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隋唐] 興唐 作者:午後方晴(已完成)

 
Babcorn 2016-5-11 11:49:36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664 141345
Babcorn 發表於 2016-5-15 08:38
第一百七十六章 合(四)

     幸好李威下的詔書,讓許多人避免了一場災難。

    嶺西什麼最多,馬!

    而且裡面有許多好馬,既然選擇去嶺西,多以放牧為主,有誰不會騎馬,大人攜著老人,女人抱著小孩,騎上馬撒腿就逃。馬術不精的有,在後方有一些草市,裡面有一些商人工匠,不過也給了他們充足逃跑的時間。

    百姓沒有遭到什麼傷害,然而王勮一聽傻了眼。嶺西百姓多保全了,可是馬匹呢,這時候只顧著逃命,誰來將馬往回趕?多少匹馬,真不知道,僅登記在冊的就有十五萬匹,還有大量的牛、羊、駱駝、騾子、驢。僅此一項,會造成什麼樣的損失?連忙寫奏摺,用快馬向長安稟報。好在這幾年中,通向長安的幾條道路,都經過了擴修,相互通信速度比以前更快了。

    但不明白,唐朝國力強盛如此,吐蕃吃了熊心豹子膽哪?

    論欽陵也是被逼,做下的舉動。

    多少年相處,終於認識到這個小太后的陰柔的手腕,特別她奇蹟般地從唐朝帶來的議和。不明白外交很強硬的唐朝皇帝怎麼就答應了她這麼多條件呢?

    居然青海沒有爭,還同意重新開放商路與鹽路,並且還答應了和親!

    這次回來後,使小太后聲望無人能及。

    軍國大權還繼續在他手中掌握著,但許多大臣向太后倒戈,並且贊普歲數越大,倒戈的人就越多。偏偏他還發作不起來,這個小太后對他十分尊重,十分客氣,無論他想做什麼,都不會反對,即便不同意,只是委婉的說幾句。

    他敢不敢動手?

    太后對他如此,若是動手,吐蕃上下能將他撕吃了不可!

    可實際的苦處,只能自知。

    和平給吐蕃百姓帶來了巨大的好處,然而越和平,他的威信就越低,甚至許多人都在說他圖謀不詭了。因此,他需要一場戰爭。

    可一直不敢動,前幾次戰役,自己並不算得上輸,相對的犧牲,唐朝遠比自己嚴重。可人家國家大,有錢,有人,吐蕃拼不下去了。一直不敢動,直到王勮前來青海,弄得民聲鼎沸,他才感到有機會來了。打仗,也要靠民心的。民心所向,也是決定一場戰役勝負的關劍但還是不敢動,因為他不能再輸了。

    然而又有一個機會到來,唐朝將所有精兵猛將撥向了那個什麼法蘭克。若不是唐朝引來的使者,還真不知道世界上有這麼一個國家。接著又議發兵征新羅與倭國的事誼。看來唐朝皇帝將視線集中在東北方向了。

    依然不放心,派了無數斥候,悄悄來到青海後,派了無數斥候潛入到唐境。並沒有看到異樣,這才決定出兵的。此時,吐蕃經過多年的休生養息,恢復了生機,也有了經濟與軍隊可以動用。

    並不是想要佔領青海,目標是嶺西的牲畜,將這些牲畜擄回去,分給各個貴族,就能贏得他們對自己的支持。而且所選的地點是有爭執的地帶。至於引發的後果,大不了青海吐谷渾殘部再遭受一次傷害。有什麼關係呢?早就打殘了,現在吐蕃還指望這支殘部?唐朝軍隊來了,再往深山老谷裡跑吧。那是內政,由太后來收爛攤子。難不成唐朝軍隊能打上吐蕃高原?

    出兵了。

    十萬精挑細選來的吐蕃軍隊兵分兩路,一路從伏俟城開始,一路從赤海開始,向海北出擊。當然,這一次出兵,遭到了許多人反對,包括太后。壓力很大的。不過眼下收穫也很大,甚至看著唐朝軍民倉皇出逃的樣子,他都對嶺東與河東產生興趣了,經過多年發展,這裡成了一塊富饒地域,唐朝又沒有徵收多少稅務,讓百姓積累了大量的財富。

    但他不是粗人,一邊在嶺西掃蕩,一邊又派出大量斥候潛入嶺東。

    ……

    青海此時亂了。

    就在王勮六神無主的時候,外面侍衛進來稟報:「蒲國公求見。」

    也就是王方翼,陸續的因軍功升為郡公,國公。該賞賜的不能含糊,但也不能濫賞,這十年來,僅有六人榮升國公,黑齒常之、王方翼、李謹行、契苾明,李謹行去世了,也就是因為軍功而升為國公僅存三人。以前還有一些人繼承了祖上的國公,因為徐敬業的事,李威下了詔書,凡襲爵者,每隔一代自墜一爵,原來是國公,降為郡公,原來是郡公的,降為候爵。

    還有褒揚文臣的,也只有兩人,一個是魏元忠,一個是狄仁傑。另外就是大漠上的獨樂王阿史那道真。

    「咦,他不是去了法蘭克?」王勮很奇怪。

    但不管了,這位族兄弟來到,正好。

    走了進來,王方翼穿著一身平民的衣服,包括他身邊的侍衛,都是平民打扮,王勮很奇怪:「你怎麼這身……?」

    「別要問,接詔吧。」

    王勮伏下接詔書,心中更是奇怪,自己報急的奏摺才送出去沒有多久,怎麼朝廷詔書就下來了。王方翼宣讀詔書,也就是青海事務,換王方翼主持了。

    讀完詔書,王勮才問出自己心中的疑問。

    過程很複雜,有的連王方翼都不大清楚。這些年,李威與沒祿氏一直在悄悄保持著聯繫。包括論欽陵的心態與動向。其實沒祿氏也需要這場戰爭,若再發展下去,論欽陵為自己所逼,指不准在兒子沒有長大之前,就要動手了。力量不僅是人心,還有軍權。因此,需要李威做一些配合。

    對論欽陵,李威同樣如鯁在喉。歷史上幾乎四十多萬唐朝軍隊葬送在他手上,武周時唐朝軍事的沒落,甚至往更遠處,安史之亂的禍根,此人都是最重要的源頭。

    沒有吐蕃佔領青海的掣肘,唐朝會不會將精兵強將派駐到青海與西域,那麼封常清能調動的,是不是僅是一些民夫?就是李靖前來,僅用民夫,也打不好仗的。

    自己也在走唐朝歷史上的老路子。

    為了拱衛青海,駐紮了多少軍隊?不駐紮真不行。看到自己與他的幾場廝殺,用了最強的軍隊,最強的將領,遠比唐朝歷史上強大的武器,充足的經濟與準備,細緻的謀劃,人心所向,那一點不比原來歷史上幾場優勝一籌。可結果呢,場場都是慘勝,真論實際的消耗,每一次戰役下來,自己一方還超過了對方。

    此人不除,永為後患。甚至青海都沒有辦法收復。

    所以做了許多佈置,包括種種的**陣,甚至坐視王勮生生地將青海變成了一個爛攤子。

    是派了許多勇將前往法蘭克的。比如薛訥、細封雷、郭元振、唐休璟、王晙、張知願,還有在夏州表現很好的楊玄基,以及契丹人支持唐朝數次戰役中脫穎而出的李楷固,這個人勇猛度都超過了駱務整、辛承嗣。李威見之大喜,立授中朗將,讓他為朝廷服務。

