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7章 大朝會(23)
很多時候,一旦一件事情的本來相應的軌跡發生變化的話,那麼這麼一件事情的結果有可能會變得南轅北轍。
而人際之間的關係同樣也是如此。
在這個職業者小隊當中,聚集著五位在新朝時期都算得上是相當赫赫有名的人員,他們本來是無法聚集在一起共事,甚至是本身是生死仇敵。
就好比是吳漢與公孫述這兩個真正的不共戴天的仇人,因為張嘉師影響了歷史的軌跡,他們之間的人生道路,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
在張嘉師所知道的歷史當中,吳漢(?—44年),字子顏,漢族,南陽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人,東漢開國名將、軍事家,雲台二十八將第二位。
吳漢曾任新朝宛縣亭長,後在漁陽郡販馬為業。更始元年(23年),被任命為安樂令。後歸順劉秀,封偏將軍、建策侯。此後,吳漢斬殺苗曾、謝躬,平定銅馬、青犢等農民軍,協助劉秀建立東漢。
劉秀稱帝后,吳漢任大司馬、廣平侯,先後掃滅劉永、董憲、公孫述、盧芳等割據勢力。吳漢死後,謚號忠侯。
太原郭泰贊曰:射馬擒王,兵機莫測。出險履危,不動聲色。儒雅彬彬,功名任職。圖像雲台,中興輔翼。
吳漢出身貧苦,後來在縣中當亭長。
新朝末年,吳漢因門下賓客犯法,逃到漁陽郡,以販馬為業,往來於燕薊之地(今河北北部及北京市一帶),交結各地豪傑。23年(更始元年),劉玄稱帝,派使者韓鴻招降河北各州郡。有人告訴韓鴻:「吳子顏是位奇士,可以與他計事。」韓鴻召見吳漢,對他非常器重,以劉玄的名義委任他為安樂縣(今北京市順義縣附近)縣令。
24年(更始二年),王郎詐稱漢成帝之子,在邯鄲起事,派人到河北招降,而劉秀此時也在經略河北。吳漢素聞劉秀有長者之風,決心歸附,並對漁陽太守彭寵道:「漁陽、上谷突騎,天下聞名。您為什麼不集合二郡的精銳,歸附劉公攻擊邯鄲呢,這是難得的功勞哩。」彭寵雖然願意,但官屬都想歸附王郎。
吳漢辭去後,在路上見到一個儒生,儒生認為劉秀所過之處,郡縣歸心。吳漢便詐為劉秀親筆書信,移檄漁陽,讓儒生交給彭寵,令他把所聽到的話去說服彭寵,吳漢也跟著到漁陽。彭寵深以為然,派吳漢與上谷諸將會師南進。吳漢等人沿途擊斬王郎將帥,終於在廣阿(今河北隆堯縣東)追上了劉秀。劉秀任吳漢為偏將軍,使其率騎兵圍攻邯鄲,攻克邯鄲後,賜號建策侯。
為了補充兵源,劉秀準備到幽州徵兵,但又顧慮劉玄任命的幽州牧苗曾從中作梗。晚間召見鄧禹,詢問誰可完成徵兵任務。鄧禹推薦吳漢,並說:「其人勇鷙有智謀,諸將鮮能及者。」劉秀乃拜吳漢為大將軍,持節征發幽州十郡騎兵。[看本書最新章節請到]苗曾聽說後,果然暗中部署,並命各郡不得發兵。吳漢率領隨從二十人前去苗曾駐地無終(今河北薊縣)。苗曾以為吳漢沒有防備,便親自出城迎接。吳漢乘其不備,令隨從將其就地斬殺,奪其兵馬。幽州各郡震恐,莫不望風服從。吳漢徵調全部兵員南下,與劉秀會師清陽(今河北清河縣東南)。
諸將見吳漢士馬甚為強盛,都認為他不肯分兵給別人。吳漢回到幕府,呈上軍士名簿,諸將都請求將兵士調撥麾下。劉秀笑道:「以前恐怕他不肯與人,現在提出請求的為什麼又這樣多呢?」諸將盡皆羞慚。
起初,更始派尚書令謝躬率六將軍攻打王郎,剛好劉秀趕到,共同平定邯鄲。謝躬裨將搶劫虜掠,劉秀深為憎恨,雖都在邯鄲,還是分城而處。後來,謝躬率兵數萬,還屯鄴城(今河北磁縣南)。劉秀南擊青犢農民軍,並請求謝躬擋住尤來農民軍。青犢軍被擊破後,尤來軍果然進犯,北走隆慮山。謝躬留大將軍劉慶、魏郡太守陳康守鄴城,自己率諸將軍攻擊尤來軍。結果,尤來軍奮力死戰,謝躬大敗。
