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三國] 三國之蜀漢再起 作者:赤兔愛烏騅 (連載中)

 
new10018 2017-5-10 20:15:04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135 236719
new10018 發表於 2017-6-15 22:26
第七十章 論三國

  北伐和東吳的問題?

  諸葛亮返身坐下,暗自揣測劉永有意北伐之時約定作為盟友的東吳東西出兵,共擊曹逆。

  待得群臣全部離去,西側殿中君臣獨處,劉永才斟酌開口:「丞相,天下三分,北強南弱,漢與東吳互為盟友,我軍北伐,可否請求吳軍從荊襄、徐州旁敲側擊,牽制魏軍?」

  聞劉永言,歎一口氣,諸葛亮才道:「難吶,天下大勢熙熙攘攘,終逃不了個利字。所謂同欲相趨、同利相聚,漢吳聯合,乃魏賊強勢之下,雙方因互保才連結。」

  「孫權雖懼怕魏賊的強勢,卻也不願見到漢室有北復的希望,想要共進退,難呀。」

  搖搖頭,諸葛亮還有難聽的話沒講出口,漢吳名為盟友,實則各懷鬼胎,互加防備。東吳怎麼會幫助漢軍牽制魏軍給他人做嫁衣呢。

  從國家出發,既沒有永恆的朋友也沒有永恆的敵人,唯有永恆的利益。

  這個淺顯的道理劉永當然明白,只是如果東吳從荊州和徐州出擊全力配合漢軍,那曹真、曹休以及司馬懿這些魏國名將勢必奔赴魏吳前線抵禦吳軍的大舉進攻,而這時漢軍再乘機奔襲潼關,出兵關中,魏軍同時招架兩個強勁的對手,所謂雙拳難敵四手,陷入腹背受敵的魏國勢必難以招架、漏洞百出,則漢軍有可乘之機。

  「丞相也說了,熙熙攘攘只為利往,東吳之所以不願配合漢軍作戰是因為無利可圖。那……如果咱們能給出令吳軍出兵的理由呢?能拋出令孫權大為動心的東西呢?」劉永狡黠一笑,幽幽的聲音裡充滿了誘惑。

  能給出令吳軍出兵的理由?能拋出令孫權大為動心的東西?

  諸葛亮睿智的眸子帶著狐疑的味道在劉永臉上轉了個圈,他實在想不通,劉永手中能有什麼待價而沽的東西可以使封建國家、稱王稱霸的孫權動心,冒著為漢軍充當綠葉的風險悍然出兵?

  條件是割地送款?

  漢室自己才巴掌大點地方,國家也不富裕,自己家尚沒餘糧。更何況,有那說動孫權的土地和錢財大漢早就打得魏賊狼狽逃串了,哪裡還需要東吳的配合。

  美人珠寶?

  開玩笑!孫權堂堂吳王,地轄荊揚交三州之地,坐擁百萬之眾,會缺少女人和金銀財寶?

  諸葛亮左思右想、蹙眉思慮了很久,仍是沒有絲毫頭緒。最終放棄了,無奈道:「微臣請陛下示下?」

  眼見智若天人的諸葛孔明百思不得其解,劉永臉上也浮起一絲得意,這才婉婉道來:「朕能給孫權的,是一個念想,是一個希望?」

  「念想?希望?」諸葛亮咬緊牙,恍惚一瞬間,似乎他明白了什麼,可下一秒他又覺得什麼也沒抓到。

  「沒錯!」劉永幽幽的嗓音不斷在諸葛亮耳邊迴響,似循循善誘的老師,將他引向光明的方向。

  「朕請孫權就尊號(稱帝),與漢瓜分魏賊,二分天下!」

  沉默………………

  「啊!」沉默,半餉的沉默之後,諸葛亮竟是仰天一聲深深的太息。這位四十有五的丞相正當壯年,可他兩側髮鬢卻冒出絲絲銀線,這一刻,老丞相百感交集,久久無法平靜。

  天子聰慧敏博如斯,漢室忠臣復再何求!

  君明臣賢,百姓歸心,將士用命,何愁魏逆不能誅滅!何患漢室不可復興呀!

  劉永提出的勸孫權就尊號,二分天下,就是加深漢吳同盟,將吳國綁上漢軍北伐的戰車。在強大的魏國面前,漢吳單論一國之力都很難甚至不可能佔據上風,可漢吳若真心聯合,傾力相攻,則絕對會讓魏賊吃不了兜著走!

  諸葛亮衷心佩服劉永的宏偉戰略,離席一拜道:「陛下聖明直追烈祖昭烈皇帝,臣謹為陛下賀!」

  瓜分曹魏,平分天下,兩方都不吃虧,明眼人都能看出這是一個合則雙贏的局面。

  但靈魂來自後世的劉永知道,漢吳盟約共擊曹魏,瓜分天下實則對蜀漢更為有利,如果漢吳相約出兵,很大可能在荊州、淮南和徐州辛苦作戰的吳軍要給漢軍當炮灰,為漢室作嫁衣。

  因為,別看孫權去年才去江夏找了文聘一回麻煩就認為東吳會在共擊曹魏中佔多大便宜。其實在諸葛亮北伐前,作為南方兩「反賊」中實力、個頭都更強的大頭,東吳一直是受曹魏方面特殊待遇的。

  從曹丕開始,魏國一統天下的策略即是先難後易,先滅吳再取蜀。誰讓孫權說遣長子孫登入質轉眼就食言而肥,把滿心真誠同渣權交往的曹二老闆(曹丕)欺騙一遍又一遍。於是,曹丕不顧賈詡勸諫,毅然決定先揍孫權那臭丫的。

  曹二老闆的算盤是打得響,想著……等哥把碧眼兒揍趴下了,那諸葛村夫還不驚恐萬分,妥妥舉國來降的節奏啊。

  然後魏廷便定下集中兵力南下,對於東吳擺出積極進攻之姿態,壓迫孫吳政權的神經,在西面則擺出烏龜陣,不求開拓,但求保全國境。

  曹丕在在位僅僅六年有餘,就三番五次調軍南征,專心攻打東吳卻對西邊的蜀山蜀水不聞不問就是證明。

  從曹丕駕崩後,孫權帶著五萬人即興沖沖跑去打江夏,就可看得出,魏軍高壓之下孫權神經繃得太緊,趕忙要去找回場子。那意思很明顯,就算老子打不下石陽,老子也要讓你嘗嘗烽火警鐘的提心吊膽!

  讚歎畢劉永,諸葛亮又細想了想,仍舊判斷劉永計劃的可行性非常之大。

  對於曹丕時期,魏國朝堂關於伐吳還是伐蜀的爭論,亦有些風聲傳到他耳中。諸葛亮很清楚,魏賊之所以選擇主動伐吳除了奢求滅亡東吳之外,還有更深層的一層目的。

  那便是以攻代守!

  要知道,即使是強大如魏國,組織兩道防線,嚴防吳蜀兩國的進攻亦是有苦難言、力不從心。處處設防,等同於處處不設防、沒防禦,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

  對於相較強大的吳國擺出進攻姿態,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對於相對弱小的蜀國擺出防禦姿態,如此,魏國的國防壓力便輕鬆得多、游刃有餘了。
new10018 發表於 2017-6-16 19:28
第七十一章 鄧芝出使

  固而,為了避免兩線作戰的不利形勢,吳軍一有異動,魏軍必定給予迎頭痛擊。

  在諸葛亮心裡一陣翻江倒海時,劉永又進一步闡明細言道:「漢吳二分天下,共擊曹逆。可約定豫、青、徐、幽四州之地從屬吳,兗、冀、並、涼四州之土歸屬漢,其司州(司隸校尉部)之土,以函谷關為界,造盟為誓,各守分土,無相侵犯,傳之後葉,世世不絕。」

  「妙!妙啊!」穩重如諸葛亮也不禁擊節讚歎,「約定漢吳並轡天下,坐享江山,不懼他孫仲謀不動心!」

  劉永面有傲色,篤定道:「孫權當然會心動不已!他不僅會欣喜若狂,更會一改前態,全盤承認我朝為漢室之繼,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突顯曹逆篡權、盜取神位的罪惡!而他孫權向竊取天命的偽朝發起抗爭,是道義正統的衛道士,自然而然有大義名份加身,這樣他才擁有了就尊號、君臨天下的口實!」

  「那陛下,您準備何時遣使銜命出使吳國,促成此事?」諸葛亮凝視著劉永稚氣未脫的臉龐,感覺自己彷彿又回到了二十年前那個大雪飄飛的冬天,戶外滴水成冰,先帝(劉備)卻不辭辛勞、寒苦,冒雪前來再三造訪,探尋救民濟國之道。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知己者容。

  被先主的誠意和仁德打動,自己激揚文字,拋出了深思熟慮的三分天下之計。

  對於當年的選擇,時至今日,諸葛亮亦悍然無悔。遍觀雄主,曹操霸道無情,孫權狹隘妒忌,唯有先主仁德寬厚、能容人。是他此生的伯樂,只有劉備的筆才可畫出他這匹千里馬策馬狂奔的草原。

