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玄幻] 定秦曲 作者:蒼穹戰狼(連載中)

 
Babcorn 2016-12-14 15:51:10 發表於 玄幻奇幻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949 44129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2:19
第440章 騎兵部隊(下)

    張嘉師在選擇彎刀的問題上,有著三個方面的考慮:

    第一個,是彎刀的材料。

    三種彎刀都是用鋼材打造出來的產物。這樣才能夠有效保證彎刀的性能。

    但是在真正的材質比較下,大馬士革彎刀的原材料以及打造要求是最苛刻的。

    這個時候就算是使用多次鑄鐵成型的較為原始的鋼材,都讓張嘉師直呼成本坑爹。

    儘管有了青玉靈書的幫助,張嘉師在這個時候已經掌握了球墨鑄鐵方法,但是對於張嘉師而言,球墨鑄鐵法製作出來的鐵器,確實是相對而言質量要好得多,一分錢一分貨這個道理也能夠運用在這個上面。

    球墨鑄鐵技術的基礎,在於鋼鐵柔化這個關鍵技術上。

    張嘉師量產的灌注模具兵器,很多時候沒有使用這種關鍵技術,或者只是對鋒刃部位進行研磨,小範圍的增加鋒銳度的處理,來保持作戰時候的兵器質量。

    這種兵器完全不能稱得上好東西,但是這種灌注鐵水進入模具的兵器量產方式,張嘉師主要是應用在那種較為厚重的中柄偃月刀以及鎧甲部件等等並不太過需求高質量鋼鐵的需求上。

    像是苗刀這種玩意,張嘉師還是選擇了鋼鐵柔化以及球墨鑄鐵的方式,來進行精工著作。

    鋼鐵柔化技術,主要是按照熱處理條件的不同,可以分為兩種工藝:一種是在氧化氣氛下對白口鑄鐵件進行退火脫碳處理,使之成為白心可鍛鑄鐵;另一種是在中性或弱氧化氣氛下,對白口鑄鐵件進行長時間高溫退火處理,使之成為黑心可鍛鑄鐵。例如洛陽鐵鏟、長沙鐵臿等,經檢驗是以鐵素體和珠光體為基體,石墨作團絮狀析出,質量比白口鐵和灰口鐵都要好。

    張嘉師的苗刀,就是使用白口鑄鐵以及球墨處理技術,進行多次加工的成品。

    中國早就在春秋戰國時期運用了白口鑄鐵的製作技術,但是這種鑄鐵,很難作為兵器的來進行直接性質的材料應用。

    而張嘉師自身的兵器灌注技術,算得上是白口鑄鐵或者是灰口鑄鐵兩者之間的產物。

    畢竟以那種灌注鐵水的模具生產方式,這種鑄鐵的含碳量能夠有一個比較精確的控制。

    尤其是以距離那些冶煉鐵水的炭塊的距離長短之間的鐵礦石,很大程度都足以影響含碳量的比率。

    在某個意義上,張嘉師也不是沒有想過利用鍛造苗刀的流程來製作出彎刀。但是就是因為那種算得上是精工產品的苗刀,成本很難控制,而張嘉師對於這種苗刀的支出,可以說都不得不倒吸一口冷氣。

    「還好沒有真的搞出陌刀,要不然我現在都已經破產了。」張嘉師在看到了那幾百把苗刀的成本列表之後,不禁倒吸一口冷氣。

    有些兵器就算是製作粗糙一些,都能夠發揮出不錯的作用,比如說張嘉師現在給自己麾下大部分部隊列裝的那種中柄偃月刀,這種武器使用灌注的鐵水,在戰場上都能夠發揮出足夠的作用。

    但是苗刀不同,要是張嘉師使用灌注鐵水的辦法來製作苗刀,估計這些苗刀在殺敵效率方面相當坑爹之外,甚至很有可能會給使用者帶來相當大的麻煩。

    張嘉師自己都能夠想像到一點,那就是若是這種苗刀跟中柄偃月刀對碰幾下,估計這一種苗刀也可以報廢了。

    而彎刀的質量,必然是介入兩者之間,要是這種列裝數量相當多的彎刀也按照苗刀的製作要求來鑄造,估計張嘉師用不了太長的時間,就會一貧如洗。

    基於這方面的因素影響,張嘉師首先否決了使用鋼材要求最高的尼泊爾軍刀,以及對工藝要求同樣也很高的大馬士革彎刀,蒙古彎刀則是在張嘉師的重點考慮當中。

    ……

    第二個因素,在於彎刀自身的實際戰鬥效果。

    在這方面,大馬士革彎刀的作戰效率最高,很多時候,被因為鍛造工藝所影響的大馬士革彎刀砍一刀,傷勢是相當難以救治的。

    因為大馬士革彎刀的鍛造雕花技術,是自帶多種血槽效果的。

    這種彎刀的殺傷力提升,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於刀身上的精細雕花工藝。

    但是麼,這種雕花工藝,張嘉師不太喜歡,不是說現在大秦帝國的工藝很難做到,而是這種工藝太過繁複而且浪費相當多的製作工時。

    作為一種制式兵器,這個缺點可是相當要命的。畢竟大馬士革彎刀固然是精良產品,但是無可否認的一點,那就是這種精細的工藝產品不是不可損壞的。要是在戰場上出現這種武器的大量損毀或者是磨損,對於一支部隊而言是相當致命的事情。

    在這麼一種情況下,張嘉師還是否決的在很多方面算是「華而不實」的大馬士革彎刀,而是傾向於在這方面需求要低得多的蒙古彎刀。

    ……

    第三個因素,就是彎刀在騎馬方面的作戰效率。

    這個方面的因素影響,張嘉師首先否決了本身設計不算是針對騎士作戰特點的尼泊爾軍刀。

    尼泊爾軍刀,本身是步兵兵器,在騎兵上使用,並不比專門的騎兵彎刀更好。同樣的道理,蒙古彎刀在步戰上發揮出來的效果,也不如尼泊爾軍刀,尤其是在蒙古進攻南宋的戰爭當中,蒙古騎士面對宋軍民兵部隊的朴刀,也很是吃虧。

    朴刀,是一種主要流行在宋元時期的民間兵器,宋朝時期的軍方,並沒有大規模使用朴刀的記錄,在這一點可以在《武經總要》當中有著相關描述作為佐證:「刀之小別,有筆刀軍中常用。其間健斗者,競為異制以自表,故道有太平、定我、朝天、開陣劃陣、偏刀、車刀、匕首之名。掉則有兩刃山字之制,要皆小異,故不悉錄。」-

    但是,朴刀作為一種兵器,自然是對於朝廷而言,是禁止民間明面使用的,《宋會要緝稿》當中有這樣的記載:

    「仁宗天聖八年(1030)三月詔:川峽路今後不得造著褲刀,違者依例斷遣。」

    五月,利川路轉雲使陳貫言:「著褲刀於短槍干、拄杖頭,安者謂之『撥刀』;安短木柄者,謂之『畬刀』。並皆可著褲。『畬刀』是民間日用之器,川峽山險,全用此刀開山種田,謂之刀耕火種。今若一例禁斷,有妨農務,兼恐禁止不得,民者犯眾。請自今著褲刀為兵器者禁斷;為農器者放行,乃可其請。」

    著褲刀很有可能就是指朴刀,因為朴刀的刀柄很長,約莫相當於一個成年人腳部到褲帶,這也是著褲刀的名稱由來。

    偃月刀在某個意義上,就是加長了刀柄,以及加厚刀身的長刀,所以大規模使用中柄偃月刀的張嘉師,也看不上這種更加簡略的武器。

    而基於這一點,張嘉師對於蒙古彎刀的堅固性表示相當有疑慮,而在綜合對比一下之後,他發現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除了蒙古彎刀總體而言,更加符合列裝標準之外,無論是大馬士革彎刀還是尼泊爾軍刀,兩者的列裝弊端更加嚴重一些。

    ……

    五千把仿照蒙古彎刀樣式製作出來的鐵製彎刀伴隨著馬鐙以及馬鞍這些器械運輸到了齊地。

    在張嘉師逗留在臨淄的一段時間,在馭勇以及中郎軍團的各級軍官安排下,這些武器逐步列裝在相應的部隊身上。

    秦軍騎士現在主要的兵器是鐵劍以及矛戈之類的長兵器。在以彎刀替代了鐵劍之後,這些騎士在馬鞍以及馬鐙的輔助下,在近戰的演練當中,發揮出比起使用鐵劍更強的劈砍能力。

    但是這種相對比較原始的鋼刀,質量還是無法與相對精良的蒙古鋼刀相比,在針對身穿重甲的劈砍試驗當中,這些鋼製彎刀很容易會出現刀口翻捲的情況。

    李信在陪同張嘉師視察這次演練的時候,看到了這個情況,並沒有表示什麼意見,因為對於他而言,這種刀口翻捲的情況,事實上並不是什麼大問題。畢竟兵器就是這樣,哪怕是用工用料都更好的兵器,在經過長時間作戰之後,依舊難以保證兵器的完好性。

    除非是那種真正的神兵利器,要不然,一種兵器必然會出現這樣或者是那樣的問題。

    再說,李信很清楚一點,那就是騎士本身也不是用來進行對重裝部隊的對抗作戰使用的兵種。儘管憑藉他從軍多年的經驗,也能夠看出馬鞍以及馬鐙對於騎士部隊的重要性。但是很遺憾的是,若是讓騎士突破一支有所防備的重裝部隊,下場依舊是很淒慘。

    李信並沒有像張嘉師那樣的經歷,更多的是憑藉自己多年的經驗得出這樣的結論。但是不得不說,那就是李信的這種觀點無疑是相當正確的。

    因為哪怕是蒙古人的精銳騎士,面對進退有據的精銳南宋步兵部隊,在野戰當中,也鮮有正面突破對方的記錄。更多是在幾天之後,拖垮這一支部隊的精氣神,才發起猛烈的攻勢。

    而在李信對於匈奴人以及騎兵部隊的特性的認識,也不算是一無所知,他認為張嘉師這方面的改革,應該是用來應對北面的威脅。然而匈奴人自身的特點,很有可能會讓張嘉師在這方面的準備,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

    要是張嘉師知道了李信的想法,說不定會微微一笑,因為在張嘉師的心中,有著對付匈奴人的兩個計畫。

    ………………………………………………分割線…………………………………………

    匈奴人可不是一時半會就能夠解決的強大對手,因為匈奴人是一個有體系的遊牧民族,要打敗這樣的對手,所要付出的代價可是相當慘重的。而且在跟匈奴人作戰的時候,還需要顧及到自身的防禦,因為匈奴人的機動作戰能力,可不是相對缺少戰馬的大秦帝國部隊能夠比擬的。

    在這麼一個前提下,張嘉師針對匈奴人所制定出來的兩個作戰方案,有著一個前提,那就是必須要抵擋住匈奴人在最初期南下所開展的攻勢,並且在有可能的情況下,儘可能削弱匈奴人的實力。

    光是想要做到這一點,已經算是很困難的事情了。因為張嘉師做出了最壞的估計,那就是有可能在這一個階段當中的作戰,出現白登山之圍或是咸陽地區面對大規模匈奴人進攻的險地。

    張嘉師不知道到時候的匈奴人會出現多大的戰鬥力,但是張嘉師很清楚一點,僅僅是依靠長城來防禦匈奴人,是不可靠的安排。

    張嘉師打算在遼寧郡,燕郡,晉北郡,上郡以及內史直管地區佈置平均約兩萬人的騎士部隊進行機動防禦,一旦就近地區的長城防禦體系遭受到嚴重威脅,甚至是被匈奴人攻破,那麼這些騎士部隊總體而言,還算是能夠做到及時反應,然後讓後續地區的步兵部隊進行緊急應對。

    張嘉師很清楚,要是真的出現這種情況,那麼對大秦帝國的國力考驗將會非常嚴峻。

    但是,一旦張嘉師能夠完成初步的構想,那麼張嘉師的兩個預定計畫自然能夠派上用場。

    張嘉師的第一個作戰計畫,就是在幾次作戰當中有效的削弱匈奴人實力之後,他將會聚集大軍北上龍城,迫使匈奴人在龍城地區跟他決戰。

    龍城這個地方對於匈奴人而言非常重要,也許匈奴人會放棄很多地方,但是哪怕是冒頓以現在的權勢而言,很有可能都不敢輕言放棄龍城。

    所以張嘉師設想,自己這個作戰計畫的成功率會比較大。

    而第二個作戰計畫,在某個意義會省事不少。那就是在削弱匈奴人一定的實力之後,張嘉師打算聯合西羌人發起對匈奴人的攻勢。

    張嘉師會在這個基礎上,讓出河西走廊的控制權,甚至是打算將匈奴控制區西部的土地讓給西羌人。

    對於張嘉師而言,西羌人的戰鬥力更高,但是威脅還遠遠無法比擬接壤區域更多的匈奴人。

    讓出一定的利益來做一些省心的事情,張嘉師不認為這算是虧本生意。

    而失去河西地區,對於張嘉師而言也不算是什麼問題,因為張嘉師以及大秦帝國,至今都沒有主要來自河西地區的利益糾葛。

    至於到時候張嘉師會選擇怎麼樣的方案,最主要還取決於大秦帝國當時的國力如何。

    ……………………………………………………分割線……………………………………

    項羽無法直接率軍突襲一支已經有所準備的精銳部隊,他很後悔自己小看了秦軍的那些散佈相當廣泛的斥候。

    但是項羽很快會為另外一個情況後悔,那就是因為,張武所率領的五千騎士,已經從戰陣當中徐徐出列……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2:19
第441章 各人心思

    張嘉師在張武率領騎士部隊出擊的時候,心中思考著這一次作戰,項羽會是一個怎麼樣的選擇。

    雙方在兵力數量上並沒有什麼差距,然而項羽麾下的騎士,似乎有些不對勁。

    這也難免,因為項羽麾下的騎士部隊在這一段時間晝伏夜出,無論是體力還是精神都消耗很大。

    要是在這種情況,項羽麾下的騎士能夠發揮出原本的戰鬥力,那才叫怪事。

    他不知道這一戰的結果會是如何,但是他很清楚,要是這一戰,這些騎士輸了,尤其是那三千中郎騎士在列裝了大量新式裝備之後依舊沒有發揮他所期待的戰鬥效率,這勢必會影響張嘉師在這方面的建設考慮。

