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元明] 明末稱雄 作者:木子藍色 (已完成)

 
regn13 2018-3-31 23:21:57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787 138392
regn13 發表於 2018-3-31 23:27
第320章 關寧銃騎兵

    松山並不是一座山,而是距離錦州城只有二十里的一座堡壘。  ,

    松山堡所處地形,是在低窪地帶。與錦州相距二十里,中間有乳峰山相隔,東南面是黃土嶺,這兩處都屬要地,但都被圍錦州的清軍所佔據。

    吳本桂率領本鎮寧遠軍到達松山堡後,並不佔地利優勢。

    不過鬆山後面二十里就是杏山,再往後就是塔山、筆架山和寧遠,其中還有不少的堡壘,在這條狹窄的遼西走廊上,清軍除非逐城攻奪,否則並不利於騎兵的進攻。

    如今錦州被圍,外面有將近三萬清軍,而在東面還有數萬韃子由黃台吉親自統領。

    吳三桂剛得到自錦州城中舅父祖大壽發出的情報,錦州城中糧草還能堅持一年左右,只是柴薪有些不足。祖大壽知道外甥吳三桂已經進駐松山,特別告誡他不要輕易進攻錦州外圍之敵,而應當穩打穩紮,繼續跟韃子耗。等待遼南的楚軍發動攻勢,到時清軍自然會頂不住撤圍。

    不過吳三桂不想坐等。

    這段時間他派出一隊又一隊的斥候,四處蒐集情報,打探消息,尋找著做戰之機。自從湖北得到大批的火器之後,吳三桂現在是自信心大增,迫切的想要跟韃子打一仗。

    吳三桂從寧遠鎮兵馬中選出最精銳的騎兵五千,以百人為一隊,總分成五十隊。每隊設一領騎官,計五十名。他把這五十名領騎官的姓名分別寫在五十支竹簡上,裝在一個錦囊中系在自己的腰間,遇用之時,便信手從中抽出一簡,呼叫簡上領騎官,由該領騎官統領本騎隊,依令出陣衝殺。

    這五千騎兵,全都裝備雙層甲,內著皮甲外著綿甲。每名騎兵還都裝備了自湖北購進的騎兵短銃兩支。飛龍銃一支,並裝備馬刀一把,長矛一支,以及弓箭一副。這段時間。這支騎兵每天都在練習火銃射擊,已經初見成效。

    當初吳三桂為了得到這批短銃,可是付出了高昂的代價,一把騎銃換一匹戰馬,五千人的騎銃足足要付給劉鈞一萬匹戰馬。可見識過騎銃厲害後。吳三桂最後還是咬牙買下來了。

    此外吳三桂還從步軍中抽調了五千名士兵,讓他們都裝備了飛龍銃。以百人為一個火槍隊,配兩個百步長矛隊。

    從湖北買來的諸多虎蹲等炮也大量裝備步軍之中,松山堡上則架設了臼炮、佛郎機、紅夷等火炮。

    經過這段時間的訓練,吳三桂認為自己憑藉著這些火器,完全可以與清軍一戰。楚國公能打勝仗,不就都是憑著這些火器之利嗎,他一個武生都能憑此建功,難道他堂堂將門子弟卻不行?

    吳三桂一直盼著一場戰鬥,來證明自己。

    這些天。吳三桂一直在謀劃著如何引誘清軍出來打一仗。經過許久的謀劃後,他終於想到了一個計畫。

    數天前,吳三桂的探馬發現在松山和杏山之間的五里台居住的一批蒙古多羅特部牧民,大約有百餘家,約五六百口,他們秘密約降清軍,請求清兵前來接應,保護他們免遭松山明軍的堵截。

    發現此事後,吳三桂並沒有馬上派兵捉拿這些蒙古人。他認為這是自己要等的機會,如今終於等到了。

    「暗中盯住這些人。這是我們的魚餌,我們這次要釣幾條大魚。」吳三桂興奮的對麾下的將領們說道。

    「報!」

    「稟報總鎮大人,韃虜出動了,他們上鉤了。」負責盯著魚餌的都司張成急忙來報。「是大魚,韃子由鄭親王濟爾哈朗、多羅貝勒多鐸、多羅郡王阿達禮等親自率三千騎兵前來接應這批蒙古人。」

    「太好了。」吳三桂一掌拍在大腿上,騰的站起身來,走到地圖前仔細的打量著。「韃子還真是目中無人,不把咱們放在眼裡啊。不過這樣正好,只要他們敢來。這次他們不死也得脫層皮。」

    聽到領頭的三個韃子名字,吳三桂大為激動,這是真正的大魚啊。黃台吉的四大親王,這裡就有一個濟爾哈朗。濟爾哈朗是鄭親王,也是黃台吉的堂兄弟,自小為努爾哈赤養在宮中,與黃台吉關係最近。

    而多鐸則是黃台吉的親兄弟,排名第十,與四大親王之一的睿親王多爾袞是一母同胞兄弟。原本他也已經封為豫親王,可在去年入侵關內之後,被議有罪,從親王降為多羅貝勒。

    至於阿巴禮,他則是四大親王之一的禮親王代善的孫子。

    若是能把這三人拿下,那是天大的功勞。

    「多派探馬,給我盯緊了這些韃子,我要對他們的動向掌握的一清二楚,記住,不要打草驚蛇。」

    九月十七日,清兵為躲過明軍的攔截,於半夜偷過鬆山城,次日天還沒亮,順利抵達五里台,然後護衛蒙古人急速回返。

    在清軍返回錦州乳峰山的半路上,吳三桂已經等候多時了。

    東方剛露出青白色的曙光,那淡淡的圓月還掛在西邊的天上,寧遠鎮兵馬便已經一隊隊的開上了戰場。

    吳三桂、董永顯、於綬、張鑑等一眾寧遠鎮總兵副將參將們個個頂盔貫甲,全身披掛,騎馬登上一塊隆起的土坡,神情嚴肅的向前眺望。

    等候許久的大戰時刻終於來臨。

    為了這場戰鬥,吳三桂精銳盡出,除了留守松山城堡中的幾千人馬,吳三桂調了五千精騎,五千火銃步兵以及一萬普通步兵,整整兩萬人馬埋伏在此。

    淡淡的晨霧逐漸消散,寧遠軍的軍陣也在曙光之中顯現出來。

    三千清軍的身影已經出現在明軍的視線之中,只見兩三里外的曠野裡黑鴉鴉的一片。

    到現在為止,清軍還沒有發現寧遠軍。

    也許清軍根本沒想過,明軍還敢出城來攔截,更料不到他們的形蹤早被寧遠軍掌握了。也許他們是認為這裡一片開闊地帶,適合騎兵衝鋒作戰,明軍不敢離城來攔截。

    總之,現在清軍三千騎正大搖大擺的往錦州回返。

    吳三桂伸手從腰間的錦囊裡抽出一支竹簡。

    「騎隊官王義!」

    「卑職在!」一名身披鐵甲的魁梧武將大步上前。

    「你帶本部前去誘敵。」

    「遵命!」

    清軍騎兵善於衝擊砍殺,人借馬力,馬助人威。這片開闊之地很利於清軍。但吳三桂不打算錯過這個機會,清軍雖騎射厲害,但寧遠騎兵也同樣不弱,更何況。他這次還配了火銃,這可不是三眼銃,而是騎兵短銃,一人兩把,再加上長銃。這絕對能讓韃子欲死欲休。

    何況,他還有一萬五千步軍,其中有五千裝備了新式飛龍銃。

    參將董永顯騎著一匹黑馬過來,對吳三桂道,「這一次,我們定能一戰揚名天下知。」董永顯原來是游擊將軍,是吳三桂的家丁統領,打仗十分勇猛,在吳襄之時就統領吳家家丁部隊了。

    晨曦中,王義率領的一百騎突然出現在清軍的視野裡。

    在清軍眼裡。這支突然出現的騎兵似乎是明軍巡邏騎隊,他們發現清軍後也同樣大為意外,然後不出所料的開始轉頭就跑。

    「撞上了還想逃?」濟爾哈朗哈哈一笑,「馬鞭一揮,「幹掉他們,不要讓他們回去報信!」

    清軍騎兵中開始分出二百餘騎,開始追擊。

    這支小股明軍騎兵的出現,不但沒有讓清軍提高警惕,反而讓他們越發的放鬆下來。看剛才那支明軍的樣子,就知道明軍根本不知道他們的行蹤。

    王義只是帶著部下一直縱馬逃跑。並不回擊,追擊的二百餘清騎呼嘯著不斷在後面騎射。

    「來了!」

    遠處,吳三桂一直舉著千里鏡在觀望著,看到引出二百餘騎很是滿意。

    「準備。先把這二百來騎給吃掉。」

    追擊的清軍眼看越追越近,卻突然發現明軍一聲呼嘯開始調頭。這時突然喊殺聲四起,從左右兩側的晨霧裡土丘後面突然湧出無數明騎。

    在一面面的紅旗引領之下,一個個的騎隊官率領下,一支支的騎隊殺出。

    眼看中伏,清軍並不慌亂。他們反而越發凶悍的呼喝起來,紛紛抽出了馬刀準備對沖。

    吳三桂帶著自己的親兵衝鋒在前,他僅用雙腿控馬,兩手各持一支短銃。對面的清軍越來越近,吳三桂瞄準一個執旗的韃虜,當雙方接近到三十步左右時,他抬手一槍將正中那韃子面門,直接將那韃虜擊落馬下。

    那面旗幟倒下,淹沒於馬群之中。

    雙方又沖近了十餘步,這時一名韃子一箭射來,正中吳三桂的肩上,不過有雙層甲在身,這支箭連皮都沒破,只是搖晃著紮在上面。

    吳三桂抬起手,剩下那支裝填好的短銃砰的一聲爆響,將距離自己只有不到二十步,已經高高舉起馬刀的一名韃虜射落馬下。

    兩槍射光,吳三桂迅速把槍插回槍袋,摘下了大關刀。吳三桂喜歡用大刀,不喜用槍,他更喜狠狠的劈砍在敵人身上。

    呀的一聲大吼,吳三桂一記斜劈,將一名韃虜砍下馬。又有數名韃子看他身上衣甲華麗,知道他定是大將,都揮刀來砍,可他身邊的精銳家丁早一擁而上,連砍帶剁把他們擊落。

    寧遠騎兵衝陣而過,吳三桂勒轉馬頭,掛好大刀,從鞍袋裡又取出兩把備馬手銃。再次衝了上去。

    遠處,清軍大隊裡聽到前方銃聲不絕,多鐸等人都不由的臉色大變。

    「是大隊明軍,快,沖上去,殺光他們!」

    騎兵加速,疾馳上來。

    可當他們衝到戰場時,卻發現戰鬥已經結束。

    在濟爾哈朗等人面前的是遍地的屍體,他們派去追擊的二百餘騎,此時無一倖存。濟爾哈朗臉色大變,二百騎兵,居然這麼快就被殺光了。

    「可惡!」

    在戰場的另一端,吳三桂已經重新整隊,他的關刀還在滴血,身上戰袍血染鮮血。

    「哈哈哈,殺的痛快,這騎銃果然是殺韃子的利器,楚國公誠不欺我!哈哈哈!」吳三桂哈哈大笑。

    「韃子們,來啊,咱們今天就戰個痛快!」(未完待續。)

    PS︰非常感謝HUANG900928、BBB的支持,謝謝HUANG900928的打賞!
regn13 發表於 2018-3-31 23:27
第321章 崩潰的八旗勇士

    濟爾哈朗此時也明白自己中了明軍的誘敵之計了,他惱羞成怒,揮舞著拳頭大吼,「踏平他們!」

    多鐸雖然覺得明軍的戰鬥力高的有些驚人,可這個時候也無法阻止濟爾哈朗。⊙。⊙

    剩下兩千七百餘騎的清軍扔下幾百蒙古人,由鄭親王濟爾哈朗、多羅貝勒多鐸、多羅郡王阿達禮三人各率一部,就如同三支利箭一般的疾射向明軍,更好似一陣狂風,席捲而來。

    吳三桂看到這一幕,笑的更加大聲了。

    從開始到現在,他都只出動了一半的騎兵,步兵一直都沒有露面。他等的就是現在,就是要激怒清軍,讓他們殺過來,而不是逃跑。

    雖然剛才一陣絞殺兩百餘騎清虜,這已經算是一項難得的戰功。可吳三桂並不滿足,當初他被人把他和劉鈞並稱之時,他還覺得劉鈞算什麼,居然能跟他並提。可短短時間,劉鈞都已經封國公任提督,節制四鎮兵馬,遠遠把他甩到了身後。

    吳三桂希望自己也能如劉鈞一樣,甚至超過他。

    兩百韃虜怎麼能讓他滿足?