  也正是因為先帝仁德,諸葛亮才甘願俯首,輔佐沖齡幼主,保全江山,保全這個符合他政治理想的國度。

  蜀漢的政治風氣,這個由他和劉備一手締造的政治規則,諸葛亮一心所守護的——外嚴內寬。

  他與劉備治法以嚴,但賞罰嚴明。待廖立這樣的政敵,他堅持走司法程序,僅僅把他流放汶山郡。

  (歷史上,李嚴在關鍵時刻謊報糧盡,事後諸葛亮也未同楊儀一樣裹挾私憤報復,同樣走司法程序。率領百官上書彈劾李嚴。說至動情處,潸然淚下。並且,將相不辱,李嚴也只是免官為民,他的兒子仍繼續得到任用。如果看看魏、吳兩國的權力鬥爭,動不動就剜眼、剝皮、滿門抄斬、夷滅三族,就能對比出劉被、諸葛亮的仁義不是虛情假意。)

  (被免官後,李嚴一直寄希望諸葛亮起復自己,聞聽亮卒後,激憤成疾而死。諸葛亮死後,廖立聞之泣涕,歎曰:「吾終為左衽矣!」)

  二十年過後,物是人非,他華髮早生。比當初的自己還年輕的劉永正坐於前,侃侃而談,又道出了這番二分天下之計!

  這讓諸葛亮不得不感慨萬分,恰似繁華過後看見蒼涼,卻又顯露出幾分希望。

  見老丞相有些感傷,劉永輕聲答道:「朕準備先遣人去向東吳透露透露口風,試探一下孫權的態度。」

  「也好!這件事情關乎重大,不宜冒進。」諸葛亮點點頭,平復下心情。「臣以為,鄧伯廟才思敏捷,前番出使即很好完成了使命,這次再勞煩他一趟。」

  劉永一笑:「英雄所見略同,朕也正有此意。鄧芝鄧伯苗,是個人才。」

  「此去東吳萬里之遙,往來數月,臣請明日陛下便授予節杖,遣發鄧芝出使。」

  「善。」

  此事終了,夜已深沉,濃濃的夜色籠罩下,大紅宮燭的燈芯跳動著昏暗的火焰。

  劉永難掩疲憊之色,無言地等待了會兒,沒等到諸葛亮起身告退的聲音。定睛瞧去,才發現諸葛亮埋頭鎖眉,似意猶未盡的樣子。

  又一會兒,倏地,諸葛亮一抬頭:「陛下?」

  劉永答道:「怎麼,丞相可還有事?」

  「陛下,這些時日,臣思前想後,也揣摩明白。現今魏賊疏於防患,猝然北伐成功的可能性極大。突襲潼關、鯨吞關中的機會只有一次,失之交臂則永遠失去,而隴右則近在咫尺,機會總是有的。所以,臣決定支持奇襲潼關!」

  「丞相支持奇襲潼關了?」劉永萬萬沒想到,今晚,像來持重沉穩的諸葛亮會贊同他的博膽策略。幸福來得太突然了。

  「是的,陛下,臣轉而支持了。」諸葛亮從今天才意識到,劉永的大局觀已然不遜色於自己了,有一位大智大勇的君上作自己後盾,他也應該拋下顧慮,放手一搏了。

  「任命李嚴為御史大夫時,陛下曾允諾過臣,北伐由臣領軍北上。臣的意思是,奇襲潼關的猛將可以是魏文長,不過,一旦魏延無法拿下潼關,臣的大軍立刻就會停滯不前,放棄魏延部。」

  「可以!」劉永回答得相當果斷,毫不脫泥帶水。

  獲利越大,風險越大。

  魏延如果拿下潼關,必定立下不世功勳,為北伐首功,位列列侯、封邑萬戶亦不為過。但同樣,一旦不能攻克潼關,失敗的風險後果亦由魏延承擔。

  奇襲潼關,本就是一條不歸路,不是生便是死!

  翌日,殿殿

  重臣雲集,凡是此時蜀漢朝堂的核心,盡皆到場。

  劉永和諸葛亮已經告知他們,今日尚書鄧芝會第三次出使東吳,聯絡孫權,獻計二分天下。

  「卿此次東行,肩負國家之希望,朕望卿不辱使命,早日達成使命歸來。」劉永一邊溫言勉勵,一邊將綴有犛牛尾毛的節杖鄭重的交到鄧芝手中,它是君王的象徵,使節的憑符。

  鄧芝一襲簇新的官服,也是鄭重地對劉永一拜,再拜。恭謹地接過節杖,回答道:「天子命我,使彼國方,不卑不亢,耀我母邦。」

  完成受節之禮,劉永問道:「卿此行的章程可有眉目了?」

  「孫權欲就尊號,卻苦於正名,臣此去當就尊號一事先拋出話題,若孫權有意,臣再引出二分天下之議。若孫權意不在此,臣則不復多言。」

  不愧是外交方面的傑出人才,劉永滿意地笑了笑,道:「好,卿此去朕放心矣。」
本帖最後由 new10018 於 2017-6-16 21:47 編輯

new10018 發表於 2017-6-17 23:35
第七十二章 曹叡的野望(一)

  當劉永再度派遣鄧芝出使聯繫東吳滅魏之時………北國年輕的大魏皇帝曹叡也在向臣子探尋滅亡蜀吳、一統天下之道。

  許昌

  朔風蕭蕭,大雪飄舞,北地一片蒼莽。

  魏國文帝曹丕時,改許縣為許昌縣,以洛陽、許昌、鄴、譙、長安為魏五都。

  但長安廢棄、衰敗多時,譙只是因曹操故里近來才顯赫,所以真正發揮都城作用的是洛陽、許昌還有鄴城。

  魏國朝臣中流傳著一句話,一年之中,皇帝一半的時間在洛陽,另一半的時間幸許昌和鄴城。

  太和元年,元月,曹叡車駕幸許昌,駐許昌宮。

  在視察完儲藏甲冑、兵器的武庫後,曹叡登上金銀車,車駕駛往承光殿。

  戶外大雪紛飛,冬日的肅殺之下,空氣中也凝結了徹骨的寒意。一俟登入金銀車,立馬有宦官送來炭盆,曹叡趕忙坐下,伸出凍紅了的雙手,烤著火,使勁的揉搓一番。

  此次巡幸許昌,曹叡是追隨皇考的足跡。

  他父親文皇帝在位時,就曾多次車駕幸許昌,實在是因為如今許昌在大魏朝廷中樞中所承擔的份量太重。時至今日,雖然朝廷已遷都洛陽,但許昌仍截留了三分之一的朝廷官吏在此辦公。

  中軍的武器供應庫,國家的武器儲備所——武庫亦仍設在許昌。

  其實對於許縣許昌,曾經的漢家皇都,曹叡並不陌生,相反,他還很熟悉,這裡存留著他童年的記憶。

  閉著眼睛,他都能摸清郭城、內城和宮城。還有那一個個親切悅耳的名字,丞相府,他和父親曾經的家;毓秀台,山陽公劉協曾經祭天的圜丘;還有景福殿、承光殿、永始台,以及華麗的高昌觀、建城觀,這一切的一切他都再熟悉不過了。

  因為,離故漢帝劉協離開許昌,才不過七年而已,時間太短了,短的就好像事情剛發生在昨天一樣。

  那一天,劉協召集群公卿士,告祠高廟、告祭祖宗。使御史大夫張音持節奉皇帝璽綬禪位於自己父親,父親踐祚。以河內的山陽郡奉漢帝劉協為山陽公,行漢正朔,以天子之禮祭郊,上書不稱臣。

  與此同時,漢家的諸侯王,包括劉協的四個兒子從王降為崇德侯,漢室的列侯降為關中侯。

  就這樣,漢成為歷史,一個嶄新的朝代於它逝去的基礎上冉冉升起…………魏!

