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歷史] 三國之最風流 作者:趙子曰 (連載中)

 
zeroriku 2013-1-6 15:10:21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1036 577495
Babcorn 發表於 2017-5-4 16:35
240 亂世良禽難擇木

    不管出身、名望、年齒,抑或是現今的官職地位,李瓚都遠高於郭嘉,但因頗是欣賞這個郡中晚輩的才幹,所以李瓚把郭嘉送到了室門口,待其遠去,李瓚轉回室內,坐下沉思。

    他心道:「貞之此時托以『追殲魯國黃巾』為由遣兵入兗,分明是想趁公孫伯珪與袁本初爭冀、二人皆無暇顧兗之機,虎口拔牙啊。」又心道,「公孫伯珪與袁本初雖暫無暇顧兗,可兗州絕非弱州,劉公山,宗室之後,張孟卓,坐擁強郡,應仲遠,文武兼資,曹孟德、鮑允誠,俱一時之傑,貞之便是傾徐州一州之力,怕是也難以得據整兗。」

    不錯,兗州現下確是內憂外患,偌大一個州,卻連濟北的黃巾都打不贏,看起來很弱,可這個「弱」是有原因的,究其根本,還是如前文所述,是因為張邈、袁遺等人各有盤算,雖名義上尊劉岱為州主,然實則各保實力,因是之故,才有了濟北黃巾的氾濫、肆虐。

    一旦出現外力來侵的情況,可以預料到,張邈、應劭、曹操、鮑信,包括袁遺等必就不會再「貌合神離」,而定是會齊心合力、「共禦外寇」。兗州比徐州富庶,人口也比徐州多,張邈等人亦俱非弱者,他們一旦齊心合力,荀貞的確是就算舉徐州一州之力,也會很難佔取全兗。

    荀貞對此也是看得很清楚的,所以,他現在沒有想著攻略全兗,只要能把觸覺伸到任城就行,如果可以把李瓚拉攏過來,那當然是更好。

    李瓚沉吟思慮良久,站起身來,踱到門口,看向院中。

    暮色將至,院中花草蔥蘢,時有暗香浮動。

    李瓚嘆了口氣,心道:「良禽擇木而棲,而今海內紛亂,佳木實是難尋。」

    在為人清嚴這一塊兒,李瓚有其父李膺的遺風,然於「乃心王室」這一塊兒,到底而今世道變了,王室凌遲,已然海內群雄爭起,為了自身、家族著想,他卻不能再像他父親一樣了,他必須要在亂世中,及時地為自身、為子孫、為宗族找出一條出路,以保周全。

    袁紹本是最好的選擇。

    首先,袁紹名望高,其次,袁氏門生遍佈海內,政治資本雄厚,再次,袁紹已得冀州,天下諸州之中,冀州可以說是戰爭潛力最深厚、戰略地位也最優秀的一州。

    名望、政治資本、軍事實力,袁紹在各方面都是群雄中挑頭的一個,只從這幾個表面去看,將來群雄中能成事者,似乎非袁紹不可,而以李瓚父親李膺的名望,加上他和袁紹姻親的關係,如投到袁紹帳下,他必得重用,就不說日後的富貴,至少足可保目前宗族的安危。

    奈何袁紹得了冀州之後,在冀州的一個舉政卻使他大失所望。

    這個舉政就是:屠戮「地方」。

    本朝立國,靠的是地主豪強的力量,所以中興以來,地方上豪強的勢力一直很強,兼併成風,

    數年前,黃巾起事,冀州是主戰場,州內的郡縣勢族右姓為了自保,紛紛大起塢堡、募練家兵,各地豪強的勢力由是愈發強橫,後來張角雖然敗亡,可「縣縣稱王」的局面卻已形成,這麼一來,冀州雖富,然而民口、錢糧卻大多就落入了豪強手中,不能被州府所有,袁紹得了冀州後,為充實軍資,遂在冀州屠戮強豪,凡有不從其號令,不肯獻出錢糧的,他便尋個罪名藉口,或囚或殺,乃至夷族,時到如今,已是殺了不少。

    實事求是地說,諸侯之中但凡是想有所作為、也有能力有所作為的,對他們各自地盤中的豪強勢力無不觀之如眼中釘,或多或少都是有做過剷除豪強這種事情的,荀貞在徐州也做過這種事,而且現在還在做,比如剷除鹽豪。

    可因不像冀州北有公孫瓚、西有黑山軍這樣的強敵,徐州周邊還算是較為安全,故而荀貞現下沒有袁紹那樣的緊迫感之故,他目前在徐州還沒有開始大規模地動手,同時,他現階段主要剷除的對象也還只是「純粹的強豪」,亦就是說,對「士族」,他仍是以禮敬為主的,而袁紹在冀州雖也禮重士人,可在屠戮「地方」上,他卻是連一些不識時務的士人也給殺掉了的。

    李瓚出身士族,他父親李膺為何和宦官殊死鬥爭?其中固有宦官貪腐不法的原因,可也有為了保證士人階層的利益,從而與宦官爭權的緣故。袁紹在冀州大殺四方,連一些小有名氣的冀州士人都被他給殺掉了,於李瓚看來,袁紹這就是在自毀根基,他對此怎能不失望?

    因為袁紹的這個舉動而對袁紹失望的不只李瓚。

    李瓚在冀州有不少朋友,從他們的信中聽說,冀州不少郡縣的長吏、地方的士族都已在和公孫瓚互通款曲了,——當然,和公孫瓚互通款曲的這些人並不全都是因袁紹屠戮「地方」而造成,亦有不滿袁紹用不光彩的手段佔有冀州、或畏懼公孫瓚兵強的,可不管怎麼說,袁紹屠戮「地方」這一舉政,確是給他減分不少。

    此外,李瓚和袁紹是姻親,對袁紹的性格、能力也很瞭解,深知袁紹其人,雖是名滿海內,其本人也確是有能力,要是太平之時,固可為權臣,然今亂世,要說到安平天下,卻尚不足。

    院中有奴婢注意到了李瓚立在門口,過來問道:「家主可有吩咐?」

    「沒有,我就是出來透口氣。」

    那奴婢恭敬地行了個禮,半彎著腰退去一邊了。

    受此打擾,李瓚的思路斷了,遂不再去想袁紹。

    他看賞了片刻院中的花草,回到室內,重新坐下,又展開荀貞的信,細細看了一遍,心中想道:「貞之禮賢下士,知兵善戰,性情堅韌,又通時變,眼下看來,我把宗族繫於他身,應是可保安穩。」又想道,「雖是如此,我卻也不可陷得太深。」

    「陷得太深」的意思是不能舉族相投。

    他做出決定:荀貞想來爭兗,那他就把東平送給荀貞便是,然後他就抽身而退,從此歸隱,至於宗族子弟,有他兒子李宣一人在荀貞帳下便已足夠,其餘的子弟最好是和他一樣都隱居在家,如此,將來荀貞如能成事,他們李家可以跟著沾光,而即便將來荀貞不能成事,最少他李家還能有一條轉圜的退路,——反正以他們李氏的世資、族望,只要不在荀貞這裡陷得太深,不管以後是誰爭到了天下,他們都會有出仕的機會,至多是能否顯貴一朝的區別罷了。
Babcorn 發表於 2017-5-4 16:36
241 是非誰可一言評

    東平國的國都是無鹽縣,位處東平腹地,郭嘉出了無鹽,南返任城縣。

    從無鹽到任城縣約有百里,路途不遠,然因道路不靖,多有盜賊,而且歷年戰事,道路也被毀壞了不少之故,郭嘉一行人不能做到日夜兼行,行路的速度不快,離開無鹽後不久,夜色即至,他們尋了處路邊的亭舍,借宿一晚,次日一早繼續趕路。

    如此這般,曉行夜宿,兩天後,任城界遙遙可見了。

    離任城越近,路上的流賊越多,或百十成群,或三五成伙,有的打有旗號,有的連像樣的兵械都無,只拿些竹槍木矛,從旗號、衣飾能夠看出,這漸多起來的流賊大多是魯國黃巾的潰卒。任城國的西邊有一大湖,便是有名的大野澤,其湖之廣,幾與任城的轄地相仿,任城國南邊的山陽郡則是兗州的州治所在地,乃兗州境內軍事力量最強的郡國之一,這兩個方向都是「前路不通」,因而,被荀軍趕入任城的魯國黃巾潰兵要想得一生路,就只有北上一途,或折回魯國,投奔尚存實力的魯縣黃巾,或借道東平,從而進入濟北,與濟北的黃巾會和。

    許仲在遣郭嘉去見李瓚的時候就預料到了路上可能會存在的危險,故而給他撥了兩曲精騎。有此兩曲精騎護從,他這一路行來,雖是遇到了許多賊寇、黃巾潰卒,卻是有驚無險。

    進了任城國境,先到的是樊縣。

    因為不管是借道東平去濟北的黃巾潰卒,還是折返魯國去魯縣的,都必要經過樊縣,故而比之在任城國遇到的魯國黃巾潰卒,樊縣界內愈是黃巾遍地。

    郭嘉等沿途經過的不少鄉、裡都被黃巾潰卒搶掠一空,田中的麥子尚未熟,亦被潰卒割走了很多,道邊時常可見被潰卒殺死的鄉民,有的屍首旁坐有婦孺,或痛哭流涕,或目光呆滯,有的潰卒搶完了東西,隨手把屋舍點燃,黑煙滾滾,觸目能見。

    真可以用「哀鴻遍野」來形容現下的樊縣地界。

    隨從的精騎裡有不忍心的,不覺嘆息,說道:「在魯國時,就應該把這些黃巾賊盡數剿殺!」

    郭嘉聽了,默不作聲。

    理智上,他贊成荀貞驅魯國黃巾以佔任城的策略,可人非草木,孰能無情,眼前所見種種,於感情上,他亦不由惻然。

    但是,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一將功成尚且萬骨枯,況乎爭天下?郭嘉心知,當荀貞做出驅黃巾以佔任城的決定時,他必不會想不到這將會給任城國的百姓帶來一場災難,可又能如何呢?難道因為這一縣、或者一國的百姓就停下爭天下的步伐?慈不掌兵,爭天下者更不可「慈」。

    「不慈」的不止荀貞,天下諸州、諸郡的諸侯們,又有幾個是「慈」的?

