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玄幻] 定秦曲 作者:蒼穹戰狼(連載中)

 
Babcorn 2016-12-14 15:51:10 發表於 玄幻奇幻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949 44141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2:56
第557章 大朝會(13)

    就算是張嘉師知道《秦律》在很多方面依舊算是相當完善,但是出於最合適的永遠不是一成不變的思維,張嘉師還是在一部分《秦律》當中,進行相應的修改。並且在逐步控制的區域,逐漸實施這一部《秦律修正》。

    張嘉師不認為他這樣做是為了虛名,就算是陳平等參與這一部分內容修改的人員,基本也是這樣的想法,但是毫無疑問,張嘉師忽視了一點,那就是《秦律修正》居然是在嬴秀在位時期,才進行下一步的修訂。

    至於這麼長時間才進行進一步的修訂,若是說張嘉師自己的《秦律修正》已經非常完美,這一種說法恐怕是張嘉師自己都不會相信。

    但是早已經去世的張嘉師,並沒有想到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主要還是「歸咎」於他自己。

    ……

    在張嘉師病死之後,《秦律修正》並沒有需要進行一定程度的斧正的前提。而在十多年之後,贏啟打算按照實際情況對《秦律修正》進行下一步符合實際的修訂方案,卻因為一次意外的戰爭而不得不擱置。

    在贏啟在位的時期,這一次修正方案並沒有進行再次的提出。因為很多時候,內部壓力被外部壓力所轉移的時候,這一種法律的修訂,已經沒有必須要做到的前提。

    這也是《秦律修正》再次被修改的一次良好機會,因為若是這個時期的贏啟在這方面堅定自己的想法,那麼對於之後一百餘年的大秦帝國的統治以及相應法律的修正,必然會出現很大的影響。

    但是也就是贏啟「錯過」了這個機會,最後進行相應的符合當其時情況的再一次修訂的《秦律修正》,出自於被稱為光武帝嬴秀之手。

    ……

    嬴秀,作為自張嘉師以及嬴珣之後的大秦帝國又一中興之主,其存在在這個世界的大秦帝國以及整體歷史上有著很大的影響。

    在嬴秀在位之前,大秦帝國已經逐漸走向下坡的道路。不僅僅是因為越來越多的內部問題導致大秦帝國的情況下滑,更多的是因為內部方面的因素影響,導致大秦帝國在很多區域的控制力度萎縮,甚至是不得不退出一些大秦帝國原有的控制區,進一步導致大秦帝國的國力下滑。

    在某個意義上而言,這也可以說是一種張嘉師生前不希望看到的一種惡性循環。

    而在嬴秀即位之後,嬴秀首先採取隱忍的態度,放任已經有了權臣世家的王家,繼續在很多方面包攬權柄。

    張嘉師若是知道不僅僅是自己的兒子無法扭轉一些歷史上的「必然性」,就連自己的更為久遠的後代,都不得不陷入這一個怪圈,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表情該哭還是該笑。

    因為嬴秀所面對的這個王家,可以算得上是西漢時期的王政君家族的翻版。

    西漢時期的王政君,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縣東)人,陽平侯王禁次女,母親李氏。漢元帝劉奭皇后,漢成帝劉驁生母。

    王政君母親李氏懷著王政君時,夢見月光照射到自己胸前。王政君長大後,性情溫順,學會了婦人之道。到十四、十五歲時貌美聰慧,原先嫁一戶許姓人家,可男方突然死了,後來東平王娶了她,但東平王還是死了,他的父親覺得很奇怪,便派人為女兒占卜,占卜者說:「因她是夢月入懷的,所以此女貴不可言。」於是王禁讓女兒學習各種才藝,在她十八歲時將她獻入宮中為家人子。

    當太子到皇宮時,對這五個女子興致缺缺,但又不想違逆皇后的心意,便說:「其中有一個人可以。」這時因為王政君坐得最靠近太子,且打扮素雅,所以眾人都以為太子就是屬意王政君,遂將她送到太子宮,劉奭與王政君成了夫妻。太子原本已有姬妾十多人,但長年以來一直都沒有人懷孕,而王政君成為太子妾室後,一夜之間王政君竟然懷孕了,這使宣帝非常高興。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王政君分娩生下一個兒子,那年她二十一歲。漢宣帝親自為皇孫命名為劉驁,字太孫,時時帶在身邊。

    黃龍元年(公元前49年),漢宣帝駕崩,劉奭即位為帝,是為漢元帝。先封王政君為婕妤,三天之後升她為皇后。王政君自從生子以後,日益受到冷落;其子劉驁起初寬博謹慎,但後來喜好宴飲玩樂,元帝也覺得他沒什麼才幹。此時傅婕妤很得寵愛,生下定陶王劉康,元帝想要立劉康做太子。王政君與其兄王鳳、太子劉驁都為此感到恐懼,後來由史丹擁護,漢元帝也考量到皇后為人謹慎,太子又是宣帝以前所喜愛,因此決定不廢太子。

    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漢元帝駕崩,由劉驁即位為帝,是為漢成帝,尊母親王政君為皇太后。當時以太后兄長王鳳為司馬大將軍,同母弟王崇為安成侯。後來又同日封王譚為平阿侯、王商為成都侯、王立為紅陽侯、王根為曲陽侯、王逢時為高平侯,世稱「五侯」,王氏權勢大熾。王政君的生母李氏,早年與王禁離婚而改嫁苟賓,生苟參。苟賓死後,王政君讓母親再回去與王禁復緣。王政君又同情異父弟苟參,以漢武帝時的外戚田鼢自比,也想給苟參封侯爵,但被成帝拒絕,因此讓他任侍中水衡都尉。王家一門族人藉著太后的關係,在朝廷擔任相當多的官職。

    這也可以說是王氏家族的崛起契機。

    而王禁除了是王政君兄弟的父親之外,同樣也是取代西漢,建立短命新朝的皇帝王莽的祖父。

    可以說,若非是王政君發跡,恐怕王氏家族都不會達到後來的那個地步。

    但是王政君嚴格來說並不算是一個惡人,甚至是算得上是一個忠於夫家的皇后。

    雖然說王政君在王莽代漢,對於漢室有不可推卸的過錯:

    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六月二十六日夜,漢哀帝無子而亡。王政君聞哀帝死訊後,迅速移駕未央宮,部署王氏子弟控制中樞。哀帝臨終前將玉璽交給他的男寵大司馬董賢,王政君聽取王閎建議,派王閎威脅董賢交出玉璽,再交給王政君。

    王政君召見董賢,問他國喪該如何調度,董賢不能對,脫下帽子謝罪,王政君說:「新都侯王莽曾以大司馬身份參與過成帝葬禮,知道該怎麼辦,我讓王莽來幫幫你吧!」於是立即召王莽入宮,從董賢手中奪取兵權。隨後董賢自殺,王政君所深惡痛絕的趙飛燕和哀帝傅皇后被逼死,已故傅昭儀和丁姬的陵墓也被扒開,哀帝所拔擢的傅、丁兩家迅速被王氏剷除。王政君依然被尊為太皇太后,並以中山王劉衎為帝,是為漢平帝。

    若非是王政君剷除當其時已經有了一定實力,甚至能夠牽制王氏家族坐大的傅、丁兩家,恐怕王莽想要代漢,無疑是有著一定的難度。

    但是同時,王政君的節操,無疑也稱得上是後者之選:

    元始五年(公元6年),漢平帝死後,孺子嬰繼位,眾人請求王莽傚法周公輔佐周成王故事。王政君認為不可,但無力阻止。王莽遂輔佐孺子嬰,自稱是攝皇帝,厭惡他的人很多。王政君聽聞後說:「眾人所見者略同,我雖是一婦人,也知道王莽這樣做必定會給自己招來災禍,這種行為萬萬不可。」但王莽又更以各種祥瑞之兆做為天命,自立為帝,並將這些符瑞告訴王政君,王政君大驚。

    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王莽篡漢建立新朝,便讓安陽侯王舜去向太后索取玉璽。王政君怒罵:「你們父子一家承蒙漢家之力,才能世世代代都得到富貴,既沒有報答他們,又在他人託孤之時,趁機奪取國家,完全不顧恩義之道。為人如此,真是豬狗不如,天子怎麼會有你們這種兄弟!而且如果你們自以為得到天命而成為新皇帝,想要改變正朔服制,就應該自己做新的玉璽,流傳萬世,為何想要得到這個亡國的不祥玉璽?我不過是個漢家的老寡婦,隨時都可能會死去,所以想要拿這顆玉璽陪葬,你們終究是得不到的!」王政君隨即痛哭流涕起來,旁人也跟著垂泣。

    王舜雖感到悲哀,但過了許久還是說:「臣等已經無話可說了,但王莽仍然一定要拿到傳國玉璽,太皇太后您能到死都不拿出來嗎?」王政君知道王莽是要威脅她,便將傳國玉璽取出、砸到地上給王舜,為此傳國玉璽還崩碎了一角,並說道:「我已經老死了,有你們這樣的兄弟,我們王家今天是要滅族了!」王莽得到玉璽後非常高興,在未央宮為王政君置酒設宴,大肆慶祝。

    王莽置酒請王政君到長壽宮。王政君前往,見元帝廟已被廢棄,大驚。她哭著說:「這是漢家的宗廟,皆有神靈存在,是犯了什麼罪讓你毀掉!假設鬼神無知,修廟有什麼用?如果有知,我原本是人家妃妾,怎能辱沒先帝之廟來做為我用食的地方?!」她又私下向左右侍從說:「此人侮慢神靈,怎能長久得到上天保祐!」於是酒會不歡而散。

    由此可見,王政君作為一個皇后是及格的,而王莽最終代漢,固然是王政君有了一定的責任。但是若非是當其時的事情基本已成定局,即使是王政君打算力挽狂瀾,恐怕已經為時過晚。

    ……

    而這個世界的王氏家族,則是發跡於被察舉制度推薦入太學的王禁。

    在被推舉入位於咸陽新城南部的大學府就讀,王禁因為機緣巧合,得到了當其時化名為張遜的太子嬴遜的友情。雙方得知了對方已經有了子女之後,決定讓其子女結親。

    而王禁的女兒,自然則是張嘉師沒有影響到的王政君。這一個情況或許算是一種命運的捉弄……

    嬴遜的兒子是後來被稱為秦閔帝嬴奭。

    在中國古代的謚號當中,閔並不算是一個惡謚,因為慈仁不壽曰閔。

    (齊閔王其實應該被稱之為齊愍王,因為按照謚法當中的劃分,「愍」更加偏向惡謚。因為「在國遭憂曰愍;在國逢艱曰愍;禍亂方作曰愍;使民民悲傷曰愍;使民折傷曰愍;在國連憂曰愍;佐國逢難曰愍;危身奉上曰愍。」所以毫無疑問,一部分史書上稱齊閔王為齊愍王,才是正確的。)

    王政君後來與嬴奭成婚,則是同樣也成為了歷代大秦帝國皇室婚姻的又一段佳話。因為王政君很好的扮演了帝國皇后這個角色。

    只不過,嬴奭的仁慈以及在某一方面的短視,卻造就了大秦帝國第一個大型外戚家族的出現。

    在嬴奭的短暫人生走完之後,王政君雖然認為她的家族勢力似乎有些過於龐大,但是出於一些私心,以及當其時的王氏家族並沒有太不切實際的想法所影響,王政君並沒有採取遏制手段,來阻止後來的王氏家族被誅滅的慘劇發生。

    公元10年,被過繼為秦平帝嬴康的嬴秀登基。時年已經十六歲的嬴秀,對於在很多方面已經威脅到大秦帝國皇權的王氏家族,尤其是現任王氏家族的族長王莽,很是忌憚以及痛恨。

    而這個時候的王政君,如同張嘉師原來的那個世界歷史上,相當高壽,而且作為嬴秀祖母,嬴秀不得不在很多方面的顧慮下,暫時放鬆對王氏家族實行打擊的想法,而是選擇了隱忍王氏家族的囂張氣焰。

    公元13年5月11日,比起張嘉師所知道的王政君,這個世界的王政君壽命還要長幾個月。但是也就是因為這個充當大秦帝國皇室以及王氏家族最為關鍵的調和者的去世,嬴秀為主的大秦帝國皇族以及王氏家族相互之間矛盾頓時激化起來。

    而嬴秀當其時除了倚重大秦帝國皇族以及他手下心腹親信的力量之外,還借助了因為王氏家族的崛起而逐漸退隱朝野的張嘉師另外一支嫡系血脈——咸陽張家的力量……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2:56
第558章 大朝會(14)

    咸陽張家,其始祖自然就是張嘉師,但是第二任家主則是大秦帝國的太宗秦文帝嬴珣的異母弟弟,張嘉師與贏玥漣的次子嬴瑺。

    這一個咸陽張家的第二任家主位置,張嘉師原本是屬意自己與呂雉的兒子張瑛,因為在這一方面,張瑛的年紀比起嬴瑺要大得多,而出於其家族的穩定需要,張嘉師希望自己的庶長子張瑛擔任家主職位,自然非常合理。

    但是張瑛最後在嬴瑺這個帝國的皇弟正式冠禮之後,決定將張家的繼承人位置,交給了自己的弟弟嬴瑺。

    而也是因為如此,張嘉師最後接受了這個安排,而是讓嬴瑺改姓為張,正式擔任咸陽張家的繼承人。

    可以說,咸陽張家一脈是與大秦帝國皇室的血緣最為親近的家族,而且由於張嘉師作為其始祖,咸陽張家在帝國當中的影響力,自然是不同凡響。

    但是在王家崛起之後,尤其是王禁病死,王鳳在並沒有自制的情況下,咸陽張家的當代家主張閔決定在這一方面暫時避免與王家進行激烈的對抗,而選擇忍讓。

    也就是因為這一點,王家的家主王鳳認為機會到來,決定加大自己家族的崛起速度。

    ……

    在張嘉師原來的世界當中,王鳳是漢元帝皇后王政君的哥哥。漢元帝即位,其父王禁被封為陽平侯。永光二年(前42年),繼承侯位,為衛尉侍中。外甥劉驁登基後,以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秉政。王氏四兄弟(王鳳、王音、王商、王根)分別位居要津,掌握朝政,形成「王鳳專權,五侯當朝」的局面。王鳳曾提拔侄兒王莽,封為新都侯。陽朔三年(前22年)八月,王鳳病死。

    王氏家族的真正崛起,同樣也是起源於王鳳作為家主的時期:

    漢成帝即位後,以元舅任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為了鞏固權位,著力排除異己,進而挾持皇帝。京兆尹王章劾奏王鳳,並薦馮野王以代之。王鳳聞訊,以辭職相要挾,成帝只得命尚書劾奏王章,誣以大逆罪,結果王章死於獄中,公卿為之側目。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王鳳諸弟譚、商、立、根、逢時同日封侯,世稱五侯。王氏子弟也被任為卿大夫、侍中、諸曹,郡國守、相、刺史皆出其門。王氏諸侯爭為奢侈,後庭姬妾各數十人,僮奴以千百數。王氏「群弟世權,更持國柄」,最後促成王莽代漢,加速了西漢王朝的滅亡。陽朔三年(公元前22年)病死。

    大臣們在漢成帝面前,經常舉薦光祿大夫劉向的小兒子劉歆博學有才。皇上召見劉歆時,他誦讀詩賦,皇上很高興,欲封他做中常侍(虛銜官名),命人準備好官服。正準備加封時,旁邊大臣們說:「大將軍還不知曉此事呢。」皇上說:「此等小事,關大將軍何事?」大臣們執意要(皇上)通知王鳳。皇上拗不過,於是告知王鳳要封劉歆的事情,王鳳不同意這麼做,此事就此擱淺。王鳳重權,可見一斑。

    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漢成帝詔封王鳳之弟王譚為平阿侯,王商為成都侯,王立為紅陽侯,王根為曲陽侯,王逢時為高平侯,世人稱之為「一日五侯」。這五侯之間互不和睦,其門客之間也不敢互相往來。漢成帝以大舅舅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大權獨攬,黨同伐異,凡是以正義為立場而不附和王鳳的,輕則被逐,重則被殺,外朝諸臣,唯王鳳之馬首是瞻。中央政府既是王鳳的勢力圈,地方政府的人事,也逐漸佈滿了他的黨羽,郡國的守相,各州的刺史,都出王鳳之門。這樣,便奠定了王氏在漢家政府下的實際權力的基礎。