  車駕駛入承光殿,這所劉協時代皇帝聽政議政的殿堂,曹叡的父親魏文帝也曾在這裡聚集群臣,商討國事。

  承光殿

  曹叡突然起意,宣召掌禮樂郊廟社稷之事的太常韓暨覲見。

  「臣太常暨拜見吾皇陛下!」太常韓暨聞詔,立刻匆匆趕往承光殿。

  「平身!卿且坐下。」

  「謝陛下。」韓暨拱手致謝後,方才不疾不緩地跪坐在殿中的坐墊上,開口道:「陛下召見微臣,不知有何吩咐?」

  「洛陽的宗廟的進度如何了?」

  韓暨頓了下,回答道:「回稟陛下,宗廟是供奉先皇神靈之所,工程浩大,因此預計尚需兩年之久才可完工。」

  「兩年?」曹叡眉頭一緊,不悅道:「兩年之期太久,朕只給你一年時間,一年之後朕必須能在洛陽宗廟祭祀先皇列祖!」

  「這……」韓暨拱著手,有點犯難。

  曹叡則是揮了揮手,語氣異常嚴厲:「朕不管你有什麼難處,需要工匠?還是需要錢糧?你儘管去找少府要,就說是朕的詔令!」

  「總之明年,高皇帝(曹騰,曹操的養祖父)、太皇帝(曹嵩)、太祖武皇帝(曹操)、世祖文皇帝(曹丕)的神主牌位必須從鄴城遷到洛陽!」

  「臣……遵命。」韓暨心裡無奈,只得拱手應命。他很費解,好端端地,皇帝怎麼突然催促加快洛陽宗廟建設進度,這種事情是說急就能急的?心裡搖搖頭,韓暨把原由歸咎於皇帝還是太年輕,性子急的緣故。

  可他哪裡知道,第一次以九五至尊、天下主宰身份臨幸許昌的曹叡心中激盪千層的感慨。

  許縣原不過穎川郡小小轄縣,四里之郭,正是因為皇祖將漢天子徙到許縣,在許縣大興土木,新修街房、民宅、官署以及宮殿,建都於此,許縣才由小小縣城化身成如今的雄城都邑——許昌。

  這也從側面印證了天子是如何神聖偉大,皇帝的地位是如何尊崇閃耀,只有雄偉的城池、繁華的宮室才可作為帝王之宅。

  可這以往的榮耀、尊崇都是屬於漢帝,屬於劉氏,他著急於洛陽宗廟的興建是急切告訴世人,如今,現在,那非凡的榮耀、尊崇全屬於曹氏,屬於他曹叡了!

  詢問畢洛陽宗廟工期的問題,曹叡也不多留韓暨,直接命他告退。

  等韓暨的背影遠去,消失在宏偉的殿門之外,曹叡才開始辦今天的正事,召見中書令孫資、中書監劉放。

  「朕欲繼承武帝、文帝遺志,掃清六合,蕩清寰宇,剿滅吳蜀二賊,卿等何以教我?」曹叡高居御座,迎向跪坐於左右下首的孫資、劉放二人。

  這二人,也是大魏的心腹老臣了。

  從建安十八年(213年)始,皇祖被劉協封為魏公,建置官屬,孫資即與沛郡人劉放一同擔任秘書郎,掌管機要文書,被皇祖倚為左右和耳目。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皇祖進爵為魏王,孫資、劉放二人仍掌文書事務,後分別擔任尚書右、左丞,負責朝廷尚書檯日常事務。皇考(曹丕)繼承王位後,謀劃代漢事宜,孫資與劉放俱為皇考得力心腹。

  到如今十四年過去,孫資、劉放也從當年的青澀文吏昇華至封爵列侯的內朝機密重臣。

  聞聽皇帝探尋國策,孫資、劉放互相對視一眼,這一幕似曾相識呀。

  當年文皇帝初踐祚,亦立刻向公卿重臣詢問一統天下之大計。

  孫、劉二人互為一體,但向來以孫資為首,故孫資試探曹叡道:「陛下可是想對南方用兵?」

  果然不愧機密能臣,猜到了朕的心思,曹叡興奮道:「去歲孫權寇江夏,公卿皆認為應調撥援軍,朕獨與司馬仲達認為孫權不善陸戰,久攻自去。」
new10018 發表於 2017-6-18 17:53
第七十三章 曹叡的野望(二)

  相比於在外朝三公九卿前曹叡的嚴謹、拘束,在孫資、劉放面前他就放的很開了,語氣裡隱隱還有對公卿的冷嘲熱諷。

  面對那些老氣橫秋,指手畫足的老傢伙,曹叡真的是無可奈何,論資歷,華歆、陳群、王朗這些人是大魏元勳功臣,沒有他們就沒有大魏皇帝。自己是樹幹,他們就是樹幹上的枝椏。

  論年齡,隨便挑出一個都是同自己父親、祖父一輩的,年高德劭,長者。

  雖然孫資、劉放的年紀也可以當曹叡的父親了,但孫資、劉放與華歆、陳群他們畢竟不同,二人是內朝官,從未在外朝任職過。一直以來掌握大魏機密文書,是魏國君主的秘書,是曹氏祖孫三代的左右手。

  換做是你,你會對自己的左右手感覺不自在嗎?

  「陛下乃文皇帝血脈,太祖子孫,自然眼界非凡,公卿們也有眼拙的時候,看不清虛實。」劉放和孫資陪侍曹操、曹丕多年,深知曹家父子的臭德性,貪大喜功、有一點點剛愎自用。

  因此,劉放似時奉上一句馬屁。

  孫資則是面色凝重道:「陛下知否,文帝即位時亦曾問計於故太尉文和公(賈詡,字文和)曰:『吾欲伐不從命以一天下,吳、蜀何先?』」

  「這個嘛………朕有所耳聞。」曹叡嘴裡喃喃,眼皮上挑,陷入回憶當中。「賈詡當時回答說——攻取者先兵權,建本者尚德化……吳蜀雖蕞爾小國,依阻山水,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孫權識虛實……臣以為當今宜先文後武。」

  「賈詡不贊同皇考出兵,如今,卿等想借賈詡與先帝的對奏來勸諫朕嗎?」曹叡弗悅,嗓音也低沉下來。

  孫資久在中樞,宦海沉浮多年,完全不為曹叡的不悅所動,拱手問道:「向南用兵,陛下是欲先伐蜀賊,還是吳賊?亦或二賊並伐?」

  「蜀賊力弱,先伐他!」曹叡不假思索,斷然喝道。

  曹叡言辭激切,神色激動,恨不得立刻揮師南下,以戈止武,平定天下,暴露出他那顆年輕躁動的心。可孫資至始至終,神色如常,面色不改,顯然城府已修煉到極深。

  「陛下欲伐蜀,當明知蜀道之艱難。昔武皇帝聖於用兵,察蜀賊棲於山巖,吳虜竄於江湖,皆撓而避之,不責將士之力,不爭一朝之忿,誠所謂見勝而戰,知難而退。」

  「陛下想要對蜀用兵,道路既險阻,又需計劃用精兵防備江南的水賊孫權,必征發用兵凡三四十萬人。勢必造成天下騷動,費力廣大,靡費錢糧無可計數,此城陛下所宜深慮。」

  「那朕先下吳虜!蜀賊力弱,朕總不需要陳列眾兵防備他吧。」曹叡又斷然改口

  這次輪到劉放回答:「吳賊兼南方水利之便,附大江天險,先皇文帝數度南征,渡江無策,皆無功而返,反遭江陵之敗。陛下若興師再伐,臣竊為陛下憂慮之。」

  「這亦不可,那亦不可,二卿就教朕坐困於中國乎!」曹叡猛一甩衣袖,氣得跺腳而起。

  見皇帝發飆,孫資、劉放慌忙起身告罪:「臣等請陛下暫息雷霆之怒,臣等的意思是孫權英豪,諸葛亮人傑,吳蜀國險民附,不宜急切興兵。」

  「夫攻守之力,守最省力。陛下只需分命大將據守險要之處,足以威震強寇,靜鎮疆場。使將士虎睡,百姓無事,休養生息。十數年後,諸葛、孫權老死,而中國日勝,吳蜀二虜國力增長勢弱。那時,定鼎天下如探囊取物般容易。」

  「哦?有道理!」曹叡轉怒為喜,朗聲讚歎道。

  曹叡自幼靈秀聰慧,被曹操所喜愛,常養於左右。不然曹丕也不會殺了曹叡生母甄姬,臨終前仍立其為太子。

  此刻他馬上明白孫資、劉放的意思——以拖待變。

  曹叡自信十足,傲然道:「朕今年才二十有三,還年輕,朕可以等,也等得起。他諸葛亮和孫權可等不起!一待這二人作古,那時中國國力如日中天,朕再揮師南下,席捲巴蜀、江南,天下定矣!」

  見皇帝被說服,孫資、劉放相視而笑。老曹家這三代產品雖然霸道,有一絲絲剛愎,但聰明、心胸大氣,能聽得見忠言逆耳是真的。

  見皇帝心情正好,劉放暗自一咬牙,猝然上前幾步,拜伏在丹墀之下。哭泣著稟告道:「陛下,山陽公深諳天祿永終,皇命在魏的道理,誠心禪天下於文皇帝。臣身為漢室子孫,亦為山陽公識大體而倍感欣慰。可未曾想,漢家的長陵、原陵陵墓崩塌後,無人修葺,地方郡縣反倒縱容稚童在其上踐踏、玩耍。」

  說著,劉放痛哭流涕,不停叩首:「臣身為漢高祖子孫,眼見祖宗安寢之地無法寧靖,祖宗神靈難以安息,臣痛心疾首,憂心日夜呀。臣請致仕,上還官位,前往長陵守護先人墳陵。」

