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三國] 重生東漢末年 作者:潛陽 (已完結)

 
q781009 2019-7-9 01:06:15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377 46383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2 16:31
第三百二十六章 交州之行(三十一)

    眾人聽了郭斌的話,都是大吃一驚,此番既將吳欒戰敗,交州之事便算是了了,卻又還有什麼大事?

    關羽問道:“主公,咱們這便啟程北上麼?難道潁川發生了什麼大事不成?”

    郭斌道:“不是北上,咱們要南下!”

    張飛疑惑地道:“南下?這番禺城臨近南海,已是天下最南的所在,卻還要怎麼南下?”隨即大眼睛一轉,放任那大大的眼白與漆黑的面龐形成一道極不和諧而又引人發笑的“絕妙”美景,恍然道:“難道主公是想要出海不成?”

    見郭斌搖搖頭,關羽驚道:“主公的意思是?象林郡?”

    郭斌一拍手掌,道:“正是如此!所謂來而不往非禮也,既然吳欒北上挑釁,我們又怎能不有以報之?”

    只聽黃忠沉聲道:“怕是還有交州漁民的事情?”

    聞言,郭斌面色一沉,看了黃忠一眼,點點頭道:“漢升所言正是。嶺南雖非我治下,卻畢竟是大漢之臣。此處百姓既是我大漢子民,我身為大漢的官員又豈有坐視之理?”

    這番話讓關張二人心中一熱,這才是主公的行事風格,雖頗膽大妄為,卻總是一片為民請命的仁心,能跟在主公身邊效力,實在是平生快事!

    只見黃忠面色沉靜地道:“不知此番南下,想要怎麼做?”

    郭斌道:“斌自入仕以來,所殫精竭慮者,全在百姓民生。所以平黃巾,殺羌人,斬和連,南征北戰,為的還不是朝廷穩定,百姓安居?太平道舉事,禍亂中原,我便剿滅黃巾;羌人派遣使者,欲聯結匈奴南下攻漢,我便斬殺羌人使節團;鮮卑大單于和連桀驁不馴,不服王化,悍然南下侵我塞外三城,我便發兵攻打,斬其首級馳送京師。”

    這番話雖說得淡淡地,無論是黃忠還是關張二人,卻都聽出了其中所蘊藏著無邊的豪氣和堅定的自信,均感氣沖胸臆,豪情萬丈。暗嘆如此作為,方不負了男兒漢大丈夫在世間走一遭。

    只聽郭斌繼續道:“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如今林邑國不修貢賦,縱兵劫掠漢民,其罪深重。我欲親赴其國、擒其主、縛之於陛前。”他環視了眾人一眼,緩緩地道:“你們可願同往?”

    張飛聽了,實在忍耐不住,嚷道:“痛快痛快,主公但請下令,俺老張願為先鋒!”

    關羽也是激動地道:“關某既為主公部屬,有此大事,豈敢後人?”

    話音未落,只見黃忠一撩長袍,抱拳跪地道:“忠雖不事學問,然明忠義。使君既有此大志,忠願附驥尾。刀山火海,在所不辭!”每當無人之時,黃忠與黃敘便常常就郭斌的事情深入交談。郭斌自入仕以來,一言一行公忠為國,治下潁川更是民以殷富,兵以強盛。況且經過這麼多日以來的深思熟慮,黃忠也考慮到黃敘的病情,若是沒有名醫醫治,跟著郭斌拜託給董杏兒也是續命的唯一手段。因此,黃忠早便下定決心要投效郭斌,只是如今恰好有了這個機會罷了。

    郭斌心中大喜,他沒想到如此輕易便收服了黃忠這大名鼎鼎的人物做手下。當下他忙伸手將黃忠扶起,激動地道:“漢升世之虎將,今得漢升相助,如虎添翼也!”

    當下,眾人重新見禮,黃忠亦對郭斌換了稱呼。一旁的董杏兒一直未曾言語,她心中正為郭斌方才的話深深震撼著。那番話雖非極鏗鏘有力,卻是擲地有聲。哪個女兒家不希望自己的意中人是個頂天立地的蓋世英雄?

    忙了一番後,郭斌對關羽道:“雲長,你現在拿了我的信物,馬上到城外尋到管中正,便命他立刻準備,明日一早便出發南下!”

    關羽忙接過郭斌手令,應諾一聲便轉身往城外去了。

    黃忠此時已站在郭斌的立場上想事情,見關羽離開,他沉聲道:“主公,此番南下非同小可,王公子與朱使君處,是否應該通知到?”

    郭斌點點頭,道:“方才在席上,我已與王越說了。至於朱刺史處”他沉吟了片刻,方繼續道:“事情緊急,便不用親自前往了。我立刻修書一封,便托王越明日裡轉交給他,也是一樣。”

    此事雖是臨時決定,卻並非頭腦一熱拍腦袋做出來的,自從聽說占人竟派兵扣押殺害中國漁民,他心中便存了要南下佔城的想法,如今吳欒被擒一事,只是一個由頭罷了。朱符既徵召部隊,有意南下攻略林邑國,想來對郭斌此舉只有贊同的。因為此舉只是郭斌一人的行為,卻極有可能會惹得林邑國派兵北上。屆時占人大軍勞師遠征,己方則是以逸待勞,既可顯出他徵召士兵的先見之明,又有了立功的機會,何樂而不為呢?

    見郭斌都有了安排,黃忠自也不會再說什麼。適才的一番話只是作為部下表個態度,既然盡了一個部屬的職責,如何決斷自還是要聽郭斌的。

    第二日一早,郭斌眾人便早早地與王越作別,會合了管亥所率的五十個鐵衛,一路向西行去。此番他們要路過蒼梧郡、合浦郡、交趾郡、九真郡、從日南郡進入林邑,算是圍著北部灣繞了一個大圈。

    對於郭斌做事的能力和衝天的豪情,王越一向是極佩服的,如今看著漸行漸遠的一行人,他也恨不能肋生雙翼跟著一同南下。只是番禺城中大事小情牽連甚多,都需要他主持大局,他又如何真的能隨軍南下呢?

    就在這時,他聽到一個極厚重的男聲在身後道:“眼界開闊,為人謹慎,偏偏又行為果決,此子果是能成大事之人。”王越一驚,回頭一看卻原來是乃師士燮。王越一直陷入沉思,竟不知他是何時來的,當下忙伸手扶住他,關心地道:“師父,你老人家怎麼出來了?”

    士燮彷彿沒有聽見一般,仍是注視著西方郭斌一行遠去的路上,良久方道:“童雄付收的好徒弟!”感嘆了一會兒,方道:“如今最緊要的便是我士家的穩定,士家穩定了整個交州便穩定,交州穩定了,林邑國方無可乘之機。這既是我士家立足嶺南的根本,也是對那小子最大的支持。”

    王越聽了,忙躬身應諾。

    因為人人乘馬,郭斌一行得極快,他們先向西行,隨後折而向南,往大漢王朝最南端的日南郡行來。交州水網眾多,多有從西北向東南匯入北部灣的河流,兼之正是夏季,水流量極充沛,故此這些河流比平日裡要寬了許多。

    對於攜帶著馬匹的郭斌一行來說,穿越河流原本是極困難的事情,可有了王越派遣來的士家的家人僕從,聯結地方豪族和官府,一路蒐集船隻,故此眾人卻並未在如何過河上花費太多時間。

    到了第三日傍晚,眾人已經抵達日南郡,再往南走便是象林縣了。郭斌率領眾人在一處頗隱蔽的山谷中駐紮下來,又吩咐眾人架上大鍋,熬了幾鍋的粥飯,再就著馬背囊中的乾肉吃了飯,安排下崗哨後,便命人各自安睡了。

    他沒有進城,雖然一路行來多有士家的莊子,眾人也多是在莊子中歇宿、飲食,可此處畢竟已經臨近林邑,占人的消息想來也極靈通。郭斌所以並未率軍進城,也不過是為了避免走漏風聲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第二日一早,修整了一夜的衛士們吃罷早飯,便開始整訓隊列,待一切停當之後,郭斌便來到了眾軍面前。看著這些追隨在自己身後南征北戰,最是忠心可靠的衛士,郭斌心中驀地湧起一股激動澎湃之情。

    他朗聲道:“你們是我手下最精銳堪戰的猛士,也是我郭斌賴以征戰天下的根本,今日裡我要帶著你們去幹一樁大事,敢不敢去!”

    眾軍士聽了,猛然爆出一陣整齊的喊聲:“願追隨主公!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郭斌滿意地點點頭,隨即笑罵道:“你們這群兔崽子,我還沒說要去做什麼呢,你們便口出狂言了?”見眾人均呵呵傻笑開來,郭斌卻是面色一肅,道:“這一路上大家想來心中也有疑惑,在番禺城外待得好好的,幹嘛要南下?我要告訴大家,如今我們要攻入林邑國都,將林邑國王捉拿回中原去!這就是咱們此番要做的大事!”

    眾軍聽了,無不摩拳擦掌。這種直搗敵國首都的事情,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好機會,這種事情只要活著回來了,是能夠吹一輩子的。便是此去死在了路上,也是大大露臉的事情。況且郭斌對手下人的待遇那是好的不得了,若有在戰鬥中犧牲的人,那麼他的家人會得到極多的補償。非但可以直接拿到一筆不少的財貨,其後代更是能夠享受到極優渥的待遇。從此以後,非但一應讀書學習的費用完全由郭斌獨立出資供養,遇到各個部門挑揀新人的時候,他們也享有在同等條件下被優先錄取的資格。

    再加上對於臨陣脫逃之人嚴厲的懲罰,其麾下將校無不甘願效死。

    見士氣可用,郭斌很是滿意,道:“一路南下,不消兩個時辰便可抵達象林縣,屆時分作三隊,一隊由我率領直如王宮拿人,第二隊由雲長率領,負責攪亂城中,第三隊由翼德率領佔據城門,隨時接應大軍撤離!”分派完畢後,郭斌厲聲道:“朝廷無官之地,我便是官。林邑國不修貢賦,縱兵劫掠漢民,便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眾軍隨我努力向前!”

    眾人哄然應諾。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2 16:32
第三百二十七章 交州之行(三十二)

    追隨郭斌南下的五十衛士,對他都最是忠心耿耿,因此對於軍心士氣的提振便不需要花費太多的力氣,因為只要郭斌一聲令下,他們便可以去赴湯蹈火。可是當他命眾人將隨身所攜帶的糧食都從褡褳中拿出,全都放到麻布袋中時,眾人卻還是有點兒迷惑。

    結合此行的戰略目標和戰鬥形式,眾人必須要儘量減輕負重,因此所攜帶的除了必要的粟米,還有從潁川一路帶過來的乾肉,當然奶酪這種高熱量的食品也在其中。這些東西,與專門用來給戰馬加餐的黑豆,都裝在了麻袋中綁縛在各個馱馬的背上,每個人的馬背上也都各自帶著。

    為了攜帶方便,每匹馬兒的屁股上還各自放了一個褡褳,便專門用於盛放這些食物和需要隨時取用的日用品與兵刃。

    所謂褡褳,是一種中間開口而兩端裝東西的口袋,大的可以搭在肩上,小的可以掛在腰帶上,是昔日我國民間長期使用的一種布口袋。這個物事放在馬屁股後面,既可以放上各人的瑣碎物品,更可將裝備和食物放在其中,而且放在馬屁股上還不會妨礙正常的騎乘,很是方便。

    如今,郭斌在臨近進入林邑國前,竟讓眾人將褡褳中的物品都拿出來,又豈能不讓人疑惑?只是既然是主公有命,眾人便是心中猶疑,也只有立刻執行的。因此,眾人便都按照郭斌的吩咐,將褡褳中的雜物都拿出來放到了麻布袋中,然後又統一收到了營寨中一處帳篷裡。兵器則依照戰時的要求各自帶在身上,陽翟縣制式的軍裝都裝備了類似後世的武裝帶,便是專門用來攜帶兵器的。這處山谷中的營地不會拆掉,而是會由一路引領郭斌一行從潁川南下到交州的商隊嚮導在此看護。非但這些不利作戰的多餘物資需要放在此處,便是多餘的戰馬亦要留下。

    眾人此番是要去深入占人都城,是要去拚命的,哪裡能帶哪些七零八碎的玩意兒?況且這一行僅有五十人,想要成大功,便需要快進快出,絕不拖泥帶水,否則一旦陷在裡面,那定然是絕無生路的。

    除了將多餘的物資放在這裡,郭斌還命人將高橋馬鞍解開並拿下來。待將空了的褡褳放在馬背上,又將褡褳的兩端以繩索在馬腹處繫上,將其固定好後,方再將高橋馬鞍綁好。正當眾人一頭霧水的時候,郭斌一躍上了馬背,竟正好把兩隻腳放到了褡褳兩頭的口袋之中。