    ……

    王鳳雖然是權臣,但是其最終並沒有採取更大的動作。也許是王鳳認識時機不合,也許王鳳是一個忠於漢室的人,這個時期的王鳳,直到死亡,最後都維持了一個忠臣良相的形象。

    不得不說,若非是王鳳,恐怕西漢王朝,無法延續到孺子嬰即位的時候。

    而這個世界的王鳳,雖然權柄逐漸增加,但是在以咸陽張家為首的強大勢力逐步退讓的前提下,王鳳同樣沒有打算更進一步,而是採取一種相對比較安穩的方式,接受一些家族退讓出來的力量。

    可以說,王氏家族在以咸陽張家為首的勢力進行一定幅度的退讓之後,才真正成為了一個權傾朝野的家族。

    而王鳳自己都很清楚,即使王氏家族眼下明面上的實力已經比起咸陽張家要強,但是假如真的逼迫咸陽張家太急,那麼王氏家族必然是失敗的一方。

    因為咸陽張家的其他力量,若是整合起來,足以讓王氏家族覆巢之下無完卵。

    畢竟不僅僅是咸陽張家,遼東張家(張瑛一脈),宛縣張家(張琇一脈),成都張家(張瑗一脈)以及吳縣張家(張瑱一脈)的張嘉師諸位後代家主的力量整合起來,就算是顛覆大秦帝國皇室都難度不算太大,更加不用說對付一個王氏家族了。

    所以王鳳作為王氏家族的族長,很清楚張嘉師後代的另外一支血脈體系的強大。

    而且更要命的地方是,以當年的丞相陳平為主的大臣的後代家主,其影響力固然是比不上張家,但是這些家主整合起來的力量,同樣也是能夠讓王氏家族元氣大傷。所以在這麼一個前提下,終王鳳一世,王氏家族的規模勢力雖然越發龐大,但是毫無疑問,他並沒有跟大秦帝國老牌家族們「開戰」的打算。

    ……

    只不過,王莽在王鳳病死,接任王氏家族族長的位置之後,一反當初對世人所展現出來的謙恭有禮的態度,而是以跋扈的姿態,加快奪取朝政控制權的腳步。

    ………………………………………………分割線…………………………………………

    在張嘉師原來所在的世界當中,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10月6日),字巨君,新都哀侯王曼次子、西漢孝元皇后王政君之侄、王永之弟。中國歷史上新朝的建立者,即新太祖,也稱建興帝或新帝,公元8年-公元23年在位。

    王莽為西漢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員,其人謙恭儉讓,禮賢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漢末年,社會矛盾空前激化,王莽被朝野視為能挽危局的不二人選,被看作是「周公再世」。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漢建新,建元「始建國」,宣佈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制」。

    王莽統治的末期,天下大亂,新莽地皇四年,更始軍攻入長安,王莽死於亂軍之中。王莽共在位16年,卒年69歲,而新朝也成為中國歷史上很短命的朝代之一。

    歷史上的王莽有一句很中肯的評價,那就是:「王莽早死,忠奸誰能知。」

    王莽生於漢初元四年(前45年),父王曼,兄王永。他的姑姑是孝元皇后王政君。在王莽少年時,其父兄先後去世,他跟隨叔父們一起生活。王氏家族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外戚家族,王家先後有九人封侯,五人擔任大司馬,是西漢一代中最顯貴的家族。族中之人多為將軍列侯,生活侈靡,聲色犬馬,互相攀比。

    唯獨王莽獨守清淨,生活簡樸,為人謙恭。而且勤勞好學,師事沛郡陳參學習《論語》。他服侍母親及寡嫂,撫育兄長的遺子,行為嚴謹檢點。對外結交賢士,對內侍奉諸位叔伯,十分周到。這個世家大族中的另類,幾乎都成為了當時的道德楷模,很快便聲名遠播。

    公元前22年,王莽24歲入中樞開始做官,辦事認真,對人更加恭敬,叔父王商上書漢成帝,願把自己封邑的一部分分給王莽,朝中名望大臣,也上表推薦王莽,王莽對其身居大司馬之位的伯父王鳳極為恭順。王鳳臨死囑咐王政君照顧王莽。

    漢成帝建始十一年(公元前22年)王莽被任命為黃門郎,後升為射聲校尉。後其叔父王商上書表示願把其封地的一部分讓給王莽,當時朝中的許多知名人士都為王莽說好話,漢成帝也認為王莽很賢能。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即王莽30歲時,被封為新都侯(今河南新野),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皇帝侍衛近臣)。而王莽的伯叔父王鳳、王商、王根相繼為大司馬輔政。漢成帝(劉驁)之世,王氏為侯者九人,為大司馬者五人。王莽身居高位,卻從不以自己為尊,總能禮賢下士、清廉儉樸,常把自己的俸祿分給門客和平民,甚至賣掉馬車接濟窮人,在民間深受愛戴。朝野的名流都稱讚歌頌王莽,他的名聲甚至超越了他那些大權在握的叔伯。

    公元前8年,王根病重,舉薦王莽代替大司馬之位,在淳于長死後,王莽繼他的三位伯、叔之後出任大司馬,時年38歲。王莽執政後,克己不倦,招聘賢良,所受賞賜和邑錢都用來款待名士,生活反倒更加儉約。有一次,百官公卿來探望他的母親,見到王莽的夫人穿著十分簡陋,還以為是他家的奴僕。

    公元前7年,漢成帝去世,漢哀帝繼位。他的外戚——他祖母定陶國傅太后與丁皇后的家族開始得勢。王莽只得卸職隱居於封國(封地)新都,遂閉門不出,安分謹慎,其間他的二兒子王獲殺死家奴,王莽嚴厲地責罰他,且逼王獲自殺,得到世人好評。王莽隱居期新都期間,許多官吏和平民都為王莽被罷免鳴不平,要求他復出,漢哀帝只得重新徵召王莽回京城侍奉王太后,但沒有恢復其官職。

    由此可見,王莽在很多時候,確實是以賢人的形象出現在外人面前,得到了不少人的好評。但是這到底是王莽本性如此亦或是心機陰沉至此,恐怕已經不是其他人所能夠知曉明白了。

    ……

    但是,王莽在以賢人出現在外人的面前,同時也暴露了他心底裡的一絲**。

    王莽的表兄、王太后的外甥淳于長發跡在先,地位超過了王莽,而且他善於阿諛奉承,又曾為漢成帝立趙飛燕為皇后出過力,深受漢成帝信任,很快升為衛尉,掌管皇宮的禁衛,成為九卿之一。

    這時大司馬王根準備退休,很多人認為淳于長應繼任大司馬。王莽為了扳到他仕途上的競爭對手,秘密地蒐集了淳于長的罪行。然後王莽利用探望的機會告訴王根,淳于長暗中為接替擔任大司馬已做好了準備,他已經給不少人封官許願了;同時又說出淳于長與被廢皇后許氏私通之事。王根大怒,要他趕快向太后匯報,王太后讓成帝罷免了淳于長,查清了他的罪行,在獄中將其殺死。

    淳于長的死固然是咎由自取,但是若非是王莽的密告,恐怕王根到死之前,都無法知道淳于長的這些事情。

    可以說,淳于長的失勢甚至是死亡,恐怕就是王莽的刻意為之,為的就是要解決自己更進一步的道路上,其中一個勁敵。

    而在漢平帝即位之後,王莽擔心漢平帝的外戚衛氏家族會瓜分他的權力,於是將平帝的母親衛氏及其一族封到中山國,禁止他們回到京師。王莽長子王宇怕平帝日後會怨恨報復,因此極力反對此事,但王莽又不聽勸諫。王宇與其師吳章商議後,想用迷信的方法使王莽改變主意,於是命其妻舅呂寬持血酒撒於王莽的住宅大門,然後想以此為異像,勸說王莽將權力交給衛氏。

    但在實行程中被發覺,王莽一怒之下,把兒子王宇逮捕入獄後將其毒殺。然後借此機會誣陷罪名誅殺了外戚衛氏一族,牽連治罪地方上反對自己的豪強,逼殺了敬武公主、梁王劉立等朝中政敵。事件中被殺者數以百計,海內震動。王莽為了消除負面影響,又令人把此事宣傳為王莽「大義滅親、奉公忘私」的壯舉,甚至寫成讚頌文章分發各地,讓官吏百姓都能背誦這些文章,然後登記入官府檔案,把這些文章當作《孝經》一樣來教導世人。

    由此可見,這個時期的王莽,事實上已經暴露出其梟雄的真正面目。

    ……

    而這個世界的王莽,可以說是作為帝國皇帝嬴秀的最大勁敵,沒有之一……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2:56
第559章 大朝會(15)

    嬴秀,是秦平帝嬴康的弟弟,被賜號為廣武君贏莊的次子。

    而嬴秀對於王莽的忌憚,主要在於兩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自然則是王氏家族的實力越發龐大。

    雖然這個時期的大秦帝國皇室依舊在天下有著很深的威望,但是毫無疑問的事情是,以王莽多年堪稱影帝級演繹賢者的角色,大秦帝國的皇室威望在一些方面比不上王莽這個聲譽十分厚重的偽君子。

    而王莽的聲望與王氏家族的情況是相互扶持依靠的,若非是王氏家族勢大,恐怕王莽就算是有堪比孔子的賢德,都不過是一個朝野稱頌的賢臣。

    而有了王莽的聲望,王氏家族的實力同樣能夠再次得到進一步的提升。這一點從王莽並沒有成為王氏家族的族長,就能夠體現出來。

    可以說,嬴秀在即位之初不得不採取隱忍的態度應對王莽以及王氏家族的囂張氣焰,更多是一種無奈。

    畢竟嬴秀並不是秦平帝的兒子,而是因為秦平帝無子,嬴秀才得以繼承大秦帝國的帝位。

    而眼下的情況並不比張嘉師那個時候,因為秦平帝即使是無子,都輪不到血緣關係已經相當遠的張氏家族來繼承帝位。這一點已經成為大秦帝國皇族的一種私心。

    當然,大秦帝國皇族相對而言的人丁興旺,自然也不需要自己的親戚們來做一些讓他們無法接受的選擇。

    ……

    而另外一點,嬴秀痛恨王莽以及王氏家族的原因所在,則是嬴秀的哥哥贏伯衍,則是在嬴秀被選為秦平帝嬴康的繼承人之前,則是成為了嬴康的繼子。

    嬴伯衍在沒有成為嬴康繼子之前,與嬴秀這些弟弟的關係相當不錯,堪稱是一個優秀的兄長。

    但是一件很詭異的事情讓嬴伯衍在前往咸陽的時候,突然暴斃。

    這一件很詭異的事情,就是嬴伯衍在抵達了榮陽之後,並沒有直接取道關東道前往咸陽,而是被接往黃河以北,也就是因為在渡河途中,嬴伯衍所乘坐的樓船突然漏水,迅速沉沒,嬴伯衍雖然被救了起來,但是其最終在兩日後病死,暴斃而亡。

    這一個情況,只要不是傻子,都能夠看出是一種陰謀。

    而消息傳到了繼任廣武君稱號的嬴秀耳中之後,嬴秀的直覺告訴他,自己的兄長是被人害死的。

    當然,出於一些方面的考慮,嬴秀並沒有做一些事情,而是選擇的忍受這一個情況的發生。

    而秦平帝嬴康在知道了這個事情之後,龍顏震怒,下令徹查此事。但是更詭異的情況發生了,因為基本涉及到嬴伯衍渡河事件的相應人員,尤其是與嬴伯衍一起乘坐那一艘樓船的隨行人員,居然都因為各種各樣的情況,相繼死亡。

    嬴康雖然算是一個平庸的君主,但是他可不是白痴。這一種明顯的陰謀自然是無法瞞住嬴康。

    但是嬴康很奇怪,有嫌疑的王氏家族以及張氏家族體系,並沒有相應的人員調動,相反,經過皇室控制的情報組織調查下,這更多是外部勢力的一種介入。

    嬴康不認為外部勢力有能耐做到這一種地步,但是伴隨著幾乎所有知情者的死亡,嬴康即使是打算進一步調查,都無從下手。

    而誰都沒有想到的是,做出這種事情的,是因為父親早逝,而被伯父王鳳收養的王莽所做的。

    而當其時已經成為一個郡守的王莽,選擇的是一種非常冒險的方式來完成這一種事情。

    事實上,王莽並沒有安排到嬴伯衍渡過黃河的計畫,而只不過是派遣幾個死間心腹,潛入到嬴伯衍前進道路上,尋找機會進行行刺。

    而嬴伯衍的渡河計畫到底如何,恐怕已經是一個無人能夠破解的謎團。

    但是嬴伯衍的死因,確實是與王莽派遣過去的死間有關,因為裝扮成一個漁戶的其中一個死間,假意救助嬴伯衍,而實際上將其在水中進行長時間的沉溺,導致嬴伯衍後來病重而死。

    可以說,後來有人流傳嬴伯衍的死亡與王莽有關,並不完全算是空穴來風。

    …………………………………………分割線………………………………………………

    張嘉師若是知道了王莽與嬴秀之間的事情,或者是這一段時期所發生的一切,毫無疑問的是他會說出一句話:「王莽與其說是一個梟雄以及偽君子,還不如說是一個無法捉摸的瘋子更加實際。」

    張嘉師之所以說王莽是一個無法捉摸的瘋子,主要就兩個方面進行評價。這兩個方面分別是王莽的所作所為以及相當著名的王莽改制:

    ……

    王莽改制:又稱王莽新政,是新朝皇帝王莽為緩和西漢末年日益加劇的社會矛盾而採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的「託古改制」。包括土地改革、幣制改革、商業改革和官名縣名改革。

    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接受孺子嬰(劉嬰)的禪讓後稱帝,改國號為「新」,改長安為常安,作為新朝都城,王莽開中國歷史上通過符命禪讓作皇帝的先河。王莽開始進行的全面社會改革。

    王莽仿照《周禮》的制度推行新政,屢次改變幣制、更改官制與官名、以王田製為名恢復「井田制」,把鹽、鐵、酒、幣制、山林川澤收歸國有、耕地重新分配,又廢止奴隸制度,建立五均賒貸(貸款制度)、六筦政策,以公權力平衡物價,防止商人剝削,增加國庫收入。刑罰、禮儀、田宅車服等儀式,不停回覆到西周時代的周禮模式。

    但王莽的改制不僅未能挽救西漢末年的社會危機,反而使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由於政策多迂通不合實情處,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從,不斷引起天下各貴族和平民的不滿。

    在一些改革方面,王莽的改革可以說是完全不切實際:

    王莽在建立新朝之後,在中央官職中,更名大司農為羲和,後改為納言,改大理為作士,太常為秩宗,大鴻臚為典樂,少府為共工,水衡都尉為予虞,光祿勳為司中,太僕為太御,衛尉為太衛,執金吾為奮武,中尉為軍正。地方官職的名稱也多有改動:太守改為大尹(或卒正、連率)、都尉改為太尉、縣令(長)改為宰。等等。此外,王莽還增加了許多新的官職,如在中央新置大司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列於九卿;置大贅官執掌輿服御物,後又典兵,位上卿;設司恭、司從、司明、司聰、司睿等五大夫;在地方,州置牧副,部置監副等等。

    王莽根據古籍,更改了秩祿之號,還按照傳說的周制大封五等諸侯共796人,附庸1511人,其中有很多人並沒有實際得到封地,每月只能領到幾千錢。

    因此,貪污受賄、搾取民脂民膏的現象在各級官吏中層出不窮。至於那些清正一些的受封爵者則窮困潦倒,甚至靠給別人打短工來維持生活。

    王莽掌權後,根據古書上記載的井田制度,於公元九年頒布了一道著名的詔令:「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屬』,皆不得買賣。其男口不盈八,而田過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鄰里鄉黨,故無田,今當受田者,如制度,敢有非井田聖制,無法惑眾者,投諸四裔,以御魑魅。」