劉秀乘謝躬北征,令吳漢、岑彭襲取鄴城。吳漢派人勸降陳康,陳康乃開城投降,並獻謝躬妻子。謝躬兵敗而回,不知陳康反叛,入城之後被吳漢殺死。
此後,吳漢隨劉秀北上進攻銅馬、重連、高湖各支農民軍,常率突騎衝鋒陷陣。劉秀平定河北後,吳漢又與諸將一同勸進。劉秀即位後,根據讖語任命孫咸為大司馬,導致群臣反對。劉秀只得讓群臣推舉,群臣都推選吳漢與景丹。劉秀認為吳漢有「誅苗幽州、謝尚書」的功勞,封其為大司馬,統帥全軍,更封舞陽侯。不久,吳漢率朱祜等十一將討伐朱鮪,圍困洛陽。
上面的相應記載,則是說明了吳漢是被鄧禹舉薦到劉秀麾下,而在歷史當中,鄧禹與吳漢之間的關係算是相當不錯。
但是在之後的歷史描述當中,吳漢以及隗囂之間同樣也有著相互之間的戰鬥:
關東平定後,隗囂又反,劉秀命吳漢率軍鎮守長安。32年(建武八年),吳漢隨劉秀西征隗囂,與岑彭圍隗囂於西城,關中諸郡甲卒亦奉調圍城。劉秀東歸前,告誡吳漢道:「諸郡甲卒但坐費糧食,若有逃亡,則沮敗眾心,宜悉罷之。」吳漢與諸將以兵多勢眾,留諸郡兵以借其力,遂不遵命。後來果然糧食短缺,士卒逃亡。隗囂部將行巡,周宗亦率所借蜀兵前來救援,吳漢終以軍糧不繼而告敗退。
35年(建武十一年),吳漢率征南大將軍岑彭自荊州入蜀討伐公孫述。岑彭攻破荊門後,率領大軍長驅入蜀。吳漢留守夷陵,修理舟船,事畢率所部三萬人溯江西上。適逢岑彭遇刺,吳漢兼領其軍。36年(建武十二年),吳漢率部與公孫述大將魏克、公孫永大戰於魚涪津,大破蜀軍,遂北上進攻武陽,擊潰來救的蜀將史興,攻下廣都,前鋒直逼成都reads;。
劉秀曾經告誡吳漢:「成都有十多萬部隊,不可輕視。只要堅守廣都,待他們來攻時,不要與他們爭鋒。如果他們不敢來攻,你轉營強迫他們接戰,必須等到他們精疲力竭,才可以發起攻擊。」吳漢求勝心切,率兵二萬進逼成都,倚江為營。自駐江北,留副將劉尚率萬餘人屯守江南,相距二十餘裡,在江岸修築浮橋作為聯絡。劉秀聞知大驚,遣使責問吳漢道:「我對你下過許多指令,為什麼事到臨頭又亂套了呢?既輕敵深入,又與劉尚另建營壘,如事情急迫,就來不及了。敵軍如果出兵牽制你,而以大兵攻劉尚,劉尚被攻破了,你也就敗了。幸虧現在沒事,你趕快引兵回廣都。」詔書尚未趕到,公孫述便已派謝豐、袁吉率兵十餘萬圍攻吳漢,另派萬餘人攻劉尚,使其兩不能救。
吳漢與謝豐大戰一日,兵敗還營,召諸將訓話:「今與劉尚二處受圍,勢既不接,其禍難量。欲潛師就尚於江南,並兵御之。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必立;如其不然,敗必無餘。成敗之機,在此一舉。」諸將應諾。於是閉營三日不出,乘謝豐等不備,夜間拔營疾走與劉尚合軍。謝豐、袁吉發覺後急忙率兵追擊,吳漢等奮力迎戰,大敗蜀軍,斬謝豐、袁吉。
吳漢回到廣都後,留劉尚拒公孫述,上書報告劉秀,而且自我譴責。劉秀道:「你回廣都,很是適宜,公孫述必不敢忽略劉尚而攻擊你。如果他先攻劉尚,你從廣都五十里率全部步騎赴敵,剛好遇到他的危困,必可破蜀兵。」此後,兩軍激戰於廣都、成都之間,漢軍八戰皆捷,圍困成都。公孫述自率數萬人出城大戰,吳漢使護軍高午、唐邯率精兵數萬人衝鋒陷陣。蜀兵大亂,高午衝入陣中刺傷公孫述,公孫述返回城中傷重而亡。次日,公孫述大將延岑開城出降。吳漢率部入城,放兵大掠,族滅公孫述、延岑家族,燒燬宮室,殘殺百姓。劉秀大怒,嚴詞譴責吳漢,又指責副將劉尚失伐罪弔民之義。
