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隋唐] 興唐 作者:午後方晴(已完成)

 
Babcorn 2016-5-11 11:49:36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664 141773
Babcorn 發表於 2016-5-12 15:10
第三百三十九章 蕃胡菸灰(三)

     日上東山,甕城中正在向百姓與士兵發放食用水與食物。

    城中不時地有大火,本來就是七月,甕城裡同樣很熱,不過為了防止火災,在城牆腳底下挖了一條暗道,不大,高一尺,寬也一尺,又砌上厚實的鐵柵欄,防止有人從上面打主意,將水源引到甕城中,在甕城裡挖了一條深達一米五左右,寬達一米左右的溝渠。

    火災沒有出現,但清涼的河水,使甕城中的百姓到現在,降了溫。

    可是百姓還是很慌亂的,李威勸撫不止,便邀請了幾十個長者,登上了城牆觀看城中的戰局。回來後一說,百姓才安定下來。但更多的百姓提出請求,要求觀看。不是得寸進尺,這樣的場景多會看過?

    反正吐谷渾人也威脅不了這段城牆,於是李威派士兵看護,分成批上去觀看。一個個留戀不捨,看完了還不肯下來。這也說明了當地百姓的凶悍,久在邊陲之地,見慣了生死,不在乎。換作中原的那些貴婦人,看到眼前這幕場景,一定會昏厥過去。實際上就是李威自己本人,看了一下戰局,都不忍心在看了,將指揮權交給了薛訥。

    這是一種空前的載培,其父厲害,可薛訥資歷太淺,雖然西南一役有戰功,還過於年青。若是這樣載培都不成才,也休想成才。

    大局已定,叫來了胡勝,說道:「你過來,孤給你看一封信。」

    將胡應寫的信遞給他。

    胡勝放聲大哭。

    「你應當高興才是,為何痛哭?」李威說完了嘆了一口氣,這才是親情,百姓人家有,可自己家中呢?

    正在這時候,裡面廝打起來,李威立即帶人將兩個正在毆打的百姓勸開,問原因。原來在炸藥爆炸聲中,所有帶進來的牲畜全部受到驚嚇,比外面好些,可同樣很混亂。有一隻狗嚇瘋了,到處在咬人家的小**,另一戶人家主人小**被咬死了三四隻,氣憤之下,舉起柴刀,一刀將這只瘋狗殺了。可是狗的主人不服氣,兩人口角升級,於是毆打起來。

    李威派人喝止,看著眾人說道:「戰況你們也看到了,再堅持一會兒。孤說過,各位有損失,孤將一一賠償。若是還不服氣,孤對你們一直很客氣了,但是大戰未了,你們騷動軍心,休怪孤不客氣。」

    百姓才安靜下來。

    李威這才登上城頭,觀看戰局。火藥還在轟炸,可城頭上打得正是熾烈,大多數士兵只是來自吐谷渾的平民百姓,大勝了,要血洗,要擄掠。所以中原王朝吃虧也就吃在這裡。派軍隊出征,嘩啦啦一下子,全跑沒有影了,只好自己帶糧食輜重。但是遊牧民族侵略中原,所獲卻很豐,不用給軍餉,靠擄掠足以發放軍餉了。

    可當真一個個悍不畏死,錯了,也怕死,包括吐蕃人在內,怕死的士兵並不比唐朝士兵少。注定全軍覆沒,許多吐谷渾人開始想投降。可還有不少忠於素和信的士兵,以及少量的吐蕃人,這是論贊婆派過來搶功勞的。這些人看到素和貴沒有死,還在繼續指揮,寧死不降。於是在城頭上兩方浴血奮戰。

    內亂也可怕,殺紅了眼睛,吐谷渾人比殺敵人還要拚命。城中巨響不停,嚎叫聲不停,城頭上每一步台階,每一寸城頭,都在刀光劍影,鮮血翻飛,人頭滾滾。

    李威也沒有說同意他們投降,又下令吹響了號角,四方炸藥開始停息下來。讓他們自己兒打去。然後又背轉身去,看南山,情形太殘忍了,終就看不下去。

    ……

    此時論贊婆已帶著軍隊翻過赤嶺,來到石城山前。但眼睛眯縫起來,道:「不對。」

    「三叔何來此言?」

    「你看,原來此道上沒有柵欄的,可現在樹起了柵欄。再看唐軍的數量。」

    人數多少,一眼看不清,可兩三千人與七八千人區別還是很大的。不過柵欄樹立的方位與後世石城堡也有所不同,皆是樹在山道高處,可是石城堡為吐蕃所修建,是為了對付唐朝的,高處略略偏東,柵欄是為了防止吐蕃人的,高處略略偏西。

    「我很擔心哪。」

    「為何?」

    「這是最重要的位置,原來你父親就想在此建堡,但怕唐朝軍隊看出,決一死戰,對穩定吐谷渾局勢不利,因此遲遲沒有動手。而今唐朝已經在後方開始大量建城堡,又派了人在此駐守,想必已經看到此處的地形。一旦此堡一成,赤嶺大道將不在為我吐蕃所有。」

    論弓仁沒有作聲,這不是沒有可能的,唐朝十八萬軍隊,在此修一個城堡,還是可以的,一會兒說道:「三叔,勿要擔心,我們馬上就要奪下鄯城了。有了鄯城作橋頭堡,可以從容在此處建堡。」

    「這正是我擔心的第二點。唐朝原來在此只有兩千來人,就是昨天斥候回來打探的情報,依然還是兩千多人,可突然冒出這麼多唐軍,我怕我們的計策已經為唐朝人識破。」

    「這不大可能吧?」

    「已經很有可能,這個唐太子,看來是我低估了,若是成真,只好等你父親回來後,再做計較。」

    但不管說,先要進攻。論贊婆轉過身,對身邊的吐谷渾大將乞伏遲轅說道:「你帶三千人馬,散開衝鋒,務必攻佔此道。」

    「遵命。」乞伏遲轅帶著三千士兵衝了上去。不像是素和貴,為了搶速度,因此準備充足。也沒有騎馬,有了柵欄了,騎兵失去了作用。三千吐蕃士兵手舉著盾牌,小心地衝上去。要麼兩個巨大的撞車,一個馬撞,一個人撞,也在士兵保護下,向柵欄接近。其實都是撞車,有大有小,大者撞木能接近一噸重。這樣的大木頭,用人力強行抬起撞不大可能,於是架在車上,用人推著車子,撞向城門。或者用數匹馬拉著,木頭長,正好擱於馬頭外面,向上翹起。利用戰馬的速度撞向城門,後者破壞力相當驚人,若不及時阻止,普通的城門只要來那麼幾下子,非得撞塌。

    但是黑齒常之也不急,甚至臉上的表情也沒有。只要物資充足,山道是如此的艱險,休說手中已經有了七千多人,就是兩千多人,對方有五萬大軍,他也能守上十天十夜。不過太子很小心,怕出事,所以又補充了五千人過來。正好黨項五千士兵到來,人手也充足,不過李威說了一句:「黑齒將軍,權當是實戰練兵。」

    黑齒常之無話可說了,實際上是抱著練兵的心態,對這次防禦戰的。

    散得開,黑齒常之不急,慢慢等他們靠近,直到一百步以內,黑齒常之才說道:「放!」

    立體式的發射,這就是人多的好處。火藥包、各種箭支,勁弩漫空飛舞,居高臨下,射程更遠,一下子覆蓋了近三百步方圓。硝煙瀰漫,幾撥發射過後,三百步以內幾乎看不到一個活著的吐蕃士兵。與虎嶺不同的,兩邊皆是山,還是那種高大險峻不可攀登的大山,就那麼一道石道,想躲都躲不開。

    論贊婆只好吹響撤退的號角,讓乞伏遲轅退下來。

    看了看天色,漸漸已經到了中午,論贊婆說道:「紮營做飯。」

    不是很好攻打,只會造成不必要的犧牲,剛才僅一波進攻,就犧牲了七八百名手下。只有看素和貴能不能得手,得了手,兩面夾擊,此道定可拿下。如得不了手,此道也沒有拿下了的必要。於是拿出地圖,在沉思。忽然聽到外面一片嘈雜聲,他站了起來走出大營,看到他侄子騎在馬上,拿著一把巨大的直劍,站在兩軍中間的空地上,對著嶺上在喊道:「兀那唐人聽好了,有種的,下來與小爺單槍匹單挑。躲在大營背後當烏龜王八蛋,算什麼英雄好漢。」

    乞伏遲轅說道:「噶爾大將軍,要不要派人將他喊回來。」

    論贊婆笑了笑,道:「他想折騰讓他折騰吧。」

    別人不知,可自己知,這個侄子勇力過人,在吐蕃也罕有對手。

    中原人作戰,單挑很少的。可是少數部族卻喜歡這樣的戰鬥,就像薛仁貴征鐵勒,鐵勒部在幽州東北那個小天山下,派了九名部族中最勇猛的戰士要與唐朝人單挑。結果薛仁貴一個人出戰了,還沒有靠近,遠遠射了三箭,擊斃了三名鐵勒勇士,其他六個人一看不妙,撥馬就逃。鐵勒部看到這個殺神如此兇猛,三軍大敗。

    黑齒常之自己勇力同樣過人,可不屑為之。老子有這麼好的天時地利不利用,與你單挑,我腦子豈不是壞掉了。吐蕃人在吃飯,他也下令開始做飯,至於論弓仁的謾罵,他當作了耳邊風。待會兒素和貴一萬多人全部覆敗,看你好意思再罵去。

    可是有一人忍不住,帶了五百黨項壯士過來。唐朝士兵看得多了,諸葛亮挑司馬懿出戰,都將女人內衣掛在旗杆上,司馬懿還不是一笑了之。打勝仗才是王道,真想鬥嘴皮子,吐蕃人根本不是對手。懶得理罷了。應當前方傳來鄯城的喜訊,確實鼓舞了士氣。原來來到青海,都不由自主想到薛仁貴那次大敗,信心低落。然而大勝即將到來,所有唐朝將士再次恢復了那種泱泱大國,不可戰勝的信心。

    但是黨項人不知根底,又才來軍中,沒有軍紀,細封部族的勇士細封平野忍不住,一下子沖了起來,騎馬衝到嶺下。一是衝動,二是立功心切,想封將拜候。

    論贊婆大笑,反著閒著也無聊,不如讓侄子壯壯士氣,喝道:「擂鼓助威。」

    戰鼓聲敲了起來。

    不下去罷,下去了,黑齒常之也無奈,只好說道:「擂鼓助威。」

    兩馬靠近,論弓仁喝道:「來將通名報姓,快快受死。」

    不能報,秘密來的,一報吐蕃人非得報復。不過反正唐朝軍隊成員混雜,有漢人,有鐵勒人,有吐谷渾人,有黨項人,還有昭武九姓人,甚至李謹行帶過來的契丹人、靺鞨人。吐蕃人也不懷疑。

    舉起馬刀,也不答話,一刀砍去。看到論弓仁很年輕,低估了。

    論弓仁舉起直劍招架,兩件兵器交接,發出一聲脆響,細封平野虎口一麻,身體在馬背上一個趄趑。黑齒常之看到後道:「不好,備馬。」

    話音剛落,兩馬交錯,細封平野身體還沒有平衡,論弓仁再次一劍,實際上吐蕃人這種直劍,已經不能稱為劍了,更像刀。細封平野人頭便被削了出去。

    論贊婆道:「助威!」

    是很漲志氣的。黑齒常之戰不戰無所謂,即使不戰,吐蕃人就能攻破這座大寨?不過對士氣多少有些影響,再說,他血液裡本來就有一種野性,跨上了戰馬,也提著一把大刀。但不是陌刀,那是欺南詔叛蠻娘家無人的,真要用陌刀也可以,可是因為又長又大,不靈活。但也是一把巨大無比的九環刀,不僅如此,他座下的戰馬也是特大號的。否則兵器沉,人也沉,吃不消。

    喝道:「給某助威。」

    黑齒大將軍親自出戰了,戰鼓聲敲得更響。

    在鼓聲中,黑齒常之不慌不忙地騎下嶺去,說道:「來將何人,快快通名報姓受死。」

    將論弓仁的剛才說過的話原封不動地送回。
Babcorn 發表於 2016-5-12 15:10
第三百四十章 蕃胡菸灰(四)

     論弓仁哈哈一笑,道:「小爺乃吐蕃勇將噶爾弓仁也。」

    「噶爾弓仁,快快受死。」黑齒常之說完,一刀劈去。

    論弓仁舉起重劍招架,不過看到黑齒常這樣巨大的塊頭,以及手中這把巨刀,心中有了準備,用了幾分卸力,可就是這樣,虎口隱隱發麻。休說論弓仁還年輕,就是成熟以後的論弓仁雖然勇猛過人,與黑齒常之對敵,也要遜色一分。

    感到不妙,頭一低,讓過這一刀,直劍藉著馬勢,直刺黑齒常之胸膛。

    黑齒常之人大馬大兵器大,論輕巧肯定比論弓仁差點,可是一力降十會,暴喝一聲:「痴心妄想!」

    一刀壓了下去,帶著烈烈的刀嘯,論弓仁叫了聲:「不妙!」馬頭一撥,讓開這一刀。

    這兩員大將,一個是現在唐朝的虎將,一個是歷史上未來唐朝的虎將,絞殺在一起。論弓仁雖然勇猛,可歲數太小了,若將他一嘴小鬍子刮去,再拋去高原上人們的早熟,實際才是一個蛋大的孩子。交戰了三十幾回合,逐漸狼狽不堪起來,只是利用身形避讓。

