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軍火之王 第三四七章 權力政治的至上原則
波拉尼諾夫是一個不善于表達自己內心感情的人,但是作為出身克格勃的特工人員,他很清楚郭氏集團這個“愛國者扶助基金”的建立具有多麼大的意義,它不僅能夠為諸多原克格勃工作人員解決後蘇聯時代中的生活困境,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為克格勃平反正名的作用。郭守云是一個公眾人物,他在俄羅斯聯邦享有的不僅僅是那一筆驚人的巨大財富,也不僅僅是他手中所控制的強大政治力量,同樣的,在經濟力量與政治能量的支持下,他還享有著很大的社會聲望,他的一言一行雖然不能代表社會思想主流,但是卻能在很大程度上引導輿論傾向。
設想一下,倘若郭氏集團正式出面創辦旨在資助原克格勃工作人員的基金會,並將其命名為“愛國者扶助基金”,那就等于是郭守云在克格勃是非功過的評價方面做出了他的表態----“愛國者”,這顯然是一個傾向于正面性的評價。而隨著他的這一種表態,定然會有一部分對克格勃給予同情,卻迫于社會輿論壓力而一直保持沉默的人站出來說話,在這種情況下,就算是情況再差,也會構成一種社會輿論的辯論局面,那對聯邦內上百萬原克格勃工作人員來說,顯然是值得揚眉吐氣的轉變。
老實說,在聽了郭守云的那一番話之後,尤其是在他將克格勃歸于“愛國者”群體的那一刻,波拉尼諾夫的心潮格外澎湃,他感覺身後那位老板,不僅僅是為他提供了如今的安定生活。同時,他還是自己最佳地知己,是一個能夠用真正理智的目光、冷靜的觀點看待如今這個時代的智者。能夠跟隨在這樣一個人地身邊,波拉尼諾夫感覺自己很榮幸----在這一刻。波拉尼諾夫在離開克格勃之後,再一次找到了精神上的寄托,而這種精神上寄托,用克格勃工作人員的詞語來表述,那就是“信仰”。
郭守云這個人固然有著千般的毒辣。但是有一點,那就是他這個人基本還算是言而有信的。他承諾要投入兩千五百萬美元地資金創建“愛國者扶助基金”,那這事就算是板上釘釘了。兩千五百萬美元,這在九十年代初的時候可不是一筆小錢,更何況這資金是以基金形式存在地,在其運作過程中,這兩千五百萬的底金是會隨著投資項目的擴展而逐漸增值的,若是郭守云親自出面主持這項基金的話,憑著他的投資眼光,那估計用不了幾年時間,這兩千五百萬就會翻上幾番了,至于說這些錢可以解決多大的問題。還真是不太好說。
當然。郭守云設立這麼一個基金,其本身未必就是真的為那些克格勃退役特工們抱不平,兩千多萬美元的資金可不是小數目,對于他這麼一個資本家來說,帶不來收益的投資是任何時候都不能做地。至于說在這方面地投資能為郭氏集團帶來什麼樣的收益,現在或許還看不出來,但是在不久的將來。郭守云相信自己會收獲個滿盆滿缽的。
靜靜的站立在明淨透亮的寬大玻璃窗前。郭守云俯瞰著窗外處在陽光沐浴下的哈巴羅夫斯克市區,一抹淡淡地笑意浮現在他地嘴角----他知道。波拉尼諾夫很快就會同“契卡俱樂部”的那些人取得聯系,同時,他也會將郭氏集團地立場一五一十的轉達過去。現在,且不論這個無形中崛起的神秘俱樂部是由誰操縱建立起來的,也不管這些操縱者對郭氏集團是個什麼態度,總而言之,當波拉尼諾夫將郭氏的態度轉達過去之後,這個新近崛起並且將來注定會大有作為的俱樂部,肯定會考慮同郭氏建立一種基于善意和理解的同盟關系,否則的話,它就會直接面臨第一輪內部分裂的危機。
本來嘛,在現今的時局環境下,一方面是世人對克格勃的大肆聲討,一方面是郭氏集團視其為“愛國者”的寬容理解,一方面是俱樂部資金匱乏、原克格勃組織成員生活所面臨的巨大困境,另一方面卻是郭氏集團的無私資助。面對一冷一熱、一親一疏的兩面對比,如果說契卡俱樂部成員中沒有半個動心的,那絕對是一句徹頭徹尾的謊言。在這種情況下,那些俱樂部的組織者如果不接受郭氏集團的善意,甚至頑固的要與郭守云作對,那唯一可能帶來的後果,就是俱樂部出現內部分歧,並最終走向瓦解,不說別人,就拿波拉尼諾夫來說,他肯定會由此與俱樂部疏遠的。而作為原克格勃中一個很有代表性的中下層人員,波拉尼諾夫的黯然退出,勢必會引來一連串的反應,那麼剛剛嶄露頭角的契卡俱樂部將會走向何方,恐怕很難估計了。