    甚至連起於底層的黃巾也是。受荀貞的影響,郭嘉不像那些士人一樣,因為本階級利益的關係而仇恨黃巾軍,事實上,他對黃巾軍是抱有一定的同情的,絕大部分的黃巾軍,特別是黃巾軍的底層兵士,要非是因為無法再忍受豪強的壓迫,他們又怎會起來造反?他們的本意只不過是為了求條生路罷了。可當他們凝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之後,不止屠殺士族、豪強,對和他們出身同樣的尋常百姓,他們一樣的也是擄掠燒殺,試問,他們是對的,還是錯的?

    而今天下已亂,在這亂世之中,是非黑白,本就不是一句話便能說清的。

    一日後,郭嘉等回到了任城縣中。

    較之樊縣,或因知荀軍現駐於任城,由而魯國黃巾的潰兵不敢在此多做停留之故,任城縣界內的情況要好得多,沒有多少黃巾的潰卒在此活動。

    到了縣中,護從郭嘉的那兩曲精騎自回駐地,去向張飛繳令,郭嘉來到將帳,求見許仲。

    許仲不在帳中,戲志才在。

    「奉孝回來了?此去如何啊?」

    「幸不辱命。」

    「李相願助君上?」

    「正是。」

    「好啊,這下我部總算可以放下一半擔憂了。」

    雖說是順利地渡過泗水,佔據住了任城縣的一半城區,可許仲、戲志才部畢竟才只有幾千人馬,「孤軍」在此,要說他兩人對此一點都不擔憂,顯然是不可能的。

    「劉兗州那邊近日可有何舉動?」

    「鮑濟北帶了四千兵馬,於日前進駐到了亢父,昨天下午,有一個他的使者來了營中,問我部來意。如此之外,劉兗州尚無別的舉動。」

    「鮑允誠進駐亢父了?他的使者現在何處?」

    「被我打發走了。」

    戲志才仍是用對付呂岱的那套說辭打發走了鮑信的使者。

    亢父縣離任城縣很近,兩地相隔只有三四十里,不過,戲志才、郭嘉都不擔心鮑信會突然發起進攻,這乃是因為此兩縣相距雖近,可中間的道路卻不好走,頗多水澤,林木茂盛,後世的南陽湖就在這一片區域。

    問過了這幾天兗州方面的動態,郭嘉又問道:「主公近日可有信來?」

    「今晨剛到了一封軍檄,君上現已至合鄉。」

    郭嘉大喜,說道:「這真是太好了!」笑對戲志才說道,「主公既已至合鄉,則校尉餘下的那一半擔憂似也可以放下了。」

    戲志才一笑,旋即收起笑容,說道:「我餘下的那一半擔憂卻非是因為兵事。」

    「噢?」

    「有李相相助,君上又已到合鄉,就算劉兗州、鮑濟北現在對我部發起進攻,我亦無憂。我現下所憂者,不在於此。」

    郭嘉明白了戲志才的意思。

    軍政、軍政,軍與政不可分,軍事上不再有擔憂,那麼戲志才剩下的那一半擔憂自然便就是「政」,亦即是外交這一塊兒了。

    郭嘉說道:「校尉所言甚是,得任城縣易,可要想在任城紮下根基、乃至擴充勢力卻是不易。」問戲志才道,「今晨所到的主公軍檄裡,主公對此可有何明示?」

    「具體的內容君上沒有說,只是叫我等先穩住任城縣的局面,儘量不要與任城、兗州兵方面發起衝突,簡而言之:能不動兵戈就不動兵戈。君上並在軍檄中說:他暫時不會來任城縣。」

    荀貞在此前的軍檄中說,他要親來前線坐鎮,現下又改說暫時不會來任城,郭嘉是個聰明人,一聽即知其故,沒有就此多問,針對「能不動兵戈就不動兵戈」這一條,他說道:「動不動兵戈,怕不僅是我部可以說了算的。」

    雖說就目前來看,兗州方面應是不想擅開戰端,可這種事情,誰也不能打包票,萬一在外交交涉無果之後,劉岱不想再忍耐,因之發兵來攻的話,許仲、戲志才再不想動手,也得應戰。
Babcorn 發表於 2017-5-4 16:36
242 取兗謀劃次第舉(修)

    合鄉位處東海郡與魯國的接壤處,是徐州境內距離任城縣最近的縣,由合鄉向西北而行,雖然中間需要先後經過魯國、山陽,然後才能到達任城縣,但合計路程,卻只有百里出頭。

    此前荀貞調兵入魯時,這裡是糧秣軍械等後勤補給的轉運集中地。

    此縣的駐軍主將是安民校尉陳容,屬下共有三曲千餘兵馬,屬趙雲統轄。

    許仲等入魯後,合鄉界內初時尚好,後來許仲、臧霸等與魯國黃巾在騶縣戰罷,雖然大部分的魯國黃巾都被他們驅趕向西,可還是有一些「漏網之魚」慌不擇路、向南奔逃,竄入到了合鄉境內,陳容著實打了好幾場仗,直到前兩天,才算把流竄到合鄉的黃巾潰窣窸數消滅。

    荀貞這次離郯,原本就是兩手打算,如兗州方面反應激烈,那麼他就親自入兗,若兗州方面的反應不是那麼激烈,那麼他就暫不入兗。目下看來,劉岱雖然遣了州兵北上,可鮑信止步於亢父縣,似乎並無要與許仲、戲志才部大打出手的意思,那麼,荀貞就沒有入兗的必要了。

    畢竟他是一州之主,在兗州似乎無意開啟戰端的情況下,他若是仍然入兗,那麼就會非但無助於事情的解決,反而會激化目前與兗州的矛盾。

    荀貞帶的兵馬不多,只一千五百步騎,荀攸、荀彧兩人被他留在了郯縣,袁綏等幕府、州府的重臣他大多也沒有帶,從軍跟他來到合鄉的兩府文臣、謀士只有寥寥數人,其中分別以州府的治中從事張昭和幕府的從事中郎徐卓兩人為首。

    便在郭嘉回到任城縣後的第二天上午,經過一夜半日的加急送遞,有關李瓚同意相助徐州的消息呈到了荀貞的案前。

    荀貞看罷,吩咐人喚李宣過來。

    因了李瓚的緣故,這次荀貞把李宣帶在了軍中。

    李宣很快來到,荀貞叫他坐下,然後笑問他道:「卿與卿父,怕是有許久未見了吧?」

    李宣答道:「是。」

    「是我考慮不周。卿到郯縣之初,我便應叫卿先去東平,拜見一下汝父。」荀貞頓了下,接著說道,「合鄉距東平國不遠,由此至無鹽不過二百里,卿如思見卿父,我可遣兵即送卿去。」

    李宣說道:「宣來徐州前,與家君有書信,家君在信中令宣:當盡心公事。宣雖思念家君,然家訓在耳,不敢擅離職守。」

    荀貞笑道:「你跟著我從軍來了合鄉,便已是擅離職守了!」

    李宣現為州府典學從事,掌一州之文教,前些時,他上書荀貞,請求仿太學之例,在州中設州學,荀貞允之,在被荀貞召來從軍之前,他正忙於建設州學、聘請師資等事,正如荀貞所說,他現在既然已經在了軍中,確是已經「擅離職守」了。

    李宣答道:「主上有命,宣豈敢不從?」

    荀貞哈哈一笑,說道:「既不敢不從,你就去一趟東平罷!」說著,展紙提筆,稍作沉吟,寫了一封給李瓚的回信,封好印泥,使左右將信拿給李宣,說道,「順帶把我此信給卿父送去。」

    李宣收好信,應道:「諾。」

    「濟北黃巾勢眾,隨時可能南下,卿見到卿父後,代我問一下:東平國內的兵力、軍資可足?如有不足,我可援之。」

    李宣起身道謝。

    荀貞笑道:「卿父為我郡中大賢,我作為後生晚輩,自是應當傾力相助,卿何謝之有?」

    如果說荀貞欲染指兗州的圖謀,在此之前沒有多少人知道的話,隨著許仲、戲志才橫渡泗水、西入任城這件事情的發生,整個徐州上下,無論是荀貞告訴過或是沒有告訴過的,所有的明眼人而今是都已然知道了荀貞的心思。

