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小說] 大宋之安居樂業 作者:黑刀 (連載中)

z3336578 2009-4-19 23:39:30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118 22178
z3336578 發表於 2009-4-27 10:55
第四卷 誰說草莽無豪傑 第四三章 大火,又見大火


   


    安東府的漢人興高采烈地拿著中央錢莊的貸款紛紛購房屋的時候,林靖文帶著大軍來到了連山關。

連山關在整個中國來說並沒有什麼名聲,一是地處邊遠不為中原所知,二是連山關這裡很少有戰事發生,別說關東幾十路諸侯圍攻虎牢關那樣的大戰,就是安祿山十萬大軍寇壺關那樣規模的戰事都沒發生過,沒大的戰事當然就顯不出連山鐵關的名聲。

不過,這並不表示連山關只是個不入流的小關,長白山,老鐵山,千山,位於三山之口的連山關可謂佔盡地利,幾百年前唐軍破渤海國的時候不知道在這座名聲不彰的關隘下吃了多少苦頭,連武功蓋世橫掃萬里的唐軍都吃了不少的虧,可以想像,至少連山關不是什麼一般的小關小隘。

關牆的確不高,就林靖文所見不過是三丈來高,也不甚厚,但地勢險要非常。

連山關兩邊都是險山,高大雄偉,堪稱飛鳥難渡,其關更是建造在高山險峻的山口,其關牆根離南方最近的平地也有兩里左右,以陡峭的斜坡與平地相連,不過應多年未經戰事,斜坡上樹木林立蔥鬱一片。

莫丹吉的大軍營寨就設立在關南十里的地方,一萬大軍連營而駐。

林靖文這次就待了孫澤的三千宿衛軍,還有軍械司剛剛送來的大型拋石機,三弓床弩則是完全沒帶,經實戰驗證,有了拋石機和爆裂彈、燃燒彈之後,三弓床弩顯得的確有些累贅,作用不大。而且操作煩瑣,需要的人力甚至比拋石機還多,不實用。

「連山關可願降?」

林靖文一來首先就問連山關的情況。

莫丹吉遲疑著說道:「願降,不過連山關守將有個條件。」

「說。」希望主公也能放過他們家人和財產。」

林靖文點點頭,道:「這個沒問題,只要他們夠不著坑夷令地處罰範圍,我自然不會殺他們,至於他們的家人和財產也不會動。莫將軍和蕭將軍等不都如此麼。現在還不是好好的。」

不過,話剛說出口,林大官人就反應過來,「你的意思是他們曾經凌虐漢人至死,已經夠著了坑夷令的處罰範圍?」

「是的。」莫丹吉小心地看著林靖文的臉色,見他沒什麼表示謹慎地才道:「屬下對連山關守將還有些瞭解,其人乃是契丹貴族出身,殘暴嗜殺,而且甚喜女色,不但殘殺漢奴多人。更漁好漢女美色,曾強搶幾十漢女為奴為婢。很多漢女被其玩膩之後又被販賣到東邊長白山裡的生女直部落裡去……」

「行了,我知道了。」

林靖文的臉色沒什麼異常並不表示他就放過了連山關守將,聽了莫丹吉的話之後他地臉色冷得嚇人,嚇得莫丹吉連忙閉口不言,生怕惹怒了主公惹火燒身,只是小心地道:「屬下不敢答應連山關守將的條件。實際上若不是屬下遣偏師翻越千山堵住了連山關西去的退路,只怕連山關的守將早就跑了。我林家這半個月來以幾萬大軍橫掃千山以南之地,這連山關卻是早就得到了消息,屬下派到東面的副將來報說已經擊退了幾路附近州縣救援連山關的援軍。」

「你派到西面那邊的有多少人馬?能不能堵住連山關的瘋狂衝擊?」

「六千人,近半是連弩兵。擋住連山關遼軍突圍應該沒有任何問題。」

「好,休息一日,明日大軍攻城。」林靖文直接下令:「攻破連山關之後,其將定要活捉過來。我親自行刑將其人以及其親族坑殺,以警傚尤。」

果然,主公果然是沒想放過連山關守將。哪怕要死傷眾多兵士強行攻關也要活埋了他。

「喏!」

次日,大軍飽食之後開始列陣攻城。

這次林靖文除帶來宿衛軍之外還帶來了一個萬人隊,近兩萬人在連山關前的平地上列陣攻城,黑甲鋪天蓋地,有如一片黑色的海洋,將小小地連山關堵得水洩不通。

火炮現在是不能用了,不過,回回炮也是一樣,正好可以親眼見證一下三百斤石彈的威力到底如何。

三百斤彈幾乎是回回炮地極限,如果用全鋼製造拋石機的話威力和射程應該會大得多,但全不用鋼的話製造拋石機所需的鋼實在太多了,都夠製造四門全鋼火炮,更是足夠製造幾百具全鋼連弩,耗費太大。林家本就缺鋼,哪能經得起如此折騰,所以,這回回炮除了關鍵部位用的是鋼之外,其它部分還用的是木頭,三百斤彈的確是極限。

這樣的拋石機安裝起來之後足有三層樓那麼高,整一個龐然大物,這麼大的傢伙看著就讓人害怕。

不過很可惜,回回炮目前還只是剛「出世」,技術算是初步完善了,但應用方面還只是剛起步。按林靖文的想法,石彈雖然實用,但成本太大,要是能用拋石機發射燃燒彈和爆裂彈就好了,可現在還沒開發出來能用到拋石機上地燃燒彈和爆裂彈。

不過石彈目前也足夠了。

一百部拋石機按射擊方位排布在連山關千步左右的距離,無數的黑甲士兵頂著獵獵寒風屹立在關牆之外,刀出鞘,弓上弦,林靖文完全沒搞勸降之類的,直接下令攻城。

「測量步距仰角,試射。」

測量員報出

地步距仰角,炮兵按照數據重新調整拋石機的方位布之後,一發百斤彈被拋射出去,轟地一聲砸到城牆上。

連山關附近全都是山,其關牆都是巨石建成,聽說這關牆還是幾百年前的渤海國建造地,野蠻的契丹人是不會有心思去修建關牆的,有那工夫和力氣還不如去搶劫漢人。

石彈砸到連山關上。連山關牆雖然震動一下,但別說倒塌,連個裂縫都沒能出現,不過是砸到了幾個遼兵而已,惹得遼軍一陣恐慌。

「步距正確,仰角降低二。」

「換三百斤彈。」

三百斤彈就比百斤彈強多了,一百發三百斤彈砸到關牆上,由於是集中轟炸較短地一段距離,關牆不再是震動這麼簡單,那聲勢簡直是地動山搖。雖然沒能砸出裂縫,但砸得關牆崩壞碎石亂飛。

回回炮果然厲害,連南宋的襄陽城那樣的天下堅城都能攻破,何況海人修的一座關隘,連山關再全巨石建造也經不起這麼多巨石彈連綿不斷地轟擊。



回回炮的轟擊一直從早晨持續到正午,在耗費了近千顆石彈之後,小小的連山關終於承受不住,哀鳴一聲無力地倒塌下來。

連山關牆被砸塌了一段。

「就是現在,攻城。」

回回炮開始往塌陷處兩邊延伸,以圖擴大戰果。而床弩也逼近了距離開始用爆裂彈和燃燒彈狙擊關內遼兵。而步兵隊則趁機攻城。

雖然連山關上沒有拋石機,也沒能有床弩。但畢竟是佔據了高處,見林家軍攻城,關上的遼兵冒著巨石和床弩的打擊放下滾木,巨木沿著坡地轟隆而下,聲勢也是十分駭人。不過很可惜,連山關已經足有幾百年沒經歷過戰事了,不但險關年久失修,連關下的坡地上也長滿了高大的樹木,這些樹木為攻城地林家軍士阻擋了滾木。

但即使如此,還是有一些滾木衝了下來。那麼大的滾木從那麼高那麼長的關上滾下來。衝擊力十分巨大,所過之處輾壓出一條由鮮血和碎肉組成的血路來,林家兵士死傷甚重。

「停。」

林靖文瞧得心疼,不想自己的兵士死傷太多。只能暫緩攻城。

「所有床弩換燃燒彈,不要管消耗了,直接覆蓋連山關牆。」

炮兵營軍官連忙下令:「所有床弩。目標連山關牆,燃燒彈覆蓋射擊,三輪齊射,開始。」

總共三百具床弩齊齊對準了連山關,剛才是為了節省彈藥,畢竟燃燒彈和爆裂彈製造不易要省著點用,本來林靖文是想省多一些留到明年開春用到遼東大戰上去,但現在也管不了那麼多了,士兵們的性命要緊。

三百具床弩,一次齊射就是三百枚燃燒彈,足夠將不到里長的連山關關牆完全覆蓋,整個連山關南面部分全燒了起來,大火沖天,這樣的火勢以前在高麗上京出現過兩次,當時可是燒死了十多萬高麗軍民,現在,小小的連山關裡可遠遠沒有十幾萬人。

三輪齊射之後,整個連山關都陷入火海。

「進攻。」

這次進攻倒是沒滾木下來了,知道士兵攻到關前也不見有什麼還擊,不過,士兵們也攻不進去——火勢實在太大,得等它燒完才能攻城。

兩萬餘人就這麼眼睜睜地看著這場大火,不時聽到有遼兵慘叫呼號之聲,甚至不時有那麼一兩個火人從關牆上跳下來,沒被摔死也被燒死。

大火直燒到晚上才平息一點,火勢依然很大,不過已經可以讓士兵們清理出一條道路來攻城了。

關門早就被燒沒了,士兵們直接通過空蕩蕩的城門處,長槍兵負責清理出一條道路來供大軍開進。

一進關裡,首先撲面而來地就是一股濃重的焦臭味,熏得人直欲作嘔,不時見到那麼一兩具燒焦地遼兵屍體,這些屍體都在大火外圍地帶,更多的卻是只剩下一團黑碳的「遺體」了,這麼大的火想保留下完整的屍體的確太難了些。

林靖文被熏得不行,在關裡呆了沒多長時間就退了出去,雖然這場大火是他下令放的,而且也做過不止一次兩次,但親眼看到後果那是另一回事,就是殺伐決斷的林大官人也受不了。

不一會兒,孫澤顛顛地跑來,張嘴想要匯報,卻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只是沮喪地道:「主公,大火燒盡了一切,整個連山關全被燒光,房子、倉庫、兵營乃至物資全被燒沒了,屬下無法統計出戰果,實際上屬下連遼兵屍首都沒看到幾個,主公下令要活捉的連山關守將也沒找到,應該是被燒死了。」

「燒死就燒死,只是太便宜他了,按他的罪孽應該被坑殺。」林靖文到現在地臉色都有些蒼白,剛才在關裡看到那些淒慘的場景讓他到現在都有想嘔吐的感覺,不過,這並沒平息他的殺意,恨恨地下令:「軍中不允許攜帶家眷,那守將地家屬不可能被燒死吧,在哪兒?派人去抓來,按坑夷令坑了。」

「喏!屬下這就命人去辦。」

林靖文看著關裡燒紅了半邊天的大火,實在是很鬱悶,大火燒死了遼兵,自家士兵的傷亡確實是少了,可是連帶著連山鐵關也成了個空殼,這筆買賣做虧了!
z3336578 發表於 2009-4-27 10:56
第四卷 誰說草莽無豪傑 第四四章 冬季大發展


   


    山關雖然被大火燒成了白地,但畢竟關隘主體還在,番還是連山鐵關。

連山關是安東和遼東的分水嶺,過了連山關就是三千里遼東,而最近的,就是後世有名的本溪和鞍山,一想到這個林靖文眼前彷彿就看到了漫山遍野的煤和鐵。

真是忍不住啊!林靖文以莫大定力才忍住下令大軍繼續西進的念頭。他真的很佩服自己,明明看到大堆的肥肉卻不能去吃,林大官人不禁想著,像他這樣的定力只怕柳下惠也不過如此吧,只不過柳下惠拒絕的是美女,而他拒絕的是肥沃的土地和資源。

——林大官人一時很是臭屁。

攻下連山關之後,安東的大門也就算完全關上了,以後不管是契丹人還是女直人,只要他們沒攻下連山關,想大規模進攻安東那是不可能的。從海上來?貌似這比攻下連山關更難,別忘了,老林家可就是從海上起家的,要在本行被人打倒那還得了。

