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7章 北疆軍團(上)
匈奴射鵰者的死亡,意味著剩下的匈奴騎手們,最終全滅在秦軍官兵包圍圈當中。
但是這麼一個情況並不意味著這一場戰鬥的結束,反而,這一個情況算是讓這一場混戰逐漸向左賢王意想不到的局勢發展下去。
出擊的三千多匈奴騎手無法阻擋秦軍官兵的圍攻太長時間,而在這一批匈奴人部隊被殲滅之後,左賢王依靠越來越大的兵力優勢,都無法在這一段時間當中擊潰匈奴人,奠定戰場結果。
這麼一來,左賢王就必須為了他的抉擇付出相應的代價。
……
札別赫身上的鮮血染紅了他的皮衣,但是對於年歲相當大的札別赫而言,這一戰決定了他還不能就這樣倒下。因為在他的心中,他絕對不能夠作為東胡滅亡的罪魁禍首。
札別赫很是後悔當初他發起對張嘉師以及大秦帝國的一場結局慘敗的戰爭,從而導致東胡人的實力一落千丈之餘,同樣也成為了東胡人分裂的契機。
儘管在這麼幾年的時間,東胡人因為與匈奴人的戰爭再次聯合在一起,而另外一個東胡王則是在前兩年的戰爭當中,死於匈奴人的突襲當中。
但是無可否認的事情是,東胡人眼下已經埋下了再次分裂的禍根,而且因為延綿數年的戰爭,東胡由一個實力暫時拋開匈奴的勢力,變成了一個虛弱無比的弱小部族,可以說,當初的那一年的戰爭,是引起這一切的重要關鍵。
沒有人知道札別赫的後悔,但是札別赫很清楚,若不是這幾年來自大秦帝國,亦或是那一個本應該作為東胡人死仇的張嘉師的物資援助,恐怕現在的東胡早已經被匈奴人趕盡殺絕或者是吞併。
所以,札別赫對於張嘉師的感覺很是複雜,若非是因為當初的戰爭,現在的東胡恐怕是無懼匈奴人的攻勢。而匈奴人同樣也不敢在這一段時期趁虛而入。
當然札別赫不知道的事情是,就算是沒有張嘉師的出現,他那種驕傲自大的性格,在這麼一段時期,同樣也成為了導致匈奴人大破東胡的契機。
他不要說跟相比匈奴千年一遇的單于冒頓相比,就算是跟已經死於冒頓手中的頭曼相比,都頗有不如。
頭曼單于雖然在河套陰山之戰當中,付出了並不亞於東胡人在長城之戰當中的慘重代價。但是因為頭曼並沒有像東胡那樣,被現在作為大秦帝國御史中丞的李左車狠狠的陰了一把,在國力恢復而言,頭曼單于在恢復匈奴人的實力方面,無論是手段亦或者是運氣,都要比這個札別赫要好很多。
當然,札別赫也沒有想到的事情是,若非是張嘉師的出現,他現在恐怕在被匈奴人大敗之後,得到的是一個意想不到的人。
這個人是盧綰,但是眼下的盧綰已經在張嘉師的第二次東征之戰當中戰死,自然也是沒有想到自己的後代有成為東胡王的那一天。
事實上,若非一個東胡的存在確實是更有利於抗衡匈奴人,張嘉師也不會在這麼一個時候基本不遺餘力的支持東胡人。畢竟在張嘉師的心中,東胡人同樣是邊疆安寧的心腹之患,若非是東胡人眼下自顧不暇,張嘉師在治理遼東的同時,可是需要面對的是東胡人不斷輪番入侵的壓力,這麼一個情況,也不是張嘉師所希望看到的。
正如後世的某一個偉人而言,用一場勝利來維持住最為需要的和平發展局面。
張嘉師當初並沒有想過這麼一點,但是他很清楚,自己當初在長城之戰當中的付出,已經逐漸演變成眼下的這麼一個局勢發展的結果。
這一個情況,張嘉師也不得不暗嘆一句:無心插柳柳成蔭。
事實上,張嘉師對於冒頓建議的,由大秦帝國以及匈奴人瓜分東胡的建議,曾經相當動心。
畢竟這麼一個情況,也算是為張嘉師增添不少實力。畢竟後世的白山黑水,同樣也算得上是沃野千里。
很可惜,白起的提醒讓張嘉師不禁靜下來思考,自己這樣做的得失。
固然,跟匈奴人瓜分東胡,確實是相對於有利。但是大秦帝國根本就沒有做好佔據東胡人土地的準備。