    而當眾人有樣學樣地也將雙腳放到褡褳中後,登時整個隊伍都沸騰了:實在是太省力了。

    原來,郭斌自從學習騎術之時,便意識到了一個極重要的問題,那便是此時的馬具發展尚不完備,它缺少了一個極為重要的組件,那便是馬鐙。

    人人都知道,三角形是一種簡單卻極具有穩定性的形狀,當人騎在馬上的時候,想要保持穩定,亦是如此。後世的馬具,包括了轡頭、馬鞍和馬鞭,當然馬鐙也是要連在馬鞍上的。其中,轡頭是騎手駕馭馬匹的主要工具,騎手要利用它來控制馬匹前進方向,也要用它來控制戰馬行進的速度。馬鞍的主要作用是幫助騎乘者在馬背上保持平衡。而馬鞭自然是用來驅策戰馬的。

    在木蘭辭中,也有這麼一段,所謂:“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這兩句話,講的是花木蘭從軍之時,購置戰馬和相關配套馬具的事情。從這兩句話中,我們除了可以看出當時花木蘭所在的時空從軍是要自帶戰馬的,還可以看出當時馬具的構成。她所要購買的馬具裡面,除了轡頭和馬鞭,還有鞍韉。鞍韉要分開來看,所謂鞍,指的便是馬鞍;韉,指的則是墊馬鞍的東西。

    在古人類馴服戰馬的時候,最先發明的是轡頭。只要給一匹馬戴上了轡頭,你便可以掌控它。因為只要戴上了轡頭,馬兒便跑不了了。這就像牛的鼻圈一般,一勒就疼,誰還會亂跑?只是馬的轡頭要勒在馬嘴中,而牛鼻圈要紮在鼻子上罷了。

    而另外一個馬鞍的發展歷史,則要複雜得多了。

    最早的時候,人們是騎在沒有馬鞍的光溜溜的馬背上的。後來,或者是覺得私密部位耷拉在馬背上,殊不甚文雅,又或者是為了增加騎乘的舒適感,便在馬背上放上了一個墊子。畢竟馬背上便是馬的脊骨,騎的時間長了,也硌得慌嘛。最早的馬鞍大約出現在戰國時期,外以皮革製成,內中填充以羊毛。這種馬鞍,與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中出土的鞍馬俑的馬鞍極為相似。

    這種馬鞍提高了騎乘的舒適性,減輕了人在騎乘時對馬匹的直接摩擦,有利於人對馬匹的控制。若是不理解,則大可以做個試驗。便將女友扛在脖子上以所謂騎大馬的姿勢走兩步,然後再試試於脖子上墊一個抱枕後再騎大馬,無論是騎乘者還是胯下的“馬兒”,舒適度都有極大的提升。人尚且如此,更何況是牲畜呢?若是長時間騎在馬兒的裸背上,那馬兒能不暴躁麼?

    然而,這種馬鞍仍然不能阻止馬兒在劇烈運動時人在馬背上滑動的問題,騎手只有靠著雙腿用力夾緊馬腹,才能保持平衡,而這無疑增大了騎乘戰馬的難度。正是因為在馬背上極難保持平衡,也不可能長期騎乘戰馬,此時騎兵的戰法便不過是騎在馬上射箭罷了。

    不要小瞧這騎射的本事,在沒有馬鐙的時代,放開抓著馬韁與馬脖子的雙手,單純以雙腿在疾馳中保持平衡,還要拿起武器攻擊敵人,無疑是難度極高的戰術動作。因此,這時候的騎兵多用作騷擾之用,或者是迅速騎馬到達戰場後再下馬作戰。

    孫臏便對此時騎兵的戰法有一個極具概括性的總結:“用騎有十利:一曰迎敵始至;二曰乘虛背敵;三曰追散擊亂;四曰迎敵擊後;五曰遮其糧食,絕其軍道;六曰敗其關津,發其橋樑;七曰掩其不備,卒擊其未振旅;八曰攻其懈怠,出其不意;九曰燒其積蓄,虛其市裡;十曰掠其田野,係累其子弟。此十者,騎戰之利也。”

    這騎兵作戰的十大利好中,便從未曾提到過所謂衝鋒陷陣。而實際上,在重騎兵尚未出現的時代,騎兵的集團衝鋒是不可能出現在的。

    到了漢朝,或是因為戰爭的需要推動著技術的進步,又或者是技術的進步使得戰爭形勢發生了巨大改變,總之高橋馬鞍出現了。

    高橋馬鞍是為瞭解決騎乘者騎馬時前後搖擺的問題,隨著原來的軟質馬鞍逐漸發展為“韉”,硬質馬鞍乃至高橋馬鞍的出現則大大加強了人騎在上面的穩定性。無論是光溜溜的馬背還是柔軟的軟質馬鞍,都無法給人提供騎在木製馬鞍上安全感。硬質馬鞍的出現使得人在騎乘之時可以抓住牢牢地綁在馬背上的馬鞍,從而增強其穩定性,而高橋馬鞍的出現更是極好地減少了騎乘者的前後滑動。

    正是前後滑動的減少,使得騎在戰馬上的人可以具備一定的衝擊力。因此,在漢武帝時期,使用著高橋馬鞍的大漢騎兵們終於可以手持長長的騎槍縱橫馳騁在大漠上,利用堅固的鎧甲與鋒利的環首刀,將匈奴人打得落花流水,充分展示了農耕文明統一王朝的強大經濟實力和鐵與火所形成的龐大軍事力量。

    為了更有效地殺敵,也為了更好地保護那些精銳的大漢鐵騎,騎兵們的裝備自然是越來越精良。與穿著皮裘的匈奴人不同,中原騎兵的防禦裝備從皮甲到鐵甲,應有盡有。而如此精良的裝備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便是每個騎兵的重量大大增加。整體質量的增加雖確實可以增大衝鋒時的衝擊力量,卻也使得騎兵上馬成了需要人幫忙的苦差事。因此,便出現了只是在上馬時幫助全副武裝的騎兵登上戰馬,而在上馬後則失去作用的單邊馬鐙,簡稱為單鐙。

    早年歷史學界對於單鐙是否是馬鐙還有一番爭論,此時則大約普遍認為單鐙並非真正的馬鐙。不過,即便是單鐙,其出現的確切年代,目前仍然沒有定論。然而,無論從其外形還是製作方法來看,單鐙都為馬鐙的最終成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湖南長沙金盆嶺曾出土過幾組陶土製作的戰馬模型,這個模型的馬鐙或在左邊或在右邊,都是單邊的馬鐙,而且陶俑的騎乘者都未曾將腳伸入馬鐙之中。這個墓大約是在西晉惠帝永寧二年,亦即公元302年。不過,在南京象山,距此約二十年後,晉元帝永昌元年,亦即公元322年的墓中所發現的陶俑,則是兩側鞍下皆有泥塑的近三角形鐙。

    也就是說,由單鐙向雙面馬鐙的過渡時期,大概便是在公元300年左右。換句話說,歷史上英雄輩出的三國時代,大約是未曾出現雙邊馬鐙的,無論是關羽、張飛,還是呂布、趙雲,又或者是典韋、馬超,他們所騎乘的戰馬最多不過是一個高橋馬鞍罷了,他們都必須像肛腸科中犯了痔瘡的病人一般夾緊屁股,在戰馬上努力保持平衡,使自己不會從高速奔馳的戰馬上掉下來。

    作者註:終於有機會將馬具的發展過程寫下來了,這是許久前潛陽對大家的許諾。不過這一章只是對馬具發展歷史一個極粗淺的概括,於真正的馬鐙的形成與發展尚未曾進行論述。潛陽欲從馬鐙的外形與製作方法對雙邊馬鐙到底是怎樣逐步形成的,南北兩支在馬鐙的製作和外形的設計上是如何合流的等一系列問題進行回答,只是章節太短,論述和對比又太長而枯燥,為免湊字數之嫌,文中便不再贅言了。若實在有對此實在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給在下留言,人多的話,在下會單開章節論述,當然在章節開頭要事先言明,以免對此不感興趣的同學花了冤枉錢。

    最後還是感謝大家的支持。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2 16:33
第三百二十八章 交州之行(三十三)

    馬鐙的產生和發展也是經過幾個時期的,晉朝的高官固然有所謂“玉鐙”這樣的奢侈品,可馬鐙的普及所必須的自然是要求製作工藝簡單而製作成本低廉。因此,馬鐙也經歷了木製或藤製馬鐙、木芯包鐵或銅的馬鐙、金屬製馬鐙的發展階段。

    當然,像印度曾經出現過的,只將大腳趾放進去的趾鐙,因為對天候有極高的要求,使用方法也不同,加之保持平衡的作用也不大,因此這並算不得真正的馬鐙,主流學界亦從未將其放在馬鐙一類中進行研究。因為這種趾鐙只能在印度乃至東南亞這種氣候溫暖乃至炎熱的赤道附近地區使用,若是到了中國北部苦寒的草原上,怕是沒人會願意為了使用趾鐙而冒著被凍掉整隻腳的危險將靴子脫下來。

    郭斌對於那些可以騎在光溜溜馬背上的蒙古草原上的漢子極是佩服,可卻不妨礙他為了降低馬匹的騎乘難度,減小騎兵培養的難度,同時也為了此次突襲戰的成功,而拿出這與馬鐙功能極類似的歪招兒來。

    以褡褳作為馬鐙,既可使得麾下的騎兵們更加輕鬆地便保持身體的穩定性,同時也可以減少策馬疾馳對馬力與士兵體力的消耗,而且將腳踩在口袋中,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隱蔽性。此時事情緊急,以五十人想要擒拿一國之君,實在是膽大妄為之舉,自然要用盡一切力量,想盡一切辦法,使勁渾身解數,亦要達成目標,否則己方怕是便只有全軍覆沒一途。然而,郭斌並不想過早地暴露馬鐙這一騎戰利器,至少如今他還沒有想好。

    在亂世之中,對戰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能夠在極大程度上影響戰爭成敗的新科技或新穎的設計,其普及的速度是極快的。就像一戰期間迅速普及開來的戰壕加鐵絲網的陣地戰模式,就像十七到十八世紀西方流行的排隊槍斃戰術。

    郭斌之所以既要使用馬鐙,又要防止秘密的洩露,不為別的,只是為了防止北地胡人學了去。因為馬鐙這種極新穎的設計成本不高,卻將極大地增強騎兵的作戰能力,極大地提高其作戰半徑和戰略移動能力,提高騎兵的投送能力,同時也將大大改變戰爭的方式。

    北方騎馬民族所能召集的騎兵數量遠遠超過中原王朝,若是馬鐙得到普及,其對草原民族的幫助將會遠遠多於中原民族。當年五胡亂華,北方騎馬民族騎兵大舉入侵華夏,中原王朝懦弱雖也是極重要的原因,其作為作戰主力的騎兵的戰鬥力得到巨大提升也是顯而易見的。而這個時期,恰好是雙邊馬鐙出現的時候。

    雙邊馬鐙的出現,使得騎兵更具衝擊力,也使得騎兵的裝甲可以更加沉重,此時的重甲騎兵被稱為甲騎具裝。所謂甲騎具裝,是人甲和馬甲的合稱,是古代重裝騎兵的防護裝具。中有云:“甲騎,人鎧也;具裝,馬鎧也。”

    東漢末年的連年戰爭,使得中原地區政權極不穩定,門閥大族不甘寂寞,各路人馬粉墨登場。若以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為開始,以公元266年,司馬昭的嫡長子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位建立西晉為終點來計算,中原地區的動盪整整持續了八十二年。而若以孫吳亡於西晉的吳末帝孫皓天紀四年5月1日為終結點,那麼中原板蕩的時間則真的是接近百年了。

    正是這近百年的動盪不安,一點一點地榨光了中原漢人的實力,使得散亂的軍陣、低迷的士氣、缺乏訓練的步兵很難抵擋得住北方騎馬民族大隊騎兵的衝鋒。

    原本步兵對戰騎兵,並非毫無還手之力的。因為強盛的中原王朝擁有先進的科技實力與強大的生產能力,列陣之後的中原步兵,只要不會嚇得扭頭就跑,草原民族的騎兵其實是並不敢貿然衝擊的。因為中原有以牛角與獸筋製作而成的強力的弓箭與弩,而且弩兵三段式的射擊方式使其可以保證對敵人的持續打擊。若是敵方騎兵真的衝近了,還有牢固的鹿角與手持長矛的近戰部隊,因此強行衝擊只是會撞得頭破血流。

    所謂陣列不戰,指的便是騎馬民族騎兵在面對中原步兵方陣的時候,若是中原步兵已然列成陣勢,是不能直接衝擊的。

    為了達到統一天下的目標,各國之間自然需要發生軍事衝突。因為蜀漢與孫吳聯合的目的都是為了抗曹,所以中國的大戰大多發生在蜀漢與曹魏、孫吳與曹魏的交界處之間。而蜀漢與曹魏的交接處,正好在秦嶺附近,此處多山,地形極為複雜;而孫吳與曹魏的交界處,則在長江以北、淮河以南的廣大區域,這裡水網密佈,適合水軍作戰。

    如此便不難看出來了,在三國鼎立的時期,主要的戰場都不是利於騎兵作戰的廣袤平原,而是山地與水網縱橫的南方。因此,對於曹魏來說,騎兵的作用除了維持治安,並留意北方少數民族入侵外,並不能應用在最重要的統一全國的戰爭中。

    然而,此時的北方少數民族力量還不太強,曹魏對其態度也極為強勢。當年曹操北征烏桓,並留下了“東臨碣石”的千古名篇,便證明了中原軍閥對北方少數民族的威懾力。因此,為了防止北方騎馬民族或者是維持地方治安,而保持強大的騎兵力量,是極不划算的。

    因為騎兵的花費極高,非但培養一個合格的騎兵需要的時間極長,讓漢人養馬更是一項極耗費錢糧的事情。況且當時還沒有馬鐙,中原的騎兵極難達到放開兩手,單憑著下半身的力量便可保持平衡的地步,因此中原的騎兵便只可培養成漢武帝時期拿著長槊衝鋒的騎兵。

    然而,這種騎兵必須要有極優良的裝備,要身披皮甲乃至鐵甲,手中拿的要是精鋼打製的長槊與環首刀。這一些列的要求,對於當時極低下的鋼鐵產量來說無疑是個笑話。中原連年戰亂,大家連飯都吃不飽好不好?