  長陵是劉邦的陵墓,原陵是劉秀的陵墓。

  看著痛心泣涕的劉放,曹叡差點忘記,眼前這位大魏的機密重臣還是漢室宗親。

  劉放,沛郡人,先漢廣陽傾王劉建之後。

  一旁的孫資對曹叡一拜,也出言聲援:「仲尼盛稱堯、舜巍巍蕩蕩之功者,以為禪代乃大聖之懿事也。山陽公深識四海窮困之運,禪位文皇帝以順天命。先帝亦褒揚漢主,以一郡之地奉為山陽公,言事不稱臣。陛下承繼文皇帝遺德,當厚待漢室,護佑故漢皇陵。」

  「嗯,孫卿之言有理。」曹叡走下丹墀,扶起泣涕於地的劉放,肅穆道:「擬詔!」

  中書令孫資聞令,立刻手執毛筆端坐幾前,承錄詔書。

  皇帝詔命:

  昔漢高祖創業,光武中興,謀除殘暴,功昭四海,而墳陵崩頹,童兒牧豎踐蹈其上,非大魏尊崇所承代之意也。其表高祖、光武陵四面百步,不得使民耕牧樵采。

  ——太和元年元月詔

  一旁的劉放聞詔,趕忙收住淚水,朝著曹叡又是深揖到底,「臣拜謝陛下大德!」

  「嗯………」曹叡當之無愧地受劉放一禮,今日劉放啟奏漢帝陵寢崩壞一事,非但沒使他反感厭惡,反而覺得劉放、孫資是大魏的肱骨忠臣。劉放如此愛護自己的血統、先祖,管中窺豹,那麼他也會像敬愛自己祖先一樣效忠於大魏。

  此刻的曹叡視孫資、劉放為肱骨良臣,決心大為倚重,可他又怎麼知道這二人日後會在他身邊弄權,更在其寢疾時驅逐燕王曹宇,舉薦草包貨色的曹爽。乃後,甚至於高平陵政變中支持司馬懿,扮演不光彩的角色。

  當然,那是後話了…………
new10018 發表於 2017-6-20 18:28
第七十四章 安定王劉璿

  成都

  當曹叡巡幸許昌,車駕駐許昌宮時,劉永亦大會群臣於昭烈廟。

  這一日,成都晴空萬里,天朗氣清。今天,是冊立劉璿為王的日子。

  昭烈廟的廟庭中,百官冠帶朝服,雲集昭烈廟,依班次立定。

  華蓋之下,劉永背朝靈殿肅立,而劉永的背後,靈殿之中,則供奉著便宜老爹劉備的神主牌位以及他生前常用的衣冠服飾。

  身著絳服的謁者僕射霍弋低頭伏手,引太常賴恭、博士許慈至殿前。

  霍弋、許慈坐伏殿下,太常賴恭上前,對劉永一拜,舉手道:「制詔其以劉璿為安定王!」

  劉永神色凝重,張口答曰:「其由丞相宣讀《策文》!」

  封建諸侯,封王建國,自然是朝廷堪比冊立三公、拜大將軍的盛事,冊封文書自然是頒布比詔書更加神聖的策文。

  配丞相印綬,一身隆重朝服的諸葛亮轉出班首,趨行至殿前中央,也是對劉永一拜,雙手受過《策文》,再拜。

  而後諸葛亮面朝群臣,展開《策文》大聲宣讀曰:「小子璿,受茲玄土。朕承天序,繼統大業,尊修稽古,建爾國家,封於北土,奄有祁連,世為藩輔。嗚呼!恭朕之詔,惟彼隴邦,一變適道,風化存焉。人之好德,世茲懿美。王其秉心率禮,綏爾士民,是饗是宜,其戒之哉!」

  (玄土:東方青龍、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南方朱雀;奄有祁連:國家的封土囊括了整個祁連山;惟彼隴邦:隴地那塊土地呀!表示劉璿的封國在隴西安定郡)

  諸葛亮讀策文畢,博士許慈起,稱:「臣安定王璿拜謝陛下!」

  因劉璿年幼,無法參加冊封之禮,劉永即令將履任安定王太傅的許慈代受。

  劉永面容昭穆,再次微微張口曰:「其授王《策文》、璽綬、冠服、寶劍!」

  《策文》是劉璿受封為王,統轄國土的憑證和記錄,皇帝、太后、皇后、皇太子和王用璽,公卿百官用印。

  尚書郎杜禎以《策文》、璽綬、冠服、寶劍付殿中侍御史杜祛。杜祛上前,東面立,授《策文》、璽綬、冠服、寶劍於許慈。

  許慈立西面,逐一替劉璿接受,再面向劉永,行大禮,再拜頓首三下。

  謁者僕射霍弋起,唱曰:「安定王臣璿新封,安定王太傅臣慈新除,謝!」

  安定王太傅、博士許慈答謝:「謝皇帝為安定王興!」

  劉永頷首,再曰:「以吉日刻玉碟書函藏金匱,璽印封之。使御史大夫行事,以特告至高廟。御史大夫奉匱以告高廟,藏於廟室壁石室高主室之下。」

  劉邦為漢室始祖,雖然劉永改於昭烈廟冊封諸侯王,但事後自然仍需稟告他老人家一聲——老祖宗吶,咱老劉家,又多了一位安定王啦!

  御史大夫李嚴出,答曰:「謹諾。」

  有司奏《盛德》之樂,皇帝、百官重坐,供賜禮畢,罷會,禮成。

  *************************

  長樂宮

  當劉永召集群臣百僚為劉璿進行封王冊立大典時,快滿四歲的小劉璿正無憂無慮地倒在先皇后張氏懷抱中,興致勃勃的擺弄手中的木馬。

  今日是個特別的日子,小傢伙也換上了新衣,心情大好,沒有像往常一樣鬧騰。

  行李車駕都已經備好,今日小劉璿就要搬到宮外的錦里居住了。

  張氏是帶著劉璿來向吳太后告別的,劉璿的生母王貴人被封為安定王太妃,她被劉永冊封為安定王太后。

  「母后,臣妾今日就要離宮,不能陪侍您身旁的日子裡還請您保重鳳體。」張氏淡妝素抹,神色平淡,她和劉禪的結和本就是一場不快的相遇。如今,搬出皇宮,也沒有悲傷。

  吳太后拍拍張氏冰涼的手背,不由歎了口氣,如今劉永的子嗣即將誕生,劉璿出宮是沒法的事,至少這樣,對所有人都好。

  她語重心長地對張氏道:「雖說是搬出去住了,但錦里離皇宮不遠,你還是要經常帶孩子入宮看看。哀家也會想念劉璿。」

  「母后放心,臣妾知道了。」張氏低著頭,細聲細氣答道。

  「嗯,知道就好。知道就好。」

  張氏帶著安定王劉璿出宮,皇后馬鶯鶯、婕妤許氏、傛華廖姬亦裊裊婷婷地齊聚長樂宮,前來為故皇后張氏、小劉璿送行。

  廖姬一隻手拖著腹部,慢悠悠走近張氏,伸出另一手摸了摸安定王劉璿的小腦袋,眼中充滿慈愛,柔聲道:「皇嫂出宮了,可別忘了時常帶著璿回宮看妹妹。」

  張氏聞言抬頭,慘白的臉上擠出一絲笑容,對廖姬道:「好,我記下了。」

  一旁端坐的皇后馬鶯鶯的視線盯著廖姬隆起的肚子,又瞧瞧被封為安定王的劉璿,妒忌之火油然而生,自從廖姬懷上身孕來。陛下、太后,所有人的目光和寵愛都聚集在這個犯官之女身上。

  全然忘記了,她才是後宮之主,配皇后璽綬的是她,出身名門的也是她。

  馬鶯鶯暗牙切齒,暗自咒怨:廖姬,等著吧,別看你現在風光!你能不能生下皇子還不一定呢,就算生下皇長子,那也是庶出!

  ***********************

  華闕

  冊封大典結束後,劉永登上攆車轉回華闕準備小憩一會兒。

  像這種盛大的禮儀活動還真是折磨人,不僅要求早起,一旦開始就必須端端正正坐定、立定一天半日。過程還繁瑣,耗時又長,但……偏偏劉永樂在其中。

  因為,他是皇帝呀,地位尊崇無比,凡是他參加的典禮他都是當仁不讓主角,逼都是由他裝呀。

  龍榻前,他寬衣解帶,屁股剛一坐下,還未來得及躺下,就瞧見春坨彎腰駝背地摸進來。

  這貨輕手輕腳地摸到龍榻前,小聲道:「陛下,太常賴恭求見。」

  「賴恭?他怎麼來了?」劉永嘀咕一聲,不耐煩道:「宣他進來。」

  「唉。」春坨應一聲,遞給身後小太監一個眼色……示意去宣召太常賴恭,他自己卻湊上前來。「陛下,奴婢伺候您穿衣。」

  「穿個屁!讓賴恭入內寢來見朕!」

  「諾。」春坨表示…………

  劉永頓了頓,又道:「將帳子拉起來,朕隔著簾子見他。」

  「唉。」春坨這聲應得很快。

  太常賴恭轉入內寢,見皇帝一身內衣坐於榻上,也不敢多瞧,立馬躬身拜道:「臣太常恭拜見陛下!」

  「卿……又有何事呀?」劉永開門見山,聲音裡滿滿的不耐煩。

  一聽劉永語氣不善,賴恭本就忐忑的心頓時一跳。今日冊封安定王大典,突然讓賴恭想起自己忘了一件大事——今上即位,他還未向劉永請示營造陵寢呀。
本帖最後由 new10018 於 2017-6-20 18:29 編輯

new10018 發表於 2017-6-21 19:43
第七十五章 江油關

  按制,皇帝即位即開始選擇萬年吉地,興修皇陵。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自始皇帝建立皇帝制度以來,皇帝九五之尊,天下之主。皇帝的衣食住行及一切無不體現著皇帝的尊貴,修建皇陵當然也是體現的一種。