別的不說,張嘉師也不可能在大秦帝國有可能遭受到匈奴人輪番騷擾或者是甚至是遭遇到匈奴人全力攻擊佔領東胡地區的時候,安心發展自己的佔領區域。
畢竟就算是張嘉師自己打算修長城,恐怕都沒有這種時間。
這也是張嘉師最後不得不選擇的「資敵」方案。
讓匈奴人實力過於強大的話,根本不符合張嘉師以及大秦帝國的利益所在。因為一個吞併了東胡的匈奴,可不是一個能夠輕視的對手。
這也就成為了札別赫還能夠在這個時候,集中最後的力量,堅持到秦軍官兵前來支援的最重要原因所在。
……
戰場的走勢伴隨著越來越多的秦軍官兵逐漸加入到主要戰場而發生改變。
先前北上的秦軍弩戰車部隊,雖然沒有直接接入東胡人以及匈奴人的膠著戰場,但是憑藉其充足的箭鏃數量以及遠超於大部分匈奴人射程的實力,讓秦軍官兵得以成功破壞了匈奴人的進攻陣勢,為東胡人的戰場動態得以維持而有著相當大的功勞。
但是僅憑著蘇角麾下的秦軍官兵,就算是跟東胡人殘部聯合在一起,都不可能在這一戰當中,圍殲匈奴左賢王部隊主力,畢竟雙方的人數差距還是太遠了。
蘇角一開始的打算也沒有全殲匈奴人或者是重創匈奴人主力的計畫,他的打算是讓匈奴人知難而退。
但是眼下的這種戰場局勢走向,對於蘇角而言,也是有點為難。畢竟他也不希望自己麾下的官兵會因為救援東胡人而付出相當慘重的代價,這並不符合他的思維以及接下來的戰況走向。
對於大秦帝國而言,東胡人有必須要存在的重要性,但是不代表大秦帝國需要為了這個基礎而付出非常慘重的代價。
固然,張嘉師心中已經接受了這種有可能付出慘重代價的可能性,但是他忽視了作為一個指揮官,對於自己麾下官兵的重視的基礎。
蘇角並不是那種罔顧官兵性命的指揮官,同樣也不是那種悠遊寡斷的軍人。
在《資治通鑑》當中有著這一部分的描述:
絕章邯甬道,王離軍乏食。陳餘復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大破之,章邯引兵卻。諸侯兵乃敢進擊秦軍,遂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自燒殺。
蘇角很清楚在鉅鹿之戰當中必敗無疑之後,知道自己若是讓官兵留下,必然會遭受到淒慘的下場。
在想到了這一點之後,蘇角與王離渉間兩人商議,決定突圍。但是無法得到兩人的響應,最終只能夠率領部分斷糧的北疆軍團官兵突圍。
但是蘇角突圍失敗,最後戰死在諸侯聯軍的圍攻當中。
而王離則是在隨後的戰鬥當中被俘虜,渉間則是自殺。
……
在張嘉師原來所在的世界當中,有關於王離此人的一些爭議:
有說「王離先章邯到了趙國」。理由是王離經太原,出井陘而東,於秦二世二年頭幾個月內,「入邯鄲郡境,迫近信都」,「這年後九月王離軍圍趙王歇於鉅鹿」;下個月,也就是二世三年十月,章邯才「北入邯鄲」,「之後,章邯軍鉅鹿南棘原」。這個王離與章邯入趙的時間表有點問題。《史記?秦楚之際月表》記載的軍事時間表是這樣的:
秦二世二年後九月,「秦軍圍鉅鹿」。
三年十月,章邯軍「破邯鄲」;劉邦軍「攻破東郡尉及王離軍於成武南」。
十一月,項羽「將其兵渡河救鉅鹿」。
十二月,項羽軍「大破秦軍鉅鹿下」。
端月(正月),項羽軍「虜秦將王離」。
據此可知,王離先是在成武(今山東成武)被劉邦軍打敗,此前他似乎沒有參與「圍鉅鹿」,反正未見史籍明文記載;後來他才聽章邯之「令」去圍鉅鹿(在今河北平鄉西南),而後被項羽軍所虜。也就是說,王離軍先是出現在成武,而後才到鉅鹿。如果他在前一個月參與圍鉅鹿,後一個月又破於成武,在時間上就有點令人費解了。成武在河南,原為宋楚之地。邯鄲、鉅鹿等在河北,原為趙地。由此是很難判定王離先於章邯到趙國的。按照現有的材料來看,是章邯先到了趙國。
