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玄幻] 定秦曲 作者:蒼穹戰狼(連載中)

 
Babcorn 2016-12-14 15:51:10 發表於 玄幻奇幻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949 44138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2:41
第517章 軍事會議(下)

    屠睢,作為一個險死還生的人,也作為張嘉師最終能夠力挽狂瀾的人,其心思以及能耐,甚至是在李信之上。

    雖然說屠睢在南征期間險些身死,但是對於屠睢而言,他有著自己的認知。

    任囂在臨死之前見到了屠睢,心中的驚訝自然不言而表,但是當時當任囂知道了屠睢的想法,那就是趙佗並不是一個忠於大秦帝國的人之後,任囂的內心可以說非常掙扎。

    因為任囂可以說已經將趙佗當成了自己的子侄那般信任。

    也就是因為這樣,他一開始很難相信趙佗會有這樣的心思。

    而屠睢也不繼續勸說下去,而是說出了一個打算,那就是讓任囂裝死。若是趙佗迫不及待的打算控制郡守府然後假傳號令,其不臣之心自然昭然若揭。

    若是趙佗並無此意,屠睢也不介意給任囂道歉,然後真正的浪跡天涯隱居山林。

    面對著當年信任以及提攜他的屠睢,身體越發虛弱的任囂,在自己忠心於大秦帝國的思維當中,最終還是接受了屠睢的建議。

    之後的事情,應驗了屠睢的推測。趙佗在知道了任囂的「死訊」之後,假意進入番禺城弔唁,實際上就是希望能夠將南海郡的郡守以及相應官吏都控制在手中。

    但是,當他接近了掛出喪旗的南海郡尉府邸之後,他與其數十名親信,面對的是死而復生的屠睢以及任囂,以及超過一百人的鐵甲悍卒,最終選擇的是拚死一搏。

    趙佗最終死在了亂兵當中,而任囂則是仰天長嘆一番之後,親自走到趙佗那一具已經血肉模糊的屍身旁邊,合上了趙佗死不瞑目的眼睛。

    隨後,任囂下達了自己最後的一個命令,那就是南海郡的郡兵以及屯駐軍卒,聽從屠睢的指揮以及號令。

    ……

    屠睢在這之後的數個月時間內,再次整合了分別再次歸附於他麾下的南征軍團。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安排之後,屠睢指揮十萬經過精挑細選的南征秦軍精銳,經南海郡接壤長沙郡的主要通道北上。

    由於吳芮當其時正如劉邦的軍隊激戰,位於長沙郡南部的駐軍基本上被抽調一空,屠睢可以說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佔據了長沙郡南部的大片土地。

    在這之後,屠睢在知道了張嘉師正在出兵攻打叛將章邯的領地,很快就做出了一個決定,那就是他與吳芮聯手抵禦劉邦的進攻。

    雖然說,這並不是屠睢第一次聽到張嘉師的這個名字,但是對於這個時候的張嘉師,屠睢根本不清楚張嘉師到底是何許人也。

    但是屠睢最後還是選擇了一條他認為能夠給大秦帝國提供最大助力的道路,那就是遏制劉邦勢力繼續膨脹的選擇。

    固然,屠睢並不認為他麾下的南征軍團官兵無法單獨應對劉邦軍,但是出於一些方面的考慮,比如說吳芮作為長沙郡的控制者,擁有地利,他與吳芮聯手,自然能夠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吳芮無法憑藉自己獨力抵擋劉邦的進攻,雖然他自己也清晨一點,那就是僅僅憑藉自己的力量,早晚會被劉邦這個流氓出身的諸侯給吞併。這一個情況,他可不希望看見。

    所以當屠睢派遣人員作為說客,說服他進行雙方聯手共同對抗劉邦的事情當中,吳芮最後也選擇了這一條道路。

    畢竟相比起屠睢,吳芮對於張嘉師的認識可以說比起對方要強多了。

    因為不要忘記了一點,那就是英布可是他的女婿。作為大秦帝國的其中一員新銳將領,英布在張嘉師麾下能夠成為一員天下聞名的猛將,這一點與張嘉師的知人善用不脫干係。

    可以說,吳芮就是認為張嘉師有人主之姿,才會真正的選擇這一條道路。

    就算是退一萬步來說,張嘉師不會輕鬆放過類似他這種擅自稱王的叛逆,但是假如立下功勞以及憑藉英布的關係,張嘉師也不會就這個讓他們吳家落得個誅滅的下場。

    而且吳芮也知道一點,那就是就算他不跟屠睢合作又能如何?若是他落在劉邦手中,可不會有比起再次歸附張嘉師麾下那麼好的結果。

    有些時候,歷史就是因為一些人的選擇而發生非常大的變化。

    若是當時不是屠睢以及吳芮聯合,劉邦的實力受到很大的削弱以及牽制,恐怕張嘉師最後要擺平劉邦的話,所需要付出的代價將會非常巨大,甚至是有可能會影響到大秦帝國再次平定天下的時間。

    所以,張嘉師出於很多方面的考慮,再次任命屠睢為國尉,任命吳芮為長沙郡郡守以及提拔兩人麾下的能征善戰之人進入秦軍編制當中,也算是一種投桃報李的決定。

    畢竟要是張嘉師較真的話,吳芮的一家人姑且不說會不會受到牽連,但是有一點毫無疑問,那就是到了現在的話,吳芮的墳墓估計都長滿了野草。

    而屠睢對於張嘉師的任命,自然是卻之不恭。

    因為他知道,他接受了張嘉師的任命,自然是一種態度的表現。

    固然,當時的大秦帝國君主並不是張嘉師,而是繼承了始皇帝名位的嬴珣。但是毫無疑問的是,大秦帝國在嬴珣親政之前,其軍政大權在掌握在張嘉師的手中。

    換句話說,張嘉師再次任命他為國尉,主要就是希望他不要做出一些讓人失望的事情。

    屠睢自己又不是笨蛋,何嘗看不出張嘉師的一些用意?再說,作為一個國尉,還算是官復原職,這一點屠睢自然也沒有什麼意見。再說了,若是論資歷,他比之李信還有一點差距。

    但是從眼下這麼一個局勢而言,屠睢的內心還是有一些唏噓,因為很多年過去了,大秦帝國的一切很多都物是人非。

    當他知道蒙武的死之後,有些黯然,因為蒙武跟他的交情也算不錯,但是其戰死在前幾年的漢中作戰當中,可以說讓屠睢有些傷感。

    但是不管如何,屠睢很清楚一點,那就是若是蒙武能夠看到大秦帝國再次定鼎中原的話,那麼必然是非常開心。

    …………………………………………分隔線………………………………………………

    在張嘉師說到了第二個議題,也就是遼寧郡以及商郡該調動多少軍力北上增援之後,屠睢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王上,東胡雖然已經式微,但是毫無疑問,東胡與我們大秦帝國的東北邊境唇亡齒寒,若是東胡不保,遼寧郡以及商郡必然也遭受匈奴人的巨大壓力。而以匈奴人的貪婪而言,其主攻方向必然會選擇易攻難守而且相當富庶的遼寧郡。」

    屠睢的這段話,讓在場的人都不禁微微一愣,然後深思。

    很多人都不認為屠睢這段話是誇誇其談,相反,正如屠睢所言,匈奴人一旦沒有東胡人的牽制,解除後顧之憂,那麼以遼寧郡的富足情況而言,自然也值得匈奴人動用主力部隊進攻。

    而遼寧郡的地形,基本如同屠睢所言那般,相當的易守難攻,畢竟遼寧郡的東部有著大秦帝國邊境最大的草原,這一點無疑是讓匈奴人能夠來去如風。

    商郡的情況還好一些,因為商郡地形比較複雜,渉間能夠憑藉一些險要區域的防守就能夠有效抵禦匈奴人的進攻,但是遼寧郡很難做到這一點。

    若是匈奴人採取穿插作戰,除非張嘉師能夠調動更多的部隊進行增援,否則僅僅憑藉蘇角麾下的軍力,只能夠困守城邑,然後慢慢的被匈奴人斷糧,最後落得個糧盡敗亡的下場。

    包括張良在內的人的眼神,都有一種凝重的神色蘊含其中。

    可想而知,遼寧郡的防禦能力確實是一個不得不重視的地方。

    雖然說張嘉師在前幾年,憑藉長城的防禦體系,給予了東胡人算得上毀滅性的重創,但是這個時候的匈奴人可不如當其時的東胡人那麼好對付。若是讓匈奴人對幾個地方進行強行突破,那麼遼寧郡的情況必定不可挽回。

    而張嘉師在這個時候有些無奈的說道:「國尉,既然如此,這次我們應當傾盡全力增援東胡?」

    說實話,張嘉師真的沒有過這樣的打算,因為調動遼寧郡以及商郡所有的部隊增援東胡,雖然也不算是無法做到這樣的事情,但是毫無疑問,這一個情況還真的不是那麼好決定的。

    畢竟兩個郡的兵力將近十萬,很多東西是張嘉師不得不顧及到,比如說調動這麼多兵力的後勤維護,糧秣運輸等等,都是一個很重要的情況。

    但是屠睢的話,讓張嘉師不得不狠下心來:

    「王上,這一次匈奴人進攻東胡,很明顯是要吞併東胡,既然如此,匈奴人所動用的力量必然相當龐大,若是僅僅憑藉一支偏師去增援東胡,能不能全身而退還是一個問題,更遑論能夠挽回這次東胡人的頹勢了!」

    屠睢的話無疑是敲擊在張嘉師以及陳平等人心坎的一柄重錘,因為正如屠睢所言的那樣,假如只是派遣少部分兵力增援東胡,這一支部隊能否全身而退都是一個問題,更不要說能夠起到增援作用。

    以少勝多固然是一個美事,但是若是沒有以少勝多的資本而進行這樣的作戰計畫,毫無疑問,只能夠是自取其辱而已。

    所以,這也是張嘉師命令蘇角以及渉間率領商郡以及遼寧郡兩地主力增援東胡的原因。

    ……

    張嘉師在這一方面,並不是一個太過於獨斷的人,畢竟有些事情只要是合理的建議,他必然會放棄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

    固然,一個君主若是無乾坤獨斷的能力,也不是一個好君主,。但是只憑藉其他人的意見行事的話,更多的也就是只會落得個優柔寡斷的情況。

    所以,張嘉師聽從屠睢的意見,也不是一個讓陳平等人意外的事情。畢竟他們都認為,屠睢這種建議,會牽涉到很多方面的安排,但是毫無疑問,屠睢的安排是非常正確的。

    這也是因為屠睢的意見得到很多人認可的前提所影響。

    …………………………………………分割線………………………………………………

    最後一個議題,自然是就蘇角以及渉間兩人率軍調動之後的相應安排了。

    尤其是在之後的相應糧秣運輸方面,張嘉師以及陳平等人自然是作為重點中的重點來進行相應安排。

    在這方面的議題,張嘉師有一點比較固執的堅持,那就是維持運輸部隊安全的隊伍,千萬不能調動那幾支新型的機動部隊。

    陳平等人雖然說很理解張嘉師為何會有這方面的堅持,但是有些事情他們還真的很為難。因為大秦帝國的現役部隊編制當中,還真的就只有那些部隊能夠在這方面做得最好。

    因為大秦帝國的部隊,除了那幾支還在相應地區待命,訓練的新型輕騎士以及弩戰車所組成的部隊之外,其他大部分部隊基本上都是以步兵為主。

    這樣的部隊作為後續運輸隊的護衛,不是有很大的問題,而是在時間上有可能會趕不上。畢竟這些部隊的步兵的行進速度不快,而且一旦距離過長,很容易會出現首尾不能兼顧的事情。

    這不是說這樣的運輸部隊在防禦方面有漏洞,而是一旦這一支部隊被敵人在比較中段的位置被匈奴人圍困,那麼無論是蘇角所部亦或是長城方面的軍隊,都無法在短時間內提供有效支援。

    這一點是陳平等人感覺到非常為難的地方。

    而張嘉師自然也是不希望這種情況出現,但是他不得不顧忌一點,那就是假如匈奴人知道那些新型機動部隊的存在以及相應配套之後,會帶來的麻煩可不是折損一支兩支運輸部隊能夠比擬的。

    要不然白起也不會一再提醒他在有著絕對實力之前,千萬不要將後世的一些東西搞鼓出來。

    因為這樣做,無疑是讓敵人變得更加強大,甚至有可能會讓張嘉師嘗試到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滋味。

    但是這樣的安排也不是沒有折中的解決辦法,張嘉師決定將趙郡以及齊國故地等區域為數不多的騎士調動北上,然後與一些弩戰車部隊組合,作為一支簡化版本的機動部隊來維持相應的護衛工作。

    而這也就是張嘉師這一次出兵增援東胡的最後一種遙控命令……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2:41
第518章 突擊騎兵(上)

    面對著匈奴人騎手的側翼衝擊,蘇角在早有準備的情況下,自然不會手足無措。

    蘇璘以及陳恆兩人所指揮的後陣騎士部隊,成為了最佳的狙擊敵人的戰鬥力。

    ……

    在戰場上的對抗,秦軍的整體戰鬥力而言,雖然不見得比起匈奴人有劣勢,但是以步兵部隊居多的秦軍部隊,在機動力方面處於絕對的劣勢。

    在這麼一個情況下,一旦戰陣崩潰或者是被匈奴人的穿插打擊突破相應地區的防禦體系,對於蘇角以及這次作戰的秦軍官兵而言,無疑是一次滅頂之災。

    但是在這個情況下,匈奴人的劣勢反而是更加明顯。

    因為無論是體力消耗亦或是相應的補給程度,匈奴人都算得上是與秦軍有很大差距。

    很多匈奴人騎手的體力消耗很大,甚至是沒有經過一定的恢復休整,在戰鬥力的發揮方面,很容易落於下風。

    再者,匈奴人最為倚重的騎射優勢,因為他們自身所攜帶的箭鏃數量消耗非常大,很多匈奴人騎手在發射出兩三根箭枝之後,他們放在馬匹身上的箭袋已經變得空蕩蕩。

    在這麼一個情況下,匈奴人的騎手數量相比起蘇璘以及陳恆兩人麾下有部分折損的秦軍騎士部隊,有著非常大的優勢,但是無可疑問的是,除了人數方面的優勢之外,匈奴人幾乎全面處於下風。

    這一點對於匈奴人而言,也許大部分匈奴人騎手都不覺得這算什麼差距,但是很快的,他們將會嘗試到一個讓他們付出生命代價來承受的苦果。

    ……

    天空中落下的是在側翼對外防禦的軍陣所發射出來的幾波箭鏃,不少匈奴人騎手在相對較為密集的箭雨下,付出了不少的傷亡。

    但是更加讓匈奴人憤怒的是,在天空中飛來的箭雨下方,數千秦軍騎士也不斷在自己的坐騎上,策馬前進,彎弓搭箭。

    匈奴人騎手很多人都不得不分心面對兩個方向給予他們帶來打擊的箭雨,不少匈奴人騎手扔掉了自己手中相對比較落後的弓弩,抽出了自己刀鞘裡面的彎刀,不斷地撥弄著向他們飛過來的箭鏃。

    但是這些匈奴人騎手,很多時候只能夠用刀鋒撥開一個方向的箭鏃,而還沒有等他們有再一次的行動,他們身上也會插上一根或者是幾根其他方向射過來的箭鏃,慘叫一聲之後,因為痛苦而無力再次穩定自己在戰馬上的身體,而摔落在地面上。

    而匈奴騎手們的反擊手段,因為他們所使用的弓弩箭鏃不如大秦帝國的制式裝備精良,就算是有些不怕死的匈奴人騎手,拼著自己被射中的危險而進行反擊,但是他們能夠給予傷害的,並不是秦軍的步兵部隊,而是距離他們更加近,再次進行射擊的秦軍騎士部隊。