    寧遠將領們都在等待著吳三桂的命令。

    吳三桂看著疾衝而來的清軍,緩肝的抬起了自己的右手。

    一位旗手立即舉起了一面藍色的大旗,開始向前傾斜搖動。

    緊接著,吳三桂身後的軍樂隊,鼓手開始擂動戰鼓,號手們也吹響了戰鬥的號角。鼓聲如雷,號角悠悠。

    在戰陣兩側的數百步外的土山後,一門門火炮被推了出來,一隊隊步兵也掀去了身上的雜草偽裝,從地上爬了起來。

    清軍騎兵還在呼嘯著,吶喊著,瘋狂的向著吳三桂衝去。

    就在這時,兩側的大小數十門火炮終於轟響了。

    紅夷炮、將軍炮、佛郎機炮,甚至是臼炮、虎蹲炮、滅虜炮。吳三桂把能帶來的炮,差不多都拉過來了。

    雖然各式炮很雜亂,可百炮齊嗚的聲勢還是極其壯觀的。一枚枚炮子帶著尖歷的嘯聲從清軍衝鋒陣列的兩側向著密集的隊形射去。

    寧遠鎮本來就有不少的火炮,其中紅夷炮也有不少。佛朗機等更不在少數。上次又從劉鈞那裡購入了一大批楚軍淘汰的火炮。

    這些火炮在楚軍中早已是淘汰的火器,可放在這裡,依然威勢不小。特別是當清軍完全沒有發現這些火炮陣地的時候,當他們衝鋒向吳三桂的騎兵時,兩翼便被暴露在這些大小火炮之下。

    一門門火炮在噴射火焰。發射炮彈。

    炮火轟鳴,清軍騎兵大意之下,再次遭受重創。

    不時的騎兵中彈倒下,有人連人帶馬一起被轟中擊倒,有的直接被大鐵球擊中從馬上被拋了出去,鮮血灑成一片片血雨,人仰馬翻。

    不過這些炮終究不如楚軍的新式炮火,寧遠鎮的炮手也不如楚軍的炮手,他們許多火炮射程太短,而且他們習慣使用散彈。這更降低了射程,減弱了威力。而且他們裝填的速度也不快,就算是佛朗機這樣的後裝炮,也打的很慢。

    第一輪炮擊過後,後面的炮火就開始減弱了許多。

    而清軍騎兵悍不畏死,這輪炮擊雖然死了不少人,可他們依然在繼續衝擊。而且這些人反應極快,很快三股向前衝鋒的騎兵就已經默契的做出了變陣,濟爾哈朗繼續率部前衝,多鐸和阿達禮則各率本部殺向兩翼的炮兵。

    面對著數量遠超於已的明軍伏兵。這些清軍毫不畏懼。

    「火銃手準備!」

    因為寧遠的火炮多用散彈,因此火炮都置於陣前。當敵人衝鋒過來時,火銃手開始位於火炮陣地後面佈置,在火炮的和銃兵的兩側。則是普通步兵陣。

    「都放近了再打,沒有命令不得放銃!」

    軍官騎著馬在陣前奔跑大喊,「所有人不得陣前割首,只以惡戰計功,陣前砍級者一律軍法處置!」

    還有軍官一直在計算著敵騎的距離。

    「一百五十步!」

    「一百二十步!」

    「一百步!」

    負責指揮左翼的副將於綬一直沒有下達發射的命令,對於這些火銃。寧遠鎮也試用訓練許久,知道要想發揮威力,最好是等到六十步距離的時候再放銃。

    寧遠鎮本身就是經戰多年的遼西兵馬,核心是關寧鐵騎。自吳三桂升任寧遠團練總兵後,又進行過一番整編,有更多的訓練更充足的軍械糧餉,因此這支兵馬本就要強於許多其它的邊軍。當他們得到湖北來的火器裝備後,戰鬥力再次提升。

    他們不但比普通的邊軍裝備好糧餉足,其士氣和戰鬥意志也遠強於其它邊軍。

    沒有射擊命令下達,銃手們一直待命沒有射擊。

    「八十步!」

    於綬還沒下令。

    清軍騎兵戰馬的鐵蹄敲擊大地的聲音越來越響,如戰鼓擂動,地面都在震動。那股排山倒海般的氣勢,足以讓許多新兵崩潰。

    可在軍官們的喝令下,寧遠步兵雖然喉頭發乾,手腳發抖,可他們沒有退。

    「六十步!」負責觀測距離的軍官用帶著些顫抖的聲音高聲吼道。

    於綬終於將高舉著的右手狠狠的揮了下去。

    「天鵝喇叭聲此起彼伏的響起,一時間把騎兵的鐵蹄聲也壓了下去。

    「放!」

    「放!」

    「放!」

    火銃陣中,軍官們的射擊命令此起彼伏,嘶吼著不斷響起。早已經等的不耐煩的銃手們,紛紛對著疾馳而來的清騎扣動了扳機。

    砰砰砰砰砰!

    炒豆般的爆裂之聲連綿不絕的在明軍陣前響起,一股股的硝煙四下瀰漫開來。此時火銃手們已經沒有精力去看自己的戰果了,第一排的銃手射過之後,迅速的向銃陣後方走去,加入到最後一排進行裝填。

    他們一走開,第二排的銃手立即端著早已經裝填好的火銃開始射擊。射完之後,他們繼續繞到銃陣最後,繼續裝填。

    一排又一排的銃手,組成了連續不絕的彈幕火力,向著清騎侵洩而出。這種火銃陣法。也是吳三桂花費了不少銀子,收集到的楚軍銃兵作戰方法。訓練之時,吳三桂就已經發現這種陣法,很有效果。

    陣前的火炮也還在發射。所有的炮都換上了散彈,一片片的鐵砂鉛彈噴射而出。

    火炮火銃的炮子就如雨點一樣朝清軍騎兵劈頭蓋臉的打去,砸的他們不斷倒下。

    跟在陣中衝鋒的清軍將領都有些腦袋發懵,被這猛烈的火力和慘重的傷亡嚇的渾身冷汗。

    他們甚至不敢相信眼前的這支軍隊是寧遠軍,他們和寧遠軍也不是一天兩天的對手了。什麼時候寧遠軍有了如此強悍的野戰能力?

    他們還沒能衝近敵陣,就已經倒下了這麼多的勇士。

    「衝過去,衝!」

    傷亡慘重,卻越發的激發了清人的凶悍,他們沒有調頭,沒有後退,依然在向前衝。以往的經驗告訴他們,明軍的戰陣也許有時很頑強,可只要他們衝近了,明軍根本不是他們的對手。很快就會崩潰。

    距離兩翼的明軍火器陣只有二十步了,瞬間就能衝過去。

    可就在這時,衝在前面的戰馬突然發狂起來,經驗豐富的清軍立馬就發現了變化的緣故,狡詐的南蠻子在陣前居然撒下了許多鐵蒺藜,那些鐵釘有著尖銳的角,急馳的戰馬踩上那些鐵蒺藜,連馬掌都護不住。

    而明軍趁著戰馬混亂的時候,炮銃卻絲毫沒有半點停頓,而且由於距離更近。他們的炮銃殺傷力成倍的提升,滿蒙勇士成片的倒下。

    清軍也不甘示弱,開始向明軍投鄭標槍、短矛、手斧,向明軍射箭。給明軍造成了很大的殺傷。

    可明軍數量更多,且他們的銃炮殺傷力更大,這種對拼,很快就讓清軍撐不住了。

    而濟爾哈朗率領的中部騎兵與寧遠騎兵的對沖,也完全處於下風之中。八旗騎兵雖然騎射更勇猛,作戰更凶悍。身披重甲。可寧遠騎兵數量更多,而且他們還全都配了火銃,一人配三銃甚至將領們配了四五把銃。

    雙方近戰之時,抽冷子那些卑鄙的南蠻子掏出短銃對著就是一銃,根本避無可避擋無可擋。在這種面對面的近戰之時中上一銃,幾乎不死也得殘。

    打了半天,濟爾哈朗發現自己的麾下已經少了百餘騎。

    再看後面的兩翼,一樣損失慘重,卻還被明軍的長矛兵盾兵給擋在銃炮火器陣後,難有進展。

    濟爾哈朗喉嚨發乾,頭一次感覺到了無邊的恐懼,這樣打下去,只怕他這三千騎都得交待在這裡。

    這片開闊的戰場上,在這個晨間,八旗騎士們已經倒下太多,人與馬的屍體一層層的堆積起來,鮮血浸透了這片曠野。

    清軍衝鋒的勢力減弱了,面對寧遠鎮的新式戰法,面對著那些犀利的銃炮,他們簡直難以前進一步。

    陣上血流成河,屍體堆積如山。

    寧遠軍的頑強也遠超他們的預料,寧遠軍同樣戰死了許多人,可他們沒有半點後退的跡像。

    濟爾哈朗紅了眼,他縱馬指揮,讓勇士們繼續向前衝擊,殺破明軍的陣列。

    可是他們的衝擊都被擊退了,戰場上的明軍數量遠遠超過於他們,而且意志頑強,這簡直跟他們以往遇到的明軍是兩支隊伍。

    濟爾哈朗還在正面衝殺,可兩翼的清軍卻最先頂不住了,銃炮的殺傷太狠,兩部傷亡慘重。他們開始後退,起初還只是緩緩後退,可很快,整個兩翼都動搖了,就如同江河決堤、雪山崩塌,驀然間清軍騎兵便拔轉馬頭開始四散著飛馳逃命。

    就如破堤的洪水,漫無邊際的四處奔洩。

    兩翼的崩潰使得正面的清騎也只得無奈的敗走,濟爾哈朗一邊被部下擁著逃竄,一面回頭,望著那面在朝陽中飄揚的紅旗,無比的憋曲和不甘。

    三千大清的八旗勇士,卻被兩萬明軍擊敗了,這不應該,這不應該!

    吳三桂率著寧遠騎兵追擊十里遠,看著清軍敗兵撤入乳峰山,才收兵撤退。(未完待續。)

    PS︰感謝馮家第四少的打賞,謝謝兄弟啊!
regn13 發表於 2018-3-31 23:27
第322章 總領關寧錦三鎮

    崇禎十三年,九月。…。…

    寧遠鎮總兵吳三桂率軍兩萬於松山城外伏擊一萬清軍,是役寧遠軍大獲全獲,共斬首一千七百六十五級,其中建虜真夷六百五十三級,蒙古韃虜一千一百一十二級。其中分得拔什庫以上者五十七級,寧遠總兵官吳三桂親自格殺十七虜,並於陣上揮刀砍下韃虜鄭親王濟爾哈朗一條左臂。

    而取得如此輝煌大捷,寧遠鎮只戰死八百餘步騎,傷千餘。

    捷報傳回寧遠,洪承疇大為震憾,迅速上報總監高起潛。高起潛親自趕到寧遠查驗韃虜首級,確認戰績屬實,高起潛還派出探子收集清軍消息,得報鄭親王濟爾哈朗確實斷了一臂。

    得此回報,高起潛與洪承疇親自起草捷報奏章,派出快馬飛馳京中。

    捷報傳到京中,龍顏大悅,朝中百官也齊聲稱賀,京中百姓聽聞大捷之後,如同過年一般的歡慶。

    滿朝上下,都為之歡欣鼓舞。崇禎下旨把當初因凌河之戰潰敗而逃而被免職的前遼東總兵吳襄授封都督。吳三桂晉陞右軍都督府左都督,加兵部侍郎,並特賜加提督餃,欽差提督遼西,總領關寧錦三鎮軍事,賜世襲錦衣衛千戶。

    人們紛紛稱讚吳三桂當世英雄,天下名將,再次將他與劉鈞並提,大家都稱吳三桂朱慈燁兩位是大明雙雄,帝國雙璧。朝中甚至有許多人上奏當為吳三桂封爵。

    松山一戰,吳三桂功名利祿俱得。

    雖然這一戰,他以兩萬伏擊清軍三千,而不是兩萬。其斬下的一千七百五十六級首級中,還包括了那六百三十五級蒙古降清部民。不過對於這些,高起潛沒有說,洪承疇也沒有說,總之這場勝利不僅僅是吳三桂的,也是整個關寧軍,是整個關外二十萬大軍的功績。

    劉鈞收到松山大捷消息的時候。剛從日本返回鎮江。

    此時已經進入了十月,遼東的天氣已經很冷,劉鈞正在加緊把從朝鮮和日本兩地購買的糧食海運到鎮江、義州以及金州旅順。以往年的氣溫,到十一月初。遼海就會開始結冰,要到明年的三四月才會融冰。

    對於九頭鳥來說,這會帶來不小的麻煩,首先就是糧食物資的補給,全靠海上運輸補給的遼南楚軍。必須搶在結冰前把所有物資運輸補給到位,做好儲備工作。

    同時,一旦結冰,明軍最強大的艦隊就無法往來支援。現在明軍在遼東,主要還是分為兩大塊,一是金州半島以及周邊的長生島、廣鹿島等諸島。另一塊就是鴨綠江口一帶,以鎮江城、九聯城堡、義州堡、鐵山堡,以及皮島、身彌島、石城島等諸島。

    兩片地區都是海外,相距六七百里,一到冬季。就無法再互相聯絡,艦隊也無法往來增援。

    至於從朝鮮租借的耽羅和巨濟,從日本租借的平戶、對馬、五島等諸島,則更加遙遠。這些地方暫時還只會駐紮少量的戰艦兵士,主要還是用做商業貿易為主,且有鄭家的人馬負責經營,劉鈞倒不用太過操心那邊。

    從日本離開後,劉鈞先回了趟朝鮮,朝鮮君臣知道劉鈞僅有短短月餘就迫使日本臣服大明後,越發的對劉鈞恭敬有加。而崇禎也下了道特旨。封劉鈞兼任朝鮮大使,負責監督朝鮮國政。

    如此一來,劉鈞對於朝鮮的事務有更多的干涉管轄權,有利於其在鴨綠江一帶的駐兵。有了這個大使的身份。劉鈞在朝鮮不只是一個國王女婿,反而相當於朝鮮的太上皇了。不過劉鈞也無意過多干涉插手朝鮮的事務,只要朝鮮保持現狀,繼續忠於大明,並向大明東印度公司開放貿易,就足夠了。

    在朝鮮短暫逗留。劉鈞和靜淑公主在漢城完婚。原本劉鈞打算先訂婚,明年再完婚,但朝鮮國王李和大臣們比劉鈞更加急迫,巴不得馬上要把公主嫁出去,最後,協商之後提前完婚。劉鈞也答應了朝鮮的要求,等明年會在大明京師再舉辦一起隆重的婚禮。

    漢城舉辦婚禮後,靜淑公主李惠便隨劉鈞一起返回了鎮江。

    鎮江城已經完成了修固,或者說重建更加合適,如今的鎮江城和金州一樣成了一個新的要塞,要塞建在鎮江城的旁邊,要塞以軍事作用為主,屯駐兵馬糧草,擁有許多炮台。而原來的鎮江堡經過維修,進行了擴建,成為百姓的住宅區,以及商業區,有市場等。