    是人才的,戰爭也不少,終會顯人眼的。

    但他也不知道,經他這一變,後世的名將李光弼還能不能出現了。

    這些人統統放到了法蘭克跑馬去了。

    可李威有李威的用意,吐蕃經過今年的變化後,論欽陵一死,已不足為害。要麼就是怎麼樣才能將沒祿氏勸來長安,讓兒子名正言順的認祖歸宗,還要讓吐蕃人服氣。

    後者難度更高,可沒有兵戰凶危了。

    軍事上,五年後是倭國與新羅,那時候,國力更強盛,水利也差不多修好了,要麼只有一些尾部工程,或者維護浚通,這是必須的,任何一項水利,不經常浚通,遲早會阻塞。國庫也會有積余。自己馬上下詔書,說我國家臣民反對,你們自兒打去吧,我們大唐不管了,再用一些挑唆的手段,兩國打得更烈。

    那麼五年後攻克難度更低。

    轉過頭來,就是遼東。

    開發遼東,必然會與靺鞨人有衝突,粟末靺鞨還好一點,就怕黑水靺鞨。地方更冷,地勢荒涼,人種強悍。這一點,法蘭克與遼東差不多,天氣冷,人種高大。讓這些後起之秀,去練兵練戰的。

    這是最重要的安排,直到清朝,遼東還是北大荒呢。得將它開發出來,使百姓全部從馬上下來從事農耕生產,生活上會變好,性格也會忠服,朝廷也容易管理,再加上陸續犀利武器的研發,減少騎兵的威脅,那麼北方的邊害,將除去最重的一翼。

    要麼陰山北面的大草原,那是沒法治了。

    想要它消停,永遠不可能的,除非槍械出現,騎馬都沒有作用,這才能老實。對此,李威真的很不明白,為什麼這方土地,就能陸續的出世界上最強悍的軍隊?難水土不一樣?

    然而最重要的幾個人留了下來,黑齒常之,王方翼,甚至年老的契苾明,此次都出動了。不過都秘密前來青海、松州與肅涼。還有一個有利的條件,軍務監的設立,確實培養了一些軍事人才,達不到王方翼那樣的高度,可經過幾年的軍事培養,又加上經過一些實戰,都成為了一個個合格的中層將領。

    不過幾人不是出現在一處,王方翼主持青海事務,黑齒常之前往松州,帶了一些軍隊,進入積石山下,與黨項各部匯合,經九曲軍城,直堵吐蕃人的大後方,契苾明率領西域各國精選來的勇士,以及西域唐朝自己的精軍,兵發伏羅川。原來還有一個計畫,從且末道直插烏海,徹底將論欽陵後路斷去。但被否決了,困獸猶鬥,一旦將論欽陵逼急了,此人發瘋,唐軍將會損失無比慘重。況且這一次大敗,沒祿氏不是吃醋長大的,且能放過機會?

    契苾明的弟弟契苾光兵發涼州,也因功封為郡公,兄弟二人為公,舉朝美之。

    其他幾路都調動了大軍,只有嶺東為了不驚動論欽陵,沒有動。但不是沒有軍隊,青海許多人平時為民,戰時為兵,編入兵部的府兵,就達到了七萬人,還不算黨項各部的。

    王方翼將情況大約一說,然後道:「我來到青海的事,不可宣揚,表面上還是讓你繼續主持,懂嗎?」

    象訓小孩子似的。

    確實從心裡面有些看不起他,這樣的人,怎麼為宰相呢,恐怕是陛下這十年大治中,用得最不好的人選之一吧。

    他對李威與沒祿氏的關係還不知道。知道的人有,也不會對他說,更不會對別人說。

    也不知道他的孫女是李威的兒媳婦。那麼僅是一場和親,就給了宰相之職,過了。

    「是。」王勮在文武雙全的王方翼面前,半點託大都不敢。

    論欽陵準備得很周密,可這時候情報有一個侷限性,不像後來,發現了什麼事,一個電話一打,哦,馬上就知道了。所以得到第一手情報,還是嶺東的,沒有看出問題來。

    於是繼續率軍掃蕩,收穫大豐,順著青海一東一西,每天都有許多牲畜與財富,源源不斷押向大非川,又押向了吐蕃本土。

    對於這些損失,李威早就料到,但只要擊殺此人,又算什麼!

    八月到來,大戰開始,唐朝後星光時代最傑出的三大名將,也是三個國公,終於在青海再次與論欽陵進行了一場慘烈的大會戰。
Babcorn 發表於 2016-5-15 08:38
第一百七十七章 合(五)

     吐蕃軍隊漸漸的接近了牛心堆。

    情報源源不斷的傳來,可是王方翼一點動靜都沒有。

    王勮說道:「王總管,這樣不行埃」

    他大總管的職務拿下了,可詔書上讓他繼續留在青海,與王方翼配合,一時半會不能離開。

    「有什麼不行的?」

    「嶺西的牲畜讓他們一起擄獲走了。」

    「是人重要,還是牲畜重要?」

    王方翼所說的,是從軍事角度出發的,為了達到戰略目標,特別是論欽陵這樣難纏的對手,一些牛羊算什麼?但王勮卻從文官角度去考慮問題。這些牛羊價值不菲,讓吐蕃人擄了去,一無所有了。以後安頓百姓,朝廷還要拿出大筆的援助出來,對朝廷會造成嚴重的經濟壓力。

    但豈止是牛羊。

    最先到達的是契苾光的軍隊,有涼甘的駐軍,還有吐谷渾的軍隊。諾曷缽臨死前,還曾拉著慕容忠的手說:「回青海。」

    成了他最大的憾事。

    於是慕名容忠用水銀柩將諾曷缽的屍體保存,至今未下葬,就等收復青海後,將父親屍體葬在吐谷渾城的王室陵墓上。這支軍隊有些雜,有朝廷的,也有契苾部的,還有吐谷渾部的,以及其他一些部族的軍隊。

    但數量龐大,一共達到了七萬人,從涼州抵達了大鬥拔谷。

    僅是這支部隊,不會讓論欽陵害怕,現在青海沒有什麼名將,軍隊數量雖佔了一些上風,可缺少得力的人指揮,隊伍又雜,不足惜也。但是很小心了。不久後,斥候又帶來了第二個消息,從伏羅川湧來二十萬西域與唐朝的聯軍。

    終於讓他感到一絲不安,好處也得到了,此一次,幾乎將海北所有財富與牲畜擄掠一空,甚至還抓獲了部分沒有來得及逃跑的百姓。於是下令撤軍。

    撤不起來了。王方翼看到吐蕃人想要逃,率領著六萬軍隊,出了赤嶺,同時契苾光也將軍隊率領離開大拔斗谷。然而論欽陵果斷避開了王方翼的軍隊,這時候王方翼還沒有亮出旗號,可是中層將領全部知道王總管回來了,一顆懸著的心定了下來。論欽陵這一決定沒有考慮王方翼,而是考慮到青海軍隊的戰鬥力。

    裡面幾乎一大半都是老兵,經過各種戰役,就是這十年來,青海一直很平靜,卻在唐朝皇帝調動下,北出大漠,西下呼羅珊,依然不停的經過數次戰役。相互之間配合也好。相比之下,契苾光的軍隊數量多,可成員很雜,特別是慕容忠的四萬吐谷渾士兵,戰鬥力很低下。至於契苾本人,爵位雖高,可指揮能力也很尋常,甚至不及當初來到青海的小將駱務整。

    第一場戰役於大鬥拔谷南側一百多里處爆發。

    兩軍熬戰了兩天,契苾光大敗,幸好王方翼軍隊及時趕上。這時候王方翼才將旗號亮出來,論欽陵一看知道事情要糟糕了,看來是唐朝故意設的一個坑讓自己跳下去了。

    還有許多地方沒有明白,他做夢沒有想到自己國家的太后,居然與唐朝皇帝共穿一條褲子,這一條想不到,許多地方就想不通。但唐軍看到王方翼到來,士氣立即大振。

    這時候論欽陵已經打算見好就收了。

    可收不起來,王方翼組織軍隊死死的與他糾纏在一起。契苾光有些慘,僅兩天,就讓論欽陵弄沒了兩萬多人。不過王方翼的及時出現,讓他陸續的將敗軍收攏起來,兩軍合一,隨著論欽陵軍隊南下。

