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六章
「黃禍」,作為歐洲歷史上對於來自東方的遊牧民族給予他們無比恐懼的代名詞,阿提拉之前的匈人雖然先後征服阿蘭人以及東哥特人,但是真正讓歐洲人稱之為「黃禍」的存在,是阿提拉所率領的匈人。
在阿提拉擊敗東羅馬帝國,並且得到了大量的贖金之後,阿提拉以及其麾下匈人將目光轉移到西面的西羅馬帝國身上。
但是一開始,阿提拉並非直接與西羅馬帝國交戰,而是打算與之結盟,共同對抗佔據了當其時伊比利亞半島,再次建立起一個強大王國的西哥特人。
……
公元374年,匈奴人從中亞經裡海進入頓河、第聶伯河流域,征服那裡的阿蘭人和東哥特人,接著向黑海北岸的西哥特人進攻,迫使約一萬五千名西哥特人在羅馬皇帝的允許下,於376年渡過多瑙河,向巴爾幹半島遷移,定居於羅馬境內,作為同盟者為羅馬帝國御邊。
378年,西哥特人不堪忍受羅馬人的奴役,舉行武裝起義。401年,西哥特人在首領阿拉里克領導下,由巴爾幹半島侵入意大利,後來阿拉里克在四萬奴隸和數萬蠻族出身的羅馬士兵配合下,終於在410年攻佔羅馬城,大肆劫掠三日後離去,419年,西哥特人在高盧南部和西班牙地區,以土魯斯為中心建立第一個得到羅馬帝國承認的蠻族王國,西哥特王國。714年,西哥特王國滅亡。
410年,西哥特人在阿拉里克率領下洗劫了羅馬城。同年阿拉里克卒,由阿陶爾夫斯繼任。
415年,他率領西哥特人在西班牙定居。418年末,阿拉里克之孫狄奧多里克一世率領西哥特人,以西羅馬帝國同盟者身份定居於阿奎丹,建立了第一個日耳曼王國,定都土魯斯。嗣後再次侵入西班牙,把汪達爾人和阿蘭人排擠到北非;蘇維匯人則被局蹐於伊比利亞半島西北一隅。
國王尤里克在位期間(466~484),西哥特王國頒布法典,廢除了與羅馬的同盟關係。領土包括高盧西南部和西班牙大部。尤里克之子阿拉里克二世484年繼位後,於507年在武耶一戰被法蘭克國王克洛維所敗,本人被殺,失去高盧大部分土地。
此後王國中心移到西班牙,6世紀中葉定都於托萊多。利奧維吉爾德在位期間(約569~586),國勢強盛,西哥特人合併蘇維匯王國,從拜占庭回科爾多瓦等地。
西哥特的封建制度是在瓦解的羅馬奴隸制和解體的日耳曼氏族公社的基礎上產生的。西哥特人奪取羅馬大地主2/3的耕地、1/2森林以及部分奴隸、隸農和工具。在羅馬私有制的影響下,馬爾克公社瓦解,部分公社成員淪為依附農、隸農和奴隸,而國王、親兵和基督教阿利烏派神職人員則成為封建大地主。
後來羅馬大地主也逐漸與西哥特大地主合流。大地主以服役為條件把土地授與他的親信和親兵,形成封建等級土地所有制。為了維護王國的統一,國王雷卡雷德一世(586~601在位)於589年召開第三次托萊多宗教會議,定羅馬基督教為國教。711年阿拉伯人侵入西班牙,714年滅西哥特王國。
而阿提拉打算與羅馬人結盟對付的西哥特國王,是著名的狄奧多里克一世。
只不過阿提拉在結盟的時候也許是因為自己的一個要求,最終導致雙方之間兵戎相見。
當時的皇帝瓦倫提尼安三世與他的姊姊霍諾利亞,就阿提拉提出的建議卻持相反意見。霍諾利亞為了逃避與一名宮廷官員的婚約,竟於當年春季主動向阿提拉求婚。
阿提拉在考慮過後,接受了她的提議,但卻同時提出要以帝國的一半管治權作為嫁妝。瓦倫提尼安三世得知後,斷言拒絕了提議並以「提婚不合法」為由回覆了阿提拉,並在攝政太后加拉.普拉西提阿的建議下把霍諾利亞流放。
但阿提拉卻沒有被說服,並派遣了使者到拉文納要求進一步的解釋,準備一旦無法獲得滿意的答覆便揮軍攻打西羅馬帝國。
在派遣到拉文納使者得不到答覆,以及加上法蘭克人的求援後,阿提拉決定集結一支龐大軍隊攻向高盧。他從阿蘭人,薩克森人,東哥德人,勃艮第人,赫魯利人等服從匈人統治的民族中抽調軍隊,加上自己領導的匈人騎兵,組成一支混合軍隊攻打西羅馬帝國於高盧的領地。
公元451年,當阿提拉率領大軍抵達羅馬帝國比利時行省時,根據約爾丹尼斯的記載已達50萬。於4月7日他攻陷了門次城,同時間羅馬主將埃提烏斯正於凱爾特人,法蘭克人和勃艮第人中抽調軍隊。