    鴨綠口一帶百里內,楚軍已經建成了以鎮江要塞為中心的控制區,北有九連堡,東有義州城、南有鐵山城、皮島。

    在楚軍的控制區與清軍實際控制區之間,有五十里的無人區,鎮江與鳳凰城之間相距百里,其中大半是無人地帶。東面義州城距離清軍控制的長奠堡之間,也相距百餘里。

    在鴨綠江口的這片明軍控制區,聚焦了大量的百姓,既有漢人百姓,也有朝鮮百姓,楚軍在這裡築城建堡,駐軍開市以後,百姓蜂擁而來。

    短短半年多時間,這裡又熱鬧起來。有許多朝鮮的商人,也趕來這裡出售貨物,購買商品。許多朝鮮的采參人,也都把挖到的人參拿到這裡來賣,那些獵人們也把皮貨等送來這裡交換。

    鎮江市場的開市,也引來許多明朝的商人們載貨前來。

    「鎮江、義州、鐵山、皮島諸地現在已經重又聚起了二十多萬百姓,我們甚至把各城周邊的田地都又耕種起來了,馬上就到了秋糧收穫時候了。」駐守這裡的監軍僉事瞿式耜向劉鈞稟報導。

    「這是好事,不過這麼多人口,我們今冬到明春的糧食儲備足夠嗎?」

    瞿式耜笑道,「已經足夠了。」

    「就已經足夠了?」劉鈞驚訝的道。

    「今年夏天我們在遼東搶的糧食可不少,金州到鎮江六百里沿海岸上近百里範圍,今年的夏糧可基本上都是被我們收走了的,再加上大帥自朝鮮和日本運來的糧食,還有我們今秋即將收穫的,措措有餘,一萬多駐軍和二十餘萬百姓一年的口糧都有了。」

    「很好,糧食是第一重要的。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所有的糧食一定得保護好,全都存儲到各城堡裡面去,絕不能讓韃子細作給燒燬了,要嚴防韃子細作。另外。秋收在即,也得派兵做好警戒,我們夏天奪了韃子的夏糧,可得防著韃子來奪我們的秋糧。」劉鈞交待道。

    「我們現在糧食是不缺的,關鍵還是缺許多其它商品。如布匹針線油鹽等等,都得靠從朝鮮或者山東運來。馬上就要冰凍了,到時很長段時間商人來不了了,這方面的物資還得做些存儲。」

    「這都不是問題,只要有利可圖,商人們會比我們想的遠的,我們只要適當的提高點價格,他們立馬就會爭著運我們需要的商品過來。」

    由於韃子的遷海令,使得今年金州和義州這邊的局勢都很好,雙方並沒有戰事。只是對峙僵持著,這種局面對於楚軍來說是極好的。楚軍得以從容的控制了這兩片新佔領區,同時還安全的把城堡炮台都建好了,甚至還遷置吸引了大量的百姓過來。

    而韃子遷海五十里,設置的這片無人區,也使得明軍的這兩處地方安全的多。

    瞿式耜與劉鈞在鎮江要塞軍議大廳中坐下,瞿式耜親自給劉鈞倒了杯茶奉上。然後他給自己也倒了一杯,坐在劉鈞下首。

    「吳總兵在松山大捷,真是大揚國威,如今朝廷都是歡欣鼓舞。擊敗韃虜,收復遼東只怕不遠了。」

    劉鈞回到鎮江後,也聽說了許多吳三桂松山大捷的消息,具體的情況他都已經透過劉僑和王之心的廠衛得知。雖然大捷裡有點水份。可依然得說,這仗確實是大捷,朝鮮多年來都不曾有過這樣的大捷了。

    就算劉鈞率楚軍入遼以來,打了許多仗,可都沒有一次跟三千八旗硬戰,取得斬首過千的戰績。不得不說。聽到這消息時,劉鈞也十分驚嘆於寧遠軍的勇猛敢戰。

    「吳總兵確實盛名不虛,這一下韃子只怕得撤錦州之圍了。」劉鈞笑道。韃子吃了這麼大一個虧,連鄭親王濟爾哈郎都丟了一隻胳膊,損失千多精騎,韃子也必然大受震動。在眼下這種形勢下,韃子只能撤去錦州之圍。

    再圍著錦州,那麼明軍在松山大捷的鼓舞下,說不定就真要大軍趕到錦州與韃子決戰了。而現在這種情況,劉鈞以為黃台吉決不願意決戰的。

    但也僅是解錦州之圍而已,若說馬上就能反攻復遼,那也是不現實的情況。穩妥的選擇,還是繼續壓迫消耗清軍,如今已經解決了朝鮮,如果朝鮮一面守著寧錦,一面還能再把蒙古各部拉回朝廷這邊來,那韃子就是勢單力孤了。

    這樣跟韃子耗幾年,清軍肯定就得崩潰。

    不過劉鈞覺得松山大捷,會讓朝廷錯誤的估計形勢,許多人肯定又會忍不住高喊著反攻復遼了。

    瞿式耜對劉鈞道,「我聽說內閣有意在遼東重設官衙,派駐官員。金州及周邊諸島重設旅順府,而鎮江這邊新設鴨綠府,派知府知縣來管轄民政事務。」

    「這是好事。」劉鈞笑笑,對此並不太在意。

    瞿式耜轉過話題,問劉鈞,「如今朝鮮、日本事務皆了,不知大帥可否有新的出兵計畫?」他身為監軍僉事,看到吳三桂松山大捷,又聽說最近朝廷裡有意反攻復遼,便也希望劉鈞能夠再次發兵。

    「嗯,馬上就是秋收了,韃子有可能要來搞點破壞。防總是防不勝防的,最好的防禦還是進攻。如今城池堡壘也築好了,將士們也都休整過了,是時候進攻一波了。我打算來一波秋季攻勢,把北邊的鳳凰城和東面的寬甸這兩片地區的清軍堡壘掃蕩一遍。」

    發起新一波進攻,主要目的不是要佔據鳳凰城和寬甸一帶,而是要打擊消耗下清軍在鎮江周邊的實力,以免等他們在秋季甚至到了冬季之後再來襲擾。

    不過開戰之前,楚軍得完成新一輪的輪換休整,並且還要完成冬裝的配發。如今九頭鳥倒是不缺銀子了,入遼以南,搶了近千里的海岸線,搶了上百個城堡集市,直接搶掠的錢財以及轉賣給那些商人獲得的錢財,加起來得有幾百萬,因為搶的太乾淨,楚軍的收穫相當的喜人。

    這些各種成色的金銀乃至銅錢,和珠寶等,最後都變換成了銀子,然後轉入銀行,兌換成了銀元,入遼半年,九頭鳥搞搬遷業務,換來了銀元千萬元銀票。這些錢劉鈞最後一部份用做軍餉,一部份做為賞賜,還有則是軍械彈藥補充,鑄炮造槍,生產彈藥,以及生產士兵們的鎧甲軍服,城堡炮台碼頭等等的開銷。

    一千萬銀元不少,不過對於現在擁有十萬兵馬的楚軍來說,也差不多就是一年的各項軍費和福利開支。好在楚軍並不要靠攻城搶劫供軍,這千萬銀元的收入其實算是額外收入。

    如今楚軍已經建立起了一整套完備的後勤供應體系,從火炮火銃到鉛彈火藥,從綿甲頭盔到靴子手套,大到戰艦小到水壺,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工坊專門生產,質量可靠,速度保證。

    現在楚軍不能生產的也就是軍馬和糧食,還有最基礎的許多材料了。

    建立這一套完整的體系花了不少錢,可都是值得的,現在這套體系不但能夠滿足於楚軍的裝備需求,甚至還開始源源不斷的為楚軍提供收益。甚至這套體系的諸工坊,還吸收了大批楚軍的家眷在裡面工作,賺取薪水。

    如今楚軍的財政情況很穩定也很充足,將士們的底津和各種津貼獎賞也是節節上升。正因為有了優厚的薪餉和良好的福利待遇,才使得九頭鳥雖然如今擴張到了四鎮的規模,可戰鬥力卻依然一如從前,保持良好。

    特別是這些將士們也還都對劉鈞這位大帥充滿感激,這種感激也是劉鈞一直以來都在追求的,感激是能轉化為忠誠的。(未完待續。)

    PS︰謝謝馮家第四少,謝謝兄弟的支持!
regn13 發表於 2018-3-31 23:27
第323章 京觀

    「韃虜日前派使者至寧遠,要求議和。Π Π ,」

    秋高氣爽,鴨綠江口兩岸的玉米也都開始收穫。夏末搶種的玉米是晚熟種,經過三個月的生長,終於成熟。連綿的青紗帳已經變了色,玉米果穗包葉漸黃,上部的籽粒也開始變硬。

    新到任的鴨綠府知府領著鎮江、鐵山、義州等地新到任的官員們,組織著百姓搶收玉米。原本關外冬季太冷,不能播種小麥,便都是開春後種植春小麥。夏末收穫過後,劉鈞下令,在鴨綠江口和地開始種植晚熟種玉米,另外還種植了土豆、蕃薯等抗旱高產的作物。

    今年乾旱,但玉米和土豆、蕃薯都較為抗旱,收穫喜人。

    劉鈞安排了不少楚軍巡邏,防止韃子來破壞秋收,他則率兵沿著鴨綠江逆江而上,開始發動秋收攻勢,以戰為守。

    天高雲淡,楚軍行進順利,一路上幾個小堡的清軍發現明軍出動,早就棄堡而逃。瞿式耜趕到軍中,向劉鈞稟報了韃子要議和的最新消息之時,劉鈞已經到達了寬甸六堡最南面的長奠堡下。

    長奠堡與其它五堡並稱為寬甸六堡,也稱為六甸。是在萬曆元年之時,由邊將寧遠伯李成梁在寬甸地區所築六堡。經略遼東的熊廷弼稱之為八百里新疆,每一堡管理一段遼東長城,迫近女真的根基建州,當年曾經扼守女真向西南拓展的出口。

    長奠堡在最西南,距離鴨綠江不過數里,城堡周長八百步,城牆為塊石砌成,高約一丈二,只開有南門一門,東西北三角各築一角樓,南門上有城樓。

    清軍聞鎮江明軍來攻,早已經放棄周邊的小堡寨,把兵馬都收入長奠堡中。此時堡中軍民不過兩千餘人。而在城下,則是楚軍一個整師三協一萬五千餘人,還有水師的一些船隻前來。

    清軍如同縮頭烏龜一樣的躲在城中不敢冒頭。

    劉鈞聽說清軍想議和,並不驚訝。大明跟女真打了這麼多年。其實除了這兩年,早先那些年,雖然女真一直在對明作戰中取勝,可他們一直都想要和談。只不過明朝以前哪怕輸的再慘,被打到京師城下。也一直不肯議和。

    在劉鈞看來,韃子以前想議和的態度還是很認真的。女真雖然一直軍事上取勝,可畢竟部族就這麼點人口,明軍輸了一次又一次都可以很快再抽調兵馬,而女真卻是死一個少一個。在他們征服蒙古和朝鮮之前,女真很希望能與大明議和,雙方休兵罷戰,以得到更多的休養生息,發展壯大的機會。

    倒不是說女真韃子是什麼和平愛好者,這不過是一種發展的策略罷了。

    直到他們征服了蒙古和朝鮮。又對黑龍江流域的其它女真部落征服後,黃台吉才算是真正的有些不把明朝放在眼中,對和談也沒有那麼在意了。

    可現在,局勢卻迅速的對女真不利起來。

    先是大明中原的農民軍被擊敗鎮壓,緊接著明軍反攻遼東,朝鮮又倒向明朝。而錦州的三千清軍新敗,被兩萬明軍打的損失近半,這讓黃台吉不得不重新考慮起議和之事來。

    「韃子的條件是什麼?」劉鈞問。

    瞿式耜道,「黃台吉提出的條件是兩國平等,結為兄弟之邦。雙方以小凌河為國界。從此休兵罷戰,互不侵犯。遣返對方逃人,清軍從錦州撤軍,明軍則撤出遼東。其四。雙方開放互市,明朝每年給清黃金萬兩,清則報之以人參、貂皮。」

    「呵呵。」劉鈞忍不住笑出聲來,黃台吉都到這個時候了,還提出這種條件,明朝上下根本不可能答應。明朝的清議力量還是很強的。尤其如今東林黨人當政,更是誰敢出來說要議和,誰就會被攻擊為賣國賊漢奸。

    不過出乎劉鈞意料的是,崇禎居然答應議和了。

    不過崇禎卻也提出了自己的議和條件,這卻是讓劉鈞有些始料未及的。

    「皇上提出什麼條件?」

    「皇上的條件是讓黃台吉易去年號,遵奉正朔。退回遼東長城以東,回到建州之地,送還歷年被佔領擄掠的人口。」

    退出遼東長城這個條件可就相當的苛刻了,遼東長城還是當年女真尚未崛起之時所築。其位置大致就是南面以鴨綠江為界,西南以九連城為界城。其北端以鎮北關為界城,位置在後世大約四平南面。

    這等於要滿清把幾十年來所奪取的遼海、鐵嶺、撫順、瀋陽、遼寧、鳳凰城、遼東半島乃至遼河平原的所有城池土都都退還給大明。此外還得去除國號,改易年號,重新尊奉大明為宗主,向大明稱臣納貢。而且還得把控制的漢人百姓都交還大明。

    這樣的條件,根本不是苛刻,而就是不想談了。

    劉鈞笑笑,覺得很正常。若是崇禎真的開出什麼有誠意的條件,那才見鬼了。現在開始對明朝很有利,崇禎肯定不想和談。

    不過劉鈞心裡覺得,其實現在雙方的實力並沒有太大的變化,這個時候其實和談對明軍也是有利的。不過和談不能按著清軍的想法來,明軍自己可以放寬一些條件。

    比如先議個停戰協議,約定一個三五年的停戰時間,再以雙方實際控制區劃定臨時界線。大明更需要時間來恢復,這些年又是災荒又是兵亂,大明底子早打空了,有個機會就當好好喘息一下。

