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爭霸] 重生之極品三國 作者:冰劍雪帝 (連載中)

yang062066 2011-6-25 00:37:35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145 77165
jackyand5566 發表於 2011-6-26 16:57
丁淮率領的旋風騎都是騎兵,所以只用了十天的時間便到達了青州北海,見到了自己的舅舅孔融。3zcn.Com


說到這裡,不能不提一下孔融為何現在會是北海相,因為在三國歷史上孔融任北海相乃是因為得罪了董卓,在這之前孔融曾是虎賁中郎將。因為丁淮的到來,歷史發生了很多變化,孔融之事便是其一,孔融乃是“清流”人物,素與大將軍何進不和。


前面已經講過,朝廷有三派勢力:宦官集團、外戚集團和清流派,宦官集團以張讓為首,差不多都是清一色的宦官,外戚集團則以何進為首,手下一幫文武有袁紹、曹操、何苗,趙融,淳于瓊,許涼,陳琳,王允,逢紀、何顒、荀攸,袁術,盧植、皇甫嵩等,實力最為強大,而清流一派則由於楊賜的倒臺而處於最末,卻也有楊彪、孔融、鄧盛、蔡邕、馬日禪等人。


本來孔融曾為中郎將,因為大將軍何進借其妹之勢一步登天,孔融甚是看不起,道:“吾豈能與一隻懂殺豬之屠夫同殿為官。”於是,便自請為北海太守,所以後人常稱孔融為孔北海。孔融此人極好賓客,常曰:“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吾之願也。”


孔融愛民如子,政令清明,在北海擔任太守之職的一年多的時間裡,孔融雖無太大功績,卻也是深得民心。且其與大學問家蔡邕交往密切。漢獻帝建都許昌後,本已隱居的孔融再度出山,擔任少府一職,後被封為太中大夫。此認為人恃才負氣,言論往往與傳統相悖。


且說孔融正在同武安國談論如何抵禦黃巾之事,忽然下人來報,說是有一個人,自稱是自己的外甥丁淮,在外面求見。孔融心下納悶,自己只有一個外甥,確實名叫丁淮,但是卻是遠在益州漢中郡任太守之職,現在外面黃巾猖獗,他一個人如何能到得青州,何況作為漢中太守在此天下大亂之時不在漢中保一方平安,豈能擅離職守(孔融並不知道丁淮被靈帝召到了洛陽)。


孔融心中忽然一動,想到,這必定是黃巾軍的詭計,探聽到我與丁淮十數年未見面,使人冒充自己的外甥騙得我的信任後,謀取北海。可是這個計策也太次了點,雖然打聽到此事,卻也不想我那外甥丁淮豈能隨意來到青州。於是孔融命令武安國率領100刀斧手在帳後埋伏,然後令下人將此人領上來。


待得來人進來,孔融見其長相頗為俊朗,英姿雄態,心下暗暗可惜,單看其外面就覺得此人必然不凡,只是這樣的人物,奈何屈身為賊。待來人在堂中站定,孔融便厲聲喝問道:“你是何人,受何人指使,竟敢冒充我的外甥丁淮,居心何在?”


丁淮心中微微一愣,隨即便明白過來了,是了,好像自己認丁原為父之後也知道自己有個舅父叫孔融,卻是從來沒有與其見過,曾聽孔氏說過孔融也只是在那個丁淮小時候與之見過,孔融自然是不認識他的這個外甥了,尤其是在這個節骨眼上,自己的貿然來訪,已使孔融認定自己是冒充的。雖然懷中揣著聖旨,但是心思一轉,丁淮便和孔融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


丁淮“嘿嘿”一笑道:“既然孔大人已經識破,在下也就不再隱瞞了,時下我軍強盛,北海城小兵弱。我家將軍讓在下前來,相勸你們還是速速投降,方可保全性命,如若不然,我大軍一旦攻克北海,雞犬不留。”


孔融聞言大怒道:“放肆,我孔融乃是堂堂大漢之臣,豈能向爾等黃巾賊子屈膝投降。北海只有戰死的孔融,沒有投降的孔融,儒子豈敢在此口出狂言,來人,與我將此人拿下。”丁淮嚇了一跳,心想,這麼快就來真的呀,看來玩笑開大了,不過自己的這個舅父脾氣也太火爆了。丁淮正要開口解釋,卻見武安國和100刀斧手已經惡狠狠地向自己撲來,情勢危機,已經不容丁淮解釋了,無奈之下,丁淮只得倉促招架。


這個玩笑開得有點過火了,丁淮知道自己是被他們誤會了,又不能向他們狠下殺手,而對方卻是招招都要自己的性命,搞得十分被動,幸好自己武藝不弱,否則早就血濺當場了。但是這樣只守不攻的局面對自己卻是大大不利,一個不小心很可能會命喪此地,忽然間,丁淮想到了一個辦法,擒賊先擒王,於是便直撲武安國。


武安國初時看到丁淮左右支招,以為其武藝一般,此時看到丁淮向自己撲來,也是想在眾人之前顯顯自己這青州第一猛將的威風,便大喝一聲:“你等先且退下,待我來擒他。”刀斧手聽到武安國的喝聲,都知道武安國乃是青州第一猛將,武藝高強,於是便紛紛退後,站成一個圓圈,將兩人圍在中間,一是觀戰,二是嚴防丁淮不敵武安國之時會突然向不會武藝的孔融發難。


如此一來正中丁淮的下懷,丁淮也是沒想到武安國竟然如此托大,這樣的機會,焉能錯過,只需將武安國制服,自己也就有機會開口解釋了。於是丁淮便全力和武安國戰在一起,交手第一招後,武安國就覺得對方無論力氣還是招式都高出自己許多,雖然對方赤手空拳,自己絕非其敵手,不由心下大駭,原來對方一直在扮豬吃象,雖然已知不敵,但是對方一招快似一招,自己卻是欲退無路,無奈之下,只得勉強招架。


戰至第十二招,丁淮瞅准了武安國一個破綻,一拳擊在武安國的臂肘,武安國只覺得胳膊一麻,手中鋼刀脫手而出,丁淮順手一把接過,反手架在武安國的脖子上,大喝一聲:“若想武安國活命,爾等都不得亂動。”


眾人大驚,沒想到素有青州第一猛將之稱的武安國竟然僅僅十二招就被對方生擒,這是什麼樣的武藝呀,頓時都嚇得不敢亂動。孔融心中更是恐懼萬分,不想黃巾軍中竟然有這樣的英雄人物,難怪朝廷對黑山軍一直是束手無策,看來這次北海國是凶多吉少,青州更是難守。


孔融定了定神,對丁淮道:“壯士既然有這般身手,奈何棲身為賊?如若壯士肯報效朝廷,孔融可立即向朝廷推薦壯士,功名自然不在話下。”丁淮知道玩笑不可再開,於是道:“舅父,我確是丁淮,這是聖旨,還有大將軍何進的親筆書信,請舅父過目。”說完,丁淮另一隻手從懷中掏出聖旨和書信來,將武安國脖子上的刀挪開,拱手道一聲:“武將軍,方才得罪了。”並將聖旨交到武安國手中,武安國不敢怠慢,跪著接過聖旨,起身交給孔融,站立一旁。


孔融也是從武安國手中跪接過聖旨和何進的書信,一看之下,才知道眼前的這個武藝高強的年輕人確實是自己僅在幼年的時候見過一面的親外甥丁淮,又從何進書信中得知丁淮知道自己的困境,苦求何進,隻身趕來説明自己,心中那份感動簡直別提了。


孔融正要說話,忽然外面士兵來報,臨淄失守,黃巾大軍約五萬人正向北海殺來,現已在城外五十裡處。孔融頓時大驚失色,北海城內共有守軍八千,如何擋得這數萬黃巾軍。丁淮看到孔融面有憂色,便主動請纓道:“舅父,且讓淮兒帶兵出城殺賊。”


“這”孔融面有難色,心中猶豫不定。


敵強我弱,若是答應讓他出戰,自己就這一個外甥,萬一出了事,妹妹那裡如何交待;若是不答應,恐怕手下眾人會說自己處事不公,必然士氣大損。又想想丁淮的高超武藝,曾成功平定張角之亂,孔融不由心中一緩,拿起兵符道:“既然如此,淮兒可率領精兵五千,出城迎敵,武安國將軍隨同前往。切記,能戰則戰,萬不可懲匹夫之勇。若是對方勢眾難敵,淮兒可退回城內,再思良策。”


丁淮明白孔融的意思,宏聲道:“得令。”伸手接過兵符後,龍行虎步向外走去,武安國連忙跟在後面。沒想到讓自己十二招就敗北的這個年輕人竟然是因為平定張角之亂而天下聞名的丁淮,武安國輸得心服口服,此刻又見丁淮主動請纓,以弱擊強,更是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何況此人又是上司孔融的親外甥。


孔融唯恐丁淮有失,在丁淮走後,馬上登上城樓,並讓另一大將宗寶點齊剩餘三千士兵,原地待命,一旦丁淮眾人有危險,馬上增兵救援。其實,如果丁淮等人真的被黃巾軍圍困住,這三千軍馬出去後的結果也只會是一樣的命運,這只是孔融為自己找的一個心裡安慰而已。


孔融登城遙望,只見賊勢浩大,心中更是倍增憂惱。這時的丁淮也披甲上馬,率領眾人出城迎敵
jackyand5566 發表於 2011-6-26 16:58
兩軍陣前,只見黃巾軍中高豎兩面大旗,一面旗上寫著一個龍飛鳳舞的大字“張”,另外一面大旗上寫著一個“褚”字。3zcn.Com丁淮心下尋思,黃巾軍中褚姓的將領,有名氣的只有一個,難道攻打青州的黃巾頭目竟然是受張角之命保護張甯離開廣宗城的褚燕?


歷史上的真實情況是,褚燕,常山真定人,于黃巾起義之際舉兵,當時博陵張牛角亦起眾,與燕合。燕推牛角為帥。牛角死後,眾奉燕為帥,故改姓張。燕剽捍捷速過人,故軍中號曰“飛燕”。其後歸之者眾,達到百萬,號稱黑山軍,是漢末的一股大勢力。褚燕與公孫瓚聯合,與袁紹多次交戰,後被擊敗,實力稍稍減弱。曹操平定河北時期,褚燕率眾歸順,被封為平北將軍、安國亭侯。


但是丁淮來了之後,這一切都發生了變化,前文已經介紹過,此處不再贅述。褚燕的武藝應當和武安國在伯仲之間,甚至於會比武安國高上一籌,更難得是此人頗有謀略,實在是名難得的將才。既然是此人統兵前來,自己與張角的關係又不能當眾公開,更不要說將張角的書信給褚燕看了,看來北海要有一場惡戰。


丁淮停止了腦中的思緒,大聲喝道:“來人莫非常山褚燕褚帥?”褚燕一聽,心下納悶,黃巾軍中知道自己是常山真定人的並沒有幾個,此人如何得知,莫非是故人之友。於是褚燕報拳應聲道:“在下正是,請恕褚燕眼拙,請問閣下是?”