就在這個時候,著名的沙隆之戰爆發。
……
在法國東北部的香檳平原上,坐落著法國小城沙隆。這裡是一望無際的沖積平原,地勢略有起伏,馬恩河蜿蜒流過,兩岸長滿高大的白楊樹。沙隆城外五英里的馬恩河邊,一個小山包突然隆起,周圍依稀可見人工開鑿的塹壕。懂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這裡是古戰場,千百年前有一支軍隊曾經在這裡掘壕據守,做最後的抗爭。如果有當地人路過,他會告訴你這個山包名叫「阿提拉營地」。
公元451年9月20日,就在這塊平原上,爆發了歐洲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會戰一方是日落西山的羅馬帝國,而另一方是號稱「上帝之鞭」的阿提拉領導的匈人為首的聯軍。
會戰以後匈人軍隊敗退到這個小山包附近據守,而阿提拉用木製馬鞍堆起一座小山,將他所有的金銀珠寶和妃嬪置於其上,他自己端坐在中間,打算一旦羅馬軍隊攻破他的營壘,就引火**。
而作為羅馬人統帥的埃提烏斯,後世稱之為羅馬護國公,對瓦倫提尼安三世皇帝具有左右一切的影響,曾統兵先後擊敗過匈人、法蘭克人、勃艮地人和哥特人,被稱為最後的羅馬人。
他出身作為騎兵長官之子。早年在西哥特人和匈奴人那裡作過人質,因而對當時幾個主要的部落民族比較瞭解。在高盧連續擊敗西哥特人和法蘭克人以後,他於430年被任命為海陸兩軍統兵官。後三度出任執政官(432、437、446)。
433年獲貴族封號。此後幾年一直在高盧作戰,陸續鎮壓各地的叛亂和不屈服的部族。435~437年他殘酷消滅勃艮地人在沃爾姆斯建立的王國。437~439年在圖盧茲挫敗西哥特人的進攻,440年返回意大利。451年聯合西哥特人在沙隆會戰中擊敗阿提拉和匈人。但是翌年阿提拉再次入侵意大利時,他卻無所作為。454年被瓦倫提尼安謀殺。
在沙隆之戰之前,接到阿提拉的戰爭動員令以後,從伏爾加河到多瑙河的匈人部落和蠻族藩邦盡皆響應,派兵向萊茵河畔集結。大軍所到之處,高盧名城一個接一個地陷落,慘遭屠戮和焚燬。阿提拉攻陷法蘭克城市梅茨以後,兵分兩路,一路沿塞納河向西進軍,而阿提拉自率一路南下,兵鋒直指名城奧爾良。
阿提拉大軍對高盧北部的蹂躪震驚了西羅馬帝國的所有蠻族,大家都意識到單憑自己的力量是無法對抗匈人的。埃提烏斯抓住這個同仇敵愾的良機,四處奔走,施展他高超的政治才能建立一個抗擊匈人的統一戰線。高盧和西班牙各地的日耳曼蠻族,甚至不列顛的凱爾特部落都派兵來援;和埃提烏斯打了二十年仗的宿敵-西哥特王特奧多里克也親自領兵前來助戰。
阿提拉得知羅馬聯軍逼近奧爾良城以後,立刻撤圍北去,同時命令在高盧各地劫掠的匈人部隊向香檳平原集結。埃提烏斯率領大軍尾隨而來,兩軍終於在馬恩河畔的沙隆附近那片廣闊的卡塔隆尼大原野相遇,各自擺開決戰的陣勢。
羅馬聯軍方面,由埃提烏斯親率羅馬軍團組成左翼,西哥特軍隊在右翼,而中央是阿蘭人和其他蠻族。埃提烏斯這樣部署相當冒險,因為他把羅馬聯軍最弱的部分放在中間,非常容易被匈人軍隊從中心突破,將羅馬陣線攔腰斬斷;從另一方面講,中心突破的匈人部隊也有被羅馬從兩翼包抄的危險,搞得不好會重蹈羅馬人在坎尼的覆轍。埃提烏斯面對他的老朋友阿提拉,走出一步險棋。阿提拉針鋒相對,親率匈人精騎居中,把東哥特人放在左翼去面對他們的同胞,而其他各蠻族軍隊組成右翼。
這個時候的羅馬軍隊和凱撒時代相比已經面目全非。羅馬軍團的編制到此時已經縮小為一千多人。步兵的裝備也有變化,全金屬表皮的盾牌取代了木製盾牌,防護性雖然增強,但重量也大增,非常不利於步兵衝鋒。羅馬步兵從前慣用的重型標被一種超輕型標替代,這種標雖然穿透力遠遜,但射程可達五十米。羅馬軍隊此時的戰術已經變得非常保守,一般都是組成盾牌陣等敵人來攻。與羅馬軍隊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西哥特軍隊,以大量的重裝騎兵為核心,戰鬥時由鐵騎衝擊敵陣,步兵隨後掩殺,已經體現出後古典時代戰爭的特點。
