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章 騎兵部隊(下)
張嘉師在選擇彎刀的問題上,有著三個方面的考慮:
第一個,是彎刀的材料。
三種彎刀都是用鋼材打造出來的產物。這樣才能夠有效保證彎刀的性能。
但是在真正的材質比較下,大馬士革彎刀的原材料以及打造要求是最苛刻的。
這個時候就算是使用多次鑄鐵成型的較為原始的鋼材,都讓張嘉師直呼成本坑爹。
儘管有了青玉靈書的幫助,張嘉師在這個時候已經掌握了球墨鑄鐵方法,但是對於張嘉師而言,球墨鑄鐵法製作出來的鐵器,確實是相對而言質量要好得多,一分錢一分貨這個道理也能夠運用在這個上面。
球墨鑄鐵技術的基礎,在於鋼鐵柔化這個關鍵技術上。
張嘉師量產的灌注模具兵器,很多時候沒有使用這種關鍵技術,或者只是對鋒刃部位進行研磨,小範圍的增加鋒銳度的處理,來保持作戰時候的兵器質量。
這種兵器完全不能稱得上好東西,但是這種灌注鐵水進入模具的兵器量產方式,張嘉師主要是應用在那種較為厚重的中柄偃月刀以及鎧甲部件等等並不太過需求高質量鋼鐵的需求上。
像是苗刀這種玩意,張嘉師還是選擇了鋼鐵柔化以及球墨鑄鐵的方式,來進行精工著作。
鋼鐵柔化技術,主要是按照熱處理條件的不同,可以分為兩種工藝:一種是在氧化氣氛下對白口鑄鐵件進行退火脫碳處理,使之成為白心可鍛鑄鐵;另一種是在中性或弱氧化氣氛下,對白口鑄鐵件進行長時間高溫退火處理,使之成為黑心可鍛鑄鐵。例如洛陽鐵鏟、長沙鐵臿等,經檢驗是以鐵素體和珠光體為基體,石墨作團絮狀析出,質量比白口鐵和灰口鐵都要好。
張嘉師的苗刀,就是使用白口鑄鐵以及球墨處理技術,進行多次加工的成品。
中國早就在春秋戰國時期運用了白口鑄鐵的製作技術,但是這種鑄鐵,很難作為兵器的來進行直接性質的材料應用。
而張嘉師自身的兵器灌注技術,算得上是白口鑄鐵或者是灰口鑄鐵兩者之間的產物。
畢竟以那種灌注鐵水的模具生產方式,這種鑄鐵的含碳量能夠有一個比較精確的控制。
尤其是以距離那些冶煉鐵水的炭塊的距離長短之間的鐵礦石,很大程度都足以影響含碳量的比率。
在某個意義上,張嘉師也不是沒有想過利用鍛造苗刀的流程來製作出彎刀。但是就是因為那種算得上是精工產品的苗刀,成本很難控制,而張嘉師對於這種苗刀的支出,可以說都不得不倒吸一口冷氣。
「還好沒有真的搞出陌刀,要不然我現在都已經破產了。」張嘉師在看到了那幾百把苗刀的成本列表之後,不禁倒吸一口冷氣。
有些兵器就算是製作粗糙一些,都能夠發揮出不錯的作用,比如說張嘉師現在給自己麾下大部分部隊列裝的那種中柄偃月刀,這種武器使用灌注的鐵水,在戰場上都能夠發揮出足夠的作用。
但是苗刀不同,要是張嘉師使用灌注鐵水的辦法來製作苗刀,估計這些苗刀在殺敵效率方面相當坑爹之外,甚至很有可能會給使用者帶來相當大的麻煩。
張嘉師自己都能夠想像到一點,那就是若是這種苗刀跟中柄偃月刀對碰幾下,估計這一種苗刀也可以報廢了。
而彎刀的質量,必然是介入兩者之間,要是這種列裝數量相當多的彎刀也按照苗刀的製作要求來鑄造,估計張嘉師用不了太長的時間,就會一貧如洗。
基於這方面的因素影響,張嘉師首先否決了使用鋼材要求最高的尼泊爾軍刀,以及對工藝要求同樣也很高的大馬士革彎刀,蒙古彎刀則是在張嘉師的重點考慮當中。
……
第二個因素,在於彎刀自身的實際戰鬥效果。
在這方面,大馬士革彎刀的作戰效率最高,很多時候,被因為鍛造工藝所影響的大馬士革彎刀砍一刀,傷勢是相當難以救治的。
因為大馬士革彎刀的鍛造雕花技術,是自帶多種血槽效果的。
這種彎刀的殺傷力提升,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於刀身上的精細雕花工藝。