    不過明朝君臣最是硬骨頭的一群人,當年土木堡之變,皇帝被人抓了,押到京師城下,大明臣子寧可另立一個皇帝,也不妥協。

    後來與隆慶議和,還是高拱、張居正在其中出了大力,當年隆慶議和,明軍與韃靼部俺答的議和,表面上也還是韃靼請和求貢請封。

    不過清朝與韃靼人的情況還是不一樣的,一來清朝實力比之當年的韃靼人更強大。二來,現在朝廷對清軍的形勢大好,猶豫是在松山大捷的鼓舞下,現在朝廷上下都一力主戰。這個時候議和,誰肯。

    「黃台吉要求議和期間雙方暫時罷兵,為表明議和誠意,他已經下令包圍錦義錦州的清軍撤回義州和廣寧。」

    「他撤錦州之圍,那是他圍不下去了,和議不議和無關。」劉鈞說完,便向長奠堡下的明軍下達了命令,「派個人向城上守軍勸降,給他們一刻鐘時間。如果一刻鐘到還不開城,那我們就拿炮轟破城門。」

    議和與劉鈞沒有半點關係,只要崇禎沒有向他下旨要求停止進兵,那劉鈞就不會改變自己的作戰計畫。

    寬甸地區的諸堡,是這次劉鈞的掃除目標。趁著黃台吉現在還被拖在錦州遼陽一帶,孔有德等又還在金州,劉鈞若不趁機拔掉這些堡壘,那才是愚蠢。

    一刻鐘時間到,長奠堡裡的清軍拒不出降。

    「夠種。」劉鈞豎了個大拇指,然後翻轉過來朝下,「既然你們選擇送死,那我成全你們。」

    劉鈞向著城堡一揮手,早已經裝填好的大炮對著南門就轟響了。

    毫無意外,小小的長奠堡南門面對著重炮標的重型攻城火炮,僅僅十餘發就給轟塌了。

    重步兵們身披重甲,舉著大盾開始向城堡移動,後面是一隊隊的被稱為輕步兵的火銃手。榴彈炮在後面為他們放炮開路,整個進攻井然有序,配合默契。

    硝煙中,一隊清軍叫喊著舉著刀兵衝了出來,可迎接他們的卻是一排排的子彈,將他們打倒在地。

    韃子前仆後繼的衝了出來,就跟在自殺一樣。也許他們知道活不了了,想死的有尊嚴一些而已。

    城堡很快被佔領,一名軍官跑來報告。

    「韃子全是些畜生,他們在我們破城之前,已經把城裡的百姓屠殺一空,不但殺了漢人百姓,也把他們自己的家眷都給殺了,老人孩子統統都沒放過。」

    劉鈞的臉色變了變,他沒料到韃子如此的凶殘。

    「好好安葬死去的百姓,把那些韃子的首級全都砍下來,在堡前壘一座京觀。」

    「長奠堡需要駐守嗎?」

    長奠堡距離鎮江有八十里路,劉鈞想了想,「先留著,用作我們這次進軍的兵站。駐留些兵馬,等這次打完寬甸六堡後,我們再全都毀掉。」

    瞿式耜忙問,「寬甸不守嗎?」

    「不守。」

    寬甸地區都是山區,沒多少田地,人口也少。而且這些地方距離鎮江等鴨綠江口太遠了,馬上又將是冬季到來,那個時候防守會更加困難。劉鈞可不想到時韃子來圍攻,救援不及。現在而言,楚軍只守著鎮江等鴨綠江口附近就好了,那樣防守不會拉的太開,支持也能及時。

    「繼續進軍,我們爭取快點把六堡都掃平,不要再給韃子屠城的機會。」

    九月底,劉鈞發起秋季攻勢,沿著鴨綠江而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風捲殘雲一般的將寬甸六堡以及周邊諸寨堡掃蕩一空,殲滅清軍一千餘人,解救百姓兩萬餘口。十月初,取得寬甸大勝之後,劉鈞摧毀寬甸諸堡,隨後撤回鎮江。(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3-31 23:27
第324章 削兵奪權

    遼陽。…。…

    黃台吉扔下剛送回來的大明和議條件,無力地長嘆一聲︰「當初一時沒把朱慈燁放在眼中,如今他卻已經在遼東生根發芽,成為心腹之患。現在我大清精銳盡在凌河遼河,遼南與鎮江空虛,根本無人能制楚兵,如今兩地糜爛,其患更勝寧錦明軍。」

    內秘書院大學士範文程恨恨的道,「這個朱慈燁當初真是小瞧了他,本以為只是個乳臭未乾的小子,憑藉著梅之煥李長庚二人才得以幸進高昇,卻不料他還真有些本事。」

    「我們現在必須得遏制朱慈燁,寬甸六堡已經盡為其所破,有消息表明其正準備進攻鳳凰城。若鳳凰城再破,則東江楚兵可直接威脅到遼陽瀋陽。」黃台吉道。

    「三順王無能,壞了皇上的大事。」範文程道,「朱慈燁登陸旅順之前,陛下就已經特調三順王前往防禦,可他們一路行動緩慢,以致於讓朱慈燁順利的登陸旅順。此後聞訊又躑躅不前,導致遼南諸州失陷,一直到現在,他們枉自坐擁幾萬兵馬,卻不曾與楚軍接過一仗,任楚軍在遼東橫行無忌,破我城池百餘,奪我人口數十萬,殺我大清勇士過萬,實千古之罪人。」

    「要逆轉如今逆勢,朕該如何?」黃台吉嘆氣問道。

    「或許當先略做退讓,示之以弱,待冬季到來之後,再做反攻。」範文程道,「先不如跟明議和,條件不妨開高些,拖住他們,待冬季到來,遼海結冰,那個時候,楚軍最強的艦隊就無用了,那時鎮江與旅順之間也當無法互相支援。那時,我們先破楚兵。」

    「可南朝皇帝提出的這議和條件。根本毫無誠意。現在南朝上下士氣高漲,我擔憂他們會發起反攻。」黃台吉擔憂的道,「萬一到時寧錦明軍與旅順、鎮江的明軍三路同時進攻,只怕我們難以應付。」

    「皇上。一味退讓只會越發的讓南人以為我們軟弱可欺,越是這個時候,我們越需要狠狠的反擊,如此才能震懾住南蠻蠢蠢欲動之心啊。」和碩禮親王代善急忙勸說道,他反對此時議和。「皇上。臣以為先不必管楚兵,朱慈燁雖屢屢攻城破地,但只守旅順、鎮江二處,其餘奪取城池也很快棄守,可見其並不想馬上深入遼境。」

    「你的意思是?」

    「依我見,還是得打錦州,現在明軍新勝,正是輕敵驕兵,我們可先破寧錦明軍。只要寧錦明軍一破,到時遼南鎮江的楚兵自然不用擔憂。」

    「現在局勢。想要破寧錦之兵,難,很難。」黃台吉搖著頭道。

    「陛下,不管明軍幾路來,我們只一路去,當年我們正是憑此薩爾滸大勝。如今明軍三路進攻,我們不可能三路防範,不如集中兵力,破其一路啊。」代善依然堅持自己的主張。

    「大學士,你看呢?」黃台吉問範文程。

    範文程想了想。道︰「禮親王說的也有道理,不過怎麼打還得多做謀劃,再過月餘遼海就要結冰,不如先繼續與明和議。示敵以弱,行緩兵之計。待到天寒結冰,那時明軍水師無法作用,各種明軍相互不能支援,那時我們再發兵反攻,只打其一路。當可行。」

    「好,先忍他一忍。傳旨給孔有德等人,讓他們退回蓋州,暫緩進攻金州。再傳旨錦州兵馬,讓他們退守大凌河,把守住義州和大凌河堡。範卿,就有勞你親自帶使團往寧遠走一趟,與明議和。只要能穩住南朝,不妨先答應他們一些條件。」

    「臣遵旨。」

    北京。

    主掌都察院的左都御史劉宗周剛從宮中出來,結束與天子的奏對。第二天,皇帝下旨,第八鎮移駐旅順,第九鎮移駐鎮江,第十鎮駐守武昌。朱慈燁由湖廣提督改任遼東提督,欽差提督遼東旅順、鎮江兩鎮軍務兼領北洋水師,兼理糧餉,加兵部尚書兼左副都御史餃,兼任朝鮮、日本大使,賜尚方寶劍、王命旗牌十二副、金箭,武將總兵以下皆受其轄制。

    宣旨官前往遼東宣旨後,京中百官也紛紛猜測這道旨意背後的含義。

    錦衣衛指揮使劉僑發現,以前對自己奉承不已的文武官員,現在突然開始與自己拉開了一些距離。劉允貞在家裡恨恨不平,說這些人都是些見風使舵的傢伙。可劉僑卻看的比較開,聽到兒子的抱怨後,他很平淡的道,「繼業如今位高權重,一人握著四鎮兵馬,統領十萬大軍。尤其是這支大軍還不依賴朝廷糧餉,而且還這麼能打,誰心裡都不會太放心。先前局勢艱難,朝廷用人之時,大家還能放到一邊。」

    他笑笑,「可現在松山大捷,韃子求和,局勢大不一樣,中原流匪平定年餘,關外局勢又好轉。這個時候,朝廷裡自然有許多人開始忍不住要跳出來了。」

    「鳥盡弓藏麼,這鳥還沒打下來呢,就想著要藏弓了,目光短淺的傢伙。」

    「也不算藏弓,繼業不還是提督遼東軍務麼,只是削去一鎮兵馬而已。皇上還是信任他的,若不然,就不會讓他繼續節制三鎮兵馬了。」

    「這能算信任嗎,這樣做不是讓三哥心寒嗎?前方為國征戰,後面卻是暗箭難防。原本是湖廣提督,現在成遼東提督了,這能一樣,削了一鎮兵馬不說,原來是提督兩省,現在卻是提督兩個府。」劉允貞為劉鈞打抱不平,如今劉家與劉鈞是息息相關,命運相連。若是劉鈞真被參倒了,他們家也一樣不免受牽連。

    「古來功臣大將總逃不過這樣的結局,繼業是皇上義子,應當不會有太壞下場。」劉僑嘆道。

    朝廷的宣旨官到達鎮江的時候,劉鈞剛剛拿下鳳凰城。

    鳳凰城雖然是重城要塞,可清軍主力如今盡在西面,鳳凰周邊的堡壘被劉鈞幾次掃蕩乾淨後,鳳凰城也早成一座孤城。當劉鈞挾寬甸新勝之威到達鳳凰城下時,鳳凰城的守軍還想硬扛死守。

    結果面對著一門門的明軍大炮,他們的堅守毫無意義。

    劉鈞也沒想要佔據鳳凰城,因此這次圍住四城炮轟了大半天,把鳳凰城的四面城牆轟的千瘡百孔。隨後楚軍四面殺入,步步清理,鳳凰城五百披甲,加上兩千阿哈,以及臨時組織起來的三千多百姓,拚死戰鬥,也擋不住大炮和火銃的威力。披甲人和他們的阿哈雖然凶悍,可困在城中,騎兵施展不開,刀箭更敵不過銃炮。

    外無援兵的鳳凰城守軍與明軍拚死對戰,可最後還是被明軍殺的乾乾淨淨,為了報復清軍在長奠堡的屠城,劉鈞這次不準清軍投降。

    就連那些鳳凰城中的漢軍,也沒得到劉鈞的諒解,除了城中的百姓,其餘的幾千拿著刀箭抵抗進攻的滿蒙漢軍以及那些包衣阿哈,總共近五千人,都被殺死。

    他們的首級被砍下,在鳳凰城的廢墟邊上,壘起一座高高的京觀,以警示清軍。

    破城之後,毀掉鳳凰城,搬走了城中所有的物資,帶走了剩下的人口,楚軍的這次秋季攻勢算是正式結束。

    剛回到鎮江,劉鈞就見到了趕來的朝廷宣旨官員。

    焚香迎旨,聽完宣讀聖旨之後,劉鈞面無表情的接過了旨意。

    剛打了個大勝仗,結果迎來的不是朝廷的封賞而是這樣的旨意,劉鈞的心裡並不高興。從湖廣提督調到遼東,四鎮兵馬也削掉了一鎮。

    這是一個很不好的開頭,朝廷終於開始削他的兵權了。雖然他早預料到會有這一天,可朝廷動手也太快了一點。

    吳三桂不過殺了千餘清軍,結果就升提督,總領關寧錦三鎮兵馬。他入遼以來,大小數十仗,擊殺的清軍早已過萬,可朝廷卻削他的兵權。

    不過讓劉鈞鬆口氣的是,朝廷雖然把他改任提督遼東,麾下四鎮兵馬,也削去了一鎮。但起碼四鎮兵馬的將領都沒變動,留守兩湖駐守武昌的第十鎮依然由馬祥麟統領,下面的副將參將游擊們也還是原來那些人。

    第八鎮第九鎮調到遼東來,將領也沒做變動,北洋也依然還在他麾下。

    劉鈞領旨之後,當天給皇帝寫了謝表。對於這次調動,他沒有什麼不滿表現。劉鈞認為朝廷雖然削了他一鎮兵權,但接下來還不會有什麼下一步的動作。畢竟眼下朝廷還要借助他征伐遼東。