    這道詔令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將全國土地改稱「王田」,即廢除土地私有制,實行土地國有制,私人不得買賣;一家有男丁八口,可受田一井,即九百畝;一家男丁不足八口,而土地超過九百畝者,須將多出部分分給宗族鄰里;原來沒有土地者,按上述制度受田。二是將奴婢改稱「私屬」,不得買賣。詔令還規定,如果有人敢於攻擊井田制度,煽動人破壞法令,則將其流放至邊境地區。

    王田、私屬製,是王莽針對西漢以來最突出的土地和奴婢兩大社會問題提出來的解決辦法。從主觀上,王莽看到了農民失去土地是由於日益嚴重的土地兼併,而土地兼併的根本原因還在於土地買賣。因此,規定土地國有,不准私人買賣土地,便可以從根本上解決農民被拋出土地的現象。

    在這一點上,王莽比西漢歷代統治者都要高明。但是,商周時期的土地國有制,早在戰國以後即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經過秦和西漢二百餘年的發展,到西漢末年,土地私有已成為封建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因此,實行王田的詔令剛一頒布,便遭到大小土地所有者的強烈反對。一部分地主、官僚甚至舉兵反抗。

    漢徐亭侯劉快結黨數千人起兵;真定地主豪強也在劉都的率領下舉兵反莽。朝廷內部一部分原來追隨王莽的人也提出異議:井田雖聖法,其廢久矣。周道既衰,而民不從。秦知順民心,可以獲大利也,故滅廬井而置阡陌,遂王諸夏,訖今海內未厭其敝。今欲違民心,追復千載絕跡,雖堯舜復起,無百年之漸,弗能行也。天下初定,萬民新附,誠未可施行

    。在朝野一片反對聲中,王莽不得不在始建國四年(公元11年),即詔令發佈後的第三年,宣佈取消「王田」、「私屬」制度:「諸名食王田,皆得賣之,勿拘以法。犯私買賣庶人者,且一切勿治。」

    從這一方面而言,張嘉師不得不佩服王莽,因為土地收歸國有,可不是一般人能夠有魄力做到的。尤其是在中國古代,想要做到這一點的阻力無疑是非常巨大。

    張嘉師也知道實施土地收歸國有,是有效遏制土地兼併,緩解社會矛盾的一種不錯辦法。

    但是用一句比較通俗的話來形容王莽的這些作為,這句話則是:「沒有那麼大的腦袋,就別帶那麼大的帽子。」

    沒錯,張嘉師根本不認為王莽有將土地收歸國有的資本,而兩者在進行相互之間的對比之後,張嘉師認為他已經處於破而後立的環境當中,只要並不需要將原有的地主階層逼迫太狠,那麼土地收歸國有,必然是一項善政。

    當然,張嘉師自己都沒有想到的事情是,在他死後十幾年,也就是第一次收回土地權限,進行再次分配的時候,會出現江東地區的再一次大規模起義。

    可以說,張嘉師的土地收歸國有政策,固然是算得上比較溫和而且更有條理,但是毫無疑問,張嘉師的做法可以說操之過急,因為張嘉師是幾乎直接在大秦帝國當其時的控制區選擇這一種做法。

    嘛,張嘉師是希望將事情一次性完成,但是他忽視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欲速則不達。

    但是,也就是因為這一次內戰的爆發,大秦帝國雖然付出了不少的代價,但是對大秦帝國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

    而在這一方面,王莽最為瘋狂的地方,就是其根本不切實際的幣制改革:

    第一次是在他即位前的居攝二年(公元7年),下訟在五銖錢之外增鑄大錢、契刀、錯刀。

    新朝建立後,建興帝王莽又在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進行第二次改革,廢除五銖錢及刀幣,另外發行寶貨,計有五物(金、銀、龜、貝、銅)名(錢貨、黃金、銀貨、龜、貝貨、布貨),共二十八種貨幣。由於貨幣種類太多,換算起來又十分困難,因此流通非常不便。所以人們仍在暗地使用五銖錢。為推行新幣制,王莽採取強制措施,下令嚴禁私鑄錢,甚至民家藏有銅、炭者,都被指為私鑄貨幣,一家盜鑄,五家連坐。

    即使這樣,也無法使新貨幣順利流通。一年以後,王莽被迫廢除剛剛施行的二十八種貨幣,只留小錢值一和五錢五十兩種繼續使用。

    第四次改革是在天鳳元年(公元14年),廢大、小錢,另作貨布、貨泉兩種。貨泉重五銖,貨布重二十五銖,但一貨布卻值二十五貨泉,貨幣價值的比例十分不合理。這次改革,非但沒有理清混亂的貨幣體制,反而加劇了混亂。而且,這些改革都是以新鑄的劣質貨幣代替質量較高的舊幣,然後又以更劣的貨幣代替原來鑄造的貨幣,每更換一次貨幣,百姓就要遭受一次盤剝。由於這些貨幣無信譽可言,所以在王莽施行貨幣改革期間,物價飛漲,社會經濟十分混亂,黎民百姓深受其害,每一易錢,民用破業而大陷刑,不少人甚至在市場上痛哭。

    如果說,王莽施行的其他政策在主觀上還有一些解決社會問題的內容,那麼,他所實行的貨幣改革,則加重了百姓的負擔,因而招致了全國從上到下的反對。

    張嘉師很認同一種觀點,那就是有人曾經在評價王莽幣制改革時說:中國歷代幣制的失敗,多有別的原因,而不是貨幣本身的缺點,只有王莽的寶貨制的失敗完全是制度的失敗。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2:56
第560章 大朝會(16)

    嬴秀雖然不知道他的祖先會認為王莽會是一個瘋子,但是毫無疑問,就他自己所知道的王莽的一些事情,確實是值得一個瘋子的表現。

    歷史的車輪雖然被張嘉師扭轉了太多,但是在一些細節方面,王莽的出現或者是王氏家族的興盛,確實是歷史給大秦帝國皇室開的又一個玩笑。

    之所以說又一個玩笑,因為在此之前,歷史的車輪在一些細節上可是讓張嘉師自己都覺得相當無語,就好比是他的寶貝兒子,大秦帝國的文皇帝嬴珣,在那一次的偶遇下,與清河竇氏女結成了大秦帝國第一對皇帝皇后。

    張嘉師在認為這個情況不可逆轉之後,反倒是有些玩味的賜給了自己兒媳婦一個漪房的名字。

    (竇漪房的名字應該不是本名,因為漪房這個詞彙出自於漢朝皇宮的其中一個宮殿名字。所以司馬貞的《史記索隱》在這方面的描述,更多是一種牽強附會。)

    張嘉師在這個時候也意識到一點,那就是大秦帝國雖然在他的力挽狂瀾下,很多事情的大方向都出現了改變,但是對於一些影響不大的方面或者是人員,歷史的意志似乎都沒有忘記它自身的表現力。

    ……

    而在王莽的事情上,即使是整體環境有力根本變化,但是在一些方面的細節上,卻有著一些相應的「軌跡」:

    其中最為著名的則是王莽的四子王臨以及次子王獲的死亡事件。

    在張嘉師原來所在的世界,王莽在隱退期間,王獲因為殺死奴僕,而被王莽逼死。

    史書記載,杜門自守,其中子獲殺奴,莽切責獲,令自殺。在國三歲,吏上書冤訟莽者以百數。元壽元年,日食,賢良周護、宋崇等對策深頌莽功德,上於是征莽。

    而在這個世界,王獲則是因為在王莽為王鳳守孝期間,因為私殺一個奴僕,而被王莽逼死。

    這也算是王獲在不同的世界當中,所經歷的幾乎是相同的死亡結果。

    而王臨的情況也差不多,在張嘉師原來的世界當中,在公元21年正月,新朝建興帝王莽的嫡妻王氏去世,謚號為孝睦皇后。當初,王莽的嫡妻因王莽幾次殺死了她的兒子,哭瞎了眼睛。王莽讓太子王臨住在宮中照顧她。王莽與嫡妻身邊的侍女原碧有染,後來王臨也跟她通姦,恐怕事情洩漏,兩個人便計畫一同殺死王莽。

    王臨的妻子劉忻(漢書中作「劉愔」),是國師公劉歆的女兒,會觀察星象,告訴王臨宮中將會有白衣之會。王臨喜悅,以為自己計畫的事會成功。後來被貶降作統義陽王,又被打發到外面的宅第居住,更加憂慮恐懼。當王莽的妻子病得厲害的時候,王臨給她一封信說:「皇上對於子孫極為嚴厲,從前我的哥哥長孫(王宇)和仲孫(王獲)都是三十歲的年紀就死了。現在我又剛好三十歲,恐怕一旦母后有什麼不幸,我就不知道會死在哪裡!」

    王莽來探望妻子的病情,看見了那封信,大怒,懷疑王臨有惡意,不讓他參加喪禮。安葬結束逮捕原碧等審問,原碧完全承認了通姦、謀殺等情況。王莽想要掩蓋這件事,派人殺死了奉命辦案的司命及屬官,屍體埋在獄中,死者家裡都不知所在。賜給王臨毒藥,王臨不肯喝,自殺而亡。王莽又命令國師公說:「王臨本來不懂得星象,事情是從劉忻發端的。」劉忻也自殺了。

    (說起這個記載,本狼真的23333,因為記載這一段歷史的人員,忽視了一點,那就是原碧作為王氏的婢女,王莽與之交往,怎麼著都算不上私通,很有可能原碧已經是王莽的侍妾之一,而王臨與原碧之間的關係,則是不那麼光明正大的了。)

    而在這一個世界當中,王臨的下場也是相差不多,而作為其最重要的關鍵人員的原碧,則是成為了王莽妻子王氏的婢女。

    而在王臨以及原碧私通的事情事發之後,王莽很是生氣,因為原碧在這個時候已經成為王莽的妾室,而王臨這樣的做法,毫無疑問則是對王莽的聲望帶來很大的打擊。

    為了避免這樣的事情事發,王莽下令其心腹拿著毒酒逼死王臨,然後再讓人直接杖殺原碧,對外則是宣稱王臨暴病而死,而原碧則是被「放回」其家中。

    但是這樣的事情在被嬴秀知道了之後,他下令忠誠於大秦皇室的情報人員,將知道此事來龍去脈的王莽心腹抓獲數人,而暗中關押起來。

    ……

    嬴秀很清楚,僅憑是這樣的事情,是無法觸動王莽什麼,最多只能夠讓王莽的聲望受損。直接將這樣的事情暴露到朝野當中,必然不會有什麼好效果。

    畢竟王臨的死更多是咎由自取,因為王臨與自己的父親妾室私通,則是一種大逆不道的事情,王莽逼死王臨,除了犯了一些不輕不重的罪責之外,很難在這一方面讓王莽遭受到大的打擊。

    但是,王莽認為嬴秀對其的忍讓,則是看成了畏懼他的聲勢的表現,於是乎,王莽加快了奪取大秦帝國權柄的速度。

    ………………………………………………分割線…………………………………………

    嬴秀要是知道一句話的話,那麼則是不約而同的認為這一句話對於王莽的描述可以說非常合適。

    那就是不作死就不會死。

    巧合的事情是,王莽的作死方式,恰好就是張嘉師所知道的王莽行政的最主要兩條作死道路:不允許土地私人買賣以及那種堪稱史上最二貨的幣制改革。

    ……

    在公元15年,也就是嬴秀與陰麗華大婚之後的次年大朝會上,作為帝國丞相的王莽提出了關於兩個方面的改革方針:

    一是將全國土地私人買賣方針改變為不允許私人買賣。

    二是將奴婢改稱「私屬」,不得買賣。

    不得不說一點,王莽在想出了這兩個方針,並不是一時興起。因為這個時期的大秦帝國雖然已經將土地國有制度作為根本方針。但是豪商與大地主階層的土地收購方針依舊出現了相對而言的土地兼併現象。不少因為土地收購或者強賣行為而失去土地的農民,同樣也成為了眼下大秦帝國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大隱患。

    但是麼,可以說在這方面,王莽所遭遇到的反對,是非常激烈的。

    因為在大朝會上的絕大部分官僚已經成為了土地買賣制度的既得利益者。

    這也可以說是一種輪迴:

    在張嘉師原來所在的歷史當中,在王莽的王田、私屬製提出之後,便遭到大小土地所有者的強烈反對。一部分地主、官僚甚至舉兵反抗。漢徐亭侯劉快結黨數千人起兵;真定地主豪強也在劉都的率領下舉兵反莽。

    朝廷內部一部分原來追隨王莽的人也提出異議:井田雖聖法,其廢久矣。周道既衰,而民不從。秦知順民心,可以獲大利也,故滅廬井而置阡陌,遂王諸夏,訖今海內未厭其敝。今欲違民心,追復千載絕跡,雖堯舜復起,無百年之漸,弗能行也。天下初定,萬民新附,誠未可施行。

    在朝野一片反對聲中,王莽不得不在始建國四年(公元11年),即詔令發佈後的第三年,宣佈取消「王田」、「私屬」制度:「諸名食王田,皆得賣之,勿拘以法。犯私買賣庶人者,且一切勿治。」

    而在這個時空當中,王莽的建議得到的是很強烈的反對。但是出乎很多人意外的事情是,嬴秀很是「好人」的提出了一個傾向於王莽的建議:

    「丞相此舉確實是利於大秦,但是出於諸多文武的強烈反對,朕認為,丞相何不倣傚定武王,在小範圍推行這兩條政策,以觀後效?」

    王莽對於嬴秀的這一條「橄欖枝」,可以說一時半會之際都沒有反應過來。但是等到王莽反應過來,已經太晚了。因為嬴秀的不安好心提議,已經得到了不少非王氏家族或者是其黨羽的文武贊同,這些人還沒有等王莽的黨羽們反應過來,就贊同嬴秀的建議,希望王莽能夠在一些地區實行這兩條改革。

    好吧,王莽以及王氏家族或者是依附王氏家族的黨羽們,很快就知道了什麼叫做不作不死的實際下場。

    因為這些被認為合適推行改革的地區,基本上就是王氏家族以及其他黨羽的實際勢力範圍。

    這麼一個下場,自然不會好看得去什麼地方。

    ……

    王莽以及王氏家族的主要控制區,在趙郡以及齊國故地一帶。

    在實行了這兩條改革之後,兩個地區的情況很快就惡化,甚至是演變出規模不算太大,但是足夠震動朝野的延綿民變。

    在經歷了苦苦兩年的支撐之後,王莽最後不得不放棄這兩條政令的推行,而是一切恢復舊況……

    當然,王莽在這一次經歷過慘重的失敗之後,自然是不甘自己如此失敗。

    嬴秀不得不承認,若是王莽就此收斂一番,他一時半會都還不會有什麼辦法解決王莽以及其背後的王氏家族。畢竟王莽的處境還不算是太差……

    但是麼,王莽的第二次作死,也就是在公元19年的大朝會上提出的幣制改革……

    在張嘉師所知道的歷史當中,王莽當政後,為了削弱漢朝舊族勢力,以及對百姓的財富掠奪,他以「託古改制」為名進行了一系列的幣制改革。刀幣和布幣都在改革中恢復,但從形態上與春秋戰國時的並不相同。由於幣制複雜混亂,導致民間交易很不順暢。並且每次改制的錢幣大小不斷縮小,價卻越來越高,實質上剝削了普通民眾的財富。幣制改革的失敗也是新朝迅速滅亡的原因之一。

    而在這個世界當中,王莽提出了一點,那就是民間私自鑄造的銅錢已經影響了正常的錢幣流通,若是此情況繼續惡化,必然會出現以劣幣驅逐良幣,導致國家信用下降甚至是破產的事情。

    若是想直接改變此情況,不如倣傚周景王發行寶貨,維持國家在良幣上的權威性。

    (王莽幣制改革時期發行的各種貨幣通稱寶貨。《漢書?食貨志》說:「凡寶貨,五物、六名、二十八品。」五物,指造錢所用的五種質地,即銅、金、銀、貝、龜甲。六名,指六種貨幣名稱,即泉貨、貝貨、布貨、龜寶、銀貨、黃金。品指等級,六種貨幣各分若干等級,總共有二十八個等級,即二十八品。王莽的寶貨制離奇古怪,使人頭昏眼花,結果是「百姓憒亂,其貨不行」。當時實際流通的錢幣只有值一文的小泉和值五十文的大泉。