    看到不妙,論贊婆說道:「乞伏遲轅,你去接應噶爾小將軍。」

    「遵命!」乞伏遲轅騎馬奔了過去,道:「弓仁將軍,速速退回。讓本將前來迎戰。」

    沒有辦法打了,心中很想打贏的,也不服氣,可太小,差距太大,不敵,只好逃回去,一邊說道:「乞伏將軍,小心。」

    乞伏遲轅哈哈一樂,他沒有與論弓仁對試過,還是大意了。騎馬迎了過去,道:「來將何人,速速受死。」

    「那就死吧。」黑齒常之突然暴喝一聲,就像一道炸雷一樣,手中九環刀隨著落下。乞伏遲轅匆匆忙忙舉起彎刀招架,沒有想到黑齒常之這一刀如此之快,還沒有準備好呢,兩刀相撞,「當啷」一聲,他手中的彎刀就被磕掉,掉在地上。黑齒常之大刀落下之勢反而更疾,嘴中長喝:「受死!」

    一刀從頭部開始,一直切下去,都聽到盔甲被剖開的撕裂聲,兩半身體一左一右向戰馬的兩邊倒下去,刀鋒之勢還沒有停下來,「嘶嘶」一聲脆響,戰馬開始噴起血光,眨眼功夫,戰馬變成了兩半,因為吃痛,慣性使然,戰馬還保持著向前奔跑的姿勢。

    這才通名報姓,舉起染血的九環刀道:「某乃唐朝大將黑齒常之是也,誰——來——受——死!」

    這一刀太震撼了,幾萬吐蕃大軍鴉雀無聲。

    ……

    唐朝城裡城外不少軍隊的,三萬出頭的大軍全部停下來。可是鄯城的嘶殺聲依然沒有停下來,一個要降,一個不降,都打出真火了。

    城頭上一個少年奇怪地問他父親:「耶耶啊,這個吐谷渾人腦子有沒有壞掉啊,怎麼自己殺自己人啊?」

    父親不知如何回答。

    實際上這時候戰事可以結束,但是素和貴一聲血洗,刺激了李威。血洗意味著什麼,這個滿城上下,士兵百姓,老幼婦孺,將在姦淫洗掠之後,一個不留。也沒有那麼深的民族仇恨,有本事打勝了,你殺人家。沒有本事,打輸了,人家殺你。可是不能血洗,這又使他想到了薛仁貴大敗時,吐谷渾的叛部扮演的角色。

    於是不下命令,讓吐谷渾人自己殺自己人去。

    看著城中的情形,素和貴忽然放聲大哭。

    太慘了,這次帶來的皆是吐谷渾的勇士,許多還是他們素和部族的親信弟子,多會淪落如此。

    其實這時候投降派漸漸佔了上風,只要將局勢控制下來,這場慘不忍睹的仇殺就可以終止。但是素和貴這一哭,又激發了他的親信以及不肯投降吐谷渾戰士的勇氣。廝殺變得更激烈了。

    剛才說話的那對父子,父親將兒子的眼睛摀住道:「我們下城牆吧。」

    這樣的慘象,連鄯城的原住民都不忍再看。

    ……

    黑齒常之心中那個悔啊。原來只想防守這一條線的,可沒有想到吐蕃要單挑,像這樣的大型戰役,就是吐蕃人,單挑也沒有發生過幾回。因此都沒有想到,李威給了他五千人馬,他還不願意,認為李威低估了他。

    因此,多以步卒為主。若是此時嶺上有四五千精銳的騎兵,就這一刀之勢,有可能能將吐蕃前犯的兩萬大軍全部擊潰。這個一後悔,他身上的凶性發作了,舉起刀,衝著吐蕃大營喝道:「受死!受——死!」

    論贊婆看著這個凶人,都無語了。

    黑齒常之每喝一聲,大多數吐蕃人與吐谷渾人身體都似乎不由自主的搖晃一下。

    論贊婆心中更是後悔,這一戰不能再打了。只好說道:「不理他,吃飯,吃飯。」

    黑齒常之無奈,不能學著薛仁貴那樣,一人跑到二十萬高麗大軍中殺進殺出,雖然他自持勇力過人,好像離薛仁貴還略略有些差距。只好怏怏不樂地返回。

    士兵一個個迎了上來,搶著將他扶下戰馬,然後將他抬回大營。

    其實這樣單挑決定一場戰役勝負的很少,但長威風啊,特別是那一刀,簡直是天神下凡。

    又僵持了一個多時辰,論贊婆焦急地看了看天色,說道:「撤,立即派一萬大軍趕到魚尾軍,防止唐朝大軍抄我們的魚尾軍營。」

    實際上還真有過這樣的想法,契苾明就曾提過,吐蕃人肯定會搶赤嶺大道,一個攻,一個醒悟,有可能耽擱一天時間。那時候鄯城戰事早就結束,當然,也沒有想到發生單挑的事,使吐蕃人銳氣大喪。乘著這機會,從北湟道派一支騎兵直插大撥斗谷,然後抄魚尾軍大營。可是被李威否決了。

    攻打魚尾軍大營,無非是殺傷敵人,或者是物資,想來也不會有多少物資放在最前線。但是吐蕃與吐谷渾兩路進攻,魚尾軍大營也不會剩下多少將士。論贊婆也不可小視的,若是提前反應過來,大軍回撤,那就是遭遇戰。無論勝負,傷亡慘重。不值。勝了好,喜上加喜。敗了的話,又抹殺了這一場大捷所帶來的信心與銳氣。

    總之冒這個風險意義不大。

    要麼就是為了屯兵大撥斗谷,現在大部的軍隊在後方有一個適應期,還在整編訓練。一旦在大撥斗谷駐紮,除非是築城,可不論築城或者紮營,吐谷渾皆不想的。一旦讓唐朝軍隊得逞,不僅是拱衛了涼州與甘州安全,而且還直接威脅青海東吐谷渾各部與西北的伏俟城與魚尾軍。吐谷渾人只能不死不休。對現在唐軍同樣不利。

    不是不築,城堡蔓延過來,有了充足的供給,慢慢與吐蕃人打消耗戰。不僅是大撥斗谷,連石城山亦是如此。現在依然不築堡,等到論欽陵到來,再築堡,逼論欽陵反攻,利用地利,與論欽陵變成消耗戰術。若不顧,石城堡建成,論欽陵則是很難受。

    因此,還是決定只在北湟道上扎一營,但不是虎嶺了,而在鄯城西北六十里處,臨羌溪與湟水匯合的地方建一軍營。不但是建一軍營,而且準備築一小城。其實這裡地形比虎嶺險惡的多。當然原來不能建,困難太大,素和貴不願意冒險進攻鄯城了。

    離大撥斗谷遠,不會刺激吐蕃人,又能拱衛鄯城安全。另外還在長寧峽谷再扎一營,建一小城。這個城離鄯城同樣不遠,只有不到五十里,皆是供給方便之所。其實前面的小城就是後來鼎鼎大名的臨蕃城,或者又叫鎮海堡。後者則是長寧堡。倒不是英雄所見略同,特殊的地理環境,險惡的地點就那麼一兩百處。只要地圖準確,換作契苾明來找,也能找到。再加上石城山,鄯城穩如金湯。

    看到論贊婆離開,黑齒常之無奈嘆了一口氣。就憑藉這份壯士斷腕的勇氣,也很少有人能比得上的。皆如噶爾兄弟如何如何的,今天一見,可以略見一斑。不過想到了太子的話,太子也不簡單的,將來並不悲觀。

    ……

    太陽偏西,素和貴終於清醒過來。

    好一場混戰,其實士兵也沒有力氣了,沒有吃的沒有喝的,一個個軟綿綿地躺在哪裡,不打了,然後坐以待斃。

    素和貴說道:「投降吧。」

    說完恥辱地低下頭。沒有意義了,人家是在將自己部族的戰士當作猴子看,不如投降,還少死一些手下。至於唐朝如何處罰,聽天由命吧。

    許多人正等著他這一句話,還有一些士兵號淘大哭。打敗有過,可從來沒有這樣恥辱地被打敗。

    有的人急不可耐地衝過來,要摁素和貴,你說投降人家唐朝人不相信,怎麼辦?得將你捆起來,送到唐軍面前,人家才相信。侍衛過來,抽出兵器要殺。素和貴道:「由他們去吧。」

    又是一片哭聲。

    但上來的吐谷渾士兵不管了,他們大多數與素和貴一點感情也沒有,將素和貴按住,五花大綁,押到城頭上,大喊道:「唐朝天軍,我們將素和貴抓住了,你快讓我們投降吧。」

    李謹行大笑,這個投降還投得那麼急吼吼的,騎馬走了出來,喊道:「不打哪?」

    「不打了,我們認輸了。」

    「不血洗哪?」

    「不敢了,那是我們昏了頭,聽信了素和貴這個渾蛋說的,跟著胡喊。」說著用腳狠狠地踹了素和貴幾下。但素和貴也不吭聲。

    「既然這樣,某請示太子。」騎馬到了南側,沖甕城裡喊。

    李威走了上來,讓士兵將塔樓泥袋搬開,再次屍體推下城去,沖城裡面喊道:「既然投降,一個個排好隊,將兩邊城門打開,放下武器,走出城來,聽候發落。若還留在城中,格殺勿論。」

    「吱啞啞,」兩邊城門打開。
Babcorn 發表於 2016-5-12 15:10
第三百四十一章 數十年載(一)

     沒有一個吐谷渾人願意留在城中頑抗,打到現在,甚至都弄不清敵人倒底是誰,又渴又餓,還反抗什麼?即使有一些英雄豪傑,這時候氣早就沮喪。而知道底細的,看看太陽偏西,傳說中指望的援軍還沒有到達,恐怕連人影也沒有,否則不可能唐朝軍隊如此悠閒,心中最後僥倖的心理也破滅了。

    一個個耷拉著腦袋,從城中魚貫而出,走了出來。

    李謹行看著素和貴,似笑非笑。素和貴差一點想找一個地縫往裡面鑽,不是失敗,薛仁貴也失敗了,自己不是這個恥辱。恥辱的是自己丟人丟到了家,窩囊地輸了不算,還送人馬,送人小妾,然後興高采烈地往人家佈置好的羅里鑽……

    只是到了李謹行這地步,沒有將臉皮撕開,不說。

    東城門也在接受俘虜,所剩下的吐谷渾人其實也不多,不到五千人,可以想像這大半天過得是如何的慘烈。李威等到俘虜走完,走出城中。戰到此時,鄯州城早就驚動了,李敬玄與劉審禮、韋待階不顧後方事務,打清早就騎馬拚命往鄯城趕。趕到了鄯城,沒有進去,阻在河源軍裡面,婁師德請他們喝茶。

    李敬玄哪裡心思喝茶,一個勁地問城中情形如何?

    「李大總管,你馬上就知道了。」婁師德悠閒地說。

    「倒底如何?」李敬玄有些急,這還了得,都殺進了城,裡面還有一個唐朝的太子呢。

    正在說話,城門大開,一隊隊吐谷渾人舉著手,乖孫子一樣走出來。但是模樣很慘不忍睹,有的臉上沾著灰燼,有的身上染著鮮血,實際自己也挺鬱悶的,在城中不覺,出了城不打投降了,才看到自己身上有這麼多鮮血。好像也沒有與唐人交戰,虎嶺只是出動了一部分士兵,自己哪來的鮮血?這一想,那一個不慚愧,一個個羞愧欲死,恨不能鑽進護城河裡。

    然後李威迎了出來。

    鄯州的大總管嘛,朝中重相,再說,關係一直不錯,不能慢怠。

    「殿下啊,這是怎麼回事啊?」

    「李相公,本來想對你說的,可為了迷惑敵人,沒有及時通知,恕罪則個。」

    「可是,可是,」李敬玄急忙跨進鄯城。大約看了一眼,裡面房屋一些倒了,有的還在繼續燃燒,冒著煙霧。加上年齡也高了,不大真切,先看了下實際情形再說吧。

    可頭一伸,趴在城牆上一個勁的嘔吐。城中到處是死屍,有的炸得四肢不全,東邊牆壁上掛著一個胳膊肘兒,西邊牆壁上掛著一條大腿,腳下面還有一堆腸子,不遠處還有一個人頭,大約死不瞑目,眼睛大大地,似在盯著他。

    可憐李敬玄只是一個文人,平時以儒雅自居,看到下人殺隻雞都不忍心目睹,哪裡看到如此壯觀的景象。

    老李吐了大半天,幾乎將胃裡的東西全部吐光了,才清醒過來。幾個大步,走過了吊橋,退了回去。

    李敬玄不忍看,可城中的戰場還需打掃的,這一戰所獲甚豐,兵器盔甲得到無數。僅如此,因為輕裝前來,吐谷渾人只帶著馬匹與兵器,兵器有的不錯,能留下來,有的粗製不堪,但也有用,重新回爐,打一個鐵鍬什麼的,還能讓百姓挖挖地。可是李威不打算這樣做,黨項人送來了一萬士兵,還有五千人沒有到,將這些劣質武器送給他們,做一個人情。

    其實可以送給他們一些更好的武器,但黨項人現在只是暗中投靠唐朝,明處還是相幫吐蕃,怕吐蕃徵兵,正好用來對付自己了。另外就是盔甲,幾乎沒有多大作用,只有少量的吐蕃士兵,身穿吐蕃的扎甲,製作很精良。這種扎甲除了條狀的鐵片護住全身外,裡面還有一層密集的絲,可以擋住弓箭的殺傷。

    也說明了這個國家的窮兵黜武,支撐這個國家戰爭機器,只有不斷擴張,將這種窮兵黜武的壓力分散給其他誠服的部族,比如泥婆羅,或者吐谷渾、白蘭羌、黨項人等等。

    吐谷渾人的盔甲,就沒有多大實用了。這個也不能送給黨項人,一眼就能認出,大多數回爐。實際上這不是主要的,是戰馬。此役得到了大量吐谷渾的戰馬。

    死傷三四千匹,大多數被弓箭射殺與炸藥炸死外,也有少數自相踐踏而死。連肉鄯城的百姓都不敢吃了,天知道沾了多少人肉與人血在上面。這些死馬與死屍一起要拉出去掩沒,但其他的戰馬,以及兩千多匹馱馬依然還在。有不少受了一些傷,可略略調理即能恢復。有的戰馬遠比胡勝帶過來的馬匹更要優良。