    過了原來吐蕃魚尾軍的軍營處,論欽陵忽然將大軍調頭,又沖向了契苾光的軍隊,這一下子連王方翼都沒有想到,戰爭從凌晨開始,到上午王方翼軍隊趕上來後才結束。然而這時候,契苾光的軍隊已經被擊潰了。

    論欽陵也沒有繼續戰下去的信心,伏羅川的軍隊兵臨伏俟城下,馬上就要進入大非川,可又有一支龐大,兵力達到七萬多人的唐軍從洪濟城出現,從南圍堵上來。二度擊敗了契苾光的軍隊,減輕了壓力,繼續向南撤退。但此時,劉德言忽然率領一萬唐軍從宛肅城殺了出來。正好攔住了論欽陵軍隊的去路。

    為了這次決戰,青海幾乎所有能動用的軍事力量全部用了上去,包括士兵。

    經過了苦苦鏖戰之後,將吐蕃軍隊撤退的腳步拖了下來。論欽陵只能強行突圍,在赤海經過兩天慘戰,率領著殘部逃向大非川城。王方翼與黑齒常之二軍合一,也緊緊的咬在後面。

    此次戰役,可說是唐朝歷史動用人數第二多的戰役。最多的一次,在李威回唐朝之前,鎮壓突厥人叛亂那一次。而此次數量上不遑讓多少,一共徵調了四十二萬軍隊。

    並且戰鬥力也遠遠的勝過那一次。武器也比那次進攻更精良。

    且戰且逃,雙方傷亡都很巨大,讓論欽陵幾次折騰下來,前後導致了近五萬人傷亡。可是論欽陵日子也不好過,丟下了兩萬餘士兵,並且還是吐蕃最精銳的戰士。

    拖了拖,終於在大川河前將論欽陵軍隊拖了下來,使契苾明最大的一支軍隊趕了上來。八月末,於大非川河發生了激戰,數路唐朝軍隊輪番發起進攻。吐蕃軍隊大潰,但還是讓論欽陵率領一支殘部殺出了生天,逃了出去。

    三員勇將把軍隊分了分,留下來一部分軍隊,率領了近三十萬軍隊殺了下去。九月下旬,於紫山口再次爆發了慘烈的戰役。到了這裡,有地勢之險,還修了一個城池。論欽陵將殘部穩了穩,在紫山口進行了狙擊。可是結果讓他很失望,若說原來漢哭山就成了漢人的死亡之地,卻被軍神李靖打破。而此時,唐朝有許多軍隊在地勢高撥的青海生活了多年,包括一些黨項部與誠服的白蘭羌部,就是契苾部與吐谷渾部,也多少能適應高原的天氣。

    相對而言,倒是西域的軍隊到了此處,出現了一些高原反應。可這一部留下了許多人。就是如此,其高原反應,也要比從中原猛然來到青海的漢人要好。時光也好,正是九月份,天高氣爽之時,減輕了部分高原反應的壓力。

    戰鬥力下降了一部分,可人多。隨著進行了幾次戰役不利後,真正將論欽陵逼向了紫山城。但並沒有結束,樹起了攻城塔,對紫山城發生了猛攻。守了數天後,唐軍付出大量犧牲,終於將紫山口拿下來。論欽陵再次逃跑,撤向了耗牛河。

    進了紫山口,這次目標也達到了。

    不過藉著時季還沒有寒冷到令人髮指的地步,三將再次率軍向南追趕。

    只是出了紫山城後,黑齒常之忽然放聲大哭:「陛下啊,陛下。」

    沒有人一個前來制止,老將軍這是激動的。當年皇上在這裡被論欽陵追得仙仙欲死,差一點就回不來了,如今好不容易才報了這一箭之仇。哭喊了好久,連契苾明眼圈都有些紅紅的。

    最後還是王方翼走過來,將他們勸住。

    三軍這才向南開撥。

    不過到此,許多士兵因為身體的不適,已經退了回去,還有紫山城留下來一支軍隊,將此城重新修葺。這一城的奪取,意義非同小可,扼守了它,就等於真正將青海收攏回來了。

    慕容忠扭頭看了看高大的城寨,同樣眼中濕潤。

    心中默默的想道:「父王,兒臣終於能率領臣民返回故土。」

    但此戰,吐谷渾士兵傷亡很重的,慕容忠帶來的士兵,在論欽陵兩次攻擊下,幾乎折損了一半人。

    十幾萬唐軍終於出現在多彌部,接著又向蘇毗部出發。幾年和平發展,以及相互之間的交往,原來就使過一些拉攏分化政策,兩部與唐朝人並不惡。其實此行象徵意義,遠遠大於實戰意義。難道還能打到邏些城去?

    然而這個像征意義非同小可,誰說唐朝人不能攻上高原的?看看這支軍隊。

    論欽陵窮蹙,只好派使者回去發救兵。此時,佔了天時地利人和,可手中力量太小了,經過數場鏖戰,僅剩下兩三萬人馬。若是對方主帥是無能之輩,數量還能彌補上來。可這三人,沒有一個是好惹的。

    但他沒有想到,沒祿氏忍了這麼多年,終於出手了。

    在邏些城下達一份詔書,宣告了論欽陵謀反大罪,包括噶爾家族把持朝政幾十年,視贊普為芻狗,挾一國百姓安危不顧,冒死邀功,以求戰功,收攏將士,為自己邀名。自己不惜生死安危不顧,與唐朝搭成和議,兩國和平十年之久,百姓安居樂業,可是噶爾兄弟卻為了自己一家之利,不顧全國上下反對之聲,發起進攻。導致十萬將士生死兩茫,青海全部丟失,唐軍兵臨城下,吐蕃就要亡國了。等等,一共十三條罪狀。

    下完了詔書後,帶著兒子,將噶爾家上上下下,老老小小全部擊殺,同時命大將乞力徐率領五萬軍隊北下,捉拿論欽陵與論贊婆。論氏兄弟聞知之後,放聲大哭,哭完後率領殘餘的部隊也迎了上去,意欲擊潰乞力徐,殺到邏些城,為家人報仇。

    可這不是與唐朝作戰,聞聽是贊普與太后之命,軍心散了。兩軍相接,一大半的將士臨陣倒戈。論氏兄弟被亂兵殺死。只有論欽陵的兒子,在論欽陵吩咐下,率先帶著一支噶爾族的親兵順著紫山,逃向了劍南,向唐朝人投降。懷中還揣著一封信,是論欽陵寫給李威的。咱弟兄與你打了多少年戰爭,然而兩國交戰,各為其主。如今我不幸被吐蕃太后所誣,大約凶多吉少。我們之間有恩怨,可我兒子並不是主帥。他勇猛過人,我聞聽你十分愛惜人才,請蒙收留他。

    為噶爾家保留一線香火!

    但吐蕃的事沒有完,這十幾萬唐軍,並且似乎高原地勢對他們影響都不大,一起呆在高原上怎麼辦?