    他們裝備的弓弩,無論是在射程或者是威力方面,比起秦軍的制式裝備都有很大的差距。

    在這麼一個情況下,匈奴人所發射出去的箭鏃,給予秦軍騎士的傷害遠沒有秦軍騎士發射出來的箭鏃給予他們的傷害那麼大。

    這也是因為,與匈奴人的弓騎兵部隊相比,張嘉師麾下的秦軍騎士,大部分已經變成了弓騎兵與輕騎兵結合的一種輕型突擊騎兵。

    ……

    遊牧民族基本上是一種全騎兵的勢力,尤其是以弓騎兵居多。因為一個遊牧民族的人員,基本上都算得上是相對於弓馬嫻熟。

    這當然不是例外,就以蒙古人以及匈奴人的情況而言,一旦有了相應的基礎,不少騎兵都會成為一種提高鎧甲使用率的輕騎兵。

    這麼一個情況,以匈奴人在吞併東胡以及驅逐大月氏之後,得到了比較明顯的體現。

    因為在歷史上這個時期的匈奴人,得到的是更多武器製作人員以及相應的製作作坊,提高了兵器的生產能力以及相應的裝備質量。

    而蒙古人大規模普及有一定著甲率的輕騎兵或者輕裝弓騎兵,主要就是蒙古人攻陷金國大部分地區之後的事情。

    而張嘉師在這個時期發展的這種突擊騎兵,主要就是為了讓大秦帝國的大批輕騎兵部隊,提升遠程打擊能力。

    ……

    弓騎兵與輕騎兵之間的最大差距,就是騎射技術方面的運用。

    基本上,一個懂得騎射的騎兵才能夠算是一個弓騎兵。

    在張嘉師所在的後世,有些學者認為騎射因為馬匹的移動及地面的不平坦造成顛簸,所以影響騎射的準確度。騎弓手會趁坐騎四腳離地才放箭,將影響減至最低。另一方面,由於箭有一定的重量,箭飛行一段短距離後會向下。因此騎弓手向天空射箭,一般是箭與地面成四十五度,讓箭飛行時呈拋物線,再垂直地擊中目標。

    大草原的騎弓手採用拇指拉弦。騎弓手拇指扣著弓弦去拉弦發射弓箭。大草原的騎弓手通常將絃線拉至胸部才松開絃線,蒙古的騎弓手更將絃線拉至耳朵發射弓箭。

    這也是蒙古人在面對西方弓箭手的時候,能夠比起西方的弓騎兵射出箭鏃更遠的原因所在,因為蒙古式射術主要就是一種拋射打擊方式而非一種平射為主的射箭方式。

    ……

    事實上,傳統的步兵強國面對遊牧民族如同人海一般的弓騎兵突襲,所進行的抵擋有些時候顯得很蒼白無力,這一點能夠從幾個算是傳統步兵強國的戰術改變可以看出:

    在羅馬帝國方面,草原弓騎手影響了羅馬軍的傳統戰術。羅馬軍一向以步兵為主力部隊,騎兵主要用於偵察,作戰時下馬跟敵人搏鬥。薩爾馬提亞人在公元前一世紀末,首次入侵羅馬帝國,令羅馬人見識弓騎手的戰鬥力。羅克索蘭尼人更讓羅馬人認識輔助弓騎手作戰的重裝騎兵。公元二世紀期間,羅馬皇帝哈德良對羅馬軍做了一個革命性的突破,他成立了首支羅馬騎兵部隊----cataphracti重裝騎兵部隊,輔助步兵抵抗草原騎弓手。

    不斷的草原騎弓手入侵,使繼哈德良的羅馬皇帝重視軍隊的機動力。他們銳意增加軍團中騎兵的比例。騎兵在作戰的地位亦比之前重要,以前騎兵大多用於追擊敗逃的敵人或補充步兵的兵力,騎兵在作戰一馬當先,削弱敵方騎兵兵力,讓步兵能夠應付他們。羅馬皇帝加列奴更成主了一支大規模的騎兵部隊,能夠迅速地趕到邊境,支援步兵守軍抵抗草原弓騎手。

    在哥特人方面,草原弓騎手向哥德人引入了騎兵。哥德人原居於瑞典,由於當地山多及有濃密的針葉林,不適合騎兵戰,因此他們對騎兵戰術幾乎一無所知。公元三世紀期間,哥德人南遷,定居於奧比亞。之後哥德人趕走東面的亞蘭人,一部分亞蘭人留下來,向哥德人傳授騎兵戰術。哥德人學以致用,於公元三七八年在亞德里亞堡之役大敗羅馬軍。當時羅馬皇帝瓦倫斯。率領步兵及輕騎兵四萬人攻擊哥德人的主營地。他的軍隊無法折御哥德重騎兵的衝擊,被徹底地擊潰,戰後約三萬人死亡,包括羅馬皇帝瓦倫斯。

    在拜占庭帝國方面,拜占庭帝國常遭受草原遊牧民族,例如亞瓦爾人及保加爾人。為了對抗草原弓騎手,拜占庭帝國的軍隊以重騎兵為中心。重騎兵頭戴鐵尖頂盔,穿著長得可覆蓋頸部至膝蓋的鎖子甲,手載金屬護手,腳穿鐵鞋。他們除配備騎槍外,還配備弓箭。亞瓦爾人大規模使用鐵馬鐙,多次在拜占庭帝國及歐洲掠奪,向西方世界引入內有骨架的馬鞍及鐵馬鐙。此外,亞瓦爾人使用源自中國的手動投石機攻城略地,拜占庭帝國隨即引為己用。

    不僅僅如此,弓騎手的機動力很高,戰術與機動力息息相關弓騎手善用詐逃、突襲、及箭術。他們通常發起遠距離攻擊,然後藉速度撤退得無影無蹤,直至確定己方可以戰勝敵軍才大規模攻擊對手。除此之外,由於馬的奔跑速度很快,弓騎手能夠在戰場上快速轉變陣形,包圍敵軍。在這樣的一個前提下,弓騎兵在很多時候甚至是影響到一場關鍵戰役的勝負關鍵:

    在大流士一世一世為了懲罰塞西亞人在波斯帝國境內掠奪,率領大軍到黑海北部攻打塞西亞人。塞西亞深知波斯大軍的兵力遠超己方,計畫永不跟它硬踫。塞西亞的弓騎手只是離遠地射殺波斯士兵,波斯大軍一追擊己方即四散逃去。

    兩軍展開追逐,波斯大軍一直捱打,可是怎樣也無法有機會接近他們。大流士一世採用激將法,差人派信給塞西亞王,譏笑他的畏縮,不過,塞西亞的弓騎手依然故我,他們照舊邊打邊退。大流士一世明白波斯大軍欠缺機動力,不可能趕得上塞西亞騎弓手,更甚的是塞西亞弓騎手的一連串小股攻擊已令波斯大軍傷亡甚大,士氣低落。於是他藉夜色的掩護,在晚上率領大軍撤退。

    在古敘利亞卡雷戰役(battle_of_carrhae),帕提亞(theparthians)軍利用典型的草原弓騎手戰術,大敗羅馬軍。帕提亞軍明白羅馬步兵精於肉搏,因此計畫一開始善用准獨己方有遠距離攻擊的優勢,使用弓箭削弱羅馬軍的兵力,再誘敵深入,配合預先埋伏的重裝騎兵,一舉纖滅羅馬軍。

    當兩軍相遇,羅馬將軍克拉蘇(marcusliiuscrassusdives)命令輕裝步兵衝鋒,帕提亞的弓騎手避免跟精壯的羅馬步兵肉搏,向左右兩方撤退。弓騎手一邊逃走一邊彎弓射殺羅馬步兵,回馬箭令只穿輕裝甲的羅馬步兵死傷慘重。

    克拉蘇對草原弓騎手戰術懞然不知,只想盡快結束戰鬥,藉此減低傷亡。他派兒子普布留斯(publius)率領八個羅馬步兵大隊、五百名弓箭手及一千三百名高盧騎兵,追擊帕提亞軍。普布留斯的部隊對帕提亞的弓騎手窮追不捨,突然帕提亞軍的重裝騎兵出現在羅馬軍眼前。另一方面,逃走了的弓騎手回來了,將羅馬軍團團圍著。重裝騎兵猛烈地衝擊羅馬軍,加上四方八面弓騎手在遠處放箭,普布留斯的部隊立即兵敗如山倒。

    普布留斯走投無路,率領餘部撤退至山丘上,最後自刎身亡。普布留斯的部隊只剩下五百人,全部成為俘虜。克拉蘇領兵趕來協助兒子,帕提亞軍展示普布留斯的頭顱,令羅馬軍在一瞬間喪失鬥志。克拉蘇在激戰中身亡,餘部趁黑夜逃走。克拉蘇的軍隊原本有四萬三千人,卡雷一役後只有一萬人生還。

    以上的兩場戰役,可以說是弓騎兵戰法的成功例子。

    ……

    當然,弓騎兵雖然有著機動性以及打擊面甚廣的幾種優點,但是缺點也非常明顯。

    弓騎兵的防禦能力一般而言比較差,尤其是以草原騎兵的情況而言,很多時候,沒有足夠皮甲的遊牧民族,更多只能夠是身穿一身皮衣上陣作戰。

    同時,弓騎兵的近戰能力比起輕騎兵而言更差,因為弓騎兵很少裝備重型武器,而且因為防禦上的弱勢,更顯得在近戰方面的不足。

    這一點,在東方以及西方的相應記載當中也有所提及。

    而在西方的藥殺水之戰當中,亞歷山大大帝就是抓住了這一個弓騎兵的缺點,成功擊敗了這一種讓步兵為主的軍隊都很頭痛的敵人:

    亞歷山大大帝及部分軍團抵達北面河畔後,他指揮一團希臘僱傭騎兵及四隊馬其頓大槍兵攻擊敵人。塞西亞弓騎手採用典型的草原弓騎手戰術,他們立即四散,躲開騎兵及大槍兵的進攻,再包圍並射殺這些士兵。亞歷山大大帝隨即帶領軍隊全速進攻塞西亞弓騎手,迫使塞西亞弓騎手放棄包圍,變回線狀陣形。接著他命令輕騎兵攻擊對手側翼,自己則率領主力騎兵在正面進攻。塞西亞弓騎手被反包圍,被迫進行肉搏戰。他們一戰即潰,剩下的千人被殺。

    ……

    而這也是張嘉師在思考很長一段時間之後,決定發展突擊騎兵這種算是輕騎兵以及弓騎兵組合而成的一種新型作戰力量的根本所在。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2:41
第519章 突擊騎兵(中)

    突擊騎兵,在張嘉師心中就是一種裝備輕裝鎧甲,擁有一定近戰能力的弓騎兵。

    事實上,這種突擊騎兵在大秦帝國以及胡服騎射之後的趙國,已經有一部分人員成為了這樣的兵種。

    但是因為缺少雙邊馬鐙,馬蹄跌以及高橋馬鞍這三樣騎兵寶物,大秦帝國以及其他中原國家的輕裝弓騎兵的戰鬥力,更多只能夠依靠自身的實力來作為發揮基準。

    而毫無疑問的是,很多時候,無論是趙國,燕國,秦國亦或是大秦帝國,這些輕裝弓騎兵的戰鬥力,整體而言還很難比擬北方的遊牧民族。

    要不然,蒙恬也不會在河套陰山之戰當中,利用步兵部隊以及弩陣來作為自己抵擋匈奴人如同海潮一般的衝擊,最後還是奪取了最後的勝利。毫無疑問,在蒙恬時期的秦軍輕裝弓騎兵,依舊是缺乏作為一個主要衝擊力量的兵種。

    在長平之戰當中的相關記載有點扯談,那就是白起派遣的那些騎士部隊,更多的只能夠輪番對趙國的運輸部隊進行騷擾作戰而不是真正的堵截在道路上。

    當然,白起在回憶起這麼一個情況的時候,說出了一些讓張嘉師很是意外的情況。

    ……

    一:這一支趙軍運輸部隊並不是從邯鄲出發,而是從廉頗原來存放糧食的一個倉庫進行運輸。

    二:這些運輸部隊的護衛力量雖然看上去人數不少,但是其戰鬥力或者是說戰鬥意志相對較差。固然當其時秦軍的騎士也有一部分人相對精通於騎射打擊技巧,但是毫無疑問的是,若是這一支趙軍運輸部隊能夠發揮出相應的實力,五千騎士還不足以抵擋這一支趙軍運輸部隊前往趙括被圍困的區域的通道。

    三:這一支運輸隊在潰敗之後,其運輸的並不是大量的糧食,而是表面上鋪灑了一層麥子的大量的沙子。由此可見,趙軍缺糧已經成為了不爭的事實。

    而趙括的主動出擊並不是有勇無謀,而是無論是趙軍亦或者是趙國,再也無法在糧秣供應這一方面堅持下去。

    所以,當其時他的那五千騎士所謂的斷絕趙軍糧道成為了決定性的關鍵,更多的是一種扯談。

    因為趙軍在不得不缺糧出戰的時候,趙軍的敗局早已經確定了。

    趙括縱使是用通天之能,恐怕都無法扭轉這種極端不利的局面。

    聽到了這些事情的張嘉師,不禁想起了另外一個情況,那就是趙奢是否對趙括的評價很差?

    白起當時聽到了張嘉師的這種想法之後,沉默了好一會才說道:「按照我對趙奢此人的瞭解,其人並不是這種武斷的人。趙括的能耐早就在趙奢拜會樂毅的時候,被樂毅所看重。」

    說到這裡的白起,沉默一下才繼續說下去說道:「趙奢此人的品性以及性格都有剛毅的一面,其人也不是那種虛榮之輩。但是在對方的用兵上,卻有一種無所不用其極的思維。」

    「在戰場上,這樣的對手是相當難對付的。胡傷當其時就是因為中了趙奢的死間之計謀,繼而全軍覆沒。胡傷其人雖然在客卿當中也算是相當有能耐,其戰術能力甚至在王陵之上,但是其性格有些粗心,對於一些方面的事情雖然有所思考甚至是謹慎,但是其很容易忽視一些比較無用,但是其實很重要的信息。」

    白起說道這裡的語氣有些傷感,因為他當其時跟胡傷的關係也算是不錯的,在聽到了胡傷戰死的消息之後,白起只能夠請求當其時的秦昭襄王放過其一個年歲甚小的孩子。

    畢竟在秦國當中,這樣的全軍覆沒的戰敗,即使胡傷已經戰死,但是其家人的下場不會好得去什麼地方。

    而張嘉師在這個時候則是想到了關於胡傷的相關記載,其人的主要歷史記載則是分別為公元前273年與白起合作的華陽之戰以及公元前270年的閼與之戰:

    華陽之戰的相關記載是:

    周赧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73年),秦將白起和胡陽聯合指揮在華陽(今河南新鄭北)各個擊破趙、魏聯軍的一次長途奔襲作戰。四十年,趙軍與魏軍聯合進攻韓國,包圍韓國重要城邑華陽。韓國求救於秦,秦昭襄王令武安君白起、客卿胡陽率軍救韓。聯軍與韓軍膠著於華陽,而華陽距秦地較遠,魏、趙估計援韓秦軍短期內不會趕到而疏於防範。

    白起採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方針。大軍由咸陽出發,以平均每日百里的急行軍進行遠途奔襲,僅8天就到達華陽城下。立即向魏軍發起攻擊,一舉殲滅魏軍13萬人,生擒3名魏將,魏國宰相芒卯敗逃;接著,又進攻趙將賈偃,經激戰,大敗趙軍,溺斃趙卒2萬人,遂乘勝直逼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境)。魏軍主力多被殲滅,無力再戰,割讓南陽(太行山以南、黃河以北地區)地向秦求和。秦聞知燕、趙聯合起兵救魏,便接受魏國南陽地後退兵。同年,也是在華陽之戰前,胡陽自己統率軍隊攻佔了魏國的卷、蔡陽、長灶三城。

    而閼與之戰的相關記載則是:

    秦昭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70年),秦昭襄王以趙不履行協義為由。派中更胡陽率大軍攻趙閼與。趙惠文王急召名將廉頗、樂乘等,詢問是否可救。兩人均認為閼與距邯鄲(今河北境)甚遠,道路崎嶇險阻,難以救援。唯趙奢認為,兩軍相逢勇者勝。於是,趙惠文王命趙奢率軍救援閼與。趙奢軍出邯鄲30里即築壘紮營,按兵不動。為隱蔽作戰企圖,傳令軍中:「有敢於談及軍事者,一律斬首」。秦軍一部進屯武安(今河北武安市境內)西面,擊鼓吶喊,欲誘趙軍援救武安,箝制趙軍。趙奢立斬一名要求救援武安的士兵,不為秦軍所動。駐屯28天之久,繼續增強營壘防禦,造成趙軍怯弱,唯保邯鄲假象。