丁淮在和張角的最後一次見面中,得了解到了其中的詳細情況,知道張甯被張角託付給了褚燕照顧,但是褚燕、張甯離開廣宗之前,並不知道馬相叛變之事,還以為自己沒有應允張角,若是自己報出真實姓名,褚燕必然會對自己有所誤會。


忽然,丁淮靈機一動道:“在下乃是東萊太史慈,乃是北海國孔大人手下大將。在下原本不知道褚帥的大名,然而在下卻有一位好友與褚帥同鄉,故而得知。”一旁的武安國聽得丁淮沒有說其真實姓名,卻找了一個什麼太史慈的名字來搪塞,雖然不知道丁淮葫蘆裡賣的什麼藥,但是知其必有用意。


褚燕第一次聽說太史慈之名,腦海中搜索了一遍,沒有任何印象,奇道:“但不知貴友之名?”


丁淮見褚燕上當,心中暗喜,於是緩緩道:“此人姓趙名雲,字子龍,不知褚帥是否認識此人?”


褚燕恍然大悟,心道,難怪他對自己這麼瞭解,原來是子龍的朋友。但是這下可就難辦了,既是子龍的好友,兩軍陣前,若是傷了此人,恐怕日後見了子龍不好交待。正在為難之間,忽然傳來一陣喊殺聲,褚燕轉頭一看,陣後已經大亂。


丁淮也是覺得奇怪,難道有什麼救兵到了不成,可是據自己所知,此時朝廷尚且自顧不暇,哪裡會有救兵,否則也不會任由自己前來了。只有孔融在城樓上瞧得明白,只見城外一人挺戟躍馬殺入賊陣,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


聽到手下的報告之後,褚燕一面命人分兵抵擋,一面向丁淮大怒道:“太史匹夫,我因你是子龍兄弟的好友,才沒有輕易發難,不料你卻故意用子龍之名拖延時間,派人襲我後軍,真是卑鄙小人。”


丁淮也是一臉糊塗,心想難道是自己的旋風騎,但是很快被否定了,沒有自己的命令,旋風騎豈敢私自亂動。但是丁淮一看褚燕誤會了,連忙解釋道:“褚帥息怒,北海城只有這數千兵士,哪裡還有援兵,在下確實並不知情。”剛說完,丁淮忽然想起一人,難道今天是假李鬼碰上真李逵,莫非是東萊太史慈前來。


丁淮猜得不錯,來人正是太史慈。記得《三國志》上記載“太史慈字子義,東萊黃縣人也。”、“北海相孔融聞而奇之,數遣人問訊其母,並致餉遺。時融以黃巾寇暴,出屯都昌,為賊管亥所圍。慈從遼東還,母謂慈曰:‘汝與孔北海未嘗相見,至汝行後,贍恤殷勤,過於故舊,今為賊所圍,汝宜赴之。’”


褚燕誤以為丁淮剛才是故意用子龍的名字來拖延時間,等候援軍,心中便有了一種被愚弄的感覺,頓時大怒,正要揮令大軍衝殺,身旁的副將孟威自持勇猛,不待褚燕號令,便躍馬挺槍,直取丁淮。


武安國見敵將殺來,正要迎上去,不料丁淮手一擺,阻止住武安國,手持七龍三叉戟沖了出去,截下孟威。丁淮之所以不讓武安國出戰是有想法的,現在敵強我弱,自己若能陣斬敵軍大將,不但能打擊敵軍士氣,更能增長北海軍的士氣。


果然,交手不到五個回合,丁淮一戟將孟威刺于馬下。褚燕大驚,孟威雖說武藝不算很高,但自己要殺他,也只能在二十回合之外,竟然沒能在此人手下過五個回合。黃巾士兵更是害怕,褚燕在黑山發展的時候並不長,雖然軍隊甚眾,卻是大部分缺乏訓練,更有很多人還是新兵。


當他們看到己方大將和敵將沒過幾合就被殺死,心中恐慌,紛紛交頭接耳,議論紛紛。褚燕一看不好,對方武藝高強,不可再和他單挑,只能靠人多的優勢來取勝了。於是,褚燕命令大軍將北海軍團團圍住廝殺。


在這樣的劣勢之下,為了激勵北海守軍的士氣,丁淮大聲喊道:“兄弟們,北海城內有我們的父母兄弟姐妹,他們的生死存亡,就看我們的了,大家一定要奮力拼殺,援軍已經到了。”


青州本就民風彪悍,崇尚武力,雖然北海守軍平日裡操練不足,但其戰鬥力仍是這些黃巾軍所望塵莫及,加上丁淮的英勇形象已經深深印在了每個北海士兵的心中,所以在丁淮的喊聲中,北海守軍士氣大振,個個猶如下山猛虎,銳不可擋,沖進黃巾軍中,硬生生地將其切成兩半,丁淮更是如入無人之境,黃巾士兵莫不紛紛躲閃。


為了減少北海軍的壓力,丁淮專找黃巾軍中騎馬的大將廝殺,片刻間,就有十人喪命在七龍三叉戟下,嚇得其餘騎馬的黃巾軍將領紛紛棄馬步戰。廝殺中丁淮看到對方騎馬的將領只剩褚燕一人,便縱馬向他殺去。


褚燕一看,暗叫一聲不好,但是丁淮已經揮戟向自己殺過來,若是自己不敢迎戰,勢必影響士氣。沒辦法,明知不敵也只能硬著頭皮迎戰,心中本就膽怯,十分本領便只能發揮出七八成,也只是十個回合,褚燕便招架不住,向後敗去。


丁淮正要追趕,只見褚燕敗退之中正遇一小將,大約二十歲左右,身高約七尺七,橫挎一張硬弓,英姿勃勃,孔武有力,手持畫戟。見到褚燕,二話不說,舉戟便刺,褚燕剛剛敗陣,不防身後此人,躲閃不及,正被刺中,落下馬來。那人正要再補一槍,卻被褚燕手下死死攔住,只得作罷。


丁淮在後面瞧的清清楚楚,太史慈的這一戟並沒有刺中褚燕的要害,而只是刺中了大腿,並不會危及到性命,丁淮心中也是暗籲一口氣。見到褚燕被其手下救走,心中更是放心,若是褚燕死在此處,日後張甯那裡必然更難解釋。


丁淮趁機大喊:“褚燕已死,降者不殺。”北海軍也趁機跟著高喊起來:“褚燕已死,降者不殺。”數千人的喊聲如同雷震,戰場的黃巾軍無一沒聽到這句話,黃巾軍軍心大亂,更加上方才褚燕落馬,許多人都看到了,只是不知生死,聽到這句話便信以為真,紛紛向後潰逃。


北海守軍勝券在握,士氣倍增,趁機奮勇衝殺一陣,大敗黃巾軍,殺敵五千,俘虜一萬。黃巾軍敗退的時候,相互踏踐而死的也有兩千多人,而北海守軍僅僅付出傷亡一千五百人的代價,此戰可謂大獲全勝。[
jackyand5566 發表於 2011-6-26 22:02
這一仗,孔融在城樓上可是瞧的明明白白,沒想到自己的外甥果然英勇無敵。大喜之下,孔融親自到城門口迎接丁淮眾人,握住丁淮的手,激動得久久說不出話來,最後只說了一句:“淮兒果真年少英雄,有汝父之風。”


這時太史慈也下得馬來,上前拜見孔融,孔融問其姓名,太史慈道:“在下是東萊黃縣人,複姓太史,名慈,字子義,老母承蒙孔太守多年恩顧。在下昨日自遼東回家省親,聽說黃巾賊準備攻打北海。老母說:‘為娘深受孔大人大恩,理當在孔大人有難之際伸手相助。’所以,特地派遣太史慈前來相助。”孔融大喜。


原來孔融與太史慈雖然未曾謀面,卻曉得他是個英雄。當下便將外甥丁淮介紹給他相識,兩人年齡相當,均是相互佩服,惺惺相惜。太史慈早在遼東便聽說過丁淮的大名,此次又見到丁淮高超的武藝,心中佩服,而丁淮卻是對他非常欣賞,早就有招攬之心,更是曲意交納。


當下孔融準備重賞太史慈,贈與衣甲鞍馬,更要設宴款待太史慈。太史慈卻堅決不受,禮畢之後,便告別孔融和丁淮,絕塵而去。


太史慈走後,丁淮便問孔融太史慈之事。


原來,太史慈之母沉疾多年,只因家境貧寒,太史慈沒錢為母親買良藥,在十六歲的時候,太史慈被迫為母盜藥,被人發現,在搏鬥中,太史慈誤傷人命。


其母知道後,唯恐絕了太史一脈,便讓他到遼東避難。太史慈因老母有疾,不願遠去,其母便道:“大丈夫當留有用之身盡忠為國,豈能為母之原因,引頸受戮而棄國家于不顧?”太史慈無奈,於是囑咐妻子好生照顧母親,大哭而去。


孔融聽說此事,讚歎太史慈乃是至孝之人,於是命人不時到太史慈家中送些生活用品,並找了兩個丫環服侍太史老母,慈母開始有點害怕,以為孔融心存歹意,始終不敢在孔融跟前透露半句口風。


孔融原無此意,所以也並不為意,還延請名醫為太史慈之母診病,只是太史老夫人的病非常奇怪,孔融前前後後共請得名醫十數人,這些名醫看過之後,都說此病乃是絕症,不能治癒,倘若調理得當,也只能再多活幾年。


孔融惋惜之余,只能不斷命人送上生活用品,並告訴太史老夫人,此案早已了結,可使太史慈歸家。太史老夫人開始的時候不相信,如此三年之後,太史老夫人終於被感動,於是便書信一封,使人到遼東通知太史慈此事,太史慈得信而歸。剛回家不久,便聽說黃巾軍攻打北海城,太史老夫人便命太史慈前來相助。


丁淮聽完孔融所說之後,心中便有了計較。


第二日,丁淮便按照孔融所指的路線,獨自來到太史慈家中。太史慈見是丁淮到來,十分欣喜,接待甚至熱情,只是不知丁淮有何事情。


丁淮先是和太史慈談了一會當日一同大戰黃巾軍的情形,然後,話題一轉,又談到今後天下走勢,丁淮道:“張角之亂雖平,但如今黃巾災禍又起,方今天下已呈大亂之勢,漢室將衰,只是天下百姓何其無辜,將飽受戰亂流離之苦。”


太史慈不以為然道:“以慈看來,黃巾之亂必然不會長久,平亂之後,天下當會再次回到太平。”


丁淮輕輕搖了搖頭,對太史慈的話表示不贊同,道:“子義此言差矣,方今天下大亂,各地群雄趁勢並起,以討伐黃巾為名,擴充軍隊,爭奪地盤。黃巾之後,必然成為尾大不掉之勢,朝廷根本無力約束。到那時,諸侯之間勢必要回到東周各國之狀,以大吃小,持強淩弱,互相征伐,百姓必將再遭戰亂,流離失所,苦不堪言。我等堂堂男兒,應當立志報國,拯救萬民,以戰止戰,消除天下紛爭,重歸大權于朝廷,使萬民遠離戰亂,安居樂業,方不負這七尺身軀,還望子義助我。”


太史慈雖然聽得怦然心動,但有心答應,但轉念一想到老母病重,只得推諉道:“並非慈不願意報效國家,只是家母抱病多年,太史慈離家數年,未曾盡過孝道,如今方從遼東轉回,為孝而不能遠離老母也。”


正在這時,太史老夫人在媳婦和兩個丫環的攙扶下,掀簾而入,怒喝道:“大丈夫處世,應當上報國家,下救百姓,豈能因小失大。為母寧願明日身死,也不願有這樣一個不知大孝的兒子。”丁淮見狀,連忙起身拜見太史老夫人,太史慈更是諾諾一旁,不敢再開口,唯恐其母生氣。


太史老夫人道:“三年多來,老身承蒙孔太守多方照顧,無以為報,一直引以為憾。況且老身早就聽說過丁大人為國平亂的功績,今聽說丁大人更有濟世之心,老身甚是欽佩,可令我兒出山相助大人一臂之力。”


丁淮心下大喜,但一想,卻對太史老夫人道:“此事暫且不急,丁淮曾經聽舅父提到伯母的沉疾令群醫束手,可有此事?”