之後的將近一個月的時間裡,林靖文坐鎮安東城,下令軍隊四處,千山以南的蘇、復諸州早已攻下,這次林靖文的目標是西面和北面長白山以南的生女直。紅衣黑甲的林家軍象黑色的海洋一樣淹沒了長白山以南的群山河谷,雖然地利在女直人那邊,但有了常居安東的莫丹吉和蕭裡得顯等契丹和奚將也是一樣,在地利上也吃不了多少虧。

掃蕩生女直一是怕這些女直人和金國坑壑一氣,二嘛,就是為了練兵,訓練士兵寒地作戰的能力,雖然付出了凍傷超過兩萬人的代價。但效果也是很顯著的,在充足後勤的保障下,至少林家軍不會再像以前那樣一進入寒地就喪失戰力,而且,這次掃蕩多少為林靖文帶來了不少馬匹,還有毛皮和人參。

從重和元年地十二月到重和二年的三月,這四個月裡安東乃至林家治下忙得熱火朝天,火熱的氣氛甚至驅趕走了嚴酷的苦寒。

民間各大商家和工場紛紛進駐安東,首先發展起來的就是無州的大東縣,這個原本落後貧瘠的小縣就像當初的華亭一樣。因為大量商家、工場的湧入而迅速發展起來,成為繼安東城之後第二繁榮的地方。

林靖文下令發十萬奴隸入安東,其中倒有三萬人是發到了大東縣。三萬奴隸以兩個月就死傷超過萬人地代價將大東縣變成了不輸於琉求城的大縣,房屋林立,商舖一家挨著一家,各式工場紛紛進駐大東縣。

而其中最多的莫過於織場和毛皮加工場了。安東苦寒,棉衣既笨重而且安東人又不愛穿,在這裡毛織品倒是大行其道,廉價又量大的羊毛撐起了大東縣過百家毛織場,安東各州乃至遼東的羊毛源源不斷地進入大東縣。然後變成華美而又輕盈的毛衣毛褲進入千家萬戶乃至返銷入遼東和高麗,那些織場只嫌工人不夠多生產規模不夠大。絕對不會為市場發愁。

安東戶口十萬,比以前林家全部的四縣一州之地加起來還多,這該是多麼龐大的市場啊,至少對各工場目前的生產能力來說是很龐大的。

還有商業,美岸地陶瓷、鹿皮和珊瑚,琉求的魚、蔗糖,夷東地生絲、茶葉和鹽,美岸的鐵器、飾品、蜂蜜和大米,還有慶州的藥材、鐵石、木材,有從九州島低價收購的硝石、泥炭、倭刀。有耽羅的珊瑚珍珠以及魚產,更加有扶桑東部的「特產」奴隸,這些商品更是因為人口的增長需求的增加而刺激了生產,正好。松江的那二十萬流民已經安定下來,是時候開始往琉求、花蓮等地輸送了,正好可以給這些地方提供擴大生產的勞動力。

要發展。先修路,這個道理林靖文自然不會不明白。重和元年十一月底他就下令從琉求、美岸等地招集十萬奴隸充安東,首先修建地就是南起定州北至連山關、以安東城為中樞連通各州縣的二車大道,尤其是起自大東縣過安東到連山關的官道,被擴建為可同時通行四輛馬車的大道,全青石鋪就,馬車走在上面是又平穩又快速,大大提高了運輸效率。

安東十萬戶四十餘萬人,林靖文下令劃分百姓等級,樞密院由原兵曹改

軍政司在各州縣建立國民訓練營,得男丁近二十萬,為平民乃至士民、功民,安東男丁不管是漢家兒郎還是契丹、奚、高麗等異族男子無不踴躍入訓練營參加軍訓,全民皆兵,過個兩三年怕不又是二十萬猛士。尤其是安東苦寒,又是邊境多征戰之地,其地男丁強壯勇武。更是多善騎之士,林靖文輕易就從中徵召到了一萬騎兵,這可是正兒八經地騎兵,不是騎馬步兵,這些遼東男兒特別是那些異族丁壯無不是自幼生長於馬背上,騎術那是好的呱呱叫,只要嚴格加以正規訓練,不多時便能成長為合格的騎兵。

不過,林靖文要地可不是中原宋朝和遼、夏那樣的槍騎兵等近戰騎兵,他要的是弓騎兵,跳蕩騎,他要的是這種讓盛唐遠征萬里大漠西域無往不勝的騎兵兵種,遠以弓射近便刀砍。

復合弓的技術並不難,中原自古就有,只不過,其製造工藝極其煩瑣複雜,特別是製造復合弓所需的材料繁多難成。制弓以干、角、筋、膠、絲、漆為六材,「干也者,以為遠也;角也者,以為疾也;筋也者,以為深也;膠也者,以為和也;絲也者,以為因也;漆也者,以為受霜露也。」可以想像弓製造的複雜,而復合弓就更是難上加難。干以木為上,角以牛角為上,膠以魚膠為上,絲即絲線,漆須色清。~木在中原塞外被廣泛種植,這個好辦;角需要本白中青未豐的牛角最好,一支制弓用的角的價格就相當於一隻牛;筋就是動物的筋了,牛筋即合用;膠最麻煩,中原一般牛膠、馬膠、鼠膠都用過,而林家用的是鹿膠,但最好的是魚膠;絲、漆就不用說了。光製作一般的弓就如此複雜和昂貴,復合弓則更為甚之。林家以工業化大生產為先,不管製作什麼成本都很低,弓也一樣,但因製作太過複雜而且應用不多,所以沒有大規模製造,但現在不一樣了,騎兵弓最好的弓就是復合短弓,現在卻是非要大規模製造不可。

製作一把弓總共需要兩至三年,但可以把各工序分開做,各項步驟可交錯進行,所以可以每年都有成品出產。不過以前林家勢力範圍小,很多材料都湊不齊,絲、漆、膠、幹好辦,軍械司倉庫裡的大把,但角和筋就不好弄了,牛角牛筋?林家哪來的那麼多牛。



但現在就不一樣了,安東有充塞河谷的牛,由樞密院收購牛,牛肉拿去充作軍糧,牛皮可做皮甲帳篷,牛角牛筋就用做弓。本來草原民族的復合弓是用木混合牛骨製作,但林家軍械場用木和鋼或鐵混合製作,這樣的威力比用牛骨更大。

騎射,騎射,一時間安東軍營裡馬蹄聲四起,新徵召的騎兵們除體力、技藝、軍械使用、野外求生等訓練外,最多的就是訓練騎射,突擊射、反身射、奔射、飛射,整個安東馬蹄弓羽聲四起。

因為離遼東大戰還有將近半年時間,林靖文在大軍掃蕩到長白山西邊一點的圖們江的時候,這個時候天氣更為寒冷,即使安東本地人也大多不願意出門,這個時候林靖文就將大軍中的預備役解散,只保留正規軍四個萬人隊。當然,三萬高麗僕從軍是不可能放回去的,都丟到連山關去修復關隘,這些高麗人可比奴隸划算多了,死多少都不算林家的損失,不像奴隸,死了還得去扶桑和呂宋抓。

奴隸是永遠不夠的,即使從琉求等地發來了十萬奴隸,但分到整個安東六州兩縣之地還是太少了些,光修橋鋪路就用去了一半的人,何況林靖文還在動一個大工程。

那就是煉鋼。

林家從來都缺鋼,自始至終都沒充足過。以前用全鋼製造兵甲軍械的時候鋼就是極為稀缺,弄得生產大部分時間停頓,就是為了等鋼,後來大規模採用鐵了吧,但兵甲軍械的質量卻大大降低了。能用好的當然不用差的,趁著這次佔了安東和朝鮮半島北部一部分,這些地方都產鐵,都有鐵礦,還有煤礦,林靖文決定趁著這個機會大煉鋼鐵
z3336578 發表於 2009-4-27 10:57
第四卷 誰說草莽無豪傑 第四五章 大煉鋼鐵


   


    鋼術從春秋時代發展到現在基本上有塊煉鐵滲碳鋼、鋼、灌鋼等,目前中原宋朝用的就是灌鋼法,這種方法的優點在於產鋼量大。目前整個大宋年產鋼達到什麼數字林靖文是不知道,不過至少過千噸肯定是有的,這已經是很了不起了。但是灌鋼法煉鋼的缺點尤其明顯,那就是雖然量大,但根本就產不出好鋼,五鍛鋼基本就是極限,更好的只有指望上天突然心情好降下好運氣了。

而林家的煉鋼集中在美岸縣,本來採用的是炒鋼法,後來林家攻下美岸後帶入了中原的灌鋼法,不過,在美岸,灌鋼法並未普及,至少在軍中煉鋼場或者主要是為軍中提供鋼和兵甲的民間工場沒有採用這種方法煉鋼,林家主要採用的是百煉法煉鋼。

百煉法煉鋼雖然產量極其低,但很容易煉出好鋼,五鍛六鍛那是常見,七鍛也不少見,就是八鍛鋼也不是沒有。百煉法鍛鋼按照鍛造次數的多寡將鋼分為一鍛兩鍛等等,不過不是每一塊鋼都能夠反覆鍛造的,鍛造的次數越多也就越難,失敗率就越高——拿九鍛鋼來說,以林靖文的推斷,九鍛鋼應該比後世普通的優質鋼甚至還要強上一些,但這種極限鋼只在傳說中出現過,現實中根本就沒人真正鍛造出來過。前段時間韓玉容想用九鍛鋼製造開花彈,但因九鍛鋼實在無法鍛造,開花彈的研究也只得作罷。

韓玉容想用九鍛鋼製造開花彈的想法其實是極其瘋狂的,那可是九鍛鋼啊,傳說中的極限鋼,拿來製造小小地炮彈是不是太暴殄天物?一般七鍛鋼就被追捧得不得了。用七鍛好鋼打造出來的兵器千金難求。林靖文曾經派人去試過,用軍械場出產的一把七鍛鋼刀就能從中原換來好幾船的糧食,而林家軍中百夫長以上用的都是七鍛鋼配合扶桑傳自盛唐的熱淬火技術打造的好刀,說是吹毛斷髮並不為過,隨便拿一把到中原去至少都能換來十幾船糧食。

但七鍛鋼的產量實在太低了,鍛造出一塊七鍛鋼起碼要損失數十塊六鍛鋼,而鍛造六鍛鋼又要損失更多的五鍛鋼,成功率實在太低,百煉法也不是無所不能的。

其實說來都是叫鋼,不過據林靖文所見。五鍛以下應該是鍛鐵,根本就不算是鋼,五鍛以上地才叫鋼,只不過古代好鋼難尋,鋼材稀缺的情況下古人將效果差得不是天差地遠的鑄鐵算到鋼裡面也是情有可原的。

但林靖文現在要煉鋼,只要鋼,鑄鐵還是不夠看的。

重和二年元月,在剛剛開春天地還未化凍的時候,林靖文發鐵匠三千、奴隸兩萬人入安東城北六十里處的遼河交叉處,這裡本是女直人的屬地。遼聖宗之後為遼國所佔,建起了一個小堡子。也沒什麼名字,就叫遼河堡,是個人都不過千的極小型小鎮。

林靖文看中這裡主要是看中了遼河交叉的位置,河水湍急,流量大,可以用作動力。

首先豎立起幾架巨型水車,用齒輪帶動做動力用來沖壓、拉拽、牽引等,可以用作粉碎鐵石原礦和拉動鼓風機之用。

先少地是耐火磚和焦碳。

耐火磚在春秋末期就有了,大多是用高嶺石燒的,也就是粘土製耐火磚。多用在陶瓷爐窯。花蓮縣陶瓷工場林立,自然不缺耐火磚。林靖文試了一下,溫度是測不出來,但在他地影響下林家廣泛採用泥炭。也就是煤,花蓮的耐火磚因需要承受泥炭常年的灼燒,經工匠不斷改良。其品質逐步增強,現在的花蓮耐火磚完全能夠承受泥炭的高溫,就是不知道能不能受得了焦碳帶來的溫度。

在目前來說,要煉鋼,先煉焦。焦碳是高溫干餾煙煤而得,這個容易,用耐火磚豎個干餾室便成,這個簡單,即使林靖文沒煉過也是聽說過的,讓工匠們多試幾次就煉了出來,副產品干餾煤氣就拿去生火。