    只要遼東一天未復,他的地位就還是穩固的。

    鎮江府的秋收結束後,劉鈞便乘戰艦返回旅順。他走前,依朝廷之令,把第九鎮的兩個師調駐鎮江,把第八鎮移駐旅順,第十鎮的兵馬則調回兩湖。

    帶著朝鮮公主一路回到金州,傅山立即向劉鈞報告了一個重要的軍情。

    孔有德正派人秘密聯絡傅山。

    「他想要幹什麼?」劉鈞問。

    傅山低聲道,「孔有德有反正之意,想要棄暗投明。」

    「他的話你信?」劉鈞反問。

    「我覺得可以談一談,反正也不會有什麼損失。若真能促成其反正歸明,那不更好。」

    劉鈞哼了一聲,「此事還是應當先稟明朝廷,由朝廷做決定好。」(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3-31 23:27
第325章 遼東總督

    劉鈞相信孔有德確實有可能想要反正降明,雖然他當年登州作亂,後來投靠清朝犯下的罪太大,但畢竟孔有德手下握著幾萬人馬。Σ,而且孔有德這人,毫無禮義廉恥。當年他一家老少都被清軍所殺,殺的只剩下他一個,與清朝可謂是仇深似海,可後來他反叛作亂,走投無路之時,不還是渡海跑去投降了清朝。

    眼下明軍形勢大好,清軍的形勢則越來越壞,孔有德有反正之心也算能理解。

    不過孔有德是不是真要投降,劉鈞也不能保證,而且他也不怎麼在意。孔有德對他並沒多少威脅,自楚軍登陸旅順以來,孔有德就一直擁兵不前,後來雖然在黃台吉的屢次催促之下,花了幾個月時間才到達金州,可也一直沒有發起過進攻。

    金州就是一座防禦堅固的要塞,堡壘密佈,炮台林立,劉鈞並不怕孔有德,甚至還希望孔有德帶著他的漢奸軍前來踫一踫。可惜孔有德很精明,寧肯被黃台吉惱怒,也不肯隨便把自己手裡的那點家當在金州要塞下踫光。

    從這方面來說,孔有德確實是個聰明人,他也確實做的出派人來求和之事。

    「青主,你知道嗎,皇上剛下旨意給我,讓我移任遼東,以後我們第八和第九兩鎮就常鎮遼東了。而且皇上還下密旨給我,讓我們收復遼土。」

    崇禎密旨讓劉鈞復遼,是要劉鈞出兵北上,不僅僅是搞搬遷,而是要劉鈞收復佔領那些城池土地,並且守住那些城池土地。

    「現在嗎?」傅山疑惑的問,「現在還不到時候吧?」跟著劉鈞這麼久,尤其是在攻遼之後,傅山已經很認可劉鈞的攻遼計畫,認為眼下這樣已經很好,在遼東建兩塊反攻基地。儘量的避實就虛,攻打清軍空虛的地區,搶他們的錢糧物資,遷移他們的人口。

    現在楚軍做的已經很好了。短短半年的時間,楚軍就建立了旅順、鎮江兩塊根據地,從清軍控制區遷移了數十萬人口,攻破了他們上百個城池堡壘,奪走了上千萬銀元的錢糧物資。可以說是戰果相當豐盛。

    他們成功的逼迫黃台軍抽調了數萬人馬防禦他們,還迫使黃台吉下達了遷海令,主動放棄沿海五十里的地區。

    按現在的形勢,繼續楚軍的計畫,頂多兩年,遼東沿海百里之地就將都成為朝廷的控制區,一步步的打壓清軍的生存空間,等清軍內外交困之機,到時自然可以一舉復遼。

    可現在清軍實力損失不大,此時強行北上收復那些城池並駐守。就會出現兵力分散,補給線漫長等情況。現在楚軍兵力盡在旅順和鎮江,有堡壘炮台防守,兵力集中,還有水師可以支援,猶如握起收縮的兩個鐵拳,清軍敢來硬踫硬不會有便宜可佔。

    但如果把兵分散出去,情況就將大大變樣了。

    崇禎十三年十月。

    黃台吉派出大學士範文程為代表,率使團到寧遠與明軍議和。洪承疇、高起潛等奏報北京,崇禎派出兵部尚書傅宗龍前往議和。傅宗龍拒不領命。反對議和。

    崇禎以傅宗龍兵部尚書餃任遼東總督,總督遼東軍務,範志完超擢右僉都御史,巡撫遼東。太監王坤監軍紀過,太監盧維寧督糧監餉,瞿式耜為監軍御史。

    升侍郎陳新甲為兵部尚書,前往寧遠負責和議之事。

    遼東也從此分為兩大系,一是遼西關寧錦三鎮,一是遼東旅順鎮江北洋三鎮。關寧鎮由總督洪承疇統領,旅順鎮江則由傅宗龍總督,武將方面,兩總督下各設有一提督,遼西由吳三桂提督三鎮,遼東則由劉鈞提督三鎮。

    關外從此就分為遼東和遼西兩塊,總督、巡撫、提督以及各設太監總監和太監總督一員,外加各設三員總兵,以及監軍御史,形成了朝廷在關外的兩個大鎮。

    「範志完,曾任永平推官,後謫湖廣佈政司檢校。再擢寧國推官,真定知府、關內道副使。」

    情報處的負責人向劉鈞稟報著剛調查到的新任遼東巡撫的信息。

    「從副使一下子升任巡撫,這個範志完後台定是不小了,他是吳的人還是周延儒的人?」劉鈞問。

    「大帥料事如神,這範志完據說是範仲淹的後裔,進士出身。他能從一個副使超升巡撫,是因為他的座師是當朝首輔周延儒,正是周延儒讓他做了這遼東巡撫。」

    「我倒是一點也不意外。」劉鈞笑笑,如今朝中江南和江北二黨已經勢同水火,各自圍繞在首輔和次輔之後,斗的不可開交。兩邊都開始大肆任用私人,互植黨羽。這也算是大明的奇特景象了,不論到了什麼時候都要內鬥。

    江北江南二黨其實本質上都是東林和復社二黨為主,可偏偏他們現在又窩裡鬥起來了。

    說到底,其實還是周延儒威望不足,他不是東林出身這點,使得他在東林黨當政的此時地位有些尷尬,尤其崇禎還特別用了一位在東林黨中很有威望的吳來做次輔,這從一開始就注定了會有內鬥。

    崇禎本意也許是為了制衡,卻不知這更加加劇了內鬥黨爭。

    還是偉人說的好,黨內無派千奇百怪。就算同是東林,可也免不了內鬥。

    周延儒特別讓自己的門生範志完出任遼東巡撫,聯繫先前周延儒幾次示好,劉鈞估計著周延儒還是想要與他拉好關係,得到他的支持。

    對於朝廷派傅宗龍來任總督,範志完任巡撫,劉鈞不太在意。眼下朝廷的軍制已經更改,督撫鎮都沒有了標兵,將領們名義上也不再設家丁。就算是劉鈞這個提督,名義上都沒有標兵家丁。

    遼東新設三鎮,第八鎮第九鎮和北洋水師,都是鎮師協標營的編制,名義上總督到任後,總督就是三鎮最高指揮高,然後是劉鈞這位提督,由於範志完是遼東巡撫兼提督軍務,因此他也掛提督餃,不過因為劉鈞加了兵部尚書兼左副都御史這兩個部院餃遠高於範志完,所以劉鈞的指揮權應當排在巡撫之前,然後是三鎮總兵。

    不過實際上嘛,督撫都沒有了標營,就使得在實際兵權控制上,肯定還是以劉鈞為主的。畢竟這是他一手建立的兵馬,而且劉鈞還控制著軍餉等,別人想奪也奪不走兵權。崇禎自繼位之後,就一直在謀求著提升武將的地位。

    而新軍的整編,新的軍制,無疑大大提升了武將的地位和指揮權。沒有督標撫標鎮標,實際上軍官們的權力提升了許多。

    「朝廷真要議和?」

    軍議上,不少將領問。

    「當然不可能,朝廷當初在最惡劣局勢下都不曾議和,現在形勢一片大好,怎麼可能議和。」劉鈞道。

    「那朝廷這是?」

    情報官報告,「據我們得知的消息,朝廷正準備一輪大反攻,意圖收復廣寧。現在和清虜議和,不過是緩兵之計,麻痺他們而已。」

    劉鈞笑了笑,「其實清虜也不是要真議和,他們同樣是在行緩兵之計。」

    明清雙方都打著一樣的主意,眼下的議和,不過是為了準備下一輪大舉進攻而已。傅宗龍來遼東,也不是不肯議和被貶,不過是來主持遼東的戰局而已。

    兩邊都在謀劃著進攻,卻都還一本正經的假裝著和議,也真是好笑。

    十月中,新任遼東總督傅宗龍、遼東巡撫範志完等一批新任官員到達旅順,劉鈞率領三鎮官兵以及旅順、鎮江二府的地方官員一起在旅順港迎接。

    碼頭上,數百文武官將都換上嶄新的官袍排隊迎接。

    提督劉鈞站在隊伍的最前面,等身著大紅官袍的傅宗龍與範志完下船後,劉鈞領著眾人上前。

    「遼東文武歡迎傅督臣、範撫臣!歡迎王總監、盧總督!」

    「楚國公與遼東一眾同僚們,免禮。」傅宗龍滿臉微笑,走在最前面,範志完則略落後半步。

    王坤和盧維寧兩太監笑著上前,「楚公,咱們又來了,聖旨調我們前來跟楚國公搭檔,咱家可高興了。」

    「能與兩位公公搭檔合作,朱某也非常高興。」

    「諸公,某已在旅順城中備下接風酒宴,請。」

    旅順要塞提督府官廳,傅宗龍一到旅順,就立即先讓劉鈞召開了一次高級官員會議。

    「諸位,本督奉皇上之命前來總督遼東軍務,今日到達旅順,看到旅順兵強馬壯,甲堅械銳,很是高興。諸位,皇上旨意,令我遼東三鎮立即向建虜發動進攻,收覆覆蓋海州,進軍遼陽,配合寧錦兵馬發動復遼反攻。」

    「陛下要求何時出兵?」劉鈞問。

    「就是現在!」傅宗龍回道。

    這個結果讓劉鈞有些意外,「寧錦兵馬已經準備好了?」

    「嗯,此時寧錦兵馬應當已經發起反攻了。我們遼東三鎮當立即發起進攻,配合他們。」傅宗龍問劉鈞,「提督有問題嗎?」

    「沒有問題。」劉鈞笑了笑,答道。

    朝廷都已經讓寧錦兵馬發動進攻了,仗都開打了,才讓傅宗龍到了後才通知他,劉鈞此時還能有什麼問題。不管他願不願意,反攻都已經開始了。(未完待續。)

    PS︰感謝櫟陽樾、我不怎麼厲害的支持,謝謝!
regn13 發表於 2018-3-31 23:27
第326章 意氣風發

    劉鈞從新任總督和巡撫的接風酒宴上回來,帶著些酒意踏入後院,李惠上前迎接。  ,她繞到劉鈞的身後,為他脫下外面的披風。

    「妾身為夫君準備了醒酒湯。」

    「謝謝!」

    劉鈞應道,走進外間的花廳,李惠立即端來還熱著的醒酒茶湯,放到劉鈞的面前,還用手試了試溫度。

    「朝廷派了總督和巡撫過來,以後是不是對夫君有所掣肘?」

    「沒多大影響,這些事情你不必多操心。」

    劉鈞坐下接過醒酒茶湯,輕抿了一口,醒酒湯帶著點酸味還有些苦。他皺了皺眉,還是摒著氣一口喝完了。今天的接風酒席上,劉鈞還是喝了不少酒,不管怎麼說,傅宗龍和範志完都是督撫,是文臣,哪怕實際上的兵權不可能交給他們,但表面上的面子還是得給的。

    範志完在酒席上已經向劉鈞暗中表態,提起了周延儒,也提出了以後會支持劉鈞。但他剩下的那半句話沒說,劉鈞也明白這支持不是無條件的。範志完是周延儒的門生,周延儒把他超升為遼東巡撫派來遼東,既然喊著支持劉鈞的名號來的,換個意義就是希望劉鈞能支持周延儒了。

    倒是傅宗龍,這位也算是大明文臣之中比較知兵的大臣,當年平雲貴奢安之亂,再將當年入川的李自成趕出四川,在平土司之亂和剿滅中原流匪的作戰中,是有不少可圈可點表現的。

    傅宗龍是兩榜進士出身,做過知縣,後來入京當的是戶部主事,再做御史。本來與領兵是不搭界的,可偏偏他膽氣過人。天啟元年,遼陽失守,傅宗龍主動請纓前去,很快招募了五千兵馬。西南土司做亂,傅宗龍又自請前往率兵剿亂。

    他不光有膽有識,而且既能剿亂也能撫亂。帶兵理政都是把好手。

    朝廷這個時候讓他離開兵部尚書任上,固然有他與眼下遼東戰略方向有不同意見,也因為他確實是個很有本事之人。隨便派個文臣來遼東,根本起不到監督的作用,而傅宗龍以兵部尚書餃出任遼東總督,身份尊貴,且又是有帶兵才能的,皇帝希望起用這位總督,既能加強朝廷對楚軍這支強大戰力的控制權。也希望不會出現影響削弱楚軍戰力的事情,更不希望遼東總督和提督之間不和。

    與傅宗龍才相處半天,劉鈞已經意識到傅宗龍不是一般的官員,這是一個和梅李二人一樣,心有抱負有理想的官員,傅宗龍來遼東,是想要做一番事業的。從他一到旅順,就宣佈要楚軍立即發起進攻就看的出來。

    「我馬上又要出兵了。你是願意繼續留在旅順,還是去湖北?」

    正在熱水盆裡揉毛巾的李惠。停下手來,「又要出兵打仗嗎?需要你親自帶兵嗎?從朝鮮到鎮江,從鎮江到旅順,自我們在漢城完婚之後,妾身都沒機會與夫君好好相處妾身願意留在旅順。」李惠的話語裡透著些擔憂,也有些不捨。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等過了這陣子,我好好陪陪你。」劉鈞對於這位朝鮮公主妻子願意留在旅順沒什麼意見。這是樁政治婚姻,不過成親後,劉鈞發現兩人倒沒太多的隔閡。朝鮮是個已經漢化的國家,尤其是上層。他們精通漢話,熟悉漢字,瞭解華夏禮儀文化,李惠最喜歡唐詩宋詞,尤其是喜歡晚唐時代的花間派詩人們。