太史老夫人點了點頭,道:“老身沉疾多年,病入膏肓,正是不治之病。不過如此也好,老身一旦不在,便可使我兒再無後憂。”


丁淮道:“晚輩粗通歧黃之術,只是不知能否為伯母去此沉疾?”


太史慈大喜,忙道:“若能治癒家母病恙,太史慈當以命相換亦無不可。”


丁淮笑道:“太史孝子,名不虛傳,丁淮自當盡力。若能如子義所願,還望子義能出山助我一臂之力。”


太史慈連聲道:“那是自然,那是自然。”


丁淮果然醫術高明(左慈的弟子,加上兩千多年的知識,能差嗎),太史老夫人用了丁淮的藥方,七天之後,病情便大有起色,半個月後,幾近痊癒,使得太史慈心悅誠服,跪倒在地,口呼主公。


成功的收服了太史慈,丁淮便和太史慈及太史老夫人一起回到北海。孔融見到丁淮收得太史慈歸來,並且還治好了太史老夫人的頑疾,心中驚喜各半。喜的是,太史慈乃是一少年英雄,以後對丁淮的前途必定説明極大;驚的是,曾經讓群醫束手的太史老夫人的頑疾竟然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讓丁淮治癒了,真不曉得自己這個有“當朝之文武全才”之稱的外甥還有什麼本事。


由於丁淮此次戰功,使得北海百姓免于黃巾之亂,功不可沒。但是,由於丁淮本身就是漢中太守、祁鄉侯,官位比孔融還大,孔融無法對丁淮進行獎賞,更何況甥舅之間,也毋須客氣。


但是,為了防備黃巾再來,孔融便讓丁淮統領北海郡的所有軍隊,加緊訓練。由此可見,孔融對這個外甥非常滿意,並相當看重,更有他日舉薦丁淮為青州刺史之意。另外,由於太史慈在此戰中的英勇表現,被封為都尉,和武安國並列。


自此,丁淮青州立基的第一步邁出的非常成功,這一步使得丁淮掌管了北海的軍權。更重要的是,這是丁淮憑藉自己的能力獲取的,而不是依靠其父或其舅父的關係,所以,丁淮的掌管北海軍權並沒有引起北海軍方和當地豪族的任何不滿。相反,由於丁淮之前的名聲,以及他的突然到來,保全了北海城,使得北海國免受黃巾之亂,丁淮因此成了整個青州的英雄和神話。


由於北海的八千守軍在此戰中陣亡一千二百人,重傷三百,剩餘士兵共計六千五百人。丁淮便將重傷之人遣散回家,經孔融同意後,免去他們五年的賦稅。


丁淮和孔融商議,為防以後黃巾來襲,決定招募士兵一萬三千人五百,湊足兩萬之數,一部分從投降的黃巾軍中招募,一部分從民間招募。由於受到北海之勝的鼓舞以及為了保衛家園,前來報名參軍的人絡繹不絕,共有兩萬多人報名,丁淮從中選擇一萬三千人五百名精壯的年輕人,編入北海軍隊。


募兵之後,丁淮冥思苦想了一個晚上之後,寫出了一套練兵的辦法,交給太史慈和武安國,由二人進行日夜操練。


二人按照丁淮的練兵方式進行了一個月的特級訓練,軍隊已初具規模,戰鬥力比以前的北海守軍高出許多,令太史慈、武安國二人對丁淮更是由衷佩服。而丁淮見北海已經走上正軌,便向舅父孔融告假,外出訪賢。
jackyand5566 發表於 2011-6-26 22:02
經過一個月的相處,孔融對自己的這個外甥瞭解更是深刻。3zcn.coM丁淮不但武藝高強,並且詩詞歌賦、琴棋書畫幾乎樣樣精通(丁淮當初沒有涉及,後來王綿教給丁淮的),不愧是曾被皇帝金口親封的“當朝之文武全才”,並且丁淮對大漢目前的時局分析得更是頭頭是道,最為難得的是,丁淮有一顆“報效朝廷之心”。


當然,所謂的報效朝廷,只是丁淮在孔融面前說說而已,試問一個來自未來世界的人怎麼會拼命維護封建王朝的皇家地位,要說取而代之還差不多,當然這種話是萬萬不能隨便說出來的,只能暫時存放在肚子裡。


丁淮的父親丁原和舅父孔融都是大漢王朝忠心不二的大忠臣,如果丁淮敢在兩人中任何一人跟前說要推翻漢朝的統治地位,重新建立一個新王朝的話,恐怕丁淮會被丁原或孔融大義滅親。因此,在沒有穩固的地盤和堅實的基礎之前,說這種話的後果只有一種,那就是身敗名裂後被殺。


得到孔融的同意後,丁淮便將目標轉向了另外一個三國中赫赫有名的大將的身上,他就是常山趙雲趙子龍。這次來常山,丁淮並沒有帶任何人,甚至是連馬都沒騎,畢竟現在路上並不是很安寧,盜賊紛起,帶的人多了反而會招惹很多不必要的事端,並且丁淮對自己的武藝還是很自信的,也就是這一個自信,使得丁淮差點命喪常山。


一路上,丁淮心急如火燎,畢竟歷史上並沒有記載趙雲出山的詳細時間,如此智忠勇的大將,如若現在已經投靠了袁紹,他日再想收為己用,不知將會是何年何月,又不知將會付出何種代價。


終於,半個月後,丁淮到達了真定常山,常山中人煙稀少,數裡之內竟然找不到一戶人家。丁淮正在茫然不定的時候,忽然遠遠看到前方有村落火起,又隱隱傳來兵器相碰及男人死前的慘叫聲、女人的哭泣聲。丁淮心中暗驚,莫非黃巾軍在此地行兇,連忙把七龍三叉戟組合起來,向火起處疾步奔去。但見離村落越近,火勢越猛,剛到村子跟前,卻見村口濃煙又是一陣亂滾,百十匹白馬從濃煙中奔出。


為首一人乃是武將裝束,一手拉著一條繩索,繩索的另一頭綁著十一個婦女,一手持著長槍,槍尖上挑著一個首級,鮮血淋漓,順著槍桿流下,流在那人手上,那人竟然絲毫不以為意,反而笑道:“我們此次抓了這麼十一個嬌滴滴的大美人獻給叔父,叔父必定重賞于我。”


手下兵士更是哄笑道:“小將軍初臨戰陣,便斬獲黃巾餘孽三百余名,主公定然重賞小將軍,到時可要請我們吃酒!”那人傲然掃視著四周,道:“你等放心,我公孫越豈是那種”話未說完,忽看向前方,再也不轉眼珠。


手下兵士不明所以,遂齊齊轉頸看向公孫越注視的方向。只見前方不遠處站立一人,身長八尺,英姿勃勃,滿臉悲憤,牙關緊咬,手持一把三叉長戟,猶如一隻即將發威的老虎,而且此人所站位置正是出村的必經之路。


公孫越隱隱感到此人身上散發著一股強大的氣勢,好像以前曾經在二哥公孫瓚身上見過,但是此人身上的氣勢比二哥不知要強了多少,公孫越自知不敵對方。


看此種情況,此人必然就是二哥曾派人去請,卻被遭到拒絕的常山趙雲了,今日自己血洗了常山村,本來就是來誅殺趙雲的,誰知趙雲竟然不在家,只是殺死了趙雲的大哥。本以為此次趙雲命大,躲過了此劫,沒想到竟然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看來趙雲今日是在劫難逃,只是聽二哥說此人武藝甚是了得,還需要小心應對。


正在公孫越思考之際,手下的士兵可是看不出什麼氣勢不氣勢的,尤其剛才拍馬屁的那個士兵此刻又想在公孫越面前表現一番,便縱馬出來朝丁淮耀武揚威地大聲喝道:“你是什麼人,竟敢擋住我家小將軍的路,還不快快滾開,不然的話,小心爺的傢伙無情。”說罷,還將手中的鋼槍向丁淮耀了耀。


聽到這個小兵的大喝,丁淮絲毫不為所動,依舊面無表情,手指指向還在著火的村落,用極端冰冷的聲音道:“這裡可是爾等所為?”


