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清 正文 第四十四節 條約(上)
六月之前,鄧名回到了江陵,來到了李來亨的地盤上。
“這次出征掙錢不是很多,不過擊退了虜廷對江南的進犯,我們的商貿、產糧地、出海口都安然無恙,而且震懾了東南的督撫。總的說來,還是不虧的。”鄧名和李來亨、劉體純以及黨守素、馬騰雲一大群人說道。
眾人都紛紛點頭,這次出徵效果確實不錯,徹底抵消了鄭成功去世給南明帶來的不利影響。和鄧名合作也讓大夥兒感到很愉快,賬目清清楚楚,每個人都拿到了事先講好的那一份。
“就是該還賬了……”黨守素說道。師爺幫他仔細計算過開支,如果要償還購買債券的那些銀子的話,鄧名就會面臨巨額虧損,因為借來的銀子大都花了:“國公打算還這筆銀子嗎?”
“我們出來做買賣,當然要講究誠信,絶對不能賴賬。”鄧名正色答道。
“要不末將幫提督一些吧。”李來亨不好意思讓鄧名一個人承擔全部的欠賬,因為鄧名借來的銀子是大家一起用掉的。
聽到李來亨的提議後,其他幾個人或痛快、或勉強地紛紛表示都願意掏一些銀子出來。
“不用,不用。”鄧名連連擺手:“這些銀子都是以帝國政府的名義借的,而且中間的折扣也都是帝國的銀行家們拿走的,哪裡有讓大家分攤的道理?”
“提督有這麼多銀子嗎?”李來亨好奇地問道。
“當然沒有。”鄧名理直氣壯地答道,他分到的那份銀子早都購買了耕牛、馬匹和其他四川需要的物資,不然就交給於佑名等銀行家們,準備用來投資沿海地區。
“哦,我差點忘記了。”李來亨笑着一拍腦門:“提督是要用欠條還的,看我這記性。”
“我沒有印新的欠條,這麼多欠條上市會讓物價上漲的。”
鄧名借了東南各省的銀子,然後在東南收購物資,招募工匠,給士兵成親。大量物資流入四川,使得四川人口激增,工商日益繁榮,但卻沒有出現通貨膨脹。相反湖廣和兩江,隨着市面上大量的物資被明軍掃走,白銀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貶值。發覺這種趨勢後,四川的一些銀行又開始投資購買土地,如果銀價繼續貶值的話,富戶肯定會大量購買土地——不過也有可能把銀子埋到地下去。當然現在湖廣和兩江的通貨膨脹還沒有這麼劇烈,地價也遠遠沒有恢復到經濟衰退前的水平。
熊蘭給鄧名的一份報告裡稱,債券讓四川從長江下游獲取了大量的物資,使得此次大規模出兵沒有造成物價波動。但如果大量印刷欠條還債的話,那拿到欠條後,湖廣和兩江的官府勢必會用它們來購買四川商人的貨物,這批欠條就算有損耗、就算有折算優勢,迴流四川的量依舊會很大,這就會讓四川的物價受到影響。
“欠條也不能還,因為那是可以用來買四川的東西的。”鄧名斬釘截鐵地說道。
“那還什麼?”李來亨一開始懷疑鄧名會賴賬,不過剛才看他回答黨守素時那麼義正辭嚴,還以為自己是誤會他了。
“誰說我要還了?”鄧名大聲反問道。
江陵的衙門內寂靜了片刻,最後還是李來亨遲疑着提醒道:“剛才不是提督親口說要還的嗎?這也就一眨眼的工夫吧。”
“我說的是我不會賴賬,但我沒有要還錢啊。”鄧名笑道。
“不還錢不就是賴賬麼?”李來亨有些急躁了。
鄧名臉上露出一副“虎帥你要學習的東西還很多”的笑容:“虎帥,張長庚的使者快該到了,等他到了,你就知道我打算怎麼辦了。”
為了防止鄧名收買他們的軍隊,各地督撫都把債券回收到了手中,那種以債券為抵押的湖廣、兩江欠條也開始發行,交給那些被欠餉、欠薪的官吏和士兵,證明他們是督撫的債權人。既然不直接和自己掛鉤,那鄧名也就沒必要償還銀子了,不過他依舊不打算賴賬,不然會傷害他的良好聲譽。
正如鄧名所料,不久張長庚的使者就帶著湖廣持有的整箱的戰爭債券來江陵了。見到鄧名後,使者先是恭賀明軍的大捷,然後就小心翼翼地指出這些一年期債券到了該償付的時候了。張長庚交銀子買債券的時候,還不得不接受了折扣,但現在只要鄧名肯按照紙面還給他四川的欠條就可以——張長庚再打一個折扣去贖回他發行的湖廣欠條,而當兵的可以用四川欠條去四川人的商行裡買東西——現在武昌這裡川元已經可以流通了,就算外地不行,也會有武昌商人願意接受。
“還有利息。”鄧名早就請人算好了賬,交給武昌的使者過目:“不知道貴使覺得這個數字對不對?”