    李宣也不例外。

    他很清楚,荀貞叫他去東平,名義上是叫他去看望他的父親李瓚,實際上,荀貞的真實意圖必是他最後說的那句話:「如有不足,我可援之」。

    對荀貞覬覦兗州這事兒,李宣不反對,他現下已投在了荀貞的帳下,當然是希望荀貞的勢力越大越好。因而,他心中想道:「按理說來,吾父應不會反對主上遣兵入駐,倘使真的反對了,我此回到了東平,定要盡全力說服吾父,以使主上的心意達成。」

    說過了正事,荀貞和李宣定下明日李宣便動身前往東平,之後,兩人閒聊了幾句,李宣即告辭而去,回到住處,收拾行裝。荀貞寫下軍令,吩咐堂外,叫人拿去營中,命調三百兵士,負責保衛李宣,明日與他一起出發。

    待傳令的人離去,荀貞又吩咐外邊,說道:「請治中來。把徐卓也找來。」

    不多時,張昭和徐卓來到。

    荀貞請他兩人落座。

    張昭說道:「我適才來時,路過李典學的住舍,見他在收拾行李,問了一句,他說是奉主上知令,明天要去東平。……敢問主上,可是東平有回信了?」

    這次跟著荀貞來到合鄉的文武諸臣,武臣住軍營,文臣受到優待,都被安排住進了合鄉縣寺的吏舍,張昭、李宣、徐卓等人的住處都挨得很近,所以張昭在來的時候會路過李宣的住舍。

    起初之時,為了保密,不使風聲洩漏,以免兗州有了警備,張昭等人皆不知荀貞謀取任城的計畫,後來隨著計畫的展開,進而得以實施,首先沒了保密的必要,其次,張昭等作為州府的重臣,荀貞也不能一直瞞著他們,因而便於離郯之前,荀貞把此事告訴了張昭、張紘等人。

    和李宣一樣,張昭、張紘等對此也表示支持。

    荀貞答道:「不錯。」

    「李公在回信中怎麼說的?」

    「李公沒有親筆回信。奉孝於數日前去到東平,謁見了李公,把我的意思給李公說後,……奉孝在給我的信中說:李公雖未明言,然已默許。」

    徐卓甚喜,說道:「得了李公的相助,我軍在任城不難站穩腳跟了!」

    張昭以為然,點了點頭,問荀貞道:「主上遣李典學去東平,可是為了與李公商議駐兵東平之事?」

    「正是。」

    駐兵東平,是荀貞在經過與荀彧、荀攸等人數次計議之後,定下來的穩住任城根腳、同時進一步把勢力擴展到兗州的步驟之一。
Babcorn 發表於 2017-5-4 16:36
243 擇能用將斟酌行

    荀貞現在並不是想要佔有全兗。

    就像他遣姚昇回吳郡,給荀氏子弟聘妻一樣,他目前只是在做預先的佈局,至於最終是先取揚州、抑或是先取兗州,又或甚是青州,這些都要等趙昱、荀諶從長安回來,看朝廷會不會授官給趙昱、荀諶,如果授官,又會授他們哪裡的官,然後才能決定。

    事實上,荀貞就算現在想要攻略全兗,他也做不到。

    首先從客觀上說。

    畢竟而今漢室雖衰,可朝廷的大義還在,就算是懷了「不臣之心」,「大義」這一塊兒也是絕對不能丟的,否則,就定會被別的諸侯抓住把柄,從而成為「天下公敵」。

    所以,他必要等到趙昱、荀諶回來,才能做下一步的決策和部署。

    其次從自身能力來說。

    荀貞即便是不顧「大義」,不在乎被天下人「群起而攻之」,可以眼下兗州和徐州的內部形勢,他也是沒辦法發起大規模的「州戰」的。

    先說兗州內部。

    兗州內部的諸郡國雖然「貌合神離」,可如前文之所分析,一旦荀貞大舉入犯,為了他們整體的利益,張邈等人必會合力抵禦,徐州富庶不如兗州、人口不如兗州,換言之,亦即是戰爭潛力不如兗州,那麼,縱使荀軍的兵馬精於兗州,要想打下兗州,也一定會損兵折將,元氣大傷,並且耗時良久,——這還是在袁紹、公孫瓚兩人皆無暇顧兗的前提下。

    在這麼情況下打下兗州,會不會被別人漁翁得利?不得不慮。

    再說徐州內部。

    荀貞得徐州未久,州內的士族、豪強尚未盡服,——不說別的,只說鹽豪和泰山兵,直到前兩天,荀成才督著泰山兵把琅琊沿海的鹽豪給徹底剿滅,而對泰山兵的整編才剛開了一個頭,還需要一些時日才能整編結束,如此的一個內部的環境也不允許他現在發起大規模的戰爭。

    客觀與自身,皆不允許荀貞現在就攻取整個兗州,那麼,如何才能在「儘量不動兵戈」的限制下完成對兗州的預先佈局,紮穩在兗州布下的根基?這是一個考量智慧的問題。

    荀貞和荀攸、荀彧等對此商議過了多次,最終定下了三個步驟。

    第一個便是駐兵東平,以此使進駐到任城的部隊可以得到一個近距離的外援和呼應。

    卻是說了,既然東平相李瓚同意了相助荀貞,為何不索性放棄任城,只在東平駐兵?

    這乃是因為兩個緣故:

    李瓚到底是外人,不是荀貞的嫡系,即使他與荀貞是故交,即使他的兒子現在荀貞帳下為吏,可牽涉到軍國要事,誰知道他將來會不會有反覆?不能掉以輕心。此前一也。

    東平與濟北接壤,濟北現下黃巾勢眾,說不定哪天他們就會南下,一旦他們南下,東平首當其衝,若是把全部駐兗的兵力都放在東平,到了這個時候,那荀貞就不是爭兗,而是在為劉岱「保衛兗州」了。此其二也。

    第二個步驟是令任城駐軍在城外的泗水西岸建造兩個據點。

    許仲、戲志才能在不動一刀一槍的情況下,佔據到了任城縣的半座城區,已是不易。兗州現下沒有動手,而荀貞也是能不動兵戈就不想動兵戈的,那麼要想讓他兩人再把任城縣的另一半城區給搶下來,肯定就是不可能的了。既然不可能,就只有向城外發展了。

    畢竟只佔半座城,太不牢靠。

    第三個步驟是繼續以合鄉為入兗部隊的後勤基地。

    最合適的後勤基地其實是魯國的騶縣,騶縣離任城縣只有幾十里遠,可魯國到底是豫州的屬國,在沒有得到孫堅的同意之前,荀貞是絕對不會擅自為之的。孫堅可以說是他現階段最為重要的盟友,他必須要尊重孫堅的利益,「因小失大」的事兒他肯定不能、也不會幹。

    總的來說,荀貞的這三個步驟,又可大致分為前線和後方兩塊兒。

    前線即是東平、任城,此兩地南北相鄰,任城縣內,又有城中的駐軍和城外的兩個據點成鼎足之勢,倘使有事,則內有鼎足響應、外有南北互助,如此,布在兗州的這個釘子計就算是扎牢了;後方便是合鄉,主要負責供應前線的後勤補給,同時,荀貞準備在此加多一些部隊的屯駐,任城、東平如果告急,由此地可以迅速馳援,——合鄉離任城雖不如騶縣之近,可也不遠,百餘里地而已。

    李瓚現已同意相助荀貞,只等他再同意荀貞駐兵東平的提議,第一個步驟就可以展開實施了。

    當然,這三個步驟不需要非得一個、一個的實施,完全可以同時進行。

    因而,荀貞徵詢張昭的意見,說道:「張公,劉兗州雖使鮑濟北帶兵北上,然鮑濟北進至亢父而停,看來劉兗州是不想與我大打出手啊。既然如此,我想趁熱打鐵,傳檄君卿和志才,叫他兩人即就開始在任城縣外構築據點,……盡快把據點築成,也好讓隨軍的役夫們能早點回來,不耽誤農事。公意如何?」

    張昭撫了撫鬍鬚,頷首說道:「我看可以。」

    荀貞又問徐卓:「你看呢?」

    徐卓自無異議,說道:「正該如此。」又道,「以卓愚見,不但據點可以開始構築,進駐任城、東平的兵馬,主公也可以開始調遣了。」

    現下在任城縣內屯駐的部隊有荀貞的嫡系,有泰山兵,有彭城兵,成分很雜。這樣成分組成的部隊,用之去打一場短時間的仗是可以的,但用之長期、或中長期的屯駐外州就不合適了。

    原因很簡單,就像李瓚是外人,不能使荀貞全然放心一樣,泰山兵和彭城兵也不能使荀貞全然放心,雖說徐州離兗州不遠,從合鄉到任城才百餘里地,可不管怎麼說,兗州是別人的地盤,駐軍在此,也算「孤懸在外」了,萬一泰山兵、彭城兵因不滿荀貞之故,倒戈投向劉岱,荀貞可就是偷雞不成了。

    所以,待到據點築好之後,進駐據點、包括任城縣的部隊都需要做一定的更換和另派。

    荀貞沉吟稍頃,說道:「公達建議我從『三陳』中擇一人進駐任城,這具體該遣誰去,我到現在還沒有想好啊。……張公,可有提議?」

    荀貞帳下姓陳的將校不少,陳褒、陳到、陳午、屯駐在合鄉的陳容,騎兵部隊裡的陳即等等,這幾人都是荀軍中的「名將」,各有其長,除了陳即現為軍司馬,其餘四人目前俱是校尉。