這個士兵乍聽到如此冰冷的聲音,嚇了一跳,遂一想,我們有百十個人,幹嘛怕他一個人,況且外面還有兩千白馬騎士的後援。於是,那小兵腰杆一挺,驕傲地說道:“不錯,這個村中都是黃巾賊眾,我家小將軍奉命討伐,已將村中黃巾賊眾全部消滅。”


這個士兵看到丁淮沒有任何反應,膽子便又大了起來,右手指向公孫越長槍上的人頭,更加氣盛道:“這個人竟然公開反抗,殺死我方數人,已然被我家小將軍就地斬殺,說起我家小將軍,可以說是少年英雄,武藝超群,”


“住口”,丁淮大喝一聲,七龍三叉戟指向公孫越身後的被綁著的一群女子問道,“這幾名女人又如何解釋?”那小兵被丁淮突然一聲大喝嚇壞了,說話竟然有點結結巴巴:“她她們都是黃巾家屬,一一樣有罪。”


丁淮越聽越怒,寶戟遙指公孫越,怒喝道:“想想北平太守公孫瓚何等英雄,不想你等竟然卑劣到如此地步,以討伐黃巾為由,滅此村落,不分老幼,悉數殺掉,此等所為,比黃巾之害更甚,真是天理不容,人神共憤,我丁淮今日定要替天行道,誅殺你們這群敗類,以慰此村中數百老幼的在天之靈。”


公孫越開始一聽,發現眼前之人並非趙雲,卻也沒有聽清楚“丁淮”二字,只覺得今日便不需再動干戈,只需好言相勸,或許之以名利即可了事,說不定還能為二哥拉得一員大將。可後來聽到對方既然知道二哥公孫瓚的名字還不肯甘休,看來今天的事情已經不能善終。於是,公孫越一揮手,百十名白馬騎士頓時將丁淮圍了起來。


說起白馬騎士,那可是北平太守公孫瓚的近衛軍,因公孫瓚常與羌人交戰,盡選白馬騎士為先鋒,約有五千名,訓練有素,令旗所至,無能不往,衝鋒陷陣,每戰必勝,而公孫瓚也自號稱為“白馬將軍”,所以但凡羌人旦見白馬便走,因此幽、冀兩州白馬極多。


後來便有很多賊人冒充白馬軍,打家劫舍,無惡不作,百姓對他們咬牙切齒,卻又無可奈何。而公孫瓚自多次大敗羌人之後,也日漸驕縱,對自己的白馬近衛軍也缺乏約束,常有白馬騎士在幽、冀兩州行兇作惡,百姓也難分真假。


且公孫瓚勢力極大,幽、冀兩州無人敢觸其鋒芒,所以,對於窮苦老百姓而言,沒有別的辦法,只能用一個字來對待----“忍”,而更多的老百姓則是希望白馬騎士的馬蹄不要踏進自己的莊園。


此次血洗常山的小將軍公孫越,就是公孫瓚的親弟弟,今天是第一次帶兵,公孫瓚對自己的這個弟弟可謂是關懷備至,不但派去了兩千白馬義從,又讓自己隨身的“白馬鐵衛”盡數跟隨,而且還派了十數名健將保護,其中就有公孫瓚手下的頭號大將----嚴綱。


“白馬鐵衛”是公孫瓚的隨身侍衛,專門負責保護公孫瓚的安全,共有一百個人,雖說是一百人,但個個都是白馬騎士中的精英,全是由公孫瓚親手調教出來的,個個都是武藝高強,身經百戰。因此,公孫越此次帶兵血洗常山開始非常順利,因為趙雲並不在村中,只是在後來的時候卻遭到了一個人激烈的反抗,就是公孫越長槍挑著的人頭,此人武藝十分高強,嚴綱稱得上是公孫瓚手下頭號大將,卻也只是在此人手下走了三十回合,就敗下陣來。


後來“白馬鐵衛”圍攻此人,也沒有討得半點好處,最後還是公孫越在屋內抓得一個女人作為要脅,方使得此人投鼠忌器,終於扔下長槍不作反抗,被其身後的嚴綱一劍砍掉了頭顱。公孫越見沒能找到趙雲,便命人將村莊付之一炬,使趙雲回來不知何人所為,然後將此女綁起來準備獻給其叔父公孫樂。


談起公孫樂,是公孫瓚的謫親叔父,此人最喜好色,沒什麼本事,只是財大氣粗,公孫瓚之所以在幽州稱王稱霸,全靠公孫樂的財力做後盾。而公孫樂也是依靠公孫瓚在幽州穩固的地位大肆做些坑害百姓的生意,惡意欺淩百姓,也有些百姓曾經告到公孫瓚處,卻也沒有任何結果,公孫瓚對他這個叔父是睜一隻眼閉一支眼,不管不問,但這種姑息的做法為公孫瓚以後的滅亡埋下了伏筆,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jackyand5566 發表於 2011-6-26 22:03
瞬間,丁淮便被百名“白馬鐵衛”團團圍住,雖然身臨險境,但丁淮心中並沒有絲毫懼意,反而是豪情萬丈,手中七龍三叉戟一展,就和“白馬烈英團”戰在一起。3zcn.coM經過與呂布一個月的切磋和張角之亂的實戰經驗,丁淮對自己的武藝大有信心,否則今日也不會孤身一人便強出風頭


“白馬鐵衛”雖然個個身經百戰,武藝不弱,對付尋常士兵能夠以一當十,甚至可以以一當百,但是遇到像丁淮這樣的超級高手可就不行了,雖然是步戰,但是丁淮寶戟所到之處,幾乎沒有一個人能撐三個回合,便被挑翻落馬。


不到片刻功夫,“白馬鐵衛”就已被丁淮刺死二十人。公孫越心頭大震,從小到大,何曾見到過如此厲害的人物,在他心目中的二哥公孫瓚是幽州第一高手,已經算得上是很厲害了,但是眼前之人比公孫瓚的武藝不知高明瞭多少。一種從未有過的恐懼心理逐漸在公孫越心中蔓延,握槍的手也在不知不覺中抖動起來。公孫越身旁的大將嚴綱眼見不妙,便悄悄取出弓箭,準備施放暗箭。


殊不料丁淮雖然一邊在同“白馬鐵衛”廝殺,一邊卻一直注視著公孫越的舉動。如果嚴綱不在公孫越身邊,這一支冷箭很有可能會使丁淮命喪此地,也是丁淮今日命不該絕,因為嚴綱此刻就在公孫越身旁,這個舉動如何能瞞得過丁淮。只見丁淮七龍三叉戟輕輕一挑,將嚴綱放出的暗箭擊飛,然後順手一擺,將一名白馬騎士挑下馬來,翻身上馬,一撥馬頭,向嚴綱的方向沖去。


片刻間丁淮已沖到嚴綱身前,此刻的嚴綱心中真是後悔到了極點,自己放什麼暗箭,簡直就是引火上身。無奈之下,只好舉刀招架,不到十個回合便已不支,其餘十數個偏將看到嚴綱支撐不住了,紛紛上來,一齊圍住丁淮廝殺,壓力驟減的嚴綱才算緩了一口氣。


雖說自己已經不是第一次經歷這種冷兵器時代的戰場廝殺,但是被十數員大將同時圍住廝殺還是第一次,開始的時候丁淮確實有點手忙腳亂,左擋右擋,全是防守,沒有進攻的機會,但是不到半柱香功夫,丁淮就已經應付自如,開始有攻有守,臨陣經驗得到很大提升。


現在已經有兩員偏將被丁淮挑翻落馬,其餘眾人更加慌亂,公孫越也開始產生逃跑的想法。正在這時,遠處傳來緊急的馬蹄聲,是兩千白馬騎士後援來了,公孫越不由籲了口氣,嚴綱更是心花怒放,而丁淮的心卻沉了下來,沒想到對方為了血洗一個小小的村莊竟然派出了如此大的陣容。對方勢眾,看來自己再不突圍就沒機會了,主意拿定,丁淮手中的七龍三叉戟速度加快,再次挑翻兩人,又將嚴綱等數人逼退,一撥馬頭,準備向缺口處馳去。


但是,已經恢復鎮定的公孫越並沒有讓丁淮如意,只見他將大刀橫在馬上,搭弓射箭,一箭朝丁淮後心射去。丁淮聽到身後的呼呼的風聲,以為嚴綱又放了一支冷箭,不得已回身用戟將箭磕飛。但是,就是這麼一緩的功夫,數十名“白馬鐵衛”已經重重壓了上去,再次將丁淮圍在中間,丁淮手中寶戟連刺,雖然奮力殺了數人,但剛剛打開的缺口很快就被趕來支援的兩千白馬騎士堵死了。


丁淮心中長歎一聲,暗想,想我丁淮,拜師左慈,文精武通,剛起爭霸天下的雄心,並在張角之亂中已經是大放異彩,又在青州剛剛站住了腳,沒想到今日卻要命喪于此,難道這是上天對我改變歷史的懲罰嗎!也罷,既然天不遂人願,索性今天就殺個痛快,拼了這條性命也要把這群生靈塗炭、殘害無辜的白馬騎士能殺多少就殺多少。想到這裡,丁淮鋼牙一咬,兩腿一夾馬腹,七龍三叉戟舞起一朵朵戟花,殺向白馬騎士。


驚魂未定的嚴綱策馬立在公孫越的身旁,看到丁淮在白馬騎士的團團圍困中依然遊刃有餘,一杆寶戟舞得滴水不漏,每個白馬騎士僅僅是一兩個回合就被丁淮刺下馬來,更堅定了嚴綱要將丁淮圍剿于此地的決心。


丁淮雖然勇武異常,但是白馬騎士畢竟人數眾多,而且長年跟著公孫瓚東征西戰,每個人都是多次血戰沙場後生還下來的精英。雖然丁淮現在還能遊刃有餘的應對,但是人總是有力氣用盡的時候,而公孫越和嚴綱等的就是那個時刻的到來。


果然,當白馬鐵衛全部伏首,白馬騎士倒下大半僅剩八百多騎時,丁淮已經明顯感覺到體力不支了,兩臂發酸,七龍戟在手中越來越沉。公孫越由於是初臨戰陣,沒看出什麼,但是嚴綱畢竟久經戰場,已經看出丁淮體力不支,已是強弩之末,左手一揮,帶領一眾偏將再次加入了戰圈。他們這一加入不當緊,丁淮登時覺得壓力驟增,尤其是嚴綱,不敢同丁淮正面交鋒,只是躲在其他人身後,時不時劈出一刀又一刀。


若是在平時來說,丁淮根本不會在乎嚴綱的這一刀又一刀,但是現在的丁淮幾乎是筋疲力盡,嚴綱揮出的每一刀都對丁淮構成了很大的威脅,直恨得丁淮牙咬的“咯吱咯吱”響,恨不得用七龍戟在嚴綱身上戳幾個大窟窿,只是現在力不能及。


眼看丁淮就要命喪于此,右邊的山坡處忽然有數騎飛奔而來,頃刻間就已將近跟前,當先一人是一名白袍小將,白馬銀槍,丁淮以為又是白馬騎士來了,心中的最後一點希望也破滅了,現在自己已經是強弩之末了,再來幾個生力軍,如何招架?