最重要的是,郭守云在了解到契卡俱樂部的那一刻,就已經打定主意要籌建“愛國者扶助基金”了,毫不客氣地說,無論契卡俱樂部接不接受他的善意,這條路他都會堅定的走下去----自己的善意對方能夠接受自然最好,反之,如果不接受的話,那郭守云就會另起爐灶。有什麼了不起的,現在郭氏要資金有資金,要影響力有影響力,在資金與善意的支撐下,再打造一個全新的契卡俱樂部未必就會多麼困難。
阻止潛在的對手成為真正的對手,這是權力政治不言自明的至上原則。正是基于這一原則,郭守云在對待契卡俱樂部的時候,只准備了那麼兩手計劃:要嘛侵蝕它,將其拉攏為自己的盟友,甚至令其為己所用,要嘛蠶食它,令它無法對自己構成真正的威脅.....就是這麼簡單。而除此之外,什麼克格勃是愛國還是害國,這個時代公平還是不公平之類的話,統統都是堂而皇之、華而不實的借口。
正如郭守云所構想的那樣,因得到理解而深受鼓舞的波拉尼諾夫,在當天下午便通過自己所掌握的渠道,將郭氏集團的態度轉達到了莫斯科,同樣,也像郭守云所猜測的那樣,就是否接受郭氏集團資助並與郭氏集團建立進一步聯系的問題上,契卡俱樂部莫斯科總部內產生了很大的分歧。
契卡俱樂部雖然在名字上帶有“俱樂部”這麼一個單詞,但是從組織形式上,它更像是一個“圓桌會議”機構。目前,俱樂部設有常務委員會,該委員會就類似于原克格勃的蘇維埃代表會議,只不過在該委員會內,沒有設立什麼主席之類的職務,所有委員都是平等的,委員會的決策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以少數服從多數為基本決議准則。俱樂部內的任何重大決策,都要由該委員會二十五名委員投票決定,按照克格勃曆來所奉行的基本原則,任一委員都只能在投票時作出截然相反的兩個選擇,即:要嘛贊成,要嘛發對,不得棄權,同時呢,對任一項表決,投票委員都必須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毫無疑問,這一原則的實行,等于是對每一位委員提出了相當嚴格的要求,在此原則的約束下任何人都無法逃避、推諉責任,任何人都不可尸位素餐、毫無作為。
面對波拉尼諾夫所傳遞來的消息,委員會內存在反對與支持兩個截然不同的意見。反對者的理由很充分:首先,郭守云是個“外人”,他作為一個從中國過來的移民,根本無權參與聯邦重大問題的決策;其次,郭守云是個“壞人”,在推翻布爾什維克黨、解體蘇聯的過程中,他的所作所為,為事態的進一步惡化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再次,郭守云是個“敵人”,他在起家的過程中,涉嫌參與了大肆攫取國家財富、偷漏稅款、行賄舞弊、操縱權力等諸多罪行,因此,從根本上看,他屬于俱樂部的敵人,應該是俱樂部著重清除的對象之一。
而針對反對者的這些理由,支持者也給予了相應的反駁,他們的理由同樣很充分:郭守云是外人不假,可要論到對聯邦重大問題的決策,他伸的手還不是最長的,同那些主導國家改革的美國顧問相比,他至少還有俄羅斯國籍呢;郭守云是個“壞人”也不假,在推翻布爾什維克黨與解體蘇聯的過程中,他的確做了一些有利于激進派的事情,可是話說回來,在當時那種社會思潮的沖擊下,誰沒有作出錯誤的決定?不說別的,就說克格勃人員本身,當數百激進派支持者沖擊安全委員會總部的時候,總部里共有兩千余名持槍的工作人員,那時候大家都做了什麼?當激進派衛隊逮捕克留奇科夫同志的時候,他身邊那些訓練有素的衛隊士兵又做了些什麼?在這種情況下,作為當初的“叛國者”,克格勃出身的俱樂部成員,又有什麼理由去聲討郭守云這麼一個“外人”?郭守云是個“敵人”也不假,但是現在這個敵人與其他那些形形色色敵人相比,終歸是較為正派的一個,更何況如果按照當初克格勃的評罪准則,現如今的聯邦政壇、商界,又有誰不是“敵人”?原蘇聯廉潔調查程序明確規定,國家首要領導人年薪不得超過十五萬盧布,各級部長、兩院議長年薪不得超過九萬盧布,各州一級蘇維埃委員年薪不得超過五萬盧布。克格勃調查人員評定各級官員是否有巨額資產來路不明的時候,就是根據這些規定執行調查的。而今天呢?身為聯邦總統的葉氏,年薪高達五十至七十萬美元,他在莫斯科擁有房產十六處,而且全都是以他私人名義登記的,至于說政府其他級層的官員,那就更不必說了,簡直都是腐敗到底的家伙。在這種情況下,誰又能用類似盜竊國家資財、行賄舞弊之類的罪名譴責郭守云這樣一個“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