌了,也算給國家節省了資源,多少為戰後重建打個基礎。

一切都結束了。王守仁曾經這樣認為。

然而一貫正確的王大人錯了,恰恰相反,其實一切才剛剛開始。

一場真正致命的考驗正在前面等待著他。

最後的征途

雖然時間晚了一點,可是寧王叛亂的消息還是傳到了宮裡,雖然此時王守仁已經跑到了吉安,準備反擊,京城裡的官員們卻並不知道這一點。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98]

他們只知道寧王在過去的很多年裡,送了他們很多錢,這麼看來,他的這次反叛一定計劃嚴密,難以平定。於是乎京城中一片慌亂,收拾行李準備溜走的大有人在。

只有兩個人表現出了完全不同的態度,一個是自信,另一個是高興。

自信的是兵部尚書王瓊,他自拍著胸脯撫慰大家那脆弱的心靈:

「大家不要慌,我當年派王伯安(守仁字)鎮守贛南,就是為了今天!有他在,數日之內,反賊必然被擒!」

說得輕巧,有這麼容易嗎?

至少在當時,王尚書的話是沒有幾個人信的。

高興的那個人是朱厚照,他高興壞了,高興得手舞足蹈。

朱宸濠,你居然敢造反,好,太好了,看我親自去收拾你!

對於永不安分的朱厚照來說,這實在是一個天賜良機,不用出關走那麼遠打蒙古人了,現成的就有一個,真是太方便了。

他很快下達了命令——親征!

大臣們可以忽視王瓊的話,卻不能不管這位大爺,於是之前的那一幕又出現了,無數大臣拚命上書,還推出了楊廷和,希望這位楊師傅帶頭說話,阻止朱厚照的冒險行動。

可是這一次,朱厚照沒有退讓。

他已經忍受得太久了,這幫老頭子已管了他十幾年,看這樣子是想要管到他進棺材才肯罷休。

還有這個「楊師傅」,還真把自己當回事了,又不是你兒子,憑什麼多管閒事?!

面對著朱厚照那堅定的目光和決然的口吻,楊廷和明白,這次他們是阻止不了這位大爺了。

由他去吧!

楊廷和無可奈何地擔任了留守的工作,看著朱厚照收拾行裝,穿戴盔甲,準備光榮出征。

當時朝中的官員們對朱厚照的親征幾乎都持反對意見,只有一個人除外,這個人就是朱厚照的第一寵臣江彬。

他極力地鼓勵朱厚照親自出戰,並積極做好各種籌備工作,這種賣力的表現也贏得了朱厚照的讚賞。

然而朱厚照並不知道,這個看似聽話的奴才,在他唯唯諾諾贊成出征的背後,卻有著不可告人的目的和陰謀。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699]

在江彬的幫助下,朱厚照很快召集了所有京軍的精銳,定於正德十四年(1519)八月正式出征。

然而就在一切俱備,只等開路的時候,幾匹快馬奔入京城,帶來了一封加急奏報。

奏報是王守仁發來的,內容很簡單,就是告訴大家,不用急了,也不用調兵,我王守仁已經解決了問題,諸位在家歇著吧。

這是一封捷報,按照常理,應該立刻交給皇帝陛下,然後普天同慶,天下太平。

然而江彬卻一反常態,將這封捷報藏了起來。

這是一個十分怪異的舉動,他這樣做,絕不僅僅是為了滿足朱厚照南下遊玩的興趣,真正的原因是,只有把這位皇帝陛下請出京城,他才有可能實現自己的計劃。

身著閃亮鎧甲,風光無限的朱厚照終於如期踏出了正陽門,自由的感覺又一次充斥於他的全身,秀麗的江南正在召喚著他,對身後這座宏大的都城,他已經完全失去了興趣。對他而言,離開這裡就意味著一種解脫。

然而朱厚照絕不會想到,這是他的最後一次遠征,也是他的最後一次冒險,在這次旅途中,他將遇到一個真正致命的死亡陷阱,並被死神的陰影所籠罩,留下一個千古之謎。

當然,這也將是他傳奇一生的終點,不久之後,他就將得到真正、徹底的解脫。

遠征隊出發了,在這支隊伍中,除了興高采烈的朱厚照外,還有著兩個另有打算的人,一個是心懷叵測的江彬,另一個是心緒不寧的錢寧。

江彬正在盤算著他的事情,就先不說了,錢寧兄之所以心慌意亂,原因我們之前已經說過了:他是朱宸濠的人,是安插在皇帝身邊的內奸。

他已然得知,朱宸濠戰敗了,行賄的人已經落入法網,他這個受賄的該怎麼辦呢?指望朱宸濠講義氣,不把他供出來,那是不大現實的。這哥們犯的可是死罪啊!

