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滅齊(12)
在這幾個月的時間當中,張嘉師儘管沒有對田榮窮追猛打,但是也沒有放鬆對軍備的相應發展。
尤其是像是蓋豪這種特種部隊的建設,張嘉師也是下了一份心血。
……
在思考了很長一段時間之後,張嘉師決定嘗試性的組建一支約莫兩千人,裝備相當精良的特種部隊。
這些特種部隊的裝備,張嘉師可以說是下了一番血本,尤其是在鎧甲方面,張嘉師選擇的是一種成本相當高昂的復合牛皮以及經過特殊製作方式,進行加工的紙張來進行製作的輕型皮質紙甲。
這種皮質紙甲在輕便方面,甚至比起牛皮甲要高,而且防禦力並不比單純的牛皮札甲要差,甚至是略勝一籌。
在中國古代,紙甲是一種簡易的護身甲,以硬布裱骨,再用紙筋搪塞而成。宋代的士卒﹑民間武裝曾用之。清代有前胸安鐵葉絮紙布甲。主要用於中國南方步兵,因體輕,又為戰船水兵多用。
《南史?齊紀下?東昏侯》提到「紙鎧」,不過,在《新唐書》就記載了在唐宣宗時,河中節度使徐商發明紙甲。唐代甲有鎖子甲、馬甲等13種,其中明光、光要、細鱗、山文、烏縋、鎖子等是鐵甲甲。其餘各種甲都以布絹木等物製造。唐代泱泱大國,士兵的盔甲除了堅固輕便外,還講究華麗美觀,甲的外表一般涂以金漆和各式花紋,光彩耀目,用以裝備軍隊,顯得陣容嚴整,威武雄壯。
北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四月,「詔江南、淮南州軍造紙甲三萬,給陝西防城弓手。」一次性製造和分發三萬件紙甲,可見這種裝備已經是當時的正式裝備了。北宋司馬光的《涑水紀聞》卷12在記載了這條材料之後,又云「詔委逐路州軍以遠年賬籍製造」。可見,宋代的紙甲是用陳年賬簿即廢紙製造的。時任陝西經略安撫使的田況也說:「臣前通判江寧府,因造紙甲得遠年賬籍。」
南宋真德秀任泉州知州時,上樞密院的奏摺稱:「所有本寨軍器都稍足備,但水軍所需者紙甲。今本寨乃有鐵甲百副,今當存留其半,而以五十副就本軍換易紙甲。」(《真文忠公文集?申樞密院措置沿海事宜狀》)在今人看來,用紙甲防禦刀箭簡直不可思議,但從真德秀的奏摺來看,紙甲對於弓箭的防禦能力還要優於鐵甲。
有一種紙甲的製作方式,是先將紙捶輪,疊成三寸厚,每方寸釘四個釘子,然後裁製成甲,如經雨水浸濕,銃矢難透。南宋時,金完顏亮統軍南侵,「沿淮數處逃移兵民、鄉兵,強壯動以萬計,隨身各有長槍、紙甲。」
張嘉師研究出來的這種皮質紙甲,事實上就是一種復合輕甲,在防禦箭鏃方面的效果並不差於現在秦軍所配備的鐵札甲,但是重量方面要輕巧不少,甚至是有效提升一定程度的作戰靈活性。
但是這種皮質紙甲對於近戰武器以及床弩級別的兵器的防禦能力在很多方面而言,還是比起鐵札甲要差不少,再加上成本方面的因素,張嘉師只是批量生產出三千套皮質紙甲,用來列裝這些特種兵部隊以及進行損耗替換等等。
……
除了這種新型的輕型鎧甲之外,這些特種兵還配備了能夠陸續發射五支弩鏃的小型單兵手弩,這種小型單兵手弩的成本,也因為相應的設計以及用料方面而成本也大大增加。
這種手弩的射程比起一般的秦軍輕型手弩還要差一些,這是為了顧及這些手弩的使用壽命而不得不思考利用射程方面的削減,來增加這些手弩相應部件的壽命。
戰國時期有四弩:夾弩、瘦弩、唐弩和大弩。夾弩、瘦弩較輕便,發射速度快,多用於攻守城壘;唐弩、大弩是強弩,射程雖遠,但發射速度較慢,多用於車戰和野戰。