    畢竟這些運輸過來的裝備武器,都花費了張嘉師不菲的成本,而他更指望在這一次作戰當中,取得相當的實戰經驗,來進行這個計畫的後續修訂方案。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沒有人真的能夠做到僅僅是依靠猜測來建設一支精銳部隊,真正能征善戰的部隊,需要很多方面的正確方案建設,才能夠成軍的。

    ……

    與張嘉師的有點期待的想法不同,李信對於這一支部隊是更加正面的。因為他也看得出這一戰,假如說將要很大程度上會讓張嘉師進行相應修訂,甚至是對大秦帝國後續的騎士部隊進行改裝列裝,李信不會知道這樣的事情,他想到的事情是,這一戰只要這個叫做張武的都尉不犯錯誤的話,項羽想要取勝很難。

    他認為一句從張嘉師口中說出來的話很是正確,那就是戰爭的勝利,有很多時候,就是犯錯更少的人的報酬。

    當然,像是那種輾壓性質的作戰,李信不予評價。

    在李信的心中,他很是認可張嘉師在之後會大舉發展騎兵部隊的構思,但是他也知道,想要做到這一點的真正改善甚至是全方位的提升,可不是簡單的事情。

    單純的騎士部隊,後勤補給攜帶能力很弱,很多時候,在一兩場大戰下來,這一支騎士部隊就會消耗幾乎全部物資,這也是全部編製為騎兵部隊的一個不得不提及的缺點。

    要是在自己的領土內作戰,這一點自然可以儘量避免,但是假如在外族區域作戰,比如說匈奴人的領土,李信很清楚這樣的部隊的持續作戰能力,將會成為這樣的部隊的最大問題。

    但是毋容置疑的是,李信心中有一種想法,那就是張嘉師會有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

    張嘉師自然是有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但是這個辦法,說實話,張嘉師自己都不願意在現在就進行思考。

    那就是假如在外族領土作戰,騎士部隊假如無法攜帶大量的物資作戰,那麼最好的解決辦法,有人已經給了張嘉師一個非常好的指導。

    那就是在張嘉師原來所在的世界,歷史上的蒙古人在征伐外部勢力的時候,尤其是蒙古西征的時候,所做的事情。

    蒙古人的三次西征,分別是第一次西征元太祖十四至十九年(1219—1224年),成吉思汗率軍與花剌子模國進行的一場戰爭。蒙古第二次西征即蒙古汗國的第二次西征。元太宗八年至十四年(1236—1241年)窩闊台汗遣拔都等諸王率軍征服伏爾加河以西諸國的戰爭。蒙古第三次西征之戰元憲宗二年至世祖中統元年(1252年一1260年),蒙哥汗派其弟旭烈兀率領10萬大軍攻波斯的戰爭。

    而在這三次西征,以及隨後的蒙古汗國進攻南宋的戰爭當中,所做的事情,有很多是跟為了維持自身物資補給有關的。那就是屠殺。

    這也是張嘉師不希望在眼下對於這方面的緣由多做思考的原因所在。

    蒙古人的屠殺堪稱是史無前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有一種說法,那就是最保守的估計,中國金國境內和南宋境內至少被屠殺了6300萬人,金帝完顏一族盡數被屠,世間從此再無完顏一姓。這還不包括蒙古帝國在西夏的種族滅絕行為中喪失的黨項族人。以及滅遼後種族滅絕的契丹人。明初,河南、河北、江蘇北部、山東西部都是千里無人區。在蒙古人殺戮和統治下,中國喪失了1。3億人口。

    《元史》中所載,蒙古攻宋時,共屠城二百,包括最大規模的常州屠城。元滅宋,得戶九百三十萬,比較南宋寧宗嘉定十一年(1218年)的戶數一千三百六十萬,少了30%。按每戶5人計算(金朝境內每戶平均5。4人),南方宋境內被屠殺人數約2400萬!!

    據《元史?世祖本紀》,元世祖至元十九年,以四川民僅十二萬戶,所設官府二百五十餘,令四川和省議減之。元至元十九年是1282年,距離元軍平定四川的1278年僅晚6年,也就是人口數隻有戰亂發生前夕的4%,這就說明了四川省在當年與蒙古的戰爭中人口減少的慘況令人震驚。

    蒙古人的屠殺行為確實是令人髮指,但是在很多方面而言,蒙古人自身並不攜帶大量的糧秣物資,也很難進行長時間的攻防戰,一旦攻破了一座中型或者是大型城邑,自然需要進行就地補給,而這種做法也算是蒙古人的一種習慣了。

    從《蒙古秘史》當中有著這方面的記載(《蒙古秘史》是一部記述蒙古民族形成、發展、壯大之歷程的歷史典籍,是蒙古民族現存最早的歷史文學長卷。因為它事涉民族的天機和隱秘,在蒙古族入主中原的元代秘而不傳,又因文字變化妨礙在本族中流傳。就是由於這一點,這一本書的可信度到底如何,現在還是一個疑問。)

    《蒙古秘史》的第三章中有蒙古貴族向成吉思汗宣誓的誓詞,這些誓詞表明,遊牧社會建國的目標不是建立文明社會,而是明確的要靠不勞而獲,要靠掠奪他人生活。這既是他們的謀生手段,也是他們的理想和樂趣:

    「我們願做先鋒沖上陣去,把姿色姣好的閨女、媳婦,把宮帳房屋,奪來給你。把異族的漂亮女人,把臀部完好的良駒駿馬,奪來獻給你。」

    這一點從蒙古人的幾次西征當中的部分屠城記錄,就能夠加以佐證:

    1221年2月,巴裡黑(在今伊朗境內)的投降者未能保住該城,城市受到全面的摧毀(居民被殺,城市被燒)。在呼羅珊,他派幼子拖雷去奪取莫夫,莫夫城投降,城中居民也幾乎是全部遭到屠殺。拖雷坐在安放於莫夫平原上的一把金椅上,目睹了這次集體屠殺。男人、女人、小孩被分開,按類別分配到各個軍營中,然後把他們砍頭。「只有400名工匠倖免於死」。桑伽蘇丹的陵墓被燒,墳被盜空。

    1221年4月,尼沙普爾城被攻佔並遭到徹底摧毀,脫合察的遺孀主持了這次屠殺。為防止受騙,屍體都被砍頭,並將首級按男、女、小孩分別堆成金字塔形。「甚至貓、狗也被宰殺。」蒙古人拆毀了位於圖斯附近的哈倫拉施特的陵墓。哈倫拉施特和桑伽的墳,以及所有給阿拉伯-波斯燦爛文明增添光彩的建築都被一個一個地毀掉。

    1222年6月,攻佔也裡(在今阿富汗境內的赫拉特),全城居民被殺,這場屠殺整整佔用了一週的時間。那些返回莫夫的人們曾經愚蠢地殺死了拖雷留在該城的波斯族長官,而擁戴札蘭丁。他們遭到失吉忽禿忽的殘害,無一人倖免。當大屠殺結束時,蒙古人謹慎地佯裝離去。他們走了一程後,凡是躲在城郊或地下室的可憐蟲們認為敵人已經走了,又一個一個地出來,這時蒙古後衛部隊又折回來進攻他們,將他們消滅。內薩城被陷時,蒙古人將居民趕到一塊空地上,命令他們互相將手捆在背後,內薩的穆罕默德寫道:「他們服從了,如果他們散開來逃往附近的山中,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將會得救。一旦他們互相將手捆綁上,蒙古人圍住他們,用箭射他們——男女老幼無一人倖免。」

    ……

    這些內容,說的就是假如張嘉師必須要建立一支以騎士為主的部隊用以征戰,這方面的情況在所難免,而漢匈在長時間的戰爭當中,大漢帝國的幾支深入匈奴人腹地的部隊,在這方面的情況不見得乾淨得去什麼地方。

    屠殺匈奴人的小部落,掠奪這些部落的牛羊馬匹作為補給,是這些漢軍得到補給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要不然,以這個記錄而言,就算是名將衛青不做些事情來維持補給,估計都得餓死: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漢武帝以十四萬匹戰馬及五十萬步卒作為後勤補給兵團,授與衛青與霍去病各率領五萬騎兵,步兵和運輸物資的軍隊十萬餘,兵分兩路,跨漠長征出擊匈奴。

    這個還不算是重點,重點是隨後的記載:衛青大軍出塞一千多里,卻與匈奴單于主力遭遇。衛青命前將軍李廣和右將軍趙食其兩軍合併,從右翼進行包抄。

    出塞一千多里,就算是有著十萬步兵來維持物資補給,恐怕早就不夠用了。畢竟這些步兵也是需要吃飯的。而且攜帶大量的步兵行軍,這些步兵部隊的行軍速度必然不會很快。

    假如將這個速度平均算為一天五十里,那麼衛青大軍基本無法維持二十天的糧秣消耗,這是必然的。

    從後方調運糧秣增援大軍,這一點固然是能夠躲到的。但是別忘了一點,那就是這些調運的糧秣在運輸途中也會有著很大程度的消耗,這一點同樣是一個不能避免的問題。

    而因為這個記載有一個地方很有意思,那就是以當時匈奴的伊稚斜單于的能耐而言,這位單于固然是比不上冒頓單于,甚至是跟軍臣單于也有一定差距,但是對方在這一戰之前,明顯是等待著衛青大軍的到來。

    對方不太可能不知道避敵鋒芒這個道理,而對方不得不率軍伏擊衛青大軍,很有可能是被逼迫的。

    到底是什麼原因逼迫伊稚斜單于這麼做,現在已經無法得知,但是很有可能,衛青大軍在進軍的路上,恐怕倒大黴的匈奴人中小部落不在少數。

    所以,張嘉師現在下意識的避免這樣的想法,因為他認為自己似乎還有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的更好的方式。

    ………………………………………………分割線…………………………………………

    與張嘉師等人還有閒情逸致思考著匈奴人問題的情況相對,項羽在看到了張武率軍緩緩出列的時候,心中不禁微微一緊,因為他能夠看得出這一支騎士部隊,並不是一些不入流的隊伍,而是一支戰鬥力不弱的精銳騎士。

    知道了這麼一個情況的項羽,他不是沒有思考過一點,那就是自己麾下的大軍有沒有可能能夠解決這一支秦軍騎士。

    他不是那種連自己部下現在的情況如何都看不出來的白痴,他很清楚,自己麾下的這五千騎士,在很多方面而言都被拉下了戰鬥力。尤其是經過長時間的作戰以及這些天的晝伏夜出,這一支部隊的體力消耗非常大,甚至是有些體質較差的騎士,都可以說是相當疲憊了。

    知道這麼一點的項羽,有著那麼一絲想法,那就是趁著張武的騎士距離他們還很遙遠的時候,迅速下令全軍遁走。

    但是他很快就放棄了這一點。

    也許這一支秦軍騎士的體能消耗也比較大,畢竟對方也是在向南移動,並不是在這個地方歇息。所以,項羽心中還是打算冒險賭一把。

    他很清楚,要是這一把賭博賭輸了的話,他會面對一個怎麼樣的下場,但是他知道,這一次似乎是他唯一的機會了。

    要是他現在離開或者是讓自己麾下的騎士們損失慘重,張嘉師必然會加強自己身邊的兵力佈置,讓他在日後也不會有這樣的機會能夠靠近張嘉師麾下大軍這麼近的距離。

    「……」

    項羽沉默的看著遠處似乎越來越多,以及越來越大的黑點,深吸了一口氣之後,放棄了其他的想法,而是大聲咆哮一句:

    「殺啊!!!只要殺掉秦狗的頭子,秦狗在短時間內就再也沒有進攻我們的能力!讓我們再次奪回本應該屬於我們大楚,我們楚人的家園以及土地!!!」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2:19
第442章 秦楚決戰(四)

    俗話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

    這句話就是說一個將領在戰場上身先士卒,或者是說這一位將領在統率能力方面的強橫,都極大程度的影響著這一支部隊的戰鬥力發揮。

    張嘉師在遠距離觀戰的時候,看到的是楚軍騎士居然在一個人的帶領下,向張武的騎士部隊對衝過來。

    張嘉師用膝蓋想,都知道帶領楚軍騎士衝過來的人員到底是誰。因為在這麼一個時候,大概也就只有那個人才會這樣做。

    而這個人,毫無疑問,就是項羽。

    說實話,張嘉師很是佩服項羽自身的武藝,因為他很清楚,就算是以他現在的實力,都不見得能夠輕鬆應對這個千古以來的最強男子。

    但是麼,也就是僅此而已,經歷過這麼多作戰的張嘉師,很清楚個人的勇武,實際上也就是可有可無的一個範疇。

    項羽固然是打遍天下無敵手,但是麼這樣的情況又能如何?尤其是當項羽面對的是一支更加講求配合作戰的大秦帝國精銳部隊,項羽所能夠發揮出來的作用,不會太多。

    但是他沒有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因為對於他而言,既然章邯是因為項羽在這種作戰方式下大敗虧輸,有些情況還是要小心一點為好。

    ……

    項羽要是知道了張嘉師的想法,也許會冷笑一番,因為對於他而言,這些秦軍騎士很多都只不過是土雞瓦狗,在他的心中,不值一提。

    這就是項羽自身的孤高。只可惜,項羽很快就會為自己的孤高而付出相當大的代價。

    雙方的騎士在面對面接觸之前,楚軍麾下的騎士還沒有到自己配置的弓弩達到相對較好的殺傷射程,就迫不及待的發射出自己手中的箭鏃。

    兩千餘根箭鏃陸續發射向將近三百米外的秦軍騎士當中,但是麼,對於這種射程的箭鏃,有很多箭鏃根本就無法飛到這麼遠的距離,就算是少數箭鏃能夠射得這麼遠,都無法給秦軍騎士帶來比較實際的殺傷。

    因為這些箭鏃在經過了這麼長時間的飛行之後,缺乏的是穿透鎧甲或者是戰馬皮膚的力道。

    少部分箭鏃劃傷了一些秦軍騎士的坐騎,但是這種傷勢,對於戰馬而言,還不到讓它們失去控制的地步。

    而張武則是用自己手中的長鈹,撥開了幾根箭鏃之後,大聲咆哮到:「準備射擊!!!」

    大部分手中拿著手弩或者是復合弓的秦軍騎士,不約而同的放緩了戰馬前進的速度,然後他們在跟楚軍差距約兩百米左右的位置,對楚軍騎士們進行射擊。

    跟楚軍發射出來的箭鏃數量差不多,但是還沒有等很多楚軍騎士反應過來,這些箭鏃只要是命中了這些楚軍騎士的身體或者是他們胯下的戰馬,大部分都能夠射入這些人馬的體內。

    這也是因為楚軍騎士並沒有全面列裝鐵甲,很多楚軍騎士身上,更多是那些皮札甲。

    被中的楚軍騎士,雖然沒有太多的人員因為這種傷害而落下戰馬,但是要是坐騎被射中,戰馬上的楚軍騎士反而很容易被吃痛而發狂的坐騎顛落戰馬,而隨後,還沒有等這些落馬的楚軍騎士反應過來,他們後面的袍澤往往會因為反應不及,而直接從這些騎士身上踐踏而過。