    乞力徐一邊收拾爛攤子,一邊派人向沒祿氏通稟。

    可出忽他的意料,沒祿氏親自來到他的軍營,對他說道:「無妨,讓我去唐營吧。」

    「太后,不可啊。」乞力徐與諸將紛紛阻攔。此一時彼一時,當初你去長安,是為了議和的。然而論欽陵主動挑釁唐朝人,這是戰爭,唐朝人完全有理由將你扣壓下來。

    「不用怕,相信我能將這件事處理好。」強行要去,諸將無奈,只好將大軍不顧危險的開撥到北方,在唐軍大營一百里處駐紮下來。

    但事實上根本不是乞力徐所想像的,沒祿氏到了唐營,黑齒常之與契苾明將她敬若上賓,慇勤的服侍。王方翼有些不明白,說道:「黑齒將軍,契苾將軍,大事在此一舉。此時我們將吐蕃這個太后拿下來,吐蕃贊普年幼,然後再聯繫其他各部,吐蕃分裂,一旦之間。」

    是太后,可你們別當真。

    「就如你所說,若是吐蕃贊普有了什麼萬一,怎麼辦?」

    「那更好啊。」

    「好你一個大頭啊,」對王方翼,黑齒常之可不會客氣。

    契苾明嘆了一口氣道:「你不懂,這兩人一個人都不能有閃失。」

    王方翼一頭霧水。

    「這事兒,你別插手,聽我的安排。」黑齒常之拍了拍他的肩膀說道。沒有空與他解釋了,沒祿氏還在中帳等候呢。
Babcorn 發表於 2016-5-15 08:38
第一百七十八章 合(六)

     三人進了中帳。沒祿氏一揮手,讓帶來的侍衛下去。黑齒常之很自覺,也讓士兵下去。

    沒祿氏大大咧咧的坐在正中,喝問道:「黑齒將軍,契苾將軍,你們陛下讓你們大軍拿下紫山口後,還繼續南上的嗎?」

    黑齒常之嘿然:「太后,你看我們這不正是為了你著想,大軍南上容易嗎?在這個地方,糧食輜重,行軍調度,那一樣不都是很艱難?但不這樣,吐蕃某些貴族還認為有高原之險,會繼續支持噶爾家族。」

    「那麼好了,你們現在可以撤軍了。」

    「是。」

    王方翼忍不住了,道:「沒祿太后,你雖然身份尊貴,可憑什麼讓我們退軍?」

    民間還有一句話呢,請神容易送神難,這一戰,為了勝利付出了多少犧牲,花了錢帛不算,十幾萬人硬是拼完了。最少你們吐蕃要答應一些條件,還有你們從青海擄回的大量牲畜,又怎麼說?

    黑齒常之怎麼這種德性?倒底誰是三軍主帥,難不成是吐蕃的太后?

    黑齒常之將他一把拽了出來,低聲說道:「王總管,這件事你不用插手。」

    「黑齒將軍,我不明白,你今天不將這件事解釋清楚了,我偏要插手。」為了這一戰,打很多辛苦,雖然你成名比我早,也不能坐視你胡來。

    「王總管,可知道當年陛下是怎麼逃出來的?」

    「知道,這又有什麼不對?」

    「那一次陛下很凶險,雖然吃了很多苦,手下將士也很勇敢,可中間還有一個人相助,才起了最大的功勞。」

    「誰?」

    「正是這個太后。」

    「這……」王方翼差一點驚得跌倒在地,當年他也在西北,最後還出了兵相迎的,知道一些情況,想了想,立即明白吐蕃太后的用意了。當年若是讓論欽陵得逞,吐蕃將徹底淪為噶爾家族的天下,暗無天日了。

    「不僅如此,你知道吐蕃贊普是誰的兒子嗎?」

    「誰的兒子?」

    「是陛下的兒子。」

    黑齒常之說完後,伸手去扶,王方翼身體往下墜,不扶不行。

    「這個,這個……」

    「當年吐蕃老贊普無子,沒祿氏前來營救陛下,倆人呆在一起半年時間,那個……」

    懂就行。

    王方翼過了好一會兒,才將一顆上下卜通的心穩了下來,再想一想,許多事明白過來。為什麼這個太后敢孤身前去長安議和,結果似乎也偏向了吐蕃人。甚至不惜將太原王家的女兒下嫁。敢情是自家兒子哦。

    「陛下會很難。」

    「有些不大好弄,若是不認祖歸宗,是不是陛下的兒子不重要,以後有可能還是敵人。若是認祖歸宗,吐蕃得知真相後,會做出很過激的事。這個結不好解,不過王總管,不是你我關心的。」

    「是。」

    兩人再度進帳,沒祿氏笑盈盈的看著他,問道:「王將軍,你還反對不反對了?」

    「就這麼辦吧,」王方翼耷拉著腦袋道。

    「不過你們要等一等,過幾天後,我會再去你們唐朝的長安城。」

    「嗯。」還能說什麼呢?天上的牛郎織女一年一會,人家這是快十年都沒有會了。

    「還有,你們陛下說在埋頭嶺埋噶爾欽陵的人頭,我給你們帶來了。他也是一個英雄豪傑,既然人死了,好好安葬他吧。」

    「是。」三人全部鄭重的點頭。

    作為敵人,此乃當世最大的敵人,只可惜生在吐蕃,國家力量小,正好恰逢陛下出現,若是換在唐朝,又恰恰逢英主在世,此人的功績,將不會亞於李績多少。

    大軍魚貫而退,到了紫山城,慕容忠說道:「我也要回去了。」

    「這麼快?」

    「我還要通知百姓。」

    不是通知百姓,因為前後數戰,遷去了大量百姓,結果朝廷不得不到處安置,從原來的涼甘,到靈夏,甚至最後擴大到六胡州。有的百姓呆在靈夏久了,安居樂業,恐怕未必會再度往青海遷移。慕容忠這是回去勸說各部的。

    三人也沒有反對,這是事前的約定,會挪出一些地方,供唐朝遷民到來,閒時耕种放牧,有事上馬就是府兵。其實移民也不費多少工程,十幾年來,青海百姓安居樂業,人口繁衍迅速,正好向西挪一挪,解決了生存的空間。

    並且慕名容忠一部的吐谷渾百姓也是忠於唐朝的百姓,漢化程度高。這樣雜散在一起,朝廷再派一個得力的官員前來治理四五年,青海也就安定下來了。

    那一邊,許多吐蕃將士正在苦勸沒祿氏。看到唐朝軍隊退開,沒祿氏回來後,萬軍山呼。還是我們太后好啊。為了吐蕃數次孤身犯險。

    可聽到沒祿氏要去唐朝,一個個不同意了。

    沒祿氏將他們集中喊來,說了一句:「紫山口落在唐朝人手中,能不能奪回來?」

    沒有一個人能作聲。唐朝守城的武器太犀利了,並且這次論欽陵入侵,吐蕃好不容易恢復過來的元氣,再度大傷。想拿下紫山口,至少這十年內是不可能的。

    「噶爾兄弟說唐朝軍隊沒有能力抵達烏海。各位再看一看,先前唐朝皇帝在高原上來去自如,如今十幾萬軍隊駐紮到了耗牛河。不僅我要去與唐朝皇帝談一談,各位,此次我們吐蕃大傷,噶爾家族還有許多親信大臣,貴族與領主,一定會蠢蠢欲動。我不換取一個和平的環境,外部有壓力,內部有叛亂,吐蕃有可能都會瓦解。」

    「太后,不可能僥倖兩次。」

    「乞力徐,放心,唐朝人貪圖的是青海,還有一個虛名。對高原未必有那麼大興趣。他們那麼富了,要高原做什麼?難道每年從國庫裡撥錢出來倒貼?」

    諸將無言。

    太后的話說得很有道理的。對吐蕃唐朝政策一直都是安慰,可吐蕃想要壯大,向南天氣不適應,只好與唐朝不停的硬碰。實際上有人開始在反思,為什麼非要與唐朝硬碰?

    「乞力徐,我一走,贊普還沒有真正成長起來,你要照顧好他。還有各部若有反叛舉動,我授權給你,格殺勿論。此時我們必須要有一個安寧的環境。」說到這裡,她眼中閃過一絲憂慮。

    黑齒常之與王方翼的擔心,她不是沒有想過。這些年只想報仇,心中有意在迴避著這件事。如今大仇得報,這件事不得不提上議程了。然而自己都沒有想好,到時候如何談?

