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秉要執本
“君子進不敗其志,內究其情雖雜庸民,終無怨心,彼有自信者也。”墨子親士
“解縣最新傳來的軍報稱,蓋順奮勇當先,每戰先登,殺敵無數。只是礙於敵眾我寡,徐榮不忍虎賁精銳損失過巨,故而暫時勒兵。”皇帝不再看那盤亂作一團的棋子,兀自說起了軍報:“另外,徐晃這兩日帶著羽林騎屢次劫奪糧道,想必等北軍兵臨解縣之時,程銀等人恐怕就要糧盡了。”
賈詡插口說道:“程銀等人已然逼入末路,眼下最要緊的是范先可曾回援。”
“河東乃范先根本之地,若不從上黨抽身返歸,豈不是要坐待我軍進發上黨,與駱孝遠合擊於彼?”荀攸搖了搖頭,說道:“范先不是短視之輩,必然會回師河東。”
“嗯。”皇帝忽然想到了一個計謀:“不然拿解縣作餌,以圍城打援?”
圍點打援雖是一個新鮮詞,但語義極好理解,賈詡與荀攸稍一想便將其與圍魏救趙聯繫起來了,不過這辦法好是好,就怕
“就怕程銀他們撐不到那個時候,就急著要突圍逃遁了。”荀攸笑了笑,忍不住說道:“城中無糧,只有拚死一戰,豈有坐以待亡的道理。”
“這倒也是。”皇帝訕訕的笑了,看來自己還是不能在不熟悉的領域指手畫腳,很容易就鬧出笑話來:“倘若彼等拚死一戰,徒增我軍傷亡,反倒非我所願。還是依原計行事,先殄滅此賊,再引兵迎擊范先,以各個擊破為上。”
“唯,此戰宜從速,如今南北軍精銳皆在河東,合該以雷霆之威掃除禍患。若是稍有貽誤”荀攸忍不住說道:“臣擔心並州那兩處會支持不住,無論是袁紹以平叛之名突破壺關,兵進上黨、河東還是匈奴人沿汾河南下,河東都將比現在危急萬分。陛下乃萬乘之君,豈可乘危而自輕?”
如今河東就是一個結,若能在袁紹、匈奴有所突破之前解決河東叛亂,那麼這兩者很大概率上會自行退兵。尤其是袁紹,畢竟他要面子,現在只敢打著為國平叛的旗號,還不敢公然n。
可若是不能及時干脆利落的解決這個主要矛盾,那麼光憑皇帝手下三萬餘人馬,很難在保證皇帝安全的前提下擊敗來犯之敵。
皇帝沉吟片刻,方才說道:“匈奴這回進犯太原,涉及自家危亡,彼等大姓豪強於公於私都理應奮命。太原塢堡林立,匈奴人窮困潦倒已久,光憑一身勇力,如何能破開局面?何況在壺關,我更是放心張文遠。”
荀攸有些不明白,皇帝為什麼會這麼盲目的相信張遼能靠幾千兵馬攔下兵鋒正盛的袁紹,要知道張遼在目前為止也就打過那麼幾次仗,而且都沒有表現出什麼讓人眼前一亮的智謀。即便荀攸知道皇帝有識人之明,但這心裡還是有些沒底。
皇帝看著荀攸、又看了看靜觀棋局的賈詡,有心解釋道:“你們可別小瞧了張文遠,他平常看似老成持重,其實心裡卻藏著一隻伺機而動的猛虎啊!”
荀攸與賈詡靜靜的聽著皇帝的話,不發一眼,腦海中不約而同的想起了張遼平靜沉穩的氣質之下所暗藏的鋒銳,與皇帝的考語互為印證。
“袁紹能勾結河東,自然也能勾結並州。”賈詡意有所指:“如今上黨有張遼死守壺關,若冀州不下死力,定然是難以攻下的,故而該處看似危急,其實暫時無虞。除此之外,最該擔心的是太原豪強究竟可不可靠,這才是要嚴密防範的事情。”
“袁紹若能說動並州豪強,又何必唆使於夫羅叛擊太原?”荀攸冷眼瞧著賈詡,對他話裡話外表露出來的意思有些不高興:“必然是太原諸人不願為亂,甚至是根本不知袁紹真實圖謀,所以袁紹才退求其次,助於夫羅潛歸併州,以牽制並州軍力。”
“喔。”賈詡淡淡的回應道:“這也不能怪我多想,我實在是擔心,萬一彼等支持不下,與匈奴合流,那河東可就真的危險了。”
皇帝這時輕聲問道:“鮑出提供的各家串聯謀逆的信件、罪證,可有來自太原的?”
荀攸一顆心悄悄提了起來,只見賈詡緩緩搖頭,否定道:“據鮑出所言,那日嚴干將范先府中密信全數抄錄了出來,裡面只有河東、弘農,以及上黨幾家豪強,並沒有跟太原有所聯繫。”
賈詡不會在這個事情上說謊、更不會在皇帝和荀攸面前瞎編亂造,這也說明太原豪強與河東叛亂並無牽連。故而荀攸暗自鬆了一口氣,語氣從容的說道:“若是范先每次都閱後即焚,也不至於只處理太原的信件而不管其他的,看來是兩方是真的沒有聯繫。”
皇帝不置可否,他問道:“嚴幹此人尚在何處?”
“據說當日范先驟然回府,致使嚴干、李義二人行蹤暴露,倉促逃離。范先派門下劍客追之甚急,嚴干在將信件都交給鮑出之後,便讓鮑出先行回報,自己卻與李義留下攔截追兵。”本是一場驚心動魄的追擊斷後、彰顯兄弟義氣、個人勇毅的故事,在賈詡口中卻說的那麼寡而無味,像是在敘述一個事實:“鮑出走驛道趕至左馮翊不久,河東就開始發起叛亂,嚴乾等人也再無消息,恐怕是落入賊手,遭遇不測了。”
“真是義士啊。”皇帝簡短的誇讚了一句,然後沉吟片刻,方才說道:“如此說來,王公到底是恪守了他的道,沒有越過那條線,也不枉我敬他一場。”
荀攸接口道:“王公好歹也曾是一介名臣,在大是大非面前,必是分得清輕重,有他與劉公相輔合作,饒是太原情勢不善,也能為我軍多支撐些時日。”
皇帝點頭說道:“說得不錯,太原如今大敵當前,於夫羅步步緊逼,促使劉公他們二人以及太原豪強抱成一團,這可不是於夫羅能驟然擊破的。”
說罷,皇帝垂眸深思,在心裡打定了主意後,又回到最初的問題:“眼下關鍵之處仍在河東,河東既平,則大局可定。去給徐榮等人傳令,讓他們不要再憐惜損傷,打仗哪有不死人的?只要拿下解縣,就是他的大功一件。我這一路上已經給了蓋順兩天時間了,若是還打不下解縣,那就靠邊,讓北軍去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