    不過這個所謂的「三陳」,卻是眾人皆知,指的是:陳褒、陳到和陳午。

    較之軍職較低的陳即和在廣陵才追隨荀貞的陳容,陳褒、陳到、陳午三人既已從荀貞日久,且於能力上也強過陳即、陳容。

    也難怪荀貞難以選擇,陳褒三人歷練至今,雖說還不至於都能任方面之重,如許仲、荀成、徐榮,可統帶諸將,可隨便拿出去一個,讓他們獨當個一面、半面的,俱皆綽綽有餘。

    張昭對荀貞帳下的諸將多不熟悉,沒有什麼建議可提,荀貞先問他,也只是出於禮重,見他沒有話說,遂問徐卓:「元直,卿以為呢?」

    徐卓年歲雖不太大,可他從中平元年起就跟隨荀貞了,對荀貞帳下的諸將,他無不相熟,見荀貞詢問,他笑道:「三陳校尉固皆可,以卓陋見,中軍校尉最合適。」

    「噢?為何啊?」

    「右軍毅重、左軍剛勇、中軍機變,今入駐兗州,非以軍爭為主,而是以縱橫為先,故卓以為,當擇中軍。」

    陳到沉毅穩重,陳午剛強驍勇,陳褒靈活機變,三人的性格各有特點。徐卓說的不錯,此次調兵入兗,不是為了沙場爭雄,而主要是穩住根腳,那麼就需要選派一個處事靈活、有親和力的人去,三陳之中,確是陳褒最為適合。

    此外,還有一個緣故,徐卓沒有說,但荀貞卻心知明了,那便是不但陳褒是荀貞的西鄉故人,嫡系中的嫡系,而且他所部的六曲兵士全是潁川兵,亦是最能令人信得過的。

    荀貞想了一想,拍板決定,說道:「好,我這就給徐將軍傳令,叫他調阿褒來合鄉,待據點築成,便遣他統兵入兗,換君卿和志才回來。」

    陳褒現率部駐於廣陵,歸徐榮統轄。

    許仲是荀貞帳下軍職最高的將領之一,不可能長駐兗州,下邳和彭城的部隊還需要他監領,戲志才是荀貞依賴的謀主,更是不可能久留不還,所以,等陳褒到了合鄉,再等任城縣的局面更加穩定一點,荀貞就可以把許仲、戲志才連同泰山兵、彭城兵一起調回來了。

    陳褒部的兵士是諸校尉中最多的一個,六曲有兩千六百餘人,荀貞打算再給他配上一些騎兵,讓他的總兵力達到三千之數。三千步騎,只要兗州不大舉進攻,他足能守住任城這個根腳了。

    徐卓問道:「中軍入駐任城的話,不知主公打算遣誰人入駐東平?」

    「我打算遣江鵠去,卿看如何?」

    「此上策也。」

    東平的局面和任城不同,時刻面臨濟北黃巾南下的威脅,這就需要遣一個悍勇敢戰的將校入駐,荀貞帳下的勇將有很多,但眼下離東平最近、並且又與同濟北黃巾同出一脈的魯國黃巾剛交過戰的卻只有江鵠,由是,遣江鵠入駐東平自是最佳的選擇。

    同時,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江鵠的部曲人數,他麾下原有五曲兩千一百餘人,經過與魯國黃巾的幾場仗,現在還有不到兩千人,這個數字說多不多,說少不少,正是合適派入東平,——李瓚雖是願意相助荀貞,可他到底不是荀貞的屬臣,乃是堂堂一國的國相,且出身名族,自有尊嚴,荀貞如是派去的人馬太多,可能會引起他的反感,覺得荀貞吃相難看,甚而可能會使他產生「客大欺主」的擔憂,而如果派去的人馬太少,又起不到什麼作用,故此,兩千人上下的部隊最為適合。

    徐卓又問道:「合鄉這裡,不知主公打算調何部來?」

    「玄德數請戰矣,我打算調他引千人增兵此地,此外,再調昌豨、孫康部來此屯駐。」
Babcorn 發表於 2017-5-4 16:37
244 欲建水師先覓士

    劉備「聞戰則喜」,近期徐州的兩個軍事行動,一個剿滅琅琊鹽豪,一個入魯討伐黃巾,或在戰前、或在戰中,劉備都有過上書請戰,既然他這麼渴求立功,那麼荀貞就給他一個機會。

    荀成在給荀貞的密報中,分析了孫觀等幾個泰山校尉,得出結論:孫觀、孫康兄弟相對可以使用,吳敦也算能用,只有尹禮、昌豨,特別昌豨,這兩個人絕對不可給以重用,換言之,也就是說,尹禮、昌豨兩人,特別是昌豨,忠誠度不足,懷有二意。

    因此,借此次剿滅鹽豪、整編泰山兵的時機,荀貞決定把昌豨和尹禮分開,調昌豨來合鄉,同時為監督昌豨,把孫觀、孫康兄弟也分開,將孫康亦調過來。這樣,內有孫康監視,外有駐地在百餘里外的臧霸壓制,料昌豨便是再懷二意,也只能老老實實的聽令了。

    徐卓供職幕府,掌握軍機,荀成的密報他也看過,因而一聽到荀貞的此個安排,便即領會了荀貞的意圖,表示贊同,說道:「調昌豨、孫康改駐合鄉,自是最好不過,只是不知何時泰山兵才能整編完畢?」

    「我已催促仲仁儘早完成了。增兵合鄉不是什麼急事,先把玄德調來即可。」

    聽荀貞和徐卓說到了剿滅鹽豪、整編泰山兵的話題,張昭說道:「我聞琅琊鹽豪與海賊頗有勾結。徐州東臨大海,素多海寇,於今海內不寧,海賊愈多,今鹽豪雖定,以我之見,琅琊、東海、廣陵各郡之沿岸卻仍不可鬆懈,需屯以精兵,以防海賊侵犯。」

    徐州臨海,海岸線很長,此前陶謙主政徐州時,琅琊、東海就飽受海賊侵擾之苦,荀貞在廣陵做太守時,廣陵沿岸也時常有海賊出沒,荀貞為此還專門遣派部隊到沿海進剿海賊,可因缺少戰船,沒有水軍之故,最終也只能在沿岸設兵防禦,不能將海賊根除。

    對張昭的這個意見,荀貞以為然,他心道:「此次剿滅鹽豪,從那些鹽豪處繳獲到了不少船隻,倒是可以用此為基,想辦法建一支水軍出來。」

    建設水軍,最難的不是船隻,而是知曉水戰的將領和精通航行的水手,水手好說,琅琊、東海、廣陵沿岸有不少的漁民,大可以從中選用,唯是這知曉水戰的將領不好找。

    早在春秋時期就有了水軍的出現,至遲在春秋末年,沿海的齊、吳、越三國之舟師就不但能夠在內河作戰,而且已有了海戰的能力,勾踐在攻吳時就曾命范蠡等率越國水軍的別部經海道進入淮水,由之切斷了吳軍的退路,致使夫差不得不求和。

    到了前秦和前漢,隨著造船技術的進步,不僅水軍的規模、戰船的種類和作戰的能力都隨之有了極大的提高,並且水軍作為一個獨立的兵種也已經從步騎兵種中徹底地獨立了出去。

    於前漢之時,成為了一個單獨兵種的水軍主要是作為郡國兵駐紮於地方,多分佈於南方水網交織的地區,被中央直接掌控的只有一支號稱「羽林黃頭」的水師部隊,——所謂「黃頭」,是因為水軍的服飾與步兵、騎兵不同,出於五行生剋,「土勝水」的說法,他們都頭帶黃帽,因常被稱為「黃頭郎。」前漢的水師力量是很雄渾的,元豐二年,漢武帝擊朝鮮,樓船將軍楊僕率領了一支水軍走海路,這支水軍的兵力達到了五萬之眾。

    入到本朝,水軍的力量也仍很強大,建武九年,征南大將軍岑彭與公孫述對峙於荊門時,統帶的各類大小船隻有數千艘,建武十九年,伏波將軍馬援伐交趾,動用了大小樓船二千餘艘。

    只是後來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集權,同時也是休養民力,光武帝裁撤掉了大部分的郡國兵,水師作為郡國兵的一個組成部分,也因之被裁撤掉了許多。雖是如此,徐州沿岸原本還是有一些水師的,然而經過前些年的黃巾之亂,這些沿岸的水師如今損失殆盡,幾無留存了。

    想到此處,荀貞問張昭說道:「徐州臨海,往年頗有樓船,現今水師雖不復存,可料來州中應必尚有精通水戰之士,……公可有人舉薦?」

    「明公是想要再建舟師麼?」

    「我在廣陵時,沿海常受海賊侵擾,奈何郡無舟兵,不能入海剿之,只能設兵沿岸,被動防禦,耗糧耗時,疲於奔波,當時我就想組建一支水師,只是單憑一郡之力,難以做到,故而罷了。現今徐州初定,似可抽出手來來做此事了。……公意何如?」

