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 塞外之戰(十五)
關於郭斌如何調動起塞外三城中居民參戰的積極性,便要從這三城之中的經濟制度說起了。
塞外三城之中,絕大多數都是在中原黃巾之亂中被俘虜的黃巾軍士兵。而這些人又大致分成兩派,一派是長社城外被郭斌救下來的,而另一派則是廣宗城內張角的嫡系。
長社城外的一派,多是在潁川郡附近遊蕩的流民,他們原本是普通的農民或手工業者,連年的大旱導致糧價飆升,使得原本就極為脆弱的小農經濟迅速崩潰。手工業者直接買不起糧食,農民卻因為旱災而減產甚至絕收,為了維持生計便不得販賣土地乃至賣兒賣女來換取糧食果腹。而當這些辦法都想盡了之後,他們便會變成一貧如洗的赤貧的流民。
至於廣宗城內的一派,則多為太平道的鐵桿信眾。他們大多常年混跡江湖,沒有固定的營生,手底下的功夫雖不甚強,卻大多會兩下子。說到底,這些人原本便不是樸素正統的老百姓,許多人是在各地為張角傳播太平道的幫手,也是黃巾軍中最具有戰鬥力的一支力量。
在太平道舉事前,郭斌首次進京所看到的太平道人北上冀州的景象,便是張角召集在南方傳道的這些骨幹人員。冀州緊鄰京師洛陽,可算得上整個天下的肘腋之地,若是京師太平道舉事成功,而張角再親自率領冀州主力部隊在外呼應,佔領冀州,那麼天下大亂可期。屆時,太平道便可渾水摸魚,上下其手了。
只是太平道在京師的一番計畫早就被唐周賣給了何進,使得太平道不得不提前發動,因此雖攪亂了天下,卻並非東漢政府滅亡的直接原因。而郭斌在廣宗城內外的一番作為,甚至隻身進入廣宗城的豪情,無不瞧在這些太平道鐵桿的眼中。這些混跡江湖的漢子,最佩服的便是頂天立地的英雄好漢。
況且郭斌如今在江湖上聲名頗高,算得上是江湖上的後起之秀了。首先,他是河朔神槍童淵的關門弟子,亦算得上名門大派;其次,郭斌在江湖上名聲歷來不壞,河朔神槍又是英雄俠氣,江湖上響噹噹的人物,這種彷彿只存在於江湖人口中的傳說一般的高手,自然是讓這些混跡江湖底層的人極為嚮往的了;第三,這些江湖人所以混跡江湖,並不是為了所謂的行俠仗義又或者甚麼浪漫主義,大多數人只是為了混口飯吃罷了。要是嚴格說起來,這些混江湖的人,日子比平常的老百姓慘得多了。只是許多人並不想安於現狀,又或者不會稼穡之術,便只能到江湖上撈偏門。
然而,如今太平道雖然散了,大賢良師亦死了,可這些鐵桿們卻奇蹟般地活了下來,既未受到朝廷的懲罰,更是過上了曾經夢寐以求的穩定生活,這實在是意外之喜。故雖是在塞外,他們卻也混不在意。況且常年混跡江湖的他們都曉得天下各地人們的生活狀況,他們對這個世道的理解遠超許多本本分分的老百姓,因此他們很知足。況且這些粗放的漢子本便不是斤斤計較之人,也大多心直口快,有什麼矛盾當場便可解決了,事後便不會像平常老百姓一般記在心中。
因此,原本這些最難歸心的“江湖人”,反而對於郭斌的認同度最高。
而郭斌所以能將這些人說動了,其實也簡單得很,不過是增強他們的認同感,激起他們的敵愾之心罷了。
依照塞外三城的制度,這些原黃巾軍俘虜們,自從來到塞外三城便不是自由身的。潁川各地的豪族出了糧食供應他們,實際上是將他們給“承包”下來,非得要他們為以陽翟建築股份有限公司為代表的潁川郡豪族們工作若干年,為他們收回成本,乃至產生利潤之後,方可以恢復自由之身。
然而,為他們工作的期限卻是極難確定,因為這其中價值的計算本就是一筆糊塗賬。打個比方,潁川豪門所提供的糧食和建城的物資便不是可以計算的,因為糧價是不斷浮動的,尤其是在災荒之年,你便是有錢怕也很難買到糧食。其次,黃巾俘虜們的工作價值也是很難界定的,在建城之時,他們有的負責挖坑,有的負責燒磚,有的平整土地,有的跟著技術員建設城牆,有的則跟著歸順的鮮卑牧民放牧牛馬,因此其創造的價值也是極難計算的。
因此,雖然雙方有協議,可由於時間極為倉促,這協議實際上便是潁川豪族與郭斌的參謀集團單方面擬定的,實在也是一筆糊塗賬,而郭斌此次便是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了解決方案。
在高層的會議上,郭斌一上來便定下了調子,一切以人為本,整個塞外三城的決策層和管理層,都要切實為本城的居民謀利益,因為這些普通的居民方是塞外三城存亡的根本。
那次會上郭斌的發言,蘇雙想來都如在昨日。
郭斌提出了幾點原則:“第一,所有參與開墾土地的居民,在土地上連續耕種農作物或者經濟作物五年以上者,便可獲得所開墾土地的所有權,同時可以獲得正式的居民身份,並由官方發給身份憑證。有了這個身份憑證,他們便不再是俘虜的身份,而成為自由民,同時會獲得城中由官方出資興建的房屋的所有權。”
商人出身的張世平與蘇雙在聽了郭斌這個政策的時候,便不由得極為肉疼。因為這可全都是實打實的讓利於民啊,這土地本便是無主之物,那不用說了,可那房屋卻是陽翟建築股份有限公司出人出力建設起來的,那可是一筆不小的支出啊!