關鍵是煉鋼。

說實話,林大官人並不知道怎麼煉鋼,他本來只是一個軍官,既不是學工的又沒參觀過煉鋼廠,更加不會興趣廣泛到沒事就捧本煉鋼術的書死啃,他也就知道豎爐、平爐、轉爐還有蓄熱室、滲碳、吹氧等而已,就知道大致上有這麼一回事,真正的技術和工藝他是完全不知道地——後世又有幾個人知道怎麼煉鋼的,又不是像那些YY書看多了學生一樣整天琢磨著怎麼去穿越,那些幻想神經空前發達的幼稚小屁孩才為了「穿越需要」而整天想著煉鋼呀、造玻璃啥地,反正林大官人是沒關注過這些。

但林大官人大致知道煉鋼原理,無非是去雜質去碳而已,高碳鋼還要先去碳後加碳,而且,中原自古以來的煉鋼技術之類的書不少,美岸更是多地是煉鋼巧匠,湊合到一塊兒研究琢磨下大致差不多就行了,反正他也不需要一開始就出後世那樣質量上乘的好鋼,只要能煉出鋼就行。

先是豎個豎爐,爐高十四丈有餘,結合摸索出來的工序,林靖文將它建成雞蛋形狀,中部有十圍之寬,都是用耐火磚砌成,頂端的煙更是直插雲霄。

要說這麼高這麼嚴格要求的爐

個時代的建造水平只能用人命去換了,長城脫離了當水平,結果修個長城死了幾十萬人,林靖文的這個豎爐雖然以此時的水平還能辦到,但也是用幾百奴隸的命換來的。

修豎爐的時候,底部和中間還好辦,不是太高,奴隸們還能堅持,但修到了十丈以上,這個時代可是沒有安全索之類的,這麼高的地方人爬上去都不容易,別說還要在那麼高的地方修造建築了,奴隸們雖然被兵士的刀槍和鞭子指著卻也不敢上去。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林靖文直接下令:「將修造任務分成若幹部分,奴隸有願意上去並完成者可脫籍為庶民,死者由其家人受益。最高最危險的部分若有完成者可直接為平民,賜地二十畝。」

奴隸們頓時眼睛就綠了,剛才是沒人敢上,現在卻是爭著上,即使一個接一個地掉下來摔死也是前仆後繼。



林靖文之所以許下如此重賞,那是因為煉鋼實在太重要。鋼鐵時代,一個時代既然甚至以鋼鐵為名,有了鋼鐵就有了一切,不說別的,至少林靖文根據林家這幾年發展地經驗總結。有了鋼鐵至少生產力都會提高許多。

豎爐建好以後工匠再用一個水車帶動鼓風機引風,再用水車車上水來先儲存入水塔中,再用個機關控制水流大小,然後下令煉鋼。

一車車地鐵石原礦混合著焦碳和硅石,也就是石頭,倒了下去,用泥炭生火之後,火光映紅了眾人的眼睛,滾滾濃煙順著煙直入天空。

等火勢穩定,工匠們順著留出來的觀火孔觀看火候。這個豎爐還是太原始了。火都順著觀火孔燒了出來,根本就無法靠近。也就無法觀察火候。沒辦法,負壓設計林大官人是不知道的,只能用土辦法來了。琢磨半天,才有巧匠想出修個緩坡將觀火孔上移並且將豎爐雞蛋形的「身體」兩端加大中部弧度加深的建議,這才保證火沒燒出來。

改建完畢後再煉,這次倒是順利,林靖文這次帶來的都是技藝精湛的工匠,甚至很多是匠師,他們個個少說都煉了十幾年的鋼,自然是知道火候的。

火候到時。工匠下令開爐放鐵,鐵水沿著事先築好地漕流出,並開關放水,水塔中的水將鐵水冷卻。頓時得到成品。

這卻是生鐵,一爐足有三千多斤,讓眾工匠們吃驚得差點把眼珠子掉下來。雖然這個豎爐煉鋼的方法有他們參與制訂工序,但通過理論推斷和試驗摸索出來是一回事,親眼見到又是另一回事,工匠們一輩子都是融鐵石鍛打為鐵,哪裡見過直接用火燒出鐵來。

不過,這一步僅僅只有生鐵而已,還要繼續煉才能得到鋼。

這次卻是不把焦碳和生鐵混合了,本就是要脫碳,再一混合還得了。生鐵和焦碳分上下兩層放入爐中,繼續鍛燒。

到得第五日,觀察火候的工匠報告說火候到了,林靖文下令出鋼。鋼水從爐中放出,這次用來冷卻的水流流速與上次煉製生鐵的水流流速不同,兩水一經接觸,白氣漫天,白氣散後就得到一塊塊鋼錠。

經過匠師測試,這次煉出的鋼有五鍛鋼的水平。天哪!直接煉鐵為鋼,而且是五鍛鋼。工匠們頓時沸騰了,不禁相擁喜極而泣,這一次卻是有足足近兩千斤鋼。

林靖文卻是很不滿意,後世民國時期有史記載第一次高爐煉鋼的時候可是直接出了七鍛鋼的,他這次出地只是五鍛不說,還有一部分鋼並不合格,是次品,有一部分都給煉成了熟鐵,真是人比人氣死人。

工序需要改進。不過這個問題卻不用林靖文親自操心了,他對煉鋼就知道那麼多,剩下的事自有工匠們去摸索,他只是安排匠藝大學堂地學生在旁學習並計算鋼中的碳成分大致比例而已,以給研究工序作些參考。

邊摸索邊改進。

首先,工匠們在豎爐主體旁邊加了個小點的爐子,鼓入空氣加熱,然後將加熱後的空氣替代冷空氣鼓入豎爐,的確提高了爐溫。

再有工匠提出了鐵溶液攪拌這個設想,雖然是設想,但現在就是摸索階段,設想也要實際實施一番。經過測試,攪拌鐵水確實對脫去鐵中雜質有利,而且提高了成鋼的品質。

扒渣時機、冷卻水流流速等等一系列問題逐一被工匠提出設想然後實際實驗起來,甚至有不少工匠提出了各種古怪的想法,不管對錯,都一一做了再說。

費時兩個月,終於,等林靖文差不多等的暴怒的時候終於有工匠來說煉出了七鍛鋼。真是鬱悶啊,別人要技術沒技術要人才沒人才,物力、財力、人力都不入流卻能直接煉出好鋼,林大官人集中了林家幾乎所有的匠師耗費諾大資源卻是如此艱難才能煉鋼,真是氣死人了。

不過,總算成了。林靖文下令總結工序,令奴隸一字排開建造了二十座高爐,日夜不停地煉鋼。
z3336578 發表於 2009-4-27 10:58
第四卷 誰說草莽無豪傑 第四六章 鋼鐵專賣


   


    鋼耗費的鐵礦是很恐怖的多,以前林家沒有鐵礦,琉蓮夷東沒有,美岸也沒有,九州島雖然有但產量實在太低,以前用百煉法煉鋼從扶桑和中原收夠鐵石是完全夠了,但現在肯定不夠,連塞牙縫都不夠。

朝鮮半島北部產鐵,從春秋時的燕國時起就從朝鮮半島北部開採鐵礦,但這裡不過是偏遠落後之地,一是人丁稀薄,二是多山運輸不易,是以這裡的鐵礦規模都不大,林靖文雖然下令擴大開採規模,但運輸實在不方便,也滿足不了高爐的需求。

必須有自己的鐵礦。

本來麼,翻過千山的鞍山本溪就產鐵,還產煤,但那裡實在是離遼陽城太近了,一旦佔了那兩個地方,遼陽城肯定會出兵跟林家大打出手,撿便宜的只能是金國,這實在不是林靖文願意看到的。所以,這塊大肥肉暫時還不能吃。不過,鞍山的礦脈大得很,鞍山以南的蘇、復二州幾乎有一半的地方都產鐵,值得慶幸的是,蘇、復二州已經在林家的控制之下了。

安排好煉鋼場的事,時間都到了四月,天氣漸漸變暖,軍情司的探子回報說金國已經開始派兵到遼國上京路東邊和東京路北邊的州縣搶掠糧草,林靖文知道,他該回安東安排出征的事了。

雖然林家攻下安東僅僅只有三個多月,但安東城卻已經是大變了番模樣,原本土坯制的城牆正在拆除,已經拆了一多半,原來城牆位置的兩里開外正在修建新的城牆,預計新城牆建好後。安東城比以前擴大到三倍還多,能容納超過十萬戶口,這樣的規模在整個東北都算是大城了,遼五京之一地遼陽府也不過才這麼個規模而已。

進到城裡,城裡更是比以前繁榮多了。以前又髒又亂的街道被平坦寬闊的青石大道替代,低矮的房屋換成了各式各樣的商舖民居,原本衣衫破舊的行人城民現在少說都是穿著一身得體的毛衣,而以前是契丹顯貴富戶才能穿的皮裘現在卻是常見的很。

一路走來,叫賣聲不絕於耳。琉求的糖,美岸地鹽和陶瓷鹿皮珊瑚。夷東的棉麻絲漆茶,美岸的鐵器飾物,在這裡都能看到,甚至還有不少扶桑人和耽羅人模樣的商販在叫賣其地特產。

原來,作為僕從勢力,雖然在林家面前沒什麼自主和尊嚴可言,但九州大名和耽羅王治下百姓只要有合法身份證明的話,在林家勢力範圍內學習、旅行、經商的權利還是有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會受到林家的保護,這也是漢化兩地的政策的一部分。而且。這樣地政策從目前實施的效果來看還不錯。那些扶桑人和耽羅人在見識到林家地強盛和治下的繁榮之後,卻是對漢人更加仰慕。更傾心於漢化,指不定再過個幾年就會「培養」出一批的扶桑奸和耽羅奸出來。

看著這些扶桑人和耽羅人操著一口流利的漢語,甚至時不時地冒出一句鄉俚土話地招攬顧客,和顧客討價還價,林靖文在覺得頗為搞笑的同時也覺得很開心,漢化漢化,不但是語言和文化,更重要的是習俗和生活方式,只要這些扶桑人和耽羅人說話做事甚至思考問題的方式乃至世界觀和價值觀跟漢人保持一致,那麼他們就跟漢人沒什麼兩樣。

「主公。」

正瞧瞧看看。一個聲音把林靖文驚醒過來,扭頭看去,原來是出來微服巡街的鄭之原。

鄭之原經過幾個月的任事,不復以前那副公子哥的做派。顯得沉穩了許多,來迎接林靖文地時候神色飛揚,相比於以前的那種目空一切的浮躁狂妄。現在的他卻是顯得自信而內斂。

鄭之原因為鄭皇后地緣故,雖然自幼學得滿腹才華,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只能整日玩耍,十幾年下來卻學了中原的那些士子和公子哥們浮誇、奢華、狂妄和目空一切的習性,再這麼繼續下去,他這個人可真就算廢了。要是鄭之原沒遇上林靖文,那麼估計他就會繼續這麼過一輩子,甚至連他自己都不會覺得自己是個廢人,但幸運地是他遇上了林靖文。

其實林靖文本來根本就沒想到鄭之原會是個人才,畢竟鄭之原的表現雖然待人寬和而且為人低調了一些,但跟中原的那些紈褲子弟和酸丁沒什麼兩樣,這樣的人林大官人見得多了,基本上這些人都可以劃作廢物的範圍裡去,原本他也以為這個鄭之原沒什麼兩樣。可讓他沒想到的是,他出於想將鄭家拖下水的想法將鄭之原強拉進自家陣營,卻是因此發現了一個人才。

鄭之原在統籌管理方面的才華簡直另人驚歎,他以前沒做過官,連小吏都沒做過,但到了軍中卻能將兩萬人的後勤安排得井井有條,知安東府之後更是將安撫百姓、規劃官府結構、發展經濟、完善民政和公共服務等一系列煩瑣的事務處理得十分妥當,看安東城現在的樣子就知道了,這個人簡直是治政的天才,他這方面的能力林家目前還無人能及。