沒準在牢裡供詞都寫了幾萬字了,連哪年哪月哪日,送的什麼送了多少,左手還是右手接的都寫得一清二楚。

他一路走一路想,怎麼解決這個問題,明知前途險惡,卻還要被迫走下去,這實在是一種煎熬。

幸運的是,他的這種煎熬很快就要結束了,因為江彬決定要他的命,幫他徹底解除痛苦。

大隊走了不遠,他就接到了皇帝的指令,讓他回京幫忙料理生意(朱厚照先生也做點買賣),他頓感不妙,皇帝都走了,還有什麼生意需要料理呢?

但他也沒辦法,只好乖乖打道回府。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700]

這是江彬的調虎離山計,畢竟大家都是熟人,當面不好下手,他一邊建議朱厚照安排錢寧回京,同時派人快馬加鞭趕到江西,尋找錢寧勾結藩王的證據。

錢寧兄收錢收得手軟,這證據自然是一找一籮筐,使者回來報告江彬,江彬報告朱厚照,朱厚照發言:

「狗奴才,我早就懷疑他了!」

和殺劉瑾時那句話差不多,既然早就懷疑,早幹嘛去了。

樹倒猢猻散,牆倒眾人推,很快,錢寧人被抓了,家也被抄了,事情幹得相當利落,這個自劉瑾時代之後的第二大權奸就此垮臺(第一名是江彬同志),被關進了監獄。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位階下囚竟然比關他的朱厚照和江彬活得還要長,也真算是老天閉眼。

陰影的威脅

料理了錢寧,朱厚照繼續前進,他的行程是這樣的,由京城出發,途經保定進入山東,過濟寧抵達揚州,然後由南京、杭州一路南下,到達江西。

可以看出,這是一條凝結朱厚照先生智慧結晶的出行路線,既有人文景觀(揚州產美女),又有自然風光,他雖已經得知朱宸濠兵敗的消息,卻並未打消出遊的樂趣,正相反,他準備借此機會好好地玩一玩,放鬆放鬆。

按說皇帝出遊,到下面調研視察,地方官員應該高興才對,可這條旅遊路線一傳開,沿途的官員們頓時嚇得魂飛魄散。

因為他們有著一個普遍的共識:皇帝就應該老老實實地呆在京城裡,哪裡都不要去了,你幹嘛要四處鬧騰呢?又管吃又管住,大家沒工夫伺候你,就別惹麻煩了。

這麼看來,明代的官員們實在是覺悟不高,要知道,兩百多年後的盛世下江南,各地官員都是巴不得皇帝陛下光臨寒地,不但可以藉機攤派搞點油水,如果伺候得好,還能給皇帝留下點深刻印象,陞官發財,不亦樂乎?

可是想讓皇帝來,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你得付錢,這也是著名的貪污犯和紳先生的一條重要的生財之道,誰給的錢多,他就安排皇帝去哪玩。這要是在正德年間,估計他會虧本的。

就這樣,官員們拿著搜刮來的民脂民膏去孝敬皇帝,得到皇帝陛下的幾句嘉獎,然後乾淨利落地跪在地上,熟練地磕幾個頭,發出響亮有節奏的聲音,流幾滴眼淚,口中同時大呼固定台詞:「折殺奴才!」

我對明代的文官們感覺一般,這幫人總是喜歡嘰嘰喳喳,拉幫結派,有時候還胡亂告狀,排除異己。但他們仍然是值得讚賞的,畢竟敢於堅持原則、敢冒砍頭打屁股的風險,敢罵皇帝、敢罵權奸宦官、敢於抗命,並不是那麼容易做到的。