    其實也想呆在長安,甚至還想帶兒子看一看長安的繁華,可真相揭開,這個後果無法收啊。

    ……

    長安城中,此時李威正在焦急。

    邸報一封封的送來,犧牲了不少將士,在預料之中。想打敗論欽陵,沒有那麼容易。

    但經濟的壓力讓他頭痛了。

    為了這一戰,前幾年就悄悄的在做準備,國庫裡積儲了一些錢帛。然而與上次出動四五萬十大軍不同,那一次有信德地區的外路財,在突厥又實行了以戰養戰政策,所以消耗看不出來。

    這一次為了取得決定性的優勢,再度集中了四十多萬大軍。很像論欽陵與薛仁貴的那次會戰,可雙方的軍隊力量正好顛倒過來。然而軍隊出動得越多,消耗越嚴重。還沒有交戰呢,國庫就揮霍一空。

    問題沒有解決,死了那麼多將士,需要大筆的撫卹。

    不僅有中原人,胡人死的數量佔據一半以上。長遠來說,這些消耗還有著積極的意義。可表面功夫要做的。再說,全面在推行漢化,也不能將他們當成真正外人了。死的將士,該撫卹的還要撫卹。

    嶺西遭損的各部,馬上遷移的費用,吐谷渾幾十萬族人大遷移,就算費用自理,挪出來的地方也要重新移民。好在自己強行政策下,許多吐谷渾人由牧轉耕,開耕了大量田地。但也需要費用。

    沒錢了。

    只好將諸位宰相喊來,將情況大約說了一遍。

    諸相面面相覷。

    現在都恍然大悟,原來之前所做的一切,皆是放煙幕彈,誘吐蕃出擊,好徹底就勢將青海奪下來。

    這個倒不會反對,青海本來就是極重的南絲綢之路,離長安又近,不奪下來始終是唐朝的一塊心病。可這個錢……禮部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李元素說道:「陛下,只有一策,秋稅陸續上來,從秋稅裡抽取。全國各地的水利工程,能放下來的就放下來,到明年解決,這樣國庫壓力才能緩解一部分。」

    另一個宰相馮元常持著牙笏站出來說道:「陛下,兵戰凶危。青海乃國家門戶,臣無異議。可是一味開疆拓土,臣不苟同。此次青海一戰,就是前車之鑑。昔日太宗也以兩征高麗而悔。僥倖獲勝,又僥倖吐蕃內亂,同室操戈,否則噶爾兄弟不死,這一戰得不償失。」

    本來青海沒有事的,你偏偏用一個王勮,又故作**陣,這才使論欽陵入侵的。

    李威嘿然道:「馮卿,我知道你想說什麼,倭國與新羅不是吐蕃,更沒有論欽陵那樣的英雄豪傑。倭國若有,新羅不會苟延殘喘到現在,新羅若有,倭國連攻上半島的機會也不會得逞。不過朕知道了,此事勿得再議。吐蕃是特例,青海朕不想再拖了。其他的安排,朕會量力而行。以民為本,以國為本,不會盲目的去開疆拓土。」

    中間的緣由馮元常不知的。若再不動手,沒祿氏母子不保了。

    雙方勢力達到了臨界點,就像當年自己與父親一樣,只好選擇一方撤出來。可沒祿氏母子往哪裡撤?

    正在說話間,外面稟報,說太后駕到。

    一起站起來恭迎。

    武則天也老了,沒有避嫌,直接坐下來,問道:「青海奪回來了?」

    「是,母后,包括紫山口,白蘭羌已正式成為我大唐的領域。」

    「哀家很高興。」武則天臉上綻放笑容,又道:「你父皇生前最大的遺憾就是青海。」

    「是。」

    「馬上冬至到了,陪哀家看看你父皇。」

    「兒臣遵命。」

    「還有,國庫是不是很吃緊?」這個武則天很清楚,畢竟處理政務那麼多年。

    「是啊,兒臣正在為此事商議呢。」

    「這些年你給了哀家一些珠寶首飾,大明宮還有一些布帛,哀家未怎麼用,方才讓內侍盤點了一下,價約五百多萬緡錢,你拿去用吧。」
Babcorn 發表於 2016-5-15 08:38
第一百七十九章 合(七)

     「母后,不可,國家再怎麼困難,也不能動用母后的首飾。」但李威心中很高興的,母親熬了九年多時間,終於看開了些,雖然自己也做了許多努力工作。這也來之不易啊。

    「痴兒,青海平定,乃是我大唐之幸事,至於首飾,等以後年光好了些,從國庫裡撥換給哀家就是。」

    「太后賢明,」諸相一起誇獎。

    太后這個舉動很有積極意義,並且不是少錢,一下子多出五百多萬緡錢,馬上經濟壓力會緩解很多。

    「母后……」

    「若你覺得過意不去,今天冬至陪哀家去看你父皇,明年去一趟東都。好久未去,哀家也老了,有時候想哪裡的景與物。」

    「兒臣一定遵從,若是明年風調雨順,兒臣順便陪母后去一趕嵩山。」

    「也好。」

    「太后,陛下,且聽臣進一諫,」王勮說道。青海讓他弄成了一個爛攤子,這是李威有意為之的。不過引爆了論欽陵出軍後,他也沒有呆在青海的必要了。王方翼出動後不久,就將他調回京城,擔任了禮部侍郎,官雖貴可責任輕。讓他混日子吧。

    「說。」

    「臣以為青海平定,乃是國家最大的興盛之事。所以臣以為陛下可以擇一個好年光,封禪泰山。」

    他說完了,居然連宋璟都沒有反對。

    封禪需要文治武功的,可這十年來的文治武功,古今罕有。這樣的大治下,再不封禪,後人都不好意喊封禪了。

    武則天也有些意動,說道:「王卿言之有理。」

    李威卻搖了搖頭說:「不妥。封禪浪費太大,又騷擾百姓。國家看似大治,還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

    說到這裡,看了看地圖。現在的唐朝疆域真的很大,青海囊括下來,更使得疆域大到無以復加的地步。若是將海客所圈的地方包括進去,有可能超過了後來蘇聯的面積。

    但實際呢?

    嶺西只是羈縻而己。要麼推廣漢化,許多人現在會說漢語了。實際上不是因為遠,還能將疆域擴一擴,將法爾斯囊進手中,大食也會無可奈何。但李威不想要了。

    西域做得比較好的。慢慢的漢胡雜居,有可能以後這裡會成為唐朝真正的領土,現在只是一半。青海做得更好,可還要努力,只能說一大半。靈夏等地,馬上吐谷渾一撤,再遷去中原百姓,將不會再有歷史上西夏之災。經營得當,能真正屬於唐朝的領域。六鎮也做得比較好。可還有一個問題沒有解決,契丹人。他們沒有過,又不好將他們往大草原上趕。這些契丹人、奚人也會很頭痛。遼東僅是沿海一帶。嶺南與交州反而經營得很好。但南詔一帶,也只能一小半屬於唐朝的領土。

    更不要說大漠。

    只能說三分之一真正屬於唐朝領土。這個大融合過程,至少一百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還要人君都是英主,才能夠真正完成。

    疆域越大,隱藏的弊端越多。

    將目光收回來,又道:「不能自滿哪。若是有心敬奉上天,不是封禪,而是想方設法使國家變得更加風調雨順,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這才是上帝最想看到的。」

    「陛下,正是。」宋璟說道。無論李威用了如何的手段,在這個時代,皇帝還是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作為一名直臣,自然希望皇帝要學會節制。那怕只穿著麻袍,三餐吃的是素菜,他們還有可能說,再須努力。