    李謹行眼睛毒,一眼就看到素和貴跨下的那匹青海璁,馬靈性,認主,花了很大功夫才調教得聽了一些話。深情地撫摸著,道:「好馬啊好馬。」

    馬匹如何分配不管,先將這匹馬佔有再說。

    一群文將好一點,一群武將也像李謹行一樣,不顧體統,比如薛訥就看中了素和貴手下大將赫連誠那匹花斑馬,青色鬃毛,夾著黑色斑點,同樣是一匹良馬。契苾明一把揪著素和信那匹黑雉馬不放,他人黑臉黑,與這匹馬倒也十分配般。看了看人,看了看馬,有的士兵暗中偷樂。

    忽然令狐智通跪了下來。

    李威一把將他扶起,說道:「令狐將軍,何來如此?」

    「臣求殿下答應臣一件事,臣才起來。」

    「說。」

    「虎嶺一戰,臣的屬下浴血奮戰,犧牲了大半,可是他們連一個真相皆不知。臣的親衛校正淳于棼為了掩護臣撤離,手斃數敵,最後壯烈犧牲。臣發下誓言,要用一千吐谷渾人為他們陪葬。」

    這一次大戰,論功勞,實際上令狐智的功勞很大,若不是他們相阻,素和貴就不會相信,不會相信,就不會進入羅之中。結局也十分慘烈。可是你不能當著這麼多人面說出來,殺俘乃是唐朝朝廷所不容的。

    李威咳嗽了一聲,說道:「休得胡言,什麼陪葬,不准。不過這一戰你勞苦功高,著你看押俘虜。」

    然後用眼睛盯著書記官,書記官會意啊,手一劃,四千多戰俘變成了三千幾百名,整好少了一千人。

    「謝過殿下,」令狐智通大喜過望,到兩邊挑選戰俘。素和貴身份尊貴,沒有敢動,可一眼就瞅著了赫連誠,想了想,忍了下來,將俘虜帶到一邊,第一個就將赫連誠抓了起來。

    「這個不好,」李敬玄欲言欲止。

    「李相公,孤要的是戰士的血性。大戰才剛剛開始,論欽陵到達,才正式拉開帷幕。」

    提及論欽陵,李敬玄不能作聲。

    然後上書,將這一戰經過祥細地說了一遍,包括胡勝的功勞,沒有抹殺,全部記了下來,只是討要小妾一段抹殺了。又寫了黨項人投奔的事,但答應娶婦一切再次抹殺。這個也不能說。替黨項人討要了幾個官職。對少數部族的將領,朝廷心理上輕視,政策上拉攏,朝堂上的胡人胡將胡臣,大大小小多達近百人,有的還有些實權的。這一戰黨項人參與的不多,功勞也不大,先討要兩三個官職,拉攏一下黨項人的心。

    主要就是他的策略,朝堂上還是有許多人輕視吐蕃的,若只是「防守反擊」,會有不懂的大臣反對。因此用事實說話,反正我是殺敵,不管用那種方法,只要打敗吐蕃人就行了。再說,此次出動大軍,耗費無數,一點佳音都沒有聽到,又會招人話柄子。

    還有得到了一萬黨項人,那麼那些一萬多不適應高原地形的士兵可以召回。雖然經過一些措施,可少數士兵因為高原反應引起的併發症,已經病死,只有十幾人,人數不多,就是訓練時誤傷,修城堡時工傷,還有近十個士兵犧牲,可能證明這些士兵不能在高原上作戰了。不能作戰,繼續留在高原,耗費糧草,還造成不必要的減員,也影響士氣。但這是國家的政策,就是李威,也不敢作主將他們遣返,又需要父親的詔書。最後就是糧草,種子,耕地的牲畜不愁,工具也不愁,這批盔甲融一融,就能打造大量的農具,而許多士兵本來就是農夫出身。但要有大量的糧草支持到明年收成到來之時。乘著大捷,就勢討要。另外就是封地,打算先在鄯河二州封賞一批土地給各位將士,開一個頭。

    報捷書用最快的快報送往京城。

    ……

    此時,李治已經到了九成宮。

    天氣熱,在洛陽也呆久了,靜極思動,決定返回長安,到了長安後還沒有停下來,又趕到了九成宮。

    此時九成宮裡,李治正在讀李賢修的《後漢書》注,道:「皇后,你看,賢兒文辭有多優美。」

    「陛下,文辭好不能用來治理國家。」

    李治一笑,當真他一點外事都不過問?妻子大鬧雍王府的消息也聽說了,可沒有表態。這種狀況,對他是最有利的,小五一黨,妻子一黨,小六一黨,這一分化,弘兒帶給他的威脅立即減弱。而且妻子帶來的壓力也隨之減弱。

    相反,對現在朝堂上勾心鬥角的狀況,他十分滿意。

    不是三國,是四國了,自己能掌握著最大的主動權。至於妻子與小六的矛盾,知道,而這正是他想在小五與妻子身上能看到的。笑笑不語繼續看書。

    身體越來越差,眼睛視力也越來越差,只好迎著陽光,讀這本書。

    正在此時,外面稟報導:「青海大捷,青海大捷!」

    「立即將捷報傳上來!」李治站了起來,說道。

    繼位以來,總的來說,武功不差,連高麗也讓自己削平了,只剩下一個新羅成了爛尾工程,但做到了父親沒有做到的事。可是吐蕃所帶來的恥辱,卻是他不能容忍的。

    捷報送了上來,李治興奮地說道:「皇后,你給朕讀。」
Babcorn 發表於 2016-5-12 15:10
第三百四十二章 數十年載(二)

     「回長安!」聽完後,李治說道。

    大喜過望,其實這一戰,也不算什麼大捷,唐朝自建國以後,戰爭可是不少,一滅幾十萬人的大捷戰比比皆是。可這一戰很難得,第一個是青海高原上,自蘇定方死後,第一次大捷,第二個吐蕃出動的大軍也不少,兩路人馬,一共三萬五千多人,第一路在石城山前擊斃了數百名吐蕃士兵後,被黑齒常之生猛的一刀,生生嚇退。

    軍事不大懂,可捷報上將這一戰前前後後發生的寫得很清楚,包括開始的企圖,構思,到一步步地佈置陷阱,然後到最終的目標。吃不下所有敵人,若想吃下,必須在石城山附近佈置更多的軍隊,那麼勢必讓素和貴與論贊婆不會上當受騙。還有,擊斃的敵人在唐朝數次戰役中不算輝煌,人數對比更不能談,雖然後面大軍沒有調動,也調動了三萬八千多人。主要是雙方的傷亡率,唐朝軍隊僅傷亡幾百人,但是吐蕃第二路大軍一萬五千人全部擊斃或者俘虜。這是全部,真正的全部,一個不留。這就很難得了。

    武則天看著丈夫手無足蹈的樣子,有些心痛。後世說武則天什麼毒辣的云云,毒辣也是環境所迫,異姓王登基,殺一個幾十萬人的啥,不算什麼。況且還是一個女流之輩,不這樣殺,帝位不能鞏固。至於政績呢,又誇大了。不過對丈夫很關愛,沒有這份關愛,李治如何信任她?能在那麼多弟兄當中脫穎而出,李治當真是傻子?

    不但是關愛,可以說他們之間,有了夫妻之間的所謂神馬愛情。後世說愛得死去活來的,真是愛情?大難來頭各自飛,十有九之。

    當然勾心鬥角依然繼續,都是高智商的人,不在意,權當是一場遊戲。

    至於他們的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給下面人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李治沒有想到,武則天是沒有想過。也許是想,是在想各個大臣的心思對自己什麼是有利的,什麼是有害的。

    看到丈夫難得孩子般的開心,武則天也高興。千好萬好,還是丈夫對自己最好。雖然有時候對自己也壓,可能理解,皇上嘛,又不能全部親政,心情肯定惡劣。當然,此一時彼一時,這時候丈夫對她容忍,是這樣的想法,對她打壓時,又不是這樣的想法了。

    ……

    「捷報,捷報。」劉群興沖沖地跑進來說道。

    幾個少女正在看狄蕙女紅,女紅的活,楊敏會,裴雨荷會,狄好也會,可是狄蕙手藝最好。

    現在沒有什麼矛盾,可有的人相互之間十分尷尬,裴雨荷每次看到徐儷、楊敏,臉上總有一些歉意,而楊敏與徐儷對裴雨荷也不大開心。一開始,因為楊敏是太子妃,裴雨荷與徐儷走得近,終南山遇刺後,滿城皆誇裴雨荷,楊敏與徐儷對裴雨荷也有些怨言。到了裴雨荷入主東宮之後,楊敏與徐儷都認為這個小女子才是城府最深的人。這三個少女同樣關係複雜。

    相對而言,其他人心思倒簡單了,韋月還小,心智沒有完全開化。狄蕙狄好碧兒上官婉兒因為出身的關係,未來的皇后她們是不想爭了,於是不爭!

    但有一點,對李威皆是牽腸掛肚。

    李治從洛陽返回長安,東宮也隨著轉移。東宮也是一個龐大的系統,洛陽一套班子,長安一套班子,最底層的侍衛、宮女與太監各在其處,可是有許多官員,還有內侍與宮女中的少數官員,卻隨著太子所至而至,太子不在,只好跟著太子妃走了。

    回到了長安,很長時間沒有回來,燕子似乎又多了起來。認不識,只有一對老燕子,看著碧兒與婉兒,轉了好久才落下來。然後歪著小腦袋看著楊敏等人。

    不是有靈性,在東宮有的吃有的喝,人也不傷害它,動物本能,讓它們與人類走得近。於是顯得可愛。

    除了燕子外,劉群看東宮幾個少女都喜歡,就著東宮邊上的一個小池子,安放了那對孔雀,又弄來一些漂亮的候鳥,還有一對傻呼呼的駝鳥,一看到人過來,以為喂食,跟著人後面跑。這樣一來,東宮就有了一些生機。實際上大明宮與太極宮花苑裡也有一些動物,增加宮中生趣。

    但是幾個少女歡笑之餘,皆是悶悶不樂。

    心中有怨言,這是太子,打一次仗不夠,還要兩次,有完沒完。

    聽到捷報,碧兒不顧身份,從劉群手中一下子將捷報搶過來看,其他幾位女子皆圍過來看,看後又喜又憂,又打勝仗了,不過從捷報上能看出來,太子想要回來,時間還很長。

    ……

    大勝嘛,總是歡喜的。

    可未必是所有人歡喜。李賢有些鬱鬱不樂,房氏說道:「殿下,真不行我們就讓大哥吧。」

    也喜歡眼前這個丈夫,論相貌比太子還要好看,才華也出眾,每次李賢將修好的《後漢書》注遞給她,她都看得入了迷。然而她不是傻子,也曾幫丈夫爭過,可是太子太過強勢。

    縱然後《後漢書》注的文辭比司馬相如寫得還要華麗,可這只是文章,在太子的兩渠與數次大捷面前,什麼都不是。而且皇后在二王之爭中又倒向了太子一方,皇上的意思讓人難以逐磨。

    「讓我想一想,」李賢依然沒有甘心。

    不是不想退,能不能退?看一看李承乾與李泰結局吧,當真是暴病身亡,東宮那個金內侍也暴病身亡了!當年王皇后與蕭淑妃也是暴病身亡了!辦得嚴密就是暴病身亡,辦得不嚴密,就銘載史書。這個卻是懂的。

    將幾個心腹召來商議。

    高政看著捷報,苦思冥想著,過了一會兒說道:「殿下,莫急。你看,太子多次用了僥倖二字,這只是論贊婆,不是論欽陵。一旦論欽陵回來,太子未必能討得好。你再看,擊斃的只是吐谷渾,真正的吐蕃人擊斃的卻是很少。」

    「你是說……」

    「殿下,朝廷撥下十八萬大軍,可是說是建朝以來,罕見的幾次大用兵,這不是用來屯田防禦的,是用來進攻的。也不是用來進攻吐谷渾人的,而是用來進攻吐蕃人的。」

    這個就很惡毒了,但政治亦如行軍作戰,各為其主,為了打敗對手,無所不用其極,政治上的種種手段,也比戰爭更為黑暗歹毒。

    「這個不好,在大戰……」

    「殿下啊,別想大戰了,一旦太子僥倖戰勝回來,殿下你如何自處?」

    李賢還在沉吟。

    高政又說道:「還有,殿下在皇宮中勢力單薄,沒有一個真正的人能在皇上面前替你說話。」

    「我也知道,可父親智慧過人,我沒有辦法啊。」

    「有的,你忘記了一個人。」

    「什麼人?」

    「那個明崇儼啊。當年他犯下了那麼大的案子,僅是貶職,又只貶到申州,難道你還不明白嗎?事情過了這麼多年,比他犯了更重罪的大臣都從嶺南召回來任用,況且明崇儼。再說,陛下身體一天不如一天,時不時犯病。而明崇儼到了地方上頗有政績,這也證明悔改了。只是大家抹不開面子,寧肯陛下重病,不可醫治,也不提及此人。這時候殿下提議將明崇儼召回京城,替陛下醫治,是順應天道孝道。」

    「是啊,看到我真疏忽了。」

    ……

    「劉相公,大駕光臨,不勝榮幸。」

    「裴侍郎,不要客氣,我是來說一件事的。」

    「請說。」

    「此次大勝,龍心大悅,特地從九成宮返回京城,不過太子提出了幾條要求。第一條是將一萬幾千名不適合高原作戰的士兵撤回來,這一條比作容易。畢竟動援的士兵越少,才能越不會耽擱國內生產,也使一萬多個家庭夫妻父子得以團聚。第二條是要朝廷對歸順的黨項人授幾官爵。黨項人雖弱,可久生活在高原,百姓個體戰鬥力還是十分凶悍的。我在青海多次親眼目睹,連吐谷渾人見到黨項人也主動退避三舍。而且地居要沖,黨項人歸順,那怕他們不出兵,也等於減少了吐蕃士兵來源。這個也比較容易答應的。」