在我看來,父母生養多年,似乎不是為了讓自家孩子天天自稱「奴才我」,四處給人磕頭下跪的。在人的身上,多少還應該有一樣東西——骨氣。
tyler002 發表於 2008-10-7 02:54
(701-710)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701]

當時的地方官們似乎還是有點骨氣的,他們無一例外地對這位出行的皇帝表達了不同意見,朱厚照才走到通州,保定府的御史奏折就來了,大意是路上危險,一路不便,您還是回去吧。

朱厚照不理。

過了保定,還沒進山東,山東御史的奏折也來了,還是勸他回去。

朱厚照回去了。

但他老人家願意回去,決不是從諫如流,而是因為他丟了一樣東西。

然後他脫離大隊,一路狂奔幾百里,帶著幾個隨從,一口氣從山東邊境跑回了京城,只為了對一個女人說一句話:

「我來接你了。」

這個女人姓劉,史書上稱「劉姬」,是朱厚照十分喜愛的一個女人,出發之前,他本來打算帶著劉姬一起走,但考慮到戰場十分危險,朱厚照憐香惜玉,決定把她安置在京城近郊,看情況再說。

臨走之前,劉姬給了朱厚照一根玉簪,約定如無意外,以此為信物相見。

可是意外偏偏發生了,過盧溝橋(偏偏就在這地方)的時候,他一時激動,沖得太快,把玉簪給弄丟了。

雖然那年頭沒有環衛工人天天打掃,但畢竟後面跟著十萬大軍,幾十萬雙腳下去,別說玉簪,玉棒槌也踩沒了。

當時朱厚照也沒在意,到了山東,聽說朱宸濠已經完蛋,他便派人去接劉姬。

可這位劉姬雖然是個弱女子,卻是個認死理的傢伙,她見來人沒有信物,打死也不肯走。

使者回去報告了朱厚照,說這事情很難辦,她不肯來。

確實難辦,又不能因此就班師回朝,為了這個女人,皇帝陛下親自跑一趟?

一百個皇帝中間會有一百個都說不,朱厚照是第一百零一個。

為了自己喜歡的女人跑一趟,他認為很值得。

於是,在極度的驚喜之後,劉姬坐上了朱厚照的船,一同向山東進發。

這件事情再次考驗了文官們的忍耐極限,你玩也就玩了,現在還擅自脫離群眾一個人獨自行動,太過分了!

沒等到京城的言官們動手,山東的一位熊御史就近上了一封奏折。

看得出來這位御史還是動了一番腦筋的,他的奏折可謂奇文,大致意思是:

「皇帝陛下帶著幾個隨從,穿著便衣,露宿野外,這太不對了!如果出了什麼事情,國家怎麼辦?你媽怎麼辦(如太后何)?」

朱厚照涵養很好,沒有收拾他,這是不太容易的。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702]

人接到了,繼續往前走,進了山東,過了德州,過了濟寧,向揚州前進。

在山東境內可謂麻煩不斷,史書中記載的惡行一大堆,什麼耀武揚威,欺負地方官,搜羅財物之類,朱厚照也因此背上了一個很不好的名聲。

但如果細看就會發現,大部分惡行的前面都有一個主語——彬。

彬責之、彬索之、彬矯旨(假傳旨意),之類種種,不勝枚舉。

江彬仗著朱厚照對他的信任,任意胡為,朱厚照坐擁天下,啥也不缺,出來惡作劇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玩。

江彬不同,他本來只是個小武官,啥也沒有,不借此機會撈一把,更待何時?

他幹得相當過分,到了一個地方,立馬就向地方要錢,如果不給他就任意安插一個罪名,甚至把繩索直接套到地方官的脖子上,不把人當人。還派出士兵,四處搜羅百姓財物,敢抵抗的就拳腳相向,搞得地方雞犬不寧。他的架子也越來越大,狐假虎威,竟然連成國公朱輔見到他都要下跪!

朱輔就是追隨朱棣作戰的靖難功臣朱能的後代,當年真定之戰,朱能敢帶幾十人追幾萬敵軍,老人家在天有靈,看見自己的後代如此窩囊,沒準能氣得活過來。

雖然朱厚照自己也幹過一些類似不太地道的事情,但總的來說,他本人做事還是比較有分寸的,連指著鼻子罵他的言官都能容得下,還容不下老百姓嗎?