    比起箭鏃帶來的殺傷,這種傷害才是讓這些落馬的楚軍騎士重傷,甚至是被踐踏致死的原因所在。

    項羽用自己手中的雙月大戟,也就是傳說中的霸王戟撥開了幾根箭鏃之後,看到的是對面的秦軍騎士居然再次射出第二波箭鏃,感覺到很不可思議。因為他沒有想到對方的射擊速度會這麼快。

    這也不怪項羽在某個意義上「孤陋寡聞」,也不是說項羽並沒有見識過連弩這種玩意,相反,項羽很清楚連弩的射程一般都不遠。

    事實上,張嘉師列裝到自己麾下騎士部隊的那種半自動手弩,需要的是在發射完一發弩鏃之後,就必須要將弩匣下面的復位拉桿下壓,然後將新的一根弩鏃裝填並且完成弩弦的復位。

    要是沒有雙馬蹬,這種做法事實上也算是難度很大,尤其是在戰馬以速度相當快的情況下前進的話,這種做法很有可能會將弩手直接顛簸到地上面。

    而有了雙邊馬鐙之後,這種做法在很多時候都相對安穩,只要不是因為速度過快或者是一些因素影響,這種壓下復位拉桿的做法,並不算危險的事情。

    第二波弩鏃比起第二波弓箭的射擊速度相對更快一些,這些弩鏃在射向楚軍的時候,雙方的距離更近,在這個射程距離,秦軍手弩的殺傷力相對更強以及射擊精度更好一些。

    在第二波弩鏃相繼落下之後,有將近百人的楚軍騎士被射落戰馬。

    而與這種手弩相對,秦軍的復合弓裝填速度則是要慢得多,在很多弓騎兵前進了超過五十米之後,這些弓騎兵才完成第二根弓箭的射擊準備,並且將弓箭發射出來。

    這些復合弓的弓箭,精度比起弩鏃要好不少,而且在這個距離的射擊力度方面,這些弓箭的穿透力更強。

    這種加裝了滑輪組的弓箭,經過工匠們的研究,一旦固定在弓弦的動滑輪以及固定在弓身上的定滑輪因為弓箭的拉扯而接觸在一起,這個時候的弓箭拉力將會達到最大值。

    在這個時候,弓手自身也知道能夠將弓箭發射出去,這一種提示,也算得上是一種簡化了弓箭手訓練的設計。

    因為訓練出一個精銳的弓箭手,所要花費的時間以及相對的經驗更多,很多時候,一個弓箭手想要射中目標,是要經過很多訓練才能夠做到的。

    而有了這個設計,弓箭手就能夠知道自己的發射力度已經足夠對敵人進行傷害,他們只需要比較準確的瞄準敵人所在位置就行了。

    這種復合弓設計,經過工匠們的測試,事實上能夠運用在幾乎是所有現在張嘉師麾下秦軍官兵裝備的弓箭類型上,當然,精良的弓箭在這方面的設計,要更複雜一些。

    而更重要的一點,根據一些工匠的建議,那就是這一種滑輪組的設計,也能夠運用在弩機上,減少弩弦以及弩臂因為強出力而發生故障的概率。

    與秦軍騎士們的射擊速度相比,楚軍騎士的射擊速度平均較慢,尤其是裝備了單發手弩的楚軍騎士,他們很多時候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夠成功裝填弩鏃。

    而楚軍騎士當中的弓騎兵,其列裝弓箭的射擊速度相對更快一些,但是命中率與秦軍裝備的復合弓,還有著一點差距。

    這也導致了雙方在近戰之前的多次對射當中,秦軍騎士雖然也出現了相當的傷亡,但是與楚軍騎士相對,這個傷亡比例根本就是不對稱的。

    項羽很清楚這樣的情況,他很後悔自己疏忽了對秦軍裝備的監視,范增在臨死之前對他所說的一個建議,那就是不要低估了張嘉師對科技水平的重視程度。

    范增很清楚一點,那就是張嘉師重用墨家以及提升工匠地位,早已經不是什麼秘密,而且大秦帝國在他去世之前的幾個兵造,防衛力量相當強大。就以他所布局的一次對於甘泉宮附近的咸陽兵造總部的襲擊,被秦軍守衛以及增援的秦軍部隊破壞,襲擊部隊全軍覆沒,就可見一斑。

    而事實上,范增做的事情還不止這一次計畫,還有的是對大秦帝國兵造人員的滲透以及收買。

    但是麼,范增在這方面的嘗試可以說輸得很慘。不是說范增在這方面毫無建樹,而是張嘉師在自己麾下的五大兵造(遼東兵造,薊縣兵造,太原兵造,成都兵造以及咸陽兵造),實施的就是流水線分裝的流程。

    范增所收買的兵造人員,除非是級別相當高的人員,很多時候所能夠得到的資料,都相當片面。

    而這些相當片面的資料,讓范增很是無奈,因為他真的不知道張嘉師居然會有這這樣的手段。

    要是張嘉師在這個時候知道了已經故去的范增在這方面的想法,說不定會哈哈大笑:「這種事情在我那個世界,可不是什麼稀罕玩意,但是麼,這種做法不得不說,在這個時候確實是相當有效。」

    ……

    項羽並沒有對張嘉師的騎士們進行射擊,因為他沒有這種「閒工夫」。

    秦軍騎士發射出去的箭鏃,有越來越多的數量,集中在項羽身上。儘管到現在,還沒有箭鏃能夠射中項羽,或者是極個別能夠命中項羽防禦的縫隙,卻無法射穿項羽身上的寶甲。

    在這種情況下,項羽也算是毫髮無損。

    但是與項羽相比,項羽身邊的親衛騎士以及很多楚軍騎士,卻沒有這個運氣了。

    在雙方正式碰撞在一起之前的二三十米距離位置,秦軍騎士發射出兩萬根箭鏃,跟這些楚軍官兵帶來了將近七八百人的傷亡。

    而秦軍騎士們,最多也就是付出了三百人左右的傷亡代價。

    這種戰損比率,張嘉師要是知道了,心中也不會覺得太過於滿意,畢竟在這種器械的輔助下,這種傷亡還算是讓他感覺到無奈以及痛心的。

    畢竟在張嘉師的心中,一個騎兵的訓練,裝備以及很多方面的投入,都是一個不菲的數字。

    對於張嘉師而言,這些支出只要是這些騎士能夠發揮出自己應有的戰鬥效率,那麼這就是一次划算的生意。

    只不過,張嘉師以及項羽兩人都沒有想到的事情是,雙方之間的對射,雖然已經從很多方面而言,說明了雙方之間的相對差距,但是讓雙方感覺到真正差距的,是雙方在碰撞在一起,進行混戰之後的事情。

    ………………………………………………分割線…………………………………………

    秦軍騎士在三十米之前的一段時間,就已經停止了自己的弓弩操作,而是取出了自己掛靠在高橋馬鞍旁邊的彎刀,衝向了楚軍騎士部隊。

    很多身上插著箭鏃的騎士,雖然已經負傷,但是並不妨礙雙方之間真的來一次血肉之間的碰撞。

    秦軍的騎士,很少在這個時候依舊是選擇進行長兵器作戰,而是主要使用秦軍制式的六面劍以及彎刀進行近戰。

    而楚軍騎士則是主要使用矛戈或者是長鈹之類的兵器,衝向秦軍騎士當中。

    在某個意義上,兵器越長在距離因素的影響下,確實是相對而言更有優勢,但是張嘉師麾下的騎士,尤其是這個時候還有兩千八百人左右的中郎騎士,他們的手中除了彎刀之外,還有一面由鐵水灌注,然後經過打磨而成的小型圓盾。

    這一面圓盾,更多的時候就是高橋馬鞍的另外一側。

    而這一面鐵盾的防禦效果,既然不算是太好,但是也不算是能夠輕鬆被楚軍騎士破壞的產品。

    雙方之間的騎士在碰撞在一起之後,很多楚軍騎士將手中長桿兵器的鋒鏑刺向了秦軍騎士,但是這種攻擊,很多時候會被鐵盾擋住,或者是被鐵盾的弧形圓面直接滑開。

    在這個時候,等待這次楚軍騎士的是,秦軍騎士抓到了機會之後,向他們劈砍過來的彎刀鋒刃。

    彎刀對於整塊的鎧甲效果不算太好,尤其是很少縫隙的板甲。

    但是對於楚軍的皮札甲或者是鐵札甲,彎刀的劈砍能力得到很好地發揮。

    很多時候,秦軍騎士的彎刀,甚至能夠輕鬆砍斷楚軍騎士的手臂甚至是砍入這些楚軍騎士身體相當深入的橫向位置。

    很多楚軍騎士遭遇到這種攻擊,要麼痛得失去繼續作戰的能力,要麼因為手臂被砍斷,而直接失去作戰能力。

    很多地方的騎士,在碰撞在一起之後,往往不到幾個回合,就會血液迸濺。

    尤其是對於彎刀效果沒有認識的楚軍騎士,他們手持矛戈等長桿兵器,一旦沒有進入到在彎刀攻擊範圍之前解決他所面對的秦軍騎士,吃虧更多的往往是他們。

    ……

    張武並沒有使用彎刀,對於他而言,彎刀這種武器並不如他慣用的中柄偃月刀好使。

    他在砍殺了幾個楚軍騎士之後,看到的是另外一個方向的騎士部隊,居然有節節後退的跡象。

    「該不會……」張武在將手中的中柄偃月刀的刀柄捅入了一個楚軍騎士的胸膛之後,不禁低聲說出了這句話……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2:20
第443章 秦楚決戰(5)

    張武所嘀咕的那一句:「該不會……」事實上也證明了他的猜測是正確的。因為另外一個戰線所出現的戰線不穩,確實是由項羽所帶來的。

    跟項羽接戰的幾個秦軍軍官,除了一個有著中級遊俠巔峰實力的五百主,憑藉自己多年來的作戰經驗,跟項羽對抗幾招,才被項羽連人帶馬砍成兩截。至於其他秦軍軍官,則是根本不是項羽的對手,還沒有等他們的兵器跟項羽進行碰撞,就被項羽殺死。

    在約莫一百五十米外負責指揮這一隊騎士的一個二五百主,很想抽調自己麾下的其他官兵過去增援,但是其他楚軍騎士卻死死糾纏著他以及附近的秦軍騎士。

    而伴隨著項羽的身先士卒,一馬當先的帶領他麾下的親衛騎士們強攻一部分秦軍騎士的陣型,這一部秦軍騎士的傷亡很是慘重。

    但是對於項羽而言,他真的沒有像鉅鹿之戰那麼輕鬆。

    固然,哪怕是到現在,他身上鎧甲的血跡,全部都是秦軍官兵的,但是他很清楚一點,那就是這一支秦軍騎士的戰鬥力,可不是當時章邯麾下的秦軍騎士能夠比擬的。

    他確實是無懼這些秦軍騎士給他帶來攻擊,這些秦軍騎士甚至沒有幾個人是他的一合之敵,就被他殺死。

    但是自己的親衛騎士以及附近的楚軍騎士,可就沒有這麼輕鬆了,因為他們在這方面的戰況確實是反擊著秦軍騎士的戰陣,但是更多的,很多方向的秦軍騎士,卻死死壓制著大部分楚軍騎士,很多楚軍騎士在敵軍的攻勢下,付出了相當慘重的傷亡,而給予對方的殺傷能力卻比較小。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相比起楚軍官兵裝備的矛戈甚至是一些比較冷門的長兵器,秦軍騎士們大量裝備的彎刀,儘管在長度方面要短小得多,但是在近距離作戰當中,這些彎刀確實是能夠對這些楚軍騎士帶來更大的殺傷力。

    小部分楚軍騎士在前方的騎士被這些彎刀紛紛砍下坐騎之後,敏銳的認識到長兵器在對抗這種武器的明顯劣勢,而是紛紛大聲叫喊著:「有佩劍的抽出佩劍殺敵!!!」

    不得不說,很多楚軍官兵都是久經戰陣的人,他們很多人在聽到這句話的時候,也認識到自己在這方面似乎真的有問題。

    但是,這些楚軍騎士並不比張嘉師麾下的騎兵部隊裝備精良,這麼一個情況也不怪這些楚軍騎士,畢竟楚國的國力在這麼幾年的發展下,被逐漸恢復的大秦帝國逐漸拉大相互之間的差距。這一點從雙方騎士列裝的武器裝備,鎧甲以及坐騎等等因素就能夠看出來。

    張嘉師麾下的騎士,除了新兵之外,基本都列裝了鐵甲,而楚軍騎士在很多方面都無法做到全面列裝鎧甲,更不用說成本相對高昂的鐵甲裝備,

    而刀劍矛戈等等武器方面,相當一部分楚軍騎士更多的就是使用一些在戰國時期流傳,並且藏匿起來的武器。

    而這些楚軍騎士,只有少部分軍官級別的人員,才會額外列裝佩劍。而少部分還沒來得及接觸敵人的楚軍騎士軍官,他們抽出自己的佩劍,準備跟敵人作戰在一起的時候,卻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自己這些騎士並沒有列裝盾牌。

    盾牌這種防禦裝備,在很多時候都能夠發揮出相應作用。而顧及到騎士作戰的特殊性,張嘉師無法給自己麾下的騎士裝備重步兵使用的方陣大盾,畢竟這種盾牌並不如遊戲那樣,而是佔據了很大程度的編幅。