《戰國策?韓策一》:「天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溪子、少府、時力、距來,皆射六百步外。」許慎注《淮南子?真篇》:南方溪子蠻夷柘弩,皆善材。韓有溪子弩。」少府,官府名,少府所造之弩。時力,作之得時,力倍於常,故名時力。距來,當為「距黍,《荀子?性惡篇》:「繁弱、鉅黍,古之良弓也。」
而諸葛亮則是曾製造一種連弩,稱為元戎,弩箭用鐵製,長八寸,將十枝箭放在一個弩槽裡,扣一次板機,就可由箭孔向外射出一枝,弩槽中的箭隨即又落下一枝入箭膛上,再上弦,又可繼續射出。
這也就是說明了一點那就是真正能夠連發的弩鏃是不存在的,而很多時候的連弩,事實上就是為了節省將弩鏃上弦的時間,而研發出來的裝填簡化的弩兵器。
而張嘉師的這種輕型手弩,事實上就是一種元戎弩的簡化版,因為在那種槓桿的弩弦復位效果上,張嘉師更多是進行了沿用,甚至是直接仿製。
要不是因為大型弩甚至是床弩在這方面並不是這種槓桿能夠有效解決問題的話,張嘉師也不會介意將這種小玩意附加到自己的軍隊弩具上。
……
而在這些特種兵的武器上,張嘉師選擇的主要是利用精鋼材質打造出來的兵器,在這方面而言的成本反而是最低的。
但是張嘉師不是沒有想過將這些部隊列裝橫刀這種武器,但是在思考到橫刀的強度很難滿足現在的戰爭需要的情況下,張嘉師最後嘗試生產出一批苗刀。
苗刀全長約120~160釐米,刀脊厚度與刀身的寬度的比,約一比三。在唐代的標準裝備中,能看到大量的橫刀和陌刀。唐代天寶年間,大將軍李嗣業率部與敵作戰時,隊伍被敵方的騎兵衝亂,在這種情況下,李嗣業「手持長刀,大呼出陣前,殺數十人,陣復整。」《中國古代兵器論叢》解釋說:「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並附有長刀的圖樣。早在三國時期,在回贈日本國的物品中就有五尺長刀(三國時五尺約合現代130釐米,即一尺合24。2釐米),後隨中日文化交流,唐代刀具傳入日本,逐漸演化為今天的日本刀。
苗刀刀型總長五尺、刀長三尺八寸、刀柄一尺二寸,兼集中了刀、槍兩種兵器的特點,既能當槍使,又能當刀用,既可單手握把,又可雙手執柄。因為單、雙手交換使用時便於發揮腰背整體力量,且結構優良。所以在臨敵運用時,輾轉連擊、疾速凌歷、身摧刀往,刀隨人轉,勢如破竹,實用價值及高,殺傷威力極大,非一般兵器可抵擋。
而苗刀有人認為更加接近於日本刀,事實上這是錯誤的,兩者最大的區別在於刀柄和刀刃,苗刀只是稍微帶一點弧度,更接近於直刃,而日本刀則是典型的彎刀,用法不同;苗刀刀柄佔全體的比例比較大,且柄很粗厚,所以苗刀揮動起來像長槍;苗刀刀鋒很尖,日本刀刀鋒也十分銳利,苗刀重視刺的使用,日本刀很少用刺,常用「斬」;日本刀的硬度為58-60,可以更高,但會使刀身容易折斷,就硬度,日本刀刀身打造精緻,但就耐用度則要差,其缺點是壽命短和無法修復,但日本刀在作戰中避免與對方的兵器磕碰。
在戰場上,無法跟敵人的兵器進行碰撞的武器,往往無法成為一把更加優秀的普及性武器,畢竟不是每一個士兵都有那種能夠比擬職業者的武技。
所以,在很多情況下,能夠用來進行格擋的武器,在張嘉師的眼中是必須的。
而與那些中柄偃月刀相比,苗刀的攻擊速度一般而言更快,而且對輕型甲冑的防護目標而言,相對更加有殺傷力。
畢竟對於刀身更加厚重的中柄偃月刀而言,對於這些無防護或者是輕型甲冑防護目標的敵人而言,還是有些殺傷過剩的可能性。
而這次出擊的兩千特種部隊,基本列裝的都是這些精鋼苗刀,在成本上而言,相比起他們身上的鎧甲以及手弩還有一些配備而言,這些苗刀也就是鍛造時間更長而已。