開始被強制發配到軍中,鄭之原是滿腹怒氣的,甚至恨不得殺了林靖文,但真正做了一些實事之後,他將自身的才華漸漸施展開來——才華得以施展是件很讓人開心滿足的事,士為知己者死,自古就有名言,那些人才甚至恨不得為能提供他們施展才華機會的主公去死——鄭之原也是這麼個情況,在知安東府之後,他是如魚得水,盡情施展自身那從小培養起來卻幾乎被遺忘拋棄的本領,他的心態迅速轉變,一度切齒痛恨以前的那種只知空談、

攀比的生活,對林靖文的心態也逐漸轉變過來,變得

他這一聲「主公」卻是叫得心甘情願,只為感激和忠誠,比起王散因追求前程、陸青城因想著開創事業、鄭順文他們因被迫無奈而喊的主公卻要純粹的多。

林靖文卻是聽出了他的真誠,既而從他地眼中看到了感激。不由得拍了拍他的肩膀,感慨地道:「本亭,你現在卻才像個男子漢大丈夫,以前的鄭之原雖然也可相交卻不可深交,說實話,以前我甚至都有些瞧不起你,但現在的鄭本亭不愧是大好男兒,有本事有才華的大丈夫。」



鄭之原深深地躬下身去,道:「此誠乃主公恩澤,若無主公。只怕原會這麼碌碌一生做個廢人,主公恩德原萬死難報萬一。」聲音竟是有些哽咽。

「我們不說這些,來,帶我去看看你辦事的地方。」

鄭之原平復了一下心情,當前引路。

秉承林家一貫的風格,林家治下最好最堅固舒適的建築必然是官辦學堂和醫館,林靖文注重教育和醫療,甚至將這兩個視為國家的生命,每年總理院超過兩成的財政支出必然是投入到教育和醫療上去,甚至每年都有特別追加。以致林家治下地教育醫療普及率高得嚇人。教育方面實行的是全民教育,每個男丁至少要受到五年的初級教育。中級和高級教育的比例也很高,目前教化司側重點在於全民掃盲,至少要讓百姓識字會計數;而醫療,每裡(鄉)都有小醫館,每縣都有規模比較大的醫堂,而每個州府必有名醫就診的大醫院,平均下來,林家治下每三千人有一家醫館,每兩萬人有一家醫堂,每五萬人有一家醫院。目前總理院正在努力減小這個比例,力圖讓醫館更普及。

相反的是,林家治下最樸素的卻是官衙,不求氣派。不求精美,更不求奢華,只求實用。連總理院駐地都不過是幾棟普普通通的三層高台而已,安東府衙門不過就是一個四合院,面積倒算得上大,但論氣派和華美,安東城大多數的富家宅院甚至是一些店舖都比衙門要好得多。

衙門也沒象中原那樣用大理石墊得賊高,門口也沒擺兩個威武地石獅子,連門都不過上了普通的黃漆。墊大理石純粹是燒錢,石獅子打造費用太貴,10座石獅子地費用都能修起一家醫館了,紅漆也以省下來買多點紙來辦公。

衙門的辦公地按慣例應分為六扇門,但林家治下的衙門卻有十一個房間,每個房間裡都有一曹,各自獨立辦公,有不能解決的事才會到正廳去請縣令、知州、知府解決。

林靖文進了正廳,別的沒見到,首先卻見鄭六娘也在,她面前居然也有一堆文書,這個小妞還在那堆文書上寫寫劃劃,顯然也是在處理文件。林靖文瞧得奇怪,難道總理院什麼時候任命鄭六娘為官了?

鄭之原順著林靖文的目光一看,連忙解釋道:「屬下初次為官,一時間無法應付一府政務,因此屬下將小妹請來幫忙將文書分門別類,屬下兄妹以前是合作慣了的,有小妹幫助屬下的效率會提高很多——等屬下習慣過來便將小妹送回去便是,小妹沒有職務在身,不算女子為官。」言下很有些惶恐,女子為官自古未有,鄭六娘雖然不算做官,但做的卻是跟一個官員沒什麼兩樣,他生怕自家主公責罰。

那邊鄭六娘聽到人聲才抬頭看了看,卻見到林靖文正微笑著看著她,開始還沒反應過來,隨即卻被嚇了一跳,馬上丟掉紙筆飛快地起身站立到一邊,福了福聲,急著辯解道:「大官人,奴家只是在寫字畫畫,不是在處理文書。」得,不打自招了,真是個苯妞。

不過,林靖文對此卻是不抱可否,以前他就大力支持女子為官,不過實在是吃力不討好,後來也就作罷,他對此現在卻是既不支持也不反對。「無妨,《美岸律》並不禁止女子為官,你妹妹就是正式做了官也沒什麼,幫忙就幫忙吧。我此次來卻是為了向你說另一件事。」

「請主公示下。」

「自古各朝都有鹽鐵等專賣,我林家雖然開放了鹽鐵貿易,民間允許自由售賣鹽和鐵器,但對於鋼還是要實行專賣制度的,此一點《美岸律》有明確律法條文規定。遼河堡地煉鋼場是我林家繼華亭織坊分拆後的第一家官辦工場,本亭得管理仔細了,務必要禁止民間商賈參與煉鋼場。」

「是要完全禁止嗎?煉鋼場的鋼能不能賣給民間作坊和工場?」

「這個當然可以,只是不允許民間資本進入煉鋼場,但產出的鋼還是要賣給民間地,官府只管兵甲軍械,像一般的鐵器農具等還是要民間作坊和工場來製造販賣。不過,本亭,你須嚴格控制好,鋼不能賣到別家去,不能販賣到遼國、金國、高麗,宋國目前也不行,禁止民間商家將鋼和鋼製品外售,違者重罰。」

「喏!」

要是有海關就方便了,林靖文早在煉鋼場剛建立的時候就吩咐總理院著手建立海關,不過建海關需要一系列地步驟,首先是海關選址、人員挑選、賦稅制訂、貿易物資規劃、邊境巡邏等,特別是律法,必須制訂出嚴格的海關法才行,這個目前議政會議已經根據林靖文的建議在研究完善律法,預計再過兩個月《海關法》就該出世了。
z3336578 發表於 2009-4-27 10:58
第四卷 誰說草莽無豪傑 第四七章 宋遼大防


   


    看後世地圖上那一連串的滿族自治縣,這些所謂的自寧、吉林,甚至有一部分都插到了長城邊上,遼東自古就是漢人的土地,什麼時候輪到滿族來搞所謂的自治了?

後世滿族的地盤雖然大多是努爾哈赤以及他的後人從漢人手裡搶來的,但歸根結底,現在的女直金國卻是為努爾哈赤打下了基礎。

根據軍情司和細作司的情報,此時的女直人雖然遍佈白山黑水,但總人口絕對到不了百萬,甚至,估計連一半都沒有,女直人生產力極其低下,而且從遼聖宗起就在各個方面被契丹人打壓,只能以漁獵為生,像完顏女直等少數女直部落才有些許養殖,但一不能像中原的漢人那樣耕作,二不能像漠北的蒙古人那樣大規模放牧——以女直人這時候的生產力水平能養活幾十萬人就是上天的恩賜,此時歸在金國治下的女直人也不過才達到萬餘戶而已,金國十幾萬兵馬大多數卻是漢兵、奚兵、室韋兵等。

歷史上金國就是佔了遼陽府之後得到遼東的人口、資源才開始發展起來的,隨後滅掉遼國並滅掉北宋,女直人的人口特別是種族文明才得到極大的發展,要不然的話,蒙古人可是有名的搜刮狂,但凡沒有自己的文明或者文明不高的種族都被蒙古人搜刮一空,這些種族隨後都漸漸融入蒙古族「成為」蒙古人。蒙古之前的一千多年裡,北方草原上東胡、匈奴、鮮卑、柔然、鐵勒、突厥等異族先後登場,但蒙古之後的一千多年卻不再有新的異族產生,由此可見蒙古人的搜刮水平地確是很高的。而女直人,以他們此時的不入流的文明若是被蒙古人碰上肯定也是要「成為」蒙古人的。只不過佔了中原得到大發展後才避免了種族消亡而已。

不過,既然林靖文的目光盯上了女直人,還能容得他們發展麼?

林家三院,除律政院仍然在琉求縣之外,總理院和樞密院卻是早就搬到了安東來,林靖文也不用去琉求議事,只要稍走幾步便到了樞密院。

所謂樞密院也不過是幾棟尋常的三層高台而已,當然作為樞密重地這裡被高大的圍牆圍了起來並且有兵士守衛,但也僅此而已,其它並沒有特出的地方。

林靖文來到的時候這裡正忙碌地很。拿著各種文書的官吏進進出出,不時有一匹快馬來到將一封封火漆急件送入,這裡的守衛可以稱得上是三步一崗五步一哨了。

議事廳裡,一大堆的人正圍坐在一起討論什麼問題,而且討論得甚是激烈。王散、孫澤等將甚至折可保都在,被林靖文打發進政治大學堂和軍事大學堂學習的趙栻和沖德兄妹也來了,眾人正你一言我一語地爭得面紅耳赤。

聽衛兵通報林靖文到來,眾人連忙停止爭論。

「主公。」這自然是王散他們。

趙栻兄妹也是躬身為禮:「老師。」

只有那折可保不過拱手道了聲「大人」而已。

林靖文也不在意,只是看了看趙栻兄妹,誇讚道:「你小子不錯啊。都長高了這麼多,哈哈。這一年有沒有學到什麼本事?說來我聽聽。」

趙栻今年已經十七了,已經長成七尺大漢,而且眼光平和而不犀利,舉止從容,卻是比以前那副毛躁狂妄的樣子強得多了,而讓林靖文最滿意的是,這小子此時四肢粗壯腰上居然挽著一把刀,看起來倒是有點勇武的架勢。至於沖德小姑娘,卻是剛滿十歲,還是小丫頭片子一個。

沒等趙栻回答。王散搶先答道:「栻公子和沖德小姐這一年來先後於政治大學堂和軍事大學堂問學,據學堂方面回報,他二人成績優異,卻是學到了幾分真本事。特別是軍事方面,栻公子更是達到了千夫長的標準。而沖德小姐卻是更專重於政治,已可為吏。」

林靖文聽得眼睛一亮。卻是不吝嗇讚美之詞,大讚道:「不錯,真的很不錯,這才是有真本領地樣子,整天之乎者也的那算什麼德性,端地讓人瞧不起,現在你們兄妹卻是不錯。嗯,遼東大戰在即,你二人在此戰之後也到了該回中原的時間,此次便隨軍出征吧,這是我最後教你們了,趁這次機會你們也將你們在學堂學到的東西實踐一下。」

趙栻大喜,道:「學生早有此想法,不過老師,學生能不能去軍中領軍,於千人隊中做一個副手就好。小妹年紀還小,又是女子,就留在老師身邊學習。」

林靖文稍一思索,點了點頭,「也好,回頭你去宿衛軍,讓孫將軍安排一個職務給你。」卻吩咐李大郎:「大郎,從今日起你便在趙栻身邊護衛,千萬護其周全知道麼?他畢竟是大宋皇子,不能出了差錯。」

孫澤應了。李大郎卻是一急,辯道:「那主公的安全怎麼辦?屬下要保護主公,至於栻公子,屬下安排好手去保護他便是。」

趙栻也道:「多謝老師,不過不用李大人保護了,學生自己知道自己的本事,自不去太危險的地方便是,老師不用擔心。」

那邊折可保突然說道:「大人,不如讓屬下保護十七皇子如何?屬下雖然不甚勇武,但定拚死護得十七皇子周全。」

林靖文想了想,便同意了,此事便這麼決定,林靖文接著問道:「你們剛才在商議什麼?我老遠就聽到你們爭辯的聲音。」揮手讓眾人重新坐下。

眾人落座後,王散答道:「屬下等剛才在商議出兵遼東一事。探子回報,金國正派遣兵馬四處劫掠遼國上京路東方和東京路北方,是在劫掠糧草,預計兩個月後金國便會再起戰事。屬下等剛才便在商議我軍出兵遼東的事宜。」

「仔細說說。」

「喏!」王散應了一聲,接著說道:「去歲金國應遼國叛將高永昌的請求出兵遼陽府,那次的事主公知道。因安東邊軍突然回撤,金國大敗,十一萬兵馬損失將近一半,是為大敗。不過那完顏阿骨打也算有些本事,這一年來硬是讓他吸收了不少女直部落加入金國,據探子回報,金國此時地兵力已經重新達到十萬之眾,實力盡復,卻是野心勃勃。」