    所以張嘉師更多的是給自己列裝了蒙古彎刀的騎士部隊,額外列裝一面由鐵水灌注的小圓盾。

    這種小圓盾的鑄造工藝比起鐵札甲還要簡單,因為這種小圓盾很多時候也就是釘上握手的時候,需要相對較高的打孔工藝以及修補技術。

    整面圓弧形鐵盾的鑄造,主要就是由鐵水灌注到由製作以及打磨出來的石墨模具當中,等待鐵水冷卻的時候,這種小圓盾就能夠基本成型。

    然後這些小圓盾很多時候只需要經過打磨以及必須的相應技術的運用,就能夠直接作為裝備使用。

    雖然說方陣鐵盾的鑄造方式也差不多,但是方陣鐵盾的編幅很大,要由相應的模具灌注出來的後續工藝相當繁複。

    在戰場上,這種裝備之間的差距,很大程度能夠體現在雙方的傷亡上。

    ……

    戰鬥繼續進行,越來越多雙方之間的騎士負傷甚至是死亡。

    騎士之間的大規模混戰,真正在因為兵器之間的傷亡比較小,很多時候,死亡的騎士是摔落戰馬之後,被雙方的戰馬在亂戰當中踩踏而死。

    而且一旦騎士落馬,只要被一批戰馬踩上幾腳,估計不死都得落得一個終身殘疾的下場。

    而秦軍騎士列裝的圓盾,能夠比較有效的防禦楚軍騎士對他們的攻擊。

    不是說這種小圓盾的防禦效果很好,相反,這種小圓盾的防禦面積比較小,很多時候,一旦使用小圓盾的秦軍騎士反應不過來,有經驗的楚軍騎士就會對這些秦軍騎士的防禦縫隙進行攻擊。

    而且,因為秦軍騎士列裝的裝備的一些短板問題,很多楚軍官兵都將自己的攻擊目標鎖定在秦軍騎士的坐騎身上。

    俗話有雲,擒賊先擒王,射人先射馬。這麼一句話,對於這些楚軍騎士在跟秦軍騎士之間的混戰,同樣也相當適用。

    但是麼,因為楚軍的兵器很多時候都相對比較長,一旦被秦軍騎士靠近,還沒有等這些楚軍騎士進行下一步攻擊,秦軍騎士的彎刀就會劈砍過來,讓這些楚軍騎士的計畫,伴隨著秦軍騎士的攻擊而告終。

    ……

    但是麼,對於有能力輕鬆毀壞這些秦軍騎士列裝的圓盾的人而言,這些小圓盾更多是形同虛設。

    項羽根本不會理會阻擋在他面前的秦軍騎士到底列裝的是什麼武器,馬術相當高超以及以人類第一的武力而言,項羽很多時候,還沒有等他攻擊的秦軍騎士反應過來,就會將對方連人帶馬,甚至是有些時候,連帶著盾牌直接砍成幾段。

    在項羽前進的路上,已經有將近一百個秦軍官兵,倒在了這一段範圍當中。

    當然,五千騎士的戰術縱深也不算是太寬厚,這將近一百多人的秦軍官兵陣亡人數,更多的是在突破了一個區域的秦軍騎士的阻擋後,再次轉身殺回還在混戰當中的區域,繼續屠殺著秦軍騎士。

    項羽的所做作為,讓不少秦軍官兵都不禁倒吸一口冷氣,也不是沒有秦軍騎士打算圍攻項羽,然後解決掉這個變態,但是很可惜,哪怕是那一個五百主,都無法在項羽的攻擊下逃走,這些秦軍官兵的圍攻,在項羽的眼中就是一個笑話。

    「來吧!納命來!!!」騎在自己的寶馬烏睢上的項羽,大聲咆哮著,他手中的雙月大戟,不斷砍殺或者是大戟頂端的鋒鏑,挑死了越來越多的秦軍騎士。

    在這個時候,項羽希望的是能夠利用他個人的超強戰鬥力,來扭轉整個戰局不利的態勢。

    但是項羽失算了,因為他就算是殺敵的速度再快,恐怕都沒有秦軍騎士們整體發揮出來的對楚軍騎士的殺戮效率高。

    項羽以及他身邊人數越來越少的楚軍騎士,固然是不斷地衝擊著另外一個方向的秦軍騎士的背後,讓這些被前後夾擊的秦軍騎士,付出了很慘重的傷亡。

    只不過,戰鬥到了這麼一個地步,項羽似乎還沒有意識到一點,那就是秦軍的騎士在張武的指揮下,逐漸蠶食掉越來越多的楚軍騎士。

    雙方之間更多的是在這麼一個時候比拚著雙方之間的傷亡速度。

    但是,正如足球是一個整體運動一樣,也許還會出現類似於馬拉多納這種一騎絕塵的人,但是毫無疑問,馬拉多納也無法在最巔峰的時候,帶領著那不勒斯隊,對抗更加講求配合的凱澤斯勞滕。

    而現在的這一支秦軍騎士,就好比是項羽這個天下第一強者所要面對,更加講求整體配合的部隊。

    不是說楚軍騎士就不知道相互之間應該怎麼樣配合作戰。但是毫無疑問,在很多方面都遭受到削弱,而且體力消耗越來越大的楚軍騎士,真的很難再將戰鬥堅持下去。

    ……

    張武看著距離他約五六百米的另外一個方面的作戰區域,他很清楚那個地方很是危急,但是他沒有辦法直接帶領自己麾下的騎士過去增援,因為他面前的這一支楚軍騎士,還有約兩百人在死死糾纏著他。

    張武面對這麼一個情況,心中很是憤怒,因為他不願意在這些戰鬥力消退很多的楚軍官兵身上浪費精力以及時間,因為相比起敵人的性命,張武認為自己麾下的傷亡太大,更加會影響自己這次指揮作戰的成果,從而影響著張嘉師對他的看法。

    在深吸一口氣之後,他將手中的中柄偃月刀向前一指:「先殺光這些敵人,若是對方逃竄,就不用管他們太多了!」

    對面的楚軍騎士聽到了張武的大聲叫喊之後,心中不禁凜然,因為他們很多人都認識到自己似乎很難再堅持太長的時間。

    他們在一個叫做范正的五百主指揮下,好不容易才擊退了幾股秦軍騎士對他們的猛攻,但是這幾股人數跟他們差不對的秦軍騎士,在跟他們進行幾輪接戰之後,給他們帶來的是超過一半袍澤戰死或者是落馬生死不知的代價,而他們還活著的人員身上,很多人都流著血,有些人的手臂甚至被秦軍騎士的彎刀或者是其他武器直接砍斷。

    而在他們的眼光下意識的看著那個手臂以及胸膛都流淌著鮮血,嘴唇也有點發白的校尉,似乎是等待著對方的下一步命令。

    ……

    范正,作為極少數在范增死後還繼續為西楚小命的范增一族族人之一,他並沒有因為範增的死而跟隨很多同樣作為範氏一族的人那樣,離開西楚軍方。

    而他留下來的原因,自然也不是因為對項羽有著什麼樣的感情,相反,他對項羽可是很有怨念。

    畢竟他既然不是傻子,同樣也不是瞎子,范增這個在范氏一族當中的智者以及最受他們敬重的長輩,到底是怎麼死的,他可是看的很明白。

    他留下來同樣也不算是貪戀權勢什麼的,因為在他的心中,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為自己的好友報仇。

    他的好友是龍且,而在龍且戰死之前的一段時間,他們甚至是約定要在彭城進行下一次的相會以及交流。

    他跟龍且的認識,可以說是不打不相識,因為龍且一開始對於因為範增的緣故進入到楚軍當中的范氏一族的人頗有微詞。

    而就是因為這樣,本來也算是性子比較剛烈的范正,自然是不服龍且當時無故處罰他的決定。

    於是他們就打了一架。

    不得不說,龍且的實力比起他要強不少,但是他的實力也讓龍且對范氏一族的人的能耐有了很大的改觀,這在某個意義上,也算是兩人之間的友誼的開始。

    在接下來的幾年,范正很多時候都是跟隨在龍且麾下作戰,而在某個意義上而言,要不是龍且對范正的照拂,恐怕本來也只不過是一個伍長的范正,在短短幾年也很難做上騎士五百主這個職位。

    在秦楚爭奪三川郡的戰鬥之後,龍且戰死的消息傳到了范正的耳中,他不可思議的說出了一句話:「這不可能,龍且上將軍怎麼可能會死在秦狗的手上?」

    這也難怪范正會有這麼一個想法,因為龍且是楚軍當中,實力僅次於項羽的頂級高手,秦狗不付出相當的代價,甚至是無法動龍且分毫。

    但是范正下意識的忽視了一點,那就是他自己也很清楚的一點,那就是龍且的驕傲自大。

    龍且固然是一員在秦末亂世當中難得的名將,但是他還是忽視了,或者是認為秦軍當中能夠與他一戰的人,並不多。

    很可惜,酈疥確實還不是他的對手,更加不用說自身實力一直都不算強的韓信。

    但是韓信並不需要展現他那不算強大的武力,而是直接讓龍且死在亂箭之下。

    要是范正知道,他的好友算是遇到了命中剋星的話,不知道他會如何感想?

    而對於眼下身體負傷,而體力以及精力都消耗很大的范正而言,他深吸了一口氣,然後對自己的麾下殘餘下屬咆哮一句:「為了大楚,殺掉秦狗!!!」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2:20
第444章 秦楚決戰(6)

    張武很清楚一件事情,或者是說在他率領這五千騎士迎擊項羽的時候,馭勇曾經交代過他,那就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千萬不要去挑戰項羽。

    對於馭勇的這個說法,張武有點疑惑,因為他沒有見識過項羽的實力。

    也許是知道張武心中的疑惑,馭勇則是說出了一個事情:

    「這也是為了你以及這一支部隊的完整性而做出的建議。要是你被項籍殺了的話,恐怕這一支由王上注入很多心力發展起來的騎士部隊,必然會被項籍抓住機會擊破。所以,你的任務並不是去挑戰項籍,而是率領這一支騎士部隊,擊破楚逆的騎士。」

    聽到了馭勇在這方面的說法以及算得上任務的描述之後,張武默默點了點頭。

    這也是張武在一開始雖然也是身先士卒,但是當他遠遠的看到項羽之後很是乾脆的率領自己麾下的幾十個親衛騎士,從另外一個方向跟楚軍騎士作戰。

    他固然是不希望這樣做。但是麼,他心中也很清楚,馭勇既然不是無緣無故說出這句話,同樣這一句話更多的是「忠言逆耳」。

    項羽的武力到底如何,主要有兩個方面的記載可以描述出來。

    第一個就是「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

    這個記載說明了項羽的力氣確實不是一般的大。要知道當時的鼎在當時因為原材料主要是青銅,重量不會太輕。

    最初的鼎是由遠古時期陶制的食具演變而來的,即是由釜、陶支腳和灶的組合而成的。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條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燒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自從青銅鼎出現後,它又多了一項功能,成為祭祀神靈的一種重要禮器。

    這也就是說,項羽當時所舉起的鼎,很有可能就是當時用來祭祀神靈的器物。但是也有可能是當地權貴代表自身身份的器物。

    因為在周代,就有所謂「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數量的規定。隨著這種等級、身份、地位標誌的逐漸演化,鼎逐漸成為了身份的象徵,就好比是周天子原本所擁有的九鼎,就是指代天下。

    但是假如是這種情況的話,兩者之間的鼎的種類,會讓這個鼎的重量有很大的誤差。畢竟祭祀神靈的鼎最起碼也有五六百斤,而當地權貴用來代表身份的鼎,很輕,也就是只有最多一百多斤。

    這種誤差會讓項羽的力量到底有多大,會有一個很大的誤差。

    而另外一個關於項羽實力的記載,則是《史記?項羽本紀》當中對於項羽在垓下之戰的描述:

    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

    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

    其九月,會稽守通謂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時也。吾聞先即制人,後則為人所制。吾欲發兵,使公及桓楚將。」是時桓楚亡在澤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處,獨籍知之耳。」梁乃出,誡籍持劍居外待。梁復入,與守坐,曰:「請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諾。」梁召籍入。須臾,梁眴籍曰:「可行矣!」於是籍遂拔劍斬守頭。項梁持守頭,佩其印綬。門下大驚,擾亂,籍所擊殺數十百人。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

    這三個記載的描述,更多是說明了項羽自身的實力強橫。

    ……

    而與項羽自身的實力相對,項羽的兵法運用以及統率能力同樣也不遑多讓,在《史記?項羽本紀》當中有著以下的記載:

    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坐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

    春,漢王部五諸侯兵,凡五十六萬人,東伐楚。項王聞之,即令諸將擊齊,而自以精兵三萬人南從魯出胡陵。四月,漢皆已入彭城,收其貨寶美人,日置酒高會。項王乃西從蕭,晨擊漢軍而東,至彭城,日中,大破漢軍。漢軍皆走,相隨入谷、泗水,殺漢卒十餘萬人。漢卒皆南走山,楚又追擊至靈璧東睢水上。漢軍卻,為楚所擠,多殺,漢卒十餘萬人皆入睢水,睢水為之不流。圍漢王三匝。於是大風從西北而起,折木發屋,揚沙石,窈冥晝晦,逢迎楚軍。楚軍大亂,壞散,而漢王乃得與數十騎遁去,欲過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漢王家:家皆亡,不與漢王相見。漢王道逢得孝惠、魯元,乃載行。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墮孝惠、魯元車下,滕公常下收載之。如是者三。曰:「雖急不可以驅,柰何棄之?」於是遂得脫。求太公、呂后不相遇。審食其從太公、呂后間行,求漢王,反遇楚軍。楚軍遂與歸,報項王,項王常置軍中。

    這兩段描述,主要就是說項羽在鉅鹿之戰以及睢水之戰的以少勝多戰例。

    這也說明了項羽在這方面的能耐,可不是一時之間的運氣所致,更加不是說項羽將自己的命運全盤託付到賭博上面。

    在這個時空當中,項羽在鉅鹿之戰的表現還不算完美,而睢水之戰也因為張嘉師的出現而變成神馬浮雲。但是這麼一個情況對於張嘉師而言,他依舊認為項羽在這方面還是有著很強橫的表現。

    所以,儘管張嘉師沒有說出自己對項羽的更加多方面的擔憂,但是馭勇以及李信兩人,同樣也能夠感覺到張嘉師似乎是有些擔憂。

    而他們兩人在對望一眼之後,並沒有說些什麼,畢竟若是將這種事情擺在明面上來說,很有可能會對部隊的軍心進行動搖。而且他們知道,張嘉師雖然是擔憂,但是到現在都沒有其他方面的實際行動,就可以知道,張嘉師固然是擔憂,但是他更加是信任著張武以及那些在前線作戰的騎士部隊。

    ………………………………………………分割線…………………………………………

    張武有一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想法,也有一種勇氣,但是他在這幾年的軍事生涯當中,已經成長為一個比較及格的軍官。