    裴行儉連連點頭。劉仁軌雖然裝病逃了回來,讓他很不滿,可論軍事才華,此人不弱。而且他確實對太子也無法可說。又在青海呆了很長時間,有說話權。

    「另外一些小問題,比如進獻戰俘,太子怕陛下不滿忌憚,主動不提,也可以議一議。但接下來比較麻煩了,太子辦法是對的,上了大非川,對手又是論欽陵,即便是太子,注定要大敗。所以慢耗,或者引他們到青海淺緣地段交戰,以守代攻,這條策略英明無比。說起來,還要感謝你傳授他兵法。」

    「哪裡,哪裡,為了國家將來,我怎麼敢藏拙。」

    「但未必會有人讓太子如願,必然會逼太子出戰。不僅於此,一旦屯田,到了明年收成上來之後,青海許多地區皆是荒蕪之地,可是水草豐美之極,不愁收成。只要拖上一年,收成上來,青海第一年糧草就能基本自保。且拖到明年,各個城堡建造完畢,進可攻,退可守。吐谷渾叛部與吐蕃人必然處處掣肘,甚至到時候不僅是黨項人要前來投奔,連吐谷渾內部不堪剝削的各部也會叛逃過來投奔我朝,一步步削弱吐谷渾人的力量。吐谷渾人力量小了,僅靠吐蕃人,應對我朝,會變得十分吃力。」

    「是這個理兒。」裴行儉點了一下頭,太子前去青海所做的一切,頗得他傳授兵法的五分味道。

    「可論欽陵不會讓太子得逞的,這一條太子應付已經吃力。再者,等到屯田得利,時間還很漫長,需要朝廷撥出大量糧食以及冬衣、武器。我怕有人看出這一點,太子不僅在前方與論欽陵鬥智鬥勇,後方還有人要逼太子前去大非川出戰,又在物資供給上做手腳。」

    這兩條皆是青海大軍最致命的。

    逼太子出征,萬事休矣,太子想平安活著回來的機會都變得渺茫了。在物資上動手腳,青海天氣冷得早,看不到糧草,看不到冬衣,士兵自己就會嘩變,不戰自潰。

    「那麼劉相公前來是……」

    「劉某這一次回來,讓李敬玄那個奸臣陷害,慚愧不己。沒有資格說話了,還望裴侍郎將個中利害向李義琰、赦處俊他們說一說,此數項提議,陛下必須在大朝會做出決定。千萬不讓一些宵小得逞。」

    你要裝孫子,讓我去做大頭鬼?裴行儉有些不快活。可總有一個人要說的,沉思了一會兒道:「我答應你了。」

    「謝過裴侍郎,」劉仁軌居然鞠了一個大躬,然後慚愧地離開裴府。

    還有問題沒有說,給將士分田,分就分唄,反正那麼多田地,是沒有開耕出來,能開耕出來,最少得一兩百萬頃地(注,古代頃是一百畝,非西方的十五畝)。得封賞多少將士?還有一個將士安家落戶,這可以於後說,大戰還沒有結束,議之過早。以兩人的智慧,沒有必要將這件頭痛的問題翻出來,馬上議論。

    所以孫子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掣肘戰爭勝負的因素太多了,不僅是前方,還在後方,還有鄰國等等。論欽陵何嘗不是如此,可是一個大好的機會送來,滿朝君臣竟然視若不見…
Babcorn 發表於 2016-5-12 15:11
第三百四十三章 數十年載(三)

     李威正在與黑齒常之、李敬玄等人議事。

    主意是黑齒常之想出來的。

    素和貴手下無一人能逃走,但當天晚上,鄯城中有許多吐谷渾的商人,當然,他們不敢有易動,也登上了城頭,做了壁上觀。看得心寒,所以古語說恩威並用。不能一味施威施暴,積壓之下,不要說這些桀驁不馴的胡人蕃人,就是中原人也會揭竿而起。也不能一味施以恩,一味施恩,這些胡人蕃人很不識好歹。因此在施恩過程中雜以雷霆手段,象薛仁貴那樣活埋鐵勒,幾十年後現身突厥,突厥人一個個下馬求饒,正是此理。或者象吐蕃人,那樣的暴虐,吐谷渾人反而像乖孫子。

    那天鄯城的手段,經這些人傳回吐谷渾,吐谷渾上下為之倒抽冷氣。這一回唐朝動怒了。

    以前很僥倖,比如薛仁貴到了吐谷渾,不對抗他,薛仁貴那樣的殺神,也繼續安撫百姓貴族,想要拉攏人心。反正唐朝不殺,我反就反就是了。可太子在鄯城那種冷漠,那種鐵血,讓他們嗅到不安的氣氛。

    但機會就來了。

    唐軍整編到現在,基本成軍。可以將大軍集於北湟道與赤嶺大道,做出詳攻,然後再秘密派一支精軍潛入廓州,奪下整個九曲。

    曲西被吐蕃人,實際上就是吐谷渾人佔領,還夾雜著一部分黨項人。黨項人不需要擔心,主要是吐谷渾的軍隊。另外南邊大積石山有吐蕃人的軍營,這是幅射整個積石山北道,控制黨項人,以及遙指九曲,甚至東側洮州的。

    這場戰爭規模若是安排好了,不會太大。只要提前順利將部隊抵達,大營紮下來,演變成消耗戰,唐朝軍隊佔據有利的地形,堅守,吐蕃人只好望而卻步。若是走漏風聲,吐蕃人有了準備,反過來提前佔據了有利的地形,變成了攻堅戰與遭遇戰。那麼形式就惡劣了。

    九曲,後人常不大明白,以為就是大小榆谷,實際上不是。黃河行至大積石之南,因山勢阻擋,順山折向西北,再折,折向東北,到了今天共和縣一帶,折向正東。共和縣以西一帶黃河多曲折,所以人稱九曲之地,範圍很寬廣。原來吐谷渾誠服時,是吐谷渾管轄,唐朝羈縻所在。後來大非川之敗後,雙方有戰,規模不大,默契地以河為界,大部河東屬於唐境,河西屬於吐蕃界。

    吐谷渾以牧業為主,可也種植,借助黃河乃其支流以及雪山之水,種植耐寒的大麥、豆、粟以及青稞。曲西同樣是吐谷渾一聲最重要的農業基地。當然,若是在曲東李威不需要這麼小心翼翼。此次他野心很大,想吃掉整個九曲,包括曲西。然後在曲西以及九曲其險要之地,比如獨山、洪濟橋、百谷城、黑峽川等地築城堡,數座大城,以及若干小城,借助地勢,以及先進的武器,將這片若大的地區真正納為唐朝所有。

    但這一片地域很大,最遠的曲西離積石軍有近三百里路,離達化縣四百二十里路,離廓州四百五十里路。一旦變成了攻堅戰或者遭遇戰,後果不堪設想。就是洪濟橋,離吐谷渾重城曼頭城以及樹敦城,已經很近了。而曲西與洪濟橋皆隱隱遙指著大非川,還有大路通達。

    現在拿下九曲,有許多有利的條件,吐谷渾新敗,唐朝士氣高昂。

    黨項人暗中倒戈,一旦曲西大戰,吐蕃必然徵調黨項戰士,又成了對唐朝有利的此消彼漲之勢。

    夏天沒有過去,這時候作戰從氣溫上對唐朝軍隊又有優勢。

    論欽陵還沒有那麼快回來,論贊婆指揮能力比論欽陵稍弱,這又是一份機會。新敗之下,吐谷渾失去了重要的大將素和貴,對論欽婆也會動疑。這種懷疑會讓軍心不穩,或者遲疑耽擱,戰機上再次對唐朝軍隊有利。

    若真戰事蔓延到曲西,整個吐谷渾將會震動,也可以向朝廷做到十足十的交待。

    不但如此,若是成功,李威看到了無數的好處,只要順利地將這數城拿下來。然後將大拔斗谷、石城山、承風嶺、長寧峽少數幾個道口封死。吐蕃人只得從九曲與唐朝軍隊死磕。可是唐軍自己呢,卻能從北邊六七條大道向吐谷渾發起進攻。那麼吐蕃逼得只能分兵防守。休說是論欽陵,就是孫子在世,對此也無可奈何。

    甚至能伺機騷擾吐谷渾。吐蕃與吐谷渾閒是為牧民,戰時為兵,這一政策召兵容易。可軍隊的時間不能維持長久,一旦維持長久,必須要大量供給。以吐蕃的國力,養活幾萬常駐兵可以,可養活十萬以上的常駐兵,會是什麼局面?

    從曲西再向南伺機而動,一下子將黨項人圈進去,得到了黨項數萬雄兵,而吐蕃又少了黨項數萬兵源,局面又是如何?

    心動啊心動!

    將眾人召來商議,可看著地圖,一個個不響聲。戰略是好,時機也佳,但從宛肅城到曲西這兩百多里廣大的地方,如何能做到迅速奪下?不是在鄯城,後方就是吐谷渾的樹敦城、曼頭城、大非川、赤海。唐朝軍隊成了孤軍奮進,甚至還有許多關卡要道被吐蕃掌控,吐谷渾又能迅速出動無數大軍。

    一旦糾纏在一起,論欽陵回歸,對唐軍就很不利了。

    李敬玄等人排除在外,但是李謹行,包括提議的黑齒常之落實到細節,皆是皺眉,沒有任何良策。

    正在此時,外面的斥候進來稟報,說是論贊婆出動大軍了,不是進攻赤嶺,而是渡過黃河,在黃河上架了一座石橋,取名駱駝橋,於橋東正在築一城,駐軍名曰九曲軍,南面在獨山又駐一軍,名曰獨山軍。此軍正是從積石山抽調而來的。然後吐谷渾人又於洪濟橋渡河,在宛肅城駐軍,於百谷又建一城堡曰百谷城。與吐蕃九曲獨山二軍遙相呼應。(歷史上吐蕃曲水軍橋不是駱駝橋,在駱駝橋更南邊,駱駝橋是因金城公主湯沐而架,此道有通向吐谷渾處有許多沙漠,多用駱駝運貨,因而得名)

    「黑齒將軍,英雄所見略同,」李威苦笑了一下說道:「這個計畫還是取消吧,依是按照原來的計畫,從大拔斗谷發起戰役,在哪裡供給方便,與吐蕃耗上一兩年,讓吐蕃人知難而通,徐而經營曲西。」

    無奈,雖然大勝,這個論贊婆也不能小視,否則自己反過來成了素和貴。不過又想到了一個頭痛的問題,論贊婆如此了,論欽陵前來,會是如何?

    又道:「散吧,散吧,還是按原來計畫行事。」

    於是繼續築城,許多城池已經築好,其實朝廷許多人不懂的,只要這些城池築後,可以有效地緩衝吐蕃將來對內陸的衝擊。當然,若是內政不和,將士怯弱,縱然是固池金湯也守不住。

    但至少李威在此,不會丟失。

    借助這些城池又開耕了許多田地,只是九曲的百谷、更南的大小榆谷暫時不要想。

    然後等朝廷的聖旨。聖旨沒有下達,卻等來了兩人,吐谷渾原來的可汗諾曷缽以及弘化公主。

    李威不敢失禮,諾曷缽與其父慕容順皆十分親近唐朝,弘化公主雖只是宗室弟子,為了安定吐谷渾做了不少工作。三十幾年前,吐谷渾丞相宣王欲劫諾曷缽前往吐蕃,讓這位公主察覺,連夜帶著諾曷缽騎上馬,飛奔進入鄯城,讓鄯城刺史杜鳳舉粉碎了這場叛變。一個很具有傳奇色彩的女子。至少比呆在邏些城那個鼎鼎大名的文成公主強。

    永徽三年李弘剛在尼姑庵出世那個月,夫妻二人入京,李治隆重接待,還將宗室之女許以金城縣主名義,下嫁諾曷缽長子慕容忠。其實隨後吐蕃吞滅白蘭羌時,吐谷渾多次求救,隋唐屢次征討,吐谷渾確實打殘了,不是吐蕃人的對手。可是唐朝一直沒有重視。最後吐谷渾被滅,唐朝才反應過來,卻遲了,先將諾曷缽安頓在大雪山(祁連山)之南,還準備替他收回故國的。薛仁貴大敗後,沒有了指望,又軒移到閣門河,最後諾曷缽還是不放心,安頓到靈州。

    見過禮後,李威讓侍衛上茶,然後問道:「不知可汗與公主前來有何貴幹?」

    諾曷缽說道:「聽聞殿下在鄯城大捷,首先恭賀殿下。」

    「不敢,這只是小戰,後面戰爭是勝是負,未必可知。」

    「殿下這樣說,我就放心了,吐蕃人不可小視啊。當初薛將軍就是大意輕敵,否則也不會戰事糜爛。」

    「你放心,」李威笑了笑。若論對吐蕃人的重視,這天底下就沒有一個人有我重視了。唐朝衰敗,一是吐蕃,沒有吐蕃就不會牽制那麼多的重軍,安祿山就不會得逞。第二就是安祿山與史思明。實際上天寶後年,百姓雖不及開元之初,但還可以度日的。或者從長遠來說,漢人的氣節,從安史之亂之後,就失去了。與外族交戰,多是輸多勝多。漢唐雄風,成為了一個遙遠的夢想。

    「另外我還有一個小小的請求,聽聞殿下手下還有幾千名俘虜,可不可以將他們讓我帶到靈州。他們只是百姓,也是我的子民。」

    「這個嘛,」李威不由沉吟起來。不是諾曷缽有了這三四千手上,馬上就能危害靈州,靈州還不知道有多少胡人,三四千人也不在意。關健這幾千人在手上好用,修城池啊,修道路啊,屯田修水利啊,有的地方很險惡,不想用士兵白白犧牲,戰俘能頂上。這一修還不知幾年,就算修好了,也可以轉移到中原。

    唐朝人口還是太少。不是真正沒有地,許多地沒有開墾,象江南的圩田,上古時將江南定為九州中最末等。因為水多,全是沼澤,伍子胥過昭關,換在這時候,最少有十幾條路讓他去吳國。可那時候不行,昭關南邊的山脈不大,可翻過山後,全是沼澤,只好從昭關強行而過。

    就是唐朝現在,還有許多地區沒有真正開發起來。或者往海外挪一挪,糧食產量增加了,這個人口容納空間還是很大的。或者暗暗辦一些商業,讓那些大戶人家看一看,別吞田了,商業來錢來得更快,象宋朝一樣,土地危機又能緩解。這樣一來,又能挪出更大的空間。不要多,有一個兩三億人口,大約問題不大。有更多的人口,就能徵調更多的軍隊,比如現在,調一百萬軍隊前來,踩也將吐谷渾踩平了。當然,這是夢想,若真有兩三億人口,土地危機解除,唐朝尚武的風氣,以及領先世界的技術,整個亞洲也能攏於手掌,大食人也要退避七舍人,更不要說吐蕃。

    靠生育能力也嫌慢,因此,將這些戰俘送到中原去,呆得習慣的兩代一過,全部漢化。呆不習慣,是死是活,李威當真在意?