“沒錯,沒錯。”武昌的使者連連點頭。
淮揚、膠東和正陷入大亂的浙北讓張長庚對鄧名更加忌憚,現在清廷中央軍退回山東,浙江自顧不暇,兩江戒備北方比戒備鄧名更甚,張長庚知道,若是鄧名突然翻臉,那他肯定不用指望得到什麼援兵。見鄧名似乎不打算賴賬,張長庚派來的使者也是喜出望外,現在成都對武昌已經擁有了明顯的優勢,要是鄧名翻臉不認人張長庚也毫無辦法。
“嗯,我已經把欠條都準備好了,隨時貴方都可以提走。”鄧名停頓了一下,反問道:“不過為什麼你們催得這麼急呢?是帝國政府的信譽不好嗎?擔心帝國政府不還錢?”
“哪有?”武昌的使者陪着笑臉說道:“國公和帝……帝國政府的信譽再好沒有了。”
本來使者覺得稱讚強盜信用好似乎難以張口,不過看鄧名自己都這麼說,他也就跟着附和了。
“那是我們給的利息不夠高?所以你們心裡有怨恨,想急着提走?”鄧名又追問道。
“沒有。”武昌的使者急忙搖頭:“要是存在錢莊裡還要收保管費哪,國公幫我們保管,不但不收錢還給利錢,這簡直就是天上掉餡餅啊。”
“那就再掉一次好了。”鄧名笑眯眯地說道:“我正要發行今年的國債,武昌這次債券的本息就一起買了我的新債券吧,一元錢也不會少了你們的。”
……
嘉興府城外,靖難軍的大營。
今天來了一位貴客,乃是江南提督梁化鳳的使者,就憑着他主人手中的兵權,靖難軍也不得不妥善接待。
“這是浙督給兩江總督的書信,總督大人轉給了我家大人,”使者好像一點兒也沒有看到莊允城等人臉上的戒備之色,一進門就把趙國祚的求援書交出來了:“浙督向兩江總督借兵,想讓我家提督來嘉興和你們為難。”
看過趙國祚的書信後,莊允城雖然不知道原因,但還是對通風報信的梁化鳳好感大增,而且對方既然給了這封信,那就多半不會出兵攻打他們了,莊允城抱拳道:“提督厚恩,不知何以為報。”
“不用,不用。”以前這個使者就去過莊允城的老家,那時他就大大咧咧地代梁化鳳保證,這個明史案根本不算事。現在這個使者又滿不在意地揮手道:“我家大人知道你們打起了靖難旗號,這個旗號打的好啊!現在朝廷裡確實有奸臣,是該好好清一清了。”
得知浙江的事情後,蔣國柱就把梁化鳳從蘇州招去了南京,二人都對戰局不很樂觀。官府對縉紳最大的優勢就是有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能夠把膽敢帶頭作亂的人打下去。現在浙江既然遲遲收拾不了莊允城,那浙江的局勢就很難收拾了。
由於蔣國柱也打算在江南興大獄,所以對浙江的形勢變化特別關心。莊允城的節節勝利迫使蔣國柱一再推遲他發動大獄的期限。接到趙國祚的求援報告後,蔣國柱和梁化鳳都認為絶對不能趟這攤子渾水——江南的軍隊忙着呢,要監視那些可能造反的縉紳,要提防朝廷,要提防崇明的張煌言,甚至還要防備南昌的張朝,哪裡還有餘力幫助趙國祚?再說,周培公密報趙國祚的財政狀況很糟糕,都未必掏得出客軍所需的協餉。蔣國柱不可能自掏腰包幫鄰居排憂解難,再說幫助趙國祚還會有政治上的害處,北京可能會認為江南想擴大地盤,有謀反的兆頭;而成都看起來多半是浙江亂局的策劃方,要是蔣國柱去幫趙國祚,可能會讓成都認為他對鄧名有敵意。