想到此處,丁淮不由手中一緩,登時被嚴綱抓住機會,一刀劈向丁淮的背後,幸好丁淮閃開的快一些,沒有砍中要害,卻也被砍了一條五寸長的刀口。這是丁淮來到三國之後的第一次受傷,丁淮不由心中大怒,只想立馬殺了嚴綱,但是已經是力未有所及。


正當丁淮徹底絕望的時候,發生了一件很奇怪的事情,連公孫越都認為是自己人的白袍小將卻殺向了白馬騎士。緊接著其身後也有三騎跟著沖進去,一刀一矛兩槍所到之處,白馬騎士無不紛紛落馬。而另有一名書生狀的年輕人和一個中年文士駐馬週邊觀看,不時還用馬鞭對丁淮指指點點,低聲言談。


丁淮看到這幾個人非但不是公孫越的幫手,反倒是幫自己來了,精神大振,奮起餘力,幾個回合就把身邊五名騎士挑下馬,然後七龍戟一指,丁淮縱馬殺向嚴綱,把剩餘的白馬騎士甩給了這四人。


嚴綱大驚失色,急忙舉刀應戰,本就不是丁淮的敵手,此時更是不敵。戰不至數個回合,丁淮便一戟將嚴綱的頭盔挑落,嚴綱頓時魂飛天外,不敢再戰,撥馬便向後逃去。丁淮豈能讓他逃脫,在身後緊追不捨,待追到十步遠的時候,丁淮將手中的七龍三叉戟奮力朝嚴綱背後擲去,七龍三叉戟貫其胸而出。嚴綱低頭看了看從自己胸膛冒出的戟頭,大叫一聲,翻落馬下,兩腿蹬了幾下,再無動靜[
jackyand5566 發表於 2011-6-26 22:04
丁淮下馬將戟拔出,望著身後的廝殺,再看看腳下已經死去的嚴綱,這個本該在袁紹、公孫瓚爭奪冀州之時在界橋之戰中被袁紹大將鞠義生擒,如今卻死在自己戟下的北平太守公孫瓚手下的頭號大將,心有不禁慨歎萬千,東漢末年的歷史已經因自己的到來改變的太多,以後的發展恐怕也難在自己的預料之中了。


忽然丁淮又想到,管它歷史改變多少,自己來到這個世界後不就早想改變歷史嗎,只要自己能在這個喧囂的三國時代站住腳,還怕什麼。自己從小的三國夢想、一統中國的夢想已經正在上演,想到這裡,丁淮頓時豪情萬丈,翻身上馬,七龍三叉戟在半空中舞起幾個戟花,繼續向公孫越殺去。


公孫越已經看到了嚴綱的結局,強烈的恐懼再次泛起上心頭,此刻又看見丁淮挺戟躍馬向自己殺來,公孫越急忙將手中的繩子鬆開,並將槍尖上的人頭甩掉,舉槍招架。公孫越也就該命絕于此,如果以這些女子的性命作為要脅,丁淮和其他幾個人必然投鼠忌器,不敢輕舉妄動,也許公孫越會撿回一條性命。但是,情急之下的公孫越卻把唯一能保住性命的繩子鬆開了,唯一能夠生還的機會也就失去了,隨之而來的就是死亡。


本身武藝同丁淮相比就差了許多,再加上心中膽怯,僅僅數個回合,公孫越就已經招架不住了。要不是已經廝殺了半天,而且身後還被嚴綱給劈了一刀,丁淮在四五招的時候就可輕鬆將公孫越挑于馬下。


其他偏將見到公孫越有危險,不再和白馬義從一起圍攻那四人,急忙掉頭回救公孫越,八人將丁淮緊緊圍住。雖說已經單槍匹馬血戰了一個多時辰,丁淮此刻仍然是抖擻精神,在八將的圍攻中應付得遊刃有餘。


丁淮一邊打一邊偷偷觀看另外的情形,只見那白袍小將身長八尺,姿顏雄偉,威風凜凜,手持銀槍,所至之處,白馬騎士無人能過兩個回合,丁淮心中暗想,看樣子此人應該就是自己此次來找的趙雲了。


再看其餘的三人,一人二十出頭,身長八尺,面如獬豸,蛇矛在手,左翻右挑,白馬騎士無不紛紛翻身落馬;另一人亦是二十出頭,八尺有餘,繡袍金甲,手持大刀,舞得虎虎生風,還有一人二十歲左右,也是使鋼槍,武藝也都不在白袍小將之下,四個人直殺得白馬騎士個個人仰馬翻。一會功夫,白馬騎士便已經全軍覆沒,全數被殺,場中只剩丁淮同公孫越等人在廝殺。


就在大家都注視著丁淮同公孫越等人廝殺的時候,那白袍小將忽然看到剛才被公孫越扔到地上的頭顱,急忙翻身下馬,其餘三人都不明所以,也跟著下馬。只見白袍小將把那頭顱緊緊捧在手中,雙膝跪地,虎目含淚,那兩個書生狀打扮的人此時也已將眾女子身上的繩索除下,只見其中一個女子滿面淚流,哭聲不絕,向那白袍小將走去,邊走邊嗚咽道:“子龍,子麟大哥,他”


丁淮聽到“子龍”這兩個字時,心中又驚又喜,心中的猜想被證實了,這個白袍小將果然就是自己要找的趙雲,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手中七龍三叉戟頓時加力,公孫越等人本就已是苦苦支撐,此時更難招架。七名偏將片刻間被丁淮一一挑落馬下,公孫越魂飛天外,正要掉轉馬頭逃跑,只覺頸間一涼,低頭一看,丁淮的七龍三叉戟已經架在自己的脖子上,公孫越萬念俱灰,閉目等死。


丁淮鐵戟一轉,將公孫越拍下馬,自己也從馬上跳下,將公孫越推到趙雲的跟前,說道:“此人就是這次血洗常山的罪魁禍首,北平太守公孫瓚的弟弟公孫越,請子龍處治。”趙雲聞言,“謔”地站起,一把抓住公孫越的衣領,咆哮道:“為什麼,為什麼,你們為何要血洗我常山,殺我親人,我和公孫瓚素來無仇,只不過拒絕他的邀請,出山相助于他,他就要殺害我的兄長,滅我常山村。”


言畢,趙雲抽出寶劍,將公孫越的頭顱砍下,一腳將其屍首踢到一旁,之後便雙膝跪地,用手抱著兄長的頭顱號啕大哭起來,眾人莫不動容。丁淮心想:“原來此人便是子龍的兄長,只是不知這個美麗女子卻又是何人。”半晌,趙雲忽然止住哭聲,站起身來向丁淮走去,走到丁淮跟前的時候,趙雲道:“趙雲今日能夠得保滅村殺兄之仇,全賴恩公,恩公在上,請受趙雲一拜。”


說完,趙雲便跪在丁淮面前叩了三個響頭,丁淮連忙將趙雲拉起,道:“子龍莫要如此,在下來遲一步,未能及時救得子龍兄長及全村老幼的性命,著實慚愧,只是這公孫瓚的白馬衛實在是厲害,若非是子龍晚來一步,恐怕我也將死于公孫越之手也。”


趙雲點頭道:“恩公所言甚是,公孫瓚的白馬義從個個都是身經百戰,此次公孫瓚為了要取我趙雲的項上人頭,竟然出動了兩千多人,還有其手下第一大將嚴綱,若非恩公武藝高強,一旦公孫越離去,恐怕趙雲今生將無法為兄長報仇。只是今日差點累及恩公之性命,趙雲心下實在難安,恩公之德,趙雲今生刻骨銘記,請恩公稍待,待趙雲處理完亡兄後事,再與恩公相敘。”


丁淮拱手道:“子龍請便。”


趙雲對那名美麗女子道:“娟姐,請你帶著兩個人説明恩公包紮一下傷口,我去將這裡的後事處理一下。”


那位被趙雲稱為“娟姐”的美麗女子看了一眼丁淮的傷口,臉一紅,點了點頭,沒有言語,喊了兩個女子去拿一些絹布去了。


丁淮也是臉一紅,對趙雲道:“且慢,只是些許輕傷,就用不著包紮了,子龍還是讓她們説明你處理後事吧,畢竟裡面還有她們的家人。”丁淮之所以會拒絕乃是因為丁淮之傷是在背上,若是包紮的話,必然要褪去上衣,是以丁淮覺得不太方便。


趙雲卻沒想那麼多,聞言道:“恩公背上的刀口至少五寸多長,怎會是輕傷,恩公不要客氣,還是讓她們趕緊為恩公包紮一下,以免傷口惡化。”這下子,丁淮便不好意思再拒絕了,只得任由她們去衣、塗藥、包紮。


整個村莊已被這場大火毀於一旦,村中數百人,除了樊娟(就是剛才那名女子)等數女外,其餘眾人無論男女老幼,無一倖免,從眾多**女屍的身上,更可看出白馬義從的獸行,簡直是令人髮指。


在眾人的説明下,趙雲很快就將其兄入土為安,又將村中其他被殺之人一一入土。處理完畢,已是黃昏時分,子龍便讓那幾個女子略整酒菜,請眾人入席。在酒席上經過趙雲介紹,丁淮才知道隨同趙雲一起來的五人的身份,心中當真是極度震驚,因為這五人分別是顏良、文醜、張郃、田豐、郭嘉。


這五人當中,若是單以武藝而論,要數文醜、顏良最高,此二人雖然結局並不好,但是其武力卻是不能否認的,只是顏良、文醜雖然勇猛過人,卻是有勇無謀之輩,雖有戰場拚殺斬將之勇,卻無領軍臨機制敵之智。


所以,對於本身就武藝高強、而且手下有眾多猛將的丁淮而言,此二人便不得什麼大才,因為二人皆是魯莽之輩,可召可不召,當然還是召了好。但是張郃可就不一樣了,張郃不但武藝了得,更是智勇雙全,曹操生前曾對其極為器重,並且後來的司馬宣王(司馬懿)也是對其極為倚重,在魏國名將中張郃可以排到頭五名,只可惜被諸葛亮用計射殺,不然當時五虎上將相繼去世後的蜀國的大將之中無人可敵此人。


顏良、文醜、張郃三人固然讓丁淮覺得震驚,這是因為竟然能夠在常山同時遇到此三人,在三國歷史上是不曾有任何記錄的。但是,真正讓丁淮感到極為震驚的卻不是他們三人,而是另外兩個儒士,其中一個人約三十左右,額頭微突,眉分八彩,兩眼有神,臉夾清瘦,五寸長須,確有智者之相,此人名叫田豐。


熟讀《三國志》的人都知道,田豐乃是袁紹手下的首席謀士,只是因其為人甚是剛烈,不會取悅于袁紹,向來不為袁紹所重用。官渡之戰中,儘管袁紹在政治上、道義上、地利上均不佔優勢,但是只要袁紹能將田豐帶在身邊,並能聽從田豐的計謀,以袁紹當時的實力來說,打敗曹操絕對是沒有任何問題,因實力還是最重要的,不然三國的歷史就不是那個狀況了,而中國以後的歷史也會跟著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jackyand5566 發表於 2011-6-26 22:04
遇到田豐固然讓丁淮感到吃驚的話,那麼另外一人則是讓丁淮感到的是震驚。3zcn.Com因為這五人之中最為關鍵的便是這個和丁淮年齡相仿的年輕人,讓丁淮有一種感到揀到寶的感覺,他就是郭嘉,三國初期曹操的首席謀士。曹操一統袞州之後,手下的謀士可謂是甚多,能在這如許多的謀士中被曹操格外看重,並能被稱為曹操手下第一謀臣,可見郭嘉之才,官渡之戰中著名的“十勝十敗”之論,就是出自此人。


郭嘉素有有“鬼才”之稱,是三國時期最厲害的軍師之一,以黃山來看,能與郭嘉相比的也只有劉備手下的謀士龐統、孫策手下的周瑜、曹操手下的謀士賈詡以及三國後期的司馬懿了。郭嘉本來最早是跟隨袁紹的,卻不受袁紹重用,後來便改投曹操,並一直身受曹操看重和信任。