    他更多的服從命令行事,並不代表他沒有一絲血氣方剛。

    而他現在,更多的就是希望自己能夠擊殺他面前的范正,然後順勢擊潰附近的楚軍騎士,進一步削弱這些楚軍騎士的兵力數量以及他們的作戰意志。

    張武對於自己的武藝也有一定的自信,儘管他的實力還沒有達到大秦帝國方面的頂級高手範疇,但是在也算是高手如雲的中郎騎士部隊當中,張武的實力也算是名列前茅。

    至於很多中郎騎士都不是項羽的一合之敵,這個情況,就算是張武或者是張嘉師等人知道了,都只會苦澀的心中哀嘆:「這個不是人,完全是一個變態。」

    不得不說,張武在這方面想法很美好,但是等他跟范正交手之後,才知道自己面對的這個楚軍軍官,也不是一個好惹的對手。

    范正手中使用的是一桿鑌鐵打造的長鈹,在長度方面,長鈹要比起張武手中的中柄偃月刀要有一定的優勢。

    在一開始的接觸當中,張武險些被迅速出手的范正給直接刺中。要不是張武的實戰經驗以及自身實力都不錯,恐怕范正還真的會在一開始就將他挑落下戰馬。

    但是在勉強撥開刺向自己胸口的長鈹鋒刃之後,張武用馬鐙踢了一下馬肚子,然後順勢一刀劈向范正。

    范正直接用自己的長鈹,奮力格擋住范正的偃月刀刀鋒。

    按照中柄偃月刀的刀刃而言,要砍斷一般的木製長桿,問題不大,尤其是以張武在灌輸內勁之後,很多時候,像是這種厚度的木桿,更加是應聲而斷。

    只可惜,范正所使用的長鈹的柄部,並不是用木料製作,而是用鑌鐵打造出來的。張武在看到了柄身上因為摩擦出現的一連串火星之後,就知道了這一個情況。

    而因為張武麾下坐騎已經策動,張武並沒有時間迅速進行第二次攻擊,而是與范正交錯而去。

    在策馬前進了十多米,並且砍殺了兩個算是運氣很差的楚軍騎士之後,張武調轉馬頭,看著范正,露出了一抹自信的冷笑。

    而他能夠在這麼一段距離,清楚的看到范正的手掌似乎滲出些許的血跡。

    對於張武而言,自己剛才的那一招劈砍,固然是沒有對對方的兵器帶來實際的傷害,但是更多的,張武很清楚,范正的力量比起他還有一定的差距。

    這一種情況也能從對方所使用的武器,能夠看出來。

    范正所使用的長鈹,固然是也需要一定的力量才能夠發揮出相應作用,但是這種兵器很少有人會進行劈砍,而是使用削,切,挑等相對注重技巧的方式,來進行作戰。

    而偃月刀相反,很多時候,偃月刀就是使用自己的力量來對敵人進行壓制。

    畢竟偃月刀的刀身沉重,寬厚,在這個前提下,力量更大的人使用偃月刀,更能夠發揮出偃月刀自身的優勢。

    很明顯,范正偏向技巧,而力量有所不足,才會被剛才的那一招劈砍,震傷了手部。

    范正看到了張武的冷笑,也很清楚自己的傷勢沒有隱瞞住這個力量比他要大很多的秦軍軍官。

    他深吸一口氣,再次策馬衝向張武。

    不是說范正不知道雙方之間的實力還是有一點差距,而是范正很清楚,這個秦軍軍官到底想做什麼。

    那就是張武在項羽發現他之前,儘可能削弱楚軍騎士的人數以及戰鬥意志。

    不得不說,范正在這方面的感覺是正確無比的,因為張武確實是有著這樣的打算。

    但是范正跟張武之間的實力差距,並不是一點,而是有著相當大的差距。

    因為張武認真起來的話,也許除了靈巧方面,很難跟體型較為瘦弱的范正相提並論,但是論技巧以及力量,張武比起范正要高不少。

    而在騎馬作戰方面,張武也有著配置方面的優勢,那就是張武在熟悉了雙馬蹬以及高橋馬鞍之後,在坐騎上面發揮出來的戰鬥力,並不比步戰差多少。

    這個時候,騎士的作戰能力往往要比起步戰差不少,而范正在步戰方面也如此,因為範正真正的實力,還是在步戰當中才能夠發揮出來。

    事實上,在沒有雙邊馬鐙以及高橋馬鞍等等坐騎配置的情況下,騎士們的馬站實力,一般不如步戰,就連項羽都一樣。

    雖然說烏睢是寶馬,但是項羽在步戰爆發出來的力量,才是項羽真正的實力體現。

    ……

    張武看到了范正再次策馬衝刺過來,他的嘴角露出了一抹微笑。隨後,張武再次用馬鐙踢了一下馬肚子,讓坐騎加速起來,雙方的距離迅速拉近,然後再次交錯在一起。

    「鏘……」

    雙方的兵器鋒刃在半空中再次交接,一連串的火星再次因為金屬摩擦而產生,但是,這一次,雙方再次迅速鬆開兵器,然後向著另外一個方向跑去。

    幾秒之後,雙方再次控制著坐騎,將身形再次正面著對方。

    張武看著范正握持的武器似乎有些顫抖,他知道,對方的傷口似乎因為剛才的兵器碰撞,再次加深,但是張武沒有什麼表情,而是再次衝向了范正。

    范正心中很是叫苦連天,因為他的手掌連這一桿長鈹都差點無法握住,但是張武既然衝過來了,他自然是策馬對衝過去。

    雙方的距離越來越近,隨後迅速再次交錯在一起……

    這一次,沒有兵器之間的碰撞聲,有的只是在范正策馬前進十幾米之後,因為頭顱飛離身軀,而迸濺出來的血泉……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2:20
第445章 秦楚決戰(7)

    張武斬殺了范正,對於兩支騎士部隊之間的對決,並沒有太大的意義,這並不是說范正對於楚軍而言絲毫不重要,而是說,在范正的無頭屍體緩緩滑落到地面上的時候,兩支騎士部隊之間的對決,可以說已經勝負已定。

    這當然也不是說楚軍已經贏得了戰爭的主動權,而是相反,儘管項羽以及殘餘的楚軍騎士們依舊是拚死作戰,但是對於他們而言,戰爭似乎已經在這個時候,就可以結束了。

    因為從戰場的態勢發展來看,他們已經輸了,而且輸得很徹底。

    ……

    雙方之間的兵力相當,但是在這個時候,秦軍騎士還有大概三千五百人的兵力可以繼續作戰,但是楚軍部隊傷亡人數不詳,而真正還能夠勉強作戰下去的楚軍騎士,不足一千五百人。

    雙方在激戰到這個份上,在體能方面的消耗,也很大,但是與秦軍騎士部隊還有一定的餘力相對,楚軍騎士就算是還能繼續作戰下去,都恐怕精疲力竭了。

    項羽不是不知道這一點,因為他自己都覺得自己的身體越來越疲累。但是他依舊沒有放棄,而是繼續殺死著阻擋在他面前的秦軍騎士。

    而項羽在這個時候,身體的鎧甲也有幾處部位出現深淺不一的破損,就連同他手臂被一個秦軍騎士用自己的生命,拚死劃開的一道創口,對於項羽而言,這樣的情況還不足以讓他後退。

    只不過項羽忽視了一點,那就是他確實還能夠繼續在這個地方殺敵,但是麼,對於他麾下的殘存騎士部隊而言,他們更多的人在這個時候,已經算得上是強弩之末。

    很多楚軍騎士身體的傷口,讓他們的精力流失越來越多,而對於他們而言,對面的秦軍騎士戰鬥力似乎還沒有出現明顯的消減。

    而在很多殘存的楚軍騎士眼中,這些秦軍騎士的戰鬥力,也許本來不如他們,但是無法否認的一點,那就是他們在這個時候,就算是以剛剛進行作戰的情況繼續作戰下去,說不定都不會讓戰局發生太大的變化。

    這麼一個情況,對於他們而言,很是苦澀,但是這是很多人心中都無法否認的事實。

    而有些楚軍騎士還沒有繼續跟隨其他殘存的袍澤進行下一步作戰方案,就因為身體失血過多或者是精力消耗太大,直接從坐騎上,摔落到地面。

    一開始也許會有其他楚軍騎士看著這些摔落下坐騎的袍澤一樣,但是伴隨著越來越多的人似乎也支撐不下去,相繼摔下戰馬,或者是這些楚軍騎士面對的是另外一批秦軍騎士的攻擊,而無暇他顧,這些摔落下戰馬的楚軍騎士,大部分只能夠漸漸的讓生命氣息遠離他們的軀體……

    而戰鬥到了這個份上,殘存的幾個楚軍騎士中高級軍官,很清楚他們已經是徹底的輸了。

    就算他們能夠逆轉在人數差距越來越明顯的秦軍騎士部隊又能如何?秦軍的主力部隊還有將近兩萬五千人沒有參與到戰場上。一旦他們發起對這些秦軍部隊的攻擊,以他們現在的狀態而言,就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自尋死路。

    很清楚這個情況的楚軍騎士軍官們,他們不願意繼續指揮部隊在這個地方廝殺下去,因為對於他們而言,這樣的作戰方式,並不是一場戰鬥,而不過是去送死而已。

    他們不怕死,但是也不希望自己會以這種沒有什麼意義的方式,離開這個世界。

    現在的他們,已經不想著當初項羽在率領他們出發的時候,項羽對他們的許諾。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根本無法做到那種事情,更加不用說得到項羽在這次作戰成功之後,所許諾的一切。

    有一句話很有道理,那就是命沒有了的話,那麼一切的好處,更多的只能夠是鏡花水月。

    他們這些楚軍騎士儘管不知道這樣的道理,但是對於他們而言,他們不願意為一個沒有勝利希望的領導者,繼續付出自己的代價,而這個代價,已經包含了他們的性命。

    他們的心中想法很多,有不少人甚至是希望活著回家,再次見到自己的親人。 本帖最後由 joa1317 於 2016-12-15 12:22 編輯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2:22
第446章 情報組織(上)

    這一次項羽能夠對他發起這種不成功的突襲,對於張嘉師而言,確實是讓他有點後悔。

    那就是他確實是忽視了在軍事方面的情報的重視了。

    大秦帝國自身的軍制並不算落後,甚至是在很多方面的制度輔助下,都算得上是相當先進。

    張嘉師眼下也認為不需要對大秦帝國的軍制有太多的改變,但是這一個因素,在某個意義上,也算是讓張嘉師在軍事情報方面的缺失。

    ……

    大秦帝國自身也有一部分人員是偵查敵對勢力的相應情報。這些人也算得上是大秦帝國的間諜人員。

    當然,大秦帝國的這些間諜人員,跟黑冰台這種存在沒有什麼關係。

    在某一個小說系列當中,黑冰台出自孫皓暉所著一書《大秦帝國》,虛構間諜組織。《大秦帝國》有很多不和歷史以及作者杜撰的內容和角色。

    而黑冰台跟在小說當中描述的「鐵鷹劍士」有著很大的關係。

    這種武士是當年秦國優秀習武之人的稱號,早在秦孝公時期,「鐵鷹劍士」便已在戰場上為國效力!雖然秦孝公時的秦國相當弱小,甚至是其他國家瓜分的對象!但老秦硬是有骨氣,哪怕每次選拔選不出來,也不降低對「鐵鷹劍士」的要求和標準!

    在某一個小說系列的描述當中,參加「鐵鷹劍士」的人必須負重大約40公斤的軍需品,行軍數十里,然後可操矛帶盾進行貼身格鬥,其後是馬術考試,射箭,劍術等等。所有那個時期的單兵技能都會考到,而且標準極高!通過考試的人在崤山軍營還需要進一步的測試和選拔,然後是集中訓練。最後由秦軍最高軍事統領親自為過關的勇士們佩帶鐵鷹勛章,自此,這些人便成為眾多秦軍中的佼佼者——鐵鷹劍士。

    後來秦國為了破六國合縱,專門派人去對六國進行挑撥離間,但由於一次出動人數物資眾多,又沒有專門機構管理且隨行的保護人員多為臨時招募而來,所以在工作初期錯誤百出,甚至有些特情人員在他國就被刺客殺死,對秦國散佈在六國的情報網很是不利。

    在關鍵時刻,國相張儀的夫人,秦孝公的妹妹,秦國公主熒玉主持建立了專管對六國情報刺探和策劃壁裂六國的機構,這使得秦國出任務到六國的特情人員開始有了正規的領導和安全的保護。後來隨著這個機構的慢慢壯大,一些專管秦國內部事物的小機構又衍生出來,再往後,為了使秦國機密不被洩露以及應對六國的一些緊急情況,這個龐大複雜的情報機構裡有了個新隊伍——秘法隊(秘密執法隊)!有300名鐵鷹劍士組成,常年處於戒備,對六國的要員以及秦國的叛逃和洩密人員進行逮捕,秘密處決以及對一些失敗任務的直接負責人進行暗殺。

    這個秘法隊以及這個機構直屬秦國最高執政直接管轄,其他無關人員不得過問。在這個基礎上,也就是有了特種部隊的皺形了,這個機構,以鐵鷹劍士為基礎所組建的情報組織,秦國內務官稱之為「黑冰台」。

    而像是這樣的組織,對於張嘉師而言,就算是扯談。

    因為張嘉師所需要的,並不是這種組織,而是在職能上與後世的軍事情報組織相近的情報系統。

    ……

    張嘉師原來所在的世界,有一個軍事情報組織叫做軍統,這個軍統的全名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這個組織自然不是專門為軍事部門服務的組織,但是張嘉師需要的就是擁有這種體系的情報組織。

    因為這個組織,人員最多時近5萬名,分佈到中國國民黨的軍隊、警察、行政機關、交通運輸機構,乃至駐外使領館,專門以監視、綁架、逮捕和暗殺等手段進行活動。

    當然還有一個簡稱中統的中國kmt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但是因為這個組織的性質,張嘉師沒有多大的興趣。畢竟從他的心中所想,張嘉師認為他會更加倚重更加全面的「軍統」而不是主要是對內部體系的「中統」。