    但從內心深處,宋璟也認為皇上做得很好了。

    「朕也想到處看一看。人人都說現在江南變得很好,可朕一次沒有去看過。然而朕是皇帝,無論出行哪裡,都會興師動眾。只好等了,未來幾年我會對我諸子進行進一步觀察,確立東宮人選,再培養幾年,朕老了,也像母后那樣,簡裝出行,花一點小錢,看看五湖四海的山水。」

    「陛下,」諸位大臣眼裡都有些酸酸的。

    「你們不用這樣,有多大的權利,就要負起多大的責任。朕為皇帝,不帶頭以身作則,如何說你們?但這些年來,你們同樣辛苦了。正好母后美意,諸卿,在宮裡進宴吧。」

    這一頓君臣相聚甚歡。

    乾陵一行,也因為國庫的吃緊,變得很簡樸,以至王勮最後叫苦:「陛下,再節約,不符合禮制了。」

    不過這種簡樸很得民心的,從八月開始,這一戰打了一個多月,共達六次大戰役,小的戰鬥不計其數,犧牲的將士,都超過十幾年前青海的慘戰,成為唐朝建國史上犧牲將士最多的一次。

    哭聲從關中到劍南、青海,一直鋪到西域、靈夏。可還有什麼好怨言的,連宮中的太后都將首飾拿了出來,給他們撫卹。但這一戰帶來了巨大的好處,不僅徹底佔領了青海,消滅了唐朝的心頭大患,奪下了紫山口,吐蕃威脅減輕,後方的軍事壓力也隨之減輕。

    接著又下了一份詔書,裁兵,裁減一半府兵,還兵於民。雖然府兵減免稅務,可是抽去了最重要的勞力,隨時還要上戰場,有生命危險。因此,此詔頒發後,青海到西域響起了一片歡呼。

    接著第二道詔書又來了,凡年四十者,除朝廷武將外,一律免去兵役,同時繼續免去稅務十年,以視國家優柔。

    這才詔黑齒常之與契苾明返回京城,重新擔任左右羽林大將軍之職,實際上兩人都老了,給了這個職位,是讓他們享福的。

    沒祿氏沒有來,倒是論弓仁來了。

    李威在太極宮召見了他。

    看著手中的信,問道:「聽說你在青海居然與黑齒將軍戰了一個平手。」

    「陛下,不敢,黑齒將軍年已高,我正是壯年,說起來,黑齒將軍英勇我不及也。」

    「那也不錯了。」繼續看著信,問道:「你可知你父親為什麼會有今天的下場?」

    「父親冤枉。」

    「非也,他若是忠臣,有一個可以借鑑,我朝衛國公的故事你可聽說過?出將入相,然而功勞越大,做人越低調。吐蕃國政從你祖父開始,就一直把持在你們噶爾家族,視贊普為傀儡。無論他有沒有反心,憑藉這一點,吐蕃太后就沒有錯殺你父親。這是為臣之道。我朝自太宗時,就對你祖父十分尊重。可是你祖父為了挾功揚名,恩將仇報,屢次侵犯我們唐朝。若是你祖父還有些報國之意,到了你父親手中,縱然有了報國之意,也不能稱為忠臣了。我的意思你可懂?不明白君臣之道,縱然你再勇猛,我也不會任用你。當然,你前來投奔我們唐朝了,我也不會殺害你,會安排你的族人定居於某處。」

    「我不大懂。」論弓仁很不服氣。自己噶爾家族為了吐蕃做了多大貢獻啊,居然慘遭如此的毒手。

    「你不懂,朕不好說什麼。不但你父親,比如程務挺,他是我們唐朝中原人,更是難得的帥才。論軍事天賦,或者個人勇力,只在你之上。不但他,還有一些人,令狐智通、張虔勖、丘神勣這些將領,皆是一時之眩就因為他們失去了做臣子的本份,所以朕將他們全部斬殺。」

    「臣一定會做唐朝的忠臣,」終於明白李威話中的意思。

    「那就好。還有一件事,朕也要對你說一下。以前是敵人,生死相博,合乎情理。但你想做我們唐將,就要替我朝著想。這是敵我的轉換。比如我與你父親兩次論酒,皆想將自己殺死,可又對對方惺惺相惜。再比如你們吐蕃的太后,雖然用你父親的屍體換取了我朝退兵,然而再三囑咐,勿要好好下葬你父親的遺體。朕說這件事,你明白朕意思嗎?」

    「臣明白,以前的事都要忘記。」

    「對。」

    不過與歷史上不同,歷史上噶爾族人逃出來更多,包括論贊婆,都安置在沙州,現在沒有那個必要。正好進行了大規模遷移,在同州騰出一些地方,將論弓仁帶出來的五百姓安置了下來。

    但論弓仁到來,李威也在為自己與沒祿氏的事頭痛。想了好久,去了大明宮,對武則天說道:「母后,兒臣有一件事不能解決。」

    「你還有什麼不能解決的?」當然,過了這麼多年,怨氣漸漸平息。但就是拿出大明宮的財富,怨氣終是有一些的。

    李威不說了。

    武則天自己找了一個台階下,問:「什麼事,說來聽聽。」

    「母后,若是吐蕃的贊普是兒臣的兒子,兒臣該怎麼做?」

    「你說什麼渾……」話字還沒有冒出來,眼睛一呆,驚訝萬分的問:「吐蕃贊普怎麼是你兒子?」

    「這件事兒臣有罪,因為事關重大,兒臣並沒有對其他人提起。那一年兒臣被論欽陵所逼,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是吐蕃的那個太后出面,利用她對地形的熟悉,以及軍中的內應,將兒臣帶出生天的。也就在那半年裡,兒臣與吐蕃太后有了一個孩子。正好吐蕃贊普去世,於是用兒臣與她的孩子冒充芒松芒贊之子。」

    「太荒謬了。」

    「是有些荒唐,可它發生了。包括這一次對吐蕃人的佈置,也是兒臣與吐蕃太后合謀的。」

    武則天硬是半天沒有說出話來。

    凡是知道這件事真相的,無論是誰,都會震驚。

    過了好一會兒說道:「包括你十年多前,在西域的消失,也是她出的主意?」

    這條主意十分陰毒,不會是兒子想出來的,就是裴行儉也未必能想出來。心中一直不解,今天終於知道答案。

    「母后,都過去了多少年,不用提它。」

    武則天還想說,可最終忍著,沒祿氏與自己兒子有一腿,不是與自己有一腿,能不幫兒子嗎?事情也過去了,馬上兒子將內宮搬入大明宮,合家團聚,往事再提,也沒有意思。想了想說道:「本宮聽到她即將來長安。」

    「是,快了。」

    「她來,多半也為此事而來。若是不來,說明她情份淡,那麼為了國家,就是你的兒子也不能顧。」

    「可她來了。」

    「是,還有一條,她若是與兒子一起來長安,又好辦。」

    真要這樣,李威又不愁了。一旦一起來到長安,吐蕃肯定亂了套,自己寧肯多熬幾年,也借勢扶持幾方勢力,讓吐蕃瓦解成一個個小部族,那麼吐蕃還會有什麼威脅?沒祿氏不會這樣做。來到長安,她也不過是一個後宮妃子,兒子是一個太平王爺,顯然不甘心。

    但不公佈真相,那是自己兒子與不是自己兒子,又有什麼區別?這才是事情的為難之處。
Babcorn 發表於 2016-5-15 08:38
第一百八十章 合(八、大結局)

     「有什麼好為難的。那個小女子有恩於你,可她的兒子也是你兒子,我們唐宗室子女。此次她來長安,對她說,仿照波斯例,給吐蕃獨立的政權軍權,但必須接受我們唐朝官員的節制,允許我們唐朝派出少量軍隊,進入邏些城。」