自郭嘉跟隨曹操以來,獻計無數,雖然是喜歡兵行險著,卻總是算無遺策,先後輔助曹操滅袁術、敗呂布、戰袁紹、定遼東,可謂勞苦功高,只是英年早逝,不然,諸葛亮七出祁山時遇到的對手恐怕是郭嘉而非司馬懿了,並且需要說明的一點是諸葛亮乃是內政高手,在智謀方面也不見得是郭嘉的對手。


此次丁淮常山之行遇到的這五人幾乎是整個河北的精英,在歷史上,這五個人都曾是袁紹手下,只是結局各自不同罷了。文醜在官渡之戰中被亂軍殺害;顏良死于關羽刀下,並非是武藝不及關羽,而是關羽的赤兔馬快;張郃、郭嘉因在袁紹手下不被重用而投奔了曹操;唯獨田豐的結局最慘,因直言進諫反被袁紹所殺。


壓抑住心中的震驚,丁淮暗下決心,一定要將這幾個人招至麾下,讓他們在自己手下發揮最大的能力。


丁淮的心中固然是震驚萬分,但是,趙雲等六人心中的震驚絲毫不亞于丁淮,剛才通過自報姓名,得知眼前的這個年輕人就是三年前靈帝金口親封為“當朝之文武全才”,大漢歷史上唯一一個在金鑾殿上被皇上親口舉為方正、封為漢中太守的並州刺史之子丁淮。


更為重要的是,在張角之亂中,南陽、穎川、汝南、東郡以及廣宗等地的黃巾軍皆被丁淮所一一平定,可以說張角之亂幾乎是丁淮一人之功。更讓眾人欽佩的是丁淮寧願甘冒風險而將忠義的管亥私自放掉,從而使得丁淮因此而失去了一次很大的升遷機會,甚至於差點身首異處。


眾人對丁淮的大名可謂是知之甚久,更沒想到丁淮的武藝竟然也是如此高超,不能不讓眾人感到震驚。至此,眾人絲毫不再懷疑一個月前在北海城前以寡敵眾,並大獲全勝的丁淮正是大破平定張角之亂之人,也就是眼前之人。


正在眾人各自思想之時,只見丁淮高舉酒杯,對眾人道:“丁淮當年在平地黃巾之時,便已久聞河北良將名士甚多,當時丁淮軍中缺謀少將,卻是遍尋諸位蹤跡不到,不想今日竟然在此地與諸位偶遇,丁淮真是不枉此行。”


眾人皆為之動容,心中皆是暗想,沒想到丁淮在數年前平定黃巾之亂的時候便已經知道自己,想請自己出山了,真是可惜,當時要是自己前往丁淮營中投靠就好了,說不定現在也是有了不少戰功了。


只有郭嘉一人聽了,不動聲色,道:“哦,不知丁大人都是知道河北哪些良將名士?”田豐等六人基本都是白身,而丁淮卻乃是漢中太守,又有祁鄉侯的爵位,所以眾人在稱呼上自然不敢亂喊,對丁淮便是以丁大人相稱。


丁淮微微一笑,知道郭嘉甚是心高,故意在考問自己,但是這個問題又豈能難倒丁淮。


丁淮略一思索便道:“河北名士良將甚多,丁淮所知只是其中尤為出眾的一些,說出幾人之名不知對否,還請諸位指正。除了在座的六位之外,還有廣平沮授沮先生、清河高覽、審配等人皆是河北有名的人物。”


丁淮的這番回答不禁讓郭嘉、田豐暗暗吃驚,看來這個丁淮確實是胸懷大志之人,竟然將河北的人才打聽得一清二楚。二人對望一眼,心中之意不言自明,但是郭嘉心中依然還有疑問,田豐、沮授等人確實是名聲在外,幾乎天下共知,自己卻是藉藉無名之輩,丁淮未必聽說過自己。


於是,郭嘉又道:“田先生和沮先生等人都是河北有名之士,天下共知,丁大人知二人之賢名也就不足為怪。只是,郭嘉實是一小小無名之輩,豈能妄稱得上河北精英,丁大人真是抬舉郭嘉了。”


丁淮微微一笑,心想這個郭嘉還真是個鬼靈精,變著法子試探,看來田豐、郭嘉二人均有投靠我之意,所以更不能被其看扁了,丁淮心念一轉,忽然童心大起,決定要嚇一嚇郭嘉。於是,丁淮微笑著看著郭嘉,道:“奉孝現在雖然是籍籍無名之人,但是若能夠得遇明主,他日必將名滿天下。只是,奉孝以後要注意身體,那些丹丸還是不要再吃,否則對身體是百害而無一利。”


郭嘉果真大吃一驚,心想,自己從自小身體虛弱,所以托人煉製了一些丹丸服用,連表兄高覽都不知道此事,丁淮從未與自己謀過面,又是從何知道這些,如此說來,此人早就對自己的一切打探得清清楚楚,看來對自己也已是早有招攬之意了,看來此人不止是胸懷大志,簡直是頗具野心。


田豐雖然聽不懂二人在說什麼,但是看到郭嘉臉色數變,心中也是暗暗吃驚,對丁淮有了一個新的認識。田豐深知郭嘉的能耐,認識郭嘉以來,從來都是見到他無論是遇到什麼難題都能夠輕鬆化解,而且是十分瀟灑從容,那裡見其這樣失態過。


之後,郭嘉果然再無發問,不敢再有多言,選擇了沉默。丁淮看到郭嘉的轉變,知道郭嘉已經被自己鎮住,心中竊喜,於是便話題一轉,丁淮與眾人談起了天下大事,談話中,丁淮每每的見解更是讓眾人欽佩不已,當然,這也是丁淮故意為之,面對著這麼多三國時期的良將名士,丁淮自然是要故意賣弄一番,也有好在眾人心中留下一個好的印象,即使此次招攬不成,也為日後招攬留下後路。


由於談話時間較長,這頓飯足足吃了兩個時辰,大家才盡歡而散。吃過飯後,各藏心事的眾人便在常山村住下,準備第二日再各自行程。然而丁淮卻一直心系趙雲,回屋後沒多久,便獨身來到趙雲的房間。


此刻趙雲也沒有休息,待丁淮進得屋後,兩人便客氣一番,分別落座。丁淮看到趙雲依然是兩眼通紅,眼角似乎仍有淚水未來得及擦乾,心下暗歎一聲,道:“子龍,是否仍為令兄之事傷心,只是人死不能複生,還望子龍皆哀順便,注意身體要緊。”


趙雲道:“雲自幼父母雙亡,是大哥趙風一直撫養雲長大,雲本想此次藝成歸來之後能夠在這亂世之中投個明主,幹一番事業,來日封侯將相,也不負大哥的一番撫育之情,不想竟是這一身武藝使得大哥慘遭毒手。”說著說著,趙雲眼圈又是一紅。


丁淮一直感覺很奇怪,問道:“子龍,公孫瓚如何知道子龍學藝之事?”


一聽公孫瓚的名字,趙雲不由滿面怒容,鋼牙緊咬,恨聲道:“只因雲下山之時,無意之中救得那公孫賊子一命,不想那公孫賊子招攬不成竟然恩將仇報,滅我全村,殺我大哥,此仇不報,我趙雲誓不為人!
jackyand5566 發表於 2011-6-26 22:05
原來,趙雲師從東漢末年著名的大武術家童淵,童淵一生共計收徒三人,大徒弟張繡,二徒弟張任,二人學成後分別下山,張繡投奔了自己的叔叔張濟,張任下山后並未立即出士,後來被丁淮招攬。3zcn.Com


童淵本已經不打算再收弟子,奈何一面驚于趙雲的恒心和毅力,另一方面主要是趙雲乃是習武的極佳材料,較之張繡、張任資質更高,不由使得童淵心動,最終收下趙雲作為關門弟子。


趙雲自小好武,十歲的時候,常山村來了一個名叫常山的斷臂老人,並在此地定居。這個老人戎馬一生,驍勇善戰,身經百戰,從軍三十年,不但戰功累累,而且還練就了一身的本領,只因不會阿諛奉承,最後只混到了什長的職務。後來,在一次戰役中,因為主帥的指揮失誤,誤中敵軍埋伏,混戰中常山為了救主帥一命,右臂被敵人一刀砍斷,當場昏死過去。


當他再次醒來的時候,發現自已已是身在亂屍崗中,周圍全是死屍,原來他也被當成死屍拋棄在了亂屍崗(幸好不是被掩埋,否則肯定被悶死了)。九死一生後,當常山再次回到軍營的時候,主帥見他斷了右臂,已經不能再像往常一樣衝鋒陷陣,於是主帥絲毫不念其救命之恩,只是隨手給了他一點錢,便將他趕出了軍營。


萬念俱灰的常山已是無處可去,從軍三十年未曾回過家鄉,家中早就已經物是人非了。於是,無奈之下的常山只得開始到處流浪,直到有一天來到這個和自己的名字相同的常山村,加上村中人們的熱情友好,常山便決定在此地定居下來。


村中有二十多個和趙雲差不多大小的孩童,常山便時常教孩子們一些武藝,時間長了,自然而然便成了一種習慣,所有的孩子在吃過正餐後都會不約而同地來到常山這裡學藝,一晃便是三年。


在這二十多個孩子當中,有三個孩子引起了常山的注意,那就是趙雲、夏侯蘭和褚燕。一起學習武藝的這麼多孩子,只有這三人的資質最好,最能吃苦,進步最快。


三人當中,又以趙雲為首,不但資質較夏侯蘭、褚燕二人高出許多,而且常山發現趙雲的根骨極佳,非常適合練武。三年來,看到趙雲平時對武藝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勤奮耐勞的精神,常山感到如果讓趙雲一直跟自己學下去,可能會將這塊美玉糟踏了。


苦悶了很長時間後的常山突然想到了很久之前曾經聽說過的一個傳說中的人物--童淵,便將此事告訴了趙雲,希望他去碰碰運氣。聽了常山的描述,趙雲眼中不禁光芒大盛,心中湧起了對童淵的無限嚮往,從而產生了北上幽州學藝的念頭。


趙雲的大哥趙風知道自己這個弟弟對武藝有著無比的熱愛,雖然感到童淵可能只是一個傳說,這個人也許並不存在,但是,趙風不忍拂了趙雲之意,否則趙雲很可能會因此而一蹶不振,於是便同意了趙雲的想法。


三天后,十三歲的趙雲懷著滿腔的熱情,告別了大哥趙風以及常山、夏侯蘭、褚燕等人,孤身一人北上拜師。


從未離開過家門一步的趙雲這一次可是吃盡了苦頭,一路上風餐露宿,飽一頓饑一頓,但是這些困難並未使得趙雲打消拜師的念頭。走了一個月後,趙雲終於登上了常山所說的那座徐無山,此山位處幽州境內遼西郡和右北平郡之間。