    但不大好拒絕,想了想,道:「可汗,不是我不同意,你最好上書向我父皇請求一下,也符合手續。」

    其實真給問題也不大,拖一拖吧。

    諾曷缽也沒有在意,又說道:「能不能讓我見那個素和貴?」

    「行。」將素和貴帶上來,有些可惜,若是將素和貴招降,吐谷渾人更加沮氣。不過不可能了,除非不顧胡勝感受,將那個段銘真交給素和貴處理。就是這樣,素和貴也未必投降,這不是戰敗投降,是讓他真正歸降。但李威為難了,當時將素和貴殺了就殺了,現在卻不大好殺,他在吐谷渾人中很有威信,若是戰俘被殺,會讓一些吐谷渾人激起死志。

    這事兒就這麼掛著,真不行,若朝廷有了動向,押到朝廷讓朝廷去處理。

    看到素和貴,諾曷缽咬牙切齒地說道:「素和大將軍,沒有想到十幾年後,我們又見面了。」

    素和貴不答。

    「當初本汗是如何待你的,沒有想到你在關健時候狠狠地在我胸口上插上一刀子。」

    當初唐朝麻木,於動無衷是吐谷渾滅亡的主要原因。另外就是素和貴這樣的大臣叛變勾結,內外交困之下,吐谷渾才那麼快的滅亡。若沒有這些叛臣,當時親唐派的大臣並不佔弱勢,吐谷渾只要能持久堅守下去,唐朝未必不發兵相救。

    素和貴依然不答。

    諾曷缽道:「殿下,能不能賞我一個薄面,將此人交給我來處理。」

    「行啊。」李威立即答道。正好此人放是不能放,拉攏是不能拉攏,殺是不能殺,讓諾曷缽殺,那一個吐谷渾人都不會有意見。忽然靈機一動,道:「可汗,我可以將戰俘還給你,甚至以後作戰時,其他吐谷渾人的戰俘同樣可以還給你。可是你能不能與我配合一下?」
Babcorn 發表於 2016-5-12 15:11
第三百四十三章 非川淒草(一)

     在論欽陵手下討便宜難,難於上青天。

    在論贊婆手下討便宜,也難,難於爬崑崙山。

    不但難,七月過了月半,眼看八月到來,八月九月,秋高氣爽鷹揚之季,正是吐蕃人出手的好時光,論欽陵將會到來。而且到現在論欽陵並沒有回來,不是不知道唐朝十八萬大軍抵達,這麼長時間沒有回來,是他在調兵遣將。時間拖得越長,從吐蕃帶來的大軍會越多。

    留給李威時間並不多。

    於是大量物資向積石軍運去,這條消息想隱瞞是隱瞞不了的。

    論贊婆看著地圖,苦思冥想。

    論弓仁說道:「三叔,他是要攻打宛肅城與洪濟橋啊。」

    「當真如此?」論贊婆皺著眉毛,問道。

    宛肅城與洪濟橋的位置不言而喻的,洪濟橋也不只是一座橋,原來有鎮,後來設城,因為是兵家必爭之地,多所損毀。鄯城大敗後,論贊婆做了一些調動,包括向宛肅城與洪濟橋、百谷駐兵,在百谷築一城,實際上就是一個軍寨,重新在修葺洪濟城。

    若是唐朝人拿下這兩城,可以威脅吐谷渾的重城樹敦城,甚至可以作為進攻大非川的橋頭堡。失去了這兩城,百谷城將會成不唐朝的掌之物,亦可以南下奪下大小榆谷,還可以逼迫九曲、獨山二軍。整個九曲將被唐朝吞沒。

    「這個太子胃口是不是太大了?」

    論弓仁聽不出話音,沒有回答。

    「不是不攻,你來看地圖,」論贊婆指著地圖說道:「他的意思很明確,不與我們打野戰,只是利用城池與他們武器的優勢,一步步地消耗我們將士。因此,到了青海後就開始築城。」

    上面是一個個城池的位置,有的小戍所已經築好,但一些大的關卡城堡還在陸續建造之中。主要還在鄯州腹部與河洮二州全境。鄯城與廓州境依然沒有任何動靜。

    「這是一步步地向外擴張。」

    「三叔,你是說?」

    「不用慌,先派一部分軍隊支援,看他下一步行動。」

    不大相信李威會拋棄他原來的計畫,步子那麼大,跨到了洪濟橋。洪濟橋是好,可是離吐谷渾近,唐朝供給麻煩,正好成了唐朝短處,吐蕃的長處。

    再說,若是攻打洪濟橋與宛肅城,不必這麼大張旗鼓地大運糧草,可以派騎兵突襲二城,佔據了二城後,再慢慢將糧草運達。反正有赤嶺之險,只要小心,後勤會很平安的。這樣行軍很不合規矩,若是這個太子不懂兵法,還能說得通,可能說他不懂兵法麼?

    「那麼他想要做什麼?」

    「不知道,看,另外下令各軍務必小心,再派出大量斥候外出探看,防止唐朝奇襲。」總算反應過來了,唐朝對城池地皮暫時沒有興趣,有興趣的是他們手下的將士。

    大量的斥候派了出去。英雄所見略同,雙方對情報工作,都無比的慎重。

    ……

    糧食輜重過後,接著就是無數大軍奔向積石軍。

    軍事行動嘛,將這一條道路封鎖,所有行人與商人都不准過去。

    八月將近,天近高爽,大軍呼嘯而來,呼嘯而過,帶起了無數的灰塵。

    一個牧民大著膽子問道:「請問軍爺,剛才過去的可是李謹行李大將軍?」

    「正是我們家大將軍。」

    「好威猛的大將軍。」

    「那是,」被問的士兵驕傲的挺起胸膛。

    「天朝派這麼多大軍前往澆河城(也就是積石軍駐所),難道又要打仗啦?」

    「是啊,我們準備收復宛肅城與洪濟鎮。」士兵隨口答道,接著夾在大軍中,離這個牧民遠了。

    ……

    論贊婆接到情報,傷神了。難不成真的要攻打宛肅城?唐朝軍隊攻佔宛肅城不成問題的,就是攻佔洪濟橋也不成問題的。可是兩城背後就是吐谷渾的腹地,隨時能徵召無數大軍支援。

    這很沒有理由啊。

    再說,雖然封鎖了消息,這樣大的行軍,自己沒有理由不會知道。縱然就是敗了,唐朝的太子也不會如此輕視自己。

    ……

    鄯城再次煥然一新,不僅是百姓自己,李威又派了大量士兵替他們將房屋修葺起來。還給了一些適當的補償,老百姓皆大歡喜,怨言也就沒有了。雖然還有一些百姓貪圖無厭,然而看到那天晚上戰爭的慘烈,也不敢痴心妄想。

    於是鄯城再次像往日一樣生機勃勃。

    也多少受了一些影響,石城山道與湟北道皆有大軍駐紮,這一回不同了,大營將整個道路封死,雖然軍紀很嚴,沒有為難過往商人,可來往經商的胡人比戰前少了很多。

    今天鄯城發生了一件事,原來送往各處修城堡的降俘再次被送回鄯城集中。還有少數人沒有來,吐蕃士兵,以及一些將領。防止朝廷樂一樂,讓青海送戰俘的。若不需要,這些人下場會更慘。

    這些降俘也不知將要發生什麼。這些天終於讓他們體會到唐朝戰俘的命運,吐谷渾與吐蕃境內有許多漢人的,原來隋煬帝經營青海,就將一批罪犯送於此耕地。但沒有做好,皆被吐谷渾與吐蕃人反過來同化了。還有隋唐更替之時,逃離中原的百姓,這一批人更多了,有的逃向南詔,有的逃向突厥,有的逃向吐谷渾。

    這群人在各國地位皆不高,但也不怎麼排斥。主要就是大非川之敗後的唐朝降俘,命運最為淒慘。

    可這批戰俘修城的時間不長,唐軍對他們比他們對唐人戰俘更凶慘。他們對唐俘,雖然殘酷,還想一個細水常流,沒有真正往死路里逼。然而唐朝軍隊呢,分明是想將他們往死路逼。

    飯是讓他們吃上一個五六分飽,活卻一個人在做三個人四個人的,稍有怨言,皮鞭子過來,往死裡抽。沒有了戰馬,沒有了武器,他們連反抗都沒有勇氣反抗了。

    時間不長,已經聽到有數十人死於工傷,還有兩名跳崖自殺。心中慼慼!

    又將他們帶回鄯城,不知道要發生什麼事,有許多士兵害怕,連路也走不動。走不動皮鞭子又過來抽。只好一邊走一邊哭泣。來到鄯城,看到一行人,正中三人,全認識,一個是那個唐朝的太子,可還有另外兩人。

    一個個全部趴下去,大聲痛哭:「大汗哪,救救我們吧。」

    諾曷缽也眼含熱淚,原來不覺,可現在看到這些故國的子民,很是傷心。頓了頓說道:「你們現在喊救命,當初是如何對本汗的?」

    一個個大哭認錯。

    「這不要緊,我問你們,當初你們是過著什麼樣的生活,現在過著是什麼樣的生活?」

    將領一擇,皆是平民百姓了。吐谷渾原來的政策,稅務很輕的,平民基本上沒有什麼稅,國家需要時向富人與商人征一些稅,應付過去就行。這一結果,是多方面造成的。一是特殊的軍事體制,國家不用承擔多少軍費。二是有城,這個城比吐蕃人稍稍好一些,有許多百姓定居,可總的來說,這些大大小小的城,以商業為主。大多數百姓寧肯住在帳蓬裡,也不願意住進城中。管制是向各族酋長發布命令,酋長再向百姓發佈,行政機構簡單,費用又不高。甚至連一個像樣的都城都沒有,設了牙帳,可這個牙帳是流動的,今天夏天到了伏俟城,秋天又到了曼頭城。加上商業發達,吐谷渾人原來生活還可的。

    自吐蕃人入侵後不同了,吐蕃窮兵黜武,而且捨得用於軍費。象吐蕃的扎甲,唐朝的盔甲僅僅是光明鎧等極少數盔甲才能相比。當然,造成了吐蕃軍事力量很強大。可百姓過得卻是很苦。連吐蕃自己的百姓都不堪承受,更不用說是吐谷渾了。

    這一說,所有吐谷渾降俘更加羞愧。

    「這就是你們想要的生活?」

    「不是啊,我們不想叛唐的,可是酋長們逼我們叛唐,」一個降俘大著膽子說道。

    契苾明走過來就是一鞭子,喝道:「於是你們背叛你們大汗,還要血洗鄯城?」

    這個降俘吃痛,悶哼一聲,不敢再言語了。當天晚上是素和貴下的命令,可他們確實心動,也全部大喊過這句話的。契苾明不解氣,又拿鞭子繼續抽,諾曷缽一把將鞭子揪住,說道:「契苾將軍,他們皆是我的子民,子民犯了錯,你要是生氣,抽就抽我吧。」

    說著彎腰求情。

    諾曷缽失去吐谷渾,不是他對百姓殘暴,是兩個國家角力,吐蕃人勝了一籌才失去的,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百姓隨他離開故國,先遷移到祁連山南麓,然後到鄯州,最後到靈州。其實很久以後,還有許多吐谷渾人不顧吐蕃看守森嚴,陸陸續續逃向唐朝境內。就是吐谷渾內部,依然有許多吐谷渾人不認同吐蕃人扶持的莫賀可汗,將靈州的諾曷缽視為吐谷渾真正的可汗。

    不但戰俘跪下,大街上還有少數吐谷渾行商的商人聽說大汗到來,駐足停下,一起伏於地,大聲悲號。

    諾曷缽一一將他們扶起來,說道:「是我不好,讓你們受罪了。」

    李威咳嗽一聲,煽情也煽得差不多了,正事要緊,得提醒一下。

    諾曷缽這才說道:「我已經向唐太子殿下求了情,他准許你們隨本汗前去靈州,你們願不願意?」

    「願意!」還有家人呢,但現在不能管了,先活命吧。李威這才當眾讀一份詔書,詔書裡說,唐朝繼續任諾曷缽為吐谷渾大可汗,同時擔任青海道大元帥,與唐朝軍隊一起將吐蕃人驅逐出去,還吐谷渾人一個太平。

    當然,這份詔書是子虛烏有,不過李威已寫了一份奏摺向李治稟明,事急從權嘛,況且朝廷本來就有扶持諾曷缽返回吐谷渾的用意,大元帥就不能真計較了。

    這一份任命有很多作用的。

    不僅僅爭的是大義。

    宣完了詔書,將素和貴押來,砍首祭旗,戰俘押送靈州,大軍起程,直奔石城山
Babcorn 發表於 2016-5-12 15:11
第三百四十四章 非川淒草(二)

     胡勝前來向李威辭別。

    李威讓他離開鄯城,本來他還想等候朝廷的詔書下達,帶著什麼官爵回去。不過李威阻止了。一是東宮十萬緡錢那個窟窿不小,趕緊填平。揭開問題也不要緊,可這個先例開得不好。凡事還是要有規矩的,沒有規矩,那來方圓。

    另外就是他的事知道的人不多。一旦公開,素和部是吐谷渾的一個大部族,戰死或者戰俘,這是正常的。就是這樣,李威都不能輕易斬殺,當然,諾曷缽殺之,天經地義。而胡勝又不是在軍中,沒有人保護,怕素和部有人尋仇。在這邊陲之地,百姓悍野,不是不能發生。

    李威說道:「那麼一路保重。」

    「殿下不敢當啊。」人逢喜事精神爽,得美人歸,還有即將得到朝廷的官爵,父親又有平安的消息,這幾天胡勝精神抖擻,容光煥發。

    「這一次孤還要多謝你了。」

    「這是臣民應當做的。」

    李威嘴角動了動,可下面一句話沒有說。那個段銘真美則美矣,可是性貪愛財,而且少了一份節烈。不過胡勝年少多金,這一次又立了功,朝廷多少會賞一個官爵。於是不提。

    「那麼一路保重。」

    「謝過殿下。」

    ……

    論贊婆再次糾葛了,唐朝這一次都將諾曷缽搬了出來,大約是真出兵了。

    但是從赤嶺道出軍,還是進攻宛肅城?或者兩路皆同時出動大軍?或者這兩路是佯攻,真正卻是從他路出軍的?