    而最為著名的寶貨則是金匱直萬,該錢幣鑄造於西漢居攝二年(公元7年),由王莽鑄造;形制特殊,猶如一把打開財富寶藏的金鑰匙!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部為方孔圓錢形式,直徑為2。6釐米,面文為「國寶金匱」四字,旋讀,懸針篆。下部為正方形,邊長為2。5釐米,內有兩條豎棱,中間直書懸針篆「直萬」二字,頂部有「天府」二字,周身柔潤,背面頂部有「蟾宮」二字,該版目前僅見一枚。

    有人認為是流通貨幣,因為折價太高而沒有正式進入流通領域。也有另外一種意見認為該物並非貨幣,而是藏金櫃上的拉手或者裝飾之類,象徵著王莽擁金無數。)

    不得不說,嬴秀很是認同王莽的觀點,但是出於「王莽必須死」的主觀思維,嬴秀還是相當不厚道的挖坑讓王莽跳下去。

    嬴秀的手段可以說很沒有新意,而是對王莽說道:「既然丞相如此憂國憂民,但是幣制改革並不是小事,定武王若是在世,必然也會權衡而慎重處之。若是丞相有此希望,朕便希望丞相能夠以趙郡作為試點,實施此利國良策!」

    這一次,嬴秀已經吸取了幾年前的「教訓」,避免王莽會有翻盤的機會,甚至是直接下達詔令,在趙郡一地推行王莽的幣制改革。

    可以說,王莽傻眼了……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2:56
       
第561章 大朝會(17)

    「劣幣驅逐良幣」,在歷史上是一種來源悠久的現象。

    以後世的相應說法而言,劣幣驅逐良幣是經濟學中一個古老的原理,它說的是鑄幣流通時代,在銀和金同為本位貨幣的情況下,一國要為金幣和銀幣之間規定價值比率,並按照這一比率無限制地自由買賣金銀,金幣和銀幣可以同時流通。

    由於金和銀本身的價值是變動的,這種金屬貨幣本身價值的變動與兩者兌換比率相對保持不變產生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使複本位制無法實現。比如說當金和銀的兌換比率是1:15,當銀由於銀的開採成本降低而最後其價值降低時,人們就按上述比率用銀兌換金,將其貯藏,最後使銀充斥於貨幣流通,排斥了金。如果相反即銀的價值上升而金的價值降低,人們就會用金按上述比例兌換銀,將銀貯藏,流通中就只會是金幣。這就是說,實際價值較高的「良幣」漸漸為人們所貯存離開流通市場,使得實際價值較低的「劣幣」充斥市場。

    這一現象最早被英國的財政大臣格雷欣(1533-1603)所發現,故稱之為「格雷欣現象」。

    但是麼,在中國古代的幣制歷史當中,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主要來源於敵對勢力或者是民間私自鑄造的錢幣在該國家控制區大量流通,而國家大量發行成色不足的錢幣,而市場卻不得不接受這一種情況,同樣也是一種「劣幣驅逐良幣」的典型體現。

    格雷欣法則實現要具備如下條件:劣幣和良幣同時都為法定貨幣;兩種貨幣有一定法定比率;兩種貨幣的總和必須超過社會所需的貨幣量。

    這一種情況,在很多情況下都會成立,尤其是古代,民間私自鑄造的劣質錢幣一旦有大量流通的基礎或者是以及大量流通,那麼就不是一個國家所能夠輕易控制這種影響了。

    在西漢時期,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事實上已經出現端倪,其中以鄧通以及吳王劉濞的相應記載可見一斑。

    鄧通,蜀郡南安人,漢文帝男寵,憑藉與漢文帝的親密關係,依靠當時鑄錢業,廣開銅礦,富甲天下。

    有一天,文帝命令許負為鄧通相面。許負說:「鄧通的命會窮困餓死。」文帝說:「能使鄧通富有的在於我,怎麼說他會貧困呢?」於是將鄧通家鄉附近的大小銅山都賞賜給他,准許他鑄錢。

    鄧通被文帝賞賜了家鄉的大小銅山用來鑄錢的消息傳到老家後,親朋鄰里奔走相告。年已古稀的父親十分感念皇上的恩德,帶領幾個女兒和女婿雇工匠在銅山一帶采銅、燒炭、鑄錢,嚴格遵照鄧通的囑咐,每一個錢都要精工細作,又從不在鑄錢時摻雜鉛、鐵而取巧謀利,因而製作出的鄧通錢光澤亮,份量足,厚薄勻,質地純。上自王公大臣,中至豪商巨賈,下到販夫走卒,無不喜愛鄧通錢。吳國錢以發行量大佔優勢,鄧通錢以質地優良取勝。這一時期,吳國與鄧通所鑄的錢幣流遍全國。

    從這樣的記載當中可以看到的是,鄧通所鑄造的貨幣,居然是比起西漢政權官方發行的銅錢更加讓人接受。

    但是從記載的一些細節當中可以看到,當其時的銅錢已經出現了在在鑄錢時摻雜鉛、鐵而取巧謀利的現象。

    這一個情況也就是說,也就是當其時流通的貨幣當中已經出現了大量的劣幣,所以鄧通錢才能夠如此受到歡迎。

    而吳王劉濞的記載,則是也可以看見劣幣的相應蹤跡:

    劉濞(前216年-前154年),沛郡豐邑(今徐州豐縣)人,漢高祖劉邦之侄,西漢諸侯王。

    吳國的豫章郡有出產銅的礦山。劉濞就招募天下亡命之徒來此偷偷鑄錢,並在東邊煮海水為鹽。因為不納稅,吳國的資財非常富有。

    劉濞的鑄造銅錢性質如何,史書並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是其財產是私自鑄造錢幣以及販賣私鹽所得,其在錢幣方面的用工,必然遠遠不如鄧通錢甚至是西漢政權官方發行的銅錢。

    若非如此,吳王劉濞其財富收斂速度,必然會下降一個層次。

    而由此可見,吳王劉濞的「劣幣」,在其控制區很有可能已經成功驅逐西漢政權發佈的較為混亂的貨幣。

    ……

    而對於「劣幣驅逐良幣」方面的對應措施,同樣也成為國家的一個重大難題。

    有可能鄧通錢的流通並且受到歡迎,就是漢文帝對當其時流通的劣幣進行的一次打擊措施。

    而在漢武帝時期,更加是不得不進行多達六次的幣制改革,來更進一步解決這個問題。

    西漢時期的古錢幣,鑑於幣制混亂和鑄幣失控後引起的吳楚叛亂等嚴重後果,同時在漢武帝在位初期,百姓因私鑄而死亡的近萬人,而私鬥殞命的、畏罪自殺的都無法計算,可見問題非常嚴重。

    為解決這個問題,漢武帝在統治期間先後進行了六次幣制改革,才使漢初以來一直未能解決的貨幣問題得到了比較徹底的解決,最終確定了五銖錢的地位。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命令朝廷發行三銖錢,重如其文。這是恢復銅鑄幣名義價值與法定重量相一致的一個措施。

    但是這一個改變可以說相當失敗,因為三銖錢與四錢重的半兩錢等價使用,於是又導致盜鑄盛行,因此到了建元五年春「廢三銖錢,行用半兩錢」。

    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又從新鑄造三銖錢並造皮幣和白金(銀)幣,還頒布了盜鑄金錢者死罪令。

    在公元前118年,漢武帝又進行了第四次幣制改革。這次改革僅是「廢三銖錢,改鑄五銖錢」。五銖錢的形制都有一定的規定,錢文「五銖」從此啟用。

    隨後不久,漢武帝詔令各郡國鑄行五銖錢,稱為郡國五銖,又叫元狩五銖。

    五銖錢輕重適中,合乎古代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與價格水平對貨幣單位的要求,因而在漢武帝以後的西漢、東漢、蜀、魏、晉、南齊、梁、陳、北魏、隋均有過鑄造,歷時長達739年,是我國歷史上鑄行數量最多、時間最長最為成功的長壽錢。西漢時的五銖錢有郡國五銖、赤(側)仄五銖、三官五銖、宣帝五銖以及小五銖,金五銖等等。

    五銖錢誕生前夕,因半兩錢瀕臨崩潰,市場一片混亂,各級政府與商民爭利,都拚命鑄錢,使得通貨過度膨脹,錢幣的購買力急速下降,物價飛漲。民眾無法生存,相繼放棄生產,流亡他鄉,靠出賣勞動力來餬口;或者是鋌而走險,加入私鑄行列,企圖賺取厚利。

    錢文為「五銖」,小篆書,光背,正面有輪無郭,背面則輪郭俱備。錢直徑2。5釐米左右,重約3。5-4克。「五」字交筆斜直或有彎曲;「銖」字的「朱」頭呈方折型,「金」字頭較小,彷彿如一箭鏃。少數錢上有一橫劃。其材料改用紫銅,因而有紫紺錢之稱。但各地技術水平不同,銅礦的成分有差別,官吏瞭解命令的程度與奉行的態度很難一致,所以鑄出的錢差別很大,有的與舊漢半兩一樣,背平無輪郭,有的穿孔大,肉薄,也有肉厚的。

    一般地說,都具有偷工減料不夠五銖重的現象,而且越鑄越輕,越晚越粗劣,有重蹈半兩、三銖錢覆轍的現象。政府改鑄五銖錢,主要目的是樹立信譽,穩定金融,使私鑄者無利可圖,自行放棄犯法的勾當,以徹底解決私鑄問題。各郡國官吏,因舊的習慣難改,依舊上下聯手,以謀中飽私囊。漢武帝採納了公卿們的建議,於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收回了各郡國的鑄幣權,由中央政府統一鑄造,統一貨幣發行,從而防止了另一次惡幣的氾濫。

    漢武帝收回鑄幣權以後,由漢武帝中央政府統一鑄錢。三官五銖就是這個時候鑄造的。該錢製作精美,邊郭工整,重量準確,錢文秀麗,為錢中楷模。三官指鐘官、辨銅、均輸(技巧),統指政府鑄錢的機構。中央為推廣均輸法,新設水衙都尉一官,在長安上林苑辦公。

    而在這之前,賈誼同樣也提出了民間劣幣氾濫的情況:「奸錢日繁,正錢日亡」。

    可以說,在大漢帝國建立之後,民間私自鑄造劣質錢幣的情況愈演愈烈。

    ………………………………………………分割線…………………………………………

    王莽的這個提議,確實是說中了嬴秀對於眼下大秦帝國社會的「劣幣驅逐良幣」情況越發嚴重的擔憂。

    但是這並不代表嬴秀會在這方面為王莽做嫁衣。畢竟若是這樣的情況處理得好,那麼王莽的聲望必然是不減反增,甚至是超過兩三年前王莽的第一次作死之前的聲望。

    若是真的出現這一種情況,對於嬴秀以及大秦帝國而言,必然不是一種好事情。

    可以說,嬴秀下達的詔書,明擺著是打算坑王莽一把,這也是王莽傻眼的原因。

    因為王莽就算是再瘋狂,都能夠想到他這樣做會死的很慘。

    畢竟王莽雖然是一個瘋子,但是毫無疑問的是,在王氏家族控制的地區當中,其對私自鑄造錢幣的人打擊力度很強大,而且由於在張嘉師當政期間,已經確立了一點,那就是私自鑄造銅錢者,處以重罰,而刻意流通劣幣者,則是處以一定程度的懲處。

    可以說,王莽在反應過來之後,就明白到他眼下的這種情況,明顯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但是王莽的瘋狂再次展現,因為他在迅速思考一番之後,還是決定一意孤行,那就是決定在王氏家族的控制區當中,正式發行所謂的寶貨。

    ……

    不得不說,王莽在趙郡所鑄造或者是製作出來的寶貨,其成色以及質量確實是相當不錯。但是因為寶貨的種類繁多,讓人根本難以理解寶貨的對應價值。

    僅憑這樣,王莽就讓王氏家族損失慘重。

    而不僅如此,王莽打算讓其他黨羽一起對寶貨的流通進行相應安排。但是在臨淄城的齊郡郡守推行一段時間,發現自己老本都虧進去之後,其他觀望的王莽黨羽,自然是對這些寶貨的發行敬謝不敏。

    王莽對於這樣的情況可以說心急如焚,但是他很清楚,眼下對於他而言已經算是騎虎難下,畢竟王氏家族若是在這一段時期放棄的話,必然是前功盡棄,甚至是會失去幾十年積累的家族基礎。這一種情況已經不是王莽所能夠自己決斷的了。

    所以王莽最後還是打算孤注一擲,下令王氏家族以及其黨羽必須讓這些寶貨發行到相應區域當中。

    ……

    若是張嘉師知道了這一個情況,就會認為王莽這樣死撐下去,明顯是做錯了兩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自然是寶貨的混亂程度,是寶貨發行失敗的最主要原因。

    第二個事情,則是王莽高估了王氏家族的相應實力。畢竟王莽的這種做法,在北宋時期的歷史上,也有相應的對比。

    北宋時期有一種有商業價值的東西,叫做「交子」。

    在一開始的時候,交子專為攜帶巨款的商人經營現錢保管業務的「交子鋪戶」。約1008年,成都16家官商聯合用楮樹皮紙印刷憑證,上有圖案、密碼、劃押、圖章等印記,面額依領用人所交現款臨時填寫,作為支付憑證流通。

    這種「交子」,又名「楮幣」。這時的「交子」,只是一種存款和取款憑據,而非貨幣。後因發現發行商拮据或破產不能兌現被禁止發行。

    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政府在成都設益州交子務,由京朝官一二人擔任監官主持交子發行,並「置抄紙院,以革偽造之弊」,嚴格其印製過程。這便是我國最早由政府正式發行的紙幣——「官交子」。它比美國(1692年)、法國(1716年)等西方國家發行紙幣要早六七百年,因此也是世界上發行最早的紙幣。

    「官交子」發行初期,其形制是仿照民間「私交」,面額依然是臨時填寫,加蓋本州州印,只是分了一定等級,從1貫到10貫。並規定了流通的範圍。宋仁宗時(1039年起),一律改為五貫和十貫兩種。到宋神宗時(1068年起),又改為一貫和五百文兩種。發行額也有限制,規定分界發行,每界三年(實足二年),界滿兌換新交子。首屆交子發行1256340貫,備本錢360000貫(以四川的鐵錢為鈔本),準備金相當於發行量的28%。後來因供應軍需超額發行,交子嚴重貶值。1105年遂停止發行,改用「錢引」。

    「交子」的流通範圍也基本上限於在四川境內,後來雖在陝西、河東有所流行,但不久就廢止了。

    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年),宋朝政府改「交子」為「錢引」,改「交子務」為「錢引務」。除四川、福建、浙江、湖廣等地仍沿用「交子」外,其它諸路均改用「錢引」。後四川也於大觀三年(1109年)改交子為錢引。「錢引」與「交子」的最大區別,是它以「緡」為單位。「錢引」的紙張、印刷、圖畫和印鑑都很精良。但「錢引」不置鈔本,不許兌換,隨意增發,因此紙券價值大跌,到南宋嘉定時期,每緡只值現錢一百文。

    ……

    張嘉師雖然對經濟學什麼的兩眼一抹黑,但是他同樣很清楚交子的失敗經歷,更多的就是一種錢幣發行的惡性循環。

    因為北宋以及南宋在這一方面根本沒有足夠的錢幣儲備,大量發行超過儲備價值的交子,必然會導致交子的迅速以及大幅度的貶值。

    這種貶值是對一個國家的很嚴重的危害,尤其是對於普通人而言,他們所持有的交子一旦大幅度貶值,對於他們的資產而言,就是一種嚴重的虧空。

    可以說,這也是交子以及後來的錢引沒有得到預期效果,甚至是帶來一個惡性循環的最根本原因。

    而王莽以及王氏家族眼下所經歷的情況也就是如同交子的失敗那樣,完全是由於發行各種寶貨的王氏家族根本沒有足夠的相應價值財產作為後盾,最後導致了寶貨的價值大幅度貶低。

    這樣的情況一旦是有了一個開端,那麼就很有可能會因為一連串的惡性循環。

    王莽以及王氏家族寄予厚望的寶貨,其成色以及價值確實是相對較高。但是同樣也是因為王氏家族以及王莽自己的問題,導致了「寶貨維持良幣地位」的解決辦法,最終成為了美好的鏡花水月。