    張昭沉吟了片刻,說道:「組建水師,可不是一件易事。」

    荀貞笑道:「所以我問公可有知曉水戰之士舉薦。」

    「不但得有精通水戰的人,還得有錢啊。我雖不知造一艘船需錢幾何,想來總歸是不會少的。」

    徐州原先的那些水師戰船許多都被毀掉了,剩下的不多,剛開始的時候,固然可以用漁船或者從鹽豪那裡繳獲得來的海船「濫竽充數」,然此畢竟不是長久之策,早晚還是得再建造專用於水戰的戰船的,這就需要錢了,數目還不會小。

    「此回剿滅鹽豪,從他們那裡抄得了錢數億,可用之建造戰船。」

    凡是做鹽或鐵生意的,個個都富得流油,琅琊沿海那些被剿滅的鹽豪,一個個家財萬貫,剿滅了他們之後,荀貞令荀成盡抄彼等家訾,得了錢數億之巨,另外還得了精甲十餘、馬鎧數具,——十餘、數具,看似不多,實則已是甚為豐厚的繳獲了,須知,這「甲」可是貨真價實的精甲,不是泛泛而稱的精甲,何為真正的精甲?精鐵打磨所成,造價昂貴,防禦力非常強,放在部隊裡邊,是只有曲軍侯、乃至校尉以上才有資格穿戴的,至於馬鎧,更是稀有,可以這麼說,之前許仲雖然在魯國打了一個大勝仗,可在黃巾那裡連一具馬鎧都沒有繳獲到,也就是這些鹽家夠豪富,琅琊的鄰郡東海又產鐵,他們這才能集數年之功攢下了這些甲、鎧。

    張昭皺了下眉頭,說道:「如只是為了剿滅海賊,何必耗資這般大?陶恭祖在徐數年,橫徵暴斂,民苦久矣,何不將此數億錢用於民生?」
Babcorn 發表於 2017-5-4 16:37
245 擊賊通商兩皆宜

    荀貞笑道:「民生雖重,武備亦不可缺也。用於民生的自有錢,況且,把此數億錢用於籌建水師,待水師成後,不僅可用之剿滅海賊,更可以之生錢也。」

    張昭說道:「明公的意思是?」

    「『齊冠帶衣履天下』,徐方之地的繒帛紡織冠絕海內,冶鐵、制漆、陶瓷諸業亦矯矯不群,等水師建成之後,浮海北上可至青、幽,南下可至揚州,再遠一點,交州也可以去,以我之特產與此數州貿易,既可互通有無,豈不是也能生錢麼?」

    徐卓拊掌笑道:「主公遠見!」

    張昭思忖片刻,說道:「明公確是遠見。若是如此的話,這水師倒也不是不能籌建。」

    「張公,既然公對此沒有異議了,那這精曉水戰的人就請張公多多擇選,為我推薦一二罷?」

    張昭應道:「諾。」

    一時間,張昭雖是徐州土著,也沒有合適的人選推薦,他還得等回到州府之後找人詢問。

    而今海內兵亂,陸路不好走,再一個,就算好走也耗時長,所以,通過海路和鄰州通商的事情,荀貞是早有考慮,只是一來再建水師需要不少的錢,二來,之前徐州境內有泰山兵、鹽豪的問題沒有解決,亦騰不出手來做這件事,故而推遲至今,現下泰山兵和鹽豪的事情已經得到瞭解決,又從鹽豪那裡抄來了數億的錢財,卻是可以行施此事了。

    荀貞笑道:「本來咱們是在商議兗州的軍務,怎麼說到水師、海貿上了?」

    徐卓和張昭也笑了起來。

    荀貞說道:「張公、元直,對此二事,你兩位還有什麼要補充的麼?」

    張昭、徐卓兩人皆道:「沒什麼補充的了。」

    「那就按此施行罷。」

    兩人應道:「諾。」

    徐卓問道:「既然兗州那邊目前看來不需要主公親至,不知主公準備何時回州府?」

    荀貞沉吟說道:「再等幾天吧,等玄德到了,我再回州府。」

    於是,荀貞親提筆寫檄,先給許仲、戲志才下軍令,命他兩人立刻著手在任城縣外選擇兩個合適的地點築造據點,又令江鵠做好進駐東平的準備,之後,給徐榮、劉備各寫了一道軍令,命徐榮調陳褒來合鄉,命劉備帶本部兵馬千人亦來合鄉,接著,又給荀成下了一道軍令,命他盡快把對泰山兵的整編完成,然後調昌豨、孫康部來合鄉。

    幾道軍檄寫就,荀貞交給徐卓,叫他遣人分別送出。

    辦完了這幾件軍務,荀貞與張昭閒聊,提及他的兒子張承,笑道:「公子雖少,極有公風,自入我幕府,虛心好學,並且給我推薦了好幾個少年英才。公家此子,雛鳳清於老鳳聲也。」

    張承現為幕府舍人,年方十五,到了幕府之後,先後給荀貞舉薦了同郡人嚴畯等好幾個與他年歲相仿或比他稍微大點的年輕人,荀貞專門抽時間,試了一試他舉薦的這些人的才幹,沒有濫竽充數的,都各有才華,其中又以嚴畯最為優異,荀貞已將此子一樣地闢為舍人了。

    張昭說道:「犬子頑劣,何敢當明公此譽?」

    「我可不是說假話,公家子確是品學兼優,惜乎年歲稍輕,現在還沒有辦法大用他。……他給我舉薦的幾個少年英才裡邊,我最喜嚴畯。張公,兗州有名薛悌者,年方弱冠,已為州從事,我意對嚴畯加以拔擢,使兗州不能專美於前,公意何如?」

    張昭說道:「嚴畯此子,我亦知之,生性好學,性情純厚,假以時日,或成大器,只是現下到底年少,尚不堪用。」

    嚴畯比張承大三歲,今年十八了,雖未加冠,但對年少早達者來說,這個年齡已不算小了,就比如那兗州的州從事薛悌,今年不過二十來歲,就已是一州的從事。

    「堪不堪用,總得試過才知。張公,你說是不是?」

    「欲速不達,反或有害。以昭之見,還是再讓他多學幾年吧。」

    荀貞笑指徐卓,問道:「公覺元直如何?」

    「英俊之才也。」

    荀貞笑道:「元直從我時,還沒有嚴畯現在的年齡大,公既覺他是英俊之才,這就說明我也沒怎麼害住他嘛。」

    張昭還是不同意,說道:「才分高淺,元直才高,固可早仕,嚴畯者,中人之能也,如仕宦太早,我恐不利其成。」

    拔擢嚴畯這件事,荀貞不是突發奇想。

    嚴畯的確很年輕,可也正因為年輕,如果把他擢為州從事這樣的高職,不管是從收攬徐州士心的角度來說,還是從爭奪兗州或者揚州、青州的角度來看,都將會是有利的。為何?首先,這說明荀貞愛才,傳出去會是一段佳話,其次,也給了士族們一個暗示,荀貞不僅會用你們這些成名的、年長的士人,同時也會重用你們族中年輕的子弟。

    只是見張昭一力反對,荀貞也只得罷了,笑道:「張公對晚輩真是愛護有加。」

    張昭說道:「犬子與嚴畯等諸子能得入幕府,常聞明公教誨,實是他們的福氣。」

    荀貞一笑。

    當晚,荀貞留張昭、徐卓用飯。

    次日上午,一道州報從豫州傳來。

    州報是孫堅派人送來的,荀貞展開觀之,見上邊總共寫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孫堅告訴荀貞,孫河已經回到了他的軍中,他對荀貞幫他擊討魯國黃巾一事再次表示感謝。

    第二件事是有關孫堅攻陳、梁二國的簡單軍情綜述。

    陳國雖小,但是陳王好武善弩,陳國郡兵裡有很多的弩矢部隊,戰鬥力不錯,陳國相駱俊在陳國愛民如子,深得百姓擁愛,陳國的百姓與陳王、陳相同仇敵愾,陳留太守張邈雖沒有直接派兵援助陳國,可暗中卻支援陳國了不少的糧秣、軍械,因此三故,直到現在,孫堅雖說已攻下了陳國的大半城池,但還沒能獲得最後的勝利,尤其是陳國的國都陳縣,防禦堅固,久攻不下,——倒是梁國,儘管進攻梁國的只是孫堅帳下的別部,可梁國已經是岌岌可危了。

    第三件事是有關袁術的。

    孫堅在州報中說:袁術前兩天遣了一個使者去見他,想和他簽訂盟約。

    對這件事,孫堅拿不定主意,他軍中的諸將、謀臣們也是觀點不同,有贊成的,有反對的。因而,孫堅特地把此事寫入州報,徵求荀貞的意見。
Babcorn 發表於 2017-5-4 16:37
246 袁公路棄嫌求盟

    袁術對孫堅是有舊怨的。

    諸侯討董時,袁術想招攬孫堅為己用,但孫堅卻與荀貞合兵,這讓袁術很惱怒。袁術不是寬宏的人,他自視甚高,以為自己是袁家的嫡系,可天下士人卻多奔走於袁紹的門下,他一直對此耿耿於懷,孫堅拒絕他的招攬,反與荀貞合兵一事,亦讓他銜恨不已。