  今上即位快近一年,他身為太常卻遲遲沒有關於建陵的響動,這讓賴恭擔憂劉永會不會對自己抱有不好的想法。

  因為,今日冊封劉璿為安定王,就是一個異常明確的政治信號,今上不打算歸位於孝懷皇帝後嗣。

  自己給沒有質疑劉永正統性的念頭。

  「臣請示陛下選何地為您的萬年吉地?」

  「萬年吉地?」劉永一愣,頓了一秒才反應過來就是讓他選擇墓址。

  「慎終追遠古之風化,子隨父葬,卿在烈祖惠陵附近擇風水寶地為朕營建陵寢!」

  「另外,」劉永想到古人事死如事生,厚葬之風盛行。曹丕為了扭轉這種風氣,還特意頒布《終制》(就是他身後之事處置條例),提倡減殯薄葬。

  於是他得意叮囑賴恭道:「朕陵寢之制一如惠陵,不隨器玉金銀,一應規格建築能省則省、能減就減。」

  劉永是穿越者,從來沒有想過把自己的陵寢營造的如何輝煌華麗,那除了能夠吸引盜墓賊外別無他用,不要忘了,漢末喪亂以來,漢帝諸陵、世家豪族的墓被挖了個遍,曹操設立的摸金校尉就專幹這個。

  「諾,臣明白了。」賴恭應諾。

  事情得到解決,賴恭當即也不多留,直接躬身告退。

  **************************

  自元日國宴那一晚諸葛亮被劉永二分天下大計打動,連帶同意出兵子午谷,奇襲潼關後,蜀漢朝廷又數次召集文武重臣廟算勝敗,這場從建興四年十一月開始的決定北伐大體方針的廷議,在次年元月底的第十次廷議上,才終於決定奇襲潼關。

  戰爭的腳步悄悄臨近,蜀漢和曹魏之見圍繞關中必將爆發激烈的碰撞,衝鋒的號角已經吹響,北伐進入倒計時…………

  一個月以後,在廣漢郡通往梓潼郡的官道上……

  大地一陣輕微的抖動,官道南邊視野極限的盡頭,一條淡淡的黑線在蠕動。

  一刻鐘以後……

  地平線上那條淡淡的黑線變得更粗了,綿長悠遠的號角聲從黑線後響起,悠遠得就像來自另一個世界。

  時間過去,地平線上那道黑線越來越粗,往前蠕動的速度也越來越快。

  顯然……是騎兵!那是一隻龐大的騎兵!

  隱隱的雷聲從天邊傳來,腳下的大地開始劇烈的顫抖,近了,終於近了,一桿迎風招展的旌旗烈烈作響,旌旗之上繡了一斗大鮮紅的一個「漢」字,漢軍!

  令丞相諸葛亮監國後,劉永率領重騎營三千鐵騎御駕親征陰平、武都,收復武都、陰平只是順手為之,他更想用武都、陰平的羌人和氐人來檢驗重甲騎兵的戰鬥力。

  在蜀漢朝堂的廟算中,重甲騎兵是正面擊潰魏軍的秘密武器!

  劉永一身銀盔銀甲,策馬狂奔,身邊的樹木景象潮水一般後退。身後趙雲、馬岱、輔匡、吳懿、關興諸將縱馬緊緊相隨。

  在他們之後,則是七千匹馬蹄奔踏的聲響。這確實是一隻規模龐大的騎兵,光馬匹,便達到七千之數。

  蜀漢雖然國力不濟,但劉永為了發展這支重騎營也是不遺餘力,大把大把的銅錢灑下去。每一名重甲騎士標配一人雙馬,一匹戰馬,一匹駑馬。戰馬騎乘作戰,駑馬則於行軍途中駝伏騎手和戰馬的重甲;每十名騎士配備四名扈從,平時為重甲騎士修磨重甲、武器,戰時幫助重甲騎士披掛上馬。

  劉永著甲配劍,三千虎賁鐵騎及諸將如影隨行的緊緊跟隨在他身後,龐大的騎陣猶如來自地獄的幽濤,裹挾著踏碎一切的威勢,如天崩地裂,如驚濤拍岸,呼嘯著席捲官道北方而來。

  腳下的大地彷彿潮水般往後倒退,天地間只有成千上萬匹馬匹叩擊大地發出的轟鳴聲,劉永直感覺整個世界都在戰慄、在顫抖和恐懼,環宇乾坤,天地間唯我獨尊!

  烈烈豪情在劉永胸膛燃燒,灼熱了他的雙眸。

  騎兵隊伍繼續朝北疾行,漸漸,寬闊平坦的道路越來越窄,不僅彎彎曲曲,道路兩旁的地勢更是起伏不斷起來。

  當太陽悄悄滑落,天色漸晚時,官道也狹窄到了僅容三騎並行的地步。

  隊伍的馬速也漸漸放緩起來,劉永打量著前方兩座對峙的山巒,一座似鷹嘴崖壁,一座如如鳳凰高飛展翅,夕陽的金光灑落在兩座山體的南麓上,粼粼閃光上,一波白色的波濤正向北方洶湧而去。

  劉永猝然高舉右手,大聲喝道:「停!」

  隨著劉永一聲喝令,陸陸續續,眾人紛紛收住韁繩,控制馬匹停下來。

  「陛下,何事?」趙雲打馬上前問道。

  劉永抬起馬鞭指指前面群山環繞,一條寬廣激流從群山中蜿蜒穿出的地方,問道:「咱們到哪兒了?此處是什麼地界?」

  蒼首皓須的趙老將軍聞言,探頭探腦地張望了一陣,正思考判斷這是何處時,一旁的討逆將軍吳懿早高聲答道:「啟稟陛下,這裡是鳳翅山和鷹嘴巖,前面不遠就是江油關了。過了江油關,在往北走五六日,咱們就可以進入陰平郡地界。」

  「江油關?」劉永倏地瞪大眼睛,驚呼一聲。

  吳懿見劉永表情驚異,又補充道:「是啊,是江油關,在烈祖入蜀前,江油關又作涪水關。」

  「江油關啊……」

  劉永清晰得記得,在原本歷史上,鍾會伐蜀,鄧艾兵出七百餘里渺無人煙的陰平小道,途中在摩天嶺被陡峭的山谷阻隔。鄧艾身先士卒,身裹毛氈,冒死從摩天嶺上翻滾而下,三萬人摔死過半,場面極其慘烈。

  翻越摩天嶺後,突然兵臨江油關,江油關都尉馬邈出關迎戰,戰敗投降,江油關失守!

  而後鄧艾得以順江而下,克綿竹、逼成都,滅亡了蜀漢。

  想到這兒,劉永頗有深意地瞥了馬岱一眼,而那個江油關的關都尉馬邈,正是平北將軍馬岱的「好孫子」!
new10018 發表於 2017-6-21 19:45
第七十六章 夜宿江油關

  「這麼說,鳳翅山和鷹嘴巖下衝過的激流便是涪水了?」劉永舉一反三,問道。

  吳懿答道:「不錯,這裡便是涪水上游!」

  涪水呀,鄧艾順江而下,神兵天降的水流。

  想到鄧艾這層,劉永選擇奇襲潼關的決心更加堅定。

  其實在蜀漢中前期,丞相諸葛亮在蜀地西北屯駐重兵,扼涪江天險,使魏軍不敢貿然犯川。諸葛亮死後,江油關方面防守才逐漸鬆懈,這才給了鄧艾可乘之機。

  「期期艾艾」做得初一,我為何做不得十五。

  他鄧艾能兵行險招,達成滅蜀大計,我就能令魏延出子午谷,奇襲潼關。不要忘了,潼關是面向東面防禦關東進攻的雄關,潼關守軍又怎會料到,漢軍會猝然出現在他們背後奪關呢!