    因此,在三國後期要曹魏花大功夫、大價錢去養在主要戰場基本都用不上的騎兵,這首先在經濟上無疑是不成立的嘛!說到這裡,有人便會反駁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虎豹騎怎麼說?

    虎豹騎在種並未提及,在中倒是有所記載,可見這支部隊大概是確實存在的。寫道:“純所督虎豹騎,皆天下驍銳,或從百人將補之。”意思是說,曹純所督領的虎豹騎,每個人都是天下間極為驍勇善戰之士,可能是從百人將中選拔補充的。

    可以看出,曹操對這支騎兵部隊是極為看重的,實際上這支部隊也曾立下了赫赫戰功。只是若從側面分析一下,曹操為何如此看重這支部隊呢?若從經濟合理性上考慮,因為養騎兵花費太高嘛!無論是購買戰馬,還是打製裝備,又或者是日常的糧草花費,都迫使曹操不得不走一條精兵路線,數量太多也養不起啊!因此,他會挑選在別的部隊都可以做將軍的軍官來到這支部隊做小兵,而且這支部隊的首領一直以來只能是曹家或是夏侯家的人擔任。

    最重要的一點是,這支虎豹騎存在的時間極為有限,怕不會超過二十年。

    因此,北方的曹魏在三國後期並不注重發展騎兵,而南方的蜀漢與孫吳則是連戰馬都極難弄到,因此可以說此時的中國基本上已經進入騎兵力量的衰弱期。再經過十幾年乃至幾十年的統一戰爭,原本存留著對戰騎兵經驗的老兵都相繼凋零,因此在面對裝備了馬鐙,戰術手段更加豐富,戰鬥力更為強大的北方騎馬民族騎兵的時候,中國的漢民族一時間竟想不出應對的手段。

    在郭斌想來,或許這也是歷史上所以能形成五胡亂華這一亂象的重要原因吧?

    一直代表著東方先進文化和科技成果發展方向的漢民族,因為過分執著於內部的鬥爭,竟然敗在了一個小小的馬鐙之下,使得整個民族都面臨著傳承斷絕的危險,這不得不說是一場極具諷刺性的大戲。而作為這場大戲主角的所謂漢末“人傑”們,正是將漢民族一步步推向種族滅絕邊緣的劊子手。

    在郭斌看來,什麼爾虞我詐,什麼英雄豪氣,什麼良禽擇木而棲,都是一群野心家們在瞎扯淡。而人民生活的富足,民族的存續興亡,才是此時最應該考慮的問題。郭斌從未覺得自己是救世主,他也從不是什麼患了聖母病的爛好人,他只是覺得:既然重生了一場,若是不能改變五胡亂華這段慘酷的黑暗歷史,那實在是失敗至極,也是無能至極的。

    因此,他既要用馬鐙,又要藏著這馬鐙的秘密。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2 16:34
第三百二十九章 交州之行(三十四)

    眾人非但依照郭斌的吩咐,將馬背上的褡褳安裝妥當,此戰所必須的各種裝備更是進行了極為仔細的檢查和養護。因為此次跟隨郭斌南下的護衛人數不過五十,而郭斌又是身繫潁川郡中幾十萬生民希望的人,身份貴重,因此在他們南下之前,在戲志才等人的強力堅持下,這一眾護衛還首次配裝了一種新近研製出來,卻尚未投入大規模生產的新型武器。也正是因此,眾人才能放心讓郭斌只帶著這麼少的人跑了這麼遠出來。

    因為眾人都裝備了褡褳所制的簡易“馬鐙”,故此即便是跑了大半個上午,亦沒有覺得累。當然,為了節省馬力,這一路上都是輕步慢跑,直到抵達了佔城之後,方放開馬速,一路疾馳而來。

    伏龍山莊的美酒、香皂等物行銷天下,至於陽翟服飾、陽翟文具等物,則尚未販售到這裡來。因為此處氣候炎熱,便是冬日裡也不會冷到哪裡去,厚重的毛呢製品則沒有太多的市場,再加上占人不通文墨,陽翟文具在此也是無人問津。

    除此之外,這林邑國距離中原太遠,陽翟縣的產能也很有限,供應龐大的中原市場已然極為吃力,又哪裡還有餘力佔領這麼個千里之外的小市場呢?

    不過即便如此,商人們也早已將林邑國包括其風土人情,人口數量等一系列情報探查得一清二楚了。而部隊之中有一項強制條令,每次出行之前,都要組織人員學習加厚版本的。這由各地商旅投稿,又結合官方情報部門的情報核實,最終出版並且規模逐漸擴大的百科全書式的書籍,已經成為潁川百姓乃至軍方瞭解各地風俗的教科書。

    司馬徽曾盛讚此事,道:“余嘗讀,及至‘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時,不免心生疑惑,此非生而知之者歟?所謂‘聖人聽於無聲,視於無形’,余嘗疑之。然自與潛陽交遊,吾道大變。今日既成,我潁川百姓豈非足不出戶而知天下乎?”

    隨著潁川郡,特別是陽翟縣中老百姓的識字率急速上漲,像這種百科全書類的書籍也廣受歡迎。因為如今活字印刷術尚未出現,印刷書籍的成本高得嚇人,因此許多學子乃至識字的軍人和百姓,都紛紛去陽翟縣學旁邊的縣立圖書館中借了書來抄錄。

    不是郭斌不想將活字印刷術拿出來,對於他這個毫無廉恥之心,剽竊他人技術、發明、乃至文學作品一點兒都不帶臉紅的傢伙,將活字印刷術拿出來並不會受到良心上的譴責,何況他更是早已給自己找好了理由:為了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之巔嘛!

    然而,事情往往並不是想像的那麼簡單的,你知道是一回事,當要著手做的時候,卻又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困難。

    在東漢和帝元興元年,亦即公元105年,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使得原本工藝簡陋,夾帶著較多未松散開的纖維束,表面不平滑,還不適宜於書寫,一般只用於包裝的麻製紙張成為過去式,而新式的蔡侯紙則成為書寫的材料。

    只是這個時代技術傳播的速度太慢了,即便是朝廷曾下旨推廣這種新式的書寫材料,蔡侯紙也是直到公元三到四世紀時,方基本取代帛、簡而成為我國唯一的書寫材料。因此,若是沒有雪白、廉價、結實好用的紙張,即便是將後世的印刷機拿過來也用不了啊!

    此時的紙張毫無疑問還是頗為貴重的消耗品,許多貧家出身的學子哪裡有錢買這個?況且便是官府的公文,也多是以便宜的竹簡作為載體,紙張的普及,任重而道遠。如今郭斌在陽翟縣創立了陽翟文具,所以能引領了一時的風尚,極重要的原因也是這蔡侯紙的大規模生產與推廣。因為只有在雪白的紙張上,以鉛筆寫下的字跡才能看清楚,如今在士林之中作為新鮮事物出現的硬筆書法正是借了白色紙張出現的東風。

    另一個便是墨水的問題。中國傳統的墨都是水性墨,這種墨固然能夠用來書寫,可若是用於印刷,則會因粘性不足而導致字跡不太清晰。況且無論是木質活字還是膠泥活字,都極易損壞,而若是用金屬做材料,這水性墨則又不合用了。

    因此,郭斌雖然想用活字印刷術將這勢必會越來越龐大的印刷成冊、發行販賣,可技術上的難度太大了。便是陽翟縣立圖書館與陽翟縣學中收藏的一百多本,還是以雕版印刷的方式進行的。

    然而,即便是這雕版印刷術,亦使得獲贈了印刷版的司馬徽、王允、蔡邕、盧植之流的喜愛。他們大為感嘆,乃至驚為天人。這種拋棄了抄錄書籍這一耗時費力,效率極低又容易出錯的書籍推廣方法的創新,可以極大提高文化的傳播速度。這些以傳播“聖人之學”為己任的道學大師,又如何能夠不為此歡欣鼓舞呢?

    對於行走天下各地的商人們來說,更是極寶貴的財富。如今潁川郡中的豪強,多是僱傭了抄書匠,將其抄錄下來,並交給門下組織的轉運各處的商隊進行學習,更有甚者,還會將其作為族中子弟教養的必修科目。如今天下間尚留存著遊學的傳統,這既是開闊視野和見識,體會各地風俗的機會,更是拜訪名師、拓展人脈的手段之一。歷史上劉備遊學,拜盧植為師,結識了公孫瓚這個猛人做師兄,便在以後的道路上得到了極大的幫助。

    此時的所謂名士,大多非但是一方豪強,家中田宅廣大,財貨極多,更是多有官方的背景和關係。比如現在的司馬徽,便是背靠著郭斌這一政壇新星;歷史上出名的龐德公、黃承彥等人,更與荊州高層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因此,拜訪名士,甚至只聽過名士的講學,便可在士人之間的人際交往中獲得極大的優勢,更何況還有在遊學途中遇到的其他學子呢?既然都是遊學的學子,異日誰還沒有用到對方的一天?

    因此,絕大多數的名門望族和地方豪門大戶,對於族中子弟的遊學都是極為重視的,有條件的士子遊學,都會前呼後擁地跟著許多僕從護衛,與寒門小戶的士子形成了極大的反差。而像汝南袁家這種背景極深,勢力極大,關係遍佈朝野的豪門,排場則更大。比如袁術,直接在人才薈萃的京師常住下來,所交遊者也多是太學生或者京中權貴,那麼他在官場上的人脈自然也是寒門子弟無可比擬的。

    正是因為遊學對於族中子弟的發展有著這麼重要的意義,而族中子弟的前程又關係著整個家族的未來發展和存續大事,各個家族便多像後世的家長一般儘量給族中的優秀子弟以最優渥的條件,以使得他們可以在遊學之中脫穎而出,獲得極高的名聲,從而得到名士乃至高官的賞識,這便是以後他們入仕為官的重要憑依。

    正是因為在士人之中也有如此巨大的影響力,商人們為了獲得名聲,也多會親自執筆乃至僱傭識字之人為自己代筆,將行商各處的事情寫下來,然後轉而投到位於陽翟縣中負責審核與定稿的部門。這部門就在陽翟縣新建的西城區陽翟縣學附近,與陽翟縣學、陽翟縣立圖書館一起,已經形成了整個陽翟縣中的文化中心的架構。

    如今,甚至就在陽翟縣學不遠處,伏龍山莊又獨資建起了一座混凝土結構的三層高的樓房,專門用來供應各種研究室用來進行各種新興科技產品的研發工作。不得不說,年輕有為的馬鈞是一個好榜樣,縫紉機的研發和投入生產,非但給他帶來了極大的名望,更給他帶來了滾滾的財源。如今,以馬鈞領銜的研究室已經正式掛牌開始投入工作,其源源不斷研發出來的各種實用的新產品,已經成為支撐研究室運作的資金來源。