    他認為孫堅這是看不起他,——事實上,孫堅也的確看不起他。

    兩人因此結下怨仇。

    不過時過境遷,現下與當初不同了,袁術而今在南陽雖不致舉步維艱,卻也發展不順,自從劉表到了荊州,除南陽一郡之外,其餘的荊州諸郡皆聚集到了劉表的旗下,荊州的蒯、蔡、黃等大姓亦對劉表鼎力支持,這就使得袁術至今仍是只能佔據南陽,無法向外擴張。

    這麼個形勢下,袁術就急需尋找盟友了。

    南陽郡北鄰豫州,東接揚州,揚州刺史陳溫是汝南人,與袁術、袁紹是老鄉,但他疏遠袁術,親近袁紹,想與他結盟是定然不成的,那麼就只有豫州這個選項了。

    為了利益,之前和孫堅的那點「舊怨」,袁術也只能暫且放下。

    至少從表面看來,對與孫堅結盟一事,袁術還是很有誠意的,他遣派去豫州的使者是他的從弟袁胤。袁胤到了豫州,先去的州府,隨之又趕至前線,在陳國的戰場上拜見了孫堅。

    袁胤對孫堅說:君雖牧豫州,而豫州郡縣,從君號令者五不有一,吾北兄前表周昕豫州刺史,若非公孫伯珪南下,周昂恐已入豫矣!今南陽與貴州鄰壤,君何不與後將軍訂立盟約?如此,既可北抗冀州,亦能內定豫境。

    「北兄」說的是袁紹,袁紹在北方的冀州,故而袁胤稱他是「北兄」。

    袁胤的這番話說的是很有道理的。

    孫堅善戰不假,可他出身寒門,在士林中缺少影響力,這是他最大的短板,現下他與荀貞雖已是盟友,可荀氏的號召力畢竟比不上袁氏,在北邊有袁紹虎視眈眈,豫州內部,特別是汝南境內的各縣長吏、地方士人又與二袁互通的情況下,與袁術結盟確是一個可行的選擇。

    ——汝南是袁紹、袁術的家鄉,他兩人在此郡的影響力非常大,雖因袁紹名高之故,遙相呼應袁紹的佔多數,可與袁術溝通密切的卻也不少。豫州六個郡國,最大的便是汝南,無論轄地、抑或人口,汝南一郡,幾可抵其餘五郡之和,如能借助袁術的家世和影響力把汝南郡徹底地納入掌控,退一步說,即使不能完全納入掌控,只要能讓汝南大部分的縣、哪怕只是名義上擁護、服從孫堅,對孫堅而言之,就是一個極大的收穫。

    這一點對孫堅是很有吸引力的。

    但是,孫堅也有疑慮和擔憂。

    他最擔憂的是袁術此人的品性,說白了,他信不過袁術。

    如果與袁術達成盟約,顯然不可能只得好處,沒有付出。不用袁胤說,孫堅也能猜出袁術請求與他結盟的原因,要麼是為了獲得物資上的幫助,要麼是為了獲得軍事上的幫助,又或者獅子大開口,軍事、物資這兩方面都想獲得幫助,孫堅不吝嗇這些付出,可問題是,別叫他付出過了,袁術卻轉眼不認賬,反手再插他一刀,比如舉兵北向,與孫堅爭汝南。

    因此,孫堅遲疑不決。

    荀貞看完了孫堅送來的這份州報,將之放在案上,起身於室內踱步。

    一邊踱步,他一邊權衡孫堅如與袁術結盟的話,對孫堅、對他會有何利弊。

    他心中想道:「袁公路『不計前嫌』,主動請求與文台結盟,必是為了與劉景升爭荊州。現今北地烽煙四起,或各郡國與黃巾、黑山混戰不休,或公孫伯珪蓄勢將擊冀州,而南方諸州相對卻較為平靜,有袁公路這條鯰魚把南方的水攪混,對我來說,倒不失是件好事。」

    越是平靜,越是不好下手,而越是混亂,則越是能夠得利。

    荀貞踱到牆邊,負手看了會兒掛在牆上的地圖,伸出手來,按在了揚州上邊,又心道:「我記得袁公路似是與劉景升爭荊不成,後遂入侵揚州。這對我會不會有些不利?」

    如果荀諶、趙昱中有一人、或兩人俱被朝廷任為揚州屬郡的郡守,而袁術入侵揚州,對荀貞會有不利麼?荀貞細想了會兒,覺得非但不會不利,反而會有好處。

    他心道:「揚州如起戰事,我正好可以之為藉口,大舉南下。」

    這麼看來,孫堅與袁術結盟,不但對孫堅有利,對荀貞也有利。

    只是,荀貞又心中想道:「袁公路在汝南的影響不及袁本初,與他結盟,雖有利於文台掌控汝南,可這利處到底也是有限,卻不可因此有限之利給他過多幫助。」因而做出決斷,「我當回書文台:與袁公路結盟固可,他如求糧,可酌量與之,如求借兵,最好不給。」

    至於孫堅擔憂的袁術的品行的問題,因荀貞知道袁術目前想爭的是荊州,故而不認為這是什麼大問題,如果真的為此擔憂,那麼平時多警惕一些就是。

    計議定了,荀貞回到案前,把自己的意思寫下,封好印泥,叫堂外的侍吏進來,命立刻遣人送去豫州。
Babcorn 發表於 2017-5-4 16:38
247 荀貞之構堡任城

    許仲、戲志才隨軍帶的民夫不少,此前追擊魯國黃巾的時候,民夫由铚粟將夏鳴帶領,跟在部隊的後邊運輸輜重、收集繳獲,許仲、戲志才率部西渡泗水、進入任城縣後沒過幾天,夏鳴帶著民夫也趕到了任城縣外,因為許仲等只佔了半個城區,在不擾民的情況下,沒有足夠的地方讓他們屯駐,所以他們沒有進城,駐紮在了城外

    得了荀貞的軍令,許仲、戲志才即著手安排構築據點之事。

    前漢時,任城國本是東平國地,入到本朝,章帝元和元年,析出了東平國的樊縣、任城和亢父三縣,置了這個任城國,任城國的首位國王是光武帝之孫,東平王劉倉之子,名叫劉尚。

    從有任城國到現在只有一百零幾年,但卻已經換了三脈的任城王。

    劉尚之孫無子,國絕,桓帝遂改封河間孝王劉開之子劉博為任城王,劉博亦無子,他死後,又國絕,到了靈帝繼位,又封劉開之孫、河間貞王之子劉佗為任城王,以奉劉博之後,——之所以桓帝、靈帝都封河間孝王這一脈的子孫繼任任城王之位,乃是因為桓帝、靈帝也都是河間孝王的後裔,桓帝是河間孝王的孫子,靈帝是河間孝王的曾孫。換言之,也就是說,如今的任城王劉陀是今天子的「祖父輩」,兩人的血脈關係未出五服,還是很親近的。

    劉陀在位至今有十幾年了,比不上陳王劉寵有勇武之名,但也沒有什麼惡名。

    許仲、戲志才初入任城縣時,兩人去拜謁過劉陀,大約也正是因為沒有劉寵的勇武,故而在面對許仲、戲志才這兩個不告自來、侵犯外州的「亂臣賊子」,劉陀也沒有表示出什麼憤怒。

    許仲、戲志才兩人閒暇時,經常會留一人鎮守城中,另一人出城勘察周邊的山川、林木,因而,兩人對任城縣周近的地形早已是了然於胸,現下接到荀貞的軍令,兩人不需要再怎麼去實地尋找,就可以定下兩個據點的構築地。

    荀貞的軍令是命他兩人把據點都構築在泗水西岸,也即任城縣的城東。

    戲志才對許仲說道:「今我孤軍在外,劉兗州現雖未發兵來攻,然其意殊不可料,我部誠可謂身在『敵國』,既如是,自當將此兩據點皆築在水西,以與城近,倘有事,可立刻互相馳援。然以我之見,除此二據點外,在泗水東岸也是需要構築一處據點的。」

    許仲以為然,說道:「是該在泗水東岸構一據點。」

    在泗水東岸再構築一個據點,不是為了進攻或防禦,而是為了保證後勤輜重轉輸的安全。

    就像戲志才說的,任城縣這裡是「敵國」,任城、兗州沒有舉兵來攻已經算是好的了,更別說會給他們供應糧秣等物資什麼的了,後勤物資必須要從徐州送過來,這樣一來,就得在泗水東岸構築一處據點,以保證徐州的物資不會被兗州的部隊截斷於河對岸。

    兩人領兵在外,有一定的臨機處置之權,不必事無鉅細都向荀貞請示,計議定了,二人便先選定在河西的兩個據點位置,繼之又定下在河東的據點位置,然後請來臧霸,徵詢他的意見。臧霸是此次軍事行動的副將,即使出於禮敬,也是得徵求一下他的看法的,臧霸無有異議。

    許仲遂召來夏鳴,命他道:「主公令我等在城外構築據點,我與軍師、藏將軍商定,……」,他示意夏鳴近前,指點著案上展開的地圖給他看,「在泗水西岸的此二地以及泗水東岸的此地各建一處,汝可於明日就分派役夫開始構築。」