“寫一本書都要管,這未免管得也太寬了吧?”梁化鳳的使者做出義憤填膺狀:“莊老先生是知道我家提督的,兩年來他一直為老先生仗義執言。”
“梁提督的照顧,草民牢記在心。”聽到這樣明確的表態,莊允城也不禁有些感動了。
“你們就放心靖難吧,我家提督會繼續為你們向朝廷鳴冤的,等到時機成熟了,我家提督就會上奏朝廷,請聖上赦免你們,駁回明史案。”梁化鳳的使者說的話,很附和大多數靖難軍的參與者,他們因為活不下去才起來造反,但內心其實也有些茫然,不知道最後該如何結束。
坦然承受了大家的感激後,梁化鳳的使者和靖難軍達成了不戰的協議——江南部隊不會進入浙江,而浙江的靖難軍也不得支持江南境內的反賊——如果江南也出現縉紳作亂,那靖難軍不得給予人員、糧秣或是軍火上的支援,相反還要配合南京進行聲討。
伐清 正文 第四十四節 條約(下)
得知梁化鳳不但拒絶出兵援助,反倒還在呼籲朝廷招安靖難軍後,趙國祚斷絶了最後的希望,再次派人去請張韜張領事來總督衙門議事,而且讓人帶去口信,稱他已經願意答應明軍提出的所有要求。
張韜得知後就帶著幾個四川的銀行老闆一起來見趙國祚。見到浙江總督後,於佑明表示他也是浙江人,不會坑家鄉的,只要趙總督在準備好的協議上籤字,那麼鳥銃立刻就會起運,等這些裝備到了綠營手中後,趙總督也就有了招安莊允城的底氣了。
這些日子,四川人還在杭州散佈謡言,稱舟山軍有重返大陸的意圖——張煌言確實想重返浙東,不過張煌言並不打算訴諸武力,因為他已經知道了川軍即將和趙國祚達成協議。等趙國祚把禁海區都割讓給四川的銀行家後,張煌言就可以正大光明地帶著逃去舟山的百姓重返浙江大陸了。
有了控制在自己手中的土地,經營上幾年,再向四川購買一些步槍,張煌言就有把握不被趙國祚再次趕下海,因此現在完全沒有必要動武。張煌言甚至讓部下收斂,短期內不要去打擾已經是驚弓之鳥的趙國祚,以促使浙江總督早日下定決心簽署協議。
擺在趙國祚的眼前的協議為期兩年,從簽署之日開始,浙江的官兵就不能進入沿海十五里內,不得進入禁海區徵稅。作為回報,四川人在第一年向趙國祚提供價值三十萬兩銀子的一萬支鳥銃,明年再提供同樣價值的軍事物資——不再限於鳥銃,可以是盔甲、大刀、長矛、弓弩等。
如果兩年後趙國祚還在浙江總督的位置上,而且和四川也不處在戰爭狀態的話,四川人有權要求續簽兩年的協議,而浙江總督衙門收取的費用漲幅不得超過百分之五,依舊用軍事裝備或是其他雙方協商同意的物資支付。
除此以外還有一些條款,比如以後四川任命的浙江領事可以在杭州城中居住,作為交換,杭州也可以向成都派出領事。
趙國祚盯着這份協議看了半天,一言不發。前來旁觀杭州條約儀式的松奎憂心忡忡地問道:“如果鳥銃運到後,莊允城依舊不肯接受招安,還要繼續清君側,那我們怎麼辦?”