    秦派間諜潛入趙營探聽虛實,趙奢佯作不知,令屬下讓其任意活動,並放歸秦營,以麻痺秦軍。秦間諜把趙軍情況告於胡陽。胡陽大喜,認為閼與即可攻取,放鬆了對趙援軍的戒備。趙奢遂率全軍偃旗息鼓,疾馳兩天一夜,趕到距閼與城50里處築壘設營。秦軍攻閼與不克,突聞趙援兵到來,倉促分兵迎擊。趙奢採納軍士許歷建議,發兵萬人搶佔閼與北山高地。秦軍後到,攻山不下。趙奢乘勢,居高臨下,猛擊秦軍。閼與守軍也出城配合。秦軍不支,死傷逃散過半,大敗而歸,閼與之圍遂解。趙奢因功被封為馬服君。

    ……

    想到了這些記載的張嘉師突然想起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當其時的閼與以及趙奢原本屯駐的武安地區的秦軍到底是該一個怎麼樣的情況。畢竟張嘉師發現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從武安地區前往出發閼與,確實不算很長距離,兩天一夜的騎兵以及戰車部隊調動,確實能夠調動這些部隊趕往閼與……

    然而,武安這個地方可是邯鄲西面不到五十里的一處城塞,而且趙國並沒有失去這個地方的控制權,而史記當中的記載,很明顯出現錯誤。

    張嘉師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得到的是白起的兩點糾正:

    第一點,趙奢的死間事實上是一早已經派出去的,在完成了這一點之後,趙奢隨後率軍從邯鄲一帶的軍營率軍出發。

    第二點,武安並不是秦軍的控制區,他的武安君封號,並不是以地名為主,而是以一種名譽性稱謂為封號。

    張嘉師這個時候才想起一點,那就是古代的封號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地名為主,一種則是以類似於武安,武穆等等比較名譽的稱號為主的封號。

    比如說武安,其封號的含義就是:武安者,以武功治世、威信安邦譽名。最早出自西周,歷朝歷代國之能安邦勝敵者均號「武安」。「君」是卿大夫的一種新爵號。

    歷朝歷代國之能安邦勝敵者均號「武安」,武安君亦如此,戰國時期盛行的封君制是春秋時期分封卿大夫的繼續。「君」是卿大夫的一種新爵號。

    《儀禮?喪服》篇講:「君,至尊也。」鄭玄註:「天子、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唐賈公彥又疏道:「以其有地則有臣故也。」這裡指出了稱君的兩個條件,一是據有土地;二是屬有臣子。

    在一些史書當中描述武安是指武安一地,明顯是一種錯誤。

    而白起在這個時候,則是有些促狹的說出一個問題:「你該不會是以為馬服子在兵敗之後被趙王殺了全家吧?」

    聽到了這麼一個問題的張嘉師,一開始也沒有留意,而是輕輕地嗯了一聲。

    而白起則是無奈的搖了搖頭:「趙國沒有誅九族,馬服子的家人確實是死了,但是死的只有三族而已。」

    聽到了白起的這句話,張嘉師才想起這麼一個問題確實是他搞錯了:

    ……

    「九族」泛指親屬。但「九族」所指,諸說不同。

    一說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孫,即玄孫、曾孫、孫、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一說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兒之子(外孫)、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兒女);母族三是指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從母子(娘舅);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

    古代的誅滅家族,分為幾個時期的演變:

    在連坐法興起的時期,主要是誅殺三族,這三族一般是指父母妻兒,兄弟姐妹這種有著血緣關係的直系親屬。

    隋朝興起的誅殺五族則是指父母妻兒,兄弟姐妹以及祖父孫子。

    九族主要是第二種說法: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兒之子(外孫)、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兒女);母族三是指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從母子(娘舅);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

    誅十族是中國古代牽連最廣的刑罰,但是只有一個人嘗試過這麼一種情況:

    方孝孺被稱為明初第一大儒,且是輔佐朱元璋孫子建文帝的重臣,桃李滿朝廷(其實是一大派系)。燕王朱棣打下金陵後,第一個要收服的就是方孝孺,偏偏這位老夫子一身傲骨,兩次見新皇帝都是披麻戴孝、嚎啕痛哭,朱棣低聲下氣請他代擬詔書(逼他表態),他只寫了「燕賊篡位」四個大字。朱棣問他:「難道你不怕死嗎?」方孝孺答:「要殺便殺,詔不可草。」朱棣:「難道不顧及你的九族嗎?」方孝孺:「不要說九族,誅十族也不怕。」這一下皇帝火了,在方孝孺九族之外,加上「門生」湊成十族,統統殺掉。

    由此可見,趙孝文王在趙括兵敗之後,殺死的主要是趙括的母親,兄弟姐妹以及他的妻兒。

    要不然,作為趙括侄子的第一任武安侯(這個是地名封號)趙興不可能活到秦末亂世。

    當然,趙興與趙括劃分界線,主要還是因為其父,也就是趙括的弟弟趙牧被牽連而死的事情:

    戰國時趙國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牧,亦為趙將,公元前222年,秦國滅趙國,將趙牧之子趙興遷徙至陝西咸陽。

    在項羽攻破咸陽之後,其為紀念祖父之戰功以趙奢的封號為姓氏「馬服」,後改為馬姓。武安侯馬興也被奉為馬氏改姓祖。

    由此可見,趙興在年紀尚在弱冠之際,其父親就被牽連處死,這樣的話,其心中怨恨趙括,自然也不是無中生有的事情。

    這麼一來,趙孝成王殺死的人是趙括的三族,但是並不包括趙興這個侄子。

    但是對於馬思括以及趙高兩個同父異母的兄弟而言,趙興的存在只不過是一個親戚而已。

    馬思括並沒有尋找自己素未謀面的親戚,但是對於趙高以及趙成兄弟而言,趙興被遷入咸陽的安排,不出意外的話,就是他們所安排的事情。

    畢竟在趙括死後,馬服君的稱號同樣也被趙孝成王收回。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2:41
第520章 突擊騎兵(下)

    雖然說白起說了一些不足以讓張嘉師真正下定這方面的決心的話題,但是接下來,白起說出了一些張嘉師沒有思考過的事情。

    那就是秦軍在閼與之戰當中到底是怎麼輸的。

    ……

    白起思考了一會,才說出了當其時的一些情況:

    「胡傷在一些方面大意,固然是輸掉了那一場戰鬥的重要原因。但是更主要的事情是,就算是我,在當其時都不會想到趙奢居然會有那一種戰術的作風。」

    白起隨後像是自嘲一下,然後繼續說下去:

    「我想,你也很好奇當其時趙奢缺少步兵的情況下,為什麼還能夠有效的封鎖住胡傷的突圍路線。」

    張嘉師聽到了趙奢的這句話之後,稍微思索一番才點了點頭。因為按照他現在對閼與之戰之戰的一些描述,又增加了不少的疑惑。

    而白起說的那一個情況,明顯也是其中之一。

    在閼與之戰當中,有著這麼一部分的描述:

    趙奢採納了許歷的主張,立刻發兵萬人,搶佔了北山制高點。果然,秦軍後至,爭奪北山不得上,擁擠於山下,陷入十分被動地位。趙軍利用有利地勢,居高臨下,俯擊秦軍。秦軍大敗,四散潰逃。閼與之圍隨之解除。此次戰役,使威行諸侯的強秦遭受了一次最大的挫折,多年後仍不敢輕舉妄動,恐怕重蹈閼與之覆轍。

    班師回朝後,趙惠文王封趙奢為馬服君,地位與廉頗、藺相如平起平坐,被後人列為山東六國的八大名將之一。又封許歷為國尉。

    這一段描述,有很多地方都不合理,那就是只有步兵的攀登速度才會更加快。要不然想要以突襲的情況來搶佔一個制高點,很明顯是騎兵無法輕鬆做到的。

    畢竟在山西的山區,很少會有那種能夠讓騎士能夠策馬而上的丘陵。

    白起在這個時候對張嘉師說道:「你應該很奇怪一點,那就是趙奢當其時缺乏步兵,而還能夠抽調出一萬步兵搶登北山,這一點是不是很不合理?」

    張嘉師不禁點了點頭,因為他確實也存在著這方面的疑惑。

    而白起在這麼一個情況下,則是對張嘉師說出了四個字,那就是:「騎馬步兵。」

    騎馬步兵是一種比較特殊的兵種,這些騎馬步兵的存在歷史雖然很長,但是在很多方面而言,騎馬步兵很少受到重視。

    騎馬步兵是一種使用馬匹來進行高機動運動,然後在作戰區域下馬進行戰鬥的步兵。

    這種步兵的戰鬥力相對而言要比起重步兵以及輕騎兵要弱一些,因為這些騎馬步兵的裝備,更多是使用輕步兵的裝備為主。所以在這麼一個情況下,騎馬步兵在進行戰鬥的時候,其戰鬥力比較弱,而若是以機動性來作為評價標準,騎馬步兵的機動性比起純粹的輕騎兵而言,相對要差一些。

    所以,這也算是龍騎兵在很多時候,事實上並不是受到太多重視的原因所在。

    張嘉師隨之想起了騎馬步兵的一個發展方向,那就是龍騎兵。

    龍騎兵,其戰鬥力比起單純的輕騎兵要差一些,但是在馬上的作戰能力而言,已經有了一點水平。

    這一種龍騎兵,主要是東歐歷史上比較著名的哥薩克騎兵。

    哥薩克人在歷史上飽受沙俄的壓榨,而哥薩克騎兵的主要起源就是反抗保證的三次起義:1606年~1607年的鮑洛特尼科夫起義、1667年~1671年的斯捷潘?拉辛起義和1773年~1775年的普加喬夫起義。

    在1654年烏克蘭的哥薩克首領赫麥爾尼茨基起兵反抗波蘭受到鎮壓,在軍事失利的情況下求助於俄羅斯,當年赫麥爾尼茨基與俄簽訂《別列亞斯拉夫協定》,宣佈接受俄羅斯保護,又經過80年的磨合期到1722年沙俄廢除哥薩克人的蓋特曼自治,烏克蘭總督魯緬采夫把10個哥薩克軍團改編為俄軍的10個正規騎兵團。

    以上可以說是哥薩克騎兵的成立歷史。

    哥薩克騎兵在歷史上,尤其是在冷兵器時代末期,哥薩克的騎兵以其速度快、機動性強、殺傷力大、驍勇善戰的輪番攻擊威震歐洲,歐洲國家也常招募哥薩克作為僱傭軍。哥薩克參加了從18世紀到蘇聯二戰中所有的戰役。有人說他們是歐俄草原上最具有草莽風格的經典騎兵。他們的騎兵馬蹄是與沙俄向外擴張的步伐同步飛揚的,多次為俄國開拓疆土立下赫赫戰功。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國大約組建了30萬人的11支哥薩克軍團。

    但是由於現代化武器機槍、排炮、坦克等的投入,騎兵注定將成為被淘汰的兵種,也就是從這個時代開始,哥薩克們再也沒有取得像此前的戰爭中那樣驕人的戰績。在十月革命後的內戰中,哥薩克分屬兩個陣營,布瓊尼、鐵木辛哥的紅軍第一騎兵軍所向披靡。

    蘇波戰爭時期,曾經在空中俯瞰過這支部隊的美國飛行員有這樣的描述:「騎兵每行八人八騎,有的頭戴圓筒捲毛高帽,有的身披黑色大氅,他們背上斜挎步槍,腰間懸掛馬刀,在塵土中浩浩蕩蕩前進,數萬匹馬縱橫馳騁,數萬把刀交錯揮舞,這場景極其令人震撼,成為騎兵戰史上最壯烈的一幕「。據統計,從1918到1920年,有100萬哥薩克騎兵陣亡。

    在這麼一個情況下,哥薩克騎兵最後沒落,也算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而導致哥薩克騎兵最後沒落的主要因素,就是熱兵器作戰時代的正式到來。

    在蘇俄內戰結束以後,蘇聯採取「胡蘿蔔加大棒」的政策,一方面延續哥薩克自治的政策,允許他們自主選舉蘇維埃,成立哥薩克軍人會議,一方面加大削藩力度,實行「非哥薩克化」。隨後打壓的力量逐步加大,對不服從者就從**上消滅,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的哥薩克暴動,曾一度導致紅軍失利,放棄了第聶伯河左岸地區。

    後來蘇俄南方戰線派出大規模正規軍鎮壓,1920~1930年代在蘇維埃政府的徹底剿滅下,哥薩克力量日漸衰落。大批哥薩克逃亡者湧入捷克等國。以後蘇俄又通過移民、摻沙子,最終使這個存在了幾百年的特殊群體融化在普通百姓當中,這才結束了哥薩克的歷史。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蘇聯軍隊開始也曾以保留了哥薩克特點的騎兵再次披掛上陣,但已是強弩之末,在現代的立體機械化戰爭中,延續了400年的輝煌不再。

    ……

    以上的這些,是張嘉師所想到的東歐式龍騎兵的代表。

    而嚴格來說,哥薩克騎兵與其說是龍騎兵,還不如說更加傾向類似於張嘉師發展出來的突擊奇兵的一種騎兵部隊。

    這一種情況,主要出自拿破崙對哥薩克騎兵的一種評價:

    如果我的部隊裡有哥薩克騎兵,我會用他們席捲整個世界。他們是出色的輕騎兵,但他們不守紀律,也不願下馬作戰,從而限制了他們在戰場上的發揮。他們對老百姓冷酷無情,以致整個歐洲,無論敵友都對他們恨之入骨。

    這麼一個情況,也牽涉到東西歐之間對於龍騎兵作戰方式的一種認知。而哥薩克騎兵雖然嚴格來說也不算龍騎兵,但是這一種騎士在步戰方面的能力也相當出色。

    在第六次反法同盟與法國人之間的戰鬥當中,沙俄的哥薩克騎兵很多在強制命令下,下馬作戰,並且成為了一個出色的射手。

    這一個情況說明了哥薩克騎兵的步戰能力不弱。

    ……………………………………………………分割線……………………………………

    而張嘉師隨後想到的是西方的龍騎兵體系。

    在西歐的軍事理念當中,龍騎兵主要就是騎馬步兵。

    這一點,遠在羅馬帝國時期就能夠看到這一個情況,那就是有些記載當中,一些騎兵會擔任下馬偵查以及警戒等等的工作。在一些記載當中,有對這種騎兵的相關說明:

    羅馬軍團中也編有一些「騎馬的步兵「,叫cobortes-equitatae,他們擔任巡邏、護衛、偵察和其它輔助性任務。

    這也可以說是西方龍騎兵體系的一種雛形。

    而西歐的龍騎兵,嚴格來說是一種騎馬火槍手,因為真正意義上的龍騎兵,是在三十年戰爭之中出現的。而三十年戰爭,也恰好是火器在戰爭中大規模得以運用的一場大型戰爭。

    根據相關的記載,在三十年戰爭當中,很多國家的龍騎兵的裝束與步行火槍手相差無幾,把鞋襪換成了靴子馬刺而已。依然帶著帽子,因為不用進行馬背上的格鬥。只有軍官才有手槍,士兵除了火槍之外,就只有一柄直劍護身。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的裝備中包括一把小鶴嘴鋤,步行時用來鉤住韁繩。

    奧匈帝國的龍騎兵部隊直到1625年還編有騎馬的長戟兵。他們使用的坐騎也矮小、廉價,比不得正式騎兵的高頭良種。在訓練科目中,很少有教馬上射擊的,更不用說衝鋒突刺了。唯一的例外就是古斯塔夫二世的部隊,其作戰使命就是為騎兵部隊提供延伸的火力支援,所以瑞典龍騎兵很少下馬作戰。

    龍騎兵訓練是有下馬作戰課程的,拿破崙一度認為龍騎兵應該掌握良好步戰技能。

    這也導致了法軍龍騎兵常常以散兵線徒步作戰,1806年12月24日klein手下的龍騎兵在奪取borkowo渡橋的戰鬥中,選取一部龍騎兵下馬組成散兵線,以火力擊退俄國散兵,然後另一部龍騎兵衝鋒奪橋。1806年12月25日拉普手下缺乏步兵和炮兵,於是讓一個團的龍騎兵下馬組成散兵線,阻擋俄軍兩個小時。總體來說1805-07年的龍騎兵多數都有不錯的步兵訓練,散兵作戰的效果也是不錯的。