    只不過,張嘉師隨後認為,軍事情報組織的獨立性也相當重要,因而他在思考一個晚上的時間之後,最終還是做出改變,將這個情報組織的定位,確定與英國人的軍情六處相近。

    軍情六處創建於1909年,它的全稱是military-intelligence-se-six,意譯為英**情六處,是英**方情報部門負責蒐集國外情報和反恐怖主義活動的組織。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它一直是在處於極度機密的情況下進行工作,不受政府領導,政府部門的名單上沒有它的名字。

    而這一個組織的經歷,也算是相當精彩,因為它在不同時期,發揮出了自身的不同作用:

    1909年,英國情報機關改組後,mi6的稱號一直被沿用下來。軍情六局是英國的主要間諜情報機關,它的主要任務是:負責在國內外蒐集政治、經濟和軍事情報,從事間諜情報和國外反間諜活動。

    1939年改組,歸國防部領導。主要負責在國外進行情報間諜活動,如打入敵對國的組織內部進行策反、招募等。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軍情6處經歷了組織上和行動上一系列不幸災難。

    1939年11月9日,在荷蘭邊境小鎮芬洛,兩名英國高級情報官亨利?史蒂文斯少校和佩恩?貝斯特上尉,輕易被德國黨衛隊欺騙並劫持。軍情6處從而失去了一個重要的情報渠道。在當時,情報的蒐集主要是由駐外情報站來提供。這些材料送回倫敦後,總部人員對其進行分類和分析後,分發給各「用戶」——陸海空三軍。

    丘吉爾擔任首相後,情報機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而大量才華出眾和有獻身精神的年青人,從大學、從倫敦商業界、知識界紛紛應召加入秘密情報組織。「二戰」爆發後,英國從監獄釋放了不少偷竊技術高超的保險櫃撬竊犯等刑事犯罪分子,要他們為盟軍服務。其中大多數人獲准參加突擊隊;少數人參加軍情6處,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制鎖、撬保險箱和爆破。

    而總體來說,在張嘉師穿越之前的一段時間,軍情六處的主要職責被人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秘密情報人力資源(即特工):特工是能夠就調查目標提供秘密報告的人力資源,他們不是軍情五處成員,但是最重要的秘密情報資源。特工行動由受過特別訓練的官員負責,能持續很長時間,有時長達多年。

    2.直接監視:即跟蹤和觀察目標,這項工作由具備高級技能的專業監視官執行。他們通過車輛、徒步或固定監視崗執行任務。軍情五處監視部們常與其它政府部門(特別是警方)密切合作。

    3.通訊截取:如監聽某特定電話或打開、閱讀目標信件或電子郵件中的內容,必須由內政大臣簽署監視狀授權方可執行。

    4.侵入式監視:如對某人住宅或車輛進行監聽。

    而對於張嘉師而言,現在的情報人員就算是有通天徹地之能,都做不到後世的情報人員的事情。

    但是在張嘉師的心中,情報人員還是具備相應的職業水平那就再好不過了。

    ……

    很可惜,張嘉師認為就算是想要成立這樣的情報組織,還是有好幾個問題他需要解決的:

    第一點,情報組織的人員來歷。

    這個問題事實上應該說可以劃分為兩個問題,那就是人員的忠誠度以及任務區域派遣人員的相關情況對比。

    前面的一個人員忠誠度的問題,張嘉師認為問題還是不大,因為在自己有著這樣的想法之前,也曾經讓陳平專門成立一支情報組織用來刺探諸侯們以及一些他控制區內的世家大族的人員情況。

    在這個情報組織的幾年的運作情況而言,張嘉師認為這個情報組織還是給他帶來不錯的成果感覺到滿意。

    固然這個情報組織也有些比如說人員被收買甚至是因為一些人員的叛變而導致一個區域的情報人員損失慘重。但是相比起成果而言,這個問題更多算是微不足道。

    但是後面一個問題,張嘉師就無法忽視了,尤其是在對外族作戰而言,這個問題將會變得更加深刻以及突出。

    畢竟與外族作戰的話,這些情報員假如還是想以前那樣,繼續使用大秦帝國的人員,很有可能會在執行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任務的同時,出現問題。

    因為很多人員對外族的風俗習慣,對外族的語言,對外族的人員構成都不算瞭解。要是繼續沿用之前的一套模式,那麼等待張嘉師的將會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這已經不是能不能成功的問題了,而是到底會虧多少的問題。

    就好比是假如一個細作不習慣外族的生活方式,出現自身問題還算是小事兒,要是這些細作在吃飯的時候被敵人發現了這個細作跟他們之間的與眾不同,那麼等待這個細作的,將會是極其悲慘的下場。

    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自然是有,而且語言什麼的可以通過教育來進行普及。但是一個人的生活習慣,可不是那麼容易就改變的。

    就以一個人吃羊肉的方式來進行對比,秦人很多時候都喜歡使用箸來進食。若是這個生活習慣無法改變,或者是因為一些細節而出現問題,張嘉師都不得不說,這是他的失敗。

    (箸就是筷子,是中國漢族發明的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進食工具。古籍《韓非子?喻老》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紂王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見早在公元前11世紀我國已出現象牙精工製造的箸。我國有史記載的用箸歷史已有3000多年。)

    僅僅是從外表上進行掩飾的細作,很多時候都不過是最基礎的水平,但是能夠精通很多區域的風俗習性,這樣的細作才是真正能夠執行很多方面任務的人才。

    就從這個方面的情況而作為引證,真正能夠做好這個任務的人並不是沒有,就好比是匈奴人本身,就是最天然的相對應細作人選。

    很可惜,這個事情對於張嘉師而言,很是困難,因為要收買一個匈奴人而且讓他對你死心塌地的忠誠於你,是一件很是困難的事情。

    這樣的人不是沒有,但是張嘉師不認為這樣的人選會是很容易找出來的存在。

    而不說這個有很大限制的問題,張嘉師還有幾個問題需要顧及:

    第二個問題那就是對這些細作進行相應的培訓,而張嘉師接下來主要的對手將會變成匈奴人,而對於匈奴人的情況到底如何,張嘉師說實話雖然不算是完全的一竅不通,但是也不好得去什麼地方。

    而這方面的人才是有,而且嚴格來說也不算很少,但是張嘉師不認為他認為最適合的教導人選,也就是馬思括會這麼輕易的接受他的要求。

    而讓張嘉師感覺到有點無奈的情況,還在於另外一個方向的西羌。

    張嘉師不認為在解決匈奴人之前,他有跟西羌人作戰的機會。

    但是無法否認的一點,那就是他現在做好這方面的準備,怎麼著都不算是杞人憂天。可是麼,西羌人的風俗習慣也不是那麼好認識的,也許張嘉師也有改變這個短板的最合適人選,但是麼,那個客居在雙玥邑當中的西羌公主柯提麗絕對不是那麼好糊弄的人選。

    「我也許在合適的時候,給對方來一次非常震撼性的建議?」

    張嘉師摸了摸下巴,說出了一句讓孫頗以及李信都摸不著腦袋的話。

    張嘉師也就是這麼想想說說而已,對於張嘉師而言,他對於柯緹麗既然沒有什麼好感,同樣也沒有什麼厭惡的感覺。

    只不過,用這個西羌公主來作為突破口,也是讓張嘉師認為是相當可行的方案。

    但是張嘉師自己都沒有想到,或者是這個世界的老天爺不願意張嘉師過得這麼順當,張嘉師居然會在幾年之後,發起徹底解決匈奴問題的大決戰之前,西羌人居然開竅了,在張嘉師準備出兵之際,發起對隴西郡的猛攻……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2:22
第447章 情報組織(下)

    與普通的情報人員不同,軍事情報員更加需要注重情報的及時傳遞。

    要是張嘉師以及陳平在這一戰之前潛伏在楚軍當中的情報人員能夠將項羽率領五千騎士突襲他們的消息及時傳達,那麼對於張嘉師而言,他就有把握將項羽的命留在這個位於山東南部的一個小平原上。

    而就是因為情報傳達的不及時以及效率偏差的問題,張嘉師最終只能夠坐視項羽率領不到一千人的楚軍騎士殘部,脫離戰場而去。

    說實話,張嘉師對於這樣的戰果,在他的心中而言還是相對比較不滿的,畢竟從雙方之間的兵力以及戰鬥力對比而言,要不是突然遭遇到這樣的一個情況,張嘉師很有把握讓項羽知道什麼叫做冒失行事的下場。

    然而到了這個份上,張嘉師也理解到一點,那就是他說再多都沒有什麼意義了。

    而在隨後的兩個晚上,張嘉師除了處理一些重大事務以及聽取前線戰報之外,更多的也就是思考到底該怎麼樣改善這種情報傳達的方式。

    ……

    張嘉師不是沒有思考過大規模訓練信鴿的這種方式來填補消息傳遞的速度缺陷,但是信鴿這種玩意,說實話真的很不好用。

    後世的小說很多都有信鴿的出現,但是親自理解到這麼一個情況很是坑爹的張嘉師,對於這些小說的作者心中很是鄙視。

    因為他們寫這方面的內容,有很大一部分更多算是不切實際。

    信鴿經過普通鴿子的馴化,提取其優越性能的一面加以利用和培育,人們利用信鴿是因為鴿子有天生的歸巢的本能,人們培育,發展,利用它來傳遞緊要信息。

    這樣的描述說明了信鴿的主要作用。

    但是信鴿的培養在很多方面而言,確實是比較簡單,而且信鴿的培養情況能夠讓信息傳遞能夠做到比較大範圍的普及。

    但是,信鴿的消息傳遞,一來因為信鴿自身的特性,比如說容易因為受到驚嚇而被影響到自身的方向感,二來則是因為在天空中的鴿類動物天地也很多。

    根據張嘉師以前的測試,信鴿的信息傳遞能力成功率大概在百分之三十以下,這個數據已經算很低了。

    而到底是什麼因素導致信鴿的信息傳遞成功率偏低,張嘉師認為是這個世界的猛禽類動物有著很大的影響。

    一支信鴿遇到了鷹隼之類的猛禽,估計也就是被對方抓住然後當成食物的下場,而信鴿所傳遞的消息,張嘉師還真的不知道對方會不會也連帶著吞進肚子裡面。

    不過不管如何,張嘉師知道,在有著更有效的辦法之前,信鴿的培養似乎是解決消息傳遞速度的最大的一個辦法。

    儘管這個辦法嚴格來說並不讓人感覺到滿意,而且這種信鴿傳遞消息的方式還有很嚴重的一個缺陷,那就是信鴿傳遞往往更多的是單向性。

    什麼叫單向性?

    不是說信鴿只有一個消息傳遞的飛行途徑,而是在經過詳細的瞭解之後,很多時候就算是受到嚴格訓練的信鴿,能夠將消息傳遞的終點位置只有一個。

    也就是說,假如不是就地訓練的信鴿,那麼這些信鴿很有可能會從遼東郡直接飛到咸陽。

    張嘉師對於這個情況表示:「若是我還在咸陽地區還好一些,若是我在臨淄,這個消息就算是傳遞到咸陽,對於我而言還有什麼意義?」

    在這麼一種情況下,張嘉師很是苦惱這個問題。

    而這個問題說實話,也不僅僅是張嘉師需要去面對的,而是很多時候所有馴養信鴿作為消息傳遞途徑的人員的一個無奈之處。

    而這個問題,根據張嘉師的理解,除非是一些比較特殊的鷹隼之外,很多能夠使用這種方式來傳遞消息的飛禽,都有這個問題。而像是以鷹隼為主的猛禽,因為在很多方面而言特徵,都比信鴿要好不少,所以這些猛禽的馴養,以及用來傳遞消息的效率,是相互之間互為正比的。

    就好比是獵鷹,獵鷹不太適合長途飛行,而且獵鷹也算是大型猛禽的一種捕獵對象,所以獵鷹儘管在中短途消息傳遞當中甩開信鴿幾條街,但是在長途傳遞消息的方面,似乎比起信鴿還是有所不如。

    要不然,歷史上的消息傳達,總體而言也就不會以騎士斥候為主所組成的傳令兵了。

    所以,在提升這些情報人員的實際效率為前提,怎麼讓消息傳達效率有實質性的提升,是最為根本的問題。

    ……

    張嘉師不是沒有想過搞鼓出電報這種玩意,然而這個情況在眼下而言是不可能的。

    先不說那些現在用膝蓋想都知道不可能做到的電子元件問題,光是電報所需要的能源問題,張嘉師就知道自己有生之年都別想搞鼓出這種玩意。

    要知道,他儘管是大力對科技進行扶持,但是無法否認的一點,那就是張嘉師很清楚一個事情,有些東西可真的不是想做就做的。

    這個問題可不是火藥做出來了,火炮什麼的就遠了的問題。說實話,有些事情張嘉師都希望能夠一步登天的做出來,但是現實的基礎如此,可不是張嘉師說改變就能夠改變的。

    就以電報這種玩意而言,電報文碼什麼的還算是小事情中的小事情,張嘉師只需要讓自己麾下的大臣下達一個指令,像是什麼摩斯電碼還是不可能做到,但是簡單的電報文碼的含義還算是小事情。

    可是有一句話叫做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光是有電報文碼而沒有專門使用這個的方式傳遞消息的器具,這可就不是扯談的問題,而是明擺著強人所難,去做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所以,張嘉師在詳細思考一個晚上之後,最後還是放棄了這種不切實際的想法。

    ………………………………………………分割線…………………………………………

    在這麼兩天的思考當中,張嘉師對自己構思的軍事情報組織,在自己的想法當中,增加了一個基礎前提,那就是這個軍事情報組織必須要讓他作為最高負責人。

    不是說張嘉師信不過陳平等人,而是張嘉師很清楚,有些事情可不是委託與人就是好事情。就以這個組織的特點而言,張嘉師不希望有人知道太多關於這個方面的事情。

    這也是張嘉師認為這個組織需要保密的原因所在。

    保密制度這個事情,在很多時候就是一個執行力很差的問題所在。

    只要是有點這方面的認識的人都知道保密制度的重要性,然而因為很多方面的因素,中國歷史上的保密制度,可以說真正能夠做到妥善穩靠的事例並不多,更加不用說滴水不漏了。

    古人有雲事不密則失其身,這句話更多的就是說中國的保密制度發展,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所在。

    張嘉師知道這種問題根本無法做到滴水不漏,因為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真正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不是說沒有,而是很多都是歷史上甚至都沒有記載的人員甚至是組織。