  「那依子遠(吳懿)估計,咱們離江油關尚有多遠?」

  「不足一里!」吳懿脫口答道,神色間充滿篤定。

  「好!」劉永撫掌一笑,道:「今晚,咱們就夜宿江油關!」

  是夜,皓月當空,寂寥的星空佈滿漫天星輝

  江油關北面關牆上,火把通明

  劉永翹首臨關而立,藉著星星閃光,一眼望去江油關天險自成,周山環抱,關口深嵌險峰峭壁之中,直插天際。關下江水湍急,濁浪翻捲,扼涪江之險。

  眾將肅然林立劉永身後,江油關都尉馬秉正搖指關外蒼莽山水,細心地為劉永介紹江油關地理。

  「江油關四面環山,地勢險要。西北有鳳翅山和鷹嘴巖對峙,東南有夫子巖和箭桿嶺並立,峭崖巍巍,高不可攀。更兼有涪江從山崖陡壁間流過。江油關深處四山環抱之中,是蜀中通往隴地的咽喉,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陰平、武都二郡雖隸屬益州,但其郡轄地大部分屬於隴地,即在現在的甘肅省境內)

  幽冷的月光下,陡峭綿延的山嶺上草木森森,湍急、翻滾的激流間夾雜著星星白光,夾縫中屹立的關牆映照著清冷的幽光。

  劉永身臨其境,陡然生出一種天地間人類何其渺小的卑微之感。

  矗立良久,悠悠一歎:「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古人誠不欺我!」

  感慨過後,劉永問馬秉道:「卿父親何人?」

  江油關蜀北名關,關都尉秩比千石,馬秉能做到江油關都尉想必是有些能力或者背景的。

  馬秉拱手答道:「臣家父諱良,表字季常。」

  聞馬秉言,劉永豁然轉身,震驚道:「卿父隨烈祖征吳,不幸死國事,卿忠烈之後呀,!」

  馬秉竟是白眉馬良之子,馬謖的侄子!

  「家父不能襄助昭烈皇帝蕩平吳人,臣慚愧!」馬秉以袖掩面,弓著的腰彎得更深了。

  劉永上前一步雙手扶起馬秉,誠懇道:「東征將士盡皆盡人事矣!」

  丟了荊州,丟了荊州群臣將士的老家,從君臣乃至士兵都急功近利非常。伐吳之戰,真的是一筆不想翻的爛賬。

  轉開這個話題,劉永又問道:「卿身為江油關都尉,統轄多少士卒?」

  「臣受安西將軍、廣武都督、左領軍廖化將軍節制,統轄左軍別部兩千人,駐守江油關。」

  「這麼說江油關屬於廖化防區?」

  「是的,陛下。左軍負責益州西北戰事,兼顧汶山、陰平、武都三郡防禦。」

  「那廖化駐地廣武縣,離朕還有多遠?」

  「如果不急行軍的話,陛僅剩半月路程即可率軍抵達陰平郡廣武縣!」馬秉顯然沒有尸位素餐,對於自己駐防地區的地理環境相當熟悉。

  劉永領軍此行是為了收復陰平、武都二郡,但並不是說蜀漢的勢力觸角就完全斬斷於陰平、武都之外,其實,蜀漢的西線防禦就建立在陰平、武都南部。例如廖化的左軍主力便駐紮於陰平郡廣武縣,漢中的陽平關也位於武都郡境內。

  「嗯,卿很合任!」劉永撫掌稱讚,就江油關守將來說,馬秉表現得十分合格。

  潑天的雲暮色下,縱有群星閃耀,能見度亦不過三米開外,劉永銳利的視線直刺東北方向。

  那裡深入隴地,是廣武都督廖化的駐地。

  演義中老羅讓廖化以黃巾將領的身份出場,在關二爺過五關斬六將途中仰慕二爺的高義忠信,投奔麾下。

  事實上,廖化,荊州襄陽郡中盧縣人,廖氏世代為沔南大族。

  對於老羅把廖化塑造成忠誠有餘而勇武不足的形象,這點劉永可以理解。廖化自然比不上關羽、張飛、夏侯惇、張遼這些一流武將,但中人之姿卻是不言過其實。

  劉永向來持有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人皆有用武之地的觀點,合格的上位者用人,要因人而異,發揮人才的最大功效。

  廖化,是媲美於趙雲的劉漢死忠黨。

  早年廖化為關羽幕府主簿,關羽滅亡後,廖化淪為吳軍俘虜。

  但廖元儉身在吳營心在漢,使了一道詐死計,騙過吳人後,廖化帶著母親晝夜西行,奔赴蜀漢。

  便宜老爹見到他,滿心歡喜,毫不懷疑,拜其為宜都郡太守,後任別部督,隨軍伐吳。

  這兩件事可足見廖化之忠誠,值得信賴!

  也正因廖化忠誠可靠,短命兄長即位後,任廖化廣武都督,放心地把左軍交於他統帥,負責起蜀中西北防務。反正隴西魏軍龜縮不出,益州西北方面只有羌氐西夷時不時起來鬧騰一把,防禦壓力不大。

  不需要廖化有驚天地泣鬼神之能,但需要統帥左軍的主將絕對忠誠!

  於是原來歷史上,從建興初年起,廖化先任丞相府參軍,而後外放廣武都督,領陰平郡太守。一直鎮守益州西北門戶,做諸葛亮北伐的堅強後盾,直至武侯去世。

  在魏延、馬岱、吳懿、高翔和王平等將在接連不斷的諸葛亮北伐中,立下戰功,被封為縣侯、鄉侯,人們都在盛讚他們彪炳赫赫的戰功時,早就成為軍區司令的廖化仍然名聲不顯、寸功未立。

  他甘於寂寞,默默奉獻,直至蜀漢滅亡前夕才封侯。

  劉永是穿越者,先知先覺,知道廖化非一流猛將,只中人之姿,但內心還是不免對他生出親近之意,勝在忠誠呀…………
本帖最後由 new10018 於 2017-6-21 19:51 編輯

new10018 發表於 2017-6-22 23:23
第七十七章 鄧艾觀潼關

  但並非廖化這樣的非天賦型選手就容許人輕視,他們經過戰場的磨礪後,憑借老道的經驗亦將綻放出駭人的光芒。

  魏延之後,蜀漢設立漢中都督,王平、吳懿相繼功封縣侯,出任漢中都督就是這個道理。

  在江油關歇息一日,第三日黎明……

  在江油關駐守軍隊的列陣迎送下,劉永率領諸將和三千重甲騎兵繼續前行。

  騎隊轉出關隘後,一騎接著一騎,一盞茶的功夫,就消失於蜿蜒北向的山脈中。

  劉永此次率軍出征,不帶糧草輜重,每人只帶有限乾糧,一路從蜀郡輕裝急行到梓潼郡,沿途全靠地方郡縣補給。但是出了江油關向北,千里範圍內除了漢軍游騎戒備的部隊,了無人煙,軍隊很難得到補給,故而劉永下令在江油關停留一日,準備好剩餘路程的乾糧再上路。

  ********************

  北方

  話說吳大勇商隊一行載蜀錦北上,從陳倉道入關中,一路途經長安、宛城抵達汝南,在汝南招徠鄧艾後商隊又繼續北上許昌、洛陽,在洛陽滯留數日後商隊再次啟程,準備西行返蜀。

  沿著來時的路線,從洛陽出發跨越整個弘農郡,抵達函谷故關——現在的弘農縣,從弘農縣進入潼關。等到吳大勇一行再次折返潼關,這已經是紹漢元年春三月的事情了。

  潼關,近郊

  驕陽懸空,萬里無雲

  潼關關城建立在黃土塬上,潼關東五里外有一片小樹林,小樹林中,一支擁有二三十輛馬車、驢車和牛車的商隊正停駐下休息。

  商隊排頭的一輛馬車上,吳大勇捻捻兩撇狗纓鬍,猥瑣的臉上擠出幾絲不耐煩,他在潼關關外的這片小樹林中已經待了三天,足足三天了。

  自從在汝南以百金徵召鄧艾後,與此子一路同行,吳大勇發現這個鄧艾非常愛動腦筋,對於地形山水異常敏感,常常對著名川大山假設軍隊在何處紮營,何處據險而守,何處有偏僻小徑可發動突襲。

  迫近潼關,此子竟然要求隊伍在此停下來滯留幾日,很明顯,鄧艾是想要偵查潼關附近的地形。

  吳大勇是個商人,商人的本性是趨利避害,出於本能的作法是斷然拒絕鄧艾的要求。但恰恰與此相反,吳大勇同意了,並且同意的相當爽快。

  因為,一個單純、本本分分的商人是不會有前途的,真正的巨賈,是有國家力量在其背後撐腰,作為回報,商人也需要為國家的支持付出代價!

  從三天起,鄧艾便獨自一人,揣著乾糧和水袋早上天未亮就外出,太陽完全下山才會歸來。

  吳大勇從不問他去做了什麼,鄧艾也一直一聲不吭。

  「還要等多久呀!」吳大勇不耐煩地抱怨一聲。

  忽然這時,車欄下的小四指指遠處,沖吳大勇喊道:「嘿!主上,那口吃小子回來了!」

  「咦?」吳大勇翹首一望,遠處果然走近一個帶著斗笠的人影,正是鄧艾那小子無疑。

  「今兒這廝怎麼回來這麼早呀?」吳大勇正暗暗疑惑時,倏地,一拍大腿,驚喜道:「小四!快通知大伙,收拾收拾齊備,咱們啟程啦!」

  半個時辰後……

  停駐三日的蜀錦商隊徐徐轉出小樹齡,走上通往潼關的函谷道上,繼續踏上西行返蜀的道路。

  鄧艾和吳大勇駕車同行,嘴裡叼著一根乾草,瞳孔渙散,若有所思。

  蜀主劉永特意遣人徵召自己,別的鄧艾不敢說,這至少體現了劉永的求賢若渴,而一個求賢若渴的君主通常是一位富有雄心壯志的君主,那麼,一位充滿野心的君王是不容許花費百金找來一個廢物的!