    這個問題不要緊,想不通的地方太多,原來唐朝太子的策略終於顯露出來,我就利用我的武器犀利,還有我們的國家強大,比你們吐蕃人富裕,一步步地往前推,一步步地耗。不是高明的計策,是陽謀,但十分頭痛,論贊婆現在也沒有想出什麼破解的方法。只好等二哥過來,一道商議對策了。

    可現在變守為攻,很不合理。

    他不相信唐朝太子這份眼力沒有,若是那樣,都不會將自己狠狠地咬一口。現在想起來,都很傷的。不僅是一萬五六千士兵,還有素和貴這樣忠於吐蕃的吐谷渾的勇將,以及士氣。

    或者唐朝太子真將大軍帶到青海深處,那又好辦了。慢慢咬吧,保準他成為第二個薛仁貴。但有了薛仁貴前車之鑑,唐朝太子不會再上當的。他倒底要做什麼?

    想不明白了,問題也來了。

    於是下令,派兩千士兵駐守赤嶺大道,阻止唐朝軍隊西下,同時將倒淌河附近的牧民向深處轉移。第一次薛仁貴進攻時,沒有動牧民,還指望著扶持諾曷缽返回青海。但這一次唐朝太子肯定會動的。只要將邊境的牧民遷移到深處。即使想俘獲回去,也不大可能了。那樣會有許多破綻讓自己尋找。

    然後動援吐谷渾大軍,這又讓他傷神。

    第一次眼饞,出擊湟中城,被一個空城計嚇回來了。第二次出動大軍,二萬人阻在石城山,一萬五千人沒有一個能回來。又輪到這次了。李威說過師老無功。這也是屬於一種師老無功。

    其實吐蕃為了轉移國內矛盾,論欽陵也準備了好久,在青海駐紮了不少吐蕃軍隊。但僅靠這些吐蕃軍隊是不能應付唐朝十八萬大軍的。而且看起來,唐朝太子不是那種軟弱可欺的主。不過這一次自己又調動了吐谷渾軍隊。然後到二哥前來,第四次徵調。士氣可想而知。

    到這時候才後悔起來,當初二哥臨走時再三囑咐過自己,不可輕舉妄動,可自己不聽……

    有些晚,可依然很從容,然後又撒出大批的斥候。

    ……

    兩萬五千名唐朝軍隊,除了少數人留下守營外,由黑齒常之率領,殺向了赤嶺。赤嶺高大險峻,然而這一條大道反而十分平坦,皆是山道,可像虎嶺那樣,沒有什麼凶險的地方可持。

    吐蕃人少,只好守在一處高崗上紮下一個簡易的石頭營寨,黑齒常之命令士兵進攻。無奈,山坡有些長,又從下往上之勢,無論投石機或者遠射弩,射程不夠。

    兩千士兵舉著盾牌衝了上去,一個個大石頭與檑木砸了下來。眨眼之間,就有上百人傷亡。黑齒常之讓侍衛吹響號角,命令士兵撤退回來。然後看著這座山,攻下來還是可以的,可就像素和貴攻虎嶺一樣,傷亡會很重。而且這一次太子的計畫,他又是知道的。

    於是學著論弓仁,騎著一匹馬,來到嶺下大喊:「兀那吐蕃聽好了,你們認為是英雄好漢,躲在山頭上學烏龜王八蛋,算什麼本事,有種下來,與大爺單挑。」

    許多吐蕃人不認識,這是誰啊,一個傻黑大個子。

    但有人認識,低聲說道:「他就是黑齒常之。」

    聽到這四個字,一個個閉口不語了。

    喊了十幾聲,山頭上的吐蕃人就是不理睬,不過士氣稍沮。

    但黑齒常之可不是為了奪吐蕃人士氣才這樣做的。說素和貴是吐谷渾智勇雙全的大將,也能說,可遠不能與黑齒常之相比。智謀只在素和貴之上,不在其下。論勇力,還不夠黑齒常之半個大刀片子的。

    這是一個奇葩,到了唐朝很久了,現在才正式綻放。

    吐蕃人不知道,只知道他是一個凶人,一個莽夫,但可不是這樣的,他一邊喊話,一邊在看著嶺上的地形。喊了一會兒話,無果退回。其實心中有數了。然後又派士兵進攻了兩次,可沒有派多少人,又讓士兵小心地散開,兩次進攻又被打退,折傷了幾十名將士。

    天就黑了下來。

    黑齒常之挑選了五百名身手矯健的勇士,其中黨項人就佔了一半,說道:「某讓你們去一件重要的差事。有可能是這一戰中,唯一最立大功的機會。」

    說到這裡,很有些不滿意。怎麼讓李謹行與契苾明那兩個老小子搶了大功。

    「請大將軍吩咐。」

    「好,你們看到敵營南側那面山峰沒有?」

    「看到了。」

    「那個山峰坡勢有些緩,正好壓到敵人石寨上面。東側有一段峭壁,你們三更時務必藉著夜色,攀登上去。但有一點,即使墜下山也不能叫一聲。山頂上也駐著一些敵人,可某白天看了很久,並不多,大約一兩百人。你們摸上山頂,迅速將這批敵人解決。在上面燃火為號,我立即鼓動三軍,向坡頂發起總攻,你們從上至下壓下來。黑夜之中,吐蕃不知道我們有多少人摸上去,必然潰敗。」

    「喏!」

    五百名壯士三更時分領命而去,這五百名士兵可以說是這兩萬大軍中的精髓所在,特別是那些黨項人,上次大戰他們還沒有出多少力呢。太子就上書請賞。詔書還沒下達,心中都憋著一股勁,又久居青海,適應這裡的氣候,一個個勇往直前,迅速悄無聲息摸了上去。

    上面有一隊吐蕃士兵,也派了人警戒,可是白天黑齒常之傻呼呼的模樣,迷惑了他們。八月即將來臨,正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時光,青海夜晚不冷不熱,一個個全在睡大覺,只有少數幾個人無精打采地放著哨。直到唐朝撲到眼前,才發現驚呼起來。

    可遲了。

    五百人像猛虎一樣提著橫刀衝了過去,有的士兵連床還沒有爬起來,就被切去了人頭。

    野辭明川說道:「點火為號。」

    人家是太子正牌的大舅爺,所以有許多黨項人無形中以他為首。李威沒有舉動,可下面人立即提撥他為一個臨時的校尉。這個後門走得不算大,而且野辭明川本身也孔武有力,擔任校尉不算為過。

    聽到他的號令,立即有士兵點燃了火把。

    黑齒常之等的就是這時刻,立即發出大軍,向山上進攻。大營裡的吐蕃士兵沒有鬆懈,立即穿好盔甲起來,準備防禦。忽然聽到山上又傳來喊殺聲,甚至有的力氣大的,撿起大石頭,從山腰上砸了下來。山下的山道上又密密麻麻地湧上來不知多少唐朝軍隊。

    吐蕃人終於有些慌張了,可依然在準備防禦。然而大軍中有少數是吐谷渾人,見勢不妙,立即撥腿藉著夜色就逃。鄯城之戰沒有看到,可聽說過。此次唐朝出軍與以前不同,很有些斬盡殺絕的意思。要麼幸運,擄到靈州,離開家人,跟隨諾曷缽大汗後討一碗飯吃。可那樣,也不想啊。

    吐蕃守將連斬了幾名吐谷渾人,都沒有制止住。這一逃終於使三軍真正沮氣。砸下了一批檑石,又放了一批弓箭後,不僅有唐朝軍隊臨近石壘,山頂上的唐軍又從側面居高臨下殺了下來。

    轟!

    炸營了,吐蕃一千多名士兵四散而逃。

    黑齒常之夾在士兵當中說道:「抬撞木撞。」

    幾十個士兵抬著一顆巨大的木頭,使勁向寨門撞去,只撞了七八子,大門轟然倒地。黑齒常之又說道:「步兵讓開,騎兵出擊,追擊五里而返。」

    怎麼說是莽夫?大勝之下,一點也不驕傲,這個五里說得是何等的冷靜。

    聽到黑齒常之的命令,所有步兵立即閃到大道兩旁,後面的騎兵一拍馬背,帶著呼嘯聲,衝進吐蕃軍營門口,連大營裡沒有逃走的吐蕃都沒有殺,留給了後面的步兵了。然後衝出大營,追了下去,廝殺這才真正開始,可卻成了一面倒的屠殺。赤嶺大道上,在這個寂靜的深夜,響起了無數哀嚎聲,淒厲的聲音在山谷間引起了一聲聲回聲,就像地獄一般。
Babcorn 發表於 2016-5-12 15:11
第三百四十五章 非川淒草(三)

     騎在馬上,李威在想裴行儉說的一句話:「兵有兵道,書有書道,君有君道,臣有臣道。然而一法通萬法通,有許多原理皆是一樣的。不入門感覺不可思議,一入了門,也就如此。」

    說著,指著東宮的大門道:「比如這個大門,老百姓進來的很少,只能在腦海裡想像,認為裡面全部鑲金飾銀,其實未必如此,房舍精美一些,拱衛森嚴一些,面積大一些。就是煬帝,斷然也不敢真正讓所有房舍鑲金飾銀。」

    「但這是第一步,入了門,許多真相能看清楚一點。可東宮裡,卻有侍衛、太監、宮女、太子你的嬪妃,還有太子你。這又是能力的大小,能力大小是決定性因素,然而太子,你能不能無辜處罰宮女太監,或者將他們處死?就是太子,若沒有智慧,東宮中那些看不起眼的太監說不定就擁有比太子更大的實權。不僅是太子,象東漢末年,宦官都能將皇帝掌控。能力是天生的,可自己也要用心學,用心想。」

    於是裴行儉將自己帶進門了,至少這一次,他不象去南詔一行,看裴行儉的許多佈置,若不解釋,如同霧裡看花,水中望月,看不真切。甚至沒有論欽陵,他都敢與論贊婆來一場實打實的論戰。

    想到這裡,對裴行儉十分感謝。

    一勒馬,速度更快,遠處就到了廓州的黃河渡,再遠處就是廓州城了。

    ……

    這一戰,黑齒常之斬殺一千八百多名吐蕃士兵,無一俘虜。

    李威沒有說,可都意會。

    一上來不給足夠的震賅,吐谷渾是多少百姓,又能抽出多少兵源?到了關健時候,吐蕃人會不會顧吐谷渾人?現在看不到,看到歷史幾百年後,到了宋朝時,青海還剩下多少吐谷渾人?再看靈夏一帶,黨項人發展到什麼地步?就可以看到唐與吐蕃對待少數民族的政策區別。

    一旦吐谷渾全民皆兵,唐朝軍隊十八萬,多,很多,可真多?僅是吐谷渾如果不顧百姓死活武裝起來,就能武裝二十多萬大軍。更不要說論欽陵至今未歸,還不知道從吐蕃要帶來多少軍隊。

    只有將吐谷渾殺寒了心。

    一個氣沮的軍隊,無論人數如何眾多,就像符堅下江南一樣,不足為患。

    論贊婆也沒有在意,這場大會戰,雙方最少有可能出動四十萬以上的軍隊。這個兩千人僅是滄海一粟。不過始終想不明白唐太子究竟要做什麼!這才是最憂心的。

    想不出來,就不知如何應對。

    赤嶺戰之後,黑齒常之沒有立即進軍倒淌河,而仗持赤嶺的地形,開始堅守。這也是很不合理的,赤嶺雖大,山道卻不險,不如堅守石城山。就在他猜測時,接著唐朝青海所有工程停了下來,大軍源源不斷地趕向赤嶺。

    但這個也不在乎。

    真要是從赤嶺進攻,論贊婆反而願意將唐朝放進來,一直放到大非川,只要將唐朝拖住不讓他們返回,二哥將軍隊帶過來。大捷便有了。兄弟倆去年就在談論唐朝的太子。

    對軍事能力可沒有看好的,可對他的仁愛神馬,或者其他的才能十分看重,隱隱預感到此人成長以後,一旦登為皇帝,將是吐蕃真正的心腹大患。因此故意做無用功,數次騷擾劉仁軌,配合唐朝國內的謠傳,或者某人的安排,將劉仁軌逼回去,再一步步地將太子引到青海來。然後就地將這個太子解決。

    來了,論贊婆頭痛了。

    可是他很細心的,犧牲了大量斥候,終於聽知一條最重要的情報。唐朝軍隊除了這兩路調動了大軍,另外還有一路,只是這一路軍隊調動很低調,也更隱蔽,人數不多,只有一萬人,渡過湟水,與臨羌溪水駐軍會合,然後開赴綏戎峽谷。