    她甚至還會做詩填詞,此外琴棋書畫,樣樣皆通。特別難得的是,這位朝鮮國王嫡女,面對劉鈞時十分的溫柔,平日裡不說舉案齊眉,可那種夫就是天的觀念確實是牢固的。

    傅宗龍要求遼東三鎮立即發起一輪新的攻勢,以掩護遼西軍的進攻。若沒有傅宗龍和範志完的到來,也許劉鈞對皇帝的這個要求多半會提出反對意見,甚至隨便搞點拉練什麼的就對付過去。

    可現在皇帝剛削了他一鎮兵權,又新派了督撫總監們,這個時候皇帝和朝廷上下肯定都在盯著他的反應。若是他隨意糊弄不肯真正出力,只怕這行為就要被另外解讀了。

    劉鈞現在還不想引起什麼誤會。

    這一次無論如何他都要出兵,還得搞的聲勢隆重。

    遼西,松山。

    吳三桂現在是意氣風發,得意洋洋。還不到三十歲,他就已經當上了提督,欽差提督關外關寧錦三鎮軍務,武將之中,當今也僅有劉鈞和鄭芝龍兩個前例是武將提督,現在他吳三桂是第三個了。

    他還升任上右都督,連大凌河之敗後一直坐監的父親也因他的功勞釋放出獄,還恢復了官身。

    「不愧我當初咬牙用一萬匹戰馬從劉鈞手上換得的騎銃,一匹戰馬換一把騎銃,這代價昂貴,但收益卻也極高。」吳三桂把玩著手上的騎銃,滿意的嘆道。「我們的工匠能仿製這些騎銃和飛龍銃嗎?」

    「能仿。」吳三桂的弟弟吳三輔回答二哥,但是他皺著眉頭。「二哥,我們的工匠看過從湖北帶回來的火器,認真的折卸過,然後仿製,費了許多功夫,成是成了,可我覺得沒必要。」

    吳三桂一邊擦拭著自己的騎銃,一面搖頭嘆道,「是質量問題還是什麼問題?」

    「我們工匠仿製的質量確實不如楚軍的好,據工匠所說,一來楚軍火銃用的鐵好,他們明顯有更好的生鐵提純辦法,其二,他們的火銃制的很標準,百根千根,都是統一標準,這方面,一般的工匠根本做不到。此外,他們的火銃銃管遠不是一般工匠仿的了的,膛壁更圓滑,而且還同樣有個標準化的問題。」

    吳三輔組織寧遠的工匠進行楚軍火銃的仿製,折騰了許久,發現了一大堆的問題。那就是他們能仿製出騎銃,也能仿製出飛龍銃,甚至還能仿出燧發銃,可仿出來的銃卻遠遠落後於楚銃。

    質量相差很遠,尤其是部件無法標準化,銃管口徑偏差很大,這使得如果自己打造火銃,那麼就無法通配定裝彈,子彈得另外再配。仿製火銃的射程和精確度以及壽命,都遠不如楚銃。

    「還有一個最麻煩的地方,我們的打造速度很慢,組織寧遠所有的火器工匠,一月大概能打製五百支騎銃。」

    吳三桂大搖其頭,十分失望。

    如果說製造成本高一些,他還能接受。火銃性能差一些,也勉強能接受,可一月只能打個五百桿,還都是些遠不如楚銃的殘次仿品,那還費那個功夫做什麼?

    吳三桂死了仿製的心,對三輔道,「停止仿製楚銃,那些工匠也都留著,留著他們幫著維修一些楚銃就好。」

    吳三桂上次花了一萬匹戰馬的高額代價,從劉鈞那裡弄到了一萬把騎銃,裝備給了自己的五千精騎。正是憑著裝備的騎銃,以及步兵的飛龍銃和火炮,松山之戰,吳三桂率兩萬寧遠軍大破三千餘清騎,取得松山大捷。

    馬雖然是項很珍貴的物資,不過吳三桂還是能搞到馬的。吳家祖上就一直是遼東的大商人,尤其以販馬為主。當年吳三桂父親吳襄早年就是販馬,後來見努爾哈赤在遼東仇視漢人,吳襄憤而變賣家產,招募青壯對抗女真。其行為得百姓稱讚,朝廷嘉獎,後來朝廷授吳襄武職,被遼東總兵李成梁招入麾下。

    此後吳襄還中武進士,官職一路高昇,最後做到寧遠團練總兵官,再後來又與遼西將門祖氏聯姻,吳三桂把自己的妹妹嫁給祖大壽做了填房,自己又娶了祖大壽的妹妹做填房,之後官升至錦州總兵。

    吳家從吳襄開始,從商人轉為將門。不過吳襄雖然後來官越當越大,但在遼西將門中,他與祖家聯姻後,一直還是負責著遼西的商業買賣,其中走私這塊也都是吳襄在負責著,至於吳家當年的老本行販馬,吳家更是一直把持著。

    弄個幾萬匹馬,對別人來說,也許是難上登天的事情。可對吳三桂來說,這還真不是什麼事情,多花點時間,幾萬匹馬完全不成問題。

    楚軍的火銃真是好東西,尤其是這騎銃,寧遠騎兵配了楚制騎銃,再加上紅夷火炮,那真是無比犀利。可惜上次好不容易也只用一萬匹戰馬換來一萬把騎銃,只裝備了五千精騎,想要再多,暫時基本不可能。

    「這個劉繼業,他是怎麼做到的,居然建起了一個如此了得的火器產業,從煉鐵到冶銅,再到制銃造炮,生產火藥鉛彈,都已經做到一條龍了。」吳三桂充滿羨慕的道。

    吳三輔不服氣的道,「銃炮造的好又如何。」

    吳三桂對兄弟笑笑,「劉繼業可不光是銃炮造的好,他銃炮更用的好。我們二十萬大軍雲集遼西,到現在不過才由我們取得一個松州大捷,斬殺韃子千餘。可劉繼業浮海東征,半年時間,卻已經用巨艦大炮利銃,打下了旅順和鎮江二府,生生又開了一個遼東大鎮出來。我和他同是提督,可這威風就大大不如他了。」

    「二哥何必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我並非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只是說幾句大實話罷了。」吳三桂笑了笑,「三弟,隊伍集結好了沒有?」

    「都準備好了!」吳三輔大聲道。

    「好,傳令下去,四更造飯,五更出發!」(未完待續。)

    ps︰感謝書友151210、愛書及烏的支持,兄弟們,月半已過,有月票的支持下啊,謝謝大家!u
regn13 發表於 2018-3-31 23:27
第327章 功高震主

    崇禎十三年十月十五,一年一度的下元節,是水官解厄䉪谷帝君解厄之辰。¢£¢£,這一天,歷來是道家做道場,皇家祭壇,民間則祭祀亡靈,並祈求下元水官排憂解難。這一天,朝廷還會特別下令延緩死刑執行日期。

    一大早,崇禎就率領百官臣僚往太廟祭祀大明列代先帝,告祭祖宗。當天,崇禎帶著自遼東和遼西押回的三百六十五個滿清韃子俘虜獻於太廟。

    傍晚時分,崇禎又率百官貢獻三犧,告祭歷年來於中原平匪、關外驅虜的戰鬥中死於王事的大明將士們。

    就在昨日,吳三桂率領寧遠精騎主動進攻自錦州撤圍到義州的清軍瓖藍旗營地,憑藉著騎銃之威和突其不備,一舉殲滅韃虜五百人馬。附近大勝堡韃虜來救,反被吳三桂事先安排的伏兵伏擊,成功的將千餘來援韃虜擊敗,斬首百餘。韃虜敗撤,丟棄大勝堡,吳三桂隨後控制該堡。

    這個捷報由八百里加急送到京師,崇禎聞訊大喜。

    乾清宮中,崇禎看了眼進來的王之心,隨即閉上眼楮靠在椅上,沉默片刻,復又睜開,「奏。」

    「是!」

    提督東廠的王之心盡力降低聲調,小心的稟奏。

    「從旅順發回來的急信,傅範二位督撫以及王盧二位督監都已到達旅順,遼東提督楚國公率遼東文武於碼頭恭迎。當晚,楚國公設宴為諸位督撫監督們接風洗塵。宴會之前,傅督臣向楚公等宣讀聖諭楚國公已經集結遼東三鎮兵馬中精銳,誓師出征,乘艦船自海上直趨遼陽,第一戰,將攻打駐於蓋州的孔有德等四叛將」

    沉默。

    崇禎習慣於不急著表態。聽完稟報之後,他沉思良久。然後緩緩的抬眼盯著王之心,問,「楚國公對於朕將他調任遼東,並削去其一鎮兵權一事態度如何?他對於朝廷派傅宗龍和範志完兩位督撫過去態度又是如何?對於朝廷讓他立即出兵遼陽,其態度又是如何?」

    「態度如常。」王之心思忖了一下最後如此回答。雖然他收過楚國公不少銀子,可這話卻是實話實說。他很清楚自己是皇上的爪牙,「奴才按皇上之意,先後往遼東安插了不少的人,據那邊回報,楚公平常對於皇上多有感恩之語,說沒有皇上的破格提拔就沒有他,皇上對他有知遇之恩,又蒙皇上收為義子。還封侯晉公,楚國公常言陛下之恩無以回報,唯有忠心王事。」

    「他對朕削他兵權之事也沒什麼不滿嗎?」

    「沒有,楚國公公開或者私下都不曾有過半點不滿的言語。」

    「行了,朕知道了,你下去吧。」崇禎揮手說道。

    王之心的稟報,讓崇禎心裡踏實了不少。當天晚上,崇禎去了周皇后的宮中。睡前,周後親自為崇禎洗腳。

    「皇后。你怎麼看楚國公?」崇禎突然問。

    正溫柔的為崇禎洗腳的周後聞言手上停下來,她抬起頭望著皇帝,「陛下為何問這事?」

    「你就說說你對楚國公的看法。」

    「臣妾以為繼業就是陛下的霍去病。」

    崇禎笑笑,「楚國公年輕且善戰,但不僅僅如此,他還更會理財經濟。天縱之英才。皇后可知,朝廷現在用以支付前線將士們的糧餉是從哪裡來的?我告訴你,差不多都是靠楚國公弄來的。」

    周皇后平時並不太關心國事,此時聽聞有些驚詫。

    「朕沒有誇張,朝廷原來每年太倉的銀錢收入不過二百餘萬兩。而以往每年的開支都超過兩千萬兩。巨大的差額,朝廷為了彌補這個窟窿,不得不加征三餉,遼餉、剿餉、練餉,一年一千多萬兩的三餉,原本徵收之時說是苦民一年,結果最後卻成了常例,全靠這三餉朝廷才勉強維持著開支。」

    「可三餉累民朕豈又不知,中原流賊屢剿不平,也與此大有干係。可歷年來滿朝上下,就無一臣子能替朕解決這個問題。」說到這裡,崇禎嘆了口氣。

    周皇后一面揉捏著崇禎的腳,一面道,「臣妾雖是深宮之中,可也知道陛下年前已經取消了剿餉,後來又減少了近半的練餉,年後,那剩下的部份練餉也都減免了,前不久,陛下還把遼餉也全停了。聽說天下百姓稱頌呢。」

    崇禎苦笑,「今年先是數省大旱,然後是蝗災,接著河南陝西等地又起瘟疫。各地欠收,連正常的稅賦都收不起來,又如何徵收遼餉剿餉,朝中官員都爭相上奏說要災區免賦免加餉,天下百姓皆朕之赤子,朕又何忍。」

    「還好有楚國公,若沒有楚國公發行債券籌集的款項,還有新增的關稅、商稅,朕都不知道免除了三餉還有今年大部份地區的稅賦正課後,朝廷要如何開支。」崇禎當政十幾年,也早明白一件事情,國事以錢糧為第一,沒錢處處難辦。「從去年到現在,已經發行了三千萬元的債券了,這些債券都是四海銀行發行的,換句話說,朕這個億萬子民之主,現在卻欠四海銀行這個民間私有錢莊一千五百萬兩銀子,還有一大筆利息在累積。」

    大明天子卻還得靠借私人的錢。

    「這個四海銀行哪來這麼多銀子?」周皇后問。

    「四海銀行當然沒這麼多銀子,這些銀子其實都是天下有錢人的,當然也有許多百姓的積蓄。四海銀行向他們借,定期限有利息。錢借到了再給朝廷,朝廷給他們一筆手續費。」

    「到期了怎麼還?」

    「朕也不太清楚這些,不過楚國公跟朕說過,四海銀行能夠暫時周轉。」

    「哎。」崇禎嘆氣,「這事情想來可笑,朝廷自己沒錢,只能借錢舉債,結果朝廷沒信用,還不能直接自己借,得通過四海銀行去借,再把錢轉借給朝廷。朕一想及此處,朕和朝廷居然還沒有一傢俬人錢莊有信用,你說朕這皇帝是不是當的很差?」

    「陛下,切莫如此說,陛下自即位以來宵衣旰食,勤於政事,未有一天懈怠國政。」周皇后連忙道。

    崇禎揉捏著額頭,很有些疲憊。

    「朕勤政又如何,這大明天下卻沒有富強安穩。這中原流匪剿平還剛一年,眼下又是各種天災瘟疫降臨,眼看著饑荒將要四起,無數百姓要背井離鄉,朕卻拿不出銀錢糧食來賑災。」

    周皇后都不知道要如何接話了,儒家天人感應學說,天下災荒不斷,那是天子失德,上天的懲戒。可周皇后跟著崇禎這麼多年,清楚的知道皇帝真的是勤政為民,未敢有一絲毫懈怠,為何這老天卻還要懲罰他呢?