《史記?張平陳余列傳》記載:秦二世二年初,李良「略太原,至石邑,秦兵塞井陘,未能前」。塞井陘的「秦兵」,有說是王離軍。這有可能,也難肯定,究屬缺乏實證,只是猜測而已。
這種說法,張嘉師在思考一番之後,得出了一些結論:
王離在章邯前往趙國之前,確實是先抵達了趙國,而且是擊敗了趙軍大將李良的部隊,守住了井陘口之後,然後繼續深入趙國領地,並且參與章邯的圍攻鉅鹿的行動。
但是因為東郡尉的求援以及章邯的命令,王離只能夠率軍前往東郡,支援困守成武的東郡尉。
而輕裝出發的王離,在成武一戰當中被實力提升不少的劉邦軍擊敗,東郡尉戰死而王離則是率領殘部敗退回鉅鹿,與其麾下主力軍再次匯合。
而按照史記的年表而言,這個推論也說得過去。
張嘉師整理了一下,然後寫出了一份相應的年事表:
公元前208年6月下旬(後九月),王離率軍在鉅鹿截殺趙王歇,趙王歇困守在鉅鹿。在這之前,章邯率軍攻打邯鄲,王離在井陘擊敗李良,然後攻陷信都。
公元前208年10月(所謂的三年十月是記載錯誤的,畢竟秦國的歲首是十月,這個時期應該是秦二世三年的元月),王離率軍支援東郡,但是被劉邦在成武地區擊敗。
至於王離離開的時間,按照距離來推測,有可能是公元前208年的9月。
接下來的事情則是比較正常了,當年的11月,項羽率軍北上,並且破釜沉舟;12月,項羽率軍擊敗王離以及章邯聯軍於鉅鹿,王離與章邯兩部軍隊分開,一部駐紮地區暫且不明,而章邯的部隊則是駐守在棘原。
之後的公元前207年1月,王離軍遭受到諸侯聯軍斷糧,蘇角突圍失敗戰死,渉間兵敗自殺而王離則是被俘虜。
而從之後的情況發展而言,王離有可能勸降了太原郡的郡守,太原郡併入趙國,而王離則是在項羽分封諸侯之前病死。
同樣有一種說法比較有意思的是:
關於軍隊人數,一說王離軍「三十萬」,理由是,秦朝曾命「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逐匈奴」,蒙恬被害後,這支大軍「歸王離率領了」。一說王離軍「大約十幾萬人,至多二十萬人左右」,理由是,秦末大亂時,「諸秦所徙適戍邊者皆復去……王離原有的三十萬人一定不全了」;又據鉅鹿之戰雙方軍事力量的對比,戰爭激烈程度等情況「推測」,王離軍大約就是這個數字。這兩種說法似乎都有據有理,又似乎都不大準確。
《史記?蒙恬列傳》記載:「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匈奴,收河南。」同書《匈奴列傳》記載:「秦始皇滅六國之後,使蒙恬將十萬之眾北擊胡,悉收河南地。因河為塞,築四十四縣城臨河,徙適戍以充之……十餘年而蒙恬死,諸侯畔秦,中國擾亂,諸秦所徙適戍邊者皆復去。」前者簡略,提到了「三十萬」,沒說明這個數字的具體情況;後者稍詳,既說到了「十萬」,又說了「徙適戍邊者」的來去問題,只是沒有寫明徙適戍邊者的具體人數。根據這兩條材料,可以推知蒙恬所統的士卒總共30萬左右,其中包括原有10萬,加之補充來的「適戍邊者」大約20萬。秦末大亂,既然「所徙適戍邊者皆復去」,即都走了;那麼,就只剩下10萬了。顯然,王離所有的軍士只有10萬。
王離軍確實沒有三十萬人,因為三十萬人是整個北疆軍團的人數,而且刨除了留守的部隊人數之外,以及經受了成武之敗,王離麾下部隊人數也就是十萬左右。
項羽在鉅鹿之戰當中,重創的是王離麾下的十萬大軍,而章邯的部隊則是保存了相應的實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