「主公之前地訓示是,若女直勢大則我軍只

口和牛羊馬匹。若女直人實力不強則取遼東地,屬的就是這個。金國此時不過只有十萬兵馬而已,其中漢奚等異族兵超過一半,就是本部的女直兵也是未經正規訓練地烏合之眾,實力實在算不上強。反觀我林家,安東現在已經集結了五萬兵馬,而且主公下令徵召的話,僅琉求等四縣便可再征五萬人,都是百戰精兵,若是將安東府也算上更是能得二十萬眾。以此實力,孫將軍等便謀劃盡取遼東地。不過屬下以為不可。」

林靖文這陣子頭疼的正是這個,女直人此時實力並不比林家強,遠沒有幾年後那麼囂張,趁這時候滅掉女直也不是不可以。這個想法一冒出來便一發不可收拾,可理智告訴林靖文,現在取遼東不但不一定能成功,就是成功了也會給林家帶來大禍。可理智是理智,誘惑實在不小,這段時間他心裡正為此爭論不下,聽了王散地話連忙問道:「假年快快細細道來。」

「喏!」王散首先取來一張遼國地圖。指著遼東道:「遼陽府離安東極近,過了連山關便是,就是從南方的蘇州出發過千山沿著大遼河入遼陽也不過是遠上兩倍的路程,可以說。地利盡在我方,只要細細謀劃一番,取遼東地可以說是完全可行的。」

孫澤等將大喜。

不過。還沒等他們高興多長時間,王散卻話風一轉,道:「遼國正忙於內亂無暇顧慮遼東,可以說遼上京增兵遼東地可能性不高。不過,大家想過沒有,遼國為何內亂?」伸手往地圖上一指,道:「祈律府,遼國因祈律府而內亂。遼北院精兵於去歲大戰中損失慘重,十停中去掉七八停,不但無力壓制金國,連派兵平叛也是有心無力,遼上京此時卻是在瘋狂徵兵,欲盡起陰山契丹丁壯南下討伐祈律。而祈律府的遼燕王卻是正囤兵長城一線準備北伐中京大定府。」

「大家看看,大定府離遼東才多遠,快馬十日便到,一旦遼上京和南京的兩路兵馬在大定府惡戰,我軍卻攻取遼東的話,大家說說遼國會不會關注一下遼東?」



折可保想了想,道:「關注是肯定的,但遼南北雙方大戰,他們無力真正出兵遼東。不過,這只是對女直人來說的,在遼國眼裡,女直人不過是不成氣候的蠻子而已,即使讓蠻子暫時佔了遼東也無妨,但我軍卻是漢家軍隊,在遼國眼裡,只怕我軍出兵遼東會被視為大宋北伐,大人又有大宋官職在身更是坐實了這種說法,如此……」

他沒有繼續說下去,但意思已經表現出來了。宋朝視遼國為生死大敵,遼國視宋朝又何嘗不是如此。宋朝國力強盛,雖然軍隊是弱了點,但也不是任由遼國隨便搓圓捏扁的,而且宋朝的後勁實在太大,遼國只要不能一戰滅了宋朝,那麼來自中原的反擊將會源源不斷——百年前地檀淵之盟便是這麼來的,當時遼國鐵騎都快打到東京汴梁城下了,但遼國卻在佔盡優勢地情況下允許宋朝乞降,就是因為他們自認沒有一戰滅掉宋朝的實力。

至於後來的金國南侵,只能說金國是無知者無畏而已,而且此時宋朝從皇帝到大臣都墮落了,雖然還是心繫北伐,但被遼、夏壓著打了百年時間卻讓宋朝上下變得懦弱不堪,不復建國初期那種不復燕雲誓不罷休的豪氣,只要稍受點挫折首先想的就是投降——靖康之難,只要宋朝稍微有點誓死抵抗的決心,金國區區十二萬大軍如何能一路打到東京城下,相反,只要宋朝下令抵抗,區區十二萬人還不夠河東河北北禁軍和中央禁軍塞牙縫的。

那麼,一旦遼國知道宋朝甚至都打到了自家腹地,顯然,斜著眼睛藐視了宋朝百多年的遼國絕對不能容忍這一切,更加怕宋朝南北夾擊取燕雲十六州,只怕到時候耶律延禧和耶律淳放下內鬥攜手共伐遼東都有可能。

話說到這份上,再不明白的人就是傻子了,女直人取遼東是取得又取得,但偏偏漢人,哦,是偏偏宋人取不得,林家在遼國眼裡不就是宋人麼?除非林靖文馬上稱王稱帝另立山頭,這樣的話遼國或許勉強能接受。

王散這時候才道:「我樞密院細作司早已探得消息,遼國已經知道宋人取了安東,探子地回報說當時遼帝甚至差點下令讓剛剛徵召起來的二十餘萬兵馬伐安東,南京祈律府的耶律淳也將原本集結到大定府南方的軍隊移到東面與遼東接壤地地方,若不是我軍取了安東之後無一兵一卒出得連山關和蘇州,只怕遼國兩路大軍都已經打過來了。屬下接到此情報時著實被嚇出一頭冷汗,現在想來也感到後怕。」

不止是他害怕,聽到這話的眾人無一不面面相覷,都從彼此的眼中看到了驚駭地神色。

「本來遼國上京已經決定增兵遼陽府,不過探子報來的消息說又有遼臣建議遼國放棄遼東將遼東讓給女直人的,讓女直人來抵擋宋人。此刻遼上京正為此爭論不休,但不管是哪種情況,我軍取遼東卻是萬不可行,估計不出意外的話,遼東只能讓給女直人,算是我軍和遼國之間的緩衝。這對我們和遼國來說都一種妥協,遼國無力討伐我們,我們也沒有實力抵擋遼國大軍,讓給女直人也是一種辦法。」

林靖文聽得目瞪口呆,讓給女直人?實在不甘心啊!他不死心地問道:「遼國現有多少兵馬?」

王散一愣,隨即明白過來,卻答道:「遼上京本有兵馬三十萬,去歲被金國破二十萬人後本只餘十萬,不過遼國正全力徵兵,現已徵得二十萬人,這個數字還在迅速增加。祈律府方面本有南院兵二十餘萬,現在耶律淳也在大肆徵兵,到正月為止,祈律府已有兵馬三十餘萬。主公,恕屬下直言,遼國的實力不是我林家目前能抗衡的,上京和南京其中任一路都比我林家實力要強,我們卻是不好正面與爭。」

宋遼大防啊,也難怪契丹人能容忍金國佔了遼東卻不能容忍遼東落到宋人手上,不過,難道真的要把如此肥肉讓給女直人麼?
z3336578 發表於 2009-4-27 10:59
第四卷 誰說草莽無豪傑 第四八章 戰爭,從南線開始


   


    靖文實在是沮喪極了,他拚死拚活地算計了那麼久,糧無數,甚至為了搶佔先手不惜冒著極大傷亡的風險在嚴寒的冬季出兵安東,因此被凍傷數萬兵士——耗費了如許人力物力財力以及諾大的代價,現在居然被告知遼東萬不能佔……怎一個鬱悶了得,林大官人沒一頭撞死就算他心理素質過硬了。

該死的女直蠻子,這些蠻化未開落後至極的土著真是狗屎運蓋天,選擇叛變的時機咋就這麼巧呢,剛好在林家和遼國爭執的時候起兵……

剛好在林家和遼國爭執的時候起兵?林靖文愕然,也許,或者,可能,應該是林家趁著女直和遼國爭執的時候起兵的吧!貌似狗屎運蓋天的是他林家。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原本出現偏差的歷史應該在金國再伐遼東的時候回到正途,遼國內亂正酣無力壓制金國,金國應該不費多少力氣就能佔領遼東,在得到遼東豐富的人力物力資源的同時逼降安東邊軍,如此,實力大漲的金國隨後趁著遼國內亂一口氣破掉遼國的上京、中京,再聯合宋朝破南京、西京,繼而南侵。可是現在呢?安東邊軍突然回撤,導致金國大敗損失慘重,現在好不容易恢復了實力吧,再伐遼東還要再次被林家算計。

嘿嘿,倒霉的女直土著,但願你們所謂的薩滿能夠保佑你們。

想到這裡,林靖文心裡頓時高興起來。如果不是女直叛變,他又哪裡敢出兵東北?別說打遼東的主意,就是安東他也不敢占。林家雖然帶甲十萬,可人家遼國可是號稱帶甲百萬的。即使這個數字有水分,但至少五十萬兵力肯定是有的,看看現在的遼上京和南京,都瘋了,各自徵兵三十萬,這麼多地兵力光想想就讓林靖文頭皮發麻——林家現在的總人口連男帶女連老帶少滿打滿算也不過是這個數字。

尤其是林家幾乎全是步兵,騎兵只有剛征不過幾個月的一萬騎而已,但遼國近半兵力都是騎兵。

跟遼國正面對上是極其不明智的。

不過,金國撿便宜也不行,林靖文絕對不能容忍這樣的情況發生。尤其是女直人野蠻殘暴,遠未開化,一旦他們統治了遼東,那麼遼東漢人的命運就會像兩百年前契丹人剛衝進遼東時那樣淒慘。

所以,林家的戰爭機器還是運轉了起來,樞密院下達了二級徵召令,從預備役中徵召了三萬多人,這樣的話安東的兵力就增加到八萬餘人,加上駐紮在連山關的高麗僕從軍,樞密院這次總共有十一萬人可用。

這麼多軍隊地後勤輜重不可能是輕鬆的事。這是對樞密院輜重司前所未有的考驗,為此。輜重司下令徵調了近三萬奴隸、六千多輛武剛車和將近二萬匹拉車的駑馬。

軍械司還未全部遷到安東,軍械兵甲很大一部分要從琉求通過海運運到大東縣,再由大東縣直通連山關的官道運送到連山關裡儲存起來。

糧食則是從高麗收購的,高麗不知道多少年沒打大仗了,也沒什麼大災,糧食多的是。不過,為了防止萬一,樞密院甚至強行將高麗南方運往北方的糧食截了一部分下來,弄得高麗北方不大不小地鬧了次糧荒。不過,管它的。高麗人口那麼多,又不打仗,餓死點也好。

其它鹽、布匹、藥物的物資輜重司有大把地庫存,不過。一是為減少運輸消耗,也為減少後勤負擔,像一些不重要的物資。比如鹽、蔬菜、肉食、帳篷、布匹等等,輜重司一般是向民間購買地,每次大軍征戰自有大批商人跟隨著軍隊的腳步售賣各種軍需物資,商人以此賺錢,輜重司也減少了後勤負擔和成本。這種模式已經形成慣例了,這次自然也不例外。連山關和千山南邊的蘇州大營商賈來往不絕,每天這些商人都為士兵們帶來可口的鮮肉蔬菜或者各種物事。

從安東出遼東有兩條路,一條是連山關那條路,還有一條是千山以南靠近海邊的蘇州。

蘇州那條路卻是宋以前中原去安東的傳統道路,千山在蘇州境內到頭,海邊有一大片平坦的地方,不但能允許大軍通行,而且遠比連山關那條路要好走得多。宋以前中原人不管是移民、經商、行軍大多走的是這條路,在唐代那是人煙相對稠密經濟發達的地方。但自契丹人擺脫唐朝的控制開始崛起之後,以遊牧民族地慣例越是繁華的地方不過是被搶得越厲害而已,蘇州那塊地方就是如此,當年契丹人衝進遼東之後大搶特搶,燒殺劫掠無所不為,大遼河流域繁華的城鎮富庶的州府成為凋敝貧瘠之地。就拿現在地蘇州來說,唐時屬於營州都督府治下,除遼陽府之外蘇州的繁華程度在整個遼東都是數得上的,現在,卻是人丁稀薄地方凋,以致連山關那條不好走地路卻成為了通關大道。