    真是一個粗暴的主意,倒也符合母親的特性,李威有些苦笑的想。

    「不要不忍心,想放在對等的國家地位,早遲必是仇人,你在位時也許會平安,後代還會繼續上演仇殺。只有作為唐朝的屬國,接受唐朝的羈縻,才沒有矛盾存在。而且你們父子不相見了嗎?對等國,他一輩子永遠沒有辦法離開高原了。屬國,就可以來朝謹見。」

    李威嘿然不語。

    吐蕃不可能再讓它繼續獨立下去,關健是如何做好沒祿氏的思想工作。

    只好等沒祿氏到來,再想辦法吧。

    估計此時沒祿氏也正在考慮。

    離開大明宮,元旦將要到來,要搬家,還要忙著繼續為這一戰善後,母親慶壽的事,也要安排。家事國事,都頭大了。

    ……

    地勢上的高撥,在這辰光裡就能看出來區別。太極宮瓦愣上的鋪著一層薄薄的積雪,大明宮卻在陽光照耀下,全部融化,除了背面一些陰暗的角落外,紅色的瓦片全部露了出來。

    可遙望著大明宮,上官婉兒愁眉苦臉的說:「陛下,臣妾不想搬。」

    都到了這份上,還不情願。

    不但是上官婉兒,歲數漸長,行事越見穩妥的狄蕙狄好姐妹,都不想搬家。

    此時的狄氏姐妹,非同昔日,為皇帝生下數子不算,外面還有狄仁傑這個強硬的娘家人。這十年中最風光的大臣,無疑是狄仁傑了。在內宮中,狄氏姐妹因為歲數大,行事穩重。卑賤的出身,使她們又能保持謙虛的態度,所以很有人氣。

    看了看幾位妻妾,狄氏姐妹正閃爍著最後的光澤,充滿了熟婦的風韻。最美麗的上官婉兒與韋月長大了,此時正值人生中最好的時光,美豔無比。鄭宮楚舉止富有大家風範,碧兒還是以前那樣子,一副小家碧玉的乖巧風情。楊敏與徐儷年齡也漸漸長了,但依然煥發著美麗。野辭明月與香黛是一個另類,一個是野性,一個是異國風情。

    外面人說,皇帝很苦啦,自古以來,就沒有這麼簡樸愛民的皇帝,若不是發動了許多場戰役,說不定以後他死去,那個仁的謚號,提前數百年就落到他身上了。

    真如此?

    作為一個小講師,面對這樣的生活,還能不滿足嗎?

    其實不能這樣比較,經過幾十年詭奇的經歷,政治的黑暗角逐,當真還是以前那個小講師麼?可前世的平民生活,讓他很容易滿足眼前的現狀。所以這一世,將幾個兒子先後,都趕了出去,體驗平民生活的艱難。

    掃了掃,幾個女子眼中都有些擔心。

    母親過去,給她們留下了巨大的陰影。摸了摸上官婉兒的頭說道:「這些年,你給了朕許多幫助,最難得的是你沒有什麼野心。」

    「陛下,那是臣妾的榮幸。」

    「不過你不用擔心,母親這些年性格也淡了。否則她也不會拿出大明宮的庫藏,替我渡過那個難關。」

    這也有他的努力,若不是他這些年,孝道做得好,又主動說改年號,合家團聚的,武則天未必會做出這樣的舉動。這是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武則天不會明說,心高氣傲的她,做出這件事,已經算低頭低得不能再低。

    「沒有了政治上的想法,你說我母親還能做什麼?若大的大明宮,也孤單,上了年齡,也會想一家的親情。」

    豈止是內宮的幾個女子,每當老三老四一回京,李威就押著他們一道過去,可每一次交談了一會兒,立即撥腿就逃。總之,武則天這個母親做得很不成功,包括小妹在內,有的時候都有些怨言。

    勸了大半天,最後才動身。

    剛搬進大明宮沒有多久,沒祿氏就來了。

    相對無言,顯然沒祿氏也沒有想好。

    摸著她的頭髮,李威有些心痛,道:「這些年,你最不易。」

    自己與母親鬥智鬥法,手中掌控著最殘暴的力量,都感到筋疲力盡,況且沒祿氏。

    「也熬過來了,不過也老了。」

    「不老,你在我心中永遠美麗。」

    「你在騙我,是想哄我開心,好向你讓步。」

    「錯,我不逼你,讓你自己想,你終不是別人,自己後代的何去何從,民族命運的何去何從,會想得很細。」

    「那你替我分析分析。」

    正說著,內侍走了過來,道:「太后有請吐蕃贊蒙過去一敘。」

    「知道了,」李威揮了揮手,讓他下去。

    「你這個強勢的母親,為什麼要見我?」

    李威將經過一說,好給她做一個思想準備。

    「那你是怎麼想的?」

    「這是底線,只有這樣,後代才不會自相殘殺,你們民族也能依附在我們先進的文明上,順利的進行發展。還有正了名後,我也能實施一些措施,大臣與百姓不會反對。不過,我不會逼你。」

    這是一個無比聰明的女子,李威並沒有隱瞞任何想法。

    沒祿氏默默無言。來到武則天的寢宮,知道了事情的真相,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很恭敬的行了一個晚輩禮。咱不是吐蕃的太后,是你的兒媳婦啦。

    「你坐。」武則天說完了,用眼睛盯著沒祿氏,就是這個小女子出的主意,讓自己上當受騙的。然而沒祿氏不懼,同樣微笑的看著武則天。武則天先是慍怒,最後卻笑了起來。都過去啦,況且正是這個小女子,與兒子干的一票買賣,讓論欽陵剷除了。

    對軍事自己不懂,可這些年,論欽陵如何如何的,都聽得耳朵起泡了。此人一除,唐朝少了一大禍害。至於嶺西的那片土地,武則天同樣沒有在意。要那麼多土地,能管得過來麼?

    但吐蕃卻是心腹大患,從青海滋溜一下,就能滑到長安來。

    道:「以前你是吐蕃的贊蒙,現在卻是我李家的人。」

    話外有話的,別要胡思亂想,凡事為我兒子著想吧。

    「我更是一個兒子的母親,」沒祿氏毫不猶豫回擊過去。我與你兒子僅是曖昧的關係,自己的兒子才是最重要的。不像你,為了權利,兒子都不顧。

    李威挾在中間,只對了兩句,就覺得空氣裡冒電光了。擔心的看著母親,怕她發怒。武則天是有些慍態,可迅速一笑說道:「本宮聽說你飽讀我們漢家的書籍,那你應當看過一篇文章,觸龍說趙太后。」

    為兒子想,那就要想長遠一點,不要盯著吐蕃那巴掌大的苦寒之地。

    沒祿氏無言。

    「去吧,」武則天說道。

    兩人先對戰一局,武則天略佔上風。

    走了出來,沒祿氏幽怨地說:「陛下啊,我都讓出了青海。」

    「不是你讓出青海,至今青海未收回,正是為了考慮你,否則我早就將青海拿下。」

    沒祿氏還能說一句,當年若是沒有我相救,你早就讓論欽陵追上擊殺身亡。可她很聰明,這一說,等於是賣恩,會很傷感情。然而面對這結果,心中終是有些不喜,低下頭沉默的走。

    「我知道你為難,我不會逼你。但我還是要說一句,表面上你們吐蕃新近戰敗,紫山口歸屬我們唐朝,在如此局面下,你做出讓步,回去後,不會有多少人反對。等以後再做出讓步,很難了。」

    怎麼辦呢,只能通之以情,達之以理。

    「對了,是我主政了,為什麼你還佔著紫山口。」

    「那是準備以後和平時,做出一個小城,供商旅往來的。不通商,你們吐蕃人就會很苦。還有,不佔住它,你們吐蕃國內還有一些反對唐朝的貴族與大臣,以及地方勢力,他們就會有藉口。這兩條都是為你著想的。」