    其實到這時候,論贊婆才有了殺人的心思。原來這個唐朝太子什麼都懂,前一段時間刻意在裝傻賣瘋。從湟北道到大拔斗谷,當真沒有險要的所在?有,比如臨羌水與湟水的會合處,山水相夾,易守難攻。還有,那就是這個唐朝嘴中的綏戎峽谷。大拔斗谷也好,可離鄯城過遠。追悔莫急,後悔沒有用了,頭腦冷靜下來,讓斥候繼續稟報。

    一萬人的大軍不多的,可是最奇怪的是他們帶了大約兩萬多匹戰馬。

    現在唐朝大軍中馬不少,按人頭算一人一頭也有了,可不是戰馬,大多數是馱馬,或者中原調過來的所謂戰馬,能適應的不足一半。最主要是從商人手中得到了大量戰馬,還有那個狡猾的昭武九姓「騙」走了許多馬匹,然後到素和貴大敗後,被唐朝人繳獲的戰馬。可就是將這些馬匹一起計算在內,真正派上用場的戰馬不足七萬匹。

    帶這麼多戰馬,而士兵只有一萬人,這個唐太子要做什麼?論贊婆盯著地圖,忽然驚醒過來,對手下吩咐道:「立即派出斥候,到白水澗打探。」

    白水澗在虎嶺西側,綏戎峽口東邊不遠的地方。

    三天後探子上氣不接下氣地回報:「噶爾大將軍果然英明哪。」

    「速速說來。」

    「從白水澗到石城山有一條極其掩蔽的小徑。唐人正派士兵在開通這條小徑,防守森嚴,還是末將下屬夜晚潛伏過去,才察覺到的。」

    「好啊,你這個唐太子,」論贊婆仰天大笑。終於明白了,終於明白了,好狠的一手啊,一南一中兩路大軍出動,看似南攻宛肅城、洪濟橋,中攻倒淌河、尉遲川,然後兩路大軍夾擊,攻打樹敦城,動搖整個青海。實際上不是,北邊這一路才是真正唐朝所想要的。中南二路吸引吐蕃所有大軍視線,實際上中路大軍石城山小徑直插白水澗,

    而且這條小徑若不是自己小心,根本就想不起來,誰知道石城山那麼險惡,居然背後還有一條小路直通湟北道。不僅如此,兩地相距,僅僅只有七八里路。雖然路小了一些,然而一個急行軍,一個時辰都不到,就到了白水澗。再與綏戎峽唐朝軍隊會合,翻身上馬,直奔大拔斗谷,一下子撲向魚尾軍。這還是次要的。因為都是騎軍,拿下魚尾軍,就能奇襲伏俟城。甚至連供給都不需要,魚尾軍裡就有。並且不愁吐蕃人狙擊,襲擊了伏俟城後,進攻伏羅川,與于闐叛部聯手,又將粹不及防的吐蕃駐軍殲滅。

    然後從容地從河西走廊返回。這一戰兵不留行,正符合了唐朝太子穩中有攻,不以攻城掠地為主,而是一心消耗吐蕃士兵數量為最終目標的戰術。

    「太惡毒了,太惡毒了,」論贊婆一邊狂笑一邊大罵,可以想像的,一旦所有大軍被赤嶺與積石軍兩支唐軍吸引住,這支軍隊從伏俟城冒出來,城中會成什麼樣子?

    「撥開雲霧見天日」,知道了李威企圖,論贊婆不急了,從容地調兵遣將,既然大家在演戲嘛,看誰演得高明一點。也派了一些軍隊分赴尉遲川與宛肅城。但主要大軍卻從青海西側,向魚尾軍會合。

    ……

    大戰再次將要爆發!

    李威派人前來綏戎峽口,送一樣東西給劉審禮。這是李威最苦惱的地方,說沒有大將吧,有李謹行、黑齒常之、契苾明這樣的將軍。雖全是胡人,不管了,現在只要能打勝仗,管什麼胡人蕃人,那麼是歐洲人也行哉。可真要兵分數路,有能力的大將又嫌不夠用了。不能讓薛訥領這數萬大軍哉,底下人也不服。

    至於韋待價,是京兆韋家的人不錯,但軍國大事,可不能走後門亂用人,還有李敬玄,你們統統替我管理好後方吧。另外還有一個人似乎勉強可以用,婁師德,似乎這個名字也很熟悉,具體的事想不起來。可一起出動了,有的真,有的假,無所謂,比如一次規模很大的演習。可家中總要有一個持重的人坐鎮。因此留了下來。

    最後只好選了劉審禮,能力如何,他沒有裴行儉那種看人的本領,可能看資歷。貞觀時,擔任衛郎將,累遷將作大匠,檢校燕然都護。後來遷工部尚書,兼檢校左衛大將軍。有過很長時間的一段武將生涯,雖是那種沒有實戰過的武將,可比一點不懂強。於是讓劉審禮與王孝傑二人從北路出軍。

    還是不放心,到了廓州後,想了想,派人送了一封口信,還有一樣東西。

    侍衛說道:「劉總管,王大將軍,你們派人拿出兩隻小砂鍋來,還有兩個小柴爐。」

    不知道他帶了太子什麼樣的口信過來,好奇地派人將東西拿上來。先用一個柴爐將一隻小砂鍋的水燒煮,然後拿出一隻盒子,裡面有十幾隻青蛙。抓了幾隻青蛙往砂鍋裡一放,有一隻立即被燙死,但其他幾隻一下子跳了出來。然後又將另一個柴爐點燃,冷水放進砂鍋裡,青蛙也放下去。水開始變溫了,青蛙不知道大禍將要來臨,還在快樂的游來游去。一會兒驚恐地叫著,可來不及了,水還沒有燒開,青蛙一個個被燙死。

    侍衛才說道:「太子讓屬下帶一句話,當年平滅突厥是用了多少年時光,平滅高麗又用了多少年時光。吐蕃比當年突厥鼎盛時不遑多讓,比高麗更加強大。一口是吃不下去的,得慢慢吃,就像這個溫水煮青蛙一樣,一刀刀地割,利用我們大唐的強大富裕,慢慢耗死,才是上策。二位將軍到了大拔斗谷後,切記這段話,不可貪功。」

    這就是怕他們會誤事的,所以刻意加深二人的印象。

    其實真正的戰役,還是在南方,一個連論贊婆做夢都沒有想到的地點第二次拉開了帷幕。
Babcorn 發表於 2016-5-12 15:11
第三百四十六章 非川淒草(四)

     還是打宛肅城與洪濟橋,吐蕃的九曲軍、駱駝橋與黑山軍暫時不感興趣,那樣的話,可以將曲西以及大小榆谷全部囊入手中,可戰線拉得太長,從地理位置上也對吐谷渾有利。

    現在與論贊婆論戰,將來可以要與論欽陵論戰,這麼長的戰線非是讓論欽陵鑽了空子不成。所以最後還是決定收宛肅城與洪濟橋,離積石軍不遠,又有赤嶺隔阻,能守住更好,守不住丟失了,可以退積石軍。但佔據這一位置,吐蕃將如鯁在喉。赤嶺形成了一個天然的巨大雄關,而吐蕃因為常駐兵力不足,又將嶺東數處要喉丟棄不顧,正好將這一條線守住。這樣南北中可以分成幾路,隨時進攻吐谷渾,北邊威脅伏俟城,面邊威脅樹敦城。論欽陵不管,自己慢慢建城,相信這一戰後,更有了交待。管,那就利用地形,慢慢耗。

    但也不能直接打,諾曷缽到來正是時候,不僅給了戰鬥正名,使一些吐谷渾將士心理消積,不知如何自處,同時也能迷惑論贊婆。然後是一步步地調步,將論贊婆手中大軍引到不該去的地方。

    戰爭開始了。

    但再次出忽論贊婆的預料,兩支大軍一南一北直撲承風嶺,南面的是唐朝大將曹懷舜率領的,從結囉城到清平砦,再到鐵堠子,此次距離並不遠,只有一百來里路。只是道路不是很大,也是河湟地區一個要道。另一邊薛訥輕騎出河源軍,從犛牛峽出承風嶺(注)。

    這一條道有些難走,風景卻是很美麗,旁邊就是翠山,這條山脈一直延伸到赤嶺,可山上多樹木,蒼翠可愛,所以當地人稱為翠山。因為水草茂盛,又有許多牧民在此間放養著大量犛牛。不過大戰一觸即發,規模遠不及以前。

    無心留戀這美景,匆匆來到承風嶺,卻看到曹懷舜大軍在承風嶺前停了下來。兩人級別不一樣,可是太子臨行前的安派,也不得不過問一下。問道:「曹大將軍,為何不進攻?」

    「薛訥,你來看看,」曹懷舜指了指山上。

    承風嶺道路也不小,然後這一次攻打承風嶺,不是攻承風嶺,吐蕃人在承風嶺上並沒有駐紮大軍,但在兩側山嶺上各駐紮著一支軍隊,修了堅固的營寨。人數不多,各有千人。

    嚴格說起來,對行軍並沒有多大陰礙,但終是兩個釘子,不撥掉,放在哪裡,隱隱是一個後患。但若是攻打,依仗山勢,吐蕃又有防備,在上面存放了大量的糧食,甚至各有一道山泉可以當作飲用水,拖一拖,吐蕃必然派人前來援助。因此,借此次機會吐蕃人無法兼顧之時,將這兩個釘子撥掉。

    然而薛訥看了看,山道上已倒下了許多唐軍,但左右山寨依然安全無恙。

    「薛訥,你可有良策?」

    薛訥茫然地搖了搖頭,他也升了官,可只是一個小小的副將,曹懷舜卻是堂堂的副總管。但也不能這麼說的,此次李敬玄總督洮河道事務,李威總督軍事,其實也是一個奇怪的任職,真說起來成了兩個元帥。劉審禮為行軍總管,也就是唐朝的先鋒主將。王孝傑是先鋒副將。李謹行改任積石道經略大使,契苾明任柏海道經略使,韋待價檢校涼州都督,都是一路大軍分帥,可是黑齒常之與婁師德二人職位還是比較低的。可李威不管了,難道真指望韋待價去作戰?於是破格將黑齒常之與婁師德提撥出來。

    這也說明一個問題,無論李威如何載培,他作為副將可以,但還沒有做好作為一方主帥的打算。與其父相比,或者只能說大器晚成。

    要麼只有強攻,無論拋石機或者強弩,射程皆不及,那樣會犧牲無數將士。薛訥不敢作主了,道:「曹將軍,要麼派人將此事用快馬送給李大總管吧。」

    太子不在鄯城,只好尋找李敬玄相助了。這又疏忽了一件事,找李敬玄相救有何用?在赤嶺上正有一個人閒得難受,他一來,立即會將此解決。倒底是黑齒常之在唐朝資歷淺了。

    ……

    曹薛二人在承風嶺紮下大營,卻無意中起了一個作用。攻下此二營不是太難的事,拿人堆就是了。既然唐朝興師動眾而來,為什麼捨不得用人堆?這是進一步迷惑自己啊。

    這個唐朝太子簡單太壞了。

    承風嶺於是不管,將視線緊緊集中在綏戎峽。

    但真正大戰終於打響。

    對洪濟與宛肅城視在必得,但不能流露出來。先是調兵遣將,讓論贊婆將視線向北方轉移。但還不夠,一旦大軍出兵,論贊婆會立即反應過來。於是李威又想到了另一條道。這條道不是很隱蔽,吐蕃人常用,可是唐朝人似乎沒有用過,那就是莫門道。從吐谷渾大莫門地區經過拉力關,再經古扎川,奔洮州。所以朝廷在洮州設一駐軍名曰莫門軍。

    但不能從莫門關出發,行程太遠。還有一個原因,從拉力關向南,大部分百姓皆是黨項人,阻攔肯定不會的,不阻攔吐蕃人會起疑。因此,詢問了一下隨行的黨項人,得知從廓州南邊的黑峽川有了一條小徑直通莫門道。

    莫門道不隱蔽,黑峽川同樣不隱蔽,然而從黑峽川到莫門道這條小道十分隱蔽,至今還沒有標註在唐朝軍事地圖上。

    因為要出大軍攻打宛肅城嘛,提前將所有境內的清掃了一片。掃得不緊,吐蕃依然能得到消息,不過比較困難了。至於更後方的黑峽川道,倒沒有一個吐蕃斥候注意。

    李威帶著七千唐朝軍隊,秘密地與契苾明進入了黑峽川。不為了後面不讓吐蕃對黨項人動疑,稀釋黨項人數量,只帶了幾個熟悉地形的黨項士兵前來,其他的大部是漢人,只有契苾明的一千名族人。到了黑峽川,繼續南下。

    順著一條崎嶇的羊腸小道,來到了山頂處。拓跋遠憨厚地說道:「再越過山下,越過那條小河,再爬過那個小山丘,就到了大道。當初我們前來投奔唐朝,也有許多子弟是秘密從這條小道前來的。」

    「這一次孤要好好感謝你們黨項人。」

    「太子,不敢當啊。」拓跋遠立即說道。不但太子同意娶婦,還上表朝廷,請求封將拜官,此次大捷,又送了許多兵器給自己族人,這還不算,然後又送來大批的布帛。與吐蕃人相比,一個是天,一個是地。

    翻過了山丘,來到大道上,大道上已經有許多黨項人,包括應李威請求,臨時徵調的五千黨項戰士,這不在一萬黨項士兵之內。不過戰後,立即返回各部。但還讓吐蕃人徵去了兩萬士兵。

    夾縫裡生存,很不容易的。

    因此,此次李威前來,許多將領皆表示反對。在鄯城還能說鼓舞一下士氣,反正沒有多大危險。然而此次只有七千唐朝軍隊,卻深入到黨項內部,萬一黨項反悔,與吐蕃勾結,這很危險的。