不過,這麼個幾乎被人遺忘的道路現在卻重新熱鬧起來。幾個月前,蕭裡得顯攻陷蘇、復等州之後,拉來奴隸將青石大道從安東城一直修到了蘇州,甚至延伸到了大遼河口。

裡得顯奉命在蘇州建立了一座兵營,囤兵四千防禦,兵到四萬人,尤其是一萬騎兵有六千被派到了這裡。

蘇州對面的大遼河出海口處就是遼國的盧、鐵、耀、歸、辰等州和蘇館大王府。遼聖宗破女直聯軍之後收部分女直人入遼國治下,這部分女直大多生活在遼陽府,因逐漸接受了遼文化拋棄了女直本族的習俗和制度,因此被稱為熟女直,又稱曷蘇館女直,意為「籬笆內的女直」,設曷蘇館大王府管理熟女直。這曷蘇館大王府卻是設置在後世營口地區,現在位於蘇州北方。

自林家攻下安東之後,遼陽府就開始往邊境增兵,不過遼陽府的兵馬經與金國一戰後損失很重。現在也不過幾萬人而已,又要防守遼陽城,能有多少兵力往邊境增派。連山關一直都駐紮了三萬高麗兵,這些半吊子不入流的貨色自然只能用來唬人,但遼軍不知道啊,林家攻打安東的時候多猛啊,「高大堅固」又有一萬兵馬防守地安東城被林家幾千兵馬進攻都在一天時間內告破,連山關一駐紮就是三萬人那還得了,遼陽府防禦的重點自然就在連山關一線,雖然曷蘇館大王府和盧鐵等州連連告急。但實在是抽不出更多的兵力來,只得下令曷蘇館大王府自行從熟女直中徵兵。

<]|教化多少代人了,對遼國還算有些忠心,為防禦對面的宋人,曷蘇館大王一口氣從熟女直中征了兩萬人,加上盧鐵等州從漢、奚人之中征到的人馬,蘇州北面一度聚集了超過四萬的遼兵,雖然大多是新兵,但遼東苦寒。男丁大多遠比宋人強壯,這四萬新兵訓練上幾個月還是可以打敗對面的宋人的。至少防守是沒什麼問題。

遼兵忙於訓練士兵,蕭裡得顯也沒接到進攻的命令,而且寒冬臘月的也實在不適合打仗,因此幾個月下來雙方倒是相安無事。

不過這種平靜地局面很快就被打破了。

原因就是盧、鐵等州的漢人反了,奚人也多有跟從反叛的。

遼國治下漢人困苦不堪,契丹人視漢人為豬狗,任意劫掠殺戮,這種情況在遼國剛建立的時候極其嚴重,往往那個時候,契丹人只要稍微看漢人不順眼。完全不需要理由他們便可以拔刀就殺掉漢人,看中哪個漢人女子漂亮直接就拉走,看到哪家漢人富裕衝進去就搶……這樣的情況一直延續到遼興宗時期。或者是欺負漢人欺負得厭倦了,或者是一起生活了兩百多年契丹人看漢人稍微順眼了一些。最近這幾十年來契丹人對漢人的確好了不少,動輒殺人劫掠雖然時有發生,但遠沒有建國的時候那麼頻繁普遍了。漢人這才有點活路。

其實漢人現在多少有點滿足了,反抗也不再像以前那麼激烈,但不是有個詞叫作「比較」麼?



對面的安東這幾個月這麼熱鬧,只要不是聾子瞎子多少聽到看到了一些。

首先是坑夷令,安東城郊的那個萬人坑很快就傳遍了,而安東各州縣也坑了不少異族,離安東這麼近的盧、鐵州當然收到了消息,當時那些契丹人還驚恐了一陣子,甚至都收拾好了細軟準備一見情況不對就跑路,不過後來見安東地宋人並沒有繼續往外出兵,那些契丹人才稍微放下點心來。但那些州縣的漢人可就熱鬧了。

同胞漢人地軍隊就在十幾里相隔的地方,遼東的漢人幾代人以來是第一次這麼近的看到自家的軍隊,雖然這支軍隊目前實力還弱小了點,但的的確確是漢家軍隊,他們是為保護漢人而來。一想到這個,漢人的心裡就熱了起來。

隨後的安東官府熱熱鬧鬧地給漢人貧民貸款、給他們分授土地,原本飢寒交迫的漢人一下子就找到了活路,耕者有其田,織者有其衣,勞者有其屋,遼東漢人幾代人地追求不過如此,但安東的漢人卻已經得到了這些,這讓還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盧、鐵等州漢人心裡如何能平靜下來。

這幾個日子以來盧、鐵等州實際成了一座活火山,隨時都可能爆發,可偏偏遼國官府還在橫徵暴斂強拉丁壯參軍,拉漢人子弟參軍是為了對付誰?那是要去對付能給自己帶來希望的軍隊啊,盧鐵等州地漢人無法忍受了,加上林家樞密院細作司恰當的挑撥,火山一下子就爆發出來。一時間,五州漢人群起反抗,應者雲集。至於奚人,他們過的日子雖然比漢人要好上一些,但好得有限,看著對面安東地奚人為漢人官府善待。甚至對面蘇州的漢軍中都有不少奚人士兵,這些奚人自然跟著漢人反了。

一時間,五州民亂四起,剛剛徵得的四萬遼軍內部就亂了起來,加上民亂,這下可夠瞧的。

機不可失,蕭裡得顯一邊派快馬稟報安東城,一面下令軍隊做好戰鬥準備,這遼東大戰看來首先得從南線打起
z3336578 發表於 2009-4-27 11:00
第五卷 三百年故唐舊地 第一章 半耕半牧


   


    陽府三縣十州之地現在繁忙異常。

林靖文將原屬遼陽府的開州劃入安東府;撤消無州並入開州;蘇、復、鐵、盧、辰、歸、耀七州從遼陽府劃分出來,合曷蘇館大王府治地建立新的一府,林靖文將其命名為渤海府,府治就設在原曷蘇館大王府的故營州城;順化州撤消,其地並入蘇州;其餘的三縣並耀、辰東北部地區仍為遼陽府。

總理院從安東府和琉求等四縣之地選拔出大批官吏入遼陽、渤海二府,不過這兩府的人口實在太多地域也太廣,一時間官吏竟然不敷使用,只能從政治大學堂中挑選還沒學成的學子出任吏員。遼國原遼陽府的漢人官員要麼和契丹異族同流合污一起欺壓漢人,要麼已經習慣了浮誇陳腐的官場習氣,要他們溜鬚拍馬欺上瞞下他們是一套又一套,做官很在行,但治政能力卻是不堪一用,遼陽府萬餘官吏,僅僅只有兩百多人符合總理院的選官標準,可以想像遼國的吏治爛到什麼程度。

整個遼陽安東在遼國官方統計裡有戶口五十萬,人口超過兩百萬,是遼國人口第二密集的地方。而林靖文趁著民心歸附下令徹查戶口丈量土地,得戶口五十四萬人口兩百三十六萬,耕地並草場四百餘萬頃——典型的地廣人稀啊!

劃分百姓等級,分配土地牛羊,貸款給貧民……契丹人官吏貴族紛紛外逃,就是沒逃走的也都被抓起來坑掉,那些勾結契丹異族欺壓同胞的漢人官吏豪紳雖然沒被殺,但全家都被貶為奴隸,他們的財產正好補充官府府庫。土地房屋牛羊都被分給貧民。

《民法》規定,庶民男丁可授地二十畝,女子減半,連小孩都算,而順民平民可以分到的土地就更多了,平民以上還有福利和公共保障。

生活在林家治下地百姓是十分幸福的。遼東百姓歡天喜地地去衙門報備家中人口,以往他們哪裡會主動去報戶口,官府來查了都拚命地掩飾遮蓋,為的就是少交稅少服徭役,但是現在。他們恨不得把家底都掏出來,人多就意味著可以分到更多的土地啊,何況現在的官府賦稅比起遼國那是太輕了,又沒有徭役,也不會強征丁壯,根本就不需要隱瞞戶口。

整個遼東繁忙異常,百姓們忙著過自己的小日子,但官府就忙得多了,規劃官府結構選派官吏倒在其次,修橋鋪路、蓋學堂修醫館、修建國民訓練營、建造公共休閒園林……林靖文向總理院新提出了一個要求。要求總理院修建圖書館藏書閣,要求先普及到每個縣。最後每個鄉里都要有,這就讓總理院更加忙碌。

不過,奴隸不夠用了。本來奴隸總數就只有二十餘萬,琉求四縣經過幾年的發展,公共服務設施已經差不多完善了,需要的奴隸大為減少,所以,絕大部分的奴隸已經調集到安東遼東來。不過,區區二十萬人遠遠不夠啊,這麼點人也就勉強夠個修橋鋪路的。但難辦地是。《行政法》規定官府不能強征勞役,林家治下是沒有徭役的,不征勞役的話三府十幾個州的公共設施都不知道要修到猴年馬月去。

經議政會議討論,總理院決定以銀錢和糧食僱傭百姓參與修建公共設施。這樣就不算征勞役,而且也可以給百姓增加收入,如此才解決了奴隸短缺的問題。

不過。這麼一來又帶來一個新的問題:府庫銀錢不夠了。

官府府庫總共不過四千餘萬的金幣庫存,攻下遼陽府之後從遼陽府庫中得到遼人來不及帶走的大批銅錢,這些銅錢拿去融掉鑄成林家銅幣的話也有相當於百來萬金幣,加上抄沒那些官吏貴族的家產,府庫一度達到了五千萬金幣地庫存,但這些也不夠啊!

軍費和官府行政支出就不說了,修建公共設施要錢,大頭是中央錢莊向貧民放貸,五十多萬的戶口,每戶貸去五十個金幣就有將近三千萬。可是我們來算下帳,林家治下糧食昂貴,一斤米需要二十個林家銅幣,相當於大宋銅錢三十多子,一家人準備一年地口糧的話就需要花去近十個金幣;再說說修建房屋,一般建個夠一家五口住的房屋要用去一兩百貫大宋銅子,而林家這幾年不停地大興土木,暫時來說建築材料要貴些,這也要用去將近三十個金幣;至於其它的生活物資,林家實行大工業化生產,生活物資豐富,這方面的物價倒是便宜得多,但鹽茶、棉麻、布匹、陶瓷、傢俱、鐵器等等,用的多了也是耗費很大的……這樣算下來,五十個金幣還不夠用的,在糧

之前或者是牛羊長成之前百姓們還得找些活計來幹才

不過,去做工的那些人就幸福多了。兩百多萬人口的市場啊,民間地那些工場作坊還有商家都瘋了似地擴大生產經營規模。本來攻下安東之後那些工場就將自家的規模擴大了好幾倍,但現在看來還是遠遠不夠的,一時間,各工場作坊大規模添置生產機械招收匠人,開出的薪水一家比一家豐厚,惹得不少人受不住誘惑沒要官府分給地土地而跑去做工,結果,他們一個月之後就有了收入,不像那些種地放牧的一樣還要等到秋收才行。

而且,現在林家壟斷了扶桑、高麗市場,加上本土內部的市場,只嫌生產能力不足以滿足市場需求,就沒有因為沒生意而倒閉地商家工場,這樣一來,做工的收入就極其穩定,不至於象種地放牧那樣要看老天爺的臉色,生怕來個災荒之年——這麼一對比,原本死抱著土地的人也動心了。

生產擴大商業繁榮可以帶來滾滾的稅收,不過現在是看不到增長的稅收了,現在官府的府庫卻是鬧錢荒,除去放貸剩下的那兩千多萬金幣遠遠不敷使用,一旦再來次戰爭,那麼官府就只有賒帳去打仗。



沒辦法,縮減開支吧。徵召起來的多餘的軍隊可以解散,組建官府行政需要的花費不能減,只能減緩公共設施的修建了。橋一座座的修,路一段段的鋪,學堂醫館圖書館先普及到州一級,公共休閒園林先湊合一下,國民訓練營暫時就不建那麼多了,水利想都別想……這麼一節省下來,府庫居然勉強能維持得住,加上催要高麗的賠款,即使這個時候再打上一仗也是可以支撐的,等過個幾個月九州那邊的銀礦送來第一批銀塊,加上稅收和鋼鐵專賣的收入,那麼財政危機應該能挺過去。

林靖文現在頭疼的是另一個問題。

農業?還是畜牧?