    而馬鈞本人,也從一個一文不名,甚至將要餓死的落魄少年,一躍成為如今在陽翟縣乃至整個潁川郡都赫赫有名的年輕企業家和發明家。這個似乎不解風情的鑽石王老五,也成為許多待字閨中的少女們心中最理想的東床快婿。

    當然,以馬鈞為首的研究室雖然已經在名義上脫離了司馬徽所在的研究室,卻並不意味著馬鈞是真的分開另過。這個研究室在潁川郡中有著極深的官方背景,也與司馬徽的研究室有著千絲萬縷的技術與理論合作。

    馬鈞伏龍山莊的出身暫且拋開不談,也不論他對郭斌的狂熱個人崇拜與郭斌對這個研究室的研究方向的引導力量,馬鈞之所以獨立出司馬徽研究室,更多的卻是郭斌的安排。這既是為了促進民間對於新技術的研究熱情,使他們看到依靠發明創造,依靠科學技術也有成家立業,發財致富的可能;更是為了削弱民間對於學而優則仕的變態般的執著。增加底層社會人民過上好日子的渠道,是能夠俘獲民心、獲得擁護,並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手段。從古至今,無論是察舉制度還是科舉制度,至少在名義上使得社會上下階層之間流動加深,便是其最重要的任務。

    底層民眾只有獲得了生存乃至進步的希望,才會更加擁護當政者,整個社會也會更加有活力在這一點上,古今一同。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2 16:34
第三百三十章 交州之行(三十五)

    馬鈞脫離司馬徽的研究室一事,其實也是研究機構日益龐大,人員日益龐雜後的必然選擇。

    如今馬鈞研究室創立,在帶走了一部分研究人員之後,也與司馬徽研究室在研究道路上有了分工。司馬徽更加注重理論的研究,他的研究室中所進行的更多的是科學理論方面的研究,司馬徽甚至在郭斌的提議下創辦了一個專門用於論文發表的期刊。隨著雕版印刷術的應用,這個期刊用來支撐小範圍內的學術討論還是綽綽有餘的。

    而馬鈞的研究室則更像是一個製造業公司的科研部門,他們會根據各種行業的實際困難進行鑽研開發,然後將研究成果承包給加工製造的工廠進行生產,從而獲得商業利潤。看著馬鈞,郭斌彷彿看到了中國版的發明大王。

    當然,研究室中的這些研究成果所產生的利潤,除了官方會分潤一部分投資股份的分紅和收取所得稅收之外,都會用於研究室中研究人員的分紅和產品的後續投入。郭斌並沒有將所有賺錢的買賣都握在手中的想法,他所以推動馬鈞研究室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產業的私有化。因為他知道,所有的制度都不是可以傳至萬世的鐵律,所有的官營企業都面臨著人浮於事,機構臃腫而缺乏活力與創造力的難題。因此,郭斌很是借鑑了後世共和國的方式,除了關係到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其他的行業便儘量交給市場。

    郭斌知道,只有通過市場檢驗的產品才是好產品,只有通過市場檢驗的企業才是好企業。一個企業想要有好的發展,一個產業想要真正成長壯大,非得經過一番拚搏,非得在市場中殺出一條血路來才行。

    要想保持整個社會對於技術創新的熱情,便須得利用利益的槓桿,撬動更多的人投入到這番事業之中,只有更多的資金和人才的投入,技術創新才能真正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郭斌固然可以利用朝廷的力量,用些政治手段形成固定的利益集團,在短期內獲得極大發展,乃至創立一個新的王朝。可是這並非能夠改變社會結構,推動民族不斷向前發展的源動力,這種行為的最好結果,也不過是另一次的改朝換代罷了。

    對於此,郭斌既瞧不上眼,更是不屑為之。

    郭斌想要做的,是要將社會上最具有活力,最具有能力的商人階層的力量激發出來,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形成一個新興的力量集團。這個建立在新興技術力量之上的階層,一旦按照他的設想崛起,則勢必會引起整個社會的劇烈變革。這將是一股沒有人可以撼動的強大力量,而郭斌正是要將這股力量激發出來,他所憑藉的,便是如今陽翟縣中日益壯大的工業力量。

    工業力量指的不僅僅是蒸汽機、內燃機,更是合理有序的運作方式,是更加細緻的分工和批量化的生產,是更加驚人的鋼鐵產量,最重要的是平民百姓中更高的識字率,更廣博的見識,更是士民百姓那股子精氣神。因此,在提高商人身份地位的問題上,郭斌一直是不遺餘力的,他實在太清楚資本力量的強大了。

    自從問世後,便得到了世人追捧,非但平民老百姓,便是有知識有文化的士人集團,對此也是讚不絕口。甚至於許多見多識廣,在上發表過許多文章的商人,在士人圈子中也獲得了極高的名聲。秦漢以來,商人階層受到朝廷的刻意壓制,如今的現象是四百餘年來從沒有發生過的。

    正是因此,原本家財雄厚的商人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和社會聲望,對於則愈加看重,其所投稿件,質量亦愈是亮眼,如今許多士人竟也開始投稿,因為只要在這本書上發表過文章,便意味著你的名字會傳遍大漢十三個州刺史部的精英階層。所謂養望,什麼是養望?不就是讓大家都知道你厲害,都說你的好話嗎?在如今這個時代,還有什麼能比受盡世人追捧的更能傳播一個人的聲望?

    不說別的,原本便是天下知名的古文經學大師司馬徽,如今已儼然成為隱隱蓋過當年的馬融、如今的鄭玄一流的經學大宗師,很大程度上便是這的功勞,因為司馬徽便是這的總編輯。

    正是因為這一本,郭斌竟使得天下商人俱為己用,這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手段,使得戲志才、徐庶、荀彧等人無不歎服。徐庶就曾感嘆道:“主公高屋建瓴,胸懷高遠,經緯天地,真乃不世出的奇才!”

    在進城之前,郭斌便早早地命令眾軍士將陽翟縣制式軍裝穿上,他們此次南下,為的便是立威。這在軍事上並非一場大戰役,在政治上的影響力卻是驚天動地。然而,郭斌此次以五十餘人南下,非但要以少勝多,還要全身而退,方可顯示上國的實力,以震懾住整個林邑國。

    因此,他雖要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卻還要讓所有人都知道這事兒是誰幹的,而天下聞名的米黃色短襟軍服,正是最好的標誌。郭斌相信,即便是陽翟服飾尚未發賣到林邑國中來,信息閉塞的林邑人也能打聽得到這米黃色軍服所代表的含義。

    此次南下林邑國都的事情,進行得極為順利。因為無論是麾下的衛士還是郭斌自己,都早已從更加詳細,更加精準的加厚版中瞭解到了林邑國中的一干情狀,再加上有士家派來的嚮導,找到林邑國王的事情簡直是輕鬆加愉快。

    象林縣本便不大,那所謂的“王城”也不過是早先的象林縣衙,有關羽帶著十個衛士在城中縱馬奔馳,施放火箭,盡力製造混亂,又有張飛守著城門,郭斌帶著黃忠在嚮導的指引下捉拿林邑國王的事情便更沒有難度了。

    只是在拿了人後,眾人遭到了守城軍兵的激烈抵抗,然而,這卻還是沒能阻擋得住眾人的步伐,因為他們在遭受阻擊時拿出的利器,實在是太過強橫了。

    在後世赫赫有名的諸葛弩其實並沒有太高的技術含量,它只是一個設計上的創新罷了。

    中國傳統的遠程兵器分為弓和弩兩種,而弩之所以能夠超過弓成為即便是到了後世熱兵器盛行的時代仍然是禁止民間持有的兵器,便在於其巨大的殺傷力。而且弩手的訓練並沒有太多的難度,與槍械相似,一個持弩的小孩子也可以輕易地將一個身披鐵甲,努力訓練了大半輩子的將軍射個對穿,無論地位高低,不分身份貴賤。

    因此,在許多時候,弩弓被認為是一種不正當的武器,因為它只需要很少的技巧即可操作。即使是新兵也能夠很快地成為用弩高手,而且命中率奇高,足以殺死一個花了一輩子時間來接受戰鬥訓練的裝甲騎士。

    也就是說,弩所以能成為戰場上的殺神,完全源於其極強的殺傷力和奇高的命中率。

    與弓箭不同,弩在上弦之後所需要的唯一動作便只有瞄準射擊,而弓箭需要使用者在張弓搭箭之後還必須以極強的臂力保持原狀,然後再瞄準射擊,尤其是在面對行進中的敵人時,其花在瞄準上的時間便更長了,這就大大增加了體力的消耗。

    無論是在人放開弓弦的一瞬間還是瞄準期間手臂肌肉因緊張而產生的抖動,無疑都會對射擊的精準度產生影響,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在此時便表現得更加明顯。而弩弓在製作上較之弓箭則更為機巧,它非但有愈發複雜而省力的弩機設計,還有用於瞄準的望山,其射擊精度便無疑得到了巨大的提高。

    弩弓的弓臂較之弓箭的弓臂大多更為強橫,尤其是傳說中的蹶張弩,更是需要用腳踩住箭槽前端的環,動用腰背的力量才能完成上弦的動作,因此其射出的弩箭威力較之一般的弓箭都要強大得多了。

    諸葛弩因為是連弩,而且其射擊姿勢不同於一般弩弓,是抵在胸腹處射擊的,而且其射擊距離更近,因此並不需要怎麼瞄準,故望山的設計便免除了。所謂望山,即古代弩機上的簡易瞄準器,到了西漢之時,望山更是帶上了刻度,使其獲得更高的精度。

    諸葛連弩所以能連續發射,是因為它簡化了操作難度,並適當降低了弩臂的拉力,使得人可以憑藉單手便能將其拉開上弦。所謂簡化操作難度,是其將上弦與放置弩箭的動作合二而一,從而避免了上弦之後取箭、放置弩箭這一動作。

    諸葛連弩的上方是一個與後世自動步槍彈匣一樣的裝置,被稱為箭函。箭函加蓋,裡面裝著十支弩箭,而箭函的底部,則是一個滑道,這裡是弩弦通過的地方,相當於自動步槍的槍管。只是自動步槍的推動力是火藥,而連弩則是以弓弦作為其推動力罷了。

    與自動步槍不同的是,弩箭的加裝並非似彈匣那樣利用彈簧的力量,其所依靠的完全是重力,它是利用重力的作用使特製的長僅八寸的弩箭滑入箭槽之中的。

    而諸葛連弩使用的簡便性在於,其只要將箭槽對準敵人,所要進行的動作便只有一次次地拉動位於上方,且與箭函連動的扳機即可,而其設計的精巧之處也在於此。當力臂在放鬆狀態時,弩弦是處於箭函最下層滑道之中的,這個滑道便是弩弦所能運動的完整軌跡。在滑道靠近使用者方向的滑道盡頭,則有一個凹槽,當扳機前推之時,弩弦會滑入這個凹槽並被勾住,這個動作稱為掛弦。

    弩弦掛上之後,向後拉動扳機,弩弦便會隨之向後慢慢張開,弩臂上的機械力量便也會逐漸加強,這是張弓的階段。而當弓身即將張到極限之時,弩函中的弩箭便會滑落箭槽,再繼續拉動扳機,弩弦則會被從凹槽重新擠進箭函底部的滑道中給弩箭施加極強的推動力,弩箭受力後則會順著箭槽向外射出。至此,一次射擊才算完成,而當想要連續發射時,只需要再次將扳機前推上弦,然後後拉以張弓,最後拉到底部放箭便可。

    因為這個動作極簡單又並不費力,一次裝填可以連續發射十發弩箭,使得其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釋放出極強橫的火力。再加上馬鈞將其弓身改小並輕量化,原本難以單人操作的諸葛弩便允許如今隨行的一眾衛士在馬上完成操作。

    這種射速極快,威力不小又頗省力的連弩,極為適合在狹小空間中作戰,更是這個時代巷戰的利器。因此,裝備了簡易馬鐙的衛士們便可愈發肆意地放開雙手,在馬上操作這種自動步槍般的大殺器。而也正是因為連弩在關鍵時刻發揮出的巨大作用,方使得眾人可以在突圍之時迅速突破敵人的封鎖。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2 16:35
第三百三十一章 交州之行(三十六)

    諸葛連弩最早的稱謂是元戎弩,根據中記載:“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駑十矢俱發。”

    意思是說,諸葛亮對原來的連弩進行了改進,去蕪存菁,將其命名為元戎弩。這種元戎弩的箭矢用鐵打製,長八寸,單次填裝可以發射十支弩箭。

    所謂元戎,即元帥之意。朱熹解釋道:“元,大也。戎,戎車也。”戎即戎車,亦即古代的兵車,這種兵車採用單轅、兩輪、後面辟門的橫長方形車廂。車轅前端有衡,上縛軛,用以駕馬。這種戰車,在秦始皇兵馬俑坑中即有出土。