    李威一笑了之,道:「非這樣,黨項人不誠服。而且此行道路艱難,只好儘量的攜帶大量武器,連糧草都要從貧困的黨項人手中調出。勿有誠心,恐乃真正有變!」

    但此舉確實讓黨項人心悅誠服,幾乎附近所有部族的長老與酋長皆親自前來。一個個恭恭敬敬地參見。

    行了禮後,李威指著腳下這片土地說道:「孤很感謝你們的相助,在此,孤指天發誓,這一世誓將此地,變成你們黨項人的樂土。」

    「喏!」五千應徵來的黨項士兵齊齊舉起手中的兵器,大聲歡呼。

    這可是唐朝太子的承諾。

    歡呼聲過後,一個少女走了出來,野辭明月,手中拿著一條圍領,羞羞答答的,不知是該過來,還是不該過來。

    其他黨項人立即望著李威,這個少女不打緊的,雖然很美,可黨項幾十萬百姓當中,未必就找不出與野辭明月相彷彿的。這是看太子對野辭明月的態度,這也關健到將來黨項人的命運。

    這些小算盤,李威一眼便知。手勾了勾,野辭明月高興地小跑過來。

    李威道:「這是你送給我的嗎?」

    「嗯,是我自己親手編織的。」

    「謝過你了,」李威接過來,朝自己身上瞅了一瞅,除了盔甲外還有一把橫刀,一張角弓,一個箭壺。無奈,只好取出一支箭道:「孤前來匆忙,沒有帶禮物過來,這支箭略表心意,等到戰後,孤在鄯城看看有什麼禮物,託人送給你。」

    「謝。」

    「那麼各位告辭了,」李威一撥馬,率領大軍浩浩蕩蕩離去。

    走在半路上,契苾明問道:「那麼少女是不是?」

    「是。」

    「不錯,在黨項人中間有此嫻雅的女子很不易。」

    李威當作耳邊風,正為此事犯愁,現在知道的人不多,一旦傳回京城,結果可想而知的。

    ……

    曲水軍準確來說不是最曲西的地方,獨山才是真正的曲西。

    論贊婆視線沒有放在這裡,但他敏銳的嗅覺讓他感到這裡位置也很重要。於是在曲水與獨山皆駐有一軍,眼下是一步閒棋,但將來說不定就能應上。

    不過吐蕃駐軍卻是很鬆懈,這裡離廓州太遠了。一個個飲酒作樂,或者出去打獵。

    這一天,曲水軍指揮蒙咄熱正在吃酒,眼前還有三個女子在為他表演舞蹈,兩個是吐谷渾少女,一個是黨項少女。

    忽然士兵匆匆忙忙地闖進來稟報導:「將軍,不好了,唐朝大軍殺過來了。」

    「怎麼可能?」

    蒙咄熱立即站起來,來到城頭上,剛建的小城,城牆還沒有修好,站在修了一半的城頭,看到遠處滾滾煙塵揚起。但透過煙塵還能看到一面大旗,上面赫然寫著一個斗大的唐字。

    「怎麼可能?難道他們是從天下降下來的?」蒙咄熱驚得目瞪口呆。

    其實轉了無數個圈子,李威殺機才顯現出來。

    註:此道最難考也,出河源軍,奔鎮海堡,出犛牛峽、達承風嶺。實際上北道長寧峽又名是犛牛峽,但此道是南道。因此此犛牛峽應當是湟中西石峽翠山外一峽谷,山中多犛牛,也雲犛牛峽?那麼應當會與石城山大道相交,交於何處?老午考不出來了,反正從河源軍到承風嶺肯定有那麼一條道吧。
Babcorn 發表於 2016-5-12 15:11
第三百四十七章 非川淒草(五)

     沒有立即攻城,士兵砍來許多木頭,紮下大營,升起塔樓。做完這一切,天色臨近黃昏了,城中還有數百名士兵出去狩獵,遠遠看到如此情形,嚇得魂飛魄散。

    這黑壓壓的,究竟來了多少唐朝人不知道,可城中總共多少軍隊。本來駐紮了三千士兵,又抽調了一千前去青海,只剩下兩千軍隊。還不算,最少有四五百人出去打獵,不在城中。若是城修好了,還能守一守,現在城牆最矮的地方只有一人半高,搭一個人梯就攻進去了,如何守?

    立即前去洪濟橋與獨山軍搬救兵。

    獨山軍那邊沒有同意,曲水軍後面有一個新建的駱駝橋,論贊婆還留了兩千士兵駐防。可是獨山軍只有八百士兵,只是城池稍稍險峻一些。自己都守不了,如何分兵?

    但洪濟橋那邊派出了援兵。

    唐朝出兵宛肅城與洪濟橋很明顯的,未必真攻,可是論贊婆為了防止萬一,除了原來在宛肅城、洪濟橋、百谷留下的一萬五千士兵外,又增援了一萬五千名士兵,在洪濟橋的橋西就駐紮著五千吐谷渾兵。聽到這個消息,城中守將也很納悶,唐朝軍隊如何抵達大莫門地區的。但城中的守將卻是吐谷渾的將領乙弗婁缽,曲水軍全是吐蕃士兵,不敢有失。又想到唐朝軍隊還沒有攻打宛肅城,就是攻打宛肅城,也暫時危脅不了洪濟橋,於是將橋西的五千士兵派了出去。沒有敢從河東走,順著河西艱難的道路,直奔駱駝橋。

    天就黑了下來,李威看著契苾明說道:「契苾將軍,此役勝負關健就指望你了。」

    「殿下,臣一定不負重託。」

    看著他離去的背影,李威概嘆了一句道:「將門虎子啊。」

    契苾明一哆嗦,喜的。

    意氣風發地帶著六千人,借助夜色的掩護,悄悄離開大營,還從營帳裡帶了大量木筏離開。這才是李威紮營的目標,紮下營,才能立帳蓬,才能在帳裡面悄悄紮好木筏。不過也不知道吐蕃會從洪濟橋方向派出多少援兵,心事還是捏著一把汗的。所以刻意在契苾明離開時,誇獎了一句,刺激一下老將軍的雄心壯志。

    漸漸一群人沒入黑暗中,李威說道:「出擊!」

    號角吹響,沒有必要偷城,城頭上吐蕃十分小心,打著火把在巡邏。

    大軍撲入城下,將投石機組裝起來,城還沒有修好,一切草創,就那麼幾個顯眼的目標,白天就通過塔樓觀察好了。城還又小,沒有城牆的阻擋,大多數目標皆在投石機射程以內。十幾個火藥包投入出去,轟鳴聲響聲,城裡傳來一聲聲慘叫。

    「再投!」李威喝了一聲,又是十幾個黑影冒著火星,從夜空裡劃過。沒有大炮了,只好用這個粗笨的方法。但殺傷力還是有的,又是一聲聲慘呼聲傳來。

    李威這才說道:「盾牌手上前,弓箭手隨後,其他人等準備攻城器械,立即攻城。」

    前面五六百唐朝軍隊舉著盾牌,城頭上一支支箭矢飛了下來,有士兵也中了箭倒了下去,可是方陣依然不亂,慢慢地逼近城牆下面,弓弩兵在後面拉開了箭,張開了弩,李威喝道:「放!」

    主要是城牆太矮了,失去了一大半城牆的優勢。這一撥箭雨飛了出去,城頭上嘩啦啦掉下近百吐蕃士兵。防守的士兵密度立見稀疏。李威又喝道:「攻!」

    弓箭兵閃到一邊,後面的士兵將木梯搭了起來,只廝殺一會兒,城中吐蕃兵畢竟因為人數少,而且膽又寒。不知道唐朝已經分出一半兵力出去,以為還是一萬多人留下這裡。看到陸續的有唐朝士兵上了城頭,一掉頭,開始撥腿就逃,借助駱駝橋,逃向河西。

    士兵有條不紊地將城門打開,李威說道:「帶上人頭,全部上馬,追擊。」

    在城中梳理了一遍後,也隨著逃軍殺出了駱駝橋。

    這個以人頭計功是唐軍最不好的惡習,後來哥舒翰驍勇無敵,在前面拿大刀片子砍人頭,後面一個僕役專門用撓鉤幫他將人頭撿回。但不僅是這個的,還有特殊用場。

    ……

    在李威攻打曲水軍時,契苾明已經開始渡河。這一段黃河皆很險峻,不過有黨項人帶著,熟悉地形,找了一段河水比較平緩的地方,悄無聲息地渡過黃河。然後將戰馬嘴裡塞著馬嚼子,來到一處丘陵上埋伏下來。

    一會兒吐谷渾的五千士兵急急忙忙地趕到了。

    看了看人數,契苾明同樣大喜,到了此地,已經深入到吐谷渾的深處,即便有斥候,也探不到準確的情報。也害怕來一個兩三萬人,一口吃不下,這六千人反而能被包了餃子。

    但扭頭看了一眼曲水軍的方向,之所以如此順利,還要得虧太子的。若不是這一步步地調兵遣將,讓論贊婆將重心放在北方,此地兵力就不會如此空虛。雖然計畫大家共同商討制訂的,可是太子想出來的。

    馬蹄聲隱隱地就近了,遠處一片火把,劃破了夜幕,向丘陵下蔓延過來。

    一會兒吐谷渾的軍隊到了山腳下的山道,真沒有想到唐朝軍隊會在此埋伏,李謹行向侍衛做了一個切的手勢。侍衛將號角放在嘴邊吹了起來。

    隨著號角聲響,兩邊山林裡飛射出無數的箭矢。一個個吐谷渾人中箭倒下。契苾明喝了聲:「出擊。」

    兩邊的軍隊騎馬從叢林裡居高臨下,撲了出來。不過這一次略略有些不順,領隊的是乙弗婁缽的弟弟乙弗丙根,此人同樣是一員虎將。治軍頗嚴,而且本人也很有勇力。正是因為這一點,讓論贊婆看中,將他留在洪濟橋照應。

    立即騎在馬上喝道:「勿得慌亂,敵人並不多。」

    喊完後指揮著部下,倉促應戰。乙弗丙根這一舉動也挽救不了敗勢,可是卻讓吐谷渾的軍心略略穩了穩,兩支軍隊在狹小的山道上混戰起來。

    可是一會兒,李威就率隊殺了過來。

    心中一直放心不下,大約地追了一下,至少讓一半吐蕃人逃跑了,也沒有戀戰,立即折道北上,前來援助契苾明。他這支軍隊到達,終於使吐谷渾士兵害怕了,一個個撥馬就逃。

    「殺!」契苾明怒喝一聲。

    剛才交戰,固然殺死了不少吐谷渾人,可自己也折損了數百名將士。

    一路掩殺,一直追到了洪濟橋前。

    ……

    就在李威撲向曲水軍時,李謹行大軍也動了。八十里的路,雖不像中原的路那麼好走,可終就是八十里。三萬大軍猛然撲到宛秀城下。但宛肅城的守軍並不是很擔心,宛肅城與洪濟鎮皆是一座很古老的城池。本來就有完善的城牆,這是作戰,不作戰,吐谷渾人對城池也不怎麼看重。現在迫於作戰需要,於是將城牆修葺了一下。

    士兵眾多,修繕很費事,然而還是很快就將舊城牆修了起來。有了高大的城牆堅守,至少在吐谷渾人看來,這個城牆很高大了。而且士兵眾多,這一帶密佈了三萬大軍,百谷新城軍隊不大好調動,可是能從洪濟調動軍隊過來,又能從後方樹敦城赤海等處調來援兵。想攻佔宛肅城,唐朝人是痴心妄想了。

    果然沒有辦法,李謹行與李威一樣,來到宛肅城下,開始紮營安寨。並沒有立即攻打。但來的唐軍多,宛肅城的吐蕃與吐谷渾人還是有些擔心的,立即將這個消息送給論贊婆,又向樹敦城與洪濟橋方向求救。

    乙弗婁缽心中鬱悶不止,而送走了五千人援助曲水軍,這邊宛肅城方向又來求救了。隱隱感到有些不對勁,可不能不救,又派出了兩千士兵趕往宛肅城。

    但離宛肅城還有三十里路時,忽然一支大軍從道旁林間殺了出來。這就是整個計畫的高明之處,第一步攻打曲水軍與宛肅城,將洪濟橋的軍隊吸引出來,使洪濟橋兵力空虛。然後攻佔洪濟橋,從河西派出一支大軍將樹敦城方向的援兵死死地攔住。集中主力,再次宛肅城拿下。繞了無數個彎子,還是宛肅城與洪濟橋,然後到攻打時,再次繞了無數個彎子。休說是論贊婆,就是論欽陵在此,應付起來都未必那麼自如。

    到了宛肅城後,李謹行讓自己夫人坐鎮,不服不行,十個李敬玄論行兵作戰,不如一個劉夫人。然後悄悄率領七千士兵從小道繞過宛肅城,在這片林子裡設下埋伏。

    整個計畫其實也有許多漏洞,可事出倉促,加上吐谷渾與吐蕃人在此沒有拿得出手的大將坐鎮,於是就像一頭牛兒一樣,只能被牽著鼻子走。

    中了埋伏不說,又是七千對兩千,吐蕃兩千士兵立即撥馬回頭就開始逃跑起來。一路追殺,一直殺到洪濟鎮,應當是洪濟城。兩千士兵能逃到城中的不足兩百人,有的逃散了,有一半被唐朝大軍追上斬殺了。

    這一回輪到乙弗婁缽傻了眼。唐朝來的大軍人數也不多,只有七千人,然而城中將士兵數一數,不足五千人,如何出戰?只好堅守了,眼睜睜地看著唐朝在城前囂張悠閒地紮營,乾瞪眼。

    天漸漸亮了起來,派出了救兵。宛肅城方向不指望了,曲水軍方向也不指望了,只好也向樹敦城告急。

    可是城門剛一打開,使者準備出洪濟橋,遠處煙塵揚起,迅速地向這邊捲了過來。這道煙塵的捲起,洪濟橋危機才真正到來!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Babcorn

LV:9 元老

追蹤
  • 986

    主題

  • 920465

    回文

  • 37

    粉絲