………………………………………………分割線…………………………………………
張嘉師這次的安排,就是嘗試運用這些特種部隊以及他麾下的劍客部隊組成突襲陣型,發起對齊軍營壘的外圍攻勢。
在戰鬥一開始,這些齊軍官兵還是沒有辦法發現成功潛伏到外圍的特種部隊,而被打個措手不及。
而很多齊軍官兵使用他們手中的兵器與這些使用精鋼苗刀的特種部隊交鋒,往往沒有什麼好處,因為很多人手上的兵器,只是一些長兵器,而苗刀在付出了相當的力度的情況下,還是能夠將這些長兵器的木桿砍斷。
而在跟齊軍的一些使用大劍的官兵交手的時候,這些精鋼苗刀在一時半會並沒有發生折斷的現象。畢竟這種刀身厚度以及相當堅硬的材質,也不是這些鐵劍甚至是青銅劍能夠輕易斬斷的。
而這些特種兵在殺散了據守幾個出入口的齊軍官兵之後,拚死打開了這些出入口的大門或者是死死拖延著齊軍援兵的攻勢,避免這些地區在秦軍主力還沒有到來的情況下,再次落入到齊軍的手中。
……
高連沒有想到的是,自己居然會在這個時候,面對一個手中拿著還向地面滴落著鮮血的精鋼長劍,在他的親眼目睹下,接連殺死了他部隊的屯長,什長甚至是十幾個齊軍士兵的小孩。
他感覺到自己的年紀雖然是大一點,但是從對方散發出來的氣質而言,他根本就不是這個手中收割了十幾條人命的小傢伙的對手。
他握住武器的手開始顫抖,而他的腳步也不禁微微後退,他開始後悔自己為何要來這個地方。
他很想讓自己逃離自己面前的這個怪物,但是還沒有等他行動,他就看到對方迅速向他衝過來。
他舉起了自己手中的那一把彎刀,但是還沒有等他有下一步動作,他就感覺到自己的頸脖傳來了一陣劇痛……
他不可置信的摀住自己被劃開的頸脖,然後身體像是不受控制那樣向後倒下。
他聽到的最後一句話是:
「師父說過,只要你的敵人還拿著武器的話,那麼他無論是一個懦夫還是一個勇敢的人,始終還是你的敵人。對於敵人,我們要做的就是要收割對方的性命。」
……
對於蓋豪而言,殺死了那個年紀比他也打不了多少的少年,他並不會有什麼負罪感,畢竟他面前的高連,到了最後還是拿著自己的武器。
要是對方放下武器的話,他還不會出手殺死對方,但是既然對方還拿著武器,那麼他就必須死,畢竟只有死人才不會揮動他手中的武器。
這一點時蓋豪的認知。
但是蓋豪也清楚,那就是他師父也說過一句話,那就是有些事情可不是常理能夠解釋的。那就是比起生人,有些時候,一些死人才更加可怕。
他不知道自己的師父為什麼會說出這句話,但是他輕輕的回頭一看,看到的是如同潮水一般的大秦帝國大軍,不斷向這裡或者是其他出入口趕來……
………………………………………………分割線…………………………………………
控制了田榮苦心經營出來的營壘區域外圍的幾個出入口,大量的秦軍士兵在各自的軍官指揮下發起了對營壘區域內部的攻勢。
雙方在營壘區到濟西縣城之間的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拉鋸作戰。
但是齊軍很多官兵早就沒有太過強烈的戰鬥意志,甚至厭倦了為田榮賣命的想法,很多齊軍官兵在自己的高級軍官戰死之後,紛紛放下自己的兵器投降。
而張嘉師麾下的部隊,對於張嘉師的命令還是能夠做到非常高的服從度,對於投降的齊軍官兵,這些秦軍將士還是能夠普遍做到服從命令這一點。
……
但是在濟西縣城內的西齊王田榮可就沒有這麼好的心情了。
因為他很清楚,自己居然會輸得這麼快,在某個意義上更多是咎由自取。
但是田榮在這個時候咆哮到:「秦狗,你想要我的命還是得看看你有沒有這個本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