    也就是因為這樣,這才能夠說明這些人或者是組織在這方面的嚴謹性。

    張嘉師很希望自己的手中能夠掌握住這樣的組織,但是很可惜,張嘉師不認為他能夠有這個運氣或者是他能夠擁有發展這種人員的厚實基礎。

    也許在孤兒當中挑選相應的人員來進行各種各樣的培訓,會在大抵上能夠讓他收穫不錯的成果。但是對於張嘉師而言,就算是他真的能夠信任這些人的忠誠,也有辦法解決這些人的一些歪心思。但是實際上,對於他而言,這種情況也難免會有意外的發生。

    而且這種事情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訓練這些人的時間不會很短,訓練這些人的花費不會很少,而維持住這些人的活動經費,張嘉師用膝蓋來想,都知道不在少數。

    但是錢財方面,訓練方面假如還有辦法解決,但是對於張嘉師而言,訓練的時間才是最大的問題之一。因為他對於這個軍事情報組織有著很急切的需求。

    而且綜合人員方面的挑選問題,張嘉師最後還是放棄了建立一個相對比較忠心於大秦帝國的軍事情報組織的想法,而是打算以一部分陳平麾下的情報人員為主,另外組建一個小型的滲透性情報隊伍,以收買匈奴人部分貴族以及一些部落首領的方式,達到探聽匈奴人軍事情報的目的。

    張嘉師不是沒想過這個情報組織的效果應該不會很好的問題,但是與其讓匈奴人再次南下,而他只能夠通過前線急報才反應過來的事情相對,這個情報組織就算是再不濟,都不會讓匈奴人再次做出在公元前204年南下叩邊,而他只能夠被動應對的事情。

    在思考了這個問題很長一段時間之後,張嘉師做出了決定,並且連夜給在雙玥邑的陳平等人寫了一份命令。

    ………………………………………………分割線…………………………………………

    張嘉師沒有想到過的問題,那就是這個情報組織在陳平等人經過秘密商討之後,迅速以蓋聶為主的部分大秦帝國情報組織人員,進行整合以及發展。

    在經過一連串,為期數月的操作以及發展之後,這個情報組織逐漸滲透到匈奴,西羌甚至是河西走廊西部部分西域諸國當中。

    為此,張嘉師與大秦帝國付出了很多方面的代價。

    而正如張嘉師的想法那樣個,這個情報組織在一開始並沒有發揮出相對的作用,只是在匈奴人集合之後,進行了相應的情報反饋。

    這一個情況也算是讓當時的張嘉師失去了部分先機,因為匈奴人南下的速度相當快,這個消息的傳達,更多是只能夠讓張嘉師在調動部隊的同時,調集長城內線的部隊鞏固了長城的防禦體系。

    而儘管是這樣,張嘉師還是付出燕郡北部長城再次被突破,而燕郡北部很多城邑被匈奴人洗劫的慘重代價。

    但是,這個代價換來的是長城地區大部分區域,抵擋住匈奴人的大部分攻勢,讓冒頓全面南下的計畫折戟沉沙。

    在這一場於公元前201年夏天爆發的秦匈戰爭當中,冒頓沒有達到他的預期目的,所付出的代價更加是讓冒頓難以承受的。

    因為在上郡,隴西郡以及晉北郡三個區域的激戰當中,匈奴人面對越來越多的秦軍部隊,以及長城的堅固防禦體系,付出了慘重的傷亡代價。

    要不是通過一些潛伏於大秦帝國北疆的細作,知道了張嘉師麾下大秦帝國在這一戰當中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換來了一個慘勝的結果,冒頓都會有一種殺人的衝動。

    但是張嘉師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算得上是突然靈光一閃所成立的組織,在這一戰之後居然真正的在匈奴人當中站穩腳跟。

    面對著越來越多的匈奴部落首領甚至是包括左谷蠡王在內的相當一部分匈奴人高層貴族,居然也被收買,這個情況不得不說是這一支險些被冒頓清洗的情報組織在匈奴人控制區內站穩腳跟的明證。

    然而張嘉師的意外之喜還遠遠不止這些。

    ……

    伴隨著隨後一段時間,大秦帝國在公元前201年的長城防禦戰當中率先恢復元氣,開展了對匈奴人的多次攻勢當中節節勝利,越來越多的匈奴部落首領成為了大秦帝國的細作,為大秦帝國提供了相當寶貴的大量情報。

    可以說,這些戰鬥的勝利,是這個臨時組建起來的情報組織,真正發揮自己效用的前提。

    而與這個情況相對,張嘉師在準備集中兵力,強攻匈奴人聖地——龍庭之前一段時間,位於西羌的情報人員居然傳來了一份情報,那就是西羌人居然跟匈奴人達成了同盟協議,並且準備在匈奴人抵抗秦軍攻勢的同時,入侵相對比較虛弱的大秦帝國北部地區。

    這一個情報讓張嘉師很是憤怒,他深吸了一口氣之後,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那就是先放下已經衰弱,而且短時間難以恢復一部分元氣的匈奴人,而是改變作戰目標,以漢中郡,隴西郡以及秦郡三地訓練出來,合計四萬人的山地步兵部隊為先鋒,發起了對西羌人的戰爭。

    而這一戰之前,張嘉師正式對這個軍事情報組織命令,而這個名字就是帝**情處。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2:23
第448章 秦楚決戰(7)

    張嘉師在思考著情報組織方面的問題的同時,張武率領經過短暫整編之後的騎士部隊,追擊著項羽麾下的幾百楚軍騎士殘部。

    在這幾天的追擊戰當中,雙方並沒有進行大規模的廝殺,但是因為楚軍殘部騎士無論是官兵或者是他們胯下的坐騎,都已經疲憊不堪。

    幾天的追擊戰下來,越來越多落單的楚軍騎士要麼無法繼續再跟隨項羽逃亡,而被秦軍騎士殺死,要麼則是因為自己不願意再繼續跟隨已經沒有未來可言的項羽,而找到機會離開。

    項羽是不是對這麼一個情況心中有數而不去做什麼阻攔,這一點對於追擊的秦軍騎士而言,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但是相反,對於這種情況,只要不是項羽獨自一人逃離的話,那麼他們相反也不會理會太多。

    最多也就是派遣少數騎士離開隊伍追擊這些逃散的楚軍騎士。

    而張嘉師在這麼幾日時間,關注的重點並不是追擊項羽的成果如何,他心中也很明白一點,要是項羽是這麼容易解決的話,那麼他就不是項羽了。

    而張嘉師最為關注的事情,是他給虞子期等人的錦囊,到底有沒有發揮作用。

    與當其時劉邦依舊是忌憚著似乎依舊還有相當雄厚的楚軍南歸部隊殘部的情況相對,張嘉師給虞子期的錦囊之前,心中所想的並不是擔心這些楚軍殘部能夠給他帶來多大的麻煩,而是更多的是因為他不希望進一步削弱大秦帝國的人口基數。

    這些楚軍殘部不一定會服從大秦帝國的統治,這一點張嘉師心中還是有些準備的。畢竟這些楚軍殘部的軍官,很多人都是比較忠誠於項羽甚至是項氏一族的人,就好比是項莊。

    而在張嘉師隨後接到的情報而言,項羽的妻子景氏還是在這一支部隊當中。

    對於這個情況,張嘉師很是無語,因為他也不是沒有想到過一點,那就是假如項羽在這麼一個時候還攜帶景氏突襲他,那才叫怪事。

    項羽的性格固然是很有問題,但是不代表項羽就是一個徹徹底底的二貨。相反,項羽既然能夠想到這種擒賊先擒王的戰術,就足以說明了一點,那就是項羽現在還是很理智的。

    但是這並不妨礙張嘉師對於虞子期等人的一個吩咐。

    「若是情況許可,比如說楚軍殘部被你們圍困住,那麼這個錦囊也許能夠解決這一支楚軍殘部。」

    張嘉師的話雖然沒有說得太滿,但是他心中都很清楚一個事實,那就是假如這個錦囊裡面的計策沒有什麼效果的話,在某個意義上才是怪事。

    而當他知道了圍困項羽麾下的這一支最後的主力部隊的秦軍將領當中還有著韓信的時候,他就不禁露出一抹微笑,因為他很清楚這個計策本身就是韓信在楚漢之爭當中,又一次足以定鼎局勢的計策。

    而這個計策到底是什麼?

    張嘉師要是知道了有人有這個問題的話,那麼他就會說出八個字:「四面楚歌,十面埋伏。」

    ………………………………………………分割線…………………………………………

    在張嘉師原來所在的那個世界,有不少人都將「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這兩個計策說成是「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這一個說法對於這個計策的先後次序而言,是錯誤的。

    因為在很多方面而言,假如沒有四面楚歌削弱了西楚軍隊的整體戰鬥力以及讓楚軍的戰鬥意志大幅度下降,恐怕隨之而來的「十面埋伏」不見得有能夠逼迫得項羽在烏江自殺的結果。

    四面楚歌,在張嘉師原來的那個世界,已經逐漸演變成一個成語典故,這個詞語在當時的意思是陷入四面受敵,到達孤立無援的窘迫境地。

    而這個典故出自於《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這也就是說,這個詞語本身就是如同李代桃僵這種詞語一樣,出自於著名計策而非單純的杜撰詞彙。

    這個典故的大意是: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的項羽部隊。終於佈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裡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麼多呢?」

    在很多方面來看,這個典故更多是韓信的一種心理戰術。

    假如將四面楚歌以及背水一戰等等發生在韓信身邊的經典詞彙進行分析,就會很直接的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韓信是一個相當精通於心理戰的名將。

    事實上,歷史上的千古名將,對於心理戰什麼的都有自己的心得,就好比是項羽的破釜沉舟,齊桓公的懸羊擊鼓,南宋畢再遇的餓馬提鈴等等,都算得上是使用心理戰成功的範例。

    「懸羊擊鼓」描述的是公子小白在鮑叔牙護送下準備回臨淄即位,而魯國國君魯莊公在管仲帶領下,護送公子糾準備回國即位。兩軍在淄河相遇。由於當時實力懸殊,公子小白被公子糾圍困在岑山上,公子糾看到峨莊山高林密,心中竊喜,以為小白插翅難逃,只要將其圍困在此山,無需廝殺,守之可擒,便可甕中捉鱉,正是上蒼賦予的好機會。小白被圍困在山上,人困馬乏,糧草斷絕。正在危機的時刻,有士兵來報,探知山的東南有一小路可經青州赴臨淄。小白聞之大喜,命手下兵卒捉來十餘隻山羊,拴住後腿,吊在樹上,前蹄下置一面戰鼓。又命士卒在山上挖出戰壕,將飢餓的戰馬放置在戰壕中,自己率兵悄悄下了山,沿山路經青州回到臨淄登基坐殿,人稱齊桓公。

    但是這個典故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以管仲的能耐而言,不太可能看不出這種計策的問題,也許當其時的管仲並不是率領魯兵圍困的人員。

    而畢再遇的「餓馬提鈴」欺金兵,宋代畢再遇和金兵守壘對抗,因為金兵強大,宋營兵少,他便使了一個「金蟬脫殼」的妙計,在一個夜裡把隊伍全部撤走,只留下旗幟在陣地上,把鈴吊在餓馬的蹄子上發出聲音。金兵日夜聽到馬嘶和鈴聲,沒疑心,也不敢發起進攻。等了幾天,金人才發覺中計。但此時,畢再遇的隊伍已經走得無影無蹤了。

    這個典故也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當其時南宋的部隊普遍缺少戰馬,畢再遇的這個計策不太可能擁有太多的戰馬,而少量戰馬發揮出來的效果,事實上很不明顯。

    ……

    當然,與韓信所實行的四面楚歌相對,張嘉師的四面楚歌計策,事實上有著一個很大的不同之處。

    那就是出於對楚軍官兵的感覺不同,張嘉師不希望讓這些寶貴的青壯都下了地獄,他不惜讓在彭城坐鎮的張良,貼出告示徵調家人有參加到楚軍當中的彭城附近的楚人,然後來到被圍困的楚軍營地外圍。

    他這樣做主要就是打算將四面楚歌的計策效果發揮到極點。

    史書當中對四面楚歌的記載,主要是由漢軍當中的楚地人員高唱楚歌,然後對這一支楚軍殘部進行心理作戰。

    不得不說,這樣的辦法雖然比較簡陋,而項羽認為楚地落入劉邦手中,也不算是一個錯誤的認識。

    但是這個辦法對於實力似乎要雄厚得多的項莊所指揮的這一支楚軍殘部而言,明顯就是不會有太大的效果。

    張嘉師在做出這個計策之前,主要還是因為當其時的楚地大部分確實是落入到他的統治範圍當中,所以在很多方面而言,這樣的做法也能夠做到非常逼真,也不需要像劉邦等人那樣以假亂真。

    而且,就算是四面楚歌沒有什麼實際效果,張嘉師也會有第二個計畫,那就是讓這些楚地民眾對於被圍困的楚軍進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張嘉師在錦囊當中並沒有對於這麼一個後續計策說得這麼明白,但是以張良以及韓信等人的智慧而言,他也不需要說得那麼直白。

    要是張良等人不能夠理會他這樣做的含義,那麼才是真正的怪事了。

    ……

    說起張良,張嘉師對於張良這個曾經的恐怖分子也有不少地方改觀,而在對方確確實實的投效在他的麾下之後,張嘉師對於張良很是重視。

    在張嘉師原來的那個世界,張良的評價非常高:

    劉邦: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陳平:智足決疑,量足包荒,才足折衝禦侮,德足輔世長民,皇帝從籌,百僚允若,炎漢萬民之鴻庥;辟榖仙遊,功成身退,乃平生心事之了了。元勛之首冠也。

    這兩人的評價,對於張良而言,就是對他的智慧的最好描述。

    所以張嘉師決定信任張良,並且對張良委以重任。

    先是在一段時間之前,張良被張嘉師派遣對魏豹的說服。說實話,這一個任務對於張良而言,也算是張嘉師對於他的最後一個考驗。

    魏豹的死活,張嘉師不是太過於關心,因為一旦他在隨後解決齊楚兩國之後,魏豹就算是冥頑不靈,他都能夠輕易消滅對方。但是麼,張嘉師最後決定讓張良說服魏豹投降,主要就是希望張良能夠真正的為他效命。