    「繼業跟朕說過,平東虜需花費十年之功,可朕等不得十年。每一年,朝廷都要往關外扔無數的錢糧,派無數的兵馬,完全就是一個無底洞。現在形勢對我們有利,我們錯失這個良機,一定要抓住這個機會,填平這個窟窿。」

    「有繼業和吳三桂、洪承疇、孫傳庭、秦良玉等大將雲集,此次定不負朕望。」

    「那陛下還在擔憂什麼?為何又問起臣妾對繼業的看法?」周皇后不解的問。

    崇禎吐出一句自己都不太想說出來的話,「若此次平定遼東,以繼業之功,朕將拿什麼來賞賜?」

    功高難賞。

    「陛下,臣妾以為陛下多慮了,何怕功高難賞?繼業兩年前不過是個湖廣地方的小小武生,是陛下不在意他的出身,破格提拔重用,兩年時間,從小小的武生,到如今節制三鎮的提督,大明近三百年來,哪位臣子有此榮耀?」

    「更何況,陛下先以平匪擒獻賊之功特封侯爵,後又以入遼破虜之功再封國公之位,這是何等的榮耀?大明二百餘年,在他之前也僅以功封過十個國公,而加上柱國者,他更是第二人。何況,陛下還特收他為義子,載入屬籍。賜姓授名,恩寵無以復加。」

    崇禎沉吟著道,「以他的功勞,這些都是他應得的。」

    「朕那裡有一大箱的奏摺,足有好幾百份,都是與繼業有關的。大半都是彈劾奏摺,朕都留中未發。」

    「陛下莫非也不相信楚國公?」

    「我只是擔心將來,繼業如此年輕,僅比霃哥兒大不到十歲。現在繼業是忠於皇家勤於王事,只是擔心將來」

    「陛下,何必擔憂那麼遠的事情,現在繼業對陛下忠心耿耿不就足夠了嗎?至於將來,等平定遼東以後,陛下可心再召繼業回朝啊。」

    崇禎點點頭,「皇后一語點醒夢中人,復遼平虜為重,朕有些想的太多了。」他對於劉鈞,心裡面還是很信任的,先前那番話,不過是因為許多官員彈劾劉鈞,稱劉鈞以一武臣統領十餘萬大軍,兵權過重,有違大明以文馭武的祖制等等。因為他們彈劾的急了,崇禎一時也有些想法,便削去了劉鈞一鎮兵權。

    可現在看來,劉鈞對於朝廷還是忠心的。削去一鎮兵權沒有不滿,派去督撫總監等也沒不高興,讓他立即出兵,他也都沒有猶豫。

    看來自己還是多心了,崇禎笑笑。轉而想想也對,是他把劉鈞從一個小小武生提升到了如今的國公之位,上柱國之尊,是他授劉鈞征虜將軍之印令他統領兵馬。他還收了劉鈞做義子,無論如何,劉鈞都應當對自己感恩戴德,忠心耿耿的。(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3-31 23:27
第328章 圍住四叛徒

    「特進光祿大夫、上柱國、楚國公、少傅兼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掛征虜大將軍印授上將軍餃,加朝鮮、日本大使,欽差遼東提督朱軍門到!」

    劉鈞相當佩服自己的旗牌官唱喝官名的本事,自己那長長的一串官階勛爵軍餃職位,他居然能夠一口氣不喘的就唱了出來,而且還沒有漏掉一個官名。◇↓◇↓小◇↓說,

    隨著這聲長長的唱名聲,中軍大帳裡面的一眾將校齊齊站起,齊齊向劉鈞行禮。

    「拜見大帥!」

    身穿御賜金甲,腰佩天子賜劍的劉鈞,走到上首位置站定,在他身後,站著數名年青的軍官,分別是捧著尚方寶劍的背劍官,掌王命旗牌的旗牌官和掌著金箭和征虜將軍印的捧箭官和掌印官。

    身為天子紅人,劉鈞擁有四把御賜天子尚方劍,十二副王命旗牌,以及九支金箭,另外還有一枚御賜征虜大將軍金印。

    每一樣,都代表著天子的無上倚重信任。

    總督、巡撫、巡按、總監太監、總督太監、監軍御史,大批高級文官和內臣來到遼東,但劉鈞在遼東這一畝三分地上,依然是無可置疑的實際統領者。

    就憑著劉鈞的這些天子尚方劍、王命旗牌和征虜大將軍印信,這些文臣和督撫們就沒有人敢跟劉鈞唱對頭戲,更別說,三鎮楚軍完全就是劉鈞一手帶起來的,完全是他的親信,針插不進水潑不透。

    傅宗龍和範志完這兩位督臣,都沒有尚書寶劍,而劉鈞一人有四把。

    劉鈞對著兩排站立,身披鎧甲軍袍的軍校們點頭,示意大家坐下。

    在帳中的全是三鎮將官們,那些督撫文臣,監軍內臣們,全都沒能出席。劉鈞根本沒邀請他們,也不想讓他們來這會議上指手劃腳。

    「稟報大帥。蓋州城已經被我們四面圍住,孔有德五萬叛軍皆被我圍住,成為甕中之鱉!」遼東鎮總參謀長王謙向劉鈞稟報。

    在得到傅宗龍宣佈的皇帝諭旨,讓劉鈞配合遼西兵馬發動攻勢後。劉鈞沒有猶豫,也沒有打折扣,立即抽調了兩鎮各一個陸軍師並調一個水師分艦隊共三萬餘人出征。這次出征沒有什麼過多的戰前準備時間,完全是突其不備。

    大軍自金州港出發,迅速趕到蓋州南二十里外的海邊登陸點。

    數月前楚軍就曾經在此登陸。一舉攻克蓋州,此時楚軍再次前來,熟門順路。為了空然和隱蔽性,楚軍選擇在黎明時分登陸。

    天微微亮,兩個陸軍師下六個陸軍協,每協所屬的一個騎兵營被集中起來,率先趕到蓋州城下。

    此時孔有德率領的五萬人馬在遼南呆了大半年後,剛從金州又撤回到了蓋州,他們根本沒有料到跟他們相處半年都相安無事的楚軍,會突然殺到蓋州城下。蓋州城外的幾處兵營遭遇突襲之後。很快逃回蓋州城中。待孔有德得報時,還摸不清這些楚軍究竟只是來襲擾,還是大舉來襲。

    楚軍後續部隊來的很快,孔有德還沒決定好是戰是撤,楚軍大部已經自岸邊趕到。

    孔有德猶豫不決,楚軍的炮兵到午後也終於趕到。

    當三萬餘楚軍將蓋州城團團包圍後,孔有德想撤也來不及了。

    不過楚軍圍住蓋州後,並沒有立即發起攻城作戰,連炮都沒有放一門,只是圍住了各城門。

    然後。楚軍的工兵營開始在城門外挖壕溝,築土牆,看的城頭上的孔有德等人莫名其妙。楚軍明明有犀利的大炮,為何不直接攻城?

    楚營中軍大帳裡。劉鈞正聽從諸將的匯報。

    六個協各守一座城門,另外兩協則居中策應,各負責策應兩門。

    「大帥,我們什麼時候發起總攻?」張國棟問。

    劉鈞背著手看著擺在帳中的沙盤,參謀部下情報處蒐集的情報,工兵營將之製成了一座很詳細的沙盤。以蓋州城為中心,周邊諸山頭河流堡壘,都在上面。甚至連蓋州城的情報也相當詳細,城池幾門,護城河多寬,敵樓幾座都制的清清楚楚。

    原來在楚軍上次攻城時破壞的城牆,已經修復好了。

    「蓋州城裡有多少叛軍?」對於城中的那些打著白色瓖黑旗的漢軍,劉鈞不稱他們為清軍,而是稱之為叛軍。

    「五萬有餘,其中戰兵大約兩萬,輔兵兩萬,還有萬餘民夫。」一名年青的參謀軍官答道。這五萬餘叛軍,戰兵主要是當年降清的明軍,以及不少後來自遼東漢民中招募的青壯兵丁。而輔軍,則是遼東地區清軍訓練的一些民兵,平時耕種,閒時訓練,戰時隨軍,有簡單的兵器。而民夫,則純粹是負責運輸糧草武器的百姓,不完全是青壯,也有老少,基本上沒有戰鬥力。

    「那城中有多少糧草?」

    劉鈞又問。

    由於楚軍先前建造金州要塞後,並不與孔有德的叛軍對戰,就算孔有德一度率軍至金州大黑山堡下,楚軍都沒理會他們。因為這種井水不犯河水,使得許多孔有德的部下士兵都有些麻痺了,甚至就是孔有德幾人,也都已經習慣楚軍對他們不理不睬,大家太平相處。

    當楚軍突然出現時,他們都沒馬上警覺,許多駐在蓋州城外各處的兵馬受襲後,也都只是撤入城中,而沒想過說要直接往北撤。

    「蓋州城中糧草不少,足夠五萬人三月之用。」參謀回答。孔有德等人當初最先收覆蓋州,然後在遼南拖了幾個月也沒跟楚軍交戰,但他們收覆蓋州之後,很快修復了城牆,然後以這裡做為糧草的轉運站,把糧草從遼陽海州等地運到蓋州,再轉往金州。等他們撤回來後,黃台吉讓孔有德守蓋州,孔有德等人又運來不少的糧草器械,使得城中的糧草可供五萬人三月之用。

    「糧草不少,兵也不少。」劉鈞點頭。「而且據我所知,這些叛軍很凶悍,且有不少火炮,並擁有很多數量的火銃。」

    雖然他們的火炮不如楚軍,火銃也以鳥銃為主的火繩槍,可他們的火器裝備量也是這個時代各軍裡較多的。尤其是孔有德等人在遼東這些年,還擁有了一支數量不小的精銳騎兵。

    「他們的騎兵有多少?」

    「四叛將手下騎兵約有三千。」

    「不少了,這些騎兵都是各自的家丁,許多還是當年從東江撤到登州,後來又從登州叛往遼東的。」

    情況很明顯,孔有德等四叛將率領的這支兵馬,數量不少,裝備不弱。他們既有不少銃炮,還有一支精銳騎兵,尤其是還據守著一座大城,還有充足的糧草。

    這樣的敵人,是楚軍以前未曾對敵過的。他們入遼以來,每次對付的清軍都只有一兩千人,一次對付幾萬人,還不曾有。

    以明軍的火炮,要攻破蓋州城牆不難,但攻破城牆不表示勝利。

    打破了城牆,裡面還有好幾萬敵軍。而且這些都是由叛將所率領的叛軍,骨幹就是那些登州之亂中叛逃的官軍。那些人因為當年的叛亂,如今根本不可能再反正歸明,他們會跟韃子一樣的頑強抵抗。

    劉鈞可不想跟幾萬這樣的叛軍打巷戰。

    硬踫硬的戰鬥,向來就是劉鈞極力避免的。非到萬不得已,如當年在爛泥溝時那樣的戰鬥,他絕不會跟敵人打那樣的戰鬥。

    「我們圍城!」劉鈞說道。「就如當年韃子圍大凌河城一樣,咱們也那樣幹,圍住蓋州,在城外挖壕築牆,把他們圍起來。」

    「圍城?」許多楚軍將領們都大為驚訝劉鈞的這一個決定。

    「可叛軍有三月之糧啊。」

    「我們用不了那麼久的。」劉鈞笑笑,「圍城,但也不僅僅是圍城。」

    擁有大量火炮火銃的新式軍隊,那麼戰術當然也會適當的改變。挖壕修牆,是要圍住敵人,限制敵人,防止他們突圍。

    當然,僅僅是這樣,還是不夠的。正如將校們所說的,叛將有足夠的糧草,有城牆,光是圍是不夠的。

    「我們要教教叛軍,讓他們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新軍,並不是裝備些大炮、配備些火銃,就叫新軍。一支真正的新式火器部隊,不但得有足夠的火器,還得有相對配套的戰術。」

    蓋州城上。

    孔有德正看著楚軍在他們眼皮子底下挖壕。

    第一道壕溝挖過之後,楚軍已經在挖第二道壕溝了,而且在兩道壕溝之間,還用挖出來的土築了一道胸牆。

    「劉繼業居然要跟我們玩圍城戰?挖壕築牆,這不就是當年我們在大凌河圍祖大壽的那一套嗎?」耿仲明站在一邊道,「他這是料定我們沒有援軍了?」

    「讓他們挖,我們有三個月的糧草,再節省點,四個月五個月也可以堅守。這麼長的時間,到時皇上必派人來救。」

    孔有德卻沒有他們那麼樂觀,劉鈞一反常態不再憑大炮轟城,而改為圍城,這絕不簡單。他仔細的盯著城外那一片工地一樣熱鬧的景象,眉頭緊皺。

    嗯,那些是什麼?