郭斌見他二人的表情,心中明了,對眾人道:“創業艱難,這些居民都是塞外三城的寶貝,一定要善待他們。這開荒的五年,居民們除了必要的口糧,其他的全都要上繳,這對於我塞外三城的建設是多大的支持?如今中原連年大災,糧價飆升,一車糧食從中原運過來又需要耗費多少人力物力?這裡多種一石糧,中原便可省下好幾車!”
看著若有所思的眾人,郭斌繼續道:“五年之後,我塞外三城根基已穩,基礎設施建設也應當齊備了,糧價便也會降下來。到那時候,我們能在這幾十萬農民身上得到什麼?”張世平、蘇雙無語,郭斌道:“到時候,我們獲得的是幾十萬編戶的齊民!他們會自覺登錄戶籍、財產,會自覺繳納賦稅,會自覺服從勞役和兵役,更會於危急來臨時自覺地為了保衛塞外三城而拋頭顱,灑熱血!到了那時候,他們便真正成為了塞外三城的中流砥柱,成為我們最忠實的擁躉!”
這一番話,將包括張世平與蘇雙在內的眾人說得面紅耳赤,無言以對。中原王朝在中原最大的敵人是什麼?不是太平道,亦不是各地興起的毛賊,而是各地的豪族地主!他們隱瞞戶口,兼併土地,實力日益擴大,卻使得政府對於社會的掌控力度逐漸下降。
因為,在這個以農業為基礎的古代社會中,政府的收入除了像鹽鐵這樣的專營產品或者山水湖泊中的產出外,剩下的便只有賦稅了。而賦稅是怎麼來的?便是戶籍。朝廷徵收賦稅的依據是戶籍,征發徭役的依據是戶籍,征發兵役的依據還是戶籍。所以說,戶籍是封建王朝的根本。
而豪門大族呢?由於極低下的生產力水平,使得勞動力成為此時極重要的生產資料,他們要開拓荒地,要看家護院,要僱傭佃戶,都需要人口。而人口卻是政府征發賦稅、徭役、兵役等的根本,因此許多實力強大的豪門大戶和地主便極力隱瞞戶籍,以逃避賦稅和徭役。甚至有方圓幾十公頃,人數幾千上萬的大莊院,其在籍的人口不過區區百人的。
這種情況並非個例,而是遍佈整個大漢王朝的各個角落。這就極大地削弱了朝廷對百姓的掌控力度,削減了財政來源,同時也為社會的不穩定埋下了禍根。因為戶口被隱瞞後,其租稅便不用上交給朝廷了,因此收取租稅的比例便可以由地主隨意調整。這在平時尚沒有什麼大事,若是碰上災荒之年,再有像太平道這樣別有用心的組織蠱惑人心,那麼出現像黃巾之亂一般烽煙遍地的場景便是必然結果了。
而如今,郭斌將居民們開荒耕種的土地分給他們,這無疑會在五年之後形成爭相向官方申報戶籍的狂潮。屆時,困擾大漢朝廷多年的戶籍問題,至少在塞外三城算是迎刃而解了。
對於未曾開墾荒地,而是被陽翟建築股份有限公司或者陽翟服飾等工場僱傭做工的人,則由公司發給官方發行的抵用券。這種抵用券便與中原流行的五銖錢類似,由塞外三城官方的信用和倉庫中琳瑯滿目的物資作保,可以作為貨幣在塞外三城流通。
因為農民們需要無償耕作五年,以還清官方供應衣食住的花費,所以五年之後雖然擁有了土地,卻是除了土地和房屋一無所有。他們便是想要在來年播種,也需要借用官方的種子和耕牛。而這些攢下了抵用券的人,在五年後除了可以獲得官方提供的住處的所有權外,更是可以直接購買荒地甚至是從農民手中購買熟地。不願意種地的,甚至可以拿了官方發給的路引,依靠著用抵用券換取的物資做個小生意,甚至由幾人合夥組成貿易商隊。
所以說,塞外三城中,無論是干什麼工作的人,郭斌都早已給他們安排了一條坦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