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章一筆不錯的買賣
難道是鴻門宴,要騙本大人出門,行至一窄弊小巷。然後,一口麻袋扣下來,把我一頓暴錘?
周楠心想,如此簡單的計策,若本官也中招,將來也沒資格混在新明朝。
“對不起,本官腸胃不好,從來不在外面吃飯。”他很乾脆的拒絕了。
武員外無視周楠的冷淡,繼續熱情地邀請:“周行人,今日晚宴到會的還有我們淮安的幾位生員。他們功名無望,也如在下一般做了行商。久仰行人大名,說是一定要認識咱們淮安的第一才子周子木。在下可是在各位同道面前打了包票的,還請行人賞臉。”
周楠對他的糾纏不清感到不耐煩,冷冷道:“武員外,你我還能坐在一起吃飯嗎?對了,那天本官好像吃了你一晚胡辣湯,一直尋思著請回來。”
聽他說話難聽,武新化太陽穴有一根青筋突突跳動,顯然正處於爆發邊沿。可他卻吸了一口氣,依舊堆起了滿面假笑:“行人,所謂甜不甜故鄉水,親不親家鄉人。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以往是在下不省事,得罪之處還請不要在意,我向你賠罪了。”
武員外是個什麼樣的人,周楠關了他那麼多天,自然清楚。此人是秀才出身,家中小有資產。和自己大舅哥荀秀才一起混的人,自然都不是什麼正經人。
大家現在都已經結了仇了,武新化可說是恨他周楠入骨,卻沒有能力報復。按說,這鳥人已經逃回老家的,怎麼反送上門來?
他就是個商賈,商人的目的是什麼——賺錢——為了賺錢甚至敢於出賣絞死自己的繩索。今日壯著膽子來見我,顯然是有事相求。而且,這事的利益大過對我的畏懼,並讓我無法拒絕。
想到這裡,周楠好奇。加上這武員外的態度誠懇,他心頭的氣也消了些,問:“員外今日到本官這裡,可是有事?有事說事,飯我是不可能陪你去吃的。”
“沒啥事,沒啥事,就是大夥兒想結識一下大名鼎鼎的周子木。”
“武員外,你若不說正事,那就恕不接待了。”周楠朝書房外喊了一聲:“黃豆,送客!”
“別別別,我說,我說。”武新化連忙擺設:“我們淮安的幾個商家確實有一筆生意想和行人合作。此事若成,當有不菲之利。到時候,行人這裡自有一份心意。”
說罷,就將袖子攏了周楠的手,在裡面比了兩根手指。
這……喊價的方式直娘賊也太原始了,賣牛嗎?周楠哭笑不得,厭煩地甩開他的手:“就這點?”
這是二百兩呢,還是兩成,你跟我打什麼啞謎?
武新化以為周楠不滿意,叫起屈來:“行人,我們那邊還有三人,分為五份,一人只佔兩成股。行人若想多佔,須不好跟他們交代。這一成股份就是五百兩的淨利啊!”
一成就是五百兩,兩成一千,折合成後世的人民幣,都快上百萬了,這生意做得。
也不知道是乾什麼,周楠沉住氣,問:“我是朝廷命官職位也低,京城什麼地方,有些事怕是力所不及。”
“行人能夠做到的,很簡單。”武新化何等精明之人,如何看不出周楠聽到錢這個字之後眼睛裡的神采:“也就是拿一份關防文憑,也方便在大運河上行船?”
周楠:“私鹽可是要掉腦袋的。 ”
“不是走鹽,不是走鹽,就算出了事,最多也是折點財物,入不了刑。”
周楠:“願聞其祥。”
“在下和幾個同鄉想運點錢回淮安去,一共有十條大船,還請行人幫忙。”
周楠大奇:“運銅錢回淮安,一文錢運回家不還是一文錢,反賠進去不少運費,你這不是脫了褲子放屁——多事嗎?”
武新化嘿嘿一笑:“行人還別說,這一文錢運回淮安去,扣除各項開銷,不說變成兩文,一文半還是變得出來的。”
周楠吃了一驚:“如此重利?說說。”
聽武新化說完話,周楠才恍然大悟,這是關係到明朝政府的貨幣政策和稅收制度。
原來,中國的賦稅自古都實行貨幣和實物徵收制度。每年百姓交納夏秋兩稅,要按照實物徵收。比如你是種麥子的農民,就得交麥子;漁民則交鹹魚;果農交水果,這叫本色。如果地裡的產出不夠,則可以折合成現金,這叫折色。
至於交本色還是折色,全憑官府安排。
實物交稅有個問題,那就是運費太貴,損耗太多,不如折色來得簡單方便。
官府收了折色,國家有了錢,需要什麼物資,再向民間購買就是了。
這事實際上最近幾十年各地政府都在小規模實施,到萬曆年張居正主政的時候,索性廢除本色,直接收錢。
如此,實行了幾千年的糧食本位貨幣制度才被銅、銀賤金屬本位所代替,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一條鞭法。
如今,國家看到折色稅制的好處,已經有意實施。
江淮商人腦子靈活,立即覺察到了政治風向的變化。琢磨了半天,竟讓他們琢磨出一條生財的路子來。
那就是,收購銅錢帶回家去,融化提煉,做成銅器謀利。
事情是這樣,中國古代的銅錢裡面除了黃銅之外,還含有鉛,銅鉛比例一般都是六比四,銅含量比較高。
這樣,就出現了一個問題。一文錢裡的銅若是提煉出來做成器具,按照市場價格計算,卻要價值好幾文,甚至十多文。
這一轉手,就是暴利。
商人們所需要做的就是用手頭的白銀大量兌換銅錢,然後做成銅器。
這種事情在真實的歷史上出現在清朝前中期,也因為商人們大量兌換小錢,以至錢價飛漲,甚至鬧起了錢荒。國家發現問題不對,這才逐步降低銅錢中的銅含量,最低的時候,銅鉛比例達到驚人的三比七,用手一掰就斷成兩截。商人在無利可圖,如此,這事才得已製止。
想不到如今卻出現在明朝中期,江淮的商賈們真是聰明啊!周行人心中感嘆:一筆不錯的買賣,倒是可以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