    這也是西歐龍騎兵體系的主要作戰風格。在馬上,龍騎兵的作戰能力主要還是依靠馬刀或者是火槍(只能夠發射一發,因為當其時在馬背無法裝填長管火槍),但是在下馬之後,這些龍騎兵就會主要變成了使用火槍為主要作戰手段的步兵。

    這麼一個情況,主要也是龍騎兵在西歐被稱之為騎馬步兵的主要原因。

    ………………………………………………分割線…………………………………………

    在白起說出了騎馬步兵四個字之後,張嘉師想到了胡傷戰敗的主要原因。那就是趙奢將趙國的寶貴的弓騎兵以及輕騎兵當成了騎馬步兵使用。

    這也就說得過去,為什麼趙奢在當其時還能夠派遣一萬步兵進行搶山作戰,封堵胡傷所部秦軍官兵突圍路線的情況。

    在當其時,趙國要派出大量步兵增援,明顯時間已經來不及,但是趙國當其時並不算缺乏馬匹以及起兵,在這麼一個情況下,聚集兩三萬騎士以及一定數量的戰車增援閼與,還是能夠做到的。

    而想到了這一點的張嘉師,突然感覺到趙奢此人的戰術風格確實是讓人覺得無所不用其極。

    因為在當其時,甚至是眼下這麼一個情況,弓騎兵以及輕騎兵的衝擊作戰能力並不算太強,而胡傷也有可能思考到趙奢會聚集大量的騎兵以及少量的戰車部隊快速增援閼與,這麼一個情況反倒是會讓胡傷掉以輕心。因為胡傷作為一個能征善戰之輩,自然也很清楚當其時的騎兵作戰能力的缺陷。

    這也有可能是胡傷真正放下心來的原因所在。

    那個死間說出來的情報,確實全部都是事實,但是壞事的就是在於胡傷並沒有想到趙奢會將自己麾下的騎兵變成騎馬步兵作戰的這種事情。

    可以說,胡傷既然是很是讓白起無奈,但是白起也不得不認為,胡傷這次確實是輸得不冤。因為就算是他,恐怕也一時半會之間,都不會想到趙奢居然會有這種作戰方式。

    ……

    而張嘉師真正下定決心,大規模發展出這種突擊騎兵,除了突擊騎兵有一定的遠程打擊能力,以及不錯的近戰能力之外,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這些突擊騎兵在特定的情況下,還能夠作為騎馬步兵來在一些不適合騎兵作戰的區域,比如說城牆上,山嶺等等地區,發揮出更強的作戰能力。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2:41
第521章 傅寬與靳歙(上)

    遼寧郡以及商郡兩地的騎兵部隊在數量上雖然不多,但是因為有著很多方面的優勢,其騎兵部隊的整體戰鬥力相對於內地的秦軍郡兵而言要更強一些。

    當然,這些內地郡兵騎兵部隊,不包括在大秦帝國而言,最精銳的中央軍團騎兵部隊。

    至於為何有這種差距,主要是因為蘇角以及渉間二人麾下的騎士部隊的構成,更加傾向於張嘉師的構築思路。

    在這幾年的時間,作為張嘉師收復大秦帝國失地以及平定天下的後方,在很多方面而言,遼寧郡以及上郡作為實力較強的郡縣,自然要在很多方面出人出力並且供應大部分的相關物資。

    固然,遼寧郡以及商郡兩地在張嘉師逐漸恢復了關中地區的相應情況之後,在這方面的壓力減輕了很多。

    但是,遼寧郡以及商郡兩地,還是需要維持自身的消耗以及供應燕郡趙郡兩地的軍政體系。

    在這麼一個情況下,商郡以及遼寧郡兩地的情況可以算得上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

    而很多兩郡的秦軍官兵,往往需要支援到其他地區的部隊當中,用來作為戰鬥損失的補充。

    再加上因為一年前的第三次東征的長時間作戰,遼寧郡以及商郡兩地被抽調到齊地的官兵,傷亡同樣也很是慘重,一時半會之際,原來隸屬於兩郡的老兵部隊只能夠加入大部分新兵進行重整。

    在這麼一個前提下,蘇角以及渉間只能夠再次編練出一支更加符合張嘉師構思的騎兵體系的部隊。

    ……

    這也不是說張嘉師的構思並沒有得到很多人的支持,而是一支已經習慣了原來作戰風格的部隊,想要在短時間內進行另外一種體系的改造以及進行相應的訓練,無疑是一種很困難的事情。

    有道是畫虎不成反類犬,張嘉師在這方面也沒有強求太多,因為他自己都很清楚一點,那就是有些事情還真的很難操之過急。

    所以,像是這種騎馬步兵的作戰訓練以及相關的作戰風格的改變,張嘉師並沒有進行強制要求。

    再者,那幾支新編的真正的突擊騎士部隊也讓張嘉師在一時半會之際,沒有辦法在其他部隊身上加入更多的注意力。

    這麼一點,也成為了張嘉師構思的騎兵部隊在某些方面的尷尬地位。

    張嘉師自己也對這些騎兵,並沒有真正的投入過多的精力,因為這一種更多算是過渡的騎兵部隊,其戰鬥力在缺乏一些主要部件配套的情況下,很難比擬那幾支新型的突擊騎士之餘,花費也相當大。

    也就是因為這樣,哪怕是集中了大秦帝國的騎兵主力部隊的新大秦帝國北方軍團體系,這種過渡性質的突擊騎兵部隊數量也不算太多。

    要是按照有一定人數的編制而言,也就是商郡,遼寧郡,晉北郡以及隴西郡四個地區各自有一支人數不等,約莫在八千人到一萬三千人之間的騎士編制。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因為大秦帝國雖然再次通令天下,但是因為這幾年的延綿戰亂,無論是人員或者是馬匹的損耗都非常嚴重。

    ……

    張嘉師麾下的騎士部隊構成,或者是說騎兵部隊的兵源,主要來自三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自然就是指張嘉師麾下的左將軍編制當中的秦軍騎士部隊。

    這方面的兵力,在這幾年的征戰當中,損耗非常大,要不是因為有其他原來同樣也算是北疆軍團當中的騎士的加入,張嘉師在這方面的騎兵部隊構成,恐怕早已經名存實亡。

    這麼一個情況,張嘉師自然只能夠在其他方面進行彌補。

    這也是另外兩個方面的騎兵兵源的來歷根本所在。

    第二個方面,則是一些善於騎馬的遊牧民或者是騎馬職業者。

    大秦帝國境內的遊牧民數量不多,但是在原來的遼東郡的馬場,很多時候也算是遊牧民的主要聚集地。這些遊牧民主要是在燕國時期被秦開收復的東胡部落的後裔。

    在這麼幾十年的時間內,這些東胡人早已經被燕國以及隨後統治遼東地區的大秦帝國同化,除了一些風俗之外,這些東胡後裔早已經放棄了自己作為一個東胡人的思維,而是將自己視為一個純正的秦人。

    這也是張嘉師在長城之戰之後,出於無奈才正式選擇這些東胡後裔作為騎兵部隊兵員補充的一個構成主體的重要原因。

    至於作為後者的騎馬職業者,則是主要來自大秦帝國各地。

    因為這些職業者並不是集中在一個地區,在這麼幾年的時間,這些騎馬職業者的騎兵部隊組建方式更多是與其他騎士部隊進行混編而不是進行集中編制。

    這一點,固然是削弱了職業者的相應戰鬥力優勢,但是無可否認的是,這對於一支騎士部隊的整體戰鬥力,卻有著根本的提升。

    因為這些騎馬職業者在經過相應的考核之後,往往會被直接授予相應的軍職,指揮一支部隊作戰。

    雖然說這樣的部隊構成在整體戰鬥力方面,比較難以發揮出相互之間的協調,但是在一支部隊當中,這樣的做法卻有著在士氣方面的加成。

    俗話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就是這麼一個道理。

    至於第三種騎兵部隊的構築來源,則是從一些部隊抽調步兵老兵來進行相應培訓之後,繼而服役。

    這一個情況可以說算是張嘉師最無奈的地方,因為要是不這樣做的話,僅憑以上的兩種方式,大秦帝國眼下的騎兵部隊,起碼有三分之二都處於兵員不足,甚至是連一個框架都無法構成的地步。

    幾年下來的戰爭,給予這一片土地所帶來的不僅僅是難以在短時間內修復的創傷,人口的流失以及百廢待興的困窘局面,同樣也有著原來大秦帝國統一天下的無敵軍團的嚴重折損。

    根據張蒼以及蕭何兩人的統計,在公元前208年鉅鹿之戰之後,那些亂軍的主要構成已經包含了不少原來被俘虜的秦軍官兵,甚至是有一些叛逆麾下的部隊,就是一些郡縣麾下的原來的郡兵部隊。

    這一個情況,以南郡,三川郡到齊郡等地最為嚴重。

    三個郡的原來郡兵部隊,雖然說一開始也堅決抵禦這些叛逆或者是亂軍的攻擊。但是在城陽之戰之後,齊地的秦軍郡兵最後選擇了一條放棄抵抗的道路。

    這也可以說算是齊地在一開始並沒有遭受到太大的兵災打擊的原因所在。

    三川郡的郡兵部隊,則是在李由戰死在榮陽之後,才逐漸叛離大秦帝國。可以說,李由這個郡守,確實算是一個能夠影響這一場亂世爭霸的重要人物。

    若非是李由戰死,恐怕大秦帝國在三川郡的局勢,不至於惡化得這麼快。

    南郡的情況也是差不多,因為南郡並不是幾個實力相對強大的叛逆的主攻方向。但是在南郡郡守戰死之後,南郡的局勢如同三川郡那般,一落千丈。

    張嘉師在知道了這麼一個情況之後,表示很無奈,要不是因為一些緣故,張嘉師倒是不介意恢復一些本身為大秦帝國盡死節的官員的名譽地位。

    但是出於一些方面的考慮,張嘉師暫時還是放棄了這個想法。

    因為大秦帝國雖然已經再次平定亂世,但是眼下確實是不適合做這些事情的時候。

    在這一方面,張嘉師已經有了相應的想法,那就是首先追授包括三川郡郡守李由,南郡郡守鄭柔(據說為鄭國的侄子)以及城陽縣令等三人,給予他們相應的名譽。

    至於其他影響力不是太大的人員,則是在後續才慢慢界定他們相應的名譽地位的授予。

    按照張嘉師的想法,這一個情況最合適的時候,就是在第一次擊敗匈奴人的入侵之後。

    而眼下,一切都要為大秦帝國對抗匈奴人的入侵而進行讓步。

    畢竟張嘉師知道,若是在其他無關重要的方面分攤太多的精力,出現了一些重大問題的話,他可以說哭都沒地方哭去。

    ………………………………………………分割線…………………………………………

    而張嘉師沒有想到的事情是,自己居然會在這麼一個時候,會因為自己的騎兵部隊招募人員的相關安排上,尋找到一個在史書上也算是有著重重一筆的人。

    而這個人本來也跟張嘉師有一定過節。因為他是一個原來作為項羽劉邦麾下將領。

    這個人就是曾經在張嘉師原來所在的世界當中,跟隨韓信一起擊破龍且的漢軍猛將靳歙。

    ……

    靳歙,在張嘉師原來所在的世界當中,被劉邦封為信武侯,以侍從官員身份跟隨沛公劉邦,他是從宛朐起兵的。曾進攻濟陽。擊敗過秦將李由的軍隊。又在亳縣南和開封東北攻打秦軍,斬殺一名千人騎兵的長官,斬獲五十七首級,俘虜七十三人,受沛公所賜爵位,封號為臨平君。後來又在藍田北進行戰鬥,斬秦軍車司馬二人,騎兵長官一人,斬獲二十八首級,俘虜五十七人。又率軍到達霸上。當時沛公立為劉邦,賜封靳歙建武侯爵位,並升他為騎都尉。

    在劉邦出兵關中之後,靳歙隨從劉邦平定了三秦。另外他帶領部隊揮師西進在隴西攻打秦將章平軍隊,大敗秦軍,平定了隴西六縣,他所率領的士兵斬殺秦軍車司馬、軍候各四人,騎兵長官十二人。隨後,跟著劉邦東進攻打楚軍,到達彭城。結果漢軍戰敗,靳歙力守雍丘,後離開雍丘去攻打叛漢的王武等人。奪取了梁地後,又率領部隊攻打駐守菑南的楚將邢說軍隊,大敗邢說,並親自活捉了邢說的都尉二人,司馬、軍候十二人,招降了敵官兵四千一百八十人。另外在滎陽東大敗楚軍。漢高祖三年(前204),賜給靳歙食邑四千二百戶。

    靳歙的戰功很多,率領部隊抵達河內,攻打駐守在朝歌的趙將賁郝,大敗賁郝,他率領的士兵活捉騎將二人,繳獲戰馬二百五十匹。他隨從劉邦進攻安陽以東地區,直達棘蒲,拿下七個縣。並另率兵擊潰趙軍,活捉趙將的司馬二人,軍候四人,招降趙軍官兵二千四百人。又隨從劉邦攻克邯鄲。獨自率兵拿下平陽,親自斬殺駐平陽的趙國代理相國,他所率領的士兵斬殺帶兵郡守和郡守各一人,迫使鄴投降。這次征戰,隨從劉邦進攻朝歌、邯鄲,又另自擊敗趙軍,迫使邯鄲郡的六個縣投降。率軍返回敖倉後,旋即在成皋南擊敗項羽的軍隊,擊毀斷絕了從滎陽至襄邑的輸送糧餉的通道。在魯城之下大敗項冠軍隊,奪取了東至繒、郯、下邳,南至蘄、竹邑的大片土地。又在濟陽城下擊敗項悍軍隊。然後揮軍返回在陳縣城下攻擊項羽部隊,大敗項羽。此外,還平定了江陵,招降了在江陵的臨江王的柱國、大司馬及其部下八人,親自活捉了臨江王共尉,並把他押送到雒陽,於是平定了南郡。

    此後隨從劉邦到陳縣,逮捕了圖謀不軌的楚王韓信,劉邦把表示憑證的符分成兩半,交給靳歙一半,以示信用,使他的爵位世代相傳,規定食邑四千六百戶,封號稱信武侯。

    在公元前199年,靳歙以騎都尉的身份隨從劉邦攻打代王,在平城下擊敗代王韓信,隨即率軍返回東垣。因為有功,提升為車騎將軍,接著率領梁、趙、齊、燕、楚幾個諸侯王的部隊,分路進攻陳豨的丞相侯敞,把他打得大敗,於是迫使曲逆城投降。

    後又隨劉邦攻打黥布很有功勞,增加封賜規定食邑五千三百戶。在幾次重要戰役中,靳歙共斬敵九十首級,俘虜一百三十二人;另大敗敵軍十四次,降伏城邑五十九座,平定郡、國各一個,縣城二十三個;活捉諸侯王、柱國各一人,二千石以下至五百石的不同等級官員三十九人。高後五年去世,謚號肅侯。

    可以說,在劉邦麾下的親隨將領當中,靳歙的戰功非常彪炳,與另外一個劉邦親隨大將傅寬同樣得到了司馬遷的高度評價:

    「陽陵侯傅寬、信武侯靳歙皆高爵,從高祖起山東,攻項籍,誅殺名將,破軍降城以十數,未嘗困辱,此亦天授也。蒯成侯周緤操心堅正,身不見疑,上欲有所之,未嘗不垂涕,此有傷心者然,可謂篤厚君子矣。」

    由此可見,無論是傅寬亦或是靳歙,都算得上是一個史書當中有所重視,但是為後人輕視的名將。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2:41
       
第522章 傅寬與靳歙(下)

    靳歙在張嘉師的第三次東征當中,曾經隨同周勃,傅寬等人一起抵禦張嘉師對南郡的侵攻。

    但是在張嘉師麾下大軍的多處攻勢下,靳歙與傅寬先後在郢縣城外被秦軍擊敗,最終只能夠敗走他方。

    張嘉師在一時半會之際,也沒有理會這個事情,因為在他的心中,這些敗兵並不太過值得注意,更重要的事情是,該怎麼樣解決周勃這個硬骨頭。

    而秦軍也沒有派出大量的兵力追擊這些被擊敗的九江軍,而是在追擊一下之後,就返回參加對郢縣的圍攻作戰當中。

    至於傅寬以及靳歙,在郢縣城外一戰之後,並沒有再次返回到劉邦軍中,而是選擇了逃亡。

    ……

    但是誰也沒有想到的是,作為九江軍當中可數的大將,靳歙居然會出現在蘇角麾下的遼寧郡騎士當中,這不得不說讓很多人都無法相信。

    至於靳歙,則是在跟隨著其他袍澤衝向了匈奴人的突襲部隊之前,不禁想起了自己的這幾年的經歷。

    ……

    在郢縣敗走之後,靳歙並沒有遇到傅寬,而是直接帶領一些願意跟他離開的殘兵敗卒,返回位於碭郡的信武縣當中。

    這個時期的信武縣,依舊是魏王豹的控制區,因為魏王豹對於治理碭郡並沒有太大的想法,亦或者是他知道自己再努力也不過是最終會作為他人嫁衣,最後對於自己的最後一塊控制區,採取了放任自流的治理方式。

    在這麼一個情況下,返回了自己故鄉信武縣的靳歙在過了一兩年平淡的農耕生活之後,張良勸說魏豹放棄抵抗大秦帝國,秦軍隨後接管了碭郡全境之後,成為了大秦帝國的一個良民。

    說實話,靳歙對於這麼一個情況既然是有了相應的心理準備,但是同樣的也有一些無可奈何。因為他還真的沒有想到一點,那就是魏豹居然會就這樣投降。而更加讓靳歙感覺到無奈的是,勸降魏豹的人並不是其他人,而是當初在九江王劉邦麾下諸位文武當中,都相當信服的張良。

    靳歙知道張良此人的能耐非常厲害,甚至是在他們同僚之中有著算無遺策的雅譽,而讓靳歙想不到的事情是,為何作為大秦帝國當中也算是排得上號,而且非常靠前的張良,會投入到大秦帝國當中而大秦帝國並沒有追究張良?