在這裡,趙雲果真見到了傳說中的武術家童淵,童淵此時已經六十有餘,身高八尺,鶴髮童顏,白須飄胸,精神矍鑠,果然猶如神仙般的人物。但是,童淵卻拒絕了趙雲的拜師請求,並且將趙雲逐下山去。


可是,這也沒有打消趙雲拜師的念頭,雖然被童淵趕下山,不服輸的趙雲並未就此離去,而是在山腳下搭了一間茅草屋,居住下來,想再次登山拜師。徐無山下盡是樹林,所以野兔、野鹿等動物極多,趙雲跟隨常山習武三年,打獵的本領還是有的,生活倒也不成問題。


十天之後,一切安頓妥當,趙雲再次登上徐無山,這是在一個晚上,而且還是個十五,圓圓的月亮照亮了整座山,趙雲再次來到童淵居住的地方。還沒到跟前,趙雲便聽到有人在練槍,因為趙雲跟隨常山學的就是槍,所以一聽聲音便知道有人練槍。


一定是童淵,想到這裡,趙雲的心不禁撲通撲通跳得厲害,躡手躡腳的走到一顆大柳樹下,偷偷看去。


果然是童淵在練槍,這是童淵數十年來養成的一個習慣,每晚睡前要練一趟槍法方能安睡。不想趙雲雖然被趕下山卻並未離開,而且這次正巧被趙雲無意中見到了,這是童淵所沒有想到的。從這之後,趙雲每晚都上山偷師,不覺又過了一年。


這一年中,趙雲已經將童淵的百鳳朝凰槍法練得十分純熟,只是中間有幾點不是很明白,卻又不敢去問童淵。


最後,久受此瓶頸困擾的趙雲一直再無進展,終於忍受不住,趙雲便冒險上山去向童淵請教。為什麼說是冒險呢,自古以來,偷師都是武術界的大忌,一旦被發現,不是被殺,就是被廢,下場都是極為悲慘,當然也有些人反而因此因禍得福,得償所願,趙雲就是這樣的情況。


聽了趙雲的敘述,童淵心中十分驚訝,沒想到一個十三歲的孩子竟有如此驚人的毅力,便讓趙雲將偷學來的百鳳朝凰槍法從頭演練一番。之後,童淵更是驚奇于趙雲的資質和悟性,於是便破例將趙雲收為關門弟子。


自此,趙雲算是正式拜在童淵門下,在童淵的親自指點下,趙雲進步神速。又過了兩年,趙雲不但掌握了百鳳朝凰槍法的要旨,並且還獨闢蹊徑,自創了一套適合於自己的槍法--暴雨梨花槍,此槍法有幾個要旨:快、刁、狠、幻,得到了童淵非常高的評價。


習武三年,趙雲已得到童淵真傳,這時黃巾起義已經爆發,趙雲便辭別師傅童淵,下山而去,準備投軍。


但是,在路過右北平之時,趙雲遇到公孫瓚和黃巾軍大戰,且公孫瓚正被黃巾軍團團圍困,形勢危急。趙雲聽說過幽州公孫瓚的大名,豈能見死不救,便奪得一馬匹,持槍沖入,所到之處無人可敵,將公孫瓚等人救出。


在這亂世之中,公孫瓚也算是個英雄,只是太過狂傲,這次被困便是不聽手下勸阻,僅帶了十數騎探營,被對方發現後受困于此,若非趙雲正巧路過,公孫瓚必然喪命此處。見到趙雲武藝超群,公孫瓚便心生招攬之心,趙雲也聽說過公孫瓚是當世英雄,有心答應,卻想先回家一趟徵求一下大哥的意見。


於是趙雲向公孫瓚稟明瞭想法,公孫瓚道:“此乃人之常情。”遂命人備上禮物隨趙雲前去答謝,說是答謝,其目的就是監視住趙雲,不讓他逃出自己的掌握。


回到常山,趙風兄弟相見自是十分歡喜,從大哥口中趙雲才知道常山在一年前就去世了,而褚燕和夏侯蘭則在兩個月前便一起參加了黃巾軍。


常山的去世使得趙雲十分傷心,算起來常山應該是自己的啟蒙老師,並且自己能夠拜在童淵門下學得這一身本領,常山是功不可沒,如若不然,在常山村長大、從未出過山的趙雲如何知道世上尚有童淵這等高人。


看到二弟如此難過,趙風便安慰了趙雲幾句,然後便轉告了常山臨終前讓趙風轉告給趙雲的囑託,只有十個字:他日藝成,莫以公孫為主。刹那間,趙雲多年來的疑惑終於煙消雲散了,在大漢的版圖之內如何會有常山曾多次提到的經常性的戰鬥,原來就是在幽州邊境上和外族之間的戰爭。


而常山所說的那個無情無義的主帥便是北平太守公孫瓚,這個問題趙雲當年也曾多次問過常山,常山總是避而不答,每次都是一句話:他日藝成,我自會告訴你。沒想到這個人就是被自己機緣巧合救下的公孫瓚。


於是,趙雲當時便書信一封,婉言拒絕了公孫瓚的邀請,讓來人帶去交給公孫瓚,並將所有禮物一律送還
jackyand5566 發表於 2011-6-26 22:06
看過信後,公孫瓚勃然大怒,大罵道:“趙雲小兒竟敢如此輕視于我。3zcn.com”遂將信扔給手下眾人,眾人一一看過信之後,頓時明白公孫瓚發火的原因。田豫上前道:“主公,趙雲此人武藝高強,實乃不可多的大將之才,棄之可惜。主公不妨親自上門求賢,一顯主公求才若渴的心情,二顯主公寬容待人的胸懷。不但趙雲可為主公所用,四方豪傑聞之也會爭相來投。”


其實田豫說的沒錯,以趙雲的性格,雖然說常山臨終前曾經留有“他日藝成,莫以公孫為主”的遺言,但是趙雲畢竟沒和公孫瓚共事過,若是公孫瓚真的親自屈尊降駕親自相請,趙雲反而會懷疑常山的話,絕對會同意出山相助。只是,公孫瓚並非心胸開闊之人,更是自滿傲慢之輩,是斷然不會放下架子,親自上門去請一個曾拒絕過自己的無名小卒,無論這個人多麼有本事。


田豫的話音剛落,旁邊嚴綱心中也打起了小算盤,趙雲此人武藝如此高強,若主公真將他招來,自己必然排位在其後,說不定以後還會失去主公的信任。


想到這裡,嚴綱便下了決定,要想盡辦法不讓主公將趙雲請來,於是道:“主公不可,主公乃堂堂一方郡守,豈可因為一個籍籍無名之輩而屈尊,只恐日後為他人恥笑;況且即便主公禮賢下士,如此將趙雲請來,怕只怕日後主公更是難以駕馭,以成禍害。”


嚴綱的話讓公孫瓚聽得很舒服,嚴綱所說竟然和自己想得一樣,公孫瓚的臉上不禁流露出一絲笑容。忽又想到趙雲武藝超群,若不能為我所用,他日必成心腹大患,於是,公孫瓚臉上笑容不由一緊,嚴綱見到,心中暗喜,膽子更壯,並且善於察言觀色的他,已經猜到公孫瓚心中的擔憂,於是便繼續道:“主公若是擔心其日後成為主公心患,可派兵將其剿殺。”由嚴綱的話可以看出,大漢的氣數已盡,日後必是亂戰的局面,很多人都預料到了。


田豫心中大震,急忙勸道:“主公萬萬不可,若是如此恐失天下英雄之心。”公孫瓚此刻雖然有誅殺趙雲之心,奈何眼前黃巾為重,不得不先將趙雲之事放在一旁,全力應付眼前的黃巾之亂。


於是,佯裝聽從了田豫的勸告,公孫瓚道:“國讓言之有理,瓚豈是如此忘恩負義之人,方才嚴綱所言乃是玩笑之話,當不得真。”田豫跟隨公孫瓚已非一日,知公孫瓚所說的並非真話,心中暗歎:公孫瓚如此不能容人,他日必不長久,我何必在此受累。於是,田豫心中便有歸隱之心。


且說,趙雲自回到家中,一方面每日教授大哥趙風及村中眾人武藝,一面不斷打探黃巾消息。


一日,趙雲探得黃巾軍在進攻渤海河間郡的時候,被一好漢張郃,單槍匹馬連殺數員大將,迫使黃巾軍軍心大震,無功退兵,可見張郃此人武藝不凡,趙雲便心生會一會張郃的想法,獨身來到河間郡。


張郃是三國時期的魏國名將,曹操部下“五子良將”之一,先從韓馥,後投袁紹,在與公孫瓚的交戰中多有功勞。官渡之戰時,張郃因受郭圖陷害,率眾投降于曹操,得以重用,隨曹操平定北方,遠征烏桓,平馬超,滅張魯,多有戰功。


後來,張郃隨夏侯淵駐守漢中,在夏侯淵被殺後暫代主帥,維持敗兵。魏明帝時期,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張郃奉命救援隴右,在街亭大敗蜀將馬謖,導致諸葛亮撤兵;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張郃隨司馬懿前往相拒,後來諸葛亮糧盡退兵,張郃追至木門,與諸葛亮軍交戰,被飛矢射中右膝墜馬而亡。


趙雲孤身來到河間郡,與張郃大戰了七十回合不分勝負,兩人便惺惺相惜,結為好友。


趙雲在河間郡一住就是十天,兩人在一起秉燭夜談,探討武藝,甚是投緣。張郃家中頗有資產,且其為人樂善好施,交往甚多,所以河北的能人異士,張郃幾乎全都認識,有巨鹿田豐、渤海顏良、南皮文醜、清河高覽等人。


張郃遂將眾人一一介紹給趙雲認識,沒過多久,趙雲便和眾人皆成為好友。趙雲一面向田豐請教兵法謀略,一面同顏良、文醜等人切磋武藝,深有所得。


後來,趙雲又通過高覽結識其表弟郭嘉,郭嘉是曹操早期軍事智囊團的核心人物之一,具有超卓不凡的戰略眼光和入骨三分的察人目力。因為其大局觀出色,在對於作戰目標的選擇和作戰時期的把握上經常有精闢獨到的成功建議,在曹操徹底粉碎袁紹,呂布等幾個實力強大的軍閥,成就北方霸主地位的過程中居功至偉。


郭嘉達于世情,和曹操的相互欣賞也被傳為佳話。只可惜天妒英才,在北征烏丸清剿袁勢余患後,篤疾而夭,年僅三十八歲。此時郭嘉僅有十四歲,卻已顯示出了其超凡的見解和聰穎的智慧,每每的見解均令趙雲眾人心服口服,田豐心知不如郭嘉,歎道:“郭奉孝,真乃天生的奇才。”


本來,公孫瓚的白馬義從便是黃巾軍的剋星,何況,公孫瓚又得劉關張引軍相投,實力更是大增。在劉備的相助下,公孫瓚很快便大敗幽州黃巾軍,斬首一萬,招降數萬,自此公孫瓚勢力漸大,也日漸驕橫。


平定幽州黃巾之亂後,公孫瓚記起趙雲之事,打算親自前往。


其弟公孫越道:“一個無名之輩的趙雲何勞二哥親自前往,小弟願代兄長剿滅此人,將其頭顱獻給二哥。”公孫瓚大喜,卻擔憂趙雲的高超武藝,於是便派他的近衛軍“白馬鐵衛”及兩千白馬義從,另外還讓大將嚴綱等十數員大將跟隨前往。


這次公孫瓚唯恐公孫越出事,專門動用了如此龐大的陣容。只是不想趙雲外出未歸,而遇到了丁淮,這卻是公孫瓚無論如何也意料不到的,於是就有了丁淮白馬之困的驚險,以及公孫越一行人的全軍覆沒。


其實就算沒有丁淮的出現,公孫越等人只要遇上趙雲,因為有顏良、文醜、張郃三人出現,也是必然難逃全軍覆沒,兵敗身死的厄運。所以,只有趙雲落單的時候,公孫越才有可能凱旋而歸。[
jackyand5566 發表於 2011-6-26 22:07
聽完趙雲的故事,丁淮深深慨歎,誰能想到趙雲和顏良、文醜、張郃等人竟然相識,難怪趙雲後來在汝南與曹操軍作戰之時,僅用三十回合便殺敗了張郃,想必是張郃有意相讓,故意説明趙雲突圍。3zcn.Com


按捺住心中的驚奇,丁淮對趙雲道:“此間事了,不知子龍今後有何打算?”