但他對發生的這一切是要負責任的,江彬是一條惡狗,他卻是惡狗的主人。

可是朱厚照沒有意識到,由於他無盡的放縱,這條惡狗已經變成了惡狼,即將調轉他鋒利的牙齒,對準他的主人。

江彬是一個武將,他以打仗起家,作戰很是勇猛,據說有一次在戰場上,他的臉半邊臉被冷箭射穿,這位粗人二話不說,立馬就拔了出來,臉上鮮血直冒也不管,繼續作戰,嚇得敵人魂不附體。此情此景,足可比擬當年的夏侯敦同志。

但除了好勇鬥狠之外,他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惡棍,貪污受賄、敲詐勒索無所不為,對於這些事情,朱厚照知道,卻不願意多管,在他看來,這個人不過是想撈點錢,可以理解也可以接受。

可惜他錯了.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703]

江彬的胃口很大,不但打算要他的錢,還想要他的命,他的江山。

為此,他設定了圈套,準備借此出征的機會除掉朱厚照。而對於這一切,朱厚照還蒙在鼓裡,在他的眼裡,江彬是一個十分可靠聽話的人,說到底,他還只是一個不到三十歲,缺乏社會經驗的年輕人。

朱厚照這輩子也算是多姿多彩,短短的十幾年,他就遇上了三次謀反,劉瑾(存在爭議)、朱寘鐇、還有最近的朱宸濠。

或許是上天保佑吧,這三次謀反竟連他的一根汗毛都沒有傷到,但這一次不同,致命的威脅已經來到了他的身邊。

陰謀的黑手正慢慢地伸向毫無察覺的朱厚照,很快,它將扼住皇帝陛下的喉嚨,置之於死地。

最後的敵人

可是生活就如同電視劇一樣,總會有點波瀾起伏,當江彬看到那封要命的奏折時,他那自以為聰明絕頂、運籌帷幄的腦袋終於懵了。

這封奏折比較長,精選內容如下:

「先於沿途伏有奸黨,期為博浪、荊軻之謀。」

「誠恐潛布之徒,乘隙竊發,或有意外之虞,臣死有遺憾矣!」

這幾句話應該比較好理解,就不解釋了。最後介紹一下落款作者——贛南王守仁。

順便說兩句,這封奏折朱厚照看了,卻並未理會。

在這之前,江彬和王守仁也算某種程度上的戰友,畢竟當時他們有朱宸濠這個共同的敵人。

但王守仁的顯赫戰功讓江彬憤怒了,他沒有想到,這個一沒錢二沒兵的傢伙竟然平定了叛亂,搶了自己的風頭。而這份奏折上的每一個字,在江彬看來,都是在說自己。

紅眼病外加做賊心虛,江彬決定先拿王守仁開刀。

有一份雜誌曾經評過人類有史以來最不應該犯的戰略錯誤,經過投票選舉,一個結果以超高票數當選——武力進攻俄國。這個結果比較靠譜,連拿破侖、希特勒這樣的猛人,千里迢迢去啃了幾口西伯利亞的雪,最後也只能灰溜溜地跑回來。

如果要評選正德年間最不應該犯的錯誤,翻翻史書,不用投票大概也能得出一個結論——和王守仁先生叫板。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704]

其實王守仁寫的這份奏折並非指向江彬,他說的主要是朱宸濠的餘黨,當然了,其間是否有隱含的意思,也是值得研究的。

要知道,雖然王守仁先生看起來像個二愣子,實際上不但精通兵法,還擅長權謀。他很會做人,在官場也算是個老油條了,經常和人稱兄道弟,他和兵部尚書王瓊(此時即將調任吏部尚書)的關係一直很好,他的群眾基礎也是相當不錯的。