    作為曾經的劉邦麾下大將,靳歙的上位是在嘉縣之戰,呂家兄弟以及樊噲分別投降或者是被俘虜之後的情況。

    在此之前,他更多的並不是一個高級將領,而是劉邦麾下的一員普通校尉而已。

    在這個時期的靳歙,可以說他有些不滿自己的位置。因為在他的心中,自己能夠得到的東西應該更多。

    只不過,在他被劉邦提拔起來之後,劉邦的實力固然是越來越強大,但是很多與靳歙交好的人都知道,鞏固了在關中地區的統治地位的張嘉師,其實力比起劉邦而言只會更加強大。

    固然,在幾年的征戰當中劉邦佔據了九江軍,衡山郡以及南郡,成為了僅次於西楚的強大諸侯。

    甚至在公元前204年的南下長沙,進攻吳芮的戰鬥當中,將吳芮這個長沙王打得抬不起頭。若不是因為屠睢的突如其來,說不定劉邦也能夠在張嘉師全面南下進攻南郡之前,就能夠佔據長沙郡,成為超越西楚的諸侯勢力。

    只可惜,無論劉邦的實力是否有所增加,劉邦在張嘉師揮師南下之後,首先是周勃,紀信,傅寬以及他等劉邦麾下大將分別在南郡折戟沉沙,繼而,就連長沙郡的控制區域都無法堅守,被吳芮以及屠睢所率領的聯軍驅逐會九江郡。

    可以說,就在郢縣戰敗之後,靳歙就很清楚一點,那就是劉邦麾下的勢力敗亡,只不過是時間問題。

    這也就是他跟傅寬兩人並沒有返回劉邦身邊的最大原因。

    紀信以及周勃兩人先後戰死,張嘉師這個本來名不見傳的人繼而在烏江邊上逼殺劉邦,最後成為了靳歙對劉邦最後一絲念想的斷絕緣由。

    ……

    在公元前202年冬天,大秦帝國因為騎兵的兵源缺乏,只能夠在控制範圍內進行全面招聘。

    靳歙在看到了這麼一個通報之後,本來並沒有什麼想法,因為在這麼兩三年的時間當中,在自己的家鄉成家立業的靳歙早就沒有了當年征戰的那種血氣。

    在靳歙的心中,自己作為一個普通的農戶度過餘生,然後繁衍教育自己的血脈後代,也算是一種不錯的人生。

    但是,他沒有想到的是,傅寬居然知道了他的存在。

    因為在這麼一個公告出來之後不久,跟靳歙早就失去聯絡的傅寬,居然再次出現在他的面前。

    而這個時期的傅寬的打扮,居然是一身秦軍騎士百將的服飾。

    ………………………………………………分割線…………………………………………

    陽陵侯傅寬,西漢開國功臣,陽陵侯。北地(治今甘肅省慶陽西北)人。原為大秦帝國碭郡小吏,在秦末農民戰爭中,以魏五大夫騎將投歸劉邦,任右騎將。後從擊項羽,隨韓信攻佔齊地。漢朝建立,漢高祖定元功18人,傅寬列第9位。任齊相,參加平定陳豨叛亂,旋徙為代相,惠帝五年死,謚景侯。

    (漢高祖封功臣十八人,蕭何為首,曹參次之,其下張敖、周勃、樊噲、酈商、奚涓、夏侯嬰、灌嬰、傅寬、靳歙、王陵、陳武、王伋、蘇歐、周昌、於護、蠱達。這功臣十八人,並不是指功勞他們最大,而是在侯爵當中,他們的功勞非常巨大。這也就是這些人的並沒有當其時已經隱居的張良,以及被封王的韓信,英布以及彭越等人的原因。)

    傅寬原是魏國人,最初以魏國五大夫爵位的騎將軍官身份跟隨沛公劉邦,曾做過家臣,起兵於橫陽(即橫邑,今河南丘西)。他隨劉邦進攻安陽、槓裡,在開封攻打秦朝將領趙賁的軍隊,在曲遇、陽武擊潰秦將楊熊的軍隊,斬獲敵人十二個首級,劉邦賜給他卿的爵位。後隨劉邦進軍關中,一路斬關奪將,直到灞上。西楚霸王項羽假借楚懷王之名,分封劉邦為漢王,劉邦就賜給傅寬共德君的封號。

    劉邦明修橈道,暗渡陳倉,進軍關中,拉開楚漢戰爭的序幕。傅寬跟隨劉邦攻進漢中地區,升任右騎將。不久隨劉邦平定三秦(即項羽分封於關中的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劉邦賜給傅寬雕陰之地作為食邑。劉邦率軍追擊項羽時,傅寬受命在懷縣接應接應,接應賜封他為通德侯。傅寬又隨劉邦追擊項羽部將項冠、周溢、龍且等部,他所統領士兵在敖倉山下斬獲敵方騎將一人,因而增加食邑。

    劉邦統帥韓信率軍平定齊地,傅寬隸屬其麾下,曾擊敗齊國在歷下的駐軍,追擊齊國守將田解所部。後來傅寬歸屬相國曹參指揮,攻陷齊國的博縣,於是再次增加食邑。傅寬因平定齊地有功,受封陽陵侯,劉邦把表示憑證的符分成兩半,交給他一半,以示信用,使他的爵位世代相傳,食邑達兩千六百戶,但卻免掉他以前受封的食邑。其後,傅寬擔任齊國的左丞相,戒備原田氏齊國的殘餘勢力和新受封的齊王韓信。五年後,傅寬任齊國相國(漢高祖之子劉肥受封為齊王)。

    漢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趙國相國陳豨反叛,勾結匈奴,自立為代王。同年四月,漢高祖御駕親征,傅寬以齊國相國的身份代替丞相樊噲進擊陳豨,隸屬於太尉周勃麾下。一個月後,傅寬調任代國相國,帶兵駐守漢朝邊郡。兩年後,擔任代國丞相,繼續帶兵駐守漢朝邊郡。

    漢惠帝五年(公元前190年),傅寬逝世,朝廷賜謚號為景侯。

    ……

    在這個時空當中的傅寬,其經歷一開始與張嘉師所在的世界有點相似。

    但是在這個時空當中,傅寬居然就是當初陳平去拜訪的友人而導致張嘉師在一開始並沒有找到陳平。

    在與靳歙於郢縣兵敗之後,傅寬與靳歙在商量一下之後分道揚鑣。

    但是與靳歙不同的是,傅寬並沒有返回自己在隴西縣的家鄉,而是直接前往咸陽,然後在雙玥邑的陳平府邸當中,尋找陳平謀求一官半職。

    對於自己的這個故友,陳平通過自己的情報體系,知道對方曾經效力與劉邦麾下。

    但是對於自己的故友傅寬,陳平也明白到對方確實有能耐。而眼下,張嘉師正在率軍猛攻九江郡,大秦帝國與九江王劉邦的勝負,明眼人都能夠看出劉邦敗亡,只不過是時間問題。

    在這麼一個情況下,陳平認為自己替張嘉師招攬傅寬,並沒有太大的問題。

    但是出乎陳平的意料之外,傅寬並沒有接受陳平安排其首先在三川郡某縣擔任縣丞的安排,而是希望能夠進入到大秦帝**方當中。

    對於傅寬這種「給臉不要臉」的態度,陳平可是有些哭笑不得。因為眼下的陳平雖然貴為大秦帝國丞相,但是出於一些方面的考慮,知道自己應該明哲保身的陳平,已經淡出了對軍方事務的處理。

    眼下的軍方事務,陳平更多的只不過是一個旁聽者,而軍中的事務,主要是由兼任太尉的張嘉師,上將軍李信以及大秦帝國國尉屠睢三人進行商議之後,再權宜處理。

    所以,像是安排傅寬進入到大秦帝**中的事情,陳平婉拒了傅寬這樣的想法。

    但是在知道了傅寬確實是有心為大秦帝國效命的想法之後,陳平也不希望自己的故友就這樣泯然一生,所以他最後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讓傅寬進入到已經作為太僕的夏侯嬰的車馬衛隊當中。

    這麼一個情況,陳平自然是得詢問一下夏侯嬰的意見,若是對方拒絕這個安排,陳平也就只好放棄這個想法。因為在陳平心中,也就是在夏侯嬰麾下能夠找到安插傅寬的位置。

    至於衛尉桓峰,郎中令馭勇以及內史張蒼三人的麾下軍職,陳平可沒有打算惹火燒身。因為他們三個人不太可能接受這個事情之餘,甚至有可能會將此事告知張嘉師。

    陳平雖然不怕麻煩,但是若是張嘉師對他有了其他什麼想法,這可不就是好玩的事情了。

    ……

    而夏侯嬰在到來陳平的府邸之後,陳平就開門見山,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夏侯嬰在知道了傅寬居然是劉邦那邊的人之後,不禁錯愕了一下。而他在回過神來之後,也沒有直接回覆陳平,而是說出了一個讓傅寬沉默的提問:「周緤眼下……不知如何了?」

    聽到了周緤此人的名字,傅寬不禁愣了一下。隨後他想到的是在周勃他們起兵之前,跟張嘉師麾下的蕭何,曹參以及夏侯嬰等人也有不錯的關係。

    而傅寬則是在沉默一下之後,說出了一個讓夏侯嬰無奈的答案:「周緤司馬在跟隨周勃攻打巴郡的時候,被巴人在一次突襲中重傷,最後也沒有挺過去……」

    夏侯嬰沉默了一會之後,則是點了點頭:「既然如此,只要你不會做一些蠢事,本官自然會照拂一二。」

    就是這樣,傅寬成為了太僕夏侯嬰麾下的一員軍職人員。

    ……

    這也就是當時傅寬尋找靳歙的時候,身穿一身戎裝的原因。

    傅寬這次尋找靳歙,主要還是希望自己的好友能夠再次跟他一起作為袍澤。

    而傅寬甚至希望靳歙能夠跟他一起也加入到夏侯嬰麾下。畢竟夏侯嬰待人寬厚,雖然太僕這個職位有些尷尬,在功勞上也很難有所牽涉,但是無可否認的是,在夏侯嬰麾下,可以說是非常的安全。

    而靳歙聽見了傅寬的言辭,也比較心動,但是到了最後,靳歙婉拒了傅寬的說辭,而是說出了自己的打算:「夥計,不知我去邊疆的話,你可否有什麼想法?」

    傅寬聽見了靳歙的話,不禁微微一愣,但是隨後,回過神來的傅寬哈哈一笑,拍了一下靳歙的肩膀:「確實是不錯的主意。劉季既然已經敗亡,抵禦匈奴人本來就是男子漢應該做的事情。」

    ……

    這也就是靳歙出現在這次增援東胡的部隊的原因。

    但是,出乎靳歙的意料,那就是靳歙本身希望到晉北郡參軍,但是在一紙調令下,靳歙成為了遼寧郡麾下騎士部隊的一員什長。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2:41
       
第523章 帝國當中的漢初英傑(上)

    張嘉師自然不知道,在他不經意之間,又「挖」了劉邦的兩個牆角。當然,就算是張嘉師知道了這麼一個情況,也不會太過於在意這麼一個情況。

    畢竟張嘉師眼下的情況,對於很多曾經也算是敵對的人員而言,算得上是最後可以效忠的人。

    正所謂良禽擇木而棲,這麼一個情況固然是說明了一個人才有他自己的選擇權利。但是假如這個選擇權利就剩下最後那麼一個選擇的話,估計沒有幾個人真的能將自己的處境看的風輕雲淡。

    而更加重要的一點,是不僅僅是張嘉師是很多自認為才華不錯的人的最後一個選擇,更多的還因為一些本身在一些人眼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的人都投效到張嘉師麾下,這麼一個情況可以說很大程度影響了這些人心中的天秤。

    畢竟對於張嘉師而言,自己麾下的人才永遠也不會嫌多,畢竟不僅僅是後世,在很多時候,一個人才往往是一個君主認為最為重要的「寶物」。

    而張嘉師沒有想到的是,在幾年之後大秦帝國主動出擊匈奴之後,不僅僅是靳歙以及傅寬,就連其他沒有死亡的漢初十八功臣都加入到張嘉師的麾下,以各種身份以及職位,為大秦帝國效力:

    ……

    奚涓,本身因為在楚漢爭霸當中功勞彪炳,被封為魯侯,食邑4300戶,因為無子,其母親在公元前183年病死之後,魯侯爵位廢除。

    這個時期的奚涓,在紀信兵敗自殺之後,被攻入黃縣的秦軍俘虜,在公元前202年冬,投降張嘉師,被作為郎中都尉的樊噲招攬為其部屬司馬。

    在公元前197年的第二次秦匈全面戰爭當中,戰死在雲中郡北面約三百里的草原上。

    ……

    潁陰侯灌嬰,在歷史上漢朝開國功臣,官至太尉、丞相,公元前208年參加劉邦軍隊,以驍勇著稱。在隨劉邦由漢中進取關中時,參與攻塞王司馬欣,圍雍王章邯。楚漢彭城之戰後,被劉邦選為騎兵將領。此後,率領騎兵,參加破魏;接著出擊楚軍側後,絕其糧道;繼又跟隨韓信攻佔齊地,復深入楚地,迭克城邑,攻下彭城。參加垓下決戰,窮追楚軍,攻取江淮數郡。

    公元前201年,受封潁陰侯。後以車騎將軍相繼參加平定臧荼、韓王信、陳豨、英布叛漢的作戰。呂后死後,因與周勃等擁立文帝有功,升為太尉。公元前177年,繼周勃為相,與公元前176年病死。

    這個時期的灌嬰,並沒有加入到任何一個反秦勢力,而是在跟隨三川郡郡守李由抵擋劉邦軍隊三川郡的侵攻。

    在李由兵敗自殺之後,灌嬰率軍突圍而出,最後返回自己的家鄉成為一個地主。在公元200年春天,韓信在率兵前往安邑的時候,偶遇灌嬰,禮聘其為麾下司馬。

    在公元前194年的龍庭決戰當中,灌嬰身先士卒,首先攻破了龍庭的西面防禦體系,迫使冒頓單于分兵堵截灌嬰以及隨後跟隨衝入龍庭的秦軍官兵,最終導致匈奴人大敗。

    在戰鬥的論功行賞當中,張嘉師認為灌嬰功勞第一,破格任命其為將軍,並且擔任涼州郡郡尉,負責督導涼州郡郡兵訓練以及防務事宜。

    公元前172年,灌嬰病死在輪台城。

    ……

    陳武,以將軍前元年率將二千五百人起薛,別救東阿,至霸上,二歲十月入漢,擊齊歷下軍田既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三月,封功臣陳武為棘蒲侯,高後八年(公元前180年),剛侯陳武死,其子陳奇立,不久反,不得置後,棘蒲侯國除。