    而不得不說一點,張良在這方面也沒有讓張嘉師失望,至於張嘉師的試探張良到底知不知道,張嘉師認為這個事情不是重點,重點是張良得到了他真正的信任。

    在隨後,張良完成了幾次張嘉師給他的任務,尤其是說服項纏獻出彭城的這個事情方面,張良做到了張嘉師都有些不確定成敗的事情,讓張嘉師很是信服。

    當然,這一個情況也不得不說是張嘉師知人善用的一個體現。

    在得到了彭城之後,張嘉師就命令張良在彭城坐鎮,並且對應楚地的攻略出謀劃策。

    說實話,事情到了這個地步,張良的存在感也就是如此了。但是對於張嘉師而言,他不可能就這樣將這個千古名臣放走或者是荒廢掉。

    在楚軍脫離了即墨交戰區域南下之後,張嘉師接到了線報,下令張良成為對應這個局面的軍師。

    這一次張嘉師因為距離問題,沒有辦法參與到這一次最後決戰當中,但是不代表張嘉師認為項羽還能夠翻盤。因為在項羽面前的,不僅僅是大秦帝國將近二十萬的精兵強將,甚至是還有著張良,韓信等在很多方面都足以讓他折戟沉沙的英才。

    說實話,張嘉師心中對於這個配套,已經算是判了項羽以及這些楚軍殘部的死刑,但是對於張嘉師而言,他沒有預料到項羽居然在這個時候突襲他,這一點讓他很是無奈之餘,更多的是對張良等人的一種沉默。

    張嘉師之所以在這方面沉默。並不代表他對自己麾下文武的埋怨,而是相反,因為張嘉師知道這麼一個情況跟張良等人沒有什麼關係,再次過多的表露出自己在這方面的態度,反而是一個問題。

    張嘉師沒有無緣無故遷怒他人的愛好,再加上項羽在這一戰當中也算是大敗虧輸,張嘉師這樣也樂得將這種想法一筆帶過。

    ………………………………………………分割線…………………………………………

    張嘉師自己都不知道的是,張良在接到了張嘉師的命令之後,心中也是有些瞭然。

    張嘉師不會無緣無故讓他做這樣的事情,或者是說他沒有想過張嘉師會無緣無故去做一件事情。

    他在細想一番之後露出了一抹笑意,因為他很清楚一點,那就是張嘉師這樣做,很有可能是打算不戰而屈人之兵。

    對於張嘉師的這個心胸,張良不得不表示:「鄙人確實是不如王上多矣。」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2:23
第449章 帝國管理層(上)

    張嘉師對張良的信任,很多人都看在眼裡。但是除了極少部分原來就不是張嘉師嫡系,比如說遼東軍派系出身的人員而言,張嘉師的用人不拘一格,才會有現在大秦帝國復興的事實。

    對於這些人而言,張嘉師信任張良這個曾經讓大秦帝國都為之大索天下的著名叛逆,固然是對張嘉師以及現在大秦帝國的朝廷而言,有一定的影響,但是也不是不無好處。

    張嘉師重用張良,也是釋放出一個善意的信號,對很多本身是逆賊出身的投靠者而言,張嘉師連張良這個雖然還算不上天字第一號的逆賊,但是也算是大秦帝國頂級通緝犯之一的人員,他們這些罪過很多時候就是大巫見小巫。

    這也就是說,只要他們不在隨後的歲月當中犯二,張嘉師一般不會秋後算賬了。

    而這些人員的代表,是彭越,臧荼以及魏豹等人。

    對於彭越而言,張嘉師重用張良,他本來也沒有什麼想法,因為他知道,自己在張嘉師心中的份量比起張良而言還是有著相當大的差距,既然如此,要是張嘉師秋後算賬,他也就是認栽了。當然,對於彭越而言,這樣的事情不出現的話,那也就是再好不過的事情。

    臧荼作為張嘉師的岳祖父,對於張嘉師以及臧荼孫女臧兒的感情肥皂劇,臧荼表示樂觀其成。固然,他也算是曾經作為一個擁有數萬兵力的叛逆,但是麼,眼下張嘉師還是重用他,他自然也得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對於臧荼而言,也許他的曾外孫雖然貴為王子,但是麼,有著張嘉師的兩個身份也非常尊貴無比的正妻,張嘉師的庶子們想要出頭,似乎還是有點難度的。當然,他這個曾外祖父也就是只有這麼兩個親人,他現在所做的一切,更多的也就是為了自己曾外孫日後的日子做好準備。

    張瑺是張嘉師排名中游的庶子,在他前面,不算是作為嫡子的大秦帝國皇帝嬴珣,還有著以張瑛為首幾個已經逐漸長大的庶子,面對這種情況,臧荼自然得努力一下,然後讓自己有著一份基業,等自己百年之後也好然張瑺這個曾外孫有一份另外的依託。

    而魏豹的心思則是複雜很多。

    魏豹投降,說實話也就是形勢比人弱的一個不甘結果。張嘉師太過於強勢,讓魏豹的碭郡之地更多的只是一個笑話。也許張嘉師真的要對他發起攻擊,也會付出一定的代價。但是無法否認的事情是,魏豹真的打算頑抗的話,等待他的下場很有可能會落得一個身死族滅。

    既然如此,魏豹聽從了張良的勸告投降於張嘉師,也就是魏豹為了自己家人以及自己家族的一個保全想法。對於魏豹自己而言,天下已經再次在張嘉師的征伐當中,再次回歸到大秦帝國當中。既然如此,頑抗下去吃力不討好,還不如讓大秦帝國保護他們家人的安危,不就是再好不過的事情?

    權利什麼的,更多的只不過是曇花一現,魏豹已經看開了,或者是說,在幾年前的三川郡作戰當中,他就做好了這方面的心理準備。

    而現在,張嘉師重用張良,也算是對臧荼,彭越,魏豹等人為首的「牆頭草」們的一個重大的風向標。

    說實話,若是張良隨後下場慘淡,他們更多的也就是只能夠心有慼慼而不會做些什麼。話說回來,他們心中似乎也有一個感覺,那就是張嘉師對於張良的重用,還有一個問題需要解決。

    ……

    若是張嘉師知道魏豹等人的想法,說不定會訴苦一下,因為他想重用張良,確實是還有一個很嚴重過得問題需要解決。那就是自己這一次征伐齊楚兩國的戰爭結束之後,該給張良一個怎麼樣的待遇。

    這不是說張嘉師不知道自己該怎麼樣安排張良,而是眼下大秦帝國的高級官員配置,也算是一個蘿蔔一個坑,按照張嘉師的預計,在短暫的十年時間,也就是大約在嬴珣冠禮親政之前的這一段時間,只要不出現什麼意外的話,張嘉師自己都不會對這些高層人員進行大規模的人事調動。

    因為張嘉師麾下官員體系,基本都屬於的年輕派到壯年派範疇,年紀比較大的比較少。等待這些人離休的話,張嘉師表示,這還真的是一個問題。

    大秦帝國的高級官職不多,主要是有以下的範疇:

    最高權力者為皇帝(現在暫時是張嘉師這個攝政王權柄最高),皇帝下設三公,即:太尉,丞相,御史大夫。?丞相下設中尉,九卿即:衛尉,郎中令,太僕,廷尉,典客,奉常,宗正,少府,治粟內史並管理下屬各郡。

    而在這些高管之下,郡設郡尉,郡守,監御史。?郡守管理下屬各縣,縣設縣尉,縣令管理小縣,縣長管理大縣。?縣令或者是縣長管理下屬各鄉,鄉下設游徼,三老,嗇夫管理大鄉,有秩管理小鄉。

    張嘉師麾下的高級官員,比如說三公九卿,真的可以說沒有位置安排給張良了。

    丞相陳平年紀不過三十來歲,只要不犯打錯或者是遭遇橫禍,估計對方能夠將這個位置做到嬴珣親政之後幾年,才逐步淡出大秦帝國的統治高層體系。

    太尉依舊是空缺,這個也算是大秦帝國的一種慣例了,張嘉師也不是沒有想過將這個職位配置給張良,但是以張良的身份而言,這個位置還是不適合張良這種「案底」太過於厚重的人。

    至於張嘉師有沒有打算將太尉這個職務設置為實職,張嘉師認為這個問題還不需要太過於迫切解決。畢竟太尉代管全**事,這個職位對於很多朝代而言都算是相當敏感的,而張嘉師也不例外,畢竟張嘉師很清楚一個道理,那就是「有槍便是草頭王」,所以對於太尉這個職務,張嘉師還真的是不放心隨便任命一個人選擔任。

    但是麼,張嘉師自己都沒有想到的是,在嬴珣親政之後,張嘉師強硬辭去了攝政王這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但是嬴珣卻以同樣強硬的態度,將他任命為太尉,甚至是不惜提出退位的要求。面對這個問題,張嘉師只能夠退讓了,因為對於他而言,太尉這個職位也許真的是很適合他,而且他自己也知道,自己還是無法就這樣輕鬆完全退出大秦帝國權力中樞的。因為他的威望還可以對一些有其他心思的人進行壓制。

    在這之後,大秦帝國雖然是由親政的嬴珣統治,但是在軍事行動方面,主要還是由張嘉師說了算。

    而這個情況也在嬴秀時期引起了一個爭論,那就是張嘉師死後的謚號雖然被確定為定武,但是在一些人的眼中,張嘉師作為大秦帝國至今唯一的太尉,也許一個太武的謚號更加符合張嘉師的生平經歷。

    而這個時候的大秦帝國御史中丞王鳳卻反對這個謚號,因為張嘉師雖然是作為大秦帝國的唯一的太尉,但是在很多人的認知當中,張嘉師的謚號為定武,已經成為了共識:

    大慮靜民曰定。思樹惠。純行不爽曰定。行一不傷。安民大慮曰定。以慮安民。安民法古曰定。不失舊意。剛彊直理曰武。剛無慾,強不屈。懷忠恕,正曲直。威彊敵德曰武。與有德者敵。克定禍亂曰武。以兵征,故能定。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誇志多窮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窮極。

    張嘉師的定武謚號,主要取自兩個範疇:以慮安民。安民法古曰定,不失舊意;克定禍亂曰武,以兵征,故能定。

    這些謚號的解釋,主要是源自於《逸周書?謚法解》:維周公旦、太公望,開嗣王業,建功於牧之野,終將葬,乃制謚。遂敘謚法。謚者,行之跡也。號者,功之表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

    王鳳作為嬴秀的導師,時任的帝國太傅,他冷冷的看了一些同僚一眼,然後微微說出一段話:「而在這個時候的謚號解說裡面,並沒有太這個謚號的解釋,而單純以定武王當時曾經長久擔任太尉,而改變太祖定武帝張嘉師的謚號,無疑是讓人嘲笑的事情。試問一下諸位,若是以這種方式來肆意改變先人的謚號,豈可不是貽笑大方麼?」

    不得不說,這個太傅王鳳的說法確實是很有道理,而在對方的言語當中,不僅僅是支持繼續沿用張嘉師定武兩字的謚號,而且還暗暗的表明了支持嬴秀將張嘉師追加謚號並且確認廟號的打算。

    ……

    在這之前,大秦帝國歷代諸君對於始皇帝嬴政以及文皇帝嬴珣的廟號分別定為高祖以及太祖。

    這個廟號也沒有什麼問題,但是麼一旦也將張嘉師也追加謚號以及廟號,那麼對於這兩個君主的影響最大。

    而嬴秀在這方面力排眾議,而是確認了張嘉師作為太祖的廟號,而文皇帝嬴珣則是遷為太宗廟號。

    而出於一些方面的考慮,嬴秀同時也遷改始皇帝嬴政的廟號,將高祖改為玄祖。

    當其時有人將嬴秀的這個遷改廟號的打算,用另外一方面的解釋進行詮釋:

    「生己者為父母,父之父為祖(即祖父),祖父之父為曾祖,曾祖之父為高祖,高祖之父為天祖,天祖之父為烈祖,烈祖之父為太祖,太祖之父為遠祖,遠祖之父為鼻祖。」(出自《爾雅?釋親》)

    (《爾雅》是第一部詞典,「爾」是「近」的意思(後來寫作「邇」),「雅」是「正」的意思,在這裡專指「雅言」,即在語音、詞彙和語法等方面都合乎規範的標準語。《爾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釋古語詞、方言詞,使之近於規範。)

    (《爾雅》成書的上限不會早於戰國,因為書中所用的資料,有的來自《楚辭》、《列子》、《莊子》、《呂氏春秋》等書,而這些書是戰國時代的作品。書中談到的一些動物,如狻猊,據研究,不是戰國以前所能見到的。《爾雅》成書的下限不會晚於西漢初年,因為在漢文帝時已經設置了《爾雅》博士,到漢武帝時已經出現了犍為文學的《爾雅注》。)

    但是太祖在這個時候的普遍認識,是太祖作為帝王廟號使用,多為創基立業者,常見於開國皇帝,也有為其先人追授者。

    嬴秀在這方面的想法,就是打算將張嘉師確認為自己一脈的創基立業者,但是這個情況不可以這麼直白的說出去,所以對於一些人的牽強附會,嬴秀自己都樂得有這些人插科打諢,混淆反對者的視線。

    說實話,對於嬴秀而言,他有一個秘密無法公諸於眾的。那就是自從定武帝張嘉師去世之後,其子也就是當時的文皇帝嬴珣,在心中也希望讓張嘉師能夠配享太廟。但是基於很多方面的情況而言,最後不得不將這個想法作罷。

    而隨後的幾任大秦帝國皇帝,都很清楚自己先祖嬴珣在這方面的想法,但是他們沒有將這個問題實施,要麼則是時間不對,要麼就是環境不許可。

    可以說,嬴秀這一次的做法,更多的是完成了自己幾任先祖的遺憾。

    當然,嬴秀很清楚一個道理,那就是做人不能做得太過於絕情,他也沒有順勢廢除嬴政的廟號以及謚號,而是將嬴政的廟號改為玄祖。

    玄祖在《爾雅》的解釋當中,遠不如高祖尊貴,但是嬴秀這個時候卻給出了一個很多人都無法辯駁的解釋,那就是始皇帝陛下作為大秦帝國開國者,大秦帝國尚黑,玄祖乃符合最尊貴身份。」

    很多人都知道嬴秀的這個解釋更多的是一種扯淡,但是不得不說,嬴秀的這個解釋確實是符合國情,因為世人都很清楚一點,那就是先不說玄字符合大秦帝國尚黑這個有些扯談的事實,而以嬴政相對於張嘉師以及大秦帝國隨後君主而言,確實是算得上最尊貴身份的稱呼。

    這也就是延伸出了嬴政成為了大秦帝國玄祖的典故……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Babcorn

LV:9 元老

追蹤
  • 986

    主題

  • 920465

    回文

  • 38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