經傳,在決戰前**,羅馬聯軍中的法蘭克軍與一支隸屬於匈人聯盟的格皮德人軍隊意外相遇並展開一場遭遇戰。戰至天明,雙方各自收兵,傷亡合計約1.5萬餘人。不過這條消息並沒有得到證實。第二天拂曉,雙方便仍然按照預定的作戰計畫開始進軍。
會戰終於打響,匈人聯軍首先發動進攻,在遮天蔽日的箭雨掩護下,匈人精騎風馳電掣一般衝向羅馬聯軍的中央,由各蠻族的烏合之眾組成的中央陣線抵擋不住,被匈人騎兵以楔形深深插了進去。這時匈人騎兵開始向左旋轉,包抄西哥特軍隊。阿提拉對戰局洞若觀火,他知道羅馬軍團早已今不如昔,只有西哥特人尚能一戰,如果能將其殲滅,就勝券在握。這時匈人聯軍的兩翼也開始一起壓上來,會戰到此已經變為一場混戰,而羅馬聯軍形勢危急。
阿提拉沒有看錯,西哥特人最終力挽狂瀾,為羅馬帝國贏得了這場會戰的勝利。年過六十的西哥特王特奧多里克親率鐵甲騎兵反擊,結果中箭落馬,被緊跟其後的西哥特鐵騎踐踏而死。失去首領的西哥特人只出現了片刻的慌亂,在王子托裡斯蒙(torismond)的指揮下迅速恢復了秩序。西哥特騎兵凌厲的反擊將匈人壓了回去,而慌不擇路的匈人騎兵迎頭撞上了左翼羅馬軍團的盾牌防線,紛紛倒在羅馬標的攢射之下。這時匈人左翼的東哥特人也抵擋不住西哥特鐵騎的衝擊,率先敗逃,沙隆會戰到此才分出勝負。
阿提拉率領殘軍撤回馬恩河畔的營地,用匈人的大篷車首尾相連,弓箭手密佈其間,組成一道相當堅固的防線。入夜以後,戰場上依然一片混亂。托裡斯蒙率所部西哥特人追擊時在黑暗中與他的大部隊走散,結果誤入匈人的營地,要不是他的隨從拚死搭救,托裡斯蒙幾乎就去見了他的父王。埃提烏斯也和他的羅馬軍團失散,不得不在西哥特人的大營裡過夜。直到天亮時分,羅馬陣營才意識到他們居然擊敗了匈王阿提拉。
阿提拉此時如同一隻受傷的猛虎,雖然縮在營壘裡負隅頑抗,依然斗志不減。匈人的戰鼓不分晝夜地響徹雲霄,而托裡斯蒙率西哥特騎兵幾次攻擊都被亂箭射了回來。在羅馬陣營的聯席軍事會議上,大家七嘴八舌,有的主張強攻,有的主張圍困,但埃提烏斯心裡卻另有計較。
他奉勸托裡斯蒙立刻回國坐穩王位再說,以免夜長夢多。埃提烏斯一語驚醒夢中人,托裡斯蒙馬上率軍趕了回去。羅馬陣營走了西哥特人,頓時顯得勢單力薄,眾人的心氣也沒那麼高了。這樣拖了幾天以後,羅馬聯軍遂撤圍而去。
沙隆之戰後埃提烏斯的事業如日中天,他也因此居功自傲,絲毫不掩飾對皇帝瓦倫提尼安的蔑視。
瓦倫提尼安是幼年即位,前二十多年都由太后攝政,他人格卑劣,心胸狹窄,對埃提烏斯的輕慢一直懷恨在心,伺機報復。本來埃提烏斯的兒子和瓦倫提尼安的女兒訂有婚姻之約,公元454年的一天,埃提烏斯聽說瓦倫提尼安有意毀約,就親自面見瓦倫提尼安,言辭激烈地敦促他履行諾言。瓦倫提尼安按捺不住,跳起來一劍刺入埃提烏斯的胸膛,他的宦官佞臣們也一擁而上,將埃提烏斯殺死,羅馬最後一位名將就這樣喪生於宵小之手。
這件事公佈以後,整個歐洲為之震驚,無論埃提烏斯的朋友還是敵人都扼腕嘆息。一個大臣直率地告訴瓦倫提尼安說:「我不瞭解陛下和埃提烏斯的過節,我只知道您剛剛用左手砍掉了右手。」僅僅一年後,瓦倫提尼安就被一個忠於埃提烏斯的匈族侍衛刺殺,而當時站在周圍的群臣和衛兵都冷眼旁觀,無人援之以手。失去了頂樑柱的西羅馬帝國,苟延殘喘了二十年後就被西哥特人滅亡了。
但是很有可能,埃提烏斯的死,是其因為沙隆之戰當中元氣大傷或者是其他的原因,坐視阿提拉率軍進入攻入羅馬,瓦倫提尼安被羞辱有著一定關係……
………………………………………………分割線…………………………………………
第二次「黃禍」則是指被唐軍多次擊敗,最終不得不被迫西遷的突厥人所帶來的。
只不過在數百年的時間過去之後,這一批西遷的突厥人才真正的成為歐洲歷史上的「黃禍」,因為只有奧斯曼土耳其,這個由突厥人後裔創建的最後一個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事實上才是第三次黃禍的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