林家糧食產量本來就低,說低都不足以形容,林家原本十多萬人口,除了奴隸種植官田之外,民間自發從事耕作的尚不足百一,自產的糧食主要要打漁和養殖,一直都是靠進口糧食來維持需求,所以,林家治下糧食的價格一直都是居高不下,好在以武力壓制了扶桑和高麗,進口的糧食價格雖然高,但百姓還可以接受。

前時攻佔安東,安東地域狹小,土地是肥沃了,但人口既不多,土地也不廣,更是多多從事放牧的,耕作的也不多。現在得了肥沃廣袤的遼東吧,遼東倒是耕作放牧都有,可總得有一個側重點吧,是偏重耕作?還是偏重畜牧?

耕作的糧食產量比畜牧要高,而且穩定;放牧雖然糧食產量要低點,但常食肉食百姓的身體會更健壯,而且,放牧得到的馬、牛、羊哪個不是用處多多的東東,馬可騎乘可拉車可耕地,牛的用處就多了,除耕地之外全身都是寶,羊皮羊毛也是紡織和皮革業的重要原料——更加重要的是,放牧可以得到大批騎術精湛的騎兵,如果在全民習武之上加上全民騎射呢?

重和二年五月,林靖文下令,將攻佔安東遼東奪得的十萬匹馬過百萬牛羊除了官辦牧場所留之外全部分發給百姓,讓百姓轉耕作為半耕半牧,以後除官辦大型農場之外,禁止百姓單只從事耕作。

官府推廣了新的定居放牧辦法,在種植米麥之外,種植牧草或者青苗,以牧草或青苗養殖畜牧。

後世的荷蘭就是用的這種方法,荷蘭人在農場之中種植小麥,不過他們可不是要收穫小麥,而是養牛,讓牛去啃吃青麥,這樣養出來的牛肉質好奶水足,是上等的肉牛和奶牛。

後來這種方法沿自歐洲的傳統耕作方法。歐洲人採用的就是半耕半牧的方法,圈起一塊土地作為農場,農場主的房屋就建在中間,房屋四周土質好的土地種植作物,其它地方就作為牧場使用。這種半耕半牧的方法被廣泛傳播推廣,歐洲人將其帶入美洲。據說這種方法傳自古波斯,東方草原上的赦勒川上的遊牧民族也是採用的這種方法。

林靖文現在推廣的也是這樣的方法,單只放牧根本就不能滿足糧食需求,但單只耕作的話不但對土地傷害很大,而且農民的體制畢竟不如牧民,林靖文要大規模推廣騎射的話更需要的是放牧而不是農業。

半耕半牧,這樣才能得到足夠的糧食和源源不斷的騎兵啊!
z3336578 發表於 2009-4-27 11:01
第五卷 三百年故唐舊地 第二章 回跋弓騎


   


    管是農業還是畜牧業,都需要好的作物和牧草。

玉米土豆和蕃薯那是不用想了,還遠在美洲呢,林靖文只能從現在就有的作物上下工夫。

占婆米作為一種早稻,不但自身產量極高,而且可以使稻米一年耕作收穫兩次,提高了一倍還多的糧食產量。不過稻米對水利要求很高,必須種植在水田里,本來麼,遼東河流眾多降雨豐富,是可以種植稻米的,但遼東的水利設施極其簡陋,契丹人搜刮都來不及,他們是不可能去為百姓修建水利的,但等林家官府修繕好水利之後可以推廣稻米。但占婆米還未傳入北方,林靖文要推廣的話只能從中原的兩浙甚至是占城一帶引進。

這個時候遼東人耕作的話一般種的是麥和栗,而且,林靖文居然發現有種大豆和青的。原來,遼國地域廣闊勢力強大,遠到西域都是他們的地方,吐蕃高原上特有的青被契丹人從河西吐蕃人那裡帶了回來。這東西好啊,營養高,大規模種植的話產量十分驚人,而且更重要的是,青極其耐寒耐旱,生長週期更是只有短短的四個月,可以和其它作物搭配種植,充分利用土地。

還有紫,這種原產自波斯的優種牧草傳入西域一帶之後,匈奴人早就將它們帶到了長城之北,歷經上千年的演變,這種舉世聞名的牧草已經有很多地方在種植,林靖文也在遼東發現了它們的身影。紫也是好東西,也是耐寒耐旱,可以在零下20到30的氣溫下存活,而且產量那叫一個高。一年可割草三到四次之多,而且因為是豆科所以營養豐富,是首屈一指的優種牧草。

豆科?那不是可以用來輪作麼?

林靖文想起豆科植物可以和作物配合起來輪作,不但可以充分利用土地,更大的作用卻是提高土地肥沃度,可以增加作物產量。

占城米現在還不急,那玩意兒在大琉求和呂宋種植就好,遼東還是種植傳統地麥、栗、豆等作物要好些。在得到青和紫之後,林靖文下令由農業司和牧業司合併成的農牧司大規模推廣這兩種作物,推廣輪作。大力推廣漢以來就有的翻車、樓車等農業機械,這些農業機械製造複雜價格昂貴,一般只有地主富豪才用得起,但林靖文下令農牧司大量製造然後租給百姓使用。

良種作物,農業機械,充足的耕牛,加上肥沃的土地,這些因素加起來遼東的糧食產量想低都不成。

而且,農牧司還大力推廣輪作制。耕作時節種上青、小麥、栗米等作物,第二年就可以種上大豆、紫等作物提升地力。再過一到兩年再換回糧食作物——這是簡單的草田輪作。中國古代很早就提出了輪作,《齊民要術》中花了很大篇幅記載了禾穀類輪作、禾豆輪作、水旱輪作等多種輪作方法和作物搭配。林靖文對農業是不瞭解,但既然有現成的東西拿來用就可以了。

遼東一戶人家少說也分到了幾十畝土地,偏重耕作的就將全部的土地都開墾,全種上糧食作物,等到輪作地時候就換上牧草,而偏重放牧的則是以種植牧草為主。

——終歸來說,像草原上的遊牧民族那樣逐水草而居那是不可能的,林靖文不可能為了追求騎射就讓治下的百姓變成牧民,只能採用定居式放牧,半耕半牧。這樣半耕半牧長大的百姓雖然不可能像遊牧民族那樣自小在馬背上長大。但加上官府刻意規劃引導的話,百姓們精通騎射卻不是什麼問題。

不過,十多萬匹馬是不是少了點?平均分下去二十多個人才有一匹馬,這樣還怎麼練習騎射?

馬不夠啊!聽說宋政和四年的時候那個耶律延禧還因為軍馬過百萬所以將不少馬匹賞賜給貴族官員的。怎麼這麼大的遼東才十萬匹馬?

不夠?林靖文地慣性思維發作了,不夠就去搶啊!

王散和孫澤等將匆匆被招集起來,他們正忙於訓練騎兵。說是訓練,其實是他們自己在練習騎術和騎戰,鬱悶,以前林家可是沒騎兵的,他們這些將軍參謀都沒用過騎兵,不加緊學習那怎麼能行。

卻不想,他們一來就聽自家主公又要開戰。

孫澤等將領倒是沒什麼意見,打仗好啊,打仗就意味著軍功,有軍功就能陞官,還有賞賜。這次北伐遼陽他們本來是摩肩擦掌地要多多爭點功勳好混個爵位來著,可是遼軍中地漢奚兵一反,他們的這個夢想頓時就破滅了,正鬱悶著呢,現在聽說主公要重新發起戰爭,他們還不給高興壞了。

孫澤興奮地搓著手,說話的聲音也大了許多。「主公下令吧,無論主公看上了哪塊土地,末將定為主公取來。」

王散無力地拍拍額頭,狠狠地瞪了這個想陞官封爵都想瘋了的傢伙一眼,卻勸林靖文:「屬下以為不可。我軍自攻伐高麗以來連場大戰,本就兵力疲憊,主公再次發起

話還得等兵士們養好傷痛積蓄戰力才是。而且,雖繳獲了大批糧草,但軍械經過多次大戰已然不足。刀槍盔甲倒是不缺,但缺皮甲,目前我軍的三萬騎兵尚有一萬多人沒有硬皮甲,都是用鱗甲和軟皮甲暫代。而且,箭矢消耗太大庫存已不足百萬,可以預計遼國一定會起兵來收復遼東,至時大戰不可避免,這百萬支箭現在不能動用。」

「特別是火器,火藥還好說,雖然因為沒有大型硝礦和硫磺礦,火藥的產量一直不大,但現在有了拋石機,對火藥的需求大大降低,火藥目前還能支持。但火器的庫存嚴重不足,而且火器生產一直都是十分緩慢。爆裂彈消耗太大,目前庫存不足千枚;燃燒彈也不多,因為缺少猛火油。所以燃燒彈的製造更慢,目前只有不到七百枚;還有火霹靂,之前爆裂彈和燃燒彈地製造一直佔了大頭,火霹靂的生產基本陷於停頓,現在幾乎沒有庫存。不過現在人口多了,軍械場正在擴大規模,預計再有三個月左右便能補回攻打安東之後地消耗,再有半年軍械庫存便能恢復到攻伐高麗前的水平,主公要再起戰端還得等上至少三個月才好。」

對著王散地苦瓜臉,林靖文也沒說什麼。只是拿來遼東的地圖,指著遼陽西北方向的鴨府,問道:「鴨府駐有多少遼軍?」

王散愕然,知道自家主公地目光是盯上鴨府了,他更想反對了,不過還是先得回答主公的問題。「鴨府的遼軍不多,雖然是方圓幾百里的大府,但駐軍尚不到兩千之數。只因為鴨府雖然土地肥沃礦產豐富而且地域廣袤,但那裡女直人橫行,回跋部女直佔據了鴨府北部。回跋部可是女直大部。有將近五萬人的規模,可戰之士過萬。而且是女直各部之中少有地善騎戰的部族,其騎射之術讓契丹人也十分頭疼。不過回跋部女直和建立金國的完顏部女直還有五國部關係很不好,互相之間多有攻伐,上次金國攻打遼陽府都是繞過遼河從沈州那邊過來的,兜了個大***。」

「騎射?」林靖文聽得眼睛一亮,連連追問:「女直人還有會騎射的嗎?這回跋人怎的跟其它女直部族不同?」

「這個屬下倒是知道的不詳細。」王散想了好一會兒才道:「其實回跋部和曷蘇館女直一樣都屬於系女直,也就是熟女直,不過回跋部就是因為善戰才被遼國允許留在他們原本的地方,而不是象曷蘇館女直那樣被遷到遼陽南面。而回跋女直對遼國還是有些忠心的,連鴨府東面的長白山部女直都投靠了金國。偏偏回跋女直硬是跟金國大戰連年,聽說金國還沒佔到什麼便宜,不過根據細作司地探子回報,遼國皇帝耶律延禧因為回跋部抗擊金國。封了回跋部首領耶律山奇兒一個都統制的官職,但被耶律山奇兒拒絕了,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真地很奇怪。既不投靠金國,又跟遼國鬧翻,這耶律山奇兒到底是怎麼想的?