    夏鳴細細地觀看地圖,記住了這三個地點,應道:「諾。」

    為了不影響徐州本州的農事、水利建設、州學興建等各項事務,這次的軍事行動前,荀貞沒有抽調太多的役夫給許仲,三個據點說起來不多,但工程量也是不小的,許仲命令明天就要開建,夏鳴需得立刻回去安排役夫的輪班使用,因而領了軍令之後,他即行禮離開。

    等他走了,戲志才、許仲、臧霸三人說及軍務。

    臧霸說道:「鮑濟北屯在亢父,進又不進,退又不退,也不知他到底是個什麼意思?」

    戲志才笑道:「他如要是進的話,恐怕早就進了,今他既然駐兵不進,我料他遲則四五日,短則就在這一兩天,必會離開亢父。」

    「噢?此話怎講?」

    「濟北國內的黃巾越鬧越烈,鮑允誠身為濟北相,豈可久離郡中?」

    「這倒是。」

    若是那貪生怕死、無能之輩,在黃巾肆虐之際,或會不想回郡,乃至掛印棄職,但鮑信卻是一個有擔當、有膽氣的人,他絕不會離郡太久的。

    確如戲志才所料,鮑信剛於昨天給劉岱上了一道請求回濟北的書。

    亢父城外營中,鮑信立於望樓之上,眺望北方。

    望樓上沒什麼人,除了他,就只有他的長子鮑劭。

    「父親,劭有一事,至今尚未想通。」

    「何事?」

    「緣何戲志才會說徐州兵入我兗州,可使州伯不必再左右為難?又緣何州伯會信這句話?」

    「這有什麼想不通的?」

    「劭愚陋,請父親示下。」

    鮑信嘆了口氣,心道:「孟德之子聰慧勇武,真遠勝吾子。」

    曹操的長子曹昂雖非嫡出,但英俊聰明,為人謙和,使人見之則愛,鮑信的長子鮑劭與之相比,確是相差甚遠。

    雖是嘆息,到底是自家的兒子,鮑信還是耐心給他解釋說道:「州伯而今所煩憂者,是本初與伯珪皆相逼甚急而州伯不知適從。在這麼個形勢下,徐州兵入我兗州,對州伯而言之,正是一個極好的藉口,至少暫時來說,可以用『徐州來犯』為託辭把本初和伯珪應付住了。」

    鮑劭恍然大悟,說道:「原來如此!」又道,「亦是因為此故,父親才欲昨日上書州伯,請求回郡的吧?」

    「不錯。既然目前不需對任城縣用兵,我也就無需在亢父多留了。」說著,鮑信憂上心來,又舉目遠眺,再次望向北邊濟北的方向,說道,「郡中連日急報,黃巾賊越發勢大了,我此回離郡,本就是為了與州伯商議該如何才能平定郡中黃巾賊的事情,卻因徐州之忽然來犯而耽擱了一些時日,眼下卻是不能再在亢父停留了。」

    「只是不知州伯會不會答應借兵給父親?」

    鮑信所謂之與劉岱商議該如何才能平定濟北郡內的黃巾賊,換種說法,其實也就是鮑信想問劉岱借兵。要想「剿賊」,首先得有兵,兵不夠,說什麼都沒用。

    鮑信說道:「濟北為兗州北方之屏障,濟北如失,則東平、任城俱將不保,山陽亦將危矣。州伯即便不會允我借兵五千之請,怎麼也會借個兩千、三千的人馬給我的。」

    「州伯既然會借兵給父親,父親為何還是憂心忡忡?」

    「我憂的不是州伯會不會借兵給我,我憂的是青州黃巾會不會大舉南下。」
Babcorn 發表於 2017-5-4 16:40
248 曹鮑聯壤御西北

    豫州、南陽和冀州黃巾被擊敗後,青兗徐黃巾繼之而起,徐州黃巾被陶謙擊走,散入青、兗,這固是使徐州由此稍安,可也因而壯大了青兗黃巾的聲勢。泰山太守應劭頗有軍略,去年親率文武,與來犯泰山的兗州以及青州黃巾數戰,斬首數千,俘虜老弱萬餘,繳獲足足裝滿了兩千輛輜重車,進犯泰山的黃巾因為之退,部分西入魯國、濟北,大多北上青州。

    青州刺史焦和號為名士,而唯能清談干雲,半點也無實幹之才,更遑論文武兵略了,他召請了一群巫師,或祈禱群神,求用兵必利,或卜筮陣前,以測戰之勝負,除此之外,毫無一絲作為,以致青州之地遂成黃巾樂土,從最東邊的東萊,到最西邊的平原,儘是黃巾旗幟。

    虧得去年公孫瓚在渤海郡以兩萬步騎接連兩次大破「西進欲與黑山軍會合」的三十萬青州黃巾,先後斬首數萬級,收得生口七萬餘,繳獲輜重數萬輛,車甲財物不可勝算,青州黃巾的聲威和勢力這才為之一遏。然饒是如此,現於今的青州黃巾卻也是仍有百餘萬眾,除卻老弱,其中能戰者少說也還得有數十萬,仍是不可小覷。

    只憑青州一州,萬難養得起這百餘萬的黃巾,現下西去的路被公孫瓚堵死,東邊和北邊都是海,對青州黃巾而言之,他們就只有向南擴展一途了。

    由東向西,青州的南邊分別是徐州的琅琊國和兗州的泰山郡、濟北國,以及東郡。

    徐州是不用想的了,連早前的陶謙都能把境內的黃巾擊走,況乎現而今的荀貞?要知,荀貞之所以能有今日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憑的就是他昔年從皇甫嵩擊剿黃巾的軍功,張角可就是被他的帳下騎將辛璦所逼死的,所以,南下徐州不是青州黃巾的選項。

    泰山郡的話,應劭雖不及荀貞有軍功之名,可也是知些戰陣之術的,畢竟泰山境內的黃巾是去年才被他趕走的,——真要到了無路可走時,泰山可以是個選項,但現下明顯尚未到得那步,故而泰山也不是青州黃巾目前主要的南下方向。

    如此,就只剩下濟北和東郡了。

    相比荀貞和應劭,曹操、鮑信兩人在早年的那次黃巾起事時沒什麼出眾的軍功,征討董卓時,兩人雖然敢於進戰,可卻以大敗告終,對青州黃巾形不成威懾,難免會被青州黃巾認為是南邊諸州郡裡的軟柿子。——事實上也似乎正是如此,至少鮑信對濟北境內的黃巾無有良策。

    至於曹操,他此前雖沒立下過什麼像樣的軍功,討董時又兵敗,可到底他有英雄之才,面對董卓橫行海內的涼州精兵時,他兵少不敵,而於去年擊進犯東郡的黑山軍時,他則大獲全勝。

    曹操與袁紹一黨,公孫瓚是袁紹的敵人,也就是說,公孫瓚亦是曹操的敵人,可去年的公孫瓚之渤海一戰與曹操的東郡一戰,究其根本,他兩人其實卻是打了一場配合戰。

    面對徐、兗、冀等地漢兵的進攻,青州黃巾軍與冀州黑山軍,它們兩者都意識到了,要想與北地諸州的這些漢室諸侯們抗衡,它們兩邊就必須要聯手,所以幾乎是於去年的同一時間,青州黃巾主力的一部西入冀州的渤海,而冀州黑山的一部東入兗州的東郡,一個西進、一個東進,它們二者的戰略意圖很明顯,是想會師於青兗冀三州的交匯處一帶。

    只可惜,它們分別遇上了公孫瓚和曹操,俱皆戰敗,以致無法使會師的戰略意圖達成。

    可以不誇大的說:袁紹、劉岱、包括張邈等冀、兗兩州的州郡長吏們,乃至荀貞,都得感謝公孫瓚和曹操,正是通過他們兩人去年各自指揮的那兩場戰鬥,這才遏制住了黃巾與黑山進一步壯大聲勢的希望,換言之,也才使冀、兗、青等州的形勢沒有進一步的惡化。

    試想一下,如果曹操為進犯東郡的黑山軍所破,那麼這支黑山軍就可以由東郡北上,從而進入青州的平原郡,再北上就是渤海,就可以與進至此處的青州黃巾主力會合;而如果公孫瓚沒有擋住青州黃巾西進的步伐,那麼青州黃巾便既可由渤海繼續向西,也可由渤海轉而南下,從而經過甘陵國抵至東郡、魏郡,與東郡的黑山軍和現盤踞於魏郡內黃等地的黑山軍及南匈奴的於扶羅部會師,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冀、青、兗乃至徐州都將要陷入極大的危險之中了。

    正是因為立下了這麼大的功勞,袁紹才不顧東郡太守王肱是劉岱的人,而表了曹操為東郡太守,亦是因為此故,當曹操表他的黨羽鮑信為濟北相時,劉岱、袁紹等人才默認同意。

    當然,袁紹之所以會表曹操為東郡太守,而劉岱、袁紹又之所以會默許鮑信任濟北相,除了是在酬曹操功的之外,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儘管曹操與公孫瓚分別獲勝,尤其是公孫瓚,戰果極大,可他兩人到底是誰也沒能把敵人徹底消滅,青州黃巾也好、冀州黑山也罷,它們兩者的實力猶存,在這麼個情況下,濟北、東郡作為目前青州黃巾唯一向外發展的出口,同時也是冀州黑山所仍然覬覦的向東的進口,兩地所面臨之壓力遂為之陡然增加。