趙雲恨聲道:“自然是殺了公孫賊子為兄長報仇。”


丁淮輕輕搖了搖頭,道:“公孫瓚雄踞北平,手下兵多將廣,子龍單槍匹馬如何能將他殺掉?”


趙雲因為大哥的慘死,心中只有復仇的念頭,對於這個問題還真沒想過,一下子便被丁淮問住了。


丁淮接著道:“正所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子龍不可逞一時之氣,而鑄成大錯,使得親者痛仇者快。若是子龍相信丁淮,丁淮保證十年之內必定滅了公孫瓚,為子龍報此大仇,不知子龍可願出山助我一臂之力?”


“袁本初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本”、“天下局勢即將走向亂世,冀州乃是四戰之地,非王芬(目前的冀州刺史,此人頗具野心,從後來欲與袁紹共奉幽州刺史劉虞為主即可見一斑)之才可以久守,異日必為他人所圖,子龍不可輕投”,通過丁淮對袁紹、王芬二人的分析,趙雲便打消了投奔二人的想法,卻也沒有當場答應奉丁淮為主,說要仔細考慮一晚,丁淮也就不再相逼,便以夜深為由告辭。


出得房門,丁淮胸有成竹,趙雲這員智忠勇的大將必定逃不出自己的掌握,更令丁淮異常激動的是,方才從趙雲口中得知郭嘉、田豐二人此時尚未出山(田豐剛剛辭去朝中侍御史的官職不久),而顏良、文醜早已袁紹手下大將,因為袁紹此時雖然是大將軍櫞,卻也統領著一部分禁衛軍,顏良、文醜正是替袁紹管理著禁衛軍,而張郃、高覽則已經在冀州王芬手下任職,這次顏良、文醜二人是奉命袁紹之命前來招攬趙雲、田豐二人(因郭嘉年少,名氣不大,不為袁紹所知),張郃則是希望趙雲也到冀州軍中一起任職,趙雲不好選擇,便欲回家同大哥商議,拿個主意,不想卻恰好遇到公孫越血洗常山村,丁元常大戰白馬衛的精彩一幕。


回到屋裡,丁淮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心中便開始盤算如何才能收服郭嘉、田豐二人,思索許久,苦無良策。


於是,丁淮便披上衣服來到院中,望著當空彎彎的月亮,忽然想起了遠在並州的父母雙親和仍在漢中等候自己的王綿、劉巧等人以及不知去向的師傅左慈,長歎一聲,不禁想起了一首古詩,隨口便朗誦出來:“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掛在碧霄邊。時人莫道峨嵋小,三五團圓照滿天。”


正在這時,忽然身後傳來一聲“好詩”,丁淮回頭一看,卻是郭嘉邊鼓掌邊向自己走來,口中贊道,“真乃絕世佳作,若是丁大人的文才只能稱為當世第二,恐怕無人敢自居第一,如此文采,就連當朝蔡邕大人恐怕也會遜色三分,郭嘉實在佩服之至。”


丁淮連忙謙虛道:“奉孝繆贊,丁淮觀月生感,信手胡掐一首,倒讓奉孝見笑。”


郭嘉介面道:“丁大人真是當世異人,如此佳作即可信手而來,郭嘉實是真心佩服。但聽得丁大人語氣中甚憂,是否在想念家人?”


丁淮心道,太好了,本來正在發愁如何說起此事,沒想到你自己送上門來了,今晚若不能將你感動、說服,我丁淮以後也別在三國裡混了,主意拿定,於是丁淮道:“淮想念家人只在其次”


沒等丁淮說完,郭嘉便打斷了丁淮的話,不禁心有好奇道:“既不是想念家人,還有何事能讓丁大人如此憂心?”


雖然被郭嘉打斷了話,丁淮並未生氣,心知這是郭嘉故意試探自己的氣量。又聽郭嘉已被自己勾起了興趣,丁淮不由心中暗喜,果然上套了,口中卻道:“丁淮實在是擔憂天下的百姓,如今大漢已顯亂相,丁淮只恨力量單薄,不能救天下百姓于水火,故而歎氣。”


郭嘉心中暗驚,卻不露聲色道:“丁大人何出此言,丁大人曾以一己之力平定了天下黃巾,為大漢立下了汗馬功勞。如今天下雖然黃巾再起,卻已經形不成氣候,天下即將重複太平,百廢待興,何來大亂之說?”


丁淮心裡暗暗好笑,跟我裝蒜,看我怎麼忽悠你,道:“丁淮本想奉孝雖然年少,卻是天下少有智者,不想眼光竟然也是如此短淺,丁淮真是感到失望。”


郭嘉臉色一變,片刻間又恢復正常,看來丁淮的激將法沒有成功,郭嘉故意又問道:“郭嘉實在愚頓,還請丁大人能夠賜教。”


丁淮心道,考我,行,玩死你,口中卻道:“請問奉孝,天下間何人為尊?”


郭嘉毫不思索道:“在家,父母自當為尊;于國,皇上乃是天下萬民之主,主掌天下之人的生殺大權,當然是以皇上為尊。”


丁淮點了點頭,繼續問道:“奉孝所言甚是,皇上的父母是否大過皇上?”


郭嘉不由笑道:“先皇帝謝世已有多年,丁大人在朝為官,此事豈能不知,何來此問?”


丁淮道:“張讓、趙忠之輩難道不是皇上之父母?試問十常侍不除,天下有何來太平?”


郭嘉笑曰:“此事倒也簡單,大將軍何進同十常侍勢同水火,必然會想辦法將他們一一剷除,丁大人若是擔心此事,倒是大可不必。”


丁淮反問道:“奉孝認為以何進一個屠夫的能力和十常侍相比,誰高誰低?”


郭嘉沉思一會道:“論謀略和心計,何進或許比不上十常侍,然而何進的下屬大將軍櫞袁紹,乃四世三公之後,素有謀略,有袁紹相助,何愁十常侍不滅。”


丁淮聽後哈哈大笑,心中也明白了歷史上的郭嘉為何先行投靠了袁紹,原來就是看中了袁紹四世三公的家世,丁淮道:“奉孝怎可如此愚鈍,袁本初豈是能成大事之人?”郭嘉一愣,隨之漲紅了臉問道:“何以見得?”


丁淮嘿嘿一笑,道:“袁本初雖然樹恩四世,歷代公侯,門生故吏遍佈天下;倘若登高一呼,收豪傑以聚徒眾,確實很有可能成就霸業,然而袁紹為人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本;若擔任一方郡守,也許會很稱職,但若要承擔拯救天下的重任,成就霸王的不世基業,難!”


說到這裡,丁淮頓了頓,繼續言道:“且袁紹雖然身為大將軍櫞,正因為其是四世三公之後,深得何進猜忌,所以袁紹並非何進之心腹。淮曾聽說,何進進身之前,曾受過西涼刺史董卓的恩惠,此次密謀誅殺十常侍,何進既要誅盡宦官,又要提防袁紹,只能以皇上名義下詔令諸侯進京勤王,首選之人必是董卓無疑,這個董卓才是何進的心腹。然而,消息一旦洩漏,不等董卓進京,十常侍必然先行發難,先殺何進。何進死後,又有何人能夠牽制董卓呢?”


郭嘉是第一次聽到董卓之名,不由問:“董卓是什麼人?”


丁淮道:“董卓字仲穎,隴西臨洮人也,此人生性殘暴,好漁色,野心勃勃。中平元年,董卓遷中郎將,討伐黃巾,軍敗抵罪。韓遂等起涼州,複為中郎將,西拒韓遂。此刻正在西涼同韓遂等人相持。”


“此人生性兇殘,好漁色,若得何進相召,必然以進京勤王為由,統兵入京,實則挾天子以令諸侯,從此把持朝政,混亂朝綱。”丁淮繼續侃侃而談。


郭嘉心頭暗暗吃驚,首次發覺丁淮此人絕不簡單,竟然能將天下大事分析得精確如斯,並對朝中之人瞭解得一清二楚。此刻郭嘉才發現丁淮身材高大,氣宇軒昂,一表人材,眉宇間隱有王霸之氣。此人日後至少成為一方諸侯,郭嘉打量完後,不由心中暗自讚歎。


在郭嘉打量丁淮的同時,丁淮也是雙目注視著郭嘉,仿佛能看穿其內心世界一樣。看得郭嘉心中發毛,眼珠不禁亂轉,看得丁淮暗暗好笑,自己就是要讓他對自己有著強烈的直觀印象,給他留一個強烈的震撼,正所謂上兵伐謀,攻心為上,攻城為下。


慢慢的,在丁淮淩厲目光的注視下,郭嘉感覺就不如丁淮那樣輕鬆了。剛開始還好的,可後來覺得丁淮的眼神好像能透入自己的內心深處一樣,自己就好像赤祼祼的站在他面前,弄得大氣也不敢出。


此刻的郭嘉心中卻是千頭萬緒:為什麼自己不敢和他對視,他的身上為什麼會有這麼強烈的王霸之氣,難道他就是結束即將到來的亂世的霸主,難道師父一再囑託自己下山后一定要投靠一個“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的人,只有找到這個人,自己的一身本領才有真正的用武之地,難道這個人就是他,而不是袁紹。


一時間,千頭萬緒湧上心間,郭嘉只覺得心亂如麻。


於是,不敢再在此停留的郭嘉就以天晚為由,向丁淮告辭道:“今日天色已晚,丁大人日間也曾廝殺半日,想必早已勞累,還請早些休息,嘉明日再與丁大人促膝長談。”話完便拱手道別,丁淮也拱手相送。[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