    不僅僅是如此,王氏家族在這一次的展現當中,可以說讓其家族多年以來的積累幾乎是揮霍乾淨,而其相當一部分的黨羽,也是越發不滿王氏家族的強硬以及王氏家族越發虛弱的現實,最終脫離了王氏家族這一艘越發殘舊的船隻。

    但是對於王氏家族而言,最要命的地方還不是這些實力的損失,而是王莽以及王氏家族的強硬推行寶貨,居然導致了趙郡以及齊郡的農民,不堪自己越發窮困,最終爆發了起義。

    而歷史車輪的慣性,卻在這一次再次展現出相應的威力。

    因為這一次起義,很快就愈演愈烈,而且有一支起義軍的首領,則是歷史上同時期相當有名的樊崇……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2:56
第562章 大朝會(18)

    若是張嘉師知道後來的事情,說不定會對六國餘孽採取強硬的措施進行應對,以絕後患。

    畢竟在大秦帝國當其時已經形成一定隱患,甚至是威脅皇族勢力的王氏家族,是田齊的後人,並且據說是齊王田建的直系血脈。

    但是毫無疑問,張嘉師不知道這麼一種情況居然會在歷史的車輪下再次回覆到他自身的軌跡,讓王氏家族出現,自然也談不上什麼應對手段了。

    再者,就算是張嘉師知道了這一點,也不會採取什麼手段,畢竟張嘉師也不認為就算他將一切都扼殺在搖籃甚至是將其先祖都抹殺掉,都不會讓自身已經出現很大問題的大秦帝國能夠躲過此劫。

    再說了,就算是張嘉師將王氏家族的先祖扼殺掉又如何,只要環境合適的話,滅亡一個王氏家族的隱患,都說不定會出現其他權臣家族。這一點張嘉師自然是很清楚。

    自古以來,更多的是時勢造就英雄,而非英雄造就時勢。

    ……

    而對於王莽以及王氏家族也是一樣,在原來的歷史當中,正是王氏家族取漢室而代之,繼而更加是讓西漢末期的問題更加尖銳,而這些問題集中在一起爆發,最終造就了西漢以及東漢之間的一次大規模的內部戰亂。

    而這一次大規模的內部戰亂當中,一開始反抗王莽為首的新朝的人,並不是依附綠林軍崛起的劉秀,而是在山東地區起事的樊崇。

    樊崇(?—公元27年),字細君,琅邪(今山東諸城)人,新莽末年著名農民起義領袖、赤眉軍首領。

    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漢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兒王莽,代漢建立新朝,開始了歷史上有名的新莽殘酷統治。他推行「王田制」、王田奴婢政策、「五均六管」法等一系列所謂「新政」,激化社會矛盾,加重人民負擔,加上連年征戰、災荒頻仍,到天鳳元年(公元14年),已經是「緣邊大飢,人相食」了。

    王莽的暴政加速了一連串的農民起義爆發。

    天鳳元年(公元14年),琅邪海曲(今山東日照境內)人呂母起義,聚眾數萬人。天鳳四年(公元17年),新市(今湖北京山縣境)人王匡、王鳳「綠林軍」起義,不久發展到五萬人。

    樊崇同樣也是崛起於這一段時間當中,天鳳五年(公元18年),樊崇在城陽國的莒縣(今山東莒縣)聚眾一百多人起義。他自號「三老」,率部轉戰泰山,不斷襲擊官軍,隊伍發展到一萬餘人。

    不久,琅邪人逄安、東海人徐宣等相繼起義,率隊歸附,前後不足一年時間,樊崇領導的起義隊伍就擴大到數萬人。他們規定簡單明了的紀律:「殺人者死,傷人者償創」。他們也沒有繁文縟節,「以言辭為約束,無文書、旌旗、部曲、號令」,所定官位、爵號也沿用西漢時期最低級的地方小吏的名份,「其中最尊者號三老,次從事,次卒史,泛相稱曰巨人」。表現農民起義的純樸而簡單的目的。

    樊崇起義後,先後與王莽探湯侯田況、太師羲仲景尚等所部多次大戰,殲敵萬餘人。地皇二年(21年),王莽派太師王匡和更始將軍廉丹等率10多萬官軍圍剿起義軍。樊崇率部在成昌(今山東東平西)迎戰。因怕起義軍與官軍混在一起不易識別,樊崇下令義軍士兵一律將眉毛染成紅色,從此,便有了「赤眉軍」。

    當時,赤眉軍軍紀嚴明,而王匡、廉丹的官軍卻四處擄掠百姓,關東地區民眾都心向著赤眉軍,「寧逢赤眉,不逢太師!太師尚可,更始殺我!」的歌謠到處傳唱。兩軍交戰後,王匡、廉丹的官軍被打得四處潰逃,死傷萬餘人。赤眉軍乘勝猛追,於無鹽(今汶上境)再次激戰,殺死廉丹,趕跑王匡,消滅官軍10多萬。此後,樊崇揮師南下,連攻彭城(今江蘇徐州)、沛郡(今安徽濉溪)、汝南(今河南上蔡)、陳留(今河南開封)等地,連戰連捷。接著,再向東下魯城(今山東曲阜),向西破濮陽(今河南今縣)。前後5年,樊崇率赤眉軍艱苦奮戰,基本上消滅了王莽新朝在華東、中原的主力部隊,為推翻新莽王朝做出了貢獻。

    雖然說與赤眉軍同一時期的綠林軍以及其成立的更始政權是王莽的新朝滅亡的最大功臣。但是若非赤眉軍的出現以及擊敗了王莽麾下的幾支主力部隊,昆陽之戰到底鹿死誰手還未可知,更不用說在之後,綠林軍攻破常安(即長安,王莽建立新朝之後,將長安改名為常安),誅殺了王莽為首的王氏家族以及其黨羽。

    而同樣的,若非是樊崇以及赤眉軍的出現,劉秀想要輕鬆取得河北地區,奠定東漢王朝的基礎,恐怕也有很大的難度。畢竟在昆陽之戰之前,河北地區的新朝大軍很多都已經被樊崇的赤眉軍以及以銅馬軍為首的河北義軍先後擊潰,導致了新朝在河北地區的控制力迅速消亡,而當其時的河北義軍各行其是,並沒有一個比較統一的號令,同樣也是劉秀能夠迅速奠定根基的原因所在。

    更始元年(23年),王莽新朝滅亡,更始皇帝劉玄在綠林軍的擁立下即位並遷都洛陽。不久,劉玄就派使招降樊崇和赤眉軍。樊崇表示歸附更始政權,與20多名赤眉軍領袖在洛陽受封列侯。赤眉軍也與更始官軍聯合作戰,連獲大捷,兵力擴大到30營、30多萬人。

    但是,隨著政權的穩固,劉玄開始背叛擁其為帝的農民起義軍,並派兵襲擊赤眉軍後方,樊崇遂與劉玄政權決裂。他決定立15歲的漢宗室劉盆子為帝,自號建世。更始三年(建世元年,25年),赤眉軍建立了以劉盆子為皇帝的政權,樊崇被任為御史大夫。同年九月,赤眉軍攻下長安(今西安),推翻劉玄政權,處死劉玄,劉盆子入居長樂宮,樊崇率百萬大軍據守長安大街小巷。一時間,兵士歡欣,百姓鼓舞,到處都是昇平景象。然而,這種狀況只維持了極短的時間。

    幾乎與赤眉軍建立政權同時,漢宗室、南陽豪族劉秀也建立了東漢王朝,稱光武帝。他不僅大肆糾合地主、貴族勢力,而且分化、削弱農民起義隊伍。光武帝建武二年(26年),在劉秀與地方貴族的封鎖和連年戰爭破壞下,由於劉玄舊部和關中豪強武裝夾擊,長安糧絕,境況困苦。赤眉軍士兵多是山東人,此時思鄉心切,而且紀律也日益渙散,事故迭出。為了擺脫困境,樊崇於東漢建武二年(公元26年)十二月被迫退出長安。

    建武二年(公元26年)十二月,赤眉軍在與漢將鄧禹、漢中郡守延嶺、更始政權的將軍李寶所部連續苦戰後,僅以20萬人突出長安東返。

    建武三年(公元27年)正月,以佯敗誘敵之計敗鄧禹、馮異軍於湖縣(今河南靈寶西北)。三月,樊崇率軍進抵湖(今河南靈寶境)、崤底(今河南澠池境),遭到劉秀派遣的大將鄧禹、馮異的接連攻擊,損失慘重。接著,在宜陽又遭到劉秀親自率領的大軍的截擊,大部被殲,劉盆子、樊崇等被迫投降,赤眉軍的反抗鬥爭,也因此而告失敗。同年,樊崇和赤眉軍首領逄安等再度起義,結果失敗被劉秀殺害。

    可以說,樊崇此人算得上是新朝變亂的歷史當中,一位舉足輕重的存在。但是因為其相對而言缺乏遠見,並沒有一種建立固定控制區發展勢力的思維,在前期更是以流動的方針進行作戰,導致了其在很多方面的後續根本缺乏相應的準備。

    若是樊崇採取的是一種穩健的作戰方針,那麼對於之後的事情而言,就是一種很大的變化基礎。

    當然,流動作戰的戰術並不是一無是處,就以很多方面而言,若非是樊崇採取流動作戰方針,恐怕他們在一開始就缺乏與新朝正規軍進行正面抵抗的力量,最終落得一個慘淡下場。

    ………………………………………………分割線…………………………………………

    而這個世界的樊崇,則是因為王莽黨羽之一,當其時的齊郡郡守因為討好王莽,決定在其管轄地區發行寶貨,結果落得一個家破人亡的淒慘下場。

    因為寶貨的實際價值基本上為零,本來只不過是一個縣學導師的樊崇,根本無力使用這些寶貨購買米糧,養家活口。

    在經歷了短暫而悠長的三個月時間之後,樊崇的妻子兒女,甚至是其年邁的母親,相繼餓死。

    樊崇雖然沒有在這一次大變故當中死去,但是他投奔到當其時的起兵反抗齊郡郡守的即墨城城守竇融的麾下,加入到反抗王莽暴政的隊列當中。

    ……

    竇融,同樣是一個著名的歷史名臣,劉秀對其有著相當高的評價:「勞鎮守邊五郡,兵馬精強,倉庫有蓄,民庶殷富,外則折挫羌胡,內則百姓蒙福。」

    竇融(前16年—62年),字周公。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北)人。新莽末至東漢時期軍閥、名臣,新莽末曾從王匡鎮壓綠林、赤眉,拜波水將軍。後歸劉玄,為張掖屬國都尉。劉玄敗,被推行河西五郡大將軍事,據境自保。

    光武帝即位,遂決策歸漢,授職涼州牧,從破隗囂,封安豐侯。而「竇融歸漢」也成為後世的著名典故。後入朝,歷大司空、將作大將,行衛尉事。晚年因家族子弟放縱不法而遭到責讓。

    永平五年(62年),竇融去世,年七十八歲,謚號「戴」。

    而在歷史上,竇融是東漢時期著名的竇氏家族的奠基人。若非是竇融投效劉秀,恐怕竇氏家族的輝煌必然失色不少。

    光武帝劉秀對竇融的信任,他的官職不斷陞遷,先後任冀州牧、大司空、衛尉,位列三公。他的兄弟子侄也都飛黃騰達,其子竇穆娶了內黃公主為妻,任城門校尉;竇穆的兒子竇勳娶沘陽公主為妻;竇融的侄子竇固娶涅陽公主為妻,以黃門侍郎襲其父爵為顯親侯,後遷任中郎將,奉車都尉。竇融的堂侄竇林為護羌校尉,鎮守邊關。

    當時,竇氏家族一公、兩侯、三公主、四人俸祿各二千石,供驅使的奴婢數以千計,在洛陽城裡,他們祖孫三代的豪華府第相連,雒陽城中的士族無人能比。

    劉秀的兒子劉莊即位後,採取了嚴歷的抑制豪強士族、功臣勳舊及外戚集團的政策。首先是竇融的侄子護羌校尉竇林獲罪被誅,竇融因之受到漢明帝的嚴歷斥責,並被免了衛尉一職,回家養病。

    而此時他的兒子竇穆仍不知檢點,為了滿足貪慾,假造陰太后旨意,勾結執法官史,佔據他人的封地,漢明帝大怒,竇氏全族受到株連。這一年竇融病死了,竇穆和兒子竇勳死在獄中。竇氏家族遭到沉重打擊。

    直到竇固得到了漢明帝劉莊的寵信之後,竇氏家族才再次有所起色。

    竇固(?—88年),字孟孫。扶風郡平陵縣(今陝西咸陽西北)人。東漢時期名將,竇融之侄。年少時因娶光武帝劉秀女涅陽公主而被任命為黃門侍郎,他好讀書,喜愛兵法。世襲父親顯親侯爵位,曾任中郎將,與馬武擊破燒當羌。因受堂兄竇穆不法罪而遭受牽連,被禁錮十年。

    若非竇固為漢明帝劉莊的親妹夫,恐怕竇固的處罰不會這麼輕。

    永平十六年(73年),任奉車都尉,與耿秉等分四路出擊北匈奴,竇固在天山大破呼衍王,又奪取伊吾盧,設置了宜禾都尉,並以班超為假司馬出使西域,最終使西域諸國重新歸附。次年,率軍耿秉等擊降車師,又建議重新設置西域都護及戊己校尉,打通了前往西域的咽喉。

    漢章帝劉炟繼位後,徵召竇固為大鴻臚,歷任光祿勳、衛尉等職,食邑累增至一千三百戶,每有軍政要事,章帝都會徵求竇固的意見。章和二年(88年),竇固去世,謚號文。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2:57
第563章 大朝會(19)

    在當其時的情況而言,竇融雖然以即墨城為根據地,反對王莽的暴行,但是對於竇融以及王莽而言,雙方並沒有展開正面的衝突甚至是作戰。因為雙方都不希望因為私自調動部隊,而被大秦帝國的皇族來一次誅殺三族的行動。

    雙方之間的對抗,主要體現為兩點,一種則是依靠封鎖或者是**的安排,對對方的行動進行相應的損耗。而另外一種,則是以民間的職業者進行相應的對抗。

    王莽不希望竇融的事情讓更多人知道,尤其是眼下坐鎮阿房宮的嬴秀所得知。因為若是被嬴秀所得知,那麼等待王氏家族的,必然是一個相當慘淡的下場。

    而在王政君時候的幾年時間,王氏家族對於大秦皇族的相應影響力已經大幅度削弱。

    所以即使是王莽打算憑藉一些親近王氏家族的大秦皇族旁支來對嬴秀進行施壓,同樣已經是沒有什麼效果的事情。

    ……

    在這一方面而言,王莽也不是沒有打算利用婚姻來對嬴秀施加影響。但是在以秦平帝嬴康的情況而言,王莽打算將其女兒王氏嫁予嬴康作為貴妃,都沒有得到嬴康的允許,王莽最後只能夠退而求其次,將王氏許配給嬴康的堂弟嬴秉作為正妻。

    而嬴秉則是成為了王氏家族在大秦皇族當中,受到其影響最大的人。同樣也被稱為王氏家族黨羽的首領。

    而王氏的身份同樣不簡單。在張嘉師所知道的歷史當中,王氏的另外一個封號則是黃皇室主,同樣也是漢平帝的皇后,史稱孝平王皇后。

    ……

    孝平皇后王氏(公元前4年─公元23年),名不詳,新朝皇帝王莽長女,漢平帝劉衎的皇后。

    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氏被立為皇后,時年八歲。元始五年十二月(公元6年2月),漢平帝去世,王莽立漢宣帝玄孫劉嬰為太子,號為孺子,王莽代攝帝位,尊王氏為皇太后。

    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篡位,建立新朝,降封劉嬰為定安公,王氏改稱定安公太后。後改稱號為黃皇室主。

    更始元年(公元23年),起義軍誅殺王莽,王氏投入火中自殺而死,時年二十七歲。

    王氏是安漢公、太傅、大司馬王莽的女兒。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漢哀帝劉欣去世,漢哀帝的堂弟中山王劉衎繼位,是為漢平帝。漢平帝繼位時年僅九歲,由漢成帝的母親太皇太后王政君臨朝,王氏的父親王莽秉持朝政。