當然了,內閣中也有一個人不喜歡他——楊廷和,不過這似乎也無關緊要。

有了這些人際關係,王守仁先生自然消息靈通,從半年後他採取的那些緊急行動看,他對於江彬的陰謀應該早有察覺。

於是,繼朱宸濠之後,江彬成為了王守仁的新敵人,事實證明,他是一個比朱宸濠可怕得多的對手。

江彬想出了一個很噁心人的方法,他在等待一個機會,要像貓捉老鼠一樣,先慢慢整治王守仁,然後再除掉他。

這個機會很快就出現了。

正德十四年(1519)九月,王守仁再次上奏,這次他提出了一個要求:希望能夠將朱宸濠送到南京,在那裡舉行獻俘儀式。

王守仁的這個意見看似簡單,背後卻隱藏著極為深遠的考慮。

按照朱厚照的計劃,是要到南昌與朱宸濠作戰,而朱宸濠雖然現在已經被捕,朱厚照卻似乎並不罷休,準備一路走下去,搞個轟轟烈烈的武裝遊行。

從京城到山東,已經惹出了那麼多的事情,十幾萬大軍和那群奸邪小人要真的進了江西,吃吃喝喝加上打家劫舍撈點外快,老百姓估計就不用活了。

所以南京是最好的地點,反正皇帝陛下也玩了很久了,到南京後就別動了,免得四處折騰,況且南京也是帝都、特大城市,在這裡搞儀式也算有了面子,快點完事您就快點回去吧,大家都方便。

朱厚照在行軍路上收到奏折,看後沒多想,就交給了旁邊的江彬,詢問他的意見。

江彬看懂了,他完全領會了王守仁的良苦用心,知道他為了百姓安寧,不願再起事端。

然後他對朱厚照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絕對不可!」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705]

「千里迢迢帶領大軍到此,怎麼能夠空手而歸!」

但是朱宸濠都被抓了,還能打誰呢?

「把他放回鄱陽湖,陛下再抓一次!」

如此缺心眼的主意都能想出來,也算壞得只剩渣了。

朱厚照十分高興,他同意了江彬的提議。

這是個十分陰毒的建議,其中包含著不可告人的目的。

一旦皇帝和十萬大軍進入了江西,以戰後的混亂局面,其給養必然無法供應。養兵要管飯,沒飯吃了就會去搶,到時局勢必然混亂不堪。

而最為混亂的時候,也就是最好的時機。

這個處理意見很快傳到了王守仁的耳朵裡,他驚呆了。

他很清楚,這個方案極其凶險,如果照此執行,一場新的浩劫必然興起,那些好不容易躲過戰亂,生存下來的無辜百姓終將逃不過死亡的命運。

可是怎麼辦呢?

江彬的命令就是皇帝的命令,你能和皇帝講道理嗎?

王守仁似乎再次走到了窮途末路,在初露寒意的秋夜,孤燈之下,他開始了緊張的思索。

大軍就要來了,局勢已經無法控制,時間所剩無幾,必須想出辦法,必須想出辦法!

但這次王守仁的智慧似乎沒有任何用處,他冥思苦想了一夜,也沒有想出方法。

看來只剩下那個不是辦法的辦法了,這也是他唯一的選擇——抗命。

違抗聖命者,大逆!

王守仁很清楚這一點,但他依然決定這樣做,去換取那些無辜百姓的生命。

不能再等待了,帶上朱宸濠去南京,絕不能讓他們進入江西一步!

我確信這樣做是正確的。

正德十四年(1519)九月 壬寅

王守仁帶領隨從,押解著朱宸濠,向著自己未知的命運踏出了第一步。

覺悟

懷著揣測不安的心情,王守仁上路了,應該說,他做出了一個勇敢的決定,但很快,王守仁就意識到,自己的這次無畏舉動可能並不能改變什麼。

他突然發現,即使自己抗命離開地方,主動交出朱宸濠,也未必能夠保全江西百姓,萬一那幫孫子不依不饒,朱宸濠到手之後還是要去江西鬧事,那該怎麼辦?