但是麼,這種雕花工藝,張嘉師不太喜歡,不是說現在大秦帝國的工藝很難做到,而是這種工藝太過繁複而且浪費相當多的製作工時。
作為一種制式兵器,這個缺點可是相當要命的。畢竟大馬士革彎刀固然是精良產品,但是無可否認的一點,那就是這種精細的工藝產品不是不可損壞的。要是在戰場上出現這種武器的大量損毀或者是磨損,對於一支部隊而言是相當致命的事情。
在這麼一種情況下,張嘉師還是否決的在很多方面算是「華而不實」的大馬士革彎刀,而是傾向於在這方面需求要低得多的蒙古彎刀。
……
第三個因素,就是彎刀在騎馬方面的作戰效率。
這個方面的因素影響,張嘉師首先否決了本身設計不算是針對騎士作戰特點的尼泊爾軍刀。
尼泊爾軍刀,本身是步兵兵器,在騎兵上使用,並不比專門的騎兵彎刀更好。同樣的道理,蒙古彎刀在步戰上發揮出來的效果,也不如尼泊爾軍刀,尤其是在蒙古進攻南宋的戰爭當中,蒙古騎士面對宋軍民兵部隊的朴刀,也很是吃虧。
朴刀,是一種主要流行在宋元時期的民間兵器,宋朝時期的軍方,並沒有大規模使用朴刀的記錄,在這一點可以在《武經總要》當中有著相關描述作為佐證:「刀之小別,有筆刀軍中常用。其間健斗者,競為異制以自表,故道有太平、定我、朝天、開陣劃陣、偏刀、車刀、匕首之名。掉則有兩刃山字之制,要皆小異,故不悉錄。」-
但是,朴刀作為一種兵器,自然是對於朝廷而言,是禁止民間明面使用的,《宋會要緝稿》當中有這樣的記載:
「仁宗天聖八年(1030)三月詔:川峽路今後不得造著褲刀,違者依例斷遣。」
五月,利川路轉雲使陳貫言:「著褲刀於短槍干、拄杖頭,安者謂之『撥刀』;安短木柄者,謂之『畬刀』。並皆可著褲。『畬刀』是民間日用之器,川峽山險,全用此刀開山種田,謂之刀耕火種。今若一例禁斷,有妨農務,兼恐禁止不得,民者犯眾。請自今著褲刀為兵器者禁斷;為農器者放行,乃可其請。」
著褲刀很有可能就是指朴刀,因為朴刀的刀柄很長,約莫相當於一個成年人腳部到褲帶,這也是著褲刀的名稱由來。
偃月刀在某個意義上,就是加長了刀柄,以及加厚刀身的長刀,所以大規模使用中柄偃月刀的張嘉師,也看不上這種更加簡略的武器。
而基於這一點,張嘉師對於蒙古彎刀的堅固性表示相當有疑慮,而在綜合對比一下之後,他發現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除了蒙古彎刀總體而言,更加符合列裝標準之外,無論是大馬士革彎刀還是尼泊爾軍刀,兩者的列裝弊端更加嚴重一些。
……
五千把仿照蒙古彎刀樣式製作出來的鐵製彎刀伴隨著馬鐙以及馬鞍這些器械運輸到了齊地。
在張嘉師逗留在臨淄的一段時間,在馭勇以及中郎軍團的各級軍官安排下,這些武器逐步列裝在相應的部隊身上。
秦軍騎士現在主要的兵器是鐵劍以及矛戈之類的長兵器。在以彎刀替代了鐵劍之後,這些騎士在馬鞍以及馬鐙的輔助下,在近戰的演練當中,發揮出比起使用鐵劍更強的劈砍能力。
但是這種相對比較原始的鋼刀,質量還是無法與相對精良的蒙古鋼刀相比,在針對身穿重甲的劈砍試驗當中,這些鋼製彎刀很容易會出現刀口翻捲的情況。
李信在陪同張嘉師視察這次演練的時候,看到了這個情況,並沒有表示什麼意見,因為對於他而言,這種刀口翻捲的情況,事實上並不是什麼大問題。畢竟兵器就是這樣,哪怕是用工用料都更好的兵器,在經過長時間作戰之後,依舊難以保證兵器的完好性。
除非是那種真正的神兵利器,要不然,一種兵器必然會出現這樣或者是那樣的問題。
再說,李信很清楚一點,那就是騎士本身也不是用來進行對重裝部隊的對抗作戰使用的兵種。儘管憑藉他從軍多年的經驗,也能夠看出馬鞍以及馬鐙對於騎士部隊的重要性。但是很遺憾的是,若是讓騎士突破一支有所防備的重裝部隊,下場依舊是很淒慘。