    元始三年(公元3年)春天,王莽想依照霍光以女配帝的舊例,將女兒王氏嫁給漢平帝為皇后,太皇太后不願意。王莽故設變詐,令王氏一定要入宮,以此來加強自己的地位。太皇太后不得已而同意。派遣長樂少府夏侯藩、宗正劉宏、少府宗伯王鳳、尚書令平晏到王府下聘禮。太師孔光、大司徒馬宮、大司空甄豐、左將軍孫建、執金吾尹賞、行太常事大中大夫劉歆以及太卜、太史令等四十九人賜皮冠素裳,行禮問卜,祭廟告祖,等待吉日讓王氏與漢平帝成婚。

    元始四年(公元4年)二月,派大司徒馬宮、大司空甄豐、左將軍孫建、右將軍甄邯、光祿大夫劉歆奉乘輿駕,到王莽府邸迎娶王氏。馬宮和劉歆等呈上皇后印璽綬帶,登車稱為警蹕,擇吉日從上林苑延壽門,進入未央宮前殿。群臣就位行禮,大赦天下。加封王莽地滿百里,賞賜迎接皇后王氏以及參加婚禮的群臣,從三公以下到騶宰執事及長樂宮、未央宮與王莽府中的人,都增加秩祿,賞賜金帛不等。

    王氏成為皇后三個月後,前往太廟行告祖之禮。尊王莽為宰衡,位在各侯王之上。賜王莽妻子為功顯君,有湯沐邑。封王莽的兒子王安為褒新侯,王臨為賞都侯。

    元始五年十二月十六日(公元6年2月4日),漢平帝去世,王莽立漢宣帝的玄孫劉嬰為太子,號為孺子,王莽代攝帝位,尊王氏為皇太后。

    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篡位稱帝,建立新朝,降封劉嬰為定安公,王氏改稱定安公太后。王氏時年十八歲,為人婉順文靜有節操。自從劉氏遭廢以後,王氏經常稱病不參加朝會,王莽對女兒敬憚傷哀,打算將她改嫁,於是又改王氏稱號為黃皇室主,派立國將軍、成新公孫建世子孫襐扮成醫生前去看病**。王氏大怒,鞭打左右侍御。因此發病,不肯起,王莽就再也不勉強她了。

    更始元年(公元23年),起義軍誅殺王莽,焚燒未央宮,王氏嘆息說:「我有何面目見漢家!」,於是自己投火中而死,時年二十七歲。

    雖然說王氏與漢平帝的感情如何已經無從考究,但是無可否認的事情是,王氏在很多方面的言行,算得上是深受王政君的影響,並且對其父親王莽的罪惡深深痛恨。

    ……

    而在這個世界當中,王氏成為了嬴秉的妻子之後,事實上並不希望自己的夫君太過親近王氏家族。畢竟自己的父親的一些行為,王氏同樣算是比較清楚。

    雖然在公元8年,時年僅有十五歲的王氏已經與嬴秉成婚,但是其心思早熟,很清楚其父親王莽的一些野心。

    所以在其對嬴秉也是多次勸告對方,希望其能夠與王氏家族疏遠。

    但是嬴秉沒有聽從自己的妻子的勸告,因為嬴秉自己都有野心,那就是他認為嬴秀這個比他血緣跟嬴康不算更親近的堂侄子居然能夠成為大秦帝國的皇帝,可以說相當不滿。而若是有著王氏家族的支持,那麼他就算是成為皇帝,也不會遭受到太多的反對。

    所以,嬴秉並沒有理會自己妻子王氏的勸告,而是選擇了繼續依附王氏家族這一條道路。

    ……

    而在王氏家族當中,被稱為王氏家族智囊的甄豐認為嬴秉此人能夠讓王氏家族的聲勢更進一步,所以與其好友王舜都認為廢除嬴秀,擁立嬴康為帝更加符合王氏家族的利益。

    但是兩人都低估了王莽的野心,因為王莽不僅僅是打算作為一個周公或者是霍光,而是打算作為一個真正的皇帝,取大秦帝國而代之。

    王舜,作為一個算得上有一定能耐的大臣,其最大的事蹟就是逼迫王政君交出傳國玉璽。

    而張嘉師所知道的傳國玉璽當中的缺口,可以說有王舜的一部分「功勞」。

    ……

    王舜(?—公元11年)西漢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東)人。王音子,王莽堂弟,漢元帝皇后從侄,為人嚴整。父死,襲爵為安陽侯,與王莽相善。哀帝死,王莽執政,為車騎將軍,迎立平帝,遷太保。王莽居攝,為太傅、左輔。王莽稱帝,向元帝皇后求璽未得,他遵王莽命見元帝后求璽,持之予王莽。官至太師,封安新公,為莽四輔之一。新莽始建國三年(11年)病死。

    元始元年春正月。越裳氏重譯獻白雉一。黑雉二。莽令益州諷使之也。群臣奏言莽功德比周公。宜賜號安漢公。益封三萬戶。莽因辭封。孔光等以定策安宗廟皆益封。二月丙辰。太傅孔光為太師。車騎將軍王舜為太保。大司空左將軍甄豐為少傅。

    元始二年春。黃支國獻犀牛。三月癸酉。大司空王舜病免。

    元始三年春。吳章者。大儒。所教千有餘人。莽悉欲禁錮其門人。門人改名他師。時司徒掾平陵侯李敞。獨自劾為吳章弟子。收葬章屍。王舜聞而義之。比之欒布。表為諫議大夫。

    居攝二年。甄豐劉歆王舜等建安漢宰衡之號。非復令莽居攝也。及即真。歆舜內懼。而豐性剛。形於顏色。

    居攝三年。《漢書》中說:按照古法,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也有人以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為三公。一般來說,西漢今文經學家以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為三公。古文經學家則以太傅、太師、太保為三公。居攝三年二月丙辰。太傅孔光為太師。車騎將軍王舜為太保。大司空左將軍甄豐為少傅。

    ……

    而在這個世界當中,雖然王舜以及甄豐兩人的建議因為王莽自己的野心而被擱置,但是在知道了竇融抵抗王莽以及王氏家族不得不推行的寶貨發行政策之後,向王莽獻出一條相當毒辣的計策,那就是全面封鎖即墨地區,以王氏家族的勢力,連同其黨羽,將即墨地區成為一個窮困的地區,迫使竇融放棄抵抗王氏家族,避免進一步的情況惡化。

    王莽接受了王舜的建議,而是派出了王氏家族所能夠調動的大部分力量,從海面以及陸地上,實施對即墨地區的相應封鎖。

    但是王莽並沒有想到的是,竇融居然會對王氏家族的舉動有所猜測,並且成功發起了**的行動,讓王氏家族對於即墨的封鎖,根本無法做到相對較為全面。

    ………………………………………………分割線…………………………………………

    若是說竇融是對抗王莽,坐鎮即墨地區的核心,那麼竇融麾下的兩文兩武,分別則是竇融能夠反抗王氏家族的最大支持人選。

    而其中,作為指揮麾下職業者在外圍與王氏家族勢力的私人武裝進行**作戰的,則是被稱為第一個反抗王莽的英雄——翟義

    ……

    翟義(?——公元7年),西漢上蔡人,字文仲。翟方進子。為翟公之孫。20歲時即任南陽都尉,後升任弘農河內東郡太守。漢平帝死後,王莽攝政,稱「攝皇帝「,翟義起兵討伐王莽,立劉信為帝,自號大司馬柱天大將軍。移檄郡國,國人達10餘萬。後被王莽擊敗,被殺,夷滅三族。

    《前漢書?翟方進傳》載:「翟義……少以父任為郎,稍遷諸曹,年二十出為南陽都尉。」既而為弘農太守,轉遷河南太守、青州牧。他以作風果斷、為人耿直、「有父風烈」而著名。後又任東郡太守,數年治理,該州物阜民豐,百姓安居樂業。

    漢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14歲的漢平帝暴死。王莽挑選了一位只有兩歲的劉嬰繼位。公元6年,劉嬰被立為皇太子,王莽則以周公自稱。此時,王莽的稱帝之謀引起了劉氏宗室及官吏的強烈反對,下層吏民也街談巷議,紛紛表示不平。

    公元7年初,時為東郡(今河南濮陽西南)太守的翟義對其姐姐的兒子陳豐說:「新都侯王莽攝天子位,號令天下,自稱學周公輔成王之事,我看要不了多久,他必取而代之。如今劉漢宗室衰弱,外無強大藩國,王莽一旦發難不能抵抗。我是宰相之後,官為太守,父子受漢皇恩澤深厚,理當率先討賊,以安劉漢。我想發兵西討王莽老賊,你肯隨從我嗎?」18歲的陳豐當即許諾隨從翟義。

    他們立即與東郡都尉劉宇、嚴鄉侯劉信、劉信弟武豐侯劉璜密謀。東郡王孫慶素以驍勇多謀、善於治軍聞名天下,當時正在京城。翟義就假造朝廷詔書以孫慶犯重罪立即抓捕為名,於公元7年9月挑選精兵強將,首揭反王莽大旗。他立東平王劉雲之子劉信為天子,自己任大司馬柱天大將軍,東平王教師蘇隆為丞相,中尉皋丹為御史大夫,傳檄聲討王莽書於各州郡,嚴厲聲討王莽毒殺漢平帝、騙取攝政尊號、挾天子以令諸侯、蓄謀漢家天下等十惡不赦之罪。公告天下今漢皇劉信已立,號召天下吏民共扶漢室,齊心協力剷除王莽等竊國大盜。討莽檄文發出,郡國都為之震動,全國反莽情緒激揚,踴躍參加翟義的反莽大軍。「比至山陽,眾十餘萬。」(《前漢書?翟方進傳》)全國很快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反莽浪潮。

    正在做皇帝美夢的王莽膽顫心驚,抱著孺子劉嬰在宗廟禱告:「昔成王幼,周公攝政,而管蔡挾祿父以釁,今翟義亦挾劉信而作亂,自古大聖猶懼此,況且莽之斗筲!」王莽同時調動所能徵調的大軍對翟義的軍隊進行血腥鎮壓,年底在圉縣(河南杞縣西南)攻滅翟義的部隊,翟義被捕後被碎屍於陳都大街。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2:57
第564章 大朝會(20)

    張嘉師自然並不知道的事情是,在兩百餘年之後,大秦帝國會步上一次滅亡的危機。

    這一個危機,可以說是更多類似於歷史的強力糾正那般,企圖將已經發生根本改變的歷史軌跡恢復到「原來的樣子。」

    但是與張嘉師知道的歷史相比,這一次大秦帝國再次遭受到的滅亡危機,更多的就像是一幕幕「鬧劇」所造成的相當讓人不知如何的結果。

    ……

    在這個世界當中,作為反抗王莽的第一任,原來的西漢南陽郡守瞿義,則是以高級遊俠的身份,被即墨太守竇融所招攬。

    而在與王莽家族的封鎖對抗當中,瞿義的功勞可以說居功至偉。

    畢竟若非是瞿義這個精通游動作戰的高級遊俠的指揮,竇融在這一次封鎖對抗當中,不一定會取得成功,更加不用說之後的事情,基本上就是瞿義所帶來的很大一部分的改變所造成的巨大影響。

    但是就算是竇融都不知道的事情是,瞿義是嬴秀所掌握的大秦情報組織,被後世稱之為「情報部」下屬的一員中級指揮官。

    竇融能夠招攬瞿義,並不僅僅是因為竇融所能夠使用的金錢太多,而是瞿義接到了相應的命令,讓其支援竇融。

    但是對於瞿義以及下達這個命令的人員而言,他們並沒有想到的事情是,王氏家族以及齊郡郡守居然會能夠讓即墨地區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無法有效對外部進行相應的聯繫。更加不用說做其他事情。

    而瞿義也不是沒有想過派遣一部分精幹人員離開王氏家族的封鎖線,而是向咸陽或者是其他情報部的人員進行相應的情報匯報,讓王莽的這種安排得到嚴厲的處罰。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與王莽麾下的私人武裝的多次交鋒當中,瞿義以及其率領的在即墨地區外圍的職業者並沒有相應的戰果,相反,在瞿義甚至是險些死於王氏家族的一個供奉級別的頂級巫師手中之後,瞿義只能夠是暫時放棄向其他地區進行突破的想法。

    畢竟就眼下的情況而言,現在就強行與王氏家族進行死拼,恐怕就算是瞿義甚至是竇融等人有著非常強大的能耐,都無法依靠一個基本上被封鎖起來的即墨城支撐太長的時間。

    但是,就算是瞿義都沒有想到,他們無法正面對抗的王氏家族,居然會在有一天撤走了一條小路安排的人手。

    瞿義雖然不知道到底是什麼原因發生這一種事情,但是毫無疑問的就是,這一個意外的情況,可以說是瞿義的一種驚喜。

    瞿義自然是不願意放棄這麼一個機會,但是其他人的能力並沒有他那麼高,離開這一帶前往其他地方很有可能會被王氏家族的私人勢力所截殺。

    所以出於這一方面的考慮,瞿義最後還是打算他親自帶領另外兩個好手,沿著這一條道路,離開即墨。

    ……

    瞿義並沒有想到,這一個暗哨的人員撤離,更多的是一個人的從中作梗,或者是說這個人並不希望王莽會就這樣取得相應的成功。

    而這個人則是與王氏家族有怨恨,但是在大秦帝國朝堂當中有著一定的威望,早已經卸任的前御史中丞王商。

    在張嘉師所知道的歷史當中,王商是在西漢時期曾經作為抑制王氏家族壯大以及對王鳳專權表達不滿以及與其對抗的一個著名大臣。

    至於王商對抗王鳳以及王氏家族,到底是因為他真的忠心於漢室(王商與漢宣帝劉詢算是堂兄弟關係),亦或是有其他想法,已經不是張嘉師所能夠明確理解的了。

    王商(?-前25年),中國西漢後期大臣,涿郡蠡吾人,字子威。漢宣帝母親王翁須之兄王武的兒子,嗣位樂昌侯。漢元帝時,為右將軍、光祿大夫,保護太子劉驁的儲位。漢成帝劉驁繼位,改任左將軍。前29年3月,王商為丞相。王商為人惇厚,不滿大將軍王鳳專權,與其不和。前25年,王商被彈劾免相,三日後去世,謚號戾。

    漢宣帝時,由於家庭出身與皇室關係密切,王商在少年時便以任子出仕,任太子中庶子,作為皇太子劉奭的表叔而負責處理東宮事宜,王商在這段期間由於為人正派忠厚,且頗有威嚴而被人稱頌。後來其父王武去世,王商繼承了樂昌侯的爵位。在父喪期間,王商的表現極為哀慟,父喪後分家產時,又對異母的兄弟們非常的慷慨,這都為王商贏得了很好的名聲,在大臣們的推薦下,王商被擢為皇帝近侍,歷任諸曹、侍中、中郎將等官職。

    漢元帝即位後,王商於永光三年(前41年)升為右將軍、光祿大夫。

    漢元帝晚年,十分寵愛次子山陽王(漢成帝即位後遷定陶王)劉康,太子地位受到了嚴重威脅,王商作為外戚和朝中重臣,竭力庇護太子劉驁的地位,對他日後能夠順利即位為漢成帝功不可沒。

    漢成帝即位後,對王商極為敬重,於建始三年(前32年)任命他為左將軍。此時朝中大權已落入成帝舅舅大司馬大將軍王鳳一族手中,王鳳專權橫行,王商平日議論中多次對其表示不滿,王鳳聽說後心生怨恨,兩人漸生齟齬。

    建始四年(前29年)三月八日,王商接替匡衡出任丞相,加益封戶一千,天子十分敬重他,王商此時威望達到從政生涯頂峰。

    河平四年(前25年),大將軍王鳳的姻親琅琊郡太守楊肜轄境頻發災害,丞相王商派人查辦,王鳳找王商說情,王商不理睬,經調查後,上疏奏請罷免楊肜官職,沒想到奏章送上去後竟石沉大海,不見漢成帝批覆。王商一擊不中,王鳳立即展開反擊,他命人蒐羅王商的「罪證」,嗾使頻陽人耿定上書指控王商與其父親的奴婢通姦,以及王商的妹妹與人****,奴僕把她的姦夫刺死,這可能是王商教唆的。漢成帝認為這都是一些說不清的小事情,不能因此而罷免丞相。但王鳳堅持要漢成帝將此事移交司隸校尉徹查。