答案是沒辦法。

可沒辦法的王守仁也只能繼續往前走,然而剛走到半路,他卻得到了一個看似無關緊要的消息:皇帝陛下派出了一支先遣隊,日夜兼程向江西進發,已經抵達杭州。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706]

應該說,這事和王守仁關係不大,管它什麼先遣隊、游擊隊,反正到地方把人一交,之後回家往床上一躺,要殺要剮看著辦。

可當王守仁聽見先遣隊負責人的名字的時候,他改變了主意。

他決定去見一見這個人。

這個關鍵的決定最終挽救了他,挽救了無數的無辜百姓。

先遣隊的負責人是張永。

對於這個人,我們並不陌生,他雖然經常幹點壞事,不能算是個好人,卻也講道理、通情理,十年前和楊一清通力合作,除掉了劉瑾。

正是基於他的這些優良表現,王守仁相信張永還是一個有良心的人,他希望能夠爭取這個人,畢竟現在已經沒有別的指望了。

正德十四年(1519)九月丁末,王守仁帶著朱宸濠抵達杭州,立刻前往府邸拜會張永。

據說當時王守仁沒帶任何禮物,是空著手去的,這倒也比較明智,按張永的級別和送禮檔次,王先生就算當了褲子也是送不起的。

他沒權也沒錢,卻準備爭取權宦張永的支持——憑借他的勇氣和執著。

畢竟是個巡撫,看門的也不敢大意,立刻通報了張永。

正當他在門口考慮見面措辭的時候,卻得到了一個意外的答覆:不見!

張永不是傻瓜,他知道王守仁來幹什麼,想幹什麼,這麼大的一個黑鍋,他是不會背的。

看門的二話不說,立馬把大門關上了。

面對著緊閉的大門,王守仁似乎明白了什麼,但他並沒有退縮。

他不再接著敲門,卻退後了幾步,大聲喊出了他的憤怒:

「我是王守仁,為黎民百姓而來!開門見我!」

飽含悲憤與力量的聲音穿透了沉默的大門,迴盪在空曠的庭院中,震動著院中每一個人。

大門打開了。

張永終於出現在王守仁的眼前.但他似乎並不打算和這位王先生交朋友,只是漫不經心地問道:

「王巡撫來幹什麼?」

王守仁並不在意對方的冷淡態度,他用十分誠懇的語氣說出了發自肺腑的話:

「江西的百姓久經朱宸濠的壓搾,又經歷了叛亂,還遇上了天災(兵亂繼以天旱),而今大軍執意要去江西,兵餉糧草絕難供應,到時民變再起,天下必將大亂!蒼生何辜!」

「張公公你深得皇上信任,望能勸聖駕返京,則江西幸甚,百姓幸甚!」

然而王守仁這番飽含深情的話卻並沒有能夠打動張永,對久經宦海的張太監來說,這些所謂的悲劇似乎並不重要。

他仔細想了一會,面無表情地提出了他的要求:

「進言自然可以,但是有一個條件。」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707]

「什麼條件?」

張永用手指了指,試探地問道:「必須把那個人交給我,你願意嗎?」

他口中所說的「那個人」,就是朱宸濠。因為對他而言,這都是一件可以用來邀功的珍貴禮物。

王守仁愣住了,半晌,他突然仰天大笑起來!

在這陣突如其來的笑聲中,張永憤怒了,他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羞辱。

於是他用飽含殺氣的口吻問道:

「敢問王巡撫,有何可笑?」

王守仁停住了笑聲,正色地回答道:

「那個人自然是要交給張公公的,我要此人何用?」

何用?你不知道可以請功領賞嗎?

從張永那不解的眼神中,王守仁明白了他的疑惑。

「在下起兵平叛,本為蒼生百姓,天下太平,如此而已。」

王守仁十分真誠地作出了解釋,然後他低下頭,等待著張永的答覆。

然而這個答案卻讓張永陷入了更深的迷惑中,這個人孤身起兵,平定叛亂,事成之後卻不計功勞,不求富貴,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這對於張永來說,是一個很難理解的問題,當年他與楊一清合作剷除劉瑾,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劉瑾大權在握,與他水火不容,殺掉劉瑾,他才能夠獨掌宮中監權。沒有好處的事情,誰又會去做?

可是眼前的這個人似乎是個例外,他以一人之力建立不世奇功,卻心甘情願地將手中最大的戰利品拱手讓出,只是為了那些與他並不相識的普通百姓?