“這是保國公的命令,”張韜笑容滿面地掏出來一份文書,大聲讀道:“經院會批准,四川提督兼長江提督兼扶清滅明軍提督鄧名命令……”
“院會是什麼,是永曆天子的朝廷嗎?”趙國祚有些奇怪地問道。
“有些類似內閣,在天子南狩的時候設立的,為保國公的命令做附署。”張韜根本沒有指出院會隨時可以取消鄧名下達過的所有命令,趙國祚也沒有多想,他猜測這大概是鄧名用來篡位的一個工具。他點點頭示意張韜可以繼續讀下去。
在這道命令裡,鄧名承諾在杭州條約有效期間——包括頭兩年和未來所有的續簽時間,帝國政府都有責任不讓軍火流入攻擊趙總督的人手中。
“也就是說,只要趙總督在這個協議上籤下了名字,我就會立刻給安老闆發去帝國政府的禁令,不允許他再向莊允城出售槍炮。”如果安樂思反對這個禁令,理論上他可以向提刑衙門申訴,要求不執行這個禁令;而提刑衙門最後是否承認禁令、需要多久來處理這樁糾紛,那就不一定了。不過對於這點,張韜也沒有當場說明,他打算在幾天後送一套四川暫行法典給浙江總督,讓趙國祚自己去看。
“不管是莊允城還是其他人,只要是和總督大人作戰的,就會在禁令的範圍內,直到他們接受招安為止。”張韜斟酌了一下詞語,繼續說明道:“保國公的命令是不得流入‘攻擊’趙總督的人的手中,所以若是莊允城接受招安,或是轉入防守,不再繼續進攻趙總督的軍隊長達三個月以上,那我們就會認為他購買軍火是為了和平的目的,也就不再禁令的規定範圍內了。”
趙國祚和松奎對視一眼,都知道鄧名還是留了個後門。如果杭州占了上風,那他還是可能繼續賣給莊允城軍火,好讓他能堅持戰鬥下去。松奎眼睛一瞪,就要據理力爭,但趙國祚苦笑了一聲,搖搖頭示意他不要爭辯了。
現在急於停戰的是杭州而不是湖州,要是三個月後趙國祚能夠重新佔據上風,能威脅到靖難軍的生存的話,那就說明局面比現在要好上百倍了。
“如果本官想招安靖難軍的話。”趙國祚進行了最後一次確認。
“我們會代為說項,而且在招安談判期間,我們會停止向莊允城出售軍火,以堅定他接受招安的信念。”張韜擲地有聲地保證道,見趙國祚還是一副有所疑慮的模樣,他進一步說明:“保國公是命令我來和浙江人做朋友的,趙總督大可放心,我是全心全意希望浙江風平浪靜的,也會盡最大的努力促進浙江和平。畢竟只有一個和平的浙江,才能讓禁海區繁榮起來。”
趙國祚又是一聲苦笑,不過他不再猶豫,提起筆在杭州條約上籤下了他的名字。條約一式兩份,成都和杭州各自保留一份。
收好協議後,張韜笑道:“趙總督放心,我這就派人去湖州,勸說莊允城他們與您商議招安的條款。”
“多謝閣下了。”趙國祚向帝國官員抱抱拳:“還有一件事,非常緊急,那就是今年的漕運。”
雖然浙江打成了一鍋粥,但是北京可沒有免去杭州今年的漕運。如果說為了兩個莊主造反就免去一省的漕運,北京知道自己肯定會成為天下的笑柄。只要莊允城肯接受招安,張煌言也不來進攻杭州,趙國祚勒緊褲腰帶還是能把漕運物資擠出來的。不過湖州和嘉興都是靖難軍,趙國祚根本無法把銀糧運去揚州:“能不能請閣下幫個忙,讓本官的手下打起明軍的旗號,好讓漕糧能夠順利從湖州過去?”
張韜馬上搖頭:“趙總督,這可使不得,現在兩國乃是敵國,穿別家的軍服那不成話啊,使不得,使不得啊。”
“本官的手下絶對不會騷擾地方,不會強搶婦女或是盜竊百姓的財產,有違犯軍紀者,本官保證斬立決、殺無赦,絶對不會做出有損貴軍的聲譽的事來……”
雖然趙國祚態度誠懇,但張韜說什麼也不答應。
“這又不是什麼太難的事,我們合約都簽了,貴使連這點小忙都不肯幫嗎?”松奎也在邊上幫總督說話:“要是貴使還不放心,本將軍親自帶著杭州駐防八旗押送漕運,有本將軍在,漕丁一定戰戰兢兢,絶對不敢禍害百姓。”
“朝廷交代的要案辦不下去,清君側的旗號都打出來了,最後還得招安。現在連漕運也無法完成。這還是貴軍不在東南的時候。”趙國祚和張韜擺事實、講道理:“如果其他各省都能完成漕運,只有浙江什麼事都辦砸了,朝廷要本官這個總督何用?這個條約是本官簽的,如果本官連位置都保不住了,那誰來保證這個條約得到遵守呢?”