    因此,元戎最早的意思指的是大的兵車,後其意思逐漸引申,便有了大軍、或者主將、統帥的意思。可見,諸葛亮所以將這種連弩命名為元戎弩,是將其作為戰爭中的定海神針使用的,因此對其自也極有信心。而實戰證明,這確是軍國利器。

    既然事情的進展極為順利,回去的路上眾人自也是興致高昂,待一行人回山谷中取了存放在此處的一應輜重,又將褡褳解下來放到馬屁股上,才將捆綁得結結實實的林邑國王綁在一匹馬背上,策馬北上。

    一路上眾人興奮莫名,的歌聲響徹雲霄。南征凱旋的勇士們僅以五十人之眾,便捉了一國之主回來,而己方竟未曾折損一人。異日京師獻俘,將是何等榮耀?至於林邑國可能會發起的報復,無論是郭斌還是王越,都頗不放在心上,便是事後得了消息的交州刺史朱符,亦只有暗暗慶幸的。

    不怪他們神經大條,實在是此時的漢人對於周邊的四夷,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優越感。此時的大漢王朝,軍力強盛,政治制度優越,中原文化的先進性更是世所共知。所謂四夷賓服、萬國來朝,此時的大漢王朝,是真正的天朝上國。不要說小小的林邑國,便是對於北方的鮮卑人與匈奴人,漢人心中的優越性也是顯而易見的。這種優越性不僅漢人瞭解,便是鮮卑人與匈奴人也都覺得理所當然。

    如今林邑國王被擒,無論是朱符還是王越,甚至是背後的士家,都只有對於立功機會來臨的歡欣鼓舞。眾人放開馬速,一路疾馳,不一日已到了九真郡。因郡中有士家的莊子,郭斌眾人便隨著嚮導徑直往莊子上歇宿。

    此番北上與南下之時心境全然不同,大功既已告成,眾人便都放開心懷,在莊子上很是吃喝了一番。就連郭斌與關、張、黃忠,還有董杏兒,也有了遊樂的心思。當初雖也是在此處莊子上歇宿的,可眾人急著趕路,哪裡有心情好好瞧瞧這莊子?

    因此,郭斌便在莊上下人的引領下,帶著董杏兒來莊子後面觀賞花卉。他哪裡懂得賞花,只是那管家說莊子後面叫什麼“白疊子”的花,很是稀罕,郭斌便想著董杏兒女兒家家的跟著自己東跑西顛,既然聽說了莊中有一處便是士燮都極喜愛的花園,便要過來搞一點浪漫。對於二人之間的關係,雙方雖都未曾言明,可是心中卻都知曉對方的意思。

    別看郭斌在外面身份貴重,極得人尊敬,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手段,便是戲志才都有點兒歎為觀止的意思。可是,一旦到了這男女關係上,郭斌卻又成了那個見了漂亮女孩子便臉紅脖子粗,連一句利索話都說不明白的那個窮**絲。若是在後世,像董杏兒這種身材窈窕,姿容絕美的女性,郭斌只在電視與掛曆上看過,若說讓她作為女朋友,與哥們兒喝酒的時候的確吹過這種牛,可誰都知道那是酒後的瘋話。

    果然,當在士家下人的引領下來到所謂的“花園”之時,看著眼前一株株綠色的植物,郭斌著實震驚了。

    這些植物郭斌怎麼看怎麼熟悉,當他走近時看到一個個綠油油彷彿桃子的花卉時,他才真真切切地確定這所謂的連士燮都極為喜歡的觀賞性植物竟然便是棉花!是的,他沒有認錯。自小便生長在農村的他對於如何種植這種作物雖並不知曉,可至少他認識啊!更何況,有的棉桃已經開裂,漏出來裡面白花花的棉花。

    郭斌喃喃地道:“棉花,棉花,可不就是花嘛!”

    那下人見郭斌如此失態,心中自然極是得意,可他畢竟頭腦靈活。雖不知道郭斌究竟是什麼來歷,可看莊主這如對大賓的謹慎樣子,他便不敢放肆。因此,略帶矜持地介紹道:“不瞞公子,這花兒叫做白疊子。如今尚未完全成熟,還不大瞧得出好看來。待到了九月裡,這花兒完全張開了,裡面的白花兒便完全顯現了出來。到時候漫山遍野的全是一片的白花花,實在是好看極了。便是咱們士家的家主每到這個時候,也多要從番禺趕過來,就為了瞧這白疊子盛開的奇景兒!”

    郭斌聞言,登時滿頭黑線,實在是搞不明白種上的棉花有什麼好看的。

    只聽那下人還在喋喋不休地道:“公子您有所不知,這白疊子本是從身毒國傳過來的,因此極是稀罕。整個九真郡,怕也就只有咱們莊子上才有此物。聽說這白疊子在身毒國竟能長到三丈高,也不知道是真的還是假的。”

    然而,此時的郭斌卻有點神思不屬。看著這漫山遍野的棉花時,他心中所想的卻絲毫不涉及風月,如今他面色肅然,腦中所剩下的都是如何藉著這棉花佈局。

    棉花作為這個世界上最主要的農作物之一,在後世產量極大,成本又低,卻是實實在在的白色的石油。它作為棉布生產的原料,成為推動人類技術進步的重要動力,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助燃劑,在世界近代史上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資本是推動人類前進的源動力,而沒有什麼能比得上技術要求並不高,利潤卻高得嚇人的輕工業創造財富的能力。如今的人們普遍認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開端是英國珍妮紡紗機的發明,珍妮紡紗機是用來幹嘛的?紡制棉紗的。棉紗是棉布生產的前一道工序,只有棉紗可以被大批量生產出來,棉布的工業化生產才是可能的。

    因此,就在這經濟利益的驅動下,資本開始進入棉紡織市場,正是因為資本和利益的驅動,各種技術上的難題才能被一一攻克,第一次工業革命方全面展開,在地球上生存的人類才真正開始了聯繫日益密切的世界近代史。社會上一旦有技術上的需求,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

    儘管有點赤裸裸,有點不太高尚,甚至有點不太乾淨,可是誰都無法否認其強大的推動力,這才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因此,見到了打開近代工業革命鑰匙的棉花的郭斌,又怎麼會放棄這個幫助中華民族騰飛的希望呢?

    棉花之所以在世界近代史上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並不是因為棉布真的太過好穿,而完全勝過諸如絲綢、麻布等物。若是單論產量,棉花畝產並不比麻高,若論舒適性,較之絲綢更是差得遠了,可棉布偏偏就能獲得大發展,能夠成為左右世界經濟乃至政治、軍事動態的關鍵物品,到底是因為什麼呢?

    棉布兼具舒適性、實用性與經濟性,才是其最終戰勝的根本原因。

    與麻布比較起來,絲綢柔順、光滑,是極為高檔的布料;而麻布雖也有苧麻所制的夏布,自夏商周以來就用於製作喪服、深衣、朝服、冠冕、巾帽等,可其使用和推廣卻有著地域性與時間性上的掣肘。因為夏布輕薄涼爽,多用於夏季,故稱夏布。然而,其在保暖性上明顯的不足,則使得北方人對此並不甚喜愛。尤其是在寒冷的深秋、初春,乃至冬季,誰都不想穿麻布。

    而在保暖性上,絲綢與棉布無疑是甩了麻布好幾條街的。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人們只有先滿足了溫飽問題,才有餘暇去考慮倫理道德與個人榮辱,只有穿暖和了才能計較舒適性,才能有功夫臭美不是?

    在舒適性上淘汰了麻布,那麼為什麼絲綢便沒有成為如棉布一般應用如此廣泛,影響如此巨大的布料呢?如此便要說到經濟性了。

    蠶絲與棉紗都是將其紡製成為織物之前的原材料,而獲取蠶絲的過程無疑是極為複雜而成本很高的。無論是採摘桑葉、養蠶、還是繅絲,都是勞心費力且極需要技術和經驗的高難度工作,尤其是繅絲,即便是在後世,依然對工人的身體有著頗大危害的,因為蠶繭必須要浸泡在熱水中才能抽得出絲來。

    而棉紗,則只需要四處種植了棉花,待採摘以後將其去籽,然後便可紡出棉紗來。因此,生產棉紗的難點,便在於去籽。與東方人神秘而複雜的織造絲綢的技術不同,棉花去籽的工作,便是毫無文化,工作速度極慢的黑人奴隸都可以完成。至於其在繅絲上技術支持,中國的元代便出現了黃道婆改良後的“捍、彈、紡、織之具”。到了十八世紀中期,英國首先出現的珍妮紡紗機更是使得棉紗的紡制進入了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的階段。

    除此之外,養蠶技術的限制,使得全世界只有中國才能掌握這種高檔衣料製品的生產技術,世界上其他國家便是只作上層加工,亦無論如何都要受限於中國的原材料供應。而棉花則不同了。

    只要有土地,有水源,有光照,棉花基本可以在世界上極廣泛的地區種植,而且對於種植之人的技術要求極低。南北戰爭前,依靠黑人奴隸生產棉花的種植園之所以開遍了美國南部,正是因為棉花極強的適應性。因此,棉花的生產和加工,在經濟性上便有了極明顯的優勢。

    可見,棉布所以能壓倒麻布與絲綢,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成衣布料,並成為第一次工業革命中最重要的助推燃料,絕非偶然。棉布的普及,是有著極深厚而合理的邏輯基礎的,這是資本的選擇,也是世界人民的選擇。

    郭斌自然不懂得這麼多知識,他自也不可能就棉布的優點說出個一二三來,可是他知道棉布推廣的趨勢是不可阻擋的,而且他懷念穿棉布衣服的舒適感。因此,他心中暗暗思量,考慮著如何才能將棉花利用到極致。

    看著郭斌出神的樣子,董杏兒也是滿臉無奈,可心中又極感自豪。無奈的是,這個郭斌竟一點兒浪漫的細胞都不看,雖然她並未曾聽說過浪漫這個詞語。而自豪的是,這個男子肯定又在想大事兒呢!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2 16:36
第三百三十二章 交州之行(三十七)

    林邑國王范熊自從被擒之後,心中一直是惴惴難安。身為一國之主被人闖入王宮生擒回國,這事情自古至今還從沒聽說過呢!

    他范熊本是林邑國首任國主區連的外孫,因為區連的兒子也就是范熊的舅舅沒有後人,這國王的位子才落到了自己的頭上。他當初本想著身為一國之君可以好好享受生活了,可誰成想竟攤上了這麼檔子事兒。大漢天子專門派人千里迢迢地來到林邑,將自己抓過去,所為的事情還能小了?

    自從林邑立國之前,占人便屢屢反叛東漢朝廷,劫掠州縣,後來區連殺官造反,雙方之間大大小小的爭鬥更是不可勝計。只是衝突歸衝突,范熊從沒有想到漢朝廷竟會突然之間發動大軍南下。

    林邑國距離交州本便極近,兩邊民間的交往也稱得上頻繁,因此林邑國往交州派遣的間諜那是多得很。非但如此,為了維持境內安穩,東漢朝廷派往林邑的間諜那也是數不勝數。因此,雙方的關係雖是疙疙瘩瘩的,可是對於對方境內兵力的調動情況那可是一清二楚。當然,林邑國所監控的也不過是日南、九真兩郡,了不起交州刺史部所在地番禺也嚴密監視。而中國對林邑的監控,則多是日南、九真等幾個嶺南的郡守派的人。當然,如今朱符新任交州刺史,有意振作,因此他也往林邑國派了許多間諜過去。

    因此,無論是敵方有什麼動靜,對方總會在第一時間知道。就拿如今的情況來說,朱符在番禺城中收集糧食,徵募部曲的舉動,早便在范熊的掌握之中。為了應對朱符可能的進攻,范熊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非但徵召部隊,更是委託在林邑國中地位極高、武功極高的幾位遁世級的高手,去鄉間招募勇士,以作防範。

    按照正常情況來說,大漢朝廷想要出兵,從徵集糧食開始,到招募部曲,再要人員之間的磨合,與各地豪強大戶緊密聯絡以獲得支持,各種準備工作下來,沒有半年的功夫部隊怕是連番禺城都走不出去。

    在漢順帝永和二年,大漢朝廷曾經想要征發交趾與九真兩個郡的士兵前往林邑平定叛亂,結果徵召的交趾士兵不想去,竟倒戈相向。當時的情況很是緊急,東漢政府中的廷議竟然要從荊州、揚州、兗州、豫州之中徵召四萬人馬前往征討,幸虧被當時的名臣李固勸阻,後來決定派遣使者前往招降,最後也是不了了之。

    因此,東漢朝廷的官軍裝備固然精良,士兵固然精銳,可是其朝中掣肘太多,想要動員大軍發動一場頗具規模的大戰,事前所要準備的也是極多,因此便留給了林邑國中太長的反應時間。

    此次范熊是按照尋常的慣例進行準備,原想著三個月後朱符的大軍能開到日南郡便算得神速,卻哪裡想到這一票穿著奇怪的黃色短襟軍服、騎著高頭大馬、手拿連發弩的漢家士兵,竟如此明目張膽,又神不知鬼不覺地殺進了林邑城中。都說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還有什麼燈下黑,范熊這次算是真的體驗到了。

    可是他哪裡知道郭斌此行並沒有考慮過那麼多,只是因為吳欒北上挑釁失敗,他又氣不過林邑國人欺壓中國百姓,便仗著騎兵速度快,手中又都裝備了元戎弩這一利器,有恃無恐之下,方悍然發兵南下。在他想來,只要快進快出,便不會有危險,卻正好讓他誤打誤撞鑽了漏子。

    一路上,范熊提心吊膽,一會兒怕這一票漢人就這樣不聲不響地將自己給處決了,一會兒又自我安慰地想自己身為林邑國王,還是有很高價值的,這些人沒得到什麼好處便將自己處決了,那豈不是太傻了?