    在這個世界當中,陳武在章邯麾下任職,章邯兵敗戰死之後,陳武以縣尉的身份,投降秦國。

    其官職在隨後一直有所陞遷,但是並沒有太多只得著筆之處。

    其最後於公元前176年病死在三川郡郡守一職。

    ……

    王吸,西漢十八侯之一,漢初高祖功臣,以中涓身份從劉邦起事,至霸上,為騎郎將,入漢,以將軍擊項羽有功,高祖6年12月甲申(前201)封為清陽侯,二千二百戶。

    這個世界的王吸並沒有從事軍旅,而是在亂世當中前往遼東郡擔任小商人,其在公元前200年的第一次秦匈大戰當中,為長城的守軍提供了相應的糧秣以及食鹽供應,在戰後被張嘉師下令褒獎,並且起用其擔任定襄縣丞一職。

    在公元前171年,王吸病死,其職位最後為商郡郡丞。

    ……

    而假如算已經成為張嘉師心腹以及現在大秦帝國的高官核心存在的人員,張嘉師基本上將劉邦的班底挖空。

    ……

    酂侯蕭何,(前257年-前193年),漢族,沛豐人,早年任秦沛縣縣吏,秦末輔佐劉邦起義。攻克咸陽後,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對日後製定政策和取得楚漢戰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漢戰爭時,他留守關中,使關中成為漢軍的鞏固後方,不斷地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對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代起了重要作用。蕭何採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張無為,喜好黃老之術。漢十一年(前196年)又協助劉邦消滅韓信、英布等異姓諸侯王。劉邦死後,他輔佐漢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七月辛未去世,謚號「文終侯」。

    這個世界的蕭何,在公元前210年夏天被張嘉師登用之後,一直了張嘉師的的最倚重的數人之一。

    在張嘉師攻入關中以及定鼎天下的諸多作戰當中,若非是有蕭何為首的人員進行後勤統籌,張嘉師的作戰絕對不會這麼輕鬆以及順利。

    在公元前194年,大秦帝國取得龍庭決戰勝利之後,陳平向張嘉師辭去丞相職位。而出於很多方面的考慮,張嘉師在接受了陳平的辭呈之後,任命蕭何為丞相,讓其全面主導大秦帝國的下一步恢復計畫。

    對於蕭何,張嘉師是非常放心的,但是張嘉師沒有想到的是蕭何居然在為官行事方面比起陳平更加小心翼翼。

    這讓張嘉師不禁想起了關於蕭何的一個典故。

    蕭何因為被人彈劾而下獄,在出於之後,蕭何曾經帶上刑具,害得他手足麻木,連路都快走不動了,而且蓬頭赤足,污穢不堪,但又不敢回府沐浴再朝拜天子,只得這樣上殿謝恩。劉邦見蕭何如此狼狽,也覺得有些過意不去,便安撫蕭何道:「相國不必多禮!這次的事,原是相國為民請願,我不允許。我不過是夏桀、商紂那樣的無道天子罷了,而你卻是個賢德的丞相。我之所以關押相國,就是要讓百姓知道你的賢能和我的過失啊!」

    劉邦的這段話雖然言不由衷,但對蕭何的廉政為民,終於還是默認了。從此以後,蕭何對劉邦更是誠惶誠恐,恭謹有加了。劉邦也照例以禮相待,但蕭何從此對國事就只能保持沉默了。

    張嘉師很無奈這麼一個情況似乎回到了「歷史軌跡」,但是更多的也就是只能夠讓蕭何繼續這樣做,畢竟這也算是蕭何的一種性格。

    若不然,蕭何也不會自污而謀求自保。

    最後,蕭何在公元前186年卸任丞相的職位,而在兩年以後病死在雙玥邑的家中。

    ……

    曹參(?—公元前190年),字敬伯,漢族,沛人,西漢開國功臣,名將,是繼蕭何後的漢代第二位相國。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跟隨劉邦在沛縣起兵反秦,身經百戰,屢建戰功,攻下二國和一百二十二個縣。劉邦稱帝后,對有功之臣,論功行賞,曹參功居第二,賜爵平陽侯,漢惠帝時官至丞相,一遵蕭何約束,有「蕭規曹隨」之稱。

    在這個世界的曹參,則是依舊成為了蕭何的副手。在蕭何擔任丞相之後,張嘉師最後任命了曹參作為丞相長史,繼續輔助蕭何。

    對於張嘉師的這種安排,曹參並沒有什麼意見。但是在公元前184年蕭何卸任丞相職位之後,曹參並沒有接受當其時嬴珣希望曹參接任蕭何的丞相位置的建議,而是推薦了張蒼擔任丞相。

    出於一些方面的考慮,在知道了曹參有這樣的想法之後,張嘉師對來詢問他意見的嬴珣說出了一句話:「既然曹參也希望離開的話,丞相人選讓張蒼來擔任也未嘗不可。」

    而張嘉師沒有對嬴珣說出來的話,就是:「這恐怕也算是蕭規曹隨的一種體現了。」

    這個世界並沒有蕭規曹隨的說法,但是張嘉師還是想起了相關的記載:

    蕭何創立了規章制度,死後,曹參做了宰相,仍照著實行。

    比喻按照前人的成規辦事。出自《史記?曹相國世家》:「參代何為漢相國,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

    最後,曹參於公元前170年病死在雒陽縣的長子曹窋家中。

    ……

    樊噲(公元前242年—公元前189年),沛人。西漢開國元勛,大將軍,左丞相,著名軍事統帥。為呂后妹夫,深得漢高祖劉邦和呂后信任。後隨劉邦平定臧荼、盧綰、陳豨、韓信等,為漢高祖劉邦的心腹猛將。封舞陽侯,謚武侯。

    這個世界的樊噲,在嘉縣之戰當中被張嘉師麾下的官兵生擒,一開始,樊噲並沒有打算投降張嘉師,但是在幾年之後,樊噲最後還是主動開口希望能夠在張嘉師麾下效命。

    樊噲雖然看上去粗鄙,但是其人卻相當喲自己的想法。

    若不然,班固也不會有對樊噲的良好評價:

    「仲尼稱『犛牛之子骍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言士不繫於世類也。語曰『雖有茲基,不如逢時』,信矣!樊噲、夏侯嬰、灌嬰之徒,方其鼓刀、僕御、販繒之時,豈自知附驥之尾,勒功帝籍,慶流子孫哉?當孝文時,天下以酈寄為賣友。夫賣友者,謂見利而忘義也。若寄,父為功臣而又執劫,雖催呂祿,以安社稷,誼存君親,可也。」「黆黆將軍,威蓋不當。操盾千鈞,拔主項堂。漢興破楚,矯矯忠良。卒為丕相,帝室以康。」

    在歷史上的樊噲,其身份受到了很多人的質疑,因為其並不算是一個真正完全忠於漢室之人。

    但是無可否認的是,樊噲可以說是劉邦以及呂后時期地位最安全的人員之一。

    前195年,高祖劉邦擊敗叛軍英布歸來,創傷發作病倒了。剛回到長安,又聽說燕王盧綰叛變,就派樊噲以相國的身份率軍去討伐。樊噲走後,有人對高祖說:「樊噲跟呂后串通一氣,想等皇上百年之後圖謀不軌。皇上不能不早加提防。」高祖對呂后干預朝政,早已不滿,聽說呂后又跟她妹夫樊噲串通一氣,立時覺得情況嚴重了,他決意臨陣換將,與陳平計議此事,最後,採用陳平的計謀,以陳平的名義前往樊噲軍中傳詔,在車中暗載大將周勃,等到了軍營裡,才宣佈立斬樊噲,由周勃奪印代替。高祖要陳平盡快地把樊噲的頭取來,讓他檢驗。陳平、周勃當即動身,在途中邊走邊細心合計。

    陳平說:「樊噲是皇帝的老部下,勞苦功高。況且他又是呂后的妹夫,可以說是皇親國戚,位高爵顯。眼下,皇帝正在氣頭上,萬一他後悔了,我們怎麼辦?再說皇帝病得這麼厲害,再加上樊噲是呂后的妹夫,她們姐妹二人必然會在皇帝身旁搬弄是非,到那時難免會歸罪於咱們兩人。」周勃一時沒有了主張,便問:「難道把樊噲放了?」陳平說:「放是不能放的,咱們不如把他綁上囚車,送到長安,或殺或免,讓皇上自己決定。」

    周勃也認為這是個好主意。到了樊噲的軍營前,陳平命人築起一座高台,作為傳旨的地方,另外又派人持節(一種信符)去叫樊噲。樊噲得知只有文官陳平一個人前來,認為只是傳達平常的敕令,也沒多想,立即一個人騎馬趕來接詔。不料,台後忽然轉出武將周勃,當即將樊噲拿下,釘入囚車。周勃又立即趕到中軍大帳,代替樊噲,由陳平押解囚車返回長安。

    當走到半路,陳平忽然聽說劉邦病故。他想:朝中必然由呂后主持政事,這可糟了。唯一可喜的是,幸虧先前未斬樊噲,還好向呂后交待。可即便如此,也怕夜長夢多,會有人在呂后面前說他的壞話,一定要先趕到長安,把自己的事解釋清楚。他立即策馬趕往長安,路上遇到使者傳詔,讓他屯戍滎陽。於是,他又生一計,跌跌撞撞地跑入宮中,跪倒在漢高祖的靈前,放聲大哭,邊哭邊說:「您讓我就地斬決樊噲,我不敢輕易處置大臣,現在已經把樊噲押解回來了。」這明明是說給活人聽的,是在向呂后表功。呂后姐妹聽說樊噲沒死,都鬆了一口氣。遂釋放了樊噲,並恢復了他的爵位和封邑。

    由此可見,縱使樊噲的身份有些尷尬,但是無可否認的是,若是比起劉邦夫妻的信任而言,樊噲確實是相當前列。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2:42
       
第524章 帝國當中的漢初名臣(中)

    在這個世界,樊噲在嘉縣之戰被俘虜之後,曾經為了對劉邦的忠義,並不理會張嘉師的多次勸降。

    張嘉師也不太在意,而是在數次勸降未果之後,放出了樊噲,並且對其說接下來的日子,樊噲自由了。

    說實話,張嘉師對於同樣也算是一個高手的樊噲,心中比較忌憚,要不是因為顧忌到自己跟呂家的關係,張嘉師說不定會給這個不給面子的人一個很難忘的教訓。

    但是,張嘉師沒有想到的是,樊噲並沒有在離開監獄之後,就返回到劉邦麾下,而是在他控制區內,跟張良一樣四處遊歷。

    在劉邦死在烏江邊上之後,樊噲在隨後不久,就返回雙玥邑,對張嘉師說道,他願意為大秦帝國效命。

    聽到了樊噲打算的張嘉師,自然也不會拒絕樊噲的這個請求,因為樊噲雖然不算是一個及格的將領,但是無可否認的是,樊噲的忠誠很高,一旦他認為一個人值得他效命,那麼樊噲就會讓自己在這方面做得最好。

    而在隨後的歲月當中,樊噲在跟隨張嘉師的幾十年征戰生涯當中,也算是立下大量的功勞,在龍庭決戰以及開拓西域的戰爭當中,樊噲作為郎中軍團麾下第一猛將,多次陣斬敵對勢力的大將。

    在公元前187年,大秦帝國的衛尉桓峰病死之後,張嘉師也不是沒有思考過讓馭勇擔任衛尉,而樊噲則是擔任郎中令職位。

    但是樊噲拒絕了這方面的要求,而是希望自己繼續做一個普通的郎中都尉。

    出於很多方面的考慮,張嘉師最後也就放棄了這方面的想法,而是讓跟嬴珣比較親近的同學張釋之擔任衛尉一職。

    至於這方面的職位為何不是嬴珣自己安排,張嘉師也很是無奈,因為嬴珣認為張嘉師雖然是他的父親,但是按道理而言,作為大秦帝國的太尉,即使張嘉師已經逐漸淡出大秦帝國的政界,但是作為軍方第一人,衛尉以及郎中令這樣的高級軍官的任命,張嘉師可以說責無旁貸。

    這也是張嘉師比較無奈的地方。因為在張嘉師的心中,這麼一個情況並不是他所希望的。

    而樊噲則是在公元前179年病死,其長子樊亢作為嬴珣的同學,替補上樊噲留下的郎中都尉職位。

    ……

    而按照後世的影響力而言,張嘉師麾下還有著另外兩個地位相對而言更高的漢初三傑。

    這兩個人則是張良以及韓信。

    在原來的世界當中,張良的評價非常高,有著興漢四百載的張子房的稱號。

    劉邦稱帝后,曾問群臣自己為何得天下。高起、王陵都稱讚他是因為大仁大義。劉邦道:「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並認為,自己能任用張良、蕭何、韓信三人,因此得天下。

    在《史記》、《漢書》對張良的功績多有描述,而劉邦在稱帝之後,論功行封時,按級班爵,漢高祖劉邦令張良自擇齊國三萬戶為食邑,張良辭讓,謙請封始與劉邦相遇的留地(今江蘇沛縣),劉邦同意了,故稱張良為留侯。張良辭封的理由是:他韓滅家敗後淪為布衣,布衣得封萬戶、位列侯,應該滿足。

    張良看到漢朝政權日益鞏固,國家大事有人籌劃,自己「為韓報仇強秦」的政治目的和「封萬戶、位列侯」的個人目標亦已達到,一生的宿願基本滿足。再加上身纏病魔,體弱多疾,又目睹彭越、韓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慘結局,聯想范蠡、文種興越後的或逃或死,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哲理,懼怕既得利益的復失,更害怕韓信等人的命運落到自己身上,張良乃自請告退,摒棄人間萬事,專心修道養精,崇信黃老之學,靜居行氣,欲輕身成仙。但呂后感德張良,勸他毋自苦,張良最後還是聽從了呂后的勸告,仍就服人間煙火。

    前186年,張良病逝,謚號文成侯。

    而在這一個世界當中,張良在被俘虜之後,與樊噲的經歷差不多,但是在其再次見到張嘉師的時候,其對張嘉師提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張嘉師為何要為這一個國家付出這麼多?