    說的直白點,東郡、濟北現下就是兩個燙手的山芋,沒幾個人會想來這兩個地方當郡守,出力不討好,稍有不慎,一旦戰敗,弄不好還會有殺身之禍,但眼下這兩個郡的戰略地位又非常重要,起到了隔絕青州黃巾與冀州黑山的作用,還不能棄之不顧,所以,曹操才得為東郡太守,而鮑信又才得為濟北相。

    曹操、鮑信兩人對此也是心知肚明的,但從討董時就可看出,他兩人都是勇於任事之人,故而非但沒什麼牢騷和埋怨,反而並俱鬥志高昂,積極進取,一心想要再揚聲威。

    聽得鮑信擔憂青州黃巾南下,鮑劭說道:「曹公去年大破黑山、於扶羅,軍威大振,今年以來,數擊犯境的黃巾、黑山,又皆大勝,名威正隆,父親何不求援於曹公?」

    東郡位於兗州的最西邊,濟北位於兗州的最北邊,濟北的西部與東郡的東北部接壤,鮑信如向曹操求援的話,曹操的援兵很快就能到達。但是,鮑信現下卻不想向曹操求援。

    他說道:「孟德以東郡一郡之民力,北御青州黃巾,西阻冀州黑山,從去年至今,連年鏖戰,幾無停歇,雖未嘗一敗,但他的那點兵馬也僅夠他自用而已,甚至有時連他自己用兵都嫌捉襟見肘,猶不足也。不到萬不得已,我不能向他求助。」說到這裡,他想起一事,心道,「孟德應是早就該收到我的密信了,卻為何至今不見他有回信?」

    鮑信率部到達亢父的當天,就給曹操寫了一封信去,將徐州兵入境之事告之,計算時日,曹操應是早就應該收到其信了,卻不知為何至今不見他的回覆。
Babcorn 發表於 2017-5-4 16:40
249 范楷合兵屯冀青

    曹操沒有給鮑信回信的緣故是因為他現下不在郡府。

    鮑信的信使抵達東郡的郡治濮陽時,曹操剛於前一日離城,去了東郡的北部一帶。

    東郡的北部地區東北鄰青州的平原郡,西北與冀州的甘陵國接壤。

    平原與甘陵這兩個郡國之中,原本只有平原郡有公孫瓚所任命的青州刺史田楷屯兵駐紮,然而就在前不久,被袁紹任為渤海太守的公孫范和甘陵鄃縣的守將季雍相繼倒戈,降了公孫瓚,這麼一來,不止袁紹更為被動,曹操所面臨的壓力也頓然增大,故而,在稍微安定住了郡中的局面之後,曹操便即北上巡視。

    雖說郡中的黑山軍已於去年被曹操擊破,可黑山人多勢眾、兵強馬壯,現今於魏郡尚有大批駐紮,因是,為了戒備這些在魏郡的黑山軍再次入侵,——魏郡在東郡西邊,兩郡接壤,曹操把帳下得力的文武大多留在了郡府,或遣駐郡西,只帶了陳宮、史渙、曹純幾人從他巡北。

    陳宮,字公台,東郡東武陽人,是東郡本地的名士。曹操出任東郡太守後,依照慣例,辟用了一批本郡的士人,陳宮是其中的佼佼者,其人既在郡中有聲望,又有智謀,甚得曹操信用。

    史渙,字公劉,沛國人,曹操當年討董騎兵時,他以門客的身份追隨,此人少任俠,有雄氣,漸得曹操重用,現為曹操帳下的行中軍校尉。荀貞帳下的中軍校尉現為陳褒,陳褒與荀貞的關係毋庸多言,荀貞對陳褒的信賴亦無需多說,由此也即可見史渙在曹操軍中的地位。

    曹純,字子和,是曹操的再從弟,他的祖父故潁川太守曹褒和曹操的祖父故中常侍曹騰是兄弟,賴祖、父餘蔭,中平四年,年僅十八的曹純即被朝朝廷征為黃門侍郎,兩年後,曹操遁至陳留募兵討董,時年二十的曹純從之,自此之後,他便跟隨於曹操的左右,歷戰無不參與。

    曹操初於陳留起兵時有兵馬五千,後被時為董卓部將的徐榮所敗,部曲殘破,士卒傷亡大半,遂與夏侯惇等詣揚州募兵。

    在刺史陳溫、丹陽太守周昕的幫助下,曹操等共募得丹陽兵四千餘人,但是在返程的路上,這些丹陽兵半道嘩變,沒有叛亂的只有五百餘人,經過一番收攏,也只存了千餘兵士,好在曹操的另一個再從弟曹洪帶了千餘家兵,以及也是從揚州募來的廬江精甲兩千、丹陽兵數千及時趕到,與曹操會和,這才使得曹操的部隊沒有因之散去,反而因為曹洪的到來而軍勢得以復振,——曹洪和揚州刺史陳溫的關係非常好,所以他才也能從揚州募得不少兵馬。

    同時,曹純的同產兄、曹操的又一個再從弟曹仁也集結了千餘部曲趕來相從。

    至此,曹操的兵馬從戰敗後的元氣大傷,一舉增長到了上萬步騎。因那時與張邈等人「志不同不相為謀」,故而曹操沒有回陳留,而是帶著這些兵馬進屯到了河內。去年,他領兵進入東郡,轉戰於東郡、魏郡間,之所以能夠相繼擊敗黑山、於扶羅部,憑的就是這些人馬。

    幾場大仗打下來,他的部曲有損失,也有補充,到現在為止,他麾下仍還保持在萬人上下。

    東郡現下面臨的形勢如此,北有黃巾、西有黑山,北邊和西北邊而今又加上了公孫瓚的部曲,到處是強敵,說實話,以此萬人步騎御之,確如鮑信所言,實是「捉襟見肘」,可又如鮑信所說,以東郡一郡之民力,又實在是沒辦法養兵太多,——就別說擴軍了,只此萬人,曹操都已經快養不起了,養不起,可又絕不能裁,曹操也是苦不堪言。

    曹操的這萬人步騎,三千屯於郡西南的白馬縣,折衝校尉夏侯惇為將,兩千屯於郡中部西邊的頓丘,騎都尉夏侯淵為將。白馬、頓丘分處於郡治濮陽的南邊與北邊,皆與濮陽接壤,加上屯駐在濮陽的「權作機動部隊」的千五百部曲,曹操總共才有步騎萬人,而在這一帶就佈置了六千五百兵馬,可謂「重兵屯駐」了,其目的正是為了防備黑山軍再來入犯。

    餘下的三千五百人馬,曹操將之分別駐紮在了聊城和博平。

    博平在東郡的最北邊,與平原郡的高唐縣和甘陵國的靈縣接壤,靈縣北邊即是鄃縣,曹操在此遣駐了兩千兵馬,以行厲鋒校尉曹仁為將,這兩千兵馬主要是用來戒備田楷部和剛投降公孫瓚不久的季雍部,以及散蕩於平原郡內的青州黃巾。

    聊城在博平的南邊,與濟北國最西邊的荏平縣接壤,曹操於此地駐紮了一千五百兵馬,以行鷹揚校尉曹洪為將,其主要任務是防範濟北國內的青州黃巾。

    出了濮陽北上,行不多遠是黃河,渡過黃河再北上,過頓丘、衛國、東武陽、陽平、發乾、樂平,即至聊城。——東郡整個地形的走向是西南到東北長,東西窄,從最西南到最東北約有五百里遠近,而從東到西窄的地方只有數十里,最寬處也不過才兩百里上下,其中,在黃河以北的縣城和在黃河以南的縣城數目基本相等,分別是八座與七座。

    聊城縣是古聊、攝之地,其縣之始置是在前秦。

    秦王政五年,將軍蒙驁攻魏,得二十城,因這一區域位處魏國之東,是魏國的東地,是故嬴政在此置東郡,又設聊城縣,從那時到現在,聊城一直屬東郡管轄,至今已有四百多年了。

    曹操此次北上,沒有帶太多的部曲,只帶了五百甲士和百餘精騎。

    將至聊城縣外,提前得信的曹仁已在道邊相候。

    曹仁比曹操小十幾歲,今年二十五,年歲不大。

    和荀貞帳下的諸荀相比,他比荀彧小五歲,比荀攸小十一歲,比荀成也小,比荀悅更是小得多,甚至比荀閎等也小,與荀魯、荀導、荀濮等的年歲相仿,而荀魯、荀導、荀濮等人,現位高者不過比千石,為一偏裨,任一都尉而已,曹仁卻已比二千石,獨領一軍,擔當重任了,這其中固有曹仁是曹操親族之故,然亦是因曹仁本人確有才幹,他現下儼然已有大將之風了。

    曹仁年少時好弓馬騎射,不修行檢,及從曹操征戰,一改舊態,自律嚴整,奉法守令,勤於操練,軍法嚴明,其所部兵士在曹操麾下稱得上精銳二字,亦因此故,曹操才放心地把聊城交給他駐紮、鎮守。

    遠見曹操等至,曹仁忙趨前相迎。

    曹操等與曹仁相見於道中。

    曹操笑道:「子孝,卿一軍之主,自在營中待我就是,何必遠迎。」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zeroriku

LV:6 爵士

追蹤
  • 19

    主題

  • 795

    回文

  • 0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