    王商見自身難保,惶恐不安。這時,他想到了女兒。前些日子,皇太后王政君問及他的女兒,想讓她入宮為妃。王商的女兒恰好生病,王商也不願女兒入宮,便奏言女兒有病,不能入宮。如今王鳳算計他,他改變主意,讓女兒入宮,替他在宮中活動一下。於是,他去央求成帝的新寵李婕妤家幫忙。

    事情還沒辦妥,就發生了日食,這在當時是一件大事,說明朝廷失政,上天譴告。太中大夫張匡為人陰險,為了向王鳳表忠,就在此時上書請求向近臣陳述日食發生的原因。成帝派左將軍史丹接見張匡,張匡趁機數落王商的種種「罪行」,要求法辦王商。史丹將張匡之言轉述成帝,成帝不肯聽信,命此案到此為止。王鳳繼續在成帝面前堅持要懲辦王商,成帝迫於壓力,於四月二十日下詔切責王商,免除王商丞相之職。王商敗在王鳳手下,憤恨難抑,罷官三天後就大口吐血而亡,得到了「戾侯」的惡謚。

    王商死後,王鳳還不肯罷休,把王商家裡任京官的子弟統統貶出京師,還唆使心腹上疏,請求褫奪王商襲封的侯爵,不過成帝沒有聽從,而是讓王商的兒子王安襲爵。

    王商死後,連年日食、地震,京兆尹王章上疏,替王商喊冤叫屈,彈劾王鳳專權蔽主,結果被王鳳陷害致死。

    而王安的下場也不算好,在王莽執掌大漢帝國的權柄之後,王安被王莽逼迫自殺,其封國則是被廢除。

    而關於王商的典故則是有兩個:

    建始三年(前30年)秋,京城長安盛傳有大水將至,百姓驚恐,城中大亂。得知消息後,漢成帝立即召集公卿大臣在殿前商議對策。大將軍王鳳勸成帝、太后以及後宮應準備船隻,大水來時可以登船避難,通知百姓登上長安城牆來躲避水災,大臣們也紛紛附和王鳳的意見。唯獨左將軍王商堅決反對,他說:「自古即便是再無道的國家,也沒有大水突然漫過城郭的時候,況且如今天下承平,四海安定,怎麼會無端發起大水呢,這一定是謠傳,在這種敏感的時候,下令百姓登上城牆,反而會助長謠言,製造混亂!」

    漢成帝聽了王商的話後,認為很有道理,消除了心中的恐慌。事後不久,城裡也沒見大水來,謠言不攻自破,城裡的秩序也慢慢恢復了。調查下來,確實是傳言失實。成帝對王商能力排眾議很讚賞。王鳳因此事而十分羞慚,後悔自己莽撞失言。

    這一個典故,說明了王商確實是一個相當睿智的人。

    王商身長八尺,體態高大,容貌十分出眾。河平四年(前25年)匈奴復株累若鞮單于來朝見漢成帝時,順便到未央廷拜謁丞相王商,王商起身離席與單于交談,由於王商身材高大,匈奴單于仰望之而心中畏懼,漢成帝聽說後感嘆道:「這真是我揚大漢國威的丞相啊(此真漢相矣)!」

    這一個典故則是說出了王商的威儀讓很多人都不得不信服。但是好景不長的事情是,在隨後不久,王商則是因為王鳳的迫害誣陷最終落得個慘淡下場,甚至是被冠以一個惡謚——戾。

    在謚號當中,戾的含義有三個,分別是不悔前過曰戾;不思順受曰戾;知過不改曰戾。在很多方面而言,這三個含義都算不上是好意思。而王商的情況跟戾有著很大的區別,可以說王鳳在這一方面做得不算厚道。

    ……

    而這個世界的歷史車輪對王商,似乎也有一定的偏愛。

    這個世界的王商,雖然年紀已經很大,但是作為當其時的秦宣帝嬴恂的表弟,王商這個在年輕時期就展現出不凡的人,自然是在仕途上相當一帆風順。

    在嬴康繼位初期,王商就已經是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

    若非是王商與王鳳之間有怨,而嬴康則是一時失察,聽取了王鳳的讒言,將王商的官職罷免,恐怕在嬴康時期,王鳳的王氏家族恐怕無法在短時間內就迅速發展起來,甚至是能夠達到威脅大秦帝國皇族的地步。

    可以說,王商的被罷免,是大秦帝國面臨的這一次危機的一個重要誘因。

    但是王商雖然被罷免,只不過其作為同樣已經成為大秦帝國三公之一的存在,自然是有著自己的勢力以及相應的安排。

    王商並沒有動用自己的勢力讓其子王安在仕途上進行幫助,而是在王鳳得意忘形的時候,將一個叫做王丕的死間打入到王氏家族的勢力當中,並且故意讓出一定份量的利益,讓王丕在王氏家族內部,因為功勞迅速提升其地位。

    王商在經過了上次被王鳳誣陷而被罷免的事情之後,同樣也很清楚認識到一點,那就是有些事情已經不是明面上能夠解決的了。

    所以,王商決定對王氏家族以及王鳳,採取一種「打蛇打七寸」的戰術,希望能夠將王氏家族一網成擒。

    只可惜,王鳳與王商先後死去,但是王丕依舊沒有發揮出他自己的作用。

    ……

    但是王商即使已經死亡,只不過在王商臨終之前,則是對其子,當其時擔任徐州郡郡守的王安說出了關於王丕的事情,並且對其再三叮囑,若非是有足夠把握對王氏家族一擊斃命,王丕這個死間,最好是不要輕易動用。

    而在現在擔任少府的王安知道了王氏家族的異動,在思考了一個晚上之後,決定動用王丕這個潛伏已久的死間,對王氏家族以及王莽發起致命一擊。

    在瞿義帶著兩個好手離開了道路的時候,瞿義並不知道的是,在遠方的一個山坡上,王丕靜靜的看著逐漸消失在道路遠方的三人,心情很是平靜。

    他知道自己的任務已經完成了,而他這個死間,雖然可以回到王安的麾下,得到他應有的待遇。但是他知道,自己效忠的人,只有一個,那就是在當年他還是年幼的時候,向差點餓死在路邊的他以及他的妹妹,伸出援手的王商……

    王丕輕輕的說了一句話:「嗯公,王丕來追隨你了。」

    說完了這句話的王丕,則是將自己的佩劍抽出,抹向了自己的頸脖……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2:57
第565章 大朝會(21)

    雖然王商對王氏家族所埋下的暗棋,在這個關鍵時刻發揮出相當巨大的作用,讓瞿義得以將竇融的書信帶出王莽麾下的私人武裝所組成的封鎖線。但是這並不代表瞿義就能夠一帆風順。

    也許是覺察到王丕的行動,也許是因為其他方面的原因,在知道了瞿義等人離開了封鎖區域之後,負責指揮封鎖區行動的甄豐以及指揮武裝人員行動的當世第一力士巨毋霸的商討之下,決定由巨毋霸親自帶領人員追殺瞿義。

    不僅僅是巨毋霸的親自追殺,瞿義所面對的還有齊郡,魯郡以及魏郡三個已經算得上是王莽黨羽的郡守的圍追堵截。

    瞿義雖然並不是一個普通的庸才,相反,作為一個資深的情報人員,很多地方的郡兵即使是對其進行通緝,瞿義都不一定會出現危險。

    但是在後面有一個瞿義知道自己根本不是對方對手的巨毋霸,親自帶隊追殺他們之後,瞿義不得不放棄直接穿越三個郡的控制區域,直接進入到三川郡的打算,而是不得不選擇南下徐州郡,沿著淮河流域西行進入魏郡南部,然後取道進入三川郡的計畫。

    ……

    張嘉師若是知道瞿義會有這一種選擇,也不會覺得太過於奇怪,而後來的嬴秀在知道了瞿義的經歷之後,也沒有在這方面太過於苛求什麼,因為巨毋霸的實力,無論是在這個世界還是在張嘉師所知道的描述當中,都算得上是一個非常不好對付的敵人。

    在一些史書當中的相應描述,主要是昆陽之戰的相應內容為主:

    王莽聽到起義軍立劉玄為皇帝,已經坐立不安,如今連失了幾座城池,更是著急,立即派大將王尋、王邑率領兵馬四十三萬人,從洛陽出發,直奔昆陽。

    為了虛張聲勢,王莽軍不知從哪兒去物色了一個巨人,名叫巨毋霸,巨毋霸長得個子特別高,身子又像牛那樣粗大。他還有一個本領,就是能夠馴養一批老虎、豹、犀牛、大象。王莽派他為校尉,讓他帶了一批猛獸上陣助威。

    但是在《漢書》當中,巨毋霸的出現並不僅僅是昆陽之戰所「抓獲」的奇人異士,而是早就作為王莽麾下的一員猛將:

    《漢書》第九十九卷《王莽傳》記載:新莽六年(公元14年),天下大亂,匈奴犯邊,義軍四起,夙夜太守韓博向王莽推薦大將:「有一個奇人,身高有兩米多高,腰圍有十圍,來到臣下的家裡,說願意為陛下抵抗匈奴。他自稱是山東蓬萊人,名叫巨毋霸。一般的車子坐不下他,三匹馬也拉不動他。臣下我用四匹馬拉著特別的大車,掛著虎旗,把他帶到了京城來見陛下。他睡覺要用大鼓來做枕頭,吃飯必須用鐵筷子。希望陛下能用高大的車子,虎豹之皮做的衣服,一百人的儀仗隊來迎接他,如果在京城裡有些門太小,他穿不過去的話,希望陛下能下令把門改高加闊。」

    原文是:六年春,莽見盜賊多,……夙夜連率韓博上言:「有奇士,長丈,大十圍,來至臣府,曰欲奮擊胡虜。自謂巨毋霸,出於蓬萊東南,……,軺車不能載,三馬不能勝。即日以大車四馬,建虎旗,載霸詣闕。霸臥則枕鼓,以鐵箸食……。願陛下作大甲高車,賁、育之衣,遣大將一人與虎賁百人迎之於道。京師門戶不容者,開高大之。」

    《漢書》第九十九卷《王莽傳》記載他身高有二米三左右(漢代一丈的長度),一般的馬車裝不下,拉不動他,一般的門他鑽不過去,吃飯用鐵筷子,睡覺要枕大鼓,這個人可真不是一般的高。

    《後漢書》第一卷《光武帝紀第一》中講到:王莽征招天下的奇才異士,為他打仗,這個巨毋霸就是其中的一個將領。書中說,巨毋霸不僅身高超過兩米,而且還有一個特殊的本事,他能夠驅使、控制虎豹犀象等猛獸來作戰。在更始元年(公元23年)六月,王莽的軍隊與漢光武帝劉秀的軍隊大戰於昆陽城下。劉秀與三千敢死隊將王莽的隊伍打得落花流水,巨毋霸所控制的虎豹大軍也潰不成兵,四處逃竄。巨毋霸也就不知所終了。

    原文是:「初,王莽征天下能為兵法者六十三家數百人,並以為軍吏;選練武韂,招募猛士,旌旗輜重,千里不絕。時有長人巨無霸,長一丈,大十圍,以為壘尉;又驅諸猛獸虎豹犀象之屬,以助威武。自秦、漢出師之盛,未嘗有也。……更始元年六月,光武將數千兵,徼之於陽關。諸將既經累捷,膽氣益壯,無不一當百。光武乃與敢死者三千人,從城西水上衝其中堅。……城中亦鼓噪而出,中外合埶,震呼動天地,莽兵大潰,走者相騰踐,奔殪百餘里閒。會大雷風,屋瓦皆飛,雨下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戰,士卒爭赴,溺死者以萬數,水為流。」

    由此可見,綜合《後漢書》的相應描述,巨毋霸早已經在公元14年已經為王莽效命。

    而在這個世界當中,巨毋霸為王莽效命的因素,則是被甄豐所發現的一個奇人。

    在王氏家族當中,甄豐雖然並不是王氏家族的嫡系,但是其在王氏家族的地位,並不比一些並不受王莽待見的王氏家族近支子弟要差。

    ……

    甄豐(?一公元10年)西漢平帝時以定策功拜少傅,封廣陽侯(三世宿衛)。與劉歆。王舜同為王莽心腹,倡導居攝。王莽新朝中拜更始將軍,封廣新公。其子甄尋偽造符命,得王莽批准,以甄豐為右伯,當出西域。後王莽下令抓捕甄豐父子,甄豐自殺。

    甄豐善古文。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序》云:王莽時,使司空甄豐校文字部,改定古文,復有六書,一日古文,即孔子壁中書也;二日奇字,即古文而異者也;三日篆書,即秦篆書也;四曰佐書,即隸書也;五日繆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鳥書,所以書幡信也。」

    而後世的部分人員認為,王莽以恢復周禮為幌子,讓其成功取漢室而代之,甄豐在這方面的功勞可謂功不可沒。

    尤其是以班固在《前漢書》當中的相應描述,更能夠說明甄豐對於王莽以及新朝在這方面的重要程度:

    王莽始起外戚,折節力行,以要名譽,宗族稱孝,師友歸仁。及其居位輔政,成、哀之際,勤勞國家,直道而行,動見稱述。豈所謂「在家必聞,在國必聞」,「色取仁而行違」者邪?莽既不仁而有佞邪之材,又乘四父歷世之權,遭漢中微,國統三絕,而太后壽考為之宗主,故得肆其奸惹,以成篡盜之禍。推是言之,亦天時,非人力之致矣。及其竊位南面,處非所據,顛覆之勢險於桀、紂,而莽晏然自以黃、虞復出也。乃始恣睢,奮其威詐,滔天虐民,窮凶極惡,流毒諸夏,亂延蠻貉,猶未足逞其欲焉。是以四海之內,囂然喪其樂生之心,中外憤怨,遠近俱發,城池不守,支體分裂,遂令天下城邑為虛,丘壟發掘,害遍生民,辜及朽骨,自書傳所載亂臣賊子無道之人,考其禍敗,未有如莽之甚者也。昔秦燔《詩》、《書》以立私議,莽誦《六藝》以文奸言,同歸殊途,俱用滅亡,皆炕龍絕氣,非命之運,紫色蛙聲,余分閏位,聖王之驅除云爾!咨爾賊臣,篡漢滔天,行驕夏癸,虐烈商辛。偽稽黃、虞,繆稱典文,眾怨神怒,惡復誅臻。百王之極,究其奸昏。

    「昔秦燔《詩》、《書》以立私議,莽誦《六藝》以文奸言,同歸殊途,俱用滅亡,皆炕龍絕氣,非命之運,紫色蛙聲,余分閏位,聖王之驅除云爾!」這一句描述,則是說明了甄豐在這方面的功勛確實是非其他人可比。

    當然,這一個功勞也不是甄豐一個人可以獨吞的,畢竟在王莽的心腹當中,劉歆在這方面也是有著莫大功勞。

    ……

    劉歆,字子駿,漢高祖劉邦四弟楚元王劉交之後,名儒劉向之子。是中國儒學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後因謀誅王莽事敗自殺。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改名劉秀。西漢後期的著名學者,古文經學的真正開創者。

    在歷史上,劉歆不僅僅在儒學上很有造詣,而且在校勘學、天文曆法學、史學、詩等方面都堪稱大家,他編制的《三統歷譜》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曆的雛形。此外,他在圓周率的計算上也有貢獻,他是第一個不沿用「週三徑一」的中國人,並定該重要常數為3。15471,只略微差了0。0131。

    劉歆少年時通習今文《詩》、《書》,後又治今文《易》和《谷梁春秋》等。以能通經學、善屬文為漢成帝召見,待詔宦者署,為黃門郎。漢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受詔與其父劉向領校「中秘書」(內秘府藏書),協助校理圖書。劉向死後,繼承父業。哀帝時,劉歆負責總校群書,在劉向撰的《別錄》基礎上,修訂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圖書分類目錄《七略》。