  初次見面,鄧艾需要向劉永證明自己的價值,所以這一路他都在收集中原地理,渴望搜尋到有利於西蜀的東西。

  而潼關,畿內首險、四鎮咽喉,鄧艾當然不會放過。

  通過這三日的偵查,鄧艾對於潼關已經有一個大概的瞭解。

  潼關是函谷關的替代品,和函谷關一樣,主要的防守方向是防禦來自東面的威脅。

  潼關北臨黃河蒲津,南倚秦嶺。

  關之西,就是潼水及其支流禁溝。其中禁溝深數十米,其險峻超過了潼水,是潼關西面的屏障。然而,禁溝雖然阻斷了東西,但禁溝之內仍可南北通行。

  禁溝向南可以直抵秦嶺,並通向武關,倘若敵人自禁溝北上,就可以到達潼關背後,因此禁谷的防禦是潼關防守的重中之重,作為潼關防守的配套,在禁谷之中建立有十二個關隘,稱作十二連城。

  因此,潼關北依黃河,南靠秦嶺,東有黃巷阪之險阻,西有禁溝之天塹,令所有進攻者望而生畏。

  但天險縱是天險,卻要有人來守,經過鄧艾三日來的悉心觀察,發現十二連城早就廢棄。另外,通過判斷每日黃昏潼關關城上升起的炊煙,鄧艾可以肯定守關部隊絕不上五千人。

  這是鄧艾從新野北遷,被編為眾多屯田民中的一員所積累的經驗。

  魏庭對於潼關防禦還真是掉以輕心呀!

  作為曾經大魏朝廷的治下之民,鄧艾心中發出悠悠一聲歎息。

  吳大勇商隊一行穿過潼關後,馬不停歇,往西又經過八日,抵達了龍首原上的雄城——長安城。

  馬車上,鄧艾有些興奮地朝吳大勇道:「吳公……公,長安……長安至矣!」

  長安,巍峨雄城,帝王之都。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長安在西漢的強盛階段一直充當著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國使節與朝拜者的到來。

  吳大勇能理解鄧艾迫近長安的急切心情,抿嘴一笑,醜陋的臉上故作淡然,「鄧君,咱們商隊將在長安滯留些許時日,補齊了糧食、物資後再返程益州。」

  「善!」鄧艾欣喜得一擊掌,長安城呀,鄧艾確實想多走走多看看。

  長安城垣周回六十漢裡,城牆高達三丈五尺(十二米),四周各開三座城門,共十二門道。

  待吳大勇、鄧艾的車隊駛入清明門時,鄧艾看呆了,有生之年,他還未見過如此雄偉壯麗到城池

  真可謂是一座永不陷落的堅城!

  吳大勇瞅見鄧艾驚掉了下巴,滿臉駭然之色,也是微微一歎,年輕時他第一次北上行商至長安時也是一副土包子進城的樣子,眼珠子落了一地。
本帖最後由 new10018 於 2017-6-22 23:33 編輯

new10018 發表於 2017-6-24 00:01
第七十八章 長安的命門

  長安作為大漢帝國冕旒上最亮麗的那一顆珍珠,是州郡之所的成都遠不能睥睨的,與未央宮、長樂宮相比,成都的皇宮就好像雕欄水榭和茅屋瓦舍的差別。

  但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更無不敗之城……

  此時的長安的繁華遠不及兩百年前的一二,丟掉了皇皇帝都、漢家宮闕的氣魄。今時今日,長安人唯一值得驕傲的恐怕也只有——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而已。

  吳大勇、鄧艾一行從城東的清明門入城,直接走上清明門大街,吳大勇於車上對鄧艾講解道:「除宮城外,長安全城被八街九陌分為一百六十個裡,我要率人去北城的橫門九市購買糧米醬醋,君可在城中自由遊覽,約定一個時辰後咱們去章台街匯合。如何?」

  「艾……艾想購……購……書……」

  「城南還有專門交易書籍的槐市,鄧君可以去那裡購得你想要的書籍。」

  鄧艾點點頭,答:「諾。」

  吳大勇笑了笑,道:「那好,如此,咱們便分頭行動。一個時辰後,章台街再見!」

  暫時告別吳大勇,鄧艾懷抱著配劍,獨自一人閒逛溜躂著往南城去。

  走在大街上,細細觀察,鄧艾發現長安雖仍不失雄城大邑,卻已然沒落了。

  首先人口,寬廣的足以並行十二輛馬車的大街上,來往行人卻稀稀落落,見到的馬車更是寥寥無幾,遠不及許昌、洛陽街上人潮人湧、車水馬龍的盛況。

  並且街道坑坑窪窪,牆壁灰暗,一些民居的屋瓦還破破爛爛的。

  順著往南衍生的大街,鄧艾走了百二十步,忽地,一片輝煌壯麗的宮殿建築群浮現在他眼前。

  初入長安的新鮮勁兒過去,終於,鄧艾有了眼前一亮的感覺。

  遠遠望去,那一座座深紅的宮殿像嵌在青石街上一樣。坐落在城池深處的宮殿,露出一個個琉璃瓦頂,恰似一座黑色莊嚴的島嶼。那華麗的樓閣被一汪池水環繞,浮萍滿地,碧綠而明淨。

  鄧艾的眉眼間閃過一絲驚喜,長樂宮,位於長安城東南的長樂宮。

  多想靠近一點一覽盛狀,可當視線注意到宮門前挺拔肅立的武士時,鄧艾打消了這個念頭,現在,不是節外生枝的時候。

  繞過長樂宮戒備森嚴的宮牆,鄧艾繼續南行,不過他仍沒急著去槐市,而是四處瞧瞧、左轉右轉,摸到了長安東南角的排水口。

  但凡雄城大邑,都必然會有完善的給排水系統。

  並且,長安是關中乃至中原首屈一指的雄城大邑,不像絕大多數城邑都只在進出水口安裝一重或者數重鐵柵欄,長安擁有極其複雜的給排水系統,各個給排水道口都安裝了三重鐵柵欄,唯有東南霸門的排水口只有一重鐵柵欄。

  鄧艾自幼口吃,很多時候他向別人詢問問題都多有不便,甚至偶爾還會遭受嘲笑,於是他自識字後便學會了一個道理,博覽群書,多從書中尋找答案。

  這些旁人多半不會留意的細節,關於長安城建的情況,很幸運,鄧艾是從書中得到的!

  霸門的排水口位於城牆拐角處,地方偏僻隱秘,幾乎沒人注意到鄧艾溜到了這兒。

  瞧著流通護城河的霸門排水口,排水口橫更著一扇已經銹跡斑斑的鐵柵欄。鐵柵欄前,昏暗的護城河水靜靜流淌,黑色的波濤輕輕翻滾,時不時閃過幾絲銀亮。

  不需要想,鄧艾就可以斷定,鐵柵欄前的護城河中肯定佈滿尖銳的暗樁。

  再次確認四下無人,鄧艾輕手輕腳走到排水口前,半蹲下來,先伸手用手掰了掰,鐵柵欄紋絲不動!

  但鄧艾的眉梢卻驟然一喜,甚至連鼻息也粗重了幾分!

  真正的智勇神將善於抓住一切機會,達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難以陷落的堅城往往是從內部被攻破的,但這次,鄧艾想自己抓住了從外部攻破長安的命門!

  人生於自然,卻最終融入社會。身處社會中,人們必須尋找到一個有共通點的集體,只有身處集體之中,集眾人之力人才能發揮自身最大的價值。

  鄧艾,從他接受蜀主劉永的招徠那天起,他在就成了西蜀的一份子。

  這一刻,鄧艾以手握拳,自信的火焰在雙眸中燃燒,如果劉永能給他施展才華的天空,他堅信,自己能還劉永一座「永不陷落」的堅城!

  **********************

  陰平郡氐人王庭

  綠意盎然的原野上,習習涼風吹過,吹得青草低伏,渾身舒泰。

  一朵朵花骨朵般潔白的帳篷邊,散落著埋頭啃食草地的牛羊。

  此刻,氐王苻健的王庭中

  苻健的虎皮王座沒有了昔日他虎踞龍盤的身影,而今端坐於上的是一位劍眉星目的少年——蜀漢皇帝劉永!