“好吧。”張韜聽趙國祚說得這麼可憐,就又把於佑明推了出來:“你們要化妝成我軍,這個事確實超出了我的權限,我不能點頭。不過漕運並不是什麼難事,於老闆肯定有辦法的。”
於佑明大步走上前,胸有成竹地問道:“浙江今年的漕運定額是白銀一百萬兩,糧食五十萬石。敢問趙總督,依照常例,浙江藩庫是不是要拿出二百萬兩白銀,一百萬石糧食?”
“二百二十萬。”趙國祚微微搖頭:“從揚州進入運河後,漂沒、損耗占一半,另外從杭州到揚州還要二十萬。”
“趙總督拿得出這麼一大筆銀子嗎?”
“當然拿不出,”趙國祚嘆息一聲:“還不是莊允城鬧的!兩府失守,四府戒嚴,省城戒嚴。不過少運點也比不運強啊。”
“那趙總督打算拿出多少進行漕運?”
趙國祚猶豫一下,最後覺得這也沒有什麼需要隱瞞的,要是這個時候明軍還逼他買債券,那就只有拚個魚死網破了:“一百四十萬兩銀子,八十萬石糧食。”
“我有個提議,實際上我的同行們這時應該已經向江西和湖廣提出同樣的建議了。”於佑明微微一笑:“趙總督給我加兩成的漂沒,我負責把足額的漕銀、漕糧運到北京,不受戰火的影響。以後即使再在揚州、淮安爆發大戰,趙總督的漕運也能及時送到北京。怎麼樣?今年給我一百二十萬兩銀子、六十萬石糧食,趙總督的任務就完成了。如果趙總督不放心的話,我行可以先墊付,等北京那邊確定收到漕銀、漕糧了,趙總督再付銀子給我們也行——只不過這樣要再加一成,就是一百三十萬兩白銀,六十五萬石糧食。”
趙國祚楞了一會兒,嗓音嘶啞:“明軍要幫本官運漕糧?”
“不是明軍,是四川工業銀行承接浙江漕運。我們和舟山的鄭家人很熟,可以租他們的船海運去天津。”於佑明解釋道:“甚至都不需要給我們糧食,只要趙總督支付給我們銀子或是川元,我們連漕米都可以代買,保證份量十足,還都是新米——每年送到北京的漕運裡至少有一半是陳糧吧?我們絶不會發生這種事,保證趙總督以後每年漕運都拿考績優異。”
趙國祚愣神片刻:“都要本官做什麼?”
“支付兩成的漂沒就可以了,此外浙江漕船進入運河的事宜也交給我行打理。”
“你們不是海運去天津嗎?還要漕船進運河幹什麼?”趙國祚迷惑不解地問道,他見於佑明笑而不語,頓時恍然大悟:“你們要滿載貨物去行商!”
“趙總督明見。”
“進入運河後會被不停地收錢,從漕運總督衙門到各地官府,都要砍上一刀!幾十萬兩銀子的漂沒就是這麼來的。“趙國祚嚷道:“還有漕工,每次本官的手下回來時都報告有刁民攔江拉鐵鏈,不交錢不給過,拉縴也是漫天要價。”
“這就看我的本事了。”於佑明表示,他願意就此和浙江總督衙門簽一份新合同:“賠了算我的,如果賺錢了,總督衙門分三成,打進轉年的帳裡;如果賺得多,說不定明年趙總督都不用出漕運的錢糧了。趙總督放心吧,我也是浙江人,不會坑你的。”
“你是浙東軍!你不坑我坑誰?”趙國祚反駁道,他低頭想了一會兒,然後猛地一抬頭:“我要四成!三成打進轉年的賬裡,一成立刻支付給本官,本官要派兩個賬房隨行。”
“可以。”於佑明笑着向浙江總督伸出手。
但趙國祚沒有立刻握住,而是又加了一條:“今年第一次合作,不要怪本官小心,你先運糧去吧,等北京收到漕運後本官再把銀子、糧食給你。而且你只能收兩成,不能收三成漂沒。今年順利的話,以後就三成好了。”
“成交!”於佑明和趙國祚握了一下手,然後回去準備正式的合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