    河平年間(公元前28年--公元前25年),皇帝令劉歆與其父一同負責整理校訂國家收藏的書籍,這使劉歆有機會接觸到當時的皇家的各種稀見之書。劉歆坐擁這些皇室典藏,如飢似渴地鑽研起來。

    河平中(公元前26年)受詔與父劉向領校天祿閣秘書。

    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劉向卒,他復任中壘校尉,大司馬王莽舉為侍中太中大夫,遷騎都尉、奉車光祿大夫,復總領五經,繼父未竟之業,部次群書。依《別錄》體例,更著為《六略》,又敘各家源流利弊,總為一篇,謂之輯略,以當發凡起例,總名為《七略》。是中國第一部圖書。著錄圖書13219卷。其分類體系對後世影響極大。此後,南北朝宋王儉《七志》、梁阮孝緒《七錄》、隋許善心《七林》、宋代鄭寅《七錄》,均採用七分法。該分類法盛行於東漢,東漢編修的宮廷藏書目錄如《蘭台書部》、《東觀新記》、《仁壽閣新記》均以《七略》為藍本。原書已佚,主要內容保存於《漢書?藝文志》可略其全貌。

    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劉歆的父親劉向去世,皇帝任命劉歆為中壘校尉,統領校書工作,以完成他父親的未竟之業。

    漢成帝死後,漢哀帝繼位,西漢王朝的統治權逐漸落入外戚王莽手中。劉歆曾與王莽共過事,二人關係十分密切。王莽就推舉他做了侍中太中大夫,此後又逐漸升為騎都尉奉車光祿大夫,成為顯赫的人物。後因與時人政見不合,請求外任。漢哀帝死後,王莽便任命劉歆為右曹太中大夫。劉歆陷入政治漩渦後,又想極力掙脫。他謀誅王莽,事洩自殺。

    在劉歆的相應記載而言,劉歆對於王莽政權的重要性並不算太大,但是在王莽利用周禮的幌子作為其改革的基礎的時候,其學識恐怕做出了僅次於甄豐在這方面的貢獻。

    ………………………………………………分割線…………………………………………

    在被巨毋霸的帶隊追殺下,瞿義雖然在前面的一段時間,能夠於兩個好手,僥倖逃離對方的追蹤。但是瞿義一方畢竟在很多方面也處於劣勢,而且瞿義在因為一些隸屬於大秦帝國「情報部」的人員的背叛事件,險些沒有被殺死的情況下,失去對一些是否已經暗中投效王莽的袍澤的信任。

    在這一個情況下,瞿義只能夠憑藉自己的判斷,繼續前往相對較為安全的地區,然後取道前往咸陽。

    但是誰都沒有想到的是,在抵達了芒碭山之後,瞿義遇到的是巨毋霸麾下的十多個好手的圍攻。

    他所帶領的兩個好手,不敵對方的圍攻,很快的被對方殺死。而瞿義的實力雖然能夠支撐更長的時間,甚至是反而殺死了對方兩個遊俠以及兩個力士,但是在人數的絕對劣勢下,瞿義很清楚他很難繼續支撐下去。

    但是瞿義的命運並不是在這個地方作為終點,而瞿義的使命則是得到了蒼天的眷顧。

    在瞿義逐漸不支的情況下,一隊職業者在無意之間發現了這個情況之後,為首的職業者隊長似乎是對王氏家族有仇,於是在稍微商議一番之後,決定幫助瞿義。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2:57
第566章 大朝會(22)

    c_t;五個職業者,在一般情況下組成一個小隊,很少會插手任務之外的事情。最新章節全文閱讀

    尤其是以當其時的情況而言,一般職業者並不希望無故招惹類似於王氏家族的這種龐然大物。畢竟對於這些職業者來說,他們自己都有很多需要顧及的事情或者是人員。

    招惹王氏家族這樣的龐然大物,其下場並不是一般職業者能夠輕鬆面對的。畢竟他們也明白到雙方之間的根本差距。

    但是這五個職業者義無反顧的出手,並不僅僅是所謂的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而其他人更不是跟他們的小隊隊長那樣,跟王氏家族有仇。

    只不過他們的直接出手,更多是一種命運的巧妙安排。

    因為在五個職業者施與援手之後,瞿義與這些王氏家族的職業者之間的戰鬥,頓時減輕了很大的壓力,尤其是這五個職業者,若是論單對單的作戰能力,瞿義能夠輕鬆擊敗的人也不多,更加不用說這一個職業者小隊之間的配合,可以說即使是「情報部」的小隊,都不一定比他們做得更好。

    在這一個情況下,王氏家族的職業者很快全部都死在了瞿義以及那個職業者小隊的武器之下。

    出於安全起見,瞿義則是對這些王氏家族的職業者屍體,逐一再次向他們的要害刺入手中的長劍。

    那五個職業者看到了這一個情況,也沒有感覺不對勁,更加沒有反對瞿義的做法,畢竟他們自己都很清楚,若是讓其他人知道了他們做了這種事情,對於他們而言也是一個大麻煩。

    ……

    若是張嘉師知道了在瞿義的詢問之後,這五個人分別說出了他們的名字之後,張嘉師估計會對這五個人居然會成為好朋友而感覺到不可思議。

    因為這五個人可以說是在他所認識的歷史當中,基本上不是死敵,起碼都有一定仇恨的人。

    當然,有兩個人的名字是例外,那就是他們的名字分別叫做鄧禹以及吳漢。他們的身份則是雲台二十八將之首。

    雲台二十八將,始出於永平三年(60年),漢明帝劉莊在洛陽南宮雲台閣命人畫了28將的像。

    范曄在《後漢書》為二十八將立傳,稱「咸能感會風雲,奮其智勇,稱為佐命,亦各志能之士也。」這二十八人是漢光武帝在建立東漢的過程中,最具戰功的將領。

    而在詳細的序當中,則是有以下描述:

    西漢末年,成、哀二帝無道。趙氏姊妹惑亂於內,王姓親族專權於外。狐鼠得志,豺狼當道;黃鐘毀棄,瓦釜雷鳴。及至王莽篡位,頻起刀兵、亂興古制。禮崩樂壞,士失其德;朝令夕改,民苦於政。不數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荊州起綠林、齊魯畫赤眉。光武帝劉秀與其兄劉縯亦舉事南陽。秀之為人智深勇沉、胸懷韜略;開心見誠,知人善任。後戰昆陽、破蒲陽;清隴右,平巴蜀。蕭王之名威揚四海,而漢室中興。當是時,名臣雲集,驍將雨聚。君臣同心,始艱危,終克定。永平中,漢明帝劉莊圖畫開國諸勳於南宮雲台。計二十八人,史稱「雲台二十八將」。

    《蕭統文選》當中同樣也有關於雲台二十八將的描述:

    《蕭統文選卷五十?史論下》:

    中興二十八將,前世以為上應二十八宿,未之詳也。然咸能感會風雲,奮其智勇,稱為佐命,亦各志能之士也。議者多非光武不以功臣任職,至使英姿茂績,委而勿用。然原夫深圖遠算,固將有以焉爾。若乃王道既衰,降及霸德,猶能授受惟庸,勳賢皆序,如管、隰之迭升桓世,先、趙之同列文朝,可謂兼通矣。降自秦、漢,世資戰力,至於翼扶王運,皆武人屈起。亦有鬻繒屠狗輕猾之徒,或崇以連城之賞,或任以阿衡之地,故執疑則隙生,力侔則亂起。蕭、樊且猶縲紲,信、越終見菹戮,不其然乎!自茲以降,迄於孝武,宰輔五世,莫非公侯。遂使縉紳道塞,賢能蔽壅,朝有世及之私,下多抱關之怨。其懷道無聞,委身草莽者,亦何可勝言。故光武鑑前事之違,存矯枉之志,雖寇、鄧之高勳,耿、賈之鴻烈,分土不過大縣數四,所加特進、朝請而已。觀其治平臨政,課職責咎,將所謂「導之以政,齊之以刑」者乎!若格之功臣,其傷已甚。何者?直繩則虧喪恩舊,橈情則違廢禁典,選德則功不必厚,舉勞則人或未賢,參任則群心難塞,並列則其敝未遠。不得不校其勝否,即以事相權。故高秩厚禮,允答元功,峻文深憲,責成吏職。建武之世,侯者百餘,若夫數公者,則與參國議,分均休咎,其餘並優以寬科,完其封祿,莫不終以功名延慶於後。昔留侯以為高祖所封皆蕭、曹故人,所誅皆生平仇怨,天下不平。而郭伋亦譏南陽多顯,鄭興又戒功臣專任。夫崇恩偏授,易啟私溺之失,至公均被,必廣招賢之路,意者不其然乎!

    永平中,顯宗追感前世功臣,顯宗,明帝,乃圖畫二十八將於南宮雲台,其外又有王常、李通、竇融、卓茂,合三十二人。故依其本第,系之篇末,以志功臣之次云爾。

    雲台28將為東漢開國功臣,上應28星宿,就是雲台28將。耿弇就是明帝時與班超、竇固齊名的民族英雄耿秉、耿恭的叔叔,祭遵的胞弟是民族英雄祭彤;另外伏波將軍馬援有大功,但因為女兒為明帝皇后,明帝避嫌未將其列入。雲台28將裡只要和皇室有親戚關係的都沒被列入,如光武的表兄來歙功勞很大,最後也未被列入。

    由此可見,雲台二十八將事實上並不僅僅只有二十八人能夠列入畫像,而是因為很多方面的影響,導致馬援以及來歙等皇親國戚都無法「當選」。

    但是能夠位列雲台二十八將之首的鄧禹以及吳漢,其功績自然是非比尋常:

    鄧禹(2年-58年),字仲華,南陽新野人,東漢初年軍事家,雲台二十八將第一位。

    鄧禹年輕時曾在長安學習,與劉秀交好。更始元年(23年),劉秀巡行河北,鄧禹前往追隨,提出「延攬英雄,務悅民心,立高祖之業,救萬民之命」的方略,被劉秀「恃之以為蕭何」。鄧禹協助劉秀建立東漢,「既定河北,復平關中」,功勞卓著。

    劉秀稱帝后,封鄧禹為大司徒、酂侯。後改封高密侯,進位太傅。永平元年(58年)去世,謚號元侯。

    鄧禹的首功,並不是在軍事上,而是在很多方面的治理,確實是做到了被劉秀「恃之以為蕭何」的程度。

    劉秀見到鄧禹很喜歡,對鄧禹說:「我有封拜官吏的特權,你遠道而來,難道是想做官嗎?」鄧禹說:「不願做官。」劉秀說:「即便這樣,想幹什麼呢?」鄧禹說:「但願明公威德加於四海,我得為明公效尺寸之力,垂功名於史冊哩。」劉秀大笑。

    鄧禹進言說:「更始雖然定都關西,但現在山東沒有安定,赤眉、青犢之流,劫輒以萬數,三輔一帶,往往群聚假借名號。更始既沒有挫敗過他們,而他們也不聽指揮裁決,各將領都是些庸人崛起,志在發財,爭用威力,早晚圖快樂罷了,並沒有忠良明智,深謀遠慮,真想尊重主上安撫百姓的。四方分崩離析,形勢清楚可見。明公雖然建立了輔佐王室的功勞,恐怕也難成大業。為今之計,不如延攬四方英雄,務必取悅民心,建立高祖的偉業,拯救百姓萬民的生命。以公的德才平定天下,是足可以平定的。」劉秀大悅,因此令左右的人稱鄧禹為鄧將軍。讓他住宿在帳中,共同商定策略計畫。等到王郎起兵,劉秀從薊到信都,派鄧禹征發各郡國的「快速部隊」,得數千人,令他親自率領,另去攻拔樂陽縣,又跟劉秀到廣阿,光武住在城樓上,打開地圖,指示鄧禹說:「天下的郡國這樣多,如今僅得了一個,你以前說以我的德才是足可以平定天下的,為什麼呢?」鄧禹說:「現在海內混亂,人們思念明君,就像嬰兒思慕慈母一樣。古代興大業得天下的,在於德的厚薄,而不是土地的大小。」劉秀聽後很高興。

    當時任用將領,多訪問於鄧禹,鄧禹所薦舉的人才,都能才職相稱,劉秀認為鄧禹知人。派他另率騎兵,與蓋延等擊銅馬於清陽。蓋延等先到,戰不利,退回保城,被銅馬軍所困,鄧禹進兵與賊戰,把銅馬軍打敗,活捉了他們的大將。從劉秀追擊銅馬軍到蒲陽,連戰連勝,河北地區大致平定。

    若是將蕭何以及鄧禹進行比較,鄧禹的民政能力稍弱與蕭何,但是其軍事上的指揮能力,卻不是蕭何能夠比較的。

    公元24年(更始二年),青州兵西入函谷關。劉玄派定國上公王匡﹑襄邑王成丹﹑抗威將軍劉均及諸將,分據河東﹑弘農以拒之reads;。赤眉軍人多,王匡等莫能當。劉秀估計長安將來必為赤眉所破,想乘機奪取關中。劉秀知鄧禹沉深有大度,拜鄧禹為前將軍,行王事,率精兵二萬前往,並令其自選偏裨以下的人與其同去,鄧禹以韓歆為軍師,李文﹑李春﹑程慮為祭酒,馮愔為積弩將軍,耿純為驍騎將軍,宗歆為車騎將軍,鄧尋為建威將軍,耿欣為赤眉將軍,左於為軍師將軍,引兵西進。

    公元25年(建武元年)正月,鄧禹率軍越太行山,出箕關進取河東(山西省南部地區)。河東都尉閉關拒守,經戰十日,大破守軍,奪獲大批軍資糧秣。繼而又率軍圍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但數月未能攻下。更始大將軍樊參率數萬人,渡大陽欲攻鄧禹,鄧禹派諸將在解南迎戰,大破敵軍,斬樊參。於是王匡﹑成丹﹑劉均等合軍十餘萬,共擊鄧禹。初戰,鄧禹失利,樊崇戰死。天黑後雙方停戰,軍師韓歆和諸將見氣勢已挫,都主張乘夜退走,鄧禹不從,認為王匡之軍雖多,但勢不強。第二天利用王匡停止進攻之機,重新組織隊伍,調整部署。第三天清晨,王匡盡出其軍攻打鄧禹,鄧禹令軍中不得妄動,嚴陣以待,堅守不出。待王匡軍至營前,猝然擊鼓,全師猛撲,大破王匡軍。王匡軍至等皆棄軍而逃,鄧禹率輕騎急追,俘劉均及河東太守楊寶﹑持節中郎將弭強,將其斬殺,收得節六,印綬五百,兵器不可勝數,遂定河東。

    由此可見,鄧禹是一個用兵相當心思慎密的人,但是正所謂愚者千慮亦有一得,智者前慮必有一失,鄧禹因為有搶功的想法,導致其遭受到一次慘重的失敗。

    公元27年(建武三年)春,鄧禹率部至湖縣(今陝西潼關東),邀馮異共同迎戰赤眉軍。馮異認為赤眉軍尚強,應放其過去,東西夾擊才能獲勝。鄧禹及其部將車騎將軍鄧弘邀功心切,急於迎戰。鄧弘率部與赤眉軍大戰整日,赤眉軍佯敗棄輜重退走,車上盡裝泥土,僅用豆子覆蓋在表面,鄧弘軍士卒爭相取食。赤眉軍乘機還軍猛攻,鄧弘軍大敗。鄧禹、馮異合兵救之,赤眉軍退。禹復戰,大敗,死傷3000餘人,只帶24騎逃歸宜陽。馮異亦被擊敗,棄戰馬徒步逃出,退至回豁阪(位於湖縣西),堅壁自守。

    ………………………………………………分割線…………………………………………

    而在這個職業者小隊當中,鄧禹雖然並不是隊長,但是其對於他的隊長很是信服,因為作為一個年輕的職業者,他的隊長對於他可以說多有照顧以及指點。

    而這個隊長的名字,就是叫做公孫述。而另外兩個人則是分別叫做隗囂以及李鐵……

    若是他們這些人生的軌跡並沒有因為張嘉師的出現而發生重大的改變,他們這個職業者小隊之間的人物關係,可以說是相當的有意思。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Babcorn

LV:9 元老

追蹤
  • 986

    主題

  • 920465

    回文

  • 38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