李信並沒有像張嘉師那樣的經歷,更多的是憑藉自己多年的經驗得出這樣的結論。但是不得不說,那就是李信的這種觀點無疑是相當正確的。
因為哪怕是蒙古人的精銳騎士,面對進退有據的精銳南宋步兵部隊,在野戰當中,也鮮有正面突破對方的記錄。更多是在幾天之後,拖垮這一支部隊的精氣神,才發起猛烈的攻勢。
而在李信對於匈奴人以及騎兵部隊的特性的認識,也不算是一無所知,他認為張嘉師這方面的改革,應該是用來應對北面的威脅。然而匈奴人自身的特點,很有可能會讓張嘉師在這方面的準備,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
要是張嘉師知道了李信的想法,說不定會微微一笑,因為在張嘉師的心中,有著對付匈奴人的兩個計畫。
………………………………………………分割線…………………………………………
匈奴人可不是一時半會就能夠解決的強大對手,因為匈奴人是一個有體系的遊牧民族,要打敗這樣的對手,所要付出的代價可是相當慘重的。而且在跟匈奴人作戰的時候,還需要顧及到自身的防禦,因為匈奴人的機動作戰能力,可不是相對缺少戰馬的大秦帝國部隊能夠比擬的。
在這麼一個前提下,張嘉師針對匈奴人所制定出來的兩個作戰方案,有著一個前提,那就是必須要抵擋住匈奴人在最初期南下所開展的攻勢,並且在有可能的情況下,儘可能削弱匈奴人的實力。
光是想要做到這一點,已經算是很困難的事情了。因為張嘉師做出了最壞的估計,那就是有可能在這一個階段當中的作戰,出現白登山之圍或是咸陽地區面對大規模匈奴人進攻的險地。
張嘉師不知道到時候的匈奴人會出現多大的戰鬥力,但是張嘉師很清楚一點,僅僅是依靠長城來防禦匈奴人,是不可靠的安排。
張嘉師打算在遼寧郡,燕郡,晉北郡,上郡以及內史直管地區佈置平均約兩萬人的騎士部隊進行機動防禦,一旦就近地區的長城防禦體系遭受到嚴重威脅,甚至是被匈奴人攻破,那麼這些騎士部隊總體而言,還算是能夠做到及時反應,然後讓後續地區的步兵部隊進行緊急應對。
張嘉師很清楚,要是真的出現這種情況,那麼對大秦帝國的國力考驗將會非常嚴峻。
但是,一旦張嘉師能夠完成初步的構想,那麼張嘉師的兩個預定計畫自然能夠派上用場。
張嘉師的第一個作戰計畫,就是在幾次作戰當中有效的削弱匈奴人實力之後,他將會聚集大軍北上龍城,迫使匈奴人在龍城地區跟他決戰。
龍城這個地方對於匈奴人而言非常重要,也許匈奴人會放棄很多地方,但是哪怕是冒頓以現在的權勢而言,很有可能都不敢輕言放棄龍城。
所以張嘉師設想,自己這個作戰計畫的成功率會比較大。
而第二個作戰計畫,在某個意義會省事不少。那就是在削弱匈奴人一定的實力之後,張嘉師打算聯合西羌人發起對匈奴人的攻勢。
張嘉師會在這個基礎上,讓出河西走廊的控制權,甚至是打算將匈奴控制區西部的土地讓給西羌人。
對於張嘉師而言,西羌人的戰鬥力更高,但是威脅還遠遠無法比擬接壤區域更多的匈奴人。
讓出一定的利益來做一些省心的事情,張嘉師不認為這算是虧本生意。
而失去河西地區,對於張嘉師而言也不算是什麼問題,因為張嘉師以及大秦帝國,至今都沒有主要來自河西地區的利益糾葛。
至於到時候張嘉師會選擇怎麼樣的方案,最主要還取決於大秦帝國當時的國力如何。
……………………………………………………分割線……………………………………
項羽無法直接率軍突襲一支已經有所準備的精銳部隊,他很後悔自己小看了秦軍的那些散佈相當廣泛的斥候。
但是項羽很快會為另外一個情況後悔,那就是因為,張武所率領的五千騎士,已經從戰陣當中徐徐出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