    張良很清楚,若是沒有張嘉師為首的遼東軍力挽狂瀾,眼下的大秦帝國早已變成了歷史的塵埃。

    而張嘉師則是張良說出了一句在之後的歷史都很著名的話:「天下非一人的天下,天下非一家的天下,但是若天下凌亂,人命如同草芥,我也要力挽狂瀾於一生。張先生,難道你不認為一句話很有道理?正所謂亂世人不如太平犬矣!」

    聽到了張嘉師的這一段話,張良在沉默很長一段時間之後,才悠悠嘆息一聲。

    因為他很清楚張嘉師的話很有道理,尤其是最後的那一句亂世人不如太平犬。

    經歷過戰國時代末期以及秦末亂世的張良,不認為張嘉師這句話說錯了什麼,相反,這句話確實是反映了一個大一統時代相比起亂世的人生的強烈對比。

    張良自然不知道張嘉師這句話同樣也是「盜版」的,因為這句非常著名的話,是宋朝時期的著作《太平廣記》當中的「寧做太平犬,不做亂離人」的變更。

    當然,這麼一個事情,可沒有人會跟張嘉師要版權費什麼的。

    在之後的歲月當中,張良在大秦帝國當中,先後擔任御史令,軍師右祭酒(軍師左祭酒為孫頗)以及御史中丞職位。

    在出征時期,張良以及孫頗兩人作為張嘉師麾下的兩大軍師,為大秦帝國在之後的征戰貢獻了非常大的力量。

    其中張良在征伐西羌之戰當中,建議張嘉師先攻取河西走廊,斷絕匈奴殘部與青海一帶地區的匈奴部落的聯繫,再發起對青海高原的攻勢。

    這一個建議雖然浪費了很多的時間,但是無可否認的是,在張嘉師出兵青海高原之後,所遇到的抵擋確實是減弱很多。

    而且在佔據了河西走廊之後,對於匈奴人的攻擊面也擴大不少,為之後的第三次秦匈大戰奠定了勝利的基礎。

    而在公元前182年,張良在以御史中丞的職位,隨軍返回咸陽的路上病死。

    ……

    韓信,作為中國歷史上的兵仙,其用兵方針對於後世而言影響非常大。

    韓信熟諳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作為戰術家韓信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的戰術典故: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臨晉設疑、夏陽偷渡、木罌渡軍、背水為營、拔幟易幟、傳檄而定、沈沙決水、半渡而擊、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用兵之道,為歷代兵家所推崇。作為軍事家,韓信是繼孫武、白起之後,最為卓越的將領,其最大的特點就是靈活用兵,是中國戰爭史上最善於靈活用兵的將領,其指揮的井陘之戰、濰水之戰都是戰爭史上的傑作;作為戰略家,他在拜將時的言論,成為楚漢戰爭勝利的根本方略。

    《咸豐?清河縣誌》第十三卷「藝文」中記載:「韓信三篇」其小注云:「漢成帝令任宏論次兵書,為四種,其權謀中有韓信三篇。前後漢書藝文志皆載之。且雲漢興,張良、韓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一家,刪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諸呂用事而盜取之。蓋淮陰人著書之最古者。」由此得知,韓信曾有三篇軍事著作,這是淮陰人著書立說的最早記載。

    韓信在被軟禁的時間裡與張良一起整理了先秦以來的兵書,共得一百八十二家,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兵書整理,為中**事學術研究奠定了科學的基礎。同時還收集、補訂了軍中律法。著有兵法三篇,已佚。

    在這個世界當中的韓信,是最早加入到張嘉師麾下的漢初名臣之一,在張嘉師的「偶然」幫助下,韓信的人生軌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在張嘉師返回咸陽,擔任大秦帝國的阿房都尉之後,韓信也正式成為了一員秦軍軍官,開始了其征戰的一生。

    在幾年的征戰當中,韓信以赫赫戰功,成為了大秦帝國新一代的頂級軍官之一。在後世被稱為遼東六將軍。

    而在公元前200年的秦匈第一次大戰當中,韓信指揮晉北郡的防禦體系,重創主攻晉北郡長城地區的冒頓單于主力,然後與增援的英布以及酈商追擊後撤的冒頓單于敗兵。雙方在代郡雁門關以北一百餘公里的地區爆發又一次激戰。

    在這次戰鬥當中,冒頓再次潰逃,而秦軍雖然取得了堪稱決定性的戰果,但是酈商在這一戰當中戰死,成為了秦匈第一次大戰當中,陣亡的秦軍最高級軍官。

    在之後的戰爭當中韓信都取得了相當彪炳的戰果,而在公元前188年,大秦帝國時任上將軍蘇角以及國尉王離分別退休,而嬴珣在詢問了張嘉師的建議之後,以韓信增補為大秦帝國的新一任上將軍,而孫頗則是增補為國尉。

    公元前183年,韓信率領十三萬騎兵從巴比倫城出發,向西進攻塞硫西王國,而與此相對的是,張嘉師則是率領步騎,海軍合計二十四萬人從印度洋沿海出發,攻擊後世的西奈半島區域。

    這一次被後世成為「塞硫西之戰」當中,韓信再次以騎馬步兵伏擊為主導,而兩萬突擊騎兵為誘餌的戰術,成功引誘塞硫西王****主力追擊他們。

    在後世的淚谷一帶,塞硫西軍超過三十萬兵力幾乎全數折損在這一戰當中,而韓信在這一戰過後,向張嘉師提出辭呈。

    張嘉師自然是不允許韓信在這個時候離開,而是折中一個辦法,那就是以韓信為新徵服的西亞部分地區所創建的西秦郡郡守兼任郡尉,負責這一片地區的相應事宜。

    在張嘉師率軍返回大秦帝國本土之後,韓信先後數次擊敗了以羅馬人為主的數支歐洲勢力所組成的聯軍,確保了西秦郡的建設以及安全發展基礎。

    而韓信在這數次戰鬥之後,坐實了當代大秦帝國第一名將的地位。

    當然,在韓信以及英布這些張嘉師嫡系將領當中,張嘉師在這方面的讚譽,似乎將他自己給遺忘了。

    韓信等人很清楚,張嘉師對於名利以及權力方面並不看重,否則就算是韓信有著遠超張嘉師的戰績,恐怕當代第一秦軍名將的名頭,還輪不到韓信來領銜。

    而在這個世界的武廟,也就是秦宣武帝嬴秀在公元39年於咸陽城南設立的武廟祭祀當中,韓信與白起的雕像分別被放在左右兩首。

    而在張嘉師的太祖廟宇當中,韓信則是為武將十二將之首,陳平則是為文官十二臣之首。

    其文武相應排位分別是:

    文官:陳平,孫頗,李左車,蕭何,張良,呂澤,王陵,曹參,東方英,酈食其,虞子期以及王元。

    武將:韓信,李信,王離,英布,蒙武,屠睢,酈商,陳恆,酈疥,渉間,蘇角以及桓硫。

    這種排位,主要是按照當其時的秦朝核心大臣的相應評價來排位的。

    其中,有類似於蘇騰等幾個最早加入張嘉師麾下的武將,以及包括墨舒等在大秦帝國定鼎天下,爭霸環宇立下莫大功勞的人被忽視。

    當然,這個排位在中間以及後面有一定的「不合理」,但是更多的,毫無疑問的是陳平以及韓信兩人的手執牛耳,當之無愧。

    ……

    在大秦帝國的漢初名人當中,酈食其是算得上讓張嘉師最為無奈的人。因為張嘉師無法改變其死亡的方式。

    而在這個方面而言,更多算是酈食其的固執導致的。

    在公元前195年7月,大秦帝國與匈奴人的第二次大戰前夕,張嘉師打算派遣一員使節出使匈奴,麻痺匈奴人的戰鬥意志,讓其以為大秦不會出兵進攻元氣依舊無法恢復的匈奴。

    按照陳平等人的建議,張嘉師打算在民間招募能言善辯之人擔任使節。

    但是酈食其以多次自薦的方式,讓張嘉師最後只能夠答應其要求。

    只不過,酈食其沒有想到的是,在出使期間算得上是完成任務的他,會遭遇到如同他歷史上的遭遇。

    這是張嘉師自己都不希望看到的事情,因為進攻計畫被匈奴人的細作發現,哪怕是蓋聶親自出手都無法追回洩露的情報,出於無奈之下,張嘉師只能強行發起對匈奴人的攻勢。

    酈食其也是因為這樣,最後被暴怒的冒頓單于烹殺……

    張嘉師最後只能沉默無言,下令厚待酈食其的家人……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2:42
第525章 陳平(上)

    假如說韓信是張嘉師麾下的大秦帝國諸將的翹楚,那麼陳平自然就是張嘉師麾下的文臣之首。

    在公元前210年,張嘉師在始皇帝嬴政的幫助下,招攬這個在張嘉師原來所在的世界,被劉邦成為能夠匡扶漢室的能臣之後,張嘉師的發展正式步上了正規軌道。

    若是沒有陳平的加入,張嘉師到底會走多少彎道,或者是說能否走到今天這麼一個地步,恐怕還真的是一個未知之數。

    固然,張嘉師麾下在當其時已經有了蕭何,曹參以及王陵三個也算是在政務計策方面有著不錯的基礎的幕僚。但是毫無疑問的是,三個人並不是最合適讓張嘉師最為倚重的人選。

    蕭何曹參兩人善於政務,而王陵善於指揮軍務,而陳平則是更為全能以及其性格非常讓人信服。

    這也可以說,在張嘉師確定了陳平的地位為文官之首之後,陳平已經算是眾望所歸的存在。

    ……

    陳平,陳平(?-前178年),漢族,陽武戶牖鄉(今河南原陽)人,西漢王朝的開國功臣之一。

    少時喜讀書,有大志,曾為鄉里分肉,甚均,父老贊之,他感慨地說:「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此肉矣!」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後,六國貴族也紛紛起兵,陳平往事魏王咎。不久受讒亡歸項羽,隨從入關破秦。劉邦還定三秦時,又間行降漢。[4]拜為都尉,使參乘、典護軍。後歷任亞將、護軍中尉。先後參加楚漢戰爭和平定異姓王侯叛亂諸役,成為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士。劉邦困守滎陽時,陳平建議捐金數萬斤,離間項羽群臣,使項羽的重要謀士范增憂憤病死。高帝六年(前201年)又建議劉邦偽游雲夢,逮捕韓信。次年,劉邦為匈奴困於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部)七天七夜,後採納陳平計策,重賄冒頓單于的閼氏,才得以解圍。陳平因功先後受封為戶牖侯和曲逆侯。

    漢高祖死後,呂后以陳平為郎中令,傅教惠帝。惠帝六年(前189),與王陵並為左、右丞相。王陵免相後陳平擢為右丞相,但因呂后大封諸呂為王,陳平被削奪實權。呂后死,陳平與太尉周勃合謀平定諸呂之亂,迎立代王為文帝。文帝初,陳平讓位周勃,徙為左丞相,因明於職守,受到文帝讚賞。不久周勃罷相,陳平專為丞相。孝文二年死。曲逆侯(今河北順平東),死後謚獻侯。

    而在張嘉師改變了的這個世界的歷史當中,陳平在張嘉師麾下成為文官之首,是張嘉師正式前往遼東郡之後的事情。

    在遼東郡的發展以及擴張當中,陳平無疑是張嘉師麾下的統籌人選。

    但是在這個時期的人沒有幾個人會知道,陳平也在另外一個時空當中受到冤屈:

    公元前205年春,因司馬欣背楚降漢,項羽遷怒於陳平。陳平不僅遭到了項羽的責備,而且他出的計謀項羽也不再採納。陳平覺得自己成了受氣包,說不定哪一天項羽還會殺他,尤其是他已看清了項羽是個魯莽武夫,最終是不可能取得勝利的,於是他掛印封金、偷偷地走了。他想起在漢王手下的魏無知是自己的老朋友,不如也去投奔劉邦。

    天快黑時,他逃到了黃河邊,他請船伕送他過河。陳平上了船,從船艙裡又出來了一個船伕。他想這兩個人可能是水盜,以為他身上帶著珠寶,想圖財害命。陳平為人機靈,渾身是計。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他馬上脫了衣服,扔在船上,光著上身來幫船伕划船。船伕看他腰間什麼也沒有,衣服掉在船上也沒有什麼聲音,知道他身上什麼貴重東西都沒有,也就打消了加害他的念頭。一場凶險,竟被他輕而易舉地化解了。

    陳平經漢將魏無知推薦,面見劉邦。兩人縱論天下大事,十分投機。劉邦破例任陳平為都尉,留在身邊做參乘(陪他出行,為他駕馭馬車的官員),並命他監護三軍將校。這一下引起了將領的不滿,紛紛說他品行不端,貪圖賄賂(也就是後人有時提起的「昧金」「盜嫂」),認為這種人不能信任重用。

    劉邦經不住眾人再三詆毀陳平,便也心生疑團,[34]召陳平來質問道:「聽說你原來是幫助魏王的,後來離開魏王去幫助楚霸王,現在又來幫助我,這怎麼不讓別人懷疑你的信義呢?」陳平不緊不慢地回答道:「同樣一件有用的東西,在不同的人手裡作用就不同了。我侍奉魏王,魏王不能用我,我離開他去幫助楚霸王,霸王也不信任我,所以我才來歸附大王。我雖然還是我,但用我的人可不一樣了。我久慕大王善於用人,所以才不遠千里來投奔大王。我什麼也沒帶,來到這兒,所以什麼都沒有,才接受了人家的禮物。沒有錢,我就生活不了,也就辦不了事。如果大王聽信讒言,不起用我,那麼,我收下的那些禮物還沒有動用,我可以全部交出來,請大王給我一條生路,讓我辭職回家,老死故鄉。」寥寥數語,道明了各方的政治優劣,話中有話。

    劉邦的疑慮頓消,對陳平倍增好感,並重重地賞賜一番,提升他為護軍中尉,專門監督諸將。從此,陳平一心一意為劉邦「六出奇計」奪取天下,成為西漢安邦定國的著名謀臣。

    而陳平的六出奇計,分別是:

    1。初施反間計除范增:

    在計策成功之後,項羽起了疑心,對鐘離昧漸不信任,對范增也日益疏遠。范增是不主張與漢軍談判的,希望楚軍能一鼓作氣,攻下滎陽,捉住劉邦。他越勸項羽進攻滎陽,項羽就越是懷疑他在與劉邦耍什麼花招。范增非常氣憤,請求退隱山林。項羽也不阻攔,竟然准其所請。

    范增解甲歸田,在回老家居巢(今安徽桐城南)的路上,又氣又惱,背生癰疽,一病而死,終年75歲。項羽聞知范增死訊,方知中了反間計,十分懊悔,但為時已晚,一個屢立奇功的惟一謀士,竟被陳平略施小計便除掉了。

    2。金蟬脫殼脫險滎陽:

    項羽中了陳平的反間計,氣死了范增,項羽大怒。公元前203年5月,項羽猛攻滎陽,形勢十分危急,陳平就給劉邦獻計:「請大王速寫一封詐降信給霸王,約他在東門相見。霸王一定會把他的大軍佈置在東門外,我們再想辦法把他在西、北、南各門的衛士引到東門口來,大王就可以從西門衝出去了。」漢王同意了。不一會兒,陳平領著一個貌似漢王的將軍來見漢王.說把他化裝成漢王的樣子出去詐降,吸引敵人把兵力集中圍住東門,然後漢王就可以從西門突圍了。

    次日,天還沒亮,漢軍便開了東門,陳平差遣二千名婦女,一批一批地從東門出去。南、西、北門的楚兵一聽東門外全是美女,便爭先恐後地湧向東門。忽然,有人大喊「漢王來了!」大家抬頭一看,果然是「漢王」坐在車裡,由儀仗隊開道:慢慢地走出東門。一直走到楚營近前,霸王才發現坐車出來的不是漢王。真正的漢王則乘著東門一片混亂,已衝出西門,帶著陳平、張良、樊噲等人殺開一條血路,已向關中方向逃去了。

    3。窮寇宜追滅楚垓下:

    漢四年(公元前203年)五月,劉邦率數十騎殘兵從滎陽逃人漢中後,重整旗鼓,從南陽再次東進。楚、漢兩軍在滎陽、成皋、廣武一帶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拉鋸戰。楚軍君臣猜疑,兵疲糧少。加上韓信、彭越分別在齊、梁等地不斷騷擾,使楚軍供應困難,形勢對項羽越來越不利。而漢軍方面,蕭何不斷從漢中運送兵員和糧草,支援前線,劉邦兵足糧足,在滎陽以西穩住了陣腳。八月,劉邦為換取被楚軍虜去的父親和妻子呂雉,請求項王罷戰言和。項羽正當腹背受敵、內外交困之際,自然樂於議和。於是,楚漢以鴻溝(從滎陽以北,向東折至今開封附近,折向南流,至今淮陽東南人穎水)為界,西屬漢,東屬楚,中分天下。

    同年九月,項羽拔營東歸,向都城彭城而去。劉邦也打算西還漢中。陳平、張良以其謀略家的敏銳洞察力,再次不謀而合,一致看到項羽已到了捉襟見肘的地步,便一起向劉邦諫道:「縱觀天下大勢,我們已得了大半河山。四方諸侯又多歸附,而項羽兵疲糧盡,眾叛親離,正應窮追猛打,趁勢殲滅。主公切勿養虎為患,讓其從容東去啊。」劉邦聽罷,頻頻點頭,深以為然。於是馬上調整佈置,準備向東進攻。漢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劉邦依計親率韓信、彭越等諸路大軍,在垓下合圍項羽,採取韓信的「十面埋伏」之計,一舉圍殲了楚軍,項羽被迫退至烏江自刎。陳平這第四計能夠因敵制變,「宜將剩勇追窮寇」,以劉邦的徹底勝利而結束了將近4年的楚漢戰爭,也彌補了「窮寇勿追」之韜略的不足。

    4。請君入甕擒韓雲夢:

    陳平說:「古時,天子常常在全國各地巡行,會見各地的諸侯。南方有一個地方叫雲夢澤。陛下裝作出遊雲夢澤,要在陳州會見各路諸侯。陳州在楚地西界,韓信聽到天子出遊,又到了他的地盤上,他當然會來謁見。當他謁見陛下的時候,您便可以把他抓起來。這樣就不用派兵,只需一個武士就足夠了。」

    劉邦依計行事;韓信果然郊迎在路中央。劉邦便讓埋伏下來的武士將韓信捆得結結實實,投入囚車中。後來劉邦把韓信貶為淮陰侯,留居京城,不讓他到外地任職,韓信也就不能再有所作為了。陳平的這一計謀,避免了一場戰爭,消除了再度分裂割據的禍根,維護了新王朝的統一與安定。

    5。借力閼氏解圍白登:

    陳平派了一名膽識兼備且能言善辯的使臣,準備了一幅美人圖,還有許多金銀珠寶,暗中下山,買通番兵,指名要見冒頓單于新立的那位閼氏(正妻)。閼氏聽得漢使指名謁她,不知何事,便瞞著冒頓,私將漢使傳人內帳,問他有何話說。這位漢使見了閼氏,先將金銀珠寶獻上,然後道:「漢帝被圍白登山,想與此間單于議和,知道閼氏對於單于很能盡言。漢帝的意思,是兩不相犯,永修和好。因恐單于不允,特將這些金銀珠寶,孝敬閼氏。若能就此言和,最好不過。若是單于不允,現有一幅圖畫在此,這是中國的第一美人,因為不在軍中,先將圖像送來,再令人回去,將這位美人接來,奉贈單于。」

    閼氏打開圖畫一看,心中大吃一驚。圖中所畫美人,果然天姿國色,花容月貌,比較自己,真是天壤之別。暗忖道:「這樣的美人,如果被我家單于看到,一定娶人宮中。那時節,這位美人擅寵專房,必奪自己的恩愛。」想到這兒,不覺衝口說道:「這位美人你們萬萬不可送來。」漢使者見閼氏落入圈套,便道:「漢帝本不忍讓美人來此,只因情勢所迫。閼氏若能設法解救,漢帝自然不會再將美人送來。回去之後,情願將更多的金珠孝敬閼氏。」閼氏滿口答應道:「你且回去報知漢帝,我會設法,請他放心好了。」

    6。計滅諸呂,匡扶漢室:

    在長安城裡,太尉周勃、右丞相陳平等私下密謀策劃,設計讓上將軍呂祿交出了兵權。周勃、陳平通過典掌皇帝符節的襄平侯紀通獲得兵符,詐稱皇帝敕命太尉統領北軍。周勃進入北軍軍中,號令「擁戴呂氏的袒露右肩,擁戴劉氏的袒露左肩!」。大家紛紛袒露左肩,呼聲震天。周勃很順利地將北軍控制,成為反呂的一支主要部隊。接著,陳平再讓周勃協助劉章控制南軍,並嚴守軍門。

    又下令平陽侯曹窋轉告禁軍衛尉不准相國呂產進入殿門。周勃命令朱虛侯劉章率兵千人以進宮護衛皇帝為名,伺機捕殺了統率南軍的相國呂產。後又捕殺呂祿,並分派人手去捕殺諸呂,不論老少呂氏一族不管男女老幼全部族誅。至此,呂氏集團被剿滅,統治大權又回到劉氏集團手中。

    ……

    當然,在這個時空當中,陳平自然不會為劉邦再次六出奇計。但是毫無疑問的是,陳平受到了張嘉師最大的信任,才能夠為眼下的局面進行開闢以及鞏固。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2:47
第526章 陳平(下)

    陳平在張嘉師麾下,雖然並不是最重要的謀士,但是無可否認的是,哪怕是以計謀擅長的李左車,孫頗,張蒼亦或是後期作為主要謀士的張良,在地位上都無法與陳平比擬。

    陳平的智謀確實是相當出眾,張嘉師在這一方面也頗為倚重,但是在很多人的心中,陳平對於張嘉師而言,是最重要的左膀右臂而非一個普通的謀士。

    陳平的能力相對而言較為全面,但是若是以其能力的單獨評價而言,卻無法在很多方面成為張嘉師麾下文武的翹楚。

    論後勤運輸的管理,曹參要優秀的多,而蕭何以及蕭起兄弟在這方面也要比陳平要更為出眾。

    論發展民政的能力,蕭何則是獨佔鰲頭。

    雖然說在得到了關中地區之後,張嘉師並沒有一開始就調來蕭何,而是讓其繼續留在遼東郡繼續發展相應的規劃。這一個情況不是說張嘉師不重視蕭何,而恰恰相反的是,就是因為張嘉師注重蕭何在這一方面的能耐,才會有這麼一種安排。

    固然,在張嘉師的心中,關中地區無疑是一個佔據舉足輕重地位的地方。但是關中民生凋零,很多地方的建設都因為很多方面的影響而荒廢,在這麼一個情況下,張嘉師想要在這個地方重用蕭何,反倒是一種浪費。

    畢竟想要讓關中地區恢復原有的生產力,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事情。若是將蕭何在這個時候調動過來,反而是一種捨本逐末的安排。

    所以,在關中地區的恢復性發展有了一定成果之後,再讓蕭何過來進行統籌性安排,無疑將會是更為合理的。

    而張嘉師麾下的其他民生人才並不少,就連張良在這方面的能力都相當不錯。更不用說其他本身也算是政務方面低級官員出身的張嘉師麾下人才。

    李左車在這方面的能力稍差,但是也足以勝任一個郡丞的職位,當然張嘉師可真的不會這樣安排,因為這一種安排無疑是一種殺雞用牛刀的事情。

    對於張嘉師而言,有些時候最重要的人才安排,最好還是「好鋼用在刀刃上」。

    在張嘉師的勢力發展到現在,很多原來雖然在很早就跟隨在張嘉師麾下的人才,都無法滿足陞遷的需要,但是張嘉師的心中,良才而合適使用,都是一種不錯的人事安排。

    就以姚勇以及陳恆兩人而言,在當初就跟隨在張嘉師身邊的人員而言,他們在離開了張嘉師的身邊之後,其陞遷可以說是最為緩慢的。甚至是連「後起之秀」的馭勇都無法比肩。

    馭勇雖然在兩三年後才成為張嘉師麾下的親衛隊統領,但是無可否認的是,他確實是最合適擔任這個位置的人。

    馭勇對張嘉師的忠誠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其天賦也算是駭人聽聞的,畢竟馭勇在有系統習武的時間對於他的年紀而言,已經算是錯過了最合適的時間段。但是在這麼一個前提下,馭勇的實力能夠在短短四五年之間,躍升為張嘉師麾下少數的頂級高手之列,其天賦就算是墨宏這個武痴都不得不甘拜下風。

    而蓋聶曾經對墨宏說過一句話,那就是:「若是此子在最合適的時候得到良師的教導,那麼此人的武道到底能夠到達一個如何的境界,可不是他們所能夠想到的了。」

    所以,在這方面而言,馭勇雖然算是張嘉師麾下的最快捷的「火箭幹部」,但是無可否認的是,沒有人認為馭勇這個郎中令名不副實。

    就連在張嘉師去世之後,年歲已入花甲之年的馭勇,多次請求退休,然後尋找一個地方安度晚年,但是嬴珣並不允許這種事情,而是希望馭勇能夠再做一段時間。

    直到公元前155年的某一天,馭勇留書掛印,飄然而去之後,作為大秦帝國史上擔任郎中令最長時間的人,在四年後的某天,在張嘉師的陵墓入口,平靜而安詳的去世。

    當其時知道了這麼一個情況的贏啟以及退位隱居的嬴珣,決定在張嘉師的陵墓左側,修建一個小規格的陵墓,讓馭勇隨葬在張嘉師的陵墓外圍。

    而馭勇也是張嘉師唯一一個的隨葬大臣。

    其他在張嘉師時期舉足輕重的大臣,並沒有這一種待遇。這並不是說他們很多人都沒有這個資格,而是張嘉師也沒有這方面的想法。

    ……

    張嘉師信任陳平,自然不會考慮到陳平的一些缺點。

    畢竟張嘉師自己都沒有資格要求其他人做的更多。

    而陳平雖然也算是有很多缺點,但是無可否認的是,陳平同樣也是最適合他的漢初名臣。

    在歷史上的陳平,有著被人進行盜嫂昧金的污衊:

    楚漢戰爭時期,陳平投奔漢王劉邦。經魏無知的引薦,被漢王任命為都尉,主管護軍一職的工作。一些將領不服,向劉邦進言說陳平在家時和嫂嫂通姦,在軍中接受將領的錢財。引起漢王的懷疑,於是招來魏無知責問,魏無知說「我所說的是才能,陛下所問的是品行。現在如果有人有尾生、孝己那樣的品行,但對勝負的命運沒有好處,陛下哪有閒暇使用這樣的人呢?」

    漢王又招陳平責問,陳平說:陳平說:「我空身而來,不接受錢財便沒有辦事的費用。如果我的計謀確有值得採納的,希望大王採用;假若沒有值得採用的,錢財都還在,請允許我封好送回官府,並請求辭職回家。」漢王於是向陳平道歉,豐厚地賞賜了他,任命他為護軍中尉,監督全體將領。將領們才不再說什麼了。

    在《史記》當中的相應描述,總有一些越描越黑的感覺。

    而張嘉師自然是不會注重這種無中生有的事情,陳平雖然在品性上確實無法做到尾生以及孝己那樣的事情,但是盜嫂確實是明顯無中生有。

    因為若是陳平盜嫂,其風評自然不會讓鄉親所敬重。這就好比是韓信所受到的冤屈那樣,基本屬於無中生有甚至是一些人的污衊。

    陳平昧金,其原因也很明了,因為陳平自己都給了最合適的解釋。

    在陳平的這句話當中,說的非常明白:「我空身而來,不接受錢財便沒有辦事的費用。如果我的計謀確有值得採納的,希望大王採用;假若沒有值得採用的,錢財都還在,請允許我封好送回官府,並請求辭職回家。」

    陳平的話很有道理,在這方面行事自然需要一定的金錢,而劉邦自己不給錢還打算發脾氣,這明顯就是既然要馬兒跑得快,又得讓馬兒不吃草,哪有這種好事?

    皇帝都不會派遣飯都吃不飽的官兵上戰場,因為那不叫作戰,而是叫送死。

    (尾生,其典故如下:尾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記載的為情而死的青年。「尾生與女子期於梁(橋)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尾生抱柱而死。」——《莊子?雜篇?盜跖》

    亦存抱柱心,洪波耐今古。莫從橋下過,恐憶少年侶。

    這是《莊子》中一個哀怨淒婉的愛情故事。說的是一個叫尾生的痴心漢子和心愛的姑娘約會在橋下,可心上人遲遲沒來赴約,不幸的是大水卻漲上來了,這個痴情漢為了信守諾言堅持不肯離去,最後竟然抱橋柱溺亡。據說,他們約定的地點叫藍橋。尾生所抱的樑柱,也和他一道成為守信的標誌。

    孝己的典故則是有點那啥:

    武丁是想將王位傳給長子祖己的。祖己是一名孝子,有孝名,被稱為「孝己」。他每晚要起床五次,看父母是否睡得安好,因此深得武丁的寵愛。但是由於祖己的母親早逝,他的繼母不喜歡他,在武丁面前說了他許多壞話,結果被流放到外地。祖己經受這一打擊之後,不久就憂憤而終。

    「屍祭」從夏朝開始就有了,「屍」一般由長子或長孫充當。成語「尸位素餐」就是從「屍祭」演變而來的,因為「屍」除了在祭台上接受祭拜外,可以只食齋而不干活。祖己就充當過「屍」受百官祭拜,他獲得這樣的資格實際上就相當於太子的地位了。商王室祭祀祖先時,祀典是非常隆重的,要由生人充當祖先的「屍」,去接受百官的祭拜,這就是所謂的「屍祭」。

    武丁正因為有自己年輕時被外放的經驗,他才傚法先考放逐祖己的,可惜祖己沒有領會父親的苦心。《太平御覽》中說:「殷高宗有賢子孝己,其母早死,高宗惑後妻之言,放之而死,天下哀之。」認為祖己被武丁流放與武丁年輕時被小乙放出,性質不同。說前者是因為爭奪王位繼承權而引起的,後者是為了培養王位繼承人,因此視武丁放逐祖己為「失德」。

    祖庚的弟弟祖甲比祖庚靈泛些,武丁臨終時欲立祖甲為繼承人,但祖甲認為自己是祖庚的弟弟,不該得兄長之位,就逃到民間去了。《尚書》記載:「其在祖甲,不義惟王,舊為小人。」意思是說,到了祖甲,認為代替兄長為王是一種不義的行為,就逃到民間當了小民。由於太子祖己早死,武丁死後,王位就由祖庚繼承。祖庚沒有什麼才能,武丁生前就不看好他。)

    祖庚在位只有七年就去世了,死後由祖甲繼位。由於祖己的孝名深得人心,祖庚又是因為他的生母搞陰謀才取得王位的,而且祖庚即位後也沒有什麼建樹,因此引起了朝廷文武百官的非議。)

    ……

    張嘉師最為信任陳平的另外一個不為人知的原因,就是他認為陳平能夠做到儘可能的人盡其才。

    作為一個官員的領頭羊,陳平的作用可以說是承上啟下的支柱。正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有些時候一個這樣的官員的行事風格會影響到很多下屬官員的行事風格。

    這也產生了信任自己手下人員的能力,大膽任用專人處理專項事務的人盡其才以及不信任自己麾下官員能力,而什麼事情都得自己操勞的事必躬親。

    這兩者並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但是從很多方面而言,人盡其才所發揮出來的整體效率,要比一個超人的事必躬親更有好處。

    陳平的人盡其才的處事風格,主要在這個記載當中體現出來:

    漢文帝問右丞相周勃:「天下一年要判決多少案件?」周勃謝罪說:「不知道。」皇上又問:「天下一年錢糧的收取和支出是多少?」周勃又謝罪說:「不知道。」急得周勃汗流浹背,慚愧不能回答。

    這時皇上又問左丞相陳平,陳平說:「有主管的官員。」皇上問:「主管的官員是誰?」陳平說:「陛下要是問判決案件,請詢問廷尉;問錢糧,請詢問治粟內史。」皇上問:「如果各有主管的官員,那麼你主管什麼事情?」陳平謝罪說:「我負責管理群臣。陛下不知道我的才能低下,讓我愧對宰相的職務。宰相的職務,在上輔佐天子調理陰陽,順應四時,在下撫育萬物順時生長,對外鎮撫四夷和諸侯,對內親附百姓,使公卿大夫們各自都能夠勝任他們的職責。」

    漢文帝於是稱讚陳平的回答。周勃感到非常慚愧,退朝後責備陳平:「你怎麼平時不教教我回答皇上的問話?」陳平說:「您在右丞相的位子上,難道不知道右丞相的職責?陛下如果問長安城裡強盜的數量,您也想勉強回答嗎?」這時周勃自知他的才能遠遠不如陳平,過了一段時間,周勃聲稱病了,請求免去右丞相的職務,於是陳平獨自擔當丞相職務。

    這也是張嘉師最為重用陳平的原因之一。因為在陳平身上,張嘉師能夠得到自己想要做自己希望改變的事情的空間,而陳平的處事方式,毫無疑問的是最能夠體現團隊力量的一種風格。

    這也說明了,陳平能夠得到張嘉師的推心置腹,除了他自己的能力以及張嘉師所能夠得到的頂級人才當中,陳平是最為合理之外,陳平的團隊能力指導的基礎,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這也成為了張嘉師與陳平之間的君臣關係,能夠一直以來都非常融洽的最重要原因。

    哪怕是在陳平辭去了丞相職位之後,張嘉師也沒有答應陳平返回在陽武縣故居的想法,而是在雙玥邑當中,保留著陳平打算搬遷出來的宅邸,並且正式贈送給陳平。

    而陳平最後則是在公元前161年病逝在雙玥邑的宅院當中,而這一套宅院,成為了大秦帝國當中,興盛了兩百年左右的咸陽陳氏的祖宅……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Babcorn

LV:9 元老

追蹤
  • 986

    主題

  • 920465

    回文

  • 38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