孫澤卻覺得奇怪,問道:「女直人還有姓耶律的?王大人,你沒弄錯吧?」



「是祖上被遼國賜的姓。」王散撇了他一眼沒好氣地道:「女直人哪有耶律姓的,想想就知道肯定是賜的。」

孫澤尷尬地乾笑兩聲,摸著腦袋不再說什麼。

「那回跋部應該有很多馬吧?」林靖文卻是想起了自己的目的,他前段時間看細作司呈上來的情報,裡面就有說鴨府牛羊充塞山谷的,不然他也不會把主意打到鴨府上去。

王散這才知道自家主公打地什麼主意,感情是看上人家的馬了,可回跋部可不是個好惹的主啊。他連忙勸說自家主公:「回跋部是有馬,探子回報說至少有超過六萬匹,加上其地契丹人、渤海人和漢人養的馬,至少有十萬匹。但是主公,回跋部有一萬戰士,而且是主公推崇地弓騎,一萬弓騎可不好惹啊,主公三思!」

弓騎不好惹?林靖文對此嗤之以鼻,那也得看弓騎是在誰的手上,如果是在鐵木真手上的話林靖文還顧忌三分,但女直人嘛,他們知道避實就虛嗎?知道分進合擊嗎?知道大包抄戰術嗎?知道逐突嗎?弓騎地威力不在於它是遠程兵種,更在於它那恐怖的移動力。回跋人的一萬弓騎是有些讓人頭疼,但這些弓騎的家人可是都在鴨府的,他們能移動,難道他們的家人還能移動不成?到時候大軍將回跋人駐地一圍,還看他們怎麼移動。

「發騎兵一五千萬、步兵兩萬、武剛車兩千進攻鴨府。」林靖文稍微一想就下了命令,「這次我親自出征,孫澤、那朵、魯元戎、趙栻、折可保五人隨同出征,其餘人等守衛遼陽。」「喏!」眾將慨然應喏,王散也無可奈何地妥協了。
z3336578 發表於 2009-4-27 11:02
第五卷 三百年故唐舊地 第三章 秦風·無衣


   


    家軍沿著太子河乘船東下直入鴨府,岸上一萬五千剛車馬蹄隆隆車輪滾滾,將近四萬大軍連綿幾里之長,端的氣勢驚人。

鴨府就是以後世的本溪為中心的廣大地域,不過這個時候的鴨府遠比後世的本溪市要大得多了,南至朝鮮的鹹鏡兩道,北到吉林的栗沫江,如此廣大的地區都屬於鴨府。

不過,這麼大的一塊地盤人口卻是十分的少,非常少,土地方圓幾萬平方公里,但戶口卻不到十萬,人口不過幾十萬。根據繳獲的遼國東京道的官方資料顯示,鴨府的戶口不過六萬之數,人口滿打滿算也才三十餘萬人,其中多是女直人,除了回跋女直之外還有不少北女直,也就是靺鞨人,這些靺鞨人都服從回跋女直人的統治,被遼國通通稱作回跋女直,也就是北女直。

真是夠地廣人稀的了,遼陽府本就是人煙稀少了,但跟鴨府一比卻顯得格外的人煙稠密。

要放在後世,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少說也有幾百萬的人口,密集點的都能過千萬,可是現在……三十萬人,對比也太大了。更北方生女直的地盤還慘點,整個吉林大部加上黑龍江和山南地區,過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過是十萬戶口,用地廣人稀都不足以形容。

幾萬大軍,船連著船車挨著車,刀槍林立馬嘶長鳴,整個河面兩岸瀰漫著一股說不出來的氣息,就像是……怎麼說呢,氣氛太過凝重。士兵們渴望出征,渴望勝利,尤其是看著飄舞唐旗和迎風飛舞張揚的黑龍旗。將士們前所未有的感到一股深深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幾百年了,真地是很長的時間,以二十年成人算,足足十五代人的時間,漢人沒能像今天這樣昂首挺胸過,漢人,不但已經收復了失去的故土,趕跑了契丹韃虜,今天,漢人的軍隊更是幾百年來第一次以漢家之名討伐異族。

看著那高舉的「唐」旗。看著迎風張牙舞爪的黑龍,林靖文感慨萬千,甚至眼睛不由得濕潤起來。

他從後世而來,後世的中國雖然國力遠比現在強盛,但卻是個受人欺凌的角色,漢人,不但出了中國要受盡欺辱,即便是在中國之內也被人處處壓一頭,外國人在中國有特權,就是那些少數民族也……(不說了。再說就被河蟹了)。那可是中國本土啊,居然在本土之內讓外夷處處壓國民一頭。那到底還是不是自己的國家?到底國民們是在自己地土地上還是跑到了異族肆虐的地方?

這樣的時刻,林靖文忽然想起後世的一部電視劇,其中有一個場景曾經讓他深深地震撼,那是一支威武剽悍的漢家軍隊在唱一支歌。在這個時刻,林靖文不由得也唱了起來。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秦風.無衣》!一千年前,百萬秦軍唱著這首歌出關東。滅三晉,討燕齊,掠楚國。終於統一了中國,從那個時候起中國才叫中國,與其說那個殘暴不亞於始皇帝的漢武帝給了一個民族以尊嚴。還不如說始皇帝創建了一個民族。秦以前中原人稱秦人、趙人、楚人、齊人……就是沒有稱中原人,風俗各異,文化天差地遠,始皇帝統一中原,不僅僅是完成了千秋霸業,也不僅僅是統一了一塊諾大的疆土,更是將一盤散沙的中原人統一起來,統一制度,統一思想,統一文化,乃至統一了文明。自秦以後,中原才成為中原,所有的秦人、趙人、楚人、齊人才有了一個統一的稱呼:中原人,中原才只有一個中原文明,始皇帝將所有人團結到了一起,將中原團結成一個整體。

再有,五百年前,三十萬唐軍唱著這首歌前仆後繼地攻入萬里大漠,逐遼東,出北僵,伐西域,橫屍大漠,埋骨黃沙,乃至至死不得還鄉。然,無數漢家男兒不惜生死不懼苦難,給中原掙下地卻是不朽的赫赫聲威,唐,盛唐,漢家地威嚴從未有大唐之盛,乃至直到一千多年後的那些白人仍然稱呼中原人為唐人而不聞漢名。盛唐,它傳下的不僅僅是一段鼎盛的歷史,也不僅僅是一個稱呼,更加是一股豪邁與尊嚴,盛唐,給予中原人一種滲透到骨子裡的自豪與驕傲,這股自豪與驕傲使得漢人無論怎麼被屠殺被奴化也從不曾低下高傲的頭顱。

唱著,想著,林靖文淚流滿面,再也按捺不住澎湃的熱血,仰天長呼:「唐!盛唐!我們唐人又回來了。三百年了,天神在上,終不棄我唐人,我們終於回來了!」狂呼之後,卻是淚流滿面泣不成聲。

在林靖文高唱《無衣》的時候,眾將兵士都靜靜地聽著,無不熱血澎湃感慨萬千,一時間只聞高唱之聲,和那微微的清風靜靜的流水之聲,任由孤高深沉地唱聲在大地上流蕩,幾萬大軍再無一絲聲音。

四方靜寂人畜無聲,只聞林靖文的仰天悲泣,臨近的將士聽聞林靖文之言無不潸然淚下,心中的激盪再也無法壓抑,高呼:「天不棄唐!」

「天不棄唐!」

呼聲越傳越遠,最後幾萬大軍無不高喊,眾將士或悲或泣,這次出征地士兵中不乏從遼東安東征到的,更是放聲大哭,悲傷之聲聲聞幾里。

悲泣之中,有人唱起了《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先是幾人邊哭邊唱。慢慢傳遍整個大軍,眾將士無不以聲相和,高亢雄

無衣》由幾萬人齊聲唱來卻是更見氣勢,群鳥飛舞,連那靜靜地流水似乎都感染到了眾人的心緒流動更見蒼勁磅礡,就連那飄散的流雲似乎也在為眾人歡欣鼓舞聚合更加輕靈。

《無衣》,漢人地戰歌。

出了遼陽府不過二十里,陸上的探馬來報,發現幾個游騎。疑是回跋人派出的偵騎。

不需要探子來報,林靖文甚至已經從望遠鏡裡看到了,離大軍前哨不過四五里左右就有幾個穿著獸皮甲挎著彎弓的騎兵對著這邊使勁張望。這些騎兵的馬術很好,甚至都能站到馬背上手搭涼棚來觀察,且馬匹與林家軍前進的方向保持一致,竟然是邊觀察邊縱馬前行,失蹤與大軍保持一定的距離。林靖文甚至看到了那些騎兵臉上驚訝的神色。

那邊王散也看到了,他手上的望遠鏡雖然不如林靖文從後世帶來的這個好,但四五里地距離還是能觀察仔細的。按下望遠鏡,王散頗有些氣憤地道:「這些回跋偵騎也太囂張了。竟然湊這麼近來觀察我大軍。主公,不如派些輕騎去將他們抓來。」

「不必了。」林靖文搖搖頭。邊繼續觀察那些騎兵,一邊說道:「那些回跋偵騎的騎術很好,當是自幼生長在馬背上,這一點我軍騎兵卻是不如他們,加上他們是弓騎,只怕我軍的輕騎追他們不上,反而會有所損傷,就讓他們觀察去吧。」

「可是,這樣一來豈不是讓回跋人將我軍的虛實看個一清二楚?」

那些回跋騎兵不錯呀,只怕比蒙古人也差不了多少。當真是女直各族中的異類。林靖文看得連連點頭,騎術好是一個方面,又善騎射,還知道利用弓騎的優勢與敵軍始終保持距離。尤其是那些騎兵一看就有一種剽悍的氣質,而且進退有度,應該是精兵。

聽了王散的話。林靖文卻不回答,只是問道:「使者派出去沒有?」

「在我軍出發之前就已經派出去了,屬下特意選的舌辯之士。」王散這會兒也不去想剛才那個問題,又問:「主公,此事屬下殊為不解,一般都是先行派遣使者,等對方無有答覆或者拒絕之後才派遣大軍征伐,為何主公卻是使者與大軍前後腳相繼而出?如此,只怕回跋人會認為我們有威脅之嫌,只怕會觸怒他們。」



「觸怒倒是不一定。異族思考問題地方式與我們不一樣。他們信奉的就是以實力為尊,沒有威脅不威脅一說,如果我們單單派出使者只怕他們不會予以理會,但有大軍壓境就不一樣了,這樣他們才會考慮我們說出來地話。」

看了一會兒,林靖文放下望遠鏡,卻突然問道:「假年,你是不是認為我此次為了區區十萬匹馬就大動干戈有所不妥?」

王散愕然,他的確是這麼想的,但可不能這麼說啊,只是恭敬地道:「不敢,屬下不敢誹議主公,主公此舉必有深意,只是屬下愚鈍未曾想到而已。」

林靖文似笑非笑地看了看他,呀……不過有一點你說對了,我這次不是為馬匹而來。你仔細看過遼東的地圖沒有?」

「看過。」王散不明所以,不知道自家主公為什麼跳開話題,不過仔細想了想,突然眼睛一亮,急聲道:「屬下想起來了,遼東地勢開闊,宜攻不宜守,西面還好說一些,有遼河天險,我軍只要派遣一兩萬兵馬囤於險要渡口便可,但與東面的鴨府接壤的地方卻是一片開闊,無有阻礙,若回跋人出兵遼東當真不費吹灰之力,其輕騎可直驅遼陽城下——更重要的是,鴨府以東便是茫茫長白山,其北亦有山河之險,取了鴨府我軍便不用在東面和東北兩面囤積大軍駐防。是啊,如此明顯的道理屬下怎麼沒想到呢?屬下慚愧,主公當真是高瞻遠矚。」

「高瞻遠矚的卻不是我,這不是我想到的。」林靖文聽得哈哈大笑,雖然被人誇獎是件高興地事,但他林大官人對古代戰爭可不精通,指揮海戰或者登陸戰他還可以勝任,但說到陸戰,除了弓騎戰術戰法他還真沒什麼拿得出手的,這種戰略層面的東西他還真想不出來。

不過,他想不出來可他有手下啊,一大堆的手下,手下人想得出來就行了,這次攻打鴨府正是手下提出來地。

「這是蕭裡得顯將軍提出來的,經參謀司分析,他提出的憂慮和構思十分正確,所以,我才不顧軍力疲憊軍械不足再起刀兵。時間不等人啊,遼國肯定不能容忍我漢人收復遼東,其大軍指日便到,若我軍與遼軍征戰地時候回跋人從背後出兵,我軍的情況可就十分糟糕了。」

王散驚訝地不可思議地看著一旁的蕭裡得顯,他根本就瞧不起那些投降過來的遼將,蕭裡得顯也在他瞧不起之列,但萬萬沒想到的是,正是他瞧不起的遼將想到了他沒想到的問題。王散雖然不服氣,但蕭裡得顯畢竟為自家主公提出了一個好的建議,為主公解決了一個大憂患,他卻是對蕭裡得顯深深一揖,道:「蕭將軍大才,王某不如也。」

蕭裡得顯可不敢受他如此重禮,王散可是是漢臣,更是重臣,他一個剛剛投降過來的遼將可不敢在王散面前擺譜,連忙扶起王散,甚是惶恐地道:「王大人折煞末將了,末將也不過是偶有一得而已,比不得大人樞密軍機之能,末將惶恐!」

「將軍過謙了。」王散正待再說幾句,卻又有軍士急馳而來,而且是從大軍後面來的,王散心中一動,臉色卻是一變,心中暗叫不好。應該是有大事發生了。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z3336578

LV:5 騎士

追蹤
  • 10

    主題

  • 1322

    回文

  • 1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