    然而,自己就這樣被綁著,經過了一個個莊子,直到來到一處城外的營地,也沒有人前來跟他交涉。對方越是如此,他心中便越是不托底,最後實在是膽顫心驚忍不住了,便放下國王的架子低聲下氣地詢問這些士兵,可無論他許下如何豐厚的財富,卻連一個搭理他的都沒有。

    在經過番禺城外時,郭斌與關、張、黃忠還有董杏兒等人便脫離了隊伍。他囑咐了管亥先將人帶到陽翟縣,然後拿著自己的手書讓戲志才派人進京傳遞密摺和給何進、袁紹等人的信件,擇機獻俘。

    范熊畢竟是林邑國王,身份極不一般,若是半路上出點兒岔子,那可是乖乖不得了。這並非杞人憂天,若是等到林邑國中回過味來,派遣了高手前來劫奪,那便是橫生事端。因此郭斌早在事前便想好了,一旦成功,便直接帶著人北上遠行,待林邑國的高手北上,或許范熊便早就被送上京師了。

    以范熊一國之主的地位,如今即便是被擒了,等到異日進了京師,他稍微在大漢天子面前擺出一個藩屬國的姿態,便會得到極豐厚的賞賜。中原王朝對於周邊小國稱臣納貢一事很是引以為榮,因此封侯之類的那都是小事情,他們雖然不會負責具體事務,可其能獲得的地位,較之辛辛苦苦南征北戰的郭斌,肯定是要高得多的。

    其實,這也是朝廷對於藩屬國一貫的態度,如今的洛陽城中也有專門供藩屬國的人居住的區域,只是這些人大多是鮮卑或是匈奴人中送來的人質,以高官厚祿養起來,萬一有一天其族中有變,就能將他們提溜出來。或是用來震懾敵國,或是用來另立新君,朝廷總要佔據大義上的名分。

    照理說,郭斌本是應帶著他們一同北上的,可他們南下之際將黃敘放到了士府之中養病,自然要接著他一同北上。另外,既然大功告成,那麼無論是王越還是朱符處,都需要通報一聲。尤其是朱符,當初南下之時事情緊急,郭斌沒來得及親自登門商議,已是失禮,如今自然要去分說一番。朱符身為交州刺史,守土有責,雖不會幹涉郭斌南下的事情,這裡面的大事小情他卻需要心中有數。

    若是郭斌一行將事情辦完了便拍拍屁股走人,林邑國後續的一大攤子事兒便都需要身為交州刺史的朱符來處理。因此,郭斌若是真的不打一聲招呼就走,那便真的與朱符結下樑子了。況且,這既不合官場規矩,也與郭斌壓制林邑國的意圖相違背,對於他下面在交州的一番佈置更是毫無益處。所以,郭斌必須要在交州再留一段時間,待將後續事宜安排妥當之後方可北上。

    因此,回到番禺城中後,郭斌第一件事便是去刺史府中拜訪,將此去林邑國中的前因後果說與朱符知曉。聽說此行順利,朱符也極是高興,待到異日林邑國中大軍北上,他徵召部曲的先見之明便體現出來了。到了那時候,如今因徵召部曲所引起的一點兒地方百姓的民怨,便都是可以輕輕抹去的小事情。自己守土有責,自不會摻和郭斌南下的事情,否則到時候朝中便要說他是妄啟邊釁了。

    然而這事若由郭斌去做,則完全不同了。郭斌並非交州的官員,朱符在名義上對其自也沒有監督的權限,因此他的一應作為便與交州扯不上關係,惹了事情便自也沒有朱符的責任了。朱符所想要的,不過是到時候抵抗林邑國進攻的功勞罷了。

    待將這一應事務都交代清楚,郭斌親自邀請朱符夜間至士府一會後,便起身告辭了。

    回到士府,郭斌明顯覺得黃敘原本蠟黃而無光的臉上比往日裡有精神得多,雖然心中存疑,他還是先與王越去拜訪了士燮一趟。如今的士燮氣色好了不少,卻顯然仍不能與人動手。郭斌將南下的事情簡略說了之後,略帶歉意地與士燮說了邀朱符來府一敘之事,隨後方說起了棉花的事情。

    郭斌拿出一個摘下來的棉桃,對士燮恭敬地道:“晚輩曾在九真郡莊子中看到了一大片白疊子,詢問莊中人,方知道是前輩喜愛之物。”

    士燮鶴氅飄飄,風度儼然,對郭斌點點頭,道:“說起這白疊子,倒也還算得上咱們嶺南的特產之物,如今交州各處所在多有。據說這白疊子是從身毒傳過來的,在九真郡中便多有用其紡紗織布的。”

    郭斌目露精光,道:“哦?難道如今便有人用這白疊子織布的了?”

    士燮道:“此布在之中便早有記載,稱為榻布,又叫白疊。九真郡年年要往朝廷上供的,如今產得多了,九真郡中便也多有以此製作衣物的。”

    郭斌道:“敢問前輩,這白疊子的種子卻是何處得來的?不瞞前輩,晚輩喜愛工商,遇到稀奇古怪的物事便想一探究竟。如今見了這白疊子,心中喜愛,不知道前輩可否割愛?便是指點了晚輩何處可得這白疊的種子,那也是感激不盡!”

    士燮擺擺手,不以為意地道:“潛陽莫客氣,此次你為我士家辦了這麼一樁大事,老朽感謝還來不及,更何況是這一點種子呢?你但放寬心,這種子在老朽的府中庫裡倒是還有一些,便都給了你吧!若是不夠,你儘管派人南來九真郡收購,我自會安排人手相幫。”

    看士燮如此大方豪氣,郭斌心中不由得頗為愧疚。只是這棉花的事情尚沒有眉目,便是說出來人家也不一定相信,所幸便瞞著,待日後真成功了再說吧。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2 16:41
第三百三十章 交州之行(三十五)

    馬鈞脫離司馬徽的研究室一事,其實也是研究機構日益龐大,人員日益龐雜後的必然選擇。

    如今馬鈞研究室創立,在帶走了一部分研究人員之後,也與司馬徽研究室在研究道路上有了分工。司馬徽更加注重理論的研究,他的研究室中所進行的更多的是科學理論方面的研究,司馬徽甚至在郭斌的提議下創辦了一個專門用於論文發表的期刊。隨著雕版印刷術的應用,這個期刊用來支撐小範圍內的學術討論還是綽綽有餘的。

    而馬鈞的研究室則更像是一個製造業公司的科研部門,他們會根據各種行業的實際困難進行鑽研開發,然後將研究成果承包給加工製造的工廠進行生產,從而獲得商業利潤。看著馬鈞,郭斌彷彿看到了中國版的發明大王。

    當然,研究室中的這些研究成果所產生的利潤,除了官方會分潤一部分投資股份的分紅和收取所得稅收之外,都會用於研究室中研究人員的分紅和產品的後續投入。郭斌並沒有將所有賺錢的買賣都握在手中的想法,他所以推動馬鈞研究室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產業的私有化。因為他知道,所有的制度都不是可以傳至萬世的鐵律,所有的官營企業都面臨著人浮於事,機構臃腫而缺乏活力與創造力的難題。因此,郭斌很是借鑑了後世共和國的方式,除了關係到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其他的行業便儘量交給市場。

    郭斌知道,只有通過市場檢驗的產品才是好產品,只有通過市場檢驗的企業才是好企業。一個企業想要有好的發展,一個產業想要真正成長壯大,非得經過一番拚搏,非得在市場中殺出一條血路來才行。

    要想保持整個社會對於技術創新的熱情,便須得利用利益的槓桿,撬動更多的人投入到這番事業之中,只有更多的資金和人才的投入,技術創新才能真正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郭斌固然可以利用朝廷的力量,用些政治手段形成固定的利益集團,在短期內獲得極大發展,乃至創立一個新的王朝。可是這並非能夠改變社會結構,推動民族不斷向前發展的源動力,這種行為的最好結果,也不過是另一次的改朝換代罷了。

    對於此,郭斌既瞧不上眼,更是不屑為之。

    郭斌想要做的,是要將社會上最具有活力,最具有能力的商人階層的力量激發出來,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形成一個新興的力量集團。這個建立在新興技術力量之上的階層,一旦按照他的設想崛起,則勢必會引起整個社會的劇烈變革。這將是一股沒有人可以撼動的強大力量,而郭斌正是要將這股力量激發出來,他所憑藉的,便是如今陽翟縣中日益壯大的工業力量。

    工業力量指的不僅僅是蒸汽機、內燃機,更是合理有序的運作方式,是更加細緻的分工和批量化的生產,是更加驚人的鋼鐵產量,最重要的是平民百姓中更高的識字率,更廣博的見識,更是士民百姓那股子精氣神。因此,在提高商人身份地位的問題上,郭斌一直是不遺餘力的,他實在太清楚資本力量的強大了。

    自從問世後,便得到了世人追捧,非但平民老百姓,便是有知識有文化的士人集團,對此也是讚不絕口。甚至於許多見多識廣,在上發表過許多文章的商人,在士人圈子中也獲得了極高的名聲。秦漢以來,商人階層受到朝廷的刻意壓制,如今的現象是四百餘年來從沒有發生過的。

    正是因此,原本家財雄厚的商人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和社會聲望,對於則愈加看重,其所投稿件,質量亦愈是亮眼,如今許多士人竟也開始投稿,因為只要在這本書上發表過文章,便意味著你的名字會傳遍大漢十三個州刺史部的精英階層。所謂養望,什麼是養望?不就是讓大家都知道你厲害,都說你的好話嗎?在如今這個時代,還有什麼能比受盡世人追捧的更能傳播一個人的聲望?

    不說別的,原本便是天下知名的古文經學大師司馬徽,如今已儼然成為隱隱蓋過當年的馬融、如今的鄭玄一流的經學大宗師,很大程度上便是這的功勞,因為司馬徽便是這的總編輯。

    正是因為這一本,郭斌竟使得天下商人俱為己用,這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手段,使得戲志才、徐庶、荀彧等人無不歎服。徐庶就曾感嘆道:“主公高屋建瓴,胸懷高遠,經緯天地,真乃不世出的奇才!”