張永閉上了眼睛,開始認真地思考,他想解開這個難解之謎,想瞭解眼前的這個奇怪的人,想知道他為什麼要這樣做。

許久之後,他睜開了眼睛,因為他已經找到了問題的答案,在爾虞我詐的一生中,他第一次開始相信:

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品質叫正直,有一種人叫義士。

「好吧,我來幫你。」

盟友的力量

王守仁略感意外地起身走出了張永的住處,但興奮已經湧滿他的身體,他終於找到了一個朋友,一個足可信賴的盟友。

這個朋友交得確實十分及時,因為不久之後,江彬就又來找麻煩了。

他也得知,王守仁已經帶著朱宸濠到了杭州,這麼大塊肥肉放在嘴邊,他立刻活泛起來。

只要把朱宸濠搞到手,平叛之功就手到擒來!

但顧及身份,總不能自己去找王守仁,考慮再三,他決定派一個錦衣衛去杭州要人。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708]

江彬充滿了期待,而接到命令的錦衣衛也十分高興,因為在衙門差事裡,這種奉命找下級官員要人要物的工作最有油水可撈,不但可以耍威風,還能趁機敲一筆,如果要求得不到滿足,就故意找茬,回去再狠狠告上一狀,讓你哭都沒眼淚。

可是找王守仁先生要錢,那是相當艱難的。

王守仁聽說有錦衣衛來要人,便推辭不見,表示人已經送到了張永那裡,你有種就自己去要人吧。

錦衣衛先生自然不敢去找張永,人要不到,他卻也不走,那意思很明白,你得表示表示才行。

王守仁沒有錢,即使有錢他也不想給。

但是礙於面子,他還是給了點錢——五兩銀子。

沒錯,就是五兩。錦衣衛看著這點銀子,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極為憤怒,把銀子砸在地上,揚長而去。

這下王守仁先生有大麻煩了,得罪了這位仁兄,他回去之後自然會顛倒黑白,極盡能力攻擊詆毀,必欲除之而後快。

可是事到如今,已經很難挽回了,即使送錢賠禮也未必有用。

手下人十分擔心,王守仁卻怡然自得地告訴他們,他自有辦法讓這位錦衣衛不告黑狀。

但他似乎並不打算送錢,也不想賠禮,只是安安心心地一覺睡到天亮,悠閒地洗漱完畢,等著那位錦衣衛上門。

不久,這位仁兄果然來了,他雖是錦衣衛,但按照品級,他是王守仁的下級,按照官場規矩,他應該來辭行。

王守仁正站在庭院裡等待著他,看著這個不懂規矩的鐵公雞,錦衣衛先生正想說兩句難聽的話,卻見王守仁先生三步並兩步,走到了自己跟前。

王守仁真誠地拉著他的手,深情地說道:

「我當年曾經蹲過貴部門的監獄(即正德五年那一次),老兄的同仁也見過不少,卻是第一次見到老兄你這樣的好人啊!」

這幾句莫名其妙的話徹底打懵了錦衣衛,他呆呆地看著王守仁,啞口無言。

「我怕閣下來去辛苦,特備薄禮(確實夠薄),沒想到閣下竟如此廉潔,居然分文不取!我這個人沒有別的用處,就是會寫文章,今後必定為閣下寫一篇文章,讓天下所有的人都知道閣下的高風亮節!」

錦衣衛踉踉蹌蹌地走了,唯恐在這裡多呆一分鐘,這次他是徹底服了,心服口服。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709]
  
其實錦衣衛大人也不是笨蛋,他十分清楚,王守仁是在拿他開涮,但他發現自己竟然發不得脾氣!因為在王守仁的那幾句話中,也隱含著殺機。

所謂「閣下如此廉潔」,是給他台階下,顧及他的面子,這是軟的。

所謂「我沒有別的長處就是會寫文章」云云,是在警告他,你要敢亂來,就寫一篇罵你的文字,讓天下人都知道你的惡行。這是硬的。

軟硬兼施之下,豈有不畏懼者?