    「拿千里鏡來!」孔有德招手。家丁送上千里鏡,孔有德拿起千里鏡仔細觀看剛才發現的那處異常之地。「這是在築土台,難道,難道楚軍要築炮台?」(未完待續。)

    PS︰感謝白雲的城主支持,謝謝!
regn13 發表於 2018-3-31 23:27
第329章 時機未到

    孔有德也算是久經沙場,戰場經驗豐富,可當他看到楚軍圍著蓋州城挖壕壘牆,還修起了炮台的時候,感覺胸口一陣窒息。⊙,

    兩道壕溝一道胸牆,現在又築起了一座座土坡高台,台上架炮。

    紛紜的念頭在孔有德的腦中閃過,隨即被一道低沉的號角聲打斷了。

    他望向前方,相距城下不過數里地,那是楚軍的中軍大營。那裡有紅旗飄揚,有日月大旗,有九頭鳥大旗,他似乎隱約還看到了旗下的一座高高的望樓上,似乎正站著劉繼業。他從沒有見過劉繼業,可他感覺那個人就是他。

    圍城已經十天。

    遼西戰場上,捷報頻傳。松山之戰後,吳三桂主動向清軍營地發起進攻,取得大勝堡之捷,殺敵三百餘,俘虜五百餘,奪取大勝堡。隨後,吳三桂、祖大壽、馬科等五總兵率部越過小凌河,向對岸的清軍發起大舉進攻。

    十天時間,五鎮接連攻佔流水堡、大茂堡、小凌河堡、開州堡、大定堡、團山堡、大康堡、太平堡、狗河塞、大靖堡、大清堡、鎮夷堡、大凌河堡等十三座堡壘。

    五鎮兵馬直指義州城。

    整個大凌河的西面,除了這座義州城,其餘諸堡寨已經盡為明軍所克。

    五鎮兵馬連克十三城堡,殲敵千餘,戰績喜人。

    朝廷上下都在為遼西兵馬的高歌猛進而歡呼,洪承洪和高起潛、邱民仰等督撫總監也都聞訊率兵離開寧遠杏山等地,大軍向錦州義州趕來。

    而此時在遼東,劉鈞率領三萬餘明軍,卻把蓋州城外挖的溝壕環繞,炮台林立。

    劉鈞站在高高的樓車之上,右手倏地舉起。

    背後的傳令兵立即有了反應。

    所有的目光為之一凜,接著是令旗手們同時踫腿,發出一陣響亮的皮靴之聲。劉鈞的手越舉越高,超過頭頂。然後,他重重的揮下。

    「進攻!」旗牌官使勁的吼出聲來,聲如虎嘯。

    「進攻!」軍樂隊的隊長也大聲的下令。

    六個協下屬的六個野戰炮營的炮手們都站到了自己的炮位前,一門門火炮炮口都指向了蓋州城。

    兩個師屬的重炮營的營官也大吼出聲。「炮火準備!」

    第八鎮轄下的重炮標長官游擊將軍也拔出自己的佩劍,高高舉起,「準備!」

    中軍陣前,朱成功心情激動的舉著高高的九頭鳥帥旗向前大步前進九步,然後九頭鳥旗前傾!

    蓋州東門外的第一師副將旗高高舉起。搖動。

    西門外第三師副將旗也接著高高舉起,搖動。

    兩面師副將旗應旗後,六面協參將旗也依將升起,再是各標游擊旗,各營營旗舉旗,然後是各連連旗,最後無數的隊旗舉起呼應。

    「報告大帥,兩師六協諸標營連隊,應旗完畢!」旗牌官大聲吼道。

    劉鈞手按著腰間的佩劍,望著蓋州城。微微點頭。

    「開始進攻!」

    「攻!」旗牌官再次大喊。

    紅藍兩色令旗在高高的望車之上搖動,軍樂隊的鼓手們奮力的擂動牛皮大鼓,喇叭手們吹響了喇叭。

    「放!」

    幾乎是同時間,蓋州城外四面的壕溝土牆後的無數炮台上,一門門火炮轟響。

    在炮兵們緊張的開始操作著大炮轟擊蓋州城牆,轟擊蓋州城內,盡情的傾洩著炮彈的時候,各騎兵營的士兵正在後方列陣觀戰,各步兵標的士兵們則站在壕溝內、土牆下,目光緊盯著蓋州城。

    天在晃。地在搖。

    炮聲如雷震天,硝煙瀰漫著戰場,一門門火炮的炮口噴射著焰火,一顆顆各種口徑的炮彈轟向蓋州城。

    筆直低平帶著淡淡白煙直轟向城牆上。砸的蓋州城牆搖晃不止的是長、短加農炮的實心大鐵球。

    帶著耀眼焰火,劃著弧線砸向城頭和城內的是榴彈炮和加農榴,發射的是榴霰彈。

    而猶如一塊隕石一般從天而降,帶著一塊陰影的則是巨大的臼炮炮彈,尤其是鎮屬重炮標的十二寸臼,一百二十斤一塊的巨石呼嘯著從天而降。

    蓋州城上。叛軍們驚慌不安的騷動起來,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看著面前呼嘯而來看 無數炮彈。

    孔有德嘴唇在顫抖。

    十天前他就料到了會有這一天,而現在,這一刻終於到了。

    「我操你十八代祖宗,劉繼業!」孔有德大吼一聲,然後再顧不得半點都元帥的威儀,直接就往城下跑。

    「 !」

    一枚三十二磅實心大鐵球自炮台上的長加農中轟擊而至,狠狠的撞擊在了城牆上,城牆上的守軍感受到一股巨大的震動自腳下傳來,耳朵都為這巨大的呼聲震的嗡嗡作響。

    城牆上的包磚被砸下很大一片,露出了裡面的黃色夯土。

    砰!

    又是一枚炮彈轟至,這次是一枚榴霰彈,帶著弧線炮彈飛到了城牆馬道守軍的上空,然後突然爆炸開來,無數霰彈四散射擊,放倒一片的士兵。

    一枚巨大的石彈從巨大的臼炮口轟射而出,呼嘯著越過蓋州城牆,然後落入城中,轟的一聲將一棟房屋砸塌半邊。

    孔有德剛跑開,他剛站立那處的女牆就被一顆炮彈轟中,半邊女牆都被轟碎,磚頭石塊四處亂濺射,把那處的守軍砸的東倒西歪,血肉模糊。

    楚軍帥旗下,劉鈞站在望車上看著被無數大炮集中轟擊的蓋州城,目光冷酷。

    「炮轟半個時辰後停一個時辰,然後繼續炮轟。白天炮轟晚上休息,轟擊兩天休息一天!」劉鈞下令道。

    「是!」

    看了一會,劉鈞就下瞭望車,到處都是硝煙瀰漫,也沒什麼好看的了。

    進入中軍營帳,傅宗龍和範志完等一眾文官和內臣都在那裡了。傅宗龍聽著炮聲隆隆,臉上是酒醉般的紅色,眼中儘是興奮,而範志完的臉上則帶著絲蒼白,總監王坤更是有些坐立不寧。

    見到劉鈞進來。一眾人都上前迎接。

    「楚公的炮火真是讓人大開眼界,千炮齊鳴,轟碎一切。」

    範志完稱讚道,這等炮火簡直是顛覆他的認識。他從沒想過,炮火能有這麼大的威力。

    「軍門,炮火過後是不是就要衝鋒奪城了?」傅宗龍問。在他看來,蓋州城的城牆,根本扛不住這樣的炮火攻擊多久。

    不料劉鈞卻只是搖了搖頭。「今天只炮轟,不攻城。」

    「不衝鋒奪城?」

    「不奪。」

    傅宗龍大為意外。

    這時,外面有人高呼喊叫,「城牆被轟塌了,東面城牆塌了一段。」

    喊叫的人是範志完的隨從,他在外面看到火炮把東面城牆轟塌一段後,立即高喊著來告訴範示完。

    「楚公,城破了,快下令衝鋒奪城吧!」

    劉鈞卻只是搖了搖頭,「不急。」

    蓋州城裡。城中的守軍感覺自己已經墜落地獄一般痛苦,頭上的炮彈呼嘯著不斷飛過,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有一枚落到自己身邊。

    那種無處可躲的惶恐,能把人逼瘋。

    「大帥,東城牆破了!」一名家丁惶惶如喪家之犬,一路衝到孔有德的身邊,高聲稟報著。

    「他娘的劉繼業。」孔有德怒罵一句,拔出刀高吼道,「耿仲明呢,東城是他負責的。讓他立即帶人給老子把破口堵起來。」

    耿仲明這時也已經看到城牆破了個洞,他沒有猶豫,帶著一群手下拚死衝了上去,開始用木頭土袋堵洞口。

    城外的炮火還在不停的轟鳴。耿仲明拼了半天命,終於把缺口堵住了。直到這時,他才發現,破了這麼一個大口子,一個絕佳的奪城機會,楚軍居然無動於衷。只是不停的在放炮。

    抹了一把臉上的血汗,耿仲明有些難以相信的感覺,「他娘的劉繼業這是在幹嘛,他為什麼沒有進攻?」

    「總鎮大人,也許劉繼業知道咱們的勇名!」

    「也許吧。」耿仲明隨口道,心裡的疑惑卻無人可解。

    孔有德接報說東城牆缺口堵上了,也鬆了一口氣。「死了多少人?」

    「沒死人。」

    「沒死人?」孔有德疑惑的問。

    「明軍沒有派兵來爭奪缺口。」

    孔有德意外的點點頭。

    炮轟還在繼續,城外的傅宗龍等登上望車,看到東城缺口被一點點堵上了,大感遺憾。

    「報!南城,南城牆被大炮轟開一道口子了!」

    傅宗龍的家丁跑來稟報。

    這一次,南城被轟開的那道口子比剛才東城的還要大。

    傅宗龍連忙望向劉鈞,「軍門,進攻吧。」

    劉鈞依然是搖頭,「時候未到。」

    說完這句話,劉鈞不顧一眾督撫以及監軍御史和內臣們的愣神,向傳令兵道,「傳令工兵營,開始挖第三道壕溝!」

    傅宗龍等人都是一副莫名其妙的表情,這個時候了,還挖什麼壕溝,挖壕溝幹什麼。

    不過他們很快發現,工兵營的人開始挖第三道壕溝,但不是在前兩道壕溝的後面挖,而是跑到前面去挖了,在更靠近蓋州城牆的地方挖。

    這道壕溝就在蓋州城牆下一百五十步的距離開挖,頭上炮聲隆隆,下面工兵們面對著對面城牆上大大的口子,並沒有衝鋒奪搶,反而在一百五十步的距離空地上,揮起了鐵鍬和鏟子,開始挖壕溝。

    城頭上,勉強支撐著的守兵看到城牆又被轟開一道大口子的時候,無比絕望。這個時候,看到一隊隊的明軍從壕溝胸牆後衝出,都驚慌萬分。

    「明軍殺過來了!」

    「快堵缺口!」

    南城是孔有德負責的一面,他也發現了那個足有數丈寬的缺口,臉白如紙。

    「堵住缺口!快!」

    一隊隊的叛軍拚命的衝向缺口,一面面盾牌舉起,一把把長矛端平,準備與衝來的明軍決死爭奪缺口。

    可後面的長矛手們等了好一會,也只聽到炮聲隆隆,並沒有見到明軍士兵殺到。

    「明軍呢,還沒到嗎?」

    「他們他們。」前面的盾牌手露出眼楮,難以相信的看著距離他們不過百多步的地方,明軍正止步不前,「他們他們在一百多步外挖壕溝!」

    「什麼?」

    「他們在挖壕溝,沒有衝過來奪缺口。」又有盾牌手高喊。

    孔有德充滿震驚的聽著報告,難以相信,他趕忙踩著磚石碎塊跑到缺口前往外看,果然,明軍正在挖壕溝。

    「他娘的劉繼業!」孔有德罵了一句。

    「這些明軍有病吧?」有些叛軍喊道。

    砰!

    一枚大鐵球直直的轟在缺口旁邊的城牆上,驚的缺口上的叛軍齊聲驚呼。

    「快堵住缺口,快!」孔有德也嚇了一跳,連忙喝令。他暫時還沒想明白楚軍要做什麼,但先不管他們,先堵住缺口再說。

    一直到他們堵住缺口,明軍也都在專注的挖著壕溝,根本就沒打算過來爭奪缺口。

    炮轟半個時辰後,城外的炮火停了。

    孔有德登上城頭,發現炮雖停了,可楚軍挖壕溝卻依然挖的熱火朝天呢。

    「這他娘的什麼意思?」孔有德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傅宗龍等人同樣搞不清劉鈞的意圖,可劉鈞也沒有解釋的打算,他們便只能自己猜測。

    半個時辰一到,楚軍的各炮台再次轟鳴起來。

    這一次半個時辰的炮轟中,又接連在蓋州的四面城牆上轟出了七八個大小缺口,可劉鈞依然沒有絲毫出擊的意外,眼看著城裡的叛軍拚命的一處又一處的搶修堵住了缺口。

    然後休整半個時辰後,炮擊又繼續,這一次,飽受摧殘的城牆,出現更多的豁口,甚至有兩處還是先前被轟開又堵上的地方。

    楚軍依然只是一邊炮轟蓋州城牆和城內,一面只是在城外挖著壕溝,城裡的叛軍緊張無比的一面防著頭上的炮彈,一面盯著那脆彈的城牆。一看到塌了,立即沖上去修補。到了後面,他們都已經有些習慣了,城牆塌了,也不第一時間沖上去堵了,而是等倒塌處穩定了,然後才上去修補。

    孔有德一直在盯著城外的楚軍。

    一整天,楚軍隔半個時辰炮轟一次,轟半個時辰停半個時辰,城牆缺口越業越多,可明軍就是不進攻。他們專心的炮轟,以及挖壕溝。

    看著漸漸成型的第三條壕溝,還有已經開始壘的第二道胸牆,還有後面新壘起的炮台雛形,孔有德恍然醒悟了過來,不由的破口大罵,「草他娘的劉繼業,他他這是要把壕溝挖到我的城牆底下,把炮台修到蓋州城裡去嗎,草!」

    城外明軍大營,劉鈞這個時候正笑著對傅宗龍和範志完等人解釋,「沒錯,我就是要用壕溝和胸牆加上炮台逐層推進,最後把蓋州城五萬叛軍的喉嚨扼斷!」

    火銃火炮配合塹壕工事,劉鈞要讓孔有德等叛軍絕望而死,層層推進,最終殲滅所有叛軍,而且始終帶著防禦工事的進攻,不會給孔有德半點突圍而逃的機會,也不會給他們垂死反擊,魚死網破的機會。

    大炮、火銃,加上壕溝和土牆,孔有德想守,城牆擋不住大炮,想拼,有壕溝胸牆加上火銃封鎖,他們將憋屈的死在這裡。(未完待續。)

    PS︰感謝老子暈的很、範宣子、左道之人而諸位的月票,謝謝大家!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