    在進城之前,郭斌便早早地命令眾軍士將陽翟縣制式軍裝穿上,他們此次南下,為的便是立威。這在軍事上並非一場大戰役,在政治上的影響力卻是驚天動地。然而,郭斌此次以五十餘人南下,非但要以少勝多,還要全身而退,方可顯示上國的實力,以震懾住整個林邑國。

    因此,他雖要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卻還要讓所有人都知道這事兒是誰幹的,而天下聞名的米黃色短襟軍服,正是最好的標誌。郭斌相信,即便是陽翟服飾尚未發賣到林邑國中來,信息閉塞的林邑人也能打聽得到這米黃色軍服所代表的含義。

    此次南下林邑國都的事情,進行得極為順利。因為無論是麾下的衛士還是郭斌自己,都早已從更加詳細,更加精準的加厚版中瞭解到了林邑國中的一干情狀,再加上有士家派來的嚮導,找到林邑國王的事情簡直是輕鬆加愉快。

    象林縣本便不大,那所謂的“王城”也不過是早先的象林縣衙,有關羽帶著十個衛士在城中縱馬奔馳,施放火箭,盡力製造混亂,又有張飛守著城門,郭斌帶著黃忠在嚮導的指引下捉拿林邑國王的事情便更沒有難度了。

    只是在拿了人後,眾人遭到了守城軍兵的激烈抵抗,然而,這卻還是沒能阻擋得住眾人的步伐,因為他們在遭受阻擊時拿出的利器,實在是太過強橫了。

    在後世赫赫有名的諸葛弩其實並沒有太高的技術含量,它只是一個設計上的創新罷了。

    中國傳統的遠程兵器分為弓和弩兩種,而弩之所以能夠超過弓成為即便是到了後世熱兵器盛行的時代仍然是禁止民間持有的兵器,便在於其巨大的殺傷力。而且弩手的訓練並沒有太多的難度,與槍械相似,一個持弩的小孩子也可以輕易地將一個身披鐵甲,努力訓練了大半輩子的將軍射個對穿,無論地位高低,不分身份貴賤。

    因此,在許多時候,弩弓被認為是一種不正當的武器,因為它只需要很少的技巧即可操作。即使是新兵也能夠很快地成為用弩高手,而且命中率奇高,足以殺死一個花了一輩子時間來接受戰鬥訓練的裝甲騎士。

    也就是說,弩所以能成為戰場上的殺神,完全源於其極強的殺傷力和奇高的命中率。

    與弓箭不同,弩在上弦之後所需要的唯一動作便只有瞄準射擊,而弓箭需要使用者在張弓搭箭之後還必須以極強的臂力保持原狀,然後再瞄準射擊,尤其是在面對行進中的敵人時,其花在瞄準上的時間便更長了,這就大大增加了體力的消耗。

    無論是在人放開弓弦的一瞬間還是瞄準期間手臂肌肉因緊張而產生的抖動,無疑都會對射擊的精準度產生影響,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在此時便表現得更加明顯。而弩弓在製作上較之弓箭則更為機巧,它非但有愈發複雜而省力的弩機設計,還有用於瞄準的望山,其射擊精度便無疑得到了巨大的提高。

    弩弓的弓臂較之弓箭的弓臂大多更為強橫,尤其是傳說中的蹶張弩,更是需要用腳踩住箭槽前端的環,動用腰背的力量才能完成上弦的動作,因此其射出的弩箭威力較之一般的弓箭都要強大得多了。

    諸葛弩因為是連弩,而且其射擊姿勢不同於一般弩弓,是抵在胸腹處射擊的,而且其射擊距離更近,因此並不需要怎麼瞄準,故望山的設計便免除了。所謂望山,即古代弩機上的簡易瞄準器,到了西漢之時,望山更是帶上了刻度,使其獲得更高的精度。

    諸葛連弩所以能連續發射,是因為它簡化了操作難度,並適當降低了弩臂的拉力,使得人可以憑藉單手便能將其拉開上弦。所謂簡化操作難度,是其將上弦與放置弩箭的動作合二而一,從而避免了上弦之後取箭、放置弩箭這一動作。

    諸葛連弩的上方是一個與後世自動步槍彈匣一樣的裝置,被稱為箭函。箭函加蓋,裡面裝著十支弩箭,而箭函的底部,則是一個滑道,這裡是弩弦通過的地方,相當於自動步槍的槍管。只是自動步槍的推動力是火藥,而連弩則是以弓弦作為其推動力罷了。

    與自動步槍不同的是,弩箭的加裝並非似彈匣那樣利用彈簧的力量,其所依靠的完全是重力,它是利用重力的作用使特製的長僅八寸的弩箭滑入箭槽之中的。

    而諸葛連弩使用的簡便性在於,其只要將箭槽對準敵人,所要進行的動作便只有一次次地拉動位於上方,且與箭函連動的扳機即可,而其設計的精巧之處也在於此。當力臂在放鬆狀態時,弩弦是處於箭函最下層滑道之中的,這個滑道便是弩弦所能運動的完整軌跡。在滑道靠近使用者方向的滑道盡頭,則有一個凹槽,當扳機前推之時,弩弦會滑入這個凹槽並被勾住,這個動作稱為掛弦。

    弩弦掛上之後,向後拉動扳機,弩弦便會隨之向後慢慢張開,弩臂上的機械力量便也會逐漸加強,這是張弓的階段。而當弓身即將張到極限之時,弩函中的弩箭便會滑落箭槽,再繼續拉動扳機,弩弦則會被從凹槽重新擠進箭函底部的滑道中給弩箭施加極強的推動力,弩箭受力後則會順著箭槽向外射出。至此,一次射擊才算完成,而當想要連續發射時,只需要再次將扳機前推上弦,然後後拉以張弓,最後拉到底部放箭便可。

    因為這個動作極簡單又並不費力,一次裝填可以連續發射十發弩箭,使得其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釋放出極強橫的火力。再加上馬鈞將其弓身改小並輕量化,原本難以單人操作的諸葛弩便允許如今隨行的一眾衛士在馬上完成操作。

    這種射速極快,威力不小又頗省力的連弩,極為適合在狹小空間中作戰,更是這個時代巷戰的利器。因此,裝備了簡易馬鐙的衛士們便可愈發肆意地放開雙手,在馬上操作這種自動步槍般的大殺器。而也正是因為連弩在關鍵時刻發揮出的巨大作用,方使得眾人可以在突圍之時迅速突破敵人的封鎖。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2 16:42
第三百三十一章 交州之行(三十六)

    諸葛連弩最早的稱謂是元戎弩,根據中記載:“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駑十矢俱發。”

    意思是說,諸葛亮對原來的連弩進行了改進,去蕪存菁,將其命名為元戎弩。這種元戎弩的箭矢用鐵打製,長八寸,單次填裝可以發射十支弩箭。

    所謂元戎,即元帥之意。朱熹解釋道:“元,大也。戎,戎車也。”戎即戎車,亦即古代的兵車,這種兵車採用單轅、兩輪、後面辟門的橫長方形車廂。車轅前端有衡,上縛軛,用以駕馬。這種戰車,在秦始皇兵馬俑坑中即有出土。

    因此,元戎最早的意思指的是大的兵車,後其意思逐漸引申,便有了大軍、或者主將、統帥的意思。可見,諸葛亮所以將這種連弩命名為元戎弩,是將其作為戰爭中的定海神針使用的,因此對其自也極有信心。而實戰證明,這確是軍國利器。

    既然事情的進展極為順利,回去的路上眾人自也是興致高昂,待一行人回山谷中取了存放在此處的一應輜重,又將褡褳解下來放到馬屁股上,才將捆綁得結結實實的林邑國王綁在一匹馬背上,策馬北上。

    一路上眾人興奮莫名,的歌聲響徹雲霄。南征凱旋的勇士們僅以五十人之眾,便捉了一國之主回來,而己方竟未曾折損一人。異日京師獻俘,將是何等榮耀?至於林邑國可能會發起的報復,無論是郭斌還是王越,都頗不放在心上,便是事後得了消息的交州刺史朱符,亦只有暗暗慶幸的。

    不怪他們神經大條,實在是此時的漢人對於周邊的四夷,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優越感。此時的大漢王朝,軍力強盛,政治制度優越,中原文化的先進性更是世所共知。所謂四夷賓服、萬國來朝,此時的大漢王朝,是真正的天朝上國。不要說小小的林邑國,便是對於北方的鮮卑人與匈奴人,漢人心中的優越性也是顯而易見的。這種優越性不僅漢人瞭解,便是鮮卑人與匈奴人也都覺得理所當然。

    如今林邑國王被擒,無論是朱符還是王越,甚至是背後的士家,都只有對於立功機會來臨的歡欣鼓舞。眾人放開馬速,一路疾馳,不一日已到了九真郡。因郡中有士家的莊子,郭斌眾人便隨著嚮導徑直往莊子上歇宿。

    此番北上與南下之時心境全然不同,大功既已告成,眾人便都放開心懷,在莊子上很是吃喝了一番。就連郭斌與關、張、黃忠,還有董杏兒,也有了遊樂的心思。當初雖也是在此處莊子上歇宿的,可眾人急著趕路,哪裡有心情好好瞧瞧這莊子?

    因此,郭斌便在莊上下人的引領下,帶著董杏兒來莊子後面觀賞花卉。他哪裡懂得賞花,只是那管家說莊子後面叫什麼“白疊子”的花,很是稀罕,郭斌便想著董杏兒女兒家家的跟著自己東跑西顛,既然聽說了莊中有一處便是士燮都極喜愛的花園,便要過來搞一點浪漫。對於二人之間的關係,雙方雖都未曾言明,可是心中卻都知曉對方的意思。

    別看郭斌在外面身份貴重,極得人尊敬,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手段,便是戲志才都有點兒歎為觀止的意思。可是,一旦到了這男女關係上,郭斌卻又成了那個見了漂亮女孩子便臉紅脖子粗,連一句利索話都說不明白的那個窮**絲。若是在後世,像董杏兒這種身材窈窕,姿容絕美的女性,郭斌只在電視與掛曆上看過,若說讓她作為女朋友,與哥們兒喝酒的時候的確吹過這種牛,可誰都知道那是酒後的瘋話。

    果然,當在士家下人的引領下來到所謂的“花園”之時,看著眼前一株株綠色的植物,郭斌著實震驚了。

    這些植物郭斌怎麼看怎麼熟悉,當他走近時看到一個個綠油油彷彿桃子的花卉時,他才真真切切地確定這所謂的連士燮都極為喜歡的觀賞性植物竟然便是棉花!是的,他沒有認錯。自小便生長在農村的他對於如何種植這種作物雖並不知曉,可至少他認識啊!更何況,有的棉桃已經開裂,漏出來裡面白花花的棉花。

    郭斌喃喃地道:“棉花,棉花,可不就是花嘛!”

    那下人見郭斌如此失態,心中自然極是得意,可他畢竟頭腦靈活。雖不知道郭斌究竟是什麼來歷,可看莊主這如對大賓的謹慎樣子,他便不敢放肆。因此,略帶矜持地介紹道:“不瞞公子,這花兒叫做白疊子。如今尚未完全成熟,還不大瞧得出好看來。待到了九月裡,這花兒完全張開了,裡面的白花兒便完全顯現了出來。到時候漫山遍野的全是一片的白花花,實在是好看極了。便是咱們士家的家主每到這個時候,也多要從番禺趕過來,就為了瞧這白疊子盛開的奇景兒!”

    郭斌聞言,登時滿頭黑線,實在是搞不明白種上的棉花有什麼好看的。

    只聽那下人還在喋喋不休地道:“公子您有所不知,這白疊子本是從身毒國傳過來的,因此極是稀罕。整個九真郡,怕也就只有咱們莊子上才有此物。聽說這白疊子在身毒國竟能長到三丈高,也不知道是真的還是假的。”

    然而,此時的郭斌卻有點神思不屬。看著這漫山遍野的棉花時,他心中所想的卻絲毫不涉及風月,如今他面色肅然,腦中所剩下的都是如何藉著這棉花佈局。

    棉花作為這個世界上最主要的農作物之一,在後世產量極大,成本又低,卻是實實在在的白色的石油。它作為棉布生產的原料,成為推動人類技術進步的重要動力,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助燃劑,在世界近代史上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資本是推動人類前進的源動力,而沒有什麼能比得上技術要求並不高,利潤卻高得嚇人的輕工業創造財富的能力。如今的人們普遍認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開端是英國珍妮紡紗機的發明,珍妮紡紗機是用來幹嘛的?紡制棉紗的。棉紗是棉布生產的前一道工序,只有棉紗可以被大批量生產出來,棉布的工業化生產才是可能的。

    因此,就在這經濟利益的驅動下,資本開始進入棉紡織市場,正是因為資本和利益的驅動,各種技術上的難題才能被一一攻克,第一次工業革命方全面展開,在地球上生存的人類才真正開始了聯繫日益密切的世界近代史。社會上一旦有技術上的需求,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

    儘管有點赤裸裸,有點不太高尚,甚至有點不太乾淨,可是誰都無法否認其強大的推動力,這才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因此,見到了打開近代工業革命鑰匙的棉花的郭斌,又怎麼會放棄這個幫助中華民族騰飛的希望呢?

    棉花之所以在世界近代史上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並不是因為棉布真的太過好穿,而完全勝過諸如絲綢、麻布等物。若是單論產量,棉花畝產並不比麻高,若論舒適性,較之絲綢更是差得遠了,可棉布偏偏就能獲得大發展,能夠成為左右世界經濟乃至政治、軍事動態的關鍵物品,到底是因為什麼呢?