王守仁清正廉潔,不願送禮,但麻煩一樣會自動找上門。面對著要麼送禮,要麼挨整的困局,王守仁用一種近乎完美的方法解決了問題。他堅持了原則,也躲過了麻煩。

如果你還不理解什麼是「知行合一」,那麼我來告訴你,這個故事就是「知行合一」。

錦衣衛先生哭喪著臉,給江彬帶回了那個讓他失望的消息——人已經被張永搶走了。

江彬氣急敗壞,但他很明白,張永先生惹不得,要是撕破了臉,自己也沒好果子吃,想來想去,只能拿王守仁出氣。

於是這個小人開始編造謠言,說什麼王守仁與朱宸濠本來是一夥的,因為王守仁怕事情不成功,才臨時起兵之類的鬼話,還派人四處傳播,混淆視聽。

這話雖然荒誕不經,但要是傳到朱厚照的耳朵裡,王守仁先生還是很麻煩的,關鍵時刻,張永挺身而出。

他向朱厚照說明了來龍去脈,並氣憤地說道:

「王守仁如此忠臣,國之棟樑,為何要受到如此中傷?天理何在!」

朱厚照雖然喜歡玩,不服管,卻也是懂道理的。

所以當江彬來到朱厚照面前,繪聲繪色地描述了王守仁的「罪行」後,只得到了一句回答:

「你給我記住,這種話今後少講!」

還沒等江彬反應過來,朱厚照又給了他一悶棍:

「王守仁立刻覆命,即日起為江西巡撫,按時到任,不得有誤。」

被領導罵得狗血淋頭的江彬退了出去,估計他這輩子也不會再打小報告了。

以德服人

其實江彬一直是個運氣不錯的人,他大字不識幾個,從小所學專業是打架鬥毆,偏偏跟對了老闆,頓時飛黃騰達,一發不可收拾。楊廷和對他客客氣氣,張永不敢招惹他,錢寧被他關進牢房,混到這個地步,也算是到頭了。

直到他碰見了王守仁。

費盡心思想奪人功勞,卻是竹籃打水,打小報告挖坑設圈套,最後自己掉了進去。

失敗,極其失敗。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710]


到了這個地步,也該知難而退了吧,可是江彬同志偏不,他一定要和王守仁鬥到底。考慮到皇帝面前有張永護著他,江彬決定轉移戰場,到江西去整王守仁。

惡人做到江彬這個程度,也算到頭了。不過這一次,他確實佔據了先機。

當王守仁接到旨意,準備回到南昌就任的時候,江彬已經派遣他的同黨張忠等人率領部分京軍進入了江西。

這位張忠剛到南昌,就做了一件很惡毒的事情,他竟然逮捕了伍文定,把他捆了起來,要他交待所謂罪行。

可伍文定豈是好欺負的?他也不講客套,剛被綁住就跳起來大罵:

「老子爹娘老婆都不管,為國家平叛,有什麼罪?!你們這幫人都是在皇上跟前混飯吃的,竟然冤枉忠良,想給朱宸濠報仇嗎?如此看來,你們也是反賊同黨,該殺!」

這句話那是相當厲害,反賊的黑鍋誰敢背,張忠嚇得不行,最終也沒敢把伍文定怎麼樣。

看著從伍文定這裡撈不到什麼東西,他們靈機一動,開始詢問朱宸濠的同黨,希望從他們那裡得到王守仁協同叛亂的口供。

事實證明,反賊也比這幫人渣有道德,無論他們怎麼問,卻始終沒有一個人冤枉王守仁。

同時,張忠還鼓動手下的京軍,天天在南昌街頭尋釁鬧事,希望挑起事端,本地官員雖然盡力維護,但情況仍然很糟,人心日漸不穩,眼看要失去控制,釀成大亂。

在這關鍵時刻,王守仁回來了。

張忠終於找到了目標,他找來了上百士兵,分成三班倒,天天站在王守仁的家門口,只幹一件事情——罵人。

這幫京城來的丘八都是老兵痞,罵人極其難聽,而且還指名道姓,污穢到了極點。

王守仁的隨從和下屬們每每聽到這些話,都極為憤怒,準備找人收拾張忠。

然而王守仁反對,他明白張忠的企圖就是挑起是非,現在必須保持冷靜。

他採取了一種完全不同的處理方法,非但不跟京軍計較,還善待他們,病了給藥,死了給棺材,也從來不排擠歧視他們,本地人吃什麼,就給他們吃什麼。

沒有人給京軍們上思想教育課,但他們親身經歷的一切都在不斷地告訴他們:王守仁是一個好人,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人。

而轉變正是從這裡開始的。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