  事情,還要從十天前說起…………

  劉永率領三千重騎剛剛踏上陰平郡的土地,廣武都督廖化、安北將軍張翼即率步騎一萬人前來迎駕,顯然,左軍的這二位將領已經早已悉知劉永御駕親征的目的和行程。

  從廖化和張翼口中,劉永瞭解到陰平的羌氐人口數目並不多,羌人大概一千戶,五千餘人,氐人的人口則更少,大約四百戶,兩千餘人。

  因為羌人人丁更盛,氐人實力較弱,氐人便以貢獻馬匹的代價請求漢軍保護,故他們放牧的地點也離廣武更近一些。

  廖化、張翼二人還提醒劉永道,氐人素來敬畏大漢,無需征剿,倒是羌人桀驁不馴,屢屢侵奪氐人牛馬、牧場,對漢軍的態度也極其惡劣。

  瞭解到這些信息,劉永當即按照原定計劃,令鎮東將軍趙雲指揮三千重騎一股作氣,奇襲羌人王庭,以損傷五十人的代價一舉屠滅了陰平羌人部落,繳獲的牛羊馬匹一半收入官府,一半賞賜出征將校士卒。

  而對於素來敬服漢朝的氐人,劉永則決定先禮後兵,軟的不行後再來硬的。

  於是有了開頭一幕。

  王庭大帳中,劉永飲了一口酸甜可口的羊奶酒,才似笑非笑地對氐王苻健道:「陰平、武都華夏故土,漢家郡地。朕此次興兵北上,乃為光復先前廢棄的漢家二郡。氐王知否?」

  「這……小王知曉。」滿臉絡腮鬍子的氐王苻健,陪坐劉永下首,手腳無措,神情有些拘束。

  舉著盛滿木碗羊奶酒,劉永又虛指北方,「羌王悖逆,不服王命,朕已令趙將軍率兵征討,今已伏誅。氐王知否?」

  話講著,劉永的語氣越來越嚴肅,眼神也冷冽下來,竟然有些陰惻惻的味道。

  因為,苻健的名字讓他想起了不好的東西,五胡亂華中,前秦君主也姓苻,叫作苻堅!
本帖最後由 new10018 於 2017-6-24 00:05 編輯

new10018 發表於 2017-6-25 11:38
第七十九章 鄧芝使吳(一)

  眼見劉永不懷好意,語氣中也飽含威脅逼迫的味道,苻建不禁冷汗直冒。

  起初,苻建以為劉永年少可欺,還想著能不能從小皇帝這裡撈點好處,可很快,苻建就改變了自己愚蠢的想法。他現在的心中只有一個聲音,這個看似俊朗,一副人畜無害的年輕君王,他的內心一定藏著一頭魔鬼,一隻惡魔!

  羌人在與漢軍的對陣中很快落敗下來,他們恐懼的發現,他們手中劣質的彎刀竟然連劃破漢軍重騎的胸甲都做不到。打不過嘛,於是,順理成章,羌人選擇了投降。

  據說那位、英武不凡、白髮飄逸的老將軍已經接受了羌人的投降,可當眼前這位皇帝抵達羌人部落時,噩夢發生了。這個才不過十六七歲的少年天子竟然下令殺死羌人的青壯、老人,兒童高過車輪者一律斬首,婦女賞賜於有功士卒。

  苻建幾乎不敢想像那種慘狀,天蒼蒼,野茫茫,美麗的原野上,穹廬之旁。

  成百上千手無寸鐵的羌人被披堅執銳的漢軍屠殺在血泊之中,羌人的鮮血染紅的穹廬,滴落在草原上,匯聚成一片觸目驚心的猩紅。

  女人們緊緊把自己的孩子護在身後,但如狼似虎的漢軍士兵仍然不顧羌人母親的苦苦哀求,一把從她們身後揪出她們可憐的孩子,推攘到馬車前,只要孩子的頭髮高於車輪,鋒利的刀芒立刻從稚子頸側劃過,一腔熱血飛濺,一個年輕的生命悲慘地消亡…………

  苻建不敢想像,那樣的遭遇發生在自己和族人身上會怎樣。

  打了個冷顫,苻建的神情更恭順了,「這個嘛……小王也曾有所耳聞……」

  「氐王既然聽說了,那好,那你應該清楚該怎麼做了!」

  咬咬牙,苻建納頭一拜,跪倒在地:「小王仰慕漢天子聖德,情願舉族內附,為陛下治下之民!」

  「嗯。」劉永滿意地笑了笑,道:「明智之選,羌人要有你一半識相就能免遭厄運了。」

  對於陰平那支慘遭屠戮的羌人,劉永說不上喜歡,自然也談不上惡感。其實,像這些生活在華夏周邊,半耕半牧的羌氐是最熟悉漢人的一類人,他們既擁有遊牧民族的彪悍殘酷,又深知華夏文明的博大精深。

  華夏族從來不以血緣論親疏,像他們這類人,其實是最容易被吸納進華夏文明的。但那只局限於中原王朝鼎盛時期,在中原四分五裂、實力衰退時,這些異族一邊茹毛飲血,一邊接受華夏文明的熏陶。

  他們才是華夏衰弱時最可怕的敵人!

  三國魏晉時期,如果異族不能化夷為夏,那麼,死掉的異族才是好的異族!

  ***************

  苻建同意舉族內附後,劉永當即下令他開始動員部族,準備內遷。

  幾日的功夫,陰平氐人便準備完畢,事實上,氐人也確實沒太多需要準備的東西。

  也就是些鍋碗瓢盆、帳篷、各類獸皮以及牛羊馬各種牲畜。

  當輔匡、吳懿率領四部斯臾、邛都七部營軍穿越武都郡,東行北上漢中時,劉永也率領重騎準備遷氐王苻健及氐民四百戶還師,苻健和這些氐民將被安置在蜀郡廣都縣。

  陰平的羌氐加在一塊兒人口也不足萬人,如此少的人口讓劉永喪失了對另一個「陰平郡」——武都郡的興趣,原來史上,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時帶領大軍穿過武都直達祁山,這說明,那裡別說人影子,恐怕連鬼影子也少的可憐,比陰平郡還不如。

  於是,令廖化派軍駐守陰平小道蜀境這一側後,劉永班師回朝,這次興師收復陰平、武都二郡的軍事行動也到此完美結束了。

  ***********************

  武昌,驛館

  今晚吳王孫權設宴招待自己,架不住孫權熱情,和東吳群僚的勸酒(實際是想灌醉鄧芝,藉機探問蜀漢虛實),鄧芝多飲了幾尊。

  回到驛館後匆匆洗把臉醒酒,鄧芝便又連夜趕回吳王宮外,要求面見吳王孫權,如今西蜀跟吳國是盟國,吳國遏者不敢怠慢,趕緊入內稟報孫權,孫權本已就寢,但聽說蜀國使者鄧芝半夜造訪,再聯想到朝會之上鄧芝並未道明出使來意,趕緊命謁者請鄧芝入內相見。

  吳王宮,夜色闌珊,宮燈長明。

  王宮前殿左側的靜室中

  鄧芝在謁者的引領下洒然入內,又向孫權拱手見禮。

  孫權回了禮,又肅手請鄧芝入席就座,然後才問道:「伯苗在朝堂之上不願講出出使使命,現又深夜拜訪寡人,莫非西蜀出了什麼了不得的大事?」

  鄧芝點點頭,直截了當地道:「大王,我大漢要跟魏賊開戰了!」

  作為一名優秀的外交人才,銜命出使他國,肩負使命。不僅要有良好的口才,更要善於察言觀色,在他國君臣中巧舌如簧,為本國攫取最大利益。

  是故,鄧芝一開口就語出驚人。

  「啊!!」孫權果然被驚呆了,七八年前,劉備新喪,蜀國情勢危急。諸葛亮遣鄧芝議好,他當時還一度冷落鄧芝,原因即是擔心西蜀實力弱小,挺不過這一劫。

  誰想,今晚,鄧芝竟然告訴他西蜀要和曹魏大打出手了!

  「貴國要和魏逆開戰?」孫權不敢相信

  雖說諸葛亮受劉備遺命攝政,大力治蜀,嚴明法紀,興修水利、整修都江堰,開墾農田,使西蜀國力相比以往上升了好幾個台階,可也遠沒強大到能和魏國拚命的地步吧。更何況,聽鄧芝語氣,還不是曹魏招惹他們,是他們主動去討伐魏國。

  鄧芝重重點頭道:「曹丕篡逆,人神共憤,我烈祖昭烈皇帝西狩成都承襲天命、再造炎漢,孝懷皇帝積蓄實力,一直準備進討魏賊,可惜天不假年。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到今上即位,我國不能再忍讓,忍讓到極限則必須效諸於武力。因此,我朝陛下決定對魏賊用兵,卻不知道大王是否願意發兵襄助?」

  要吳國協同蜀國對曹魏用兵,孫權有些疑惑地看著素有辯才機智的鄧伯苗,心想,這廝今晚是不是酒喝多了。他肯定知道吳蜀結盟的真正內情呀——僅限於互相利用而已!

  要吳國幫著蜀國去打強大的曹魏,你當寡人腦子進水了?
本帖最後由 new10018 於 2017-6-25 11:39 編輯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 3

    主題

  • 844

    回文

  • 3

    粉絲

樹欲止而風不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