    棉布兼具舒適性、實用性與經濟性,才是其最終戰勝的根本原因。

    與麻布比較起來,絲綢柔順、光滑,是極為高檔的布料;而麻布雖也有苧麻所制的夏布,自夏商周以來就用於製作喪服、深衣、朝服、冠冕、巾帽等,可其使用和推廣卻有著地域性與時間性上的掣肘。因為夏布輕薄涼爽,多用於夏季,故稱夏布。然而,其在保暖性上明顯的不足,則使得北方人對此並不甚喜愛。尤其是在寒冷的深秋、初春,乃至冬季,誰都不想穿麻布。

    而在保暖性上,絲綢與棉布無疑是甩了麻布好幾條街的。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人們只有先滿足了溫飽問題,才有餘暇去考慮倫理道德與個人榮辱,只有穿暖和了才能計較舒適性,才能有功夫臭美不是?

    在舒適性上淘汰了麻布,那麼為什麼絲綢便沒有成為如棉布一般應用如此廣泛,影響如此巨大的布料呢?如此便要說到經濟性了。

    蠶絲與棉紗都是將其紡製成為織物之前的原材料,而獲取蠶絲的過程無疑是極為複雜而成本很高的。無論是採摘桑葉、養蠶、還是繅絲,都是勞心費力且極需要技術和經驗的高難度工作,尤其是繅絲,即便是在後世,依然對工人的身體有著頗大危害的,因為蠶繭必須要浸泡在熱水中才能抽得出絲來。

    而棉紗,則只需要四處種植了棉花,待採摘以後將其去籽,然後便可紡出棉紗來。因此,生產棉紗的難點,便在於去籽。與東方人神秘而複雜的織造絲綢的技術不同,棉花去籽的工作,便是毫無文化,工作速度極慢的黑人奴隸都可以完成。至於其在繅絲上技術支持,中國的元代便出現了黃道婆改良後的“捍、彈、紡、織之具”。到了十八世紀中期,英國首先出現的珍妮紡紗機更是使得棉紗的紡制進入了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的階段。

    除此之外,養蠶技術的限制,使得全世界只有中國才能掌握這種高檔衣料製品的生產技術,世界上其他國家便是只作上層加工,亦無論如何都要受限於中國的原材料供應。而棉花則不同了。

    只要有土地,有水源,有光照,棉花基本可以在世界上極廣泛的地區種植,而且對於種植之人的技術要求極低。南北戰爭前,依靠黑人奴隸生產棉花的種植園之所以開遍了美國南部,正是因為棉花極強的適應性。因此,棉花的生產和加工,在經濟性上便有了極明顯的優勢。

    可見,棉布所以能壓倒麻布與絲綢,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成衣布料,並成為第一次工業革命中最重要的助推燃料,絕非偶然。棉布的普及,是有著極深厚而合理的邏輯基礎的,這是資本的選擇,也是世界人民的選擇。

    郭斌自然不懂得這麼多知識,他自也不可能就棉布的優點說出個一二三來,可是他知道棉布推廣的趨勢是不可阻擋的,而且他懷念穿棉布衣服的舒適感。因此,他心中暗暗思量,考慮著如何才能將棉花利用到極致。

    看著郭斌出神的樣子,董杏兒也是滿臉無奈,可心中又極感自豪。無奈的是,這個郭斌竟一點兒浪漫的細胞都不看,雖然她並未曾聽說過浪漫這個詞語。而自豪的是,這個男子肯定又在想大事兒呢!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2 16:43
第三百三十二章 交州之行(三十七)

    林邑國王范熊自從被擒之後,心中一直是惴惴難安。身為一國之主被人闖入王宮生擒回國,這事情自古至今還從沒聽說過呢!

    他范熊本是林邑國首任國主區連的外孫,因為區連的兒子也就是范熊的舅舅沒有後人,這國王的位子才落到了自己的頭上。他當初本想著身為一國之君可以好好享受生活了,可誰成想竟攤上了這麼檔子事兒。大漢天子專門派人千里迢迢地來到林邑,將自己抓過去,所為的事情還能小了?

    自從林邑立國之前,占人便屢屢反叛東漢朝廷,劫掠州縣,後來區連殺官造反,雙方之間大大小小的爭鬥更是不可勝計。只是衝突歸衝突,范熊從沒有想到漢朝廷竟會突然之間發動大軍南下。

    林邑國距離交州本便極近,兩邊民間的交往也稱得上頻繁,因此林邑國往交州派遣的間諜那是多得很。非但如此,為了維持境內安穩,東漢朝廷派往林邑的間諜那也是數不勝數。因此,雙方的關係雖是疙疙瘩瘩的,可是對於對方境內兵力的調動情況那可是一清二楚。當然,林邑國所監控的也不過是日南、九真兩郡,了不起交州刺史部所在地番禺也嚴密監視。而中國對林邑的監控,則多是日南、九真等幾個嶺南的郡守派的人。當然,如今朱符新任交州刺史,有意振作,因此他也往林邑國派了許多間諜過去。

    因此,無論是敵方有什麼動靜,對方總會在第一時間知道。就拿如今的情況來說,朱符在番禺城中收集糧食,徵募部曲的舉動,早便在范熊的掌握之中。為了應對朱符可能的進攻,范熊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非但徵召部隊,更是委託在林邑國中地位極高、武功極高的幾位遁世級的高手,去鄉間招募勇士,以作防範。

    按照正常情況來說,大漢朝廷想要出兵,從徵集糧食開始,到招募部曲,再要人員之間的磨合,與各地豪強大戶緊密聯絡以獲得支持,各種準備工作下來,沒有半年的功夫部隊怕是連番禺城都走不出去。

    在漢順帝永和二年,大漢朝廷曾經想要征發交趾與九真兩個郡的士兵前往林邑平定叛亂,結果徵召的交趾士兵不想去,竟倒戈相向。當時的情況很是緊急,東漢政府中的廷議竟然要從荊州、揚州、兗州、豫州之中徵召四萬人馬前往征討,幸虧被當時的名臣李固勸阻,後來決定派遣使者前往招降,最後也是不了了之。

    因此,東漢朝廷的官軍裝備固然精良,士兵固然精銳,可是其朝中掣肘太多,想要動員大軍發動一場頗具規模的大戰,事前所要準備的也是極多,因此便留給了林邑國中太長的反應時間。

    此次范熊是按照尋常的慣例進行準備,原想著三個月後朱符的大軍能開到日南郡便算得神速,卻哪裡想到這一票穿著奇怪的黃色短襟軍服、騎著高頭大馬、手拿連發弩的漢家士兵,竟如此明目張膽,又神不知鬼不覺地殺進了林邑城中。都說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還有什麼燈下黑,范熊這次算是真的體驗到了。

    可是他哪裡知道郭斌此行並沒有考慮過那麼多,只是因為吳欒北上挑釁失敗,他又氣不過林邑國人欺壓中國百姓,便仗著騎兵速度快,手中又都裝備了元戎弩這一利器,有恃無恐之下,方悍然發兵南下。在他想來,只要快進快出,便不會有危險,卻正好讓他誤打誤撞鑽了漏子。

    一路上,范熊提心吊膽,一會兒怕這一票漢人就這樣不聲不響地將自己給處決了,一會兒又自我安慰地想自己身為林邑國王,還是有很高價值的,這些人沒得到什麼好處便將自己處決了,那豈不是太傻了?

    然而,自己就這樣被綁著,經過了一個個莊子,直到來到一處城外的營地,也沒有人前來跟他交涉。對方越是如此,他心中便越是不托底,最後實在是膽顫心驚忍不住了,便放下國王的架子低聲下氣地詢問這些士兵,可無論他許下如何豐厚的財富,卻連一個搭理他的都沒有。

    在經過番禺城外時,郭斌與關、張、黃忠還有董杏兒等人便脫離了隊伍。他囑咐了管亥先將人帶到陽翟縣,然後拿著自己的手書讓戲志才派人進京傳遞密摺和給何進、袁紹等人的信件,擇機獻俘。

    范熊畢竟是林邑國王,身份極不一般,若是半路上出點兒岔子,那可是乖乖不得了。這並非杞人憂天,若是等到林邑國中回過味來,派遣了高手前來劫奪,那便是橫生事端。因此郭斌早在事前便想好了,一旦成功,便直接帶著人北上遠行,待林邑國的高手北上,或許范熊便早就被送上京師了。

    以范熊一國之主的地位,如今即便是被擒了,等到異日進了京師,他稍微在大漢天子面前擺出一個藩屬國的姿態,便會得到極豐厚的賞賜。中原王朝對於周邊小國稱臣納貢一事很是引以為榮,因此封侯之類的那都是小事情,他們雖然不會負責具體事務,可其能獲得的地位,較之辛辛苦苦南征北戰的郭斌,肯定是要高得多的。

    其實,這也是朝廷對於藩屬國一貫的態度,如今的洛陽城中也有專門供藩屬國的人居住的區域,只是這些人大多是鮮卑或是匈奴人中送來的人質,以高官厚祿養起來,萬一有一天其族中有變,就能將他們提溜出來。或是用來震懾敵國,或是用來另立新君,朝廷總要佔據大義上的名分。

    照理說,郭斌本是應帶著他們一同北上的,可他們南下之際將黃敘放到了士府之中養病,自然要接著他一同北上。另外,既然大功告成,那麼無論是王越還是朱符處,都需要通報一聲。尤其是朱符,當初南下之時事情緊急,郭斌沒來得及親自登門商議,已是失禮,如今自然要去分說一番。朱符身為交州刺史,守土有責,雖不會幹涉郭斌南下的事情,這裡面的大事小情他卻需要心中有數。

    若是郭斌一行將事情辦完了便拍拍屁股走人,林邑國後續的一大攤子事兒便都需要身為交州刺史的朱符來處理。因此,郭斌若是真的不打一聲招呼就走,那便真的與朱符結下樑子了。況且,這既不合官場規矩,也與郭斌壓制林邑國的意圖相違背,對於他下面在交州的一番佈置更是毫無益處。所以,郭斌必須要在交州再留一段時間,待將後續事宜安排妥當之後方可北上。

    因此,回到番禺城中後,郭斌第一件事便是去刺史府中拜訪,將此去林邑國中的前因後果說與朱符知曉。聽說此行順利,朱符也極是高興,待到異日林邑國中大軍北上,他徵召部曲的先見之明便體現出來了。到了那時候,如今因徵召部曲所引起的一點兒地方百姓的民怨,便都是可以輕輕抹去的小事情。自己守土有責,自不會摻和郭斌南下的事情,否則到時候朝中便要說他是妄啟邊釁了。

    然而這事若由郭斌去做,則完全不同了。郭斌並非交州的官員,朱符在名義上對其自也沒有監督的權限,因此他的一應作為便與交州扯不上關係,惹了事情便自也沒有朱符的責任了。朱符所想要的,不過是到時候抵抗林邑國進攻的功勞罷了。

    待將這一應事務都交代清楚,郭斌親自邀請朱符夜間至士府一會後,便起身告辭了。

    回到士府,郭斌明顯覺得黃敘原本蠟黃而無光的臉上比往日裡有精神得多,雖然心中存疑,他還是先與王越去拜訪了士燮一趟。如今的士燮氣色好了不少,卻顯然仍不能與人動手。郭斌將南下的事情簡略說了之後,略帶歉意地與士燮說了邀朱符來府一敘之事,隨後方說起了棉花的事情。

    郭斌拿出一個摘下來的棉桃,對士燮恭敬地道:“晚輩曾在九真郡莊子中看到了一大片白疊子,詢問莊中人,方知道是前輩喜愛之物。”

    士燮鶴氅飄飄,風度儼然,對郭斌點點頭,道:“說起這白疊子,倒也還算得上咱們嶺南的特產之物,如今交州各處所在多有。據說這白疊子是從身毒傳過來的,在九真郡中便多有用其紡紗織布的。”

    郭斌目露精光,道:“哦?難道如今便有人用這白疊子織布的了?”

    士燮道:“此布在之中便早有記載,稱為榻布,又叫白疊。九真郡年年要往朝廷上供的,如今產得多了,九真郡中便也多有以此製作衣物的。”

    郭斌道:“敢問前輩,這白疊子的種子卻是何處得來的?不瞞前輩,晚輩喜愛工商,遇到稀奇古怪的物事便想一探究竟。如今見了這白疊子,心中喜愛,不知道前輩可否割愛?便是指點了晚輩何處可得這白疊的種子,那也是感激不盡!”

    士燮擺擺手,不以為意地道:“潛陽莫客氣,此次你為我士家辦了這麼一樁大事,老朽感謝還來不及,更何況是這一點種子呢?你但放寬心,這種子在老朽的府中庫裡倒是還有一些,便都給了你吧!若是不夠,你儘管派人南來九真郡收購,我自會安排人手相幫。”

    看士燮如此大方豪氣,郭斌心中不由得頗為愧疚。只是這棉花的事情尚沒有眉目,便是說出來人家也不一定相信,所幸便瞞著,待日後真成功了再說吧。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q781009

LV:9 元老

追蹤
  • 868

    主題

  • 47982

    回文

  • 13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