    「更為了你們唐朝著想好不好?」

    「大家共贏,豈不更好?」

    沒祿氏再次無言。

    除夕之夜眨眼來臨,今年的除夕之夜,長安城份外的熱鬧。隨著青海的收復,唐朝的文治武功,也達到了巔峰。皇上與太后的和好,也讓百姓們感到高興。

    除了受害者的家屬,大多數百姓心中還認為孝為百善之首,母子僵持下去,終不是國家之福。

    天未黑,鞭炮聲就撲天蓋地的響了起來。

    當然,國庫雖然有些吃緊,這一年意味尋常,也做了一些準備。將諸大臣請到大明宮守歲,還刻意的邀請了沒祿氏入席。

    天漸漸黑了下來,宴會群臣的麟德殿前擺放著許多煙花。太監們將煙花一個個點燃,夜空中立即出現五顏六色的繽紛。

    「好美麗,」站在麟德殿二樓的欄杆上,沒祿氏看著夜空說道。然後轉過頭問道:「似乎比前開得更大更高。」

    「技術在發展,煙花質量比十年前好些了。不過這是皇宮專用的煙花,民間燃放的煙花,質量會稍遜一籌。」

    兩人站著的姿勢有些曖昧,不過大臣們還是沒有想起來的,認為是吐蕃人,不懂禮,此次前來唐朝,又有求於皇上,站在一起,說幾句話,也合乎情理。

    可是沒祿三來長安,第一次知道的人不多,後兩次幾乎全天下的百姓都知道。雖是敵人,為了國家奔波如此,不但吐蕃的百姓感動得想要放聲大哭,唐朝也有許多人十分敬佩,有的文人還刻意為沒祿氏寫了詩讚頌。

    李威又說道:「這僅是一個開始,隨著更多的人鑽研格物,一個更美麗的明天,就會出現在唐朝。」

    也含著勸戒之意。

    「那本《格物書》我多看不懂。」

    李威只是笑,不是你多看不懂,是全天下的人都多看不懂。一旦能看懂了,不得了,工業化就要開始了。

    「還有中級?」

    「有,不過我沒有本事將它寫出來,留給後人了。」

    「你從哪兒學來的古怪知識。」

    「是上天安排的,就像上天安排你我相識一樣。若是沒有我前去南詔,若不是你胡鬧,怎麼可能相識?這是什麼樣的緣份?」

    「我答應你的要求,」沒祿氏沉默了一會兒,忽然古怪的說道。

    「你說什麼?」李威驚喜萬分,終於想通啦,這簡直是一個大好消息。

    「不過你也要答應我幾個條件。」

    「什麼條件?」

    「我要你在大明宮建造一個行宮,以後我來,或者兒子來,就住在行宮裡。」

    挨著大明宮,兩人好偷偷摸摸的,方便。不然怎麼辦?這個身份眼下不好洩露的,否則吐蕃會翻了天。李威立即點頭。

    「還有,你以後可不能因為我老了,就嫌棄我。」

    「放心,我可以指天發誓,你能來,是何其的不容易,我豈敢嫌棄你。」

    「不,我將兒子培養大,過幾天,就搬到長安來住。」

    「你說什麼?」李威驚喜過望,居然大聲起來,引得群臣一起扭頭看他們。然後低聲道:「那太好啦。」

    這一刻欣喜若狂,可不是作態的。沒祿氏美麗的小唇角,也出現了一絲笑容。雖然有失,也有得。李威對她的感情,讓她十分高興。又道:「還有,以後每年要陪我放煙花。」

    「難道是煙花讓你想通了?那我早知道,多準備一些煙花。」

    沒祿氏看著他孩子似的舉動,只是笑。又道:「你答不答應?」

    「答應,以後每年不管到哪裡,到元旦時我都會陪你們放煙花。」

    「不行,我為你付出太多,要悄悄的單獨陪我一下。」

    「好……」李威有些暈,也有些擔心,你可別在將來為了專寵,使出種種手段對付我的後宮諸女。

    「對了,你說無論到哪裡什麼意思?」

    「我打算過上十幾年,將皇位禪讓,然後到處看一看,看看泰山的雄奇,黃山的奇松,峨眉山的猴子,廬山的雲霧,長江的闊大,浙江潮的壯觀,大海的無邊無際。」

    「為什麼要禪讓?」

    「你也在處理吐蕃政務,知道有多苦。權利雖好,不能為權利迷失了眼睛。」

    「你母親有沒有想通呢?」沒祿氏一邊說,一邊瞅著不遠處正坐在中間的武則天,吐著小舌頭問。

    「這些年過去,她也看開了。不過以後你若來長安,讓著一點。」不但怕她對付自己後宮,還怕她與母親發生衝突。皆不是好惹的主,到時候自己就頭大了。

    但沒祿氏僅一句話就讓他頭有些痛:「她不犯我,我不犯她。她若犯我,我為什麼讓她!」

    ……

    過了上元節,沒祿氏沒有離開。武則天的生日是在正月二十三。其實今年李威只想圖一個吉慶,否則七十歲,辦什麼大壽?

    但唐朝國力強盛如此,無數個小國,與各部,包括倭國與新羅都派了大臣慶賀,波斯的新國王波善活居然都親自來到長安城。為了增加喜慶,李威又下詔,從雍州開始,一直到洛陽,十幾個州,六七百萬人中選出一千個年齡最高的老者前來長安城。當然了,躺在病床上不能動彈的除外。然後大開酒宴,與群臣、各國來使一起,向武則天祝賀。美其名曰千叟宴。

    是很有看頭的,這麼多人中間選撥高齡者,導致年齡最小的都七十出頭。一大群白頭髮,晃得所有人都眼花。僅此,已就是一個喜慶的賣點。

    大宴開始,又請宮女與教坊諸女表演舞蹈,從高宗時的《聖壽樂》開始,接著到《大定樂》、《太平樂》、《破陣樂》、《慶善樂》,直到《上元樂》結束。

    但僅是一個開始,更大的活動在大明宮南門外的廣場上。

    諸人擁簇著武則天來到丹鳳門樓上,更大的舞蹈開始了。整整一千宮婢在表演一曲長舞《萬壽樂》。四周圍滿了黑壓壓的人群,一眼望不到邊際。其實後面的人根本看不到舞蹈,他們是等過一會兒的活動——煙花。

    為了慶祝,李威從國庫裡撥出了五萬緡錢,準備了大量的煙花。

    這支舞很長,經過許多官員與樂師、舞師構思編製出來的,有多組硬舞、軟舞與字舞、花舞組成,整整舞蹈近一個小時。用舞蹈的內容,表述了武則天的一一功績。

    至於過錯,這時候誰去提?

    舞蹈結束,終於傳來如雷一般的山呼萬歲聲,是為了武則天歡呼的,或者是為了接下來煙花表演歡呼的,未必可知。不過這更增加了節慶的意味。

    五萬緡錢的煙花是什麼樣的概念,整個天空都被一支支綻放的煙花照明了。

    武則天很滿意,拉著李威的手說道:「我兒,你算是有心了。」

    「母后,是不是感到其樂融融的滋味?」

    「你這個小滑頭,」武則天戲謔的在他頭上打了一下,道:「我不是衛莊公母,諸子之中,對你最痛愛。」

    「是,是,」李威也不辨解。走到這一步,我容易嗎?不過今天起,才算圓滿的消除了母親的心結,也解決了自己最頭痛的難題。又想到了前世,想到了今世。這一刻望著母親,望著附近與諸女談笑風生的沒祿氏,以及諸女臉上燦爛的笑容,又看著天空的煙花,有些痴了。

    (完)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Babcorn

LV:9 元老

追蹤
  • 986

    主題

  • 920465

    回文

  • 36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