需要注意的事情是,吳漢在攻破成都之後,放兵大掠,族滅公孫述、延岑家族,燒燬宮室,殘殺百姓。
可以說,吳漢這樣做,也有一些明哲保身的可能性,因為蕭何也曾經為了自保,而不惜自污。
畢竟在軍事方面,吳漢在這之前立下的功勞僅次於劉秀以及鄧禹,若是再加上攻滅公孫述的功勛,一旦劉秀聽取一些關於吳漢的讒言,吳漢有可能會下場淒慘。
當然,岑彭被公孫述派遣刺客刺殺而死,也許也是吳漢做出這種事情的原因所在。
但是不管如何,對比關於公孫述的相關記載,吳漢的做法算得上是相當不厚道。
……
更始三年(公元25年),更始帝劉玄失敗以後,光武帝劉秀正忙於山東事務,沒有來得及西伐。關中豪傑呂鮪等往往擁有兵眾達萬,不知歸屬,多往歸公孫述,公孫述都拜他們為將軍。於是大作營壘,陳車騎,肆習戰射,會聚兵甲數十萬人,在漢中積聚糧食,在南鄭修築宮殿reads;。又造十層赤樓帛蘭船。多刻天下牧守的印章,備置公卿百官。使將軍李育、程烏率領數萬軍眾出陳倉,與呂鮪侵犯三輔。建武三年(公元27年),征西大將軍馮異攻擊呂鮪、李育於陳倉,大敗呂鮪與李育,呂鮪與李育逃奔漢中。建武五年(公元29年),延岑、田戎被漢兵打敗,延岑、田戎軍等都逃亡入蜀。
延岑,字叔牙,南陽人。開始起兵時據有漢中,又擁兵關西,關西破散,又走到南陽,佔有數縣。田戎,汝南人,初起兵於夷陵,轉而侵掠郡縣,發展到數萬人。延岑、田戎都與秦豐會合,秦豐都以女兒嫁給延岑、田戎為妻。後來秦豐失敗,延岑、田戎都向公孫述投降。公孫述以延岑為大司馬,封汝寧王,封田戎為翼江王。
建武六年(公元30年),公孫述派遣田戎與將軍任滿出江關(今夔門南岸),下臨沮、夷陵間,招其故眾,因而想攻取荊州諸郡,但沒能攻克。
當時,公孫述廢除銅錢,置鐵官以鑄錢,百姓手中的貨幣不能流通。蜀中童謠說:「黃牛白腹,五銖當復。」好事的人們竊竊私語說王莽稱「黃」,公孫述自號「白」,五銖錢,是漢貨,說天下當並還劉氏。公孫述也喜好為符命鬼神瑞應的事,荒謬地引用讖書。以為孔子作《春秋》,為赤制而斷十二公,說明漢高帝至漢平帝已經過十二代,曆數已完,一姓不得再受命為帝。又引《錄運法》說:「廢昌帝,立公孫。」《括地象》說:「帝軒轅受命,公孫氏握。」《援神契》說:「西太守,乙卯金。」說西方太守而軋絕卯金劉氏。五德之運,黃承赤而白繼黃,金據西方為白德,而代王氏,得到正序。又說自己手紋有奇,得以建元龍興之瑞。幾次將這些東西移書中原,希望以此惑動眾心。
光武帝憂慮,就寫信給公孫述說:「圖讖上講的『公孫』,就是漢宣帝。代漢的是當涂高,你難道是當涂高嗎?你以掌紋為瑞,王莽有什麼可以傚法的呢!你不是我的亂臣賊子,倉卒時人人都想當上皇帝,不足責備。你日月已逝,妻子兒女弱小,應當早為定計,可以無憂。天子的帝位,是不可力爭的,應當三思。」署名「公孫皇帝」。公孫述不作答覆。
從光武帝劉秀給公孫述的書信當中可以看到,公孫述的家族相對而言相對較為弱勢,公孫述雖然說是皇帝,但是其部屬相對而言比起他的孩子更加強勢。
這換句話說,劉秀認為一旦年事甚高的公孫述有了一個好歹,那麼他的孩子很難駕馭其麾下的驕兵悍將。
由此可見,公孫述的族人,尤其是以公孫述的子女而言,很難威脅到東漢朝廷的統治。
但是吳漢出於很多方面的考慮,最終還是選擇了族誅公孫述。
當然,這個族誅,很有可能只是指公孫述的直系親屬,比如說三族或者是五族。但是也有可能,是公孫述在皇宮內的家人基本上被屠殺一空。
畢竟以吳漢的手段而言,後者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